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现实

2024-10-07

经济现实(精选12篇)

经济现实 篇1

在中国的现实环境中, 要想具备实现现代工业经济所需要的技术进步和大企业, 只能依靠国有经济和国有企业。今日中国面临的许多紧迫问题, 都说明有必要在中国大力发展国有企业、国有经济。中国需要国有经济和国有企业, 而且需要的是那种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和内部纪律的国有企业。没有这样的国有企业不行, 而且这样的国有经济少了也不行。

中国之所以需要大量的国有经济, 首先是因为中国的经济发展需要专门的机构来引导技术进步, 需要有许多规模巨大的大企业作支柱;更重要的是因为, 由于中国千年以来积存的文化特征, 中国的私营企业难以摆脱家族主义的束缚, 不同家族的人互不信任, 私营部门无法有效地学习和开发现代化的生产技术, 也无力发展私营大企业, 使得技术进步和大企业的发展必须借助国有经济。

一、低信任度国家的两难处境

美籍日本人弗朗西斯·福山把相互真诚、信任并结成团体合作的精神简称作“信任”, 认为它是对高度发达的现代经济最重要的一种“社会资本”。他认为, 一个国家有了这样的“人力资本”, 才可能成功地建立和经营现代的大公司, 才会以现代式的广泛分工来进行生产。

依据一个国家的人民内部相互信任程度的高低, 福山区别了两类国家两类文化:一种以德国和日本为代表, 社会内部具有高度的相互信任, 没有亲属关系的人们能够相互信任、相互合作。这样的国家就很容易从民间自发地发展起巨型的企业和生产上的广泛分工, 因而在20世纪成为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另一种则以中国文化为代表。在这种文化中信任度低, 人们普遍地不信任与自己没有亲属关系的人, 因而民间的私营部门很难发展起强有力的巨型企业, 这种国家在发展现代的工业化经济上势必落后。福山把拉丁语族的欧洲国家———法国和意大利都算做与中国一样的低信任度国家, 把英国和美国的盎格鲁—撒克逊文化算做中间类型, 美国比较接近德日类型, 英国则更接近意大利类型。福山的这种假说可以对经济发展的历史作出极为令人信服的解释。

被福山归入“低信任度”一类的国家, 都在发展现代的工业化经济上碰到了极大的困难。对自己亲属以外的人不真诚、不信任、不自愿进行有组织的合作, 使这些国家的私营部门无法集聚足够的资金和技术人才来发展现代科学技术, 更无法建立和经营需要大量资金和管理人才的巨型企业。资本主义私有制在这些国家越发达, 发展现代工业化经济的这些障碍反倒显得越严重。

低信任度国家在发展现代工业化经济上的困难, 首先导致了它们在单纯依赖私营经济时现代工业化经济发展缓慢。18世纪末, 法国的经济实力和工业都居欧美第二位。而在此后的产业革命和工业化时代, 法国的经济增长远远慢于美国、德国和英国, 以致到20世纪初经济实力已经落到欧美国家中的第四位。另一个例子是文化上类似于法国的拉丁美洲各国。同样实行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但是英美成了世界第一流的发达国家, 而拉丁美洲各国则落入第三世界的行列而不能自拔。

为了克服在发展现代工业化经济上所遇到的困难, 并保持民族独立, 低信任度的国家就走上了发展国营经济特别是国有企业的道路, 并且把自己的国有经济融入到实行指导性计划的有系统的产业政策之中。法国在二战后大力发展国有经济, 最终使国有企业占到整个GDP的20%, 并且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取得了高于英美等国的经济增长速度。福山指出, “法国政府之所以一直在干预经济, 原因就是法国的私营经济一直没有活力, 缺乏创造性和创业精神”。与法国类似, 二战后意大利政府制定了有系统的指导性计划, 组建了大批巨型国有企业, 出现了二战后的经济奇迹, 真正实现了工业化。

在法、意和拉丁美洲国家的对比中, 可以看到, 社会低信任度国家只有两条路可走:要么单纯依赖私营企业而永远处于不发达的状态, 要么以国有经济、国有企业带动经济发展而变为发达国家。

二、中国的文化环境:香港与台湾的事实

福山认为中国是社会内信任度低的典型, 经济生活中充满了家族主义。这样的社会文化和伦理习俗下, 只有发展国有经济和国有企业, 以政府的力量集聚技术人才和资金, 学习、研究、开发和应用先进技术, 才能建立和经营大企业。

