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养猪(精选10篇)
健康养猪 篇1
摘要:随着养猪业的快速发展, 环境问题、猪肉安全问题越来越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转变养猪、防病的观念, 实行健康养殖, 科学饲养管理, 构建生物安全体系, 养猪产业才能健康持续地发展。解决养猪业环保问题、提高猪肉质量、倡导绿色养殖模式, 是当前养猪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本刊记者针对如何健康养猪问题采访了沈阳正大畜牧有限公司、辽宁众友饲料有限公司、北京伟嘉集团东北事业部等相关企业的技术人员, 他们分别从环境、营养、保健等方面将现代养猪新理念作以诠释, 现将其整理如下, 以供广大养殖者借鉴参考。
沈阳正大畜牧有限公司经理助理刘丹环境是基础
给猪一个优质的生活环境。很多人都提倡福利养猪, 可东北目前还是以小规模饲养占据多数, 要实现福利养猪, 似乎有点难度, 因此, 在现有的基础上提供安全优质的圈舍环境是最佳的选择。
首先要加强猪场环境的建设。猪舍选址和合理布局是搞好养猪环境的关键。猪舍场址应建在远离住宅区、距离村屯500 m以上、交通便利、地势高燥、排水便利、水源充足、通风良好、无污染源的地方。采用全封闭式饲养猪舍, 四周墙体、房顶及地面采用保温隔热材料, 强调环境控制, 猪只在最适宜的环境中舒适地生活。地面采用火道供暖 (纵向供暖) , 可降低猪舍取暖成本, 使猪只休息的地面达到适宜温度。自动料桶供料, 可减轻劳动强度, 节约饲料, 使猪只发育均匀。戏水池 (猪厕所) 的建立, 有利于猪舍的清洁卫生, 也降低了猪舍有害气体浓度。封闭式的饲养管理及先进的消毒设施, 有效预防了外来病原的侵入。自动化的排污系统, 便于猪群的调教和清扫, 有利于环境保护, 减少污染。
其次是调控好猪舍小环境。养猪环境是指猪只生存的某一特定环境中影响其生长、发育的条件, 包括猪舍温度、湿度、空气的组成、空气的流动状态、光照、声音、灰尘、微生物等, 这些环境因素通常是相互关联、共同作用的, 其变化会影响猪的新陈代谢, 直接制约猪的健康状况和生产水平。加强猪舍小环境控制, 注重空气流通和环境温度控制是保障猪群健康的关键。良好的通风换气设施和适宜的降温系统, 可降低猪舍内有害气体浓度, 使舍内空气保持清洁, 猪舍内温度保持在适宜范围。对猪舍环境进行人工控制, 可发挥猪只最大生长潜力。
辽宁众友饲料有限公司技术研发经理付亮亮营养是保证
首先要注意猪生长阶段的合理划分及不同生长阶段的营养供给。我国目前养猪主要以散养和中小规模养猪场为主, 过多的阶段划分难以操作, 现在最合理的阶段划分为教槽阶段、断奶阶段、保育阶段、育成阶段和育肥阶段。教槽料和断奶料的配制要点是饲粮的可消化性及适口性, 提高仔猪免疫能力, 减少断奶应激。本阶段日粮主要以消化率高的动物性原料和乳制品为主, 植物性原料都要经过膨化、发酵或酶解等处理后使用。另外, 此阶段日粮中还要添加促进肠道健康的活菌、益生元、酵母细胞产物、肠道能量源 (谷氨酰胺) 等产品提高肠道健康的物质, 酶制剂和酸化剂产品来弥补仔猪胃肠道消化能力不足也是必不可少的。保育料的配制要点是使仔猪在保育阶段奠定良好的生长基础, 长好骨架, 促进消化系统健康, 提高免疫力。此阶段主要采用部分动物性原料和乳制品, 同时使用消化率较高的植物性原料, 酸化剂、益生素和消化酶。育成阶段日粮的配制是为仔猪提供优质的蛋白源, 使仔猪最大发挥肌肉沉积和骨骼生长。此阶段猪的消化功能已经健全, 主要选择常规的植物性原料, 按照理想蛋白模式配制日粮, 使猪在本阶段得到良好的蛋白质沉积, 为育肥打好基础。育肥阶段日粮的配制目的是最大发挥生长速度和合理的脂肪沉积, 提高屠宰性能, 提高肉质。因此, 本阶段要选择植物性原料为主, 合理使用合成氨基酸, 降低日粮蛋白质, 提高日粮抗氧化功能, 提高肉质。全程使用全价配合日粮, 减少自配饲料的使用, 可以很大程度提高生长速度, 缩短时间, 减少疾病发生率, 提高猪群健康, 降低环境污染。
其次是合理应用理想蛋白模式。理想蛋白模式是按照猪的营养需要, 为各阶段猪提供合理的氨基酸配比, 在原料限制性氨基酸不足的情况下合理使用合成氨基酸。目前, 能够在商业饲料中合理使用的合成氨基酸有L-赖氨酸 (赖氨酸硫酸盐和赖氨酸盐酸盐) 、DL-蛋氨酸 (粉状蛋氨酸和液体蛋氨酸) 、L-苏氨酸和L-色氨酸。应用理想氨基酸模式可以更大地发挥各阶段猪的生长性能, 降低日粮蛋白水平, 减少环境污染, 缓解蛋白原料短缺带来的成本压力, 较少猪代谢多余蛋白质所带来的营养负担。
再次是抗生素的应用及合理替代。抗生素的应用给畜牧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同时也造成了越来越严重的后果。耐药菌株的产生、猪病泛滥时的无药可治、药物残留给人类带来的潜在威胁都警示着抗生素时代的终结。酶制剂的使用能消除大量抗营养因子, 提高饲料消化率, 促进生长, 减少未消化营养物质到达后肠而引起的腹泻;益生菌和益生元类产品可以使肠道菌群得到平衡, 较少腹泻, 提高消化率, 促进生长;溶菌酶和抗菌肽类产品可从不同角度较少腹泻发生, 提高采食量, 促生长;酸化剂可以调节肠道pH, 减少细菌滋生, 提高酶促反应, 促进消化;纯天然植物提取物的应用也可以起到抗病促生长的作用。总之, 以上多种饲料添加剂的综合应用, 结合现代饲料先进的生产工艺, 可以完全摆脱抗生素的困扰。
最后是霉菌毒素的危害及处理。霉菌毒素污染已经成为影响现代养猪业的非常重要的问题。霉菌毒素能够造成动物免疫系统抑制、降低饲料适口性、降低生长速度、增加患病时的临床症状、扰乱对疾病的判断等一系列不良后果。如何减少霉菌污染, 降低霉菌毒素的危害已经成为现代饲料行业非常重要的课题。目前, 所能使用的主要方法有减少被霉菌污染原料的使用、改善饲料及原料的储存条件、使用防霉剂防止霉菌污染、在受到霉菌污染的饲料及原料中使用霉菌毒素吸附剂、缩短饲料储存时间、对饲料及原料进行生物学处理等措施进行预防和消除霉菌毒素的危害。
北京伟嘉集团东北事业部技术经理张霞飞保健是关键
在目前疾病肆掠、养殖风险日渐增大的情况下, 绿色保健、健康养猪成为最流行的话题。
首先要制定合理的疫苗注射程序。养猪过程中, 疾病越来越复杂, 疫苗注射几乎成了养猪人的家常便饭, 同时, 还有部分人选择把疫苗当作是一劳永逸的做法, 针对预防各种疾病, 凡是上市的疫苗, 一项不漏。且不说疫苗质量有无保证, 疫苗的保护率能达到多少也无所知;单说每次疫苗注射前, 抓猪对猪造成严重的应激, 将导致免疫力低下, 使猪更易染病, 从而导致饲料转化率无形的增加。因此, 针对自家猪场, 制定合理科学的免疫程序是养猪的关键点之一。
