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发展党员工作情况的调研

2024-10-08

农村发展党员工作情况的调研(通用8篇)

农村发展党员工作情况的调研 篇1

十四道沟镇农村发展党员工作

情况的调研

中共十四道沟镇委根据县委组织部“关于开展农村发

展党员工作调研的通知”要求,组成调查组,围绕农村发展

党员工作工作,对农村发展党员工作情况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调查,总结了农村发展党员工作的经验和做法,找准了农村

发展党员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并着手研究如何进一

步加强农村发展党员工作,努力改善党员结构的问题。

一、近年来发展农村党员工作的主要做法

(一)强化措施,落实责任,确保农村发展党员工作有

人抓

十四道沟镇委非常重视农村发展党员工作,将农村发展

党员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及时研究、解决发展党员工作

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成立了党委书记为组长,党委副

书记为副组长,组织、宣传、纪检干部为成员的农村发展党

员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农村发展党员工作的组织领导。建

立了党员领导干部联系点,安排了督导组驻村和单位帮助做

好农村发展党员工作。镇委和各支部年初有发展党员工作计

划和工作安排,年终有总结,镇委还将发展党员工作列为组

织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纳入全年组织工作考核评比中,进行

定期和不定期的督促检查,年末进行评比表彰,确保了全镇

农村发展党员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调整充实、加强培训、认真抓好党支部书记素质的提高

镇委针对部分村党支部书记素质较低,党建业务水平差,不会或不适合抓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工作和发展党员工作的实际,狠抓党支部书记素质的提高。一是加强调整充实,把那些德才兼备、年富力强、有丰富农村工作经验、会做党务工作的人推选到村里任党支部书记;二是通过每年举办党务干部培训班,组织村党支部书记外出考察学习、大中专学历教育等形式,进一步提高村支部书记的文化水平、政治素质和思想觉悟,使全镇村支部书记都具有大中专以上文化程度,并懂经营、会管理、善于做党务工作。促进了农村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保证了发展党员工作的健康开展。

(三)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不断壮大入党积极分子队伍

建立并不断壮大入党积极分子队伍,是发展党员工作的首要环节,也是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入党积极分子的数量是否充足、素质是否高、结构是否合理,都与能否做好发展党员工作有直接联系。因此,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不断壮大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就成为做好农村发展党员工作的重要前提。为了增强各村党组织的凝聚力,吸引力,镇委狠抓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工作。采取政策倾斜、资金扶持等措施,使各村集体经济在短短的两年时间里,有了长足的发展,做

到了村村有经济项目和经济收入。经济发展较好的村,每年都有20余万元的收入,相对较差的村也有5万元左右的收入。村集体经济壮大了,村党支部的凝聚力也增强了,村民逐渐对支部和党员树立起了信心,并渐渐地向党组织靠拢,积极分子队伍随之也逐年扩大了,入党积极分子由2006年的173名,增加到现在的262名,为做好农村发展党员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开展民主推荐,努力扩大民主

开展民主推荐,让群众参与,是做好农村发展党员工作的有效措施。针对一些人为保住自己的“位子”,不愿发展党员或只注意发展自己的子女、亲戚或者小圈子的人入党等现象,近年来,我们开展了发展党员民主推荐工作,一般以村为单位,每年年底或年初召开一次党员和村民代表会议,采取无记名投票的方式,由党员和村民代表对本村的重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民主推荐,党支部把推荐票的多少作为发展党员对象的重要依据。使发展的党员都是群众公认的合格党员。

(五)严把“入口”关,加大监督力度

扩大群众对发展党员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是确保发展党员质量、保证新党员先进性的重要措施。我们在发展党员的关键环节上强化了监督。一是对发展党员工作情况进行公开。推行公开党员标准、发展党员工作程序和民

主推荐的结果等,接受群众监督。二是对发展对象和预备党员情况实行公示。全面实行了发展党员公示,将发展对象和预备党员转正的有关情况进行公示,听取群众的意见。公示时间一般为7-10天,公示结果在党员大会上作出说明,对有问题的及时作出相应处理。三是对发展对象和预备党员的表现情况实行公议。即党支部在召开支部大会对发展对象进行表决前,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听取群众对发展对象和预备党员表现情况的反映,作为支部大会表决的重要参考。

(六)、加强推优工作,积极发展年轻党员

镇委针对农村党员不同程度地存在年龄老化、文化偏低、“双带”能力不强等不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党员队伍建设要求的问题,在发展党员中,注意发挥共青团、妇联、民兵等组织的作用,始终把“推优”工作作为这些组织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不断对进步青年农民进行启发教育,激发广大团员、妇女和民兵的政治热情,有计划地找进步青年谈话,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引导他们正确地认识党、了解党,指明面对市场经济大潮怎样发挥作用,怎样争取入党。近两年,镇委通过团组织“推优”发展青年党员2名,占发展党员总数的11%;通过妇联推荐发展青年女党员3名,占发展党员总数的17%;通过民兵组织推荐发展青年党员9名,占发展党员总数的50%。进一步增大了党员队伍中年轻党员的比重,改善了农村党员结构

二、当前农村发展党员工作存在的重点、难点问题

一是一些农村党支部书记思想认识上还有偏差,工作还不到位,极个别党支部不重视培养入党积极分子,致使村里一些优秀分子没有纳入入党积极分子队伍里进行培养。还有的支部书记和党务工作者嫌麻烦,不愿费力搞发展党员材料。

二是个别经济发展较差的村由于现有大部分党员和普通群众一样较为贫困,党员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的先锋模范作用体现不出来,入党对非党群众的吸引力不大。

三是党员履行义务的时候多,行使权利的时候少,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建设。

四是入党积极分子队伍不够稳定。回乡的学生、外出务工人员或退伍军人被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后,经过组织认真培养准备列为发展对象时,他们又外出打工去了。经常是一走数年,或干脆不回来了,培养和发展被迫中断。

五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村青年中能读书的考取大中专院校跳出了“农门”,考不取学校的要么当兵,要么外出打工,留在村里的人或是文化程度低、或是能力较弱,很难找到适合的党员发展对象,特别是年纪较轻、文化较高、政治思想素质较好的发展对象更是难留村里。

三、做好发展农村党员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一是强化基层党组织的责任意识,建立健全责任制,把

镇村发展党员工作规划落到实处。

二是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党员的培训和扶持力度,增强他们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能力,吸引更多的人在党组织的周围,自觉申请加入党组织。

三是积极探索党员权利和义务的结合,增强广大党员的光荣感、自豪感和责任感。使村里群众人人羡慕党员、尊重党员、并自觉向党员学习,接受党组织的培养教育。

四是拓宽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渠道,重点加强对在校中学生、外出务工人员和退伍军人党的基本知识教育,做到培养成熟一个就发展一个。

农村发展党员工作情况的调研 篇2

1 江北乡养殖合作经济组织社的发展现状

养殖合作经济组织社是从事同类产品生产经营的农户为获取更大效益、所需服务和保护自身利益, 在畜牧业产前、产中、产后的各个环节, 从事资金、技术、购买、生产、服务等方面的联合与合作, 以提高农民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 增强市场竞争力的协会组织。吉林市龙潭区江北乡养殖合作经济组织社就是本地区比较典型的协会组织, 现成立于2003年, 最早的形式是为了解决江北乡畜牧业产业规模小、经营分散、进入市场的组织程度低等问题。随着农民增收、畜牧业规模兴起壮大和地区经济不断发展。2009年, 江北乡养殖合作经济组织已发展成为以畜牧业生产、畜产品深加工、牧业技术服务、牧业资金信贷等产经销加培训服务为一体的合作组织, 并以规模养殖小区建设、龙头企业生产、经纪人联系、地方政府等多种渠道为突破口, 积极打造特色优势畜牧业品牌。该组织下设5个专业协会, 即奶牛协会、养鸡协会、养鹿协会、肉牛协会和养猪协会, 涉及鲜奶储配、鹿产品深加工、肉牛养殖、仔猪、肉鸡销售等10大产业的几十个品种。现全乡10个村, 130多个养殖大户加入了合作经济组织, 拥有会员200多人, 已成为去地区最有影响力的协会组织。

