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生活与素材积累

2024-08-15

观察生活与素材积累(精选5篇)

观察生活与素材积累 篇1

众所皆知:作文是语文的半壁江山,而作文教学历来是老大难问题,教学费时低效,吃力不讨好。作文,作为一种语文综合能力的体现,讲究厚积薄发。学生中凡是写作能笔下生花的,无一不是博览群书且善于观察的。可见,平时善于广撷博采,重视积累丰富的写作材料,是学生写作的关键。

“生活是个大课堂”,写作源于生活。这样认为,是因为不仅写作的材料来源于生活,而且作文中的想象也来自对生活素材的加工。因此,教师要带领学生走进生活,体验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并从中积累生活素材,薄发于写作中,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一、关注生活,积累素材

鲁迅先生说:“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是的,生活是丰富的,大千世界是精彩的。学会观察,可以获取源源不断的作文材料,脑中的储蓄多了,提笔的时候,就不会觉得“没东西可写”,写出来的作文也不会空洞无物。相反,积累的材料多了,更有发表的欲望。

有一次,我发现班级纸篓里常常放满了学生的零食包装袋、饮料瓶、废纸等。我灵机一动,要求学生观察纸篓里的东西一星期,联系生活、社会实际,写自己的感受。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经过一周的观察、酝酿,学生主动作文的意识大大增强,并且写得都较有深度:谈垃圾分类,纸篓现象与中华传统美德,谈环境污染与节约能源,班级零食排行榜,我的零花钱……

教师除了应该及时指导学生观察班级里的现象,获取素材,还应引导学生观察家庭里的有趣现象,扩宽习作天地。如:我曾以《我发现了____ 的秘密》为题,引导学生观察家庭成员不寻常的举止,探寻这些不寻常举止背后的秘密。学生经过一段时间观察,发现了许多有趣的现象,积累了素材,作文题材新颖多样。有的写平时家里网购,来了包裹,妈妈都叫自己拆,可是这次却说什么也不让他拆,经过观察,发现这是妈妈送给自己的生日礼物,所以不让自己拆,从中体会到了妈妈的爱;有的写妈妈白天直打呵欠,夜深了还在看电视,原以为妈妈是在追剧,观察后,发现妈妈是边看电视,边等加班的爸爸回来,好给爸爸煮夜宵,这个秘密的背后藏着父母之间的恩爱;还有的写发现了圣诞老人的秘密,回忆从小就怀疑真有圣诞老人,经过用心观察,知道了圣诞老人是父母假扮的,父母用这样的方法来呵护他幼小的心灵。

像这样,教师抓住学校、家庭生活的现象,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并从中积累素材,学生的作文不仅言之有物,而且思维得到拓展,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能力。

二、引导视听,加强积累

随着社会的发展,电视、网络等媒体传播手段越来越普及,而且比报刊杂志更快、更生动,强烈吸引着人们。学生凭兴趣随机收看,缺乏选择性和目的性。家长常以影响学习为由加以阻止,教师也忽视对学生正确引导。实际上,教师应高度重视引导学生有目的地从现代化视听渠道中积累丰富的材料。可适当指导学生收看有益的综艺节目,如《中国成语大会》《我爱发明》《最强大脑》等。指导有益的视听积累,学生不仅能拓宽知识面,而且能从中活用一些具有时代特色的语言,如“酷毙了”“你真是太有才了”“历史每天都在发生”“只要路是对的,就不怕远”等,学生写作时学会运用这样概括性强,具有时代意义的语言,写作时就不再堆满方言,作文也能大放异彩。

三、参与活动,巧妙积累

参与各项活动,也是学生积累写作材料的重要途径。这些材料情感性强,心理活动素材多,动态发展变化内容多,为其他积累渠道所少有。

教学中,我发现许多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作文写不好,原因就是平时不爱看作文选、课外书,没有认识到学生的写作应与其情感体验结合起来。认识到这一点后,我决定先从家长方面做起。一个星期天,厦门将举行国际马拉松比赛,我及时将这个消息告诉学生,请家长带他们去观看。这次比赛,给学生带来丰富的感受,学生从没见过这样国际性的大场合,此次参与,都非常兴奋。隆重的场面,人潮拥挤的现场更给他们带来了极大震撼力。回来后,学生主动写下了作文。有的写激烈的比赛,有的写美丽的环境,有的写厦门的经济腾飞,举办了越来越多的国际赛事,有的写志愿者热心贴心的服务,有的写精彩创意的广告……相同的一个赛事,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写见闻、感受,此次作文可谓是百花齐放,亮点纷呈。

