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个体养殖户发展现状调研

2024-07-26

农村个体养殖户发展现状调研(通用10篇)

农村个体养殖户发展现状调研 篇1

农村个体养殖户发展现状调研

十七大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要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发展乡镇企业;要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促进新农村建设开展。温家宝强调,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把重点放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上。农村个体养殖作为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分值得我们关注,对此,我们对农村农村个体养殖户发展现状进行了调研。

我国的养殖业,特别是家禽养殖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一直为小农经济式的庭院饲养,规模化生产水平低。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养殖业得到了迅猛发展,形成了区域化、规模化、产业化。但是在农村,仍多为个体养殖户,小规模、大群体成为我国目前养殖业的一大风景。农村个体养殖户多为小规模养殖,多采用简易禽舍,设备条件较差,但是由于管理细致,仍能达到较高的生产水平。在养殖崽苗来源及销售上,现在多为一条龙服务,有专门的公司提供崽苗,待养殖成熟后,专门收购;并且在防病治病及防疫上服务公司也给与一定的指导。

但是在个体养殖户现如今还面临很多的问题:

首先,资金的缺乏。很多养殖户在积累了一定的养殖经验后,欲扩大养殖规模,但却面临着资金不足的现状。目前,团中央联合银监会针对返乡创业农民工、农村青年就地创业推出了农村小额贷款,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部分养殖户的资金紧缺问题。但由于贷款有一定条件,贷款资金有限等其他方面原因,仍有很多个体养殖户资金短缺问

题得不到解决。

其次,畜禽圈舍空气恶劣,危害畜禽健康。圈舍有害气体通常包括氨气、硫化氢、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甲烷等,主要是由畜禽呼吸、粪尿、饲料、垫草的发酵或腐败以及冬季用煤炭加热增温或管理不善而产生。这些有害气体在浓度较低时,不会引起畜禽明显的外观不良症状。但畜禽长期处于含有低浓度有害气体的环境中,会使其体质变差、抵抗力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升高,同时采食量、饲料利用率、增重降低,并可引起慢性中毒、眼病、呼吸系统疾病和消化系统疾病,严重时直接导致死亡。这种影响不易觉察,常使生产蒙受损失,应予以足够重视。除此之外,很多养殖户场挨场,无必要的隔离措施,建筑和设备简陋,环境卫生差。相邻养殖户之间容易产生矛盾,形成恶性竞争。环境卫生差,因养殖产生的粪便等已成祸患,晴天,蚊蝇飞舞,臭气熏天;雨天,污水横流,附近河渠污染严重。造成养殖户与周边居民矛盾严重,部分地方还有村民上访投诉要求养殖户搬迁。

第三,畜禽疾病频发,养殖风险高。由于农村个体养殖户养殖技术和规范化科学化养殖的认识掌握不足,养殖技术水平相对较低,且对于疾病没有及时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和方法;养殖环境较差,养殖密度过高,环境净化处理不当,导致大量的细菌、病毒、有害气体滋生,给合理化安全养殖造成了极大的隐患,严重阻碍了农民养殖的积极性和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是当前畜禽养殖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世界性的难题。

第四,绿色无公害产品已成为发展趋势,养殖业的科技水平有待提高。因此,必须大力开发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改变传统的养殖模式、提升畜禽养殖业的科技水平。

农村市场是我国最大、最具潜力的市场。搞活农村流通、繁荣农村市场,对于促进农民增收、引导农村消费、推动经济结构战略调整、保持农业和农村经济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如何正视农村养殖业的存在和发展,应摆到各级政府的议事日程,决不容忽视。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个人建议可否从下面几方面考虑:

一、要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对于个体养殖户要给于一定的资金扶持,同时在养殖场地上,政府在临时用地方面也应给予方便。

二、要有良好的法制环境;普及相关法律法规,提高养殖户的环保意识,积极主动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同时,积极做好养殖户之间矛盾的调解工作,遇到问题要及时沟通。

三、要拓宽思路,多渠道、多形式增收;因地制宜,选准符合本地实际的发展路子,不断拓展增加村级经济收入的有效途径。比如在养殖的同时兴建沼气池,实现资源再利用。

四、在国际市场上,无公害的安全食品不但价格高,而且销路好。我国于90年代初开始发展绿色食品,2005年,全绿色食品品牌达到4千多个,产量3260多万吨,产值达723多亿元,每年以30%以上的速度增长,绿色食品生产已成为我国建设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随着时代的发展,养殖业急需建立规模化、标准化、科学化的养殖基地,提高畜禽养殖业的科技水平,提升产品的品质与安全性。因此,政府应当逐步引导农村个体养殖户扩大规模或相互联合养殖,建立规模化、标准化、科学化的养殖基地,提高畜禽养殖业的科技水平。这样才能有利于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确保农村社会和谐稳定;有利于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推动城乡统筹发展;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推进改革创新,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有利于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防止农民收入徘徊,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继续提供有力保障。

艺术系室内设计班

杨晨

农户签字:

农村个体养殖户发展现状调研 篇2

1 江北乡养殖合作经济组织社的发展现状

养殖合作经济组织社是从事同类产品生产经营的农户为获取更大效益、所需服务和保护自身利益, 在畜牧业产前、产中、产后的各个环节, 从事资金、技术、购买、生产、服务等方面的联合与合作, 以提高农民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 增强市场竞争力的协会组织。吉林市龙潭区江北乡养殖合作经济组织社就是本地区比较典型的协会组织, 现成立于2003年, 最早的形式是为了解决江北乡畜牧业产业规模小、经营分散、进入市场的组织程度低等问题。随着农民增收、畜牧业规模兴起壮大和地区经济不断发展。2009年, 江北乡养殖合作经济组织已发展成为以畜牧业生产、畜产品深加工、牧业技术服务、牧业资金信贷等产经销加培训服务为一体的合作组织, 并以规模养殖小区建设、龙头企业生产、经纪人联系、地方政府等多种渠道为突破口, 积极打造特色优势畜牧业品牌。该组织下设5个专业协会, 即奶牛协会、养鸡协会、养鹿协会、肉牛协会和养猪协会, 涉及鲜奶储配、鹿产品深加工、肉牛养殖、仔猪、肉鸡销售等10大产业的几十个品种。现全乡10个村, 130多个养殖大户加入了合作经济组织, 拥有会员200多人, 已成为去地区最有影响力的协会组织。

2 江北乡养殖合作经济组织社的特点和优势

近年, 江北乡养殖合作经济组织社以把握国家政策和惠民措施这一主线, 采取多种特点引导农民走上致富之路。

2.1 专业性较强

江北乡养殖合作经济组织以专业化生产为基础, 以某一类产品或特色产业为载体, 将从事生产、运输、销售等某一环节中的农民组织起来, 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联合体。

2.2 以政府渠道为优势服务农户

江北乡养殖合作经济组织与地方有关部门建立依托, 最大程度发挥合作经济组织职能。通过政府渠道, 协同有关部门, 有针对性地提供产、供、销过程中的服务, 组织会员在产前、产中、产后等环节进行合作, 帮助农户解决生产中的实际困难。

2.3 以增设协会优势扩大经济发展

江北乡养殖合作经济组织推动了农民的集体行动, 整合了原有的养殖专业协会服务资源, 并以特色产业为基础, 增设了新的协会, 为有效发展建立了广阔的平台。

2.4 推行订单牧业发展制度

江北乡养殖合作经济组织为保障农户的长远利益, 找准市场, 积极通过与大型企业洽谈、政府联系等渠道, 签订畜产品订单, 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 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除上述特点外, 江北乡养殖合作经济组织社在运行中还表现出与一般经济组织不同的特点:一是在合作方式上, 实行统分结合、双层经营, 坚持不改变家庭承包经营制度, 不影响自主经营的权利, 不变更家庭财产关系;二是在组织管理上, 实行自愿结合、民主办社, 坚持入社自愿、退社自由, 对内以服务为宗旨, 对外以获得最大利润为目标;三是在利益分配上, 让利与社员, 实行按股分红和按产品投售量享受二次分利的利益分配办法。

3 江北乡养殖合作经济组织在畜牧业发展中的作用

江北乡养殖合作经济组织社作为市场、农民、政府之间联系的桥梁和纽带, 降低了经营风险程度, 调整了产业结构, 加快产业化进程, 从根本上实现畜牧产品与市场的对接, 在增加农民增收、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

