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信息素养开题报告(通用8篇)
教师信息素养开题报告 篇1
《提高贫困山区中学教师信息素养的研究》开题报告
周平儒
(四川省平昌中学教科室四川平昌636400)
论文发表及获奖情况简介:
【发表论文编号:316,省级,辽宁省鞍山市超然精品教育网站主办,《超然精品教育网》2005年12月发表。】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在人类即将步入21世纪的重要时刻,江泽民总书记深刻地指出:“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科技进步日新月异,高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越来越快,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预示人类的经济社会生活将发生新的巨大变化”。《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也指出:“未来教育将发生深刻的变革,我们应当及早准备,迎接新的挑战”。
在当今信息化的社会里,信息已成为政治、经济、军事等社会一切领域的基础。教育技术也逐渐形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体系,并给传统的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教学方式带来革命性的变革。现代教育技术是当今教育的制高点,谁占领了这一制高点,谁就可以处于通览全局、控制大局的主动地位。可以毫无忌讳地断言,在21世纪,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标志,发展教育信息化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因此,培养一支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的新型师资队伍,是适应21世纪教育发展的需要,是跨世纪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
二、课题研究的依据
(一)课题依据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知识的获取,不是通过教师传播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义意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它强调学习是外部环境与认知主体内部心理相互作用的结果和认知主体对学习的能动作用,提出学习者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引导者。建构主义更能揭示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更适合于指导教师培训学习。
2、创新学习的理论
创新教育是指以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性思维和创造实践能力的人才目标所进行的教育和教学活动,它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教师的培训工作需要在创新理论的指导下,不断地认识自我、否定自我和超越自我。
(二)实验假设
通过开展各种培训活动和教学实践研究,学习、开发、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这样有利于提高教师现代教育能力水平,有利于建立一支面向21世纪现代化的教师队伍。
(三)实验变量
自变量:对贫困山区中学教师进行信息技术技能培训。
因变量:教师信息技术素养不断提高。
干扰变量:学校条件、教师素质和其它方面的差异等干扰变量可忽略不计。
三、课题研究的价值
当前,信息技术(ICT)整合于教育已成为教育改革中的热点问题,而教师培训是信息技术整合于教育的瓶颈问题。由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产生的教育内容、方式、学校内涵、教师作用等方面的变化,必然给各国教育提出了新的问题。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离不开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目前看来,现代教育观念和教学技术素养恰恰是教师比较薄弱的。如何有效地对教师进行教育信息技术培训,促使广大教师在教学中广泛地、有机地、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这是当前必须着力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随着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教育技术素养的内涵也随着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不断发生变化。传统的教育推行的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理论,教师的教育技术素养也是在此教育观念下衍生出来的,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宰,教学媒体、教学模式、教学设计都服务于教师的课堂教学。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主张教学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辩证统一,这既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同时又强调培养学生的应用和创新能力,而且主张使用现代教育教育技术手段为学生建构认知环境,使他们通过探索和意义建构而获得知识,改变过去单纯、被动接受知识的状况。素质教育不仅要求教师彻底改变传统教育观念,而且对其教育技术素养提出更高要求。
四、课题的设计思想
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论述、邓小平的教育思想和江泽民主席有关教师队伍建设的论述为指针,以“科教兴国”的战略思想、素质教育的思想、创新教育的思想和终身教育的思想为依据,使全校教师通过信息技术的培训,建立起新的教育观念,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提高科研能力。
(一)研究目标
我们在确定培训目标上着重把握“一个原则、两个层面、四个能力”。
一个原则,就是相关性原则。所谓的相关性是指在确定目标时要有的放矢,要注意21世纪的人才要求与教师应具备的素质。21世纪的人才必须具备信息素质。它包括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思维、信息手段及信息伦理道德等内容。因此,与之相关联的教师所要具备最基本的信息素质必须包括信息观念、信息理论和信息能力等。
两个层面:一是普及层面。普及层面的要求是适应性的培训,目的在于适应当前信息教育普及的需要。这种需要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即能满足最基本的要求;二是提高层面。提高层面的要求是发展性的培训,目的在于前瞻未来,培养信息教育的学科带头人。这种需要是带有鼓励、导向性,即从教育的发展需要出发,适应未来教育。
四个能力:即在建立的信息意识的前提下,提高教师操作计算机和其他媒体的能力;提高教师利用信息资源进行教学、科研的能力;提高教师处理、加工信息和开发CAI软件的编著能力;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设计能力。
探索教师学习活动和实践活动的规律,为教师队伍建设服务,探讨在现行教育制度、教育政策、管理机制的条件下提高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认识,学习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操作技能及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教学活动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二)研究课题
信息技术培训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在特定的学习环境和资源支持下,建立起培训活动各要素之间稳定的结构,形成活动流程的基本方式。我们的培养模式,是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在计算机和多媒体网络的支持下,通过“认知一体验一应用—反馈一评价”的良性循环,形成的“理论
学习—技能操作—研究实践”于一体的互动模式。
(三)研究的内容
研究的是如何掌握和应用信息技术,即是一项实践性的应用研究。其任务在于:面向21世纪,从教育现代化的需要和未来教育对教师的要求出发,结合学校目前教师队伍的状况,确定教师的能力与素质要求,探讨提高教师素质的培养模式和方法构建一个掌握信息技术的新型师资培养模式。
(四)研究方法
该实验是一项以提高人的素质为目的的研究,研究的对象是“人”。所以,我们的研究采用实验法、调查法、观察法、测量法、文献法等,以自然实验法为主。
(五)研究步骤
整个实验分三个阶段进行。
基础发展阶段(2002年9月—2003年8月):为全面开展实验作好准备工作,根据研究的需要,确定以专家、教育行政领导、教师三方面人员组成研究队伍,确定在研究中所遵循的在目标制定上,注意21世纪的人才要求与当前教师现状相结合的原则;在内容确定上,注意知识的更新与能力的提高相结合的原则;在培养对象上,注意骨干重点培养与全员普及提高相结合的原则;在培训方式上,注意在岗学习与短期脱产进修相结合的原则的四个原则和研究现代教育理论,专业文化知识,信息技术教育三大内容。积累资料,撰写出高质量的经验总结论文,写出阶段实验总结报告。
