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经济管理信息化(通用12篇)
农村经济管理信息化 篇1
近年来, 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增添了新的活力。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 如何能够在新时期提高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水平是值得深思的一个问题。 在互联网信息技术条件下,农村经济必须抓住当前的发展机遇,构建完善的农村经济管理信息体系,实现农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1信息化建设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得到了充分的提升,在人们的生活与生产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社会生产方式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当前,我国致力于对新农村的大力建设, 网络信息技术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融入不仅是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也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所谓农村经济管理信息化,就是在农业生产、流通、消费以及管理等各个环节充分应用现代化的网络信息技术,提升农业生产的效率,提升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1]。 首先,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能够改变农村传统、落后的生产方式,为农业生产提供更为先进的科学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农产品的质量与生产效率。 另外,与城市相比,农村的经济水平比较低,也缺乏专业的信息技术人才,信息化的建设能够为农村市场提供更完善的信息咨询服务, 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当前市场经济日趋激烈,农村经济要想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就必须加强信息化建设,对市场有一个全面、精准的认识,能够随时掌握市场动向,进而做出科学的规划,因此,农村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势在必行。
2农村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策略
2.1 健全农村网络信息体系
信息化技术在农村经济中的实现, 首先要有必要的网路信息技术作为支撑,因此,要采取措施,加强对农村地区的网络信息基础设施配备,构建完善的网络信息体系,从县级到乡镇再到各个村庄,都要将网络信息系统构建充分落实到位。 除此之外,对于一些落后的、 不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信息设备要进行及时的更新换代,保证网络信息系统能够覆盖到整个区域[2]。另外,信息化系统建设要具有一定的针对性, 根据农村地区经济建设的需要,提供能够适合大部分农民使用的信息化服务,使农民能够从中获取相关的农业技术。 当前,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存在不平衡的现象,对于一些经济水平较高的地区,可以普及互联网,使人们能够接受网络教育, 鼓励农民将网络信息技术应用到经济活动中。 对于那些经济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则可以先普及电话网与电视网等。
2.2 加强网络信息技术人才培养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将人才培养作为实现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 农村地区经济水平相对较低,专业信息化技术人才更是少之又少,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制约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一定要充分重视人才的作用, 将专业信息人才的培养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3]。 首先,政府要提升信息人才培养意识,并进行宣传,使人们能够认识到信息化建设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的作用,然后提供相应的信息技术培养平台,加大对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的投资力度,可以举办一些信息技术培训班、开设专门的信息技术课程,鼓励人们参与学习与培训,掌握专业的信息技术知识,运用到农村经济建设当中。
2.3 完善信息管理制度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信息传播速度更为快捷,信息类型也复杂多样, 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造成信息不实、 无效信息的现象。 因此,要对信息进行有效的管理,健全农村信息管理制度,根据农村的发展实际,对信息采集、信息发布进行严格的管控,保证信息的准确性与及时有效性。 可以在信息管理部门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规范信息发布,对于有突出表现的信息人员进行相应的奖励,这不仅能够调动工作者的积极性,而且能使信息建设更加完善、可靠。 另外,要不断拓宽信息渠道,对信息进行有效的筛选,为农民提供真正实用的经济信息,增强对市场的认识,使信息化建设走向科学化与规范化。
3结语
目前, 农村经济的信息化建设已经逐渐成为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中之重,也是推动农村经济建设的强大力量。 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的信息化建设力度,立足于农村经济建设中出现的实际问题,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进行解决,提升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使其能够实现长远、稳定发展。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成就。近年来,我国开始进入信息化时代,这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文章着重对农村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进行深入分析,为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一些有效的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农村经济,信息化建设,经济管理,有效策略
参考文献
[1]尹惠兰.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服务农村经济发展[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3,24(2):41-42.
[2]王晓东.信息化手段在农村经济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农业信息,2015(7).
[3]李树奎.农业经济管理离不开信息化建设[J].农民致富之友,2015(13):156-156.
农村经济管理信息化 篇2
2.1加强与提高政府的调控作用
政府在农村经济管理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农村经济的信息化管理在本质上近视跨地区、跨部门、跨专业三方面的综合性工作,因此,需要各个相关部门进行合理调配,还要更好地参与管理工作,如此才能实现各个行业与部门的共同发展。政府将信息化的农村管理方式当作自己特色的产业进行大力推动,大力加大资金方面的投入,建立健全农村的网络信息服务中心,最后从整体上对农村的经济信息化管理进行调控。农村经济信息化是一个技术综合的系统工程,其特点是跨地区、快部门、跨行业等多种业务的结合,因此需要政府进行有目的的领导与组织,充分发挥各方面的作用,进而促进其合作发展,才能顺利地完成农村信息化管理。政府是整个建设中的重要角色,因此要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加大经济建设中资金方面的投入。采取正确的资金规划以及统筹管理,以避免资金的浪费。政府还应当积极推行优惠政策,鼓励相关的运营商、个人、集体及企业踊跃参加进来。对相关的经济管理方面的贷款,要实施优惠的政策,尽力降低税收等引导社会力量的投入。
2.2加强单位间合作的程度
农村经济管理不是一个独立的工作,需要各个部门进行密切的合作,而其中的关系也是相当复杂。农村信息的共享与交流机制要着力建立,这将对农村经济信息化的管理有很大的益处。
2.3重视信息化培训与人才引进
在建立信息化管理体系的同时,还要对农民进行相关的培训,使建立的信息化管理体系能够更好地为人民所用;另一方面,国家还要引进更多专业化的人才,使其更好地维护体系,对农民进行更好地教育。
2.4建立农村经济信息化管理的示范基地
对于农村的居民来说,他们对网络化认识比较浅薄,相应的也就不能对信息化带来的经济效益进行很好地了解。政府应该对此深入了解推广,更好地推动农村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亿.浅析农村经济管理中信息化的应用.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2,(1):143
[2]周春娟,于德敬.农村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华东科技:学术版,2012,(10):66~66
探讨农村财务管理信息化发展因素 篇3
【关键词】农村财务管理信息化;财务管理模式
1.前言
农村财务管理信息化又称为农村财务信息化,其发展的主体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具有盈利性、服务性的特点。农村财务信息化的执行必须落实农村财务会计管理制度,以完成一整套计算机替换人工集记账装订账以及报账工作,即农村会计电算化,进一步推动农村财务信息化向现代信息技术方向发展,以实现农村资金的统一管理制度,以此共同分享农村信息资源。
2.农村财务管理信息化的模式
社会经济水平严重影响农村财务管理模式,而农村财务管理主要有三种模式:村账村管模式、村账委托模式以及村账乡管模式,而农村财务信息化的运转模式受不同财务管理模式的影响。
2.1村账村管模式
村账村管模式指的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自行分配财会人员、账册以及开设银行账户。独立核算村集体财务时必须在村委会和民主理财小组的监督下进行核算,财务定期公开,并接受村民的监督管理。其特点主要是财务会计管理人员通常是所在地人员,熟悉当地的经营情况以及财务状况,可以使当地集体资金得以适当管理。村干部必须在第一时间全面了解集体资产、负债和权益的情况,可以在农村规划发展时提出相关的适应政策,同时通过村民主理财小组和代表大会的监督能够合理、科学的使用资金,进行制定下一步政策。但也存在相应的缺点,村账村管模式极易造成村干部和村会计人员控制村财务[1]。
村账村管模式制约着农村财务信息化的管理,其对象是村干部以及财务管理人员。这就要求村集体组织干部起到领导作用,建设并严格落实财务管理体系、民主理财以及公开财务,同时要求财务管理人员必须拥有专业的会计知识,以及相关的会计电算化知识,如制作电子报表、备份和恢复电子账套等知识。如果完善信息化基础建设,实现村内网络进户,住户可以利用网络查出和自身利益相关的财务管理信息,并给予合适的建议,以实现财务公开以及民主理财的目的。而当地政府也可以利用网络查找资金拨款使用和运转的状况,便于财务管理人员的监督管理。要完成这些工作任务就需要村干部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和政治政策水平,而这正是村干部的软肋,一般地区村干部难以胜任,所以说村账村管模式只适应经济较为发达的农村地区[2]。
2.2村账乡管模式
村账乡管模式是指坚持集体资产所有权、使用权以及审批权不变的前提下发展起来的,把村级财务管理中心建立在乡镇农经站上,统一对集体财务进行核算,各村报账员应按时经过主要负责人的签字审批和民主理财小组审核通过的凭证到管理中心进行审核、会计核算。村账乡管模式的特征如下:突出政府的监督管理作用,有利于完善农村基层组织财务收支管理制度。其缺点如:(1)不合法性;(2)不合理性[3]。
2.3村账委托模式
村会计委托代理制模式是乡镇农经站建立农村会计代理中心,可以完善村账乡管模式,必须具有经过村组织和代理中心双方签字盖章而形成的书面授权委托书。代理中心主要由主管会计、联村会计组成,其作用是分别为各村开设银行账户、建立账簿,便于收支核算,村财会人员的日常工作是管理票证、集体资产、登记村民往来。村设立民主理财小组,主要工作是审核村级的收入、支出账目等,针对支出内容的真实性和合理性进行核查,并采取相应的管理对策。村账委托模式的财务信息化特征和村賬乡管非常相似,其对象是会计代理中心,虽然可以着重各村管理的独立性,但在核算方面仍然存在诸多弊端[4]。
3.限制农村财务信息化发展的因素
3.1发展水平
农村信息化发展水平是限制农村财务信息化发展的因素,农村财务信息化的完善必须坚持良好的农村信息化管理制度。目前,根据我国农村财务管理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必须采取一整套完善的管理制度,在不影响管理灵活性和适应性的情况下,完善农村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制度,为农村资金管理提供有利的财务管理信息。
3.2财务管理人员素质
如果会计信息需求的“量”受信息技术条件的限制,那么会计信息需求的“质”受管理认知水平的束缚。财务管理制定有效的财务软件能够及时做好各种经济活动的记录,但必须需要人员的参与才能实现。农村信息化能否成功,重要关键之一的是人员的参与,不仅与农村会计人员的素质有关联性,还受村干部以及村民的综合素质影响,他们的认知水平和教育水平、计算机技术以及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首先,村干部不但是财务管理的领导者,也是完善和实施财务管理制度的推动者。目前,村干部一些不良作风所带来的影响越来越大,其表现在经济管理方面。比如,有些村干部拉选票明目张胆,上岗后通常花钱没有节制,中饱私囊,贪污受贿成风。尤其是近几年曝光的受贿实践中的关于土地买卖和合作开发问题,其集体资金逐渐上升。村干部没有树立好榜样,以及财务管理制度不规范,导致财务管理信息化如同摆设。其次,农村会计人员是其使用者,农村会计人员不仅是会计核算人员还是财务管理者以及信息统计人员,身上通常兼职多个职位,因此要求其拥有一定的综合素质才能推动财务软件的有序运转,以确保财务信息的高质量。最后,村民是财务管理信息化的最后收益人,村民必须通过财务信息化的公开管理职能认识和了解自身的财务管理信息,如国家进行的补贴政策和关心农村集体财产的管理活动,这有助于监督村干部使用资金的过程,有效监督集体资金的使用,提高财务管理的透明度[5]。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只有农村经济水平不断提高,才能更好的支持和完善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同时要求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具有相关的管理水平,以及有政府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才能实现农村财务信息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曲长祺.提升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的建议[J].现代商业,2011,9(24):77-78.