3.1 强化引导提升产业调控功能

江北乡养殖合作经济组织社立足当前, 谋求长远, 科学制定全乡畜牧业发展规划, 提出了以发展牧业园区为重点。目前, 全乡已经建成牧业园区2个, 其中八家子牧业园区占地15万m2, 入驻养殖户12户, 棋盘牧业园区占地9万m2, 入驻养殖户7户。此外, 还有三个牧业园区按照总体规划正在建设当中。牧业园区的建立, 提高了全乡畜牧业的组织化程度以及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从而调动了农户发展畜牧业的积极性, 加快了畜牧业的发展和调整步伐。全乡畜牧业占全乡生产总值的比例, 从养殖合作经济组织成立之初的不到10%, 上升并稳定到45%。

3.2 强化服务提升技术指导功能

江北乡养殖合作经济组织社以畜牧兽医部门为依托, 充分发挥技术优势和人才优势, 先后成立了三个技术服务中心。一是培训指导中心, 负责组织专家服务团和技术人员, 每年春季对养殖户进行技术培训, 解决养殖户缺少技术和技术不精的问题。二是品种改良中心, 负责畜禽新品的改良研究、引导和配种工作, 引导扩大养殖户走科学繁育之路。三是畜禽防疫中心, 该组织筹集资金7万多元, 购置了化验、检验设备, 使防疫中心在硬件设施上达到本地区同行业一流水平。并为养殖小区和经营户提供防疫支持和技术保障, 同时协同有关部门做好动物疫病监测和防疫体系建设工作, 设立业务防疫服务员, 建立健全乡、村两级防控体系, 增设24 h疫情监控电话, 一旦发现疫情, 可以有效协同地方有关部门及时处理疫情突发事件, 每年为全乡养殖户挽回经济损失20万元左右, 使全乡动物免疫率达到100%。

3.3 强化市场与培育龙头企业相结合发展合作经济

江北乡养殖合作经济组织社在大力发展畜牧业的过程中, 依托本地奶牛养殖散户多, 渠道少, 销售规模和市场风险大的情况, 积极与长春广泽乳业集团联系, 成立鲜奶储备站, 推行“公司+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以一头奶牛年收盈7 000元为例, 一户养殖5头, 年收入就在42 000元, 对于农民是个不小的收入。不仅提供了场地, 解决了奶农保存鲜奶的问题, 而且极大的方便了奶农的销路问题, 也为以后建立示范区, 保证地区经济增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江北乡养殖合作经济组织社为降低养殖户的养殖成本, 从厂家购置饲料, 通过与品牌规模饲料生产企业联系, 签订订购合同, 比市场价格每吨便宜300元购置饲料, 使农户最大程度得到实惠。同时, 江北乡养殖合作经济组织社还与兽药生产品牌企业联系, 从厂家直接购置低于市场价的兽药, 来降低养殖户的防疫成本, 提供防疫技术、信息宣传等方面的服务, 保证养殖户的向更好更快的方向发展。

3.4 注重畜牧业结构调整促进了特色产业发展

去年在养鹿业发展势头好的情况下, 根据市场的供求, 江北乡养殖合作经济组织制定了全乡养鹿业发展规划。在保护好农民利益的同时及时对全乡产业进行结构调整, 协同政府部门给予政策倾斜, 通过养殖合作经济组织向金融部门的担保, 并由村委会、合作经济组织社、养殖大户等多方牵头, 经过努力, 全乡现发展养鹿46户, 每户年经济收入在上万元。

3.5 强化组织程度成为连结农户与市场的纽带和桥梁

江北乡养殖合作经济组织以主导产业为基础, 把从事同一产业的农民组织起来, 改变了以前那种销售市场混乱、销售价格低、销不出去等现象, 使农民在发展规模经营方面走上了专业化、商品化、产业化、集约化、社会化之路。在江北乡养殖合作经济组织社的带动下, 2008年, 全乡农业总产值达到7 129万元, 其中畜牧业产值达到3 422万元, 占总产值的48%;全乡畜牧业纯收入1 700多万元, 养殖农户人均增收2.6万多元。全乡建设百头鹿场2个, 百头牛场4个, 千头猪场5个, 万只鸡场5个。在全乡的畜牧业发展过程中, 江北乡养殖合作经济组织社的凝聚力和竞争力得到全面加强, 会员的创富带富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强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4 对策及建议

4.1 加强职能部门服务优势优化组织快速发展

地方政府应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养殖合作经济组织对组织畜牧业、富裕农民、发展农村的重要作用。注重对乡土能人和协会带头人的培养, 及时将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吸纳到党组织中来, 鼓励干好事业、干成事业, 切实把养殖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好。同时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强化服务意识, 扶持养殖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 制定优惠政策, 保证政策的全面落实, 并从财政、税收、信贷等多方面给予扶持, 在项目立项、技术培训、基地建设等方面也要给予重点支持和优先安排, 金融部门要积极向养殖经济合作组织提供信贷支持, 使其发展尽快走上制度化、规范化轨道。

4.2 加强经纪人在组织中的作用广开门路多元化发展

农村经纪人是畜产品流通的重要联络员, 是养殖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壮大的可靠保证。首先, 养殖合作经济组织要建立经纪人网络渠道, 使经纪人成为养殖合作经济组织的会员和沟通外界的纽带, 把养殖合作经济组织变成市场价格供求的调节器, 做到畜产品供大于求时, 不恶性压价, 最大限度保护农民利益;在供不应求时主动协调各方利益, 确保当地畜产品可以争取到更大、更稳定的市场。同时利用养殖合作经济组织的平台, 引导经纪人逐步由个体营销走上联合、合作之路, 帮助更多的农民解决畜产品销售中存在的各种难题。

4.3 加强组织制度化和证章化管理规范经营稳步推进

养殖合作经济组织从建章立制入手, 加强农村养殖合作经济组织管理, 促进规范发展。一是建立契约机制。约束机制和协会的自律公约, 规范行业经营行为, 提高行业信用度。二是建立利益分配机制, 确保风险共担, 利益均沾, 共荣共损。三是建立监督约束机制, 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 实行民主科学管理, 维护会员利益, 确保入社会员的主体地位, 确保养殖合作经济组织规范发展。

4.4 加强地区组织间培训与交流提高协会组织管理水平

农村个体养殖户发展现状调研 篇3

调研报告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市场经济得到了迅猛蓬勃的发展,农村市场也随之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然而,我省作为即便在中部地区都算较落后的省份,受经济水平、农民收入、消费需求、维权意识、居民居住分散、偏远等条件的限制和影响,农村市场的继续发展和工商部门的监管都遇到了新的问题和挑战。

曹溪分局是弋阳县最偏远的分局,辖区桑乡镇,是纯粹的农村市场。下面,我们就曹溪分局辖区的个私经济发展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和应对策略进行一个粗浅的梳理和统筹。

一、当前农村个体工商户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国家实行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的战略,分局辖区个体户数量在最近几年增长较快。目前,辖区各类在营个体工商户700余家,主要涵盖批发零售业,如副食品店、五金店、服装店、农资店等;居民服务,如理发、洗浴、摄影扩印等;餐饮服务,主要是小型餐馆和早餐等。其中以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分布居多,还有部分加工个体户分布在第二产业,基本以建筑石料加工销售为主。2010年全年,辖区新增个体户370余户,2011年截止7月底,新增个体户150余户。这个增长速度是惊人的,但是速度快并不代表质量好,有时候速度甚至会影响质量。这一问题我们将在后文分析。

辖区个体户构成也比较复杂,其主体部分是原来的农民、工人、大学毕业未就业者、城市待业人员和部分国营、集体企业下岗工人,其中以农民数量最多,大中专院校毕业生最少。登记个体户平均年龄也趋向年轻化,最近2年登记的多为25至40岁之间。很多青壮年劳动力受经济危机影响,由外出打工转而回乡创业,这是登记者年龄年轻化的主要原因。

