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观察记录与分析

2024-11-28

课堂观察记录与分析(精选10篇)

课堂观察记录与分析 篇1

课堂观察记录与分析

学员姓名:田舍

学员单位:昆明市呈贡一小

观察时间段:2014年10月31日下午

观察对象:六年级语文

授课内容:《卖火柴的小女孩》

一、教学过程客观描述

(一)课前情境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情境创设)

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的大年夜是怎样过的?(学生畅所欲言)在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的笔下,有一个美丽的小女孩,却有家难归,在寒冷的 街头卖火柴。小女孩有着怎样的命运?在这个 大年夜发生过怎样的故事?这节课,我们一起 走进那个风雪交加的大年夜,走近卖火柴的小 女孩。

2.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自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按照故事的发展顺序,把课文分成三段。

(三)创设情境,唤起对小女孩深切的同情

1.听老师读课文的第一部分,然后说一说小女孩给你

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来读读这部分内容,小女孩目前的处境怎样,在文中空白处写一写。

3.结合具体的语句汇报,并试着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再自由读,感受小女孩的可怜。

(三)深入品读,感受女孩的悲惨命运

1.默读第二部分,看看小女孩几次擦燃火柴。想像她第一次“终于”擦燃火柴时的心理活动,理解后来“又、赶紧”擦燃火柴体现出什么。

2.以第一次擦燃火柴为重点,引导学生感悟小女孩看到微弱的火光时的兴奋喜悦以及她的幻想,通过朗读感受小女孩命运的悲惨。

3.学生运用刚才学到的方法自学后面几次擦燃火柴所看到的美丽幻想,有感情地朗读,进一步感受小女孩的悲惨命运。

(四)感情朗读,体会“幸福” 1.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两段。

2.出示“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3.讨论。两个“幸福”是什么含义?小女孩真的得到幸福了吗?

(五)拓展训练

1.读完这个感人的童话,我们一定有许多话 想对那个可怜的小女孩说。请同学们先来读一首9岁儿童刘倩倩的诗歌《你别问,这是为什么》,再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

2.课外阅读安徒生的其他童话作品。

(六)教学控制

学生很容易就读懂了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所看到的幻境,因此教师在此环节只教学生理解第一次擦燃火柴的情景,其余几次则放手让学生自学,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重点理解了小女孩擦火柴时的心情,联系上下文想像她的心理活动,更感悲切!

二、教学实施优缺分析

(一)以课文所叙述事件的特定时间——大 年夜为切入点,结合学生感兴 趣的话题导入 新课,既激发了 学生的学习兴 趣,又让学生初 步感知卖火柴 的小女孩的可 怜,为学习课文打下了很好的感情基调。

(二)优点。教学思路清晰,层次感强。强调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以多种形式充分地读书、圈点批注,想像、感悟、讨论相结合,深入地走进人物的内心世,感受人物命 运的悲惨,了解造成人物悲惨命运的社会原因。

(四)缺点。教学步骤按部就班,缺乏创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时关注细枝末节较多,教学内容繁杂、琐碎。没有

生字词的教学。

(五)以教材为本,落实教材所布置给学生的任务。学生的阅读由课内到课外,由读单篇文章到读整部书,为学生创建了扩大阅读量的平台。

(六)教学实施的落实充分考虑到了学生对课文的把握度,依据学情调整教学侧重点。

三、教学行为调整建议

(一)上完课后,有学生问:“《卖火柴的小女孩》看来像个真实的故事,也是童话吗?” 如果开课时把安徒生的《我的童话人生》简要向学生讲解一下,学生会对安徒生悲天悯人的情怀有更深感受,也能知晓如本文一样的写实性童话的独特风格。

(二)过程建议

1.尽管是六年级学生,但生字词的教学仍不可忽视,如本课一个易错字“乖”、一个难写字“兜”,要在合适的时机进行有效指导。

2.把课文二三部分调个顺序,以第三部分中“幸福”一句进入第二部分的学习,加强幻境与现实的对比,更能衬托出现实的残酷。

3.要相信学生的阅读能力,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知识建议

对于现在的六年级学生来说,已读过很多安徒生的童

话,但大多是经过改编的。因此应建议学生读原著,这样才会有新的收获。

(四)方法建议

教学过程中要记得适时提供好的学习方法给学生,让学生在学课文的同时有效地习得方法。

课堂观察记录与分析 篇2

在认真学习、反思、归纳崔允漷等学者对课堂观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笔者对课堂观察内涵的认知有五点:一是观察者要有明确的目的任务;二是要借助操作性强的工具进行辅助观察;三是要将观察的情况及时准确的作记录;四是依据收集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研究;五是要将研究成果运用于课堂,以谋求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教师教学能力的优化。

基于上述分析,笔者认为体育课堂观察是指体育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借助操作性强的辅助工具,直接观察、记录体育课堂的教学状况,对收集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研究,以改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扫除观察时盲区、盲目、盲从等现象, 明晰体育课堂教学观察的内涵,产生出自己的教学观与方略,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促使自己尽快成长为一名出色的体育课堂教学的探索者、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与评价者。

二、体育课堂观察记录表的设计

为使体育课堂观察的内涵、作用和价值落到实处,依据体育学科特点,通过多方调研、求证,设计出了体育课堂观察记录表(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体育课堂观察记录表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共十五个观察点。课前包括观察的时间、地点、人员、授课教师、对象、内容、目标、重难点等基本要素,旨在引导观察者要深入了解这些基本信息,为胸有成竹、集中精力高质量的观察课作充分铺垫。课中包括准备部分(两个观察点)、基本部分(十个观察点)和结束部分(三个观察点),每一部分都明晰了体育教学的内容、要求、方法、形式、负荷(次数、组数、时间)、步骤等,这些都是实施教学的关注点、连接点,也是具体的观察点。课后包括亮点、不足和建议,旨在观察后引导教师们及时对有效信息进行过滤、归纳、反思、比对、分析、综合、提升,最终使观课质量得到切实提升。

三、体育课堂观察记录表的运用

1.运用体育课堂观察记录表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一是课前熟悉授课教师的教案,预见观察点,并积极思考如果自己执教这节课,会有什么样的增删与补充,教理、学理如何更贴切的体现出来等,只有这样才会使观察者在观课时不游离于课堂之外,而是与授课者融为一体的合拍状态,从而进入高度自觉之境,使其走脱、走神、走样不得;二是熟悉体育课堂教学观察记录表的内容,结合自身的实际需求对号入座,有针对性的判断、选择、确立观察点,这样观察者在观课时才能在观察记录栏相对应的一般、较好、好的下面及时的用 “√”作记录,在捕捉与提升对应栏及时的写下自己的思考、体悟,从而使观课质量事半功倍。

2.运用体育课堂观察记录表需要身临其境,观察、提升并进。利用体育课堂教学观察记录表内容详实、要点清晰、内涵丰富、指向明确、便于操作、激发探索的优势,带着自己的认知与思考进入课堂,带着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期待进入课堂,使观察者由原来观察时的散状变得聚焦状,使积淀教学经验、提升教学能力变为自觉行为,不仅激发了观察的动机,提高了观察者对需求信息收集的准确性、便捷性。

观察与记录 篇3

为什么需要观察?

