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全省农村经济合作社股份合作制改革的意见

2024-10-20

关于全省农村经济合作社股份合作制改革的意见(共8篇)

关于全省农村经济合作社股份合作制改革的意见 篇1

中共浙江省委办公厅、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全省农村经济合作社股份合作制改革的意见

浙委办[2005]39号

(2005年5月28日)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我省一些县(市、区)结合撤村建居工作,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从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人手,积极开展村经济合作社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为深入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加快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经省委、省政府同意,现就推进全省农村经济合作社股份合作制

改革提出如下意见。

一、明确要求,把握好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村经济合作社股份合作制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以理顺村级集体经济分配关系为基础,以创新村级集体经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为重点,以明晰和保障村级集体资产的产权主体及其成员的主人翁地位为核心,开展村级集体经济的股份合作制改革,促进集体经济发展壮大、集体资产保值增值、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收入持续增长,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村经济合作社股份合作制改革必须按照“依法、自愿、民主、公正”的原则进行,坚持条件、先搞试点、总结经验、稳步推进。

(一)坚持条件,因村制宜。实行股份合作制改革的村一般应具备以下三个条件:一是村经济合作社拥有一定数量的净资产和稳定的经营性收入来源;二是绝大多数村民群众有改革的愿望和要求;三是村级领导班子团结合作、坚强有力。

改革的重点是已撤村建居、即将撤村建居或已列入城市(镇)建设规划将要大面积征地拆迁的村,同时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不搞行政命令和一刀切。

(二)明晰产权,促进发展。实行股份合作制改革,重点是明晰产权,切实维护好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村民的权益。村集体经济组织实行股份合作制改革后的所有集体资产仍为集体所有,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平调或非法侵占、私分。量化到人(户)的集体股权主要作为享受集体收益分配的依据。在进行收益分配时,必须按规定提取一定比例的公益金和公积金,以保障集体经济发展和村社公益事业的需

要。

(三)公正公开,发扬民主。实行股份合作制改革,必须符合有关法律法规,尊重客观历史,妥善处理好各种利益关系,保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成员的合法权益。改革时,必须按村务公开和财务公开的要求公开有关事宜,广泛征求意见,尊重农民群众意愿。确定集体资产清查和改革的方案、界定股东社员资格、配置股权、制订股份合作社章程等重大问题,都要经全体社员民主讨论,接受群众监督。改制后,要建立健全股东(代表)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制度,实行民

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四)示范引导,稳步推进。股份合作制改革政策性强、涉及面广,要坚持引导示范,有序推进。改革起步较早、实施面较广的地区,要及时总结经验,不断研究和解决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提高、完善。尚未开展的地区,要深入开展调研,制定政策,并选择符合条件的地方开展试点。

二、规范运作,推进改革有序进行

村经济合作社股份合作制改革,是以行政村为单位,对原有村经济合作社进行股份合作制改造,原村经济合作社更名为股份经济合作社,继续依法行使原村级集体资产的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改革中要把握好以下几个工作环节。

(一)制定方案。建立由村党组织成员、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和社员代表共同组成的股份合作制改革领导小组和工作班子,组织实施改革工作。领导小组拟定改革具体政策和实施方案,经社员(代表)会议讨论通过后提出改制书面申请,经由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审核后,报县(市、区)农村集体资产主管部门批准。

(二)清产核资。清产核资范围包括集体所有的资源性资产、经营性资产和公益性资产。村改制工作领导小组要严格按照国家农业部、财政部《乡(镇)村集体经济组织清产核资办法》和农业部《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资产所有权界定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全面核实集体资产家底,妥善处理债权债务,明确所有资产的权属关系,并填好财产清单,设立台账登记造册。清产核资结果须经村民(代表)会议审议通过,并报县(市、区)农村集体资产主管部门审核、鉴证。在清产核资的基础上,对村经济合作社的经营性净资产进行评估折股,有条件的地方也可以将土地承包权折股。公益性资产原则上不列入折股范围。改革后,因土地被征用等由集体经济组织所得的土地补偿费和集体资产置换增值等的收益,应及时足额追加到总股本中。

(三)股权量化。村经济合作社的集体股权按以下形式量化到社员,设立社员量化股,主要是作为享受集体收益分配的依据。各地也可根据实际需要增设村集体股、法人股、个人现金配股等。有条件的村经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同意,还可

设土地承包权股。

社员量化股可分为劳动贡献股和人口福利股等两种形式。

1.劳动贡献股(农龄股):在现有集体净资产中划出一定数量,按劳动贡献多少(以劳动年限为主)量化给本村集体经

济组织成员。

2.人口福利股(人口股):在现有集体净资产中划出一定

数量,量化给本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及其子女。

上述各种股份各自所占的比重、截止时间划分等,由县(市、区)根据当地实际,提出指导性意见,具体量化方案经

村民(代表)会议民主讨论决定。

(四)界定成员。所有户籍关系在本村的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及其子女(包括户籍在本村的农嫁女)均可享受量化股份,人员名单应征求全体社员意见后张榜公布。改革时要充分考虑到户籍已不在本村的现役义务兵、士官及复员回村军官,在读大中专学生等的利益,具体办法由县(市、区)根据当地实际确定,实施方案由村民(代表)会议民主讨论决定。

(五)组织实施。改革政策和实施方案经批准后,在设置股权、进行股权量化等工作的基础上,召开股份经济合作社股东(代表)大会,讨论通过《股份经济合作社章程》,选举产

生董事会和监事会,宣告股份经济合作社成立。

三、加强管理,建立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各地要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定,制定股份经济合作社示范章程,指导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的组建,并严格按章程规范管理和运作。章程应包括总则、股东、组织机构、资产和经营管理、财务管理、收益分配及附则等内容,明确股东(代表)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的产生办法及其职责,明

确议事规则及有关制度。

(一)股东(代表)大会。股东(代表)大会为股份经济合作社的最高权力机构,股东按其所持有的股份份额为限,依法承担有限责任。股份经济合作社的重大投资决策、经营方针、计划及执行情况,须经股东(代表)大会讨论决定。股东

(代表)享有平等的权利,实行一人一票表决制。

(二)董事会和监事会。股份经济合作社应设置董事会和监事会。董事会是股东(代表)大会的执行机构和日常工作机构;监事会是常设监察机构。两会成员均由股东(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对股东(代表)大会负责,接受全体股东民主监督。

(三)股份管理。经评估核实的集体所有的经营性净资产折股量化到人(户),由股份经济合作社向持股人统一发给《股

权证书》,作为持有人享受收益分配的凭证。个人股(社员量化股)可以依法继承,可以在股份合作社股东之间转让,但不得退股提现。

(四)收益分配。股份经济合作社的年终财务决算和收益分配方案经股东(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后执行,并接受农村集体经济审计主管部门的审计监督。收益分配时,要处理好国

家、集体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

(五)财务管理。股份经济合作社要根据财政部颁布的村社财务制度和会计制度,依法建立健全民主理财和财务公开制度,规范管理,严肃财经纪律,自觉接受各级农村集体资产主管部门的指导和监督。已纳入村级会计委托代理中心记账的,要按照《关于全面推行村级会计委托代理制切实加强村级财务管理的意见》(浙委办[2002]51号)精神,继续执行好代理记账制度。已完成改制的村,要按照《浙江省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办法》的有关规定,每年就其财务收支情况接受一

次专项审计,并将审计结果向全体股东公开。

(六)奖惩制度。建立健全以集体资产保值增值为主要内容的经济责任制,实行经营管理绩效与经营者收入挂钩。对经营者的绩效考核,可采取经营者在任期内按集体净资产的一定比例交纳一定数额的风险责任金或配给风险股的办法,由监事会每年末对集体资产保值增值情况进行考核,并按考核结果,对其实施奖惩。有条件的地方要积极探索聘请职业经

