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息化现状报告(共12篇)
农村信息化现状报告 篇1
一、引言
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强调要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加强现代农业建设,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由此, 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成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紧迫任务。
农业信息化是用信息技术装备现代农业, 依靠信息网络化和数字化来支持农业经营管理, 监测管理农业资源和环境, 支持农业经济和农村社会信息化。其内涵至少应包括以下六个领域:①农民生活消费信息化;②农业生产管理信息化;③农业科学技术信息化;④农业经营管理信息化;⑤农业市场流通信息化;⑥农业资源环境信息化。
农业信息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 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突破口, 在驾驭农村市场经济中处于前置性的基础地位, 其重要作用表现在:①对农业生产的各种要素进行数字化设计、智能化控制、精准化运行、科学化管理, 能够大幅度减少农业消耗, 降低生产成本, 提高产业效益;②通过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和信息引导, 可以促进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 促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促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环境的改善, 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和竞争力的增强, 促进农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手段;③有助于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目标和要求, 有利于消除城乡之间信息占有和利用的差别, 促进农村市场的开拓和城乡协调发展, 借助于网络技术, 可以建立城乡之间信息传递、互动、交换的平等关系, 提升农村发展速度, 缩短城乡之间的发展距离, 使城乡居民直接分享各种技术知识与市场信息, 引导农民改变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 促进农民享受现代社会文明成果, 推动科技、文化、社会事业发展;④可以实现农业经营、新农村管理的高效化, 促进农村社区性服务组织建设, 切实改善农村发展条件, 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⑤是农民增收和培养新型农民的有效途径, 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 切实搞好面向农民的信息服务, 提高政府管理效率, 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对政府转变职能的需要。开展面向农民的微观信息服务, 可以使农民充分利用得到的技术和信息提高农业生产率, 帮助农民规避市场风险, 减少自然风险带来的损失。
二、国外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
目前, 国外发达国家农业信息化普及程度已经相当高, 其研究的重点在知识的处理、自动控制的开发以及网络技术的应用。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①数据库与网络。将各种农业信息加工成数据库并建立农业数据库系统, 农业信息数据库将向多元化、全球化、商品化和多媒体化发展;②精确农业。这是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全面结合的一种新型农业, 是21世纪农业的发展方向。主要有全球定位系统、农田遥感监测系统等10多个系统组成, 其中遥感技术已被欧洲、美国、日本等国家广泛应用于农业资源调查、农业生态环境评价、农林牧灾害监测等方面;③专家系统。建立模型以描述农业生产中非结构化、非系统化的知识, 最终建立以主要农作物、畜禽、水产为对象的生产全程管理系统和实用技术系统, 促进农业生产的科学管理和先进技术的推广利用。④虚拟农业。利用计算机、虚拟现实技术、仿真技术、多媒体技术建立数学模型定量而系统地描述作物生长发育、器官建成和产量形成等生理生态过程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数量关系, 在此基础上设计出虚拟作物、畜禽, 从遗传学角度定向培育农作物, 改变传统的育种和科研方式。
美国以政府为主体构建了庞大完善规范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 美国政府对农业的补贴、支持、财政转移支付, 大量的不是直接去补贴农产品生产, 而是通过支持农村信息化的办法让农业和农民受益。对于农村信息化建设, 美国政府投入比例高, 首先是有大量基础投入用于农业信息系统的多项硬件建设, 其次是有充足的系统运行经费, 每年有数十亿美元的农业信息经费支持, 占农业行政事业费的1/10。正是由于有了政府的组织、管理和投入, 美国的农村信息化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不仅保障了美国农业的稳定和发展, 它们所提供的农村市场经济信息也为世界所共享, 对世界农产品贸易起着重大的作用。日本一直十分重视农业和农村的信息化工作, 并把其视为推进农村发展的极为重要的资源, 政府主要负责3个方面的工作:①农村信息化的市场规则及发展政策的制定;②大容量通讯网络及地方网络的基础设施建设;③农业科技信息网的建立。
三、国内新农村信息化发展现状
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受农村经济相对落后、单户经营体制、农业比重大等多种因素影响, 在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上与发达国家有很大不同。发达国家在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上相对容易一些, 因此其研究多集中在数据库和农业应用系统的深度开发利用上, 而中国则复杂的多。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一直是困扰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问题。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 农业不仅提供食品, 还为60%的人口提供维持生活的就业部门, 尤其在欠发达地区, 农业仍然是国民经济的主要产业, 是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农业提供约40%的工业原料, 直接影响1/4以上工业总产值的形成。农村市场约占全国市场份额的1/2, 农村市场总需求对整个国民经济增长具有重大影响。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3/4, 农村经济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份额已达60%。可以说, 没有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信息化, 就谈不上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的信息化, 然而据CNNIC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 我国农、林、牧、渔等行业的互联网络用户数仅占用户总数的2.3%, 国家信息化发展极度不平衡。
近年来西部农村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信息化建设, 这为推进信息化建设奠定了一定基础。广大农村社会经济发展落后, 相对发达国家农村的信息化建设, 总体上存在规模小、地域分布不均衡, 信息资源缺乏等问题, 造成这种状况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政府职能缺失
农村信息化建设是一个涉及多部门、多学科的综合性系统工程, 因此可以尝试将农村信息化建设进行, 如果党政政府不占据主导地位, 依靠个别职能部门或农民自我组织发展是很困难的。
2.观念滞后
观念滞后是影响西部农村信息化建设的主观因素, 尽管多数地方领导已初步认识到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但对具体的实施方法和所需要的支撑体系还不够了解, 对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思路还不清晰。部分基层领导由于资金限制、设备短缺, 他们认为信息化离农村还很遥远, 存在等待、观望的态度, 缺乏思想动力。有的恰恰相反, 他们盲目追逐先进, 争先恐后买来各种设备, 却无法结合本地实际, 突出区域优势, 准确定位, 切实推进信息化建设, 农村地区农民观念陈旧、思想保守, 商品经济意识、市场竞争意识、开放进取意识淡薄也严重阻碍了西部地区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步伐。
3.“金农”工程普及效果不理想
据调查, “金农”工程中仅有农业信息发布系统在农村的普及程度达到69.2%, 而农业气象系统、农业土地资源管理系统、农业防灾救助系统的普及率还不到10%, 更未涉及到农业深 层次的应用领域。金农”工程最早于1994年12月的“国家经济信息化联席会议”第三次会议上提出, 真正开始启动建设是在2000年以后。直至2002年, 工程总体规划才基本完成。但目前为止, 很多农民没有听说过该工程, 更不清楚具体的内容, 不能与21世纪国际主流的农业数据与图像处理、农业系统模拟、农业专家系统、农业计算机网络、农业决策支持、信息实时处理、卫星定位、遥感遥测、地理信息系统等应用同步。
4.资金短缺
资金短缺是制约西部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客观因素, 信息化建设的每一环节都需要相应的软、硬件支撑, 建设费用高, 周期长, 而农村纯农业人口多、收入低、自然灾害多、生产力低、边远地区多、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低、地方财力有限, 缺少资金来源, 不但新的项目无法建设, 部分市、县甚至将已配置的设备闲置了。
5.缺少信息服务的专业技术人员
首先, 专业、高素质的信息人员难以吸收到政府部门, 尤其是基层政府组织。与社会中其他行业相比, 农村在工资待遇、工作环境等方面并不具有吸引力。在现实中, 农村地区的信息化建设管理的技术人员存在专业水平参差不齐, 知识结构不合理等问题, 素质难以保证。
6.农民缺乏信息化知识
缺乏知识是影响西部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因素, 广大农民由于历史和现实等方面的原因, 文化水平普遍较低, 综合素质较差, 对农业科学和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知之甚少, 村民信息意识薄弱, 信息人才匮乏, 加之传统的保守意识使得大部分农民对信息, 尤其是对网上信息表现出漠然和无知, 在获取和利用信息时常表现出随机性、从众性和观望心态, 不善于利用现代通讯网络加快农产品信息发布、搜索农产品市场需求信息等, 这种状况严重挫伤了农村信息化建设者的积极性。
7.信息服务的渠道与平台缺乏, 管理分散
目前, 很多地区政府仍然停留在内部网站建设、内部信息分享、内部宣传学习阶段, 而没有延伸信息服务的宽度和广度, 信息渠道和网络平台的严重缺乏致使许多有关农村、农业、农民的有效信息严重滞后或被搁置, 无法及时到达农民, 发挥作用。信息渠道和平台建立后, 需要科学管理与精心维护, 才能最终发挥作用, 为民所用。目前, 我国政府现有的农村信息化建设管理体制混乱、分散, 缺乏统筹安排, 各地差异非常大。调查显示, 北京、江苏和浙江等少数省市对该项目的管理比较清晰、集中, 总体规划合理, 责任明确, 实施效果较好。
四、促进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措施
新农村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 基础设施建设、信息网络体系规划、信息资源和应用系统开发等任务必须分阶段、分步骤实施, 当前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强化意识、重视规划, 优化农村信息化建设环境
地方党政领导和干部要站在战略的高度认识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强化对信息在经济发展、社会生活中重要性的认识, 从而在广大群众中树立起信息化意识, 产生信息化渴求。目前, 大部分农村地区农业信息化建设还没有普及展开, 多数地区仍处于空白状态, 这十分有利于各集中筹措资金进行统筹规划, 遵循信息化建设规律, 规划简单、实用、高效且能切实为广大基层农村服务的信息化网络体系和技术支撑体系。
2.政府主导、多方参与, 解决农村信息化建设资金缺口
农村地域辽阔, 对信息产品的需求规模较大, 因此信息化建设中网络体系开发、信息技术装备、基础设施铺设、人员培训等软、硬件建设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信息产品多数具有纯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的特性, 从职能体系来看, 政府应在投资和发展上起主导作用, 保证信息使用的公平性、及时性、真实性。政府的作用体现在统筹规划、投资、政策引导与监管等方面。政府在政策引导贷款、税收的管理以及对用户利益的保护等方面发挥作用。农村信息化是一个涉及多部门、多学科的综合性系统工程。政府必须重视此项工作并建立强有力的领导体系, 强化对农业信息化的组织管理, 确定各部门的职责并分工协作。在农村信息化的扶持、规划、立法和投资等方面, 政府起着主导性作用。然而一味地依靠财政扶持农村信息化建设是不现实的, 可以分类投资机制, 具有纯公共产品特性的项目由政府直接投资, 无偿提供, 具有准公共物品特性的项目则可引入市场机制, 多渠道筹措资金。政府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和管理办法, 鼓励、支持、吸引社会力量, 尤其是有实力的企业和各类经济合作组织参与农村信息化建设, 逐步探索和实现共建、共享、共赢的体制, 推动农村信息化建设持续深入发展。
3.加强农村信息专业人才建设
目前, 我国农业信息人才仍然比较缺乏, 人才结构不够合理, 搞技术的多, 懂经济的少, 搞生产的多, 懂市场的少。政府应通过各种形式选拔、吸引和培养农业信息专业人才, 加强业务培训, 逐步建立一支专业技术和分析应用相结合、精干高效的农业信息专业队伍。政府应不断创新人才管理模式, 积极引进优秀农村信息人才, 充实公务员队伍, 为农村信息化建设与服务作贡献。要和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合作建立科研、生产、经营管理、农业技术推广等领域的基础性和综合性数据库。
4.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
加强农民信息员队伍建设。注意从农村种养大户、营销大户、农民经纪人、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中介组织中选拔事业心强、有经营头脑、掌握一定农业技术的同志作为农民信息员, 重点培训他们信息收集、传播方法和经营管理知识、计算机网络应用基本常识。通过这些农民信息员, 上传民情民意, 下播致富信息, 沟通供需, 活跃农村市场。
调动社会各类教育培训机构, 在广大西部农村持续开展农业科学知识和信息设备操作技能培训活动, 使农民群众开阔眼界, 提高自身素质, 认识到信息化建设给他们带来的好处, 具备接受、利用信息的技能, 主动获取所需信息, 并敢于利用信息技术改善农业生产。同时, 要加强乡镇中小学的信息化建设和教学质量, 从小抓起, 从根本上普遍提高“未来”农村主体的综合素养。
5.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管理的成本控制, 防止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农村信息化建设管理要解决的重点问题是整合现有系统和信息资源, 在整体框架形成的过程中, 从农村部分领域入手展开信息化建设, 是切实和有效的。这样既能更快更好地使农村感受到信息化带来的实效, 又能清晰而有效地进行成本控制。此外, 深化政府体制改革, 调动社会资金参与农村信息化建设管理, 努力形成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多元化、多渠道的农村信息化建设投、融资体制和机制, 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监督机制的形成, 防止投入的无故浪费, 为农村公共服务的提供做出基础性保证。
6.完善体制, 设立示范
现有的农村信息化建设管理分散, 缺乏统筹安排, 责任不明确, 实施效果不好。针对这种状况, 应理顺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工作体制, 建立省、市、县、乡镇、村五级管理, 各有重点, 层层负责, 形成相互配套、环环相扣的体制, 建立一支稳定的专业的农村信息化建设队伍。首先, 依托省市农口部门建立省、市级农村信息服务中心, 负责省级平台和大型农业数据库的建设和维护工作, 对省、市的农村信息化项目和资金进行统筹规划管理。其次, 建立县区农业信息服务站, 使之向上联结省市农业信息服务中心、向下贯通乡镇信息服务机构, 成为农业信息上传下达、收集整理发布的中心枢纽。再次, 以乡镇农技农经服务站或农村中小学建设的终端接收点为依托建立乡镇信息服务站, 为全面推进村级信息机构建设提供保障。最后, 大力发展农村信息员, 负责基层农村的信息化宣传、服务工作, 帮助基层农户在各级信息化服务平台上进行农业科技需求、农产品供求等信息的获取和发布。同时, 对上述各层涉农网站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评价机制, 对那些受农民欢迎、农业技术信息和市场信息丰富、点击率高的网站给予奖励, 而对那些内容陈旧、信息匮乏的网站予以批评, 直至吊销许可证。通过这种机制促使更多的信息服务商加入到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队伍中来, 促使更多优秀的涉农网站脱颖而出。在此基础上, 选择经济发展较快和信息化基础较好的地区作为示范地区, 在有条件的村子选择文化素质较高或经济条件较好的农户、致富带头人等给予一定政策支持, 设为信息示范点, 大力推广示范工程, 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加快西部地区的农村信息化建设。
农村信息化现状报告 篇2
