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份经济合作社

2024-10-05

股份经济合作社(精选11篇)

股份经济合作社 篇1

摘要:本文通过对股东资格、股东权利义务的比较分析, 阐述了股份经济合作社股权与公司的异同及其原因, 有助于人们正确认识股份经济合作社股东的法律地位。

关键词:股份经济合作社,公司,股东,股权

引言

随着农村集体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为建设新农村, 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已经完成了农村集体经济的股份合作制改革, 纷纷建立了农村村级 (或社区) 股份经济合作社。它采取集体净资产既分股量化到人, 又不变现瓜分集体资产的办法, 明晰了每个成员在集体经济组织中的权利份额;使村民真正成为集体经济名符其实的主人, 变成了股份经济合作社的股东。由于当前我国尚无专门调整股份经济合作社的法律规范, 股东的权利义务一般都由股份经济合作社的章程规定。比照公司股东的权利义务, 通过二者的比较分析, 让我们认识股份经济合作社股权的地位和性质。

一、股东资格之比较

(一) 股份经济合作社股东资格

股份经济合作社是在原集体经济组织基础上的改革, 因此其初始的股东一般只是村民, 股东既可以是户, 也可以是自然人, 一般以自然人为股东居多。股份经济合作社除保留一定的集体股以外, 一般没有其他法人或组织。股份经济合作社的股东不以出资为必要条件, 股份经济合作社进行集体净资产折股量化时, 设人口股和农龄股, 根据实际情况可设现金股, 股东的股份数量相对均衡。以现金股募集资本时, 募集现金股的对象也往往只局限于村民。村民以外的自然人能否通过继承、赠予、受让等方式成为合作社的股东, 取决于章程的规定。就目前情况, 股份转让一般是封闭式的, 只能在其成员即股东间进行, 并且要经过董事会同意, 不允许向股东以外的人转让股份。因此, 股份经济合作社股东资格是受到较严格的限制, 一般只能限制在原村村民或原经济合作社社员的范围内。

(二) 公司股东资格

公司的股东资格一般没有以上这些限制, 除了自然人以外, 法人和其它组织也可以成为股东。公司的股东以出资为必要条件, 没有出资就不能成为股东, 不同股东的股份数量往往相差悬殊。公司的股东完全可以依法转让股份, 除股东间可以自由转让以外, 股东可以按照公司章程、公司法和证券法等规定向股东以外的人转让股份, 受让人只要合法持有公司股份, 就成为公司的股东。股份公司的股份转让开放, 实行了商品化、证券化与市场化。

从以上的比较可以看出, 由于股份经济合作社股东的资格和股份的转让受到严格限制, 所以不能像公司, 尤其是股份公司那样比较容易地筹集到资本, 不利于它发展壮大。因此, 股份经济合作社目前只能在经济较发达地区和原集体经济组织经济实力比较强的社区或村设立。股份经济合作社股东资格封闭性, 并非合作社的特性, 而是原集体经济特性的延续。

二、股东权利之比较

股份经济合作社股东的权利根据实务中的有关章程规定, 主要有:表决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知情权、质询、批评和建议权;收益分配权;股份优先购买权;剩余财产分配权, 等等。仅从这些权利项来看, 股份经济合作社股东权利与公司没有多大区别, 但从这些权利的具体内容分析, 它与公司股东的权利存在较大差异。

1.股东表决权的比较分析

表决权是股东权利的核心, 属股东的共益权。股份经济合作社和公司都实行同股同权, 这是二者最基本的共同之处, 但二者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

股份经济合作社股东表决权的行使有直接行使与间接行使之分。直接行使股东表决权主要是适用于成立股东大会的股份经济合作社;间接行使主要适用于成立股东代表大会的股份经济合作社。对于成立股东代表大会的股份经济合作社, 按照一定的比例在股东中选举出代表, 由选举出的股东代表代表全体股东在股东代表大会上行使股东权利。公司股东除可以委托他人来行使外, 一般都由股东自己直接行使, 不存在间接行使的问题。

股份经济合作社股东行使表决权的大小与公司相比, 有着本质上的区别。股份经济合作社的股东或股东代表在股东大会或股东代表大会行使表决权, 一般实行一人一票制, 不按股份大小来行使, 但未成年人不享有表决权, 其表决方式与原村民表决权的行使一致;而公司股东表决权的大小是按资分配的, 表决权的大小因股东所持股份多少而不同, 对未成年股东也没有表决权的限制, 只是应当由其法定代理人依法行使。

股份经济合作社的一人一票制, 限制了大股东的权力, 从而也会影响股东的投资热情。但公司为了限制大股东的权力, 保护广大小股东的权益, 我国新公司法在董事和监事的选举中引入了“累积投票制”。股份经济合作社股东的表决权行使中无累积投票制的问题。股份经济合作社的一人一票制是由合作社的原则决定的, 似乎与股份制背道而驰, 其实并非如此, 因为股份经济合作社股东的股份数量是相对均衡的。

2.股东知情权的比较分析

知情权是股东行使表决权、受益权等核心权利的前提和基础。股份经济合作社股东的知情权与公司比较, 其差异不是有没有知情权的问题, 而是知情权的范围和知情权的法律保障。

现有的股份经济合作社章程虽有“股东享有知情权”等规定, 但一般很少对知情权的范围到底有多大作出较为详细的规定。股份经济合作社受到原集体经济组织经营管理权高度集中的影响, 又由于法律制度的缺失, 股东知情权实际上得不到有效保障, 股东的表决权、监督权等也往往不能落到实处。有的股份经济合作社股东想看合作社章程都被拒绝, 连了解章程内容的基本知情权都没有, 监督权、决策权等根本无从谈起。

公司股东的知情权得到了公司法的保护, 尤其我国新公司法拓宽和增加了股东的知情权。根据现行公司法第34条、第117条、第166条等规定, 股东对公司章程、股东大会会议记录、董事会会议决议、监事会会议决议和财务会计报告享有查阅权和复制权, 对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报酬享有知情权, 并且对股东的这些知情权的行使设置了程序保障和救济途径。

3.股东受益权的比较分析

受益权是股东权利的最终目的, 属于自益权。股份经济合作社和公司均按股东所持股份多少来分配股利, 实行同股同利。二者的分配方式没什么区别, 其区别主要在于:公司的受益权是基于股东的投资, 是对投资的回报。而股份经济合作社股东的受益权未必是基于投资, 没有设置现金股的股份经济合作社股东一般都没有出资, 其受益权主要基于他是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 量化集体经济组织权益是改革为股份经济合作社的最主要目的, 其中受益权的量化是其最突出的表现。因此, 实质上股份经济合作社股东的分红除现金股外, 对股东来说是一种福利分配;而公司的分红则是投资收益的分配, 这一点是有本质区别的。

股份经济合作社股东除了章程规定的权利外, 在有的地方性法规中也有规定, 如《浙江省村经济合作社组织条例》规定社员还享有对该社集体资产承包经营的权利, 生产生活服务、土地征收补偿费分配、宅基地使用的权利, 而公司的股东一般不享有这些权利。股份经济合作社股东享有这些权利是对原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利的保留。

三、股东义务之比较

从一些股份经济合作社制定的章程来看, 合作社股东应承担的义务主要有: (1) 履行出资义务 (如不设现金股, 则无此项义务) ; (2) 不得退股提现; (3) 以所持股份份额为限对合作社的债务承担责任; (4) 遵守合作社章程及各项制度, 执行的各项决议; (5) 维护合作社的合法权益; (6) 法律、法规、规章和章程规定的其他义务。

公司股东承担的主要义务有: (1) 遵守公司章程; (2) 依其所认购的股份和入股方式缴纳股金; (3) 除法律、法规规定的情形外, 不得退股; (4) 法律、行政法规及公司章程规定应当承担的其他义务。

从上面二者规定的这些义务内容来看, 股份经济合作社股东的义务范围要比公司股东广, 主要表现在遵守合作社的各项制度和执行合作社的各项决议等内容。这是因为股份经济合作社股东享有该社集体资产承包经营的权利, 生产生活服务、土地征收补偿费分配、宅基地使用等权利, 这些权利对于公司的股东来说是无法享有的。然而, 股份经济合作社股东在享有这些权利的同时, 也应当履行相应的义务, 即遵守合作社的各项制度和执行合作社的各项决议等。另外, 股份经济合作社的股东未必要履行出资义务, 而公司股东必须要按照期限履行其所认缴的出资义务。

结语

笔者认为由于股份经济合作社是进行股份量化与管理的经济合作社 (集体经济组织) , 并非股份制企业。因此, 股份经济合作社股东的股权与公司股权不一样。如果股份经济合作社股权与公司股权没有区别的话, 股份经济合作社就不是经济合作社, 不属于集体经济组织, 已经变为股份制企业。公司作为现代企业制度的典型形式, 在我国已有较完善的法律规范, 由《公司法》和相应的法律法规调整, 股东的法律地位比较明确, 有法律保障;而股份经济合作社没有相应的法律规范, 连股份经济合作社本身的法律地位都不明确, 更不用说股东的法律地位问题, 实务中关于股权的纠纷处于无法可依的状态。所以在股份经济合作社章程中尽量详细规定股东的权利义务是十分必要的。

股份经济合作社与公司比较, 其股权也有许多相同或相近的地方, 这是由二者都具有股份制特性所决定的。通过对二者的比较分析, 可以使广大股份经济合作社股东了解自己所拥有的股权, 对于如何正确行使股东权利履行股东义务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郭富青.西方国家合作社公司化趋向与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回应.农业经济问题, 2007, (6) .

[2]吴翔阳.现代企业制度:农村股份合作制创新的一个方向.理论前沿, 2007, (15) .

[3]郑曙光.合作社与其他经济社团组织法律制度之异质性考察.中国商法年刊, 2006.

[4]陈志新.城市化进程中村级股份合作制改革的创新机理探析.浙江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4) .

[5]陈笑萍.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制度创新路径分析.农业经济问题, 2005, (9) .

[6]杨宏翔.现代产权制度视角下的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理论探讨, 2005.

[7]傅晨.中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形式与制度变迁.中国经济, 2006.

[8]江平, 李国光.最新公司法理解与适用.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6.

股份经济合作社 篇2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撤村建居股份经济合作社(以下简称合作社)的行为,保障合作社及其股东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及其《施行细则》,以及上虞区委、区政府的有关规定,结合本社实际,制定本章程。

第二条 本社名称:绍兴市上虞区XX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第三条 本社住所: 绍兴市上虞区XXXXXX。

第四条 本社由本村全体XXXX名村民作为股东联合组建。

第五条 本社经绍兴市上虞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登记注册。经营期限为XXX。第六条 本社系农村集体经济的一种新型组织形式,按照计划管理和民主管理的原则,实行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股东以其出资额为限对合作社承担责任,合作社以其全部资产对本社的债务承担责任。

第七条 本社的基本职能:资产经营、资产管理、资产积累和收益分配。第八条 本社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及本章程规定,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接受政府有关部门的监督。

第九条 本章程对合作社及其股东、股东代表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均具有约束力。

第十条 本章程由董事会制定,经股东代表大会通过、报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和区(县、市)农办批准,在登记机关注册后生效。第二章 经营范围及注册资本

第十一条 本社的经营范围:XXXXXXXXXX(以合作社登记机关核定的经营范围为准。)第十二条 本社注册资本为XXXX万元人民币。第三章 股东资格、出资人及出资方式 第十三条 股东资格

拥有本社股权者均具有本股份经济合作社股东资格。根据本社实际,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为本社股东:

1、开始实行农村双层经营经营体制时原生大队成员;

2、父母双方或者一方为本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股东的;

3、与本社股东有合法婚姻关系落户的;

4、因股东依法收养落户的;

5、政策性移民落户的;

6、符合法律、法规、规章和上级有关规定的其他人员。村党支部(总支)书记为股份经济合作社当然股东。

第十四条 本社共有股东XXXX个,以集体净资产量化方式出资XXXX万元(全为人口股),占注册资本的100%。出资时间为XX年XX月XX日。

第四章 股东的权利和义务 第十五条 股东的权利

1、年满18周岁有人口股的股东享有表决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2、享有对本社财务收支、资产营运、收益分配等的知情权;

3、享有对本社董事会提出质询、批评和建议的权利;

4、享有本社收益分配的权利;

5、享有购买其他股东转让股份的优先权;

6、优先认购本社新增注册资本;

7、按有关规定享有合作社终止后剩余财产分配的权利。第十六条 股东的义务

1、缴纳所认缴的现金股股金;

2、遵守本社章程及各项制度,执行股东代表大会的各项决议;

3、支持董事会、监事会履行职责;

4、以其所持股份份额为限对合作社的债务承担有限责任;

5、量化股及现金股不得退股提现。

第五章 股权设置、股权享受对象与股权变动

第十七条 本社只设人口股。人口股的享受对象及比例:1:1。股东的股份数及股权额在股权证中予以载明,股权证由股份经济合作社颁发。以农村社区股份制改造时股东代表大会确定的基准日为时点,该时点后的新增人员不再给其量化股份。

第十八条 股权可以依法继承、赠予,经董事会批准可以(内部)转让,转让价格由双方自行协商确定。

股东发生股权转让、继承、赠予,应向董事会申请办理相应手续;合作社将每年的股权变动情况列表,经股东代表大会和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确认后,每年向登记机关备案一次。

第十九条 本社如需增资扩股,应按同股同权的原则,由原股东按出资比例大小同比例增资。

今后因土地征用补偿收入增加,或资产营运增值,或期末公积金余额占资本金总额50%以上的,按原股东持股比例及时追加股东的折股量化额。因合作社发展需要,经股东代表大会讨论决定,也可吸收社会投资者投资,其增资价格原则上应等于或高于每股评估净资产。

第六章 组织机构及其产生办法、职权、议事规则 第二十条 本社设股东代表大会、董事会、监事会。

第二十一条 股东代表大会由全体股东代表组成。本社股东代表总数为30名。股东代表任期每届3年。

第二十二条 股东代表的产生(方式一)本社股东代表实行有候选人差额选举的方式产生。首先通过分设16个选举小组,采取集中投票的形式,由各选举小组直接提名候选人,根据候选人得票多少,按多于应选股东代表人数的10%确定正式候选人,然后由2/3以上有选举权的股东参加投票,过半数以上、高票者当选。

