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运营阶段

2024-10-06

建筑运营阶段(精选7篇)

建筑运营阶段 篇1

1 公共建筑在运营阶段的节能管理研究背景

如今,能源问题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现代社会使用的能源仍然是煤炭、石油、天然气这些不可再生能源。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能源的耗用量也越来越大,有限的能源储备终有一日将无法再满足社会所需。所以,在找到现有能源的有效替代品之前,实现对有限的能源节约利用,达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就成为了社会的当务之急。《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中将节能环保产业确定为七大新兴产业之首,给予专项政策和资金扶持,同时中央“十二五”规划还强调:“要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使之成为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并提出了以节能为主、发展清洁能源为辅的原则。

环保问题也正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量等指标都被纳入国内各省市环保工作的计划当中,国家同时也向各地下达了细颗粒物(PM2.5)浓度考核指标。党的十八大报告就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在此环境下,我国各地方政府同时也出台了相应政策,将各地的节能环保工作提升到战略层面。以上海市为例,早在2012年上海市全市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暨产业结构调整工作会议上,市政府就已安排200项涉及11个方面的重点工作,尤其把加快健全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体系作为当年建筑节能重点工作之一。到2014年,上海已完成“十二五”规划提出的节能减排目标,单位总值综合能耗、碳排放下降率均超过8%,全年减少了270万吨的能源消费,节能减排成果显著。

《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要求,“十二五”期间我国实现节约能源6.7亿吨标准煤,规划投资需求共23 660亿元(见表1)。而在建筑节能领域,2020年前,我国用于节能建筑项目的投资将至少达到1.5万亿元。此外,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在2013年印发了《绿色建筑行动方案》。由此看出,无论在社会还是政策层面,建筑节能都受到了极大的重视。

2 国内外建筑能耗现状

2.1 公共建筑节能的相关概念

公共建筑,是民用建筑当中与住宅这样的私用居住建筑相对应的、供使用者进行各种公共活动的建筑,它包含办公建筑、商业地产建筑、旅游建筑、科教文卫建筑、通信建筑和交通运输类建筑等。

建筑节能,是指在建筑物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通过一系列手段减少能源消耗的过程。早期的建筑节能往往侧重在如何减少建筑物不必要的能耗这一问题上。而随着科学进步和管理理念的不断发展,现在的建筑节能还常将新型材料和新能源等问题纳入考量范围,并将视角聚焦于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即从原料生产、建筑材料和构配件加工、规划设计、施工、后期运营和维护到建筑拆除的全过程出发,尽可能地提高建筑能源的使用效率、减少建筑物的能源耗用量。众所周知,建筑物的运营维护阶段占据了一个建筑全寿命的绝大多数时间,所以,本文所研究的建筑节能过程,是建筑物在运营维护阶段的节能改造过程。

2.2 国内建筑能耗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目前,我国的建筑能耗过大,建筑物能源浪费非常严重,建筑能耗已经占到社会总能耗的40%以上,且仍在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究其原因,一是我国尚没有成体系的在建筑全寿命过程中的节能监督和管理机制,不能有效地进行建筑节能管理。二是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建筑本身规模也在快速增长,据统计,我国建筑施工面积近年来不断增长,从2009年的32.04亿平方米增长到2014年的72.65亿平方米,另据测算,我国全国建筑面积到2020年将达到697亿平方米,较2014年增长超过50%,建筑本身面积规模的增长自然而然地带动了建筑能耗的增长。三是我国第三产业发展迅猛,宾馆酒店等能耗较高的商业旅游娱乐类公共建筑大量出现,对社会建筑能耗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四是随着我国近年来经济的不断发展,居民消费水平快速提高,但节能环保意识未能跟上消费水平的发展进程,导致消费者节能意识不足,能源浪费现象严重。

目前,我国对建筑节能的重视程度还不够,无论从政策还是行业角度都存在相应的问题。在行业方面,建筑能耗各有关方面对于节能的积极性不强,市场上提供节能服务的企业水平参差不齐,给行业运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在政策方面,国家目前还缺乏公共建筑节能的相关法律法规和公共建筑能耗的监管体系,难以对建筑能耗进行有效管理。

2.3 国外节能管理模式

许多国外政府在意识到节能问题的重要性后都开始对节能制定多项方针政策,总结起来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政府根据经济学理论和地区管理的实际需要建立和制定的一系列限制性法律法规;二是出台相对应的激励政策,鼓励节能的各参与方开展节能工作。

政府的限制性法律法规是推进节能工作的有效手段,这一点在西方多个国家的实例中都有所体现。例如:美国的《国家节能政策法》、澳大利亚的定期能源审计机制、加拿大的新建筑物节能法和联邦德国的建筑物节能法等。

当然,在法规的推进过程中往往有一些企业不能很好地履行,此时激励机制就会发挥其辅助作用,使推行节能效果良好的企业能够享受到一定的政府优惠,从而推动节能管理达到新的水平。

3 建筑节能的重要意义(市场潜力和实例分析)

在我国已超过400亿平方米的既有建筑中,达标的节能建筑面积仅占10%左右。大型公共建筑总面积不足城镇建筑总面积的5%,但总能耗却超过全国城镇总耗能的22%。因此,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和大型公建的节能运行已成为当前建筑节能工作的重中之重。国家及各地政府都对公建节能进行扶持,2011年,中国大型公共建筑绿色节能减排高峰论坛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就强调“绿色节能建筑先行必须从公共建筑开始”,并表示政府将对大型公共建筑、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绿色校园等节能改造给予一定补助。

EMCA研究了未来建筑领域节能减排的重点任务,其中包括新建建筑节能监管、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监管和高耗能建筑节能改造、可再生能源建筑领域规模化应用、绿色建筑普及化、农村建筑节能、新型材料推广和应用、建筑工业化和住宅产业化以及绿色照明应用等方面。由此可见,公共建筑在运营阶段的管理和节能改造对于建筑领域节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节能工作是我国战略层面的重要任务,对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可以预见,在即将出台的节能减排“十三五”规划中,国家对节能的重视程度将会进一步提高。

然而,必须要认识到的是:我国公共建筑节能仍然面临着许多问题,虽然目前市场上已有3 000余家已备案的节能服务企业,但这些企业多为规模较小的民营企业,市场的服务能力得不到保障。此外,建筑节能还面临着食洋不化、水土不服、盲目拷贝、追求怪异、形式单一等问题。所以,研究建筑节能的管理模式,对我国具有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

4 公共建筑建筑节能改造及管理模式分析

目前,我国建筑领域节能服务的特点是:项目数量众多,占到所有领域节能服务项目总数的40%左右,但单个项目的平均投资额相对较小,且项目主要分布在政府机构、商业楼宇、学校、医院和大型公共建筑等的范围内,项目内容多为针对空调、供热和照明系统的节能改造和对建筑运营的能源监管。

市场上之所以还没有一个建筑节能的完备服务流程及管理模式,是因为建筑节能服务与建筑业的其他工作存在着一定的差别。首先,节能服务的需求方,即建筑的运营者,往往并非节能领域的专业从业者,故而对他们所面临的建筑节能问题不甚了解,经常会出现“想要节能,却不知道该怎样节能”的问题。所以,建筑节能改造过程当中第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建立成体系的建筑能耗监测机制,让建筑运营者知道建筑的能耗问题究竟出在哪里。节能监测不仅要监测建筑本身能耗情况,还必须监测建筑物所处的物理环境可能对其能耗产生影响,以此给予节能服务企业充分的数据基础以便其进行节能方案的设计。

如前所述,建筑节能改造的资金规模一般都比较小,其带来的收益也都是潜在的,这导致很多建筑运营企业更倾向于将资金投入到他们认为“更重要”的项目当中,而不愿在节能改造这种看上去“规模小”“收益少”的项目当中过多投入。要解决这一问题,一是要建立完善的政府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对能耗超标的建筑实施超额加价,必要时实行罚款等处罚措施或者取缔一部分能源浪费过分严重的建筑运营企业,对节能效果显著的企业进行奖励。当然,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高效的建筑能耗监测系统是不可缺少的前提。同时,还必须有相应的经济激励政策,拓宽建筑运营企业的融资渠道,解决他们可能面临的资金问题。

