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猪经济学

2024-09-18

养猪经济学(共10篇)

养猪经济学 篇1

一、养猪环境污染问题的经济学解释

经济学家主要用三种理论来解释环境污染问题, 即环境库兹涅茨理论、产权理论和外部性理论。现分别运用这三种理论对养猪环境污染问题进行分析。

(一) 养猪环境问题的库兹涅茨曲线分析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含义是在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演进的过程中, 资源与环境问题先出现逐步恶化的特征, 然后再逐渐减少直至消失。在养猪业发展的初级阶段, 养猪生产规模较小, 环境污染问题较轻。当前我国养猪业正在逐步实现现代化, 养殖规模不断扩大, 养猪污染环境问题开始凸显。随着人们物质生活质量的提高, 对生活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 政府就会加大对养猪环境污染问题的整治力度。随着整治工作的不断推进, 今后养猪污染环境问题会得到有效遏制, 并逐步好转, 最后肯定会得到妥善解决。目前, 发达国家的养猪环境污染已经得到很好控制, 已经趋于下降, 而发展中国家的养猪环境污染问题仍在上升。

(二) 养猪环境产权失灵

用产权方式来分析环境问题, 最早是由科斯 (Coase, 1960) 提出的。科斯认为, 如果交易成本为零, 只要产权明确, 则无论最初产权是如何分配的, 通过交易总能达到帕累托最优, 外部性也就可以消除。根据这个观点, 现实中的很多环境污染问题都跟产权界定不清有关。实践证明, 产权界定越清晰, 环境利用与保护就会越好。目前, 我国养猪环境产权失灵现象十分普遍, 这是因为养猪环境范围不易确定, 其产权边界也难以确定或确定成本较高。由于缺乏排他性的产权安排, 养猪环境污染问题的监督就会缺位, 污染问题就得不到有效的遏制。

(三) 养猪环境问题的外部性

外部性的概念是由马歇尔于1910年提出的。他的学生、福利经济学创始人庇古后来提出, 在商品生产过程中存在着社会成本与私人成本的不一致, 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构成了外部性。所谓“外部”, 简单地说就是在经济活动中, 未在价格体系中体现的那部分副产品或副作用, 可以用社会成本与私人成本的差来衡量。社会成本大于私人成本, 就是负外部性, 反之就是正外部性。现实生活中, 大多数外部性是有害的, 是负外部性的。养猪环境污染问题就是养猪生产的负外部性, 养猪投资者获取利润, 但没有承担环境污染整治的成本, 使得养猪生产的社会成本大于养猪生产的私人成本。另一方面, 养猪环境保护是一种为社会提供集体利益的公共物品或劳务, 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性, 养猪投资者不会主动为它付费, 从而造成了养猪投资者的环境保护行为严重不足。一般来讲, 外部性与产权有一定联系, 产权界定有助于某些外部性问题的解决, 但有些外部性又决非产权界定就能奏效。当前, 通过政府出台一系列制度安排, 把外部性成本内部化, 是解决外部性问题的比较理想的办法。这也是当前环境治理政策最主要的理论依据。

二、养猪环境污染治理的经济制度选择

解决养猪环境污染问题不能单靠市场机制, 养猪投资者受个人利益驱动, 不会主动根据环境和社会效益来安排自己的生产, 所以养猪环境污染问题的治理需要政府实施强有力的干预。从理论上讲, 政府可以选择以下几种方式来达到将养猪环境污染的外部性成本内部化。

(一) 排污收费

“排污收费”是按“污染者付费”原则, 将环境污染的外部成本内部化, 激励排污者治理污染, 从而达到保护环境资源的一项经济制度安排。但实践中很难将污染造成的损害精确计量和货币化, 确定最优收费标准的难度大。

(二) 开征环境税

环境税是国家为了保护环境资源, 凭借其主权权力对一切开发、利用环境资源的单位和个人, 按照其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程度或污染、破坏环境资源的程度征收的一种税。对污染性产品征税, 可以将污染性产品的外部社会成本“内部化”。

(三) 污染削减补贴

污染削减补贴的原理和环境税是一样的。生产者不愿从事环境保护的主要原因是私人收益低于社会收益, 那么借助于补贴手段, 对参与环境保护的生产者给予适当的补贴, 使它们的私人收益和社会收益一致, 这样可以把社会所需的环境保护活动诱发出来, 消除或减少负外部性的活动。

(四) 排污权交易

戴尔斯 (Dales) 在其1968年出版的《污染、财富和价格》一书中, 首次提出了污染权的概念, 他认为国家可以建立排污许可证制度, 将污染权出售给出价最高者, 运用市场机制对污染物排放进行控制。这种手段有利于克服法规标准的局限性, 其核心是刺激排污者在其自身经济利益和环境保护目标间进行权衡。

在养猪环境污染治理中, 到底应该选择哪种经济制度方式, 这个问题必须结合我国现阶段养猪业的具体情况。当前我国养猪污染具有三个主要特点:一是污染隐蔽性强, 隐性污染源大大超过显性污染源;二是由于养猪地区的气候、土壤、水文、地形以及地貌等存在很大的差异, 政府难以制订一套以技术检验为基础的条例, 给治理执法带来了难度;三是我国养猪行业总体经济效益较低, 承担污染税或排污费的能力较弱。因此, 我国目前对养猪环境污染治理更适合采用以污染消减补贴为主的模式进行。

三、建立养猪污染消减补贴体系, 全方位治理养猪环境污染问题

污染消减补贴可以调节养猪生产的外部效应, 使养猪生产的外部负效应内在化, 一定程度上使养猪生产的成本与收益能接近相应的社会成本与收益, 从而解决养猪污染问题。

(1) 完善养猪环境环保立法。借鉴国际上成功控制养猪污染的法律法规, 建立我国养猪环保生产的技术规范, 制定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养猪环保法律法规。

(2) 加强对养猪行业的环保意识教育。通过科普和大众媒体, 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 着重要提高养猪行业对养猪环境污染的认识和自觉参与防治污染的意识。

(3) 集中财政资金引进国外“洁净农业”技术, 加速改造低效率、高污染的养猪生产方式。近年来, 发达国家的养猪环保技术正逐步由“终端治污”向“洁净”技术与产品过渡。我国应加大财政资金的投入, 加速引进国外“洁净农业”技术的, 改造低效率、高污染的传统养猪生产方式。

