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合作经济(通用12篇)
农村合作经济 篇1
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 农民规避市场风险的需要, 在广大农村相继出现了大量的官办的、民办的、半官半民模式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 (NGO) , 这一组织的出现为农村精英的产生和迅速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空间。在原政治精英之外, 大量经济精英破土而出。这些经济精英主要是在农村中先富起来, 并对当地乡村有着一定影响力的人, 如改革后崛起的个体大户、私营企业老板、种养能手、乡镇企业家、商业经济能人等。
随着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出现, 对其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关注。然而, 这些研究都局限在对组织自身的研究上, 对于那些创立组织, 并在组织中起到关键作用的农村经济精英的关注却未能纳入到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研究的视野。事实上, 这些农村经济精英是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关键成员, 通常也是农民合作组织的发起者或领导者。他们在组织中的核心地位来自个人的社会资本, 主要是其技术知识、管理能力、财富和社会关系网。与普通成员相比, 他们无论是在最初的组织发起、制度订立, 还是日常的管理决策中都有着突出的影响力, 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产生、发展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农村经济精英的社会资本获取
农村经济精英是客观地存在于农村社会并发挥着巨大作用的, 这些人是在农村中先富起来, 并对当地乡村有着一定影响力的人。之所以能够成为精英, 是因为他们拥有其他人所没有的“社会资本”。
所谓社会资本主要是指建立在信任和互助合作基础上的社会关系网络。从该界定中我们不难看出, 社会资本的构成主要包括社会网络 (即社会关系) 、规范、社会信任等内容。
总体上说, 农村经济精英社会资本的来源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各种圈子构成的社会关系网络。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复杂的圈子系统中, 包括血缘圈子、姻缘圈子、学缘 (战友) 圈子。虽然每个人都处在这样的关系网络之中, 但各自地位却有不同, 精英与能人往往出在网络的核心地位, 不仅信誉、人缘好, 而且调动网络的能量大, 而且与外界的网络有着别人所没有的联系。这种能量一旦被某个人物吸收或继承下来, 就必然拥有雄厚的社会资本而成为农村社会的精英分子。
二是财富支撑的信任和威望。在农村社会, 一个人是否有号召力、影响力, 能否成为圈子的核心人物, 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是其财富占有量的多少。在资本积累过程中, 总会有一部分人凭借自己的本事率先富裕起来。随着资本积累的扩大, 其能力、信任度、威望等等也随之树立起来。
三是由技能而产生的信任和网络。从一个普通的农民成长为农村经济精英, 除了有社会网络关系和财富外, 其本身必然拥有一项或几项致富的技能和本领。尤其是改革开放后, 农村一部分有知识、踏实肯干的人纷纷走出村庄, 到城市打工, 积累了一些经验和技能后回村从事各种行业, 在村里走上了先富的道路, 他们的影响力主要来自自身的技能, 以及由此获得的经济上的实力。
二、社会资本与农村经济精英的财富积累
拥有社会资本的农村经济精英, 总是期望自身的资本在市场中得到回报, 获得更大的利益。这是资本的属性决定的, 也是经济精英的普遍心理。
拥有社会资本的农村经济精英, 在自己从事的经济活动领域获得的成功, 都有社会资本在发挥着作用, 影响着这些精英们的行为。并且, 通过组建农村经济组织, 使自身的社会资本得以增值, 为他们走向核心精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于农村经济精英来说, 社会资本可以为其经济实力的壮大带来一系列的利益。
首先, 它弥补了致富资金的不足。精英分子能够发展到壮大, 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在于他们有着由各种社会关系构筑起来的社会网络的支持, 使得他能够获得足以保障起步和发展的原始资本。换言之, 精英分子的经济资本的获得, 取决于他的社会资本的雄厚。这也恰恰是一般人所无法实现的。
其次, 它提供了致富的关键信息和技术。精英分子的成功, 是其广泛的社会网络提供的充分的、及时准确的信息和先进的技术带来的。而这些信息和技术的获得, 又归功于其社会资本的占有量。
再次, 保障了营销网络的畅通。保障购销渠道畅通无阻的关键, 就是营销网络。营销网络是由人组成的, 是无数个个体构筑起来的庞大网络系统。社会资本的核心概念就是社会网络。这一社会网络, 是可供人们可持续利用的具有存在和理性的丰富的资源。
在社会资本为农村经济精英提供了诸如资金、信息和技术、营销网络等发展条件, 为今后壮大经济实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事实证明, 也正是由于社会资本的作用, 才能够使那些头脑灵活、能力突出、思想开放、有一定魄力的农民, 率先完成了原始资本积累而成为经济精英。
农村经济精英利用社会资本, 实现了财富的积累和增值。反过来, 他们又要利用积累起来的财富, 去实现社会资本的增值。
三、农村经济精英社会资本的增值
一个人的成功不是完全靠个人的才华, 而重在整合资源的能力。完成了原始资本积累的经济精英, 多年的打拼使他们深深感到, 在市场和政府权威失灵的背景下, 单凭个人的力量很难在市场中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必须走联合发展的道路才能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于是, 一些精英开始尝试创办自己的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协会。
在调查中, 我们了解到了他们组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动机, 总结起来, 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
(一) 抵御市场风险, 谋求更大经济效益
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 开展专业化合作, 可以使单个农民获得协作的生产力, 形成足以抗击市场风险和自然灾害的竞争力, 从而使单家独户进入市场的弱势地位得以改变, 解决农民进入市场的难题。既可以让村民受益, 也使自己获得更多的可支配资源, 为获取更大的利益创造条件。
(二) 谋取政治权益, 寻求政治保护
新崛起的经济精英阶层, 所拥有的经济实力、社会资本和能力使他们有可能过问政治;他们所从事的市场活动需要稳定的政治规则来降低不确定性, 以保证投资获利的稳定预期, 因而对政治权力有着强烈的需求。而组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 为将来走向政治精英积累足够的资本。
(三) 奉献农村公益事业的价值取向
一部分农村经济精英出于对农村公益事业的关心而积极参与其中, 通过组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 可以最大限度地获得农民的支持, 支配集中起来的资金, 带领农民改造家乡的落后面貌, 为造福家乡人民做出经济利益等方面的牺牲。
通过创办农村合作经济组织, 一部分经济精英分子利用自己的财富、社会资本、威望以及政府的信任和支持, 逐渐确立起自己的核心地位, 为自身社会资本的增值奠定了基础。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 他们之所以要在致富后, 承担起组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重任, 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寻求自身社会资本的增值。
农村经济精英利用自己拥有的社会资本在经济领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成为农村社会中的富有阶层。他们在当地不仅在经济上居于支配地位, 而且在社会生活领域又扮演着农民利益的保护神和意见领袖的角色。
农村经济精英大都属于农村社会中见多识广、受过“良好教育”、有思想的现代农民, 加之在经济领域的支配力, 对诸如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财务公开、政务公开等涉及民众利益的活动有强烈的要求, 更有着强烈的参与意识。于是, 很容易将本人的意见和要求, 通过游说、拉拢等途径来干扰和“引导”群体的认同, 而形成群体意愿和选择, 又能将农民无力表达的意见和要求通过自身的社会关系网络, 使之得以顺利地进入到决策层, 使农村经济精英既是农民利益的保护者, 又是农民的意见领袖。
农村经济精英不仅为农民利益进行保护和代言, 而且在农村公益事业领域也充当主要力量。
当前, 兴办村级公益事业的突出问题是资金短缺。受资金短缺的限制, 很多农村公益事业只能停留在口头上, 很难落实到行动上。但, 正是个别村中存在着精英分子, 才能通过雄厚的社会关系网络、资金和各种途径弥补政府在公益事业职能上的缺位, 改变本村的面貌, 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 为农村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正是因为这些农村经济精英有着较好地群众基础, 又富有较高的威望和公信力, 自然也就成了农民心目中的核心。由此就使得这些精英的意见能够左右和影响村民的态度和行为选择, 也才能够顺利地将农民的朴素的愿望变为现实。他们不仅在经济上带领农民走上致富的道路, 也在思想观念上给农民以影响。
通过创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 将农民组织起来, 又通过为村民办公益事业、维护农民利益、做农民的意见领袖, 农村经济精英的核心地位最终确立起来。对于经济精英来说, 最终他们的发展存在着两种可能。
一种是成为农村的政治精英。农民在日益提高的民主意识的支配下, 对农村两委尤其是村民委员会的要求就会越来越高。在这种情况下, 农民更愿意通过民主的程序, 将能够代表自身利益和愿望的那些“意见领袖”选举上来, 为最大限度地实现农民的利益。
在这样的背景下, 农村经济精英凭借自身和协会的财力优势、在经营过程中得到的信任、支持、威望, 开始向体制内的权力机构发起挑战。同时在村内公益事业、执行政策或命令的行为选择、土地的承包租赁和征占等方面, 起到了体制外监督的作用, 而且也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也逐渐地获得了更多村民的拥护和信任, 自然会在民主选举中胜出而成为新的民选政治精英。
另一种可能是成为不良势力的代表。一些无法成为政治精英的经济精英, 很可能会利用手中的经济支配权而逐渐扩大他们在乡村社会的影响力。他们一方面通过经济诱惑来腐蚀乡镇领导干部和村党支部及村委会, 并逐渐拥有实际的管理权, 使村级组织成为其影子政权;还有的利用人多势众, 用自己复杂的社会关系网络和有钱能使鬼推磨的信条, 来胁迫村级干部, 使一些村级干部在威胁和利诱面前, 放弃了原则和权利, 而成为这些不良势力的幕后帮凶。另一方面, 一些具有不良势力倾向的农村经济精英, 通过收买、贿赂、恐吓威胁等手段, 把自己的心腹或手下安插到乡村政权当中, 通过对他们的控制间接地控制乡村政权, 为自己的不合情、不合理、不合法的行为披上一层合情、合理、合法的外衣, 为自己的利益服务。当然, 我们这里所说的只是一种可能, 并非必然。但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参考文献
[1]、 (美) 林南著;张磊译.社会资本——关于社会结构与行动的理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2]、 (美) 罗伯特.帕特南著;王列, 赖海榕译.使民主运转起来[M].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1.
[3]、冷明权, 张智勇.经济社团的理论与案例[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
[4]、张鸣, 孙艳红.政府的作为与民间社会的成长[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2005 (1) .
