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生活素材

2024-09-26

现实生活素材(精选8篇)

现实生活素材 篇1

历史教学生活化是广大老师为了加强历史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而做出的重大尝试,科学合理的对现实生活素材进行分类和使用是有效促进生活化教学的重要一步。

一、中学历史教学生活化

《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实验)》在理念部分明确提出:“在课程内容上,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在新课程理念的倡导下,历史教学生活化这一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得到了越来越多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和研究,据笔者统计,当前有8名历史方向的教育硕士将历史教学生活化作为自己的硕士毕业论文,在历史教学核心期刊中也可以找到此类文章,广州市甚至还设立了“高中历史教学生活化的行动研究”课题,历史教学生活化的研究成果与一些热门领域自然无法相比,但从目前的状况来看,教学生活化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还是得到了部分教育者的关注,呈现着顽强的生命力。

历史教学生活化是指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注重历史与现实的相连贯通,增加贴近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内容;使学生感悟到历史就在身边,生活中时时处处都有历史的影子,激发其对历史课程的兴趣;进而培养学生从历史的角度看待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提高个人的历史素养。当前对于历史教学生活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实施策略领域,如教学目标生活化、教学内容生活化、教学形式生活化、教学语言生活化、教学评价生活化……等等。历史教学生活化的实现固然与实施策略密切相关,但策略实施前的现实生活素材的搜集与整理也是极为重要的环节与条件。

二、现实生活素材的分类

现实生活素材是指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有助于历史课堂学习的人、物或景观,在历史学科教学中可以以学生体验程度的不同将现实生活素材分为周边生活和时事新闻。

(一)周边生活

周边生活包括我们居住的环境、生活的家庭、个人经历等等,学生从周边生活中往往可以获得直接的体验。不同的人生活经历虽然不是完全相同的,但还会有相同的部分,比如:初高中学生都生活在新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中、都感受着科技带给生活的巨大变化、都体会到教育对个人生活的影响、都要为升学而不断努力、都有自己喜欢的英雄等等,这些共同的生活经验在引入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是非常容易引起学生共鸣、增加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除此之外,不同的学生由于家庭状况、生活环境的不同导致了个人经历的不同,有些学生经常跟随家长旅游,接触历史资源的机会较多,通过与学生的交谈、了解、充分发挥这种隐形资源是非常有必要的。其次著名历史著作、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按照科学有效的原则,都是可以利用的。再者乡土资源、历史事件的见证人、历史博物馆、纪念馆等现实生活素材,在历史教学中通过适当的使用,也往往能发挥重大的作用。

(二)时事新闻

学生往往只能通过媒介看到听到重大时事新闻,体验度不如在周边生活中获得的直接经验强,但由于时事新闻传播广、影响力大、实效性强,在历史教学中使用往往也能产生巨大的效果。以刚刚过去的2015年为例,就有一系列可以引进课堂的素材,比如:习主席访英访美接受的待遇和取得的成绩、引起国人无限自豪感的9.3抗战大阅兵、浙江乌镇的全球互联网大会、乌克兰与俄罗斯冲突、难民事件等等,这些资源在中外历史的教学中都是可以找到联系点的,比如:习主席的国事访问可以与新中国的外交一课进行适当衔接,也可以在讲授中国近代史侵略与抗争这一主题中使用;抗战大阅兵可以自然而然的与抗日战争一课建立联系;全球互联网大会可以与中国史人民生活的改变以及世界史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变化建立合理联系;难民事件可以联系欧盟成立的优势与问题等等,通过在教学中穿插丰富多彩的时事新闻,既能提高学生关注时事的热情,也可以促进遥远知识的学习。

学生周边生活和时事新闻是我们进行历史教学生活化目标时重要的素材,在使用这些素材时还要注意以下原则:

第一是目的性原则,即现实素材的使用是为教学目标服务。历史课堂要求有趣性、生成性,教学方法多样性,教学资源的丰富性,但宗旨都是为了更加有效的促进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所以,现实生活素材的选用一定要仅仅围绕着课堂目标,朝着课堂目标实现的方向前进,喧宾夺主、偏离目标、死搬硬套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第二是科学性原则。现实生活素材选取过程中科学性原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素材选择的真实有效,这包括时间正确,内容来源可考;二是在使用过程中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判断,要使现实生活素材的使用更好的塑造学生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更好的发挥培养社会主义国家合格公民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第2页

[2]贺满芳.《试论高中历史生活化教学策略》,《中学历史教学》,2012年第8期

[3]韩时勉.《我对“在历史课中联系现实的做法和体会”一文的意见》,《历史教学》,1957年第2期

现实生活素材 篇2

1.乔布斯说:“做一份伟大的工作的唯一方法是:热爱你所做的工作。”美国 财经杂志《巴伦周刊》评论说——苹果的辉煌要归功于其稳定、耐心的工作,而并非创新灵感的突然闪现。

2.长春有位乞讨的老人,每天拿一把零钱买包子,里面还掺杂着游戏币。店主不吱声,把包子给老人。“不要戳穿他,能帮就帮,人人都有面子。”店主说。施恩不留痕迹,留人尊严,这是真正的善行。

3.中国20世纪末最大的问题工程师夏商周断代史工程。中国社科院院长胡绳说:“对传说年代进行断代,这本身就是个神话。”科学精神是人文精神的基础,实事求是是科学精神的核心。学者的人格尊严、学术尊严应当是人文精神的支柱。

4.以色列科学家谢赫特曼,发现了“准晶体”,独享2011年诺贝尔奖。其实他在1982年就发现了,但是被人误解,认为他是疯子。直到他的执着打动了一些科学家,重获审察,才获认可。

科学家需要质疑。任何新的发现,难免被误解、嘲笑,但笑到最后,也就成功了。

5.瑞士劳力士1971年生产80多万块石英表,居然一块也买不出去。总经理海尼格决定留下12块,其余全部销毁。1972年,这12块表居然拍出130万美元的高价!

