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教师信息素养现状

2024-05-15

农村教师信息素养现状(共12篇)

农村教师信息素养现状 篇1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 国家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教育信息化建设, 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03年国务院颁布《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以来, 农村中小学现代化教育工程建设进展神速, 初见成效。农村教育的现代化强烈地冲击着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 教师、学生对教与学的认识正在悄悄地发生改变。教师集体的信息素养状况对学生信息意识的启发和学习热情有直接的影响, 如何提高农村教师的信息素养问题显得日益重要。

一、教师信息素养的内涵及特征

自1974年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车可斯基 (Paul Turkowski) 提出信息素养的概念以来, 信息素养的内涵得到不断深化。尽管目前人们对信息素养还没有完全形成共识, 但从关于信息素养的不同认识和理解中可以看出, 信息素养是一种可以通过教育所培育的, 在信息社会中获得信息、处理和利用信息、开发信息方面的修养与能力, 它包含了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以及信息能力与信息伦理道德多个方面。

关于教师信息素养的内涵, 我国已经有多位教育专家进行过相关研究, 华东师大祝智庭教授把教师信息素养分为四个层次, 即基本信息素养、学科信息素养、特殊信息素养、科研信息素养。江西师大钟志贤教授对教师信息素养定义为:各类教师知道如何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以获取相关教育教学信息, 以便对信息环境中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做出设计、应用、评价、管理的新型综合教学能力。从各位专家的研究中可以看出, 学科教师的信息素养不仅需要具有基本的信息技术知识和能力, 更应该具有在教学中有效应用信息技术的知识和能力, 即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信息化教学实施、信息化教学评价的能力, 信息技术教学应用能力应是学科教师信息素养的核心要素。

二、农村中学教师信息素养现状

本人所在的学校地处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鲁西南, 本校教师的信息素养状况是目前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状况的一个缩影。自2006年以来, 我校所在的菏泽市牡丹区全面启动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 目前我校通过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已装备了微机室、教师网络备课中心、多媒体教室等信息化基础设施。另外, 为了提高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水平, 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牡丹区还依托区电教室, 在中小学中开展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骨干教师培训讲座、学科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教学能手评选及观摩等活动, 我校骨干教师也参加了多期的信息技术培训。

通过“硬件”与“软件”的配备, 我校教师的信息素养得到不断提升, 但是, 由于长期传统教育方式的影响, 目前农村中小学教师在信息技术的使用上还比较薄弱, 与城区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素养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具体情况如下:

1.已形成初步一定的信息意识。经过多次的信息技术培训, 目前大部分教师都已意识到信息技术对于促进自己教学工作的作用, 对于信息技术的学习态度也由以前的排斥转变为现在的积极友好的态度, 并且在自身教学过程遇到问题时, 尝试通过计算机或互联网来解决, 已初步具备了一定的信息意识。

2.整体信息能力有待加强, 信息技术教学应用能力比较薄弱。信息能力是信息素质的核心, 教师的信息能力是关系到信息技术是否能够真正应用于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影响因素。从目前我校教师的情况来看, 大部分教师的信息能力还停留在初步的信息获取能力上, 对于信息资源的整理、加工以及多媒体课件开发制作能力还比较欠缺。就信息获取能力来说, 大部分教师会使用网络的搜索引擎 (百度、Google等) 来获取自己所需要的资源, 但对于专业数据库检索工具的应用能力偏低。就信息的整理和加工能力来说, 绝大多数教师已经能够Word、Excel等常用办公软件的基本功能, 部分教师开始尝试使用PowerPoint制作用于课堂教学的多媒体课件, 但是对于支持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自主学习的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软件如Authorware等的使用还基本没有人能掌握, 另外, FrontPage等网页制作工具绝不部分教师也并不掌握, 直接影响了教师实施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的开展。

就我校的情况来看, 教师的信息能力与教学工作没有很好结合是一大问题。因为没有一定的激励机制, 大部分教师对于采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没有积极性, 相应的对于自身信息能力的提升也没有紧迫感, 主要是被动地依靠培训来提升信息能力, 主动地通过自学来提升信息能力的教师比较少。

3.信息知识较浅显, 用于提高教学工作的信息知识涉及较少。目前, 我校大部分教师掌握的信息知识是最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 比如:Windows操作系统的基本使用, Office办公软件的基本功能等。对于使用计算机进行教学, 比如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 (CAI) 软件进行教学等的知识掌握较少。另外, 对于使用Internet获取和交流教学相关信息的能力也比较欠缺, Internet的常用应用比如电子邮件、即时交流工具 (例如QQ) 等使用很多人还不能掌握。

4.信息道德意识较模糊。大部分教师仅仅是听说过甚至根本不了解什么是信息道德。网络行为法律法规意识淡薄。很多教师对这方面的法律法规了解一点甚至根本不了解。有些教师在进行网络注册等行为时随意公布个人资料, 个人保护意识较差。

从以上情况来看, 农村中学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不容乐观, 教师的信息素养提升刻不容缓。

三、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提升建议

当前的教育信息化对教师的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素养提出更高的要求, 对于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 建议从完善奖励机制、集中培训、环境建设等多种措施做起, 努力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 大力建设教师专用交流平台等信息资源。

1.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

教师对采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没有积极性是制约信息素养提升的关键性问题, 只有通过设立一定的激励措施, 才能“撬动”教师信息技术学习的动力。比如, 可以通过开展信息化教学比赛, 奖励优胜者和先进信息化建设者, 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教师业绩考核、评优、评先等挂钩, 变压力为动力, 使教师和教辅人员自觉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和教辅工作之中,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2.科学安排培训内容和培训形式。

农村教师培训经费普遍紧缺, 交通也比较不便, 参加培训的教师既要应付工作又要应付学习, 负担十分沉重, 所以在组织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时更应该注意科学性。

首先, 培训内容要切合教学实际。信息培训工作应该建立在教育教学的基础上, 增强培训工作的实践性、针对性、实效性。在培训中要加重信息意识、信息相关法规、信息道德的学习。

其次, 要分层次根据不同人群特征进行不同的培训。不同的教师群体间, 信息素养差异较大, 一刀切的进行同一种培训是难以达到好的效果的。信息技术培训的具体内容可划分为几个层次, 第一层次的目的是培训一些基本的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 使教师在这个阶段尽可能多地接受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新思想、新观点和新方法。第二个层次主要是讲授如何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中, 使教师掌握课件制作的基本思想和简单的教学课件的设计与制作, 使教师掌握互联网上教育行业专业数据库的检索方法, 将掌握的丰富信息资源能够应用于教学中。第三个层次主要是组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观摩、通过学习所教学科中的信息技术具体应用的经验与案例, 增强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信心和能力。

3.加强学校教学软、硬件建设, 营造有利于教师信息素养提高的环境。

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课务通常非常重, 这就要求将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渗透于平时, 学校要为教师形成这种自我发展、自我学习的习惯提供物质基础和舆论氛围。学校要利用教育信息化带来的机遇, 加大学校教育信息化所需硬件设备的投资力度, 根据自身的经济实力配备现代化的教学设施, 建设校园网, 建立多功能网络教室等, 为教师信息能力的培养提供物质基础。学校同时还要积极鼓励教师利用信息化的教学资源进行学习, 努力将信息技术应用到自身的学科教学过程中去, 营造良好的信息技术学习环境与氛围。

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关键, 农村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对于提高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农村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程, 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及教师本人等多方参与、相互协调, 希望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 能推进农村教育信息化的进程。

参考文献

[1]王吉庆.信息素养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9.

[2]刘鹂西.部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问题归因分析与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 2008, (2) .

[3]刘润英.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及其培养策略探析[J].教师教育研究, 2008, (10) .

[4]韩峰.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培养的对策研究[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 2009.

农村教师信息素养现状 篇2

摘要:中山市教育信息化建设已进入快车道,要有效地实现教师教育信息化,关键在于提高教师信息素养。通过对中学体育教师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等方面基本情况的调查分析,发现具备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并制定相应的措施,力求找到切实可行解决问题的办法,为整体提升中山市中学体育教师信息素养,加快中山市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山市;中学;体育教师;信息;素养

1前言

教育信息化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是实现教育公平以及教育跨越式发展必然经历的过程,信息时代的教师专业化必然要求教师教育信息化。目前,中山市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已进入快车道,提高教师信息素养是有效实现教师教育信息化的前提,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在教育部下发的《教育部关于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意见》中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中学体育教育教学的主导者是体育教师,教育改革的实施者也是体育教师,影响体育教育教学效能和效果的重要因素就是教师信息素养水平的高低。人们的学习、生活、工作都会因为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而发展。因此,体育教师就应该是学习的组织者、信息资源的提供者,为学生构建学习模块,而不应该只是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者。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空间会因为现代信息技术中的影像、动画、图形、声音等多种媒介而变得更加灵活和宽广。

2研究对象和方法

2.1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中山市5所高级中学和5所初级中学的体育教师作为研究对象(这10所中学共有116位体育教师),分析中山市中学体育教师关于信息素养的状况与对策。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目的,通过对有关中学体育教师信息素养研究成果的查阅,提供理论依据。

2.2.2专家访谈法

根据研究需要,对部分专家和领导进行访谈,为调查问卷的编制打下基础。

2.2.3问卷调查法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在前期专家访谈的基础上,编制《中山市中学体育教师信息技术认识和使用状况》调查问卷。其中发放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96份,有效回收率96%。

2.2.4逻辑分析法

对收集的相关资料运用分析、归纳、综合、和概括等逻辑学方法进行统计与逻辑分析。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体育教师信息素养内涵与构成

本研究中将信息素养的概念界定为:信息素养是指人们所具有的对信息进行识别、加工、利用、创新、管理的知识、能力与情意等各方面基本品质的总和。中学体育教师应能创造性地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等体育教育教学信息,有效促进学生学习和自身专业发展,具有利用信息素养服务于科研的能力,具有管理学习过程、设计和应用学习资源的能力。目前,国内外学术界普遍认可信息意识和情感、信息技能知识、信息处理能力、信息伦理道德四个方面是信息素养的基本内涵。

3.2中山市体育教师信息素养基本状况与分析

3.2.1信息意识素养作为中学体育教师要善于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具有将体育课程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效整合的思想意识。目前中山市中学体育教师信息意识特点表现如表1,11.2%的教师具有比较强的信息获取意识,52.6%的教师信息获取意识一般,而信息获取意识较弱的占比为36.2%;12.9%的教师获取信息积极性高,43.1%的教师获取信息积极性一般,44%的教师获取信息积极性低。由此可知,中山市大部分中学体育教师是有一定获取信息积极性的,这对于中学体育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是有利的。3.2.2信息知识素养中学体育教师信息素养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条件是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知识。调查显示,目前中山市中学体育教师信息知识特点表现如表2,对于信息素养内涵了解的占比12.1%,基本了解的占比38.8%,不了解的占比为49.1%;计算机知识水平熟练的占比为15.5%,一般的占比31%,不熟练的占比为53.4%。由此可见,中山市中学体育教师信息技术知识是很缺乏的,而信息知识的缺乏又影响到提升信息素养的积极性。3.2.3信息能力素养信息素养的核心是信息能力素养,体育教师要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就应该应用信息技术去研究教学实际问题。调查显示,目前中山市中学体育教师信息能力素养特点如表3,能熟练搜集信息的教师占比12.9%,基本能够搜集的占比74.1%,几乎不能的占比12.9%;能够制作多种教学课件资源的占比5.2%,仅能制作一种教学课件资源的占比17.2%,几乎不能制作任何教学课件的占比73.3%;了解信息检索并能够制定信息检索策略的占比16.4%,基本了解信息检索的占比63.8%,不了解有关信息检索的占比19.8%;能定期开展教研并撰写论文的占比12.9%,能不定期开展教研或撰写论文的占比68.1%,不能开展教研的占比19%。由此可见,中山市中学体育教师大部分基本具备搜集、应用相关知识信息的能力;教师基本能够了解信息检索方法,以利于提高检索的效率和速度,把握学科发展的趋势,了解学科知识和研究发展的前沿;但同时也存在着严重的不足,能制作教学资源的占比只有22.4%,而运用现代信息化手段包括网络、电邮、论坛等途径搜集信息的比例偏低。3.2.4信息品质素养体育教师应该遵守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法律法规以及伦理道德,提高个人自律,从众多的信息中提取精华。引导学生健康、安全地使用体育信息资源,抵制不良信息的侵害。中山市中学体育教师信息品质状况特点如表4,对学术不端行为完全了解、大概了解以及几乎不了解分别占到30.2%、62.9%和6.9%;是否有对学生进行信息道德教育分别占比为32.8%和67.2%;由此可见,大部分体育教师对学术不端行为比较模糊,不清楚或根本不了解侵犯知识产权的具体行为。并且,大部分教师对信息道德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4结论

4.1中山市中学信息化建设的硬件设施比较齐全,中学体育教师基本能了解学科发展的方向,也基本能认识到信息在教学与科研中的重要性。4.2中学体育教师对于信息搜集、整理、应用的积极性不够。4.3中学体育教师计算机相关技术知识比较缺乏,对于信息的加工与应用能力较弱,未能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很好地整合,教学资源开发能力低。4.4中学体育教师不重视自身信息道德素养提高以及对学生信息道德的教育。

5建议

5.1强化信息意识是提升信息素养的前提5.1.1根据体育教学特点,结合中山市教育信息化建设形势,因势利导,通过专题会、交流会、报告会等途径,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强化中学体育教师对信息素养的认识。5.1.2制定提升中学体育教师信息素养整体规划,培养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骨干教师,通过骨干教师来“以点带面”,影响更多的教师。明确学习的内容和标准,并分阶段、分层次进行评估。5.1.3中学体育教师根据现有资源进行自我研修,这样既能提升教师信息意识紧迫感,又能提高教师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能力。5.2提高信息技能是提升信息素养的核心5.2.1针对中学体育教师信息素养现状开展培训,内容包括计算机辅助体育教学科研应用软件的基本操作与应用,如制作微课、App、PPT、Flash课件、视频、音频等。5.2.2培训教师利用网络终端进行体育信息资源检索的方法,建立体育主题知识网站的技能。5.3建立信息素养跟踪评价机制,促进教研结合5.3.1立足学校,开展校本培训。利用多种形式的短期培训结合长期辅导,使教师能学习与实践相结合。教师将信息技术应用到体育教学设计、实施过程、评价的实践中,能促使体育教师自身信息素养的提升。5.3.2搭建平台,拓宽展示渠道。开展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竞赛,比如微课制作、微课程的开发、多媒体课件制作等教学资源评比;开展教育科研竞赛评比,提高广大中学体育教师信息搜集、整理能力等。5.3.3开设地区或者校内信息传播系统,将各种优质教学资源共享,让学生和教师能加强互动,共同提高。

参考文献:

[1]范云祥等.教师教育信息化与体育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3(1):57~62.