[5]、马长山.社会资本、民间社会组织与法治秩序[J].环球法律评论, 2004秋季号.
农村合作经济 篇2
据农业部资料反映,到2003年底,全国农村已出现了18种类型的专业化合作经济组织和专业协会,多达15.27万家,覆盖生产、加工、储运、销售、科技等诸多领域,加入专业化经济合作组织的农户收入比一般农民高10%到40%,对家展极强的吸引力。这种合作组织是亿万农民从家庭联产承包制的伟大创举之后又一个新型的历史创造,也是我国农民从个体经济状态走向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秦池江提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法》的基本内容应该包括以下几个基本方面:
一、确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法的法人地位。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主体是单门独户的农民,他们在完全自愿的基础上组织起来,实质上是弱者的联合。应该通过国家法律赋予其合法的地位,允许他们依法登记、合法经营、有序管理、参与竞争、自我发展壮大。
二、赋予合作经济组织以进入多种领域经济活动的权利。合作经济组织完全以自身经济发展的需要来确定他们参与社会经济活动的领域,以及相应的活动方式,实行自愿登记制,排除政府以及垄断经济组织的行政干预。
三、规范合作经济组织内部的基本经济活动准则。如:章程的公平性,会员进入和的自愿原则,组织内部的管理民主原则,经济利益的共享与风险分担原则,重大经济事项的语言与公开原则,建立稳定的财产和财务管理原则。
四、确立政府对合作经济组织的扶持政策。如:对合作经济组织免征营业税、所得税;减免产品交易和财产流动的各种行政规费;有权拒绝各种行政摊派;有权享受政府的其他经济政策优惠待遇;有参与社会经济活动的资格。
五、确认合作经济组织的融资权利。在接受金融监管的条件下,可以组建小型融资机构(信用合作社);享受国内金融市场的同等国民待遇,可以从有关金融机构获得贷款、担保、租赁、结算、保险、信息和其他金融服务,各金融机构不得限制和歧视;同时,合作经济组织必须履行融入资金后的义务。
发展合作经济 推进新农村建设 篇3
论坛以“发展合作经济,促进新农村建设”为主题,对新农村建设与合作经济发展展开了深入的讨论,并对进一步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了思路和建议。
与会专家在研讨中指出,合作社的发展不是短期的应急之举,不是临时措施,而是顺应发展规律之举,从长远看是以人为本理念,实现科学发展之举。各级政府要把发展合作经济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和有效指导。
在谈到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时,专家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讨论。他们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合作社的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引领千家万户进入市场、增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促进民主管理、促进乡风文明、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如何实现科学发展的问题,有的专家提出合作经济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有的学者则认为,农民专业合作社还需要通过合作社的联合来办加工企业、创品牌、闯市场;还有的专家提出,要构建政府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服务平台;也有不少专家提出,合作社可以通过联合增强服务的能力。他们认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联合,是未来的趋势,但联合的目标是什么,联合的主体是谁、在哪些领域联合、通过什么方式联合、联合起来后是什么样的性质的组织、如何支持合作社的联合、如何规范合作社的联合,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需要进行探索和研究。在如何实现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问题上,大家比较一致的意见是,政府应当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比如,在项目支持、财政支持、税收支持、信贷支持上,还有较大空间。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形式比较 篇4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正成为社会经济发展当中的重要一极。1995年国际合作社联盟曼彻斯特大会通过的《关于合作社界定的声明》中指出, 合作社是“自愿联合起来的人们通过联合所有与民主控制的企业来满足他们共同的经济、政治与文化的需求与抱负的自治联合体”。这个定义得到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合作组织的承认, 合作社逐渐发展到相当大的规模。目前, 国际合作社联盟拥有来自100多个国家的250多个会员组织, 所代表的合作社达75万个, 社员总数达7亿6千万人。从国外来看, 越是农业发达的国家合作社的参与度越高。美国每个农户平均参加2.6个合作社;法国、荷兰90%以上的农民都参加了合作社;丹麦98%的农民都是合作社的社员;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参加农业合作社的农民也达到90%;巴西、智利80%左右的农户加入了合作社;印度、孟加拉、斯里兰卡、泰国等亚洲国家入社农民也占30%~60%;在非洲一些国家, 如肯尼亚、坦桑尼亚、毛里求斯、乌干达等, 入社农民也占10%~30%。
由于世界各国农业生产特点不同, 以及历史传统差异, 在发展形式和特征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点。日本最具代表性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农协”, 从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购置、农业技术的指导与推广、农产品的加工和销售, 直到信贷、保险、医疗, 几乎涉及从农业生产到农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法国农民有农业设备使用合作社、农产品加工合作社、农业技术合作社, 以及信息咨询合作社、农产品运销合作社等;德国农民有各种农业生产合作社、农业购销合作社、信贷合作社等;丹麦的农民合作社则无所不包, 合作乳品厂、肉制品合作社、饲料供应合作社、肥料合作社、育种合作社、机械化服务合作社、农用物资供应综合合作社、合作面包房、合作发电厂、合作消费社等;印度政府制定的许多积极的惠农政策措施的实施都有赖于印度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 印度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从结构上看是一个从中央到地方的完整体系, 主要包括信贷、生产和销售三个系统的合作社;美国农业生产完全按照企业化方式运行, 相关人员均属雇佣关系, 为保证合作社股本金的稳定性, 要求社员支付较高的首期投资, 而且成员资格封闭, 主要发展产品具有高附加值的加工业, 从而提高社员的收入。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在长期发展过程中, 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在发展农业生产过程中的一项基本制度安排, 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演变、发展现状
我国合作社的萌芽应该追溯到“钱庄”, 但钱庄始终没有演变成定义上的“合作社”。合作经济的概念在清末民初时期开始被引入中国, 通过学校教育和书刊等媒体开始传播, 在部分农村地区付诸实践, 如中国华洋义赈救灾会。新中国成立后, 积极推进各种合作事业, 并建立起了多种农民合作经济组织, 如农业生产合作组织、农村供销合作社和农村信用社。从整体上看, 一方面, 作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利用农民在较低的生产力水平条件下互助合作的积极性, 由国家自上而下推行;另一方面, 由于国家和政府对农民缺乏充分引导和教育, 因此农民经济合作组织从组织到运行、管理都严重违背了合作社的基本原则。尤其是农业生产合作组织的人民公社基本否定了农民的财产权和经营自主权, 农民没有自有的生产资料, 在生产决策、经营管理、产品分配等方面几乎没有什么发言权。因此这些都不是真正的农民经济合作组织。
20世纪80年代以来, 在农村经营体制创新和农业产业化的实践中, 真正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开始在一些地区出现和发展, 即“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其“新”是相对于我国50年代至60年代建立与发展的传统农村合作社而言的。它的主要特征是:1.为解决分散、小规模的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形成的一定规模的共同面对市场的专业生产群体。2.由于自发形成, 没有一个较为稳定并固定的发展模式, 组织管理上没有自己的章程, 权利、义务不明晰, 会员的流动性较大。3.以改善生产手段、提高生产水平为目的, 活动内容以技术合作为主。
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的发展最初是在农村经济较为发达的山东等沿海地区发展起来, 现在欠发达地区, 如安徽、陕西、山西、宁夏、青海等地的合作事业也得到了较快发展。当前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超过1万个的省份有山东、河北、广东、四川等省, 发展较好的地区还有浙江、北京郊区、江苏等地。农村合作经济已经涉及我国农业生产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 成为农村工作的重要内容, 成为农业经济甚至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统计显示, 仅2007年7月1日至年底, 全国工商机关就登记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人26397户, 成员共计35万户, 成员出资总额共计159亿元。这一时期, 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多以社团法人为主, 类型多样, 组织形式相对紧密, 产权关系逐渐明晰, 农村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出现了吸纳农户比例高、合作要素活跃等新特征, 活动内容逐渐拓宽到技术合作, 及供销、加工、资金乃至信息等方面的合作。
但是, 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无论是组织规模、业务内容、经济实力, 还是服务功能、合作程度、社会地位等, 同发达国家的农业合作社相比, 都还有很大的差距。从整体上看, 经过改革开放后30年的发展, 我国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仍处于初步发展的阶段, 规模仍然比较小, 规范发展的时间还比较短, 总体上看还是个新生事物, 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也比较多。
三、影响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因素
(一) 合作经济主体不到位
1. 农民缺乏合作意识, 顾虑多, 参与热情不高。
我国农民以农耕为基础的封闭、守旧、安于现状的小农意识, 在一定程度上“把家庭经济的发展局限在家庭成员的努力劳作上, 合作往往是暂时的, 不情愿的选择”。我国农民大多数没有接受过高中教育, 更谈不上高等教育, 没有接触过现代企业管理理论, 当然也极少有管理合作经济的经验。
2. 政府领导思想认识滞后, 不能正确地引导合作经济的发展。
如对合作经济组织概念认识不清, 重视不够;对政府在建立与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过程中的角色定位认识不清。有的地方夸大政府作用, 不顾本地实际情况和农民意愿, 搞“一刀切”、“拉郎配”;有的则片面强调农民合作的自发性, 坐视农村合作经济的发展而不规范、不引导。还有人担心农业合作社的发展会形成压力集团, 脱离经济组织的轨道, 给政府找麻烦, 与政府唱“对台戏”。
(二) 理论研究缺位
合作经济理论研究起步晚, 难度大。由于制度的影响, 建国以后我国的合作理论研究与实践主要是以马克思主义合作理论为主, 而对西方合作理论的系统研究则是改革以来的事情, 目前尚未形成符合中国实际的合作经济理论体系。因此, 合作经济理论的研究尚在探索阶段。
(三) 内部运行机制不健全
健全的、完善的内在机制是组织存在和有效运行的重要前提和制度保证。我国的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在内在机制方面存在许多问题。如组织规范化程度较低、民主管理机制的贯彻不彻底、利益分配机制不合理、自我发展机制不完善等等。
(四) 外部制度环境缺失
外部制度环境以及由外部因素导致的政府行为的干预, 是影响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重要因素。
1. 法律制度。
国家对合作社的支持采取法律的形式, 具有极大的明确性和强制性, 为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创造了必要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西方各国政府先后通过立法以及一系列修正案来保证合作社合法地位和权益的实现。由于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未能涵盖现存的数十万农村社区合作经济组织, 其调整范围还不够广泛, 以及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的制度安排的缺乏, 因而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仍然受到限制。
2. 政策支持。
在我国现行体制下, 土地、资本、劳动力、技术等各类生产要素市场的发育受到来自各种政策的制约, 因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 客观上不利于各类合作组织独立自主地发育成长。在城市和工业导向的金融制度下, 农村合作经济的建立与发展很难得到政府的资金支持, 导致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面临资金短缺问题。
3. 行政干预。