教师观察某个儿童,一来可以收集该儿童各方面的资料,二来可以对照关于儿童一般发展和特定儿童发展的完整知识,对该儿童进行测评,然后根据获得的资料决定下一步的行动,有人估算过,一位教师一天要做几千个决定。这些决定都是对观察进行了意义评价后作出的最适宜的反应。观察、决断、行动三个环节,每天不断地重复。

发现兴趣、拓展儿童学习:当成人看到儿童选择了某个游戏区时,就可以与这个孩子谈论相关的游戏。因为成人的关注、承认和接受。向儿童传递的是友好的信息。当然,这也是在兴趣与计划,家庭与学校之间搭建桥梁及设置相关课程的另一种好办法,当看到某个孩子的绘画作品中出现了好多小动物(在绘画发展过程中可识别符号阶段的初始时期),这使观察者回忆起家访时,这个孩子曾给她看过自己家里的一个小宠物乐园,观察者立刻意识到这些宠物极有可能成为班上的访客。通过观察,教师可以发现适宜于儿童的教学时刻,此时他的兴趣正在萌芽,他的能力正在发展。在观察的基础上提供材料、活动和机会,使儿童的发展得以壮大。通过对一副满是数字的儿童画的观察,教师就确定了这是拿出磁铁数字块让该绘画儿童把玩的好时机。

与儿童更好的交流:教师应该与每个儿童交谈,而且与儿童进行有主题的讨论比让儿童自己活动要好得多。每个儿童都应该得到教师的个别关注。在与儿童讨论教师所观察到的情况时,只要教师有所提问,儿童都会以某种合理的方式给出自己的理由或解释。教师对画画的孩子说:“你画得很认真啊!你用了红色、蓝色、还有黄色,而且你还画了直线和曲线。你能告诉我你是怎么做到这些的吗?你最开始是怎么做的?”这就是皮亚杰认知提问法的基础,为的是深究儿童给出“错误”答案的原因。用这种方式来探究儿童的思维过程,而不是简单地对结果或者回答进行评估。

评估、评价:教师观察儿童是为了收集信息,记录儿童技能与发展的过程就是评估。评估可以采取多种方式,但前提是观察,这是最好的方法。根据公认的儿童发展的不同阶段和行为模式来收集信息,就可以度量儿童的发展情况。评估要评测的是儿童目前发展到了哪个阶段,并预测下一步的发展阶段。评估能使观察者对儿童发展的滞后和超长有所警觉。比如,画画的儿童先用右手画,然后换成左手,而后又换了回来。观察者对此给出的评价是,在此发育阶段儿童的“用手习惯”还未形成。评价是评估之后作决定的阶段。伍德沃德对此进行了定义:“评价是对来自多种渠道和多个视角的资料的收集和分析,它有助于优点与价值的判断;制定发展蓝图;为学习提供信息。”

教学方法的自我反思:观察儿童不仅仅是“看”,而更多是思考我们和儿童之间的相互影响,当发现没有一个孩子在画画,教师就应该问自己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他们不愿拿起画笔,通过观察和记录,问题就能迎刃而解,同时教师也可以测评一下自身的影响力。因为,孩子们对教师计划的活动是否感兴趣,能反应出该活动是否真正适合孩子们。活动太容易或者太难,孩子们都不会感兴趣。通过细致观察孩子们持续进行了哪些活动,观察者就能了解到孩子们在活动中运用了哪些技能,然后对活动进行修正,以满足他们技能发展的要求。

为什么要及时记录?

观察与记录如同一面两体,可靠的研究需要有力的数据。“我记住了,待会儿再把它写下来”,每个人都那么说。但最后却都没把要记下的东西写下来,要知道,这些记忆将随着生活中的其他细节一同消失,画面模糊,细节缺失,精确的用语也会含糊不清。所以记录就是写下观察到的情况,并以书面形式保存起来,以便证实。除了记录相关日期、时间外,还要记录事实而非推断,这样的记录方法对于意义深远的资料才是重要的。必须保存细节来察看儿童进步和发展的趋势,以及不同因素之间的相互关联。

对比:我们经常会照着孩子当时的身高在墙壁上画出一道道短线,几个月后你会惊奇的发现,在不知不觉中孩子已经长高了。如果当初不做记号,就会很难发觉他们身高的变化。我们期待孩子的变化,所以就需要用来对比的标识。如果对儿童的回忆仅仅靠头脑记忆,那么对他们在一个月、三个月或者是六个月之前的事情的回忆往往是不准确和不可靠的。教师只有把观察到的情况记录下来,才能有确切的对比资料。儿童档案袋—一个儿童作品和书面观察的集合,就成为记录他们进步的有效方式了。记录下来的观察很全面、客观而且有规律,而且由于它是在自然环境中的记录,所以能精确测量儿童的进步。

捕捉和保存细节:细节是很快就被遗忘的。因为单纯的头脑记忆是不牢靠的,越是现在看起来很明晰或不重要的细节,就越需要记下来保存好。这些细节能给当时难以显现的联系提供线索。在后期细致的检查和对比中,它们就会起到重大作用了。例如,调查每个孩子如何分配自由时间,记录下他们在哪里花费时间或花费多长时间,这样就能获得大量与孩子们有关的信息。没有回溯记忆的方法,就没办法回忆起像这样具有重大意义的信息了。

提供读写榜样:儿童需要有机会观看成人进行书写。读写能力是要教给幼儿的重要方面。当儿童通过他们生活中成年人的榜样示范,看到读写的有用性和实用性时,就会意识到读写的重要性。当一个成年在写东西时,儿童经常会问“你在干什么?”如果成人回答“我需要写下来,写下来就不会忘记了”,这样的做法就能为儿童对读写的认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应该观察哪些行为?

究竟哪些行为应列入观察,这牵扯教师设定的观察与记录的目标行为,以及对目标行为的概念界定等。

对教师而言,目标行为的选择通常是对教学顺利进行产生影响、对幼儿学习产生影响的行为,或是幼儿特殊的行为表现等。确立目标行为及其内涵,将是教师进行观察与记录的首要问题。尤其是在自然情境中的教学现场,幼儿的行为表现天真且纯朴,行为与情境的发展不见得将依照教师的期望进行。面对各式幼儿行为有如昙花一现地交错,需要在观察与记录前即先行确认并熟悉目标行为及其内涵。

大班幼儿观察记录与分析措施 篇4

性别:男

年龄:6岁

观察时间:11月10日

观察地点:本班教室

观察目的:观察陈志嘉在交往方面是否有提高。

观察记录:

今日,我一走进教室,陈志嘉就向我冲了过来。“曹教师,你怎样…此刻才来呀?我…都…想你了,你…想我了吗?”我忍不住笑了。“教师今日上晚班,我也想你了。”我说。陈志嘉觉得有点不好意思,用手捂住脸。

观察分析:

陈志嘉是个活泼的男孩子,十分愿意表达自我的想法,可是由于缺少必须的锻炼,有时显得有些害羞,毕竟他还是一个6岁的孩子。得到教师的肯定他十分高兴,在交往方面,他又有了提高。

教育措施:

幼儿教育活动观察记录与分析 篇5

一、观察记录的性质和意义

就教师局部的行为而言,有些观察显然是不需要做记录的DD如果教师的观察是为了眼下的判断和即刻要采取的教学行动的话。而就教师全部的教学行为而言,从有意识的程度来排列,则是从无观察的教学行为、以观察为基础但无记录的教学行为,最后到以有记录的观察乃至以系统的长期观察记录为基础的教学行为。

所以,从这个序列上来看,要建立教学活动的规范和科学的充分依据,仅仅知道要观察、观察什么和如何观察,是远远不够的。没有合适的记录工具的观察,就像没有反思和计划的教学一样,很难保证有切实的进步。

(一)观察记录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

记录可以有多方面和多层次的目的。其最基本的目的,在于它是观察的一个辅助环节,是观察的一个因素或后期的延续。因此,常见的情况是,要观察什么,就要记什么。当然,从记录的过程中产生新的观察目的,也是很可能的。