目前, 抗体检测技术已经趋于成熟, 建议有条件的猪场, 可定期对猪场群体进行抗体检测, 根据检测结果制定或调整免疫程序, 对一些呈阳性的重大疫病, 通过抗体检测、疫苗注射和药物预防等手段逐渐进行净化。而没有检测条件的猪场, 可根据本地区常见疫病以及季节性流行疫病的特征, 有针对性地进行疫苗预防, 在做好消毒的基础上, 严格控制外购猪对猪场的威胁。
其次是进行合理的药物预防。绿色保健、健康养猪提倡以增强免疫力为保健的主要目标, 坚决反对使用能导致免疫抑制的药物用于预防。目前, 各大药厂提供的保健方案大多以用药为主, 而且, 推荐经常使用药物来治疗各种疾病, 结果导致注射疫苗的猪比未注射疫苗的猪更易染病。深究其原因, 不难发现, 长期使用化学药物做预防保健, 最终将导致药源性的免疫失效, 注射疫苗根本不起作用。而且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的猪群, 一旦发生疫病, “易感”和“难治”则成了两大难题。因此, 重构非特异性主动免疫才是重中之重。
当前猪群健康状况差, 在任何可产生流行因素的病原攻击下, 都会导致大面积发病并造成惨重的经济损失, 主要原因是动物群体的主动免疫功能脆弱, 免疫应答机制不完善, 免疫麻痹现象普遍。容易导致免疫抑制的除了疫病, 还有药物的使用。凡是能导致免疫抑制的药物都应少用, 凡是能导致免疫抑制的疾病都应谨慎预防。能引起免疫抑制的疾病包括圆环病毒、繁殖障碍综合征、流感、猪瘟以及伪狂犬等。对此类疾病, 除了预防之外, 最好定期做抗体检测, 制定净化措施。易导致免疫抑制的药物已经被证实的有磺胺类药物和肾上腺激素类, 如地塞米松等。很多情况下超剂量疫苗接种也无法收到预期效果, 主要是由于动物机体已经存在免疫抑制。此时, 除了重构动物非特异性免疫, 还要求猪场建设一些重构动物非特异性主动免疫所需的基本条件, 如清洁的空气和饮水、平衡的饲料营养等。
绿色保健、健康养猪需要养殖者重新学习, 并考虑养猪行为及免疫程序是否合理、药物预防使用能否导致免疫抑制、养猪行为是否在摧毁猪群自身免疫能力等, 我们亟需改变保健观念, 坚决提倡以提升猪群自身免疫能力为主要目的, 绿色保健才能健康养殖。
健康养猪 篇2
养猪成本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猪场对疾病的管理能力。在养猪过程中〃无论是小型饲养或现代化大型饲养模式〃控制各种疾病始终都是最具挑战性的任务。本文以作者在澳大利亚从事猪病健康状况与养猪成本的关系〃供中国同行参考。生殖疾病对养猪成本的影响
繁殖是猪场管理中最关键的环节之一〃繁殖效率主要取决于受精率、同窝仔猪数和空怀天数。而这些生产措施都受母猪管理、营养、遗传、疾病、公猪生育力、精子质量、环境和管理因素的影响。生产问题如饲养策略、应激、季节问题、生育结构和卫生也会影响母猪繁殖性能。在澳大利亚、欧洲和美国〃大多数猪场的繁殖受精率介于70%——90%之间〃每窝仔数为ll个至13个〃其存活率在92%以上。母猪管理方案如子宫预处理、公猪采精和授精前后的处理、确保母猪的适当体型(体重和背脂肪)及怀孕妊娠〃哺乳各方面的营养方案都会对母猪的繁育能力有显著的影响。
影响繁殖效率的重点原因是与生殖有关的各种疾病。为了确定造成繁殖效率低下的原因〃猪场管理者须熟悉和了解影响繁殖性能的各种疾病。常见的疾病有钩端螺旋体、细小病毒、伪狂犬病毒和PRRS。治疗繁殖疾病〃不仅要鉴定和处理病原〃还要查出造成感染的可能途径。治疗方案包括使用金霉素(泌乳期用量为600ppm〃妊娠期用量为1200ppm)〃或在产后肌肉注射前列腺素F2a以阻止残留胎膜引起的感染〃以及使用各种相应的疫苗。
由于猪的繁殖能力的提高〃每窝产仔数会增加〃所需母猪数减少和母猪饲养的固定成本减少。但是〃由于每窝产仔猪数增加〃可能造成空间不够和由此引起的生长速度减慢〃需要额外的劳动力及出栏重可能会下降(通常会降低利润)。呼吸系统疾病对养猪成本的影响
呼吸系统疾病会降低生产和产肉量10%—15%〃影响程度依养猪生产系统、病原和给药方案的不同而异。引起呼吸系统疾病的病原包括支原体、胸膜肺炎放线菌和PRRS病毒。
它们会引起肺叶破裂融合、胸膜炎和脓肿。生产管理方式(如全进全出)、早期隔离断奶、通风状况和存栏密度等都会影响疾病在不同猪群间或同群猪内传播。注射疫苗可防止或延迟呼吸系统疾病的出现〃接种支原体疫苗和胸膜炎放线菌疫苗对提高猪群的整体表现效果明显。在一个接种支原体疫苗的试验中〃接种疫苗的猪比未接种的猪改善生产效率可达31.1%。
所生产的猪肉更能满足市场需要。抗生素如四环素和泰乐茵素通常用于治疗出现临床症状的猪〃通过注射或饲料或水喂给动物。试验曾用金霉素(15mg/kg体重)混于饲料中喂给猪以控制支原体病〃结果220周出栏时〃经过治疗的猪(105g)比未经治疗的猪(82g)重23kg〃即使算上所花的药费〃生产者仍或获得1:8.5的投入产出比。消化道疾病对养猪成本的影响
消化道疾病可发生在任何年龄的带有病原菌的猪身上〃这类疾病能影响不同年龄的猪群。刚断奶的仔猪会受不同血清型的大肠杆菌感染。10天—14天的小猪出会感染球虫病。
进入生长阶段的中猪可能会受劳森氏菌、多毛短螺旋菌等病原菌染而发生痢疾。饲料中的营养成分对预防这些疾病起了很重要的作用。能量水平、原生物和饲料酸性会影响断奶仔猪的腹泻病〃饲料中含有适量的纤维素也可降低痢疾的发生。饲料颗粒大小会影响肠道溃疡的发生率。
口服或注射疫苗可防止多种消化道疾病。抗生素如金霉素、新霉素、阿莫西林、泰乐菌素、杆菌肚和安普霉素可控制这些疾病〃许多试验表明〃金霉素以20mg/kg体重的比例添加 入饲料时对控制猪回肠炎十分有效。
遗传因素也会影响胃肠道疾病的发生〃如研究人员已经从一种可以抵抗大肠杆菌痢疾的猪基因库中分离出抗大肠杆菌痢疾的基因〃这一发现有利于通过遗传方式控制胃肠道疾病的发生。环境温度变化对养猪成本的影响
猪只的健康状况除了外部环境之外〃其内部因素——自身的免疫能力也是至关重要的〃猪只的免疫能力与营养的关系十分密切。下图表明代谢能在维持基础代谢〃抵抗疾病和生长发育方面的作用。维持代谢是指动物保持基础体温和为抵抗疾病而启动免疫功能所消耗的能量。在维持代谢过程中〃动物的生物量不能增加〃而多数情况下会减少〃生长代谢则是对动物因增加生物量(如产奶、肌肉增长、骨髂发育等)而消耗能量和其它营养成分。
动物在当环境温度发生很大改变和因病原菌的侵入而需要启动免疫系统时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和营养。也就是说〃为了使能量和营养主要用于生长代谢〃从而为养猪者创造更多的利润〃应该尽量减少维持代谢所需的能量和营养。从管理猪场的角度来看〃确保猪舍平衡及适当的环境温度〃可以使猪只的健康状况良好〃从而降低猪场的管理费用。即在猪场管理过程中〃通过保持猪群健康状况〃可以有效地减少养猪成本〃从而创造更多的利润。