在我国, 农村合作组织从一开始就与各级政府部门衍生出十分复杂的关系, 合作组织主动寻求政府的支持, 依托于各种部门甚至直接由政府来组织建立, 保证组织的正常运行。由于农业、民政、工商、科协等各部门都参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管理, 每个部门都可以对合作经济组织进行管理, 每个部门都有审批权, 互相之间缺乏协调, 造成对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管理混乱、行政干预过多。
四、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方向
(一) 实现规范化经营, 健全内部运行机制
我们应按照“先发展后规范、边发展边规范”的要求, 抓好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建设和管理。合作组织一旦建立起来, 要使其逐步走向规范。重点抓好四个方面:一是规范政府行为。要规范政府对合作组织工作的指导和引导行为, 强化农民在合作组织中的主体地位, 政府绝不能随意干预甚至包办。二是规范合作组织建设。如规范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资格的取得、登记、章程制定、财务管理和监督制度等。三是规范合作组织管理。要严格会员入会条件, 加强会员管理, 增强会员诚信意识, 重大问题要经过集体研究决定, 同时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 引进有管理经验的专家参与组织建设。四是规范利益分配机制。合作组织在发展壮大以后, 应逐步使合作组织与农户结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 建立起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 以增强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实力, 提高抗御各种风险的能力, 真正办成“民办、民管、民受益”的新型合作经济组织。
(二) 实现规模化经营, 增强其服务带动效应
一方面, 从纵向发展看, 不断完善“公司+基地+农户”产业化经营模式, 扩大企业规模, 增强经济实力, 提高其带动能力, 要按照“农村经济能人牵头建立一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支持一批、龙头企业带动一批、农技服务中心领办一批”的办法, 适时推动各类合作组织的发展, 充分发挥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为农民提供营销、技术、信息、资金等方面的支持, 提高农业的竞争力, 延长产业链和提升增加农产品附加值, 促进农业产品品牌化经营的服务效应。另一方面, 从横向发展看, 将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运行方式扩展到农村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 如消费服务、社区治理、社会发展、提高农民政治地位等各个方面, 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挥重要作用。
(三) 完善外部环境, 实现合作经济的区域合作、国际合作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正当其时 篇5
文/郑卫星 王福临
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对农业和农村原有生产方式、经营模式、体制机制的改革和创新,是广大农村干部群众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重大创举。加快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促进农村社会化分工和农业规模化经营的重要形式,是降低农业市场风险、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是让农民分享产加销各个环节利润、增加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的重要途径,是转变政府职能、增强社会化服务功能、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方法。
当前,青岛市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主要包括农民专业合作、土地股份合作和社区股份合作三种形式。为及时跟踪反映青岛市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现状及发展态势,我们重点选取了部分区市,调查了有代表性的部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情况,并结合第二次农业普查的资料,初步分析了全市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现状,并提出发展前景的展望。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现状
近年来,青岛市对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坚持以党的十六大以来尤其是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目标,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坚持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产权关系明晰;实行民主管理、独立核算;按照法律和政策规定,坚持以规范促发展;政府以引导、扶持、服务、指导为手段,做到“引导不干预,指导不代替”,不搞行政包办和强迫命令,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加快,县域经济繁荣活跃,农民收入增长较快。据第二次农业普查资料显示,2006年末,青岛市共有农村合作经济组织564个,其中实体型经济组织230个,占40.8%;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成员7.4万户,其中实体型经济组织成员3.06万户。
1.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步伐加快
近年来,青岛市按照“多主体、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推进”和“一手抓发展、一手抓规范”的思路,围绕优势产业、特色产品加快培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打造了部分“一品一社”优质农业品牌。引导各类农民专业协会向专业合作社转型,在开拓市场、带动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做大做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了“生产标准化、产品品牌化、经营规模化、管理规范化”活动,扶持有条件的合作社自办或参与兴办农产品加工、销售龙头企业,扶持合作社挂靠国内外超市、物流或配送中心,以建立销售网络,扶持合作社实行标准化生产、创建优质安全农业品牌。
2.社区股份合作扎实推进
社区股份合作重点是在拥有较大数量经营性资产的村或“村改居”的城中村、近郊村推进。通过稳妥推进农村集体资产经营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推进社区股份制合作。通过规范清产核资的范围、股权设置、股东范围、改革基准日,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依据《公司法》,引导条件成熟的社区或股份经济合作社组建公司制企业。
3.土地股份合作稳妥开展
近年来,青岛市选择了部分二三产业比较发达、劳动力转移较多、群众有实行农业规模化经营意愿、领导班子坚强有力的一部分村庄(社区),逐步进行土地股份合作社建设试点。鼓励农民参加土地股份合作,实行保底收入、盈余分红,确保参加股份合作农民的收益。
青岛市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部分成功案例
1.平度市蓼兰镇许家村,在立足桑蚕产业,发展一村一品农村合作经济方面成效明显
该村共有262户,876人;有2200亩耕地,桑园桑苗面积1800亩,是典型的植桑养蚕专业村。近年来,该村紧紧围绕“基地建设规模化、生产经营产业化、基地管理协会化、桑蚕品种优良化”的主题,坚持走“一村一品、一村一业”之路。为了提升桑蚕生产档次和辐射带动功能,他们大力发展合作组织,健全服务网络,成立了“平度市蓼兰许家桑蚕科技协会”和“青岛市青许桑蚕专业合作社”,对蚕农实行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并建立健全了“统一收集发布市场信息、统一规划栽植、统一供种催青、统一指导培训、统一加工销售、统一物资供应”的“六统一”服务体系,大大提高了桑蚕生产的产出质量和效益。
为强化协会的规范化管理和运作,协会建立了民主管理机制,选举产生了理事会,对物资采购、技术指导等落实到人;健全了财务管理制度,所有的费用由理事长、副理事长、秘书长会签,每季度向会员公布账目,接受会员的监督;建立了合理的分配制度,对会员所产的桑苗,由协会全部收购,出售后赚取差价,利润由企业、会员按照5∶5的比例分配,即50%的利润留作产业发展,50%的利润归会员。
由于目标明确,机制健全,服务到位,成员不断增加,范围扩大到本镇和临镇的8个村、316户,逐步构建起“支部+协会+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实现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村集体和养蚕户双赢。2007年12月,该村被国家科技部认定为“全国首批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村”。
2.即墨市恒源养猪合作社,在联户创办合作社,为民开辟致富路上走出了一条比较成功的道路
该社成立于2004年,由青岛恒生源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发起,联合青岛恒生源食品公司、养猪专业户共同创办,是即墨市首家在工商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该社创办合作社的成功经验是:
(1)降低门槛,让利社员,调动农民入社积极性。该社成立之初,依托龙头企业的资金、技术等优势,统一指导建猪场,引进推广良种猪,已引进长白、大约克、杜洛克等优良种猪,目前已累计向社员推广优良种猪1万多头,带动全市生猪良种普及率达到90%以上。在争取市政府连续三年对养猪户每养一头二元母猪给予300元补贴政策的基础上,又争取恒生源公司每头母猪再降价300元,使社员以400元―500元的价格就可购买到市场价1000多元的二元母猪。
(2)民主管理,全员监督,建立完善的内部管理长效机制。该社成立以来,研究制定了《即墨市恒源养猪合作社章程》及配套管理制度,选举产生了理事会、监事会,成立了具体办事机构,配备了专兼职工作人员。定期实行财务公开,自觉接受全体社员的监督。2005年3月份以来,受生猪市场价格持续走低的影响,许多养猪户纷纷停产;而社员们在合作社鼓励下团结协作、共度难关,保留住100多户规模化养猪场,为2007年全市迅速恢复生猪生产、稳定生猪市场价格做出了积极贡献。
(3)科学喂养,统一服务,不断提高合作社抵御市
场风险的能力。合作社成立后,社员可直接以成本价购买浓缩饲料,并配套使用科学喂养方法,使社员养殖生猪的饲料投入产出比由原先的1∶3.9下降到1∶3.5,每个存栏30头二元母猪的自繁自育养猪场,每年节省饲料即可降低成本约5万元。为提高生猪产品质量,避免对生猪用药过多、过滥,无偿进行疫病防治和全程技术跟踪监督。2007年,合作社已获得农业部颁发的无公害农产品证书和产地认定证书。为发挥联结农户和龙头企业的桥梁纽带作用,合作社与恒生源公司签订长期合同,当生猪市场价高于保护价时,按每公斤高于市场价0.2元收购;当市场价低于保护价时,则按保护价收购。据测算,社员每饲养一头二元母猪并自繁自养商品猪,年可获纯收入4000元以上。
(4)合理分配,量化到人,建立利益均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合作社建立了完善利益分配机制,在年终利润分配时,合作社将利润的10%作为公积金、10%作为公益金、20%作为风险基金、60%以现金形式分配给社员。在此基础上,合作社还设立了风险救助基金,每年发动成员单位和个人捐助6万元。到2007年底,合作社已累计救助社员260人次,发放救助金16万元。
到2007年底,该社已发展社员328户,规模化养猪场达到150个,饲养种猪6000多头,生猪存栏6万多头,年出栏商品猪12万头,社员户均年可增收
5.5万元以上;带动非社员养殖户600多户,饲养种猪5000多头,生猪存栏5万多头,年出栏商品猪10万头,年带动农民增收1500余万元。
3.崂山区在农村社区股份合作方面先行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该区创新体制,稳妥推进农村社区集体资产经营管理体制改革。2005年以来,该区采用“先行试点、分类指导、稳步推进”的办法,采用组建股份经济合作组织和公司制企业两种模式,实行“生不增、死不减,进不增、出不减”的股
权制度,以“一刀断”的方式,组建了石老人等4个社区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和曲家庄等21个社区股份经济合作社。
(1)摸清家底,公平分配,夯实农村社区集体资产经营管理体制改革基础。一是摸清集体资产家底;二是确定享受集体资产分配的主体范围。遵循“依据法律、尊重历史、公平合理”的原则,做到“三榜定案”。
(2)把握原则,重点推进,确保农村社区集体资产
经营管理体制改革取得成功。一是坚持群众自愿、民主决策的原则;二是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三是坚持依法办事、程序严谨的原则;四是坚持民生为本、保障优先的原则。
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青岛市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现状来看,各区市发展还不平衡,许多方面处在探索阶段。
1.政府部门对股份合作经济组织支持力度不足。从调查的情况看,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社、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即便是成立了,也没法到工商部门进行登记注册,缺少法人地位,不能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无法依法参与市场竞争;农村社区、土地股份合作行政管理体制、基层组织架构组建和运行及社会保障体制等改革不配套。
2.宣传面窄,引导力度小。在全市还没能充分利用会议、报纸、电视及网络等多种媒体,重点宣传合作社的政策法规、专业知识及成功经验、先进典型,没能及时打消群众对发展合作经济组织的疑虑,没能激起更多农民创办和加入合作社的热情。
3.队伍建设薄弱。目前,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辅导员队伍和经营管理者两支队伍建设力量薄弱。辅导员和合作社理事长、监事长(或执行监事)及会计的培训力度不够。
4.金融、税收等政策不配套。农民专业合作社金融贷款、税收等配套性扶持政策不到位。
5.督查考核不够及时。目前,还没有全面将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情况及时纳入对各镇(街道)和涉农部门重点工作考核目标,开展绩效评估,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工作机制。