近年来,随着农村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种利益格局的调整,农村各种深层次社会矛盾,特别是因农村各类产权纠纷而引起的社会矛盾进一步显现,影响了农村社会稳定,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正确认识和分析新形势下农村这类矛盾的现状,及时有效地化解这类矛盾,对于维护社会稳定,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农村产权纠纷引起的社会矛盾的现状
1、农民土地问题形成的矛盾纠纷。
随着农业税的取消和惠农补贴的不断增加,农民对土地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惜地意识日益增强,因而衍生相伴出现了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一是退耕还林土地矛盾纠纷。少数农户由于外出打工,承包地由村或组集体安排给他人造林,现要求将林地收回;二是五保老人死亡,其原土地承包经营权处置引发纠纷;三是随着农村城镇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少数村组干部或农户私自将土地出售给他人建房,由于未规范征地,少数农户没有权力享受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等待遇;四是在承担农业税费期间,由于少数抛荒地无人承担税费,只好找人代耕,现抛荒人要地,代耕人不愿归还;五是农户间为便于耕作,自行将承包地互换,互换的土地被征用时,补偿费发放发生争议。
2、农民宅基地问题形成的矛盾纠纷。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依法治村与村规民俗、历史现状的冲撞,农村宅基地纠纷正呈逐年增多之势。一是村庄规划执行不严,使之抢占、强占、多占宅基地、建新房不拆旧房的现象时有发生。二是由于建房规格不统一,因为排水、通风、采光或多出一个边、多占一个沿等影响邻里团结,发生争执,严重的可引起械斗事件。三是城镇周边村庄“外嫁女”不走,要求宅基地产生的纠纷;四是农村宅基地多未办理宅基地使用权证,拆迁安置和置换城镇住房缺少依据。
3、林权问题形成的矛盾纠纷。
一是村民与乡镇村的纠纷,主要是渠道、公路边的树木,曾经有(路、渠)树随田走的说法,但是有的乡镇或村是集体安排专人管护的,在采伐时就发生了争利问题;二是农户与农户的纠纷,多是由于林业“三定”时期工作不细,造成边界线模糊,权属不清引起的;三是抛荒地退耕还林的纠纷,主要是原承包者具有土地承包经营权,实施退耕还林者具有林木所有权,原承包者要求收回土地时,林权处置难。
4、农村小型水利设施产权问题形成的矛盾纠纷。
一是农村小型水利设施产权界定不清。有些小型水利设施由几家农户管理,有些由村民小组管理,有些是村集体管理,但大多所有权和责任主体不明确,特别是处于瘫痪半瘫痪状态的工程更是无人问津。二是农村小型水利设施责任主体不明。农村小型水利设施的建设、使用、管理、维护,理应有一个明确的责任主体。但实际上目前绝大多数的小型水利工程的主体并不明确。我县的小型水利工程分别由水务部门、镇、村或农户管理使用,难免出现放公家水灌私家田、重使用轻维护的局面,导致这些工程有人用无人管,有人受益无人担责。三是农村小型水利承包产生的矛盾,塘坝承包存在养殖与农田用水的矛盾,电灌站承包存在供水与收费、供水不及时的矛盾。
二、当前农村产权纠纷引起的社会矛盾的主要成因
社会矛盾的产生有其深刻政治经济根源和社会背景,其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为:
1、追求经济利益的思想过于片面化,催生矛盾隐患。以土地承包为重点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使广大人民群众以谋取经济利益为目的的思想意识大大增强,一些农民、行政村、企业管理人员为谋取经济利益最大化,擅自违约,不履行经济合同或协议,甚至侵害他人的合法权益;有的基层单位和行政组织为谋求小集体的经济利益,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农民群众的感情,在公民、企事业单位、基层行政组织之间埋下了引发矛盾纠纷的 隐患。
2、一些基层干部工作方法简单粗暴,使干群隔阂加深。有的基层干部素质较低,服务意识、公仆意识较差,对人民群众缺乏感情,不能够依法行政、依法办事,对人民群众反映的问题敷衍塞责,推诿拖拉,对正当要求置若芒闻,对出现的矛盾纠纷不能及时调处,甚至酿成严重事件。有的基层干部作风粗暴,方法简单,没有真正体现“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态度强硬,作风蛮横,引起群众不满,伤害了干群之间的感情,从而引发干群之间的矛盾,造成不好影响。
3、对热点、难点问题处理得不够稳妥,引发上访事件。对出现的工程建设征占地补偿、房屋拆迁、突发性重大事故等,处理得不够及时、公正和彻底,引起了一些群众的不满和怨恨;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土地承包等问题处理不公;对企业与驻地群众之间产生的矛盾,协调不力,处理不当等等。对于这些热点、难点问题处理不妥而引发了不少上访事件。
4、解决“三农”问题的惠农政策带来一些不利影响。随着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出台,广大农民群众种粮的积极性普遍高涨,对山林、土地倍加珍惜,一些原弃耕、转包、出租土地的农户强烈要求收回原管理使用权,而现拥有土地管理使用权的农户又不愿返还,因此导致此类纠纷的现象普遍高涨。
三、解决的对策和措施
1、健全教育管理机制。一是要加强干部群众的思想教育。二是要加强法制教育。通过开展政策法规教育,使农村干部能依法管理、依法自律,广大农民依法参与社会事务、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目的。三是要规范干部行为。要加强对基层干部的管理,规范其行政行为和办事行为,杜绝滥用职权、违法行政、违规办事、工作方法简单、作风粗暴、伤害人民群众感情的现象发生,牢固树立良好的公仆形象,切实加强基层干部与人民群众的亲合力。
2.健全民意表达机制。一是在各项政策和决策出台前,广泛征求和听 取村民代表的意见和建议,减少和防止随意性,让政策和决策制定得更加科学合理,从源头上预防侵害群众利益现象的发生。二是拓宽民意表达途径,为人民群众的诉求提供畅通、便利渠道。
3、充分发挥村级人民调解组织作用,加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力度。一要建立调解组织。组建有村组干部和“五老”(老干部、老党员、老教师、老族长、老军人)参加的村级调解委员会,县、乡都要成立服务中心,确立专门办事机构和人员,及时协调解决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二要建立健全对人民内部矛盾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调处机制。针对新形势下,农村因被征地、承包土地、宅基地、林地权属和小型水利等易发生的纠纷且容易激化的特点,经常深入村、户,认真排查摸底,发现有苗头和倾向性问题,有针对性地制定工作预案,并探索新形势下调解的方法和手段。三要充分发挥基层调解组织的作用。各级司法调解中心和调委会是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的主要力量和 矛盾纠纷的出现和发生,都与本单位、本部门有着必然的联系。对辖区内出现的矛盾纠纷,要依靠富有正义且有威望的群众代表、矛盾纠纷当事人的亲属和亲戚朋友以及相关部门,及时做好纠纷化解工作;对出现在不同单位和部门间的纠纷要搞好相互协调与配合,主动沟通情况信息,共同做好纠纷化解工作;对于出现的重大突发性事件,在党委政府的统一指挥下,各有关部门都要认真履行自身职能,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共同做好矛盾纠纷的化解工作。农业部门要加强土地承包和流转的规范化管理和服务;林业部门要积极主动地做好退耕还林土地及其林权纠纷的协调处理工作;规划部门要在全县村庄布点规划的基础上,抓紧编制村庄建设规划,尽快形成村庄建设平面图和说明书以及统一住宅式样,为规范农村宅基地审批奠定基础;国土部门要规范农村宅基地审批,积极主动地做好农村宅基地和土地征用补偿费发放纠纷的协调处理工作,落实乡镇、村和土地管理部门的责任,严格按照政策法规规定的标准和程序审批宅基地,处理好农村宅基地和土地征用补偿费发放纠纷;水务部门要做好农村小型水利设施产权界定工作,明确其建设、使用、管理和维护的责任主体,积极稳妥地处理好水利设施产权和供用水方面的矛盾纠纷。
农村信息化现状报告 篇3
关键词:新农村信息化建设;信息化建设模式;AHP
中图分类号:F320.3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6.12.028
Information-Building and Evaluation System of the New Rural in North of Jiangsu
WANG Dong
(Xu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Xuzhou, Jiangsu 221008,China)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theoretical knowledge of the use of information, the use of qualitative analysis, quantitative calcul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On this basis, new North Jiangsu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in rural areas model was proposed, the North Jiangsu rural informatization construction of new evaluation indicators were refined and the northern Jiangsu area of new construction of rural information evaluation system was established. The use of systematic analysis of the ideas, AHP, experts points as well as the composite index scoring method for north of Jiangsu, created a new measur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rural areas of the evaluation methods which was suitable for the north of Jiangsu and provided a basis for the government to develop new rural areas.
Key words: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in new rural area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odel; AHP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庞大的系统工程,加强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是繁荣农村经济的重要途径[1]。 “十三五”期间,苏北的农村扶贫开发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苏北农村处于经济相对比较落后的环境之中。社会发展程度低和信息化建设水平相对落后,提高苏北农村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必须依赖于农村信息化的建设。苏北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信息化建设,改善目前信息化服务落后的现状,使得贫困地区人口可以享受到现代技术的发展,及时接收先进的思想与理念[2]。对于江苏省而言,特别是苏北的新农村建设信息化是加快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苏北的新农村建设对于改善苏北地区的落后现状,带动苏北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1 苏北地区农村信息化建设现状分析
随着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加快,苏北地区的农村信息化水平也在逐步提高,但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仍然有一些问题存在。
(1)苏北农村地域广阔,人口众多,但集中化程度较低,且分布比较分散,这使得苏北农村信息化建设缺乏统筹安排,难以实现统一布局和管理,使得信息化建设缺乏后劲。
(2)苏北新农村信息化建设重复建设现象较为突出。江苏省内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导致发达地区率先进行新农村信息化建设,而苏北地区进行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步伐缓慢,同时苏北内部的经济发展水平也不平衡,同时在进行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进展不一致,缺乏统一规划,造成基础设施的重复建设,资金浪费。
(3)苏北农村信息化建设缺乏目标性,信息化程度较低。苏北在新农村信息化建设过程由于缺乏资金与技术,使得很多地方的农村信息化建设缺乏指导,目标不明确,且技术含量较低。
(4)苏北农村信息化建设存在“信息孤岛”现象。苏北各市在建设信息化过程中,缺乏信息和资源共享,影响了农村信息化功能的最大化发挥。
2 苏北新农村信息化建设评价体系研究
2.1 新农村信息化建设评价体系的指标选择
结合苏北地区新农村信息化的特点、信息经济的测度理论及相关领域指标体系的研究,根据国家信息化体系六要素(信息资源、信息基础设施、信息技术、信息产业、信息人才、信息化环境)和对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总体分析[3-4],并充分考虑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本文界定了农村信息化水平测度评价指标体系的总体框架,并从这六个方面摄取了具体的评价指标。本文采用“综合指数法”对苏北新农村信息化效果测度评价分析[5]。通过比较分析苏北新农村信息化发展水平的“综合指数”和“子项指数”,来对信息化建设进行评价。通过专家打分法得出了新农村信息化建设评价指标的权重,具体权重及指标见表1。
2.2 苏北新农村信息化建设评价结果分析
本文在选取指标的基础上通过苏北各市统计年鉴及农业信息化相关统计资料,选取苏北五市2014年的各项指标数据,从而计算苏北各个城市的综合指数,具体结果见表2。从表2中可以看出。农村信息资源方面,淮安得分最高,宿迁得分最低。这说明淮安在广播电视覆盖率以及农村互联网发展方面相较而言要更快一些,而盐城、宿迁、连云港则需要进一步加强。盐城在农村信息基础设施方面优势最为明显,徐州次之,宿迁的基础设施建设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徐州在农业信息技术应用、农业信息产业、农村信息人才、农村信息化环境方面有较明显的优势,淮安在农业信息人才和环境方面较弱,盐城的农业信息产业发展稍弱。但宿迁在这些方面表现均不理想。
根据结果,苏北五市的信息化建设综合总指数的排名为:徐州,连云港,盐城,淮安,宿迁。
3 提高苏北农村信息化水平的对策建议
苏北农村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发展相对滞后。这种状况已成为苏北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为实现苏北农村地区信息体系水平的提高和缩小城乡差别以及全社会信息化建设,根据前文对苏北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的体系评价,现提出以下建议。
3.1 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规划
苏北地区要把农村信息化建设放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地位,强化政策引导和协调指导工作,将农村信息化建设落到实处[6]。尤其是要结合苏北的地区特点,结合当前农村信息化的发展现状和问题,完善信息化建设的各个环节的相关制度标准,全面推进农村信息化。
3.2 强化农村信息资源的整合和共享
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核心是统筹整合涉农资源和信息,因此要加强涉农信息的共享和整合,强化统筹规划。此外,需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和推动不同地区间的涉农信息共享[7]。推动农村信息建设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为信息资源的共享降低制度障碍,提高信息采集和共享的效率。
3.3 加强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
要进一步加大对苏北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以政府资金投入为主导,加大优惠政策扶持力度[8]。政府投入不仅仅要关注于硬件基础设施的建设,更需要加大信息化建设的软环境建设。因此,应充分发挥苏北农村和农业管理部门在信息体系建设中的主导作用,提高各部门的积极性。
3.4 提高信息共享效率,降低信息成本
农民所需的涉农信息涉及科技、教育、气象、水利等多个方面,这对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综合性和效率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要通过建立农村信息化网站、加强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来提高信息共享效率[9]。同时鼓励农业中介组织、大的涉农企业集团以及相关的民营企业结合自己的服务对象和业务,开设特色化的农业信息化网站,降低信息搜集成本。
3.5 提升苏北农村信息化人才的教育水平
人才是农村信息化的关键,要促进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就需要一大批懂技术、会应用的信息化人才。苏北农村信息化人才培养有以下途径:一是加强高水平人才培养力度,鼓励地方院校开设相关专业,培养专门人才;二是加强对农村信息化的普及教育,逐步培养一支适应农村信息化发展的农村专业技术队伍[10]。同时还应积极组建成由农民、农业技术人员、市场信息员等相关方面构成的信息服务队伍,以便及时获取和发布传递信息。
3.6 加强对苏北农民的智力支持
苏北农村中大多数有知识和能力的青壮年都外出打工,留守农村的农民文化水平普遍偏低,信息化意识不强,缺乏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因此,需要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在有条件的地区设立农民信息技术培训基金,明确培训的重点对象,以点带面,逐渐扩大培训对象范围。建设农村信息化培训中心,强化师资力量,加强农民信息化应用水平。
参考文献:
[1]梅方权.当代农业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中国的对策[J].农业科研经济管理,2003 (1):4-9.