深化发展阶段(2003年9月一2004年8月):主要任务根据调查的情况和实验目的,从信息技术培训方面全面实施方案,积累资料,分析实验情况。同时要将师资队伍的培养与学校的办学目标结合起来,确立实施“科研兴校”的策略,以发展学校教育信息化为突破口,以教育科研为龙头,以改革课堂教学为核心;将师资队伍的培养与学校日常教学和研究活动结合起来,只有把师资队伍的培养与学日常的教学和研究活动结合在一起,才能达到相互促进的目的,形成良性循环;将师资队伍的培养与教师晋升、待遇结合起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人才竞争日趋激烈,而竞争的结果必然导致优胜劣汰。因此,树立竞争意识,建立和完善学校的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把师资队伍的培养与教师晋升、待遇结合起来,有利于激活广大教师的竞争欲望,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竞争能力;将师资队伍的培养与树立创新成果意识结合起来。树立成果意识,把师资队伍的培养与创新成果意识结合起来,有利于振奋教师的创新精神,有利于激励教师进行创新实践活动。撰写高质量的优秀课例、优秀论文、教学设计,开发教学软件,设计评测手段,写出阶段实验总结报告。
分析总结阶段(2004年9月——2005年8月):主要任务是检测实验效果,总结经验教训,全面进行鉴定,撰写出高质量的优秀课例,优秀论文、教学设计、经验总结、实验总结报告、实验工作过程报告、设计评测手段、编辑《研究成果汇编》等。
五、课题的研究基础
(一)课题研究
《中学生主动学习和主动发展研究》,原国家教委“九五”规划重点课题《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会学习”研究》的子课题,后来改为《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主动发展研究》课题。该课题于2000年7月结题,通过专家组鉴定,并刊登在由徐崇文、姚仲明、魏耀发主编,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5月出版的《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重点课题成果<中小学生“学会学习”研究>》一书中的1459页。1999年10月,中国电化教育协会在陕西省西安市召开的中国电化教育协会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理论研
讨会上,实验报告《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主动发展研究》在会上发言。同时被评为优秀论文,并将实验报告的摘要编入大会论文集中的136页。《中国电化教育》将实验报告刊登在2000年第4期上。2000年9月,被四川省人民政府评为四川省第二届普教教学成果三等奖。2001年3月,被原国家教委“九五”规划重点课题《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会学习”研究》课题组和全国中小学课程导学研究会评为一等奖。
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外语教育研究心,全国基础教育外语教育研究资助金项目《初中英语听、读、说、写整体教学模式》。该课题于2000年7月结题,通过专家组鉴定。2000年9月,被四川省人民政府评为四川省第二届普教教学成果三等奖。
平昌县“九五”期间科学研究实验课题《利用现代教育媒体培养学生作文能力》、《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培养学生言语交际能力》和《高中语文活动课实践与探索》。2001年8月,三各课题结题,均通过专家组鉴定。2001年10月,均被巴中市人民政府评为巴中市首届普教教学成果三等奖。
《利用多媒体技术优化物理教学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平昌县“十五”期间科学研究实验课题)。研究周期为2000年至2002年。2003年5月,通过专家组鉴定。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知研究》(教育部中央电化教育馆“十五”教育技术研究规划课题)。该课题于2003年9月结题,结题材料已上报,在鉴定之中。
还有九个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校级科研课题在运行之中。
(二)发表论文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贫困山区小学艺术师资》(原文共1万字),本文主要介绍四川省平昌中学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贫困山区小学艺术师资的探索与实践。发表于《中小学电教》2002年3期。2000年9月18日被巴中地区教委评为二等奖。2001年1月10日经全国中小学电教征文评选委员会专家评审,荣获二等奖。
《中学教师教育技术水平提高的实践与探索》(原文共6300字),发表于《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2年11期。2000年8月3日在新疆乌鲁木齐市召开的全国中学学习科学研究会第六届学术会暨全国中小学创新学习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上交流,同时被评为优秀论文一等奖。2002年10月14日被四川省电化教育馆评为三等奖。
《以人为本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原文共5010字),发表于《学校思想教育文稿》2002年2期。编入人民日报出版社2002年10月出版的《现代教育管理理论与实践指导全书》(第二卷)中。2002年8月被中国教育报刊培训中心和人民日报社评为一等奖。
《构建培训体系提高教师素质创建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原文共l万字),发表于《今日巴中》2001年11期。2002年3月中共中央党校《理论前沿》杂志社,编入中国财经出版的“走进新世纪--《中国世纪坛》下卷(世纪论坛)篇”里。2001年4月27日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的“中国首届管理创新暨获奖论文颁奖大会”上交流并获一等奖。2001年10月1日被世界华人交流协会、世界文化艺术研究中心评为国际优秀论文。2002年6月10日被中国科技研究中心评为二等奖。
《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教师角色的转变》(原文共2000字),发表于《四川电教》2001年2期。2001年9月1日被四川省教育厅人事处、师范教育处、四川省教育报刊社评为二等奖。
《加强中师学生电教技能训练培养小学合格电教师资》(原文共3200字),“加强中师学生电教技能训
练培养小学合格电教师资”这篇文章共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采取比较灵活的措施,坚持开设好《电化教育基础》课,总结出了平昌师范十七年来为了开设好《电化教育基础》课,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及做法。使所培养的学生不仅掌握各类电教媒体的使用操作方法,而且能够在教学理论的指导下以最优的方式选择运用媒体进行教学,真正发挥电教媒体的教学功能与作用。第二部分为建立中师电教技能训练体系,培养小学合格电教育人才,从理论上深刻阐述开设好《电化教育基础》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原文已发表于《中小学电教》1998年第6期。1999年1月被平昌县教委评为优秀电教论文一等奖。1999年3月被巴中地区教委评为优秀电教成果奖。被《中小学电教》2001年12期中的《构建农村师范教育技术培训体系提高学校教育技术整体水平》一文引用。
《构建农村师范艺术教育体系培养贫困山区小学艺术师资》(原文共1.1万字),1999年12月1日被平昌县教委评为一等奖。2000年4月1日被巴中地区教委评为一等奖。2000年7月1日被四川省教科所评为二等奖。
《大力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加快教育现代化步伐》(原文共5300字),本文从明确办学思想健全科研机制、充实装备设施加强软件建设、构建新型教学模式狠抓教学常规工作、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等四个方面介绍了四川省平昌中学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创建重点中学办学特色的情况。分别发表于陕西《信息技术教育》2001年1期和《中小学电教》2001年7期。2000年9月18日被巴中地区教委评为二等奖。
《构建农村师范教育技术培训体系提高学校教育技术整体水平》(原文共1.5万字),发表于《中小学电教》2001年12期。2001年1月10日经全国中小学电教征文评选委员会专家评审荣获一等奖。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中师生主动学习和主动发展》(原文共1万字),发表于《中国电化教育》2000年4期。中国电化教育协会于1999年10月25日在陕西省西安市召开的“中国电化教育协会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理论研讨会”,该论文作为发言材料在会上宣读,同时被中国电化教育协会评为优秀论文,论文内容摘要被载入会议论文集中。2001年8月11日由泰国泰华文化教育基金会、泰国华教协会、香港国际教育交流中心、中国海南省教育学会、泰国华文师范学院、中国湖南省教育学会、香港《当代教育》杂志社、加拿大西门大学林思齐国际交流中心联合在泰国曼谷举办的“第六届国际华文教育论坛暨华人教育家成就颁奖大会”上交流。2001年10月10日中国管理科学院四川分院在重庆举办的“十五期间西部经济社会文化协调发展”学术研讨会上交流,同时荣获一等奖。2001年10月24日四川省科技经济研究院在成都举办的“中国教育发展学术研讨暨2000全国优秀教育学术成果颁奖会”上交流并获三等奖。2001年12月7日在泰国华文民校协会香港国际教育交流中心、山东省教育学会联合举办的“第四届东南亚华文教学研讨会”上交流。被《中小学电教》2001年12期中的《构建农村师范教育技术培训体系提高学校教育技术整体水平》一文引用。
