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进一步推进全省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工作的指导意见

2024-09-14

关于进一步推进全省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工作的指导意见(通用8篇)

关于进一步推进全省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工作的指导意见 篇1

关于进一步推进全省安全生产责任保

险工作的指导意见(试行)

豫安监管„2012‟45号

各省辖市安全监管局、省直管试点县(市)安全监管局: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23号)、《国务院关于坚持科学发展安全发展 促进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的意见》(国发„2011‟40号)、《国家安监总局关于在高危行业推进安全生产责任保险的指导意见》(安监总政法„2009‟137号)和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保险业改革发展的意见》(豫政[2006]84号)文件精神,进一步做好全国安全生产责任保险(以下简称:安责险)的试点工作,推动责任保险与安全生产良性互动,经研究决定全面加大安责险制度的推行力度。现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充分认识推进安责险制度的重要意义

安责险是我国借鉴国际上通行的风险管理经验,为分散企业灾害风险、保障从业人员安全权益而设立的一个公益性质的商业险种。国家安全监管总局高度重视安责险推行工作,把安责险作为运用经济手段促进事故预防的重要抓手,制定下发了一系列政策加以

推广,有力地促进了企业主体责任落实。各级安全监管部门要进一步充分认识推行安责险制度的重要意义,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认真研究,抓好落实,加快推进安责险工作。

二、安责险有关事项

(一)参保企业与保险内容。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依法设立的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等生产经营企业(以下简称企业),鼓励其他行业高危岗位积极参与投保。企业具体的投保范围和参保费率见附件。

(二)保险费率。省安全监管局协调保险机构制定全省统一的保险费率标准。根据行业风险不同实行差别费率,并按照企业从业人员总数设置优惠系数。保险费由企业全额承担,不得向从业人员摊派。

(三)保险责任和保额。安责险实行全省统保,统一赔付标准。参加安责险的企业在发生生产安全事故后,由承保机构按死亡1人赔偿30万元、伤残1人赔偿5万元的标准,对参保企业进行赔付。

(四)投保年限。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企业的投保期限为一年。到期后企业每年按规定费率及时续保。

(五)承保机构。各省辖市按照“实力强、信誉好、网络全、服务佳、理赔快”的原则,在省局与河南保

监局确定的四家保险公司(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河南分公司、中国平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河南分公司、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河南分公司、阳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河南分公司)中选定本地区安责险承保机构,或由企业自主在四家保险公司中确定。

(六)保险费率的确定与浮动。省安全监管局协调保险机构依据有关规定和我省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共同测算制定全省统一的保险费率标准。保险费率与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挂钩。对被国家、省、市核定为安全生产标准化企业,无出险记录等安全生产管理水平较好企业的保险费率给予下调;对安全生产管理混乱、发生安全事故的企业,在次年续保时保险费率予以上浮。

三、工作要求

根据《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在高危行业推进安全生产责任保险的指导意见》(安监总政法[2009]137号)中对试点省份推广安责险的有关要求,提出以下贯彻要求:

(一)各级安全监管部门要做好组织协调工作,利用多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做好安责险的宣传、培训和推广,指导和督促企业引入保险机制,完善安全生

产保障体系。安责险推广情况纳入各级安全监管部门工作考核内容。

(二)各级安全监管部门应当按照国务院、河南省人民政府、国家安监总局对试点行业、省份的工作要求,在高危行业强制推行安责险,要运用评价、评审、备案、许可等手段推进工作。安全评价机构在进行安全评价时,应将安责险列入评价内容。企业在申领安全生产许可证时原则应出具办理安责险的证明材料或风险抵押金票据,已缴纳风险抵押金的企业,若愿意投保安责险,投保后风险抵押金应退还企业。

(三)保险机构应当加大事故预防性投入,制定切实有效的日常防范和理赔服务方案,积极参与事故抢险救灾,主动、迅速、准确、合理地履行保险和赔偿责任,做到诚信服务、规范服务。

(四)保险代理机构要积极参与安责险的宣传与推广,组织开展对投保企业的风险评价、技术咨询、安全培训教育等服务,协调处理好保险公司与投保企业的关系,督办事故理赔,维护投保企业的合法权益。

(五)事故预防费用的提取使用。事故预防费用是指从安责险代理费中扣除税金、管理费、业务费等费用之后的结余部分,主要用于省、市、县三级安全监管部门对企业进行安全生产宣传教育、隐患排查、风险

评估以及安责险推广工作的表彰奖励,不得挪作他用。

附件:1.非煤矿山企业安全生产责任保险收费标

准表

2.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生产责任保险收

费标准表

3.烟花爆竹企业安全生产责任保险收费

标准表

附件

1非煤矿山企业安全生产责任保险收费标准

调整系数:

(一)要求企业全员参保,500人以上企业参保人数不低于60%,(小企业5人以下费率须上浮10%);

(二)企业安全标准化达标等级调整系数:

1、一级企业费率下调15%;

2、二级企业费率下调10%;

3、三级企业费率下调5%;

(三)连续参保企业无赔款优待调整系数(以风险程度确定最后总费率浮动比例):

1、企业上未发生安全事故费率下调2%;

2、企业连续两年未发生安全生产事故费率下调5%;

3、企业连续五年未发生安全生产事故费率下调10%;

4、企业上发生安全事故或连续两年发生安全生产事故费率上浮10%--20%。

注:

(二)(三)两项不重复优惠。

关于进一步推进全省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工作的指导意见 篇2

一、总体要求

1. 高度重视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工作

建立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 是我国环境资源领域一项重大的、基础性的机制创新和制度改革, 是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 将对更好地发挥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作用, 在全社会树立环境资源有价的理念, 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做好试点工作的重要意义, 妥善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制度改革创新与保持经济平稳发展、新企业与老企业、试点地区与非试点地区的关系, 把握好试点政策出台的时机、力度和节奏, 因地制宜、循序渐进推进试点工作。

2. 工作目标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积极探索建立环境成本合理负担机制和污染减排激励约束机制, 促进排污单位树立环境意识, 主动减少污染物排放, 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切实改善环境质量。到2017年, 试点地区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基本建立, 试点工作基本完成。

二、建立排污权有偿使用制度

3. 严格落实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

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是开展试点的前提。试点地区要严格按照国家确定的污染物减排要求, 将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分解到基层, 不得突破总量控制上限。试点的污染物应为国家作为约束性指标进行总量控制的污染物, 试点地区也可选择对本地区环境质量有突出影响的其他污染物开展试点。

4. 合理核定排污权

核定排污权是试点工作的基础。试点地区应于2015年底前全面完成现有排污单位排污权的初次核定, 以后原则上每5年核定一次。现有排污单位的排污权, 应根据有关法律法规标准、污染物总量控制要求、产业布局和污染物排放现状等核定。新建、改建、扩建项目的排污权, 应根据其环境影响评价结果核定。排污权以排污许可证形式予以确认。试点地区不得超过国家确定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核定排污权, 不得为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排污单位核定排污权。排污权由地方环境保护部门按污染源管理权限核定。

5. 实行排污权有偿取得

试点地区实行排污权有偿使用制度, 排污单位在缴纳使用费后获得排污权, 或通过交易获得排污权。排污单位在规定期限内对排污权拥有使用、转让和抵押等权利。对现有排污单位, 要考虑其承受能力、当地环境质量改善要求, 逐步实行排污权有偿取得。新建项目排污权和改建、扩建项目新增排污权, 原则上要以有偿方式取得。有偿取得排污权的单位, 不免除其依法缴纳排污费等相关税费的义务。