[2]杨晓红.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上海农业科技,2003 (2):5-7.
[3]类淑霞,张士运.北京市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J].天津农业科学,2015(1):41-47.
[4]荣丽丽.山东省新农村信息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及实证研究[J].经济与管理评论,2015(6):135-140.
[5]张振国,李彦超.农业信息化及其指标评述[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7-19.
[6]周跃锋,丁旺旺,齐鑫,等.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农村信息化指标体系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0,21(8):20-22.
[7]王铁民,胡伟.农业信息化是农业发展的战略选择[J].天津农业科学,2005,11(2):62-64.
[8]任维哲.新农村增长方式的可行路径[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6(6):43-46.
[9]王广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问题探讨[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91-96.
农村信息化现状报告 篇4
1 宁夏农村信息化建设现状
1.1 信息资源建设
按照功能来分, 可以将支撑信息发展的网络资源分为3类, 即电信网、广电网和计算机网。其中, 前两者是传统媒体的代表, 后者为现代媒体的代表。两者综合起来构成现代农业信息传播的主要通道。目前, 电信网和广电网已基本覆盖全区各个行政村。农村地区的电视普及率已达到93%以上, 农村固定电话用户31万户, 占农户总数的27%, 全区移动电话用户达到127万户, 移动电话普及率每百人22.25部, 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98%以上。2007年, 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率先在全国建设起“乡乡通宽带、村村都有信息站”的目标, 经过各方共同努力, 用仅仅1年以上的时间, 建成了2 802个覆盖所有行政村的新农村信息服务站, 其中:75%的行政村通过光纤和天线宽带方式实现上网、25%的行政村采取“45M数据天线接入系统+新一代卫星天线接受系统”方式实现上网。
1.2 信息开发及资源库建设
为推进农村信息化发展, 宁夏回族自治区科技厅申报和实施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西部民族地区电子农务平台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 开发建立了10大类42个自治区级中心数据库, 推广应用农村科技等各类服务系统和数据库98套, 覆盖了全区优质粮食、枸杞、清真牛羊肉等20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其中在农业产业生产管理上开发并推广了27个信息服务系统, 包括农作物栽培管理系统16个 (枸杞、酿酒葡萄、马铃薯、压砂瓜等) 、农作物病虫害诊断与防治系统1个、养殖业管理决策系统5个 (清真肉牛、肉羊养殖, 屠宰场管理等) 、动物疫病诊断系统1个、农产品质量监管系统2个 (种植业、养殖业质量溯源) 、数据采集系统2个 (市场数据采集、奶牛数据采集) 。
1.3 信息网络的构建
建立了宁夏农业信息网、宁夏农村综合信息网、宁夏气象信息网、西部电子农务网和宁夏星火科技12396信息服务网站等为核心的自治区级农业信息网站。各涉农部门、龙头企业和农村产业协会信息网, 主要提供政府宏观管理、监管业务、公共服务提供各个层面的信息支持。
宁夏农业信息网 (http://www.nxny.gov.cn) 由宁夏回族自治区农牧厅主办, 主要有农业新闻、政务公开、农业信息化、厅长信箱、法律法规、规划计划、农业科技、人事信息、新农村建设、农业标准、热点焦点、审批事项、农业产业化、农业论坛、视频在线、惠农政策、农业数据库、招商引资、农产品质量安全等栏目。
宁夏农村综合信息网 (http://www.nxnc.gov.cn) 即宁夏“三农”呼叫中心, 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唯一指定专业网站, 设有培训公告、重要信息、专家视频、党员教育、广播讲座、专家文稿、短信平台、新村风貌、专家库、中心简讯、农业新技术、农业科普知识、“三农”咨询、气象服务、数字农家书屋等栏目。
宁夏星火科技12396信息服务网站 (http://www.nx12396.cn) 由宁夏回族自治区科技厅宁夏农业科技服务110自治区指挥中心主办, 主要包括12396动态、供求信息、政策法规、实用技术、农业科技项目、科技成果转化、产品展厅、致富信息、市县科技110、农业专家数据库、农业企业数据库、农业成果数据库、宁夏优势特色产业信息管理系统、新农村、科技减灾、民生科技、实用技术等栏目。
2 信息化服务体系及队伍建设
通过研发和整合利用各类涉农信息服务平台, 建立了宁夏星火科技12396信息服务网站、开通了宁夏12396农业科技“110”咨询服务热线电话和宁夏农业12396短信息服务平台, 健全了宁夏农业科技“110”服务网络体系, 建立了合作组织信息站点、龙头企业信息站点、科技特派员信息站点、园区基地信息站点、集镇信息站点、生态移民信息站点、农民网络技术学校等多种服务模式的信息服务站点逾600个, 每个站点配备了电脑、投影仪等网络服务终端设备, 建立了由“三支一扶”大学生、大学生“村官”、种养大户、农村经纪人及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等文化程度高、懂技术的人员担任信息科技特派员, 并且每年开展农村信息员服务技术培训, 增强信息员服务能力, 确保了信息服务站资源配置和人才队伍建设, 保障了信息服务工作。
服务体系顶层为西部电子农务网共享平台, 二级为自治区涉农部门、龙头企业和农村产业协会信息网, 三级为种养大户、生产基地和自然村的信息资源三级联动系统。信息服务系统的推广应用, 为农村建设和基层服务提供了全方位的信息服务, 带动提高了全区农村信息服务水平, 实现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3 信息化应用现状
宁夏自治区科技厅依托农村信息化成果, 推进科技园区智能化管理, 建立了中卫市沙漠设施农业日光温室自动检测监控, 贺兰县鱼塘远程监控, 平罗县宁夏金福来肉羊养殖全程自动化管理, 永宁县小任果业机械电动卷帘、水肥一体化灌溉、病虫害监测预报、高低温自动报警, 同心圆枣节水灌溉、精准施肥、规范化栽培自动控制, 灵武大泉林场红枣远程视频诊断和自动化控制等农业物联网典型示范区, 使物联网在红枣、畜禽养殖、水产养殖、设施园艺等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中推广应用, 加速了当地高端、高效的精品现代农业发展。
4 宁夏农村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4.1 农民缺少信息化应用设备
宁夏自治区位于西部内陆不发达地区, 也是老少边穷地区, 宁夏北部素有“塞上江南”的赞誉, 南部却是“贫瘠甲天下”的贫困地区, 是一个少数民族与汉族、发达与不发达的混合地区。中南部地区仍有35万以上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文化素质和经济实力低下, 他们没有多余的资金来购买奢侈的电脑等农村信息服务设备和高额网费。加之, 农民信息意识淡薄, 一些具备购买和使用能力的农民不愿投资购买和使用信息化应用设备。这是制约农村信息化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4]。
4.2 农民缺乏信息化应用技术
宁夏南部山区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普遍偏低, 接受新事物新知识能力不强, 尤其是绝大多数中老年人不仅缺乏网络应用基础能力, 而且接触和学习电脑的机会少, 电脑基本操作能力低, 只能通过手机、电视、广播等获取相关信息, 不具备依靠网络获取信息的能力。
5 建议
5.1 降低农村信息技术应用成本
针对宁夏农村农民收入低的现实情况, 各级政府要协调通信运营企业逐步降低农村地区电话、移动电话和宽带等通讯费, 让利农民, 刺激农民的通信消费欲望, 提升应用技能, 以增加农户量和消费量, 实现规模和效益效应。同时, 设计简易好用的电脑或手机终端产品, 方便农民使用, 使农民都能享受到基本的信息服务[5]。
5.2 加强农村信息化宣传和技术培训
一方面要加大对农民的宣传力度, 增强他们的信息化意识, 引导他们主动了解市场信息、信息技术, 让他们尝到信息化的甜头[6,7]。另一方面加大对农村信息员和农民信息应用技术的培训, 使农村信息员既掌握计算机技术, 又懂得农业技术和信息服务技术, 提高他们采集、分析、整理、发布信息等方面的工作能力, 使大部分农民学会网上查询信息。
摘要:从信息资源建设、信息开发及资源库建设、信息网络的构建和信息化服务队伍建设等方面阐述了宁夏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 分析了信息化在农村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加快发展的建议, 以供参考。
关键词:农村信息化,现状,问题,建议,宁夏
参考文献
[1]陈良玉, 陈爱峰.中国农村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发展方向研究[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05 (7) :67-71.
[2]张少明, 李习文, 梁春阳.宁夏新农村信息化实践与理论探索[M].贺兰:宁夏人民出版社, 2009.
[3]惠芳.宁夏农业信息网构建及应用[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 2006.
[4]田建文.宁夏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探索[J].中国农村科技, 2010 (7) :44-47.
[5]余蕾, 雷体南.农村信息化建设现状的分析与思考[J].江西农业学报, 2009, 21 (8) :200-202.
[6]刘博, 刘彦杰.农村信息化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J].农民致富之友, 2010 (11) :55.