《中师生学习指导》(原文共16.3万字),《中师生学习指导》一书,共五章。第一章学习原则,讲述了学习规律、学习过程和学习原则等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二章学习能力,讲述了开发认识能力、增强适应能力、提高表达能力、培养自学能力和发展创造能力等五个方面的内容。第三章学习方法,讲述了预习、听课、阅读、作业、复习、笔记、应试、检索、见习和实习等十个方面的内容。第四章学习技巧,讲述了观察、记忆、思维和想象等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五章学习策略,讲述了合理确立目标、精心制订学习计划、科学利用时间、优化学习环境和用脑的艺禾等五个方面的内容。该书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科学的方法,主动获得知识与发展智能,能动地实现与教育目的要求之间的动态平衡,从而得到生动活泼主动全面的发展。该书由气象出版社1998年8月出版全国发行。2000年2月27日荣获平昌县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2000年12月,该书被北京书生之家中小学数字图书馆(http://zx.21dmedia.com/default.jsp)收藏。
(三)课件获奖
课件《苯酚》2000年12月5日分别获巴中市教育委员会二等奖。
课件《巴黎的桥》和《平分已知角》,2001年10月1日分别获中央电化教育馆优秀奖。
课件《The visit to Monkey isiand》、《原子的核外结构的发现》和《地球的运动》2001年6月8日分别获巴中市教育委员会一等奖。
课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鸟类的多样性》2001年6月8日分别获巴中市教育委员会二等奖。
(四)实验研究条件
实验经费:由学校承担实验经费2万元。
设备、设施:由学校向实验课题组提供实验所需一切设备、设施及软件资料。
本课题除有一支实力较强的研究队伍夕卜,还建立了课题研究小组、顾问指导小组和领导小组。我校教学设备齐全、师资队伍整齐,力量强,是一个有生命力的积极上进的教育群体。
本课题已得到市县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重视和支持。
(五)实验课题的措施
加强领导,建立以校长为组长、分管教学的副校长为副组长的领导小组,协调行政、后勤部门的工作,提供人力、物力、财力和政策上的保证,经常检查督促课题研究工作。
建立以中青年骨干教师的课题研究小组,对主研、协研人员进行分工和落实责任。
建立以知名专家为顾问的指导小组,定期向顾问指导小组汇报研究工作的进展情况,定期请专家指导,保证实验研究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
加强实验的管理。由领导小组统一指导,由组长和副组长具体分析,落实各项工作,定期总结、分析情况、进行调查。写出每阶段的工作计划,每期写出工作报告,请领导小组检查工作,并总结经验。
建立工作制度。课题组坚持每周集体教研一次,分头工作的原则,要求实验教师建立研究档案,收好实验记录,每人一期一篇研究小结,每年不少于一篇高质量的实验研究论文。
教师的培训,通过培训,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和科研能力。
六、课题人员的分工
课题研究将充分发挥的优势,注重相互间密切、有效的配合,实行分工负责制。
杨守智:主要负责人。主持课题研究日常工作,制订计划,组织实施及督导、协调各部门工作。夏茂林:全面负责课题调控,组织提供资金、人员、时间的保障。
袁发扬、魏心才:课题实施负责人,收集、整理实验资料,参与实验全过程。
郭林、李易难、周平儒:根据学科特点进行课题实验,通过多种方法取得初步研究成果。
教科室:承担本课题的设计、实验技术和手段的指导与支持,协调上级主管部门与校方的合作与研究。
教师信息素养开题报告 篇2
近期, 我区分批分期组织了区级立项课题现场开题论证活动。其间, 我越发感到, 现今一线教师的课题研究要更多地聚焦于问题解决的课题研究之中, 要增强围绕问题的课题研究整体设计意识。因为, 处于教育科研初级阶段的教师, 虽然能够按照开题论证报告各部分的要求撰写报告, 但却不知道为什么要写这一部分内容, 不能很好地突出科研课题的科学性、应用性、创新性、可操作性等价值属性。致使“报告”就是为了“报告”, 而不能周密地思考自己的研究设计, 很好地指导自己的研究过程。因此, 我认为, 目前的教师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应继续关注以下五个方面。
一应再关注课题论证报告的整体思路
校本研究理念的兴起, 使各级研究机构争相组织教师进行课题研究, 但无论是各级课题规划管理部门, 还是各级教育学会、各专业研究会等, 各自组织申报课题所下发的课题申请书、开题论证格式要求等均不相同。致使很多刚刚走上科研道路的一线教师虽然有了好的选题, 但撰写开题论证报告时就像回答问题一样, 按要求逐项回答各部分内容项目, 但却不知道为什么要填写这些内容, 课题研究的整体思路不明。实质上, 不论哪一级课题申报只是所要求的创新层级不同而已, 其课题设计的科学性、创新性、应用性与可操作性的评审原则是确定不变的。因此, 教师教育科研课题申报, 首先应在确定好研究意向的基础上, 明确课题论证无非就是要回答下表中的基本问题。各级组织部门所要求的论证报告各部分内容不是孤立的, 是围绕研究课题的基本问题所应回答的具有逻辑关系的研究要素 (见下表) , 因不同部门组织者所选研究构成要素的不同, 致使课题论证内容的格式要求有所不同。
因此, 对于初次接触课题研究的教师, 面对开题论证报告中诸多需要回答的问题, 首先不要畏惧、不要慌乱, 要围绕研究的基本问题认真梳理好研究思路, 然后对照不同组织部门开题论证的格式要求适当调整表述语言即可。一般而言, 课题设计往往要深入思考以下几个基本问题, 即:研究什么?为什么研究?怎样研究?条件如何?有何成果?需要体现这样的研究设计思路:清晰梳理相关领域的研究背景 (背景清) →在背景分析的基础上选择缺乏研究或尚未完善的领域, 提炼出新颖而富有实际意义的主题 (主题新) →把主题分解为具体明确的、可操作的研究任务 (任务明) →为完成任务制定符合实际条件的操作方法、步骤和手段 (道可行) 。因此, 初次接触课题研究的教师, 要善于将论证报告的诸多格式要求简化为对几个基本问题的思考, 关注它们的逻辑关系、论证报告的整体思路。
二应再关注课题名称表述
课题论证设计要从课题的名称做起, 因为课题名称中往往预示着课题研究的对象、研究的内容、研究的范围等;课题名称的表述要准确、精练、具体;要关注课题名称中出现的关键词内涵与外延等。上述关注课题名称的一些基本常识很多一线老师已经知晓。但在实际论证指导活动中, 我们感到, 除此之外, 教师还要注重对课题名称中各关键词之间联系的思考, 多问“为什么”, 以利于明确课题研究的目标与创新点。
例如, “借助多元智能理论实施小学语文评价策略的研究”。教师设计的研究目标是:借鉴多元智能理论建立多元化的小学语文发展性评价体系, 以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我感到, 教师对研究课题名称缺乏思考, 研究目标较为笼统, 课题研究的创新点在课题研究背景介绍、课题研究内容涉及等方面都没有体现。只是知道研究“评价”、“多元智能”, 而且是在小学语文学科范围内研究。为此, 我首先指导教师明确课题研究的是“评价策略” (而非评价体系) , 是“小学语文评价策略”。进而启发思考:为什么你单单研究“小学语文”中的评价策略 (因为他是一位教学干部) ?而且还是在“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 它与“现代教育评价理念”指导下的有什么不同之处吗?上述课题名称中对关键词之间的联系的思考, 可以使课题研究背景的论述以及研究目标的表述更加有针对性。以便整体上更加突出课题研究的价值, 体现课题研究的特色。
三应再关注核心概念的界定
核心概念是课题研究的灵魂, 只有核心概念界定清楚, 课题研究的方向才能明确, 课题研究的内容边界才能更加清晰。为此核心概念的界定, 可以通过文献研究对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进行明确。目前, 很多开题论证报告中都会明确要求要有核心概念的界定这一项内容。因此, 教师往往能够通过各种资料, 查找到核心概念的定义。但实际课题论证中, 我发现教师只是明确核心概念“是什么?包括什么?”等, 但这还很不够。反映在教师撰写的论证报告中研究内容的设计、甚至研究重点都并非在核心概念所划定的边界内, 研究背景撰写时教育实践中的问题表现、研究目标的设定均未与核心概念紧密联系, 相反, 偷换概念的现象却比比皆是。体现出教师对核心概念的理解还很不到位。报告中要对核心概念进行界定, 有此项内容是基本要求, 但概念的运用是否恰当, 是否能够体现在报告的整体思想中才是根本。
因此, 我认为, 教师的课题设计论证过程, 有些没有要求写出来的部分, 如相关概念的辨析也是很重要的。课题论证中, 我指导教师在界定核心概念时还要运用比较法, 辨析相关概念之间的异同, 如“延时评价”与“即时评价”、“超前评价”之间的异同;“群体”与“团队”、“集体”之间的异同;“策略”、“方式”、“方法”、“模式”、“对策”等, 这样可以有效帮助研究者明确研究内容, 突出研究重点。
四应再关注文献综述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很多教师教育科研信息资料的匮乏已经得到很好的改善, 教师课题论证中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寥寥几笔的现象已经很少见。但是, 课题论证中, 应如何选取有价值的资料进行综述确是目前值得关注的重点问题。我们发现, 文献综述只是对该领域的研究历史做一简单介绍, 或只对该领域研究的文章或论著进行罗列者有之。文献研究没有紧密围绕关键词或忽视关键词进行论述者更是普遍。例如, “科学游戏中促进幼儿主动探究策略的实践研究”一题, “科学游戏”的文献研究要关注, 不能仅限于科学教育的文献综述上;针对“主动探究策略”的关键词, 他人对“策略的研究如何”也要重点论述, 因为, 已有“主动探究策略”的再研究、实践中丰富完善策略的研究等是该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再如, “外地务工子女学习困难成因与对策的研究”的文献综述, 如果只对国内外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管理文献的研究, 而没有关于“学习”方面的研究文献论述, 显然文献研究的针对性极为欠缺。