“养猪王国”丹麦的养猪之路 篇3
在丹麦,养猪业向来以专业化和高效率著称,劳动生产率居世界前列。在丹麦,饲养1万头猪平均仅需3个劳动力。丹麦2009年猪肉产量约160万吨,其中90%用于出口(欧盟和日本、美国、中国等),是全世界最大的猪肉出口国。
重视猪种改良
丹麦之所以能在养猪业上有如此显著的成就,其中最离不开的就是丹麦的猪种改良。据悉,丹麦国家生产委员会组织为此特地实行了一套丹麦种猪育种计划(以下简称丹育),其目的是改良丹麦的种猪品种。为了完成这项工程,丹育将国内60个种猪群联合起来进行选育,以丹育兰德瑞斯、约克夏、汉普夏和杜洛克等4个纯种系统为基础,按照品种的突出特点,用不同品种的公母猪进行仔猪的杂交繁育,育肥后供给屠宰场。
在种猪育种过程中,90%-95%的母猪采用人工授精技术,这样使不同的种猪群之间建立了遗传联系,种公猪的精液最多只能与5%的母猪进行交配,以防止近亲交配,保证品种的优化。
丹麦正是依靠着现代生物技术,不仅提高种猪性能,同时还很重视提高母猪的产仔率水平。
为猪建“家谱”
在丹麦,养猪和屠宰联合会是一个合作社性质的农民自助组织,所有的养猪农场、屠宰场及所属企业都是该联合会的成员,合作社的发展就是每个社员自身经济利益的体现。同时,丹麦的猪肉生产行业也都实行了一系列肉制品加工的质量保证措施,达到世界上最高的卫生标准。如为出栏猪建立了完整可靠的可追溯系统,即“家谱”。在这个系统里,企业食品生产所使用的原料都有原始来源记录、使用记录和流向记录,制成品的储藏、运输、销售环节也有记录,一旦发现问题,可以通过计算机追根溯源,及时找到出现问题的环节。
在丹麦,法律对农场的土地面积和可拥有家畜的数量进行限制,农场在达到一定规模时,相关部门和机构就要对其环境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决定其是否能继续扩大养殖规模。
吃抗生素的猪要收税
养猪必然离不开饲料,使用抗生素促生长更是困扰许多国家的一个难题,丹麦也曾经深受其害,但如今丹麦是世界上禁止动物使用抗生素饲料(添加剂)做得最好的国家。
丹麦禁止使用抗生素还源于1995年春天的一个夜晚,丹麦一家电视台播放了《一只药猪》的一档节目,曝光“猪是如何泡在抗生素的药罐中”长大的。这档电视节目顿时震撼整个丹麦。1995年至1998年期间,丹麦政府先后宣布禁止使用添加了某些类型抗生素的饲料,同时,丹麦政府还开始针对使用抗生素的猪肉收税(每头猪两美元)。于是,一些农场主开始在饲料方面寻找到抗生素饲料的替代品,如在饲料中用益生菌和氧化锌,这能促进饲料转化,防止猪出现腹泻。同时,猪每天的进食量开始由计算机控制,根据不同的生长期定时、定量喂养。首都哥本哈根附近一家养猪场的主人蒙克表示:“现在照顾猪成了一件很有意思和挑战的事。每天都要检查猪是否生病。每年冬天给猪舍通暖气的时间,要从以往的21天增加到28天。”
国外健康养猪小窍门 篇4
使母猪多产仔饲喂法德国畜牧专家研究的方法是:从仔猪断奶的第三天起, 给母猪喂食时添加200 mg维生素E和400 g胡萝卜, 到母猪发情时, 将这2种添加剂的数量减少50%, 喂至怀孕后21 d为止。采用这种方法, 可使母猪产仔数增加21.9%, 而且母猪、仔猪体质强壮, 仔猪成活率高。
喂小苏打增重美国康奈尔大学家畜学博士斯蒂克发现, 将小苏打加到缺乏赖氨酸的猪饲料内, 可以弥补赖氨酸的不足, 并有利于粗纤维的消化吸收, 使猪长肉多, 增重快。
给猪“搬家”育肥美国密苏里州大学试验表明, 给育肥猪换圈, 可使猪增加食欲, 多上膘, 生长加快。但换圈不宜过勤, 以每月1次为宜。圈的大小、形式要基本相同。每组猪群不要任意调换或掺入新猪, 否则猪群会感到不安, 甚至相互咬头。
养猪户养猪心得与经验总结 篇5
我是一名小散,养了20多年猪,期间赚过也赔过,最贱时卖过2元一斤。我想跟大家说说我的心得。如果你想长远养猪,应该注意几点:
一是圈舍要冬暖夏凉,结实耐用,千万别图省钱瞎糊弄。二是要有好的品种,品种好不但猪长得快而且能卖好价钱。
三是管理,圈舍要保持清洁,防疫到位。自繁自养户都知道最难养的的是母猪,耗费精力大,至于咋能养好母猪大家各有各的方法、条件。反正我这平均每头只能保住8-9猪崽。最后想说猪价不可控,养好猪才是硬道理,不管涨与落,毕竟是挣钱的时候多。小散相对大规模猪场是有劣势,但优势更多。望猪友们坚定信心,大发猪财。
健康养猪如何做好保健预防 篇6
饲料饮水添加保健预防药物要与治疗药物区别开来, 如呼吸道病保健预防饲料添加了支原净, 临床治疗时用氟本尼考。保健预防用药尽可能地选用无毒、无药残、无公害、无污染的绿色环保产品, 应严格按2004年11月1日实施的《兽药管理条例》, 购买、使用有“兽用”标识的药品, 不使用禁用的药品和其它化合物。
目前猪场常用的保健药物有:
概念养猪——健康养殖的实践误区 篇7
把握种质, 应用科技手段, 完善管理, 是掌控健康养殖的源头。从笔者科技服务与调研结果来看, 一些规模猪场所推崇的“健康”重心, 即疫病, 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健康养殖, 而只是养殖健康。现结合一些具体的养殖实例, 针对性地分析“健康养殖”理念的关键所在。健康养殖其实是一个庞大的系统, 必须完善各关键环节才能真正步入科学的健康养殖轨道。
1 健康养殖实践误区实例
1.1 猪群混杂
猪场1:种猪群组成混杂, 母猪群410头, 其中长白猪259头, 大白猪130头, 杜洛克6头, 杜长大15头, 且有143头母猪耳号重复;公猪21头, 其中杜洛克14头, 长白猪6头, 大白猪1头。猪群品种结构混杂, 母猪胎次比例失衡, 猪场经营混乱, 长年亏损, 疾病不断。其生产理念秉持“自繁自养”, 既做纯繁, 也做二元、三元杂交, 甚至还在“杜长大”商品群选留三元母猪留种。
这样做既违背多点生产和基本遗传规律, 也没有明确的产品观念, 生产主次不明。复杂的猪群来源与结构, 增加了养殖生产、管理难度, 生产安排无法做到明确性、针对性;且猪群管理档案缺失, 完全不能掌握母猪群个体生产性能水平, “空转”比较严重。如此混乱状况, 源于误读“自繁自养”理念。
1.2 导入疾病
猪场2:出售150头50 kg规格“长大”种猪, 当种猪全部出场上载外来运输车辆时, 由于销售价格协商出现异议, 交易终止, 种猪又全部重新下车返场, 一周内暴发传染病, 波及全场60%肥育猪群, 造成严重经济损失。
