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与观察(精选12篇)
新闻与观察 篇1
一、中国新闻传播学教育发展历史与现状
从宏观的时间线条来看, 中国新闻传播学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五个不同的历史阶段:第一阶段是从20世纪20年代初到40年代末, 这是我国大学教育中新闻传播学刚刚起步的时期, 北京、上海、厦门等地的高校纷纷开始创办这个系科;第二阶段是50年代时期, 彼时正处在建国初期, 新闻科系展开了相应的调整, 培养目标也在不断改革;进入60年代初期和中期迎来了新闻传播学发展的第三阶段, 这个时期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调整, 全国上下整体的学术氛围都更为活跃, 对于新闻科系的培养目标中也加入了“新闻教学与科研人员”这样的方向;随之而来的是“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已有的培养目标被完全否定, 教学课程的设置也不成体系;粉碎“四人帮”后一直到现在, 这是发展的第五阶段, 现今的新闻传播科系的教学在不断趋于规范化, 各个阶段的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都更为明确与合理, 培养出的专业人才也很适应当下社会对于新闻从业人员的需求。
二、新闻传播学科的学生就业状况与社会需求
新闻传播学科中主要涵盖以下四个专业:新闻学、广告学、广播电视新闻学以及编辑出版专业, 这几个专业的培养能够为社会上很多媒介产业输送优质的人才, 尤其是随着传媒产业的迅猛与持续的发展, 对于新闻传播学科的人才需求量日益扩大, 这也让很多毕业生有更广阔的就业空间与市场。
新闻传播学科的毕业生的社会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各类型媒介与出版机构对于专业人才需求量大, 随着近年来媒介行业的总量、规模与品质都在不断提升, 行业内部更是需要吸纳大量优质的人才来做内部人员补充, 在这样的前提下给新闻传媒学科毕业生留下了广泛的就业空间;2.党政机关及企业对外宣传与公关部门对于新闻传播学科的毕业生也有较大需求, 新闻学科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一定程度上是和企业的这方面发展需求相吻合的, 因此这也是新闻传播人才毕业后的一个就业渠道;3.随着新闻传播学科自身的发展, 需要越来越多优质的专业人才对于这个学科展开进一步研究, 很多高校都需要高水平的新闻传播学研究者和教学人士, 这也是毕业生可以选择的一条道路。
三、学科建设中的经验与问题
新闻传播学科建设中的经验与问题主要体现在两方面:首先, 对于课程设置的改革与教材建设要进一步推进, 随着我国新闻传播学科的发展建设, 相关的课程设置有了明显的调整, 一方面课程设置中增加了更多的文化科学基础课程, 专业课程则一定程度有所压缩;另一方面课程设置中加入了大量新的选修课程, 其中有新闻伦理、媒介管理、网络新闻传播、新闻传播心理学等, 这不仅丰富了原有课程, 也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点对自己喜欢的方向展开研习。
另一方面, 在我国的新闻传媒学科建设中越来越重视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新闻传媒学科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 学生的理论知识固然重要, 但对于知识的运用能力与实践能力则应当受到更多重视。一直以来我国的高校教学中都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趋势, 在这一点上学科建设过程中也在积极做出相应调整。
四、借鉴国外有效经验加快新闻传播学教育改革
与很多西方国家相比, 我国的新闻传媒学科的发展建设是相对较晚的, 正是因为如此, 国外有很多很好的经验值得我们参考借鉴, 从而推动我国新闻传播教育的革新。首先, 在培养目标与教学内容上应当更多地以现代传媒与社会的需求而设定, 在这一点上很多西方国家的新闻院系上是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经验的。国外的很多大学会和用人单位有紧密联系, 这不仅能够带给学生最新的行业资讯, 在人才培养上也更有针对性, 让今后的毕业生在就业时能够更好地适应新闻传媒业的发展趋势。
另一方面, 我们应当进一步解放思想, 让新闻传播学的教学模式能够有所创新。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新闻传媒行业需要更多的具备国际视野的综合型人才, 这也为我们的人才培养过程指明了方向。我国高校应当更多地吸收国外好的教学经验与教学资源, 可以更多地引入国外师资, 推行双语教学, 这样才能够在全球一体化的大趋势下培养出更具竞争力的新闻传播人才。
五、结语
在全球一体化的大的竞争格局下, 我国的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只有不断完善与革新才能培养出更多优质的具备竞争力的专业人才。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应当不断推进课程设置的改革与教材建设, 同时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并且更多地吸收借鉴国外的有效经验, 只有从多方面共同努力才能够让我国的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罗曼.我国高校特色新闻人才培养模式探究[D].华中科技大学, 2010年.
[2]余俊峰.面向信息社会的传播学专业教育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 2009年.
新闻与观察 篇2
一、节目定位
在“新闻性、评论性、纪实性”的指导思想下,求精求深求新,努力形成一档以深度述评为特色的新闻品牌栏目。
突破电视新闻一般模式,捕捉社会热点,以具体事件、现象为样本和切口,把即时的观感和理性的 评论分析相结合,通过深入的采访、调查、追踪,得出结论,并把这一发掘过程展示给观众,致力于评论“电视化”的探索。
在顾及观众基本面的基础上,本节目主要针对社会精英阶层,对象明确,定位明确。
二、节目特色
在遵循“真实、客观、公正、全面”的新闻基本原则下,体现如下特色:
1、权威性:力求采访和评论的全面公正及整体风格的沉稳大气,充分体现上海电视台的大家风范。
2、纵深感:可理解为两方面:一是立意、着眼点、思想框架的深度;二是手法的深入,运用调查、追踪、取证等多种手段,揭示新闻事实,强调节目结构推进上的运动感和纵深感。
3、冲击力:采访和评论要体现力度和锋芒,令人耳目一新。沉稳但不“温”,讲原则性、纪律性也讲锐气和新意。
4、规范化:力求节目整体形象的规范工整,从拍摄技术要求,到后期制作、外包装,全方位地实施精品化。
三、节目选题原则
1、时效原则: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阶段性的时效性,本栏目选题偏重于阶段性的热点问题,而非现时现刻的新闻热点;二是预见性,预先对即将到来的重大新闻事件进行策划准备,适时推出。
2、重大原则:本栏目涉及的选题必须是政府关心、百姓关注的重大问题,切口虽晓而具体,但揭示的内涵、背景、命题必须具有代表性、普遍性、根本性。
3、独特原则:由于制作周期和时效所限,本栏目部分选题可能已被别人炒作过,因此必须强调选题把握的独特性,要求具备独特的视角、独特的思路、独特的背景材料、独特的观点和独特的调查采访手法。
4、潜力原则:提交的选题必须具有深挖掘潜力的“富矿”,足以见微知著,小问题引出大思考,且在表现上具备画面可看性的潜力和纪实拍摄的可能。
四、节目创作原则
1、重在策划:改革电视新闻一般制作流程,强化选题的策划功能。在选题通过后,正是开机前,要有一个“磨选题”的过程。具体而言,一般要完成以下步骤:(1)前期采访(不带摄像机),摸请事实,掌握线索,选点选人选素材。(2)抽样调查分析,掌握基本倾向及有关数据。(3)背景资料收集与准备。
(4)集思广益,栏目组内集体讨论,邀请外聘策划人员参与讨论,使选题的最终成熟成为集体智慧的结晶。谈论的重点在于表达、结构框架和逻辑层次。
(5)形成完整详细的策划台本。该台本为节目投拍的依据文案,包括节目逻辑结构、基本素材、编导阐述、出镜记者提示、拍摄及音响要求、现场评论及串词等内容。台本形成后,由制片人、编导、出镜记者、策划人员共同讨论修改,反复琢磨,确保台本扎实丰满。台本审查通过后方可开机。
2、现场评论:强调现场感,强调出镜记者的现场反应能力和评论冲击力,要求出镜记者将策划台本事先准备的评论词与即时的观感相结合,进行现场评论,并以此形成节目的一大特色。
3、强化纪实:注重节目的可看性,强调展示立论展开或推导结论的过程性。在遵守新闻原则的前提下,讲求评论的“电视化”,力求通过具体生动的人和事,使评论的阐述体现丰富的细节化、情节化、矛盾化乃至戏剧化。
4、细化岗位:突破一般新闻报道“记者+摄像”的组合模式,提倡“出镜记者+编导+主编”的创作组合模式和“摄像+音响+灯光”的技术组合模式,岗位细化,各司其职,操作工序化规范化。各岗位基本职责如下:
出镜记者:重点在于选题创意、策划、现场评论、现场采访;亦可配合编导参与前期采访、策划台本写作、后期 编辑制作;出镜记者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亦可出任编导,但需经制片人批准。出镜记者3-4人,其资格由上级领导批准确认。
编导:重点在于选题创意、策划(前期采访、策划台本写作)、现场导演、后期编辑制作。
助编:选题创意,并协助策划、拍摄及后期制作工作。
5、主持点睛:主持人主要出现在节目头尾,起导入话题和引申收尾作用,保证节目的完整性。主持人与现场评论互为协调,应是画龙点睛。主持人可兼任出镜记者。力求通过栏目全体同仁的共同努力,塑造具有品牌形象和社会影响的新一代新闻评论主持人及记者。
新闻与观察 篇3
“年輕时尚幽默,有情有趣有用,将是东南卫视2016年全新的节目宗旨。”刚上任不久的东南卫视总监陈加伟表示,2016年东南卫视将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是偏重为女性观众打造的电视剧+910节目带,主打娱乐、时尚、有趣,通过全天3个时段的新节目布局,力求塑造最强娱乐生活家;另一方面是晚上10点以后的偏重男性观众的新闻节目,如《海峡新干线》,借助地域优势除中国台湾的新闻外,节目还将包含国际新闻、军事新闻、华侨华人新闻等,通过台海节目的再升级打造全国卫视最强的新闻观察者。”
作为一档台海新闻节目,《海峡新干线》将迎来开播以来规模最大的改版升级;不仅播出时间回归晚间十点档,还将以直播、通栏、扩版等三大变化带来全面进化,一周七天全年365天以直播的形式直击新闻现场。
此外,即将于每天中午直播的新闻通栏《海峡午报》节目也将重装出发。携手国内两大通讯社与全球各地的中文电视台,报道“中国故事”体现“中国立场”。
综艺层面,2016年东南卫视将推出近10裆全新节目和升级节目,组成午间12点档、傍晚18点档、晚间910黄金档等三个时间段的娱乐生活节目带。新节目包括《男神女神岩习社》《办公室笑花》《模王小咖秀》《默契一家人》《星厨集结号》《老巢新窝》《塑人计划》。
《模王小咖秀》是最能体现东南卫视忠实观众“情怀”二字的新节目。东南卫视《超级明星脸》曾在观众中有着强大号召力,《模王小咖秀》便是东南卫视以自身擅长的明星脸模仿秀元素联合明星模仿秀APP《小咖秀》共同打造的具有现代气息的创意互动明星模仿秀节目。
此外,东南卫视王牌节目《娱乐乐翻天》将推出全新周末版《娱乐大吐槽》,这档由台湾《娱乐大闷锅》原班主创人员携手东南卫视资深团队打造的新节目将成为《娱乐大闷锅》的大陆升级版。
新闻与观察 篇4
本文作者结合自己在中国人民大学的学习经验和在台湾政治大学的交换学习经验, 比较了两所学校在新媒体教学改革方面的部分内容。这两所学校在各自地区的传播学领域都比较有代表性, 在新媒体领域的教学改革也具有系统的体现, 希望能借此展现两岸学校在新媒体教学改革上的不同特点。
一、台湾政治大学的新媒体教育
台湾政治大学的学科优势以人文社科为主, 在台湾地区的高校中比较有代表性。面对互联网时代新媒体热潮的兴起, 台湾政治大学也进行了相应的新媒体课程教育改革, 并体现出了一定的特色。
(一) 新媒体教育改革从硕士延伸到本科
台湾政治大学的新媒体教育改革采取“学程”制, 在本科阶段有“数位内容与科技学士学位学程”, 在研究生阶段为“数位内容硕士学位学程”。
2009年, 台湾政治大学 (以下简称政大) 传播学院与理学院合作成立“数位内容硕士学位学程”, 2011年又在本科阶段开设“数位内容与科技学士学位学程”, 由此政大的新媒体教学改革连贯了本科和研究生阶段。本科阶段侧重的是对于新媒体基础通识层次的教育, 到硕士阶段则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教育, 这样类似阶梯状的培养模式能让学生在本科阶段开始接触新媒体, 学习基本的新媒体素养, 到了研究生阶段能够继续对新媒体进行更加深入专业的研究和应用。
这样的课程延伸贯穿了本科和硕士阶段的新媒体课程改革, 更具系统化和全面性, 能够及时跟上新媒体的发展步调。但是, 本科阶段和研究生阶段的“数位学程”在形式上又不是一体化的承接, 只能说在课程内容上有着进阶性的特点, 但是在生源上又不一定是连贯的承接。也就是说本科阶段的学生修读了“数位内容与科技学士学位学程”后不一定会继续到研究生阶段修读“数位内容硕士学位学程”, 修读“数位内容硕士学位学程”的研究生并不一定在本科阶段修读过“数位内容与科技学士学位学程”。对于前者的情况, 可能会使得学生对于新媒体的了解研究不够深入不够专业, 但是学生能在本科阶段就接触到新媒体的基础内容和大致应用;而对于后者的情况, 研究生可能会缺乏在本科阶段的内容设计和基础技能训练, 在研究新媒体时缺乏创新的基础。不过, 总体来说, 在本科和研究生阶段都开设新媒体课程是政治大学系统进行新媒体教学改革的重要体现。
(二) 课程细分, 主题特色突出
台湾政治大学的新媒体课程设置中, 总体上可以分为内容类和技术类, 简单来说就是有着内容端和应用端的区分。具体来说大部分课程也有着明确的主题特色, 比如动画制作、游戏设计、文案、程序设计等, 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
1. 数位内容与科技学士学位学程
在本科阶段的“数位内容与科技学士学位学程”的课程配置中, 主要分为两大部分:核心必修课程和基础群修课程, 其中基础群修课程有“内容与设计”和“科技”两个主题。内容与设计类的群修课程主要有《数位叙事》、《动画设计》、《新媒体作品赏析》、《游戏企划与设计》、《互动装置设计》、《新媒体创意转化》、《产品企划与专案管理》等;而科技类的群修课程主要有《网路与通讯科技应用》、《进阶程序设计》、《Web程序设计》、《行动平台应用程序开发》、《3D游戏程序设计》、《电脑动画》以及《数位出版》等。可以看出两个主题有着较明显的区分, 前者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内容创造力, 可以说是创造“传播的内容”、设计“传播的方式”, 例如动画内容、游戏企划、互动设计等, 更加偏向内容端的创造。而后者则侧重程序技术的设计与应用, 培养学生的技术开发与应用能力。这样不同主题的课程分配能够帮助学生更合理的规划选修的内容, 既能学习后台技术开发应用, 也能学习内容的制作, 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让学生的新媒体水平更加系统更加专业, 当然也更具竞争力。