此外,公共建筑在实施节能改造时还面临着项目性质比较复杂的问题。一是建筑本身类型的复杂。公共建筑包括办公、商业、科研及医疗等12类建筑,各类建筑的能耗特点都不相同。二是建筑物功能的复杂。由于公共建筑往往需要满足使用者的多种综合性需求而各功能的耗能特点又都不同,这从功能角度增加了公共建筑能耗的复杂性。三是设计复杂。由于公共建筑一般规模较大,其墙面、暖通空调系统、管道系统等的设计都十分复杂,这会给节能改造和管理带来很大的困难。四是能耗量大。一般大型公共建筑的单位建筑面积能耗量甚至可达普通居住建筑的10~15倍,节能挑战大。五是节能潜力较大。除了其本身能耗的绝对量大以外,公共建筑之间能耗的差异也很大,有时甚至可达两倍之多,这使每一个公共建筑的节能改造项目都具备其自身的问题和难点,大大增加了节能难度。而如今市场上的节能服务企业普遍规模较小,服务能力难以得到保证。所以,要解决上述问题,必须要由政府部门出面,制定相应的优惠和扶持政策,同时鼓励传统的大型建筑业企业扩展其节能方面的业务,尽快在市场上培育出一批具有相当节能服务能力的企业,以应对市场和社会的需要。在行业方面,节能服务的双方可以根据节能后的具体节能效果确定价格,即将服务质量与价格相联系,以此调动节能服务企业的积极性,鼓励他们进行技术和理论的创新,增强自身节能服务水平。

最后,政府还应起到一定的市场引导和示范作用。例如:各地政府可以以其办公楼为试点先行开展建筑节能改造,并树立为节能改造的典型项目。以此向市场展示建筑节能的显著效果和其可以带来的实际经济利益。这将可以有效地解决建筑运营者对于建筑节能不重视、不信任和认识不足等问题,充分推动建筑节能行业的发展。

5 结语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就绿色发展提出“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以解决生态环境领域突出问题为重点,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富强、中国美丽。”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深入分析建筑节能,尤其是公共建筑节能的特点和问题,必须建立完善的建筑能效监测体系、节能激励与约束机制、市场和企业扶持办法,并加强政府在行业中的市场引导和模范带头作用,通过一系列手段完善节能管理体系,使建筑节能这一理念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张立.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管理模式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2.

[2]梁境,李百战.中国公共建筑节能管理与改造制度研究[J].建筑科学,2007(4).

[3]辛飞.建筑节能在项目中全过程管理[D].合肥:安徽建筑大学,2013.

[4]王锋.基于全寿命周期理论的高校建筑节能管理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2.

建筑运营阶段 篇2

当前全球环境问题日渐突出,着力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已成为全球所面临的重大问题,而绿色建筑正是其中重要的内容。因此,研究绿色建筑的增量成本和效益问题非常重要。

目前我国所研究的有关绿色建筑增量成本的内容主要是项目的工程造价,但对后期的运营成本和维护成本方面的考虑较为欠缺。根据美国的经验,前期施工成本仅占总成本的10%左右,而运营和维护成本占80%之多,这可以说明运营成本和维护成本在总成本中举足轻重。绿色建筑的前期施工成本有所增加,而在使用过程中不断产生节约效益,从而降低运营成本。因此,本文在全寿命周期成本的基础上,重点研究运营阶段绿色建筑的增量成本与增量效益。

1 绿色建筑成本与效益分析

建筑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场所,在建筑前面加上“绿色”,说明建筑要像植物一样勃勃生机,而达到生态环保的效果。不同国家的学者对绿色建筑的定义各不相同,比较典型的定义可归纳为表1。

根据表1中的几种说法,绿色建筑的定义可归纳为:建筑能节约能源和资源;提供健康舒适的生活空间;同自然友好相处,达到人、建筑、环境与社会可持续发展。

1.1 绿色建筑成本分析

绿色建筑的全寿命期成本,指的是从项目前期决策直到拆除等整个过程发生的费用。根据研究阶段的不同,绿色建筑的全寿命成本可分为决策设计4个部分[5],如表2所示。

1.2 绿色建筑效益分析

根据不同的方法对绿色建筑效益分类,大体上可以把绿色建筑的效益分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如表3所示。

2 绿色建筑运营阶段增量成本

2.1 增量成本的定义

从经济学角度看,增量成本即在现有的技术及生产条件下,增加特定的产出量而增加的成本,是一种边际成本的概念[6]。

从微观角度看,应紧扣增量成本带来的效益。在进行绿色建筑增量成本分析时,应着重考虑使用过程中增量成本能够带来的能源节约等经济效益,以及降低污染和技术示范操作等带来的环境和社会边际效益[7]。

绿色建筑增量成本是指按目前国家或地方要求的节能设计标准,同时依照当地的材料、设备市场准入制度规定定价的项目作为基准方案成本,绿色建筑方案相对于基准方案应采用绿色技术或节能设备而增多的成本[8]。基准方案成本是增量成本计算的起点[9]。因而,只有采用绿色技术或节能设备而增多的成本才能称为绿色建筑的增量成本[10]。

2.2 绿色建筑运营阶段增量成本测算

绿色建筑运营阶段主要以运营单位与住户为利益相关方。为了节能、节水与保护居住环境,可在运营阶段采取如表4的措施。

若记绿色建筑运营阶段的增量成本为C运营,则有:

3绿色建筑运营阶段增量效益测算

据前文,绿色建筑效益包括经济、社会和环境三类效益。经济效益可经过计算净现值直接求得,而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属于隐性效益,需要进行货币量化方能与经济效益一并计算。

3.1 运营阶段增量经济效益

主要体现在采取绿色措施后导致运营费用的降低。

1)节能经济效益。指应用节能技术与设备后降低的能耗而进行的货币化。分别从围护结构、空调系统、照明系统、新能源利用等方面理解节能经济效益,见表5。

因此运营阶段节能经济效益S运能为上述五者之和。即:

上述内容的详细测算过程可参考文献[11]。

2)节水经济效益。该经济效益可从节水系统和设备、综合利用新型水源与采用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来考虑。

与计算节能经济效益一样,运营阶段的节水经济效益S运水,等于上述几者之和,即:

3.2 运营阶段增量环境效益

绿色建筑运营阶段环境效益主要体现在采取“四节”措施后,降低资源消耗,减少污染物排放量,改善环境后能减小生病概率使医疗丧葬成本降低,具体见表6。

综上,绿色建筑产生的环境效益可按下式计算:

3.3 运营阶段增量社会效益

绿色建筑社会效益指的是绿色建筑对改善使用者生活水平等社会福利方面所做的贡献。本文将从节约的排污费与宜居福利的提高这两方面来分析运营阶段的增量社会效益,具体见表7。

故绿色建筑的社会增量效益S社会为节省的排污费用S排污与宜居福利S宜居福利之和,即:

据上述分析,绿色建筑运营阶段的增量效益S运营为:

4 案例分析

4.1 项目概况

本项目为X市某高层办公建筑,由A、B、C三栋高层办公楼组成,总用地面积约为45 100 m2,总建筑面积114 536 m2。

4.2 相关技术特征

4.2.1 分户分类计量

为了避免水电的浪费,安装独立水表与电表,方便监察与管理。

4.2.2 智能系统

本项目在每栋楼设置一套楼宇自监控系统,利用节能软件和能源管理系统自动监测各个设备,提高电能管理水平。

4.3 运营阶段增量成本

4.3.1 分类分户计量

本项目对水电分项计量带来的增量成本为43.16万元,即C运营分户为43.16万元。

4.3.2 完善的智能化系统

本项目配备的智能系统产生的增量成本为137.28万元。

据式(1)可得,

C运营=43.16+137.28=180.44(万元)

