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观察记录表小班(共15篇)
教师观察记录表小班 篇1
观察记录
观察内容:不和别人说话、从不参与活动 观察时间:2013年12月2日--20日 观察对象:张锦锋 观察者:柯创艺
观察过程:张锦锋小朋友个性很乐观,整天都是笑眯眯的,但就是不爱说话,别人叫他他就只是一笑,其他小朋友找他玩他也会跟着玩,就是从来没张开嘴巴说过一个字。后来家访了解到幼儿在家一直都是说家乡话,家附近住的也都是老乡,所以普通话只会听不会讲。措施:
1、与家长沟通好,让家长在家尽量引导幼儿说普通话。
2、在园我们老师会经常找他聊天,引导他与其他小朋友交流。
3、玩游戏时尽量多点让他参与,提高他的兴趣并引导他说出自己的感受。效果:
1、上课时能大声地跟着老师读书。
2、有时能参与到游戏中去。
3、会与小朋友交流了,但还是不愿意和老师交流。
教师观察记录表小班 篇2
一、课堂观察——规约小班化教师行为的内在需求
课堂观察始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 由美国的课堂研究专家弗兰德斯于1960年提出, 是研究者带着明确的目的, 凭借自身感官及有关辅助工具, 如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 直接或间接地从课堂上收集资料, 并依据资料所做的相应研究。这种科学的观察方法自然备受小班化教师的青睐, 小班化课堂观察留给教师最鲜明的记忆是精确、直观、简约、有说服力的数据, 它满足了教师对小班化课堂“精细化”反思的内在需求。
课堂观察帮助教师规约小班化课堂行为。在推进小班化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育关怀趋向公平化是焦点话题。国内很多学校都在推行小班化课堂教学五个100%:即学生发言100%、互动100%、展示100%、合作100%、激励100%, 这是高度均衡小班化课堂教学行为的规约, 确保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上都享有等量的爱。然而事实上, 这样的课堂却多有满堂灌、忽视个体、轻视差异的情况, 呈现出对概念片面理解与顾此失彼的状态。怎样改变这些伪合作、伪参与等现象呢?我们试图以小班化课堂观察为中介, 帮助教师加速对小班化课堂教学从理念到行为的转变, 以下是笔者记录的小班化语文“课堂观察统计表”:
学生参与学习状态课堂观察统计表 (一)
教师提问类型课堂观察统计表 (二)
参考分析如下:
表一, 本节课学生回答问题总数42次, 其中教师5次追问, 能够很好的抓住教学时机, 引发了学生创造性回答问题2次。在课堂观察中还发现26名学生均获得发言机会, 覆盖率达到100%, 说明教师已在有意识地关注让每一个学生均获得参与发言的机会。
表二, 本节课教师设计低认知水平的记忆性问题16个, 占课堂提问的80%;理解性问题3个, 而属于较高认知水平的应用性问题1个, 仅占5%, 特别是属于高认知水平的创造性问题设计竟为零。
参考建议:教师要能够依据教学内容设计出由低认知到高认知不同认知水平层次的问题, 满足每一个学生的思维都能够在原有水平基础上有所提升, 使学生的参与有广度更有深度。教师有必要补充“布鲁姆目标分类学”相关知识的学习, 将理论运用在教学设计中, 从根本上彻底解决因教学问题设计的不科学, 使课堂学生参与思维深度不够的现象。
小班化课堂观察是细致入微的“灵心慧眼”, 课后评议中对课堂教学行为的数据统计, 对现象具体细节的描述, 有理有据的分析, 敦促着教师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并倾听同伴对课堂细节剖析, 从而在反思与对话中不断修正与发展课堂教学的水平。
二、课堂观察——植根小班化教师专业内功修炼
课堂观察使教师追求精细化、高品质的小班化课堂有了行为的导向, 是小班化教师专业内功修炼的新途径。通过同伴协商确立观察主题, 并共同设计观测要点, 自然形成了合作研究共同体, 使教师通过观察他人的课堂, 建构自身的课堂, 实现教育方式的根本转变, 提升小班化教师的专业化素养。
1.在课堂观察中让理念走向实修。课堂观察过程也是教师自我更新的过程, 从理念到课堂教学实践要经历学习理解过程、认同接受过程和融合内化过程的不同阶段。教师每天肩负繁重的教学任务很难静下心来思考, 但当教师拿起课堂观察量表时会发现, 此表不是给教师打分, 不是评判一节课的好坏的“法官”, 而是为了教师能够读懂自己天天熟悉而又陌生的课堂。当教师沉下心来走进“精细化”为品质的课堂观察, 他首先要思考的问题就是:什么是小班化的核心理念, 小班化的价值取向是什么, 小班化教学突显哪些新课程观的教学观、学生质量观, 等等。课堂观察量表就是要紧紧围绕着以上核心观点, 来设计小班化观察主题与观察要点。通过观察课堂合作反馈与对话交流, 小班化理念逐步得到教师认可且被纳入到个体信念之中, 再回到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加深理解, 从而完成小班化理念内化为教师课堂行为过程的实修。
2.在课堂观察中继承传统走向深修。由于班级学生人数减少, 使得小班课堂内师生的活动时间和空间相对增加, 这就必然地对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提出了更高、更新的标准与要求。课堂观察方式是引导教师走向精细、高效的小班化课堂的有效载体。在课堂观察中观测点要集中在以下几个维度: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是否体现面对全体、适应差异, 体现小班化教育注重个性发展的优势;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是否为学生提供更多可选择的学习资源, 拓展课堂教学的视野;在教学策略的设计上是否灵活运用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 并且给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思维空间。小班化教育引发了教师对教师的作用、教学中的角色、教学策略、教学组织方式等一系列问题的再思考, 教师要能够通过课堂观察的手段做出选择, 恰当地作出适切性的判断, 这是一场在继承中创新的深修。
3.在课堂观察中进行小班化课堂文化的善修。小班化课堂有着优越的时空优势, 教师对课堂交流覆盖面的控制得以扩大, 师生交流形式得以多元化和立体化。为此, 教师的课堂观察重点应当包括:学生座位的排列是否多样化, 桌椅排放是否达到服务于师生有效课堂沟通的价值最大化;课堂氛围营造是否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种学习活动, 使传统课堂教学中的“静”——静坐、静听、静记, 变为小班化环境下有灵性的“动”——动口、动手、动脑, 达到“动情”与“动智”的完美结合;课堂教学环境是否更具人文性、开放性、情感性和生活性, 师生是否共同度过有生命意义的课堂;交往方式的选择是否是师生互动对话的课堂, 提问时是否多给了学生一点选择性思考与问答的空间;课堂教学评价是否每个学生都得到激励, 进行多元化的评价, 不仅对学生凸显兴趣特长的评价, 也要鼓励对学生尚未显露的潜质能力进行评价, 等等。关注课堂文化的课堂观察是教师课堂行为的一次再造和更新的善修。
三、课堂观察——提升小班化教师教研内生品质
