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信息素养培养(共12篇)
教师信息素养培养 篇1
在教育日趋开放的今天, 作为教育活动中重要角色的教师无法回避信息化的巨大冲击, 而冲击最大的莫过于对其旧有角色的挑战, 信息时代呼唤着教师角色的转换。
一、信息时代教育的特征
人类的教育形式是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及人类知识获取方式的变化而逐渐变化的, 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知识型、智能型、创新型。
知识型的特征是把传授知识作为唯一和至高的目的。虽然知识型教育为人类文明进化作出了不可低估的贡献, 但它那种以“知识就是力量”为价值取向的原始性和局限性, 必然导致重复训练、死记硬背的应试教育, 无法培养出适应网络时代发展的新人。
智能型教育是伴随着“知识爆炸”时期的到来而逐渐兴起的, 教育的重心由知识的传授为主转移到以开发智力、培养能力为主, 告别了知识累积式的消极被动的教育形态。
教育发展到了今天, 人们进入了加速更替的开放时代, 凭借人类已有的文明之总和, 再也无法从容应对未来之冲击, 许许多多的人越来越感到无法适应新事物、新变化。因此, 人类不但要与过去的时代告别, 而且在信息时代还要扮演新的角色, 即从消极接受的被奴役者变为独立自主的创造者, 从适应未来、复制未来的智者变为驾驭未来的先导者, 为此, 教育应具有新的时代特征。
二、信息时代教师角色的新特点
教师角色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联系。信息时代, 教师的社会地位、身份等诸多方面都发生了全新变化, 教师在信息社会中应有自己的角色定位, 及时地进行角色转换。教师角色转换, 意味着教师的真正功能将更加凸显, 教师原有的不适应信息时代的角色将不断地被解构、被消除、被更换, 而整合为新的角色, 即将由知识学习指导者、文化知识传授者、课程教材执行者、教育教学管理者逐渐转变为未来生活设计者、知识体系建构者、课程教学研究者、人际关系艺术家。
1. 从知识学习指导者转变为未来生活设计者
教师应不仅仅扮演知识学习的指导者, 而应努力成为学生未来生活的设计者, 与学生一道, 共创美好的未来。首先, 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未来教育, 了解未来社会。要根据对未来时代发展前景的预测, 使学生不仅能够科学地预见未来、适应未来, 而且更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 调动其积极性, 去大胆地构想未来、创造未来。其次, 教师要具有面向未来的意识。所谓面向未来的意识, 就是广大教师把自己的教育活动同未来联系起来, 并具有努力为未来去工作的意识。再次, 教师要具备创造未来的能力。从拓展能力方面看, 作为一名教师, 学生未来生活的设计者, 教师要不断自我完善与发展, 具备拓展自己的能力。
2. 从文化知识传授者转变为知识体系建构者
教师应从文化知识传授者的传统角色束缚中解脱出来, 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帮助学生去构建适合自己的知识体系。随着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应用于学校教育, 教师已不再是“讲坛上的圣人”, 不再是“先学先知”之师和信息的权威拥有者甚至唯一的传播者。网络四通八达的信息源为学生提供了获取知识的广泛途径, 这就使教师的“讲”必定大为减少, 而突出学生的个别化学习或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方法也由传统的单向灌输转变为启发建构, 突出认知主体在建构中的作用。要适应这种教学方式、方法的变革, 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者, 激发学生广阔而丰富的求知欲望和对学习的积极性情感。教师应帮助学生构建自己的信息体系, 充当促进者的角色, 教师的职能也将由“教”转变为“导”, 推动学生不断地去开拓创新, 发展自己。
三、教师的信息素养及教师新角色的关系
提高教师信息素养与帮助教师实现信息时代下角色的转换是同一的, 要实现角色的顺利转换, 必须提高教师信息素养, 而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必然促成其角色的转换。信息化社会的教师的信息素养具体表现为:信息意识、信息道德、信息知识、信息能力。
由于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 教育工作者忽视了教师素质结构中的信息素养的培养, 导致我国教师队伍信息素质低:在对教师所作的抽样调查中, 认为“我应该具有计算机教育、教学管理能力”的比率只占44.4%。因此, 当前对我国教育界而言, 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 促成新形势下的角色转换, 是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
四、教师个人信息素养提高的方式
从教师个人的角度看, 教师信息素养培养具体的方式可以有以下几种方式:
1. 学位进修
此方式主要指教师为了获得相应学位而参加的进修活动。主要包括本科、专科学位的自考与函授和信息技术教育、教育技术等学科的研究生学位学习等。
2. 短期培训
这种方式主要是指短期集中进行信息技术培训的进修活动。主要包括由各大学院校、教研部门等组织的短期培训, 由政府部门组织的骨干教师培训等。
3. 校本培训
这种方式主要是指基于学校组织的教师信息素养培养活动。主要包括学校组织空暇时间的信息技术培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观摩等。校本培训是最具活力和效率的师资培训活动。
总之, 没有高素质的教师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教学, 教育改革就无从实现, 而整个国家的人才战略也将成为一句空话。教师角色的转换有助于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 而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是全民素质提高的可靠保障和前提之一。因此, 应该充分重视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情苇.信息素养与信息素养教育[J].电化教育研究, 20010 (2) .
[2]祝智庭.信息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 2001.
教师信息素养培养 篇2
【摘要】信息时代教师信息素养尽快提高,培养教师信息素养成为当务之急。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素养包括技术,智力,认识、态度三个层面,在培养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时,我们必须坚持长期性和广泛性原则。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从信息教育实践中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地提高自身信息素养。学校和有关单位加强师资培训,加强政策引导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促使教师信息素养提高。【关键词】信息时代;教师信息素养;教育信息化;教师培训。
人类社会以不可阻挡的步伐迈入二十一世纪,知识经济、信息时代已经到来,社会正朝着信息化的方向迅速发展。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科学技术为我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和极大的发展潜力,信息技术迅猛地影响、渗透、冲击着教育,由此带来了教育思想、内容、方法、手段的深刻变革,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广为应用,教育信息化已经不容置疑地成为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发展,作为教育活动中重要角色的教师面临巨大挑战,信息时代呼唤着教师角色的转换。其信息素养的培养与发展成为转换成功与否的关键,教师的信息素养正在成为教师素质结构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广大教师必须尽快培养和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迅速适应教育发展的这一新形势,使之更加主动地投入到这样一场教育的变革中去。
一.信息化教学和教师信息素养的含义
信息化教学,是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学习、教育教学管理,以便形成新的教育教学目标和模式,达到新的教育教学效果,从而有效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过程。是将信息作为教育系统的一个载体,并在教育的各个领域广泛地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育现代化的过程。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应高度重视对教育系统以信息的观点进行信息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信息素养是一种涵盖面较广,以获取、评估、利用信息为特征,传统与现代文化素养相结合的科学文化素养;它应该是基于思想意识、文化积淀和心智能力的,以信息技术的综合运用为表现形式的综合素养。教师的信息素养应当与信息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加工和信息利用有关的基础知识和实际能力。中学小教师的信息素养概括为三个层面:技术层面:较好地掌握信息技术知识,使用各种信息传播工具获取信息。包括:基本操作能力、写作能力、运算能力。智力层面:掌握信息处理能力和把信息技术融和到教学中的应用能力。包括:快速获取信息、加工处理信息、生成表达信息。认识、态度层面:具备良好的信息道德修养和信息意识,包括:信息道德修养、信息意识。在信息时代已经扑面而来的今天,在教育信息化的进程,教师对于获取和利用信息重要性的认识程度、获取、处理、加工、利用信息的能力将与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能力及水平成正比。教师能在短时间内根据教学目标高效地收集与之相关的各种教学资料与信息,能娴熟地运用网络搜索,在线交流,扫描和打印等方法获取信息;有效地利用信息来解决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例如:能不断地自我更新知识,能用新信息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案,能适应网络时代的新生活等。信息化教育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信息素养,使教师能活用信息,用活信息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以适应教育的发展。
二 如何培养教师的信息素养
首先在培养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时,我们必须坚持个原则:长期性原则: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发展迅速,对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是一项长期工作,今天有今天的培训内容,明天又有新的内容需要培训,永无止境。只有认识到此项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经过不懈的努力,才能使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工作到位,有成效。广泛性原则:所谓广泛就是面对所有有需要的教师,让所有在培训范围内教师都能参加培训,都具备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不让一个人掉队。再有培训方式要广泛多样,如讲座、办各种培训班、进修班等。