加快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建议与展望
1.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要遵循产权明晰、入退社自愿、因地制宜等基本原则
坚持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农民入社自愿、退社自由,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坚持因地制宜,支持农村能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乡镇农技服务部门和服务人员等牵头发起或参与兴办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坚持以规范促发展,严格程序,坚持标准,保证质量。坚持以政府引导、扶持、服务、指导为手段,做到“引导不干预,指导不代替”,不搞行政包办和强迫命令。
2.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实行税收优惠
各级财政部门应当分别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息、培训、农产品质量标准与认证、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市场营销和技术推广等服务,支持合作经济组织做大做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享受国家规定的对农业生产、加工、流通、服务和其他涉农经济活动相应的税收优惠。
3.支持规范用地
对“四化”(即生产标准化、产品品牌化、经营规模化、管理规范化)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非农建设用地,优先安排农用地转用指标,及时办理用地报批手续,相关规费按最低标准执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农产品种养基地、农产品临时性收购场所、农林水产种养殖场、农机示范推广用地和设施农业用地,视同农业生产用地。按照镇(街道)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建立的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用地按农业用地管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免征城镇土地使用税。对从事工厂化种养的高效农业生产设施用地,在使用权期限届满能够恢复为原用途的,视同农业用地。
4.优化发展环境
建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要设立登记“绿色通道”,提供便捷有效的服务。要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实行免费注册登记。严禁在法定条件之外增加或减少登记条件。农业、水利、林业、畜牧、农机等各相关部门要立足产业发展,加大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项目支持力度,加强业务指导和服务。供电部门对农村合作经济生产用电要优先安排电力设施改造。经贸、交通、公安部门要加强农产品运输服务,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从事鲜活农产品运输的车辆,可在厢体上喷涂“菜篮子工程配送车”标识,以加快鲜活农产品流通速度。财政部门要落实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扶持奖励资金。人民银行要加大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贷款扶持力度。
5.依法保护集体资产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资产为集体资产,属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成员所有,与农村乡镇、村、组集体资产一样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名目和任何方式平调、挪用和侵占。需要征用和占用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资产的,应当依法审
批,合理补偿。
青岛市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将使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预计2008年全年,新发展较大规模(社员过百)农民专业合作社将达100个以上,农户成员覆盖面达到10%左右;到2012年,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农户成员覆盖面达到40%以上;争取到2012年,全市有50%以上的合作社达到“四化”标准,有60%以上成员的产品通过合作社直供城市超市或通过合作社连锁店销售。农民收入将得到较大提高,小康生活水平质量明显改善。
新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完善措施 篇6
组织而努力,为实现人民的中国梦而努力。
我国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制度变迁过程,在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体系逐步建立,它是一个民主化、服务化、多样化等融于一体的综合性组织,组织遵循着家庭联产承包制原则、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权责统一原则、市场与产业一体化原则。新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完善需要在政府、组织管理制度、人力资源建设、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形式等方面做出努力,这样才有利于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进一步向产业化、商业化、市场化、信息化、组织化、生态化等稳定健康的方向发展。
一,发挥政府及组织化领导对新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
政府在融资与税收层面对组织的作用。国家应在财政支出方面增加对合作经济组织的专项拨款,积极为农民群众提供经费帮助,保证合作经济组织能够有效地运行。在融资方面政府应做到鼓励金融机构与信贷部门给予合作组织贷款支持,特别是对那些正在发展中的合作组织要给与更多的资金扶持。
政府在社会服务层面对组织的作用。合作社的社员是最直接的组织主体,在经济服务领域过程中政府积极的服务指导,可以为组织中每一个成员提供充分的制度支持与法律保障。首先,政府应为资金扶持政策建立一套信息服务的网络平台。社员们利用信息渠服务,就能在第一时间进行产业调整与结构重组,这能大大提高产业效率,信息服务也将会成为合作社未来主要的发展模式。其次,积极发展教育培训服务是合作社不断发展的关键动力。政府应对入社社员的文化素质、专业技能进行必要的培训,并培训、教育所必须的资金。再次,政府在合作社运作过程中应把创造品牌产业服务,作为合作社走向国际化的重要途径。
二,完善新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管理机制
提高制度化管理力度。首先,发挥合作社自我协调的职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要认真贯彻政府关于鼓励和扶持农业合作的政策,认真领会政府的指导思想,制定出切合实际的合作组织规范、章程与行为准则。在自我协调的过程中使合作社走向健康的发展轨道。其次,行业与产业协调。随着全球化、市场化及经济发展的增速,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模式也不断更新,其发展领域早已从单一的合作模式,发展成为具有综合性、产业性的合作社,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在组织内部要加强会员与会员、企业与社员、社员与消费者等关系的协调,开创更具有规范性与民主性的组织结构。
健全财务与监督管理机制。首先,在财务资金分配方面要做到民主决策的规范性与公正性,坚持一人一票的投票方针,使社员们的权益得到保障,防止财政主管一人决策现象的发生。其次,在进入合作社财务部门之前要进行岗前培训,将拥有优秀财务技能的人员纳入。最后,我国的财务制度环境在不断变化,在不断发展过程中要完善会计管理体系与财务审计监督的相关内容,特别要加强财务监督体系的建设。
完善利益分配管理机制。股金分红与惠顾返还,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在进行按股份红与惠顾返还的过程中,要严格遵守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公共资金积累,公共积累包括公积金,公益金,风险基金,公共积累资金主要包括两方面的运用,一部分是用作积累的公共基金,一部分是用作分配的公共基金;国家财政专项补贴,政府每年都会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进行财政资金援助,财政安排涉及到内部管理领域,金融信贷、税收、社会化服务等领域,要把财政资金落到实处就应当加强制度规范,有合理、完善的制度安排。
三,加强新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人力资源建设
加大宣传力度与提高人员素质。首先,知识宣传。在宣传中要把内容与方式作为关键点,宣传的首要任务就是去除农民对旧式的合作经组织等同于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的错误想法。从正面并用积极的典型案例进行深入宣传和教育,从多层面多角度调动起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使农民群众切身体会到合作经济所带来的优越性与时效性。政府与其他合作经济组织也应采取相应的法律机制、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为完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做出努力。其次,人才培训。未来是科技型社会,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因此科技知识型人才培养是大势所向。在人才培养中职业道德素养高低也是权衡人才的重要指标,在管理层中具备奉献精神的领导者能够促进组织规范化与提高组织的凝聚力。
健全组织内部定期考核制度。在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中,对管理人员的能力考核主要有管理人员的组织能力、管理人员的服务能力、管理人员的协调控制能力。此外,还应对管理人员的素质进行考核。管理人员的素质考核成为合作经济组织运行的稳定剂,我国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管理人员应具备知识专业型、自律型与职业奉献型等多重素质。一个优秀的管理人员要有丰富的经验与渊博的知识,并且在进行组织活动中要有职业操守与职业道德,做到对不正当行为进行严格管理与严格监督。在考核中要求管理人员具备奉献精神,这是我国未来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必然趋势。在优秀管理者的带领下,合作组织才能真正实现为民服务。
四,充分发挥规模化合作经济组织的优势
规模化合作经济组织的优势。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多元联合共同体,主体间的协作与分工紧密结合,在规模化经济中做到提高农户的规模效益,减少交易费用的产生,抵御外部交易风险与损失。产业链条延伸为我国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创造出一个专业化、商品化、组织化、服务化等多方面的产业前景。综上所述,合作经济组织是趋向于产业规模化的联合载体。
创建更多的新型规模化合作经济组织。我国农业经济发展领域中存在多样化的自然资源,资源的特殊性与地域特点相结合形成了多元化特色产业。
五,完善一体化新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模式
堅持“一体化与经营紧密结合”方针。合作经济组织纵向一体化,可以理解为产业链的纵向延伸过程。纵向一体化合作经济组织形式主要从三个方面体现出其制度的优越性。在经济收益层面,市场交易过程中,纵向一体化的产生改变了我国原有的农业生产状态,通过纵向一体化的产业链延伸将农户们组织起来,通过信息采购,市场调查销售服务等领域表现产生了产品额外增值,农户们在一体化过程中获得了产业利润。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要坚持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本原则且充分结合公有制与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经济模式,不断调整产业一体化适应农业合作经济发展方向,采取企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的产业一体化服务模式,创建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
提高组织服务与管理效能。一体化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模式成为未来农业组织发展的必然趋势。在一体化的生产实践过程中,产业链通过产前与产后延伸,拓展了实践范围,实现了产业利润及附加值的增加,使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化力量日益增强。完善一体化合作组织服务管理体系要从新型信息技术服务体系、新型区域生产服务体系、新型风险保障体系与市场营销服务体系共同出发。
农村合作经济 篇7
关键词: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经济;现代农业;农民增收
当前我国正处于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时期, 一些地方出现农民居住向社区集中、乡镇工业向园区集中、农业生产向规模经营集中的发展趋势, 但农业仍是弱势产业, 以农户为单位的个体经营无法面对市场的诸多不确定因素, 只有把各生产要素有效整合, 提高经营水平和质量, 使其效益最大化, 才能规避市场风险, 把产业做大、做强、做精。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正是凭借这种有效整合资源的优势, 充分发挥自身作用, 加快了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进程, 实现从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的转变。