无独有偶,2011年河南出现了“萝卜哥”,他因为萝卜卖不出去,在网上公布免费让人来挖,结果把滞销的红薯全卖了!

人生的成败在于观念的转变,懂得转变思路的人,才会在困难面前掌握主动,灵活运用手中的一切有利条件,找到新的出路。

6.乔布斯病情恶化,需要肝移植,但是在医院做手术需要排队。尽管他富可敌国,但也无可奈何。北欧一位首相决定出国访问,但一年前预约的手术通知终于来了,但怕再排队一年会危及生命,只好取消这次国事访问。

真正经得起考验的公平,首先必须保证没有特例。在以人为本的社会中,必须对所有的生命一视同仁。

7.教师所教的知识越多、越发精确,学生学的知识越多、越发精确,学生就会像陷入陷阱那样无法自拔,成为创新最大的瓶颈。我国从唐代以来就存在这样的文化陷阱。乔布斯从佛和禅中悟出要始终保持初学者的心态。他说:“这是了不起的事情„„初学者的心态,正如一个新生儿面对这个世界一样,永远充满好奇、求知欲和赞叹。”

永远对新知识保持渴望,在旧知识构成的范式陷阱之前永远保持怀疑和适度远离,保持初学者的心态。

8.云南一个县举办规模盛大的“祭火节”,当负责开车的碾过还没有抽穗的麦田里,麦田的主人在抽泣。传承文化难道就是这种形式上的“盛大”吗?如果

说古人祭火也存在这种车轮碾压麦苗的事情发生,那么就能成为当下“祭火”伤农的借口吗?

文化的传承是一个沉甸甸的复杂话题,在这些官员、专家的车轮下,被碾的难道仅仅是麦田吗?

9.据统计,2011年我国国民的科学家素养是发达国家2007年的水平,强国的基础是较高的公民科学素养。不能想象,当十几亿中国人身着名牌,手戴名表,但是头脑空空如也地出现在世界上时,中国就是强国了?

我国的经济总量总能够与欧美国家相比,然而我国的公民科学素养怎么能够与一流强国相匹配呢?这是一个重要而必须解决的问题。

10.你知道吗?被西方航空科学家誉为“飞天之父”的竟是一位中国人!他被四次印上邮票。他的事迹记载在英国国家航空和空间国际博物馆里。他是明朝的一个木匠,叫万户,他制作了一把椅子,捆上火箭,举着风筝,想实现飞天梦,结果“箭毁人亡”。这位被国人嘲笑的“傻子”,在西方人眼中却是伟大的先驱!

这是因为,他的开拓精神和创新举措为后人提供了有益的启迪,只有一个超越功利的人,才能超越自身的限制,愿意为一个伟大的梦想去探索去献身!

创新需要超越功利的追求!需要“敢为天下先”的精神!

11.每年的3月5日全国都要宣传学雷锋,宣传为他人为社会做好事。其实学雷锋必须学到雷锋的内心。要思考为什么雷锋的内心是快乐的。雷锋的快乐是有血有肉的人快乐。极大程度上,学雷锋未必是学习帮助别人或是拯救别人,而是拯救我们丢失的心灵钥匙,找回内心的充实,让我们幸福快乐。

12.唐朝著名诗人陈子昂少年才学出名,但未得人赏识。有一次,他见街上有人在卖古琴,太贵,无人问津。突然他灵机一动,毅然买下琴,对众人说:“要听我弹琴,明日到我下住地!”第二天果然有数千人赶来,其中有不少名人雅士。正当大家要洗耳恭听之际,陈子昂把这名传千古的古琴摔碎。“弹琴不过乐工之事,而我写诗的才华却无人赏识。于是把自己的诗文一一散发。一时之间京城家喻户晓。为人纵有千古才华,不会推销自己也是徒然!

13.林肯说:40岁的人要为自己的脸负责。“负责”一词太沉重,有人只想到钱。没时间想脸。青少年时长得美不美,是爹妈给的,你负不了责。40岁以后,就要自己负责了。常读经典,一个拥有古典情怀、不说假话的人,脸上有清气;善良的心,做好的人,脸上有和气;学问好、有智慧的人有润气。反之呢?我想每个人真地要思考一下怎样为自己的脸负责。这是不可回避的问题,除非人死了。

14.中南大学在校大学生刘路,今年22岁,被聘为正教授级研究员。年前

(2010年)证明了一道世界数学猜想,去年学校特批刘路研博连读。既然事实上是杰出的人才,就应该有破格的培养方案。

中南大学慧眼识榜样,时代尤其需要英雄识英雄。

15.曹禺23岁写出《雷雨》,震动文坛,39岁获得了最高名誉地位,然而以后没有写出什么大作品,是他江郎才尽吗?未必。是名声,是功利束缚了他的才华。他说:我就总是有东西坠在心里,心里坠着东西就写不出。才华毁于功利,历史上的事实太多了!

