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启示

2024-10-03

现实启示(精选12篇)

现实启示 篇1

1929年12月11日, 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发动和领导了威震南疆、彪炳史册的百色起义。百色起义的革命前辈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百折不挠、团结务实、奉献拼搏、争先创新”的百色起义精神。百色起义精神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传家宝, 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今天, 对于构建“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民族团结、边疆安宁、社会和谐”的新百色, 百色起义精神带给我们的现实启示是:“牢记宗旨, 一心为民;解放思想, 科学发展;严于律己, 修身立德”。

一、牢记宗旨, 一心为民

1929年3月, 在蒋桂战争爆发, 国民党左派人物俞作柏、李明瑞主政广西, 他们希望与共产党合作的历史背景下, 党中央委派邓小平等共产党人到广西开展统战工作和兵运工作, 发展工农运动。邓小平等在工作中做到一切为了群众, 一切依靠群众, 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 推动了百色工农运动蓬勃发展, 为百色起义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 耐心做团结、教育和转化工作

说服俞作柏、李明瑞释放了被关押的一批共产党员;说服俞作柏、李明瑞实行官兵平等、开放工农等民主政策;对李明瑞身上积极的因素给予充分挖掘和肯定, 政治上充分信任, 打消了李明瑞的思想顾虑, 坚定了李明瑞加入革命阵营的决心, 并毅然率部参加了百色起义。

(二) 按照实际情况分配土地

从右江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 对土地分配方式采取三种办法:“分耕”, 分田到户, 各户自耕, “以人口为标准, 以生产之多寡分配”, 大部分地区采取这一方式;“共耕”, 只是在群众基础比较好的个别乡村进行试点, 没有全面铺开;“没收豪绅地主反革命土地分给贫苦农民”。这三种分配方式由群众在乡苏维埃大会中自己选择。

(三) 采取系列策略并付诸实践

坚持党为各族工农群众谋利益的宗旨;坚持各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的原则;认真选拔和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红七军所到之处, 纪律严明。红七军规定“不许叫瑶胞为布龙 (山佬之意) , 不许叫汉族为布滚 (外来者) ”, 对一切含有歧视、不尊重意味的称呼, 一律宣布废除。

(四) 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

邓小平同志时刻把人民的冷暖挂心上, 在田东平马集中整训, 从自己津贴拿出200个铜板为老大娘修理房子。对侵犯群众利益、违反群众纪律的事件, 如一些干部利用职权将好田占为己有, 将差田分给贫雇农的问题, 给予严肃处理。

百色起义的胜利奏响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密切联系群众的廉洁奉公精神的赞歌。百色起义革命前辈这种精神, 造就了众多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高尚的人, 纯粹的人, 有道德的人, 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 有益于人民的人。正是因为有他们的奋斗, 才有新中国, 才有今天的改革开放。今天, 我们党已经从革命党成为了执政党。党要巩固执政地位, 维护国家长治久安, 更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与支持。处于执政地位的中国共产党, 能否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获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不是自称的, 而要看人民群众是不是认可、是不是拥护、是不是信任。

我们要像邓小平说的那样, 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自觉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进一步密切党和人民群众的联系, 切实抓好党员干部作风建设教育活动, 真正作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以人民利益为最高标准, 带头处理好各种利益关系, 维护、实现、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胡锦涛同志说:“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群众在我们心里的分量有多重, 我们在群众心里的分量就有多重。能不能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是衡量共产党员是否合格的根本标尺, 是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右江革命斗争史、百色起义的光荣传统昭示我们:只有“牢记宗旨, 一心为民”, 保持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我们的社会主义才能在“众志成城”的环境下建设得更好, 中国共产党才能永葆青春。

1. 心里始终装着群众。

要铭记为人民服务、为基层服务的神圣天职, 要有一种民事未妥, 食不甘味、寝不安眠的高度责任心, 把人民群众的利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虽然每个人工作岗位不同, 承担的责任不同, 面对的课题不同, 但只要心里时刻装着群众, 就能通过自己的实际工作, 弘扬英雄精神, 凝聚人心, 形成合力, 掀起创新创业的新高潮。

2. 牢记群众利益无小事。

坚持一心为民、情系群众是我们的政治责任、价值取向和根本要求, 要把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落实到具体行动上。要不断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 关心他们的生活, 体察他们的疾苦, 倾听他们的呼声, 时刻把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 始终把群众的呼声当做第一信号, 把群众的需要当做第一选择, 把群众的满意当做第一标准。

3.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围绕“四地一带一枢纽”发展战略, 继承百色起义先烈遗志, 把英雄精神转化为发展动力, 把人民群众最为关心的发展作为第一要务, 倾听群众的呼声, 反映群众的意愿, 切实把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只要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发展, 有利于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 就要坚定地去做, 千方百计地去完成。

二、解放思想, 科学发展

1929年7月, 邓小平等一批共产党员受党中央委派到广西工作。在广西工作期间, 特别是在百色起义和右江革命根据地创建实践中, 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根据地军民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和灵活的革命策略思想, 善于把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党的指示和广西斗争实际结合起来, 与驻桂的国民党左派重建革命统一战线, 推动了广西革命形势发展。

(一) 突破“城市中心论”框框

在广西政局急剧变化的关键时刻, 邓小平根据毛泽东同志“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结合广西的实际, 于1929年10月中旬, 不拘泥于传统的条条框框, 果断地把中共在南宁掌握的正规部队开赴敌人统治比较薄弱而农民运动基础较好的左右江地区, 实现了广西党的工作重点由城市到农村的转移, 创新了革命道路的方式。

(二) 创造武装起义和平转交形式

当时共产党采取的是“关门主义”, 不与国民党合作。而邓小平从广西实际出发, 排除共产国际和党内“左”倾错误干扰, 同李明瑞合作, 借机掌握了武装力量的领导权, 诚邀李明瑞加入共产党。注重团结一切力量, 与士兵同吃同住。在做好发动群众、改造旧军队、发展党组织、捣毁旧政权等工作后, 从容不迫地发动起义, 创造了武装起义和平转交的新形式, 最终取得了百色起义的胜利。

(三) 创新土地革命运动

1930年, 邓小平第二次回到右江之后, 政治上, 正确实施党的民族政策, 使右江各族人民实现了历史上的第一次民族平等, 为党的民族政策的形成作了非常有益的实践探索。经济上, 制定切合右江地区实际的民族政策、土地政策, 明确作出保护民族工商业、保护贸易的规定, 并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 “让贫苦农民有田耕、有地种、有饭吃”, 发展了右江地区经济。文教上, 各级苏维埃政府都设有文化委员会或文化委员;实行平民教育, 开展识字运动;创办中小学, 各乡村设立夜校和妇女夜读班;设立群众书报社, 组织各种文艺宣传队。作风上, 深入群众, 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严肃处理侵犯群众利益、违反群众纪律的事件。

(四) 果断执行中央指示北上会师。

1930年9月, 党中央派代表邓拔奇 (邓岗) 到广西传达以李立三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错误指示, 指令红七军 (包括红八军余部) 离开右江革命根据地, 去攻打柳州、桂林、广州等大城市, 以实现“会师武汉, 饮马长江”的计划。邓小平听后从红七军本身力量考虑, 认为要打下这些大城市没有把握, 果断改变中央指令红七军攻打柳州、桂林、广州等大城市的错误计划, 率领红七军北上江西与毛泽东、朱德领导的红一方面军会师, 保存了红七军的有生力量。

百色起义的胜利就是团结务实、争先创新精神的胜利, 从百色起义这片红土地上尝试“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所体现出来的价值, 是半个世纪以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前奏。邓小平同志在领导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中, 正是坚持了党的思想路线, 在总结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 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 既借鉴外国先进经验又不照搬照套别国模式, 从中国的实际和时代特征出发, 开创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从右江革命时期尝试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到今天开辟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贯穿始终的是党的思想路线, 是团结务实、争先创新精神。

百色起义留给我们团结务实、争先创新精神。我们要在百色起义精神指引下, 抓住影响百色科学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利用百色融入北部湾经济开放开发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机遇, 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全国全区“两会”和胡锦涛同志视察广西、百色的讲话精神, 促进百色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 必须因地制宜, 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发挥资源区位优势, 打造“四地一带一枢纽”, 学习别人的经验和做法, 学习别人的胆略和精神, 学习别人的气魄和境界, 采取边看边干、边学边议的办法, 拿出改革创新和破解难题的新思路、新办法、新举措, 完善保证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右江革命斗争史、百色起义的光荣传统向我们揭示:只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解放思想, 科学发展”, 才能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推向新的境界, 这是促使一个“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民族团结、边疆安宁、社会和谐”的新百色崛起在祖国南疆边陲的助推器, 也是保证我们党永葆青春的法宝。

1. 抓住主线, 科学发展。

抢抓机遇, 解放思想, 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化为推进发展的坚定意志、谋划发展的正确思路, 以百色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为目标, 为百色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作贡献。

2. 按照要求, 创建制度。

要按照自治区和百色市领导的指示精神, 进一步解放思想, 争先创新, 推进百色发展的体制机制改革, 推动百色科学发展, 促进百色和谐发展。

3. 以人为本, 改善民生。

树立为人民服务思想, 解放思想, 团结务实, 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以人为本, 保障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让百色人民群众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

4. 解放思想, 转变观念。

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 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理清发展的思路, 明确发展的举措;正确处理局部与整体、当前和长远利益关系;转变工作作风, 增强执政能力, 不断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领, 为推动百色科学发展提供保证。

5. 抢抓机遇, 加快发展。

抢抓机遇, 突出一个“抢”字, 不抢就会错过时机, 工作就要被动, 就会落后。抢抓机遇, 必须增强紧迫感, 要有超前意识, 及早动手、及早准备。抢抓机遇, 还要抓到点子上, 要抓住重大项目、关键环节, 做好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抢抓机遇, 困难和压力不可避免。这就需要我们始终保持百折不挠、奉献拼搏精神, 知难而进, 迎难而上, 不畏艰辛, 不怕麻烦, 不怕挫折, 把推进百色跨越式发展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三、严于律己, 修身立德

1929年7月, 党中央派邓小平等一批共产党员到广西工作。邓小平同志高举马列主义旗帜, 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革命必胜信心, 以非凡的无产阶级革命胆略, 突破当时在党内占主导地位的“城市中心论”框框, 10月中旬, 在广西政局急剧变化的关键时刻, 果断地率领我党在南宁掌握的武装部队, 挺进左右江地区;12月11日, 在百色成功地举行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百色起义, 宣告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和建立右江苏维埃政府, 开展土地革命, 创建右江革命根据地。

在右江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中, 革命前辈抛头颅洒热血。面对白色恐怖和敌人疯狂围剿, 根据地广大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浴血奋战, 不惜献出生命。1932年9月坚守在甘孟山上的红军战士, 英勇抗击10倍于我的敌人后, 只剩下16人, 但他们宁死不屈, 子弹和石头打光了, 便与敌人肉搏, 最后抱着敌人跳下悬崖。右江地区革命先驱韦拔群在1930年红军北上时, 把最好的部队和武器拨给北上的主力部队, 自己只带21师的番号和70多名体弱战士回到右江。在反对敌人“围剿”斗争中, 他母亲、弟弟、儿子及其先后为革命献出了生命。

右江革命根据地建立后, 大力宣传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主张, 坚持共产党和红军全心全意为各族工农群众谋利益的宗旨。根据地各级党政军领导干部, 严于律己, 以身作则, 密切联系各族群众, 与群众同甘共苦, 不搞特殊化。无论在多么困难的情况下, 他们首先想到的是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 紧密依靠和团结广大群众战胜敌人和困难, 与群众同呼吸, 共命运。对违反群众纪律的给予批评教育直至处分;对不纯分子坚决清除出革命队伍;对革命中的贪污腐化分子给予坚决而严厉的制裁, 充分体现革命队伍的崇高宗旨和铁的纪律, 保持了党与广大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

当时的右江革命根据地在祖国边陲较偏僻的农村, 聚居有壮、汉、瑶、苗、彝、仡佬、回等民族, 境内多是大石山区和丘陵山区, 交通闭塞, 农业生产水平低下, 且起义前连年遭受兵灾匪祸和豪绅地主的残酷压榨, 经济极其落后, 群众生活困苦, 虽然起义后摧毁了封建剥削制度, 努力恢复和开展生产, 但由于当时敌人长年累月的“围剿”和经济封锁, 右江根据地仍处在贫困状态, 粮食、日用品、药品极为缺乏, 军民生活极为艰苦。但是, 广大军民在党的领导下, 不畏困难, 团结一致, 以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 战胜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在艰苦卓绝的反“围剿”斗争岁月里, 他们长期钻山林, 睡岩洞, 以辣椒当盐, 野草充饥, 围火过冬, 经受严峻考验。这种百折不挠、奉献拼搏的革命精神感人肺腑, 催人奋进。

解放以来, 百色老区人民继承和发扬百色起义精神, 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辉煌胜利。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百色各族人民弘扬百色起义精神,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切实把脱贫致富、扶贫攻坚作为中心任务来抓, 同心同德, 艰苦奋斗, 使百色经济发展, 社会进步, 人民安居乐业, 各项事业蒸蒸日上, 尤其是开创了民族地区精神文明建设的新局面, 打造了闻名全国的“右江百里文明河谷”品牌。

今天, 我们必须弘扬百色起义精神,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 作到“严于律己, 修身立德”。只有这样, 才能推进“四地一带一枢纽”工程、“千亿铝产业工程”建设, 构建“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民族团结、边疆安宁、社会和谐”的新百色。

1.无私奉献。百色起义革命先烈为了民族的解放和独立、国家的振兴和发展、人民的幸福与安宁,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他们不畏艰险, 前仆后继, 抛头颅, 洒热血, 与敌人浴血奋战, 流尽最后一滴血, 有名有姓的多达3916名, 还有成千上万的无名英雄。他们精神永生, 浩气长存。我们要学习先烈无私奉献精神, 淡泊明志, 甘于清贫, 勇于奉献, 把百色建设得更加富强、更加美好。

2.开拓创新。百色起义的成功揭示, 不管是革命斗争, 还是社会主义建设, 既要遵循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 又要从实际出发, 坚持实事求是原则, 即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本国实际结合起来。在深化改革开放中, 我们必须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 大胆探索, 勇于创新, 不断研究新情况, 解决新问题, 总结新经验, 在开辟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的同时, 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推向新的境界。

3.廉洁自律。百色起义的前辈为我们留下了廉洁奉公、严于律己的宝贵财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我们一定要学习前辈廉洁自律精神,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作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 坦荡做人, 磊落为官, 在心底筑起一个清朗的精神高地, 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浩然正气。

4.艰苦奋斗。百色起义先辈留下的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虽然今天不再像右江革命时期那样艰苦了, 但光荣的右江革命传统一天也不能忘掉。今天, 面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 为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 也同样需要艰苦奋斗的精神。因此, 必须弘扬艰苦奋斗精神, 牢固树立勤俭办事的思想, 反对享乐主义;保持昂扬向上的工作作风, 反对萎靡之气;强化主体意识, 发扬创造精神, 反对畏难情绪。

5.为民服务。右江革命中, 邓小平同志严明军纪, 用纪律约束军队, 告诫战士以群众利益为重, 为群众利益着想, 帮助群众, 深得群众的信任和拥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更要确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观念,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真正把群众利益落到实处, 坚持立党为公, 执政为民, 自觉把群众的要求和愿望转化为努力工作、加倍工作的动力, 以良好的工作业绩赢得群众的信赖。

摘要:百色起义铸就了“百折不挠、团结务实、奉献拼搏、争先创新”的百色起义精神。百色起义精神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传家宝, 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对于构建新百色具有深刻的现实启示。

关键词:百色起义精神,新百色,现实启示

参考文献

[1]中国广西区委党史资料征委会《.左右江革命根据地》 (上、下) [M].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 1989.

[2]张少康.光照千秋——纪念百色起义70周年[M].广西民族出版社, 2000.

[3]中共百色地区委员会, 百色地区行政公署。百色起义精神光照千秋——纪念百色起义70周年[D B/O L].新华网广西频道, 2004-07-28.

[4]郭声琨.在百色起义龙州起义8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N].右江日报, 2009-12-16.

[5]刘正东.发扬百色起义精神促进百色思想大解放[N].右江日报, 2008-4-4.

[6]许丹婷.百色起义精神是解放思想的无穷动力[N].广西日报, 2008-4-13.

[7]刘序畅, 等.百色实施“四地一带一枢纽”战略纪实[N].广西日报, 2008-12-12.

[8]唐国辉.百色起义精神的启示[N].右江日报, 2009-7-14.

[9]杨静萍.试论百色起义精神的内涵[N].右江日报, 2009-9-22.

[10]熊德洋.进一步弘扬百色起义精神[N].右江日报, 2009-10-14.

