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精选8篇)
农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篇1
关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确立了农户自主生产经营地位和独立的商品生产地位,使农民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有效地激活了农业生产力,开创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小农经济的格局,面对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小而分散的农户难以与广阔的竞争激烈的大市场很难有机对接,尤其是随着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的推进和加入世贸组织,农村经济组织和生产经营状况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和考验。加快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强农产品的竞争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是新阶段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课题。
一、全市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现状
(一)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基本情况
据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信息调查统计,到2008年1月为止,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共有183个,专业合作社15个,会员50人以上的78个,成员50以上的仅78个,注册登记的156个,占85.2%,未注册登记的有27个,入会成员23476户,带动农户92151户,资产总额2661万元,发展主要分布在种植、养殖、加工、销售四个领域多个产业。其中,盘县滑石乡核桃协会、盘县响水镇鲁楚蔬菜协会、水城县发耳果蔬专业协会、六枝特区岩脚镇养鸡协会、六枝特区郎岱镇养猪协会、六盘水市钟山区农牧产品联合会六家为省级试点。
(二)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运行模式
目前全市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呈现多元化的发展特点,在组织形式上主要有专业技术人员领办和农民自己办两种;从发展类型上:技术服务型占4.37%,生产销售兼营型占53%,单纯生产型占39.34%,单纯销售型占1.64%,加工型占1.09%;从发育程度、产权关系、组织行为、生产经营等方面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是龙头带动型。依托龙头企业建立协会,采取“公司+协会+基地+农户” 为主要运作形式,在稳定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产销关系,协调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如钟山区裕丰牧业有限公司与3个乡镇、6个农村合作经济组织300多户农民签订了养殖协议,公司提供部分周转资金、前期防疫工作、提供技术服务、负责销售、承担市场风险,保证农户养鸡利润每只在2元以上,农户只需提供鸡舍、场地、劳动力及部分周转资金。二是流通服务型。主要是依依托市场,由协会根据市场的需求,有计划地安排和发展生产,基本做到以销定产,避免了生产经营的盲目性,较好地实现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衔接。三是生产经营型。主要是政府围绕资源优势和特色产业开发组织建立的协会。这类协会主要是政府投入扶持资金,协会组织农户生产、销售,并负责培训和技术服务。如钟山区老鹰山养猪协会。四是示范带动型。主要采取“协会+能人+农户”的组织形式,围绕发展当地特色产业,以协会为平台负责向农户提供市场信息、产品销售、技术指导等服务。如六枝洒志乡茶叶协会理事会在理事会成员的示范下,带动种茶农户按统一的技术标准进行管理。五是村委指导型。一般由村级领导任会长,技术培训、质量管理、对外销售等环节都由村级组织负责,农户一般只负责生产。如六枝大用毛坡大蒜协会等。六是经济实体型。主要是由一部分加工营销大户、种植能手等经济能人,按照“自愿、民主、互利、平等”的原则组建协会,协会与农户签订产销合同,统一收购农产品集中销售。七是产业带动型。“产业+协会+农户”为主要运作形式。以某一农产品或加工产品为主,成立农村专业经济协会,通过制订章程,明确会员的责、权、利,把分散农户连结在一起,促进了支柱产业的形成,增加了农民收入。如盘县四格乡马铃薯协会等。
(三)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运行现状
从总的发展方向来看,我市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虽然数量不多,规模较小,但组建方
式灵活多样,区域特色初步显现,覆盖范围不断扩大,服务领域日益广泛,为扩大产业基地规模、带动农民增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很好地解决了家庭经营与市场经济的衔接问题,有效地解决了政府“统”不了、部门“包”不了、单家独户“干”不了的难题,是对农村经济体制的丰富、发展和完善。一是加快了市场流通,提高了农民的市场化组织程度和闯市场的能力。二是降低了农产品生产和交易成本,增加了农民收入。如水城县纸厂乡前进村果蔬协会与水城矿务局签订了生产和销售合同,形成“订单农业”,降低了生产和交易成本,增加了农民收入。三是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如水城县纸厂乡前进村果蔬协会积极争取项目资金,着力打造“一园”、“十基地”,促进结构调整,带动周边发展。一园即以前进坝子为重点,集观光、休闲、娱乐等为一体的观光园。十基地即150亩中华寿桃和艳红桃,400亩板栗,500亩花椒,1000亩华山松,200亩西瓜,200亩蔬菜,年产3000头的“三元”杂交仔猪、年出栏30000余羽的家禽,周边是1500余亩玉米和2500亩脱毒马铃薯。四是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深入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通过各种服务,把生产、加工、销售各个环节联为一体,把龙头企业和农户这两个经营主体结合起来,加快了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五是提高了农民素质和农业的科技水平。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通过成员的示范引导、会员带、明白人教等形式,把农户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会的先进农业科技传到广大农户,提高了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推动了农业科技的普及。
从内部运行情况来看,我市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尚处于起步阶段,发展还不规范,还不适应当前农村经济发展形势需要。三分之一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能正常运作,三分之一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不能正常运作,三分之一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只是一个“架子”,基本上没有开展什么有效活动。普遍存在规模不大,领域窄、力量弱、功能小,发展速度不快;合作组织的章程、管理制度、土地入股、劳动力股以及经营决策和收益分配等方面还不健全;合作关系不紧密,绝大多数还处于松散型阶段;发展不平衡,质量提高较慢;成员与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之间的纽带主要是技术或服务,经济效益关系不紧密;一些合作组织一无资金,二无场所,三无专人,四无实体,综合实力普遍较弱,自我发展后劲不足。
二、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认识不到位,合作基础薄弱。从主观上讲,一些部门和领导对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积极作用缺乏足够的认识,特别是部分乡、镇领导对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性质、地位、作用和潜力缺乏足够的了解,认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农民群众自发组织起来的民间组织,属于扩大了的“个体户”,不正规,没有从怎样才能依靠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来联系群众、组织群众,建立农业商品基地和创建农村支柱产业的高度去支持、去帮助。同时,相当多的农户不懂什么是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对发展这种组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知之甚少,加之我国的合作化运动曾走过弯路,一些农民对加入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心存疑意,积极性不高。
2、制度不健全,管理不规范。农村专业合作社的成立、注册、管理等有法可依,有法进行规范,而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就没有来自国家、政府层面的法律支持,使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工作缺乏统一的管理和指导,相当一部分处于分散,自由发展的状态。许多合作组织内部的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不规范,有的协会没有登记注册,有的登记没有章程,有的有章程但制定很不规范,缺乏内部约束和激励机制,如管理制度、议事制度、监理制度、财务制度等,组织规范化程度不高;一些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重大项目和活动中决策不民主,成员很少参与决策和管理。
3、成员素质较低,发展后劲不足。人才缺乏,成员综合素质低是制约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一大因素。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带头人大多文化素质、农技素质不高,适应市场经济的素质和能力不强,懂技术会管理、市场开拓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更是缺乏。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内部成员文化素质偏低,基本上只有中小学文化程度,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也是极少数,整体素质很难适应现代农业的生产需要和要求。部分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无经济