学校、班级举行的各种活动,也是学生写作的好素材。教师应把握好时机,积极动员学生参与,引导学生观察积累。这一学期,我校开展了“跳蚤小书市”“体育节趣味运动会”等活动,班级结合各学科教学,有降落伞实验、养蚕、“挑战大力士(握鸡蛋)”等,我都事前提醒学生观察的注意事项,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让他们在各种形式下体验、观察,从中积累素材。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材料之于作文,就犹如“源头”之“活水”。因此,作文教学必须从积累开始,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积极指导学生观察,帮助学生积累丰富写作素材,学生写起作文,就能信手拈来,题材真实、“接地气”,文章就能大放异彩。

摘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首先应让学生有话可说,“有米下炊”,如何积累素材,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进行有益视听,并积极参与活动,丰富写作素材,提高写作水平。

关键词:写作,素材,生活,视听,活动

观察生活与素材积累 篇2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6A-0051-02

都说“农村广阔天地,大有可为”,但身处广阔天地的农村学生在写作时却“颇感难为”,表现在视野狭窄、信息贫乏,所写的作文往往选材平淡、内容空洞、语言贫乏。那么,怎样才能让农村学生在写作中“大有可为”呢?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校分低、中、高年段进行“走进生活,优化农村小学习作教学”的策略研究。笔者作为小学高年级段的一名语文教师,经过两年探索及尝试发现,学生自主观察生活只有贵在得法,才能善于在生活中积累有价值的习作素材,收到良好的写作教学效果。

一、引导学生作选择性的观察

学生观察生活要有选择性,以一定的目的作为出发点,为写作获取丰富的材料。观察不是盲目、被动的,而是自觉的、有目的的行为活动。比如六年级的一次习作课要求学生“写一写体现人们互相关爱的事情”,我校有一位教师做了这样的尝试:第一次习作时,教师先不进行指导,让学生自由写。结果,大部分学生想到的是父母给自己的关爱,而且大都选择“自己发烧感冒了,爸爸或妈妈连夜把自己送去医院”,或是“有一天,放学时天突然下起雨来,爸爸或妈妈冒雨给自己送伞”等事例。还有一部分学生想到了同学之间的关爱,但局限于“自己遇到难题时,某某耐心帮助自己”“放学时下雨了,同学把伞让给自己”等这类“陈芝麻烂谷子”的事。教师讲评之后,让学生重新观察,要求观察时选择那些新鲜的,但又能触动心灵的事例来写。经过有选择性的观察,学生挖掘到了许多感人的素材,如“雨夜,我坐在爸爸的摩托车后,爸爸怕我冷着,把上衣拉链打开,让我钻到爸爸宽阔温暖的后背”;“放假时,爸妈远在广东打工,没人来接自己,自己扛着沉重的行李走在路上,邻村的叔叔看见了,二话不说用摩托车把自己送回家”;“自己坐车去广东和父母团聚时,卧铺上的被子薄,冷得瑟瑟发抖,邻座阿姨把她的被子让给自己盖,她却只能拿一件厚衣服盖”等温暖而触动人心的事例,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浓浓亲情、温情。学生作文字里行间表达出了写作者的真情实感,有效达到了预期的写作要求。

二、引导学生作整体性的观察

我们要想准确客观地表现或挖掘某一事物,揭示某一现象本质时,要对事物进行整体性观察,在观察中不可忽视把握事物的整体性。许多学生在观察某一种事物或现象时,往往只注意到该事物当时呈现的特征,而忽略了事物的整体特征,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观察中把事物或现象与它所处的环境联系起来。比如观察某个人物时,除了观察人物的外形、言行举止、生活习俗,表现人物的性格、思想外,还要注意观察人物生活的环境,从侧面环境烘托主要人物的特点。如教师指导“描写一个活动场面”的习作时,可以重点引导学生从活动场面的整体氛围着手,如对“拔河比赛的场面描写”,先引导学生体会比赛场面的“紧张激烈”气氛,然后结合紧张激烈的现场气氛,观察场上的选手、场下的拉拉队员,他们分别在做什么、说什么、想些什么,有着什么样的表情等,整个画面给人怎样的感觉。最后重点观察1~2名同学的动作和神态,突出参赛者的拼搏精神,再写观众的喝彩声、加油声,从侧面烘托比赛的气氛。有了对事件整体观察的意识,学生才能从总体上把握文章的框架、脉络,在写作文时自然有话可说。