其次培养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又可分为五部分[1]:
(一).转变教育观念,实践信息教育
信息时代,谁把握了信息科技,把握了教育现代化,谁就能在信息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教师要胜任现代教育教学工作,就必须强化信息觉悟和信息观念,加强信息素质的培养。学校要组织教师集中学习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和教学方法,转变教育观念,统一教育信息化的思想。长期以来,在教师队伍中,科研风气不浓,一些教师满足于靠积累个人经验采教书。面临新技术的挑战,仅凭经验来进行教学是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了,应向教育科研要质量、要效率,在教育、教学中不断研宄、探索,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并通过科研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实现由经验型教师向科研型教师的转化[2]。科学技术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了先进的技术手段和设备。面对新的教育技术,教师如何适应新的媒体、驾驭新的媒体,转变和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是前提。如果没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和观念,再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也发挥不了作用。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知识观、人才观。不断提高广大教师的教育技术意识,使他们对教育技术的发展而引起的教育思想、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重大变革有一个明确的理论认识。应让他们认识到,教师是新的教育技术的直接使用者和受益者。教师对新技术的态度影响到技术的应用以及教师角色的转换,由于缺乏计算机网络等知识的培训,不了解它们在教育中的作用,一些教师满足于传统的“粉笔加黑板,课本加笔记”的教学方式,存在着不良的态度:有的由于有误解,产生机器会取代人的忧虑,有失落感;有的态度冷漠,甚至拒绝在教学中使用新媒体;有的认为信息技术高不可攀,产生恐技术症;有的害怕在教室中摆弄计算机时卡壳,当众出丑;有的对教育媒体产生恐惧心理,望而却步,从“不会用”、“不能用”到“不想用”;有的对新技术期望值过高,一旦失败,就认其无效,产生失望心理。凡此种种,都不利于教师角色的转换。
在教育信息化时代,教师在教育实践中要实际做到:首先,树立现代化教育观念。教师应从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和协调者,即对学生的多种学习活动进行指导、计划、组织、协调,注重培养学生自我学习及获取信息和知识的能力。其次,要有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教育信息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利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这就需要教师熟练掌握相关的电脑知识和有关的操作技能,了解和学习必需的软件,培养自己设计和制作课件的能力,做到能进行单机教学和网络教学。运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促进学生学习,帮助学生去构建适合自己的知识体系。运用四通八达的网络信息广泛地为学生提供知识,减少教师的“讲”,突出学生的个别化学习或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方法也由传统的单向灌输转变为启发建构,突出认知主体在建构中的作用。适应这种教学方式、方法的变革,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者,激发学生广阔而丰富的求知
欲望和对学习的积极性情感。教师应帮助学生构建自己的信息体系,充当促进者的角色,教师的职能也将由“教”转变为“导”,推动学生不断地去开拓创新,发展自己。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逐步提高教师自身的信息素养。
(二)搞好软件、硬件建设,营造一个有利于教师信息素养提高的良好外部环境
要使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必须有充足的配套软件。购进必要的软件,建设校园网。建成自己的教学资源库;成立由校长任组长的信息技术教科研领导小组,探索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策略和模式,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实验研究,推动整个教师队伍信息素养的提高。
学校应根据自身的经济实力配置相应的现代化教学设施,经济条件许可的学校可建立多功能网络教室、电子阅览室,所有教室配备大屏幕彩电和计算机并全部联入互联网;可成立网络中心和信息技术教研室,购进必要的教学资料。然而到目前为止,我国不少学校存在设备不足、陈旧落后的情况,阻碍着新技术在教育领域应用的步伐。据对304所学校的抽样调查,约有85%的抽样学校软硬件配备不足,未达到国家教委要求的配备情况[3]。据一份对上海高校教师的调查发现,约有九成左右的教师尚不知卫星通讯、电子邮件、电子印刷白板、交互式录像系统等先进的教学媒体,有些教师认为“这些设备我从来没见过,”有的发出感叹:“若真有那么多先进设备可供课堂教学使用,那真是太好了[4]。”
由于我国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可能一下子要求所有的学校都增添先进的教学设备,可通过多种渠道筹借经费添置多媒体计算机和教学软件,为教师实现角色的转换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
(三)加强师资培训,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
学校应组织教师进行计算机初级、中级技能培训和网络知识培训,并组织信息技术教师“走出去”接手高层次的培训学习,使大部分教师能熟练自如地编制多媒体教学课件并恰当地应用于教学。除了针对性较强的培训,还应组织相关的活动如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主题论文评选等,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近年来,不少学校投入大量资金,添置了不少现代化教育技术设施,但多不能充分利用,甚至置之不用,“锁在深闺人未识”。重要原因在于教师缺乏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知识和技能,没有受到专门的培训。由于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教育工作者忽视了教师素质结构中的信息素养的培养,导致我国教师队伍信息素质低:在对教师所作的抽样调查中,认为“我应该具有计算机教育、教学管理能力”的比率只占44.4%。另外,据报道,中国的信息能力处于世界较低水平,美国的信息水平总指数为71.76,日本为69.97,中国仅为 6.17,这说明我国公民的信息素养低,而要提高我国的信息水平总指数,其基础在教育,而教育的关键在教师:目前我国教师的信息素养低的主要表现为:(1)信息意识弱、信息敏感度低。教师的学位和学历层次普遍偏低,这是因为我国教师的知识结构不合理,信息面窄,缺乏对信息的敏感和处理能力,甚至有不适应现代化教学的现象发生。(2)对现代教育技术掌握不够,因此缺乏信息意识和观念,许多时候教师不是去适应现代化教学的需要,而是逃避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而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飞速发展,他们更是止足不前。看来,当务之急还是加强对教师的在职培训,尽快帮助教师将现代信息技术引入教学过程。
(四)加强政策引导,促使教师信息素养提高
广大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参差不齐,这与教师所教课程的不同、年龄性别的差异和个人的爱好习惯有关。学校要激发教师学信息、用信息的积极性,可经常
组织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方面的公开课、展示课和科研课,并在年终总结、考核聘用和评优晋升等方面给予倾斜,刺激教师的学习动机,促进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学校行政领导应对新技术采取积极支持的态度,鼓励教师在课堂中应用技术,参与在职教师培训方案的实施,为实验新的教学手段提供足够的时间和必要的经费。此外,学校还应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提高教师在教学中使用新技术的积极性。美国有12.5%的学校建立了奖励制度,对在教学中积极采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师给予奖励。学习掌握新技术和网络工作可以得到职位提升的机会。
(五)日积月累,潜移默化提高自身信息素养
给教师配置所需的设施,如能达到教师人手一台微机,在课下查阅资料、电子备课、出题测试、编制课件和课上应用多媒体授课过程中就可潜移默化地提高自身信息素养。同时,在统计学生成绩、与亲友交流和开展网络讨论等日常事务处理方面教师也应尽可能多地使用电脑。从教师个人的角度看,教师信息素养培养具体的方式可以有以下几种方式[5](见图一):
图 一(1)学位进修。
此方式主要指教师为了获得相应学位而参加的进修活动。主要包括本科、专科学位的自考与函授和信息技术教育、教育技术等学科的研究生学位学习等。
(2)短期培训。
这种方式主要是指短期集中进行信息技术培训的进修活动。主要包括:由各大学院校、教研部门等组织的短期培训,由政府部门组织的骨干教师培训等。
(3)校本培训。
这种方式主要是指基于学校组织的教师信息素养培养活动。主要包括:学校组织空暇时间的信息技术培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观摩等。校本培训是最具活力和效力的师资培训活动。
(4)自发研修。
这种方式是指非组织性的、自发的教师自我提升信息素养的活动组织。主要包括:阅读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教育方面的相关杂志;参加网络论坛的专题讨论,交流经验,自由发言,展示自我,争取支持;积极参与各种研讨会、发表教学成果等。
以上四种培养方式中,各具优势。其中学位进修、短期培训、校本培训则都属于有组织的规模化的研修活动。而自发研修方式则属于自发的零散的自我提升的活动,但是还未得到足够的认识。自发研修方式是最具生命力和活力的培养方式。笔者认为自发研修活动增强了教师提升信息素养的迫切感,并且能够在网络上得到知识、情感的支援,与专家、同行进行交流。自发研修活动特别有助于教师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活动。
三 教师信息素养培养之我见
(一)加强教师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观念的培养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有效的培养教师的信息素养。首先得从改变传统的思想观念出发,培养教师的信息意识。培养教师对信息的敏感度,这是培养教师信息素养的前提条件。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教师的素质结构中一直忽视甚至缺乏教师的信息素养这一项指标.
