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技术教师师德

2024-05-12

教育信息技术教师师德(通用11篇)

教育信息技术教师师德 篇1

我们发现, 尽管表面上信息技术教育早就走进了中小学, 而且已经很多年了, 许多人也经历了当初引导学生开展课外活动, 再上活动课, 然后进行计算机常识教育, 直到今天的信息技术教育。但是, 他们对于信息技术教育依然一知半解, 有的甚至陷在误区里不能自拔。

●信息技术教育的尴尬

许多教师以为, 信息技术教育不就是计算机辅助教学么, 这没什么, 在网络上下个课件, 或者自己制作一个PPT, 在计算机上放一放, 不就可以了, 不就表明我懂得信息技术, 具备信息素养了么!

也有教师说, 搞信息技术教育, 那是花架子, 是秀课, 花拳绣腿顶什么用?教师还是要重视教学质量。学生的考试分数上不去, 一切都是空的!

更有甚者, 一些学校的领导, 也不把信息技术当回事, 校园网空着, 为了防止少数教师上网玩游戏, 干脆上班时不许办公室的计算机上网;计算机房常年关闭, 不对学生开放;硬件落后, 长期不更新……只有领导来检查, 或者接受教育督导时, 这里才派上用场。信息技术教师的课, 领导更是长期不听不看;有的学校至今没有信息技术课教师, 干脆让懂得一点计算机技术的教师兼任信息技术课, 信息技术课成了软件说明课……

●灌输与规定

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不是单纯的计算机技术教育, 更不是以信息技术研究和开发为目标。它是由信息技术课程以及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两部分组成。整合是重点, 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促进人的发展;旨在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经过长期的观察, 我们发现, 要改变信息技术教育的尴尬, 首先必须改变学校领导和教师对信息技术教育的看法。为了这种改变, 强力灌输相关理念, 并对学校领导、教师积极参与信息技术教育做必要的硬性规定, 很有必要。

在确立这种必要后, 我们在强力推进信息技术教育时, 要把它与推进教育公平结合起来, 把它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结合起来, 让每一个教师都知道, 信息技术教育是为学生提供资源和环境, 是师生全面持续发展的可靠保障, 也是教育走向信息化、产业化、民主化、经济化、均衡化的技术基础。结合我校留守子女教育, 结合学生需要的社区服务和调查, 结合课程拓展和校本课程开发, 我们要求学校所有教师依托自身所授课程, 整合信息技术教育, 提出了“一人一品”师本课程要求, 让每一位教师试着设计一节体现自身特色的课, 慢慢开发自己的潜能, 并且在全校展示。一开始, 这种开发阻力很大, 意见很多, 有的教师甚至告状, 上访;研究成果也很幼稚, 各种笑话叠出;但是, 随着我们不断地鼓励, 随着开发进程的不断推进, 我们欣喜地看到, 所有教师都理解了, 上路了, 提出的各种问题专业性也越来越强, 教师的兴趣越来越浓, 年龄大的教师表现得尤为积极。当全体教师致力于信息技术与本学科整合时, 我们又及时启动了教育叙事研究, 引导大家分析信息技术整合课程的得失, 结果不仅推动了叙事研究, 而且引发了以QQ群为载体的课余教研, 许多教师建立了自己的博客, 积累自己所学, 校园网一下子人气大增, 变得活跃起来。许多教师自豪地说, 没想到我今天也成了“网虫”!

为了进一步推进新课程改革, 我们以竞赛的形式, 鼓励教师应用自己掌握的信息技术教学, 每学期一次。在教师继续教育中心和当地专家的指导下, 我们开始接触电子白板, 并组织部分教师结合课题研究, 开发地方课程;规定没有课题研究, 没有研究论文, 没有具体成果的教师, 在年度考核、工资挂钩时靠边站。这一强行规定, 直接推动了我校信息技术教育的不断深化, 推动了学校特色的创立与巩固, 学校的品牌也在不断擦亮。我们求实中学 (以革命烈士李求实命名) 、义贞小学 (以革命烈士唐义贞命名) 也因为校本课程和突出的传统教育, 被区市两级授予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成为当地的品牌学校。

●不能缺少的激励

教育不能没有评价, 没有评价的教育是放任。对教师的信息技术意识教育, 同样需要评价。我们在进行评价时, 首先“牵牛鼻子”。什么是牛鼻子?学校领导班子。我们清楚地看到, 哪所学校的领导动起来了, 那所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就一定不会落后。于是, 我们从领导示范、规范管理、课程开发、教师参与、学生应用、校园网是否活泼、教学渗透、课程整合共八个方面21个子目进行评估, 结果有力地引导了区域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我们欣喜地看到, 不少认为自己年龄大了的校长副校长, 都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机技能, 全部能够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 能在网上与教师互动, 开展教学研究, 这在以前是不敢想象的。两位不同学校50岁的副校长都感叹到, 没有教育局领导的强行规定, 就没有我们今天的信息技术素养。

我们也知道, 在信息技术的教育中, 教学设计是最重要的部分, 因此, 我们牢牢抓住它不放。

怎样抓它?首先抓程序。我们规定, 所有教师的备课案, 应该实现电子化, 并自动存储到学校资源库。学校教研组的集体备课, 必须依据教师的电子教案进行。所有优质课、示范课、研究课, 没有电子教案, 一票否决。

其次, 我们抓陈述格式。我们要求, 电子教案必须注明所有“3+1”教学目标, 即专业课程的三维目标加上“师本研究目标”。什么是师本教学目标?就是教师为了自身的专业化发展, 这节课想要研究一个什么具体问题。譬如, “怎样用一个生活故事引入教学”、“怎样组织学生自由组合式讨论”等。为什么要师本研究目标?因为新课程理念明确指出, 教师是研究者, 课堂就是研究阵地。我们发现, 这种要求对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许多教师就是因为长期坚持这一做法, 而使自己的教育理念不断更新, 学校也是因为这一要求, 逐渐向学习型学校靠近。

在学情分析中, 我们特别强调了对留守子女、单亲家庭子女的分析, 甚至提倡学生中典型个案的分析, 强调心理教育的渗透。这是教师素质中的一个薄弱环节。一开始, 教师们很不习惯, 可慢慢地发现这一做法很有用, 尤其是在连续分析后发现, 自己的纵向资源与其他教师提供的横向资源, 可以组成一个相互弥补的资源库, 对学生的教育有很大帮助;学校领导更是看到了这对稳定学生情绪、扩大社会影响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许多外出打工的家长, 十分赞赏学校这种做法, 说这是一本过去没有的孩子心理账本, 是学校教育的进化。

今天, 我们走进信息技术教育, 发现信息技术教育的确与计算机教育不同。信息技术教育明确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促进教育教学改革;要与其他学科整合;要全程全网, 互联互通的“校校通”网络, 而不是各自独立的网络教室和校园网;要将所有资源通过集成形成资源库, 而不是课件或者个案。因此, 信息技术教育是所有中小学教师的工作, 而不仅仅是信息技术教师的工作。

教育信息技术教师师德 篇2

贵阳七中信息组 罗存华

作为一名信息技术老师,我除了要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还兼有教研组长和电教管理的工作,相对于其它学科教师来说的工作任务相当繁重,另外学校跨越式发展目标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目前学校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出“立师德、正师风、强师能”目标,以提升师资水平,促进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再上新台阶,是每个教师必须认真对待并要用实践作出回答的问题。二十年的教学生涯,我深有体会:做个好教师并非易事。