理人的办法,以提高集体资产经营管理水平。

对未列入股份合作改革的村非经营性资产或资源性资产要进一步落实具体管理措施,严格管理。已撤村建居并实行股份合作制改革的社区,要明确社区居委会与股份经济合作社各自的职责,切实加强社区管理,促进股份经济合作组织

健康发展。

四、加强组织领导,确保改革取得成效

各市、县(市、区)党委和政府要切实加强对村经济合作社股份合作制改革工作的组织领导,明确责任部门,建立专门

工作班子,深入调查研究,精心组织实施。要充分发挥村党组织在股份制改革中的领导核心作用,正确处理村党组织、村委会、村股份经济合作组织三者之间的关系,保证股份合作制改革积极稳妥地进行。

各级农村集体资产主管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及时做好指导、协调、管理和监督工作,加强政策法律法规的具体指导,搞好业务培训。在具体工作中要加强对清产核资、产权界定、折股量化等重要环节的指导和监管,严肃财务纪律,防止利用改革之机虚报损失、低价变卖、转移财产、挥霍浪费

等造成集体资产流失的现象。

各级发展改革、财政、社保、国土、城建、民政、工商、税务等有关部门要积极支持配合,按照各自职责,在办理撤村建居、安排社区管理工作经费、旧城改造、资产(房地产)评估与发证、社会保险、土地留用、合作社更名登记、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等方面做好指导和服务工作,促进村经济合作

社股份合作制改革的顺利进行。

关于全省农村经济合作社股份合作制改革的意见 篇2

(一) 以构建“归属清晰, 权责明确, 保护严格, 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为目标

要按照现代企业产权制度要求, 明晰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各项权能的归属, 提高股权人格化程度;理顺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组织与村委会、村民的关系, 形成按“产权规则”运行的制度规范;确立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组织市场主体的地位以及保护农民利益的长效机制, 最终全面建立起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现代集体产权资产营运机制。

(二) 以土地产权改革为突破口

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组织的财产主要包括农民承包地、自己的农具和其他生产资料、村提留以及征地款等, 其中土地财产占了绝大部分。集体土地产权残缺是整个农村产权改革的核心问题。农村土地产权面临的问题是:第一, 土地所有权主体不明确。按照现行法律规定, 农村土地所有权主体是集体, 但是, 集体可以有乡镇、村、村民小组三个层次, 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代表究竟是谁, 立法和实践中都不甚明确。第二, 承包经营权没有完全物权化。在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制度下, 农村土地所有权和承包经营权相分离, 承包经营权从其本质上说还没有彻底物权化, 还不属于完整意义上的使用权, 实际上只有耕种权和收益权, 农民没有转让、出租、抵押和入股的权利, 承包经营权的权能不充分、不明确, 导致土地流转困难。第三, 土地股权残缺。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是在坚持土地所有权集体所有和土地承包经营权个人拥有的前提下, 以个人土地承包经营权和集体土地所有权分别入股的方式获取土地的“股权”。由于农民和集体拥有的都只是部分产权, 而不是完整意义上的产权, 因此, 有学者称之为“准土地股权”。农民以其承包的土地投资于股份合作制, 确实拥有了对土地的股权, 但是, 这种股权与严格意义上的股权, 有较大差距, 除开收益权外, 其他方面都打了折扣。要明晰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组织的产权, 就要从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入手, 着力解决土地所有权主体不明和土地股权不充分的现状。

(三) 以建立新形势、新体制下的集体资产运营机制为重点

以土地产权制度创新为核心, 通过清产核资、资产量化、股权界定、股权设置、股份分配, 构建现代产权制度, 逐步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集体资产管理运营机制。在具体资产运作机制上, 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一是把握好政府推动与村民自治的关系, 既要体现政府的引导和推动, 又要体现农村的民意要求。二是协调好股东个体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关系, 在股权设置、股权界定、利益分配、公积金提留等具体制度安排上, 把握好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的尺度。三是把握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产权制度改革涉及到不同的利益群体, 在资产量化和股权确认上, 既要公平合理地处理历史问题, 又要承认差距, 确保改革取得预期的成效。四是处理好规范操作与民主监督的关系。改革方案要进行充分的民主讨论和可行性论证, 改革环节必须经过合法的民主监督程序, 要规范资产清查、资产评估、债权债务处理、审计监督等各项操作, 确保集体资产的安全。

二、创新资产运作机制, 加快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

(一) 科学清产核资

清产核资是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组织改革的基础环节, 合理评定集体资产的价值总量成为重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的首要工作。具体做法是, 要在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组织主管部门指导下, 对各类集体资产进行全面清查核实, 依法界定所有权归属。由于清产核资工作涉及到各方的利益, 因此一定要完善资产评估制度, 保证清产核资的科学与公正, 要选择有资格、信誉良好的社会中介和村民代表共同参与评估。集体资产清查核实和产权界定的结果, 应当经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或村民代表会议予以确认。通过清产核资、股权量化, 无论是个人产权还是法人产权都比较清楚, 个人产权归村民个人, 法人产权归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组织[1]。股权量化给个人, 通过股权证书证实个人对股份资产的产权, 并由农村股份合作组织主管部门予以登记。新增人口不再参与资产量化, 实行股权的“生不增, 死不减”和“迁入不增, 迁出不减”, 减少改革运作成本。但可以继承和接受本组织成员转让的股份, 以及出资购买个人现金股, 成员所持有的个人股可以继承、转让或赠与他人, 本组织成员有优先接受转让权。

(二) 增设募集股

在清产核资的基础上, 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确定股权设置类型, 比较好的方式是取消集体股。对于取消集体股后的股权设置, 一种观点认为应当设立募集股, 另一种观点则反对设立募集股。之所以反对, 是因为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组织实行按份共有, 既对股东利益负责, 又要承担一定的社区责任, 设置成募集股将打破股权的福利性, 体现不出合作股的性质, 不利于农村公益事业的建设。本文同意第一种观点, 认为应当增设募集股, 因为增设募集股, 可以解决入户妇女和新生儿等特定人员享受股份权益或募集发展资金等问题。通过向外募集股份, 吸收外部资金, 增加集体资产总量, 增加村民收益, 促进股权流通, 引入竞争机制, 增强股东的风险意识, 使股份不再具有福利色彩, 是股权从封闭走向开放的重要举措。笔者认为, 募集股的所有权应该属于个人所有, 可以继承、馈赠、转让等。同时, 在股份分红时, 可以通过提留公积金、公益金的方式实现积累, 以保障农村公共管理和公益事业的正常运转。

(三) 扩大股权流转范围

即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组织成员可以转让、买卖、抵押和继承由集体资产折股量化到个人的股权。股权应该包括使用权、收益权和转让权。目前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组织往往只考虑到股份的收益权, 忽视了股份的转让权。这样的股权流转机制是不完善的, 使得股权交易、重新配置难以实现。村民所持有的股份因为是不可交易的内部股, 削弱了其对经济组织和经营者的监督能力。只有扩大股权的流转范围才能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获取最大的增值效益。为此, 应该着重考虑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赋予股东股份的完备所有权。要进一步明确股东对所持有股份的收益、转让、继承等权利, 使之具有完备的股权性质[2]。通过赋予股东完备的股份权, 使股权流转从封闭发展为开放性, 促使大股东的出现和经营者持大股, 不断增强股份合作经济的发展活力。二是促进产权要素市场化。先允许村民个人股权在本村范围内流转, 再逐步扩大到在本村范围外转移, 最终建立农村股份产权市场, 允许个人产权要素进入市场自由流通。三是实现产权主体多元化, 允许非本社区的资本进入股份合作组织, 突破区域和所有制的局限性。