6. 规范排污权出让方式

试点地区可以采取定额出让、公开拍卖方式出让排污权。现有排污单位取得排污权, 原则上采取定额出让方式, 出让标准由试点地区价格、财政、环境保护部门根据当地污染治理成本、环境资源稀缺程度、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确定。新建项目排污权和改建、扩建项目新增排污权, 原则上通过公开拍卖方式取得, 拍卖底价可参照定额出让标准。

7. 加强排污权出让收入管理

排污权使用费由地方环境保护部门按照污染源管理权限收取, 全额缴入地方国库, 纳入地方财政预算管理。排污权出让收入统筹用于污染防治,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挤占和挪用。缴纳排污权使用费金额较大、一次性缴纳确有困难的排污单位, 可分期缴纳, 缴纳期限不得超过五年, 首次缴款不得低于应缴总额的40%。试点地区财政、审计部门要加强对排污权出让收入使用情况的监督。

三、加快推进排污权交易

8. 规范交易行为

排污权交易应在自愿、公平、有利于环境质量改善和优化环境资源配置的原则下进行。交易价格由交易双方自行确定。试点初期, 可参照排污权定额出让标准等确定交易指导价格。试点地区要严格按照《国务院关于清理整顿各类交易场所切实防范金融风险的决定》 (国发[2011]38号) 等有关规定, 规范排污权交易市场。

9. 控制交易范围

排污权交易原则上在各试点省份内进行。涉及水污染物的排污权交易仅限于在同一流域内进行。火电企业 (包括其他行业自备电厂, 不含热电联产机组供热部分) 原则上不得与其他行业企业进行涉及大气污染物的排污权交易。环境质量未达到要求的地区不得进行增加本地区污染物总量的排污权交易。工业污染源不得与农业污染源进行排污权交易。

1 0. 激活交易市场

国务院有关部门要研究制定鼓励排污权交易的财税等扶持政策。试点地区要积极支持和指导排污单位通过淘汰落后和过剩产能、清洁生产、污染治理、技术改造升级等减少污染物排放, 形成“富余排污权”参加市场交易;建立排污权储备制度, 回购排污单位“富余排污权”, 适时投放市场, 重点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科技示范等项目建设。积极探索排污权抵押融资, 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污染物减排和排污权交易。

1 1. 加强交易管理

排污权交易按照污染源管理权限由相应的地方环境保护部门负责。跨省级行政区域的排污权交易试点, 由环境保护部、财政部和发展改革委负责组织。排污权交易完成后, 交易双方应在规定时限内向地方环境保护部门报告, 并申请变更其排污许可证。

四、强化试点组织领导和服务保障

1 2. 加强组织领导

试点地区地方人民政府要加强对试点工作的组织领导, 制定具体可行的工作方案和配套政策规定, 建立协调机制, 加强能力建设, 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积极稳妥推进试点工作。财政部、环境保护部、发展改革委负责对地方人民政府的试点申请进行确认, 并加强对试点工作的指导、协调, 对排污权交易平台建设等给予适当支持, 按照各自职能分别研究制定排污权核定、使用费收取使用和交易价格等管理规定。

1 3. 提高服务质量

试点地区要及时公开排污权核定、排污权使用费收取使用、排污权拍卖及回购等情况以及当地环境质量状况、污染物总量控制要求等信息, 确保试点工作公开透明。要优化工作流程, 认真做好排污单位“富余排污权”核定、排污许可证发放变更等工作;加强部门协作配合, 积极研究制定帮扶政策, 为排污单位参与排污权交易提供便利。

1 4. 严格监督管理

排污单位应当准确计量污染物排放量, 主动向当地环境保护部门报告。重点排污单位应安装污染源自动监测装置, 与当地环境保护部门联网, 并确保装置稳定运行、数据真实有效。试点地区要强化对排污单位的监督性监测, 加大执法监管力度, 对于超排污权排放或在交易中弄虚作假的排污单位, 要依法严肃处理, 并予以曝光。

试点省份每年要向国务院报告试点工作进展情况, 其他地方可参照本意见开展试点工作。财政部、环境保护部、发展改革委要跟踪总结试点地区的经验做法, 加强政策研究, 为全面推行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奠定基础。

关于进一步推进全省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工作的指导意见 篇3

一、充分认识加强创业培训工作的重要意义

创业培训是培育劳动者创新精神、提高劳动者创业能力、实现个人发展和创造自身价值的重要途径,是激发劳动者创造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现创业带动就业的重要手段。各级人社部门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创业培训工作的重要意义,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将创业培训工作作为促进就业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措施,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政策,健全制度和机制,大力推进创业培训工作。

二、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服务就业和经济发展为导向,以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和提升劳动者创业能力为宗旨,充分调动社会各方积极性,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强化创业培训公共服务,创新创业培训模式,扩大创业培训规模,提高创业培训针对性和有效性,建立政府激励引导、社会广泛参与、劳动者自主选择的创业培训工作新机制,为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支撑。

(二)工作目标。面向有创业意愿和创业培训需求的劳动者大规模开展创业培训,大幅度提高创业培训质量,使有创业意愿和创业培训需求的劳动者都有机会获得创业培训服务,增强创业带动就业的效应,逐步建立起培训主体多元化、培训模式多样化、培训内容多层次,能够有效覆盖创业活动不同阶段的创业培训体系。

三、政策措施

(一)明确创业培训对象和内容。将具有明确创业意愿和创业培训需求、勇于投身创业实践的城乡各类劳动者作为创业培训对象,将企业家精神和素质培养、创办企业和经营管理能力训练作为创业培训的主要内容,以高校毕业生、科技人员、留学回国人员、返乡农民工、退役军人、失业人员和转岗职工等群体为重点,以组织实施专项行动计划为抓手,推动创业培训广泛开展。

(二)建立健全创业培训制度。把创业培训制度纳入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范畴。建立培训对象甄选制度,完善创业意愿识别和能力短板诊断机制。完善政府购买培训成果制度,对列入财政补贴范围的创业培训项目按购买服务的规定执行。建立健全培训主体报告制度,强化财政补贴培训项目实施主体的报告义务。健全创业培训师资管理制度,完善师资备案、评价、奖惩机制。建立健全培训绩效考评制度,对创业培训工作成效实施第三方评估。

(三)加强创业培训课程开发。以创业活动不同阶段、不同业态的知识技能需求为导向,编制创业培训大纲和技术标准,针对不同群体、不同项目的特点,开发创业培训课程和培训方式,构建多层次、模块化的创业培训课程体系。推进网络创业培训课程开发工作。以“创办和改善你的企业”(SIYB)、“创业模拟实训”等课程为基础,从已被广泛应用、学员普遍认可的创业培训课程中精选出一批精品课程,供各地优先选用。鼓励有条件的地区以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组织开发新领域、新业态的创业培训课程并实施创业培训。

(四)加强创业培训师资队伍建设。探索建立创业培训师资的职业化发展通道,建立创业指导师队伍。各地要建立创业培训师资库,完善师资登记、考核、进出机制,强化对师资能力水平考核和学员满意度评价,对师资队伍进行动态管理。制定长期师资培养计划,定期组织开展提高培训、研讨交流、观摩教学等活动,提升师资业务素质和能力水平。鼓励将社会专业人士吸纳到创业培训专家队伍中,提升创业培训专业化水平。

(五)规范创业培训机构发展。各地要对创业培训机构进行统筹规划,加强创业培训机构规范化管理,指导创业培训机构严格按照标准和要求开展创业培训,对有需求的学员提供后期辅导服务。建立健全政府购买服务机制,按照公开规范、保障质量、提升效益的原则,鼓励和引导各类优质教育培训资源投入创业培训。按照“条件公开、合理布局、平等竞争、动态管理”的原则,制定承担政府补贴培训任务的创业培训机构的基本条件和认定程序,对符合条件的创业培训机构向社会公示并登记备案。