(二)把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纳入教师的职前培训
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既包括对学生的信息教育也包括对教师的信息教育。对教师而言,主要是指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教育技术:具备现代教育技术是信息时代每一位教师不可缺少的职业职能:同时,这一职业职能的缺乏也是导致教师信息素养低下的主要原因。因此,把CAI(计算机辅助教学)、CMI(计算机管理教学)等加入教师的培养内容体系就显得举足轻重。
(三)教育各级行政部门应建立和完善教师的培训和进修制度
目前,我国的教师培训包括职前培训和职后培训两部分。对于在职教师,由于以前忽视了教师的信息素养的培养,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师的信息素养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教育部门应建立和完善教师的培训和进修制度。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可以分三个步骤进行:(1)设置专门的培训机构:在一些有条件的高等师范院校设立信息技术教育培训中心,定期组织教师进行信息技术教育的培训。(2)要有专门的培训人员。培训中心应有专门的培训人员。如:计算机软件开发和制作人虽、教育信息技术人员、网络技术人员等等。(3)根据需要确定培训内容。根据教师的具体情况,进行分组培训,有针对性指定培训方案,有效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以达到提高教师信息素养的目的。同时.还要督促教师的自学。
(四)着力培养教师的信息能力
在教师的信息素养结构中,信息意识起着先导的作用,信息知识是基础,信息道德起着调节方向的作用,信息启动、信息能力是核心。要培养教师的信息素养,主要是着力培养都教师的信息能力。培养教师的信息能力可从几个方面人手:首先。创设一个良好的信息技术环境,加大学校现代教育技术所需硬件设备的投资力度,为教师信息能力的培养提供物质基础;其次,加强教师的培训力度,同时鼓励教师自学;最后,加强教师信息能力的考查力度,对教师下达硬指标。例如:培养教师在研究、解决问题时想方设法获取有关信息的能力(有目的地经常上网搜寻信息或阅读有关纸质媒体、电视媒体、电子读物信息),对信息源了解、解读信息的能力,能从一般人不易觉察之处发现那些隐含的信息,对信息有一定的分析评价能力。培养教师对相关信息的整合能力,能够创造性地策划处理和加工所获信息 的方案(如设计撰写课件脚本,设计课堂教学方案)。能从实际出发考虑利用信息的最有效方式(比如无须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内容,就考虑用所获取和加工整合过的信息,以其它信息媒体呈现和传送)。即使运用常规电教媒体或传统媒体,也能体现崭新的教学观念和教学组织形式、方法。
没有高素质的教师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教学,教育改革就无从实现,而整个国家的人才战略也将成为一句空话。教师角色的转换有助于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在信息化时代,是全民素质提高的可靠保障和前提之一。因此,应该充分重视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当然,教师的信息素养是一个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而其内容不断变化的概念,因此.教师的信息素养的培养也是一个其内容不断发生变化的工作,应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改变我们培养教师信息素养的内容和方式方法。培养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素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学校领导以及教师本人的共同扶持和努力的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因为教师也是终身学习者,所以师资培训部门应为这项长期的培训工程制定目标和规划,开发一系列能培养教师信息素养的课程。需要注意的是这些课程的设计和开发绝不要只围绕信息技术的层面,而要把侧重点放在信息技术如何与教育相结合的方面,这样信息技术对教师来说才是活生生的可操作的东西,教师也才能把计算机和其他信息技术当作教学和科研活动的工具。也只有这样才能培养更多的高素质的教师以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郭连锋,王红利.论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之培养[J].现代教育技术,2003,(3):63—64.[2] 祝智庭,信息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杜 [3] 徐坚成,我国中小学电化教育的现状调查分析及对策,中小学电教1997,(5)。
[4] 徐梅林等,对上海高校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知识的调查与思考,华东师大学报,1996,[5] 张情苇,信息素养与信息素养教育[J].电化教育研究,20010(2)
李秉德 李定仁.<<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34 王道俊 王汉澜.<<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565 李振玉.<<当代学校教育学>>.辽宁人民出版社.2003.49、课程 教材 教法
浅论农村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 篇3
没有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就不可能有真正的信息素质教育。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具体阐述如下:
1.教师角色转换意识到位,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旧的教育方式,使农村教师树立教育要信息化的意识,明白教师信息化是教育信息化的前提。将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提高学生素质为中心,即教师要自我转变为合作者和指导者。
2.充分地调动起教师学习应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使得教师自觉地将信息技术应用到日常的课堂中。要把信息技术教育内容纳入教师继续教育必修课程,纳入教师年度考核。把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的情况作为教师职称评定、评聘专业技术职务、评审优秀教师的必备条件。同时,要求教师每学期上一堂多媒体教学公开课,然后开展评课讨论找出课堂的亮点,发现不足。
3.学校要重视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的整合与应用,学校领导,特别是骨干教师应率先掌握教育信息技术,切实负起指导责任,加强信息技术教育的科学研究,推进本校教育信息技术与各个学科教学的整合,真正地发挥出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起的作用。
4.以信息技术专业教师为主体,发挥他们的专业特长,对全体教师进行定期培训,然后对全体教师进行分组,把培训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较好的教师任命为小组组长,采取专题研讨的形式进行学习,让教师们掌握最基本的电脑知识和上网技术,懂得查找、收集、整理、使用网络教育资源,懂得最基本的课件制作技术、现代多媒体使用技术等。
5.配备足够的计算机,供教师学习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配备计算机学习软件、多媒体应用软件等软硬件设施。教师如果没有机会接触信息技术,信息素养的培养无从谈起,因此,建设良好信息技术环境是培养信息素养的物质基础。
6.加强教师间、学校间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开展教学课件的制作和观摩、现代教育理论研讨、信息技术论文的评比和交流等有关活动,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7.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是一个其内容不断发生变化的工作,应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改变培养教师信息素养的内容和方式,使得教师能熟练运用信息工具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地收集、管理和运用,能通过网络与外界交流,借助信息技术提高教学实效。
教师信息素养培养策略研究 篇4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教师信息素养,培养策略
一、教师信息素养的涵义
信息素养源自英文Information Literacy, 简称IL。信息素养最早由美国保罗·车可夫斯基于1974年提出, 他认为:“在信息资源应用到工作方面得到良好训练的人, 方可称为具有信息素养的人;他们已经习得了使用各种信息工具和主要信息来源的技术和能力, 以形成信息方案来解决问题。”目前被引用最多的是198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下属的信息素养主席委员会关于信息素养的定义:“能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 并具有检索、评价和有效使用必要信息的能力。”
通过对信息素养概念进行认真分析, 再结合教师的职业特征, 笔者认为, 教师信息素养指教师能够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 并能够检索、评估和有效地利用信息的综合能力以及能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信息化教育的能力。
二、教师信息素养培养的必要性
1、是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的基本保障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 (2011-2020年) 》指出, 要“把教育信息化作为国家信息化的战略重点和优先领域全面部署、加快实施, 调动全社会力量积极支持和参与, 用十年左右的时间初步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信息化体系, 使我国教育信息化整体上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推进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由此可见, 推进教育信息化是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而业务精湛、结构合理的教育信息化师资队伍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人才支持。其中, 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是建设教育信息化师资队伍的保证, 也是教师自身信息素养和职业发展的需要。因此, 提升教师信息素养是教育信息化时代对教师提出的必然要求, 是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的基本保障。
2、是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 使传统教学模式发生了重大变革, 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和中心。在信息化环境中, 学生可以充分利用开放的教育资源进行自主学习, 从而实现知识的重构和创造, 获得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适应创新教育新要求。这一变革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和更严的要求。教师只有具备信息处理的综合能力及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信息化教育的能力才能适应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要求。
三、培养教师信息素养的策略
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从广义上来讲包括职前培养和在职培养。职前培养是前提和基础, 主要指未来从事教师事业的在校大学生通过学习相关的信息素养课程来提升信息素养。在职培养是主要途径和重要方式, 主要是针对正在从事教育事业的在职教师进行相关的信息素养培养教育。从狭义上来讲, 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即教师的在职培养, 本文所探讨的内容即教师的在职培养策略。
1、制定科学规范的教师信息素养培养标准
教师信息素养培养标准是培养和提升教师信息素养的明确指标。通过制定科学规范的教师信息素养标准可以使教师信息素养培养有依可查, 有据可循, 从而能更好的保证教师信息素养培养的质量和效率。一个科学规范的教师信息素养标准必须涵盖四个方面:教师的信息意识、教师的信息知识、教师的信息能力和教师的信息道德。
2、构建合理有效的多元信息素养培养模式
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需采取自我培养和外在培养相结合的模式来进行。其中, 自我培养是提升教师信息素养的根本。外在培养是提升教师信息素养的快捷方法和重要途径。
(1) 自我培养要求教师转变观念, 积极面对教育信息化, 以自身的信息需求为出发点和兴趣点, 主动学习信息素养理论, 树立自觉信息意识, 培养积极的信息情感。其次, 教师要充分利用或创造条件进行网络阅读、写作、交流、探索疑难问题等, 还要将所获得的信息创造性的应用到教育教学当中, 做到学以致用。最后, 教师要对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积极地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
(2) 外在培养要有计划有针对性地来进行。在培训形式上, 以统一性和灵活性为原则, 采取“三结合”的形式来进行, 即短期培训与长期培训相结合、校内培训与校外培训相结合、集中培训与分散学习相结合。在培训内容上, 坚持针对性和前瞻性, 把教育理论和教育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为一体, 构建面向课程整合的培训。在培训层次上, 重视教师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 坚持多元化原则, 进行基础、应用和研究三种层次的阶梯式培训。
3、完善规章制度, 建立全面系统的评价考核机制
教师信息素养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完善的规章制度和全面系统的评价考核机制才能保证教师信息素养培养的持续有序进行。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要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和完善培训制度和管理制度, 保证培训的质量和实效。另外, 还要建立全面系统的评价考试机制, 坚持“三结合” (过程评价与总结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自我评价与外部评价相结合) 原则, 实施奖罚制度, 将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和评奖评优、职称评定以及职务晋升等相结合, 从而激发教师参训的动力, 提升教师信息素养。
4、加强培训后的支持, 促进教师信息素养的实践应用
科学良好的教育信息化环境是教师进行信息素养实践应用的基础和重要保证。因此, 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高度重视和支持教育信息化, 为教师信息素养的实践应用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软件资源以及网络环境, 构建信息素养提升和应用的信息化平台;鼓励教师在教育教学和科研中应用信息技术, 为他们的实践应用提供足够的时间、必要的经费以及良好的政策支持。只有这样, 教师才能有一个信息素养应用阵地, 才能将信息素养知识与能力整合到教育教学和科研中去, 促进教师信息素养的实践应用。
总之, 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全面推进的过程, 各级部门和教师只有全面配合, 不断地反复学习和实践才能有效地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
参考文献
[1]Zurkowski, Paul G.The Information Service Environment Relationships and Priorities.Washington D.C.:National Commission on Libraries and Information Sciences, 1974 (6) .
[2]Presidential Committee on Information Literacy:Final Report (1989) [EB/OL].http://www.ala.org/acrl/publications/whitepapers/presidential.