三、深化以土地产权为核心的产权法律制度改革, 规范土地流转行为

(一) 明确所有权主体为村一级集体经济组织

明确土地权利主体的最好途径是给予使用者所有权。针对现实中“三级所有”的格局, 应对哪一级集体拥有土地所有权作出明确的规定, 解决所有权主体缺位的问题。在乡镇、村和村民小组三级所有的格局中, 乡镇级组织因为范围太大, 管理成本高, 现实中已经基本被排斥在农村土地所有权主体范围外;村民小组既不是一个经济组织, 也不是一级行政单位, 它是乡村体制中职权最模糊、管理最涣散的组织, 所以它不应该成为农村土地所有权的主体;而村民委员会是由全体村民选举产生的, 是农村最基层的一级组织, 它能够代表农民意愿, 独立行使权利, 又有能力行使所有权的职责, 因此, 农村土地所有权主体应明确为村一级集体所有。

(二) 促进土地权利的物权化

农村集体土地权利缺乏物权上的确立和保护, 表现在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不能进入市场进行交易[3]。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合同只表示使用权人与所有权人间的一种债权关系, 农地使用权则表示权利的内容和权利人对土地之支配的地位, 体现了一种物权关系, 应该将土地承包经营权改为农地使用权, 彻底物化土地承包经营权, 达到稳定集体土地权属的目的。采用土地股份合作制的方式, 能够在坚持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长期不变的基础上, 放活土地经营权, 以股份的形式进一步明确和完善农户承包权的收益功能, 使村民按其资产占有份额直接分享到相应的集体二次分配权, 更加清晰地体现了承包经营权的物权性质。

(三) 突破传统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形式限制

传统的集体土地流转方式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农户与农户之间的转包, 另一种方式是业主租赁搞规模经营, 流转形式简单。在实际中, 要实现土地的合理有效流转, 应该做到:第一, 要坚持农村土地归集体所有。土地流转的只是使用权, 不能在流转中变更土地所有权属性, 侵犯农村集体利益, 这是农村土地流转必须遵循的重大原则。第二, 要建立农地流转市场。当前农村土地流转效率低的直接原因在于缺乏规范的土地流转市场。通过建立土地流转中介服务组织, 实行土地流转委托管理, 是实现土地高效率、低成本流转的有效途径。第三, 解除对农地承包经营权抵押和入股的禁止。目前的《农村土地承包法》和《物权法》都作了土地承包经营权不可以抵押和入股的规定。立法机关应当进一步解放思想, 给农民以更大的土地自主权, 加快土地的流转, 以进一步明晰产权, 解决束缚农民创业致富、走向自由的制度障碍。第四, 要变单一的土地经营权为占有、使用、收益、处分四权统一的土地承包权利束, 特别是处分权一定要赋予到承包权中, 这种处分权应包括对承包权的出租、入股及抵押等。

参考文献

[1]杨宏翔, 王槐生, 杨继友.现代产权制度视角下的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J].理论探讨, 2005, (1) :64-65.

[2]郁伟年.论农村社区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J].宁波通讯, 2004, (10) :29.

关于全省农村经济合作社股份合作制改革的意见 篇3

新农合支付方式改革,是通过推行按病种付费、按床日付费、按人头付费、总额预付等支付方式,将新农合的支付方式由单纯的按项目付费向混合支付方式转变,促使医疗机构调整医药费用收入结构,控制过度用药、过度检查等,实现规范服务、控制费用的目标。其主要内容包括门诊费用支付改革和住院费用支付改革。《关于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支付方式改革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各地从2012年开始积极推进统筹区域内定点医疗机构和病种全覆盖的支付方式改革试点工作并逐步扩大实施范围,争取到2015年实现在所有的统筹地区全面实施的目标。

2.为什么要开展新农合支付方式改革?

实行支付方式改革,有利于巩固完善新农合制度,增进新农合基金使用效益,提高参合人员的受益水平;有利于合理利用卫生资源,规范医疗机构服务行为,控制医药费用不合理上涨,对于新农合制度持续、健康、稳定发展,让农村居民切实享受医改成果,保障参合农民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3.如何确保新农合支付方式改革工作取得实效?

首先要坚持全覆盖的原则。新农合支付方式改革要力争覆盖统筹区域内所有定点医疗机构,覆盖所有住院病人以及享受新农合门诊(统筹)补偿的病人。只有实现全覆盖,才能避免医疗机构为控制费用而选择病人,才能避免医疗机构向未实行支付方式改革的病人转移费用成本,从而促进医疗机构之间的公平竞争,有效发挥支付方式改革的内在激励和制约作用。

二要结合实际,动态调整新农合支付标准。支付方式改革的直接目的是控制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要保证支付方式改革的可操作性和可持续性,就要尊重当前医药费用的合理现实及未来医药费用的合理增长。因此,新的支付标准,要根据基线数据调查、既往医疗费用水平等因素合理测算。对不同级别医疗机构支付标准的确定,还应有利于引导参合人员常见疾病在基层就医。同时,支付标准也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补偿方案调整、医疗服务成本变化、高新医疗技术应用以及居民卫生服务需求增长等因素,结合实际定期调整。

三要兼顾多方利益,确保持续发展。要逐步建立新农合管理经办机构与定点医疗机构的谈判协商机制,协商确定付费标准及其他相关事项。新农合管理经办机构在考虑基金支付能力、医疗费用的个人负担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改革过程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保证医疗机构获得合理的补偿,保障医疗机构的正常运转和持续发展。

四要强化质量监管,保证服务水平。支付方式改革的根本目标之一就是提高参合人员受益水平。在提高参合人员保障水平的同时,也要保证其享受的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的提高。管理经办机构将发挥卫生部门统筹管理医疗服务和新农合的优势,联合医疗管理部门,结合经办、服务监管协议,建立和完善支付方式改革考核评价体系,确保实施支付方式改革后医疗机构服务内容不减少,服务水平不降低,服务质量有保证。

4.如何对新农合支付方式改革进行监管和评价?

在實施门诊总额预付中,对费用控制情况监督评价,对定点医疗机构门诊服务数量、质量、转诊情况以及患者满意度定期进行考核评价。

关于全省农村经济合作社股份合作制改革的意见 篇4

1998-3-10

发文单位: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

文号:体改生[1998]28号

发布日期:1998-3-10

执行日期:1998-3-10

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革逐步推开,取得了较大进展,推动了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进程,在促进国有经济和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党的十五大进一步明确了股份制的性质、地位和作用,指明了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的发展方向。为了落实党的十五大提出的“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力争到本世纪末,大多数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任务,对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革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积极稳妥地进行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

1.股份制是公有制经济的一种重要实现形式。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公有制经济实行股份制,有利于提高公有资本的控制力和运作效率,加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革,有利于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有利于集聚社会资本,分散投资风险;有利于建立依法管理和规范的、投资主体多元化的企业制度,使企业成为适应市场的法人实体和竞争主体。

2.股份制改革是实现政企分开、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的重要途径。股份制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组织形式。股份制改革,能够促进政府社会经济管理职能和国有资本营运职能的分离,进一步明确政府和企业的权利和责任。推动政府转变职能,不再直接干预企业经营活动,加强所有者对企业的约束和激励,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推动企业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运行机制,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切实承担资本保值增值的责任。

3.推进股份制改革是促进国有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手段。通过股份制改革,增加企业资本金的来源,推动企业“三改一加强”,优化企业资产结构。通过股份制改革,以资本为纽带建立母子公司体制,推动大公司、大集团的发展,优化企业组织结构。通过股份制改革,推动国有资本流动和重组,实施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性调整,优化国有资本结构。

4.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的方针和要求。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的方针是“积极稳妥、依法规范、保证质量、健康发展”。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要严格遵守《公司法》和其它有关法规;要防范金融风险和其它社会风险;要知难而上,敢于突破,勇于创新,积极推进;要从实际出发,尊重经济规律,尊重群众意愿,做扎实细致的工作;要根据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市场情况和企业具体条件,积极稳妥地进行。不能急于求成,一哄而上;不能不顾企业的具体条件用行政办法强制推行;不能搞一刀切。

二、加快企业制度创新

5.改变政府管理股份制企业的方式。实行股份制必须相应改革政府管理国有经济的体制,不能再沿用管理国有企业的方式管理股份制企业。政府要按照社会经济管理职能和所有者职能分开的原则,依法对股份制企业进行规范管理。政府要制定有效措施,切实减轻股份制企业的负担,加快要素市场建设,为股份制企业创造良好的环境。