2 江北乡养殖合作经济组织社的特点和优势

近年, 江北乡养殖合作经济组织社以把握国家政策和惠民措施这一主线, 采取多种特点引导农民走上致富之路。

2.1 专业性较强

江北乡养殖合作经济组织以专业化生产为基础, 以某一类产品或特色产业为载体, 将从事生产、运输、销售等某一环节中的农民组织起来, 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联合体。

2.2 以政府渠道为优势服务农户

江北乡养殖合作经济组织与地方有关部门建立依托, 最大程度发挥合作经济组织职能。通过政府渠道, 协同有关部门, 有针对性地提供产、供、销过程中的服务, 组织会员在产前、产中、产后等环节进行合作, 帮助农户解决生产中的实际困难。

2.3 以增设协会优势扩大经济发展

江北乡养殖合作经济组织推动了农民的集体行动, 整合了原有的养殖专业协会服务资源, 并以特色产业为基础, 增设了新的协会, 为有效发展建立了广阔的平台。

2.4 推行订单牧业发展制度

江北乡养殖合作经济组织为保障农户的长远利益, 找准市场, 积极通过与大型企业洽谈、政府联系等渠道, 签订畜产品订单, 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 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除上述特点外, 江北乡养殖合作经济组织社在运行中还表现出与一般经济组织不同的特点:一是在合作方式上, 实行统分结合、双层经营, 坚持不改变家庭承包经营制度, 不影响自主经营的权利, 不变更家庭财产关系;二是在组织管理上, 实行自愿结合、民主办社, 坚持入社自愿、退社自由, 对内以服务为宗旨, 对外以获得最大利润为目标;三是在利益分配上, 让利与社员, 实行按股分红和按产品投售量享受二次分利的利益分配办法。

3 江北乡养殖合作经济组织在畜牧业发展中的作用

江北乡养殖合作经济组织社作为市场、农民、政府之间联系的桥梁和纽带, 降低了经营风险程度, 调整了产业结构, 加快产业化进程, 从根本上实现畜牧产品与市场的对接, 在增加农民增收、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

3.1 强化引导提升产业调控功能

江北乡养殖合作经济组织社立足当前, 谋求长远, 科学制定全乡畜牧业发展规划, 提出了以发展牧业园区为重点。目前, 全乡已经建成牧业园区2个, 其中八家子牧业园区占地15万m2, 入驻养殖户12户, 棋盘牧业园区占地9万m2, 入驻养殖户7户。此外, 还有三个牧业园区按照总体规划正在建设当中。牧业园区的建立, 提高了全乡畜牧业的组织化程度以及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从而调动了农户发展畜牧业的积极性, 加快了畜牧业的发展和调整步伐。全乡畜牧业占全乡生产总值的比例, 从养殖合作经济组织成立之初的不到10%, 上升并稳定到45%。

3.2 强化服务提升技术指导功能

江北乡养殖合作经济组织社以畜牧兽医部门为依托, 充分发挥技术优势和人才优势, 先后成立了三个技术服务中心。一是培训指导中心, 负责组织专家服务团和技术人员, 每年春季对养殖户进行技术培训, 解决养殖户缺少技术和技术不精的问题。二是品种改良中心, 负责畜禽新品的改良研究、引导和配种工作, 引导扩大养殖户走科学繁育之路。三是畜禽防疫中心, 该组织筹集资金7万多元, 购置了化验、检验设备, 使防疫中心在硬件设施上达到本地区同行业一流水平。并为养殖小区和经营户提供防疫支持和技术保障, 同时协同有关部门做好动物疫病监测和防疫体系建设工作, 设立业务防疫服务员, 建立健全乡、村两级防控体系, 增设24 h疫情监控电话, 一旦发现疫情, 可以有效协同地方有关部门及时处理疫情突发事件, 每年为全乡养殖户挽回经济损失20万元左右, 使全乡动物免疫率达到100%。

3.3 强化市场与培育龙头企业相结合发展合作经济

江北乡养殖合作经济组织社在大力发展畜牧业的过程中, 依托本地奶牛养殖散户多, 渠道少, 销售规模和市场风险大的情况, 积极与长春广泽乳业集团联系, 成立鲜奶储备站, 推行“公司+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以一头奶牛年收盈7 000元为例, 一户养殖5头, 年收入就在42 000元, 对于农民是个不小的收入。不仅提供了场地, 解决了奶农保存鲜奶的问题, 而且极大的方便了奶农的销路问题, 也为以后建立示范区, 保证地区经济增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江北乡养殖合作经济组织社为降低养殖户的养殖成本, 从厂家购置饲料, 通过与品牌规模饲料生产企业联系, 签订订购合同, 比市场价格每吨便宜300元购置饲料, 使农户最大程度得到实惠。同时, 江北乡养殖合作经济组织社还与兽药生产品牌企业联系, 从厂家直接购置低于市场价的兽药, 来降低养殖户的防疫成本, 提供防疫技术、信息宣传等方面的服务, 保证养殖户的向更好更快的方向发展。

3.4 注重畜牧业结构调整促进了特色产业发展

去年在养鹿业发展势头好的情况下, 根据市场的供求, 江北乡养殖合作经济组织制定了全乡养鹿业发展规划。在保护好农民利益的同时及时对全乡产业进行结构调整, 协同政府部门给予政策倾斜, 通过养殖合作经济组织向金融部门的担保, 并由村委会、合作经济组织社、养殖大户等多方牵头, 经过努力, 全乡现发展养鹿46户, 每户年经济收入在上万元。

3.5 强化组织程度成为连结农户与市场的纽带和桥梁

江北乡养殖合作经济组织以主导产业为基础, 把从事同一产业的农民组织起来, 改变了以前那种销售市场混乱、销售价格低、销不出去等现象, 使农民在发展规模经营方面走上了专业化、商品化、产业化、集约化、社会化之路。在江北乡养殖合作经济组织社的带动下, 2008年, 全乡农业总产值达到7 129万元, 其中畜牧业产值达到3 422万元, 占总产值的48%;全乡畜牧业纯收入1 700多万元, 养殖农户人均增收2.6万多元。全乡建设百头鹿场2个, 百头牛场4个, 千头猪场5个, 万只鸡场5个。在全乡的畜牧业发展过程中, 江北乡养殖合作经济组织社的凝聚力和竞争力得到全面加强, 会员的创富带富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强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4 对策及建议

4.1 加强职能部门服务优势优化组织快速发展

地方政府应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养殖合作经济组织对组织畜牧业、富裕农民、发展农村的重要作用。注重对乡土能人和协会带头人的培养, 及时将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吸纳到党组织中来, 鼓励干好事业、干成事业, 切实把养殖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好。同时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强化服务意识, 扶持养殖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 制定优惠政策, 保证政策的全面落实, 并从财政、税收、信贷等多方面给予扶持, 在项目立项、技术培训、基地建设等方面也要给予重点支持和优先安排, 金融部门要积极向养殖经济合作组织提供信贷支持, 使其发展尽快走上制度化、规范化轨道。

4.2 加强经纪人在组织中的作用广开门路多元化发展

农村经纪人是畜产品流通的重要联络员, 是养殖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壮大的可靠保证。首先, 养殖合作经济组织要建立经纪人网络渠道, 使经纪人成为养殖合作经济组织的会员和沟通外界的纽带, 把养殖合作经济组织变成市场价格供求的调节器, 做到畜产品供大于求时, 不恶性压价, 最大限度保护农民利益;在供不应求时主动协调各方利益, 确保当地畜产品可以争取到更大、更稳定的市场。同时利用养殖合作经济组织的平台, 引导经纪人逐步由个体营销走上联合、合作之路, 帮助更多的农民解决畜产品销售中存在的各种难题。

