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份合作制(精选11篇)
股份合作制 篇1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1卷通过分析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发生、发展和消亡过程后, 揭示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时, 提出“重建个人所有制”的设想。1871年, 马克思亲自修订的《资本论》法文版第1卷, 马克思将“重建个人所有制”修订为“重建劳动者个人所有制”, 更加明确了重建的“个人所有制”是强调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再度统一的新型产权结构。一个半世纪后的今天, 中国人民把马克思的设想变成现实, 农民股份合作制的诞生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举。
一、我国农民股份合作制的产权结构特征
我国新一轮的农村经济产权改革, 是以马克思设想的“重建劳动者个人所有制”为标志的农民股份合作制展开的, 以“劳动者个人所有制”为产权特征的农民股份合作制度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消除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和共同富裕”等方面释放出明显的制度优势。我国农民股份合作制的产权结构在三个方面表现出与马克思、恩格斯当年设想的制度特征相一致。
(一) 坚持集体共同占生产资料的产权结构特征
马克思强调新型所有制产权结构的第一特征是“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基础上, 重建劳动者个人所有制”。“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的直接结合”是消除资本无偿占有劳动者剩余价值的制度保证。苏南模式的经验就是将全村土地和资产等生产资料归全村农民共同占有, 虽然, 土地等生产资料以股权的形式量化给村民, 并且实施股权多结构设置, 如设置村民量化的土地股、资金股和岗位股等, 但是, 农民在股份合作社的股东权利并不具有完全意义上的法人资格, 而是以对生产资料的集体共同占有为标志, 以股份的形式划分成具体的份额, 但并不具体分给某一个成员, 保留原来合作社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性质, 可以从法律上杜绝了由个人意愿随意转出属于个人股份部分的可能, 充分保证了集体资产的积累问题。华西村模式体现的集体产权意义在于:集体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农民股份合作制企业不再以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为企业目标, 而是以实现集体利益最大化为企业目标。
(二) 坚持体制内实施按劳动产权结构分配的原则
20世纪80年代初, 华西村就开始了中国特色的农村股份合作制改革, 他们保持了集体土地和资产的共同所有, 仅仅是在资产分配方面对收益进行股份式的量化分红, 集体仍然拥有村级绝大部分资产的所有权, 生产和收入均取得了快速增长。华西村的示范作用促使家庭联产承包制的村镇也开始了农民股份合作制的改革, 这部分农民是以土地入股的形式参加农民股份合作制, 并根据股份进行分配的。虽然表现出不同的产权结构, 但是, 在快速发展集体经济和共同富裕方面取得了同样的效果。总结苏南模式共同富裕的经验:一是股份制中村民们共同占有股份, 解决了“重建”生产资料和劳动者的统一, 在制度内消除了资本占有劳动剩余价值的可能性, 真正实行了按劳分配的原则;二是消除了单纯依靠出卖劳动力获得必要劳动报酬的不合理性, 保证了每一个村民同时拥有参与生产资料分配的可能, 劳动者终于拥有了超出保证自身再生产的收入, 劳动者彻底摆脱了贫困, 拥有更多享受物质文化需要的可能;三是出了对资产进行量化式的股份制分配, 还按照这劳动者贡献大小进行分配, 把经营管理者、技术人员的复杂劳动给与更多的报酬。华西村是将每年企业利润收入的1/3分给经营管理者和技术人员, 体现多劳多得原则。消除制度内剥削的农民所创造的劳动剩余价值是我国广大农村共同致富的唯一途径。
(三) 坚持成员间生活资料产权结构的消费
恩格斯指出:“这个联合体的总产品是社会的产品, 这些产品的一部分重新用作生产资料……另一部分则作为生活资料由联合体成员消费。”联合体内劳动产品仅仅就全体成员的消费进行分配, 多余部分重新作为联合体的生产资料再投入扩大再生产, 成为社会总生产的一部分。苏南模式的经验告诉我们:“劳动者个人所有制”独特的产品分配方式——只针对消费品进行分配, 生产资料永远不参加或进入产品分配的范围, 这是在“重建个人所有制”条件下, 在体制内防范资本侵占劳动剩余价值的关键。一般来说, 在实行农民股份合作社的初期, 大都实行固定报酬或保底分红和浮动红利分红相结合的分配方式, 从分配入手, 在积累和分配的平衡中实现逐年的发展。实行“多提积累少分配, 少分现金多转制”的分配方式。这种分配方式, 使闲置资金在统一经营中实现裂变增值, 避免了收入差距过大, 又保证了广大农民在资产的不断增值中持续增加收益。华西村30年坚持两点分配原则:一是每年无论管理人员还是普通社员的分红, 根据当年社会消费水平设分红上限, 超出上限的分红必须作为集体扩大在生产的资金;二是如果富裕的农民想出华西村, 全部财产清零。华西村的分配被指责违反了“私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戒律, 长期以来饱受非议, 但是, 它却恰恰符合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的制度设想, 也是苏南模式发展集体经济成功的制度保证。
二、农民股份合作制发展的主要问题
考察我国农民股份合作制实践的发展状况, 在榜样的示范和政府推进下, 原家庭联产承包的农民在国际国内市场激烈竞争中, 深感家庭式经济的困境, 农民股份合作制就成为农民的现实选择。但是, 各地区农民股份合作制的发展并不平衡, 特别是产权结构的不合理已经成为农民股份合作社发展的瓶颈, 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 农民股份合作制集体产权界限不明
农村股份合作制的股份主要包括:农民的个人股、集体股和企业股等。旧体制的集体资产产权的不明晰成为农民股份合制发展的主要障碍, 在实行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的村镇还存在着集体股, 使得既得利益团体在“维护集体经济”口号的掩盖下, 通过经营项目、分配方案等重要决策, 仍然按照村干部的意愿实施, 通过加大各种以集体名义的提留比例获得好处, 干部分配和行政开支不公开, 在混合制的农村股份合作社里等于增加了庞大的集体股的分红。农民个人股份的产权遭到严重侵, 参与集体股剩余的股权分红, 利益得不到根本保证, 意味着个人产权的丧失。集体股和国家股的设置会导致政企不分, 企业无法通过改制来完善企业的治理结构、产权结构等。这种股权设置直接导致了农村股份合作制企业产权不清、主体不明。农村股份合作制改革后, 企业的积极性并没有很大地提高, 企业决策的速度等也因产权界定不清、股权设置不合理而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二) 农民股份合作制企业股权设置封闭
根据华西村等成功范例的经验, 农村股份合作制中股权不允许自由流动和转让。他的合理性就在于保证企业的稳定发展, 特别是在股份合作社发展初期是该类企业成长的必要保证。但随着企业规模的进一步扩大, 企业排斥转让权, 将产权限制在使用权和收益权的范围, 一方面:必然导致企业产权交易和重组等资源重新分配难以实现, 限制了企业在更大范围内, 为寻求企业自身发展进行合理资源配置的能力;另一方面:农民所持有的股份长期限制在不可交易的内部股, 容易弱化农民“用脚投票”的方式对自己企业和管理者的监督能力。同时, 定义农村股份合作制企业的产权不能自由流动, 可以改变企业产权主体虚置状态, 增强农民爱社如爱家的积极性, 有利于明晰产权, 但也容易导致企业管理人员和某些成员必结成利益同盟, 使其他股东权益就会遭到侵蚀。管理人员和职工可能通过转移方式将本应是股利收入的部分转换成工资、奖金或福利等其他收入, 造成对其他股东利益的侵害, 这容易导致企业的短期行为, 危害企业的长期发展。
(三) 农民股份合作制成员普遍均衡持股
我国农民股份合作制的产权设置均衡化的现象较为普遍, 究其主要原因;一是现在的农民股份社通常是由原来集体所有制时期, 生产队的全部资产进行折股量化到个人, 即全体社员均衡地持有集体的股份;二是由家庭联产承包转制后, 将农民的土地再次组合起来, 即平均分给农民的土地再次以个人股权的形式的合作化的原罪特征;三是家庭联产承包制虽然保证了农民基本生活需要, 但农民收入普遍不高, 主要以土地的方式入股而产生的均衡化。因此, 企业成员均衡持股是农村股份合作制企业的一个基本特征。企业成员均衡持股的弊端:一是企业成员均衡持股影响提高企业效率。在一定程度上, 企业成员均衡持股就相当于股份制中的“大锅饭”, 这种均衡持股不能使职工真正地成为企业的主人, 不能使职工真正地关心企业的发展;二是企业成员均衡持股削弱了经营者持大股的激励和约束效应。经营者持大股制度是一种经实践证明了的高效率激励与约束机制, 而农村股份合作制企业中均衡持股的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经营者持大股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不利于企业长效机制的形成, 而降低企业决策效率和运作效率。
三、农民股份合作制企业产权关系需进行的调整
农民股份合作社是对马克思关于“劳动者个人所有制”的当代现实版, 它是人类历史上一种新型的所有制关系, 这种新型产权的明晰和界定是发展和规范农民股份合作制企业的关键。根据我国目前农民股份合作制企业不断发展和规模化的特点, 产权关系可以进行四方面的改革和调整。
(一) 减少和明晰集体股比例
我国农村集体企业进行股份合作制改革中, “集体股”的设置问题成了最大的难题, 旧体制的集体资产产权不明晰。在实行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的村镇还存在着集体股, 使得既得利益团体在“维护集体经济”口号的掩盖下, 通过经营项目、分配方案等重要决策, 仍然按照村干部的意愿实施, 通过加大各种以集体名义的提留比例获得好处, 干部分配和行政开支不公开, 在混合制的农村股份合作社里等于增加了庞大的集体股分红。农民个人股份的产权遭到严重侵占, 造成强大的集体股使农民只获得名义所有权, 参与集体股剩余的股权分红, 利益得不到根本保证, 意味着个人产权的丧失。一方面, 企业进行股份合作制改革中, 要减少集体股的比例, 村级集体资产直接参与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改革, 将现有集体资产的股权部分或者全部以合作股的形式分给对形成资产有贡献的村民和企业职工, 对企业日后经营中所形成的积累也要定期界定股权, 转增股本。积累比例可适当降低, 适当提高分红比例, 以刺激股东的投资积极性。对于企业的存量资产, 要坚持“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进行划分。另一方面, 对企业中的公积金也要进行界定。对公积金的界定可以按下步骤进行:首先, 要搞清楚企业公积金的来源。从形式上来看, 公积金是从税后利润中分割出来的。在目前股份合作制企业中职工工资报酬普遍较低, 有相当一部分本属于职工报酬的收入划到利润范围, 从利润中分割的公积金中必然包含了一部分职工的报酬。因此, 股份合作制企业的公积金的产权主体有两部分, 一部分是各类股东, 一部分是企业职工。同时, 不同的企业要根据自身的情况确定股东与职工的权益分割比例。
(二) 引导农民股份合作制股权合理流动
农民股份合作制企业的成立之初, 由于其规模小, 收益较低, 股权合作只能以抱团取暖作为企业的有效行为, 限制股权的流动是保证农民股制企业生存的底线。目前为止, 我国农村大部分地区的农民股份合作制企业均处于这个阶段。但是, 农村股份合作制企业股权设置的封闭性特点, 容易弱化农民“用脚投票”方式对自己企业和管理者的监督权利。同时, 农村股份合作制企业的产权不能自由流动, 限制了企业进行合理的市场资源配置的可能。引导农民合作社股权合理流动, 是农民股份制企业规模发展的关键。通常适合该类企业股权流动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农户加企业的模式促进企业股权的流动, 实现资源有效配置;二是在证券或产权市场的股权转让模式。农村股份合作制企业在规模、效益上都还没有达到国家上市发行股票的程度, 因此它们希望向社会发行股票。周村区委、区政府适应这种需要, 果断决定在社区内通过柜台交易发行股票, 探索股权合理流动机制;三是新建或规模较小的企业股权流动可以采用企业内部流动的方式。形成一定规模的企业可以在股票市场尚未建立之前, 由企业财务部门或内部银行行使对股份的管理职能, 允许股份在企业和合作经济内部转移流动。但是随着农村股份合作制企业的发展, 它们希望吸收更多的资金发展自己, 也希望提高企业知名度, 同时增强发展企业的动力。实践证明这种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企业的发展。
(三) 适度提高企业经营者持股比重
股份制企业经营者持股比例问题是长期以来争论最多的问题, 中央在规范农村股份合作制的系列文件中强调:“职工之间持股可以有差异, 但不宜过分悬殊”。这种规定目的是希望解决经营者和职工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 但是, 实践结果证明:持股比例的限制导致了农民股份合作制股权的平均化, 即经营者和普通员工的持股所差无几, 这实际上是股份合作制企业中的一种“大锅饭”现象, 这种做法不但无法调动经营者的积极性, 也无法增强普通员工的竞争意识和约束力。农村股份合作制改革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要调动两者的积极性, 经营者只有成了大股东以后, 才有积极性去监督职工, 并努力调动职工的积极性。而且, 调动职工积极性的办法, 并不是要他们持有与经营者一样多的股票, 成为一样大的股东, 最重要的是实行合理的分配原则, 制定合理的工资标准, 改善职工福利等等。当然, 我们在提高企业经营者的持股比例时要注意一个度的把握。这样才能使股权设置在既提高经营者积极性的同时也增强职工对企业运转的关注。华西村提高股份合作制企业经营者的持股主要是通过绩效工资的途径解决的。华西村经营管理者的工资比例占到企业年收入的三分之一, 同时限制经营管理者的高收入的分配额, 并规定多出的收入只允许再投入到股份中。华西村经营者是通过劳动取得的更多的企业股份, 家大业更大, 在庞大的村体集体股份中, 华西村经营者也仅占企业总资产的4%左右, 保证了企业的“集体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劳动者个人所有制”的性质。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5.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
[3]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 1973.
