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份改革

2024-10-06

股份改革(共11篇)

股份改革 篇1

中国空分设备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空分公司) 创建于1981年, 是经原国家经委批准, 直属于原机械工业部领导的工程设备成套公司, 1997年中国空分设备公司划归中国机械装备 (集团) 公司管理, 成为国机集团的全资子公司。

空分公司是从事空气分离与液化、天然气石油气分离与液化、低温液体贮运、环境保护和能源综合利用、自动化控制和其他成套机电设备的咨询、设计、监理、项目管理、招标代理、进出口贸易、设备成套和EPC工程总承包的国家级专业工程公司。公司拥有A1、A2、A3压力容器设计许可证, GC1、GC2压力管道设计资格, 机械行业 (石油化工通用机械) 主导工艺乙级工程设计资格, 环境工程 (废水) 专项工程设计甲级资格, 环境工程 (废气) 专项工程设计乙级资格, 是国家批准的甲级机电设备成套单位, 甲级建设工程设备招标机构、工商领域固定资产投资咨询机构、技术改造项目招标代理机构, 具有承包境外机电工程和境内国际招标工程及经营进出口业务权, 通过了ISO9001:2000质量体系以及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环境管理三合一体系认证。

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进一步探索公有制特别是国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 并指出“除极少数必须由国家独资经营的企业外, 积极推行股份制, 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这些思想指出, 股份制是将来国有大中型企业集团改革的主要方向。随着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入, 空分公司也加入到体制改革的行列。空分公司在体制改革中, 通过对公司职工的身份转换, 使人力资源走向市场, 人人树立竞争的市场观念;通过产权置换, 使企业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利益紧密联系起来, 带动企业内部经营机制彻底转换, 有助于公司更加适应开放的市场环境, 建立完善的产权和激励约束机制, 从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到目前为止, 空分公司体制改革近三年了, 我们以2006年为转折点, 将体制改革前三年 (2003年~2005年) 的数据与体制改革后三年 (2006年~2008年) 的数据作对比, 看看股份制改革给空分公司带来的深刻变化。

一、空分公司2003年~2008年统计数据, 如下表

二、数据分析

由上图可以看出, 2003年实现销售额19031万元, 2004年实现销售额24410万元, 2005年实现销售额30398万元, 2006年实现销售额37167万元, 2004年比2003年增长28%, 2005比2004年增长25%, 2006年比2005年增长22%。2007年实现销售额60201万元, 2008年实现销售额42446万元, 2007年比2006年增长62%, 2007年实现销售额创历史新高。由于2008年第四季度受金融危机的影响, 销售额有所回落, 比2007年下降29%, 但与2006年相比, 仍然增长14%。

2006年空分公司通过体制改革、管理创新、技术创新, 努力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1、体制改革

2006年空分公司成功转型, 由原来的国有独资企业转变为国有资本相对控股的股份制公司。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 引入了管理及经营骨干和战略投资者入股, 实现了股权多元化, 建立了长效激励机制。设立了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 建立了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 形成了权力机构、决策机构、监督机构和经营管理者的权力分立, 各司其职, 层层负责的机制。

2、管理创新

空分公司在进行体制改革的同时, 进一步深化企业内部改革, 制定新的激励办法, 将各项销售指标进行量化, 各业务部门签订经营目标责任书, 确保各部门圆满完成当年的各项经营目标。对全体员工进行绩效管理及考核, 建立新的薪酬管理办法, 多渠道多措施引进有真才实学、勤奋敬业的关键人才, 充分发挥各级各类人员的潜能, 提升公司员工整体素质, 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 将职工的具体利益与企业的长远发展紧紧捆绑在一起, 实现了职工与企业之间的利益共享。

3、技术创新

空分公司积极汲取国内外先进的技术经验, 在丰富的项目执行经验和操作经验的基础上对空分装置的流程设计、设备设计、配管设计、冷箱结构设计等方面进行系统优化, 集成创新, 使空分装置更加稳定可靠, 操作方便, 节能降耗。在对20000M3空分设备的设计中采用了国内外先进的立式径向流纯化系统、规整填料下塔、冷箱配管优化等多项最新技术, 提高了空分设备的技术含金量, 性能指标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 其设备整体能耗比国内生产的一般空分设备节能4%左右, 得到了用户的高度评价。空分公司坚持技术创新, 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从而确保企业领先的地位。

三、2003年~2008年实现销售总趋势图

由上图可以看出2003年~2006年空分公司以每年2 5%左右的速度平稳增长, 2007年实现销售额大幅度增加, 2008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有所回落, 但仍高于2006年的水平, 这说明股份制改革为企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 股份制成为激活企业的有效实现形式。采用股份制的资本组织形式, 有利于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 使企业的组织形式与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相适应;有利于把分散的社会资本集中起来, 迅速扩大企业的生产和经营规模;有利于分散投资风险, 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营效率;有利于企业资本的流转, 在更大范围内进入资本回报更高的行业和领域。

四、结束语

股份制改革激发了企业的活力, 使空分公司在体制改革上有新进展, 在管理水平上有新提高, 在技术研发上有新突破, 企业综合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再上新台阶!

股份改革 篇2

第三,清产核资,继续剥离不良资产。对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革,需要清产核资,对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造,则不仅需要清产核资,还要继续剥离不良资产。

第四,公开招募法人股。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应建立以法人持股或法人相互持股为主体、以分散的个人和机构投资者等为补充的多元化股权结构,这也符合目前我国证券市场发育的实际。

股份改革 篇3

防务产品主要包括精确制导武器系统、精确制导导引头系列、航空显控信息装备系列和地面显控信息装备系列,空间广阔,同时还有新品提供增量;民品业务将逐步向高端领域拓展。

公司1月公告称拟以27.18元/股非公开发行不超过4500万股,募资12.23亿元用于偿还公司借款和补充流动资金。其中中兵投资认购2250万股,本次非公开发行将缓解资金压力,有助于增强抗财务风险能力,增发后公司资产负债率将从62.25%下降到 41.93%。中兵投资是兵器集团统一的资本运营与资产管理平台,参与非公开增发将进一步理顺公司股权结构,也表示其看好公司发展前景。

光电股份是集团重要上市平台,按照兵器集团战略定位,未来北方光电将成为集团各类武器光电的总体发展平台,实现百亿目标,并将提升光电装备、技术系统集成和体系研发能力,光电股份将显著受益于“无禁区改革”。集团旗下有205所、559厂、258厂等优质资产,未来光电股份还有望整合兵器集团内其它光电信息类资产。

