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窘境

2024-09-30

现实窘境(共4篇)

现实窘境 篇1

中国人吃狗肉、吃猴脑、吃鱼翅, 此类饮食习惯能惊起外国友人一片。中国人用虎骨、割鱼翅、甚至活熊取胆, 这些行为更是引发很多议论:国人对待动物比较残酷, 基本罔顾动物的生存福利。我们往往陷入动物是食物、宠物还是猎物的困局中, 我们对于动物的指向往往都是“物”, 在我们的思维中, 很难将这些生灵视为与自身等量齐观的主体。

各方看法俱在:有说国人意识有待提高, 提高以后就一切会好;有说对待动物的此种态度就是我国传统特色的一部分, 有特色的东西就值得保留、无需改变的, 更调和者说对待动物的态度不完美与传统文化有一定关联, 我们与西方的传统不同。这篇文章将梳理一下我国传统动物法律保护思想, 看看观点中那些更有道理, 更对我们今日的现实有指导意义。

一、中国人虐待动物的事件与现行法律的规定

在此我们对当时轰动一时的事件做个回顾:2002年2月刘某用硫酸泼熊事件、2005年11月复旦研究生虐猫事件、2005年广州动物园工作人员摔打小老虎事件、2011年4月的拦车救狗引发激烈冲突事件、2011年沸沸扬扬的活熊取胆的归真堂上市事件。

依照现在的民法、物权法等法律体系, 动物在本质上与权利人所拥有的其他财产无区别。人对动物行使所有权, 即依法享有对动物占有, 处分, 和收益的权利。物权是排他性的权利, 是对世权, 是绝对权, 只要权利行使不违反禁止性规定, 不损及他人权益, 旁人不能干涉。这样, 所有者上海动物的行为, 法律往往制止不力。对于如刘某伤害公共场所动物的人, 因为刑法中并没有伤害动物的定罪, 也不能适用刑法341条而定罪量刑。①而且仅仅法学的角度而言, 也不乏反对的声音, 有人指出对他人动物的保护实际上是公权力对私权利的介入, 是一种公权暴行。并且有人从诉讼法上指出, 动物没有自行提出诉讼的能力, 不是诉讼上的主体。

二、国外对动物态度的宗教、哲学基础

从宗教而言:按照基督教上帝七天造万物的教义, 人与天地万物一样, 都是上帝的造物, 在上帝面前都是平等的。

从哲学而言:虽然西方哲学的源头中, 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人和动物应该严格却别开;直到笛卡尔都认为动物不会感到疼痛, 像机器一样。但是从与笛卡尔同期和后期的哲学家开始, 对这种物化动物的观点就有了很多反思与质疑。②洛克、弥尔、卢梭、叔本华、尼采等哲学家皆认为对动物造成痛苦在道德上也是不道德的。边沁、萨尔特作为提倡动物法了权利, 成为倡导动物法律权利的先驱。经过辛格《动物解放》一书和其他社会宣传家的不断努力, 动物权利的观念在西方也逐渐深入人心, 变为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

外国的相关思想保护渊源有他们的宗教背景, 那么, 我们国家的动物保护有没有自己的历史渊源而仅仅是一件舶来品呢?从下文来看, 答案应该是否定的。

三、中国历史上的相关法律法规

《逸周书大聚篇》曾有记载“禹之禁, 春三月, 山林不登斧斤, 以成草木之长;夏三月, 川泽不网罟, 以成鱼鳖之长。”

西周颁布的《伐崇令》“毋坏屋, 毋填井, 毋发树木, 毋动六畜, 有不如令者死无赦”,

《秦律十八种》的《田律》中规定:春天二月禁止到山林中砍伐木材……禁止捕捉幼兽雏鸟、采集鸟卵;禁止毒杀鱼鳖, 用陷阱和网捕捉鸟兽……”