(4) 对“洁净型”高效养猪技术与产品创新进行补贴。养猪技术进步是改善养猪环境质量的基本手段。在养猪生产方式的研发中, 国家应加大资金投入, 重视“洁净型”高效养猪技术与产品创新, 探索和推广能够减少养猪污染排放的养猪生产技术和生产模式, 淘汰粗放式养猪方式, 鼓励发展精确化养猪, 实现我国养猪业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养猪经济学 篇2

建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二OO九年十月二十六日

一个养猪场的经济效益研究分析

周清霓

近日,到将口镇的将口村,访问了养猪专业户王怀阁先生的生猪饲养场,看到几十头养得滚瓜溜油的大肥猪,笔者产生了研究养猪经济的兴趣。这个猪场虽小,但通过解剖麻雀,却仍可看出当前生猪饲养的经济效益状况及其发展方向问题。兹将几点综述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这个猪场是2009年3月26日开始饲养的,至今己六个月,先后分两批进栏,共饲养生猪88头。第一批:于3月26日进栏小猪20头,饲养105天己出栏,总毛重4200市斤,收购单价5.2元/斤,销售总值21840元。扣除成本:①购买小猪付出5600元(平均每头小猪重40斤,每斤7元,平均每头成本为280元);②购买饲料付出12000元(平均:料:肉比为2.2:1);③防疫费用:零(因小猪期已注射过疫苗,保护期为4个月,因此肉用猪在4个月内出栏时,则无需治病);④水电费付出15元(用于抽水冲洗猪栏等);⑤猪栏租金:零(议定养猪者的猪粪归猪栏业主相抵);⑥人工费用:自己劳动。结算:总收入21840元减总付出17615元,实得效益4225元除以王怀阁饲养劳动工日105天,等于每天劳动收入40.24元/天。(未计算资本投入的利息)。

第二批:4月26日进栏小猪68头(死亡2头)实有66头。己出栏15头,总毛重2507斤,收购单价7元/斤(销售单价比第一批高出1.8元/斤),销售总值17550元。存栏的51头近日亦可出售,按照已售的单价计算,则第二批的实有66头猪,总毛重11031斤,收购单价7元/斤,销售总值为77220元。扣除成本:①购猪苗付出11000元,(平均每头小猪重26.96斤,每斤6元,小猪单价成本比第一批降1元/斤),平均每头小猪成本为161.77元;②购买饲料付出43000元(平均:料;肉比为2.99:1);③防疫费用:零;④水电费用50元;⑤猪栏租金:零;⑥人工费用:自己劳动。结算:总收入:77220元减总付出54050元,实得效益23170元除以王怀阁饲养劳动工日165天,等于每天劳动收入140.42元(未计算资本投入利息成本)。

二、对该场前后两批饲养收入效益大不相同的原因分析

(一)上述数字表明:第二批饲养的效益收入高于第一批的原因有二:①购买小猪成本单价比第一批降低(第一批为7元/斤,第二批为6元/斤)对比共减少成本支出1833元;②肉猪销售单价比第一批提高(第一批收购价为5.2元/斤,第二批收购价为7元/斤)对比销售单价收入增加19856.70元。两项因素合计为21689.70元。如果扣除这两项因素,那么,第二批的实得效益为1480.30元,则尚低于第一批的效益。(其原因是:管理不善,造成小猪死亡两头和消耗饲养成本高于第一批)。第一批料:肉比为2.2:1,第二批的料:肉比为2.99:1。其料肉比明显高出0.79:1,则等于饲养的猪每增长一斤重量,比第一批多付出饲料成本(3.887元/斤--2.86元/斤)1.027元/斤。

由此可见,决定养猪的效益高低与成败的关键因素,主要是取决于市场的猪肉价格和饲养管理的技术水平高低。

(二)可行性分析:以该场上半年两批共养88头生猪的平均效益为基准,全场出栏生猪总重量为15321市斤,销售总收入为99060元,成本总支出为71665元,结算:99060-71665=毛利润为27395元,扣除饲养工资6个半月*1500元=9750元,实际利润为14045元除以总猪数=每头猪的利润为160元。利润率(160/1126)为14%。

三、创办养猪场应如何决策

1.预测今后猪肉市场是否会在几年内基本稳定现价?还会走高?或可能下降? 2.预测饲料和小猪价格市场是否会在几年内基本稳定现价?可能提高?或可能下降?

3.新建猪场的所需投入(包括场地建设、水、电安装、道路交通、运输车辆等)以及流动资金(购买小猪、购饲料等等所需资金的投入多少?如何集资?预定这些资本的回收如何保障?如果遇到市场变化或猪病疫时如何承当风险?

4.建议采用租借现有场地方式,更加节省资金,减少投入,降低风险(笔者认为:此为上策)。5.采用“合作饲养模式”的则应考虑:有无保证负责猪场日常事务管理劳动的合格人选?如何建立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收益如何分配或亏损如何承当?怎么坚持“亲兄弟也必须明算账”原则?

以上五个问题,必须由合伙人通过实事求是地认真讨论,并达成一致的共识,再做出决策。

四、结论

养猪经济学 篇3

关键词:经济效益;养猪业;规模化;猪-沼-密植淮山

中图分类号:F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6-0200-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把发展农村生产力、建立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放在第一位,千方百计地让农民增加收入,提升生活质量,全面推进农村经济发展。

1 京龙村的新农村建设

1.1 京龙村建设的基本思想

农业产业化作为建设现代农业的必然走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迎来了重要发展机遇。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通过龙头企业和中介组织实现贸工农一体化,延长农业产业链,带动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走向城乡一体化,这些正是新农村建设进入高速发展阶段的战略目标。京龙村农民在新农村建设的整体规划中,将产业化的发展和养猪业有机的结合起来,发挥自己的特有优势,不断探索新思路,推进京龙村畜牧业经济多元化发展,早日使京龙村走上城乡一体化的快车道。在新农村和产业化的关系上,我们有一些肤浅的认识和做法,仅供参考,并请指正。

