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现实

2024-05-14

服务现实(精选11篇)

服务现实 篇1

养老服务业在我国整体服务业里是一个新生的业态, 也是发展较快的行业。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剧以及公共服务的日益完善, 养老服务业很可能成为我国第三产业中一个迅速崛起的行业。它的快速发展既是我们国家整体的社会需求, 也是政府管理服务的需求。

老龄化现状及未来形势

1999年, 我国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十分之一, 截止到2012年, 老年人口已上升至全国人口总数的七分之一;2013年, 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已达到2.02亿, 老龄化水平达到14.8%。

同时, 失能老年人数量继续增加, 从2012年的3600万增加到2013年的3750万人;2012年, 患慢性病的老年人总数为0.97亿, 2013年突破了1亿;空巢老年人数量继续上升, 2012年为0.99亿, 2013年突破1亿。

此外, 劳动人口将进入负增长的历史拐点, 劳动人口总数已从2011年的峰值9.4亿人, 下降到2012的9.36亿, 劳动力供给格局正发生转变。

据我国从事老龄科学研究的专业部门测算:预计到2030年, 我国的老龄化率将达到三分之一, 每3个人之中会有一个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 这时将达到老龄化的最高峰;从2010年到2049年, 我国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将从2010年的1900万人增长到2049年的1亿人, 年均增长210万人, 届时我国高龄老人的总数将会占到世界高龄老人总数的四分之一还要多。

随着老龄化的快速发展, 家庭规模逐渐减小。1980年, 我国的平均家庭规模是4.6人, 现在是3.1人, 随着时间的推移, 还会继续呈缩小的趋势。

养老服务业现状

首先是供需矛盾突出。目前我国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服务床位20.6张, 大大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 (每千人50至70张) 。

二是发展结构不合理。目前我国养老服务的区域和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 尤其是农村地区基础差、起步晚, 面临的问题比较突出。我国对于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尚缺乏科学统一的规划, 有的机构一床难求, 有的则是一部分床位处于闲置, 核心问题大多是在服务上。

相关政策和规划

2011年12月底, 我国出台了老年事业发展规划;2012年年初, 出台了“十二五”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专项规划;2012年3月29日, 民政部召开了全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会议;2012年3月上旬, 全国召开了第十三次民政工作会议, 明确提出要加快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加快普惠型的福利制度的建设, 其中都重点提到了养老服务的问题;今年初在新一届政府的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加快老年社会福利制度建设、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及对老龄事业的推进。同时在两会上认真讨论研究了老年人权益保障法, 将该法的内容从过去的五章调整到了十章, 并且增加了很多针对老年人服务的具体内容。

这些都充分显示了我们国家和政府对养老服务业发展的高度重视。

在老年事业发展规划和“十二五”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专项规划中, 核心问题是确定了5大任务:

一是基础设施建设。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工作首先是基础设施建设, 目前我国在这方面的缺口很大, 截至2010年底, 我国的养老服务床位只有200多万张, 在“十二五”期间将增加340万张床位。

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专项规划中, 专门对设施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即:每个县都要建设具有护理性质的护理院, 县、市、区层层都要建设养老服务设施;要加大资金的投入, 到2015年, 我国每千名老人拥有的床位要从当前的20张增加到30张, 大部分由政府投资建设;每个社区都要建设老年人的日间照料服务中心;同时要出台鼓励政策, 从用地, 贷款, 煤、水、电、气的日常费用方面给予优惠政策, 鼓励社会力量积极投入养老服务业。

二是围绕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加强标准化建设。出台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标准化建设规划;建立健全养老服务业的标准体系;出台对养老服务从准入、服务的动态监管一直到服务评估的一套标准化管理制度;推进标准的实施, 不仅要建立服务的标准化, 还要建立人才的培养、行业服务动态的评估、政府的专项资金方面的标准。除了面对老年人口的补贴, 例如高龄津贴外, 还要对承担养老服务的机构实施护理补贴、建设床位补贴等等。

三是信息化建设。大力推进养老服务领域的信息化建设, 通过建立社区养老服务的信息平台、接受养老服务的老年人口的数据库和养老服务机构的数据库, 来为国家提供翔实的、动态的老年人口变化数据、服务数据、管理数据以及行业监管数据, 利用信息化的手段为推进养老服务业的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四是加强人才培养。加强老年健康管理服务, 全面提高我国养老服务业的发展水平, 核心是服务;服务需要设施, 需要技术, 需要对服务全过程进行科学化的管理, 核心是人才。现在我国养老服务业急缺护理人才, 人才队伍的建设是我国养老服务业发展的瓶颈。在发达国家, 特别是欧洲地区, 养老服务制度非常完善, 而且对人才培养很重视, 在失能、半失能老人的护理机构, 一名护理人员照护一位老人。而在我国的护理机构里, 一名护理人员要照护八九位老人。

1~3.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工作首先是基础设施建设, 目前我国在这方面的缺口很大, 截至2010年底, 我国的养老服务床位只有200多万张 (图/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青杠老年护养中心)

1~3.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工作首先是基础设施建设, 目前我国在这方面的缺口很大, 截至2010年底, 我国的养老服务床位只有200多万张 (图/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青杠老年护养中心)

1~3.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工作首先是基础设施建设, 目前我国在这方面的缺口很大, 截至2010年底, 我国的养老服务床位只有200多万张 (图/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青杠老年护养中心)

五是推出扶持政策, 鼓励金融业、教育业向养老服务业倾斜。

相关工作安排及进展

据悉, 民政部将采取以下7项措施推进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落实, 推动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一是贯彻落实养老的专项规划, 继续实施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年, 推动省市县镇农村五级养老设施的建设, 逐步形成布局合理、种类齐全、功能多样的养老服务设施网络。

二是会同有关部门加快研究养老服务政策, 吸引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服务体系建设。这需要民政部门、卫生部门、教育部门、社会保障部门的共同努力。

三是使老年人获得基本的优质公共服务。这需要各行各业的经验与我国的养老服务行业对接。同时, 在资金扶持方面, 民政部提出每年安排10亿元、三年安排30亿元的中央专项福利彩票公益金, 支持农村的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将和国家开发银行等国有企业、金融企业合作, 每年提供不低于100亿元的信贷资金来支持各地养老服务重点项目和示范项目的建设。此外, 加强标准化、信息化、专业化建设, 为老年人提供更好的专业化服务。

养老服务体系特点

我国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格局是:居家为基础, 社区为补, 机构为支撑。

以北京为例, 北京提出了9073的比例, 即90%的老年人在家庭养老;7%的在家庭养老的老年人需要社区为其提供服务;3%的老年人在养老机构养老。

按照国际惯例, 只有进入半失能、失能状态的老年人才能进入养老机构, 有些空巢的老人如果在家里感到孤独, 可以有偿地进入养老公寓。

养老机构、养老社区的建设一定要满足老年人的生活、生存的需求。在养老机构建设过程中, 要尊重和了解老年人的需求;要了解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的服务者的需求;要了解对服务者实施管理的需求。只有了解了这三项需求之后, 我们才能尽快地把国际的经验和国内的实践相结合, 设计出符合三项需求的设施, 和老年人对接、和服务对接、和管理对接。

4.养老机构、养老社区的建设一定要满足老年人的生活、生存的需求 (图/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青杠老年护养中心)

5.现在我国养老服务业急缺护理人才, 人才队伍的建设是我国养老服务业发展的瓶颈

服务现实 篇2

【拼音】xiàn shí zhǔ yì

【简拼】xszy

【反义词】理想主义

【感情色彩】褒义词

【成语结构】偏正式

【成语解释】注重事实或现实,反对一切不切实际或空想的性格

【成语出处】毛泽东《论持久战》:“虽可能有张伯伦一类的迁就所谓‘既成事实’的‘现实主义’的调头出现,但主要的国际势力将变到进一步地援助中国。”