区域教师信息素养论文 篇5
一、基于混合学习的区域教师信息素养培训课程设计
(一)现状分析
根据调查问卷与访谈,本区域的教师信息素养培训课程现状如下:
1.从区域情况来看我区共有13所幼儿园,12所小学,16所中学(包括九年一贯制及完中),一线教师2900多名。区教育局一直把教育人才的建设作为夯实教育基础的基石,依据现代化国际城区的战略定位,遵循教育人才成长规律,为人才资源的培养构筑了良好的政策平台和发展氛围。区教育学院作为区域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业务机构,开发了一系列的教师培训项目,教师信息素养培训课程即属于该系列项目之一。同时我区也一直积极推进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运用,不断完善设备和技术,“十五”期间对我区中小幼教师的计算机技术作了普及培训,“十一五”期间作了信息技术培训与学科整合培训,“十二五”期间作了教师信息素养培训,大力倡导教学手段的改革,在各学科的教学中融入现代教育技术,使学校的教学逐步走上现代化的轨道。
2.从参训教师角度来看教师普遍认同信息网络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有效途径,其中很大一部分教师希望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能够充分利用各校先进的教学设备,运用信息网络技术与学科整合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从以往的培训来看培训过程中也存在着以下的问题:教师原有的信息素养能力基础不同;不同学段、学科、教龄的教师对于信息技术的需求不同;培训模式目前仍然大多沿袭着“教师讲―学员练―考试”的传统模式;学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能调动;师生、生生之间的课堂交互难以开展,很难形成很好的研修氛围;学员在培训中的主体地位难以体现,无法实现个性化教学等。
4.从培训的可持续发展来看以往学员参加完培训后,由于工作繁忙而无暇深入实践培训成果等各方面原因,其学习活动也就随之结束,其信息素养没有得到持续的发展。教师是教育信息化的关键,只有教师具备了相关的信息素养,才谈得上把信息技术应用到自身的教育教学中。教育信息化对教师的信息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回顾前面提到的教师使用信息技术以及接受培训的现状却是:教师要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而自己却在接受应试教育。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
信息素养培训课的学员是来自本区域中小幼的学科教师。教师不同于一般的学习者,他们有更丰富的经验与知识,他们有着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意愿,具有更多样性的学习特点,这对他们的学习有着较大的影响。混合学习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具备了多种教学模式的优势。在教师信息素养培训中根据教师学习所具有的特性及其鲜明的个体差异,运用混合学习模式,创建基于网络的个性化、开放性的多元教学环境,设计教育教学活动,组织学员在培训中进行协作学习,不仅能达成教学目标,还可以充分发挥学员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分层教学满足学员的个性化需求,有效提高学员的信息素养及终身学习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设计
混合学习是“在线学习和面授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因此,要对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分解设计:什么内容通过面授,什么内容在线学习,面授内容与在线学习内容的比例设置及相互之间如何衔接,这些对于课程的顺利实施都是非常重要的。结合笔者的区级课题“区域教师信息素养培训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的研究成果,课程的内容主要为以下三个模块:教育信息化新趋势、教育技术技能和教育信息化推进下的课堂教学。“教育信息化新趋势”模块以网络教学为主;“教育技术技能”模块以面对面教学为主;“教育信息化推进下的课堂教学”模块,面授与网络教学各占一半。在个模块中并不是仅采用一种教学模式,整个教学由始至终都是以面授和网络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贯穿的,区别仅在于哪种方式占的比重较大。在课程实施时,这些比重也会根据学习者的前期分析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整。
(四)学习环境的构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在一定情境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人际协作活动以及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随着Web2.0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类社会性软件(SocialSoftware)应运而生,其中许多都具备创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的功能。因此,笔者从教师的.学习特点出发,根据社会性软件的不同功能,筛选出部分,构建基于社会性软件的多元教学环境。运用问卷星进行培训前期、中期的调查问卷及培训结束后的反馈问卷;QQ群视频运用于在线讲授及互动;微信公众平台用于教学资源的发布及学员学习反馈;QQ群作为协作学习、交流的平台;等等。虽然各个社会性软件都具有各自的特色,但是它们之间的界限并不是非常明确的。同时使用多种社会性软件也有可能会造成学员学习时由于工具太多而不知道应该使用哪个的局面,故笔者使用新浪博客作为整个混合式教学的资源整合平台。学员的学习是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因此学员在多元学习环境中也可按需选择学习工具与资源。
二、案例实施与分析―――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现场观摩1
(一)案例设计
“教育信息化推进下的课堂教学”模块中,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现场观摩一直是学员非常欢迎的活动。以往常常采取带学员到某个学校,现场观摩一节课,然后听讲课教师说课,再进行现场研讨这种传统形式。采用基于混合学习模式后,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现场观摩1”活动中,改成借助QQ群视频开展基于网络的观摩活动。案例实施步骤一:自主学习,内容引入。学员事先阅读微信公众平台“教育能见度”第70期介绍的“未来@已来”项目组在杨浦区六一小学举行的第二场系列活动的相关信息。步骤二:QQ群视频,网络授课。通过QQ群视频功能,向学员介绍“未来@已来”项目的相关情况、所做的研究。
(二)案例小结
Singh&Reed提出混合学习的三维分类方法:教学媒体的混合、学习模式的混合和学习内容的混合。在本案例中笔者使用了微信公众平台、QQ群视频、网络硬盘以及问卷星网上调查问卷等多种媒体。学习模式有学员自主研习、网络视频授课、自主探究学习、小组研讨等模式。学习内容包括项目的相关介绍、课堂实录片段学习、相关主题小组研讨等。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现场观摩一直是学员非常欢迎的内容。以往常常采取带学员到某个学校,现场观摩一节课,然后听讲课教师说课,再进行现场研讨这种传统形式。采用基于混合学习模式后,学员通过微信公众平台的自主研习,在观摩前就对整个活动有了大致的了解;通过QQ群视频,教师将课堂观摩切割成几个模块,在教师引导下学员进行有针对性的观摩;课堂实录观摩结束后,学员通过网络硬盘上的相关资源进行拓展探究;最后组织学员进行有主题的小组研讨。学员们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学习积极性非常高,与传统方式相比更能激发学员的深层次思考。
三、总结与反思
如何培养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 篇6
【关键词】信息素养;信息意识;途径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引发了教育领域全方位的变革,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策略、教学模式和教师的专业能力结构都提出了新的挑战,信息化要求现代教育工作者必须更新教育教学理念,面向信息社会的需要,采用先进教学设备和手段,大力进行改革,跟上时代进步的潮流,促进现代教育的信息化建设。因此提高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素养,已成为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一项紧迫任务。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要从培养教师的信息意识开始。
一、培养中小学教师信息意识
教师信息化能力提高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培养教师的信息意识,即要求受教育者具有一种使用计算机与其他信息技术来解决自己工作、生活中问题的意识,谈论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另外,要引导教师,让他们具有基本的信息能力、信息系统(计算机系统)的操作能力和简单的文字处理能力等;具有信息采集能力、信息通信的能力、信息的组织与表达能力、信息的加工处理能力、信息系统的分析与查错能力、对于信息进行评价的能力、信息结果的分析与报告能力等。这是能否应用信息技术的问题。要解决以上问题需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首先,培养教师运用信息工具的能力,如计算机的使用、各种信息处理软件、网络浏览器、网络通信工具的灵活使用等;其次培养教师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具有敏感的、主动的信息意识,能根据自己学习的目的去发现信息。收集、整理必要的信息;然后是培养教师善于处理信息的能力,包括检索、筛选、鉴别、使用、表达和输入信息的能力。能言简意赅地表达自己的研究成果并将信息传递给他人;能充分利用信息工具进行学科知识的学习和研究,为其进行学科信息教育打好基础。总之信息技术是一门工具学科,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培训要以实践为主面向应用,使教师通过学习能够更好的应用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
其次,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由于网络技术的应用,信息的更新日益加快,要适应发展,就要不断地学习和补充新知识,完成这样大量、快节奏的学习任务,只靠传统的教学手段是无法实现的,必须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这就产生信息技术教育与各学科教育的整合问题。现代教育技术引入以了计算机和网络为主的信息技术教育手段,提出了基于网络的以超媒体方式组织教学信息,以任务驱动组织教学过程的思想。例如在英语教学中,可以利用多媒体机房虚拟现实,在模拟的情境之中,进行对话练习,不但练了听力、口语、丰富了词汇量,更重要的是使学,习过程更接近于生活、更接近于实际,而使学生的英语表达,更灵活、更自如,就能使每个学生都来积极地参与评议和修改,教师可充分利用网络环境对个体或整体进行指导,整个过程亲切而愉快,是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
二、提高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途径
根据实际需求.管理者应建立多样化的培训机制和完善保障体系,以使培训取得预期的效果。
1、开展调查研究、分层培训
管理者应对中小学受训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等情况展开调查,以便对当前中小学校的资源配置情况及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解、掌握情况有一个比较清晰的了解。根据中小学校的区域差异、教师的年龄特点以及资源配置情况等进行灵活、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有针对性的教学安排。通过了解教师的实际需要汇总问题。再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2、精选主讲教师,注重案例学习中的知识建构
以学员的观点引领和发展课程为了发展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将教育技术有效地应用到教学过程中去,培训要从中小学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和自身发展需求出发,紧密联系新课程教学,使受训教师获得全新的学习体验,在体验过程中轻松地学会教育技术的基本概念、技能和方法,并感受到教育技术的特有魅力。因此,主讲教师必须熟悉中小学课程。注重受训教师的专业发展。同时,应树立以培训促专业发展、以研究促培训的指导思想,消除“空对空”的培训现象。针对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的培训特点,主讲教师要注重教学设计案例的利用,并将案例作为连接理论与实践的中介。主讲教师还应通过对案例的解读、分析、评价、修订等环节,促使参加培训的教师建构起相应的理论框架,实现由“例”到“理”的上升。
3、拓宽学校教师培训渠道
学校要通过校本培训、校际合作、校企合作、跨区域合作、远程教育等渠道,对在职教师进行培训,逐步引导其由被培训者转变为主动学习者。如利用校本优质师资进行校内培训;中小学之间、中小学和大学之间开展校际互助培训;学校还可联合企业的优质培训项目;也可借用东部优质师资对西部进行支援培训等。教育信息化呼吁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尽快提高,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内容也在动态变化。教师、学校及社会应该共同关注教育,从系统的角度审视和思考这一综合能力系统,努力探求更多积极有效的策略和方法,促进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普遍提高。
目前我们国家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各学校信息教育环境的建设也都刚刚步入轨道,还不是很理想,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还不高。表现在信息意识还不强,信息知识还不够完善,信息能力技术水平也不够高,尤其表现为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方面的课堂教学设计水平还很低,距离国家的信息化教育目标要求还有较大差距,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提高。
三、小结
总之,作为校方要积极引导教师参加信息技术的学习,给教师提供信息技术应用的平台。同时鼓励教师在课堂教学当中适当、合理的运用信息技术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举办以信息技术为手段的教学大赛,以促进教师将信息化教学引入课堂的进程。
作为教师也应当主动探索,加强信息技术的学习,一方面是应用到课堂教学当中,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学生信息技术的学习与运用作以指导。未来社会,是信息技术的社会,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要加强信息技术的学习与运用,才能在信息化社会中得心应手的工作与生活。
参考文献:
[1]何克抗,李文光. 教育技术学[M】 .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
[2]郭连锋,王红利. 论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之培养[J]. 现代教育技术,2003(3).
