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观察记录分析

2024-11-23

小班观察记录分析(精选14篇)

小班观察记录分析 篇1

阅读是自由的梦

观察记录:

楠楠来到图书区很兴奋地拿起《特别的日子》从第一页开始认认真真地看了起来,看了四页后,他开始皱眉头,然后拿着书去找忆忆,说:“忆忆这本书是你带来的,能给我讲一讲吗?我看了一半后面看不懂了。” 忆忆把自己的玩具收了,来到图书区给楠楠一页一页的讲起来,两个人边讲边交谈:“对,我也觉得挺特别的。”“没错,我也希望这么过生日。”整个活动区时间他俩都在看这本书。不时有幼儿加入他们的队伍,一起翻看自己带的图书。案例分析:

我班根据幼儿的兴趣设立了图书区,图书区经常投放幼儿自带的有趣的图书。从家里带来的图书幼儿更加熟悉故事内容,爸爸妈妈已经给他们讲了很多遍,带到幼儿园幼儿自己就成为了伙伴们的小老师,为大家讲述,帮助大家阅读,这对于带书幼儿及全体儿童都会有很大收益。在幼儿相互交流的过程中语言表达能力及逻辑思维水平都会有相应提高,而且我们还可以看出幼儿感兴趣的内容,熟悉的故事情节仍然是他们主动阅读的前提与契机。措施:

1、教师还应有重点的选择图书为幼儿讲述使幼儿了解图书内容。

2、鼓励带来书的幼儿为全班或有需要的幼儿讲述。反思:

当今社会,阅读是人们获得知识和信息的基本途径,阅读能力已经成为21世纪成功者、领导者的核心能力。阅读能力是任何学习的基础,每一门学问都从阅读书籍开始。对于年幼的儿童来说,阅读不仅仅是视觉的,也是听觉的、口语的,甚至是触觉的,只要与阅读

活动有关的任何行为都可以算是阅读。

萨特说“阅读就是自由的梦”,阅读是一种自由的、充满智慧的精神生活。我们应当让孩子在自由而愉快的阅读中享受高尚的精神生活。因此,为幼儿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和宽松的氛围是我们教师的责任。我们坚信环境应该是“会说话的墙”,可以在无声无息中渗透浸入孩子的人生。

小班观察记录分析 篇2

随着幼教工作者对早期阅读的认识逐步加深, 早期阅读正日益受到幼儿园教师和家长的重视, 早期阅读活动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是随着对幼儿学习特点的不断学习, 强调将早期阅读教育从集体教学扩展到幼儿日常生活中的观念越来越受到重视。

创设早期阅读环境有利于幼儿早期阅读能力的获得, 但据观察, 现存早期阅读环境仍存在如环境缺乏互动, 教师重知识传递而轻能力培养, 强调教师意志而缺乏对幼儿的理解等问题。这是由于教师缺乏对幼儿的观察, 创设的环境脱离幼儿实际造成的。那究竟该创设怎样的阅读环境呢?笔者在观察记录的基础上对阅读环境创设有如下思考。

一、创设与幼儿生活经验相关的阅读环境

观察记录一:教师在小班娃娃家放了一些简易菜谱, 菜谱上有一些做菜步骤, 如西红柿炒鸡蛋、红烧鱼等。教师希望幼儿能通过阅读菜谱提高阅读能力。可是一段时间后, 教师发现几乎没有幼儿关注菜谱, 慢慢地, 菜谱就成了摆设。

观察记录二:在娃娃家做游戏时, 小明扮演小熊家的爸爸, 他正嚷嚷着:“我要洗个澡。”说着, 站到一边, 假装拧水龙头, 做出洗澡的样子。游戏结束后, 教师根据观察到的情节, 在娃娃家用塑料瓶、牙膏盒等做了淋浴器, 用饮料瓶盖当做水龙头, 并贴有红蓝两色的数字表示水温, 幼儿通过阅读数字和标记调节水温。环境创设好后, 受到了小朋友的喜爱。

相对于陌生的事物, 幼儿对熟悉的事物更容易产生兴趣。在第一个案例中, 教师创设的阅读环境显然不符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在生活中小班幼儿是不会接触到做菜的, 甚至幼儿是被禁止进入厨房的, 更不用提阅读菜谱了。试想, 幼儿何来兴趣阅读菜谱呢?而在第二个案例中, 因为当时正值夏天, 洗澡对幼儿来说很平常, 他们不仅会看到爸爸妈妈如何调节水温, 自己也有调节兴趣和冲动, 阅读环境创设就成功了。

教师在创设环境时, 可以借鉴幼儿生活中已有的阅读环境, 例如:在娃娃家放一些报纸、“马路”上摆放交通标志、超市里提供有包装的食品、设置公共汽车站牌等。也可以借鉴幼儿近阶段的学习内容, 例如:幼儿近两天认识了温度计, 知道温度计可以表示温度。教师就可以在科学角放置安全的水温计供幼儿观察并阅读水温计上的刻度。

创设与幼儿生活经验相符的阅读环境可以激发幼儿的阅读动机, 当幼儿熟悉阅读环境时, 他们就会有兴趣操作使用, 产生互动, 从而获得有益的阅读经验, 阅读能力也会得到提高。

二、创设有实际意义的阅读环境

观察记录一:小朋友新学了一首儿歌《一二三四五》, 教师在集体教学活动后将儿歌配上图画贴在阅读角。第一天有几个小朋友念了一遍, 而第二天几乎没有小朋友再看那幅图画了。