[2]王小鲲.加强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J].企业研究,2011,3(16):44-45.
[3]梅华.浅析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信息化[J].现代经济信息,2011,2(02):66-67.
[4]徐丽波.加强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J].信息技术,2011,5(05):99-100.
农村经济管理信息化 篇4
农村经济管理在如今的农村建设中显得越来越重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农业的信息化也逐渐成了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也是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方法。社会在进步, 时代在发展, 农村的经济产业结构也在抓紧的调整, 农业经济管理中加强对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有利于提高农村的发展水平, 给农村经济管理提供技术保障。
二、信息化技术在农村经济管理中的应用现状
(一) 缺乏信息传播渠道
信息技术的发展虽然占据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农村经济的多元发展对其也形成了一种需求, 但是农村的信息传播渠道却不畅通, 面对如此大的信息需求, 如果没有畅通的信息渠道、信息不能有效地传递, 直接制约了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目前, 我国的农村获取信息的渠道还是很落后的, 大多数农民都是通过杂志、电视、新闻报道等方式来获取相应的信息的, 对于一些有关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的获取很不及时, 无法掌握发展的现状, 对于信息不能进行全面地把握。
(二) 缺乏专业技术人才
信息化技术的应用需要有专业的技术人员, 与其他行业比起来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技术发展比较晚, 应用的时间比较短等情况使得相关的技术人员比较缺乏。目前, 我国的大部分农村网络信息覆盖的面积都是很小的, 信息网络设施建设不健全导致农村信息服务水平比较差, 这就直接使农民获取相关信息的实效性比较低。因此, 为了促进农村经济管理向信息化方面发展就必须加强对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 从而使他们对农民进行指导, 技术人才的缺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农村经济管理的信息化。
(三) 设备成本高
信息化技术在农村推广必须要有专业的技术设备, 技术设备由于技术性比较高因此费用很高, 对于农村来说是一笔不小的费用, 不仅如此, 技术设备的安装也是十分的麻烦, 使用起来也必须要有专业的知识, 虽然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经济也有了很大的进步, 但是面对如此昂贵的设备还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而且就算有了设备, 农民在使用设备的时候也往往无法下手, 或者是使用不当、保护不当导致设备破损, 造成资源的浪费。
三、加强信息化技术在农村经济管理中的应用措施
(一) 发挥政府职能
农村经济管理的信息技术化离不开政府的支持, 政府应该响应国家号召, 加强农村的建设, 针对农村的信息传播渠道的缺乏、技术人才的缺乏以及设备成本比较高的问题, 政府都应该尽其所能帮助农民, 通过政府职能的有效发挥, 使农村拥有更多的、便利的信息传播渠道;使农村拥有专业的技术人才, 并给农村经济管理的信息技术化提供设备资金的支持。政府要调动各个部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为农村提供信息技术的支持, 并加大农村经济管理的信息化技术的资金投入, 在此基础上建立专门的部门对农村技术资金进行管理, 对整个过程进行监督, 避免建设资金的滥用、贪污等情况的发生, 使资金切切实实地投入到农村经济管理信息技术化的建设当中去, 促进资金的利用率, 把钱用在刀刃上。
(二) 加强数据库建设
在我国的经济管理中, 农业经济管理占据着重要地位, 为了加强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就必须先把信息数据库给建设起来, 建设数据库不是一日之功, 它需要结合我国农村的具体实际情况, 在此基础上以县乡为单位, 进行数据库的建设, 政府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职能, 加强信息数据库建设的资金投入, 不仅如此, 还要同时为其培养、提供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数据库的建设是为了给农村提供更及时的信息, 因此要通过对地理定位技术、全球卫星技术的运用, 从而确保数据库的正常运行, 这样才能使信息及时地到达农民的手里。建设数据库还不够, 还要加强对数据库的管理, 这样可以使农业信息准确地入库, 同时还要加强对农业信息的记录, 实现农业信息的共享。
(三) 提高农民的信息意识
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技术化, 不仅要有客观的信息渠道、技术、资金、设备等支持, 更重要的是农民的信息意识以及农民的技术能力。在农业经济管理中, 对于信息技术作用的大小直接与农民对信息技术的了解程渡挂钩, 要想促进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技术化, 必须加强农民对信息技术的认识, 提高他们的信息技术的意识。这个时候, 政府要为其提供专业的技术老师进行指导, 并对农民进行相关的技术培训, 提高农民培训的意识, 通过培训普及相关的技术知识, 以及信息技术对农业发展的优势, 从而激发农民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四、结语
随着技术的发展, 信息技术化成为了农业经济管理发展的必经途径, 虽然农村面临着诸如缺乏信息传播渠道、缺乏相关的专业技术人才、缺乏技术设备的支持、农民的信息技术的意识不高等问题, 但是也不能灰心丧气, 在这种时候政府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职能, 加强农村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 为其提供资金支持, 使其买得起设备, 并提供专业的技术人员给予指导, 从而促进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技术化。
参考文献
[1]王晓东.信息化手段在农村经济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农业信息, 2015, 07:146.
[2]林汉.信息化手段在农村经济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 2015, 20:208-209.
