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教师培养

2024-05-17

教育信息化教师培养(共8篇)

教育信息化教师培养 篇1

《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信息技术能力培养研究》课题

中期研究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随着教育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计算机与网络已经逐渐普及到课堂教学中。而相对过去小学教师常年的“一根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材”的单一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教育信息化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走向,它正深刻地改变着传统的教学理论、教学思想、教学观念、教学模式。

我们进行《农村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研究》的课题研究,旨在以课题研究进一步带动全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推进学校的教育现代化进程,全面提升全体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为此,该课题2014年被立项为省级课题,到现在已进行一年的研究。

二、理论思考

本实验中,教育技术是指运用各种理论及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及相关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实现教育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让青少年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此应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而应用教育技术正是改变教与学方式的有效途径;另外,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的整合还是新课改成功实施的必要条件,而有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模式与方法(即如何在各学科教学中进行有效的整合)则是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内容。所以实施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研究,使广大教师尽快提高应用教育技术的能力,是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迫切需

求。

三、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研究目标

1、在充分广泛地利用学校现有教育资源的基础上,对教育资源进行新层面的建设,培养适应教育发展的具备掌握现代信息技术能力的教师。

2、小学教师要在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和其他现代化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探索信息技术的运用,把信息技术与信息资源作为学生认知工具,通过教学设计,运用教育信息化改革学科的教学过程。

3、如何进一步改善信息教育环境,使教师产生强烈的教育资源信息要求。

4、由于信息技术教育的迅速发展,将对师资提出新的要求,研究如何通过继续教育加大培训力度,使教师具有运用现代信息工具的能力和在现代信息环境下进行教学和科研的能力。

研究内容

1、通过研究与培训,使教师能学会使用局域、广域互联网,应用多媒体、学会电子备课成为教师必备的基本功,掌握应用远程教育系统,成为优秀教师的技能。

2、确立辛庄镇教师教育技术标准、目标定位,提升以文档、表格、幻灯、图片等办公软件为主体的计算机教育执行力。

3、校本学科资源的开发与建设,通过学科教学资源的开发建设,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

4、研究如何继续教育加大培训力度,使教师具有运用现代信息工具的能力和在现代信息环境下进行教学和科研的能力。

四、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以学校课堂教学为主阵地进行课题研究,探索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完美结合,探寻提高教师教育信息技术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2、归纳法。在推进课题研究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进行必要的归类、筛选,将经验上升到理性高度,总结提升教师教育信息技术能力的良好方法,并将经验向全县推广。

3、个案研究。通过执教研究课、优秀资源库的建设,对特征显著的教师进行跟踪调查,通过记录和描述,形成个案。

五、中期研究认识

实践中,我们依据《农村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研究》的宗旨,在对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进行全面调查的基础上,以理论学习为先导,以教学设计和信息技术培训为突破口,以课堂教学为检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主阵地,结合校情设计出实验方案,全面推进本课题的实施。经过一年的研究,我们形成了一些共识,主要体现在两个“认识”上:

1、教育技术能力建设不同于信息技术培训。信息技术培训是围绕各种信息处理技术而展开,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则是围绕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的各个环节而展开。尽管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中也会涉及大量信息技术的内容,但其目的是利用这类技术来优化教学过程以提高学习的质量与效率,这和信息技术培训中完全以学习、掌握信息处理技术为目的有

着本质上的不同;在教学的历史上,各种新的工具总是被吸收应用到教育教学当中,从结绳记事用的绳子,到黑板、粉笔,到最新的数字技术产品。就像会使用黑板、粉笔并不说明具备教师能力一样,信息技术培训只是解决了教师的基本信息技术素养。

2、自主发展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必由之路。实施农村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计划,是推进教育信息化,实施素质教育和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迫切需要;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建设专业化教师队伍的必然要求。国家在进行教育技术能力规范化考核认证的基础上,鼓励教师自我设计,自我提高。因为教师教育技术的培训最具个性化的色彩。它可以实现在单一教室里因材施教的目标。在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中,完全可以鼓励个人,在参加统一教学进度的同时进行自学。通过鼓励自学来满足不同程度的学员的学习愿望。也可以在学习内容上把容易掌握的部分放到课外自学中去,而利用适当的集中培训时间,解决那些难以通过自学弄懂的问题,从而大大提高培训的效率。

六、研究过程

课题在研究过程中,得到了县教育局电教馆亲切指导,得到了学校领导和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主要工作总结如下:

1、加强信息化环境建设,创设学校发展的提速平台

⑴、建设校园网络

为了全面实施课题研究,促进学校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我校接入宽带网,微机室、各行政办公室、教师办公室所有电脑全部入网,师生对网上资源实现了共享。全校教师充分利用网上教育资源,学习课改新理

念,借鉴新的教学模式,提高备课质量,并实行集体备课制度,相互探讨,集思广益,共同提高。各学科教师积极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带领学生走进网络世界,拓展学习途径,转变学习方式,发展信息素养,提高学习效率。

⑵、建立学校网站

为了及时展现课题研究进程,我校建立了学校网站,设置科研之窗、教研视角、教坛群英、、荣誉展厅等栏目,信息量大、图文并茂、更新及时。随着教师信息技术水平的普遍提高,我校正在酝酿学校网站改版,改版之后的网站将包括学科专题研究网站、教研组网站和教师个人网站,内容更加丰富、缤纷多彩。

2、注重校本培训,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⑴、进行理论探索,拓展研究深度。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课题组负责人做专题报告,对研究人员进行课题研究培训,从而在理论上为课题研究指明了方向,保证了课题研究健康有序的发展。一年来,我校通过印发资料专辑,交流研究体会,引导课题组教师广泛学习,深入探讨,认真反思,不断将研究导向纵深。

⑵、学校按照“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要求,先后派出语文、数学、体育、英语等学科骨干教师参加市等各级组织的新课程培训和新课程观摩活动,组织教师全员参加通识培训。老师们通过看光盘、听讲座、观课例、析个案、与同事交流等多形式、多途径、多层次的培训,提高了教育教学水平。

⑶、我校发挥自身的优势,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利用现有微机室,由计算机教师对全校各教研组教师,定期或不定期的举行远程教育资源应用培训班。通过对教师进行分组轮训,教师学会Word、PowerPoint等软件的运用;学会了远程教育资源的整理和应用;学会在互联网查找知识,浏览网页信息。教师们充分认识到了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的优势,许多教师思想观念发生了转变,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力有了提高,各教研组涌现了一批能熟练操作、能自制课件的中青年教师。

⑷、学校进一步落实了骨干教师与青年教师结对指导,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各教研组指定了两至三位教师对年轻教师加以帮助,从备课、上课、听课、评课等加以指导。最后对全校举行了汇报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选派优秀教师外出学习、参加培训、参与竞赛,提供促进成长的优良土壤和脱颖而出的良好机遇。