【成语用法】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例子】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五卷第21章:“金俊山抱着现实主义态度说。”

【英文翻译】realism

【产生年代】现代

让历史研究为现实服务 篇3

今年3月初,当我翻开《铁军》杂志2012年第三期,不觉眼睛一亮,立即被其中新推出的一个栏目《海洋岛屿与国防》所吸引。这个栏目是由中国新四军研究会会长、国家海洋事业发展高级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南京军区原司令员朱文泉上将提议,由中国新四军研究会海洋与国防教育委员会与《铁军》杂志合办的。新栏目上首发四篇文章:《新四军中腾起中国龙》《从当代中国版图像什么说起》《直击我国海洋岛屿》《中国1947年宣示:南海不存在公海》,让人耳目一新,阅后深受启示和教益。

首先,该栏目的推出,反映了创意者敏锐的政治嗅觉、新闻敏感和强烈的历史使命感。海洋,是人类生存的第二空间,中华民族要复兴,必须重视海洋,经略海洋,以海富国,以海强国,但传统观念导致国人“蓝色国土”观念淡薄,这会影响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进程。特别是当前,中日钓鱼岛、中菲黄岩岛争端迭起,我国海洋国土遭侵占,海洋资源被掠夺,海上通道受威胁,中华民族刻不容缓地是要加强全民族海洋国土观念,唤起海洋国防意识。正是在这种形势下,《铁军》杂志顺应历史潮流,捷足先登,独树一帜,强力推出《海洋岛屿与国防》栏目,所发文章,振聋发聩,促国人警醒,令警钟长鸣。

其次,该栏目文章内涵极为丰富、深刻,对人教益启示颇深。笔者粗粗作了一点统计:从今年第3期《铁军》首次推出该栏目到第10期,8期共计发有30篇文章。这些文章既反映历史,更注重现实;既有对当前热点事件酣畅淋漓的剖析,(如《聚焦黄岩岛》《中日钓鱼岛争端纵览》)又有对热点地区历史的深刻阐释;(如《南海问题溯源》)既有专业性极强的研究性论文(如《我国出海通道安全面临的挑战及对策》),又有宣传海洋国土知识的科普性、资料性文章;既有对历史经验的深切回顾和总结,(如《意义非凡的西沙自卫反击战》)又有时效性极强的新闻式的深度报道;(如《最美三沙》《零的突破质的嬗变——中国航母出海侧记》《扛着国旗在钓鱼岛上狂奔》……)阅后掩卷沉思,让人深感获益匪浅。

再次,该栏目文章结构严谨,语言清新,风格独特,为读者带来了许多美的享受。通观《海洋岛屿与国防》所发文章,总体风格是自然流畅,严谨方正,老成大气,但风格各异,透露出作者和编者们的那份灵性和才气,那份素养和底蕴。特别值得称道的是,编者对标题的字斟句酌和着意美化,让一篇篇原本比较直白的标题,显得是那样富有文采,引人入胜,寓深刻于浅显,化平淡为神奇,如《古港竖桅战船扬帆——中国人民海军江苏如东初创始末》《陶勇“伏虎”记》《不战而屈敌之兵——我军斗智斗勇攻占大陈岛》等不一而足。这些标题,读后让人如含英咀华,回味悠长。

服务现实 篇4

近年来, 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消防工作的意见》, 公安部制定了《全国公安机关“十二五”科技强警工作规划》等, 这些为消防科技发展及部队建设提出了要求, 指明了方向。

消防科技期刊作为消防科技知识的传播者及消防科技创新发展的推动者, 如何在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消防工作的意见》和公安部科技强警战略, 加快推进消防科技人才培养和部队建设以及促进消防科技创新发展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值得研究和思考。

1 消防科技期刊发展及服务于消防现实的现状

1.1 消防科技期刊的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作为承载科技成果的科技期刊也发展迅速。根据2012年新闻出版总署的统计, 我国各学科的自然科学、技术类等科技期刊总数已达4 953种, 覆盖理工农医和环境保护、科技管理等各个领域,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科学技术及科技期刊的繁荣与发展。但我国科技期刊的整体水平还不高, 还不能满足科技迅速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与其他行业相比, 我国消防领域的科技期刊数量还很少, 主要包括:《消防科学与技术》、《火灾科学》、《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以及《武警学院学报》。其中, 《消防科学与技术》是我国创刊最早、最具影响力的消防安全工程领域学术性期刊。

《消防科学与技术》杂志创刊于1982年, 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主管、中国消防协会主办。《消防科学与技术》始终将科学性、技术性、创新性作为期刊的发展方向, 把繁荣消防学术研究、促进消防学科建设、推广消防科技成果、培养消防技术人才作为办刊目标。创刊以来, 《消防科学与技术》紧密围绕消防科学研究的发展方向, 跟踪消防安全工程研究的前沿课题, 结合当前国内外消防科学研究的热点问题, 重点报道消防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及发展动态, 主要栏目包括:消防理论研究、建筑防火设计、建筑物性能化设计、灭火系统设计、灭火剂与阻燃材料、消防设备研究、消防管理研究、灭火指挥与救援、火灾调查与分析等, 涵盖消防科学研究的各个领域。

《消防科学与技术》目前是我国安全科学领域的中文核心期刊和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已被美国《化学文摘》、《剑桥科学文摘》 (工程技术) 、《乌利希期刊指南》、俄罗斯《文摘杂志》、波兰《哥白尼索引》和《中国学术期刊 (光盘版) 》、《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中、英文版)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等国内外著名期刊检索数据库收录。创刊30多年来, 《消防科学与技术》杂志报道了一大批消防科研成果, 培养了众多的优秀消防科技人才, 已成为我国消防安全领域开展学术研究和交流的主流媒体, 其影响力在日益增强。

1.2 消防科技期刊服务于消防现实的现状

科技期刊是科技工作者发表学术成果、记录科学发展历程、传承科学文明的载体, 是展示科技进步、反映时代精神、积累学术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平台。而消防科技期刊服务于消防现实的内容主要是:传播消防科技信息, 加强消防学术导向作用;普及消防科学知识, 提高人们尤其是消防科技工作者的素质;加强消防科技创新, 促进消防学科建设, 加快推进消防科技人才培养和部队建设。其服务的形式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1) 发表消防学术论文。学术论文是学术课题在实验性、理论性或预测性上具有的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或创新见解和知识的科学记录, 或是某种已知原理应用于实际上取得新进展的科学总结。而科技期刊发表学术论文, 是对科学研究成果知识的记载、传播、交流和再发展的有效途径。因此, 科技期刊在我国科技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非常重要和突出。以《消防科学与技术》杂志为例, 现为月刊的《消防科学与技术》杂志每年出版12期杂志和2期增刊, 每年共可发表消防科技论文近800篇, 作者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的消防部队、消防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消防设计院、消防工程公司及消防企业等。《消防科学与技术》紧密围绕消防科学研究的前沿和热点问题, 在结合科技强警、促进消防部队建设方面进行了广泛的学术交流, 对于我国消防安全工程学科建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 从整体上看, 我国消防科技论文的水平还不是很高, 有的论文还只停留在工作经验的总结上, 其理论性、技术性和创新性不足, 有待进一步提高。消防科技期刊在引导和提高广大消防科技工作者科技论文撰写能力上, 还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2) 普及消防科学知识。传播消防科学知识是消防科技期刊义不容辞的责任。多年来, 消防科技期刊利用自身资源优势, 在消防科学知识普及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如《消防科学与技术》围绕消防科学研究的前沿及热点问题, 利用自身的栏目资源优势开展了针对不同消防专题的学术交流活动, 利用自身的品牌资源优势发布了众多的消防新技术信息、新产品信息及发展动态等。然而, 不同消防热点专题的学术交流活动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消防科学知识普及的范围还有待进一步拓展。