农村经济管理信息化 篇5
在农村经济的发展中,管理人员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缺乏专业的经济管理知识,在经济管理工作中只能做一些信息的收集与发布的简单工作,对于一些较复杂的统计工作与高级信息的发布还不了解,加上没有对相关的管理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导致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没有提升。
1.2信息网络技术推广工作存在不足
信息网络技术在农村经济的管理工作中有很重要的作用,不同的使用者对经济信息化的管理手段的要求也不相同。在农村的经济管理中,信息化的管理手段主要是在农村的集体经济与农民专用的合作社以及农村企业的经营方面有很大的作用。但是农村信息网络技术的推广工作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很多使用者对计算机的操作不够熟练,在计算机的操作上速度慢,这种现象严重制约了信息化的管理手段在农村经济中的发展。
1.3应用能力弱
在农村地区,人们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对信息化知识的.掌握也少之又少,基本上都不具备信息化的意识,加上农村的很多新生代人员都选择离开农村,去城市打工,导致农村经济的发展工作还是要靠老一辈的人员,但老一辈人员在文化水平与接受能力上都比较差,对信息技术不能很好的掌握,使得信息化的管理手段在农村经济的管理工作中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促进作用。
1.4信息化管理手段的成本高
在农村经济的管理工作中,管理成本是管理人员最看重的问题,很多农村地区的居民认为运用网络技术进行经济管理工作的成本超出了他们的接受范围。虽然现在农民的收入较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受传统思想的影响,他们在对网络建立和使用方面还是不愿意花费太多。农村地区的居民与城市居民在消费观念上存在很大的差异,其认为网络和电话的资费过高,对建立网络没有给予很多关注,而且有些地区的人们确实是没有能力建设网络,这种情况就使得居民们不能及时的获取有效信息。网络体系的建设通常要有一定的规模,并且在建成后还要进行持续的维护,这些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
2农村经济管理对信息的需求特点
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信息的需求也不断的加强,每个行业对于信息的需求都有不同的特点。在农村经济的管理工作中,由于农村地区的管理机制的不同,导致其在信息的需求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在信息的需求上主要存在以下几个特点:
2.1信息的综合性
在农村经济的发展中,涉及到的内容比较多,比较常见的有:农、林、牧、副、渔等,在运输、农机、科研、电力、环保等部门之间也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获取信息的时候要注意信息的综合性。在整合中要注意信息的关联性,在获取相关信息后要进行综合分析与全面的考虑,要对信息的实际应用价值进行判定,看其是否适用于本地区的经济管理。
2.2信息的时效性
在农村经济的管理工作中,对农产品相关信息的掌握是非常重要的,相关信息的传递是各级政府对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指导的主要依据,因此,在农村经济的管理工作中,一定要保证信息的时效性,这就需要利用现代化的信息网络技术,它能够获取各种行业资讯,省时快捷,能够保障各种信息在农村经济管理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2.3信息的实用性
农村经济的管理工作对信息的需求是以非物化的形态展现出来的,农业信息具有社会性质,在农村的经济管理中有很强的实用性。农村经济的发展受到许多方面的制约,广大人民群众没有获取相关信息的渠道,导致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存在严重的滞后性。在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中,获取相关的农业信息时要保证其具有实用性,实用性的信息不但能够赢得群众的信任,对群众的生产生活有促进作用,同时也是对农村经济管理工作进行有序开展的重要依据,所以农村的经济管理部门要重视信息化的经济管理手段。
3加强农村经济管理信息化的途径
农村的经济管理工作要运用信息化的管理手段来进行,针对信息化在农村经济管理中的应用现状,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发展和完善:
3.1开展信息化培训工作
在建立农村信息化经济管理体系的同时,要加强对农村经济管理人员在信息化方面的培训,让农民能够更好的使用信息化的网络管理体系,让农民充分了解网络信息技术的优点以及网络信息技术在生产中给他们带来的好处,提高农民有学习相关知识的积极性,进而更加愿意学习信息化技术。同时,相关的管理部门应该引进更多专业的信息技术人才,充分发挥人才的专业优势,为农民的培训以及对农村经济信息化的管理工作做出贡献。
3.2加强政府的调控作用
政府在农村经济的发展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农村经济的管理工作是一项综合性工作,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各部门间要进行合理的调配,实现各个部门间的共同发展。政府要把农村的信息化管理作为特色产业进行推广,在建立农村网络信息服务中心时要给予资金支持,对农村经济的管理工作进行有力的调控。农村经济的信息化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实施的过程中需要政府进行组织和领导,充分发挥各个部门的作用,促进共同发展,为农村经济的信息化管理领好路、带好头。在相关资金的使用上要进行统筹管理,避免资金的浪费,在农村经济信息建设方面的贷款工作要实施优惠政策,同时要引导社会力量对农村信息化建设工作提供相关的资金支持与帮助。
3.3建立农村经济信息化管理示范基地
在农村地区,人们对于网络的认知度普遍偏低,对网络信息技术给农业的生产和发展带来的经济效益也没有过多的了解。政府要在农村建立农村经济信息化管理示范基地,让农民能够对信息网络技术了解得更加深入,把信息化给生产和生活带来的好处让农民全面的了解到,使农民能够重视运用信息化管理手段产生的经济效益,让信息化更好的推动农村的经济发展。
3.4加强各部门的合作
农村经济的管理工作是一项综合的管理工作,需要各个部门与专业进行配合,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建立农村经济信息交流和共享机制对各部门的发展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在农村的经济管理工作中要重视基层信息的采集和管理工作,要牢牢掌握农村经济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需求,尊重农村经济发展的特殊性。在农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要加强与私企的合作,利用企业在网络技术方面的优势建立完整的信息化经济管理体系。
4结语
信息化与西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篇6
[关键词] 信息化西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西部地区是我国资源最为富集的地区,但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弱势地区。这一事实对我们的启示意义在于自然资源并不等于现实的财富。在知识经济的条件下,自然资源约束条件的弱化,更强化了这一认识。当然,我国经济社会没有发展到知识经济的水平,不过业已现出端倪。因而,对于广袤的西部地区来说如果还不能在我国工业化的阶段实现“富饶的贫困”的破解,无疑进入知识经济对于西部来说就将陷入更为深重的“后发劣势”中。“富饶的贫困”的“悖论”在知识经济的视角下具有应然之义,辨识这一悖论的视角在于传统经济模式和知识经济模式关于资源认识的差异。在传统经济模式中,生产要素主要是建立在土地、资本、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等物质性要素,未有效利用的是以知识和信息为代表的新型生产要素。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生产力诸要素中最为关键的是信息和知识要素,产业结构呈现出以知识的生产和知识的运用为代表的知识型经济,而传统产业中的主导产业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将褪去曾有的光环。在这样的经济模式下,我们解决“富饶的贫困”就有两层意义去认识和把握。第一,在传统经济模式强调自然资源和矿物等生产要素下,西部地区就呈现出“富饶的贫困”,那么,在一个日益强调信息和知识而淡化自然资源的经济模式下,“富饶的贫困”难道不会继续吗?第二,在传统经济模式下,“富饶的贫困”本身就映证了自然资源不等于现实财富,而在于运用资源的能力。那么,在知识经济初现端倪,发达国家日益加速并把它作为主导产业塑造的今天,难道我们还不应该从知识经济的视角来考量这一“悖论”吗?因而,笔者认为在西部地区开发中应大力发展信息化。信息是知识的载体,没有信息化的发展,广袤的西部就只能在狭隘的视界里踯躅前行,将产生更为严峻的“富饶的贫困”。信息化的大发展有助于西部社会构建学习型社会,有助于改善西部农民的学习能力,提高参与社会竞争的能力;有助于西部农民创新资源观,提高资源的运用能力;有助于推进西部农村移风易俗,改革生活方式;有助于推进西部农民掌握更为先进的组织技能,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实现西部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一、西部地区首先应进行信息化的建设,构建学习型的社会,提高西部农民的素质
西部地区在历史上曾有过多次的开发,最近的一次则是建国后从“一五”计划期间至改革开发前。我国在广大的西部建立起2000多家大中型国有企业,使西部第一次具有了现代意义上的产业,也使西部地区一跃而成为我国一些重要的产品如军工、航天、航空、能源、钢铁的重要产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在改革开放前,西部地区的陕西省和东南沿海的广东、福建等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近。然而,改革开放十几年西部地区通过几十年奋斗缩小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固然,我们可以说东南沿海享受了国家许多优惠的政策,但不容忽视的是西部地区在改革开放前吸收的巨额国家投资回报是想当低,这也从一个侧面解释了国家为什么要在改革开放后集中力量发展东南沿海地区。究其根本原因在于人力资本的薄弱和人的素质欠缺。从现代经济增长理论来看科学技术和人力资本在现代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第一位的,也是最为重要的生产要素。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邓小平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判断。因而,无论是从现代经济增长理论还是从西部开发的历史经验出发,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都应知识先行、智力先行,治贫先治愚,治愚要识愚,识愚先学习。西部地区长期脱离我国经济近、现代化的中心,长期处在封闭的内生发展进程中,严重地影响和制约了人对外部现代知识的获取和接受,也影响了人们对外部知识获取和学习的动力,弱化了人们对素质提高的内部要求和外部刺激反映,进而降低了西部地区人力资本的积累。因而,要使西部地区的农民真正动起来,关键在于强化外部的知识、技术、信息、观念的刺激,改善认知方式,消解长期封闭所带来的盲目排斥外部先进的思想、观念、技术的负面影响,增强他们对外部了解的渴望和信心,增加他们对外部学习的动力,推动学习过程的实现。这一切均建立在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上,没有信息化的大发展,就没有真正的西部农民崛起的意识、观念和自主,也决没有西部崛起的人才准备和精神准备。此外,西部地区脆弱的自然生态环境决定了西部地区的开发和发展再也不能走以往的老路,否则西部的生态灾难不可避免,也就是说,西部的发展只能建立在提高技术和知识的含量,走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式道路。知识先行,智力先行,信息化建设刻不容缓。
