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环境下教师如何实现自身的发展(共7篇)
教育信息化环境下教师如何实现自身的发展 篇1
教育信息化环境下教师如何实现自身的发展
季鸿儒
(安徽省无为第三中学
238300
***)
[摘要]网络教研和教育博客的出现,构筑了数字化的学习资源,教师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影响或改变着教师的专业发展,构筑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以更好地促进教师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把网络教研和教育博客作为教师成长和学校发展的一个“抓手”和“助推器”。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教师专业化;网络教研;教育博客
当今世界,互联网的发展极大地改变着教育和学习方式,网络教育正在成为终身学习和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手段和战略选择。随着新课程的实施,迫切要求广大教师在加强学习和总结,尽快提高专业化水平。目前,随着社会变革的加剧,社会分工人细化,教师职业也在随之发生变化。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个体专业化的趋势已势不可挡,并且是由个体的被动专业化转变为个体的主动专业化。在全球迈入网络教育新时代,共同打造学习型中国,已成为我国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挑战与机遇。
一、树立新课程改革理念,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任务。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新课程改革是一个关键环节。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要求教师既需要有扎实的学术根底,广阔的学术视野,不断更新知识追逐学术前
沿的意识,又需要把握教育的真谛,了解青少年的发展规律,掌握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具备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对学生负责的品质。1、21世纪教师应具备的核心能力
21世纪是以知识为主要资源,以知识和技术创新频率不断加快、社会深刻变革为主要特征的时代。教师要为这个时代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至少应具备以下几种核心能力:
一是终身学习的能力。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更新周期日益加速。面对教育和专业知识的加速老化,教师必须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才能不断更新思想、观念,掌握新的信息和教育技术,才能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能力或素质结构,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社会和时代,才能不断创新教育以满足人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是反思教育的能力。21世纪,随着社会、经济的急剧变革,教育改革将更加频繁、广泛和深刻,教师将面对各种新的教育思想、资源、模式、过程、手段与方法,因而要求教师不仅要自觉地在情感、意志上不断调适,而且要具备能够分析、讨论、评估和改变其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的能力。教育的基本问题不仅是“教什么”、“怎么教”,更重要的是“为什么教”。因而教师必须思考各种教育行为的社会与个人后果以及伦理背景,给教育以终极关怀。
三是基于网络资源教育的能力。因特网的飞速发展与广泛应用,使教育和学习的数字化生存成为可能。21世纪网络技术将有更大的发展,网络资源将更加丰富,人类创造的最新资源也将以最快捷、最优先的方式上网储存传播。谁不学会基于资源的学习,谁就将成为文盲。而教师则应成为
学生基于资源学习的引导者、辅导者、促进者和合作者。
四是激活创造性的能力。变革和创造将是21世纪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方式。人类发展史表明,人的创造潜力是无限的。如同“芝麻开门”的暗语能打开宝库一样,人的创造潜力必须通过激活才能变为现实的创造力。21世纪的教育必须将学生培养成为会创造之人,使他们通过一个个会创造的头脑和一双双会创造的手,创造出新的生活、新的时代和新的世界,这是教育的根本追求。因此,教师必须具有通过创造性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创新精神和激活学生创造性的能力。
五是心理辅导能力。可以预料,随着知识创新的加速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21世纪的社会竞争将日趋激烈,同时通过合作共同应对面临的各种严峻挑战也日益成为必然选择。面对激烈竞争人们将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面向合作又要求人们能相互理解和扶持。无论是竞争与合作都要求人们和谐相处。因此,教师必须具有心理辅导的能力,通过助人自助,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
2、教师专业化和信息素养
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中,通过专门训练和终身学习,逐步习得教育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并在教育专业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从教素质,从而成为一名合格的专业教育工作者的过程。
信息素养不仅仅是诸如信息的获取、检索、表达、交流等技能,而且包括以独立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将已获得的信息用于问题解决、进行创新思维的综合信息能力。信息素养的核心是信息加工能力,它是新时代的学习能力中至关重要的能力。在信息的海洋中,检索、获到有用的信息能力
成为竞争取胜的重要因素,积极参与活动来探求信息和创建信息也是教师活动的一方面。
在我国现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过程中,特别重视对人的关怀,提倡广泛获取各种资源,并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建立适合不同学习者的学习策略,鼓励学习者进行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让其通过亲身体验获得新知。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需要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按照学习要求选择教学资源,设计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学习活动,并重视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教育是一半科学一半艺术,新课程理念使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得到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而教育技术能力作为教师专业能力结构的重要方面,也日益受到重视。
二、实施网络校本教研,引领教师专业化成长
校本教研是建设学校文化的重要途径。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校本教研,教师可以利用Web网页技术、电子邮件和BBS等工具多途径地进行信息交流与反馈,更方便教师的合作,打破传统教研中的单一模式与时空限制,实现经验与智慧的共享,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一)校本教研环境的创建
1、强化教师的信息素养
一是进行信息技术操作培训。学校根据教师信息技术运用的水平分层次组织教师培训,保障教师信息技术的熟练掌握。二是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专题辅导。通过专家报告、参与式研修等方式,专题辅导讲座,定期发布研究课例、教学案例等资料,加强技能练习等形式,帮助教师了解学科教学、课程改革、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模式,从
而更好地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三是开展专项比赛,“以比赛促学习,以比赛促应用。”
2、创设良好的教研氛围
首先,学校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发挥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专业引领作用,为教师树立身边榜样。其次,学校实行“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鼓励教师外出“取经”,并安排电教管理人员指导,从宏观上把握网络校本教研的正确方向。再次,学校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鼓励教师进行网络校本教研,利用新教师的活力与老教师的经验形成优势互补,提高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课程资源的收集与应用