一、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意义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既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产物, 又是进一步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培育和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组织保障。建立和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意义在于:
(一) 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增加农民收入的现实选择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广大农民群众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 共同组建的一种“自我管理, 自我服务, 自我受益”的新型经济合作体, 是适应市场经济和农村改革发展的一项经营体制创新, 是广大农民在进一步认识市场经济规律条件下的伟大创造, 更是我国当前解决“三农”问题、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
(二) 专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客观需要
传统农业生产不仅生产成本过高, 而且不利于实现农业标准化生产、保证食品安全、保护生态环境, 使之面对的自然和市场两重风险越来越大。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依靠科技改善生产条件、提高社会化服务、增加农民劳动收入、增强自我保护能力、增强农业竞争力, 推动农业走上集约、节能、环保和标准化的新型产业化道路。
(三) 形成农业主导产业、培育农村龙头企业的有效途径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利用自身的优势, 及时掌握生产技术和市场动态, 适时组织和指导农民生产技术含量较高、市场前景广阔的新品种, 并联合加工和流通企业, 从农产品加工和销售环节获得平均利润, 逐渐建立产供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农业产业化体系, 不但形成了以区域主导产业和专业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 还在家庭分散经营的基础上, 整合广大农民分散资金, 为培育发展龙头企业创造了条件。
(四) 优化配置农业资源、提高农业的科技贡献率的最佳方式之一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服务于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 产前提供各种农业生产要素、产中实施技术指导、产后进行运销和深度加工, 扩大了农业生产专业分工的细密程度, 促进了土地、资金和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流动和重组, 为合理利用、优化配置农业资源提供了可靠的渠道。
(五) 农业发展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科技支撑
不少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都具有引进、消化、传播和推广农业实用技术及最新科技成果的能力。广大农民以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后盾, 以技术经营能手为核心, 科学种田、科技致富就有了保证。而且通过农村经济组织开展农技推广, 可以降低农民使用新技术的成本和风险, 提高农业的科技贡献率。
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
(一) 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总体呈现加速发展态势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颁布实施推进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 促进了各地农业生产经营的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 总体发展势态良好:首先, 覆盖面增大、带动力增强、主导优势显著。据统计, 目前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共计15万余个, 成员总数达到3870余万户, 其中农民成员3480万户, 占全国农户总数的13.8%, 带动非成员农户5512万户。这些经济组织大部分建立在当地主导产业基础上, 以特色农产品生产为主要经营方向, 依据市场需求组织农民有序参与市场, 解决单个农户与大市场共同发展的矛盾。其次, 合作领域拓宽、合作内容深化、服务能力提升。形成了以种植业 (49%) 和养殖业 (20.4%) 为主, 产品初加工、民俗旅游、传统手工艺品制作等类型 (20%) 有效补充的发展趋势。服务范围更加广泛, 从单一生产技术指导演变为提供产加销服务、技术信息服务、运销服务和加工服务并存的模式。再次, 合作形式多样、基层技术支持、运营方式灵活。以“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技术部门+农户”、“能人 (农业大户) +农户”、“基层组织+农户”四种模式并存运营, 按需发展、互助互补。充分发挥了合作组织的桥梁与纽带作用, 利用技术部门的人才、技术、场地、设备等优势, 推动了科技与生产的有机结合, 使它们实行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运作、增收效果显著。
(二)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存在的主要问题
1. 覆盖面偏窄, 合作功能及作用有限。
目前, 我国农村合作经济数量相对较少、规模偏小、农户收入比较低, 不同地区发展不平衡, 尤其是在一些重点产业和优势区域发展不足。从合作形式上看, 多数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由专业大户或技术能手发起, 部分由地方农技推广部门和村委会发起设立, 很多还处于忙聚闲分的初级阶段, 经营起点低、市场竞争力不强, 很难发挥出合作组织开展商业经营的规模效益;从合作内容上看, 也主要局限于提供生产技术、信息等方面的服务, 能够独立拥有加工销售企业、开展产供销一体化服务、开展有组织的批量采购活动、创建自身品牌且产品在市场上占有率高、有市场影响度的较少, 整体实力弱, 承担风险能力低, 很难形成产业竞争优势。
2. 缺乏规范性发展, 行业标准有待确立。
目前我国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目标定位不明确、合作事业不发达, 多数存在着依靠政府的倾向。从内部运行情况来看, 相当一部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由于缺乏必要的指导和正确引导, 发展不够规范, 有的机构设置不合理, 甚至没有理事会、监事会等组织机构, 或有也是流于形式;有的财务管理、会员管理、经营管理等民主管理制度不健全, 内务不够公开, 运作和管理随意性较大, 亟待规范性的行业准入标准出台。
3. 内部运行机制滞后, 发展缓慢。
现阶段我国多数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组建方式决定了其在发展制度上存在一些弊端, 使其并不完全遵循合作制的基本原则, 而是反映出合作制原则与公司制原则的一种混合, 突出表现在组织内部没有形成民主控制的决策机制, 没有建立按照盈余返还的收益分配机制。不少合作组织被发起人控制, 普通成员的参与度低, 没有与组织建立起利益共享、风险同担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从而造成竞争力不足、发展缓慢、规避风险能力低等问题。
三、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的建议
(一) 理论实践结合、创新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思路
随着农村改革发展的进一步深入, 合作经济组织遇到的矛盾、碰到的问题明显增多, 我们必须不断摸索, 积极实践, 克服认识上的误区, 用先进的理论和成功的经验来指导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合理借鉴国内外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优良做法, 根据各地农业发展特点、结合当地农业产业优势, 探索和制定适宜的建设发展规划, 更有效地指导发展实践。
(二) 发挥科技培训职能、增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功能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可以在更专业、更具体的操作层面上更有效地做好农民工作, 培养和提高农民的技能和合作精神, 更好地满足农民共同致富的要求。合作经济组织通过科技培训, 教授农民专业技术和管理知识, 使之掌握维护农民作为生产者和消费者利益的方法, 从而提高参与社会竞争的能力, 提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服务、保护、示范、产业联结、政策协调、管理监督等功能。
(三) 提高服务水平、增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吸引力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不仅要做好农业生产、加工、流通及营销等环节所需要的一切业务指导, 还要敢于突破陈规, 拓展新的服务领域。如:通过对一些劳力不足的农户进行委托经营, 以充分发挥土地使用效率;通过对信息的收集、筛选和发布, 实现信息资源共享;通过与政府管理部门的有效沟通, 获取政策、技术、资金等扶持;通过培训教育, 建设具有现代化生产、管理、营销技术的人员队伍, 逐步开展规模化服务、标准化、专业化服务, 从而不断提升市场竞争力。
(四) 建立行业制度、规范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管理
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目前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各级管理部门要加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规范化管理, 引导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有序、合规发展。一方面, 要建立规范的运行机制, 重点抓好合作经济组织的建章立制工作, 规范运作程序, 用灵活的经营机制、科学的管理机制和有效的约束机制, 最大限度地保护农民的利益, 促进合作经济组织的健康规范发展;另一方面, 要加强对合作经济组织、企业、农户之间的合同契约管理, 充分运用政治、经济、法律手段, 确保合同的履行, 还可以采取股份合作、价格保护、利润返还等形式, 真正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共同体。此外, 还要明晰产权, 在股金设置、社员的财产权利、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等方面进行规范化管理。促进专业合作社由松散半松散组织逐步向规模性、规范性的企业发展, 增强社会及金融部门的认可度。
(五) 加快法治建设、明确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法律地位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颁布实施, 标志着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将进入依法发展的新阶段, 但很多具体的细节和相关的问题还有待深入地研究和解决。各地政府可以根据自身农村经济特点研究制定加快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意见或法规, 以便真正为当地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法律条件, 促使其快速发展。重点主要在于确立“农村合作组织法人”地位, 明确其是特殊企业, 相应在合作组织登记、税收优惠等方面有所突破。同时体现农民的利益, 完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内部分配机制。
(六) 强化政策扶持、推进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壮大
实行财政补贴补助政策, 引导其健康发展。通过直接补贴的形式低价供应合作经济组织生产资料;对合作组织在农产品质量标准与认证、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市场营销和技术推广等服务项目上予以补助;对合作组织提出的成熟项目, 通过专家论证可行后, 政府和科技管理部门可以优先给予立项;对合作组织自产的农产品开通绿色通道, 少收或不收税费。积极探索建立不同类型的信贷支持模式, 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获得信贷资金提供优质、便捷、实惠的金融服务。农村金融机构可以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纳入到扶持行列, 对管理规范、产权明晰、实力强、发展前景好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对直接从事农业生产, 而资金运转不足的可以给予贴息贷款;还可以探索建立商业保险与政策性保险有机结合的农业保险体制, 增加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投资风险分散渠道, 以防止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因灾无力偿还贷款, 减少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金融机构的资金损失。
总之, 大力培育和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事关农民的核心利益, 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素质、改善农民生活条件, 必须充分发挥它的重要作用, 使之真正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生力军。
参考文献
[1].喻国华.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限制因素及对策[J].农业经济, 2006 (1) .
[2].李妍.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现状及政策建议[J].中国财政, 2011 (18) .
[3].刘秀娟.对规范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探讨[J].农业经济, 2006 (1) .