好教师首先必须有敬业精神,要毕生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一个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信息技术的核心技术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作为计算机专业的教师要想“传道、授业、解惑”,必需不断学习计算机新技术,改革教学内容,通过自身的教学实践,给学生传授新知识,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教师要有崇高的理想,完善的道德情操,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品质,来浅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学生。

其次,要用真爱去关心学生。学生的确存在“好”与“差”的差异,教师应因材施教,对“好学生”关爱备至,而对“差学生”更应加备的关爱与呵护。要倾注全部的爱去发现他们学习上每一点滴的进步,去寻找他们生活、品德上每一个闪光点,加以充分的肯定和激励,让他们感到温暖,增强自信,从而缩小师生间心灵上的距离,使他们产生“向师性”。这样,他就会把教师当成知心朋友,愿意向你畅开心扉,愿意接受你如何学习和如何做人的指导。教师,是学生学习和效仿的榜样和楷模,身教重于言教,孔子曰:“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因此幽默风趣的谈吐,得体大方的着装,亲切热忱的态度,扎实渊博的知识,犹如和煦的阳光照射到学生的心灵上,使他们感到温暖、舒畅、轻松。融洽的师生关系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从而产生对教师的信任感,尊敬感,即“亲其师,信其道”。

教育信息技术教师师德 篇3

一、树立教育科研“真意识”

信息技术教师必须真正树立“教育要发展,科研做先导”的意识,更多地以研究的姿态对待和实施信息技术课程,才能使自己手里有积累,才能搭建信息技术老师成长的新台阶。但当前信息技术教科研活动却不容乐观,纵观原因:其一,现在很多学校只有一名信息技术教师,平时只能参与到综合等其它学科中进行教研,而大部分老师对信息技术课堂的模式并不了解,缺乏能对信息技术教学起指导性的优秀教师,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研讨往往徒有形式;其二,在学校中,信息技术教师通常扮演着教育者和服务者的双重角色,既是教师,又要兼任电教人员、网络管理人员等。信息技术教师总是处于忙碌状态,却不是在教学和教研上。信息技术教师接触的大都是电脑技术和网络技术,而不是学生。他们很少有时间静下来看看教育教学理论,很少有时间对教学中出现的现象进行反思、研究和探讨;其三,由于大环境的因素影响,大部分信息技术教师更热衷于对相关竞赛的指导,如电子作品赛、信息技术奥赛。纵观全国比较知名的信息技术教师,几乎无一例外是带学生参赛带出来的,但是,并不是所有信息老师都能从这个活动中受益。而对平时的课堂大部分信息技术教师则抱着敷衍了事的态度,根本就没有把科研当成一回事,无论从客观还是主观上没有认真投入科研。因此,和几个主学科的教师比,信息技术老师没有养成这种习惯,就是思考我应该去积累什么,我应该怎么学习,怎么发展,怎么记录自己的发展轨迹。于是,在我们发展的过程中总感觉到比别人差。

其实,信息技术是基于社会发展需求发展而成的一门新兴学科,与其他传统学科相比在文化内涵上无法比拟,其教学方法、学习方法以及评价体系不能完全参照其他学科。如何解决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如何探究信息技术课堂特有的教与学的规律;建构主义理论究竟如何更好地更恰当地运用在我们信息技术教学学科中;信息技术的技术和信息素养两者之间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如何处理?这些都是年轻的信息技术课程面临的问题,而教研给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开辟了一条寻找答案的道路。因此,信息技术教师需要开展教育科学研究。

二、探求教育教学“真问题”

任何研究,都不可能漫无目的,无病呻吟,都必定有一个明确的目的。信息技术教科研要先找到“真问题”。教育科研中问题的“真”与“假”是针对问题的研究价值而言的。“真”问题的提出与解决应是有助于教育理论发展、教育实践改善或是研究者自身发展的。 “假”问题则是指简单、表层的或者是空而大的问题。校本教科研中,我们经常听到一种说法——“问题即课题”。诚然,这一提法对于打消一线教师对于课题研究的畏惧心理是有积极意义的。然而,教育科研中真能简单地在问题与课题之间画等号吗?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常有如下情况:学生上课走神了,教师及时用语言、眼神、动作等方式提醒;对后进生,教师可以基于鼓励信任的态度,采用分层次练习,多给他们提供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机会,诸如此类的问题是教师可以借鉴以往或他人经验及时解决的问题,完全没有必要大费周章;又如“如何帮助某个儿童提高LOGO语言编程设计能力”这个问题在辅导竞赛过程中经常碰到,也需要教师及时了解有关情况、分析原因,并找到相应的解决办法,但它只是一个具体问题,反映的是个别现象,并不是一个教科研课题;再如,“怎样加强学生现代科技教育”“全省信息技术教育的质量现状如何”……这些问题虽然是广大教师关心的普遍性问题,但是要么问题涉及范围太大,要么牵涉到可行性,仅凭中小学教师个人力量是无法完成的。以上例举都属于“假问题”。应当说,信息技术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当事人,每天碰到的问题很多。要从这些经常出现的问题当中筛选确定出有价值的“真问题”,需要研究者做出一定的辨别、判定和选择。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者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一名真正的研究型教师应该具备敏锐的“问题意识”,学会找出教育教学现象背后的一系列值得思考的问题。以“学生喜欢电脑却讨厌信息课”为例,教师可以提出很多相关问题:学生必然会讨厌信息课吗?哪些学生最容易讨厌信息课?导致学生讨厌信息课的原因有哪些?信息课学习的本质内涵式什么?如何才能让信息课的学习充满乐趣?等等。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科研应该是“人本”的和“校本”的,研究的应该是自己和自己学校的真问题,功能定位在服务上,更加关注师生们在期待什么,学生中在发生着什么,让教师觉得课题研究就在身边。如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中关于课堂中如何与学生平等相处,满足学生的合理需要的问题; (下转第119页)(上接第117页)关于如何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学科的内在魅力的问题;关于如何把学生的兴趣从网络游戏引导到学科的志向上来的问题;关于“在问题解决中学习”的问题;关于计算机教室信息文化建设的问题……总之,只要信息技术教师能在日常纷繁的事务中做“有心人”,用一双慧眼洞察教育情境中潜在的有待深究的话题,优选出符合自己的研究兴趣和研究能力的教育“真问题”,那么他就在教育科研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三、开展课堂教学“真研究”

“问渠那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实践是理论的源头活水,一线教师是挖掘源头活水最具优势的人,只有让教科研接上“实践的活水”,教科研才有可能真正得到实施。当前,教科研课题研究存在着“理论与实践两张皮”的悖论,写一套,做一套,最终不得不编“研究过程”。不少学校把教育科研的主要精力放在了立项和结题上,而最重要的的研究过程却往往被忽略。究其原因是教师不懂真正的教科研是什么,教科研要解决什么问题不清楚,只追求课题研究流程的外在形式。在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实践中,也往往出现计划和活动虎头蛇尾,走形式主义的现象。如平时备课只为应付学校检查,关注的只是备课的形式和备课的节数,多是将以前或是现成的教案草草抄一下交差;而趋于功利主义的思考,平时的信息技术课堂常常是应付了事,只在有比赛的时候抓几个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关系到自己的职称问题时,才开始想方设法地争取论文评奖;此外,每到期中期末,就狂抄文摘或期刊,因为学习笔记需要上交学校;在听课、评课、沙龙的过程中要么姗姗来迟,要么取出本子备课。这种方式跟研究完全背道而驰。