(3) 促进消防学科建设。学科建设和科技期刊发展是相互依赖、相辅相成的。学科建设推动期刊质量的提高, 促其办出特色;同时, 科技期刊通过自身主动的、有目的的服务, 又促进了学科建设。多年来, 作为消防领域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学术期刊, 《消防科学与技术》在促进消防学科建设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是刊载了大量具有较高学术水平消防学术论文, 这是科技期刊服务于学科建设的最终体现。高质量的论文不仅提高了消防科技期刊的社会地位, 也拓宽了消防科技工作者的视野, 引导和促进其产生高水平的成果, 写出更高质量的论文, 从而推动消防科技期刊发展走上新的台阶。二是培养了大批的优秀消防科技人才, 众多的消防科技工作者甚至是伴随着《消防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而成长的, 其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受益于《消防科学与技术》杂志。三是吸引了国内数十所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开展相关的消防研究, 这对于提高我国消防科学技术的整体水平, 促进我国火灾科学与消防工程学科的建设, 推动消防科技事业的蓬勃发展, 发挥了重要作用。

2 强化消防科技期刊服务能力的建议

(1) 加强消防科技期刊编辑队伍建设。优秀的编辑队伍是创办一流科技期刊的必要条件, 只有不断加强科技期刊编辑队伍自身建设, 才能够切实保证和提高科技期刊的质量和水平。一是强化期刊编辑的政治思想素质。科技期刊的主要任务是宣传党和国家的科技方针、政策和科技法律、法规, 公布新的科技成就, 传播科技信息, 交流学术思想, 促进科技成果商品化和产业化, 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服务。期刊编辑在工作中应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原则。二是提高期刊编辑的业务素质和专业素质, 加强出版方面的法律法规及编辑业务规范化学习培训, 及时跟踪消防科技发展动态, 补充消防专业新知识、新技术, 这是保证消防科技期刊内容质量和编校质量的必要前提。

(2) 加强与广大消防科技工作者的沟通和交流, 进一步做好消防科技期刊的作者和读者工作。期刊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广大作者和读者的持续支持。因此, 加强与广大消防科技工作者的联系, 做好消防科技期刊的作者和读者工作, 对于消防科技期刊的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加强与广大消防科技工作者的沟通和交流, 有利于发现和稳定一批高水平的作者;做好作者工作, 有利于期刊编辑把握消防科学研究新动态, 发现消防业务工作中的新技术、新方法, 帮助作者正确把握论文创作的切入点和契合度;做好读者工作, 则有利于期刊编辑及时了解市场需求, 转变工作思路, 改进工作方法。

(3) 拓展服务渠道。随着信息技术及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 我国数字出版及期刊网络化进程不断加快。消防科技期刊也应顺应时代发展潮流, 在保持传统出版优势的前提下, 强化期刊网站建设、完善网站结构、丰富网站内容、提高网站活力;与此同时, 逐步推进消防科技期刊数字化发展, 充分利用现有网络平台拓展为消防现实服务的渠道和方法。

3 结束语

消防科技期刊作为消防科技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服务消防一线、促进学科繁荣和科技进步、推动消防科技事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伴随着消防工作的不断发展, 消防科技期刊应不断强化服务意识和精品意识, 加强自身能力建设, 以更好地服务于消防现实, 为我国的消防事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铁强, 邢玉军.消防科技期刊的发展现状与展望[J].消防科学与技术, 2005, 24 (4) :488-490.

[2]邢玉军, 王铁强, 梁兵, 等.我国安全类科技期刊网络化探析[J].消防科学与技术, 2012, 31 (12) :1359-1361.

[3]王铁强.消防科技期刊发展促进科技强警战略实施[J].消防科学与技术, 2008, 27 (11) :837-839.

服务现实 篇5

关键词:生产企业;消费者;客户服务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24-0000-01

一、消费客户服务出现的必然性

客户是所有购买和使用企业产品的用户。不论客户购买的目的是什么,只要购买了企业的产品就成为企业的客户。客户服务是企业在产品售出后,对所出售的产品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的处理,如更换、安装、修理等,以使客户的需求更好得到满足的过程。客户服务已成为现代企业竞争的主题,并且日益受到企业的重视。

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由于企业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市场上产品数量也随之增加,市场的供求关系发生调整,出现了供过于求的状态,形成买方市场。客户对产品的选择范围扩大了,选择商品时要求也更高,对产品的性能、规格、花色、品种、款式的重视程度提高。针对这种情况,企业为了在竞争中争夺更多的客户,开始关注产品的这些属性,并通过实现产品的差别化,力图与竞争对手的产品相区别,以获得差别优势。

伴随企业生产技术和销售管理水平的提高,产品的差别化不再能为企业带来长久、稳定的差别优势。不但技术工艺上的模仿变得更加容易,而且随着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其生产经营的灵活性也不断增强,从而改进产品适应竞争的能力也提高了。于是企业将目光投向了产品实体以外,即服务。

服务这个一度被企业和客户都完全忽视的领域目前已成为竞争的焦点而受到买卖双方的关注。一方面,客户以服务的优势作为选择商品的重要标准和依据;另一方面,企业也可以提供比竞争者更丰富、更优质全面的服务为手段展开对客户、对市场的激烈争夺。客户服务登上了市场竞争的舞台,备受瞩目。

二、做好消费客户服务的现实意义

(一)更好地满足客户的需求

做好客户服务能为购买者和使用者带来有形和无形的利益。从本质上来说,客户购买产品并不是为了产品本身,而是为了产品所能带来的效用,即产品的使用价值。因此,与其说客户购买的是产品,不如说客户购买的是产品所能带来的效用,而服务就是效用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使服务和内容花样翻新,更加丰富。现代生活的节奏不断加快,也使人们越发要求服务能提供更多的便利,以节约时间,提高效率。而且,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在产品生产中的广泛应用,产品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难以掌握,导致产品说明书、操作使用说明等难以满足客户的需求,因此,客户要求企业提供安装、调试、培训指导等方面的服务。

由此可见,服务能够全面地满足客户的需求,这是以客户为导向的企业必须重视服务的原因之一。

(二)促进和扩大产品销售

当今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主要体现在企业产品的销售方面。企业产品销售顺畅,说明企业的竞争力强,反之就弱。用户在购买企业产品时除了看重产品的价格、质量等因素外,更看重企业的服务如何。用户如果对企业客户服务的评价不好,就可能放弃购买,这样就会引起销量的下降,这是企业不希望看到的。为此企业可以通过提供各种服务来密切买卖双方的联系,更好地实现销售目标。企业和销售人员提供优质的全方位的服务,可以使客户获得更多的便利,满足客户的需求。这不但可以吸引客户,而且还有利于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使客户增强购买本企业产品的信心,从而扩大产品的销售量。