三、引导学生在观察中抓住事物的独特之处

学生在观察中要学会抓住事物的独特之处,才能更好地表现事物,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小学高年段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常常接触写人状物类的文章,那么,他们学会观察生活中的人和物就显得非常重要了。而人物的独特之处,主要表现在人物的个性是一个人在思想、品质、行为、语言、习惯等方面异于他人的特征。学生观察人物的个性时,要善于抓住一个人的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感受,抓住体现性格的细节来反映人物的精神品质等,观察人物只有从这些方面入手,才能更好地积累人物形象的素材。如在习作讲评课中,教师以父母在雨中接送学生的情景为例,引导学生观察父母的衣着、外貌、神态、语言以及细微的动作等,重点引导学生思考:从父母此时此刻的衣着、外貌、神态、语言、动作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而观察某一事物时,教师则可以引导学生关注事物的时令特征、静态特征、动态特征等。如春天时布置学生到野地里赏桃花,引导学生在观赏时从远观到近观,从视觉到嗅觉,从静态到动态,抓住桃花在春天的灼灼姿态、花朵丰腴、色彩艳丽、娇艳欲滴、树态优美、枝干扶疏等特点,还要注意本地桃花跟其他地方桃花有哪些不同之处。这样教学,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去观察、去发现,逐步养成认真观察的意识和习惯,增强学生的观察能力。

四、引导学生观察事物要逐层深化

观察事物应分清层次,逐步深化。比如观察人物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观察人物的外貌、衣着、形体、表情,再观察人与环境的关系,人与事的关系,人在事件中的表现,最后做到通过外表揣摩内心,通过语言判断思想,通过行动揣摩性格,通过细节寻找特征,通过表现了解品质等。又如观察景物时,除了观察景物的形状、颜色、特点,还要留意景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更要突出景物的有形特点,了解静物的功能作用,联想景物与人的关系。如我校一位教师在指导学生写观察习作时,为了引导学生学会逐层深入地观察,即兴为学生表演“拍蚊虫”,教师即兴表演时针对表情、神态、动作、语言等特意稍显夸张:老师批改作业时被蚊虫骚扰,不停地驱赶,结果蚊虫不依不饶,总想找机会叮上一口。老师不胜其烦,想把蚊虫消灭掉,想尽各种方法要把蚊虫置于死地,最终与蚊虫周旋了一翻,用书本把蚊虫拍着了……在教师表演完之后,学生通过观察,从神态表情揣摩老师被蚊虫骚扰时的心情,老师当时可能会想些什么;通过老师追踪蚊虫的眼神、动作这些细节,表现出蚊虫的狡黠、嚣张……由于教师引导得当、表演到位,学生兴趣盎然,回答时妙语连珠,能通过教师的外在表现,挖掘出丰富的素材……这样引导学生逐层深入地观察积累,使学生的观察不只停留在事物表象,而是看到事物的深层本质,逐步提高他们观察积累的能力。

农村小学高年段学生只有在生活中懂得自主观察的方法,养成善于积累的习惯,一天一天观察、一点一滴积累,就能将观察所得汇成信息的大海、素材的宝库、语言的锦囊,写作时也能“大有可为”。