一般猪场引种检疫不严会引入疾病, 但类似此例引入疾病可能属于特例。猪场在管理本场人员出入消毒上表面很严格, 在遇见更严重的潜在危险时, 往往忽视。不能把握“隔离”理念的内涵, 对“隔离什么”和“怎样隔离”认识模糊, 重点缺失;隔离与形式无关, 核心在于把外来疫病所有可能的传入途径真正阻断。
1.3 接种隐疾
猪场3:2011年6月下旬, 大白后备猪约70 kg, 按蓝耳病、猪瘟、乙型脑炎、细小病毒病的免疫程序进行配种前常规预防免疫, 免疫间隔为7 d, 进行2轮注射。接种后公猪睾丸单侧或双侧肿大, 阴囊发热、发亮, 有痛感, 低烧, 采食正常, 持续用泰乐菌素、头孢等抗生素治疗直至8月底, 肿大症状才基本消除。14头公猪中睾丸高度萎缩淘汰2头, 睾丸一大一小不对称的5头, 其余7头未见明显缩小。抗体检测不能明确原因。另选择健康青年公猪4头注射同品牌乙型脑炎弱毒苗, 30 d内均表现有睾丸红肿症状, 而未注射疫苗的公猪无发病表征。
初步判定发病源为乙型脑炎弱毒苗选择不当, 可能为活疫苗毒力返强所致, 或猪群存在野毒隐性感染。疫苗免疫除了应注意购进、保存和使用环节, 更要从根本上做好严谨选择与检测。当不能确定免疫环境时, 活疫苗免疫前最好在隔离区小范围注射试验, 确定安全后再普免。
1.4 诱发病变
猪场4:约60日龄商品猪, 2011年8月下旬注射蓝耳病弱毒苗, 9月初群体表现出蓝耳病症状, 并陆续出现死亡, 其他不同生长阶段猪也传染发病。至10月初病情才得到基本控制, 造成较大损失。
与猪场3情形类似, 一直以来, 猪场免疫选择都徘徊在“免疫还是不免疫”初级层面, 而没有上升到“免疫什么和怎么免疫”。更大的误解在于“接种疫苗”与“获得免疫保护”的关系, 意识中存在“免疫等于保护”的错误认识。其实, 当不清楚猪群是否需要免疫的时候, 不盲目免疫可能更安全。再者“免疫”也不等于“净化”, 疫病净化还需从种源开始。
1.5 管理粗放
猪场5:华中地区, 2011年9月上旬限位栏母猪2周内流产13窝, 采集流产母猪血样送检, 常规ELISA抗体检测, 除猪瘟、乙型脑炎合格率分别为84.62% (11/13) 、69.27% (9/13) 外, 其他如伪狂犬病、细小病毒病的抗体免疫合格率均为100%。现场调查发现, 饲养管理沿袭夏季冲洗制度, 而此时由于气候变化, 昼夜温差达10℃以上, 下午冲栏后地面湿冷, 不能如夏季一样快速干燥, 夜晚孕猪卧于湿地, 小地窗又未封闭, 冷风入侵, 寒气较重;而关闭大窗后, 室内氨浓度上升, 综合导致流产。
管理不够严谨, 粗放的饲养操作, 对猪只的伤害影响有时比疾病的危害更大。在没有厘清、消除根本原因的情况下, 进行盲目的药物防治, 又会增加不必要的浪费, 还可能加重对猪的危害。健康养殖生产过程必须贯彻“动物福利”理念。
1.6 操作疏漏
猪场6:在2011年7月18日至8月31日, 限位栏母猪返情率26.14%, 并且绝大多数为第一情期返情。现场调查发现, 配种员采用未经纯化或高温灭菌消毒的桶装纯净水稀释精子, 35℃高温环境下原精镜检时间过长, 复配精子也未经镜检, 隔夜冷贮后精子基本失去活力。经调整完善操作细节, 缩短精子热应激时间, 稀释水高温高压灭菌, 稀释过程严格操作, 冷贮精子复检, 冷贮精子活力延长至3 d, 高返情率得到有效控制。
操作过程关键点的规范把握, 对健康养殖是最好的保证, 否则贻误生产时机的同时还可能造成人力、物力与财力的损失, 还可能给猪只增加感染机会。养殖过程“关键点”的掌控也是养殖理念的要点, 细节和关键点都决定着全过程的成败。
2 健康养殖关键
健康养殖必须突破疾病防治的狭隘范畴, 应包涵养殖的全过程, 如品种、营养、净化、环境、管理等一系列软、硬件协调组合, 才能为养殖生产营造健康、稳定、和谐、高效的氛围, 并延伸到动物产品的卫生、安全与健康。
首先是品种。健康、优良的品种是基础, 也是生产效率的保证, 要严格控制引种与选种, 引种场需具备专业育种技术力量。从养殖产品的一致性与确定的目标市场, 以及整齐、稳定的免疫保护效果考虑, 单一的品种结构与单纯的品种来源更符合健康养殖要求, 更可能适应高效生产管理的标准化。另外, 在一味崇尚推广瘦肉猪的同时, 还需注重我国地方猪品种资源多样性的保护与开发。
其次是营养。全价优质的饲料营养是猪群生存生长的保障, 劣质、霉变饲料则会诱导一些条件致病病原如圆环病毒的发作。合理饲喂也是重要的一环, 必须定时、定位、定量。借鉴中医“一顿吃伤, 十顿喝汤”的理念, 不加限制的“自由采食”对猪只也是有害的, 应根据猪群具体的体况、应激与气候变化等适时调整, 尤其保育期与肥育前期, 不必过度追求生长速度, 适当定量饲喂, 对猪群整齐度与健康是有益的。而种猪从小到大的饲养更应该精细化, 保证营养供给, 做好饲料转换过渡, 适当控制饲喂量, 调节生长发育进度, 兼顾繁殖性能。
第三是管理。生产管理没有千篇一律的定式, 既是相对稳定规范的, 也是动态的。生产工艺、模式的选择需因地制宜, 与人力、环境资源相匹配。生产链条中的各环节也要因猪群阶段、季节气候、饲养人员的变动而作相应的调整, 不能因循固守。管理不善是健康养殖的最大制约因素, 从猪群、猪舍、设备、饲养到人员的管理, 任何的疏漏都会形成大的硬伤。如猪群管理混乱, 母猪生产效率就会大幅度下降;猪舍安排不合理, 生产节律就会被打乱;设备运转不正常, 猪只受寒暑侵袭, 采食节奏受影响, 健康就会受到威胁;饲养不规范, 猪群生长就会受制约。良好的管理, 才能既提高猪群的免疫力, 又保障生产效益的实现。
第四是净化。疾病的复杂性源于引进、饲养和管理的无序, 仅靠药物、疫苗是不可能完全消除的。预防不是主要目的, 净化才是主要的。最好的预防在于隔断传入途径, 消除隐患;免疫预防原则应针对本地域和本场已证实发生、存在的疫情进行, 重大疫病必须证明确实已受到严重威胁才进行接种。不必盲目崇信免疫程序, 即使安排免疫全部猪疫苗, 造成免疫失败或猪受到重大应激, 仍将得不偿失。按照Charle Nichol定律所揭示的, 群体内动物免疫达到70%以上时, 传染病就不能流行, 群体的免疫种类与数量是可以选择的, 这样也可降低成本与规避风险。从净化角度出发, 疫苗的选择应用应该是递减, 而不应是越用越多。
第五是环境。猪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消除对场内外环境的污染威胁;病死猪无害化处理的彻底程度越高, 才能越有效地做好疫病防控。良好的养殖内环境决定猪只生存的舒适性, 承载的是猪群生产性能与健康安全水平;外环境则关乎疾病净化成败与可持续发展。另外, 不能忽视甚至无视动物福利, 只有环境对猪有益才能最终和谐发展, 实现健康养殖。
第六是产品。养殖最终目的是获得卫生、安全、健康的猪产品, 这必须靠健康养殖“养”获得, 而不能靠检验检疫手段“检”获得。这就需要养殖过程可控、可追溯, 规范使用畜禽卫生产品, 尤其是抗生素, 应无违禁、超量、超时的滥用。