(六)创新创业培训模式。利用各类创业培训资源,开发针对不同创业群体、不同阶段创业活动的创业培训项目。积极采取互动式教学培训方式,辅以创业实训、考察观摩、创业指导等培训方式,大力开展能力培训、知识传授、政策咨询等服务。积极探索创业培训与技能培训、创业培训与区域产业相结合的培训模式。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化实训平台等载体,试点推广“慕课”等“互联网+”创业培训新模式,大规模开展开放式在线培训。加强远程公益创业培训,提升基层创业人员创业能力。研究探索通过“创业券…‘创新券”等方式对创业者提供创业培训服务。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和技能就业行动,鼓励高等院校、职业院校、技工院校学生在校期间开展“试创业”实践活动和电子商务培训活动,并将其纳入创业培训政策支持范围。组织开展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三年行动计划,大力推进返乡农民工等人员创业培训工作。

(七)强化创业服务。推进创业指导、创业培训和创业服务的有效衔接、统筹发展。完善公共创业服务功能,健全开业指导、创业孵化、项目推介、咨询指导、创业融资、人事代理相结合的创业服务体系。以创业培训师资队伍为基础,吸纳具有企业管理专业背景和创业实践经验的企业家、专家教授以及熟悉经济发展和创业政策的相关部门人员,共同推进创业服务工作。加快创业培训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开展培训档案管理、培训流程监督、培训效果评估、师资库管理、培训资金管理等工作,并与创业培训技术服务平台链接,实现数据、信息、资源联通共享。

四、加强组织领导

(一)健全工作机制。各地人社部门要深入贯彻国务院要求,推动建立在政府统一领导下,人社部门统筹协调,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工、青、妇等人民团体广泛参与的创业培训工作机制。各地人社部门要认真履行工作职责,根据本地实际科学规划,制定专项行动计划并抓好组织实施,加强工作组织指导,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扎实有效地推进创业培训工作。

(二)加大资金投入。劳动者参加创业培训并取得培训合格证书,实现创业或就业的,按规定享受政府创业培训补贴。各地人社部门要根据培训需求和经济发展水平,会同有关部门科学合理确定培训补贴标准,创业培训补贴从就业专项资金中列支。要加大资金投入,大力推动创业培训开展。有条件的地区要安排工作经费,对师资培训、管理人员培训、管理平台开发等基础工作给予支持。严格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确保资金使用安全。

(三)加强绩效评估。要结合就业信息化整体工作进展,将创业培训后创业情况与就业数据相对照,将创业培训计划执行情况、创业成功率、新办企业吸纳就业情况等作为评价创业培训工作的重要指标,大力开展创业培训工作绩效评估工作。对工作开展较好的创业培训机构,要在政策和经费上给予倾斜。

(四)注重舆论宣传。各级人社部门和培训机构要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做好创业培训工作的宣传。通过举办创业训练营、创业创新大赛、创业项目展示推介等活动,宣传创业培训,树立创业典型,建立激励机制,从而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参与创业的良好氛围。

(来源: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网站)

关于进一步推进全省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工作的指导意见 篇4

进社区工作的指导意见

民发〔2008〕25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民政厅(局),计划单列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民政局: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中央纪委第二次全会精神,按照中共中央《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以下简称《实施纲要》)的要求,充分发挥社区在传播、弘扬廉政文化中的积极作用,促进廉政文化建设,现就进一步推进廉政文化进社区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推进廉政文化进社区工作的重要意义

廉政文化进社区是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和谐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深入开展反腐倡廉建设的重要环节,是发展基层民主政治的内在要求。近年来,各地社区在当地党委、政府的统一安排部署下,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积极宣传、弘扬廉政文化,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实践证明,推进廉政文化进社区,有利于发挥社区在反腐倡廉建设中的基础阵地作用,推动社区各项工作健康发展;有利于加强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建设,增强社区组织的凝聚力;有利于培养和增强广大居民的反腐倡廉意识,提高群众参与的积极性;有利于对党员和干部工作八小时以外的监督,促进廉洁自律建设;有利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树立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各级民政部门要从践行党的十七大精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反腐倡廉建设的高度,进一步提高对廉政文化进社区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做好廉政文化进社区工作的自觉性,把这项事关和谐社区建设的重要工作抓紧抓好。

二、推进廉政文化进社区工作的基本原则和目标要求

廉政文化进社区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促进和谐社区建设为主题,以推进群众性的反腐倡廉宣传教育为重点,以开展社区文化活动为载体,与社区各项工作紧密结合,扎实推进社区廉政文化建设。

推进廉政文化进社区,要坚持统一部署、资源整合,把廉政文化进社区纳入和谐社区建设总体布局中,统一部署,相互促进,充分利用社区宣传教育资源,结合街道、社区实际开展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实效,社区廉政文化建设要着眼于提高居民的政治素质和思想境界,增强居民的廉洁意识、崇廉意识和助廉意识,做到以德感人、以情动人、以理服人;要坚持依靠社区居民力量、发挥群众作用,建立社区居民参与机制,紧紧依靠社区居民,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积极营造崇尚廉洁、文明向上的社会氛围,使廉洁理念真正成为全社会的共识;要坚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按照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要求,依托社区优势,突出本地特色,从能办到的事情入手,创新载体,以灵活多样的形式增强廉政文化建设的吸引力、渗透力和感染力,力戒形式主义,避免铺张浪费;要坚持廉政文化建设与社区建设相结合、促进社区健康发展,以清正廉洁作风服务居民,及时公开与居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政策、制度和有关事务,坚决纠正侵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维护社区居民的切身利益,积极推进和谐社区建设。

经过努力,到2012年,廉政文化进社区的工作机制基本健全,社区廉政文化建设的内容、载体和形式日趋丰富,社区廉政文化活动蓬勃开展,社区民主管理制度基本建立,廉政文化深入社区居民心中,为营造清正廉洁的社会氛围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

三、推进廉政文化进社区工作的主要任务

(一)加强社区宣传教育,扩大党和政府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的影响力。要利用社区图书室、党员活动室、公开栏、宣传栏、公开信、宣传标语、居民论坛和社区网站等各类社区服务设施和条件,建立起覆盖社区党员、社区居民、外来人员等群体的社区廉政文化宣传教育阵地,重点宣传党和政府有关廉政建设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宣传反腐倡廉建设的要求,宣传“为民、务实、清廉”的先进典型。要以社区居民为对象,开展反腐倡廉主题教育活功;要以党员干部家庭为对象,开展“家庭共筑防腐墙”的家庭助廉主题活动;要以青少年学生为对象,开展“敬廉崇洁”为主题的爱廉教育活动;要以驻社区的企业为对象,开展“廉洁诚信、依法经营”为主题的自律教育活动。通过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和主题教育,让党和政府有关廉政建设的方针政策在社区扎根,把廉政文化植根于社区建设之中。

(二)积极开展社区文化活动,努力营造廉政文化建设的浓厚氛围。要利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家书屋”、“万家社区图书室援建和万家社区读书活动”,广泛开展社区反腐倡廉文化宣传活动。要将反腐倡廉文化活动进社区纳入社区文化活动计划之中,结合和谐社区建设工作,开展灵活多样、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廉政文化活动,使社区居民广泛参与到廉政文化建设中来。要利用社区文化资源,组织社区居民自编自导自演各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广泛宣传、普及廉政文化。要利用社区文体活动场所和阵地,举办以“尊廉崇洁”为主题的晚会、歌咏会、演讲会、邻居节、电影夜市等,努力营造“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社会氛围。要结合社区居民的思想实际,探索多种廉政文化宣传教育主题活动,如开设廉政文化课堂、主题演讲会、书画展览、专场演出、文化长廊、警示格言、网上论坛等,让廉政文化深入居民的日常生活,植根于群众心里。要利用社区人文资源,定期或不定期地邀请社区老党员、老干部、先进模范人物、驻区院校专家教授和专业人士给社区党员、群众宣讲反腐倡廉形势和相关政策,增强社区居民反腐倡廉意识、促进人人崇尚廉洁社会风尚的形成。