[3]褚芸芸,扬改学. 对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培养的再思考[J]. 现代教育技术,2004(4).
[4]蔡其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J].课程 ·教材·教法,2006(6).
谈如何培养教师的信息素养 篇7
新的《课程标准》中也指出:“应拓宽学生学习和运用的领域, 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 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 提高学习效率, 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实践能力”。教师是架在学生的信息素养之间的一座桥梁, 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所在。因此, 只有教师的信息素养提高了, 学生和信息素养才能更上一层楼。
一、培养教师信息素养的重要性
一般来说, 信息素养包含有物质技术和精神文化两个层面:在物质技术层面上, 信息素养指的是教师搜索、鉴别、筛选、利用信息的能力, 以及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地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从精神文化层面上看, 信息素养则体现教师对于信息本身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它建立在技术层面的基础之上, 涉及到自主学习、个人情感和社会道德等各个方面的因素。
1. 教育的信息化和技术化促使教师具备信息素养
教育信息化的时代已经到来,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确认和发现信息、选择信息的能力、摘要和简化的能力、信息分析和分类的能力、处理和保存信息并应用新技术的能力, 在教育过程中较有效地运用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 促进教学手段和范式改革, 切实提高课堂效益, 获取新知识、扩充新知识、更新知识, 以适应知识成倍增长对信息时代教育的要求。
2. 有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教育的信息化缩小了时空的界限, 这就需要教师能利用信息技术选取所需要的信息资源。将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 优化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 提高教学的效率, 使得课堂上不能直观表达和描述的内容直观明晰, 有利于学生的认知发展和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
3. 有利于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
在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更好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 教师必须具有一定的教学研究能力。培养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 可以使教师在教育和科研过程中较全面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获取有价值的资料和案例, 分享课堂教学中的经验和教训, 迅速了解和获得学生的信息和需求, 使教师在信息化社会下适应新形势。
二、教师应该具备的信息素养
1. 判定良好信息的能力
根据自己教学目标有意识和有效地收集各种自身成长、学生学习、学科教学和教育教学理论方面的信息, 能自觉地意识到哪些信息是学生需要掌握的, 是对教学有重要作用的, 是能促进课程目标实现的。判定鉴别教师对信息的需求, 去设计教学策略, 意识到怎样的信息能促进课堂教学, 有利于提升自己教学方法, 怎样的有效信息能与教学进行整合利用。
2. 使用信息工具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
运用信息工具处理信息的能力主要表现在能够熟练掌握、操作各种信息工具, 特别是现当代普遍使用的网络传播工具。而运用信息工具生成信息的能力则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对收集到的学科知识及最新的教学理论成果进行筛选、分类、总结、概括、记忆;另一方面是在所收集的信息基础之上, 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加以整理, 通过一定的方式展现在教学之中, 并使学生有效地接受、理解、应用。具体来说教师的信息加工处理能力是指能娴熟地掌握和运用多种信息技术手段处理教学资源信息;娴熟地使用诸如多媒体、投影、幻灯机、电脑等视听工具, 并开发其他相关的教学应用软件;能将不同的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利用;能把各种不同的信息资源进行必要的转换和修整;能在校园网、局域网、互联网上搜索、查找、下载与本学科相关的信息资源。
3. 信息加工和利用的能力
教师要从将各种途径获得的所有信息进行综合, 结合自己的教学需求, 重新整理、加工、保存, 并通过一定的教学方法有效地传递给学生。在实际教学工作中, 教师应该学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吸取、借鉴其他教师课件中的优点, 祛除那些不需要的, 从而形成自己的教学课件, 以提高教学效率。如, 语文教师要学会把收集到的语文小知识、文学典故、新的学习方法应用到语文教学中去, 要学会借鉴新教学方法、教学案例组织教学, 把握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特点和方法, 进行教学改革。
4. 创造信息和发挥信息效用的能力
课程标准提出:“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的要求, 教师应创造性应对选择的信息, 创造性地利用收集的信息, 对其进行加工处理, 从而生成新信息, 进而以达到收集信息的最终目标, 发挥信息传递的最大效用;将所接受的信息运用于实际的教学情境之中, 发现、解决课堂问题, 根据学生的需要以及自身的经验, 将所搜集的信息进行加工、整合、创造, 将这些信息恰当地传递给学生;善于运用接受的信息解决问题, 让信息发挥最大的教学效用和课堂管理的效用。
5. 信息道德和操守的能力
信息时代浪潮中我们能发现许多对我们有益的信息, 但是我们更应该看到各种不健康的、对学生身心发展不利的信息充斥其中, 对于这样一把双刃剑, 身为教师的我们应该如何去选择、甄别并加以利用。另外, 在这个自由广阔的平台上, 我们可以很便捷地获得各种信息资源, 但是在这过程中, 我们应该遵守一定的网络道德和操守, 按照网络管理的规则, 形成自己的信息道德准则, 不剽窃和盗取别人的劳动成果, 合法有效使用这些资源来完成自己的教育教学任务。
三、培养教师信息素养的途径和方式
1. 更新教师教育观念
现代教育观要求教师树立现代化、信息化的教育思想, 同时应该构建以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教育新体系。在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中, 需要教师以现代信息教育观念为指导, 在教育过程中更新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评价方法。另外, 在加工处理信息的基础上, 进行信息技术教学理论思维的培养, 让教师掌握信息技术教学的基本原理和必要知识, 获得信息处理的能力, 能够将新的教学理论与教学理念与信息技术相互融合, 获得在教学过程中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能力。
2. 培养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掌握
从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来看, 教师需要掌握的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软件应用技术和网络应用技术。计算机软件应用技术要求应当掌握电脑硬件与操作系统, 熟练使用各种软件来制作、设计教学课件, 完成教学图形动画, 处理图像影音资源。网络操作应用上要会接收与发送电子邮件, 搜索查找教学所需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资源, 上传与下载课程资源, 登录和进入网络论坛等。
3. 对新教师进行扎实的岗前现代教育技术培训
当前在职教师, 尤其是农村中小学教师, 信息素养普遍较差。突出的表现在其信息技能、信息意识都跟不上时代的需求。切实做好教师信息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 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对教师进行扎实的岗前培训, 需要在培训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基础上, 更新教师的信息观念、信息加工方式、信息教育方法, 使教师能够从信息化的视角洞察现代教学的趋势, 以现代教育理论与教学设计理念为指导, 用信息教育技术整合教学资源, 实现教学过程的重组与优化。
4. 采用“参与式”的校本培训教师方式, 对在职教师进行培训
对于在职教师信息素养的差异, 设计由简单到复杂的培训课程, 将各学科教师中的中青年教师作为主导以提升引领中老年教师的发展。这种“参与性”的校本培训有利于教师之间进行交流与合作, 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 更有利于不同教师向其他学科教师互相学习。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的“参与式”的学习, 将信息思想技术和学科内容有机联系, 使现代信息教育技术融于学科教学当中, 培养教师信息素养和学科素养共同提高。培训的方式可以不限于课堂讲授、上机与上网实践, 还可以利用优秀远程网络课程进行学习。在培训的过程中, 提高教师之间的相互协同的能力, 使彼此的经验技术得以交流。
5. 政府和学校在硬件设施给予相应的支持
学校的设备条件、教学信息资源是提高教师信息素养的物质基础, 对于培养教师信息素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 不能仅仅停留在培训学习阶段, 更需要一定的条件来实施, 在实际的教学运用中反复实践。完善的学校信息设备为师生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平台。
教师作为一个专业群体, 要提升这个群体的信息素养, 个体就必须努力使自己不落后于时代。现在, 教学现代化和信息化已是大势所趋, 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促使教学实际工作和学生信息素养朝着更加有利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吉庆, 钟启泉.信息素养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1.