但这只是朝前看的目的,记录还有一个朝后看的目的,这就是,记录是为了给教师的自我管理和反思成长提供反馈。从功能上来看,它作为观察和反馈之间的中间环节而存在。教师的全部记录文本可以保存在一个特别的地方,但是记录内容本身是没有任何独立性的。如果一种行为和现象被记录下来之后,这些记录不在当时和以后得到利用、分析、整理,并从中获得有关启示,那么之前的记录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但是,由于记录本身的特点,是形成物质的、静止的文件,不是稍纵即逝的场景和观念,也不是某种用于一次性消耗的物品,所以它可以被重复利用,当然也就可以跳出单纯的教学流程之外,被派作别的用途,比如用于研究,用来和家长交流或进行汇报,用于同事之间的讨论,以及各种评价或评比活动。

(二)观察记录是一种有计划的行为

当我们说教育是一种有计划的行为的时候,并不排除偶然的、生成的和突发的情况。但是我们现在也已经知道,生成的灵活性,并不完全是计划性的例外,反而是要以一定的计划为基础、为根据的,或者有时候是作为计划的补充。同样道理,当我们说观察记录是一种有计划的行为时,并不排除少数情况下临时偶发的、或者某些一次性的记录,并且有些不成熟的计划是很容易发生变化的。

观察记录的计划性在于它需要有一定时间安排和方式进程等方面的规划,其中包括记录的规模、频率、时间段、总时间长度、辅助工具(包括表格和各种机器设备)的设计与使用、保存与整理,等等。

(三)观察记录是一种有丰富意义的行为

有规律的记录和良好的记录工具,不但本身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能够产生许多附带的、有时候是不期而至的效益:

1、书面的记录比大脑的记忆,在客观性和真实性上更有保证,更不容易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退。

2、书面的记录可以进一步加深大脑的记忆。

3、记录是对现象进行重新整理、在意识中进行澄清和思考的过程。对于教师的记录而言,这个思考的过程具有多方面的重大意义:其一,可以增进和加深教师对于幼儿当前各方面的发展情况的了解,把握他们的兴趣、交往和人际关系情况、所面临的问题和各种生长中的能力;其二,可以发现课程生成的来源,或者渗透某些教育教学内容;其三,按照一定的规范和要求进行的记录,本身内含着教师对于其教学行为的反思过程和对于师生互动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的理解过程,帮助教师清理有关目的是否明确、手段和目的是否符合、什么地方还需要改进、幼儿的反应是否合乎教育教学的预期、为何幼儿会有这样的反应等等问题。

4、记录还可以帮助教师。思考一个目前没有引起大多注意的一个问题:教育过程中的许多现象、教育环境中的许多材料缺乏合适的命名。这是因为具体的进行中的教育教学过程是缺乏反思的,是行动性和场景性的,所以它要么不需要概念,要么由于实物和场景的帮助,不需要准确的或事先得到公认的概念、然而记录则不然,它是反思性的,是脱离具体行动和场景的,而且是用规范化的书面语言来进行的活动,所以有关现象和实物的命名问题,就成为了现实的不方便,进而在反思中直接成为了教师把握的对象。

5、记录对于观察行为的反作用:它规范、便利教师的观察,使观察成为教师的习惯,保证有效省时,它也使得教师在以后观察的时候更有方向性。

6、长期记录的积累,可以产生多方面的效益:在总体上了解资源的使用情况,了解幼儿的兴趣和在某些方面的发展水平,了解幼儿之间的个别差异;在局部上了解个别幼儿的现象背后的原因,了解其发展的历程,了解某些材料发挥作用的规律、原理。

7、持续的、有方向的记录,可以检验教师的某些假设、措施的效用如何,是否需要以及如何进行调整。

8、它对于教研活动、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以及家园信息之间的沟通等等,起到媒介作用。

9、它是教师个人的档案库的重要部分,是其日后进行自我反思和专业提升的历史基础。

二、观察记录的分类和范畴

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将观察记录分为不同的种类。

(一) 根据记录的结构性(也对应着观察的结构性)划分:

1、开放的日记式或轶事性记录。

该记录方式在局部观察、随机观察中经常使用,类似于日记或记叙文。这种记录常常是一种个案研究,或是对某一个特定问题的思考;它追求“质”,而不保证“量”;它常常没有预先的结构,不对情境作人为的分解,而是尽可能地从某一个角度,保持情境、对象的真实和完整。写作要求:对于特定事件的记录,无论以事后或现场的方式进行,都应当尽可能包括以下要素。

(1)原始记录

特定事件的记录并不完全排除观察者的感受、评论和其它主观的意见,但是第一步的工作,则必须要保留一个事件的原始记录,而且该原始记录应当尽可能是客观的、具体的、直接引用的。记录者在原始事件中不应当追求可以理解的完整性,不应当对行为者的动机、目的、感受妄加揣测,而只应当追求可以直观的完整性,即知觉到的过程与事件。

原始记录不描述内在的心理事件,而只描述“能够被充分定义为外显的、可以观察到的、可以从物理上确定的行为”(参巴马林诺夫斯基《科学的文化理论》,第43页),这些被描述的行为都应当能够得到操作性的定义,应当容易标识,在适当的情况下可以作为量化工作的前期准备。

(2)记录者的观点和理解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研究不以研究自身为目的,不以发现为满足,而是为了实用,为了指导和教学;它不是在工作之外来研究工作,而是边工作边研究,将研究变成工作的一个流程、一个步骤,使研究附属或内化到工作之中。这样,教师一切的观察工作,收集信息的工作,都不能离开她的理解和判断。

纯研究的要求和纯工作的要求之间的矛盾问题,需要有一个调谐的但又不是平庸化的处理。我们的基本原则是,首先要保证每一方的独立性,明确各自的要求和条件,然后要以研究的过程与结果服从于工作的需要。也就是说,我们的目的是主观性和价值追求,但是我们将客观性和规律性放在出发点的位置。这是我们从事一切教育实践工作、管理工作和研究工作的一个普遍的准则。因此我们具体的处理原则和措施是:

第一,只有完成了原始记录之后,观察者的判断、推理和感受才可以以某种形式“附加”在原始记录之上,如加括号、旁注,或者结尾的点评分析等等,但不是不加区分地“渗透”、混合在其中。

第二,一个已经完成的教育过程或现象的“质”的记录文本,不能缺少记录者的判断、推论、反思、理解、印象、感受等主观的成分,因为记录者不是一个无关的研究者,而是对眼前的场景、现象负有责任的、对一些现象事件带着实用的关心的内部成员。而上述主观成分,是记录者对此负责和关心的具体表现,也是完全合理的表现。

第三,大量的观察记录不仅反映教师出于观察目的而进行的活动,更要突出教师自己的行为本身。而对于自身行为的记录,记录者完全可以如实地反映自己当时的感受、动机,当然有时候也要用旁注或括号的方式,但是在性质上就不再是对别人的心理过程的推论了。一个人在情境中现场意识到的意念、情绪,理应同别人的行为一样,都属于可以观察到的、留有痕迹的,因而是对于自身具有同等客观性的因素。

(3)完整的过程和场景

这主要指经过整理的、或是事后回忆的记录,对于现场记录则不可能作此要求。这不仅因为时间的缘故,主要是因为现场记录要求最大的客观性、直接性和丰富性,这些要求和完整性都是有冲突的。