3、以研代训,深化课题研究,促进教育质量的稳步攀升

现代教育技术课题研究在教育信息化进程中具有先导性作用。通过课题研究能揭示教育规律,探索科学理论,指导教学实践,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学校教育质量,逐步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

⑴、开展教学评优,深化教学改革

为了提高研究水平,高质量地做好研究工作,我校举行了“利用优质资源改革课堂教学模式”等活动,帮助学校建立了适合的教学资源库。同时我校还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四个一”教科研活动,如备好一篇特色教案,制作好一个课件,上好一堂优质课,写好一篇论文等,大大地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教师人人学技术热情高涨,纷纷将优秀资源应用于课堂教学,将有价值的资源刻录到光盘进行保存,有力地促进了教师思

想观念的更新和业务水平的提高。,⑵、举办研讨活动,推广研究成果

为了充分发挥课题研究的示范和辐射作用,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发挥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我校多次举办赛课活动,活动采用了座谈、研讨会、听课、评课等形式。活动中,听课教师的积极探讨,授课教师针对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具体指导与热情解答,使听课教师受益匪浅,促进了教师间交流,受到了领导和老师的高度评价。

七、研究初步成效

综观一年来的研究,在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和实践探索下主要实现以下四点:

1、提高了教师的整体素质和科研能力。随着本课题研究的深入开展,教师的电脑应用水平,多媒体使用技术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教育理念得到及时更新,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这表现在近几年来我校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上。我校有七位教师参加市、县级优质课、骨干教师评选,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李英、孟素玲、张翠翠被评为“骨干教师”称号;李英、卢伟伟、葛进生、马妍等运用多媒体录的课参加市级评选;王彦华、祁凤君参加县优课评选。同时,在省市县级论文评选中,我校多人次获奖。

2、营造了良好的教科研氛围。领导亲自抓,骨干带头做,做出自信,做出成绩,全体教师人人参与课题研究,在实验过程中,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设计方案,借鉴别人的成功经验,探索课改新的途径,尝试教学,总结新的教学理念,调整充实下一步行

动方案。给学校带来了教育理论的普及,广泛而深入的教师信息素质培养,使教师逐步确立了终身学习的意识、习惯和能力,校内教科研氛围浓厚了,教师抢着走进“课件制作中心”、“农远”教室,人人动手制作课件,网上摘取信息,争当科研型教师。

3、提高了学校办学的社会信誉。近年来,学校硕果累累,先后被授予“县级教育信息化示范校”、“县级语言文字规范培示范校”、“县级花园式学校”、“县级依法治校示范校”等荣誉称号。学校现有省级课题一个,县级课题三个。连续两年在范县毕业班统一检测中均获得优异成绩。学校为上一学校输送了大批合格、优秀新生,在范县享有盛誉,有口皆碑。

八、问题与讨论

一年多的研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随着研究的深入进行,我们也产生了一些困惑。例如:

1、学校多媒体教室较少,给课题的深化研究带来了阻力。学校聘请不了更多专家,只能靠自己在摸索中行进。

2、由于学校教师年龄差距大,具有老中青三个年龄段,教学观念尚待进一步更新,如何在课堂上恰到好处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需要进一步探求好的思路。

3、因教学日常工作压力大,教师的精力应付不过来,严重地影响了课题研究的进展。

4、教师在撰写教学论文方面的能力有待提高。

新世纪又迎来新的挑战。科教兴国、振兴中华,任重而道远。我们

将不辱使命,再创辉煌。

我们将在今后的课题研究中,不断地总结经验,完善课题研究管理制度,使我们研究的课题能顺利结题。

教育信息化教师培养 篇2

教师是教育过程中的关键角色, 是教育事业的执行者、主导者, 同时也是教育技术的实施者、应用者。教师是否具备与教育脉搏一致的教育技术应用能力, 是开展教育改革和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决定性因素。

目前职前教师的教育技术素养多由师院院校以开设教育技术公共课或开展教育技术培训的方式进行, 而高职院校则由于其较强的专业特点, 教师多来自非师范院校, 因此, 对高职教师教育技术素养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教育技术素养的内涵

所谓技术素养, 是指一个人对与技术相关的知识和方法的掌握、运用和评价的总体水平。它包括对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 运用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及对技术的意识、态度和社会责任的理解。技术素养包括三个要素: (1) 知识要素, 即对与技术相关的陈述性知识 (名词、术语、概念) 和程序性知识 (技能) 的掌握程度; (2) 能力要素, 即运用技术解决问题的才干; (3) 情意要素, 即对技术的意识、态度、责任等。技术素养的构成如图1所示:

技术素养的发展需要经历关注技术、把技术作为解决问题的工具、把技术转化为能力和责任三个阶段, 如图2所示:

二、教育技术素养的培养模式探究

提高教师教育技术素养, 进行教育技术培训是一个及时有效的途径, 也是高校信息化培训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环节。笔者分别以“教育技术素养”和“教育技术培训”为关键词对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优秀硕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进行检索, 共搜索到论文13篇, 其中7篇与教师教育技术素养培养有关, 主要从教育技术培训的内容、方法、教育技术运用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在对文献进行认真研读分析的基础上, 笔者认为, 开展教育技术培训, 应紧扣教育技术素养的内容和培养过程, 并结合院校教育基础和教育技术现状, 从而提出了一个高职院校教师教育技术素养培养的模式图。如图3所示:

1. 培训

教育技术基础理论和信息技术。学校设置专门的培训中心, 负责向教师开展各种教育技术理论和技能的培训。这是教师教育技术素养培养过程中的基础, 尤其对于高职院校的教师。内容主要包括: (1) 现代教育技术基本理论; (2) 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 (3) 常规教学媒体的使用与开发; (4) 多媒体计算机使用及课件编制; (5) 计算机网络培训等。培训的方式可以选择公修课、案例教学、活动教学, 任务教学等。

2. 教学科研活动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实践。教育技术能力不等同于信息技术能力, 因此, 教育技术素养与信息素养也不相同[2]。高校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学科研, 因此教育技术素养培养过程中培训的内容除了注重信息技术能力外, 更要注重教师信息技术与教学科研活动相结合的能力, 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

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是指将信息技术以工具的形式与课程融为一体, 将信息技术融入课程教学体系各要素中, 使之成为教师的教学工具、学生的认知工具、重要的教材形态、主要的教学媒体。在这一过程中, 要使教师从以下三个方面得到发展:其一, 应用计算机和Internet搜索和组织信息资源的能力;其二, 应用现有信息资源整合和管理课堂教学的能力;其三, 利用教育技术的有关理论指导自己解决教学过程中具体问题的能力。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像是架在理念和实际中的一座桥梁, 使教师亲身参与实践的机会, 边实践, 边研究, 通过这种形式可以使教师自身素养得到提高。同时只有教师亲身经历, 才能够总结出适合自己教学的方法和手段, 才能更有效地指导和更有针对性, 更能反映学生素养水平的评价。