4.3 加强组织制度化和证章化管理规范经营稳步推进

养殖合作经济组织从建章立制入手, 加强农村养殖合作经济组织管理, 促进规范发展。一是建立契约机制。约束机制和协会的自律公约, 规范行业经营行为, 提高行业信用度。二是建立利益分配机制, 确保风险共担, 利益均沾, 共荣共损。三是建立监督约束机制, 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 实行民主科学管理, 维护会员利益, 确保入社会员的主体地位, 确保养殖合作经济组织规范发展。

4.4 加强地区组织间培训与交流提高协会组织管理水平

农村发展党员工作情况的调研 篇3

一、农村学校"教师专业发展型学校"基本情况

1.全力备战长春市教师专业知识水平测试,认真准备区教师风采大赛

11所农村学校全面重视长春市教师专业知识水平测试工作,每个学校都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方案,具体的学习时间、内容安排和监督考核机制来备战此次测试。学习形式多种多样:有以教师自学为主,学校定期集中考核;有学校统一下发学习资料,教师统一学习、参加考核;有以青年教师为学习主力军,总结概括理论、学科知识要点,将知识重点共享他人。

2.教师档案袋建设起点高

2007年教师进修学校培训部针对教师档案袋建设进行了两次分组培训,会上区属中小学校将各自在此项工作上的经验、成果作以交流和推广,同时展出各自有特色的教师档案袋。在这次调研期间,我们将学科优秀教师档案袋带到每个农村学校,并组织教师对范例进行翻阅学习。

3.校本培训扎实开展

农村学校每学年或每学期初制定校本培训计划。每周有固定的校本培训时间,内容多为集体会课(集中备课、上课、听评课)、教学研讨、德育培训等,每类培训隔周进行,教师学习笔记完整。校本培训从计划、实施到总结等各个环节的一系列过程性材料能充分反映出学校工作的实际开展情况。

4.教师叙事研究成果显著

2005年长春市在中小学开展教师叙事研究活动,汽车区教育局根据市相关文件精神,积极号召全区教师进行叙事研究,促进教师通过探究和解决教育实践问题来提高专业化水平。农村学校将教师叙事研究汇编成册,每年都有一本成果集。

5.骨干教师成绩突出

西新小学在骨干教师培养和发挥其辐射带头作用方面制定了"6个1":每学期至少做一次业务讲座;进行一次骨干教师论坛;写一本自学笔记;每学期至少承担一次研讨课;帮带一名教师;每人承担一项课题。该校五名教师参加长春市"区农村教师优质课大赛"活动,其中3节课被评为区一等奖,2节课被评为区二等奖。

二、 存在的问题

11所农村学校大多地处城乡结合部地区,其中3所学校原属外县区,由于地理位置偏远、信息沟通渠道不畅通,没有切实可行的监督评价机制和机构指导其"教师专业发展型学校"工程建设,导致农村学校对"教师专业发展型学校"工程开展不深入。

1.区开展的教师风采大赛活动主要包括上课、说课、答辩等环节,农村学校自感教师自身素质不比局属各学校教师,有的农村学校对市级测试工作后期的区教师风采大赛活动热情不高。

2.每位农村教师都建立了个人成长档案袋,但由于教师对个人档案袋缺乏深刻的认识,且没有及时收集汇总个人素材的习惯,导致一些教师档案袋过程性材料少,体现不出个人或学科的特色。

3.每个农村学校都有体现自身特色的校本培训内容,但由于早前没有正规的监督评价机制指导其工作,使农村学校校本培训的过程性材料不完整,痕迹不明显。

4.教师对叙事研究体裁认识有误,多将叙事研究写成论文、课后反思等。

5.在此次调研期间,农村学校无区以上级骨干教师,多为校级骨干教师。个别学校对骨干教师没有提高培训计划,同时也缺乏发挥其辐射带头作用的管理机制。

三、建议

农村党员发展工作调研分析 篇4

一、当前农村党员发展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县委十分重视农村党员的发展、教育和管理工作,有效规范了农村党员发展工作,党员队伍结构得到明显改善。但是,随着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物质利益、就业方式等“四个多样化”的影响,党员发展工作中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

一是从发展对象上看,存在“近亲繁殖”倾向。一些村党支部书记宗族观念严重,专门发展沾亲带故的人员,对其他符合入党条件的优秀青年拒之于门外。

二是从发展数量上看,存在“两极分化”现象。一些村党支部长期不发展,甚至个别村党的事业后继乏人。而有一些村支部发展党员则搞“批量发展”,凡提出申请的照单全收,一年就发展新党员十几名。

三是从发展质量上看,存在“良莠不齐”状况。一些村支部发展党员时不讲标准或坚持标准不严,谁对自己有利就发展谁,谁给好处就发展谁,甚至把一些违反计划生育政策、参与赌博、搞迷信等不符合条件的人员也发展为党员,严重降低了党员质量。

四是从发展程序上看,存在“暗箱操作”情况。有的村党支部发展程序上走“跳棋”,规定程序没有走到,有的对预备党员到期不研究转正,有的甚至搞“瞒天过海”入党,通过伪造会议记录、入党材料的方式发展党员,在党员群众中造成了极坏影响。

二、农村党员发展工作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主要原因有以下四方面:

(一)乡镇党委认识不到位,党员发展工作“缺管”。一是思想不够重视。一些乡镇党委没有认识到农村党员发展工作的深远意义,平时把主要精力都放在计划生育、经济发展等政绩工程,没有把党员发展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二是业务指导不到位。一些乡镇党委组织员业务素质不高、责任心不强,平时对村级党组织党员发展工作指导不够。一些驻村联片干部只想把计划生育、新农村建设等重点工作抓好,对党员发展工作不闻不问。三是责任追究难落实。虽然县委每年都跟乡镇签订党建工作责任书,各乡镇也结合实际跟各村党支部、驻村联片干部签订责任书,但对达不到工作目标要求的责任对象,在责任落实和追究上没有落到实处。

(二)党组织负责人素质不高,党员发展工作“偏轨”。一是文化素质偏低,业务掌握不熟练,导致发展程序不到位。支部书记由于文化素质偏低原因,不熟悉发展党员的基本程序,不知道如何发展党员,造成党员发展时程序不到位或填写不规范等问题常有发生。二是思想境界不高,民主意识不强,导致人为降低党员质量。一些村党支部书记对党员发展心怀疑虑,害怕“培养了苗子,失去了位子”,不主动、也不愿意去发展党员,个别支部书记宁愿被乡镇党委免职,也不愿培养发展不属于“自己人”的入党积极分子入党。

(三)农村青年流动频繁,发展对象难选“苗子”。特别是山区农村受地域、交通等条件限制,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比较落后,农村绝大多数有文化、有能力的青壮年纷纷外出务工、经商,留在家中的大多是年龄偏高、文化偏低、能力偏弱的人员,综合素质相对较差,使得发展党员时好“苗子”难选。同时,外出青年务工地点不固定、流动频繁等原因,给党组织的考察培养增加了难度,加上本人又不主动向党组织汇报思想和行踪,使得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工作难上加难。

(四)党员先进性不强,优秀青年入党愿望“降低”。近年来,一些村党支部放松对党员的党性教育,忽略党员作用的发挥,使一些党员的先进意识淡化、组织观念弱化、服务意识淡薄,把自己混同于普通群众,个别党员甚至出现了“拉山头”、“搞派性”等不良行为,降低了党员在群众中的威信,一些优秀青年对入党缺乏真正意愿。

三、做好农村党员发展工作的对策和措施

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党员发展工作存在的问题,必须建立一套竞争有序、决策民主、程序公开、责任明确的农村党员发展工作机制,真正把最优秀的农村青年吸收到党员队伍中来,不断提高党员的整体素质,更好地发挥他们在农村小康建设中的先锋模范作用。