因此, 教师文献研究的目的要更加明确:一是为了找到他人研究的不足或空白点, 以明确研究的意义与价值;二是借鉴前人对该问题的界定, 即要明晰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以界定研究的边界, 确定研究的目标与内容。如果文献研究不到位, 就不能起到应有的“站在巨人的肩上”进行研究的目的。
此外, 研究参考的文献还要注意其权威性。
总之, 撰写文献综述时要注意: (1) 紧扣主题。综述应与课题直接相关。 (2) 高度概括。对引文要精心梳理避免繁复。 (3) 有所选择。选择出自政府或专业机构有影响、有价值、正式出版的文献。 (4) 内容翔实。对相关观点和成果的叙述要全面客观, 内容精练而不干瘪, 选择精要而不偏颇。 (5) 有述有评。引述不可扭曲别人的观点, 但可阐述自己的看法, 指出存在的问题。
五应再关注教师对论证专家指导的心态
规划课题一旦立项, 请专家论证指导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但很多一线教师对专家的质疑或意见不知如何处理, 甚至有些教师只喜欢听表扬、肯定, 唯恐专家提出问题与意见。课题论证时的专家质疑很多课题承担者难以接受。其实, 有专家认为, 课题研究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一个命题作文的过程。专家的质疑, 是在帮助课题研究者能够自圆其说, 不是对课题全盘否定。
如面对某市级立项课题, 专家论证时质疑道:“你的课题中的某种提法科学吗?”实质上是在指出你的理论文献论述不够充分, “怎么样表述才能够更加科学合理呢?”我们应这样思考与改进。那么, 如何正确对待专家的质疑?质疑是课题论证中的一个必要环节, 有些专家擅长质疑, 其目的是帮助你思考, 不一定要求教师都一一作答, 因为该课题的研究主体是教师本人, 而非指导专家。其实, 课题立项, 从某种角度已经肯定了该课题的研究意义与价值即研究方向、研究基础等, 但开题论证是请有经验的研究者帮助课题承担人进行课题研究周密设计、修改完善。因此, 教师对待事情的思维角度不应该只是停留在“是”与“非”、“对”与“错”的两维水平, 要多维立体思考。
专家的质疑是指引课题研究创新的方向, 是提升课题研究质量的关键问题。开题论证专家不是检查者、评价者, 而是指导者、帮助者。教师课题论证时要放松心态。
总之, 开题论证报告的质量, 直接影响到课题研究成果的质量, 对于尚处于初期研究阶段的一线教师承担课题研究任务, 尤其要注重开题论证报告, 以保证研究过程顺利, 研究成果丰硕。
摘要:开题论证报告的质量, 直接影响到课题研究成果的质量。对于尚处于研究初期阶段的一线教师承担课题研究任务, 尤其要注重开题论证报告, 以保证研究过程顺利, 研究成果丰硕。本文笔者结合自身指导基层教师进行课题研究的经验, 联系当今教师课题论证中的一些问题, 在分析众多有关撰写开题论证报告理论文章的基础上, 进一步提出还要再关注教师课题论证报告中的论证整体思路、课题名称、核心概念、文献综述、对专家指导的心态等现实问题。
关键词:开题论证报告,教师课题研究,再关注
参考文献
[1]耿申、周春红主编.课题研究方案设计[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4
教师信息素养开题报告 篇3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 信息素养 调查报告
中图分类号:G4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0(c)-0233-01
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教育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也对教师的信息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发展,作为教育教学活动中重要角色的教师,其信息素养水平直接影响着教育现代化的实施和推进。本文通过实证调查研究,对日照市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现状进行分析,给出了较为宏观的概括和结论,希望为本地的教育信息化及教师培训工作提供有价值的资料和参考。
1 调查方案
(1)调查对象。
本次研究以日照市中小学一线教师为调查对象,在各学科、各学段中随机抽取,回收有效答卷544份。教师的基本特征如(表1)所示。
(2)调查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共有一级指标4项,主要包括信息意识、信息技术、信息能力、信息道德和安全等;二级指标20项,具体到教师在教育、教学和科研中对使用微机、网络的意识、态度、技术、能力,以及对信息道德和安全的理解和看法等。为了保证调查结果的科学性、全面性,问卷采用随机发放方式,从本市数百所中小学校中,随机抽取一部分教师进行了调查,范围涵盖小学、初中、高中3个学段,涉及14个学科,跨越30余岁年龄段,参与面非常广泛。
2 数据分析
(1)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是指对信息及信息技术的功能、价值、意义等的理解和态度,是信息素养的前提。调查结果如下。
91.5%的教师认为信息素养非常重要,已成为当今每位教师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71.1%的教师学习现代信息技术的热情很高,能主动关注和学习;50.6%的教师能经常收集与教育教学相关的信息,并进行分类储存、加工利用;44.1%的教师非常注重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能及时引导和指点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
结果显示,所调查教师信息意识强烈,普遍认识到信息素养的重要性,能积极、主动学习信息技术、利用信息资源,并且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比较注重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引导和培养。
(2)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是指教师掌握常用的办公、教育教学软件和工具,并能应用、服务于日常工作的技术和能力。调查结果如下。
在办公软件使用方面,能熟练使用Word、Excel、PowerPoint软件的教师比例分别为64.9%、54.2%、54.6%;完全不用使用者为0、1.5%、0.4%。结合被调查者其他信息可知,后者基本是年龄较大(≥50岁)的老教师。
在网络使用方面,66.5%的教师能熟练使用互联网搜索、下载所需资源;73.5%的教师能熟练使用聊天软件,并能用于家校、师生间的联系或问题的讨论;90.4%的教师拥有自己的电子邮箱,能熟练并经常使用。
在多媒体使用方面,有22.6%的教师可熟练制作动态网页;有20.4%的教师能熟练制作Flash动画;有45.0%的教师能熟练使用多种常规电教媒体设备辅助教学;以上三项完全不会使用者分別占34.6%、38.2%、0。
此外,在安装软件方面,能熟练安装计算机操作系统,完成一些常用软件的下载、安装的教师占46.3%,不会安装任何软件者占7.0%;在掌握新概念和新工具方面,能主动关注和学习、熟练使用者占20.8%,不关注、不会使用者占7.0%。
结果显示,经过多年坚持不懈地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我市中小学教师已经普遍掌握了一定的信息技术手段,目前正在向熟练化、常规化、深层化、广泛化发展。
(3)信息能力。
信息能力是指对信息的获取、分析、使用和创造等[1]。信息能力的高低,关系到信息技术能否真正应用于教育教学,是衡量教师信息素养的一个重要因素。信息能力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利用信息,调查结果如下。
39.2%的教师能积极获取可用的信息,对信源有较多的了解,能制定获取信息的不同策略,并能确认所获信息的有效性;45.2%的教师能正确评价信息,对所获信息有分析、批判性的思考,有较强的敏感度;36.2%的教师能有效加工、处理、利用信息,积极用以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难题。
结果说明,我市中小学教师普遍具备一定的信息能力,对信息有较强敏感度,并能创造性地利用信息,但整体水平不是太高。
(4)信息道德和安全。
信息道德是指在信息领域中用以规范人们相互关系的思想观念与行为准则[1]。调查显示:86.6%的教师表示遵守信息道德,不使用或转载他人资源。引用信息时,会注明出处,保护作者版权;但是也有6.3%的教师表示对信息道德一无所知。
信息安全是指信息网络的硬、软件及系统中的数据受到保护,不受偶然的或恶意的原因而遭到破坏、更改、泄露,信息服务不中断。调查显示:79.6%的教师对信息安全常识非常了解,并能主动采取防范措施,积极维护信息安全;但目前尚有7.7%的教师对信息安全知识不了解。
结果说明,多数教师普遍具有积极、健康的信息道德素养,对违背信息道德的现象和行为能做出理性的判断和选择;能采取一些必要的防范措施保护信息安全。但尚有一部分教师在这方面的素养非常薄弱,需要加以培养和引导。
3 思考
通过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笔者进行了深入思考。在教育信息化推进过程中,为了不断提升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素养,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采用政策扶持、资金支持等手段,进一步推进信息技术培训工作。要充分考虑广大教师的现有水平,培训内容、培训方式等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切实把培训工作落到实处。
(2)给教师提供一个良好的信息环境,提高教师认识信息、理解信息、使用信息的能力,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
(3)开展各类教学竞赛,强化教师的信息运用能力,同时也通过活动的开展,进一步提高教师的信息整合能力[2]。
(4)经常举办各类讲座,通过实际案例等,让教师切实感受到信息道德和安全的重要意义,并能以身作则,时时注意、事事注意。
参考文献
[1] 刘明龙,刘鹂.西部五省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调查报告[J].中小学电教,2008(10):12-14.