课堂教学观察是一种教学研究的科学方法, 是一种研究活动。小班化课堂观察将教师群体悄然引入行动研究之中, 形成民主的、开放的、合作的教师专业研究共同体。由于课堂观察主题选择基于本校课堂教学的实际, 观察要点的设计基于教师可能发生行为的预判, 课中观察是集体的行动研究, 课后会用数字化、具象化的方式呈现课堂观察记录的结果, 所以每一位教师都能成为研究的主体, 并同时分享同伴的课堂研究成果, 从而丰富了教师之间的专业交流方式和内容, 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长期以来存在着的教研与科研“两张皮”现象, 即教学与科研互不相关、各行其道的分离局面, 实现了积极互促和共赢的合作研究。课堂观察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了科学的思想方法与工具, 在教育理论与实践上帮助教师唤醒已有的知识经验, 探寻并解决小班化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 促进了教师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教师观察记录表小班 篇3
【关键词】观察记录法 观察幼儿 能力提升 应用
【中图分类号】G61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5-0198-01
前言:在幼儿教育当中,观察记录法指的是教师对幼儿在自然环境下的行为举止进行记录和描述,并且以此为基础对幼儿进行评价。在该方法的应用中,能够体现出对不同幼儿之间差异性的关注,同时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也能够对幼儿的行为细节进行捕捉。对于幼儿教师来说,观察幼儿的能力在幼儿教育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应用观察记录法,能够有效的促进教师观察幼儿能力的提升,从而使其能够更好的开展幼儿教育工作。
一、幼儿教师观察幼儿能力的现状
(一)观察幼儿意识缺失
在当前的幼儿教育领域当中,在幼儿自由活动的过程中,一些教师采取的态度较为漠视,缺乏对幼儿的关注及幼儿发展情况资料的搜集,较为忽视幼儿的个体和群体的需求。或者在观察幼儿的过程中,不知道应该着重观察什么,因而难以捕捉到幼儿在活动中的闪光点,也没能与幼儿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或者观察之后没能形成系统的文字记录,观察幼儿意识方面有所缺失。
(二)观察幼儿策略不佳
在观察幼儿的过程中,很多教师对于观察幼儿策略,往往难以进行有效的运用。在观察策略当中,主要包括程序性、陈述性等知识,而在实际情况下,教师对于观察幼儿的陈述性知识有所欠缺,对于观察幼儿的步骤、类型、方法等知识不够了解。另外,在观察幼儿的程序性知识方面,很多教师也存在着较大的不足,对于事件取样、时间取样等观察幼儿的策略,往往难以进行灵活有效的运用,在观察之前的准备阶段,不能对目标进行合理的制定,对于场景描述、观察时间、观察者等观察记录中的必要信息,也往往会忽略,因而难以有效的对幼儿进行观察。
(三)观察幼儿能力不足
在一些幼儿园当中,要求教师每个月需要对保教笔记进行提交。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很多教师对于笔记的上交十分不积极。经过研究发现,上交不积极的教师,普遍缺乏观察幼儿的能力。因此,在保教的过程中,这些教师无法有效的观察幼儿的各种细节,因此对于保教笔记也不知道如何书写,往往只是随便应付了事。而对于部分有经验的老教师来说,对于其所观察到的内容,通常会使用概括性的语言进行描述,对于其中的细节之处,也没能够进行详细的记录。随着幼儿成长档案袋计划的逐步推行,教师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幼儿资料的记录能力,但是对幼儿进行有效的观察,其能力仍然有所不足。
二、运用观察记录法提升观察幼儿能力
(一)创设良好的交流环境
在观察记录当中,对幼儿的行为过程较为重视,而在进行解释的过程中,则转移到了内容记录者,也就是教师的身上。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能够拥有更多的机会提高自己观察幼儿的意识和能力,对观察幼儿的策略进行更为良好的应用。通过创设良好的交流环境,教师的记录被其他教师重新创造,从而形成了集体性的知识构建。在集体的沟通和交流之下,记录内容将会更加丰富和广泛。而幼儿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也会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而形成良好的观察幼儿意识,提高观察幼儿能力。
(二)加强观察记录能力培训
对于观察幼儿的内容,教师应当客观的进行描述和记录。对观察内容进行收集、观察和记录,与其他教师进行交流。然后其他教师和相关专家对该教师记录内容的客观性、真实性进行研究,记录内容是否能够体现出真实情况,最后还要对观察记录应当注意的问题进行总结。以记录解释为基础,教师对自己的想法进行探讨,通过对相关资料的查找和研究,利用相关的理论给出相应的解释。在记录当中出现的关于幼儿心理活动、行为活动的内容,需要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并以此为基础,对幼儿教育策略进行改进。这样,通过对观察记录法的应用,能够逐渐锻炼和提升幼儿教师的观察幼儿能力,使其在教学当中能够更有针对性。
(三)对观察记录文本进行充实
幼儿教师在观察幼儿的过程中,通过观察记录法的应用,应当对观察记录的文本加以充实,明确观察内容的来源和后续观察的设计。在记录当中,应当对多方主题提供的信息加以运用,对观察内容的原因加以记录,从而使观察的针对性和目的性更强,锻炼和提升幼儿教师观察幼儿的能力。例如,可以记录采取一些措施后幼儿的某种行为是否得到改进、与幼儿家长的交流心得、幼儿常见问题的验证、与其他教师交流验证的共性等内容。通过对应用效果的分析,判断教师观察幼儿的能力是否得到了提升。如果得到了良好的提升,后续设计可以不进行。如果没有得到切实的提高,还应当确定后续的观察思路,例如问题原因、教育方法的适应性、后续观察的地点和时间等。
结论:幼儿阶段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重要的基础阶段,在这一过程中,幼儿各个方面的能力、素质、性格等都没有成型,因而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对此,教师应当基于对幼儿细致观察的前提下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为此,应当科学运用观察记录法进行观察幼儿,不断提升教师观察幼儿的能力和素质,从而使其能够更好的开展幼儿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吴亚英. 幼儿教师观察能力现状调查及问题分析——基于江苏省常州市的调查[J]. 中国教育学刊,2014,02:89-94.
[2]谈心. 观察幼儿: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J]. 当代学前教育,2009,02:22-26.
[3]王丽萍. 幼儿教师运用观察记录法的问题及措施研究[J]. 现代教育科学,2012,02:69-70+109.