(方式二)本社股东代表实行无候选人直接选举的方式产生,通过分设16个选举小组,由各选举小组根据应选股东代表的人数,经由2/3以上有选举权的股东参加投票,以得票多者当选。

第二十三条 股东代表大会是本社的权力机构,行使下列职权:

1、审议批准修改本社章程;

2、选举、罢免董事会、监事会成员;

3、决定董事会、监事会成员的报酬方式、标准及资产经营责任;

4、审议批准董事会、监事会的工作报告、财务预决算方案;

5、决定本社发展规划、资产经营计划和集体资产经营方案,决定投资决策方案;

6、审议批准本社收益分配方案和弥补亏损方案;

7、审议批准股东转让出资方案;

8、对本社增加或减少注册资本作出决议;

9、对本社解散和清算事项作出决议;

10、决定其他重大事项。第二十四条 股东代表大会每年至少召开2次会议,分别在每年的6月和12月召开。经1/3以上股东代表、1/5以上年满18周岁有表决权的股东或监事会提议,应当召开临时股东代表大会。股东代表大会应有不少于2/3以上股东代表出席方能召开。

第二十五条 股东代表大会由董事会召集,董事长主持,董事长因特殊原因不能履行职务时,由董事长指定的其他董事主持。

第二十六条 股东代表大会实行一人一票制,可采取举手表决的方式表决,也可采取无记名投票的方式表决,具体采取何种方式由董事会决定。股东代表大会对本章程第二十三条第2项内容作出的决议,须经到会股东代表半数以上通过;对形成的其他决议,须经到会股东代表2/3以上同意方能生效。

第二十七条 召开股东代表大会,应当于会议召开的十五日前将会议审议的事项告知全体股东。股东代表大会应当对所议事项做好会议记录,形成会议纪要,出席会议的股东代表必须在会议纪要上签字。

第二十八条 本社董事会成员由3人组成,由股东代表大会实行有候选人的方式选举产生。董事会设董事长1人、由董事会选举产生。

第二十九条 董事会是股东代表大会的执行机构,对股东代表大会负责,行使下列职权:

1、负责召集股东代表大会,并向股东代表大会报告工作;

2、执行股东代表大会的决议;

3、拟定本社发展规划、资产经营计划和集体资产经营方案;

4、对重大投资项目进行可行性论证,拟定投资决策方案;

5、制定本社财务管理制度,拟定财务预算、决算方案;

6、拟定本社的收益分配方案和弥补亏损方案;

7、拟定本社增加或减少注册资本的方案;

8、拟定本社章程修改和股东转让出资的方案;

9、拟定本社解散和清算的方案;

10、拟定董事会、监事会成员的报酬方式、标准及资产经营责任的方案;

11、选举和更换董事长;

12、决定内部经营管理机构的设置,根据需要聘用总经理等必要的经营管理人员并决定其报酬事项;

13、制定本社的基本管理制度;

14、其他应由董事会决定的事项。

第三十条 本社董事会每届任期3年,董事任期届满,可以连选连任。董事在任期届满前,股东代表大会不得无故解除其职务。

第三十一条 董事会议应有2/3以上的董事参加方可举行。非董事经理、监事可以列席董事会议,但无表决资格。第三十二条 董事会议每年至少召开2次,经1/3以上董事提议可以召开临时董事会议。第三十三条 董事会议由董事长召集和主持,董事长因特殊原因不能履行职务时,由董事长指定其他董事代为召集和主持。

第三十四条 董事会议实行一人一票制,以举手表决或无记名投票的方式进行表决,董事会议形成的决议须经全体董事2/3以上同意方能生效。

第三十五条 召开董事会议,应当于会议召开的十日前通知全体董事,董事会应当对会议所议事项做好会议记录,形成会议纪要,出席会议的董事必须在会议纪要上签字。

第三十六条 本社监事会成员由3人组成,监事会成员由股东代表大会实行有候选人的方式选举产生。监事会设主任1人,由监事会选举产生。本社监事会每届任期3年,监事任期届满,可以连选连任。

董事、财务负责人不得兼任监事。董事会、监事会成员的直系亲属不能被聘用为本社的财务管理人员。

第三十七条 监事会对股东代表大会负责,行使下列职权:

1、监督本社章程的执行情况;

2、监督股东代表大会决议的执行情况;

3、对董事进行监督,提出建议和批评意见;

4、每季审查本社财务,并向股东公布;

5、选举和更换监事会主任;

6、提议召开临时股东代表大会。第三十八条 监事会可以向股东代表大会提出要求罢免不称职董事的建议。第三十九条 监事会议应有2/3以上的监事参加方可举行。

第四十条 监事会议每年至少召开2次,经1/3以上监事提议可以召开临时监事会。

第四十一条 监事会议由监事会主任召集和主持,监事会主任因特殊原因不能履行职务时,由监事会主任指定的其他监事代为召集和主持。

第四十二条 监事会议实行一人一票制,以举手表决或无记名投票的方式进行表决,监事会议形成的决议须经全体监事2/3以上同意方能生效。

第四十三条 召开监事会议,应当于会议召开的十日前通知全体监事,监事会应当对会议所议事项做好会议记录,形成会议纪要,出席会议的监事必须在会议纪要上签字。

第七章 法定代表人

第四十四条 本社由董事长担任法定代表人。第八章 资产经营、财务管理与收益分配

第四十五条 董事会应以效益为中心,以资产的保值增值为目标,加强对本社资产的经营管理。可依法决定资产的经营方式,采取独资经营、股份合作、租赁、拍卖、兼并等办法,盘活存量资产,确保资产保值增值。

第四十六条 经股东代表大会同意拍卖、转让的本社下属企业,拍卖、转让金由董事会负责一次性收回,确有困难的应由对方制订付款计划,限期付清。被拍卖、转让本社下属企业的土地仍属本社集体所有的,必须向受让方收缴集体土地使用费。

第四十七条 董事会对本社负有资产安全的责任,严禁为其它单位和个人作经济担保。

第四十八条 董事会在资产发包、租赁时,应依法签订承租合同,按合同约定及时向承租人收取承包、租赁金。

第四十九条 本社必须建立集体资产登记制度。每年组织开展一次资产清查核实工作,登记造册,并按规定及时办理年检手续。

第五十条 本社严格按照财政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的规定,切实加强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

第五十一条 本社必须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严格控制非生产性开支。至少每季一次公布财务收支情况。财务收支情况接受上级农经管理部门的审计。

第五十二条 本社建立固定资产折旧制度,按规定足额提取折旧费。第五十三条 会计终了必须及时编制下列财务会计报表:

1、资产负债表及补充资料;

2、财务收支明细表;

3、收益及收益分配表。

第五十四条 本社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之间的关系,实行同股同利,搞好收益分配。当年净收益分配的顺序和比例如下(在以下收益分配规定的幅度内,具体分配比例最终由本社董事会拟定方案,报股东代表大会批准后实施):

(一)提取公积公益金10—20%;(二)提取福利费20—30%;(三)股东分配50—70%。

第五十五条 若分配后有结余收益可转入下分配。

第五十六条 本社提取的公积公益金主要用于弥补本社的亏损、扩大本社的生产经营规模或者转增本社资本。

第五十七条 本社提取的福利费主要用于本社股东的集体福利。第五十八条 董事会成员任期内经营管理成效显著,本社净资产有较大幅度增加的,可根据其贡献大小,给予一定的奖励。

因经营不善,致使本社资产流失、亏损的,应根据董事会成员责任大小,承担相应的经济责任。

具体考核办法由监事会提出,经股东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后实施。第五十九条 经本社股东代表大会讨论通过的收益分配方案及目标责任考核结果,须报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农经管理机构审核备案。

第六十条 本社除法定的会计帐册外,不得另立会计帐册。对本社的资产,不得以个人的名义开立帐户存储。

第九章 解散事由与清算办法

第六十一条 本社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解散:

1、营业期限届满的;

2、全体有表决权的股东决议解散的;

3、因合并和分立需要解散的;

4、违反国家法律、行政法规,被依法责令关闭的;

5、被依法宣告破产的;

6、其他法定事由需要解散的。

第六十二条 本社依照上条1、2款规定解散的,应在十五日内成立清算组,清算组人选由股东代表大会确定;依照上条4、6项规定解散的,由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农经管理机构组织有关人员成立清算组,进行清算。被依法宣告破产的,由人民法院组成清算组进行清算。

第六十三条 清算组在清算期间行使下列职权:

1、清理本社财产,分别编制资产负债表和财产清单;

2、通知或公告债权人;

3、处理和清算有关本社未了结的业务;

4、清缴所欠税款;

5、清理债权、债务;

6、处理本社清偿债务后的剩余财产;

7、代表本社参与民事诉讼活动。

第六十四条 清算组在清理本社财产、编制资产负债表和财产清单后,应当制定清算方案,并报股东代表大会或者有关主管机关确认。本社财产能够清偿本社债务的,分别支付清算费用、职工工资和劳动保险费用,缴纳所欠税款,清偿本社债务。

本社财产按前款规定清偿后的剩余财产,按照股东的出资份额进行分配。清算期间,本社不得开展新的经营活动,本社财产在未按规定清偿前,不得分配给股东。

第六十五条 因本社解散而清算,清算组在清理本社财产、编制资产负债表和财产清单后,发现其财产不足清偿债务的,应当即向人民法院申请宣告破产。

本社经人民法院裁定宣告破产后,清算组应当将清算事务移交给人民法院。第六十六条 本社清算结束后,清算组应当制作清算报告,报股东代表大会或者有关主管机关确认,并报送工商登记机关,申请注销本社登记。

第十章 附则

第六十七条 本章程已经股东代表大会同意,并已报XX镇人民政府和上虞区农办批准。

第六十八条 本章程由董事会负责解释。

股份经济合作社 篇3

摘要: 农地股份合作社在全国多地均有一定规模发展,其解散时土地处置问题关系着入社农户、合作社债权人的利益,也关系着合作社的长期发展。在分析农地股份合作社入股土地客体的基础上,运用法人财产权理论分析农地股份合作社解散时土地承包经营权不能清偿债务、必须返还原承包户观点的不合理,得出结论:农地股份合作社解散时,承包地经营权是否应清偿合作社债务、是否应返还原承包户应视入股期限是否届满而定,期限届满,应当返还;期限未满,应视其他资产是否足以清偿合作社债务以及出资承包地经营权的农户意愿而定。

关键词:农地股份合作社;承包地经营权;法人财产权理论;剩余入股期限

中图分类号:F30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14)05-0033-04

农地股份合作社是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为主要出资方式设立的特殊农民专业合作社。20世纪90年代中期农地股份合作社发源于广东南海,之后在江苏、浙江、山东、四川、重庆等地均有一定规模的发展。农地股份合作社是当前科学配置农村土地资源、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有效尝试,在推进农业规模经营、现代化建设方面具有很好的作用。

由于农地股份合作社是农民实践探索的产物,在发展过程中缺乏理论指导,在全国范围内无规范文件明确指引也无成熟做法可借鉴,因此,农地股份合作社具体法律制度和法律规则的设计在各地的探索中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农地股份合作社解散时入股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能否用于清偿合作社债务、是否必须返还原承包户的问题,便是其中主要问题之一。此问题影响到合作社土地股东的权益、合作社债权人的权益以及合作社的信用等,若不能得到妥善解决,必将影响农地股份合作社的长期稳定发展。

笔者于2011~2013年期间对江苏省内多地农地股份合作社法律治理情况进行了调研。发现大多地方的指导性文件和合作社章程对入股土地能否用来清偿债务未作出规定,只有少数几个地方,例如:苏州市和南京市溧水县有规定且规定的内容均是不允许入股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用于清偿债务。调研中还发现对此问题未作规定的多数地方也很关注该项制度的设计,但它们一方面囿于无上级部门明确指导意见,另一方面又寄希望于问题出现时主管部门能出面协调解决,而未作尝试性规定。笔者了解到上述两个地方关于入股土地不能清偿合作社债务、必须退回原承包户的观点来源于农业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以下简称“《流转管理办法》”)第19条规定“承包方之间可以自愿将土地入股发展农业合作生产,但股份合作解散时入股土地应退回原承包农户”。但是,有关专家对此问题有不同看法,比如农业部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的孙中华等认为入股土地不能清偿债务规定虽有利于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但同时限制了合作社财产权的实现,对合作社的市场公信力和竞争力可能造成负面影响[1]。笔者十分赞同孙中华等人的观点,可是,他们的报告仅提出了这一观点,并没有就上述问题如何解决提出明确办法。本文拟运用法人财产权理论分析入股土地不能清偿债务、必须返还原承包户规定的合理性,在分析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客体的基础上探讨农地股份合作社解散时入股土地的处置问题,以期为法律法规、各示范章程对题述问题的规定提供参考。由于承包地有家庭联产承包和其他方式承包之分,而家庭联产承包方式取得的土地所涉问题更广泛,限制更严格,因此本文仅讨论家庭联产承包方式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农地股份合作社解散时的处置问题。

一、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的客体

农地股份合作社作为特殊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其特殊性在于主要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土地由国家和集体享有所有权,农民对土地只享有承包经营权而不享有所有权,土地承包经营权是指承包经营权人对土地一定期限内的占有、使用、收益、流转等权利,入股是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一种方式。