从下面的课程表中可以看出, 核心必修课程偏理论一些, 从整体上推动学生认识理解新媒体的特点, 同时培养文学素养和设计思维并强化叙事能力, 除此之外, 甚至开设了《美学概论》这样的课程来帮助提升作品的美感。也就是说, 核心必修课程更偏重培养一种整体上的创造能力和艺术感的提升, 但是新媒体的学习内容和形式同样重要, 所以核心必修课程和基础群修课程的合理搭配是比较科学的课程学习方法。
2. 数位内容硕士学位学程
台湾政治大学研究生阶段的“数位内容硕士学位学程”显得更加系统全面, 从一般的理论学习到基本的传播元素比如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 然后将这些理论和基本元素应用到具体的内容经营和技术操作中去, 可以说既在基础性必修课程中考虑到了新媒体学习的全面性, 又在一些选修课程中表现出了个性化的特色。从课程表中可以看出, 尤其是选修课程体现出传播学院与理学院相结合的特色, 对于数位技术的学习比较突出。
(三) 普及度高, 面向全校
台湾政治大学的新媒体课程并不仅仅针对一个学院 (通常是传播学院) , 而是面对全校各个专业的学生开设。也就是说不管学生是什么专业的, 都可以提交相关的材料申请加入数位学程。这样一来, 新媒体教学改革就成了面向全校的教育改革项目, 能够扩大教育面, 有兴趣的学生不需要受到专业限制便可参与新媒体的系统性学习, 不仅可以集思广益, 还可以将新媒体的学习与各自的专业相结合, 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并培养第二专长。但是, 另一方面, 新媒体教学改革接收到各个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 在整合授课方面可能不同专业的学生接受理解的水平不同, 甚至有的专业还不能较好地与新媒体相融合。而且, 数位学程的招收人数也是有限制的, 比如“数位内容与科技学士学位学程”在2013年度的招收人数只有60人, 人数相对较少再加上专业背景各异也会出现难以协调的情况。
另外, “数位内容硕士学位学程”融合传播学院与理学院 (信息科学) 的学程, 实现了跨领域结合。台湾政治大学新闻系与传播学院本身具备相对厚实的研究与教学基础, 加上人文艺术、社会、心理、智财、营销、创新与创造力等相关科系的支援, 结合传播与信息科技, 数位内容硕士学位学程提供了发展数位叙事、互动研究、新媒介科技创新的环境。在课程设置方面, 此学程的两大核心为“数位叙事与娱乐科技、新媒介与互动设计”。从而可以看出, 数位内容硕士学位学程和学士学位学程有着一贯的相似性, 数位内容是互联网时代的大趋势, 互动设计则是当前新媒体时代的重要特色。
(四) 搭建实践平台, 提供课外实习
虽然台湾政治大学的新媒体课程改革并不直接隶属于传播学院, 但是各个专业的学生中属传播学院的学生参与较多。另外, 传播学院本身还设有五个实习单位———数位平台 (摄影、设计) 、影音实验室 (拍电影) 、政大之声 (广播) 、传院剧场 (剧团) 、Living Lab (互动内容) 等。这些实习单位融合了新媒体的应用, 给学生提供实践平台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学生可以自主设计内容和形式来展现自己的作品, 不论多么奇怪的想法都可以有一个展示的空间。台湾政治大学传播学院的学生怡君说“这些看似都是传统或存在已久的媒介形式, 且主要也不是专门研究新媒体, 但我想多少都会有接触, 尤其是Living Lab”, 这些实习单位也融入了很多新媒体的互动内容。
(五) 自主性强, 内容偏重影视艺术
台湾政治大学和一些行业单位建立了良好的产学合作关系, 很多社会单位都会积极提供条件支持学生的社会实习工作。总体看来, 有很多的学生会参与电视台的实习工作, 日常的学校活动中也会有很多的舞台艺术表现, 传播学院的小剧场就是学生们进行影视表演的重要舞台。从前面的课程内容也可以看出比较偏重视觉化的叙事内容呈现, 用一个比较流行的说法就是“文艺”。
另外, 通过新媒体的课程改革与艺术表达相结合, 让学生自主发挥创造, 并且有机会展览自己的作品, 自主性很强。比如, 参加数位学程的学生按照不同的主题每年举办数位作品展, 学校会给学生提供专门的场所和物资, 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和创意去制作相应的作品呈现出来, 内容和形式完全由学生自主设计主持, 展览会期间还会穿插学生的特长表演, 院系老师和校长也会收到学生的邀请函并到场参观。可以看出, 学校和老师对于学生的自主创造给予了较大的支持和鼓励。
(六) 专门的咨询委员会
台湾政治大学不管是本科还是研究生的数位内容学程都有专门的咨询委员会为新媒体课程改革提供咨询建议, 这样有助于学校的新媒体教学改革更加专业更加符合社会实际需求, 但是由于咨询委员会更多的是社会单位的负责人, 所以在有些问题上可能会更加偏重于商业需求而使得高校新媒体学习的学术特色有所减弱。
关于本科与硕士数位学程的咨询委员会组成, 政大的“数位内容与科技学士学位学程”咨询委员会的主要成员是来自西基计算机动画股份有限公司、台湾政治大学、数位教育研究所数位内容中心等单位的领导人员及教授等。“数位内容硕士学位学程”的校外咨询委员会成员主要是来自远流出版公司、台湾清华大学、国际交流基金会、数位内容产业推动办公室等单位的领导人员或教授等。
二、中国人民大学跨媒体课程
中国人民大学的新媒体教学改革也体现出了独有的特色, 在北京地区甚至大陆各大高校的新闻学院中都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和借鉴性, 但目前来看仍处于发展阶段, 因此在未来需要紧跟时代要求并不断进行改进。
(一) 独立于一般课程的模式创新
除了在一般模式的课程中增加有关新媒体内容的总体性教学之外, 中国人民大学的新媒体教学改革主要是针对本科的新闻学院开设了必修课程《跨媒体传播实验I—IV》, 但是这一课程又有别于一般的必修课程模式, 采取了比较灵活的方式从一般课程中脱离出来, 从而实现了课程模式上的创新。
《跨媒体传播实验》的课程时间一般为每周三的中午12:00到13:30或者是晚上的6:00到7:30, 但并不是每周都要上课, 也不是仅仅由一个老师负责, 而是按照不同阶段的实际情况由不同老师带领的工作坊自主灵活安排上课时间。《跨媒体传播实验》课程从大二年级开始进行, 一共持续四个学期, 前三个学期是由学生在指导老师或学生骨干的带领下进行作品制作, 最后一个学期也就是大三下学期, 学生通过整合前三个阶段的学习成果来提交自己的跨媒体作品参加“接力杯比赛”。
《跨媒体传播实验I-IV》并不是平行并列的关系, 而是从基本技术学习开始步步推进, 基本上是按照“技术学习—教师工作坊—教师工作坊—接力杯比赛”的流程进行的。跨媒体课程实行“骨干———小骨头”制, “骨干”一般是三年级的优秀跨媒体学生, 他们协助老师带领二年级学生进行课程学习, 那么“小骨头”就是刚进入跨媒体课程的二年级学生了。到了三年级, 部分“小骨头”们也会成长为骨干再带领下一级的学生, 这样一级一级以接力棒的形式将跨媒体教育延续下去。
这种与一般课程相分离的模式给跨媒体课程的开展提供了具有较大灵活性、创造性的空间, 不同主题的工作坊可以按照实际需求安排上课时间和形式, 老师也可以自己制定作品制作和考核的方式, 在实施上比较具有弹性。
(二) 小而精的工作坊形式
大二下学期的跨媒体课程开始由不同老师带领开设各具特色的工作坊, 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工作坊报名。比如2011级新闻学院在大二下学期主要的工作坊有“新闻周报”、“口述历史”、“新闻评论”、“网络电视台”、“视觉报道”、“新闻图表”、“广告”等七个工作坊。在大三上学期的工作坊主要有“调查研究指导工作坊”、“多媒体阅读版面设计”、“网络电视台”、“视觉报道”、“多媒体报道”、“微信传播”、“新闻报道”、“网络社区营建”等, 在之前的基础上又有新的老师开设新的工作坊, 学生们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之前没有参加过的工作坊。每个工作坊由相关专业背景的老师负责, 学生自主报名参加。另外, 因为跨媒体传播实验课属于新闻学院的学科基础课程, 所以每个学生都要参加。
另外针对跨媒体实验课程, 老师和骨干们还提出并建设了“矮马”项目, “矮马”在人人网、微博等互动平台上都开设了各种小站, 并且由骨干们组织不同主题的工作坊, 比如矮马文摘、搞笑组、游戏组等, “小骨头”们报名到自己感兴趣的小组之后, 在骨干们的要求和指导下分别负责收集不同主题类型的材料、制作不同类型的作品, 由骨干们整理之后上传到各个互动平台的矮马账号中, 提供网络浏览与分享, 并且按照网络上的点击量、转发量等数据来评判作品的成绩。
不管是工作坊还是独创的“矮马”项目, 都有着各自的侧重点, 是一种小而精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学习方法, 这样一种有针对性的小组合作模式有助于节省时间精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也有助于提升作品的专业水平。但是另一方面, 这样范围比较狭窄的工作坊毕竟仅仅针对一个小的主题, 学生的自主发挥可能会受到限制, 学习到的新媒体实际应用技能也比较有限。
(三) 针对性的比赛设置
新闻学院本科生大三下学期的《跨媒体传播实验》可以说是对前面三个学期跨媒体学习成果的总结, 最后一个学期不再是报名参加工作坊, 而是制作自己的作品参加“接力杯”比赛, 最后的参赛作品就是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主题表现能力的综合检验。
关于“接力杯”比赛的作品, 要包括文字、图片、声音、影像、动画、网络交互等元素, 最终作品文件类型要适于在网络平台发布。参赛作品的主题一般分为“新闻组”和“非新闻组”, 从往届提交的作品类别来看, “非新闻组”的作品数量要多于“新闻组”作品, 因此按照数量比例来评审后, “非新闻组”获奖的作品数量也要多于“新闻组”。如果不考虑学生是否是因为作品的难易程度而选择非新闻组, 这样的一个好处就是, 学生的跨媒体学习成果不被局限在新闻领域, 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主题, 发挥自己的创造力。
作品的评审方式采取网络投票和专家评审相结合, 大赛中所有项目组的最终作品将呈现在大赛专设的网站上, 全部团队的作品提交至网络平台后, 将开放网络投票和评论, 力求做到公开、透明、公正, 这种互动性较强的评审方式也展现了新媒体应用的特色。作品评审一般要经过初选入围和决赛终审环节, 虽然每一年的参评人会发生变化, 但是大致的评审机制没有太大变化。一般来说, 在初选阶段由新闻学院每个专业各三名老师对本专业作品打分, 三个分数之和较高的作品入围;终审环节的评审包括校内学院领导老师和校外业界专业媒体人士, 有时也会有高年级的学生代表。[2]在第一届接力杯比赛中, 媒体人士、教师和学生的投票权重为4:4:2, 单票计分时, 去掉最高和最低的5票, 分数按顺序排列得出最后名次;在第三届的终审环节中, 评审团队综合考量各参赛作品的选题内容和呈现形式, 分别对新闻类入围作品和非新闻类入围作品进行评分与排序, 不同排序对应不同得分, 累加所有得分数, 得出的顺序即最终的排名。
另外, 比赛还可能视情况分设“创意”、“设计”、“采写”、“流媒体作品”等若干单项奖, 在鼓励同学跨媒体创新的同时, 对单项媒体技能突出的学生也给予相应的奖励。除此之外, 对接力杯比赛的获奖者还会颁发荣誉证书, 并可以给予相应的科研或学术加分, 这些都调动了学生参赛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四) 特设专家委员会
中国人民大学顺应新媒体兴起的趋势针对新闻学院本科阶段开始进行课程调整, 并且特别成立“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跨媒体专家委员会”, 这是大陆传媒专业院校中成立的第一个专门应对跨媒体、媒体融合等新兴领域、由业界权威机构组成的专家委员会。首批受聘的20位委员由来自人民日报、新华社、京华时报、南方都市报、广州日报、中国国家地理等机构的新媒体主管组成, 特设的专家委员会为学校的新媒体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实践指导, 同时方便了学校跨媒体教学的咨询并为学生搭建了多样化的实习渠道。
(五) 技术入门
新闻学院大二上学期跨媒体课程开始的内容主要是由老师选拔的骨干们分组带领“小骨头”们学习一些主要软件的使用, 比如Photoshop、Premiere、Audition等。一般是由三个骨干来带领二三十个“小骨头”, 自主安排课程学习的时间和地点。上课形式一般是先由骨干们带领“小骨头”们一步一步学习使用方法, 然后“小骨头”们自主练习, 骨干们进行修正指导。其实在大一大二的课程中就有了《新闻传播技术基础》和《数字传播技术应用》等课程作为必修课来教授各类软件的使用包括flash、网页制作等, 这些技术软件的学习使用都是后面的很多跨媒体作品制作得以实现的技术基础。
也就是说, 整个《跨媒体传播实验》课程的开端是先带领学生们学习基本的技术, 而这些软件的技术应用是后面制作跨媒体作品的基本技能, 是一种比较合理的课程实施步骤, 不过软件应用的学习也需要长期的练习才能不断熟练, 再加上现代科技环境下各类应用软件更新速度很快, 所以对于技术方面的学习是应该贯穿在整个新媒体学习过程中的。新媒体时代的教学改革还会不断深化并且继续改进, 让高校教育紧跟时代发展潮流, 培育出适应于时代需要的高素质专业化人才。
三、人大与政大新媒体课程改革之对比特色
中国人民大学与台湾政治大学从历史发展到学科体系等方面都具有很大的相似之处, 两所学校都有政治学科的背景, 都是以人文社科类学科为主的教学体系。人大和政大的新闻系都是本校的优质学科, 有着长足的发展历史和教育成果积淀, 都是在本地区具有先锋性领导性先行性的院系, 对于本地区各个高校的新闻系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两所高校面对高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中新媒体兴起的浪潮, 基本上都是在2009年前后做出了顺应新媒体时代的教学改革, 努力培养更加先进的专业化人才以达到新潮流下的人才需求标准, 但是在新媒体教学改革的具体实施上又有着各自的鲜明特色。
(一) 课程开设范围不同
从课程开设范围上来说, 中国人民大学直接具体针对本科阶段的新闻学院开展跨媒体传播实验课, 而且一般来说新闻学院的所有学生都要参加。在其他学院并没有这样专门的明确的新媒体课程, 但是在一些与现代数位技术联系较强的学院也会顺应新媒体趋势在日常课程教学中融入新的元素, 比如在艺术学院就有很多数位化新媒体技术的应用。
台湾政治大学实行的是“学程”制度, 在大学本科和研究生阶段都有类似的数位内容与科技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学程, 而且这类学程是面向全校的, 不仅针对传播学院。另外, 学程的招收人数有一定的限制, 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报名申请后需要通过选拔才能修读。
(二) 课程内容偏重不同
在课程内容方面, 两个学校的偏重点也有比较明显的不同。因为人民大学的新媒体传播实验针对的是新闻学院, 所以在实施上会偏重新闻传播与新媒体的结合, 新闻内容的线上传播经营比较多, 比如说网络社区的营建、微信客户端的开发运营、微博账号的经营等, 而且对于这些互动内容的经营管理也会有专门的课程来讲授。而台湾政治大学的数位内容学程比较偏重影视艺术的制作包括动画叙事等, 用我们的话来说就是比较文艺, 动手实践性很强, 并不一定是针对新闻报道进行, 各种专业背景都可以融入进去。
