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股份制经济合作社

2024-09-18

村股份制经济合作社(精选7篇)

村股份制经济合作社 篇1

绍兴市上虞区XX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章程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撤村建居股份经济合作社(以下简称合作社)的行为,保障合作社及其股东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及其《施行细则》,以及上虞区委、区政府的有关规定,结合本社实际,制定本章程。

第二条 本社名称:绍兴市上虞区XX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第三条 本社住所: 绍兴市上虞区XXXXXX。

第四条 本社由本村全体XXXX名村民作为股东联合组建。

第五条 本社经绍兴市上虞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登记注册。经营期限为XXX。第六条 本社系农村集体经济的一种新型组织形式,按照计划管理和民主管理的原则,实行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股东以其出资额为限对合作社承担责任,合作社以其全部资产对本社的债务承担责任。

第七条 本社的基本职能:资产经营、资产管理、资产积累和收益分配。第八条 本社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及本章程规定,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接受政府有关部门的监督。

第九条 本章程对合作社及其股东、股东代表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均具有约束力。

第十条 本章程由董事会制定,经股东代表大会通过、报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和区(县、市)农办批准,在登记机关注册后生效。第二章 经营范围及注册资本

第十一条 本社的经营范围:XXXXXXXXXX(以合作社登记机关核定的经营范围为准。)第十二条 本社注册资本为XXXX万元人民币。第三章 股东资格、出资人及出资方式 第十三条 股东资格

拥有本社股权者均具有本股份经济合作社股东资格。根据本社实际,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为本社股东:

1、开始实行农村双层经营经营体制时原生大队成员;

2、父母双方或者一方为本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股东的;

3、与本社股东有合法婚姻关系落户的;

4、因股东依法收养落户的;

5、政策性移民落户的;

6、符合法律、法规、规章和上级有关规定的其他人员。村党支部(总支)书记为股份经济合作社当然股东。

第十四条 本社共有股东XXXX个,以集体净资产量化方式出资XXXX万元(全为人口股),占注册资本的100%。出资时间为XX年XX月XX日。

第四章 股东的权利和义务 第十五条 股东的权利

1、年满18周岁有人口股的股东享有表决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2、享有对本社财务收支、资产营运、收益分配等的知情权;

3、享有对本社董事会提出质询、批评和建议的权利;

4、享有本社收益分配的权利;

5、享有购买其他股东转让股份的优先权;

6、优先认购本社新增注册资本;

7、按有关规定享有合作社终止后剩余财产分配的权利。第十六条 股东的义务

1、缴纳所认缴的现金股股金;

2、遵守本社章程及各项制度,执行股东代表大会的各项决议;

3、支持董事会、监事会履行职责;

4、以其所持股份份额为限对合作社的债务承担有限责任;

5、量化股及现金股不得退股提现。

第五章 股权设置、股权享受对象与股权变动

第十七条 本社只设人口股。人口股的享受对象及比例:1:1。股东的股份数及股权额在股权证中予以载明,股权证由股份经济合作社颁发。以农村社区股份制改造时股东代表大会确定的基准日为时点,该时点后的新增人员不再给其量化股份。

第十八条 股权可以依法继承、赠予,经董事会批准可以(内部)转让,转让价格由双方自行协商确定。

股东发生股权转让、继承、赠予,应向董事会申请办理相应手续;合作社将每年的股权变动情况列表,经股东代表大会和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确认后,每年向登记机关备案一次。

第十九条 本社如需增资扩股,应按同股同权的原则,由原股东按出资比例大小同比例增资。

今后因土地征用补偿收入增加,或资产营运增值,或期末公积金余额占资本金总额50%以上的,按原股东持股比例及时追加股东的折股量化额。因合作社发展需要,经股东代表大会讨论决定,也可吸收社会投资者投资,其增资价格原则上应等于或高于每股评估净资产。

第六章 组织机构及其产生办法、职权、议事规则 第二十条 本社设股东代表大会、董事会、监事会。

第二十一条 股东代表大会由全体股东代表组成。本社股东代表总数为30名。股东代表任期每届3年。

第二十二条 股东代表的产生(方式一)本社股东代表实行有候选人差额选举的方式产生。首先通过分设16个选举小组,采取集中投票的形式,由各选举小组直接提名候选人,根据候选人得票多少,按多于应选股东代表人数的10%确定正式候选人,然后由2/3以上有选举权的股东参加投票,过半数以上、高票者当选。

(方式二)本社股东代表实行无候选人直接选举的方式产生,通过分设16个选举小组,由各选举小组根据应选股东代表的人数,经由2/3以上有选举权的股东参加投票,以得票多者当选。

第二十三条 股东代表大会是本社的权力机构,行使下列职权:

1、审议批准修改本社章程;

2、选举、罢免董事会、监事会成员;

3、决定董事会、监事会成员的报酬方式、标准及资产经营责任;

4、审议批准董事会、监事会的工作报告、财务预决算方案;

5、决定本社发展规划、资产经营计划和集体资产经营方案,决定投资决策方案;

6、审议批准本社收益分配方案和弥补亏损方案;

7、审议批准股东转让出资方案;

8、对本社增加或减少注册资本作出决议;

9、对本社解散和清算事项作出决议;

10、决定其他重大事项。第二十四条 股东代表大会每年至少召开2次会议,分别在每年的6月和12月召开。经1/3以上股东代表、1/5以上年满18周岁有表决权的股东或监事会提议,应当召开临时股东代表大会。股东代表大会应有不少于2/3以上股东代表出席方能召开。

第二十五条 股东代表大会由董事会召集,董事长主持,董事长因特殊原因不能履行职务时,由董事长指定的其他董事主持。

第二十六条 股东代表大会实行一人一票制,可采取举手表决的方式表决,也可采取无记名投票的方式表决,具体采取何种方式由董事会决定。股东代表大会对本章程第二十三条第2项内容作出的决议,须经到会股东代表半数以上通过;对形成的其他决议,须经到会股东代表2/3以上同意方能生效。

第二十七条 召开股东代表大会,应当于会议召开的十五日前将会议审议的事项告知全体股东。股东代表大会应当对所议事项做好会议记录,形成会议纪要,出席会议的股东代表必须在会议纪要上签字。

第二十八条 本社董事会成员由3人组成,由股东代表大会实行有候选人的方式选举产生。董事会设董事长1人、由董事会选举产生。

第二十九条 董事会是股东代表大会的执行机构,对股东代表大会负责,行使下列职权:

1、负责召集股东代表大会,并向股东代表大会报告工作;

2、执行股东代表大会的决议;

3、拟定本社发展规划、资产经营计划和集体资产经营方案;

4、对重大投资项目进行可行性论证,拟定投资决策方案;

5、制定本社财务管理制度,拟定财务预算、决算方案;

6、拟定本社的收益分配方案和弥补亏损方案;

7、拟定本社增加或减少注册资本的方案;

8、拟定本社章程修改和股东转让出资的方案;

9、拟定本社解散和清算的方案;

10、拟定董事会、监事会成员的报酬方式、标准及资产经营责任的方案;

11、选举和更换董事长;

12、决定内部经营管理机构的设置,根据需要聘用总经理等必要的经营管理人员并决定其报酬事项;

13、制定本社的基本管理制度;

14、其他应由董事会决定的事项。

第三十条 本社董事会每届任期3年,董事任期届满,可以连选连任。董事在任期届满前,股东代表大会不得无故解除其职务。

第三十一条 董事会议应有2/3以上的董事参加方可举行。非董事经理、监事可以列席董事会议,但无表决资格。第三十二条 董事会议每年至少召开2次,经1/3以上董事提议可以召开临时董事会议。第三十三条 董事会议由董事长召集和主持,董事长因特殊原因不能履行职务时,由董事长指定其他董事代为召集和主持。

第三十四条 董事会议实行一人一票制,以举手表决或无记名投票的方式进行表决,董事会议形成的决议须经全体董事2/3以上同意方能生效。

第三十五条 召开董事会议,应当于会议召开的十日前通知全体董事,董事会应当对会议所议事项做好会议记录,形成会议纪要,出席会议的董事必须在会议纪要上签字。

第三十六条 本社监事会成员由3人组成,监事会成员由股东代表大会实行有候选人的方式选举产生。监事会设主任1人,由监事会选举产生。本社监事会每届任期3年,监事任期届满,可以连选连任。

董事、财务负责人不得兼任监事。董事会、监事会成员的直系亲属不能被聘用为本社的财务管理人员。

第三十七条 监事会对股东代表大会负责,行使下列职权:

1、监督本社章程的执行情况;

2、监督股东代表大会决议的执行情况;

3、对董事进行监督,提出建议和批评意见;

4、每季审查本社财务,并向股东公布;

5、选举和更换监事会主任;

6、提议召开临时股东代表大会。第三十八条 监事会可以向股东代表大会提出要求罢免不称职董事的建议。第三十九条 监事会议应有2/3以上的监事参加方可举行。

第四十条 监事会议每年至少召开2次,经1/3以上监事提议可以召开临时监事会。

第四十一条 监事会议由监事会主任召集和主持,监事会主任因特殊原因不能履行职务时,由监事会主任指定的其他监事代为召集和主持。

第四十二条 监事会议实行一人一票制,以举手表决或无记名投票的方式进行表决,监事会议形成的决议须经全体监事2/3以上同意方能生效。

第四十三条 召开监事会议,应当于会议召开的十日前通知全体监事,监事会应当对会议所议事项做好会议记录,形成会议纪要,出席会议的监事必须在会议纪要上签字。

第七章 法定代表人

第四十四条 本社由董事长担任法定代表人。第八章 资产经营、财务管理与收益分配

第四十五条 董事会应以效益为中心,以资产的保值增值为目标,加强对本社资产的经营管理。可依法决定资产的经营方式,采取独资经营、股份合作、租赁、拍卖、兼并等办法,盘活存量资产,确保资产保值增值。

第四十六条 经股东代表大会同意拍卖、转让的本社下属企业,拍卖、转让金由董事会负责一次性收回,确有困难的应由对方制订付款计划,限期付清。被拍卖、转让本社下属企业的土地仍属本社集体所有的,必须向受让方收缴集体土地使用费。

第四十七条 董事会对本社负有资产安全的责任,严禁为其它单位和个人作经济担保。

第四十八条 董事会在资产发包、租赁时,应依法签订承租合同,按合同约定及时向承租人收取承包、租赁金。

第四十九条 本社必须建立集体资产登记制度。每年组织开展一次资产清查核实工作,登记造册,并按规定及时办理年检手续。

第五十条 本社严格按照财政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的规定,切实加强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

第五十一条 本社必须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严格控制非生产性开支。至少每季一次公布财务收支情况。财务收支情况接受上级农经管理部门的审计。

第五十二条 本社建立固定资产折旧制度,按规定足额提取折旧费。第五十三条 会计终了必须及时编制下列财务会计报表:

1、资产负债表及补充资料;

2、财务收支明细表;