4.4 运营阶段增量效益

4.4.1 经济效益

4.4.1. 1 节能效益

1)围护结构、空调、照明节能。据相关资料显示,所采取的三个措施使项目节能20%,通过换算,得出每年节电2 019.12 MWh,假设当时X市电费为0.798元/(k W·h),则:

S围护+S空调+S照明=0.798×2 019.12×1 000=161.13(万元)

2)新能源节能。本项目采用的新能源主要是太阳能,已知太阳能热水和太阳能路灯每年可节约电量为262.96 MW·h,则使用新能源带来的经济效益为:

S新能源=0.798×262.96×1 000=20.98(万元)

3)节能设备。本项目采用的围护结构与太阳能等,减少了空调与变压器的配备量,共节约30万元,由式(2)得:

S运能=(161.13+20.98)×(p/A,12%,40)+30=1 531.13(万元)

4.4.1. 2 中水节水

本项目采用市政中水冲厕,节约用水量77.39%。结合设计参数,可知工作日内每日中水用水量为300 m3,若一年有250个工作日,则该项目节水量为256 711.63 m3/年,假设X市商业用水价格为6.7元/t,则据式(3)可得:

S运水=256 711.63×6.7×(p/A,12%,40)=256 711.63×6.7×8.243=1 417.77(万元)

4.4.2 环境效益

4.4.2. 1 减排效益

该项目运用上述绿色措施后,每年可节约243.32万k W·h电,每k W·h电相当于0.404 kg标准煤,则据式(4)可算出该项目年减排效益为:

S减排=733.5×243.32×10 000×0.4040/1 000=72.10(万元)

4.4.2. 2 生产力和健康效益

若CO2浓度超标,则工作人员会感觉头晕、注意力不集中。该项目在人员密度较大的区域安装了CO2传感器,对室内CO2浓度进行监控,从而保证室内环境。经测算,已知1 m2绿色建筑可带来153.23元效益,则该项目产生的总生产力和健康效益为:

S生产力和健康效益=153.23×114 536=1 755.04(万元)

4.4.2. 3 减少维护的费用

该项目减少维护费用产生的增量效益为:

S维护=3.32×114 536/20=1.90(万元)

综上,得出该项目的环境效益为:

S环境=(72.10×1 755.04+1.90)×8.243=15 076.78(万元)

4.4.3 社会效益

因本项目为办公楼,故不考虑宜居福利,所以社会效益主要是节约的排污费。已知设计方案中冷却塔补水量为430 m3/d,绿化用水量为24 m3/d,该项目污水废水量取冷却塔补水、绿化用水量的90%计算,故每年可节约污水废水排量:

Q排水=(430+24)×250×0.9=10.215(万m3)

若X市污水处理收费标准为1.20元/m3,则据式(4)得出该项目年排污费可节约:

S减排=10.215×1.20=12.26(万元)

因此S社会=12.26×8.243=101.06(万元)

按式(8)可计算出,该项目运营阶段增量效益为:S运营=1 531.13+1 417.77+15 076.78+101.06=18 126.74(万元)

5 结语

目前绿色建筑在我国的成长较为缓慢,但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我国大力推进绿色建筑的发展,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当前仍然主要是公共建筑在通过绿色建筑评价的工程中占据主体地位,而在住宅项目中难以推进的一大原因就是其增量成本。因而,准确理解绿色建筑的增量成本与增量效益及其构成,有利于推动绿色建筑的健康发展,有利于人们利用合理的方法分摊其增量成本,有利于对绿色建筑整个寿命周期进行成本管理,从而保障我国绿色建筑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06[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茹继平.绿色建筑与住区的可持续发展[J].建筑,1999(10):31-32.

[3]徐莉燕.绿色建筑评价方法及模型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06.

[4]赵安起,马欣伯.绿色建筑基本人文理念阐释[J].建设科技,2011(7):30-33.

[5]陈偲勤.从经济学视角分析绿色建筑的全寿命周期成本与效益以及发展对策[J].建筑节能,2009(10):53-56.

[6]司先秀.长期增量成本测算方法应用研究[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05.

[7]戴世明,吕锡武,陆惠民.循环经济与绿色建造浅析[J].建筑管理现代化,2006(2):9-10.

[8]马素珍、孙大明、邵文稀.绿色建筑技术增量成本分析[J].建筑科学,2010,26(6):91-94.

[9]李菊,孙大明.住宅建筑绿色生态技术增量成本统计分析[J].住宅科技,2008(8):16-19.

[10]曹申.绿色建筑成本效益评价研究[J].建筑经济,2010(1):54-57.

[11]刘秀杰.基于全寿命周期成本理论的绿色建筑环境效益分析[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2.

建筑运营阶段 篇3

“5S”就是整理 (Seiri) 、整顿 (Seiton) 、清扫 (Seiso) 、清洁 (Setketsu) 、素养 (Shitsuke) 五个项目的简称。对于城市的首条线轨道交通, 筹备工作是后续运营开通的重要组成部分, 前期各项工作的良好开端, 对后续的工作影响很大。“5S”在筹备期间就起到了重要作用, 它能提高员工的自身素质, 营造干净整洁的工作环境, 减少浪费, 降低办公成本, 提升员工的工作热情, 重要的是塑造了一个良好的企业文化形象。

1 5S管理

1.1 成立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

成立5S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 负责整体统筹5S管理和各项工作的执行。5S管理涉及到运营全体员工, 要想5S管理工作顺利实施, 运营及各部门主管人员要起到带头作用, 带头遵守5S管理制度, 主动参与, 重视该项工作, 有时候主管领导的一句话胜过千言万语。同时各部门主管经理也要对本部门5S管理负责, 可设立一名5S管理人员, 专门负责该部门的5S管理工作, 这点很重要。

1.2 建立健全管理制度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 凡事制度先行。在编制运营5S管理规章制度过程中, 要科学的, 系统的, 有针对性的编制标准, 同时要结合筹备期的特点、工作环境, 制定适合运营的全体员工的制度。运营各个部门也要在此制度标准的基础上, 根据本部门的特点, 制定更细化的本部门5S管理规定。

1.3 宣贯培训

5S管理工作不是一个人就能完成的, 它需要运营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但在实际工作中, 很多员工对5S标准不了解, 不重视。认为运营筹备工作与5S没什么关系, 甚至对该项工作有抵触心理。所以, 提高员工的认识和恰当的宣贯培训是很有必要的, 尤其在运营筹备期间, 需要招聘大量的新员工, 因此初期的宣贯培训很重要, 目的是要每位员工通过学习5S标准知识, 在工作中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 逐渐让5S理念深入每位员工心中。当然, 培训不是一蹴而就的, 可根据需要开展运营、部门、分部、班组等各层面的培训, 内容不能是简单的讲解, 而是要根据实际, 逐步加深进行培训, 让员工理解5S管理及对自身素质的提高。

1.4 定期检查与评比

运营领导小组或工作小组要定期组织检查, 并且将检查结果在运营内部公示, 这点非常重要, 它是运营内部执行情况的最好表现。一项制度标准出来, 每个人的理解能力不同, 在执行的过程中也会有所不同, 通过检查, 能刺激各部门之间的对比, 给员工增加压力的同时也能促进5S管理工作。比如经常在检查过程中, 你会发现某方面也许有些部门做得更好, 进而会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然后会想办法去改进, 不断完善部门5S管理标准。除了运营层面的检查外, 各部门内也需有检查制度, 在运营层面的检查前, 先进行自己内部的检查, 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可大大地减少问题的出现, 从而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1.5 奖惩措施

一项规章制度发布, 为确保员工能很好的执行, 除了宣贯培训外, 还需有奖惩措施, 应纳入部门、员工个人绩效考核。对于做得好的部门、个人, 应给予一定的奖励, 对于做得不好的, 应给予一定的惩罚, 这样才能更好地督促5S管理工作的执行。当然, 惩罚是不得已的办法, 最终的目的还是希望每位员工能遵守5S管理规定, 按要求执行。