观察记录二:春天来了, 班上种了扬花萝卜, 养了蝌蚪。每天大家都争着给扬花萝卜浇水、给蝌蚪喂食物, 根据这一情况, 教师在班上设置了“我是小帮手”的版面, 将幼儿的名字做成姓名牌, 轮流做浇水、喂蝌蚪的小帮手, 轮到自己的时候就将自己的姓名牌插在版面上。幼儿想达成给扬花萝卜浇水、给小蝌蚪喂食的愿望就必须认识自己的姓名。

对于幼儿而言, 阅读并不是要他们学习阅读本身, 而是出于生活和学习上的需要, 只有那些每天都必须用的阅读环境才能更好地促进幼儿阅读能力的发展。两个案例之间的区别在于, 第一个案例出于教师传授知识的目的, 而第二个案例则出于幼儿的实际需要。

因此, 教师要创设具有实际意义的阅读环境, 而这样的环境有时是直接来自于幼儿的生活经验的, 例如:在娃娃家放一部电话和一些电话号码, 鼓励幼儿通过打电话阅读电话号码。还可以延伸到为不同游戏写不同电话号码, 为孩子创造前书写机会等。教师可以根据观察到的情况设计学习目的较强的阅读环境, 如案例二。

三、创设体现个体差异的阅读环境

观察记录:教师在阅读角提供班上所有幼儿的姓名, 将姓和名分别写在两张卡片上。幼儿需要将姓和名拼起来, 通过这一操作认识同伴的名字。经过几天的观察, 教师发现, 经常去玩的只有几个小朋友, 而且是能力较强的幼儿。

在上幼儿园之前, 幼儿已经因为遗传、环境、家庭教育等因素的不同而产生了差异, 有人口齿清楚、表达流利而有人咬字不清、说不成句, 有人已经认识了几百个汉字而有人连有序地翻书都不会。虽然阅读环境的创设已经因为内容和形式的不同较好地满足了幼儿的个体差异需求, 但教师仍应基于对幼儿的了解, 有意识地创设不同层次的阅读环境。例如, 同样是认读名字的活动, 以下做法可能效果更好:对于能力较强的幼儿, 教师可以提供纯文字的姓名卡片;对于能力较弱的幼儿, 教师可以提供贴有其他幼儿特征标记的姓名卡片;对于能力更弱的幼儿, 教师则可以提供贴有幼儿照片的姓名卡片。这样, 不同能力的幼儿就能在亲身操作中逐渐学会认读自己和同伴的姓名了。

四、阅读环境应当是不断变化的

观察记录:银行游戏是幼儿园小班下学期开设的新游戏, 老师投放一些玩具插片代替钱币, 幼儿需要几元就点数几个插片。这样设定, 一是根据教师以往的经验, 二是依据小班数学只要求点数5以内。过了几天, 教师发现插片上有水彩笔的痕迹, 像是写了一些数字。经过观察, 原来是幼儿自发在插片上写数字, 边写边说:“这是几块, 这是几块。”教师随后调整了材料, 提供了一些白纸供幼儿写数字, 不会写数字的幼儿可以用点或短线表示。到了中班, 幼儿过渡到仅用数字书写。渐渐地, 幼儿有了一些钱币的经验, 教师则提供一些真实钱币的复印件供幼儿参考, 幼儿可以仿照复印件进行绘画和书写。

在幼儿与变化的环境的互动过程中, 幼儿获得了成长。如果环境总是一成不变的, 就会失去对幼儿的吸引力。好的阅读环境应该是不断变化的, 随着幼儿经验的丰富和阅读能力的提高而不断变化。教师在创设阅读环境后, 需要对幼儿和环境之间的互动情况进行观察, 观察环境的创设是否适宜, 是否已经失去对幼儿的吸引力, 观察幼儿有没有从中找到有价值的学习点。然后, 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观察调整阅读环境, 使阅读环境更适宜幼儿。环境随着幼儿的成长不断变化, 反过来会促进幼儿进一步成长。

五、创设幼儿能自主使用的阅读环境

观察记录:区域活动时间到了, 小明和亮亮拿着智力区的积木当方向盘开汽车玩, 他们在阳台和教室之间开来开去。教师本想阻止, 但看到他们速度不快, 也没有别的小朋友受到影响就罢了。怎样满足幼儿想开汽车的愿望, 又不影响其他活动呢?第二天, 教师在角色游戏中增加了公共汽车游戏, 投放了1—10两组数字, 司机可以选择数字1表示1路公共汽车, 或别的任何数字表示任何路公共汽车。游戏进行到后期, 又增加公共汽车站牌, 站牌上画有其他各个游戏点的标志和名字, 不同司机可以自主选择停靠站点, 例如:1路车停靠加油站、理发店、医院、银行, 2路车停靠超市、火锅店等, 而乘客则可以通过阅读站牌了解汽车的停靠信息, 确定自己是否乘坐。

开放的阅读环境会给予幼儿更多自主权,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 教师只提供了材料, 如何利用这些材料开展游戏则由幼儿自己决定, 是可变的, 幼儿不需要完全按照教师的意志或规定的程序操作, 完全拥有自主权。

总之, 适宜的阅读环境有利于幼儿早期阅读能力的发展, 教师在创设阅读环境时要根据早期阅读的特点和幼儿学习特点, 做敏锐的观察者、有教育意识的引导者、积极的参与者, 为幼儿创设开放、自主、有效的阅读环境, 让早期阅读学习变得更容易。

参考文献

[1]丁爱红.创设良好的环境——培养幼儿早期阅读能力[J].吉林教育, 2013, (10) :100.

[2]高贞女.浅谈小班幼儿早期阅读的指导策略[J].教育教学论坛, 2014, (39) :259.