股份合作制 篇2
股份合作制企业是指依法发起设立的、企业资本以企业职工股份为主构成,职工股东共同出资、共同劳动、民主管理、共担风险,所有职工股东以其所持股份为限对企业承担责任,企业以全部资产承担责任的企业法人。
股份合作制企业:既不同于股份制企业,也不同于合作制企业和合伙企业,它是以劳动合作为基础,吸收了一
些股份制的作法,使劳动合作和资本合作有机结合,是我国合作经济的新发展,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集体经济发展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目前我国尚无一部专门调整和规范股份合作制企业的法律或法规,有关规定散见于一些政府文件和部分地方政府制定的地方规章中。但从目前各地的改革实践和法律原理夹分析,股份合作制企业有以下特点;
一、股份合作制企业是独立的企业法人。股份合作制企业必须符合《民法通则》规定的企业法人的必备条件,依法定程序设立,能够独立承担法律责任。
二、股份合作制企业的股东主要是本企业的职工,原则上不吸收其他人人股。但是企业职工人股实行自愿,应鼓励和采取优惠办法吸引职工投资入股,不得强行要求职工人股。
三、股份合作制企业依法设立董事会、监事会、经理等现代企业的管理机构,企业职工通过职工股东大会形式实行民主管理。股份合作制企业的职工股东大会既是企业的股东大会,又是企业的职工代表大会,是股份民主和劳动民主的适当结合,是企业职工参与企业民主管理最有效的形式。
四、、股份合作制体现了劳动合作和资本合作的有机结合。在股份合作制企业中,职工既是企业的劳动者,又是企业的出资者,这种企业在合作制的基础上吸收了股份制的做法,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之一。
五、股份合作企业兼顾营利性和企业职工间的互助性。作为一种企业,它是以营利最大化为目的,但营利性不是其追求的唯一目标,企业职工间的互助性是推动这一新型经济组织形式发展的直接原因;企业在取得适当营利的同时,始终将提高劳动者的业务素质、互助一定范围的利益群体、满足职工对物质和精神生活的更高层的需要作为又一重要目标。
试论国有中小企业股份合作制改革 篇3
什么是股份合作制?在当前中小企业改革中,学术界对此一直存在不同看法。有人将股份合作制定位在股份制,有人将股份合作制落脚在合作制。从目前国家的政策法规来看,政府基本上倾向于后者,认为股份合作制是把股份制适当融入合作制的合作经济,将股份合作制企业定性为公有制的一种实现形式,即一种新型的集体经济。1997年9月国家体改委制定颁布的《关于发展城市股份合作制企业的指导意见》中指出,股份合作制是采取了股份制的一些做法的合作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集体经济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这实质上是根据对传统的集体所有制性质的认识加入股份制的因素,对股份合作制企业下的定义。
现代经济发展规律揭示,公有制企业和私有制企业的区别不是职工个人有无财产,关键是看财产占有方式是社会占有,还是私人占有,如果财产占有方式社会化了,那就反映了公有制的特征。马克思曾经说过,在剥夺资本家阶级私有制以后,要“重建劳动者个人所有制”。股份合作制正是体现了在生产资料共同占有基础上“重建劳动者个人所有制”的原则。在这个意义上,股份合作制是在生产资料共同占有的前提下的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把企业内职工持股看成私有化,是混淆了所有制性质与所有制实现形式的区别。
股份制是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在乡镇企业中首先出现的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它以劳动为基础,资本为纽带,实现了本企业职工的劳动联合和资本联合。它融合了合作制与股份制的优点,将一人一票、按劳分红的合作制原则,同一股一票、按股分红的股份制原则有机统一起来,表现出很强的经济活力。随着中央确定对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实行“抓大放小”的方针,这种新的企业制度正式从农村走向城市,从集体经济走向国有经济。
二、股份合作制是国有中小企业改革的必然选择
在我国现阶段国有中小企业的改革过程中,股份合作制成为广泛流行,普遍采用的重要选择形式。从股份合作制本身、中小企业发展的状况以及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进程来看,这种选择有其必然性。
1、股份合作制对中小企业具有较强的适应性。任何一种企业组织形式都有自己的生存空间。股份合作制对于规模小、人数少、人员流动性小、竞争性不强并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中小企业具有比较强的适应性。从股份合作制的特点来看,(1)资本的形成具有相对封闭性。主要依靠企业职工入股形成资本的大部分,难以形成巨额资本,对企业规模的扩大有一定的限制。但是在中小企业成长的一定阶段,这种相对封闭的资本结构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保证了中小企业在与大企业的竞争中通过积累、增殖、扩股进一步发展壮大。(2)股权相对平均化所决定的管理民主化。对于大企业而言,“过分主人化”的决策程序难以保证高效率和低成本。但是在中小企业内,由于增强了职工的责任感和民主意识,决策可能是有效的和低成本的。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生产社会化程度低,职工一般对生产性资产的占有要求比较强烈,而股份合作制的特点正好适应了中小企业的这一要求。
2、股份合作制是中小企业改制的内在需要。许多中小企业面临负债率过高、资本金不足、经营机制不活、社会负担沉重、冗员过多、资产质量差、职工生活困难等问题。如何走出困境,唯有深化中小企业改革。放开搞活国有中小企业,可以采取改组、联合、兼并、租赁、承包、出售、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等形式。但是国有中小企业要明晰产权关系,转换经营机制,筹集到足够的发展资金,提高职工对企业的关切度,最大限度地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在发展股份制尚不具备条件的情况下,实行股份合作制无疑是最佳途径。鉴于股份合作制的性质、特点,特别是乡镇企业改革的成功经验,许多中小企业不约而同地走上股份合作制的改制道路。可以说,股份合作制之所以能成为中小企业制度的主体形式,是中小企业改制的内在需要,是我国经济改革的必然趋势。
3、股份合作制是市场体系发育不良的企业改革模式。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初期,资本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发育水平低下。由于劳动力市场发育不良,职工对所在企业具有较强的依赖性,将企业资本量化到职工个人,既可以避免出现职工失业,也有利于激发他们生产经营的积极性。由于资本市场发育不良,对企业来说,在市场上公开出售股权,不仅交易成本很高,而且还会带来麻烦的职工安置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股份合作制以其操作容易、职工容易接受的优点成为多数国有中小企业阻力最小、改革成本最低的目标模式。以合作经济为主体的多元产权制度,一方面解决了传统国有企业的产权不清问题,另一方面让职工成为所有者,也达到了把企业卖去的目的。可见,股份合作制是我国现阶段市场体系发育不良的条件下,国有中小企业改革的当然选择,它既符合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要求,又符合国有中小企业的自身状况。
4、国有中小企业股份合作制改革得到政府的支持。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特定的政治、经济环境下,如何在现有的制度约束下最大限度地伸展自己的利益边界并相应地减少政治风险?人民群众在政治取向和经济利益的边际上大胆地进行制度创新,作出了一种既不同于传统的合作制,又不同于规范的股份制的制度安排,即股份合作制。由于股份合作制的“合作因素”较好地处理了个人所有制和私有制的微妙关系,既实行了产权个人化,又避开了姓“资”与姓“社”的争议,所以股份合作制很快得到政治上的肯定,在实践中迅猛发展。在改革过程中,中央和地方先后颁布了一系列的规定、通知、办法,对于指明改制方向,规范改制行为,促进股份合作制改革的深入,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加快对国有企业“放”的步伐,许多地方优惠政策的趋导,也促使股份合作制成为政府主导下的改革的首选模式。
三、国有中小企业股份合作制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
股份合作制是改革中出现的新生事物,它不免带有种种缺陷和不足,有其本身与生俱来的局限性,也有在改革过程中由于操作不规范带来的偏差和失误。从当前改革的实践来看,对国有中小企业进行股份合作制改革,下列新情况需要引起注意,并需要在实践中加以规范和解决。
1、股权的封闭性限制企业规模的扩张。股份合作制以企业的内部职工持股为主,基本上排斥职工股之外的投资者,股权不允许在全社会范围内流动,只能在本企业内部流转,造成股权的封闭性。由于其合作制特征,经营者与职工也同样具有封闭性。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进一步发展,必然在生产要素流动和资本扩张方面受到制约,在经营者和人才资源优化方面失去弹性,有可能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股份合作制企业只有允许股权在全社会范围内流动,才能扩大股份合作制扩股、融资的功能,才能促进全社会范围内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更好地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的需要。
2、相对均衡持股影响企业经营者的积极性。股份合作制是全员参股并且每个职工认购股份大体相近,股权的相对平均化虽然增强了职工对企业的关切度和民主管理的意识,但是对企业的经营者和业务骨干来说,由于权利和义务不对称,“搭便车”问题没有完全解决,激励作用减弱,存在效率提高的局限性。从改革的结果来看,最终真正做到全员参与且相对均衡持股的股份合作制企业数量较少,一般存在于改制初期或新组建时。随着股权的流转和改制的深入,均衡持股有向非均衡持股过渡的趋势。相对均衡的股权结构突破股权均衡的制约,股权向经营者骨干和优秀人才集中,形成核心控股层。因此,在股权设置过程中,应该根据岗位、贡献的不同,适当拉开股本差距,从而强化激励机制,避免全员均衡参与带来的新的平均主义。
3、一人一票制的表决机制导致企业的决策效率低。在股份合作制企业的表决机制上,存在究竟是按人表决还是按股表决的问题。受“合作因素”的影响,多数企业采取按人表决,即一人一票制。这种表决方式在很多重大问题上不容易形成一致的意见。职工股东存在近功急利心理,要求高回报率,更关心分红而不是企业积累和长远发展。而经营者往往较多地关注企业的发展后劲,主张多积累,着眼于企业的长远发展。股份合作制企业应该实行一人一票与一股一票相结合的原则。因为股份合作制的本质是劳动与资本的联合,它强调一人一票的民主性原则,又倡导一股一票的法人治理体制。一人一票和一股一票相结合的表决制度充分体现了股份合作制的基本内涵,代表着股份合作制发展的正确方向。
4、对国有资产处置不规范造成国有资产大量流失。在国有中小企业改制为股份合作制企业的过程中,由于国家尚未制定统一的股份合作制法规,加上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严重滞后,使得各地的具体做法缺乏统一的法律依据和规范引导,有的地方的实际操作甚至带有很大的随意性,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现象相当严重。或在资产评估中国有资产被漏估、低估、不估;或对国有资产盲目地提留、剥离,核销不良资产;或将国有资产无偿地量化到个人。这些做法无论有无历史依据和现实的合理性,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对国有资产的侵蚀,造成固定资产的损失和流动资金数量的锐减,使国有资产的比重明显下降。改制为股份合作制的企业应根据企业实际,采取不同的资产置换方式,使一些原有的不适于国有或者不必由国家占领的国有资产逐步退出国有阵营,要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殖。中小企业改制的规范化离不开政府的支持,目前迫切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法规,以指导股份合作制改革的健康发展。
5、相关改革不配套使企业改制缺乏良好的外部环境。由于配套改革跟不上,使国有中小企业改制难度大、成本高,同时还出现了许多新问题。如社会保障制度尚未健全,社会保险覆盖面小,保险基金筹集难度大,使得企业和职工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弱。这也是一些企业在改制过程中,职工拒绝入股的根本原因。深化中小企业产权改革,要求加快各种外部环境改革,进一步深化宏观经济体制,尤其是社会保障、工商、税务、医疗、住房及信贷等体制的改革,为中小企业参与公平竞争提供基本的市场环境,同时需要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建立健全面向中小企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浅析中小国企的股份合作制改革 篇4
一、股份合作制基本内涵
对于其精确定义, 目前经济学界和法学界尚缺少统一的认识, 在1997 年国家体改委颁布的《关于发展城市股份合作制指导意见》中, 关于股份合作制的表述是:股份合作制是采取了股份制一些做法的合作经济, 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集体经济的一种新的经济组织形式。股份合作制是公有制经济的一种实现形式, 仍然是职工共同劳动, 共同占有和使用生产资料, 实行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民主管理。其公有制特点主要体现在产权结构上。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我们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第一要务则是明晰产权。传统的马克思产权理论认为, “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形态”, 体现的是不同所有制背景下, 包括个人在内的社会主体所拥有的物质权利以及相应的法律形态。产权关系的问题, 就是所有权量化分配的问题, 在股权上着重体现为股权设置的问题。股份合作制企业首先对国有资产进行评估并认购, 再以股份的形式明确企业的产权, 将国有资产从实物转化成资本, 在不改变国有资产总量和公有制性质的基础上, 巧妙规避企业财产权归属模糊的情况。原国有股份所有权在国有资产流动改组中的转换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第一, 由本企业职工分期或一次性买断原企业产权;第二, 由职工集体股的收益购买;第三, 采取租赁形式, 由企业根据租赁合同在规定年限内向出租方缴纳包括资产折旧费和使用费在内的租金。租赁期结束, 产权归股份合作制企业的全体股东所有。这种转换将概念上的全民所有落到了实处, 实质上并未改变公有制经济性质却有效地明确了产权归属, 增强了企业活力。从股权设置上看, 股份合作制企业除职工个人股、职工集体股外, 还设置了法人股、社会个人股和其他经济组织持有股 (统称累计优先股) 。与累积优先股相对应的称为普通股, 在企业中属于最基本、数量最多的股份, 包括职工个人股和职工集体股。股份合作制企业运作中最为主要的问题就是股权设置的问题, 其基本内容有:
1、职工股东不仅直接参与企业的生产劳动, 还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 对重大事务讨论决策, 是企业最高权力机构——职工股东会的成员。职工股东的利润分配秉承按资分红与按劳分配相结合的原则, 合理、公平地进行分配。
2、职工个人股和职工集体股的股本金只和应在总股本中占大多数, 即不低于企业注册资本的51%。政府, 其他社会企业、个人可以直接对企业投资形成国家股、法人股及社会个人股, 其权益的界定和保障方法由出资人商议决定。
3、职工个人股最低和最高持股额差距不宜过高, 由企业章程规定。股份合作制企业中职工股东人数不得低于正式职工的80%, 且在企业宣告成立后不得退股, 允许在企业职工之间转让。
4、职工股东对职工集体股享有收益权, 不拥有实际的所有权。职工集体股主要用于照顾离退休老职工的生活, 支出内部待业职工的生活保险费用及职工培训费等。
5、股份合作制企业可以设置累计优先股。累计优先股可以转让, 持股股东不参加企业管理。累计优先股应分得的股利在企业当年无利润分配时累计到下一年度。在税后利润的分配上, 优先股的固定红利在普通股股利分配之前支付。当企业破产或违法被吊销营业执照、责令关闭时, 累计优先股股东先于普通股股东进行分配。职工股东会在修改企业章程;增加或减少注册资本;为他人提供担保;企业合并、分立、终止、清算等事项表决时应征求优先股股东意见。当优先股股东意见不被采纳时, 持股股东有权要求普通股股东购买其股份, 其价格不应低于上一年度每股净资产值。购买后的优先股转为普通股。
6、股份合作制企业不发行股票, 只是向出资人签发出资证明。股东可以用货币投资, 也可用建筑物、机器设备等实物或无形资产 (工业产权、非专利技术、土地使用权等) 作价入股。以除土地使用权外的无形资产作价入股的金额一般不超过企业注册资本的20%。
二、国有中小企业实行股份合作制改革的意义
股份合作制的推广和流行并不是偶然的, 其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它最符合国有中小企业改革的现实。首先, 股份合作制更符合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最终目标是发展生产力, 实现共同富裕。股份合作制在没有改变公有制基础的前提下, 使全民占有生产资料具体化, 落实企业资产经营责任, 提高了职工的责任感和风险意识, 大大激励了职工的劳动积极性, 且将按劳分配与按资分红相结合, 分配方式更为合理。其次, 股份合作制有利于优化社会资本结构, 调动闲散资金。拨改贷之后, 国家断绝了对国有企业的拨款, 相应的金融市场却迟迟没有建立。国有中小企业在不具备实行规范的股份制的条件下无法向社会合法募集资金。因此经济情况很不乐观。与此同时, 民间资本呈现出分散、闲置的特点。股份合作制的推行要求广大职工拿出闲置资金进行投资收益, 既可以缓解国有中小企业集资难的困境, 又可为民间资金开辟了投资市场, 可以说是一举两得。第三, 股份合作制可以解决“产权重组”与“无人购买”的矛盾。产权问题是国有中小企业改革的核心问题。在拍卖和兼并中, 国有中小企业往往因社会观念和定价问题而无人问津。股份合作制则是将企业的所有权转给与企业休戚相关的企业职工, 较拍卖、兼并相比, 能更为有效地达到产权重组的目的。最后, 股份合作制模式迎合了国有中小企业以劳动就业型这一特征, 解决了广大职工就业问题, 规避了其他改革中职工安置问题的弊端, 在解决产权根本问题的同时不至引起太大社会震动。由此可见, 只有股份合作制才能解决中小国企的现实危机, 是中小国企改革路径的不二之选。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编译局, 编.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8:608.