浅析中小国企的股份合作制改革 篇4

一、股份合作制基本内涵

对于其精确定义, 目前经济学界和法学界尚缺少统一的认识, 在1997 年国家体改委颁布的《关于发展城市股份合作制指导意见》中, 关于股份合作制的表述是:股份合作制是采取了股份制一些做法的合作经济, 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集体经济的一种新的经济组织形式。股份合作制是公有制经济的一种实现形式, 仍然是职工共同劳动, 共同占有和使用生产资料, 实行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民主管理。其公有制特点主要体现在产权结构上。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我们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第一要务则是明晰产权。传统的马克思产权理论认为, “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形态”, 体现的是不同所有制背景下, 包括个人在内的社会主体所拥有的物质权利以及相应的法律形态。产权关系的问题, 就是所有权量化分配的问题, 在股权上着重体现为股权设置的问题。股份合作制企业首先对国有资产进行评估并认购, 再以股份的形式明确企业的产权, 将国有资产从实物转化成资本, 在不改变国有资产总量和公有制性质的基础上, 巧妙规避企业财产权归属模糊的情况。原国有股份所有权在国有资产流动改组中的转换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第一, 由本企业职工分期或一次性买断原企业产权;第二, 由职工集体股的收益购买;第三, 采取租赁形式, 由企业根据租赁合同在规定年限内向出租方缴纳包括资产折旧费和使用费在内的租金。租赁期结束, 产权归股份合作制企业的全体股东所有。这种转换将概念上的全民所有落到了实处, 实质上并未改变公有制经济性质却有效地明确了产权归属, 增强了企业活力。从股权设置上看, 股份合作制企业除职工个人股、职工集体股外, 还设置了法人股、社会个人股和其他经济组织持有股 (统称累计优先股) 。与累积优先股相对应的称为普通股, 在企业中属于最基本、数量最多的股份, 包括职工个人股和职工集体股。股份合作制企业运作中最为主要的问题就是股权设置的问题, 其基本内容有:

1、职工股东不仅直接参与企业的生产劳动, 还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 对重大事务讨论决策, 是企业最高权力机构——职工股东会的成员。职工股东的利润分配秉承按资分红与按劳分配相结合的原则, 合理、公平地进行分配。

2、职工个人股和职工集体股的股本金只和应在总股本中占大多数, 即不低于企业注册资本的51%。政府, 其他社会企业、个人可以直接对企业投资形成国家股、法人股及社会个人股, 其权益的界定和保障方法由出资人商议决定。

3、职工个人股最低和最高持股额差距不宜过高, 由企业章程规定。股份合作制企业中职工股东人数不得低于正式职工的80%, 且在企业宣告成立后不得退股, 允许在企业职工之间转让。

4、职工股东对职工集体股享有收益权, 不拥有实际的所有权。职工集体股主要用于照顾离退休老职工的生活, 支出内部待业职工的生活保险费用及职工培训费等。

5、股份合作制企业可以设置累计优先股。累计优先股可以转让, 持股股东不参加企业管理。累计优先股应分得的股利在企业当年无利润分配时累计到下一年度。在税后利润的分配上, 优先股的固定红利在普通股股利分配之前支付。当企业破产或违法被吊销营业执照、责令关闭时, 累计优先股股东先于普通股股东进行分配。职工股东会在修改企业章程;增加或减少注册资本;为他人提供担保;企业合并、分立、终止、清算等事项表决时应征求优先股股东意见。当优先股股东意见不被采纳时, 持股股东有权要求普通股股东购买其股份, 其价格不应低于上一年度每股净资产值。购买后的优先股转为普通股。

6、股份合作制企业不发行股票, 只是向出资人签发出资证明。股东可以用货币投资, 也可用建筑物、机器设备等实物或无形资产 (工业产权、非专利技术、土地使用权等) 作价入股。以除土地使用权外的无形资产作价入股的金额一般不超过企业注册资本的20%。

二、国有中小企业实行股份合作制改革的意义

股份合作制的推广和流行并不是偶然的, 其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它最符合国有中小企业改革的现实。首先, 股份合作制更符合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最终目标是发展生产力, 实现共同富裕。股份合作制在没有改变公有制基础的前提下, 使全民占有生产资料具体化, 落实企业资产经营责任, 提高了职工的责任感和风险意识, 大大激励了职工的劳动积极性, 且将按劳分配与按资分红相结合, 分配方式更为合理。其次, 股份合作制有利于优化社会资本结构, 调动闲散资金。拨改贷之后, 国家断绝了对国有企业的拨款, 相应的金融市场却迟迟没有建立。国有中小企业在不具备实行规范的股份制的条件下无法向社会合法募集资金。因此经济情况很不乐观。与此同时, 民间资本呈现出分散、闲置的特点。股份合作制的推行要求广大职工拿出闲置资金进行投资收益, 既可以缓解国有中小企业集资难的困境, 又可为民间资金开辟了投资市场, 可以说是一举两得。第三, 股份合作制可以解决“产权重组”与“无人购买”的矛盾。产权问题是国有中小企业改革的核心问题。在拍卖和兼并中, 国有中小企业往往因社会观念和定价问题而无人问津。股份合作制则是将企业的所有权转给与企业休戚相关的企业职工, 较拍卖、兼并相比, 能更为有效地达到产权重组的目的。最后, 股份合作制模式迎合了国有中小企业以劳动就业型这一特征, 解决了广大职工就业问题, 规避了其他改革中职工安置问题的弊端, 在解决产权根本问题的同时不至引起太大社会震动。由此可见, 只有股份合作制才能解决中小国企的现实危机, 是中小国企改革路径的不二之选。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编译局, 编.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8:608.

[2]蒋黔贵.国有企业改革及相关配套改革[OL].“国家经贸委”网站, 2000, 11:58-62.

股份改革 篇5

关键词:股份制改革;银行;绩效影响

在我国经济改革取得举世瞩目成绩的同时,我国商业银行仍存在诸多问题,脆弱的银行体系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早在1998年我国政府就有给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注资2700亿元来减少坏账的举动,之后又有多次注资。然而,商业银行自身的公司治理水平和企业绩效并没有切实提高。目前,我国政府正试图通过股份化和上市来改革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机制。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已有三家上市(建行于2005年10月27日在港上市,工行2006年9月25日在港上市,中行同时具有A股和H股),农业银行的股份改革工作也在逐步开展中。那么,股份制改革对解决银行的问题是否有帮助呢?是否会给银行带来绩效的提升呢?

本文选择了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和十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作为考察的样本对象,通过分析和比对我国商业银行有关指标的变化趋势,对改制上市是否有助于改进国有商业银行绩效问题进行探讨。样本期间为2000~2005年,共6年时间,银行数据来源于CSMAR经济、金融、证券研究数据库所公布的年报资料。十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分别为交通银行、中信实业银行、光大银行、民生银行、华夏银行、招商银行、深圳发展银行、浦东发展银行、广东发展银行、兴业银行。

一、银行财务效益指标分析

“净资产收益率”(ROE0)和“总资产报酬率”(ROA)是测度商业银行财务效益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指标,可比性高,综合性强。图1和图2列示了2000~2005年四大国有银行、十家股份制银行、上市银行(指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深发展、招商银行、民生银行、浦东银行和华夏银行)的ROE和ROA的变化趋势。

可以发现四大国有银行无论在ROE或ROA指标上,在2003年之前,都要普遍低于股份制商业银行或上市银行,而在2004年之后有一定的提高。从图1可以看出,国有银行的ROE指标区间在2003年之前位于0.02-0.04之间,2004年后提高到0.08之1上,股份制银行一直稳定在0.08之上,而几家上市银行的ROE指标也在2003年有较大的转折,指标跌至0.08,之后又升回0.1之上。所有样本银行的ROE则处于0.06-0.14这个区间。从图2可以看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ROA指标大致处于上升的状态,从0.004上升到0.011,但在2003年有小幅度的回升和反弹。股份制银行和上市银行都一直稳步上升,分别从0.006上升到0.011和从0.007上升到0.011。而所有样本银行的ROA指标则从0.005升至0.011。