1.2 京龙村养猪业的基本现状

养猪生产在京龙村畜牧业生产中一直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以牲猪养殖为主的经济方式已经完成了由量变转为质变过程,规模集约化猪场由2007年的3个到2008年增加到9个,2009年由原来的12个增加到现在的16个。2007年末牲猪出栏3200多头,2008年年末出栏5800头,2009年末出栏牲猪预计超过万头,占全镇牲猪出栏的1/7。年递增幅度在30%以上。现在全村牲猪存栏仍在3000头以上,养殖种母猪在2000头以上。从散养转到集约化养殖,又由集约化养殖到应用新技术养殖。猪的生产状况如何,直接影响京龙村畜牧业的发展,尤其是养猪业的经济效益。

因此,广大养猪生产者所关心的是,要找到京龙村畜牧业现阶段合理的经济发展模式,以提高养猪的生产效益、更好地避免养猪的风险。我国生猪养殖将向规模化转变,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国内畜禽养殖业已经进入成熟期,行业规模每年保持6-8%的增长率。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目前国内生猪养殖规模化程度还比较低,技术水平相对落后。

2 养猪业规模化的经济效益

2.1 规模化的前景

如何发展养猪,养好猪,在猪销售价格低迷的情况下,怎样保护好农民养猪积极性。除国家予以各种优惠政策,用新知识、新技术注入,我们聘请了广西牲猪养殖最高研究单位的专家,为养殖户注入新养殖观念。使养殖专业户充分认识到:(1)养猪属于长线投资,必须以自繁自养为主,既可减少疾病发生,又可以降低生产成本。(2)养好猪须引进新品种新技术。(3)正确使用好矿物微量元素添加剂和中草药添加剂,以提高出栏时间和逐步建立无公害高效养殖基地。

我认为我们应该改变观念,逐步接受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引入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引进优秀管理人才,形成独特的文化氛围,使村民在集体中能体现出更高的素质。养猪的经济效益很有潜力,养猪场要想在经营中显示出更多优势,具有更多的抗风险能力,只有扩大规模,达到一个较高的规模水平并具有稳定的销售渠道。但如果扩大生产规模,生产固定成本将会提高,流动资金需求也会增长,这种另一方面又减少了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2.2 “专业合作社+农户”

这种机制就是以一个龙头企业为主体,以经济合作制的形式将专业合作社、基地和农户组织成一个经济利益共同体,进行产销一体化的经营模式。龙头企业作为农业产业化的表现实体,是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中坚力量。可以这么说,支持龙头企业就是支持农村发展,支持农民增收,支持新农村建设。龙头企业要发展壮大,必须做到爱农、重农、支农、带农,不坑农不害农、不与农民争利。

在这种新型的合作经济规模化的养猪方式中,由龙头企业牵头与农户签定收购合同。企业负责提供仔猪、提供饲养技术指导并以一定的价格收购肉猪;农户负责按企业提供的科学养殖方法饲养肉猪,使之达到企业标准。农户的加入可延长龙头企业的链条,无形中扩大了原有企业的生产规模。由于新进入生猪养殖的企业需要一定的时间克服大规模养殖存在的壁垒,因此,目前已经实现生猪规模养殖的大型企业将在未来的行业扩张中占据先发优势,在竞争格局中处于有利地位。

2.3 启示

2.3.1 养猪产业发展的方向 10年前我国生猪养殖规模结构,90%的生猪主要是以散养为主。但近两年,随着农业合作组织的出现,农户开始建立合作组织规模化饲养,统一管理,节约成本。有实力的企业和农户也逐渐形成了规模化饲养方式,养殖方式由散养向规模化养殖转变。由于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松散经营早晚会被淘汰。只有走组织化、规模化的发展道路,才能提高养猪业的抗风险能力,使其逐步做大做强。可以说,京龙村养殖专业合作社在当地养猪业的发展中起到了模范的作用。京龙村有今天的发展规模,主要是靠专业合作社的规范运作,从而使养猪户有了丰厚的收入。

2.3.2 产业发展的动力是利益驱动 养殖是是农民致富的一个渠道。广大农民迫切希望能够通过养殖获取利益。许多农户看到身边养殖户赚到钱,也转变了观念,并以实际行动加入到养殖队伍中来。

2.3.3 消费者需要绿色安全食品 从而要求大型现代化食品企业(屠宰加工)需要绿色猪源和稳定猪源。所以科学养猪更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商品猪场要获得较高的稳定的生产经济效益,更是离不开广大养猪户的共同努力。

3 “猪-沼-密植淮山”工程的综合效益

京龙村养猪多,沼气、沼液、沼渣也多,按传统生产模式有较大过剩,且又是人多地少岩溶地貌。传统的种养模式的经济收入远远满足不了人奔小康需要。要在有限的土地上,发展种养,提高经济收入。充分围绕沼渣液做文章在水田上种植优质莲藕,在旱地上密植高产淮山,形成水田为:猪-沼-藕;旱地上为:猪-沼-密植淮山的生产模式。

3.1 增加农村能源沼气的利用,增加了农村能源

沼气可用作生活燃料、照明,沼气发酵残留物可用作饲料、肥料、浸种剂等,农民建沼气池后,解决了农业生产生活中燃料、饲料和肥料的“三料”矛盾,一举多得,降低了农业生产投入成本。据专家测算,一个8-10m3的沼气池年产沼气400m3左右,能解决3-5口之家1年的正常生活燃料,年可节煤约1600kg,节电约150Kw.h。“过去做饭满屋烟,如今生火拧开关”是农民对沼气新能源效益的真实而生动的描述。

3.2 生态环境效益“猪-沼-密植淮山”是一种科学的治理模式

修建一个8-10m3的沼气池,解决了农民生活燃料,无需再上山砍柴,缓解了农村生活能源,每年至少可节约薪柴2t,相当于封育了4亩山林,能有效保护森林资源和防治水土流失。无论山上、山下种林栽果,还是林间、果园发展树下经济,无疑都保护和建设了生态环境。试验证明,施用沼渣沼液的高产淮山,比未施用的年产量要高,且基本无病虫害。

3.3 以养促种,增加农民收入,加快了农民脱贫致富的步伐

为了解决有机肥源,京龙村养殖良种母猪,同时兴建沼气池。利用养良种猪,把猪的粪便放入沼气池,产生沼气,再把沼渣作为肥料用来浇灌种植物,如密植淮山等。这种绿色环保的生态农业开发模式是以养殖业发展种植业,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有机结合起来,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加快了群众脱贫致富的步伐。

沼渣、沼液是农田、林果、蔬菜、池鱼、家禽家畜的优质肥料和饲料,沼气上接养殖业,下联种植业,从而形成了沼气-养殖-密植淮山-藕生态经济模式,推动了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循环经济产业链条上的各个环节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有力地推动了产业结构的调整。沼气产业打破了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生产模式,把农民从繁忙的家务中解放出来,节约了大量农村劳动力,投入到其他生产和非农产业领域,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结构不断优化,为农村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郑业鲁,马巍,万忠,陈芳.近两年广东省生猪产业跌宕起伏的成因和对策分析[J].广东农业科学,2009,(2).