语文核心素养开题报告 篇4
堽城镇中心小学语文教研组
一、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一)核心概念: 学生核心素养 小学阅读教学
素养是指一个人的修养,从广义上讲,包括道德品质、外表形象、知识水平与能力等各个方面。
核心素养这个概念舶来于西方,英文词是“Key Competencies”。“Key”在英语中有“关键的”、“必不可少的”等含义。“Competencies”可以直译为“能力”,但从它所包含的内容看,译成“素养”更为恰当。简言之,“核心素养”就是“关键素养”,是指那些关键的、不可或缺的品质、能力、才干及精神面貌,强调获取知识的能力。
学生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综合表现为9大素养,具体为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通过阅读教学,使学生学会读书,学会理解,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能力,提高学生感受、理解、欣赏的能力,使学生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
(二)课题界定:
鉴于语文课程是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小学阅读教学研究》这一课题拟以本校一至六年段学生为研究对象,从“课程”层面来认识和确定小学阅读教学要如何着眼于学生基本言语能力的提高和发展,以语言带动内容,融“工具性”与“人文性”于一体,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定位在:以语言运用能力培养为基础的全人的基本素质的培养。
二、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与研究的价值
(一)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
1.(美)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用分类学方法分析学生在课堂讨论中发生的各种学习,并以学生的学习结果为根据,将学习划分为3类:认知领域学习、情感领域学习和精神运动领域学习,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活动和教学评估按24个目标单元进行分类,构成了72种分类结果。
2.上海师范大学吴忠豪教授根据小学生语文学习心理特点,依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教学目标梳理出小学语文课程“阅读”的教学内容,然后参照年段教学目标分别整理出小学1—6年级“阅读”的教学内容,并解说其对小学生学习语文的价值,提出比较具体的评价指标和教学建议。
3.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校长窦桂梅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整合的方式进行课程改革,建构“1+X”课程体系,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整体素养、综合思维方式、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同时进行“主题教学”研究,主题,是核心素养的载体,即核心素养以主题的方式来呈现,核心素养的发展离不开教学。
(二)研究价值:
一是突出语文课程核心目标——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培养;二是探索阅读教学“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策略;三是立足《课标》中不同学段的研究重点,着力学科知识到学科素养的蜕变,全面提升学生阅读理解、审美、批判思维、创造意识等语文综合素养。
三、研究的目标、内容与重点
(一)研究目标:
1.对“立足学生语言能力发展的优质高效小学阅读教学”形成较为清晰的认识。
2.提炼“立足学生语言能力发展的优质高效小学阅读教学”的具体策略,构建富有本校鲜明特色的低、中、高段阅读教学实践模式。
3.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开发学生的言语创造力,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4.促进学校教师文本解读、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能力的提高。
(二)研究内容:
1.文献理论研究——掌握“立足学生语言能力发展的优质高效小学阅读教学”的基本原理、规律等前人研究成果。
①研究语文教学理论:阅读李海林著的《言语教学论》,王尚文著的《语感论》,朱自强著的《小学语文儿童文学教学法》等教育书籍,学习、掌握相关理论,借鉴、迁移、整合于课堂教学。
②研究语言学、阅读学文献资料:阅读(美)肯〃古德曼著的《全语言的全-全在哪里》《谈阅读》,李宇明著的《儿童语言的发展》等书籍文献,深入研究包括《语文课程标准》在内的资料,运用于本课题研究。
2.课堂教学研究——“立足学生语言能力发展的优质高效小学阅读教学”的实践行动。
①“立足学生语言能力发展的优质高效小学阅读教学”基本特征研究。厘清 “立足学生语言能力发展的优质高效小学阅读教学”有哪些外显与内隐的基本特征,把握其特征,为进一步根据这些基本特征探索其课堂建构做足准备。
②“立足学生语言能力发展的优质高效小学阅读教学” 低、中、高段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具体策略的研究。
如何立足课标、学段和生情,甄别和选择有利于“语言运用能力培养”的典型的教学内容?探索各学段共性的、有效的教学策略有哪些?