16.今年人大召开,在人大代表驻地厕所,有位清洁工大爷,逢人便哈着腰说:“首长好。”人家洗手就恭敬地递上纸:“首长请用。”代表是选民选的,选民凭什么要称代表为“首长”?

公民有独立人格,才能有独立的民主权利;人格平等,才能民主平等。清洁工大爷弯腰侍奉“首长”,真令人忧愁。

17.我们文化中特别是国民性格中存在一个毛病,就是太不在乎公共空间。我们的文化经常把精力放在朝廷与家庭上,以家庭为坐标推演文化,一旦面对陌生 的世界,就混乱了。“忠”与“孝”也就没有着落了,这个文化缺失!

18.艺术成就的大小,除了天分以外,恐怕还在于如何对时间的运用。大画家李可染说:“我不一定是好人,但确实没有时间去做坏事。”他把时间全用在行走与画画上。正因为他一心一意,心无旁骛,所以才成为大师。

19.柏拉图说:“过度的快感可以干扰心智”,快感过度之时,伴随而来的往往是精神反思能力的衰减。还是鲁迅说得好:“若文艺设法俯就,就很容易沦为迎合大众,媚悦大众。迎合和媚悦,是不会于大众有益的。”文化现象的“过度娱乐化”理应休矣!

20.美国科学家发现一段基因,如果插进H5N,那病毒就可以由空气传播——学者

马上报告国家安全部,世卫组织马上检测评估。这是科学界的自制能力,面对科学的另一面,需要的是对人类负责的精神,需要崇高的道德来控制约束。

21.科学家对“反对”的真正作用进行实验。结果让人恍然大悟:“反对”其实并不是一种冲突,而更多的是一种防止偏执和错误的有力保证。这也可以说明互联网时代,众说纷纭的精髓,有了制约才能带来更好的结果,离开制约,就会导致滥权!

22.陈寅恪是由梁启超推荐进清华任教的,然而二人在学术上是“死敌”。友人借事挑拨二人关系,梁启超闻声大怒:“滚,陈寅恪的为人我是知道的,不要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在生活上二人又是挚友,这样的君子之交与“争”与“不争”的境界令人钦佩。

23.据统计,二战以来,美国有8次“唱衰”自己,每次“唱衰”都是关于国家命运与道路的全民大讨论。“唱衰”中,美国领导人变得更聪明了,制定的战略也更适宜了。唱衰自己,否定自己,才能得到一个更强大的自己!

24.法国当代历史学家比尔若哈说道:随着消费时代的到来,必然要抹煞革命记忆!这是一种警示:我们的革命记忆被抹煞了吗?我们知道五四,知道抗战

吗?我们了解聂耳,了解毛泽东吗?历史与现实始终贯连着,然他的体现重要的是一种态度——对历史的记忆,对为救助民族而奉献乃至牺牲的人的崇敬!

25.不久前,匈牙利总统因为在20年前就读时一篇博士论文抄袭而在民众的一片反对声中辞了职。他的母校证实了这一点,并且撤销了总统的博士学位。对学术、政治伦理的捍卫与遵守,被社会各界也被总统认同,这是更值得深思的问题。

现实生活素材 篇3

关键词:概念教学;素材;情景;生活经验;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5-0098-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35.062

生物概念是人们对生物及生理现象本质特征的认识,是生物知识体系的基础,掌握基本技能的基石。正确的生物概念,既是生物学知识的组成部分,又为获得更系统的生物学知识奠定基础。成功的概念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积极性和学习生物的兴趣,使得整个教学过程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011年版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了要“凸显重要概念传递”,并从课程内容的10 个主题中筛选了50个生物学重要概念,强调了学生的理解而不是背诵,强调学生通过学习达到“举一反三” ,并为他们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这就要求学生对重要概念和原理有深入的理解。在新课标实施的过程中,我围绕重要概念展开教学,利用现实生活中的素材和情景落实初中生物概念教学,引领学生探究学习,归纳总结概念,提高了课堂效率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利用事实或感性认识帮助学生接受和理解重要概念

生物学概念的引入一定要建立在学生对生命现象观察的基础上。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动手活动获取一手数据,并在主动参与学习经历中深入理解知识,发展能力。自然科学中的重要概念常常也是较为抽象的概念,学生对抽象的概念的接受需要以事实或感性的直观的材料作为基础。例如,我在讲授《被子植物的生殖—有性生殖》时要求学生理解:花与果实的关系;花的基本结构及雌蕊和雄蕊的构成;被子植物的双受精过程三个重要概念。这几个概念都比较抽象,学生都知道开花结果,但花有哪些结构,如何结成果实却不甚理解。我首先拿出生活中常见的苹果、西瓜、桃子等让学生尝一尝、看一看,接着提出问题:果实是怎么形成的?学生看着手中吃剩的果实有些茫然。我接着用投影投出生活中常见的花给学生观看,刚开始,学生只是觉得漂亮好看,互相议论着,课堂气氛比较活跃。接着我问学生:“你们从这些图片中看到了什么?”学生纷纷发表见解,最后有一个学生引用课本中的一句话完美总结:不同种类的被子植物,花的形态、颜色、大小都不相同,但它们都有一些相同的基本结构,从而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重要概念。1.花有哪些基本结构?2.花的主要部分是什么?3.雌蕊和雄蕊是由什么构成的?带着问题我拿出课前准备好的鲜花分发给每个小组,并要求学生:1.以小组为单位,对照课本上的标注认识花的各部分结构。2.观察鲜花的结构,用小刀纵向切开鲜花,用放大镜观察,重点观察子房、胚珠和花药中的花粉。 3.完成思考题。4.观察完设想花的哪一部分发育成果实?我们吃的果肉部分叫什么?是由哪部分发育来的?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和观察能充分了解花的组成结构,能真正感受花粉粒的存在,能真正看到子房、子房壁和胚珠,从而对雌蕊的结构有了深刻的理解和认识,而这种认识是不容易忘记的。再如,在讲授双受精过程时,我先让学生用纸片作一个双受精的模型图,感受精子的移动过程和途径,这样的操作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想象力,又对理解双受精这一重要概念非常有帮助。