个体户的职业和阶层身份具有较大的不稳定性,整体素质逐渐提高。据统计,全国每年有超过10%的个体户因各种原因歇业、关门。由于个体户所从事的绝大多数行业是面向人们基本生活所需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收益相对较为稳定,部分具有较高利润收入的个体户的一个重要去向是上升为私营企业主。但是这一部分所占的比例并不大。另一方面的情况是,由于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和成熟,个体户大多数行业竞争加剧、利润减少,经济效益远不如以前,导致一些个体户退出市场。由于个体户队伍的大浪淘沙、优胜劣汰,以及个体户群体结构的不断变化,尤其是年龄的年轻化,个体户整体素质在慢慢提高。

在地域分布上,由于个体户的主体是批发零售业和居民服务业,与群众日常消费紧密相连,凡经济相对发达、人口密度相对较大的区域,个私经济就相对发达和活跃。因此,辖区70%以上的个体户分布在各乡镇(场)的中心街道和政府驻地。

二、农村个体工商户发展存在的问题

1.个体户是市场经济领域中的弱势群体

个体户创造性的劳动和合法经营,促进了经济发展,推动了社会进步,维护了社会稳定,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从实际经济地位来说,个体户还是市场经济领域中的最弱小者。他们当中有许多失地农民和城乡居民中的生活困难户,做的是养家糊口的小本生意,以生存为目标,劳动时间长,效益回报低。

2.政治参与程度低,是国家政治生活中被忽视的群体

通过了解,有近80%的个体户认为自己的社会政治地位处于下层。其实,他们十分渴求自身地位能得到足够重视,而实际情况表明,个体户的政治、社会安排并不到位,处于被忽略的地位。我们通过了解发现,个体户希望参与政治的意愿相当明显。由此可见个体户并非不愿意参与政治,而是愿望无法实现,地位未被重视。

3.个私经济发展环境不理想

政府部门的多头管理、政出多门,使得在对个体经济的监督管理方面,谁都可以管,而在服务方面,谁都可以不管。例如,针对个体户的创业服务,登记、审批制度依然繁琐,尤其是涉及前臵许可的审批手续比较难办。资金问题仍然是制约个体经济快速发展的“瓶颈”。个体户在融资上困难重重,生产经营发展受到很大影响,特别是有些刚起步的小企业,即使项目好、信用好、经营好也难以得到贷款。

4.个体户生存空间狭小,竞争激烈

改革开放初期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由于中国经济的短缺经济特征,大部分行业的进入门槛较低,怎么干都能赚钱,促使大量人员进入个体户行列。然而,当中国经济逐渐告别短缺步入竞争市场之后,势必抬高行业准入门槛,各行业逐渐步入微利时代,竞争随之加剧,致使个体户的创业、生存之路变窄了。面对部分大超市的竞争、内需的萎缩,以及场地租金的不断上涨等因素,个体户的经营难以为继。绝大多数个体户表示自己的经营情况一般或不佳,年收入一般只有2到3万元。

三、应对策略

1.努力为个私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软环境

这需要政府各部门,在出台相应惠民政策以后要认真落实,尽量为广大个体户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鼓励和引导他们在市场竞争中注意优化和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重点行业和领域,特别是一些优质项目上,能够提供包括资金支持在内的政策优惠。据了解,国家支持的小额免息贷款,大多数有资金需要的个体户因为种种原因贷不到款。

这里我要谈谈前文所述个体户发展速度和质量的问题。去年和今年,上级部门都给基层分局下达了个体户增长任务。这个指标性措施明显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我们可以通过各种优惠措施,鼓励和指导个体户发展、壮大,但是我们的政策和措施只能是预期带来某种成效,而不是具体的数字,因为这个不存在精确的预见性。由于上级制定的目标数过大,导致各基层分局难以完成任务,于是就纷纷造假。

我们自己造出的执照并不是实际存在的经营实体的执照,所以看上去个体户在数量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事实上并非如此。

此外,有些人办理执照只是为了获得免息贷款,因为其材料齐全,我们在明知其不存在经营实体的情况下,为了完成办照任务还是给予办理了营业执照。这样办理执照带有极大的随意性,严重削弱了营业执照的法律效力。同时也会让人产生工商部门办理执照如同儿戏一样的联想,这会导致以后我们在进行执法活动时缺乏执法威信。因为,我们在开始发放营业执照的时候就是随意发放的。这样一来,我们放纵了虚假营业者,同时分散了为真正需要帮助的个体户服务的精力。

2.拓宽个体户参与社会、政治事务的渠道

当前,底层个体户民意缺乏关注,庞大的个体户群体参与社会、政治事务的渠道亟待拓宽。要为个体户参政议政大力创造机会,在制定关系社会发展和个体户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时,给个体户发表意见、建议,表达诉求的机会。要通过舆论导向、新闻媒体,宣传、表彰个体户的先进事迹,大力宣传个体经济对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对损害个体户合法权益的人和事及时予以“曝光”,以改善个体户形象,提高个体户地位,为个体经济发展营造良好氛围。3.加强个协自身建设,确保民间化、法制化、规范化运作

个协作为个体劳动者的娘家,在促进个体经济发展,维

护个体户权益方面应该发挥起重要的作用。在新的形势要求下,个协应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改革和完善组织制度:采取有效措施,推进个协与政府主管部门在人、财、物方面的脱钩,使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五自”(自愿发起、自选会长、自筹经费、自聘人员、自主会务)民间性社会团体,独立自主地开展协会工作;进一步加强自身的规范化建设,建立健全内部管理机制和民主监督机制;加强行业自律,严格管理、使用服务性收入。通过改革,确保个协的民间化、法制化、规范化运作。个协要加强与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工作联系,搞好上传下达,切实代表和维护个体户的合法权益,使个协真正成为党和政府联系广大个体劳动者的桥梁和纽带,成为广大会员信赖的“娘家”。

在我们这样一个以农为主的地区,个私经济的发展对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是很大的,作为执法部门,我们应该采取更多样、更有效的措施支持私营经济的发展壮大。避免冒进、弄虚作假,真正把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为人民服务中去。同时也要通过各种措施提高基层执法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更好的为人民服务。

村发展畜禽养殖的调研报告 篇4

一、坪地营村的现状

坪地营村座落在老店镇东部,全村国土面积54.28平方公里,距镇中心10公里左右,西北邻昭巧公路,交通条件便利,在村委所在地有一个供商品交易的集市。2009年,老店镇党委、政府提出户均增加1头猪,20只鸡的发展养殖增收思路。

全村共45个村民小组,其中党员87人,村委成员9人,有一名大学生村官。

(一)经济状况

全村有农村居民1614户人,总人口6870人,耕地面积6400亩,人均0.9亩左右,林地面积2.8万亩,人均4亩左右。2009年累计能繁母猪投保721例。农业收入是种养殖业是农民主要的经济来源,2009年全村人均年收入1778元左右,大多数青壮年劳动力农闲时以外出务工为增加收入方式。

坪地营村是典型的农业村,农业收入为其主要来源,主要种植玉米、洋玉和烤烟,三产以种养殖增加部分收入,村内没有大中型企业,有数十个小型的酿酒作坊。近几年来,国家对贫困地区基础设施的投入加大,每个村民小组实现了通路,大部分村民小组修建自来水管,农民思想解放意识不断提高,但受生产条件和产业结构调整因素的制约还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现有家庭养鸡、养猪、养牛规模小、产量低、产品结构单一,种植业技术落后、科技含量不高,人均收入偏低,医疗卫生设施不健全,严重制约着坪地营村的进一步发展。

(二)各行业发展情况

种植业仍是群众从事的主要行业,十七大之后,按照老店镇的发展思路,全村积极调整产业机构,由于林地面积较宽,畜牧业的重要地位逐步突显,其中以养猪、鸡、牛等几个传统的养殖业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但是,由于结构、布局不合理等因素制约,发展速度较为迟缓。政府应加强引导,使其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

为了改变千家万户的畜禽散养、混养方式向专业场(户)规模化集中养殖转移,需加大养殖产业的建设力度,大力推广生态循环养殖模式,促进畜牧业健康发展,引导农民早日致富,加速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步伐。在进一步的工作中,更要引导农民群众建立“户增一头猪、户增二十只鸡”的养殖产业,形成一定的规模。

(三)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在党委、政府的领导和关怀下,全村广大群众齐心协力,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很大进步和发展,干净整洁的村室建成,远程教育设备逐渐完善,但距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目标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为此,基础设施建设仍是今后一个很大、很重要的工作。

二、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目前畜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养殖户信息闭塞