成分实体,合作组织服务层次低、产业规模小、经济实力弱、辐射带动能力差,缺乏规模扩张的动力。
4、管理机制滞后,扶持力度不够。首先,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管理工作存在着多头管理和指导不力的现象。市虽明确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归市农业局农经站负责管理,但农经站由于人少事多等原因根本管不过来,指导和服务等工作基本上难以开展。在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过程中,涉及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管理部门有各级涉农部门、各级科协、各乡镇,这些部门都可以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成立进行批复、指导,造成了管理混乱,情况不清,指导不力。其次,各级政府虽制定了一些优惠政策,在资金和信贷方面也给予了一定的扶持,但数额有限,力度不够;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兴办实体或开展综合服务中,信贷、工商、税务、民政等部门的政策支持不够;政府对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进行合作思想、合作原则、财务管理等方面的培训不足;农业科研、推广组织及有关涉农机构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缺乏有效的协调配合,难以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生产经营活动提供系统的服务支持。
三、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对策和建议
(一)进一步深化对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认识
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广大农民群众为提高组织化组织程度,共同组建的一种“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受益”的新型经济合作组织。它是连接农民与市场的重要纽带,是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力量,提高农民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是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途径,推进农业产业化的重要载体,增加农民收入重要渠道,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和落实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当今世界,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凡是受市场经济支配的农业,都存在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而且这种组织已经成为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中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事关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事关“三农”问题解决,事关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战略的实施,要从实践“三个代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把这项工作摆到重要日程,放在心上,抓在手上,落实到行动上;要把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为做好“三农”工作、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抓手,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大工作协调指导力度。
(二)进一步加强协调指导工作
我市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虽有了一个良好的发展势头,但总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组织规模小,资金少,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这一阶段的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扶持、引导、规范。目前,我市各级政府在组织指导合作经济发展上存在的最大问题是职责不明,责任不清,手段不够,力度不大。为此,建议市政府进一步明确县以上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发展协调指导职责,并成立由市政府领导牵头,相关部门领导参加的市发展农村合作经济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仍设在市农业局,明确具体目标任务,加强对农村合作经济发展协调工作的指导。
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承担统一管理和指导的职能。要因地制宜地制定好发展规划,抓好试点示范,搞好分类指导。要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及时为专业合作组织的成立、登记、运行等提供辅导和咨询服务。要深入实际,总结经验,发现问题,研究对策,为党委、政府提出决策建议。要进一步加强对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规范管理,完善合作经济组织的内部运作机制、利益分配机制和积累发展机制。县乡两级农经机构应尽快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监管服务制度,建立完整的专业合作组织档案,时刻掌握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动态,加强指导和服务。乡镇党委政府要把引导扶持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为结构调整、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三)加大财政扶持和政策支持力度。
1、加大财政扶持力度。财政资助是农村合作组织健康发展的保障。由于农村专业合作
组织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除政府资助外的各项资金来源面窄量少,资金短缺已成为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瓶颈。2007年全市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获得资金支持54.50万元,与贵阳、遵义等投入的二、三百万相比差之甚远,应当加大财政扶持力度:(1)政府应设立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专项发展项目资金。在财政支农资金和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中安排一定比例,为创办各种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提供必要的启动资金;(2)每年安排一定数额的财政资金作为贷款贴息,以低息贷款扶持农村专业合作组织;(3)在各种综合性和专项投资、拨款、贷款、基金项目中,应列入支持合作组织的相关项目;(4)政府涉农项目的申报可以适当地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倾斜;(5)实行对新办的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给予补助,为农服务的大宗固定资产投入贴息,对从事一定经营活动、确有还贷能力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给予担保。
2、加大政策支持力度。(1)税收减免。今年,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出台了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4项税收优惠政策,即:对农民专业合作社销售本社成员生产的农业产品,视同农业生产者销售自产农业产品免征增值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从农民专业合作社购进的免税农产品,可按13%的扣除率抵扣增值税进项税额;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向本社成员销售农膜、种子、种苗、化肥、农药、农机,免征增值税;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与本社成员签订的农业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合同,免征印花税。要积极研究国家有关税收优惠政策,在国家税收优惠政策原则下,借鉴外地的经验和做法,加大支持力度。(2)信贷优惠政策。加大农村金融网点建设力度,改变全市农村金融网点布局不足的现状。目前,全市农村还有39个乡镇没有金融网点,要把农村金融网点建设纳入农村改革发展规划。信用社在信贷资金安排上要向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倾斜,积极帮助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解决发展中资金困难问题。要支持鼓励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组建民间担保公司,开展信贷担保业务,开展互助性融资担保。(3)提供便捷服务。工商部门要完善登记制度,简化登记程序,进一步降低登记门槛,放宽注册资金标准,减免登记费、验资费和工商管理费等;对办理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企业实行优先受理、优先核名、优先登记、优先提供咨询服务,在登记注册上提供工商法律帮助,指导专业合作组织完善相关登记手续。交通部门要为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开设“绿色通道”;农发、质监、科技等部门要为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上提供优质服务;国土、发改、金融等部门各施其职,积极配合,认真执行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优惠政策,大力支持,形成支持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良好氛围。(4)实行项目倾斜。国家投资的退耕还林、品种改良、畜牧、扶贫、产业化、基本农田建设、改土改水建设等项目,重点向有优势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生产基地集中;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及其成员的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技术设备引进应纳入农业综合开发、扶贫整村推进、农业产业化项目总盘子给予统筹安排。(5)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以乡镇农业服务为重点的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农村“信息入乡”网络建设,推进市、县(区)、乡联网;进一步加快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建立农业质量监测体系和和农业标准体系,建成一批农产品批发市场,大力发展流通中介组织,加快农产品加工、存储、保鲜和运输体系建设,为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创造条件。