[2]蒋黔贵.国有企业改革及相关配套改革[OL].“国家经贸委”网站, 2000, 11:58-62.
股份合作制 篇5
关键词: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农民利益;规范要点
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是土地制度的创新,又是经营体制的创新。发展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需要解决的核心命题之一就是:在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中如何保护农民利益。因此,本文通过梳理丰富多彩的我国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实践,围绕保护农民利益的制度安排,归纳出发展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十大政策规范要点。
一、赋予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经济组织法律地位
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经济组织是土地股份合作制中的主体,实践中多数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经济组织还没有被赋予法律意义上的主体(没有营业执照或工商部门授权所发),使其在对外经营中处于尴尬地位,因此,发展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首先就要从法律上赋予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经济组织主体地位,“名不正,则言不顺”。作为过渡性安排,可由各级工商管理部门出台《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经济组织登记暂行条例》或由工商部门授权农业部门(如区县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站)进行注册登记,发给营业执照。
二、明确界定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经济组织
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是指在坚持土地集体所有的前提下,在农村乡(镇)、行政村、自然村的一个区域范围(或打破内乡(镇)、行政村、自然村界限),将集体全部资产作价入股,或以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价或者不作价入股,把集体土地集中规划、管理和经营,所得收益按照股份分红的一种经济组织形式。其实质是将集体资产量化到人,将土地承包经营权以实物形态转化为价值形态,通过股权实现社区农民对集体资产的民主管理和利益分享。其本质特征表现为(或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构成要件):一是自愿入股;二是以土地承包经营权股为主体;三是股东表决权实行一人一票制;四是按股分配,并以重点保护土地承包经营权股利益和盈余全部返还为基本原则。其中,最核心的特征是“股东表决权实行一人一票制”和土地承包经营权股为主体。股东代表大会股东表决权实行“一人一票”制,是由农村集体所有权性质决定的,农村集体成员应当以民主的方式参与集体财产的经营与管理,一人一票与一股一票是合作制与股份制的本质区别之一。因此,在法律政策规定中,必须强制规定,并细化到“重大问题必须由社员代表大会讨论并在决议中由代表签字(或画押),且签字记录由政府授权部门备查”的规定,唯此,才能将保护农民民主权利落到实处。
土地承包经营权股为主体就是在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中必须有以“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入股,如果没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入股,比如只以集体其他资产(包括非承包土地)入股暂不纳入土地股份合作制范畴。
三、保护土地承包经营权股利益
土地承包经营权股权和以其他资产量化的股权有本质差别,在股权设置上必须将土地承包经营权股和其他股区别开。土地承包经营权股权和以其他资产量化的股权本质差别表现在:第一,取得的权利基础不同。土地承包经营权股权以土地承包经营权为基础获得,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为用益物权,依法可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或其他方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到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组织中,本质上发生了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转让,所获得的股权,不仅仅具有组织生产、决定分配和福利等經济功能,更具有投资功能。以其他资产量化的股权,是以社员权为基础获得,根据农村集体所有权的性质,农村集体成员可以平等的分享集体财产所生利益,因此其股权仅具有组织生产、决定分配和福利等经济功能,不具有投资功能。第二,股权流转上的不同。由于两种股权获得的权利基础不同,因此,土地承包经营权股权,应当具有开放性,可以不受社区的限制,在法律政策规定上,应当允许依法进行转让、赠与和继承,在转让时,同等条件下本社区农民有优先购买权(根据土地承包法关于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基本原则的规定)。以其他资产量化的股权,具有封闭性,可以限制社区外的流动,但是应当允许在本区范围内进行转让、赠与和继承。第三,红利分配上的不同。虽然作为农村社区成员具有平等分享集体财产所生利益的权利,但是土地承包经营权无论在法律规定上,还是在中央政策规定上,都作为农民一项重要权利给与强保护,因此,在红利分配上应当给与倾斜。在有土地承包经营权股和其他资产量化股时,土地承包经营权股的收益权“大于”或“优先于”其他资产量化股的收益权。因此,法律政策安排中可以考虑“鼓励(或强制规定)土地承包经营权股不低于入股前土地收益或在保底基础上的分红。”也可以规定“用一定的比例限制其他资产量化股的分红”。特别注意,随着土地股份合作制的进一步发展,有可能将土地承包经营权股与社员增量资金、甚至社会资本进行对接,在这种情况下,法律政策必须规定要对量化的集体资产(尤其是对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评估,甚至是必须“由专门的资产评估机构进行评估”。
四、真正落实盈余返还
盈余返还是合作制的本质规定性之一,因此,在股权设置上,没有必要保留集体股。集体股(量化后留出一部分归集体或原集体资产没有量化部分)存在产权主体模糊问题,现实中既设集体股又提取公积金,从道理上讲不通,且不易透明。因此,在法律政策上应规定“鼓励取消集体股,用统一的法定公积金和定比管理费的方式,维持土地股份合作组织的高效运行”。“如果仍保留集体股,则土地股份合作组织的财务会计必须托管给社会专门机构(会计师事务所等),所需费用政府给予补贴”。为此,才能建立起一个既廉洁又低成本高效运行,维护农民利益的土地股份合作经济组织。
五、如何解决入(退)股自由问题
农民是否以土地承包权入股,应当由农民自己决定。因此,在法律政策规定上应当强调“与每个土地承包权人签订入股协议”,而不能被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决定取而代之。关于退股问题,应当区分两种情况:一是一般退股,即股东在具有本社区社员身份情况下的退股。为保证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组织经营的稳定性,以不允许退股为宜;二是特殊退股,即失去本社区社员身份情况下的退股。由于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组织直接从集体经济演化而来,其股权由土地承包经营权投资或由集体资产量化到个人而获得,土地承包经营权因本社区社员身份的丧失而丧失,本社区社员身份消失,自然也失去平等获得本社区集体财产收益的权利,因此,后者实质上不存在“退”的问题,而是“失”的问题。后者在退股时应当给予适当的补偿。关于什么情况下“失股”和补偿多少的问题,应在章程中自行明确规定。
六、完善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经济组织章程
章程是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组织的“宪法”,不仅内容规范而且要有严格的制定修改程序。章程内容一般包括: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经济组织的名称及住所;股金总额及每股金额;股东资格及权利义务;股份种类设置办法;股东代表大会的组建、职权和议事规则;董事会及监事会的选举产生、人数、任期、职权和议事规则;法定代表人和经理的任免及职权;财务管理及利润分配办法;股份流通及退股;章程的制定与修改;股东代表大会认为必要的事项。建议政府出台示范章程,以指导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经济组织章程的制定。
七、防止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经济组织关联交易
关联交易是指公司或是附属公司与在本公司直接或间接占有权益、存在利害关系的关联方之间所进行的交易。在现存的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组织与外部主体的经济交往中,出现了村干部既是土地股份合作组织成员,又是外部主体(如公司)的股东或实际控制人现象。这样在土地股份合作组织与外部主体谈判中(包括合资、合作、土地租赁、承包等经济活动中)有可能出现“非公允价格”,形成利益输送,损害土地股份合作组织成员的利益。所以,法律政策应规定,“凡构成关联交易行为,土地股份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必须依法披露,不披露或迟披露、不完全或不真实披露均构成违法;如果依法披露,关联交易中的关联方必须回避”。
八、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经济组织负债、破产时土地承包经营权股的特别规定
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是一种新事物,且在世界范围内没有先例所循。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农民的命根子,也是没有建立起全民覆盖社保体系下农民保障功能的主要来源。因此,在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发展中,暂时应规定“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经济组织负债,不得以任何形式直接或间接用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抵押”,“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经济组织土地承包经营权股不得进入破产资产”。
九、快速提升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经济组织能力素质
快速提升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经济组织自身经营能力和素质,是对农民利益最好的保护。在与其他经济组织交往中,信息不对称、领导人眼界和知识结构是影响土地股份合作经济组织效能的最重要变量。因此,政府应当“鼓励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组织选用职业经理人,政府财政适当给予职业经理人工资收入补贴”。
十、尽快出台“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经济组织法”,将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经济组织纳入法制轨道
目前实践中的“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经济组织”还处于无法可依的状态,极大影响了“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经济组织”的健康发展。因此,尽快出台“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经济组织”已是当务之急。在法律规定中,应当明确以下几方面:根据“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经济组织”的特征,规定设立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经济组织”设立和登记;“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经济组织”股权结构;“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经济组织”成员;“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经济组织”组织机构;“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经济组织”财务管理;“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经济组织”合并、分立、解散和清算;法律责任等内容。
综上所述,完善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保护农民利益是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钱钟好,曲福田.农地股份合作制的制度经济分析[J].管理世界,2006(8).
2、温铁军.中国农村基本经济制度研究[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3、王建华.苏州市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的实践与思考[J].农村经济管理理,2005(8).
4、劉学侠.土地股份制: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方向[J].农业经济问题, 2007(7).