该村散养户没有拓展外销渠道,畜禽产品主要依赖于本地的屠户收购,其价格完全由屠户掌控,致使其产品卖不起价钱,严重影响养殖户的积极性,制约了生产的发展。

2、畜牧业生产结构单一

畜禽品质普遍退化,由于各养殖户长期高度分散经营,畜群近亲繁殖,种畜更替难,不能有效进行家畜品种改良。家畜品种单一,呈逐渐退化状态,直接影响着畜禽的个体生产性能、抗病能力和畜牧业生产效益。

3、畜禽疫病严重

由于缺乏科学的养殖知识,加之畜禽生长环境差,导致畜禽发病率高,有的农户甚至存在侥幸心理,认为自己的畜禽不会生病从不搞防疫,一旦疫病发生全村遭殃,而且发病后往往又不及时治疗,造成重大损失。据调查,每年都有相当部分畜禽死于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等各类传染病。

4、加工业滞后,组织化程度低

畜牧业的大力发展,需要加工业做坚强的后盾,更需要龙头加工企业的带动。目前坪地营村的畜禽产品,基本上是屠宰后卖白条肉的初级加工企业,不仅产品档次低,附加值低,科技含量低,竞争力弱,而且产品不能外销,只能在当地销售,严重影响了畜禽产业的做大做强。畜禽的肉食加工也是一些小作坊,严重制约着畜牧业的发展。

在畜牧业生产经营中养殖户的组织化程度低,“龙头”企业少,不能有效带动养殖业的发展,主导产业、产品存在有势无优,有量无质,品牌效益差等问题,缺乏市场竞争力。

5、环境污染严重

随着养殖规模不断扩大,畜禽排泄物大量增加,大部分养殖户未经处理直接排放,走进坪地营村可以看到路边堆积的畜禽粪便,味道呛人难受,严重影响环境。

(二)饮水问题需进一步重视

水是生命的源泉,每个人每天都离不开水,但是目前农村农业化肥用药,畜禽养殖生活污水直接或间接进入河流等污染方式是当前现代环保问题,污水泛滥等渗入地表,使地表水受到了严重污染。为了从根本上改善村民饮水问题,使之远离污染水,喝上放心水,应从水源和地表水流通方式加强治理,使每家每户都能饮上健康水,放心水。

(三)村容村貌需要进一步整顿

经过多次进入村民小组,走访群众,和群众聊天,发现大部分家庭都是单层瓦房,村容村貌较差,村里的道路在下雨天却是泥泞不堪,坑坑洼洼,严重影响通行,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还需要一些项目的支持和政策的扶持。

三、发展畜禽养殖业,实现农民增收的建议

(一)针对畜牧业发展所存在的问题应采取的措施

1、提高农民素质,坚持教育培训,加快畜牧业科技发展

据调查,农村劳动力受教育水平平均年限在10年左右,初中以下文化水平占90%左右,受职业教育的比重只有8%。通过对坪地营村的深入调查和初步了解,发现农民群众对畜牧技术知识了解甚少,可向上级申请举办畜牧兽医知识学习班,实施集中培训、示范培训、送科技下乡等多种形式,各有侧重的加强畜牧业科技人员、养殖重点户和散养户的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养殖户的科技水平,增强对新技术的引进、示范、推广和应用能力。

2、努力转变畜牧业饲养方式

落后的庭院饲养方式,已成为影响坪地营村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当前最突出的是要调整畜牧业增长方式,要重视集约化饲养,龙头带动,以发展养殖产业和规模养殖场为载体,大力发展饲养产业。应积极引导分散的养殖户进入养殖产业,当然,并不是让他们简单地集中,而是要做到“八个统一”,即统一建厂规划、统一品种标准、统一生产规模、统一饲养方式、统一营养水平、统一免疫程序、统一加工出售、统一设施环境。使得他们通过技术改造提高生产和管理水平,逐步实现畜禽养殖现代化。

3、构建完善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

加强良种繁育体系建设,任何时候都要把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围绕提高自主育种能力、良种引进能力,坚持外引品种与选育本地特色品种相结合的原则,利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加强以主导产品为重点的“繁、引、推”相结合的良种体系建设,采用常规技术与高新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大力发展优质杂交畜禽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优良品种,不断提高良种的覆盖率,建成适应畜牧业倍增计划需要的繁育体系。

4、建立安全、优质、高效的饲料生产体系

饲料是畜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饲料安全是畜产品的重要保障。发展现代畜牧业,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饲料工业。利用当地地广的优势,重点扶持一批有发展潜力的饲料加工企业,提高产业集中度。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的目标要求,扩大优质高产饲草饲料作物种植面积,加大秸秆饲料和动物屠宰下脚料等非粮食饲料开发力度,为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5、培育和扶持市场竞争主体

一是重点培育一批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一些养殖示范基地、一批畜产品加工企业、一批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市场竞争主体,并尽可能做到规模大、水平高、外向型、产品新,提升畜禽产业的市场竞争力。二是支持龙头企业、行业协会、农民经纪人队伍等发展畜产品深加工业,延长产业链,促进转化增值。三是充分发挥畜牧行业协会在产业服务、行业自律等方面的作用。引导中介组织、行业协会,架起连接农民与企业、农民与市场的桥梁,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6、建立畜牧业循环经济

从根本上说,畜禽排泄物是一种资源,既可以直接作为种植业的肥料,也可以经过适当处理,转变为有机肥、沼气和生物蛋白,把放错地方、无法利用的肥料“变废为宝”进行利用,防止有利用价值的产品变成污染源。

为此,一要大力推广青饲料、秸秆饲料,促进农作物秸秆的合理利用,实行草田轮作,推行冬闲田种草,发展草食畜禽,实现种植业和畜牧业有机结合;二要根据种植面积和有机肥料的消纳能力,合理规划养殖场的规模和定点。三要鼓励畜禽场对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目前本村应该在原有的分散型小规模的养鸡、养猪基础上,向规模大,产品结构多样化、集约化经营方式转变,进一步将鸡粪、羊粪、牛粪用来做沼气的底料。经发酵处理过的底料,也可为种植业提供大量的质优价廉的有机肥料,降低种植业成本,提高农产品质量,起到增产增收作用,促进畜牧业循环经济体系的形成。

如能以正确的发展方式引导坪地营村的畜禽养殖产业,实现全村直接新增收入531万元,人均增收770元;间接增收205万元,人均增收300元,实现人增年收入达到2850元。

农村个体养殖户发展现状调研 篇5

马公乡人民政府—许弟鲲

2011年1月10日

近年来,马公乡充分利用灾后重建的有利形势,发挥当地的资源优势,按照“优化要素、持续推动”的总体思路,大力发展森林土鸡养殖产业,创新养殖经营机制,使森林土鸡成为全乡除中药材种植业外的又一农业支柱产业。截止2011年底,全乡已由2008年的土鸡一千多羽发展为6313羽。已成为马公乡人民增收的又一大亮点,但是在浙江援建组返浙后,由于缺少资金和智力方面的支持,马公乡的森林养殖业发展目前已陷入瓶颈,不负地震后三年飞跃式发展的盛况。

一、马公乡森林养殖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一)森林资源丰富。全乡有森林总面积3729公顷,森林覆盖率达68.7%,有林地4436公顷,灌木林544.8公顷,未成林地277.4公顷,全乡绿化面积近90%,本身即拥有香獐、黄猴、青鹿、野猪等兽类60多种和雉鸡、锦鸡、啄木鸟、画眉、山鹰等鸟类80余种。全乡平均海拔1300多米,属亚热带气候,全年气侯夏短冬长,平均气温12°C左右,春天微寒,夏天微凉,秋冷,冬寒,雨水充沛,非常适宜于亚热带动植物生长,而且地广人稀,在面积63.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仅仅生活着不到千人,人均土地占有面积可达0.07平方公里,拥有充足的自然资源发展森林养殖业。