(四)进一步加大宣传、教育、培训工作力度。
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是一个制度创新、机制创新,它的发展及发展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成员的素质和认识程度。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要从提高农民认识和合作能力入手,让农民知道什么是是合作经济,参加合作经济组织的好处,合作的游戏规则是,怎么合作才有效率等,从而降低合作组织的制度创新成本。我市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也就是农民对发展合作经济的认识不足,平等合作思想和合作意识淡薄,积极性不高,风险意识较差,只能“利益共享”,难以“风险共担”。因此,要加大宣传力度,普及合作经济基本知识,澄清模糊认识,唤起农民的合作意识,降低传统习惯对农民的负面影响,增强和提高广大农民参加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积极性。
农业部门要有针对性地制定培训计划,加大对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管理人才的业务培训工作,努力通过高等院校、职业技术学院及职能部门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培养一批能够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把握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基本理论和具体操作方法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经营管理人才。当前,重点要抓好现有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理事会人员、监事会人员、骨干人员的培训,在基层干部和农民中间造就一批熟悉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基本知识的骨干。
(五)正确处理发展中的几个问题
1、坚持“四个原则”。一是“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农民自己的组织,这就决定了政府及其部门只能进行鼓励、支持和指导,绝不能搞强迫命令和行政干涉;在内部管理中要实行民主管理、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充分体现成员对组织内部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二是主体多元化、形式多样化的发展原则。走主体多元化、形式多样化的发展道路,不能搞一刀切。发展以什么形式和方式,应由农民自己选择、决定,只要是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发展方向,起到增加农民收入和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作用,无论采取哪种形式和方式,叫何种名称,都予以肯定、鼓励和支持。三是发展与培育特色主导产业相结合的原则。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要以产品为纽带,体现地方特色。要紧紧依托和发挥当地的比较优势,以优势特色主导产业为导向,从农民合作要求和市场需求出发积极组建体现主导产业特色的专业合作组织。四是从实际出发,积极稳妥的原则。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作为农业市场化发展中的新事物,不能强求在短期内发展较大的规模,要立足市情。在发展过程中,要结合本地农村发展的实际和要求,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不能急于求成,以防欲速则不达。
2、处理“四个关系”。一是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与坚持家庭承包经营的关系。土地家庭承包经营是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必须建立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之上,决不能侵害农户的经营自主权,决不能形成对农户经营自主权的剥夺。二是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与村集体组织的关系。目前,两者的职能、组织形式的差别,各有侧重,不能相互代替。但从长远看,用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对原有的村集体经济组织进行改造,加强其合作功能,十分必要。三是政府推动与群众自愿的关系。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需要政府的引导推动和必要扶持,但必须坚持群众自愿的原则,不能搞包办代替,更不能强迫命令。四是发展与规范的关系。在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初期,管理不规范,制度不完善是正常的,不能求全责备。要本着先发展,后规范的原则,在发展的基础上逐步规范。
3、把握 “四个趋势”。一是合作领域纵深化趋势。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仅限于生产领域的一般合作已经不适应农产品竞争的要求,必须促进合作由生产领域向加工、流通领域拓展,通过加工、流通企业的带动实现产品增值、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二是合作方式紧密化趋势。办好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关键在于组织成员之间结成利益共同体,要通过完善规章制度,明确各自权利和义务,规范各自的行为,正确处理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与农户的利益分配关系。三是合作组织实体化趋势。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搞好自我服务、满足自我需求以外,必须增强经济实力,扩大经营范围,提高经营效率和竞争力,增强对农民的吸引力。四是外向型发展趋势。目前,大部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局限于在本村、本乡开展经济活动,不少合作经济组织还处于“单打独斗”状态,但仍有部分合作组织出现了跨区域发展态势,如发耳姜业协会等。要加强外向型跨区域合作的联合引导,促进合作经济组织从本土型向外向型转变,提高合作经济组织的外向度,进而提高合作经济组织的辐射水平和经济效益。
农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篇2
一、农民股份合作为发展村级经济、促进农民增收提供了重要动力和有效途径
周黄村位于盐城市西南部, 地处盐城、南通、泰州三市交界, 是个偏僻小村, 现有8个村民小组, 872户, 2792人, 拥有耕地面积3307亩, 水面面积650亩, 因该村地处里下河水乡洼地, 易受洪涝灾害影响, 种植业效益相对较低, 10年前, 这里还是一个靠种植粮棉油为主的名不经传的边角小村, 不仅地势低洼, 而且经济发展也处于“洼地”。10年来, 该村以解放思想为先导, 村党支部带领群众艰苦创业, 治贫致富, 集资入股, 兴办企业, 一个多元化的股份合作经济已经在该村形成, 农民股份合作经济的优势产生了积极效应。
农民股份合作解决了农村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 加快了农村经济发展。农民股份合作制可以促进资源重组, 实现农村社区合作经济组织内劳动力、土地、资金等生产要素的重新优化组合。在实行股份合作制中, 把农村土地评价折股配置给全体村民, 使一部分不愿耕田的农民在获得股权后可以安心地从事二、三产业, 愿意耕田的农民则又有了多承包土地的机会, 土地和劳动力得到了合理配置。可以使土地向农业大户集中, 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 既促进了土地规模经营, 又促进了二、三产业发展。
农民股份合作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推动了高效规模农业发展。近年来, 随着国家支农政策和土地政策调整, 一些村组和农户恢复了对土地的情结, 农民惜地意识强化, 农村土地流转出现停滞局面。周黄村将土地聚零为整, 通过市场运作, 公开竞价发包, 很快引来一批种养业大户规模化承包经营。全村近千亩土地和水面向6户种粮大户和4户养殖大户集中, 农民孙正东一人就承包350亩, 形成了规模种植。目前全村规模生产面积已超过总面积的60%, 农业机械化率达95%以上。通过建立富民股份合作社, 全村1800亩土地经营权由村集体整体发包, 使原有闲散地废沟塘、田埂、路道和边角地得到充分利用, 共增加土地使用面积210亩, 大大提高了土地利用率。
农民股份合作从根本上维护了农民的既得利益, 增加了农民收入。过去, 农民承包地被征用后, 只能拿到一次性补偿费, 有的连补偿都不能及时到位, 很可能造成农民既失地又失业, 生活缺乏保障的后果, 产生许多不稳定因素。周黄村全村2748名村民变成了“股民”。农民变成股民, 股东按股分红、按资按劳分配, 既保证农民“永不失地”, 农民又可进企业打工获得非农收入, 还能享受集体资产的财产权, 获得股权固定分红收入, 收入总量大大增加, 从根本上构建农民生活保障长效机制, 保障了农民的合法权益。现在周黄村没有一个纯农户, 户户有股份, 人人有活干, 年年有红利, 家家过上了富裕幸福的生活, 利益联结、股份合作成了该村经济发展的主要途径。
农民股份合作有效地解决了工业项目征地难的矛盾, 为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创造了条件。近年来, 由于国家宏观调控力度不断加大, 征地用地遇到了瓶颈制约, 影响了招商引资工业项目的引进, 项目征地难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最大的障碍。周黄村通过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 建立了新的土地利用机制, 破解了工业经济发展的难题, 为工业集中区的建立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二、周黄村通过股份合作制形式发展农村经济、实现共同致富的实践