另外,企业和销售人员还可以在销售中为客户及时提供各种信息,使客户增长消费知识、了解市场信息和产品信息、掌握产品的使用方法,以便于客户购买产品。

(三)提高企业和产品的竞争能力

客户服务与产品的性能、质量、价格、品种、规格等一样构成企业的重要竞争因素,而且客户服务的相对地位还在不断上升。这是因为,在许多产品的市场上,卖方市场已被买方市场所取代,客户在交易中居于主导地位,客户的需求成为企业的一切生产经营活动的中心。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某些产品已日趋成熟,难以出现具有突破性的发展空间。而且,竞争的需求使企业不断以各种方式,包括相互之间的学习和模仿来寻求产品的完善。其结果是企业之间产品的差异化程度在不断缩小,企业的产品差异优势也趋于减弱。在产品各方面属性相似的情况下,客户对服务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因而客户服务成为企业竞争的焦点。各企业都纷纷提高服务质量,增加服务的内容和方式,以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此外,优质服务还有利于企业树立良好的形象,增加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赢得客户的信赖,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

(四)提高企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企业的一切生产经营活动都是为了满足客户的需求,从而获得赢利。客户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支柱,企业的利润完全来自于客户。企业门庭若市,客户盈门,它的经济效益就好;反之,企业就难以实现自己的经济效益。而企业要做到更好地满足客户的需求,就必须吸引客户购买自己的产品,因而完善客户服务是吸引客户的重要内容。

伴随着客户对客户服务的更加迫切的需要,客户服务对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的作用就越发显得举足轻重。故企业为吸引客户,在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品功能的同时,将不断丰富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以更好地满足客户的需求。这也是符合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要求,从而有利于提高社会效益。因此,搞好服务可以将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结合起来。

现代企业的客户服务意义不止以上几个方面,不同的企业对客户服务的内容、方式、方法等方面都有不同的要求,但都必须以客户为中心来进行,这样才能做好客户服务。

参考文献:

[1]张洪涛,巩向力.莱钢客户应用支持系统建设研究[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0.

服务现实 篇6

理想终有照进现实的时刻。

6月17日,通过在“国锐·境界”项目现场举办“臻境无界”湖景独栋开幕盛典暨365全时服务体验季发布会的形式,国内知名地产商国锐集团向外界宣布完成了从“建设型地产”到“服务型地产”的转型跨越。

“‘服务型地产’这一命题,国锐集团探索了十余年。”国锐集团营销管理中心总经理李成坦言。

在李成看来,服务的优劣将是决定未来中国楼市走向的价值准绳。在可以预见的产品质量大同小异的竞争之下,口碑传播与客户满意度在房地产营销过程中正在占据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服务理念和水平作为企业软实力,将成为房地产企业的竞争力的主要衡量标准。

“作为国锐集团在服务型地产模式探索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项目,国瑞集团将不遗余力的打造了365全时服务体系,将国锐集团十数年高端地产服务经验悉数灌注于此。”李成透露,此次发布的项目,仅服务项就多达几百项,单凭这一点足以独步业界。

李成认为,服务型地产的终极目的,是提供美好的生活方式。而这种生活方式必须在基本要求满足的基础上,如果产品力不过关,服务型地产也就无从谈起。

“‘产品力’是一切的根本。当每个人对生活硬件所需都能得以满足时,服务型地产,建设的就不仅是一座社区,更是一座纷呈万象的生活舞台。”李成说,为打造独特的交流空间,国锐集团邀请国际知名建筑师事务所UN.STUDIO担纲项目建筑设计,就是希望借力国际视野,设计美好生活。

在国瑞集团看来,服务型地产发展到今天,简单的配置已经无法满足客户所需。因此,该项目首次针对高端客户的需求,从社区硬件配套到软件服务,开创性的建立“365全时服务“体系。可以在咫尺都会的山水至境,以服务为基点,将高端人居推入新的层面。

在奢华硬件基础上,国锐·境界更建立了一站式管家服务中心,作为强大软件系统。高端人群多缺少时间处理日常事务,而传统的豪宅服务人员,则存在各种专业层面的限制。

“你无法奢求保姆能甄选最前沿的成衣定制机构,亦无法奢求管家能处理财务的专业问题。”李成说,正是这些考量,我们花大气力建设一站式管家服务中心。管家服务覆盖“衣、食、住、行、玩、业、医”全系生活,从私人飞机托管到高端旅行定制,以至衣橱管家、房屋清洁等细节,所有服务,只需致电管家中心,境界管家将代您甄选,替您打理一切。

服务现实 篇7

智慧园区地理信息服务需要感知化、社交化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 园区区域经济与产业经济之间形成了一个联动的桥梁, 它承载着区域经济的系统组合与补充, 以及企业的合理链接与配套等功能作用。随着园区经济的高速发展, 提升园区的服务能力和管理效率, 从根本上解决园区信息服务薄弱问题。突破传统园区的建设模式, 做到园区服务和管理突破, 最大化吸引入驻, 最终达到园区产业结构升级等挑战“浮出水面”。

园区的智慧性突出体现在园区的管理上。园区的管理是全方位、多层次的, 从项目、公司、到各行业、各部门的逐级监控管理问题, 不同市场环境的兼顾适应与风险控制问题, 专业分工细化带来的资源整合及协调问题等等, 都是园区在管理中所面临的挑战。园区管理单位不仅要负责整个园区的管理, 同时还要负责园区的产业推进, 招商引资、应急处置、内部服务等等各种服务与管理工作。

智慧园区的地理信息服务职能更多的体现为一种基础保障性的服务, 虽然对于企业所处行业的专业化服务涉及较少, 但在企业市场开拓、商贸流通、物流运输、内部供应链优化等领域, 倡导更为“贴身”的一站式公共服务体系构建, 不仅具有“管家”功能、兼具创业“导师”属性, 加强信息化应用的前瞻性、拉动性, 使园区生活的O2O式 (Online to Offline) 在市场服务属性得以升级。

园区的地理信息服务究其“智能”的宗旨还是为了实现人性化, 人性化的实现有赖于服务自身的拟人化, 及其对服务对象自如交流。感知化园区就是智慧园区的感知层, 通过部署在感知层的各类传感器、RFID标签和设备、相关的监控设备等, 实现对园区内, 人、车、财、物的位置、流向、状态、以及环境参数、生产信息的全面掌握、智能预警和敏捷控制, 从而真正实现物联网在园区内的普及应用, 为园区智慧化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此基础上, 对于用户、商户、账户以及地理信息的集成应用, 在当前移动社交媒体和移动地图进一步普及的情况下, 在园区有限的地理范围内, 可以将服务信息和消费信息更方便的移植到移动平台上, 以地图为基础平台、商户为服务动态节点、社交媒体为传输渠道, 通过O2O的方式将园区的线下资源与线上信息平台结合。

虚拟结合、实时交互的现实增强技术

增强现实技术 (Augmented Reality Technique, 简称AR) , 是在虚拟现实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技术, 是通过计算机系统提供的信息增加用户对现实世界感知的技术, 并将计算机生成的虚拟物体、场景或系统提示信息叠加到真实场景中, 从而实现对现实的“增强”。它将计算机生成的虚拟物体或关于真实物体的非几何信息叠加到真实世界的场景之上, 实现了对真实世界的增强。同时, 由于用于与真实世界的联系并未被切断, 交互方式也就显得更加自然。

增强现实技术可以做到“虚实结合”, 可以将显示器屏幕扩展到真实环境, 使计算机窗口与图标叠映于现实对象, 由眼睛凝视或手势指点进行操作;让三维物体在用户的全景视野中根据当前任务或需要交互地改变其形状和外观;对于现实目标通过叠加虚拟景象产生类似于X光透视的增强效果;将地图信息直接插入现实景观以引导驾驶员的行动;通过虚拟窗口调看室外景象、使墙壁仿佛变得透明。还可做到“实时交互”, 即交互从精确的位置扩展到整个环境, 从简单的人面对屏幕交流发展到将自己融合于周围的空间与对象中。运用信息系统不再是自觉而有意的独立行动, 而是和人们的当前活动自然而然地成为一体。并且运用三维注册, 即根据用户在三维空间的运动调整计算机产生的增强信息。