(三)强化社区民主监督,切实提高社区成员中党员领导干部及社区工作者的廉洁自律意识。要结合社区实际,探索对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实施工作八小时以外的有效监督方法和途径。社区居委会要组织召开党员干部家属座谈会,提醒家属把好“家门”,树立良好的“家风”,协助做好监督工作。要结合日常培训、学习等,加强社区工作队伍的廉政文化教育,提高他们防腐拒变的能力。要注重发挥社区党员的表率作用,引导社区在职党员发挥特长,激励他们在社区廉政文化建设中起模范带头作用。要发挥社区志愿者作用,倡导社区党员、群众担任廉政义务监督员和宣传员,协助开展廉政文化宣传教育活动。

(四)健全社区民主管理制度,探索建立社区廉政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要健全民主选举及聘用制度,把好社区工作队伍的入门关,建设一支廉洁守法、居民信得过、能为居民办事的社区工作者队伍。要结合社区实际,制定行之有效的社区反腐倡廉建设制度,把廉政文化建设的内容纳入居民公约之中。要建立和完善方便群众办事的服务承诺制度,搞好社区服务站建设和管理,简化办事程序和环节,实行“一站式”窗口服务。要完善居民会议制度,规范民主决策程序,健全公开办事制度,确保在社区物品购置、扶贫救灾款物发放、低保家庭申报确认、廉租房分配等重大事项的处理中,做到公开、公正、透明。要在方便居民群众观看的地方设立固定的居务公开栏,有条件的社区也可以同时通过社区网站、社区论坛等其他形式公开居务事项,切实保障社区居民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四、切实加强对廉政文化进社区工作的组织领导。《实施纲要》明确指出:“大力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积极推动廉政文化进社区、家庭、学校、企业和农村。社区组织要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廉政文化创建活动。”因此,积极推动廉政文化进社区是各级民政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必须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民政部成立廉政文化进社区工作领导小组,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司为牵头单位,部机关有关司(局)共同参与。各地民政部门也要有相应的机构和人员承担此项工作,同时,要积极争取当地党委和政府的支持,紧密配合纪检监察机关,研究制定推进廉政文化进社区的工作方案,并精心组织实施。要把廉政文化进社区工作纳入和谐社区建设的总体规划,纳入和谐社区示范单位创建活动,与社区其他工作一同部署安排、一同检查考核。要抓好廉政文化进社区的试点工作,精心培育社区廉政文化建设的先进典型,探索和总结廉政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和方法。要建立社区廉政文化建设的考核评估和激励机制,对优秀项目、活动及时进行奖励,扎扎实实地推进廉政文化进社区工作。

关于进一步推进全省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工作的指导意见 篇5

沪国资委综合[2012]43号

市国资委关于进一步做好2012年安全生产工作的指导意见

各委管单位:

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运行安全和生产安全、着力强化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工作的总体要求和部署,2012年市国资委将按照“绷紧弦、找差距、抓落实”的总体工作思路,进一步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和安全生产各项保障措施,强化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厂房场所出租整治,积极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确保2012年安全生产工作有序推进、安全生产形势平稳可控,为实现上海城市安全运行,推动国资深化改革、国企加快发展提供基础保障。现就进一步做好2012年安全生产工作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全面学习贯彻《上海市安全生产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强化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

《条例》为做好2012年及今后的安全生产工作明确了重点,指明了方向,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是各单位开展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依据和抓手。各单位要将学习贯彻《条例》作为全年工作重点,认真学习宣传,准确把握《条例》的核心内容和精神实质,充分认识安全生产工作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的科学理念;主要领导要率先垂范,认真领悟《条例》的具体内涵,完善工作思路、强化工作措施,确保全面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要结合企业实际,制定相应的学习贯彻《条例》的计划,深入开展专题宣讲、知识竞赛等活动,力争从企业主要领导、中层管理干部到现场作业人员等全面掌握《条例》,确保《条例》贯彻执行到位,进一步夯实和强化企业安全生产监管体系。

二、进一步强化目标考核和责任追究,落实“一岗双责制”

按照市国资委与各单位签订的2012年《上海市国资委系统安全生产工作责任书》要求,各单位要逐层分解目标,明确责任要求,层层落实责任,切实做到安全生产责任落地,实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覆盖;要按照“一岗双责制”要求,健全和强化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对所有党政领导班子、各个职能部门和相关领导干部增加和细化安全生产责任内容,落实考核要求,建立安全生产工作警示和约谈制度,对工作不力导致安全生产责任事故的,要严肃追究相关领导人员责任。

三、进一步加强隐患排查,确保挂牌督办项目按时完成 各单位要切实落实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和防控的主体责任,建立健全事故隐患排查、评估、报告、治理、建档、监控、资金保障、效果评价、奖惩等相关制度,使隐患排查治理形成闭环管理。要结合自身行业特点,深入开展以道路交通、消防安全、建筑施工、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人员密集场所、管线设施、特种设备等行业和领域为重点的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加大日常安全生产检查力度,将检查重心落实到基层,落实到生产一线。对于检查中发现的重大隐患和难点问题,要及时上报并组织开展专项整治,确保隐患彻底清除;安全生产检查要做到全年有计划并按计划实施,隐患排查记录到位、整改到位。要增加暗访和飞行检查的比例,逐步建立健全企业隐患排查治理长效机制。

相关单位要坚决按照时间节点,完成市安委会挂牌督办的整治项目。其中申能集团要完成地下煤气管线重大隐患整治,临港集团和工业开发区公司要完成北方商城消防安全重大隐患整治工作。

四、进一步加强厂房场所出租整治,不断巩固整治成果

各单位要以更严格的措施和更有力的手段,深入推进厂房场所出租整治,重点解决历史遗留的难点问题,严防“三合一”、层层转租、违章搭建等现象回潮;要加快厂房场所出租低端业态的调整退出,主动加强与相关区县沟通,积极探索条块联动、企业与政府部门联动,充分利用区县区域功能定位调整优化的机遇,推动出租业态从低端向高端的转换。要探索、总结、推广和完善集中管理的有效方式和先进经验,抓出新的亮点,树立新的典型,不断巩固厂房场所出租整治的成果。

五、全力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确保实现创建目标

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创建是2012年安全生产的重点工作,各单位要认真对照国家安监总局2013年规模以上企业全部达标、2015年规模以下企业全部达标的要求,结合行业和企业实际,全面启动达标创建工作。要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典型引路、全面推进”的原则,制定本单位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具体实施方案,明确创建工作目标任务、实施步骤、时间节点和责任人。各单位要设立领导小组及工作机构,落实专门人员及专项资金,加强达标创建工作动态监督、目标考核和示范引导,做到成熟一批、申请一批、评审一批、合格一批、引导推动一批,确保整个达标创建工作组织到位、管理到位、责任到位、考核到位,有序有效、扎实滚动推进。

2012年4月15日前,各集团向市国资委上报本单位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具体实施方案;6月30日以前,要开展基础知识、相关法规和标准、操作细则、达标基本要素、职工岗位和专业达标要求、达标申报和评审程序的宣传、培训工作;年底以前,要完成一批规模以上企业达标申报工作。