资源库的建设要以应用促建设,以应用促开发,使资源得以充分利用。
1、网络校本教研平台的创建
首先,创建校园网管理平台。本平台侧重课题研究及教研信息发布、成果展示和资料形成等方面,促进各级教研组织利用网络积累资料、优化过程和表达沟通等。其次,创建博客平台。利用博客进行网络教研是传统教研很好的补充,可以帮助教师进行集体备课的研讨、探究问题、案例写作、撰写教育叙事、专题学习和自我研修,推广成熟的教学方法、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共享教学经验。最后,创建主题网站平台。本平台主要是发布设计方案、开发或选用的教学资源、评价量规、考试试题、课便实录和教学反思等,目的是提高教与学的质量。
2、网络教育资源库的建设
学校网络教育资源库可分为三个层次,最底层的是课程基础素材库,中间层是针对一定教学内容用于不同教学环节的集成单元,包括微教学单元、案例、试题、参考资料、相关网址等。最高层是课件库,包括不同形式的课件。
(三)校本教研的开展
1、发现问题,制定计划
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是校本教研的起点,新课改实施以来,教师面临许多挑战,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方式有新的要求,教师也会有很多困惑。学校要本着“问题即课题”的原则,在经过分析、比较后筛选出对学校发展、教师发展、学生发展最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整合。
2、集体研讨,资源共享
根据教学设计或实验方案,教师充分利用网络作为信息交流、互动的平台进行校本实践和研究。主要按照集体备课网上研讨、教学问题网上沙龙和课题案例反思记录三方面进行。
3、总结交流,改进提高
定期进行网络教研的总结和经验交流,不断提高网络教研的实效性和实用性,对出现的问题积极探求解决方法,同时也可以通过校园网站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反馈,以加深理论认识,巩固认识成果,提高教研能力。
三、架设教育博客,服务教师专业成长
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博客在其他领域还没有被人充分利用和定性,只是单一地、肤浅地充当着个展示的工具,而在教育领域,教育博客在诞生之际就被冠名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它好像是专门为了教育而开发的一种互联网技术。
(一)教育博客的含义及其益处
教育博客是一种博客式的个人网站,是教师利用互联网新兴的“零壁垒”的博客(Blog)技术,以文字、多媒体等方式,将自己日常生活感悟、教学心得、教案设计、课堂实录、课件等上传发表,超越传统时空局限(课堂范畴、讲课时间等),促进教师个人隐性知识显性化,并让全社会可以共享知识和思想,记录教师与学生个人成长轨迹。
教育博客作为博客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表现形式,具有以下益处:
1、博客可以满足一部分教师“理解、尊重、认同、欣赏”的需求,满足一部分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的一部分动力需求。
2、博客技术充分支持“对话、合作、共享”的时代理念,使得“专家引领、同伴互助、自主成长”这些教师专业成长的基本要素能够很好满足。在博客的交流中人人平等,在这个群体里不仅可以解决一些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还可以很好地进行心理问题疏导,释放工作压力,促进教师身心健康发展。
3、博客可以实现个人知识管理功能,成为比较理想的工具。首先博客以时间纵轴对知识进行纵向管理,以分类横轴对知识进行横向管理。其次教师在博客上很容易接触到相同兴趣的网友与专家,通过交流可以分享他人的思想与经验,从而与自己的思想发生碰撞,激发新的思维火花,不断实现知识转化和创造。
(二)教育博客存在的问题
1、管理与维护的困难,使教育博客出现应付现象。对个人而言,博客的维护与管理需要大量的时间与经历,对于一些一线教师,平时的教学
工作已经安排得满满的,而教育技术的快速更新对教师的要求也逐步提高。
2、日志内容的质量有待提高。教师的博客的日志大多数无拘无束、轻松随意。有些博客仅仅是简单的资料累积或者超链接,有些教师兴趣持久性差,不能坚持。而博客的重要作用就是记录教师教育教学的反思与感悟,这些感悟与积累达到一定的数量与“密度”,自然就会产生质变,从而使自己的教研能力得到提高,教学行为发生创新。
3、教育博客的发展,缺乏更多强有力的教育专家的进一步支撑和推介。教育博客的发展,不能仅靠外力的推动。缺少奖惩机制,全凭热情,使得博客的发展缺乏一种长久的内驱力。
(三)教育博客的展望
1、建立跨区域的博客共同体。在各个区域性的博客群体初具规模的基础上,要使其对教师专业发展产生作用就必须走向联合。交流本身是为了学习,为了更有效地学习。建立跨区域的博客共同体可以突破学习与交流的界限,扩大学习与交流的范围,自主选择学习资源,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专业引领与自主学习。
2、加强博客的管理与评价。教育博客需要规范管理与评价,建立资源引用管理制度,明确网上文责制度,使教育博客朝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但要注意在管理与评价时切不可做硬性规定,否则适得其反。
3、建立网络教研室。教研室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因为教研室直接对广大教师进行业务指导。教研室成员本身是教育教学研究的领军人物,在教育博客促进教师成长的过程中自然不能少了他
们。
博客是每位教师展示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一把利器。作为教育行政部门,有责任,有义务推广你的博客网站,只有这样才是对博客用户负责,因为在现代这个个性化张扬的时代,展示自我,寻求认同,结交朋友,共同发展,是每一个博客的心愿和追求。
总之,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师专业发展具有丰富的资源、方便的参与方式、开阔的视野,是传统的教师专业发展所无法比拟的。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师专业发展已经不只是现代教育技术的辅助性活动,而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教师专业成长模式,是教师成长的摇篮。因此,教师应始终使自己处于一个专业成长过程中,能够积极主动地不断探索、改革和创新,谱写出教师专业成长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1]祝智庭.教育技术培训教程(教学人员版·初级)[M](第三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靳玉乐,宋乃庆,徐仲林.新教材将会给教师带来些什么—谈新教材新功能[M](第一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单连芬.引导教师在网络教研中成长[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6年1月16日第3期(Z3)
[4]刘敏,钟志贤.基于教育博客的大学生自主学习[J].远程教育杂志,2007(4)
教育信息化环境下教师如何实现自身的发展 篇2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教师发展
中图分类号:G45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04-0062-03
一、教育信息化给教师发展带来的机遇
1.给教师带来了全新的教育理念
教育促进人的现代化,要培养现代化的人,教师首先必须具备现代人的素质。教师思想的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前提保证。教育信息化不仅是信息化与教学深入融合的过程,更是一种全新的、现代化的教育思想理念,教师在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必须将思想的更新放在第一位,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现代化。
2.为教师的终身学习提供有效途径
信息社会知识日新月异,人人都要成为终身学习者,教师更应如此,这不仅是教学工作的需要,也是自身发展的需要。教育信息化不仅是教师“育人”的工具,也是教师“育己”的平台。教育信息化提供了网上大学、开放大学、虚拟社区、慕课等多渠道学习途径,方便教师给自己“充电”,提高自身的知识素养和专业能力。
3.为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提供有力支撑
信息化带来的资源全球化使教师足不出户就能收集到极其丰富的教学资源,为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准备了充足的“原材料”;信息化带来的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让图片、声音、动画、视频等多种形式替代了传统的“黑板粉笔和嘴巴”的单一模式,既提高了教师的课程设计动力和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信息化带来的多种多样的交流平台:电子邮件、社交聊天工具、网络论坛、网络备课室等,不仅拉近了师生距离、方便了教学效果的反馈,而且为教师提供了与不同地点的同行交流、专家指导的机会;信息化带来了各种科学高效的工具:教学设计开发工具使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组织更方便快捷,教学评价工具使教师对教学效果的评价更科学客观,学生管理工具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实现了对学生评价角度的多元化等。这些都从多方面多角度促进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育效果的提升。