西汉宣帝元康三年, 曾有诏书:“令三辅毋得以春夏摘巢探卵, 弹射飞鸟, 具为令。”南北朝时, 也有明令不得在禁止的季节捕鸟的规定。

北齐后主天统5年曾有命令, 禁止用网捕猎鹰、鹞和观赏鸟类。

《吕氏春秋》有云:竭泽而渔, 岂不获得, 而年无鱼。谴责禁止竭泽而渔的情形。

唐高祖武德二年, 禁断屠杀, “自此以后, 每年正月、五月、九月及每月丁斋日并不得行刑, 所在公私宜断屠杀”。几乎每位唐代帝王都下过断屠诏。武则天为了大周推行佛教, 圣历元年五月下令禁止天下屠杀, 直到三年十二月才停止。③

宋太祖建隆二年二月曾下令, 规定春天二月一切捕捉鸟兽虫鱼的工具都不能带出城外, 不能伤害兽胎鸟卵, 不得采捕虫鱼、弹射飞鸟, 并以此永为定制。

宋真宗天禧三年二月曾下令, 禁止捕捉山鹧, 对当时快灭绝的山鹧进行保护。④

……

如此的规定, 在中国古代各时期的立法中搜集, 虽然没有系统的专门的立法, 但会有零散的发现。

四、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然主义”与保护动物的传统因子

有人认为, 现在中国人对动物生命的漠视, 是因为现在的国人只将“人”视为生活伦理舞台的核心, 是人类中心主义, 即一种⑤:认为人是创造价值的主体, 人是一切价值的中心和出发点。自然界的价值, 就是为人所用, 自然界, 当然包括自然界中的各种小动物小生灵, 是一种“他者”, 是只需考量是否可以为我所用。他者是只有本能而没有意识的, 人可以使用它们而不必考虑它们的主观感受。但实际上, 人类中心主义应该是近现代在中国逐步显现的, 原始的中国文化中, 此类思想倾向反而较少。下文就将从儒家、道家和佛家这三种主流的中国传统文化来看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动物的看法。

“钩镰归乳燕, 穴纸出痴蝇。为鼠常留饭, 怜蛾不点灯。”苏轼的诗告诉了我们一些中国传统文人对动物的观念。⑥

(一) 儒家

儒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基石与主流, 儒家先贤对于人与动物和自然有过怎样的论述呢?儒家文化的核心是“仁者爱人”, 但是也并不反对将仁爱推广到动物身上。

孔子在《生制》中曾经提出了人类应该取之有时、用之有度的看法, 认为这样万物才能和谐发展。《论语》中也有关于他对动物思想的记载“钓而不纲, 弋不射宿”, 这些都表现了他对于动物的爱护。孟子在“人禽之辨”里曾经指出人与动物的区别实际上小, 人并不是完全高贵于其他动物的万物主宰, 其它动物与人类一样是生命的延续。⑦在《孟子》中海油记载齐宣王将一头为祭祀牺牲的牛欢乐一直羊, 孟子认为“……是乃仁术也……君子之于禽兽, 见其生, 不忍见其死, 闻其声, 不忍食其肉,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曾子曾言:“鸟之将死, 其鸣也哀;人之将死, 其言也善”, 动物都会物伤其类, 人则更应该有保护生命的恻隐之心。

(二) 道家

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文化应该说是中国与儒家并列的最具深远影响的哲学流派之一, 它对动物、对自然最深远影响的思想遗产在于其“天人合一”的思想。按照道家哲学, 人也不过是自然中的一部分。天人合一、尊重生命、自然无为、崇尚质朴的观念对人类对自然界的干预减少到最低。

庄子在《至乐》中体现了人对其他生命干扰的反对, 认为即使人类认为的“厚待”也是对其他生命的打扰, 不应该按人类的标准来扰乱其他生灵, 不应“以己养鸟”而应该“以鸟养鸟”。

(三) 佛家

佛家虽是国外传来, 却有很好的中国化过程并成为中国文化有机整体的一部分, 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可谓亦是至深。