③富有本校鲜明特色的低、中、高段阅读教学实践模式的构建。
(三)研究重点:
1.“立足学生语言能力发展的优质高效小学阅读教学”的具体策略。
2.富有本校鲜明特色的低、中、高段阅读教学实践模式的构建。
四、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1.理论文献研究+行动研究。理论文献研究先行,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研究——充分学习、研读前人相关研究的成果,指导行动研究。理论文献研究与行动研究相互结合,贯穿始终,而非截然分为两个阶段。
2.日常研究+典型内容重点研究。日常的每一篇课文,实验教师都必须紧扣“立足学生语言能力发展的优质高效小学阅读教学”开展行动研究,同时借助专家的专业引领、微课的研究和同伴的互助予以突破典型内容的研究。
(二)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7年1月-2007年3月)
1.结合学校实际与学科教学,明确研究方向,论证、制定研究方案,积极进行课题申报。
2.完成课题申报方案,形成课题研究计划,明确题研究方向,进行组员分工,建章立制。
3.订购相应的教育理论书籍,利用暑假着手进行系统阅读,并撰写读书心得,为研究开展做足准备。
4.利用微信群及时分享、传阅学习资料,讨论交流。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7年4月-2019年4月)
1.按照课题研究方案开展行动研究,扎实理论集中学习、集体研讨和分学段磨课。2.进行各阶段小结,并根据情况随时调整,写出阶段性报告和有关论文,召开中期汇报会。
3.完成各阶段预期成果。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9年5月-2020年1月)
1.提炼“立足学生语言能力发展的优质高效小学阅读教学”的具体策略。
2.总结富有本校阅读教学鲜明特色的低、中、高段课堂实践模式。
3.撰写课题结题报告,做好课题结题工作的相关展示活动及后续研究。
(三)研究方法:
本课题以“行动研究”为主要的研究方法,结合“文献研究”、“案例研究”、“经验总结”等方法进行研究。
1.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分析相关理论文献资料,进一步提升理论认识,形成相关“研究综述”。
2.行动研究法:在实际教学情景中,在教学实践中,做好课堂教学行动研究。通过教学实录、教学展示以及集中研讨等活动,发现问题,修正、研究、深化,并注意前后分析比较,总结提炼研究成果。
3.案例研究与经验总结等综合运用。选择低、中、高段不同文体的典型课文,开展典型案例研究,总结、提炼,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六、主要观点与创新之处
(一)主要观点:
1.阅读教学只有走进文本,才能让学生理解、体验并习得文本的语言;只有走出文本,才能让学生内化、迁移别人的语言,甚至创生自己独特的语言智慧,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2.“立足学生语言能力发展的优质高效小学阅读教学”的总体策略是以语言能力发展为主线,带动对课文内容、情节和思想的理解,即教师强化学生对语言的表达特点及语言对思想内容的表现力的认识与体验,出发点是语言,落脚点仍然是语言能力的发展与提高。
(二)创新之处:
1.认识创新:从“课程”层面来认识和确定小学阅读教学要以语言带动内容,融“工具性”与“人文性”于一体,立足以语言运用能力培养为基础的全人的基本素质的提高和发展。
2.实践创新:集中于“语言文字”这一核心目标,以是否“立足学生语言能力发展的优质高效小学阅读教学”作为文本教学内容取舍的依据,重组并整合成相应的语言学习内容板块,建立合理的内容序列,使课堂教学内容真正具有语文教学核心价值。
七、预期研究成果
(一)教师理论文献研究心得集
文本;平时收集,分年度整理,2019年4月结集成册;负责人:殷雪梅 王翠平
(二)课堂教学成果集,精品实录、案例论文、课例光盘、网上晒课;平时收集,分学期归档,2019年4月结集成册;负责人:张文文 朱爱芝
(三)学生作品成果集
学生作品;平时收集,分学期归档,2019年4月结集成册,负责人:罗海员 潘腾 赵元
八、课题研究条件保障
1.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对于课题研究在研究经费、专家引领、活动开展保障等方面均给予大力支持,拟成立“专家组—负责人—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网络,定期不定时地邀请省、市各级专家为课题作专业的引领与具体指导,确保课题研究的科学性、规范性及深入性。
2.学校师资团队雄厚,有县级优秀教师教学先进个人25人,从2003年至今学校坚持做实各个学科各个级别的课题研究,并荣获各级专家的一致好评。
教师开题报告 篇5
我们学校现在开设的高中音乐教育教学内容分为十大块面:
一、音乐欣赏知识。
二、中国民歌:(1)汉族民歌。(2)少数民族民歌。
三、中华民族器乐曲:(1)吹管乐器及乐曲。(2)拉弦乐器及乐曲。 (3)弹拨乐器及乐曲。(4)打击乐器及乐曲。
四、群众歌曲。
五、中国艺术歌曲。
六、中华民族管弦乐。
七、外国民歌。
八、外国器乐曲:(1)弦乐器及乐曲。(2)木管乐器及乐曲。(3) 铜管乐器及乐曲。(4)打击乐器及乐曲。
九、外国艺术歌曲。
十、现代音乐与通俗音乐及常见的各种音符记号等。
根据国家教育部颁发的中学教学大纲精神,欣赏课是高中音乐教学的主要内容,要把音乐教学的侧重点放在欣赏课,以欣赏课教学为中心。搞好高中欣赏课教学有利于陶冶情操,丰富感情,增长知识,掘宽视野。有利于培养学生团结友爱精神,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对美好未来的憧景,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热爱集体,富于关心别人的爱心,有利于增强语言的表达能力和演讲能力,有利于了解祖国丰富的民族音乐文化,及外国音乐文化激发民族的自豪感,弘扬民族精神。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艺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突破口,要面向全体学生进行素质教育,认真备课,上好每一课的音乐欣赏课教学,是每一个音乐教师的教学任务,不可否认,我们要注意发现和培养有艺术天才的艺术尖子。但是以往的中学艺术教育,有的音乐教师只注重培养个别艺术尖子,而忽视了其他学生享受艺术教育的权利和要求,这明显的背离了素质教育的大方向,是错误的。错的是只注意某些艺术尖子,或只仅仅选择几十人的合唱队员进行专门训练,参加各种比赛、表演,却使大部分的学生失去了接受艺术教育的机会。培养艺术尖子应在加强面向全体学生艺术教育的基础上进行。这样的尖子质量都会有一个更高的水平。因此,进行高中音乐教育教学的研究,是对全体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是对提高高中音乐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艺术素养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音乐欣赏是高中音乐教育教学中的主要部分。按照音乐教学大纲的要求,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高一、高二在不同层次,不同块面的音乐知识的教学中,进行正确的、有效地全面严格的授课和训练,为全面地提高高中学生的音乐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
进行高中音乐教育的教学研究,目的在于提高高中学生的欣赏质量和理论知识及审美观,有利于学生健康的个性、健康的心理的形成和培养。以及陶冶情操,丰富感情。有利于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科学的理论观,使说话、写文章、歌唱、表演都有深厚的知识理论作基础,收益终生。有利于促进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的形成和发展。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口才的演讲能力,有利于培养集体的合作精神和荣誉感,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有利于学习和了解祖国的民族音乐文化,及了解外国的艺术文化及艺术发展的历史。
进行高中课堂的音乐教学,欣赏教学的研究,主要对象是全体学生,以班级为单位,以课堂教学为基础。多年来,我们学校的音乐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以真挚的情感进行激趣,以生动的形象进行导学,以平等的语气进行启发,以完善的艺术演泽进行示范。并运用教师们多年来在教学实践中所积累的教学经验进行积极的课内、课外辅导。促进学校的音乐素质教育全面的提高。
电子信息开题报告 篇6
了解全球范围内3g,4g相关技术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重点认识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td―s cdma的技术特点,研发进展,网络实际铺设,运营状况,相关已出台政策,以及它对对我国通信领域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意义。
在熟悉影响室内无线移动网络覆盖的首要因素和现存2g网络建设的基础上,并针对td―s cdma的特点,对其规划流程及注意事项做出完整介绍。
在完成上述任务的基础上,对多网合一室内分布系统设计就功率匹配,干扰分析等方面做初步探索。掌握使用一款实用移动无线网络规划仿真软件,并完成某写字大楼某一层的td―s cdma覆盖系统设计。
二、毕业论文(设计)的基本要求及应完成的成果形式
要求毕业论文能够阐明全球范围内3g,4g相关技术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认识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td―s cdma的技术特点,研发进展,网络实际铺设,运营状况,相关已出台政策,以及它对对我国通信领域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意义;罗列影响室内无线移动网络覆盖的首要因素和描述现存2g网络建设情况,完整介绍室内覆盖规划的流程及要注意的事项。扼要说明多网合一室内分布系统设计中功率匹配,干扰分析面临的问题。使用一款实用移动无线网络规划仿真软件,并完成某写字大楼其中一层的td―s cdma覆盖系统设计。给出整套设计方案详细图形,及各通信器件的配置参数。
三、毕业论文(设计)的进度安排
201x年 2。20 ~3。6 查阅文献资料,了解3g,4g国内外研究现状,运营状况和发展趋势;认识到td―s cdma的技术特点,研发进展,网络实际铺设,运营状况,相关已出台政策,以及它对对我国通信领域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意义。撰写开题报告。
3。7 ~ 3。20 掌握影响室内无线移动网络覆盖的首要因素和描述现存2g网络建设情况。完整介绍室内覆盖规划的流程及要注意的事项。
3。21~4。17 说明多网合一室内分布系统设计中功率匹配,干扰分析面临的问题。
4。18~5。8 使用一款实用移动无线网络规划仿真软件,并完成某写字大楼其中一层的td―s cdma覆盖系统设计。给出整套设计方案详细图形,及各通信器件的配置参数。
5。9~5。29 撰写毕业论文。
5。9~5。29 毕业论文答辩前准备及答辩。
四、毕业论文(设计)应收集的资料及主要参考文献
结合课题研究内容,通过图书馆、书店和网络搜索等途径,查阅有关书籍、中英文科技期刊论文、硕博士论文和公司网站等,获得有关在移动无线网络室内覆盖的信息。