理论上关于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客体存在不同的观点,按照是否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分离为承包权和经营权来区分,主要有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土地承包经营权应当分离为承包权和经营权,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是指土地承包经营权人在保留承包权的前提下,将承包地经营权(也有人称土地使用权)转移给第三人的行为[25]。第二种观点认为,我国现行物权法物权法定的原则要求不能在农地上创设新的权利,土地承包经营权应随占有的改变而移转,不能保留承包权只流转经营权[6,7]。笔者比较赞同第一种观点,并认为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的客体应该表述为:一定期限的承包地经营权,该期限由入股农户与其他投资者协商而定,但不得超过农户从集体经济组织获取承包经营权的剩余期限。理由在于:第一,由于我国土地承包经营权目前尚承载着社会保障的功能[8],因此,若将土地承包经营权不做分离入股的话,这种股权的可流通性会受到限制,且一旦遭遇风险,被用来抵债于法律意义上在所难免,农民会面临失地风险。要避免这一缺陷,就需要法律对此作出变通性的规定[9]。第二,承包权具有成员权性质[10,11],继续承担着社会保障功能,为了不让农民承担失地风险,应由农户保留[12]。这一观点与农业部2005年颁布的《流转管理办法》第16条规定 “承包方采取入股方式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部分或者全部流转的,承包方与发包方的承包关系不变”的精神相吻合。第三,土地承包经营权中最有使用价值和实际意义的是经营权(土地使用权),允许经营权从土地承包经营权中分离出来并自由流转,有利于盘活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财产权益,有利于更集约、规模使用土地。因此,应允许农户以承包地经营权(土地使用权)入股。第四,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分离为承包权和经营权的观点与我国目前的“稳制活田、三权分离”、“稳定承包权、放活经营权”的土地方针政策一致[13],在各地的实践中也有较多运用。比如江苏省和黑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就明确农地股份合作社“以承包地的经营权或预期收益权作价出资”,这一观点在实践中可接受程度较高。第五,《流转管理办法》第2条规定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期限不得超过承包期的剩余期限”。入股是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一种形式,入股的承包地经营权期限不应超过承包期的剩余期限。

综上,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的客体理解为一定期限内的承包地经营权,这样的观点既能避免农户的失地风险,又能促进农地的流通,最大限度地实现其财产价值。

二、农地股份合作社的土地产权关系

农地股份合作社的法律地位虽然在《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没有明确,但包括江苏省在内的多家省市的地方性法规和政策性文件将农地股份合作社均视为一类特殊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人。

按照法人财产权理论要求,法人接受全体投资人的投资,法人财产由投资人投资资产以及日后积累构成,法人对其全部财产享有独立的经营权,也以其全部财产对外独立承担责任;投资人投资入股后,其对财产的所有权转换为股权,投资人以其投资额为限对法人债务承担有限责任。法人财产权理论运用可以明确法人财产的范围,对股东而言限制了其承担责任的范围,对债权人而言稳定了其获得清偿的预期范围,法人财产权的独立和真实对于维系法人的信用至关重要。那么,将此理论运用于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农地股份合作社时,农地股份合作社的土地产权关系应当理解为:

(一)入股农户拥有农地股份合作社的股权

入股农户将一定期限的承包地经营权入股到农地股份合作社后,身份就转化为股东,对承包地的权利转化为对农地股份合作社的股权。农户基于股东身份,享有收益、决策、监督等一系列权利,也承担如实出资的股东义务。农户就其出资的该特定期限内的承包地经营权为限对农地股份合作社的债务承担责任。

(二)农地股份合作社对入股的土地享有入股期限内的承包地经营权

农户将一定期限内的承包地经营权出资入股农地股份合作社,出资完成后,合作社便是该特定期限内承包地经营权的权利人。农地股份合作社可以对包括入股的承包地经营权在内的全部资产独立行使法人财产权,也应当以其全部资产对外独立承担责任。

三、农地股份合作社解散时承包地经营权的处置

如前所述,农户入股的是特定期限内的承包地经营权,该特定期限内的承包地经营权作为合作社资产的重要组成,理应为合作社债务承担责任。那些直接将农业部《流转管理办法》第19条规定适用于农地股份合作社解散时土地的处置的观点,虽考虑到了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维护,但没有充分考虑农地入股载体的产权关系,没有充分考虑农地股份合作社法人财产权。笔者认为,农地股份合作社解散时,承包地经营权是否应承担债务清偿责任、是否应返还原承包户,应视承包地经营权入股期限是否届满、合作社其他资产是否足以清偿合作社债务以及出资承包地经营权农户的意愿而定,具体论述如下:

(一)解散时承包地经营权入股期限已届满

因入股的土地标的仅仅是特定期限内的承包地经营权,因此,合作社解散时,若承包地经营权入股期限已届满,合作社对承包地已无剩余期限经营权,此时,合作社以其他形式的资产对其债务承担责任,承包地经营权应返还给出资的原承包户。

(二)解散时承包地经营权入股期限未届满

合作社解散时,若承包地经营权入股期限未届满,合作社对剩余的入股期限内的承包地仍享有经营权,那么,该剩余的入股期限内的承包地经营权仍是合作社资产组成部分,按合作社法人财产权理论要求,对合作社债务仍负有清偿责任。此时,承包地经营权是否返还原承包户应再分以下两种情形来讨论:

1.其他资产足以清偿合作社债务的。当除承包地经营权以外的其他资产足以清偿合作社债务时,因不涉及到必须要用剩余入股期限内的承包地经营权清偿合作社债务,承包地经营权是否收回不影响合作社债权人的利益,因此,可以允许原承包户收回承包地经营权。但是,法律规定不宜强制要求合作社必须返还原承包户承包地经营权,而应尊重原承包户的意愿,由各合作社在章程中事先约定该剩余期限内的承包地经营权是由原承包户作价收回,还是由合作社统一转让。若是章程约定由合作社统一转让的,那么,合作社对外转让的客体是该剩余入股期限内的承包地经营权,该期限届满,承包地经营权仍应返还原承包户。

2.其他资产不足以清偿合作社债务的。当除承包地经营权以外的其他资产不足以清偿合作社债务时(包括但不限于合作社的破产清算),按照合作社法人财产权理论要求,剩余入股期限内的承包地经营权应负担合作社债务的清偿。若法律强制规定此时承包地经营权不得清偿合作社债务、必须退还原承包户的话,就违背了合作社法人财产权理论要求,侵害了合作社债权人的利益。

此时,考虑到承包地经营的连续性以及合作社法人财产的稳定性[14],可以由原承包户作价填平剩余入股期限内的承包地经营权;如果原承包户不愿或无力收回的话,那么,由合作社统一转让变现偿债。同前,此处合作社对外转让的客体是该剩余入股期限内的承包地经营权,该期限届满,承包地经营权仍应返还原承包户。

四、结语

农地股份合作社解散时土地承包经营权不得清偿合作社债务、必须返还原承包户的观点违背了合作社法人财产权理论要求,限制了合作社财产权的实现,侵害了合作社债权人的利益,长远来讲不利于合作社的健康发展。

农地股份合作社解散时,承包地经营权是否返还原承包户应视入股期限是否届满而定。期限届满,应当返还;期限未满,应视其他资产是否足以清偿合作社债务以及出资承包地经营权的农户意愿而定。这样的制度安排既没有影响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享有,又实现了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价值;既保证了政策的合法性又保持了政策的灵活性;既有利于合作社债权人的债权能够实现,也有利于满足农户继续耕作土地的意愿。

当然,就题述问题的解决而言,实践中尚有其他问题亟待解决,比如:一定期限的承包地经营权的作价评估问题。实践中,很多地方将承包地经营权的作价评估只作为收益分配的依据,而并不考虑合作社真实资产的数额,这将影响合作社法人财产的确定以及债务承担范围的确定。因此,承包地经营权作价评估问题的有效解决将是题述问题所要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孙中华,罗汉亚,赵鲲.关于江苏省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J].农业经济问题,2010(8):3035.

[2]邓晰隆.三权分离: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新构想[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09(4):5963.

[3]陈永志,黄丽萍.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动力、条件及路径选择[J].经济学家,2007(1):5158.

[4]傅晨,刘梦琴.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足的经济分析[J].调研世界,2007(1):2224,30.

[5]夏显力,王乐,赵敏娟,罗丹.农地由细碎化走向规模化的制度优化及路径——基于农地经营权资本化的视角[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2228.

[6]胡吕银.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法律问题新探[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 2004(2):3639,83.

[7]魏波.中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现状与完善[J].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7(3):1721,34.

[8]高建中,武林芳,程静.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意愿分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620.

[9]相蒙,于毅.农民生存权法律保障机制研究——以农地承包经营权入股为视角[J].农村经济,2012(3):113117.

[10]王利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若干问题探讨[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1(6):7886.

[11]张艳,马智民,朱良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化建构[J].中国土地科学,2009(4):6064.

[12]高海,欧阳仁根.农地入股合作社利益分配的法律解析[J].重庆社会科学,2011(1):7882.

[13]杜业明.关于土地承包经营权出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思考[EB/OL].(20090506)[20131007]. http://www.zgxcfx.com/Article/10528.html.

股份经济合作社 篇4

一、农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财务风险的表现形式

财务风险有诸多表现形式,究其在农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中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四大类。

(一)会计核算风险

会计核算是对经营活动的全面反映,是单位的基础会计工作,也是防范风险的关键环节。此环节的风险主要表现:一是账簿使用不规范,存在社区和股份经济合作社账簿混用的现象。二是资金收入不开具正规票据,现金收入不及时存入银行,坐收坐支现象普遍,资金监管困难。同时也为账外账、“小金库提供了便利。三是费用支付审核不严格,如允许个人以盖私章的方式领取股东分红等资金,存在资金被冒领的风险。

(二)决策与监督管理风险

主要表现在:决策前,尤其是投资决策前,缺少相应的可行性论证和风险评估、应对措施,盲目上项目的现象屡见不鲜,存在无法收回投资的风险。决策中,重大事项不严格执行相关程序,或程序形式化,如财务预决算、股权收益分配方案等未经股东(代表)大会审议通过便实施。决策后,缺少进一步追踪、监督程序,对事项履行情况掌握不全面,无法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处理,易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尤其是对于集体资产投资成立的企业,这一部分企业利用集体资产建立和运作,在监管时却往往被忽略。

(三)经济合同管理风险

对于经济合同的管理,许多地区都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办法予以规范,但是在执行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风险。主要表现在:一是资产、资源合同没有实行招投标,如资产出租、出让等暗箱操作,以低于市场价格出租、出让。二是合同格式不规范,内容表述不清,有的缺少公平性。三是责任条款约束力不强,违约责任不清且成本较低,如此容易造成经济合同兑现不及时甚至不兑现。四是经济合同签订后不按规定备案,脱离监管。

(四)固定资产管理风险

一是在建工程完工不及时进行验收结算,不结转入固定资产进行核算管理。二是固定资产不设置台账,导致固定资产管理责任不清,保管缺少主动性,毁损、丢失难以追责;三是固定资产领用、处置手续不规范,缺少审批环节,存在私自处置的情况;四是固定资产没有定期进行清查盘点,大量账外固定资产没有纳入监管;盘亏固定资产较多,造成了集体资产的流失。

二、农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

农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存在上述财务风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四点:

(一)农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法人治理机制不完善

股份经济合作社由农村社区改革而成,其管理层也基本上由原农村社区的“两委”成员组成,这部分人同时具有所有权和经营权,管理方法与模式则延用了对农村社区的管理套路,经验管理占主导地位,想当然、乱指挥等现象依然存在。此外,理事会、监事会、股东大会,虽然按照章程要求建立,但是却形同虚设,没有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起到协调组织运转、内部制衡监督、保障股东权益的作用。

(二)缺少健全有效的内部监管制度

农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属于集体经济组织,仍然受相关政府部门监管。但政府提纲挈领式的外部监管,难以事无巨细、面面俱到。而许多股份经济合作社却过分依赖于政府出台的政策,没有研究制定适合自身组织运营与发展,健全而行之有效的内部监管制度,从而导致决策盲目、审批不严、不相容岗位没有分离等问题依然存在。

(三)管理层缺乏风险防范意识

财务风险非朝夕之间突如其来,只要有财务活动,就必然存在财务风险。但是,由于管理者对财务风险的预测和危机先兆的重视不够,也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防范,以至于危机爆发而手足无措。

(四)财务人员素质不高,职业能力有限

股份经济合作社的会计基本上由原社区会计兼任,这部分人年龄偏大、学历偏低,且较少具有专业技术资格。根据2012年的调查数据显示,崂山区21个股份经济合作社的会计人员中,年龄45岁以上的占47.6%、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占33.3%、具有会计专业技术资格的占14.3%。会计人员的素质水平决定了股份经济合作社财务管理的水平。而现有的会计人员只掌握了基本会计知识,缺少财务数据分析、风险管理等管理知识,职业判断能力有限,无法向管理层提供可靠、有用的决策信息,帮助管理层减少决策失误。

三、控制与防范农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财务风险的措施

针对股份经济合作社上述财务风险的表现形式和形成原因,控制与防范其财务风险应从以下措施入手:

(一)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提高管理水平

2013年山东省出台了文件,允许股份经济合作社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注册登记。由此,股份经济合作社的市场主体地位得到承认。而为了更好地进行市场化运作,股份经济合作社应该参照公司的管理运营模式,将所有权、经营权分离,建立股东(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经理人员组成的相互依赖又相互制衡的治理结构,明确相应的职能责任,并确保其有效运转,使管理更加科学、民主,形成促进股份经济合作社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同时,也有利于条件成熟的股份经济合作社向股份有限公司转变,从而实现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健全内部监管体系,增强监管力度

一是应由国家相关部委制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控制规范》,指导农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制定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和流程,规范和约束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二是要制定内部审计制度,让内部审计部门作为监事会之外的事后监督机构,进一步强化内部控制的作用,从而达到防微杜渐的目的。三是建立动态监管机制,对投融资、经营管理等活动进行全面的、动态的监控,使风险预测、评估与应对常态化,做到风险预警与快速反应,将损失降到最低。

(三)把握宏观政策变化,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股份经济合作社的发展离不开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市场环境等因素,这些宏观环境的变化难以预见,也不受我们控制,却对股份经济合作社的财务管理有重大影响。所以,密切关注宏观环境变化,掌握其变化趋势及规律,分析对其财务管理的影响,以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避免决策的盲目性,提高决策的科学性,从根本上减少风险发生的可能。

(四)落实财务风险管理责任,提高风险防范能力

一般来说,高收益总是伴随着高风险。股份经济合作社要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不能只顾追求收益,而忽略了其隐含的财务风险。所以,管理层要充分认识到财务风险的客观性、必然性和不确定性,全面部署财务风险防范工作,并由主要负责人对财务风险负总责,切实落实财务风险防范责任。

(五)完善会计人员管理机制,提高会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

一是要建立会计人员招考聘用制度,通过统一考试,招聘社会上优秀的会计人员加入。二是要完善会计人员薪资标准、结构和晋升制度,为会计人员提供发展空间,留住人才。三是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定期有针对性的对会计人员进行培训,培训内容不局限于会计知识,要涵盖财务风险管理等管理知识,并拓展到法律、法规、宏观政策变化等范围,增加会计人员的知识储备,不断提高其职业判断能力。

参考文献

[1]毛义.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1):36-39.