(三) 课程实施形式不同
在课程形式方面, 两个学校都有新媒体课程上的新变化, 但是具体实施上还存在明显的差别。人民大学的新媒体教学改革是以做项目的形式来实现的, 比如前面提到了各类工作坊, 每个工作坊的成员基本上是边学边做, 一个学生在一个学期只需要选择一个工作坊, 到学期末按照最终的作品结合平时的表现得到最后的成绩。《跨媒体传播实验》虽然是出现在学生课表中的必修课程, 但是在具体实施时并不是一般的上课模式, 而是由不同工作坊的老师灵活安排上课时间和作品制作方式, 不同工作坊的学生虽然说是上的同一门课, 但是上课的内容、时间、地点等都各不相同, 但这些工作坊都是《跨媒体传播实验》课程之内的项目。
而台湾政治大学的数位内容采取“学程”制, 更像一个供全校学生申请的课程包, 有系统的明确的课程安排, 对于核心必修课程每个参加学程的同学都要修读。简单来说, 政大的数位学程是按照上课模式进行系统的学术训练然后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应用所学。
当然, 两所学校新媒体教学特色的差别也并不只局限于课程设置, 在学生日常学习中也有体现, 比如中国人民大学的学生在开始实习时会有很多人参与到网站的运营编辑, 而台湾政治大学的学生很常见的是到电视台, 比如台湾电视台、台湾中国电视台、台湾中华电视台等台湾“老三台”以及其他电视台等。而且台湾的“产学合作”特色比较明显, 社会业界单位与学生社会实践联系较紧密, 前者绝大部分会积极支持学生的实习活动。
四、结语
总之, 中国人民大学和台湾政治大学的新媒体教学改革都是对于新媒体发展潮流的应对, 是推动数位时代教育发展的必要举措。不过在各自的实施中体现出了各自的特色, 比如人大的跨媒体课程较为具体、小众, 而政大的数位学程较为广泛, 学生比较自主, 有比较充足的资源支持来表现自己的创意。两所学校之间可以互相借鉴取长补短, 人大可以逐步扩大新媒体教学改革的招生范围, 给学生更大的自主空间, 努力改善教学资源和条件, 给学生提供更大的自我发挥和创造的平台。政大可以平衡一下新媒体内容在数位学程中的比例, 更具体地进行新媒体教学课程配置等。
对于我们常说的新媒体, 台湾更多的说法是数位化, 其实数位化的范围要更为广泛。在互联网时代, 大数据成为一个明显的特征, 各类数字化新媒体崛起, 互动环节更加突出。新媒体的发展对于传播的内容和形式都带来了变革性的影响, 对于当前高校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很多学校跟随时代潮流进行新媒体教学改革, 而且新媒体在高校教育改革中的体现并不仅仅在于专门的课程配置, 新媒体的影响也渗透在日常的教学环境中。
新媒体虽然在近几年呈现出强劲的发展趋势, 但也只是在发展过程中。在实际校园生活中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充分掌握新媒体的潮流。政大传播学院大三的学生怡君说, 对她来说新媒体感觉就是Facebook、Plurk、APP之类的, 但是“我对这类的东西蛮不喜欢的, 我们这边是大概我高中的时候开始流行Facebook, 但我几乎不用。上了大学不得不用, 因为很多功课或报告都会在上面讨论, 我一直觉得每天上Facebook让自己的生活大半时间被占用了”。尽管如此, 我们在校园里在大街上, 随处都可以看到拿着智能手机的人, 现在的我们与朋友的联系也越来越普遍的依赖于社交网站或APP等。在台湾应用比较多的就是Facebook、Line、Skype等, 在大陆比较常用的就是人人网、微博、微信、QQ等。而且很多一般性课程的交流作业等也越来越多的涉及到新媒体的应用, 新媒体已经渗透到了大部分人的日常生活中去了, 绝大多数现代人都很难独立于新媒体潮流之外。而各大高校教育中面对新媒体潮流所做出的教学课程改革也将会继续深入下去, 更好的运用新媒体的优势, 培养更加符合时代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注释
1[1]详见台湾政治大学网页:http://dct.cs.nccu.edu.tw/cours es_1.php。
新闻与新闻写作 篇5
一、什么是新闻
1、新闻的含义
什么是新闻?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意识形态,就有不同的回答。
在美国,麦尔文·曼切尔著的《新闻报道与写作》一书,引述了过去和现在新闻学家对新闻的一些解释。例如:
达纳在1869年至1897年主管过《纽约太阳报》,他说,新闻是“社会上大多数人感 兴趣,而且在此以前从未对它注意过的那些事情。”
达纳的一个编辑提出了一个经典性的新闻概念:“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注:这是达纳1882年办《纽约太阳报》时,他属下的采访主任约翰·B·博 加特对一个青年记者说的。)
另外一个新闻的典型概念是斯坦利·瓦利克尔提出来的。他是本世纪三十年代初期《纽约先驱论坛报》的采编主任。他说,新闻是建立在三个“W”的基础上:“妇女(Women)、金 钱(Wampun)和坏事(Wrongdoing)”。
其实,以上表述并非科学意义的下定义,但他们的观点却集中地代表了西方新闻学的基本立 场,即一切反常的、有刺激性的、人们好奇的事才是新闻。这种观点当然有其深厚的人文背景及经济基础,虽然他们对新闻定义的认识已侧重在“读者兴趣”上,但其实质仍不能脱离 “利润”的操纵。
在中国,“新闻”一词最早出现在唐代,指的是新听到的国家大事;后来《红楼梦》里出现的“新闻”,开社会新闻之先河,指的是见到的有趣的新鲜事。
《现代汉语词典》释“新闻”为:①报纸、广播电台等报道的国内外消息:新闻广播/采访新闻。②指社会上最近发生的新事情。
《辞海》对新闻的解释是:①报社、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等新闻机构对当前政治事件 或社会事件所作的报道。要求迅速、及时,真实,言简意明,以事实说话。形式有消息、通讯、特写、记者通信、调查报告、新闻图片、电视新闻等。②指被人当作谈助的新奇事情。如《红楼梦》第一回:“众人当作一件新闻传说。”
这里,我们不妨把新闻定义 小结为:
●“新闻是对新近发生或发现的有社会意义的能引起广泛兴趣的事实的传播。” 它是以宣传为手段反映当前生活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报刊、广播、电视经常大量运用的一种文体。
其实,在我们新闻工作者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就是新闻。虽然感觉不雅,但比较形象。
2、新闻的特征:
真实性(报道真实的事实)、实证性(用事实说话)、及时性、广泛性、开放性、变动性
新闻的分类:
新闻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新闻,除了发表于报刊、广播、电视上的评论与专文的常用文体都属于新闻之列。包括消息、通讯、特写、速写等。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
任何新闻作品都必须同时具备三个特点: ●一是客观真实; ● 二是广泛传播; ● 三是具有新闻价值。
二、新闻写作
●新闻写作,就是以新闻采访为基础,及时、全面、真实地用一种简洁的文本形式向大众传播新近发生的具有新闻价值事件的写作过程。
如何写新闻?写新闻与学校语文课的作文是很不相同的。作文只要文字通顺、叙述清楚、笔调优美,就是好作文,不一定要求真实,也不是为了发表。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要面对广大读者,考虑他们的兴趣,同时还负有宣传党的政策的任务(为了党国的利益);新闻的体裁也相对分明,写作各有要求。
●采写新闻就是“采写故事”。“新闻学的本质是故事”。这是美国新闻学者提出的一个全新的新闻理念。他们认为,一个记者在采访中,如果回答不出“故事在哪里”,那么他就写不出新闻来。新闻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反映,必须有许多生动活泼的故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采写新闻说到底就是“采访说故事”。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故事”当然是事实,但“故事”比“事实”又进了一步,故事更具有新闻性、可读性和传播性。
需要指出的是,新闻中讲述的故事与“侃爷”们所讲的故事是有本质区别的: ●新闻故事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符合报道要求,要有一定的品位。●新闻故事必须是真实的,不能虚构。
●新闻故事要有内涵,故事是一个载体,它要载着意义。写新闻故事,要让读者思考蕴含在故事中的深刻意义。所以,记者只有弄清故事所包含的意义,才能有效地安排文章结构,做引人入胜的叙述。
因此,记者写新闻不仅要问“故事在哪里”,还要问“故事的意义在哪里”,通过故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事与事之间关系的叙述与描写,反映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三、新闻写作的语言
●新闻语言,是指通过新闻媒介,向受众报道新发生的事实,传播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时所使用的文字语言。
新闻语言的特点:
●
1、准确、简洁、鲜明、生动 ●
2、新闻语言要有时代感 ●
3、新闻语言应有不同的风格
(1)取决于人物报道中被采访者的语言个性(2)取决于新闻事件本身的基调
(3)消息于通讯对语言的要求有所不同 ●
4、白描是新闻语言的主要特征 新闻语言的六忌:
●忌含糊、忌矫饰、忌堆砌、忌混乱、忌空洞、忌语病
来看下面这条新闻稿件: 龙川江的客人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响了南川市,在2000年4月成功引进外来来投资商苏祖亮女士和乔胜祥先生。在我市石溪乡五里村修建一座装机为5300KW的水力发电厂。其命名为龙川江水电开发公司,全工程分为三期,一期为二级站装机4000KW,二期是大坝,三期是一级站装机1260KW。建功立业成后将每年为我市新增发电量2500万KW/年,新增税收50万于元/年,将为我市提供30多个就业岗位。
通过前期三年的勘测设计、核算等工作,于2003年4月正式启土全面动工,由
于施工地一期地地质属于泥层极深的田地,二、三期工程地质属于乱石泥沙堆集而成的山体,大大增加了工程难度,延长了工程工期。
2004年8月28日下午6点38分第一台机组成功上网运行,也就是一期工程成功告杰。公司在2005年5月3日接受了中央水利部用电司副司长,重庆宣传部副部长及我市相关领导的检查。对这一工程建成完工后将对南川的贡献作了明确的肯定。
由于二、三期工程地,地质的复杂性,增加了开挖,修筑的难度和工程量。并且大坝属于全混凝土浇筑的拱形坝,对坝尖要求很严格必须开挖到坚硬的地方。2006年4月25日下午4点钟成功浇筑完最后一仓。同时意为作二期工程圆满完工。
2006年6月20日下午7点30分,全工程最后一台机组在苏总经理按下启动按钮,在工人调试后成功并网运行,这标志着整个工程全面俊工。同时响起了震耳欲聋的炮烛声。全公司上下职工都承庆于极度喜悦之中!
该公司招聘了18名下岗失业人员,让他们重新回到了工作岗位。为我市解决下岗失业人员工作问题上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更而为南川经济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其实,这条新闻无非就是告诉人们,工程竣工投入运行。因此,最后我的稿件是:(2006.7.1)
龙川江水电开发公司投运
本报讯(记者 邓伟)近日,龙川江水电开发公司最后一台机组成功并网运行,标志着该工程全面竣工。
该工程位于我市石溪乡五里村,总装机容量为5300KW,包括一个4000KW的二级站和一个1260KW的一级站。工程于2003年4月正式动工建设,2004年8月28日第一台机组成功上网运行。
据悉,该工程全面投入运行后,将为我市每年新增发电量2500万KW,新增税收50万元,并提供30多个就业岗位。
今天,我们主要讨论消息、通讯、特写等我们经常会涉及到的新闻体裁。
四、消息的写作
1、什么是消息
●消息即狭义的新闻,它是对新近发生的有社会意义并引起公众兴趣的事实的简短报道。因此,●实、快、新、短成为消息的基本特征。
消息大致可以分为动态消息、综合消息、典型消息、述评消息四类。
2、消息写作(先看一则消息)
石溪全民打井解决吃水难
本报讯(记者 邓伟)8月17日,记者在石溪乡五星村1社看见,村民胡仕林、胡立建等正忙着打井。
截至8月17日,石溪乡1.12万亩庄稼受灾,8300群众、17200头牲畜出现饮水困难。
今年57岁的胡仕林说起这场旱灾就直摇头,他说:“以前,自己和邻居一直在离家六七米远的水井打水吃,几十年来一直未看见干过,如今,水井早已见底。”
“猪牛吃的水我们就从水库里提,人吃的就到处找,实在没地方了就在沟渠里提从水库渗透出的水。”正从附近石堡丘水库提水回来的周发珍告诉记者。
水库里的水不能饮用,群众面临缺水危险。情况紧急,该乡立即采取措施,发动群众打井,通过以奖代补的形式进行补贴。一时间,全乡掀起全民打井的高潮。仅五星村
就修了大大小小500余口井。同时,该乡还在全乡范围内规划了150口能蓄水20方的水井。
在卫星村8社,记者看到,已修好3口水井,并已投入使用。村民严国怀拧开水龙头,清澈透凉的水流进了水缸。他说:“幸亏乡干部发动大家打井,否则还没地方找水喝。”
目前,该乡规划的150口井已修好56口,解决了该乡大部分群众的饮水问题。
(2006.8.19)
写作消息要设想并回答读者问的问题,这些问题就构成了新闻五要素,即:●When(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何故)。有的新闻学上补充了一个要素:●HOW(如 何)。在五个W和一个H中,最主要的是What(何事)、Who(何人)。写作时要认真写好这几 个方 面的内容。
当我们弄清了“我要说些什么”,接下来就是“怎么说这些内容”,显然这涉及到了如何安排消息的结构。只要我们用心分析一下报刊发表的消息,就会发现,消息的结构比较固定、简单,大多数消息的结构都是“倒金字塔”式的,即:最重要的材料放在开头,次要材料放在后面。消息的结构具体表现为: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尾。
(一)●标题
标题是消息的眼睛,拟写得好,可以吸引读者;拟写得差,一篇好消息也会被埋没。可见标 题有着向读者推荐的作用。如:《我区一小记者对话*** “薄爷爷教我写新闻》、《南川41项目珠三角找“婆家” 我区在穗成功举办招商引资暨项目推介会》。
消息的标题必须简明、准确地概括消息内容,帮助读者理解报道的事实。消息标题有主题(正题)、引题(眉题)、副题(次题)三种。
●主题:概括与说明主要事实和思想内容。
引题:揭示消息的思想意义或交待背景,说明原因,烘托气氛。副题:提示报道的事实结果,或作内容提要。
(二)●导语
导语是指一篇消息的第一自然段或第一句话。它是用简明生动的文字,写出消息中最主要、最新鲜的事实,鲜明地提示消息的主题思想。
导语的要求,●一是要抓住事情的核心,二是要能吸引读者看下去。
导语写作中的思维过程,通常是以作者的自问自答开始的:
①什么事情是已经发生的事件中最重要的?
②什么人参加进去了?——谁干的或谁讲的?
③是用直接性导语,还是用延缓性导语?
④有没有什么吸引人的词汇或生动形象的短语要写进导语中?
⑤主题是什么?什么样的动词能最有效地吸引读者?