二战后, 香港和台湾曾经实现了高速的经济增长, 从它们的发展特点中可以得到许多启示。

香港经济的崛起, 得益于在中国大陆与西方经济往来中的垄断性中介地位, 而不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在东亚, 香港是唯一真正坚持自由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私有制的。自由放任式资本主义私有制对香港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了严重的阻碍。几十年的经济繁荣和高速发展几乎没有在香港打造出值得一提的私营制造业和商业大企业, 社会内部的信任度低, 对没有亲属关系的人不真诚、不信任、不自愿合作的文化心态导致经理人员腐败行为盛行, 资本家实行家族式管理, 把企业规模保持在家族小企业的水平上, 无法促进技术进步。香港经济制造业技术水平的落后已经到了与其人均收入极不相称的程度。人均收入达两万美元的香港, 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只相当人均收入仅几千美元的马来西亚的水平。在垄断性中介地位逐渐丧失的背景下, 香港的科技水平无力维持人均两万美元的高收入, 经济发展面临困境。

台湾也因社会内部信任度低很难形成私营的巨型企业。但由于台湾当局强有力的经济干预, 台湾出现了高速的经济增长并接近经济发达的边缘。台湾的经济是一种“计划指导的市场经济”, “行政市场体制”。台湾当局制定指导性的经济计划, 并以政策手段促其完成, 以弥补私营企业的不足。台湾当局的经济政策, 形成了“台积电”和“台电联”这样的巨型集成电路制造厂商。靠着成熟的产业升级政策, 台湾发展起了极具国际竞争力的半导体产业, 使半导体产业成了台湾经济的最新增长点。

台湾和香港的经验事实都从正反两方面证明, 在中国式的文化环境中, 要想取得足够的技术进步和企业规模, 取得真正的发展, 是不能依赖私有经济的。

三、中国大陆更需要国有经济

中国大陆与香港和台湾社会文化和伦理习俗相似, 在经济发展上也存在私营企业无力成为社会所必需的巨型企业的问题。这一内在原因促使百年来的中国政府都通过兴办国有经济甚至国有企业来促进经济发展。

中国在发展现代工业化经济上的困境, 从一千年前的宋代就开始了。早期的“资本主义萌芽”始终没能导致中国自主地发展起现代的工业化经济。甲午战争之后, 中国私营企业在技术和筹资上的先天困难日益暴露。由于当时绅商地主之间的信任度非常低, 清末著名实业家张謇等人在筹资扩大企业时遇到了巨大的困难。信人唯亲的心态使私营企业做大非常困难, 更无法产生真正的现代股份制企业。以铁路投资为例, 清末民间资本要求“商办”铁路, 却难以解决资金问题, 进展缓慢。1911年清政府鉴于多省商办铁路毫无成效, 宣布实行铁路国有。虽然清政府的铁路国有政策激起了民间的“保路运动”, 但必须清楚的是, 其矛盾的双方是中国民族资本与外资, “川人之极端反对者, 不在路归国有, 而在名则国有, 实则为外国所有”。历史的结局是, 辛亥革命以后在中国兴建和经营的铁路, 如果不归外国所有几乎一开始就为国有。中国的私营企业一直没有能力为铁路这样大的投资项目进行筹资和经营管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 政府在30年中推行公有化政策, 依靠国有经济和国有企业有计划地推行工业化政策, 使中国能在半个多世纪中一直保持着比印度高得多的经济增长率。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经济政策之后, 保持了年均9%的高速经济增长。普遍的论调是认为这来源于私营企业的发展, 特别是来源于外商投资企业。这其实是误解。这些年中国的国有经济和国有企业取得了显著发展, 甚至外商投资企业和私营企业的迅猛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国的国有经济。外商在中国投资的企业大量使用了中国国有部门提供的技术人才甚至管理人才, 否则外商投资企业绝不可能在中国取得那样多的利润, 中国也绝不可能吸引那么多的外商投资。

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增长最强劲的地区中, 只有浙江省是真正靠当地的私营企业取得了快速的经济增长。而广东的珠江三角洲和江苏的苏南地区, 除了外商投资所起的作用外, 主要是靠集体所有的乡镇企业甚至国有企业带动了工业和整个经济的增长。这两个地方乡镇企业的发展, 在很大程度上是靠利用国有企业溢出的技术 (通过聘请技术人员和其他方式) , 同时也靠当地国有银行的信贷支持。