[2]赵欣,赵有璋.养殖小区在我国绵山羊育种繁育体系建设中的地位[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1).[3] 曾勇庆.猪遗传改良的策略与发展趋势[J].养猪,2008,(02).

养猪环境污染的经济学分析 篇4

经济学家主要用3种理论来解释环境污染问题, 即环境库兹涅茨理论、产权理论和外部性理论。现分别运用这3种理论对养猪环境污染问题进行分析。

1.1 养猪环境问题的库兹涅茨曲线分析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含义是, 在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演进的过程中, 资源与环境问题先出现逐步恶化的特征, 然后再逐渐减少直至消失。在养猪业发展的初级阶段, 养猪生产规模较小, 环境污染问题较轻。当前我国养猪业正在逐步实现现代化, 养殖规模不断扩大, 养猪污染环境问题开始凸显。随着人们物质生活质量的提高, 对生活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 政府就会加大对养猪环境污染问题的整治力度。随着整治工作的不断推进, 今后养猪污染环境问题会得到有效遏制, 并逐步好转, 最后肯定会得到妥善解决。目前, 发达国家的养猪环境污染已经得到很好控制, 已经趋于下降。而发展中国家的养猪环境污染问题仍在上升。

1.2 养猪环境产权失灵

用产权方式来分析环境问题, 最早是由科斯 (Coase, 1960) 提出的。科斯认为, 如果交易成本为零, 只要产权明确, 则无论最初产权是如何分配的, 通过交易总能达到帕累托最优, 外部性也就可以消除。根据这个观点, 现实中的很多环境污染问题都跟产权界定不清有关。实践证明, 产权界定清晰, 环境利用与保护就会越好。目前, 我国养猪环境产权失灵现象十分普遍, 这是因为养猪环境范围不易确定, 其产权边界也难以确定或确定成本较高。由于缺乏排他性的产权安排, 养猪环境污染问题的监督就会缺位, 污染问题就得不到有效的遏制。

1.3 养猪环境问题的外部性

外部性的概念是由马歇尔于1910年提出的。他的学生、福利经济学创始人庇古后来提出, 在商品生产过程中存在着社会成本与私人成本的不一致, 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构成了外部性。所谓“外部”, 简单地说, 就是在经济活动中, 未在价格体系中体现的那部分副产品或副作用, 可以用社会成本与私人成本的差来衡量。社会成本大于私人成本, 就是负外部性, 反之就是正外部性。现实生活中, 大多数外部性是有害的, 是负外部性。养猪环境污染问题就是养猪生产的负外部性, 养猪投资者获取利润, 但没有承担环境污染整治的成本, 使得养猪生产的社会成本大于养猪生产的私人成本。另一方面, 养猪环境保护是一种为社会提供集体利益的公共物品或劳务, 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性, 养猪投资者不会主动为它付费, 从而造成了养猪投资者的环境保护行为严重不足。一般来讲, 外部性与产权有一定联系, 产权界定有助于某些外部性问题的解决, 但有些外部性又决非产权界定就能奏效。当前, 通过政府出台一系列制度安排, 把外部性成本内部化, 是解决外部性问题的比较理想的办法。这也是当前环境治理政策最主要的理论依据。

2 养猪环境污染治理的经济制度选择

解决养猪环境污染问题不能单靠市场机制, 养猪投资者受个人利益驱动, 不会主动根据环境和社会效益来安排自己的生产, 所以养猪环境污染问题的治理需要政府实施强有力的干预。从理论上讲, 政府可以选择以下几种方式来达到将养猪环境污染的外部性成本内部化:

2.1 排污收费

“排污收费”是按“污染者付费”原则, 将环境污染的外部成本内部化, 激励排污者治理污染, 从而达到保护环境资源的一项经济制度安排。但实践中很难将污染造成的损害精确计量和货币化, 确定最优收费标准的难度大。

2.2 开征环境税

环境税是国家为了保护环境资源, 凭借其主权权力对一切开发、利用环境资源的单位和个人, 按照其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程度或污染、破坏环境资源的程度征收的一种税。对污染性产品征税, 可以将污染性产品的外部社会成本“内部化”。

2.3 污染削减补贴

污染削减补贴的原理和环境税是一样的。生产者不愿从事环境保护的主要原因是私人收益低于社会收益, 那么借助于补贴手段, 对参与环境保护的生产者给予适当的补贴, 使他们的私人收益和社会收益一致, 这样可以把社会所需的环境保护活动诱发出来, 消除或减少负外部性的活动。

2.4 排污权交易

戴尔斯 (Dales) 在其1968年出版的《污染、财富和价格》一书中, 首次提出了污染权的概念, 他认为国家可以建立排污许可证制度, 将污染权出售给出价最高者, 运用市场机制对污染物排放进行控制。这种手段有利于克服法规标准的局限性, 其核心是刺激排污者在其自身经济利益和环境保护目标间进行权衡。

在养猪环境污染治理中, 到底应该选择哪种经济制度方式, 这个问题必须结合我国现阶段养猪业的具体情况。当前我国养猪污染具有三个主要特点:一是污染隐蔽性强, 隐性污染源大大超过显性污染源;二是由于养猪地区的气候、土壤、水文、地形以及地貌等存在很大的差异, 政府难以制订一套以技术检验为基础的条例, 给治理执法带来了难度;三是我国养猪行业总体经济效益较低, 承担污染税或排污费的能力较弱。因此, 我国目前对养猪环境污染治理更适合采用以污染消减补贴为主的模式进行。

3 建立养猪污染消减补贴体系, 全方位治理养猪环境污染问题

污染消减补贴可以调节养猪生产的外部效应, 使养猪生产的外部负效应内在化, 一定程度上使养猪生产的成本与收益能接近相应的社会成本与收益, 从而解决养猪污染问题。

3.1 完善养猪环境环保立法

借鉴国际上成功控制养猪污染的法律法规, 建立我国养猪环保生产的技术规范, 制定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养猪环保法律法规。