谈发展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 篇8
1 国内外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历史
世界上第1个合作社是1844年在英国兰开夏郡成立的罗虚代尔公平先锋社。该社初创时, 28名纺织工人入股, 开设了1家合作商店。每人入股1英磅, 每人1票表决权。主要经营蜡烛、火柴、奶酪等生活日用品, 社员按交易量返还盈利。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西方农业合作社迅速发展, 并成为农业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 西方的农业合作社主要是为农业服务的销售合作社、生产资料供应合作社、农产品收购合作社、农业劳动组合、共同使用农业设备合作社、农业技术中心、多职能的合作社和农产品加工合作社。
我国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最早是在“五四运动”时期, 即国外合作社思想传入中国以后产生和发展起来的。20世纪30年代以后, 多种形式的合作社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苏区、边区和解放区蓬勃发展起来。新中国成立以后, 为了加强对合作事业的领导, 国务院专设了中央合作事业管理局, 并在1950年7月召开了全国合作社工作者第一次代表会议, 决定成立全国合作社的领导机关“中华全国合作社联合社”。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合作社的体制由官办恢复为民办, 在此基础上,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蓬勃发展起来。20世纪80年代初, 农村开始推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农民获得了经营自主权, 在独立发展生产过程中, 农民迫切需求农业科学技术, 于是一些地区农村出现了农民自己组织起来的技术服务组织。1987年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已有7.8万个, 其中最多的四川省有1.1万个, 其次是黑龙江省7 850个, 合作组织涉及门类已达140多种。1990年全国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已达123.1万个, 其中生产经营型74.0万个, 占总数的60%;服务型41.4万个, 占总数的33.6%;专业技术合作组织7.7万个, 占总数的6.3%。1994年, 农业部完成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章程》起草工作。《章程》的颁布和实施, 进一步促进了合作组织的发展。截止2004年底, 全国30个省、区市农村有各类合作经济组织140多万个, 会员1 153.85万个, 成员数占乡村户总数的5.27%。
2 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组建原则
一是依法组建原则。依法登记、依法管理。二是不改变农户承包的农村经营体制原则。不改变土地承包关系, 不影响农户生产经营自主权和家庭财产所有权。三是自愿、自主与民主管理原则。自愿组建, 进退自由。民办、民管、民受益。农民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四是坚持循序渐进原则。产业不发达、缺少牵头人, 则不宜匆忙组建。五是对内服务与对外赢利原则。对内不以盈利为目的, 以最大限度为成员服务、增加成员收入为己任;对外必须按市场规律行事, 讲求盈利, 而且要想方设法多盈利。六是实行按交易量返还为主的分配原则。对盈利的分配, 在扣除章程规定或成员大会表决通过的积累和公益金后, 按成员的实物交易量全部返还给成员。
3 吉林市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模式及预期效果
2008年, 在吉林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 在市农委、昌邑区农业局、桦皮厂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 由吉林市农科院、平胜村村委会、吉林燃料乙醇有限责任公司发起成立了吉林市昌邑区裕民高淀粉玉米产销专业合作社, 使种植、销售、加工和科技服务形成一条龙, 从而实现资源共享, 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增加农民收入。该合作社采用的组织模式为龙头企业带动型和科技服务型的复合型, 形成“龙头企业 (吉林燃料乙醇) +科技服务 (吉林市农科院) +玉米合作社+农户”的新模式。该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的组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首先, 提高了玉米加工企业玉米的经济效益。玉米正常淀粉含量≤72%, 每增加1%的淀粉含量, 玉米企业增收60元/t。高淀粉玉米淀粉含量在74%以上, 比普通玉米高2%以上, 企业可增收120元/t。其次, 提高了产销合作社农民种植玉米的经济效益。农民从4个方面节本增效, 可增收2 200元/hm2:一是玉米加工企业收购合作社生产的高淀粉玉米品种, 淀粉含量每提高1%, 比市场价增加20元/t, 按10t计算, 可增收200元/hm2以上, 二是吉林市农科院提供质优价廉的高淀粉玉米品种、专用肥、除草剂、种衣剂, 在不降低物资投入的前提下, 农民可降低成本500元/hm2;三是吉林市农科院将平胜村作为玉米综合高产示范基地, 全程做好产前、产中、产后技术服务, 实现靠科技夺高产, 平均增产5%以上, 增产粮食500kg/hm2, 增收500元/hm2;四是扶持组织创建党员机械化耕作队, 引导合作社成员逐步实现农机化耕作, 节支1 000元/hm2。组建专用玉米产销合作社是企业和农民双赢之举, 既可以满足加工企业对专用优质玉米的需求, 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又可以改变加工企业与农户交往的无序状态, 从而降低双方的交易费用, 减少交易纠纷, 更主要是保护了合作社农民的利益, 促进农民降低成本、增加效益。
摘要:阐述了国内外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历史以及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组建原则, 介绍吉林市一种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模式及其预期效果, 以期为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提供参考。
农村合作经济 篇9
一、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资金陷入短缺困局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从全国许多地方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资料看, 基本一致的反映是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最大困难在于资金短缺, 生产资料供不上来, 严重制约农民创新农业经营模式、革新农业技术的积极性, 甚至使许多好的农业开发项目胎死腹中, 甚或有始无终、难以为继。资金来源的缺失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农民自身资金投入有限。中国农民一直处于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中, 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以来, 人均耕地少, 按照当前农业生产力水平和土地单位产量的实际效率来讲, 农民承包地生产产品基本只能满足自身的温饱需要, 必须以农闲时的其他劳动收入来维持农户家庭的其他生活支出, 如教育、医疗、住房等等方面的消费。农民的家庭积蓄十分有限, 许多单纯种地的农民的收入在维持家庭基本生活消费之外毫无余钱剩米, 甚至过日子还捉襟见肘。因此, 每年维持简单农业再生产, 农民需要早作资金筹划;而要进行农业扩大再生产, 形成农业规模经营, 创新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或农业大户, 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 从农民自身的储蓄家底来增加农业资本投入, 几乎是南柯一梦, 不切实际。当然, 本世纪以来, 随着国民财富积累的增长, 农民也不甘落后, 对于辛辛苦苦挣来的每一分钱都会精打细算、勤俭节约, 特别是随着国家政策逐渐保护农民在城乡生产、生活的“国民待遇”, 农民的城乡务工纯收入也获得了较快增长, 农民的资金积累获得相对较快的增长, 凭自身家庭积蓄已开始可以投入少量的农业扩大再生产资本, 只是仍然十分有限。
二是农民合作经济组织集体资金短缺。按照国家政策和相关文件精神,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资金来源主要来自成员出资、公积金、国家财政直接补助、他人捐赠以及合法取得的其他资产所形成的财产[2], 而从现实看, 这些资金来源十分微薄。第一出资人是“成员出资”, 即意味着主要是农民出资, 农民财力十分有限, 即使采取杀鸡取卵的办法让农民砸锅卖铁也无法拿出大量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资本。公积金, 顾名思义是集体财产, 从农村现实看, 农村基层组织即使在农村税费改革前的提留就十分少, 取消农业税以后的“一事一议”费更是难有积累, 虽然有地方因土地被征用等余留一定公积金, 那也是僧多粥少, 用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资金十分有限。国家财政直接补助, 更是如蜻蜓点水。至于他人捐赠以及合法取得的其他资产, 更是具有不确定性。农民合作经济组织集体资金短缺是不可置疑的。
三是龙头企业投资到位游离难决。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初期, 由于农村信息闭塞, 农业发展更多的是指望通过龙头企业来带动农业产业化基地发展, 走出农产品经销的市场困境。因此, 在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中, 逐渐衍生出“农户﹢ (基地) 合作社﹢龙头企业”的模式。由于这些龙头企业的生产原料基本上是农产品, 这也就基本形成了一种农民专业合作社与企业的对口生产、经销模式。也可以说是农民专业合作社找到了农产品市场, 而企业找到了稳定、合格的劳动资料生产地, 是一种“双赢”的市场模式。而往往按照合作协议, 企业为了能保证自己获得合格、足够的劳动资料, 是会为农民提供技术和部分资金扶助的。但实际上, 技术指导问题不大, 这关系到企业收购的原材料是否合格优质的大问题;而资金投入扶助, 却多成空头支票, 或投入少量的启动资金, 后续资金就处于游离不决状态, 很难到位, 严重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使农产品质量也存在很大风险。由此也造成许多龙头企业与 (基地)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矛盾、甚至官司不断, 使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处于流产的境地。造成的深远影响是农民很难再信任各种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和龙头企业, 这也是现在尽管国际国内市场需要中国快速发展农业规模经营、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发展, 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却十分缓慢的重要原因。
四是政府资金扶持力度疲软。中央从改革开放以来, 到现在已经发布了12个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1982-1986年的5个涉农“一号文件”主要是就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而部署指导;而在本世纪的2004-2010年的7个涉农“一号文件”主要是就农民减负增收和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稳定、完善、强化各项支农政策,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诚然, 这些中央“一号文件”对农民和涉农人士起到了巨大的鼓舞作用。本世纪以来, 农村在党和政府的各项惠农政策指引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取消了农业税, 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焕然一新, 现代农业装备水平也大大提高, 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和农业发展方式正在转型等等。这一切都有利于“三农”问题的治理, 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但是, 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 城乡二元分治的制度模式经历了60年的风风雨雨已经盘根错节, 牵一发难动全身, 有时候是理不清、理还乱, 造成一些政府部门采取消极方式应对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需要, 有的也只是走走形式和过场来应对中央的文件精神要求, 在资金扶持上往往是雷声大、雨点小, 难解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燃眉之渴。
五是银行农业信贷支持断裂。中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主要包括政策性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商业银行主体国家四大商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 农村信用合作社、邮政储蓄, 以及少量的不规范的民间借贷, 而在这其中, 国家的农业信贷支持呈现出与农业发展需求越来越远的态势。据统计, 1998年到2001年, 国有商业银行在农村撤并3.1万个机构和网点, 导致了农村金融的“真空状态”。[3]还据资料显示:截至2006年10月, 我国农村存贷款大约占全国总量15%左右, 而城市占85%左右。从资金投入看, 2005年年末, 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存贷比为70%左右, 而县以下为56%, 比全国低14个百分点;农村地区人均贷款余额不足5000元, 城市人均贷款余额超过50000元, 相差10倍多;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年均增长率16%, 而县以下不到10%, 相差6个百分点。从网点覆盖情况看, 2005年年末, 全国银行业机构网点约17.5万个, 平均每万人1.34个, 而其中农村银行网点仅为2.7万个, 平均每万人0.36个。[4]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虽然是关于国家农业发展的政策性银行, 但其营运资金目前主要用于粮棉油收购等流动资金贷款, 代理财政性支农资金的拨付等, 与农业发展的需要相距甚远。国家商业银行, 越来越以逐利为目标, 而由于农业是社会效益高却比较效益低的产业, 农业产品具有生产成本高、卖价低、季节性强、风险大等特点, 致使国家商业银行网点在农村大量撤离。农业经济发展贷款, 不仅需要抵押、担保等等手续, 而且比城市发展贷款的条件更加苛严。农村信用社偏离了服务“三农”的宗旨和互助合作的金融组织性质, 虽然已开始理顺内部关系建立“三会”监督体系, 却流于形式, 对于其内部约束与维护农民利益并未发挥多大作用, 农村信用社也多以商业银行模式运行。至于设在农村的邮政储蓄, 在农村不履行信贷业务, 而把农民和农民工的资金大肆卷走到城市。这种金融环境下, 农民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想要获得贷款, 不仅障碍重重, 而且十分困难。
二、建立农村合作金融协会实现农业发展自救
农村合作信用社, 本来是农村的合作互助金融机构, 但在发展中, 特别是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实施以来, 农村合作信用社逐渐与社员剥离而向银行运行模式转化, 对履行农业信贷的要求越来越多, 与农村经济的发展的需要距离越来越大。再者, 从实际出发, 随着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扩大, 农村合作信用社独立承担农村经济发展的信贷重任也实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商业银行在农村的撤退更是给农村合作信用社增加了压力, 显示出农村信贷资金的捉襟见肘, 因而更是使得农村合作信用社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信贷支持显得微弱无力, 造成农村信贷矛盾突出。鉴于现状, 可考虑在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基础上允许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起来建立农民协会, 集聚农户规模, 建立农民以土地和流动资金参股、民主监督管理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 实现农业发展自救。其可行性有几点:
一是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属于自愿互助合作的经济联合体, 具有在经济上互帮互助的思想基础, 也反映了组织的宗旨, 同时农村文化中早已拥有并深深根植的乡亲邻里间的互帮互助、解困扶危的优良传统。
二是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中的农户家庭经济条件不一样, 有的农户相对资金拮据一点, 而有的农户家庭会相对资金宽裕一些, 再者, 各家各户的储备金的使用时期和使用途径也不会一致。
三是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多的农户超过500户, 少的可能只有几户, 如果把这些分散的专业合作社组织起来成立农民协会, 协调当地的农业产业化生产的公共事务, 并通过民主管理方式监督管理互助合作组织的专项助农资金, 是可以使这种合作金融组织的资金获得良性运转的。
四是农民以股金形式参股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合作金融组织, 以参股分红、提款自由、借贷付息的方式吸纳股金, 同时规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成员才能参股, 以农户入股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土地分红为借贷抵押, 是符合农民意愿和实际需要的, 也更进一步降低了农民信贷的成本与风险, 也有利于培养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团结互助精神, 更有利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
五是国际上有相似范本参照, 可借鉴国际经验实施。如
美国在1933年开始建立起生产信贷协会, 并在12个农业信贷区设立了12个合作社银行;法国从19世纪以来着手建立的农村金融体系包括法国农业信贷银行、互助信贷联合银行、大众银行和法国土地信贷银行等;日本二战以后建立的农村金融体系, 其中民间合作性质的农村金融机构居主体地位, 政府的政策性金融机构为补充。[5]等等, 世界许多国家为解决农业发展资金问题除了国家设立农业政策性银行支持外, 均不约而同地依靠农民自己组织起来建立合作银行进行自救, 促进农业生产的顺利发展。对此, 我国亦可以参照进行。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北京:人民日报, 2008-10-12.