四、中国的私营企业也依赖于国有经济

浙江的私营企业以温州的家族小企业和台州等地的规模较大的私营企业为代表。浙江私营企业的高速发展, 离不开国有部门的技术溢出。

小型的私营家族企业一直是温州经济的主体。20世纪80年代, 温州经济增长的支柱是发展日用品的制造和电器开关的制造;90年代, 产品的技术含量有所升高, 标志性的“拳头产品”已经变为低档的鞋和一美元一个的一次性打火机。这些产品的制造技术基本来自国营企业甚至是集体乡镇企业, 或者是外商投资企业, 但都是比较简单的技术。靠着私营家族小企业克勤克俭、艰苦经营, 温州人有了较高的人均收入并积累了巨额资金。据可靠的估算, 温州的民间资金有3000亿元。可进入21世纪, 温州的经济增长率一度降为浙江全省最低, 投资不振。温州人的大量资金流向全国各地的房地产市场, 还有许多投向山西煤矿。温州人投资方向的转变, 暴露出温州的家族私有制根深蒂固的弱点。社会文化和伦理习俗必然导致他们自发地抵制英美式的现代股份制企业, 而一直以家族为单位经营和运作资金, 找不到私人自发投入足够资金进行技术研发的途径。

温州发展目前面临的问题是对私营企业的迷信造成的。没有国有的技术研发、不搞国有经济使温州经济丧失了发展后劲。如果由温州政府主导技术研发, 开发温州产业升级的必要技术, 并向私营企业扩散, 则会带动温州经济走上产业升级的健康发展之路。

浙江的另一个新兴的工业化地区———台州, 更显示出国有部门的技术溢出对私营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台州的私营企业规模比温州大得多, 生产的产品也更重型化。台州最有名的产品是缝纫机和摩托车。有名的“飞跃缝纫机”最初源自上海的国有企业。私营摩托车企业也不例外。摩托车制造技术从国有企业“重庆嘉陵”开始, 扩散到重庆的私营摩托车制造厂, 再扩散到浙江台州的私营企业。

不仅浙江的私营企业依靠国有经济向其“溢出”技术、提供技术人才, 全国的私营企业也都显示出这样的依赖关系。在东北, 国有经济和国有企业不仅是当地经济支柱, 甚至也是东北城市中的私营企业赖以生存的支柱。据介绍, 沈阳从事真空技术行业的从业人员已经有近万人, 几乎全都在私营企业中就业。这些私营企业的技术骨干几乎全都来自原来的国有企业和研究所, 有些私营企业还由真空研究所的在职员工经营。显然, 国有企业和研究单位成了私营企业技术知识和技术力量的来源。但尴尬的是, 如此多的私营真空技术企业竟然不能培养出合格的新一代技术工人。没有了国有企业, 中国人的“人力资本”面临着不能增加反而减少的威胁。

最近几十年的事实证明, 中国的私营企业并没有克服其与生俱来的老毛病———无力研究、开发甚至率先引进现代的先进技术, 无法有效地聚集足够的资金来经营为整个社会所必要的巨型企业。要实现中国的经济发展, 必须依靠国有经济和国有企业。

五、中国的国有企业效率并不低

许多人认为发展国有经济和国有企业会降低经济效率, 这是完全错误的偏见。这个偏见主要是将“利润低”与“效率低”混为一谈。许多国有企业的人均利润远低于私营企业, 但人均产出并不一定低于私营企业。其原因在于国有企业净产值的内部分配比私营企业更偏向于企业员工。这种单纯由于净产值内部分配不同所造成的低利润, 并不能算做国有企业的无效率。即使只考虑对企业经营者的激励, 设计了适当激励机制的国有企业也不一定比主要资金不是由经营者投入的那种私营企业利润率低。

许多人相信国有企业没有效率, 是因为他们看到了20世纪90年代60%多的国有企业亏损的现象。但是这并不能证明国有企业没有效率。全国工商联的研究报告显示, 中国民营企业的平均寿命不到3年, 有60%在5年内破产, 85%在10年内消亡。从这个角度看, 20世纪90年代中期, 那时的国有企业绝大部分运营了20年以上, 而只有60%多的亏损率足以说明国有企业比私营企业有效率。