事件的记录有两个侧重点,一个重在现象,一个重在人的行为。反映人的记录,着重在揭示人的行为的背景、动机、目的、过程、结果、反馈以及其中的种种影响因素,如记录一个幼儿的个案。反映现象及其规律的记录,则着重在反映事情的来龙去脉,如记录一件事情的讨论和处理。由此可见,不论何种记录,都要求是完整的,反映全过程的,交代背景、影响因素和后果的。它必须有某种连续性。

所以,事件的记录,常常不是孤立的某一次的行为及其记录,而是或者在数量上有横向比较的,或者在时间上有纵向积累的。因为单纯按照一次时间来取样,很难保证行为的完整性,不能反映个性,也不能反映规律。

2.表格记录。

该记录方式在整体观察、结构观察和实验观察中经常使用,它根据预先设计好的表格对场景中的内容进行反应和判断。

表格记录根据观察的目的、时间的跨度和长度,可以区分为以下三种:

(1)常规性、长期性和连续性记录表格。

该表格常用于分方面记录个案幼儿的发展情况、园务制度和班级规范等成文条款的执行情况、各个环节活动的整体概况、幼儿园各部门的一般活动情况等等,也就是日常进行的、每天都会发生的事情。这种记录应当进入幼儿园的管理,形成习惯性的制度,并渗透到教师的日常工作中去。

(2)主题(问题)性、阶段性和连续性记录表格。

[幼儿教育活动观察记录与分析]

课堂观察记录与分析 篇6

观察对象:童童性别:男 观察时间:2月——4月 观察地点:教室 观察目的:

小班的孩子由于在家过度的依赖父母,自己的许多的事情都是由家里人帮着做,所以就行成了,一遇到事情就说:“我不会。”来到幼儿园以后就成了一种习惯,我们班的童童小朋友在园遇到事情时总是对着我说:“我不会”。我考虑到孩子有时并不是不会,而是缺乏自信心,要想让他们放开自己,大胆的去做事,培养孩子的自信心是关键问题。观察实况一:

今天我让孩子们自己进行脚印绘画,开始我做了示范,当我给孩子们发笔的时候,童童对着我说:“老师我不会。”我告诉他:“不要紧,老师再给你讲一讲。”等我给孩子们发完了纸和笔,这时童童眼睛看着我好像又在说:“老师我不会。”我走过去告诉他:“童童,来我们一起画”我一边说一边和他一起做着,慢慢的我让他自己画鞋子的花纹,在我的鼓励下,他开始动笔,我急忙说:“就是这样,童童你做的很棒!你看你画的花纹像什么?。”在我和他的交谈中,慢慢的放开了。当遇到事情,不想努力或求助于人,这些都是幼儿缺乏自信的表现。观察实况二:

今天做套圈游戏时,我发现童童一直在观看其他小朋友在做,而自己却在后面偷偷地观看,我说;“来,童童,我们一起来套一套。”“童童连连往后退,说:“老师我不会,”“不要紧,老师教你。”童童这才慢吞吞的走过来,在我的鼓励下,他套了几次后,终于套上了,我看出他内心的喜悦。观察分析:

在和他妈妈的谈话中我也感觉到,童童在家没受到过任何的挫折,就因为他是一个小男孩,事事都包办代替,让孩子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这样的孩子总是期待照顾,做事时总是怀疑自己的能力,缺乏自信。观察指导

一、运用鼓励的方法

1、用语言鼓励:

在各种活动中我发现童童是一个胆小的孩子,有许多事情不敢主动去做,每当遇到这种情况时,我总是以鼓励的语气告诉他:“只要你去做,你一定能行。”当孩子遇到困难时,我先让孩子自己去做,后进行适当的帮助,让孩子明白挫折并不可怕的,问题是有没有勇气去面对,去承受。

2、用眼神鼓励:

像童童这样的孩子,每当他们做事情时,我们要时刻注意,随时给他们一个鼓励的眼神,冲他微笑、点点头,让他们知道老师随时关注他,给他增加信心。

3、给孩子表现的机会 上活动课时多让这样的孩子参加游戏活动,多来前面表现自己,让幼儿觉得自己能行,有成就感。

课堂观察记录与分析 篇7

一、影响学生积极学科情感习得的关键要素分析与实施水平等级划分

课题组开展了《学生学科情感现状调查问卷》和“我喜爱的课堂”学生访谈, 问卷主要从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学习自信、学习归因等维度对学生语数英三门主要学科的学习情感进行了数据收集, 访谈则侧重于了解师生关系、学生对学科学习的情感以及对学科教师的情感。综合调查与访谈结果, 我们梳理与归纳了影响学生积极学科情感习得的关键要素, 即师生关系、学习指导、学习激励和学习成效, 其中师生关系、学习指导、学习激励直接制约着学习成效的高低。

基于这四个关键要素, 我们对积极学科情感的课堂实施水平进行了等级划分, 分为基本实施、实施度较高和实施度高三个水平等级, 基本厘清了每一个水平等级的范围, 并赋予了其典型行为描述。

二、积极学科情感实施水平的观察工具开发与观察流程设计

实施水平等级的划分和典型行为描述为积极学科情感的课堂观察和判断提供了依据, 我们开发了《积极学科情感课堂实施水平观察表》, 组建了一支由4~5位教师组成的课堂情感观察团队, 观察指标即影响学生积极学科情感习得的四个关键要素, 判断标准即各指标典型行为描述。

为了比较客观地反映学科情感的实施水平, 我们还设计了比对性的学生问卷和验证性的教师、学生访谈, 问卷和访谈的内容中既有间接指向四个关键要素的, 也有直接反应学科情感现状的。

具体的观察流程为:

综合观察团队、教师、学生三个层面的反馈结果, 我们对教师的积极学科情感课堂实施水平等级做出判断。

三、积极学科情感实施水平的课堂观察与分析

在新课程实施程度评估活动中, 我们对嘉定区新成路小学唐艳老师《轴对称图形》一课的积极学科情感课堂实施水平进行了观察和分析。观察的结论是:在这节课中, 教师在“师生关系”和“学习指导”两项指标上达成度较高, 处于较高实施水平, “学习激励”、“学习成效”两项指标达成度一般, 介于基本实施与实施度较高水平之间。

以“师生关系”指标的观察与分析为例, 课堂中我们观察到:

1. 教师的语音委婉柔和, 能亲切地称呼学生

课堂观察记录:教师亲切的话语始终贯穿着整节课的教学, 课堂用语有“谢谢大家”“胆子再大一些”, 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

2. 教师始终营造着一种温暖的课堂气氛

课堂观察记录:在开始上课前, 教师请孩子们观赏剪纸作品, 为学生创设了轻松的心理环境;当学生回答不出问题课堂气氛沉闷时, 教师的语言有“老师有些小奥秘在里面”、“充分发挥你们的想象力”, 话语幽默轻松, 带有激励功能。

3. 教师能运用肢体语言与学生进行沟通

课堂观察记录:课堂中, 我们记录到教师常常在学生小组学习时弯下腰开展个别指导、当学生回答问题时摸摸学生的肩膀和头表示赞赏、等待学生回答问题时伸手示意等, 这些肢体语能够有效地实现师生间情感信息的传递和交流。

4. 教师还不能敏锐地捕捉学生情绪低落的瞬间给予激励

课堂观察记录:在课的导入部分, 当学生们念不出课题中的“轴”这个字时, 教师显得有点紧张, 没有及时地给予学生鼓励或引导, 而是简单地纠正学生的发音;课堂练习时, 教师请一位学生上台画出所给图形的对称轴, 学生画错时, 教师的面部表情比较严肃, 没有笑容, 也没有适时地给予这位学生言语或行为上的激励, 而是简单地请其他同学继续回答。