二、信息化建设有助于西部农民创新资源观,提高资源的运用能力,提高开发资源的水平,促进西部地区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西部地区是我国光、热、水资源总量最为丰富的地区。尽管存在着分布不均匀的问题,但却为一些农业特色资源的存在创造了条件。比如:新疆的长绒棉是我国棉绒最长的棉花品种,宁夏是我国生产枸杞质量最好的地区,新疆的番茄所含的红色素高踞天下之冠,四川的天麻品质中国最好等等。尽管西部地区的农业特色资源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西部农业和农村社会发展却并没有取得与其资源状况相称的地位,而是属于凹陷地带。因而,怎样提高西部地区农民发现资源、运用资源的能力就是西部农村崛起的应有之义,也就是西部农村的崛起必须要西部农民创新资源观。创新的关键在于知识流动;工业革命的历史表明,生产要素的全球性流动是革命成功的关键。第一次工业革命是依靠蒸气机的发明为生产要素的流动而繁荣发展期来的,棉花来自美洲,劳力来自非洲,产品卖到印度、中国。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功同样靠生产要素的流动。化工、汽车离不开石油,但主要工业发达国家都不产石油,靠的是石油在世界平面上的流动-靠阿拉伯的石油。所以,生产要素的流动是工业革命成功的关键,也是世界经济增长的关键。……知识经济的一个基本观点是知识只有在交流中才能得到发展。对一家公司来说,如果知识不能同现有的知识联系且不能为人所利用,知识是没有价值的。只有在相互联系和使用中,只是才能派生出新的知识。无疑,建立在信息高速公路基础上的信息化,不仅实现了知识的流动,而且使知识流动的速度、广度、深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不仅使知识实现了传播,而且实现了知识的进一步加工和深化。作为西部地区的人来说,不仅可以学习知识、掌握知识,而且可以在与其他知识体的交流互动中,不仅仅可以保持同步,甚至可以实现知识的创新、跨越。信息化为西部创新资源观,提高资源的运用能力,提供了可能性,创造了实现这种可能的物质基础。
三、信息化建设有助于推进西部农村移风易俗,革新生活方式和创新生活观念
文化观念、价值追求和宗教思想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早在马克思和韦伯的论著中阐述过。特别是韦伯在其具有深远影响力的著作《新教的伦理与资本主义的精神》中对观念因素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进行了开创性的解释性研究,并影响了一代代的社会学者去思考文化、思想观念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此后,在发展经济学和发展社会学中又有刘易斯、班费尔德和哈瑞顿等从文化的角度研究了文化治贫的问题和提出了文化扶贫的思想。因而,要打破西部地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贫困循环,关键在于克服长期生活在一个狭窄的地方所养成的思维定势,引入一種新的文化思想、文化观念、价值追求、生活方式、生活信条、移风易俗。一个地区的文化观念、价值追求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形成和积累的产物,深刻地积淀在人的思想深处,是最不易克服和最不易反省的。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后,曾被几近消除的封建残余随着国家对农村控制的放松又死灰复燃就是这一现象的真实写照。这也说明解决这一问题是一个长久和持续的过程,必须要通过长期潜移默化的教育改造来达到移风易俗的效果。其中可利用的途径就是大力加强信息化建设,利用立体信息网络将相对较为先进的城市文明、工业文明、信息文明、知识文明传递给西部的农村、农民使他们在长期的耳闻目染中消化吸收这些先进强势文明因素,并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观念、价值追求,在社会实践中逐步地外化表现出来,实现移风易俗,进而促进西部地区的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
四、信息化建设,有助于推进西部农民掌握更为先进的组织技能,推动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实现西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西部地区当前是我国小农经济思想最为浓厚的地区,也是我国目前农业产业化、产业组织化水平最低的地区。它对西部地区农业生产产生的一个负面影响就是建立在低产业集中度的生产不仅缺乏规模,而且产品质量低下,既使是某些原产地产品也缺乏国际竞争力,如陕西的猕猴桃等。在规模经济缺乏的条件下,不仅产品生产成本过高,而且产业分工和市场发育也受到了严重的影响,这也是当前我国县域经济严重滑坡的重要原因。此外,规模经济的欠缺不仅不利于生产者,而且也难以对消费者和购销者产生吸引力。因为消费者难以享受到稳定产品质量,而购销者难以实现采购经济。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存在小生产难以对抗大市场的矛盾。因而,信息化建设不仅为西部农民提供了从外部学习先进组织技能的机会和条件,而且也使农业生产的产、供、销和购买、配套信息及时地传递到外部;不仅达到了沟通产销、活跃市场的目的,而且也使生产者的生产要素成本因为有了更多的市场选择而有效的降低。此外,从农业产业发展的角度看,信息化建设不仅沟通产销,而且有助于提高西部农业生产的集中度、规模化的提高,还会使产业本身的内在素质得到有效地提高。如利用信息化建设,可以积极推进西部农业生产的良种工程、防灾减灾的实现、种植技术的提高、农产品储存、保鲜水平的提高等,深化了农业产业化的内涵和外延,真正有助于农民的增收使西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在牢固的基础上。
综上,我们认为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在于信息化建设,也就是西部发展智力先行、知识先行,但前提条件在于信息化先行。
参考文献:
[1]黄顺基:《走向知识经济时代》[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2]邹德秀:《500年科技文明与人文思潮》[M].科学出版社.2002
[3]李京文:《知识经济:21世纪的新经济形态》[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
[4]李晓林:《西部大开发科技方略纵横》[M].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
[5]左雄:《四川农业信息化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农村经济》.2006.10
农村经济管理信息化 篇7
农业是一个国家的根本, 特别针对与中国这样的大国更是如此。农村经济的发展好坏直接影响到国家发展的稳定性及动力, 因此, 做好农村经济发展事业是我国必须重视的基础之一。农村经济管理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近年来, 我国农村经济管理事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然而, 诸多因素使我国农村经济管理出现了瓶颈, 其中信息化管理方式的欠缺便是主要因素之一。因此, 有必要加强信息化手段在农村经济管理中的应用, 以保证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 农村经济信息化管理现状
1.1 信息网络技术服务推广不足
农村经济信息化管理主要用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集体经济以及农村企业经营等方面。不同的使用者对于经济信息化管理手段的要求不同。从目前我国农村经济信息化管理水平来看, 我过农村信息网络技术服务推广程度严重不足。虽然部分地区已经将信息网络技术引入农村经济管理中, 但由于使用者缺乏电脑知识培训等原因, 农村经济信息化管理手段的推广一直受到局限。
1.2 信息化手段成本较高
农村经济管理方式与现代大中型企业的管理方式不同, 其信息化经济管理方式应该充分考虑成本对农村经济的影响。据调查发现, 大多数农村人认为网络、电脑的使用成本高于他们的接受范围。就我国农村经济整体而言, 虽然农民的收入相对以前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 但单从网络的建立与使用费用而言, 较多数农民宁愿将这些费用用于其他农务方面, 而不愿花这样一笔钱。
1.3 专业的信息化经济管理人才较为缺乏
村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集体经济等部门中专业的信息化经济管理人才极为缺乏。许多农村经济信息化管理人员均仅具有高中学历甚至部分仅有初中学历, 对于信息化管理的相关专业知识了解较少。相关单位管理人员只能发布和接收较为基本的信息, 而对于农村经济管理的较为复杂的统计工作与高级信息发布工作知之甚少, 不能较好地完成复杂的任务。
2. 加强农村经济管理信息化措施
为从整体上提升农村经济信息化管理水平, 应从信息化技术手段开发、使用单位, 政府单位以及农民本身的思想观念上做出改变与引导。
2.1 加强政府的调控作用
政府在农村经济管理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农村经济信息化管理的本质是跨专业、跨地区、跨部门的综合性工作, 需要政府部门在各单位之间进行合理的调配与管理工作, 从而谋求多个部门以及行业的共同发展。农村政府应将信息化农村经济管理方式作为自己的特色产业进行推动, 加大资金投入, 并正确地规划使用资金, 建立健全农村网络信息服务中心, 从而达到从整体上调控农村经济信息化管理的作用。
2.2 加强各个单位的合作程度
农村经济管理不是一项单独的、孤立的工作, 它与各个专业、各个部门都存在着复杂的联系。农村经济信息交流与共享机制的建立, 对于农村经济管理相关的各个部门都具有实质性的有利作用。在农村经济信息化管理中, 应着手重视基层信息的采集与整理工作, 结合农村经济的特殊性所在, 实时掌握农民及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所在。除此之外, 农村经济管理部门还应与私人企业单位等建立起较为紧密的长期合作关系, 利用他们在网络技术方面的专业优势, 建立更完整的农村信息化经济管理体系。
2.3 重视信息化培训与人才引进工作
在着手规划农村信息化经济管理体系建立的同时, 还应对农民进行相关的信息化培训工作, 使建立的信息化经济管理网络体系能够更好地被农民所使用, 并让农民从利益上体会到网络信息化带来的好处, 进而更愿意接近与学习相关知识, 掌握更多的信息化技术。另一方面, 对于信息化经济管理网络体系的建立与使用, 相关部门还应引进更多较为专业的人才, 充分发挥他们的专业优势, 在对农民的培训上以及对信息化管理系统建立的晚上上做出贡献。