(一)完善责任机制,着力强化党员发展工作制度保障。

一要建立县、乡(镇)、村三级共同负责制。做到县委领导包乡镇、乡镇党委班子成员包村,村支委联系一至二名入党积极分子,通过建立党员发展定期督查、定期汇报、定期研判等制度,及时发现并解决党员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从而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党员发展工作网络。

二要健全党员发展工作责任追究制。要把做好党员发展工作,列入乡镇党委班子及成员特别是党委书记、分管组织的党委副书记和党委委员的目标责任制中,并作为政绩考核、评优评先的依据。乡镇要将党员发展工作责任落实到驻村联片干部和村党支部书记身上,并作为工作考核、定档和奖金发放的重要依据。要建立发展党员责任倒查机制,对今后发现对象存在把关不

严、程序违规等问题,实行发展党员“谁审核谁负责”、“谁主办谁负责”的责任倒查机制,严格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三要实施党员发展双重否决制。明确支部书记为直接责任人,建立党员发展双重否决制。对一年不发展党员的村,由乡镇党委给予书面预警;连续两年不发展的村,由乡镇党委进行黄牌警告,并对支部书记进行诫勉谈话;连续三年不发展的村,对支部书记作出组织处理,并实行党建考核双重否决制,既对村级组织实行否决,又对驻村干部和支部书记等个人实行否决。

四要明确组织员发展党员责任制。加强组织员队伍建设,落实组织员的政治和经济待遇,明确组织员抓党员发展的工作职责,通过参加业务培训、到县委组织部挂职等方式,不断提高组织员队伍的活力和战斗力,真正实现党员发展工作有人抓、有人管、有检查、有落实。

(二)创新培养方式,全面激活党员发展源头。充分利用在外商会、流动支部、行业协会、现代科技等载体,建立一个跨区域、全方位、内外结合的党员培养机制,变“坐等上门”为主动发展,吸收优秀人才,加强对他们的培养教育,全面激活党员发展源头。

一是利用流动支部外围培养。各乡镇结合本地人员流动去向情况,在人员相对集中的地方成立流动党员临时党支部,选配办事公正、有威信、有能力的党员担任支部书记,为多年不发展党员村物色优秀人才,在临时支部内培养成熟后再输送到原村,由原村进行发展。

二是依托行业协会多方培养。充分利用农业专业合作社的特点,分别成立党支部或党小组,引导他们在指导农民发展生产、建设小康社会的同时,注意从行业协会中发现优秀人才、培养优秀人才,并逐步把他们吸收到党的队伍中来。

三是利用现代科技跟踪培养。充分利用信函、手机短信、电子邮件、党建网站等方式,对外出务工经商且有入党意向的优秀青年进行培养教育,并明确专人跟踪培养,及时掌握他们在外的工作表现和思想动态,有意识地吸引他们向党组织靠拢,帮助他们尽快成长为合格地共产党员。

(三)强化整顿治理,努力解决党员发展空白点。要建立以思想教育为主、组织措施为辅的整顿机制,切实加强对支部书记不想发展村、家族化、派性村及软弱涣散村的整治力度,努力解决党员发展软弱点和空白点。

一是实行“思想沟通法”。通过个别谈话、学习先进典型等形式进行沟通思想,引导各支部书记提高认识、改变观念,主动党员发展;对仍拒不发展党员的支部书记,进行严肃批评教育;情节严重的,采取免去支部书记职务、整顿支部等组织调整措施,直到党员发展为止。

二是实行“联合组建法”。对家族化、软弱涣散村党支部,经整顿仍不能转化发展党员的,可就近并入邻近强村、企业建立联合支部,打好党员发展工作组织基础,待全面改善后,再单独组建支部。

三是实行“下派选调法”。对那些宗族化、内部派性严重、多方势力均衡的村党支部,采取下派干部到村挂职,或选派本地有素质、有能力的党员到村任职,打破支部内部各派势力分布格局,通过几年的努力,改变支部内党员队伍结构,为党员发展打下基础。

(四)严格工作要求,不断提高党员发展质量。坚持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通过建立可以量化的党员发展标准,防止简单地用生产力标准或文化素质的标准来代替党员的政治标准,真正把那些思想政治素质好、群众公认度高、有培养发展潜力的人吸收到党内来。

一是建立党员发展定期分析制。每年年初,由各乡镇党委组织人员对辖区各村党支部的发展对象进行调查摸底,详细了解各村发展对象的文化素质、水平能力等情况,并进行综合分析,科学提出当党员发展的数量指标。在发展党员指标分配上,充分结合各村实际,做到科学分配下达但又不“死抠”指标。如对经调查确实没有合适发展对象的村党支部,就不予下达当党员发展指标,以免这些村党支部发展一些文化素质不高的对象“凑数”,降低党员质量。

二是建立党员发展量化积分制。为体现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保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分别针对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预备党员等不同对象的具体要求,设置项目与分值,对符合项目要求的给予相应加分,最后根据每个对象的得分情况,确定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和预备党员对象。

三是建立入党对象资格预审制。凡是向组织提出入党申请的对象,所在村支部书记必须在了解日常行为表现的基础上,及时向当地纪检、政法、公安、计划生育等部门征求意见,做到对发展对象进行全方位、多层面的了解。各驻村干部也要切实把好标准关,实行党员发展全过程参与、监督和审核,一旦发现党员发展有问题的,及时向乡镇党委汇报,切实防止“带病”入党。

基层农村党员工作调研报告 篇5

一、前段成绩:农村党员发展工作逐步规范,农村党员质量、结构有了较大改善

1、在发展数量上,坚持了县、乡、村“三级规划”。每年初,县委组织部和绝大多数乡镇党委,都下发党员发展工作规划,明确当年发展党员的指导数额。全县农村发展党员工作做到了有计划、有安排。元月以来,全县共发展农村党员1892名,平均每年630名,符合全县党员发展工作规划的总体要求。

2、在发展对象上,做到了“三个倾斜”。一是向青年农民倾斜。3年来发展的1892名农民党员中,35岁以下的944名,占49%;36岁至50岁的878人,占46%;51岁至60岁的67人;60岁以上的仅3人。二是向经济能人倾斜。3年来,全县共从外出务工返乡人员中吸收党员455人,占新发展总数的24%;从个体工商户中吸收党员297人,占新发展总数的15%;从各类科技示范户中吸收党员258人,占新发展总数的13%。三是向知识青年、退伍军人及女性倾斜。3年来,全县从回乡大中专毕业生中吸收党员234人,从高中毕业生中吸收党员855人,占发展总数的57%;从退伍军人中吸收党员105人,占新发展党员总数的5%;女性320人,占17%。

3、在工作机制上,坚持了“三个严格”。一是严格培养。鸭田、雨山铺等乡镇采取民主确定培养对象、专人跟踪考察、定期组织评议、分配一定工作等办法,提高入党积极分子的思想能力素质。桃洪镇、六都寨等乡镇,每年组织外出经商人员座谈,宣传党的基本理论、基本方针和党的宗旨,吸引致富能人向党组织靠拢。二是严格程序。大多数乡镇建立了严格的入党审批程序,实现了确定对象民主化、培养教育经常化、发展结果公开化,发展党员工作规范有序。三是严格督查。县委组织部每年对乡镇发展党员工作进行专项督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3年来,金石桥镇、羊古坳乡等乡镇党委共查出8名新党员入党材料不齐全,取消了2名突击入党的“人情党员”的预备党员资格,3名村支部书记受到诫勉。