*本文系农业部软课题项目“农村土地股份合作问题研究”(编号:Z2000808)和北京农学院新农村建设研究基地项目“北京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形式法律问题研究”研究成果。
股份合作制 篇6
关键词: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特征,模式
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以来, 备受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关注。本文在对北京大兴西红门镇和房山良乡镇安庄村土地股份合作制调研、各地典型的土地股份合作制案例以及部分地区关于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指导意见分析研究的基础上, 就如何界定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的模式进行了研究。
一、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实践事实描述及模式
(一) 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实践事实描述
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 农业部就选择广东南海等地进行农地股份合作制的改革试验, 20世纪90年代后, 在广东、福建、浙江、江苏、辽宁、北京、四川、湖南等沿海城市、大城市郊区也开始试验, 在辽宁省一些相对经济比较落后的县区, 如辽中县和台安县, 也实施了土地股份合作制改革。从各地区实践看, 土地股份合作制的实践主要以南海、温岭、苏州、辽中、北京为代表。
1、南海实践。
南海在1987年列入农村改革试验区初期, 其试验核心是粮食规模经营, 后来又提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试验方案, 重点发展非粮食生产种植业和养殖业适度规模经营。1987年初确立的粮食规模经营试验方案进展不顺利, 一年内只有8户农户搞了粮食规模经营, 总计413亩, 仅占当时全市粮食生产面积的0.42%。随后, 跳出粮食规模经营, 发展多种经营, 搞农业规模经营, 但是其效果也不明显, 试验再度受阻。进入20世纪90年代, 随着1992年“开发区热”大规模占地引发的矛盾冲突, 尝试以土地为中心的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以股份合作制来稳定完善和发展家庭联产承包制, 既保证在农地转为非农用地的过程中农民的利益不受损, 也保证土地的规模经营和统一规划。其具体做法是:
第一, 土地及集体财产作价入股。将属于集体的各种固定资产和现存公共积累扣除债务后按净值计算作价入股, 将土地和鱼塘按照其农业经营收益或国家土地征用价格 (一般为每亩2万元) 作价入股。作价入股后, 把全村或全社的土地集中起来, 由行政村或经济社 (现村民小组) 实施统一规划、管理和经营。
第二, 股权设置。以社区户口为准, 确定配股对象。股权设置有两种类型:一是设置集体股 (约占51%) 和社员分配股 (约占49%) , 随后取消了集体股。二是设置基本股、承包权股和劳动贡献股, 并按照不同的系数计算不同的配股档次。基本股按人口分, 所占的比例最少;土地承包权股, 是根据农民承包土地的多少确定;劳动贡献股, 是根据劳动年龄和对集体的贡献大小确定。如里水镇草场管理区, 基本股占3股, 配股对象为1995年12月31日前户口在该区的农业人员;承包权股占3股, 16岁以下配2股;劳动贡献股按承包责任田的期数和年龄为依据计算, 足股占9股。这部分股权一次性配置给农民以后不再做调整, 新增人口不再分配股权。对于新出生人口和结婚迁入的人口, 通过定期扩股配售新股。新出生的配售5股, 新嫁入的配售6股, 按照当时股值的30%计算。
第三, 股利分配和股权管理。有集体积累股与社员分配股之分的村社, 按股权比例分红;只设社员分配股的村社, 将扣除再生产基金、福利基金等后的剩余利润 (49%) 用于社员股利分红。股权在社区内可以流转、继承、增送和抵押但不能抽资退股。
第四, 组织机构。所有进行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改建的村社, 都按公司的组织机构设立了股东代表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但股东大会实行一人一票制。
2、温岭市实践。
温岭市从1997年开始, 开展以土地为核心内容的股份合作制改革试点, 有14个村实行了土地股份合作制。其具体做法是:
第一, 土地或集体全部财产作价入股。入股或折股要素主要是承包土地或承包土地加集体其他经营性资产, 针对不同的入股或折股要素, 分别采用不同的方法作价入股。
第二, 股权设置。按照不同类型的土地股份合作组织设置股权, 土地股份合作组织 (折股量化的资产仅为承包土地) 只设置一种股权, 即土地承包经营权股, 入股土地不作价。集体资产股份合作组织 (折股量化的资产为土地加其他经营性资产) 设置两种股权:一是集体股和机动股, 由集体固定资产、货币资产、其他资产折价后形成, 其中集体股用来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和发展村级公益事业, 机动股用来调整人口增减变化。二是个人股, 农户承包土地按照当年土地征用价格折算量化。如大溪镇郎村将集体的固定资产、货币资产、土地资产和其他资产, 经民主评估后净资产为661.5万元, 总股本为18000股 (每股367.5元) , 其中集体股9680股, 占53.7%, 个人股为7600股, 占42.22%, 机动股为720股 (股份每5年用机动股微调一次) , 占4%, 组建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组织。
第三, 股利分配和股权管理。股利分配上, 如果没有设立集体股, 所得净收益50%作为集体积累, 50%用于分红;如果设立集体股, 所得净收益提取资本公积金和公益金后按股进行分红。股权不能转让、继承、抵押、赠送和退出。
第四, 组织机构。所有进行农村股份合作制改建的村社, 都设立了股东代表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股东大会实行一人一票制。
3、苏州市实践。
2002年江苏省苏州市开始实行土地股份合作制试点, 到2004年底已组建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74个, 入股农户达2.52万户, 入股土地面积达6.62万亩。苏州市的具体做法是:
第一, 入股或折股要素。入股或折股要素为土地、资金、技术或集体全部财产作价入股。
第二, 股权设置及股利分配。股权根据土地股份合作制的类型合理设置。股权设置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农民单纯以土地入股的土地股份合作社。入股土地一般不作价, 入股土地由合作社统一整合后实行对外发包或租赁, 取得收益按入股土地份额进行分配, 土地入股可以是承包耕地, 也可以是已转为集体非农建设的原承包地。二是以农民土地入股为主, 资金、技术等参股的股份合作社。人股土地一般要作价, 合作社经营收益按股进行分配。如常熟市新港镇李袁村土地股份合作社的总股本为407.5万元, 其中土地股本246.5万元, 每亩土地作价1万元, 集体现金入股91万元, 经营者技术等折价70万元。三是承包土地与社区集体资产统一入股或量化的股份合作社, 必须设置土地资源股, 而且与二轮承包时的成员相一致, 做到“生不增、死不减”, 也可以通过取消 (死亡、迁出人员) 分配股和增设 (出生、迁入人员) 配送股的办法, 并经社员大会或代表大会同意, 进行“生增、死减”的调整。年终分配时土地资源股作为优先股, 按收益或收益的一定比例进行优先分配。土地股份分配形式有三种:普通股分配形式, 即按股分红, 收益不保底;优先股分配形式, 即收益保底;混合股分配形式, 即收益保底加红利分配。土地股份合作社的收益在扣除经营成本和管理费开支后的净收益, 再提取10%-20%公积金和风险基金后分配, 也可以将所得净收益全部用于分配。
第三, 组织机构。根据章程规定: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普遍建立了社员代表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组织机构。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
4、辽中县实践。
辽中县是隶属于沈阳市的一个远郊县, 是全国商品粮基地、辽宁省优质稻米基地县、全国淡水养殖先进县。土地股份合作制的主要做法是:
第一, 入股或折股要素。入股或折股要素主要是承包地、机动地、荒地、林地和鱼塘。有的村留下少量 (一般为0.5亩) 人均口粮田不折股。
第二, 股权设置和股权管理。以村为单位, 核准全村土地面积。将机动地、荒地、林地、鱼塘等作为集体股, 其余耕地按人 (本村村民) 平均量化承包面积, 村集体将土地承包经营权以股权形式确定给农户, 核发经营权证和股权证。在土地延长30年承包期限内, 凡有承包权的都颁发承包经营权证, 凡有承包经营权并自愿入股的都颁发股权证。股权可以继承或在股东之间转让赠与。不愿意入股的, 实行一村两制。
第三, 股利分配。土地通过竞价发包所获得的租金作为村土地股份合作社的经营收入, 超出底价部分即为红利, 按股分红。分配方案由股东代表大会确定。红利分配一般先留出部分风险金, 剩余可一次分给股东。分配可在签订经营合同后兑现, 也可在年终兑现。集体股红利所得为集体所有, 留作集体积累, 主要用于公益事业建设和大型生产设施投入。
第四, 组织机构。土地股份合作社设置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 股东大会由股东代表组成, 由股东大会选举产生, 一般为30人以上。由股东代表大会选举产生董事会、监事会, 董事会以股东为主体, 由5人-11人组成, 董事长和总经理一般由村党支部书记和村民委员会主任兼任。
5、北京大兴区西红门镇实践。
北京市大兴区西红门镇自2002年下半年开始进行土地股份合作制试点, 有27个村社实行了土地股份合作制。主要做法是:
第一, 入股或折股要素。入股或折股要素主要是承包地 (包括已转让土地使用权的土地) 和资金。
第二, 股权设置和股权管理。设置两种股权即土地承包经营权股和现金股 (新股) 。土地承包经营权股设置办法是:集体土地每亩基本价6万元, 全村集体土地面积乘以6万元为总土地股份金, 每6万为一股, 总土地股份金除以6万元为总股份数。土地承包经营权股份确权以每个家庭为一个基本单位。如某个家庭3口人, 确定股份资金为20万元, 这个家庭的股份为3.33股。土地承包经营权股东资格确定为2002年12月31日在册的本经济合作社农业人口。现金股 (新股) 是指股份合作社新增人口, 可以现金方式申请购买的股份, 每股金为6万元。在土地承包期限内 (30年) , 土地承包经营权股不能退股、抵押、赠与、转让, 可依法继承。现金股, 在本股份经济合作社内可以继承、转让、赠与, 但不能撤资。股民全家户口迁出本股份合作社的, 由股份合作社收回其股权;股东用现金购置的股份由股份合作社以现金的方式退还本人。
第三, 股利分配。经镇财务审计科年终审计后, 按当年股份合作社净利润的60%进行分红, 其余40%用于公积金、公益金。
第四, 组织机构。土地股份合作社设置股东代表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股份基金会。股东代表大会是权力机构, 每5户-10户推选一名代表, 股东代表由股民选举产生, 每半年召开一次, 有特殊情况可以随时召开。股东代表大会可以行使的权力包括:通过和修改本社章程;选举和任免董事会和监事会成员;审查和批准本社发展规划、年度计划、年度预算、年度决算和年终股份分红方案;讨论和通过其他重大事项。董事会是股东代表大会的执行机构和日常工作机构。股民数超过700人设7人, 超过500人设5人, 低于500名设3人, 由股东代表推选候选人, 实行差额选举。监事会是股份经济合作社股东代表大会决议的监督机构, 由3人组成, 董事会人员不得兼任监事会人员, 监事会人员可以兼任民主理财小组成员。股份基金会由法人代表、会计和一名董事会成员组成, 对本组织内的财务进行管理、监督、检查、审核。
(二) 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模式
从土地股份合作制各地具体做法上看, 尽管做法不一, 但主要区别在股权设置和股利分配上, 而导致其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于入股或折股要素的不同。所以以入股或折股要素为标准对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进行分类, 既抓住了土地股份合作制的核心, 同时也有利于今后的管理和指导。因此, 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可以分为两大模式:即以承包土地入股或折股量化型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和以承包土地加集体经营性资产入股或折股量化型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两大模式在入股或入社自愿和开放性上、组织机构设置和民主管理 (股东大会实行一人一票制) 上基本相同, 区别主要表现在股权设置和股利分红上。
以承包土地入股或折股量化型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在股权设置上, 一般只设置土地承包权股和现金股, 在有现金股时, 土地承包权股折价, 反之不折价 (一亩一股或一人一股) , 在股权分配上, 实行人均分配。在股利分红上, 有两种情况:一是如果现金股是基于新增人员而设置的, 股利分红是同股同利, 按股分红。二是如果现金股不是基于新增人员而设置的, 土地承包权股优先分红。
以承包土地加集体经营性资产入股或折股量化型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在股权设置上, 一般设置土地承包权股 (资源股) 、年龄贡献股 (物业股) 和现金股 (现金股的配股对象只限于本社的新增人员) , 土地和集体经营性资产全部折价量化折成股份后, 按一定标准分配股权。土地承包权股 (资源股) 实行人均分配, 年龄贡献股 (物业股) 按年龄差异分配。在股利分红上, 一般是同股同利, 按股分红。
二、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的含义及特征
(一) 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的含义及特征
从上述所罗列和各地土地股份合作制实践来看, 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呈现出如下特征:
1、入股或配股资格上, 具有社区性。
入股或配股对象, 一般是村民小组或行政村区域范围内的人员, 有的也可以打破队界、村界按土地区域布局界定股东资格。股东人数的确定, 有的以第二轮土地承包人员为标准, 有的以某一基准日的在册户口人数为标准。
2、入股 (入社) 和退股选择上, 入股 (入社) 自愿, 退社自由但一般不能退股。
如根据北京市《关于加强乡村合作社建设巩固发展集体经济的决定》规定:“社员有退社自由, 社员退社不能带走土地和集体积累基金”。北京西红门镇村社股份经济合作社章程规定:“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新增人口, 可以以现金的方式向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申请购置新股, 每股股金为6万元, 购置新股多少参与股份分红就多少, 购置的新股可以在本村、社区股份经济合作社内继承、转让、赠与, 但不能撤资”;“在村、社区土地承包经营权股份确定后, 作为股东分红的依据, 此股权不能撤资”。还规定:“全家户口迁出本村、社区股份经济合作社的, 由村、社区股份经济合作社收回其股权。新股东所用现金购置的股份由村、社区股份经济合作社退回其以现金的方式购置股份的股金”。广东南海的夏西三联村在其章程中规定“下列人员必须退股:一是迁出户口的外嫁女。二是义务兵由国家安排工作、转志愿兵、部队提干者。三是考上大中专, 5年内不迁回本村。四是户口迁出者。五是死亡。”从上述规定上看, 退股包括两种情况:一般退股, 即在不失去社员身份情况下撤出股份;特殊退股, 即在失去社员身份情况下的失股。入股自愿主要表现在以土地承包权入股上, 各地都以自愿为原则。
3、股权设置上, 采用折股和募股相结合, 设立个人股和集体股。
集体股 (又称集体资产股) 是指将用于农业生产的集体资产评估后折股或以资金入股, 村股份合作社所拥有的股权。如温岭市, 集体股是由集体固定资产、货币资产、其他资产折价后形成。再如辽中县, 集体股是由机动地、荒地、林地、鱼塘等作价后形成。不过设置集体股情况, 在土地股份合作制实践中为数不多且具有过渡性。如从浙江省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改革抽样调查结果分析, 抽样调查的20个股份合作社中, 只有6家股份合作社设置了集体股, 占样本总数的30%, 其余14家股份合作社只设置个人股, 占样本总数的70%。个人股是指本社区社员所拥有的股权, 一般包括土地承包经营权股 (或称土地资源股、土地权益股、基本股和人口股等) 、物业股 (或称年龄或劳动贡献股) 和现金股。土地承包经营权股, 是指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或承包土地评估量化后, 按人平均或按一定比例平均分配给本区社员。如温岭市泽国镇牧南村, 土地承包权股是把农户的第二轮土地承包面积折成股份, 每0.1亩为1股。如北京大兴西红门, 土地承包权股是每亩地折价6万元为1股。土地承包经营权体现出农村社区成员的“天赋”权利性质。物业股, 是指根据社区成员年龄差异分配的股权。这种股权设置, 多在以集体全部资产折股量化的土地股份合作制中。由于每个成员对集体资产的贡献不同, 在股权设置中, 以年龄因素来体现其中差异。如南海市夏西三联村, 物业股设为5档:10周岁以下0.3股;11周岁-20周岁0.6股;21周岁-30周岁0.9股;31周岁-40周岁1.2股;41周岁以上1.5股。物业股体现出对集体资产存量分配的一种设计。现金股是指本社区新增人口以现金方式购置的股份或股份经济合作社在初建时期为经营所需向本社区人员募集的股份。因新增人员购置的现金股, 有的从属于土地承包经营权股 (如北京大兴西红门) , 有的从属于物业股 (如南海某些地区) 。购置现金股的人员, 有的在章程中列明, 有的只做原则规定即“购置现金股的人员范围、时间由股东代表大会决定。”集体以资金入股, 属于集体股 (如苏州市做法) 。现金股体现出两种完全不同的功能, 前者是对社区人口变动调整的制度安排, 后者是在建设初期为筹措资金所生债权的解决。
4、在股权流动上, 在个人股中, 土地
承包经营权股和物业股有的规定不能抵押、赠与、转让, 在社区范围内可以依法继承;有的规定在社区范围内可以赠与、转让。因新增人员购置的现金股在本社区范围内可以继承、转让、赠与。可见, 土地股份合作制中的股权具有不开放性, 既具有组织生产和决定分配等经济功能, 又具有社区福利等职能。
5、在利益分配上, 以重点保护土地承
包经营权股利益和盈余全部返还为基本原则, 按股分配。如北京西红门镇村社股份经济合作社章程规定, 经镇财务审计科年终审计后, 按总利润的60%提取进行分红, 其余40%利润用于提取公积金、公益金扩大再生产。北京房山西潞街道安庄村, 在税后利润分配中, 其分配顺序是:第一提取企业风险金, 用于弥补上年度经营性亏损;第二提取公积金和公益金;第三兑现土地权益股 (土地承包经营权股) ;第四支付现金股。根据湖州市农业和农村工作办公室《关于推进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改革实施意见》规定, 土地股份合作社收益扣除经营成本和管理费用后的净收益, 可提取10%-20%的公积金和风险基金后再按股分配;也可将收益全部用于分配, 年终分配时土地权益股作为优先股, 按收益或收益的一定比例进行优先分配。根据中共常州市新北区委员会《关于开展新北区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改革的实施意见》规定, 股份合作社当年收益按以下程序进行分配:“第一弥补上年度经营亏损;第二提取公积金和公益金;第三剩余部分按股分红。”同时还规定:“为确保改革的顺利推进, 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为主组建的股份合作社, 在建社初期前3年, 必须实行土地股权保底分配和浮动红利分配相结合的办法, 保证农民当年的土地收入不低于入社之前的收入。保底分配的额度根据当地集体财力和合作社盈利能力, 经股东代表协商, 民主议定, 并经镇 (街道) 经营管理部门批准核定。”可见, 在收益分配上, 凸现对土地承包经营权股的保护。
6、组织机构和股东表决权上, 一般将