2.4 农村经济信息化管理示范基地的建立
对于许多农民而言, 对于网络信息化的认识是较为浅薄的, 对于信息化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了解并不多。政府应着手建立农村经济信息化管理示范基地, 在一定范围内大力发展信息化管理体系, 并将其利用到农民触手可及的经济行为中去, 让农民们能够切身体会到经济信息化管理技术带来的好处, 从而推动农村经济信息化管理在我国农村的大力发展。
3. 结语
信息化手段在农村经济管理中的应用, 能有效提高农村经济管理的效率, 并获得较为直接的经济效益。本文从根本上分析了农村经济信息化管理的现状, 剖析了目前我国农村经济信息化发展的不足之处, 并结合我国农村的发展实际, 探讨了加强农村经济信息化管理的具体措施, 成果对于完善我国农村经济信息化管理体系以及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摘要:农村经济管理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进一步探讨农村经济管理的有效方式, 本文论述了信息化手段在农村经济管理中的作用, 结合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分析了我国目前农村经济信息化管理的现状, 并从人才培养、政府调控等多个方面提出了有益措施。
关键词:农村经济管理,信息化,发展现状,改善措施
参考文献
[1]马克亿.浅析农村经济管理中信息化的应用[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12 (01)
[1]陆洪彩.农村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企业研究, 2013 (14)
[2]詹保林.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经济管理的新措施[J].吉林农业, 2012 (04)
农村经济管理信息化 篇8
关键词:信息化,农村经济管理,应用
农业是推动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 国家在农村经济的建设和管理中都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农业经济发展的好坏对国家经济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在信息化不断发展的今天, 如何利用信息化的手段进行农业经济的管理工作是一项新的课题。
1 信息化手段在农村经济管理中的应用现状
1.1 缺乏专业的信息化经济管理人才
在农村经济的发展中, 管理人员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 缺乏专业的经济管理知识, 在经济管理工作中只能做一些信息的收集与发布的简单工作, 对于一些较复杂的统计工作与高级信息的发布还不了解, 加上没有对相关的管理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 导致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没有提升。
1.2 信息网络技术推广工作存在不足
信息网络技术在农村经济的管理工作中有很重要的作用, 不同的使用者对经济信息化的管理手段的要求也不相同。在农村的经济管理中, 信息化的管理手段主要是在农村的集体经济与农民专用的合作社以及农村企业的经营方面有很大的作用。但是农村信息网络技术的推广工作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很多使用者对计算机的操作不够熟练, 在计算机的操作上速度慢, 这种现象严重制约了信息化的管理手段在农村经济中的发展。
1.3 应用能力弱
在农村地区, 人们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 对信息化知识的掌握也少之又少, 基本上都不具备信息化的意识, 加上农村的很多新生代人员都选择离开农村, 去城市打工, 导致农村经济的发展工作还是要靠老一辈的人员, 但老一辈人员在文化水平与接受能力上都比较差, 对信息技术不能很好的掌握, 使得信息化的管理手段在农村经济的管理工作中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促进作用。
1.4 信息化管理手段的成本高
在农村经济的管理工作中, 管理成本是管理人员最看重的问题, 很多农村地区的居民认为运用网络技术进行经济管理工作的成本超出了他们的接受范围。虽然现在农民的收入较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 但是受传统思想的影响, 他们在对网络建立和使用方面还是不愿意花费太多。
农村地区的居民与城市居民在消费观念上存在很大的差异, 其认为网络和电话的资费过高, 对建立网络没有给予很多关注, 而且有些地区的人们确实是没有能力建设网络, 这种情况就使得居民们不能及时的获取有效信息。网络体系的建设通常要有一定的规模, 并且在建成后还要进行持续的维护, 这些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
2 农村经济管理对信息的需求特点
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人们对于信息的需求也不断的加强, 每个行业对于信息的需求都有不同的特点。在农村经济的管理工作中, 由于农村地区的管理机制的不同, 导致其在信息的需求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信息的需求上主要存在以下几个特点:
2.1 信息的综合性
在农村经济的发展中, 涉及到的内容比较多, 比较常见的有:农、林、牧、副、渔等, 在运输、农机、科研、电力、环保等部门之间也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 在获取信息的时候要注意信息的综合性。在整合中要注意信息的关联性, 在获取相关信息后要进行综合分析与全面的考虑, 要对信息的实际应用价值进行判定, 看其是否适用于本地区的经济管理。
2.2 信息的时效性
在农村经济的管理工作中, 对农产品相关信息的掌握是非常重要的, 相关信息的传递是各级政府对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指导的主要依据, 因此, 在农村经济的管理工作中, 一定要保证信息的时效性, 这就需要利用现代化的信息网络技术, 它能够获取各种行业资讯, 省时快捷, 能够保障各种信息在农村经济管理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2.3 信息的实用性
农村经济的管理工作对信息的需求是以非物化的形态展现出来的, 农业信息具有社会性质, 在农村的经济管理中有很强的实用性。农村经济的发展受到许多方面的制约, 广大人民群众没有获取相关信息的渠道, 导致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存在严重的滞后性。在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中, 获取相关的农业信息时要保证其具有实用性, 实用性的信息不但能够赢得群众的信任, 对群众的生产生活有促进作用, 同时也是对农村经济管理工作进行有序开展的重要依据, 所以农村的经济管理部门要重视信息化的经济管理手段。
3 加强农村经济管理信息化的途径
农村的经济管理工作要运用信息化的管理手段来进行, 针对信息化在农村经济管理中的应用现状, 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发展和完善:
3.1 开展信息化培训工作
在建立农村信息化经济管理体系的同时, 要加强对农村经济管理人员在信息化方面的培训, 让农民能够更好的使用信息化的网络管理体系, 让农民充分了解网络信息技术的优点以及网络信息技术在生产中给他们带来的好处, 提高农民有学习相关知识的积极性, 进而更加愿意学习信息化技术。同时, 相关的管理部门应该引进更多专业的信息技术人才, 充分发挥人才的专业优势, 为农民的培训以及对农村经济信息化的管理工作做出贡献。
3.2 加强政府的调控作用
政府在农村经济的发展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农村经济的管理工作是一项综合性工作, 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各部门间要进行合理的调配, 实现各个部门间的共同发展。政府要把农村的信息化管理作为特色产业进行推广, 在建立农村网络信息服务中心时要给予资金支持, 对农村经济的管理工作进行有力的调控。
农村经济的信息化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在实施的过程中需要政府进行组织和领导, 充分发挥各个部门的作用, 促进共同发展, 为农村经济的信息化管理领好路、带好头。在相关资金的使用上要进行统筹管理, 避免资金的浪费, 在农村经济信息建设方面的贷款工作要实施优惠政策, 同时要引导社会力量对农村信息化建设工作提供相关的资金支持与帮助。
3.3 建立农村经济信息化管理示范基地
在农村地区, 人们对于网络的认知度普遍偏低, 对网络信息技术给农业的生产和发展带来的经济效益也没有过多的了解。政府要在农村建立农村经济信息化管理示范基地, 让农民能够对信息网络技术了解得更加深入, 把信息化给生产和生活带来的好处让农民全面的了解到, 使农民能够重视运用信息化管理手段产生的经济效益, 让信息化更好的推动农村的经济发展。
3.4 加强各部门的合作
农村经济的管理工作是一项综合的管理工作, 需要各个部门与专业进行配合, 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建立农村经济信息交流和共享机制对各部门的发展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在农村的经济管理工作中要重视基层信息的采集和管理工作, 要牢牢掌握农村经济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需求, 尊重农村经济发展的特殊性。在农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要加强与私企的合作, 利用企业在网络技术方面的优势建立完整的信息化经济管理体系。
4 结语
信息化的管理手段在农村经济的管理工作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其发展的过程中要结合农村的实际发展状况, 政府在相关的体系建设中要给予大力的支持与配合。农村经济信息化的管理, 不但能够提高农村经济管理的效率, 还能够获得直接的经济效益, 给农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 又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信息化的管理手段还要进行不断的推广, 让广大农民能够更好的了解信息科技的好处, 增强农民参与信息化管理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吴亚晶.信息化手段在农村经济管理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4, (33) .
[2]王晓东.信息化手段在农村经济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农业信息, 2015, (07) .
[3]于国军.信息化手段在农村经济管理中的应用探讨[J].才智, 2013, (26) .
[4]胡扬名.农村信息化建设问题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 2013.