可持续发展与健康养猪 篇8
1.1 违禁饲料添加剂屡禁不止
很多养猪场片面的追求利润、为了降低成本, 违规使用抗生素、防腐剂和激素, 其结果不仅仅是猪的排泄物中矿物含量超标从而影响到土壤的生态状况;还会造成猪肉中存留大量有害残留物直接威胁到食用者的人体健康安全, 这也是近些年食品安全事故频繁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1.2 抗生素的不科学使用
抗生素作用与养殖行业本来是无可厚非, 问题就在于超出范围的使用就会造成一系列的恶劣影响。首先, 我国对于限制抗生素使用的法律法规相对缺乏, 因而在饲料中胡乱添加抗生素的现象比较普遍。具体可表现为:绝大多数饲料厂对兽药、饲料无法科学的检验其优劣, 只有盲目添加;其次, 饲料厂不能按照药厂的规定, 准确的著名药物名称、用量和不良反应等, 这就容易造成养殖户容易重复、大量使用。
1.3 不科学的养殖, 对环境危害大
据有关数据表明, 一个存栏万头左右的养猪场, 日排水、排污量超过100万t, 相当于一个7~9万人的城镇生活废弃物排放量, 由于我国的基础设施相对比较落后, 对于环境的影响也就被进一步放大了。部分猪场甚至将没有经过任何处理过折含有大量有害微生物和超高含量的氮、磷直接排入河流;造成了严重的水污染、大气污染和土地资源破坏。
1.4 疫情传播
饲养管理的不科学, 势必会造成猪场内疫病横行, 据联合国提供的数据表明, 猪能直接引起人畜患病的数量多达25种, 这不仅严重影响到猪场的健康发展, 对人类来说也是一个极大的安全隐患。
2 可持续发展是健康养殖的必然选择
2.1 开发新型无公害饲料添加剂
完全的取缔饲料添加剂在养殖业中的应用, 显然不符合现实。但是我们可以通过现有的科学技术推进无公害饲料添加剂的使用, 例如微生态制剂和生活活性肽就已经被证明能够很好的替代抗生素、高铜等生长促进剂;不仅提高饲料利用率同时也减少了饲料中无机磷酸盐的添加, 降低粪尿中的磷排泄量。不仅有利于畜群健康对环境的保护也是有一定的意义。
2.2 加强营养配置
养猪总成本中超过一半的比例被饲料成本占据, 因此就可持续发展来说, 在保证生长的前提下, 提高饲料转化率是提高养猪效益的有效方法。在全价日粮的使用时, 就应该使用更加科学的饲料配方。例如:合理运用蛋白质、提高氮利用率。有研究表明, 合理添加氨基酸后, 日粮中的出蛋白质含量大约降低了5%, 氮排泄量降低了53%, 这样不仅节省了蛋白质资源, 也相对减轻了养殖业对环境的破坏。
2.3 搞好猪场环境建设
首先, 针对猪舍的选择可以参考化工企业的选择;远离居民住宅区、尽量避免在河流上游、以及上风向处作为猪场地址。其次, 在实际生产中, 也要做到干清粪, 少冲栏, 勤打扫将废弃物的排放量降到最低, 污水处理则应该根据当地实际情况, 本着将污染降到最低的理念, 经过“过滤—沉淀—曝氧”的步骤科学解决。最后, 养猪场地址的选择可以有目的的与其他相关产业进行结合, 比如结合养殖、种植业以达到资源的综合利用。
2.4 加强疫情监控
无论是健康养殖或是可持续发展, 环境、卫生、健康自然是缺一不可, 但是猪场自身的发展也是重中之重, 这一点也并不与其他相背离。对于养殖业来说防疫工作的好坏, 对企业的生存、发展有决定性影响;因此, 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严格执行防疫和消毒措施, 抗体水平定期检测以及疫病发生时的及时诊断这些都是安全生产的保障, 只有充分做到了这些可持续发展才不会是一句空话。
2.5 提高养殖户对饲料的认识
要提高猪肉质量, 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充分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生活理念, 饲料的安全是关键。结合我国客观情况来看, 我认为应该充分吸收我国多年来的养猪技术, 充分利用饲料资源, 并且吸收融合西方先进的养殖理论。例如:传统的用米糠养猪是具有科学性的, 因为米糠油的脂肪配比非常接近饮食标准。但4%的预混料科学依据就稍显不足, 归根到底一句话, 猪生长所需要的不是豆粕而是氨基酸, 而氨基酸的摄取并不一定非要来自豆粕。而现在多数饲料中的麸皮存在重大隐患, 营养价值下降暂且不论, 其携带的病原给猪的安全带来隐患才是其中的关键。
2.6 借鉴国外的健康养猪模式
就目前全球范围内, 养猪模式比较发达、健康的我认为有2种:
第一种:瑞典模式。瑞典的绿色养猪业可以说为全球的养殖业都树立了榜样、指明了道路;得到了欧盟乃至全球的肯定。其严格禁止在动物饲料中使用任何抗生素和促生长剂的做法将健康养猪的理念提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其在养猪过程中更加注重安全和环境的做法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不谋而合。
第二种:SEW多点生产模式。这个观点最早是由美国人率先提出、尝试;其具体操作内容为:母猪在分娩前进行免疫注射, 待到初生乳猪吃到初乳后, 再按照常规免疫程序进行预防注射, 根据本猪群的健康状态, 客观决定断奶日期, 然后再将猪进行保育饲养。
3 结语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养殖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 结合目前发展形势来看, 养殖业走健康可持续发展道路是大势所趋, 对养殖中的不合理部分进行有效的调整很有必要。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以及人们的生活理念的不断提高, 我国作为全世界最大的猪肉消费国, 我们的肉猪养殖业正面临全新的挑战;本文将结合当前形势对养猪业进行深入探讨, 对养猪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健康养猪,探讨,建议
参考文献
[1]李连任.可持续发展与健康养猪[J].兽药与饲料添加剂, 2011, (6) :36-37.
[2]荆继忠.健康养猪是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J].中国猪业, 2010, (6) :11-12.
[3]袁月明, 李喜武, 陈丽梅, 等.健康养猪模式及设施设备研究进展[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2013, (6) :631-637, 645.
