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观察与案例分析

2024-07-16

课堂观察与案例分析(通用8篇)

课堂观察与案例分析 篇1

一、语文课堂教学诊断 【问题呈现】

案例:习作指导课,许多教师不管年级、无视学生,课堂板书出现了统一的问题: 写人类作文: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活动

写事类作文:抓住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写景类作文:抓住景物的特征、展开想象

想象类作文:大胆想象、展开联想 请联系上述案例,结合教学现状,进行诊断分析后,并提出矫正策略。

二、案例分析

两位老师对五年级课文《小苗和大树的对话》进行了不同的设计:

甲:在学生自主学会生字新词,把握课文访谈的主要内容后,分小组讨论、探究:季羡林爷爷是怎样读书与学习的?并进行了拓展:“和季羡林爷爷相比,我们有那些差距?之后进行了小组交流。最后,教师小结。

乙:在学生自主学会生字新词,把握课文访谈的主要内容后,引导学生改写课文,并对改写的情况进行了交流、点评。

你对以上两位老师的设计有什么看法?请用《语文课程标准》中的新理念分析之。

三、例举语文课堂教学中常用的评价语言,试分析其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影响

(乐清 卢发善)

语文课堂诊断案例

【问题呈现】

[案例一]

《在仙台》中的“颇受优待”内涵较深,学生在阅读中提出不解时,教师一遍又一遍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并告诉学生:只要认真把课文读读,自然就理解了。于是,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反复阅读了课文,交流了自己的想法。渐渐地似乎“理解”时,一学生又提出:“老师,反正我觉得,‘我’在仙台吃着难以下咽的芋梗汤,住处蚊子又很多,根本说不上什么优待。”此刻,老师有些不耐烦了,生气地说:“这是你的看法!其他同学都认为是优待。”那学生满脸通红,委屈地低下了头。[案例二]

《凡卡》阅读的最后质疑阶段,一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课文开头这样写道:‘他等老板、老板娘和几个伙计到教堂做礼拜去了,就从老板的立柜里拿出一小瓶墨水,一支笔尖生了锈的钢笔,摩平一张揉皱了的白纸,写起信来。’ 凡卡写信用的‘墨水’、‘钢笔’、‘白纸’是谁的呢?”也许是学生的提问太突然,也许是学生的问题太古怪,教师一时不是如何是好,于是就引导学生围绕“这些东西到底是谁的”的问题展开讨论,学生众说纷纭,最后也也没有过令人信服的结论。无奈,老师只能说:“其实,这些到底是谁给的并不重要,我们要关注的是凡卡的命运。“听了老师的话语,学生有的点头,有的茫然。[案例三]

《开国大典》中有这么一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句子包含着丰富的形象和情感,是学生理解感受的。教者便对此进行了讲解,先向学生介绍了旧中国人民的苦难,然后告诉大家,为了新中国的成立,成千成万的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现在终于盼来了这一天。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传出去很远很远,传到全国各个地方,人们无比兴奋,无比激动。[案例四]

阅读《月光曲》“兄妹俩的对话”时,教者发现学生虽能从中体悟到兄妹俩相依为命的情感,但朗读时难以真切地表达这种情感,便这样引导:“同学们,大家想一想,妹妹是那样酷爱音乐,可是他们家实在是太穷了,连一张音乐会的入场券也买不起,作为哥哥,他深深地为自己难以满足妹妹的一个小小的要求而感到难过,感到悲伤。他没有责怪妹妹,而且安慰妹妹。这是多么好的兄妹俩啊,如果你想到这些,你一定会把这种兄妹俩的感情表达出来的。”经过这番讲解,学生似有所悟。但再朗读时神情和语气也有了变化,但听得出,孩子这种情感表达还是虚假的、强装的,并非真实情感的流露。【诊断分析】

上述案例,集中反映了当今语文教学中“讲解”出现的种种偏向。如今提倡自主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学习的主体,教者对“讲解”很多人不敢提及,纵然万不得已也是“犹抱琵琶半遮面”。联系上面的案例,结合当前的教学现状,在“讲解”的问题上存在着以下偏向:

一是轻视“讲”的地位。案例一中,由于课文背景生疏,学生对“颇受优待”难以理解,纵然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再怎么去阅读,对其中的迷惑也还是迷惑。如果教师对当时的背景简单讲解,告诉学生:时值清朝末年,清政府腐败无能,我国经济技术落后,中国在世界的地位低下,中国留学生在外国一点地位也没有,到处受人欺侮。在此基础上这样引导:在这样的背景下,鲁迅先生在仙台得到了怎样的优待?你对“这里的优待”是怎么理解的?这样,难点就会迎刃而解,学生便可以联系课文,准确理解:①在当时的背景下,鲁迅在仙台能够得到“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为‘我’的食宿担心”的待遇,这应该说是一种优待,这说明日本人民对中国人民是友好的;②鲁迅搬家前住处“蚊子颇多”,搬家后“每天要吃难以下咽的芋梗汤”,这表明他在仙台的待遇算不上什么优待,是“物希为贵”的优待,而这种状况的改变是几个职员无能为力的,这说明日本政府对中国留学生的歧视;③虽然鲁迅说自己受到了优待,然而他的饭食如此之差,而藤野先生对鲁迅这位素不相识的中国留学生是那样关心,说明藤野先生对鲁迅的真诚关心。可见,提倡自主学习,是让主体于学生,让主角于学生,但决不意味着教师从课堂完全退下了。否则,课堂还要教师干什么。事实上,由于知识水平和认识能力的限制,由于课文背景和课文内容的陌生,学生阅读中总可以出现种种困惑,有些困惑仅靠学生间的互相启迪难以解决,如果教者抓住重点,简单讲解,学生则可能恍然大悟。因此,对学生的难点、疑难等进行必要讲解,恰恰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便学生能进行更广泛、更深入的探究。

二是错失“讲”的良机。在阅读教学中,学生的困惑往往是引导深刻理解、深切感悟的很好机会。这种机会稍纵即逝,可遇而不可求。我们只有敏锐地捕捉,合理地借用,才能让学生在“错误”中得到生成。上述案例二中,学生提出的看似是一些鸡毛蒜皮的问题,似乎与内容的理解和情感的感悟关系不大。其实,只要深入地思考一下,就会觉得学生的问题颇有使用价值。认识到这一点,教者可围绕“这些东西是谁的?是怎么来的?他为何放在老板的立柜里”等问题讨论,这样学生必然明白:这是作者的潜心之笔,墨水、钢笔、白纸是谁的?是老板的?不会。因为老板决不会这么寒酸。显然是凡卡的,那他为什么放在老板的立柜里呢?可见,这是凡卡的“杰作”,它包含了凡卡准备写信的丰富情境。在此基础上,可以“为了写这封信”为题引导想象叙述,从而让学生在具体画面中理解凡卡的“煞费苦心”,并与结尾“地址不详”形成鲜明的对比,以深入理解凡卡的悲惨命运。这样,虽然,教者只是进行的适当的提示,没有进行过多的讲解,学生对其中的形象内涵、情感内涵、语言艺术,就有了具体深切了感受。

三是轻视“讲”的方法。“讲授”在任何学科中都起着极其重要的的作用,但对小学生而言,讲解决不是“滔滔不绝”的演说,也不是“独占讲台”的报告,更不是“高谈阔论”的讲学,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以合适的方法,使语言形象具体,语言情感真切,语言艺术显化。