农村财务管理信息化发展因素分析 篇9
1 当前财务管理模式分析
1.1 村管村账
当前多数农村采用村管村账的模式进行财务管理,即在村集体组织单独设立财会人员、账簿、银行账户等。在村委会以及相关机构的监督下单独进行村集体财务的核算,并且定期将财务状况公开,主动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此模式的优势主要在于财会人员为当地人员,对本村的经营状况以及财务情况较为熟悉,能够对本村的集体资金作出及时的管理,并且村领导能够首先对本村的资产状况以及债务情况与权益等方面有着清晰的了解,促使其在触及影响本村规划发展的重大决策时,能够在相关组织的监督之下合理的运用村集体资金,促进决策的科学化。但此模式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其容易致使村领导以及财会人员对本村财务进行操纵。
在此模式下,财务管理信息化的主要应用对象为村领导以及财会人员。要求村领导率先建立财务管理制度并且严格执行,而要求财会人员不仅拥有丰富的财务知识,还需熟练掌握财务电算化方面的知识,例如制作电子版财务报表、以及电子财务账套的备份以及恢复等。
1.2 乡管村账
乡管村账模式主要是在乡镇农业经济管理站设立村级财务管理处,对村集体的财务进行集中式的核算,各村报账人员在通过签批以及审核之后将相关单据交付乡镇经济管理处,经工作人员审核通过后,再统一进行核算。此模式的前提条件是村集体资金的各项权益需坚持不变,(1)资金所有权;(2)资金使用权;(3)资金审批权[1]。此模式的优势主要在于政府作用的突出,增强了政府对村级财务的监管力度,能够有效解决农村基层组织混乱的财务收支状况。而此模式的缺陷也较为明显,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缺乏合法性。根据相关规定,乡镇政府应大力支持村委会的工作,并且给与适当的指导以及有效的帮助,但不能对村民自行处理范围内的各项事务进行干涉;第二、缺乏合理性。此模式容易导致乡镇政府部门侵占村委会以及群众对本村财务的控制权。
此模式下,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应用对象为乡镇农业经济管理处的财务管理中心,其工作人员必须根据辖区村集体分别设立相应的财务账套进行单独的财务核算。乡镇政府则通过最后的财务汇总报表对各村的财务状况进行掌握,其能够强化乡镇政府对村级财务的监控,便于对各村的均衡发展策略做出及时的调整,但因其工作人员智能接收各村的报账之后才能进行各项财务业务的处理,因此其财务的核算缺乏及时性以及精准性,各村群众也无法及时获取与自身利益相关的各项信息,其未能将信息化财务管理的特点作出具体的体现[2]。
2 现实意义
首先,从农村治理方面来看,信息化财务管理能够有效维护农村和谐社会的稳固性。其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第一、能够有效改善农村以往在财务以及承包等各方面的遗留问题,有效化解农村事务之间的矛盾;第二、能够有效避免村领导在财务管理中假公济私以及相关欺瞒行为的发生,进而避免群众上访的现象出现。
其次,就农村财务管理方面而言,信息化财务管理是农村财务管理由传统转为科学化的过程。其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第一、能够有效解决以往财务管理中出现的混乱问题,进而促进农村财务管理水准的进一步提升;第二、能够优化财务决策以及财务监控的能力,对农村的集体资产实施动态的监督以及管理[3]。
再次,针对村干部与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而言,信息化财务管理能够有效化解其之间的各类矛盾,是干群之间的重要桥梁,并且能够实现农村财务的公开化,对改善干群关系以及推动农村事务的顺利开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最后,从基层反腐的立场看来,村领导能够做到清正廉洁是保证基层民主建设的首要条件,而信息化财务管理是化解农村所有矛盾的起源,也是执行基层反腐的重点。其能够加强对村领导的制约以及监督,能够有效避免少数村领导违反财务纪律,随意开支造成假账现象的出现。
3 主要影响因素
3.1 农村发展水平
信息化建设优越性是促进财务信息化的主要基础。但在我国农村的信息化发展缺乏一定的平衡性,多数地区的信息化工作也只发展到县城而已,在农村的开展状况还需进一步的完善,由此可见当前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缺乏充分性,其也是影响农村财务信息长效发展的主要原因。
另外,就农村财务管理的应用软件而言,其与企业财务管理的先进管理理念有所区别,其更注重简洁化以及易学性,并且须对农村财务处理的特点进行改进与创新[4]。除此之外,促进农村的财务管理信息化,需确保农村财务信息充分具备灵活性以及适应性,同时制定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进而有效推动农村财务管理的长效发展。
3.2 人员方面因素
财务管理的主要实施者是财务人员,财务人员自身的水平与能力直接影响到财务信息的准确性,财务管理人员在农村经济活动中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
首先,村领导不仅是农村财务管理的主要领导者,还是推动农村财务管理制度得以完善的主要人员,在农村信息化财务管理的发展过程中的地位极为重要[5]。但是当前我国多数农村的村领导出现一系列的不良作风,对社会的影响极大,主要体现在农村经济管理方面。
其次,多数农村的财会人员缺乏专业性,并且身兼数职,不仅是财务核算人员,还是农村各项信息的统计者,致使农村财务管理缺乏科学性以及专业性。
最后,信息化财务管理的主要受益者为人民群众,群众需通过信息化财务管理的公开性掌握本村财务管理的相关信息。例如国家颁发的相关补贴政策、农村集体资产的各项管理活动等,如此一来,村领导对本村集体资金的运用能够得到有效的监督,对促进农村财务管理的公开化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
因此,在信息化财务管理的发展模式下,财务人员综合素质的提升就显得尤为重要,各农村应加强培育相关财务人员,并积极引进高素质、高能力人才。另外,我国也可颁布相关政策,大力支持大学生加入农村信息化建设当中,促使我国农村财务管理的质量以及水准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结束语
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农村信息化财务建设均已得到开展,并且呈现出多种不同的模式。但从整体看来,我国农村财务管理在不断进步的过程中,还存在许多的不足之处,为此需要相关政府部门加大支持力度,科学合理的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完善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基本条件,全面提升财务人员的专业素养,至此才能有效促进农村信息化财务管理的长效发展。
摘要: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村集体组织的职能日益增多,而信息化财务管理也显得尤为重要,已然成为了农村财务管理长效发展的基础动力。本文通过了解当前农村财务管理的各种模式,简单分析信息化财务管理的现实意义以及影响其发展的各项因素。
关键词:农村,财务管理,信息化,发展因素
参考文献
[1]牛艳芳,曲吉林.农村财务管理信息化发展因素分析[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09,06:28-31.