农村现状调查报告 篇5
自改革开放以来,城市有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不被人们关注的农村也在不知不觉间由建国初期的落后发展到如今的繁荣。能达到质的跨越,不仅归功于农村人的勤劳诚恳,也要感谢政府对农村的发展所作的努力和贡献,更要感谢党的方针和领导,才能使祖国的农村散发出蓬勃的新生命!在祖国即将迎来六十岁生日的时候,为了解新农村、新面貌,我借暑假之际,在自己的家乡双塔镇做了一次关于“农村现状的调查”。在数天的社会实践调查中,我感受到了各项新政策给农民带来的切实利益,同时也看到因为各种原因导致农村不能进一步发展的原因。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不能做出充分的调查,现对在调查中发现最突出的几个问题加以总结、讨论。
一.农村医疗调查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新农村建设逐渐成为最重要的工程之一。其中发展并完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已成为建设农村的最重要措施之一。自2003年以来,我国一直提倡并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卫生体制进一步完善,农民的医疗保障问题得到很大程度的解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以下是调查的基本情况:
1大部分人已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保险 ○
2大部分参加农户觉得缴纳费用可以承受得起 ○
3大部分的参加农户认为新型合作医疗的设置很合理,○一小部分的参加农户认为新型合作医疗的设置程序过于复杂,还有一小部分的参加农户对新型合作医疗的设置不了解。
4大部分的参加农户知道身边确实有新型农村合作中明显受益的典型例子,○只有一小部分的参加农户表示不知道。
除了走访村民我还向村委咨询了下有关情况,并特地查询了本镇的有关具体政策和医疗设施,以及从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来的点滴变化。
从06年开始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者,住院医疗费用补偿核销下有起报点、上有封顶线,采用“当年累计.分段计算.累加支付”的方法。对于5种特种病,补偿比例为20%,全年每人报销最高总额为2000元。并且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报销比例从20%~50%不等。门诊医疗费的小额补偿采取乡镇卫生院对本乡镇的参合农民凭证看病给予门诊所有费用10%的优惠。
虽然农民对新型农村医疗保险呼声很高,但仍在调查中发现一些消极的声音。下面我把调查中发现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列举出来进行讨论:
1.在政府与农民的关系上很多农民基于过去的经验,对政府的信任度不高。因此在集资上易出现资金不到位。目前。大部分农民比较实在,才加入农村医疗保险,就想着能不能得到实际的利益,许多农民认为交了钱没生病就吃亏了。
2.政府宣传不够深入,农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一知半解。农民对报销住院医疗费用的限制条件,如何计算报销的医疗费用,医药费报销的手续等知之不详。
3.存在“交钱容易要钱难”的问题有的卫生所能马上报销,而有的地方就不能立刻报销。
4.定点乡镇医院少,农民就医不方便,并且费用高,服务水平差。基层医疗机构基础薄弱,医疗技术人员缺乏,农民不能从乡镇卫生院得到很好的的医疗保障。这也是农民群众最迫切的问题。
以下是本人对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对策建议:
1.深入宣传发动,进一步提高农民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积极性。
2.进一步完善制度设计。一是加强政策支持力度,加强对贫困农民的覆盖面。二是提高赔付的上线标准,这样才能真正解决农民因患大病因贫不能治的问题。
3.简化报销途径。及时、足额的领到医疗补助,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增加农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认同感和参与程度。
4.加强对医疗卫生人员的培训,提高其服务及技术水平。
二.关于环境调查
随着农村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垃圾污染也日益严重。通过调查本村的几个垃圾堆放点,发现农村的垃圾主要包括两大类:一,日常生活垃圾和食品垃圾,如各种食品包装袋、方便袋、废旧电池等。二,废弃生活用品,如残破布衣、玻璃等。另外在特定时期特定地点,会有很大一部分的农业垃圾,如剩菜残叶、农田地头药瓶等等。农村生活水平提高,生活不再如以前一样节俭,甚至有些奢侈浪费了。有关农业垃圾也没有很好的处理好,大部分随便扔在一边。
由于基础条件的限制,垃圾仍旧随意存放、随意处理。对于花生、土豆等农作物有一部分用地膜种植,而这些地膜,农民又遗留在地里,几十年都难以降解,会造成土地板结,而焚烧又会产生有毒气体。一些地方虽然有回收站,但价格太低,一斤才几分钱,村民不愿花费时间、精力去处理这些地膜,因此都在地中采取焚烧处理。可见我们村民的垃圾处理意识和环保意识还是十分薄弱的。
由于条件各方面限制村里根本没有垃圾箱治理的垃圾回收容器,仅在镇上有几个垃圾回收站和垃圾箱。而村里.屯里根本没有类似的设施或是机构,更没有人专门打扫垃圾。村民自己设置垃圾堆,垃圾按照就近原则去处理,有各种污染。村里没有相应的机构去处理垃圾,去维护环境。大部分是村民采取自己处理方式,而大部分则被焚烧,产生了污染环境的有毒气体。因此,政府对环境问题的不重视和有些措施的不恰当也是农村环境污染的严重原因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当然一些村民能认识到垃圾处理的重要性,但是基础设施不足导致无法合理处理垃圾,其实很多村民认识到乱倒垃圾的危害,但是村里既没有垃圾桶,也没有设置垃圾池,垃圾无法集中堆放,只好随意乱倒。而且由于当前农村集体经济条件普遍较为薄弱,不能拿出专项资金对农村垃圾进行处理。况且清运成本高,村里又拿不出钱来处理,村民只好把垃圾倒在自己认为合适的地方。某些地方垃圾遍地、无人处理,村民自觉性不强,随意焚烧,严重污染空气环境。由于农民对垃圾的危害认识不足,因此在处理垃圾上就显得极为随意。有的人对动物尸体、农药瓶等,不经任何处理随意丢弃,这些有毒物质会随着雨水一起渗透到地下水中,甚至会流入村民的饮用水中,会危害到村民的健康。
以下是本人对改善垃圾处理具体措施的建议:
首先,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政府要加大对垃圾处理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列出专项资金建设垃圾池、垃圾车、垃圾填埋场、垃圾处理设备等。
其次,让农民掌握处理方法。要加强对农民的宣传教育,是他们真正意识到乱扔垃圾的危害,学会分类处理垃圾,掌握正确处理各种垃圾的各种方法。再次,鼓励农民建设沼气池,推广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技术。农村垃圾与城市垃圾在种类上有所不同,那就是易于腐化分解的较多。因此要鼓励农民多建沼气池,将易腐化分解的垃圾投入沼气池。
三,经济情况调查
由于本镇特殊的地理位置的关系,石材资源很丰富,而且石材在近年来供不
应求,价格较高,因而人们加大了对石材的开采和加工。这就形成了本镇特殊的经济产链,即石材的开采、加工、销售、运输的一条龙产业。使这里靠山的人们迅速发家致富。然而随着石材的不断外卖,原本完整的山却日益变秃,环境遭受日益严重的破坏。而政府一时也找不到可以代替石材加工的产业,这里的人们仍然以农业为主,种植庄稼,气候好时,可以多打庄稼,而气候不好时,只能看着粮食减产了。家中年轻的男丁有点技术的选择到工厂中打工,没有技术的都到工地打工,以补充家用。经济收入十分不稳定。因此,农民十分迫切的希望能学到一门技术,不再成为被人瞧不起的农民工。建议政府多开展一些技能培训的培训班,以改变农民缺少技术的问题。
农村信息化现状报告 篇6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教师素质;资源配置
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信息化已经在社会的各个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促使了教育教学信息化的出现。就目前来看,在我国教育教学信息化的发展过程当中,农村地区中小学一直以来都是一个薄弱环节,在信息化的应用中一直不是很理想,导致学生的综合素质无法得到有效发展,因此,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对农村中小学信息化教学进行管理显得极为紧要。
一、当前我国农村中小学信息化教学的现状
1.缺乏必要的重视
由于农村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对于城市较落后,导致部分中小学教师,甚至部分领导对教育教学信息化的思想并不是特别重视,在教学过程中仍旧采用的是以往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的思想得不到突破。同时,中小学在使用信息化进行教学的过程当中,对于信息化的理解仅仅局限于多媒体教学辅助以及网络信息资源的检索等方面,并没有对信息化教学进行深入理解。
2.缺乏过硬的师资力量
农村地区中小学在进行信息化教学的过程当中,师资力量是最关键的一部分,若农村中小学教师本身并不具备过硬的信息化教学方法,就会使得信息化教学工作难以展开。同时,随着社会以及科技的发展,一些新兴的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技术不断涌现,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面临着较大的挑战,这就要求教师不仅仅要理解信息化教育的理论,还需要掌握对现代媒体设备的使用以及选择恰当的教学软件对学生进行信息化知识的教学。
3.缺乏充足的资源
教育教学的信息资源库是中小学开展信息化教学的重要关键所在,也是教育信息的重要载体,对于学习信息化教学的开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对于农村地区而言,在进行信息化教学的过程当中仍存在一项严重不足之处就是缺乏充足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其主要表现在一部分学校没有教学资源,即使有教学资源,也不具备管理以及升级的能力,这就导致信息化教学不能顺利进行。
二、信息化教学在农村中小学教学中的应用对策
1.转变教育观念
虽然农村中小学信息化教学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而要想解决这一系列问题,首先就要求中小学教师以及相关领导转变教育观念,借助现代化的管理方式,进行大胆创新,为学生营造一种多元化的发展空间。同时,学校以及教师也应当清晰地认识到,在新时期学生的资料来源不仅仅只是教材,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还应当借助信息化的力量,为学生拓展課外相关知识的学习,从而使得学生的学习效果得到提升。此外,由于农村中小学进行信息化教学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困难,这就要求学校的相关领导清晰地认识信息化教学中存在的不足,突破传统理念的束缚,采取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为学校的信息化教学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2.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是教学体系当中的关键组成部分,信息化教学模式要想在农村中小学中得到有效推广,就必须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打造一支师资力量过硬的团队。因此,相关教育部门要加强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按照当地的教学现状,制订科学合理的培养计划以及考核手段,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化的素质。同时,当地的教育部门在进行教师招聘的过程中,也需要制订严格的招聘规范,提高教师的福利待遇,吸引高素质的教师人才到农村地区中小学任教,从根本上提升教师队伍的素质,促进信息化教学的顺利开展。
3.优化资源配置
由于农村中小学在进行信息化教学的过程中,缺少必要的教学资源,因此,有较好教学条件的相关学校必须要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信息化教学以及管理的能力,而对于一些较为贫困的地区,相关部门也要加大教育资金的投入,为学校信息化教学的顺利进行配置一系列的设备资源,使得学生都能够处于信息化教学的环境当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信息化教学逐渐得到了普及,而农村地区由于受自身发展的限制,使得信息化教学中仍旧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这就要求农村地区中小学教师以及相关领导转变以往的教育观念,并且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优化配置教学资源,使得信息化教学得以顺利进行,逐渐提升农村中小学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张青,欧启忠.农村中小学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问题及对策研究[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
[2]施世海,张智.重在应用管理提升教师信息素养:安陆市农村中小学信息化教学情况调研[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20).
[3]欧启忠,张青.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探析[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3(6).
农村信息化现状报告 篇7
目前,中国正在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从城乡协调互动角度看,信息化是促进以城带乡战略、以乡促城战略实施的需要。通过信息化,农业将实现集约化经营,从而分流出劳动力、资金和土地,用以发展非农产业,特别是乡镇企业的复兴和农村服务业的发展,还有助于离土不离乡,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加快城市化进程,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加强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
1. 有利于消除农村信息贫困。
中国信息化发展快速,而在农村相对落后,消除农村信息贫困农村信息化建设是理所当然的选择。目前,农村的计算机平均拥有量远远低于城市平均水平,不但发展程度低,而且显现出城乡发展的差距和不公平,农村成了信息社会的落伍者和边缘化地区。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农业信息化正成为农业发展的重要的生产要素和战略资源,对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是决定新农村建设成败的关键。比如,中国农村耕地资源有限而各地物产资源不一,即便农村有再好的土特产,苦于没有信息也难以走出去。“让信息走进来,让产品和劳动力走出去”成为农村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2. 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农业信息化建设对保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主要表现在农村信息化建设能够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变巨大的人口负担为人力资源,同时依靠信息化对农村传统产业的改造,从而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快速转移和合理的配置,使产业结构向着更有效益、更健康的方向发展。农村信息化建设能够改造农村现有的不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技术,提高科技贡献率,降低农业生产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促进农业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有助于消除农村的信息贫困,缩短城乡间的数字鸿沟,通过加强农村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其他公共事业信息化建设,改善农村社区的面貌和农民的生活质量。农村信息化能够使文化传播的形式更丰富,速度更快捷,通过向群众宣传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先进的当代文化,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丰富农民的业余生活,促进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
3. 有助于提升新农村农民的素质。
新农村建设需要经济、科技、文化、卫生等方面的人才。在没有更好的教育投资的情况下,搭建一个覆盖广泛的农村信息平台,就地培养农村人才势在必行。通过信息平台,让农民看到、听到和城里人一样的东西,在广大农村传播先进文化,使农民改变观念,拥有健康的文化活动,了解政策法律,树立道德观,最终整体提升农民素质,使之成为这个伟大事业的价值创造主体,是目前最适合国情、既经济又高效长久的可行方法。
二、中国新农村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 大部分地区农村信息化程度低。
虽然农村信息化提了好几年,也大力发展了好几年,但是大部分农村地区信息化还只是体现在配置基本的通讯设施的层面上,既没有形成农村的“信息高速公路”,也没有依托信息化来从整体上改变农村风貌。此外,信息资源及信息系统的重复建设现象严重。以政府推动为主导的农业信息化建设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现行行政体制的制约,大量投资建设的信息网络往往成了中看不中用的“花瓶”和“面子工程”。
2. 农村信息意识相当薄弱。
很大部分农村地区不论是干部还是农民对信息化不是不了解就是一知半解,严重阻碍了信息技术的应用。信息化问题是一个地区发展的软环境,每个地区的自然条件、区位因素可能无法改变,但软环境则是人的观念、意识的集中体现。由于农民得不到正面的信息交流或信息资源不足,导致不少地方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使得各种不良习惯乘虚而入,尤其到冬闲季节,赌博在农村极为普遍,打架斗殴、封建迷信等不法活动也格外猖獗。看武打和色情录像成了部分农民文化娱乐的主流生活。
3. 农村信息教育的简单化。
虽然中国现在大力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很多地区也加大了对农民的培训,但由于培训一般都是公式化,教程形式化,这就造成了很大部分农民虽然参加了政府组织的电脑知识培训,掌握了一定的上网知识,但也只晓得电脑的基本操作,浏览的网页也是技术人员为他们提供的少量网站,至于如何查找其他网站、利用搜索工具查找有用信息则不知从何下手。由于电脑技术知识的缺乏,导致农民获取信息的能力较低、范围较小。
4. 农村地区信息来源不足。
一方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提供信息方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不自觉地把信息资源配置分层定位为社会阶层中所谓经济地位高的“强势人群”、“主流人群”,忽视了广大农村地区农民的信息需求;另一方面,很多网站在发布信息时只是简单的几句话,提供的信息不完整、不准确,农业网站过时的信息较多,缺乏第一手信息和第一时刻发表的信息,不能实现信息的及时更新,在内容上宣传本地农业、宣传服务的信息较多,而指导经营者生产营销、真正适用于农业的信息太少;还有很多网站只是提供简单的文字信息,而农民最容易接受的则是讲解和演示等视频信息。
三、加强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的主要措施
1. 发挥政府对信息化的推动作用。
一是不仅要努力创造基础的硬件环境,同时也要完善金融、法律和技术标准方面的公共产品,特别是要加大技术标准和信用体系的建设力度,加快网络安全、网上信用、网上支付等方面的立法速度,尽快营造一个适应信息化快速发展的软环境;二是中央、省级政府优先扶持投资,特别是加大对中西部农村县乡的转移支付,推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各级政府要分层负担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专业化人才教育,特别是农村信息化普及教育的费用,建立统一的城乡市场信息体系。同时,要加大信息技术的应用,规范城乡信息市场,整合部门信息资源,充分利用已有的信息基础设施,为农村居民获得方便、快捷的市场信息提供保障。
2. 落实信息技术在农村的应用。
各级政府应该注意根据各地的经济发展需要,参考国内外的成功经验,结合各地实际需要,发展有地方特色的农村信息化建设,落实信息技术的应用,提高农民生活水平,避免搞“面子”工程。要充分利用信息资源,把推动农业生产的各类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不断优化农村经济结构,改造传统农业,建设现代农业。信息化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农村居民使用信息技术的兴趣,让农民懂得信息技术对于自身的好处。电脑培训应该注意教会农村居民如何去学习电脑技术,而不是简单的教会其使用电脑。
3. 建立完备的市场机制。
农村信息化建设,从投入上看,单靠政府投入难有大发展;从管理上看,单靠计划或行政手段也难以奏效。而以目前中国的情况看,信息服务还不具备企业化经营的条件和能力,需要在政府主导下推进市场化进程,通过行政、经济、法律手段鼓励高科技公司、社会中介组织特别是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个人等参与,帮助城乡居民特别是农村居民收获信息技术的果实。一是注重市场化运作方式,可以允许和鼓励非政府部门竞争性参与电子政务网络、数据库方面的建设和管理,创新融资手段,降低运作成本。二是遵循市场机制的运行规律,依照法规,鼓励竞争,规范企业行为,保护消费者利益。
4.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建设水平,网络是完善农业信息服务的重要环节,是分析处理以及快速传播各类信息的必要条件。要以工程建设为载体,积极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上档次、上水平;以市场信息开发工程为主要内容,重点是八个系统,即信息采集、发布与管理系统,农业办公业务与资源管理系统,农产品监测预警预报系统,农产品和生产资料市场监管信息系统,农村市场与科技信息服务系统,粮食储备安全监控系统,农产品网上促销系统,信息安全保障系统;要用工程化带动信息化,实现技术上的突破,力争把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延伸到村,最终延伸到农户。
5. 创新农业信息服务主体。
改变目前农业信息服务主体单一的局面,加快信息服务主体社会化进程,在强化政务信息为宏观决策提供信息支撑的同时,要确定政府推动,市场引导,多元参与的农业信息服务主体构成模式,允许各类经济实体进入农村信息服务领域,采取灵活的措施吸引各类资本参与农村信息化建设,以加快信息服务主体的社会化进程。
在信息时代,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坚持农村信息化建设和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提高农民的信息意识,增强农民自我创造的能力,才能有效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国民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农村的信息化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必要的动力支持。通过信息化,农业将实现集约化经营,从而分流出劳动力、资金和土地,用以发展非农产业,特别是乡镇企业的复兴和农村服务业的发展,还有助于离土不离乡,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加快城市化进程,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首先阐述了加强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分析了目前新农村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加强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新农村,信息化,建设,对策
参考文献
[1]王方华,顾海英.新农村新思路新发展[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2]梅方权.走向2010—2020年的农业信息化战略选择[Z].2005-05.