上述案例三,教师抓住学生理解的难点进行讲解,这无可厚非。但这里的讲解变成了灌输,虽然学生从道理上似乎明白了,但语言文字给学生是还是抽象的概念,而未曾变成具体的形象,这样的讲解,学生是难以接受的。就小学生而言,对教学的重点、难点、疑难的讲解,很重要的是要把语言文字变成具体的形象,让学生在形象中感悟语言的内涵,在形象中感悟语言的情感。同样是这样的难点,一教师是这样进行讲解的:先引导回忆以前所学的与《开国大典》相关的课文:《粜米》、《珍贵的教科书》、《千里跃进大别山》、《艰苦的岁月》等,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感受旧中国人民生活的苦难以及为了摆脱苦难中国人民进行的不屈不挠、艰苦卓绝的斗争。在此基础上这样引导:“你觉得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了哪些地方,在你面前出现了怎样的情景?” 通过想象,学生进行了全方位的描述:有的说:这声音传到城市,大街小巷彩旗飞扬,男女老少欢天喜地,大家敲着锣,打着鼓,欢呼新中国的诞生,欢庆人民的解放 ;有的说:这声音传到农村,田间地头,村前村后,到处锣鼓宣天,人们都拥出家门,欢呼着,高喊着,一个个激动万分,不少人高兴得热泪盈眶;有的说:这声音传到了刘胡兰的家乡,大家一下子拥到了刘胡兰的家里,把这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告诉了她的爸爸、妈妈。她爸爸、妈妈来到了刘胡兰 的遗像前,喃喃地说:“胡兰子啊,你听到了 吗?你盼望的一天终于来到了。我们终于有了出头的日子啦!” „„

可见,善于捕捉语言形象的聚焦点,简单点拨,合理讲解,多向拓展,这是重要的讲解方法,这样,学生就能透视的语言形象就一定是丰富多彩、富有个性的,学生感受的语言情感也一定是自然真切、具体实在的。

案例二教师想通过讲解,激发学生情感,把学生情感与课文情感有机地融合起来,从而深切、深入地感受课文情感。但是,语言情感的诱发靠抽象的讲解是难以解决问题的,必须建筑于具体形象的基础之上。这是因为,语言文字一旦被用来表情达意,他就成了具有情感内核的活体。在语言作品的阅读中,阅读者只有调动起自己的情感,力求和作者想在一起,思在一处,才能从语言文字中触摸到作者情感的脉搏,感受到作者情思的琴弦,才能感悟到语言的情感。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感情只有与课文感情融合一起,他们在阅读中的情感投入才是全身心的。在现实生活中,面对令人激动的人和事,面对叫人感动的景和物,学生也会和成人一样动情动容。面对影视中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人和事,学生往往也容易动情。可见,生活是解读课文内容的钥匙,是诱发学生情感的基础。在阅读教学中,对情感丰富的内容,可唤醒学生生活画面,唤起学生生活体验,让他们与作者和文中人物产生心灵的共振,情感的共鸣,使课文情感的感悟与学生自我真情的表露融为一体。请看,当另一个老师在学生情感感悟不深的时候是这样引导的:

师:读了这一片断,我不禁想起这样一件事:那天,校长向我推荐了杂志上的两篇教学论文,他告诉我,文章是两位青年教师写的,嘱咐我细细看看,并认真地说:“要是这两个教师能到我校工作该有多好!”听他这一谈,我不禁脸一热,自己工作快十年了,可„„我忙说:“校长,都怪我们不争气。”校长一听,又是摇头,又是摆手:“不,不,我是说着玩的。”望着校长,我心头一阵激动,不知说什么好。校长的话像重锤一下敲在我的心上。我从他的话中,听出了他对我们青年教师的希望,感受到了他对我的理解和宽容。你们生活中可能也有类似的事吧。

生:那次,同桌张翔买了件羽绒衫,可我老是穿那件棉袄。那天一到家,我便对妈妈说:“妈妈,给我买件羽绒衫吧,看人家张翔„„”“是啊,是该买。”停了一会她说;“可是,一件像样的羽绒衫得200多块呢!”望着妈妈焦急的样子,再看着她满手的老茧,我不禁后悔起来,忙说:“妈妈,我说着玩的,其实,我这棉袄不一样防寒吗。”妈妈一下子把我搂在怀里,我抬头看时,她眼圈红了。(说到这儿,该生声音低了下来,显出难过的样子)

(其他学生发言略,在此基础上指导朗读,学生读得声情并茂,情真意切。)

在学生阅读感受不深,朗读表达失真之时,教者若有所思,巧妙沟联,情真意切地讲述了自己类似的生活体验,从而拨动了学生的情感琴弦,丰富的生活一下化作了学生精彩的回忆,从而使学生顺利进入文中情境,达到了朗读的理想境界。【矫正策略】

综上所述,实施自主学习,决不意味着可以丢弃讲解,相反恰恰给讲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很好地用好讲解,才能引领学生排除学习中的各种困难,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主动性。而要发挥讲解对学生的引领作用,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明确“讲解”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准确、流畅、清晰、生动的描述,循循善诱、层层推理、点滴入微的讲解,能化抽象为具体,化语言为形象,从而引发学习兴趣,凸显教学重点,清晰学生疑点,突破学习难点,不断引领学生从“山穷水复疑无路”进入“柳暗花明有一村”的佳境。

二是把握“讲解”的契机。应该把握知识的关键点,或者解决知识困难的环节,放在这样的时机去讲解,即通过老师的启发诱导,给学 生创设一种愤悱的状态,让学生处于一种最渴望得到知识的境况中时再讲,这就是孔子说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也可以通过老师的启发诱导,让知识的关键在水到渠成的时候讲解给学生,这便是抓住了讲解的时机。

三是讲究“讲解”的方法。要把握学科特点,重视讲解的形象性和情感性,使讲解始终指向于学生精神的提升和语言的发展;要根据学生特点,注重讲解的生动性和趣味性,使讲解始终切近于学生理解水平和认识能力;要根据课文特点,重视讲解的目标性和针对性,使讲解始终凸显于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

课堂观察与案例分析 篇2

一、影响学生积极学科情感习得的关键要素分析与实施水平等级划分

课题组开展了《学生学科情感现状调查问卷》和“我喜爱的课堂”学生访谈, 问卷主要从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学习自信、学习归因等维度对学生语数英三门主要学科的学习情感进行了数据收集, 访谈则侧重于了解师生关系、学生对学科学习的情感以及对学科教师的情感。综合调查与访谈结果, 我们梳理与归纳了影响学生积极学科情感习得的关键要素, 即师生关系、学习指导、学习激励和学习成效, 其中师生关系、学习指导、学习激励直接制约着学习成效的高低。

基于这四个关键要素, 我们对积极学科情感的课堂实施水平进行了等级划分, 分为基本实施、实施度较高和实施度高三个水平等级, 基本厘清了每一个水平等级的范围, 并赋予了其典型行为描述。

二、积极学科情感实施水平的观察工具开发与观察流程设计

实施水平等级的划分和典型行为描述为积极学科情感的课堂观察和判断提供了依据, 我们开发了《积极学科情感课堂实施水平观察表》, 组建了一支由4~5位教师组成的课堂情感观察团队, 观察指标即影响学生积极学科情感习得的四个关键要素, 判断标准即各指标典型行为描述。

为了比较客观地反映学科情感的实施水平, 我们还设计了比对性的学生问卷和验证性的教师、学生访谈, 问卷和访谈的内容中既有间接指向四个关键要素的, 也有直接反应学科情感现状的。

具体的观察流程为:

综合观察团队、教师、学生三个层面的反馈结果, 我们对教师的积极学科情感课堂实施水平等级做出判断。

三、积极学科情感实施水平的课堂观察与分析

在新课程实施程度评估活动中, 我们对嘉定区新成路小学唐艳老师《轴对称图形》一课的积极学科情感课堂实施水平进行了观察和分析。观察的结论是:在这节课中, 教师在“师生关系”和“学习指导”两项指标上达成度较高, 处于较高实施水平, “学习激励”、“学习成效”两项指标达成度一般, 介于基本实施与实施度较高水平之间。

以“师生关系”指标的观察与分析为例, 课堂中我们观察到:

1. 教师的语音委婉柔和, 能亲切地称呼学生

课堂观察记录:教师亲切的话语始终贯穿着整节课的教学, 课堂用语有“谢谢大家”“胆子再大一些”, 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

2. 教师始终营造着一种温暖的课堂气氛

课堂观察记录:在开始上课前, 教师请孩子们观赏剪纸作品, 为学生创设了轻松的心理环境;当学生回答不出问题课堂气氛沉闷时, 教师的语言有“老师有些小奥秘在里面”、“充分发挥你们的想象力”, 话语幽默轻松, 带有激励功能。

3. 教师能运用肢体语言与学生进行沟通

课堂观察记录:课堂中, 我们记录到教师常常在学生小组学习时弯下腰开展个别指导、当学生回答问题时摸摸学生的肩膀和头表示赞赏、等待学生回答问题时伸手示意等, 这些肢体语能够有效地实现师生间情感信息的传递和交流。

4. 教师还不能敏锐地捕捉学生情绪低落的瞬间给予激励

课堂观察记录:在课的导入部分, 当学生们念不出课题中的“轴”这个字时, 教师显得有点紧张, 没有及时地给予学生鼓励或引导, 而是简单地纠正学生的发音;课堂练习时, 教师请一位学生上台画出所给图形的对称轴, 学生画错时, 教师的面部表情比较严肃, 没有笑容, 也没有适时地给予这位学生言语或行为上的激励, 而是简单地请其他同学继续回答。

根据课堂观察的显示, 我们初步判断唐艳老师的“师生关系”指标实施水平处于较高水平。当然, 有些指标的达成度很难在一节课中观察到, 除了课堂观察我们更多地是借鉴学生的调查和访谈结果做出判断。

以“学习成效”指标的观察与分析为例, 课堂中我们能观察到的典型行为有:

1.学生保持较高的投入度, 较少出现非学习性的行为

课堂观察记录:大部分学生对这节课保持着较高的投入度, 在聆听教师的讲解和同伴发言时, 神情与姿态流露出对教学内容的高度关注。但是也有几位同学经常出现非学习性的行为, 如夹着尺做小动作, 低着头开小差等。

2.学生课堂提问参与度教高, 乐于并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

课堂观察记录:课堂中有5位学生始终主动举手回答问题, 大部分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 不过有6、7位同学始终没有举手回答过教师的问题。

除此之外, 我们没有观察到该指标的其他典型行为, 因此, 我们主要通过学生问卷和访谈收集这两方面的数据。学生问卷和访谈显示:

1.学生继续学习或主动练习的意愿不高, 很少主动寻求课内外各种学习资源。

调查与访谈结果:学生们似乎都没有在课前收集材料和课后做进一步思考的习惯, 课前预习大多是因为老师要求而进行的, 或者在考试期间偶尔收集学习资料。

2.学生对学习成功或失败的归因简单, 学习自信心有待加强。

调查与访谈结果:对于学习成功或失败的归因分析, 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将之归因为这门学科的老师教的好, 只有个别学生认为自己的学习成功是由于自己的能力、努力而获得的, 是可以掌控的。

综合课堂观察结果, 我们认为这节课的“学习成效”指标介于基本实施与实施度较高水平之间。

四、促进积极学科情感实施水平的改进性建议

课堂观察后我们不仅对教师的积极学科情感实施水平作出判断, 而且参照各项指标的最高等级描述对教师提出改进性建议:

教师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在学生心情压抑或情绪低落的时候, 要适时地给予激励, 给孩子多一点微笑, 多一个拥抱, 多一次抚摸。

教学不要重形式轻效果, 在小组学习、合作学习中要多关注结果是怎么出来的, 而不是结果正确与否。

课堂教学也需要留白, 教师不要将所有学习内容和答案都一股脑地在课堂上呈现, 适当地留一些疑问给孩子或许更能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课堂观察分析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

小学是语文阅读学习的基础阶段,小学语文阅读的学习不仅关系到自身语文的能力,还直接影响到其他学科的学习。目前我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还存在很多问题,例如教师引导不够、教学方法欠缺和教学难点和重点的不明确等问题,影响了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同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发展。因此,本文主要探究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创新,从而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一、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一)教师引导作用的不足

目前,在新型的教学模式中,由于过于倡导学生自主性的学习,很多教师忽视了自身在教学中的引导作用,在课堂上让学生的学习过于自主化,从而导致课堂逐渐成为学生的自习课。并且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基本上让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迅速阅读,之后就让学生进入讨论等环节,由于没有教师的正确引导,导致学生根本无法理解课堂内容和完成教学任务,使得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很低。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打击学生阅读学习的自信心。

(二)教学方法的欠缺

目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理清文章的结构——了解段落大意——掌握文章内涵——提升文章中心思想的过程,从而导致了教学模式的形式化和规则化,使得学生对语文阅读的学习失去探究、品读的兴趣,进一步导致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低效性。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改革措施

(一)创设教学情景

文章不是无情物,化作情景更有效。实际上,在小学阅读教材中的每篇文章都表达出了作者的思想内涵和文章主旨,并且有其固定的写作背景和意图。因此,在小学阅读教学中引入情景教学法具有很重要的促进意义。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从而帮助情景的建立,还有各种实物和教师的正确描述等。引发学生对阅读学习的兴趣,加强学生对课堂阅读教学活动的参与性和积极性。并在课堂上积极观察学生的学习反馈,并对其教学模式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改进。

例如,在《美丽的丹顶鹤》一文中,文章对丹顶鹤的美丽进行大量的文字描述,仅靠这些文字上的描述学生可能无法深刻的理解和体会。因此,教师可以在多媒体课件中播放丹顶鹤的野生环境视频,设立一个真实存在的丹顶鹤情景,将学生融入到丹顶鹤的生活习性中,从而加深对阅读文本的理解和记忆。

(二)探究式教学法的应用

小学阶段的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思维能力与理解能力还没有完全形成,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常常会出现对阅读内容理解不全面,对新的阅读知识消化不了的现象。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文本的深层分析与理解,并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提出合理有效的问题,从而指导并引发学生更多的思考和想象。帮助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有效性,使得学生提高自主探究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在探究式教学方法中,教师要起到很重要的引导作用,帮助学生解决在探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从而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在《狐狸与乌鸦》这篇课文中,此篇课文主要讲述了狐狸看到了乌鸦嘴里有块肉,非常的想要得到,于是使出了一个计策,让乌鸦嘴里的肉掉了下来,从而得到了乌鸦的肉的过程。教师可以运用探究式教学的方法,教师可以提问学生,狐狸是什么性格?乌鸦的羽毛和声音美妙吗?待学生回答后,让学生熟读课文,并提问狐狸对乌鸦说了几次话?每次都是怎么说的?为什么这样说?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有了教师前面的启示和引导,有利于学生后面的思考和探究。