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一是四大国有银行无论是ROE还是ROA指标在2003~2004年都出现异动,都在2003年小幅下降,在2004年大幅的上升,这可能是因为政府为中行和建行的公开上市做准备,展开的新一轮“注资”和资产剥离,使得中行和建行的ROA和ROE指标“人为”地快速提升所致,从而使得四大国有银行的平均指标出现此现象。二是四大国有银行在表现财务效益状况的两个指标中都普遍低于股份制商业银行或上市银行,这说明股改或上市在一定程度上能改善银行的财务效益状况。

二、银行资产安全状况分析

在资产安全状况方面,设置“不良贷款率”指标,不良贷款率是国际通用指标,采用五级分类标准。图3列示了2000~2005年四大国有银行、十家股份制银行、上市银行不良贷款率的变化趋势。

从图3可以看出各类资产安全状况财务指数的关系。国有银行的不良贷款率都在10以上,股份制银行和上市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基本落在了3-15之间,而所有样本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在5-20之间。

这个现象就反映了国有商业银行蕴藏的风险要高于股份制银行的普遍认识。

四大国有银行为了提高自身的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适应国际化竞争的需要,在20世纪90年代进行了三次大的改革。一是1995年国家专业银行实行商业化改革,二是1998年国家对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实行的资本金充实改造,三是1999年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剥离改革。

应该说,四家银行在国有政策的扶持下,资产质量和盈利水平明显改善,抗风险能力大大增强。但是,上述三次改革都是从改善四家银行财务状况着手的,没有从根本上改善其内部治理机制,改革仅仅停留在“治标”的层次,而没有实现“治本”。

三、小结

从财务效益指标分析可以看出,股改或上市对银行的财务绩效还是有影响的。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的区别在于,国有银行不像股份制银行那样能敏感地感受市场波动,也就是国有银行的历史存留问题。这种历史存留问题造成了股份制改革的困难,使得上市的效果在短期内不能体现出来,但从股份制银行的财务状况好过于国有银行,可以证明长远看来股份制改革是有效果的。

市场化能够推进国有银行独立参与到市场竞争中,与股份制银行拉小差距。一方面,我国近年来实施的一系列旨在深化国有银行市场主体地位的改革措施是有效的,对国有银行的股份制改造,例如对银行新设分支机构审批权限的放宽、新业务审批方式的放松等等,能够对银行业市场结构进行优化,这应当继续深入下去。

另一方面,股份制银行在刚开始营业时建立了较好的规章制度,且业绩不错,可是慢慢地这些银行的行为又逐渐向国有银行趋同。主要原因就在于股份制银行大多是依托某种政府部门,自上而下组建起来的,其规章制度是参照国有银行的版本制作的,人员基本是从国有银行中挖过来的,经营者的选择方式与激励方式与国有银行也没有根本区别,治理结构流于形式,董事会在聘任行长方面没有多少实质性发言权。这就提醒我们,着眼于我国银行业的长期发展,国有银行显然不能简单的“一股就灵”,现代企业制度要落到实处。

从资产安全状况分析可以看出,国有商业银行的综合脆弱性指数远远大于股份制商业银行。

国有商业银行产权结构主体单一,国有产权比重过高,权责不明,政企合一的制度特征比较明显。在这种体制下,国有商业银行承担了过多的政策性业务,导致了大量不良资产的产生,历史包袱非常沉重。同时还受到政府有形或无形的担保,产生“道德风险”问题,损害了自身的稳健经营。

股份制商业银行产权主体多元化,在内部形成了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的法人治理结构,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弱化来自政府的干预,有利于政企分开,又解决了由于银行内部所有者缺位而引起的内部人控制问题,能够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发展势头强劲,市场份额逐步上升,贷款效益明显优于国有商业银行。

从分析可以看出,股份制改革并不能立即给国有银行的业绩带来提升,但股份制改革也不是完全无效的,只要不陷入产权观念上的幻想,就能实现改革的目标。

一方面,我们要坚持这条正确的改革之路;另一方面,仅仅在产权所有制的名称和形式上做变更意义不大。改革旨在通过产权优化,建立起科学合理的银行治理模式——一套包括内部产权安排和外部激励约束并重的制度安排,并且这样一整套的制度安排是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而演化的,是经得起市场竞争的。

只有这样,我国银行业才有可能构建正反馈的循环机制,使有效的产权安排得以保留,低效或无效的产权安排被淘汰。伴随着银行业市场结构和内部治理机制的不断优化,使得正反馈效应不断增强,最终锁定在规模报酬递增的演化路径上。

参考文献:

1、张世春.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研究综述[J].现代管理科学,2000(4).

2、李建军.我国商业银行企业性绩效评价体系的设计和比较[J].金融论坛,2004(1).

3、周四军.我国商业银行效率测度与实证研究[J].经济纵横,2006(9).

4、刘洁,张慧.中国银行业绩效生态的实证分析[J].生态经济,2006(2).

5、吕剑.国有商业银行与股份制商业银行脆弱性比较研究[J].新疆财经学院学报,2006(3).

6、银行改革组课题组.中国国有银行改革的理论与实践问题[J].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06(9).

股份制改革对企业发展影响分析 篇6

2009年, 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得主是厉以宁提出的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理论。中国的改革就是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的转变, 从转变角度来说, 主要是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 也就是资源配置从等效规则转向产权规则。要实现这个转变除了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外, 就是进行国有企业的改革。在这个前提条件下面, 我们引入一个多元化的投资主体, 这样的话我们可以在国有控股条件下面找到一条国有企业市场化的路径。当我们在西方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都走不通的时候, 我们找到了这样一个理论, 对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找到一条我们在现阶段可接受的指导国有企业改革的根据和框架。

这个理论根据找到之后, 中国的国企从此进入了产权制度改革的阶段, 进入市场主体重塑和社会主义理论的根据, 假定没有八十年代中后期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理论, 就没有办法找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微观基础, 如果找不到一个微观基础的话, 就不可能有九十年代初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和实践, 因此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对历史变迁的意义是很大的。

二、股份制改革对民营企业发展的影响

由于民营企业的总体实力受单一资本投入的限制, 以原有的规模不论在国内还是国际上都缺乏一定的竞争力。然而增资扩股不仅可以壮大企业实力, 而且可以改造经营机制, 增强企业活力。

虽然股权结构多元化后, 初创业者本人的股比相对下降了, 但公司整体实力增强了, 抗拒风险的能力增强了, 发展的势头也增强了。只有这样, 企业的“蛋糕”才会越做越大, 每个人分得的份额也才会越来越多。这是股份制改组的初衷也是改组的理性目标。