1、因地制宜, 创新土地有序流转, 为实施股份合作奠定基础。周黄村河道纵横, 水网密布, 直到盐靖公路开通, 这里才告别了偏僻。特殊的地理条件, 形成了村民在外行船贩运和务工经商的传统, 改革开放以来, 受市场经济影响, 外出打工经商的农民越来越多, 最高峰时达到全村总劳动人口的一半以上。一度时期, 由于种植业效益很低, 大大挫伤了老百姓种田的积极性, 部分人家甚至出现了土地抛荒现象, 严重时全村土地抛荒面积达400亩左右。面对人地矛盾, 周黄村抓住盐靖公路过境的机遇, 利用二轮土地承包的契机, 从1998年开始推行土地流转。根据群众意愿, 按照“耕者有其田, 外出无顾虑, 土地尽其用”的原则, 积极稳妥地建立了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 到2001年底, 该村3384亩耕地全部实施有序流转, 落实人口及劳力用地2151亩, 工业园区建设用地300亩, 中心村配套用地50亩及规模种养殖业883亩。2003年, 村委会又根据群众意愿, 把村民的所有土地集中起来, 由村以“返租倒包”的形式重新调整, 除保证村民每人6分地的生活保障田外, 其余土地由村集体统一安排, 进一步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土地有序流转为该村股份合作制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顺应民意, 建立土地股份合作社, 突出抓好股份合作经营的六大环节。2006年初, 周黄村成立了苏北首家土地股份合作社———富民合作社, 在认真做好清产核算, 核实人口的基础上, 突出抓好六个重点环节。一是土地折价。经镇农经中心核实, 除村民每人0.6亩生活田外, 二轮承包以来所流转的土地共1800亩, 按每亩年经营收益权折价1000元计算, 折价总值180万元。二是股权设置。分集体和个人分配股两部分, 集体股占总股本的45%, 为合作社拥有。个人分配股占总股本的55%, 按本村2005年年报人口设定为:男18-55周岁, 女18-50周岁的村民为基本股, 每人一股, 18周岁以下及男55周岁、女50周岁以上有享受股, 每人0.5股;现职村组干部按镇党委和政府的批复, 每人也有适当的股份, 合计共设3731.82股。三是股权管理。股权由董事会管理, 股权平等, 同股同利, 量化到股份只享有分配权, 不得继承、转让、买卖、抵押。四是收益界定。土地发包、出租的增值部分和其他相关的经营性收入在缴纳税金和剔除支出后, 即为可分配收益, 对土地转让、征用等收入, 暂作集体积累扩充发展基金, 经社员代表大会同意, 也可取得一定份额参加分配。五是股利分配。按合作社年净收益提取30%作为公积金、公益金, 15%作为奖励金, 其余55%按股分红。六是健全组织。设置富民股份合作社设社员代表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 每届任期五年, 社员代表大会由60名代表组成, 是合作社最高权力机构。股份合作制关联着每个股东的利益, 个个操心, 人人负责, 因此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3、完善机制, 推进土地股份合作社健康发展, 切实解决参股农民的后顾之忧。一是坚持规范运行, 切实维护广大股民的根本利益。坚持市场化运作, 由董事长召集董事会、监事会成员, 初步拟定集中起来的向社会公开招标竞价的土地承包项目类别、承包期限、底价、招标公告、招标时间等内容。由董事会召集股东代表会, 充分酝酿协商后, 形成一致决议, 并发布招标公告, 7天后, 由镇招投标办会同相关部门进行公开、公平、公正的招标活动。强化民主管理, 合作社严格依法办事, 通过社员代表选举产生董事会、监事会, 依照《富民股份社章程》, 每年合作社召开两次社员代表大会, 讨论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计划, 审议收支帐务, 讨论分配方案, 实行民主决策, 重大事项实行“一事一议”, 合作社定期或不定期进行社务公开, 增强工作的透明度。二是创新管理模式, 积极探索“党支部+合作社”组织设置。合作社带动农民, 把党的基层组织优势和合作社的经营优势有机结合起来, 形成“党支部+合作社”的工作机制。合作社党支部通过组织引导、服务指导, 带动群众共同致富。合作社依托党支部, 制定一整套民主管理制度和机制, 保证了广大股民在合作社重大发展问题上的民主权利, 实现股民对合作社运转的有效监督。三是健全保障机制, 解决合作社社员的后顾之忧。2007年, 该村在苏北率先推行“村民享受城里居民福利”行动, 村民的农业保险、合作医疗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水利工程水费全部由村合作社负担;老党员每人每年享受240元生活补助;60岁以上的老人每人每年享有60-100元不等的生活补助。2008年, 周黄村富民合作社经广泛征求群众意见, 社员代表大会共同讨论决定, 推行“进城换社保, 失地换地保”的“双置换”管理机制。对合作社社员自愿进大中城市和小城镇建房落户的农民, 享受市民的社保待遇, 每人每年补助500元。对男年满60周岁、女年满55周岁, 且家庭人均承包地不足1分地的失地农民, 经村镇两级确认用于经济发展, 全部享受“地保”补偿, 每人每年600元。这样, 既盘活存量土地, 加快土地有序流转, 又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
三、大力推广农民股份合作经济,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
1、高度重视股份合作———要充分认识农民股份合作在农村经济特别是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中的独特作用。当前, 村级经济发展一个突出而又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是村级集体经济缺乏“造血”功能, 活力不足, 实力不强。股份合作是村级经济的有效实现形式, 也是农民群众广泛欢迎的一种组织形式, 发展农民合作经济有利于壮大村级经济基础。从政策取向看,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 允许农民以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 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中央鼓励发展农民股份合作经济。从新农村建设的推动力量看, 建设新农村一般需要三股力量的强势推动:一是政府的扶持, 二是社会的投入, 三是农民的力量。在目前推动政府投入和社会支持的情况下, 建设新农村很重要的方面还是要靠农民自身的力量。农民的力量, 不仅指单个农户的力量, 更重要的还是农民之间的联合与合作、还是村级集体经济, 村级经济的发展壮大, 才能以其强大的实力协调农村多方面的经济利益关系, 展现出较强的生命力和优越性, 增强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农民是农村最大的生产力, 是构筑农村生产关系的主体, 只有把农民组织起来, 重组和优化配置农村各种生产要素, 才能使农村生产关系得到新的调整, 使农村生产力获得新的释放、新的发展。从农业生产现状看, 目前农业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市场竞争主体薄弱, 农民一家一户的小生产和千变万化的大市场难以对接, 满足不了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农民松散、土地零散、资金闲散是农业传统优势难以转化为现实优势和经济优势的主要原因, 股份合作经济应该是整合农村人力、土地、资金三大资源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从农村基层实践看, 一些名村的发展都有一个共同特点, 就是它们的发展首先源于村级经济的发展, 村级经济的发展也得益于有一个比较好的机制, 农民股份合作的确是发展村级经济、壮大集体资产、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农民增收需要合作, 合作化是农业产业化、农村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我们应该认识到, 股份合作是村级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农村经济发展只有走合作之路, 才有活力, 才有实力, 才有生命力, 才有竞争力, 股份合作, 资源变资产, 资产变资本, 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方向和趋势, 农村发展最大动力就在于此。主动顺应合作趋势, 积极推动并努力服务股份合作, 应当成为当前农村各级党政组织的一项重要工作。
2、规范完善股份合作———建议把推进农民股份合作作为深化当前农村体制改革的关键环节来抓。目前各地对发展农民股份合作经济基本形成共识, 面上发展有了一定基础, 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效果初步显现。但与先进地区比, 我省农民股份合作经济由于法律地位不明、扶持力度不够、运行机制不活等, 制约了合作经济应有的发展。要以推进农民股份合作为重点, 不断深化农村改革, 进一步放开搞活农村经济, 优化农村发展外部环境, 强化农村发展制度保障。对现有股份合作企业进一步规范和完善, 进一步明确股东大会、董事会、厂长 (经理) 之间的权利和职责, 不断完善股份合作制经营,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划清党支部、村委会和股份合作经济组织职能范围, 从制度上保证其与股份合作制的经济组织脱钩、分开, 使股份合作制组织成为独立经济主体。有条件的村要成立企业集团公司, 实行企业化运作、工业化管理, 实现由村庄向企业集团的转变。我省农村股份合作经济组织中, 以土地入股成立的土地股份合作占有较大比例。在土地股份合作方面, 建议尽快出台专门的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管理条例或登记管理办法, 明确农民土地股份合作组织的法人地位, 可以依法登记。以农业产业化和规模经营为指向推进农村土地股份制合作, 加强土地股份合作社在农地流转中的主体作用, 制定出台扶持土地股份合作制发展的优惠政策, 完善土地股份合作制的治理结构和风险保障机制, 有关部门要尽快制定出台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示范章程, 明确治理结构, 保证股东的知情权、决策权和管理权, 从而确保农民土地承包权收益权等, 确保农民土地入股的股权安全。从发展趋势看, 股份合作制出资形式必须具备多样化, 才能实现各种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今后应不断吸收其他农户以土地、技术、资金等入股。在此基础上, 可以尝试跨行业、跨地区的实践。要尝试征地措施的改革, 解决非农用地一次性买断、集体经济发展后劲乏力、农民生活得不到长期保障而引发的各种矛盾和问题, 以减缓社会压力, 保持农村社会和谐。
3、宣传推广股份合作———建议总结推广周黄村股份合作制经济发展经验。周黄村既不占据城关村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 又没有雄厚的工业基础条件, 仅短短10年时间, 就从一个昔日薄弱村跃升为全市经济发展的“排头兵”。该村加快发展、推进富民强村的实践与经验, 通过股份合作制形式发展农村经济、实现共同致富的做法与启示, 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指导价值和示范作用, 其经验和做法值得在面上借鉴和推广。周黄村的实践告诉我们, 股份合作是村级经济发展的源动力, 发展农民股份合作经济有利于壮大村级经济基础。周黄村的实践还告诉我们, 在当前加快招商引资、项目推进的新形势下, 必须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有序流转。为此, 我们建议, 要认真总结周黄村经验, 将周黄村作为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争先创优, 尤其是股份合作制经济发展的先进典型, 在面上进行宣传和推广, 通过召开现场推进会议、组织学习参观等办法, 强化分类指导, 重在抓点带面, 大力开展村居示范评比竞赛活动, 营造良好的典型培育氛围, 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突出重点, 外引内联, 放宽参股限制, 扩大合作范围, 逐步发展以股份合作制为基础的混合所有制经济, 推动农村面上工作开展。