1.6 管理创新

5S管理不是一成不变的, 不能硬搬照抄, 它需要运营人员结合筹备阶段、工作环境的特点, 不断摸索、学习、改进, 才能制定出一套适合自己的制度标准。在编制运营层面制度时, 多聆听各部门的建议, 在执行过程中, 有问题的需及时改进。制定部门层面的5S标准制度时, 也不能闭门造车, 一成不变的照搬, 多参考其他部门的标准, 也许他们的某一方面会让你眼前一亮, 这就是该学习的地方, 吸收他们好的一面, 不断创新, 改善部门标准, 逐步实现5S管理标准的创新。

1.7 设立示范区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 为顺利推行5S管理工作, 轨道交通公司可在5S管理初期, 考虑在某个部门的小范围作为运营的5S管理标准示范区, 为整个运营筹备阶段的5S管理起推广、促进作用。各部门可参考其中的管理标准, 也可结合部门实际, 采取更细化的标准。东莞轨道交通2号线运营筹备阶段就采用了此种方法, 示范区标准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后续5S管理工作可谓推行得非常顺利, 全体员工也渐渐重视了该项工作, 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1.8 充分利用新生力量

对于首条线的城市轨道交通, 运营筹备阶段都需要大量的招人, 为后续运营开通储备力量, 尤其新毕业的大学生, 占据运营筹备阶段人员比例一半以上。对于新进员工, 筹备阶段需要对他们开展大量的培训, 我们可充分利用这些新员工的力量, 在部门5S管理人员的监督下, 放手他们去创新, 让他们组织开展5S管理工作, 在大比例新生力量的带动下, 最终会实现运营整体水平的显著提高。

2 结语

轨道交通公司推行5S管理, 不能只是流于形式、喊口号。我们要提高认识, 重视它给我们带来的实际效益, 。推行5S管理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 要作一个持久战来打, 不脱离实际, 要结合轨道交通公司的特点, 不断进行管理创新, 真正做到运营5S管理水平的显著提高。

摘要:简单介绍了“5S”在运营筹备阶段的作用, 并根据轨道交通的特点, 探讨在首条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筹备期间推行“5S”的管理方法, 提出在实施过程中如何更好、更顺利地推行5S管理的几点看法。

关键词:轨道交通,运营筹备,5S管理,管理方法

参考文献

[1]刘松林.浅议5S管理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J].商业经济, 2012 (7) :42-43.

建筑运营阶段 篇4

1 用户需求书形成与设计阶段的运营筹备

轨道交通是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 专业多、接口复杂, 各专业的设计与施工虽然可参照国家的标准、规范, 但是考虑到设计人员现场的实际经验, 在设计阶段会存在一些影响运营安全、成本控制、运营生产等方面的缺陷, 相关运营人员合理、有效地来介入用户需求书形成与设计阶段有利于运营安全与提高运输能力和服务质量。

1) 运营单位安排固定的专业人员参加设计审查、设计联络和方案讨论的会议。根据现场实际运营经验和线路运作的需要, 用户需求书的设计需最大限度满足日后运营、维保的功能、技术上的需求;根据对设计阶段线路的走线、客流预测、系统功能和系统构成等要素的掌握, 要能达到初步设定运营行车组织、客运组织和票务组织的目标;根据设计的系统设备设施, 了解设计意图、系统功能和构成、系统间关系等要素, 以确保能达到开通前验收、调试、演练基本内容、标准, 确保开通后设备设施维修、抢修、备件供应的目标。

2) 运营人员提出合理意见, 并对问题进行归纳、备案, 形成“问题库”。运营单位从一开始介入工程建设起, 就需要建立完整的“问题库”, 便于接管时能逐条核对工程建设情况。“问题库”的建立包括问题的产生、问题的采纳、问题的解决途径以及问题的整改结果, 需明确专人跟踪问题进度。在设计阶段, 运营人员根据专业安排专人对所提意见进行汇总, 并对所采纳的意见进行归档、备案, 便于跟踪工程建设阶段能检验是否满足运营所提需求, 同时也能为后期工程验收提供依据。

2 设备招标与制造阶段的运营筹备

设备招标与制造阶段, 建设单位会根据特定的流程制定严格的操作规定和要求, 运营人员主要是学习设备特性、性能。设备招标是按照用户需求书和设计的要求进行供货商、制造商的选择;制造阶段是按照招标结果的技术规格书和设计联络时的需求开展设备的生产。运营单位从验收、维修、备品保障和满足运营需求的角度合理的介入招标澄清、合同谈判、工厂监造和出厂验收, 根据相互之间的关系开展运营筹备工作。

1) 从维修、备品保障角度, 运营单位根据线路的具体情况和实际运营经验, 参与合同谈判, 满足运营的维修、备品的需求, 形成性价比较高的合同。跟踪设备设施制造过程, 掌握设置的工艺、材质特性、检验与校正的方法和步骤、工器具与备品备件构成, 编写监造日志, 收集相应系统或设备相关的技术资料, 根据设备的维修手册, 编制初期设备维修规程、工艺、工器具配置。了解各个备品备件的采购渠道和成本, 确保运营后期设备维护备品备件的供应, 为运营维修模式的方式提供基础资料。

2) 从验收角度, 运营单位需按照合同和相应的标准规范, 参与制造阶段设备每一项检验、验收工作, 对检验、验收中发现的问题做好备忘;监造期间, 跟踪每一项工艺制造, 保证设备的工艺符合招标要求;对新设备、新工艺要明确验收、检查项目, 从点-面监控设备的生产, 最终确保产品出厂性能和质量满足目标。

3 现场施工、调试与验收阶段的运营筹备

在设备设施施工、调试与验收阶段, 运营单位从安装跟踪与监控角度、调试跟踪与参与角度、验收角度主动参与各种施工、安装、单体调试、系统内调试、系统间综合联调、验收。以用户需求书和合同为基础, 结合实际运营经验开展运营筹备工作。

1) 跟踪和监控设备设施安装, 掌握设备设施安装工艺、检验方法及工器具。收集安装相关的技术资料, 跟踪现场安装, 熟悉施工图纸和施工现场, 掌握管线的走向和隐蔽工程。安装期间, 及时提出所发现的问题, 并协商解决所存在的问题, 制定相关的汇报制度和“运营单位跟踪工程相关问题汇总表”, 根据专业对相应的问题提报并达成统一的规范。运营单位跟踪安装期间, 需进一步完善相应的技术规程、工艺和工器具的配置, 利于运营管理和维护。

2) 参与设备设施调试, 掌握设备设施功能状况和调试方法。跟踪设备设施的单体调试、综合联体调试, 从调试计划的编制到调试具体实施, 再到调试报告的编制, 跟踪调试中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案。通过参与调试, 运营单位相应专业须掌握设备设施单体功能、系统功能及其特性, 把握调试工艺和方法, 从而进一步完善相应调试规程、工艺和工器具, 编制综合联调方案, 为运营单位的对各系统间综合联调做好准备。

3) 核查、验证“问题库”中存在的问题是否已完全整改, 准备工程验收。结合从设计之初到调试阶段中所存在的问题, 对设备设施、系统进行单位工程、分部工程和分项工程进行预验收, 确保所建设备设施和系统达到所设计的性能、功能和质量, 基本满足运营需求, 达到运营条件。若此阶段还有问题存在, 建设和运营双方协调解决办法, 确保设备设施能顺利的完成正式验收做好和设备设施移交。