[2]李敬强.高职院校体育教师信息技术认识和使用状况[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6):41~44.

[3]张庆华.信息技术背景下体育教师专业能力提高途径探析[J].学校体育,(27):38~39.

[4]潘桂贤.教师信息素质与教育效益[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

浅论农村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 篇3

没有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就不可能有真正的信息素质教育。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具体阐述如下:

1.教师角色转换意识到位,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旧的教育方式,使农村教师树立教育要信息化的意识,明白教师信息化是教育信息化的前提。将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提高学生素质为中心,即教师要自我转变为合作者和指导者。

2.充分地调动起教师学习应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使得教师自觉地将信息技术应用到日常的课堂中。要把信息技术教育内容纳入教师继续教育必修课程,纳入教师年度考核。把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的情况作为教师职称评定、评聘专业技术职务、评审优秀教师的必备条件。同时,要求教师每学期上一堂多媒体教学公开课,然后开展评课讨论找出课堂的亮点,发现不足。

3.学校要重视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的整合与应用,学校领导,特别是骨干教师应率先掌握教育信息技术,切实负起指导责任,加强信息技术教育的科学研究,推进本校教育信息技术与各个学科教学的整合,真正地发挥出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起的作用。

4.以信息技术专业教师为主体,发挥他们的专业特长,对全体教师进行定期培训,然后对全体教师进行分组,把培训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较好的教师任命为小组组长,采取专题研讨的形式进行学习,让教师们掌握最基本的电脑知识和上网技术,懂得查找、收集、整理、使用网络教育资源,懂得最基本的课件制作技术、现代多媒体使用技术等。

5.配备足够的计算机,供教师学习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配备计算机学习软件、多媒体应用软件等软硬件设施。教师如果没有机会接触信息技术,信息素养的培养无从谈起,因此,建设良好信息技术环境是培养信息素养的物质基础。

6.加强教师间、学校间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开展教学课件的制作和观摩、现代教育理论研讨、信息技术论文的评比和交流等有关活动,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7.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是一个其内容不断发生变化的工作,应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改变培养教师信息素养的内容和方式,使得教师能熟练运用信息工具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地收集、管理和运用,能通过网络与外界交流,借助信息技术提高教学实效。

高校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现状探究 篇4

教师信息技术素养是指各类教师知道如何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以获取相关教育教学信息, 以便对信息环境中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做出设计、应用、评价、管理的新型综合教学能力。参照国家教育部下发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指导意见 (试行) 》 (2000) 中的三大目标, 我们对现代教师信息技术素养进行分解和归纳, 其包含三个层面的内容: (1) 了解信息技术在现代社会特别是教育领域中的地位与作用, 塑造基于信息技术的现代教育思想、观念, 树立运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改革的意识-归纳为信息意识; (2) 掌握信息技术应用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归纳为信息技能; (3) 初步掌握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能力, 初步掌握继续学习信息技术新知识的能力-归纳为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

1 教师信息意识的现状

1.1 教师寻求信息的意识尚可。

在基于徐州范大学的调查分析为90%以上的教师在自身的教学及科研中都能有意识地查找各种资料获取信息, 91.2%的教师到图书馆的主要目的都是从事借阅书刊、利用网络查找资料、咨询问题等与信息有关的活动, 充分体现出与信息社会相协调的强烈信息需求意识。教师能够深刻的理解在教育领域中信息技术为信息获取、教学科研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2 教师对信息技术素养的认识有偏差。

教师将信息技术素养等同于计算机操作能力的培养, 片面的认为只是要求计算机的熟练程度。

2 教师信息技能的要求和现状

教师的信息技能归纳起来主要由三个方面构成。一是计算机的操作能力和软件的应用。包括对计算机硬件的认识和故障排除;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应用和维护;数字办公软件、图形图像处理软件、数字音频软件、电脑动画与创作软件等的应用。二是使用网络与多媒体技术。包括掌握网络的基本知识、网站建设与信息发布、网络媒体、网络信息安全和计算机病毒防范方面。三是信息检索与应用的能力。

目前大部分的高校教师都能够熟练的操作计算机系统, 掌握浅层的办公软件的使用, 能够熟练掌握一些专业的软件老师占少数, 尤其是在多媒体制作和网站建设方面, 都需要专业的人员来完成, 更容易接受网络教学平台的模式来建设课程。大多数教师都能够熟练利用互联网和主流的权威的搜索引擎来获取信息, 没有充分的利用校内外网络资源, 获取信息的手段过于单一。

3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设计现状

教师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存在三种态度:被动接受型、能力展示型和主动探索型。教师的态度不同, 对外在的条件的解释和要求就不同, 表现出的行为就有所不同;影响教师信息技术态度形成的条件非常复杂, 包括大环境、教师内在压力和上进心、设备、素材、时间、效果、技术等, 并且随年龄的增加态度、认识逐渐降低。

目前在高校的教学实践中, 教师主要是利用幻灯片、单机版课件和电子邮件。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大都停留在主要解决教师“教”的问题, 把传统的讲义改成了PPT, 真正高质量的课件极其少见, 能创作和应用交互式学习和带智能测试、评价的多媒体或网络式教学软件的就少之又少了。教师普遍满足于现状, 没有将信息技术有效地整合到现代课堂中去。在信息运用能力方面, 通过数据分析, 发现有26.78%的教师不能够总结归纳信息, 36.13%的教师不能够将自己获取的信息融进课堂, 有效的传播给学生, 18.29%的教师不能够将获得的信息融入到自己的科研中去。可见教师掌握信息技术仅在初级阶段, 并且不能很好的与学科课程整合, 没有真正发挥信息技术的教学效能。

4 对策和建议

4.1 深化教师信息技术素养意识

动机是个人成长发展的基本内在原动力, 所以要激发和鼓励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愿。通过讲座、培训、经验交流会, 让教师体会到信息技术的便捷和与之带来丰富教学资源, 让教师了解信息技术素养不单单只是计算机能力, 更深层次的是把现代教育技术运动到课程教学中去。创建一个应用信息技术的大环境, 建立的相应的激励机制, 表彰那些使用现代化教育手段的优秀教师, 并把这个作为评价教师教育能力的重要指标。

4.2 加强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养

4.2.1 完善规范性培训机制。

规范性培训主要采用集中办班, 系统授课的形式。将培训对象细化, 针对不同的教师群体特征, 建立多层次的培训机制, 可以设置教师岗前培训班、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等级班、信息技术素养骨干班等。也可以根据培训内容, 划分基础班、实操班、理论班, 使得教师获得系统全面的信息技术素养知识, 从理论到应用再到理论的升华。

4.2.2 积极开展辅助性培训。

辅助性培训以规范性培训为依托, 开展讲座、经验交流会、观摩会、远程教育等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一方面活跃了学习气氛, 更重要的是能够通过交流解决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遇到的难题, 借鉴别人的好思路、好方法。

4.2.3 制定培训的考核方式。

在实际的培训中, 对于考核这个过程是比较松懈的, 有的学校甚至没有这个环节。这样也滋生了教师对知识掌握不牢固、对培训不重视。要制定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考核方式, 可以通过考试、座谈会、论文、实操等方式, 这样可以巩固所学知识, 还能及时反馈学习效果, 调整培训计划。

4.3 提高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它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 通过对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 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 为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改革提供最佳环境, 对教学理论、教学模式、教育观念甚至教育体制产生深刻的变革。

教师除了具备选择、加工、评价信息资源的能力外, 还应该具有使用信息的能力, 能够准确、迅速地接收信息, 并能对信息进行分类、储存和检索等, 把信息有效地组织成学生学习的资源。

结束语

在信息年代里, 信息技术素养已成为评价高校教师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的提高, 不仅需要教师自身认识的提高、信息技能的培养, 最重要的是将信息技术真正应用在科研和教学的领域, 不只是作为一个工具、一种手段, 更要养成一种习惯, 让信息技术充分发挥能效, 拓展新的方向。

摘要: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展开, 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成为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提高专业知识的重要途径, 它可以促进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因素。通过对信息技术素养的三个层面的现状进行分析和归纳, 探究高校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 希望通过借鉴以往研究经验, 为研究高校教师信息技术素养提供更多理论支持和多维度思考。

关键词:信息技术素养,教师信息技术素养,高校教师

参考文献

[1]李光焰.论用户信息技术素养教育[J].情报科学, 2004 (4) .

[2]张豪峰, 张水潮.教育信息化与教师专业发展[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8.

[3]高月霞.我校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 2005.

[4]张倩苇, 谢晓雯.珠江三角洲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调查与分析[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3 (8) .

[5]陈大伟, 孟晓莉.信息化环境下高校教师信息素养及现状策略[J].现代教育论丛, 2008 (9) .

[6]林建.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的现状及提高对策[J].科技信息, 2010 (16) .

[7]刘革, 郭志.在高校教师信息技术教育创新对策研究[J].图书馆学刊, 2008 (2) .

[8]李幸潭.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助推下的教改探究[J].教师专业发展, 2010 (9) .

[9]曾志梅, 廉清.高校教师、学生、馆员信息素养的相关性调查分析——基于徐州师范大学的调查分析[J].图书馆建设, 2008 (5) .

[10]凌健.关于提高教师现代信息技术素养的思考[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 2004 (7) .

农村教师信息素养现状 篇5

信息技术能力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作者单位】:平昌县云台小学

【摘要】:在信息化时代,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提高是基础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可靠保障。推进农村教育信息化,全面提高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水平,促进农村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是当前各级教育行政、业务主管部门十分关注的问题。本文以深入平昌县的部分农村中小学校,采取与学科教师、项目管理员、校长座谈和教师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窥探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现状,分析其原因,进而提出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农村中小学教师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现状对策平昌县位于四川省东北部,米仓山南麓,东接万源、宣汉,南抵达州、渠县,西邻营山、仪陇,北连通江、巴中。由于历史和地理等多种因素的制约,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属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基础教育一直处于低水平发展,与发达地区教育教学水平的差距较大。

本着了解当前教育现状,结合学校课题实验研究的目的,我们采取与学科教师、校长座谈和教师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云台、澌滩、邱家、板庙、青凤、荔枝6个乡镇30所学校500多名教师进行了调研和座谈。得到了一份较为详实的数据。现将大多数学校共同存在的问题与好的经验加以总结,以期专家、同行指导、交流。

一、现状分析

1、大多数教师信息淡薄。

作为偏远山区的农村中小学,由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教学设备差,信息技术教育起步较晚,特别是所有的农村村级小学图书资源少,没有计算机网络高速公路,教师的信息渠道少,信息量也少,教师难于获取有用的信息,又特别难于获取有用的教育、教学信息;加之,长期受“升学率”、1

“质量排位”等外部因素影响,不少教师的信息意识比较片面和狭隘,教师主要热衷于教学参考书、习题集,很少顾及其它知识信息,使教师获取的信息内容、信息类型单一;再则,教师掌握的现代信息技术不多,大多不懂计算机,不会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绝大多数教师没有接受过信息技术技能培训,所以教师获取信息的能力、分析判断信息能力和吸收、存储、快速提取信息、应用信息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2、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偏低。

目前,仅有40%的中小学教师能把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中,由于学校教学设备严重不足,这些老师也只是在公开课或观摩课中使用,缺乏对信息技术的实践经验。60%的老师对计算机基本操作方法、常用计算机基本应用软件知识不懂,不知道怎样检索信息。特别是村级小学办学条件更差,95%以上的校点没有计算机、网络及信息高速公路。已成为影响教师获取信息渠道、提高信息技术能力的一大障碍。

3、“三种模式”应用情况

从与教师座谈的情况来看,中心小学主要是语文、数学和英语等学科,农村初级中学主要应用在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学科和中小学音乐、体育学科,其他学科应用较少的原因主要有四方面:一是教材与资源很难配套,找不到合适的资源。二是受考试科目与考察科目的影响。三是师资严重不足,缺乏专人管理。四是硬件原因。

师生期望

90%以上的教师都期望能较好地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提高信息技术能力,从而更好、更快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100%的学生都期盼可以单独使用1台电脑,不会因为上信息技术课时轮流上机,不会因为教师因为其它“主科”而占用信息技术课。主要需要解决以下方面:

1.加大硬件投入

学校的硬件设备远不能够满足学科教学的需要,一是校舍不足。二是设备设施不足。

2.师资培训不够

许多教师感觉到:由于信息技术技能水平较低,时常遇到一点小小的故障就得花很长的时间,而且还不能得到圆满的解决,应采用集中培训、分期限分段(技术层次段)培训、个别帮扶结对子、走出去请进来形式提高教师信息技术水平。

3.解决师资

教师们普遍反映:农村师资紧张,工作担子沉,一个初中教师要挂几个年级的课,几乎没有休息的时间,村级小学的教师基本上属于教师“包班制(一个班由一位教师包揽所有学科教学)”的情况。教师想在上班时间学习信息技术,研究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基本上是一个美好的愿望。大部教师都是利用休息时间学习少量的现代教育技术方面的知识与技术。希望通过教育行政、业务主管部门按照山区的特点(幅员广、生源少),在配置教师时有所倾斜。

二、改进对策

1、正视现状,深挖潜力。

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具有较高信息素养的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并且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认知、探索和解决问题的工具,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索能力。信息技术在人才培养中具有特殊的功效,是其他东西所不能代替的,不会应用信息技术,不具备较高信息素养的教师是有缺陷的教师。但,学校要正视存在的问题,以提高教师信息意识为突破,达到提高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目的。目前,各中小学中青年教师在教师队伍中比例正逐年上升上,上世纪七十年代参工的在职教师已经不多,而80%年轻教师对信息技术又有一定的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说,工作难度降低了。学校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师资源,以新带中,以中促老,争取老中青都能得到发展。

2、扎实搞好校本培训。

提高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是为了更好地为学生服好务,为了更好地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信息技术为课堂教学提供了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把信息技术和中小学学科特点结合起来,可以使教学的表现形式

更加形象化、多样化、视觉化,能优化课堂结构,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发展学生的能力,使原本单一的课堂变得生动起来,课堂教学效率和学习效果迅速提高,使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在教学中借助信息技术,对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学习的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方面进行大胆的尝试,突破单一的教学模式,能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工具。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还可以发展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使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全面发展。鉴于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优势,有远见的教育管理者都应该顺应教育发展潮流,扎扎实实做好这块工作。学校应发挥自我优势,开展校本培训。充分利用本校教师开展教师培训,提高每一位教师信息素养,让他们有能力应用信息技术,使全校有限的信息技术软件、硬件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提高教育投入产出比。

3、建立良好的信息技术环境。

环境造就人才,良好的信息素养培养环境是教师主动增强信息素养的外在动力。教师的信息意识受教育观念和认识水平等因素影响而有所不同,这表现在,不同的教师对不同的信息感知的敏感度、对信息需求的强烈情况以及教师获取信息行动的自觉程度等都是有差异的。要培养良好的信息意识,信息环境对人的信息意识的形成和提高有着重要影响,因此,构建良好的学校信息环境,是提高教师信息意识的基础。教师如果没有机会接触信息技术,信息意识的培养无从谈起,因此,建设良好信息技术环境是培养信息意识的物质基础。包括:配置足够的计算机,供教师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保证局域网及因特网的畅通;配备计算机学习软件、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等。从而促进农村中小学教师在做中学、用中学、向专家学、同行互学的习惯养成,激发教师终身学习的动机,营造学习、研究、交流的浓厚学术氛围,加速教师专业化发展步伐。

4、建立考核激励机制。

信息素养的实现依赖于信息技术能力的提高,要使信息技术在整个学校得到很好的应用,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培养教师的信息素养,除

农村教师信息素养现状 篇6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策略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22-0070-05

石家庄市自2012年11月被教育部确定为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试点以来,全市教育信息化建设实现较快发展,得到了上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肯定。但调研发现,在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偏低,信息化教学技能与展示能力明显落后于城区学校,导致教育信息化建设进程推进缓慢,甚至出现城乡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差距扩大的趋势。农村中小学教师较低的信息素养已经成为制约信息化推进的一个重要因素。提升农村中小学信息素养的任务十分艰巨,但又非常重要而紧迫。必须把提高教师信息素养上升到推进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全局中来考虑。

一、石家庄市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现状分析

为保证研究的真实可靠,研究者制定了《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调查问卷》和《关于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访谈提纲》,用于对一线教师、教育行政干部、学校管理者进行调查访谈。调研共发放调查问卷220份,收回问卷193份,回收率87.72%;有效问卷178份,有效率92.23%(详见表1);收到书面访谈提纲42份。结合访谈情况,经过分析可得出如下结论:

1.农村中小学教师对教育信息化充满期待

走访调研发现,无论是教育行政干部、学校管理人员,还是一线教师,对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大趋势都高度认同,都能够正确认识信息技术对教育形态的影响,都能正确认识信息技术对于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意义,都有学习、运用信息技术的强烈要求,都期盼着能够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都愿意在推进教育信息化、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大潮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调查问卷也显示师生对信息化课堂充满期待。如在对“学生对信息化课堂的态度”的回答中,选择“A兴致高、学习效率高”的占73.44%;选择“B与传统课堂没多大变化”的占13.45%;选择“C学生习惯于信息化课堂”的占69.78%;选择“D学生习惯于传统课堂”的占29.88%。

2.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偏低

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年龄结构老化现象比较普遍,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整体水平较低,尤其45岁以上教师大都停留在计算机基础操作阶段,对教学辅助软件的使用大多只有初级水平。

正定县某小学在校生450人,教职工28人,参加问卷调查的20人,收回问卷19份。通过问卷调查中的教龄情况推断教师年龄结构,以22岁参加工作推断,43岁以上教师要占到总数的52.63,年龄结构老化,而且该校10年内没有新增教师。

如对“您觉得自己对下列教学媒体的操作技能如何?”的回答中,对光学投影仪、录音机、电视、录像等,选择“A非常熟悉”的占69%;对多媒体计算机选择“A非常熟悉”的占60.50%;对数字投影仪选择“B熟悉”的占53.33%;对电子白(绿)板选择“B熟悉”的占40.10%;对触控一体机选择“A非常熟悉”的只有18.02%,选择“D一点也不会”的则占到26.11%;而对网络教室选择“A非常熟悉”的只有2.23%,选择“B熟悉”的也只有9.50%;选择“D 一点也不会”的占59.72%。反应出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偏低。

3.教学经验成为信息化课堂发展的一个障碍

传统教育教学历来非常重视经验。对新入职的年轻教师没有3年以上的工作经历很难说有教育经验。经验对于年轻教师非常重要而难得。但是,正因为经验来之不易,所以教师一旦取得经验就不肯轻易放弃,这时经验反而成为其掌握新技术、学习新方法的一种障碍。

在访谈中,不少教师坦言,自己的教学基本功比较扎实,有着充分的自信运用传统教学方法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同时认为,信息技术在理化生实验课等方面确实直观,但上好语文、数学、英语等课,还得靠教师的扎实基本功和优秀的教育教学经验。

4.信息化教学技能与展示能力明显落后

和城镇学校教师相比,农村中小学教师对教育技术装备的使用熟练程度、应用水平、教学设计能力,特别是展示交流能力明显落后。

通过分析石家庄市教育局公布的2014-2015年度“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获奖名单[1],就可以发现市区教师与农村学校教师在这方面的差距。

石家庄市第一届晒课活动(2014年12月-2015年12月)有50008名教师在教育部活动平台注册(占专任教师总数的51.7%),共“晒课”20,647节(详见表2)。全市评出221节市级优课,有189节课获省级优课,76节课获部级优课。其中,全市221节市级优课,占参加晒课活动总数56.30%的17县(市)教师中只有23节,占到市级“优课”总数的10.40%;获得省级优课189节中,只有15节课来自17县(市)区,占总数的7.9%;在76节部级优课中,只有4节是17县区市学校教师的创作,仅占5.26%。同时,对比数据还发现,农村学校报名教师数占总数的56.3%,但实际晒课数只占到总数的49.63%,晒课率明显低于主城区学校。

二、制约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的原因

1.学校基础设施条件落后的制约

实地走访发现,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条件相较10年前虽然整体变化不小,但非常不均衡。受到上级教育部门关注的学校,位置在城镇的学校,教育教学设施更新较快,有的甚至在某些方面可与城区学校比肩。但更多的学校,特别是小学还十分落后,至于因生源萎缩而成为教学点的学校情况就更差了。

对“您有办公电脑吗?”的回答中,有88%的农村中小学教师选择“A有”。但是对比中学与小学发现,农村中学近80%的教师有属于自己单独使用的笔记本电脑,但在小学这一比例不到20%。访谈发现,即使中学选择“有”的教师,有的是一个教研组或一个班级组共用,还有近25%的办公电脑是十几年前农远工程时配发的。

乡镇中小学校很少配备现代化录播设备。参加晒优课活动的教师既要从外面借设备,又要找外人帮忙录,功夫没少下,效果却没有保证。这正是农村教师获奖率低的重要原因,也是他们放弃晒课机会的原因。

2.职业倦怠使教师对新技术产生本能的反感与抵制

教师日常社交圈相对较窄,生活比较简单,接触的多为朝气蓬勃的青少年,长期处于一种对理想化生活的追求中。同时,社会各界对教师的期望越来越高,而教师待遇却长期在低位徘徊,职业压力、生活压力、师生角色冲突以及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等,使教师长期处于一种高压力而又单调、枯燥的工作状态。

尤其是在农村,广大教师工作岗位固定,职业生涯定型,理想与现实遥不可及。有的教师一辈子在一所村小工作,没有提拔晋升机会;有的年轻教师之所以艰苦奋斗,目标就是有朝一日调进城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机械式工作,使农村中小学教师消磨了斗志,缺少了接受新事物、挑战新生活的激情,没有了上进心,尽管认同现代教育技术的积极意义,但本能地认为是年轻人的事,在实际行动上出现抵制与反感。

正定县某小学接受调查的19名教师中,教龄16年以上的有10名,其中有8名一直在此小学工作。

3.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提高机会匮乏

在与市教育局负责教师培训的干部访谈中了解到,从全市范围看,教师队伍的培训工作尚不能满足教师专业化发展要求,在农村中小学,教师参加培训提高的机会更少。培训机会溃乏成为制约农村中小学教师提升信息素养的重要原因。

调查显示,农村中小学“学校经常组织全体教师学习信息技术技能”的比例占53.68%,同样在市41中的调查则占到了78.53%,有明显差距,但差距还在可理解的范围内。石家庄市教科所信息技术学科教研员赵晨阳说,“农村中小学培训存在三方面的问题:校内培训质量低,校外培训机会少,培训成果得不到巩固与提高。”

访谈中了解到,农村中小学组织校内培训大多是由本校的信息技术教师为大家讲解信息技术有关知识和技能。但在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大多由其他学科转任,自身技能水平有限,培训只能搞些简单的普及性知识,对年龄大、计算机知识少的老教师还有些作用,对要求较高的教师根本没有意义。

在研究者走访的10所农村学校中,没有一所学校有大专以上学历计算机专业的教师,专业人才的短缺成为农村学校提高培训质量的障碍。

调查问卷显示,农村中小学经常参加外出培训的只有5.26%。综合分析,比例偏低有两点原因:①因工作忙走不开。农村中小学教师缺编已成常态,多数教师都身兼数职,即使有了为数不多的培训机会,常常因无人给学生上课而放弃。②为数不多的培训针对性不强。“他们希望的是在学习中能得到一些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性知识及与学科相关的专业知识。而我们的培训者恰恰忽略了这种实践性知识和成为学习者的角色,按照我们的主观愿望,把我们认为的专业知识强加给他们,忽略了他们的发展需求。这正是虽然我们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却得到农村教师埋怨的缘故,也是各种培训体制日益被抵制的原因。”[2] 因此,农村中小学教师即使有机会参加市级培训,往往也会因为脱离实际,空有“五分钟”激动,却无法变成实际行动。③“培训专业户”垄断了培训机会。访谈发现,“培训专业户”已经成为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在市级培训中,有的县(市)总是那么几个人参加培训。培训计划一到县里,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总是把培训机会给那几所“门面”学校,而“门面”学校又总是把培训机会给那几位“骨干”教师,于是出现了“培训专业户”现象。

4.负担沉重制约了教师对新技术的学习与运用

“缺时间、缺经费、缺设备、缺资源”成为大多数农村中小学校的常态。

访谈了解到,2004年到2014年10年间,各县市基本未补充新的师资,教师队伍因自然减员等原因,只减不增,直接后果就是教师队伍年龄结构老化,教师缺编。不少农村学校为了开全、开足课程,常常让教师身兼多职,甚至一人兼上多门课程,课程负担沉重。

在农村中小学,教师大多7:30左右到达学校,之后开始备课、上课、教育学生、批改作业,一整天都在校园里,少有走出校门的机会,直到下午6:00才走出校门。谈起信息化,他们表示,“信息化是好事,知道应该好好学习信息化知识和技能,可是每天工作都排得满满的,哪里还有时间去研究那些复杂的设备和软件啊?”