现实启示 篇2

非常高兴,今天有机会向大家汇报“新民学会”这个教学专题。新民学会是毛泽东在第一师范毕业前期和他的好朋友萧子升,蔡和森一起商议发起成立了一个社团组织,可以说,这里是追随青年毛泽东的成长之路的必经之站。我们知道毛泽东他虽然身在韶山,但实际上他长在长沙,学在长沙。他1910年来到长沙,到1923年赴上海任职,在长沙的时间是将近14年。所以在这14年的期间里,在长沙的各个角落实际上都留下了他成长的足迹,那这里就有一个问题,为什么新民学会如此之重要,我们今天发展对象培训还把专门把这个作为一个教学专题来讲?

1936年,毛泽东在陕北的窑洞里曾对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谈到:“新民学会对中国的事情和命运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我们现在学术界对于新民学会的界定实际上是有几句话: • 第一,新民学会是五四时期最重要的革命团体。• 第二,新民学会是我们湖南反帝反封建运动的领导核心。• 第三,新民学会是湖南进步青年快速成长的一个摇篮。• 第四,新民学会是湖南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主要平台。而对于毛泽东个人的成长而言,是正是因为他所发起成立的这个新民学会,帮助他在短短的两三年时间内实现了思想的一个转变。他本来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期间,用他自己的话来讲,他其实是一个空想社会主义、自由主义以及无政府主义等思想的一个大杂烩。就是通过新民学会的这几年的历练,他到1920年的冬天,他就成立了长沙的共产主义小组,成为了一个共产党员,坚定了他的马克思主义理想,从而就为他日后成为伟人打下了扎实的政治思想基础。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在追寻青年毛泽东的成长之路上必须要来新民学会。一:愿嘤鸣以求友—青年毛泽东治学修身的启示

我们知道青年毛泽东他本来在一师范读书,读得好好的,为什么要在毕业之前一个多月还要想起要成立这样一个社团组织呢? 那这里呢,就要从毛泽东一直以来的一个理念是有很有关系的。这要提到1915年9月一张征友启事。启事引用诗经小雅伐木中的一句:“愿嘤鸣以求友,愿结交对学问时政感兴趣,能刻苦耐劳,意志坚定,随时准备为国捐躯的青年。”其落款署名28画生。

这张奇异的启示,它粘贴在长沙城各个中学门口,甚至粘贴在湖南第一女子师范,有人就怀疑,这个征友启事是不是想交女朋友。

有人引起了后来成为新民学会早期会员的青年学生罗章龙等的兴趣,他看了以后,为这个内容所感动,很真挚,就回到学校写一封回信给28画生,他己署名为“纵宇一郎”,三天以后就收到回信了,那个回信的内容就大致说这个:“空谷足音,跫然色喜,表示很高兴”。于是两人约定在第二个礼拜天到定王台图书馆见面,见面以后才知道他叫毛泽东,因为这个毛泽东的繁体字是28画

这个重要的征友启事就是这些爱国青年共同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开始。从1915年至1918年的三年间,毛泽东的周围逐渐引起了一大批志同道合的青年,这些青年形成了后来的新民学会的核心力量。在这些人中,蔡和森是毛泽东最亲密和最重要的朋友,他们同萧子升是杨昌济的学生,被誉为湘江三友。因此他们来往密切,思想交流频繁,友谊之深,如同手足。

这里有点值得注意,尽管毛主席当时求友心切,感召了一大批跟他一样追求进步的年轻人。但是,他对于交朋友他是有标准的,不是随便什么朋友他都愿意来结交的。他在一师范的时候,就严格要求自己提出了一个“三不谈”来约束规范自己,那就是不谈金钱,不谈男 女,不谈家庭琐事儿。他在结交朋友的时候他也有一个明确的一个要求,他的朋友第一个肯定也要遵守这三不谈,还有一个是什么,就是也要和他一样有着远大的理想抱负,要坚强刚毅,要敢于追求真理,勇于追求真理,随时准备为国家为理想牺牲自己的生命。

这就是他交友的一个原则,所以我们今天是不是也讲大家要慎交友。最近我看到网上有一个段子就是你跟什么样的朋友在一起就决定了你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就也会决定你的人生。你和聪明的人在一起你会越来越睿智;你跟大方的人在一起你也会越来越慷慨;你跟富有的人在一起你会越来越有钱;你和勤劳的人在一起你会越来越上进;我们的话来讲这就是朋友的一种影响。

所以在他的这个交友原则之下呢,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就聚集了许多位跟他一样的追求进步,追求真理的有志青年。

那这些年轻的朋友在一起又干什么呢?前面讲了“三不谈”,不谈钱,不谈感情,不谈琐事。那有的朋友就说,我在微信群里聊全部都是这些,情感问题,家庭育儿,理财养生,我除了这些,我就没有东西可谈了。这可是可以理解的,1935年毛主席在延安说过这样以一段话:“在这个年龄的青年的生活中,议论女性魅力通常占有重要的位臵。我和他的伙伴们非但没有这样做,连日常生活的普通事情也拒绝谈论,我的朋友和我只愿意谈论大事——人的天性,人类社会,中国、世界、宇宙。”

“这是一批态度严肃的人,他们不屑于议论身边琐事。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一定要一个目的。他们没有时间谈情说爱,他们认为时局危机,求知的需要迫切,不允许他们去谈论女人或者私人问题。”

因此,青年毛泽东和他的小伙伴的就是探讨一个问题,如何使个人以及全人类生活向上的问题!每每看到这里,我不禁陷入思考。当时的中国那么大,在偏南一隅,几位名不见经传的年轻人,却能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和理想,他们有时候连饭都吃不饱,却能谈论着用什么方式什么手段来改造国家与社会。这是什么力量,是什么原因让他们胸怀伟业,心忧天下?相比之下,我们现在衣食无忧,资讯发达,却眼光囿于身边琐事,行为局限于个人利益。

我想,这值得我们在场的每一位思考,我们不仅反思一下自己,我们的理想是什么?理想里是不是只有小我,有没有我们的国家我们的社会?我们且不说要向青年毛主席一样时时刻刻谈论国家人民,但是我们是不是也应该有一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我想当每个人有了这种责任心,有了这种大局意识,我们在工作中,在生活中,视野会更加开阔,对事物的判断,也会有更加准确和豁达。

场景二:沩痴寄庐——缅怀革命母亲

1、沩痴寄庐的解释

去过新民学会的朋友都知道,在门口是写着“新民学会成立旧址暨蔡和森故居”,因此在新民学会没有成立之前这里是蔡和森的家。1917年的夏天,蔡和森为了在长沙求学,将全家从双峰迁往长沙。在这里租下这所房子,这个地方的地名呢叫做刘家台子,后来又叫做周家台子。

今天这里很多人就说,蔡和森家里好有钱哦,这个地段又好,又是闹市中间的一篇净土,又有这么一个菜园子。那我们今天看来,的确觉得周围很繁华的地段也很昂贵,但实际上在新民学会成立的时候,尤其在蔡和森居住在这里的时候,这里是非常非常的荒凉和偏僻的,当时的一个大的院子一个月只需要两块钱,一个月这两块钱是一个什么概念,当时一个南门口四五十平米的一个房子,他租金也需要 几十块左右。

这个房子为什么这么便宜呢? 那在蔡和森居住之前,这套房子是干嘛用得呢?大家看到“沩痴寄庐”匾额。沩痴寄庐中的“沩”,是指宁乡的沩山或沩水;“痴”,是痴迷,而在封建文化里,这个“痴”实际上是指一位守孝的孝子,亲人逝世后,要守孝三年是吧,因此“沩痴”是房主的自称,表示这是一位宁乡籍的孝子。“寄”是寄居;“庐”,古代郊野平民住所,或守丧的简易房屋。这四个字的大意是:宁乡人为守祖坟盖的墓庐屋。就说明了这个房子的原来是干什么的呢?是当地农民为守护祖坟旁边临时搭建的非常简陋的一个房子。

2、蔡和森的故事

当时蔡和森为什么要租这么一个大院子,他又是什么情况呢?我跟大家介绍下蔡和森的情况。蔡和森,我党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这个名称,就是当年蔡和森写给毛泽东的信中第一次提出来的,也是著名的“五卅运动“的领导人。1931年6月间,因叛徒顾顺章出卖,蔡和森被捕牺牲。”

蔡和森祖籍是湖南双峰县永丰镇,但是他是在上海出生,他父亲蔡荣峰当时是江南制造局的一个小官员。其实,蔡荣峰是一个不学无术的人,那么为什么能当时还算是肥缺的一个职务呢?这就和蔡和森的母亲,也就是他的妻子葛健豪女士有关。

他祖父曾经参加过湘军,而母亲葛健豪的父亲也是湘军中的重要将领,两家因此很早就结亲。后来,蔡和森的父亲在上海江南制造局谋到一个小职员的位臵,所以,当时蔡和森出生在上海,他小时候,蔡家家境还不错。但他的父亲蔡蓉峰不思上进,在上海不仅学会抽鸦片,还讨了小老婆,母亲葛健豪看不惯,在1899年的春天,带着小和森和哥哥姐姐一起回到了娘家双峰荷叶镇,荷叶镇这个地方大家应 该熟悉,这是曾国藩的老家,蔡和森的外祖父葛葆吾,是曾国藩弟弟曾国潢的女婿,所以,曾家和葛家是姻亲关系。由于幼时在荷叶生活过,因此,蔡和森深受曾国藩读书报国的思想的影响,同时也受到荷叶另一位女革命家秋瑾的影响,这些都无形中引导他后来走上革命的道路。后来,蔡家迁居永丰,家境日益衰落,以至于蔡和森13岁时就不得不在堂兄开的辣酱店中当学徒。当时,家人是希望他学成之后,也开个辣酱店,做点小买卖,改善一下家庭环境,因为蔡家祖上就是靠开辣酱店发家的。但蔡和森从小立志读书,所以在三年学徒期满后,他不愿经商,在母亲的支持下进入了永丰国民小学读三年级,因已经16岁了,年龄大,他常常被周围的同学嘲笑称为“太学生”。但他不以为意,刻苦攻读,用了一个学期,就越级考入了双峰高等小学。这一点和我们的毛主席很像,大家知道,我们的毛主席17岁才上小学,之前还务过农,当过米店学徒,他到学校后,因为穿着土气,被一些富贵同学看不起,又因为当时他是在湘乡读书,是外乡人,遭受到同学的排挤,可他不以为意,刻苦学习,积极向上,一年以后,因为学习成绩优异,被老师贺南纲带到湘乡驻省中学读书。所以,这就告诉我们,有志不在年高。今天,各位正值青春年少,都受过一定程度的教育,而且已经成为入党积极分子,思想积极向上,如果我们向当年的毛泽东和蔡和森那样,刻苦学习,积极向上,我相信,大家日后的成就也是不可限量。

在毕业前夕,他们家里发生了一件事,蔡和森的姐姐蔡庆熙嫁到了衡山,与丈夫生了一个女儿,在女儿还没有满2岁的时候,丈夫得了白喉死掉了,在现代丈夫病死了,不会怎么样,但是当时是在封建旧时代,又是民风比较保守的农村,所以当地人就觉得她克夫,不吉利。于是蔡庆熙在婆家是备受虐待和折磨,这时他们的母亲葛健豪挺 身而出,把她们母女接回永丰镇来住,与婆家彻底脱离关系,而在当时,这种事情还是备受争议的。后来,为了一家人能相互照顾,也为了继续在长沙求学,蔡和森就把母亲他们一起接到了长沙。而蔡和森从一师范毕业以后,并没马上去找工作,而是继续研究救国救民的真理,所以当时一家人少了一个赚钱的劳动力,生活又比较拮据,那怎么办呢?于是就租下了这块地,自己耕作,解决了一家人的生计问题。

而当时毛泽东他在一师范读书的时候,经常喜欢去湘江游泳是吧,游过来到城西上岸正好就到了这里,于是他们几个小伙伴就经常在老人家这里蹭饭吃。但是这个母亲非常慷慨,他对于蔡和森的朋友们从来都是视如己出,一视同仁,没有区别。他们经常在这里讨论时政,白天在这里吃饭,晚上就留宿。这个毛泽东他们后来不好意思,所以在谈完正事后,也在这个菜地帮忙。所以毛泽东跟葛健豪女士的感情特别深厚,也是亲切地称她为革命妈妈。毛泽东跟他自己的母亲感情也很好是吧,但是他的母亲身体不好,1918年他的母亲到长沙来,也是把妈妈安排住在这里,葛健豪女士也是精心的照顾毛泽东的母亲,我们今天到韶山去了,看到一张照片,这个文七妹和毛泽东的弟弟在长沙的一张照片,也就是在新民学会拍的。

我们来到新民学会,出了追忆那段历史,我们也要缅怀一位最伟大的母亲,就是葛健豪女士,其实他原名不叫葛健豪,他叫葛兰英,是她自己改的名字,他说“健就是要做改造社会的健将,豪就是要做打到封建的豪强。”可以说葛健豪女士的一生充满了传奇的色彩。

葛健豪出生名门,是湖南双峰县荷叶乡一户封建官僚家庭,在葛健豪出生时,当地有三大望族:清代名臣曾国藩曾氏家族、“鉴湖女侠”秋瑾的婆家王氏家族,和葛健豪娘家葛氏家族。三家彼此联姻,构成了封建统治阶级在荷叶的最上层。而蔡和森的外公和爷爷曾经在 曾国藩手下任职,因此葛健豪16岁奉父母之命嫁到永丰蔡家,可以说是两家是门当户对,强强联姻。先后生育了蔡庆熙、蔡麓仙、蔡和森、蔡畅几个儿女。

其实葛健豪嫁过去后完全可以过一种安逸舒适的少奶奶生活,但是他没有,她始终关注民生,关注底层的百姓生活。而蔡和森的父亲身上依旧摆脱不了纨绔子弟的气息,结婚以后一些陋习例如吸鸦片、赌博、嫖妓让思想豁达、痛恨封建陋习的葛健豪女士非常看不惯;自然两人之间缺少共同语言,感情很不融洽,在婆家备受折磨。加上她的大女儿庆熙也像她一样,嫁到婆家后受尽虐待。种种不幸,让葛健豪产生了强烈的反抗思想,她痛恨那些恶习陋俗,渴望男女平等和女子独立。因此,她从来不用旧观念约束儿女。她曾顶住周围人的冷言冷语,硬是不给小女儿蔡畅缠足。二三十年后,当蔡畅靠自己矫健的双脚为党的事业四处奔波,想起母亲为保住这双天足所作的斗争,心中总会涌起无限的感激之情。

年近五十进校读书

前面说到了,葛健豪嫁到蔡家后,观点思想上与封建的蔡家十分有冲突,但是两人还没有到决裂的时刻,真正让葛老毅然离开这个封建大家庭,是出于对自己女儿蔡畅的保护。

1914年,葛健豪的丈夫为了财主500银元,要把年仅13岁的小女蔡畅嫁给一个智力不健全的地主儿子当童养媳。葛健豪极力反对,蔡和森在长沙知道这件事后也极力反对,3个人一致认为只有用“逃婚”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来砸断这根封建“包办婚姻”的锁链,由蔡和森把妹妹蔡畅从永丰接到长沙读书。葛老毅然与封建家庭决裂,只身带着儿女离家出走,决心靠自己的力量把子女养大成人。我们想,如果当时葛老没有极力反对这段婚姻,我们党的历史上就少了 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女战士,一位共产党的创建人,而多了一位被封建婚姻戕害的农村妇女。

我刚才也介绍了葛健豪与秋瑾女士有亲缘关系,十分崇拜这位远房亲戚秋瑾,认为秋瑾是一位能文能武的巾帼奇人,是“智仁勇兼备的女子”。葛健豪深受秋瑾新思想的影响。她经常给儿女们讲秋瑾的故事。儿女们也正是从她的嘴里第一次知道了“革命”这个词。辛亥革命爆发后,蔡和森把辫子剪了,他回家告诉母亲,说孙中山领导的南京政府号召老百姓剪辫子。葛健豪认为很有道理,随后也把自己的“巴巴头”剪掉了。母子俩的行动给闭塞的永丰镇带来很大影响,不久,剪辫子就在当地蔚然成风。

葛老在和秋瑾的交流中还意识到一么问题呢?就是说知识可以改变命运,知识不仅仅可以改变个人的命运,而且还可以改变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所以他才会极力的支持他的儿女们求学,而且他也渴望自己成为一位有知识有学问的人。当时,湘乡县立第一女校公告招生,年近50的葛健豪听到消息后,毫不犹豫地卖掉了出嫁时娘家陪嫁的首饰,凑足学费后带着蔡和森、蔡畅和蔡庆熙和孙女,祖孙三代一同进入湘乡县城去求学。