3.2 加强对养猪行业的环保意识教育

通过科普和大众媒体, 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 着重提高养猪行业对养猪环境污染的认识和自觉参与防治污染的意识。

3.3 集中财政资金引进国外“洁净农业”技术, 加速改造低效率、高污染的传统养猪生产方式

近年来, 发达国家的养猪环保技术正逐步由“终端治污”向“洁净”技术与产品过渡。我国应加大财政资金的投入, 加速引进国外“洁净农业”技术, 改造低效率、高污染的传统养猪生产方式。

3.4 对“洁净型”高效养猪技术与产品创新进行补贴

养猪户养猪心得与经验总结 篇5

我是一名小散,养了20多年猪,期间赚过也赔过,最贱时卖过2元一斤。我想跟大家说说我的心得。如果你想长远养猪,应该注意几点:

一是圈舍要冬暖夏凉,结实耐用,千万别图省钱瞎糊弄。二是要有好的品种,品种好不但猪长得快而且能卖好价钱。

三是管理,圈舍要保持清洁,防疫到位。自繁自养户都知道最难养的的是母猪,耗费精力大,至于咋能养好母猪大家各有各的方法、条件。反正我这平均每头只能保住8-9猪崽。最后想说猪价不可控,养好猪才是硬道理,不管涨与落,毕竟是挣钱的时候多。小散相对大规模猪场是有劣势,但优势更多。望猪友们坚定信心,大发猪财。

如何提高养猪的经济效益 篇6

1 饲养瘦肉型杂种猪的经济效益

瘦肉型杂种猪其生长快速, 使用的饲料少, 抵御疾病的能力强, 繁殖性能好。瘦肉型猪的窝平均产仔数比脂肪型猪约多3~4头, 饲料转化成脂肪的效率为4:1, 而转化成瘦肉的效率为1.25:1, 也就是说, 生产1kg脂肪的饲料可以生产3.2kg的瘦肉。优良的杂种猪瘦肉率为58%以上, 日增重提高13%~53%, 瘦肉率提高15%~20%, 多产瘦肉11kg左右, 节省饲料15kg以上, 增加收入30~60元。并且, 瘦肉的动物蛋白含量超过了20%, 能够很好的被人体吸收, 其富含的磷、铁等元素对人体也是非常重要的, 适口性佳, 销路也比较好。国外的肥肉价格为瘦肉的1/20, 我国基本上也是在1/7~10之间, 说明瘦肉的经济价值更高一些。

猪苗的选择非常重要。先要确定品种, 因为猪肉品种不一样, 其生长速度也有差异性。土种猪的生长相对要慢一些, 育成时间更长。杂种猪生长快一些, 育成时间短。根据研究显示, 二元杂交猪相比纯种猪的生长速度要快10%~20%, 三元杂交猪比二元杂交猪生长速度还要高出15%左右。从体型来看, 优秀的猪苗腰身长, 前胸宽, 嘴巴短, 臀部丰满, 四肢粗壮, 比例正常。优秀猪苗的食欲和增重速度成正比关系, 选育时, 要挑选食欲好, 尾部活跃, 无稀粪, 身体健壮, 无咳嗽。一般尾巴短粗的猪苗生长速度要比较快一些, 因此使用的饲料也更少一些。同窝猪苗相互的生活更加和谐, 圈养容易, 不易出现撕咬情况。

2 生料喂猪的经济效益

从实践来看, 生料喂猪有很多的优点。生料不经烹煮, 其中富含的营养物质保留完全, 营养更加全面, 饲料的使用效率更高;生料的种类多, 具有较好适口性, 肉猪的食欲比较好, 因此生长快速。有资料显示, 生料喂猪, 每头平均日增重313g, 熟料艰猪, 每头平均日增重266g, 生料喂猪比熟料喂猪日增重提高35%。从节省方面看, 利用生料喂猪比熟料喂, 每增重1kg毛重饲料消耗降低11%~34%;小猪长到出栏体重, 喂生料可以节省燃料费13~17元;生料喂猪, 不煮料, 不烧水等, 可以节省人工20~40个。肉猪吃得多, 长得快, 缩短了育肥期, 加快了肉猪的周转率, 相对也提高了圈舍的利用率。肉猪科学喂料, 长得快体质壮, 增强了抗病力。生料干喂比熟料湿喂平均窝产仔猪增加2.4头, 捉高产仔率30%, 提高成活率12%, 平均每头断奶体重增加2.5kg, 提高日增重20%, 其经济效益提高明显。喂生料的肉猪屠宰率为72%, 喂熟料的肉猪则为70%, 提高了屠宰率。生料喂猪膘厚为2.7cm, 熟料喂猪膘厚为2.9cm, 瘦肉率提高3%以上, 因而提高了瘦肉率。生料喂猪, 可以说方法简单, 易学、易懂、易推广、易撑握。

3做好疫病防治

猪的疫病对养猪业的危害非常大, 因疾病导致的经济损失是非常严重的。特别是传统的养猪模式, 受到疫病的危害更是大, 因此需要建立一套有效的防疫机制, 在春秋季的时候, 进行防疫和驱虫, 做好环境卫生, 勤消毒, 避免疫病的产生和蔓延。

4 适时出栏屠宰

养猪的经济效益提升除了需要做好养殖管理和饲养管理之外, 疫病防治, 以及控制出栏屠宰时间也是非常重要的内容。

提高养猪经济效益的措施 篇7

猪的生产性能的高低受双亲遗传性能和环境因素的双重影响。据许多试验表明, 饲养二元或三元杂交猪, 比纯种猪日增重提高10%~30%, 饲料利用率提高10%~15%, 发病率降低30%左右;饲养配套系又比“洋三元”提高瘦肉率5%, 增加产仔数3头以上, 缩短饲养周期10 d左右, 提高饲料利用率20%。因此, 因地制宜选养杂交猪, 是养猪获得高产的基础。

目前, 可选养的二元杂交猪是长白、大约克、杜洛克或汉普夏之间的杂交后代;选养的三元杂交猪则是以长白与大约克猪的杂交一代为母本, 杜洛克为父本的杂交后代。

2 科学选购或配制饲料

饲料在养猪生产中约占生产费用的70%~80%。能否获得质优价廉的饲料, 是决定养猪经济效益的关键。因此, 要提高养猪的经济效益, 应根据实际情况科学选购饲料和配制饲料。