4.为教师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了更多空间
在现实教育活动中我们不难发现,千篇一律的教师面孔难以吸引学生的兴趣,而教师的知识领域越宽、阅历越丰富、人格魅力越强,他对学生的综合影响力就越大,教学效果就越好。教育信息化不仅为教师自身的兴趣培养、个性发展提供了更多资源、更多机会,而且尊重教师差异,鼓励教师个性化发展,让教师更广泛更深入地参与课程开发,使教学成果渗透着更多的个性风格。
5.为教师的成果推广提供了广阔平台
网络可以将教师在教学和科研中的任何经验成果迅速传播到世界的各个角落,教师可以每天通过微博、微信与千里之外的同行分享教学体验和心得,教师的教学受众不再仅限于课堂上的几十上百名学生,可以遍布世界各国、不同肤色的人群。教育信息化带来的这种推广的速度和效果是过去无法想象的。
二、教育信息化为教师发展带来的挑战
教育信息化推动着教育的革新,吹响了教育改革的号角,对教师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提出了新的要求。
1.给教师的传统教育理念带来冲击
教育信息化“颠覆”了教师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要求教师更新观念、主动适应,成为进步者和先行者。人的行为来源于思想观念,有正确的思想才会产生正确的行为,有先进的思想才会产生先进的行为。试想,教师如果一直以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来育人,如何能培养出适应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社会需求、与国际接轨的“现代人”。因此,教师必须摒弃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把握教育发展规律和时代特征,树立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观和人才观,主动迎接挑战、积极调整心态、快速适应变化,以思想进步者、实践先行者的姿态面对教育改革的滚滚浪潮。
2.对教师原有的角色定位带来挑战
教育信息化对教师原有的角色定位带来挑战,要求教师正确认识、重新定位,成为审视者和反思者。教育信息化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合作化学习。教师要正确认识自身的角色转变,重新审视教育对象的定位,建立新型师生关系,使之既遵从教育规律,又符合教育信息化的特点;既满足人文关怀和情感需求,又对教学实效起到促进作用。教师还要对自身、对教学过程进行不断的反思:通过观察、判断自身专业能力的差距,及时完善和调整自身的知识架构;通过评价、监控教学活动的计划、实施、反馈、调节各环节,总结提高自身的职业发展能力。
3.对教师原有知识体系带来挑战
教育信息化对教师原有知识体系带来挑战,要求教师加强学习、深入研究,成为学习者和研究者。教育信息化使学习跨越国界,在教育层面实现了“资源共享、人人平等”。学生获取知识的来源不再和以往一样单一,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知识存量关系也不再是“一桶水”与“一杯水”了。既然网络使“弟子不必不如师”成为更多的可能,那么教师就必须加强学习、更新知识、开拓思维、勤于思考,以丰富的知识面、独到的见解、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除此之外,教育信息化如何更好地改善教学环境、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学收益,这不应该仅仅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考虑的事,也不应该只是行业专家们思考的问题,它更应该成为战斗在教学第一线、亲自从事教育工作的广大教师认真研究、积极探索的课题。教师应该以做教育信息化研究者为己任,利用自身的有利条件开展行动研究,这不仅能提高自己的教育科研能力,而且更会在很大程度上助推教育信息化的健康发展。
4.对教师原有教学方法和技能带来挑战
教育信息化对教师原有教学方法和技能带来挑战,要求教师掌握技能、灵活运用,成为设计者和组织者。教育信息化使教师的教学方式更多样化,教学自主性更大、教学内容更丰富,教师不再只是完成知识传递的“教书匠”,而是教学的设计师和艺术家。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工具,设计科学有效的教学活动,开发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教学内容,营造有利于学习的教学情境,融入教学艺术和教育智慧,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组织学生间的双向互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启迪学生创造性思考。
5.对教师的教育职责和工作重心带来挑战
教育信息化对教师的教育职责和工作重心带来挑战,要求教师开拓视野、有效管理,成为引导者和保护者。教育信息化强调学生的创造性、自主性和互动性,因此,教师的主要职责应由“教”变为“导”,从引出问题到引起思考、引发讨论,最后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建构。教育信息化一方面带来了知识结构的重组,另一方面又带来了海量的知识信息、学习资源。教师要指引学生提高信息素养,做信息技术的“主人”,在纷杂的信息海洋中学会搜索、学会分析、学会评价、学会选择,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地开展学习。当然,教师还有一个重要的责任,就是充当学生的“防火墙”,削弱和抵制网络上的负面信息,为学生创建清洁、安全、高效的“信息港”。
6.对教师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带来挑战
教育信息化对教师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带来挑战,要求教师创新思维、勇于实践,成为创新者和示范者。信息时代是创新的时代,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的创新之举,它既是人才培养的创新过程,也是培养创新人才的过程。一个能培养并激发学生创新精神的教师,必然自身也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教师对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内容的不断创新,在教学过程中展示出的创新思维、创新设计,在创新过程中显示出的积极态度和科学精神以及对知识的不倦学习、对真理的不懈追求,无一不是对学生创新性培养的最好的言传身教。而信息化和网络的便捷,也为优秀教师、教师的优秀实践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展示平台,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教育思想可以更大范围得到推广和共享,教师的示范作用得以最大可能地放大,跨越校园、超越区域,成为更多人的楷模。
三、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教师发展的策略途径
面对教育信息化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教师、学校及教育主管部门要内外结合、共同努力,促进教师由合格的授课者向优秀的职业教育人转变。
1.通过自我学习来提升素质
社会的发展、信息时代的特点、职业的需要都要求教师是终身学习者。教师要善于利用信息化条件和工具,帮助自己学习新知识、培养新技能,并通过不断反思和自我评价,弥补“短板”,提升素质。
2.通过各类培训来提高水平
首先,应开展信息技术培训。学校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根据教师的岗位特点、教学水平和信息化水平,组织不同层次的信息技术培训,加强教师的信息意识,提升信息素养,使之具有较强的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分析与加工能力、信息管理与评价能力。
其次,应加强教师的专业培训。处于教育改革的高频期,学科发展动向和课程内容都更为迅速,教师必须通过及时的专业培训来满足岗位的专业需要。也只有在专业知识扎实、专业能力提高的基础上,教师才能萌生创意思考,将信息技术完美地运用在专业教学过程中。
3.通过交流合作来增强能力
教师的发展离不开领导的支持、专家的引领、行家的点拨、骨干的示范、同事的帮助。因此,要有意识地利用必要的资源、创造有利的条件、营造良好的环境,打造出融洽高效的交流合作平台。同时也要利用信息化的优势,拓宽沟通范围、加强交流深度、提升合作水平。用交流合作来增强教师的能力,用教师的自我超越来促进团队的共同进步。
4.通过教研实践来促进发展
教师对信息化技术的熟练掌握和得心应手的使用离不开实践。学校可以通过开设实验性课题,鼓励一些教师大胆尝试,并树立一批优秀典范,从而带动其他教师。教师可以通过教研教改课题研究、开发教学资源、建立学习共同体、观摩示范、教学比赛等一系列教研实践活动,寻找适合自己的信息化技术工具,学习和驾驭信息技术,实现教学与信息化的最优智能整合。
教师发展好了,教育才能发展好。只有教师从心理上接受了教育信息化,在教学中利用好教育信息化,在实践中促进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教育信息化才能最终实现对教育现代化的推动。
参考文献:
[1]李群.教育信息化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新要求[J].理论与实践,2006(6).
[2]马保翠.教育信息化对教师素质的挑战[J].群文天地,2012(10).