农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篇3
关键词:农村社区股份 经济合作社 产权结构 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一体化步伐的大大加快,在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各种形式的开发征用了大量的农村土地,这使得许多农民失去了自己的土地,变成股东;或者获得一次性补偿后融入城市,成为打工族。故此,我们有必要分析经济合作社在农村社区股份所有权结构,对现有集体资产进行有效管理,在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同时稳步增加农民收入。
1 我国农村经济形式的变化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我们看到,与世界先进的现代农业相比,差距仍然很大,主要有以下方面:作坊式的生产和操作方法,农业生产规模小,成本高,劳动生产率低下,难以与国外大农场的专业化生产相媲美;销售农产品方面,由于服务体系的不健全,很大程度上还是分散管理,农产品营销仍处于原始阶段。品牌缺乏现象严重,由于农民的组织化水平低,造成了统一标准的难度,技术含量低,加工增值能力不强的增值性不高。这就需要我们了解国内和国外的成功经验,通过组织创新,改变农业经营组织和运作模式,建立农民自愿参与,自主决策,自我服务,自我约束,承担同样的风险,建立共享的新型农村社区股份经济合作社,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
2 当前股份经济合作社的主要形式
改革开放后,全国各地实行的是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前提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按照既有的标准,实行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把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转化为股份,相应的股权委托给合作社管理。有三种主要形式:只有土地入股,土地作价入股,农民参与的运作和发展,农业用地和集体所有权的土地承包经营完全合并股份。
第一,土地股份需要重新测量并入合作社,自愿的与集体所有的土地使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评估,并转换成相应数量的股份。第二,设置相应的股权划分。按照集体和个股进行合理划分。农民股份划分有如下几类:现行户籍制度作为一个标准的基本份额;核算出来的大量土地在按照比例划分股份;依据对合作社股份的贡献的大小划分的股份。第三,必须有相应的科学和合理的分配制度作为保障。中国现在的土地股份合作社是按劳分配与按股分红相结合的一般准则。实行按劳分配的含义是:合作社的基础上,合作社成员计算对应的劳动工资的数额,按股分红,集体部分与个人股在执行按劳分配后,产生的剩余的收入,再按照相应数量的股份进行计算和分配。
3 当前我国农村社区股份经济合作社产权分析
所有权、投票权和剩余收益权这三个要素构成了农村社区股份产权的主体。三个因素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3.1 所有权
新型的农村社区股份经济合作社的所有权,对于股东来讲,属于每份财产的所有者。在某些方面它不同于普通股东订立的一系列的自然人或法人的合同,它是通过认购股份,依据集体资产所占权重,按照相对应的标准,然后分配给原来的集体资产的所有者,所有权具备相对的独立性,以及排他性。
3.2 剩余收入权
传统的剩余收入分配权,具有不透明性,并且即便是有相对应的股东分配方案,但是由于对村民的保障等方面需要进行相应的贴补,以及剩余所有权的分布不均和其他一些原因造成了不合理性。新型的农村社区经济合作社对这种问题有了很好的补充,随着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合作社的这种职能也逐渐淡化,其分配模式也就更加科学化,更具规范性。
传统的剩余收益分配权不透明,即使有相应的股东分配方案,但因为村民的社会保障和其他方面需要做适当的补贴,以及分布不均的剩余所有权和一些其他原因不合理。这个问题在农村社区经济合作社的经济条件下有了补充,由于中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合作社在这些方面的功能也逐渐弱化,相应的分配模式将更加科学,更加规范。
3.3 投票权
它是指在这种新型的农村合作经济形式下具有的表决权,该权利特别强调的是农民权利,有权调整资产结构,有权出租或出售物业给村民。选举的股东,股东代表由合作社成员选举大会和监事会股东代表投票组成。从而形成一个合作社的最高权力机构。此外,董事会成员代表的是全部股东,可以确定剩余收益分配方案,普通农民具有投票权,重大投资决策等战略性调整具有投票表决权。
3.4 三者之间的关系
股份所有权,控制和剩余收益权属于全体股东。这种所有权的最终目标是获得控制权来掌握财产的剩余收益,如果想得到剩余收益,需要有控制权的才能分配剩余价值。从这个角度来看,资产的所有权,是基本权利,可以帮助股东获取剩余收入,才是最终追求的目标,它是寻求获得利润的手段。这种控制权和剩余收益权是相辅相成的。
4 合作社产权健康发展分析
目前,中国农村经济合作社的数量增加,通过调查发现,股份经济合作社中的股东对相关法律和法规以及经营、管理的了解基本上知之甚少。这影响合作所有制的健康发展,一些问题不能被及时发现,缺乏及时有效的及时纠正,这将导致村民收入的减少,甚至造成巨额亏损。尤其是在合作社发展的初期阶段,大量的外商投资,农民的权利已大不如前。因此,有关部门应大力推广普及这方面的知识,并在投资基金的比例越来越高的情况下,让农民真正完成从农民到合作社股东身份的转变。
经济合作社要保持长期健康的发展,除了必要的知识,相关的法律和法规的宣传来保证,农民应该首先计划股权投资的渠道和形式,让农民有各种各样的选择,征地补偿农民是短期受益行为,只有相应的资金用于投资与再投资,才能获得更多的利益。这样的规划应该是一个前瞻性的模式选择,使用集约化管理,真正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科学有效的利用现有土地资源。
此外,政府主管部门也应采取多种灵活的管理,以实现收入长期增长目标。如果一次性土地补偿制度,是一种短期利益的行为,是不负责任的。因此,应结合实际情况,以尽量减少一次性补偿。农民以确定实物资产的形式来物化权益,它是结合本地实际的各种形式的投资,使这个物化股权流动起来,从而保证了长期稳定农民收入,地方主管部门需要与发展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建立相应的信息平台召开会议,确保农民规范的股权,也能保证农民权益的评估和后期的利益分配。
总之,在农村社区股份经济合作社是一个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在农村地区,当地应减轻农民负担,并结合自己的实际促进合作社健康持久的发展,农民尽可能的实现当地就业,或组织村民建立各种形式的经济合作社,实现再就业的目的。在城市一体化的大环境下,在保持基础农业稳定的前提下,大力开发休闲农业,旅游农业,并将其有效组合。最终达到实现农民收入的长期增长与合作社的健康,稳定发展。
5 结束语
新型农村社区经济合作社的发展股份现在是调整农村经济的有效办法,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提高农民的短期与长期收益,推动中国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重要方法。现在,这种形式的合作社还需要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目前,还需规范相应的法律法规,以保证在法制轨道下经合作社发展的稳定性,从而达到农民增收与合作社的发展,实现共赢。
参考文献:
[1]孔有利,刘华周.农村社区股份经济合作社产权分析——以江苏省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股份合作化为例[J].中国农学通报,2010(23).
[2]杜静江.苏农地股份合作社发展模式简析[J].江苏农村经济,2011(04):45-46.
农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篇4
查
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情况调查2007-12-12 17:08:12第1文秘网第1公文网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情况调查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情况调查(2)架起农民进入市场的桥梁---全市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情况调查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引导农民走向市场的重要载体。最近,我们对全市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总的感到,近年来,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我市涌现出一批农民自发成立的互助性合作经济组织,对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农民增收,改变农民在市场交易中弱势地位,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作为一
种新型的市场主体,合作经济组织在我市还处于起步阶段,突出表现为数量少、规模小、实力弱,需进一步加大引导扶持力度,规范运作方式,使其真正发挥引导农民走向市场的桥梁作用。
一、基本情况据调查,至2004年底全市已有各类农村合作组织1055个,拥有成员万人,辐射带动农户万户。其中运行较好的合作组织(成员30人以上,辐射带动50户农民以上)464个。2004年,全市农村合作组织共代销农产品59万吨,代购农用物资万吨,年内销售收入达到亿元,盈余5616万元,组织成员人均增收500元以上,比其他农户收入高出10~15。历城区张而草莓协会被农业部命名为全国百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试点单位;章丘市食用菌协会连年被评为“山东省先进农研会”。从组织方式看,我市农村合作组织主要分为五种类型(以运行较好的464个合作组织为样本分析,下同):一是大户领办型。由农民经纪人和种养殖大户利用自身生产、经营、购销优势