3、收益及收益分配表。

第五十四条 本社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之间的关系,实行同股同利,搞好收益分配。当年净收益分配的顺序和比例如下(在以下收益分配规定的幅度内,具体分配比例最终由本社董事会拟定方案,报股东代表大会批准后实施):

(一)提取公积公益金10—20%;(二)提取福利费20—30%;(三)股东分配50—70%。

第五十五条 若分配后有结余收益可转入下分配。

第五十六条 本社提取的公积公益金主要用于弥补本社的亏损、扩大本社的生产经营规模或者转增本社资本。

第五十七条 本社提取的福利费主要用于本社股东的集体福利。第五十八条 董事会成员任期内经营管理成效显著,本社净资产有较大幅度增加的,可根据其贡献大小,给予一定的奖励。

因经营不善,致使本社资产流失、亏损的,应根据董事会成员责任大小,承担相应的经济责任。

具体考核办法由监事会提出,经股东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后实施。第五十九条 经本社股东代表大会讨论通过的收益分配方案及目标责任考核结果,须报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农经管理机构审核备案。

第六十条 本社除法定的会计帐册外,不得另立会计帐册。对本社的资产,不得以个人的名义开立帐户存储。

第九章 解散事由与清算办法

第六十一条 本社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解散:

1、营业期限届满的;

2、全体有表决权的股东决议解散的;

3、因合并和分立需要解散的;

4、违反国家法律、行政法规,被依法责令关闭的;

5、被依法宣告破产的;

6、其他法定事由需要解散的。

第六十二条 本社依照上条1、2款规定解散的,应在十五日内成立清算组,清算组人选由股东代表大会确定;依照上条4、6项规定解散的,由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农经管理机构组织有关人员成立清算组,进行清算。被依法宣告破产的,由人民法院组成清算组进行清算。

第六十三条 清算组在清算期间行使下列职权:

1、清理本社财产,分别编制资产负债表和财产清单;

2、通知或公告债权人;

3、处理和清算有关本社未了结的业务;

4、清缴所欠税款;

5、清理债权、债务;

6、处理本社清偿债务后的剩余财产;

7、代表本社参与民事诉讼活动。

第六十四条 清算组在清理本社财产、编制资产负债表和财产清单后,应当制定清算方案,并报股东代表大会或者有关主管机关确认。本社财产能够清偿本社债务的,分别支付清算费用、职工工资和劳动保险费用,缴纳所欠税款,清偿本社债务。

本社财产按前款规定清偿后的剩余财产,按照股东的出资份额进行分配。清算期间,本社不得开展新的经营活动,本社财产在未按规定清偿前,不得分配给股东。

第六十五条 因本社解散而清算,清算组在清理本社财产、编制资产负债表和财产清单后,发现其财产不足清偿债务的,应当即向人民法院申请宣告破产。

本社经人民法院裁定宣告破产后,清算组应当将清算事务移交给人民法院。第六十六条 本社清算结束后,清算组应当制作清算报告,报股东代表大会或者有关主管机关确认,并报送工商登记机关,申请注销本社登记。

第十章 附则

第六十七条 本章程已经股东代表大会同意,并已报XX镇人民政府和上虞区农办批准。

第六十八条 本章程由董事会负责解释。

(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盖章)

村股份制经济合作社 篇2

关键词:股份经济合作社,公司,股东,股权

引言

随着农村集体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为建设新农村, 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已经完成了农村集体经济的股份合作制改革, 纷纷建立了农村村级 (或社区) 股份经济合作社。它采取集体净资产既分股量化到人, 又不变现瓜分集体资产的办法, 明晰了每个成员在集体经济组织中的权利份额;使村民真正成为集体经济名符其实的主人, 变成了股份经济合作社的股东。由于当前我国尚无专门调整股份经济合作社的法律规范, 股东的权利义务一般都由股份经济合作社的章程规定。比照公司股东的权利义务, 通过二者的比较分析, 让我们认识股份经济合作社股权的地位和性质。

一、股东资格之比较

(一) 股份经济合作社股东资格

股份经济合作社是在原集体经济组织基础上的改革, 因此其初始的股东一般只是村民, 股东既可以是户, 也可以是自然人, 一般以自然人为股东居多。股份经济合作社除保留一定的集体股以外, 一般没有其他法人或组织。股份经济合作社的股东不以出资为必要条件, 股份经济合作社进行集体净资产折股量化时, 设人口股和农龄股, 根据实际情况可设现金股, 股东的股份数量相对均衡。以现金股募集资本时, 募集现金股的对象也往往只局限于村民。村民以外的自然人能否通过继承、赠予、受让等方式成为合作社的股东, 取决于章程的规定。就目前情况, 股份转让一般是封闭式的, 只能在其成员即股东间进行, 并且要经过董事会同意, 不允许向股东以外的人转让股份。因此, 股份经济合作社股东资格是受到较严格的限制, 一般只能限制在原村村民或原经济合作社社员的范围内。

(二) 公司股东资格

公司的股东资格一般没有以上这些限制, 除了自然人以外, 法人和其它组织也可以成为股东。公司的股东以出资为必要条件, 没有出资就不能成为股东, 不同股东的股份数量往往相差悬殊。公司的股东完全可以依法转让股份, 除股东间可以自由转让以外, 股东可以按照公司章程、公司法和证券法等规定向股东以外的人转让股份, 受让人只要合法持有公司股份, 就成为公司的股东。股份公司的股份转让开放, 实行了商品化、证券化与市场化。

从以上的比较可以看出, 由于股份经济合作社股东的资格和股份的转让受到严格限制, 所以不能像公司, 尤其是股份公司那样比较容易地筹集到资本, 不利于它发展壮大。因此, 股份经济合作社目前只能在经济较发达地区和原集体经济组织经济实力比较强的社区或村设立。股份经济合作社股东资格封闭性, 并非合作社的特性, 而是原集体经济特性的延续。

二、股东权利之比较

股份经济合作社股东的权利根据实务中的有关章程规定, 主要有:表决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知情权、质询、批评和建议权;收益分配权;股份优先购买权;剩余财产分配权, 等等。仅从这些权利项来看, 股份经济合作社股东权利与公司没有多大区别, 但从这些权利的具体内容分析, 它与公司股东的权利存在较大差异。

1.股东表决权的比较分析

表决权是股东权利的核心, 属股东的共益权。股份经济合作社和公司都实行同股同权, 这是二者最基本的共同之处, 但二者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

股份经济合作社股东表决权的行使有直接行使与间接行使之分。直接行使股东表决权主要是适用于成立股东大会的股份经济合作社;间接行使主要适用于成立股东代表大会的股份经济合作社。对于成立股东代表大会的股份经济合作社, 按照一定的比例在股东中选举出代表, 由选举出的股东代表代表全体股东在股东代表大会上行使股东权利。公司股东除可以委托他人来行使外, 一般都由股东自己直接行使, 不存在间接行使的问题。

股份经济合作社股东行使表决权的大小与公司相比, 有着本质上的区别。股份经济合作社的股东或股东代表在股东大会或股东代表大会行使表决权, 一般实行一人一票制, 不按股份大小来行使, 但未成年人不享有表决权, 其表决方式与原村民表决权的行使一致;而公司股东表决权的大小是按资分配的, 表决权的大小因股东所持股份多少而不同, 对未成年股东也没有表决权的限制, 只是应当由其法定代理人依法行使。

股份经济合作社的一人一票制, 限制了大股东的权力, 从而也会影响股东的投资热情。但公司为了限制大股东的权力, 保护广大小股东的权益, 我国新公司法在董事和监事的选举中引入了“累积投票制”。股份经济合作社股东的表决权行使中无累积投票制的问题。股份经济合作社的一人一票制是由合作社的原则决定的, 似乎与股份制背道而驰, 其实并非如此, 因为股份经济合作社股东的股份数量是相对均衡的。

2.股东知情权的比较分析

知情权是股东行使表决权、受益权等核心权利的前提和基础。股份经济合作社股东的知情权与公司比较, 其差异不是有没有知情权的问题, 而是知情权的范围和知情权的法律保障。

现有的股份经济合作社章程虽有“股东享有知情权”等规定, 但一般很少对知情权的范围到底有多大作出较为详细的规定。股份经济合作社受到原集体经济组织经营管理权高度集中的影响, 又由于法律制度的缺失, 股东知情权实际上得不到有效保障, 股东的表决权、监督权等也往往不能落到实处。有的股份经济合作社股东想看合作社章程都被拒绝, 连了解章程内容的基本知情权都没有, 监督权、决策权等根本无从谈起。

公司股东的知情权得到了公司法的保护, 尤其我国新公司法拓宽和增加了股东的知情权。根据现行公司法第34条、第117条、第166条等规定, 股东对公司章程、股东大会会议记录、董事会会议决议、监事会会议决议和财务会计报告享有查阅权和复制权, 对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报酬享有知情权, 并且对股东的这些知情权的行使设置了程序保障和救济途径。

3.股东受益权的比较分析

受益权是股东权利的最终目的, 属于自益权。股份经济合作社和公司均按股东所持股份多少来分配股利, 实行同股同利。二者的分配方式没什么区别, 其区别主要在于:公司的受益权是基于股东的投资, 是对投资的回报。而股份经济合作社股东的受益权未必是基于投资, 没有设置现金股的股份经济合作社股东一般都没有出资, 其受益权主要基于他是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 量化集体经济组织权益是改革为股份经济合作社的最主要目的, 其中受益权的量化是其最突出的表现。因此, 实质上股份经济合作社股东的分红除现金股外, 对股东来说是一种福利分配;而公司的分红则是投资收益的分配, 这一点是有本质区别的。

股份经济合作社股东除了章程规定的权利外, 在有的地方性法规中也有规定, 如《浙江省村经济合作社组织条例》规定社员还享有对该社集体资产承包经营的权利, 生产生活服务、土地征收补偿费分配、宅基地使用的权利, 而公司的股东一般不享有这些权利。股份经济合作社股东享有这些权利是对原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利的保留。

三、股东义务之比较

从一些股份经济合作社制定的章程来看, 合作社股东应承担的义务主要有: (1) 履行出资义务 (如不设现金股, 则无此项义务) ; (2) 不得退股提现; (3) 以所持股份份额为限对合作社的债务承担责任; (4) 遵守合作社章程及各项制度, 执行的各项决议; (5) 维护合作社的合法权益; (6) 法律、法规、规章和章程规定的其他义务。

公司股东承担的主要义务有: (1) 遵守公司章程; (2) 依其所认购的股份和入股方式缴纳股金; (3) 除法律、法规规定的情形外, 不得退股; (4) 法律、行政法规及公司章程规定应当承担的其他义务。

从上面二者规定的这些义务内容来看, 股份经济合作社股东的义务范围要比公司股东广, 主要表现在遵守合作社的各项制度和执行合作社的各项决议等内容。这是因为股份经济合作社股东享有该社集体资产承包经营的权利, 生产生活服务、土地征收补偿费分配、宅基地使用等权利, 这些权利对于公司的股东来说是无法享有的。然而, 股份经济合作社股东在享有这些权利的同时, 也应当履行相应的义务, 即遵守合作社的各项制度和执行合作社的各项决议等。另外, 股份经济合作社的股东未必要履行出资义务, 而公司股东必须要按照期限履行其所认缴的出资义务。

结语

笔者认为由于股份经济合作社是进行股份量化与管理的经济合作社 (集体经济组织) , 并非股份制企业。因此, 股份经济合作社股东的股权与公司股权不一样。如果股份经济合作社股权与公司股权没有区别的话, 股份经济合作社就不是经济合作社, 不属于集体经济组织, 已经变为股份制企业。公司作为现代企业制度的典型形式, 在我国已有较完善的法律规范, 由《公司法》和相应的法律法规调整, 股东的法律地位比较明确, 有法律保障;而股份经济合作社没有相应的法律规范, 连股份经济合作社本身的法律地位都不明确, 更不用说股东的法律地位问题, 实务中关于股权的纠纷处于无法可依的状态。所以在股份经济合作社章程中尽量详细规定股东的权利义务是十分必要的。

股份经济合作社与公司比较, 其股权也有许多相同或相近的地方, 这是由二者都具有股份制特性所决定的。通过对二者的比较分析, 可以使广大股份经济合作社股东了解自己所拥有的股权, 对于如何正确行使股东权利履行股东义务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郭富青.西方国家合作社公司化趋向与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回应.农业经济问题, 2007, (6) .