小班游戏观察记录 篇3

记录者:冯津津 观察区域:美工区

观察对象:王依娜、王皓民、张婧轩、张含怡、韩雪琛、梁宫城、唐心怡 观察时间:2011年9月初~12月底

观察背景:小班幼儿刚来幼儿园,在美工区里幼儿最喜欢玩的就是橡皮泥,因为橡皮泥可塑性强,幼儿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完成和满足他们的想象,捏、揉、撕、拉、摁等简单的手部动作就可以使橡皮泥发生许多的变化,而且橡皮泥对于幼儿的经验要求不高,所以幼儿都很喜欢玩,在玩橡皮泥的过程中,幼儿获得了很多的快乐,他们也会适当的和周围的幼儿或者和材料发生一些互动。观察实录:

实录一:2011年9月23日

乔张林和张筱两个人坐在一起玩橡皮泥,看到我走过去,王皓民首先举起了他做的橡皮泥对我说:“老师你看,我做的是小圆子”,师:“这个小圆子是什么啊?” 张筱:“就是可以吃的”师:“有一点像我们吃的粘粘的、圆圆的„”还没等我说完,乔张林抢先说:“做的是小圆子”,于是乔张林也开始做起了小圆子,一边做一边展示给我和王皓民看。我对她说“除了小圆子,你还会做什么呀”,于是她把小圆子放在手中开始做起来,过了一会,她举起一个长长的东西对我说:“看呀,我做的是面条,给你吃。” 分析幼儿行为:

1、在活动中,幼儿似乎有了简单的交流,但还仅仅处于在老师引出的话题中而建立起来的

2、两位幼儿都能主动地在老师面前表达自己的感受,但在我走过去之前,他们两个还是自顾自的玩,并没有把自己做的作品展示给伙伴,也没有给好朋友讲解

3、幼儿的创作欲望较高,王依娜在看到王皓民的作品被老师认可之后,也争着开始做起来

4、鼓励表扬幼儿良好创作行为,并引导幼儿除了向老师表达之外,也可以和小朋友们说一说。教师支持行为:

1、在活动中教师可以适时的进入,给幼儿一些鼓励的话语。

2、在激励幼儿的过程中可以给他们一点建议来开拓幼儿的思维,因为经验有限他们有时会不知道要做什么,教师可以给他们适当的意见。实录二 :2011年10月14日

张婧轩正把一大块橡皮泥用泥工板切成一小块一小块的,切完后重新把所有的橡皮泥捏成团,在切。重复及此后,觉得很无聊,于是就开始东张西望,无所事事。游戏时间结束后,只见美工区的桌面上,地板上到处都是零星的橡皮泥,有的被踩了脚印,黑乎乎的。分析幼儿行为:

小班幼儿在学习泥工时需掌握的技能主要是学会团、搓、压扁和初步学习粘合这四种技能,前三种技能都是通过手掌的动作来完成的,这是根据三岁幼儿手部肌肉发育的程度来规定的。由于小班幼儿手腕肌肉尚未发育完善,眼手不能协调一致,所以最初是让幼儿任意玩弄泥块,任意塑造一些简单的形体,只要他们自己能够说出塑造的是什么物体。张婧轩则是属于不知道该怎么玩橡皮泥,而又懒得探索的幼儿。教师支持行为:

教师在教幼儿玩泥时,要注意引导幼儿欣赏泥工作品,教师捏制几个给幼儿看,再安排幼儿玩泥活动,把泥放到泥工板上,让幼儿任意摆弄,和教师一块搓成团。必要时,教师可手把手的交给幼儿如何捏出简单的形体。

教师在引导幼儿玩泥时,不仅要教会幼儿简单的泥工技能,更要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

教师要逐渐培养幼儿良好的上课常规,知道不能随便扔泥,要爱护自己和别人作品,应保持衣服,桌面和地面的干净整洁等。实录三 :2011年11月8日

今天张含怡和韩雪琛来到捏橡皮泥的地方玩,而且还很炫耀地告诉我:“我做了一朵美丽的小花!”看到她高兴的神情,我也用高兴的神情说:你们两个真棒,这朵小花真漂亮。”她们听了更加高兴了,他们两个一直玩到游戏结束。在讲评中我特意突出了他们,张含怡笑得很开心。分析幼儿行为:

张含怡小朋友是个比较内向的孩子,平时胆子很小。但是她是一个很有荣誉感的孩子,也希望得到老师和同伴的关注和肯定。在区角活动老师通过多次地表扬和鼓励,引导他认真地投入到一个游戏中去,经过一段时间,他喜欢旁观的状况有所改变,现在十分乐意参加各类游戏了。教师支持行为:

1、教师在日常的活动中关注比较内向、比较胆小的幼儿,经常给这些幼儿鼓励和表扬,给幼儿机会在大家面前表现自己

2、可以找一两位比较会玩的、愿意交朋友的幼儿来带领内向的孩子,让内向的孩子能再各种活动中获得成功体验成功。实录四 :2011年12月19日

今天梁宫城兴趣很高地在给小兔子捏胡萝卜吃,忽然唐心怡对我说:“老师,你看呀,梁宫城把蜡笔插在鼻子里。”果然,于是我走上前去阻止了他的行为,并对他进行了教育。在随后的讲评环节中,我也把这个问题拿出来让小朋友们一起讨论,孩子们说:“蜡笔插在鼻子里鼻孔会变大的。”“蜡笔有毒的,鼻子会烂掉的。”“鼻子会流血的。”“不能呼吸,人会死掉的。”„„ 分析幼儿行为:

在讲评中我特地把这个问题作为重点让孩子们讨论,是因为我觉得这是个关系到小朋友人身安全的大问题。讨论后孩子们都认为蜡笔不可以方鼻孔里。我想孩子的这种行为显示了他们的自我保护能力较弱的特性,在以后的活动中,教师也应注意引导幼儿保护好自己的身体,帮助幼儿丰富感性经验。教师支持行为:

1、在日常的活动中及时发现幼儿的不安全行为,让幼儿自己来讨论如何才能玩的开心并且保护好自己。

2、可以和班级中几个玩起来不注意安全的幼儿多聊天,多告诉他们一些安全的知识和保护自己的方法。

小班个体观察记录 篇4

小班区角游戏-接龙拼图 观察时间:11.20 观察对象JSC 观察内容:当老师说可以开始区角游戏的时候,小J呆呆的坐在位置上,没有去选玩具玩,眼睛一会看着其他小朋友,一会看看老师,但就是不去玩玩具,就这样大约做了40多秒的样子,老师看到他,走到他的面前,摸了摸他的头,微笑的对他说:“宝贝,可以去玩玩具啦,快去选玩具吧!”小J望着老师楞了一下,然后起身离开座位,手插在口袋里,没有目的的在教室里转了一圈,向靠近门的玩具架走了过去,站在玩具架前,看了一会,转身走了。然后看了一下周围的小朋友,然后走向了自己的桌子,在靠近自己桌子的那个玩具架前站了一会,然后伸手拿了一筐玩具,是个木板拼图。小J把拼图放在桌子上,在同一桌子上,有一个孩子在玩串珠子的游戏。小J从筐中拿出一个木质拼图,把它放在桌子上,摆弄一会,然后拿出另一个拼图,把它们叠放在一起,接着又拿出一个拼图,又继续叠放在上面,就这样一个一个大约叠了五六个的样子。他又在旁边又开始叠了一摞。带班老师来了,坐在了小J的面前,说:“宝贝,这个不是这样玩的,这个玩具叫拼图,我们要把它们一个一个拼起来。来,我们先看这一块拼图,你看它这半边图片是什么?”小J看看拼图,又看看老师说是房子,老师说:“嗯,是房子,那这个房子它少了一半,我们来一起找一找,好不好!”小J在框里一个一个翻,很仔细的寻找,然后找到,很快的把它拿出来,笑着给老师看。老师微笑的点了点头说:“嗯,就是这个,我们帮它把房子拼上吧。”小J很认真的把手中的拼图接在桌子的拼图上,兴奋的看了看老师。老师指着拼图的另一头说:“你看,这块拼图的图案是什么呢,它也少了一块,你帮它也找到它的另一半拼图吧!”小J又在框里寻找起来,眼睛转了一圈,对老师说:“没有,没找到老师。”老师让他再找找,小J就看了一眼框子,依旧说没有找到,老师说:“可是老师已经找到了呢,你在找找看!”小J再次看向筐内,一块一块的翻找,然后找到了,把拼图拿给老师看,老师点了点头,小J把它和桌子上的拼图接在一起。

分析:小J是通过玩区角游戏-拼图,来学习认识各种物体,而且拼图是拆散的,需要手眼的协调,锻炼了推理思考的能力,培养了观察力,耐心,和专注力。小J在老师的指导下,玩拼图游戏,能够学会按顺序做,有秩序。在拼拼图的时候,小J通过观察,实验来找到与之对应的拼图,并完成拼接。

小班个案观察记录 篇5

分析:

黄帅帅是一个勤快的孩子。平时,他总是喜欢帮忙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记得他刚来幼儿园时,还是托班组的孩子,每次教师在给小朋友搬桌子、搬床时,他总是抢着帮忙,经常是搬着、搬着就自我摔倒了,教师常常对他说:“帅帅,等你长大了再来帮忙教师,好吗?”他就会哇哇大哭,边哭边说:“不行,我此刻已经长大了……”我被他幼稚的样貌逗笑了……

观察记录:这是我的油画棒 篇6

幼儿姓名:吴欣睿孙毓

幼儿年龄:6岁

观察人员:张莉

观察内容:美术活动———保管好自己的油画棒

观察目的:

在区角活动中如何保管好自己的物品,合理制定出游戏规则,这是顺利进行区域游戏和集体活动的前提条件。通过集体讨论、幼儿自主动脑想出的规则和方法,既体现了以幼儿为主的教育理念又让孩子自觉、积极地遵守游戏规则,培养了孩子们做事认真、细心、有责任感的良好品质。

观察描述:

美术活动中,我让孩子们取出自己的油画棒和绘画本进行作画,孩子们一边作画我一边巡视指导,这时就听到角落里有叽里咕噜的声音,我闻声看过去,原来是吴欣睿和对面的孙毓在讲话,只见吴欣睿拿着一只油画棒对着孙毓在说:“这是我的油画棒”,而孙毓则一手抢过来说:“这是我的”,两个人就这样抢过来抢过去,磨蹭了好久,不少孩子都停下手里的画在观看了。

教师分析:

我一直在旁边观看,没有直接去干预她们的抢夺和争吵。孩子们进入大班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各种自理能力也在不断进步,尤其是对自己学习用品的管理和保护,更是需要老师和家长的极力配合,共同培养。本学期起,我就把孩子的各种学习用品和书本放到了他们自己的小抽屉里,每次上课时根据老师的要求取出相应的学习用品,在使用时更是要求孩子们妥善保管好自己的学习用品。通过这种办法,不断锻炼孩子的自理能力,培养他们细心、认真,有责任心的良好品质。但是,经常有孩子会因为自己保管不当而发生像吴欣睿和孙毓这样的事情。这说明幼儿之间还是存在个体差异的,自理能力较强的孩子对自己的物品保管的很好,而能力较差的孩子经常丢三落四,不是这个丢了就是那个没了。