2.1 购买饲料

2.1.1 注意根据猪只生理阶段的营养需要, 对号入座地选购饲料;

2.1.2 注意饲料的质量, 选购产品标签完善、产品说明可靠、有产品合格证和注册商标的饲料, 同时要注意选购新包装、图案清晰、近期生产的新鲜饲料;2.1.3做到货比三家, 以选购质优价廉的饲料, 并相对固定使用饲养效果好、生产规模较大和售后服务好的厂家的饲料。

2.2 自配饲料, 要注意配方的设计加工程序

2.2.1 选择相应的饲料原料, 保证配制的饲料营养全面、消化率高、体积适中, 以满足其生理需要。

2.2.2 应用理想氨基酸模式进行配方设计 (可找专业人士帮忙) 。

2.2.3 重视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添加剂的科学使用, 尤其是铜、铬等微量元素的使用, 以提高饲料的营养利用率。

2.2.4 合理应用酶制剂、抗生素、益生素和酸化剂等非营养性添加剂, 以刺激动物生产性能的充分发挥。

2.2.5 因地制宜地把树叶粉、草粉、薯类等节粮型饲料原料设计进入配方中, 以降低饲料成本, 提高养猪的经济效益。

2.3 饲料加工过程

2.3.1 注意饲料原料的品质, 含水量与理化性质等因素, 选择品质优良、含水量符合控制标准、理化性质相对稳定的原料进行配制。同时对含有有害因子的饲料, 如生豆饼、菜饼、棉子饼等饲料, 要采用有效方法去毒处理, 消除饲料中的不良成分, 为生产品质优良的饲料奠定基础。

2.3.2 做到原料的计量准确, 并按“配比大, 比重大的物料先进料;配比小, 比重轻的物料后进料的先大后小”的混合程序控制原则进行生产, 同时要根据原料的种类、猪的生产阶段对原料进行合理粉碎。对于粉料, 粒度应控制在99%通过2.8 mm编织筛, 且1.4 mm筛上残留物不得大于15%, 以促使猪能充分消化吸收, 提高饲料的利用率。

3 建造利于猪生产性能充分发挥的圈舍

优良的猪舍在不增加新投资的情况下, 可提高猪的生产力20%以上。建造符合猪群健康生产要求的猪舍, 是保证其生产性能得以充分发挥的重要保证。为此, 要根据当地气候特点, 因地制宜地建造夏天有利于散热冬天利于保暖, 清洁、卫生、干燥的猪舍, 为猪的生长发育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如北方冬季实行塑料膜暖棚饲养就是一种很好的措施。

4 科学投料

目前在养猪生产中, 易被忽视的问题就是只注意饲粮中营养水平, 而不注意猪的日采食量。虽然严格按其生产性能需要的营养水平配制饲粮, 但因日投料量或多或少, 要么延长了饲养期, 增加了维持需要, 降低了饲料的利用率;要么造成过食, 引起消化不良, 造成饲料的浪费。一般日投料量可按其体重的4%~5%投料, 瘦肉型猪在60 kg以后按其体重的4%为宜;也可根据其日增重与预期饲料利用率 (饲料/增重) 确定。

5 科学搭配青绿饲料

青绿饲料来源广, 又是多种营养物质相对平衡的保健饲料。据报道, 一般10 kg的青绿饲料相当于1 kg的精饲料。使用青绿饲料, 可使每头猪节约精料27.3~32.7 kg, 饲料利用率提高10%左右, 平均增加利润12.6~16.2元。一般青绿饲料与精料的比例为生长发育肥猪前期0.3~0.5∶1后期0.5~0.7∶1为宜。

6 实行饲料拌潮生饲及定时饲喂

一般饲料熟喂比生喂饲料利用率降低10%左右。为此, 除豆类、红薯, 以及残渣剩饭要经加热处理才饲喂外, 其他饲料均要采用饲料拌潮生喂, 减少饲料营养成分的损失, 提高饲料利用率。同时, 在饲喂次数上, 采用日喂两次比较好, 以减少因多次饲喂而刺激猪只运动增加, 而增加能量的消耗和饲料的抛撒浪费。

7 供给充足清洁的饮水

水是机体内所有细胞的重要成分。它对调节体温、养分的运转、消化、吸收和废物的排泄等一系列新陈代谢过程都有重要的作用。

一般猪的供水量, 在春秋季节约为体重的16%;夏季为体重的23%;冬季为10%。但提倡自由饮水, 以提高增重效果。据实验, 自由饮水比日饮水两次可提高增重15%。因而供给充足清洁的饮水是养猪生产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8 做好疫病的防治和驱虫工作

在养猪生产中, 每年均有相当数量的猪因患病和寄生虫病造成饲料的浪费。为此, 规模养猪户要根据当地的疫情动态, 认真做好计划免疫、定期驱虫和消毒等防疫工作, 保证猪的健康生长发育。

9 合理组群与适宜的圈养密度

猪具有争食的习性。为使猪群不以强欺弱, 均衡生长, 对生长发育肥猪应进行合理组群和提高适宜饲养密度, 即按猪的体重、性别、来源、品种、体质、强弱、神经类型的相似 (同) 进行组群 (圈) , 使之不打架、不强行争食, 而且吃得快、吃得饱。

组群应采取“留弱不留强”、“拆多不拆少”、“夜并昼不并”及阉公猪与母猪分开饲养等方式进行;每群以8~10头为最大群体。同时要保持每头肥猪有圈舍面积为0.8~1.2 m2;对于自繁自养的仔猪, 最好采用原群圈饲养, 以提高饲料的利用率, 减少不利因素的影响, 促进增重。

1 0 实行直线育肥饲养

根据猪前期生长慢、中期快、后期又变慢的生长发育规律, 为获得最好的日增重及饲养报酬, 必须采取仔猪断奶后不脱奶膘, 供给其生长所需的营养, 直接养到出栏的饲养方式, 以缩短饲养期, 减少维持消耗, 提高经济效益。