农村信息化现状报告 篇8
关键词:积极性,主体作用,因地制宜
1 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情况
“信息化”是在1980年以后才引进至中国的, 比其他国家要落后20年左右。直到1996年, 国家首次确定了信息化建设未来的发展方向。本世纪初, 国家加大了在农村信息化方面投入的比重, 同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来推动其发展。虽然这些年来, 在政府的指导下, 我国信息化建设发展迅速, 成绩斐然, 然而在建设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系列的不足。
1.1 农民没有发挥其应该起到的主要作用
当今, 农民并没有在信息化建设中起到主要作用, 更没有办法达到信息化建设中的决策者的地位, 这样就限制了信息化发展的质量和速度, 不能调动起信息化建设中农民朋友的主动作用。再加上, 农民整体的科学文化素质较低, 决定了农民在接受未知事物上存在局限和习惯偏差, 他们不愿去冒险, 去创新, 去接受新鲜事物。
1.2 作为建设的主体, 农民缺乏主动
由于宣传方面的资金不足和服务不完善, 再加上农民获取相关知识的能力和途径相对狭窄, 导致了信息化主体对信息化建设了解甚少, 对信息化的概念和内容模糊不清, 这进一步导致了农民对信息化建设没有主观的能动性。在全国上下兴起“信息化”热的同时, 信息化主体却有相当一部分比例没有或者不了解“村村通网”或是“上门服务”等措施。
1.3 农村获取信息方式极其有限, 并且获取的途径单一
农民自身的文化素质决定了其运用现代技术的能力很有限。在相对落后的地方, 由于交通不便, 现代信息传播的硬件软件设施的匮乏, 决定了他们依旧靠公共信息栏, 靠朋友传达信息为主, 这样的信息传播既失去了它的准确性, 又失去了信息传播的时效性, 失去了这两方面的信息也注定是毫无价值的。
2 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2.1 转播农业生产方式, 推广农业大规模的种植和经营模式
我国农村主要以个体或是小部分承包为主, 生产方式比较落后, 这就减少了信息的需求和信息的利用价值, 不利于信息的集成和发布。只有扩大生产规模, 改变生产方式, 才能使农民这一主体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具备更大的优势, 才能加大农民对信息的需求和利用量, 并最终促进我国农村的信息化建设。
2.2 将国家和农民两者作用相结合, 打造以政府指导为主, 农民发展为辅的发展机制
信息化在农村发展之初, 只有政府能够有能力进行大规模的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合理分配各种资源, 在政策上对农村信息化加以引导, 在实施过程中加以扶持。在农村实现信息化的过程中, 政府要加强基础设施与服务体系的建设, 为农村信息化建设营造良好的环境。另外, 努力让农民知道谁是信息化最终要服务的对象, 谁是信息化建设的核心, 以提高农民的能动性。
2.3 根据不同地区采取适合其发展的建设模式
我国是以农业为主的大国, 不同村的现状是千差万别的, 即使同一个村也存在种种不同的困难。因此, 有必要对不同的地区采用适宜其发展的不同模式, 根据该地区的经济水平, 文化素质, 特色产品来制定一套科学的发展模式, 以小带大, 以少带多、以优势带弱势、以发达带不发达。同时, 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和能动作用, 提高农民的信息化水平, 以最终推动信息化的全面发展。
2.4 全面加强农村信息资源建设
加快农村信息采集标准体系 (采集、处理、数据库建设等) 和信息发布体系等方面的建设, 提供标准的数据库接口, 实现信息采集、处理、发布一体化。重点加强市场供求、农产品价格、科技信息、农村政策等农民急需的信息采集系统建设。
在国家统筹规划下, 整合、集成、开发各部门、各单位的农村信息资源, 充分利用国际数据, 并通过制定共享政策、法规和完善管理体制, 把各部门、各单位乃至个人所获取与积累的科学数据资源, 纳入到国家农村科技数据共享的统一管理框架中来。
整合不同农村信息数据源, 优化农村信息资源数据库结构, 通过不同层次的农村信息中心群和共享服务网的建设以及共享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应用, 形成跨部门、跨地区、跨学科、多层次的国家农村信息共享平台, 并纳入国家科学数据共享工程系统, 大幅度提高农村信息的管理与共享服务水平, 增强农村科技创新能力, 为我国农业现代化整体发展和农村科技水平的提高, 提供可靠的农村信息资源保障。
2.5 针对农民这一特定对象, 建立和完善农村信息网络体系
建立一个农村信息传输地面卫星发射站, 由其将视频、音频和文本农村信息发送到卫星, 其中, 文本和图片信息需制作成图文电视信息, 再发送到亚太2R卫星。文本、图片及其他类型的互联网信息, 由一个独立运营的网站制作完成, 发送到互联网。各地通过卫星接收设备, 将视频、音频、和图文电视信息下载到本地基站系统, 然后将其还原成正常信号后发送至用户管理设备。用户管理设备负责将各路原始信号统一进行加扰后复用成一路信号传送给节目发射装置, 由发射装置进行微波发射, 覆盖接收区域。终端用户通过无线接收装置, 或通过个人电脑, 经无线调制解调器登陆互联网, 主动获取农村信息。
接收区域内的各个农户通过普通的室外天线将视频、音频、图文电视等格式的农村信息信号接收下来, 并将其传输给经过系统授权的用户无线接收装置。电视信号通过用户无线接收装置进行解扰、解复用后还原成正常信号供电视机播出。用户也可以利用无线接收装置, 通过电视登陆互联网。
加强服务, 建立激励机制。各地要从维护、发展农民利益的战略高度, 研究制定优惠政策和措施, 建立竞争激励机制, 发展不同特色的信息服务模式, 促其向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农业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社会稳固、国家自立的基础。农村信息化建设包括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信息技术在农业和农村经济与社会事业中的应用, 农村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农村信息化人才培养等诸多方面。农村信息化涉及的面广, 由于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 推进我国农村信息化进程之中面临着许许多多的阻力。农村信息化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和重要手段, 是建设现代化农业, 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因此, 推进我国农村信息化已经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其意义十分深远。
参考文献
[1]张斌峰, 推动农村信息化建设又好又快发展.山西日报, 2007 (12) .
[2]王冀, 全力提升农村信息化水平。通信产业报, 2008 (3) .
[3]龚秀萍、孙海清, 我国农村信息化与新农村建设发展的思考, 农业网络信息, 2006 (10) .
[4]张永雄, 农村信息化与新农村建设研究, 肇庆学院报, 2008 (11) .