6.建立国有资本出资人制度。进行股份制改革,要明确股份制企业的国有资本出资人即国有股的股东,建立国有资本出资人制度。要积极探索国有资本出资人行使职权的组织形式和运作方式,建立约束和激励经营者的制度和规则。出资人按投入企业的资本额享有所有者权益,对企业承担有限责任。

7.依法规范国有股股东行为。国有股股东按照持股比例依法行使股东权利,履行股东义务,承担股东责任。要坚持同股同权同利原则,遵守公司章程,维护股东会或股东大会的决议,维护公司合法利益,维护国有股的权益。

8.建立公司法人财产制度。国有企业改为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要解除与原有的上级行政管理部门的行政隶属关系,理顺出资关系。公司依法行使法人财产权,以其全部法人财产承担民事责任,接受股东约束,维护股东权益,承担偿债责任,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

9.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要按照《公司法》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严格界定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的责任和权利,制定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的议事规则和行为准则。把股东依法选择公司董事、监事,公司依法选择管理者和党管干部的原则有机地结合起来,改进和完善国有股股东推选公司董事、监事的方式,严格执行《公司法》关于国家公务员不得兼任公司董事、监事和经理的规定。

10.完善内部管理制度。股份制企业要改变重筹资、轻转制的倾向,围绕市场组织生产经营活动。要按照有利于市场竞争的要求,调整企业内部机构,建立科学、高效的内部管理制度。要深化企业劳动、人事、工资等制度改革,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完善用工制度,确定工资水平。要建立企业技术进步机制,加大技术改造和产品开发的投入。要积极参加住房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为转变经营机制创造条件。

11.上市公司依法规范运作。上市公司要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开展公司经营管理和资本运作。公司募集资金的投向和使用要严格执行股东大会的决议,切实履行对股东的承诺。上市公司不得擅自改变募集资金用途和炒作本公司股票,要依法披露公司信息,严禁内幕交易。同时,上市公司在制度创新和转换经营机制方面要先行一步,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创造经验。

三、强化管理和监督

12.健全法律法规,严格依法办事。完善股份制改革的法律法规,加快制定国有企业改建为公司的实施办法、发起设立股份有限公司的规定、公司内部职工持股会管理办法、有限责任公司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的办法、非上市公司监管办法以及公司股东行为规范、法人治理机构行为规范等配套法规。严格按照《公司法》及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对触犯《刑法》,构成妨害对公司、企业的管理秩序罪的,要严肃追究法律责任。

13.加强对企业改制工作的指导和管理。加强对改制企业的领导人和有关工作人员的法制教育和业务培训。加强对企业制定改制方案和转换经营机制工作的指导。落实企业债务责任,防止变相逃债、废债。加强对清产核资、资产评估、产权界定和产权转让工作的管理,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严格对公司设立申报材料的审查,确保公司设立申报材料的真实,达不到要求的,不予批准。

14.加强对股份制企业的监管。《公司法》实施前和实施后设立的股份制企业,都要依法规范公司的行为。要加强对公司的监管,规范股东行为,督促公司法人治理机构规范运作,推动企业落实转换经营机制的措施。

15.加强对中介机构的监管。明确参与企业改制工作的中介机构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加强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和管理,依法规范其行为。建立中介机构行业组织,强化自律机制,监督从业人员严格按照有关规定从业、执业。

四、继续探索改制途径

16.继续推动国有大中型企业改制上市。根据市场情况,重点支持符合条件的现代企业制度试点企业、国家确定的重点企业和国家优先发展产业中的企业,公开向境内外投资者募集股份并上市。

17.鼓励发展法人间持股。鼓励优势国有骨干企业,通过兼并、出资、收购,组建新的股份制企业。鼓励上市公司采用兼并和收购办法,把一些企业改组为股份制企业。鼓励产业关联度强、产品具有协作配套关系的国有企业,建立企业间持股关系,改组成股份制企业。

18.鼓励新建项目实行股份制。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新建项目,可采用法人入股、外商投资等方式组建股份制企业,实施建设和经营。鼓励股份制企业及其他投资者收购国有企业有市场前景的在建项目或新建项目的产权,组建股份制企业。

19.开展内部职工持股会试点。积极探索建立企业内部职工出资、只向本企业投资的职工持股会,以法人形式认购股份,与其他投资者共同组建股份制企业。

五、加强宣传和组织领导

20.加强宣传工作。要广泛宣传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的目的和意义,客观宣传股份制改革的效果和作用,加强对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宣传,把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的重点引导到制度创新和转换经营机制上来。

关于全省农村经济合作社股份合作制改革的意见 篇5

及我区贯彻实施意见的汇报

2011年元月24日-25日,省委、省政府在陕西人民大厦大礼堂召开了全省农村农业工作会议。参加会议的有省委副书记、省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王侠,副省长、省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姚引良,各设区市委、市政府和杨凌示范区分管农业农村工作的负责同志及党委农村综合部门和农业局的主要负责同志,各县(市、区)长及县(市、区)委分管负责同志、农业局负责同志,省农村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负责同志和省级有关单位主要负责同志,省人大、省政协有关专门委员会负责同志参加会议。赵区长、我和农业局宫文化同志参加了本次会议。会上,副省长姚引良做了工作报告,水利厅王锋厅长就省委、省政府《实施意见》进行了说明,省财政厅等八个单位负责同志进行了大会发言,最后王侠副书记做了十分重要的讲话。

一、全省农村工作会议精神

全省农村工作会议系统总结了“十一五”和2010年农业农村工作,对“十二五”时期和今年的农业农村发展进行了科学谋划和全面部署。会议精神主要体现在省委副书记王侠的讲话和副省长姚引良作所作的工作报告中。

㈠王侠讲话主要精神

王侠在讲话中对我省“三农”工作形势进行了全面、深刻的分析,指出了农业农村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和不相适应等深层次的问题,提出要认真落实“三化同步”的要求,加快建设现代农业、补齐农业这个短板,同步推进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同步推进城镇化及新农村建设,同步推进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切实抓好“六个统筹”(统筹城乡规划、统筹国民收入分配、统筹体制机制、统筹产业发展、统筹社会事业发展、统筹资源配置),加快推进“六项改革”(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就业体制、改革户籍制度、规范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改革教育卫生和社会保障体制),集中力量,突出抓好四项重点工作:

一是要高度重视粮食生产。严格实行耕地保护制度,确保基本农田面积不减少、质量不下降,并加大以关中灌田为主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力度,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依靠科技和良种、良法,提高单产,增加总产;二是切实促进农民增收。要夯实农民增收的产业基础,大力发展现代农业,重点抓好百万亩设施蔬菜、畜牧标准化养殖、果业提质增效和循环农业等项目,加快我省农业现代化步伐;要继续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不断提升农民增收、致富的能力;三是要抓住机遇大兴水利。以水利建设年为契机,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集中力量抓一批事关全局的大项目;要加快推进水利体制改革;四是要进一步加大扶贫开发工作力度。今年我省将实施新一轮扶贫开发十年规划,要大力实施板块推进战略,由整村推进转向连片开发;积极稳妥搞好移民搬迁,由建房为主转向建设功能完善的社区;抓好贫困户能力建设,由重点抓基础设施转向开发式、产业式扶贫;要以“千村千企扶助行动”为载体,加大社会扶贫力度。

㈡姚引良所作的工作报告主要精神 姚引良所作的工作报告共五部分。

工作报告第一部分全面总结了2010年和“十一五”时期“三

农”工作取得的成绩:粮食产量稳定增长;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城乡收入比首次缩小;结构调整成效显著,优势产业快速发展;农业基础持续加强,发展后劲显著增强;公共事业全面发展,民生状况明显改善;统筹城乡步伐加快,县域经济蓬勃发展;农村改革逐步深化,发展活力不断增强;基层组织巩固加强,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同时,对我省农业农村发展形势进行了全面分析,总结了工作中积累的经验,指出了面临的新困难、问题和机遇。