公司与合作社的组织机构设置方法结合起来, 按公司的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三权分立原则建立“股东代表大会-董事会-监事会”, 但股东表决权实行一人一票制。根据中共常州市新北区委员会《关于开展新北区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改革的实施意见》规定:土地股份合作社实行股东代表大会制度。股东代表大会是土地股份合作社的最高权力机构, 一般每年至少召开一次, 实行一人一票制。股东代表按全体股东5%-10%的比例选举产生, 每届任期一般为3年, 可以连选连任。土地股份合作社的经营方针、发展规划、重大投资决策、年度计划及其执行情况、财务预决算和年终分配方案, 须经股东代表大会审议, 由2/3以上股东代表同意方可通过。董事会是股东代表大会的执行机构和日常工作机构, 一般由5人-7人组成。董事会由股东代表大会选举产生, 对全体股东负责并报告工作, 接受全体股东的民主监督。董事会候选人可以采取由股东代表民主推荐提名和组织提名相结合的办法产生。候选人报镇 (街道) 党 (工) 委批准后, 获到会代表三分之二以上票数同意方可当选。董事会设董事长1人, 副董事长2人-3人。董事长是股份合作社的法定代表人。董事长和副董事长由董事会选举产生。董事长、副董事长和董事的任期一般为3年, 可以连选连任。董事会成员离任、调任和罢免等须按照《土地股份合作社章程》的规定程序办理。根据土地股份合作社生产经营需要, 经董事会提议, 并经股东代表大会讨论同意, 可以聘请经理, 具体负责股份合作社的生产经营活动, 处理日常事务。监事会是土地股份合作社的监督机构, 承担对董事会的监督职能, 一般由3人-5人组成, 其中必须有1名-2名普通股东的代表。监事会由股东代表大会选举产生, 对全体股东负责并报告工作。监事会候选人可以采取由股东代表大会民主推荐提名和组织提名相结合的办法产生。候选人报镇党委、街道党工委批准后, 获到会代表2/3以上票数同意方可当选。监事会选举1名监事会主席, 监事会主席和监事的任期一般为3年, 可以连选连任。监事会主席列席董事会会议。监事会必须加强对股份合作社的投资、经营、收益、分配和非经营性开支等生产经营活动实行有效监督, 防止合作社资产流失, 维护全体股东的合法权益。监事会和董事会成员不得相互兼任, 监事会成员不得由土地股份合作社的财务人员兼任。
实践中的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与国际上通行的合作制有许多相似之处, 但也存在较大差别:一是产权构造上, 典型的合作制其产权归属是明确的, 归合作组织成员私人所有。而土地股份合作组织在将集体产权界定给其成员或以土地承包权入股时, 只是将其看作分红、参与管理的依据, 其仍属于社区集体组织所有。二是分配制度上, 合作制奉行资本报酬适度原则, 现金股金一般只获股息, 不能分得红利, 即使分红也受到一定限制。土地股份合作组织按股分红, 资本报酬适度原则被突破。三是股权流动上, 合作制中的股东可以退股, 但是不能转让, 而土地股份合作组织一般限制股权转让, 也限制退股。
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是指在坚持土地集体所有的前提下, 在农村乡 (镇) 、行政村、自然村的一个区域范围[或打破内乡 (镇) 、行政村、自然村界限], 将集体全部资产作价入股, 或以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价或者不作价入股, 把集体土地集中规划、管理和经营, 所得收益按照股份分红的一种经济组织形式。其实质是将集体资产量化到人, 将土地承包经营权以实物形态转化为价值形态, 通过股权实现社区农民对集体资产的民主管理和利益分享。
其本质特征表现为:自愿入股;以土地承包经营权股为主体;股东表决权实行一人一票制;以重点保护土地承包经营权股利益和盈余全部返还为基本原则, 按股分配。
(二) 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的特征形成原因分析
1、实行土地股份合作制进行生产经
营不能改变农民集体所有制和土地承包经营权, 这是最基本的政策和法律前提。农民集体所有制在法律上的反映就是农民集体所有权 (集体所有权的一种) 。关于农民集体所有权的性质, 学术界有四种观点, 即抽象集体所有形态说、共有说、法人和个人共同所有说、总有说。抽象集体所有形态说认为:集体所有权的主体是高度抽象的, 既不是由劳动者或集体组织的成员所构成, 也不一定是法人组织, 这些组织所有也不等于由农民共有。那么, 作为经营管理者的农业集体经济组织与成员应建立怎样的关系, 用该观点难于解释。共有说认为:集体所有权就等于共有权, 是集体组织全体成员共同对集体财产享有所有权, 其主体是集体组织的全体成员。按照此观点有可能导致集体财产完全私有化, 与现实法律规定精神不符。法人和个人共同所有说认为:应当用公司制度或合作制制度来改组集体经济组织。总有说认为:集体所有权应当转化为总有权, 即以团体的资格共同所有某项财产。总有是广义的共同共有, 但是与一般的共同共有不同, 其主要特点是:一是特定的处分权能属于团体;使用、收益等利用权能分别属于团体成员。二是团体成员的上述权能因团体成员的身份而取得, 并随团体身份的丧失而终止。我国农民集体所有权是一种新型的总有, 集体成员对集体的财产享有占有、使用和收益权, 并且依法按照平等、自愿原则来行使对集体财产的所有权。在农民集体内部, 全体农民是集体所有权的主体, 但他们对集体财产整体不可分割地享有所有权。按照“总有”观点, 农民集体所有权其性质表现为:一方面在所有权的行使上, 应当是集体成员个人意志和集体意志的统一, 任何一个集体成员组织的负责人不能将其个人意志凌驾于集体成员意志之上。另一方面在收益权处分上, 集体所有的财产必须与集体成员的个人利益有密切的联系, 但不等于说, 将集体财产划分成份额归每个集体农民所有, 集体财产所生利益应由全体成员共同享有。集体组织成员对集体财产所有权的行使及收益的分配应当实行民主管理的方式, 只有这样, 才能密切农民与集体的关系。
土地承包经营权是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下, 法律赋予农民稳定的、长久不变的、具有物权性质的权利。我国《土地管理法》第14条规定:“土地承包期限为30年”, 明确“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受法律保护”。中共十五届三中全会《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指出“要坚定不移地贯彻土地承包期再延长30年的政策, 同时要抓紧制定确保农村土地承包关系长期稳定的法律法规, 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国家依法保护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长期稳定”。“国家保护集体土地所有者的合法权益, 保护承包方的土地承包经营权,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犯”。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 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 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因此, 土地股份合作制, 不能剥夺和侵害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 必须坚持自愿原则, 由土地承包经营权者自己决定是否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到土地股份合作组织, 并符合其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法定原则。
2、在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的法律背
景中,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化是其产生的法律基础。物权是权利主体根据法律规定, 直接支配一定的物, 并排出他人干涉的民事权利。按照物权法定原则, 物权只能根据法律设定, 禁止当事人自由创设物权, 也不能变更物权的种类、内容、效力和公示方法。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土地承包法》和《物权法》创设的一种物权, 属于用益物权。用益物权是指以支配他人之物的使用价值为内容的物权。一般由不动产所有人设定, 以所有权为基础。在用益物权设定之后, 所有权人受自己意识的约束, 不得在直接对物的使用价值加以支配, 基于所有权的弹力性, 在用益物权消灭后, 用益物权中对物的使用价值的支配权, 自然回归到所有权人手中。用益物权与所有权比较具有如下特点:一是用益物权在法律规定和设定人意思所确定的特定范围内对物进行支配, 不具有完全支配权。二是用益物权有限制所有权的作用, 其效力优先于所有权。用益物权通常是根据所有权人意志和法律规定所设立, 以所有权的一定权能为内容, 因此其为所有权上的负担, 有限制所有权的作用。三是用益物权有一定的期限。一般而言, 法律对用益物权的最长期限加以限制, 以避免因用益物权的永续存在而使所有权虚化。
按照物权和用意物权的基本理论, 以及《土地承包法》和《物权法》的规定, 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特征表现在:一是土地承包经营权中的各项权利为法定权利, 不得随意变更。《农村土地承包法》第16条规定:承包方“依法享有承包地使用、收益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权利, 有权自主组织生产经营和处置产品。”。二是承包人享有法律赋予的权利, 发包人不得干涉和侵害。《农村土地承包法》第5条规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有权依法承包由本集体经济组织发包的农村土地。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剥夺和非法限制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承包土地的权利。”三是土地承包经营权期限长。《物权法》第126条规定:“耕地的承包期限为30年。前款规定的承包期限届满, 由土地承包经营权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继续承包。”物权法为国家以政策形式规定延长土地承包权期限奠定了法律基础。土地承包经营权期限延长30年, 长久不变, 使得土地承包经营权牢固稳定。四是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依法、自愿、有偿流转, 任何人不得强迫和阻碍。《土地承包法》第10条规定:“国家保护承包方依法、自愿、有偿地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可以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或其他方式。”《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 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的性质, 不得改变土地用途, 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以“股份合作”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第一次在中央文件中明确。因此, 土地股份合作制中, 无论是股权的设定、组织机构的设立、利益的分配等制度设计, 应当以土地流转基本原则为基础。
根据《土地承包法》和《物权法》规定,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基本原则是:一是平等协商、自愿、有偿,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强迫或者阻碍承包方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二是不得改变土地所有权的性质和土地的农业用途。土地集体所有的性质不得改变, 不得借土地股份合作制将集体土地资产分配据为己有。不得改变土地的农业用途。土地农业用途, 是指“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 包括耕地、林地、草地、农田水利用地、养殖水面等”。特别是承包地为耕地的应当按照土地管理法的规定, 不能擅自改变耕地属性, 对于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的耕地, 禁止“发展林果业和挖塘养鱼”。土地用途不得改变, 不是指土地上生产经营产品种类的改变, 相反承租方可以自主组织生产经营的产品。不得改变土地农业用途, 基本精神是严格限制农业用地转为建设用地, 对耕地实行特殊保护。土地用途不得改变, 是土地用途管制原则的具体体现。土地作为一种有限的资源, 要实现可持续性利用, 就应当强化土地利用的政府调控。通过土地利用规划对土地用途转变实行严格控制, 达到引导土地合理利用, 促进区域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的目的。在土地股份合作制中, 对集中起来的土地, 应当严格按照有关法律规定, 合理规划和布局, 依法进行土地经营和生产。三是流转的期限不得超过承包期的剩余期限。这是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期限性所决定的。在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的条件下, 这条原则已不具意义。四是受让方须有农业经营能力。农业经营能力如何衡量, 法律并未规定。实践中多为农业公司 (如种业、养殖、畜牧等) 、专业合作社、农场和农户等。它们有的具有对承包地合理利用与开发的雄厚资金 (如农业公司) ;有的具有土地利用的经验 (如农户、农场) ;有的具有服务于土地利用与开发的能力 (如专业合作社) 。因此农业经营能力表现为投资能力、耕种能力和服务能力。在土地股份合作制中,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给土地股份合作社, 由其统一经营, 土地股份合作社应是具有农业经营能力的组织。从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原则规定上看,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已经打破区域 (村) 界限, 具有开放性。
股份合作制 篇7
一、农村股份合作制的成因
(一)三农发展的大环境是农村股份合作制发展的基础
在中国,农业的产业特性和分散经营特点决定了农民生产的家庭经营制是必然的长期的制度选择。而农业生产的家庭分散经营决定了农业和农民必然需要通过提高组织化程度来克服先天劣势,提高竞争能力,增加利益所得。只要农业生产中最基本的特点———生产的生物性、地域的分散性以及规模的不均匀性和生产的随意性存在,农民的合作就有存在的必然性[2]。在农村、尤其是在经济较为发达地区的农村,劳动力逐渐转移到第二、三产业。一部分农民想离开土地,又舍不得丢弃土地承包经营权,于是出现了将土地承包经营权转为股份的要求。而且,农村经济发展日益要求规模经营,为了保留自己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土地收益权,农民也乐于采取股份制经营,克服小农户所固有的行为缺陷,于是农村股份合作制应运而生。
(二)传统集体企业的制度缺陷
传统集体企业的制度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传统集体企业产权模糊,组织结构不科学,缺乏良好的经营机制、运行机制、激励机制等相关机制,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其次,企业组织形式单一,企业没有太多的自主权。中国原来的企业立法按所有制进行,这种立法体系决定了集体企业模式单一,不能满足其适应市场多样化的需要。最后,企业地位不平等,即不同所有制企业有着不同的法律待遇,一些个体私营企业乐于借用股份合作制这种集体所有制的外套,以享受其优惠待遇[3]。
(三)法律、政策支持
《宪法》第6条规定,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依据宪法精神“多种所有制经济”中应包括(农村)股份合作经济,宪法是母法,是中国的根本大法,其他法律都不得与它相抵触。因而《农业法》第12条也有相似规定,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可以……依法兴办各类企业。可见,本条规定的“各类企业”也应包括农村股份合作制企业。
由于股份合作制是农民群众实践中的创举与改革的产物,在法律还没对其明确界定的情况下,国家便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来加以规范。如中共中央1983年、1984年、1985年1号文件、1993年通过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农业部1994年发布的《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意见》、国家体改委1997年发布的《关于发展城市股份合作制企业的指导意见》等等。中共中央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把股份合作制作为中小企业改制的有效形式。十五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农民采用多种多样的股份合作制形式兴办经济实体,是改革中的新事物,要积极扶持,正确引导,逐步完善。以农民的劳动联合和农民的资本联合为主的集体经济,更应鼓励发展。”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的改革方向,是多年来探索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的有效选择。2006年10月底通过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规范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法律,对于今后规范和促进农村股份合作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四)股份合作制已成为发达国家农业合作社发展的必然趋势
纵观国外,世界发达国家都把农业合作社作为一种现代农业产业组织形式。因为如何通过制度设计将分散的家庭经营整合起来,使其与现代农业实现有效对接,不仅仅只是中国而且是世界各国农业现代化所必须解决的难题。从世界发达国家实践看,发展农业合作社是破解这一难题的有效办法[4]。而且从国际合作社发展的趋势看,各国合作社为了适应市场竞争和外部环境的改变,以及自身发展的需要,纷纷选择股份合作的变革模式,尤其是随着合作社业务范围向产业一体化纵深方向延伸,规模的扩大,加工程度的提高,对资金的需求和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因而,合作社股份化的倾向在所难免[5]。由于股份合作社吸收了合作制和股份制企业两者的优点,又不改变合作社的性质,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一般合作社不稳定、资本难于扩张、难于融资的问题,所以发达国家的农业合作社越来越多的运用股份合作形式[6]。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初期,农村股份合作制的发展也因其吸引稀缺资源的优势而呈现出更强的生命力。
二、农村股份合作制的法律界定和特征
如前所述,农村股份合作制是在复杂的政治经济环境下产生的,它是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新事物。但到目前为止,对它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