教师措施:

在她们俩争夺了一会儿后我走到她们面前,听着孙毓的诉说我没有立刻发表意见,举起油画棒对全班的孩子说:“孩子们,你们能帮我看看,这只油画棒到底是谁的吗?”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的,有的说孙毓的,有的说吴欣睿的,一直在争论不休。于是我拿起她们俩的油画棒盒子,请大家仔细看,原来她们的油画棒是一模一样的,要怎么分辨这支油画棒是谁的呢?眼明手快的孩子立即举手说:老师,油画棒是吴欣睿的,孙毓油画棒盒里有这个颜色的油画棒。”是啊,油画棒的主人找到了,可是以后再发生这样的事情怎么办呢?于是我问孩子们:“我们应该怎么样保管好自己的物品呢?如果遇到相同的物品时有什么办法区分呢?”孩子们立即感兴趣起来,大家纷纷想办法,出主意,这个说:“在自己的物品上写上名字”,那个说:“在用自己物品时要摆放整齐,不要乱丢”,还有的说:“大家可以合起来使用,比如,这次做作业时用这个小朋友的油画棒,下次用那个小朋友的油画棒,大家互相爱护学习用品,这样就不会乱了。”

孩子们的办法真好,对于他们自己想出的办法他们会严格遵守、互相提醒,这种由孩子们自己讨论而产生的办法或规则可以利用到我们各个游戏区域中去,《纲要》中明确指出:孩子是游戏的主体,老师只是游戏的支持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所以相信我们的孩子,才能让孩子不断进步。

幼儿游戏图片:

教师反思:

1.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设计

《纲要》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各领域的内容要注重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在本次活动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对五彩缤纷的油画棒很感兴趣,并根据自己的想象创作作品,幼儿和教师互动很默契,幼儿感兴趣,活动效果较好。

2.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选择点评方式

在我们成人看来,孩子们的互动显得稚拙,在活动中自主意识较浓,缺乏协商、谦让。教师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选择点评方式,引导孩子如何将自己的油画棒收好。看到自己能把纷繁复杂的油画棒收拾得整整齐齐,孩子们觉得自己很有成就感。在活动中对幼儿的想法和感受始终放在首位,始终保持支持和肯定的态度能够让幼儿感受到大人对他们的尊重和关注,在今后的创作活动中幼儿会更大胆、更有自信,幼儿能获得更多的创造空间。

3.把握教育时机,提高语言表述能力和美术创造能力

《纲要》中指出,在艺术活动中面向全体幼儿,要针对他们的不同特点和需要,让每个幼儿都得到美的熏陶和培养。对有艺术天赋的幼儿要注意发展他们的艺术潜能。在美术创造中,每个幼儿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有着各自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在大人看来不可能的,在他们眼中就会成为可能,教师要把握幼儿的感受和想法,抓住教育时机,采取适当的点评,做出正确的引导。

小班个案观察记录 篇7

分析:

黄帅帅今年9月刚从托班升入小班,以前是哥哥姐姐照顾他,受到的保护比较多,大家都迁就他,让着他。此刻他已经是小班的哥哥了,由于刚升上来,还不会用语言跟同伴交往,还是采取粗暴的手段。经过教师的正面引导,他顺利地解决了问题……

小班区域观察记录 篇8

区角名:娃娃家

班级:小二班

记录教师:王xx

去娃娃家啦,是孩子最喜欢的地方,是小班孩子对家的寄托,是个温馨的被窝。站在娃娃家门外一眼望去,娃娃家很热闹:爸爸、妈妈、哥哥、姐姐、宝宝,并且各有分工,妈妈在厨房辛勤地做饭,为家人准备午餐。爸爸在书房工作,用电脑呢!哥哥在客厅看电视,哦!是小朋友最喜欢看的《熊大熊二》,不时还露出笑脸,今日天气有点热,顺手把空调开了;姐姐在卧室里摆放着洋娃娃呢,是在帮娃娃换衣服、梳头发吧!宝宝在干嘛呢,在睡觉.............

分析与反思

小班观察记录分析 篇9

观察时间:2015.11.11 15:30—16:00 观察地点:小山坡

观察对象:雪儿年龄:6岁1个月

观察目的:观察幼儿在活动中与材料及同伴的互动情况

观察记录:

孩子们正在进行解救小动物的游戏(游戏背景:山坡上被污染了,手脚不能着地,要自己想办法去解救山坡上的小动物)。雪儿从地上滚起一个轮胎,放到了山坡脚下,接着,她一人抬起一个五阶短竹梯(1号竹梯),将粗的一头架于轮胎,细的一头架于山坡上,爬在轮胎上等待左边的佑佑给她抬另一架竹梯(2号竹梯)。佑佑将竹梯抬起,细的一头递给雪儿,粗的一头拿在自己手里。雪儿手拿2号梯子,从1号竹梯上爬上山坡,此时她除了一只手拿着2号梯子外,双脚和另一只手都伏在1号竹梯上,爬到双脚分别位于1号竹梯的3、4个竹阶时,她站立了起来,双手拿住2号竹梯,同时左脚往前迈了一步将2号梯子往山坡上放,第一次放下,2号竹梯摆在了1号竹梯的左边。佑佑在山坡下拿起2号竹梯的一个角,将梯子往上传,雪儿拉着2号梯子的第2阶,将它慢慢地移上山坡,移到梯子的第3阶和1号梯子平行时,教师提醒在山坡下方拿着梯子一角的佑佑:“佑佑,你要被毒死了。”雪儿马上说:“快松开。”梯子就停在了原地。此时,在雪儿上方拿垫子的珊珊来到了雪儿面前,站在垫子上拉着梯子的一头,和雪儿一起将2号梯子放到了1号梯子的前面,雪儿继续向上爬到了梯子尽头,又踩在其他小朋友放的垫子和彩虹桥上救到了一个小动物。