在意识方面, 佛家认为在大慈大悲的佛面前, 众生是平等的, 这里众生不仅包括人, 也包括动物。生灭轮回里, 人可能会来世托生为动物, 反之动物转世亦可为人———这在很大程度上劝导了人们向善, 为不堕入“畜生道”而善待些动物。而且佛教中有不可杀生的戒律, “杀生”是佛教中的首恶, 杀生被认为是可以引发冥冥之中因果报应的恶果。在旧时的饮水中常有小虫, 佛教徒饮水会用带有滤网的饮水器, 滤网滤下的小生命要放生, 对细微的生命也极度珍视。⑧

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道、佛这三家主流文化, 从各个不同的方面都有对动物、对生命态度的阐述, 但是这三家文化的共通之处是怜悯动物、珍视生命, 并无我们原本想象中的视生命如草芥的草率, 有的倒是万法归一的珍惜。

五、矛盾的文化传统与粗糙现实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 善待动物, 反对虐杀、虐待动物实际上有很强的影响, 而且在相对平和的时期对人民的有相当的行为约束力。若是资源不足, 观念与人民的实际生活发生冲突的时候, 毕竟现在相当多的人口群体中, 还是食物中几乎没有荤腥, 饮食结构中缺乏走狗的动物蛋白。他们又会优先满足自己生活的需求⑨, 而且在比较严酷的社会竞争之下, 对生活的不满可能发泄在动物身上。

“易子而食”在我国饥馑的历史时期并不罕见, 而且为了仅仅取乐或是残暴本性爆发而杀人的事件也是层出不穷⑩。而“仁者爱人”其实是中国文化最倡导的价值观, 这也就说明, 在特殊的人物和特殊的时期, 并非是传统文化中的因子使得国人对待动物更为残暴, 这些较为残暴的行为应该是并不为我们传统文化所提倡甚至反对的暴行。

推脱建议给予动物“类主体”的法律地位, 如同《德国民法典》中的做法, 将动物从“物”中区别开来。○11对待动物的态度, 实际上反应的是这个文化的人对于生命的态度。中国的传统文化中, 并不是没有动物保护思想的因子, 以“中国特色”作为残暴行为的借口从上文看也是完全不合时宜的, 我们应该珍惜传统文化中的精华, 发展出适合当代的动物保护思想与动物法律保护体系。

摘要:文章从我国目前的动物保护情况说起, 在对比了外国动物保护思想的来源之后, 梳理了我国传统上对于动物保护的思想, 提出了我们应借鉴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 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的保护动物。

关键词:传统法律思想,动物保护

参考文献

[1]蒙培元.孟子“仁人爱物”说的生态学意[N].中国文化报, 2007.

[2]徐昌文, 徐晶.解析佛教的动物福利思想[J].兰州学刊, 2007 (9) .

[3]常纪文.中国与欧盟农场动物福利法之比较[Z].动物福利法治:焦点与难点, 2008.10.

[4]曹菡艾.动物法及其他[Z].动物福利法治:焦点和难点, 2008.10.

国内菜子市场陷入窘境 篇2

下游产品菜粕和菜油却十分“难卖”。菜粕市场价格呈现阴跌格局, 目前2050~2150元/吨的新菜粕价格虽较陈菜粕已经大幅回落, 但还是难以调动饲料企业采购的积极性。菜油市场货源虽然并不充裕, 但成交低迷。并且菜子下游产品的“难卖”不仅表现在销售数据上, 还表现在价格下降空间很小, 几乎已经接近成本底线。若下游产品价格继续走低, 很可能出现大面积菜子加工企业亏损的状态。

总之, 目前国内油厂一方面要面对惜售的菜子种植户, 有提高收购价格的压力。另一方面却面临生产、经营将陷入亏损的风险。提高菜子收购价格将令油厂后期承担的生产、经营风险更大。这导致国内菜子在收购仍处于初期之时, 油厂已经因为“难收与难卖”而陷入“左右为难”的两难境地。而这也使得今年国内油厂的收购策略较往年谨慎, 菜子价格上行表现相对温和。 (注:1吨=1000千克)