[2]马金全,徐小月.农村财务管理信息化发展因素探析[J].时代金融,2015,36:174+176.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化管理探讨 篇10
关键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化,管理,问题,措施
2003年, 有着64万农民的新野县被确定为河南省首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2007年新野县初步实行了新农合工作的网络信息化管理, 建立了参合人员数据库, 提高了工作效率, 同时对患者门诊就医实行“一卡通”, 取消了县外就医转诊手续, 延长了在外务工人员办理补助的时间, 方便了群众;新野县、乡两级定点医疗机构全部实行新农合网络化管理, 新农合报销全部实现网上审核、监督和报帐, 住院病人县、乡“住院直补”和“一卡通”可使参合农民持证在全县范围内自主选择定点医院, 免去了繁琐的转诊手续。2011年, 新野县所有村级定点医疗机构全部实现了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 并与县级新农合信息管理系统实时联接, 进行统一参合就诊卡, 实现全省“一卡通”, 进一步方便了参合人员就诊和补偿。
新野县新农合自2003年至今已运行将近9年, 虽然实施过程中遇到一定的困难, 但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2011年新农合参保人数达到65.68万人, 参保率达98%, 全县共筹措新农合基金15106万元, 全年门诊补偿66.2万人次, 住院补偿5.5万人次, 累计补偿资金12700万元。随着参合人数的不断增加, 数据信息量也不断增加, 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和筹资标准提高致使信息化管理任务越来越繁重, 因此, 地方政府等部门要加大投入力度, 改善软、硬件设施条件, 建立与新农合制度发展相适应的计算机信息网络, 完善新农合管理部门、经办机构、定点医疗机构及其他相关部门信息网络系统, 实现网络审核结算、实时监控和信息汇总的全面覆盖, 以提高新农合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
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运行信息化系统的建立及投入使用, 实现了医疗费用报销的电脑自动审核化, 克服了人为、关系等外界因素的干扰, 同时解决了农民看病费用问题, 即看即报, 不需要农民先行垫付报销费用, 提高了工作效率。但在实际操作管理中, 新农合医疗信息化管理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有待进一步完善。
(一) 信息化管理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有待进一步加强改善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化建设工程投资大, 且需要不断更新, 尽管在近几年政府部门针对新农合医疗管理网络系统投入了较大资金, 但仍面临着农村信息化管理基础条件落后、信息化观念淡薄等造成的投入严重不足现象。根据规定, 信息化建设所需经费不得挪用新农合统筹资金, 在实际工作中, 除去中央财政下拨的县市建设启动经费外, 其余只能依靠地方财政解决, 而地方财政经济能力有限, 在按照规定配套落实人头筹资补助经费后, 很难再拿出上百万的专项资金用于新农合信息化管理平台和管理网络的建设。
(二) 信息化管理在其稳定性、通用性和安全性等面还存在一定差距
由于当前新农合医疗信息化管理还处于发展探索阶段, 同一省内信息系统软件和设备尚未统一;信息化管理专业性较强, 且业务流程繁琐、工作量大, 再加上软件公司在开发和研究过程中缺乏对新农合业务的长期规划, 致使网络系统的维护和升级受到很大影响, 更增加了新农合信息化建设成本, 导致信息化管理通用性和扩展性极差;同时, 各级经办机构未能配备日常维护和管理的计算机专业人才, 出现故障则由非机构人员进行维修, 这样以来系统的稳定性和数据的安全性又令人担忧。
二、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化管理措施
(一) 不断提高居民参保意识和积极性
要通过加强宣传教育和不断完善新农合医疗制度以提高农村居民参保意识和积极性, 利用深入、细致、耐心、反复的宣传、引导手段和多种形式, 使群众从内心提高意识和心理认同, 将世代相传的传统思想转化为社会保障意识, 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心理、生活习惯以及价值取向, 实现广大农村群众的广泛参与和支持。农民参加新农合医疗积极性的提高, 对于稳定发展新农合医疗信息化管理至关重要, 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多方面争取农民积极参保。
(二) 加大信息化建设资金筹措渠道
在国家不断增加预算的基础上, 采取合理手段扩大资金筹措渠道, 增大外界资金投入, 积极鼓励和引导各级资金向信息化建设投入;利用政府部门强化推行新农合医疗制度的宣传, 提高社会公众对新农合工作的认可和支持, 获得更有利的筹资机会和渠道;还可在政府部门的配套政策的帮扶下, 加强与IT服务提供商之间的协作, 通过厂商的资金注入推进新农合信息化系统建设的顺利实施、平滑升级以及持续稳定运行。
(三) 不断完善新农合监管机制, 加强信息化建设
新农合医疗管理化建设是提高监管水平、保证规范正常运行的重要手段, 当前, 针对新农合医疗费用开展审核、报销和结算等管理模式, 应进一步加大政府投入力度, 改善软、硬件设施条件, 建立与不断创新发展的新农合制度相适应的信息网络系统, 加强新农合管理部门、经办机构以及定点医疗机构和相关部门的信息共享, 提高信息化审核结算、实时监控和信息汇总能力, 提高新农合服务效率和管理水平。
(四) 加强信息化技术人员队伍建设
遵守精简、效能原则, 加强市、县级新农合信息化管理和经办机构建设, 保障人员编制、充实监管力量。采用公开招考、择优录用等同等条件招聘具有医学及财会专业学历的专职监管人员, 由县级新农合经办机构统一管理培训后上岗, 配备到各乡镇卫生院具体负责乡村两级新农合信息化工作管理、监督、审核和报销等工作, 切实建立一支高素质、懂业务、善管理、高度负责的优秀人才队伍, 确保经办机构正常运转和日常监管工作有效开展。
三、结语
信息化管理作用贯穿于整个新农合医疗工作的筹资与运行、管理与监督、监测与评价等各个环节, 作为实现新农合医疗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手段, 搞好信息化建设和管理有利于提高新农合工作效率、实现资源共享、减少误差以及加快信息汇总等, 为进一步提高合作医疗服务水平、加强新农合基金监控和风险防范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信息化管理不仅缩短了工作流程周期, 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 增强了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而且还促进了全县定点医疗服务机构各个部门管理水平的全面提高, 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走上规范化管理轨道, 也是新农合管理工作的发展趋势, 将合作医疗工作长期稳定健康发展成为取信于民、用之于民的利民工程作出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郑钧则, 杨志勇.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化建设概况[J].农村卫生, 2008.
农村中学信息技术课堂管理初探 篇11
1 农村中学信息技术课堂现状
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和地方对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视,并且不断加大信息技术教育的资金投入,信息技术教育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依然不容乐观,遇到了种种困难。
农村中学计算机配备不足 国家和地方虽然对农村中学加大了资金投入,使农村中学也拥有了自己的计算机机房,但是计算机的数量依然不能满足教学的要求,往往两三个学生一台计算机,上课时显得非常拥挤。学生为了争机器常常闹矛盾,致使计算机课堂显得非常乱,让教师非常被动。
计算机配置低,满足不了教学要求 大多数农村机房内机器配置低,运行速度慢,又加之计算机软硬件运行通常是不稳定的,几乎每次上课都会或多或少地有些问题出现,妨碍了课堂教学的正常进行。
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当,课堂效率较低 信息技术课作为一门技术类课程,实践性特别强,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要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而当前很多信息技术教师不去钻研教法,根据个人经验想当然地安排课堂教学,使学生接受知识非常困难,课堂效率低下。
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水平有差异 有些学生平时听课比较认真,而且接受能力比较强,这部分学生对于教师讲授的内容很容易就能接受,并且能够很快地完成教师布置的课堂任务。而有部分学生平时听课不认真,加之接受能力有限,他们学习起来就非常费劲,教师讲的内容很多就做不出来。
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认识偏见 在农村中学中有很大一部分学生认为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无关紧要的课,对教师讲的内容根本不听,教师在上面讲,他们在下面打纸牌、画画等。一节课下来,有的学生竟然不知道这节课学的什么内容。
2 信息技术课堂难管理初探
信息技术课堂管理中出现的这些问题,原因有很多,有信息技术课程本身的原因,也有学生的主观因素,也有信息技术教师个人能力的原因。总结起来,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目前的信息技术课程评价方式导致师生重视不够 近年来,国家虽然很重视信息技术学科的发展,可是却将信息技术考试的成绩采取A、B、C、D四个等级评价,只是作为升学的一个参考,因此造成在一些学校、家长和学生心目中处于次要地位。用一些学生的话说,上信息技术课就是来放松的,这种现象使得信息技术课堂非常难管理,学生学习时很不用心。
机房内机器陈旧,影响课堂教学 农村中学的计算机配置低,机器陈旧,运行速度慢,容易出现故障,这是在信息技术课堂中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学生遇到故障,有的不向教师报告,而是自己去解决,这使得机器更容易出现故障。有时一节课出现故障达五六次,教师忙于修理这些机器,一节课下来几乎没有时间去讲课,严重地影响了正常的课堂教学。
信息技术课在机房内上课不同于教室 信息技术课作为“技术课”,上课多在计算机房内进行,机房内的学习环境不同于教室,机房里有许多机器,比教室显得开阔,学生注意力多集中在机器上,教师一不注意,学生就开始操作计算机,所以比在教室内难于管理。另外,信息技术课一般一周一节课,学生在新的环境需要适应,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
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不强 农村中学的信息技术教师往往是“半路出家”,专业技术知识相对比较匮乏。而且信息技术教师往往又身兼数职,教学以外的工作占了很大一部分,有的甚至以教学以外的工作为主。这就使得信息技术教师不能专注于课堂教学,不能静下心来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探索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方法。长此下去,使得信息技术课堂很难完成教学任务,学生掌握的信息技术知识也达不到要求。