报告第二部分对“十二五”时期和2011年全省农业农村工作进行了总体部署,明确了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2011年,我省农业农村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重中之重”战略思想,按照“三化同步”的要求,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着力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加快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大扶持开发力度,加快贫困地区发展,着力促进农民增收;加快改革创新,着力推进城乡统筹和新农村建设,努力实现“十二五”时期农业农村发展良好开局,完成“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5%左右,粮食总产稳定在1150万吨以上”的预期目标。

报告第三部分从六个方面对做好2011年的农业农村各项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一是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大力促进农民增收。以杨凌现代农业示范区为辐射,带动周边地区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建设较大规模、在全国有影响的现代农业产业基地;调整优化种植结构,提高粮食单产,确保全年粮食面积稳定在4700万亩以上,总产稳定在1150万吨以上;果业发展以苹果、猕猴桃为重点,适度扩大面积,着力提质增效,加大标准化示范园和加工、储藏、销售体系建设,在果品产区推进以果农专业合作社为实施主体的“百库”建设;以生猪、奶牛为重点,促进规模扩张,建设3个百万头生猪大县和154个万头生猪养殖村,在渭北果区以及关中、陕南形成生猪产业带,在关中地区形成高产奶牛产业带和优良奶牛核心群;不断扩大新增设施蔬菜面积,坚持因地制宜,积极发展区域性特色产业,突出区域特色,扶持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引导“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向更高层次发展。二是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加快贫困地区发展。大力实施移民搬迁工程,把扶贫移民搬迁与现代农业基地建设、小城镇及规模化的农村社区建设结合起来同步推进,以提高贫困群众收入为核心,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工程、贫困户安居工程等一系列扶贫工程,引导企业、民间组织和公民参与扶贫开发,全年实现60万人的脱贫;三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业发展支撑。整合各类项目资金,加快土地治理和基础农田水利建设;以“百强社”建设为抓手,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推动家庭分散经营向农户合作方式转变,加快杨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加大科技创新、技术推广、产业示范力度,形成核心示范、周边带动、广泛辐射的格局;坚定不移地实施好退耕还林、封山禁牧和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等林业重点工程,结合国家绿化模范城市、园林城市、森林城市创建活动,推动城镇周边、村庄周围、道路两旁、交通沿线和旅游景点等重点区域绿化美化;加强气象服务体系建设,扩大公共气象服务覆盖面,着力做好“三夏”、“三秋”等关键时段的气象服务工作,推进渭北防雹增雨体系和陕南山洪灾害防御非工程措施建设,建立气象灾害联动预警机制,增强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四是加快公共事业发展,保障改善农村民生。“十二五”时期,要进一步加

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投入力度,完善制度建设,提高保障水平,努力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基本均等化。重点抓好农村水、电、路、气、房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农村义务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发展,让农民群众过的更好,早日过上小康生活;五是落实各项扶持政策,稳步推进城乡统筹。按照土地节约利用、产业集聚发展、居住相对集中和管理服务城镇化的原则,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步伐,各地要抓紧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推进方案,加大宣传力度,认真做好管理服务,着力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条件,切实解决好进城农民的安居问题;六是推进农村各项改革,增强农村发展活力。完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加快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落实地块、面积、合同、证书“四到户”;推广“土地银行”、土地托管公司等农民乐于接受的模式,积极稳妥地推进土地流转,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大力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引导和规范农村土地流转;巩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果,出台扶持政策,推进林特产业快速发展;推广“宜川模式”,加大示范县、示范社建设力度,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推动金融机构扩大惠农卡服务,鼓励组建农村小额贷款公司,扩大互助资金项目规模,解决农户产业发展资金难题。

报告第四部分就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进行了全面安排部署。一是要清醒认识我省水利工作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二是明确了“十二五”时期水利改革发展的总体思路和目标任务,即完成水利投资800亿元以上,加快推进水资源调控、城乡供水、农村水利、江河防洪、水保生态、水资源节约保护、水利保障“七

大体系”建设;三是确定2011年为水利建设年,全年完成水利投资150亿元,恢复和新增灌溉面积30万亩,新修基本农田70万亩,发展节水灌溉面积80万亩,解决270万农村群众饮水安全问题,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500平方公里,新增水电装机2万千瓦。

报告第五部分强调了当前要抓好的几项重点工作:一是认真落实强农惠农政策;二是切实抓好冬春农业生产;三是统筹抓好抗旱备汛工作;四是着力抓好春季造林绿化;五是全面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六是妥善安排困难群众生产生活。

二、全省农业工作会议精神

元月24日下午召开了全省农业工作会议,会议由农业厅副厅长郭志成主持,省农业厅厅长王宏出席并作了重要讲话,会议精神主要体现在王宏厅长的讲话中。

王宏厅长在讲话中客观评价了“十一五”农业工作,分析了“十二五”全省农业发展形势,明确了“十二五” 时期农业发展思路、奋斗目标和主攻方向,并就做好2011年各项农业工作做出了全面安排部署。2011年重点要抓好八项工作:一是建设现代农业园区,打造现代农业样板。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经营、农民受益的原则,依托杨凌示范区,集中建设5大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50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把园区建设打造成现代农业生产与新型农业产业培育的样板区、农业功能拓展的先行区、农民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培训基地,实现“打造一个园、辐射一大片”的目的;二是深入开展“双创”活动,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要切实推进粮食作物高产创建及园艺作物标准院创建,要切实推进园艺作物标准园建设,加快实施百万亩设施蔬菜工程、果业提质增效工程,实现生产标准化,产品品牌化,产加销一体化,全面提高园艺产品质量和效益;三是推进四大体系建设,强化农业科技支撑。不断完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农业综合执法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农村沼气服务体系四大体系建设,扩大覆盖、着重深化、提高水平。四是加大“百强社”创建力度,增强合作社发展活力。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农业专业合作社农民成员人均纯收入高于非社员30%以上,因此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发展现代农业十分必要,对于已命名的“百强示范社”要进行再提升、再规范、再发展,努力创建合作社建设部级示范县;五是抓好“百库”建设,提升果品贮藏能力。采取“财政补助、金融支持、市场运作、企业承建、库型标准、工艺统一”的交钥匙工程模式,选择10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百库建设工程,建设100座设备先进的千吨冷藏、气调库,新增气调贮藏能力10万吨,产销对接流畅的果品贮藏格局;六是推广万头示范村模式,加快畜牧产业发展。紧紧围绕畜牧业收入倍增工程,以规模养殖和自繁自育为核心,实施果畜结合理念,继续推进万头生猪大县建设模式,建设专业服务体系,强化渭北果区、陕南和关中三大优势生猪产业带。同时推广千阳奶牛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模式,肉牛秦宝模式、奶山羊红星模式、肉羊严怀杰模式,肉鸡石羊模式等,全面加快畜牧产业发展。七是建好城郊“菜园子”,提高“菜篮子”供给能力。积极推进新一轮“菜篮子”工程,稳定和提高大中城市蔬菜自给能力,加强城市蔬菜批发和零售市场建设,注重商品化处理和品牌化销售,搜索蔬菜质量安全检测及追溯长效机制,重点建设标准化、规模化、专业化生产基地,扶持建设批发市场、冷链系统、质量安全检测站点,强化城市蔬菜供给应急能力建设,加强“菜园子”和肉蛋奶生产基地建设,提高“菜篮子”产品供给

能力,确保市场价格基本稳定;八是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加快村域经济发展。要把发展休闲农业作为一村一品发展的新形式,立足当地资源优势,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推广休闲农业产业园、休闲农业示范园,休闲农业示范县、休闲农庄、休闲农家等五种发展模式,扶持一批休闲农业发展的样板,开展休闲农家明星村评选活动,打造陕西休闲农业品牌。