(三)教学内容主次分明

在小学阶段的阅读教学中,阅读文本中的内容知识量很大,在实际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期待更为全面性的教学模式,尽可能讲授给学生更多的知识。面对丰富的阅读教学内容教师往往难以取舍,导致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不明确,没有主次性,学生面对着大量的知识点难免无法理解,从而降低了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因此,在新型的语文阅读教学模式中,教师要对知识内容进行合理性的划分和分层,明确课堂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使得教学内容精而简。并在课堂教学中,要及时观察学生的课题反应和教学反馈,从而了解学生对阅读知识的接受和理解情况,提高小学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三、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课堂观察的分析,让我们知道了小学阶段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基础,并为学生语文能力和其它学科的学习打下基础。但目前我国小学阅读教学中存在一些不足,教师引导作用的缺失和教学方式的缺失。因此,小学阅读教学要创新教学方法并加强教学在课堂中的引导作用,从而提高小学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邓李梅.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问题规避策略——对某示范性小学的观察报告[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2:116-119

课堂观察与诊断 篇4

一、课堂观察与诊断的含义

一般地,课堂观察是指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如眼、耳等)及有关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等),直接或间接(主要是直接)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作相应研究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课堂观察强调“观课”的目的性,有别于传统听课的随意性。

而课堂诊断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评课,特指依据观察角度搜集课堂信息,判断筛选有价值信息并进行整理,根据有价值信息对课堂教学“是否达标”“如何达标”进行评价,提出改进建议,提炼教学经验。

其中,“诊断”旨在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而传统的“评价”更多的指向狭义的终结性评价。也可以这样说,“诊断”不仅仅有评定优劣的功能,更注重客观分析原因这一促进教师教学水平提升的作用,寻找教师自身因素和外部因素,帮助教师改进教学。

二、课堂观察与诊断的作用

在现代教育中,课堂观察是教师获得教学反馈信息、捕捉教学复杂现象,分析研究教学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思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重要手段;同时能够唤醒隐藏在教师心中的教学智慧,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教学效率。

(一)课堂观察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课堂观察是一种研究活动,它在教学实践和教学理论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一条很好的途径。通过课堂观察,教师借助合作的力量在实践性知识、反省能力等方面将获得新的发展,进而提高教师的整体教学质量。

1.课堂观察可以发展教师的实践性知识。课堂观察即教师参与研究,教师参与研究则是教师获取、发展实践性知识的有效途径之一。

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由教师个人哲学支配的关于怎么做的行动规则,它来源于经验,需要教师研究自身经验。无论是观察者还是被观察者,无论是处在哪个发展阶段的教师,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堂观察,经由观察他人课堂或接受同伴的诊断,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形成新的认识回馈,发展个人的教学实践智慧。2.课堂观察可以增进专业反省意识。课堂观察为教师提供了反思的有效刺激,课前会议的讨论,课后会议的反馈、反省与评议,足以使观察者、被观察者对于自身原有的专业实践认知与行为之间形成不平衡,进而引发批判、质疑先前行动假设的动机。由教师同伴向授课教师提供大量真实信息,提供自己的分析与判断,可以促进授课教师自主改进教学,是一种真正的发展性评价,淡化了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如果教师持续地开展课堂观察,这种反省行为就会不断得到强化,进而迁移至其他的学校专业活动,扩大反省的范围与对象,提高教师对专业的领悟与反省能力。3.课堂观察常常被用于教师培训,尤其是新任教师或者实习教师的培训,职前的教师培训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观察自己或他人的教学,不断改进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微格教学的使用就是利用一些技术设备的辅助,实现受训者事后对自己的教学的观察和分析,这对实习教师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教育教学技能的学习过程。同时有经验的教师或者管理人员通过对新任教师教学的观察分析,找出不足,快速而有效地帮助新任教师掌握教学技能,顺利地开始其专业化的教学生涯。然而,对于教师个体而言,专业化是教师一生职业生涯持续不断的发展过程,教师的在职培训同样也少不了课堂观察,通过观察,随时纠正教师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教学创造一个更有活力的环境。

4.课堂观察可以有效提升教师的参与教育研究意识,促进授课教师自主改进教学。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最大特点及其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就是教师参与研究。在传统的研究模式中,往往是大学或者特定研究机构的专家对教学进行研究,然后告知教师应当如何去做。“采用研究者的姿态后,教师从受控制的地位中解脱出来,采用这样一种批判性的方法,教师不仅是在从事一项有意义的专业发展的活动,也是在进行一个不断改善并变得更自主的专业判断的过程„„好的教师应当有专业判断的自主性,他不需要被告知做什么,不依赖于研究者、监督者、改革者,但并不是说,他不可以接受专家学者的思想,建议和支持,而是接受必须是在服从他自己判断的基础上,所有教育专家的任务都是为课堂中的教师服务的,而不是相反„„”。

教师即研究者的起点就是课堂观察。正是通过教师对自己的和同事的课堂的观察,增进了教师对自己行为的意识以及对自己行为的责任心,促进其系统地、批判性地反思自己的教育和教学行为,发展其自主性的专业判断力,并通过观察研究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学校得到发展的同时,也使自己的职业成为一个自我发展的过程。如果在一个学校里,课堂观察在教师之间形成风气,它就像一个中枢活动,连接了个别教师,促进教师成对或成组地协作,使教师成为一个整体,使学校更有活力。

(二)课堂观察能为教育决策与评价提供较为客观的依据

在用于课堂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同时,课堂观察还能为教育决策与评价提供客观依据。科学的教育决策应当基于科学研究的基础之上,某项教育措施是否可行,某种教育方法是否应当加以推广,或课程开发有无成效等问题无一不需要通过教育科研(特别是实验研究)加以解决,而在研究过程中需要课堂观察为其收集最及时、可靠而直接的反馈信息,检查某项教育决策,措施和改革在课堂实践中体现的效果,以便随时修正教育决策研究的方向,使教育决策更为科学,而教育决策是否真正科学也同样可以通过课堂观察提供的客观依据来进行评价。对教育决策的评价落实到课堂中,包括对教师教的评价和对学生学的评价。要提高评价的客观性和准确性须借助于课堂观察。

关于课堂观察在教育决策和评价中的作用可以做一个假设来说明。目前,我国正在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在新开发的课程中,教师需要适应一种新的课程,即他需要重构已经习惯的教学模式。为了确保课程改革按照预想的方向进行,在新课程的执行阶段,需要了解教师是否在做课程开发者打算做的事情以及教师是否在做他自己打算做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观察的目的在于查看目的、策略和行动之间是否配合得当。同时,由观察而获得的反馈信息也应当被教师用作理智地反思和改进实践的依据,而不应让他感觉到是来自校方的压制,这样课程开发的过程才是充满活力的。在新课程的评价阶段,课堂观察则关注于课程的有效性,要查看教师是否达到了课程开发者和他们自己的意图,还要查看学生实际获得的发展,包括知识、态度、学习策略等等。所以,在一种新课程的改革中,改革的执行和评价阶段都需要运用精心设计的课堂观察来收集反馈信息,以确保改革的有效性。

除了针对教育决策的评价之外,还有一般意义上的教学评价也需要运用课堂观察,一方面是学校管理者通过课堂观察,来获取关于某教师教学工作状况的信息,从而对教师做出评价,对教师而言,这种观察与奖酬和任免相联系。另一方面是教师通过对学生的观察从而对学生做出评价,对学生而言,有些表现是通过纸笔测验无法获得的,尤其是德育方面,所以要通过长期的观察来对其做出较为准确客观的评价。在我国,课堂观察被用于此类教学评价的情况比较多。因此,这方面我国已有一些颇为有效的观察量表以及相应的评价准则。并且有的还被制成光盘在很多学校推广使用.课堂观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育研究方法,它非常适合于教育教学情境中的研究,它在课堂研究,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以及教育决策与评价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三)从教师教学的角度切实改善学生学习方式