4、在质量把关上,落实了“三项制度”。县委组织部明确了发展在校学生入党的程序和权限。年下半年,各乡镇全面推行了发展党员“公示制、审查制、责任追究制”,发展党员质量把关工作实现了规范化和制度化。每年农村青年入伍期间,县委组织部都派人参加政审,并注意在转移党组织关系过程中严格把关,有效地防止了参军入伍人员突击入党。滩头镇、西洋江镇在新党员发展工作中注重把好培训关、政审关、审批关,保证了新党员质量。羊古坳乡、金石桥镇禁止新兵在入伍、高考升学时突击入党,纯洁了党员队伍。

5、在工作效果上,实现了“三个改善”。一是改善了农村党员队伍结构。目前,全县35岁以下农民党员占农村党员总数的11%,较1999年上升3.7个百分点;高中及其以上文化程度的6098人,较1999年增加2531人。现有入党积极分子总数1919人,其中掌握一门以上致富实用技术的1230人,各类科技示范户528人。二是改善了村级班子结构。3年来,455名致富能人被吸收为党员,其中139人进入村级班子,29人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全县1003名村(居、社区)党支部书记中,45岁以下的562人,有一技之长的882人,分别占其总数的56%和88%。三是改善了党员队伍形象。新吸收的党员积极为群众兴办实事,引导和帮助群众脱贫致富,树立了新时期党员的良好形象。

二、正视问题:青年农民入党积极分子减少,农民党员整体素质仍然偏低,个别村级班子后继乏人

1、青年农民申请入党人数呈下降趋势。与1995年相比,全县35岁以下的青年农民申请入党人数由3520人下降到3012人。重点调查的52个村中,主动写入党申请的仅32人。有的村多则四五人,少则一二人,个别村甚至一个也没有。

2、少数村多年不发展党员的问题依然存在。据调查,截止底,全县3年以上未发展党员的村尚有181个,占全县村党支部总数的19%。滩头镇高岭、莫家村已有9年没有发展党员。

3、农民党员整体素质仍然偏低。一是年龄老化。

农村流动党员管理情况调研报告 篇6

农 村 组 织 处

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日趋频繁广泛,农村流动党员的数量也越来越多。加强对农村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已成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面临的紧迫问题。按照部里的安排部署,我们选择舒兰市,就农村流动党员管理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农村流动党员流动趋势及管理现状

舒兰市共有乡镇街区党委22个、村党支部312个、农村党员9594名。2003年,全市农村外出流动党员1192名,占农村党员总数的12.4%。其中,在省内流动的469名,占39.4%,在省外流动的339名,占28.4%,在境外流动的384名,占32.2%。

当前农村流动党员流动有三个趋势:一是数量逐年增加。舒兰市2001年有农村流动党员532名,占农村党员总数的6.5%,2002年增加到931名,占10.4 %,2003年1192名,占12.4%,数量和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二是流动范围更广。外出党员的流动范围已从本乡本土流动逐步向省内、国内乃至国外流动,流动范围日趋广泛。比如,平安镇在国外打工党员89名,域外143名,占全镇农村党员总数的22%,分散在韩国、俄罗斯、日本等五六个国家和全国各大城市、乡村,打工地点极为分散。三是流动时间更长。部分流动党员流动地点相对比较固定,有的已连续多年在一个地方务工经商,短时间流动现象正在逐步减少。全市在外地一年以上的流动党员占流动党员总数的44.8%左右,有的甚至已在外地安家落户。如平安镇金星村一些党员在韩国打工已5、6年,打工地点基本固定。由于农村流动党员具有队伍逐步扩大、流动范围广、流动时间长、居住地分散等特点,给基层党组织对流动党员的管理造成了极大困难。目前农村基层党组织对流动党员的管理基本上是通过电话、书信、向流入地发函、返乡教育等形式,不定期了解他们的思想、工作情况,管理比较松散。其中,以电话联系的占66.9%,以书信联系的占12%,从外地回来后联系的占11.3%,能主动与党组织取得联系或党组织能够联系上的占90.2%,绝大多数流动党员能够自己主动交纳或通过亲友按时交纳党费。但对有些长年在外失去联系的流动党员,党组织处于失管、失控状态,一年以上联系一次或失去联系的流动党员占58 %。

二、农村流动党员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影响

目前农村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有“四难”。

一是去向难掌握。有些外出务工经商的党员,不辞而别,一走就是几年,他们不与党组织联系,党组织也就无从了解他们的思想、工作情况。据统计,在外出务工经商的流动党员中,近半数在外出前未向党组织报告,有10%的党员没有与所在党支部保持联系。加之这些外出党员的流动性比较强,不确定因素比较多,有的无固定地点且居无定所,因此,党组织很难随时掌握外出党员的去向。二是管理难落实。一方面流动党员远离原居住地,即使返乡也是来去匆匆,无法参加原居住地党组织活动;另一方面大多数流入地党组织对外来流入党员不闻不问,有90%以上的流动党员不能参加流入地党组织活动,使流动党员管理工作出现了盲区。据统计,在1192名流动党员中,能较好参加本支部活动的党员429名,占36%,不能参加支部活动的655名,占55%,能参加外地党组织活动的108名,占9%。

三是党费难及时足额收缴。大部分流动党员在春节返乡时一次性补交全年党费或外出前一次性提前交纳全年党费;有的委托家属代交党费,党组织因找不到本人也只好找其家属收缴党费;还有少数流动党员不愿交纳党费或与党组织失去联系,党组织无法收缴党费。据统计,在流动党员中,未按时交纳党费的占一半以上,由亲属代交党费的占40%左右,不交纳党费的占2.3%。同时,由于流动党员的真实收入很难掌握,党费收取标准也很难确定,只能按原标准收取,产生党费收缴不足额问题。据了解,长期在外流动党员年均纯入最低的达到了3000元以上,有的可达几万元、十几万元,但由于无法了解流动党员的真实收入情况,只能按普通农民党员标准收取党费。

四是对“三不党员”难处理。党章规定,党员如果没有正当理由,连续六个月不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或不交纳党费,或不做党所分配的工作,就被认为是自行脱党。支部大会应当决定把这样的党员除名,并报上级党组织批准。但在实际操作中也遇到了一些现实情况,基层党组织难以一除了之。其一,农村党员流动绝大多数是外出务工经商,对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是有益的,是应当鼓励和支持的;其二,他们不能参加党的组织生活,不能做党所分配的工作,是由于流动距离比较远等客观原因造成的,并非党员的主观故意,他们中绝大多数能够通过邮寄或由亲属代交党费,有的还经常汇报思想,只是不够及时而已。其三,当前农村流动党员呈逐年增多的趋势,所占比例越来越大,简单地对“三不党员”一律除名,不利于农村党员队伍的稳定。

上述问题的存在,使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受到很大的消极影响。

一是造成农村党员队伍年龄老化,后继乏人。由于农村有活动能力的年轻党员和优秀青年的纷纷外出,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农村党员年龄结构老化,后备力量不足。这种情况在朝族村尤为明显。舒郊乡宏光村人口总数为435人,党员27名,在韩国打工的有114人,其中党员12名,在国内打工的党员2名,外出打工党员占全村党员总数的51.5%。在家的13名党员大多是老弱病残,其中40岁以下3人、50岁以下6人、50岁以上4人,村党支部是一个典型的老龄化支部,并且由于优秀青年的外出,造成了党员队伍的后备力量缺乏。这个村已有两年没有发展新党员。平安镇金星村总人口2548人,党员81名,全村400多人在国外打工,600多人在国内打工,其中,20名党员在国外打工,8名党员在国内打工。全村除9名村干部外,其他党员基本都是老弱病残。据统计,舒兰市农村35岁以下青年农民85%以上都在外打工,给农村发展党员工作带来很大困难。

二是影响村党组织作用的发挥。优秀年轻党员的大量外出,使村党组织班子成员的整体结构失衡,村党组织的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受到削弱。个别村外出打工党员占全村党员总数的一半以上,村党组织召开党员大会党员不能达到半数,不符合党的组织规定,无法进行表决。如金马镇团结村有党员25名,外出流动的有16名,只有9名老党员在家,党组织活动很难开展,党组织功能难以发挥。三是党员的先锋模范作有所减弱。部分流动党员“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一意挣大钱”的心态比较严重,外出期间,对村党支部的工作不闻不问,对家乡建设漠不关心,除客观上起到了带领群众闯市场,有效地转移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了农民收入的作用以外,其他方面的作用难以体现。通过调查,在农村流动党员中,能较好发挥作用的仅占17%左右。