4) 成立专业验收组和业务验收组, 对建设工程开展验收工作。对建设工程进行全面验收之前, 运营单位需根据工程工期安排, 编制“新线验收规定”, 下发各专业验收组和业务验收组。结合工程建设特定, 统一设备验收前提条件, 在设计规范和验收规范的基础细化验收标准, 形成指导性文件。明确各验收组人员的工作职责和工作要求, 依据各系统、设备设施的设计规范、验收规范和工期安排开展验收工作, 明确验收标准, 认真对现场设备设施进行检查, 做好记录并及时反馈验收中遇到的问题。验收时重点关注设备功能测试、单系统调试和部分系统间调试情况, 隐蔽工程的资料齐全并对相应的工程做必要的测试。

工程建设阶段是设备设施功能形成到完成的阶段, 是运营人员掌握设备设施性能、质量和功能最佳时机。现阶段建设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筹备的时间一般为线路开通试运行前两年, 几乎同于机电设备建设, 因此, 运营单元因统筹规划, 制定“新线筹备总体方案”, 合理安排专业人员跟踪设备设施的建设, 结合运营经验, 提出合理化建议, 为后期运营验收和运营维护管理提供最基础的资料支持和最扎实的技术支持。

摘要:运营筹备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 要完成此项工作必须有清晰的、完整的思路, 运营“提前介入”工程建设已成为目前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主流方式。运营单位在工程建设阶段需从用户需求书形成与设计阶段;设备招标与制造阶段;现场施工与调试、验收阶段3个阶段全面、深入的介入筹备工作, 将更利于运营对设备的使用和维护。

关键词:轨道交通,运营筹备,工程建设

参考文献

[1]何霖.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筹划与组织[M].北京:中国劳动社保保障出版社, 2013.

[2]张岩.新建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筹备策略初探[J].中国勘探设计, 2011 (3) :62-64.

房地产项目在运营阶段的造价管理 篇5

对于房地产开发项目而言, 运营维护阶段即是指物业管理阶段, 是建造阶段的完成和运营阶段的开始, 其造价管理 (成本和费用管理) 实质上是指经营管理, 在房地产项目的全生命周期项目管理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1 工程造价管理的基本内容

工程造价管理是指包括投资管理体制、项目融资、工程经济、工程财务、建设项目管理、经济法律法规、工程合同管理在内的对工程项目建设的全过程实施造价管理。其中既有对工程造价的计价依据、计价行为的管理, 也有对工程造价编制与确定、咨询单位资质、从业人员资格的监督管理, 它是保障工程项目施工质量与效益、维护各方利益的有效手段。

工程造价管理的基本内容是合理确定和有效控制工程造价。

1.1 工程造价的合理确定

所谓工程造价的合理确定, 就是在工程建设的各个阶段, 采用科学的计算方法和切合实际的计价依据, 合理确定投资估算、设计概算、施工图预算、承包合同价、竣工结算价和竣工决算价。

1.2 工程造价的有效控制

(1) 工程项目建设过程是一个周期长、数量大的生产消费过程, 建设工程造价控制目标的设置应随着工程项目建设的不断深入分阶段进行。具体来讲, 投资估算应是设计方案选择和进行初步设计的建设工程造价控制目标;设计概算应是进行技术设计和施工图设计的工程造价控制目标;设计预算或建安工程承包合同价则应是施工阶段控制建安工程造价的目标。造价控制目标是有机联系的整体, 各阶段目标相互制约、相互补充, 前者控制后者, 后者补充前者, 共同组成工程造价控制的目标系统。

(2) 以设计阶段为重点的建设全过程造价控制。工程造价控制贯穿于项目建设的全过程, 但必须突出重点。很显然, 工程造价控制的关键在于施工前的投资决策和设计阶段, 而在项目作出投资决策后, 控制工程造价的关键就在于设计。长期以来, 我国普遍存在着忽视工程建设项目前期工作阶段的造价控制的问题, 而往往将控制工程造价的主要精力放在施工阶段, 如审核施工图预算、合理结算建安工程价款等。尽管这样做也有效果, 但毕竟已是“亡羊补牢”, 事倍功半。要想有效地控制建设工程造价, 就要坚决地将控制重点转到建设前期阶段上来, 当前尤其是要抓住设计这个关键阶段, 未雨绸缪, 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满足建设项目设计方案应有的质量标准及使用功能的前提下, 可以运用价值工程的方法, 通过对建设方案的调整、限额设计、标准化设计等措施, 来控制和降低工程造价。

(3) 主动进行造价控制。造价控制不仅要反映投资决策, 反映设计、发包和施工, 被动地控制工程造价, 更要主动地影响投资决策, 影响设计、发包和施工, 主动地控制工程造价。

(4) 技术与经济相结合是控制工程造价最有效的手段。

2 运营阶段降低成本的途径

2.1 采用招标投标制

2.1.1 以招投标方式选择物业管理企业

我国加入WTO后, 物业管理全面推向市场, 逐步建立起公平竞争的市场机制。在市场上以公开招投标的形式选择物业管理企业, 开发商与物业管理企业是平等的合同主体, 双方的责任可以在委托合同中明确划清, 从而杜绝开发商的遗留问题造成的物业管理企业与开发商的纠纷。

以公开招投标的方式选择物业管理企业, 有利于保护开发商的利益。客户在购房时, 不了解物业管理水平、服务质量以及能否胜任管理工作, 也不知服务价格比是不是最合算的, 这种盲目性使购房者承担了很大的风险。现在有许多地区已要求开发商在售房时, 要将《前期物业管理服务协议》附在售房合同, 使购房人对日后的物业管理服务内容、服务质量、费用标准等情况一目了然。如果对物业管理企业不满意, 可重新选择其他的物业管理企业, 真正体现权利主客体的法律关系。

2.1.2 以招投标方式选择维修、维护队伍

在物业的各种大修、小修和日常养护工作中, 可采取招投标的方式选择维修、维护队伍, 或在委外或自行完成之间进行充分的技术经济比较, 选择一种较合理、经济的维修方案。以提高物业管理质量, 降低物业管理成本, 提高物业管理公司的经营效果。

2.2 探索物业运营管理新模式

在物业运营上要立足创新, 勇于实践, 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创新之路。一是“建管结合”, 房地产项目建设阶段与物业管理阶段经营目标的高度统一, 可以做到掌握主动权, 把握控制权, 统一指挥权, 方便管理。二是“条块结合”, 系指行政管理按块, 基层业务技术分条, 力求精简机构, 减少人员。三是“修建分管”, 系指日常维护维修自管, 大修、中修原则上委外, 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 延长修程周期, 从而节省费用。四是“系统管理”, 要以全生命周期费用最低为目标制定合理的运营和维护方案, 运用现代经营手段和修缮技术, 按合同对已投入使用的各类设施实施多功能、全方位的统一管理, 为设施的产权人和使用人提供高效、周到的服务, 以提高设施的经济价值和实用价值, 降低运营和维护费用。

2.3 打造物业管理规模经济

开发商、物业公司要走集团化管理之路, 打造规模经济。对于开发商自己开发的项目, 物业公司自始至终都方便参与, 也就自然而然地早期介入了项目的开发建设, 因而对物业的规划、设计、施工以及验收等过程都非常清楚, 这种连续的管理有利于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全生命周期的造价管理。而且对促进开发商售房, 具有经营优势。因消费者购房时, 在考虑地域、环境、规划、户型、价格等因素的同时, 对关系到以后物业的保值、升值和生活舒适、方便程度的物业管理非常重视, 开发商在规划和推出楼盘时, 可对物业管理方案进行通盘考虑, 甚至将物业管理的方案及特色作为卖点融入营销方案中, 将物业的特色与物业管理捆绑起来推动售房。另外, 开发商在尾盘遗留或市场变动的情况下, 物业公司可帮助开发商及时调整销售战略, 如改售为租、收购二手房等, 使开发商能长、短线结合, 获取最大利润。

规模经济可降低物业管理的成本, 物业公司可通过开发商工程发包系统获得市场价格信息、集团采购成本、小工程自建等多方面的工程成本优势, 最大限度地降低经营成本, 提高经济效益。