[2]吴翔阳.现代企业制度:农村股份合作制创新的一个方向.理论前沿, 2007, (15) .

[3]郑曙光.合作社与其他经济社团组织法律制度之异质性考察.中国商法年刊, 2006.

[4]陈志新.城市化进程中村级股份合作制改革的创新机理探析.浙江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4) .

[5]陈笑萍.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制度创新路径分析.农业经济问题, 2005, (9) .

[6]杨宏翔.现代产权制度视角下的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理论探讨, 2005.

[7]傅晨.中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形式与制度变迁.中国经济, 2006.

村股份制经济合作社 篇3

摘要:农村股份经济组织内部的机构和程序和一般的股份制公司基本相同,但由于它是由原来的农村集体经济转型过来的,具有其特殊性。因而它与股份制公司在内部治理上有很大的不同。本文就以东浦股份经济合作社为例,就内部治理对股份经济合作社和一般股份制公司进行对比分析。

关键词:农村股份经济内部治理激励机制

0引言

完整的公司治理体系由内部治理和外部治理两部分构成。其中,内部治理是股东及其他参与者利用公司内部的机构和程序参与公司治理的一系列法律、制度安排。它由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层三大机构之间的权力、责任及制衡关系组成,其基本关系是股东通过股东大会决定公司的重大事宜,选举董事会成员,由董事会进行公司的战略管理,聘任和解聘经理,日、常管理则交给经理层负责,并由董事会对其进行监督、考核和激励。在权责关系上,董事会股东负责,经理层对董事会负责。在我国还设立了监事会,该机构的成员也主要由股东大会选举,主要对董事及高层管理人员的行为特别是财务活动进行监督。

股份经济合作社的内部治理也是由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层三大机构组成,但因为集体经济转型而来的这个特殊性,它和一般的股份制公司有很大的不同。

绍兴嵊州市东浦村是村级经济股份改革的一个典型例子。它于2004年1月在有关部门的帮助支持下,经过清产核资、方案制定、股权量化、民主选举等环节,东浦股份经济合作社正式宣告成立,成为嵊州市第一个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并按照企业化的要求进行运作。

以下,我们将以东浦股份经济合作社为例,就内部治理对股份经济合作社和一般股份制公司进行对比分析。

1股东大会

股东是股份制公司的所有者和委托人,因而他是公司治理的主体,而相关的债权人、员工等只是参与者。股东是企业资本的提供者,他们通过购买股份将资金投入企业,形成公司运营所需的法人财产。这些财产的主人自然是全体股东。对于个别股东而言,其对公司财产的拥有份额以其持有公司股份的比例而定。

相对于其他参与者,公司法对股东在公司的权力作了明确规定。在参与公司经营方面,股东最重要的法律权力就是对公司重大问题的表决权,如收购、兼并、转让、选举董事和监事等问题。在获取收益方面,股东享有股利分配请求权、新股认购优先杈、股份转让权等。对于法律赋予股东的权力,股东主要通过参与股东大会来行使。

股东大会是公司内部的最高权力机构,对公司重大事项作出决策。它一般一年召开一次,其运作是按照拥有股份的多少进行投票,采用多数票原则表决方案。首次股东会议又出资最多的股东召集和主持。

东浦股份经济合作社(实业总公司)是由原经营性收入稳定且数额较多的东浦村股份制改革后成立的,它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定,设立股东(代表)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其制定的《章程),明确了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的产生办法及其职责,明确议事规则及管制度。

正因为是由集体经济转型过来的,因而股份经济合作社的股东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出资人、有投资者,而是符合规定的原东浦村村民。其总股本为经核实、评估、确认并公布的用于量化的经营性净资产,下设贡献股、基本股、福利股,同时符合以下三个时间段内的本村村民为全额享受对象,设定为1股。其中贡献股指以第一轮土地承包之日为基准日,即按1982年12月31日在册人口,人均0,25股量化到户。基本股指以全村土地征用并实施“农转非”之日为基准日,即按1992年12月31日在册人口,人均0,5股量化到户。福利股指以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方案通过之日为基准日,即按2003年12月18日在册人口,人均0,25股量化到户。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对其他相关人员的界定补充办法。

东浦股份经济合作社的股权几乎平均分配,因此其股东都是小股东。在现实生活中,由于股东大会的议事程序和表决方式,太过分散的股权会导致一些问题的决策比较困难,所以东浦股份经济合作社选有股东代表。

东浦股份经济合作社的第一次股东(代表)大会是由户长出席,三分之二以上表决选出股东代表,董事会和监事会成员。之后,东浦股份经济合作社的股东(代表)大会每年召开两次,和一般的股份制公司一样,也是对股份经济合作社的重大事件、投资项目、发展项目等进行表决决策。其股东的股东大会出席率平均达98%,除外出无法赶回等特殊情况外一般100%出席股东大会。

和一般的股份制公司不同的还有一点,就是村民股东在股权确认后,统一发给《股权证》,并建立档案,作为股东享受红利分配的依据,股权可以继承和内部转让(办法另行制订),但不得退股提现。

2董事会

董事是股东的受托人,一个董事会的基本作用是确保公司的所有者在不参与日常经营的情况下,其权利仍受到保护并具有获利的保障,是所有权与公司治理之间最重要的连结点。这有两层的含义:第一、薏事会的主要职责是确保职业经理人能够对企业的所有者负责:第二、董事会的角色也是为了确保某一大股东不会滥用其他小股东的权利。从董事会的起源可以知道董事会的本质是为了解决代理问题而在大型组织内部演进出来的一种符合市场经济原则的内生组织或制度。由于代理问题的存在,为了利用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的收益,减少分离的成本而演进而来的东浦村的董事是由股东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相对而言,股权比较分散的股份制公司与其较有可比性。从其公司的章程可以看出他们的职责都差不多:①负责召集股东会;执行股东会决议并向股东会报告工作;②决定公司的生产经营计划和投资方案;③决定公司内部管理机构的设置;④批准公司的基本管理制度;⑤听取总经理的工作报告并做出决议;⑥制订公司年度财务预、决算方案和利润分配方案、弥补亏损方案;⑦对公司增加或减少注册资本、分立、合并、终止和清算等重大事项提出方案;⑧聘任或解聘公司息经理、副总经理、财务部门负责人,并决定其奖惩。

具体来说,如果公司已经进入了一种非常特殊的状态,董事会就要专注于特殊的工作。比如一些公司在财务信息披露上,已经被发现可能存在潜在问题,或者说管理层隐瞒重大信息等,董事会就需要在监督和调查方面来进一步发挥作用,充分利用好董事会的内部审计机构。而在公司正常运作过程中,羞事会把更多精力放在一些其他重大的战略决策上,比如培养接班人。总之,重点是怎么样达到保护股东权益目的。

在股权非常分散的情况下,小股东把制定公司战略的权力交给了经理层,只保留监督权,但由于信息不对称和“搭便车”行为,小股民缺乏对监督经理层的经营行为的激励,同时也没有能力从事这些活动,进而使公司运作容易形成内部人控制或经理层主导。此时的公司治理中心是提高对公司经理层的监督力度,即董事会的核心作用是监督经理层。董事会治理机制相对于外部治理机制而言是一种事前治理机制,其治理的中心就是保持董事会的独立性。为此,大多公司同时也设立独立董事。若是股东们不满意公司状况,几乎只能“用

脚投票”,只能通过股价来对管理层董事会形成一种压力,很难用其他的方式来去影响董事会和管理层的行为。另外,若在成熟市场上,除了股东用脚投票,还有一个重要的手段就是收购与兼并。但鉴于中国不成熟的资本市场和农村股份合作制其特殊的渊源。

3监事会

董事会和监事会都对股东大会负责,由监事会对董事会进行监督,并与董事会一起共同行使对经营高层管理人员的监督权的一种治理模式。监事会与董事会平行。监事可以列席董事会会议,并对董事会决议事项提出质询或者建议。监事会、不设监事会的公司的监事发现公司经营情况异常,可以进行调查:必要时,可以聘请会计师事务所等协助其工作,费用由公司承担。

东浦村的监事同其董事一样,也是由股东代表大会选举产生。

4管理层激励

股东和经营管理者实际上是一个委托代理的关系,股东委托其经营管理资产。但事实上,在委托代理关系中,由于信息不对称,股东和经营管理者之间的契约并不完全,需要依赖经营管理者的“道德自律”。股东和经营管理者作为两个利益主体,在追求各自利益最大化目标上会有偏差。作为股东,其委托他人经营管理的前提是通过委托产生的收益增量大于其代理成本;而经营管理者则希望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尽量增加个人享受或偷懒。因此,经营管理者有可能为自身的利益目标而背离股东的利益。所以股东就会对经营管理者进行监督,当他们背离股东目标时,就减少各种形式的报酬,甚至于解雇。但是全面监督事实上是行不通的,因为它的代价很高昂。因而,股东还必须对经营管理者采取一定的激励机制。这正如著名管理学家巴纳德指出的,“在现代社会中,如不存在激励,绝大多数人总是站在消极的一端,一个组织如果缺少激励因素,那么该组织就很难有令人满意的绩效”。

根据激励契约设计原理,对经营管理者的报酬应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固定薪酬(如年薪),不受利润变动风险的影响;另一部分与经营管理者的绩效挂钩,采用年终奖金、赠予企业股票或授予股票期权等形式。前一部分提供保障,后一部分提供激励,使经营管理者自觉采取能满足企业价值或股东财富最大化,从而吸引和留住卓有成效的经营管理者。

激励体制中的薪酬体系,大致如下:

其中,薪金是薪酬体系中的最基本形式。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程度上与公司的经营绩效不存在相关性,而是受企业规模和经理人才市场的影响较大。奖金一般以财务指标的考核来确定收入,因此与公司的短期业绩表现关系密切,但与公司的长期价值关系不明显,因而管理者有可能为了短期的财务指标而牺牲公司的长期利益。但是从股东投资角度来说,他关心的是公司长期价值的增加。尤其是对于成长型的公司来说,经理管理者的价值更多地在于实现公司长期价值的增加,而不仅仅是短期财务指标的实现。

为了使经理人关心股东利益,需要使经理管理者和股东的利益追求尽可能趋于一致。对此,股权激励是一个较好的解决方案。通过使经理管理者在一定时期内持有股权,享受股权的增值收益,并在一定程度上承担风险,可以使经理管理者在经营过程中更多地关心公司的长期价值。股权激励对防止经理管理者的短期行为,引导其长期行为具有较好的激励和约束作用。

股份经济合作社与一般的股份制公司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而其激励机制也不同。

首先,其股东为原村村民。因而他们大多只关心分配的结果,不大关心合作社的运营,更不用也不愿承担相应的义务。股东重分红而轻积累,导致经营管理者无法去考虑很多长期的经营策略,更多的也只能进行短期行为,从而经营管理者的积极性不高。

其次,股份经济合作社是由原来的集体经济转变过来的,所以一些村里原来的公益性资产、基础设施建设也由股份经济合作社管理,其中的一些管理者也是原村的村干部。因此,确定经营管理者的奖金的指标不仅仅是股份经济合作社的短期业绩。例如,东浦股份经济合作社(实业总公司)在年初制定考核指标,指标包括经济方面,投资发展方面,甚至有文明程度、计划生育等方面。管理层的工资和奖金是先预发百分之六十,到年终考核合格后再发剩余的百分之四十。

村股份制经济合作社 篇4

某某村土地股份合作社章程__年__月__日第一届社员(股东)代表大会讨论通过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积极探索农村集体土地流转机制,促进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土地价值和经济效益,加快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切实保护农民长远利益、共同利益,促进富民强村,实现共同富裕,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承包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等法律法规,制订本章程。

第二条 名称:某某村土地股份合作社(以下简称本社)。

第三条 地址:某某县某某村。

第四条 本社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依法接受监督管理部门的监督检查。

第五条 本社报农民专业合作社主管部门批准后设立,接受农村合作经济主管部门的业务指导和监督管理。

第二章 经济性质和经营范围

第六条 本社是由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自主经营、自我约束、民主管理”的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主要从事土地流转、整理与出租。

第三章 社员(股东)和股权设置

第七条 承认本章程,并按本章程规定,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的农户,即为本社社员(股东)。

第八条 入股农户以户为单位,每亩土地折算一股。具体名单和承包土地面积由各村民小组负责提供,然后本社发给入股农户由理事长签字的股权证书。

农户入股自愿、不得退股,股权可以继承、馈赠,经本社同意可以转让。

今后中央有新的规定,从其规定。

第九条 本社共设有股份__股。名单另附。

今后视发展需要,经社员(股东)代表大会同意,可吸收其他村民小组入股。

第十条 村委会注入集体资金100万元人民币,用于本社注册及投资。投资收益分配方案另行制定。

第四章 社员(股东)权利和义务

第十一条 社员(股东)享有下列权利:

1.参加社员(股东)大会,并享有表决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按照章程规定对本社实行民主管理;

2.利用本社提供的服务和生产经营设施;

3.按照章程规定或者社员(股东)大会决议分享盈余;

4.查阅本社的章程、成员名册、社员(股东)大会或者社员(股东)代表大会记录、理事会会议决议、监事会会议决议、财务会计报告和会计账簿;

5.章程规定的其他权利。

第十二条 社员(股东)应履行下列义务:

1.执行社员(股东)大会、社员(股东)代表大会和理事会的决议;

2.按照章程规定向本社入股;

3.按照章程规定与本社进行交易;

4.按照章程规定承担亏损;

5.支持本社土地流转、开发、储备和管理。

第五章 组织机构和职权

第十三条 建立社员(股东)代表大会制度。社员(股东)代表由各村民小组按照每十户推荐一人的办法民主选举产生。村委会作为发包方推荐五名村干部作为股东代表。

社员(股东)代表大会是本社的最高权力机构。

第十四条 社员(股东)代表大会的出席人数应当达到代表总数三分之二以上。社员(股东)代表大会选举或者作出决议,应当由本社员(股东)代表总数过半数通过;作出修改章程或者合并、分立、解散的决议,应当由本社社员(股东)代表总数的三分之二以上通过。

第十五条 社员(股东)代表大会每年召开一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在二十日内召开临时社员(股东)大会:

(一)百分之三十以上的社员(股东)代表提议;

(二)执行监事或者监事会提议;

(三)章程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十六条 社员(股东)代表大会选举和表决,实行一人一票制,社员(股东)代表各享有一票的基本表决权。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关于“出资额或者与本社交易量(额)较大的成员按照章程规定,可以享有附加表决权”的规定,村委会作为出资额较大的成员享有附加表决权,其附加表决权总票数为本社成员基本表决权总票数的百分之十五。

第十七条 社员(股东)代表大会行使以下职权:

1.通过和修改章程;

2.选举和罢免理事长、理事、监事长、监事;

3.决定重大财产处置、对外投资、对外担保和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其他重大事项;

4.批准业务报告、盈余分配方案、亏损处理方案;

5.对合并、分立、解散、清算作出决议;

6.决定聘用经营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数量、资格和任期;

7.听取理事长或者理事会关于成员变动情况的报告;

8.章程规定的其他职权。

第十八条 理事会。理事会是本社社员(股东)代表大会的常设机构。理事会由9人组成,理事由社员(股东)代表推荐,经社员(股东)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每届任期3年,可连选连任。理事会设理事长1名,理事长由理事选举产生。

理事长为本社的法定代表人。

理事会在社员(股东)代表大会闭会期间行使下列职权:

1.执行社员(股东)代表大会决议;

2.聘任、解聘本社所属部门的专职、兼职负责人;

3.负责召集召开社员(股东)代表大会,并报告工作;

4.制定本社发展计划和投资方案、分配方案,并实施社员(股东)代表大会批准的各类方案;

5.制定本社的管理制度。

理事会议每半年召开一次,由理事长召集。理事会决议、决定须经半数以上通过方为有效。理事会实行一人一票制。

第十九条 理事长、理事和管理人员不得有下列行为:

1.侵占、挪用或者私分本社资产;

2.违反章程规定或者未经社员(股东)大会同意,将本社资金借贷给他人或者以本社资产为他人提供担保;

3.接受他人与本社交易的佣金归为己有;

4.从事损害本社经济利益的其他活动。

理事长、理事和管理人员违反前款规定所得的收入,应当归本社所有;给本社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第二十条 监事会。监事会是本社的监督机构。监事会由3人组成,监事由社员(股东)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监事会设监事长1名,由监事选举产生。监事每届任期3年,可连选连任。监事会人员不得由理事和财务负责人兼任。

监事会行使下列职权:

1.检查本社社务、财务,并在社员(股东)代表大会上公布结果;

2.当理事会损害本社利益时,要求予以纠正;

3.派员列席理事会议。

第二十一条 本社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社长(经理)负责制,社长(经理)可由理事长兼任,对理事会负责。

第六章 财务制度和收益分配

第二十二条 本社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的有关规定进行核算,健全财务制度,定期公布收支帐目。

第二十三条 本社的收益主要来源于土地租赁收入。

第二十四条 本社的开支主要包括土地整理费用、管理费用。为了节省管理费用,理事会、监事会等所有管理人员均为兼职制,经社员(股东)代表大会讨论可给予适当补贴。综合管理费用率控制在合作社总收入的一定比例以内。具体比例由社员(股东)代表大会讨论决定。目前初定5%。

第二十五条 本社实行保底分红办法。保底分红额经社员(股东)代表大会讨论决定,今后可适当调整。

每年年终进行盈余分配时,首先要弥补以前亏损和“保底分红”引起的透支。

第二十六条 本社分红每年一次,在每年年终结算后兑现,社员(股东)凭《股权证》领取。

第二十七条 从当年盈余中提取公积金。公积金用于弥补亏损、扩大生产经营或者转为成员出资。每年提取的公积金按照章程规定量化为每个成员的份额。

第七章 其他事项

第二十八条 本社农业用地在同等价格下优先出租给本村农业公司、家庭农场、种田大户;建设用地租给本村置业股份合作社,用于发展新型股份合作经济。

第二十九条 本社土地一旦被政府征收,征地补偿款分配办法另行制定。

第八章 附则

第三十条 本章程如与国家法律、法规相抵触时,按国家的法律、法规执行。

第三十一条 本章程经第一届社员(股东)代表大会通过后生效,由理事会负责解释。

村经济合作社财务制度 篇5

一、民主理财制度

1、民主理财小组的产生。由村民代表选举3-5名懂财会、办事公道的村民组成民主理财小组,设组长1人,成员2-4人。

2、民主理财小组随换届而换届,每届任期三年可连选连任。

3、民主理财小组向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负责并报告工作。民主理财小组负责对本村财务活动进行民主监督,参与制定本村财务计划和各项财务管理制度,每月定期检查、审核财务票据帐目及相关财务活动事项,对合理、合法的经济活动收支事项原始凭证加盖理财小组专用章并由小组长签字。对不合理、不合法的收支予以否决,当事人对否决有异议的可提交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讨论决定仍有困难的,提交乡镇农村财务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终审认定。

二、财务公开制度

1、公开内容:⑴村干部报酬标准及兑现情况;⑵村“两委”班子的目标责任及完成情况;⑶村干部民主评议、考核及审计情况;⑷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计划(包括财务计划及进展情况);⑸新农村建设方案、资金来源、使用及进展情况;⑹宅基地申报方案及落实情况;⑺计划生育及奖励政策落实情况;⑻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决策事项;⑼村民议政日提出的问题及改进情况;⑽集体土地及各业(资产资源)承包情况;⑾集体经济项目、公益事业项目建设情况;⑿集体资产资源及变动情况;⒀集体债权债务及清理情况;⒁“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方案及落实情况;⒂救灾、救济、扶贫款物发放情况(包括村所得收益分配);⒃财务收支情况;⒄惠农政策落实情况(低保、农合、粮食直补、优种补贴、农机具补贴、退耕还林补贴及五保户供养);⒅村民会议及代表会议要求公开的

保管,印鉴由会计员保管。

(2)银行存款统一在银行或信用社开户,严禁公款私存和异地开户。

(3)会计员应当定期与开户行核对帐目,确保帐帐相符。(4)严禁出租、出借银行帐户,不得签发空头支票,不得套用银行信用。

四、债权债务管理制度

1、村集体的各项应付款应按期支付。

2、村集体的各项应收款应按期收回,对确实无法收回的款项,由支部、村委联席会(以下简称两委会)提出处理意见,报乡农经站审查,经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后核销,任何人无权擅自决定应收款项的减免。