当下,农村中小学面临着严峻的生源压力,这些压力都直接或间接转移到教师身上。同时,中小学教师在完成繁重的教育教学任务之外,还要应付各种名目繁多的评比、达标验收活动;教师个人的学历进修与继续教育,也常使教师疲惫不堪。

三、提升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策略建议

《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6月份已经公布,各地正在谋划提出本地落实《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的实施方案。各地应借此机会,做好顶层设计,为提高教师信息素养制定出有力举措,为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付出努力。

1.加大投入,补齐短板,为提升教师信息素养提供物质基础

近年来,石家庄市在推进教育信息化,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显著成绩。但是由于现行财政投入体制的原因,各县(市)发展极不平衡,促进教育公平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各地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必须充分认识到,教育信息化如果不能实现均衡发展,反而可能会加大实现教育公平的难度。

(1)财政投入向农村倾斜

推进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已经成为当前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财政部门一定要转变观念,在今后的教育投入中,要把“促公平”“补短板”“保基本”作为基本要求,投入向薄弱学校、向农村中小学倾斜,切实补齐农村中小学校基础设施这块短板。只有硬件跟上了,有了必要的物质基础,才能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农村孩子才能在家门口受到优质教育,才能促进教育公平。

(2)学校建设向信息化倾斜

“使每位教师都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和优质数字教育资源,至少上好一堂课,同时,建设好一支善用信息技术和优质数字资源开展教学活动的骨干队伍,使每堂课至少有一位优秀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和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授课。”[4],这对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打造高效课堂、丰富教育资源具有难以估量的影响。

在分析石家庄市“一师一优课”活动存在问题时,市教育局基础教育处负责人说,“条件和技术保障存在薄弱环节。个别县(市)、区和直属学校缺少信息技术设备、特别是录播设备不足,给教师参与晒课活动带来困难,导致教师参与积极性不高。”不少农村教师为“晒”优课,借人员、借设备,甚至到城里学校去借场地、借学生,成本过高,效率过低,严重影响了大家的参与积极性。

当前,经过标准化学校改造工程、薄弱学校改造工程等的实施,中小学校舍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都具备了较好的条件,各级各类学校应当把今后的建设经费往信息化方面倾斜。要积极为教师更新办公设备,比如每学区至少应该建设一个像样的录播教室。装备设施到位了,才能让教师更好地用起来。

(3)办公经费向信息技术教研倾斜

调查分析表明,“没有经费”成为制约信息素养提升的一个重要原因。

职业特征决定了教师不是信息的简单传递者或使用者,而是具有较强信息意识和能够熟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将大量支离破碎的信息与数据进行归纳与综合,使之条理化的有较高信息素养的人才。传统教学形态下,教师“要教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得有一桶水”,新形势下,一名合格的教师“要做源源不断的自来水”。

因此,学校有责任为教师营造终身学习的条件和环境,在今后的办公经费分配时,应当优先考虑为信息化教研活动提供经费支持,为教师购买一定数量的专业书籍、网络资源及优质的教学软件,满足广大教师提升素养、更好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要求。

2.多措并举,建强队伍,为提升教师信息素养提供人才保障

推进教育信息化需要理念先进的管理队伍、业务精良的专业技术队伍、肯吃苦、能奉献、高信息素养的教师队伍。他们是推进教育信息化的人才保障。

(1)降低负担,促进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

一是补充师资降负担。近10余年来,农村中小学教师只减不增,缺编严重是造成负担沉重的一个重要原因。可喜的是,《中央编办 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统一城乡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的通知》(中央编办发[2014]72号)正在得到落实。从2014年开始,石家庄市各县(市)已经开始通过公开招考的形式补充教师。

但是教师招聘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招聘工作的牵头单位为人事部门,其操作程序复杂,周期较长。但教育有其自身规律,完全按照人事部门的选人用人标准和招聘程序,往往不能满足学校用人需求。同时,每年都有大量的师范类毕业生,生源充足,但受人事部门划定的招聘比例限制,一方面农村学校无人可用,另一方面大量师范毕业生无岗可上。建议各县(市)政府将选人、用人的主动权交还教育部门,由教育局建立教师人才储备库,根据学校情况在县域内统一调配使用。

二是解决教师身份错位问题降负担。“教师在教学中本应是信息技术的使用者,但许多情况下又不得不充当软件的开发者。”[5] 中央电教馆馆长王珠珠在2016年全国电化教育馆馆长会上,讲到各地应抓紧出台措施,落实“政府评估准入、企业竞争提供、学校师生自主选择”[6]教育资源采购新机制。这给各级各类学校丰富教育资源和软件资源,解决资源少、不适用和软件少、不实用的问题,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解决办法。各地应尽快出台措施加以落实,为教师购买优质的教学软件和网络学习资源,让广大教师用起来更方便、更顺手、更有效率,切实降低教师在开发教育资源方面的负担。

三是减少事务性工作降负担。名目繁多的各种检查、评比以及效率低下的校园管理等浪费了教师大量时间。教育部门应根据实际出台规定,减少对基层学校一些不必要的评比检查,减少教师事务性应酬活动。同时,各级各类学校要积极推进信息化校园建设,通过信息化手段,提升学校管理的精细化水平,提高管理效率,为教师学习新理论、研究新技术、创造新方法提供时间和空间,为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创造条件。

(2)改善待遇,提高信息技术教师队伍的地位

长期以来,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工作繁忙,任务繁杂,很难集中时间搞教学研究。同时,信息技术教师在职称晋升、优秀课评比等方面也不具优势,这些问题都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出台相应政策予以解决,如在增加信息技术课评比机会、适度提高绩效工资比例、在职称晋升等方面予以倾斜等等。他们有了相应的地位和待遇,必定能不断提高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而有力地促进全校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

(3)“三个结合”提高信息技术培训的实效性

一是理论学习与技术培训相结合。理论学习是为了解决思想认识问题,这是教师接纳、认同教育信息化的基础。教育改革就是要教师用新的知识观、教学观和人才观去审视、指导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实现这一目的,教师就要不断完善知识结构、提升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认知水平和应用能力。

正像正定中学校长讲的那样,“任何技术的社会作用,都取决于它的使用者。”不同的教育思想,必然产生不同的教育效果。要推进教育信息化,必须从理论上引导其转变观念。理论学习的结果最终都会体现在技术应用上。重视技术培训的做法要坚持,但绝不能忽视理论学习。只有合理安排理论培训与技术培训,实现理论学习促进技术应用水平的提高、技术应用促进理念转变“两促进”的良性发展。

二是全员培训与骨干培训相结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应以学习、掌握信息化教学设计,有效实施信息化教学活动为目标。专题培训是最常见、最有效、最简便的一种培训形式,如组织专家讲座、专题理论学习、技术实践等。这种做法能够降低培训成本,也有利于大面积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但难以满足不同层次教师的需求,有时还会流于形式。因此,培训组织者要把培训活动与学科教学工作结合起来,在具体实践中研究培训的形式与方法,在实际工作中,通过以课代训、以会代训等多种形式,把培训工作融入学科教学实践,突出实效性,最终实现“春雨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三是外出培训与请进来培训相结合。综合征集到的意见建议,今后的农村中小学培训工作应当坚持“开放、共享”理念,一要走出去,二要请进来。走出去的教师要带着任务学,回来要做报告,要把学习到的知识、经验、技能与全体教师分享,实现学习成果的扩大化;请进来,要敢于把名师、专家、大家请到校园里来直接做报告,与教师交流互动,虽然请专家费用可能要高一些,但与把教师轮番派出去相比,成本可能更低,效果要更好。

3.制度激励,改善待遇,营造提升教师信息素养的良好环境

(1)做好政策引导,提高教师提升信息素养的自觉性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张杰夫在解读《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时说:“‘观念落后是制约当下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首要原因”[5]。这一点在石家庄市农村地区体现得非常突出。

“在创新基础上推动信息化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是教育信息化的目标。” [8]这一目标要求进一步明确了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教育技术不再是可有可无的教学辅助手段,而是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转变教师观念,除了依靠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实际体验,还要依靠政策的力量。

建议教育行政部门出台关于提升教师信息素养的意见,对学校信息化装备情况做出明确规定,对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与水平提出明确要求,进一步明确信息技术课程的地位,甚至适当提高学生信息技术成绩在中考中的比重。通过政策推动,使广大教师提高对信息技术的认知水平,增强运用信息技术推进教学改革的意识,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提升信息素养。

(2)健全制度激励,调动教师提升信息素养的积极性

要提高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执行力,就要设定明确目标,制定具体措施,严格考核标准,对农村教师课堂教学过程等提出明确要求,督促广大教师自觉提升信息素养。如在评模选优工作中对教师教育技术水平实行一票否决,绩效工资的分配要考虑教师对信息化教育资源的贡献,在各类优秀课评比中突出信息技能的作用,给教师指定读书任务并要求在规定时间内提交读书笔记,规定教师每学期必须提交一定数量的信息化课程资源等。通过政策、制度强制教师学习信息知识,掌握信息技能,“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数字差距,大力促进教育公平”[8]。

同时,还要出台相应的激励机制。如为探讨运用新的教学手段提供足够的时间和必要的经费;为教师在教学中应用新技术优先配备先进装备;加大对教师参加“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的奖励力度;为成绩突出的教师颁发奖证、奖金;通过组织课程信息化技术比赛、优秀课件制作展示、优秀课堂评奖等形式,增强教师的参与意识,引导带动全体教师提高信息素养。

(3)科研促进,营造开展教育科学研究的浓厚氛围

长期以来,在农村中小学缺少开展教育科学研究的环境和条件,多数教师习惯于传统的“传、帮、带”,满足于靠个人经验应付工作。但面对新技术的挑战,只凭经验已不能满足形势发展需要。

“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教师不但要有渊博的知识,高超的艺术,还必须具备应用和善于利用多媒体技术的能力,必须是融知识与技术于一体的组织者。”[9]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敢于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和教育方法,提高信息意识,提高信息的发现、收集和利用能力,运用信息化的理念去应对、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要积极开展教育科学研究,通过教科研提升质量、提高效率;通过教科研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理念,实现从经验型教师到科研型教师的转变,在角色转变的过程中,在教科研实践过程中,实现信息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石教函[2016]139号.关于进一步做好2016年“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的通知[Z].

[2]姜玉莲.贫困地区农村中学教师信息素养需要分析及发展策略[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5.

[3]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D].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4]教基二厅函[2014]13号.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2014年度“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的通知[Z].

[5]晋浩天.解读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N].光明日报, 2016-07-11.

[6]王珠珠:凝心聚力团结协作 努力提高服务教育信息化大局的效能——在2016年全国电化教育馆馆长会上的讲话.

[7]叶渔.专家谈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融合创新推动教育现代化[N].21世纪经济报道,2016-06-24.

[8]习近平.致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的贺信[DB/OL]. http://news.xinhuanet.com/2015-05/23/c_1115383959.htm.

农村教师信息素养现状 篇7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

近年来, 国家教育信息化产生了飞跃式的发展, 尤其是基础教育信息化备受教育部门的关注, 2012年教育部发布了 《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 2010- 2020年)》 ,对教师信息素养提出“ 采取多种方法和手段帮助教师有效应用信息技术,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1]等要求。 为了响应教育信息化的号召, 教育主管部门依托“ 国培”、“ 省培”等培训方式,开展教师信息素养培训。 为制定有效的培训计划,有必要对教师的信息素养现状进行调查与评估。 基于这一目的,本文对新疆的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现状进行调查,并对调查的结果评估分析从而发现存在的问题,为有效提高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提供有力依据。

一、研究方法

1.问卷设计

首先,全面检索并分析了国内外有关信息素养评价的标准, 并以2000年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 ACRL) 制定的《 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标准》 5项标准、22项绩效指标为参照, 同时结合国内的 《 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 和《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指导意见( 试行)》 ,设计了“ 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调查问卷”。

问卷主要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为教师基本信息,了解教师的性别、文化、职称、教龄、单位所在地、执教学段、是否拥有自己的计算机、所在学校的教室是否支持多媒体教学的情况,从而在这几个方面对被调查教师的信息素养进行差异分析。

第二部分为教师信息素养水平调查量表,包括4个分量表:信息意识量表、信息知识量表、信息能力量表、信息道德量表,共25个题目。 此部分采用4点量表的方式,将每个问题的不同选择赋予一定分值。 如问题:“ 你认为在当今信息时代,及时掌握和了解外界信息,对于我们每个人重要吗? ”选择答案:( 1) 不重要( 2) 有点重要( 3) 重要( 4) 非常重要, 将这四个选项分别赋予1分、2分、3分、4分, 所有分数相加,所得的分数越高,则表示信息素养水平越高。

第三部分有5个题目,可以多选,主要调查教师关于信息素养方面培训的意见,为本文提高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意见提供依据。

2.问卷分析

( 1) 问卷项目分析

用统计软件SPSS16.0对录入、整理、分析后的量表总分由高到低排列, 得分前25%至33%者为高分组,得分后25%至33%者为低分组,求出高低二组受试者在每题得分平均数差异的显著性检验, 得出每一题项的“ 临界比率”( criticalratio,简称CR) 均达到显著水平,即CR均小于0.05。 所以认为问卷所有题项有很好的鉴别度,设计合理。

( 2) 探索性因素分析

本研究通过KMO和Bartlett检验,检验了问卷是否适合因素分析, 经SPSS数据处理分析得KMO取样适切性检验为0.908, 接近1,Bartlett球形检验卡方值为1953.804,显著性为0.000,达到显著性, 说明问卷适合做因素分析; 累计方差解释率为56.071%,表示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

( 3) 信度分析

信度即是测量的可靠性,是指测量结果的一致性或稳定性, 本研究选用了内部一致性中的Cronbach’s Alpha系数检验问卷信度, 得到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问卷Cronbach‘ s Alpha系数为0.881, 问卷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四个维度信度系数分别为:0.779、0.801、0.837、0.783。 问卷可靠性良好。