领办。这类合作组织共有327个,占总数的。比较典型的是济阳县孙耿镇东盐村养猪协会,该协会1999年9月由养猪大户刘成海发起组建,现已发展会员400多个,带动章丘、商河、临邑、齐河等地的养猪大户2000多户。协会与济南、上海等地的几家大型猪肉加工企业签订供货合同,年销售商品猪3万多头,会员户均增收6000元以上。二是农技部门领办型。依托乡镇农技服务部门建立,提供信息咨询、技术培训、生产资料供应和产品销售等系列服务。这类合作组织有63个,占。如平阴县平阴镇肉羊合作社,2003年4月由镇畜牧兽医站牵头组建,现已发展社员600户,户均增收5000多元,群众和社员赞誉“入社养羊,一只保吃粮、五只上学堂、十只盖新房、百只奔小康”。三是龙头企业带动型。由龙头企业牵头发起,组织农户共同参与的一种经济利益联合体。这类合作组织共有16个,占。如槐荫区蔬菜加工协同协会,由樱龙食品公司牵头兴办,发展
会员120个,以订单形式组织1000多户农民联合生产、加工、销售圆葱、牛蒡等蔬菜,基地面积发展到5000亩,年出口创汇300多万美元。四是专业协会型。依托当地主导产业和优势农产品,经政府部门审批或农民自发组织而成立,对内提供技术指导,对外推销产品、开拓市场。这类合作经济组织有28个,占总数的。如1997年组建的历城区董家镇张而草莓协会,产品销售网络覆盖北京、天津等国内20个大中城市,现有会员200个,日均销售草莓4-5万斤,会员户均年收入万元。五是股份合作型。采取股份合作的形式成立,对外一般称为公司。这类合作经济组织共有30个,占总数的。如长清区万德种子专业合作社成立于1998年,现有社员8000多户,合作社资本总额万元,分8334个股份,每股50元,集体入股30万元。这个合作社的建立极大地带动了当地玉米制种业的发展,目前已形成制种基地3万亩,社员户均增收1000多元。综上所述的各
类合作组织,不论层次高低和辐射面大小,都带动了当地特色主导产业的发展,盘活了农产品市场流通,加快了农业标准化、集约化步伐,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我市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虽然发展势头不错,但还存在 一些问题和困难,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认识不到位。调查中发现,社会不同层面对合作组织的性质与发展尚缺乏足够的认识,存在“合作制过时论”、“经济条件论”等错误看法。部分基层党委政府特别是村级组织认为合作组织发展是农民自己的事,政府和集体不宜插手干预,存在“缺位”、“错位”的问题,合作组织生产经营中遇到的许多实际困难还难以靠自身力量解决。同时,少数农民担心加入合作组织是“重新入社”,心存疑虑,积极性不高。
2、管理比较混乱。目前合作组织还处于多头管理状态,缺少统一的管理协调机构。许多合作组织由于怕麻烦、怕“双重收税”不愿登记。全市登记注册 的合作组织只有126个,仅占总数的,其中在工商部门登记的40个,占登记总数的;在民政部门登记的63个,占50;在农业部门登记的23个,占,登记的名称也不尽规范。这就使许多合作经济组织的法律地位不明确,自身的合法性令人质疑,其市场主体地位在交易中也不被认可。
3、内部运作不规范。由于缺乏统一的制度规范引导,合作组织在内部运行机制上呈现多样性。一是章程不规范,流于形式,有的甚至没
农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篇5
调研报告
根据市、区组织部的要求,就农村党组织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有关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专业合作社建设现状。目前,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的合作社共2个,按产业划分:种植业1个、农机1个。
1、xx农联合作社。由x户农民以合作社形式,组织1000余亩土地联合经营,农民采取自由资产入股的形式,合作社对农作物实行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销售,大大降低了农民的生产成本,实现了农业生产由单户生产向规模化经营的转变。
2、xx农机合作社。由x户农机大户以合作社形式,组织7台大型农业机械进行统一经营,由单台机械耕作转向农机械规模化耕作。
二、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办创办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情况 一是抓培训,在提高致富、带富能力上下功夫。在协调村级党组织抓好培训工作的同时,积极整合民政、科技、农林水利、农机等部门的人力、财力资源,加强对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和社员培训,让他们熟悉专业合作社法和有关规定,提高政策水平和法律意识,增强议事、决策能力,增强依法管理合作社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能力。同时,充分发挥远程教育网络、党员示范基地作用,组织会员开展实用技术、合作社业务知识等培训,提高会员的种养殖技术水平。
二是抓协调,在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上下功夫。村级党组织通过协调农业、土地、电力等部门,切实加强在土地、基础设施、设备、资金、政策、信息和农业产品销售等各环节的配套服务,使农民群众更深切地感受到党组织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利益。
三是抓宣传,在发挥典型示范、引导作用上下功夫。村党支部在不断加大对专业合作社引导和服务的同时,也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吸引更多的群众关注、支持和参与农村专业合作社。
三、存在的困难及原因
一是专业合作社内部管理制度不规范,会员之间利益关系松散,大部分还没有建立紧密的利益联接纽带;二是专业合作社运作模式刚刚起步,市场化程度还不高,专业合作社规模小,自身带动能力还不强,服务领域狭窄、服务内容单
一、服务能力较弱;三是农村各类经营管理人才相对缺乏,直接影响了专业合作社的作用发挥。
四、对策和建议
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篇6
一、村级集体经济的重要性村级集体经济是村级组织的重要物质基础,是村级组织有效发挥职能作用的前提和保障。从调查情况看,近五年来,我市各行政村主要依靠本村村级集体经济实力,不断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苦苦扮演着“一级政府”的角色。
1.村级集体经济是确保农村“有人干事”的重要保障。从我国目前现行的行政体制来看,村委会属于村民自治组织,不是一级政府,不在政府财政预算之内,无固定的运作经费来源。从调查情况来看,村干部和联防、保洁、管理等人员的工资报酬,主要都由村里自己解决支付。人员工资的及时足额到位,对确保村里工作人员思想稳定、提高工作积极性、维护农村社会安全和谐起到了重要作用。
2.村级集体经济是确保农村“有钱办事”的重要来源。农村环境卫生保洁、河道道路养护、绿化、合作医疗和各类创建等项目,虽然上级有部份的配套资金,但杯水车薪,还要从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中来开支,确保了村级组织的运作和农村社会的安全稳定。
3.村级集体经济是确保农村经济发展的坚强后盾。税费改革后,农户农业生产支出越来越小,基本上不交任何费用,但进行必要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农业生产,必须从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中来支配。我市平原各行政村每年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一般都要在10万元左右,从而保证了农业的稳定生产。
4.村级集体经济是确保实现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如**村、**村等集体经济强村,在促进农村各项事业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农民人均收入超过1万元,明显高于市平均水平。实践证明,村级集体经济的强弱,与农民收入水平的高低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是实现农民共同富裕的重要物质基础。
二、我市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现状和问题
(一)发展现状:从2006农村经济收益分配年报资料看(共列入**个村社),全市村级集体经济总资产**万元,与2005年的**万元相比,增长**%;所有者权益**万元,比2005年的**万元相比,增长**%,扭转了村级集体经济积累下降的局面。全市农村集体经济总收入****万元;当年收入(含土地征用补偿)按村组分,50万元以下的村社132个,占总村数的46.975%;50-100万元的村社数60个,占21.35%;100万元以上的村数89个,占31.67%;全市当年集体经济收入入不敷出的村有95个,占村总数的33.81%,比2004年多1个,连续二年出现低收益的村增多、高效益村减少的现象。
(二)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主要来源:①村级经营收入9267万元,占总收入的43.22%;②发包及上交收入3791万元,占17.68%;③村投资收益445万元,占2.08%;④其他经济收入7937万元,占37.02%。另外,各级的补助收入7250万元,未计入总收入。从调查情况来看,我市集体经济总体上体现出北强南弱、近郊村优于远郊村、平原优于山区的特点。
(三)存在问题。
1.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两极分化”。从统计数据来看,两头大中间小的现象比较突出。50万元以下的村社132个,占总村数的46.975%,50-100万元的村社数60个,占21.35%;100万元以上的村数89个,占31.67%。如,**村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不含土地征用费)达1588余万元,而**村、***等村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仅几千元。2.村级集体经济增收难度加大,发展后劲不足。区域位置好的村,依靠工业园区,通过承包经营、租赁经营、股份制合作等办法,多渠道获得稳定的收入来源;而靠自然资源的有限开发的村,随着对生态自然要求的进一步控制,收入来源渠道正在逐步萎缩,增收后劲严重不足。
3.对上级政策补助的依赖性较为突出。2006年各种财政配套补助**万元,村社均**万元,依靠上级财政的补助,使村级组织勉强度日。同时,也使少数农村干部群众产生了“等、要、靠”等惰性思想,艰苦奋斗、主动作为的优良传统和思想意识日渐淡化,甚至出现了大部分村所报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与当年实际收入相差甚远的虚假情况。
4.钢性支出逐年攀升,部分村级组织不堪重负。农村环卫长效保洁、治安联防、农田设施、合作医疗、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及各项创建活动等方面的钢性支出逐年攀升,村级组织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压力。尤其是对集体经济本身薄弱的村级组织来说,实在难释重负。另外,部份农民群众集体意识不强,只要权利,不要义务,拖欠、拒交应交费用的现象滋生,无疑又给村级组织增添了不该有的负担。
5.集体资产流失现象比较严重。突出表现在,村级组织对农村公共设施的投入但得不到相关的物权回报。如,在农村饮用水、电网改造等方面的费用,都要由村级组织负担一部分,但工程完成后,物权和收益由水、电等相关部门所有,无形之中使村级资产化为乌有。
