谈信息环境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2024-07-15

谈信息环境下教师角色的转变(共12篇)

谈信息环境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篇1

龙源期刊网 http://.cn

谈信息环境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作者:班元桂 马建广

来源:《职业·下旬》2012年第02期

现代社会日愈发展,科学技术日趋完善,教育越来越体现整个国家发展的步伐。在这样的形势下,社会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即专业知识更新要快、教学方法要新、实践经验的积累要深厚。也就是说,教师的角色必须转变,要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学习进程的指导者、信息资源的设计者。

一、学生的知心朋友

在人们的心目中,教师往往都是知识渊博、文质彬彬、非常严肃、一丝不苟的人,而教师的形象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信息时代给我们生活、学习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和满足,同时也给我们带来许多不良的影响。作为教师应该走进学生心里,指导学生如何在繁杂的信息环境中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特别是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师生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这种不平等的关系阻碍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因此要教育好学生,教师应能走近学生,了解认识学生的思想、情感和个性,才能从本质上认识学生,从学生身上了解时代的信息,领悟到学生真正的需要,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心。教师还必须学会宽容,与学生同甘共苦,不要有师生的严格界限,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地位是平等的。教师对学生内心深入的宽容,为学生提供充分表达自己的机会,才能有针对性地启迪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并培养他们的判断是非的能力。因此,教师应该是学生的知心朋友。

二、学习进程的指导者

在现代信息环境下,教师必须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必须能够在教导学生学习的基础上不断地提升自我,改变世俗的眼光,让自己能够在指导学习中具有更大的影响力。特别是在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越来越多的学生能够利用高科技的工具学到知识。因此,作为教师应该从过去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释放出来,指导以学习能力为重心的学生健康地发展。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是教师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有时代性的角色特征。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树立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调整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方法;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作为学习的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和想法;和学生一起寻找真理,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同时教师还应结合学习内容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组织学生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过程进行讨论与交流,并对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着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探索和主动发现,更多更好地获取关于客观事物规律与内在联系的知识,发展联想思维和建立新旧概念之间的联系意义的建构的方向发展。因此,教师要提出适当的问题以引导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讨论中设法使学生感到课堂教学轻松,从而主动

龙源期刊网 http://.cn

观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发表意见、交流信息、相互启发、畅所欲言,学生个体的思维与智慧就可以被整个群体所共享,整个学习群体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构建。

三、信息资源的设计者

在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信息日益成为社会各领域中最活跃、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作为教师,开展信息教育、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教师要树立一种创新的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思想,这要求教师自身不仅要掌握多媒体技术以及与此相关的网络通讯技术,学会在网上查找信息,还要能够设计开发先进的教学资源和资源集成。掌握一定的信息知识、信息本事,具备了一定的信息意识、信息观念,可以促进教师的全面发展。同时为学生创设必要的、最佳的学习环境。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供各种信息资源,满足每一位学生的要求,帮助学生学会如何获取信息资源、从哪里获取以及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完成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从而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

总而言之,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是由多种社会角色构成的。在信息环境下,教师应该不断地进行角色转变、角色适应和角色调整,才能掌握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思想。教师只有不断地更新观念,提高自身能力,才能精通教学内容,熟悉学生、掌握学生的认知规律;只有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利用现有的学习资源,设计开发有效的教育资源,对学生的学习给予客观的引导与具体的帮助,充分发挥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才能更好地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

(作者单位:衢州市工程技术学校)

谈信息环境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篇2

随着我们在英语教学中使用多媒体的机会日益增多, 其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也日趋明显。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 以学生为中心, 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它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几乎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单一的教学模式。集像、动画、文字、声于一体, 考虑多媒体技术将教育信息中的音像、文字、图表、等直观优点, 力图通过多媒体技术主动地运用于学生的感觉器官, 集合多种信息传输功能于一体, 在丰富多彩的感性材料刺激下, 学生将产生自主探索的兴趣并不满足于已有思维成果, 这使得在英语教学中英语教师的角色需重新定位。

在教学教师的角色分为评论者、引导者、组织者、启发者。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 从而转向组织者、服务者、学生各种学习环境的创造者。教师在有序地对课堂教学进行组织外, 还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 启发他们自主学习的兴趣, 及时地、正确地归纳、总结、评论学生在学习中所获取的成绩。这一过程不再是简单的知识倾倒和灌输的过程。“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 教的目的是为了最终实现不教。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 个体的学习过程与认知发展密切相关, 学习者可以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 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 借助他人的帮助, 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教师主导, 但主体是学生, 在这一过程中不能把课堂完全交给学生, 否定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在很多时候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越好, 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能越充分地得以发挥。在英语教学中多媒体环境有很大潜力可挖, 如果我们利用的好, 便能增强教学质量, 提高教学效果, 为教学提速。

为了把学生推到学习的主体地位上来, 教师应该勤勤恳恳、不辞辛苦、任劳任怨地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帮助。教师的角色要逐渐从“台前”转到“幕后”。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支持他们的主动探索精神,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各种媒体资源, 文字、图像、声音等。大量的整理编辑、查找是教师的主要工作。为了这一目的, 教师既要决定信息以什么样的方式出现在课堂上, 还要掌握相关的网络通讯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 分类和取舍所获取的信息资源。教师还应为学生营造一个学习环境, 集知识性和趣味性为一体。

在教学中教师还要充当分享者的角色。通过发动学生收集信息、展示信息, 从而促使学生成功, 进而来做学生课外信息的分享者, 喜悦与成功的分享者。为学生的成功铺路架桥, 在这一过程中, 如果发现学生取得了成绩, 哪怕只是一点, 也要分享学生的成功并做出欣赏的表示, 同时, 更要激发他们探索的热情。教师如果想要充实自己并欣赏和分享不同层面的文化信息, 就要多激励学生带着问题到书刊杂志、互联网、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中获取有用的信息, 然后相互交流。

在教学中教师要扮演合作者的角色。让学生感觉到师生双方的合作关系, 以便学生可以充分的自由的发挥创造性和主动性, 又要以平等的身份、合作的方式与学生一起完成教学目标。教师要注意以铺垫性的、引导性的语言在暗中发挥主导作用。在对问题的探究过程中,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 即某个问题变成了学生不辞辛苦的要得到问题的答案时, 教师要和学生互相鼓励、互帮互助并最终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当然要以朋友的、平等的身份。

教师在教学中要扮演促进者角色, 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认知的能力和掌握学习的策略;帮助学生确定恰当的学习目标, 促进其以学习能力为中心健康发展, 给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服务;作为学习的参与者, 肯定他们的想法和感情并与学生一起体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的兴趣。

由于多媒体环境的介入, 教师角色在英语教学中有了很大的转变。一堂成功的多媒体英语教学课应该是一台内容丰富的大演出, 教师是主持人、策划、表演者是学生, 教师讲课的时间虽然少了, 但这绝不意味着降低了教师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余胜泉, 吴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5.