3.调查对象

2013年暑期,教育部、财政部在新疆举办了“ 国培计划( 2013) ”———新疆农村骨干教师短期集中培训、“ 国培计划”———兵团中小学教师短期集中培训项目,在此期间,本文以来自新疆各个地方中小学教师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了相关调查。 共发放问卷350份,回收问卷312分,有效问卷286份,占问卷总数的89.4%。 教师的基本信息和教学环境特征分别见表1、表2。

二、 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现状调查与统计分析

信息素养是一种可以通过教育培育的,在信息社会中获得信息、利用信息、开发信息方面的修养与能力[2]。 对教师而言,信息素养主要包括对教学相关信息的需求意识,教学信息的选择和获取,信息技术设备及素材的相关知识,各种媒体素材的加工处理,教学课件的评价和制作,信息化教学设计、实施、评价与反思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3]。 它包含了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多个层面, 本文从这几方面对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状况进行探讨。

1.信息意识

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素养首先表现在信息意识层面,具体表现为教师能否意识到自己对信息的需求,主动关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并能够根据教学需要确认学科信息需求,提出基于信息需求的问题[4]。 在信息意识方面发现, 在被调查教师中有97.3% 的教师认为及时掌握和了解外界信息很重要;86.5%的教师认为网络资源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很有帮助;90.8%的教师备课时会通过网络查询资料;44.7%的教师会组织学生使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从统计的数据可以看出,被调查教师信息意识较强,已经体会到信息技术带来的益处,但在组织学生使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方面的意识还略显不足。

2.信息知识

在信息知识方面问卷共设置了4个问题,具体对信息知识的了解程度见表3。 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 被调查教师对信息知识的了解程度大多介于 “ 比较了解”和“ 懂一点”,说明教师的信息知识仍有限,对信息知识的理解不够深刻。 由于教育信息化的核心与关键是“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5],问卷也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知识的了解程度做了调查, 根据问卷统计情况, 有61.9%的教师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知识比较了解,完全不懂的还是占极少数。

3.信息能力

教师的信息能力是关系到信息技术是否能够真正应用于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影响因素,也是信息素养中的重要内容[6]。 本次调查,重点考察了教师的信息获取能力、信息评价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信息利用能力、信息技术能力。

( 1) 信息获取能力

通过调查发现,95.6%的教师会用搜索引擎获取信息,43%的教师会通过论坛或博客获取信息,只有9.6%的教师会通过专业数据库获取信息。 这反映了:教师基本获取信息能力普遍有,但对于利用专业数据库获取信息的应用还不广泛。

( 2) 信息评价能力

在调查中,对于“ 是否会将由不同网站搜集的资料进行分析然后再采纳使用”,12.3%的教师表示总会如此,48.3%的教师表示经常如此,30.5%的教师表示很少如此,9.1%的教师表示从未如此。 可以看出大部分教师有一定的信息评价能力,但9.1%的教师从未将不同网站搜集的资料进行分析然后再采纳使用,这部分教师的数量较多,这些教师在接触到实际问题时,很难想到信息社会解决问题的普遍方法———将不同网站搜集的资料进行分析然后再采纳使用,视野中获取信息的渠道有限,所以须接受相关培训以体验信息技术带来的解决问题的便利,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教育信息化。

( 3) 信息处理能力

在问卷中, 对于上课使用课件教学的频率问题,24.9%的教师经常使用课件进行教学,34%的教师表示偶尔使用课件进行教学,30.5%的教师表示使用课件教学的频率一般,10.9%表示从不使用课件教学。 对于“ 您授课用到的课件会自己制作”这一问题,16.8%的教师表示总是如此,38.5%的教师表示经常如此,34.7%的教师表示很少如此,1.2%的教师表示从未如此。 可以看出,在学校花相当大的人力物力普及信息化的情况下,从未做过课件的教师极少了。

( 4) 信息利用能力

在问卷中,“ 对于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 48.7%的教师表示比较熟悉;对于“ 是否有过借助于信息知识来获得对其他学科学习帮助的体验”,93% 的教师表示有过这样的体验;对于“ 是否经常对自己提出问题,通过查找相关信息来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44.1%的教师表示经常如此;对于“ 是否熟练利用信息技术自主解决学科教学的问题”,95.1%的教师表示比较熟练。 可以看出,对于利用信息技术自主解决学科教学的问题,绝大部分教师表示比较熟练,教师基本的信息利用能力很好。

( 5) 信息技术能力

对教学软件的使用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大部分教师对常用的Power Point比较熟悉, 有45%的教师对办公软件比较熟悉,对于一些支持学生开展探讨型学习、 自主学习的软件如Front Page、Authorware, 这些软件的利用能力还须提高。 在问卷中对于“ 您在教学中能否合理组合利用多种媒体工具” 的问题,71.1%的教师表示能够合理组合利用,16.5%的教师表示会手忙脚乱,12.3%的教师表示不会合理组合利用。 可以看出还有一部分教师对多媒体工具的使用还没有掌握,有待提高。 在问卷中对于“ 对于利用音、 视频和图像软件对教学资源进行加工”的问题,83.5%的教师表示会利用音、视频和图像软件对教学资源进行加工,16.5%表示不会。 说明在音、 视频和图像软件方面的培训不可以松懈。

4.信息道德

在信息道德方面,调查显示,对于自己认为很有用的信息,是否会与他人交流共享,70.7%的教师表示经常会与人共享;对于某些教师撰写科研论文时大量抄袭他人作品的做法,69.4%的教师持反对态度;对于是否会购买盗版资源如盗版书、盗版光盘等,70.4%的老师表示会买;对于在计算机网络上制造和传播不良信息的行为的看法,89.3%的教师认为是很令人愤慨的。 可以看出大部分教师的信息道德水平较高,但在抵制盗版方面做的还不够。

5.综合信息素养比较分析

本文信息素养水平调查共设25个问题, 问卷满分100分。 据统计调查结果,被调查的新疆中小学教师平均得分68分,其中80分以上者占11.7%, 60分以下者占20.4%。 另外,本文对信息素养水平的整体情况作了比较分析,分别以性别、文化程度、 职称、教龄、单位所在地为自变量对教师信息素养进行比较,差异分析结果见表4。

备注:“*”为均值在0.05水平上有显著性差异“**”为均值在0.01水平上有显著性差异“X±SD”表示“平均值±标准差”

分析得出:新疆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不存在性别、 职称上的显著差异。 当以文化程度、教龄、单位所在地为自变量进行比较时,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存在显著差异。

学历在本科及以上的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明显高于本科以下。 目前中小学拥有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的教师比重不断增加,也为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整体水平的提高提供了很好的内部条件。

教龄在5年以下的教师信息素养水平高于教龄在6~15年的教师, 明显高于教龄在25年以上的教师。 究其原因是教龄在5年以下的青年教师大都是刚从学校毕业的学生,在学校接受了一定程度的信息技术教育,再者,青年教师对计算机有较大的兴趣,有较强的新事物接受能力,因而信息素养水平较高。

单位在市级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明显高于市级以下地区。 位于市里的学校软件、硬件资源配置比较齐全, 对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水平要求也较高,这样从信息技术环境和信息技术能力要求内外两方面都使得处于市里的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高于市级以下地区。

三、提高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策略

1.创设良好的信息化环境, 加强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学校信息基础设施是教师拥有良好信息素养的物质基础,在学校信息化环境搭建方面,国家实施了一系列重大工程和措施,但通过调查发现仍有70.6%的教师认为“ 学校设备不足”是阻碍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的因素之一,所以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要各尽其责,努力完成《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 2010- 2020年)》 中的发展任务:“ 结合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 针对基础教育实际需求,提高所有学校在信息基础设施、教学资源、软件工具等方面的基本配置水平, 全面提升应用能力”[1],以满足本地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要。

2.加强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教育培训, 优化培训内容

为了解中小学教师对信息素养教育的需求程度,调查了“ 你认为你现在需要有关信息素养方面的培训吗”,97%的教师表示需要, 所以要继续加强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教育培训,促使教师的信息意识与信息技能尽可能充分地结合。

问卷还调查了中小学教师需要哪些方面的信息技术培训, 有42.5%的教师需要计算机和网络使用的基本技能的培训,44.1%的教师表示需要使用信息技术开展学科教学的方法的培训,46.7%的教师需要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制作或网页设计的培训, 有15.8%的教师需要科研方面信息检索方法的培训,有21.7%的教师需要有效获取、评价、筛选信息的策略方法的培训。 可见,不同教师需求的具体信息技术培训内容是不同的,所以培训内容不能是单一的、一概而论的,要注重教师现有的知识技能水平,结合教师岗位、学科需求,建立分层次的、开放的培训内容。

3.构建多元灵活的信息素养教育模式

在“ 您认为影响培训效果的因素有哪些”一题中,有46.7%的教师选择了“ 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 有51.7%的教师选择了内容与教学实践相脱节,有28%的教师选择了“ 培训时间短”;在“ 您最希望接受的培训方式是什么”一题中,有56.7%的教师选择了一线教师指导,有41.2%的教师选择了经验交流。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仅仅依赖有关部门开展的在寒暑假进行的短期信息技术集训是不能解决这一问题的。 因此,构建多元的信息素养教育模式, 尤其是一些更贴切教师信息技术个性化需求的模式,来充分地激发和开拓教师主观能动性,是提高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关键。

农村教师信息素养现状 篇8

关键词:农村人口,健康教育,卫生保健提供

健康素养指个体具有获取、理解和处理基本健康信息和服务,并运用这些信息和服务做出正确判断和决定,维持和促进健康的能力[1]。教师健康素养不但指教师获取、解释和理解基本健康信息和服务的能力,而且指教师能够利用这些信息和服务来提升学生学习健康理念和技能的水平[2]。教师的健康与学生的健康息息相关,教师是否心理健康、是否患有传染病、是否具备完成各种职能的健康体质至关重要[3]。教师的健康素养不但是自身专业成长的基石,而且还影响着对学生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此外,健康素养还是健康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目标,也是衡量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结果或产出的重要指标[4]。为全面提高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制定了《全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规划( 2014—2020 年) 》,目标是到2015 年使全民健康素养达到10% ,到2020 年达到20%[5]。习近平在会见全国体育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代表等时也曾指出,人民身体健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是每一个人成长和实现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础[6]。为初步了解甘肃省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健康素养现状,为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提供科学参考,本课题组于2014 年9—11 月对在陇东学院参加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 简称“国培计划”) 的586 名农村中小学教师进行了健康素养现场问卷调查,结果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调查对象是2014 年9—11 月参加陇东学院“国培计划”培训班的600 名中小学教师,全部来自农村。由于调查时学员缺席10 人,本次共发放问卷590 份,回收590 份,回收率为100% ,其中有效问卷586 份,有效率为99. 32% 。年龄最大50 岁,最小21岁,平均年龄( 35. 15 ± 14. 37) 岁。男性占44. 54% ,女性占55. 46% 。在学历结构上,本科学历最多,占45. 22% ; 任教层次方面,初中教师占41. 00% ,小学教师占40. 60% ,幼师占18. 40% ; 家庭平均月收入3 000~ 5 999 元的最多,占71. 16% 。未婚教师占7. 85% ,已婚教师占71. 16% ; 离婚或丧偶占2. 05% 。

1.2方法

问卷以卫生部制定的《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 试行) 》[7]作为参考,根据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特点,制定相关的调查问卷,内容主要包括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和健康知识、健康行为、健康技能,其中健康知识21 个指标,健康行为12 个指标,健康技能13 个指标[8]。所有调查问卷均现场发放,采取不记名,个人独立填写方式,并现场回收问卷。

1.3统计分析

调查数据采用双录入核对方式,然后采用SPSS 18. 0 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描述。

2 结果

2.1教师健康知识知晓情况

由表1 可见,如果按是否具备健康素养的标准判断,即答对全部知识的80%计算[9],具备健康知识的仅占24. 91% ,低于2012 年全国教师健康知识具备率( 35. 49% )[10]。在21 个所选的健康知识中,586 名中小学教师健康知识掌握程度( 行为正确率) 相对较高的3 项分别为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 81. 74% ) 、给孩子打预防针能够预防哪类疾病( 81. 23% ) 、成年人每天正常的睡眠时间( 80. 03% ) ,知晓程度较差的分别是学校的办学目标( 25. 26% ) 、女性的乳房自检( 28. 62% ,仅以女性教师核算) 、成年人每天的饮水量( 32. 08% ) 。

2.2教师健康行为情况

从表2 来看,在所选的12个健康行为中,586 名中小学教师掌握程度( 回答正确率) 总体水平并不高,其中健康行为正确率排名前3位的分别是在室内经常开窗通风( 81. 91% ) 、曾经接种过乙肝疫苗( 80. 03% ) 、正确回答刷牙时间( 77. 99% ) ; 而正确率较低的是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 7. 68% ) 、经常喝牛奶( 18. 43% ) 、早起空腹是否有喝白开水的习惯( 31. 74% ) 。另外,按是否具备健康素养的判断标准,即答对全部变量的80% 计算,具备健康行为的仅占10. 41% ,只是全国教师水平( 19. 91% )[10]的52. 29% 。