[2]黄延信,余葵,师高康等.对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若干问题的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14(4):8-14.

股份经济合作社 篇5

各位股东代表:下午好!

今天由我代表本届董监事会向大家作2012年的工作总结。我们新一届董监事会在各位股东代表和全体股东的信任和支持下,2012年主要围绕二件事开展工作,最后总算有了结果,现向大家总结汇报如下:

一、第一件事,也是一直以来大家最关心的被市政府暂扣的30%土地出让金的返还,这也是全体股东的一个心结。我们在上半年就如何争取早点返还这笔钱,专门召开了几次会议,最后引成共识,就是有计划有步骤,有理有节地向市政府进行上访。在多次上访过程中,我们据理力争,后来终于取得可市政府有关领导的认可。市政府还专门为此颁发了《义办第52号》抄告单,将原《义办159号》抄告单中“剩余”30%土地出让金须竣工验收合格后支付,作了“补充规定”,改成返回时间自该宗地出让之日始,最长不超过二周年。信访局领导对我们的信访作了肯定,他说:“你们的信访有理有度,虽然来的人数不多,但领导也非常重视,最后听取了你们的意见,把原抄告单精神作了一定程度的修改”。

为了使这笔钱在春节之前发放到各股东手中,使大家过一个欢乐和谐的春节,我们在十一月份就开始准备,千方百计地想办法,找熟人提早打招呼,并立即打报告办理退款手续。在办理过程中,我与其他班子成员尝到了人情当中的酸甜苦辣。虽说是办理正常退款程序,正因为是年关将至,每个部门和单位,特别是银行都要进行年度考核,而且每个部门与银行之间都有说不清的一种默契,所以在这个时候就能拖则拖,能卡则卡,使我们遇到了不少困难,从而延迟了不少时间。比喻说:遇到熟悉的领导,需要他签个字,只要打个手机就能 搞定。碰到不认识的人,他们就推三阻四,故意拖延时间。像最后一关,已将款从财政局汇到办事处了,还遇到了不少麻烦。因为从办事处将款汇到我们合作社,还要经过绣湖社区和稠城街道主要领导签字同意。街道主任到市里开会,我就到会场去找他签字,签好字后到街道财办汇款,遇到一个女的姓金的副主任,开始她骗我们说钱还没有到账,我说:“我刚从财政局出来,钱肯定汇到了”。被我当场揭穿后,她说我去查查看,后来又说她很忙,这几天没空,星期

一、星期二都要开会,她就是为了把钱多放几天在她那里,就这样找各种借口来故事刁难,害得茂海和功金二人多跑了几趟冤枉路。真是阎王好见,小鬼难缠。

二、第二件事就是大家现在已经看到的合作社新建的办公用房。建办公用房原本也是别生枝节多出来的事。记得10月份召开组长会议时,有组长提出在绣湖中学停车场对面闲置地内造几间房屋,今后可以开个会,不要向人家去借开会场所,还可以拿来出租,他讲的很有道理。经过董监事会成员和各组长充分酝酿和论证后,大家一致认为这是一件只有百利而无一弊的好事情。理由有二个:一个是拿来出租,租金可以超过银行存款利息好几倍,今后每年的日常开支,工资可以支付,而不会亏空。二是将土地围起来,碰到国家来征用,总不会吃亏的,好像以前造停车场一样已有先例。事情定下来后,我们说做就做,第二天就向北苑街道以03省道扩建,原办公房要拆除,而原办公房没有土地证,今后没有办公场所为理由打申请报告,最后得到了北苑街道的默许。但街道又限定占地面积不能超出200平方米,而且只能建一层,施工时间还要抓紧,争取在年底前完工。在这里,我还要代表建设合作社全体股东感谢建设社区的大力支持。我还要向在坐的各位代表作一个说明,由于时间紧迫,冬天天气又不好,所以来不及召开股东代表大会和大家商量就先做起,希望大家给予理解。三是在调剂建房用地和顺利施工当中,得到了新马路四个组组长和股东代表的 大力支持,在此也向他们说一声谢谢!在施工当中也比较顺利,没有发生任何不愉快的事。我和卫政、雨明为了抓施工质量和施工工期,几乎天天都起早摸黑地在工地上,我没有向合作社报过一分钱的汽油费,也没有多领过一元钱的工资。因为资金紧张,采用自买材料,包清工的方式来建造的,我们三人也想尽一切办法能省则省。经过二个月的紧张施工,新的办公开会场所已呈现在大家面前。在这里我把建房费用大致向大家汇报一下,详细的明细帐请大家看财务公布。

1、赔偿户里青苗费5637元,2、挖土方工资29817.5元,3、付水泥23540元,4、付砖块48640元

5、付沙石料28530元,6、付钢筋款12527元,7、付地砖、墙砖28070元,8、安装用电材料工资48895元

9、付8间屋人工工资76189元,10、付护坡人工工资9290元,11、付贴磁砖人工工资13802元,12、付做基础做厕所做地工资20104元,13、吊顶材料及工资30990元,14、铝合金窗户铁门22900元

15、屋顶钢棚结构材料款50000元,16、装自来水、围墙、栏杆7960元,17、空调会议桌凳35170元

18、其他付出62611.7元

共计:554673.2元 ;新马路4个组土地调剂款未付。

在座可能有人会讲,会议室台桌凳买这么齐干吗?所以我在这里也有必要向大家解释一下。我和焕财、毛毛一起到易开盖公司找骆立新出点血,“意思是我们经济合作社房屋造好了,你们总应该表示一下”。骆立波开始只答应装空调的费用由他们出。我们三人又提出会议室台桌、凳也一起由他们出好了,最后经过讨价还价,骆立波才终于答应一次性拿出8万8千元钱,叫我们自己去购置。这次安装空调、购买台桌、凳总共开支335170元。所以讲我们并没有大手大脚地乱花钱,就是连门前二株樟树和二株桂花树也是我们通过关系白去拿来的。顺便再讲一声年初请各位代表聚餐的开支,也是我们自己掏钱的,没有花集体的钱,在招待方面我们坚决做到零开支。这一点请大家放心好了。

三、下面还有几件事情需要和到会的代表商量,最后请大家举手表决通过一下。

1、有的组长与代表提议,认为六十周以上的股东,以前对我们建设村一直以来的发展或多或少都作点过贡献,希望我们年终发点东西表示慰问一下。经董监事会商量后,认为六十周岁从现在来讲不算年纪大,况且我们董监事会里面就有三个人,这样会造成大家的误解,所以决定截止七十周岁以上。再因为各组长一年下来,平时工作总有点时间误掉,组里和合作社也没有误工补贴给他们,所以这次连同七十周岁以上的股东一并安排,每人发200元左右食物意思一下。

2、经研究,决定每个股东按公示里的预算分33000元整,留下一百八九十万元,准备明年把旁边六间房屋建造二层楼。

3、将以前二届班子认定增加的股东,为慎重起见,重新审核。由增加人员本人写申请报告,把为什么漏掉的差错原因在报告里写清楚,附上旁证材料,先由组里审核,经组长签字后,再报到董监事会调查核准,予以确认。现将各组增加的股东名单公布如下:二组龚小仙、万孝君、季爱萍、刘世南、朱平潭、陈国玮、支建娟;三组朱小妍;四组朱朝阳、朱向阳、王卫萍、童四门奶;六组方莹;七组施惠珍、施仙花;八组成艳;九组龚菊仙;十组潘玉兰、楼日千、陈杰。请各组长务必通知到以上有关人员,三日内必须将申请报告送上来,过期后果自负。减少的人员,就不再作重新调查认定了。

以上三点意见是否妥当,请到会代表审议。我在这里先向大家拜个早年。最后谢谢大家!

施泽江

股份经济合作社 篇6

关键词:治理结构;股东会;表决机制;加权

中图分类号:D922.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9-0067-01

股份合作企业是一种依照法律设立的,资本与合作共融、股东以所持股份为限对企业承担有限责任、企业以其全部资产承担责任的封闭式资合性法人企业。企业治理结构尤其是股东会表决机制是企业法人独立人格的要求和当然内容。科学合理的治理结构对提高股份合作企业经营效率,形成有效决策至关重要。因此,科学设置组织机关、管理机制等治理结构是股份合作企业发展的重要课题。

一、股份合作企业治理结构的基本问题

股份合作企业治理结构设置的基本原则,根据学理归纳,主要有以下几条:

(一)参照有限公司原则;作为一种吸收了股份制因素的企业法人,股份合作企业与公司法人存在许多共性。它有必要而且能够参照有限公司的治理模式构建自身的权力机构、执行机构,各机构的权力与公司基本相同。

(二)董事会由企业根据实际情况,自主决定。

(三)监事会以不设置为原则。股份合作企业多规模小,人数少,视距短,企业的日常活动都在职工、股东的视线范围内,设置监事会徒增企业成本。

(四)经营与营利是企业的存在目的,决定经理为股份合作企业的必设机关、经营机构,负责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

(五)企业的法定代表人可以是董事长、执行董事或经理。由于股份合作企业各治理机构之性质、地位、职权与有限公司基本一致,因此可以直接参照公司法设定。下文仅就股东会、董事会、经理的部分问题进行讨论。

二、股份合作企业的股东会

股东会与职工会是否合一,现行法律规范存在着不同的作法。一是分设型。《轻工集体企业股份合作制试行办法》第21条规定:“企业设立股东会的也要建立职工(代表)大会制度,职工(代表)大会为民主管理机构。”该条也明确了职工(代表)大会的职权和表决办法。二是企业自主决定型(或曰无明确规定)。《劳动就业服务企业实行股份合作制规定》第34条规定:“股份合作制劳服企业可实行股东大会和职工大会合一制度。”三是合一型。《江西省股份合作企业条例》第15条规定:“股份合作企业实行职工大会和股东大会合一的制度,职工(股东)大会是企业的权力机构。”北京市的规定也属于这种类型。全员性是股份合作企业职工股的特点之一,如若职工全部入股,则股东会和职工大会合一无任何异议。

三、股东会的表决机制

(一)一人一票制。一人一票制,即每位股东按照人头都享有一票表决权,而不考虑股东持股额的多寡。《陕西省股份合作企业条例》第20条规定:“股东会或者股东代表会由股份合作企业法定代表人或者法定代表人指定的人主持,表决时采取一人一票制。”《深圳经济特区股份合作公司条例》第41条规定:“每一股东代表享有一票表决权。”《江西省股份合作企业条例》也规定实行一人一票的表决机制。一股一票制。一股一票制,即指按照股东持股额多少分配表决权,持有一股即享有一票表决权,表决权数与所持股份数成正比例关系。《湖南省股份合作制企业试行办法》第25条规定:“股东大会表决议案必须有代表半数以上股权的股东通过。股东按股权行使表决权。”一人一票与一股一票相结合的表决方式主要有以下两种形式。

(二)根据股东会决议事项的不同,分别实行一人一票或一股一票制。《北京市城镇企业实行股份合作制办法》规定,股东大会的表决采用一人一票和一股一票相结合的方式。对下列事项做出决定采用一人一票制:决定董事、监事报酬事项;审议批准董事会报告;审议批准监事会的报告;修改企业章程;企业章程规定的其他职权。对下列事项做出决定采用一股一票制:决定企业经营方针和投资计划;选举和更换董事、监事;审议批准企业的年度财务预算方案、决算方案;对企业增加、减少注册资本,以及合并、分立、破产、解散和清算等事项做出决议。

(三)一人一票基础上适当加权的制度。即在股东会表决时原则上实行一人一票制,但是适当增加较大股东的票数,即适当考虑股东持股的差距,对持股多的股东给予相应增加票数。《河北省乡村股份合作企业条例》第34条规定:“股东(代表)会会议表决实行一人一票制。对较大股东可以适当增加投票人数。每个较大个人股股东投票人数最多不超过三人。”

参考文献:

[1]游唤民.先秦民本思想[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264.

[2]金耀基.中国民本思想史[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93.135.

[3]林甘泉.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及其历史价值[J].北京:光明日报,2003:(10).