[2]陆宏, 赵建民.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4.

谈信息环境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篇3

一、学生的知心朋友

在人们的心目中,教师往往都是知识渊博、文质彬彬、非常严肃、一丝不苟的人,而教师的形象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信息时代给我们生活、学习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和满足,同时也给我们带来许多不良的影响。作为教师应该走进学生心里,指导学生如何在繁杂的信息环境中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特别是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师生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这种不平等的关系阻碍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因此要教育好学生,教师应能走近学生,了解认识学生的思想、情感和个性,才能从本质上认识学生,从学生身上了解时代的信息,领悟到学生真正的需要,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心。教师还必须学会宽容,与学生同甘共苦,不要有师生的严格界限,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地位是平等的。教师对学生内心深入的宽容,为学生提供充分表达自己的机会,才能有针对性地启迪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并培养他们的判断是非的能力。因此,教师应该是学生的知心朋友。

二、学习进程的指导者

在现代信息环境下,教师必须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必须能够在教导学生学习的基础上不断地提升自我,改变世俗的眼光,让自己能够在指导学习中具有更大的影响力。特别是在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越来越多的学生能够利用高科技的工具学到知识。因此,作为教师应该从过去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释放出来,指导以学习能力为重心的学生健康地发展。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是教师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有时代性的角色特征。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树立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调整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方法;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作为学习的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和想法;和学生一起寻找真理,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同时教师还应结合学习内容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组织学生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过程进行讨论与交流,并对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着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探索和主动发现,更多更好地获取关于客观事物规律与内在联系的知识,发展联想思维和建立新旧概念之间的联系意义的建构的方向发展。因此,教师要提出适当的问题以引导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讨论中设法使学生感到课堂教学轻松,从而主动观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发表意见、交流信息、相互启发、畅所欲言,学生个体的思维与智慧就可以被整个群体所共享,整个学习群体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构建。

三、信息资源的设计者

在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信息日益成为社会各领域中最活跃、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作为教师,开展信息教育、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教师要树立一种创新的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思想,这要求教师自身不仅要掌握多媒体技术以及与此相关的网络通讯技术,学会在网上查找信息,还要能够设计开发先进的教学资源和资源集成。掌握一定的信息知识、信息本事,具备了一定的信息意识、信息观念,可以促进教师的全面发展。同时为学生创设必要的、最佳的学习环境。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供各种信息资源,满足每一位学生的要求,帮助学生学会如何获取信息资源、从哪里获取以及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完成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从而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

总而言之,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是由多种社会角色构成的。在信息环境下,教师应该不断地进行角色转变、角色适应和角色调整,才能掌握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思想。教师只有不断地更新观念,提高自身能力,才能精通教学内容,熟悉学生、掌握学生的认知规律;只有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利用现有的学习资源,设计开发有效的教育资源,对学生的学习给予客观的引导与具体的帮助,充分发挥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才能更好地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

(作者单位:衢州市工程技术学校)

谈信息环境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篇4

有效教学模式下的教师角色转变-浅谈思想品德课上教师角色的转型及其意义

思想品德课作为社会学科,它的特殊性是很显而易见的:理论性政策性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要求高,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有直接的作用.这就使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有它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同时也有其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学要求和方法.纵观几十年思想品德课的学习和教育实践,我对思想品德课教师的角色有以下认识.

作 者:王锡林 作者单位:如东县岔河镇古坝初中刊 名:成才之路英文刊名:THE ROAD TO SUCCESS年,卷(期):“”(7)分类号:G45关键词: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的角色转变 篇5

摘要: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已经全面展开,其对教师产生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新课程的实施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上,教师的角色是课堂教学的核心。旧形式的教育理念使得绝大多数的教师将自己定位成一个很不合适的角色,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转变角色,本文将浅谈教师的观念和角色在教学、思想等方面应对新课程理念应该作出的转变。

关键字:

新课程理念教师观角色转变

教师的作用主要是传道、授业、解惑;以前是师道尊严,教师神圣不可侵犯;而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因此教师的观念要有大的转变。面临新的形势与挑战,教师应及时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转变自己的观念,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

一、传授知识观念

(一)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

传统的教学教师重视的是对知识传授,没有注意到学生是否接受。把所有要学的知识像打针一样直接灌输给学生,学生就像硬邦邦钢铁一样不能接受、毫不反映。只有通过学生的亲身的实践体验,理解知识,才能吸收知识,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发展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

也就是要求教师从“讲师”到“导师”的转变,“讲师”与“导师”仅一字之差,但却体现了截然不同的教育理念,就是说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存在,重视他们的需求,他们的情感,他们现有的认知水平,并给学生创造一种平等民主、和谐愉悦的对话氛围。其次,强调双边的参与,积极互动。再次,强调师生之间理论观点的坦诚碰撞、思维方式的交流沟通。所以说,教师在新课程理念下要通过知识、技能的传授,最大限度地发挥课程潜能,实现育人的功效。

(二)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

陶行知先生关于教师要教学做合一的观点,他说:一,先生的责任在教学生学;二,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三,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

在旧形式的课程教学中,以教师“讲”为中心,是灌输式教学,这种教法使得学生被动学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下降,影响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新课程要求,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生更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要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建立一个健康、平等的新型的师生关系,课堂上“不怕学生胡说,就怕学生不说”,教师千万不能扼杀学生的“求异”思维,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三)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在一个故事中,师傅只给徒弟鱼,没有徒弟你钓鱼的方法,最后徒弟只会饿死。说明了教学过程的重要性,教师在教学中把重点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过程上,暴露知识的思维过程,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规律,寻求真理。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锻炼思维,发展能力。新课程理念之前教育忽略过程的理解,直接告诉答案,使学生对知识一知半解,知识出现断层,思维得不到锻炼,教学达不到根本的让学生具备学习的素质的要求高度。