根据课堂观察的显示, 我们初步判断唐艳老师的“师生关系”指标实施水平处于较高水平。当然, 有些指标的达成度很难在一节课中观察到, 除了课堂观察我们更多地是借鉴学生的调查和访谈结果做出判断。

以“学习成效”指标的观察与分析为例, 课堂中我们能观察到的典型行为有:

1.学生保持较高的投入度, 较少出现非学习性的行为

课堂观察记录:大部分学生对这节课保持着较高的投入度, 在聆听教师的讲解和同伴发言时, 神情与姿态流露出对教学内容的高度关注。但是也有几位同学经常出现非学习性的行为, 如夹着尺做小动作, 低着头开小差等。

2.学生课堂提问参与度教高, 乐于并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

课堂观察记录:课堂中有5位学生始终主动举手回答问题, 大部分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 不过有6、7位同学始终没有举手回答过教师的问题。

除此之外, 我们没有观察到该指标的其他典型行为, 因此, 我们主要通过学生问卷和访谈收集这两方面的数据。学生问卷和访谈显示:

1.学生继续学习或主动练习的意愿不高, 很少主动寻求课内外各种学习资源。

调查与访谈结果:学生们似乎都没有在课前收集材料和课后做进一步思考的习惯, 课前预习大多是因为老师要求而进行的, 或者在考试期间偶尔收集学习资料。

2.学生对学习成功或失败的归因简单, 学习自信心有待加强。

调查与访谈结果:对于学习成功或失败的归因分析, 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将之归因为这门学科的老师教的好, 只有个别学生认为自己的学习成功是由于自己的能力、努力而获得的, 是可以掌控的。

综合课堂观察结果, 我们认为这节课的“学习成效”指标介于基本实施与实施度较高水平之间。

四、促进积极学科情感实施水平的改进性建议

课堂观察后我们不仅对教师的积极学科情感实施水平作出判断, 而且参照各项指标的最高等级描述对教师提出改进性建议:

教师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在学生心情压抑或情绪低落的时候, 要适时地给予激励, 给孩子多一点微笑, 多一个拥抱, 多一次抚摸。

教学不要重形式轻效果, 在小组学习、合作学习中要多关注结果是怎么出来的, 而不是结果正确与否。

课堂教学也需要留白, 教师不要将所有学习内容和答案都一股脑地在课堂上呈现, 适当地留一些疑问给孩子或许更能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

小班区域观察记录分析 篇8

观察地点:教室

观察者:顾雅芬

游戏名称:捣米粉、做鲤鱼饼

目标

1、亲近自然,喜欢探究。

2、常常动手动脑探索物体和材料,并乐在其中。

观察要点

1.能用捣药罐讲米碾成米粉。

2.尝试把面粉揉成面粉团,并用模具制作鲤鱼饼。

观察记录

今天科学区投放了捣药罐、鲤鱼模具、大米和面粉。孩子们对这些材料不是很感兴趣,几乎没人去尝试玩。子成蹦蹦跳跳地走了过去,看了看捣药罐,拿了起来,对我说:“我要玩这个。”我回答他:“玩吧,知道怎么玩吗?”他摇摇头,我没有直接告诉他怎么玩,而是对旁边的欣妤说:“欣妤你去教子成怎么玩吧!”欣妤点点头,于是把另一个捣药罐和已经浸好水的大米拿了过来。“蒋子成你把米放到这里面,捣一下就可以了。”欣妤对子成说。子成听了欣妤的话,开始往罐子里放米,之后就开始捣了。子成放的米不是很多,一会儿就被他捣碎了,于是他自己一边捣一边往罐子里加米。欣妤也开始和子成一起捣米了。捣了一会儿子成说:“好累啊!”欣妤也说:“我也累死了,我们休息会吧。”子成说:“好。”但是没有停下手里的活儿,只是捣的速度慢了好多。欣妤把一旁的面粉和鲤鱼模具拿过来,拿了一次性杯子去装了点水,说:“我要揉面粉了。”说完把杯子里的水都倒进装有面粉的盆里。然后用手开始揉面粉,刚开始揉欣妤就大喊:“好粘啊,我的手上都是面粉了。”子成看了看欣妤的手,再看看盆里的面粉说:“像个胶水一样。”继续捣米粉。欣妤继续在揉面粉,由于水放多了,面粉没有变成面团,而是变成了面粉糊。鲤鱼模具自然也用不上了,欣妤就一直在玩面粉糊,把捣米粉的事放在了一旁。后来子成也用手指戳了戳面粉糊,说:“好粘呀!”然后用手指抓了一点点面粉糊并把面粉糊放到了米粉里面,继续捣。欣妤看见子成把面粉糊放到了米粉里,她也抓了点面粉糊放到米粉里,又重新开始捣米粉。米粉中掺了面粉糊之后有点黏了,他俩就继续开始捣米粉直到游戏结束。

观察感悟

幼儿行为观察与记录论文 篇9

《幼儿行为观察与记录》作为学前教育的经典著作,勇于创新,与时俱进,注意关注儿童教育工作的新形势,引入新的理论成果。这本书共分为九章 第一章:从行为理解幼儿 第二章:观察与记录前的准备 第三章:观察与记录的方法概述 第四章:时间取样 第五章:事件取样 第六章:轶事记录 第七章:检核表 第八章:影音记录 第九章:观察与记录的伦理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说明中指出,教师应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同时要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如何在日常工作中更好的完成这个目标,我们每个人都在寻找有效的办法和途径。看了《幼儿行为观察与记录》这本书,我觉得,它很好的诠释了《指南》的这句话。“幼儿行为的观察与记录”阐释了幼儿教师科学有效观察孩子们行为的重要性,老师可以从孩子的行为中分析出许多信息并针对这些信息及时的调整老师教育的目标、方法等,从而更加专业的剖析孩子、引导孩子,做到了解幼儿、尊重幼儿,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而这样做的过程,也使教师自身能力得到提升。

学习过这本书,再翻看自己以前的观察记录,我发现自己的观察记录还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不足。

一、叙述的语言太具主观性,有一些自己总结的语言在里面,而不是完全在客观陈述孩子的动作和语言交流。

二、虽然反思比较具体,但是怎样深入挖掘可学习的价值,还做的不好。譬如,我认为可以提供某些材料,那么这些材料我可以怎么用呢,我可以让孩子做什么,我还可以提供哪些材料。这些问题我还没有深入思考。

所以,我们要摒弃“孩子应该怎么做”的想法,将自己视为有效的信息来源,将获得的信息与同事交流,例如,为什么这个孩子会这样做,为什么他会有这种反应?还有一个好办法,可以把孩子拉到一边,问问他为何这么做,有什么想法,或许这样会帮助我们获得更多有用的信息。

总之,读完这本书,从理论上更清晰地认识了为什么要观察儿童,观察儿童行为后该如何评价这一行为。从实践上,为如何观察记录提供指导,为更有针对性地观察提供范本和依据。看完此书,犹如被特训一番,尝试着在幼儿游戏中用心去“看”,去“听”,从对孩子的观察中会收获很多,学会观察的同时,不仅更加了解幼儿,也是在一次次的真实性观察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观察能力,不断提高自己分析问题的能力,日积月累中专业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更重要的是我学会了在读懂孩子行为的背后,包含着公正地对待孩子,尊重他们独特的个性。在观察、解读孩子的道路上,我会提醒自己始终保持一颗开明接纳的心态继续前行。