六、进一步强化重点领域管控和安全生产保障能力,确保不发生重特大事故 要加强危险化学品安全管控。相关单位要以落实市政府危险化学品监管工作方案为主线,继续强化危险化学品各环节管控,特别要加强关停企业空置厂房的监管,严禁违法违规出租。华谊集团要按照市安委办要求,在2012年底前完成非工业区内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企业布局调整工作。

要进一步规范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涉及建筑施工的相关单位要加大力度整顿规范建筑市场,规范企业生产经营行为;要加大专项投入,加快推行先进适用的安全技术装备,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建立和完善动态监控及预警预报体系,对工程项目定期进行安全隐患和风险排查分析,及时解决安全生产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

要加强交通安全管理。相关单位要切实落实交通安全主体责任,完善交通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对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客运车辆、渣土车、集装箱卡车等重点车辆的管控,加强公交车的安全防范,加强对码头、长途客运站安全工作的督导检查,加强运输经营者市场准入、车辆技术状况、驾驶人员从业资格的安全监管。

要加大管线设施保护力度,加强燃气安全管理。申能集团要加大管线设施保护力度,加快推进对各类管线重大安全隐患的专项整治,加快老旧管网更新改造,加强燃气运输、储存、充装、经营、使用环节的安全监管,规范燃气企业的安全管理。

要加强消防安全专项检查和烟花爆竹管控力度。相关单位要加强购物中心、大卖场、车站码头空港、宾馆饭店、旅游景点、地下空间等人员密集场所的消防检查,完善各类应急预案,加强应急逃生演练;要严格落实烟花爆竹管控责任和措施,自觉加强烟花爆竹储存、运输过程各环节隐患的自查自纠,严禁非法违法储存、运输和经营烟花爆竹,确保烟花爆竹始终处于安全受控状态。

要进一步提升安全生产保障能力。各单位要加大安全生产高科技手段和先进装备的投入,进一步推进和完善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全面改善安全生产基础条件,形成“制度+科技”的安全生产保障体系,进一步提升安全生产保障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要以强化安全意识、提高安全素质、提升岗位技能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尤其是要严格企业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特种岗位和作业人员、农民工的培训考核,确保考核合格持证上岗;条件许可的单位要针对行业安全生产特点,聘请事业心强、懂专业、讲原则的同志,组建专家检查队伍。

七、加强安全生产和重大突发情况信息报送 各单位要充分发挥安全生产信息化系统的作用,加强安全生产情况沟通和信息报送,全面掌握面上企业安全生产各方面的动态情况,尤其要切实做好有关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社会危害和危及公共安全的重大突发情况的信息报送工作,做好具体应急处置工作。凡发生人员伤亡或造成较大社会影响事故的,各单位必须按照“快报事实,慎报原因”原则以及《条例》的规定,在向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和专项监管部门报告的同时上报市国资委。凡迟报、漏报、瞒报事故的单位,市国资委将予以通报批评,并严肃追究有关领导人员责任。

市国资委将加强对各单位安全生产重点工作的专项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突出问题将予以通报;对工作不力或监管不力导致各类安全事故的,市国资委将按照相关规定严肃追究有关领导人员责任。

关于进一步推进全省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工作的指导意见 篇6

财预〔2008〕390 号

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国务院令第492号),加强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保障公民对财政预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促进依法理财、民主理财,推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结合财政预算管理实际,现就进一步推进财政预算信息公开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财政预算信息公开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财政预算信息公开的指导思想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提高财政预算的公开性和透明度,保障人民群众依法参加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促进政府财政行为的程序化、规范化、法治化。财政预算信息公开应当遵循的原则是: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内容真实准确,清晰易懂;统筹规划,分步骤、分层次、分内容积极稳妥地推进。

二、财政预算信息公开的主要内容和方式

财政预算信息是财政政务信息的重要内容,具体包括预算管理体制、预算分配政策、预算编制程序等预算管理制度,以及预算收支安排、预算执行、预算调整和决算等预算管理信息。中央各部门和地方各级财政部门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

开条例》的要求,加大财政预算信息的主动公开力度。在此基础上,重点公开政府预算、部门预算、预算执行以及财政转移支付等内容。

(一)政府预算。要逐步细化、规范和完善报送同级人民代表大会(以下简称人大)审批的政府预算体系。2009年,中央政府预算的重点支出要按政府支出功能分类的“款”级科目列示。地方财政也要争取在2009年将报送人大审批的政府预算主要收支按“款”级科目细化,条件不成熟的地方,可先对政府预算的重点支出按“款”级科目细化。在目前向人大报送审批一般预算收支、政府性基金预算收支的基础上,逐步拓展到报送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收支等。人大审议通过的政府预算收支和预算报告要及时向社会公布。

(二)部门预算。2009年,中央财政要继续扩大向人大报送部门预算的范围,除个别涉密程度较高的部门外,最终实现将中央一级预算单位的部门预算全部报送人大审批。地方财政也要扩大向人大报送部门预算的范围和数量。省级和地市级财政2009年报送人大审查的部门预算要基本涵盖政府组成部门及直属机构,并逐步扩大到一级预算单位。县级财政也要积极推进向人大报送部门预算的工作。各部门作为部门预算编制和执行的责任主体,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若干问题的意见》(国办发[2008]36号)的要求,认真研究本部门预算公开的方式、范围、内容和形式,加强涉密信息的管理,积极稳妥做好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依申请公开部门预算信息的答复工作。

(三)预算执行。要及时、准确地向社会公布政府财政收支预算执行和决算情况。财政部门要及时通过政府门户网站或新闻媒体等发布月度(季度)财政收支情况,公布内容包括月度数字、累计数字及简要分析和说明。终了后,要及时向社会公布人大审议通过的预算执行情况和决算报告,并向政府门户网站、年鉴、杂志等有关方面提供决算的相关数据、文字和图表资料。

(四)财政转移支付。要不断完善一般性转移支付办法,加快形成统一规范透明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2009年,中央财政在公开一般性转移支付办法的同时,要重点研究完善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支出标准体系和支出成本差异体系,科学量化各地支出需求。并在进一步规范完善一般性转移支付测算内容、口径、技术方法的基础上,适时向社会公开一般性转移支付的数据来源、测算办法和分配结果;研究出台《财政转移支付暂行条例》,建立健全转移支付规范化、透明化的法制框架。地方财政要提高转移支付预算编报的完整性,按照《财政部关于印发〈地方政府向本级人大报告预、决算草案和预算执行情况的指导性意见〉的通知》(财预[2005]454号)和《财政部关于地方政府向本级人大报告预、决算草案和预算执行情况的补充通知》(财预[2006]457号)的要求,全面反映本级预算情况。要进一步完善省对下转移支付办法,探索建立向人大报送分地区、分项目的转移支付预算安排的新机制。

要进一步提高专项转移支付的预算安排、分配以及执行效果的透明度。2009年,中央财政要重点公开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三农”、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重大专项转移支付的资金管理办法和相关政策;下一步,要适时主动向社会公开除涉密项目外的专项转移支付的资金管理办法和分配结果。要逐渐建立和完善对重点专项转移支付的绩效考评制度。地方财政特别是县乡财政要选择一些与人民群众有直接利益关系、社会公众能感受得到的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资金、城乡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直补资金、救灾扶贫资金等作为重点内容向社会公开,向直接受益对象、受益群体公开。重点公开资金补助(或救助)标准、分配依据、分配结果以及考核反馈等,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和评价。各级财政部门要根据政府信息公开的要求,结合推进财政政务公开工作,按照规定的工作程序,依托“金财工程”,通过政府门户网站、报刊、广播、电视等公共媒体,以及新闻发布会、政府公告等便于公众获取信息的方式,做到经常性工作长期公开,阶段性工作逐段公开,临时性工作随时公开,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事项及时公开,逐步建立起完善的财政预算信息披露制度。