三、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

农村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是部分流动党员的党性观念不强。一些流动党员党性观念淡薄,组织纪律性不

强,外出前不愿向党组织报告,外出后不愿暴露党员身份,怕受约束,把自己置于党组织的管理监督之外。他们平时既不参加所在地的党组织生活,也不向原所在地党组织汇报思想和工作情况,两地党组织都无法掌握党员在流动地的政治思想动态及工作表现,不能进行跟踪管理教育,从而出现流动党员名义上没有离开组织,而实际上已经脱离党组织的混乱现象;部分流动党员对党员的责任义务存在模糊认识,认为只要按时交纳党费就算履行了义务,就应该保留其党员称号;还有流动党员的认为当党员限制多、好处少,有当不当无所谓的思想,自觉接受党组织的管理教育意识淡薄。

二是基层党组织对农村流动党员管理存在畏难情绪。流出地党组织认为农村流动党员数量大、流动性强,又比较分散,管理难度大,管理太严还会引起流动党员不理解,导致对流动党员管理信心不足,劲头不大,消极等待上级出台更有效的管理办法。流入地党组织担心流动党员不稳定,不好管理,怕麻烦,怕影响自己的工作,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所以一般不太愿意接转组织关系,对流入党员情况不闻不问,很少组织他们参加组织生活。

三是基层党组织设置还不适应党员流动性增强的需要。农村流动党员绝大多数从业于个体私营企业,但目前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党的组织建设还不够健全,适应不了农村党员流动性增强的需要,长期在非公企业打工的农村流动党员,党组织关系无人接收,党的组织活动不能参加,权利、义务无法履行,作用不好发挥。流动到境外的党员更是如此。

四是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当前基层党组织对农村流动党员的管理方式上还处在以流出地党组织管理为主,互不沟通情况,各自为战的状态。在管理措施上,主要还是采取电话、书信、发放《流动党员活动证》或开具《党员证明信》等传统办法,没有从制度、机制上建立起指导全局、协调统一运作的管理办法,造成了农村流动党员管理工作杂乱无章的混乱局面。

五是部分基层党组织负责人原则性不强。有些村党组织负责人碍于情面,认为本人入党不容易,在外务工经商,不与组织保持联系,很多情况都是客观原因造成的,主观上对党是有感情的,并不想脱离党的队伍,如果予以除名在感情上过不去。因此,对流动党员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大胆管理,而是用感情代替了原则,从而造成了“三不”党员数量的增多。

四、加强农村流动党员管理的建议及对策

通过调研和借鉴其他地区的先进经验,我们就加强农村流动党员管理工作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指定专人负责流动党员的经常性联系和管理。有流动党员的各党支部都应确定专人负责与流动党员联系。做好流动党员外出前的思想教育工作,明确纪律要求。流动党员到达外出地后,必须及时向所在党支部和联系人提供联系电话号码和通讯地址。指定的联系人每季度至少同流动党员联系一次。联系的主要任务是: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和工作情况;向他们传达上级有关精神、党支部的活动安排及作出的决议,以及对他们的要求;通报支部工作情况;征求他们对党支部工作的意见、建议及对家乡建设的计策。

二是及时接转组织关系。党员外出时间6个月以上,从业的地点和单位比较固定,且从业地和单位建立起党组织的,原居住地党组织应将党员正式组织关系转入流入地方或流入单位的党组织,以利于外出党员参加其组织生活并交纳党费。与此同时,对流入本地的外地党员,各级党组织也应做好组织关系接转和对流入党员的管理教育工作。

三是组建临时党组织。在流动党员相对集中的流入地建立临时党支部或党小组,是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一种有效办法。流动党员临时党支部或党小组隶属于原所在地党组织领导,并协助原所在地党组织教育管理流动党员。由于外出党员远离属地,临时党支部或党小组不能及时有效地接受原所在地党组织直接的指导和督促,所以各原所在地党组织要特别注意选配思想素质好、自律意识强、有一定威信和组织领导能力的党员作为临时党组织负责人,并加强与他们的联系。四是继续坚持好《流动党员活动证》管理制度。对未转移组织关系又没有临时党支部或党小组管理的流动党员,继续实行《流动党员活动证》管理。党员外出前,必须向党组织报告,对外出时间6个月以内,或外出时间较长,但暂时无法转移组织关系的,办理《流动党员活动证》。流动党员外出后,应及时将《流动党员活动证》交给外出所在地党组织,接受外出所在地党组织的教育管理。外出党员返乡后,原党组织要认真查验《流动党员活动证》。对外出时间3个月以内的党员,开具《党员证明信》。对持有《流动党员活动证》和《党员证明信》的外来党员,流入地的党组织验证后,应按照就地就近、行业归口、便于管理的原则,将其编入有关党支部、党小组,同时报上级党组织备案,并组织他们参加党的组织生活。

农村发展党员工作情况的调研 篇7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校,发展,难题,教师专业化

按照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的指导意见和活动要求, 江苏人民教育家第二期培养对象“牵手农村教育”活动于2014年6月11日至13日如期进行。我们中学教师三组来到了江苏宿迁市宿城区三星级高中马陵中学、九年一贯制学校宿迁学院附属学校进行调研, 我们在听取学校介绍、听课观摩和交流、组织部分教师座谈交流、校园现场考察中深切地感受到农村中小学校 (下文简称农村学校) 在当今教育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确非常艰难。这不得不引起笔者的思考, 农村学校发展的难题到底是什么? 造成的原因是什么? 应该怎样来破解?

一、农村学校遇到的发展难题是什么

对于这两所学校来说, 校舍以及校园的设施设备已经都不成问题, 因为宿迁学院附属学校是2012年市委市政府调整中心城区教育布局, 投资2.1亿元, 新建的一所学校。马陵中学由政府投资4.6亿元异地建设的新校园也将于今年秋季正式启用。对于江苏广大的农村学校来说, 由于学校布局的调整、数量的精简以及教育政策的扶持, 应该说校舍以及设施设备这些硬件都得到了较好的配置, 缩小了与城市的差距, 在硬件上大体实现了农村和城市的均衡化。那么, 在这样的背景下, 农村学校发展的难题又是什么呢? 笔者认为是软件尤其是在较低的教师专业化水平上。

二、农村学校教师专业化水平为什么比较低

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 依托专业组织, 通过终身专业训练, 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 实施专业自主, 表现专业道德, 逐步提高自身专业素质, 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我们在调研中发现, 在农村学校县区级学科带头人以上的优秀教师数量较少, 比例较低, 而且年龄结构不齐整, 中青年教师中达到这一层次的就更少, 而且他们对教科研以及自身专业化水平发展的热情并不高。在农村学校名特优教师后继乏人, 教师专业化水平比较低下, 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1. 学校撤并分流的因素。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 随着小学入学人数的逐年减少, 各地方都进行了学校布局的大调整, 许多农村学校撤的撤, 并的并, 留下了为数不多的农村学校。这些精简后的农村学校, 按照常理, 教师的素质应该要比较好, 但是事实正好相反, 原因何在? 第一, 教师由于来自不同的学校很难在短时间内形成合力, 因而失去了一些好的发展机遇 ;第二, 由于留在农村执教的教师大多是一些所谓“头脑不活络者”, 或者是安于现状的人, 或者是上了一定年纪的人, 因此他们的发展后劲不足, 师资实力相对较弱 ;第三, 留在农村学校就读的生源质量不断下降, 这也给农村学校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带来了严重的消极影响。这些因素直接导致了农村学校师资整体实力正在不断下降的局面。

2. 优秀教师流走的因素。“孔雀东南飞”这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人才流动的一个显著特点。这股人才流动的风同样也在九十年代之后的教育界上演着, 呈现出优秀教师从农村向县城流动, 从县城向大中城市流动, 从不发达城市向发达城市流动的鲜明轨迹。我们承认这是社会的一种巨大进步, 原来的人才不能流动的机制确实也禁锢了许多人才的发展, 但是在这股人才流动风中, 广大的农村学校实际上就成为了“受害者”, 农村学校以及教师失去了他们应有的尊严和发展的空间, 这也是客观的现实。难怪一些农村学校的校长会发出这样的感叹 :请省里以后不要再评审什么特级教师了, 农村学校的教师一旦评上就不会在原单位工作了, 他们就得“跳槽”了。一大批优秀的教师离开了农村学校, 使得在师资上本来就显得难以为继的农村学校更是“雪上加霜”, 相形见绌的农村学校师资与人才济济的城市中小学校 (下文简称城市学校) 师资在教育教学质量上怎么能进行公平竞争呢?