3. 外部环境

(1) 学校的小环境协助

学校应为教师创造学习和科研的环境。学校的软硬件环境要能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实践提供机会, 并且能把这种教学实践的成果加以推广和应用。同时鼓励教师探索实践, 例如可以增加科研经费, 考评优特, 以及优先考虑职称评定等。学校应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和奖惩政策, 比如培训课的出勤情况记入工作考勤、培训的成绩记入工作考评等。学校成立专门为培养教师的信息素养的机构, 统一协调, 管理教育技术素养的培养过程中所需要的人力、物力和智力资源。建立一个由教育技术专业人员负责, 全校教师参与的网上教育技术学习社区, 为教师之间的协作和交流提供平台。

(2) 社会的大环境支持

社会大环境主要是在政策和培训资源两个方面给予支持。在政策上, 教师职业趋向于专业化;抬高教师职业的准入水平。在培训资源方面, 教育行政部门、各科研院所、师范院校的相关教师培训部门应保证为学校提供教师培训所需的培训专家, 并负有相应的培训和考核职责, 如教师资格评定、考核等。

三、教育技术素养培养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 培训环境不能脱离学校的实际环境

高校信息环境的状态和可用资源的数量, 是教师开展教育技术实践的必备条件。这里的实际环境不仅包括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机房、校园网等信息化设备的硬件环境, 还包括电子图书、多媒体课件素材、电子文献等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建设等。

2. 培训时间上注重“长短结合”

所谓“长短结合”[3], 就是指“短期培训”结合“长期辅导”, 即在多次的、阶段性的“短期培训”中, 穿插进行长期辅导的一种培训方式。教师一边接受培训, 一边进行教学实践, 一边开展教学研究。目前教育部对高职院校的教师提出“双师型教师”的要求, 因此除了教学科研任务外, 高职院校教师还要有较强的工作实践经验, 尤其对于一些年轻的教师, 学院会要求有一年的企业实习经验。对于这样分散的教师群体, 时间上“长短结合”, 再配合平时的网上教育技术社区服务[4], 才能保证培训的效果。

3. 培训过程中不能缺少教育专家的指导

目前教师教育技术素养尚缺少一个固定的标准, 这样对培训效果的评价就成了问题, 如果缺少合适的评价标准和适时的评价激励措施, 则势必会影响到教师的积极性和培训的效果。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可以和一些师范院校、教育主管部门结成对子, 聘用相关的教育专家对教师的教学设计成果、课件作品等进行评价指导。

参考文献

[1]JJB101-2004中国教育技术标准[S].

[2]何克抗.正确理解“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目的、意义及内涵[J].中国电化教育, 2006, (11) .

[3]包训成, 彭飞.信息化环境中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模式探讨[J].现代教育技术, 2007, (10) :17.

信息化教育下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 篇3

信息素养内涵

信息素养一般是指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指基于网络获取、分析、生成、使用和创造信息的综合素质。教师的信息素养是指教师在基于信息化的教学实践基础上,根据社会信息环境的发展要求,对信息进行检索、获取、分析、处理以及利用信息解决教育、教学及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现代的教育信息化的工作当中,主要指学科教师能够熟练地应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使技术与本学科相结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信息化教育下信息素养培养的意义

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是当代教师适应信息社会要求 信息素养已成为公民必不可少的素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信息素养是“终身学习”的核心,它能使人们在整个一生中有效地寻求、评价、利用和创造价值以达到其个人的社会的职业的和教育的目标。教师每天要吸收和传播各类信息,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不仅是日常工作和生活的需要,还是有效指导学生提升信息素养的前提。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指出:最好的技术如果没有与使用这种技术相适应的教学,它在教育环境中就毫无用处。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表明,信息素养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作为教育主体地位的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是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得以顺利推进的基本条件和保障 教育信息化的核心是人的信息化,作为教育的主体,教师应具备现代化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熟练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熟练运用信息工具,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利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教育信息化的建设。

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 在信息时代,教师的角色将不再以信息的传播者或组织良好的知识体系的呈现者为主,其主要职责应从教学生转变为导学生,做课程的设计和开发者,做教育的研究者,做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者。为适应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教育活动的冲击,教师还应在教育观念上跟上时代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明确自己的职责,在教育发展中加强自身的提高和发展,肩负起培养21世纪人才的重任。因此必须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

信息化教育下信息素养培养的途径

统一思想,转变观念,提高教师信息素养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进行有效的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首先得从改变传统的思想观念出发,帮助教师提高对信息素养的认识,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知识观、人才观,不断强化广大教师的教育技术意识,使他们对教育技术的发展而引起的教育思想、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重大变革有明确的理论认识。

营造良好的教师学习信息素养的氛围,提高教师信息素养 首先,为教师学习信息技术提供必要的学习和实践环境,如为教师配备多媒体计算机和教学软件,鼓励教师多在网络上学习应用,使网络活动成为获取知识、进行教学和科研的重要手段。其次,开展竞赛活动,搭建教师学习交流的平台。再次,建立学习团队,互帮互学,共同提高。教师信息素养由于年龄、学科结构等因素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可以结合学校教师队伍的团队建设,进行信息素养的共同提高。第四,学校办公信息化,促使教师提高。采取办公诱导的方式,促使教师学习提高。如电子教案、教师个人学习空间、教师工作QQ群、微信群,电子白板在课堂应用、教师的工作计划、总结及教育教学常规的一些材料均用电子信息的手段等等,充分创造条件,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中。

开展针对性信息技术培训,提高教师信息素养 教师必须通过接受适当的计算机学科培训达到对计算机硬件和现代通讯设备的初步认识,理解信息来源、途径和方法。信息素养应从培养教师大胆操作和实践开始,只有首先克服教师对信息技术的畏惧心理,信息的情感和意识加强了,才能提高信息知识容量和更高层次的应用信息的能力。要有计划地组织教师进行计算机基础、办公软件的应用、课件开发平台的使用、动画制作软件的使用、网页制作等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一系列课程的培训,从而提高教师的信息技能。

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教学有机整合,提升教师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培训最终目的是信息应用,就是应用信息去解决学习、生活,乃至工作中的问题,从而培养教师的使用信息技术的思维技能和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質量。因此,必须鼓励教师尽可能多地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一方面将计算机和其他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切实提高教学效能,另一方面教师通过计算机辅助教学更加深了对信息技术的理解和应用。搭建教师展示平台,提高教师的学习积极性,鼓励教师在实践中锻炼和提高。此外,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种教育活动,这样一方面开阔教师的眼界,另一方面也使得教师在实践教学中不断提高自身信息素养。