小班观察记录表 篇4
自从表演区的材料越来越多后,孩子对于“表演”这个游戏很感兴趣,都争着想在游戏里扮演主角。看得出,他们今日表演故事“小熊请客”,在游戏里,各自忙着各自的事情,熊妈妈抱娃娃,熊爸爸烧饭,忙的是不亦乐乎。经过观察,发现诺诺当“熊妈妈”的生活经验挺丰富的。她一会喂娃娃梳头发,一会给娃娃讲故事,还帮熊爸爸做饭,和熊爸爸讨论怎样给客人做饭,招待环节还真是有模有样的,可是当“客人”陆续进来时,区域里超过6个人,秩序开始乱了,“小熊”小玉看见客人太多,乱动东西,很着急,说话的声音总是异常大,显得很吵。客人们看到小玉吵他们,开始陆续离开,熊爸爸、熊妈妈在一旁没有反应。
分析与策略
分析:
针对这个现象我注意观察了以后,对其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从游戏中能够看得出,孩子们很感兴趣,能够自我确定自我的身份,在游戏中也明白爸爸为客人做饭,熊妈妈抱娃娃,照顾娃娃。可是,却忽略了区域规则只能进6个人的提示,小玉看见别的孩子没有遵守规则,只是喊叫,没有提醒,导致游戏不欢而散。
策略:
小班观察记录 篇5
儿童姓名:Y
儿童准确年龄:四岁半
观察开始的时间: 2012年5月16日
AM 8:30 观察结束的时间: 2012年5月18日
PM 4:00 使用的方法:描述
儿童人数:1个
成人人数:1个
一、观察内容:
场景一:早上晨间活动,老师组织小班的孩子在户外玩过独木桥的游戏。老师将孩子分成两组以竞赛的方式进行。当所有的小朋友在老师的带领下玩得很开心的时候,没有人注意到Y,她就一个人站在一旁只是看着小朋友玩也不参与。
场景二:早操之前老师带着孩子们在教室里练习广播操动作,所有人都在老师安排下排好对了而Y还坐在位子上。当老师在教动作了Y也没跟着做老师也没说什么。这时我就叫Y跟着小朋友们一起Y就小小声问我:“排哪里啊?”之后早操,所有小朋友都拿好自己的圈圈排好队跟着老师出去了。而Y把圈圈还回去之后就一个人待在教室里不出去。我问她为什么不去的时候,她说:“我不喜欢。”
场景三:这天早上幼儿园有广播操比赛,老师和保教员带着几位不参加比赛的小朋友到了多功能厅(Y也在里面),让他们和我们待在一起,并给他们玩具玩。我坐在Y的旁边看着她玩。其他小朋友拼完玩具后都会很兴奋的给别人看而Y就很安静地玩。过一会,她跟我说:“玩具没有了。”我跟她说:“我这也没有啊,我们问问其他小朋友能不能给你一个?”之后我就带她去找一位跟她同班的小朋友,让她自己去问那个小朋友:“你能不能给我一个?”那个小朋友回答她:“我也没有了,我们可以一起玩。”说着就把自己其中一个玩具拼到了Y的玩具上面。
二、分析:
通过观察我发现,Y的性格内向、好静,有点胆小、不爱说话、不爱交往,每次问她问题,她都是很小声的回答我。而在与同伴的交往过程中非常缺乏主动性、且不善交往。不管是在集体活动中还是在与同伴交往中,Y似乎都是被忽略的一类。面对这类孩子我想,我们应该给予关注,为他们提供机会主动去与他人交谈,并鼓励他们积极地去参与。因此针对这类问题我也做出了一些措施:
1.在晨间活动中,当看到Y一个人站在一旁时我将Y 领到小朋友中间去,主动跟她说:“我来跟你一起比赛好不好?”在跟她玩过一轮之后,把她安排到队伍中去跟其他小朋友一起玩。
2.当别的小朋友都在跟着老师练习动作,而她不知道要排在哪儿的时候,我就安排她排在了其中一个小朋友的后面,鼓励她跟着其他的小朋友一起做。
小班观察记录一 篇6
观察对象:部分幼儿
观察地点:活动室
观察分析:虽然案例中四名幼儿都不愿意整理玩具,但从他们的回答中可以看出他们都已经知道“拿玩具的人负责送玩具”这一规则,而拿玩具的幼儿在老师的提醒下也去整理玩具了。虽然还没养成主动整理玩具的习惯,但幼儿都知道规则的存在,没有发生哄抢,也都把自己玩的玩具放进了篮子里。
观察过程:“请小朋友把玩具收好!”的话音刚落,益智区的几名小朋友纷纷把手中的玩具整理好放在盒子里。然后都搬椅子走了,我看到玩具盒子还放在桌子上就问,“这一小组的小朋友为什么不收玩具?”这时,小a停下来说,“不是我拿的。”另外也有两名幼儿跟着说,“也不是我拿的。”小b说,“也不是我拿的,是小c拿的。”听到小b的话后,小c慢慢吞吞的放下椅子走到桌子前搬走了盒子。
措施:1 在教育幼儿时描述事情本身。“孩子们,地上怎么还有这么多玩具宝宝没有回家呀,我们想想办法好吗”这样,孩子的注意力集中在了地上的玩具上,引起他下一步的思考。如果换做是一种责备,那么孩子必然首先想到的是逃避惩罚。给孩子指出正确的信息,“你看,玩具都掉落在地上,没有人送它们回家,它们一定很伤心吧”“如果把玩具宝宝送回家,它们一定还愿意和你做朋友”这样的信息能启发孩子思考事情的后果以及解决问题的方向。而且都是与他密切相关的。使他不得不意识到,这样事情是我应该做的。说出感受。如:“老师看到地上乱糟糟的玩具很不太舒服。如果你能把它收拾整齐,我会特别高兴!“教师坦诚说出自己的感受,容易让孩子理解和接收。从而产生共情。促使行为的改变。利用图示,环境和一些材料起到指示和指导的作用。代替教师唠叨督促,更能显出孩子的主动性。如开展社会领域主题活动“玩具找朋友”让孩子自主选择,自主选择一项任务,更容易激发幼儿参与的愿望。适当的帮助与竞赛形式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比比看,哪位小朋友收拾玩具又快又整齐”
教师观察记录表小班 篇7
这样的情况往往因为比较常见而被人忽视, 但作为教育研究者, 我们却不得不反思:着力于改进教师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而进行的课堂评价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一、现有课堂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中小学普遍使用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课堂教学的内在运行机制, 并在规范课堂教学行为、保证课堂教学质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面对学校教育的快速发展以及国家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这一评价标准越来越显示出一些问题和不足。
其一, 课堂教学评价形式重宏观轻具体。目前的评价形式具有求全面、求系统的倾向, 希望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方方面面都有所评价, 导致评价指标众多而没有针对性。各种评价指标只侧重质性的、宏观的描述, 缺乏统一的、客观的可操作性定义, 依靠评价者的主观经验做出评价, 这样只能是以笼统的数字呈现出模糊的评价结果。其二, 课堂教学评价重结论轻过程。目前的评价结果多是以简单的分数体现教学之间的差别, 评价的目的只是对教学行为结果的评定 (无论是阶段的还是终结的) , 而不注重对教学事实的认识和解释。且评价多是一次性的、对教师“一堂课”的评价, 并不关注对教师整体教学过程的评价, 无法反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变化、发展的动态过程。其三, 课堂教学评价重功利轻价值。目前的评价目标大多指向教师现有的实践水平, 是对教师曾经能力的衡量, 且与教师的评优、福利等一系列物质奖励挂钩, 违背了评价促进教师教学行为改进、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本真出发点和目的, 忽视了课堂教学评价本身的价值。