2.3教师健康技能情况

在13 个所选健康技能中,586 名中小学教师健康技能具备率排名前3 位的分别是高压电标识、易燃易爆物品标识和遇到火灾时的处理,具备率分别达到89. 76% ,88. 05 和87. 03% ; 而排名较低的后3 位分别是正确洗手的步骤、认识“OTC”标识和认识放射物标识,具备率分别只有25. 09% ,31. 40 和54. 27% 。如果按是否具备健康素养的标准判断,即答对全部变量的80% 计算,具备健康技能的仅占32. 76% ,高于2012 年全国教师健康技能水平( 22. 78% )[10]。见表3。

2.4教师总体健康素养

如果按是否具备健康素养的标准判断,在21 个健康知识、12 个健康行为和13个健康技能指标中,答对37 个及以上的作为“具备健康素养”,否则作为“不具备健康素养”。从总的调查结果来看,586 名“国培计划”中小学教师具备健康素养的总体水平较低,只有12. 63% ( 74 /586) ,与2012年全国教师健康素养水平( 18. 50% )[10]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 健康知识、健康行为、健康技能具备率分别为24. 91% ( 146 /586) ,10. 41% ( 61 /586) ,32. 76%( 192 /586) 。见表4。不同年龄、工作年限、任教层次、婚姻状况、家庭月收入组间总体健康素养具备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值分别为4. 842,9. 362,6. 283,4. 990,32. 802,P值均< 0. 05) ; 而在性别、学历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χ2值分别为0. 497,2. 286,P值均> 0. 05) 。

注: ( ) 内数字为具备率/% 。

3 讨论

教师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础,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特别是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过程中,要求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增强学生健康素质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目标之一,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11]。健康教育是提高个体健康素养水平的有效途径,也是开展各类健康素养促进活动的适宜切入点[12]。而学校健康教育是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校健康教育资源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和利用,能有效促进我国公民健康素养的整体提升[13]。有研究证明,绝大多数教师认为“学校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健康素养的最佳途径,约1 /2 的教师认为以多种形式开展健康教育能更好地改善学生健康素养[12]。因此,对教师的健康素养进行调查研究具有深远意义。本调查显示,女教师的健康知识、行为、技能和总体健康素养均高于男教师,可能与女性的身份有关,在家是自己孩子的母亲,在学校成了学生的老师,为了孩子和学生更愿意主动去获取与健康有关的信息,并把这些知识运用于生活和教学当中。不同学历的教师健康素养具备率本科、专科和中专学历教师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本科学历毕业的教师健康素养水平比专科和中专学历的教师高,可能与受教育背景有关,学历越高,阅读与理解能力相对较高,自我保健意识也就相对较强,往往会主动获取各种健康信息和服务,从而促进自身健康行为的形成。不同年龄教师的健康素养水平也存在差异,20 ~ 30 岁和41 ~ 50 岁年龄段的教师健康素养水平均低于31 ~ 40 岁年龄段教师。20 ~ 30 岁年龄的教师,可能由于健康状况良好,对健康的关注程度不高; 41 ~ 50 岁年龄段的教师,可能是由于获取健康信息的途径相对较少,尤其是不经常上网或对计算机的掌握不够熟练所致。不同家庭月收入之间健康素养水平也存在差异,月收入低于3 000 元的家庭健康素养最低,月收入在6 000 ~ 9 999元之间的家庭健康素养最高。可能是因为收入高者会主动去寻求自身所需要的健康知识及信息,并形成良好的健康行为方式,但达到一定水平又有所下降,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另外,在工作年限方面,处于5 ~ 9 a教龄的教师健康素养水平最高,形成向两边逐渐降低的趋势; 任教层次上差异不明显,担任小学和幼儿年级的教师健康素养相对稍高,可能与该学龄阶段的学生所需掌握的知识内容有关; 在婚姻方面差异明显,已婚教师的健康素养最高,其他都偏低,可能是因为步入已婚阶段后,生活变得更为规律,又面临生育和教育子女的责任,因此更注重自己的生活方式与健康行为[14]。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甘肃省586 名农村中小学“国培计划”教师具备健康素养的比例整体较低,比全国教师健康素养的整体水平( 18. 50% )[10]低5. 87 百分点,但比2008 年全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 6. 48% )[9]高出6. 15 百分点,比2012 年全国居民健康素养的总体水平( 8. 80% )[15]高出3. 83 百分点,同时也比2013 年全国居民健康素养总体水平( 9. 48% )[16]高出3. 15 百分点。其中健康行为素养具备率最低,只有10. 41% ,表明农村中小学教师虽然具备一定的健康知识,但并不能把健康知识转化到健康行为上,可见健康知识理论的知晓与健康行为的掌握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异,亟待提高。根据知信行理论,如果要树立正确的信念和形成良好的健康行为方式,就必须提高知识的知晓率。因此,今后在促进教师健康素养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教师基本健康素养知识的宣传和普及,还要提高教师健康教育素养的知识和水平。近年来不少中小学教师受各种内外压力的影响,身体都处于亚健康状态,甚至许多教师出现职业怠倦,工作满意度和幸福指数下降,心理健康问题严重。这种不健康的心态往往会给学生带来不良影响,甚至比教师的学科知识和教学方法更为重要[17]。

农村教师信息素养现状 篇9

一、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现状

笔者身处教师职后培训机构二十余年,出于培训需要,对本地区农村学校常有调查研究。2007年10月至12月,调查了所在县区农村中小学校教师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状况,结果显示:虽然该地区,凡是1955年1月1日以后出生的在职教师98.85%已通过信息技术初级学习,73.2%的在职教师又通过了信息技术高级学习,然而调查中,只有50%左右的在职农村教师初步具有了基本的信息技术操作技能、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及网络基础知识等;10%左右的农村在职教师基本了解一些常见的应用软件和编辑软件(如办公软件、演示文稿、Photoshop等图形图像处理软件、Authorware、Flash动画制作 软件、Frontpage、Dreamweaver等网页制作软件) 等方面的内容;3%左右的农村在职教师可初步利用信息手段在与学科整合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

目前,中小学教师远程教育培训工程已全面开展,这正改变着教师工作、成长的方式和环境,引导着教师深远、长足地发展。而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存在,尤其是教育技术能力的缺乏,影响了教师的持续发展,特别是农村教师,其发展与预期的目标存在较大的距离。现代教育虽已走进广大农村中小学,但在实施中存在着不少障碍,尤其突出的是农村教师普遍缺乏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教育装备不足,缺乏运用教育技术等。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掌握现代科技信息,具备现代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能力,而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不良的信息素养现状,将使新课程教学改革、校本研修、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群体素质的提升受到很大影响,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的种种状况着实令人担忧。

新一轮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正全面铺开,面对农村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普遍存在低效状况,如何促进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如何避免以往的培训效能达不到的问题,关注教师真正发展的目的性,是师训和教师发展值得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农村学校对教育技术能力关注分析

1. 认识不到位

在山区农村,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教师缺乏应有的上进积极性要求,对信息化认识是不到位的,对教育技术能力的内涵没有真正把握实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自己的教育素养的提升。

一是在培训学习中,只注重教育技术中技术方面的学习,而忽视现代教育教学理念的更新,如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设计等内容的学习与研究,因此可能造成教师在实践运用中,教育技术与课堂教学缺乏真正需要的有效结合。如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有很大部分教师对新技术特别敏感,也乐于学习和运用,而且不断把所学信息技术与自己的课堂教学设计相结合,但由于新的教育理念的缺乏,出现就技术而用技术的现象,而很少考虑技术对课堂教学效果产生什么不良影响,因此,这样的设计可能模糊学生在学习欣赏中学习的目标,偏离学生关注的方向,错解课堂的重点等,这很明显抹杀了现代教师们拥有教育技术能力的原始初衷。

二是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导向偏差,未能正确认识教育技术辅助教学的实质。如在很多教学教研活动中都强调:“……公开课、优质课评比中,必须使用多媒体,否则扣分……”这是一种不良导向,忘记了教育技术应为教学内容服务的手段,更可能导致竞赛课堂教学中技术泛化的倾向,而不对教学需要进行深入钻研,为得分而操作机器的本末倒置。

2. 运用环境普遍缺失,教学硬件跟不上

教师学而不用,这是在教育技术应用中存在的普遍现象,也是教育技术能力提升的主要障碍之一。在农村学校的普通课堂,教育技术运用率是很低的,如在对该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掌握及运用的调查中,运用教育技术教学,只是在有县级以上教学竞赛时用一用,做一个“花架子”,秀一秀教学而已,其他时候根本不用。对该地区片中心小学以上的农村中小学66所学校进行调查,其中10所学校教师没有配置电脑;配置电脑数与教师人数比在10%以下的有37所学校;配置电脑数与教师人数比在11%~20%的有11所学校;配置电脑数与教师人数比在21%~35%的有5所学校;配置电脑数与教师人数比在40%的有5所学校。这种环境的惰性,引发人的惰性,这样,教师想去运用教育技术手段教学,而又懒得去“组织”这些“人的”“物的”……在山区农村学校要真正运用教育技术手段教学是艰难的。

三、如何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

教育技术与教育技术能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教育技术是一种工具,教育技术能力是对教育技术的掌握和运用的效能体现,教师只有明确认识、提升认识、加强学习与常运用,其教育技术能力才能得以形成与提升,教育技术能力实效也才得以发挥。在促进教育信息化的实现中,以教育技术能力提升促进教师的整体素质的提高。

在农村,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薄弱具体映射了如下问题:学校提供的培训条件、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教师积极自主学习的要求、教师的教育教学基本功、教师工作的环境条件等欠缺。

1. 培训先行,且有针对性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获得与提升,大多是在职后,这就说明教师的职后培训是一个关键环节。职后教师的培训不同于儿童的培训,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David Kolb) 提出了成人经验培训圈理论,这种理论同样实用于教育技术培训。根据该理论,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教师在基础教育课程深刻变革与教育信息化浪潮中急需教育技术具体技能, 及其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应用经验,这些是培训的内容与目标;第二阶段,在培训过程中,教师必须有机会在自身原有经验的基础上观察与思考这些新经验;第三阶段,教师在训练过程中结合自己的观察与思考,创造性地对教育技术技能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经验重新表达与建构,形成逻辑完整的理论体系;第四阶段,教师把上面形成的教育技术技能、设计技巧、整合应用的理论与方法运用于自己的教学实际,在具体学科任务与实践中做出自己的设计决策,使其转化成教育技术能力。

这类培训属于全员参与,不仅一线教师,各行政主管教学领导都需包括在其中。学习内容从教育理念、教育教学理论、学科教学知识、教学基本功、教育技术技能等进行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全方位培训。

从2013年下学期开始,湘西州龙山县就开始组织该区域教师进行了分学科、分阶段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近千人已经获证。该县通过近一年来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截至目前,该县域80%以上教师开通了个人空间,空间数4469个,班级空间1173个,实现了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成了县域优质课堂专递系统(包含:录播教室、教学资源实时录制直播点播系统、教学资源管理系统、互动教学控制平台、网络通道、终端系统),且该系统具有精品课堂、名师课堂建设功能。实现城区优质课堂向全县73所学校的每间教室同步传递。且在师资特别薄弱的农村学校建设的第一批8个双向音视频的互动教室,可实现学生参与城区优质课堂的问答等教学活动等。整个系统现已投入运行,在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中,成为全国率先投入。

2. 促进教育教学理念更新,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

现代教育教学理念是教育技术能力形成的核心因素之一,农村中小学教师日常工作较繁重,虽然培训学习占主动地位,但学员参训大多是迎合上级或其他学校的形式检查、学分登记规定等各方面原因而学习,所以可能造成学习效率偏低,教师发展不均现象。薛梅一文所述:“……校领导要为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提高提供良好的培训环境条件,教师才能不断地学习,了解现代教育教学理念,了解教育教学的最新动态,学习选取适合自己提高的东西……校长要为教师起到引领作用,提供适当的学习时间,营造好的学习氛围,提供好的学习场所,与教师互帮互学,促进教师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能力。”

3. 深化学习,创设条件,积极运用

教师教育技术提高的过程应是一个“学习—实践 —反思—再学习 —再实践—再反思”的循环过程,这说明短少的培训时间是很难达到运用和掌握教育技术能力目标,坚持长期的实践学习和运用是关键,在农村学校,领导要重视,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支持和资金投入,建设符合要求的教育技术运用的环境,给教师一个自己的演练平台,组织老师相互观摩学习别人的长处,完善自己的各种能力,使培训的理论基础得以深化、教育教学基本功时时演练加深等。并且在这种好的导向中,让教师明确,只有让自己具备应有的教育技术能力,才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才不“落伍”,达到自我提升的认识效果。

4. 加大农村学校信息化建设投入,夯实教育技术能力实战基础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是在教师实践的基础上逐渐成熟起来的,为教师提供良好的信息化环境条件,可强化教师使用教育技术,督促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交互式优势开展日常教学活动,更可发挥信息化建设效益。如湘西州龙山县近一年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将教育信息化建设资金3000万元列入2014—2019年财政预算,目前对农村片小均已配备55寸交互式触摸液晶一体机(含绿板、备课仪),光纤接入互联网。教学点将在年底前全部建设到位(42寸液晶电视 + 电脑)。发挥着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给予其良好的展示平台。

5. 加强激励机制的建设,促成以点带面的全员发展

鉴于教育技术能力的几大要素及教师队伍结构状况,要提高农村学校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可开展以下活动及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互助方式提高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在农村,由于老教师占的比例较大,他们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相对丰富,对于教材的处理、重点难点的掌握、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思路的设计等相对于青年教师都很到位,在老教师的带动下,青年教师可快速成长。另外,青年教师学习能力强,接受新事物快,在信息技术学习和运用中可以帮助老教师加快利用信息资源,设计图、文、声、像并茂的教学课件等方式,促使其共同提高。