当她来到第一女校报名时,校方以她年纪大了为由不让报名。这让她十分气愤,她让儿子帮忙写了一张诉状,自己呈送到县衙。当时还算开明的县知事仔细看了诉状,觉得她是一个了不起的女子,便在诉状上批了“奇志可嘉”四个字,责令学校破格录取。葛健豪免试进了湘乡县第一女校,与儿子蔡和森同读高小班,小女儿蔡畅就读初小班,大女儿蔡庆熙就读缝纫班。虽然年纪大,又是个小脚女人,但是葛健豪和儿女们一样勤奋好学,每天就寝钟声响过以后还要读一阵书才睡觉。但她每门课程都坚持参加学习。即使上体操课,她也坚持和 十几岁的女学生一道上课练习,从不缺课。

儿子蔡和森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读书后,葛健豪又带着蔡畅、蔡庆熙及外孙女刘昂从湘乡来到长沙。葛健豪入女子教员养习所学文化,蔡畅考入周南女校读书,蔡庆熙入长沙自治女校学缝纫和刺绣,刘昂入了周南女校幼稚园。蔡家祖孙三代五人一起进省城读书,一时间在长沙城内传为佳话。

迈着小脚赴法勤工俭学

在“五四运动”推动下,国内掀起了赴法勤工俭学的高潮。葛健豪全力支持蔡畅、向警予等人发起组织“湖南女子留法勤工俭学会”,并以身作则,积极报名前往法国勤工俭学。当得知一些赴法勤工俭学的学生出国旅费有困难时,葛健豪便利用与曾国藩的外孙聂云台是亲戚跟同乡的关系,请他帮忙,从裕丰纱厂借来600块银洋,分发给这些青年,解决了他们的燃眉之急。1919年12 月25 日, 葛健豪与蔡和森、蔡畅、向警予等30多名学生, 从上海启程赴法留学。

而当时赴法是什么情况呢?不像我们现在有飞机,就是要在我们长沙转到上海,然后在上海乘船35天才能到达,而当时为了节约路费大家买的都是四等舱的票,什么叫做四等舱,就是这个仓位沉浸在水底终日不见阳光的,所以很多的这些青年的经过这大半个月的颠簸以后,到了法国就一病不起了。

所以有些年轻人在了解了这些情况之后就不想去了,看着这个太风险太高了是吧。看到这种情况,这个葛健豪当时怎么说啊,她说:“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就要活得有意义,我们现在去留学,将来回国就可以干一番救国救民的大事。”这些年轻人一位54岁的老太太这么勇敢坚定,自己怎么能退缩,于是就没有人发表意见,勇敢地走上了赴法的道路。经过大半个月的海上航行,葛健豪迈着她的小脚踏上了法国的土地。她与同去的6 名女生进入蒙达尼女子公学学习。我们知道在异国他乡最大的问题就是语言沟通。葛老当时已经55岁了,她这么大的年纪,记忆力差,又没有任何外语基础。当时一些年轻人都表示学习语言很男,但是她却毫不畏惧,她专门去拜访过同来的徐特立,从他那里学到了“一天学一字”的求学精神。像小学生一样, 从一个个单词学起。但她凭着顽强的毅力,经过一段时间的不懈努力,葛健豪终于可以用法文与人对话和阅读法文报刊了。

除了语言的问题,还有经费的问题,到了那边生活费要怎么解决呢?葛健豪想了一些办法,她会刺绣,就拿绣品去买给法国人,那精美的刺绣品,深受法国妇女喜爱,一件刺绣可卖几十至上百法郎。换来的钱,除了供自己和儿女们开支,剩余的就用来资助那些国内来的贫困留学生。葛健豪还时常做一些可口的饭菜给那些生活拮据的留学生吃,以改善他们的生活。

在法国留学的日子里,葛健豪积极支持儿子蔡和森与向警予、女儿蔡畅与李富春相互增进了解,自由恋爱结婚。她认为这是“向封建婚姻制度宣战”。1922 年,蔡和森与向警予先期回国工作。同年秋天,党派蔡畅、李富春夫妇前往苏联学习,葛健豪便带着外孙女李特特结束了4年的旅法生活,辗转回到了中国。

晚年仍秘密从事革命工作

葛健豪归国后,先在长沙安家,大革命失败后,60 多岁高龄的葛健豪跟儿女们表达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意愿,可她的愿望却被蔡和森、蔡畅劝阻了。他们对她说:现在斗争形势十分严峻,党组织处于白色恐怖之中,很难开展活动。你年纪这么大了,又是小脚,入党反而会给党组织增添麻烦,留在党外同样可以为党工作。尽管葛健豪没 有实现入党的愿望,但她还是一如既往地履行一位革命母亲的责任。她一面含辛茹苦地抚养革命后代,一面积极投身到党交给她的各项秘密工作之中,先后辗转于武汉、上海,掩护儿女、儿媳和女婿干革命。

至1928年她的二儿蔡麓仙与三儿媳向警予先后为革命牺牲后,当时国内城市处于白色恐怖之中,于是老人家回到了湖南老家永丰,她在永丰的老家一点财产也没有,只靠在乡下租种几亩田地生活,而老人家心里始终关注着革命。

我们知道1931年,蔡和森在广州壮烈牺牲,家中的人怕她伤心,一直瞒着未让她知道。一直到1943年,在老人家临终前还依然不知道他非常优秀的儿子已经于12年前离开了人世。老人家一生有几个孩子是吧,但是呢她生命的最后一刻陪在他身边只有大女儿蔡庆熙。到这个时候他非常惦念着自己的儿女,但是她也依旧关心革命,并要长女写信告诉他们:“母亲已看不到他们的事业的成功了。但革命一定会胜利的!”远在陕北的毛泽东闻讯后心情极为沉重,他挥毫写下挽联悼念:老妇人,新妇道;儿英烈,女英雄。短短十二个字,充分表达了对这位革命老人的赞颂之情。

葛健豪一生创下了很多的传奇,他培养了四位中共中央委员,这也在我们党的历史上绝无仅有。所以他虽然不是中国共产党员,却立传于《中共党史人物传》第六卷。所以我们追忆这一段历史,一定要缅怀这位伟大的母亲,我想,我们现在有这样安宁幸福的生活,就是有无数像葛老一样伟大的母亲在背后默默支持,默默奉献。

场景三:革新学术、砥砺品行——从严要求的启示

刚才讲了新民学会的现实启示和我们伟大的革命母亲葛健豪女士的感人事迹,我们再回到新民学会,想问大家新民学会的性质到底是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团体?学术团体?还是革命团体?“建党先 声”的先进组织。我们带着这个问题,继续来追忆这段历史。

我们知道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我国几千年封建统治,但是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并没有解决,国内各派军阀互相争夺,内战持续不断,全国人民仍陷于水深火热之中。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的:“辛亥革命只把一个皇帝赶跑,中国仍旧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之下。”因此,一些小资产阶级、爱国知识分子不满中国社会的黑暗,继续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而另一些思想进步的知识分子则在意识形态领域掀起了一场反对旧思想、旧道德、旧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一场轰轰烈烈,范围波及广、思想解放程度高的解放运动(百家争鸣 78年改革开放)。

但是,在当时的湖南,新文化运动开展的并不是那么顺利,特别是我们城西,由于浓厚的保守意识,严重阻碍了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反之,一批以卫道者自居的保守乡绅反而在长沙成立经学会,传播朱程理学,以封建的旧文化来对抗新文化思潮;除此之外,另一些传统的知识分子,以弘扬国学为由,创办船山学社,尽管他们的目的也是救治社会,但是他们竭力主张复兴旧道德的方式,在客观上和卫道者们一同,形成了一股强大的保守主义思潮。

因此,当1915年之后,新文化运动波及全国时,长沙城西依然相对平静,民主与科学的呼声并没有在群众中引起很大的反响。

而打破这一局面的,与一位开明的学者分不开,那就是毛泽东的老师,杨昌济先生,就是在他的直接影响下,在1917年冬天毛泽东、萧子升、蔡和森他们就开始商量要来创建一个社团,我们讲了新民学会是20世纪国内最重要的团体,而实际上在当时类似于这样的社团组织呢,在全国大概是有400来个。

不过新民学会确实影响最广、时间最长的。是它首先打破了湖南 思想界相对沉寂的局面,进而成为了长沙和湖南的新文化运动中心。

于是,今后几个月的酝酿以后,1918年4月14号新民学会成立大会就在眼前的这个房子堂屋里召开了。当时参会的人员就是毛泽东的这些朋友们,大部分都是杨昌济老师的学生,毛泽东、萧子升、何叔衡、萧

三、罗章龙、张昆弟、叶兆真等13位热血青年一起来到蔡和森家中,正式举行了新民学会成立会。

会上首先讨论通过了毛泽东和邹鼎承他们事先起草好的会章,然后讨论了这个协会的名称叫做新民学会,这个姓名呢最早是由蔡和森和萧子升提出来的,取自大学中的“大学之道在新民...日日新,又日新”,“新民”就是指使民众觉悟更新,“日日新,又日新”我们的习总书记在谈创新的时候也引用了这句话,意思说精神上的弃旧图新。而且如果能每天除旧更新,就要持之以恒。

在学会性质和发展的问题上,出现了分歧,毛泽东和蔡和森做长远打算,认为学会要向政党方向发展,而萧子升的意见比较保守,认为现在不能做到的事,就不要写到会章中,现在是学术组织,限于学术研究,修养道德。两者的分歧其实是革命派与温和派在思想上的分歧,一直存在,后来又体现在蒙达尼会议上。

最后通过讨论,学会确定了宗旨:“革新学术,砥砺品行,改良人心风俗”。选举了协会的领导机构干事会,大家推举毛泽东任总干事。毛泽东婉言谢绝,提议萧子升任总干事,自己愿意多做实事。不久,萧子升赴法勤工俭学,因此新民学会自始至终的实际负责人是毛泽东和蔡和森。新民学会早期虽是一个学术组织,但对会员却有着严格的规定。发展会员新标准:品格好,志向好,学问好,确有向上要求的年轻人才能入会。会员遵守纪律:一不虚伪,二不懒惰,三不浪费,四不赌博,五狎妓。这些规定就保证了这样一个组织的先进性。而这些条文里尚朴素、主城市、禁浮华,戒骄傲等精神,在我们党的历史中从严治军从严治党的纪律中都看到其影响。例如1929年12月古田会议决议中规定共产党员的五项条件 “

1、政治观念没有错误的(包括阶级觉悟);

2、忠实;

3、有牺牲精神,能积极工作;

4、没有发洋财的观念;5不吃鸦片,不赌博。”;毛主席在延安时期总结当第三大作风。即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再到七届二中全会,两个务必的提出,这些也可以从新民学会的影子。

这是因为本身新民学会这个会务工作就是毛主席在主持,那么他后期的一些思想可以说就是新民学会时期思想一个顺理成章的发展。

场景四:旗臶就是方向——由学术团体转变为革命团体的启示 新民学会成立后,坚持实施“向外发展”与“国内研究”并重的方略,向外,是由蔡和森带头,先后有萧子升、李维汉、向警予等20余人赴法、赴日和赴难养勤工俭学。国内,则有毛泽东为首,在中国这个底盘进行实地的调查研究。可以说这两只劲旅并驾齐驱,相互学习,相互促进,最后殊途同归,集合于共产党的旗臶下。

1、赴法勤工俭学

说到留法勤工俭学,我们便要将目光从长沙抛向河北省保定市,1918年正在北京大学担任教授的杨昌济给学生蔡和森寄来了一封书信,告知华法教育会在北京保定等处设有留法勤工俭学预备班,就是这封信将千里之外的新民学会会员的视野从南方带到了北方,带到了国外。这影响深远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也因此留下了湖南进步青年的足迹。

蔡和森首先到了北京,见到了杨昌济,联系了勤工俭学,这个时候呢,蔡和森觉得自己个人往外边跑,力量还较单薄,他还是想把毛泽东请出来,因为它是最好的朋友。他给毛泽东写信之后,1918年 8月,毛泽东带领25名新民学会会员和进步青年抵达北京,并安排他们进入留法预科班学习法语。

为了协助会员筹办赴法的旅费,毛泽东和蔡和森萧子升罗章龙等人在景山东门附近的三眼井租了一间平房,睡觉是8个人挤在一个炕上。毛泽东后来回忆说每当我要翻身得先同两旁的人打招呼。

把赴法勤工俭学会友,安顿好后,在杨昌济教授的推荐下,毛泽东在北大图书馆某到一份差事,每月八块钱。在这里他和蔡和森见到了李大钊,并阅读了《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文章,毛泽东那强烈的求知欲给李大钊留下了深刻印象,当然,那时他们都不可能想到,最终把社会主义理想变为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的正是毛泽东。

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可以说是我们中国共产党成立早期最重要的一次活动,是他为我们共产党培养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领导干部和科教人才。当时赴法的成员中,有19人是新民学会成员,其中12人信仰马克思主义,后来都成为了共产党员。作为湖南青年赴法的组织者,毛泽东自己却没有迈出国门,这其中当然有照顾重病母亲的缘故,但更重要的是新民学会成立时复杂的国内外环境让他意识到一场革命的风暴即将来临,国内还有许多迫切的事情要做,新民学会应当要做长期的准备。

驱张运动

因此留在国内毛泽东领导的新民学会开展了一系列的社会活动,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这成为五四时期湖南反帝反封建斗争的领导核心。在这一年的夏天,他们在长沙组建了湖南学生联合会,毛泽东为学生联合会奔走忙碌,创办了著名的湘江评论并担任主编。第一期湘江评论订了两千份,一天之内就销售一空。湘江评论锋芒系列充 分表达了自己的主旨,其中毛泽东的一篇名为《民众的大联合》的文章就在湘江评论上连载了三期。湘江评论它的基本思想是:主张民众的大联合,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当时,皖系军阀湖南省长张敬尧在统治湖南的过程汇总,对人民实行残暴统治,湖南人民愤恨以及一致认为“张毒不除,湖南无望”。1919年8月,张敬尧封闭湘江评论,解散湖南学生联合会。军阀的压迫激发了湖南人民的斗争精神。1919年12月,湖南学生举行第二次销毁日货大游行,遭到湖南省长军阀张敬尧的弟弟张靖康的镇压,这一事件直接成为了湖南群众反抗军阀张敬尧的导火索。

12月4日,新民学会决定发动驱张,并组织长沙学生教员万余人举行总罢课,并派代表团分赴北京上海衡阳等地扩大驱张宣传,同时利用驻扎在衡阳的直系军阀吴佩孚和湘军与张敬尧之间的矛盾对其施加压力。1920年6月,张敬尧退出湖南驱张运动获得全面胜利。

湖南自治运动

当驱张运动风起云涌之时,毛泽东在北京读到了许多有关介绍马克思主义的书刊,其中有罗章龙翻译的德文版共产党宣言油印本。在上海,他和陈独秀也研讨了驱张成功后如何改造湖南的问题,但这个时候他的思想还处于呼声革命的阶段,特别是湘系军阀谭延闿提出“湘人治湘”的口号后,他认为这是改造湖南社会的绝佳时机,因此提出了湖南人民自治的口号,希望通过人民制宪,让人民掌握政权。然而,当人民群众行动起来要求实现民治的时候,湖南军阀最终撕破了自制的伪装,露出了独裁和军阀割据的真面目。湖南人民自治运动宣告失败。

湖南人民自治运动失败以后,毛泽东认真的总结了驱张运动和自治运动的经验教训。他在11月25日一个晚上就分别给新民学会会员 向警予、罗章龙、张国奇等人总结湖南人民自治运动失败的教训,着重谈到改良主义在中国行不通,提出一定要有一个主义,就是马克思主义作指导。

而这时的毛泽东经过不断剖析,扬弃空想社会主义等思潮已经成为了一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他后来回忆说:我第二次到北京期间,读了许多关于俄国情况的书,我热心地搜寻了那时候能找到的为数不多的用中文写的共产主义书籍,有三本特别深地铭刻在我心中,建立起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我一旦接收了马克思主义是对历史的正确解释后,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没有动摇过。

我们说主义像一面旗臶,旗臶树立起来了,才有所指望,才有所趋赴。旗臶就是方向。在这个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中间,第一个宣称马克思主义的并不是新民学会的会员,也并不是毛泽东,但是对于体制问题的重要性的认识,新民学会的领导人也就是我们的毛主席,他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就超越了当时所有的领导人。

在这之后,新民学会召开了两次重要会议。一次是1920年7月,蔡和森组织在法国的新民学会会员召开蒙达尼会议,对毛泽东提出的学会目的在于改造中国与世界进行讨论。另外一次就是1921年初在中国的新民学会成员在毛泽东的组织下召开的新年会议,继续蒙达尼会议的讨论,参加会议的新民学会会员大都主张相信布尔什维克主义走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

任何一种信仰的确定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像毛主席没有一开始就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尽管当时大多是的会员都同意布尔什维克主义,但是也有反对的声音。例如与萧子升的分歧从新民学会成立之初一直延续到蒙达尼会议上,在那次会议中经过讨论,大家同意毛泽东的主张,但是在改造中国与世界的方法与道路上出现了严重的分 歧,蔡和森与萧子升的意见截然不同。在张昆弟的建议下,蒙达尼会议决定把这个问题反馈国内,由国内的会员继续讨论。

这个时候的蔡和森凭着一本法华字典,通过猛看猛印马克思主义著作,已经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主张走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他在1920年8月13日和9月16日分别两次给毛泽东写信,详细阐明了自己的见解,便第一次明确要在中国成立共产党。

可以说远在法国的蔡和森与留在中国的毛泽东,两人不谋而合,几乎同时确立了并且坚定了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毛泽东在收到蔡和森8月和9月两封关于建党设想的信件后,也先后对于蔡和森的主张表示深切的赞同,没有一个字不赞成,并提出了唯物史观是吾党哲学的根据。历史证明呢毛泽东蔡和森的建党思想是具有远见卓识的,是符合中国革命实际的。

那么从这个学会的这三年的历史来看,它从一个学术团体到革命团体,在发展成它的先进分子又组成长沙的共产党的早期组织有这么一个发展脉络。应该说,学会和包括长沙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对中国共产党的创建的贡献是独特的。

而我想新民学会的给我们的现实意义远不止于此,从里面孕育和成长的人格精神和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值得我们每一位特别是年轻人学习。今天我们开展讲政治将信念,做政治合格的党员的专题学习,我想也能从新民学会这段历史中收到一点启发,怎样才算是政治合格呢,首先是做到对党的绝对忠诚,我们每位党员在入党那天都在党旗下郑重地宣誓过,因此,我们是不是应该,是不是必须向蔡毛学习,一旦接受马克思主义以后,信仰就不再动摇,是不是应该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做政治信仰不变,立场不移,方向不偏呢?