三、财政预算信息公开工作的要求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财政预算信息公开是一项政治性、政策性和技术性很强的系统工程。要充分认识财政预算信息公开的重大意义,加强领导,周密部署,统筹安排,不断推动财政预算信息公开工作向纵深发展。

(二)积极沟通,做好协调。财政预算信息公开涉及到方方面面,要主动加强与人大、审计及预算部门的沟通,积极做好协调工作,争取各方面的理解、支持与配合。

(三)强化监督,确保落实。要及时掌握工作落实情况,收集反馈意见,加强监督检查,完善相关措施,确保财政预算信息公开工作落到实处,并取得预期成效。

关于进一步推进全省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工作的指导意见 篇7

根本目的:改善民生

(一)

2007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中就提到了要进行住房改造。为此, 2007年以来, 在国家系列相关政策的支持下, 全国各地已经率先推进了各地国有工矿棚户区的改造计划, 一些地区还同时推进林区、垦区、工矿棚户区改造以及游牧民定居工程等等。

那么, 国家为何此时出台《意见》?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齐骥表示, 2009年以来,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有关部门对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情况进行了调研。

调查结果显示, 现在全国各类棚户区包括城市、林区、垦区、煤矿和其他国有工矿棚户区居民还有1100多万户, 其中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有860多万户。这些棚户区居民的居住条件非常差, 居住环境恶劣, 房屋结构比较简单, 使用功能不全, 尤其是基础设施比较差, 亟待改善。

他说, 这是《意见》出台的一个大的背景。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房保障司司长侯浙珉则表示, 推进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的改造, 包括其他各类棚户区的改造, 首先最重要的意义就是改善民生, 解决居民的居住安全问题, 改善居住环境。这是《意见》出台的最根本目的。

(二)

《意见》的第一条明确指出, “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是改善民生的重大举措。”同时, 《意见》认为, “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是完善城市功能的客观要求。”

对此, 侯浙珉表示, 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的改造对建设集约型城市有重要的意义, 对保证城市化和城市的承载能力有很重要的意义。

他说, 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的改造在扩大投资的同时, 通过安置房的配售, 还能扩大住房的消费, 对相关产业都有重要的拉动作用。所以, 总的来说, 推进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有利于稳定人心、稳定社会、稳定经济、促进发展。

侯浙珉的这个观点, 在《意见》中显露无遗。《意见》指出, “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是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可以带动社会投资, 促进居民消费, 扩大社会就业……是扩内需、惠民生、保稳定的重要结合点。”

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相关人士介绍, 实施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还可以增加中低价位、中小户型的普通商品房的供应, 调整并改善住房供应结构, 缓解供求矛盾, 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总体要求:3到5年基本完成

日前, 温家宝总理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就房价问题表示, 政府应该做的“第一件事情, 就是要加大安居工程的建设力度, 加快棚户区的改造。”

所以, 《意见》在第二部分关于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的总体要求中就十分明确地指出, “力争从2009年开始, 结合开展保障性住房建设, 用5年时间基本完成集中成片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 有条件的地区争取用3年时间基本完成, 特别应加快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 使棚户区群众的居住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而国务院办公厅之后出台的《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 (以下简称《通知》) 中指出, “力争到2012年末, 基本解决1540万户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各地要通过城市棚户区改造……着力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

侯浙珉说, 按照《通知》的要求, 总体上到2012年要解决1540万户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 其中就包括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居民。他说, 各类棚户区的改造主要解决部分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

改造原则:充分尊重群众意愿

(一)

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居民中低收入家庭比例高, 特别是下岗失业、退休职工比较集中, 群众要求改造的呼声强烈。在推进棚户区改造过程中, 充分尊重群众意愿显得尤为重要。

在当前我国城市发展的过程中, 拆迁成为热门话题, 暴力拆迁的现象不断曝出, 为此, 《意见》指出, “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项目的确定和安置补偿方案的制订, 要充分尊重群众意愿”, “严格执行城市房屋拆迁等有关法律法规”, 做到“以人为本, 依法拆迁。”

那么, 目前在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中, 安置补偿方案是什么?

《意见》指出, 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过程中, 被拆迁人自愿选择补偿方式, 既可以实行实物安置, 又可以是货币补偿。中央对地方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的补助主要是针对棚户区改造项目, 而不是具体针对棚户区改造中的拆迁居民。因此, 对于棚户区改造中的安置居民来说, 将间接享受中央补助资金的支持。同时, 符合当地政府规定的住房保障条件的被拆迁人, 通过相应保障方式优先安排。

据介绍, 按照《意见》要求, 各地将在保护被拆迁人利益的前提下, 按国家有关规定制定具体安置补偿办法。

(二)

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是改善民生的重大工程, 既要保证一定的时间进度, 又不能脱离实际盲目追求进度。

在《意见》中, 从全局来看, 要求力争从2009年开始, 结合开展保障性住房建设, 用3到5年左右时间基本完成集中成片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

具体到对地方的要求, 《意见》则提出要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政府财政能力, 结合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保障性住房建设规划, 合理确定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的目标任务。

为此, 《意见》特别提出, 要“区分轻重缓急, 优先安排连片规模较大、住房条件困难、安全隐患严重、群众要求迫切的项目, 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实施。”有基层干部表示, 这样的安排体现了在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过程中, 既要尽力而为, 又要量力而行。

(三)

为保证改造工作的有序推进, 《意见》要求, 政府在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中要发挥组织引导作用, 注重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充分调动企业和棚户区居民的积极性, 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

同时, 为了防止借改造之名盲目大拆大建, 《意见》明确要求, 坚持整治、保护与改造相结合, 严格界定改造范围。对可整治的旧住宅区和规划保留的建筑, 主要进行房屋维修、配套设施和无障碍设施完善、环境整治和建筑节能改造。要重视维护城市传统风貌特色, 切实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 严禁大拆大建。

在“基本原则”中, 《意见》要求节约用地。

谈到节约用地, 国土资源部利用司地用处处长王薇说, 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要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道路。

“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是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的现实选择。”王薇指出, 我国人多地少, 耕地资源稀缺, 当前又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时期, 在这一背景下, 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坚持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既有现实意义也有长远意义。

她说, 如果说我们过去的用地观念主要着眼于占新地, 那么我们现在必须转变观念, 在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中着眼于存量挖潜, 提高现有建设用地效率。只有这样, 才能落实好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的任务。

资金保障:多渠道筹措资金

加快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的资金如何筹措?《意见》规定, 要采取中央补助、银行贷款、企业支持、群众自筹、市场开发等办法多渠道筹集资金。

(一)

《意见》指出, “中央采取适当方式, 对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给予资金支持。”财政部综合司副司长陈怡芳表示, 财政部对此高度重视, 在安排2010年中央政府公共投资预算建议数时, 考虑了支持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的因素, 将从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一定的资金支持地方推进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

陈怡芳说, 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主要是市 (县) 人民政府的职责, 因此, 除中央采取适当方式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外,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也要积极筹措资金支持这项工作。

按照《意见》的要求,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支持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的资金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 省级人民政府要采取以奖代补方式, 按照多干多补、少干少补的原则分配补助资金, 对本地区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工作干得好、干得多的市 (县) 给予更多的资金奖励和倾斜, 鼓励市 (县) 人民政府积极推进棚户区改造工作。