3、村集体严禁控制对外借款,不准平调和挪用,不准为任何单位和个人担保抵押。确因特殊情况对外借款时,必须经村两委会集体研究,民主理财小组审核后办理。

4、村集体严格控制借贷资金,严禁借贷资金用于非生产性支出。对确需借贷兴办事业的,必须经两委会集体研究,民主理财组织审核后实行。数额较大超过1万元的必须经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后实行。村集体向单位和个人的借款,必须加盖财务专用章和民主理财章并有经手人签字,否则视为无效。

五、集体资产管理及台帐制度

1、设专人负责集体资产保管、收发、维护等工作,建立保管制度和奖惩办法,落实岗位责任,确保集体资产安全和完整。

2、定期(每年 底)盘点清查集体资产,做到帐实相符。

3、对固定资产折旧、变卖和报废情况进行详细登记,健全帐薄记录,对盘盈、盘亏和报废固定资产必须经两委会研究,报村民

完备开支不予报销入帐,有争议的及时上报上级部门。

八、承包合同管理制度

1、村经济严格按照《合同法》、《河北省农业承包管理条例》做好集体资产发包租赁工作。

2、村集体资产发包、出租及工程建设项目等都必须严格履行民主程序并签订规范的书面合同。由两委会研究提出方案,经村民代表会讨论通过后,采取公开招标、投标方式确定经营者,双方签订规范书面合同,报乡镇农经站审查鉴证并留存备案。

3、定期检查合同的履行情况,到期做好结算工作,提高合同的兑现率。

九、财会人员管理制度

1、村财会人员在关心集体、办事公道、懂得财会业务的人员中推荐,报乡镇人民政府审查,经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村主要干部直系亲属不得在本村担任财会人员。

2、村财会人员应当接受县、乡农经管理部门的管理,培训和考核,实行持证上岗。

3、村财会人员应加强财务法规和财会专业知识学习,依照法律法规进行会计核算,实行会计监督,要忠于职守,坚持原则,依法办理会计事务,拒绝办理违反财经制度的收支,坚决抵制违法违纪行为。

4、要保持财会人员的相对稳定,无正当理由不得随意调换,不得擅自离职。财会人员调换必须经村民代表会讨论通过,乡镇人民政府同意,并报县农财局备案。

十、财务审计制度

村集体自觉接受并积极配合县乡农经管理部门对本村的财务审计,及时向审计单位提供所有的会计档案资料,并协助进行调查

表会讨论通过,报乡镇农经站备案,并在公开栏公开,接受群众监督。

3、重点项目和重点工程实行单项预决算,两委会提出预算后经村民代表会讨论通过后方可实施,项目完工后,要将决算情况及时公开,接受群众监督。十三、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管理制度

1、筹资筹劳应遵循村民自愿、直接受益、量力而性、事前预算、上限控制、使用公开的原则,实行一事一议、民主决策。

2、筹资筹劳的范围:村内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道路修建、植树造林、与农业综合开发有关的土地治理项目和村民认为需要兴办的集体生产、生活等公益事业项目。

3、筹资筹劳实行上限控制,需要筹资筹劳的,所筹资金每人不得高于20元,所筹劳务每人不得超过5个工日。

4、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程序。两委会根据本村实际需要和村民要求提出筹资筹劳项目和预算方案,由村委会向村民公告,在广泛征求意见修改完善基础上,召开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讨论通过,村委会将会议通过的筹资筹劳方案报乡镇政府初审,乡镇政府初审后报县级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部门复审。经审核的筹资筹劳方案在公开栏张榜公布,并在农民负担监督卡上登记,分发各农户,村委会按筹资筹劳方案收取资金和安排出劳,向农户开具筹资筹劳专用收据。筹资筹劳项目实施完工后,及时将筹资筹劳的筹集、管理使用及预决算情况张榜公布,接受村民监督。

浙江省村经济合作社组织条例 篇6

【政策文件】浙江省村经济合作社组织条例 浙江省村经济合作社组织条例 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

第78号

《浙江省村经济合作社组织条例》已于2007年9月28日经浙江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四次会议修订通过,现将修订后的《浙江省村经济合作社组织条例》公布,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

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07年9月28日

浙江省村经济合作社组织条例

(1992年7月25日浙江省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2007年9月28日浙江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四次会议修订)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稳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维护村经济合作社及其社员的合法权益,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根据宪法和有关法律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的村经济合作社,是指在农村双层经营体制下,集体所有、合作经营、民主管理、服务社员的社区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

第三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村经济合作社设立、分立、合并、运行、终止活动,适用本条例。

第四条 村经济合作社依法代表全体社员行使集体财产所有权,享有独立进行经济活动的自主权。尚未设立村经济合作社的,村集体财产所有权由村民委员会行使。

村集体所有的财产受法律保护,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侵占、哄抢、私分、破坏村集体所有财产。

第五条 村经济合作社应当遵守宪法、法律、法规、规章和章程,尊重和维护社员、村内其他集体经济组织的合法权益。

第六条 村经济合作社应当接受乡镇人民政府(包括辖有村的街道办事处,下同)的监督,协助和配合村民委员会工作,为村级组织履职提供必要的经费,合理安排村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所需的资金。

村民委员会应当尊重和支持村经济合作社依法独立进行经济活动的自主权,保障村经济合作社及其社员的合法权益。

第七条 村经济合作社承担资源开发与利用、资产经营与管理、生产发展与服务、财务管理与分配的职能。

村经济合作社依法履行下列具体职责:

(一)保护管理村集体所有或者使用的土地和森林、山岭、荒地、滩涂等资源;

(二)经营管理村集体所有的资源性资产、经营性资产和公益性资产,组织各业集体资产的发包、租赁,拓展物业经营;

(三)提供社员生产经营和生活所需的服务;

(四)建立健全村集体资产经营管理、财务会计、民主理财、收益分配和产权制度。

第八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鼓励和支持村经济合作社发展,在资金、用地、交通、供水、供电等方面制定具体措施予以扶持,并为其提供必要的公共服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按照依法、自愿、民主、公正的原则,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村经济合作社进行股份制改革。

第九条 省、市、县(区)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村经济合作社的业务指导、服务和监督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应当负责做好村经济合作社设立、选举、运行、终止的具体指导和服务工作。

财政、金融、工商、质监、国土、建设、水利、交通、林业、科技、电力、供水等部门和单位应当按照各自的职责做好相关扶持和服务工作。

第二章 设立和终止

第十条 村经济合作社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符合本条例规定的社员;

(二)有符合本条例规定的章程;

(三)有符合本条例规定的组织机构;

(四)有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名称和章程确定的住所;

(五)有集体资产。

第十一条 设立村经济合作社应当召开设立大会。设立大会应当有十八周岁以上具有选举权的社员过半数参加或者有三分之二以上户代表参加。所作决定须经应到社员或者户代表的过半数通过。

设立大会通过本社章程,选举产生村经济合作社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社管会)成员、村经济合作社监督委员会(以下简称社监会)成员,审议其他重大事项。

第十二条 村经济合作社章程应当符合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章程应当载明下列事项:

(一)名称和住所;

(二)职责范围;

(三)社员资格取得、保留及丧失条件;

(四)社员的权利和义务;

(五)组织机构及其选举和罢免、辞职的办法、职权、任期、议事规则;

(六)财务管理、资产和收益分配;

(七)章程修改程序;

(八)公告事项及发布方式;

(九)需要规定的其他事项。

第十三条 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免费向村经济合作社颁发浙江省村经济合作社证明书。证明书颁发、审验、变更管理的具体工作,由县级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

证明书主要记载村经济合作社名称、住所、社长、集体资产、组织机构、社员等基本情况。

村经济合作社凭证明书办理组织机构代码证,按照有关规定刻制印章、开立账户、领购票据等。

浙江省村经济合作社证明书管理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制定,报省人民政府批准。

第十四条 村经济合作社以其资产为限,对合作社债务承担责任。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十五条 村经济合作社可以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登记注册,取得法人营业执照。具体登记注册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工商行政主管部门商同省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参照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办法制定。

第十六条 村经济合作社合并、分立、终止的,应当经社员大会应到社员三分之二以上表决通过,报乡镇人民政府核准,并报县级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村经济合作社合并、分立或者终止时,应当依法清理债权债务,并办理相关的变更、注销手续。

第三章 社员

第十七条 户籍在本村,符合下列条件之一,且遵守村经济合作社章程的农村居民,为本村经济合作社社员:

(一)开始实行农村双层经营体制时原生产大队成员;

(二)父母双方或者一方为本村经济合作社社员的;

(三)与本社社员有合法婚姻关系落户的;

(四)因社员依法收养落户的;

(五)政策性移民落户的;

(六)符合法律、法规、规章、章程和国家、省有关规定的其他人员。

第十八条 因下列原因之一户籍关系迁出本村或者被注销的,应当保留社员资格:

(一)解放军、武警部队的现役义务兵和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初级士官;

(二)全日制大、中专学校的在校学生;

(三)被判处徒刑的服刑人员;

(四)符合法律、法规、规章、章程和国家、省有关规定的其他人员。

第十九条 除本条例第十七条、第十八条规定以外的人员,履行村经济合作社章程规定义务,经本社社员(代表)大会表决通过的,可以成为本社社员或者保留本社社员资格。

社管会可以根据社员与本社集体财产关系提出收益分配的具体方案,经本社社员(代表)大会表决通过并报县级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备案后实施。

第二十条 村经济合作社应当编制社员名册,经公示无异议或者异议不成立的,报乡镇人民政府和县级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二十一条 社员依法享有下列权利:

(一)十八周岁以上未被剥夺政治权利的社员享有选举权、被选举权和表决权;

(二)享有对本社集体资产承包经营的权利;

(三)享有本社章程和社员(代表)大会决定的生产生活服务、收益分配、土地征收补偿费分配、宅基地使用和各项福利的权利;

(四)享有民主监督管理的权利;

(五)法律、法规、规章和章程规定的其他权利。

第二十二条 社员应当承担下列义务:

(一)遵守本社章程;

(二)执行本社各项决议;

(三)维护本社的合法权益;

(四)法律、法规、规章和章程规定的其他义务。

第四章 组织机构

第二十三条 社员大会是村经济合作社的权力机构,由本社十八周岁以上的社员组成,依照本条例和章程行使职权。

社管会是社员大会的执行机构,对社员大会负责。社管会成员由社员大会选举产生,社长可以由社管会在其成员中选举产生。社长或者其他代表合作社行使职权的负责人为法定代表人。

社监会是社员大会的监督机构,对社员大会负责。社监会成员由社员大会选举产生,社监会主任可以由社监会在其成员中选举产生。

第二十四条 村经济合作社可以设社员代表大会。社员代表大会经社员大会授权行使职权。

社员代表由社员大会在十八周岁以上有选举权的社员中选举产生,任期三年,可以连选连任。

社员代表可以与村民代表交叉任职。

第二十五条 社管会成员、社监会成员每届任期三年,可以连选连任。

社管会成员可以与其他村级组织领导成员交叉任职,但不得与社监会成员交叉任职。

第二十六条 社员(代表)大会每年至少召开一次。有十分之一以上有选举权的社员提议或者社管会、社监会提议,应当召开临时社员(代表)大会。

第二十七条 社员大会行使下列职权:

(一)通过、修改章程;

(二)讨论决定章程未明确的社员资格条件及保留、丧失社员资格的有关事项;

(三)选举、罢免社管会成员和社监会成员;

(四)听取、审查社管会和社监会工作报告;

(五)讨论决定经济发展规划、生产经营计划、基本建设投资计划、财务预决算和各业承包方案;

(六)讨论决定集体资产处置方案;

(七)监督财务管理工作;

(八)讨论审议本社的分立、合并、终止事项;

(九)讨论决定其他有关事项。

第二十八条 社管会行使下列职权:

(一)召集、主持社员(代表)大会;

(二)拟订本社经济发展规划、生产经营计划和集体资产经营管理方案;

(三)组织重大投资项目可行性论证并提出投资决策方案;

(四)拟订本社财务管理制度、财务预决算方案、收益分配方案和资产经营责任考核方案;

(五)执行社员(代表)大会通过的决议;

(六)负责日常社务管理工作。

第二十九条 社监会行使下列职权:

(一)监督本社章程的执行;

(二)监督社员(代表)大会决议的执行;

(三)监督社管会的职责履行及日常工作;

(四)审查本社财务并向社员公布审查情况。

社监会主任或者社监会成员代表有权列席社管会会议。

第三十条 社员大会选举、罢免社管会、社监会成员和对重大事项作出决定时,应当采用无记名投票。所作决定,须经应到社员过半数通过。

社员代表大会讨论决定社员大会授权的事项,须有三分之二以上社员代表参加会议方为有效。所作决定,须经应到会社员代表过半数通过。

社员(代表)大会表决本条例第十九条规定的事项,须经应到社员(代表)三分之二以上通过。

第三十一条 以威胁、贿赂、伪造选票等不正当手段,妨害社员行使选举权、被选举权,破坏村经济合作社选举的,社员有权向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主管部门举报,有关机关应当负责调查并依法处理。

以威胁、贿赂、伪造选票等不正当手段当选的,其当选无效。

第三十二条 本社五分之一以上有选举权的社员联名,可以要求罢免社管会、社监会成员。

罢免社管会成员由社监会负责召集并主持社员大会投票表决,罢免社监会成员由社管会负责召集并主持社员大会投票表决。

罢免要求应当书面向社管会、社监会提出,写明罢免理由。被提出罢免的成员有权提出申辩意见。

社管会、社监会应当在接到罢免要求之日起三十日内召集并主持社员(代表)大会投票表决,社管会、社监会不召集的,由乡镇人民政府帮助组织召集。

第三十三条 社员大会有权撤销或者改变社员代表大会和社管会作出的不适当决定。社员代表大会有权撤销或者改变社管会作出的不适当决定。

第三十四条 社员(代表)大会决定的事项,不得与宪法、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家政策相抵触,不得侵犯社员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合法的财产权利。

社员(代表)大会决定的事项应当及时向社员公布,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擅自改变。

第五章 财务管理

第三十五条 村经济合作社应当执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会计制度,并遵守有关财经法律、法规、规章。

第三十六条 村经济合作社推行会计委托代理制度。村经济合作社可以委托乡镇(街道)会计代理机构代理会计业务,但不得改变其资产所有权、使用权、审批权和监督权。

村内其他集体经济组织财务应当纳入村经济合作社管理,但不得改变其资产所有权、使用权、审批权、监督权。

第三十七条 村经济合作社应当实行财务公开和民主理财,按章程规定定期向社员公布财务状况。

第三十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依法对村经济合作社财务进行审计监督。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九条 村经济合作社社员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依法处理;当事人也可以申请人民调解组织调解。

村经济合作社社员认为村经济合作社或者其负责人作出的决定侵害其合法权益的,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受理。

第四十条 单位和个人违反规定向村经济合作社收费、集资、罚款或者摊派的,由县级以上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部门依法查处。

第四十一条 村经济合作社管理人员及会计委托代理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损害村经济合作社及其成员合法权益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乡镇人民政府会同财政、监察等有关部门依法查处;造成损失的,承担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二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侵占、哄抢、私分、破坏村经济合作社财产的,依法查处;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 附则

第四十三条 村经济合作社示范章程,由省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商同省人民政府工商行政主管部门制定。

第四十四条 其他社区性集体经济组织,包括乡镇集体经济组织和村内集体经济组织参照本条例执行。

村股份制经济合作社 篇7

1. 土地股份合作实践由来及其特征

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始于1980年代中后期, 广东、江苏、浙江等地最早探索。虽然实践模式各异, 但基本做法是:土地折股;合理设置股权;产权界定;明确分配方式;设立治理机构等。其主要形式可归纳为:一是将集体土地和经营性资产均折股量化到个人及集体, 经营收益按股分红;二是仅将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股权化, 组建新的股份合作社, 对入股后的承包地实行统一开发经营;三是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折价参股。[1]以广东南海改革为例, 1990年代全面推行的土地股份合作基本特征是:将农村土地划分为农田保护区、工业发展区和商业住宅区;将集体资产净值和土地折价入股, 以本社区农村户籍人口为配股对象, 按设定的股权进行分红;按章程规定产生董事会等组织机构, 行使相应职能;由股份合作社直接经营或者代表股东与企业签订合同租赁经营。

改革30年来,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推进, 家庭承包责任制在某些方面趋于僵化。例如:单个农户的传统耕作方式与发展高效规模的现代农业、提高土地经营水平发生冲突;“人地合一”的农地政策妨碍了土地使用权的流动与集中;土地细碎化、经营规模过小使得农地产业多寡与农民持续增收致富程度的关联不大等。为推进土地合理流转,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中央出台一系列相关政策 (连续10余个“一号文件”及相关专项文件) , 要求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与服务, 建立健全流转市场, 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 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 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同时, 国家相关立法, 如《农村土地承包法》、农业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物权法》等为农地流转提供了规范依据。政策促导下的农地流转实行了所有权归集体、承包权归承包农户、使用权或经营权归转入方的土地经营新体制, 其不仅可解决经营规模过小、农地撂荒问题, 还可优化资源配置, 促进土地与资金、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 加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剩余劳动力转移。因此, 政策和立法秉承的方针是从保障农民土地权益和稳定农村大局出发, 基于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 鼓励农民转向非农产业就业, 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 积极推进农地使用权流转。一般来说, 通过土地租赁实现土地使用权流转是传统做法;实践表明土地租赁可以规避风险, 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有利于实现规模化经营。在我国农村双层经营体制下, 发展农村土地租赁市场, 允许并引导土地租赁的流转方式, 是推行农地使用权流转的有效途径。土地股份制是在坚持土地集体所有制前提下, 把土地产权分解为土地股权、经营权和使用权, 让农民拥有土地股权, 集体组织掌握土地经营权, 土地租佃者享有土地使用权。这种权利制衡关系可实现股份制与租佃制的结合。[2]

2. 土地股份合作是农地制度的实践创新

许多学者从合作制和股份制相结合的角度来分析土地股份合作的创新意义, 认为其是对股份制的改造和对合作制的发展。[3]土地股份合作把股份制引入合作制, 实行劳动、资金及其他要素的联合, 聚集和融通各种生产要素, 促进规模经营, 发展生产力。从长远来看, 我国要实现农地制度改革新突破, 必须探寻土地集体所有制适应市场经济的实现形式, 将农地制度改革从经营体制层面推向产权层面, 建立起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现代土地制度, 至少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要明确主体, 真正让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二要明晰产权, 界定集体与农民的土地产权关系, 保障农民土地财产权;三要完善市场, 建立有效的土地市场机制;四要健全有中国特色的农地产权法律制度。[4]土地股份合作就是将股份合作制引入农地经营体制而创新产权结构和运行机制, 即以特定的土地权利入股于股份合作制企业, 或以其作为价值要素, 实行股份合作经营。无论其具体组织形式如何, 实行土地股份合作制, 都不能改变农民集体所有制和家庭承包制, 这是改革须固守的基本前提。

从实践效果来看, 土地股份合作有助于集中土地开展规模经营及合理规划集体建设用地, 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稳定增加农民收入。在坚持家庭承包制不变的前提下, 土地股份合作是在农民集体内兼顾公平与效率的一个现实办法, 有助于协调改善土地承包制下农村社区内外部关系。其实践模式在一定区域内趋同一致。珠三角地区土地股份合作的演变趋势表现出福利性与经济性、开放性与限制性相结合的特点, 并由经常性调整向固化股东的剩余索取权转变;在本质上, 它是利用股份合作制明晰产权的功能, 起到完善内部分配机制的作用。它坚持农民土地承包权长期不变的前提, 放活土地经营权, 以股份形式明确农民承包权的收益功能, 使其成为参与集体分配的依据。社员作为集体资产实际的出资积累者, 按其股份额直接分享相应的集体剩余分配权, 从而较清晰地体现了承包经营权的物权性质。[5]当然, 无可否认, 土地股份合作也使农民在土地实物上的承包经营权转变为价值形态的股份, 农民不再直接拥有对土地实物的支配权;相应地, 基于成员身份权和物权性质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转变为股份制企业的股权, 农民就业生活保障由物权保障转变为土地股份合作之股份收益保障。土地股份合作也使作为农民集体代理人的股份合作组织成为实际的土地资产经营管理者, 农民作为股份持有者在成为股份合作组织股东的同时, 则可能成为其雇佣者。凭借土地经营收益和增值收益, 农村社区公共物品供给能力增强, 农民基于土地提供的生活、医疗、就业等保障逐步被纳入企业化、社会化的保障体系。土地股份合作之股份收益保障相当于债权保障, 其保障程度将取决于土地股份合作组织的收益水平和股份分红。若股份合作组织效益不好, 股份分红很低, 农民的土地收益、基本生活与就业保障等就很难保证不受到影响。[6]

3. 土地股份合作的实践条件

在现行农村经营体制条件下, 农民集体与外部土地经济关系主要体现在城市化、工业化对建设用地需求上。土地股份合作可改变农村社区与外部的这种土地经济关系。首先, 可增强农民集体行动和谈判能力, 农民集体或股份合作组织可按照统一规划, 以联营、入股、出租等形式直接向企业等建设用地者提供工商业用地, 规避了国家征地之政府管制, 形成农民集体借助股份合作组织直接向建设用地者供地的渠道, 在一定区域内打破了政府垄断建设用地供应的格局, 并将土地增值收益留归农民集体, 使农民实际可分享到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土地增值收益, 保障了其土地财产权。[7]由于农民集体获得土地增值收益, 并且依靠这种收益由集体向农民提供福利保障, 从而使农民参与工业化城镇化的机会成本大大降低。