大学生自身如何实现全面发展 篇3
第一,要提高学习能力,进一步增强自身素质。我们不仅要 深入学习业务知识,用专业知识武装头脑,厚积薄发。在学习中,要有目的,有方向,要进行系统思考、统筹安排。要 有一种学习的危机感、紧迫感,把学习知识、提高素质作为 生存和发展的紧迫任务,把学习当作一种追求,牢固树立终 身学习的观念,不断提高理论水平,提高知识层次。
第二,要提高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自身的综合素质。在学习工作方面,要进行多方位思考,多角度解决问题,提高学习和工作的效率,提高洞察力,努力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进 行补充和延伸,充实自己的头脑,提高自己的能力,做一个 全面、协调发展的人。
第三,要提高自律能力,进一步健全完善自己的人格。我们 的一言一行,不仅代表着个人,而且代表着党的形象。我们 一定要珍惜党的政治声誉,堂堂正正做人,走好人生之路,树立良好的形象。正确认识自我,培养高尚的人格,始终保 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良好作风,以高度的自觉自律精神 培养自己的集体主义感、敬业奉献和诚实信用品质、强烈的 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讲求团结合作,不断超越自我,实现同学间竞争求胜求发展的“
双赢
”
第四,不断完善自身的人格,建立健全的人格。人格健全的大学生能够积极的开放自我,正确地认识自己,坦率地接受 自己的囿限并对生活持乐观向上的态度;心胸开阔,善解人 意,宽容他人,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对不同的人际交往对 象表现出合适的态度,既不狂妄自大,也不妄自菲薄,在人 际关系中具有吸引人,深受大家的喜欢;
人生态度乐观向上,生活态度积极热情,有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能够用理性 分析生活事件,头脑中非理性观念较少;人格独立、自信自 尊,并具有自我发展、自我塑造与自我完善的能力,更重要 的是能够充分开发自身的创造力,创造性地生活,发现生命 的意义并选择有意义的生活。
大学生应如何追求有价值的人生
论文摘要人应该如何活着才有价值呢?怎样才能最大限度 地去实现人生价值?对于大学生来说这些问题尤为重要。然 而大学生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大学生应当树立起正确的价值 取向。人不应当只拘泥于金钱,地位,权力,职业以及享乐 其中。
人们只有为同时代的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美。“人生价值是自我价值与外在价值 的统一,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的统一,物质贡献价值与精神 贡献价值的统一,现有价值与应用价值的统一。”①树立正 确的人生观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根本问题。
关键字:人生价值
问题
价值取向
正确的人生观
一
大学生人生观中存在的问题我国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 的主流是好的。他们热爱生活,追求真理,绝大多数大学生 具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科学的人生价值观。但还是有不 少问题的。
重金钱实惠轻理想追求的实用主义人生价值观
当代大学
生大多数赞成或接受马克思主义人生理想,但也有的人内心 认为实现马克思主义人生理想是渺茫的。他们大多数虽然赞 成“人生价值在于奉献”,但往往又未将其完全副诸实践。在实现人生追求中,一些人缺乏远大的理想抱负,重物质利 益轻无私奉献,重金钱实惠轻理想追求,重等价交换而不愿 付出爱心。部分大学生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影响,把“挣 很多钱”、“当官发财”作为人生幸福的标准,把奢侈、享 乐作为人生追求的最大目标。金钱的诱惑使他们只想挣钱而 不择手段。一些大学生产生了厌学情绪,不刻苦学习,高歌 “六十分万岁”;
重个人利益轻国家集体的利己主义人
生价值观
当代大学生大多数赞成正确人生价值观的一个重
要方面是为国家、为集体做出贡献,赞同以集体主义为价值 观的核心。但目前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在部分大学生中也颇 有市场,由于个人主义、利已主义的膨胀,而导致了集体主 义观念的淡化。一些大学生认为人的本质是自私的,他们选 择个人主义为自己立身行事的准则,一事当前,先为自己打 算,把个人利益放在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之上。
要知道,“一
般人的幸福或者不幸福和社会利益相同或者矛盾为转移。” ②
3.重知识才能轻道德品质的功利主义人生价值观
一些大
学生认为,个人价值的实现,仅决定于个人的学识、才能、机遇和人际关系,而与个人品德无直接关系,故出现了
“重
才轻德”的倾向。一些人把精力放在加强自身的专业知识学习方面,而在个人道德上出现滑坡,他们在政治上不求上进,不讲职业道德,为谋求个人利益而见利忘义,损人利己,损 公肥私。
少数学生不讲精神文明,不讲社会公德,行为粗野,谈吐庸俗,甚至打架、斗殴、偷窃、赌博,个别人还走上抢 劫杀人等犯罪的道路。然而“德性的修养,内心的开悟是一 种学问”③只有更好的培养道德素质,大学生才能做得更 好。
“从自己身边做起,我们国家才有希望──这就是‘天
下兴亡,我的责任’积极负责的道德观念,这就是道德教
育。”④
4.重奢侈享受轻艰苦奋斗的享乐主义人生价值观
随着我国加入
WTO
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随着
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的发展,随着经济高速发展和市场 繁荣,出现了高收入阶层,不少暴发者以高消费为荣,大肆 挥霍,一掷千金,加之少数舆论媒介的渲染和不正确引导,造成社会心态的躁动和失衡,大学生们的价值观念、消费观 念也受此冲击和影响,少数大学生不考虑自身的经济承受能 力,而追求超前消费。
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优秀的人才资源。社会主 义事业要求大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 人。高等学校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现,把学生的全面 成长成才放在首位,努力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
人才竞争为大学
生全面发展提供内在动力。当今社会是一个竞争的社会,当 代大学生正处在一个激烈竞争的社会环境之中。随着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的深入进行,社会对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 求。复合型、知识面宽、全面发展的人才深受社会的欢迎。大学生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除了学好本专业知识以 外,还必须拓宽知识面。加强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学习,强 化人际交往能力、文体活动能力、组织协调能力、领导管理 能力以及适应能力、应变能力等多方面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力争使自己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现在在大学校园。大学生 积极参加各类培训班、讲座以及考证、考照。大学生的素质 得到了提高,发展也更加全面了。
对大学生而言,其素质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 质、创新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这几种素质在大学生成长过 程中相互联系、彼此渗透、相辅相成,构成一个统一整体。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指这几种素质的协调发展。艺术教育作
教育信息化环境下教师如何实现自身的发展 篇4
赵寨中心小学杨鸿旭
我是一名普通的小学英语教师,很有幸参加了邢台教研室冯老师的培训交流活动。通过本次仅有的几个小时的交流,我感到受益匪浅。
尽管在大学的时候了解过新课标,但心里还是认为英语教学其实跟一般的教学活动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区别,只需要把应该讲的内容全盘托出就可以了,没有过多的关注过孩子们关注和期待的教学方法。这就直接导致尽管自己觉得在教学过程中已经很尽力了,可是学生的成绩仍然没有起色。这也是我一直愁眉不展的事情,没想到,冯老师的第一句话就为我点亮了一盏明灯。她说:“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它自身的特点就决定了它不能被机械地教与学。新课改倡导素质教育,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新课改倡导建设性学习,注重探性学习,关注体验性学习,提倡交流合作、自主创新。课程改革的成败关键在于教师。学生才是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教材、教学策略只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英语课程标准》要求:“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实践、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发展听、说、读、写的综合技能。如果我们想让孩子们尽情的学习英语,那么请老师们把讲台让给孩子们,把‘讲台’作为学生们施展才华的‘舞台’。”直到现在,这句话还在我的耳畔回响。
韩愈《师说》中讲到:“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身为新形势下小学英语教师,时代要求我们所要做到不仅仅只是“传道授业解惑”,我们应该以新课标的精神不断的提高自己。那么,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要如何才能使学生体验,并不断产生的新经验、新认识和培养新的能力呢?教师作为实施体验教学实践的灵魂人物,又该如何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呢?教师又怎样才能做好一个正确的引导者呢?