一、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研究背景
美国“安然事件”的曝光仍然记忆犹新,这对审计及会计等各界造成了深远的影响,也让各个公司管理层及相关的各界人士开始反思。为此,美国出台了《萨班斯一奥克斯利法案》,以挽救美国资本市场的形象。该法案中,规定要求强制披露公司内部控制,也加大了那些通过盈余管理进行财务舞弊的手段的处罚力度。,美国完善了相关制度,紧接着出台了COSO内控框架,从而加大了对企业单位内部控制监督的力度。近几年,我国由于会计造假、财务信息失真等原因,而走向破产的事件频频发生,这也深深打击了投资者对市场的信心。因此,相关部门纷纷采取行动来改变现状。例如,沪深证券交易所于发布了相关的内部控制指引,鼓励上市公司主动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和第三方(如会计师事务所)对其内部控制发表的审计意见;财政部联合审计署等其他4个部门成立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并在和分别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来建立我国内部控制制度。
这些举措的出现表明,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完善可以提高财务信息的质量,防止通过盈余管理等手段使财务信息失真的发生,因此,国内外学者开始了内部控制和盈余管理的相关研究。
国外学者多数以内部控制缺陷、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等几方面着手研究内部控制,从而探寻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如Benjamin P。 Foster等人就探讨了在SOX法案颁布后,内部控制重大缺陷对盈余管理的影响,结果表明SOX法案的执行有效弥补了内部控制缺陷带来的影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盈余管理;Nerissa
C。 Brown等人认为企业披露内部控制信息表明了其存在较高的盈余质量,也体现了管理当局对内部控制的重视和监管,从而能够影响盈余管理。而国内学者也开始着重讨论内部控制体系和企业盈余质量的关系,大多学者以企业是否自愿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来衡量内部控制的质量,再通过实证分析来检验与盈余管理的关系,从而总结对盈余管理的影响;此外,在实证分析过程中,学者关于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的影响持有不同的意见,如方红星、金玉娜认为表现出具有良好内部控制的企业能够一定程度上抑制盈余管理,而张雅婷和张国清认为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的影响不明显。
从现有文献来看,虽有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的影响的实证研究,但无法全面的展示内部控制整个体系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只是以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作为替代变量来分析研究,忽视了内部控制的构成及目标,另外,对盈余管理的影响也没有形成统一意见。因此,本文将考虑内部控制实现的目标,将其作为对内部控制的影响因素来较具体的衡量内部控制质量,从而进一步探讨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的真正影响。
2、研究意义
从理论上讲,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等单位内部的一种规范,能够合理保证财务信息的真实和公允,而盈余管理则通过操纵利润等方法来达到更改财务数据的目的,这使财务报告信息失真,与内部控制的目标是相悖的。据此学者们认为高质量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完善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对盈余管理有所约束,从而可以提高盈余质量,恢复投资者及债权人等第三方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信心。而研究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可以为上述理论提供充分证据,进一步对理论的完善作出贡献。
而在实践操作中,探寻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可以为公司管理层对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完善、抑制盈余管理等工作的开展作出指引,也为提高内部控制质量和财务信息质量提出相关的建议,从而指导公司在资本市场中建立一个正面形象,这有助于资本市场的稳健发展。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和拟解决的问题
在本文进行撰写的过程中,希望通过查阅和整理相关文献资料,在现有理论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对学者们关于研究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的影响的理论成果进行梳理,总结出内部控制的现状和度量与盈余管理的现状、度量和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收集上市公司近三年(―)的年报,获取和处理相关财务数据,进一步通过统计和回归分析等方法来实证研究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与应计和真实盈余管理的关系,并加以检验说明。最后根据分析结果来总结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并提出相关建议和举措。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拟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梳理分析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的相关理论,包括明确内部控制的定义和度量,分析盈余管理的内涵和度量;
(2)收集上市公司年报信息,处理相关财务数据,根据关系假设构建合理的模型,研究内部控制与应计、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关系。
(3)根据实证研究的结果,总结分析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并对提高内部控制质量提出相关建议。
根据研究的基本内容,可构建研究框架如下:
1 引言
2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的定义和度量
2。1 内部控制
2。2 盈余管理
3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关系假设
3。1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的概念内涵
3。2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的研究假设
4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的影响之实证研究
4。1 选择样本与数据
4。2 变量解释与模型构建
4。3 描述性统计
4。4 假设检验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6 研究不足和未来研究方向
三、研究方法及措施
本文拟采用文献、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来探讨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具体如下:
(1)搜集和查阅大量国内外学者关于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的影响的研究,运用文献和理论分析法梳理总结相关理论,包括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定义和度量以及盈余管理的概念、度量和影响因素。
(2)运用实证分析法来分析检验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的影响,收集我国沪深股市上市公司20到20的年报,获取相关的财务数据进行分析
计算并度量要素,提出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与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的相关假设,并构建合理的模型,通过统计和回归分析来验证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的影响,最后提出提高内部控制质量的相关举措和建议。
本文拟采用的研究措施为:通过搜集和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总结和梳理国内外学者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和盈余管理的理论研究;通过权威网络和资源来收集沪深股市上市公司年到年连续三年的年报信息,获取相关数据;通过科学的统计和实证分析法来验证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并据此得出结论和提出相关建议。
四、研究工作的步骤、进度
1、3。1――3。24搜集和查阅国内外内部控制和盈余管理理论研究的文献资料,据此撰写文献综述,并同时完成外文翻译;构建基本框架,撰写完成开题报告。
2、3。25――4。10收集上市公司最近三年年报,获取相关财务数据并进行分析计算;学习相关统计及财务软件,对样本数据进行统计整理。
3、4。11――4。28基于上述研究工作的完成,撰写论文正文,并完成初稿。 4、4。29――5。16 根据论文标准格式,对初稿进行修改,最后定稿。 5、5。17――5。23 修改论文,制作核心观点ppt,准备论文答辩。
五、参考文献
[1] 朱顺熠。 内部控制的概念综述[J]。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13,(12):185―186。
[2] 陈玉娇。 从概念出发完善我国企业内部控制[J]。 中国证券期货。 (5):113―114。
[3] 刘丽杰,钟辉,梦丽雯。 浅谈企业内部控制的内涵及外延[J]。 财务与会计。 (9):41―42。
[4] 刘李福,姚荣辉。 内部控制指数的分析与再设计初探[J]。 财务与金融。 2013(2):40―45。
[5] 蒋燕辉。 会计监督与内部控制[M]。 第一版。 北京: 中国财经经济出版社。 。
如何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 篇7
1. 态度和意识层面。