(三)●主体
这是消息的主干部分。它紧接导语之后,对导语作具体全面的阐述,具体展开事实或进一步 突出中心,从而写出导语所概括的内容,表现全篇消息的主题思想。应按“时间顺序”或“ 逻辑顺序”写作,但仍然要先写主要的,再写次要的。
消息主体的写作要求:●
1、与导语相辅相成2、主题集中明确
3、内容充实
4、紧扣主题,精选材料
5、结构层次分明
6、手法灵活,勇于创新
7、流畅自然,生动耐看
(四)●
1、什么是背景?新闻背景,指事件的历史背景、周围环境及与其它方面的联系等。写新闻 有时要交代背景,目的在于帮助读者深刻理解新闻的内容和价值,起到衬托、深化主题的作用,也就是回答五个“W”中的Why(为什么)。
2、背景有哪些作用?
第一个作用,是说明新闻事件的起因。
第二个作用,显示或帮助读者理解新闻事件的重要性。
第三个作用,突出新闻稿件的新闻价值。
第四个作用,表明记者的观点。记者是不准在新闻中发表议论的,但是,谁也无法禁止记者 通过自己来写的新闻表达自己的立场和看法。纯客观的报道是不存在的。
3、●背景的写作要求:紧扣主题、简短精练、位置灵活、述之有味。
(五)●结尾
新闻的结尾有●小结式、启发式、号召式、分析式、展望式„„等等。这些结尾写作与一般记叙文结尾的写作并无大的不同。
背景和结尾在消息中地地位是:当有则有,可无则无。再看下面这则新闻: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二日)[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十二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根据毛泽东手稿刊印。
从上面的例子我们不难看出,对报纸而言,一则消息除了要有标题、导语、正文、结语、背景外,还得有电头。
我们来看看部分通讯员发来的稿件:
第13期
重庆市南川区市政园林管理局 二〇〇八年六月六日
阻碍市政执法 行政拘留五天
6月5日,区市政执法人员对金佛大道隆化六校(原实验小学)前的占道经营进行纠章时,一违章经营业主因谩骂、殴打执法人员,阻碍、扰乱市政执法,被区公安局南城派出所依法行政拘留五天。6月5日7时40分,区市政园林管理监察大队对校园周边环境进行巡查时,发现金佛大道隆化六校(原实验小学)前人行道有违章占道经营业现象,两名执法队员便依法上前去纠正违章,口头责令其立即改正。违章经营当事人张某此前多次占道经营,经
市政园林监察大队对其多次宣传、教育,仍拒绝改正,现场当众谩骂执法人员,说是在专门收拾他,并用手卡住一名执法人员的脖子,用拳击打队员脸部;另一名执法人员上前劝阻,也被卡住脖子,造成两名执法人员头部、手臂等多处受伤。此事引起附近大批群众围观,堵塞了人行道的通行,后经“110”赶到,将涉嫌阻碍执法行为人带离现场移送南城派出所,事态才得以平息。
经区公安局南城派出所调查取证后认为当事人的行为阻碍了执法活动的正常进行,造成恶劣影响,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处罚法》的相关规定,依法对其处以行政拘留。(监察队)
抄送:重庆市政委、重庆市园林局,区委办、政府办、区级相关部门。
五、通讯的写作
●通讯是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将具有新闻价值的人物或事件及时、具体、生动地予以报道的新闻体裁。通讯分为人物通讯和事件通讯。
如果与消息进行简单比较,我们可以说消息是传递简明信息的新闻,而通讯是把简明信息写成故事的新闻。再说得通俗点,消息就是快速简明地“告诉你一件新鲜事”,而通讯是耐心地“给你讲一个新闻故事”。
具体而言,通讯和消息相比,不仅需要新闻要素齐全,还要报道新闻事实的情节、细节。具体而言,可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区别:●内容上来说,消息简略单纯,通讯详细丰富;形式上说,消息程式性强,通讯创造性强;写作技巧上说,消息手法简单,通讯手法多样;风格上说,消息朴实,通讯富有文采;时效上说,通讯不如消息迅速及时。
(一)●通讯特点
通讯作为报刊、电台等媒体最主要的体裁之一,●新闻性显然是基本的特征。而新闻性中,真 实、时效、思想性及典型意义构成了它的不同层面。就报道对象言,或是人物、事件,或是经验、成果、工作情况、社会风貌等,都必须是真实的,不允许虚构或“合理想象”,而且报道对象应该具有必须的思想性和典型意义。就报道时效言,通讯虽不及消息这般快速敏捷,有时为将人物、事件报道细致完整需时较长,但也必须及时,仍须有很强的时效概念。除去真实、时效的新闻性特征,通讯的主要特点有:
1、●生动性。
通讯尤其是人物通讯具有一定的文学色彩。消息在表达上主要 是平面的叙述,语言追求简洁、明快、准确。通讯则较多借用文学手段,可以描写、抒情、对话,可以用比喻、象征、拟人等修辞。因此通讯在语言和表达方法上都具有一定的文学性,它在报道真实的人和事的过 程中,善于再现情景,平添许多生动和形象,给人以立体感、现场感。
此外,通讯虽然一般以第三人称叙述为主,但在“见闻”、“采访记”一类的通讯中,也采用第一人称。不过其中的“我”主要起见证人或采访线索的作用。在效果上第一人称的使用也增加了一些亲切感。
2、完整性。
通讯须相对完整、具体地报道人物或事物的过程。消息侧重写 事,叙述 简明扼要,一般不展开情节。通讯可写人物也可写事件,其材料比消息丰富、全面,其容量比消息厚实、充足。它要求详尽、具体地报告事件的经过、演绎人物的命运,充分展开情节,甚至描写细节和场面。这些既是生动性的表现,同时也是内容完整性、具体化的要求。
3、评论性。
通讯须运用夹叙夹议的方法对人或事作出直接的评论。消息是 以事实说话,除 述评消息一般不允许作者直接发表议论。通讯则要求在报道人物或事件的同时,表露记者 的感情与倾向。然而通讯的评论不同于议论性文体的论证,它须时时紧扣人物或事件,依傍事 实作适时的、恰到好处评价点拨。因此这是一种通过描写、叙述、抒情等表达手段进行的议论,它的特点是以情感人,理在情中。
(二)●通讯的类型
通讯的类型一般有两种分法。一是●按报道内容分,有人物通讯、事件通讯、工作通讯、风貌通讯。一是●按报道形式分,有访问记、专访、特写、大特写、新闻小故事、集纳、巡礼、侧记、记者来信等。
(三)通讯的写作方法
1、●通讯主题确立和提炼
正确、深刻、新颖的新闻主题从那里来?自然来自实践,来自作者对新闻事实及其所处时代的深入了解,也就是许多记者所说的“吃透两头”。“两头”指“上头”和“下头。”“上头”即党和国家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方针政策等方面;“下头”即指实际,受众普遍关注的事实。
通讯主题确立和提炼的方法主要有三个方面: 首先,●“站到高处,作宏观分析。”善于开掘新闻事实的内在本质,要站到高处,抓住其所包含的时代精神和普遍意义,将事实放在历史、现实和时代的天幕上来观察、考察,做纵向和横向的宏观分析,显示其意义和价值。《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等作品,莫不如此。
其次,●“走到低处,作微观比较”。通讯主题的提炼不仅要“站到高处,”发掘事实中蕴含的时代精神和内在本质,还要“走到低处”,作微观比较,将新闻事实和人物作具体细致的观察、考察和比较、分析,发现其特殊性、个性,找到其矛盾和差异。宏观分析等于飞机上看北京城,真是美丽、壮观极了,但仅此还不够,要写出其美和壮观,须得下飞机去游历一番。
再次,●“变换角度,作多面透视”。就是说在提炼主题时,宜多角度对事实进行观照,全面把握事实的本质特征,然后选择最佳角度来表现。
特别要注意的是,通讯写的是真人真事,其主题必须从实际生活中提炼而来,不能随意“拔高”,更不能虚构夸大,它永远不能违背新闻的真实性原则。(以《救人第一搞施救 以人为本抓善后》为例说明)(2007.11.20)
2、●通讯的结构
通讯的结构方式通常有三种: 一是●纵式结构。即按单纯的时间发展顺序、事物发展的顺序(包括递进、因果等)、作者对所报道事物认识发展的顺序、采访过程的先后顺序等来安排层次。
二是横式结构。即按空间变换或事物性质的不同方面来安排层次。常见的有: 空间并列式、性质并列式、群相并列式、对比并列式。三是纵横结合式结构。即将纵式和横式结合起来。此结构多用于事件复杂而时间跨度大、空间跨度广的通讯。此结构有纵横交叉式和蒙太奇式两种。
3、●通讯的表达方式
通讯以叙述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但又不局限于此,亦可灵活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和方法。
通讯在表达方式的运用上有自己的个性,即: ●叙述的具体性和直接性。通讯因较详细而深入地报道人物和事件,故而叙述的运用不宜如消息一般概括,事实的叙述宜具体、形象、生动。但又不宜过于铺张、不能沓散零乱、不必过于舞文弄墨、转弯抹角。
●描写的直观性。通讯是新闻体裁,其描写不能靠虚拟、想象,不能靠花哨的修饰
和夸大的形容,而应深入现场、亲眼目睹,描写事物或人物的本来面貌,表现出新闻性和现场感。
●议论抒情的实在性。文学作品中的抒情,或直抒胸意、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其情是真的,而景、物和人、事则不必真,即缘情而发,因情设事者多。而通讯之议论、抒情皆须缘事而发,因事生情、情不离事。而且,通讯中抒情、议论不可乱用和滥用,要用在适当处,通常是开头之处作诱导、关节之处作渲染、衔接之处作粘合、结尾之处作点晴。其旨或在揭示本质、升华主题;或在使事实、形象生辉;或在阐明事物之内部联系;或在激发启示读者。
通讯的语言既要准确、简洁,又要生动、形象,文中人物语言应具有实录性,不可妄加虚拟。
4几种常见通讯的写作要点(1)●人物通讯
即具体、形象地报道人物事迹、经历的通讯。
人物通讯可写一人,也可写群相;可写人的一生,也可写一个阶段或某个侧面;多写正面人物,如先进人物、英雄人物、有突出贡献的人物等;也可写反面典型;可写大人物,也可写凡人百姓。
人物通讯写作有以下几点尤需注意: ●一忌“有人无魂”。即人物的经历、事迹都写了,但不善于选择典型材料、组织安排材料,或不善于透视人物内心世界,不善于站在时代高度对人物进行观照。“人”是有了,但思想感情、性格风貌、精神境界却没表现出来。
●二忌“有魂无人”。即作者能站在一定高度,把握了方向性和时代性,但人物的精神面貌、思想境界表现得空洞、抽象、缺少丰满的血肉,没有具体、丰富而典型的事实,只有“幽灵”而已。
●三忌“千人一面”。有的作者在写人物时,难以克服雷同之病,或与自己以前写过的人物雷同,或与别人笔下的形象相似,缺乏个性,没有特色。
●四忌“褒一贬百”。不宜用“水落石出”的方法,压低一片,抬高一个,不能故意把群众写得特别落后、矮小,从而突出所写人物的先进、高大。而应用“水涨船高”的方法,处理好“一”与“百”的关系。
●五是要写“全人”。主要是处理好“软与硬”、“正与反”的关系。所谓“软与硬”,即指既要写关键性的“大”材料,又不能忽略日常小事、生活琐事的“小”点滴。再伟大的人物也有与普通人生活相同的地方,也要食人间烟火。只有这样,人物的形象才丰满、才真实可信。所谓“正与反”,是指对报道对象作既有“正像”又有“反像”的“全息摄影”。把新闻人物写成没有七情六欲、满口豪言壮语的“神”的做法是不实事求是的写作。把常人写成超人、圣人,把新闻人物写成“高”、“大”“全”的人,这不是我们所说的“全人”。如写先进人物坚守岗位、勤奋工作,不要动则写他父母病危也不回家、妻子难产亦不离岗。“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科学家有了成绩,并非都要走路时还在思考问题,碰到电线杆,然后还说“对不起”;做菜时,也并非都因思考问题把手表放到锅里当鸡蛋煮。还有,不要写人好则“好绝”,写人坏则“坏透”。(孙远鹏在灾区行中这样描写救援队伍在听闻堰塞湖“溃堤”时这样写道:作鸟兽散。这就很符合当时实际,试想,在首次遇到这样生死攸关时刻,人们的第一表现应该是什么?)