观察生活与素材积累 篇3

一、观察生活、捕捉素材

人们常说:“不是没有动听的音乐, 而是没有听得出音乐美的耳朵;不是没有绚丽的风景, 而是没有看得出美景的眼睛。”同样, 由于我们教师没有开发和调动学生“摄取素材”、“积累素材”的五官和四肢, 导致学生对身边的人、事、景、物熟视无睹、视而不见。虽说生活中的细小事、平凡人又不像独立鸡群的白鹤, 一眼就能看出其高和美来, 如不留心观察和分析, 就会稍纵即逝, 一闪而过, 但我们教师平时完全可以提出一些具体的目标和任务, 硬性要求学生去做生活的有心人, 必要时还要叫他们随身带着笔和本子, 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观察生活, 并有重点地记下来, 相信“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素材库里的东西存多了, 写作文时自然就会随意挑选了, 作文也就写得典型、生动了。如在学校观察拔河比赛, 就要教学生注意观察每个队员和拉拉队员的动作、姿势、表情、叫喊时的情态等, 让他们懂得只有看得分明, 才能写得逼真;在家里, 要让学生留意家人打电话、看电视、接待客人及其他家务活动时的语言、动作、表情等, 为以后写家人的作文做好准备;在社会上, 正逢盛世, 气象万千, 繁荣的市场经济, 巨大的家乡变化等, 这些充满时代特色的新鲜材料更是需要留心观察, 用耳细听, 用心去感受的。

可以说生活是作文的“源”, 作文是生活的再现、反映和创造, 生活的空间有多大, 作文的领域就有多广。丰富多彩的大自然和社会生活是学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然写作素材。一件平凡小事, 一句动人的话语, 一个细微的动作, 一处独具特色的景物, 一般都能引起学生们的某种感受, 成为写作的契机和切入点。可现实是学生们的生活相对于成人来说还是显得单调、枯燥, 课外实践活动欠缺, 生活面过于狭窄。这时教师就要找准孩子生活的热点, 创设条件, 鼓励学生主动深入生活, 参与社会实践。如带着学生去观察校园里花草树木一年四季的变化情况, 让学生拣一片树叶仔细观察它的形状、颜色, 敲它听声音, 剖它看质地, 再通过联想挖掘它的深意, 或者有目的地带学生逛超市、访社区等。

二、体验生活、寻找素材

就像不吃梨子就不知道它的味道一样, 体验是一种比观察更为重要的认识事物的方法, 它需要调动各种感觉器官去直接体验和感受生活, 并且以自己的全部真情去仔细体味人生。只有这样才能触发自己的灵感, 才能形成自己的真切感受和独到见解。比如指导学生写校园里的乌桕树, 我就多次引导学生亲历体验。第一次, 让学生对乌桕树的干、枝、叶、皮进行仔细观察, 把见到的情状写下来。第二次, 让学生变换时空, 从不同的角度和时间去观察思考, 于是学生观察到事物的状态就有了差异, 开始有了新的发现。第三次, 让学生变换思考的方向和方法, 并把自己的情感融进去:这乌桕树跟“我”有什么关系?我把它当作谁或什么?这样一来, 学生就会在观察员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情感, 也就才能写下一篇篇含有不同情感的习作《乌桕树——坚强的战士》、《我和乌桕树一起成长》……从三次习作指导中, 我们不难看出:是体验, 使事物在学生的内心成为各不相同的鲜活形象;是体验, 使现实世界在学生的笔下成为富有个性和创意的习作;是体验, 使学生有话可写, 有情可抒。

大家知道, 最熟悉、最动情的东西一定是自己亲身经历的, 有真体验、真感受, 才能写得见人见物见精神, 即使是作家, 也只有写他最熟悉的事物, 才能写出好作品。平时老师在把学生丰富的假日生活, 多彩的家庭生活、愉快的参观游览引入作文课时, 还别忘了请家长配合让学生做一天饭、当一天小工, 体验体验生活的不易, 进而倍加珍惜父母所给的幸福。体验多了, 学生的作文自然就会有真情实感了。如我班学生的习作《今天我当家》、《生日的礼物》.《我是环保小卫士》、《值周当门迎的滋味》……一篇篇充满真情的作文, 就是一个个学生充满甜酸苦辣生活的真实再现。

三、学好课文、积累素材

语文书中的文章, 大多文质兼美, 典范性强, 是我们用于指导学生写作的最好范文。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课文, 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表达思想的方法。如教朱自清的《春》一文, 作者写春雨用牛毛、花针、细丝来比喻, 比喻得非常生动准确.使学生认识到只有细致观察, 才能写得具体形象, 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教《邓稼先》、《赵普》等课文, 就教学生通过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的特点来描写人物, 反映人物的个性特征以及内心世界等。