下面进行一个实例的分析:通过对天正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调查, 我发现该企业在1994年进行股份制改革之后, 集团公司的原始股东的持股比例已由最初的100%下降到现在的30%。这样既扩大了股盘, 壮大了实力, 也使企业从“人和”公司逐步过渡到“资合”公司上来。从1997年到2001年五年间, 企业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49.72亿元, 利税6.8亿元, 年均增长48%以上.总的来看, 天正集团股份制改造取得了十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股份制改革的意义

不论对国企还是私企来说, 股份制改革主要具有以下意义:

1.通过股份制公司这种财产组织形式, 可以把不同形式、种类的资本组合在一起, 形成资本集聚, 充分发挥社会资本的力量。马克思指出:“假如必须等待积累去使某些单个资本增长到能够修建铁路的程度, 那么恐怕走到今天世界上还没有铁路。但是, 集中通过股份公司转眼之间就把这件事完成了。”

2.通过股份制公司这种财产组织形式, 可以把不同性质的所有制经济, 甚至完全对立、矛盾的所有制经济组合在一起, 形成“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的混合所有制经济, 共同推进生产力的发展进步。

3.通过股份制公司这种财产组织形式, 可以把分散的、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生产力迅速联合成为集中的、高层次的、集约的社会生产力。才能真正构造成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跨国经营的大企业集团。

4.通过股份公司这种财产组织形式, 可以为建立产权“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企业制度奠定良好基础。使企业真正具有法人财产权, 可以独立运用和经营所有者投资形成的资本。

浅析我国农村信用社股份制改革 篇7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 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是当今中国不得不面临的一大难题。自十八大召开以来, 政府的一系列措施也彰显着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性, 而我国农村信用社的改革, 一直以来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由于农村信用社特殊的社会作用与经济作用, 其改革道路也相较于其他金融机构更为困难。农村信用社的改革, 关系到农村经济的繁荣与衰败, 同时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共同同富裕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

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关键在于其产权关系的明晰, 而采取何种产权形式, 现在学术界仍没有统一的定论。在各方争议较大的情况下, 我国采取了一个折中办法, 各地自主选择合作制、股份合作制与股份制三种产权形式。然而, 三种产权形式的设立并没有将农村信用社的产权明晰, 农村信用社的出资方主要是各级政府, 而其监管机构仍为政府, 产权界定不明晰导致其发展受到限制。

二、农村信用社股份制改革的优点

1. 明确产权关系。

合作制形势下的农村信用社产权关系不明晰, 政府在农村信用社中的作用被放大。而政府既充当“运动员”, 又充当“裁判员”的行为使得农村信用社的产权关系没有明确。相对于合作制, 股份制农村信用社不存在集体积累归谁所有、如何按劳分配与股利分红相结合的问题, 其实现的税后利润归全体股东所有。产权关系得到明确界定。

2. 优化产权结构、改善公司治理。

股份制农村信用社可以引进新的优质合格股东, 扩大资本的同时优化产权结构。同时, 改制后的农村商业银行全部为普通股, 通过章程确立了股份制运作机制, 建立了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管理层等公司治理组织体系, 作为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内部管理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股份制改革使得农村信用社长期存在的内部人控制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改善公司治理, 激发内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使机构自身形成深入推进深层次体制机制改革的动力。

3. 法制化、规范化。

股份制农村信用社使其具有股份公司的性质, 其各项金融活动要受到法律规章制度的约束, 使农村信用社的行为法制化。同时农村信用社股东的行为也要受到法律的制约, 其权益要受到法律保护, 使得农村信用社的管理更加规范化。

4. 提高竞争力。

股份公司形式的农村信用社由于资金来源渠道的扩宽, 以及公司治理结构的不断完善等, 使得农村信用社的资本充足率得到提升, 其竞争力得到大幅度提高。农村信用社主要任务是筹集农村闲散资金, 为农业、农民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然而由于过去人们对农村信用社高风险、低收益的成见, 使其在农村的地位日益受到其他银行的威胁。通过股份制改革, 可以提高农村信用社的竞争力, 更好的发挥其作用, 对其扩展业务、改善人力资源有显著作用。

5. 加快农村金融发展。

农村信用社的股份制改革, 可以加大吸收外来资金力度, 使农村信用社有充足的资本进行贷款业务。提高广大农村地区的资金运转, 拉动农村地区的投资活动, 有利于农村金融业的发展。

三、农村信用社股份制改革面临的问题

1. 历史包袱过重。

由于我国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过去体制性因素导致的农村信用社经营不利的影响, 农村信用社的历史包袱过重, 导致其发展缓慢, 如何解决其历史包袱, 使其轻松上路, 是农村信用社股份制改革面临的一大问题。

2. 社会、政府的重视程度不够。

在我国金融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 农村信用社像是被社会、政府遗忘的小孩。由于农村信用社改革将面临比其他金融组织改革更多的问题, 所以其改革之路也变的异常漫长。然而, 改革是必经之路, 社会、政府必须认识到这一点, 重视农村信用社改革, 促进我国金融体制改革迈进一大步。

3. 缺乏完善的理论指导。

我国农村信用社股份制改革相关理论体系仍不完善。没有完善的理论指导, 实践就会变得盲目, 因此完善相关理论, 是我国农村信用社股份制改革的必要条件。

4. 治理结构仍不完善。

如今我国部分地区实行的股份制农村信用社, 其治理结构与过去合作制并无太大区别, 之前的人员依旧保留下来, 大会选举、商讨也只是形式, 换皮不换肉。如此并没有达到通过股份制改革明确产权、改善公司治理的目的, 农村信用社股份制改革不彻底, 仍存在很大弊端。

四、完善农村信用社股份制改革的建议

1. 合理处理历史包袱, 减轻农村信用社负担。

政府切实处理农村信用社所担包袱, 统筹发挥政府与市场的作用。银监会积极协调各有关部门落实财政、税收、货币政策等各项扶持政策, 指导各级地方政府对农村信用社清收盘活不良贷款给予支持帮助。同时, 农村信用社股份制改革会吸收外部资金, 从而通过股东购买方式化解不良资产, 加快历史包袱的化解进程。

2. 提高认识, 完善理论体系。

政府加强对农村信用社股份制改革的认识, 利于社会对农村信用社股份制改革认可度的提升, 有利于股份制改革的顺利推行。同时, 完善相关理论体系可以为我国农村信用社股份制改革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是进行正确实践的前提。

3. 规范治理结构, 实施有效监管。

切实推行股份制公司的各项制度、措施, 规范农村合作社的治理结构, 扩大董事会自身职能权利的运用范围, 明确划分经理人的职权, 建立现代管理体制。另外, 切实加强金融监管, 加大对违规违法问题的查处力度, 促进农村信用社风险管控能力的提升, 实施强制有效的监管制度, 是完善我国农村信用社股份制改革的强有力保障。

摘要: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是当今中国面临的一大课题, 农村信用社改革显得尤为突出。本文对我国农村信用社股份制改革的优点进行了简单分析, 并阐述了其面临的问题, 对农村信用社股份制改革的完善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股份制改革,产权明晰

参考文献

(1) 赵省伟.农村信用社股份制改造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证券期货, 2010 (12)

股份制改革与中国公有制主体地位 篇8

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有利于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此后股份制就成为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主攻方向,股份制改革迅速在全国铺开。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重大决定》中更进一步明确指出“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主要实现形式”,从根本上肯定了股份制的地位和对于公有制的作用。然而,在同时,也有人对股份制改革提出质疑,认为股份制是资本主义的产物,股份制就是私有化,在中国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当中存在严重的国有资产流失,存在着“贱卖国有资产”的现象,股份制改革是把公有资本私有化了,股份制威胁到了中国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巩固,甚至威胁到中国社会主义性质。那么到底怎么看待股份制?股份制改革与公有制之间的关系如何?