(二)拥有一定的市场和群众基础。三年来,经过浙江援建干部和全乡干部群众的的积极宣传,在本市范围内马公的森林品牌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从市场反馈的情况分析,紧紧广元市场的需求,仅靠马公乡目前的产业规模就很难短期内全面满足,更何况在周边市县,还没有出现与之竞争的森林养殖产业基地,产业发展前景相当广阔,市场潜力几乎无限。同时经过三年来的不断投入,部分农户已经从生态养殖中尝到了甜头,使本乡农户培养出了一定的生态养殖观念,对于生态养殖技术开始有了一定的学习需求,为森林养殖业的进一步推广和扩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比较效益明显。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大量食品药品安全问题的曝光,人们对环境保护、生态农业由感性认识转到了理性认识,从单纯追求数量转向追求质量,从追求产量的增长转向追求健康环保的品质,使得人们对原生态食品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人们情愿多花一点钱,也愿意选择健康绿色的食品。从而使森林生态养殖拥有广阔的前景。另一方面,森林养殖业相对于传统养殖业,在硬件设施和饲料利用上都要节约相当大的资金,边际产出效益相当的明显,更能提高农户的经济效益,增加其参与积极性,且因其属于朝阳的新兴产业,扩展空间还相当的广阔,发展潜力十分的巨大。

二、森林养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群众产业观念不强。马公乡大部分农民仍是“养牛为种田、养猪为过年、养鸡换油盐”的小农思想,只把森林养殖业当做家庭副业对待,使森林养殖业难以形成科学化、专业化、规模化的发展势头,没能大幅度的提高农户的经济收入,无法刺激群众的参与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从而进一步限制了森林养殖业的科学化、专业化、规模化进程。

(二)产业结构单一。目前马公乡除森林土鸡养殖的发展势头良好外,几乎没有其他的相关养殖项目,抗风险能力极差,一遇大规模疫病或是市场价格波动较大,及易给全乡经济造成沉重打击,最终使农户产生畏惧心理,不敢主动寻求产业发展。

(三)产业层次低。马公乡除政府扶持的十几家养殖大户外,其余农户几乎都是自产自销,又没有相关的加工企业为其提供科学和专业的开发,整个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没有形成产业链,无法形成以产业促规模,以规模带产业的良性循环。

(四)科技信息服务滞后。由于马公乡地处偏远,信息不畅,科技服务网络几乎不能发挥作用,畜牧科技人员更是及其短缺,没有依靠科学技术提高森林养殖产业的生产能力,自身几乎没有开发新品种、推广新项目的能力,无法形成科技兴农、以农促科的良好局面。

(五)开发资金严重不足。浙江援建组返浙后,科技推广的投入比重降低,又没有引进企业,政府财政投入能力也

有限,只能起到引导作用,产业发展几乎完全依靠农户自主发展。从而难以大幅度提高产业规模和科技含量,造成马公的森林养殖业发展陷入瓶颈。

三、推进马公森林养殖深入发展的对策

(一)解放思想,拓展思路。抢抓全民重视食品健康这一历史机遇,围绕森林生态养殖这一天然品牌,积极探索创新经营模式,丰富产业结构,完善产业链条。在上级政府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引领下,把群众的经济利益和生态环境保护结合起来,充分发挥马公乡的原生态资源优势,将马公乡打造成为全县甚至全市的生态养殖的品牌基地。

(二)外引企业,内修联合。一个产业的形成光有政府的引导是不够的,还需要企业的技术投入和市场开发,所以笔者认为马公的森林养殖业要想建成为一个品牌,需要引进或自主培养几个龙头企业,由其带动马公的各类经济组织,提高科技水平、更新经营机制、扩大生产规模,使其“科技化、专业化、规模化”,实现由粗到精、由主到副,从正品到下脚料的深度加工和综合利用。

(三)坚持生态为本,科学合理开发。马公乡地处偏僻,地形陡峭,本不利于传统产业的发展,但是随着生态环保理念的深入人心,马公乡“原生态、无污染”的环境优势凸显出来,只有紧抓这一优势,科学合理的利用自然资源,而不是粗暴的掠夺性开发,才可实现马公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使马公的百姓长久的富裕,真正摆脱贫困。

(四)加大动植物防疫力度,确保产业健康发展。要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植物检疫法》和《动物防疫法》,严防把牧草疫病和动物疫病带入本乡境内;要提高防控部门的业务水平,调整人员配臵,使其对各类的畜禽传染病都能采取综合防治措施,使其不发生或及时得到有效控制。畜牧、卫生、公安等部门要紧密配合,既要搞好养殖场地检疫,又要搞深加工场所的检疫。

(五)各方协调,互惠互利。要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导向,企业和农民投入为主体,社会其他经济主体投入为补充的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资金投入体系;要认真贯彻市、县的相关产业发展政策,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充分利用各方面政策资金。同时金融机构也要对养殖户和龙头企业等给予信贷支持。鼓励保险公司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畜禽疫病保险等业务。其它相关部门也要在生产和经营用地、用电、用水等方面给予优惠和照顾,推动森林养殖产业健康发展。

虽然马公乡的森林养殖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由于其本身经济基础和硬件配套的底子非常薄弱,而生态环保理念又是一个新兴的经济理念,政府本身的战略导向也是在摸着石头过河处于探索阶段,造成整体战略导向不明、政策支持力度不足、市场开发不完善。从而陷入一个发展的瓶颈,无法使马公农户通过这一新兴的经济概念,合理转化利用马公丰富的自然资源脱贫致富,因此笔者以作此文,希望能够抛砖引玉,拓展政府思路,使马公乡的开发更加高效合理,使

农村个体养殖户发展现状调研 篇6

2006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开始实施后,贵德县为了依法规范化、标准化管理规模养殖场,实现畜禽产业可持续稳定发展,进行了一系列的规模养殖场发展与监督管理的探索和调研工作,现调研结果报道如下。

1 规模养殖场管理情况

1.1 全面调查,建立台账

2010年6月份起,每年对贵德县常年存栏生猪在100头、牛50头、羊500只、鸡2 000只以上的养殖场进行了调查并建立台账录入电脑,实行了备案制度。要求各乡镇专职动物防疫员进行动态追踪,乡镇动物兽医站站长负责对所有规模养殖场畜禽存栏、出栏、死亡、养殖效益进行摸底调查,实行季报制度,对录入的数据要求确保真实、准确,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养殖台账的建立为动物疫病流行病学调查、追溯体系、市场价格预警机制的建立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1.2 制定制度,建立档案

根据《动物防疫法》、《畜牧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以及《兽药管理条例》、《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并结合贵德县规模养殖场具体实际情况,2010年12月份组织技术人员制定并统一制作了规模养殖场的《防疫管理制度》、《畜禽传染病控制措施》、《疫情监测登记报告制度》、《卫生与消毒管理制度》、《无害化处理制度》、《畜禽出入场管理制度》、《进入人员和物品管理制度》、《饲料加工使用管理制度》、《饲料添加剂使用管理制度》、《兽药购进使用管理制度》以及免疫程序等10个相关管理制度及《畜禽免疫程序》,现贵德县已有30多个备案规模养殖场将制度悬挂上墙,建立了自免制度,20多个场建立了养殖档案。

1.3 强化监测,加强预警

贵德县兽医实验室已于2013年8月份通过省级考核取得一级资格证书,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依据规模养殖场台账,对各规模养殖场猪瘟、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鸡瘟、羊链球菌病等疫病的免疫抗体水平进行全面监测。采用定期和不定期抽样监测,从而有效地监控和预防重大动物疫病的发生,并根据抽样检测结果以指导养殖场结合自身实际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将有关免疫抗体水平监测情况及时通报,做到信息共享,同时根据疫病流行状况开展流行病学调查。

1.4 政策扶持,项目引导

从2010年4月份开始,抓住国家扶持、奖励畜禽养殖的有关政策的大好机遇,促使贵德县的规模养殖向健康、环保、标准、可持续稳定发展的方向迈进。近几年来贵德县已建成初具规模的养殖场有70多个,其中省级认定的有29个,利用国家、省级、州级规模化、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项目建设资金1 305万元,择优扶持19个(已认定的13个,未认定6个)。通过项目的实施和引导,使贵德县的规模养殖场进一步得到优化整合,逐步淘汰污染严重、品质低劣、技术落后、设施简陋的小养殖场和效益低的养殖场。同时开展畜禽规模养殖标准化示范场创建活动,从而使贵德县的畜禽养殖业逐步走上标准化、产业化的道路。