一线教师课题研究的基础是课堂教学,离开了课堂教学,课题研究变成了无本之木。因此,要把课题研究落实在课堂教学之中,紧扣备课、上课、说课和评课等主要环节,精心进行教学设计,以认真上好课题研究实验课为抓手,做到把课题带进课堂,促进教育科研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课后撰写高质量的实验课教后随笔,及时总结教育教学实践经验体会,从课程改革高度、用新课程理念来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形成有一定思想深度的反思性论文。教师要学会把研究的问题分解成课堂实施中的若干小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后应用于实践中,在实践中落实检验方案,再在新的实践中发现新的问题,通过新的研究加以解决。如笔者在信息技术课堂渗透“美育”的研究中就首先挖掘教材中的美育渗透点,尝试用自编小故事的方法让学生区分好与坏的做法,培养学生良好的上机习惯,发现同学对故事很感兴趣后,多次运用 “专心致志”的成语故事鼓励学生认真听讲,勤学多练;用“一字之师”的典故鼓励学生对自己的作品精益求精;用“伯乐相马”的故事改变僵死的学生作品评价套路,让学生积极参充当“伯乐”多角度地挖掘同学作品中的“千里马”,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此后,又引发到用《静夜思》和《暮江吟》两首诗引导学生学习“椭圆”工具及修改图形的技巧;采用拼拼图的方式认识键盘;运用编记儿歌的方式学习指法;在画笔教学中增加国画欣赏知识;结合优美的诗词在WORD中设计个性书签;创建诗情画意的幻灯片;用幽默的联想和比喻介绍信息知识或纠正学生的错误行为;在主题活动中创作作品。这样,把科学的“真”和生活的“美”结合起来,形成了自己特色的课堂美育艺术。

总之,信息技术教师要把专业发展的行动真正落实在教学实践中、落实在学习反思中。有规划、有方法、有行动、有韧劲,提高自我学习能力,向经验学习,向对象学习,成为反思性实践者、行动研究者,从自我的教学实践中学习并总结经验,让自己走向求真的教科研专业成长之路。

信息技术教师继续教育问题研究 篇4

由于计算机网络的日益发展,信息技术教师面临着复杂的工作环境,由于此专业研究方向很多,一个教师不能做到全面掌握,因而,信息技术教师只能选择一个方向作为努力的方向。由于信息技术学科的应用性很强,企业的相关工作者与社会上的爱好者有时往往更能做出成果,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与突破并非易事。面对这种境遇,信息技术教师在做好教学工作的基础之上,就必须更多地参与培训,加强自己在专业与教学上的优势,利用多种途径的综合应用和各种手段的强势互补,实现专业发展的可持续发展,例如,利用教育博客和教育微博进行信息技术教育演示,既可以积累、交流与创造自己的教学灵感,为形象化信息技术教学提供平台,也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方向指导。

二、信息技术专业教师继续教育的模式

1.职业培训

职业培训是为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在职教师进行以职业提升与素质提升为目的的教育与培训。教师职业化培训是目前提升其教学能力的主要方式之一,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对象的认知理念与性格特征在逐渐变化,教师原有的教育方式正在逐渐“过时”,因而,为了提升教师的教育技术,打造适合时代发展的教师队伍,职业化培训尤为必要。就信息技术教师来说,虽然在专业上或许有较深的造诣,但由于计算机技术是一门实用性的课程,理论与操作训练之间的时间分配很难把握,加之学生人数众多,课程内容抽象,教师如不能在教授方式上吸引学生,那么,就很难顺利完成教学目标。通过职业化培训,信息技术教师可更加深入地了解教学对象与课程发展,恰当地处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意外状况,更好地引导学生有效地学习。

2.学历教育

教师学历教育分为在职学历教育与脱产学历教育。在职学历教育是教师在从事教育事业的同时,利用业余时间接受高校组织的在职学历学习。而脱产学历教育则是指教师暂时停止教育事业,参加统一组织的国家学历考试,被录取后进行全日制式学习。学历教育是当前教师自我提升的一个主要渠道,由于学历教育重在培养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因而,教师通过学历教育不仅能够强化专业知识,还能提升语言应用与表达力、教育创新力等,拓展了思维,增强了教学能力。

3.技术研讨

技术研讨是一种常态性的教师继续教育方式。根据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专业的教师与信息技术的从业人员将定期和不定期地组织专业交流活动,着力于新型技术的开发与利用研究。这种技术研讨的模式往往是教师专业提升的最重要途径,通过集体交流与讨论,教师常常能够激发出更多灵感,收集更多所需信息,为进一步攻克尖端技术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信息技术专业教师继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教育目标不明确

教师的首要任务是教师育人,其次才是技术研发,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掌握一定的教学方法,并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而当前为了争取课题,提升知名度,一些高校和教师只注重信息技术的研发,而事实证明,专业技术过硬的教师虽然在科研上收获颇丰,但却不一定能够带出优异的学生。此外,一些青年教师为了避免被淘汰,常常通过接受学历教育而提升自己的竞争力,但由于工作的压力,教师无法腾出足够的时间应付繁重的课业,大多敷衍了事。为了顺利毕业,有些教师不得不使用金钱来雇佣“枪手”来替考。这种现象说明,教师对继续教育缺乏正确的认识,教育流于形式化。

2.教育内容单一化

从信息技术教师的继续教育实践活动来看,大部分教师将培训重心放在技术开发上,由于软件研发所获得的物质利益要远远大于教学所得,且高校对教师的技术研发也愈加重视,因而,信息技术专业教师大多都无心接受专业技术以外的培训,全力进行专业技术研发,这种重技术、轻教学的思想逐渐使得继续教育成为一种利益驱动器,偏离了教师继续教育的本来目的。作为一名大学教师,首先要具有教育意识,善于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将是继续教育所要解决的关键。因而,只是偏重于技术培训,不能全面提升教学效果。

3.考核评估机制不健全

考核是对教师继续教育成果的一个综合考量,考核结果是教育评估的重要依据。而我国教师继续教育考核机制与评估体系还很不健全,例如,我国高校一般将专业论文发表的数量与承担课题的分量作为职称评定的最重要标准,这也逐渐造成教师轻教学、重研究的教学现状。由于缺乏科学的考核机制,教师继续教育往往缺乏足够的驱动力。就目前来说,除了学历教育采取统一的考试,一般的培训基本上没有考核与评估。因而,教师的培训成果如何,是否要调整培训方式,我们也就很难评判。

四、构建新型信息技术教师继续教育体系

1.确立明确的教育目标

教育目标就是指所要培养的人要达到什么样的标准,这是开展教学与培训的重要依据。具体到信息技术专业教师,就是我们要提升他们哪方面的素质,以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从专业性质上看,信息技术是一个不断更新的学科,计算机程序的更新换代频率提升,近年来的软件程序开发更是不计其数,倘若教师还停留在曾经接受的信息技术教育上,教导学生过时的专业知识,一方面,学生所学到的理论知识无法很好地用于实践,另一方面,也很难激发出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适应信息技术现代化发展的需要,教师要不断进行专业化培训,更新现有知识体系。此外,现阶段,高校教师所面对的教学对象大多是“90后”的学生,这些学生从小接触电脑与网络,对一般的电脑操作甚为熟悉,因而,教师就必须重新对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进行评估,确立新的教学重点与教学方式,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参加教学技术培训可以帮助教师从学生的特点出发,选择适合学生性格特征与接受方式的教育技术搭配,提高教学质量。