针对智能手机而言的移动增强现实系统, 就是根据当前位置 (GPS Global Position System) , 和视野朝向 (指南针) 及手机朝向 (方向传感器/陀螺仪) , 在实景中 (摄像头) 投射出相关信息并在显示设备 (屏幕) 里展示。移动AR的运作原理可以以下面这个图示简单来说明。

现实增强使园区地理信息服务更具活力

园区综合服务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建立可视化, 互动社区。运用现实增强技术的设计理念, 园区资源/对象可视化将采用3D效果, 将重点对象予以可视化, 包括单体建筑/建筑群, 道路与桥梁, 地形与植被, 水系, 公共设施, 房屋内部结构等, 同时实现企业信息可视化, 通过迷你显示屏让用户接触到一个充满选择、搜索和各种功能的世界。

将位置服务 (LBS Location Based Service) 与现实增强技术结合起来, 以地理位置为对象的人、活动 (事件) 间能产生实时的交互, 信息查询与共享及再生均可与实际地理位置关联, 用户可以在现实世界中自如地操作虚拟的物体和信息, 如同这些虚拟的物体和信息就嵌入在我们的现实世界中一样, 给予用户身临其境的体验。

这种基于AR+LBS的地理信息服务, 是AR商业化应用的最重要的表现形式。进一步延伸被业界普遍看好的AR应用场景是基于AR+LBS的社交服务, 这种应用场景可以看成AR+LBS+SNS。我们可以看到智慧园区内的各种应用场景:

◆在园区中, 增强现实导航应用, 用户看到的不是地图, 而是前方街道的实时视图, 以及叠加在视频上方的导航数据。也利用i Phone的摄像头和数字罗盘把欲寻求的企业名称和实时的街景结合起来, 就确认是否是你要找的企业并得到相关信息。

◆园区内商用建筑都支持室内查询。实现可视化房产系统, 可以选择建筑, 细分楼层, 详细查看每个楼层每个户型的租售情况, 全局图形化查询与展示, 直观高效, 大大提高对整个园区房产相关情况的掌控和了解。

◆利用3D图形化高度还原的科技园区道路情况, 系统集合实际捕捉的道路拥堵情况, 实时的在系统中通过颜色, 模型, 仿真汽车等多种表现样式展示出来。用户也可以通过点击3D场景中各个位置的处罚按钮激活对应位置的摄像头画面, 实时查看对应位置的道路情况。随着数据的不断补充, 系统将会自动统计出日常的交通拥堵情况规律, 当园区内住户有出行需求的时候, 给出智能化的指示和路线建议。

◆智能统计园区内办公建筑中得碳排放量。通过对园区内办公写字楼等人员、设备, 以及供暖等一系列相关设备的数据采集和统计, 智能的统计出园区内各个建筑的碳排放情况。并且实时展示在3D的交互系统中, 以图形化的方式展现出来。管理规划部门可以通过该功能, 有效调节高排放单位, 控制整体碳排放量, 提高环保节能控制效果。

◆在园区内办公楼配套相关设备的接口后, 系统可以有效的与其对接, 实现对楼宇中各种软硬件设备的互动图形化控制。如人员出入, 灯光控制, 植被绿化的养护提示, 以及楼宇的热能循环系统控制等等。真正做到一套系统, 全局控制。

◆如企业相关手续的办理, 与园区管委会相关事务的操作, 都有可能高效的移植到图形化系统中操作完成。减少人员在交通上的时间消耗, 避免不必要的时间消耗在流程不熟悉造成的时间浪费上。

“现实增强”后园区地理信息服务如此鲜活, 是LBS辅助运用大数据分析与云计算的技术的结果 (技术架构如下图) 。将对园区的所有用户进行个性化的管理, 将定制化的内容以交互方式进行管理, 如个体行为偏好、个性需求、未来趋势等将个体的需求与城市社区海量的数据进行关联, 用以管理个体的潜在与现实需求, 如商业机会、活动偏好、房产、购物、社团等行为趋向, 达到智慧园区的目标:智慧化、人性化地提供服务。同时, 建立一个企业的可视化资源共享平台, 将企业的商业推广、人才需求、供应链需求以及创意共享信息以地理位置可视方式来予以共享, 并实时更新, 以此来创造更多的商业机会与建立企业良性互动的空间, 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的同时, 也创造园区的吸引力。

现实增强技术与LBS技术结合, 不仅可以促进园区与企业资源的使用效率、提升园区运营效率, 而且可以提高经济的增长与创造更多的商业机会、建立积累的可持续发展的园区价值。基于增强现实与位置信息服务融合的互联网广告可提高园区及驻区企业的广告和电子商务的应用价值。

试想上述的场景之一, 当一个用户拿出手机对准一栋楼宇的时候, 能够在他的屏幕上显示这个楼宇的相关具有多媒体呈现能力的广告信息及产品信息, 并能够主动选择和显示交易的情景, 将极大地改变传统媒体广告投放的模式和商品交易的模式。广告和电子商务作为与社会经济和商业运营密切相关的领域, 如果能够通过增强虚拟现实和位置服务的融合应用创新, 或许能够直接改变驻区企业的运营模式。

结束语

服务现实 篇8

第三方物流是指独立于供需双方, 为客户提供专项或全面的物流系统设计或系统运营的物流服务模式。它包括契约和外包的形式, 是企业将全部或者部分物流运作任务交给专业公司经营管理, 而这些能为企业提供多元化物流服务的专业公司称为第三方。

增值服务一般来说, 是指根据客户需要, 为客户提供的超出常规服务范围的延伸, 或者采用超出常规的服务方法提供的服务。创新、超出常规、满足客户需要是增值性物流服务的本质特征。

而第三方物流增值服务是指第三方物流服务商, 为客户提供不同于仓储、运输、装卸搬运、包装、配送、流通加工等这些传统的基本服务内容, 而是根据客户要求, 为其制定能满足其个性化需求的物流服务方案。它主要可为顾客实现如下功能:分装、集运、分拣包装, 货代、货物跟踪, 车辆维护、托盘化, 清关、结算, 融资, 反向物流设计, 物流咨询, 延迟策略制定等。

二、第三方物流增值服务的发展现状

目前, 我国绝大多数第三方物流增值企业具有的特点是小、少、弱、散、慢。

“小”:企业大多经营规模小, 规模程度较低, 营业额上亿的企业很少。其条件只能满足基本的运输, 仓储, 包装等服务, 没有余力去拓展新的增值服务。

“少”:物流企业占市场份额少、所能提供服务项目及功能少、企业缺少运作经验、具有高物流知识的人才相对较少、物流专业设备少、为企业提供增值性的物流服务少。

“弱”:管理能力弱、获得信息能力弱、融资能力及竞争能力弱。不能及时准确地反馈客户信息与要求。

“散”:服务品种不稳定且结构单一、网络分散、经营秩序不规范, 不能形成规模化, 标准化, 一体化的增值服务模式, 因而规模效应小, 成本大。

“慢”:响应速度慢。没有构建完善的增值服务理论体系, 当客户提出新要求时, 不能快速反应, 做出回应, 提出解决方案与对策。

三、第三方物流增值服务的必要性——取得竞争优势的有效手段

如今, 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主要提供运输、仓储等基本服务, 这些基本服务在一定程度上能给企业带来效益, 但在第三方物流业快速增长, 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 随着第三方物流企业的逐步完善与改进, 传统的服务项目已趋向标准化, 效率、质量、以及服务模式大同小异, 而市场的需求却日益走向差别化, 个性化, 人们不再满足千篇一律的服务模式, 而是寻求并青睐更能达到他们独特要求的物流企业。于是, 增值服务在第三方物流服务中的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