二、教师自身发展观念

教师的素质和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课程实施的效果和教育教学质量,新课程理念对教师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个教师若没有科研意识,则会缺乏发现、创新。新课程理念要求广大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应树立科研的意识,把科研和日常工作结合起来,并养成学习、思考、总结的习惯。一方面要在日常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进行研究;另一方面,要善于将实践经验上升为有一定理论或实践价值的教育科研成果。教师要经常动笔,总结自己的研究成果,并善于将成果发表,得到社会的公认。

另外教师要从学生处学习并改进自身的学习与教学方法,教学相长是教学一个很高的境界,教师边教学、边研究、边总结,不仅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而且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和能力。这要求每个教师要具有发现问题的能力、信息处理的能力、开拓创新的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同时还要具有坚持真理,勇于探索,实事求是,严谨治学,发扬民主,百家争鸣的道德素养。在科研的过程,要进行不断反思,因为没有反思就没有进步。在新课程中,只有进行反思性研究的教师才能真正理解学生,才能不断的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学行为,才能在课程改革中与学生一起成长,成为现代的新型教师。

三、教师的爱

一切成功的教育,皆出于爱心。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教师高尚思想情感的自我表现,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教育力量。

教师的爱具有社会性。教师是受社会委托的实施者,教师的爱反映了一定社会对教育的要求,成为一种社会的爱。它是一种社会意义上的“公爱”而不是个人利益上的“私爱”。当一个教师把自己的工作和民族振兴、祖国的富强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当他把学生看成祖国的未来、人类希望的时候,他就会在学生身上倾注自己全部的心血,毫无保留的贡献自己的精力、知识和才能。教师的爱具有教育性。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又是学生的引路人。教师对学生的爱,不仅仅是从生活上对他们关怀和爱护,更重要的是把学生培养成社会所希望的人。因此,教师的爱是一种以教育为主导力量的“育爱”。这要求教师在施教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师爱的教育力量。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度去爱护学生,使他们健康成长。教师的爱具有普遍性。教师施教的对象是一个学生集体,因而,教师对学生的爱也就成了面向学生集体的“泛爱”而不是针对个别学生的“偏爱”。教师教育学生的责任,在于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发展。教师的爱具有稳定性。它不会随便而生,也不会随机而去。它表现为始终如一,持之以恒地热爱学生,而不是忽冷忽热,瞬间即变的感情冲动。

所以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参考文献:

谈信息环境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篇6

当前,面对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知识创新与应用为特征的信息时代,我们教师的“源头活水”又在哪儿呢?专家急呼,教育信息化需要一代先进教育思想、教育理论为指导、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和方法、擅长教学设计的教师,我觉得,努力成为信息时代教育信息化的“源头活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导演”教师的角色。

一、以“理念”为源头

传统的教师角色是在“粉笔+黑板”式课堂教学手段及与教科书为核心的教学模式下体现的,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基于计算机软件为基础的电子教师正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与普通教师共同担负着向受教育者传播人类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职能。如比尔.盖茨在<<未来之路>>中说:“任何地方的人都能够上到由优秀教师教授的最好的课程。”因此,信息时代的教师应侧重于成为教学工作的研究者、知识的组织者、教学活动的指导者,是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者和学习的顾问,使学生由消极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积极的知识探索者。

树立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理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的转变:

1、 教师地位的转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现代教学媒体运用于教学中,社会教学资源越来越来丰富,有些现代教学媒体甚至会代替教师传统的某些作用,教师将由 知识的直接传授者转变为知识的.组织者,在教学过程中由原来告诉学生“是什么”转变为告诉学生“学什么”、“怎样学”。教师将由教学活动的操作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指导者。正如我国古代教育家韩愈所言“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信息时代教师职能,重点应放在对学生的“解惑”之上,做学生的的“导”师,解学生的疑惑。

2、 教学方式的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是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而信息时代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建构主义理论为例的信息化教育,强调学习不是被动接受信息刺激的过程,而是主动构建知识意义的过程。学习需要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学习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知识的意义,教学过程应关注学习动机的激发与维持,为学生创造有利于构建知识意义的情景与气氛,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工具支持。因此,针对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我们的“教”师应该变为“导”师,把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学习与探索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为此而设计多种教学形式。

3、 教学评价的转变。信息化教育教学评价不该:重知识,轻能力,轻智能,更轻思想和情感;重考试分数,轻平时表现;重横向比较,轻纵向比较;重共性,轻个性。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评价上则主张全面、整体、积极、有特点的评价学生的能力,主张用发展的观点评价学生。既要考察知识,也要考察能力和技能,还要评价情感、态度和习惯;既要考察学习结果,进行终结性评价,也要有学习性评价,进行形成性评价;既要有客观评价,也要有主观性评价;既要有定量评价,也要有定性评价;既要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要有学生的自评和互评。

二、以“信息素质”为源头

信息素质是指教师具有的对信息进行识别、加工、利用、创新、管理的知识、能力与情意等各方面基本品质的总和。新的知识,技术的不断涌现,要求社会的每一位教师都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教师只有具备了较高的信息素质才能将信息技术融进教育教学之中,当好信息时代教师这一角色。

教师信息素质主要表现为以下八种信息能力:

(1) 运用信息工具的能力:能熟练使用各种信息的采集工具、编译工具、发达工具、存储工具。

(2) 获取信息的能力:能够根据自己的教学目标主动地多途径地收集各种教学资料与信息,能熟练使用阅读、访问、讨论、参观、实验、资料检索、电子视听感知等获取信息的方法。

(3) 处理信息的能力:包括鉴别、筛选、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记忆、表达信息的能力。

(4) 创造信息的能力:善于运用创造思维、灵感思维和发散思维方法,通过比较分析、相关分析,寻找信息生长点,发现与创造新的信息。

(5) 表达信息的能力:能用恰当的符号把对学生有益的信息进行译码、编码与改造,使表达信息的符码简洁、流畅、鲜明、易懂、富有感染力和个性特色。

(6) 发挥信息的能力:立于不败之地运用外界信息改进教学方法,调整教学计划,善于扩充自己的知识信息库和教学方法库,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所发现和占有的信息的教学效益和社会效益。