2.教育内容套餐式搭配

在新型继续教育体系中,根据教育目标进行科学的教学科目搭配,以全面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首先,信息技术前沿知识必不可少,这是教师专业素质提升的关键。学校应适当组织信息技术专业教师进行技术研讨,还可外派教师到企业信息技术研发团队中去实地考察,全面把脉信息技术的发展方向。其次,教学法的培训也势在必行。在教学中,令许多教师头疼的不是专业知识不够用,而是怎样使学生认真听取自己的讲述内容。虽然大学生不再像高中生那样叛逆,但课堂上睡觉和玩手机的却大有人在,教师如果不能以自己精彩的教学语言吸引学生,即使你讲得多么认真,还是很难到达教学目的。因而,教师必须进行教学法培训,将自己的现实教学难题与其他同事进行探讨,找出存在的不足与改进措施,以提高教学能力与课堂管理能力。

3.建立规范的考核方式,完善激励和制约机制

由于缺乏规范的考核方式,教师的继续教育无法得到正确评估,影响了教师再教育的积极性。当前的考核方式主要是以整体考核为主,即对教师本人参加了哪些培训,根据培训的科目,高校教学管理人员对其进行评估,由于没有单次培训考核,这种整体评估显然也不科学。因此,在阶段性培训结束之后,培训组织者要及时收集培训反馈意见,并将教师的出勤与培训的评估意见作为考核的依据。此外,每学期应组织学生对教师进行综合打分,并与上学期成绩做比较,检验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情况。其培训考核结果记入其档案,作为职称评定的标准。

教育信息技术教师师德 篇5

【关键词】信息技术 农村教师 继续教育

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更新加快,人们置身于不断的学习之中,继续教育已成为时代的需求。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各个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研究开展得如火如荼,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继续教育也将成为一种趋势。《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规定:“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建设以卫星、电视和互联网等为载体的远程开放继续教育及公共服务平台,为学习者提供方便、灵活、个性化的学习条件。”国家在继续教育这方面的远见规划,更加体现了其重要性与突出的地位。作为农村中小学教师,利用这种方式学习,跟上时代,不断补充与更新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将显得十分重要。而在农村中小学校由于受到各种条件限制,基础薄弱,如何利用先进的教学设备、优质的资源,缩小城乡差距,促进教育均衡发展,跟上时代的步伐,还有待我们探索研究。

一、改变落后的设备是利用信息网络进行继续教育的根本

农村中小学目前基本上都配备有一定量的网络信息远程教育接收设备,这为现代化教学提供了有力支持,为教师继续教育开辟了一个新的平台。但有很多不足、不成熟的地方,使得继续教育在这个领域处于一个尴尬的地步,其中远程教育网络设备是最基本的制约因素。目前,农村中小学的远程接收设备还远远不够,软件也不够完善,有的设备简单落后,平时疏于维护,利用率低,尚未满足学生利用网络学习的需求,更何况是教师的继续教育,利用信息网络教育进行继续教育简直就是无米之炊、纸上谈兵。纵使信息网络教育有着丰富优质的教学资源,有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有远见意识的教师也只能望洋兴叹。对于这种落后的状况,我们学校本身要重视,有条件的话,在这方面应给予经济预算,补充更新设备。政府和上级部门有责任本着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给予足够的支持,加大资金的投入,从经济上给予有力的保障,切实为教育办实事。只有这样,农村学校才有可能更好地利用网络信息技术进行继续教育。

二、提高教师的认识,是农村中小学利用网络信息技术进行继续教育的前提

作为教育教学的实施者,要与时俱进,教育的理念必须更新,利用信息技术为教育教学服务,将成为教师教育教学的基本技能。目前农村中小学继续教育手段还基本是口授、粉笔、黑板、教科书,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不合理,特别是边远山区学校,基础薄弱,信息相对闭塞,有相当多的教师对网络信息技术设备操作不熟练,还不习惯使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教师的创新意识不到位,存在于过去的传统模式,诚然,教师继续教育在信息网络方面还处于一个发展的初级阶段 。

教师的职业是终生学习的职业,面对教育的改革,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发展势在必行,教师的培训将显得日趋重要,促使教师置身于不断的学习之中。而教师如果还停留过去那种教师上课学生听课式的陈旧落后式的继续教育,显然是不能满足时代的需要,不能自主创新,不适合新课改的要求。

三、上级有关部门健全相应的制度,提供丰富相应的继续教育资源是农村中小学利用网络信息技术进行继续教育的关键

每年的继续教育都有一定的教材,教师都有一定的自学时间和集中培训时间,开展得还算正常,对教师的提高有一定的帮助提高。但有不少教师认为这只是个形式,学不了多少东西,有很多内容重复陈旧,感到乏味,跟不上时代。网络信息以其丰富优质的资源、灵活自主的学习方式,赢得了很多教师的目光,使之对继续教育有了新的认识,并渴望在远程教育方面有更大的发展。但是目前适应农村教师继续教育的配套机制还不完善,上级行政教育部门对于利用网络信息进行继续教育的意识其实上还不是很到位,缺乏实效的指导意见,针对农村学校相应的继续教育资源还是不多,有的内容与实际不相适应,应用起来无所适从。上级应建立长效机制,成立相应更加具有针对性的网站,提供大量丰富相适应的配套资源,制订措施,进行有计划、具体的落实,检查督促,作信息反馈,及时指导。有必要的可进行培训教师,使其学会使用信息技术设备,能够在远程教育平台上互相交流、提高,真正意义上起到学习、促进作用。继续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上级教育部门的支持、行之有效的措施,就算有更好的设备、更好的操作技术,缺乏了这个关键的因素,开展起来同样是缺乏广泛应用性。

四、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是农村中小学教师利用网络信息技术进行继续教育的手段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学校应利用自身的优势,集中组织教师进行校本培训。可依照上级的要求布置,可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有所选择的学习,互相探讨、互相交流,弥补自己的不足,既可以网上讨论,也可以现场讨论,气氛热烈,效果好,比起以往集中由教师讲课更加省时省钱,更能激发教师的学习热情,体验远程网络教育带给我们的便利。农村教师的日常工作较为繁杂,更多的学习时间是由自己支配,远程教育这方面的灵活机动性,使教师们做到工作学习两不误。我们有不少农村教师家庭都有信息网络设备,平时可以运用这个便利的资源进行学习,自觉继续教育,互补了某些原因错过了的知识,互补了因学校的设备的局限。

教育信息技术教师师德 篇6

一、信息技术课程区域发展

当前,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实施主要体现为国家、区域 (省、市、区) 、学校三个自上而下的层面。其中, 区域级别的教育行政部门承上启下, 对课程推动、落实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

专委会常务副主任、东北师范大学教授董玉琦以“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区域推进”为题, 就区域信息技术课程的实施状况、发展机理与问题做了主题报告。他认为, 信息技术课程区域发展的研究首先应该从系统观入手, 全面考察信息技术课程区域推进过程中的人员与环境因素。其中, 人员因素包括教师、学生、校长、教研员;环境因素既包括设备、设施等硬环境, 也包括政策、课程理解、人们的态度等软环境。经过实证研究, 得出以下基本结论: (1) 2000年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目标基本实现, 但课程推进不平衡, 城乡之间、学校之间以及小学与初中之间存在一定差距。 (2) 教研部门在政府决策、教研推动、学校实施等方面发挥着核心作用。 (3) 信息技术教师在课程理解与专业知识水平方面仍需提高, 学生学业评价是目前课程发展的“瓶颈”。 (4) 一贯制课程标准的缺失, 加大了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的差异以及课程区域发展的不均衡性, 从而影响了教育公平及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信息技术课程实地调研