首先,新课标规定:教学设计要符合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遵循语言学习的规律,力求满足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使每个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那么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注意到:鼓励学生大胆地使用英语,对他们学习过程中的失误和错误采取宽容的态度;要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相互交流的机会以及充分表现和自我发展的空间;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实践、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发展听、说、读、写的综合语言技能;创造条件让学生能够探究他们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自主解决问题。
其次,主动营造宽松、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学生只有对自己、对英语及其文
化、对英语学习有积极的情感,才能保持英语学习的动力并取得好的成绩。消极的情感不仅会影响英语学习的效果,而且会影响学生的长远发展。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自始至终关注学生的情感,努力营造宽松、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再次,组织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促进学生的英语学习。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积极开展各种课外活动有助于学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发展智力和个性、展现才能。教师应有计划地组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英语课外活动,如朗诵、唱歌、讲故事、演讲、表演、英语角、英语墙报、主题班会和展览等。教师要善于诱导,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的自主性和创新意识。
第四,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发展他们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语言与文化有密切的联系,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教师应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努力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了解英语国家文化;帮助他们提高理解和恰当运用英语的能力,不断拓展文化视野,加深对本民族文化的理解,发展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
总而言之,这堂培训交流课,对我意义是极为深远的,对我今后的教学活动有着极大的积极影响和极大的指导作用。结合自己的体会,我对自己有着如下的要求和看法。
一、活化教材,引导孩子们体验生活,从生活中学,学到生活中去。
英语教学的目的是达到交际英语教学要达到交际化,而传统的教学仍局限在师问生答的单调的模式中,而小学生对这种教学模式有着一定的“免疫力”。久而久之,课堂气氛也会随之“降温”,学习积极性骤减,根本无法完成预期的教学目的。美国教育学家 Clark L.H.的话不无道理,他说:“每年教师都要将有价值的商品卖给有时是不情愿的‘顾客’。”所以对教师来说,重要的是找出办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因此,在教学中鼓励学生根据课文的语言材料,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加工和再创作,使所学的知识得到巩固和运用。
1、善于利用教材,适时创设一个特定的能使学生产生共鸣的“真实”的学习情景,体验生活,让学生在情景中感受和感悟出英语的真实含义。比如根据教材需要,设置生日聚会、购物、逛动物园等等情节,让学生在不露痕迹的体验氛围中,感受课文内容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
2、部署开放性作业,延续孩子的体验。比如在学习了家具和生活用品之后,要求孩子在家中找到学过的物品,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在物品上贴上该物品的英文单词。小学生表现欲高,好奇心强,愿意去大胆尝试,而且家长也支持孩子的活动,这样让孩子在体验中参与,在实践中领悟,巩固所学的知识并得到自我突破。
3、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培养良好的“说”的习惯。在课下与孩子们的交流之中,适时
运用孩子们曾经学过的单词和对话与孩子们交流。比如在低年级的学生学过打招呼的用语之后,主动与他们用Good morning、Hello以及Goodbye对话,迫使他们开口。
二、关注学生个体发展,用孩子的眼光去看世界、看教材,引导孩子体验积极情感。自己很喜欢西方的父母教育孩子的观点,其中有一点:“俯下身来,用孩子的眼光去看世界”。孩子对世界的看法,思考问题的方法,表达的方式与成年人是不同的,我们只有用孩子的眼光去看教材,用孩子的思维方式去理解教材,才可以用最贴近孩子心灵的方式进行教学,从而拉进与孩子之间的距离,真正的融进孩子的世界。
1、寓教于乐,体验学英语的快乐,激发孩子的对英语的兴趣。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我是比较提倡快乐教育的,因为孩子正在成长之中,现在的教育对孩子今后的学习有着很大的影响,我们应该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情感迁移的引导。在教学过程中,我可以借鉴如下的简单易用且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方式:
(1)直观演示法。比如我们在教授孩子apple这个单词的时候,在黑板上写上“苹果”两个字不如画上一个红红的大苹果,画苹果或许不如为孩子们展示一个真实的苹果,尽管苹果在我们生活中很常见的事物,但是只要在课堂上出现,足以让孩子们雀跃好一会了,对“apple”这个单词也会过目不忘。
(2)游戏教学法。冀教版的英语课本上有很多的寓教于乐的课堂小游戏,善于合理利用对激发孩子们的兴趣有着很积极的作用。
(3)儿歌教学法。儿歌这种形式新鲜的方法可以让孩子们朗朗上口,易学好用。除了儿歌之外还可以教孩子们一些简单的英语绕口令,也很有利于孩子的兴趣激发。
(4)表演教学法。每单元都会有一个小故事,可以让孩子们都参与到表演之中去。孩子们的表现欲是很强的,为了表演好,他们在课下往往会花费很多的时间去排练故事,在排练的过程中很容易激发他们学习热情和兴趣。
2、因材施教,信心激励,让孩子们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体验自信。
在学习活动中,学生需要自我肯定,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培养和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他们的自信心,针对不同状况的学生,创造条件给每个学生获得成功的机会。让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动起来,产生积极愉快的情感体验,发现自己有长处和有点,正确的认识自我。教师也应该进行成功激励,不对孩子进行语言伤害,即使学生有语法错误也不应该刻意的去纠正,应该用激励的语言鼓励他们。
三、借助一切有利的方式,不断的充实自己,不可以满足于现状。
现代的教育正处于一个飞速发展的阶段,对于教师来说,充满了机遇也充满了挑战。面
对今后的教学,我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多于其他教师交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每位教师都有对教学独到的见解,多听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尤其是一些优秀的一线老教师;
2、善于利用互联网,学习其他地区英语教师先进的教学经验,善于利用论坛解决自己解决不了的教学难题;
3、多听课,并互相听课,课后积极交流;
4、多参加跟类似的培训交流活动,汲取先进教师的经验;
教育信息化环境下教师如何实现自身的发展 篇5
关键词 信息化 翻转课堂 先学后教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3-0002-02
在我国,随着信息与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技术在教育领域广泛而深入的实践推进,以翻转课堂模式为代表的教育技术创新应用倍受瞩目。重庆市江津聚奎中学、平顶山市新华区中心路小学和广州市海珠区第五中学等率先开始了翻转课堂的教学实验,尝试使用以视频为载体的在线学习系统,学生满意度极高,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益。目前,越来越多的学校加入了翻转课堂模式的教学探索,出现了一批影响力较大的学校和具体的“翻转”模式,面对课堂“翻转”的教育创新潮,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作何准备呢?