总之,培养教师的信息素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运用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培养教师良好的信息素养,还需要在实践中作进一步的探讨。

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养经验总结 篇4

耿庄桥中学信息技术应用课题组

随着以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等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用信息化带动教育快速、跨越式发展成为教育发展的关键。而大多数教师信息技术能力不高,成为制约现代教育发展的一大障碍。因此,在积极创设网络环境的同时,要大力培养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

一、现代信息技术的优点

(一)资源共享

共享性是指网络课程可通过网络供不同学习者使用。网络课程存放在网站的服务器上,可以让能够上网的学习者使用,学习者通过网络与网站的服务器连接获取网络课程的信息。

(二)开放性

开放性是指网络课程在时间、空间和课程体系及内容结构上是开放的。

(三)多向互动性

交互包括:学习者与学习内容之间的交互,学习者与教师之间的交互和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交互。

(四)自主性

自主性是指网络课程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充分体现了学习的个性化特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较大的选择性和自由度。

(五)协作性

协作性是指网络课程可以让教师、学生通过讨论、合作、竞争等形式完成一个确定的学习任务。

二、教师应具备的现代信息技术能力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对新课程标准的作用和意义是巨大的,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施和质量的保正却要依靠教师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教师需要一些必备理论、能力才能保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顺利、成功实施将成为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的方向问题。面对教改教师需要新的技能:具备课程开发的能力;增强对课程的整合能力;提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的能力。比如合理选择并利用各类资源,感悟并适应信息化的环境。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包括以下几点:

(一)知识方面

深刻理解小学新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深刻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和概念,熟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整合模式。

(二)技术方面 熟练掌握计算机、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操作,熟练掌握多媒体课件制作。

(三)设计方面

能够设计出符合新课程标准的,以信息技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教案。

(四)实施方面

在教学中,倡导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新型教学结构,能合理的将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学,并达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这样的效果。

三、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养方案

实现教育信息化的主要标志在于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机整合,因此,对学科骨干教师进行相关培训是实现这一整合的必由之路。要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区别于以往传统的课改方案,要求教育者实现以下重大思想和观念的转变: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学目标的转变。评价从传统只注重识记的结果性评价向新型的关注高级思维发展的过程性评价。

具体培养方案可以设计如下:

(一)学习与优秀案例观摩相结合

新课程标准倡导的是全新的教学过程,对课堂的改变是很大的,若光讲理论,一线教师难以理解,更难以转变成自己的能力,所以一定要提供丰富的优秀案例让老师去观摩。用案例的成功效果和优点来吸引教师,来激发老师的转变动机。老师有了感性认识,有了切身体会后,在讲授关于新课程标准,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理论知识。在讲授理论知识中一定要注意和受培训老师的实际情况,实际问题相结合。

(二)训过程中体验新型的学习过程

我们是不能期望用传统的培训来让老师接受新课程标准理念的。这个培训过程首先要符合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要使信息技术和培训有机结合。在整个培训过程中,要充分体现信息技术对受培训教师的学习的影响。比如培训的拓展资料放在网络中,让老师通过网络获取,即训练和提高教师使用网络的能力,又加深老师对网络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的体验,培训过程首先应该是个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好例子。

(三)及时科学的指导

用形成性评价让受培训的老师自我评价,自我反馈,自我纠正。在培训过程,对于老师的疑问要即使的指导,而对于普遍反映的问题则要组织讨论和专家解答。而对于老师反映的新课程实施中的条件问题比如硬件设施不具备,担心学生成绩会下降,担心新型的教学方式会加大工作量,担心新型的师生关系会使老师难以管理班级等疑虑,应该联系相关教育部门,学校职能部门予以支持和协助,并进行讨论转变教师观念,制定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办法。

(四)巩固学习成果

培训完毕,老师在自己的教学中真正的做起来,而不是“讲一套,做一套”,“培训完了,还是用老样式上课”。因为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能否真正促进教学转变,关键要靠老师的思想、行动去体现的。当老师经过系统的培训,对新型的教学有理论上的认识,也有了观摩课的感性认识,那么接下来关键是要落实到行动上了,落实到教学中了。如何来保准和促进这种行动上的落实呢?首先,学校领导要重视,制定出相应的激励措施来鼓励老师积极尝试新课程标准下的新型教学。此次课程改革将深刻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学行为。特别是教育行为的改变对教师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很多东西又要重新开始,要重新去熟悉课程标准、教材,去写教案,在教学过程中去尝试,去摸索。新课程试行初期,教师的工作量是巨大的,角色的转变、新技能的形成,新的工作方式的习惯总是需要一个过程的,是需要老师付出努力的。

教育信息化教师培养 篇5

先进的教育理念不仅有助于学生计算机水平的提升,且基于信息技术的支撑,还能在教师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带来诸多便利。同时,也给教师教学提出了一定的挑战。在信息化水平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作为中职计算机教师,除了要积极革新传统教学模式外,还需致力于对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激发,如此才能做到对信息化资源的充分利用,并在保证理想的教学成效同时,逐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2.2不断学习专业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更新均尤为迅捷。故作为中职计算机教师,其要想提高当代学生的学习兴趣,便必须不断学习,以充实自身。与此同时,针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应当选择其中既富有教育意义、又不乏实用性的内容。此外,对学生的教育,教师亦当在向其传授计算机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实践操作的机会,并让学生始终保持在最佳学习状态,以深入了解该学科的发展动向,如此方能让学生掌握更多更有用的知识,继而为学生日后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2.3参与培训交流

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更新是为了满足时代发展需求。对此,教师在计算机知识方面的不断更新,亦应能满足当代教育的基本要求。对此,教师需确保自身教学水平始终满足教学要求,如此方有助于促进学生的有效发展。当然,教学教学能力的提升,可借助的形式有许多,而基于计算机技术,则进一步拓宽了教师的发展途径,如基于网络的学术交流平台,研讨会以及专业的培训互动等。这些都将有助于教师科研能力以及业务水平的增长。在如今这种信息化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更需教师具备良好的自主学习意识以及自主学习能力,如此方能同时满足社会发展变化以及教师岗位的专业需求。对教师而言,自主学习方式是促使其成长的重要动力。而身为教师,自主学习亦当贯穿于其职业发展的始终。与此同时,教师亦当注重与其他教师之间的写作交流,包括教学方面的交流、观摩以及研讨等。如此一来,方能让教师逐步具备面对面的交流与写作能力,并逐步发展教师的跨时空信息化协作与对话交流能力。至于后者,其主要体现了教师的交往能力,而教师交往能力的发展有助于知识的共享与传递,且能逐步让教师与信息化教学成为共同体。从而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及成效。教师要想提升自身的信息化教学能力,自主学习以及参与培训是最主要的提升途径。但要想将知识切实转化为教学能力,则需对实践教学环节给予足够重视。与此同时,为确保技术知识转化为教学能力的有效性,则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应当结合学科实际开展有针对性的技术教学,并促进技术知识与实践应用的有效融合,如此能切实增强培训的针对性、示范性以及实践性。