深入学校、深入课堂的实地调查研究, 更能够帮助教育研究者们了解信息技术课程实施中的真实情

/李赫董玉琦李兴保

况, 分析课程改革过程中的问题与成因。

来自东北师范大学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所的代表们就近年来开展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状况调研”、“高中学生信息素养状况调研”、“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实地调研”、“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实录分析”分别做了报告。例如, 在2008年4月~5月进行的“高中学生信息素养状况调研”中, 通过对吉林省4个地区3 4所高中1, 7 1 5名学生的问卷、访谈及课堂观察, 获得了吉林省高中学生信息素养基本状况的第一手资料, 并对制约学生信息素养提升的因素进行了分析, 提出了促进学生信息素养提升的策略和建议。

来自中小学的一线教师和机构的研究者还就中学生如何应对网络不良信息、个人知识产权保护、教育博客在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研中的应用等内容进行了深入的实地调研, 为人们呈现了当前信息技术课程实施过程中的真实情况。

三、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

课程实施过程中, 教师对自身的专业发展有着不同的需求, 应当关注教师的这些需求, 使教师在新课程的实施中不断成长。东北师范大学教师黄松爱就信息技术教师的需求及状况做出如下分析: (1) 由于承担了较多的教学以外的工作, 影响了教学本职工作的质量。 (2) 现行教育评价机制的制约, 影响对信息技术课的重视程度, 这是课程实施面临的主要困难。 (3) 尚未完全理解新课程的理念、信息技术学科知识欠缺是信息技术教师目前必须克服的主要问题。 (4) 仍存在课时费偏低、教学以外的工作难以得到认可等现象, 导致部分优秀专业人才流失。 (5) 城乡教师数量、质量差异均较大, 相当一部分农村学校师资严重缺乏。针对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困惑与问题, 与会代表们纷纷提出自己的见解。哈尔滨师范大学教师李岩认为:应从内容与形式上更有针对性地开展信息技术教师培训。吉林大学教师王秋爽认为:要恰当定位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职责范围, 依据专业发展规律建立积极的信息技术教师评价体系。福建师范大学教师杨宁认为:应结合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需求和意识, 走教研之路和科研之路。

在这一讨论中, 与会代表们提出的信息技术教师教学能力培养模式、订单式教师培训、基于行动-合作的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策略等观点和思路, 都从不同角度对当前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四、教育信息化领域的前沿与热点

在本次会议中, 与会嘉宾及专委会委员还以大会报告的形式深刻分析并解读了当前教育信息化领域的前沿与热点问题。

1. 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研究

我国教育信息化经历了基础设施建设的试点阶段、教育应用的普及阶段, 进入了学校整体发展的深化阶段。在总结教育信息化所取得的成绩基础上, 教育部中央电化教育馆副馆长、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常务副会长王珠珠提出新阶段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目标:以促进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作为战略选择, 将教育公平、教育质量与教育效益作为战略优先领域;以创新的方式促进各领域的协调与发展, 坚持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她指出, 今后一段时期, 需要努力做好以下工作: (1) 加强教育资源建设, 探索并建立资源共建共享的有效机制; (2) 通过宏观调控和政策倾斜等方式, 避免“数字鸿沟”的加剧; (3) 充分认识教师的关键作用, 加大对全体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力度; (4) 尽快建立健全有利于中小学信息技术可持续发展的管理机制。

在全球范围内, 欠发达地区的教育信息化是一个共性的问题。专委会副主任、东北师范大学教授解月光就我国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问题与推进策略做了深入研究。她认为, 现阶段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封闭性、非协调性、低效性、非均衡性, 并提出了相应的推进策略。

2. 探讨技术与教育的辩证关系

探讨教育中技术的本质, 将有助于较好地把握教育与技术的关系、理解技术的教育价值、透析教育系统中技术的应用, 使技术在与教育的互动过程中, 理性展现其人文关怀和价值意蕴。专委会主任、南京师范大学教授李艺就技术的定义、技术价值论、教育技术领域的动态特征等教育技术哲学研究中的基础性关键问题做了深入探讨, 为教育技术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教育、信息技术、社会三者关系错综复杂、相互影响。专委会常务理事、华南师范大学徐晓东教授从三者之间的关系入手考察信息技术教育。他认为: (1) 教育以人为本, 应提倡“信息与信息技术的教育化”, 让信息与信息技术主动适应教育, 我们的教师才愿意使用它。 (2) 不是技术决定其对教育的价值, 而是由教师、学校和家长决定其在教育中的价值。 (3) 人类教育团体及体制决定数字技术的意义和存在价值。

3. 适应性学习系统及其基础教育应用研究

适应性学习支持系统环境 (A L S E) 是指, 针对个体学习过程中的差异性, 提供适合个体特征的学习支持。专委会副主任、浙江师范大学教授张剑平在阐明A L S E的理论与特征基础上, 还着重介绍了其在基础教育中的实践与运用。例如, “Z+Z智能教育平台”以其强大的函数作图、几何变换、动画跟踪、符号运算、自动推理等功能在中小学得到了广泛应用。“适应性数学学习环境A c t i v e m a t h”作为一种基于W e b的适应性数学学习环境, 可用于指导学生自我调节学习过程, 释放学习潜力。此外, 代数学习软件“Aplusix”、智能教学口语对话系统“I T S P O K E”等也是A L S E服务于基础教育的成功案例。

4. 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专委会常务理事、曲阜师范大学教授李兴保就网络环境下的教师专业发展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探讨, 并介绍了该校研制开发的“教师专业发展网络支持平台——教师学习&交流社区”。该平台融合了自主发展模式、学习型组织的协同发展模式、实践反思模式等全新教师专业发展模式, 便于教师形成持续且动态的学习共同体, 从而全面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与技能。

教育信息技术教师师德 篇7

一、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的教育能力

教育能力是指教师完成一定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本领, 具体表现为完成一定的教学活动的方式、方法和效率。教师的教育能力直接影响对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教学效果。而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的教育能力是指除了常规教育能力外,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将现代教学理念、教育技术和教学方法手段应用于教学的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信息处理的能力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获取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技能来丰富教学, 也可以与其他教师分享教学资源。这就要求教师要具有信息处理的能力, 能对搜集到的信息进行再创造, 开发出适合学生学习的资源, 提高教和学的效率。

2. 现代教育媒体的操作能力

现代教育媒体是指具有记录、存储、传播、再现教育信息的功能的教育媒体。现代教育媒体在教学中的使用越来越多, 只有正确操作现代教育媒体, 才能有效地通过各种现代教育媒体向学生传递教育信息, 发挥现代教育媒体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了解现代教育媒体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 掌握现代教育媒体的使用和操作方法, 具有现代教育媒体的操作能力。

3. 现代教学的设计能力

现代教学的设计能力是指在信息技术环境下, 充分利用现代教育媒体整合各种教学因素, 设计教学目标、教学情境、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 选择现代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能力。教师还应具有利用信息技术将学科中的新信息、新知识、新观念、新技能融入教学中的能力。

4. 现代教学的实施能力

现代教学的实施能力是指将精心设计的教学方案通过现代教学媒体有效地付诸实施的能力, 它包括组织教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学习指导能力、多媒体操作能力、实践教学能力等。多媒体操作是现代教学的重要渠道, 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多层次、全方位地展现教学内容, 创造出形象具体的教学空间, 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5.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信息化教学环境, 实现一种既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又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教学方式, 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