近三十多年中的国有企业中, 则存在许许多多经营状况在很长时期中一直良好的国有企业。这些国有企业既有属于垄断行业的, 也有属于竞争性行业的。例如, 钢铁行业中的宝钢、鞍钢和首钢, 新兴的家用电器制造业中的安阳彩玻、大连华录, 以及谋求MBO之前的四川长虹, 等等。

根据前面的分析, 通常在企业经营所需的资金不能由一个人提供的领域内, 国有企业的经营效率不低于私营企业。而在经营者一个人就能够提供企业经营所需的资金的领域内, 私营企业的经营效率应当高于国有企业。可是在中小企业有效率的典型行业———商业零售行业内, 也有不少经营很有效率的国有企业。像北京市“万方”集团下的“福绥源”小副食店, 还有大连的玉华商场和民勇商店。它们同为国有, 同样相当兴旺。这些曾经欣欣向荣的小型国有商业企业展现了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企业下级员工的积极性的重要性。

当然, 要搞好国有企业, 使国有企业真正发挥积极作用, 政府就必须对国有企业实行有效的监管, 使国有企业的经营者们真正按照规则行事。当前特别要加强对国有企业经营者的监督, 严格清查和惩处一切盗窃和侵占国有财产的腐败犯罪行为, 清除目前国有企业经营者中普遍存在的腐败甚至侵占国有财产的行为。

根据上述论述, 可以明确地得出结论:要在中国式的文化环境中发展真正的现代工业化经济, 就必须依靠国有经济和国有企业的拉动来取得足够的技术进步和企业规模。中国需要的不是“国退”, 而是“国进”。我们需要在战略产业、高新技术产业、需要巨额资本的产业中进一步兴办和扩大国有企业;中国不应当实行“国有企业从竞争领域退出”的政策, 而是应当“国有企业进入竞争领域”, 在所有的战略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需要巨额资本的产业中建立并发展强大的国有企业。

国有经济和国有企业的首要功能在于带动整个国家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它应当主要集中在那些需要大量资本投入和巨型企业的行业中, 集中在先进技术的研发和率先引进上。中国需要国有企业, 需要有严格管理和按照规则行事的国有企业, 这就是本文所得出的结论。

经济现实 篇2

目录

经济现状经济增长放缓的原因宏观调控★供给侧改革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如何推进国企改革?国企改革公有制与非公有制十三五规划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产权老龄化问题城镇化自由贸易区经济全球化 G20

生态文明建设科技创新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世界经济低迷英国脱欧对中国的影响经济增长理论与中国的结合房地产经济医患矛盾医疗保险出租车”份子钱”,出租车与专车

一、经济现状

经济新常态: 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

2.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3.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10 月 4 日发表的《世界经济展望》和 5 日发表的《全球金融稳定报告》都对中国经济形势给予积极评价——预期中国前期推出的稳增长政策有望继续支持经济较快增长,预计今明两年中国经济增速分别6.6%和 6.2%;认为中国政府最近的改革促进了更平衡的增长,同时让市场力量发挥更大的作用,中国经济和金融体系的抵御风险能力因此获得提高。“四降一升”,即经济增速下降、工业品价格下降、实体企业盈利下降、财政收入下降、经济风险发生概率上升。“两难”问题:一方面经济面临下行压力,另一方面实体经济高杠杆,如果急于克服下行压力,杠杆率就会进一步提高。要具体分析问题的性质,看看哪个问题更是要害。我国劳动力总量逐年减少,产业结构在优化调整,即使经济出现较大幅度下行,社会就业也能保持总体稳定。但是,杠杆问题就不一样了。高杠杆必然带来高风险,控制不好就会引发系统性金融危机,导致经济负增长,所以不能也没必要用加杠杆的办法硬推经济增长。

考点链接:经济增长、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二、经济增长放缓的原因

(1)来自外部经济环境变化的周期性下降压力中国增速的快速下降与金融危机带来的外部冲击有直接联系。(2)国际竞争力下降

WTO 改革红利递减和收入增加带来的国际竞争力下降,使中国出口市场份额增速的显著下降,中国加入 WTO 降低了交易成本,但是随着时间延续,交易成本下降的速度不断趋缓,部分解释了中国出口增速的趋势性减缓。