发展健康养猪提高畜产品质量 篇9
关键词:养猪,健康,畜产品,质量安全,对策措施
改革开放以来, 在党和政府一系列加速农牧业发展政策的推动下, 我国集约化养猪生产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目前, 我国生猪存栏数稳居世界第一, 猪肉总产量跃居世界首位, 但是与世界养猪生产先进国家相比, 平均出栏率还远远低于畜牧业发达国家。因此, 只有大力发展健康养殖, 提高猪肉质量, 倡导绿色养殖模式, 才能确保养猪业高效持续发展。
1 健康养殖的概念
健康养殖, 是指在整个养殖过程中, 用健康的指导思想和观念贯穿于动物养殖的全过程, 具体涵盖科学的畜禽场舍设计, 全面平衡的饲料营养, 严格的生物安全制度, 合理的免疫程序, 规范的使用添加剂, 严格执行休药期规定等;全面满足动物体内多种氨基酸的需求来调节营养平衡, 以提高动物自身免疫力和抗病力, 避免一些违禁药品的使用和添加, 减少畜、禽、水产肉食品金属元素、激素和药物残留, 减少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和环境污染, 为人类的健康食品提供保障。健康养殖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养殖过程中动物本身的健康;二是动物产品对于人的健康有利而无害。张国红[1]认为:健康养殖以保护动物健康、有利于人类健康、生产安全营养的畜禽产品为目的, 最终以无公害畜牧业的生产为结果, 健康养殖生产的产品首先必须被社会接受, 是质量安全可靠, 无公害的畜产品;其次, 健康养殖是具有较高经济效益的生产模式;再次, 健康养殖对于资源的开发利用应该是良性的, 其生产模式应该是可持续的, 其对于环境的影响是有限的, 体现了现代畜牧业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高度统一。石文雷[2]认为:健康养殖是指根据养殖对象的生物学特性, 运用生态学、营养学原理来指导生产, 为养殖对象营造一个良好的、有利于快速生长的生态环境, 提供充足的全价营养饲料, 使其在生长发育期间, 最大限度地减少疾病发生, 个体健康, 使养成的畜禽产品营养丰富, 安全、卫生, 并对养殖环境无污染, 实现养殖生态体系平衡, 人与自然和谐。
2 实施健康养猪的重要性
2.1 国内形势发展需要健康养殖
随着我国养猪业的快速发展, 猪病的发生率不断上升, 对环境的污染日益严重, 猪肉产品的质量也在不同程度上存在一些问题, 严重影响了养猪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的身体健康, 当前我国养猪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方面:
2.1.1 环境污染严重
2.1.1. 1 空气污染
主要来自粪便中产生的有害气体、粉尘和微生物等, 如年出栏5000头的猪场每天通过粪便向空气排放的氨气达6.7kg以上, 饲料粉尘近20kg;猪粪尿中含有大量降解的或未降解的有机物, 其中主要为碳水化合物, 排出体外后会迅速腐败发酵, 分解产生的恶臭 (含氨气、硫化氢、甲硫醇、硫化甲基、苯乙烯、乙醛和粪臭素等成分) 在空气中散发, 造成对大气环境的污染, 严重影响空气质量, 对猪场及周围人们的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如一个年出栏10000头的猪场每小时可向大气排放约l.5亿个菌体, 距猪场80m远的空气中所含的细菌数量也足以引起动物致病。在一定条件下, 氨中的氮可被氧化为二氧化氮, 溶于水变成硝酸, 使环境pH值下降, 猪舍内的微生物通过空气气流弥散, 与水、尘埃相结合悬浮在空气中, 形成微生物气溶胶, 这些带有病原微生物的气溶胶可随风飘到很远的地方, 严重危害人的健康。
2.1.1. 2 水、土壤的污染
据测算一个存栏万头的商品猪场, 日排粪尿、污水量达100多吨, 其粪尿污水不经处理, 含有大量病原微生物和超高含量的氮、磷等直接排入河流, 将严重污染水源, 进入土壤也造成大量矿物质和营养素的大量富集, 破坏土壤植被生存。
2.1.1. 3 生物污染
患病或隐性带菌的猪会排出大量的致病菌和寄生虫卵, 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蛔虫卵、毛首线虫卵等。实验室数据表明, 养猪场所排放的每毫升污染中平均含有33万个大肠杆菌和66万个肠球菌;沉淀池内每升水中蛔虫卵和毛首线虫卵分别高达193.3个和106个, 如不适当处理, 不仅会造成大量蚊虫孳生, 而且还会成为传染源, 造成疫病传播, 影响人类和畜禽健康。
2.1.2 抗生素和违禁饲料添加剂的滥用
在养猪生产中, 有些从业者为了片面追求利润, 从促生长、控制疾病和提高瘦肉率等目的出发, 超量或违禁使用矿物质、抗生素、防腐剂和类激素等, 虽然对猪的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但是饲料配比不合理, 营养不均衡, 可导致猪的生产性能下降, 特别是高铜和高锌元素能在动物的肺脏中大量沉积, 造成猪肉中有害物质残留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同时这些元素可随粪便排放到土壤环境中, 作物有富积这些元素的作用, 当作物中含有这些金属元素的浓度超过一定标准时, 不但会抑制作物的生长, 而且最终危害人类的健康。有的养殖场为使肉猪体型丰满, 而违禁使用“瘦肉精”, 导致大量人员中毒的情况时有发生, 这就给动物性食品安全带来了隐患, 致使近几年我国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和卫生问题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
2.1.3 猪肉的质量和安全问题制约消费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我国猪肉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问题已成为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近年来, 由于畜产品中药物残留超标以及畜禽疫情等问题, 造成我国出口欧美的畜产品屡屡受阻, 使畜牧业出口创汇效益大幅度下降, 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问题成为影响出口的主要障碍。当今的消费者要求高安全、无污染、无残留的健康食品, 发达国家“绿色技术壁垒”也要求我国猪肉产品如果要进入国际市场, 必须是优质、安全、无污染、无公害的畜产品。因此, 我们在追求数量增长、集约化程度提高和经济利润的同时, 绝不能忽视畜产品质量和生态效益的问题, 要实现养猪业的安全、优质、高效、无公害健康生产。
2.2 国际发展趋势呼唤健康养殖
发展健康养殖、杜绝餐桌污染是全人类的共同目标, 制订和实施以食品安全为核心的质量保证体系已经成为各国政府、企业界和学术界关注的焦点。随着经济全球化, 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环境保护、食品安全和动物福利, 同时, WTO各成员国纷纷制订了针对动物产品贸易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实施绿色贸易壁垒, 如何保持动物产品安全、优质、高效地生产已不仅仅是养殖业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还关系到国际关系中的贸易、政治乃至国家安全等问题。在此背景下, 世界各国争相开展健康养殖技术研究, 以争取在未来国际竞争中的主导地位[3]。
3 实现健康养猪的对策与措施
3.1 树立健康养殖意识
近年来, 我国养猪生产发展很快, 但由于有的养猪管理者安全生产意识淡薄, 不合格饲料、禁用动物药品等仍在养猪生产中使用, 严重制约了我国养猪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因此, 必须加大宣传工作力度, 树立健康养殖意识;建立无公害畜产品生产示范区, 全面推动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加快制订无公害畜产品运输、加工、销售等方面的行业标准, 推行无公害、绿色营销, 真正实现畜产品从“产地到餐桌”的无害;严格执法, 全面建立和推进准入制度化, 让人们吃上优质、安全、无污染、无公害的畜产品, 确保人类生命健康, 促进养猪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3.2 加强环境建设, 合理处理排泄物
猪场的环境必须按照无公害产地环境标准要求, 即符合NY/T388《畜禽场环境质量标准》和GB/T18407、32001《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畜禽产地环境要求》等。只有产地环境的水、大气、土壤、建筑物、设备等符合无公害生产要求, 才能从源头上保证生猪健康生长需要, 减少环境对生猪生长发育及猪肉产品的质量产生影响。