股份经济合作社 篇7

1. 土地股份合作实践由来及其特征

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始于1980年代中后期, 广东、江苏、浙江等地最早探索。虽然实践模式各异, 但基本做法是:土地折股;合理设置股权;产权界定;明确分配方式;设立治理机构等。其主要形式可归纳为:一是将集体土地和经营性资产均折股量化到个人及集体, 经营收益按股分红;二是仅将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股权化, 组建新的股份合作社, 对入股后的承包地实行统一开发经营;三是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折价参股。[1]以广东南海改革为例, 1990年代全面推行的土地股份合作基本特征是:将农村土地划分为农田保护区、工业发展区和商业住宅区;将集体资产净值和土地折价入股, 以本社区农村户籍人口为配股对象, 按设定的股权进行分红;按章程规定产生董事会等组织机构, 行使相应职能;由股份合作社直接经营或者代表股东与企业签订合同租赁经营。

改革30年来,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推进, 家庭承包责任制在某些方面趋于僵化。例如:单个农户的传统耕作方式与发展高效规模的现代农业、提高土地经营水平发生冲突;“人地合一”的农地政策妨碍了土地使用权的流动与集中;土地细碎化、经营规模过小使得农地产业多寡与农民持续增收致富程度的关联不大等。为推进土地合理流转,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中央出台一系列相关政策 (连续10余个“一号文件”及相关专项文件) , 要求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与服务, 建立健全流转市场, 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 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 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同时, 国家相关立法, 如《农村土地承包法》、农业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物权法》等为农地流转提供了规范依据。政策促导下的农地流转实行了所有权归集体、承包权归承包农户、使用权或经营权归转入方的土地经营新体制, 其不仅可解决经营规模过小、农地撂荒问题, 还可优化资源配置, 促进土地与资金、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 加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剩余劳动力转移。因此, 政策和立法秉承的方针是从保障农民土地权益和稳定农村大局出发, 基于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 鼓励农民转向非农产业就业, 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 积极推进农地使用权流转。一般来说, 通过土地租赁实现土地使用权流转是传统做法;实践表明土地租赁可以规避风险, 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有利于实现规模化经营。在我国农村双层经营体制下, 发展农村土地租赁市场, 允许并引导土地租赁的流转方式, 是推行农地使用权流转的有效途径。土地股份制是在坚持土地集体所有制前提下, 把土地产权分解为土地股权、经营权和使用权, 让农民拥有土地股权, 集体组织掌握土地经营权, 土地租佃者享有土地使用权。这种权利制衡关系可实现股份制与租佃制的结合。[2]

2. 土地股份合作是农地制度的实践创新

许多学者从合作制和股份制相结合的角度来分析土地股份合作的创新意义, 认为其是对股份制的改造和对合作制的发展。[3]土地股份合作把股份制引入合作制, 实行劳动、资金及其他要素的联合, 聚集和融通各种生产要素, 促进规模经营, 发展生产力。从长远来看, 我国要实现农地制度改革新突破, 必须探寻土地集体所有制适应市场经济的实现形式, 将农地制度改革从经营体制层面推向产权层面, 建立起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现代土地制度, 至少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要明确主体, 真正让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二要明晰产权, 界定集体与农民的土地产权关系, 保障农民土地财产权;三要完善市场, 建立有效的土地市场机制;四要健全有中国特色的农地产权法律制度。[4]土地股份合作就是将股份合作制引入农地经营体制而创新产权结构和运行机制, 即以特定的土地权利入股于股份合作制企业, 或以其作为价值要素, 实行股份合作经营。无论其具体组织形式如何, 实行土地股份合作制, 都不能改变农民集体所有制和家庭承包制, 这是改革须固守的基本前提。

从实践效果来看, 土地股份合作有助于集中土地开展规模经营及合理规划集体建设用地, 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稳定增加农民收入。在坚持家庭承包制不变的前提下, 土地股份合作是在农民集体内兼顾公平与效率的一个现实办法, 有助于协调改善土地承包制下农村社区内外部关系。其实践模式在一定区域内趋同一致。珠三角地区土地股份合作的演变趋势表现出福利性与经济性、开放性与限制性相结合的特点, 并由经常性调整向固化股东的剩余索取权转变;在本质上, 它是利用股份合作制明晰产权的功能, 起到完善内部分配机制的作用。它坚持农民土地承包权长期不变的前提, 放活土地经营权, 以股份形式明确农民承包权的收益功能, 使其成为参与集体分配的依据。社员作为集体资产实际的出资积累者, 按其股份额直接分享相应的集体剩余分配权, 从而较清晰地体现了承包经营权的物权性质。[5]当然, 无可否认, 土地股份合作也使农民在土地实物上的承包经营权转变为价值形态的股份, 农民不再直接拥有对土地实物的支配权;相应地, 基于成员身份权和物权性质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转变为股份制企业的股权, 农民就业生活保障由物权保障转变为土地股份合作之股份收益保障。土地股份合作也使作为农民集体代理人的股份合作组织成为实际的土地资产经营管理者, 农民作为股份持有者在成为股份合作组织股东的同时, 则可能成为其雇佣者。凭借土地经营收益和增值收益, 农村社区公共物品供给能力增强, 农民基于土地提供的生活、医疗、就业等保障逐步被纳入企业化、社会化的保障体系。土地股份合作之股份收益保障相当于债权保障, 其保障程度将取决于土地股份合作组织的收益水平和股份分红。若股份合作组织效益不好, 股份分红很低, 农民的土地收益、基本生活与就业保障等就很难保证不受到影响。[6]

3. 土地股份合作的实践条件

在现行农村经营体制条件下, 农民集体与外部土地经济关系主要体现在城市化、工业化对建设用地需求上。土地股份合作可改变农村社区与外部的这种土地经济关系。首先, 可增强农民集体行动和谈判能力, 农民集体或股份合作组织可按照统一规划, 以联营、入股、出租等形式直接向企业等建设用地者提供工商业用地, 规避了国家征地之政府管制, 形成农民集体借助股份合作组织直接向建设用地者供地的渠道, 在一定区域内打破了政府垄断建设用地供应的格局, 并将土地增值收益留归农民集体, 使农民实际可分享到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土地增值收益, 保障了其土地财产权。[7]由于农民集体获得土地增值收益, 并且依靠这种收益由集体向农民提供福利保障, 从而使农民参与工业化城镇化的机会成本大大降低。

土地股份合作具有一定的适应性, 特别适于非农产业化及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土地权益的保护。不过, 土地股份合作是否具有普适性且经济稳定的一种制度安排;能否成为我国农地制度改革的主导模式;对各类集体土地特别是承包农地, 是否一律引入土地股份合作制, 以及针对土地股份合作经营本身存在的风险如何规避, 如何体现承包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等问题。对此学界一直有不同认识。有人认为, 南海试验旨在便于农地转为非农利用和发展非农经济, 仅是股份制而非股份合作制, 其作为农地使用权制度改革的出发点是错误的。我国法律要求赋予农民长期稳定的土地使用权, 南海试验恰恰相反, 将土地使用权缩短 (耕地租期3~5年, 园地租期10~1 5年) , 违背了法律要求;且对农地转为非农利用没有限制。其主要做法是先把农民承包地收回集体, 然后由集体组建股份公司, 并依户为单位向农民配股。成立股份公司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以集体土地和其他资产经评估作为投资入股, 根据评估结果给农户配股。大约有40%的股份公司是采用这种方式成立的。另一种是仅以土地作为资产入股, 并根据不同做法给成员配股。南海土地股份制的目的即有利于农地转为非农利用, 并非为改善农业生产, 或者更有效地利用生产资料, 或者对农地使用权以市场价给予可以接受的补偿。其结果可能导致大幅度减少农用地, 且容易诱发农民的短期行为。[8]

二、土地股份合作的法律悖论

1. 土地承包经营权性质因应创制的嬗变

稳定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关键在于土地承包经营权由债权性向物权性扩容, 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当初承包经营权之物权性残缺主要表现在处分权的缺位, 即成了农地流转的障碍。因此, 应当“还权赋能”——即农民承包主体依法自主决定其承包经营权的转让、出租、入股、抵押等。20世纪80年代初, 我国主要采取合同规则来调整土地承包关系;后来逐步呈现运用物权法律手段加以调整保护承包者权益的趋势。如1986年制定的《土地管理法》明确规定:“土地的承包经营权受法律保护”;1 998年修订后的《土地管理法》加大对土地承包关系的保护, 规定承包期限为30年;2 002年颁布的《农村土地承包法》对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做了全面规定。曾经一度耕地流失、抛荒、破坏的现象严重, 其主因在于村社干部对土地调整享有实际的处置决定权, 而农户并没有实质性权利——即法律没有将农民承包经营权作为一种物权予以确认, 其结果不仅农民权益受到根本制约, 也诱致农民对土地保护漠不关心。《物权法》作为财产关系基本立法, 首次将承包经营权明确为物权。根据物权法定原则, 其权利的内容、效力与公示方法等都依法确定, 而不能由发包人通过承包合同约定加以限制或排除。因此, 发包人不能任意设定合同条款或剥夺承包人的合法权益。权利人可以在法定范围内, 对承包土地行使充分的占有、使用、收益和依法处分的权利, 自主对承包权进行转让、出租、互换等各种形式的处分, 从而促进农地流转, 提高农地经营效率。唯有创设物权法上完整意义的承包经营权, 才能真正形成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市场机制。

一般认为, 在坚持农地家庭承包制的前提下, 实行土地股份合作, 即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合资兴办企业或者合股生产, 就是一种农地流转方式。如此, 农民承包经营权被转化为股权且可被均分享有;而将土地经营权委托给合作组织, 由合作组织实行统一规划与开发利用, 农民按股分红, 从而实现土地承包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土地股份合作只是将土地资产价值形态计股量化到人, 并以股份形式投入合作生产, 使得过去虚置抽象的集体所有转变为具体的按股所有、个人持有。土地股份合作并非改变土地集体所有制, 也不是对土地承包之基本经营制度的否定;农民借此对土地承包经营权让渡, 并不意味着抛弃其承包经营权。土地股份合作转移的是农民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价值形态而非实物形态, 其实质是将农地产权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诸项权能重新配置, 农民将土地使用权、处分权让渡给了集体, 从而取得股份合作组织的股份, 并据此参与合作管理并获得收益。农民作为享有集体成员权的主体身份以股权形式得到了表达和实现, 集体成员在价值形态上对集体土地享有可辨认和流转的份额;集体组织则掌控了土地使用权和处分权。可以说, 土地股份合作仍保持了土地集体所有权 (不变) , 维护农民的土地承包权, 让渡放活土地经营权, 并在集体、农民与经营者之间构建集体土地所有权、农户承包权、农地经营权“三权分离”的新型农地产权关系框架, 进一步明确集体委托与农民代理的权利义务;依法确认保障农户的土地承包之财产权, 并可将土地耕作经营权通过市场流转给他人, 从而有利于完善物权化的农地流转机制。应该说, 土地股份合作基本符合国家政策与法律的要求, 是在坚持集体土地家庭承包制基础上的一种适应“产权社会化”趋向的农地产权制度创新。[9]

2. 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的法律性质

股权问题是土地股份合作制改革的核心问题, 其直接决定农民配股及分配的公平性。促建农业土地产权市场, 引入土地价格评估机制, 通过市场机制确定股改农地的市场价格。通过股权主体投资成立农业股份制公司, 确定土地资源增值的经营主体。明晰土地产权股份、确定产权价格后, 通过公共选择将土地划分为适于个体经营与规模经营之两类。国务院1995年批转农业部《关于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的意见》就指出:在坚持土地集体所有和不改变土地农业用途的前提下, 经发包方同意, 允许承包方在承包期内, 对承包土地依法进行入股或合股经营, 其合法权利受法律保护。然而, 物权法只规定了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转让、转包、互换, 对入股却没有明示。

《土地承包法》将取得承包经营权的方式区分为家庭承包和其他方式承包, 在入股问题上, 如同规制抵押一样, 采取了不同的立法态度。对于家庭承包, 规定承包方之间自愿联合可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合股从事农业合作生产。其基本特征暨合股条件为:其一, 合股主体只限于自愿合股经营的承包农户, 由其他单位或个人入股经营的, 不在此列。其二, 合股目的是发展农业经济, 非从事其他工商业或服务业经营活动。其三, 合股经营方式是从事农业合作生产, 即成立以股份合作社为主要组织形式, 而非成立工商企业组织。对于以其他方式取得的承包经营权入股经营, 其入股方式则更灵活, 既没有主体的限制, 入股对象可以是非承包者, 也可以是从事非农生产的本集体以外的个人、公司或其他组织, 实践中出现的“公司+农户”型合作即如此, 入股目的也不仅限于农业合作生产。在实践中, 不同方式承包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存在差异。家庭承包的承包经营权入股领域狭窄, 一般只有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 仅限于“从事农业合作生产”, 主体限于承包方;而其他方式承包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领域宽, 其目的不限于农业合作生产, 也可以参股进行联营、股份制经营等, 主体可不限于承包方, 其他单位和个人也可参股。如创办农业股份公司, 则完全按市场机制配置资源。

3. 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的法律效力

从入股的法律效力上看, 承包方以承包经营权入股, 主要组成股份合作组织进行规模经营。广东佛山等地普遍而大量存在以村为单位组建的“土地股份合作社”, 但由于立法滞后, 土地股份合作组织缺乏明确的法律地位, 其往往与村委会同一套班子, 尽管其组织形式类似于股份公司, 有股东大会、董事会及经营班子, 其实并不具备公司法律人格——既无企业法人工商登记亦无税务登记。规制股份合作组织参照合伙企业法或公司法, 包括经营方式、经营风险在内, 入股者须遵守相应的法律规定。一旦承包人将其承包经营权作为一种股份或出资形式, 投入到股份合作组织中, 则意味着法权形态的承包经营权权能与土地的拟制分离, 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置换股份组织成员权而取得虚拟资本的股权, 股份组织取得类似于法人财产权。在此意义上, 入股成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方式之一。承包经营权在入股后, 其权利行使方式就显示一种组织性。承包者既要对股份合作组织承担一定义务和责任, 也承担相应的经营风险。即便是“公司+农户”式的松散型股份合作, 承包方对公司也负有义务与责任, 当其不能按照合同约定提供相应的农产品时, 其赔偿责任自然是会产生。在此情况下, 股份合作组织破产与否, 就非承包者本人所能左右的。经营失策、天灾人祸、政策调整等等, 均可能导致出现破产情形。入股所致规模经营一旦破产, 其所负债务就比单个农户经营时所可能出现的债务要大得多。为充分保护债权人利益, 债权人通过法定方式行使其强制执行权, 完全有可能。即使法律对入股有所限定, 其实际也无法阻止承包人因此而失去承包经营权, 其依靠承包土地维持生计的可能依然面临挑战, 立法者的初衷永远可能是难以企及的良好愿望。所以, 我们认为, 与其欲放还收, 还不如彻底放开, 只要其入股经营不改变土地农业用途, 不改变土地所有制性质, 不与原承包合同内容相抵触, 不违背其他法律强制性规定, 就没有必要去进行限制。而对农民的生存关怀自然也是很重要的, 但我们认为, 这种关怀更多的应当依靠农村其他方式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 而不是对农民土地权利的限制。