1 1 要适时出栏

搞好生猪改良,提高养猪经济效益 篇8

1992年前, 农民饲养主要是地方品种三江白猪、黑花猪和少量哈白猪、长白猪与地方品种改良猪。地方猪耐粗饲、产仔猪率较高, 但饲料报酬和瘦肉率低, 生长发育慢。在生猪繁育上, 以本地猪本交为主, 生猪群整体生产力较低。

县委、县政府根据生猪生产现状, 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 以品种改良为突破口, 采取了行之有效措施。

1加强领导, 确立了养猪业的主导地位

县委、县政府把养猪作为支柱产业来抓, 制定了《青冈县1992~2012年生猪改良长远规划》, 大力宣传发展养猪业对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加强了对养猪业生产的领导, 形成了县、乡、村抓养猪业生产三级领导体系, 制度健全, 责任明确。

2加强宣传, 提高各级领导对生猪改良的认识

一是县、乡、村多次召开了领导干部参加的生猪改良专题会议, 大力宣传生猪改良对推动猪业经济发展的益处, 提高他们对生猪改良的认识。

二是利用宣传媒体进一步宣传生猪改良对提高猪群生产质量, 增加经济效益的好处。

三是业务部门技术人员深入实践层层进行生猪改良技术培训, 10年来共培训农民10万多人次, 通过培训, 让养猪户加深对生猪改良的认识, 掌握生猪改良的技术知识。

3典型示范, 用典型带动养猪户进行改良

一是1992~2012年县里无偿投资1 200多万元, 引进优良长白、约克种公猪6 948头, 进行生猪改良。

二是根据《国家种畜禽管理条例》, 畜牧局技术人员对农民饲养的种猪进行技术鉴定, 符合条件的发给合格证, 不合格的淘汰。

三是组织养猪户到生猪改良的典型户中现场参观学习, 调动了养猪户实行改良的积极性。到1996年, 猪群改良率达到了100%。

4出台政策, 调动农民生猪改良的积极性

一是从1992年开始推广生猪人工授精技术, 县里对建生猪人工配种站给资金补贴, 每个人工配种站补贴4万元, 用于购买器材等, 到2012年, 全县共建生猪人工配种站150个, 共补贴资金600万元。

二是土地部门对建生猪人工配种站用地, 优先批复, 在政策允许范围内适当收费。

三是对生猪人工授精改良户优先贷款。10年来为养猪生产投放贷款9 200多万元。主要用于生猪改良和规模生产。

四是给繁殖母猪上保险及资金补贴。2009年, 针对繁殖母猪下降实际, 县里实行了对繁殖母猪上保险政策。如果出现疑难疾病造成死亡, 由保险公司和畜牧技术人员联合鉴定后, 县财政包赔, 共投保32 158头, 稳定了母猪生产。

五是畜牧局出资组织配种员到省市科技培训, 通过培训, 提高了他们技术水平。

5强化服务, 确保生猪产业改良效果

实践证明, 生猪实行人工授精改良效果明显。

一是胴体瘦肉率提高了, 改良猪达到了59%。

二是准胎率提高了, 据200头人工授精母猪和200头本交母猪测定, 人工授精情期准胎率达到了90.3%, 本交情期准胎率89%。人工授精母猪平均产仔10.3头, 本交母猪平均产仔9.8头, 窝平均增加产仔0.5头。如果全县10万头能繁母猪, 年产2窝仔猪, 可增产仔猪10万头, 卖仔猪增收2 800多万元。

三是降低了饲养成本。采用人工授精技术, 减少了公猪饲养头数。如果10万头母猪本交, 每年需要种公猪3 000头, 每头公猪年饲养费用5 000元, 3 000头种公猪每年费用1 500万元。采用人工授精技术, 每头公猪每年生产2 000头份精液, 有300头种公猪可满足需要, 可节约费用1 350万元, 降低了饲养成本, 提高了经济效益。为了确保改良效果, 建立了县、乡、村三级服务体系。县里投资85万元成立了畜禽疾病防控中心, 乡镇建立了畜牧综合服务站, 村有服务室, 及时对生猪生产进行综合服务。猪死亡率在国家规定的标准以下。

提高养猪场经济效益的措施 篇9

1 选择性能优良的

仔猪选择的好坏对育肥效果具有很大的影响, 而对于自繁自养的养猪场, 关键是要选择配合力好的杂交品种, 因其所产生的杂交后代具有良好的杂交优势, 如生活力强、增重快、饲料报酬高、瘦肉率高、经济效益高等优点。一般以杜洛克、大白、长白、皮特兰和汉普夏等瘦肉型猪为父本, 以地方品种为母本, 所产生的二元或三元杂种猪用作商品猪进行育肥。若能提供较高的营养水平, 同肘饲养管理得当, 杂种猪就能充分表现其杂种优势, 从而获得理想的经济效益。我国各地区通过多年的试验和生产应用, 已培育出很多适应各地条件的优良二元和三元杂交组合。

2 提高仔猪的出生重和均匀度

仔猪的初生重、断奶重和育肥效果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初生重较大的仔猪生活力较强, 体质强壮, 生长发育迅速, 断奶体重较大, 达到屠宰体重的时间也较短。一般仔猪的育肥起始体重以20~25kg为宜。肉猪育肥开始时群内均匀度越好, 越有利于饲养管理, 育肥效果也越好。因此, 无论从提高断奶重, 还是从提高均匀度考虑, 都必须加强哺乳仔猪的培育, 为肉猪的育肥打下良好的基础。

3 提高饲料利用率

按照可消化氨基酸含量和理想蛋白质模式给不同类型、不同生长阶段的猪配合平衡日粮, 使其中各种氨基酸含量与动物的维持与生产需要完全符合。达到饲料利用率最大, 营素排出减至最少, 从而节约饲料成本。

使用饲料添加剂可显著提高日粮营养成分的有效利用率, 减少营养物质的排泄, 促进猪的快速生长和防止疾病。添加剂类型包括酶剂、酸制剂、抗生素、微生物制剂、微量元素、氨基酸、抗菌中草药和植物有效成分提取物等。饲料添加剂要在保质期内使用, 应选择使用效果明显、稳定性强的。

饲料加工过程中应使用细微粉碎, 高温蒸气制粒或膨化技术, 提高淀粉糊化度, 增加消化率。玉米等原料粉碎时, 颗粒不能过大或过小。颗粒过大猪难以消化造成下痢, 过小可造成猪胃溃疡或易引起呼吸道疾病。母猪饲粮中玉米最佳颗粒大小为0.35~0.65mm。