1.5 加强管理,严格执法

贵德县畜牧部门加大执法力度,从严管理,以促使规模养殖场(小区、)诚信守法,确保畜禽产品质量安全,保证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安全。2010年成立动物卫生监督所,配备了人员设备,与全县的40多个养殖场(小区)签定了《规模猪场标准化管理目标责任书》及《杜绝使用“瘦肉精”等违禁物品承诺书》,加大对添加和使用非食用添加剂的违法行为的整治力度,进行定期抽样监测,产地检疫时开展出栏生猪“瘦肉精”快速检测。对规模猪场的养殖档案记录、兽药饲料情况使用进行检查,对使用违禁药品的规模养殖场进行立案处罚。

1.6 普及法律,技术培训

2010年起,先后派了9名科技特派员入户驻场;2011年举办了规模场养殖管理、家畜繁殖员职业技能鉴定等培训班4期,参与阳光工程培训6期,共计有1 420人参加了培训学习,内容为《动物防疫法》、《畜牧法》、《兽药管理条例》、《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知识,聘请专家讲授养殖场规划、设计、建设理论和实例,传授最新养殖技术,增强了贵德县规模养殖场(小区)的法制观念,提高了养殖技术和管理水平。

1.7 严格防疫条件审核

贵德县动物卫生监督所严格落实规模养殖场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的审核,并通过项目的实施与带动,严格把关,加大整改力度,确保全县的规模养殖场动物防疫条件基本合格。特别是对新建的规模养殖场从项目的立项、申报、规划、设计、环评、勘测、施工等全程实施监管与服务,确保新建一个,合格一个,达标一个,规范一个,认定一个。

1.8 逐步规范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

贵德县动物卫生监督所印发文件对规模场病死动物的无害化处理情况填报进行规范,规模场(户)签定了《不出售病死动物承诺书》,承诺遵守法律法规,建立相应的无害化处理设施设备,落实“四不准一处理”规定,对动物死亡和无害化处理情况认真做好记录,保证记录准确、真实、详细,发现出售、收购病死动物的违法行为,及时向贵德县动物卫生监督所举报。

2 规模养殖场发展存在问题

通过采取以上八条措施对规模养殖场(小区)进行监督管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很多困难和问题。融资困难,严重影响畜禽规模养殖产业化进程;污染严重,治理难度大已严重制约养殖业发展;价格波动,风险调节机制不健全影响规模养殖;信息不畅,造成养殖户压栏严重;养殖档案记录不全、耳标识不及时配挂,造成监管困难;自配料随意添加添加剂,滥用药品造成药物残留;无禁、限养区,少数合作社在农村人口集中区和省道附近建场养殖,不符合有关规定;跨省引种不申请办理审批手续,引入非种用畜禽不申报检查,带来疫病风险。

3 规模养殖场今后发展对策

3.1 大力推进畜禽产业化经营

鼓励养殖重点区采取招商引资、社会融资等形式,建设起点高、规模大、机制新的现代化生猪、牛羊、禽类定点屠宰、储存和肉食品加工企业;加大扶持力度,做大做强畜禽深加工、销售龙头企业和畜禽生产专业合作社,提高市场竞争力;扶持鼓励发展畜禽养殖协会或专业合作社;加快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产业化建设,提高养殖场抗击市场风险的能力。

3.2 加强信息服务和生产预警预报机制建设

实现规模养殖场管理电子信息化,并与畜牧部门联网,实施网络化管理,网上报检,疫病监测,疫情预警,质量监管,产销信息体系和信息发布逐步全程电子信息化。

3.3 以两型社会建设为契机,加强养殖业污染物的综合治理

大力推广健康养殖,按照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以资源的高效利用为核心,对规模养养殖场进行整治。新建规模养殖场时与果园、农田、鱼塘一并规划,实现畜牧业与种植业、农村能源、渔业等产业有机结合,建立“畜禽-沼-果”、“猪-沼-鱼”、“畜禽-沼-菜”等健康、生态养殖模式;由政府划定禁、限、适养区域。

3.4 加大资金支持力度,拓宽融资渠道,运用贴息等方式,引导和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增加发展畜禽产业的贷款

金融部门应积极探索创新信贷担保抵押模式和担保手段,加大对畜禽一条龙产业化建设的贷款支持力度。加快农村信用担保体系建设,为规模养殖场、专业合作社贷款提供信用担保和保险服务。允许有条件的养殖专业合作社成立养殖专业银行,政府和银信部门要大力支持,突破框框,先行先试。

3.5 尽快出台养殖、育肥保险实施细则,金融、保险、畜牧等部门认真贯彻落实,进一步降低畜禽养殖风险

农村个体养殖户发展现状调研 篇7

大凡有水面的地方,就会少不了船只,少不了船行水上形成的靓丽风景。花亭湖也不例外。

我把花亭湖和船只联系在一起,还是在孩提时代。那时的花亭湖还叫花凉亭水库。每年冬季,水库放水取鱼,大人们便用箬竹的细竿编好围成上小下大的渔罩子,结伴去刚退水的湖田里罩鱼。刚退水的大片大片的湖田里,到处是冒

着严寒打着赤脚的山里人,他们拿着渔具趟着深及膝盖的泥水,罩些来不及随水游走的小鱼,而住在水库边上的人则坐着划盆,拿着渔网鱼叉在湖面上捕大鱼。水鸟们也全然不怕人似的在一旁争抢着在浅水中挣命的鱼虾。

我父亲因患关节炎腿脚不灵便,年纪又较大,但他每年都要跟着小伙子们一道,冒着刺骨的严寒,走十几里路去湖田里罩鱼,为的是孩子们能够喝上新鲜的鱼汤——这在那个米饭尚且不能天天吃饱的年头可是十分奢侈的享受啊!记得有一年,天特别冷。父亲在追着一群鱼时,一脚踩空了,掉下一个田坝,整个人没入冰冷的水中,费了好大的力气才从水里爬上来。那时候,我小小的心灵中多么希望得到一只既安全又能捉到许多大鱼的划盆啊!也是从那时起,一幅近处湖田里人与鸟儿在泥水中争食,远处湖面上有人坐在划盆里撒网捕鱼的画面,就定格在我童年的记忆里了。不过,等到我长大些的时候,土地承包到户,就再也没有人需要冒着严寒打着赤脚去罩鱼了。

后来,一篇学生的作文曾经让我对花凉亭水库的“船”上生活充满了向往。从前,水库上游的一些地方没通公路,运送粮、油、盐等货物靠的是竹排——那是一种名字不叫“船”的大船,选用巨大的毛竹精心绑扎而成,上面挂着宽大的白帆,主要靠风力推动。——每运送一次货物,若遇上风向不顺,几十里水路都可能要走好几天;进入河道以后,还得由人用纤绳拉动或用竹篙撑行。曾经有民谣说撑排人“撑起竹排象猴子,拉起竹排象虾子”,足见其工作的辛苦。

有一次放假,那位学生去她父亲的竹排上玩,就遇上了风向不顺的天气,因而被迫在竹排上生活了几日。回校后,她写了一组记叙竹排上生活的文章。其中一篇写的是竹排上的夜晚。数丈见方的竹排,上面堆放着小山似的货物,泊在茫茫的水面,有如一艘艨艟巨舰。父女俩吃过晚饭,就坐在货物堆上,对着夜色,父亲讲故事,她唱歌,倒也并不寂寞。后来,月亮从东边的山后上来了,月光洒在水面上笼着的一层薄雾上,朦朦胧胧,让人恍惚觉得是漂浮在云端。远远近近的渔火,更让人以为是闪烁在四周的星星。只有下面水波拍击竹排的声音,才提醒着自己是在漂泊无依的竹排之上。这种场景,一直让我难以忘怀,十分向往。

随着环库公路的贯通,竹排完成了它运送货物的历史使命,早已从水面上消失了。可是我却曾经设想,要是在竹排上建造一座竹楼旅馆——它的底座面积很大,承载力也很大,安全不会有问题——接待游人之外,三五之夜,招呼几个朋友月下游湖:喝酒,唱歌,吟诗,弄文,那岂不要羡煞李白、妒煞东坡吗?