(7) 信息协作能力:能够利用各种信息协作途径和工具开展广泛的信息协作,能与外界建立经常的、融洽的、多维的信息协作关系。

(8) 信息免疫能力:具有避开不良信息抵制有害信息的侵蚀和干扰。

三、以“教学科研”为源头

现代信息技术的特征决定了信息时代是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信息技术对教育内容、教学方式的影响直接影响着教师的角色地位的变化。因此,从“教学科研”出发,顺应变化了的教学环境,以科研来指导教学,以科研来促进教学活动的开展,将有利于教师更有效组织教学。同时,教师的研究能力,应偏重在实践中应用层次的研究能力,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在教学过程中,用研究者的眼光,去发现问题,去解决问题,尝试着创造性地运用理论,并善于总结规律,进而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更好的为变化了的信息化教育教学环境服务。

总之,信息时代的教育不仅促使教师角色的转变,也给教师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在信息化教育教学进程中,我们只有增强紧迫性,找准信息化教育教学的“源头活水”,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保持较高的教育教学水平,“导演”好信息时代教师角色,才能适应我们国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和发展,适应信息化教育,培养信息化人才。

参考文献:

郭绍青主编:<<信息技术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第二部分<<信息技术对中小学教育的影响>>、第七部分<<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育资源>> 中国人事出版社。

袁振国主编:<<现代教育技术DD走向信息化教育>> 教育科学出版社。

★ 导演构思范文

★ 体会难处 作文

★ 导演 英语自我介绍

★ d教学设计

★ 《头文字D》观后感

★ 小学英语词汇d

★ 包粽子的难处作文-端午节作文

★ 郭敬明导演经典语录

★ 导演专业好就业前景

谈信息环境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篇7

1 基于工作过程和项目化等高职课程改革特点

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7年颁布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的定义, “教育课程是按照其教学内容确定的是为完成预先确定的某项目标或明确规定的一组教育任务而组织的有一定排列顺序的教育活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课程的这一定义更充分的凸现出高职课程的实质。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课程改革借鉴德国职业教育课程设置, 以职业活动的行为过程为导向, 具有以下特点:

1.1 打破了传统职业教育学科体系的三段式结构, 彻底破除高深、繁琐、陈旧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开发综合课程和项目课程, 将企业的实际工作过程、职业活动的真实场景引入到教学内容中来, 形成学习课题, 并将之根据职业能力形成的规律, 进行组合和顺序编排。

1.2 学生的学习不是按独立的学科课程, 而是按工作项目进行。因此, 以就业为导向要求职业教育的课程应以工作过程为导向, 最终以工作任务组成专业课程体系, 由学生完全按照工作的实施过程完成专业课程的学习。

1.3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再是信息的权威拥有者, 最主要的知识传授者, 而是“导演”, “裁判”, 最大程度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学习潜能,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潜能的开发者、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从“知识本位”转向“育人本位”、“师本”转向“生本”, 从培养“统一规格”到注重学生“个性发展”。以学生为主体, 注重培养学生的方法能力、学习能力和社会能力。每一个工作任务的完成是学生团结协作的成果。

1.4 学生学习的评价, 不再是一卷定论, 而是突出能力评价优先地位的原则, 强化过程阶段性评价, 加大课堂实践考核的比重, 减少结果终结性评价, 从能力、态度、质量、效果等多方面考核学生能力和综合素质。

2 高职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的转变

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将“教育”定义由原来的“教育是有组织的和持续不断地传授知识的工作”修改为“教育被认为是导致学习的、有组织的及持续的交流活动”, 这一修改, 使得教育的内涵、教师和学生的角色以及教学的结构都发生了一定的改变。

教师是整个教学体系推进的关键, 是课程改革的主要参与者和完成者, 按照这一新的定义, 教师的转变是从知识的传授者、课堂的主导者转变成为学习过程中的咨询者、指导者。

2.1 教育观念的转变

观念是改革的先导, 一切先进的改革都是从先进的观念生发出来的, 观念是行动的灵魂, 观念对行为起着指导和统帅的作用。著名教改实践家李元昌曾说过:“教学方法不是最重要的, 最重要的是教育观念的转变, 因为有怎样的教育观念, 才会有这种观念下的教学方法。”因此, 要适应课程改革, 要从传统的教育观念中走出来, 向拥有先进教学思想、观念、超前意识的观念转变。在能力本位职业教育模式中, 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代表了近20年来国际职教的主流教育观念, 体现了当前国际职业教育以行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中心的发展方向。

2.2 学生意识的形成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改以“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 突破和超越了学科本位的观念, 把课改理念提到了时代发展高度, 这是历次课程改革从来没有过的, 它意味着新课程是“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

(1) 学生主体意识。把学生看成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改教师在教学中十分注重培养和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切实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主体能力。

(2) 学生个性意识。把学生看成是独特的人, 珍视学生的独特性和培养具有独特个性的人, 成为教师对待学生的基本态度。

2.3 学生学习的促进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改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相互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与同伴交往, 学会与同伴合作, 共同探究问题, 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促进人格的健康发展,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从“传道、授业、解惑”的知识传递者转变为个性发展的促进者。

作为促进者的教师更应注重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与能力,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创境激趣、积极旁观、心理支持、及时激励、培养自律、体现主体。作为促进者, 其角色行为主要表现为: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 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建立一个互动、交流、宽容、接纳的课堂气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引导学生自己去实验、观察、探究、研讨、体验, 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与学生一起分享他们的情感体验和成功喜悦, 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或错误。

实际上早在20世纪70年代,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写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对未来教师角色就作了这样的描述:现在教师的职责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 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教师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 互相了解、影响、激励、鼓舞。基于工作过程课程的实施和推进促进了教师角色的这一转变, 由传递者转化为促进者, 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

2.4 课程观念的转变

(1) 课程改革的开发者基于工作过程的课改改变了教师仅把课程当作教科书或科目的观念, 教师不再是课本知识的可怜的解释者, 课程的忠实执行者, 而是与专家、学生等一起构建新课程的合作者。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 让教师找到了课程的感觉, 形成了课程的意识, 以参考资料为平台和依据, 充分地挖掘、开放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 已经成为教师的一种自觉行为。因此, 教学不再只是忠实的传递和接受课程的过程, 而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教师不再孤立于课程之外, 教师的教育实践本身就是一种课程开发的过程。教师不仅仅是一个课程的忠实实施者, 而在很大程度上成了课程的创造者和开发者。