土地股份合作具有一定的适应性, 特别适于非农产业化及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土地权益的保护。不过, 土地股份合作是否具有普适性且经济稳定的一种制度安排;能否成为我国农地制度改革的主导模式;对各类集体土地特别是承包农地, 是否一律引入土地股份合作制, 以及针对土地股份合作经营本身存在的风险如何规避, 如何体现承包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等问题。对此学界一直有不同认识。有人认为, 南海试验旨在便于农地转为非农利用和发展非农经济, 仅是股份制而非股份合作制, 其作为农地使用权制度改革的出发点是错误的。我国法律要求赋予农民长期稳定的土地使用权, 南海试验恰恰相反, 将土地使用权缩短 (耕地租期3~5年, 园地租期10~1 5年) , 违背了法律要求;且对农地转为非农利用没有限制。其主要做法是先把农民承包地收回集体, 然后由集体组建股份公司, 并依户为单位向农民配股。成立股份公司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以集体土地和其他资产经评估作为投资入股, 根据评估结果给农户配股。大约有40%的股份公司是采用这种方式成立的。另一种是仅以土地作为资产入股, 并根据不同做法给成员配股。南海土地股份制的目的即有利于农地转为非农利用, 并非为改善农业生产, 或者更有效地利用生产资料, 或者对农地使用权以市场价给予可以接受的补偿。其结果可能导致大幅度减少农用地, 且容易诱发农民的短期行为。[8]

二、土地股份合作的法律悖论

1. 土地承包经营权性质因应创制的嬗变

稳定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关键在于土地承包经营权由债权性向物权性扩容, 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当初承包经营权之物权性残缺主要表现在处分权的缺位, 即成了农地流转的障碍。因此, 应当“还权赋能”——即农民承包主体依法自主决定其承包经营权的转让、出租、入股、抵押等。20世纪80年代初, 我国主要采取合同规则来调整土地承包关系;后来逐步呈现运用物权法律手段加以调整保护承包者权益的趋势。如1986年制定的《土地管理法》明确规定:“土地的承包经营权受法律保护”;1 998年修订后的《土地管理法》加大对土地承包关系的保护, 规定承包期限为30年;2 002年颁布的《农村土地承包法》对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做了全面规定。曾经一度耕地流失、抛荒、破坏的现象严重, 其主因在于村社干部对土地调整享有实际的处置决定权, 而农户并没有实质性权利——即法律没有将农民承包经营权作为一种物权予以确认, 其结果不仅农民权益受到根本制约, 也诱致农民对土地保护漠不关心。《物权法》作为财产关系基本立法, 首次将承包经营权明确为物权。根据物权法定原则, 其权利的内容、效力与公示方法等都依法确定, 而不能由发包人通过承包合同约定加以限制或排除。因此, 发包人不能任意设定合同条款或剥夺承包人的合法权益。权利人可以在法定范围内, 对承包土地行使充分的占有、使用、收益和依法处分的权利, 自主对承包权进行转让、出租、互换等各种形式的处分, 从而促进农地流转, 提高农地经营效率。唯有创设物权法上完整意义的承包经营权, 才能真正形成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市场机制。

一般认为, 在坚持农地家庭承包制的前提下, 实行土地股份合作, 即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合资兴办企业或者合股生产, 就是一种农地流转方式。如此, 农民承包经营权被转化为股权且可被均分享有;而将土地经营权委托给合作组织, 由合作组织实行统一规划与开发利用, 农民按股分红, 从而实现土地承包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土地股份合作只是将土地资产价值形态计股量化到人, 并以股份形式投入合作生产, 使得过去虚置抽象的集体所有转变为具体的按股所有、个人持有。土地股份合作并非改变土地集体所有制, 也不是对土地承包之基本经营制度的否定;农民借此对土地承包经营权让渡, 并不意味着抛弃其承包经营权。土地股份合作转移的是农民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价值形态而非实物形态, 其实质是将农地产权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诸项权能重新配置, 农民将土地使用权、处分权让渡给了集体, 从而取得股份合作组织的股份, 并据此参与合作管理并获得收益。农民作为享有集体成员权的主体身份以股权形式得到了表达和实现, 集体成员在价值形态上对集体土地享有可辨认和流转的份额;集体组织则掌控了土地使用权和处分权。可以说, 土地股份合作仍保持了土地集体所有权 (不变) , 维护农民的土地承包权, 让渡放活土地经营权, 并在集体、农民与经营者之间构建集体土地所有权、农户承包权、农地经营权“三权分离”的新型农地产权关系框架, 进一步明确集体委托与农民代理的权利义务;依法确认保障农户的土地承包之财产权, 并可将土地耕作经营权通过市场流转给他人, 从而有利于完善物权化的农地流转机制。应该说, 土地股份合作基本符合国家政策与法律的要求, 是在坚持集体土地家庭承包制基础上的一种适应“产权社会化”趋向的农地产权制度创新。[9]

2. 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的法律性质

股权问题是土地股份合作制改革的核心问题, 其直接决定农民配股及分配的公平性。促建农业土地产权市场, 引入土地价格评估机制, 通过市场机制确定股改农地的市场价格。通过股权主体投资成立农业股份制公司, 确定土地资源增值的经营主体。明晰土地产权股份、确定产权价格后, 通过公共选择将土地划分为适于个体经营与规模经营之两类。国务院1995年批转农业部《关于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的意见》就指出:在坚持土地集体所有和不改变土地农业用途的前提下, 经发包方同意, 允许承包方在承包期内, 对承包土地依法进行入股或合股经营, 其合法权利受法律保护。然而, 物权法只规定了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转让、转包、互换, 对入股却没有明示。

《土地承包法》将取得承包经营权的方式区分为家庭承包和其他方式承包, 在入股问题上, 如同规制抵押一样, 采取了不同的立法态度。对于家庭承包, 规定承包方之间自愿联合可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合股从事农业合作生产。其基本特征暨合股条件为:其一, 合股主体只限于自愿合股经营的承包农户, 由其他单位或个人入股经营的, 不在此列。其二, 合股目的是发展农业经济, 非从事其他工商业或服务业经营活动。其三, 合股经营方式是从事农业合作生产, 即成立以股份合作社为主要组织形式, 而非成立工商企业组织。对于以其他方式取得的承包经营权入股经营, 其入股方式则更灵活, 既没有主体的限制, 入股对象可以是非承包者, 也可以是从事非农生产的本集体以外的个人、公司或其他组织, 实践中出现的“公司+农户”型合作即如此, 入股目的也不仅限于农业合作生产。在实践中, 不同方式承包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存在差异。家庭承包的承包经营权入股领域狭窄, 一般只有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 仅限于“从事农业合作生产”, 主体限于承包方;而其他方式承包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领域宽, 其目的不限于农业合作生产, 也可以参股进行联营、股份制经营等, 主体可不限于承包方, 其他单位和个人也可参股。如创办农业股份公司, 则完全按市场机制配置资源。

3. 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的法律效力

从入股的法律效力上看, 承包方以承包经营权入股, 主要组成股份合作组织进行规模经营。广东佛山等地普遍而大量存在以村为单位组建的“土地股份合作社”, 但由于立法滞后, 土地股份合作组织缺乏明确的法律地位, 其往往与村委会同一套班子, 尽管其组织形式类似于股份公司, 有股东大会、董事会及经营班子, 其实并不具备公司法律人格——既无企业法人工商登记亦无税务登记。规制股份合作组织参照合伙企业法或公司法, 包括经营方式、经营风险在内, 入股者须遵守相应的法律规定。一旦承包人将其承包经营权作为一种股份或出资形式, 投入到股份合作组织中, 则意味着法权形态的承包经营权权能与土地的拟制分离, 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置换股份组织成员权而取得虚拟资本的股权, 股份组织取得类似于法人财产权。在此意义上, 入股成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方式之一。承包经营权在入股后, 其权利行使方式就显示一种组织性。承包者既要对股份合作组织承担一定义务和责任, 也承担相应的经营风险。即便是“公司+农户”式的松散型股份合作, 承包方对公司也负有义务与责任, 当其不能按照合同约定提供相应的农产品时, 其赔偿责任自然是会产生。在此情况下, 股份合作组织破产与否, 就非承包者本人所能左右的。经营失策、天灾人祸、政策调整等等, 均可能导致出现破产情形。入股所致规模经营一旦破产, 其所负债务就比单个农户经营时所可能出现的债务要大得多。为充分保护债权人利益, 债权人通过法定方式行使其强制执行权, 完全有可能。即使法律对入股有所限定, 其实际也无法阻止承包人因此而失去承包经营权, 其依靠承包土地维持生计的可能依然面临挑战, 立法者的初衷永远可能是难以企及的良好愿望。所以, 我们认为, 与其欲放还收, 还不如彻底放开, 只要其入股经营不改变土地农业用途, 不改变土地所有制性质, 不与原承包合同内容相抵触, 不违背其他法律强制性规定, 就没有必要去进行限制。而对农民的生存关怀自然也是很重要的, 但我们认为, 这种关怀更多的应当依靠农村其他方式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 而不是对农民土地权利的限制。

在入股方式上, 《农村土地承包法》仅规定了入股合作经营一种, 对于实践中单纯入股的流转方式, 即承包方将承包经营权入股后, 由集体再流转他人经营, 原承包人本人不参与经营管理, 而只是依约在一定时期凭借其股份进行分红的流转方式, 该法对此没有预见性的规定。在单纯投资入股的情况下, 土地承包经营权由公司或合作社登记享有, 农民则取得相应的股权, 但当原土地承包期限到时, 依物权法规定可以继续承包土地, 那么继续承包的主体应如何来确定, 应该是公司还是股东?其实, 土地股份合作制与其说是一种合作化形式的制度安排, 倒不如说是一体化的一种企业制度安排。与严格意义的合作经济组织相比, 土地股份合作更类似于通过合作化形式建立起来的一体化的企业组织。[10]股份合作制企业与股份公司和合作社有若干共同点, 即具有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一是独立的法人资格;二是明晰的产权关系;三是建立有限责任制度, 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四是建立企业内部的高效运行机制及更加开放的经营系统。在土地股份合作制条件下, 农民以其承包地投资于股份合作制企业、农场或股份合作社, 确实拥有了土地股权, 这是无可置疑的事实。然而, 应该看到, 这种土地股权与理论严格意义上的股权, 存有较大差距, 除收益权外, 其它方面都有“折扣”, 主要表现在:第一, 农民作为集体土地的原有承包者, 在入股选择上并没有完全的自由。第二, 不能转让或继承。第三, 股份合作制表决规则是“一人一票”, 而非“一股一票”。第四, 不能自由买卖。可见, 农民土地股权只是一种不可转让、仅可作为获取收益分配凭据的“剩余索取权”, 并没有相应的股权全部权能, 是一种不完整的股权, 至多可称之为“准土地股权”。[11]

三、完善土地股份合作法律规制的思考建议

1. 土地股份合作的适应性

土地股份合作较适于农业产业化规模经营, 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但严格限制农地非农利用, 须防止变样走调。实行家庭承包制以来,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被称为社区合作经济组织, 并非名副其实, 因其不少并无合作制的本质内涵和运作机制。解决该问题的可选途径之一即:按照土地股份合作的原则, 以土地集体所有权和农民承包地使用权为基础, 在社区内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土地股份合作社应当是集体土地产权主体, 以拥有承包地的农民为社员, 除土地股外, 还可设资金股, 其奉行产业化经营的运行机制。实践表明, 这种集体土地股份合作社作为改造以土地集体公有制为基础的社区集体组织的制度安排, 可成为农村社区合作经济组织的适宜模式, 在其取得区域试行成功经验后可予以借鉴推广。