农村网络信息传播的现状研究 篇9
通过文献检索, 我国自1994年实施“金农工程”以来, 农村网络建设及信息传播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农村网络信息传播为基层群众增加了新颖健康的生活方式, 使他们享受到优秀文化和实用科技带来的快乐。但是, 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广大农村地区在网络信息传播的硬资源与软资源方面存在双重缺失现象, 绝大多数农民往往被排斥在网络的通路之外, 更不用说网络使用的内容与质量。具体说来,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村网络建设全面起步, 信息基础设施仍然薄弱
大力推进农村信息化, 是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战略举措, 是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与必然选择。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我国的互联网如今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的时期。顺应这一潮流, 我国农村网络建设也出现了迅猛发展的良好态势。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统计, 1998年中国互联网上的农业网站不到200个, 2001年农业信息网站约2200个, 截至2005年7月, 在中国农业信息网上自愿登记注册的农业网站达4372家。[1]利用中国农业科技信息网的农业网站搜索引擎系统进行统计, 截至2009年5月中旬, 我国农业或者涉农网站已逾8000个。从总体形势上看, 我国农村网络建设虽然起步晚于发达国家, 但随着近几年来党和政府对农业现代化及农村建设越来越重视, 我国农村网络建设已全面起步并初见成效。
但是, 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我国农村网络建设也呈现出明显的地域性特征。东部沿海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 具备自我发展的物质基础, 网络基础建设较快, 农业网站的创办也较早, 服务效用得到了很好的发挥。在沿海地区, 尤其以北京、山东、浙江、江苏、广东五省市的农村网络基础建设为最好, 网站总数超过全国总数的40%。在广大的中西部地区, 尤其是偏远地区, 网络基础建设还相当落后。从总体上看, 国家和省级农村网络设施建设都有了一定基础, 但从市县到乡镇的网络基础设施依然薄弱。目前, 农村网络信息服务虽已延伸到基层, 但村级信息服务点尚不健全, 信息传递在县镇二级到最终用户之间形成了“梗阻”, 在硬件上出现了“农业信息传递最后一公里”问题。就当今中国农村的现状而言, 实现农业信息网络“入村入户”的目标非常困难。农民的散居状况决定了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成本不可能像城市那样通过众多的用户来分担, 而极低的利用率又使它违背了市场的经济原则和利益最大化原则。农民的经济实力最为脆弱, 据了解, 在我国农村家庭中, 电脑拥有量还非常少, 甚至是农村籍大学生, 他们家里多数没有电脑。如果再加上昂贵的网络传播成本, 这个天文数字是现实中跨不过去的一道坎。
二、网络信息传播中的农村主体地位尚未确立
新农村建设的国家战略提出后, 对中国农村社会的现实发展与未来走向产生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与此相适应, 同新农村建设相关的很多具体问题也必然成为农村网络信息传播的主要议题, 农村主体地位的确立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但是, 新农村建设自上而下的政府主导性质, 从政府到民众、从城市到乡村、从强势群体到弱势群体的传播模式, 决定了农村网络传播的当然主体并不能迅速归位。
农村网络信息传播, 并未考虑农村主体的真实需求。目前的农业网站, 主要由各级政府部门、教学科研机构、新闻媒体及商业公司建设的网站, 站点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和东部经济发达地区, 与农业生产没有明显的地域关联, 有些农业大省并没有很多的农业网站。处于优势地位的城市传播者没俯下身段从农村汲取内容资源, 并不太考虑农村受众的主体需求, 其传播的信息, 缺乏实用性、指导性、时效性及多样性, 不能为农民解决实际问题。
将农村受众视为市场、视为消费者的观念仍然存在。受众作为社会环境与特定媒介供应模式的产物, 这个术语集多种意义于一身。然而, 随着大众传媒向产业经营方向发展、市场话语逐渐呈现强势的今天, 农村受众也或多或少成为媒介资本与广告商的“打工仔”。一些商业网站, 有很强的市场定位, 虽然挂着“农”的名号, 但与农业生产并没太大关联, 农民往往只是其潜在的市场“目标受众”。
对农网络传播, 缺乏农民的互动环节。新农村建设战略, 立足于恢复弱势的农村在整个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 因而必然要求农村与农民成为网络传播模式的中心部分。但在传播实践中, 由于农民缺乏媒介资源、传播技术及话语权, 他们往往成为被动的信息接受者、消费者、目标对象。虽然新的技术形态与传播手段使传受双方的互动成为可能, 而搜寻者、咨询者、反馈者、对话者、交谈者的角色, 在农民中尚未真正出现。
三、农民的媒介素养尚待提高
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建设和谐社会、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丰富农民文化生活, 是农村网络信息传播面临的形势与任务。但从涉农网站的传播实践来看, 效果并不理想。
2009年1月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 截至2008年底, 中国农村网民规模达到8460万人, 较2007年增长3190万;但从职业结构上看, 农林牧渔劳动者占全体网民的2.3%, 对占中国人口最大比重的农民来说, 这个比重还比较低。[2]
浙江是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达的省份,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很快, 浙江“金农工程”网站已经开通, 浙江科技网、教科网、中经网和多媒体数据网实现了省内联网。但一份对浙江省嵊州市农村信息化现状的调查分析表明, 浙江省农村使用电脑还不是很广泛, 使用因特网并不是很普遍。在调查对象中, 没学过电脑的人占总数的60.6%, 对电脑有所了解的人占总数的36.4%;在回答是否上网的问题上, 几乎不上网的人占总数的78.8%, 每月6次以上的占总数的9.1%。[3]
上述数据表明, 我国农村居民触网率不高, 除了信息基础设施薄弱、农民的经济收入与网络意识等制约因素外, 与农民的媒介素养有很大关系。
综合多种传播理论, 可将媒介素养简单地表述为人们接触、解读、利用传播媒介的能力。接触媒介, 通过媒介获取对自己有用的信息, 满足自己生产、学习、交往等的需求, 对农民来说是个很大的问题。网络是一个信息的大杂烩, 大量与农民不相关的信息形成信息垃圾, 阻碍了农民对所需信息的搜索;农业生产具有地域性, 而互联网是针对全球网民的, 披沙拣金的过程对缺乏电脑常识的农民太过繁琐。解读媒介, 对媒介传达的信息进行解构, 做出正确的理解, 特别是对网络上有关农业生产技术进行正确理解, 要农民直接从网络上获得技术信息并付诸实践, 是不现实的。网络传播的最终目的是借助媒介工作和生活, 通过媒介发出自己的声音并维护自己的利益, 即利用传播媒介的能力。当下中国农村的现实是, 伴随着大批青壮年外出务工, 真正从事农业的劳动者主要为中老年及妇女, 他们的文化程度相对偏低, 对何时上网、如何上网发布自己的产品和服务信息以及需求信息有相当的困难。虽然上网技术变得越来越简单, 但操作起来绝非电视遥控器, 轻轻一摁, 问题都能解决。
四、网络信息服务队伍建设滞后
与农村网络硬件设施建设相比, 农村网络信息服务队伍建设更是滞后。
在农村地区, 能操作、利用电脑的人员不多, 懂网络传播的专业技术人员就更少了, 无法保证涉农信息的搜集、整理、发布及网络的维护与维修。特别是随着信息需求种类、信息需求质量、信息需求主体的复杂化, 既懂现代信息技术又懂农业科学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严重缺乏, 这种人才状况对农村网络信息的建设极为不利。考察农村网络信息服务队伍建设滞后的原因, 主要有以下几点:
吸引人才的优惠政策缺乏。对农信息传播, 发展农村经济, 人才是关键。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但在吸引人才上却是最薄弱的行业。国家有对农“三支一教”、师范生公费教育等政策, 但在农村网络传播所需人才方面, 却没有相应措施。政府可制定适合农村网络传播媒体的各种优惠政策, 为其吸引优秀的专业人才创造条件;对农业院校予以财政支持, 鼓励其开设农业网络传播专业, 以经济信息分析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信息管理服务为重点, 培养具有乡土背景的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农村实用人才。
吸引人才的优越环境缺乏。目前, 我国普通高等农业院校有六十多所, 再加上高职院校及中专, 每年有数以万计的毕业生, 他们是农业媒体发展和农村网络信息传播的人力保障与智力支持。但是, 这些毕业生中自愿到农村基层工作的并不多, 有些人即使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也不愿去农村就业创业。原因很简单, 农村缺乏吸引人才的优越环境。从生活条件来说, 很多农村地区自然环境比较恶劣, 经济相对落后, 基础建设还不到位, 很多专业人才选择城市而不愿去农村;从工作环境来说, 农业行业、农业企业内部人才配置不合理, 机制不健全, 缺乏激励与任用措施, 加上网络信息人员的编制、职称评聘及工资福利等问题, 影响了农村网络信息人才的引入与稳定。
提升农民媒介素养的培训机制缺乏。农民是农村网络信息传播的一方主体, 是信息的接受者、利用者。但目前, 我国农民整体触网率偏低, 缺乏电脑操作、网络传播的基本技能, 而相应的培训机制尚未确立。面向农民开展网络知识培训, 是提高农民上网操作能力最快最有效的措施。政府应制定明确的教育规划, 探索行之有效的培训途径、模式与方法, 结合农民生产生活实际, 提高其接受信息服务的能力, 提高其参与市场竞争的技能, 从而适应快速发展的信息化外部环境。
摘要:充分运用网络信息技术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发展现代农业、培养新型农民, 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课题。经过十余年的发展, 我国农村网络建设及信息传播取得了巨大成就, 但仍显不足, 主要表现为基础设施建设仍然薄弱、农村主体地位尚未确立、农民的媒介素养不高及网络信息服务队伍建设滞后等方面。
关键词:农村,网络信息传播,现状
注释
1[1][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2009-01-13.http://www.cnnic.net.cn/index/0E/00/11/index.htm
农村女性信息服务现状的研究 篇10
1 农村女性信息服务环境
近年来,我国各级地方政府、电信运营商及相关用户都高度重视农村宽带普惠情况,国家大力推广的提速降费的建设也已逐步进入快车道。但从整体范围看,当前宽带建设集中于城区,包括4G网络建设、光纤到户网络改造等,农村地区宽带设施发展水平提升并未与城市同步。而从女性角度来看,由于社会既有的角色定位于分工,农村女性信息获取与使用满意度都有待提高,且农村整体信息服务意识薄弱,严重影响女性信息时代的发展。
1.1 农村移动互联网使用成为主要形态
2015年以来,得益于智能手机价格下降和广泛普及,农村地区手机上网用户逐渐占据绝对主导地位。部分农村女性同时积极使用各项新型智能终端,也更为主动地追求移动网络套餐的性价比,因此加快及优化移动无线网络部署是农村信息化发展的必然选择。长远来说,移动网络环境下,各服务企业应酝酿规划一种超出目前移动终端APP信息服务的新型模式,融合VR未来发展趋势,以更深刻的服务者姿态辅助农村女性用户深入体验信息社会发展成果。
未来,我国与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信息化发展水平的差距将主要体现在农村地区,而作为农村中的相对弱势群体——女性群体,必须跟随农村移动无线宽带等设施的建设脚步,努力跨越地理、群体间的数字鸿沟,把握和城镇居民同等的信息机遇。
1.2 农村女性信息资费现状
信息与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整体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但不同区域、不同群体之间仍存在信息化发展的不一致。即使我国电信市场并没有形成完全的市场机制,但价格作为市场供求的杠杆性存在,信息资费无疑也直接影响信息化行业的各大企业、群体或个别用户。国家为促进社会各行各业的发展,需大力督促信息资费的下调,积极引导电信事业健康发展。
农村女性群体与城市群体对比,数字鸿沟依然存在。一方面,农村地区经济处于发展状态,人均可支配收入虽有所提升但不足以支撑一切服务资费,农村信息化用户有一定程度的费用负担;另一方面,女性自身较保守的消费观念的驱使下,信息资费所占消费结构比例不够合理,多数女性仅停留在打电话、收发信息等低级信息处理大环境下,无法顺应信息化时代的发展需要,与应该具备的信息化素养要求相距甚远。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基础设施的成功建设、运行,电信企业每年服务成本已大幅度下降,而电信市场正逐步幵放、市场竞争逐渐加剧,电信服务的总体资费水平下降是大势所趋。适当情况下,更低的价格可能增加用户接入和使用,各级女性相关政府机构、团体,应跟随农村信息产业发展的新动态、新成果,不断调整对女性群体信息资费的针对性政策,制定出与农村生活水平大环境相匹配的资费方案,减轻女性通信服务费用,处理好价格与需求的关系,引导农村女性关心自身群体利益,积极稳妥的融入新型社会,带动新一轮女性信息产业的发展。
2 农村女性信息化发展制约因素
2.1 客观制约因素
传统社会性别文化仍然制约着女性群体在信息产业中的发展,农村女性居民由于传统社会观念及长期生活习惯的影响,多在工作之余承担家务、实体购物等活动,用于信息检索、信息思考等信息能力培养的时间较少。农村女性因本身信息接受能力较低,多数受益群体为熟知现代信息技术的知识女性,而缺乏知识体系、缺乏生活保障的女性则多忙于工作与生活,受到较多外部因素制约。因此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该类群体的解放效果不如人意。
农村女性生活观念较为传统,但并非错误。女性团体或相关机构应针对广泛农村女性行为特征设计出一套实用的信息化生活方式作为参考,综合考虑家庭与女性个人因素,展示信息社会更为便利、高效的琐事处理方法,解放时刻忙碌的女性居民,释放农村女性独立感知信息内涵的诉求。农村女性居民应更多考虑自身信息需求,以差异的眼光看待不同问题,争取不被信息时代淘汰。
2.2 农村女性信息解释能力不足
在信息交流与吸收活动中,信息解释能力即对所认知的信息加以提取其中有效意义的能力。此时信息的符号表述只是初级阶段,还需将既定的知识型信息与利用者的环境信息相联系形成信息使用链。
比如多数农村女性对于运营商或互联网企业所发送的经营提示、消费提示不以为然,导致对于时常发生的骚扰电话、恶意扣费、不良网络信息等信息使用不满意情况无从反抗,忽略信息或无法得知有效信息利用方法显示出部分农村女性信息知识的极度匮乏。农村女性自身应同步跟进国家对电信行业、互联网行业等服务相关的监管条例,主动参与信息诈骗的发现、防范与打击活动,保护自身信息安全与合法权益。信息的获取只是初步手段,如何存储信息并适时利用好信息,是农村女性在信息社会实践中应不断更新总结的。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为农村女性获取信息提供极大的方便,但农村女性目前信息来源单一、信息使用效果差强人意,缺少专业信息服务人员与机构培养与开发女性信息解释能力。任由女性自身总结零碎信息甚至随意使用经验类信息而不做系统性指导,不利于提高女性解释信息的效率,制约了农村信息化道路的发展。
2.3 缺少新型女性信息思维
信息技术发展长河中,一系列与熵、负熵、信息、全息等理论相关的学科中孕育了最初的信息思维方式,信息思维从现有事物的固有模式中把握或描述既有属性,以该特点作为信息载体,进而持续更新相关事物历史状态、现实关系、未来趋向等内容,亲自赋予事物信息化特征。在信息社会不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信息思维将全方面影响农村女性对信息事物的主观能动性,信息使用者必须尝试做到基于已有的信息知识对各类输入信息加以分析、整理、加工,从而输出全新的某种思想。当前农村女性信息使用类型、搜索信息方式、信息处理能力等都处于初级学习阶段,被动接收信息发布者的信息,而对于信息内涵和其中特殊意义不予深究,显示出信息思维模式的缺乏。全新的信息思维方式并非推翻一切传统信息资源处理和分析方法,而是展望信息使用者阐释更多高层次信息定义与应用。
信息思维作为新时代的创新思维,其对信息选择、优化过程蕴含着思维的不断优化功能。农村女性不应由于学历、工作、地位等客观原因放弃主动思考能力,需持续总结信息思维微观表层总体特征,由量变到质变,产生新质信息,并在日常意识领域中不断修正各类信息要素,真正转化为使用源泉。
信息时代背景下的信息思维不单单局限于数字化框架,更是个性化思维的集中培养与彰显。信息空间给信息使用者提供前所未有的思考长廊,是高度自由的思想空间,各群体之间不应该受年龄、性别、区域等因素的影响,都应自由选择信息、加工信息,创造自有信息思维方式。农村女性居民更应在这个无比自由的思维空间中畅游,充分展示脑海里信息交互成果,不停留于客体对象的规律性反映,而追求信息个性化应用。最终综合自身想法,以信息系统为手段,筛选、发布、评价更为纯粹的有用信息。
3 农村女性信息化水平提升要点
3.1 政策提供便利于基础设施建设
由于目前分配的LTE频段较高,覆盖半径较小,基站一般建于用户聚居区附近,基站铁塔、机房、架空光缆等建设环节都面临较大的用地、用电等问题。各级政府应该协调有关乡镇和行政村在土地出让各环节提供便利和支持,并对出让过程中产生的费用给予一定减免;要时刻检修农村网络设施的用电需求,不影响农村居民正常生活用电;要加强农村通信基础设施的保护,严防严惩故意盗窃、故意毁坏通信基础设施的行为,在道路施工、农田整治过程中尽量避免对通信设施的破坏。
目前已成功实施的通信“村村通工程”和“信息下乡”活动,都得到了地方党委政府、相关企业、广大农牧民的高度评价和热烈欢迎。但政府仍需创建更完善的农村居民信息服务体系,切实搜集女性用户信息需求,使女性用户更能真切感受信息网络发展场景,以自身家庭影响力带动社会体验网络魅力,加快农村地区信息化建设速度。
3.2 国家扶持女性信息服务业
信息服务业是以现代通信网络为基础,在经济和社会的各个领域为目标人群提供服务的新兴行业。信息产业大背景下的信息服务业发展仍未形成成熟模式,处于探索阶段,此时可把握时机,通过已有经验细化分支为女性专用信息服务行业,建设完备女性服务机制与信息平台,做到与总体行业发展共进退。女性作为社会群体中消费观念、服务理念、生存思维都较为独特的群体,完全有必要形成专有目标人群。而农村女性在农村生活环境下,其信息服务近乎为无,急需着手配备相关机构、相关指导人员。国家应为该类服务企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从银行贷款、税收减免、科研经费支持等方面切实落实女性信息服务活动的开展。
3.3 创新农村宽带网络建设模式
各电信企业为响应国家政策号召,同时达到保持全网的完整性和用户规模持续增长的目的,都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投入网络建设,导致三家企业重叠覆盖投入非常大。然而农村地区网络使用用户较为分散,基础设施资源配置极度不合理,从社会整体资源效率使用情况考虑,应在农村地区探索新型共享建设模式,通过合作方式扩大基站建设规模。而对于部分经济发展较好的农村地区可根据实际情况增大投资力度。该建设模式下,不同经济环境下的农村女性居民,可自主发掘本地区网络设施需求情况,当需求达到一定程度时,应主动提出优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建议,保障本地区网络建设水平向更高等级看齐。
3.4 培养农村女性针对性人才
女性的未来发展,女性技术人才理应成为主力军。农村女性应注重参与信息化时代的各类基础教育、专项教育等活动,有意识地储备相应的知识体系,成为女性服务体系建设的设计者与生产者,亲自给予女性群体信息服务新的生活理念。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女性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机遇,女性在信息技术领域的弱势地位已有系统思路去改善,社会各界应摒弃性别色彩导致能力差异这类思想,尊重女性信息技术人才,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来提高女性的信息技术生产力,促进女性以及整个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李惠君.基于GSM-Hi技术的农村无线宽带建设方案[J].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2015(07).