因此, 我们需要深入研究, 探索有较好适切度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这种标准应该“是一种研究者、实践者与评价者合一式的评价, 是一种面对改革着的实践十分综合和复杂的评价。它需要形成的不只是一种评价工具, 而是一系列服务于上述目标实现的评价系统, 它只能靠我们在改革的过程中逐渐探索和创造。”[1]
二、对课堂教学评价的维度探索
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方式, 课堂教学是评价标准研究的服务目的和研究对象。对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研究应从教学实践出发, 并对课堂教学实践具有很强的解释力和指导力, 这“对于认定和解释课堂教学事实, 发现和反思教学实践中的经验与问题, 揭示和总结有效课堂教学的机制与规律, 以及从理论与操作两个层面为当前中小学课程与教学改革提供可靠的支持, 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
(一) 评价关注的具体问题
“改善课堂教学评价实为改革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之一。”[3]鉴于目前课堂教学评价的不足, 我们在研究确定评价指标时, 首先要具有针对性, 即使评价的目标指向教学中的具体问题———明确“研究什么”, 对需要研究的问题进行剖析以确定研究的指标内容。
教育起源于“问答”, “教学本就是一个对话和交往的过程, 师生在对话和交往中共同创造意义的过程。”[4]“课堂提问可算是成千上万教师每日每周都在做的事, 这类最平常、最带有普遍意义的问题, 才是教育研究中最不可忽视的课题”[5]。因此, “问答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入到了研究者的关注范围之内。
(二) 评价指标的相关维度
课堂中师生问答是一个相对复杂的问题, 其完整的环节应包括“提问—回答—反馈—质疑”, 当然所有的问答并非是遵从由第一环节开始直至最后一个环节的直线顺序过程, 而是一个螺旋上升、不断推进的过程;所有的问答也并非是从第一环节开始经历每个环节的完整过程, 从任何一个环节都可以展开师生间的问答;由于提问的主体既可以是老师也可以是学生, 因此问答过程既可以从教师开始, 也可以从学生开始。
考虑到评价的统一性和可行性, 在研究中对师生问答过程的操作性定义仅仅局限于在课堂教学中, 即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反馈以及学生质疑的过程。因此, 对师生问答问题研究的维度集中在这四个方面。
(三) 各个维度的具体方面
根据研究的维度, 我们需要明确各个维度中具体关注的方面, 以及各方面所指向的深层次问题。
首先, 在教师提问环节中我们要关注: (1) 什么时候问?这一问题指向的是提问的目的, 其着眼点在于问题的提出是否针对学生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的发展。 (2) 问什么?这一问题指向的是提问的质量, 其着眼点在于问题设置、分布的类型与层次的合理性。 (3) 如何问?这一问题指向的是问题的表述方式, 其着眼点在于教师对问题控制权的实施与使用。 (4) 问谁?这一问题指向的是对提问对象的选择, 其着眼点在于教师对学生获得公平教育权利的机会控制。
其次, 在学生回答环节中我们要关注:答案的期待与非期待性。这一问题指向学生思维的形成过程, 其着眼点在于学生思维呈现的何以可能。无论学生的回答是期待答案还是非期待答案, 都反映了其现有知识结构的呈现、积极思考问题的体现、多元思维的具体呈现, 甚至是创造性思维的表现和思维灵性的瞬间闪现。因此, 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是否能够回答出期待答案这一结果, 更要追逐学生呈现出来答案背后的思维形成的过程, 以及思维呈现出来背后所蕴含的信息。
再次, 在教师反馈环节中我们要关注:教师正向、负向评价以及中性评价、无评价的情况。这一问题指向的是学生主体性是否得到认可, 其着眼点在于教师对学生主体意识的认知程度以及评价和影响。教师对学生回答的反馈是为了寻找他期待的答案, 看似师生间的交往与互动, 却是缺少了精神平等的基础和相互理解的前提, 特别是在非期待答案呈现出来之后, 这种交往与互动甚至被完全打断。因为, 只有准确猜出教师提问意图, 并提供期待答案的学生能得到教师的正向评价, 而那些提供非期待答案的学生, 只能被忽视或得到负向评价, 再或者直接接受教师提供的“正确答案”而被无选择地纳入教师预设的轨道。
最后, 在学生质疑环节中我们要关注:教师提供的答案是否能引起以及如何引起学生质疑。这一问题指向的是师生与生生间相处的方式, 其着眼点在于学生受到精神上平等对待的可能性。对教师提供的“标准答案”完全没有质疑的课堂是不正常的, 这反映了学生对教师权威无条件的服从, 是学生学习主动性长期被压制的结果;当然, 质疑也包括学生之间的相互质疑, 这既可能是课堂讨论的开端, 也可能是学生主体性差异展现的开始。
鉴于对师生问答问题各个方面的分析, 我们针对性地设计了《课堂观察记录表》 (可参见表1、2、3) , 对课堂教学录像进行了量化分析, 并从数据统计结果中发现问题, 在真实的课堂教学中展开实践。
三、课堂教学评价的实验实践
我们在西安市某中学常态教学情况下进行了两位七年级语文老师对《最后一课》的同课异构教学, 运用《课堂观察记录表》对教学录像进行了分析, 两位老师的差别一目了然 (见表1) 。
通过对比分析两位老师的数据, 我们不难发现:
1.在教师提问方面, Y老师提问过于琐碎、质量不高, 且层次性不强。在45分钟内提问60次, 平均每分钟提问1.3个问题, 且学生回答达到113次, 每分钟平均回答2.5人次。看似师生之间的互动比较频繁, 学生参与度较高, 但是之后的数据分析显示事实并非如此。根据问题分类统计, 提问主要集中在简单的记忆类和理解类问题, 分别占到41.67%和55%。同时, Y老师提问方式比较单一, 70%为封闭性问题, 且大量采用学生齐答, 占到54.87%, 这也就构成了在一堂课中能够完成如此多问答的有力支撑。
H老师虽然提问次数相对较少, 也基本达到了平均每分钟提问1次, 回答近1.9人次。然而H老师对问题的设置比较合理, 单纯记忆类的问题很少 (8.33%) , 对于理解、运用、判断性问题的设置弧度合理, 且62.50%为开放式提问, 并大多采用个别回答的方式, 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相对有益。
2.在回答对象选择方面, Y老师的提问过于集中于班级部分学生, 在63名学生中, 有19人得到了单独回答问题的机会 (仅占30.16%) , 而获得发言机会的学生平均每人回答接近6次。H老师对提问对象的选族虽然相对Y老师有所改观, 但也比较集中, 在61人的班级中, 23人得到了单独回答问题的机会 (占37.7%) , 平均每人回答3.7次, 特别是经过后期对教学录像的整理发现, 其中有2名学生回答问题各达到6次, 造成学生之间获得单独发言机会的差别明显。而且, 两位老师都有一个突出倾向, 即男生较多地获得了单独发言的机会, 分别占到了63.16%和69.57%, 尤其是H老师, 在她的课堂上男生回答问题的次数是女生的2.29倍。