2.4创新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创新需结合实际情况而定。而确保组织教学手段的有效性,方有助于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当然,这同时也体现着教师的教学能力。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结合计算机教学特点并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方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如基于启发式教学,将有助于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发挥,进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其问题的分析与解决能力的目的。与此同时,在教师的适当引导下,学生将能逐步掌握计算机实际操作能力与技巧,从而确保对课堂时间进行充分、有效的利用。

2.5重视备课练习

对任何学科教学而言,备课均当排在教学环节的首位。而作为教师,其也应当意识到,唯有充分的课前准备,方能确保授课过程的思路流畅,而越是得心应手的教学过程,其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作用也便愈加地明显。以往,大多数教师便是因将注意力集中到了教学的检测上而忽略了对教学过程的设计,以致实际的教学过程显得不够有序。对此,作为学校方面,其也应当为教师提供优质的教学教案。并强化教师之间的集体调研,如此一来,能借助集体的智慧来促使教学方法的改进,继而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及能力。

2.6积极参与科研工作

身为教师,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便应当秉持“要想给学生一滴水,则教师要有一整桶水”的思想。当然,要想切实达成以上目标,则需教师自身不断提高自我的专业水平,且考虑到计算机技术更新换代极为迅捷,故不断学习当是每一名中职计算机教师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当然,在不断学习过程中,教师还当积极与其他教师展开学术上的交流,并随之关注研究的最新动态,如此方能集思广益,并在教师的相互促进下,提高彼此的教学能力。

2.7鼓励教师参与信息化比赛

我国教育部每年都将组织一场信息化大赛,而对中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师而言,此无疑是展示自身教学成效及学校教育水平的良好平台,对此,教师应当踊跃参与,而学校方面亦当予以鼓励,如此一来,教师的语言表达、教学以及信息素养等能力方能得到提高,继而推动计算机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3结语

总之,计算机技术作为一门具有极强实践性的课程,作为中职计算机教师,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务必对教学内容予以进一步优化,并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如此能切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继而在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让自身的教学水平及能力亦能得以有效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满福,熊小丽.基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培训的中职教师能力模型建构与培养研究[J].职教通讯,(2):64-66.

[2]王燕,范建铭.中职信息技术课程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5(2):506-508.

[3]蔡祖科.浅谈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师教学能力提高的思考[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10):104-104.

[4]周春秀.浅谈如何提升中职计算机教师的教学能力[J].新课程学习(中),(5):162-162.

[5]张小青.中职计算机软件专业教师专业教学能力标准[D].福建师范大学,2009.

体育教师安全教育能力培养论文 篇6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大家都有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很是熟悉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写起论文来就毫无头绪?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体育教师安全教育能力培养论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摘要:学校体育课程教学安全是“健康第一”的基础,也是学校体育教师应尽的义务与责任。近几年来,学校体育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学校体育安全已成为学校体育教育的第一要求。本文旨在从体育教师六大安全教育能力和培养体育教师安全教育能力的途径与方法两个方面,对体育教师安全教育能力培养进行了探讨研究,以预防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发生,为学校体育教师的培养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体育教师;安全教育能力;培养

学校体育是我国教育事业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我国体育工作的重点,而安全则是学校体育教学存在的必要前提。加大体育教师安全教育能力的培养,提高教师的安全素质,能积极有效地减少学校体育事故的发生,提高增强学生体质的安全保障能力,这也是促进社会稳定,保证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

一、学校体育安全及体育教师安全教育能力的现状

(一)学校体育安全的现状

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经常发生,大多都是因为学校、老师以及学生对安全问题没有足够重视,致使学校体育工作出现了一些疏漏。目前,我国学校教育的素质教育推广实施还不够,应试教育为主的现象仍然较为普遍,中小学尤为严重,过分注重学生的升学率,忽视了学生的安全知识教育,导致很多学生缺乏安全素质,安全防范意识与能力差。学生进入高校学习后,高校一般会在新生入学阶段开展安全教育,但真正落于实处、注重学生安全教育实际效果的高校很少,重视程度不高、工作流于形式的高校却很多,大学生对于安全知识的学习也基本上是出于应付,没有实实在在达到安全教育的作用和效果。

(二)学校体育教师安全教育能力的现状

学校体育安全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除学校体育设施硬件建设方面和学生自身因素外,还有一个软件建设———体育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这也是关键所在。目前,学校体育教师存在素质参差不齐,职前职后培养未成一体化,缺乏系统的培训,整体安全教育素质不高,安全意识薄弱,组织与管理能力不强,责任心还存在缺失等问题。

二、体育教师安全教育能力

(一)体育教师的体育安全意识的防范能力

在体育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安全意识教育与预防各种安全事故的发生是学校体育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体育教师除教授学生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外,还肩负着各项学生安全教育活动与安全监督的责任。在实施体育教学活动中,能把体育安全知识融入到学生体育教学活动中的体育教师为数不多,故导致学生安全意识防范能力不强。体育安全意识防范能力强的体育教师是增强学生安全防范意识与能力的重要前提,因此在体育教师安全教育能力培养的同时,要提高体育教师的安全意识,提升安全技能,增强防范能力。

(二)体育教师的体育安全问题的识别能力

体育教师体育安全问题的识别能力主要包括重大安全问题的`识别能力和一般安全问题的识别能力两大方面。怎样识别学校开展的学生体育工作是否存在安全隐患或风险问题,是对安全隐患或风险问题进行评估的基础。重大安全问题主要是指出现了重大安全事故而导致肢体残废、毁人容貌、丧失听觉、丧失视觉、丧失其他器官功能或者其他对于身体健康有重大伤害的损伤,甚至死亡等。鉴定时,鉴定人应当遵守有关法律规定,保守案件秘密,按有关规定操作,应依据人体损伤时的伤情及其损伤的后果或者结局,全面分析,综合评定。[2]一般安全问题包括轻伤和轻微伤。轻微伤是指造成人体局部组织器官结构的轻微损伤或者短暂的功能障碍。轻伤是指物理、化学及生物等各种外界因素作用于人体,造成组织、器官结构的一定程度的损害或者部分功能障碍,尚未构成重伤又不属于轻微伤害的损伤。如:骨折、休克、关节脱位等。鉴定人应当由法医师或者具有法医学鉴定资格的人员担任,也可以由司法机关聘请或者委托的主治医师以上的人员担任。