二、利用感性材料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在初中生物教材中涉及的概念大多是可以通过直接观察获得的具体概念,我们可以利用生物学科的这一特点,在教学中借助多媒体结合实物、模型、挂图、实验等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从而使概念形象化、具体化。由于学校条件的限制,或是某些探究实验比较费时,教师可以提前做一个小视频供学生观看。例如,我在讲授《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一课时,提前做了一个洋葱表皮的临时装片在显微镜下的正常的影像;后滴入高浓度糖水,洋葱表皮细胞失水的影像;再滴入清水,洋葱表皮细胞吸水的影像。学生通过观察,感受植物细胞能够吸水也能失水,并且很容易理解植物细胞在什么情况下吸水,什么情况下失水。根据这个视频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为什么撒过盐的雪不能堆放在树底下?为什么盐碱地植物生长不好?学生很容易找到答案。之后给学生布置家庭作业:回家后给父母做一盘西红柿拌白糖,看看有什么现象,并解释给父母听。这样的学习使学生增强了学习兴趣,能用学到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现象,增加了他们的成就感和愉悦感,学习成为一种享受,所以学生会积极主动地学习,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

三、利用生活中的现象理解生物概念

教师要善于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举出学生所熟悉的具体事例,把一些抽象的生物概念和具体的实例联系起来,逐步引入概念。如 《酵母菌的发酵作用》就可以利用生活中面包的制作过程来让学生理解发酵。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两个面包机,把学生分成两个组,让学生自己做一次面包,有的学生做出的面包很松软,有的做出的很硬。学生阅读课本,再根据自己做面包的实践,总结酵母菌发酵需要适宜的温度,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教师可以建议有条件的同学回家后再做一次面包,给辛苦一天的父母尝尝。通过实践学生对发酵的概念有了深层的理解,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并在学习中体会到了父母的不容易,学会感恩父母。

概念是人们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是逻辑思维的表现形式,是思维的产物,是人们对一个复杂过程和事物的理解。教学中概念的落实就是让学生接受和理解知识,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丰富的生物现象,创设一定的生物学情景,为学生概念的形成提供前提条件。这更有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参考文献:

[1] 罗锡明,徐作英.生物学概念教学模式的建构探析[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1(3).

[2] 王铭志,陈秉初,周阳.基于核心概念的生物学探究实验研究[J].中学生物学,2011(1).

[3] 潘百明,肖帮裕.从知识分类浅议生物学概念的学与教[J].广西梧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3).

[4] 周洁.初中生生物学概念形成思维过程的个案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3.

[5] 张兴莲.生物概念教学中个体学习与讨论学习的比较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5.

[6] 王鲁晖.探究式教学促进初中生物学概念学习的研究[D].鲁东大学,2013.

现实生活素材 篇4

一、教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用自己的双眼认识社会生活

生活是源头活水, 是学生体验各种情感的宝库, 是一本天然教科书。教师要指导学生悉心观察生活, 做生活的有心人, 学会用心去感悟生活中的各种情感。如看到可怜的乞丐能生出同情之心;如面对每天晚自习父母风雨无阻的接送, 能生出感恩之心;对老师的谆谆教诲心存感激;对同学微小的帮助要能记在心头;对待社会上的一些不符合社会公德的行为和现象能产生公正合理的评价……这是简单的原始情感积累, 总之是要培养学生对生活要有一颗火热的心, 不可以对自己见到的听到的冷漠无情, 无动于衷。只有学生首先是一个感情丰富的人, 才有可能写出有真情的好作文。实践证明社会生活是学生写作的宝库, 只有立足于这个现实, 才能写出可信可感的作品。如果学生没有那样的人生体验, 而是胡乱编写的文章, 因为缺少自己的真实感受, 一看就能感到那是伪作, 那就失去了写作的意义, 因此教师的指导, 一定要学生立足于现实, 也就是作文里尽量写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 能写出真情实感, 这样学生的心灵, 因为有了现实这快土壤的滋润, 才能生根发芽。比如在2008年, 社会上曾一度流行穿红汗衫避邪的说法, 因此一时大街小巷, 穿红汗衫者众, 面对这一社会现象, 有敏锐的同学捕捉到了, 表现在了每周一记的小作文里, 我除了表扬该同学的敏锐外, 曾带动班级同学讨论, 深思这一现象发生的原因, 加深了同学们对世俗心理的认识, 这是发生在他们自己亲人身上的真实事例, 所以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 也能让他们产生真实的感悟, 那一届学生现在是在高中, 我想在面对2010年社会上又一度流行戴银器避邪的说法, 就可以举一反三的认识了, 这样的生活积累, 认识社会的能力, 是无法在书本上去深刻的完成的, 紧紧抓住每一个能够认识社会生活的契机, 相机而学, 那效果自然深刻而生动, 比有道理的说教有价值, 有意义得多了。