课堂观察通过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推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最终的落脚点仍然是促进学生的学习,开展课堂观察活动必然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进与提升。

其实,课堂观察与诊断活动的目的就是改善学生的学习,促进教师的发展。教师参与课堂观察所产生的意义是面向学生、教师与学校的。在真实的课堂里,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学生通过倾听、与教师对话、交流建构自己的学习方式,改善学习行为,获得新的认知与情感体验。可以说,教师的课堂行为、学生的学习习惯及课堂环境都在影响学生的学习。当观察者进入课堂观察学生的学习,关注学生是如何学习、会不会学习、以及学得怎样时,在一定程度上会引发学生行为上的改变。如以学生学习的互动为观察视角,观察学生有哪些互动行为、学生的互动能为目标达成提供怎样的帮助,通过观察实录还原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提供分析报告与改进建议,进而影响上课教师关注学生的后续学习行为,使其发生新的变化。观察课堂中的其他行为或事件,如教师教学、课堂文化等,通过教师行为的改进、课程资源的利用或课堂文化的创设,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的学习。所以,教师参与课堂观察始终指向学生学习的改善,这也是课堂观察与传统听评课最大的功能区别。

(四)促进教师间形成学习共同体,营造合作的教研文化

课堂观察与诊断的过程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从观察与诊断的主体来看,必不可少的要有被观察者和观察者的共同参与,课堂观察诊断任务的驱动使听课教师不再仅仅充当旁观者的角色,而使全程参与研究活动,有对课堂教学充分的积极的思考,因此,同伴互助与自我反思、专业引领很好地结合在一起,符合校本研修的基本规律。因此在课堂观察与诊断中有利于强化教师的合作意识和团队意识,建立教师学习共同体。

课堂观察与案例分析 篇5

摘 要:本文从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观察维度,以杨惠元、陈??的《对外汉语综合课教师课堂教学行为量表》为基本参照工具,通过对示范课《牵手一生,是幸福还是谎言》的课堂观察,将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按照对象指向分为指向教学内容的行为、指向学生的行为以及指向课堂的行为三种类型,旨在对中级汉语综合课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进行量化观察分析。

关键词:综合课;课堂观察;教师;教学行为

一、观察背景

(一)观察内容。本文观察选择的课堂是北京语言大学中级综合课短文教学示范课录像。教学内容为第16课《牵手一生,是幸福还是谎言》的生词、语法点和课文。该课文长度为600多个汉字,共有21个生词,2个常用词语和4个语法点。教学对象一共12名,国别以亚洲国家(韩国、日本、越南、泰国等)居多。该课主讲教师魏苹是一位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工作二十余年,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优秀教师,在此类课型的教学中有一定的代表性。

(二)观察方式。本报告观察记录的具体做法:将示范课教学录像进行文字转写,转写重点是教师行为。转写时,尽可能细致地描述课堂上教师各种行为的具体表现,同时尽可能详细地记录下教师行为发生的条件,以及行为发生后学生的反应及课堂整体状况,为进一步的分析做准备。

(三)观察目的。综合课一直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主干课,每课的生词、新语法点、课文的内容都始建于综合课,其他课型基本上是围绕着综合课进行专门的技能训练。对优秀对外汉语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观察并进行量化分析,可以帮助教师更好的发现自身问题,针对性的解决问题,促进对外汉语教师教学技能等各方面的提高。

二、课堂中的教师行为分类

本报告将捕捉到的教师行为按照行为的对象指向分为三类:1.指向教学内容的行为;2.指向学生的行为;3.指向课堂的行为。

(一)指向教学内容的行为。指向教学内容的教师行为是教师在课堂上为完成某一教学目标或内容定向的任务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在本次观察的课堂中具体包括展示、提示、提问三种行为。

1.展示行为。展示行为是教师利用某种媒体向学生提供学习信息的教学行为。这类行为可以由教师完全独立控制。根据所利用的媒体或媒体元素的不同,本课堂中的展示行为较多,有利用多媒体展示文本和图片、运用板书展示课文语法点、运用卡片展示文本以及运用教具展示课文提示词等多种表现形式。

2.提示行为。提示行为是教师通过一定的直观手段向学生提示话语中的关键信息点的行为。如本课中教师通过展示不同的图片给予学生提示,引导学生理解“守”的不同意思。根据提示手段的不同,本课堂中的提示行为有肢体动作提示、图片提示、实物提示、板书提示、卡片提示等表现形式。

3.提问行为。提问行为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语言互动行为,表现为“师问生答”。提问行为是师生合作完成的教学行为,教师的自问自答不属于提问行为。根据提问发生的条件不同,本课堂中的提问行为主要包括提问、追问、质疑问等表现形式。其中追问、质疑问的比例所占非常少,是在学生回答不正确或不确切的情况下教师的两种反应行为。

(1)追问。教师对原问题重新措辞后提出一个与原问题相关的问题,或者将原问题分解,简化为几个小问题逐一发问。或者问一个与原问题相关的新问题。例如,教师问:“这里面他讲了一个例子,他有一个好朋友,这个好朋友怎么了?”学生回答不上来。教师继续引导提问:“我们看这个好朋友是男的还是女的?”(生:女的。)师:“她为了爱情怎么样?”通过追问的形式引导学生理解。

(2)质疑问。教师将学生的错误答案用问题的方式提出,表示质疑,提示学生寻求正确的答案。例如,教师问:“如果你出门在外,你的妈妈、你的奶奶知道你要回来,她会不会?”某一同学回答:“守在门上。”教师质疑,问道:“门上?”运用质疑问可以给学生一个再次反应的时间,有利于学生自己发现错误、纠正错误。

(二)指向学生的行为。指向学生的教师行为是教师在课堂上为完成学生的学习状况为定向的任务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在本课堂中包括观察、倾听、反馈、评价四种行为。

1.观察行为。教师借助其视觉器官收集学生信息的教学行为,以学生的外显行为为观察对象。

2.倾听行为。教师借助其听觉器官收集学生言语信息的教学行为,是教师主动获得教学反馈信息的手段。

3.反馈行为。教师向学生提供有关学生回答准确性等方面信息的教学行为,是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对学生答案的分析、扩展或评价。根据学生答案的准确与否,本课堂中教师的反馈行为主要表现为肯定答案。教师纠错极少出现。

4.评价行为。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的价值判断,本案例中多表现为“很好!”、“不错!”

(三)指向课堂的行为。指向课堂的教学行为是教师关于课堂管理协调能力的体现,主要是为了保证课堂教学的秩序和效益。本课堂中的课堂管理行为表现为教师管理课堂秩序、监控课堂状况、规定教学活动的内容和要求、征求学生的反馈,还表现为教师对课堂节奏、话语权、提示语、教学活动开始与结束的把握以及教学活动组织形式的选择(如同桌两人对话、多人小组活动等)。

三、课堂中教师行为的特点

根据观察,该课堂中教师行为有以下特点:

(一)具有较好的直观性。教师在这75分钟的短文教学中,多次使用多种直观手段。本文列出4种使用不同直观手段的行为,对它们进行观察记录,分别几下它们的使用次数。通过分析可以看出,教师广泛使用了包括肢体动作(2次)、实物教具(9次)、图片(13次)、板书(14次)等在内的各种教学手段。在这些直观手段中,图片和板书是使用最频繁的手段。