制造业部门的技术进步和资本深化带来了制造业部门劳动生产率的持续快速提高,在一个相对自由的劳动力市场环境下,制造业部门的工资上涨并传递到其他部门,带来了全社会的工资上涨。这可看作是工资上涨的需求方因素。另一个原因是供给方因素。中国工作年龄人口在总人口开始快速下降。劳动力成本上升部分解释了中国出口增长的趋势性下降。(3)经济刺激政策后遗症带来的政策性下降压力 为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巨大需求面冲击,中国采取了刺激经济政策。刺激政策带来了短暂的经济反弹,但是经济增速很快再次回落,刺激政策力度削减以后,产能过剩现象凸显,再加上庞大债务带来的利息负担,企业利润锐减,遏制了新增投资。大型产能过剩企业和地方融资平台为了维持下去,不惜高息融资,带动资金利率上升。中小民营企业受高资金利率影响,利润和投资也受到负面影响。

知识点联系:经济增长,经济政策;新古典增长理论

三、宏观调控

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发展理念变革、模式转型、路径创新的综合性、系统性、战略性转变;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四化同步发展;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依靠创新驱动发展,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必须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习近平强调,宏观经济政策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适度扩大总需求,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有力、有度、有效落实好“三去一降一补”重点任务;引导好发展预期,用稳定的宏观经济政策稳定社会预期,用重大改革举措落地增强发展信心。链接: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实现机制

当前,落实好以上新理念、总基调、大思路,在宏观层面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见后)

2、适度扩大总需求。应对当前经济下行压力持续,需要适度扩大总需求,特别是国内需求。在内需中重点是扩大消费需求,同时不能忽视投资的作用。根据马克思分析社会经济运动规律时使用的“生产生活资料的第一部类”,和“生产生产资料的第二部类”,以及“简单社会再生产”和“扩大社会再生产”的概念和分析思路,我们应该认识到,消费是通过实现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的,只有能导致形成投资的消费才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消费。也就是说,对于社会经济发展来说,消费和投资两方面都是重要的,不可忽视任一方面。不能导致投资的消费只能实现简单社会再生产,只有能够导致投资的消费才能实现扩大社会再生产。

3、加速深化国企改革。(见后)

4、创新宏观调控方式。(见政经总结 p67)十八大以来,我们一直在探索宏观调控方式和政策工具的创新,在区间调控基础上,实施定向调控和相机调

控,取得较好效果。在当前经济新常态下,我们需要继续创新宏观调控方式,统筹运用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以及产业、投资、价格等政策工具。注重引导良好发展预期,增强各方面对经济发展的信心。在宏观调控创新中,只有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使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通过市场机制发挥作用,才能实现宏观调控创新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良好宏观环境的目标。

在操作上把握好以下几点:

1、避免短期化行为。全球经济要从国际金融危机中走出来,需要经历一个较长过程。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结构调整是一场持久战。

2、避免不适度。无论是需求政策还是供给政策,无论是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还是结构政策,无论是发展政策、改革政策还是社会政策,都要把控好“度”,比如,恢复房地产市场正常运行,去掉一些不合时宜的行政手段是必要的,但假如搞大力度刺激,必然制造泡沫,这个教训必须汲取。

3、确保中央已定的政策不走样、不变形。稳健的货币政策就要真正稳健,积极的财政政策就要真正积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线就要更加突出。确保中央的政策扎实进行。

我国如今实施什么样的宏观调控政策?为什么?

不采取短期刺激措施,不扩大赤字,不超发货币,而是增加有效供给,释放潜在需求,沉着应对市场短期波动,保障经济运行不滑出合理区间。在保持总量政策稳定的同时,积极盘活存量用好增量,优化财政支出。通过审计,摸清全国政府性债务底数。加强金融监管和流动性管理,保持金融稳健运行。1.积极的财政政策

(1)适当扩大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保持必要的调控能力。继续加大对城乡基础设施等重点建设项目、“三农”、教育、科技、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环境保护和节能环保等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的投入,进一步加大对民族地区、边疆地区的支持。

(2)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一是保持政府投资规模的合理增长;二是严格控制对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投资,切实防范地方债务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累积;三是切实落实鼓励引导民间投资的财税、金融政策措施,提高民间资本在投资中的比重;四是积极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培育扶植信息、养老、健康等新型消费业态;五是继续加大对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文化、保障性住房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加快构筑社会保障网;六是综合运用税收、信贷、利息优惠政策,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工程,支持产业创新和创新成果产业化。(3)进一步深化财税改革,促进经济转型升级。2.稳健的货币政策,主要包括:

1)灵活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利率、法定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再贴现率),保持货币供应量适度增长;