6.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得不到体现。农村土地归集体所有,但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得不到体现。主要表现在:一是在土地征用费补偿问题上,“分光用光”的现象相当普遍。一些村把城镇建设、过境公路征用的土地补偿费、青苗费均一起分到户,村集体经济组织却分文没有收取。二是农村发展留用地政策受条件、资金等因素的制约,绝大多数村得不到享受。
7.村干部和群众对发展村级集体企业心存疑虑,缺乏开拓进取精神。他们片面地认为,“村干部再回头搞集体企业,一无精力、二无能力、三无财力,力不从心,不合时宜。”缺乏敢想敢做敢为的勇气和魄力,丧失了发展集体经济的机遇和主动权。
8.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起步难,面临难以跨越的高门槛。近年来,各金融部门风险意识不断加强,贷款审批权限上收,村级靠贷款创办集体项目的难度加大,一些集体经济薄弱村创办集体经济项目的门槛被抬高,与先进村的差距也随之越拉越大。
9.部分村级债务沉重,给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债务形成的原因较多,主要是基础设施投资(如小水电、道路、标准厂房的贷款利息)、各类创建配资金的投入以及非生产性支出等。
10.村级基层组织建设亟待加强。从调查情况看,全市两位村主要领导文化年龄结构欠佳的状况,年龄偏大、文化偏低,影响着村集体组织的决策能力,多数只顾眼前利益,缺乏长远考虑,更谈不上魄力和胆略。甚至个别“问题”人员通过各种手段进入村班子,影响团结和工作的开展。
11.农经队伍力量薄弱,与工作量不相适应。目前,我市各乡镇街道仅有1至2名专职(兼职)农经工作人员,日常工作量大、任务重、强度大,哪里需要哪里搬,时常处在被动应付面上工作的状态,根本顾不上指导村级组织发展集体经济。另外,农经工作人员在职称评等方面也面临着突出的制约因素,影响着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切身利益。
(四)主要原因。一是发展环境的差异是制约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客观原因。从调查情况看,凡临近城镇、集镇、近郊的村庄,得益于优越区域位置、便利的交通条件、丰富的信息资源和较为先进的生产经营理念,村集体经济较为强壮,一、二、三产业健康发展,特别是二、三产业发展较好。而位于山区、稻区的村,地处偏僻,村落分散,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观念陈旧,级集体经济一般比较薄弱,甚至是空白村。二是村级集体积累困难是制约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村级集体积累是农村集体经济生产和服务的物质基础,是不断增加农业投入和进行公益事业建设的重要保证。从情况调查来看,受国家宏观经济的调控、严格的用地政策和农村税费改革的影响,我市各村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主要依靠土地征用和“三提五统”的局面消失,农民的应交款拖而不决,钢性支出的不断攀升,冲抵了积累,坐吃山空。三是干部群众思想认识上的差异是制约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主观原因。我市完成村办集体企业转制,受此负面影响,各级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认识不到位,思想不重视。部分村干部怕麻烦受气,不用心;农民群众对村组织发展集体经济不放心,对集体丧失信心,甚至出现只要权益、不要义务、不愿出钱出力、不闻不问的现象。这些思想认识上的差异性,严重制约了集体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四是部分村干部群众盲目的攀比心理,阻碍了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步伐。从受调查的37个行政村情况来看,农民群众对村级组织的要求以及对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呼声越来越高,不断对村干部施加压力,使村干部都抱着“别人都在搞,自己若不搞,对不起老百姓”的态度,不顾所在村的经济承载能力,盲目跟风,举债
建设,从而进一步增加了村级组织的负担,也制约了村级集体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三、对策与建议
(一)发挥区域优势,合理利用当地农村资源。
我市村庄分布在平原、半山区、山区,村与村之间条件千差万别,发展农村经济必须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合理有效地利用当地农村资源,把资源优势切实转化为产业优势,不断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实力。防止一哄而起,套用一个模式。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近郊和边远农村,应根据各村经济基础、资源禀赋、干部农民素质等各方面实际,发挥优势,挖掘潜力,优化结构,扬长避短。
1.近郊村要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充分利用地理环境优越、交通便利、信息通畅、人才资源丰富、基础设施较好等有利条件,在发展二、三产业上走出新路子。一是建立农副产品商贸市场。集体投资办市场、商场,以场生财。如朗霞街道的新新村,通过创办蔬菜农贸市场和停车场,年可收租金等65余万元。二是兴办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农村非农产业发展空间巨大,要利用当地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发展加工业,拉长产业链,而这也正是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难点。三是建立服务市场,兴办各类服务实体。本着为民服务的方针,为本地的个体私营企业开展产品推销、供应原辅材料以及信息、运输、餐饮等有偿服务,既为农业和农民走上市场架起桥梁,又为村集体经济发展装壮大增添一条途径。也可依托原有基础产业,建立各类中介服务组织和专业合作组织,从中收取服务费、管理费,以壮大集体经济。
2.山区要搞好农业资源开发,开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山区要立足当地农业资源,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一要开发好。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利用一切可以开发的资源,发展新项目,开拓新产业。发展一些集体统一经营的种养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开发利用集体自然资源如山地、水资源等,通过招标等形式开发经营,获取收益。二要管理好。改造好、管理好现有村级集体的山林、茶园、果园、竹林、水域等资产,使村级集体资产获得保值增值。针对“分得过多,统的较少”的实际,采取以下三种方式:一是返租倒包,把农户的责任山以及长期失管荒芜的山地,通过规划,向农民返租,统一开发后重新承包给农户经营,获得发包收入。二是合股经营,通过笋竹两用林、水果蔬菜基地和小水电等项目开发,村与农户或投资公司按一定比例合股开发经营。三是实施品牌战略,重视科技投入和产品营销,发展优良品种,开展产业化经营,不断提升农产品的档次和质量。
(二)管好用活村级集体资产。农村集体资产是广大农民多年来辛勤劳动积累的成果。要建章立制,强化管理,实现村级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做到聚财有术,理财有方。第一,要建立健全集体资产积累机制。凡是集体项目都要落实责任制,及时收缴承包金或租赁费,把该收的钱收起来。对农户长期放弃管理,粗放经营甚至荒芜的承包项目,由集体收回后,实行招投标承包经营,提高经济效益。要对属于集体的山地、水等资源实行有偿使用。第二,加强资产核资,盘活集体存量资产,构筑资产增值机制。要积极实行集体资产以价值形态为主的管理办法,把土地等资源性资产作为经营性资产来运作,根据有关政策,保护好、发展好宅基地(土地)整理后的成果,促使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要管好土地征用补偿费,严禁乱支滥用。对使用集体房屋和集体公益设施的,要收取一定的使用费和公益事业费。第三,进一步规范村级财务代管制度。强化开支审批、收支预决算、财务审计监管、民主监督、财务公开等工作,堵塞村级财务管理漏洞。
(三)制定扶持政策,优化集体经济发展环境。从调查座谈体会到,我市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困难重重,不论是近郊村、远郊村,还是山区农村,都需要政府在政策上给予极大的扶持,尤其是对山区集体经济基础较差的村,更应加大扶持力度,采取“扶两头,带中间”的办法,助推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一是要活用村级留用地政策。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集体必须占有生产资料,而土地是现阶段农村最重要、最基本的生产资料要维持基层政权的正常运转,必须赋予村级一定数量的土地经营权,确保村级通过土地经营获取稳定的收入。“留用地”,从字面上理解就是留给将来农村发展使用的土地。与其留着将来用,不如现在就用,迟用不如早用,早用早收益。在当前关键建设时期,必须突破僵硬的思维定势,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精心保装,适度开发,早开发早发展。从干部群众的呼声来看,村集体占有10亩左右为宜,这样村均固定收入可达到10万元以上,减轻村级组织的开支压力,维持村级正常运转。
二是要建立规范的土地流转制度,活化土地使用权。采取土地反租倒包、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等形式推行农户土地经营权流转。允许集体经济组织依法以集体所有的非农建设用地使用权入股、联营,与其他投资者共同兴办企业或开展物业经营,获得土地使用收益。支持集体经济薄弱村到城镇发展集体经济,从非农建设用地指标中,安排一部分作为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专用指标,给集体经济薄弱村2至3亩的非农建设用地指标,并以最低价位在区位较好的城镇规划区内落实地块建设工商用房,以获取稳定的租金收入。三是要建立新增工商税收分享政策。村级在村内或城镇工业园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民营经济,创办工商企业,新增工商税收可按地方收益部分一定比例给予奖励,用于补充村级收入的缺口。按工业集聚要求搬迁至其他乡镇工业园区的企业上缴税收,原所在村应按一定比例分享收益。通过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着力改变引进企业越多,村负担越重的局面,从而调动村级在招商引资和发展民营经济上的积极性。四是要整合各部门政策资源,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目前,分散在有关部门的涉农政策资金在扶持农村发展上,存在着不确定因素,且随意性较大。为此,要整合部门政策资源,优化资金配置,规范操作,增强方向性,提高透明度。要理清村级组织的财权和事权,按一定比例加大对农村道路养护、卫生保洁、绿化等市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统筹村级班子成员工资报酬,切实减轻村级组织的开支压力。
(四)化解村级债务,切实减轻村级负担。