观察分析:

1.幼儿熟悉的材料为其自主游戏提供了保障

在幼儿的主体地位日渐凸显的今天,顺应我们课题“自由、自主、原色”的理念,我们将幼儿推到了活动的前面,教师作为材料的提供者、支持者,活动的引导者退居二线。此时,材料和环境的重要性就显得尤为突出,在材料和环境的选择中就蕴含了教师期望幼儿发展的身体素质内容。本次活动,活动材料较为丰富,有竹梯、塑料石块、塑料地垫、彩虹桥、塑框、轮胎等,在散发着毒气的山坡上,幼儿自然会选择自己能力范围内的方法进行爬坡救出小动物。雪儿选择了竹梯,从活动中可以看出,她对竹梯如何平稳的架高有着自己的经验(架于轮胎上),对爬竹梯也是驾轻就熟(双脚交替爬上竹梯),同时,她又有抬起竹梯的手臂力量(边爬边抬2号竹梯)。在活动中,她与同伴之间的互助合作(佑佑将竹梯抬给雪儿,珊珊在另一头接应),也有对同伴不遵守规则时的提醒(“快下去”),整个活动是自由的,也是自主的,选择材料自由,选择同伴自由,游戏的方式也是自主产生的。正是由于对竹梯这一材料的熟悉,才有了她们在活动中表现出来这一切顺理成章的游戏过程。

2.挑战性的情境设计为同伴合作提供了可能

活动并没有对游戏的规则提出任何硬性的规定,只是准备了两张骷髅头的照片贴在了山坡的两边,孩子看到马上就说:“今天的小山坡上有毒,我们不能踩上去,踩到上面就被毒死了。”有部分孩子选择了两张垫子,用轮流交替的方法上山坡救人,有部分孩子选择了用小石块一块块搭桥上山坡救人(此种方法也有合作),还有一部分孩子就像雪儿一样选择用短竹梯救人,一个人是基本不能将两架竹梯延续架到山坡的,此时就必然会发生同伴间的合作,只要孩子们想完成解救小动物的任务,就一定会有合作,山坡下的合作,山坡上的合作,都是他们为了更快地完成任务而自发形成的。因此,挑战性的情境同样隐含了教师的教学目标,能够促进幼儿间的合作,从而达到学习品质的提升。

观察建议:

建议在高处多放一些动物,让幼儿想办法拿到位于高处的动物,更加促进其多方面身体素质的提升。同时,可以增添材料的种类,减少每种材料的数量,以促进幼儿的思维和合作。

对教师后续指导建议: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教师在幼儿的游戏当中应该退居观察者、引导者、材料提供者的位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也提出,要尊重幼儿的学习方式与特点,让他们在游戏当中获得经验的提升,但是将幼儿推到活动之前,并不是代表着教师对活动就把控不了,在材料的提供及游戏情境的创设上教师要多下功夫,在隐形性的环境中将教育的目标内含在其中,在显性的材料中将活动的流程贯穿其中,让幼儿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玩出属于他们自己的游戏,才是当代幼儿教育的主旋律,才是帮助幼儿获得长久发展可能性的可靠途径。

摘要:从一则运动游戏的观察记录谈起,阐述了材料提供与情境创设对幼儿游戏的重要性,对教师在运动游戏中的地位提出了新的思考。

关键词:游戏材料,游戏情境,运动游戏

参考文献

[1]莫娇,吴伟云.幼儿园游戏活动研究十年综述[J].上海教育科研,2014(9).

小班个人观察记录 篇10

地点——小小三班教室

人物——阳阳、教师

事件描述:

由于阳阳仍时常管不住自我的嘴巴,接下来的日子我总是异常注意着他,生怕他再次闯祸。可是尽管我十二分的细心,不愿发生的事情还是发生了。这天户外活动,我带孩子们玩拖拉玩具。阳阳玩得可开心了,一会儿拉着玩具快跑,一会儿又将玩具滚出。玩着玩着,阳阳玩具上的线绳和墨墨玩具上的线绳缠绕在了一齐,两人各自争抢起来。听到争吵声我立刻冲了过去,可为时已晚,墨墨的手上已出现了牙痕。

处理:

我无奈地让阿姨带着受伤的墨墨去涂药膏,并很生气地怒视着阳阳。这次发现他居然用手蒙住了自我的眼睛,一副不敢见教师的样貌。我皱起眉头问他:“明白自我做错了?”阳阳撅起嘴巴替自我辩解着,我努力地听着,了解到他在说:“我来修玩具,他不给我。”

分析:

小班个人观察记录 篇11

孩子在游戏中的交往本事

游戏行为实录:

只见周佳安用手一个劲地将桌上的那些“美味佳肴”推倒在地,一边推,一边嘴里还不停地嘀咕着什么?这时,娃娃家里已是一片狼籍了……“恩。”他撅着小嘴点点头。“爸爸和客人们都不让我坐在桌上‘吃饭’,所以,我生气了。”他不做声。听了我这么一说,周佳安二话没说就开始捡地上的餐具了。“我们帮你一齐捡吧。”在同伴的帮忙下,地上的餐具捡干净了。他和孩子们又开始了游戏……教师正想上前训斥,可又当我看到周佳安那一脸不高兴的表情时,我想这其中必须有原因,于是,我克制自我的情绪,来到他身边了解情景。我摸摸他的头问道:“周佳同,怎样了?你有不高兴的事情?”“快告诉我,看看我能不能帮忙你。”我说道。“原先是这样,自我不高兴了,能够把这些不开心的事情告诉教师和同伴,我想大家都会帮忙你的,像这样乱仍东西可不好呀!”“快把地上的餐具捡起来,我相信大家还是会原谅你,欢迎你来娃娃家的。”

改善措施:

小班观察记录分析 篇12

一、课堂观察——规约小班化教师行为的内在需求

课堂观察始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 由美国的课堂研究专家弗兰德斯于1960年提出, 是研究者带着明确的目的, 凭借自身感官及有关辅助工具, 如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 直接或间接地从课堂上收集资料, 并依据资料所做的相应研究。这种科学的观察方法自然备受小班化教师的青睐, 小班化课堂观察留给教师最鲜明的记忆是精确、直观、简约、有说服力的数据, 它满足了教师对小班化课堂“精细化”反思的内在需求。

课堂观察帮助教师规约小班化课堂行为。在推进小班化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育关怀趋向公平化是焦点话题。国内很多学校都在推行小班化课堂教学五个100%:即学生发言100%、互动100%、展示100%、合作100%、激励100%, 这是高度均衡小班化课堂教学行为的规约, 确保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上都享有等量的爱。然而事实上, 这样的课堂却多有满堂灌、忽视个体、轻视差异的情况, 呈现出对概念片面理解与顾此失彼的状态。怎样改变这些伪合作、伪参与等现象呢?我们试图以小班化课堂观察为中介, 帮助教师加速对小班化课堂教学从理念到行为的转变, 以下是笔者记录的小班化语文“课堂观察统计表”:

学生参与学习状态课堂观察统计表 (一)

教师提问类型课堂观察统计表 (二)

参考分析如下:

表一, 本节课学生回答问题总数42次, 其中教师5次追问, 能够很好的抓住教学时机, 引发了学生创造性回答问题2次。在课堂观察中还发现26名学生均获得发言机会, 覆盖率达到100%, 说明教师已在有意识地关注让每一个学生均获得参与发言的机会。

表二, 本节课教师设计低认知水平的记忆性问题16个, 占课堂提问的80%;理解性问题3个, 而属于较高认知水平的应用性问题1个, 仅占5%, 特别是属于高认知水平的创造性问题设计竟为零。

参考建议:教师要能够依据教学内容设计出由低认知到高认知不同认知水平层次的问题, 满足每一个学生的思维都能够在原有水平基础上有所提升, 使学生的参与有广度更有深度。教师有必要补充“布鲁姆目标分类学”相关知识的学习, 将理论运用在教学设计中, 从根本上彻底解决因教学问题设计的不科学, 使课堂学生参与思维深度不够的现象。

小班化课堂观察是细致入微的“灵心慧眼”, 课后评议中对课堂教学行为的数据统计, 对现象具体细节的描述, 有理有据的分析, 敦促着教师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并倾听同伴对课堂细节剖析, 从而在反思与对话中不断修正与发展课堂教学的水平。

二、课堂观察——植根小班化教师专业内功修炼

课堂观察使教师追求精细化、高品质的小班化课堂有了行为的导向, 是小班化教师专业内功修炼的新途径。通过同伴协商确立观察主题, 并共同设计观测要点, 自然形成了合作研究共同体, 使教师通过观察他人的课堂, 建构自身的课堂, 实现教育方式的根本转变, 提升小班化教师的专业化素养。

1.在课堂观察中让理念走向实修。课堂观察过程也是教师自我更新的过程, 从理念到课堂教学实践要经历学习理解过程、认同接受过程和融合内化过程的不同阶段。教师每天肩负繁重的教学任务很难静下心来思考, 但当教师拿起课堂观察量表时会发现, 此表不是给教师打分, 不是评判一节课的好坏的“法官”, 而是为了教师能够读懂自己天天熟悉而又陌生的课堂。当教师沉下心来走进“精细化”为品质的课堂观察, 他首先要思考的问题就是:什么是小班化的核心理念, 小班化的价值取向是什么, 小班化教学突显哪些新课程观的教学观、学生质量观, 等等。课堂观察量表就是要紧紧围绕着以上核心观点, 来设计小班化观察主题与观察要点。通过观察课堂合作反馈与对话交流, 小班化理念逐步得到教师认可且被纳入到个体信念之中, 再回到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加深理解, 从而完成小班化理念内化为教师课堂行为过程的实修。

2.在课堂观察中继承传统走向深修。由于班级学生人数减少, 使得小班课堂内师生的活动时间和空间相对增加, 这就必然地对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提出了更高、更新的标准与要求。课堂观察方式是引导教师走向精细、高效的小班化课堂的有效载体。在课堂观察中观测点要集中在以下几个维度: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是否体现面对全体、适应差异, 体现小班化教育注重个性发展的优势;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是否为学生提供更多可选择的学习资源, 拓展课堂教学的视野;在教学策略的设计上是否灵活运用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 并且给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思维空间。小班化教育引发了教师对教师的作用、教学中的角色、教学策略、教学组织方式等一系列问题的再思考, 教师要能够通过课堂观察的手段做出选择, 恰当地作出适切性的判断, 这是一场在继承中创新的深修。