在入股方式上, 《农村土地承包法》仅规定了入股合作经营一种, 对于实践中单纯入股的流转方式, 即承包方将承包经营权入股后, 由集体再流转他人经营, 原承包人本人不参与经营管理, 而只是依约在一定时期凭借其股份进行分红的流转方式, 该法对此没有预见性的规定。在单纯投资入股的情况下, 土地承包经营权由公司或合作社登记享有, 农民则取得相应的股权, 但当原土地承包期限到时, 依物权法规定可以继续承包土地, 那么继续承包的主体应如何来确定, 应该是公司还是股东?其实, 土地股份合作制与其说是一种合作化形式的制度安排, 倒不如说是一体化的一种企业制度安排。与严格意义的合作经济组织相比, 土地股份合作更类似于通过合作化形式建立起来的一体化的企业组织。[10]股份合作制企业与股份公司和合作社有若干共同点, 即具有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一是独立的法人资格;二是明晰的产权关系;三是建立有限责任制度, 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四是建立企业内部的高效运行机制及更加开放的经营系统。在土地股份合作制条件下, 农民以其承包地投资于股份合作制企业、农场或股份合作社, 确实拥有了土地股权, 这是无可置疑的事实。然而, 应该看到, 这种土地股权与理论严格意义上的股权, 存有较大差距, 除收益权外, 其它方面都有“折扣”, 主要表现在:第一, 农民作为集体土地的原有承包者, 在入股选择上并没有完全的自由。第二, 不能转让或继承。第三, 股份合作制表决规则是“一人一票”, 而非“一股一票”。第四, 不能自由买卖。可见, 农民土地股权只是一种不可转让、仅可作为获取收益分配凭据的“剩余索取权”, 并没有相应的股权全部权能, 是一种不完整的股权, 至多可称之为“准土地股权”。[11]

三、完善土地股份合作法律规制的思考建议

1. 土地股份合作的适应性

土地股份合作较适于农业产业化规模经营, 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但严格限制农地非农利用, 须防止变样走调。实行家庭承包制以来,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被称为社区合作经济组织, 并非名副其实, 因其不少并无合作制的本质内涵和运作机制。解决该问题的可选途径之一即:按照土地股份合作的原则, 以土地集体所有权和农民承包地使用权为基础, 在社区内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土地股份合作社应当是集体土地产权主体, 以拥有承包地的农民为社员, 除土地股外, 还可设资金股, 其奉行产业化经营的运行机制。实践表明, 这种集体土地股份合作社作为改造以土地集体公有制为基础的社区集体组织的制度安排, 可成为农村社区合作经济组织的适宜模式, 在其取得区域试行成功经验后可予以借鉴推广。

然而, 土地股份合作未必是一种经济稳定且具有普适性的制度安排, 未必能成为我国农地制度改革的基本模式。[12]首先, 从立法变革的普遍要求来看, 农地制度改革重点在于构建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化的实现保障机制。如何在城乡之间公平分配土地增值收益, 已成为土地政策改革和相关立法调整的基本共识。在城市居民获得自有住宅进而获取不动产增值收益的今天, 须改革现行农地征收制度和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制度, 建立普适可行的制度安排, 保障农民参与分享农地非农化过程中的增值收益。实行土地股份合作制可把农民分散的土地集中起来由集体统一规划安排为基本农田和建设用地。除了通过土地集中和规模经营取得较大收益外, 重要的是可在现行法律框架内以土地入股方式直接向地产市场供应土地, 实现对国家征地的合法规避, 将农地转用之增值收益留归村社集体。土地股份合作制是一种特定条件下过渡性的制度安排。实行土地股份合作制较成功的地区往往是工业化城市化程度高、二三产业比较发达、农村人口大量非农化转移的地区。其次, 土地股份合作制是一项实施成本相对较高的制度安排。从土地股份合作的实施来看, 对农村土地和其他财产价值进行评估和股份量化, 本身就是一项成本很高的工作。从创制目标来看, 土地股份合作组织既要为农村社区成员提供福利保障, 又要为社区公共物品的供给筹集资金, 还要实现自身的赢利和积累。这种制度安排所追求的多重目标从根本上决定了其运行成本也相对较高。

政府依法是土地一级市场的唯一供应者, 农民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利益系由政府定夺。《土地管理法》规定, 除乡镇企业用地、农村公益事业用地、农民住房用地, 其他新增建设用地要占用集体农用地的, 须经国家统一征收将集体土地转变为国有土地后由政府统一供应;若集体兴办乡镇企业或者以集体土地与城市企业联营、入股的, 可继续保留集体用地性质, 无需由国家征地。《土地管理法》1 998年修改后进一步明确土地用途管制且强化这种征地制度。这意味着被征地者只能得到征地补偿费, 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土地增值收益则由政府以税费的形式抽走。因此, 农民 (集体) 想取得潜在的土地增值收益, 就必须通过制度创新来规避国家征地管制, 而现行法律制度为农民 (集体) 这样做也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即农民 (集体) 可通过兴办乡镇企业或者以土地联营、入股的方式直接向地产市场供应集体建设用地。也就是说, 土地股份合作之所以成为必要, 是因为只有通过制度创新实现对国家土地征用管制的合法规避, 才能使农民实际取得潜在的土地增值收益。

2. 土地股份合作的创新性

广东南海模式的土地股份合作最重要特点为:由村 (组) 集体直接向地产市场供应建设用地, 从而合法规避国家征地管制, 避免政府垄断土地增值收益, 实现由村社分享土地增值收益的目的。其改制结果是, 将土地承包经营权股份化, 将承包权改变为股权, 使土地出租和征用变得简易。[13]从珠三角土地股份制普遍通过农业土地出租、集体建设用地出租和物业出租收租之“三出租”模式, 村社向投资者提供成片土地租赁方便, 且有利于土地规模化集约利用, 这正是土地股份制的优点。不过, 土地股份制在保障农民土地权益上仍有诸多不足, 甚而在某种程度上可能损害农民土地权益。由于这些村社组织“政经不分”, 它们既要协从政府工作, 又得求助政府出租 (让) 土地用于非农经营。所谓土地股份制是在承包制基础上的制度创新体现在农村社区内部土地经济关系方面:一是集体与农户之间以承包方式按照政策法律要求在承包合同中约定农户的权利与义务, 农户享有承包经营权, 在土地用途管制下民主参与土地利用、投资、处置等方面的决策;二是农户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具有相对独立性和排他性, 其在一定效力范围可对抗集体, 非法定情由集体不得随意调整、收回和处置农户承包地;三是村社集体按“人人有份”的原则进行土地发包, 承包地成为农民最基本的生计保障。因此, 土地股份合作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土地承包制下的农村社区内部关系。[14]

土地股份合作制也是基于土地集中实现合作化规模经营, 农户入股土地资产的多少决定其股份分配收益。所以, 土地股份合作的另一基本特征是将土地资产进行股份量化以实现土地集中, 并按股份分享收益的股份制。其一方面是按照公平原则实现土地合作化的一种方式;另一方面它又是实现社区多重目标的一种制度安排。股份制既为社区成员提供社会福利保障, 又为社区供给公共物品, 还要实现自身的赢利和积累等;在股权设置上包含有如集体股和个人股、基本成员股和普通发展股等不同的股份, 有的地方按照社区成员的年龄设置股份, 并且随着社区人口变化股份跟进调整。可以说, 资产和收益的股份化是土地股份合作与其制度安排的方式以及社区多重需要密切关联的制度特征。

土地股份合作还有一个重要的制度特征是一体化的决策权的集中。土地股份合作在以股份合作化方式实现组织和管理形式一体化的同时, 将分散在许多农户手中的土地集中起来, 把原来众多农户在土地利用、经营、投资、处置等方面事的分散决策机制, 改变为由村社集体或股份合作组织集中统一行使土地决策权的机制。土地股份合作制正是以股份化、合作化的形式实现了组织和管理形式上的一体化, 以股份化的收益分配形式满足了社区的多重需要以及将市场风险分散化, 在一体化基础上以决策权的集中实现了对土地增值收益、土地规模经营收益等各类潜在收益最大程度的挖掘。

3. 土地股份合作的局限性

以广东南海为代表的土地股份合作模式之所以成效不错, 主要在于其适应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的需要, 将土地非农化级差收益保留在集体内部, 农民通过土地承包权获得配置股权, 将土地交给集体统一经营, 或直接出租土地或建成厂房出租, 获益后给农民分红。但在非珠三角其它地区 (如粤东西北地区) 推广多年无多大成效, 更不用说较落后且以农业为主的内地农村。然而, 南海土地股份制社员股权只是享有分配权的凭据, 其一般不得对外转让, 不得抵 (质) 押或退股变现, 部分可有条件的继承或内部转让。可见, 其对土地资本化是很有限的和封闭的, 不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另外, 南海土地股份制进程缺乏广泛的公众参与, 农民参与度普遍低至50%;其实施透明度也较差, 似乎无退股的自由选择, 股东非能真正选择退股并保留农地。

然而, 由于土地产权残缺、土地市场不完善, 土地股份制改革难以普适可行。南海土地股份制股权设置较多体现的是社员股东的福利性, 不足以体现增量收益公平分配的原则, 不利于社区合作经济发展积累;股份制经营好坏对股东福利分红水平影响不大, 有悖于股权管理原则, 不利于股权资本化、社会化。若能考虑原股东按每股资产净值的一定比例有偿取得股权, 新增成员要按每股净资产足额确定相应的股权, 改无偿为有偿的配股, 便可发挥股份制融资功能, 把股东闲散资金转变为集体经营资产, 有利于增强股东权责意识, 淡化福利观念, 有利于股东关心集体资产保本增值。南海土地“股改”的基本模式是“人人持股、均股等分”, 从而造成股权平均而分散。由于股权流动缺乏可操作性的办法, 经营管理者的利益与一般股民的利益无差别, 使经营管理者缺乏进取的内在动力, 因而其经营普遍采取守势, 求稳怕冒风险是大多数经营管理者的心态, 股份经济合作社似乎成为新的“集体企业”, “大锅饭”和“平均主义”的弊端依然存在。

4. 土地股份合作的可规制性

股权问题是土地股份制改革的核心, 直接决定了农民股份的多少以及公平与否。结合土地产权和户籍关系, 在社区集体组织内部按人口来界定和分配土地股权, 以体现同一社区农民土地权益的平等。由此解决农地承包“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困惑, 新增人口若没有承包地的情况下, 可参加集体收益分配以保障基本生活;在不解除承包合同的前提下, 去世人口不再参加股权分配, 从而保证土地制度稳定性和收益分配的公平性。股份公司可能不完全代表农民股东争取土地租金收益, 政府意志比股东意志更能决定股份公司决策——级差地租和土地溢价必然被政府和开发商所攫取。因为土地股份制是以资本合作为基础, 无论是其决策过程还是分配形式均强调资本本位;但要促建农地产权市场, 引入地价评估机制, 合理确定股改地的市场价格。实现土地产权价格化实质就是土地产权资本化, 通过价格评估确定土地产权股份的配置流转, 决定决策过程土地资源的流向和收益分配关系的处理。

实践中农地入股有多种方式, 一般为承包者将土地承包经营权以折股形式与其他生产要素结合, 在自愿基础上组建股份合作组织并参与经营管理, 按入股比例参与分红。鉴于股份合作组织与社区集体组织重合, 广东南海主要采取农地入股付诸集体经营的方式, 土地承包权可以租金分红形式呈现资本化, 从而较充分地保障农民土地权益。若流转显性成本与隐性成本均为零, 即不存在集体侵占, 农民脱离土地的成本低, 只是放弃直接耕作权, 而获得其他收益——除了稳定的土地收益保障外, 还可在非农产业中就业获得收益, 同时为工业化发展提供劳动力。另外, 该方式改变了农业小规模家庭经营的状况, 集约化、产业化水平较高, 流转收益明显高于传统农业收益。因此, 农地入股之流转方式即便单纯入股而不参与合作经营之流转实践方式也不无不利, 法律对其不加以规制, 应属不当。无视现实的法律制度是欠完美的。因而有必要将其纳入立法规制的范畴, 一是明确规定入股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一种方式;二是明确入股的法律效力, 采取入股方式流转的, 原承包关系不变, 承包方仍要履行承包合同规定的义务。

参考文献

(1) 姜爱林, 陈海秋.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研究述评——主要做法、成效、问题与不足[J].社会科学研究, 2007, (03) .

(2) (4) 刘学侠.土地股份制: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方向[J].农业经济问题, 2007, (07) .

(3) (6) (7) (12) (14) 王小映.土地股份合作制的经济学分析[J].中国农村观察, 2003, (06) .

(5) 农业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研究”课题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研究[J].调研世界, 2005, (01) .

(8)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南海土地股份合作制在探索中完善[N].中国经济时报, 2003-05-16.

(9) 季建业.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创新举措——对江苏省扬州市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的调查与思考[J].法学家, 2008, (03) .

(10) 牛若峰.农民集体所有土地股份合作制的前提和根据[J].调研世界, 2000, (07) .

(11) 黄少安.从家庭承包制的土地经营权到股份合作制的“准土地股权”[J].经济研究, 1995, (07) .