最后我一封书信结束本堂课,是来自新民学会建立早起,毛泽东 和他好朋友的来信。

孔子的教育民主思想及其现实启示 篇3

摘 要: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并提出教学相长和充分尊重学生个性的教育原则。孔子将道德教育和知识教育视为教育的根本内容,以培养“修齐治平”的君子为教育的最终目的。孔子的教育思想不仅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对我国教育民主的发展亦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孔子 教育民主 教育平等 政治意识

“民主主义不仅是一种政府的形式,它首先是一种联合生活的方式,是一种共同交流经验的方式。”[1]教育民主是民主的外延在教育领域的体现,是将民主的原则、方法运用到教育领域,是信仰理智精神、平等的自由和公正的交流在教育原则、教育内容和教育目的等方面的具体化。我国“教育民主”思想的发端可追溯至孔子。孔子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开创了私人办学的先河,并将“教育民主”的思想融入到了教学的始终。

一、教育民主原则——有教无类、教学相长和尊重个性

孔子生活在春秋时期,当时的学校是由官方主办,只有统治阶级的贵族子弟才能入学,是他们进入到官僚系统的必经之路。在这样一个等级森严的时代,孔子遵奉着有教无类的原则,并身体力行。司马迁在《孔子世家》中写道:“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在这三千人中,子贡是卫国的商人,颜回是平民,子张出身“鄙家”,仲弓的父亲是“贱人”,子路是“卞之野人”,公冶长是平民或农民,原宪是贫民,曾子是平民,孟懿子是大地主,司马牛是贵族。孔子在招收弟子时不分贵贱、贫富,没有等级的限制。孔子招收学生大致有八不分:不分贵贱,不分贫富,不分智愚,不分勤惰,不分恩怨,不分老少,不分国籍和种族,不分美丑[2]。可见,有教无类本义是:在教育的对象方面,不分种类,即不分“贵贱”、“庶鄙”,不分善恶,也就是不分阶级、阶层,不分年龄、地域、个性差异,凡是愿意学习的,统统收为弟子,都给予教育[3]。

孔子在主张有教无类教育原则的基础上又强调知识上的“教学相长”。《论语·述而》记载:“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不仅体现了一种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更是一种对知识的尊重。在孔子看来,教与学双方能够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但必须承认,教学相长是有条件的[4]。首先,是教师的修养水平,教师能否达到“为师之道”的境界,将学生看成是相互学习的友人;其次,是教师对待知识的态度,这是建立在第一个条件之下的对友人知识的汲取。满足了这两个条件就可以“在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中,师生共同进行学问切磋、探究研讨,通过沟通对话传道授业、答疑解惑,师生交流的是情感,碰撞的是灵魂,启迪的是智慧,师生相得益彰,共同进步,教师不但教育了学生,也提高了自己”[4]。孔子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可以总结为三点:一是尊师爱生、二是知心朋友、三是教学相长,其中最突出的就是教学相长,是在知识层面的一种师生平等关系。

在教学中,孔子认为要充分尊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孔子尊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分为三种情况:一是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进行不同的教育,《礼记·经解》中记载,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挈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这种因材施教的方法最大限度地根据学生的性格情况来教授知识,是以培养学生的个性、使之成为人才为目的。二是根据学生面对的不同情况进行教育,《论语·先进》中记载:子路问:“问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问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面对子路与冉有的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解决方法。三是采用启发诱导式的教学方法。《论语·述而》中记载:“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循循善诱、启发诱导的“民主”型教学方式,是符合人们的学习心理和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规律的[2]。孔子主张尊重个人的品性和天赋等个性化教育能够更好地发挥教育的作用和促进个人的成长。

二、教育民主内容——道德教育与知识教育的融合

在有教无类、教学相长、尊重个性的教育原则基础上,孔子提出既要将学生培养成一个有道德的人,又要将学生培养成拥有知识的人才——即道德教育与知识教育的融合。从孔子的教科书《文经》来看,《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书既包含知识性内容又含有道德的规范。例如,作为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的《书》即《尚书》中就既涵盖了天文、地理等方面的内容,又包含了哲学、教育和道德方面的思想观念。《尚书·胤征》中记载了日食,《尚书·说命上》中则有“知之曰明哲,明哲实作则。”《尚书·汤誓》写道:“尔无不信,朕不食言”。《尚书·尧典》记载:“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而作为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的《春秋》则不仅记录了鲁国的历史,还不乏道德思想,如:“信之所以为信者,道也。信不从道,何以为信?”(《春秋谷梁传》)“君子之言,信而有征,故怨远于其身。小人之言,僭而无征,故怨咎及之。”(《左传·昭公八年》)六部书涵盖了政治、文学、历史、音乐、哲学等方面,每一部书又都是知识传授与道德教化的结合,旨在将学生培养成为德才兼备的人。道德教育与知识教育在孔子看来是相互融合、相互统一、不可分割的,道德是进行知识学习的前提,知识的学习又可以促进道德修养的提高。

三、教育民主目的——培养“修齐治平”的君子

《礼记·大学》中记载:“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孔子培养君子“和而不同”“矜而不争,群而不党”的道德品质,能够做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在学习上做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将道德与知识完美的结合。同时孔子在先学习后为官与先为官后学习之间做出了选择,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论语·先进》)他认为应该先学习再为官,先通过学习掌握礼乐的知识,然后再为官实践。孔子又说:“不患无位,患所以立。”(《里仁》)也就是说不用担心以后没有职位,而是应该担忧自己是否具有能够胜任此职位的能力。孔子的教育目的是培养以天下为己任、恪守道德准则,具有渊博学识和出色的实际工作能力的君子[5]。这种君子不仅有道德的修养,还具有“仁”的精神品质,“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篇》)

孔子希望通过教育使个人的品格得以提升,以此为基础更进一步,具备治国理政的能力。然而,孔子的教育目的在当时的现实社会环境下很难实现。以冉求为例,在冉求担任季氏宰臣之前,孔子在回答孟武伯时说:“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论语·公冶长》)孔子在回答鲁国的卿大夫季康子的问题时指出:“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孔子认为冉求多才多艺,对于从政完全没有问题,即认为冉求具备了管理“百乘之家”的道德品质和能力。当冉求担任季氏宰臣之后,他帮助季氏进行田赋改革,聚敛财富,孔子对他进行严厉批评:“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孔子希望通过教育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但当其培养的学生进入到官僚系统之后,其行为与孔子的教育初衷产生偏离,非但未能实现孔子的教育目的,反而使其学生成为统治阶级的工具。

四、孔子“教育民主”思想的现实启示

孔子的“教育民主”思想距今已有两千多年,但是其思想在中国教育历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中仍然有很多值得学习与借鉴的地方,特别对我国现代教育民主化的发展仍不失现实启示。

1.继续发展“有教无类”的思想,深化教育平等理念

法律规定了公民享有受教育权,为公民平等地接受教育提供了机会,也为公民进入教育系统提供了保障,但平等不仅仅体现在受教育权上,还应该体现在对每一位学生的尊重和重视上,即对待的平等。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原因导致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平等,为学生提供平等的教育资源,是保障学生机会均等学习的前提,也是教育平等的题中之义。为了实现资源对待上的平等,应该克服经济发展水平对教育资源平等分配的阻碍,逐步实现教学设备的平等;合理地分配师资力量,在学校之间达到平衡;用科技减少资源对待的不平等。

2.教育应既注重学生的道德培养,又重视公民政治意识的提高

近代以来,自然科学的“数据”特色融入到社会科学之后,使社会科学的评价标准走向了“唯成绩是论”。以分数的高低评价学生掌握知识的优劣,以成绩来衡量学生的人格,进而学校以培养“成绩高”的学生为目的,忽略了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学生拥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其进入社会的前提,因此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道德素质的教育,先教学生做人,再教学生做有用的人。“一个国家的前途,不取决于它的国库之殷实,不取决于它的城堡之坚固,也不取决于它的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在于它的公民的文明素养,即在于人们所受的教育、人们的学识、开明和品格的高下。”[6]

3.教育要以人为本,运用多种教学方式

教师应依据学生的个性、兴趣和需要,对其学习方式、方法和内容等进行积极引导。同时,改变过去的教学方式,采用多元化教学。当前的教学过程多是教师的“一言堂”“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课堂上学生没有积极性与活力,教师扮演“广播员”的角色,学生扮演“听众”的角色。要真正发挥教育的实效性,应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三多”:教师在课堂上提供多个话题,让学生选取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讨论;组建多个小组,让小组成员自由发挥,同时在小组之间进行竞争;多种反馈渠道,学生可以采取直接说、写纸条、集体讨论以及运用现代网络技术等向教师反映情况。这样可以形成多个题目、多个小组、多个反馈渠道的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此来实现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 田晓晶.论孔子思想与实践中的“教育民主”因素[J].锦州师范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2).

[3] 林玮.孔子“有教无类”教育思想初探[J].科学咨询:决策管理,2009(6).

[4] 严交笋.孔子“仁道”价值观蕴含的教育民主思想及其启示[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

[5] 李功连.孔子:教育的民主和专制[J].湖南社会科学,2013(1).

[6] 塞缪尔·斯迈尔斯.品格的力量[M].宋景堂,等,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

[作者:段微晓(1982-),女,吉林四平人,山东青年政治学院思政部讲师,法学博士;阮海波(1993-),男,四川宜宾人,山东青年政治学院政法学院学生。]

刘庄发展模式运行机制与现实启示 篇4

一、刘庄发展模式个性特征

刘庄发展模式简单地说就是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实行专业联产承包、走共同富裕道路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模式。

(一)深处内地的老先进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可是从区位和人文特征来看,刘庄地处内陆,境内既无青山也无绿水,是一个自然资源贫乏而以艰苦奋斗出名的老先进村。解放前,刘庄是新乡县十里八乡有名的“藏鬼庄”、“佃户村”。“住的土草房,糠菜半年粮,逃荒把饭要,忍痛卖儿郎”就是当年刘庄人生活的真实写照。从1953年起,刘庄人在史来贺的带领下靠手推、肩挑、人抬,起岗填沟,拉沙盖碱,先后花了20年时间才将境内几条纵横交错的荒沟和700多块高低不平的荒地变成4块旱涝保收的高产稳产田。1957年,刘庄人种的1250亩棉花,总产皮棉139375斤,平均亩产111.5斤,成为全国棉花单产最高的状元村。也就是从那个时候起,刘庄就开始成为先进典型,并闻名全国。从1976年到1981年,刘庄人全靠自己的双手,白天搞生产,夜里加班盖楼房,先后花了6年时间,撤除1200间旧房,盖起了53幢单面双层向阳居民楼,实现了刘庄人的“新村梦”。

(二)专业联产承包发展集体经济

从所有制结构和经营管理体制看,刘庄一直坚持单纯的集体所有制,由集体统一经营,集中管理。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各地农村陆续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面对周边省市和乡村积极推行分田到户、实行家庭联产承包的火热场面,刘庄人在史来贺带领下,坚持从本村机械化水平和农作物单产较高等具体实际出发,冷静地做出了一个不同寻常的抉择,即采取“综合经营、专业生产、分工协作、奖罚联产”的新模式,以新组织的农工商联合社为经济实体,将本村现有农、工、商、牧、副业等统一起来,实行集体专业联产承包责任制。其中,农业由41名农业工人承包经营。所有村办企业都实行统一经营、统一调配的管理机制。

(三)以工商富农

从产业产品结构看,刘庄经济以第二、第三产业为主。早在20世纪60年代,刘庄靠发展养殖业和村办企业,年收入就达到30万元。20世纪70年代,刘庄机械厂生产的小喇叭就叫响全国,小型奶粉机畅销20多个省市。第二、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优化了刘庄集体经济结构。1975年,刘庄生产总值54.6万元,工副业还只占39.9%。1977年工副业收入就占年收入总量的64.4%;到1980年,刘庄的工业企业达到13家,仅工业产值就占生产总值的60%以上,年人均收入超过2000元,成为中原第一小康村。1983年集体总收入达到411万元,其中农业收入只占16%,工副业收入占84%;如今,全村只有19人从事农业工作,农业产值只占集体经济总量的0.05%,9 8%的劳动力已经转移到第二、第三产业。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华星药厂生产的青霉素工业盐产量一直居全国前列,华星药厂的年产值占刘庄年收入的80%以上,成为刘庄的主要经济支柱。

(四)以高福利实现共同富裕

从分配制度和分配模式看,刘庄坚持走集体共同致富道路,对村民实行按劳分配和高福利,避免出现明显的两极分化。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刘庄新村建成时,每户不仅有新房住,而且都有集体花钱买的电视机。人均住房面积已从1976年开始修建第一代新村时的人均23.5平方米到1994年的第二代住宅楼时的人均35平方米再到如今的人均120多平方米。每户470多平方米的别墅都免费配有车库、中央空调、宽带网、闭路电视、电话、灯饰、布艺、整体厨具、集中供热供气等现代化设施。截至目前,18到68岁的村民全部由村里统一安排工作。每个村民以及外来务工人员的收入都没有明显差别。从20世纪80年代初就开始实现从小学到高中的义务教育。2004年还新建了集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为一体的现代化教育园区。村内退休人员除享受各项福利外,每人每月还领到350元退休金,退休党员和65岁以上退休人员另外享受50元补助金,未成年人每月有20元钱的生活补助金。全体村民除享受新型合作医疗的各项优惠政策外,还可以享受由集体提供的30%~40%的报销比例。每个村民还享受免费看病等20多项福利。为进一步改善居民生活质量和生活环境,现代化农村公园、文化园区、群众活动中心、敬老院以及农民医院等一系列基础设施,也都在紧锣密鼓的筹备施工之中。

二、刘庄发展模式运行机制

刘庄发展模式的独特魅力主要体现在独特的运行机制上。其运行机制主要体现在环境适应、人员激励、经营管理等方面。

(一)以政治思想工作为桥梁,构建和谐互信的干群关系

刘庄的思想政治工作一天也没放松过。“干部带头干创业,是最直接的思想政治工作”。史来贺认为,抓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是干部带好头,否则干部就是磨破嘴皮也没人听。只有干部带好头,群众才会跟着走。刘庄经常组织党员干部群众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进行国情、村情教育,帮助大家牢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开会、谈心等途径对症下药,进行耐心细致的疏导,沟通思想。通过组织学习焦玉禄、王进喜、雷锋等人的先进事迹,树立“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及时将身边出现的好人好事写成材料上广播、登报纸,大会小会表扬。每年都要评选劳动模范、优秀党员、优秀干部、五好家庭、先进班组、先进党支部等并授予荣誉称号。

(二)以科学技术为导向,不断壮大集体经济实力

刘庄在20世纪50年代搞单一农业,20世纪60年代开始搞多种经营,20世纪70年代村办企业初具规模。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刘庄人进一步认识到现代科学技术在发展现代农业、壮大村办企业规模和提高村民生活水平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决心冲破各种阻力,继续大力发展集体经济,搞农工商综合经营。