2.4 物业管理的前期介入

2.4.1 规划设计阶段物业管理介入的主要工作内容

(1) 建筑物细部设计的完善。

在进行规划设计时, 对建筑物的各种管线与设施的布局、位置、高度、走向、离地距离等, 常有多种选择方式。设计人员多从节省材料、易于施工、便于绘图等角度考虑, 而很少能从方便物业管理的角度考虑。如不同的户型、不同建筑面积的套房, 如何预留冰箱、洗衣机位置, 如何在室外预留空调位, 如何设置下水口, 如何防治厨卫间漏水、管道阻塞、墙体渗漏等。物业管理的前期介入, 有助于细部设计的完善。

(2) 配套设施的完善、建筑材料和主要设备的选用。

在住户生活水平以及对物业使用功能要求不断提高的情况下, 各种设备的正确使用与完善, 将更能体现物业管理企业的技术与管理水平。在设计时, 虽然各种设备的配备和使用都有其规范可查, 但规范一般是滞后于实际的, 而且不同的地区有很大的差异。由于物业公司是在本地区进行物业管理, 他们对配套设施、材料、设备的要求及建议恰恰能弥补上述不足。物业管理可根据以往所管楼宇及业内了解的情况, 向设计单位和开发商提交一份各品牌、型号的建筑材料和设备的跟踪报告, 并列出其使用情况及优缺点, 以供设计人员在设计时综合考虑、选用, 这样就可以大幅度降低因不同建筑材料使用寿命的不同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因此, 在规划设计时, 对配套设施、建筑材料和设备的选用, 物业管理很有必要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提出专业化建议, 从而使配套设施、建筑材料和设备的选用更加科学合理。

(3) 水、电、气、暖管线的供应设计。

对于水、电、气、暖管线的供应设计, 国家有相应的设计标准, 但设计人员往往只注重满足国家标准, 而忽视了人们对水、电、气、暖管线要求的提高。住宅楼的正常使用期一般为50年, 如果以我国现有的经济发展水平, 在设计时至少应考虑到30年后仍适合人类居住。物业管理可以根据自己所管辖社区居民的水、电、气、暖管线的供应增容增压情况作一估算, 以供设计人员参考。

2.4.2 施工阶段物业管理介入的主要工作内容

积极参与工程监理工作, 从物业管理的角度对工程施工、设备安装的质量进行全面监控, 及早发现并解决问题, 避免物业建成后给使用和管理服务带来的缺憾。由于物业管理企业要面对物业项目建成后可能发生的各种问题, 在关系到切身利益的情况下, 就可能比工程监理的要求更严格, 工作更细致、更周密。在房地产项目的施工阶段, 施工环节多, 施工队伍水平参差不齐, 设备安装、管线布置错综复杂, 对工程质量控制的要求高。而这一阶段又是整个项目的关键时期, 开发商的主要精力更多地放在了工程进度、资金筹措和促销推广上, 尽管从开发商的本意来讲总是希望能保证工程质量, 使所建物业达到优良乃至优质工程目标, 但是, 由于人力、技术、精力等方面的原因, 容易忽视对工程质量的全面监控。监理公司与开发商往往只注重结构安全等大的质量问题, 对物业将来在使用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的渗漏、裂缝以及一些细微的质量问题却经常忽视。物业管理企业的介入恰恰能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3 结语

在房地产公司全面推行全生命周期的工程造价管理, 虽然在短期内比较困难, 但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企业改革改制的进一步深化, 企业的管控模式和运行机制将会逐步适应这一新的管理模式, 这个目标也一定能实现。

参考文献

[1]董士波.对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的思考[J].商业经济, 2004, (9) :120-121.

[2]李东波, 唐敦兵, 徐平.面向产品生命周期的价值分析与模糊综合评价[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0, 24 (5) :268-272.

[3]董士波, 毕海燕.在造价管理中建立全新伙伴关系[J].油气田地面工程, 2001, 20 (3) :72-74.

建筑运营阶段 篇6

关键词:创新型企业,资本运营,问题探讨

一、创新型企业资本运营存在的风险及成因分析

(一) 创新型企业资本运营存在的风险及内部成因分析

1. 企业没有制定与战略目标相匹配的长期的资本运营规划

创新型企业在成立过程中注重技术研发和市场开拓, 遇到资金问题, 才寻找解决措施, 缺乏长远发展的战略管理理念, 没有将国家宏观政策与企业创新发展结合到一起, 对于国家宏观政策把握不好, 难以大规模扩大生产经营。

2. 企业资本运营管理水平较低

技术人才是创新型企业的主要人力资源, 因此, 常常出现企业技术能力强, 但是管理方面的经验和技能比较匮乏, 没有公司治理相关的财务知识的状况, 使得其在具体的资本运营业务上造成财务分析、资本运营决策不恰当。

3. 企业资本运营理念和风险防范意识薄弱

我国关于企业资本运营理念尚不完善, 大部分创新型企业在资本运营的过程中对于多元化战略的追求较大, 很容易导致增加企业的经营风险。创新型企业对资本运营手段认识不到位, 没有结合自身企业创新等各方面的特点, 没有把创新和持续发展的理念与资本运营结合在一起, 导致资本运营没有达到预期的成效。

(二) 创新型企业资本运营存在的风险及外部成因分析

1. 资本市场因素对创新型企业资本运营的影响

为了促进创新型企业的快速发展, 国家虽然在创新企业资本市场融资方面出台了多项优先政策, 但是这些政策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缺乏支持力度。第一, 创新型企业主板上市的要求过高, 对于处于创业成长期的创新型企业来说, 上市要求的资本业绩等条件很难完全达到, 因此, 创新型企业在主板上市融资的数量相对较少。第二, 上市进行融资的创新型企业存在一定的风险。创业板对于创新型企业明显降低了上市的门槛, 创业板对于一些中小创新型企业具有较强融资作用。但是创业板实施的直接退市, 使创新型企业上市容易的同时, 也存在较大的退市风险。而且对于创新型企业在创业板上市也会遇到四道门槛, 包括近两年利润、股本、主营业务、公司治理的要求, 要求相比较多。第三, 债券融资集中的实力雄厚的国有企业, 没有形成长期公司债券的资本市场且债券品种单一, 中小创新型企业难以进入债券市场, 缺乏资金支持。

2. 金融政策体制因素对创新型企业资本运营的影响

第一, 金融信贷因素的影响。首先, 对于没有大量有形资产的创新型企业只能从一些中小金融机构获得支持, 而中小金融机构能够提供的资金支持较少。创新型企业在创新和研发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 这就需要进行融资, 由于创新型企业担保机制不健全, 企业的资产又多为无形资产, 无法进行抵押。而财务状况和信用记录是银行贷款主要审查的对象, 对于高投入、高风险的中小创新型企业来说, 难以在银行获得足够的贷款。第二, 金融管理机制因素的影响。国有金融机构定义的指标和严格的审查程序缺乏灵活性, 难以满足处在创业阶段无形资产较多的创新型企业。

3. 政府对创新型企业资金投入力度不够

创新型企业在初创期和成长期需要进行产业化和规模化的扩张, 此时资金需求量大, 但是融资渠道有限, 大部分创新型企业把融资需求投向了政府部门, 政府部门虽然设立了相关的专项基金, 但难以满足全国范围内创新型企业的创新和研发的资金需求。

4. 中介组织不规范

市场中介组织机构包括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事务所等, 它为创新型企业进行资本运营寻找目标企业、可行性财务分析, 进行价格商定等。因此, 高质量的中介组织才能对创新型企业资本运营要兼并的企业进行深入了解。投资银行处于起步阶段, 创新型企业资本重组的过程中会涉及到投资银行, 由于投资银行不健全, 加大了创新型企业资本运营的风险。

二、提高创新型企业资本运营运作效率的政策建议

通过上文对企业资本运营存在的风险及成因进行分析, 将从创新型企业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提出建议以提高创新型企业资本运营风险控制能力。