3. 新任教师低质的因素。进入新世纪后特别是近十年, 新任教师与过去相比其综合素质明显偏低。在高考录取师范院校的学生中, 往往不是最好的学生, 而是中等甚至是中等偏下的学生 (因为好学生在填报高考志愿的时候有较大的自主选择空间, 他们看到高中教师工作辛苦报酬又很低的客观现实, 他们就不愿意报考师范专业, 而去报考那些将来有更大发展余地收入又高的热门专业了) , 尽管这些师范学生在大学也获得了学士或者硕士的学位, 但是当他们踏进教育教学的工作岗位后进取性和创新精神明显缺乏, 成长的步伐比较缓慢, 在工作两到三年后能够独自挑起大梁胜任高年级或者毕业班工作的比例较低, 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相比较而言, 在城市学校中年轻教师的情况略微会好些, 而在农村学校的就不行了。因为, 现在地方教育局在公开招聘教师的时候都是实行双向选择, 水平高一些的新教师他们大都会选择优质的城市学校, 而一些水平低一些的教师他们只能选择到农村学校工作, 这样也就导致了农村学校教师新生力量薄弱的问题。当然, 这并不排斥这些农村学校的新教师经过若干年教育工作的锻炼之后也会有人“冒”出来, 成为各级各类的骨干教师, 但是, 这毕竟是凤毛麟角的, 难易改变整体农村教师素质较低的状况。

4. 教师培养低效的因素。教师队伍建设中有一个重要的抓手就是“青蓝结对”。许多学校就是靠一大批富有工作经验的老教师的传帮带, 确保新教师专业化水平的快速成长和发展, 使学校发展后继有人, 教育事业蒸蒸日上。然而, 在农村学校虽然也有一些富有工作经验的老教师, 但是数量较少, 而且在学科上也不会像城市学校那样齐全。俗话说“名师出高徒”, 在农村学校由于“名师”的匮乏, 这些“徒弟”的教育前途就不会像城市学校那样来得幸运了。所以, 在这种情况下农村学校的“青蓝结对”的成效就相对比较低下, 青年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和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主要还是要靠自身平时的实践和积累, 成长的周期相对要长。另外, 从农村学校原有的教师专业化培训的方式来看, 呈现出“高大上”的格调, 与教师的工作实际不符, 听听激动, 做做不动, 找不到自身提高发展的着力点和方向, 这是教师接受这种专业培训后的切身感受。总之, “青蓝结对”以及教师专业化培训的低效, 这是农村学校教师专业化水平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怎样提升农村学校教师的发展水平

农村学校师资、教师专业化的现状确实令人担忧, 光摇头叹息是无济于事的。我们知道, 一所学校最为核心的要素就是教师, 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将决定学校在社会中的地位。面对这个难题, 需要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学校、教师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方能缩小与城市学校的差距, 扭转局势, 破茧成蝶, 真正实现农村和城市学校教师队伍的均衡发展。

1. 实行系列倾斜政策, 促进均衡发展。让农村学校教师与城市学校教师相比在政治地位、经济待遇上不逊色, 甚至有所提高, 这是确保农村学校教师安心工作、促进其专业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对此, 各级政府包括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积极努力, 采取有利于农村学校成长和发展的一系列的倾斜政策。这些政策主要包括适当提高农村教师工作岗位津贴, 给予农村教师评审职称以及评选各级各类骨干教师以更多的机会, 适当提高幅度重奖农村名特优教师等, 让农村学校教师真正体验到做农村教师的那份尊严和光荣。另外, 还需要制定鼓励和实施城市学校教师到农村支教以及城市和农村学校教师轮岗等制度政策, 把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带到农村学校去, 产生“鲶鱼效应”, 这样才能更好地激活和促进农村学校教师专业化的成长和发展, 实现农村和城市学校教师专业化的均衡发展。

2. 采取合适培训方式, 保障专业发展。过去那种远离教师和教育教学实际的培训, 确实没有什么成效。合适的才是最好的。对此, 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必须有所作为, 一方面要加强对教师培训方面的研究, 另一方面必须要加强对农村学校教师培训工作的指导, 从而真正提高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下面提供三种培训方式供学校参考。第一, 请进来。我们从农村学校的调查中看到教师对培训都持一种比较热切的态度, 但是他们需要的是能够适合他们并能对他们的教育教学真正起指导作用的培训。他们认为, 一些所谓的“专家”只有纯粹的理论, 而没有课堂教学具体的操作实践, 这样的理论最好也难以走进他们的心灵, 也无法实现教学理论与课堂教学的有效对接 ;反之, 只有课堂教学的生动实践, 而讲不出其中的道道, 上升不到一定的理论高度, 这样的教师培训也难以达到提升的目的。他们最需要既要有一定的理论高度, 又要有自己亲身实践经验且成效比较显著的教师来对他们进行培训, 因此学校可请一些有一定知名度的一线教师来校进行示范教学, 与教师一起进行交流研讨, 讲问题, 讲方法, 讲突破口。这种方法, 实惠、接地气、有成效, 不妨多试。第二, 走去出。“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先进地区、先进学校是教育教学的领跑者, 农村学校可以选送一部分教师到先进地区、先进学校进行对口交流培训, 学习先进的理念、方法和经验, 为我所用。实践证明这是一条比较有效的培训方式。第三, 自培训。与教师的切身利益相挂钩的课题研究对教师专业化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学校可以依托学校的课题研究项目, 根据专家意见认真做好课题组成员相应的培训工作, 可以请学校中比较权威的教师做相应的辅导报告, 立足现实, 寻求突破, 也可从从优势学科中加以总结提炼其中的经验和做法, 在其他学科中进行推广实施, 并在实践中根据学科特点不断加以完善和发展。依托课题搞好校本培训, 从实效性角度来看, 这是一条十分可行的方式。

3. 实施多元教师评价, 呵护教师发展。当前学校在教师评价上存在较多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过分看着和依赖考试评价, 甚至把学生的考试成绩当作是教师评价的唯一依据。我们知道, 考试评价是为考试的评价, 目的是为考试价值主体正确使用考试结果提供决策依据, 为考试主体进一步改进和完善考试提供决策依据, 最终是为了促进和实现个人及社会的发展。对于学校领导而言, 考试评价只能是教师评价中的一个方面, 对教师评价必须实施多元评价, 要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 在整体上加以考量。我们在调研中发现, 一位市级学科领军人因为在高三第二学期开学初的一次考试中学生的B级率不够理想而被取消了执教高三的资格, 该教师认为学校对他的处理很不公平, 内心极不舒坦, 从此一蹶不振, 在教科研和专业化发展上失去了原有的兴趣和热情, 这是一件非常可惜的事情。在农村学校, 本来像这样级别的教师数量就极少, 应该是个“宝”了。其实, 学校领导只要真心实意地与该位教师进行适当的交流, 这个问题通常就能比较顺利地加以解决, 而不至于出现这样令人尴尬的局面。因此, 在农村学校实施教师评价的时候, 千万不能只看眼前, 必须看其一贯的表现, 包括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工作成效等;千万不能急功近利, 冷酷无情, 必须立足长远, 要多一些善意激励, 多一些人文关怀, 精心呵护教师的成长和发展, 这样才能有利于农村学校教师队伍的建设, 有利于农村学校的整体和长远发展。