(二)具有较好的实践性。该课堂教学中,因为是新课教学,教师言语多为引领学生理解,同时教师也尽可能选择能给学生提供最多练习、实践机会的行为,最大化增加学生说话的时间。本文使用行为编码观察记录法,以5秒钟作为一个计量单位,就师生的课堂说话时间对本课堂进行观察,将观察到的教师说话、学生说话、师生同时说话及其他4种行为分别进行登记记录,由此整理出这4种行为所占的课堂时间及比重。75分钟的课堂教学时间,教师说话35分钟,学生说话31分钟,师生同时说话2分钟,其他7分钟。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教师独立说话时间占47%,学生独立说话时间占41%,学生总的开口度比较高。

(三)具有较强的节奏感。该课堂中,教师的提问所占比例非常大,同时也彰显出教师对整个教学环节的控制与把握。生词讲解、课文讲解、语法讲解各个环节的过渡也十分清晰自然。整个75分钟的短文教学环节节奏十分紧凑,张弛有度。如在对课文第二段反方的结论进行复习讲解时的教学过程,通过词语“由此可见”一直引导学生,教学环节过渡时的教学用语也十分紧凑。

(四)输入难度适中。该课堂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的汉语能力表达较好,理解接受能力较高。同时更能看到教师的每一个行为都考虑到学生的接受程度,一步一步进行引导,以达到“可理解输入”的目的。如在生词“守”的讲解中,教师由图片引出学生的讨论,进而根据学生的回答拼凑出该字的完整意义及用法,难易适中,非常具有引导技巧。

(五)具有亲和力和感染力。语言课堂的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亲和力,尽可能减少与学生的距离感。同时,教师还应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激发学生投入到学习当中。该课堂中,教师行为呈现出良好的亲和力和感染力,教师从教学开始到结束一直保持着笑容,在学生发言不畅时也一直给予言语鼓励。总体来看,整堂课学生一直保持着积极认真的学习状态,课堂氛围轻松愉悦。如在讲解生词“珍惜”时,教师提问“应该珍惜什么?”有同学回答“珍惜老师”。另外,学生笑声不断,还有多次掌声,这些都说明教师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对课堂教学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不仅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而且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结语

本文试图通过观察一个75分钟的对外汉语综合课教学课堂,对一位优秀的有经验的汉语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进行总结分析。从该教学视频中可以看出,这位教师的教学行为可以分为三大类,九小类;其行为具有直观性、实践性、节奏感强、输入难度适中以及有亲和力和感染力等特征。整个课堂氛围轻松自然,在教学内容的安排,程序设计、时间把握、各教学环节过渡上都表现的十分得体恰当,为成长中的对外汉语教师提供了很好的课堂教学行为范例。

参考文献:

英语课堂教学观察与评价量表 篇6

菏泽市教学研究室中学英语组

1.课堂表现

(1)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判断学生是否了解和接受教师期望他们在课堂上做些

什么?

(2)教师是否能把握和组织课堂上的教学和学习过程?

(3)是否所有课堂上使用的教学材料和教学辅助设备都是必要的?这些材料和

设备是否都能充分和恰当地使用?

(4)教学目的是否达到?重、难点是否明确并有所突破?教学任务是否完成?时

间分配是否得当?

2.学生参与

(1)教师对学生学习和活动的指令是否清楚?

(2)学生是否明了他们的课堂学习和活动该怎样与前面所学的知识以及他们今

后的生活联系起来?

(3)学生的学习和活动是否积极主动?

(4)有多少学生参与了学习活动?

3.教学过程

(1)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和问题的解释是否准确?

(2)教师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使用了哪些手段?比如演讲、小组活动、自主学习、探究活动、自编练习或试卷、辩论、社会实践和调查、师生互动以及互联网的使用等。

(3)教师的教学对学生的学习和知识的应用是否有示范作用?

(4)教师是否经常检查,以确保学生对知识的正确学习和运用?

4.课堂练习

(1)学生是否通过一些公开活动来练习或使用所学的知识?

(2)学生的实践活动是否与知识的学习有直接联系?

(3)教师有否指导了学生的学习过程?

(4)在必要时以及在重要处,教师是否做过强调或重点讲解?

5.知识的巩固

(1)下课前教师是否总结或提炼了该堂课所学内容?

(2)学生是否理解和掌握了该堂课所学内容?

6.知识和能力的拓展

(1)教师是否对所学知识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进一步的挖掘和扩大?

(2)教师是否对学生进行过相关能力的培养和拓展?

(3)教师是否布置了相关知识的课外作业?

7.学习兴趣的培养

在课堂上,教师是否使用过以下任何一种形式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活跃课堂气氛?

(1)减轻焦虑,以调动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兴趣。

(2)保持活跃、友好的课堂气氛,使学生乐于接受所学知识。

课堂观察与案例分析 篇7

关键词:课堂观察,教师,学生

所谓的课堂观察是指:研究者或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 凭借自身感官 (如眼、耳等) 以及有关辅助工具 (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等) 直接或间接 (主要是直接) 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 并依据资料作相应研究的一种教育教学研究方法。[1]课堂观察利用观察量表从不同视角解剖课堂, 用观测的数据科学、理性分析课堂教学, 为评课、议课和教学改进提供第一手资料。一线教师可以利用课堂观察有效提高集体备课效率, 为课堂教学改进和教师研训提供帮助。[2]课堂观察的目标是提高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 进而优化学生的学习行为, 提升学习效率, 强化学习效果。和传统的听课相比较而言, 人们总结出了课堂观察的优点, 例如目的性、系统性、情境性、选择性、理论性、合作性等, 这些都值得我们在课堂实践中不断地去体会和加以探讨。当然, 传统的听课是有许多不足的。以往, 一线的语文教师们曾听了许多课、评过许多课, 但是对自己的教学却没有任何的帮助。这是因为传统的听评课只是为了听 (评) 课而听 (评) 课, 并无明显的目的、性诊断性等。而课例研修则是借助一切可以借助的手段, 帮助教师了解听 (评) 课的本真, 帮助教师真正的实现自我提升。

一、学习教育理念

课堂观察的目的是为了改善, 改善的标准就是先进的教育理念。观察者有什么样的教育观、教学观、教师观、学生观、课程观, 评价观就会得出什么样的观察结果并形成相应的价值判断。因此, 观察者就需要利用利用课堂观察这个契机, 升华自己的教育理念, 确定自己的价值判断, 否则, 不利于实现课堂观察的本质意义。譬如, 教师要从学科性质的角度观察语文教学, 就要领会并掌握《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和要求。因为《语文课程标准》是课堂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明确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有利于确定观察点并对所观察到的教学现象作出恰当的解释和评价。有位教师选择的观察点是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通过观察, 她利用课堂观察的数据说事儿, 让被观察者心服口服:一是执教者分析课文所占用的时间;二是学生个人阅读的时间。三是小组讨论的时间;四是学生个人阅读的时间, 并以课标的依据“不要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和建议。

二、了解学生情况

学生学习内在的需求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改进学生的学习行为是课堂观察的终点。以学生的学为中心是课堂观察的主旨。如果对学生的学情毫不知晓, 势必影响观察者对教师的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的价值判断。教师如何选择教学内容, 如何处理教材、如何组织教学环节、如何处理课堂上出现的突发问题, 都离不开对学生学情的理解和把握。观察者对教师和学生的判断, 自然也不能脱离学生实际。因此, 做好学生学习需求分析是课堂观察的重要一环, 有着重要的意义。

那么, 学情调研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呢?一是任课教师提供的学生座位表。这张表上应该显示出学生的不同学习水平。有利于观察员选择某一种层次的学生进行观察;二是通过课前和学生的沟通, 观察等了解“这个”教学班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水平。因为学习习惯和教学效果之间的关联性是显而易见的。三是基于观察者本人的教学经验和管理经验。比如, 你自己在教学实践中, 对学生在学习某内容的重难点十分了解, 心中有数, 就能在观察中多多留意, 看教师如何引领学生突破重难点。

三、解读教学文本

如果你要观察某一内容的教学, 就要对相应的教学文本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因此, 语文教师解读教学文本也是课堂观察前的一项工作。教师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读懂教学文本, 明确教学重点、难点以及所要实现达成的教学目标;同时要明确这一内容在整个文本, 甚至在整个学科中的地位和作用, 了解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主要特点、结构体例, 掌握教材的知识体系、逻辑结构和编排意图。

四、制作观察工具

课堂观察量表是课堂观察的主要手段和工具。由于课堂观察量表直接应用于真实的课堂情境中, 对教师和学生行为进行的是即时性、有分工的观察, 获取的是现场第一手资料, 所以, 比起调查法 (问卷法或访谈法) 和实验法, 课堂观察中人为因素的影响比较低, 研究的方法更为直接、更为直观。这也是人们钟情于这一方法的重要原因。那么, 如何制作课堂观察量表或观察工具呢?