一是发展现代农业。无论什么时期,刘庄人都把农业生产作为自己的根本。他们靠政策、靠科学、靠投入,不断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在农场和农科所内,把适合单人手工操作的农活承包到户,将集体专业承包与家庭承包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调动了集体与个人的积极性。为适应商品经济发展需要及时调整种植业内部结构。积极运用先进农业科学技术,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拖拉机、大型收割机、挖掘机甚至农用飞机等各种农业机械一应俱全。通过实行科学种田,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刘庄农业生产已基本实现了机械化、水利化、科学化和专业化。

二是大力发展村办企业。刘庄村办企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粗放经营到集约经营,由粗加工到高精尖生产的发展历程。1958年开始建立的铁木业组只能修造简单的手工农具,到1971年改组为机械厂并制造新式农具和农用机械配件,1975年开始生产双音排气喇叭。到1985年,刘庄村办企业已拥有造纸、食品、机械、化工、医药等14个工厂。1985年引进生物工程开工建设的华星制药厂,生产药品原料肌苷,并很快打入国际市场。1988年,刘庄开始建设华星药厂第二分厂,到1990年正式投产。华星制药厂研发的先进技术填补了河南省的一项空白,开发的6个系列新产品和引进的286项新工艺都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通过自力更生和滚雪球的办法,刘庄村办企业得到迅速发展。华星制药厂以玉米淀粉作原料,把粮食又转化为肌苷,使经济效益成百倍增长。

(三)以共同富裕为目标,不断夺取两个文明双丰收

自农业合作化以来,刘庄就一直是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的先进典型。1980年提前实现小康,成为“中原首富”。一是人均纯收入逐年增加。早在1980年就率先达到河南“小康村”指标体系中规定1200元人民币的指标;至1995年人均集体分配4000元;2006年人均实际收入达到15000元。二是个人收入分配差距极小。根据1995年的调查和统计:刘庄的基尼系数大约是0.1-0.2,其数值处在绝对平均区间。20%的最高收入户与20%的最低收入户人均收入差距不到1倍。物质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家家户户都有彩电、空调、电冰箱、洗衣机、录像机、摩托车等,40%以上的家庭都有电脑。三是社会保障制度日益健全。不仅五保户全部由集体供养,而且每个村民都可以享受免费上学、医疗、住房甚至免费吃肉、喝奶等20多项福利。四是精神文化生活不断丰富。村里建有图书馆、阅览室、文化站、广播站、电视差转台等公共文化设施,不定期组织开展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同时,还邀请一些高等院校到村里举办各种学习班。通过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出现了家庭和睦、邻里团结、尊老爱幼、新事新办的新风气。多年来无刑事案件,没有违反计划生育等国家政策的行为,无赌博、无迷信活动,无偷盗、无打架斗殴等歪风邪气。在实现本村共同富裕的同时,刘庄人还积极帮助扶持周围比较贫困的村、户共同富裕。通过发动群众集资,把农民手中的闲钱集中起来,发展横向经济联合,扩大经济交往,先后帮助周边的陈庄、小张庄、府庄、东杨兴、东李寨、万箱铺、豆腐村等18个较贫困的村和100户比较困难的人家摘掉了贫穷落后的帽子。

(四)以当家人为主心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刘庄作为中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面旗帜能保持50多年不倒,关键是有一位好的当家人。从1952年任支部书记到2003年去世,史来贺一直是刘庄的当家人和主心骨。在他当家的50多年中,曾先后4次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16次进京参加国庆观礼。作为一个务实真诚的农民,他不仅具有政治家的头脑、眼光和胸怀,而且具有经济学家的知识和本领。他带领村党委一班人,真心实意为群众干事,把一个贫穷落后的村庄建设成为中原首富村和享誉全国的现代化新农村。他尊重客观经济规律,善于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本村具体实际相结合。文化大革命中,刘庄照样抓住生产不松手,农作物单产一直保持较高水平。农村改革以后,刘庄没有机械地将土地和集体财产肢解分包分配到户,而是坚持从本村机械化水平和农作物单产较高的实际出发,采取集体综合经营,专业分工生产,分级承包管理,奖罚联责联产,从而避免了分散经营对原有先进生产力的破坏。考虑到靠单一产业结构富起来不容易,他们又去积极发展第二、第三产业,甚至搞起了高科技生化工业项目。刘庄十分重视基层党组织和领导班子建设。从书记到普通党员都能以身作则,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史来贺从担任支部书记那天起就发誓要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他始终坚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如今的刘庄在以史世领为代表的新任领导班子的带领下,正朝着更高的目标迈进。

三、刘庄发展模式现实启示

从刘庄发展模式及其运行机制,我们可以看出集体经济在共同富裕和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优势。刘庄模式代表着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未来,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路标。

(一)必须解放思想走改革创新之路

刘庄发展史是一部解放思想的发展史。以史来贺为代表的刘庄人始终坚持从实际出发,将上级的方针政策与当地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改革创新之路。20世纪50~60年代,刘庄人大干加苦干,造良田,夺高产,率先解决温饱问题。20世纪70年代率先发展工副业,搞多种经营。20世纪80年代初,全国各地农村几乎都在忙于将土地承包到户,刘庄则创造性地搞起集体联产承包责任制。从1985年又率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如今基本实现了农村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经济市场化、农民知识化、生活城市化目标。这一切都离不开解放思想,离不开改革创新的精神。刘庄人深深懂得“事在人为,路在人走,业在人创”的道理。只有敢闯敢干,勇于创新,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思想是行动的指南”。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不少农村的干部群众缩手缩脚,不敢试,不敢闯,安于贫穷、满足于现状,以致改革开放三十年了,除了部分青壮年外出务工外绝大多数人仍然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农耕生活,仍然没有摆脱贫困的煎熬。如果再不解放思想,再不改革创新,必将会被时代所抛弃。

(二)必须有一个好的领导班子凝聚人心

刘庄在没有优惠政策、没有国家投资、也没有高附加值能源开采的基础上,迅速发展为全国有名的“明星村”,除了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外,更重要的一点就是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班子。正是党员干部模范带头作用激发了广大村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起刘庄,人们就会想起一个比刘庄还响亮的名字——被授予“建国以来在群众中享有崇高威望的共产党员的优秀代表”称号的刘庄老书记史来贺。正是他和其他村领导带领群众战天斗地,将一个豫北黄河故道上的贫瘠村庄打造成闻名全国的“红色亿元村”。他们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真正做到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他们用自己的言行赢得了广大村民的拥护和爱戴。俗话说,“村子富不富,关键看干部;班子强不强,关键靠班长。”时下,有的村干部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还有村干部只顾自己富不管群众死与活。没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就不能凝聚人心。

(三)必须依靠集体力量走共同富裕道路

集体经济是以人的集合体为经济主体,并把产业利润分配给每个个体的经济形式,其本质是通过平均分配达到共同富裕;市场经济则是把所有经济主体纳入市场范畴,并通过市场调节实现优胜劣汰的经济形式,其结果往往是拉大贫富差距。刘庄在坚持集体主义经济的同时,把自己的整个产业作为一个市场主体参加市场竞争,然后将从市场中取得的收益进行平均分配,从而将集体经济与市场经济很好地融合起来,将生产经营上的优胜劣汰与分配体制上的共同富裕有机地结合起来。当前,我国不少地方农村确实有一少部分人开始先富起来,但是大多数人仍然没有彻底摆脱贫困。原因固然很多,但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乡村集体经济薄弱,缺乏共同致富的坚实基础。刘庄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不仅有效解决了本村第一产业富余劳动力问题,而且还帮助周边村庄吸收和安置了5000多富余劳动力;不仅提高了村民的生活水平,而且为集体积聚了越来越多的财富。刘庄模式是通过发展集体经济,缩小城乡差距和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成功尝试,也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探索。

(四)必须开展多彩的文化活动丰富精神生活

刘庄人在物质生活逐渐富裕起来后,依托比较雄厚的集体经济,加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村里相继建起了科技大楼、卫星地面接受站和电视差转台,开办了图书馆、阅览室,组建了篮球队、排球队、武术队,村里定期组织开展篮球比赛、武术表演、观看电影以及其他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不仅丰富了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而且有效促进了家庭幸福、邻里和睦和社会安定。高度的精神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刘庄始终把提高干部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作为长远的战略任务。十分注意开展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占领农村思想阵地,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当前,各地都在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但有的农村往往偏重于经济建设,偏重提高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忽视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忽视群众在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需求。只有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文化生活水平都提高了,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富裕。

参考文献

[1].蒋永武.史来贺.新华出版社.2004

[2].后史来贺时代的刘庄之路.东方今报.2007/10

[3].李杰王明浩.共产党人的楷模——史来贺.人民日报.2003/9

[4].赵志敏.刘庄道路的思考.真理的追求.1995/10

现实启示 篇5

论列宁民族平等法律思想及其现实启示

新形势下,品读列宁民族平等法律思想,对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维护各族人民大团结有着深厚的`现实意义和悠远地历史意义.作者指出列宁民族平等法律思想的体系架构,并结合此法律思想,就如何抓住民族平等这条主线,开创民族平等事业新局面,谈出自己的观点、认识.

作 者:潘高峰 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法学院,四川,成都,610041刊 名:宜宾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YIBIN UNIVERSITY年,卷(期):20033(4)分类号:A821.64关键词:列宁 民族平等 法律思想 启示 民族法制 民族自决

现实启示 篇6

截止今日,比特币的数量是有限的,而且它的数量级越是增加越是困难——据说,未来比特币的总量将永久地被限制在2100万个之内。市场夸大了这一点,更何况比特币还有一个杀手锏,“全球流通”,网上交易,这对很多货币不能自由兑换国家来说,是多么美妙的炒作基因。比特币的之所以能够被狂炒,因为它打着货币的旗号,但炒作它的人必须明白,比特币根本不是货币,充其量只能被算作虚拟货币。

但虚拟货币能够在现实世界存在,能够被狂炒,自然有其合理性。这个所谓的合理性来自于绝大多数人的恐惧:所有主权货币都具有贬值的长期趋势性,对抗通货膨胀可能只有靠非现实世界的虚拟货币。这个错觉导致一个更大的错觉,很多人以为,比特币能够成为真实的货币,甚至有一天国际货币体系会由比特币统领!

其实,无论主权货币具有多大的缺陷,比特币也无法取代。货币天生具有主权,具有国家财富背景,完全虚拟的比特币一旦贬值可能更快,因为它没有任何财富背景。比特币之所以能够吸引眼球,恰恰因为它不用承担主权货币的职能。比特币设计者其实深知这一点,因此它有意识地扬长避短,所谓长,是指它的炒作功能,所谓短,是指它的购买现实商品的功能。为什么要强调它的稀缺性,因为它根本不是用来购物的,它天生就是玩物,无非是让手持大量真实货币的人玩一玩而已。有人说,比特币未来能进入现实世界,最终可充当国际间商品交换的媒介。这是缺乏经济学理论的表现!任何有价值的东西都能充当一般等价物,但只有超强国家背景,超强经济实力做支撑的货币,才可能成为现实世界中的世界货币,充当全球贸易的一般等价物。

比特币借助互联网,可以在全球开设交易所,利用汇率差,地区差,通过“搬家”实现增值,直至通过互联网跨国套现,避开外汇管制,这是它设计的妙处。有些人夸大极少数在网上通过比特币购买虚拟物品或购买真实商品的行为,其实这些人都是另类,也是炒作,是为了吸引更多的人利用比特币赌博。但有一点必须想到,正因为现实世界存在赌博需求,比特币才能一点点地从虚拟金融市场侵入到传统的货币体系市场中,因为传统的虚拟金融市场已经无法满足这类人的赌博需求。现实世界的货币流如此之大,沉淀的货币如此之多,肯定有一部分资本会寻求高风险市场,纯粹的高风险市场——其实就是赌博市场。比特币的侵略性在于它的包装,打着货币的旗号。很多人幻想着,有一天比特币的“亲爹”突然间又会变出什么新花样,让更多的网络交易商认同它,使用它,它真可能成为新的世界货币!那时候,持有比特币的人不是要发大财了!其实,这是做梦!

任何炒作,都有幻想支撑,比特币显然适应了、夸大了这种虚无幻想!

其实,很多爱好比特币的人最初是觉得好玩,随后有人写文章吹嘘它是一次虚拟金融领域的创新与试验,有着巨大的成长性;再后来,又有人写文章鼓吹炒作比特币能够赚大钱,于是乎,炒作该货币的浪潮从一个国家向另一个国家蔓延,直到席卷全球。短短五年,它兑美元的价值从刚开始露面的一美元兑换1309个比特币,经历几次起起伏伏,甚至是大起大落之后,突然间狂涨,到了2013年11月底,1个比特币的价值居然被炒到可以兑换1200美元。翻了多少倍,算起来吓死人,据说,四年前一个英国工人随意地将他一个星期“挖”来的7500个比特币忘记在计算机硬盘中,今年四月又随意地将储存这些比特币的硬盘扔掉了,近日突然看到比特币暴涨的新闻,才想起被扔掉的7500个虚拟货币已经价值750万美金,于是后悔不已。炒作比特币的人群没有忘记利用这件事再大肆地炒作一把:它想告诉更多的人群,忽略比特币就是忽略财富,会与一夜暴富失之交臂。但正因为它有一夜暴富的几率,同时也一定有一夜倾家荡产的几率。炒作比特币的人们似乎想用它的暴涨现实提醒现实世界:不要忽视我的存在,早晚有一天,我将从电脑中走出,流向每个人的钱包,甚至取代很多国家真实的主权货币!而我以为,这恰恰是它炒作自己的技巧而已。

必须承认,比特币近期的暴涨有着很多非正常因素,这个怪胎的出现,反证了现实世界各国货币的硬伤。今年以来,全球主要国家央行肆无忌惮的推行超宽松货币政策,滥发钞票成瘾,造成市场风险偏好情绪高涨,投机成风,传统的投机平台已经无法满足广大饥渴投机客的需求。比特币的出现正是利用了这一契机。在全球货币超发的国家中,日本一马当先,中国更是超长期的超宽松。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www.ems86.com总第565期2014年第33期-----转载须注名来源不能不看到,本轮比特币暴涨,有着极强的中国因素:中国有超级强大的投机客人群,因为有着超级强大的流动性。

我与炒作比特币的一位朋友聊天,他告诉我,比特币很好玩,既有汇率差价可以玩,也有网站差价可以玩。比特币的狂热追求者群体就是通过频繁的“搬家”挣差价。这是个体力劳动,所以叫“挖矿”,上瘾的人,可以24小时不睡觉。他的话,既反映了中国人的“勤劳”,也反应了中国人的悲哀。中国人是全球最严格限制投机的国家,但中国的赌徒很可能是全球最多,赌博在中国犯法,打麻将却是大众游戏比特币为他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游戏。被管制太久的人,一定会找个缝隙释放。市场化程度低,就会遭到市场化怪胎的报复!

我不反对小赌怡情,但我要告诉炒作比特币上瘾的人群:比特币永远不可能成为真实货币,比特币的存在,就是游戏,就是赌博。不要把赌博夸大到正大光明的程度!