有段时间,我经常有机会坐船,领受到许多山里难得见到的水上风光。一个初冬的早晨,我坐船去办事。朝阳照射下的水面,浮着一层浓浓的雾。远远望去,仿佛是一床刚刚弹好却尚未拉线的松松的棉絮。坐上小船,划船的小伙子手脚麻利,三下两下,小船已经融进了浓雾之中,对岸的山、树、房屋,只能望见依稀的轮廓,耳边响着单调的桨声。

忽然,前方远远的也传来了船桨的击水声,却看不见船影。我注目前方,隐隐约约望见右前方的雾色里移动着一片淡淡的红影。渐渐的,水面的雾好象落潮一般低了下来,那片红影也渐渐的浮出在浓雾之上,原来是一个身着一件红色外套的年轻姑娘。只见她上身前倾,两手握着船桨有节奏的交替从胸前划过,搅得雾气也仿佛在跟着打旋。姑娘的身体一起一伏,红色的衣服好似火苗在跳跃。此时,雾也很知趣似的,继续下落。大概高出水面一米左右,刚好与姑娘的双膝相齐。远远望去,姑娘仿佛是驾着小船从仙境中飘来的一般。此时此刻,那人,那船,那雾,沐浴着初升的阳光,构成一幅曼妙无比的图画。近前那一刻,姑娘冲着这边划船的小伙子打声招呼,脸上露出灿烂的一笑,然后,双手一用力,小船便箭一般飞了过去。这样的情景,常坐船的人也许不难见到吧。而现在,库区村组大多修通了公路,库区的人出门不再依赖小木船了。如果到库区人家走一走,就会看到原先载人的木船已经被拖到岸上,久未使用,早已被太阳晒得发白。“野渡无人舟自横”的诗境也随之进入了历史。

农村发展调研报告 篇8

XX村XX工作组组长XX

严格按照区委为实施“3421”工作思路而做出的重大部署,XX镇XX村XX行动工作组于2011年2月16日至3月2日在村开展了XX活动,此次活动通过走村入户了解民情、住在农家同吃同劳、宣讲政策释疑解惑、尽心尽力排忧解难四个环节,积极改善民生,密切干群血肉联系,在历经半个月的XX行动中,我积极收集资料并进行了梳理总结,现将调研的情况汇报如下:

一、深入调研,掌握第一手信息。

在XX村开展XX行动期间,我们通过召开院坝会、走家入户、发放宣传单、开展“唱读讲传”活动等方式,走访慰问了老党员、贫困户、低保五保户和普通社员群众,主要了解农民群众所想、所盼、所急、所需、所忧、所怨,虚心听取基层的意见建议。XX村位于合川区XX镇原XX片区,全村共有XX个村民小组,共辖XX户、XX人,其中低保户XX户(XX人)、五保户XX人,耕地面积XX亩。村民主要经济收入为在家从事传统农业和外出务工,人均收入较低,经济发展较为滞后。但是这里民风淳朴、和谐稳定,社会治安秩序良好,村民热情好客,村两委会班子战斗力较强,在村民中有威望较高。截止到2010年,全村已有XX个村民小组享受到国土整治项目,修建了便民道、排洪沟以及坡改梯。

二、听取记录,梳理具体问题

通过梳理工作组召开院坝会以及走家入户的记录,发现了以下几

点问题:

1、村级制度建设不够健全,监督机制力度不够,在XX村调研究时,一些群众提出,随着自然村的区划调整,XX村由以前的涨水村和XX村合并而来,小村变成了大村,干部职数减少,而工作职责和权力范围也有了相应的变化,出现了部分村级制度都没有跟上的情况,工作就带很大的随意性,给工作带来诸多不利影响。村划调整后,原有村民议事领导小组,村民代表监督小组等与现在的村域规范有不少的变动,而机构又没能及时调整,就谈不上监督的问题,制度的不健全,监督就不力。

2、部分村民反映办事难的问题。群众代表反映在一些职能部门中,个别工作人员存在懒、散现象,对群众不够热情,对工作不够热心,对涉农工作不够深入,而且由于农村群众文化知识不够,可能有些地方无法表述清楚,个别同志、个别部门就不耐心,没有把百姓利益放在心上,工作效率不高,一定程度上影响党在群众中的威信。

3、农村信息不够畅通,部分劳动力有臵闲现象,村集体公益性事业建设缓慢,与百姓的要求还存在一定距离,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布局调整后,部分孩子上学路远,且农村留守儿童较多,给教育带来诸多不便因素,近年来随着机械化耕作的普及,农村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而信息的不畅,导致部分外出务工人员,盲目外流,与此同时,农村出现了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加之学校的布局调整,教育资源得以整合,而农村的道路建设,都没有及地跟上,影响着人们的出行。

4、农技部门对农作物的种植指导不够,新农村规划需进一步加

快步伐,如今科技种植已让广大农民尝到甜头,但由于部分农民文化程度不高,对科技知识知道较少,束缚制约了农民种田的积极性,亟待加强对他们的培训与指导。

5、农村环保需要加强,群众文化娱乐活动单一,馈乏,富裕起来的村民闲暇之时,只能打打扑克,看看电视,没有什么可供娱乐的活动,现实生活与村民的要求差距甚远,近年来农村生活用煤、用电,使田间农作物秸秆大量剩余,占据空间有的干脆倒进沟河或焚烧,给农村的环境带来一定的污染,需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6、“自给自足”的传统生产,经济发展较为滞后。产业结构单一,村民主要以种植水稻,玉米等粮食作物为主,没有多少特色产业,村民的种养殖业主要以自给自足为目标。

7、基础设施落后,虽然已经有了很大改善,但是还有部分村民反映公路和饮水问题,这是村民反映最集中的问题,部分村社的公路还没有修好,而且饮水较困难,造成村民生产生活极为不便。

8、“空心村”现象明显。在开院坝会时,我们发现基本没有中青年村民在家,“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现象十分严重,全村中青年村民大多外出务工,缺少了中坚力量,村社发展举步维艰。

9、政策宣传不全面,对部分政策执行有“怨言”。受办公条件限制,XX村缺少广播、电视、网络等宣传工具,不能很好的对村民集中开会宣传学习,农民对国家各项政策特别是当前很多惠农政策知悉度低,对惠农政策的落实产生影响,群众监督作用不能充分发挥。村民对低保执行中的公正性有疑问。

三、集思广益,提出改进的方法

在这次为期半个月的调研中,所涉及的还有集镇规划,农村养老、医保等问题,为更好服务百姓,让我们的各项工作让群众满意,我认为今后基层工作应从以下几方面加强。

1、加强制度建设,完善监督机制。

俗语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切都要按规矩办事,按制度办事,村级政权应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让村干部有规可依,有制可行,始终有制度做保障,制度约束,在监督机制上,完善来自基层村民代表的监督和上层部门的监督。可采取定期述职和不定期检查制,及重大事情村民代表议事制和问责制,从源头上杜绝不良现象的产生。

2、加强行风建设,严格考核标准。

针对部分行业和部门出现的不良现象和不正之风,要进一步加强行风建设,规范行业行为,加强政策教育和服务意识教育,增强对农民的感情,并把这定为考核必要条件。

在考核、评优评先,晋职晋级中,一切要让服务对象说了算,要把群众满意不满意定为一个重要标准,要让涉农部门心中装有百姓,脑中想着百姓,做是为了百姓,实现群众的利益无小事,百姓的满意是大事。

3、搭建信息平台,服务农村发展。

政府要充分利用处于基层,直接与民打交道的这个平台,要建立外通内联的信息网络中转站,让外出的人员,时时将外边的信息传送回来,然后向广大村民公布,指导他们有目的地出行,涉农部门农忙

之时,要送科技到田间地头,闲暇之时,要利用集会庙会等宣传科技,平时要经常普及科普知识,做典型示范,以点带面,指导农民科学种田,科学管理,提高收入。

4、围绕“农”字,抓住“实”字,解决百姓“难”事

农村工作,千头万绪,但只要诚心务“农”,真心干实事,就能很好解决问题,新村规划结合农村实际,一旦方案定下来,只要农民拥护和需要就应立即实施,从实从快解决百姓所需,学校布局调整,给学生造成的不便,应加快村级道路的建设和个别偏远学校建设,加大地方的配套投入,使得百姓受益,乡镇要科学指导农民针对农作物秸秆还田,建沼气池,变废为宝,综合利用,针对农村文化活动单一,要加强村级文化中心的建设,挖掘民间艺术,加以传承和发扬,以达到自娱自乐的之目的。