然而, 土地股份合作未必是一种经济稳定且具有普适性的制度安排, 未必能成为我国农地制度改革的基本模式。[12]首先, 从立法变革的普遍要求来看, 农地制度改革重点在于构建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化的实现保障机制。如何在城乡之间公平分配土地增值收益, 已成为土地政策改革和相关立法调整的基本共识。在城市居民获得自有住宅进而获取不动产增值收益的今天, 须改革现行农地征收制度和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制度, 建立普适可行的制度安排, 保障农民参与分享农地非农化过程中的增值收益。实行土地股份合作制可把农民分散的土地集中起来由集体统一规划安排为基本农田和建设用地。除了通过土地集中和规模经营取得较大收益外, 重要的是可在现行法律框架内以土地入股方式直接向地产市场供应土地, 实现对国家征地的合法规避, 将农地转用之增值收益留归村社集体。土地股份合作制是一种特定条件下过渡性的制度安排。实行土地股份合作制较成功的地区往往是工业化城市化程度高、二三产业比较发达、农村人口大量非农化转移的地区。其次, 土地股份合作制是一项实施成本相对较高的制度安排。从土地股份合作的实施来看, 对农村土地和其他财产价值进行评估和股份量化, 本身就是一项成本很高的工作。从创制目标来看, 土地股份合作组织既要为农村社区成员提供福利保障, 又要为社区公共物品的供给筹集资金, 还要实现自身的赢利和积累。这种制度安排所追求的多重目标从根本上决定了其运行成本也相对较高。

政府依法是土地一级市场的唯一供应者, 农民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利益系由政府定夺。《土地管理法》规定, 除乡镇企业用地、农村公益事业用地、农民住房用地, 其他新增建设用地要占用集体农用地的, 须经国家统一征收将集体土地转变为国有土地后由政府统一供应;若集体兴办乡镇企业或者以集体土地与城市企业联营、入股的, 可继续保留集体用地性质, 无需由国家征地。《土地管理法》1 998年修改后进一步明确土地用途管制且强化这种征地制度。这意味着被征地者只能得到征地补偿费, 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土地增值收益则由政府以税费的形式抽走。因此, 农民 (集体) 想取得潜在的土地增值收益, 就必须通过制度创新来规避国家征地管制, 而现行法律制度为农民 (集体) 这样做也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即农民 (集体) 可通过兴办乡镇企业或者以土地联营、入股的方式直接向地产市场供应集体建设用地。也就是说, 土地股份合作之所以成为必要, 是因为只有通过制度创新实现对国家土地征用管制的合法规避, 才能使农民实际取得潜在的土地增值收益。

2. 土地股份合作的创新性

广东南海模式的土地股份合作最重要特点为:由村 (组) 集体直接向地产市场供应建设用地, 从而合法规避国家征地管制, 避免政府垄断土地增值收益, 实现由村社分享土地增值收益的目的。其改制结果是, 将土地承包经营权股份化, 将承包权改变为股权, 使土地出租和征用变得简易。[13]从珠三角土地股份制普遍通过农业土地出租、集体建设用地出租和物业出租收租之“三出租”模式, 村社向投资者提供成片土地租赁方便, 且有利于土地规模化集约利用, 这正是土地股份制的优点。不过, 土地股份制在保障农民土地权益上仍有诸多不足, 甚而在某种程度上可能损害农民土地权益。由于这些村社组织“政经不分”, 它们既要协从政府工作, 又得求助政府出租 (让) 土地用于非农经营。所谓土地股份制是在承包制基础上的制度创新体现在农村社区内部土地经济关系方面:一是集体与农户之间以承包方式按照政策法律要求在承包合同中约定农户的权利与义务, 农户享有承包经营权, 在土地用途管制下民主参与土地利用、投资、处置等方面的决策;二是农户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具有相对独立性和排他性, 其在一定效力范围可对抗集体, 非法定情由集体不得随意调整、收回和处置农户承包地;三是村社集体按“人人有份”的原则进行土地发包, 承包地成为农民最基本的生计保障。因此, 土地股份合作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土地承包制下的农村社区内部关系。[14]

土地股份合作制也是基于土地集中实现合作化规模经营, 农户入股土地资产的多少决定其股份分配收益。所以, 土地股份合作的另一基本特征是将土地资产进行股份量化以实现土地集中, 并按股份分享收益的股份制。其一方面是按照公平原则实现土地合作化的一种方式;另一方面它又是实现社区多重目标的一种制度安排。股份制既为社区成员提供社会福利保障, 又为社区供给公共物品, 还要实现自身的赢利和积累等;在股权设置上包含有如集体股和个人股、基本成员股和普通发展股等不同的股份, 有的地方按照社区成员的年龄设置股份, 并且随着社区人口变化股份跟进调整。可以说, 资产和收益的股份化是土地股份合作与其制度安排的方式以及社区多重需要密切关联的制度特征。

土地股份合作还有一个重要的制度特征是一体化的决策权的集中。土地股份合作在以股份合作化方式实现组织和管理形式一体化的同时, 将分散在许多农户手中的土地集中起来, 把原来众多农户在土地利用、经营、投资、处置等方面事的分散决策机制, 改变为由村社集体或股份合作组织集中统一行使土地决策权的机制。土地股份合作制正是以股份化、合作化的形式实现了组织和管理形式上的一体化, 以股份化的收益分配形式满足了社区的多重需要以及将市场风险分散化, 在一体化基础上以决策权的集中实现了对土地增值收益、土地规模经营收益等各类潜在收益最大程度的挖掘。

3. 土地股份合作的局限性

以广东南海为代表的土地股份合作模式之所以成效不错, 主要在于其适应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的需要, 将土地非农化级差收益保留在集体内部, 农民通过土地承包权获得配置股权, 将土地交给集体统一经营, 或直接出租土地或建成厂房出租, 获益后给农民分红。但在非珠三角其它地区 (如粤东西北地区) 推广多年无多大成效, 更不用说较落后且以农业为主的内地农村。然而, 南海土地股份制社员股权只是享有分配权的凭据, 其一般不得对外转让, 不得抵 (质) 押或退股变现, 部分可有条件的继承或内部转让。可见, 其对土地资本化是很有限的和封闭的, 不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另外, 南海土地股份制进程缺乏广泛的公众参与, 农民参与度普遍低至50%;其实施透明度也较差, 似乎无退股的自由选择, 股东非能真正选择退股并保留农地。

然而, 由于土地产权残缺、土地市场不完善, 土地股份制改革难以普适可行。南海土地股份制股权设置较多体现的是社员股东的福利性, 不足以体现增量收益公平分配的原则, 不利于社区合作经济发展积累;股份制经营好坏对股东福利分红水平影响不大, 有悖于股权管理原则, 不利于股权资本化、社会化。若能考虑原股东按每股资产净值的一定比例有偿取得股权, 新增成员要按每股净资产足额确定相应的股权, 改无偿为有偿的配股, 便可发挥股份制融资功能, 把股东闲散资金转变为集体经营资产, 有利于增强股东权责意识, 淡化福利观念, 有利于股东关心集体资产保本增值。南海土地“股改”的基本模式是“人人持股、均股等分”, 从而造成股权平均而分散。由于股权流动缺乏可操作性的办法, 经营管理者的利益与一般股民的利益无差别, 使经营管理者缺乏进取的内在动力, 因而其经营普遍采取守势, 求稳怕冒风险是大多数经营管理者的心态, 股份经济合作社似乎成为新的“集体企业”, “大锅饭”和“平均主义”的弊端依然存在。

4. 土地股份合作的可规制性

股权问题是土地股份制改革的核心, 直接决定了农民股份的多少以及公平与否。结合土地产权和户籍关系, 在社区集体组织内部按人口来界定和分配土地股权, 以体现同一社区农民土地权益的平等。由此解决农地承包“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困惑, 新增人口若没有承包地的情况下, 可参加集体收益分配以保障基本生活;在不解除承包合同的前提下, 去世人口不再参加股权分配, 从而保证土地制度稳定性和收益分配的公平性。股份公司可能不完全代表农民股东争取土地租金收益, 政府意志比股东意志更能决定股份公司决策——级差地租和土地溢价必然被政府和开发商所攫取。因为土地股份制是以资本合作为基础, 无论是其决策过程还是分配形式均强调资本本位;但要促建农地产权市场, 引入地价评估机制, 合理确定股改地的市场价格。实现土地产权价格化实质就是土地产权资本化, 通过价格评估确定土地产权股份的配置流转, 决定决策过程土地资源的流向和收益分配关系的处理。

实践中农地入股有多种方式, 一般为承包者将土地承包经营权以折股形式与其他生产要素结合, 在自愿基础上组建股份合作组织并参与经营管理, 按入股比例参与分红。鉴于股份合作组织与社区集体组织重合, 广东南海主要采取农地入股付诸集体经营的方式, 土地承包权可以租金分红形式呈现资本化, 从而较充分地保障农民土地权益。若流转显性成本与隐性成本均为零, 即不存在集体侵占, 农民脱离土地的成本低, 只是放弃直接耕作权, 而获得其他收益——除了稳定的土地收益保障外, 还可在非农产业中就业获得收益, 同时为工业化发展提供劳动力。另外, 该方式改变了农业小规模家庭经营的状况, 集约化、产业化水平较高, 流转收益明显高于传统农业收益。因此, 农地入股之流转方式即便单纯入股而不参与合作经营之流转实践方式也不无不利, 法律对其不加以规制, 应属不当。无视现实的法律制度是欠完美的。因而有必要将其纳入立法规制的范畴, 一是明确规定入股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一种方式;二是明确入股的法律效力, 采取入股方式流转的, 原承包关系不变, 承包方仍要履行承包合同规定的义务。

参考文献

(1) 姜爱林, 陈海秋.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研究述评——主要做法、成效、问题与不足[J].社会科学研究, 2007, (03) .

(2) (4) 刘学侠.土地股份制: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方向[J].农业经济问题, 2007, (07) .

(3) (6) (7) (12) (14) 王小映.土地股份合作制的经济学分析[J].中国农村观察, 2003, (06) .

(5) 农业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研究”课题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研究[J].调研世界, 2005, (01) .

(8)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南海土地股份合作制在探索中完善[N].中国经济时报, 2003-05-16.

(9) 季建业.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创新举措——对江苏省扬州市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的调查与思考[J].法学家, 2008, (03) .

(10) 牛若峰.农民集体所有土地股份合作制的前提和根据[J].调研世界, 2000, (07) .

(11) 黄少安.从家庭承包制的土地经营权到股份合作制的“准土地股权”[J].经济研究, 1995, (07) .

上一篇:城管协管人员基本情况的调查报告下一篇:迎春购物月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