早在2009年,中国政府曾经发表条令,禁止使用数字货币来购买有形商品。比特币也是数字货币,会不会再度被中国法律禁止呢?我以为可能性不大,也没有必要。比特币不是某个机构发行的,而且互联网是全球所有投资者共同参与的,找不到发行人谈何禁止。当然,政府可以禁止它购买现实世界的任何商品,但炒作比特币的人根本就没有想过拿比特币买商品。炒作比特币就是赌博,你禁止它,等于在宣传它,如果一个劲地禁止,等于是帮助它炒作,扩大影响面,恰恰中了它的圈套。

虚拟世界是现实世界的一面镜子,巨大的流动性在虚拟金融市场流动,不可能没有炒作.市场经济本身就是有缺陷的,投资与投机不可能完全分清楚的。政府的力量应该更多地注意启动市场的纠错功能,避免市场的错误极端放大功能。比特币在11月底已经突破了1200美元大关,是不是泡沫,肯定是,截至目前,比特币已经跌破300美元大关,由于比特币相当于小盘股,因此必然是暴涨暴跌型——不要忘记,它四月份的价格才有400美元,在7个月内就上涨超过200%,随后又是一轮暴跌。中国正在经历新一轮改革开放,未来投资机会更多,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尤其是人民币加快走向世界,必将启动更多的投资品市场,这对炒作比特币不利。相信市场会认识到这一点,自主调整一定会出现。比特币是虚拟的,但它告诉现实世界,这个世界需要投机!需要投机市场!中国更具有炒作虚拟金融市场投资品的特殊土壤。我认为,如果人民币继续与世界“隔绝”,如果中国人买什么什么亏,炒作比特币的人一定越来越多。不要忘记,比特币的最大卖点就是自由兑换,全球买卖。在中国这个金融管制尚未放开的时刻,比特币的存在无疑是对市场注入了一针强心剂,但是其投机的本质也需要投资者谨慎对待。

邓小平反腐思想的现实启示 篇7

关键词:邓小平,反腐思想,现实启示

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 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对反腐建设进行了不懈的探索, 形成了一系列重要思想。邓小平反腐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 它是邓小平建立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情况之上, 并结合中国历史, 以及借鉴世界其他国家反腐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对新形势下反腐的规律和特点的科学认识;是对毛泽东反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对于现阶段反腐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启示。

一、加强反腐教育

教育是反腐的第一道防线。改革开放初期, 针对我国存在的腐败问题, 邓小平提出:“我们主要通过两个手段来解决, 一个是教育, 一个是法律”[1]。他强调:“要把我们的军队教育好, 把我们的专政机构教育好, 把共产党员教育好, 把人民和青年教育好;中国要出问题, 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2]。

在各种已经被证明行之有效的反腐手段中, 教育始终是十分重要的一项反腐手段。反腐教育必须建立长效机制, 切实提高重要岗位工作人员的自律能力和守法意识。对掌握审批权力的工作人员要多次提醒、多次告诫, 进行提醒式的教育。如果发现苗头不对、倾向性有问题时, 要及时地提醒, 把问题扼杀在萌芽之中。要坚决贯彻执行已经形成的规章制度, 充分发挥制度的制约作用。

反腐的教育部分, 重点在对党员干部进行反腐教育培训之时, 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要“带头讲反腐党课”, 并关注在全社会加强反腐文化建设的紧迫性;增强对全党全社会的反腐教育宣传工作, 在教育中要重视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增强对教育的针对性, 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推进反腐文化活动和传播方式的创新, 增强影响力, 扩大宣传面, 要形成以贪为耻的良好社会风气。围绕着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结合公德、道德、美德、品德教育和法制教育, 在全国各地开展丰富多样的反腐文化活动, 推动反腐文化内容形式和传播手段的创新。

二、健全反腐制度

加强制度和法制建设是当前反腐的首要任务。经历“文化大革命”动乱之后, 邓小平敏锐地洞察到我们党和国家制度方面的缺陷。“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 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 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 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 甚至会走向反面”[3]。1992年, 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更是明确指出:“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都要反对腐败;对干部和共产党员来说, 廉政建设要作为大事来抓。还是要靠法制, 搞法制靠得住些”[4]。邓小平还多次强调“法制的不健全, 是产生腐败现象的最直接、最现实的根源之一”“制度才是清除腐败的治本之策”。

我国现阶段正处于体制和社会转型的特殊历史发展时期, 消极的腐败现象频繁的发生, 呈现出多发、高发的势态, 反腐的形势变得非常严峻。此时一部专门的反腐败法的重要性就显现出来了, 反腐败法不仅能使反腐工作有法可依, 有章可循, 而且在系统、科学的法律规定下, 能有效地预防和控制腐败的发生, 使反腐工作能够长期有效地进行, 并形成“打击—控制—预防”三位一体的综合反腐体系。反腐斗争需要在法律的制度下进行, 离开了系统的完整的法律制度, 反腐措施就是一纸空谈。我国现阶段的相关法律, 尤其是刑法和其他个别法规虽然存有关于处罚腐败行为的规定, 但还是存在着范围不够全面、体系不够健全、与国际上先进的反腐理论存在差异。

法制建设可以使反腐制度化、法律化, 反腐必须加强法制建设。邓小平指出, 社会主义法制的建设应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基本方针。反腐须以制度和法制作保证, 要着力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和各种反腐制度。要强化民主监督机制, 增强抵御和防范腐败的外部约束力, 充分发挥和运用党内监督制度、群众监督制度、民主党派监督制度和舆论监督制度等综合有效的制度与办法, 建立起拒腐防腐的惩防体系。

三、强化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

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是反腐败最直接有效的手段。邓小平非常重视监督在反腐中的作用, 他认为要建设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一定要加强民主监督。“让群众和党员监督干部, 特别是领导干部;凡是搞特权、特殊化, 经过批评教育而又不改的, 人民就有权依法进行检举、控告、弹劾、撤换、罢免, 要求他们在经济上退赔, 并使他们受到法律、纪律处分”[5]。权力的过分集中, 容易使“一把手”的权力过大, 容易导致“家长制作风”, 官僚主义作风, 出现个人意志高于组织之上。“长期缺少严格的从上而下的行政法规和个人负责制, 缺少对于每个机关乃至每个人的职责权限的严格明确的规定”[6]。因此, 要通过合理配置权力, 有效制约权力, 严格监督权力, 正确行使权力, 对权力运行各环节进行有效的监督和制约, 防止权力被用来牟私利。

权力缺乏监督必定会滋生腐败, 完善的监督是有效地预防和减少腐败的保证。腐败的实质是滥用权力, 遏制权力是反腐败的有效手段。我国是中央集权制国家, 与美国等联邦国家的权力结构明显不同, 再加上这一阶段某些制度的滞后, 对违反制度行为的处罚不严, 缺乏权力制衡, 所以, 依托上级权力部门查处下级腐败官员的模式, 符合中国的反腐形势。

腐败重大案件易发区, 多是某些关键领域和重要岗位, 其特点是有较大的权力及较多资源。对权力无效的监督, 使对权力的制约变为摆设, 让腐败行为有了滋生的条件。因此, 必须加大关键领域改革的力度, 把有效的监管手段作为反腐斗争的核心问题, 尤其是对重要岗位的权力加以有效的制约。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必须构建一套切实有效的权力制约与监督制度, 并能让其作用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 (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148.

[2]邓小平文选 (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380.

[3]邓小平文选 (第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4:333.

[4]邓小平文选 (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379.

[5]邓小平文选 (第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4:332.

孔子的教育民主思想及其现实启示 篇8

关键词:孔子,教育民主,教育平等,政治意识

“民主主义不仅是一种政府的形式,它首先是一种联合生活的方式,是一种共同交流经验的方式。”[1]教育民主是民主的外延在教育领域的体现,是将民主的原则、方法运用到教育领域,是信仰理智精神、平等的自由和公正的交流在教育原则、教育内容和教育目的等方面的具体化。我国“教育民主”思想的发端可追溯至孔子。孔子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开创了私人办学的先河,并将“教育民主”的思想融入到了教学的始终。

一、教育民主原则———有教无类、教学相长和尊重个性

孔子生活在春秋时期,当时的学校是由官方主办,只有统治阶级的贵族子弟才能入学,是他们进入到官僚系统的必经之路。在这样一个等级森严的时代,孔子遵奉着有教无类的原则,并身体力行。司马迁在《孔子世家》中写道:“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在这三千人中,子贡是卫国的商人,颜回是平民,子张出身“鄙家”,仲弓的父亲是“贱人”,子路是“卞之野人”,公冶长是平民或农民,原宪是贫民,曾子是平民,孟懿子是大地主,司马牛是贵族。孔子在招收弟子时不分贵贱、贫富,没有等级的限制。孔子招收学生大致有八不分:不分贵贱,不分贫富,不分智愚,不分勤惰,不分恩怨,不分老少,不分国籍和种族,不分美丑[2]。可见,有教无类本义是:在教育的对象方面,不分种类,即不分“贵贱”、“庶鄙”,不分善恶,也就是不分阶级、阶层,不分年龄、地域、个性差异,凡是愿意学习的,统统收为弟子,都给予教育[3]。

孔子在主张有教无类教育原则的基础上又强调知识上的“教学相长”。《论语·述而》记载:“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不仅体现了一种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更是一种对知识的尊重。在孔子看来,教与学双方能够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但必须承认,教学相长是有条件的[4]。首先,是教师的修养水平,教师能否达到“为师之道”的境界,将学生看成是相互学习的友人;其次,是教师对待知识的态度,这是建立在第一个条件之下的对友人知识的汲取。满足了这两个条件就可以“在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中,师生共同进行学问切磋、探究研讨,通过沟通对话传道授业、答疑解惑,师生交流的是情感,碰撞的是灵魂,启迪的是智慧,师生相得益彰,共同进步,教师不但教育了学生,也提高了自己”[4]。孔子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可以总结为三点:一是尊师爱生、二是知心朋友、三是教学相长,其中最突出的就是教学相长,是在知识层面的一种师生平等关系。

在教学中,孔子认为要充分尊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孔子尊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分为三种情况:一是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进行不同的教育,《礼记·经解》中记载,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挈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这种因材施教的方法最大限度地根据学生的性格情况来教授知识,是以培养学生的个性、使之成为人才为目的。二是根据学生面对的不同情况进行教育,《论语·先进》中记载:子路问:“问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问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面对子路与冉有的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解决方法。三是采用启发诱导式的教学方法。《论语·述而》中记载:“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循循善诱、启发诱导的“民主”型教学方式,是符合人们的学习心理和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规律的[2]。孔子主张尊重个人的品性和天赋等个性化教育能够更好地发挥教育的作用和促进个人的成长。

二、教育民主内容——道德教育与知识教育的融合

在有教无类、教学相长、尊重个性的教育原则基础上,孔子提出既要将学生培养成一个有道德的人,又要将学生培养成拥有知识的人才———即道德教育与知识教育的融合。从孔子的教科书《文经》来看,《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书既包含知识性内容又含有道德的规范。例如,作为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的《书》即《尚书》中就既涵盖了天文、地理等方面的内容,又包含了哲学、教育和道德方面的思想观念。《尚书·胤征》中记载了日食,《尚书·说命上》中则有“知之曰明哲,明哲实作则。”《尚书·汤誓》写道:“尔无不信,朕不食言”。《尚书·尧典》记载:“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而作为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的《春秋》则不仅记录了鲁国的历史,还不乏道德思想,如:“信之所以为信者,道也。信不从道,何以为信?”(《春秋谷梁传》)“君子之言,信而有征,故怨远于其身。小人之言,僭而无征,故怨咎及之。”(《左传·昭公八年》)六部书涵盖了政治、文学、历史、音乐、哲学等方面,每一部书又都是知识传授与道德教化的结合,旨在将学生培养成为德才兼备的人。道德教育与知识教育在孔子看来是相互融合、相互统一、不可分割的,道德是进行知识学习的前提,知识的学习又可以促进道德修养的提高。

三、教育民主目的———培养“修齐治平”的君子

《礼记·大学》中记载:“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孔子培养君子“和而不同”“矜而不争,群而不党”的道德品质,能够做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在学习上做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将道德与知识完美的结合。同时孔子在先学习后为官与先为官后学习之间做出了选择,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论语·先进》)他认为应该先学习再为官,先通过学习掌握礼乐的知识,然后再为官实践。孔子又说:“不患无位,患所以立。”(《里仁》)也就是说不用担心以后没有职位,而是应该担忧自己是否具有能够胜任此职位的能力。孔子的教育目的是培养以天下为己任、恪守道德准则,具有渊博学识和出色的实际工作能力的君子[5]。这种君子不仅有道德的修养,还具有“仁”的精神品质,“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篇》)

孔子希望通过教育使个人的品格得以提升,以此为基础更进一步,具备治国理政的能力。然而,孔子的教育目的在当时的现实社会环境下很难实现。以冉求为例,在冉求担任季氏宰臣之前,孔子在回答孟武伯时说:“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论语·公冶长》)孔子在回答鲁国的卿大夫季康子的问题时指出:“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孔子认为冉求多才多艺,对于从政完全没有问题,即认为冉求具备了管理“百乘之家”的道德品质和能力。当冉求担任季氏宰臣之后,他帮助季氏进行田赋改革,聚敛财富,孔子对他进行严厉批评:“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孔子希望通过教育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但当其培养的学生进入到官僚系统之后,其行为与孔子的教育初衷产生偏离,非但未能实现孔子的教育目的,反而使其学生成为统治阶级的工具。

四、孔子“教育民主”思想的现实启示

孔子的“教育民主”思想距今已有两千多年,但是其思想在中国教育历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中仍然有很多值得学习与借鉴的地方,特别对我国现代教育民主化的发展仍不失现实启示。

1.继续发展“有教无类”的思想,深化教育平等理念

法律规定了公民享有受教育权,为公民平等地接受教育提供了机会,也为公民进入教育系统提供了保障,但平等不仅仅体现在受教育权上,还应该体现在对每一位学生的尊重和重视上,即对待的平等。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原因导致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平等,为学生提供平等的教育资源,是保障学生机会均等学习的前提,也是教育平等的题中之义。为了实现资源对待上的平等,应该克服经济发展水平对教育资源平等分配的阻碍,逐步实现教学设备的平等;合理地分配师资力量,在学校之间达到平衡;用科技减少资源对待的不平等。

2.教育应既注重学生的道德培养,又重视公民政治意识的提高

近代以来,自然科学的“数据”特色融入到社会科学之后,使社会科学的评价标准走向了“唯成绩是论”。以分数的高低评价学生掌握知识的优劣,以成绩来衡量学生的人格,进而学校以培养“成绩高”的学生为目的,忽略了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学生拥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其进入社会的前提,因此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道德素质的教育,先教学生做人,再教学生做有用的人。“一个国家的前途,不取决于它的国库之殷实,不取决于它的城堡之坚固,也不取决于它的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在于它的公民的文明素养,即在于人们所受的教育、人们的学识、开明和品格的高下。”[6]

3.教育要以人为本,运用多种教学方式

教师应依据学生的个性、兴趣和需要,对其学习方式、方法和内容等进行积极引导。同时,改变过去的教学方式,采用多元化教学。当前的教学过程多是教师的“一言堂”“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课堂上学生没有积极性与活力,教师扮演“广播员”的角色,学生扮演“听众”的角色。要真正发挥教育的实效性,应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三多”:教师在课堂上提供多个话题,让学生选取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讨论;组建多个小组,让小组成员自由发挥,同时在小组之间进行竞争;多种反馈渠道,学生可以采取直接说、写纸条、集体讨论以及运用现代网络技术等向教师反映情况。这样可以形成多个题目、多个小组、多个反馈渠道的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此来实现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田晓晶.论孔子思想与实践中的“教育民主”因素[J].锦州师范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2).

[3]林玮.孔子“有教无类”教育思想初探[J].科学咨询:决策管理,2009(6).

[4]严交笋.孔子“仁道”价值观蕴含的教育民主思想及其启示[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

[5]李功连.孔子:教育的民主和专制[J].湖南社会科学,2013(1).