二、引导学生从教材、名著中认识社会生活, 感悟社会生活

除了从生活这个百科全书中认识社会, 还需要学生广看课内、课外书籍, 从书籍中去汲取营养, 学生因为年龄和阅历的缘故, 受到很多客观条件的限制, 接触的社会生活毕竟有限, 所以仅从社会生活中来认识社会是远远不够的, 这时候老师可以利用教材和课外阅读来扩大学生的视野, 让学生的情感积累更丰富。比如在学习课文《鼎湖山听泉》这篇课文时,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把泉比作爱女的用意, 是爱的迁移, 然后触类旁通提到朱自清的《绿》中把绿比做十二三岁的小姑娘, 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由此得到生活经验, 我们在写作的时候, 可以把自己喜爱的景物比喻成身边我们真心喜爱的人, 这是感情的相通之处。如学习《飞红滴翠记黄山》时, 感悟作者对黄山松的描绘中流露出对它们不畏恶劣的生存环境, 生命力顽强的赞美和敬佩。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这是对学生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提升, 同时也是在丰富他们对大自然的认识, 丰富他们对人类社会的复杂的认识, 比如《孔乙己》这篇课文的感情很复杂, 引导学生认识到人性的复杂, 体会作者描绘人物时可以搀杂多种情感, 既哀其不幸, 又怒其不争。这样反而是真实的情感, 因为现实社会中人的感情本来就不是单一的, 往往爱和恨这样对立的情感本就是如影随形的孪生兄弟。除了课内作品, 指导学生多看名著推荐与阅读, 进一步丰富自己的情感认知, 让学生的视野进一步打开, 古人说:“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就是说读书可以丰富阅历, 这对我们今天“两耳不闻窗外事, 一心只读圣贤书”的莘莘学子们来说, 更有必要。从文学名著和教材中领悟社会现实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这样的积累对于补充同学们对现实社会的认识很有益处。

三、引导学生从媒体, 影视中去汲取丰富的资源, 进一步认识现实社会

除了社会生活和课本这些资源外, 还有一个积累资源的宝库, 那就是影视媒体, 因为今天的传媒非常发达, 对足不出户的学生来讲, 是个好的学习资源。例如看感动中国,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看任长霞的事迹, 很多学生都为她的精神而感动。再后来是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 那段时间报纸, 影视等媒体每天都在传播, 虽然我们不能亲眼见到现场, 但是通过媒体的传播, 学生无疑受到了一次很好的道德教育, 看到现场的惨景, 同学们的同情心, 关爱之心, 自然得到激发, 再如去年开学, 同学们收看《开学第一课》, 激发他们的爱国之心, 多有意义。例如现在, 我们的媒体一直在放关于中部长江流域干旱和干旱之后涝灾的新闻, 这样的及时了解社会动态, 了解现实生活, 让学生有一颗大爱之心, 密切关注国际国内发生的最新动态, 这也是让他们的作文立足于现实的好方法, 这样在作文里才少了很多无病呻吟, 才真正能领悟生活的真谛。

在引导学生多多观察和了解社会生活之后, 还需要指导学生多多练习, 只有学会表达, 才能让现实变成真正的源头活水, 之前的积累只是吞咽下肚, 只有变成写作才是真正的消化吸收了。那么可以怎么做呢, 我做了以下的尝试:

1. 多练笔

我们都知道学游泳的人如果一直站在岸边看着是永远无法学会游泳的, 只有亲自下水实践, 才学得会。而作文也是如此, 光看别人的优秀之作, 是永远没法写出优秀的作品的, 一定要自己多练笔, 通过作文和周记, 反复的练习, 学会寻找最好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表达自己对现实社会的认识和反思。比如在上周, 我给班级的同学布置了周记, 是随意文, 一个同学就写到了新学期他在数学上重拾了失去的自信, 而正好上上个礼拜我们做了一篇题目为《找回_____》的半命题作文, 在讲解作文时, 我就把二者勾连起来, 告诉同学们他周记里的情感体验可以很好的写到那次大作文里, 题目为找回自信, 从初一开始写起, 那时因为成绩不错拥有过自信, 然后在初二因为贪玩学习成绩下降, 丧失了自信, 到了初三, 是如何的努力, 怎么一步步重拾自信, 重点要描述三个阶段的心理变化。讲解的时候发现很多同学都在会心微笑, 包括他自己也连连点头, 可见这次讲解让他们明白平时的练笔就是为正式作文做了丰富的储蓄, 可以随时取, 随时用。练得多了, 写的多了, 很多感情表达起来就越来越通畅, 生动, 贴切了。因为练笔的材料正是立足于生活, 来表达对生活的认识。

2. 多指导写作技巧

俗话说:“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广泛的阅读优秀的范文对学生的写作表达很有好处, 好作家的技法是永远的瑰宝, 例如学习课文《春》, 里面的比喻生动具体, 让学生明白作者文中无一个爱和赞, 但是通过他热情洋溢的描绘, 我们时时可以感悟到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这样的例子很多很多, 关键还是同学们明白现实和写作是不分家的, 所积累的情感是一个大仓库, 随时可以携取, 而文是情感宣泄的一个契机, 有了合适的契机, 情感就会自然喷薄而出。