三、我区贯彻全省农村农业会议意见

2011年我区农业工作预期目标是:实现农业总产值4.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同比增加22%,达到5600元,实现粮食播种面积14.6万亩,粮食总产量3.5万吨以上,油料总产800吨,种植蔬菜1.2万亩,产量1.2万吨,完成烤烟标准化种植0.9万亩,产量1.8万担,新增奶牛300头,完成肉类总产3400吨,禽蛋总产3800吨,奶产量2400吨。

围绕预期目标重点抓好以下十项工作:

1、建设全国果业强区,推进农业产业化

一是提升壮大苹果产业。坚持优化品种结构,扩大栽植规模,高标准完成苹果新栽任务,使全区苹果面积稳定在30万亩以上。全面实施苹果“提质增效”工程,大力推行苹果标准化生产,积极推广果畜互动、水肥结合等产业发展模式,建成印台西塬万亩现代苹果标准化示范基地和贾家塬村果畜结合示范基地。加大果农技术培训和果园投入力度,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不断提高果农组织化程度。加大对九州果业、三联果业等企业的扶持力度,积极发展果品深加工和配套企业,延长产业链条,提升果业产业水平。加强宣传推介,积极开拓市场,打响印台苹果品牌。

二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

科技创新,积极发展循环农业,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稳定粮食种植面积,抓好“粮袋子”和“菜篮子”。加快实用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步伐,提高农田水利设施使用率。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建设日光温室大棚蔬菜。积极发展特色产业,改造提升干杂果经济林,扩大烤烟栽植,种植旱地蔬菜。推进畜禽养殖小区化、标准化、规模化,带动农户扩大规模增加收入。

三是加快周陵园区建设。按照“综合规划、区域布局、分步实施”的原则,扎实推进节水型果畜结合特色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加快园区灌溉、道路、供水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增强园区承载能力。抓好樱桃标准化示范园、樱桃气调库、哼瑞三期工程等项目建设,引进现代农业企业,做优做大春蕾、世纪樱桃等园区特色农产品品牌,发挥园区示范带动作用。

2、扎实开展农技推广工作,提高农户收入

一是深入开展粮食增收工程,确保农民增收。继续扎实实施《粮食单产提高工程》,坚持“稳面积、提单产、调结构、包总产”。以实施粮食高产创建为载体,示范带动大面积平衡增产,提高单产水平;以结构调整为重点,扩大玉米等高产作物面积。以提高效益为目的,强化重大集成技术的推广应用。

二是大力发展烟叶、蔬菜生产,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一是稳定种植面积,扩大集约化生产规模。采取政策倾斜和重点扶持的办法,引导烟菜生产向面积相对集中的大乡、大村、大户发展,积极探索生产模式,不断扩大集约化和专业化生产规模,加快产业化发展进程。二是全面实施标准化生产,提高整体生产水平。加大技术服务力度,加快商品化育苗步伐,探索生产优质产品的

技术措施。

3、加快畜牧业发展步伐,开辟农民增收新途径

一是突出规模经营,推进畜牧产业进一发展。坚持畜牧养殖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形成一批畜牧大乡、大村和大户。积极发展现代养殖大场和标准化小区,实现畜牧业生产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二是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推进畜产品品牌化。要全力支持龙头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扶持龙头企业开展国际质量体系认证、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证和绿色食品认证,支持企业通过订单养殖建立标准化农产品生产基地,培养一批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提高市场占有率。

4、统筹城乡,扩大农民增收面

一是大力发展劳务经济,促进农民异地转移就业。大力实施“阳光工程”、“人人技能工程”等农民培训方式,开展大规模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按照“两头建基地、中间服务成体系”的要求,逐步完善劳务输出网络,为农民外出就业创业提供有力保障。二是大力发展旅游服务业,增加农民增收领域。挖掘陈炉陶瓷、姜女祠等旅游资源,大力发展一村一品工程和二、三产业,有效增加农民现金收入。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引导农民发展非农产业,提高农民收入。三是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增强城镇的支持带动能力。进一步加大小城镇建设力度,结合区域特色和文化禀赋,抓好小城镇建设,建成一批商贸重镇、工业强镇、生态旅游名镇,提高农村人口居住集中化程度,减少农民数量,提高城镇化率。

5、大力推进社会化服务,着力完善配套制度

继续实施扶贫板块开发战略,大力推进移民搬迁工程步伐,把扶贫移民搬迁与现代农业基地建设、小城镇及规模化的农村社区建设结合起来同步推进,着力构建多种措施有机结合、互为支撑的“大扶贫”格局。实施以专项扶贫政策为主导,以惠农政策扶贫为辅助,以社会各界扶贫为补充的大扶贫战略。启动实施“千村贫困人口搬迁工程”,加强对我区农村扶贫互助资金协会的监管工作。

6、加强农业农村基础建设

关于全省农村经济合作社股份合作制改革的意见 篇6

粤民营〔2011〕1号

各地级以上市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行政主管部门,顺德区经济促进局,省有关单位:

根据省委十届八次全会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上水平的意见》(粤发〔2010〕16号),结合落实全省民营经济工作会议的部署,2011年全省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工作要将投融资服务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特别是破解民营企业、中小企业缓解融资难题,促进民营经济、中小企业发展方式转变,推动民营经济、中小企业科学发展上水平要迈出新步伐。现就做好2011年全省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投融资服务工作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确定的经济发展总体目标和任务,按照“优环境,促创新,提素质,建队伍”的思路,切实加强和改善政府服务,进一步建立健全投融资服务体系,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拓宽融资渠道,优化投融资环境,助推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成为我省经济内生增长的支撑力量。

二、工作目标

2011年,要着力深化政银担企合作,中小企业集合票据、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和企业上市梯度培育工程等工作,力争达到以下目标:国内龙头民企招商活动取得明显成效,中博会投融资功能进一步加强,组织若干场全省有影响的民营企业投融资洽谈会;推动发行2~3期中小企业集合票据;举办不少于6场政银担企合作活动;纳入备案管理的信用担保机构为全省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新增担保融资额不低于1000亿元;开展中小企业投融资对外交流,扎实推进海内外上市企业培育工作,基本建立上市民营企业后备资源库;支持广东粤财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和中银集团投资有限公司共同发起设立首期三十亿人民币的广东中小企业股权投资基金,主要投资于广东省内优质中小企业和战略新兴产业。

三、政策措施

(一)切实优化投融资服务。按照对民营经济要一视同仁、同等对待的要求,营造民营经济投融资良好氛围,创新投融资服务方式,积极鼓励金融机构开展面向民营经济的金融服务,加强面向民营企业的投资服务体系建设,发挥行业(商会)在投融资服务的更大作用。及时发布有关产业政策、发展规划和市场需求等信息和预警信号,引导民间投资方向。适时举办一次全省民营企业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研讨会,组织投融资机构和企业对接洽谈,加大对民营企业投融资服务支持力度。

(二)务实搭建政银担企合作平台。牵头组织工业园区、产业集群、小企业创业基地和中小(民营)企业创新产业化基地,进一步加强与金融机构的融资合作,搭建融资服务平台,重点支持一批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和转型升级项目,推动民营企业、中小企业集聚发展。组织有效开展政银担企融资合作洽谈活动、融资服务推介会、股权融资活动和投融资论坛等各种形式的融资服务活动,整合各方资源,实现银担企对接。

(三)认定一批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示范机构。根据粤发〔2010〕16号文件精神,支持各地设立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中心(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一站式”融资服务。出台《广东省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示范机构认定办法》,认定和扶持一批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示范机构,树立标兵,推广先进,促进全省中小企业融资服务工作。开展全省中小企业、民营企业融资现状的调研。