二、从马克思关于股份制的论述谈起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于股份制的问题曾有过经典的论述。在《资本论》第3卷第27章对股份制有这样的论述:“那种本身建立在社会生产方式基础上并以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社会集中为前提的资本,在这里直接取得了社会资本(即那些直接联合起来的个人的资本)的形式而与私人资本相对立,并且它的企业也表现为社会企业而与私人企业相对立。这是作为私人财产的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范围内的扬弃。”这句话告诉我们,股份制资本,是与私人资本相对立的“社会资本”,而股份制企业是与私人企业相对立的“社会企业”。那么这种形式的“社会资本”和“社会企业”能否就理解成为公有资本和公有企业呢?回答是否定的,因为马克思同时还指出这是“作为私人财产的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范围内的扬弃”,所谓“扬弃”显然就不是完全否定或消除,而是既有肯定又有否定,因而马克思这里讲的股份制仍然是资本主义性质的,它仅仅是一种私人资本的联合,但同时又“取得了社会资本的形式而与私人资本相对立”。所以我们可以看出,不能把股份制直接等同于社会主义公有制。但是,也并不能认为股份制与社会主义所有制毫无关系。因为马克思也曾指出资本主义的股份制企业,“应该被看做是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转化为联合的生产方式的过渡形式”(《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520页),它“表现为通往一种新的生产形式的单纯的过渡点”(同上,518页)。“资本主义生产极度发展的结果,是资本再转化为生产者的财产所必须的过渡点,不过这种财产不再是各个相互分离的生产者的私有财产,而是联合起来的生产者的财产,即直接的社会财产。”我们知道在马克思本人的话语中,这种“联合起来的生产者的财产,即直接的社会财产”指的就是“社会所有制”,即我们现在讲的公有制。

从马克思的论述中,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股份制本身并不等于公有制,股份制是资本主义财产私有制向社会主义所有制过渡的必经阶段。那么在现实的社会主义社会实践当中,比如中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当中,由于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是建立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础上的,各种非公有的经济成分还客观存在,历史实践证明,我们人为的一相情愿是在低水平生产力基础上企图建立“一大二公”的所有制形式,完全是徒劳的,只会起到反作用。而股份制实际上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是企业发展的客观趋势。因而,我们主动运用股份制来改造我们的各种非公有制企业,实际上是引导各种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过渡。这里要强调的是,我们通常讲的企业股份制改革,不光是指国有企业的改造,同时也包括私营企业的股份制改造。

对于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造来讲,实际上可以认为是社会所有制程度的进一步完善和提升。因为根据马克思的设想,建立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基础上的社会主义社会将实行全社会所有制,而所谓国家所有制之所以存在是由于社会主义革命刚刚取得胜利,各种私有制还客观存在,“剥夺剥夺者”还必须借助国家的力量,全社会所有制有必要采取国家所有的形式。显然,国有制只是一种暂时的过渡的形式。正如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讲的:“国家作为整个社会的代表所采取的第一个行动,即以社会名义占有生产资料,同时,也是它作为国家所采取的最后一个行动。”而将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不仅实现了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国家政府只作为国有资产的代表履行出资人职责,不再干预企业的日常经营,更重要的是,实行股份制后,国有企业在保证国家控股的前提下,广大社会劳动者有机会和权利,通过资本市场成为企业的股东,一方面分享了国有资本的增值收益,另一方面使私人资本不断社会化。所以说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造,是所有制形式向真正的全社会所有制的迈进。

三、“重建个人所有制”思想与股份制

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所有制的问题,从多个角度有过不同的表述。其中马克思关于“重建个人所有制”的观点是理论界讨论最多的观点。这里我想就对这一观点的理解,谈谈它与股份制之间的关系,从而试图说明股份制是马克思所谓的“个人所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1卷第24章第7节《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中指出:“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是对个人的,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第一个否定。但资本主义生产由于自然过程的必然性,造成了对自身的否定。这是否定的否定。这种否定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在资本主义时代成就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这就是马克思关于重建个人所有制的重要观点。

根据“否定之否定”规律和“重新建立”的逻辑,显然这里重建的个人所有制,决不仅是消费品的个人所有制,而是指生产资料的个人所有制。那么如何理解这个观点呢?首先需要明确,马克思将个人所有制分为两类:一类是孤立的个人所有制,即被资本主义剥夺和否定的个体私有制;另一类是联合起来的个人所有制。作为未来社会“重建个人所有制”,显然是指后一种个人所有制。

因此,从马克思关于“重建个人所有制”的论述来看,所谓“重建个人所有制”,实际上是指建立“联合起来的社会个人所有制”,也就是建立每个人有份的社会主义公有制,这也才是马克思所设想的未来社会所有制形式的实质。我们说股份制本身并不是一种所有制形式,而是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是一种资本组织形式,不能把公有制直接与股份制直接等同起来。但是,我们也看到,在实践中大量的股份公司、尤其是那些具有股权高度分散特点的社会公众股份有限公司,一方面,在宏观上是实现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直接结合的有效形式和公有制与市场经济内在结合的有效形式。另一方面,微观上有力地提高了公有制企业的经营效率,是中国公有制企业治理结构的有效形式。所以说,股份制本身没有社会性质的属性,在资本主义国家,它可能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实现形式,但是在社会主义国家前提下,股份制显然是中国公有制的主要的有效实现形式。

四、从中国的实践看股份制与公有制

我们需要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的层面上来看股份制对于公有制的作用。自中国实行国有企业改革以来、尤其是1995年中国提出“抓大放小”政策后,大量的中小型的竞争性领域的国有资本开始退出,让位于私人资本,十五大之后,大力推行股份制,出现了经营者股权期权激励,经营者持大股,管理层收购(MBO)等新的概念。有人就此认为,国有企业改革实际上就是私有化,它使少数私人利用权势获得了利益,出现了权贵资本主义,中国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正受到严重的威胁。怎么看待这个问题,我想应该从以下方面来理解:首先,我们必须承认,从公有资本的总量来看,今天与改革之初相比,虽然公有资产的比重有所下降(原因仅在于私人资本从无到有),但是其总量有了大幅度的增加,有资料表明,中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2004年末的资产总额比1997年增长了71.9%,达到10.61万亿元;第二,要理解什么是公有制主体地位,十五大报告指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实践中无论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的优势还是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都由于股份制改革的推行得到了加强而非削弱。目前,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的销售收入仍占优势比重,在军工、石油、电力、民航、电信等行业占90%以上,在铁路、煤炭等行业占80%以上。股份制对于企业的一个最大作用就是扩大了企业的资本支配范围,拿中国国有企业实行股份制为例,过去国有企业完全由国家来投资,而实行股份制后,国有企业在保证控股地位的前提下,引进私人资本甚至外国资本,把它们有效利用到国民经济的重要部门,为国家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同时,在一般性竞争领域,国有资本也可以广泛参股一些优秀的民营企业外资企业,有效实现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事实证明,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革,有效地提高了国有资本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力,从而加强了巩固了而不是削弱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综上所述,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实行股份制有其必要性和合理性,股份制是一种现代企业的资本组织形式,它本质上是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扬弃”,是私有制向全社会所有制的过渡形式,它有利于社会主义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巩固,是公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

摘要:所有制改革被认为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 三十年来我们围绕着所有制改革的问题进行了不断的理论探索, 而最终我们选择了股份制作为中国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实践证明股份制极大地改善了国有企业的效率, 有效地实现了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从马克思主义关于股份制的观点出发来重新审视中国所进行的股份制改革, 说明“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主要实现形式”的合理性以及股份制对中国社会主义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巩固。

关键词:股份制,公有制,主体地位

参考文献

[1]资本论: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3.