四、课外阅读、扩充素材

在现实生活中, 学生的社会阅历和实践能力毕竟有限, 生活空间相对狭小, 单从课本里学知识、积累素材还是远远不够的, 而阅读就成了积累写作素材的另一条重要途径。书是前人经验和智慧的结晶, 多读书就能为学生了解社会、感受生活提供一条捷径。我们要引导学生除了认真学习课文外, 还要多读课外书刊、报纸, 甚至上网阅读, 扩大知识面, 充实写作材料。

当然, 所读书中每个作者都有自己观察世界的方法, 自己的风格和语言。对那些动人的画面, 精彩的描绘, 形象的比喻等, 都要引导学生认真学习借鉴, 并能把它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 让自己的文章增色生辉。我教学生从阅读中积累写作素材的具体做法主要有三种:

1、杂记。

让学生每人准备一个本子, 要求每天坚持拿出20分钟时间 (周末1小时) , 把阅读过的书籍、报刊中的片段或电视、宣传栏中最有感触的材料立马摘抄或速记下来。这样常年积累后, 在写作文时, 这些沉淀的记忆就可能被唤醒、激活, 成为华彩的一笔。

2、搞剪贴。

组织开展“剪贴活动”。让学生把自己将要卖给收破烂的报刊浏览一遍, 把有价值的内容剪下来, 然后按“人物专版”、“趣闻轶事”、“景物描写”、“特写”等分类粘贴成册, 形成自己的素材库。

3、写日记。

立足生活,积累素材 篇4

【关键词】小学生;作文教学;生活;积累素材

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习作也一样,没有素材就会无从下手、无话可说。生活是文章的源泉,从自身的生活中积累,是积累作文素材的一个重要途径。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的为学生的生活体验创设平台,引导学生立足生活,从精彩生活中寻求作文素材,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有了独特的感受,写作时学生就会文思泉涌。在这之中,学生笔下记录的不仅仅是洋洋洒洒的几篇美文,更是一个个真实、快乐的童年。下面,笔者就如何走进生活、积累写作素材,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一、观察生活:为有源头活水来

观察是作文的基础。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看到作文题目时觉得无从下手,其实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的生活内涵是很丰富的,只是他们缺乏对生活观察的习惯,缺乏从生活中收集作文材料的意识。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引导学生从生活出发,关注生活中的每个细节,丰富题材,当这些生活中的细节成为学生笔下的写作素材,这些切身体会,更能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有事可写,有情可抒。

例如:《记得那一天》的写作训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自己身边的广阔领域,如:雷电风雨、日落日出的大自然景观,娶亲送终、迎来送往的风土人情、逛街购物、玩伴嬉戏的乐趣等,都可以成为学生的作文素材。生活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大自然就是学生值得观察的广阔领域:在春天,花草树木的生长变化、淅淅沥沥的小雨,都是值得学生细细观察的生活对象;在夏天,充满情趣的夏夜星空、风云突变的暴风雷雨,都是值得学生观察和写作的对象;在秋天,绚丽多彩的百花、飘飘飞舞的落叶,同样是学生写作的灵感之一;在冬天,银装素裹的雪后世界、冬雾弥漫的散去美景,都能让学生有感可发。

写作源于生活。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养成主动观察的好习惯,正是帮助学生积累素材,立足于本真的生活,积累写作的“活水源头”,提高写作能力。

二、角度选取:横看成岭侧成峰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是进行素质训练的主要阵地。新课标鼓励自由表达,特别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得作文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发散性思维能力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习作是个“劳力”又“劳心”的过程,是思想和生活的结合。在习作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注意观察的基础上也要主动思考,多角度发掘主题,形成自己的独特立意。