3.在学生回答方面, Y老师在学生回答中得到的期待答案占了绝对多数 (80.53%) , 这与之前对提问情况的分析形成了相互即证关系, 问题层次较浅、类型相对集中, 且多为封闭性问题, 并大量采用了学生齐答的方式, 因此大大提高了学生回答的“准确率”。H老师由于关注了提问的层次性, 并较多采用开放式提问与个别回答的方式, 在学生回答中得到的非期待答案的数量自然超过了期待答案, 这反而证明了学生思维的过程性, 同时也说明提问对教学的引导作用。
4.在教师反馈方面, 两位老师对学生的回答多采用了中性评价或者无评价, 多用“嗯”、“好”或简单重复等方式予以回应, 不仅没有在学生回答正确时予以及时鼓励, 也没有在学生回答出现偏差时对原因做出实质性分析, 提问的目的仅仅局限于寻找标准答案, 并不在于启发学生思维。尤其是Y老师表现相对突出, 正向评价少之又少。
发现问题之后, 时隔一个月, 我们对两位老师进行了追踪研究。对于Y老师的教学行为, 在不采取任何干预的情况下, 对比前后两次上课情况, 发现她仍然保持其固有的教学模式, 一些明显存在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改善 (见表2) 。首先, 提问过于琐碎、问题的层次性不强的情况没有得到重视, 在45分钟内提问61次, 仍保持平均每分钟提问1.3个问题, 问题的类型也同样集中于简单的记忆和理解类型上;其次, 提问的方式比较单一的状况也没有得到改善, 73.77%封闭式提问占了绝对多数;齐答的回答方式仍然较多地被采用;基于以上的原因, 在学生的回答中76.81%是教师期待的答案, 而教师也习惯性地给予中性评价或无评价的次数有增无减, 占到了97.2%。
而对于H老师的教学行为, 我们进行了适当干预, 通过量化的数据帮助其分析第一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重新设计、修改教学计划。然后再对比前后两次上课的情况时, 发现存在的一些明显问题得到了改善 (见表3) 。关于提问频率的问题, H老师在第二次课中进行了有效的控制, 提问次数明显下降, 更注重问题设置的有效性;对于回答对象的选择倾向于男生的情况也有所改观, 在课堂上特别注意了女生发言机会的均等;在反馈方面, 大大增加了“正向评价”的次数, 对回答正确的学生进行及时鼓励, 同时“无评价”所占比例从57.64%下降到12.00%, 说明教师更加重视评价对学生的引导的作用。
这一教育实验实践表明, 在进行课堂研究中, 不仅可以通过课堂教学评价记录、判断每一个教师在某一阶段具体教学过程中表现出的相对综合和全面的状态, 也可以通过量化教学过程中的各种行为指标, 对过程中每一阶段呈现的状态、水平作出分析性的判断, 发掘现象呈现的原因以及凝结在原因背后的深层次矛盾, 为评价教师、评价教学提供一种相对可观的、客观的标准, 同时也有助于教师看到自己的总体发展情况, 为教师教学行为的改进提供参考依据, 切实将有效教学、优质课堂从质性的概念、口号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行为过程中。
四、课堂教学评价方法的建议
课堂教学评价的目的不应只停留在对教学过程现实状态的认识, 我们需要通过评价, 发现教学过程的问题, 总结教学过程中的经验, 形成新的课堂教学过程结构的抽象, 以促进教师的自我反思、提升。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工程, 我们目前的研究只是在方法上的一个小小探索。
首先, 在课堂教学评价上问题化、具体化。课堂教学评价是一个应用性、实践性极强的领域, 是为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服务的, 强调的是在实际中的运用。因此进行课堂教学评价时要选择具体的、针对性强的问题作为出发点。围绕问题选择课堂教学评价的各种维度、指标, 着力于对各种行为的观察, 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 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式、途径, 并最终以问题的解决实现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善和教学质量的而提升。
其次, 在课堂教学评价上细化、量化。课堂教学评价其实是给课堂教学的实际状况提供一种反馈信息。这种反馈信息既需要包括对课堂教学实际状况整体的、质性的描述, 也应该包括对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各种行为细化的定量记录, 以及通过对细节的量化分析深入揭示各种行为之间的潜在关系和规律。因此, 围绕问题设置的评价指标必须要细化, 并且可量化, 这样才能为课堂教学评价提供科学的、客观的、完整的解释基础, 从而指导教学实践。
再次, 在课堂教学评价上进行实验、实践。“在学校的课堂上进行教学观察和分析, 要进行基于课堂观察数据的理论思考, 而不能仅停留于思辨。只有进行实证研究, 课堂教学评价研究才能有实质性进展, 才能解决实际问题。”[6]通过文献检索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 目前绝大多数的研究缺乏在真实课堂上进行的观察, 而进行的实验实践就少之又少了。对课堂教学评价有效性的检验必须基于课堂观察数据的配合与支持, 同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进行实验、修正, 这样才能正真的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摘要:当前我国中小学普遍使用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本研究围绕“师生问答”中的问题, 分析了课堂教学评价的相关维度, 在此基础上设计、制定《课堂观察记录表》, 对教师教学行为进行观察、量化、分析, 并通过教育实验实践来检测课堂教学评价的有效性。
关键词:课堂教学评价,师生问答,实验实践
参考文献
[1]叶澜, 吴亚萍.改革课堂教学与课堂教学评价改革——“新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之三[J].教育研究, 2003, (8) :42-49.
[2]裴娣娜.论我国课堂教学质量评价观的重要转换[J].教育研究, 2008, (1) :17-22.
[3]赵明仁.课堂教学评价研究[J].教育研究与实验, 2003, (2) :60-64.
[4]程亮, 刘耀明, 杨海燕.对话教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7:21.
[5]陈桂生.漫话“满堂问”[J].教育发展研究, 2001, (7) :86-87.
通过小班科学活动案例看幼儿记录 篇8
案例一:各种各样的纸
活动“各种各样的纸”的主要目的是让幼儿在撕撕玩玩中感知绉纸、手工纸、硬纸板等各种纸张的特性,如纸板坚硬、餐巾纸轻软、手工纸薄脆等。为了进行更直观的比较,教师指导幼儿按不同牢度将撕下来的纸有序黏贴在记录表上。