20世纪80年代,中共中央在1985年1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十项政策》中首次正式提出了“股份合作”这个概念,该文件明确指出“有些合作经济采用了合股经营、股金分红的办法,资金可以入股,生产资料和投入基本建设的劳动也可以计价入股,经营所得利润的一部分按股分红。这种股份式合作,不改变入股者的财产所有权,避免一讲合作就合并财产和平调劳力的弊病,却可以把分散的生产要素结合起来,较快地建立新的经营规模,积累共有的财产。”此后,农业部制定了一些相关法规都对股份合作企业的定义作了相应规定,如1990年颁布的《农民股份合作制企业暂行规定》中规定,“农民股份合作企业是指,由三户以上劳动农民,按照协议,以资金、实物、技术、劳力等作为股份,自愿组织起来,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接受国家计划指导,实行民主管理、以按劳分配为主,又有一定比例的股金分红,有公共积累,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经依法批准建立的经济组织。”1992年农业部发布的《关于推行和完善乡镇企业股份合作制的通知》对股份合作企业的概念进行了修正:股份合作企业是两个以上劳动者或投资者,按照章程或协议,以资金、实物、技术、土地使用权等作为股份,自愿组织起来,依法从事各种生产经营服务活动,实行民主管理,按劳分配和按股分配相结合,并留有公共积累的企业法人或经济实体。但在学界,学者对股份合作企业的界定各不相同,笔者的观点曾在《股份合作企业的法律属性探析》[7]一文中作了详尽阐述,因此我们认为农村股份合作制是一种崭新的经济组织形式,它是在合作制的基础上,吸收整合了股份制的一些优点,以自然人或法人的资金、实物、技术等形式入股,联合经营,提取公共积累,并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经济组织形式。
农村股份合作制虽然是股份制和合作制这两种制度的有机结合,但是作为一种新型的组织形式,它有自己鲜明的两个特征:第一,职工普遍持股。这是股份合作制的基本特征,它是按劳分配和按股分配的前提,劳动合作和资金联合的基础。在目前的股份合作制企业中,虽然职工持股比例各不相同,但70%以上的企业做到了大部分职工持股。第二,经济决策权为一人一票。目前在1996年9月6日颁布的《北京市农村股份合作企业暂行条例》和1997年6月16日国家体改委颁布的《关于发展城市股份合作制企业的指导意见》中都明确规定股东大会实行一人一票制[8]。
三、农村股份合作制的意义
“农村股份合作制经济为农村第二步改革寻到了一个突破口,为发展规模经营提供了一条重要出路,为实现农村第二次飞跃奠定了基础,为农村集体经济的管理和分配找到了一条较为科学的途径,是集体经济管理水平和经济分配上一次突破性改革。”[9]实行农村股份合作制的意义具体表现为:
(一)实行农村股份合作制,调整了农村的产业结构
改造传统农业需要投入较多资金,进入第二、三产业必然会遇到相当的风险和未知数,农民进退两难。股份合作制以“资金共筹,风险共担,自主经营,利益共享,积累共有”为前提,将资源以新的方式组合,把社会闲散资金聚集起来,形成广泛的社会生产力,促进了农村新兴产业的发展。股份合作制一方面把农户土地经营引入以商品货币关系为主要经济联系的组织体系中,使农民成为土地的受益者,从而可以向非农产业转移;另一方面不仅承认社员的个人股份权,还允许社员对个人股份权进行继承、转让,有利于农业劳动力、土地、资金、技术、设备等生产要素按照经济效益原则合理流动、优化组合,提高资源利用效益[10]。
(二)实行农村股份合作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农村原有经济组织是一种地域性强、相对封闭、政企合一的经济组织。在这种组织内,集体资产名义上为集体所有,实际上却成了作为集体代表的领导的私人所有。股份合作经济产权明晰,劳动者获得了生产者和生产资料所有者双重身份,从而保证了他们当家做主的地位,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同时,股份合作经济发扬民主,形成了多重监督、多方制衡的约束机制,强化了股东对集体资产运行的关切度,形成了人人关心集体的新局面,努力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实行农村股份合作制,农户与集体的利益紧密相连,股东不仅关心眼前利益,也关注集体的长远发展。
(三)实行农村股份合作制,培育了市场主体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的绝大部分,因而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必须依靠广大农民的积极支持和参与。然而,农村原有经济,主要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农民的商品意识、风险意识和市场意识比较淡薄。实行股份合作制,农民投资入股,成为企业的股东,通过股东大会参与企业的经营决策,享受企业盈利和承担企业亏损,农民与企业形成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利益共同体,农民与企业在市场共浮沉的过程中,商品意识、风险意识和市场意识逐渐增强,为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培育了市场主体。2006年10月底《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颁布,意味着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一个新的独立市场主体得到了法律认可,为加快推动新型农村股份合作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较好的载体。
参考文献
[1]谭芝灵,王丛霞.回顾与反思:中国农村股份合作制经济发展历程[J].求实,2009,(4):78-81.
[2]赵继新.中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
[3]孔祥俊.股份合作制企业法概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84.
[4]王平,等.农村合作制理论与实践教程[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0:262.
[5]http://www.14edu.com/jingji/nongye/04161X152010_5.html.
[6]徐铁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的国际经验与趋势[J].益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28.
[7]许承光.股份合作企业的法律属性探析[J].江汉论坛,2000,(12):30-49.
[8]陈天宝.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及规范[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9:14.
[9]海曙区农经委:关于农村集体经济实施股份制改造的几点思考[EB/OL].http://www.nhnw.com/nclt/viewarticle.aspid=4.
股份合作制 篇8
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企业的治理结构, 是指规范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企业内部各利益相关方之间权责的制度安排。其实质是通过对法人资产的权利、责任和利益的结构性制衡来规范资产所有者与受托者、受托者与代理者间的利益关系, 使资产各方面权利的运用尽可能严格的受到相应资产责任的制约, 提高企业的整体运转效率。我国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 企业内部治理结构不成熟导致我国很大一部分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企业决策低效、运作不畅。
一、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企业的一般组织架构
现代股份公司的组织架构, 要求权力机构、决策机构、监督机构和执行机构要相互分离、相互制约、各司其职。一般来说, 我国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企业设有职工股东代表大会、董事会、监事会, 施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 初步形成了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1、股东代表大会
股东代表大会是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企业的最高权力机构, 股东代表大会实行一人一票制, 一般情况下每年至少召开一次。股东代表从全体股东中按一定比例选生, 任期一般为3年, 届满可以连选连任。股东代表大会审议土地股份合作制企业的重大投资决策、发展规划、经营方针、财务预决算和年终分配方案、年度计划及其执行情况, 每项议案必须经一定比例以上的股东代表同意才能通过。
2、董事会
董事会是股东代表大会的日常工作机构和执行机构, 由股东代表大会选生, 对全体股东负责并接受其监督。董事长由董事会选举产生, 是农村土地股份股份合作制企业的法定代表人。农村土地股份股份合作制企业的总经理须由董事会提议并经股东代表大会讨论同意方可聘请, 具体负责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活动。
3、监事会
监事会是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企业的监督机构, 由股东代表大会选举产生, 承担对董事会的监督职能, 对全体股东负责并报告工作。监事会须有1—2名普通股东的代表, 监事会主席和监事的任期一般为3年, 届满可以连选连任。监事会必须加强对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监督, 确保全体股东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二、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企业治理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1、参与主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在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企业中, 企业的股东代表大会、监事会, 董事会以及经理层的权限与职责相互分离, 因而在董事会与股东代表大会、股东代表大会与监事会、董事会与经理层之间形成了一条复杂的委托———代理关系链。理论上当委托人与代理人的目标函数趋于一致, 即代理人把委托人的利益与自身利益相统一, 忠实地服务于委托人时, 股份合作企业就能够达到委托———代理的最优效果;但在现实中, 尤其是我国农村目前的现实状况, 这种统一是很难做到的。其原因不仅在于代理人与委托人各自拥有不同的目标函数, 更重要的是委托人与代理人双方的信息不对称以及企业经营结果不确定性的存在。而且我国现阶段大部分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企业规模较小, 企业管理层大多为村干部或农民, 文化素质偏低, 独立担当行使其代理人职责的能力有限, 企业经营管理专业水平和效率普遍较低, 致使董事会与经理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存在缺陷。这样就不可避免地导致“逆选择”与“道德风险”等委托代理问题的产生。
2、企业与社区行政组织“政企不分”
第一, 法人地位缺失。大多数农村土地股份合作企业未到当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注册登记, 得不到法律的相应保护, 导致实际运行中面临资金、财税、销售等种种不利。第二, 企业经营与社区事务管理缠绕在一起。大多数企业仍然难以摆脱社区行政机构的束缚, 在机构设置上与社区基层行政组织“政企不分”, 普遍存在“几块牌子, 一套人马”的现象, 企业经营往往受到基层行政干预, 导致低效运行。
3、企业股东代表大会流于形式
在实践中, 有些农村土地股份合作企业的股东代表大会流于形式。因为企业股东大部分是农民, 他们的知识及能力均十分有限, 加之农户之间天然的分散性, 集体行动能力较弱, 在企业的一些重大决策时, 很多股东可能放弃其拥有的监督等权力。所以, 董事长等重要职位一般仍然主要由村干部交叉兼任, 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机制不能真正体现, 普通小股东的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这种董事会和经理层的“二位一体”现象, 使董事会变成了“橡皮图章”, 职权被弱化, 不能有效监督经营者的经营行为和维护股东的权益。
4、监督机制存在缺陷
首先, 农村土地股份合作企业内部监督机制缺乏。现行我国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企业中绝大多数成员持股比例很低, 如果单个股东对企业经营者经营行为进行监督, 成本很高, 所得收益不足以弥补其付出的代价。同时当股东耗费成本进行监督而获利时, 其他股东也会自动地分享该利益, 导致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企业内部“搭便车”行为。因此, 内部监督的缺乏促使机会主义行为与“道德风险”的发生。其次, 农村土地股份合作企业外部监督机制不健全。我国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企业的股权具有地域上的封闭性, 使得股东“用脚投票”机制缺失, 企业经营者也不用担心“敌意接管”的压力, 因此, 外部股票市场对经营者的监督约束机制在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企业中不存在;同时, 由于股权的封闭性, 使得外部经理进入较难, 大股东对外部经理进入也会抵触, 再加上我国经理人市场还不成熟, 这些都使得来自外部经理市场的约束对企业影响很小。
5、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当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企业没有建立起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励是有成本的, 因此必须寻找最佳平衡点。激励机制缺失主要表现为:第一, 入股股东的收益与土地股份合作制企业经营业绩得好坏与其所承担的风险脱节, 企业经营者的收益与企业经营业绩脱钩。第二, 企业管理层的寻租行为以及权利滥用导致企业激励约束机制虚设。第三, 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企业内部收益分配过于平均化, 对高素质专业经营管理人才缺乏吸引力。
三、优化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企业治理结构的对策建议
1、优化公司治理合约的设计
治理合约的遴选是提升我国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制度绩效的核心, 其根本标准就是在各种不同合约中内生交易费用的节约程度。合约可分为两类:相机合约与价格合约。
相机合约是对激励提供与风险分担之间二难选择的一种折衷, 需要对代理人行为进行事前的估计与精确测度, 是对剩余索取权的一种预支, 不是就代理人努力水平定价, 其关键在于委托人是否能够对代理人进行有效的监督。当无法监测代理人的努力水平时, 委托人与代理人又重新陷入激励提供与风险分担的两难困境。在我国农村当前的现实条件下, 相机合约的“道德风险”不可避免。而价格合约对代理人的激励是通过持股计划实现的, 这样委托代理关系被大大弱化, 有效地减少了代理成本, 降低了内生交易费用。与相机合约相比, 价格合约将相机合约中对代理人的工资薪酬激励转化成股票的分红激励, 在解决“道德风险”问题上具有优势, 比相机合约更节约内生交易费用。虽然价格合约也存在缺陷, 但对于我国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企业而言, 可将价格合约算作是一项次优选择的合约设计。
2、改革公司的分配制度
分配制度的创新是提升我国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制度绩效的归宿。历史上股份合作制的分配制度共经历了三种典型形式:内部资本账户制、利润共享制和职工股权计划制。内部资本账户制度将净利润在初次分配时分立个人账户与集合内部账户。优点是用集合内部账户有效地解决了集体积累问题, 缺点是集合内部账户由于从不分配到个人而显得形同虚设。利润共享制是把任何职员的工资划分为固定工资与共享利润两部分, 其中共享利润属于变量, 能随产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供求变动而变动。这样能将经营风险分摊给企业职工, 也可能将经营者的卓越贡献“无偿赠送”给职工, 但无论哪种情况发生都会增加内生交易费用。职工股权计划制度是将公司股份分割出一部分, 或直接拿出现金, 转交给一个专门设立的职工信托基金会, 购进股票, 然后该会根据职工相应的工资水平或贡献大小将股票配给每个职工。三者对比, 对我国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企业来说, 职工股权计划制度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在设计职工股权计划制度时, 应该将公司股份分割成激励部分与分担风险部分。由于我国农村就业与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实际建成, 现阶段及以后一定时期内应允许分担风险部分股份收益权买卖、抵押和转让。在实际发行股权证明时给出两份证明书, 一个证明股权所有, 另一个作为分红依据, 证明股权所有的证明书不得流通, 而作为分红依据的证明书可以转让。这样一来, 就有效地解决了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企业“用脚投票”监督机制的缺失, 农民小股东也能够影响经营者, 使企业内生了一套激励与约束机制。
3、建立并完善公司的监督机制
外部监督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利用国家现有的法律与法规对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企业的各项经营管理尤其是在财务管理进行监督, 做到“有法必依, 违法必究”的原则;地方政府应出台相应的规范措施, 适度、积极地利用行政手段对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企业进行监督管理;党支部、村委会与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企业董事会关系要理顺, 明确董事会的职能, 防止其权力独大。
内部监督机制的建立与完善。充分发挥好股份合作制“一人一票”决策机制的作用, 尤其是在一些重大决策上, 使每一位股民都有参与企业经营管理的决策权;根据各地实际情况, 将股东代表大会的权力进一步明确与细化, 充分发挥股东代表大会最高权力机构的作用;注重股民代表选取, 建立与健全股民代表联系制度;明确监事会的职能与地位, 发挥监事会的作用, 对监事会成员进行财务、审计等方面的业务培训。
4、发挥非正规制度的积极作用
非正规制度中的传统文化、人际关系、道德习惯等对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创新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再加上农村的封闭性, 使农村具有“信息共享”的特点, 人们彼此之间清楚自己在对方及群体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互之间存在着一种遵守某种共同规范的默契和自觉性。因此, 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改革, 应该充分发挥这些非正规制度的作用。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的参与者之间原己存在的人际关系对于解决企业管理中的各种冲突、减少资源聚集和达成一致赞同过程中的交易成本、弥补正规约束的不足具有积极作用。
摘要: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企业的治理结构是一个复杂的制度安排, 目的是为了解决企业内部分工和激励问题, 防止道德风险的产生。要优化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的组织机构, 健全董事会、监事会等组织管理机构;要设计有效的激励——监督机制, 避免“搭便车”行为等道德风险的产生, 最大限度地监督和激励代理人;应通过优化治理合约设计、改革分配制度、建立和完善监督机制以及发挥非正规制度的积极作用来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企业的治理结构。
关键词:农村,土地,股份合作,治理结构
参考文献
[1]刘凤芹:农地制度与农业经济组织[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5.