5、多渠道吸引外部投资,为村民谋福利。

解析农村宠物犬养殖现状及对策 篇9

1 农村宠物犬养殖现状

1.1 养殖数量增速较快

在我国广大农村, 多数宠物犬是通过相互赠送的方式得到, 大大降低了养殖成本, 因此, 农村宠物犬饲养数量增速较大, 甚至有的一户家庭就饲养几只宠物犬。

1.2 养殖不规范, 强制免疫难度较大

农村宠物犬养殖以庭院圈养及散养为主, 大多数犬没有养犬证, 加之犬只多为杂交品种, 价值不高, 人们不愿意花钱为犬只进行免疫接种, 疫病流行较为严重, 犬类伤人事件时有发生, 直接威胁人类公共卫生安全。由于农户居住分散, 公共卫生意识淡薄, 即使畜牧兽医部门实施强制免疫零收费政策, 单靠畜牧部门开展这项工作也是孤掌难鸣, 强制免疫难度较大。

1.3 流浪犬数量较多

在农村街道上不难发现流浪犬的身影, 且有增多的趋势。究其原因, 主要为以下几方面, 一是目前宠物交易市场并未规范, 没有经过检疫的犬随意买卖, 很多消费者买回去的是患病犬, 治不好或者治疗费用过高, 干脆扔掉。二是商家用杂种犬冒充纯种犬, 当买家发现后选择抛弃, 这也是流浪犬激增的一个原因。三是宠物医疗市场不规范, 宠物诊疗机构的发展跟不上宠物消费需求, 加上专业人才匮乏, 致使现在的宠物医疗市场非常暴利, 增加了养犬人的经济负担, 以致于有些狗一旦生病就被抛弃。四是由于农村对养殖犬类品种及饲养区域没有限制, 散养犬常因打斗或交通事故致残后被主人遗弃。

1.3 宠物交易监管缺失

农村很多宠物犬交易都是零散经营, 交易犬只基本没有经过检疫, 甚至有些不法商贩专门收购病死犬屠宰后贩卖给餐馆牟利, 但因其规模小, 流动性强, 监管难度较大。

2 规范农村宠物犬养殖的对策

2.1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规范宠物交易市场

政府应做好协调工作, 明确各相关部门在宠物市场管理中的职责与权限, 合理分工, 协调合作, 避免多头管理或者相互推诿扯皮;规范建设宠物交易市场, 合理布局, 严格管理, 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在市场内设置防疫检疫站, 对进出市场的宠物犬进行严格的检疫, 杜绝患病犬流入市场。保证从宠物犬从买卖、免疫、登记、医疗到收容各个环节有人肯管, 有人能管。

2.2 实行养犬登记管理制度

政府尽快出台针对农村养犬的相关管理规定, 限制养犬数量, 要求养犬者对所养犬进行狂犬病疫苗等强制免疫病种的预防接种, 管理部门凭此办理养犬证。对于没有办理养犬证的犬只, 管理部门有权对其进行处置。在实行养犬登记的时候, 可以借鉴香港采用的植入电子芯片的方法。电子芯片如同一张“电子身份证”, 记录犬的姓名、品种以及主人的名字、住址等信息, 根据编号就可以查找到主人的资料, 不仅避免犬只走失或者被遗弃, 也为政府部门实施行政管理提供了不少便利。

2.3 对宠物犬进行强制免疫

狂犬病是严重危害我国公共卫生安全的重大人畜共患病, 病死率几乎为100%, 且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我国动物狂犬病的免疫率极低是引起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 因此国家应加强狂犬病的强制免疫工作, 从而控制该病流行。

2.4 加强检疫, 做好疫情监测

各级动物防疫监督机构要切实抓好犬类产地检疫, 运输检疫及其产品的检疫, 及时做好疫情监测, 掌握狂犬病疫情动态, 对检出的阳性带毒犬要坚决予以捕杀, 并及时进行无害化处理, 防止疫情的发生和扩散。

2.5 建立流浪犬收容场所

建立政府主导的收容场所, 完善流浪犬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 把对流浪动物的管理工作提高到法律的层面上来, 不但可以强化市民对流浪动物的保护意识, 而且可以规范政府的管理过程。

农村个体养殖户发展现状调研 篇10

县位于云南省北部,是××西部一个山区农业小县。境内平均海拔在1500—1700米之间,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由于受金沙江沿岸河谷热风的影响,形成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冬春干旱、夏秋多雨的气候特点,年平均降雨量840毫米,年均气温17.8℃,日照时数居全国第二、全省第一,年均日照时数为2836.4小时。全县总面积2189平方公里,辖六乡两镇,总人口10.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9.03万人,含汉、彝、傣、回、傈僳等20种民族。农村经济来源主要是以农作物、烤烟、经济林果种植和养殖业为主。全县拥有可养殖水面11050亩,其中库塘可养殖水面10150亩。有适宜养鱼稻田4万亩。2002,全县完成水产品产量386吨,人均水产品占有量3.74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1487元。××县的稻田养鱼,已有千年历史,但是传统的稻田养鱼模式,产量低,经济效益差。随着农村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人民充分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和优势,发展稻田养鱼,特别是九八年以来,通过工程化稻田养鱼科技的推广,使稻田养鱼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现将今年××县稻田养鱼工程项目实施情况作如下汇报:

一、稻田养鱼工程项目的完成情况

今年5月中旬,接到州下达的计划任务后,××县共实施稻田养鱼1.4万亩,其中工程化养殖计划推广实施500亩,实际实施完成稻田养鱼工程项目496亩。稻田养鱼工程项目主要分布在水源较好的永定和维的两个乡镇的六个村民小组、198户农户中实施,其中永定镇小旱坝村委会上旧村57户、175亩,小旱坝村委会下旧村28户60亩,永定镇良田村委会回窝村24户81亩,良田村委会良田村29户、60亩,维的乡夜可腊村委会石腊村35户、60亩和夜可腊村委会大奋田村25户、60亩。工程项目形式采用塘田式,即在实施工程项目的稻田中亩均开挖鱼坑面积10平方米,开挖深度1.0米,田埂高60公分,并开挖鱼沟,鱼沟宽深为“40×40公分”,共完成开挖土方4800立方米。至6月10日止,完成全部工程项目田块的鱼苗投放任务,共投放1.8—2.0寸鱼苗49.6万尾。经过80至90天左右时间的管理饲养,至8月20日开始有农户捕鱼进入市场。验收工作从8月20日开始,至9月8日结束,全部工程项目以实测方式完成。经验收,实施工程项目面积496亩,实测面积496亩,共投喂饲料32.03吨,验收实测鱼产量25.68吨,单产在90公斤以上的有5户、13亩,80至89公斤的有17户、55亩,70至79公斤的有29户、85亩,60至69公斤的有23户、67亩,50至59公斤的有14户、39亩。由于7至8月份××县境内普遍干旱少雨,使得稻田养鱼受到严重干旱,工程化项目受灾面积230亩,损失鱼产量9.78吨。在未受灾的266亩面积中,验收实施产量18.76吨,最高单产96公斤,最低单产19.3公斤(未投喂饵料),平均单产70.53公斤。另外,经农科部门测产,稻田养鱼工程项目的稻谷产量共增产16236公斤,最低增产每亩31公斤,最高增产每亩达63公斤,平均每亩增产稻谷为41公斤。

二、工程项目的效益分析及其对农村经济的发展

(一)效益分析。××县稻田养鱼工程项目中,共产鱼25.68吨,增产稻谷16236公斤,按市场价格鲜鱼每公斤10.00元、稻谷每公斤1.00元计算,产值为27.3万元,其中鱼产值25.68万元。未受灾害的266亩中,共投喂饵料20.93吨,产鱼18.76吨,平均亩产70.53公斤,最大个体尾重600克,最小个体尾重26克,平均尾重82克。受灾害的230亩中,共投喂饵料11.10吨,产鱼6.92吨,平均亩产30.12公斤。经计算分析,扣除鱼种放养成本亩均100元,饲料成本亩均230元,未受灾田块中亩均创利416.30元,受灾田块中亩均创利12.20元。在未受灾的266亩田块中,投喂饵料20.93吨,产鱼18.76吨,扣除田块自然生产力,净产鱼量13.80吨,饵料系数为1.52,达到了预期的养殖目标。

上一篇:精神科护士交班范文下一篇:锅炉工的年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