农村教师信息素养现状 篇10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村小学教师,信息素养,调查与分析

1 课题背景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全面提高农村人口整体素质, 重点要抓好农村教育的发展, 尤其是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关键在于农村教师, 农村教师素质状况直接影响新农村建设的过程及成效。而在信息时代, 农村教师信息素养状况对农村教师素质的提高起着关键作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也明确指出要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 提高教师信息素养。江西是基础教育大省, 近年来, 江西省委、省政府和省教育厅高度重视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 在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教师信息化教学技能培训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取得了一定成效, 教师信息素养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随着近几年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 农村教育得到了一定发展, 但城乡教育差距依然明显, 城乡教师综合素质参差不齐。教师队伍中信息素养整体水平还比较低, 极大的抑制了农村教育的发展, 也阻碍了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为尽快提升江西农村教师信息素养使其在缩小江西城乡教育发展中发挥作用, 我们申请了江西省教育规划课题进行专门研究。

2 课题调研内容及调查对象、方法

2.1 课题调研内容

信息素养是指可以通过教育所培育的, 在信息社会中获得信息、利用信息、开发信息方面的修养与能力[1]。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是指各类教师知道如何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以获取相关教育信息, 以便对信息环境中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做出设计、应用、评价、管理的新型综合教学能力[2]。它不单纯指会计算机操作, 而是一个综合性的素养, 既包括人文的又包括技术的, 具有更为丰富的内涵, 主要包括:教师的信息意识、信息道德、信息知识和信息能力。本课题的调研主要围绕两方面展开:一是调查目前农村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基本情况, 以赣州市农村小学教师为例;二是分析总结农村小学教师信息素养存在的问题, 为后期解决对策提供依据。

2.2 课题调研方法

主要通过文献资料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观察与实地研究法、数据统计分析法 (EXCEL软件) 等进行专题研究。

2.2.1 问卷调查法

调查对象选取:课题组选取了赣州市十九个县区 (市) 的26所农村小学的部分教师共计500名作为调查对象 (样本) 。为使所选样本更具有代表性, 除了遵循抽样调查的一般步骤、原则、方法外, 还考虑到以下因素:教师所处区域, 覆盖了赣州市的所有县区 (市) , 个别偏远山区, 基础教育相对落后, 抽取样本稍多;教师所教科目, 调查对象以语文、数学学科教师为主, 还包括音、体、美等学科教师 (不包括计算机老师) ;同时考虑到教师的学历、教龄、性别等可能对信息素养产生的影响。力争使所选调查对象的专业、教龄、学历等分布均匀。

调查时间:2011年3月—2011年9月。

调查问卷发放: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 问卷主要通过邮寄、面谈、网络、电话等途径发放和回收。

有效问卷:收回500份, 回收率100%。其中有效问卷486份, 占回收问卷的97.2%。

2.2.2 访谈法

利用小学校长培训和骨干教师培训的机会, 有针对性地选择了32名学科教师进行了访谈交流, 以更具体了解调查对象信息素养基本情况、学校实施信息化教学的环境以及开展信息化教学的真实想法和感受。

3 赣州市农村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现状调查与分析

根据教师信息素养的结构, 课题组从教师的信息意识、信息道德、信息知识和信息能力四个方面, 来调查赣州市农村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现状。

3.1 教师信息意识状况

信息意识是指人的信息敏感程度, 是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的各种现象、行为、理论观点等从信息的角度理解、感受和评价[3]。教师对待信息技术的态度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教师的信息意识, 课题组从教师对信息技术重要性的认识、使用信息技术的主动性和利用网络资源的积极性进行了调查。

3.1.1 对信息技术重要性的认识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农村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 不仅带来教育方式的巨大变革, 更从教育观念上引发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的深刻变革。对于“您认为信息技术对提高教学质量所起的作用”一题, 有11.9% (58名) 的教师认为信息技术对提高教学质量所起的作用非常大, 有38.9% (189名) 的教师认为信息技术对提高教学质量所起的作用较大, 认为信息技术对提高教学质量所起的作用不大的为49.2% (239名) 。从对信息技术作用的认识来看, 有近一半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

3.1.2 使用信息技术的主动性

合理使用教学媒体工具能够激发学生兴趣, 启发学生智慧, 使课堂教学丰富多彩。当问及“您在课堂教学中使用计算机、投影仪等现代媒体的情况”时, 有10.5% (51名) 的教师选择“经常主动使用”, 有56.4% (274名) 的教师选择“讲授示范课用”, 有33.1% (161名) 的教师选择“从不使用”。从中可以看出, 大部分教师只在讲授示范课时才使用计算机、投影仪等现代媒体, 从不使用计算机、投影仪等现代媒体的占有相当大比例, 仅有少数教师能经常主动使用计算机、投影仪等现代媒体。可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缺乏使用信息技术的主动性。

3.1.3 利用网络资源的积极性

互联网逐渐普及, 计算机网络已经成为信息技术的核心。2006年至2007年, 赣州市实行了“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 以促进农村教育跨越式发展, 实现优质资源共享[4]。当问及“您是否经常利用网络搜索相关教育教学资源”时, 只有95名教师经常利用网络搜索相关教育教学资源, 约占总人数的19.5%, 有273名教师偶尔利用网络搜索相关教育教学资源, 约占总人数的56.2%, 有118名教师从未利用网络搜索相关教育教学资源, 约占总人数的24.3%。教师利用网络获取教学信息的意识还很薄弱, 对网络的利用水平不高。

综合教师对信息技术重要性的认识、使用信息技术的主动性和利用网络资源的积极性三个方面可以看出, 赣州市农村小学教师的信息意识不强。

3.2 教师信息道德状况

信息道德是指在信息领域中用来规范人们相互关系的思想观念与行为准则[5]。它规范着个人信息素养的发展方向, 对教师来说显得尤为重要。课题组主要通过教师的学术行为规范情况、对于制造和传播不良信息行为的态度、对学生进行信息道德教育的情况这三个方面来调查。

3.2.1 教师的学术行为规范情况

网络在给教师带来获取信息的便利时, 也有一些教师无视别人的知识产权, 剽窃他人研究成果, 造成严重的学术腐败。对于“您认为剽窃他人的学术成果这种行为”的调查, 85% (413名) 的教师认为很可耻, 其他认为无所谓。但是当问及“您在科学研究中是否详细标注参考和引用文献”时, 只有8.7% (42名) 教师表示总是详细标注参考和引用文献, 有55.4% (269名) 教师表示偶尔详细标注参考和引用文献, 还有35.9% (175名) 教师表示从未详细标注参考和引用文献。

3.2.2 教师对制造和传播不良信息行为的态度

目前不良信息横行网络, 这些不良信息违反社会道德, 危害信息安全, 甚至有的触犯法律。教师应该坚决抵制制造和传播不良信息的行为。当问及“遇到有人恶意在网上散布不良信息, 您会如何对待”时, 3.5% (17名) 的教师表示会“向相关部门举报”, 66.5% (323名) 的教师对此“感到气愤”, 24.3% (118名) 的教师表示“感觉无聊”, 5.7% (28名) 的教师认为这是“个人自由”。

3.2.3 教师对学生进行信息道德教育的情况

小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薄弱, 作为教师, 既要做到不向学生传播封建、暴力、淫秽等不良信息, 还要有意识地对学生加以引导, 培养其辨认和抵制不良信息的能力, 以利于学生信息道德的养成。调查显示, 当问及“您是否经常向学生讲授互联网的利与弊, 教育学生辨认和抵制不良信息”时, 26.6% (129名) 的教师选择“经常”, 62.1% (302名) 的教师选择“偶尔”, 还有11.3% (55名) 的教师选择“从未”。

综合以上三个方面的调查数据可以看出, 绝大部分教师对网络道德有比较高的的正确认识, 但也有部分教师在认识上存在偏差, 在具体行为中有一些违反信息道德规范的做法, 存在“知”和“行”不统一的现象, 信息道德不够完善。

3.3 教师信息知识状况

信息知识是是一切与信息有关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教师的信息知识主要包括信息系统的基本常识和常用教学软件的安装和使用知识, 如信息技术的基本常识与历史、信息系统的工作原理、信息系统的结构, 常用教学软件的安装和使用知识等[6]。对此, 课题组就教师对信息系统相关知识和计算机软件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了调查。

3.3.1 信息系统相关知识

信息系统相关知识主要有:信息技术术语、计算机硬件维护知识、计算机网络运行原理、多媒体结构和工作原理等。

从表1中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 懂一点儿信息系统相关知识的教师占有较大的比例, 非常熟悉信息系统相关知识的教师所占比例很小, 对于计算机网络运行原理, 多达48.3%的教师完全不懂, 对于多媒体结构和工作原理, 还有35.8%的教师完全不懂。可见, 赣州市农村小学教师信息系统相关知识十分欠缺。

3.3.2 常用教学软件的安装和使用知识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 经常需要一些软件来进行教学设计, 如Word、Excel、PowerPoint、网页制作软件 (如Dreamweaver) 和图像处理软件 (如Photoshop) 等, 如同教师的工具一样, 教师应该熟练掌握这些软件的安装和使用知识, 就此课题组设计表格 (见表2) 进行了调查。

从表2中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 教师对Word软件掌握得相对好一些, 有15.4%的教师非常精通Word软件的安装和使用知识, 有59.3%的教师比较精通Word软件的安装和使用知识, 有22.4%的教师会一点儿Word软件的安装和使用知识, 还有2.9%的教师对Word软件的安装和使用知识完全不会。对于Excel软件的安装和使用知识, 非常精通和比较精通的教师所占比例共有49.4%, 会一点儿和完全不会的教师所占比例共有50.6%。对于PowerPoint软件的安装和使用知识, 非常精通和比较精通的教师所占比例共有52.9%, 会一点儿和完全不会的教师所占比例共有47.1%。而对于网页制作软件和图像处理软件的安装和使用知识, 教师掌握得很差, 仅有0.6%的教师非常精通网页制作软件的安装和使用知识, 完全不会网页制作软件的安装和使用知识的教师所占比例高达75.5%;仅有1.2%的教师非常精通图像处理软件的安装和使用知识, 完全不会图像处理软件的安装和使用知识的教师所占比例高达72.2%。

对于网页制作软件和图像处理软件知识非常精通和比较精通的教师, 没有一个是40岁以上的教师, 而且男教师明显多于女教师。而对于Word软件和Excel软件的安装和使用知识, 完全不会的全是50岁以上的教师。可见老教师对于常用教学软件的掌握, 比年轻教师有明显的差距。总体来说, 教师对于常用教学软件的安装和使用知识非常匮乏。

综合教师对信息系统相关知识、常用教学软件的使用和安装知识的掌握情况, 不难看出赣州市农村小学教师的信息知识不丰富。

3.4 教师信息能力状况

信息能力是指运用多种信息知识、技术、工具和手段去解决所遇到信息问题的能力。教师信息能力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从事信息活动时所具备的能力。[3]课题组着重从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加工能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能力和信息化教学能力这四个方面来设计问卷进行调查。

3.4.1 信息获取能力

获取教学信息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基础, 教师首先要具备多种获取信息的能力。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一般有以下几种:通过教学参考书等纸质图书、通过电子图书馆或光盘上的电子图书、通过专业数据库、通过互联网、通过与别人交流等。为此, 课题组设计了一个扩展多项选择题, 就教师获取有关教学信息的主要途径进行调查 (见表3) 。

从调查结果来看, 纸质图书仍是教师获取教学信息的重要途径, 而利用互联网这种途径获取教学信息的教师不到一半, 利用专业数据库这种途径获取教学信息的教师不到三分之一, 说明大部分教师仍然过分依赖传统的途径来获取教学信息, 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信息的能力略显不足。

3.4.2 信息加工能力

信息加工能力是创造信息的基础, 当问及“您能够对下列哪种形式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时, 统计结果显示, 50.4% (245名) 的教师只能对文本信息进行编辑加工, 而对于声音、图形、图像信息, 79.2% (385名) 的调查对象表示不能编辑加工, 更有近一半教师对文本信息也表示不能做到编辑加工, 说明教师信息加工能力欠缺。

3.4.3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能力

通过教师利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层次, 可以反映出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能力。当问及“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中, 您能做到哪些”时, 能做到把信息技术作为演示工具的有470人 (96.7%) , 能做到把信息技术作为交流工具的有274人 (56.4%) , 能做到把信息技术作为信息加工工具的有195人 (40.1%) , 能做到把信息技术作为研发工具的仅有28人 (5.8%) , 还有17人 (3.5%) 甚至上述均做不到 (见表4) 。

可见, 赣州市农村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有限, 绝大部分教师停留在较低层次上。

3.4.4 信息化教学能力

教师只有具备信息化教学能力, 才能经常性地开展信息化教学。当问及“您是否经常通过网络进行在线授课, 并发布学生作品”时, 只有22名 (占4.5%) 教师表示“经常如此”, 多达365名 (占75.1%) 教师表示“从未如此”。可见, 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低下。

综合赣州市农村小学教师教师信息的获取能力、信息的加工能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能力、信息化教学能力这四个方面来看, 赣州市农村小学教师的信息能力不高。

4 存在的主要问题

透过赣州市农村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现状, 通过分析不难发现农村小学教师信息素养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 农村小学大都地处偏远、交通不便、信息闭塞, 基础设施和师资力量都很薄弱