[2]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 (第一章总则第四条) [R].2006年10月31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 2007年7月1日起实行.
[3]田卫民, 覃杏花.农业现代化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J].许昌:许昌学院学报, 2004, (1) :19.
[4]丁瑞莲.现代金融的伦理维度[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
对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调查 篇10
一、发展现状
截止2008年末, 鹤岗市已成立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30个, 成员0.36万户, 带动农户数0.7万户, 拥有固定资产520万元。按组织结构划分:基层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总数为20个, 专业合作社10个;按行业划分:种植业22个, 畜牧业7个, 其他1个;按服务内容划分:产加销综合服务18个, 技术信息服务6个, 运输服务2个, 其他4个;按登记注册划分:已注册登记16个, 未登记注册14个。
从运营方式和组织形式看, 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
1. 农村能人, 大户牵头型。
这类组织主要是由从事专项农产品生产、销售的农民为了使自己的农产品销售出去而由少数的大户或能人组织成立的, 这类协会由于与农户联系紧密, 在种植、生产、销售等环节上组成比较紧密的链条, 共同抵御市场风险。协会的主要任务是为会员组织产品销售, 指导标准化生产, 提供并引进更新品种、农药、化肥等生产资料, 组织技术培训, 负责产品的贮存等。协会不以盈利为目的, 只向会员收取少部分费用作为必要的办公经费。连生乡望江村毛葱协会, 于2002年由毛葱种植大户赵明慧发起成立以来, 协会已发展农户65户, 拥有会员145人, 种植面积1500亩, 每年可为会员人均增加收入4000元, 2007年协会积极申报争取省级项目扶持。
2. 龙头企业带动型。
这类组织以龙头企业为依托, 以市场为导向, 以协会为纽带, 组织引导农民发展原料基地生产, 形成产供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专业性生产经营体系。黑龙江省完达山乳业集团绥滨农场分公司, 通过绥滨县福兴乡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 带动了奶牛户发展, 现在该合作社已由建立初期的25户发展到75户, 奶牛存栏由75头发展到310头, 销售优质牛奶520吨, 实现销售收入145.6万元, 获取经济效益98万元, 户均增收1.2万元以上。绥滨县永泰养鸭专业合作社是以绥滨县奥里米养殖加工厂这一绿色食品生产企业为依托, 在村干部带领下, 村民自发组建的畜牧业类农民专业协会。目前, 该协会已发展到37户, 标准鸭舍3栋, 蛋鸭存栏量5150只, 年产绿色高质鸭蛋50万枚以上, 入社会员直接经济收益比原来单一收入结构增收30万元以上, 户均增收上万元。
3. 村干部带领型。
这类组织是由村级领导把分散的种植户汇集在一起, 统一经营, 统一管理, 统一销售, 统一收益分配方式, 最大程度地抗拒市场风险, 降低生产成本。绥滨县兴隆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在村主任何守祥带领下, 把分散的63户村民集中在合作社下, 统一经营管理水稻生产, 给社员代购生产资料90吨, 价值25.2万元, 实现销售水稻2000吨, 实现产值340万元, 仅此一项人均收入为1, 500元, 比分散经营人均增收500元左右。
二、存在问题
1. 思想认识不到位。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近几年开始的, 有很多基层干部和农户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重要性、必要性认识不足, 认为专业合作组织不过是为生产经营而组织在一起的简单联合形式, 加上非常成功的典型事例较少, 干部和群众由于缺少直观的认识, 对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热情不高, 另一方面部分基层党委政府对此项工作重视不够, 对此项工作在农村工作中的地位、作用还认识不足, 研究不够, 指导不到位, 没有具体的工作要求, 没有示范引导, 致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仍然处在一种盲目和自发状态。
2. 扶持力度不够。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农民自发组建的群众性组织, 在市场竞争中迫切需要政府和有关部门在信贷、技术、税收、人才、注册登记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 扶持其发展。现在我市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还没有形成完整规划, 对各阶段的发展缺乏宏观指导。工商、税务、财政、金融等部门对此项工作认识不够, 没有出台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相关政策。
3. 培训力度不够, 人员素质不高。
当前部分专业协会中的领头人素质不高, 适应市场经济的意识和能力不强, 懂技术, 会管理, 开拓型人才不多, 加之有些地方培训跟不上, 造成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无法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经营管理, 阻碍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创新和发展。
三、下步工作思路
1. 提高认识, 加强宣传引导, 营造发展氛围。
要进一步提高对发展农民合作组织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 真正把这项工作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日程, 摆上位置。要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各种媒体, 宣传先进典型, 加强对农民和农村干部的宣传教育及合作意识的培养, 普及合作社的基本知识, 深化农民和农村基层干部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认识。
2. 树立典型, 带动农户。
充分认识典型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扶持和树立几个有影响力的典型, 一方面用“龙头”、合作组织带动更多的农户加入, 扩大规模, 扩大影响, 另一方面, 用事实向广大农民证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大作用和影响, 带动农民组织和参与农民合作组织。
3. 建立健全管理机制, 规范管理。
一是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 帮助建立规范的组织章程, 依法办理登记注册;二是帮助建立和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和运行管理机制;三是指导其依法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四是帮助建立和完善利益分配制度。
4. 强化组织建设。
农村合作经济 篇11
【关键词】农村合作经济组织 农业 乡镇
一、芳华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基本情况
芳华镇位于陆良县城北部15公里处,属山区半山区乡镇,辖区面积241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为131人每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7214亩,辖10个村(居)民委员会,1036户33517人。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重视支持下,大力引导、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不断创新工作机制,激发活力,增强实力,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截至目前,芳华镇共注册登记农村合作经济组织11个,3个协会,8个专业合作社,6个有一定经济基础,并委托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组办理会计业务。
二、取得成效
(一)提高组织化程度,降低市场风险
提高了农民的参与意识,带动周边农户通过各种形式参与合作组织,签订生产订单,实行产销对接,降低农产品市场风险。如芳华镇全镇10个村(居)委会、51个村(居)民小组实现“股份合作经济”全覆盖,全镇杂交玉米制种基地从原有的3000亩扩大到现在的15000亩,产量达3600余吨,产值达2900余万元。
(二)降低成本投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多种经营方式并存,拓宽农户增收渠道,降低各项成本投入,增加农民收入。如芳华镇芳华村蔬菜专业合作社,发展周边土地未流转的农户在大小春间隙,与香港田园蔬菜公司合作,帮他们种菜,公司按合同负责菜苗,肥料、技术服务等供应,农户不用投入成本,只负责田间管理,收割时田园公司按合同规定付给农户劳务费,拓宽农户增收渠道。
(三)各部门大力扶持,优惠政策落到实处
为大力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财政、税务、工商等部门切实落实好各项优惠政策,积极帮助合作社经营户解决在经营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如2012年,陆良县芳华镇芳华村蔬菜专业合作社、麒麟区越州镇兴飞水果专业合作社等7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申报的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财政补助项目得到国家农发办扶持。
三、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认识还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
由于芳华镇属山区半山区乡镇,群众在认识合作经济组织对农村经济的推动作用及能否长远发展下去存在疑虑,参与度不高,合作意识不强。另外,一些村居委会干部、政府工作人员至今仍对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概念,性质认识不清,对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够。
(二)规模小,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薄弱
芳华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大多经济实力较弱,组织规模较小,组织能力较差,经营范围基本上限于本镇或本村,有的仅仅是亲朋友邻之间的一种互帮互助。如芳华镇生猪养殖协会,会员都是养殖户中的亲朋友邻,他们不定期轮流到各家集中,交流生猪营销信息,养殖经验,疾病预防、控制措施等,由于组织规模较小,在遇到市场风险时,无法带领养殖户抵御市场风险,导致会员养殖戶失去信心,养殖协会半路夭折,解散。
有的合作经济组织是有组织、无活动,其经营状况与农户利益关系不大,农户很少关心组织的运营情况,对组织缺乏热情。在功能、作用的发挥等方面,都属于低层次的,在服务上仅以技术服务、信息服务、生产资料的采购服务等初级合作为主而对农民所企盼的加工、销售等环节较少。因此,合作组织带动农户的覆盖面不大,发展后劲不足,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薄弱,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不出应有的作用。
(三)人才和资金缺乏,经营层次较低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需要大量懂经营、善管理、具有较高威望、组织协调能力、又有奉献精神的带头人,而当前的合作组织会员大多是农民,专业知识、政策水平、市场经营能力、管理经验等较为缺乏,依赖政府部门思想增强,从而制约了农民合作社的创新和发展。由于专业人才的缺乏,合作组织在市场运营和内部管理中表现出管理粗放、组织机构不严密、规章制度不完备、责权利不明确等问题。
合作组织发展中最突出的问题是资金问题,农村合作组织的资金仍以农民自筹和各种形式的混合出资为主,来源非常有限。行业协会的经费来源仅仅是有限的会费,办公设施简陋,难以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基层政府财政困难,很难给予有力的财政支持,不少自筹资本的农民合作组织因流动资金短缺而中途夭折。
(四)合作经济组织财务管理不规范,经验不足
一方面,合作经济组织是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组建的企业,成立时间不长,其结构形式与一般的企业有些不同,也与农村集体经济(村委会)财务管理有区别,所以,成熟规范的财务管理制度还比较欠缺。