增值服务能为针对不同客户的不同特征, 提供个性化, 创新化的增值服务, 是将来第三方物流取得竞争优势的一个强有力手段, 增值服务的好坏, 将直接影响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业务量以与客户的关系, 且决定着企业在物流市场中的声誉, 关系到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成功。

四、第三方物流增值服务影响因素

1. 供给方能力。

(1) 近年来, 物流的高速发展使先进的物流设备得到了应用, 但从整体上来看我国物流设备的发展并不能满足新世纪全新物流任务的要求, 由于物流设备供应商数量众多, 普遍规模偏小, 发展不规范。物流企业只重视单一设备的质量与选型, 没有通盘考虑整个系统如何达到最优化物流设备使用率不高, 设备闲置时间较长。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利用信息技术的水平很低, 平均只有20%左右。这严重阻碍了企业提供高附加值的增值服务能力。 (2) 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2008年二季度物流统计信息表显示, 当期我国物流管理费用占社会物流总费用的12%, 比美国高出3%左右。这说明, 物流企业管理水平低下致使物流费用过高, 物流企业运作效率低下。物流企业的低效率会影响基础性的功能服务, 而增值服务是以基础性的服务为基础的, 必将会是受到影响。此外, 我国缺乏系统的物流管理人才也是阻碍企业提供增值服务的一个重要原因。增值服务, 特别是高端的增值服务, 如:物流系统的设计、物流园区规划等等需要相关人员物流、财务、信息技术等多方面的知识, 而目前我国这方面的综合型人才缺乏。

2. 需求意识水平。

意识不足, 将严重影响市场的发展, 这是不言而喻的。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增值服务水平低下, 与客户对增值服务的需求有很大关系。如下表所示, 在我国工商企业外包的项目中, 包装加工、物流信息系统设计和物流信息系统管理只占所有外包项目的19%, 这说明我国物流服务的需求仍保持在基础物流服务上, 对增值物流服务的需求很低。需求低, 就没有供给, 相对来说, 物流企业对提供增值服务的竞争就不激烈。没有竞争, 企业就不会改进其服务水平, 从而阻碍了增值服务的发展。

3. 国家宏观调控。

长期以来, 由于受计划经济的影响, 我国物流产业社会化程度低, 物流管理体制混乱, 机构多元化, 这种分割和内外分离的管理体制, 严重制约着在全社会范围内合理的进行物流的整体统筹和规划, 妨碍着物流产业的社会化进程, 导致社会化大生产、专业化流通的集约化经营优势难以发挥, 规模经营、规模效益难以实现。而物流产业的低社会化不利于增值服务的实现。低端的增值服务, 像以运输、仓储、配送为基础延伸的服务需要各个企业的配合才能顺利实现;高端的如金融物流服务需要跨行业整合。低社会化不利于产业内、产业间整合, 所以, 增值服务将会受到影响。

五、结束语

我国的第三方物流正在迅速成长, 许多方面亟待完善, 这也说明其发展空间巨大, 留给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在增值服务创新上的余地不可估量, 第三方物流企业应积极开展增值服务项目, 体现企业服务的独特性, 尽可能满足不同类型顾客的需求, 针对性的拿出解决对策, 这样, 才能拓宽自己的业务范围, 赢得顾客的好感, 从而在未来吸引其他客户, 为企业创造更多利润。

参考文献

[1]吴小梅.物流金融—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增值服务[J].物流工程与管理, 2009, 9

服务现实 篇9

一、电网建设的意义

1.服务人们生活

现如今, 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 每户人家均配置了种类繁多的家用电器。比如:洗衣机、冰箱、空调等, 这些家电不仅方便了生活, 大大减轻了家务量, 这给人们节省了做家务的时间, 从而, 可以将这些时间放在创造经济或者消费上, 最终提高了经济水平。因此, 电网建设必须保证电的顺畅供应, 服务人们生活。

2.刺激文化消费

电影、电视剧、微博、微信已经成为了当今社会文化娱乐的主要方式之一。而这些消费均必须建立在电的基础上。加强电网建设, 提供优质电能, 确保人们可以随时消费, 从而, 提高一个地方的文化消费比重。

3.完善交通系统

地铁、公交指示、路灯等都需要电的维持。而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离不开其交通条件, 所谓要先富, 先修路便是基于此。因此, 优化电网建设, 完善交通系统, 必然会给这个地方带来经济效益。

4.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以前, 因为没有完善的电力系统, 许多农村地区无法及时获取市场信号, 也无法向外界传递自己的产品信息, 从而使得许多商品无法及时地找到消费者, 无法及时销售, 最终使得商品变质, 使得人们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现如今, 农村地区人们通过电话、电视、网络及时获取市场需求以及向市场提供自己产品信息, 从而吸引更多的消费者, 更好地进行生产以及销售有。此外,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许多农村地区人民均配置了各种用电机械, 加工各种商品, 这必然会增长产业链, 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另外, 许多农村地区甚至不再单纯地生产以及销售农产品, 还可以发展各类轻工业以及重工业。然而, 这些均离不开电能。

5.推动城市经济发展

城市拥有大量的人力资源, 为各行各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以前, 因为我国电网建设不够完善, 许多大型机械设备不能良好运行, 这使很多具备极大经济效益的产业无法引进我国, 严重损害了经济发展。现如今, 随着我国电网建设的不断完善, 为各类大型机械设备的良好运行提高了必要条件, 这拓宽了我国行业的发展的范围, 为城市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利益空间[2]。

6.电网建设促进电能的优化配置

现如今, 我国电力体系中电能种类非常复杂包括:水电、风电等。每种电能的产生以及使用机理均不一致[3]。因此, 假如没有完善的电网建设, 这些电能同时输送至用户必然会导致电能市场秩序紊乱、能源的浪费甚至会出现用电安全事故等。例如, 风力发电虽然是清洁能源, 但是因其特殊的发电机理, 导致其实际发电效率很低。因此, 大范围地开展风力发电会造成能源的极大浪费。值得欣慰的是, 智能电网建设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个难题, 提高实际发电效率, 最大化地有效利用能源。

7.促进科学合理用电

电网建设的峰谷电机制的创建及广泛推行, 合理规范了电力市场的秩序, 使人们能够合理用电, 节约能源。

8.促进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

完善的电网系统对低碳经济发展的意义主要表现在:①允许清洁能源机组大规模入网, 促进清洁能源发展, 推进我国能源结构的优化调节;②指导用户科学计划用电时间, 建好高峰用量, 稳定火电机组出力, 减少发电时所消耗的煤;③大范围地推广电动设备, 促进低碳经济发展, 实现减排效益。

二、完善电网建设策略

完善电网建设, 服务经济发展大局, 尽可能使最大范围的人们满意供电, 这必然成为了供电企业必须思考的问题。

1.加大电网升级改造力度, 竭力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加大电网升级改造力度主要有以下措施:①及时更换腐蚀较严重的公变台区的配电柜以及配套设施, 以保证供电安全。②将一些地方电压低的区域设置公变台区, 及时更换老化成旧的低压线路, 大力改善低电压现象。③加大接户线改造力度, 对重要区域、老化成旧较严重的下火线优先安排改造, 同时逐渐推广, 最终实现全面更新。

2.加强安全质量管控, 保障地方经济质量

电网建设集团应该立足于实际供电情况随时调节安全委员会组织结构, 必须贯彻落实一周例会、月检查制度, 确保督查工作、考核工作、安全保障工作高效执行。积极组织“安全用电知识讲座”、“安全标兵流动红旗活动”、安全海报设计竞赛等安全有关活动, 增强电网建设职员以及各用户安全意识。