(2) 课程改革的建设者传统的课程观认为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执行者, 课程实施得好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对课程的理解, 只将教师定位在课程实施者位置上, 忽视了教师在课程开发中的能动作用, 使得课程决策和编制缺乏最可靠的实践基础, 也导致教师对课程的消极态度。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改改变了了教师课程从属者的身份, 使之变成了课程主体, 乃至课程本身。教师在课程改革发挥主体性作用。首先表现在课程标准的制定,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改根据职业岗位分析, 归纳课程的学习目标, 剖分学习任务, 将工作过程纳入学习内容, 教师制定实施方案, 教师不再把教材作为主要课程资源来使用, 而是根据学习内容重新编写教材。其次表现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上,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明确提出了课程资源的概念, 强调课程资源的地位和作用是本次课程改革中的一个亮点, 教师积极主动地开发各种可用资源, 从而使教学在一个更高的平台上展开。实践证明,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开阔了教师的教育视野, 超越了狭隘的教育内容, 激活了师生经验, 丰富了师生的生活, 尤其重要的是提升了教师的课程建设能力和教育教学智慧。

课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桥梁, 是教学活动中内容和实施过程的统一。教师则是课程和人才培养的纽带, 课程的实施过程是否有效, 都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起着最为重要的作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进一步明确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改变了教师的观念, 提高了教师的课程建设能力, 增强了课程实施效果。

参考文献

[1]崔民.浅谈教师的角色转换[J].新课程学习 (中) , 2011, 11.

[2]陈琼.更新课程理念转换教师角色[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3, 11.

[3]杨建英.高职教育课程改革中高职英语教师角色的转换[J].学理论2009, 32.

[4]王静.试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对教师的挑战及教师角色的转变[J].教育与职业, 2009, 30.

谈信息环境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篇8

现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多媒体网络在外语教学中已得到广

泛应用,为外语教学提供了立体而又丰富的资源以及方便快捷的

手段,显示出强大的优势。面对挑战,英语教师有必要转变角色以适应现代信息技术下的英语教学。

二、大学英语教师角色转变的内涵

现代信息技术为英语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学习内容和网络资源,对传统教师角色提出挑战,英语教师从教学的中心和主体变成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评估者。教师要做好课程设计,包括课堂学习内容、教学流程和方法、教学手段、课堂活动等;组织实施课内外教学活动;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和策略;给学生提供帮

助,答疑解惑,向学生推荐学习材料和学习网站;科学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知识水平,并及时给予反馈。

三、大学英语教师角色转变中的问题

在语言学习中情感交流至关重要。因此,在信息技术运用中,大学英语教师不能只充当课堂上的电脑操作员,把教学内容通过多

媒体呈现给学生就可以了,而忽视了和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教师在时间和内容上要掌握好适度、适时的原则,做到运用多媒体技术恰如其分,既不喧宾夺主,也不因噎废食。多设计一些课堂互动活动,加强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多鼓励引导学生,提高其学习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四、结语

学生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拥有灵活、个性化的英语学习空

间,便于“因材施教”。当然,在实际教学中还需要教师继续探索创新,关注最新的外语习得理论,提高信息技术运用手段,充分发挥教师作为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评估者的作用,重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不断提高英语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蔡青.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整合过程中的教师角色定位及问题分析[J].外语电化教学,2007(3):58-61.

[2]廖锦超.基于网络的英语教学中教师角色的定位[J].外语电化教学,2005(1):70-74.

[3]毛慧娟,毛文娟.多媒体课程整合下大学英语教师角色转换[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130-132.

谈信息环境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篇9

【摘要】:历史教学方法、历史教学评价与课程管理等都面临着新的要求和挑战。为了适应这些要求和挑战,每位教师应尽快转换自己的角色,重新审视自己,从中找准自己恰当合理的位置,真正保持与新课程标准同步。

【关键词】:转变评价课程模式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启动,历史的教育理念、历史教学内容、历史教学方法、历史教学评价与课程管理等都面临着新的要求和挑战。为了适应这些要求和挑战,每位教师应尽快转换自己的角色,从教育教学的新理念和新规律出发,重新审视自己,从中找准自己恰当合理的位置,真正保持与新课程标准同步。

一、由“师傅”向同伴转变

传统的中国教育中对“传道、授业、解惑”的三板斧言听计从。这种传统的教师角色强调了教师的社会责任,但缺乏对学生应有的尊重和关爱;缺乏双方的互动与合作;更缺乏促进学生成长的服务意识。《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历史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历史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历史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就是说,在新的课程标准下,教师的一切活动要围绕学生的发展而展开,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从支配者的地位变为学习的合作者。教师角色要由传授者变为组织者,由解惑者变为促进者,由管理者变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的师傅变为平等的合作者。真正的建立起相互沟通、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互教互学的新型的师生关系。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我们要使课堂充满欢快、自由的气氛,如果达不到,那么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发挥作用。因此,我们教师就应重新定位师生关系,认清“教师与学生是人格平等的主体,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平等对话的过程。要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平等自由交给学生,教师要减少在课堂上讲授的时间,要降低“教”的 “营养感”。该学生做的教师决不插手,最大限度的给学生创造活动和思维的空间,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强,在探索中创新,逐渐步入 “教”与“学”的互促互动,使严肃的课堂荡漾起“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悠然氛围。

二、由知识传授者向促进者转变

长期以来,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模式,片面夸大教师的权威作用,把学生看成一个可以装进各种东西的容器,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忽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不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其结果是:学生只能被动吸收知识,学生依附与教师。而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被赋予新的内涵。教师要改变过去强调单一知识传授的观念,努力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习过程不仅成为学生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而且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过程。作为教学组织者的教师,要促进学生在“知识技能、历史思维、解决问题和情感态度”各方面发展。

在具体过程中做到以下几个转变;由重教师的“教”向重学生的.“学”转变;由统一模式教育向个性化教育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只重“课本知识”向重“生活知识”转变;总之,教师通过以上转变,努力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历史,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历史,不同的人在历史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基本目标。从而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一旦离开了教师也能够主动地从许多信息渠道获得知识,能从容自如地应付各种来自实践的挑战,使学生也能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和创造者