此外,人物通讯还要善于通过人物的行动、语言、心理和典型细节等来表现人物。我们的村党支书是大学生 绿叶对根的情义
养殖闯出一片天
7月14日,笔者在大观镇鹅凰村的一个种猪场内看到一片繁忙的景象:几十位养
猪工人有的正忙着打扫圈舍,有的正忙着为猪消毒……这便是养猪巾帼唐珂的猪场。
说到养猪,唐珂庆幸自己找准了方向,从最初的200头种猪发展到现在的700多头种猪的规模,唐珂的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看着自己用几年心血建起来的猪场,她感到欣慰,自己的努力并没有白费。
今年40岁的唐珂原本是农业银行的一名职工,丈夫也在工商银行工作,家里收入还算不错,但天生有股奋斗劲的她不满足于眼前平静的生活,想通过奋斗干出一番属于自己的事业。2004年底,她毅然辞职,决定利用自己以前学到的养猪知识,建一个种猪场,这一决定得到丈夫和家人的大力支持,于是,她拿出家里所有的积蓄,加上亲戚朋友的帮助、银行贷款等,共投资400多万元引进200头种猪,建了一个种猪场。
创业路上多艰辛。在建猪场之初,一切都得从零开始,引进了种猪后,唐珂从成都请来了专业的兽医和饲养人员。虽然有了专业人员的帮助,但她认为仅仅有专业人员的帮助是不够,自己还必须具有一套过硬的养殖技术。为了掌握养殖技术,一边请教专家的同时,还报名参加了乡村畜牧兽医培训班,自费订阅了实用养殖技术书籍,掌握种猪养殖技术和饲料配制技术等。她常常整日整夜蹲在猪圈里,仔细观察种猪仔猪的生长情况,靠自己的吃苦精神和不懈努力,克服了创业路上一个个困难。
2006年,由于其它猪场出现了部分疫病的情况,唐珂的猪场也因此而受到影响,每头种猪就亏了1000多元,整个猪场陷入了困境。面对巨大的困难,唐珂毫不气馁,坚决不放弃。想尽一切办法凑足了几十万元作为流动资金,一心想把猪场搞活。通过艰苦努力,猪场逐渐扭亏为赢,发展状况越来越好。
2007年,唐珂引进了加华和加福两个养殖场,与他们合资建了加系养殖场,到目前为止,加上正在修建的二期工程,猪场占地面积已达400多亩,种猪规模也从最初的200头发展到700多头,年出栏生猪可达10000头以上。正在修建的二期猪场即将投入使用,配套设施相当完善,除设有专门的办公楼外,还有专门的沼气发电设备,利用有机肥进行发电,不但能用来照明,而且还能带动空调,猪场内的温度就能用空调来恒温控制了。她还把有机肥免费提供给附近村民,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合理利用了资源。
随着效益的逐渐好转,唐珂富了起来,但深知创业艰难的她也不忘帮助和带动附近的养殖户、村民致富。遇到有人向她请教养殖方面的问题和技术时,她总是毫不保留地把自己所掌握的技术传授给他们,还提供出场所免费对养殖户进行技术培训。只要养殖户遇到养殖方面的难题,无论多忙,都会放下手中的活去帮忙。在唐珂的带领下,村里生猪养殖的农户也逐渐多了起来,谁想从事养猪,她就主动提供品种。遇到比较特殊的情况时,唐珂还亲自和自己猪场的专家一起到养殖户家里查看情况,指导养殖、防疫、防病等技术,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谈到唐珂,附近养殖户们都无不感激她。
“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算富。”唐珂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几年来,唐珂为周围村民和养殖户开办科学养猪培训班10余次,召开经验交流会4次,提高了养殖户和村民们的养殖技术水平。看到他们露出的笑脸,唐珂感到自己在创业中实现了理想,在“帮带”中体现了人生价值。
(2)●事件通讯
事件通讯是详尽、具体而形象地描写新闻事件的通讯。它具有新闻性、典型性、完整性、形象性等特点。一般有一个中心事件,其它人物或事件都围绕这一中心事件展开。
事件通讯以写具有典型意义的正面事件为主,但也有揭露性的事件通讯。这种通讯虽以写事为主,但同时不能忽略写人,不要见事不见人。
事件通讯的写作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要抓住一个或几个关键性场面或情节来写。(区委书记的年夜饭)
事件通讯一般要再现事件全貌,但又不能从头至尾、事事俱现,记流水帐。这就要
求在写作中能抓住对事件的表现、对主题的揭示起关键作用的一个或几个关键来写。在写作前,作者就应分析手头占有的材料,是否能满足一篇通讯的需要。一般而言,一篇事件通讯至少应有一至三个骨干性材料。有一个骨干性材料,便可写成一篇“小通讯”;三个以上,可写中型通讯;多组材料,可写中等篇幅以上的通讯。
②●写好事件的高潮
没有高潮,事件就是“死”的,就是平淡无味的。高潮是矛盾之焦点,是人的思想和行为的“闪光”之处,故应调动多种手法,不惜笔墨,写活写好。
③●在写事的同时,写好关键人物
事件是事件通讯的核心,而事件又终究离不开人。写好关键人物,又有助于把事件写活。
④●在记事的基础上,恰到好处地点出事件的意义。要善于寓情于事、寓理于事。(以广辟渠道纳人才为例,三部分:开明开放抢先机、赛场选马竞风流、政之兴者士先归)(金佛山剿雪记及春节后一组南部片区抗雪灾的通讯)
大观:新鲜事儿多
“干部合不合格群众说了算”
“现在你们工作的好坏,我们都有资格参与评比了,驻村干部合不合格,都由我们农民说了算。”7月14日,在大观镇半年工作总结会上,金龙村村民代表韦强兴奋地说道。
原来,大观镇为了使机关干部进一步深入基层,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对今年的工作考核制度进行了改革,在各村增加了由5名村民代表组成的测评小组,对机关干部半年或全年工作进行民主测评。
这样,机关干部更多地和村民面对面地交流,发现自己工作中的不足,工作积极性也更高了,很多干部常常下村,深入实际解决问题。现在,“干部合不合格,群众说了算”已经成为大观干群的普遍看法。
“村官”走上机关讲台
7月7日下午,大观镇机关会议室座无虚席,全体机关干部都静静地听着金龙村党支部书记传春元讲授的“治村经”。
刚被评为全区优秀共产党员的传春元,给干部们讲述了他担任十三年村支书以来带领群众发展产业、建设新农村的得与失、苦与乐,向干部们交流了自己全身心投入农村基层工作最真实的想法:“站在群众的角度上看问题,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
“这次讲座让我更多地了解了农村,更加明白了群众利益无小事!有时觉得我们为群众做的真的太少了。”讲座结束后,一位机关干部颇有感触地说道。
机关干部当“义务清洁工”
“吕镇长,你们又来扫街了呀!”何双全老人边和正在打扫街道的清洁队员们打着招呼,边悄悄地捡起自家店铺面前的塑料袋。
如今,在大观街上,常常可以看到一队忙得热火朝天的“义务清洁工”。今年以来,大观镇狠抓集镇卫生治理,专门成立了一支由全体机关干部组成的“义务清洁队”,在每半月的“清洁日”轮流对街道进行清洁打扫,干部的带动让许多群众除清理好家门前的卫生外,也自觉地加入到了清扫队伍中来。
“现在灰尘没有了,纸屑不见了,垃圾消失了,整个街道焕然一新,大家散步的时候脸上也露出笑容了。”住在集镇上的何双全老人乐呵呵地说道。
六、●写作的原则
(一)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自觉遵守党的宣传纪律;
(二)实事求是,用事实说话;
(三)迅速及时,讲求时效;
(四)在写作技巧上遵守以下10条写作规则:
1、在你没有理解事件本身之前,不要动笔去写。
2、在你不知道你要说些什么之前不要动笔去写。
3、要表现,不要陈述。
4、把精彩的引语放在消息的前头。
5、把精彩的实例或轶事放在消息的前头。
6、运用具体名词和富于动作色彩的动词。
7、尽量少用形容词,不要在动词上再加用副词。
8、尽量避免自己去作判断和推理,让事实说话。
9、在消息中不要提那些你回答不了的问题。
10、写作要朴实、简洁、诚实、迅速。
总之,新闻写作要做到四个字:真、新、快、活。
七、●新闻写作中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前面我们说了,写新闻不同于写作为。那么,在新闻写作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我认为:
1、先搭架子再写文章
2、研究报纸,不要简单模仿大消息、大通讯、大评论
3、一定要跳出本单位的圈子,站在全局衡量事实 大胆创新超越“本本”、走出太平看太平
——开展“解放思想、扩大开放”大讨论记实
为切实抓好“解放思想、扩大开放”大讨论学习活动,将大讨论活动和推进工作紧密结合,做到两不误、两促进。确保全镇大讨论工作稳步推进,太平场镇着力强化“大胆创新超越“本本”、走出太平看太平”,将大讨论活动不断引向深入。针对我镇就业再就业工作和创建“充分转移就业村”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5月30日上午,镇党委书记韦冬元、镇长何毅亲自带队,率全镇所属五个行政村三大长和镇级各部门负责人一行32人,先后参观了大观镇观溪村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南城街道南园社区社保服务站和东城街道灌坝社区居委,实地详细地了解和学习他们在就业再就业工作和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和“充分转移就业村”工作中先进的工作方法和工作经验。随后在东城街道灌坝居委召开现场学习交流会,认真听取了灌坝社区党委书记关于社区工作方法和干部队伍建设的先进工作报告;会上就业局崔志有局长对我镇在就业再就业工作和创建“充分转移就业村”工作中取得的成绩表示充分的肯定,培训科李学武科长对我镇在创建“充分转移就业村”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现场解答和业务指导;镇政府镇长何毅对此次参观学习人员提出要改变观念,加强队伍建设的要求;镇党委书记韦冬元提出这次参观学习活动后各村(居)委、镇级各部门在思想上要认识到位,工作上要落实到位,加快建立完善劳动力动态基础信息库,多方位多渠道吸收用工信息,树立灌坝社区为标杆,查找自身差距,明确年初党委、政府下达到各村(居)委的就业再就业工作目标,确保创建“充分转移就业村”工作在我镇有力有序有效地开展,加快率先把我镇建设成为充分就业镇。通过这次活动,我镇各村增强了组织建设能力,找准了工作的着力点和增长点。
重庆市南川区太平场镇党委、政府
二00八年六月一日
太平场镇干部外出“换脑”
本报讯(记者 孙远鹏)“别人不光是在服务态度上,更重要的是在服务理念上比我们更先进,更为群众着想。”日前,太平场镇组织全镇20余名村社干部和社保员,参加“就业再就业及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和充分转移就业村”活动,学习他人先进经验,以促进自身工作。
据了解,太平场镇在就业再就业及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和充分转移就业村工作中,不仅仅是呆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闭门造车,学习传达文件,而是将20余名村社干部和社保员拉出去,到大观官溪村、南城南园社区、东城灌坝社区等地社保站观摩学习,实地考察就业再就业,以及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和充分转移就业村工作,并请就业局相关人员讲解就业再就业知识,通过考察学习找差距,谋思路,想办法,添措施。
在南园社区,干部们仔细地听着工作人员对就业工作的介绍,他们将值得学习的东西记在心中,几个人不时交换意见,找出自己村社在就业工作上的差距;还有干部动手丈量起了服务台的高度、宽度这些细微之处。
“我们不仅要加快创建一个人性化的环境,还要进一步提高村级社保员的工作作风、工作水平、业务能力、服务态度等。”太平场镇社保所负责人陆鑫告诉记者。
4、不要混淆不同的新闻体裁
5、要具体事实,不要空话和套话
6、不要以为自己清楚,读者自然就会明白
韩国朝天椒在庆元乡试种成功 “靠着这小小的红辣椒,按照与业主签定的收购合同,我今年可收入10000元左右,平均一亩地达到2000多元。”昨日,在烈日的照耀下,正在地里忙碌的庆元乡飞龙辣椒种植大户孙成义开心地说。
今年年初,庆元乡党委、政府在研究调整该乡农业产业结构时,先后组织人员到外地参观学习考察,通过论证,该乡的土质和气候都很适宜种植辣椒,多年来,家家户户都有种植辣椒的习惯,决定在飞龙村2、3社试种适宜种植、销路看好的韩国朝天椒100亩,成功后将在全乡大规模推广。为了促使辣椒种植尽快形成产业,该乡指定一名副乡长专抓辣椒产业,并成功引进重庆业主李波,为种植户提供种子,并缴纳一定的收购保证金,由业主和政府提供种植技术指导。
目前,辣椒长势喜人,丰收在望。据测算,亩产可达3000斤以上,每亩增收600元以上。
韩国朝天椒“辣了”庆元乡
“快给我称一下,看有多重……”,“不着急,一个一个的来,称了的过来登记……”8月21日,庆元乡飞龙村3社的辣椒收购点热闹非凡,村民们正忙着将一袋袋刚收割的辣椒搬上收购车。
异国辣椒亩产1500公斤
为了发展产业,脱贫致富,今年年初,庆元乡特地引进了一批韩国五星朝天椒,并在飞龙村试种100亩。虽然村社干部告诉村民朝天椒品种特殊,产量能达到1500公斤/亩,可是飞龙村的村民们却没有一个能感到心里踏实,因为谁也不知道这异国辣椒能否在庆元的土地上“开花结果”。
到了八月,朝天椒进入了采收的季节,村民们看着地里长出的一簇簇小辣椒,笑开了颜。飞龙村3社的村民韦会锡说:“每一窝都要结好几大簇辣椒,一簇上头大概就是二三十个辣椒,这个长势不要说亩产1500公斤,就是亩产1750公斤都是可能的。”
“公司+农户”不愁销路
对于飞龙村这个交通不发达的偏远小山村来说,朝天椒的丰收并不意味着就有好的经济收入。朝天椒的销售渠道、市场是摆在他们面前的最大难题。
为了保障村民能真正得到实惠,庆元乡党委、政府并没有当“甩手掌柜”,而是主动谋发展,与重庆盘溪农贸市场签订了收购协议,协商了收购保护价,每公斤朝天辣椒收购价不低于1.2元。
村民韦会锡说:“我们现在一点都不担心销路,只要你种,就一定有人收。”重庆市盘溪农贸市场的收购员告诉记者,从8月11日辣椒收购开始到现在,他们已经主动上门收购了5次,共收购朝天椒近1万公斤,收购价都在每公斤1.2元以上,有些辣椒收购价达到1.4元。
据庆元乡乡长田云钗介绍,韩国朝天椒的采收时间还有两个月,预计今年飞龙村100亩试种田可产辣椒15多万公斤,村民收益近20万元。
明年全乡推广韩国朝天椒
韩国五星朝天椒大丰收,这让飞龙村的村民乐开了怀,也让庆元乡找到一条产业发展的新路。
庆元乡乡长田云钗告诉记者,飞龙村试种的成功,极大地鼓舞了该乡发展异国辣椒产业的斗志,明年庆元乡将在全乡范围内推广种植韩国五星朝天椒种,预计规模种植500—1000亩,仍然采用政府宣传引导,“公司+农户”的销售模式推动辣椒产业的发展。目前,庆元乡已经与贵州省贵阳市一家农贸市场签订了销售协议,为明年的朝天椒销售铺好了道路。
7、写消息注意的几个问题
(1)不要使用“为„„”、“在„„形成下”、“在„„的领导下”、“在„„基础上”之类的套话,直接把事实讲出来。如实报道了事实,你想说的这些思想应该包含其中。如果读者感觉不到,那就是你硬在给事实穿靴戴帽。
(2)除了导语可以概括一下所报道的事实外,消息主体不应该再使用概括性的语言,要报道具体的事实,禁绝空话。如果你感到这样就没有东西可写了,这个报道便不该动笔,应该去采访。
(3)不要在消息中用第一人称。这说明你还没有跳出本部门的圈子,这样的稿子大多囿于狭小的环境,采用率很低。
(4)不要在报道基层干部的活动时使用“亲自”、“亲临”、“英明”的词汇,也不要“以赤心赢得上级的赞誉”之类的话,不要将“副*长”省略为“*长”。
(5)尽量不出现“他说:‘党的优惠政策激励我继续发展养猪产业,要做出成效,才对得起党和政府的关心鼓励”、“真是感谢政府感谢党了。”之类语言。
(6)不要出现“大家说”、“他们说”,这在自然状态是不可能发生的。一定要具体,谁、对谁、说了什么、怎么样,每一点都要交代清楚。
8、写通讯注意的几个问题
(7)标题不要过于笼统,大得无边。一旦这样确定下来,你必须一切从头讲起,不得不面面俱到,难于把握材料。
(8)不要纯自然地把采访的内容全部写进通讯。要适当编排,提炼出积极的主题,十分材料用三分已相当满了。
(9)不能将商业广告性质的企业领导人通讯,作为新闻投给党报。要划清为党报写稿与商业活动的界线。