(一) 加强创新型企业内部治理, 促进资本运营

1. 制定合理的资本运营规划

中长期发展战略对于成功的企业十分重要, 创新型企业应将长期发展战略与资本运营活动结合起来, 在企业进行创新研发需要筹措资金时, 选择与创新型企业中长期战略规划目标相一致的资本运营模式, 防止企业的短期运营形式。

2. 建立完善的创新型企业人才激励约束机制

科技人才在需要持续自主创新的创新型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具有重大作用, 创新型上市公司通过股权激励制度达到对人才激励的目的, 其他企业可以利用薪酬对科技人才进行激励, 最大限度地发挥科技人才在创新型企业中自身价值。

3. 加强创新型企业生产经营的管理水平

科技创新对于创新型企业固然重要, 但是资本运营是推动企业创新发展发展的动力, 而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是资本运营的前提, 因此, 企业应该加强其生产经营的管理水平。

4. 树立正确的资本运营理念

首先, 不能盲目的运用资本运营手段, 对企业进行兼并收购、重组和投资, 要结合创新型企业的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外部环境进行资本运营。其次, 充实创新型企业管理人员在资本运营方面的知识, 提升管理人员解决财务、金融问题的能力。

5. 加强控制运营风险的能力

创新型企业的特点是高收益, 同时伴随着高风险, 所以创新型企业迫切需要加强风险防控。首先, 对于来自创新型企业外部的资本运营风险要及时监测;其次, 在发生资本运营风险时, 要及时最大限度地降低其所造成的不良后果。

(二) 优化创新型企业外部环境, 提升资本运营效率

加速创新型企业资本运营的发展, 是实现创新型国家发展的重要方针政策, 创新型企业资本运营外部环境的优化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健全创新型企业资本运营风险管理的资本市场体系

风险投资对于创新型企业来说越来越重要, 其不仅可以使得企业筹集大量资金的同时还可以引进更先进的科学管理经验和科学创新技术。因此, 应建立高效的风险投资机构的机制、风险资本的退出机制, 同时提高风险投资机构人员专业素质水平, 对于优秀创新型企业在主板上市给予相应支持政策。完善债券融资的制度, 形成多元化的债券融资, 债券期限延长, 为中小创新型企业债券融资提供政策支持。

2. 深化改革创新型企业资本运营的金融体制

创新型企业的高风险性, 使许多金融机构不敢进行金融支持, 那么创新型企业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积极鼓励构建民营金融机构, 对于中小创新型企业的资金支持力度不断加强;积极鼓励创新型企业无形资产抵押政策, 无形资产是创新型企业的重要资产形式, 使它成为一种融资方式, 对于创新型企业融资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3. 政府应不断加大对创新型企业的资金投入力度

第一, 政府为创新型企业建立支持基金, 创新型企业资金融通的初创期最为需要这些基金, 创新型企业为了得到政府的信任, 把企业的财务信息完全披露给政府。第二, 对于创新型工业企业生产出经过实践检验的产品, 政府应进行积极采购, 并将该产品介绍给相关群体。

参考文献

[1]庞亚辉.企业资本运营探讨[J].当代经济管理, 2010, 32 (5) :84-88

[2]严立冬, 刘加林, 陈光炬.生态资本运营价值问题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1, 21 (1) :141-147

[3]赵文彦, 曾月明.创新型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设计[J].科技管理研究, 2011 (1) :9, 14-17

[4]向刚, 熊觅, 李兴宽, 等.创新型企业持续创新绩效评价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 (8) :119-123

[5]姚江红.中小企业资本运营的类型及其模式选择浅析[J].价值工程, 2011, 30 (31) :80-81

[6]张国才.关于工业企业资本运营策略的几点思考[J].商场现代化, 2010 (22) :72-72

[7]王成勇.企业并购整合财务风险管理浅议[J].财会通讯:综合 (中) , 2010 (2) :133-134

建筑运营阶段 篇7

近年来, OTT业务对全球范围内的电信运营商的传统业务冲击日益增大。刚刚过去的2014年, 被业界普遍认为是Vo LTE大发展元年, Vo LTE的发展进入快车道, 借助于Vo LTE以及RCS, 运营商可将与OTT服务提供商的竞争引向一个新的阶段。

2 LTE语音解决方案及Vo LTE商用进展

LTE已经成为主流的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技术, 采用统一分组域网络架构, 不再像传统的2G/3G网络那样提供电路域业务, 因此如何在LTE网络提供语音业务成为业界关注的一个问题。现阶段, LTE语音解决方案包括CSFB、SVLTE、Vo LTE三种。

CSFB (Circuit Switched Fallback) :LTE只提供数据业务, 当用户发起或者接受语音呼叫时, 从LTE网络回落到2G/3G的电路域重新接入, 并按照电路域的业务流程发起或接听语音业务。

SVLTE (Simultaneous Voice and LTE) :双待机终端同时工作在LTE网络和2G/3G网络里, 可以同时从LTE和2G/3G网络接收和发送信号。双待机终端在拨打电话时, 可以自动选择从2G/3G模式下进行语音通信。

Vo LTE (Voice over LTE) :基于IMS的语音业务。当LTE网络达到全覆盖时, Vo LTE语音方案将成为运营商的终极解决方案。Vo LTE的核心业务控制网络是IMS网络, 通过IMS系统的控制, Vo LTE可以提供传统电路域的语音业务及其补充业务。

相对于CSFB和SVLTE, Vo LTE基于LTE网络提供语音业务, 并支持与2G/3G互通, 成为LTE网络的终极语音解决方案, 世界主流的运营商、设备制造商、终端芯片厂商都将Vo LTE纳入了其发展规划。例如中国移动TD-LTE语音解决方案就是以Vo LTE为主, 同时兼顾CSFB, SVLTE作为一种终端形态长期存在。

从全球Vo LTE的全球应用来看, 海外的应用步伐相对较快。包括Verizon、AT&T、韩国的SK电讯和LG Uplus等海外运营商较早开启了LTE网络的部署, 并提前试水Vo LTE业务。2014年第一季度, 在全球商用Vo LTE的运营商名单里还只有韩国的KT、SK Telecom、LG U+, 德国O2等6家 (数据来源GSA统计报告) 。进入第二季度, 美国移动运营商TMO抢在竞争对手AT&T前一天在5月2 2日正式发布了Vo LTE商用业务。6月份, 日本运营商NTT Do Co Mo和KDDI也相继推出了Vo LTE商用服务。此外, 还有多个T 1运营商宣布了2014年商用Vo LTE的计划, 这其中包括了美国Verizon和中国移动等运营商。

在国内, 中国移动正在积极推进Vo LTE商用服务。但整体来看, 国内三家基础电信运营商对于Vo LTE语音策略各异。中国移动因TD-SCDMA网络性能和市场发展均不占优势, 对于Vo LTE态度最为积极而明确;中国电信面临CSFB标准与CDMA网络兼容性和互操作等问题, 对于Vo LTE的态度也较为积极。中联通对于Vo LTE需求不如移动和电信迫切, 态度并不积极, 可能在将来很长一段时间都会以CSFB作为主要的LTE话音方案, 以相对较小的网络满足用户高质量语音业务的需求。

3 Vo LTE商用阶段运营商“管道化”更加严重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 人们的生活不断地被新的技术重塑。Skype、Facetime、微信等OTT业务开始拓展到语音、消息和视频, 这运营商的三大传统业务市场, 逐渐侵蚀电信运营商的核心盈利点。运营商的“管道化”危机日益严重, 迫切需要新型的业务来抢占用户, 增加收入, 应对来自OTT业务的冲击。

在LTE时代, 随着Vo LTE的商用, 运营商“管道化”的趋势不仅没有改善, 反而日趋严重。究其原因, 一方面LTE运营商利用LTE每比特成本降低, 推出更优惠的数据套餐, 反过来推动了OTT业务的爆炸性发展;另一方面, LTE加剧了数据业务竞争, 运营商纷纷推出“管道化”套餐。