二是, 市 (县) 人民政府按照国家的规定, 安排好棚户区改造的相关资金。城市棚户区改造是城市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目前, 市 (县) 人民政府可以用于城市建设的资金来源, 主要包括城市维护建设税、城镇公用事业附加、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等, 因此, 市 (县) 人民政府可以从上述资金来源渠道中安排资金支持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

陈怡芳说, 具体如何安排, 安排多少, 应当根据当地的城市建设资金总体情况, 相关资金来源以及棚户区改造的资金需要等等, 按照统筹兼顾的原则, 通过市 (县) 财政预算来统筹安排。

三是, 在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当中配套建设廉租住房的, 可以使用各级人民政府安排的廉租住房建设资金。

据陈怡芳介绍, 目前居住在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当中的居民, 有相当一部分属于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 符合当地廉租住房的保障条件。为切实解决好这部分居民的住房困难问题, 国家鼓励在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当中配建部分廉租住房。对于在棚户区改造当中配建廉租住房的, 不仅可以使用市 (县) 人民政府安排的廉租住房建设资金, 也可以使用中央和省级安排的廉租住房补助资金。

(二)

为切实加快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的改造步伐, 为改造工作提供资金支持, 《意见》指出, 要鼓励金融机构向符合贷款条件的改造项目提供贷款。

对于《意见》的这一规定,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市场司副司长霍颖励说, 关于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的改造问题, 实际上从2005年开始, 中国人民银行就鼓励和支持有关银行, 比如像国家开发银行, 加大有关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的支持力度, 并且在改造建设和贷款的风险管理以及融资的机制创新等方面作了一些非常有益的探索, 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切实可行的运行机制。

据霍颖励介绍, 截至2009年12月末, 国家开发银行向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发放贷款680亿元, 从2005年起, 累计发放贷款997亿元。

霍颖励说, 为进一步推进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 中国人民银行会进一步加强窗口指导, 积极引导和鼓励商业银行向符合规定的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项目发放贷款。

他说, 因为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涉及到的一部分的商业性开发, 还有相应的经济适用住房的建设和廉租住房的建设问题, 现有的规章制度方面都是配套的, 也希望金融机构按照现有的政策来继续予以相关支持。

同时, 《意见》指出, 鼓励采取共建的方式改造国有工矿棚户区, 并鼓励积极引导社会资金的投入。

政策保障:享受税费优惠

《意见》在“政策措施”中指出, 要“加大税费政策支持力度”。

对此, 财政部部长助理王保安说, 支持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项目是财政惠民政策涉及的一个主要取向。在这个政策的设计过程中, 至少包括了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 是对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的安置住房免税。一是免征土地使用税;二是免征土地增值税;三是免征印花税;四是减征契税, 对个人购买经济适用住房的减按1%征收契税。

第二个层次, 就是对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中的安置住房项目免收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 包括免收防空地下室异地建设费、白蚁防治费等行政事业性收费, 免收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城市教育附加、地方教育附加等政府性基金。

第三个层次, 是作为政府对于棚户区改造中的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住房用地实行划拨供应, 免收土地出让金。

王保安表示, 以上三个层次的财税政策对促进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的改造支持力度非常大, 体现了对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政策倾斜。

财政部税政司副司长王晓华表示, 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执行经济适用房的税收政策, 具体可享受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契税、印花税的减免, 而具体的操作文件财政部正在会同有关部门抓紧制定。

据王晓华介绍, 国家目前对经济适用房一共给予了五项政策。

第一项政策是, 经济适用房建设用地免征城镇土地使用税。开发商在商品住房项目中配套建造经济适用房, 可以按照经济适用住房建筑面积占总建筑面积的比例, 免征城镇土地使用税。

第二项政策是, 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其他组织转让旧房作为经济适用房房源的, 如果增值率不超过20%, 可以免征土地增值税。

第三项政策是, 对经济适用房经营管理单位与经济适用房相关的印花税以及个人购买经济适用房涉及的印花税予以免征。

第四项政策是, 对经济适用房经营管理单位回购经济适用房继续作为经济适用房房源的免征契税。

第五项政策是, 个人购买经济适用房, 契税的法定税率是3%—5%, 可以减按1%征收契税。当然, 这里的经济适用房是在国家规定的标准内的, 也就是说单套建筑面积控制在60平米左右, 如果面积超过90平米的, 契税减半征收 (1.5%—2.5%) 。

王晓华说, 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毕竟和经济适用房的建设不完全一样, 有关部门在制定操作文件时会充分考虑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的特点。

土地保障:土地供应优先安排

《意见》指出, 在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过程中, 安置住房用地要纳入当地土地供应计划优先安排。

那么, 根据《意见》要求, 国土资源部在支持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用地供应上将采取哪些措施?

王薇介绍说, 一是严格界定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的内涵, 防止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和旧城改造混淆, 脱离实际, 盲目扩大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范围;要把有限的资金切实用于改造急需改造的区域。

二是规划先行, 充分发挥规划的龙头及导向作用。首先, 要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和村庄、集镇规划, 以及编制好的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专项规划, 复核审定各地块的使用条件;其次, 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和村庄、集镇规划之间的衔接, 只有相互衔接, 才能使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工作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规划一经确定必须严格执行, 实行有效管理。

三是落实土地供应政策, 规范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的建设用地供应。首先, 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用地应该优先安排, 简化行政审批流程, 加大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用地的支持力度。目前, 国土资源部对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涉及的安置住房中的经济适用房和廉租住房用地以划拨方式供应。在《国有建设用地划拨决定书》中应该明确规定住房套型建筑面积、项目开竣工时间等。对于配套建设的商业服务等经营性用地必须以招标、拍卖、挂牌等方式供应。

四是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总量, 盘活存量土地。政府只有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总量才能保证正常的土地供求关系, 才能发挥市场配置土地资源的基础作用。首先要控制的是耕地转用的总量。在这里面需要强调的是, 棚户区改造中不能盲目追求提升土地资产价值而将棚户区改造的居民迁至城外。政府可以通过完善收购储备等手段, 把握市场的节奏, 适时调控, 储备土地出让前应处理好土地的产权等一系列法律关系, 完成必要的前期开发。经过前期开发的土地再由县 (市) 人民政府供应, 同时要缩短土地开发周期, 防止形成新的闲置土地。

五是要调整土地利用结构, 增加保障性住房用地的供应。在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中要优化用地结构, 与保障性住房建设布局相衔接, 在安置原有住户的基础上, 结余的土地更多的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设。

组织保障:落实各方责任

除了具体的政策措施以外, 记者注意到, 《意见》此次对改造的组织落实提出了一些要求:

——要求落实地方政府的责任, 要求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对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工作加强保障, 省级人民政府对省级的工矿棚户区负总责, 市、县人民政府是责任主体;

——要求包括国务院保障性安居工程协调小组和各个单位之间、地方之间、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之间都要加强协调和密切配合;

——要求编制好规划, 各地方政府要将工矿棚户区改造、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建设结合起来, 编制好改造规划和年度计划, 因地制宜制定项目实施方案;

——要求确保质量, 加强规划设计, 确保质量及施工安全, 要求单位严格执行建设规划, 要保证基本的居住功能完善;

——要求省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及相关部门加强监督检查工作, 国务院有关部门也要加强对规划实施、资金使用、施工安全和工程质量等方面的监督检查, 对于出现问题的地区要通报批评、限期整改。

同时, 《意见》要求, 正在实施的国有林区、垦区和中央下放地方煤矿棚户区改造, 按现有政策继续推进。

对于以上要求, 侯浙珉重点强调,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也有相关的规划和计划, 在做好实施规划编制工作的同时, 更重要的是要确保施工安全。他说, 今年和明年是保障性安居工程投资的高峰期, 更要加强工程质量方面的监督。