[2]傅晨:中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形式与制度变迁[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6.
[3]何官燕:农地股份合作制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讨[J].经济师, 2008 (5) .
[4]金丽馥:新时期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探析[J].当代经济研究, 2009 (1) .
股份合作制 篇9
一、农地股份合作制的现状考察
为了考察农地股份合作制的现状, 2007年5月初至8月初, “农村土地问题立法研究”课题组进行了历时3个月的田野调查。该项调查采取自然抽样与多段抽样相结合的方法。首先, 根据东部、南部、西部、北部及中部的区域划分选取了黑龙江、江苏、广东、湖南、山西、四川、贵州、山东、湖北、河南等10个省份作为样本省份。其次, 在所选取的样本省内, 根据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特征及经济状况分别选取了3个县作为样本县。最后, 从每个样本县选取3个乡镇作为样本镇, 又从每个样本镇选取2个村作为样本村, 而在每个样本村随机抽取10户农民进行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 原则上每村要求做10份问卷和1份访谈笔录。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800份, 收回有效问卷1799份。此外, 还收集到200余份访谈记录和数十份土地纠纷判决书、调解书。本文分析使用的素材主要来源于该次调查。对农地股份合作制的现状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考察。
1.农民对农地股份合作制认知之现状分析
虽然法律制度的实施效果可以通过多方面表现出来, 但当事人的主观认知无疑是检验的重要指标之一。调查中 , 对“你们村农地 (田) 流转有哪些方式?A转包、B互换、C抵押、D入股、E其它、F没有以上的流转方式 (可以多选) ”这一问题, 仅有8.5%的受访农户表示本村存在农地股份合作制。虽然, 该项统计结果无法准确地反映出农地入股的实际比例, 但是, 认知比例如此之低, 反映出农地股份合作制并不常见。这一点也为10省30县田野调查的深度访谈所证实。
农地股份合作制认知比例省际差异很大。10省中, 广东省农民的认知比例最高, 64.09%的受访农民表示本村存在农地股份合作制。然而, 其他省份表示本村存在农地股份合作制的受访农民均不足7%。其中, 在湖南、四川及江苏三省的调查区域内, 竟然没有一名受访农民表示本村存在农地股份合作制。受访农户认知比例如此悬殊, 反映出农地股份合作制分布极不均衡。
2.农民对农地股份合作制期盼之状况分析
既然实践中农地股份合作制的现象并不常见, 按照常理, 农民对农地股份合作制的期盼程度应该不高。但在调查中, 对 “你希望承包地 (田) 通过哪些方式流转?A转包、B互换、C抵押、D入股、E其它、F不希望承包地流转 (可以多选) ”这一问题, 有25.13%的受访农户表示希望农地入股经营。可见, 农民对农地入股经营的期盼程度较高。这与实践中农地入股经营较为少见形成了强烈反差。
农地股份合作制期盼程度省际差异很大。10省中, 广东及黑龙江两省的农民对农地股份合作制的期盼程度最高, 分别有54.7%及46.96%的受访农民期望农地入股经营。江苏、河南及湖北三省的农民对农地入股经营的期盼程度最低, 分别只有7.22%、9.55%及9.94%的受访农民期望农地入股经营。
二、农地股份合作制困境的根源分析
农地股份合作制克服了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局限性, 具有理论上的天然优势。然而, 实践中农地股份合作制比较少见, 甚至已实行农地股份合作制的地方也大多引发了 “退股潮”。笔者认为, 农地股份合作制作为一种尚处于探索之中的农地经营形式, 之所以遭遇发展困境, 主要源于下述原因。
1.农地股份合作制不具有普适性
一般情况下, 农地股份合作制的良性运行需要下述特定的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作支撑:①适合农地股份合作制的地区往往土壤条件适合种植经济作物, 其自然资源禀赋优越。如安徽省岳西县主薄镇适合种植茭白经济作物, 安徽省岳西富源农民合作社于2006年12月正式挂牌成立, 至今运行良好。②适合农地股份合作制的地区往往第二、三产业发达, 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 土地出现闲置撂荒现象, 而传统的转包、出租、转让等农地流转方式无法满足当地农民的需要, 传统农地流转制度亟待创新。如广东省第二、三产业较为发达, 农地股份合作制也较为常见。③农地股份合作制需要地方政府大力扶持。农地股份合作制往往需要先进的种植技术、较强的市场营销能力及现代的组织建设能力, 这一切都离不开当地农业、工商及土地管理部门的大力扶持。④农地股份合作制离不开村干部的倡导和参与。在中国农村, 一家一户的“小农”经营模式可谓根深蒂固。如果没有一个凝聚力强、具有较高威信的村级领导班子, 难以集中分散的承包地、实行农地股份合作制。正是由于农地股份合作制需要上述良好的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条件作为支撑, 因而不具有普适性。
2.农地股份合作制封闭性强、规模狭小, 发展空间有限
实践中, 农地股份合作制基本上以集体经济组织为载体, 承载着农业生产、社区服务、公益事业等多种功能。一般情况下, 只有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才有可能持有股权, 其股权设置具有浓厚的福利色彩, 这与股权经营所要求的市场运作格格不入。[1]另外, 在多数农地股份合作制中, 农民股东所持有的股份往往只能作为分红依据而不能处分。即使少数农地股份合作制的农民股东享有股权处分权, 但却规定了须经发包方同意, 且仅限于集体经济组织内部转让。可见, 绝大多数农地股份合作制封闭性强。这必然排斥外来资本和先进生产技术的进入, 难以实现人力、资本、农地资源的合理配置, 容易造成农地股份合作制的规模狭小, 发展空间有限。[2]
3.农地股份合作制的分配制度往往与现行法律规定相冲突
根据《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第37条规定, 若合作经营存在税后利润, 在弥补亏损并提取公积金后方可分配红利。然而, 为了吸引农民入股, 以及实现农地的社会保障功能, 多数农地股份合作制企业采取“保底收益、盈利分红”的做法, 即在农地股份合作制企业亏损的情况下, 也要分配红利。这不仅违背了相关法律规定, 使得利益分配与经济绩效相脱节, 而且还会增加农地股份合作制企业的经济负担, 致使其缺乏持续发展的后劲。
4.入股的农地能否作为破产财产参与清算分配, 法律规定存在冲突
根据《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第19条的规定, 农地股份合作制企业解散时, 入股的土地应当退回原承包农户。这就意味着入股的农地不能作为破产财产参与清算。然而,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第48条却规定, 农民专业合作社破产适用企业破产法的有关规定。根据企业破产法原理, 出资人以土地使用权作价入股而成为股东, 当企业经营亏损、资不抵债而破产清算时, 作为注册资本的土地使用权应列入破产财产, 参与破产清算。可见, 在入股的农地能否作为破产财产参与清算的问题上, 法律规定存在着冲突。这样, 法律实施将陷入两难境地:若将入股的农地列入破产财产参与清算, 不仅违背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的规定, 而且可能致使农民股东陷入难以生存之困境;若不将入股的农地列入破产财产参与清算, 既违背《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相关规定, 又对债权人的利益保护不力而有失公平。正是由于入股农地是否列入破产财产的法律不确定性, 致使农民对农地股份合作制心存顾虑。
三、农地股份合作制的现实出路
根据10省30县的实地调查, 笔者在分析农地股份合作制实践困境现实成因的基础上, 试提出以下解决办法。
1.落实尊重农民意愿的原则
如前所述, 农地股份合作制的良好运行, 需要特定的资源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作为支撑, 故而推行农地股份合作制应该慎之又慎, 切不可急躁冒进。尤其值得一提的是, 农地股份合作制应落实尊重农民意愿的原则。一方面, 农民作为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权利主体, 应该享有是否以农地入股经营的决定权;另一方面, 充分尊重农民是否入股的意愿, 也是遏制基层政府好大喜功工作习惯的一剂良药。目前, 不少基层政府乐于使用行政干预的办法强行将农地折算成股份, 交给农业企业或某些农业经营大户经营所谓的“设施农业”。一旦农业资本家经营不善, 致使农地股份合作制企业破产清算, 农民要想在经过“设施农业”折腾后的农地之上恢复农业生产非常困难。农地股份合作制的多年实践充分证明, 凡是过多地运用行政命令手段, 不充分尊重农民入股意愿的农地股份合作经营, 都是失败多于成功。[3]“蓝田模式”的失败虽然有市场风险及经营不善等原因, 但基层政府包办代替的做法也难辞其咎。
2.赋予农民股东的股权转让权、退股权
笔者认为, 为了修正农地股份合作制的封闭性, 应赋予农民股东的股权转让权。不过, 考虑到农地股份合作制的特殊性, 应对股东的股份转让权进行如下限制:①根据现行法律规定, 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享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优先受让权, 故而在赋予股东转让权的同时, 也应赋予其他股东优先受让权。②鉴于农地股份合作制具有“人合性”, 因此, 在赋予股东股份转让权的同时, 应仿照《公司法》第35条的规定对股东股份转让权作出相应的限制, 即股东向股东以外的人转让其出资时, 必须经全体股东过半数同意, 不同意转让的股东, 应当购买该转让的出资, 如果不购买该转让的出资, 视为同意转让。另外, 为了达到破解农地股份合作制封闭性的目的, 还应该赋予农民股东的退股权。土地股份合作制虽然不属于公司经营, 但也吸收了股份制的一些做法。因此, 可以仿照《公司法》第75条的规定, 将农地股份合作制企业的异议股东可以行使退股权的情形规定为:①农地股份合作制企业连续五年盈利且符合利润分配条件而不向股东分配利润的。②农地股份合作制企业合并、分立、转让主要财产的。③农地股份合作制企业章定的营业期限届满或者其他解散事由出现, 股东大会决议企业存续的。鉴于农地承载着社会保障功能及受国家政策影响较大, 除了仿照《公司法》第75条作上述规定外, 还应对农民股东行使退股权的情形作如下补充规定:①农地股份合作制企业近几年连续分配的平均利润低于当地农民种植大宗农作物的平均纯收入的。②农地股份合作制企业的重大决策导致农民股东的利益可能受到重大损害的。③国家的相关政策发生变化, 农民股东无法继续入股的。
3.按照土地承包经营权折算股份的一定比例配发优先股和普通股
为了体现股份经营的特点, 并兼顾农地的社会保障性, 我国未来立法可以赋予农地股份合作制企业通过章程规定按照农地折算股份的一定比例配发优先股和普通股。这样, 农民既可以通过优先股的固定股息获取相对稳定的收益, 体现农地的社会保障性, 又可以通过普通股不确定的高额红利获取高额回报, 体现股份制的特点。
4.折价入股的农地不得列入破产清算财产
当农地股份合作制企业破产时, 无论是否将入股的农地列入破产财产参与清算, 均利弊共存, 无法周全。实际上, 是否应将折价入股的农地列入破产财产参与清算, 涉及到对农民股东的生存权与破产债权人的财产权之间的重要性的权衡。笔者认为, 相对于破产债权人的财产权而言, 农民股东的生存权更为重要。 “两害相衡取其轻”, 故而实施破产清算时, 应按照《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 不应将折价入股的农地列入破产财产。不过, 为了兼顾债权人的利益, 未来立法可以借鉴《公司法》第60条关于“一人公司”公示制度的规定, 要求农地股份合作制企业在公示性最强的营业执照中注明农地折算股份出资的情况, 从而将相关情况予以公示, 使得交易相对方 (即潜在的债权人) 在交易时能够预测到自己可能面临的交易风险, 以便做出相应的选择。[4]
摘要:本文以对2007年10省30县田野调查中土地承包经营权股份合作制运行现状的描述为前提, 并以土地承包经营权股份合作制现状的现实成因分析为基础, 提出了完善与落实土地承包经营权股份合作制相关制度的几点建议, 以寻求其实践困境的破解之道。
关键词:土地承包经营权,股份合作制,实践困境,现实出路
参考文献
(1) 韩松.集体所有制、集体所有权及其实现的企业形式[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9.