现实启示 篇9

一、生态社会主义的形成过程

20世纪中期, 伴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 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 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爆发了绿色社会运动, 倡导通过限制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发展的途径解决生态危机, 提出“技术的资本主义滥用”这一概念。70年代,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介入了这场关乎社会发展和人类未来的重大运动, 从政治学角度分析了生态危机形成的根源, 提出要“把矛盾置于资本主义生产与整个生态系统之间的基本矛盾这一高度加以认识”, 建立了生态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二、生态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观点评析

(一) 资本主义制度是生态危机的根源。

生态社会主义者则认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通过各种手段调控社会消费, 由产能过剩引发的经济危机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威胁已经减弱, 并提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生态危机并存的“双重危机”理论 (美国, 詹姆斯·奥康纳, 《自然的理由》, 1997年) , 把生态危机出现的原因归纳为两个方面:1科技和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增强了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 加重了自然环境的承受压力。2资本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本性, 决定资本主义社会不可能遵循生态理性发展道理。

(二) 资本主义国际扩张加剧全球生态危机。

追寻全球生态问题的根源, 绝大部分都直接或间接的有资本主义国家影子存在。美国学者维克托·沃尔斯认为“当前全球严重的生态问题完全是资本主义国家, 特别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无节制的生产和无节制的消费造成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维持“畸形”消费模式和经济规模, 在全球范围进行不负责任的资本扩张, 利用其资本和科技优势, 对发展中国家进行“隐形”的剥削, 迫使发展中国家以牺牲自身生态环境为代价为其发展买单。

(三) 解决生态危机必须建立生态理性模式。

资本主义社会奉行经济理性观念, 追求利润最大化和资本的私人积累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 “资本家害怕没有利润或利润太少, 就像自然界害怕真空一样。”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17卷) 。“经济理性只会使劳动者失去人性变成机器, 只会使人与人的关系变成金钱关系, 只会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变成工具关系”。生态理性则力图适度动用劳动、资本、资源多生产耐用高质量的产品满足人们适可而止的需求, 主张“生态重建”即按照生态环境标准对经济发展模式进行改造, 从根源上解决生态危机。

(四) 生态社会主义制度的实现依赖“生态觉醒”。

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根本出发点, 主张进行国际革命, 解放全人类。生态社会主义认为生态环境恶化是全球性危机, 必须在世界广泛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生态社会主义的社会变革思想从某种意义上说与马克思主义观念相吻合。区别在于, 马克思主义认为“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时侯必然爆发社会革命”, 而生态社会主义认为社会变革的动力来源于人类思想上的“生态觉醒”, 即认清资本主义制度导致的生态危机对人类生存发展的威胁。

三、研究生态社会主义思想的现实意义

(一) 丰富社会主义理论, 扩大社会主义思想的国际影响。

社会主义理

论自诞生至今经历了无数曲折, 却一直在不断向前发展, 一个重要原因具有理论开发性特征。生态社会主义沿着马克思主义相关论述和基本原理两条线索出发, 对资本主义制度造成严重的生态危机进行批判, 论证人类社会由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趋势, 丰富了社会主义理论。西方社会绿色运动的持续发展以及对生态社会主义理论的研究, 有助于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和国际影响力的扩大。

(二) 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生态社会主义学者主要致力于社会制度与生态危机关系的研究, 其理论和实践对解决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有一定的借鉴意义。首先, 研究如何发挥社会主义制度在解决生态危机方面的优越性, 构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和制度体系。其次, 加强国际经济一体化对我国生态环境影响的评估工作, 确保我国生态环境安全。再次, 倡导适度消费、绿色消费, 增强民众环境保护意识, 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三) 对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启示。

现实启示 篇10

一、“拉弗曲线”理论的主要经济思想

“拉弗曲线”并不是那么深奥难懂,甚至反而简单易懂。20 世纪60、70 年代西方的主流观点认为,政府提高税率,自然会使政府税收收入增加;降低税率,则会使政府税收收入减少。但是,美国经济学家阿瑟·拉弗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拉弗认为,虽然税率提高会使同量收入的纳税额增加,但如果税率太高,企业和个人等纳税主体增加收入的积极性就会受到压抑,并进而减少投资和劳动时间,这将导致税基的减少,从而政府的税收收入不但不会因增税而增加,反而有可能减少;相反,减税会刺激劳动者的劳动热情和企业的投资动力,虽然税率下降,但税基的大幅度增加很可能增加政府的税收收入。因此,从理论上说,当税率为零和100%的时候,政府税收收入都等于零,税率与政府税收收入之间会呈现出一种抛物线关系。

“拉弗曲线”尽管简单,据说也非经济学家在正式的场合,如具有影响力的学术期刊或会议上,被提出来的;相反,是拉弗1974 年即兴在华盛顿一家餐桌上画出来的。然而,由于得到后来的美国总统里根的重视和应用,“拉弗曲线”成为“里根经济复兴计划”的重要理论之一和供给学派的一个核心概念,并进入大多数西方经济学教科书;拉弗本人也因此成为里根政府的总统经济顾问,并成为供给学派经济学家的一个代表人物,红透半边天。

二、“拉弗曲线”的经济思想在中国古代的理论渊源

事实上,“拉弗曲线”理论的上述主要经济思想并非美国经济学家拉弗的首创,中国古代的一些历史名著中便早已有“拉弗曲线”理论的思想雏形。如《管子》中的“取民有度”观点。在管仲看来,“取于民有度,用之有止,国虽小必安。取民无度,用之不止,国虽大必危。”桓管初年,由于“税敛重”,给当时的黎民百姓带来极大的经济负担和压力,于是管仲建议桓公“轻其税敛”,进行租税制度的调整和改革。租税制度改革大幅度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既调动了百姓的生产积极性,也增加了政府的税收收入。又如《史记》里的“善因论”主张。司马迁认为,“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这句话的主要意思就是,国家的经济政策,最好的是对农工商等经济活动顺其自然,不要过多干预;最差是“与民争利”,而“争利”的主要方式便是“征税”。尽管司马迁的“善因论”主张在当时并没有得到认可,更没有被付诸实施。然而,其思想却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在某种程度上,与供给学派的经济思想有异曲同工之美。

三、“拉弗曲线”理论对“十三五”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现实启示

尽管经济学家对“拉弗曲线”理论及其政策效果褒贬不一,其本身也确实存在一定的时代局限性。但是“,拉弗曲线”理论对当代尤其是“十三五”时期中国经济发展却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我们要充分挖掘其“养鸡生蛋”的深刻内涵和“市场决定性”作用的思想精髓,以推进“降低企业税费负担”任务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首先,我们要挖掘其“养鸡生蛋”的深刻内涵。“拉弗曲线”理论的重要意义不仅仅在于其反映了税率高低与政府税收收入之间的简单抛物线关系,而是在于其背后蕴含的“养鸡生蛋”深刻内涵。如前所述,拉弗最初提出这一思想的初衷是说服政府“减税”,通过减税和让利于民来壮大企业成长,从而促进经济增长。这一方面,我们知道,“招商引资”政策的实际效果便是有力的佐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通过税收优惠等政策大力发展“三资企业”,尽管发展初期“牺牲”了部分税收收入,但无疑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目前,“三资企业”也成为我国政府税收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招商引资”政策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作用,那是后话。我们主要是从中引申出“养鸡生蛋”的积极意义。当前,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背景下,要真正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局面,尤其需要重视“养鸡生蛋”的现实意义。这一方面,中国政府已经高度重视并采取了切实可行的具体举措,如2015 年6 月《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提出的“完善普惠性税收措施”中的“落实扶持小微企业发展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等。

更深层次,我们要挖掘其“市场决定性作用”的思想精髓。“拉弗曲线”作为供给学派的一个核心概念,自然是其主要思想的集中体现。因此,我们要通过“拉弗曲线”挖掘供给学派思想精髓的当代意义。供给学派的思想精髓在于其“小政府,大市场”的政策主张,即政府尽量少干预经济活动,多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经济发展就是要提高资源尤其是稀缺资源的配置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投入生产尽可能多的产品、获得尽可能大的效益。理论和实践都证明,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这不正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健全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制度体系”的重大理论创新观点么?

摘要:“拉弗曲线”理论的主要经济思想,简言之,就是税率与政府税收收入之间会呈现出一种抛物线关系,因此减税往往有利于政府税收增加和国民经济增长。事实上,中国古代的《管子》和《史记》等一些历史名著中便早已有“拉弗曲线”理论的思想雏形。“拉弗曲线”理论对当代尤其是“十三五”时期中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要充分挖掘其“养鸡生蛋”的深刻内涵和“市场决定性”作用的思想精髓,以推进“降低企业税费负担”任务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关键词:“拉弗曲线”,降成本,减税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M].人民出版社,2015

[2]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N].人民日报,2015.12.22

[3]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J].求是,2013(22)

[4]裴长洪,李程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发展——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学习体会[J].南京社会科学,2014(5)

[5]王跃生.拉弗曲线与高速公路收费[N].21世纪经济报导,2002.4.15

现实启示 篇11

[关键词]公职人员;收受礼品;立法

[中图分类号] D921.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6)05-0060-03

为了规范公职人员(指依法履行公共职务的国家立法、司法、行政机关,中国共产党和各个民主党派的党务机关,各人民团体以及国有企业的工作人员)的收礼行为,我国颁布了相应的法律法规,党内也及时出台了相应的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但总体上来看,这些国家法律法规和党内法规在实践中仍有待完善。国(境)外较廉洁的国家或地区从严格的法律、严密的监督以及精细的管理制度方面探索的一些理念和做法,可以为我国建立一套完备有效的规范公职人员收受礼品的制度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示。

制定详细的法律规定和严厉的惩罚措施是清廉国家的普遍做法。迄今为止,全球至少有90多个国家将公职人员违规收礼的行为纳入法律框架之内。例如,《韩国公职人员伦理法》规定:“公职有关的团体的任员和职员,接受外国或与其职务有关系的外国人(包括外国团体)的礼品,必须立即向其所属的机关、团体的首长申报,并上交礼品。他们的家属接受外国或与公务员、公职有关团体的任员、职员有职务上的关系的外国人的礼品,按同样规定申报。”[1]美国威斯康星州和明尼苏达州对议员规定,他们不可以接受游说者的授礼,包括食品、饮料、交通费,哪怕是一杯咖啡也不行。这些州的法律被人称为“一杯咖啡都不行的法律”。[2]

许多腐败案件不仅仅是由于公职人员本人收受礼品而导致腐败,还有公职人员的配偶、子女等亲属代其收受礼品导致腐败。因此,管好公职人员亲属也是防止因收受礼品而导致腐败的重要方面。以色列专门出台《公务员礼品法》,所有与公务相关的礼物都是国家资产,不论送礼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无论送给公职人员本人还是给其配偶或子女,未经批准一律不得接受。[3]印度《部长行为准则》强调,部长(含邦一级部长)及其近亲不得接受有与官方业务往来的任何人的礼物,不得让家人干扰其正常履职活动。[4]香港在公职人员收受礼品限额和亲属方面的规定都非常详细,尤其是对公职人员的亲属类别都进行了详细说明。香港的《公务员守则》中规定政府人员能否根据一般许可接受受限制利益,需提供利益的场合、利益的价值和提供利益者的身份。《接受利益公告》把提供利益者的身份分为亲属(细化为19类)、私交友好、其他人士及商人/商业机构/会社,对于收受礼品的币值上限等都做出详细规定。

现实中还有另外一些令公职人员“不能拒收”礼品的情况,包括“不知情”以及外事往来活动中收到的礼品。例如,公职人员单独在外办公,在履职过程中遇到利益关系者私自将礼物放入入住酒店且并未告知送礼人是谁等情况。这种情况法律一般规定将礼物上交。在很多发达国家,不仅将公职人员收受礼品的范围、流程做出详细规定,对于不能拒收的礼品也有详细的规定。例如,德国要求公务员在服务期间每年都要与单位签订一份“廉政合约”,承诺廉洁奉公。对于上交的礼品,通常情况下,政府部门在圣诞节前或本部门有重大庆祝活动时,每年或每隔几年,会采取抓阄的方式让下属分获这些礼品。英国政府规定,大臣收到价值超过140英镑的礼物必须上报,但也可选择支付价值超出140英镑的部分,买下礼物。首相也不例外。在外事来往中,赠送给首相的礼物价值超过140英镑,就属于国家财产,由政府负责保管。如首相想保留这些礼物,就必须自掏腰包购买。[5]

除了严格的法律规定,严厉的惩处措施对于规范公职人员收受礼品的行为也是必不可少的。纵观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对于违反法律规定收受礼品的公职人员,一般可能会遭到撤换岗位、降薪、撤职等处罚,还有很多会迫于舆论压力而被迫辞职。例如,德国前经济部部长莫勒曼为了给其做建材生意的亲戚推销建材,用经济部的一张信笺纸写了一封推荐信。事情被曝光后,媒体质疑莫勒曼动用政府的公信力来为亲戚谋私,甚至有媒体质问:信笺纸的价值虽然不高,但那也是国家资产!在媒体的狂轰滥炸下,莫勒曼很快辞职。[6]在美国,公职人员如果违反了法律规定,视情节轻重,一般会遭受申戒、撤职、监禁等处罚。[7]新加坡是世界知名的高清廉度的国家,这与其“重典治国”的策略是分不开的。例如对待公职人员收受礼品的行为,新加坡法律规定,公务员若被查出接受礼品馈赠和饮宴邀请等,将以贪污论处。官员一旦因为违规收礼被认定违法贪污,每月薪金的40%累计起来的所有公积金将被没收。[8]

对公共权力监督不到位造成腐败的现象随处可见。公职人员在行使职权时,如果利用职务之便为他人或自己牟取私利,便会导致权力的滥用。而不受监督的公共权力必然是被滥用的公共权力,滥用公共权力必然会导致腐败。对于公职人员收受礼品甚至腐败行为的监督,一些国家一般从两个角度来完善监督制度:一是在体制内监督方面,设置独立监督机构,直接隶属于最高领导层,例如大家熟知的香港“廉政公署”以及新加坡的“贪污调查局”等;二是在体制外监督方面,充分调动广大民众参与监督。此外,新闻媒体往往也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在规范公职人员行为方面可以进行监督。如果政府官员被媒体曝光有不体面的事,该官员往往会颜面扫地、威信全无、甚至被起诉。例如,2011年德国媒体披露德国前总统武尔夫在担任下萨克森州州长期间试图通过私人关系获得房贷优惠,此事遭到披露后他还干扰媒体报道,从而引发民众愤怒,最终不得不于2012年2月下台以平息民怨。[9]因此,体制内监督与体制外监督相结合是很多国家规范公职人员行为、反腐倡廉的一条基本经验。

提高政府运作以及信息的公开透明度,也可以说是民众对政府官员的有效监督。很多国家在这方面都有明确的法律规定。例如,美国的《国际反腐败和有效管理法》提出,支持自由媒体的监督,促进财政公开,制定充分有效的国内监控体制和适当的财务管理制度以及遵守财务报告制度的规定。[10]瑞典早在1766年就确立了“政务公开”原则。任何一位公民都可以到任何一个政府部门要求查阅该部门文件,包括财务公开。如果他怀疑某位官员公款私用或挥霍公共资金,就可以向有关部门或媒体举报,并会很快得到答复。[11]高透明度的政府使得官员很难去腐败,根据2015年透明国际排名,瑞典清廉指数名列第三。

很多国家也会将公开官员收受礼品行为做到透明化。例如美国总统每个月会收到约上千件礼物,价值超过285美元的礼物必须公布,家庭成员收到的特殊礼物也一样公开。每年5月,老百姓都能看到白宫公开的官员礼物清单。美国国务院每年都会公布上一年官员、议员等收到外国政府礼物的清单,清单上列出收礼人的姓名和头衔、礼品内容、收礼日期、礼品估价、礼品处理方式或礼品存放地点、馈赠者名字以及收礼原因等,在每项礼品登记的“收礼原因”一栏中都写着同样的文字:“不收可能会使馈赠者和美国政府尴尬”。[12]

一些国家为了管理和防止公职人员收受礼品,出台了严格规定,禁止公职人员收受礼品。即使允许收受礼品行为的存在,也会通过相关的法律法规,对收受礼品的价值做出详细规定。一方面对一定单件或累计价值界线内的礼品可以收受;否则不可以收受,超出这一限制则会收到严厉处罚。比如,新加坡公务员接受礼品金额不得超过50新元,超过部分必须上缴或个人出资买下。[13]很多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很高,而其国内法律对公职人员可收受礼品的金额规定则近乎苛刻。德国对于公务员收受礼品以15欧元为界限,政府公职人员必须将价值15欧元以上的礼品上报。即使是一盒牛奶巧克力、普通化妆品、一支圆珠笔或者一瓶红酒,如果其价值超过15欧元,当事人也要拒收。柏林新规规定,如果服务对象很想送公务员小礼物法律也是允许的。如果属于公司“广告宣传品”,公务员可接受价值5欧元以下的物品,如圆珠笔等。如果是个人表示感谢,小礼物的价值不能超15欧元。此外,如果送花,大束是违规,小束才算合法。[14]另一方面也对一年之内收受礼品总额做出明确规定。如美国众议院规定,不许在一年内从他人、包括游说者、外办人和其他代理处,接受价值超过100美元的礼品。每件礼品价值超过35美元的即累计入年度总额内。[15]

除此之外,有的国家还明确规定了收受礼品的情形,除规定情形之外禁止收受礼品。如台湾地区的《公务员廉政伦理规范》规定:台湾公务员不得要求、期约或收受与其职务有利害关系者馈赠财物。但有下列情形之一,且系偶发而无影响特定权利义务之虞时,得受赠之:(一)属公务礼仪。(二)长官之奖励、救助或慰问。(三)受赠之财物市价在新台币五百元以下;或对本机关(构)内多数人为馈赠,其市价总额在新台币一千元以下。(四)因订婚、结婚、生育、乔迁、就职、升迁异动、退休、辞职、离职及本人、配偶或直系亲属之伤病、死亡受赠之财物,其市价不超过正常社交礼俗标准。同时还对正常社交礼俗标准做出了定义:指一般人社交往来,市价不超过新台币三千元者。[16]

通过借鉴国(境)外的经验,我国应尽快制定出适合我国国情的规范公职人员收受礼品的规定,首先,道德约束与法制约束并重。对于目前对公职人员收礼行为的约束,不仅需要尽快制定和颁布相应的法律,还要加强公职人员的伦理教育。以道德约束为基础,将公职人员收受礼品行为纳入法律框架之内,立法和严格执法来引导社会风气向廉洁方向发展。建议出台两个规范性文件,一是《公职人员行为道德法典》;其次,出台《公职人员腐败惩治条例》。以法律和道德双管齐下的文件规范公职人收受礼品等问题。其次,体制内监督与体制外监督相结合,加大惩处力度。通过总结国外经验可知,严密而体系化的监督机制对于规范公职人员收受礼品的行为具有重要作用,而我国监督缺位问题较突出。为此,迫切需要对监督机制进行强化,将体制内监督与体制外监督相结合,并在此基础上加大对违反规定的公职人员的惩处力度。在体制内监督方面,要建立统一、独立、专管的监督机关。在体制外监督方面,加强舆论监督,拓宽民众监督的渠道,保护举报人的人身安全。再次,加强制度建设的科学性,细化管理手段。尽快出台《反腐败法》,并在其中明确规定公职人员接受礼品范围及最高限额的规定。此外,一方面还需要完善对礼品范围的界定,并增加有关一年内收受礼品限额的条款。另一方面,需设立礼品价值评定小组,认定礼品的实际价值,特别是需要对非标准性工业产品(如古董)、特殊品(如邮票)等礼品进行价值评估,以免公职人员在“礼品价值不大”上钻空子。对于既收礼品我国可借鉴国(境)外处理措施,可尝试及时完整地退还礼品,或公务人员自己花钱买下超过限额标准的部分。

参考文献

[1]韩国公职人员伦理法[A].中国监察学会秘书处,中央纪委监察部外事局,纪检监察研究所.国外公务员从政道德法律法规选编[G].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1997:69.