实践证明, 只有指导学生立足于现实, 认识现实, 感悟现实, 才能让同学们在写作时如鱼得水, 让学生的作文真正精彩动人, 成为独抒性灵之作。

摘要:现实就是写作素材的源头活水,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做一个深刻理解现实的人, 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 做一个充分利用现实素材的人, 我们的写作自然就能变得深刻而不肤浅, 变得真实而不做作, 变得灵动而不呆滞。

关键词:生活,教材,媒体,认识生活,感悟生活

参考文献

现实生活的心灵地图 篇5

ARTY:在纽约之外,会在别的城市继续绘制城市中所有建筑的项目么?

James: 我非常热衷于这个项目并且曾在其他城市实践过,不过由于是在旅途中受时间的限制,目前还需要积累到一定的量。有朝一日还会继续。

ARTY:在你画过的这么多城市、地区中,你最喜欢哪里?

James:没什么能与我的两个家相比:纽约和悉尼。我在悉尼长大,它在我心里非常重要,这是我的出生地还有许多回忆和深刻的生命体验。不过事业角度来讲,纽约实在令人倍受鼓舞。每次我来到这里都为之倾倒。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地方,每当我离开时都让我非常想念。

我去过很多地方,旅行意味着你以全新的、令人兴奋的方式看待这个世界,它的美好之处在于保持你的探索欲并激发灵感。

ARTY:会不会随时携带速写本?

James:实际上我并不倾向于随时带着本子,我更喜欢使用身边的纸片儿和工具,比如餐厅的桌布上、咖啡馆的纸巾上、地上的纸张之类。拥有一个这样“不成形”的速写本让我能够通过许多不同形式在不同环境下画画,每一个错误或怪癖都给我的创作过程带来全新的、不可思议的体验。

ARTY:你似乎是个大忙人,在动画、展览、插画等事务中,最吸引你的是什么?

James:绘图和插画是我做所有事情的核心,始终使我兴奋。

ARTY:你是否会收藏什么物件?

James:我经常旅行所以收藏多少会成为一种负担。其实我非常喜欢囤积和收藏,还好图画在我的旅行箱里不会占太大的空间。

巧将生活素材变为写作素材 篇6

一.组合式处理

组合式处理形式多样:一是时间组合, 即把发生时间相隔较久的事放到一起;二是人物组合, 即把发生在几个人身上的事集中到一个人身上;三是事件组合, 即把没有关联的事联系在一起;等等。

如一学生在三篇随笔中分别写到了这样三个素材:⑴父亲的电瓶车车胎被路上的玻璃碎渣扎破;⑵上了高中, 学校离家远, 为了安全, 父亲决定骑车接送我。⑶弟弟把玻璃瓶随手扔在路上。这几件事, 很难单独成文, 即便成文内容也很平淡单薄。笔者引导学生将这几则材料组合起来, 改写成了这样一件事:中午, 父亲送我上学, 在路上电瓶车车胎被玻璃碎渣扎破;修车师傅拔出车胎上的玻璃碎片, 随手扔到路上, 父亲仔细找了好—会儿, 把那块玻璃碎片又拾了起来, 放进上衣口袋。看, 把这几则材料组合、充实后, 事件便有了意义, 也显得感人了。这种组合素材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作文的谋篇布局。在积累的大量的生活素材中, 选其所需为我所用, 组合式处理必不可少。

二.添加式处理

如果生活素材只是事件过程, 我们可以给它添加背景, 这样一来, 文章就会显得充实、感人。例如, 有学生写《我的邻居》这篇作文, 写“我”和父母回家时, 看见邻居王奶奶正在给“我”家的花浇水。这则材料体现了邻里之间的真情互助、和谐友善, 但学生只是叙述了耳闻目睹的事情过程, 情节平淡, 不能感染读者。经过笔者引导, 学生给这件事添加了这样的背景:当时正是暑假, 虽然天气十分炎热, 但我和父母还是出去旅游了十天, 王奶奶担心我家的花会枯死, 天天傍晚给花浇水。还回忆了去年王奶奶家的小狗跑到“我”家花坛乱踩踏花, 被父亲看见, 他气上心头, 从地上捡起拖鞋就砸, 结果把小狗砸伤, 为这事两家还发生过不愉快。这样的添加不但不失真实, 反而大大地提升了素材的价值, 人物形象鲜明感人了, 同时也使文章有了波澜。作文应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但不能脱离生活。适当地加工素材是提升作文质量的突破之处。

三.细节式处理

“细节是文章的生命”。很多时候, 学生作文的细节描写还不到位, 以致缺乏表现力。有一学生在随笔中写到了这样的一个真实素材:打扫卫生时, 手上不小心弄了个刺, 疼死了, 可我怎么拔也拔不出来。还是妈妈细心, 她帮我挑出了刺。文章主要是描写妈妈的细心, 但在细节上处理还不够。笔者指导学生继续充实了这些内容:妈妈的细心是通过挑刺体现的, 要用微妙的描写感染人。后来学生改成了这样:“……妈妈让爸爸紧紧捏住我手指的两侧, 她看准刺的部位, 沿着刺的周围拨开皮层, 露出藏在肉里的刺儿。妈妈小心翼翼地一针一针地挑, 一针一针地拨, 刺终于露出了头, 妈妈手上的汗也露出了头。她用针尖朝上拨一次, 我便咬一次牙, 眉头拧成了疙瘩……。”亲身经历的生活素材, 通过这种细节式的处理, 描写将生动感人。