一、树立信息技术发展必将引起教育变革的坚定信念
观念决定行为,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念,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行为。教育改革中,如果没有坚定的改革信念作为支撑,教师通常是不愿意“革”自己的命的。"翻转课堂"符合新课程改革理念、教育规律和现代化学习方式,顺应教育信息化的大趋势,一线教师应树立教育改革的坚定信念,坚信翻转课堂将大有作为。
首先,“先学后教”符合教育规律。知识是外在于人的,是一种可以量化的“知道”,只有通过课堂上的点拨与碰撞,悟有所得,让知识进入认知本体,才能称为素养。“翻转课堂”的前置学习,知识传授的识得过程与基本的习得过程发生在课外,知识内化的习得与悟得过程发生在课堂,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发现问题的答案,进而总结出相关知识的结构,这种发现的过程符合认知规律。
其次,翻转课堂模式符合课改精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一书中说:“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翻转课堂模式下,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信息化环境下的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学生除了学习科任教师提供的微课程,也可以自行选择网络上其他教师的课程,极大提高了学习的自主性,体现了课程的选择性。
最后,翻转课堂最大可能得尊重了学生差异。我们都有过这种体验,通常为学生补课,45分钟课堂教学内容,只要20分钟左右的时间就可以完成。在一对一的补课中学生学习态度好,受环境干扰少,注意力特别集中,这是“一对一教学”效率特别高的主要原因。翻转课堂模式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接受能力决定需求。教师通过视频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讲解,学生学习的进度完成由自己控制,这样有利于减少学困生的出现。
二、教师应具备较高的信息技术水平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信息技术在当今的应用已十分广泛,校园更是先遣之地。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在信息化时代,一个教师如果不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没有现代人必b备的信息技术,难以立足于三尺讲台,也谈不上称职,甚至会贻笑大方。如果教师平时使用电脑就是上上网、编写一些文本和数据表格等,将不再适合信息化的教学,更别提翻转课堂模式下的教学活动。
因此,教师应提升自身信息化水平,积极参加各类信息化远程教育与培训,熟练掌握相关的知识,了解和学习必需的软件,培养自己设计、制作和管理微课程的能力,做到能进行单机教学和网络教学,使自身达到国家规定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
三、教师应理解“翻转课堂”的核心理念
“翻转课堂”的核心,就是先学后教。学生从被动到主动,学生由此可吸收来自全球的知识解读,这样就有了直接面对新内容、新问题、新情境的机会。学生只有在自学理解的基础上,课堂与师生互动交流才有效,才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批判性,知识才能进入长时记忆。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能真正推进“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发展,稳步提升教学质量。翻转课堂是一种手段,是营造让学生对自己学习负责的环境。
四、教师应尝试微课程的制作和管理
随着信息与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当前广泛应用的众多社会性软件一样,微课程具有无限的发展潜力。对于一线教师,微课程设计、开发和应用是拦路虎。这几年,微课拍摄与制作技术在硬件和软件上均取得了重要突破。常用的微视频制作方法有使用快课工具+PPT录制、使用拍摄设备直接录制教学视频、使用平板电脑+“涂鸦”工具录制等,基本上都简单易学,只要稍加练习,都可以成为微视频的制作高手。建议一线教师可以尝试多种途径制作微课程,适当参加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培训及翻转课堂相关的网络组织,借鉴他人优秀成果,参加各级给类翻转课堂相关的比赛。
信息化教育环境下教师胜任力研究 篇6
【关键词】信息化教育;教师胜任力;素养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458x(2012)09—0065—05
1973年,McClelland发表了《测量胜任力而不是智力》一文,提出了胜任力的概念[1]。胜任力是一组个体的相关行为,是一种明显的、能使个体胜任某项工作的行为[2]。根据这个定义的推导,教师胜任力则可定义为教师个体所具有的、与实施成功教学相关的行为,它包含相关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价值观。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渗透到教育教学领域,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拓宽,打破了传统教师垄断信息来源的权威, 传统的教师胜任力内涵被解构,信息化教育环境下必须重构与之相适应的新的教师胜任力模型。
一、信息化教育环境的构成
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信息化教育环境由教师、教育信息、教育媒体和学生四个基本要素组成[3],如图1所示。由各要素之间可组成多种关系,包括两者之间的关系、三者之间的关系和四者之间的关系,共11种。
1.两者之间的关系
在信息化教育环境的构成要素中,每两者之间的关系有6种,即:“教师—媒体”关系、“教师—学生”关系、“教师—信息”关系、“媒体—信息”关系、“学生—媒体”关系以及“学生—信息”关系。
2.三者之间的关系
在信息化教育环境的构成要素中,每三者之间的关系有4种,即:“教师—媒体—学生”关系、“教师—媒体—信息”关系、“学生—媒体—信息”关系以及“教师—信息—学生”关系。
3.四者之间的关系
在信息化教育环境的构成要素中,四者之间的关系是“教师—媒体—信息—学生”关系。
各要素之间的组成关系及其内涵如表1所示。
二、信息化教育环境下教师
胜任力评价指标的确定
(一)一级指标的确定
笔者研究的是信息化教育环境下的教师胜任力,因此,在考察信息化教育环境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时主要关注的是有“教师”和“媒体”两个要素同时出现的关系,即表1中序号1、7、8和11的关系,并由此解析出信息化教育环境中教师胜任力的4个考察维度,即4个一级指标,它们分别是:媒介素养、组织素养、学习素养和媒传素养,如表2所示。其中组织素养和学习素养指的是有媒体参与下的组织与学习。
(二)二、三级指标的确定
1.初步调查获得指标
一般胜任力特征分析采用行为事件访谈与关键事件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以此来确定绩效优秀者区别于绩效平平者的能力指标,比如优秀教师和普通教师之间,优秀校长和普通校长之间。但信息化教育环境下的教师却没有对应的荣誉称号,选取的样本很难界定。因此,笔者规避行为事件访谈,依据工作分析,通过专业的问卷调查平台“问道”网站设计开放式调查问卷“信息化教育环境下教师胜任力之关键词征集”,要求被调查对象在平台上输入10个以上关键词或短语来表征信息化教育环境下优秀教师的能力特征;然后将调查问卷链接发送到笔者所在同事QQ群进行随机调查(笔者所在的信息学院有教育技术系、计算机系和电子系,学院同事相比其他学科教师来说信息素养要高,熟悉信息化教学),在群内88位同事中收回有效问卷78份,回收率89%,共征集到关键词或短语775条。通过对775条关键词或短语进行聚类分析,依据其词频高低进行取舍,并去除非信息化教育环境下的教师通用胜任力特征,由此得到初步的二、三级评价指标。
2.验证调查修正指标
根据初步的评价指标在“问道”网站重新设计问卷,要求被调查对象对给出的教师胜任力评价指标按照重要性与否进行排序;并在每道问题的后面设计开放性问题:“在题目所给出的能力特征外,您认为还有哪些补充?”问卷设计完后在更大范围内进行随机的调查以确定权重,同时对初步评价指标出现的偏差进行修正。笔者将调查问卷链接发送到笔者所在学校各二级学院的教师QQ群,笔者单位附属中学教师QQ群,笔者所任教的学生班级QQ群,笔者所在城市一中、二中教师QQ群,教育技术专业QQ群(比如“教育技术思考”、“教育技术联盟”、“中国教育技术”等QQ群),以及笔者大学同学QQ群,共收回问卷507份。根据网站权重统计结果,参考两次调查的词频高低,最终确定信息化教育环境下教师胜任力评价指标,如表3所示。
“媒介素养”指的是教师使用媒体的能力。媒体的含义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传播信息的实体,即大众传媒,是硬件层面;另一方面是指承载信息的载体,是软件层面。因此,媒介素养分设备使用和资源应用两个二级指标,设备使用包括设备的操作与维护,资源应用包括资源的搜集、加工与开发。
“组织素养”是教师通过媒体组织管理学生的能力。教师和学生在媒体环境下进行数字化交流,教师和学生借助“人—机”交互进而实现“人—人”交互,非面对面的交流。如果不熟悉社会性软件的使用,不掌握数字化交流技巧,则交流和管理的有效性会削弱,因此,教师必须提高数字化人际交往能力和协调管理能力。由于师生的交互是在媒体环境下进行,媒体是没有生命的、冷漠的,因而在这种中介环境中进行人际交往,教师对学生的尊重、理解和沟通显得尤为重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学习方式呈现多元化,教师的角色由知识的传输转向学习的指导与帮助、学习活动的协调与管理,教师由权威趋向平等,成为学生群体中的一员,组织教学也从控制转向了对话。