2)及时调整信贷政策,引导贷款投向,促进经济结构调整; 3)执行金融稳定计划,发挥货币政策保持金融稳定的作用; 4)在发展货币市场的基础上,积极推进货币政策工具改革,落实货币政策间接调控。

3.着眼于结构调节、技术进步、产业组织调节的产业政策。亚洲金融危机以来,产业政策在中国政府宏观经济调控中的地位与作用发生了较大变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三大政策并用,成为中国政府推动经济发展,管理经济的重要特征。

之所以实施这样的调控政策,主要是由我国当年面临的经济形势【见上:经济现状】决定的,我国必须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以保增长,促就业,同时必须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稳定物价,从而使得我国经济健康平稳发展。

知识点联系:健全完善宏观经济调控体系,当前我国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的创新

四、★ 供给侧改革

2015 年 10 月,党的“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了“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和“加大结构性改革力度”等新要求。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总书记全面部署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调“战略上要坚持稳中求进、把握好节奏和力度,战术上要抓住关键点,主要是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2016 年 1 月,总书记再次深刻阐述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科学内涵,明确指出“重点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含义: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为什么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呢?

07 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速逐年下滑,过去相当长一个时期,我们基本靠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来调控经济,对于解决外部冲击和短期性问题比较奏效。

而我国经济目前面临的问题,供给和需求两方面都有,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一方面产品供给能力及品质跟不上不断提升的消费需求,难以有效引导和创造消费需求,甚至导致需求外溢。另一方面表现在产能过剩问题严重,相对落后生产力浪费资源、损害环境,拖累总体生产水平。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迫在眉睫,必须认真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通过市场在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把“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落到实处。

中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西方经济学的供给学派不是一回事?

西方的供给学派,有三个标志性人物。

1.法国经济学家萨伊提出“供给可以创造需求”的原理。2.美国经济学家拉弗提出了“拉弗曲线”,讲的是超过一个临界点后税率越高、最后税收的收入越少,当税率等于 100%的时候,你的税收就会等于零。

3.美国经济学家诺斯提出有效的制度供给能够推动经济发展。西方供给学派就从这三个经济原理上构筑起来的,即:通过减税让利降低企业成本,从而使企业更容易产生 和发展;通过技术创新,增加产品供给;通过制度变迁,消除市场调节的障碍,从而经济就发展起来了。世纪 70-80 年代,美、英相继陷入滞胀,“里根经济学”和“撒切尔主义”分别采用减税和国企改革等措施帮助经济走出衰退的泥淖。

西方供给学派虽然讲到了供给创造需求、减税让利、制度变迁,但不管从理论还是从实践来看,跟我们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三个本质不同: ①供给学派过分相信市场功能,中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注重发挥市场对资源要素配置的决定性作用,也强调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以弥补市场失灵的地方,“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协同发力,相互补充。

②供给学派的制度化供给是基于私有化的制度供给,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强调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经济 共同发展。

③供给学派供给有效产生以后,就不需要需求端了,中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不排斥需求侧,而是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力为主。

总的来讲,在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框架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创新, 既强调供给又关注需求,既突出发展社会生产力又注重完善生产关系,既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既着眼当前又立足长远。

怎么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呢?

五大任务: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三去一降一补)这是经济新常态下我们稳增长、调结构的重中之重。

1.去产能:各地要明确具体任务和具体目标,加大环保、能耗、质量、标准、安全等各种门槛准入、制度建设和执法力度;处置“僵尸企业”空壳公司(占用大量政府补贴、银行贷款和土地资源,却不产生任何效益,“劣币驱逐良币”,导致整个经济基本面低效运行),加大产业重组。2.去杠杆,要在宏观上不放水漫灌,在微观上有序打破刚性兑付,依法处置非法集资等乱象,切实规范市场秩序。

3.去库存,要加大户籍制度改革力度,建立健全农民工进城的财税、土地等配套制度,通过人口城镇化化解过剩房地产。

4.降成本,就要把整体税负降下来,取消不合理的收费,把行政审批减下来。5.补短板,就要注重脱贫攻坚的精准度,扎实推进科技创新和生态文明建设,注重市场导向,强化创新驱动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体制机制。

如何清理僵尸企业?