一方面,合作经济组织内部管理人员自身文化程度不高,管理能力相对较低,管理经验不足,受逐利思想的影响,重经营、轻财务管理的问题比较突出,对规范管理人员的财务制度有抵触情绪,财务制度执行难度较大。
四、对策和建议
(一)加大相关政策、法规的宣传力度,提高认识,营造良好氛围
充分利用电视、网络、广播等多种宣传渠道,大力宣传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运行机制和优势,宣传中央、省、市扶持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优惠政策,让干部和群众充分了解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积极支持和参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二)建立健全各种运行机制,从制度上完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建立健全组织内部运行机制,指导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制定完善的章程,明确责任和权力;建立健全有效的利益机制,多种利益分配方式并存,确实把农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有计划地对村(居)委会干部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管理者进行教育培训,传授先进经验,培养一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的工作骨干力量,充分带动农民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
(三)积极争取各方公共政策的支持,促进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快速发展
积极争取各级政府的支持,对具有一定规模、一定示范性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给予一定的财政扶持资金,做好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技术引进和产品促销工作,确保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快速健康发展。
(四)加强财务管理,增强信任感,调动社员积极性
严格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试行)》等制度规范运作,建立健全社会监督与内部监督相结合的监督机制,充分发挥社员和监事会的监督作用,实行社务和财务公开。加大对合作经济组织管理人员、财务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管理人员对财务管理的认识,提高财务人员的业务技能,保证财务管理工作能及时反映经济组织经营成果,及时提供经营决策依据,增强信任感,调动社员积极性。
农村合作经济 篇12
相关资料显示, 截至2012年底, 全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共计39万余个, 成员总数已经达到3970余万户, 其中农民成员3630余万户, 占全国农户总数的13.8%, 带动非成员农户5512余万户, 加入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农户年均增收20%左右, 增幅比普通农户高出一倍[1]。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对新农村建设以及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对创新农业生产力促进农民增收起了促进作用。目前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现在还处于融资的初级水平, 家庭联产承包制度下的小农户与大生产、小规模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成为融资的约束条件, 是农民增收和农业发展上的绊脚石, 资金短缺仍然是当前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2]。
合作经济组织并不产生于任何情况, 只有在有优势的领域才会出现, 比如营销合作社在农业一体化中有降低交易成本的优势, 所以才发展比较迅速[3] (Szabo, 2002) 。在创办前期, 社员强烈的合作欲望和支持会削弱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面临的部分问题, 但是随着发展周期的推进, 其内部问题就会渐渐暴露, 比如搭便车问题, 控制问题和财务问题[4] (Fulton, 2000)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一定程度能解决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融资理财问题, 但是由于外生合作金融异化与内生合作金融的滞后, 农村合作金融出现了有效供给不足以及供给与需求的结构性断裂, 并陷入了长期的锁定状况, 没能很好的发挥扶持“三农”的作用[5] (候利文, 2012) 。学者们也发现用企业融资理论框架分析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融资理财问题, 是忽略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这种组织形式的特殊性。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在融资时不应该把门槛设得过高, 应该将一些小户、散户和小规模经营农户列入融资合作考虑对象[6] (张龙耀, 2012)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需要政策性银行、非政策性银行、农村合作金融组织以及民间金融组织等主体的支持[7] (康涌泉, 2009) , 不同层次的金融机构应相互配合, 以形成一个全方位、全产业链、互补互惠的农村金融体系[8] (吕思杨, 2013) 。非正规金融机构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货币经济的膨胀在农村金融市场逐渐活跃起来, 目前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获得融资的主要来源仍然是非正规渠道[9] (贾健等, 2011) 。但是非正规金融机构在规模扩展和持续发展上都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应该要促进制度创新, 不断完善非正规金融机构[10] (Hans D.Seibel, 2001) 。本文在分析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融资困境及原因基础上, 通过对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目前融资理财创新现状的整合归纳, 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融资的困境
(一) 起步资金严重不足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早期资金来源于成员缴纳的会费和股金, 但成员加入组织的目的是为了寻求改善自己经济情况, 一般无力提供大量的资金, 并且成员在退出组织时享有股金的取回权, 加剧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资金的不稳定状态。小额资金不足以解决组织发展的问题, 所以许多农村经济组织通过公积金制度和红利、盈余挂账等办法筹集资金, 然而这些办法只能短时期内解决资金缺乏的部分问题, 做为一种新型农业经济组织, 其发展的主要制约瓶颈仍然是资金不足。
(二) 招商引入资金困难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既是农民生产的联合协会, 带有经营的属性。在组织内部治理方面, 它贯彻“社员每人一票”的民主参与原则, 在收益分配上, 并非按照入股金的比例进行分配, 而是严格按照交易量进行分配。对于一个非组织机构的投资者, 组织管理及投资收益的机制缺陷不能刺激其投资欲望的产生[11]。
(三) 农村金融机构缺乏
自农业银行恢复以来, 我国农村金融体制经历了5轮改革[12], 然而受部门利益、认识等因素影响, 对农村金融改革成败的核心问题缺乏整体性改革思路和措施, 从而导致农村金融问题一直未得到有效解决。农业银行在资金的投放对象上注重财务状况和经营效益, 更加倾向于向龙头企业借贷, 而农发行只是承担着农业政策性支出,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在农村信用社贷款的比例虽然有较大的提高, 但仅凭农信社一己之力在支持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方面作用也十分有限。
(四) 民间融资受到抑制
农村资金需求量迅速增长和有限金融资金向外流失并存, 使得农村资金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可监管部门仍然采取严格的贷款措施和较高的门槛, 也逐步出台了一系列监管措施。然而, 一些新兴的民间金融在许多领域, 如地下银行、共同基金、私募股权基金、风险投资基金和典当行等出现。但是, 由于政策的限制, 民营金融机构受制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缓慢发展, 不能给予很好的财政支持[13]。
(五) 抵押担保有限
金融机构一般会要求贷款人提供有效的抵押物, 以防在贷款期间贷款人发生意外还款困难,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很多财产不能作为商业银行可以接受的标准抵押物, 而合作社成员缺乏最常见的资产, 比如进行产权抵押登记的机械设备, 用于贷款的办公场所, 最主要的原因是农村土地所有权制度仍处于生产和管理改革的初期阶段, 很难适应社会生产的需要, 制约了对农村经济组织发展规模经济。
三、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融资对策建议
(一) 创新投资形式, 提升内源性融资能力
在准许农合组织有权发行投资股票的前提下, 允许投资者投资形式的多样化。只要符合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及其成员的需求及投资者可以使用生产资料的形式, 如农业机械、长途运输等, 并可用于劳动。例如, 合作经济组织要建立办公、营业场所及加工和销售的企业, 为组织成员的建设可以承接的项。此外, 如果投资者有先进的农业生产管理技术或营销渠道和可靠、准确的市场供求信息, 也是弥补贡献的基础。总的来说, 有利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生产和经营的所有因素都可以被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以章程形式或协议形式所接受的投资份额。
(二) 加快发展正规和非正规金融, 完善农村金融体系
正规金融供给不足, 使得中国的私人信贷市场并未消失, 且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在我国, 农村民间借贷的形式主要是民间借贷。目前, 农村民间借贷的主体不限于家庭和朋友, 贷款主体逐渐集中到民营企业和个体经济, 甚至是养殖专家、村集体经济组织。但因为必要的立法缺失, 市场无序混乱的现象时有发生, 这对农村非正规金融形式, 必要的贷款对象、运行机制和监管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规范其行为, 以充分发挥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金融支持作用的非正规金融。
(三) 发挥农业保险作用, 完善农业保障体系
第一, 完善农业保险制度。政府的关注促使了一系列农业保险条例的出台, 农业保险补贴的扩大, 增加补贴额度, 降低责任风险, 保险公司更多地投资于农业保险资金, 增加相关涉农部门和保险公司有一定程度的合作, 开发出更多更好的农业保险政策。第二, 完善担保制度。目前,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保障体系不够完善, 需加快担保机构的建设, 加强担保机构的实力, 扩大担保机构的业务。第三, 建立完善的财政支农风险补偿机制。将支付模式由补偿费用直接付给农户转换为成立支农风险补偿基金, 完善操作流程加强监管。
(四) 以市场为导向, 加大政府资金扶持力度
【农村合作经济】推荐阅读:
农村新型经济合作组织05-16
银保合作农村经济06-12
农村经济合作社08-29
加快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 构建和谐城市08-31
关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08-02
基于新农村合作金融工作研究经济论文08-21
农村扶贫经济合作社发展现状、瓶颈及出路05-14
农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11-05
县关于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建设的调查报告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