(三)体育安全知识的宣传能力

学校体育教师应具备较强的体育安全知识、技能的讲解能力和组织演示能力,且有意识地将体育安全知识融于日常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丰富学生的体育安全知识,有效拓宽体育安全知识的渠道。体育教师具备很强的讲解能力,能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不断强化学生对安全问题的重视程度,达到培养和提升学生安全意识的效果。体育教师安全知识的讲解能力可以通过学习体育安全问题的相关理论知识和法律法规,掌握许多体育安全事故、问题的典型案例和应对的方法与技巧,以及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各类安全问题等多方面来有效提高。另外,学校体育新课标明确提出,学生要学会应对各种不同情况下的安全问题,提高对各类安全情况的辨别能力。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规避学校安全风险,增强处理和解决各种体育安全问题的能力,演练是非常有必要的。在演练时,主要涉及有设计、组织、讲解和讨论等环节,体育教师须具有相应的演示能力。要使体育教师掌握这些能力,需通过全面、系统的专门培训方能使体育老师的能力得到全面有效提高。

(四)体育安全理论的把握能力

强化学校体育运动的有关安全教育是体育教师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在学校体育课程活动实施过程中,运动风险时刻存在,体育安全问题的来源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三类:一是课堂、课外体育活动和课余训练;二是场馆、器材、服装准备或保护不当,师生、学生间冲突,校内、外突发事件;三是显性可控的和隐性难控的。作为一名学校体育教师,拥有丰富的体育安全理论知识,掌握好生命教育理论和运动安全理论,具备良好的体育安全理论把握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把握能力强的体育教师,能更好地把生命安全教学与常规体育运动中的各项动作融入生命安全教育中进行,通过学校体育教学方式来锻炼和培养在危险情况下自护自救的能力,不断强化学生的安全素质,提升学生的安全保护意识,增强学生自我保护技能,这也是解决学生自身存在安全困惑的重要举措。

(五)体育安全方法的掌握能力

学校体育教师掌握好教育方法,并能科学合理地运用到实践教学过程中,是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的重要因素。课堂教学常见的教育方法主要包括教学设计方法、教学活动组织方法、课堂管理方法、语言表达方法、知识组织和传授方法、人际交往方法、教学研究方法以及教学反思、监控和改进方法。为使广大体育教师更好地掌握和运用好教育方法,提高体育教学的整体效果,须全面系统地强化体育教师培训工作,如开办专题培训班、举行教学竞赛活动和实施传、帮、带等。规避方法的体育安全能力也是一种很重要的安全素质,体育教师应根据学校的整体工作要求,结合学生实际,立足体育课堂,经常通过典型案例警示教育等多种形式的体育教育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有时效性和针对性的安全教育,使学生从内心深处意识到伤害事故的后果和严重性,更好地帮助学生提升安全素养,自觉形成防范事故的主动性和警觉性,树立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规避风险。

(六)体育安全问题的处理能力

体育教师除掌握丰富的体育安全知识外,还应具备处理学生体育安全问题的能力,针对所发生的体育安全问题能做到科学合理应对,及时妥善处理,做到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体育安全问题的处理能力主要分为重大安全事故的处理和一般安全事故的处理两种。体育教师在处理学生体育安全问题时,须高度重视,慎重对待,要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尤其在处理学生重大安全事故时,更要把学生的生命安全置于第一位,然后再结合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应工作。重大安全事故处理一般步骤为:首先是防止或阻止次生伤害。第二步,分两种情况对待:第一种情况即联系120、110等,对不能送医院者要保持现场空气流畅,等待救护车—汇报学校领导、联系辅导员(班主任)和家长—保持和伤者谈话沟通;第二种情况即联系120、110等,能送医院者主动送医院—汇报学校领导、联系辅导员(班主任)和家长。最后是护送去医院,课堂后续安排。一般安全事故处理一般步骤为:防止或阻止次生伤害—送学校医务室作简单处理(送学校医务室作简单处理、课堂后续安排)—联系辅导员(班主任)和家长—送去医院进一步检查处理、课堂后续安排。

三、培养体育教师安全教育能力的途径与方法

针对体育教师的群体结构特点,应从树立体育教师的敬业奉献精神、更新学校体育教育教学观念等方面拓展体育教师安全教育能力的培养途径与方法。

(一)树立体育教师的敬业奉献精神与教育教学热情

作为体育教师必须具备教书育人的教师情怀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待学生真诚,富有热情、爱心和关怀;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热爱自己所从事的体育教育事业,与时俱进,具有勇于开拓的顽强意志,这是培养体育教师道德品质的重要因素。

(二)创新学校体育教育教学观念

在学校体育教育教学活动中,体育教师应坚持把学生的安全放在第一位,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符合学生的特点和体育安全教育的教育教学观念,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在组织实施上认真践行,把学校体育安全教育贯穿于体育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

(三)建立健全学校体育教育教学评价体系

学校体育教育教学评价体系是对体育教师教育教学成绩的检验,对体育教师的教育教学起着很强的诱导和强化作用。因此,评价体系应注重体育教师安全教育成效的权重、导向,形成人人树“健康第一”的思想,营造安全教育的氛围。

(四)加强体育教师培训

要加强体育教师的培训力度,完善培训体系,拓展体育教师的培训渠道,融合好体育教师职前与职后的培训,健全体育教师安全教育能力的培训内容,改善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教育方法与手段,提升体育教师在学校体育教育教学中的安全教育能力。

参考文献:

教育信息化教师培养 篇7

一、信息时代教育的特征

人类的教育形式是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及人类知识获取方式的变化而逐渐变化的, 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知识型、智能型、创新型。

知识型的特征是把传授知识作为唯一和至高的目的。虽然知识型教育为人类文明进化作出了不可低估的贡献, 但它那种以“知识就是力量”为价值取向的原始性和局限性, 必然导致重复训练、死记硬背的应试教育, 无法培养出适应网络时代发展的新人。

智能型教育是伴随着“知识爆炸”时期的到来而逐渐兴起的, 教育的重心由知识的传授为主转移到以开发智力、培养能力为主, 告别了知识累积式的消极被动的教育形态。

教育发展到了今天, 人们进入了加速更替的开放时代, 凭借人类已有的文明之总和, 再也无法从容应对未来之冲击, 许许多多的人越来越感到无法适应新事物、新变化。因此, 人类不但要与过去的时代告别, 而且在信息时代还要扮演新的角色, 即从消极接受的被奴役者变为独立自主的创造者, 从适应未来、复制未来的智者变为驾驭未来的先导者, 为此, 教育应具有新的时代特征。

二、信息时代教师角色的新特点

教师角色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联系。信息时代, 教师的社会地位、身份等诸多方面都发生了全新变化, 教师在信息社会中应有自己的角色定位, 及时地进行角色转换。教师角色转换, 意味着教师的真正功能将更加凸显, 教师原有的不适应信息时代的角色将不断地被解构、被消除、被更换, 而整合为新的角色, 即将由知识学习指导者、文化知识传授者、课程教材执行者、教育教学管理者逐渐转变为未来生活设计者、知识体系建构者、课程教学研究者、人际关系艺术家。