书中讲到了一种记录方法叫轶事记录法,看了后很受启发,轶事记录法是观察法的延伸,它要求观察者在日常生活情况下,将幼儿自然表露的行为进行原始、真实的记录,以此来了解幼儿的发展情况,为幼儿提供更适宜的帮助与指导。在幼儿园课程改革和多元评价倍受关注的今天,提倡教师在评价实践中关注幼儿学习变化与成长的过程,尝试采用质性的轶事记录法,在日常活动与教育教学过程中来收集有关幼儿发展状况的丰富信息,有效评价和促进幼儿的发展,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并且,轶事记录法又有诸多的优点,如方便易行,教师只需准备最基本的纸和笔就可记录,而且,幼儿完全是置于真实的生活与学习情境之中让教师观察记录评价,有助于帮助幼儿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更加全面的了解幼儿,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素质及促进家园合作等可取之处。

现在的幼儿园需要的不是“保姆型”的教师,而是要求教师既要成为研究型加学者型的理论型的教师,又要成为掌握现代教育手段,能运用现代教育观组织教育教学的实践性人才。在轶事记录卡记录的过程中,观察能力的强弱是教师专业素质高低的反映,教师必须具有敏锐的观察力,才能捕捉到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每位幼儿的行为。如昨夜下了一场雨,今天出了太阳。在操场上活动时,XX小朋友不参与,却独自站在边上好奇的望着塑胶地毯上在阳光的照耀下冉冉冒起的轻烟,还不时地用鼻子闻着。这时,教师该如何去处置呢?也许,有的教师会漠然视之,有的会强行拉幼儿来参加自己组织的活动,可还有一种教师捕捉到幼儿这一行为后,迅速进行思考、分析、判断,继而转换成教育行为与幼儿进行互动,组织幼儿一起去观察、去探索这一难得的现象。事后,再对此事件进行记录、反思。可见,教师首先要明确观察记录的意义和价值,有目的地去强化自己在这方面的意识,不断地学习丰富有关理论和知识,渐渐养成习惯,使观察技能成为教师内在的素质之一。

工作中我们也是这么做的,下面是我们平时工作中记录的几个案例。

案例1:图书也怕痛

每天早餐后孩子们就会自主的去图书柜上去自己喜欢的图书,时常因为争抢一本图书发生摩擦。

这一天小明和小红又因为都想看《抱抱》这个绘本争吵起来,互不谦让,一不小心图书被撕破了,他们两个你看我我看看你,把图书扔下都不看了。

下午起床后,我给孩子们说中午值班时小图书一直在哭,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孩子们马上想起来早上发生的事情了,都去责怪他们两个,小明和小红都低下头不做声。我说:“图书它们也会痛,它们受伤了我们该怎么办呀?”孩子们马上兴奋起来:“把图书修不起来。”

他们两个不约而同地一起去修补图书了,补好后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笑了。他们说:“以后我们再也不抢了,要互相谦让”。

这时全班孩子们给他们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孩子们喜欢有生命的东西,引导孩子们可以拟人化,这样孩子们更容易接受。

案例2:请遵守交通规则

每次户外活动结束后,上楼时孩子们都争先恐后的往上跑,也不看是左还是右。每当这时下楼的人就无法行走。提醒很多次,你一转身他们就又开始往上跑。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就在楼梯口贴上了一些小脚印,让孩子们观察脚印的方向确定该走哪边,这样孩子们比以前遵守规则好了很多。

为了更好的督促孩子们上下楼梯靠右行,我就请遵守规则的孩子当交警,提前站在楼梯拐角处,监督和指挥交通,孩子们非常的兴奋,为了当上小交警都自觉的遵守交通规则了。

孩子们喜欢当交警,让孩子们在玩中学会遵守规则。

案例3:桌子怎么变花了?

孩子们喜欢涂涂画画,自主活动时都抢着去美工区,有时为了抢到位置,顾不得铺桌布就开始画画,结果桌面上留下了很多彩笔的痕迹。

为了帮助孩子们改掉这个毛病,我找了一件上面画的乱七八糟图案的衣服,让孩子们看。孩子们不由自主的发出“嘘嘘”声,我顺势引导孩子们讨论这些图案是怎么回事?孩子们七嘴八舌的讨论了起来:“是不小心画上去的。”我就告诉孩子们,我们的衣服画脏了我们不开心,我们看看桌面,它们脏了,它们会怎么样?孩子们马上开始发表意见:“以后要爱惜桌子,不把它们弄脏了,画画一定要用桌布。

让孩子们亲身体验,更有说服力。案例4:

幼儿搭建桥梁观察记录《专注性》

今天中班孩子的功能室活动是——学习搭建桥梁。在孩子们观察过图片后开始一些圆柱体当桥的长积木当桥面面和斜坡不在一现了斜坡高于桥解决这么问题,悠

搭建,悠悠拿了墩,拿了几块厚和斜坡,由于桥个圆柱体上,出面的问题,为了悠又在桥面上加了一块积木,这样桥面和斜坡的交界处平滑多了,悠悠很开心。就高兴地去旁边观察别的孩子的作品。

由于圆柱体积木比较少,很多孩子没有了材料,看到悠悠这里很多圆柱体,就把悠悠的圆柱体拿走了,悠悠回来后很生气。这时,我来到了悠悠的身边,对她说:“没有了圆柱体,你想想还有别的什么材料可以代替吗?”她想了一会儿就去拿了几个小的积木当桥墩。可是,桥面太低上面又加了这样,桥面的了,我表扬了个谦让,并且

了,她就在几块积木,高度就相同她:“你是一爱动脑子的孩子。”

在平时的观察中,我就发现悠悠性格比较随和,就是生气了,只要你和她讲清楚道理,她就马上能够接受。所以今天出现这样的问题,她没有因为积木被拿走而纠结,而是很快的又想出办法来解决了。

课堂观察记录与分析 篇10

一、研究方法

(一) 研究对象

本次研究选择上海市第八中学高二 (7) 班, 即男生班32名男生作为课堂行为观察的研究对象。同时选取同年级的高二 (2) 班, 即普通班36名男女生作为参照对象。高二 (7) 班由纯男生构成, 属于同质样本, 主要用于发现男生在课堂下的行为习惯和特点;高二 (2) 班由男生和女生共同构成, 在同一环境下上课, 有别于纯粹男生班的学习氛围, 特别是在性别与科目上的对比, 将有利于凸显男生特质在课堂上的表现。两个班级的详细构成情况如表1所示。

(二) 研究环境

本次研究选择英语课和数学课各一堂作为研究环境。通常认为男生在逻辑思维和空间认知方面具有比较优势, 女生在语言和记忆思维方面稍占上风, 因此分别选取适合男生和女生优势的课程, 着重寻找男生在两类课堂下的学习行为表现。详细的课时安排如表2所示。

(三) 研究技术

本次研究中, 同时采用现场观察[2]和非现场观察[3]两种课堂观察技术。

现场的课堂观察技术要求观察者置身于观察情境中, 采用广角镜拍摄技术, 抓取全班大部分学生的课堂行为镜头, 根据学生座位座次筛选合适的观察对象, 结合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课堂表现选取前排、中间、后排的典型学生代表进行跟踪观察, 搜集视频数据。

非现场的课堂观察技术主要运用录音录像和照片等载体记录课堂信息, 观察者不一定出现在现场, 可在课后通过观看录像进行研究, 提取重点课堂观察要素, 进行取样观察研究。目前该技术主要应用于ITIAS[4]和LPS[5]两大国际课堂教学录像研究项目中。

本次课堂观察主要围绕学生在课堂过程中表现出的“主动参与”、“被动参与”、“强跟随”、“弱跟随”、“走神”, 详细内容如表3所示。

注:以上课堂浸润度指标在温度图中的含义为:上行波动表示学生走神的人数变化;下行不同色域的波动表示跟随和参与教师授课内容的人数变化。其后的课堂温度图皆如此, 兹不赘述。