新型股份合作社逐渐兴起 篇8

新型股份合作社带来制度创新

新型股份合作社是对传统合作社的制度创新。它保持合作制基本特征, 并吸收股份制在要素配置和效率方面的优势, 与传统的农村经济组织存在着多方面差异。

一是股份合作社不同于单纯的股份制。股份制遵循股权原则, 股份额度直接决定股东的决策权力。而股份合作社不但集资的内容可以多样化, 包括资金、劳动、技术等的合作, 更须遵循劳动联合与资本联合并重的原则。为保证农民的权益, 大部分股份合作社对外来 (非农) 投资者的决策权力有一定限制。

二是股份合作社不同于单纯的合作制。普通合作社是以资金、技术为重点的基本合作, 是松散型的组织。股份合作社是不同的参与者以资金或实物 (如三权等) 参股进行合作运营, 是紧密型的组织。股份合作社在生产经营目标、管理结构、股权流动、分配制度等方面, 均与传统的普通合作社存在差异。

三是股份合作社不同于股份合作企业。股份合作的方式, 可以分为劳资合一型和劳资联合型。从实际运营来看, 由于工业投资的可转移性和流动性强, 股份合作企业中劳资联合的比例较大;而农业投资的专用性与长期性, 决定了股份合作社中劳资合一的比例较大, 更强调“利益共享”的机制, 从而导致股份合作社与股份制企业在决策方式、股份流动、盈利模式等方面的差异。

新型股份合作社注重“民主管理”

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组织形式, 为保障农民利益, 农民股份合作社在合作社治理机制设计中, 须充分考虑纯粹的公司治理机制可能带给农民的危害, 以及传统合作社治理中存在的农民参与治理弱化等问题。合作社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民主管理”, 而股份制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决策与管理权利与股份大小成比例。因此在农民相对弱势的情况下, 股份合作社应该在某些特征上不同于股份制企业;不仅强调股份的产权权利, 还强调劳动者合作的民主权利和民主意识。

从股份公司治理的角度来看, 公司治理是在委托———代理框架下, 寻找如何实现委托人的最优选择。由委托人采取激励制度、内外部监督制度以及各类竞争措施等, 规范代理人的行为。股份公司实行“一股一票”的制度, 无论从经济激励还是职位晋升、内部制度考核到外部市场监督, 公司治理的措施都相对较为成熟。

从合作社治理的角度来看, 传统合作社主要通过合作社社员内部联合的方式实现合作, 委托———代理关系较弱。某些较小的合作社的所有者和经营者一般是合一的。为保证合作社“弱者联合”的本质属性, 使其真正惠及普通农户, 普通合作社实行“一人一票”的原则, 为明确权利边界、强化监督机制, 建立包括社员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等合作社治理机构。但与公司相比, 合作社社员与合作社的关系以使用关系为主, 社员与合作社的权利义务关系不清晰。

从股份合作社治理的角度来看, 由于引入外部相关合作者, 如资本、技术、加工、市场等, 股份合作社治理也存在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 但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不但存在股份之间的资本关系, 还存在劳动之间的合作关系。因此, 股份合作社普遍采用“一人一票”加“一股一票”的治理方式, 为保证农民的权益, 需要对外部资本的决策权进行限制, 如外部资本的股份上限、表决权上限等。

制度安排保障农民权益

新型股份合作社作为对传统合作社的改造升级, 在积极引入外部人员的同时, 必须坚持合作社保障弱势农民权益的根本原则, 否则就违背了合作社设立的初衷。为保障资本力量相对较弱、投入劳动到合作社中的农民地位权益,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制度安排。

一是通过股份合作社外部股份数量限制, 保证农民在决策权中的相对多数。农村新型股份合作社的发展, 应体现农民的主体地位。我国合作社法中对农民所占比例有明确的规定。股份合作社中, 外部成员的数量可能较少, 但其资本能力可能较强, 如果不采取措施保障农民权益, 由于股本量、管理技能等多方面优势, 股份合作社很有可能被外部成员控制。因此, 可在股份合作社章程中, 明确规定非农户外部成员在股本占有、公司投票决策权中所占比例, 不能达到相对多数, 实行“一股一票”加“一人一票”等, 从制度上保障股份合作社不被外部非农户成员控制。

二是通过引入激励与约束机制, 保证农民在专有性资产投资中的地位。合作社运行过程中, 即使制度约束了外部投资者的表决权等权利, 但仍然会通过资产专用性投资影响农民的正当收益。根据不完全契约理论, 在股份合作社中, 首先需要有农户的投资才能进行农产品的生产, 如农户的土地、专门的种植技术培训等专用性投资。契约的不完全性使得在事前对这类投资的利润分配比例难以确定, 往往依赖事后双方谈判的地位和讨价还价的能力。而且在事前的契约中存在未规定或有规定但无法被第三方证实的情况, 专用性投资可能导致事后的机会主义行为。因此, 为保证农户的专用性投资积极性及投资收益, 一方面可在农户的专用性投资不可减少的情况下, 增大外部投资者的专用性投资如设备、设施, 其可撤出性大大降低。另一方面, 可引入声誉机制, 通过对外部投资者的长期激励措施, 如股权激励计划、期权激励等, 降低外部投资者的机会主义行为。

股份经济合作社 篇9

1 股份合作社产生的原因分析

1.1 合作社资金缺乏

合作社是分散经营的农民自愿建立的一种劳动互助组织。合作社的资金主要来源于社员的集资, 包括两部分, 一是入社股金, 加入合作社必须缴纳一定的资金才能获得社员的资格, 为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合作社, 这部分资金通常很少;二是资本股金, 合作社的社员可把自己多余的资金交给合作社使用, 合作社支付相应的利息。 合作社的资本股金是坚持自愿原则的, 合作社坚持资金报酬适度的原则, 对资金报酬进行限制, 一般不能超过市面通行的利息。 由于资金报酬有限, 社员不愿对合作社投入过多地资金, 导致合作社筹资的资金有限。 而随着合作社规模的扩大和经营范围的扩展, 需要的资金也越来越多, 合作社资金不足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极大的限制了合作社的进一步发展。 合作社融资困难是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由于合作社资产有限, 缺乏有效的抵押物, 银行等金融机构为保证借出资金的安全不愿向合作社借款, 导致合作社无法从银行等金融机构获得足够的资金。 为筹集发展资金, 西方国家的一些合作社借鉴股份公司发行股票的集资方式, 发行普通股票和优先股票。 这就是 “股份合作社” (stock co-operative) 。 目前, 在美国的农场主合作社中, 大约有80%的合作社是“股份合作社”。

1.2 合作社自身发展的要求

合作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为了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必须不断地发展壮大自己, 西方发达国家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合并弱小合作社, 实行横向集中化与纵向一体化, 合作社规模越来越大。 随着合作社规模的扩大, 业务范围不断向加工、仓储扩展, 在课题组调查的337 家合作社中有仓储设施的132 家, 占39.2% (见表1) , 从事农产品加工的有116 家, 占34.4% (见表2) 。 合作社从事加工、仓储需要大量的资金, 而且合作社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 必须采用最新的科技和装备, 这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 而社员能够提供的资金数量有限, 远远不能满足合作社发展的需要。 合作社为了自身发展的需要, 要求改变传统的合作社模式, 发展股份合作社。

1.3 合作社逐渐失去原来的优势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 工业、商业及整个社会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 经营范围也越来越广, 许多企业实现了原料生产、加工、销售的一体化, 规模经济优势明显, 经营成本已经低于合作社的经营成本了, 大企业提供的产品更好, 价格更低, 服务更周到, 使合作社逐渐失去了原来存在的优势。

2 股份合作社应是股东主导的社员权益受保障的新型合作社

2.1 股份合作社应以股东为主导, 从制度上保障股东享有与股份公司相近的权利

2.1.1 不以股东为主导的股份合作社很难吸引到外来资本。 在课题组调查的337 家合作社中有302 家实行一人一票的决策制度, 占88.4% (见表3) 。 在这种一人一票的合作社中, 只有社员才具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能够参与合作社的管理与决策。非社员的股东则相当于股份公司的优先股股东, 没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不能参与公司的决策, 只有按股分红的权利, 非社员的股东只有按股分红的权利, 没有表决权。 由于非社员的股东无法参与管理、决策, 这种股份合作社很难吸引到外来资本, 依然无法解决合作社资金困难的局面。

2.1.2 一人一票的合作社原则对大资金不公平, 而且决策速度慢、效率低。 随着合作社的发展与合并, 社员成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既有个人社员, 也有基层社社员, 不同的社员之间投入的资金差别也越来越大, 继续坚持一人一票的原则, 也不公平, 而且这种决策模式速度慢, 效率低, 无法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 因此, 股份合作社必须改变一人一票的决策模式。

2.1.3 要从制度上保障股东享有与股份公司相近的权利。 现行合作社为吸引资金入股合作社, 允许企业、团体等加入合作社, 并享有与合作社其他社员同样的的权利。 在盈利分配上, 允许40%的盈利实行按股分红, 给资金带来了更多的报酬, 已经具有了股份合作社的性质。 尽管现实中, 企业、团体等社员派出的代表通常会成为合作社的理事长, 合作社由大股东社员 (企业和团体社员) 实际控制, 但从合作社的制度上来说, 大股东社员是无法主导合作社的, 合作社的理事, 理事长, 监事会成员等都是按照一人一票的决策机制, 通过社员大会选举出来的。 必须从制度上保障股东对股份合作社的控制与管理, 保障股东享有与股份公司相近的权利。

2.2 股份合作社要能够保障社员的基本权益, 能够体现合作社的基本原则

2.2.1 股份合作社的股东权利是受社员制约的。 股份合作社以股东为主导, 但并不是合作社的一切决策都是由股东票数来确定的, 在股份合作社中股东的权益是受社员制约的, 股份合作社的股东只是获得了与股份公司股东相近的权利, 而不是完全权利。 某些与社员权益密切相关的事项的确定, 社员要按照一人一票的方式进行决策, 在某些情况下, 社员代表具有否决权。股份合作社必须能够保障社员的基本利益, 完全忽视社员利益的股份合作社不是合作社。

2.2.2 股份合作社要能够体现合作社的基本原则。 实践中有的股份合作社单纯实行一股一票, 无法体现合作社的原则, 这种股份合作社只是披了一张合作社的皮而已, 不能称之为股份合作社, 其实质是股份公司。 股份合作社必须能够体现合作社的基本原则, 不能完全排斥一人一票的民主制度, 在某些事项的决定上必须让社员按照一人一票的原则来决定。 合作社是为社员服务的, 股份合作社必须能够为社员提供服务, 社员与股份合作社的内部交易必须能够体现按交易量 (额) 分配盈余的原则。

摘要:随着农民合作社规模的不断扩大, 经营范围向加工领域扩展, 需要的资金越来越大, 合作社资金短缺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吸引外来资金建立股份合作社成为合作社的自然选择, 股份合作社作为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 极大的提高了合作社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股份合作社应是股东主导的, 社员权益受保障的, 能够体现合作原则的新型合作社, 是未来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主要方向。

关键词:股份合作社,股东,社员

参考文献

[1]岳爱娴.股份合作制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方向探析[J].当代经济, 2015 (27) :96-97.

[2]王成乒, 戴晓慧.论股份合作社的治理结构[J].东华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4 (3) :1-5.

[3]周应恒, 王爱芝.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股份化的成因探析—基于社员选择的视角[J].财贸研究, 2013 (2) :37-42.

[4]韩淑明.山东省潍坊市农村介作经济组织发展状况考察[J].中国农村经济, 2007 (8) :56-63.

[5]徐更生, 武一.国外股份合作社产生的背景及其特点[J].世界经济, 2000 (7) :68-72.

[6]李春景.论西方国家股份合作社的本质及对我国的启示[J].法学评论, 2009 (5) :101-106.

股份经济合作社 篇10

珠三角股份社解散退出顺应潮流,符合民意,应从舆论上引导这项工作,凝聚共识,以取得更多群众的理解与支持,使更多符合条件的村居参与股份社的退出工作,以稳定珠三角农村社会发展大局。

佛山市顺德区容桂街道有44个股份社,其中东升、东坊等20个股份社大部分资产已经量化到股东,集体经济名存实亡;另外24个股份社,集体经济仍有收入,其中海尾、红星等4个股份社年收入超1000万,乐安、安边等4个股份社年收入少于100万。

近几年来,由于股份社内部矛盾纠纷冲突加剧,再加上受全征地养老保障优惠政策的吸引,出现了股份社退出的趋势。目前,已彻底解散退社的有茶基(股东407人)、三符里(股东391人)、城梓里(股东2386人)等3个股份社;名存实亡的有上佳市股份社(股东1604人);正在推进解散退出工作的有乐莘(股东364人)、四基(股东2348人)股份社;正在申请退出的有四基、华丰沙2个股份社,这几类股份社占44个股份社的18%。

股份社退出现象在广东省是首现,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趋向性,深入研究这一典型个案的演变规律,对指导当前农村股份制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股份合作社解散退出的主要做法

已经解散的茶基、三符里、城梓里3个股份社中,前两个基本是“空壳社”,没有多少集体资产,也已将土地、物业等集体资产折股量化到股东个人;城梓里解散时资产处置涉及金额2.4亿元,也折股量化到股东个人。目前,这三个股份社解散退出后,没有出现新的矛盾纠纷,更没有上访现象,当地干群称之为“一了百了”、“干手净脚”,深受干群欢迎。其主要做法是:

(一)理事会主持解散工作,确定资产处置方式。

容桂街道坚持以民意先行、股东大会表决为根本前提,支持并指导股份社解散工作。街道没有成立解散清算工作组,主要是因为组织清算费时费力、清算组与理事会职能不清、清算组法律地位不清晰。

多年前,高黎股份社曾经尝试解散,成立了清算组,但并没有完成清算工作,最终是恢复股份社继续运作。目前采取由理事会直接主持股份社的解散工作,流程简化,也有一定的法律依据,理事会在股东中也具有影响力。

一是按章依法逐一处理。如茶基和三符里股份社由于是“空壳社”,只有零星资产,由理事会面向社会公开拍卖转让或限定社员内部公开竞投处置。

二是用“一揽子”打包方式将证照齐全和手续未完善的资产,由政府收储。如城梓里股份社属较强的经济大社,经过全体股东表决同意后,主动向政府提出整体打包收储的方式,“一揽子”处置全部资产和土地。