三、由单一评价向综合评价转变

《历史课程标准》强调用多种方法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制,关心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这使我们认识到:评价“不能仅仅满足学生知识掌握的多少,还应当包括学生探索精神的唤醒与弘扬,创造力的发展与提升,创新人格的生成与确立”。

传统的评价体系明显滞后,尤其是评价模式还没有完全脱离传统观念的制约。主要表现在:无论是评价

学校还是教师,都只注重学习的结果,而不考虑学生学习的过程,忽视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体会。评价标准和方式只能以学生的考试成绩论优劣,给学生贴上优、良、中、差的标签,极大地伤害了大多学生的积极性,进而影响教学的效果。

历史新评价理论要求教师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明确评价目标,建立新的评价体系,以实际行动落实课程标准的评价要求。一是要用多种评价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不仅要采用纸笔测验,而且要结合“课堂笔记”、“学习资料卡”、“成长记录袋”等形式了解和记录学生的基本情况;而且要通过平时学习过程和日常生活中表现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合作情况来进行评价。二是要注重评价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历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社会学科,学习历史的评价不能只是停留在简单的描述性知识的检测上,要在恰当评价基础知识的同时,对学生的观察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应纳入评价的重点。

四、由“复制者”向研究者转变

课程模式中,教师只是被动地、消极地按部就班地复制着教育行政部门审定的课程计划。作为新课程实施者的教师,面临着对新课程改革的诸多新问题的学习、研究、反思和总结。要求历史教师必须由“复制者”向教育教学的新型研究者转变,积极主动和全方位地介入新课程研究、开发、设计和实施等一系列活动。

谈信息环境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篇10

【摘要】新课程理念与传统教学理念相比,具有革命性的转变。理念是行动的向导,但全新理念的有效落实却需要行为角色的转换。因此,语文教师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迅速转换角色、适应新课程就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在新课程的语文课堂上,教师应把自己的角色定位在“平等首席”、参与者、组织者及教学过程的分享者上。

【关键词】高中语文新课程理念教师定位教师角色转变

在新课程改革中,知识观、学生观以及评价观的变革呼唤语文角色的转变,教师的任务不再局限于“传道、授业、解惑”,而且要“启智、陶情、冶性、锤志”。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仅仅停留在传授知识上,而应转向扮演教学中的对话者、合作者和激励者等多重角色。教师角色的转向是为了改善学生在学习中的弱势地位,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促进下,能力得以提高,经验得以积累,学业得以发展,人格得以完善。

一由知识的灌溉者转向教育的对话者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新知、平等对话的过程,教师应以“对话人”的身份尊重同样作为“对话人”的学生个体及其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方式选择,自觉放弃传统意义上教师是知识权威的角色。为了完成这个转变,语文教师要确立两种意识。一是确立民主意识。二是要创设民主的课堂氛围来保护学生的主体性,即确立人本意识。学生不是被动地容纳知识的容器,而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应当以全面发展其能力要素和智力要素为课堂目标,即从新课程标准所强调由传统的注重知识传输向“三个维度”目标转变,即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转变;由“教师中心论、学生中心论”向“教师、学生双主体论”的转变;“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到“教师应怎么教,学生应怎么去学”的教法与学法融合的转变,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老师不应总是居高临下,而应主动地走到学生中间去,与学生打成一片,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

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成长经历和情感体验,因此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有声有色的独特个体。作为教师,践行“人本意识”的重要举措就是尊重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因势利导。

这样,个体的精神境界、个性品德和语文水准将得到完整的提升,个体以志趣为动力、以自主学习为习惯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得到可靠的保证,生命就超越了单纯的知识和技能训练而获得抵达人性深处的灵魂之优化,语文教育才会成为真正的生命教育。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叶澜说:“没有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育就可能蜕变为‘驯兽式’的活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由学生读、说、演,把课堂交给学生。老师在课堂上认同或标新立异,教师和学生一起读书、思考、辩论、探究,于是,有了各抒己见,讨论辨析,有了发现质疑……从而带着更多的疑问迈向新的台阶。让学生在思考、讨论、回答问题中,得到锻炼、得到提高,教师要成为“平等中的首席”。

二由课堂的管理者转向教学的合作者

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与参与者,这些都表明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教学过程,将逐渐代替师生互教互学,彼此之间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也就是说,新课程的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平等对话、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新课程理念语文教学注重教育对象的个性特征,要求培养学生的健康个性,把学生培养成创新型人才。由于受教育者个体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兴趣爱好、思维习惯、审美情趣、价值认同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教学应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凸显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的兴趣潜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和特长的发展。因此,老师应对学生报以朋友般的热情,而不应以教授者的身份去面对学生,要去鼓励和表扬学生的创造能力,放下绝对权威走进学生之中,你才会发现学生有很多天马行空的想法。帮助学生去抓住其自己的思维方式、思考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只要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样才能向一个合作者转变。

三由成绩的裁判者转向学习和发展的激励者

新课改要求语文教师从关注“人”的发展着眼,重视课程评价的教育发展功能,从而促进教师评价角色转向课堂学习和发展的激励者。首先,语文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超然于对象的情感之外,应与之共同介入,以心灵拥抱心灵,以激情点燃激情。就情感取向而言,应以肯定和表扬为主,对于学生不成熟却经过自己大脑思索的独特判断,尤其重视其中独特性和创新性的.价值意蕴,摒弃求全责备。就运用而言,要多用寄寓真切期待的鼓励语,使学生为满足教师心灵期待而努力发挥出潜在的智慧和情意能量。其次,语文学习具有显著的内隐性特征,从对优质言语作品鉴赏和玩味到对语感素质的积淀和过程,其细微的进步需语文教师以博大的情怀去精心发现和呵护,关注每一个细微的变化,对每一个细小的进步都给予表扬和赞美,并以饱满的信心去保护其成长所必备的和谐健康的氛围。再次,在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师要从课程始点、过程和终端多方面地去关注学生,通过纵向比较去评估每个学生的多样化发展;承认并尊重课程学习中个体的差异,承认并尊重个体在群体中所处的位置。

谈信息环境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篇11

一、“教育观”的转变

教育的至高无上的目的就是为了个人和谐的发展、全面的进步,潜能的激活、创造力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使每个人得到良好的教育。1996年,国际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中指出,当今教育应基于四种基本能力来开展,即学会认识、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即当代教育的四个支柱。这种环境下,学校教育的功能有了根本的转变,成为面向全体的大众教育、促使学生社会化的教育和为终身教育打基础的教育。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教育功能的转变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作为教育任务执行者的教师,其教育观念必须与大教育观相吻合,将学生培养成为素质型而非单纯知识型的人才,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二、“教学观”的转变