猪舍的选址和合理布局是搞好养猪环境的关键。新建饲养场, 应选择周围无污染, 地势高燥、背风向阳, 排水方便, 通风良好, 交通便利, 远离村镇和居民点及公路干线 (至少1km外) 。尽量选用荒山、坡地建设, 周围5km内无大中型化工厂、矿厂, 距其它畜牧养殖场、垃圾处理场、污水处理池等至少3km以上[4]。不宜在低洼、潮湿之处建场, 必须保证不对饮用水产生污染, 水电供应可靠, 水源充足, 水质良好, 能满足饲养场内人畜生活、生产及消防用水等需要。特别应建造与饲养规模相配套的粪尿处理措施。场区布局要合理, 完全符合猪群防疫要求, 严格区分生产区、生活区、办公区、废弃物 (污水、粪便、病死畜等) 处理区, 猪舍间隔要合理, 有一定的坡度和足够的荒地用于污水处理, 这样既不占用耕地, 又利于污水治理和生态利用。
3.3 重视源头控制
引种前需要对引种地、品种特性进行具体、细致的了解, 对地域性疾病预先有准备措施, 同时引进严谨的疾病防治方案。应选择适合本地生长条件的具有高生产性能、抗病力强、来自非疫区或无隐性传染病, 并能生产出优质后代的种猪, 净化种猪场, 防止垂直传播疾病。要建立明确的育种目标, 利用地方猪种资源丰富的优势, 开发地方猪种肉质优良、繁殖性能好、适应性强的潜力, 不断推出自主品牌的培育品种。
3.4 把好饲料关
饲料质量的好坏是影响养猪经济效益、环境生态效益和猪只健康的重要因素。饲料原料要确保质量, 无杂质、发芽、氧化、霉变、虫害、鼠害等, 有害物质及微生物允许量符合GB13078《饲料卫生标准》要求。饲料配制和使用严格遵守NY5032《无公害食品—生猪饲养饲料使用准则》的规定。饲料添加剂的选用, 应是取得饲料添加剂产品生产许可证的正规企业 (厂家) 生产的、具有产品批准文号的产品, 其使用要严格遵照产品标签所规定的用法、用量使用。加大对饲料生产行业和销售过程的监管力度, 严禁添加违禁药品, 防止假劣产品流入市场。合理配制日粮, 选用新型无公害饲料添加剂, 如酶制剂、益生素、中草药和有机微量元素等, 应用先进的饲料投喂技术, 以提高饲料利用率, 保证猪群在绿色、环保的条件下健康发展。
3.5 严格按标准使用兽药
除应加强养殖场兽医卫生管理外, 兽药使用将是养猪生产中遇到的主要关键技术。兽药使用要严格遵守NY5030《无公害食品—生猪饲养兽药使用准则》和国家农业部《食品动物禁用的兽药及其化合物清单》、《兽药停药期规定》等, 实施科学免疫与规范用药, 严格遵守使用药物种类、剂量、停药期及配伍禁忌等有关规定, 本着高效、低毒、低残留的要求, 规范猪群用药, 严禁使用无批准文号的兽药或饲料添加剂, 严禁超范围、超剂量使用药物饲料添加剂, 严禁使用抗生素滤渣或砷制剂等作饲料添加剂[5], 不得使用氟哇诺酮类、四环素类、磺胺类和人类专用抗生素等。在使用药物添加剂时, 应先制成预混剂再添加到饲料中, 不得将成药或制药原料直接拌喂。
3.6 实施环保绿色生产
3.6.1 进行安全饲料添加剂的研发
安全饲料是指对动物和人类都安全的饲料, 生产出的畜产品是安全的。选用新型的无公害饲料添加剂, 如微生态制剂、酶制剂、生物活性肽等能有效替代如抗生素、高铜等生长促进剂。它们可以消除饲料中抗营养因子, 补充内源酶, 提高饲料利用率。微生态制剂饲料添加剂简称生物添加剂, 其成分包括菌体、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微量元素以及促生长因子等, 可以补充饲料营养成分的不足, 提高饲料利用率, 改善饲料口感, 提高饲料适口性, 促进动物正常发育和快速生长, 还具有明显的防病效果。饲料中添加酶制剂后, 能补充动物体内自身酶源的不足, 促进饲料中营养成分的分解, 进而加速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 如植酸酶可提高饲料中植酸磷的利用率, 既可减少饲料中无机磷酸盐的添加, 又可降低粪尿中磷的排泄量;益生素的使用可抑制肠内有害微生物菌群, 以达到恢复肠道菌群平衡, 增强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等, 从而达到提高饲养利用率和畜群健康的目的, 它和化学益生素、酸化剂等都是抗生素的有效替代添加剂。
3.6.2 垫料实施无害化处理
采用微生态制剂喷洒处理, 同时用碳酸氢钠喷撒, 以改变垫料的酸碱环境抑制有害菌滋生, 提高机体抗病力。
3.6.3 合理处理和利用生产中所产生的废弃物
粪便经无害化处理成复合有机肥, 污水经封闭体系发酵后返田。
3.6.4 实行从产地到餐桌的全过程监控
按ISO9000质量标准体系和“3P”管理进行标准化加工生产和包装运输, 确保最终产品达到无公害或绿色食品卫生标准, 真正实现从“产地到餐桌”的全过程监控, 生产出合格的畜产品。
3.7 开发畜用防臭剂[6]
为了减轻家畜排泄物及其气味的污染, 从预防的角度出发, 可在饲料中或畜舍垫料中添加各类除臭剂, 如应用丝兰属植物提取物、天然沸石为主的偏硅酸盐矿石 (海泡石、膨润土、凹凸棒石、蛭石、硅藻石等) 、绿矾 (硫酸亚铁) 、微胶囊化微生物和酶制剂等, 来吸附、抑制、分解、转化排泄物中的有毒有害成份, 将氨变成硝酸盐, 将硫化氢变成硫酸, 从而减轻或消除污染。
3.8 建立生物安全体系
为了保持猪群健康, 圈舍必须提供新鲜空气、天然光线和适宜的温度, 粪便应及时清理并进行无害化处理, 使猪群生活在无污染、无公害的生态平衡环境中。
3.8.1 实行“全进全出”制
采用“全进全出”制, 以方便对猪舍进行彻底的清洗与消毒, 减少由于细菌或病毒的遗留所造成的疾病传播。
3.8.2 严格门卫消毒制度
防止疫病由人、动物、和运输工具等带入, 切断疾病传播途径, 减少细菌、病毒感染, 严格控制疾病的发生, 保证猪群的健康生长。
3.8.3 严防动物传媒造成的疾病传播
控制养殖场内的鼠和猫等动物, 防止动物传媒有助于减少疾病传播。
3.8.4 定期进行疾病的检测和日常的消毒工作
制订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 建立健全重大动物疫病监测体系, 严格执行预防为主、防中有治的用药方案, 大中型的猪场应该建立疾病诊断实验室, 以便及时了解猪群的疫情动态, 对重要威胁疫病定期检测, 科学合理进行免疫接种, 提高猪群的免疫力, 尽量做到不发生疫情, 不滥用药物。日常消毒避免使用剧毒农药等违禁药物。
3.8.5 病猪尸体及粪便处理
因病猪尸体含有大量病原体, 是散播疫病的重要传染源之一。凡经兽医检查, 认定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的病猪尸体及粪污应进行严格的处理, 常用处理办法是焚烧或深埋, 防止疫病扩散。
3.9 加速健康养殖技术的研究
研究适合于不同自然环境条件和社会经济状况的可持续养殖模式及其配套技术;研究开发出适合于不同养殖条件下的、不同养殖品种的系列优质安全高效饲料、自动饲喂设备及投饲技术;研究开发出适合大面积推广的无公害动物药品和疫苗;研究适宜于大面积推广的健康设施及其配套的粪便和废气物再处理技术。
3.1 0 积极推广应用健康养殖技术
按照无公害畜产品质量标准和养殖技术规范, 严格执行生产操作规程和质量控制措施, 切实抓好无公害畜产品生产。
3.1 1 注重动物福利
所谓动物福利[3], 国际上公认的是动物享有五大自由:一是享有不受饥渴的自由;二是享有生活舒适的自由;三是享有不受痛苦伤害和疾病的自由;四是享有生活无恐惧和悲伤感的自由;五是享有表达天性的自由。随着经济全球化, 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环境保护、食品安全和动物福利。欧盟及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都有动物福利方面的法律, 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中也有明确的动物福利条款。重视动物福利, 尽量减少内外应激因素, 改善自然环境、群体环境和饲养方式, 消除不健康因素, 缓解疾病导致生产力降低的压力[7], 可引入或借鉴诺廷根饲养方式 (The Nurtinger Warm—Bed System) 适应猪的行为习性、环境生理需求, 发掘猪最大生产潜力。
总之, 健康养殖是畜牧业的发展方向, 是一项系统控制工程, 作为新时代的养猪户必须提高对健康养殖的认识, 在养殖生产过程中选择优质种猪, 系统、全面地控制各生产、管理要素与环节, 严格消毒措施、科学免疫程序、合理营养和科学饲养, 按照有关部门的用药、休药期规定, 做到用药安全, 保证畜产品质量, 共同维护畜牧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国红.动物疫病防治的健康养殖战略 (上) [J].畜牧兽医信息, 2005 (1) :11-13.
[2]石文雷.水产动物营养与健康养殖[J].内陆水产, 2000 (12) :24-26.
[3]邝声耀.发展健康养殖提高畜产品质量[J].四川畜牧兽医, 2007 (9) :7-9.
[4]肖传禄.健康养殖是确保养猪业高效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J].山东畜牧兽医, 2007 (2) :13-14.
[5]宋富琴, 史贵丽.关注畜禽健康促进养殖业发展[J].当代畜禽养殖业, 2007 (7) , 3-5.