[2]张倩苇.信息素养与信息素养教育.电化教育研究, 2001 (2) .
[3]祝智庭, 钟启泉.信息教育展望.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1.
论信息化社会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 篇8
信息化社会教育的基本特征
信息化社会是信息和知识总量激增、知识更新周期缩短、知识陈旧速度加快的社会, 由于社会高度信息化, 使得社会的每个成员都可享受社会为其提供的各种学习机会, 而不受任何年龄条件、时空条件和社会条件的限制, 这导致了教育对象的终生性和全民性。随着高度发展的信息科学技术对整个教育体系的渗透, 学校教育面向社会化。
在信息化社会中, 信息和知识成了社会最重要的资源, 随着交通、通讯手段的发达, 经济、文化交流的扩大, 国际社会相互依存关系的日益加深, 教育的国际化趋势将不可避免。为加强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和相互了解, 增进和平、友谊与合作, 未来各国的教育还将在继承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同时, 更多地承担起传播世界优秀文化的责任。所以, 信息化社会教育一定要做到国际化。
信息素养的内涵及教师信息素养的特点
信息素养是个体能够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 并能够获取、检索、评估和有效地利用信息的综合能力。在当今的信息时代, 教师应该掌握信息技术并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教师信息素养主要是指面向教育教学实践的信息素养, 它除了具备一般性信息素养的内涵外, 又具有其职业的独特性, 这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具有信息的观念和传播信息的意识
教学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信息交流和传播活动, 作为教师要能运用信息传播规律来科学地设计和组织教学过程。
2.应用信息及信息技术的能力
应用信息的能力也可称为现代信息社会的读写能力。其主要因素是对信息重要性的认识以及对信息的责任感, 对信息的判断、选择、整理、处理的能力以及对新的信息的创造和传递的能力。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是指对信息科学的基础和信息手段特征的理解以及技术手段基本操作的能力, 这种能力是现阶段教师急需具备和提高的主要能力。
3.教学媒体和功能的选择能力
科学技术为教育教学活动提供了先进的、丰富的教学媒体, 但教育教学的真正目的不是追求媒体的先进性, 而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教师必须具有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来选择合适、实用的媒体的能力。
4.媒体的整合能力
媒体的整合能力是指优化组合不同的媒体, 将媒体有机地融入教学过程中的能力。作为职业教师, 不但要善于选择和运用信息技术等教学媒体, 还要能够将教学媒体与教学各要素进行科学的整合, 特别是能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效整合的能力, 应该是职业教师具备的重要能力。
教师信息素养培养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加强对教师的信息素质的培养, 是知识经济时代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要求, 是顺应社会发展、深化教学改革、开展创新教育的需要。
1.迫切性
为了迎接信息时代对教育的挑战, 特别是各级各类学校纷纷建起了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等, 建设了计算机校园网, 远程学习等新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方式不断形成和出现, 要使这些现代化的教学信息资源充分发挥作用, 作为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师的素质必须提高, 特别是信息技术和信息素养能力的提高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必要性
信息技术不仅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也改变着教育和学习方式。教学的目的不仅只是向学生传授知识, 让学生获得知识, 还要能够使学生进行知识重构和创造, 使学生获得学习知识、创造知识的能力。可见, 提高教师信息素养是学校教学改革的需要, 信息素养应该成为衡量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指标。
教师信息素养培养的途径和方式
教师信息素养培养主要有职前培养与在职培训两种途径。其中在职培训是教师信息素养培养的主要途径和重要方式, 目前, 在职教师信息素养和能力的培养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专业进修
这种方式是指教师为了提高专业水平和学历层次, 或者为了获得相应学位而参加的各种专业进修活动, 包括各种自学考试、函授、远程教育等形式的专科、本科、专升本学历教育以及有关信息技术教育、教育技术等学科的研究生学位学习等。
2.短期培训
这主要是指由各大专院校、地方教育管理部门或师资培训中心等组织的有计划、大范围、短期集中进行的信息技术应用培训活动。
3.校本培训
这是指各个学校利用节假日等空闲时间自行组织的教师信息素养培训活动。这种培训方式的特点是时间可长可短, 次数可多可少, 形式灵活多样, 或专题讲座、或计算机知识培训、或教学观摩等;内容较有针对性, 强调实用性, 能有效地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结合起来, 使培训活动更具活力和效果。
4.自发研修
教师信息素养培养 篇9
关键词:外语教师,信息素养,必要性,策略
2007年10月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规定:大学英语课程“应大量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 开发和建设各种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课程, 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与条件”。其核心理念可以概括为“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相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就是通过学科课程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 将信息技术作为工具与课程融为一体, 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实现一种理想的学习环境和全新的、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学习方式, 从而彻底改变传统教学结构, 达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大学外语教师应该掌握信息技术, 并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但随着网络外语教学的蓬勃发展, 对外语教师的信息素养要求也越来越高。培养具有高度信息素养的新型外语人才, 必然要求外语教师具有高度的信息素养。
一、信息素养的涵义
外语教学是要学生“识字”, 学会阅读和写作, 同时具有一定的听和说的能力, 这是“Literacy”的基本涵义。在大多数人心目中, 看书识字的能力是在社会上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能力。一个社会的发展程度也多少体现于民众识字率的高低。然而, 随着社会的进一步的发展, 当我们今天进入到一个“知识爆炸”、“信息爆炸”的时代, 出现了多媒体文化和网络文化, literacy被赋予了新的含义:信息社会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 而是不会信息技术的人。信息时代对教师的信息素养 ( information literacy) 提出了新的要求, 特别是要求教师不但应具备迅速地筛选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而且也应具有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并且能将此种能力运用到教育与教学中去。
“信息素养”这个新名词是美国信息产业协会 (ILA) 主席波尔·泽考斯基 ( Paul Zurkowski) 于1974年提出来的。他认为信息素养是:利用大量的信息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1979年美国信息产业协会解释为:人们知道在解决问题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美国信息专家佩特里尔·布伦维克 ( Paterieia Breivik) 认为:信息素养是一种了解信息系统并能鉴别信息的价值, 选择获取信息的最佳渠道, 掌握获取和存储信息的基本技能, 如数据库、电子表格软件、文字处理等技能。美国图书馆协会做出的信息素养定义为“具有信息素养的人, 能够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 并拥有寻找、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信息的能力。从根本意义上说, 具有信息素养的人是那些知道如何进行学习的人。”
二、研究外语教师信息素养的必要性
外语教学是一个师生高度互动的过程, 外语教师的信息素养直接影响着外语课堂教学的成败, 对学生的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信息素养是教育信息化发展对外语教师素质的内在要求
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推动了外语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信息技术不再仅仅是教师的演示工具, 它逐渐变成了教师获取信息、研究问题、培养能力、增长知识的一种手段。但是, 由于大多数外语教师缺乏信息技术知识,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自身业务水平的提高。
2.信息素养是有效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的客观要求
改善教与学的效果,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促进信息技术的掌握, 以达到培养教师信息素养和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信息技术与高校外语课程整合可以创设真实、自然的语言学习情景, 可以提供以意义为中心的交际机会, 从而激发学生内部学习动机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但是, 对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根本性转变势必会对高校外语教师产生很大的冲击, 单一的“口述、板书”的传统授课方式已经不能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要求。
3.信息素养是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要
在全球化发展中, 国家需要更多的高素质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参加国际竞争。同时, 信息社会呼唤信息人才, 如果我们培养的人才缺乏捕捉信息、有效利用信息的能力, 就很难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求得生存与发展。也就是说, 要求这些高素质的人才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而这些人才培养的速度、数量和质量直接受到教师信息素养水平的影响。
三、分析外语教师信息素养存在的问题
1.信息意识有待加强
在信息化大潮的推动下, 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正在兴起和推广, 然而应用面分布还不均匀。部分教师已经习惯了多年不变的教案和教学模式, 仍靠一支粉笔论天下, 并没有要改变它的需求和压力, 甚至多少因自身素质的原因, 不愿意运用新的技术和方法来改变自己和改变学生。一部分教师的信息意识还比较淡薄, 观念比较守旧, 对于计算机网络这样一个信息化环境下的主流媒体认识不足。
2.缺少必备的信息能力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 高校教师的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信息运用能力或多或少总是存在着不足。一方面, 绝大部分的高校教师没有受过正规的“信息素养”培训, 信息能力先天不足, 不具备在工作中有效获取、处理和运用资源的能力。另一方面, 一部分老教师由于自身的一些因素, 没有及时掌握必备的计算机操作技能, 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开展教育教学的能力十分有限。
3.信息素养的实践性有待加强
高校教师具备了良好的信息素养是信息化环境下教师有效工作的前提。但是良好的信息素养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和提高。笔者发现, 很多教师对软件是熟悉的, 但和具体课程联系起来, 对课程教学进行设计, 就出现了重重困难, 很多教师对学生对图书馆的利用困难重重, 都显示出实践的薄弱。
四、培养外语教师信息素养的策略
1.把教师信息素养培训制度化
改革课堂教学模式, 优化外语课堂教学手段, 提升外语教学过程的技术含量, 这是改进教学信息化水平的必要途径。但是, 教学改革必须制度先行。通过制订、推行加强教师信息素养的规章制度, 有助于转变教育观念, 使信息技术培训系统化、制度化;通过对教学信息化水平的规划, 有助于逐步加大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的含量, 改进教学效果;通过奖罚制度, 提高外语教师开展计算机网络辅助教学的热情, 促进信息化教育水平的全面提升。
2.提高网络教育技术条件和水平
信息素养的核心内容是信息能力, 所以, 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离不开一定的信息实践, 信息实践又必须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条件。近年来, 我国普通高校的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不断得到改善。办公室一般都配置有一定数量的电脑, 并可以登陆宽带校园网;不少学校都装备了一定数量的多媒体教室;学校一般都建有网络技术中心以保障信息化教学装备建设和技术培训服务;还有专门的语言实验室用来保障外语视听说教学需要。虽然如此, 但我国高校现代教育技术条件的整体水平还是比较低的。
3.在教学实践中提高信息素养
提高外语教师的信息素养, 首先要加强信息意识, 大胆尝试新技术, 以用促学, 学以致用, 在计算机网络辅助外语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其次, 要联系外语教学的实际, 结合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 积极开展师生交流互动。在新技术面前, 青年学生往往更加敏感, 教师要主动接近学生, 拜学生为师, 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7.