僵尸企业,就是那些没有盈利希望,仅仅依靠政府补贴或银行贷款而苟延残喘的低效率企业。处置僵尸企业必须借助市场和政府“两只手”。

在一个纯粹的市场经济中,不会出现僵尸企业。市场经济的核心法则是供求决定价格,即供过于求会导致价格下降,而供不应求则导致价格上升。因此,如果企业的供给持续超过市场需求,产品就无人购买,企业就会破产。这样,僵尸企业就无立足之地。在转型时期的中国,之所以存在僵尸企业,就是因为市场的价格出清机制还受到政府或银行干预。一家企业本来盈利无望,但是如果破产倒闭,就会给地方政府带来失业和维稳压力,会给

银行增加不良资产比例。在这种情况下,地方政府就会给这家企业提供各种补贴或救助,包括与银行合作,给企业提供低于正常利息率的贷款。因此,大量僵尸企业的出现,某种程度上是地方政府和企业、银行进行“政企合谋”的结果。

因此,在清理僵尸的过程中,如果完全依靠各个地方政府和企业按照“自觉自愿”的原则进行就会出现以下问题:

1.导致地方政府之间陷入去产能的“囚徒困境”。给定某个行业的总需求不变,就存在一个最优的总供给量。如果别的企业少生产一些,本企业就可以多生产一些;如果别的地区都在去产能,本地区就可以增加一些产能。这样,去产能最终就会变成一种囚徒困境:每个地区和企业都只考虑自己的利益,每个企业都不想去产能,反而可能扩大产能,最终导致更严重的产能过剩。

2.导致地方政府和企业的机会主义行为。在一些行业,譬如钢铁、煤炭业,产能波动存在明显的周期性。很多地方政府和企业之所以不愿意去产能,就是因为心存侥幸。如果这次保存了产能(同时竞争对手减少了产能),那么熬过了这次周期性调整,等到行情好的时候就可以占领更多市场和获得更多回报。这种机会主义行为,会阻碍去产能的进程和效果。

综上所述,处置僵尸企业必须以市场手段为基础,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具体来说,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

1.政府和企业通力合作,对过剩产能进行摸底。首先要求政府和企业合作,对所有行业的有效产能进行推测,并估算出每个行业的过剩产能。这是从宏观上 推进去产能政策的有效前提和决策基础。

2.各省公开一个去产能的任务表。在政企互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中央和各省根据具体情况,协商一个去产能的任务表,规定在什么行业什么时候实现多少去产能的目标,并且由中央统一公布。这种公开承诺的做法可以有效地遏制地方的机会主义行为。

3.对僵尸企业分类处置。造成僵尸企业的原因有很多,有周期性的外部需求冲击,也有地方的政企合谋,还有地区之间的恶性竞争以及银行的软预算约束。不同的原因造成的僵尸企业类型也不同,因此必须分类处置。有的还有部分优质资产,可以被收购重组;有的虽然经济效率很低,但是技术水平较高,可以与优秀企业合并;有的完全没有盈利的希望,应该尽快破产清算。

4.逐步规范各类补贴和优惠贷款。政府和银行的软预算约束是导致僵尸企业产生的直接原因,因此清理僵尸,企业最终必须落实在硬化政府和银行的预算约束上。应该由中央出面,对所有的政府补贴进行一次大清理。银行的优惠贷款也需要规范,防止违反财务纪律和经济原则的“照顾”,防止银行和企业之间进行违规的利益输送。

五、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如何推进国企改革?

供给侧改革主体是企业,而企业中又以国有企业为重点。一方面,产能过剩行业生要集中在国有企业;另一方面,新兴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等新动能也需要国有企业发挥重要作用。

1、国企改革要从管资产向管资本转变,这是极其重要的国企改革原则。只要是有效科学、现代的经营和管理模式,无论在国企中还是在民企中都应该采用和实现。

2、在制度因素方面,政府与国企实施市场化改革。除了关系民生和国防的重要部门,以及高自然垄断性部门之外,国企、民企除了所有制不同,其他方面应该尽可能的高度相似或相同,以全面改革为核心,促进供给端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以此生成经济社会升级版所需的有效供给环境条件。把权力放给市场、放给企业.让市场活起来,让企业愿意去生产(增加供应)。在减税、金融改革等方面,努力帮助企业降低成本,增加有效供给。

3、在产业因素方面,调整供给结构。中国经济存在着十分突出的结构性问题,客观上力求在短板上增加有效供给。

4、在产品上提高供给质量,实现“供需匹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重要的就是提高供给质量,让中国的供给能力能适应领先的需求结构变化。