农村信息化现状报告 篇11
关键词:农村;小学数学教师;教育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06-0063-05
2012年3月,教育部正式颁布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它标志着我国教育信息化正从“初步应用阶段”向“融合创新阶段”推进[1]。教育信息化其成效或最终目标体现于学科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这就要求广大教师能有效地将信息技术整合于各个学科的教学过程,以促进教育教学效果与效率最大化。所以,教育信息化能否深入发展并最终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不仅是教育信息化直接的参与者与组织实施者,还是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力量,更是最终目标的实现者。
数学是抽象的,信息技术的发展,实现了把图形、声音和文字结合在一起,对学生的脑、耳、眼等多种感官进行刺激,使抽象的数学形象化。如何把数学教育和信息技术全面深度融合是数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核心问题。
我国大部分小学在农村,农村小学数学教师教育信息化对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实现教育公平起到不可或缺的支撑作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指出:“以农村教师为重点,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所以,对农村小学数学教师当前教育信息化进程展开调查研究显得非常必要。
一、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金华地区处于浙江省中西部较发达地区,根据金华市教育局2013-2014学年教育事业统计资料显示,金华地区68.9%是农村小学,共293所,其中镇区127所,乡村166所;农村小学数学专任教师占其小学数学专任教师的60.6%,共3229人,其中镇区2041人,乡村1188人。金华地区在2011年前已经实现了“百校上网工程”、“校校通工程”、“农远工程”、“书香校园工程”和“金华市教育信息化123工程”等。目前,金华已经建成金华市教育计算机网、教育信息基础数据库和教育教学软件资源库,实现省、市、县、校四级网络高速互联互通,所有农村小学实现网络主干宽带达到1G,学校100M接入该网,做到校校通宽带,人人可接入,农村小学班级多媒体普及率达100%,小学中生机比达到5∶1,师机比达到1∶1。金华市农村小学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已基本达到要求并逐步完善,数字教育教学资源不断丰富。[2]
面对教育信息化装备的不断提升,农村小学数学教师教育教学信息化进程如何?本文通过深入金华农村小学数学课堂听课、问卷调查、实地访谈与资料检索等,对农村小学数学教师教育信息化现状展开调查,分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推进农村小学数学教育与信息化的完美融合探索对策。
二、问卷设计与样本情况
调查问卷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农村小学数学教师基本信息,包括所在小学地理位置、性别、年龄、教龄、学历、职称、计算机等指标,第二部分是在前期对大量文献检索研究前提下,依据《规划》与《纲要》,采用德尔菲法(Delphi method),得出现阶段衡量小学数学教师教育信息化发展情况的主要指标:教育信息化认同与培训、工具软件与应用、资源共享与共建、教学与技术融合4个一级指标和相应的20个二级指标。初始问卷完成后,选取金华地区10个县市镇区小学、乡村小学数学教师共40名进行预试、问卷认知访谈,根据访谈反馈情况对具体题项的表述进行修改,确保教师对问卷题项的理解不会出现认知偏差。
本次调查根据金华农村镇区小学与乡村小学数量比,随机选取样本,共发放问卷600份,实际回收570份,回收率为95%,有效问卷565份,有效率为99%,其中镇区小学390份,乡村小学175份。同时,我们采用访谈法、文献研究法、深入课堂听课等多种方法收集信息,进行分析研究,因此本调查能够反映金华市农村小学数学教师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1.教育信息化认同与培训
(1)教育信息化的认同
教师基本认同教育信息化与自己的数学教学关系紧密,能关注教育信息化的进展。从表1看,无论是镇区小学还是乡村小学的数学教师,都认为教育信息化与数学教学有关系,认为关系紧密以上的达82%,乡村小学与镇区小学没有显著差异,在深入乡村小学与镇区小学听课与访谈时发现,乡村小学虽然教师与学生数较少,但教育信息化装备与镇区小学没有显著差异,有的乡村小学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小学生数逐渐减少,教育信息化装备比例反而高于镇区小学。
(2)教育信息技术培训
信息技术培训多,但针对数学教学工具软件应用与数字资源应用与建设培训偏少。41.5%的教师认为培训与学科教学针对性不强,调查显示,100%的教师都参加过信息技术培训,但针对数学教学的工具软件应用与数字资源应用与建设培训很少。访谈中还发现,像电子白板使用培训是由电子白板供应商承担,但不同的电子白板厂家设计的工具软件不同,教师使用时要进行不同的培训,造成使用技术上的障碍,不仅增加教师负担,更对提高应用水平产生不利影响。目前教师在对培训内容的期望上,77.4%要求学习电子白板使用,52.3%要求学习超级画板,51.6%要求学习几何画板,50.3%要求学习Flash。
2.工具软件与应用
(1)工具软件的使用
数学教师对常用教学工具软件Word与PPT熟练,但对教学中特别是“图形与几何”教学中需使用的工具软件——几何画板和超级画板却不怎么使用或不用。
分析表2发现,教师常用且比较熟练的教学工具软件有Word与PPT,访谈后得知教师均参加过Word、PPT与Excel使用的学习与培训。而生活中使用QQ与微信进行沟通最普遍,且使用QQ与微信的能力都是通过实践摸索产生的,因为这两项工具软件简单、易学、使用方便。而数学教师在教学中特别是“图形与几何”教学中需使用的工具软件——几何画板和超级画板,有53.8%和56.8%的教师没有使用过,调查显示没有进行培训、学习是导致该结果的最大因素,其次是培训过但由于应用偏难才会不怎么使用甚至从来不用。
(2)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
教师普遍能使用信息技术和现代媒体,但经常出现媒体使用不当的现象。当前,小学数学一、二年级每周5个学时,三、四、五、六年级每周4个学时,部分小学开设数学综合实践活动1学时。根据表3数据,结合深入课堂听课,我们可看出,数学教师在教学中普遍使用信息技术和现代媒体,在课堂上使用最多的是PPT,有的教师可以说达到滥用的程度,如在教学列竖式计算184÷46时,部分教师把演算过程也用PPT播放,影响小学生理解算理与掌握计算方法,这些教师似乎离开PPT就不会讲课了。
(3)多媒体课件资源的利用
教师能共享多媒体课件资源,但根据自己的教学设计独立制作课件的能力薄弱。32.9%的教师是现成课件直接运用,49.6%的教师是在别人的基础上修改,只有17.4%的教师能根据自己的教学设计独立制作课件,其主要原因是许多工具软件不会用,做不出自己设想的效果,其次是自己制作课件素材少。
3. 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共享与共建
(1)网络与教学资源网站
办公室网络流畅,但是教师对小学数学教学资源网站及平台不熟悉。调查显示,88%的教师所在办公室网络通畅,所有教师办公室都通网络。教师对教育教学资源丰富的网站不熟悉,情况是:48.2%的教师对“国家基础教育资源网” 不熟悉,49.7%的教师对“浙江基础教育资源网”不熟悉,52.6%的教师对“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网”不熟悉,浏览最多的是自己学校网站、金华教育网站,其次是“新世纪小学数学网”。访谈中得知,金华地区农村小学数学教材基本采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在参与开展的数学教研活动时,会引导教师上该网站浏览课程资源。
(2)数学教学数字资源
学校网站教学资源匮乏、更新慢,适用数学教学的数字资源较难找到。
调查显示,51.5%的教师认为自己学校网站内容匮乏,学校网站几乎都无法上万方期刊这类教育数据资源库查找并下载教学中所需资源,34.1%的教师认为学校网站资源更新慢。
(3)数字化资源下载
数字化资源应用不理想。调查显示,影响教师下载数字化教学资源用于教学的主要因素是网上资源与本班学生实际学习情况不符,其次是网上资源更新慢,再者是下载要收费。
(4)教学资源上传共享
很少教师愿意将自己设计的教学资源上传网站共享。调查显示,影响教师将自己设计的教学资源上传到网站与大家共享的因素有:72.9%的教师认为自己设计的教学资源没有多少创新,37.4%的教师是找不到适合发布的网站平台与不知上传方法,11.6%的教师认为自己设计的教学资源自己拥有知识产权。
4.数学教育与信息技术融合
(1)现代教育技术理论指导
教师有积极探索数学教育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意识,但缺乏现代教育技术理论指导与编制数学教学软件和使用资源库的知识和经验,从而影响了农村小学数学教师把数学教育与信息技术融合的成效。
在深入课堂听课后发现,农村小学数学教师都在不同程度的探索如何使数学教育与信息技术有效整合,但是进程非常缓慢。调查显示,影响应用教育信息化进行教学的因素包括:①缺乏编制数学教学软件和使用资源库的知识和经验,②缺乏能制作出与本人的教学设计一致的软件,③缺乏现代教育技术理论指导,④课前备课量增大,⑤使用效果不尽人意。
(2)数学教师本身的素养
数学教师本身的素养影响数学教育与信息技术的融合。调查显示,职称在小学高级及以上的教师对数学教育与信息技术怎样融合且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设想与新入职的教师有显著差异。当在上课时课件预设与学生想法不一致时,只有2%的教师能及时调整课件,48.5%的教师偶尔能调整课件,还有30.9%的教师是无法调整课件。
深入课堂听课发现,部分新入职教师在教学中设想一条线、小学生学习认知一条线,信息媒体又一条线,这3条线处于分离状态。部分直接用光盘进行教学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当师生双方互动“生成”一些新的教学资源时,由于光盘固定的流程,教师无法调整预案,只能按照光盘的流程继续进行。
(3)数学教学优质资源利用效果
教育信息化提升了教师教学的多种能力,但将数学教学优质资源应用于自己教学,效果不尽人意。调查显示,只有19.3%的教师对将数学教学优质资源用于自己教学的效果感到满意。不满意的原因有以下几项:68.3%认为学生情况不同,出现“水土不服”;41.9%认为自己钻研不够,没有用好用活优质资源;38.7%认为教师个体素质不同,出现“东施效颦”。
四、思考与对策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以多媒体计算机与网络通信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改革和现代化的过程”[3]。由上调查分析可知,农村小学数学教师在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已取得一些可喜的进展,但也存在诸多问题,笔者对以上调查结果与分析进行深入思考,提出以下对策。
1.各方参与,激发教师内动力
(1)政府牵头,组织各种教育信息化推广活动
各级教育领导部门牵头,深入农村,组织各种形式、各个层次的教育信息化经验交流宣传推广会,典型引路、示范引领,如微课、电子书包、翻转课堂、Web2.0、混合学习、移动阅读等的展示[4],让农村小学数学教师看到教育信息化下教师的工作量没有增加,在某种意义上反而得到减轻,课堂教学效益得到提高,这必能激发教师投入到探索农村小学数学教育信息化的热情。
(2)有的放矢,开展各级各类的教育信息化培训
农村小学数学教师教育信息化能力的提升,需要各级各类教育信息化培训的支撑。国培、省培、区培各级各类培训组织者要深入农村,充分了解一线教师在教学中面临的问题和实际需求,对培训专家提出有针对性的内容要求。随着教育信息化不断发展,每位农村小学数学教师必须参加一定学时的教育信息化培训,如:在《浙江省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培训若干规定(试行)》中,要求每位教师5年内完成360学时的培训,我们还可建议360学时中教育信息化方面的培训不能少于90学时。在培训内容上要注重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如开设“超级画板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等内容的培训。
2.顶层设计,工具软件简单化
(1)工具软件简单化,利于一线教师普及应用
工具软件开发应遵从简化原则,从全面需求出发,保持整体构成精简合理,使之功能效率最高。信息技术的发展只有当技术趋于简单化时,技术才能得以广泛应用。如:白板开发商的应用软件要标准化,利于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研发机构要针对小学数学教育教学开发功能全面的学科教学平台。有了好的学科教学平台,师生易学易用,使一线教师能像使用传统教学工具一样,操作方便,这样既减轻教师负担,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体现出教育信息化的实际效果。