“学习素养”是教师的数字化学习能力。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曾经说过:一堂好课要做到教学合一,有三个理由:第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第二,教的法子必须根于学的法子。第三,做先生的,应该一面教一面学,并且先生还要拿出自己的“教法”与“学生”的学法比较[4]。以往的教学活动仅仅涉及教师的“教”,后来关注到学生的“学”,今天则更需强调教师的“学”。特别是在信息化教育环境中,学生获取信息渠道拓宽,教师为了适应这一变化必须加强自己的学习,一方面是增加自己的知识面,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学。教师学习素养的形成,首先要提高教师的个体学习能力,掌握认知方法,选择不同的认知模式,同时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反思总结和调节控制,提高自己的元认知水平。但学习不仅仅是个体的行为,个体总是生活在集体组织之中。随着学习型社会的建设,学习社区共同体的形成,团队学习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另外,在信息环境下教师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方式,除了个别辅导就是团队学习,因此,教师自身团队学习能力的高低对其教学活动的组织有很大的影响。在团队学习中,除了要掌握个体学习技能外,更多的是要协同完成团队的共同愿景,同时团队成员中会存在思想的碰撞,存在多元的视角,因此需要教师的批判精神。
“媒传”是教师通过媒体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媒传素养”则是教师的数字化教学能力。媒传素养是媒介素养、组织素养和学习素养的整合,同时又在整合中发展,是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与课程整合。信息化教育环境下教师愈来愈拥有课程设置权和自主权,因此,教师不但要掌握信息化课堂的教学设计,还需要掌握设计课程的能力。教师今天的教是为了明天的不教[5],为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能力,教师还需要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设计。学习设计被纳入教学设计范畴,真正实现“教学相长”。信息时代的教学基于多学科交叉背景,随着教学活动越来越以学生为中心,教学内容越来越接近现实生活,学科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学生需要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需要教师提高课程整合能力,不但包括所教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还包括与其他学科的整合。
三、信息化教育环境下教师
胜任力模型的构建
胜任力模型是一组被确认的胜任力特征,每一个特征就是一个维度。教师胜任力模型是指教师这一特定角色需要具备的胜任力特征的总和,它是针对教师职业表现和任务要求形成的一组特征。根据上文分析得到的信息化教育环境下教师胜任力评价指标(表3),笔者构建了信息化教育环境下教师胜任力模型,如图2所示。
关于信息化教育环境下教师胜任力模型的几点说明:
1.模型忽略了非信息化教育环境下的教师胜任力特征
通过文献检索分析,笔者发现国内外许多关于教师胜任力的研究,但都没有特指信息化教育环境。笔者研究的是在信息化教育环境下的教师胜任力,是现代媒体参与的环境下教师胜任力特征,之前国内外学者所研究的非信息化教育环境下或通用环境下的教师胜任力特征在信息化教育环境下同样适用,在此不再重复。
2.模型中各胜任力特征彼此之间存在相互交叉、渗透甚至包容
信息化教育环境系统是一个整体,各组成要素之间彼此相互作用,从系统科学论角度是不能够将系统中的各个组成部分清晰分割的,因为彼此相互关联。因而,信息化教育环境下教师胜任力特征之间也没有明晰的界限。比如:在组织素养下分人际交往和协调管理两个维度,两者之间就彼此交叉,因为在人际交往中同样需要平等,而人际交往的某些技能同样适用协调管理维度,另外在团队学习能力中也同样需要人际交往的技巧;在学习素养下分个体学习和团队学习两个维度,两者之间存在包容,团队是由单个个体所组成,个体是团队的基础,因此团队学习技能包含了个体学习技能。模型中没有单独列出来的评价技能渗透到各个要素之中,有媒体评价、组织评价、学习评价和教学评价。基于这一层认识,模型各特征要素之间用虚线分开,象征着彼此之间存在着相互交叉、渗透甚至包容的关系。
3.模型中各胜任力特征要素组成各自独立的金字塔结构
模型各要素按照各级指标分布在一个个同心圆中,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师胜任力系统。但单独分析各要素构成时,各个要素又组成各自独立的金字塔结构。越靠近圆心位置越抽象,越靠外围越细化越具体。
四、信息化教育环境下教师
胜任力模型的简化
图2中,胜任力模型组成要素之间虽然彼此相互交叉和渗透,但组成教师胜任力要素的四个维度存在着层级关系。媒介素养是基础,是表面层次,容易发展,其它三个素养的形成都需要媒体的参与,是建立在媒介素养的基础之上;媒传素养是核心层次,相当不容易发展;组织素养和学习素养是中间层次,两者是并列关系。为此,可以将信息化教育环境下教师胜任力模型简化成如图3所示的洋葱模型,笔者称之为MOLM模型,即媒介素养(Media Literacy)、组织素养(Organization Literacy)、学习素养(Learning Literacy)以及媒传素养(Media Communication Literacy)模型。
五、信息化教育环境下教师
胜任力模型的应用
信息化教育环境下教师胜任力模型的构建是教育潜件建设的需要,是培养信息化教育人才的需求。教师胜任力模型为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培养、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和师范生培养规划提供参考,为教师岗位招聘和绩效考核提供标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1.依托胜任力模型层级培养教师
无论是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培养、教师继续教育培训还是师范生教育,都是为了培养在职或未来教师,可笔者通过调查了解到我国的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培养、教师继续教育和师范生培养都存在着一定的偏差,要么课程内容陈旧,要么课程结构缺乏系统性。比如我国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培养重点放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即媒传素养的培养,也涉及媒介素养,但却缺乏对学习素养和组织素养的培养。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开设的课程主要包括公共危机管理、专业技术人员权益保护、知识经济之路、职业道德修养等课程,这些课程涉及各行各业,内容庞杂。即使开设有针对教师这一行业的教育法规、教育学、心理学等课程,但课程缺乏系统,教学流于形式,对教师专业发展无帮助。笔者了解到,在校师范生都已开设计算机文化基础、多媒体制作和现代教育技术等课程,计算机文化基础主要讲授Windows操作和Office办公软件,多媒体制作主要涉及多媒体课件和教学网站的制作,现代教育技术讲授的主要是常规媒体的使用维护以及媒体数字化处理,这些内容重点在于媒介素养的培养,部分涉及媒传素养,但对学习素养和组织素养的培养依然空白。
为了培养适应信息化教育环境的合格教师,应该依托胜任力模型,系统科学地设计培养内容,增加学习科学与管理科学类课程,营造数字化学习氛围,加强社会性软件的应用。另外,胜任力模型的四个要素存在层级关系,因此,针对教师的培养也可以按照各层级实行阶梯式培养,如图4所示。媒介素养属于表面层级,应该优先培养;虽然说学习素养和组织素养属于同一层级,但信息化教育环境下教师胜任力的培养效果依赖于教师学习能力的提高,因此把学习素养安排在第二阶梯,第三阶梯是组织素养,最高层级是具有综合性的媒传素养的培养。这四个层级用在对师范生的培养上刚好可以体现在大学四年:针对大一的学生培养其媒介素养;通过一年的学习,大二的学生已经有了大学学习与中小学学习的区别体验,认识到学习能力的重要性,此时培养其学习素养可能显得更为有效;进入大三,学生有了担任学生干部、参与学生社团的体验,通过对其组织素养的培养,能让其更为积极地参加到班级、学院及学校管理之中;大四的学生面临毕业,这个阶段的主要学习内容是微格训练、教育实习和就业试讲,对其进行媒传素养的培养,能提高其信息化教学能力,促进就业,顺利实现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换。
2.依托胜任力模型分类招聘与考核教师
胜任力概念最先应用于人力资源管理领域,胜任力模型的构建目的也是为了更好地进行岗位招聘以及绩效考核,教师胜任力模型也同样能为教师岗位招聘与绩效考核提供行业标准。