3.在课堂观察中进行小班化课堂文化的善修。小班化课堂有着优越的时空优势, 教师对课堂交流覆盖面的控制得以扩大, 师生交流形式得以多元化和立体化。为此, 教师的课堂观察重点应当包括:学生座位的排列是否多样化, 桌椅排放是否达到服务于师生有效课堂沟通的价值最大化;课堂氛围营造是否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种学习活动, 使传统课堂教学中的“静”——静坐、静听、静记, 变为小班化环境下有灵性的“动”——动口、动手、动脑, 达到“动情”与“动智”的完美结合;课堂教学环境是否更具人文性、开放性、情感性和生活性, 师生是否共同度过有生命意义的课堂;交往方式的选择是否是师生互动对话的课堂, 提问时是否多给了学生一点选择性思考与问答的空间;课堂教学评价是否每个学生都得到激励, 进行多元化的评价, 不仅对学生凸显兴趣特长的评价, 也要鼓励对学生尚未显露的潜质能力进行评价, 等等。关注课堂文化的课堂观察是教师课堂行为的一次再造和更新的善修。

三、课堂观察——提升小班化教师教研内生品质

课堂教学观察是一种教学研究的科学方法, 是一种研究活动。小班化课堂观察将教师群体悄然引入行动研究之中, 形成民主的、开放的、合作的教师专业研究共同体。由于课堂观察主题选择基于本校课堂教学的实际, 观察要点的设计基于教师可能发生行为的预判, 课中观察是集体的行动研究, 课后会用数字化、具象化的方式呈现课堂观察记录的结果, 所以每一位教师都能成为研究的主体, 并同时分享同伴的课堂研究成果, 从而丰富了教师之间的专业交流方式和内容, 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长期以来存在着的教研与科研“两张皮”现象, 即教学与科研互不相关、各行其道的分离局面, 实现了积极互促和共赢的合作研究。课堂观察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了科学的思想方法与工具, 在教育理论与实践上帮助教师唤醒已有的知识经验, 探寻并解决小班化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 促进了教师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观察记录:小班幼儿案例 篇13

案例: 石潇雨是个机灵的孩子,活泼好动,嘴巴也特别甜,和陌生人一下子就能相处好,但和小伙伴并不融洽,每天都有小朋友来告状“石潇雨打人了”。在活动中,我也发现石潇雨的自制力不强,特别是在上课回答问题时没有一点儿耐心,举手后一定得请他回答,否则他就会闹情绪,在座位上吵闹,影响正常的活动。如果我用五角星表扬了别的小朋友,他就会小声嘟囔:“这有什么了不起,我才不要呢!”

我想改变孩子的这一情况,于是向夏老师询问关于石潇雨的情况。才知道原来石潇雨以前哭着回家告诉爸爸妈妈,有小朋友打她。爸爸就告诉她,谁要打你,你就打她,这叫“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属于“正当防卫”。

于是我决定先要做好家长工作。我首先和家长进行了交流,指出他们的“正当防卫”论在幼儿园是不适宜的。我列举了许多在平时工作中遇到的事例,让家长非常信服地接受了我的观点。并希望家长能尽可能多地抽出时间陪孩子一起画画,看书。

一段时间后,我发现石潇雨真的有了变化。少有孩子再找我说石潇雨的不是了。

于是我又去了家访,想多了解一下石潇雨在家中的表现。进门见到他正趴在桌子上画画。他爸爸说,上次交谈以后,每天都坚持陪儿子看书,画画。儿子做事耐心多了。同时也向儿子纠正了以前对他的教育,重新给他讲文明的孩子的故事,让他知道了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儿子真的进步了许多。

一天放学时,石潇雨的爸爸对我说:“昨天儿子对我说,今天张杰打了,我对他说这是不对的。我觉得打人是不对的。“钱老师,听到这话,我倒是很高兴的。”我也笑了,摸摸石潇雨的头。

分析: 造成石潇雨经常打人的主要原因是受家长所谓的“正当防卫”论的影响,因此,我必须先和家长取得认识上的一致。幼儿由于他们的生理、心理特点,不可能和成人一样能用比较适宜的方法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有些幼儿只是想和别人表示友好,可是,他的动作给人的感觉就像是想侵犯别人;有些幼儿不太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愿望,更多的只能依赖于动作,造成许多理解上的偏差。

小班观察记录表 篇14

观察对象:罗锦易年龄:五岁半

观察实录:户外活动时我和班里郭教师正在组织幼儿游戏,突然有小朋友告诉我:“教师,罗锦易在爬双杠!”我急忙向双杠方向走去,看到我,锦易的眼睛露出了一丝恐慌:“刘教师我错了!”我问:“你哪里错了?”“我不该爬双杠,我……”

锦易受惊后那怯怯的样貌把我给逗笑了:“锦易,你能不能再爬一次?”“什么?再上一次?”锦易有些吃惊。“是啊!再上一次,教师相信你能爬到顶端!但你必须要答应教师,保证自我的安全!告诉老是,能不能做到?”“能!!”锦易回答的很坚定。“小朋友,我们给锦易加油好不好?”“好,罗锦易加油!”“罗锦易,加油!”在我信任的眼神、肯定的语气里,在小朋友的助威声中,罗锦易改变脸上那种恐慌的神情被一种自信所代替,快速在我和小朋友的加油中顺利爬到了头。

分析评价:出于安全的研究,我们对孩子有太多的禁锢,并自认为这样孩子才不会受伤害,但实际上却让孩子在失去很多欢乐的同时,也失去了大胆去“挑战”、去探索的机会,从而泯灭了孩子的上进心。

上一篇:第三阶段转段申请下一篇:学校安全教育平台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