[2]马国泉.行政伦理:美国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152.

[3][4][6]冉刚.公职人员收礼,国外怎么管?[N].中国纪检监察报,2012-12-31.

[5]陈周.国外“收礼”不是一件小事[J].人民论坛,2012-07-24.

[7]杨佩昌.为什么德国官员不敢贪[N].中国剪报,2011-06-24.

[8][12]乔磊.美国公务员如何“收礼”[J].传承,2010(1).

[9]杨绪盟等.腐败与制度之“笼”——国外反腐经验与启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10]张玉红.外国反腐败法浅析[J].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01).

[11]杨昊.北欧公务员想腐败都难[J].领导参考,2005(7).

[13]美国众议院议员和雇员道德准则[A].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研究室.国外廉政法律法规介绍[G].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990:123.

[14]何艳.外国收受礼品金额规定一览[N].环球时报,2006-09-29.

[15][16]陈斌.关于规范国家工作人员收受礼金的立法初探[J].法治与社会,2012(3).

指导教师:周敬青、赵大朋

作者系上海市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研究生

潞商商业伦理的本质及现实启示 篇12

1 潞商商业伦理形成的条件

1.1 经济条件

宏观上, 山西商业历史悠久, 积累了丰富的商业经验, 形成了不少富有底蕴的经商价值观念, 这对潞商商业伦理的产生起着重要的作用。微观上, 以潞州为中心, 上党的手工业较为发达, 手工业的发展又刺激了商业的发展, 明清山西整个经济形势中潞商的崛起与兴盛是潞商商业伦理思想形成的重要经济条件。

1.2 地理条件

山西人均土地低于全国水平, 且上党地区山地较多, 能有效进行农业耕种的土地资源较少, 由于艰苦的生存环境, 更多的人选择外出经商谋生。商人们愈发磨练出不怕吃苦、勤俭节约、顽强拼搏的优良品格, 这些品格是潞商和其他晋商商业伦理思想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 潞商商业伦理思想的形成具有与其他晋商的差异性。山西被河流和山脉自然地分为几个地理单位, 这种地域差异直接影响到商业活动中一些重要的因素, 比如商品种类、区域间贸易的路线、商业网络和所处的地方传统等, 潞商以其相对优越的地理优势在晋商中形成“泽潞之纲”, 是晋商中最具特色的群体, 在晋商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3 人文条件

上党地区有着悠久的商业文化积淀。炎帝在这里创建了中华民族最早的“市场”, 教人“日中为市, 致天下之名, 聚天下之货, 交易其退, 各得其所”;战国时期, 已为韩魏两国的通商之地。在这种人文环境的熏陶中, 潞商在经营中自觉遵循传统的商业伦理, 并主动构建自己的伦理道德体系以规范商业秩序。

总之, 潞商商业伦理思想的形成并不是偶然的, 它是潞商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占地理之优势、因经济交流之需要、靠自身文化因素, 在不断的商业实践之中逐渐形成的。

2 潞商商业伦理的基本内容

2.1 因地制宜, 有效整合资源

上党盆地虽然人多地少, 粮食相对匮乏, 但矿产资源却很丰富。潞商因地制宜, 利用这些丰富的自然资源构成其商品流通的基础。潞商经济当属于资源密集型经济, 正是充分地把现有的自然资源转变成商品, 潞商才创造出“天下十三省, 省省不离潞州人”的业绩。

2.2 自强不息, 积极开拓进取

由当地环境和利益而起动的进取精神以及通过经商来实现其创家立业、兴宗耀祖的抱负, 正是促使其在商业上不断进取的巨大精神力量。潞商把太行山上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矿产资源变成产品, 再把产品变成商品, 通过人扛马驮等最传统的运输方式, 穿越雄奇险峻的山山水水, 把家乡的商品经销到全国各地, 使上党铁货行销海内外, 潞绸“衣天下、遍宇内”, 靠的就是他们那种顽强自立、敢为天下先的吃苦精神。潞商创造了举世闻名的新丝绸之路, 这是继我国古代丝绸之路衰落之后兴起的又一条国际商路, 这在当时不能不说是一种奇迹。他们不仅要经历天气多变、环境恶劣之险, 还常常遭遇盗贼、野兽袭击的生命危险, 充分表现了他们不畏艰辛、坚韧不跋、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

2.3 务实求利, 坚持市场细分

当时的经济状况迫使农民从对土地的依赖中剥离出来, 另谋他途, 因此, 潞商比较务实, 只要是社会上有某种需求, 便投身其中求其利, 比如长子理发业的产生就是当时的选择之一。理发虽然被人轻看, 但实惠便当, 无需多少资本, 无需多深的技术含量, “有人就有头, 有头就得理, 理发就得给钱, 有钱就能生存”, 务实的长子人便纷纷地加入进来。

2.4 团结互助, 重视整体力量

“潞商”这一名称的出现, 更加充分说明潞商已经形成一个地域性的商帮。潞商的足迹遍布全国各地, 每到一地, 都要成立会馆。会馆的作用, 一是潞商之间互通信息, 共同防范风险和抵御侵害;二是接待家乡来人, 救济贫困乡亲;就像现在企业设在各地的办事处, 起着招待所和信息站的作用, 体现了潞商之间的团结精神。潞商会馆的普遍建立对于加强潞商的凝聚力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使潞商这一商人群体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一起。例如嘉庆十九年1814年, 洛阳税收部门提高对潞泽梭布商人税收, 引起潞商不满, 潞泽会馆以商团名义告至官府, 历时一年, 几经周折, 终于胜诉, 减免了税收, 此事使潞商在洛阳声势大振, 买卖倍加红火, 逐渐左右了洛阳商业市场。

2.5 以质为本, 注重商业信誉

明清潞商作为晋商的一支劲旅, 同样讲究以义制利。潞商具有商业上的远见, 不受惑于眼前小利, 将商誉看作商品价值的一部分。潞商还特别重视诚信之德, 在经商过程中, 宁愿遭受损失亦要保证质量。所以, 荫城人才能以咫尺之地而驰骋万里之路, 陶缸才能“驰名远近响叮铛”;于是才有“潞酒一过小南天, 香飘万里醉半山”的神话, 色白质软皮薄条长的潞麻行销四海“一熟天下贱”的威风;于是才有鲍店药材会一开就是百余天, 十数省商贾云集, 赶骡马、骑骆驼, 多达数万人之众。

2.6 济民爱国, 对社会做出贡献

潞商许多人在经商致富后接济乡民, 回馈乡民, 对乡里诸多公益事业如修路、筑桥、兴水利等方面做了大量的支援工作。同时, 潞商伦理具有浓厚的爱国主义色彩, 表达出了强烈的爱国热情, 在国家、民族危难之时把潞商伦理推到了更高的道德境界, 在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中得到了升华。据《长子县志》记载, 日军占领长子城期间, 原和兴合药席成员吴喜景 (三掌柜) 、申锻甲、杨荐贤等人, 又在东街路北开设和兴成药店, 该药店不仅对城周边地区居民救死扶伤, 而且为设在抗日根据地王村乡东李村四坪上的抗同诊所, 提供过好多应急药物。

3 潞商商业伦理的价值评价

3.1 潞商商业伦理的积极作用

3.1.1 务实求利, 注重买方需求

潞商能以非常务实的思想指导自己的经营活动, 只要有需求, 哪怕利润较薄也会进行经营, 所以, 潞商总能够把握市场需求的变化, 生产人们所需要的产品, 并能够根据各地自然条件的差异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不畏艰辛, 进行长途贩运, 以获取高额的差额利润。同时, 在这种以不同商品满足不同需求的观念指导下, 潞商倾向于选择多角化的经营模式, 以规避因市场需求变化而带来的商业风险, 另外还可以根据市场行情进行多项选择, 及时调整经营部署, 保证总有一种或几种商品正在获利。如潞商申家当年经营盐业、丝绸业、制醋、铁矿、布业、当铺和钱庄票号等行业, 富甲一方。

3.1.2 同舟共济, 发挥整体优势

明清时期, 在国家商法法规制度不健全, 企业内部成员心理规范极不稳定的情况下, 这种和衷共济的协调精神正好与之相适应, 为其共同体内部提供了相似的道德准则和认同机理, 抑制了潞商经理及员工的机会主义行为, 为实现内部合作创造了条件, 这正是促使潞商蓬勃发展的重要原因。同时, 以义为利的商业伦理成为潞商之间相互扶持的精神纽带, 促进了潞商商帮的巩固和发展。

3.1.3 以义制利, 获取长期利益

“以义制利”的潞商商业伦理为潞商赢得了良好的市场声誉和企业形象, 这有助于长期利益的获取和当时社会信用机制的建立。同时, 起到了凝聚内部成员力量和规范共同体之间行为的作用, 大大减少了外部交易成本。

3.2 潞商商业伦理的局限性

3.2.1“义利观”本身的局限性

首先, 潞商坚守“义利观”, 没有及时调整无限责任制为有限责任制, 使其在产权问题上出现漏洞, 这对企业的发展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其次, “义利观”只适用于稳定的制度环境。“义利观”强调以伦理道德为主要内容的约束机制, 这在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中是非常有效的, 但在政局动荡、社会剧烈变动的非常时期其约束作用则非常有限。激励和约束向来是相辅相成的, 在“义利观”的影响下, 有效的约束监督机制未能建立, 难以实现平衡稳定的发展。

3.2.2 群体精神的局限性

以血缘和地域为纽带的潞商群体, 具有极强的排外性质。正是这种过于强调地域划分、对外缺乏合作意识的群体精神, 限制了潞商后期的发展。

3.2.3 伦理视角缺乏创新

闭塞的生活环境, 使潞商的商业伦理逐渐失去了创新的源泉和力量。生长于富庶之乡的浙商人具有开放的心态, 能完全撇开血缘、地域的限制, 经营组织方式更加灵活, 这是潞商和晋商其他商帮所缺乏的。由于潞商缺乏创新, 在国内无法与他省新兴商业势力相抗衡, 国内外市场渐为他人所夺。

3.2.4 轻视资本运作

和其他晋商一样, 明清潞商对待资金的态度是保守的, 满足于既得利益, 没有长期投资的理念。通过“商而优则仕”和“求田问舍”等途径, 使资本离开流通领域而沉淀下来, 商业资本无法向产业资本转化, 束缚了潞商的发展。

4 潞商商业伦理的现实启示

4.1 建设适合商业伦理更好发展的外内部环境

4.1.1 商业伦理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稳定的社会环境

潞商的兴盛得益于当时稳定的社会经济秩序和商品经济的繁荣, 潞商的衰败从表面上看似乎与战火对生产力的摧残有关, 但从深层次原因分析, 还是潞商商业伦理所依附的正式制度环境发生了变化, 非正式制度与正式制度出现了冲突与矛盾, 最终导致潞商商业伦理所外显管理制度的低效率或无效率。

4.1.2 树立优秀的商业伦理, 必须要有良好的社会氛围

商业伦理建设以人为本, 重在人的思想素质建设, 而人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社会氛围的影响, 积极健康的社会氛围, 往往能形成健康高尚的伦理氛围。因此要塑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促进经济发展, 维护政治稳定, 推动社会进步。

4.1.3 建设优秀的商业伦理, 必须要有优秀的人才队伍

在建设商业伦理的过程中, 人才是关键。首先, 企业管理者的道德水平将直接影响企业决策及下属人员的道德水平;提高管理者的道德水平, 就可以提高整个企业的道德风尚, 使企业做决策时更多更充分地考虑到企业行动的道德问题, 考虑到社会多方面的利益, 维护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其次, 潞商的兴盛和质量信誉受益于一批做工精细、辛勤劳作的能工巧匠, 但同时由于封建保守思想的存在, 习惯旧法经营, 对市场变化缺乏深入了解和研究, 故因缺乏竞争力而逐渐衰败, 因此培育一批既具有战略眼光又敢于创新闯市场的优秀企业家是根本。

4.2 营销重视以顾客为中心

潞商在经营中非常注重买方的需求, 有朴素的“顾客至上”的观念, 他们精心地为顾客服务, 目的是促使买卖成交。商业服务的对象是消费者, 现代商业伦理的建立也应该服务于消费者, 在商业活动的各个环节上把顾客的利益放在重要的地位, 时刻想着顾客的需求。随着企业经营自主权的扩大和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必然要加强经营的顾客观念, 社会主义商业经营者都要树立以顾客为中心的营销观念, 只有树立以顾客为中心的营销观念才能够提高商业服务质量。

4.3 以正确的义利观指导经营活动

潞商以义制利的价值导向值得现代企业借鉴。商业伦理注重道德规范, 注重义利统一的群体功利观, 要求企业通过利人来实现利己, 既不强求损己利人, 也不允许损人利己。企业在制定战略时, 不仅考虑本企业的利益, 还应考虑其他利益相关者各方面的利益及法律责任如消费者利益、社会利益等。比如对消费者而言, 企业出售产品后, 应对产品质量、使用安全等负有一定责任, 虽然这种责任会给企业增加成本, 降低利润, 但这不仅是法律所规定企业必须承担的范畴, 同时也是企业商业伦理方面所应考虑的问题。

信息社会中, 传播媒介的迅速发展使公众舆论的监督力大大增强, 经营者若有不良行为一旦被曝光, 就会遭到道德谴责甚至法律制裁, 致使效益的追求得不偿失;顾客的消费理念也在与时俱进, 希望企业在提供物美价廉的有形产品同时, 也提供符合社会伦理道德的无形产品, 他们在交易时越来越注重企业的信誉及形象, 不再限于从价格、质量等方面考虑, 这要求经营者在市场竞争中不断自律, 提高道德水平, 塑造良好的经营理念, 提升企业形象。

4.4 努力塑造良好的商业信誉

潞商有很好的品牌意识, 将商业信誉看作商品价值的一部分, 从而涌现出一批老字号如和兴合、义和堂、义兴长等。“贵不怕, 贱不怕, 欺人怕!”、“心为客, 客必至;心为财, 财必散”等都是当时重信好客的至理名言。

商业信誉属于价值观念, 是社会公众给企业以肯定性的道德评价, 这种道德评价是良好企业形象的核心内容, 能够协调企业内外部各个消费层次的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企业应当注重商业信誉这种无形资产的建立, 树立良好的信誉, 获得顾客的信赖才是企业兴旺发达的保证。企业在创誉过程中投入超额劳动, 最终以无形资产得到社会的承认, 没有诚信无欺的商业信誉, 良好的企业形象无从谈起。

4.5 努力塑造特色的组织文化

潞商的成功给我们揭示了文化竞争力是企业和品牌最深层和最终的竞争力, 百年品牌的建设需要深厚的文化底蕴来支撑。因此, 当今的企业要塑造企业特有的组织文化, 使之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知识经济时代, 企业管理进入更高的文化管理境界, 组织文化已成为企业在商业伦理体系指导下所选择的一贯的、稳定的行为方式, 其所具有的导向、凝聚、辐射、激励和约束等功能对企业员工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具有特色的组织文化是企业在文化上与众不同的特性和形象识别, 它只适合这个企业, 只为这个企业所有, 是这个企业生存、发展及其历史延续的反映。因此, 企业家在知识经济时代应该巧妙运用组织文化来树立行业进入壁垒, 树立自己企业的鲜明个性, 不断创新, 保障基业长青。

摘要:潞商作为晋商的一支劲旅, 曾经创造出相当的辉煌。潞商的兴衰与商业伦理有着密切的关系, 潞商商业伦理如何形成, 其基本内容与价值如何, 探讨这些问题既可以使我们更深刻地了解潞商, 也可以启发我们思考当代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潞商,商业伦理,价值评价,现实启示

参考文献

[1]张晓.晋商商业伦理道德及其现代价值[J].生产力研究, 2005, (5) .

[2]周玉萍.晋商商业伦理道德的形成、基本规范与价值[J].生产力研究, 2003, (6) .

[3]宋丽莉, 张正明.浅谈明清潞商与区域环境的相互影响[J].山西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8, (2) .

上一篇:重度先天性上睑下垂下一篇:人才供给与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