(一) 了解四个维度。

课堂具有多维度性, 各种因素错综交织在一起, 呈现多样性。如果全面观察, 观察者一定力不从心, 眼花缭乱, 难免出现漏掉或者盲区。于是, 研究者将课堂观察划分为四个基本维度, 即“学生学习行为”“教师教学行为”“学科性质”和“课堂文化”。这四个基本维度其实对应着四个问题, 那就是:学生在课堂中是怎样学习且是否有效?教师是如何教且教学行为是否适当?这堂课教了什么又是怎样教的?观察者对课堂的整体感受如何?总之, 学生学这门课是否有效与教师的教学行为有着直接的联系, 课程性质和课堂文化则直接体现着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这四个维度具有关联性, 最终指向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 研修团队合作。

由于课堂的多维性, 需要教师们分工合作。如, 每位成员选择一个视角并从不同的角度观察, 这就可以呈现课堂的多个方面, 打开课堂的多个视角, 进而破解教学的困惑。因此, 有的教师称之为显微镜下的课堂, 微观的课堂, 细腻深入, 针对性强。因此, 在课例研修中, 教师团队可以根据课例研修主题, 在协商观察角度之后, 合作研制, 特别是初学课堂观察的时候。

(三) 如何选择观察点。

观察角度的选择要根据执教者的教学意图和教学策划考虑, 以使观察具有针对性。比如, 某位执教者打算通过师生提问和生生提问进行教学。观察者可以从提问的角度观察课堂, 有的教师可以观察师生之间的提问, 有的教师可以观察生生之间的互问。但是你要注意, 观察角度的选择一定是有意义的、可观察的、可记录的。

选择观察点请用以下标准衡量:不适用于“基于证据的听评课”;问题太大, 指向不明确;不易操作;容易出现研究的问题与收集的证据不一致的情况。所以, 我们建议您参照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的《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 (I) 中为我们呈现了“课堂观察框架”。其中有4个观察维度, 20个视角和68个观察点的举例, 提供给观察者观察的抓手。这份框架是在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的共同努力下, 经过反复思索摸索总结出来的, 对课堂观察大有裨益。

(四) 分解核心概念。

分解核心概念是制作观察量表的前提。承上例, 提问包括哪些要素呢?经过学习或查找文献, 我们进行一级分解, 把提问分为提问的数量、提问的质量、提问的类型、提问的方式、提问的时机, 包括提问后被问者的反应等。之后, 我们再进行二级分解, 如:提问的类型有回忆型、理解型、分析型、评价型、综合型几种。提问后有教师的理答和学生的回答。如果进行三级分解, 教师的理答中又有一些表现, 比如追问、鼓励表扬、重复学生的话、不理睬、批评、打断、代答等表现。经过层层分解, 我们制作量表就容易许多, 就会对观察什么, 记录什么做到心中有数了。比如, 你可以选择各种提问类型在课上的比重, 观察提问的设计是否具有合理性。

(五) 寻找关键行为。

这里的关键行为就是可以作为证据的材料。首先, 行为类型主要包括:语言线索:如语言互动, 公开报告, 自言自语;动作线索:如听、说、读、写、做、演、走、看;体态语线索:如眼神、面部表情、坐姿、走动。其次, 证据类型主要有:定量的:如提问或叫答次数;时间;定性的:如描述性语言;绘图的:如教师移动、眼光注视;图示的;作品或文本:如练习纸;还有音像的, 如图片、声音或视频。

五、确定观察的位置

为了在观察中获取更多的、更真实的信息, 就要选择一个恰当的位置。尽量不要妨碍被观察者的教或学。比如提前选一个合适的座位, 和被观察者聊天, 让对方熟悉你、适应你, 不至于因为陌生而不自然、不自在。

【示例】

课前会议上, “乘风破浪”课例研修工作坊的老师们决定根据研修的主题“教师的教学技能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 开始制作课堂观察量表。经过商议, 王兴老师从课堂文化的角度, 观察授课教师的行走路线对于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首先, 他勾画了一张教室的草图, 上面有讲台、学生座位的排列以及优等生、中等生和后进生的位置, 也标示了教室门窗所在的位置。课上, 王老师始终用笔跟踪着教师的行走路线。如果教师行走路线是重复的, 他就在线条上画上标记。一节课下来, 王老师发现, 这位授课教师行走路线始终偏重于教室的南侧和教室的前半部。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张敏老师负责观察教室最后一排学生的学习行为。根据授课教师的介绍, 这一排有8位同学, 其中有2位是中等生, 4位后进生。只见她每隔5分钟观察一次, 看看学生都在做什么, 并在自己的表格上面记录。她的表格是这样的:

其中的阿拉伯数字表示观察的次数 (每5分钟观察一次, 共计观察8次) “行为”有若干种学生常见的课堂表现 (限于篇幅, 这里不详细列出) 。

在教室的北侧, 还有一位观察员秦大云老师, 她负责从学科性质的角度进行观察。根据授课教师的教学内容的设计。他认为, 他的量表是这样的:

丁壮老师也是观察员之一, 他是从教师语言行为的角度进行课堂观察的。他使用的观察工具是碳素笔和录音笔。他在课上打开笔记本, 飞速记录着教师的口语, 同时, 把录音笔放在一个恰当的位置, 无论教师走到教室的那个地方, 这只录音笔都可以录得清清楚楚。

下课后, 这些观察员们会将课上搜集到的这些信息汇总到一起, 其中, 包括测试员对学生学习的检测结果。

【提示】

1.与传统的听评课不同, 课堂观察是一项专业的教学活动, 旨在谋求学生课堂学习习惯的改善、学习效果的提升、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 并不是为了评价和选拔。

2.课堂观察是一种研究方法。它将研究问题具体化并作为观察点, 将课堂中连续性事件拆解为一个个时间单元, 将课堂中复杂性情境拆解为一个个空间单元, 透过观察点对一个个单元进行定格、扫描, 搜集、描述与记录相关的详细信息, 再对观察结果进行反思、分析、推论, 以此改善教师的教学, 促进学生的学习。

3.课堂观察是一种团队合作, 它由彼此既分工又相互合作的团队模式进行。

4.制作课堂观察量表的基本方法是确定观察点 (合作分工;根据执教者的主题、个人兴趣专长和课堂框架;有意义、可观察、可记录) ;分解核心概念、形成观察量表。

【习题】

1.结合本专题内容或亲身实践思考:怎样确立课堂观察点并且研制与课例研修主题密切相关的课堂观察表。

2.结合“示例”, 说说你对[提示]中内容的理解。

3.自己尝试开发一份课堂观察量表并说说制作的体会。

参考文献

[1]陈瑶.课堂观察指导[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1-2.