3.全面开展电网建设任务, 促进地方经济建设

电网建设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各省、市、县、镇等区域必须高度重视电网建设工作。各地方必须加大电网建设投资力度, 通过各种科学合理的方式筹备资金, 用于电网建设, 包括延长开工线路长度、投产线路长度, 增大变电容量、合理规划建设变电站, 加大电网建设科研投资力度等。通过全面开展电网建设, 实现电网建设的逐渐完善。

4.有序推进规划评审工作, 增快地方经济速度

深入研究“世界一流电网”国际标准比较、专题电网规划设计等相关课题, 并根据研究结果, 立即如实编写专题规划报告、专题研究报告等, 以实现更好的推广和交流。定期举行优秀研究课题竞赛以及电网规划设计竞赛。定期开展各项可研、初设评审工作。

三、结束语

让电网不再成为拦路虎, 不仅需要保障地方经济发展的电能供应, 同时需要保障富余电量的有效输送, 实现能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变, 实现电网建设和地方经济共同发展。而电网建设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输送以及配置平台, 其必然有利于能源高效生产以及科学利用、环境保护等, 最终有力推进地方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左晓玲.关于县城电网建设有关问题探讨[J].科技风, 2011, (18) :209.

[2]高雷.浅谈农村电网的规划与建设[J].管理学家, 2014, (19) :12-13.

服务现实 篇10

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是高技术服务业的一个重要领域,2011年12月12日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高技术服务业的指导意见》中指出,要重点推进八个领域的高技术服务发展,其中之一就是“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政府购买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是推进高技术服务业发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深化科技经济结合的重要手段。同时,政府购买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具有一定的现实基础,应根据现实需要选择着力点重点推进。

一、政府购买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的现实需求

(一)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供给的市场失灵需要政府干预

由于科技成果具有专业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等特性,使得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机构在提供相关服务过程中会面临信息不对称问题。科技成果出让、受让双方有可能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进行欺诈,损害正当的交易。当科技成果转化各方主体对欺诈的担心严重影响到交易活动时,市场的正常作用就会丧失,市场提供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的功能也就失灵了。此时,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机构的信心与积极性丧失,技术交易市场不能有效提供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因此,为了保证市场的正常运转,需要政府采取一定的措施、制定相应的政策。

通过政府购买,能够较为有效地弥补市场失灵,提供必须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一方面,政府购买科技成果转化服务,能够提供足够的信誉担保,消除各方顾虑,满足科技成果出让和受让方的成果转化需求,实现科技成果的经济社会价值,同时,又会激发创新主体的科技创新积极性,产生更多的科技成果和转化需求,从而进一步活跃技术交易市场;另一方面,政府购买科技成果转化服务,能够为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机构提供发展机会、资金和政策支持。随着市场环境的好转和机会的增多,将会激发专业服务机构的从业积极性和信心,促使更多机构加入到提供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的行列,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果,实现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支撑经济社会的发展。

(二)我国技术创新体系的结构性缺失需要政府弥补

当前,我国技术创新体系还不够完善,从其纵向链条到其横向链条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结构性缺失。

纵向链条——技术转移是国家创新体系的最薄弱环节

技术创新纵向链条中主要包括知识和技术创新、中试孵化及产业化几个环节。在创新链的上游,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学技术研究与企业的现实需求不能完全对接。高校院所里产生的大量研究成果要么是未经市场需求调研的产物,要么由于停留在实验室,没能经过中试,与实际生产还有很大差距。中试及孵化环节是技术转移的重要环节,可以为创新技术与产业的对接奠定基础。但是由于投入不足,重视不够,导致中试业态发展缓慢,最终致使实验室成果与企业需求无法对接。此外,在创新链的下游,企业对新技术的承接能力直接关系到技术转移的成效。技术转移的关键在于技术能力的获得,即技术转移的接受方能独立掌握转移的技术并形成相关的知识体系。而目前我国企业还不能将创新作为其发展的核心能力,不注重创新能力及新技术接受能力的长期培养,因此导致企业自身技术转移承接能力较差以及技术转移效果差的现实。

横向链条——创新体系的要素个体功能不完善

创新主体、创新资源和创新环境是创新体系的三大要素,只有在要素个体功能完善并且形成有效协调机制的条件下,才能保证技术创新系统的高效运转。而目前我国创新体系各要素中个体功能并不完善。一是创新主体功能欠缺。特别是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长期没有确立,大学科研机构在知识创新和产业技术创新上仍有潜力可挖,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多年来一直没有发展壮大,其专业服务能力、人才储备与服务水平都没有长足的进展;二是创新资源配置与使用有待改进。尤其是创新人力资源分配有所失衡,大量优秀科技人才集中在国家科研体系中,企业中的创新技术人才不足以满足需求,从事技术转移的专业人才少;三是我国的创新制度环境总体上仍不理想。市场在技术创新中的基础性作用没有发挥,法制环境亟待改进,尤其缺少针对技术转移的相关法律以及关于技术转移机构的相关规范。而且,科学研究中的科学精神淡漠、科技文化建设不足严重影响创新力的发挥。

总之,我国技术创新体系的结构性缺失突出表现在技术转移是薄弱环节、科技成果转化主体及服务机构功能不完善等方面。必须通过发展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来促进技术转移,进而完善技术创新体系、支撑创新型国家建设。政府购买技术转移服务可以通过政府的财政投入支持、调节和引导技术转移活动,有效弥补技术创新体系的结构性缺失。

(三)国际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新趋势要求政府有所作为

随着科技国际化的深入发展,技术转移国际化越发活跃,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出现新趋势。一方面,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朝着技术经营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各国政府对技术转移和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的干预日益增大。

技术经营是促进产学研结合的一种有效形式,是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的一种创新方式,是企业和机构为了降低技术转移风险,有意识地将技术转移过程作为赢利手段而进行的一种经营行为,表现为以“高智发明”为代表的跨国公司成为技术转移的主体,将专利经营作为公司主要业务,力求在全球范围打造发明的产业链。这种趋势可能会造成我国政府资助创新成果的流失,也可能成为国外刺探我国先进技术情报的一种手段,造成专利垄断并制约我国企业的发展。为了应对这一挑战,一些发达国家的政府加大了对技术转移的干预,通过网络等方式,以及通过成立专项基金,出面向全球购买所需技术。如美、英、日、韩四国的创新政策相继支持政府组织的官民合作新型技术投资基金,旨在增强自身科技实力,在全球争夺科技主导权,保卫本国科技成果及捍卫技术主权。

在这样的形势下,我国科技成果转化也面临一定的挑战。一方面,在国际技术转移的产业链中,我国还处于被动的境地。尤其是我国仍存在大量科技成果未能产业化而闲置在实验室、专利库中,如果我们自己不去充分挖掘与利用这些科技资源,将存在科技资源外流的危险。必须通过完善技术转移服务,促进技术成果在本国的转化和产业化。通过政府购买技术转移服务,发挥其“看得见的手”功能,主导本国技术成果的流向、维护本国技术安全;另一方面,我国的科技发展也需要充分利用国际科技发展的新机遇,力争在国际技术转移的大军中成为国际科技成果和科技资源的承接节点之一。但是,必须认识到我国在国际技术承接能力上还有所不足,必须通过完善本国技术转移服务能力,搭建一个与国际技术转移相衔接的平台。而短时间内,技术转移服务系统的自我完善难以实现,这需要政府通过购买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来激发、带动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的发展与完善。