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水平考试报考对象分为教学人员、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三大类[6],其实这三类已经包含了所有教师岗位。对这三类人员有共同的要求,不管是教学人员、技术人员还是管理人员,为了适应信息化教育环境,都必须提高自己的媒介素养。同样的道理,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提高自身水平,实现教师专业发展,必须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学习素养。但不同的岗位又有不同的要求:技术人员主要和媒体打交道,完成教学媒体的维护与管理、教学素材的搜集与开发,其中技术人员开发的媒体应该具备教学功能,能起到教师代理的作用,因此,技术人员还需要具备媒传素养;管理人员更多的是与人打交道,需要侧重提高自己的组织素养;教学人员要接触学生,也要接触媒体进行信息化教学,因此,教学人员需要同时具备四大素养。综上所述,我们应该按照岗位的不同要求对教师实行分类招聘与考核,如图5所示。
[参考文献]
[1] D.C.McClelland.Testing for Competence Rather Than Intelligence.
American Psychologist[J].1973,28,(1):1—4.
[2] WOODRUFFC.Compet by any other name[J].Personnel Management,
1991,23:30~33.
[3] 南国农. 信息化教育概论[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60.
[4] 陶行知. 陶行知全集[M]. 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5] 叶圣陶. 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 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1999:52.
[6] 教育部. 关于启动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的
通知[Z]. 北京,2005.
教育信息化环境下教师如何实现自身的发展 篇7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数学教师;自身素质;提高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11-237-01
一、前言
高中数学教育对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逻辑思维和思维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可见教师是教育的主心骨,因此,作为一名高中数学教师,一定要具有扎实的学科知识、高超的授课能力、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又要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充实自己的知识库,更新教学观念,把握新课程改革下数学教学的新理念,并不断地提高自身素养,这样才能受到学生的敬佩,得到学生的依赖,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师生合作,共同完成新时代赋予我们的教育计划和目标。
二、如何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1、加强思想品德修养
教师肩负着培养祖国未来人才的重大使命,我国古代伟大的文学家韩愈曾说过:“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也就是说教师肩负着教学育人三个方面的任务,首先说的就是传授做人的道理,把这个摆在第一位的位置,说明了做人是最重要的,也就说明了作为一个人,首先应具备的素质就是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所以,作为一名高中数学教师,想要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人才,首先必须具备的就是很高的思想道德品质。因为思想如舵,它能指引人们前进的方向;思想如帆,它是前进的动力。所以对于每个人来说,思想支配其行为,只有具有良好品德的人,才会去正确做事,并做正确的事。
2、转变观念,适应新课改要求
教师要充分意识到新课程改革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陈旧的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才已不再适应社会的需要。多年来,教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片面追求升学率,只看成绩,不注重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是很常见的,学生理解没理解根本没那么重要;另外,学生两极化现象也很明显,教师只重视中上等生,放弃下等生,这种严重的两极化现象,给社会造成很大的压力。教师对教育的精髓根本没有参透,教育的本质是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必须与时俱进,转变观念,努力参透新大纲理念,打破陈旧的教学模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3、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
从课程改革的内容来看,高中数学大纲中增加了很多新的知识,且对学生的标准要求也做了较大的调整。而作为教育的领航者——教师,必须做到与时俱进,按照新大纲的要求优化自身知识的结构,不断地充实自己,并全面地转变自己的思想,正确地去认识和理解新的教育方针,并主动地去接受它,培养出扎实的数学基本功。
新的课程标准在保证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删除了一些旧的、用处不大的且不易理解的次要内容,也增加了对学生有用的、易于接受的且广泛应用的新知识。作为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之前,首先就要深入地了解新大纲,新教材,使之与原来的旧教材做比较,看看减去了什么,增加了什么,并要对这些新增加的内容重点理解,努力吃透,运用发散思维去思考这些问题,了解新大纲的目的,同时也要对知识点的布局和要求了如指掌,把握每一处知识点出现的度,不断研究的同时,不断地思考,整合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4、丰富知识,开阔视野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和逻辑性非常强的学科,作为高中数学教师,其自身也应该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创新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形成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也需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扩充自己的知识面,不断地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从中得到锻炼;同时,教师作为一名专业人士,也应时刻了解教育的历史发展与时代变革,了解国内外教育制度、教育现状和发展趋势。
5、提高教师的创新素质
在现代教育中,要求教师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其教师自身的创新思维,也有待提高,因此要提高教师的创新教育,首先就要树立正确的创新观念,只有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教师,才能很好地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其次,苦练基本功,连基本功都不过关的教师,怎样教育出优秀的学生,怎样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来呢。教师创新素质的提高,需要多方面努力,应注重内外兼修——内强素质,外练操作能力。
6、培养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
随着信息技术时代的到来,现代化教育中,已将计算机应用到教材实战中,现在很多课本都配套辅导教材和光盘,需要借助计算机实施多媒体教学,活化了整个课堂。教师要能充分利用网络,在网络上获取丰富多彩的对课堂教学有用的信息资料,能制作和使用常见的数学教学课件,使学生能直观化地体验教学过程;另外,高中数学的教学过程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过程,很多推理过程需要教师一步步在黑板上写出来,便于学生理解知识,让他们知识结论是怎样一步步得出来的。所以,高中数学教师要灵活运用多媒体,不能为了图方便就完全对它产生依赖,这样就违背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的初衷。
三、结语
【教育信息化环境下教师如何实现自身的发展】推荐阅读:
谈信息环境下教师角色的转变07-15
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建设与发展教育理论论文09-03
教育信息化教师培养05-17
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06-06
新课改下信息技术教育12-12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08-13
教育信息化发展趋势、规划和思考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