四.深化式处理

很多学生写到的生活素材, 常常只是事态发展中的某一阶段或过程, 如实写进文章中, 大多挖掘不够, 过于肤浅。针对这种情况, 教师就要引导他们往下深入。如有篇题为《我是一个大傻瓜》的文章, 内容梗概是:别人都叫我傻瓜。一次店主多找了一百元, 我返身还给了他, 当我出店时, 听到顾客说我傻。在路上, 只要遇到乞丐, 我就会把身上的钱都给他, 同学们都说我傻。我后悔了, 决定以后要学聪明些。一次坐车, 见车上有个座位, 就连忙挤过去, 想当一回“聪明人”, 不料却坐在了一块口香糖上, 被旁边一位姑娘当“傻瓜”笑了一顿。此文生动有趣, 但实写到这里, 文章显得缺乏正确的价值取向。经过笔者引导、启发, 学生延伸了这样一个结局:走下车, 我想到了一些事情, 那店里的顾客, 那围拢上来的同学, 那大笑的姑娘, 难道他们才算聪明?我真的是傻吗?唉, 人为什么要扭曲自己纯真的本性, 去获得些许“好处”, 甚至伤害他人图得几丝“快慰”呢?我并不傻, 想到这, 我轻松多了。这样主题就深刻了, 表现出对生活的内省与感悟, 表现出对美的积极追求。对审美价值取向的矫正, 使这件小事有了积极的意义, 文章也就不再小气浅俗了。学生的许多作文, 虽然素材来自生活, 但不懂得如何处理才会提升作文的价值。这就需要实实在在的引导, 特别是那些大众化的素材, 常写的素材, 更要帮助学生“深入一层”, 在深入中有所创新。

采用什么方法去处理生活素材, 只是一个技巧, 最终的目的是要让学生领会到:作文应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但不能脱离生活。适当地加工素材是提升作文质量的突破口。

摘要:高中生具备了一定量的生活素材, 但往往缺乏将这些素材进行思维加工, 将其转化为写作素材的能力。如何巧将生活素材变为自己的写作素材是本文阐述的重点。

让现实生活走进历史课堂 篇7

我试以《美国式的资产阶级民主》一课的教学内容来谈一谈如何将历史课堂与现实生活有机结合。

1. 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爱 好,满足学生关心现实的需求

历史教学必须与学生的心理特点相吻合。学生对形象、生动、具体的东西十分感兴趣,他们的概括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推理能力、逻辑能力也在发展着。中学生的兴趣已经不再是限于事物的表象,而是开始对事物背后的本质具有更浓厚的兴趣。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上述心理特点,因势利导,激发学生的学史兴趣。

如在讲《美国式的资产阶级民主》一课时,我以“奥巴马当选美国第44任总统,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任黑人总统”的事例,引出美国大选的投票规则“按照选举规例,一位候选人只要赢得最少270张选举人票,便可在大选中胜出。”进而抛出“锚式问题”:“这种总统产生方式起源于美国什么法律? 为什么美国要制定这部法律呢?这部法律规定怎样的政治体制,体现了怎样的民主原则?该如何评价它?”奥巴马是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学生对他有一定的了解,而美国大选也是学生较为感兴趣的。通过这个“锚式问题”的设置,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也一下子抓住了这节课的中心内容。

2. 鼓励学生尝试运用生活中的相 关知识解决历史问题,深刻地记忆、理 解历史

如在讲“三权分立”时,我出示了一则材料:“据报道,美国总统克林顿任期内来华访问时,曾参观西安兵马俑。当他步出展馆时,发现一小女孩站在高处观望他。双方招呼并对话。克林顿:你为什么站那么高?女孩:可以看清楚美国总统;克林顿:你知道他是干什么的?女孩:管美国人(民)。克林顿:(略作思索后)准确地说,是美国人民在管总统。”通过材料,学生可以明显地发现美国总统的权力受到制约。我进而提出问题:“美国历史上有哪些总统曾因不当行为面临或遭到国会的弹劾?”学生结合相关知识很快就想到了约翰逊、尼克松和克林顿。由于这个材料和问题的设置满足了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探索、研究、发现问题的强烈愿 望,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同时也加深了对“三权分立”的理解和记忆。

3. 要求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和时政 热点,针对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问题,联 系历史,探究根源,加深理解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些“热点”的形成有着各自的历史渊源。因此,将一些社会现实中学生感兴趣的“热点”与课本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能加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关注现实的习惯,提高运用发展观点分析历史与现实的能力,更好地解决现在以及将来遇到或可能遇到的问题。

如我在《美国式的资产阶级民主》一课中的“课外延伸”环节,提出当前的时事热点:“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11年4月10日发表《2010年美国的人权纪录》,以回应美国国务院8日发表的《2010年国别人权报告》对中国人权状况的指责。人权纪录说,《2010年国别人权报告》再次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1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人权状况进行歪曲指责,却对自身糟糕的人权状况熟视无睹,很少提及。”通过这新闻材料,让学生联系所了解的相关信息来思考“美国自身存在那些的严重人权问题?对于美国在人权问题上实行双重标准,我们应该如何看待?”通过对时事热点的适当联系,让学生明白历史离我们本不遥远,历史并不是孤立的、单纯的知识,它与我们息息相关。

享受现实生活中的美 篇8

It's like you're not even a real woman if you don't look beautiful.