结语: 以下几段话应成为我们写作新闻的座右铭:
△我们应当说真话,因为这是我们的力量所在!(《列宁全集》第9卷第283页)
△用生活中的生动的具体事例来教育群众“是报刊在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的主要任务。”(《列宁全集》第28卷第83页)
△我们党所办的报纸,我们党所进行的一切宣传工作,都应当是生动的,鲜明的,尖锐的,毫不吞吞吐吐。这是我们革命无产阶级应有的战斗风格。(《毛泽东选集》第1217页)
△为报道真实新闻而奋斗!(周恩来给《新闻日报》增刊的题词)
△在新的历史时期,新闻工作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就要坚定地全面准确地宣传党的基本路线,宣传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决策,宣传全国各族人民在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中的业绩和经验。(江泽民《关于党的新闻工作的几个问题》)
新闻批评与新闻敲诈 篇6
新闻批评主要是针对我们工作中和干部队伍中的缺点、错误,针对社会的不良现象和腐败行为,通过新闻媒体面向社会的公开批评,由于它把批评的内容公诸社会公众,这样就能在相当大的范围内引起人们的注意,因而具有不可阻挡的巨大社会冲击力。无数事实证明,新闻批评在惩治腐败、倡导廉政、强化执法力度、保证政令畅通、加强行政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反对官僚主义、监督干部尽职尽责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许多贪官污吏及违法乱纪者都因媒体的批评而中箭落马。正因为如此,新闻批评在人民群众的心目中成了扬善抑恶的正义之剑。因此,新闻工作者在媒体上开展新闻批评,要严格遵守职业道德,要本着事实确凿、观点正确、客观公正的原则,惩前毖后、治病救人。
近年来,随着新闻事业的高速发展,新闻从业人员队伍也急剧膨胀。据统计,全国目前新闻从业人员已近百万人。有不少媒体单位都实行聘任记者制,由于记者众多,难免鱼龙混杂。一些媒体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为求得生存,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放松了对记者尤其是聘任记者的职业道德教育,使得极个别记者丧失良知和崇高的精神追求。他们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为捞取钱财不择手段,这不仅给新闻工作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也使新闻记者的神圣光环被部分消解。新闻批评成了个别新闻从业者和冒牌新闻记者手中敲诈勒索的“利器”和捞取钱财的“法宝”。
新闻敲诈,手段众多,花样百出,但归纳起来,主要有“文敲”和“武敲”两种。
所谓“文敲”,即看准有钱的主儿大肆吹捧,一篇不行两篇,直吹得天花乱坠,地涌金莲,吹得采访对象搔首称快,然后不失时机地向对方暗示给自己意思意思。“文敲”是一方愿打一方愿挨的买卖,一般在灯红酒绿中进行,记者拿了这样的黑钱正常情况下是不会暴露的。
如果说“文敲”还披着一层“温柔”的外衣的话,那么“武敲”则充分显示了新闻敲诈者们对金钱的贪婪与赤裸裸的欲望。常用的“武敲”之法,共有以下五个“妙招”:
一曰瞒天过海:即彻头彻尾的冒牌记者,为捞取金钱铤而走险,他们以新闻批评、曝光相要挟,为捞钱铤而走险。
据《今日早报》报道,年仅23岁,在杭州某高校学财务管理的刘某,认为靠老师教给的文化走入社会后致富“太累”,于是想出了“一夜暴富”的“妙招”:冒充媒体记者敲诈地方官员。
在杭州冒名“王天琥”申办了银行存折和4张储蓄卡后,刘某摇身一变,成了“央视记者”。敲诈的对象是他认为最有可能有“把柄”、也有足够的钱“付账”的浙江一些地方的局长级人物。至于敲诈方式,他选择了认为最不易留下犯罪痕迹的信函。之后,刘某以发现有贪污、受贿或滥用职权等不法事例为名,分别向浙江一著名企业集团董事长刘某、某国税局局长龚某、某土管局局长黄某、温州某国税局局长万某等人寄去敲诈信。令刘某深感沮丧的是,过了约定的时间,被诈的人“身正不怕影子歪”,竟然没有一个上他的当。恼怒之下,他又以掌握杭州一大酒店卖淫嫖娼等情况为名,再次冒名“央视记者”,寄信给酒店总经理钱某敲诈勒索8万元。刘某自然想不到,他这等“小儿科”的作为,很快就被警方发现。一直梦想着成为百万甚至千万富翁的刘某,最后非但分文未得,还为自己的“疯狂行为”毁掉前程,付出锒铛入狱的惨重代价。
采用瞒天过海之招进行新闻敲诈,在80年代和90年代比较常见,近年来逐渐减少。毕竟,冒牌记者没有在新闻单位工作的经验,谈吐举止极易露出马脚。然而,骗术虽不高明,骗子们却屡试不爽,上当者也不乏其人,其中奥妙,颇值得深思。
二曰愿者上钩:用此招者,多为正规的新闻从业者或一些新闻单位的招聘人员。这些人熟知新闻机构内幕,精通新闻报道的规律,他们利用手中的职权进行新闻敲诈,具有更大的欺骗性。这部分人的聪明才智不是往正地方使,而是时时注视着所在地区的各新闻媒体,一旦发现有媒体载有舆论监督方面的稿件,便找到了敲诈勒索的途径。他们一般通过电话联系的方式,把刚被其他新闻媒体批评或曝光的单位领导或个人约到宾馆、茶社或饭店(请注意,干这类勾当是绝对不会把敲诈对象约到单位办公室的),称自己奉本新闻媒体领导之命,重新对该单位(或个人)的违法乱纪或不光彩的事件进行深入采访,要在传播途径更广泛的新闻媒体上曝光。大话威胁,上纲上线,迫其就范。被采访对象刚被其他媒体曝过光,或许正被有关部门立案查处,生怕雪上加霜,把事情越闹越大,便苦苦哀求,送礼金、礼品,以求息事宁人,破财消灾。于是,愿者上钩手法的新闻敲诈大功告成。
某杂志社河南工作站原站长刘某便是用此手段敲诈勒索的老手。1998年3月中旬,刘从3月10日的《大河报》上得知原河南省某县公安局政委吉某某交通肇事的消息后,即打电话约与吉关系较好的程某某在偃师宾馆见面,要求程拿出7万元,否则便把吉交通肇事之事炒作得像郑州的张金柱一样。因程表示拿不出7万元,刘又提出让程送其一套家具了结此事。同年3月15日,程派人将其下属家具厂生产的床垫1个、餐桌一张、餐椅4把送至刘住处。4月10日,刘又开车到上述家具厂拉走茶几1个。以上物品价值共计2300元。
1998年7月,刘又得知洛阳市郊区某村白姓农民三人欲在新闻媒体上揭露其村支部书记的不良行为,便约该三人在洛阳涧西区景华路“西来顺”饭店见面。期间,刘为索要钱财,答应了该三人的要求,但要求其提供2万元经费。据有关媒体披露,几年间刘某用此手段诈骗钱财70余万元。多行不义,东窗事发,刘最终以犯敲诈勒索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到了他该去的地方。
三曰兵团作战:了解到某企业或某单位因为违规操作造成重大工作事故或人员伤亡等情况后,迅速联合其他新闻媒体有共同“志向”的新闻同行共同出击,组成成员众多,阵容庞大的采访团,给采访对象以大兵压境的威慑,迫其就范,确保一次成功。2002年山西省繁峙县特大矿难事件发生后,当地一些新闻媒体的记者在采访时便使出了此招。
2002年6月22日,山西省繁峙县义兴寨金矿发生特大爆炸事故,造成38名矿工遇难。这是一起典型的由于违规操作造成的人为事故。特大矿难发生后,当地个别政界要员和非法矿主惶惶不可终日,他们不是设法救人,而是串通一气,隐瞒事实真相,并谎报了“2死4伤”的事故伤亡材料。这起特大矿难事故很快被嗅觉敏锐的新闻记者发现。于是,当地一些新闻媒体的部分“志同道合”者便很快组成了由六七家媒体参与的联合采访团开赴繁峙。“兵团”一到,当地负有主要责任的地方官员,非法矿主即刻败阵。面对从中央到地方的各大新闻媒体的记者,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酒肉款待,送金银、送钞票,求记者不要把事情捅出去。众记者酒足饭饱之后携钱而去,双方皆大欢喜。一年后,新华社发布消息称:有11名记者在繁峙矿难事故的采访中受贿,涉及金额7万余元。消息一出,国内新闻界震惊。
四曰单刀赴会:敢于单刀赴会者,皆从事新闻工作多年的“老手”,这些“独脚大盗”事先从众多的可进行新闻批评的单位或个人中筛选出最有利用价值的线索,不露声色,秘密前往,进行深入细致的采访。很快拿出足以使曝光对象心惊肉跳的力作,然后有意放风,让对方通过各种关系前来求情。待曝光对象找上门来,再谈条件。比如可以堂而皇之地说:稿件(或片子)不见诸媒体也可,不打不相识,以后大家都是朋友了,相互关照也是应该的嘛。但我给诸位面子,诸位也得帮帮我的忙。干新闻也不容易呀!我这次出来领导还交办有专版(或专题报道)任务,在下就有求诸位帮忙了,我回去也好和领导交差。一般情况下,采访对象都会在一软一硬,一惊一吓,一拍一拉中乖乖拿出钱来。若采访对象干抹桌子不上菜,对不起,回去后即发稿件。
2002年,浙江东阳发生了一起影响巨大的房地产纠纷案。北京某电视媒体一位姓宗的记者得知此讯后立即只身赶赴东阳,经过一段时间的明察暗访,迅速拍出了一部10分钟左右的专题片,并声称要在该电视台影响巨大的“中国房地产报道”栏目中播出。东阳吴宁房地产开发公司总经理卢某得知专题片一旦播出将对本公司造成不利的影响后,顿时慌了手脚,他千方百计通过关系找到宗某,哀求他无论如何不要把片子播出,并当场送给宗现金10万元,请他高抬贵手,宗拿到现金后离杭返京。卢某本以为此事到此就算结束了,谁知两个月后宗某又回到杭州,找到卢某后狮子大张口,称10万元摆不平,节目已进入待播状态,要想将片子撤下,还得再拿50万元。卢见宗贪心不足,忍无可忍向公安机关报了案,双方在二次交易时,公安人员将宗拘捕……
五曰步步紧逼:这一招,是近年来的新闻敲诈案件中常见的招法。采访也进行了,联系方法也留下了(给曝光对象留下联系电话,是大有用处的,要不,对方找自己“疏通”就不好联系了),而曝光对象既不见找人疏通关系,也丝毫没有破财消灾的意思,怎么办?工夫不能白费,步步紧逼,赶鸭子上架!于是一个电话打到了对方单位:“稿件已写成,即将见诸媒体,请即刻派人前来审稿,否则视为同意。”若对方仍然置之不理,于是便将洋洋洒洒的长篇幅、重磅炸弹级批评稿件电传给对方(这类稿件因是恐吓性质,所以尽可能上纲上线,攻其一点,不计其余,并多用形容词)。同时将稿件传给对方的上级单位,上级单位的上级,直到市委、市政府,造成雷声隆隆,大雨将倾的阵势。这样即便曝光对象不怕曝光,他的上级未必顶得住。决不能因为一点的失误影响行业形象,影响主管领导的仕途。于是一级级压下来,被曝光单位迫于来自上级的压力,无奈之中送红包,刊专版,只要把稿件撤下,讨得领导的欢心,花再多的钱也在所不惜。步步紧逼的新闻敲诈案例,不胜枚举。
论新闻采访过程的观察运用 篇7
1 保持浓厚的好奇心, 特别是对新鲜事物
新闻记者必须首先具有好奇心, 否则在这个行业上永远也入不了门。新闻记者这个职业是一个特殊的职业, 是一项二十四小时的职业, 没有上下班之分。而对一个记者来说, 也应该是二十四小时进行新闻现场观察。记者无论在平时工作中还是采访时都应该时刻注意观察, 要对周围的每一个事物保持一颗好奇心, 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珍贵的写作素材。
2 在采访过程中应确保目的的明确性
在观察的时候带有目的性, 更能发现一个有效的新闻线索, 而记者在进行采访时的采访目的与任务的明确性, 对一个新闻的采访效果也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 要时刻考虑到新闻采访的主题、受众特点以及新闻写作的体裁, 不同的新闻主题对记者有不同的观察的要求, 记者在采访时必须根据特定的主题, 带有针对性地进行观察。在采访的时候同样也要考虑一项新闻的体裁, 比如在一个特写的体裁中, 进行采访的记者必须牢固抓住每一个精彩的瞬间, 并且集中精力的捕捉尽可能多的细节, 这样才能写出生动鲜活的新闻作品。
3 在新闻采访过程中应占据合适的位置和时机
记者要想对某一事物进行观察, 就应该认清自己所处的位置, 在这个过程中应结合一定科学原理来进行精心的选择。位置能否成功选择, 会直接影响观察效果, 甚至会影响到采访的成败。因为观察角度的不同会导致其对事物在认识程度上存在不同, 所以记者在进行选景时应选择那些能够体现事物主要特征的角度, 以此来进行观察, 同时在观察的过程中也应确保选取的时机具有最有利性。记者在进行现场观察时, 应根据采访任务的需要来选择合适的观察时机。新闻事件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这个过程有时可能会比较长, 所以应该在最有利的时间段进行现场观察。比方说记者在进行人物的专访时, 应选择读者最关心的问题, 同时也应确保所选择的采访对象能够在其感受最强烈、最深刻的时候对其加以观察和采访。
4 在新闻采访过程中实现思维和视觉的有机结合
观察并非只是进行一种无意识的机械录像, 观察主要是要在一定的报道思想和新闻主题和的指导下来进行一种思维活动。新闻记者在观察时需要对眼睛视觉功能加以使用, 但是其又会受到一定的思维限制。大脑思维活动和眼睛视觉观察是密切联系, 并且是相互牵制的, 通过视觉的观察可以引起一定的大脑思维, 而大脑思维又能作用到视觉观察, 也就是说大脑思维活动对视觉活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其能够调整和指引视觉活动:首先, 人们可以通过现场观察来向思维提供粮食营养;相反的, 人们又能够通过思维活动来对所观察的现象加以分析、理解、判断, 并及时对其加以整理加工。在这个基础上, 对所见事物的发展变化脉络以及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加以分析, 并对事物中活动的主要目的和动机策略进行分析;也包括采用对比的观察方式来比较相关事物。通过每一个孤立事物来发现其中的相同和相似之处, 并从这些相似的事物中找出他们之间的主要差别。只有这样, 我们才可以透过事物的现象发现其本质, 从事物的局部看到事物全局, 从当前的事物中进行事物未来趋势和发展历史的分析。
5 确保新闻观察能够做到细致入微, 从而准确把握住事物本质
现场新闻在本质上就是写现场、写长影, 因此记者在对现场进行观察时, 应该仔细观察, 掌握一个事物的本质特征, 对每个事物特征的情节进行尽力的捕捉,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写出的新闻报道的鲜明个性。在记者的观察中, 因为经验甚至是错觉的影响, 有时候也会出现一定的失误, 因此在观察的过程中, 记者应对事物特点进行分析, 对事物之间异同加以区别, 从而更好的掌握事物主要特征, 以防止出现观察错觉。
6 注重身份的双重性
现场观察是记者的本职工作然而记者并不能导致观察活动的独立化。记者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受众, 其应采用受众眼光来对现场情况进行观察, 由于记者的观察结果、新闻事件的成功报道主要取决于相关受众的检验。所以, 记者能够在现场观察到的, 以及是如何进行观察的, 不能单靠个人的角度、观点和思想, 还应积极倾听观众的相关见解和意见, 了解到受众最想知道的事情, 最想看到的结果等。因此, 我们应确保记者所进行的现场新闻报道对广大受众具有吸引力, 能够满足他们在新闻方面的基本需求。虽然记者代表着受众, 在现场的观察过程中应将受众观点带入到现场中。但是, 记者在进行现场观察时又应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受众的超越, 对于受众所不能洞察的新闻进行观察, 这就要求对记者观察能力加以提高。同时还应进行严格的自我训练, 这样才能进行有效的锻炼, 确保新闻记者能够不断提高其对现场的观察能力。
总而言之, 在进行现场采访的过程中, 记者观察不但记者的应必须具备的技能, 也是其日常采访的主要手段因此, 在新闻采访过程中, 记者在新闻现场中应善于观察, 并在现场采访的过程中能够对观察方法加以熟练掌握和运用, 这样才可以确保其写出的新闻作品得到受众的喜欢。
参考文献
[1]张骏德, 刘海贵.新闻采访写作新编.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7 (2) :128.
[2]威尔·格里姆斯利.不要绷得太紧, 要顺理成章.美国名记者谈采访工作经验.北京:新华出版社, 1981 (3) :46.