3G时代由于每比特成本较高, 运营商一致抵制被“管道化”, 一定程度上延缓了“管道化”进程。但LTE的出现以及Vo LTE的商用, 打破了原有的“市场平衡”, 使部分“成本控制”较好的运营商率先接受了“管道化”定位, 其他不愿被“管道化”的运营商也不得不跟随, 形成“雪崩效应”, 促使整个移动运营业向“管道化”加速蜕化。

4 运营商应对策略及RCS介绍

4.1 运营商应对策略

“管道化”危机, 部分原因是由于运营商传统的通信模式更关注功能的实现, 忽略了用户通信体验的优化, 简而言之:通信体验十多年停滞不前, 无法满足用户不断增长的通信需求。运营商传统的通信模式如表1所示。

OTT业务正在蚕食运营商的固有领域, 运营商也可以实现OTT业务最常见的功能, 以迈出竞争的第一步。但在与OTT的竞争中, 若采用OTT的方式应对则难以成功, 这相当于抛开运营商的所有优势, 以短比长, APP方式的类RCS业务均难以成功。面对该困境, 在GSMA推动下, 定位为4G时代的基础通信服务的RCS, 正在逐渐被全球运营商认可和接受。

4.2 RCS简介

RCS (Rich Communication Suite) 业务是由GSMA (全球移动通信联盟) 负责规划的, 构建在IMS网络之上, 具有统一业务集定义的技术标准, 是基于手机电话号码簿实现语音、消息、状态呈现等多媒体业务的总称。

目前互联网上各种OTT应用软件由不同服务商提供和开发, 用户使用时需要分别注册, 因此, 不同应用软件之间很难实现互联互通。RCS直接基于手机通信录, 在此基础上扩展语音、视频、即时消息、文件传送等通信服务, 并以全球50多亿移动用户为基础, 基于全球互联性和互操作性构建一个庞大的“社交网络”, 增强用户粘性, 应对微信等互联网即时通信平台业务、社交网络等的竞争。RCS对运营商的价值可以从几方面进行分析:

(1) 丰富运营商的业务种类。目前, 运营商内置在手机地址簿中、可以提供给用户的功能只有语音和短信, RCS可以让运营商向用户提供即时消息等IP多媒体功能;

(2) 充分利用互联互通的优势。运营商相对于互联网企业, 最大的优势就是互联互通。Whats APP、LINE、i Message等应用在当前难以互通, 并且互通问题的解决, 不仅涉及到技术层面, 还涉及到政策层面, 在短期内难以实现, 而运营商则可利用RCS的互联互通优势获得用户的青睐;

(3) 统一品牌, 无需推广。RCS是运营商的基础电信业务, 类似于短信, 它内置在手机中, 不需要做推广, 用户打开地址簿即可使用;

(4) 可让运营商开放更多的业务能力。RCS扩展了运营商的基础电信业务, 新增聊天、在线状态、文件传输、地理位置等功能, 这些功能都可以作为业务能力对第三方开放, 从而进一步丰富业务种类, 并从中获得一定收益;

(5) 可以促进流量的增长。从目前的商用情况看, 运营商不对RCS的功能进行单独计费, 一般是对流量进行收费。RCS的普及, 将有助于促进用户使用更多流量, 从而使运营商在流量上获得收益。

4.3 RCS能给电信运营商带来什么

RCS的商业价值包括三方面。第一, RCS可以增加运营商的业务吸引力, 提供集成呈现能力的新业务;第二, RCS的消息业务基于电话号码, 通过手机通信录, 易于使用, 可以与Skype等用户互通;第三, RCS可以增强运营商对客户个性化业务需求的响应, 基于同样的价格提供更好的服务, 保持ARPU值和用户的忠诚度等。

RCS业务除了是运营商提供的一项业务, 还将推动运营商整个网络的发展。RCS业务将极大地促进电信运营商基于IMS的多媒体业务能力部署, 促进通信与互联网络的融合、集成, 提升电信运营商网络融合通信及整合互联网社交服务的能力。在LTE阶段全IP网络化趋势下, RCS将成为电信运营商提供IP多媒体业务应用的突破点, 逐渐推动国内电信运营商网络的语音业务及语音网络向分组网络的迁移。

5 Vo LTE商用阶段的RCS业务部署

LTE系统有两种制式:FDD-LTE和TDD-LTE, 但无论是LTE FDD还是TD-LTE, Vo LTE的核心网络都是IMS网络。RCS技术同样基于IMS网络, 两者可以实现无缝集成, 可以说Vo LTE的发展离不开RCS, 运营商在实现和部署Vo LTE的同时就需要考虑与RCS的集成。针对运营商的这一需求, 各大设备厂商纷纷推出自己的RCS端到端业务部署方案, 下面简要介绍RCS业务部署方案。

RCS业务部署方案如图1所示。该解决方案为完整的端到端解决方案, 支持GSMA RCSe1.2&RCS5.1标准, 提供IMS core, RCS AS, RCS O&M系统及RCS软、硬终端提供, 在支持RCS的基础上, 同时提供Vo LTE和Vo Wifi业务。

6 RCS运营模式

运营商推出一项新的业务, 通常需要经历技术和设备选型、网络改造和建设、终端定制、业务设计及营销推广五大环节。但RCS业务显然有其特殊性, RCS并非一项简单的移动互联网业务, 而是彻底颠覆电信运营商既有运营模式的一个技术标准。三大运营商中, 中国移动对RCS业务推广是最积极的, 但是从中国移动发布的《下一代融合通信白皮书》内容来看, 直到目前为止, 中国移动在RCS方面的部署仅限于技术路径和技术规范, 而并未到后续的商务和运营战略。总结影响RCS业务推广的问题如下:

一是收费问题。如果RCS业务收费, 即使其基于智能手机原生系统, 也不会有太大竞争力;如果免费, 那运营商是否能够承受RCS流失的通话、短信收入?

二是定价问题。RCS是一个颠覆性业务, 需要将原有的定价模型全部推翻重来。并且什么业务该收费, 什么业务该免费, 使用RCS业务和不使用RCS业务用户之间的互通如何收费, 不仅不同的运营商之间有不同的态度, 即便是一个运营商之间, 亦有对立意见。

三是既有电信规则的打破。若中国三大运营商实现RCS互通, 意味着既有电信规则的打破。例如, 一位中国电信用户打电话给一位中国移动用户, 按照现有规则, 双方之间的通话需要收取一定的费用, 若实现RCS互通, 这两位不同运营商的用户不仅有可能通话免费, 更可在通话的同时发起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内容分享, 或可轻松加进另一位用户进行多方通话。

RCS业务的推出, 肯定会对运营商现有业务造成冲击, 运营商应该在通过推出RCS业务黏住用户的基础上, 通过RCS业务平台的开放, 开放通信能力, 吸引合作伙伴, 将通信扩展到运营商不擅长的领域实现合作共赢。能力开放方式如下所述:

向上能力开放:提供基于融合通信平台API, SP/SI合作方组合封装为不同的业务, 利用自有渠道, 快速占有细分领域市场;

向下能力开放:提供统一的业务平台入口, 终端厂家, 快速推出多媒体通信产品。

基于RCS能力开放业务平台的视频监控方案如图2所示。

7 结束语

Vo LTE商用阶段, 运营商“管道化”危机更加严重, RCS将是电信运营商对抗OTT冲击的重要砝码, Vo LTE与RCS的无缝融合, 为客户提供全新的通信体验, 将成为运营商对抗OTT业务的新手段。在Vo LTE商用阶RCS段, 如何去“管道化”, 如何尽快推动产业化, 如何在新的形势下成功转型, 将是一个需要持续研究、不断实践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黄倩.GSMA RCS标准化进展研究.通信技术与标准, 2011 (8) .

[2]Vo LTE技术白皮书.中国移动, 2013 (6) .

上一篇:股份改革下一篇:遥感技术与数字国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