传统的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强调教师的“教”,而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则突破了时空的限制,以学生自身的学习为主,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以学生的活动为中心,充分利用了声、像、动画、文字等各种信息载体,调动学生的感觉和知觉器官,挖掘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的正效应,强调学生的“学”,主张学习不是被动接受信息刺激的过程,而是主动构建知识意义的过程,学习需要学习者根据自己的知识背景对外界信息进行主动选择、加工和处理,教学过程更加关注学习动机的激发与维持,为学生创造有利于知识意义的情景与气氛,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工具支持,整个学习呈现出自主性、交互性、个体性的特征。

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可以根据教师的安排和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学习,克服了传统教学中“一刀切”的人为情况,学生与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交流,学习的进行过程中就可以了解自己的进步与不足,及时地按要求调整学习,自由进退,自主构架,任何时间里都可以进行学习或参加讨论及获得在线帮助,从网络广泛的信息源中选择需要的学习材料,实现真正的个别化教学,使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教学主体,教学模式也将因之由以掌握知识为目的的“复制型”、“消极型”的“维持性学习”模式,转变成以掌握知识的能力为目的的能够主动发挥学生学习知识能力、探索知识能力、发现知识能力、实现自我教育的“创造性学习”模式。

三、“学生观”的转变

在传统的学校教育中,教师具有绝对的权威,居于教学的中心,从社会的发展看,教师的作用的确是非常巨大的,起着延续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但在现代信息技术支持下,学生获得信息的渠道得到拓宽,学校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场所,教师不再是一部百科全书或一个供学生使用的资料库,也不是机械传授知识的简单工具,师生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师生关系将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权威型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民主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指导学生学习,帮助学生获得信息、选择信息、处理信息,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知识性、技术性、伦理道德等的问题以及情感、人际交往等方面的问题,教师需要更多地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促使学生能力和人格的健全发展。教师不能再将单纯的知识传递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继续充当知识传递的“二传手”,而应当把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方法以及灵活的知识迁移能力、终生学习意识和能力的获得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更多的扮演顾问和向导,充当“学习促进者”的角色。从对他们掌握知识、能力结果的关注,转移到对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的关注上,从对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量的关注,转移到对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的关注上。教师的注意力不再集中在学生要求什么、灌输什么,而是集中在如何把学生组织起来,发挥每个学生的聪明才智,激发学生发现、探索、创新的欲望。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主动发展的宽松环境,站在服务的角度,协助学生主动的发展,将学生看作是具有旺盛生命力、具有多方面发展需要和发展可能、具有主观能动性、能积极主动参与教育活动和学习活动不可代替的教育主体。

四、“课程观”的转变

课程观是人们对课程的基本看法,具体地说,课程观需要回答课程的本质、课程的价值、课程的要素与结构、课程中人的地位等基本问题。它支配着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影响着学生的发展。传统的课程观呈现出比较明显的知识中心的理性主义倾向,固守着“课程即学科”或“课程即教学科目的总和”的观念。知识、社会、人是制约课程的三个基本要素,知识的标准化、统一化支配着课程设计、课程实施,但长期以来,我们忽略了对课程的决定因素——人的关注。所以,在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教师必须改变这种传统、陈旧的课程观,即向完整的人以及其完整的生活的课程观转变,把学生作为活生生的、生活着的人来看待,还课程真正的生命活力。

五、“教育教学评价观”的转变

在现代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学里,教学形式更趋多样化,如基于资源的教学、基于问题的教学、基于项目的教学等等,信息资源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所以,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中,教学管理不应继续将中心环节放在对人的管理上,而应当重视和加强与教学活动相关的各种教学资源的管理。作为导向和手段,评价的科学性与管理的科学性是密切相关的。

传统的教学评价往往重知识,轻能力,轻智能,更轻思想和情感;重考试分数,轻平时表现,重纵向比较,轻横向比较,重共性,轻个性。而在教育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评价,则应主张全面、整体、积极、有特点地评价学生的能力,用发展的观点评价学生,将学生看成是有血有肉、有进步需要和发展需求的活生生的人,主动地将教学评价作为激活学生精神生命的基本导向,努力使教学评价更具人性化,在评价中始终坚持运用发展性评价方式,不以奖惩为目的,而是在没有奖惩的条件下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其主要特征是:(1)注重教师的未来发展;(2)强调评价的真实性和准确性,(3)注重被评价人的个人价值。具体说来,就是既要考查知识,也要考查能力和技能,还要评价情感、态度和习惯,既要考查学习结果,进行终结性评价,也要考查学习过程,进行形成性评价:既要有客观评价,也要有主观评价;即要有定量评价,也要有定性评价。既要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要有学生的自评和互评。同时,还要注重对信息资源的评价。

六、“思维方式”的转变

思维方式是指人脑处理信息时较为稳定的、带有倾向性的状态。它包括两重含义:(1)人脑处理信息活动的基本方法,如比较、分类、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2)人脑处理信息的特定态势,可产生诸如主观性与客观性、单向性与双向性、封闭性与开放性、静态性与动态性等矛盾特征。人们在处理信息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较为稳定的方法体系,由比较、分类、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基本方法,以及它们相互间的不同构成、不同角度、不同组合而成的,在一定信息参与下,具有一定的价值倾向,并因此深刻影响人们的行为。

现代思维方式是思维形式与思维内容的统一,是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尤其在当今教育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情形下,原有的思维方式发生裂变而形成现代思维方式时,教师的思维方式仍然表现无意于向现代思维方式的转化,就显得不合时宜了。在传统的思维模式下,人们往往习惯于面向过去的经验,从已知的条件和既定目标中求取问题的答案,不善于从多种假设和构想中寻找解决的办法,习于常规,因循守旧。传统思维方式作用于教育教学,常使教师沉迷于多年一贯制的堡垒之中,极大地阻碍了教学的改革与创新。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育教学是一项开拓性的事业,它要求每一位教师必须能够根据教育教学发展的即时变化,进行多维思考,做出最符合当前现状的决策。这需要教师要注意思维方式的转变——变主观性思维方式为客观性思维方式,变滞后性思维方式为超前性思维方式;变习常性思维方式为创造性思维方式,变封闭性思维方式为开放性思维方式;变单向性思维方式为双向性思维方式,变单一性思维方式为系统性思维方式;变静态性思维方式为动态性思维方式,从而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能够站在更高的观察点上,从更广阔的视角,多方位、立体化、理性化、综合化地审视思维对象,从而使决策更加科学而合理,并最大限度地降低教育教学决策和行为的失误率。