信息技术配套设备、实验仪器、文体器材、桌椅配备等尚未达到国家颁布标准, 还有部分农村小学没有图书室、阅览室以及音体美等设备, 更不用说电子阅览室、电子备课室了。农村小学教师年龄结构比例失调, 五十岁以上的教师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学历发展也极不平衡, 在四十岁以上的教师中, 有相当大的比例是民办教师转正的, 学历层次比较低, 而且教学压力大, 因而大部分教师兼职音乐、体育、美术等课程, 教学任务比较重, 少有时间学习信息技术方面的最新知识, 更没有精力去搜索、筛选、加工教育教学资源, 信息素养难以得到提升和发展。

(2) 很多农村小学教师思想意识落后, 教育观念陈旧

有很多农村小学教师满足于现有知识水平, 得过且过, 不思进取, 对信息技术不感兴趣, 缺乏拓展专业发展空间的动力, 存在的问题其实不是年龄和精力问题, 而是心态问题, 是思想意识比较落后的问题, 归根结底还是没有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很多农村小学教师安于现状、教育观念陈旧, 不愿意接受新生事物, 习惯于知识灌输式的教学方式, 漠视现代化教育理念, 不能充分利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教学实践, 教育教学中缺乏与学生的合作与交流、漠视学生的差异、不能做到因材施教。

(3) 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管理水平落后

由于农村小学在教育信息化方面起步较晚, 经验不足, 绝大部分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管理水平落后,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重视设施配备、轻视日常应用;二是重视硬件建设、轻视软件资源。

(4) 对农村小学教师的培训力度不够

虽然各级教育部门对教师进行过信息技术培训, 但是培训的力度远远达不到要求, 培训过程大多流于形式, 培训方法、内容不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 更缺少完备、健全的促进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的具体奖励、推动机制。且存在以下几个误区:从培训内容来看, 注重技能操作方面的培训、忽视教育理论方面的培训;从培训模式来看, 培训层次和模式单一, 忽视教师的基础差异;从培训实施来看, 注重培训过程, 忽视评价和反馈。

本次调查对赣州市农村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现状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掌握, 透过分析总结了农村小学教师信息素养存在的问题。如何针对现状和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对策和实施方案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也是本课题后续研究目标。

参考文献

[1]王吉庆.信息素养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9.

[2]钟志贤, 王佑镁.关于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状况的调查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 2003, (1) :65-69.

[3]孙广利.江西省中学数学教师信息素养现状的调查研究[D].南昌大学, 2012.

[4]陈桂南, 胥经华.赣州市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调研[J].中国电化教育, 2010, (1) :42-46.

[5]何杨请.贵州省民族地区高师院校信息素养教育研究一以黔西南师专为例[D].西南大学, 2008.

农村教师信息素养现状 篇11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6A-0012-01

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教育信息化,教师必须具备较高水准的信息素养才能适应新时期教育教学工作的要求。然而,笔者在进行本县域教师信息素养情况调研后发现,部分教师面对现代教育技术装备无所适从,运用水平仅仅停留在初级层面,更谈不上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装备创新课堂教学模式。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课堂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不利于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那么,中小学教师应具备哪些信息素养?有哪些因素影响了农村中小学教师个人信息素养的提升?如何提升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个人信息素养?笔者就这些问题作如下探讨。

一、中小学教师应具备的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这一概念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Poul Zurkowski)于1974年提出,他认为信息素养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的技术和能力。我国对信息素养概念的研究与探讨以王吉庆教授的《信息素养论》等为代表性论著。尽管各家论述存在差异,但专家们普遍认同信息素养主要涵盖信息意识、信息技能和信息道德三个层面,因此教师也应具备这三个层面的信息素养。

二、制约教师提升个人信息素养的因素

基于对信息素养概念、标准的认识,笔者认为制约教师提升个人信息素养的主要因素有四个:

(一)学校教育技术装配水平。齐全的教育技术装配可为教师提供提升信息素养的良好实践平台。自2010年起,本县域实施了“薄改”仪器项目等教育技术装备水平提升工程,全县农村中学所有教学班均已装配多媒体教学设备,中心校多媒体设备覆盖率平均达60%。据此,笔者认为,本县域教育技术装备已较为齐备,但仍需继续提升装备水平,为农村教师提供更为完备的实践平台。

(二)专职信息技术教师的配备。经调查,本县域专职信息技术教师配备情况并不理想,所有中心校、初中的专业信息技术教师加起来仅5人,其余均为兼职教师,村级小学目前尚未配备信息技术教师。这一现状严重制约着教师个人信息素养提升。

(三)制度保障。目前相关的政策性或纲领性的制度与机制还不够完备,这很容易导致教师信息素养提升工作无据可依,易偏向、走题。

(四)教师信息意识的树立。外部设施、条件改善了,并不代表教师个人信息素养就能迅速提升。教师是否不断提升个人信息素养的愿望,才是能否实现提升的关键因素。笔者在调查过程中发现,许多教师受制于工作压力、学习环境等,难以有效、持续地参与信息素养培训活动。

三、如何提升教师个人信息素养

笔者认为,要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一方面要为教师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另一方面要引导教师加强自我修为,两者相互结合,相互促进。

(一)外部提升。教育主管部门要采取多种措施,激励教师提升信息素养:首先,加大投入,进一步提升学校教育技术装配水平。其次,有计划地增配专业的信息技能人才,并从工作奖励、个人提升等方面鼓励他们努力工作。最后,形成和完善提升教师信息素养的指导意见、条例法规和培训机制,形成一套完整的培训体系。学校在提升教师个人信息素养方面也应起积极作用,学校管理人员应具备一定水准的信息素养,将教师个人信息素养提升工作常态化,充分利用各类资源有效开展校本培训、技能展示评比、教研组传帮带等活动,并让每一位教师都能参与其中。

(二)内部提升。现在常有这样的现象:学校得到新设备,教师却弃之不用,甚至连设备的包装都没打开。这反映了部分教师安于现状,在新型教育教学模式的接受上“灵敏度”不高,从思想认识到行动均处于被动层面而非主动层面。教师应提高自我要求,一要树立起强烈的信息意识,制定学习计划,积极参与信息化教育技能与实践培训活动,有目的、有意识地提升个人信息技能。二要通过网络自学或与同事交流等灵活多样的方式,逐步提升运用信息化设备收集、整理教育信息的能力,并在日常工作中创造性地运用信息技术。三是在前两点的基础上进行批判性思考,不盲从,从而达到个人信息素养水平的新高度。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领导应该多加引导,运用外部提升手段促使教师提高思想认识,以达到变被动为主动的目的。

总之,提升教师个人信息素养是一个系统工程,教育主管部门、学校、教师都应本着适应时代需要、不断开拓进取的原则,在这一系统工程中各司其职,以实现全面提升教师个人信息素养的目标。

农村教师信息素养现状 篇12

●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队伍的状况

以山东省中部某县区为例, 从1997年开始在初中学校开设信息技术课, 并在中考时加试计算机科目。2001年开始为中小学配备教学用机, 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发展到现在, 乡镇驻地以上中小学校已全部建成校园网并连入教育城域网。小学三年级以上学校全部开设信息技术课。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状况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教师队伍总体上缺乏

普及信息技术教育需要大量的专业教师, 在广大的农村中小学教师缺乏和老龄化现象普遍的情况下, 某县的5个乡镇的所有小学连一个专业教师都没有。在师范类毕业生不能满足学校教学需求的情况下, 90%以上的农村中小学只能挑选相对年轻的教师 (有的村办小学教师的平均年龄达到47.1岁) , 通过短期培训后以兼课教师的身份任教信息技术学科。

2.教师队伍的专业水平整体偏低

因缺乏专业教师, 经过短期培训后任课教师都是兼课教师。培训了什么知识就讲授什么知识, 其他的很少再去给学生拓展。兼课教师大都是学校的骨干教师, 一般都担任班主任工作, 而且任教语文或数学等大科目。学校、班级的日常工作繁多, 兼课教师在课后进行信息技术教研的时间就非常少了。某村办小学的一位副校长担任整个学校三至六年级的信息技术课教学 (学生总共有128人) , 因各种原因课程经常被调换成其他学科。大部分兼课教师在上信息技术课时, 因遇到计算机设备或软件故障无法排除的情况而影响正常开课, 于是干脆不再上信息技术课, 只有应付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检查的时候才开课。长此以往, 教师的信息技术教学能力始终维持在先前的偏低水平。

3.信息技术教师继续教育的机会相对少

大量的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不能够及时地参加各级教育部门组织的继续教育培训。在了解的15所农村中小学校中, 有8所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已有3年没有参加过任何形式的教育培训, 有10所村办小学的信息技术兼课教师从来都没有出去学习过。专门学习的机会少, 专业知识得不到及时的更新, 水平就很难提高, 与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就拉得越大, 在教学中就更容易造成心理上的畏难情绪。信息技术教师较少的继续教育培训和专业知识的不足制约着农村中小学教师水平的提高。

4.在学校教师中的地位偏低, 与主要学科教师不平等

信息技术作为年轻的学科, 在中小学校中的地位显得不是特别重要。这也影响到信息技术教师在学校中的地位。约80%的学校在教师考核、职称评定和奖金发放等方面, 还不能将信息技术教师与其他教师处在平等的位置对待。个别学校甚至将信息技术教师划到教学服务人员里边,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信息技术教师的工作热情。

5.工作量大, 大部分教师不能专心于教学工作

在上课之余, 几乎所有的信息技术教师还负责着学校、年级里教学材料的文字录入工作, 像普通的教务人员一样从事琐碎的事务。另外, 频繁的学生机房维护和教师办公用机的维修, 也占用了大量的时间。个别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还担任学生宿舍生活管理员, 整天的疲于应付, 使越来越多的信息技术教师出现较为严重的职业倦怠倾向。

●原因分析

1.教师保障体制不健全, 人才流动少

我国政府机构和事业单位的机构改革, 使教师队伍在近3年内相对增加减少, 信息技术学科更是不能满足需求。信息技术大中专毕业生不能及时充实到一线教学, 专业教师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少流动, 聘任教师的工资待遇保障体制不健全, 都影响着信息技术师资队伍的发展。

2. 相关部门抓管力度不够

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时间短, 教学研究便相对滞后。有些地区的信息技术教研员是其他学科教研员兼任, 缺乏专业性;有些地方的学科教学处在教研室和电教部门的两管、两不管地带。只有在对学校进行综合教育评价的时候, 才去抓管, 形成了教学管理过程上的“真空地带”, 基层教师的教研和教学也就只能流于形式。

3. 学校办公经费的制约因素

农村中小学靠上级划拨的教育经费来维持学校的正常发展。教师的继续教育经费需要从办学经费里开支。有限的办学经费限制了信息技术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

4. 办学体制与中考招生的制约

在小学, 九年义务教育制度使小学生不用参加考试就可以升入初中学习, 信息技术教师的配备和教学也就成了农村小学教育的奢侈品。在初中, 学生只要通过省招生办组织的中小学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试, 在升入高中时就不受影响。85%以上的初中学校将重点放在应付学生的过关考试上, 经过短期的、直接的考前培训就能通过测试。急功近利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队伍的健康成长。

5.教育信息化与落后学校的差距

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和教育公文的网上传输, 使得最基层的村办小学也纳入教育城域网中。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较低的状况和大部分老龄教师的“微机盲”水平, 使学校日常的教学材料和教学论文的打印工作落在信息技术教师的肩上。繁重的、临时性的工作任务占用了信息技术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已形成无法回避的沉重负担。

●对策与建议

如前所述, 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队伍面临的诸多问题涉及到当地的社会背景、教育意识和信息技术教师自身的方方面面, 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加大宣传力度, 形成重教氛围

目前, 信息技术教育对于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日见成效。现在, 许多人包括农村一部分中小学校长在内还没有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教育对人的发展的深远影响, 没有意识到信息技术在当今社会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思想意识的转变将影响人们的行动方向, 因此面向全社会的积极宣传极为重要。广大的农村中小学校长和信息技术教师要树立起崇高的历史使命感, 重新认识信息技术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通过实际应用的带动影响, 争取学生家长和社会的支持, 形成学习、应用信息技术的良好氛围。

2.加强教育培训, 提高教学水平

地区教育主管部门要处理好机构改革、减员增效、教师聘任和师资配备的关系, 促进专业教师的人才流动。充分利用教师继续教育经费和信息技术教育费, 建立教师继续教育督察制度, 促进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培训, 更新知识结构。将信息技术学科的教研管理工作明确, 落实部门责任制, 完善教研制度, 消除教学研究管理上的“真空地带”现象。

3.多元评价机制, 促进健康发展

出台指导纲要, 明确教学范围与方向。在广大的中小学校广泛地开展信息技术学科竞赛和信息学奥赛, 结合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课堂, 提高教师和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水平。进行多元化的教学评价, 在测评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增加选修内容。通过基础知识测试, 中考不坠分数, 通过选修科目考试, 中考适当加分。促进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全面发展。

4.完善教师考核, 提高教师地位

学校将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活动纳入日常教学常规量化, 对于教学工作以外的额外工作量进行单独评价。在年度考核、职称评定、晋级和奖金发放等方面与其他学科教师一样对待。积极提高学科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把信息技术教师从繁重的教学材料打印工作中解脱出来。信息技术教师也要积极地学习、探索新知识, 不断提高水平, 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

5. 健全监管机制, 维护教师权益

上一篇:构建优秀班集体的体会论文下一篇:怠速故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