[2]卫兴华.准确理解和把握马克思关于股份制的理论观点[N].光明日报, 2007-10-09.

[3]董辅礽.公有制与股份制[N].中国证券报, 1997-09-03.

股份改革 篇9

(一) 以构建“归属清晰, 权责明确, 保护严格, 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为目标

要按照现代企业产权制度要求, 明晰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各项权能的归属, 提高股权人格化程度;理顺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组织与村委会、村民的关系, 形成按“产权规则”运行的制度规范;确立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组织市场主体的地位以及保护农民利益的长效机制, 最终全面建立起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现代集体产权资产营运机制。

(二) 以土地产权改革为突破口

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组织的财产主要包括农民承包地、自己的农具和其他生产资料、村提留以及征地款等, 其中土地财产占了绝大部分。集体土地产权残缺是整个农村产权改革的核心问题。农村土地产权面临的问题是:第一, 土地所有权主体不明确。按照现行法律规定, 农村土地所有权主体是集体, 但是, 集体可以有乡镇、村、村民小组三个层次, 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代表究竟是谁, 立法和实践中都不甚明确。第二, 承包经营权没有完全物权化。在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制度下, 农村土地所有权和承包经营权相分离, 承包经营权从其本质上说还没有彻底物权化, 还不属于完整意义上的使用权, 实际上只有耕种权和收益权, 农民没有转让、出租、抵押和入股的权利, 承包经营权的权能不充分、不明确, 导致土地流转困难。第三, 土地股权残缺。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是在坚持土地所有权集体所有和土地承包经营权个人拥有的前提下, 以个人土地承包经营权和集体土地所有权分别入股的方式获取土地的“股权”。由于农民和集体拥有的都只是部分产权, 而不是完整意义上的产权, 因此, 有学者称之为“准土地股权”。农民以其承包的土地投资于股份合作制, 确实拥有了对土地的股权, 但是, 这种股权与严格意义上的股权, 有较大差距, 除开收益权外, 其他方面都打了折扣。要明晰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组织的产权, 就要从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入手, 着力解决土地所有权主体不明和土地股权不充分的现状。

(三) 以建立新形势、新体制下的集体资产运营机制为重点

以土地产权制度创新为核心, 通过清产核资、资产量化、股权界定、股权设置、股份分配, 构建现代产权制度, 逐步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集体资产管理运营机制。在具体资产运作机制上, 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一是把握好政府推动与村民自治的关系, 既要体现政府的引导和推动, 又要体现农村的民意要求。二是协调好股东个体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关系, 在股权设置、股权界定、利益分配、公积金提留等具体制度安排上, 把握好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的尺度。三是把握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产权制度改革涉及到不同的利益群体, 在资产量化和股权确认上, 既要公平合理地处理历史问题, 又要承认差距, 确保改革取得预期的成效。四是处理好规范操作与民主监督的关系。改革方案要进行充分的民主讨论和可行性论证, 改革环节必须经过合法的民主监督程序, 要规范资产清查、资产评估、债权债务处理、审计监督等各项操作, 确保集体资产的安全。

二、创新资产运作机制, 加快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

(一) 科学清产核资

清产核资是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组织改革的基础环节, 合理评定集体资产的价值总量成为重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的首要工作。具体做法是, 要在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组织主管部门指导下, 对各类集体资产进行全面清查核实, 依法界定所有权归属。由于清产核资工作涉及到各方的利益, 因此一定要完善资产评估制度, 保证清产核资的科学与公正, 要选择有资格、信誉良好的社会中介和村民代表共同参与评估。集体资产清查核实和产权界定的结果, 应当经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或村民代表会议予以确认。通过清产核资、股权量化, 无论是个人产权还是法人产权都比较清楚, 个人产权归村民个人, 法人产权归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组织[1]。股权量化给个人, 通过股权证书证实个人对股份资产的产权, 并由农村股份合作组织主管部门予以登记。新增人口不再参与资产量化, 实行股权的“生不增, 死不减”和“迁入不增, 迁出不减”, 减少改革运作成本。但可以继承和接受本组织成员转让的股份, 以及出资购买个人现金股, 成员所持有的个人股可以继承、转让或赠与他人, 本组织成员有优先接受转让权。

(二) 增设募集股

在清产核资的基础上, 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确定股权设置类型, 比较好的方式是取消集体股。对于取消集体股后的股权设置, 一种观点认为应当设立募集股, 另一种观点则反对设立募集股。之所以反对, 是因为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组织实行按份共有, 既对股东利益负责, 又要承担一定的社区责任, 设置成募集股将打破股权的福利性, 体现不出合作股的性质, 不利于农村公益事业的建设。本文同意第一种观点, 认为应当增设募集股, 因为增设募集股, 可以解决入户妇女和新生儿等特定人员享受股份权益或募集发展资金等问题。通过向外募集股份, 吸收外部资金, 增加集体资产总量, 增加村民收益, 促进股权流通, 引入竞争机制, 增强股东的风险意识, 使股份不再具有福利色彩, 是股权从封闭走向开放的重要举措。笔者认为, 募集股的所有权应该属于个人所有, 可以继承、馈赠、转让等。同时, 在股份分红时, 可以通过提留公积金、公益金的方式实现积累, 以保障农村公共管理和公益事业的正常运转。

(三) 扩大股权流转范围

即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组织成员可以转让、买卖、抵押和继承由集体资产折股量化到个人的股权。股权应该包括使用权、收益权和转让权。目前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组织往往只考虑到股份的收益权, 忽视了股份的转让权。这样的股权流转机制是不完善的, 使得股权交易、重新配置难以实现。村民所持有的股份因为是不可交易的内部股, 削弱了其对经济组织和经营者的监督能力。只有扩大股权的流转范围才能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获取最大的增值效益。为此, 应该着重考虑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赋予股东股份的完备所有权。要进一步明确股东对所持有股份的收益、转让、继承等权利, 使之具有完备的股权性质[2]。通过赋予股东完备的股份权, 使股权流转从封闭发展为开放性, 促使大股东的出现和经营者持大股, 不断增强股份合作经济的发展活力。二是促进产权要素市场化。先允许村民个人股权在本村范围内流转, 再逐步扩大到在本村范围外转移, 最终建立农村股份产权市场, 允许个人产权要素进入市场自由流通。三是实现产权主体多元化, 允许非本社区的资本进入股份合作组织, 突破区域和所有制的局限性。