分析:对于大年龄幼儿来说,他们不仅能用语言表述“坚硬”“松软”“薄脆”这些感觉,还会借助生活经验用各种替代的方法来表达(如画上芝麻饼干表示手工纸的薄脆),可是这样的表达对小班幼儿来说很困难。案例中教师采用的记录方法既方便又直观,可以让小班幼儿一目了然地认识事物的属性,符合小班幼儿的特点。
当然,实物黏贴也不是任何活动都适用。一些容易黏贴、大小合适的探究材料(如树叶、纸张、布等)比较适合采用实物黏贴的记录方式。此外,教师可以根据活动内容提供一些实物照片或实物简笔画,这与实物黏贴有异曲同工之妙。
案例二:落下来
一次秋天外出活动时,孩子们看到在空中飘飘悠悠的树叶,便兴高采烈地张开双臂迎接树叶落下。于是,教师设计了活动“落下来”。在活动中,教师提供了餐巾纸、沙包、“丫”字形纸片,鼓励幼儿仔细观察这三种物体落下的情景。孩子们一边观察一边向教师报告他们的发现:“餐巾纸落得很慢的!”“餐巾纸飘来飘去的!”“沙包是快快落下来的!”“纸片转着圈落下来!”“纸片转起来像直升机(螺旋桨)!”……
孩子们兴奋地借助肢体语言与教师、同伴交流着自己的发现。接着,教师在幼儿自由探索、充分交流的基础上,组织幼儿进行了经验分享。当教师问他们能不能把树叶落下来的样子记录下来时,孩子们露出了为难的神情。于是,教师当即用“直线落下”帮助幼儿记录沙包下落的过程,用“曲线落下”帮助幼儿记录餐巾纸飘落的过程,再用“螺旋线条”帮助幼儿记录“丫”字形纸片飘落的过程。
分析:在活动前教师曾自问,小班幼儿能不能将自己想表达的内容记录下来。根据对小班幼儿认知及记录等方面能力的了解,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于是教师便预设了师幼共同记录的方式。果然,经验交流的情况坚定了教师原先的预设——利用集体记录帮助幼儿共同记录所观察到的情景。教师还自编儿歌“沙包落下来,直直快快”、“纸片落下来,转着圈儿”、“餐巾纸落下来,摇摇摆摆”来帮助幼儿整理经验。在实践中,我们体会到集体记录是教师帮助幼儿提升经验的过程,不仅有利于幼儿交流、巩固探究中获得的科学经验,而且解决了幼儿记录的困难,为幼儿学习记录提供了榜样。
案例三:运水
小班幼儿喜欢玩水。于是,教师提供了一个装满水的水盆,一个空盆,还提供了一些工具。孩子们在游戏中很自然地运用工具去“运水”。在一次次“运水”过程中,他们不断地使用工具,认识工具。
游戏结束了,“谁的本领大”成为幼儿交流、记录的主要内容。教师为幼儿设计了这样一张记录表格(如图一),表格中的工具暗示小班幼儿要有目的地去尝试各种工具。不仅如此,教师还为幼儿提供了许多笑脸花朵图案,小班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操作情况在每种工具相对应的空白处黏贴上不同数量的笑脸花朵,以表示这些工具运水本领的强弱。
分析:在大班我们也组织过类似活动,教师为大班幼儿提供的记录表格(如图二)给了孩子们很大的空间,幼儿不仅记录了自己的实验顺序,还记录了自己的猜想和实验结果。比较小班、大班这两张记录表格,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的差异:提供给小班幼儿的记录纸浅显易懂,直观形象并具有趣味性,有明确的任务指向,使小班幼儿一目了然,并容易记录。而教师为大班幼儿提供的记录表则几乎是一张空白表,幼儿自主的空间较大。
为什么小班和大班的记录表有如此大的差异?原因是小班幼儿有关科学活动记录的经验很少,记录能力也很不足,所以教师提供的记录表格必须浅显易懂,有明确的任务指向并易于操作。而大班幼儿已积累了较多的记录经验,他们的记录能力也较强,因此,教师可给予他们更多的自主学习的空间,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性,鼓励他们进行个性化的记录。
小班个案观察记录 篇9
分析:
黄帅帅是一个活泼开朗的孩子,他喜欢和每个孩子交往和沟通,所以在交往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在户外活动时,他也会主动去和不一样的同伴交往,而不喜欢只和一个孩子玩儿。今日活动时,他刚巧看见我,所以他就以他自我特有的方式和我交往起来……
小班观察记录 篇10
观察对象:高裕哲 性别:男
观察时间:9月15日――10月24日
观察地点:教室
观察目的:
小班的宝宝刚入园,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发展不完善,有的宝宝说话断断续续,不完整,有的宝宝发音不准确,让人听不清楚,所以我们在和宝宝们交流的时候有些困难,虽然这样我们还是尽量的和他们交流,可是高裕哲小朋友自从入园以来,每次他有事情总是来到我的面前,不说话而是拉着我的手去帮他做他想做的事情,小班的孩子正是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发展的时候,所以要想使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发展,就要锻炼孩子张口说话的习惯。
观察实录一
有一天上早操的时候,孩子们陆陆续续的出教室,裕哲小朋友来到我的面前,用眼睛看着我,嘴里哼哼着:“哼哼哼……”我急忙问:“裕哲怎么了,你说话。”“哼哼……”裕哲着急了,边跳边用手拉着我向厕所走去,我明白他是想去尿尿。
观察实录二
上完操我让孩子们脱外套,自己叠起来放在小床上,当孩子们在忙时裕哲小朋友走过来,用眼睛看着我不说话,拉着我来到他的桌子旁,用手指指她的衣服,我明白他的意思是不会叠衣服,让我帮忙。
观察实录三
每一次放学时,妈妈接上裕哲总是说;“和老师说再见。”每一次裕哲总是回头向我们招招手,笑一笑,不说话跟着妈妈走。
观察分析:
面对裕哲的这种情况,首先我和她妈妈做了一下交流,得知:裕哲是他们家唯一的一个男孩,全家人都很溺爱孩子,每次只要孩子一耍小脾气,还不等孩子张口,东西立刻拿过来,有时只要哼一声家里的人就知道他要什么,根本不用孩子开口,听到这些我开始陷入沉思,孩子不光不说话,而且自理能力也差。家长听到我反应孩子在园的情况很是着急,她说希望我们能够帮助孩子改掉这个不好的习惯,我理解家长的心情,我告诉她,其实孩子是很聪明的,只是这样已经行成了习惯,要想改过来还需要一段时间。希望这段时间家长配合我们一起努力,只要我们找到原因和方法,孩子会慢慢的好起来。
实施的措施和效果:
1.上活动课时,每当我手里拿着实物还是卡片,我总是让裕哲来告诉小朋友们们我手里拿着什么?当孩子们一起说儿歌、唱歌时,我会说:“我听到裕哲小朋友的声音了,咱们让裕哲小朋友来说一说。”虽然有时裕哲不想说,我会让他学着我说,并对他进行鼓励表扬,让他知道,说话给他带来的快乐。
2.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多亲近他,多于他交谈,询问他比较感兴趣的事情。每当裕哲需要我的帮助时,我会让他说出来,然后再帮助他,如果他坚持不说,我会用冷处理的办法冷落他,直到他说出来,平时在班里帮助他建立与同伴之间的交往,增加他说话的机会。
3.家园配合,我认为要让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应做到家园共育,共同培养。我告诉裕哲的妈妈,在家无论裕哲想做什么事情都要让裕哲把话说出来,如果他想买什么东西,不要用手一指家长就给他买,要让他说出要买的东西的名字,如果孩子不说你也可以教他说:“我要买蛋糕等。”在家多教一教儿歌,多让孩子听一听故事,总之就是给孩子创造更多说话的机会,让他开口说话。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现在裕哲进步了很多,比如放学时能和老师说再见,上厕所时会说:“我要尿尿。”语言表达是小班幼儿展示自我,走进集体,融入社会的一种方式,只要我们掌握好方法,抓住教育时机,就会发现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就会提高。同时我们也看到家长的溺爱给孩子们带来了很多不好的习惯,我想对家长说:“请你放开手,让孩子自己在实践中磨练,在挫折中成长,不要让你们的溺爱害了孩子。”