村级债务是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一个阻力,要采取各种措施和办法,切实减轻和缓解村级组织的负担,使村级组织在发展集体经济的道路上轻装上阵。一是增收还债。通过大力培植集体收入来源,增加集体收入,提高还债能力。二是清欠还债。主要是加大对农民欠缴的“三提五统”和各项承包费的清缴力度,在清欠工作中,要坚持执行先党员干部、后农民群众的原则,在广泛动员的前提下,对有能力还款而不还的,必须利用法律手段收缴。三是降息减债。对于高息借款,不管原来达成什么协议,都严格按照金融部门规定的同期利率计算,由乡镇农经站统一换据,签订协议,或由政府进行适当贴息,以此减少村级负债。四是节支还债。严格核算享受误工补贴人员数量,减少工资支出。严格控制非生产性开支,对办公费、报刊费、会务费等项目要实行限额管理,降低管理成本,达到增收节支的目的。五是核销减债。对村级债务进行全面审核认证,经过核定已确定认为无效的债权债务,按法定程序予以核销。六是归责还债。对原村办企业向银行贷款形成的债务,要按照谁借谁还的原则落实债务人,债务由企业承担并负责偿还;企业倒闭的,可以采取股份合作、租赁、拍卖等形式处置,所得收入按法律规定偿还债务。
(五)加强农村基层经济组织建设,提高发展活力。
发展和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村级班子建设至关至要。一是要配强配好村级班子。特别是要选配好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主任,要不拘一格地把年轻、懂科技、有经营管理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选配到村级领导岗位上来。对一些相对贫困且又缺乏人才的地方,不能光以内选方式,必要时还要突破条条框框,通过下派途径解决好班子软弱的问题,使村级班子人员真正具备带领一方农民开拓创业,勤劳致富的能力,成为党在农村基层的坚强堡垒。二是加强村双委班子成员的培养和教育。加强思想教育,树立为民服务、清政廉洁的思想,明确村级班子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职责。要加强村干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营管理能力的培训,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到集体经济发展较快的典型地方考察学习,借鉴经验,因势利导,强身固本。三是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完善对村干部工作业绩和收益挂钩制度,要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纳入村干部目标责任制的主要内容之一,作为考核重要依据,对在一定时期内村级班子建设和村级经济发展成效显著的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充分调动农村干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积极性。同时,也要防止个别村干部采取虚报瞒报手段,谋取不当利益。四是要切实解决村干部的后顾之忧。对从事村级组织工作达到一定年数的老村干部,离任后要继续落实养老、医疗保险等关爱政策,使村干部有一个盼头,多一份工作干劲。
五、需要调整或出台的扶持政策
1.村级留用地政策。
2.村干部报酬逐步统筹。
3.农村社会公共服务经费(正常运转经费)的补助政策。
4.发展物业经济的扶持政策。
5.村干部的激励、关爱政策的继续运行。(解决有人办事的问题)
6.由村级出资共建农村公共设施的收益回报机制。(水、电等垄断性行业)
7.进一步完善生态公益林、水源涵养地利益保护政策。
农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篇7
周轶赢一行先后考察了阜新德裕制革有限公司、霍氏兄弟制鞋有限公司、雅尊裘皮有限公司等企业, 并参观了皮革产业开发区规划沙盘。
座谈中, 周轶赢对阜新皮革产业开发区的发展给予充分肯定。她表示, 根据省政府安排, 省经合办负责帮扶阜新皮革产业开发区, 省经合办将以此次调研为新起点, 进一步密切同阜新市的沟通联系, 结合阜新皮革产业开发区的发展实际, 重点在皮革服装、制鞋、箱包、汽车用革等专项招商方面给予支持。同时省经合办将结合自身工作职能, 围绕珠三角、长三角及京津唐等重点地区, 通过展会、推介会等多种形式, 努力对外宣传阜新, 积极帮助阜新皮革产业开发区引进皮革行业旗舰企业, 助推阜新皮革产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农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篇8
(一)解决了分散的农户经营与市场对接难的问题。
农业要建设现代化,必然要经历一个农业现代化和集约化的过程,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了最新的尝试和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小规模的家庭经营与大市 场的矛盾日益显现。面对规模较大的工商资本,农民要提高竞争力,获得平等的市场地位,必须走扩大生产和经营规模的道路。 要提高农民作为市场主体的竞争力,其必然的途径就是将农民有效地组织起来,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进行有组织、有规模的农业生产,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能力和产品质量, 从而使农业生产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农民专业合作社把千家万户小生产的农民组织起来,抱成一团,使农民真正成为千变万化大市场的主体,避免了一家一户生产经营的盲目性。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的主体。
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管理水平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标志。实施农业标准化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抓手,是保障食品安全的基础条件。合作社是将相同产业的农民组织起来的利益连接整体,通过对入社农户实行统一生产标准、统一操作规程、统一产品质量、统一农资供应,实行“生产在家,服务在社”,严格农业投入品管理,健全农业投入品质量监测体系,普及农业投入品安全使用知识,引导农民合理施肥、科学用药、科学采收,从而实现农业的标准化生产。
(三)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实施品牌战略的重要渠道。
实施品牌战略是提高特色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提高商品率最有效的途径。一家一户由于生产规模小,注册商标运行成本大、品牌档次不高,难以做大做强。通过合作社对社员生产的相同农产品统一注册商标,打造品牌,才能上规模上档次。
(四)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的重要载体。
现代农业的发展和农业产业链条的扩展,必然导致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这种变革只有通过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才能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即是实现生产方式变革的有效途径。“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是当前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要模式,由此可见,专业合作社在农业产业化中已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五)农民专业合作社是现代农业技术的示范者和传播者。
现代农业说到底就是科技农业,农业科技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决定性因素。农民专业合作社根据产业发展需要和不同季节的技术需求,与科研院所直接对接,通过科技下乡、“专家大院”,充分发挥农业专家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积极作用,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同时,合作社通过承担科技项目,利用成员土地进行示范,不仅解决了试验场地问题,而且能让成员直接参与,亲身体验试验的全过程,农民易于接受,发挥农业科技示范点的建设与引导作用,通过典型示范,做给农民看,引着农民干,由点到面,进行推广,真正将农业科学技术传授到千家万户。
如何进一步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一)要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依法行政,相互配合,齐抓共管,根据各自特点和技术装备优势,加强技术、资金、物资等项的扶持力度,共同搭建全社会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服务平台,积极引导和扶持各种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稳步健康发展。
(二)制定激励发展措施
建议政府安排专项资金对那些产业基础牢、经营规模大、质量安全优、品牌效益高、服务设施全、带动农户多、社会效果好、产权关系明、分配机制好的专业合作社示范社给予财政奖励,从而激发更多的农民加入合作社。
(三)开展好信用合作,推动农民合作组织健康发展,并要加大财政扶持力度,进一步满足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资金需求。二是大力推进资金互助,各级金融机构要将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信贷支持“三农”的重点,在金融机构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之间搭建起解决融资难题的更大平台。
(四)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培训,加强对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农村经纪人的规范化指导工作,鼓励大学生特别是大学生村官到合作社任职。培养造就一批骨干队伍,带领群众共同致富。
(作者單位:龙口市兰高镇社会事务服务站)
【农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推荐阅读:
关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08-02
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06-18
股份经济合作社10-05
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章程06-10
县关于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建设的调查报告06-07
农村土地股份制11-18
村股份制经济合作社10-22
李木庄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章程07-08
农村集体股份制改革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