3 提高农村中学信息技术课堂管理水平的方法
保证信息技术课堂的上课环境 首先,努力争取学校领导的支持,做好软硬件的更新维护工作,尽最大可能地发挥机器的作用,为教学正常开展创造良好的前提条件。其次,上课前及时维护计算机,确保机器能正常稳定地运行,可以安装一些还原软件,减少机器故障的发生。如果确实因条件有限,不能保证每个学生都可以上机,可以采用轮流上机的方法,在机房内安装电子教学软件,以方便给学生授课,让学生看到教师的操作,使之更容易掌握。
精心设计教学,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很多教师一直以为信息技术课很好上,打开电脑让学生玩就可以了。这说明他不懂信息技术课。既然是门课,就有它的课堂教学方法,有它的教学设计思路。信息技术课让学生玩就是一种非常错误的思想。信息技术课跟其他课一样,应该有详细的教案设计。如何把教材内容进行修改调整,要把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激发学生的兴趣,需要教师精心地设计教学方案。
加大机房上课检查力度与上课制度规范化 针对机房上课难于教室上课的实际情况,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健全机房制度。制定详细的机房上课制度,专门抽时间给学生进行解读并加以强调。如规定上课前和下课后学生应做哪些事;机器出现故障应如何处理;上机操作的一些注意事项;上下课时队列的规范化;等等。并在平时的上课过程中严格按此规章制度执行,避免制度成为摆设,造成机房上课混乱的局面。
2)班长检查制度。上课前给学生定好机位,大多数是两个学生一台机器,极个别的是一个学生一台机器,机器出现问题或者机器附近有卫生问题,可以直接找到是哪个学生。这个检查任务由班长完成,在每次上课前及下课后进行卫生检查,如有问题及时落实到相关学生,进行处理,避免以后再次发生。
3)采取有效方式激发学生上课的兴趣。上课时以多种方式来激发学生上课的兴趣,如采用设置情境法、任务驱动法、小组比赛法等方式,用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通过一个个任务的完成及比赛获胜的成功,让学生体会信息技术课的乐趣。
努力改变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认识 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认识的偏见,需要学校和教师的积极引导,多讲些有关信息技术教育方面的实例,使学生认识到信息技术课在现今社会是十分重要的一门课程,从而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信息技术学习氛围。
信息技术教师需要提高自身的专业技术水平 现在很多信息技术教师业务能力不强,对信息技术课的一些操作并不是那么熟练,又如何去教学生呢?笔者认为可以通过网上视频学习、向有专长的教师虚心请教等途径,不断地丰富自己的专业技术知识,做到“教给学生一滴水,自己要有一桶水”。另外还要针对信息技术课的特点,积极探索有效的适合自己的课堂教学模式,不断进行总结改进,使教学方法更适合学生,使学生更能容易接受课堂教学内容。
论农村信息消费对农村经济的影响 篇12
信息消费是一种直接或间接以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为消费对象的消费活动。在我国, 信息消费渐成时尚, 已是人们随着生活的改善和收入的提高, 在满足温饱型的衣食消费后, 追求生活质量、提高工作效率的一种必然。在农村, 通过信息消费获取农业生产产前的生产决策信息, 产中的生产技术信息, 产后的加工和市场信息, 已经逐渐成为农民的一种意识。农村信息化没有一定的资金投入不行, 没有技术支撑不行, 没有高效畅通的信息网络不行, 而没有农民的信息消费需求则寸步难行。
当前在理论界, 研究农业农村信息化的热潮不断高涨, 笔者仅通过维普数据库检索发现:研究农业和农村信息化的文章就有3733篇, 其中涉及农村经济的文章有174篇, 这些文章中研究农业或农村信息化对农村经济影响的文章只有4篇, 如张鸿、张权同志从农村信息化的研究视角出发, 通过农业经济产出、农村信息化、农业劳动力投入与农业资本投入的相关分析以及农业经济增长模型的实证研究.提出了加快农村信息化的建设与促进农业劳动力的转移以及合理支配农业资本的使用用途三个可行性的策略;王永香、王永路同志通过分析农业信息网络发展的现状, 从定性的角度论述了网络信息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巨大影响。文献检索表明, 研究农村信息消费对农村经济影响的文章尚未发现。笔者试图用现代统计理论和实证的研究方法就这一问题进行阐述。
一、数据
本文涉及的数据主要是两方面的数据:一是农村经济方面的数据;二是农村信息消费的数据。
农村经济数据笔者选用中国统计年鉴和统计公报的1990至2009年第一产业国内生产总值作为代表。第一产业国内生产总值, 即农业总产值增加值, 也就是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这应该能够代表农村经济的发展规模。
农村信息消费数据选用中国统计年鉴和统计公报的1990至2009年农村家庭人均交通邮电服务消费支出作为代表。事实上农村信息消费应该还包括广播电视服务支出, 科技培训及信息服务支出, 报纸杂志消费支出, 以及其他信息消费支出, 但由于这些信息消费相对交通邮电服务支出, “块头”很小, 且缺乏延续的统计数据, 故不能列入。表1列出了这两项统计指标。
二、分析
为了便于分析, 我们设第一产业国内生产总值为Y;信息消费, 即农业总产值增加值为X。为了使数据趋于平稳, 需要对Y和X进行数据标准化处理。在这里采用对数变换的形式进行, Y的对数形式记为LY, X的对数形式记为LX。
1. 平稳性检验
利用著名的Eviews软件对LY和LX进行单位根检验, 检验按照AIC最小原则选择检验形式。检验结果如表2。
注:检验形式C, T, P分别表示常数项, 时间趋势项和滞后阶数, N表示不包括此项。△LY和△LX分别表示LY和LX的一阶差分系列。
从表2可以看出, LY和LX的ADF的统计量分别为-2.9989和-1.9137, 均分别大于其5%的临界值-, 因此认为在95%的置信水平下不能拒绝原假设, 序列LY和LX均存在单位根, 是非平稳的。一阶差分后序列△LY和△LX的ADF的统计量分为-4.2714和-3.2153, 均小于其5%的临界值, 因此认为系列△LY和△LX在95%的置信水平下可以拒绝原假设, 表明两系列不存在单位根, 系列是平稳的。检验了平稳性, 现在再看看农村信息消费与农村经济的因果关系。
2.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笔者利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法对Y和X及LY和LX的因果关系进行了检验, 结果如表3
分析上述结果, 可以看出:
(1) 滞后期为1年 (99%的置信水平) 、2年 (99%的置信水平) 、3年 (95%置信水平) 和4年 (90%置信水平) 时, 从Y到X不存在单向的因果关系, 而从X到Y则均存在单向的因果关系, 也就是农村信息消费是推动农村经济的增长的格兰杰原因;而农村经济带动农村信息消费的作用不明显;
(2) 数据标准化处理后, LY与LX之间从1至4期除第1期两者均不存在单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外, 其余3期均存在从X到Y的单向因果关系, 而从Y到X不存在单向的因果关系;农村信息消费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格兰杰原因, 而农村经济带动农村信息消费则缺乏统计支持。
以上说明无论是在近期、中期和长期, 农村信息消费对农村经济的促进作用是非常明显的, 数据标准化处理后, 既削弱了格兰杰因果分析的力度, 又凸现了变量间的因果关系, 在中、长期均表现出农村信息消费对农村经济的推动作用。农村信息消费应该成为农村经济的解释变量之一。
3. 协整检验
检验了两变量的格兰杰因果关系, 还必须检验两变量是否存在长期协整关系。从上述平稳性检验可以看出, LY和LX都是同阶单整, 即为Ⅰ (1) 序列。协整检验采用E-G两步法:
首先进行协整回归。建立LY和LX的回归模型如下:
括号中的数字为相关变量的T统计量。上述拟合方程中的LX的T统计量是59.7573, 在99%的置信水平下是有意义的。
其次是检验残差。上述估计是否有意义, 还需对残差系列ET进行平稳性检验, 检验形式为 (N, N, 0) , 经ADF检验, 在99%的置信水平下, 不存在单位根, 残差系列是平稳的。ET的T统计量为-3.6839, 即EG=-3.6839, 查EG检验的临界值表, 变量N=2, 样本容量T=20, 在95%的置信水平下, 其临界值为-3.59, 而EG=-3.6839<-3.59。因此, LY和LX之间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
4. 建立误差修正模型
通过对变量的协整分析, 得出了两个变量之间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 这还不够, 还必须通过建立误差修正模型 (ECM) , 得到各变量在短期波动中偏离他们长期均衡关系的程度。
根据前述协整方程, 运用Eviews6.0软件, 得到LY受LX影响的短期波动误差修正模型为:
上述模型中括号中的数字是相关变量的T统计量。方程的回归系数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从上述修正模型来看, 农村信息消费的变动对农村经济Y有正向的促进作用, 其短期调整系数为1.2094。误差修正项ET (-1) 反映了变量短期波动偏离他们长期均衡关系的程度及短期调整方向, 修正系数为负, 符合反向修正机制。
三、结论与建议
通过实证分析表明, 农村信息消费与农村经济发展之间存在单向的格兰杰原因, 即农村信息消费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且这种促进作用是长期协整的。从回归结果来看, 农村信息消费每变动1%, 则农村经济指标同向变动1.3091%。农村经济不是农村信息消费的格兰杰原因, 即农村经济对农村信息消费的拉动作用不明显。建议在推进农村信息化的过程中, 要注意善于培育、引导农民的信息需求。要创新信息服务模式, 疏通信息传送渠道;要开发简单傻瓜化的信息服务终端, 方便用户使用;要大力开发信息资源, 使信息能够贴近生产、贴近实际, 使效果放大;要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 努力增强农民的信息吸纳能力。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有效地激发农民的信息需求欲, 才能促进农村信息服务市场的发展和繁荣, 进而推动农村经济的繁荣。
摘要:采用1990-2009年全国第一产业国内生产总值和农村信息消费 (交通邮电消费) 数据, 利用ADF单位根检验、格兰杰 (granger) 因果关系检验、协整检验和误差修正模型分析出两者之间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 农村信息消费对农村经济有持续长期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信息消费,农村经济,农村信息化,影响
参考文献
[1]张鸿 张权:农村信息化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j].统计与决策, 2008, (12) :100
[2]王永香 王远路:网络信息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J].现代化农业, 2002, (7) :32
【农村经济管理信息化】推荐阅读:
太阳农村经济信息化管理软件功能简介05-30
农村物流农村经济11-13
促进农村发展农村经济08-28
农村金融影响农村经济10-25
农村水利经济08-01
农村合作经济10-28
经济发展农村经济06-23
农村集体经济管理09-22
农村农业经济管理11-09
农村经济贫困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