七、“教育信息技术观”的转变

谈信息环境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篇12

1.1 能力、素质的缺陷

具体来说,在高职院校的一些计算机相关专业教师存在着信息意识弱,信息利用率低,对学校校园网内的相关教学资源利用不够,造成学校高标准的计算机教学设备的浪费。另外,一些计算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对计算机的操作熟练程度,强调对计算机技术的探索而忽视利用计算机来作为学习和研究的应用工具,造成在教学素质上过于重视信息技术本身而忽视技术的应用。此外,一些教师的教师道德素质也存在相应的缺陷。少数计算机相关教师不太注重和尊重网络知识产权,利用自己掌握的技术随意获取他人不公开或有知识产权保护的资源;少数教师为了显示自己技术,随意更改或入侵他人电脑等现象也偶有发生。

总之,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计算机相关专业教师需要从能力和素质方面全面提升自己。

1.2 教师角色地位的边缘化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计算机越来越普及,计算机相关专业教师用武之地越来越广泛,但这种处处能发挥自己所长的境况下导致了教师这一角色地位的边缘化。在高职院校中,一些从事计算机基础专业公共课的教师工作并不受学校或学院相关领导的重视,一些教师甚至成了学校多媒体器材维护人员,同事或学生电脑出了相关问题时往往会被找去处理问题。这给这些教师形成自己只是一个“勤杂人员”的印象,这种教师角色地位被边缘化也导致了计算机相关专业教师自我职业认同感降低。另外,在学生印象中,上计算机公共课的教师并不是真正的学科教师。计算机相关专业教师在课间与课后难以与学生沟通和交流,难以给学生形成为人师的印象,教师的角色地位被边缘化。

2 教师素质能力与角色地位定位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2.1 教师素质能力缺陷的原因

网络技术环境下信息泛滥,部分教师在面对良莠不齐的各种信息影响,尤其受到网络上一些不良信息的诱惑或误导,使得其职业理想不够坚定,对自我认知不足,认为自己目前做一名计算机教师只是暂时没有更好的发展机会。还有些些教师,对自我能力认识不准确,认为自己在高职院校做一名普通教师是委屈自己,这导致其在工作中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无法摆正心态,在教学过程中也以得过且过的应付心理对待,不愿对新的教学模式进行积极探索,造成教学效果不佳。

另外一方面,信息技术环境下计算机相关学科专业善处在不断建设和完善过程中,计算机技术在教育中的定位还不清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难以把握计算机是一门基础学科还是一门应用学科专业,计算机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定位问题一直以来也困扰着高职院校计算机相关专业教师,导致教师坐等视之,浑水摸鱼,不愿在教学业务素质能力上提高自己。

2.2 教师角色地位边缘化的原因

教师角色地位被边缘化首要原因来自于教师自身职业理想定位不准,在教学过程中也不能针对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局面提升和完善自我,导致高职院校计算机相关专业教师对计算机信息技术无法形成全面和积极的理解,这也直接造成了教师对自我角色定位的偏差。其次,高职院校计算机相关专业教师角色定位被边缘化还来自于领导、同事和学生等方面的外部环境的影响。部分有自己专业特色的高职院校有专门的特色专业,这导致学校领导和其他教师对计算机相关专业教师的重视程度不够,尤其是学生对教师的认同较低更是教师角色地位边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

3 信息技术环境下改善教师素质能力和角色地位的对策

3.1 教师需要改善自我职业发展观念

高职院校教师要改善自我职业发展观念首先要树立新型的教师职业价值观念。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教育的改革创新也在不断推进,这给树立新型职业价值观带来了机遇。只有教师能把自己的理想融入教育事业中,教师才能主动积极地完善自我能力素质,才能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和进步,实现自己能力素质与理想的和谐统一。其次,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提高自我认知水平,针对自己的缺陷和不足要积极学习,加以改进。教师要客观地认知自己,在不断学习和完善自我的过程中促进自我职业发展理念的实现。

3.2 教学环境的改进

教师角色与地位的边缘化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教师外部教学环境的影响。因此,针对这一现象相关高职院校领导需要对学校计算机相关专业教师加以重视,强调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的专业性和实用性,在全校范围内树立尊重各学科教职工的理念。另外,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学校学生和其他学科教师需要引起对计算机信息知识的重视,在校内外积极引导他人或根据自我兴趣主动学习计算机相关基础知识,运用计算机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校学生在其学习过程中要尊重计算机相关教师的劳动,在课堂上积极与教师沟通和交流,使教师真正形成作为教师的主体意识。其他学科教师需要在工作中注重与计算机相关专业教师沟通和合作,以一种潜在的和渗透式的方式增强对计算机相关专业教师职业角色地位的认同感。

4 结语

部分高职院校教师素质能力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呈现出相应的问题,同时信息技术环境下也导致部分计算机相关专业教师的角色地位边缘化。针对这些现象和问题,我们需要采取积极措施,有利引导,促进高职院校教师素质能力的提高,同时使他们的角色地位得到其自我尊重和他人尊重。

摘要:信息技术环境下对教师素质能力和角色地位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当前一些高职院校的计算机相关专业的教师存在着能力素质与相应的信息技术环境不协调,呈现出信息意识弱,信息能力差等方面的现象,在角色地位上也逐渐被边缘化。本文以一名高职院校计算机相关专业教师的视角,针对这些问题和现象,探寻相关原因,进而探索有针对性的对策,以期通过相关措施促进教师素质能力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自我完善,同时促使教师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得到学生、同事及学校领导的认同和尊重。

关键词:信息技术环境,教师素质能力,角色地位

参考文献

[1]殷晓静.教师职业认同与教师教育[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9(1):15.

[2]殷宝媛,于纪明.信息技术教师的教育信念形成因素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 2008(5):75.

上一篇:香港中文大学研究生音迎新会主持词(中英文)下一篇:语文教学目标分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