6. 多媒体教学软件的设计与制作能力

多媒体教学软件是一种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的, 反映一定的教学策略, 表现特定的教学内容, 并对学生的学习作出评价的教学媒体, 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一个优秀的教学软件将极大地优化学习过程, 激发兴趣, 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应该具有依据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设计理论, 对教育信息进行处理, 设计编制实用多媒体教学软件, 并将其应用于多媒体教学的能力。

7. 教学评价能力

教师应具有使用信息技术对教学过程进行评价的能力, 包括对学生学习效果及其发展的评价能力, 对自身的教学思想、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的检查与反思, 并能运用教学评价结果来改进教学的能力。通过信息技术对教学进行系统的反思, 有助于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 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8. 教育合作能力

学会合作是当代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 对现代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研究, 都离不开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互联网的发展使得全球性的合作研究成为可能, 要实现同事之间、校校之间、国内及国际之间、同行之间的合作, 以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教育能力。

9. 教育科研能力

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都是教师的工作任务, 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现代教育观念要求教师不能只停留在“知识传播者”的角色上, 还应该具有利用信息技术, 结合教学任务, 围绕当前教改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研究的能力。在研究中了解本学科发展的最新动向和国内外的发展趋势, 可以促进专业知识的更新, 丰富自己的教育理论体系, 积累工作经验, 为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改革提供理论支撑。

1 0. 教学创新能力

教学创新能力是指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体现出来的应变能力和研究能力, 以及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的能力。现代教学中教师要采用现代教学手段, 恰当地把现代教育技术引进课堂, 使学生时刻感受到创新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教师如果缺乏教学创新能力, 就不能成为一个与时俱进的, 具有个性的和独特教学风格的教师。

二、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教育能力的培养途径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教育能力的培养, 主要是通过参加各级培训、校本培训、各种教学研究活动、教育科研及基于教学过程的自主学习等多层次、多方面、多形式的综合培养途径完成的。

1. 树立现代教育观念

教育观念的正确与否决定着教育改革的方向与成败, 任何一种教学模式、教学方式都是一定的教育观念的反映。教师只有更新了教学观念, 意识到自己的教学经验及其局限性, 才能主动投身于教学改革之中, 利用信息技术开展课堂教学改革, 有效地提高了教师教育能力。

2. 通过培训机构培训教师的专业知识技能和教育能力

为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提升执教能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选派骨干教师到国内外师资培训基地参加培训, 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专业理论及专业技能。但是由于参加培训的人员比例小, 需要资金大, 培训对象受教学任务等原因的限制, 不能实现全员培训的目标。为了解决此问题, 可以采用基于网络的远程开放培训模式, 由教育主管部门和培训机构组织相关领域的专家, 设计开发适合远程培训的课程资源, 将教师讲授、任务驱动教学、案例教学、合作与讨论学习、研究型学习等各种教学方法溶于培训活动之中最大限度地提高培训质量。

3. 基于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的校本培训

校本培训是指在专家指导下, 以教师任职学校为基本培训单位, 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运用能力为主要目标, 通过实践操作活动进行的全员性的培训形式。这种培训模式能够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 选择合适的培训内容和形式, 营造信息技术应用的校园环境。在培训形式上, 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可以采取课堂讲授、小组讨论、专题研讨、网络教学等等。

4. 信息技术环境下基于教学过程的自主学习

教学过程是教师教育能力成长的主环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会感知自身能力的欠缺和不足, 从而激发自我培养教育教学能力的热情和积极性, 自主地探索专业知识和教育能力。尤其是在教学大变革时期, 在现代教育理念中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学生和教师的地位、角色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教师成为学生的促进者和协作者, 教师的原有教育能力已经不能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 教师必须加强对自身的教育能力的培养, 才能适应新的形势。可见, 教师的教学能力在教学活动中得以体现, 并在这种动态的活动中不断地发展, 从而培养和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5. 通过教育科研培养教育能力

教师通过投身教育科研, 加入学校专业建设、课程改革以及教材建设来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和专业水准。教师积极参与教育科研, 以科研促进教师创新能力和专业发展。教师必须从“教书匠”的角色中挣脱出来, 成为“科研型”的教师。教师一旦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育情景, 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已有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际问题, 则对已有的理论会更愿意思考, 对于新的问题也会更敏感、更有创见。教师以研究者的精神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其教育教学质量也就随之提高。此外, 还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研究活动, 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例如, 通过请专家学者来校讲座、组织多媒体教学研讨会、组织多媒体设备使用培训会、制作“教育技术简讯”、多媒体课件比赛、教师说课比赛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及教学成果交流会, 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周奇.现代教师能力结构.江西社会科学, 2002 (5) .

[2]汤光恒.提高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水平的对策.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 (4) .

[3]李书明.师范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培养.湖北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9 (1) .

[4]张翔.论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构成与培养.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2) .

教育信息技术教师师德 篇8

一、信息技术应用到教育教学中

小学教师对教育信息技术接触的还比较少, 对教师进行教育信息技术培训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需要掌握的一门技能。在有关标准规定中对教师的教育信息技术培训首先要让教师掌握其相应的知识, 并一定要抱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对教师进行教育信息技术培训仅仅是教师掌握教育信息技术的一个前提, 最为重要的是教师能够将所学习的知识应用到教育教学中, 将所学习的教育信息技术与自己所教的学科内容结合起来, 从而形成新型的教育教学模式, 提升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质量, 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这才是对教师进行教育信息技术的标准[1]。此外, 在教育教育中还要避免为了应用教育信息技术而应用技术的倾向。一定要结合自身教学内容将教学思想融入到教学中, 而不是被教育信息技术控制自己的教学, 是利用教育信息技术为自己的教学服务, 这样才能够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标准的普遍性与教学学科、年级的适应性

教育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给教师也提出了最为基本也具有一定普遍意义的要求。教师要想较好的将信息技术应用到教育教学中, 教师要掌握最基本的信息技术素养, 要能够对学生所学习的内容进行资源的获取, 要能够针对学生的学习内容提供一些信息上的扩充, 还要能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方面的管理以及对学生所学习的知识进行测验等。针对不同学科的教学内容, 教育信息技术的应用应该有一定的差异, 要注意不同学科在应用时的具体方法以及注意的问题[2]。例如在科学课上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实验方面的辅助, 而对于语文课就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辅助写作文。英语课可以进行语言方面的训练。另外还要注意到不同年级的学生在进行信息技术教学时所应用的方法也是不同的, 这样才能够符合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教学的标准, 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标准的原则性和操作性相结合

对教师的教育信息技术教学标准并不仅对教师进行培训的一种大纲, 这种标准更多的是指出在教师教育信息技术的培训中应该有的原则和概括性, 标准中并不会详细说明教师应该掌握的技能。但是在通过标准也可以对教师的培训具有一定的操作性, 标准规定了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该在各个层面上信息技术的能力以及绩效水平等[3]。这样通过标准就可以教师的发展提供相应低指导, 从而让教师掌握相应的技能, 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特质与描述相结合

在教育信息技术绩效标准中对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有很多种描述, 描述的内容可以说是对教师信息技术特制的一种描述。教育信息技术对于教师来说更多的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该具备的一种能力, 是教师应该具备素质的一方面。教育信息技术所具有的素质结构, 一方面是对期望特质的描述, 一方面是对绩效的描述, 就是能够将教育信息技术应用到教育教学活动中, 并能够对活动中期望的行为进行描述[4]。对于特质的描述具有一定的系统性, 但是理解起来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对于绩效的描述就具有一定的操作性和实用性, 但是在系统性上稍显不足。在教育信息技术标准中会将两者的描述结合起来, 以便更好的说明教师在教育信息技术中所应该具备的能力。

五、结语

小学教师的教育信息技术素养是教师在新的教学形式下应该掌握的技能, 通过教育信息技术技能的掌握教师能够在教育教学中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标准的制定就是为了在教师在应用教育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教学时提供一个可参考的指导。对教师进行教育信息技术培训时最为重要的不是教师掌握相应的知识技能, 更为重要的是教师能够将所学习到的知识技能应用到所教学科的教学中, 针对不同学科教学内容以及不同学段学生的学习特点, 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使得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真正起到提升教学效果的作用。此外, 还要能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方面的管理以及对学生所学习的知识进行测验等。对教师的教育信息技术教学标准并不仅对教师进行培训的一种大纲, 这种标准更多的是指出在教师教育信息技术的培训中应该有的原则和概括性。在教育信息技术标准中会将更多的描述结合起来, 以便更好的说明教师在教育信息技术中所应该具备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李高峰, 胡卫平.IBSTPI教师能力标准中教育技术内容的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 2012, 07:26-29.