三、深化以土地产权为核心的产权法律制度改革, 规范土地流转行为

(一) 明确所有权主体为村一级集体经济组织

明确土地权利主体的最好途径是给予使用者所有权。针对现实中“三级所有”的格局, 应对哪一级集体拥有土地所有权作出明确的规定, 解决所有权主体缺位的问题。在乡镇、村和村民小组三级所有的格局中, 乡镇级组织因为范围太大, 管理成本高, 现实中已经基本被排斥在农村土地所有权主体范围外;村民小组既不是一个经济组织, 也不是一级行政单位, 它是乡村体制中职权最模糊、管理最涣散的组织, 所以它不应该成为农村土地所有权的主体;而村民委员会是由全体村民选举产生的, 是农村最基层的一级组织, 它能够代表农民意愿, 独立行使权利, 又有能力行使所有权的职责, 因此, 农村土地所有权主体应明确为村一级集体所有。

(二) 促进土地权利的物权化

农村集体土地权利缺乏物权上的确立和保护, 表现在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不能进入市场进行交易[3]。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合同只表示使用权人与所有权人间的一种债权关系, 农地使用权则表示权利的内容和权利人对土地之支配的地位, 体现了一种物权关系, 应该将土地承包经营权改为农地使用权, 彻底物化土地承包经营权, 达到稳定集体土地权属的目的。采用土地股份合作制的方式, 能够在坚持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长期不变的基础上, 放活土地经营权, 以股份的形式进一步明确和完善农户承包权的收益功能, 使村民按其资产占有份额直接分享到相应的集体二次分配权, 更加清晰地体现了承包经营权的物权性质。

(三) 突破传统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形式限制

传统的集体土地流转方式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农户与农户之间的转包, 另一种方式是业主租赁搞规模经营, 流转形式简单。在实际中, 要实现土地的合理有效流转, 应该做到:第一, 要坚持农村土地归集体所有。土地流转的只是使用权, 不能在流转中变更土地所有权属性, 侵犯农村集体利益, 这是农村土地流转必须遵循的重大原则。第二, 要建立农地流转市场。当前农村土地流转效率低的直接原因在于缺乏规范的土地流转市场。通过建立土地流转中介服务组织, 实行土地流转委托管理, 是实现土地高效率、低成本流转的有效途径。第三, 解除对农地承包经营权抵押和入股的禁止。目前的《农村土地承包法》和《物权法》都作了土地承包经营权不可以抵押和入股的规定。立法机关应当进一步解放思想, 给农民以更大的土地自主权, 加快土地的流转, 以进一步明晰产权, 解决束缚农民创业致富、走向自由的制度障碍。第四, 要变单一的土地经营权为占有、使用、收益、处分四权统一的土地承包权利束, 特别是处分权一定要赋予到承包权中, 这种处分权应包括对承包权的出租、入股及抵押等。

参考文献

[1]杨宏翔, 王槐生, 杨继友.现代产权制度视角下的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J].理论探讨, 2005, (1) :64-65.

[2]郁伟年.论农村社区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J].宁波通讯, 2004, (10) :29.

股份改革 篇10

原告:候跃超

被告:昌平区南邵镇南邵村村民委员会

原告候跃超原系北京市昌平区南邵镇南邵村农民,1999年随其父亲转为非农业户口。2004年12月,被告南邵村委会向原告候跃超及侯静、徐桂敏核发了《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确利证书》。被告南邵村委会因原告候跃超办理了农转非,依据村里制定产权制度改革方案,确认原告候跃超不享有户籍股,并进行公示。原告候跃超在公示中发现没有确认其享有户籍股后,认为其具有《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确利证书》,当然享有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利,进而享有户籍股,双方产生争议。为此,原告候跃超诉至法院。

【裁判要点】

本院认为:被告南邵村委会制定的《南邵村关于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方案》是其根据法律规定行使的村民自治权利,符合村民民主议事的规定。原告候跃超作为居民,其依据《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权利证书》要求确认其享有户籍股,依据不足,本院不予支持。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六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十九条、第二十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六十四条之规定,判决如下:

驳回原告候跃超的诉讼请求。

案件受理费七十元,由原告候跃超负担,已交纳。

【争议焦点】

有《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权利证书》是否就有户籍股?

【法理评析】

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和他项权利的确认、确定,简称确权。是依照法律、政策的规定确定某一范围内的土地(或称一宗地)的所有权、使用权的隶属关系和他项权利的内容。每宗地的土地权属要经过土地登记申请、地籍调查、核属审核、登记注册、颁发土地证书等土地登记程序,才能得到最后的确认和确定。也就是说,土地确权就是确认个人对土地所有权、使用权的以及其他权利的隶属关系,与是否是农业户口无关。

而户籍股建立在国家户籍制度上,北京农村的股份制改革分为四大股份:户籍股、土地确权股、劳龄股和独生子女配股。具体的股份配额,应由村民行使其自治权利,通过协商确定。可以看出来,户籍股与土地确权股是相分离的,有土地确权,不一定就享有户籍股。

本案中,由于原告于1991年转为非农业人口,因此其户口就不是农业户口,不属于本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但是被告南邵村于2004年对原告进行了土地确权,并颁发了权利证书,由此原告是具有土地确权的。问题是,基于我国特殊的户籍制度和村民自治,在进行农村土地股份制改革时,如果不是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就不会拥有户籍股。法院的裁判是正确的。

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这样的现实,像原告这样的由农业户口转为非农业户口的人,在农村土地股份制改革中,其权利受到了漠视。因为这类人群,并不是一出生就是非农业户口,在转为非农业户口前,他们没有享受到社会保障待遇,然而,转为非农业户口之后,他们又失去了户籍股这样的权利。因此,笔者认为,国家应当通过立法保护他们的权利,使其也享有他们应该享有的那一部分权利。当然,要是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必须进行户籍制度改革。

【法律风险提示及防范】

法律界网站提示:由于工作、学习等原因,有一部分农业户口要转为非农业户口,而今国家加大了农业、农村、农民的扶持力度,农业户口的人正在慢慢的享有一些利益,有一部分原本是农业户口的非农业户口却失去了这样的机会。因此,在当前户籍制度尚未改革之前,及时把农业户口转回来,才能保障自身的权利得以实现。

【法条连接】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第六条 民事活动必须遵守法律,法律没有规定的,应当遵守国家政策。

2.《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第十九条 涉及村民利益的下列事项,村民委员会必须提请村民会议讨论决定,方可办理:

(一)乡统筹的收缴方法,村提留的收缴及使用;

(二)本村享受误工补贴的人数及补贴标准;

(三)从村集体经济所得收益的使用;

(四)村办学校、村建道路等村公益事业的经费筹集方案;

(五)村集体经济项目的立项、承包方案及村公益事业的建设承包方案;

(六)村民的承包经营方案;

(七)宅基地的使用方案;