[2]杜士珍.现代教育技术基础[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3]郭万群, 杨永林.虚拟环境下的语言教学研究综述[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2 (3) .
[4]郭强.虚拟学习环境与大学英语教学[J].韶关学院学报, 2003 (10) .
[5]王吉庆.信息素养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1.
[6]杨改学.现代远程教育[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3.
教师信息素养培养 篇10
1 信息素养的内涵
信息素养的概念最早是由图书馆检索技能发展演变而来, 原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Paul Zurkowski于1974年首次提出这一概念, 认为信息素养是人们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与主要信息资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美国图书馆协会下属的“信息素养总统委员会”将信息素养定义为:“要成为一个有信息素养的人, 它必须能够确定合适需要信息, 并且它具有检索、评价和有效应用信息的能力。”在这以后, 又有许多学者陆续提出对信息素养的理解, 认为信息素养已不是单一的技术和技能问题, 而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综合性概念。一般认为它不仅包括普通意义上的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的能力, 获取、识别信息的能力, 还包括更深层次的独立自主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以批判精神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 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和进行创新性思维的综合性的信息处理能力。具体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四个部分。其含义为:
(1) 信息意识是指信息与信息事业在人们头脑中反映的总和。它包含了对于信息敏锐地感受力、持久的注意力和对信息价值的判断力与洞察力;
(2) 信息知识是指对信息学的基本知识的了解和对信息源以及信息工具方面知识的掌握;
(3) 信息能力指恰当选择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 有效的采集信息、加工处理信息、发布信息以及创造新的信息的能力;
(4) 信息道德指在信息获取使用、创造和传播中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及对信息犯罪的防范。其中信息能力是信息素养的核心, 是当今社会人类生存的基本能力, 是个人寻找职业、融入社会的一个决定性因素。
2 信息化环境对高校教师的要求
2.1 应有强烈的信息意识及获取所需信息的愿望, 积极学习和使用各种信息工具, 关心教育信息化的进程。
2.2 能确认自己的信息需求, 对信息有较多地了解, 知道什么样的信息能促进教学, 并能通过各种渠道较快地获得信息, 能制定稳妥的获取信息的不同策略。
2.3 能对搜集到的信息进行有效地吸收和理解, 批判性地评价各类信息。
2.4 能对相关信息进行有效整合, 创造性地使用信息解决教学中的问题, 能用尽可能好的方式表达自己生成的新信息。
2.5 能将信息技术更好地运用于自己的继续学习和学术交流。
2.6 有较强的信息公共道德意识和信息公共安全意识, 对信息安全有所了解, 并能积极维护信息安全。
3 信息化环境中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和提高策略
3.1 加强现代教育理论教育, 促进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
教育现代化要求教育思想现代化、教育管理现代化、师资队伍现代化。教师作为高等院校的教育、教学主体, 特别应当树立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教育信息化正是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核心的教育新体系, 是教育现代化的表现形式。在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中, 迫切需要高校教师摒弃传统教育教学观念中不能适应现代化教学发展需要的部分, 树立现代教育教学观念, 并以现代教育观念为指导, 在教育过程中更新教育内容、教育模式、教育评价方法。但是, 目前很多高校教师把教育信息化的理解简单化, 认为教育信息化就是使用多媒体教室上课, 在课堂中使用课件, 再或者就是用word软件制作电子文本。因此, 培养教师信息素养, 应当先树立正确的现代教育观, 以正确的思想观念指导教育行为。
3.2 建立对高校教师进行现代信息技术的教育培训和进修制度
首先, 教育行政部门要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 各高校也应建立和完善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制度。制定科学可行的考核标准和激励政策。将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和培训尽可能与新教师的上岗、职称评审和职务聘任结合起来。
其次, 学校要对教师进行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培训, 实践证明校本培训是最直接、也是最方便的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模式之一。校本培训是以本校为培训基地, 培训内容适用于本校实际, 直接服务于教师, 服务于教学的培训活动。教师一边接受培训, 一边进行教学实践, 一边开展教学研究。校本培训能够充分利用本校的特色和优势, 发挥本校的教育技术资源, 结合本校的教育技术现状和教师的实际情况, 以求获得最佳培训效果。
再次, 要确定培养与培训的层次和内容。对教师进行信息素养的培养和培训时, 应分层次进行。在对所有教师进行信息意识与信息策略培养和培训的基础上。着重对计算机基础差的老年教师, 培养计算机应用能力, 使其掌握计算机应用的一般操作, 让计算机真正成为教学工作的工具之一;对一般中青年教师要求掌握Windows、Powerpoint、Internet、CSC电子备课系统以及有关课程软件性能与使用方法;对中青年骨干教师要求Frontpage、Authorware、Photoshop、Premiere等平台组合与页面制作软件, 并能进行初步的教学软件加工;对信息专职教师或教育技术专职教师要求掌握C语言、VB语言、JAVA语言、数据库、动画软件。能进行较高层次的软件开发, 能对校园硬件系统进行设计、组合与维护。通过培养和培训, 使广大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提高信息意识和素养, 具备较强的运用信息工具的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存储信息的能力、创造信息的能力, 发挥信息作用的能力、信息协作的能力和信息免疫的能力等。在高校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来实现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化、教学内容的电子化、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信息化。
3.3 教师创造条件自己培养信息素养
首先, 可以多在网络上阅读写作。在不远的将来, 网络阅读将成为教师获取知识、进行教学和科研的主要手段。重视并坚持网络阅读是培养教师信息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在电脑上写作除了方便于编辑、修改和保存外, 很重要的一点是可以实现网络阅读与写作的一体化, 即利用网上丰富的多媒体资源来帮助写作。当然, 用电脑写作不仅是进行顺序文字的写作, 而且包括超文本结构的多媒体写作。经常在电脑上写作 (如教案、试卷、教学总结、电子幻灯片、论文等) 有利于提高应用信息技术的成就感。其次, 可以多在多媒体教室或网络教室上课。想不想、敢不敢、能不能在多媒体教室或网络教室上课, 是教师信息素养提高过程中的分水岭。要充分创造条件, 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中, 不要求一节课从头到尾都用信息技术, 也不要等自己的技术水平很高后再用。
3.4 紧密结合学科进行学习和实践
信息素养的最高层是信息应用。就是应用信息去解决学习、生活, 乃至工作中的问题。从而培养教师的高级思维技能问题解决能力, 尤其是应用信息手段, 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训练学生的信息技能, 从面达到预期的实验目标。着重抓师德与现代化教育理念, 更新现代化教育手段的应用和各科教学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磨合。每学期教师必须上电教展示课, 根据各学科自己的特点, 在学科教学中开展研究性的学习, 信息技术应用在教学管理中表现为教学信息的数字化、系统化、管理的规范化;例如学籍管理、成绩分析等等。应用到教学中, 则表现为计算机辅助教学。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同里。课堂教学仍然是学校教育的主要方式。学校教育的信息化, 很大一部分表现在课堂教学的现代化上。信息技术应用到课堂上的效率, 落到实处是辅助教学课件的制作水平与应用效率。因此, 让第一线的教师成为课件制作的专家、课件应用的能手, 是提高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的目标与成果。
3.5 营造良好的信息教育环境与信息化校园文化
在重视学校信息技术软硬件建设的同时, 还应充分重视信息技术文化氛围的形成。通过举办各类信息技术的学术讲座, 使师生不断地充实和更新信息知识, 了解信息法规以及掌握信息技术的发展前沿;鼓励教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扩展课堂教学, 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时间和空间;扩大信息技术在校园服务体系的应用面, 使广大师生在充分享用各类信息资源的同时, 潜移默化地学会使用信息技术;开展各项信息技术应用评比活动, 激发师生应用信息技能的积极性等等。这样, 在浓厚的信息化氛围中, 师生自觉地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学习和交流, 从而使现有信息基础设施得以充分的利用, 更好的服务于教学和科研。
没有高素质的高校教师就没有高质量的高等教育。在信息化时代, 高校教师观念创新有助于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 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 又是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可靠保障, 高校只有努力营造和优化有助于教师信息素养培养与提高的环境, 才能肩负起培养21世纪人才的重任。
参考文献
[1]南国农.信息化教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6.
[2]宋诚英.探究式学习背景下透析高校教师的信息素养[J].高教探索, 2007, 4.
[3]张义兵.信息技术教师素养:结构与形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4]桑新民.探索信息时代高校课程与教学新模式[J].中国大学教育, 2005, 6.