(二)对处置方案进行表决,发表公告声明。

理事会召开股东代表大会讨论解散事项,制订解散方案。解散方案包括大宗资产处置办法、小额资产处置办法、坏账处理办法、五保户生活保障方案、现职人员解散补偿方案等内容。解散方案获得股东代表大会通过后,向全体股东公示不少于30日。理事会视本社实际情况,分片组织召开股东会议,解释说明目前股份社的基本情况和解散方案。在得到股东普遍认可的基础上,按“一人一票”方式,组织全体股东对解散工作方案进行表决。解散工作方案获得股东大会通过后,股份社理事会马上在本地主要报刊上(如顺德的《珠江商报》)刊登公告,声明本社已经进入解散清算阶段,并以书面形式通知所有债权人。债权人自接到通知书之日起30日内,未接到通知书的自第一次公告之日起90日内,向股份社申报债权,逾期申报视为放弃债权。

(三)清产核资,捆绑量化分配。

在大额资产已确定处置的前提下,街道农业和社会工作局、第三方会计中介记账机构配合理事会开展清产核资工作,对股份社小额固定资产,如办公设备和家具等,可按固定资产处置办法,在股份社内组织公开拍卖处理。90日公告期满后,理事会制定最后的资产量化分配方案。联合财监组核定确实无法追回的应收款项,列好明细清单,作为坏账一并纳入《股份社彻底解散表决书》。同时,组织全体股东(其中未满16周岁的股东由其监护人代表投票)对包含坏账处理方案、分配方案和彻底解散事项在内的《股份社彻底解散表决书》进行表决,表决获得2/3以上股东同意通过即生效。

(四)提交解散申请,办理注销手续。

股份社在解散表决通过后,凭表决的相关资料,向街道办事处提交解散申请,连同资产量化方案、债权债务清理方案和分配方案,报街道办事处和区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备案,补办解散申请审批手续,并向区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提交注销本社《广东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证明书》的申请。解散申请审批和注销申请批复文件由股份社和街道农业和社会工作局归档备案。股份社批复解散后,由工作人员凭解散申请批复和注销申请批复到银行和税务部门,注销银行对公账号和报税账号等;与辖内居(村)委会办理档案资料移交手续,并由所在居(村)委会承接全征地养老保障后续工作;股份社的财务章和公章暂时交由街道农业和社会工作局或上一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代管,在最后完成所有手续后再作注销登记。

股份合作社解散退出引发的思考

顺德是广东省综合改革试验区,容桂街道出现股份社退出潮不足为奇,但透过这一现象,引发我们对股份合作社现行制度设计的深刻反思,需引起高度重视。

(一)股份合作制本身并没问题,是治理机制出了问题。

股东为什么要求退社?这主要是源于干部群众把当前出现的所有问题都归咎于股份社,当前的股份社已被戏称为“万恶之源”。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土地收益大幅增加,村干部支配财产的权力增大。而由于监管不到位,村组干部腐败以及侵害群众利益的现象高发、频发。一些群众不信任村干部,不满村干部的管理,对分红的期望值越来越高,造成重复上访、恶性上访,纠纷不断,一些群众认为股份社的财产是私有财产,是按份私有,要求退社、并把财产分到个人的愿望日趋强烈。

从制度设计来看,股份合作制是一种集股份制与合作制优势于一身的经济组织形式,在当时条件下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为什么经过20多年的运行又出现了新的问题呢?我们认为,并不是制度本身落后了、过时了,主要是治理机制出了问题,因为容桂街道的农民已经融入到城市社区生活,成为居民,身份发生了变化,但原有的农村集体经济仍担负农村社会、行政管理的功能,要扣除集体公共管理开支才给股东分红,加上部分村干部的贪腐行为,使一些群众将不满发泄到股份制身上。可见,不变革治理机制,当前珠三角的股份合作制就没有前途出路。

(二)农村股份合作经济社创设与退出,在法理上有其必然性、合理性。

在农村土地第一轮承包结束后,珠三角部分地区没有开展第二轮土地延包,而是推行了股份合作制。2001年前后,大部分地区又固化股权,实行了“生不增、死不减”政策。在法理看,这一制度对股东入社自由和退出都作出了安排,有其必然性、合理性。

《广东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规定》第二十二条规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合并、分立、解散,应当由成员大会表决通过,经乡(镇)人民政府审核,报县级或者不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国有企业可以解散重组,股份合作社也是公有制组织,同理应该可以解散或重组。何况,股份社解散、退出都有规章依据,其解散、退出,只要经成员大会表决通过即可生效实施。

(三)股份合作社解散退出面临诸多制约,困难重重。

广东省股份合作社是集体经济组织,本质上仍属于集体所有制、公有制,但这一制度缺乏上位法支撑,发生矛盾纠纷,法院不予受理,股份合作社解散退出面临诸多法律问题:

一是配套政策难到位。原集体经济组织承担了大量的社区公共投入,甚至出现“公司办社区”的现象。股份合作社解散退出后,政府难以承担原居民公共事务管理开支。

二是集体土地资产处置难度大。解散退出过程中,原农村集体土地和集体经济组织留用地要转为国有土地,指标及其产权归属办理存在较大难度。

三是存在大量的违法用地、违法建筑。既然是违法,现在处置时也不能追认,也不应予以合法化。

四是由于村集体物业因历史原因报建手续、资料不全,退出后集体物业普遍存在确权难问题。

五是农村集体资产由政府收储缺乏法律依据。目前,容桂街道收储城梓里股份社解散时的资产,有人称是“定时炸弹”。

(四)股份合作制在珠三角农村有生命周期,而土地股份合作制在纯农村地区仍有强大生命力。

股份合作制在珠三角农村经过20多年的发展,矛盾丛生,原有的以土地、劳动力为基础的合作功能已基本丧失,一些股份社已经没有土地成了“全征地”村,村民存在强烈的解散退出意向,这一制度在珠三角核心区有其显著的生命周期特征。适时推进股份合作组织退出对该地区提升城镇化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具有深远的意义。

但在粤东西北纯农业地区,在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基础上,大力培育发展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正适逢其时。据我们对云浮、清远、梅州等地调查,以土地、劳动力合作为基础的股份制,以公司带农户的专业社模式,正呈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最近,中央审议通过的《关于指导土地经营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明确提出:“有条件的地方可将土地经营权入股组建合作组织”、“允许农民以承包经营权入股”。

因此,广东省纯农村地区应抓住机遇大力发展土地股份合作。农村股份合作制的核心是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问题。承包经营权确权到户是实现土地产权明晰和土地产权抵押、担保、转让的基础。在当前全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中,一定要坚持确权确地到户到地的原则。在推进土地股份合作社中,农户需要入社的,要先确权确地后再加入,避免走珠三角的老路。

加快建立农村股份合作制退出新机制

当前,珠三角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改革转型有三种模式:一是南海模式,实行政经分离和股权固化到户,设立“防火墙”,并以信息化为引领,构建公开透明的“三资”管理信息化平台,提高集体资产管理水平;二是深圳模式,股份合作经济社改制,往公司化方向发展,使之成为规范的市场经济主体;三是顺德模式,股份社解散退出,由政府与村民谈判折价收储集体资产,承担原农村社区管理职能。对如何规范建立起珠三角部分农村股份合作制解散退出机制,我们提出如下意见建议:

(一)确立加快珠三角农村股份社退出的战略思路。

农村股份合作制是工业化初期的制度产物。目前珠三角人均GDP达到2万多美元,进入了工业化后期阶段,重在强调土地、劳动力、劳动工具合作的农村股份社的退出,将成为工业化后期的新常态。

我们应顺应新常态发展需求,抓住城乡结构转型、化解突出矛盾的大好机遇,针对珠三角新出现的现实问题,敢于面对,不回避矛盾,确立加快珠三角农村股份社退出的指导思想,及时化解转型期社会矛盾纠纷冲突,维护城乡社会和谐稳定。

对城镇化程度高、尤其是经济发达的“城中村”、城郊接合部地区,要坚持退社自愿,以市场引导需求,以规划引领目标,以村民表决通过为依归,出台鼓励扶持政策,先退先实惠,成熟一个退出一个。对民意不成熟、不统一的不宜退社地区,也要加强对集体资产管理的监管,减少矛盾纠纷的发生。

(二)完善珠三角农村股份合作社退出机制。

珠三角农村股份合作社退出是项全新的工作,也是项系统的工程,没有前车可鉴。建议广东省政府出台指引集体经济组织解散退出工作的政策文件,使集体经济组织解散各项工作和步骤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一要规范资产量化。资产是集体经济组织的核心,解散股份社,资产量化是重点。股份社资产量化需要规范的指导意见作指引。二要规范退出流程。确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申报条件、表决程序、决定事项、责任主体,确认表决结果的合法性、不可变更性。三要制订政府“一揽子”收储集体资产的条件、方法。对较大规模的集体资产的处置,经整体合理评估后由政府与股东协商折价收储是快速推进退社工作的关键。

(三)尽快落实“村改居”后的配套政策。

据调查,目前珠三角核心区的“城中村”、城郊地区大都开展了“村改居”工作,但很多地方应配套的诸如社保、医疗、养老和基础设施投入等政策很难落实到位,主要原因是地方财政不堪重负,加上国家也没有统一规定和资金安排,“村改居”流于形式,农民依然是住在城市的农民,农村管理体制没有改变。因此,随着股份社的退出,原农村社区的社会管理职能交给政府,政府应将村民按城市居民予以同等对待,将农村社区纳入城市规划管理。

(四)加大对珠三角股份合作社解散退出的舆论引导。

最近,中央审议通过了发展农民股份合作、赋予农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的改革试点方案,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收益、有偿退出及抵押、担保、继承权,标志着我国农村集体资产产权改革试点工作即将全面展开。

股份经济合作社 篇11

一是以村为单位实施股份合作社试点。2004年, 兰西县通过多方努力, 争取到省投100万元资金, 并以村为单位, 开展农机作业合作试点。在试点村选择上, 明确了地理位置、耕地面积、农机基础条件、村集体经济积累等标准, 严格按照省规定标准优中选优, 做到了公平、公正、公开。在组织形式上, 农机合作社实行三方投资入股合作制, 设置个人股和集体股, 个人股是把国家投放的大型农机具折成股份量化到户, 同时号召农户按每亩5元标准自愿入股, 场库棚这笔较大资金投入由村集体承担, 实行村集体控大股。在法人治理结构上, 依法民主选举并成立了理事会、监事会, 制订了章程。通过这种方式, 保证了农机合作社规范运作, 为今后农机合作社建设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子。

二是实施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管理。管理与经营、经营与服务一体化, 做到整章建制、遵章办事、严格管理、规范有序。在运营方式上, 实行统一管理、单车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在日常管理上, 建立健全了维护、保养、修理、看管等各项规章制度, 落实专人、专库、专机的责任制。在作业标准上, 从整地到收获, 统一制定作业技术标准, 并逐个环节明确考核、奖罚。在经营安排上, 坚持保证本村、本地用机的前提下, 积极开辟外埠市场。

三是积极营造“温室效应”。坚持“先发展后规范、边发展边规范”的原则, 兰西县各级政府切实加大了对农机作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 成立了相应组织, 出台了相关配套政策, 扩大媒体宣传, 试点村引带效应全面加强, 激发了农户以新体制发展大农机的积极性。通过两年来的试点, 又有很多乡镇的村申请组建农机作业股份合作社, 2005年以后又组建了17个农机作业股份合作社, 在农业生产中效果显著, 特别是在秋整地中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打破了传统的整地方式, 缓解了全县土壤板结, 得到了广大群众的认可。

二、今后农机作业股份合作社的发展方向

兰西县农机作业股份合作社组建运行虽然只有几年时间, 但在促进农业生产标准化、集约化上的积极作用已显现出来。农机作业合作社对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有着重要意义。

一是有利于推进农业生产规模化。通过合作社这种形式, 有利于农民土地资本转移, 使农业机械对农业生产的作用更为集中, 生产率全面提高, 实现耕地由小户粗放经营向“企业”集约经营转变。结合实施建设全省千亿斤粮食的计划, 落实500亩以上连片面积十多万亩。农机合作社带动下的规划经营, 使大量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 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二、三产业发展。

二是有利于推动农业标准化生产, 降低生产投入成本。随着大农机进入农业生产, 加速了农业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推进了农业标准化生产的进程, 促进了农机、农艺的有机结合, 提高了农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由于连片作业, 能耗、物耗大幅度减少, 生产成本大幅度下降, 使用大型机械作业每亩可降低作业成本10元。农机作业合作社低廉的作业收费, 还拉动了其他个体农机户收费的下降, 节约了农民机耕费。

三是有利于形成农业多元化投入机制。农机作业合作社突破了农机投资体制单一性, 撬动民资、吸纳游资, 拓宽了农业投资渠道, 为其它领域起到示范作用。合作社投入的多元化, 解决了过去单纯国家投入造成的产权不清、责任不明、集体农机队无人管等的弊端。

三、加快农机作业合作社发展模式的几点想法

一要深刻了解社情民意发展合作社。从现阶段“三农”现状看, 农户小规模经营与现代农业集约化发展之间的一系列矛盾, 仍将长期存在并严重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尤其是“一免两补”后, 如何解决好随之而来的人地矛盾、土地进一步分散倾向、提高种植效益及加快农民增收等问题, 都将是我们必须深入研究的课题。因此, 我们组建农机作业合作社, 应当从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入手, 深入研究, 搞好组织引导, 使其不断发展壮大。

二要注重实效, 把握基本原则组建合作社。组建农机作业合作社, 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值得各地推广借鉴, 但在推广过程中, 还要克服盲目性, 避免一刀切。要把握平等自愿, 互利互惠的原则。组建农机作业合作社要考虑是否具备成熟条件, 农民要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基础上实行自愿入股。要把握分类指导, 因地制宜的原则。要充分考虑到自然条件、经营发展水平差异、劳动力结构、农机化技术成熟度和经济效益等因素, 分门别类地组织推进, 不能搞一刀切和跟风发展。要把握逐步完善, 循序发展的原则。目前, 土地对于农民不只是谋生的基本条件, 还肩负着最主要的社会保障功能。因此, 搞农机作业合作社必须稳妥进行, 应从农业特点出发, 允许其逐步实现规范化。要把握与区域主导产业发展相结合原则, 兰西县发展农机作业合作社要与建设“中国亚麻城”结合起来。

上一篇:枣树整形修剪技术论文下一篇:高校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