(2)课件微型化,便于一线教师因材施教
数学教学的实践和研究都表明,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师生共同参与探索建构的课堂,需要教师的随机应变,临场发挥,任何提前设计好的“教案”、“课件”都无法原原本本地搬到课堂上。因此,课件开发研究机构需要把数学知识分解成像“原子”一样的“知识原子”,对每个“知识原子”开发出微课件、微素材,农村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这些微课件、微素材,根据农村小学生学习“生成”情况,运用工具软件进行组合,使学生动态的建构“知识分子”,从而形成学生自己的知识体系。
3.以人为本,资源建设个性化
数字资源的建设要关注学生、教师、学校的需求,关注人的个性发展。[5]
(1)公建众享资源开放化
公建众享,国家出资、名家建设、一流水准,像“国家基础教育资源网”、“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网”等,农村小学数学教研组应引导教师用好这些资源。同时,区域教育领导部门应以区域为单位购买一些大型的商业期刊数据库,如中国知网、维普网等都有大量的农村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资源,且数据库资源更新快,检索方便,区域内开放这些数据库资源,真正实现公建众享,有助于打破农村小学数学教师教育教学资源匮乏的局面。
(2)共建共享资源特色化
农村小学数学教师共建具有农村小学生生活经验与学习经验,并能恰当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实现课堂有效教学的特色资源库,特色资源库的建设应由区域教育行政部门牵头, 教研、科研、信息部门进行技术指导,农村小学数学教师共同参与。数字资源的建设要着眼于教育模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资源的积累可以通过各种比赛、奖励等措施,鼓励教师积极把自己创造的教育教学资源上传,建设符合农村小学数学教学需求的本土化数字资源库,达到资源有效利用,实现经验、智慧共享的目的。
4.协同发展,教学与技术融合
系统论认为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只有把农村小学数学教育与信息技术有机的融合,才能实现1+1>2。
(1)构建高校与农村小学数学教育信息化研究共同体
高校专家对教育新理论、数学学科知识的本质、信息技术把握深刻,而农村小学数学教师对农村小学生学习特点了解透彻,高校专家团队与农村小学数学教师构架农村小学数学教育信息化研究共同体,恰好能发挥各自的特长,建构新的小学数学教育信息化理论,提升农村小学数学教师素养,探索出一条适合农村小学数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道路。同时师范院校开设小学数学教育与信息技术融合的新课程,为农村小学数学教育信息化培养人才。
(2)构建区域小学数学教育信息化发展共同体
在城乡学校之间,由于师资和办学条件等方面的差异,导致教育教学质量存在差别。提高农村小学数学教育信息化水平,使教学与技术融合,需构架城乡小学数学教育信息化发展共同体,由数学教研员、信息技术教研员引领,以教研组长和骨干教师为核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的教学模式、方法等的探索[6]。在共同体中要努力建设好数学教育与信息技术融合的实验区和示范课堂,通过实验区和示范课堂在数学教育信息化上积极探索,出经验,见实效,用成功的典型和经验带动共同体中小学数学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3)构建农村小学数学教师与信息技术教师共同体
探索农村小学数学教育与信息技术双向融合,还需构建农村小学数学教师与信息技术教师等多学科联合共同体,开展学科教育与信息技术融合校本培训,建立学校微信论坛,借助微信论坛交互性强,便于交流,可随时解决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中的问题。
农村小学数学教师教育信息化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各方形成合力,特别是农村小学数学教师由内而发的投入到探究农村小学数学教育信息化中来,才能实现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目标,进而促进农村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真正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宏伟目标。
参考文献:
[1]余胜泉.推进技术与教育的双向融合——《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 年)》解读[J].中国电化教育,2012(5):5-14.
[2]蔡洪祥,卢晓华.加快金华市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调查与对策研究[J].浙江教育技术,2011(3):50-54.
[3]托宾·哈特(著),彭正梅(译).从信息到转化:为了意识进展的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02.
[4]胡铁生,黄明燕.融合与创新: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新阶段的核心使命——基于教育部首批教育信息化试点项目的分析与启示[J].电化教育研究,2014(4):21-30.
[5]陈琳.2013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透视[J].教育研究,2014(6):136-141.
[6]钱丽华.农村小学数学教研组活动策略探究[J].东方教育,2015(6):111.
农村信息化现状报告 篇12
一、保定市农村信息化现状
(一) 取得的主要成绩。
随着我市农村经济蓬勃发展, 国家多项惠农政策的实施, 农村信息化得到较快发展。
1. 政府层面。
保定市是农业大市, 行政区划内有6, 233个行政村, 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76.5%。截至2010年底, 保定市建起县级文化馆23个、图书馆22个、乡镇综合文化站296个、村级文化活动室578个。截止到目前, 全市已建成农村书屋5, 424家, 覆盖了全市87%的行政村。同时, 保定市在全国率先创建了农村产业科技专家工作站, 截至目前, 针对不同产业, 已建立30个农村产业科技专家工作站, 工作站涉及、涵盖了农、林、牧、加工等农村优势产业。农村产业科技专家工作站共解决技术难题63项, 研发和引进新工艺、新品种135项, 推广先进技术62项, 培训农民13.7万人次, 产业拖动16万多户农民增收。
2. 企业层面。
保定移动公司, 联通公司等农村信息化建设主体, 加大投入, 相继推出各自农村信息化的措施。截止到2010年12月, 农信通短信平台用户达75万户, 农业短信日均发送量24万条;2008年全年农业专家热线总话务访问量8, 000余次, 总时长3万多分钟;保定移动公司采购3, 300套农村信息机设备, 免费提供给部分行政村使用。
(二) 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农民多样化的信息需求不能得到满足。
由于共性的、面上的信息多, 适用性信息服务资源缺乏, 农民的很多信息需求得不到满足。农产品的销售渠道信息、价格走势信息、种植养殖技术信息、致富信息都是农民最需要的信息, 往往不能很快和准确的获得, 农民只能根据自己的经验和估计来安排种植养殖对象, 依据原有的技术来进行种植养殖, 结果可能是“谷贱伤农”, 丰产不丰收, 农民辛劳一年, 收入很少。
2. 农村信息服务人才缺乏。
信息化的关键在于应用, 而应用的关键在于人才。保定市农村信息化面临人才缺乏问题, 农业信息化建设需要一大批专业人才, 不仅需要精通网络技术, 还要熟悉农业经济运行规律, 能为农民提供及时、准确的农产品信息, 对涉农信息进行收集、整理, 分析市场形势, 解答疑问, 会利用网络通讯工具等。
3. 农民信息使用成本较高。
相对农村的收入水平, 目前的电视收视费、电话资费、上网资费还是偏高。缺乏适合农村特点的信息技术, 以及低成本的信息终端和信息设备。
4. 农村信息化建设与运行机制不健全。
农村信息化建设与运行的主体包括政府、科研单位、企业, 如何协调彼此的关系, 各自应该承担什么职责。如何推动农村信息服务的市场化,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我市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机制仍然没有建立。
二、保定市农村信息化的发展对策
(一) 加快农村书屋建设。
随着我国农民收入的增长、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农民开始购买各种相关的图书、报纸、杂志, 以从中获取所需的价格信息、致富信息、科技信息等。但据有关调查资料显示, 购买书刊的农民所占比例一直偏低, 且缺乏持续性。据我国新闻出版总署的调查结果披露, 我国农民人均拥有图书量 (不包括婴幼儿课本) , 人均0.1册书/年。也就是每10个人, 一年才有一本书。保定市应加快和完善农村书屋建设, 形成每村都有一个书屋, 书刊定期更新, 为农民提供看书、看报和信息查询的固定场所之一, 使其成为学习知识, 搜集信息的重要渠道。
(二) 形成农业科技人员深入农村的长效机制。
保定市要继续开展农业技术人员下基层、解难题、送服务行动。市、县两级农业部门要组织技术骨干深入基层开展技术培训, 市级技术骨干每人至少负责一个示范点, 建立一个联系村。万余名县、乡两级技术人员和农业干部, 每人确定2至3个联系村, 确保村村有技术指导人员和干部。对接受指导的农户做到“三个一”服务, 即每户一人接受培训、每户发放一份技术资料、每户接受一次技术咨询, 切实发挥农技人员的技术优势, 及时为农民提供面对面的信息服务, 解决生产中存在的众多现实问题。
(三) 加强农村科技专家工作站建设, 推动农业科技示范。
利用保定市高校众多的优势, 加快农村产业科技专家工作站建设, 通过市场机制整合智力、资金、技术等社会资源, 以已有的涉农龙头企业为依托, 组建科技专家工作站。工作站采取首席专家负责制, 为企业和农户提供试验示范、技术推广、科技培训等服务, 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对种养大户和村组干部等具有较强信息需求的农民开展有针对性地培训, 提高其信息的接受能力和处理分析能力。建设一批农业科技示范区, 培育一批具有较高素质的科技示范户, 使更多的农民认识到农业科技信息的作用, 并能及时得到指导和培训。
(四) 督促和鼓励三大电信运营商在农村信息化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加快保定市农村通信设施建设, 解决农业信息化“最后一公里”问题, 实现100%的乡镇、90%的农村都能上网。通过技术和政策手段努力降低信息技术使用成本。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应该承担起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 不断推出和完善各自的农村信息服务业务, 为农民提供语音咨询、短信、彩铃、电子邮箱、互联网站等适农信息服务。根据目前农村实际, 应该重点发展农信通短信平台和农村信息机。
(五) 充分发挥广播、电视在农村地区传播信息的作用。
广播电视是农民获取各种信息的传统途径, 其播放的文化教育、科技知识、致富信息、供求信息等节目, 为农民提供了丰富的信息量。广播电视在农村的普及, 决定了它是农民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政府应该高度重视其作用, 加大投入, 积极引导。保定市广播台、电视台应增加关于农村的节目和内容, 为农民提供更具体、更合适、更有针对性的各种知识和信息, 条件允许下可以开设专门的农民频道。加快实现农村广播电视数字化“村村通”, 使农民能够利用原有电视机, 免费收看60套左右高质量的数字电视节目, 为农民获取信息提供一个稳定、高效、低成本的渠道。
(六) 建立保定农业综合门户网站。
农村网民的发展速度很快, 越来越多的农民可以上互联网。截止到2009年12月, 河北省农村网民683.4万人, 同比增长了37.7%。但是网上信息纷繁复杂, 信息的真假无从辨别, 农民很难搜集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收集到了也不敢放心使用。保定市应该整合各类信息系统和资源, 整合业务应用, 构建统一的市级农民信息平台。开发涵盖农业技术推广、农技专家、经纪人、农村专业市场、农合组织以及农村电子商务的信息资源数据库系统。组织专家把好信息关, 建立便于农民使用、简单明了、具有亲和力的农业网站, 为农民提供急需的、准确的信息。
参考文献
[1].洪秋兰.国内外农民信息行为研究综述[J].情报资料工作, 2007
【农村信息化现状报告】推荐阅读:
农村教师信息素养现状05-15
农村学校信息技术现状08-27
宿迁农村信息化调研报告10-18
龙田乡农村广播信息系统自查验收报告10-20
农业农村信息化09-05
宁夏农村信息化建设06-02
农村小学语文信息化06-28
中国农村信息化发展07-03
农村建设农业信息化08-06
农村经济管理信息化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