[6]李连任.应用环保饲料促进健康养殖[J].兽药与饲料添加剂, 2006 (6) :19-20.
健康养猪 篇10
近年来, 由于集约化规模化养猪业的快速发展, 各地在不断提高生猪产出数量的同时, 所产生的大量粪便、污水对环境的污染再一次引发人们的关注;而猪肉的品质安全又成为一个敏感的话题;特别是数十种人畜共患生猪传染病, 给人类在更大程度上带来了恐慌。养猪生产又是一个涉及多环节、多主体和多层面的复杂过程, 生猪及其猪肉产品质量安全状况又是众多影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为此, 我们在市科技局的支持下, 就健康生态安全养猪模式进行了立题研究, 以期从根本上解决生猪生产发展过程中的质量安全和环境保护等问题。
1 健康生态安全养猪模式的理论含义
健康生态安全养猪, 从狭义上理解, 是一种具有较高经济、社会和生态、安全综合效益的新型养殖模式;从广义上理解, 是一种利用生态原理和系统科学方法, 将现代科技成果与传统畜牧业技术精华相结合而建立起来的、适度集约化经营管理的、具有生态合理性和良性循环的、健康安全优质的养殖模式。其遵守的养殖理念是———健康是前提, 安全是核心, 优质是关键。
2 健康生态安全养猪模式的内涵特征
健康生态安全养猪模式, 就是根据不同生猪品种的生物学特征, 以保护生猪健康、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为目的, 以生产安全优质猪肉产品为结果, 运用动物生理学、营养学、生态学以及供应链管理系统学, 采用有利于生猪健康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集成技术、材料、方法和装备、设施、工艺, 让生猪在一个清净无疫、饲料营养安全、圈舍规范、粪污无害处理、饲养者无病等方面优化而健康的环境下快速生长, 使其生长发育期间最大限度的减少疾病发生, 最终生产出无公害的畜产品。
3 健康生态安全养猪模式的目标要求
通过健康生态安全养猪模式的建立, 使养猪业实现了场舍现代化、品种良种化、营养标准化、管理科学化、猪群健康化、粪污无害化、环境生态化, 从而达到了“健康、生态、高效”养猪, 为社会和消费者提供“安全、优质、新鲜”的猪肉产品。
4 健康生态安全养猪模式的核心内容
4.1 建立新型养殖方式
运用生态学理论, 按照循环利用原理, 采用系统工程方法, 实行良种良法、公母配套, 粪污控制、养种结合, 自繁自育、全进全出, 早期断奶、保育养殖, 形成养猪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紧密衔接, 最终实现健康生态安全养殖, 达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4.2 制定猪场技术规范
制定“森绿牌”无公害养猪场技术规范, 内容包括猪场建设技术规范、猪场环境保护技术规范、饲养管理技术规范、猪场卫生防疫技术规范等。
4.3 集成健康养殖模版
通过标准化饲养、精细化管理、程序化免疫、科学化防病等措施, 建立养猪场健康生态安全养殖模版。注重饲料、兽药等投入品监控, 正确合理用药, 防止药物残留。以维护生猪机体健康为核心, 适时调控环境因素, 不断改善福利条件, 尽力满足生猪本来属性的要求, 使之在充分表达天性康乐的状态下生长发育。合理组合农林牧生产系统, 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优势, 实现与种植业 (粮食、蔬菜、水果、牧草) 相结合, 形成集约化经济, 使环境、生态、能源及资源处在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之中, 来实现养猪业的清洁生产之目的。
4.4 实行猪场环境控制
猪场内部自成小区, 内外隔离, 实行全封闭式管理。内部区域功能协调, 布局科学合理。控制好栏舍内温度、湿度、通风等环境因子, 要求猪舍内温度保持在15~30℃, 空气流速不超过0.4 m/s, 氨气浓度低于10 mg/m3以下, 湿度控制在65%~80%, 饲养密度头均拥有不少于3 m3的空间, 不低于0.75 m2的占地面积, 不少于1.2 m2的栏舍面积。及时清理周边环境卫生, 定期做好场内及周边消毒。采用人工干清粪工艺, 排水管网实现雨污分流, 储粪池建成防渗防漏防雨要求。场内树木成荫, 绿化配套, 环境优雅。
4.5 提高养猪产业化程度
在推广应用健康高效养猪技术的基础上, 积极探索生猪产业化模式, 把原先分散的养殖、屠宰、销售、培训、研发等不同版块, 抱团为一体化的养猪集团企业, 使养猪的组织化、产业化程度明显提高, 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明显提升。
5 健康生态安全养猪模式的关键技术
5.1 布局合理化
按照利于生产、便于生活、精于管理、严于防疫的原则, 建立一个选址科学、布局合理和环境控制得当的规模养猪场, 按照其规划布局要求, 将猪场内部建设划分为管理区、生活区、生产区和废弃物病死动物处理区等四大功能区域, 各区之间有严格的隔离消毒设施。在生产区内, 各栏舍间保持在10 m以上的间隔距离, 并按母猪舍、保育舍、育肥舍的不同栏舍功能分顺序排列, 并在不同的栏舍内分别安装待配栏、产床和保育栏等。同时, 修建猪场围墙, 做好猪场与周边环境的隔离;在猪场内外配套种植树木绿化, 将猪场建设成为花园式生态式畜牧场。
5.2 种猪良种化
从国家一级种猪场引进纯种瘦肉型种用公母猪, 如大约克、长白、杜洛克等种用公母猪及长大、长金等良种母猪, 全场全部实现良种化饲养, 商品代全部实行外二元、三元或内外三元杂交饲养。
5.3 管理科学化
全面应用先进技术, 重点是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的应用, 强化先进适用技术的集成, 不断提高养殖科技含量, 为社会提供优质、安全猪肉产品。落实自繁自育措施, 猪场内按肉猪生产规模配备一定比例的母猪, 原则上按公母猪比1:30~1:40, 母猪与肉猪比1:15的饲养比例进行。采用全进全出方式, 每幢栏舍饲养的生猪实行同时进栏, 同时出栏。建立监管责任制度, 落实防疫和质量监管责任人及监管责任制度, 做到专人负责。配备相应技术人员, 有畜牧兽医专职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 专业从事猪场的饲养管理、育种繁育和疫病防治。
5.4 防病规范化
建立科学的免疫程序, 严格按照规定的免疫程序和要求组织实施, 免疫档案记录完整、规范、齐全、可追溯, 口蹄疫、猪瘟、猪蓝耳病的强制免疫密度达到100%, 免疫抗体合格率保持在70%以上。实行严格的消毒制度, 建立完善的隔离措施, 注重科学的疫病防治, 强调合理的药物保健, 开展定期的健康检测。合理合法使用饲料、兽药及饲料药物添加剂, 坚决杜绝使用违禁药品、饲料及饲料添加剂, 严格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休药期。执行无害化处理技术规范, 对病死猪及死因不明的猪只, 一律进行深埋无害化处理, 严防病源扩散。
5.5 粪尿资源化
场内实行雨污分离、干湿分离, 将猪粪堆积发酵处理。建立粪污沼气处理系统, 利用沉淀池、厌氧发酵池、氧化塘进行生物处理。配套电化干澡固液分离机, 将粪污干湿分离后制成颗粒有机肥料, 配以猪场周边十万亩精品农业园区, 将猪粪尿液灌溉还田, 达到减量化处理, 无害化排放, 资源化利用。
参考文献
[1]卢凤君, 彭涛.中国生猪健康养殖业发展的战略思考.中国畜牧兽医, 2009, 36 (9) :192~195
[2]王黔.我国养猪业健康养殖新理念与相关新技术浅述.畜禽业, 2009 (5) :4~7
[3]廖国荣, 朱育飞.规模猪场生猪标准化健康养殖技术.畜禽业, 2009 (5) :44~45
[4]刘猛, 王桂荣.我国生猪饲养的发展出路—生态养猪.中国农学通报, 2010, 8:254-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