例如:在一次以《爱》为主题的作文课上,大部分的学生都是写自己在家中如何得到父母长辈们的爱、社会的各个角落都需要爱、教师对学生的爱,然而有一位学生的作文却运用了逆向思维,整篇文章以问题导入,由现象引发思考,进而得出“我”不需要父母和老师过分的爱,因为这样的爱会限制自己的发展,过分的爱使自己与同学朋友这间产生了隔阂,希望父母不溺爱,希望老师能把爱洒向每一个学生,这样的立意读来感觉高人一筹。相比之下,其它学生的作文显得平铺直叙、人云亦云、平庸一般。生活处处有学问,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值得思考或不明白的现象都可以成为学生写作的素材,这些生活中的“疑”可以提高学生观察和习作的兴趣,在充满智慧和拥有好的心情之下,习作也就成了学生的一大乐趣。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变换一下写作的角度,即使同一个题材也一样能写出风格迥异的文章。同时,多角度的去观察生活中的现象,也是选材的一个有益突破口和入手处,独特新颖的选材往往能让作文别开生面、独具一格。

三、真实体验:纸上得来终觉浅

积累写作素材,光凭书本上的积累是远远不够的。对于小学生来说,体验是作文的生命。通过实践活动、亲身经历,学生感到的是真实、现实,这样的印象即使过去一段时间,也会让学生历历在目。教师要积极创设平台,扩展学生的生活空间,帮助学生增加生活体验,以弥补小学生视野窄、生活圈小的不足,所有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感受到的东西,都能成为学生写作的第一手素材。

例如学校中开展的校运会、拔河、乒乓球、跳绳、足球、篮球等比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别以观众、啦啦队、选手、裁判的身份参与观察与体验,这样的活动体验是学生熟悉、感兴趣的,不仅能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也能丰富学生生活的积累。开展的小制作比赛、手抄报展评、文艺汇演、向贫困生献爱心活动等,都能为学生提供广泛的习作素材。此外,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走出教室,如参观工业园、集贸市场,走进社区、敬老院,为老人做力所能及的事,关注现实,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学生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学会调动所有的感官去看、去听、去触、去闻、去思、去感悟、去体验。

当学生觉得,作文就是写真实的生活,说自己想说的话,就会对作文有一种亲近感,就会消除对作文的恐惧心理,相反的,还会有一种表达的欲望。同时,学生也会更用心的去体验生活,希望与别人一同分享自己的独特感受,作文不再是难以下笔,学生就会文思泉涌。

总之,引导学生写出自己的新发现、新感受、新见解,是作文教学追求的真谛。新课改下,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在鼓励学生多阅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关注现实,善于观察生活,不断积累写作素材,真正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叩开习作之门。

【参考文献】

[1]朱亚芳.小学作文教学中作文素材积累的方法[J].开心素质教育,2014.9:15

积累生活素材 铺平习作之路 篇5

一、学词拓展、学会积累,打好语言基础

文不离句、句不离词,词语是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小学语文课文中的语言隽永、词语优美,是学生学词积累很好的材料,教师在抓住这些优美的词语让学生理解、品味、记忆、学会应用的同时,还应以其为基础,抓词语特点,建立相关联系,进行拓展,学会积累 。如:分类积累:景物描写的、表情神态的、探索精神的、顽强拼博的等,再如重复前两个字的、含有相同字的、百字开头的、千字开头的、万字开头的等等,方法要灵活多样,学到相关的课文或词语让学生课前参与搜集 ,课上汇报交流,课后延伸拓展。集大家智慧,资源共享,让学生在学文的过程中积累,在兴趣中积累,在生活中积累为作文打好语言基础。

二、品词、析句、学会表达

农村孩子不乏感情与生活,溪边戏水、田间捕蝶、林中嬉戏,乡村秀景、田园风趣,不乏美的感受与体会,却没有“风摇绿了树的枝条,水漂白了鸭的羽毛”的语言,教师在学文中就应抓住这些优秀的句子让学生品味与感受,短短的两句话,十六个字,却描绘出了四个自然景象(风、树、水、鸭)写出了两种颜色(绿、白),运用了两个拟人手法,体现出了春天已经来到风的柔、水的暖,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歌颂和赞美之情。品味字词的巧妙运用,体会作者表达感情的技巧,抓住文中的典型词句品析、鉴赏、模仿、创新、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三、整体感悟、升华情感,学会深层表达