教师观察记录表小班 篇11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100例患者均系2003年1月-12月在我院内科住院的循环系统疾病的危重患者。
1.2 由我院护理部自制集观察项目、书写内容、效果评价
为一体的《循环系统疾病护理记录书写要求》。使用前由护理部组织对护士进行相关内容培训与考核, 之后投入使用。
1.3 由护理部质控小组成员每月随机抽查循环系统疾病的危重患者的护理记录各10份进行评定。
1.4 循环系统疾病护理记录书写要求介绍
1.4.1 一般状态
精神意识状态;面容与表情;体重;皮肤颜色;温度、湿度;有无发绀;有无身体低部位水肿;是否颈静脉怒张。
1.4.2 生命体征
体温、脉搏的速率、节律、强弱及双侧是否对称, 有无交替脉、奇脉;呼吸的频率、节律、深度、血压及脉压差。
1.4.3 活动状态
活动形态;活动持续时间和频度;日常活动量。
1.4.4 使用强心利尿药物反应
用药前后患者的心律、心率;呼吸困难是否改善;水肿程度和消长情况;尿量;是否出现洋地黄类药物中毒及电解质紊乱症状。
1.4.5 潜在并发症
是否有皮肤完整性受损、肺部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2 结果
《循环系统疾病护理记录书写要求》应用临床后, 共抽查100份病历, 结果显示《循环系统疾病护理记录书写要求》设计项目齐全、科学、先进、实用, 护士运用起来更直观、方便, 统一规范, 有客观评定标准, 使护士观察病情时重点突出, 有的放矢, 与医生临床判断相一致。抽查合格率达98.6%。
3 讨论
3.1《循环系统疾病护理记录书写要求》的应用, 体现了
护理工作内涵, 能全面真实、动态地反映出整个病情变化和系统观察及处理经过情况。能快速提高专科护士临床观察、综合分析、判断能力, 使每个护士都可以了解已经为患者做了什么, 还需要做什么, 更好地为医生做好前期工作, 为患者提供最佳优质服务。基层医院的临床护理观察记录, 因护士的资历、经验及学识水平不同, 很难体现出患者的真实病情, 特别是在应用强心、利尿剂前后, 大部分非专科护士经常忽略用药前后要观察患者心率、尿量与水肿的消长情况;个别护士不能根据患者情况正确执行医嘱用药, 如患者心率低于60次/min, 应停止使用洋地黄类强心药物等。部分护士很难准确地评估患者的活动形态和心律失常类型, 患者的健康问题与护理措施不符合的现象时有发生。我院自制的循环系统疾病护理记录书写要求项目齐全、设计科学、先进、实用, 有客观的观察内容及临床意义, 护士运用起来直观方便, 可操作性强, 书写统一规范。同时能通过观察, 评估患者现存的和潜在的健康问题, 及时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 并随时进行效果评价, 体现了护理程序在危重患者身上的灵活应用;还可反映出护士的评估、诊断及处理能力与理论依据是否一致, 有利于护理科研、经验总结及临床教学, 值得推广和借鉴。
3.2 通过我院自制的《循环系统疾病护理记录书写要求》
的实施, 保证了护理记录与医生临床判断的一致性, 提高了临床护理观察质量。从抽查的100份护理记录中显示:书写合格率达98.6%, 健康教育与患者实际掌握保健知识符合率达90%以上, 护理措施实施率达100%, 无1例因护理观察失误或不及时, 或记录不符而发生医疗护理纠纷, 提高了医院的整体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小班区域观察记录 篇12
分析与思考:
教师的一言一行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你的一个小小的举动,孩子们都在细心地观察,并且模仿。灼灼刚才的一席话,好像就是我平时的缩影,因为我平时经常这样教育小乐乐。此事不由得我深思:如何才能更好地为人师表,为幼儿树立良好的形象,对我们敲醒了警钟。幼儿的是非分辨潜力较薄弱,他们分不清教师只是吓唬吓唬乐乐,让他遵守规则不做危险的事情,如果一旦教师引导不当,那么幼儿便会有暴力倾向。所以,需要教师正面的、正确的引导。
启示:
小班个人观察记录 篇13
地点——小小三班教室
人物——阳阳、教师
事件描述:
学期开始的一个月多,阳阳咬人的现象仍旧时有发生。上午在班级活动后,紧之后是区域活动。我带着孩子们在三楼启智天地活动,孩子们都井然有序地玩着。突然,一阵哭声传入了我的耳中。我顺着哭声看到了哇哇哭着趴在地上。我赶忙跑了过去并询问原因。哇哇一边哭着一边断断续续地说:“阳阳,阳阳咬我!”我赶紧检查着哇哇,发现哇哇的胳膊上有一个很深的咬痕。
处理:
我赶忙让保育员阿姨带着哇哇去抹药,并寻找着阳阳,弄清事情的过程。此时,我发现阳阳还是很开心的拼拼搭搭着玩具。我把阳阳叫了过来,询问事情原因。原先又是因为争抢玩具。我批评了他一顿,向他指出这种行为是不对的,然后采取了隔离办法,让他暂时离开这种情境,帮忙他明白教师为什么不让他之后玩玩具,为什么让他离开。但我发现,这些方法对他而言,只起两分钟的作用,一开始他会哭闹着予以反抗或理解,稍过片刻,对于教师的说教还是会立刻忘的一干二净。
分析:
小班阅读观察记录 篇14
1. 是否能安静地自由活动,与同伴一起游戏。
2.是否能带领其他幼儿一起阅读图书。
观察记录
今天我和孩子们一起复习了学过的儿歌,接着他们有的去上厕所,有的则开始了自由活动。只见有的孩子选择了下棋,有的选择了玩拼图,有的选择了编辫子,丹文选择的是看图书,只见她从放图书的篮子里拿了一本书,然后坐到自己的位置上看了起来,看了一会儿,边上的曹张泽把脑袋伸过来也想看,丹文看了看他,说:“我们一起看吧!”于是,两个人一起看了起来,丹文一边看,一边在对曹张泽说着图书上的故事,还不时地笑着呢。曹张泽也很开心地看着、听着,没有像有的时候在教室里到处乱跑,显得比较安静。一本图书看完后,丹文又去拿了一本和曹张泽看了起来,基本上是她在讲着图书上的故事,曹张泽有时也跟着一起说说,两个人玩得挺高兴的。当我敲小铃发出收玩具的信号时,丹文很快地把图书放回篮子里,安静地坐好,等老师说话。
分析与措施
小班建构区观察记录 篇15
第1篇
背景分析:
这段时间,我班正开始《可爱的小动物》主题探索活动,孩子们对动物表现出很亲近的感情,也喜欢自己扮演其中的角色。
幼儿行为实录:
音乐活动《小白兔捉迷藏》开始了,老师扮演了兔妈妈,幼儿扮演兔宝宝戴上了胸饰,老师开始让大家听一段音乐,音乐刚出来,孩子们有的说:小白兔跳出来玩,有的说:它去拔萝卜去,还有的说:它去超市买好吃的。老师看到孩子们情绪十分高涨,又提了问题:那你们听听后面的音乐,小兔又在干什么呢?孩子们一下十分安静,侧着耳朵听着,有的先说了:“小兔休息一下。”还有的说:“小兔在吃东西了。”只有子瑜说:“可能碰到大灰狼了,它躲起来了。”大家你一句我一句地猜着,最后老师做了一个表扬他的动作,大家应和着他的意见……可是等狼来捉小兔时,大家都变成花、草、树、石头等,等狼过来问:你是谁呀?没有一个说是小兔,子瑜说:“狼是食肉动物,它不喜欢吃草的。”看来孩子们还能区分食肉动物和食草动物呢!