[3]侯威, 云薇.新闻采访应处理好现场观察中的几种关系.魅力中国, 2009 (10) .
[4]张征.新闻采访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12) .
浅析新闻采访中的观察技巧 篇8
新闻采访的观察———就是记者在现场“用眼睛采访”, 又称目击采访。它作为一种新闻采访方式, 就是记者对客观事实进行由表及里的察看与思考活动, 从而印证和收集新闻素材和线索。有一句谚语说:“看的人不少, 看见的人不多。”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行动, 是人对现实感性认识的一种主动形式。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法入手, 论述如何提高新闻记者的观察技巧, 练就一双“火眼金睛”。
明确主题找到观察的方向
社会学家欧文·克里斯托尔曾经评论道:“除非一个人知道他要寻找什么, 否则他就不知道自己看到了什么。”观察, 是一种技巧, 一门学问, 它需要有明确的目的。在新闻采访过程中, 记者只有迅速明确报道的主题, 将注意力集中到主题上, 才能更快地、更准确地抓住那些有价值的、自己需要的新闻素材, 从而使新闻报道更加丰满, 具有真情实感。
一次, 廊坊电视台一位记者接到廊坊市区光明西道竣工通车的采访报道任务。在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后, 他明确此次采访以“民心工程”为主题。于是在采访现场中, 他注重观察领导与市民的对话、市民的喜悦之情, 特别是他发现“有市民把自发签满名字、写在大红丝绸上的感谢信送到书记的手上”, 这样有针对性的观察让记者对写好这篇新闻稿件胸有成竹。于是, 他在完成消息的基础上, 撰写了《民心工程顺民意》的新闻特写。稿件中, “青年人敲起锣鼓、舞起狮子, 大爷大妈们扭起秧歌、唱起顺口溜, 不少市民拿着相机不停拍照, 记录下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时刻。”这样充满细节描写的词句, 让原本枯燥无味的时政报道灵动了起来。
独特之处让观察不再一般化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不同的观察角度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也有人说, 正确的观察方法是看“常态中出现的偏差”, 与其问“出了什么事”, 还不如问“出了什么从没出过的事”。因此, 记者要善于选择在最能体现事物特征的独特角度进行积极的观察, 做到能够从平凡之中看出不平凡的一面, 从寻常的社会现象中挖掘出富有新闻价值的素材。
在2009年的两会期间, 中国新闻出版报一名记者被派去采访记者招待会。报道好来自各国众多记者参与的招待会, 是一个比眼力、比角度的重要任务。这名记者没有泛泛地记录下招待会上各国记者的提问、温总理的回答, 而是从细小的细节看到了独特之处。于是他写道:“记者8点赶到人民大会堂三楼中央大厅时, 发现现场已坐了很多人, 即使在没人的座位上, 也放上了衣服, 或放上了笔记本, 或贴上了“座位已有人”的便条”。这一独特的观察反映出世界对我国两会的重视。他还写道:“这次记者会, 比较显著的一个特点是获得提问机会的国外和港台地区的记者比内地记者多。”“新华社记者这一次没有获得提问的机会, 这恐怕在历次总理答记者会上很少见”。正是在寻常中找到了不寻常的一面, 才使得报道更加可读。
比较艺术为观察装上“新闻眼”
有比较才有鉴别, 俗话说:“不比不知道, 一比吓一跳。”现场观察中要善于运用比较的方法, 就可以找到事物中的细小差别和特征, 继而达到对事物认识、反映的目的。
一位记者在采访郭沫若、茅盾、巴金这3个大文豪时, 抓住他们居住环境、客厅摆设以及穿着、谈吐、爱好、性格上的不同, 比较出他们各自的特点, 从而在报道中突出了人物的个性。合众社记者斯伯里·史密斯在观察采访10名德国纳粹战犯被处以绞刑时, 也是运用了比较的方法。10名战犯被押上刑台, 面临死亡, 他们大多精神紧张, 但每人的表情和动作都不同。史密斯通过细致的观察, 准确地记录了他们当时的表情和动作, “紧张得不断砥嘴唇”、“不断吞口水”……这些细微的差别, 把战犯临刑前的内心世界暴露无遗。
善于思考挖掘现象背后的本质
观察的关键是记者对报道事件思考的深入程度。观察决不是简单地看一看事物了事。它不但要求记者要看到事物的表面现象, 而且要透过现象看出事物的本质。这就要求记者在观察采访中不仅要看, 更要思。
名记者张飚80年代仔细观察了改革开放给中国农村带来的巨大变化, 搜集了许多新闻素材。他一边观察一边思考:短短几年农村变化这么大, 变化从何而来?最后他思索出是党的3个一号文件为农村的巨变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后来, 他把3个一号文件列为算术公式:1+1+1=腾飞, 写出了报道。这样的报道就胜人一筹。
设身处地从受众的角度去观察
在新闻采访过程中, 观察的主体是新闻记者, 但是记者代表着受众, 需要用受众的眼光进行观察。因此, 记者观察什么、怎样观察不能只从个人思想、观点、角度出发, 还需要了解受众想知道什么、想看到什么等。只有这样我们通过现场观察所作的新闻报道才可能对受众有吸引力, 更大地满足其对新闻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梅尔文·门彻.新闻报道与写作, 华夏出版社, 2003.
论观察艺术在新闻采访中的运用 篇9
一、新闻采访中观察的重要性分析
新闻采访中的观察是指记者在新闻报道之前, 利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 用大脑去思考, 用身体的感觉器官去感知所要报道的人物、事件, 善于发展新闻采访事件中的新闻要点, 以不断为社会大众提供准确、生动、形象的新闻报道作品。新闻采访中观察的重要性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加以归纳总结。
1. 有利于确保新闻报道的真实性
时效性和真实性是构成新闻报道的核心要素。但是在当今社会, 由于新闻来源的多样化, 导致新闻报道失实的现象时有发生, 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社会公众对新闻媒体的信赖。然而, 导致新闻报道失实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记者在新闻报道中不注意对新闻事件真实性的分析, 不到事发现场见证第一手资料。因此, 只有到新闻事件发生的地方去认真观察, 才能让新闻报道具有更高的新闻价值。
2. 有利于提高新闻报道的可读性
记者在新闻采访中, 通过自己的观察可以用更加细致形象的语言对新闻事件进行报道, 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和吸收所报道的内容。比如对于一些关于科技、金融等专业性较强的新闻事件, 如果单单使用一些专业术语进行报道, 会导致新闻报道的内容枯燥无味, 也不利于观众对新闻报道的认识。但是, 如果记者在自己的细致观察基础上, 用通俗而又形象的语言进行讲解, 结合一些修辞手法的运用, 把单调的专业性报道转变成社会大众都能理解的通俗报道, 就可以大大提高新闻的可读性。
3. 有利于让新闻具有真情实感
俗话说, 百闻不如一见。对于新闻报道来说, 只有通过现场的采访, 通过记者本人对事件、人物的认真观察, 才能以真挚的感情去感染受众, 让人们收听或者收看新闻报道之后, 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提高新闻报道的质量。
二、观察艺术在新闻采访中的具体应用
1. 善于观察, 选择恰当的报道时机
追逐新闻报道的时效性一直是各类新闻媒体的工作重心, 也是各大媒体提高媒体竞争力的有效手段。但是, 在不同类型的新闻报道中, 记者还应该注意观察新闻事发现场的实际状况, 不能一味地追逐时效性, 而忽视了最基本的职业道德。比如, 在灾难性新闻报道中, 各大媒体的新闻记者应该充分认识到对灾难事件人物以及事件报道的特殊性。本文所指的灾难性事件主要是指地震、泥石流、火灾、空难等造成较大人员伤亡的突发性灾难事件。灾难事件的现场, 往往有大量的救援人员、医护人员、伤亡人员、志愿者等, 很多新闻记者在现场进行实地采访时, 一味地强调自己的采访权, 见到人就采访, 忽视了对现场伤亡人员生命的尊重, 丢失了基本的职业道德。比如, 在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现场报道中, 每个营救人员在沉重的工作负荷下, 往往没有时间接受记者的采访, 他们为了发现并营救更多的幸存者, 大都无法接受记者的采访, 但是, 仍有新闻工作者盲目地追着正在解救伤员的营救人员要求采访。这种采访行为完全忽视了时间对灾难受害者的重要, 在灾难性事件中, 时间往往意味着生命, 为此, 每个新闻记者应该充分认识到时间对挽救伤者生命的重要性, 在现场报道中, 注意观察, 尽量减少对灾难现场营救工作的干扰, 尽量减少对营救人员的采访, 而是采用现场摄像、自己解说的方式进行, 一方面确保新闻报道的及时性和真实性, 另一方面也为营救人员节省救援时间, 挽救更多的生命。
2. 善于观察, 采用多种新闻采访方式
虽然对新闻事件的现场观察, 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新闻报道的质量, 但是, 新闻采访人员也不应该完全地相信自己眼睛看到的东西, 而应该学会从多方面取证, 去印证自己所报道的新闻事件, 为受众提供关于新闻事件的全方位的信息。尤其是针对社会上的重要热点问题, 不要以一己之见去以偏概全, 误导受众对事件的判断。
结语:
针对现阶段新闻报道失实的问题, 新闻媒体尤其应该注重锻炼记者的基本能力, 树立新闻记者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 一方面要注意加强提高记者的文字写作能力, 让记者自身注重各方面的知识储备, 积累人生经验, 并将自己的所学理论知识总结应用在新闻采访工作中, 另一方面提高新闻记者的新闻素养, 尽可能地去新闻事件的发生现场去观察, 确保新闻报道的真实性, 以更好地服务大众, 提升新闻媒体的采访质量。
摘要: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 我国的新闻媒体飞速发展, 对记者的素质修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记者在新闻采访中的观察对提高新闻报道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为此, 新闻媒体尤其应该注意不断提高新闻记者的观察报道能力, 以确保新闻报道的真实性, 提高新闻报道可读性。
关键词:观察艺术,新闻采访
参考文献
[1]时文祥.现场观察在新闻采访中的作用[J].新闻爱好者.2010 (17)
[2]申玲玲.小议采访中的“观察”[J].新闻爱好者.2008 (12)
新闻与观察 篇10
一、现场观察对于新闻采访的主要作用
现场观察是新闻报道的一个重要前提, 而现场观察的具体作用就体现在可以得到非常重要的第一手资料。
(1) 现场观察可以核实线索的真实性, 增加新闻报道的可信度
现场观察可以得到准确的第一手资料, 相比于采访受访者得到的语言信息, 现场观察拥有更高的可信度, 若是在得到采访资料之后再在现场搜集相关线索, 就可以验证之前的采访所得到的资料真实性, 这样的新闻才能更让人信服。
(2) 现场观察可以使事件更具有可读性
现今的报道术语非常多, 如果不进行现场观察, 写出来的报道会很生硬, 让人难以理解, 现场观察则可以在事发现场亲身感受一下, 明确了解事件的真实情况, 将报道写得更容易理解。
(3) 现场观察可通过亲身感受增加新闻的表现力度
现场观察能够发现更多的细节, 使报道的主题深化, 得到一个质的提升。单单通过语言和文字等得到的资料, 空洞、生硬, 缺少细节的体现和变化, 通过现场观察则可以更好地发现值得报道的资料, 深入主题, 报道也可以入木三分了。
(4) 现场观察可以增加对事物的认知深度, 使新闻报道更具有深刻性
人们对事物的认知过程一般是从表象到本质, 或是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 现场观察正是加速了这一项心理活动的过程。 (2) 记者通过现场观察得到详细的、正确的资料, 从而写出的新闻报道能够具有独特的见解, 使新闻报道更具有深刻性。
(5) 现场观察有助于发现新的新闻线索
现场观察能够在没有新闻线索的情况下, 在生产生活中发现值得报道的事情, 同一个地方、同一件事情, 有些人就报道出了新闻, 而有些人却什么都观察不到。记者在采访报道的时候进行现场观察, 很可能会从一个微小的情节发现新的新闻线索。新闻报道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个大的新闻各种媒体争相报道, 内容千篇一律, 没有什么意义, 但如果能够找到新的切入点, 便能够依靠崭新的角度从各种报道中脱颖而出了, 这也是现场观察的一个重要意义。 (3)
二、现场观察的注意事项
(1) 现场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性
一次新闻报道根据观察目的的不同观察的重点也不同, 明确的观察目的能够有效地集中注意力, 这样的观察才能够观察到真正需要的东西。
(2) 现场观察要抓住事物的特征
记者在进行新闻观察时, 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特点寻找有价值的信息。现场观察时, 要通过对资料进行对比分析, 从范例中找到个例, 以此达到对事物做出真实反映的目的 (4) 。
(3) 现场观察要选择合适的观察角度
一个好的观察角度关系到新闻报道能否有效进行, 角度选得好, 才能把握住事物在变化中的典型状态。选择好的观察角度, 能够得到较好的报道效果, 在观察过程中, 先面后点, 根据自己的角度特色得到和大众不同的报道。
(4) 现场观察过程中要勤于请教
在现场观察过程中, 无法直接面对当事人的时候, 应该主动去请教与当事人相关的人员, 在当事人相关人员的指点下, 从侧面了解到事件的有用资料, 来提高新闻采访的效率, 保证对事物判断的正确性。
(5) 现场观察要善于思考
记者在深入事发现场进行报道时, 受到诸多因素制约, 很难一下子抓到事件的主体。在观察过程中, 记者应该有选择性、有目的性地明确观察方向, 捕捉有特色的细节, 完整报道这个事件的过程。
结语
在新闻采访工作中, 现场观察不但是获得重要资料的一个主要途径, 更是深入挖掘潜在信息的一种能力。记者在事发现场仔细观察, 找到更多的有价值的细节, 运用适合的思维方式去思考和整理得到的资料, 才能够进行更有深度、可信度的新闻报道。
注释
11 时文祥现场观察在新闻采访中的作用新闻爱好者, 2010, 17:71.
22 闫肖岩.论观察艺术在新闻采访中的运用[J].中国报业, 2012, 10:72-73.
33 程威.论新闻采访中的现场观察[J].中国传媒科技, 2012, 08:147-148.