职教有望走出“断头教育”窘境 篇3

一、打通技能人才的“专业上升通道”

长期以来, 坊间流传职业教育就是“断头教育”, 因为学生从技校、中职、高职毕业后, 就进入工作岗位, 很难再获得深造机会。根据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的一份统计, 近年来中职生的毕业流向中, 40%~50%就业, 30%进入高职、本科等更高层次的学校, 还有10%参军、创业、出国等。分析其中两个数据, 就业的学生基本专业对口, 而30%选择"深造"的学生大部分放弃了原专业, 因为高职和本科没有与他们原专业匹配的专业。

“‘断头教育’并不是指职校的毕业生不能升入更高层次的院校, 而是指深造得以‘废掉”原专业、转攻另一门陌生的专业为代价。“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研究员陈嵩表示, 贯通后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搭建技能人才的“专业上升链条”, 设立技能型本科和技术硕士。

围绕技能人才重实践的特点, 技能型本科和硕士的选拔制度也将告别“卷面考试”类的知识型测试。陈嵩在解读纲要时指出, 选拔考试应偏向“实践经验”, 比如以工作经验、技能证书等作为“选拔门槛”, 通过者进入面试。

二、教师要发挥学生“八分之六的优势”

打通专业上升通道, 师资队伍建设必须跟上。国家的规划纲要谈到“双师型”人才, 旨在将职业教育的教员培养成技术、理论都过硬的老师。上海的规划纲要则希望通过企业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来校兼职, 形成教师与专业人才结合的“双师制”教学团队, 并鼓励专业教师获得专业技术资格或职业技能资格, 成为“双师型”教师。两份纲要均以“校企合作”为着力点, 在职校界看来, 教师与能工巧匠的合作“有必要, 但是还不解渴”。

上海信息技术学校校长邬宪伟说, 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加德纳有个“八种智能”理论, 认为人类的智能不是仅由智力组成的一元结构, 而应包括语言智能、节奏智能、数理智能、空间智能、自省智能、交流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针对职校学生, 邬宪伟提出, 要发挥他们“八分之六的优势”。“按照自然守恒规律, 在余下的六种智能中, 他们至少有一项是强的, 作为老师应该给学生那八分之六的优势提供平台。”

三、校企合作中企业不应是配角

纲要提及的“校企合作”, 包括企业全方位参与技能人才培养的计划。坊间看来, 职校发展的好坏就看是否背靠行业。历数本市在全国比较有名气的几所职业学校, 无一不是拥有强大的行业支撑。这种支撑保证职校的专业授课内容与行业的发展一致, 进而保证毕业生的就业前景年年“飘红”。

但是, 能背靠行业的院校毕竟是少数, 大部分职业院校认为企业对合作培养人才积极性不高。“应该把人才培养作为企业的社会责任, 让他们和学校一起成为培养主体。”邬宪伟指出, 职业院校和高等教育不同, 必须紧贴经济发展形式。紧贴的方法就是依靠了解市场最新动态的企业, 从而切实提高职业教育的人才质量。“在双主体的培养体系下, 学校根据企业需求, 提供理论知识, 企业则通过建立师徒关系, 确保实训计划开展。”

危险品物流窘境突围 篇4

目前, 我国大多数危险品物流企业的规模较小, 经营实力相对较弱, 危险品专用车辆较少、“挂靠”现象普遍, “黑仓库”非法经营泛滥, 总体呈现“多、小”的特点, 暴露出“散、弱”的缺点。面对诸多弊端, 危险品物流行业该如何突破这些窘境, 谋得发展?

有人建议, 在时机成熟的条件下, 应当适时建立科学的、完善的专职安全管理人员制度, 进一步将危险品道路运输的安全管理落到实处, 严格管控风险。

也有人建议, 要借鉴国际危险品运输标准化建设的先进经验, 加强危险品运输标准化建设, 更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上一篇:健身快步走下一篇:CASS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