文以达意,唐代诗人杜牧说过“凡为文以意为主,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也”。作文要表情达意。农村学生作文叙事清晰,而读起来却总觉得平淡没有深意,往往是就事论事,不会深层表达。教师在学文时就要注意引领学生整体感悟,感悟作者的感受、情感、整个作品风格和情调。学会借景抒情、借物抒怀、托物言志;学会拾起生活中的平常事、记忆中的小事展开联想,书写人生真谛;学会材自身边选,语从心底出。《挑柴》一文,作者由开始上山——愈行愈远——砍柴——挑柴——挑回家。“作者从记忆中拾起一颗卵石,虽不起眼却散发着睿智的光芒”。简单而平常的一件记忆中的往事,道出了人生的艰辛与真谛,小时候美景很多,不能漫漫欣赏——渐渐长大了独立面对自己的责任了只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人生的担子很重,咬紧牙,挺住!——最终挑回了人生的一桶金,生命之秋收获沉甸甸的喜悦。平实如水的语言却蕴涵了深邃的哲理,引起了我们无尽的思考。学文时通过让学生整体感悟,在感悟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深刻寓意中获得思考的启迪,迁移到自己的写作之中,学会表达感受,流露真情,展现自已见解和智慧。

四、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积累生活素材。

当每次安排学生习作时,学生面有难色,苦思冥想,这是因为学生没有积累生活素材,也没有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有一句至理名言说的好“生活是习作的源泉,真情是文章生命”。农村学生的习作脱离了生活,小学生之所以怕写作文、写不出作文,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小学生缺乏对生活的观察。观察是获取写作材料的重要途径之一,只有学会悉心观察,写文章时才会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谁的观察能力强,谁善于发现,谁就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作文材料,写出来的文章才会真实、具体、生动。在日常生活中,大千世界,有写不尽的人、事、物、景。然而,很多有用的材料却从学生眼前溜走,造成写作文时无从下笔。要指导学生养成观察积累的习惯。鲁迅曾经说过:“对任何事物必须观察透彻,方能下笔。”孩子的眼睛是最亮的,只是平常没有留心。为了积累生活素材,我经常让学生到生活中寻找观察的焦点,多看、多想、勤做笔记、学生都有一本笔记本,细心观察,随时把“一点感受、一个趣闻、一次教训、一点尝试、一次活动等都一一记下来”。培养学生经常写日记、周记、大事记等。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开始不再感到无话可写,一篇篇作文很快写出来了,语言形象生动,想象丰富,不再是以往的三言两语了。

五、把生活素材引入习作教学,让生活为习作“服务”。

无论每一位作者都总是先有丰富多彩的生活,再有一篇篇精彩的习作。只有到多姿多彩的生活中去,才能积累大量的习作素材,为习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叶圣陶先生曾今说过:“作文离不开生活,生活的充实程度,直接关系到做成什么样的文章。”这十分明确地指出作文与生活的密切关系。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只有让学生去真实地体验生活,积累生活素材,才能有感而发,有为而作,只有有了真实的生活内容,学生才有写作的欲望,文章自然变得真实了,生动了。所以我们要让习作紧密联系生活,大量积累素材,陶冶学生情操,让孩子在多姿多彩的生活中放飞灵气,让孩子的作文充满童真、童趣。

六、习作教学走出课堂,让生活成为习作教学的“奠基石”

作文不是为了考试,也不是为了当专业作家。更不是为了生活的点缀,而是生活的必须。工作的需要、是人一辈子的需要、我们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常常需要口头的或书面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愿、情感,以有限的作文训练最大限度地提高作文能力,其实作文就是用笔说话,学生作文就是要让学生学会书面表达本领。生活是真实的,所以学生的习作必须说老实话,决不能口是心扉,弄虚作假。“写诚实的自己的话”是老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的。旨在营造“自主”作文的五彩世界。所谓“自主”就是不受条条框框的限制,让学生无拘无束的思考,自由自在的写作。“自主”作文就是“言为心声”,率性而为,展现自我的风采,体现鲜明的个性。明确求真立诚的作文要求。求真,就是习作要“有真意”,说真话,说自己的话,不说假话、空话、成人话;立诚,就是“诚实地说自己的话”,老老实实,实事求是。要想写出内容真实的作品,就要把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表达出来,练习用自己的话表达意思。作文教学要紧密联系生活,练习的材料尽可能的来源于生活。

上一篇:呋喃树脂砂下一篇:掌握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