4.重视自主研修学习, 实现自身发展。实践证明, 教师的专业化程度和水平是制约当前新课改和学校发展的瓶颈。农村学校有一个良好的外部和内部发展环境, 这对于教师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化的成长和发展。但是, 真正让教师充满职业荣誉感和实现与时俱进的专业化发展, 还得靠教师本人, 因为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农村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 靠的是终身学习, 对于教师本人来说平时的自主研修学习这一点是最为重要的因素。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有利条件, 善于发现课堂教学中的问题, 并带着这些问题, 向大师学习, 向书本学习, 向优秀教师学习, 向学生学习, 积极寻找化解这些问题的策略和举措, 并且在教学中不断进行尝试、探索和实践, 不断积累教学经验, 及时总结和反思, 积极撰写教学论文, 从而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主张和教学思想。如果农村学校教师能够专心致志地围绕问题进行教学研究, 不断地进行自我学习和积累, 那么, 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之路就会在其脚下不断延伸。这样的教师数量越多, 农村学校发展的空间就会越大。

农村发展党员工作情况的调研 篇8

【关键词】背景 成绩与经验 问题与原因 对策与措施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影响学校自主发展的要素涉及到学校校长个人素质、办学理念、发展规划、师资队伍、管理措施、教育质量以及评价机制等诸方面因素。去年,江苏强势推行教育新政,出硬招剑指中小学违规办学行为,短期内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我县中小学随意加班加点增加学生在校集中教学活动时间的行为已不复存在,节假日上课、补课现象亦已消声劣迹。学生的课业负担一下子减轻了三分之一。学生是高兴了,但学生家长却犯愁了,他们担心长期这样下去子女的学业成绩会下滑,对今后能否成“大器”心存疑虑。尤其是我县农村中小学生绝大多数是留守儿童,他们放学后或节假日没有家长亲自监管,不是在家看电视,就是与同伴外出闲逛,甚至进网吧或游戏机室,一玩就是大半天,甚至通宵达旦。早晨到校上课眼睛熬得红红的,不仅课外作业未完成,而且上课还打瞌睡。在新政背景下,实现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不断优化家庭教育,对促进农村中小学自主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显得尤为重要。针对这一问题,我们随机选择了一个农村乡镇6所不同区域的中小学进行了调研,通过问卷调查、访谈、专题研讨等形式基本摸清了农村中小学在其自主发展中如何发挥主体作用,加强与家庭、社会教育有机结合的基本现状、取得的成绩与成功经验,同时也对存在的问题与原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就如何实现拐点超越,促进学校自主发展的应对策略进行了深刻的思考。

二、问题与原因分析

1、家庭教育严重缺失。调查数据显示,农村中小学学生家长文化层次在专科以上的占1.15%,高中占9.75%,初中以下占89.1%。家里有电脑和图书(50册以上)的占3.5%,有书房和书橱的占9.75%。有41.7%的学生家长夫妻双方长期在外打工,还有42.2%的学生由单亲照顾,有17.2%跟随祖辈生活,还有7.4%的交由亲友或熟人代为监护。在访谈中,有11.5%的家长认为孩子学习的好坏无所谓,只要身体健康就行;有63.8%的家长认为孩子对待学习尽力就行;还有35.3%的家长懒得与教师交流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

2、家长学校教学质量不高,管理不够规范。调查数据显示,90%以上的农村中小学都是以“会”代“校”。究其原因,一是怕烦。学校平时疲于应付教育教学及学校管理工作,哪有时间和精力再来规范开办家长学校,况且办家长学校也不允许收费,家长学校的教学工作、教材建设、师资队伍的聘请及其待遇的落实等麻烦事也特别多,是件吃力不讨好的事。

3、留守儿童、特困儿童面广量大,关爱工作难以到位。据这个镇的数据统计显示:该镇共有在校中小学生6000人,其中父母均在外务工的留守儿童就有1257人,占在校学生总数的20.9%。个别班级的留守儿童率高达34%。而该镇中小学教师总数只有411人,与留守儿童数的比例为1:3,庞大的留守儿童队伍仅靠学校老师来关爱显然力不从心。

4、社区教育资源十分匮乏。城市孩子节假日可以去图书馆(书店)、少年宫、科技馆、公园娱乐场等场所,而农村孩子节假日没地方去。不是在家看电视,就是外出闲逛玩游戏。调查数据显示,节假日农村孩子54%在家看电视,30.3%外出闲逛。在农村每逢节假日常常出现农家孩子“家前屋后满地跑,鸡飞狗跳无人问”的现象。究其原因是农村社区教育资源十分匮乏,目前仅有的农家书屋也是橱门紧闭,无人问津。

三、对策与措施建议

1、理顺管理体制,规范办好家长学校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教育是树人之本,家庭教育为教育之源。家庭教育在造就人才的启蒙教育和指导人生的终身教育中,具有无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家庭教育成功与否不仅关系到孩子的前途与家庭的幸福,而且直接影响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与国家的兴旺发达。

2、创新工作思路,办好社区校外辅导站

社区校外辅导站是对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是学校自主发展中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的纽带,也是基层关工委组织和“五老”发挥优势、配合学校关爱留守儿童、特困儿童等弱势群体开展校外教育的一个良好载体。办好校外教育辅导站不仅能让青少年离校不离教,能让“五老”对青少年进行帮学、帮困、帮转化等关爱工作有一个很好的平台,而且在为提高下一代素质,促进社区和谐发展和下一代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是一件深得民心的事。为此,我们首先要加强宣传,统一思想认识。其次要健全组织,规范运行。要成立以农村集镇居委会或行政村委会主任任站长,所在学校分管德育的副校长和退休老教师担任副站长,并聘请所在社区老干部、老教师等关爱下一代志愿者为成员的校外辅导站工作领导班子,并明确职责和分工,充分利用农家书屋、村(居)委会会议室等办公场所开办校外辅导站。

3、倾情弱势群体,全力做实关爱工作

要继续精心实施好县“百千万”、市“54321”留守儿童、特困生及学困生关爱行动,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为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解决后顾之忧,为弱势儿童健康成长创造好的条件。一要加强目标管理,建好帮扶帮教花名册。各校关工委要积极动员在职的和退休的人员每人尽其所能关爱一名儿童,形成人人有关爱目标任务,个个尽关爱责任的良好局面。二要认真组织关爱工作督查考核。各校关工委要认真作好督查记载并将其与在职教师的评先评优与绩效考核结合起来,确保扶贫助学工作落实到位。三要加强宣传工作,放大工作亮点,努力形成品牌特色。各校关工委要及时宣传报道关爱工作中的先进事迹,弘扬好的做法并及时组织學校教职工向先进的人和事学习。年末县、镇教育关工委要及时组织扶贫助学工作的评先表彰活动。

4、完善评价机制,推进学校自主发展

评价具有指导、管理、激励、导向以及决策等功能。因此,我们要紧紧围绕关系学校自主发展的诸要素,特别是将家庭教育优化要素纳入学校评价之中,进一步完善学校评价机制,有效推进学校自主发展。一是要建构科学的评价体系,变“一元化”的评估主体体系为“多元化”。按照教育评估主体的不同,可将教育评估分为政府(教育主管部门)评估、社会评估和学校自我评估三类。

5、优化教育资源,构建社区“大教育”网络

上一篇:投标书范文下一篇:教师观察记录表小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