(四)加大力度支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落实国家扶持信用担保机构发展的财税优惠政策,组织信用担保机构申报国家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扶持和国家信用担保机构免征营业税。加强信用担保机构备案管理,开展信用担保机构征信评级工作,做好半年(1月20日、7月20日前)上报本地信用担保机构统计工作。提升全省信用担保机构中高层管理者的综合素质,举办第三期广东省信用担保行业总裁研修班。出版广东省担保行业信息刊物,打造全省信用担保行业信息平台。引导信用担保机构加大产品与服务创新,包括中小企业集合债券、中小企业集合信托、中小企业短期融资债券和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等中小企业新型融资产品和服务。

(五)加强对外交流和开拓中小企业融资合作。大力扶持和鼓励更多民营企业通过改制上市,加快民营企业与海外市场对接。办好沃特金融广东峰会,全面推进各项对外交流合作,帮助中小企业海外上市融资。鼓励境内外有实力的战略

投资人和机构投资人对成长性好的中小企业进行风险投资,组织一批民营企业投融资对外合作项目,做好培训服务。利用粤财控股旗下多个金融工具优势,发挥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协同效应,为中小企业提供一站式、定制化的综合金融服务。

(六)争取中小企业集合票据发行有突破。联合光大银行广州分行、广发银行、中信银行广州分行等银行机构,在全省范围内推进中小企业集合票据发行工作。鼓励各地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行政主管部门与银行开展合作,发动企业参与中小企业集合票据发行。

四、加强协调与宣传

(一)建立工作协调机制。为尽快建立工作机制,适应形势需要,经研究,省中小企业局、省民营经济发展服务局建立以局领导统一协调的工作机制,投融资服务工作办公室设在技术进步处,改革发展处、服务指导处分别指定专人参加。

(二)强化投融资政策咨询服务。各地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将民营中小企业融资服务工作摆上重要议程,加大对国家、省有关民营中小企业投融资政策的宣传力度,营造为民营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的良好氛围。要进一步树立服务意识,创新服务手段,切实为民营企业、中小企业缓解投融资难尽责尽力。“广东民企之窗”要建立面向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投资信息发布制度,加强信息服务,组织权威发布。

(三)加强对民营经济发展研究,组建广东民营经济研究院。在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组改造和改制上市、规范建立中小企业产权交易平台、借鉴国内外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经验,开展投融资服务创新等方面提供智力支持和培训服务。

广东省民营经济发展服务局 广东省中小企业局

关于全省农村经济合作社股份合作制改革的意见 篇7

一、信用方式

首先, 农村专业化信用合作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 符合国家宏观政策导向, 是信用与农村生产紧密结合的产物, 其根本是:以供销社组织领导为主线, 探索搭建以合作性金融为基础的农村融资服务平台, 按照农村信用特点, 融入经营服务体系, 支持基层供销合作社以专业合作社为载体, 将信用合作与生产、经营合作融为一体, 在当地供销社牵头成立的专业合作社内部开展社员之间的资金互助, 探索开展农业互助保险试点, 积极推进农业专业化生产流通信用合作综合发展。其次, 在制度设计、日常管理等方面, 进一步增强基层供销合作社对信用合作的控制力, 准确把握发展方向, 切实防范金融风险。第三, 以专业合作社内部信用合作为基础, 建立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合作社之间、专业合作社与经营服务体系各运营主体之间、基层供销合作社及相关公司之间的融资运营机制, 增强基层供销合作社各经营业务之间的有机联系, 打牢真正为“三农”服务的农村合作性金融基础。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农村专业化信用合作不同于银行信用, 不能吸收传统意义上的存款, 不能发放银行信用标准下的贷款, 而必须是在专业合作社范围内吸收入社社员和入社企业合作资金及自愿存放的利农季节性、入社企业临时结余性资金等, 并且该资金的使用对象也应仅限于入社社员及入社企业, 各专业合作社之间可以相互调剂资金余缺。该信用方式不同于中国人民银行颁发的《经营金融业务许可证》所规定的传统信用, 但作为新兴的信用方式其管理运作必须符合银监会所规定的基本条件和要求。

二、组织架构

农村专业化信用合作社 (以下简称专业社) 的组织架构应参照有限责任公司的组织方式, 在省级供销社的政策支持、行政领导下, 以市、县、乡 (镇) 三级供销社为基层社具体经办成立。各专业社成立社员大会和监事会, 如同有限责任公司的董事会和监事会, 社员大会选举社长 (或主任) ;成立风险控制机构、日常业务机构和财务核算机构。监事会负责对风险控制机构的监督、管理和评价。

三、资本构成

从山东省多地市、县、乡 (镇) 成立的专业社来看, 资本的构成方式 (出资人) 多为具体承办该专业社的当地供销合作社、入社的涉农型企业、入社社员。通过调查, 该出资方式基本符合农村专业化信用合作的特点和要求。这是因为建立农村专业合作社的目的是以专业合作社为依托, 建立标准化生产基地, 并开展资金互助业务, 以信用合作促进专业合作, 以服务链拉动产业链, 逐步打造起集生产、收购、加工、存储、销售为一体的农业产业链, 并把信用合作融进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但为了更好地发展农村专业化信用合作, 应进一步调整农村专业合作社的资本构成方式, 农民不仅可以以个人身份出资入社, 也可以以村委为代表与本村农户协商出资金额, 汇总后以村为单位出资入社, 这样不仅有利于增强专业社的经济实力, 而且还可以扩大其影响力。

四、经营管理模式

农村专业化信用合作社是“三农”领域内信用与农业生产、供应、加工与销售的综合经济体, 因此其经营管理模式有特殊性。

(一) 社员与专业社的经济关系

首先, 专业社的具体经营管理必须符合农业生产的特点。以某农产品专业化生产为例, 对向专业社销售该农产品的社员来说, 交易过程中可以即时支取现金, 也可根据自己的意愿, 在一个季节性生产周期内按照最高价格随时来专业社提取现金。这种模式的优点是:社员不必担心价格波动会带来损失, 还可以高价结算自己的农产品款项;同时, 专业社不用担心业务旺季缺少资金, 并可以借助该资金多次周转获取更多的利润。如果社员把自己销售的农产品款项留存专业社, 专业社应给付一定的利息。

其次, 专业社可以建立资金互助部, 进行规范运作。当沉淀资金超过专业社自身经营所需时, 可将闲置资金在社员内部开展资金互助, 对农业生产中急需资金的社员提供资金支持。这样在专业社自身产生效益的同时, 也解决了社员向银行等金融部门贷款难的问题。

第三, 运作流程及风险防控。社员可向专业社借款, 但借款须先提出借款申请, 提供担保人, 专业社派专人审核后方可放款, 互助资金应计息。为控制风险, 应限制借款额度和借款时间, 例如借款金额控制在2万元以内、借款时间控制在6个月以内等, 借款对象必须是入社社员, 借款用途必须是农业生产经营, 如购买农业生产必需的小型农机具、种子、农药、肥料等, 不允许用于农业生产之外的固定资产建设贷款, 担保人必须是社员且在专业社存款额大于担保额。

(二) 不同专业社之间的经济关系

首先, 以供销社为主导建立的不同专业社之间因产业、经营周期的不同, 资金需求时间也不相同。如:花生专业社的用款时间集中在每年的10月至第二年的5月 (收购花生) , 茶叶专业社的用款时间集中在每年的5月至10月 (收购鲜茶叶) , 养兔专业社的用款时间为每年的6月至第二年的1月 (收养仔兔) , 养猪专业社的用款时间则根据猪肉市场行情的变化而变化。根据此类情况, 基层供销社应更新观念, 以基层供销社为融资平台, 为各专业社及基层供销社农资经营部进行资金调剂, 充分利用资金创造最大效益。应注意的是, 农村专业化信用合作的宗旨是为了解决农村专业化生产中融资难的问题, 面对的是较为落后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和农民, 而非利用此种方式筹集农民或农村资金用于各级供销社自身创办的各类企业, 如果各级供销社特别是省、市级供销社利用自己作为农村专业化信用合作融资平台的便利条件, 将季节性或整体性结余资金用于自身创办的非涉农企业或非入社企业, 就从根本上违背了建立农村专业化信用合作的宗旨, 突破了农村专业化信用合作服务于“三农”的原则范围。各专业社如果出现季节性或短时间总体性资金结余, 应当与银行合作, 调剂资金余缺。