教师反思:
在这个活动中,孩子们生成了有关食物链的问题,也热衷于讨论食草和食肉动物的话题,在与孩子们一起开展生成式主题活动的历程中,我时时为小班孩子的创造潜能而惊讶和感动;在和孩子们互动的过程中,我从中学到了许多活生生的知识,这些活动使我的教学实践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小班孩子,他们也可以是生成活动的主人。虽然,小班孩子的生成活动不如中班、大班的那样能产生较多、较好的成果,它只是在平平淡淡的真实生活中自然地沉淀着、积累着。但实践让我明白:教育并非演戏,取之于生活而又用至于生活的经验才是最珍贵的,真正符合幼儿需要,有利于每个孩子提高和发展的活动才是成功的。
改进措施:
1、在事先的准备上,创设更贴近小班孩子生活经验的情境,容易激发孩子表达的欲望。
2、教师还要多给孩子表达的机会,重视个别在集体中表现。
第2篇
班级:小二班
日期:第二周20XX年3月2日
主题:亲亲一家人
执教:***
活动目标:
1、喜欢模仿成人角色,知道自己扮演的角色是做什么的。
2、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手指灵活度。
3、能遵守区域活动的规则
材料投放:
娃娃家:布娃娃、毛绒玩具若干,娃娃家套装玩具一套,馄饨、自制面条、饺子等若干。品尝区,各市糖果盒、糖果、卡通茶杯若干。
小医院:医院套装玩具一套,自制盐水瓶若干,药瓶若干等
语言区:幼儿图书若干,幼儿活动材料1
美工区:幼儿活动材料《纸工》P2页,《红灯笼》,彩泥,蜡笔、画纸等
指导建议:
1、美工区:幼儿在做《纸工》《红灯笼》时,因为小班的小朋友接触剪刀剪纸还不是很多,教师在幼儿动手剪纸的工程中,要重点指导,并提醒幼儿使用剪刀时注意安全。幼儿做完成品时,要及时给予幼儿鼓励,提高幼儿以后做纸工的信心和兴趣
2、其他区域活动时,要注意每个区域的活动规则,并鼓励幼儿在区域中多说,和其他幼儿多交流。
观察原因
小班的幼儿在纸工游戏中,慢慢开始接触需要用剪刀完成的作品,因为小班的幼儿手指灵活度还不够,大部分又是初次接触需要用剪刀的手工,所以我想让我们班的小朋友慢慢开始接触需要用剪刀帮助完成的纸工作品,慢慢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
观察记录
有而在听讲的过程中还是很认真,很投入的。可是在实际操作的时候,孩子的一些问题,而最大的问题就是,大部分孩子还不会用剪刀,而我在给他们做示范的时候,又恰恰忘了教他们如何正确使用剪刀,使他们本来就还不灵活的小手显得更加的笨拙,虽然有一部分的幼儿能完整的剪下需要的纸片,可是他们也没有正确的是用剪刀。
思考与对策
小班年龄段的孩子,在手指灵活度的方面还是欠缺的,他们的手指小肌肉群的发育还未全部完成,所以需要做一些细致的游戏或动作都还不是很协调,特别是需要使用剪刀时,就很明显了。我觉得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不是只在纸工活动上,正确使用剪刀的方法也不是在课堂上完全能说明白的,除了在日常活动和交流中,指导幼儿正确使用剪刀外,还需要家长平时在家中能让孩子有目的地剪一剪,练一练,这样对孩子的手指灵活度和小肌肉群的发展都有好处。
第3篇
观察对象:程鹏瑞
年龄:5
性别:男
所在区角:结构区
时间
3.18下午14时25分
观察状况记录
用雪花插片插了一件很雄伟的飞机,机身、机翼飞机轮子都有,插的飞机很形象。
评价与分析
幼儿的潜力不错,按老师的要求插了一件很形象的飞机。老师期望幼儿在此基础上自己有更好的突破和创新。
教师介入策略
教师指导幼儿能够再插一个战斗机、直升机、未来的飞机,让幼儿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改善措施及目标
对于潜力强的幼儿,教师能够制定的目标更高一些。
第4篇
区域名称:娃娃家
观察时间:20XX年五月
材料提供:娃娃衣服、柜子等
观察记录:早餐过后,幼儿像往常一样在音乐伴随下进入了活动区。一进区蔓蔓就发现娃娃家新增了几件小衣服,她拿起一件花上衣,兴奋地说:“我也有,这件衣服。”田田听到蔓蔓的说话就走了过来,“小娃娃的衣服”她马上拿起衣服给娃娃穿,蔓蔓也抱起了一个大布娃娃,她一边给娃娃套一袖一边对田田说:“天冷了,娃娃要穿衣服了,是吗?”田田答道:“是啊,不穿衣服娃娃会生病的,生病了就要打针的。”说完,他们各自忙着给娃娃穿衣服。田田的娃娃小,她一会就给娃娃穿好了。蔓蔓的娃娃大,有一边衣袖怎么也穿不进焦急起来,田田这时转过来帮蔓蔓,并和蔓蔓一起把娃娃的手往衣袖里套。
区域名称:小动物的家
观察时间:20XX、6
材料投放:可乐瓶制成的各种动物
观察记录:
为了让幼儿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学会关心爱护小动物。我悄悄将材料放入了活动区。早餐过后,幼儿在音乐伴随下进入了活动区。贝贝和天天一同来到小猫、小狗、小兔前,拿起来看了看,贝贝把小猫、小狗、小兔看了一遍就又到其他材料篮里东翻翻西瞧瞧去了。天天拿起小狗后,将小狗转了一圈,突然发现旁边有食物,他拿起一个萝卜就往小狗嘴里放,嘴里自言自语的说:“我给你吃东西。”接着又从篮里顺手拿起一块骨头,放入小狗嘴里。当他拿起第三个食物萝卜时,他停下了手看了看,开始翻食物的篮子一边翻一边说:“萝卜、骨头、小鱼。”于是他换了一块骨头放入小狗的嘴里。玩了一会,他又拿起小猫来喂,这时他发现了勺子,他试着拿勺子喂小鱼。贝贝在活动区里转了一圈后,见天天在喂小猫,就走到天天旁看天天喂食,觉得挺好玩也抱起一只小猫来喂。他找了找没见有勺子,就一把抢过天天的勺,天天大叫:“老师,他抢我的勺子。”我马上走过去,只听贝贝嘟喃着“我没有勺子喂小猫了。”我忙对他说:“那我们来找找还有什么工具可以用来喂小猫?”贝贝看了看篮子,摇了摇头“没有了”我拿起一个镊子说:“试试看,镊子行不行?”贝贝拿着镊子慢慢地夹起了一条鱼,放入了小猫的嘴里。“老师,我喂小猫吃鱼了。”贝贝高兴的叫了起来。天天看到后,也跟着换了镊子夹鱼。
分析:区域活动
内容、材料丰富,有利于幼儿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活动,并适于幼儿个别沟通的优势,尊重了幼儿的个体差异。同时使教师能在幼儿自主游戏中解放出来,集中精力观察幼儿,及时满足个体的不同需要。
贝贝对游戏材料进行无意识地罢弄,较长时间东看看,西瞧瞧,我认为作为教师应不急于引导,而给予他们充分探索的时间,让他们按自己的意愿选择活动的材料,以培养幼儿的自主选择能力。
【教师观察记录表小班】推荐阅读:
小班教师观察笔记08-21
教师教育笔记和观察记录06-04
区域观察记录小班08-09
小班科学观察记录10-07
小班观察记录分析11-23
小班个案观察记录分析06-10
小班一日生活观察记录11-08
小班个案分析观察记录12-18
小班玩沙观察记录07-21
小班学习性区域活动观察记录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