[2]廖瑞华, 彭小奇.湖南省农村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探讨[J].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2, 18:11-13.

[3]王杰文, 李赫男.农村教师教育信息技术能力发展的长效机制研究[J].当代教师教育, 2011, 03:29-33.

教育信息技术教师师德 篇9

一、信息技术应用于英语教学的优势

(一)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运用信息技术到高校英语的教学中科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信息技术尤其是多媒体技术是多种媒体的集合,包括了文字、图形、动态的视频、音乐、插画等。多媒体具有交互性、智能化、数字化等特点。在高校英语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根据英语教学的要求和目的,把抽象的教学内容以及概念形象化,增加英语课程的感染力,这样的教学方式对于高校英语教学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可以很好地帮助高校英语教师开展教学工作,还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他们的学习欲望增强,加速感知过程,加深对英语知识的理解,增强记忆。同时,运用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的学习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

(二)运用信息技术加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质量

有效教学既强调达到高校英语教学的总体效果,又要求要在规定的时间内达到效果。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好有限的教学时间。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展开大量的演示教学,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到知识,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三)运用信息技术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生想象力

传统的教学方法占主导地位的是语言,偶尔也会使用一些图片或者实物,相对来说比较单调。但是在多媒体的教学过程中,画面可以占到很大的比例,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生动、形象,从而也可以提高学生的想象力。

二、信息技术促进高校英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目前,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已经广泛地运用于高校英语教学过程中,显而易见,这也将是未来语言教学的最主要方式。在信息技术的背景下,更要求我国高校英语教师加强专业化发展。

(一)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背景下的我国高校英语教师专业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高校英语教学方式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高校的英语教师也不能用多年的教学模式年复一年地重复,教学手段和方法必须不断更新。在信息技术的背景下,高校英语教师应该把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全面的结合,提升教育信息化的实践能力。新的教学模式需要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使得高校英语教学向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的方向发展,这也对高校英语教师的专业化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英语教师要不断地加强自身专业素质。

(二)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背景下高校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内涵

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背景下,我国高校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涵以及外延也在不断地扩大。对于高校英语教师来说,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要积极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教学理念,强化自身的发展意识,高校英语教师要运用信息技术,利用各种资源,不断地提升自己,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背景下高校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认知问题

高校英语教师必须要依托多媒体技术,不断优化高校英语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课程的呈现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认真参与课堂教学,不断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新的信息技术下,教师需要将对自身专业化的发展需求变成一种积极主动的自发行为,这样高校英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才能够成为可能。

三、教育信息技术下高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策略

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环境下对高校英语教师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英语教师不仅需要具备专业英语知识,还必须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方面的技能知识。高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会使用计算机网络和教学软件

在运用多媒体以及网络为主的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要求高校英语教师在掌握信息应用技术以及操作技能之外,还需要熟练运用相关的英语教学软件。教学是一种具有创造性意义的劳动过程,教师需要善于自己制作课件,把自己的教学思想和内容通过课件的形式表现出来,然后运用现代技术把课件展示给学生。

(二)善于把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进行优化整合

英语教师要善于把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优化整合,教师需要明确英语教学的目的,了解自己学生的学习特征,从而依据英语教学的需要,把从网络上找到的信息资料进行有选择性的总结利用,不能盲目照搬。盲目地把信息技术运用到英语教学中,是不会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的。

(三)要求英语教师要勇于转变角色

在运用信息技术教学的环境下,英语教师的主要角色从教学信息的传播者、正确答案的提供者逐渐变成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以及帮助者。高校英语教师需要依据学生的年龄、英语经水平组织和利用多种英语学习资源,创造合适的英语交流的机会以及学习环境,对学生再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给予认真的指导和解答。现在教育信息技术与高校的英语教学进行了有机的整合,这需要我们高校的英语教师不断增强自身专业发展的自主性,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发展。

网络平台为大家打开了一个很好的信息通道,给教师提供了许多优秀的英语教学资源,教师通过收集和整理这些优秀的教学资料,并且融入自己教学工作的经验和感悟,最终形成自己独有的知识体系,这对于一个教师的专业成长是十分有利的。教师要勇于转变角色,成为学生再学习过程中重要的促进者和帮助者,加强群体合作,更好地捕捉有效的教学信息,促进学生成绩的提高。

总之,高校英语教师专业化,是信息技术下的教师专业化,这需要遵循高校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体系,但又要比一般的教师专业化有更丰富的内涵,也更加的具体。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探讨高校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高校英语教学是一门语言学科的教学,高校英语教师的专业化,不仅仅体现在教师掌握的英语知识方面,还包括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掌握了解方面。所以,高校英语课堂教学要求英语教师尽量运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同时还要注重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效结合,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成绩的提高,从而使得教师本身能够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得到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林杰.大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与策略[J].大学教育科学,2006,(1).

[2]马晓燕.我国教师专业化的现状及对策[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

[3]邓正君,曾成栋.高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对策研究[J].湘南学院学报,2010,(6).

[4]李业霞.探讨高校英语教师专业化的路径[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5).

教育信息技术教师师德 篇10

一、存在问题

(一)对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运用不重视

在农村中学,很多教师比较重视文化知识的成绩,他们在从思想上没有对信息技术看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学校领导的思想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他们仍然认为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是学习的首要任务,在教学中融入信息技术,会使学生仅仅对信息技术的设备感兴趣,使他们对学习的知识不能集中精力。2.具备较强信息技术能力的教师很少,很多教师对发展信息技术教学缺乏热情,在进行教学时大多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

(二)信息技术教育设施资金投入少

在农村地区的中学中,没有较多的资金进行信息技术硬件设备的扩充。要想发展这些地区中学的信息技术教育,不仅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还要给教师进行专门的配套设备,使教师能通过学习来提高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三)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师资力量不足

由于农村地区中学真正掌握较高的信息技术能力和水平的教师不多,在对其他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过程中,不能进行专业的、有针对性地培训,这就导致教师在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时,只会进行简单的操作,对一些较复杂的课件不能制作。这就导致在教学中,教师只能把教学中要学习的理论知识反应到课件上,而不能利用课件把教学设计的更有乐趣,更能使学生接受,这就失去了利用信息技术教学的意义。

虽然现在高中学校都设立了信息技术课程,但在农村地区进行信息技术教学的教师很多都是由其他学科的教师兼任的,和专业的信息技术教师相比,这些教师仅仅是掌握了信息技术的基本操作,对一些较难的专业知识和操作不能达到专业水平。这就使得在学校内部对其他学科的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时,不能有效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教师在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时,由于不能制作比较成功的课件,只能从网上下载现成的课件。由于能力水平不同,这些下载的课件不能有效地针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能力提高,久而久之,教师就失去了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热情。