1. 从知识学习指导者转变为未来生活设计者

教师应不仅仅扮演知识学习的指导者, 而应努力成为学生未来生活的设计者, 与学生一道, 共创美好的未来。首先, 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未来教育, 了解未来社会。要根据对未来时代发展前景的预测, 使学生不仅能够科学地预见未来、适应未来, 而且更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 调动其积极性, 去大胆地构想未来、创造未来。其次, 教师要具有面向未来的意识。所谓面向未来的意识, 就是广大教师把自己的教育活动同未来联系起来, 并具有努力为未来去工作的意识。再次, 教师要具备创造未来的能力。从拓展能力方面看, 作为一名教师, 学生未来生活的设计者, 教师要不断自我完善与发展, 具备拓展自己的能力。

2. 从文化知识传授者转变为知识体系建构者

教师应从文化知识传授者的传统角色束缚中解脱出来, 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帮助学生去构建适合自己的知识体系。随着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应用于学校教育, 教师已不再是“讲坛上的圣人”, 不再是“先学先知”之师和信息的权威拥有者甚至唯一的传播者。网络四通八达的信息源为学生提供了获取知识的广泛途径, 这就使教师的“讲”必定大为减少, 而突出学生的个别化学习或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方法也由传统的单向灌输转变为启发建构, 突出认知主体在建构中的作用。要适应这种教学方式、方法的变革, 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者, 激发学生广阔而丰富的求知欲望和对学习的积极性情感。教师应帮助学生构建自己的信息体系, 充当促进者的角色, 教师的职能也将由“教”转变为“导”, 推动学生不断地去开拓创新, 发展自己。

三、教师的信息素养及教师新角色的关系

提高教师信息素养与帮助教师实现信息时代下角色的转换是同一的, 要实现角色的顺利转换, 必须提高教师信息素养, 而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必然促成其角色的转换。信息化社会的教师的信息素养具体表现为:信息意识、信息道德、信息知识、信息能力。

由于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 教育工作者忽视了教师素质结构中的信息素养的培养, 导致我国教师队伍信息素质低:在对教师所作的抽样调查中, 认为“我应该具有计算机教育、教学管理能力”的比率只占44.4%。因此, 当前对我国教育界而言, 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 促成新形势下的角色转换, 是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

四、教师个人信息素养提高的方式

从教师个人的角度看, 教师信息素养培养具体的方式可以有以下几种方式:

1. 学位进修

此方式主要指教师为了获得相应学位而参加的进修活动。主要包括本科、专科学位的自考与函授和信息技术教育、教育技术等学科的研究生学位学习等。

2. 短期培训

这种方式主要是指短期集中进行信息技术培训的进修活动。主要包括由各大学院校、教研部门等组织的短期培训, 由政府部门组织的骨干教师培训等。

3. 校本培训

这种方式主要是指基于学校组织的教师信息素养培养活动。主要包括学校组织空暇时间的信息技术培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观摩等。校本培训是最具活力和效率的师资培训活动。

总之, 没有高素质的教师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教学, 教育改革就无从实现, 而整个国家的人才战略也将成为一句空话。教师角色的转换有助于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 而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是全民素质提高的可靠保障和前提之一。因此, 应该充分重视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情苇.信息素养与信息素养教育[J].电化教育研究, 20010 (2) .

高校英语教师信息化能力培养探究 篇8

关键词:高校英语教师;信息技术;信息化能力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04-0075-03

一、引言

高校英语教师是高校教师中的一支主力军,他们不仅担任英语专业的授课任务,也肩负全校公共英语的教学工作。而其教学能力直接关系着高校英语教育的水平和效果,对于学生的成长乃至就业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 。因此,培养合格、高水平的英语教师是高校英语教学成功的关键。

束定芳和庄智象认为,一个合格的外语教师包括众多标准: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教学组织能力,人品修养,系统的现代语言、文化知识,外语习得理论知识以及外语教学法知识[2]。吴一安则在对我国30所高校213名优秀英语教师调查的基础上指出,优秀的英语教师具有四个方面的专业素质:外语学科教学能力、外语教师职业观和职业道德、外语教学观、外语教师学习与发展观[3]。无疑,几位学者所提出的各种知识和能力、修养以及专业素质在英语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及信息化时代的来临,英语教师除了符合上述要求、具备上述素质外,也要具有信息化能力。只有这样,他们的各种能力和知识才能更好地服务于英语教学,才能使大学英语教学取得更好效果,达到预期目标。故而,要重视对高校英语教师信息化能力的培养,以促进我国英语教育事业的发展。但是如何培养,在培养中应该注重哪些方面呢?笔者基于对高校英语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问卷调查中发现的问题,指出一些可供参考的举措。

二、高校英语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现状

为了调查高校英语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现状,笔者在本校英语教师中进行了一次全面调查。通过发放问卷和采用访谈方式,结果发现:信息技术在英语教学中被广大教师普通应用,这无疑是令人可喜的。但同时也发现信息技术使用中存在不少问题,主要包括下以几个方面。

1.信息技术的使用主要局限于大众普遍了解的软件或资源上

大多数教师上课时,通常使用PowerPoint文稿显示软件,课后与学生交流时多用微信、博客或QQ。但当笔者提及是否知道“作文批改网”时,他们则一脸的茫然。笔者解释道,作文批改网实质上是一种在线英语写作自动评价系统,最早开始于上个世纪60年代的美国[4],国内关于中国学生英语作文自动评分模型的构建和研制仅有几年的历史[5]。之后,他们才恍然大悟,显然他们关于作文批改的认知还停留在传统的人工评阅方法上。这反映英语教师缺少对新信息技术的了解,尤其是与英语相关的新信息技术的了解。

2.信息技术的使用目标不明确

一些英语教师积极在课堂上使用信息技术,但当问及原因时,有的说是为了吸引学生上课注意力,有的说是学校要求的。而当问及信息技术的使用是否存在正确与错误之分,信息技术的使用是否应该遵循某种原则,信息技术与课程目标之间有无关系时,他们却说得模棱两可。显而易见,在信息技术的使用上,教师们是没有明确目标的。他们无是非之分,无原则引导,也不清楚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教学目标之间是一种手段和目的的关系。

3.信息技术的使用比较单一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使用某种信息技术时多局限于其某种功能,或者只将其应用于某一门特定的课程。以微信为例,许多教师认为,它的主要功能就是信息传递,用于传递图片、声音、视频等信息。而BBC、VOA这些在线的语音文件,教师们则只将其应用于英语听力课上,训练学生的听力。他们不知道,一种信息技术除了主要功能,还有其他功能,而一些信息资源若使用得当,可以适用不同的课程。