教师信息素养培养 篇11
一、对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1.教师必须具备与现代教育技术相契合的新观念
现代教师素质最为基本的就是现代化的教育观念,只有让现代教育思想观念深入教育者的心灵,才有可能驾驭已有的现代教育技术和培养出现代型人才。唯有这样,教育才能与时代的发展相适应。
2.教师必须掌握以电子媒体为主要内容的现代教育技术
具备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在浩瀚的信息空间获取教学信息,策划教育活动,设计教学情境,编制教学软件,指导教学过程,评价教学效果,解决教学问题的能力。
今年我校在原有的微机室、电教室、语音室的基础上又增设了多媒体教室、电视转播系统,校园网也即将开通,学校在现代教育技术设施方面已初具规模。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使用還不普遍,能够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师比例还比较小,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素养还不高。因此,务必要进行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素养的教育。二十一世纪的成功教育者绝不可能是只靠嘴巴、粉笔加黑板进行教学的教师,而是充分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并能利用最新科技到教学活动之中的人。
二、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素养的培养内容
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素养教育,是指对教师进行有意识、有目的地普及现代教育,以增强其现代教育技术意识,强化现代教育技术能力,提高现代教育技术素养,从而让教师在信息社会中更好地扮演自己的角色。
1.现代教育技术观念的树立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从哲学的自为观来看,社会中一切人为的事物,都是人的思想观念的直接投射。无疑,在教育过程中,一切教育行为现象的后面,都无不渗透着教育者的思想观念。只有树立现代教育技术观念,才可以进一步推行现代教育技术,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能适应21世纪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2.现代教育技术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
现代教育技术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适应学科,是在教育学、心理学、电子学、计算机科学、系统科学、传播学等学科的理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教育工作者要在教学过程中自如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就必须了解和学习现代教育传播的基础原理、原则、律规,以及方法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教育心理学、教学设计、计算机知识等各方面的基础知识,还要有现代教学信息储存、转换、传输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
3.运用现代教育传播媒体的能力
作为新世纪的教师,要能熟练进行幻灯、录音、录像等常规媒体的操作与维护,能熟练使用语言室、校园有线电统系统进行教学,能熟练使用计算机、多媒体及网络进行辅助教育和管理。笔者认为,当前最重要的是提高教师计算机方面的能力。电脑走进学校是信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现代社会的教师掌握并不断更新计算机知识非常重要。
4.教学设计能力的培养
教学设计是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按照教学目标,根据目标和教育对象的特点,组织教学资源,设计系统的方法。可通过以下模式对教学设计整个过程进行了解:学习需要分析→教学内容分析→教学对象分析→学习目标的编写→教学媒体设计→教学媒体选择→教学评价→教学总结。
三、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素养的培养方式
1.创设必要的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环境
提高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素质,只能是纸上谈兵。为使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素质得到切实提高,学校必须建立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环境。
2.对教师进行在职培训
让教师学习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基础知识,具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绝不能让“教育技术盲”走上明天的讲坛。
3.建立考核制度,强化教育技术教学效果
通过计算机等级考核,现代教育技术基础理论笔试,媒体操作技能考核,编制多媒体教材等考评,强化教师的责任感和自觉性。
在高新技术手段大规模涌入教育的新世纪,如果广大教师还只是满足于偏重知识积累,偏重课堂教学,忽视能力培养,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片面追求课堂效果的教学模式,将是教育的悲哀。造就一支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和教学技术的教师队伍,重视并实施对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素养培养是我们刻不容缓的重任。
教师信息素养培养 篇12
关键词:信息素养,中等专业学校,教师
当前, 网络化、信息化趋势使信息成为社会发张至关重要的资源之一, 选用何种手段去寻找和筛选和组织自己需要的信息, 成为具有信息素养的人成为每一个人必须面对的问题。在中等专业学校里, 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 理解能力, 思维能力, 学习能力都比普通院校的学生略差, 而他们在毕业后从事的是与专业知识联系相对紧密的工作, 在其工作岗位中必然会遇到各种难题, 教给学生有主动查找资料, 获取对自己有益的信息或者更进一步的说, 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意识, 成为中等专业学校要面对的新问题。提高中等专业学校的教师自身的信息素养也就同时成为迫切解决的问题。
一、信息素养的涵义
信息素养 (Information Literacy) 一词, 最早是在1974年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 (IA) 主席保罗·泽考斯基提出的。现在简单的定义来自1989年美国图书馆学会 (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ALA) , 它包括能够判断什么时候需要信息懂得如何去获取信息如何去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信息。具体来说, 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1、信息意识。
即人的信息敏感程度, 指人从信息的角度对自然界和社会的各种现象、行为、理论观点等的理解、感受和评价。通俗地讲, 面对不懂的东西, 能够积极、主动地去寻找答案, 并知道到哪里、用什么方法去寻求答案, 这就是信息意识。
2、信息知识。
信息知识, 不但是信息科学技术的理论基础, 也是学习信息技术的基本要求, 只有掌握了信息技术知识, 才能更好地理解与应用它。
3、信息能力。
包括信息系统的基本操作能力, 信息的采集、传输、加工处理和应用能力, 以及对信息系统与信息进行评价的能力等, 这也是信息时代重要的生存能力。
4、信息道德。
即对媒体信息做出判断和选择, 自觉地选择那些对学习、生活有用的内容, 抵制不健康的内容, 不利用计算机网络从事危害他人信息系统和网络安全、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行为。
信息素养的四个要素共同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信息意识是先导, 信息知识是基础, 信息能力是核心, 信息道德是保证。
二、中等专业教育教师信息素养培养的必要性
对信息的获取、判断、处理及运用已经成为信息化社会中的一项基本生存能力, 培养中等专业学校学生的信息素养是在社会信息化时代的当务之急。
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的对信息的采集、评价和利用的能力必须能够适应信息化的要求。一方面, 要求教师对信息和信息技术保持强烈的敏感性, 及时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动态, 并及时补充到教学过程中, 以弥补教材的滞后, 拉近理论与实际的距离;另一方面, 要求教师积极主动地去掌握信息和信息技术的处理手段, 预测信息的前瞻性, 提高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 并能自如地把各种信息工具运用于教学工作中, 加深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相结合的认识和应用, 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培养受教育者对信息的敏感性和洞察力, 按照社会的需求和自己的意愿自觉、主动地学习新知识、新技术, 不断改善、调整、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 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三、中等专业教育教师信息素养现状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 高职高专与学生数量剧增, 教师队伍的整体状况与当今高等专业教育迅速发展的现实和深化改革与健康持续发展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
归纳起来, 中等专业学校教师队伍首先存在一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包括:教师队伍数量相对不足;教师队伍学历偏低;教师队伍来源比较单一;教师队伍结构不尽合理。政策不配套;各类院校发展不均衡。由于教师队伍建设的不合理, 直接就影响了教师的各方面素质, 尤其教师老龄化学校, 教师信息素养问题更是不容忽视。目前, 我国已经出台了相关政策和保障制度来使在职教师都接受教育技术培训, 但是培训过程中信息素养培养的意识不足, 仅在形式上将信息素养和计算机相连, 很难使教师的信息素养得到真正的提高, 把信息素养的培养贯穿到自己的课程中来, 使很多学生因兴趣缺乏而在与计算机的接触中经不住网络的诱惑。
四、中等专业学校教师信息素养培养的一些建议
我国还没有明确的中等专业学校教师信息素养能力培养标准, 所以笔者仅就原则性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 强化信息素质培养意识。作为培养学生信息素质的实施者, 学校和教师应走在学生前面, 自觉意识到信息素养培养的重要性, 主动把信息技术应用和日常教学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教师应树立现代教育信息观, 主动、自觉、敏感地捕获新信息, 加强信息技能, 提高自身信息素质。
第二, 培养思考技能。思考是信息素养三大能力的核心部分。过去我们更重视的是理解和识记。事实上, 只有掌握了思考技能, 才可能独立地思考、主动提出问题、主动为问题寻求答案。
(1) 解决问题能力。在日常的生活当中, 一件事情通常都有多种解决办法, 一个问题也有多种答案。信息素养的意义就在于针对一个问题能提出多种解决办法的能力。 (2) 学习能力。信息素养人具有学习的能力, 指的是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在掌握问题解决能力的基础上, 终身学习者不断追求, 不断完善, 主动为自己提出问题, 并独立地解决问题, 能在信息海洋当中找到自己所需的东西, 从而更新自身的知识架构, 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3) 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思维的培养可以从创新学习环境、创新学习方法、创新学习情景等方面入手。 (4) 最后, 信息素养还应具有目标确定的能力。
第三, 培养信息意识情感及伦理道德。信息时代使世界“触手可摸”, 面对日益复杂的现实和信息虚拟环境, 教师本身的信息道德教育也成为信息素质培养的重要内容。教师的思想和观念直接影响着一批学生, 教师本身能够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 遵守规定, 文明上网。并且清晰的认识到让学生也了解到自我保护意识的重要。同时树立健康向上的信息伦理道德, 在选择教辅材料时, 适时适量适度, 尊重版权, 提高自身的信息道德意识。
参考文献
[1]谢泽明.网络社会学[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2002
[2]王吉庆.信息素养[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9
【教师信息素养培养】推荐阅读:
怎样培养教师信息素养论文07-16
英语教师信息素养10-18
高校教师信息素养08-25
农村教师信息素养现状05-15
高中教师的信息素养05-19
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06-27
教师信息技术素养教程08-03
教师信息素养开题报告10-06
农村幼儿教师信息素养09-28
教育信息化教师培养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