二、解决措施

通过对农村地区教师信息技术情况的分析,我们得出需要加大力度对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进行培训,同时对给教师配备的信息技术硬件要增大投资力度,使教师在发展信息技术能力的同时能更方便地进行课件制作,继续进行信息技术的学习。为了改善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变。

(一)改变传统落后思想,大力支持信息技术教育发展

传统教学中,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随着经济的发展,信息技术融入到了教学中,各个学科和信息技术的结合使学生对学习越来越感兴趣。所以,农村地区的中学教师要尽快转变自己的观念,运用现代化的技术来提高教学效果。

要实现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需要营造一个运用信息技术的氛围,使学校领导对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发展重视起来,促进学校教师提高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通过不断地相互影响,使信息技术在全校范围内进行使用。

(二)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1.政府增加资金投入,鼓励社会力量支持信息技术教育发展。各级政府加大资金投入,确保农村信息技术教育的专项经费得以正常支出。要鼓励农村中小学发展信息技术教育,并出台相关的支持政策。对有优秀成绩的学校或教师给予一定的奖励。对信息技术教育发展比较薄弱的学校实施专项资金补助,尽可能地为学校添加信息技术教育相关的常用设施。

2.改变过度重视硬件设施建设的现状,增加软件资源。在现在的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硬件设施需要基本上可以得到满足。每次上课,学生都能够使用电脑进行实际操作。相反,软件资源还是比较缺少的。在对校园网进行使用时,存在很多问题。例如,网络连接不稳定,经常出现网络掉线的情况;校园网是由校外人员建立的,校内人员在使用时存在限制等。因此,要加强软件设施建设,进一步改进校园网络。

(三)提高教师信息技术专业素质

为了让学校教育实现信息化教育方式,要对教师进行专项训练,使他们通过一定的培训能更熟练地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提高:

1.建立完善的培训机构。在农村地区的中学中,很多信息技术教师不具备专业水平,很多信息技术教师是由其他学科的教师兼任的,如果在学校进行的信息技术培训中让这些教师进行培训,那么取得的培训效果会不如专业信息技术教师的效果好,这就要求学校要重视对教师进行的信息技术培训,为他们寻找专业的信息技术教师,通过培训使教师具备在教学中结合信息技术的能力。

2.加强信息技术教师自我提高的意识,使其不断钻研信息技术。教师不仅要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知识,还要形成不断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的意识,通过参加信息技术的培训使自己在信息技术教学上有更大的发展。

总之,信息技术发展在农村地区的中学发展很缓慢,存在很多困难,但是随着信息化的逐渐深入和快速发展,农村地区的教师对信息技术的运用也会越来越熟练。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不仅要从专业角度上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还要结合信息技术教学为课堂教学添加更多的乐趣,节省更多的时间,促使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索和分析。在有效地使信息技术和教学进行结合的过程中,能有效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使课堂教学获得有效提高,使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获得可能,真正实现高素质的教学。

教育信息技术教师师德 篇11

教师还是技工:信息技术教师到底主演什么

这份继续教育课程方案的第一部分是“学科知识更新与拓展”, 其中初定的课程有:计算机与校园网络管理与维护、算法与程序设计初步、网络基本技术应用、机器人技术应用初步等六门课程。对于这样的安排, 毛老师认为不妥, 并质疑:“信息技术教师是教师还是技工?教育教学不是教师的第一技能吗?是学生重要, 还是机器重要?”

对这个问题, 笔者给出了这样的回复与解释:

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研员, 我一直坚持“教学是信息技术教师的第一要务”的观点, 也把它作为底线来要求我们的教师。因此, 在根本观点上, 我们是一致的。但这与要不要把维护机器、设备等内容列入继续教育课程并无直接关联, 也没有必要因为要强调教学重要而排斥技术方面的继续学习。

从当前及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来看, 我们的教学活动还离不开计算机与网络, 仍然需要以相关软件、程序为教与学的工具和载体。我看到, 有相当一部分大学刚毕业的信息技术教师缺乏必要的设备维护能力, 甚至会因为不能及时排除故障而无法进行正常的课堂教学。他们在这些方面提出了较多的继续教育的需要, 因此才考虑将其作为新教师的必修。

当然, 当前许多信息技术教师深受所在学校电脑维护、网络维护等杂务所累, 有相当一部分教师甚至对此“深恶痛绝”, 并希望彻底摆脱目前的困境。对于这样的希望, 我是理解的。问题是, 这些基本的知识与技能同样也是信息技术教师这个角色应有的素养。就比如“多媒体软件应用”、“网络基本技术应用”等几门课程, 对应的是我们初中新教材 (苏科版) 主要涉及的“多媒体”、“算法与程序设计”、“网络应用”、“机器人”模块。面对新教材、新软件, 信息技术教师需要继续学习的呼声也很强烈。将上述内容列为选修, 可以供那些有需要的教师去选修。事实上, 综观整个课程的设置, 在必修课程的设置上, 我们只列出了最基本、最起码的课程。因此作为选修性质的课程, 就应该丰富和多样化一些, 以满足不同教师的不同需求。

毛老师在得到笔者的回复后, 表示了理解:

我也始终认为, 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 重视教育教学技能的同时, 关注自身学科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是份内的事儿。我们之所以对方案中过多的技术性课程表示抵触, 只是担心有些事情一旦成为规范或标准, 就隐含了一定的导向性, 担心信息技术教师队伍的培养走偏了方向。我的意见只是希望能将教育教学素养的专业课程与相关的技术并重。看了您的回复后, 我觉得我的担心是多余的。

专业技术还是教学能力:信息技术教师到底必需什么

在随后的交流中, 毛老师就继续教育对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谈了她的看法, 并提出了“信息技术教师缺乏的并非专业技术, 而是教学方法与教育能力”的观点。她是这样论述的:

看到这份继续教育课程方案时, 心里首先是高兴, 这是真话。自己一直为走过新教师阶段后没有多少学习的机会而感到遗憾。这次继续教育方案的制订, 无疑将给教师带来专业成长上的机会。其次是忧虑。毕竟这样的课程体系定下来以后, 短期内不会做大的改动。课程的设置是否应教师成长之需、应教学工作所需, 能否达到继续教育的目标是非常关键的。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以及与同行接触和交流时的一些感受, 我心中对继续教育课程定了两个基调:一要必需, 二要有用。

从必需的角度来看, 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缺乏的并非专业技术而是教学方法与教育能力。作为一线教师, 我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感到, 教学技能的缺乏要比技术的缺乏更令人烦恼。比如, 我在教学“动画制作”时, 对自己教学方法的忧虑要远远多于对软件技术要领掌握的忧虑。同教者, 同心!我的这种感受想必其他一线教师也同样能体会到, 所以我特别关注教学之必需。

在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 专业技术与教学能力, 到底谁更重要?教师的必需是什么?笔者认为, 这不是一个用“非此即彼”式回答就能让人信服的问题。毛老师提到了在“动画制作”教学时的实践体验, 笔者在回复她时, 就顺着这个例子进行了以下辨析:

你提到的这个事例的确比较典型。一个对动画制作一无所知的人, 是不可能教好学生的。与此相对应的是, 能熟练制作动画的人也未必就能成为一名好教师。专业技术与教学能力之间存在着某种辩证关系, 并且这种辩证关系广泛存在于我们的教学实践中。

上一篇:采集现状下一篇:藏语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