二、政府购买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的着力点

由于政府应该始终在市场发挥基础性作用的前提下起到有益的补充作用,政府购买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也必须有所侧重和选择。根据我国技术转移所面临的国内外新形势,以及政府购买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的现实需求,可确定以下几个着力点。

第一,在专业性强、风险性大的服务领域购买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高技术服务业的指导意见》中指出,要“大力发展专业化、市场化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鼓励建立具备技术咨询评估、成果推介、融资担保等多种功能的技术转移服务机构”,“鼓励社会资本投资设立新型转化实体,发展包括创业投资、创业辅导、市场开拓等多种业务的综合性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提升科技企业孵化器、生产力促进中心和大学科技园等机构的服务能力,推动市场化运营。”这些服务领域大都专业性强、风险性大,可以作为政府购买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的重点。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机构的创新与发展,进而完善科技中介体系及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

第二,在技术创新体系的薄弱环节,购买和提供科技成果转化服务。针对技术创新链条薄弱环节的特点,可以将高校及科研院所科技成果的市场推介服务、技术中试孵化业态的培养和服务供给、促进企业承接技术能力提升的相关服务、技术转移人才培训与培养、技术转移法律体系的完善及科技文化建设等作为政府购买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的主要内容,围绕完善技术创新体系的需求提供政府公共服务。

第三,针对政府资金支持所产生的科技成果的转化需求购买服务。政府财政资金支持所产生的科技成果的转化关系到财政科技资金的投入产出效果、政府相关政策措施的实施绩效以及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等问题,也关系到科技对我国经济社会的支撑能力的发挥,甚至是国家的技术安全问题。必须保证政府资金支持产生的科技成果在国内落地转化的优先权,同时政府需要对这些科技成果的流向做到心中有数。因此,政府通过购买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的方式,可以有针对性地促进这些技术成果转化,并全面掌控和把握这些技术成果的转化情况。

第四,应对国际技术转移的经营化趋势购买科技成果转化服务。这需要做两方面的工作:一是政府通过成立专项基金,购买关系国家战略和安全的关键技术和产业共性技术等。同时,政府出面组织建立相应的技术经营机构,促进其服务于上述领域的技术在国内集成与成果转化;二是通过政府购买国内现有技术经营机构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扶持本国技术经营机构发展壮大,增强其与国际机构的竞争和抗衡能力,并支持其跨国购买技术并进行技术集成、转化等经营活动。

参考文献:

[1]马俊达,冯君懿.政府购买服务概念的厘清.中国政府采购新闻网http://www.cgpnews.cn/rdzt/4918.htm.

[2]韩凤芹.促进高技术服务业发展政府采购作用举足轻重——国内现状、国际经验及政策建议[J].中国经济导报,2012(08-7).

[3]魏中龙,巩丽伟,王小艺.政府购买服务运行机制研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

[4]贾西津,等.中国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研究终期报告.亚行对华技术援助项目,2009(6).

[5]黄传慧,郑彦宁.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1(23).

[6]《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高技术服务业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1〕58号,2011年12月12日.

服务现实 篇11

服务型政府网站要把“服务”二字放在突出地位, 以“公共服务”为基点, 以公共利益为终极目标, 树立公民本位的价值取向, 转换政府的掌舵者角色, 建设回应式的互动平台, 为公民提供高质量的服务网站。

2 建设服务型政府网站的必要性

2.1 行政体制改革的需要

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基本要求是通过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政府网站建设是以公共服务为重点, 不断深化与驱动行政体制改革, 改善政府部门内部管理, 提高业务办理的准确性。

2.2 政府职能转变和社会管理方式创新的助推力

网络应用新模式, 实现了操作层与决策层的信息沟通, 舒缓了社会压力, 政府网站建设成为创新社会管理的新途径。面向政府管理创新和职能转变开展政府网站建设, 提高了群众的满意度, 成为政府职能转变和社会管理创新的助推力。

2.3 网络信息时代信息互动性的需求

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互动性需求。政府利用这个窗口, 注意收集公众对政府的建议和意见, 认真做好反馈, 与民众实现双向互动, 不仅提高了政府的工作效率, 还提高了群众的满意度。

2.4 与国际接轨

国外政府网站建设取得了瞩目的成就, 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即以人为本, 从服务公众的角度出发来进行网站建设和完善。我国政府在网站建设过程中, 应借鉴国际先进的政府网站建设理念和方法, 构建服务型的政府网站。如表所示。

3 我国政府网站建设的现实检视

3.1“信息孤岛”现象严重, 资源共享程度低, 难以实现一站式服务

政府网站目前主要是以局域网为主, 各级政府在推进网站建设方面各自为政、自成一家, 造成不同部门、不同地区建立的数据库和需要统筹的社会资源无法实现共享, 给公众带来了不便。

3.2 政府网站绩效评估体系缺乏针对性, 更多的是体制内部的自我评价, 忽略了网站服务对象的评价

对政府网站绩效的评估应该是对政府网站建设投入的人、财、物的使用率, 对通过投入而产生的效能的综合评价。我国政府网站的绩效评价更多的是依靠体制内部的自我评价, 而接受服务的公众对政府网站绩效的评价参与甚少。

3.3 政府网站建设不规范, 网页设计非专业化, “用户中心”的意识不强

政府网站管理存在许多漏洞, 网站建设不规范, 使得公众难以通过网站服务去解决问题, 网站占用了公共资源却不办实事, 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4 服务型政府网站建设的优化策略

4.1 整合政府信息服务资源, 实现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 实现一站式服务

政府的业务水平和政府网站服务质量的提升, 是整合政府信息资源并实现信息共享的基础, 建立比较完整和方便的信息公开系统, 保证发布信息的数量和质量, 实现跨地区、跨部门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此外, 政府还应学习新加坡政府的做法, 推出政府公开数据的一站式网站, 吸收更多的人和企业参与到政府数据开发中来, 这将有助于识别潜在的共享服务和跨机构整合, 增强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

4.2 完善绩效评估体系, 促进服务型政府网站建设

完善政府网站的绩效评价体系, 不断改进评估的指标体系和考核方法, 评价指标的设计围绕提高政府信息公开质量、增强服务办事能力、注重政民互动等要求, 增加“服务”满意度这些指标体系的权重, 建立以顾客为中心的绩效评估体系。

4.3 遵循以人为本设计理念, 加强政府的网站管理

在网站建设前期, 必须进行全方位的功能定位, 开展需求调查, 了解服务对象最关心的问题, 针对需求提供服务。在网站设计与管理过程中, 始终要以服务公众为出发点, 大力提高政府网站的易用性。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收集公众对政府工作的建议和意见, 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和民众的满意度。

4.4 完善机制, 从制度方面保障服务型政府网站建设

在运行标准方面, 完善政府网站建设、运行、维护、安全等各项制度, 保障政府网站的服务能力;在政策法规方面, 完善政务公开的法律体系, 巩固政府网站的法律地位, 推动政府网站建设规范化;在投入机制方面, 不断提升政府网站服务能力所需要的人力、物力等资源的保障, 适应服务型政府网站建设的需要。

摘要:本研究阐述了服务型政府网站的内涵和建设服务型政府网站的必要性, 探讨了我国政府网站建设的现实检视, 并提出服务型政府网站建设的优化策略。

关键词:政府网站建设,服务型,优化策略

参考文献

[1]张新红.中国政府门户网站建设的现状与趋势[J].电子政务, 2014, (5) :72-73.

【服务现实】推荐阅读:

我国现实07-19

现实遭遇05-12

现实05-26

建构现实06-01

现实抗争06-05

关注现实06-05

现实文化06-17

现实需求06-21

生存现实06-26

现实技术07-01

上一篇:数据平台系统下一篇:网络存储的实现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