教师要意识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 经常有目的地上网搜集信息或阅读有关电子读物, 关心教育信息化进程, 积极投入到教育信息化工作中, 解决学习或教育教学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能够通过多种渠道迅速地获取有效信息。教师不仅是科学知识的传播者, 还应该是学习者与实践者, 除了熟悉自己学科领域的理论知识及各项技能外, 还应时刻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水平, 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更好地发挥出信息技术对教学的促进作用。
2. 信息技术操作层面。
教师要会用Office等常用办公软件进行各种信息处理、加工或文字排版, 能制作简易课件, 能分门别类地管理好自己所拥有的信息, 以方便检索和利用;掌握浏览互联网和下载网上资料的一般方法;会安装和使用常用计算机软件;会制作简易网页和简易Flash动画;会用计算机绘制简易图形;会用计算机和常规电教媒体辅助教学。
3.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层面。
能有效加工、处理信息, 以解决工作和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会设计、制作课件, 有创新意识, 特别是在课程整合方面, 把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紧密结合, 使教学最优化。
根据以上教师信息素养三个层面的分析, 我们应该在培养教师信息素养时紧紧抓住这三点内容制定培养方案。
1.要提高教师学习信息技术的意识。
把教师信息意识的培养放在相当重要的位置, 让教师在意识层面上接受现代信息技术, 从而主动学习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 提高信息素养。同时制度性的要求也很重要, 这可以让教师认识到提高信息素养的必要性。
2. 真正提高教师信息素养, 就要在操作层面上下工夫。
首先, 进行调查分析。只有了解了基本情况, 才能有的放矢, 制定相应的策略, 以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对教师信息素养的调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了解教师的个人基本情况, 研究教师年龄、学历等因素对信息素养的影响;了解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 以便于制定基于实际情况的可行性培训方案;了解教师对信息化教学的认识, 以促进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了解教师对信息技术培训的想法和要求, 以解决教师培训中的实际问题。
其次, 制定评价标准和培训方案。只有制定相关评价标准, 才能使教师学习有目标, 从而有针对性地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 学校也可根据这个标准去制定培训方案。例如, 短期培训, 这种方式主要是指短期集中进行信息技术培训, 形式可以灵活多样, 可以是由大专院校、教研部门等组织的培训活动或由政府部门组织的骨干教师培训活动等;校本培训, 这种方式主要是指学校组织的教师信息素养培训活动。学校可以在闲暇时间组织信息技术培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方面的观摩教学等, 校本培训是最具活力和效力的师资培训活动;自发研修, 这种方式是指非组织性的自我提升信息素养的活动, 像阅读信息技术教育方面的相关书籍, 参加网络论坛的专题讨论, 参与各种研讨会, 发表教学成果等。
3. 引导教师去探索、创新。
教师信息素养开题报告 篇8
关键词 农村教师 信息素养 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1 农村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信息素养
教师信息素养的有两层含义,一方面,是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态度和认识。这是教师所应该具有的基本素质;另一方面,是教师对信息的利用、获取、分析、加工、处理及创新信息等等。概括起来包括四个方面,即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伦理道德。首先教师要有对信息的敏锐,对信息及信息工作的感觉。从思想上便明确信息对教学的重要性,有意识地搜索对教育教学有用的信息;其次,教师要具备对信息的基本的理论、知识的认识,对信息理论及现代信息技术的理解与基本方法的掌握;再次,教师要具有对信息加工处理和创新的能力,这是教师信息素养结构的核心内容。教师能从大量的信息资源中获取、分析、加工、处理及有所创新,凝结出有利于教学的信息;最后,教师在处理信息的同时还应该遵循信息领域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行为规范。良好的信息伦理道德,是教师信息素养健康发展的保证,教师作为学生的榜样,理应具备高尚的道德素质。
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教师是拥有强烈的信息意识,对信息具有积极的态度,利用对信息理论及知识掌握,保持高尚的伦理道德对信息进行利用、获取、分析、加工、处理及创新的教师群体,这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
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不断的专业培训及自我教育学习的基础上,在学科知识、教学技能、专业情意等方面不断完善的过程,即由一个新手逐渐发展成为一个专家型教师的过程。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有教师专业发展的共性,又有其自身的特性。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受农村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呈现特殊的特征。作为一名合格农村教师,应该具备国家规定的学历,但大多数农村教师又达不到此要求,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农村教师发展的特殊性。
2 农村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对教师专业发展作用
从两者的含义可以看出教师信息素养与教师专业发展之间的联系。教师的信息素养是教师专业素质重要组成部分,对拓展教学知识,提高教学技能,加强专业情意等方面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反过来,教师专业的发展能够很好地促进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教师在其专业素质上的发展,为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提供了更好的条件。
2.1 农村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能拓展农村教师教学知识
农村教师由于接触面的狭小及获取信息的途径单一,相对封闭性,学科知识结构更新慢,使得教师教学知识的拓展尤为重要。
信息时代的发展本身改变着教师的知识结构,是教师观念、认识趋于现代化。教师不再仅仅是一个教书匠的角色,开始突破被动接受者,成为时代的创造者。
(1)培养农村教师信息意识使教师有意识地去接触新的信息与知识,做好时刻接受新知识准备。而不是封闭闭塞,对学校之外的事情不闻不问,只关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开放的心理状态更适合新知识的开展与融入,这是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前提及准备。教师在积极的信息意识促进下,积极地上网浏览与教育有关的信息,积极地阅读最新的书籍资料,从电视媒体、报纸传媒、电子资源中汲取有价值的信息。
(2)农村教师信息能力的提高改变了教师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农村教师由于其生活条件的相对封闭性,获得发展专业知识,大多数是被教育专家及教育研究人员所既定的知识,虽然能够掌握,但并不是内在的吸收。教师的信息能力,使教师能够积极主动地对自己所发现信息进行加工、分析、处理及创新,获得全新的知识。
2.2 农村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能提高农村教师教学技能
教学技能是指教师把知识高效地传递给学生,引导促进学生参与学习、自主学习、学会学习。农村教师要实现信息素养的提高,就不能仅仅是一名讲授者,课堂的独裁者,而是走向多元化发展。
(1)农村教师信息意识的加强能够使农村教师以一颗敞开的心扉来接触信息时代知识的影响,了解更多的教育教学内容、方法、手段。(2)农村教师信息能力的提高,使教师可以在互联网上搜集获取重要的教育资源,丰富教学资源,还可以在学校的网站上加强与家长的沟通;熟练使用各种媒体,编写电化教育教案,改善教学手段;总结创新自己的信息经验,达到理论升华,认识教育规律。
2.3 农村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能加强农村教师专业情意
教师专业情意是教师对本职工作的态度,对自身发展的意愿及职业认同感。农村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使教师开阔了眼界,与他人在网络进行交流经验分享,提高职业认同感。
3 农村教师如何提高自身信息素养
既然农村教师的信息素养的提高对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有着如此重要的作用,那么应该适应时代的要求,积极培养教师的信息素养。但是培养教师信息素养仍有许多问题,尤其是农村教师信息意识淡薄,大部分教师能够认识到信息技术对教学的重要性,但是在具体的课堂实践中应用意识淡薄,有的教师认为备课麻烦,而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抱以无所谓的态度,缺乏对信息技术的积极性。
首先,农村教师应该进行继续教育,提高学历,为获得相应的学位进修学习;其次,短期的培训与交流,农村教师应该积极与同行互相交流经验,得到信息使用体验,在短期的培训中吸收最迫切需要的知识;再次,进行校本培训,主要是指学校组织的培训,包括小组学习、信息技术课观摩等等;最后,俗话说熟能生巧,农村教师经常接触信息技术及媒体,形成一种信息时代的生活方式。
总之,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需要高素质教师的支持。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及其信息素养的提高,是培养高素质教师的必经之路,也是全民素质提高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朱新卓.“教师专业发展”观批判[J].理论与实践,2002(8).
[2] 刘万海.教师专业发展:内涵、问题与趋向[J].教育探索,2003(12).
[3] 康慕云,姜健.浅谈农村教师信息素养的形成与培养[J].教育探索,2010(10).
[4] 蒋梅芳,魏登尖.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
【教师信息素养开题报告】推荐阅读:
英语教师信息素养10-18
教师信息素养培养07-04
高校教师信息素养08-25
农村教师信息素养现状05-15
高中教师的信息素养05-19
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06-27
教师信息技术素养教程08-03
怎样培养教师信息素养论文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