(八)村民会议认为应当由村民会议讨论决定的涉及村民利益的其他事项。

3.《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第二十条 村民会议可以制定和修改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并报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备案。

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以及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讨论决定的事项不得与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的政策相抵触,不得有侵犯村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合法财产权利的内容。

4.《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第六十四条 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

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证据,或者人民法院认为审理案件需要的证据,人民法院应当调查收集。

民法院应当按照法定程序,全面地、客观地审查核实证据。

股份改革 篇11

一、国有大型企业股份制改革现存在的主要问题

1. 股权结构失衡

基于我国特殊国情, 截止目前为止, 大型企业不论是有限责任性质, 抑或是股份有限性质, 均多数为国家独资或国家控股, 企业中权利代表和执行人——股东会、董事会和总经理, 完全呈现出由国家股控制的现状, 企业行政色彩严重。另外, 于国有控股企业中, 董事会成员基本由原国有企业原版人员组成, 且多数为政府官员或在政党职务中担任要职, 甚至于企业内部总经理就职也需先得到组织部门的肯定。这种政企难分的经营状态也成为了当前我国国有大型企业股份制改革的一大障碍。

2. 国有资产存在流失现象

企业为经济主体, 于其进行制度改革时难免会以为利益调整和资产出让等因素发生固有资料流失等情况。具体而言, 财产流失因素无外乎两点:其一, 个人为谋取私利利用职务之便非法处分企业资产;其二, 资产处分者低估资产价值。这之中, 以无形资产流失情势最为严峻, 究其根源, 还在于无形国有资产评估困难且难以识别, 较易被忽略。而实际上, 资产流失问题人所共知, 既往却难以引起重视。

3. 存在借改制之机逃避债务的行为

多数国企于改制之机规避法律法规逃避或悬空企业债务为现代国企改革中同样值得重视的问题之一。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 我国因国企逃避债务行为每年直接经济损失就达l880亿元。无疑这种缺乏诚信意识的行为严重损害了企业债权人的合法权益。现今逃废债务最为普遍的形式大致分为以下三种: (1) “空壳”赖债, (2) 出售逃债, (3) 分立避债。

二、国有大型企业股份制改革重点方面浅析

由上文可知, 国有大型企业于股份制改革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各种问题, 从法学角度看, 其产生根源可能源自于法律监督不到位及法律的滞后性。从经济学角度看, 很多高危因素则来自国有大型企业自身, 故而, 想要加快推进企业股份制改革进度, 国有大型企业于股份制改革过程中应当做好以下工作, 以为企业未来发展奠定坚持基础。

1. 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以实现投资主体及产权多元化

现阶段, 除却少数军工性质的企业, 其它性质的国有大型企业均需按照法律规定, 通过规范上市、中外合资、相互参股、兼并收购等多种途径以推动股份制改革, 实现投资主体和产权多元化。分析既往研究成果, 可知国有大型企业推行股份制改革可归纳为以下四种情况:其一, 即将实行股份制改革但尚未进行的企业。这类企业可参考其它企业改革成功案例, 建立并完善企业制度加快快革进程。通过政策鼓励多方主体参股, 以把企业改造成为规范化的股份制企业。其二, 进行过股份制改革但有待规范的企业。该类企业应当审视自身存在的弊病, 以现代企业制度为标杆, 针对性规划化股份制改革。可通过积极吸引社会投资及境外资金输入改善“一股独大”现象。其三, 亟需公司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企业。这类企业可通过合理流动国有资本以调整企业经济布局。其四, 国家计划新建的企业。这类企业可于建立之初便选用股份制资本组织形式来组建。

2. 加快推进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

针对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 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表明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管理和监督体制应当“坚持政公共管理职能和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能分开。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对授权监管的国有资本依法履行出资职责, 维护所有者权益, 维护企业作为市场主体依法享有的各项权利, 督促企业实现国有资本保值值, 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由此可知, 加快推进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 完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系, 应当做到: (1) 国有资本出资人依法履行出资职责, 保障国有资产产权主体及责任主体的切实利益, 积极推动企业改革制度。 (2) 国有资本出资人应当于法律规定及企业规章制度内行驶其职权, 不干涉企业社会公共管理职能的事务。 (3) 严格履行出资人职责, 不得直接干涉企业生产经营活动。

3. 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股份制之所以优于其它组织结构形式, 缘于股份制经过长期的发展和应用实践已经形成了一套规范且适应市场发展的法人治理结构, 由此保证企业的稳步运营。故而, 想要推动国有大型企业股份制改革, 避免股份制改革可能会遭遇的诸多问题, 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是关键所在。

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其中最为重要的一大步骤便是建立健全的董事会, 保证董事会具有较强的决策能力。就近些年来我国股份制企业发展现状来看, 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制度经开始建立, 但是为此所选拔的人才多为某一方面的专业人员, 缺乏高层管理经验, 决策能力还有待提升。独立董事制度作为董事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影响着企业的经营运转, 故而, 对于这种人才选拔制度应当予以改进。另外, 协调企业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关系也是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必须进行的工作之一, 具体而言, 就是应当妥善处理董事会 (决策者) 与经理层 (执行者) 之间的关系。董事会所代表的是所有者的权益, 经理层作为执行者只有依据董事会的决策进行生产经营活动, 监事会履行职责加强对上述两者的监督力度, 方可平衡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的权利, 健全法人治理结构。

分析当前我国国有大型企业治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内部人控制”及“外部人内部化”问题均较为显著, 中小股东利益受损严重。故而国有大型企业股份制改革过程中, 必须对且有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权责义务予以明确, 以充分发挥法人治理结构的权力制衡作用。

4. 构建现代企业制度的产权基础

股份制企业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完全分离的管理制度, 所有权由出资人即股东所有, 但是股东并不能因为拥有企业所有权而直接参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 而经营权由企业出资人选聘的经理层取得。股权作为企业产权的重要组成部分, 故而应当予以保护和明晰, 具体而言, 即明晰产权、保护产权和允许产权合法交易。

三、结束语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国有大型企业股份制改革过程中问题开始显露, 为实现企业发展战略, 需结合企业管理制定规定, 通过多种形式以完善改革制度, 从而增强企业竞争力, 实现企业股份制改革目的。

摘要:股份制是企业资产的一种组成形式, 近些年来于企业建立和改革过程中应用范围较广。我国大型企业多为国家控股或国资独有, 为迎合市场经济发展需求, 国有大型企业开始施行股份制改革以增强其市场竞争力, 但是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 一些弊病也开始显现, 一定程度上牵制了中国整体改革进程。针对此, 本文主要通过对国有大型企业股份制改革问题的分析, 从经济学角度出发提出解决策略。

关键词:国有大型企业,股份制改革,产权制度,问题

参考文献

[1]谢广茹.对我国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若干问题的思考[J].中国外资, 2010, (9) :130-131.

[2]陈芳.浅析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后财务管理[J].知识经济, 2011, (1) :89.

[3]张春鸿.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若干问题的法律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 2009, (31) :103-104.

[4]茹珊.浅谈转型中大型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以对一家国有煤炭企业的调研为例[J].卷宗, 2013, (8) :101-102.

上一篇:商标淡化理论研究下一篇:建筑运营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