关于进一步推进全省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工作的指导意见 篇8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要求,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适应推进新型城镇化需要,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落实放宽户口迁移政策。统筹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统筹户籍制度改革和相关经济社会领域改革,合理引导农业人口有序向城镇转移,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二)基本原则。

——坚持积极稳妥、规范有序。立足基本国情,积极稳妥推进,优先解决存量,有序引导增量,合理引导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的预期和选择。

——坚持以人为本、尊重群众意愿。尊重城乡居民自主定居意愿,依法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及其他常住人口合法权益,不得采取强迫做法办理落户。

——坚持因地制宜、区别对待。充分考虑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能力,实施差别化落户政策。

——坚持统筹配套、提供基本保障。统筹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扩大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住房保障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面。

(三)发展目标。进一步调整户口迁移政策,统一城乡户口登记制度,全面实施居住证制度,加快建设和共享国家人口基础信息库,稳步推进义务教育、就业服务、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全部常住人口。到2020年,基本建立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有效支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依法保障公民权利,以人为本、科学高效、规范有序的新型户籍制度,努力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

二、进一步调整户口迁移政策

(四)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在县级市市区、县人民政府驻地镇和其他建制镇有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的人员,本人及其共同居住生活的配偶、未成年子女、父母等,可以在当地申请登记常住户口。

(五)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在城区人口50万至100万的城市合法稳定就业并有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同时按照国家规定参加城镇社会保险达到一定年限的人员,本人及其共同居住生活的配偶、未成年子女、父母等,可以在当地申请登记常住户口。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压力小的地方,可以参照建制镇和小城市标准,全面放开落户限制;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压力大的地方,可以对合法稳定就业的范围、年限和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的范围、条件等作出具体规定,但对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不得设置住房面积、金额等要求,对参加城镇社会保险年限的要求不得超过3年。

(六)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在城区人口100万至300万的城市合法稳定就业达到一定年限并有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同时按照国家规定参加城镇社会保险达到一定年限的人员,本人及其共同居住生活的配偶、未成年子女、父母等,可以在当地申请登记常住户口。城区人口300万至500万的城市,要适度控制落户规模和节奏,可以对合法稳定就业的范围、年限和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的范围、条件等作出较严格的规定,也可结合本地实际,建立积分落户制度。大城市对参加城镇社会保险年限的要求不得超过5年。

(七)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改进城区人口500万以上的城市现行落户政策,建立完善积分落户制度。根据综合承载能力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具有合法稳定就业和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参加城镇社会保险年限、连续居住年限等为主要指标,合理设置积分分值。按照总量控制、公开透明、有序办理、公平公正的原则,达到规定分值的流动人口本人及其共同居住生活的配偶、未成年子女、父母等,可以在当地申请登记常住户口。

(八)有效解决户口迁移中的重点问题。认真落实优先解决存量的要求,重点解决进城时间长、就业能力强、可以适应城镇产业转型升级和市场竞争环境的人员落户问题。不断提高高校毕业生、技术工人、职业院校毕业生、留学回国人员等常住人口的城镇落户率。

三、创新人口管理

(九)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性质区分和由此衍生的蓝印户口等户口类型,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体现户籍制度的人口登记管理功能。建立与统一城乡户口登记制度相适应的教育、卫生计生、就业、社保、住房、土地及人口统计制度。

(十)建立居住证制度。公民离开常住户口所在地到其他设区的市级以上城市居住半年以上的,在居住地申领居住证。符合条件的居住证持有人,可以在居住地申请登记常住户口。以居住证为载体,建立健全与居住年限等条件相挂钩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居住证持有人享有与当地户籍人口同等的劳动就业、基本公共教育、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计划生育服务、公共文化服务、证照办理服务等权利;以连续居住年限和参加社会保险年限等为条件,逐步享有与当地户籍人口同等的中等职业教育资助、就业扶持、住房保障、养老服务、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等权利,同时结合随迁子女在当地连续就学年限等情况,逐步享有随迁子女在当地参加中考和高考的资格。各地要积极创造条件,不断扩大向居住证持有人提供公共服务的范围。按照权责对等的原则,居住证持有人应当履行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等国家和地方规定的公民义务。

(十一)健全人口信息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实际居住人口登记制度,加强和完善人口统计调查,全面、准确掌握人口规模、人员结构、地区分布等情况。建设和完善覆盖全国人口、以公民身份号码为唯一标识、以人口基础信息为基准的国家人口基础信息库,分类完善劳动就业、教育、收入、社保、房产、信用、卫生计生、税务、婚姻、民族等信息系统,逐步实现跨部门、跨地区信息整合和共享,为制定人口发展战略和政策提供信息支持,为人口服务和管理提供支撑。

nlc202309041323

四、切实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及其他常住人口合法权益

(十二)完善农村产权制度。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是法律赋予农户的用益物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是农民作为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应当享有的合法财产权利。加快推进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依法保障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推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探索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认定办法和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保护成员的集体财产权和收益分配权。建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推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公开、公正、规范运行。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引导农业转移人口有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进城落户农民是否有偿退出“三权”,应根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在尊重农民意愿前提下开展试点。现阶段,不得以退出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作为农民进城落户的条件。

(十三)扩大基本公共服务覆盖面。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及其他常住人口随迁子女平等享有受教育权利;将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各级政府教育发展规划和财政保障范畴;逐步完善并落实随迁子女在流入地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和普惠性学前教育的政策以及接受义务教育后参加升学考试的实施办法。完善就业失业登记管理制度,面向农业转移人口全面提供政府补贴职业技能培训服务,加大创业扶持力度,促进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将农业转移人口及其他常住人口纳入社区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体系,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把进城落户农民完全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在农村参加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规范接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并落实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和异地就医结算办法,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加快实施统一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提高统筹层次,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加快实施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落实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政策。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养老服务均等化。完善以低保制度为核心的社会救助体系,实现城乡社会救助统筹发展。把进城落户农民完全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采取多种方式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基本住房需求。

(十四)加强基本公共服务财力保障。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完善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公共财政体系,逐步理顺事权关系,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中央和地方按照事权划分相应承担和分担支出责任。深化税收制度改革,完善地方税体系。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加大财力均衡力度,保障地方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财力。

五、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十五)抓紧落实政策措施。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是涉及亿万农业转移人口的一项重大举措。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户籍制度改革的重大意义,深刻把握城镇化进程的客观规律,进一步统一思想,加强领导,周密部署,敢于担当,按照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的新要求,切实落实户籍制度改革的各项政策措施,防止急于求成、运动式推进。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要根据本意见,统筹考虑,因地制宜,抓紧出台本地区具体可操作的户籍制度改革措施,并向社会公布,加强社会监督。公安部、发展改革委、教育部、民政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土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农业部、卫生计生委、法制办等部门要按照职能分工,抓紧制定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住房保障等方面的配套政策,完善法规,落实经费保障。公安部和发展改革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要会同有关部门对各地区实施户籍制度改革工作加强跟踪评估、督查指导。公安部和各地公安机关要加强户籍管理和居民身份证管理,严肃法纪,做好户籍制度改革的基础工作。

(十六)积极做好宣传引导。全面阐释适应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发展、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重大意义,准确解读户籍制度改革及相关配套政策。大力宣传各地在解决农业转移人口及其他常住人口落户城镇、保障合法权益、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好经验、好做法,合理引导社会预期,回应群众关切,凝聚各方共识,形成改革合力,为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国务院

2014年7月24日

上一篇:爸爸爱喝酒下一篇:四川产假请假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