三、高校英语教师信息化能力的培养

教师的信息化能力是一种教学能力,是指教学人员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实现教学过程全优化的能力[6]。教师的信息化能力与教育信息化有密切关系,是实现后者的重要途径和保障。2012年3月,教育部正式颁布《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规划》提出,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工作方针为“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全面深度融合,以信息化引领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的创新”[7]。在这样的背景下,加强教师信息化能力的培养合乎教育方针,顺应时代要求。高校英语教师作为教师队伍中的一个庞大群体,无疑也应该培养其信息化能力。那么如何培养?培养中应该采取什么举措?基于对本校英语教师信息技术使用中发现的问题,笔者认为必须注意以下方面:

1.引导教师树立信息化意识,及时了解最新信息技术,尤其是与英语学科相关的信息技术

高校英语教师对于一般的计算机技术或信息化资源都会在其课堂或教学活动中应用,如讲课时普遍应用PPT,或在PPT中插入视频或音频文件,将知识直观、形象地呈现于学生面前,或者与学生通过微信或QQ进行课后交流等。但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英语教师若还只是停留于对旧有的信息技术或资源的掌握上,则是远远落后于时代的。高校英语教师必须树立信息化意识,认识到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促进作用。一些英语教师的信息化意识淡漠,缺少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对最新的信息技术一无所知。在他们看来,了解并掌握最新的信息技术是语音实验室管理员的事情。这显然是一种误解。须知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参与者,要积极投身于教学活动,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了解最新信息技术在学科中的应用乃是其分内的事情。

同时需要注意的是,要尤其引导高校英语教师了解与英语学科相关的信息技术。一般的大专院校为了提高教师的信息化能力,都会定期举行培训或开办教育信息化研修班,邀请专业人士介绍信息技术领域的最新动态或某些最新教学软件的操作或应用。这种培训大多是面向全校的授课教师,因此所讲授的知识具有普遍的适应性,即不分学科差异,如PPT、Word、Excel等计算机技术的讲解几乎对所有的授课教师都是有用的。但是学科之间存在差异,适用于某一学科的软件或网络资源并不一定适用于其他学科。所以,高校英语教师不仅要了解普遍使用的教学软件或信息资源,更要了解英语学科方面的信息技术。就目前而言,市面上推出的“英语趣配音”无疑是一款适合英语学科的在线软件。该软件是由杭州菲助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配音软件。配音的视频文件比较短小,时间从1分钟到5分钟不等。配音内容为英语演讲、影视剧、动漫、记录片、歌曲等,既包括英语配音,也包括汉语配音,且网站每日更新最热的美剧、动漫、歌曲等视频资源。在语音课堂上应用,辅以教师引导,不仅会使传统的语音练习变得充满乐趣,也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2.引导英语教师结合课程目标,灵活、恰当地将最新的信息技术应于教学活动

信息化时代,各种适用于教学的软件或资源不断地推陈出新。作为一名非计算机专业人士,英语教师并不一定要具备编程、设计软件的能力,但却要具备将各种教学软件或资源灵活、恰当地运用于课堂教学的能力。这意味着英语教师要明白,信息技术是服务于教学活动的,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因此,在使用过程中不能本末倒置。若使用不当,则不能促进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这要求在使用过程中,教师要以课程目标为导向,灵活、恰当地将最新的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而不是一味地、不加区别地加以使用。以“英语趣配音”软件为例,这个软件适合语音课教学,因为它能够帮助纠正学生语音、语调方面的问题,与语音课提高学生语音、语调的目标一致。但若是写作、综合英语、英美文化课应用则明显不适。另一款已被少数英语教师应用于教学的软件是“作文批改网”,在这个网站,只需要将学生的习作输入进去,很快便会得出分数,并且附有评语。当然该网站也明确地提出,这种批改作文的参考指标为词汇、句子类型、字数等,但不检测跑题作文。所以,英语教师在使用该网站批改作文时,不能完全参照。须知网站毕竟是机械的,而习作中所体现的学生的思想性、逻辑性并不能完全由网站设计的程序检测出来。

3.鼓励英语教师勇于探求信息技术新的应用领域,扩大信息技术的应用范围

在大多数情况下,一些信息技术应用都以某种功能为主,或以服务于某种目的为主要用途。但这并不表示其功能仅限于此,不能应用于其他方面。所以要鼓励英语教师突破现有的认识,要有创新精神,积极、大胆地探索信息技术未曾应用的领域。以“英语趣配音”为例,它的开发者主要是为了让使用者练习配音的,供人们自娱自乐或学习英语使用。但是,这一软件除了用于语音课堂训练学生的语音、语调能力,也可用于口译课堂提高学生的口译能力。该软件包括一些名人的演讲,课堂上,教师可以一边播放,一边让学生当场翻译为汉语。由于此类演讲时间不长,多控制在五分钟以内,可以训练学生的短时注意力,而且由于趣配音提供字幕,可以当场检测学生的翻译是否恰当。此外,该软件使用起来相当简单、灵活,教师既可以在口译课堂上使用,也可以指定某个视频文件让学生课后进行口译练习。再以人们普遍了解的“有道词典”为例,它是“网易有道信息技术(北京)有限公司于2007年推出的一款免费翻译软件,除具备中英、英中、汉语词典功能外,加入了日语、法语、韩语查词功能” [8] ,一般的英语教师对它的使用主要局限于单词查询,事实上它的功能远远不止于此,它还可应用于近义词辨析的教学[9],即根据在线提供的意义相近的词语的大量例句进行对比,进而归纳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异。

四、结束语

高校英语教师是高校英语科目的授课人,其专业知识和技能对英语教学的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信息化时代,高校英语教师除了具备扎实的专业素质和良好修养,还应具备信息化能力,即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活动,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的教学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英语教学。因此,高校英语教师信息化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本校英语教师信息化能力现状的调查,笔者认为,在信息化能力培养中,应该引导教师树立信息化意识,同时要引导教师灵活、恰当地使用各种信息技术。最后,应该鼓励教师探求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适用领域,扩大信息技术的使用范围。

参考文献:

[1]周迪芳.高校青年英语教师的教学能力培养[J].教育评论,2014(5):60-62.

[2]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172-173.

[3]吴一安.优秀外语教师专业素质探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3):199-205.

[4]唐锦兰,吴一安.在线英语写作自动评价系统应用研究述评[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2):273-282.

[5]梁茂成.中国学生英语作文自动评分模型的构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

[6]马若明.乡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2005.

[7]刘喆,尹睿,郑钰琦.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的调查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5(8):64-67.

[8]陈江琳.试评有道词典[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4):102-103.

[9]陈刚妮.网络词典在英语学习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5(8):56-58.

上一篇:9 *王几何_教学设计_教案下一篇:房地产开盘前营销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