初中生数学课堂参与行为观察分析 篇8

关键词:课堂参与;参与行为;参与度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0-0296-02

一、问题的提出

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充分发挥学生个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在获得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也能得到充分发展。《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也就是要求教师在数学教学中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

学生参与,即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活动,实现学生主体建构与发展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就是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教学活动自觉的、积极的参与者,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与发现者,成为自己主体建构与发展的主宰者,并在每次参与过程中实现其自主性、主动性与创造性的发展。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现在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说的时间越来越少,学生参与到课堂的时间明显多于过去,课改浪潮中不断涌现出的一些农村学校的成功都证明了这一点,而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就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代表。那么在这样高效的课堂模式下,学生是以什么样的行为方式参与到课堂中呢?与传统课堂相比有什么不同?这是本研究主要观察的问题,希望能从中得出一些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的启示。

二、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了观察法。

(一)观察样本

在网上选取下载了洋思中学的一堂数学公开课《含有字母的一元一次方程》①为观察样本,通过课堂实录观察了教学内容。这堂课的教学持续了约45分钟,分为课堂导入、学生自学、教师点拨和当堂训练4个环节。为了便于观察记录,笔者主要选取了本节课的35分钟,即教师点拨和当堂训练环节来进行观察分析。

(二)观察内容

据我国著名的参与式教学的倡导者陈向明教授的介绍,学生在参与式课堂上行为变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评估:参与的状态、参与的广度、参与的时间、参与的方式、参与的品质、参与的效果。②本文主要就从这六个方面对课堂实录进行观察。

(三)实施过程

观察该课堂实录,并将视频中的语言转化为书面实录,将这两者结合起来进行观察分析。观察分析的有些结果使用表格来呈现。

三、观察分析

(一)学生参与方式与参与时间观察分析

由表1来看,学生的课堂展示和做练习共使用了19分46秒的时间,占据了选取片段的56.5%;倾听行为使用了13分50秒的时间,占据了选取片段的39.5%;发现和解决问题、小组合作共使用了2分48秒的时间,占据了选取片段的8%;回答行为使用了1分42秒的时间,占选取片段的5%。

课堂展示、发现和解决问题更多地呈现出了老师的引导,也体现出师生的平等关系,同传统课堂中的“填鸭式教学”是明显不同的;在课堂上很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做练习,同传统的课堂中将作业留到课后的做法也是不同的,这就充分体现了“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

(二)学生参与广度观察分析

在做练习、发现和解决问题、小组合作以及倾听行为中,大部分学生都能参与进来。在课堂展示方面,有6位同学在黑板上进行了展示。在回答方面,有学生群体回答也有学生个体回答,当教师提问全班学生时,学生的参与行为表现为学生群体回答老师的问题,这里的群体是大多数学生,并不是全班所有学生。而学生群体回答的问题大多是教师提出的“是不是”或“对不对”的问题,没有太大的实质意义,故参与人次的观察主要从学生个体入手,并把课堂展示的学生也列入观察表。具体观察分析如表2所示。

从表2来看,本次课堂实录中共有26次学生的单独回答,其中8次是学生没有举手被动回答的情况,剩余18次是学生积极主动地举手回答,仅仅有10个人参与到个别回答中,占全班人数的33.3%,有5位同学的参与频次在2次或2次以上。由此可以看出:学生个体参与课堂活动集中在少数学生身上。

在观察中发现,学生都是按照教师提出的问题来回答,学生参与回答的行为主要表现为“应答”行为。在个别回答中,学生主动举手回答的次数多于被动不举手回答的次数,没有学生主动向老师提出问题。主动回答的学生多集中在前区和中区,被动回答的学生集中在前区。由于这是一堂公开课,所以推测坐在前区的同学极有可能是学习相对好的同学,老师提问他们一方面说不举手的也会,为了鼓励别人,另一方面也为了得到他想要的答案,使课堂教学达到想要的效果。

(三)学生参与状态观察分析

在观察中发现,大多数学生是在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在倾听和做练习时表现得比较明显。有几位学生在整堂课中一直保持着浓厚的兴趣、热情与良好的注意状态,这在回答问题、发现和解决问题时表现得尤为明显。这与教师不断的鼓励也是很有关系的,课上教师总是使用激励性的话语促使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对于做题过程中犯了错误的学生,老师也没有一句话是批评学生的,总是不断地引导别的学生帮助他找出错误或者是以提建议的方法让学生下次改进。

例如,师:这个同学做错了,主要是他没有注意到哪一步?含有分母的……哪一个讲一讲?举手讲,大胆一点。讲得很好啊,我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好,这个同学你说说,他错在什么地方?生:没有去分母。

(四)学生参与品质观察分析

大多数学生善于在课堂上倾听、理解老师和其他学生的观点,但却没有一个学生敢于向老师发问,仅仅有4位同学在发现和解决问题时勇于发表不同的见解,小部分同学在小组合作互相检查作业时能够积极地与他人交流互动。可能是由于这是一堂公开课,学生们总是在遵守课堂纪律,认真倾听,这样的结果就会限制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活跃的气氛仅仅存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所以,视频中呈现出的就是一堂比较简朴的课,学生良好的参与品质只在少数几个学生身上体现地比较明显。

(五)学生参与效果观察分析

由于不是在实际课堂中观察,很难把握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这里的学生参与效果主要从课堂实录中的师生言语来体现。老师在引出当堂训练时说:“好了,同学们,这节课经过大家认真积极的自学,大家都掌握了解含有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解的时候要注意这三个注意点(指向黑板),好,下面请同学们完成课堂作业。”在老师对课堂训练中的问题点拨结束后,又问同学们:“都会了吧?”同学们都很坚定地点头,回答“嗯”。由此可以推测:大多数学生掌握了课堂上的学习内容。

四、启示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只有怀着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对未知的事物也会存在极大的好奇然后去不断地探索,遇到困难也不退缩。

有趣的教学内容和新奇的教学方法能吸引学生,让学生注意力的持续时间能够长一些,注意力集中才会加深理解。恰当地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更能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提高其参与热情。

(二)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

这比仅仅是教师自身清楚教学目标更为重要,也更有意义。学生只有明确地知道自己的学习目标,才能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并不断地为实现这个学习目标而努力。教师教学目标的达成只是教师上课的动力,不一定是学生学习的动力。

(三)创设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环境

积极的课堂参与环境能在无形中产生一种强大的感染力,能使学优者带动后进者,参与者带动旁观者,以享受学习过程和获得信息知识为目的,把全班拧成一股绳,齐心协力,勇攀高峰。

鼓励并留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这就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摈弃“一言堂”的做法,以学生为主,创造条件多给学生的阅读和思考留出足够的时间,给他们创造动手机会来表现自己,鼓励他们善于发现,大胆质疑。让学生通过自己阅读、观察、思考、练习和实践,去研究、发现和解决问题,掌握知识和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并对学生的学习及时地给予评价,让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钟旭怀,廖宝莲.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J].教学理论与方法,2000,(5).

[3]侯明慧.小学生课堂参与的现状及对策研究——以青岛开发区两所小学为例[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1.

[4]陈瑶.课堂观察指导[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5]孙浩.不同课堂互动模式下学生参与度的比较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

[6]曾琦.学生课堂参与现状分析及教育对策——对学生主体参与观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8).

[7]孔企平.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学生参与[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8]张元贵.参与·理解·调适:中学生有效学习的指导策略研究[M].上海:三联书店,2005.

上一篇:公交服务经验交流下一篇:华航煤矿消防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