— Morgan, sev en teen years old

From the moment we're born, girls are greeted with, "Ooh, how pretty, delicate and lovely." When we get older, we are surrounded with pictures of waif-like1) supermodels, fairy tales of beautiful princesses who live happily ever after, and adults who point out what's pretty and what's ugly. We live in a world that tells us what is beautiful and that, as girls, beauty is extremely important.

从出生的那刻开始,女孩子们就遇到这样的欢迎词,“噢,好漂亮,好娇嫩,好可爱呀!”当我们长大些时,我们身边充满了像弃儿般瘦骨嶙峋的超模、描述美丽公主从此过上幸福生活的童话故事和喜欢指出什么是美、什么是丑的成人。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告诉我们什么是美丽,也告诉我们,作为女孩,美丽是极其重要的。

★The media creates an idealized notion of beauty

媒体创造理想中的美

Magazines should include models that are more realistic in their body type and in their race. I want to see magazines that reflect what I see on the street and at my school.

— Yvonne, fourteen years old

When 552 girls in grades five through twelve were asked in a 1991 Harvard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survey which women they admired most, the majority chose models above writers, actresses, singers, politicians, and their own mother. Obviously, we live in an era when we can't escape the pretty culture, which spreads fast via var i ous media outlets2).

The fashion industry likes to argue that fashion magazines are like the movies: one big fantasy with exotic3) locations that allow the photographer to be an artist and create an ideal look — something to strive for. But isn't it irresponsible to create standards that are essentially unattainable4), except through the "magic" of film and computers?

We may put our lives on hold5) while we chase after6) a slippery7) beauty ideal that is not based on who we are: "As soon as I lose these couple pounds, my life will work out," or "Once my acne8) clears up, everything will be great." Rather than striving to fit the images of beauty we are presented with, we can choose to appreciate ourselves right now. We can celebrate our own ethnic9) look, our unique height and shape and our own dear hair color.

在哈佛公共卫生学院1991年进行的一次调查中,从5年级到12年级的552名女孩被问到她们最崇拜的女性是谁时,大部分女孩把模特排在了作家、演员、歌手、政治家和她们自己的母亲前面。显然,我们生活在一个不能回避的“美”文化时代。这一文化正通过各式媒体快速发展。

时尚产业喜欢辩论说,时尚杂志就像电影:在奇异地点进行的一个大幻想,这样可以使摄影师成为艺术家,创造出完美的外表——人们努力追求的东西。但是创造除了通过电影和电脑的“魔力”外人们无法企及的标准,难道不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么?

为了追求一种并非符合我们自身实际情况的难以企及的理想之美,我们可能会耽误自己的生活。“只要我减掉这几磅,我的生活就好了”或“一旦我的痘痘没了,一切都会变得很棒。”我们与其设法模仿自己看到的美丽形象,还不如选择从现在开始欣赏自己。我们可以以自己种族的外貌、自己特有的身高体形、自己的发色为傲。

★Enjoy true beauty in real life享受现实生活中真实的美

What I like the most in my relationships with people is not whether they consider me beau ti ful or ugly but that they like me as a person.

— Anya, seventeen years old

If you are traditionally beautiful, what other peo ple con sid er beautiful, then maybe it will seem like you have an easier time because people will want to be around you. But if you're beautiful and you have no thoughts of your own, people won't want to stay around you. And if you're not beautiful, but you do have thoughts of your own or you have a good character or if you have a great sense of humor or have interesting things to talk about, then eventually people are going to find you.

If you are traditionally beautiful, what other peo ple con sid er beautiful, then maybe it will seem like you have an easier time because people will want to be around you. But if you're beautiful and you have no thoughts of your own, people won't want to stay around you. And if you're not beautiful, but you do have thoughts of your own or you have a good character or if you have a great sense of humor or have interesting things to talk about, then eventually people are going to find you.

如果你有传统意义上的美,也就是说别人觉得你美丽,那么你的生活可能会过得轻松一些,因为人们会喜欢与你交往。但是如果你很漂亮但却没有自己的思想,人们不会想和你在一起。如果你不漂亮,但你有自己的思想,性格很好,很有幽默感或你说的东西很有趣,那么人们最终会发现你。

Yeah, maybe how we look shouldn't matter so much. It is possible to throw away the notion that beauty is our most im portant quality. So dear readers, what's your opinion?

是的,也许我们的外貌不应该如此重要。抛弃这一观念,即美丽是我们最重要的特性,是可能做到的。亲爱的读者,你怎么认为呢?

Vocabulary

1. waif-like adj. 弃儿般的; waif [weIf] n. 流浪儿,无主物

2. outlet [5autlet] n. 出口;常喻指渠道、途径

3. exotic [I^5zCtIk] adj. 奇异的

4. unattainable [7QnE5teInEbl] adj. 实现不了的

5. put sth. on hold: 搁置

6. chase after: 追逐

7. slippery [5slIpErI] adj. 不可信的

8. acne [5AknI] n. 痤疮, 粉刺

上一篇:成长与责任演讲稿下一篇:学困生思想转化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