其次, 运作流程及风险防控。不同专业社之间的借款, 应由专业社社长或主任提出申请, 说明借款用途、还款来源和用款期限, 并提供担保人, 由专业社社长或主任及资金互助部主任审核后方可放款。风险防控方面, 一是建立担保制度, 可实行“一贷两保”, 即一个专业社借款, 必须由直属基层供销社和另外一家专业社共同提供担保, 并且基层供销社必须在借款专业社中参股, 同时, 设置贷款额度上限;二是建立风险准备金制度, 专业社每年应在农民资金互助利润和专业社之间资金调剂经营利润中提取部分利润作为风险准备金。

关于全省农村经济合作社股份合作制改革的意见 篇8

1.指导思想

2010年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思想是: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总体任务,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规划先行、科学布局、整体推进,实施投资拉动、政策驱动、示范带动,突出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两个重点,加快形成“百镇推进、千村示范、万村提升”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局面。

2.总体要求

紧紧围绕“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开好局,起好步,夯实基础,力争取得重大进展。

2.1启动实施千村示范从2010年起,用3年时间,在全省选择基础相对较好、人口相对集中、空间布局相对合理、辐射带动作用较强的1000个示范村,集中力量重点建设,强化基础,完善功能,带动周边村屯发展。同时,按照分层推进、梯次跟进的原则,着眼于构建新型村镇布局体系,再规划一批重点村,进行巩固、完善和提高。

2.2启动实施万村提升全省有1万多个村级单位,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的基础上,重点开展环境整治,着力推进以清垃圾、清粪堆、清柴草、清路障,改院、改厨、改厕、改圈,绿化、美化为内容的“四清、四改、两化”综合整治工作,改善提升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建设人与自然相协调的生态和人居环境。

3.主要任务

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建设的需要,扎实落实新农村建设各项任务,努力在科学规划布局、强化产业支撑、完善服务功能、突出环境整治、注重机制创新等5个方面实现创新和突破。

3.1科学规划布局按照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要求,科学谋划,合理布局,有序建设,集中力量建设1000个示范村,探索路子,积累经验。要根据地域特点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情况,坚持进行分类指导,东部提高、中部突破、西部攻坚,加速形成全省新农村建设新格局。

3.2强化产业支撑2010年启动建设的1000个示范村,要建设成为现代农业的产业示范基地。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特”的原则,加强标准化基地建设,推进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经营,培育、壮大、提升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把产业化经营作为发展现代农业、强化产业支撑的主推模式,依托我省丰富的粮、牧、林、特和农副产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推进种养加、贸工农、产供销一体化经营,拉长产业链条,提高规模效益。充分发挥区位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地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宜工则工、宜牧则牧、宜商则商、宜特则特,推进产业兴村、旅游富村、商贸活村。积极发展农村商贸流通、观光旅游、餐饮服务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型服务业,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提供有利条件。

3.3完善服务功能把1000个示范村服务功能建设作为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的桥梁,作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纽带。在统筹兼顾的基础上,按照“微型小城镇”的思路,科学规划生产、生活、商贸、文化、休闲等功能区,加快农村社区建设步伐,完善相关基础设施,着力提高服务功能,用良好的环境吸引人,用人的集聚促进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加快形成。

3.4突出环境整治 以环境整治作为改变农村面貌的突破口,在全省范围内全面深入实施“万村提升”工程,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以改变农民传统生活习惯为重点,规范约束农民陈规陋习,彻底改变农村“脏、乱、差”面貌。以建章建制为重点,把农村环境整治列入村规民约,发挥村民代表大会和屯务理事会的监督和约束作用,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切实建立起保持农村环境卫生、促进村容整洁的长效机制。

3.5注重机制创新进一步推进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向农村转移。创新农村发展的政策机制。进一步完善农村财税政策、资金整合政策、土地利用政策,探索建立城乡一体的户籍管理制度、平等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动力。加强农村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在管理体制机制和工作运行方式上实现创新和突破,提高人口素质,实现优生优育。

4.保障措施

实施新农村建设“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关键在强化措施。具体要在以下8个方面加强组织、精心推进。

4.1选定好1000个示范村 在全省范围内选择基础相对较好、人口相对集中、空间布局相对合理、辐射带动作用较强的1000个中心村,进行集中建设。示范村要具备明显的区位优势,鲜明的产业特点,规划科学合理,集体经济发展潜力大,村两委班子组织工作能力强,农民自我投入、自我建设积极性高,在周边发挥示范引导、带头带动、辐射扩散、吸引聚集的作用。

4.2着力推进规划编制工作对于选定的1000个示范村,按照省、市、县三级建设部门合力攻坚的要求,完成总体规划、建设规划、经济规划、村屯改造方案等三个规划、一个方案的编制工作任务,确保规划的前瞻性、科学性和指导性,推动示范村建设健康、有序、扎实进行。

4.3组织好示范村项目建设2010年省继续安排2亿元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主要用于示范村公共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项目補助。市(州)和县(市、区)也要设立一定规模的专项资金,用于支持示范村项目建设。项目建设重点是:农村道路、安全饮水、广播电视、清洁能源、院墙整治、排水处理、垃圾清理、桥涵建设、小流域治理和村部、卫生所、文化活动室、农民夜校、健身广场、美化社区等。着力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治理脏乱差,创建文明、健康、时尚农村新型社区。

4.4加大项目资金整合力度落实省级重点责任部门新农村建设工作责任,实行1000个示范村重点项目包保建设。在此基础上,把各类涉农的发展要素优先向示范村配置,产业发展项目重点向示范村摆放,加强对现有国家和省扶持农村建设项目、资金的整合,打捆使用,将泥草房改造、农村道路、安全饮水、消防水源、电网改造、商贸网点、批发(集贸)市场、清洁能源、科学普及、广播电视、文化体育、农家书屋、信息网络、职业教育、扶贫开发、畜禽养殖场(小区)、绿化美化、环境建设、社区建设等项目资金,集中投向1000个示范村,形成综合性、多元化投入格局,加快示范村建设步伐。

4.5实行帮扶工作责任制省、市、县三级明确1000名领导干部、1000个部门单位、1000户企业,按照一对一、一帮三年不变的要求,对1000个示范村实行重点帮扶。要切实发挥各驻吉部队建设第二故乡和全省民兵预备役支持农村建设的重要作用。积极支持社会知名人士、志愿者、企业家和机关企事业干部到农村或到本人的出生地、生长地、创业地支援新农村建设。

4.6切实加强考核评比完善考核办法,细化考核内容,要把奖补考核作为表彰和专项资金补助的重要参考依据。按照建设周期,每半年考核一次,在年末考核时增加各市州互评,确保考核公平性。按照省规定新农村建设每3年表彰一次的要求,2010年要做好对各市(州)、县(市、区)党委政府、示范村和省直部门以及个人先进表彰工作。

4.7做好宣传培训工作重点是在总结前两年培训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继续会同省纪检委、省委组织部、省民政厅和省财政厅、吉林农业大学,共同组织实施好万名村干部培训计划。2010年完成培训2000名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和“一村一名大学生”任务,共分5期进行,每期10天培训400名。通过集中系统培训,进一步提高村级干部的理论水平、思想素质、道德修养,增强对中央和省有关“三农”工作的重大部署、重大决策、重大政策的贯彻落实和执行能力,增强发展现代农业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改革发展的实践能力。利用各类新闻媒体、《吉林农业》杂志、吉林农业报、12316新农村热线、12582短信平台、吉林农网、新农村简报等,加大全省新农村建设先进典型、先进经验宣传力度,同时,创新宣传模式,主动策划一些有影响的活动,使宣传工作深入基层,深入人心。

上一篇:大班音乐《快乐的六一》下一篇:彩旗飘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