如图1所示, 采用课堂观察技术手段, 按照以上五个观察指标记录学生的行为表现, 可以得出全体学生整堂课的温度变化示意图。以高二 (7) 班数学课为例, 课堂绝大多数时间里, 学生们处于弱跟随的听课状态, 以教师讲授知识为主;在课堂开始和结束时间段内, 多数学生能够根据教师的提问进行或主动或被动思考, 此时表现为强跟随或被动参与的行为状态;整堂课中, 少数学生能够主动提出问题, 跟住教师的上课节奏, 表现出主动参与的行为;也发现部分学生出现开小差或走神的行为。

除了捕捉以上五大课堂行为指标以外, 为了凸显男女学生在课堂上下的不同行为差异, 还随机抽取了观察中的某段时间, 对男女生身体及言语行为习惯表现进行记录, 如身体扭动、坐姿变化等行为习惯;随意插嘴讨论、讲粗口等语言特征表现;以此对比男女生在动觉行为以及语言习惯上的细微差异。这些作为次要观察指标。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通过观察对比两个班级四节课的男女生课堂学习行为表现, 捕捉到具有男生代表性的学习行为案例, 详细分析相应的内在原因, 发现男生在课堂上的诸多特质主要表现在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层面上, 它们既有别于女生的行为模式, 又带有显著的男生标志, 具体表现在:

(一) 学习特质

1.质疑精神

男生班的数学课中, 教师以常规方法讲解建立直角坐标系求解空间向量的习题, 即利用向量之间的数量关系解题时。男生A自告奋勇地提出另一种解法, 即利用向量之间的平行关系解题, 简化了解题步骤, 并得到了老师的认可, 并有其他同学感叹:“真聪明啊!”

上述案例中, 男生A在进行充分的思考之后, 提出了不同于教师的解题思路, 从而体现了男生的质疑精神。同时, 结合上图可知, 在该男生解题的时间段内, 男生强跟随比例同时上升, 表明男生们对课堂的专注度随之提升, 反映了男生对质疑精神会有更高的认同度, 愿意自觉参与到思考中来, 对别人不同的看法也会更感兴趣。

2.记忆耗时

记忆时间较长是男生脑生理特点所致, 他们较难在短时间内消化一个知识点。若此时迅速切换到下一个知识点, 男生的学习效果无法保证。本次男生班英语课堂观察中, 捕捉到了31分40秒至35分时间段, 课堂环节快速切换, 男生班的男生状态变化起伏较大, 强跟随状态迅速变化为弱跟随状态甚至出现走神情况。

如图所示, 在男生班英语课的31分40秒至35分之间, 教师将提问和讲授环节结合在一起, 约每30秒切换一次环节, 可以明显发现, 男生从强跟随较多的状态迅速变为弱跟随较多的状态, 同时, 走神状态也频繁出现。可见, 尽管课堂节奏按照教师的预设在进行中, 但是部分环节过于紧凑可能会让男生无所适从。此时, 男生很可能因为无法完全跟上教师的节奏而使得课堂教学效率整体降低。

3.视觉偏好

视觉学习偏好是一种学习风格, 具有这种特质的男生善于通过接受视觉刺激而学习。喜欢通过图片、图表、录像、影片等各种视觉刺激手段接受、表达信息。在学习上, 通过自己动手涂写, 要比阅读文字或聆听语言更有效, 他们喜欢阅读, 而且能够比较容易地从书本上主动吸收知识。本次男生班数学课观察中, 捕捉到了较明显的男生视觉学习偏好案例。具体案例如下:

在男生班的数学课上, 有一个课堂环节是“3分钟快速阅读”。当老师布置好这个任务后, 之前不断有说话声的课堂安静了下来, 男生们大都非常投入地完成着阅读任务。

如图所示, 在快速阅读环节中, 高二 (7) 班男生的整体课堂浸润度情况是非常良好的。强跟随的人数逐渐增多并持续了约2~3分钟左右, 虽然走神人数也同时随之增多, 但总体的课堂浸润度大幅提升, 学生投入在自行快速阅读这个环节中。而对比7班整堂数学课其他时段的强跟随状态, 可以发现是与这段环节有显著差异的。如此鲜明反差证实了7班男生在视觉系统上的学习偏好。

(* 注:由于2班数学课没有此环节, 此处未观察到女生在相同环节下的行为表现。)

4.动觉偏好

动觉偏好是一种学习风格, 具有这种特质的多为男生, 他们喜欢利用双手和整个身体在运动中进行学习, 如在课本上划线、亲自动手操作等来学习。本次两个班的课堂观察中, 发现男生发生身体扭动 (轻微) 和改变坐姿 (大幅度) 的行为频次远远大于女生。随机截取了两个班级英语课各5分钟的课堂片段, 观察并统计了学生平均身体扭动与改变坐姿的行为频次。详情如下:

(* 注:行为的记录不包含因课堂需求而产生的动作变化, 如记笔记、抬头低头等。一般记录行为为抖脚、转笔、座位重心调整等。)

另外, 在高 (2) 班英语上的小组讨论环节, 发现男生离开座位走动的行为次数远高于女生。

(二) 思维特质

1.好胜意识

好胜意识是指以个人或团体力量力求压倒或胜过对方的一种心理状态。通常, 男生的好胜意识较强, 也更容易在课堂中表现出来。男生会通过不经意间的一句插话、或是通过对他人的想法或作品提出不同的意见等方式来体现出来。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的鼓励也同样十分重要, 能够协助男生对局提问题展开深入探讨。在本次高二 (7) 班课堂观察中, 好胜意识在男生班的数学课中较多体现。

如图所示, 在男生班数学课的7分20秒至13分20秒间, 前3分钟均为男生B在按照数学教师的要求建系并回答问题。从10分20秒起, 其他男生对S同学的建系提出异议, 在教师的鼓励下, 男生C走上讲台, 在男生B的坐标系基础上重新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在这段时间里, 男生班整体的课堂浸润度明显有所提升, 强跟随比例明显增。

这一现象在数学课上较为常见, 也与数学老师鼓励男生提出不同的想法有关。在这种好胜的氛围下, 男生也更愿意主动思考。相比较, 普通班的数学课学生反应较为平静, 教师和学生之间尽管有所互动, 但反应强度偏弱。

另外, 在本次课堂观察中, 在男生班的英语课上也发现类似情况。

2.规则意识

规则意识是指发自内心的、以规则为自己行动准绳的意识。课堂规则意识包括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计划、主动与教师互动交流、遵守课堂纪律、积极主动发言、按时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等。

(1) 课堂浸润度指标对比

利用观察工具得到的数据结果显示, 男生和女生在遵守课堂规则时的表现有所差异:

* 数学课

可见, 两个班的数学课上, 男生在遵守课堂规则意识的正向指标———强跟随方面弱于女生, 在遵守规则意识的负向指标———走神方面高于女生。说明男生更加不愿意遵守课堂纪律, 规则意识较为淡薄。

* 英语课

可见, 英语课上, 女生比男生更加专注于课堂, 表现出较男生更高的遵守课堂规则意识的正向指标。无论是在男生班的男生, 还是在共同学习环境下的男生, 其负向的课堂浸润指标 (走神行为) 比例相对较高, 也说明了男生不太受规则的约束, 容易出现打破规则的行为现象。

(2) 负向行为频次对比

除了课堂观察中的浸润度行为指标对比来说明男生的规则意识相对较弱以外, 在非现场的课堂观察中我们还发现男生在言行举止的表现上也不容易遵守规则限制, 以插嘴和讲粗口为例:

从上述两项数据统计结果来看, 女生在课堂上的行为表现比较文明礼貌, 较少出现打断教师的话语或者讲粗口的现象。反观男生, 在男女生共同学习的环境下比较收敛, 规则意识稍微强一些。在男生独处的学习环境下表现则更加随意, 容易表现出一些诸如插嘴、粗口等负面行为。

3.任务意识

脑生理科学研究发现, 男生在处理任务时通常不会激活太多的脑区, 因此在处理各项任务时, 男生通常能够更为专注, 不易受到外界的影响, 但有时可能因为过于专注于任务而忽略其他重要事项。

在本次高二 (7) 班课堂观察中, 发现教师在讲解习题时, 部分男生并没有抬头听教师讲课, 而是仍在低头解题。此时, 这部分男生在课堂观察中被标记为走神, 但实际上, 他们并没有完全投入到课堂可能是由于男生本身对任务更为执着引起的。相较而言, 在普通班则较少发现类似情况, 这可能是由于女生在面对任务时可以较快切换, 能够在习题和任务中及时找到平衡点, 从而间接地影响到男生。

4.创新意识

本次高二 (7) 班课堂观察发现, 在数学课提出的创新解法以及男生班四项课上, 均有独立完成的创新作品。前者已经在之前章节中有过描述, 此处不再重复举例, 后一项具体案例如下:

四项课课堂上, 教师布置用程序画出“市八”图形, 期间男生们既有按照书本上的操作, 又有基于固有知识的创作。个人创作的作品有猪头, 又有小房子, 还有轴对称的二次元空间……

如图所示, 将近半数的男生在任务模式的教学环境下能够加入个性创作的内容, 可见, 男生在进行任务型学习时, 更加符合兴趣爱好。由于普通班并没有观察到类似的较开放性的任务, 因此并没有普通班男生与女生的相关数据作为比较。

三、研究结论

在课堂观察过程中, 较容易被感知发现的男生特质即为学习特质与思维特质, 但是这两类男生特质并不是截然分开、毫无关联的。相反, 在某些课堂环境情况下, 该两类八种特质两两相互作用, 彼此互为依存, 在男生特质的形成和塑造过程中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详细关系如下图所示:

* 男生的质疑精神本质是依据事实阐明并解释自己认为的可疑之处, 这种敢于向已知事实挑战的行为本身便孕育着好胜意识在内, 从疑问到验证的过程也是对内心求胜欲望的满足。这种满足也反过来强化对于所见所闻事物的存疑。

* 男生不愿意遵守规则, 课上喜欢按照自己的节奏学习或记忆, 这样很容易和教师的节奏脱节, 不遵守既定的课堂规则, 在这一课堂环节下做上一环节的事情, 拉长记忆时间, 从而造成记忆耗时的结果。

* 男生更喜欢任务型学习模式, 因为这种目标明确且锻炼手眼能力结合的课程设置符合男生身体力行达成目标的内在驱动力。同时, 男生对于视觉信号更加敏感, 所以对于可见可触碰的任务课会更加活跃。

* 男生不喜欢安安静静地坐着, 如果课程实施过程, 能够为男生营造出“更宽阔的教室和更少拘束的环境”, 他们的创造思维将会最大限度地被激活。反过来, 创新思维需要付诸实践, 在空间上的自由将会进一步解放创新意识的实现。

四、教学建议

以下教学建议是根据男生特质设计出的部分策略, 供参考:

(一) 创设良性竞争的课堂形式

男生会不自觉地想要表现自己的争强好胜的意识, 希望通过回答问题或声音压到对方的方式证明自己在某些方面有独特的见解, 如在被教师追问后的深入思考与回答;在集体朗读中, 男生的声音会不自觉地逐渐提升;在回答问题时, 更愿意指出对其他男生的错误。从这些课堂行为表现来看, 男生更需要以些许竞争为动力的教学形式来刺激他们的学习进程。在这类竞争的氛围下, 男生更容易被激发好胜心, 并全身心投入到学习讨论中去。同时, 好胜意识反过来激发男生的质疑精神, 对于不明之处仔细研究。

因此, 我们建议男生课堂应尽可能地创设良性竞争的形式, 营造相互之间积极竞争比较的氛围。对于男生而言, 赢得胜利后的感受将会是回味无穷的。并且在这一过程中, 男生之间的友情也将同时升温, 把整个课堂的气氛调动起来。

(二) 师生共同参与制定课堂规则, 培养并锻炼分段学习法

男生的规则意识比较淡薄, 喜欢挑战现有规矩。特别是在课堂环境下, 经常发生不配合教师的教学计划、扰乱课堂氛围、不按时完成作业等行为。既然课堂是师生共同的学习环境, 男生作为其中的组成部分既有参与权也应该有发言权。因此, 建议教师可以和男生们共同参与制定课堂的课堂规则的制定, 增强男生自身的参与性和认同感。

另外, 建议引入分散学习法, 即把一段长时间的学习分割成数段较短时间, 增加休息的频次, 达到更好的利用时间, 增强学习效率的作用。这种方法也适合在高强度的学习任务下, 进行更多的学科学习转换, 从而保持较好的状态与兴趣度。但需注意的是, 无论是时段的分割或是学科的转换, 应保证每段时间中学科知识的完整性。

(三) 培养并锻炼自学能力。安排更多拓展型与探索型任务

男生的学习方式比较具备视觉偏好, 拥有较强的主动搜寻信息并学习的能力。观察中发现无论是数学课还是英语课, 有较多学生没有跟随教师教学的节奏, 经常会出现弱跟随、走神等课堂浸润度较低的负面行为。然而, 某些溜号、走神的学生的学习成绩在班级中有着不俗的表现。可以考虑适当运用翻转课堂的学习策略, 即学生预先完成知识的学习, 课堂变成了老师学生之间和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 包括答疑解惑、知识的运用等, 从而最大限度地利用课堂交流时间。

男生喜欢以身体力行的方式探索未知领域。据观察发现, 相对于日常主课而言, 在四领域特色课程中, 男生们能够根据任务融入讨论与学习。可见, 形式单一、内容松散的习题环节与任务型教学情景相比, 效果要减弱一层。因此, 设置更多拓展型任务与探索性任务会在学习环境中起到继承其他各种学习资源的作用。特别是拓展型与探索性的任务形式更加符合男生好奇心强、偏好探索未知领域的思维特点。

(四) 更少的行为约束, 更广阔的知识体系

男生好动, 不习惯整堂课都安静地坐在原位, 教师可适时允许男生在小范围内活动, 以及在不干扰他人情况下的小动作, 减少对男生长时间久坐的要求。具有创新思维的男生需要更广阔知识的给养, 不断地激发灵感, 形成他们对于未知与新颖的事物的好奇心和思想的碰撞。

在课堂中, 仅仅只是课本知识或考试知识的传递对于男生来说是不够或不具备吸引力的, 他们需要的是一个更加扩展的知识体系, 在接受新鲜事物的同时激发自己的创造力。

参考文献

[1]Michael Gurian.Boys and girls learn differently!A guide for teachers and parents[M].Jossey-Bass, a wiley imprint, 2011:266~318.

[2]Flanders, N.Analyzing teacher behavior.1970:107.

[3]Robert C.Pianta&Bridget K.Hamre&Susan Mintz.Classroom Assessment Scoring System[M].2010:409~426.

[4]顾小清, 王炜.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的课堂分析技术新探索[J].中国电化教育, 2004, (7) :18~21.

上一篇:华罗庚事迹下一篇:伤感诗词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