福克斯新闻频道与新闻娱乐化 篇11
美国电视新闻娱乐化表现为新闻内容上和形式上的娱乐化。具体表现是:一是在内容上偏向软新闻(西方人称之为“大众新闻”)或尽力使硬性新闻软化。其表征是减少严肃新闻的比例,将名人趣事、日常事件及带煽情性、刺激性的犯罪新闻、暴力事件、灾害事件、体育新闻、花边新闻等软性内容作为新闻的重点;竭力从严肃的政治、经济变动中挖掘其娱乐价值。二是在表现形式上强调故事性和情节性,从最初强调硬新闻写作中适度加入人情味因素,加强贴近性,衍变为一味片面追求趣味性和吸引力,强化事件的戏剧悬念或煽情、刺激的方面,走新闻故事化、新闻文学化道路。20世纪末的辛普森杀妻案、戴安娜王妃之死以及美国总统克林顿绯闻案,成为新闻娱乐化的三大经典案例。
在残酷的媒体竞争中,新闻成了世界各大电视台的主打节目,新闻频道成为国际媒体竞争的主要战场。20世纪末,世界各主要国家和地区普遍开办了24小时向全球播出新闻的电视新闻频道。比如1980年出现的世界上首家24小时全新闻频道有线电视网——CNN(Cable News Network),1996年微软成立的MSNBC 24小时电视新闻,1997年英国BBC开办的24小时新闻频道BBC News24,1996年美国的福克斯新闻频道(Fox News Channel)等。在这些新闻频道中,1996年成立的福克斯新闻频道后来居上,短短数年时间其收视率就大幅上升。目前,它的收视率已经大大超过已有24年历史、首创“新闻频道”概念的美国有线新闻网(CNN),成为美国收视率最高的新闻频道。其成功的原因很多,但笔者认为其成功的主要原因是采用了新闻娱乐化的新闻理念和操作手法。
在世界新闻界,客观性原则一向被奉为圭臬。比如英国广播公司(BBC )一直以报道客观性新闻自居,CNN的口号是“CNN,新闻中最值得信赖的品牌”,强调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公平性和权威性。它要求媒体“在汇集和呈现新闻成品时,概以事实为主;没有偏私也没有党派立场,展现的是正确、真实的报道”;“对于新闻事件,他们除了只愿作为“公平的证人”,平衡、平均地处理一个论题的各方意见是不变的原则”。
福克斯新闻频道却对客观性原则公开提出了挑战,它认为“客观”报道是不可能的,而代之以“公正和平衡”(fair and balanced)原则,福克斯认为任何单个媒体的报道不可能是完全客观的,总带有主观性。另外在一个公平竞争的自由市场中,没有任何单个媒体可以左右社会舆论。所谓公正和客观,是所有媒体在法律保护下发表意见的总和。福克斯的存在是对其他自由派媒体的平衡,显示了“公正和平衡”。这一口号无疑是对传统新闻理念的一大冲击,成为福克斯新闻频道的突出形象标志。
在具体操作上,福克斯又提出:“We are journalists,but we are also Americans!”(我们不仅是记者,我们更是美国人),“我们报道,你决定”(We Report,You Decide)。坚持在处理政治新闻时爱国主义凌驾于新闻原则之上的政治立场,在新闻报道内容上偏向软新闻或尽力使硬性新闻软化。竭力从严肃的政治、经济变动中挖掘其娱乐价值。尤其是在“9·11”之后,它打着“爱国”的旗号和共和党站在一起,用娱乐化的新闻将硬性新闻软化,得到了美国大众的普遍欢迎。在社会新闻上,福克斯极尽煽情新闻炒作之能事,强化事件的戏剧悬念或煽情、刺激的方面。这种风格正好迎合了工业社会中人数庞大的低教育程度的受众心理特征——寻求感官刺激,喜闻乐道隐私和表面的爱国主义。
福克斯新闻频道的这种娱乐化倾向,因此被人认为是电视界的保守派“小报”,MSNBC主管索伦森认为福克斯新闻频道做新闻的方式有如跳探戈,CNN与MSNBC则是跳华尔兹,“我们跳的是很优美的华尔兹,但探戈才是当红舞蹈”。CNN与MSNBC专注于提供客观新闻时,福克斯新闻频道却将自身定位为“极其生动的电视言论版”。
作为媒体大亨默多克旗下的媒体,福克斯新闻频道承袭了默多克旗下媒体的两大特色:在政治新闻上,走的是爱国主义的新闻路线,把政治新闻节目娱乐化;在社会新闻上,走的是花边主义的新闻路线,极尽煽情、夸张之能事。
首先是在节目形式上大量借鉴小说、电影、戏剧的叙事方法。
福克斯新闻频道的栏目主要有三类:一是新闻类,由不同主持人主持,有新闻、时事、政治、财经、股市、理财、综合新闻等。二是访谈与辩论类,如著名的“欧瑞利因素”。三是杂志类,如在美国各家有线电视新闻频道早间节目排名第一的“福克斯与朋友们”等。这些新闻深度报道和纪录片中的故事讲述方式,大量借鉴小说、电影、戏剧的叙事方法,使节目既真实可信,又情节起伏,生动好看。
其次是主持人风格上偏激、另类。
福克斯新闻频道高薪聘用了一群年轻、勇于表达自身立场的新生代主持人,他们在美国拥有很高的知名度,虽然相貌、口音、气质各不相同,但是其主持风格却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把政治娱乐化,让严肃的政治议题变得通俗好看,哗众取宠,吸引观众,提高收视率。主持人的语言风格也倾向于娱乐化,用煽情的言语赞美自己一方,讥笑和嘲讽被视为敌人的另一方,使节目呈现出突出的娱乐化特点。例如,福克斯新闻频道的主持人和前方记者,一改美国新闻界的惯例,在报道中把美军称为“我们的士兵”,把“海军陆战队”称为“我们的海军陆战队”,把伊拉克驻联合国大使阿杜里形容成猥琐和“有某种缺陷”的人。“欧瑞利因素”的主持人,其主持风格更为另类,他以美国国家利益的捍卫者自居,经常打断受访者的谈话,提高语调,指手划脚,一边反驳对方的立场一边渲染自己的观点,以期营造一种火爆氛围。38岁的主播史密斯在播报新闻时,把投身阿富汗前塔里班政权的美国青年约翰·沃克·林德唤做“圣战强尼”,对于CNN、MSNBC或三大有线电视网的主持人来说,绝对不敢如此称呼。
再次是内容上煽情、夸张。
尽管福克斯新闻在报道内容和节目安排上并没有太多的新意,但却承袭了默多克报业帝国中各类媒体共同的理念和特点——内容上极尽煽情、耸动和戏剧化式的新闻报道。
“9·11”事件的发生,为福克斯打败CNN提供了一个历史契机,当时,福克斯新闻频道的煽情式报道风格,正好迎合了美国人激进的爱国情绪和政府鼓励民心士气的需要。2003年第二次对伊战争期间。福克斯新闻频道毫不掩饰地支持军方的每一次行动,如果军方的行动造成伊拉克平民的重大伤亡,福克斯电视也常常视而不见,不予批评。对美军特种兵营救女战俘林奇的报道,俨然是又一个《拯救大兵瑞恩》的奇迹再现。完全颠覆了新闻报道的“公正、公平、准确”的原则,这种大胆、出位、令人吃惊的表现彻底颠覆了多年来美国有线新闻电视的排名,一举压倒了以报道相对冷静客观著称的CNN。据“尼尔森调查”显示,在伊拉克战争的第一个星期,福克斯新闻名列各大电视网之榜首,而保持客观立场的CNN只吸引了437万观众。尽管美军在伊拉克深陷泥潭,至今无法取胜,但福克斯却成为这场战争的最大赢家。
福克斯新闻频道新闻娱乐化的理念和操作手法,使其在媒体大战中大获成功,在美国收视率排行榜高居第一名。福克斯新闻频道的异军突起也引起了新闻界和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并将这种现象称为“福克斯现象”。有人认为福克斯新闻频道“把爱国主义凌驾于新闻原则之上,使用影射、暗示和渲染的新闻手法,说服受众接受某种政治立场”,“通过对政府的舆论支持,谋求建立话语霸权,最终实现商业利益的最大化”……这是“福克斯现象”的实质。
新闻与观察 篇12
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规定, 大学英语是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 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 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其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特别是听说能力, 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 提高综合文化素养。
随着高中课程标准改革, 非英语专业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初, 较之以往大外学生词汇量和阅读水平均有所提高, 加之大学英语教材更新慢、篇幅有限, 导致了无论从词汇量还是阅读量方面来说, 教材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提高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要求, 尤其是由于教材中课文内容过于陈旧, 题材过于单一, 对于学生的文化素养的提高促进作用微乎其微。
在这样的状况下, 将英语新闻引入大学英语课堂就显得非常必要及可行, 其优势在于:第一, 英语新闻的时效性以及丰富的文化知识非常有利于学生的文化素养的提高;第二, 英语新闻由于内容丰富, 信息量大, 但通常篇幅比较短, 可以很好地满足大外学生的阅读量;第三, 英语新闻没有教辅, 没有参考书, 布置给学生的任务学生只能自主独立地完成,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课堂实践
基于对英语新闻运用于大学英语课堂的必要性以及可行性的认知, 我于2013-2014学年的两学期在两个非英语专业自然班中进行了新闻英语的教学实践, 在完成阅读与听说教材的教学情况下, 每学期拿出18课时即9次课, 进行英语新闻的阅读训练,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新闻内容选取。两个学期均选择了综合性报纸中国日报上的新闻, 对新闻专栏做了规定, 主要让学生阅读了国内、国外、地方、文化、财经、教育、娱乐、体育等专栏。选取这些专栏的新闻, 一是考虑到学生的兴趣所在, 二是考虑到要让学生接触一定量的文化知识, 三是考虑到新闻篇幅以及难度。
2.课堂活动组织。第一学期, 学生以个体为单位, 在前一次课结束时抽取自己本周要阅读的新闻的专栏, 在这一周的中国日报相应专栏中选取一篇新闻, 阅读并制作PPT, 在下一次课上进行新闻汇报, 老师根据汇报情况打分计入课程平时分。第二学期,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前一次课结束时抽取本组的新闻内容, 选取这一周的中国日报相应专栏中的一篇新闻, 小组成员分工合作, 分别负责制作PPT、课上新闻汇报、新闻背景知识链接、新闻词汇, 根据课上小组的汇报情况给小组每个成员相同的分数。两个学期的新闻汇报均对学生的PPT制作进行了规范, 例如, 不可以出现满屏的文字, 配以适量相关图片最佳等。两个学期的新闻汇报都鼓励学生在如实汇报所阅读的新闻的基础上发表自己的评论。
3.收取反馈意见。每次上课的两节课之间的十分钟, 以聊天的形式了解学生对于英语新闻运用于课堂的接受情况, 在第二个学期期末的时候, 以问卷调查形式了解学生对英语新闻的兴趣, 接受程度, 以及难点所在。所收集到的信息具体在下一部分加以讨论。
三、探索发现
通过课堂观察, 谈话, 以及问卷调查的形式, 我发现影响学生对英语新闻兴趣以及课堂教学效果的因素主要有:
1.课堂活动的组织形式。经过两个学期的对比和问卷调查发现, 学生更喜欢合作的学习方式和更多样的课堂活动组织形式, 相比较第一学期学生以个体为单位, 在课堂内以PPT形式汇报新闻内容的方式, 学生们更喜欢第二学期的以小组为单位, 每位成员负责一项任务, 课堂内的新闻汇报带有小组间竞争比赛性质的课堂活动组织形式。可见, 教师采取何种课堂活动组织形式, 极大影响了学生对英语新闻的兴趣, 以及英语新闻对提高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作用。
2.班级学习氛围。在两个学期的课堂实践中, 我发现无论采取何种课堂活动组织形式, 学习氛围不同的班级对于英语新闻所表现出的兴趣也有较大差异。课堂气氛沉闷、与教师互动少的班级, 表现出对英语新闻乃至对英语学习兴趣的缺乏, 汇报的同学无精打采, 听讲的同学通常在走神或是做自己的事情, 通过与学生谈话得知, 该班在别的课程上的反应也是一样沉闷与少互动。而学习气氛活跃, 乐于与老师互动沟通的班级, 总是表现出对新闻汇报的巨大兴趣, 汇报的同学往往精心准备, 自己评论的篇幅比例很大, 听讲的同学也更乐于专注听讲, 同时也更愿意发表自己的见解, 每次下课, 都有意犹未尽的感觉。可见, 学生自身对于英语学习的兴趣决定了他们对英语新闻运用于课堂教学的兴趣, 也决定了英语新闻是否对他们的英语能力提高有促进作用。
3.新闻的内容与难度。在两学期的课堂活动中, 都发现新闻的内容与难度对学生阅读英语新闻的兴趣有巨大影响, 无论是课堂气氛活跃的班级还是沉闷的班级, 对于不同内容不同难度的新闻都表现出一致的兴趣。通过课堂观察, 谈话以及问卷调查发现, 在新闻内容上, 学生更喜欢与他们生活相关的话题, 例如本地新闻、中国文化、教育等, 或是与他们本人兴趣有关的话题, 例如娱乐、体育等。而对于一些政治、经济以及国外新闻等话题, 除非是热点话题, 否则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 往往草草汇报了事, 听讲的同学兴趣也不高。此外, 学生对于不同难度的新闻也表现出不同的兴趣, 相比较而言, 学生更喜欢图片多、文字少、生词少的新闻, 而那些文字多且生词多的新闻, 学生连完整流利准确地读下来已属不易, 在课堂汇报时更是敷衍了事, 往往PPT上出现整段整段文字, 汇报的同学读得结结巴巴, 听的同学也不耐烦看满屏密密麻麻的单词, 听得一头雾水, 只有极少数英语能力非常强的同学能够驾驭这类新闻。可见, 为了发挥英语新闻对学生英语学习的促进作用, 首先要选择合适学生的内容和难度的新闻, 否则, 反而会适得其反, 引起学生对英语新闻的厌烦。
4.教师的参与。由于课堂时间有有限, 对某些新闻汇报我做出了一定的反馈, 纠正学生单词发音, 对PPT制作提出改进意见, 就新闻内容与全班同学一起讨论, 提问并鼓励学生回答, 这些新闻汇报往往会引起学生更大的兴趣, 学生课堂参与热情高, 单词短语更容易记住, 下一次PPT制作更加规范合理, 若干时间之后再提起相关话题, 学生仍然能记住其中内容。而某些新闻汇报结束后, 我不做任何点评就进行下一篇新闻的汇报, 这些新闻往往不能给学生留下任何印象, 学生也无法从这些新闻汇报中学习到任何有用的词汇短语, 可以说, 这些新闻汇报没有发挥任何作用。可见, 为了使学生对英语新闻更感兴趣, 也为了使英语新闻对学生的英语能力提高起到促进作用, 教师必须积极参与, 帮助学生提取重点, 强调常用词汇与短语, 纠正错误, 及时反馈与点评, 才能更好地发挥英语新闻在提高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方面的作用。
四、结束语
两学期的英语新闻的教学实践再次证明了将英语新闻引入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是完全可行并且可以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 既提高了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提高了学生文化素养, 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同时还能够帮助学生认清自己的不足与努力方向。与此同时, 与学生一起进行新闻阅读的老师, 也因为要对学生的新闻汇报进行点评而不得不与学生一起了解当前热点, 学习新闻词汇, 真正做到了教学相长。
摘要:由于大学英语教材内容更新不够及时, 教材阅读量有限等原因, 有必要让大外学生接触英语新闻, 除了培养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之外, 还可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本文通过两个非英语专业班级两个学期的实践, 让学生课后自主阅读英语新闻, 课堂内进行新闻汇报, 通过课堂观察、与学生谈话以及问卷调查的形式, 探讨了影响学生对英语新闻兴趣和课堂教学效果的因素, 以期能够更好发挥英语新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关键词:英语新闻,大学英语教学,兴趣
参考文献
[1]谢丽.大学英语课堂中新闻报道活动的实证研究[J].大学英语学术版, 2011 (03) .
[2]王慧, 马连君.论英语新闻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0 (07) .
[3]高莉萍.以英语新闻为依托的大学英语教学实践研究[J].媒介教育, 2012 (09) .
[4]梁艳.英语新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11 (10) .
[5]刘喜琴, 邓军.新闻报道活动运用于大学英语课堂的尝试[J].外语界, 2005 (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