(2) 张笑寒.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的若干问题思考[J].调研世界, 2009, (05) .
(3) 张询书.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的风险问题分析[J].乡镇经济, 2008, (01) .
丰华股份、龙生股份、华天酒店 篇10
传闻:丰华股份获得泽熙大举建仓。
记者求证:记者查阅近期公告,半年报数据显示私募大佬徐翔执掌的泽熙1期单以447.43万股的持仓成为其第二大流通股东。
丰华股份(600615)8月3日公告称,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20.2万元,同比下降98.8%;实现净利润470万元,同比增长204.2%。对于“增利不增收”的现象,公司表示利润增长主要是因为公司开展委托理财,通过购买银行低风险理财产品及单一信托产品,获取了较高投资收益,而主营收入下降则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公司原房地产主营业务项目继续加快清盘及转让,报告期出售子公司,合并范围较上期发生变化;另一方面公司拟拓展的经营业务尚未有实质性进展。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样一个业绩平平的公司在半年报中,却获得由徐翔执掌的泽熙投资的青睐,半年报数据显示,华润深国投信托有限公司-泽熙1期单为新进股东,持股447.43万股,占总股本的2.38%,为第二大流通股东,泽熙投资曾因投资重庆啤酒、酒鬼酒等上市公司而备受关注。分析人士认为,从泽熙前期投资风格来看,建仓喜好以大资金进入拉抬股价从而吸引人气,同时对有重组预期个股兴趣不小。
丰华股份曾表示,7月份公司董事会审议通过了收购重庆镁业科技有限公司50%股权的议案,为公司未来的业务重组打下基础。也就是说,丰华股份的业务重组势在必行,以善于捕捉重组股机会的泽熙显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
龙生股份:获小额贷款主发起人入围资格
传闻:龙生股份获小额贷款主发起人入围资格。
记者求证:记者致电公司证券部,工作人员表示公司已获取小额贷款主发起人入围资格,预计明年正式成立公司。
龙生股份(002625)2011年登陆中小板,主营业务为汽车座椅功能件及其他金属零部件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一季报数据显示,公司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0.62亿元,同比增37.54%,净利润为563.45万元,同比增长45.32%,同时预计2013年1-6月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变动区间1934.66万元 至2418.33万元;变动幅度0%至25%。
实际上,龙生股份上市以来,汽车行业的整体低迷延续到汽配行业,也使得该类企业积蓄大量的现金流,一季报数据显示,龙生股份具有1.23亿货币资金,而通过闲置资金获取高额回报也成为这些上市公司涉足小额贷款公司的目的。对此业内人士认为小额贷款公司相比乱投资及委托理财要好,因为,乱投资给上市公司股东们会造成一定的风险,而委托理财公司没有很好的主动权,上市公司用多余的闲置资金来做小额贷款,做到合理有效的安排,则对上市公司有利,但是,小额贷款公司也是有风险的,它虽然没有民间放贷风险大,但是要比银行贷款的风险要高,因此,并不是所有的上市公司都能参与小额贷款,公司做好主业是前提。
值得注意的是,公司表示虽然目前获小额贷款主发起人入围资格,但是预计明年才可以正式成立小贷公司,短期内也不会对公司业绩带来实质影响。
华天酒店:受益于“七夕行情”大涨
传闻:华天酒店受益于“七夕行情”大涨。
记者求证:记者致电公司证券部,工作人员表示二级市场走势公司不便回应。
华天酒店(000428)作为餐饮旅游上市公司,“酒店+地产+旅游”是公司近几年着力打造的商业模式,近日该公司针对地产开发引入的承包模式受到热捧。
业内人士人认为华天酒店商业模式为垃圾堆里淘金子。通过筛选合适的烂尾楼作为投资标的,以低拿地成本和建安成本进行项目改建,出售部分物业资产回笼资金。公司售后回租模式早已在广东沿海大城市屡见不鲜,但在内陆城市仍显少见。近期明显有新大资金抢筹介入,在良好业绩的预期之下,值得关注。
记者注意到,从7月1日以来二级市场上该股上涨已经高达80.19%,而本周以来该股则继续维持强势上涨势头,8月8日创出2011年以来的新高7.46元,短期走势相当凌厉,对此,分析人士认为在七夕节日前后A股总会上演一番“七夕行情”。酒店类个股是游资在这个时点热炒的对象,投资者也可重点关注。
浙江世宝:获江浙最彪悍游资介入
传闻:浙江世宝获得无锡清扬路封板。
记者求证:记者查阅最近一周龙虎榜数据,发现本周三浙江世宝大涨9.99%,而无锡清扬路则大举买进665.48万股,成为当日第一买入席位。
浙江世宝(002703)2012年11月登陆中小板,主要从事汽车转向器及其他转向系统关键零部件的研发、设计、制造和销售,产品主要包括液压助力循环球转向器及转向加力缸、液压助力齿轮齿条转向器及控制阀、转向节、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及机械式循环球转向器等系列,部分产品已进入外资品牌整车市场以及海外市场。
今年以来公司业绩延续了去年以来的颓势,一季度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332. 44万元,同比下降6.72%.公司同时预计,2013年1~6月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变动幅度为-30%~-50%。然而与业绩颓势不同的是,浙江世宝A股价格一直居高不下,本周三上涨9.99%,也创下上市以来的新高。业内人士认为汽车产业8月起有望进入销量环比提升周期,而汽车板块拐点初显利好汽配股。
记者查阅龙虎榜数据,发现近期买入资金均为游资,其中无锡清扬路营业部一直被视为江南最彪悍的营业部,其8月7日当日以665.48万股的买入盘大举买入浙江世宝也备受关注,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短期热点题材炒作、短频快是该营业部主要操盘技巧,同时临近半年报的披露,数据的出炉也为该股带来了风险,投资者宜谨慎追高。
股份合作制 篇11
1.1“三会”制衡机制失效
合作制是人们基于经济上的共同需要, 根据自愿原则进行合作经营的一种经济制度。入社自愿, 退社自由是合作金融最基本的原则。由于退股自由, 社员股便具有了存款性质, 而不具备真正意义上的产权内涵, 社员难以与农村信用社建立稳定的利益关系。不仅如此, 为了防止大股东控制, 单个自然人持股比例 (包括资格股和投资股) 一般不得不高于股金总额的5%。为了保持信用社互助合作的性质, 自然人持股总额还不得少于总股本的50%。合作性质决定了信用社的股金结构具有分散性, 社员股 (资格股) 可以借助退股的方式规避投资风险, 股东存在搭便车心理, 缺乏积极参与管理的动力。所以, 这一股权结构极易产生内部人控制问题。所以, 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存在的问题, 从根源上讲都是由其产权缺陷造成的。因为法人治理结构的前提是股权设置规范, 产权关系明晰。由于产权存在缺陷, 信用社“三会”制度形同虚设, 无法形成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1) 社员大会或社员代表大会虚置。目前, 农村信用社在形式上都健全了法人治理结构, 即由社员大会或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和监事会共同构架的“三会”制度, 但并没有真正形成相互制约的机制。社员大会或社员代表大会 (信用社社员人数如果过多, 或者社员的居住点过于分散, 可以召开社员代表大会) 虚置, 或者由职工代表大会代替, 民主管理难以落实, 社员的权利得不到尊重, 信用社主任事实上拥有了最高经营管理权。社员大会或社员代表大会虚置的主要表现是:社员代表产生的合法性不够, 而且常常以职工代表大会代替社员代表大会;社员不能通过社员大会对信用社的资产经营、财务收支等进行有效监督;社员的表决权、罢免权、决议权、分配权等均得不到有效保障。
(2) 信用社主任集决策权和执行权于一身。理事会是在社员大会或社员代表大会闭会期间的常设执行机构, 理事会对社员 (代表) 大会负责, 依据信用社章程和社员大会的决议行使对信用社的经营管理权。现实情况是, 信用社理事长由信用社主任兼任, 理事会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事实上成了理事长全权负责制, 二者之间失去了相互制约关系。尽管也有部分信用社将理事长与主任分设, 但是主任的任免却同样由上级部门提名, 理事会的作用同样得不到保障。
(3) 监事会缺乏独立性。监事会是信用社的法定监督机构, 由于监事工作的特殊性, 应当具有一定程度的独立性。现实情况是, 县级联社监事会一般都没有常设机构, 只设监事长, 且由内部稽核部门负责人担任, 监事会事实上成了信用社内部职能部门, 监事长听命于理事长, 根本无法有效履行监督职责。县级以下基层农村信用社监事会成员大部分由乡 (镇) 村干部和农村社员组成, 与信用合作社理事会、主任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现象, 监事会监督更是有名无实。
1.2 省联社职能错位
建立省联社的目的是避免县级政府对县级联社的行政干预, 并以省级政府信誉为基础提升农村信用社抗风险能力, 为基层信用社协调各方面的关系。但是, 省联社体制在运行过程中, 产生了很多负面作用, 其中最主要的是省级政府为了便于监管, 并降低监管风险, 把对信用联社的间接监管演化成了直接管理, 借助于行政任命负责人的办法直接掌握了对省联社的决策权, 形成了“外部人控制”现象。在行政干预下, 实际拥有省联社所有权的联社成员却无法正常行使自己的财产权, 导致信用社所有权的权能不完整, 基层信用社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例如, 省级联社管理层大都是由省一级政府按照厅级、副厅级干部的选拔程序产生的;县级信用联社的管理层则是由省联社参照科级干部的选拔程序产生的, 先由省级联社提名, 其后再借助信用社“三会”完成其法律程序;在业务管理上, 省级联社不仅制定了基层信用社的各项业务经营管理制度、操作规程和处罚制度, 还限制了农村信用社业务的经营权限, 如贷款审批权、财务费用支出权、固定资产审批以及工资计划审批等。
2 完善农信社法人治理结构的对策与措施
2.1 产权制度改革
合作金融的宗旨是互助互利, 但又必须按照市场化进行运作, 吸收社员存款支付利息, 向社员发放的贷款也应收回本金和利息, 否则, 信用合作社将失去持续发展的基础。所以, 合作金融发展到今天, 必然为股份合作制所取代, 因为股份合作制的产权关系更清晰, 有利于法人治理, 有利于通过资本市场筹集长期资本以降低经营风险。不管信用社产权制度如何变迁, 合作金融“人合”的特征不能变。也就是说, 在股份合作制产权制度下, 农村信用社的股本金由资格股和投资股组成, 资格股实行“一人一票”的表决办法, 这主要是为了避免资金在组织内享有特权, 防止合作社被少数人控制, 从而避免合作社偏离为社员服务的宗旨。
为了体现股份制特征, 农村信用社还必须设置一定比例的投资股。投资股股东为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会迫使信用社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如前所述, 目前我国农村信用社股权集中度低是信用社法人治理最突出的问题, 而提高股权集中度的途径只能是提高投资股的比重。随着我国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 可以考虑把民营资本作为投资股股东的重点考虑对象, 以借此优化资本结构, 提升股东会的功能, 以对“内部人控制”形成制约。
2.2 完善“三会”功能
理顺产权关系是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基础, 但不是最终目的。所以, 在产权制度改革完成之后, 首先需要做的工作就是明确社员 (代表) 的职权, 县 (市) 农村信用社理事会理事应主要在社员代表中产生, 由社员代表大会选举和更换;监事会监事应主要由社员代表和职工代表组成, 由社员代表大会选出;县 (市) 农村信用社主任、副主任等高级管理人员也应主要在社员代表中产生, 经由社员代表大会测评, 由理事会聘任。其次, 还有必要提高监事会的权威性和独立性, 建立以监事会为核心的监督管理体制, 原属经营班子的内设监督管理职能部门的稽核、监察等部门直接划归监事会管理。最后, 还要着手培养社员代表的民主观念和参政议政意识, 提高其参政议政能力。因为信用社社员代表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和管理层的水平。
2.3 省级联社需摆正位置, 正确行使职能
农村信用社的管理权依法下放给省级政府后, 省级联社是代表省级政府对辖内农村信用社实施管理、指导、协调和服务的行业管理部门。省级联社要摆正自己的位置, 重点需做好以下两方面工作:
(1) 指导农村信用社坚持“三农”服务的经营方向。省级联社要为信用社提供业务指导和信息咨询, 管理上做到依法管理, 到位而不越位, 尽量避免行政干预。
(2) 督促辖内农村信用社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省级联社要督促基层信用社依法建章立制, 帮助农信社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加大农信社制度执行力度, 指导信用社做好风险防范和处置工作。
摘要:本文以股份合作制为视角, 探讨了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目的是通过完善的治理结构规范其经营行为, 更好地为“三农”服务。
关键词:股份合作制,农村信用社,治理结构
参考文献
[1]华强, 杜彦君.健全农村信用社治理结构的建议[J].河北金融, 2004 (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