配合饲料预混时要保证足够的时间, 一般预混时间为5min左右。时间太短, 各种添加剂与原料混合不均匀, 营养平衡失调;时间太长, 浪费人力和能源, 影响正常生产。

加水湿喂比干喂效果好, 料水比例以1:1~2为宜, 颗粒料比干粉料适口性好, 减少粉末飞扬, 饲料利用率高。饮水要保证清洁充足。自动饮水器安装在食槽附近也能减少饲料浪费。

本厂加工的配合饲料从配合开始到喂完一般不超过2d, 最好当天喂完, 以保证饲料新鲜度和适口性, 提高利用率。储存过久会因脂肪变质而使营养成分降低, 其中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也易被氧化而降低效力。配合饲料在猪舍不能停放时间太久, 否则容易引起污染。

4 防治育肥猪运动过度

肉猪在育肥过程中, 应防止过度运动, 特别是激烈的争斗、撕咬或驱赶。这不仅会消耗体内能量, 还会使育肥猪身体受到损伤, 影响生长。更严重的是外来瘦肉型猪由于激烈运动和惊恐, 容易患应激综合征, 表现为突然出现痉挛, 四肢僵硬, 严重时会当场死亡。因此, 应该防止育肥猪过度运动, 更不能驱赶、撵打或惊吓。

5 采取有力措施预防疾病

圈舍周围的杂草、脏物要及时清除, 舍外的粪尿沟要定期进行消毒。场区每15d应彻底消毒1次, 消毒的重点是经常通行的道路, 对病猪走、卧、排粪尿的地方要反复进行消毒。

谢绝外人参观, 消灭老鼠蚊蝇, 对引进种猪实行严格隔离。

每次进猪前, 均对设备及地面进行严格的高压冲洗和常规消毒, 消毒后的干燥时间不少于7d。

制定本场科学的免疫程序, 免疫注射率应达到100%。根据近2年来疫病流行特点, 做好猪群的群体药物预防工作, 以防止疫病发生。再根据各类生猪的具体情况认真做好驱虫保健工作, 以确保猪体健康。

6 适时屠宰

确定适宜出栏体重, 需根据育肥期平均日增重、料肉比、屠宰率、市场需求状况等指标综合考虑。肉猪的生长有一个高峰期, 之后则逐渐下降, 成年时体重达到稳定。但随着体重的增加, 维持需要相对增多, 机体组织的生长以脂肪为主, 肌肉生长强度降低, 饲料利用率也逐渐下降。所以, 要选择适宜的出栏体重, 适时出栏。

浅谈如何提高养猪的经济效益 篇10

1 加强养猪技术的科技含量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养猪赚钱与否, 科学饲养是关键, 用传统落后的饲养方法养猪, 一年养猪半年长, 只能是零钱凑整钱。相反, 用科学方法养猪就能见到效益。

1.1 饲养品种优良的杂交型猪

生产实践证明, 性能优良的杂交猪生长发育快, 瘦肉率高, 6个月出栏, 平均体重达120 kg以上, 胴体瘦肉率都在52%以上。自繁自养的养殖户可以选用没有血缘关系的瘦肉型种公猪配种, 繁殖二元或三元杂交仔猪进行育肥, 效果较好。

1.2 改喂单一饲料为配合饲料

现在国内市场上优质的饲料很多, 可以直接买来饲喂, 如果嫌料贵, 可自已配料, 其中添加剂部分难配, 可买市售的基础料部分自已配。要合理应用饲料添加剂, 在畜禽基础日粮中, 添加氨基酸、维生素、矿物质、驱虫保健药物等成分, 不仅能完善日粮的全价性, 而且对减少疾病、提高饲料利用率具有明显的作用。

1.3 改变传统饲养模式, 提高饲料的利用率

要提高饲料的利用率, 必须从根本上打破传统喂法。熟改生, 稀改湿, 从断奶到出栏, 一直采用合理的配合饲料。随着猪体重的增长, 饲料的能量水平不断提高, 蛋白质水平渐降, 在喂法上, 湿拌料、饮清水。用此法养猪省工、省燃料, 经济效益好, 养猪户可以参照此法。

2 由分散经营向规模经营发展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 单一落后的分散饲养模式存在诸多不足, 要求养殖户改变观念, 向规模化、集约化模式转变, 规模经营具有饲养头数多, 商品量大, 科学技术含量高, 经营管理水平高等特点。但规模养猪必须讲究“适度”, 应具备一定的条件, 如果不顾及主客观因素, 一味蛮干, 经济上会蒙受损失;如果条件具备, 胆子过小, 会痛失赚钱良机。

3 降低饲养成本, 提高经济效益

3.1 降低饲料成本, 促使效益提升

饲料成本是养猪总成本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降低饲料成本, 是提高养殖经济效益的主要手段。首先要采用质优价廉的饲料, 从外地购买饲料, 既要考虑质量因素也要考虑价格因素, 在质量相同的前提下, 要考虑路程的远近。虽然节省一点运输费用是微不足道的, 但由于饲料用量较大, 加起来就比较可观了。其次要掌握自配料的技术, 采取外购浓缩料, 自配成品料的办法。

3.2 降低仔猪成本

仔猪成本在养猪总成本中比重很大, 规模养猪仔猪的成本将会更高, 所以走外购和自繁自养结合之路实乃上策。

4及时出栏, 保证最佳料肉比

实验表明, 商品猪的最佳出栏适期是其体重在100 kg左右, 当猪体重达120 kg后, 各项经济指标则呈下降趋势。体重越大瘦肉率越低, 饲料消耗也增加, 经济效益将直接受到影响。根据东北地区的气候特点, 瘦肉型杂交猪冬季可在115~130 kg出栏, 夏季可在97~125 kg出栏, 地方杂种猪可适当放宽。这样, 不仅加速猪群周转, 而且还可以提高猪的瘦肉率, 降低养猪成本。

5随时掌握市场信息, 正确把握方向

通过市场调查获取需求和价格信息, 掌握市场行情, 是提高养猪效益的外在因素, 如生猪的收购、猪肉的销售、饲料原料价格的变化、肉料比等在了解产销信息的基础上, 要正确分析信息, 进行科学预测。

上一篇:非粘性土下一篇:李阳疯狂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