5、政府要为国企民企在市场经济框架中的竞争发展提供公平保障。

知识点联系:需求与供给,宏观经济政策,宏观调控思路,国有企业深化改革 p50

六、国企改革

全国国有企业改革座谈会 7 月 4 日在京召开。习近平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国有企业是壮大国家综合实力、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必须理直气壮做强做优做大,不断增强活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要坚定不移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着力创新体制机制,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发挥国有企业各类人才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发各类要素活力。要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的要求,推进结构调整、创新发展、布局优化,使国有企业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发挥带动作用。要加强监管,坚决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加强和改进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牢记搞好国有企业、发展壮大国有经济的重大责任,加强对国有企业改革的组织领导,尽快在国有企业改革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成效。全国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会议 10 月 10 日至 11 日在北京召开。习近平出席会议强调,要通过加强和完善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加强和改进国有企业党的建设使国有企业成为党和国家最可信赖的依靠力量,成为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决策部署的重要力量,成为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力量,成为实施“走出去”战略、“一带一路”建设等重大战略的重要力量,成为壮大综合国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成为我们党赢得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胜利的重要力量。要坚持有利于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有利于提高国有经济竞争力、有利于放大国有资本功能的方针,推动国有企业深化改革、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加强国有资产监管,坚定不移把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

考点链接:国有企业进一步深化改革的目标和任务

七、公有制与非公有制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3 月 4 日下午看望了参加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的民建、工商联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听取委员们意见和建议。他强调,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共产党确立的一项大政方针,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变,我们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没有变,我们致力于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和提供更多机会的方针政策没有变。

考点链接: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公有制与非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八、十三五规划

中共中央政治局 2 月 22 日召开会议,讨论国务院拟提请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稿和审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稿。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会议认为,“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科学制定“十三五”规划纲要,对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对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伟大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考点链接: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及特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九、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国务院批转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 2016 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意见》提出了 10 个领域50 项年度经济体制改革重点任务。一是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二是完善创新驱动发展体制机制。三是持续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四是加快财税体制改革,完善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五是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深入推进金融机构、利率汇率市场化、资本市场等改革。六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农业农村等体制创新,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完善扶贫机制,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七是加快构建对外开放新体制,推进高水平双向开放。八是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九是深化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药卫生、文化体育等改革,完善社会组织管理体制。十是加强改革试点和改革督查评估。

知识点联系:国有企业进一步深化改革的目标和任务;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农业经营方式创新;我国当前收入分配差距、及分配制度和分配关系的调整,以及初次分配促进公平和效率的统一;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 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等。

十、产权

国内首个产权交易仲裁争议解决平台——上海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产权交易仲裁中心日前正式成立。产权交易仲裁中心由上海市产权交易管理办公室和上海市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联合设立。

《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印发,实行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并行,着力推进农业现代化,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改革又一重大制度创新,有利于明晰土地产权关系,更好地维护农民集体、承包农户、经营主体的权益;有利于促进土地资源合理利用,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推动现代农业发展。

考点链接:市场经济微观基础的形成的条件:明晰的产权界定,农村土地产权制度与农户经营之间的关系

十一、老龄化问题

老龄化指总人口中年轻人比例降低而老年人口比例上升的态势。国际上,通常认为当一个国家或地区 60 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 10%,或者 65 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 7%,这个国家或地区将进入老龄化社会。我国也已步入老龄化社会,而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因此解决老龄化问题十分迫切。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

生育率降低会减少当期国民储蓄和投资,从而使资产价格下降、资本积累上升;但在下一个时期,资产价格和资本积累存在均值回归过程。平均预期寿命延长会提高当期资产价格;但在长期,它与社会保障税、养老金替代率以及个人账户挪用比例都没有影响资产价格。生育率降低和平均预期寿命延长同时期发生会使长期资产价格产生通缩效应。此外,平均预期寿命延长会提高当期资本积累;在长期,当资本产出弹性较小时,长期资本积累会随着平均预期寿命的延长而增加;当资本产出弹性较大时,它会随着平均预期寿命的延长而呈现非对称的倒“U”型变化。

政策建议:首先,积极发展老龄经济服务业,使得政府支出对家庭的效用函数发挥积极作用。例如,政府可以完善老年社会管理服务,广泛开展老年文化教育,加快老年社会服务的信息系统建设等,这样可以直接增加社会福利。

其次,积极发展老龄经济产业,使得政府支出对厂商的生产函数发挥积极作用。例如,政府可以不断完善老龄经济产业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提升老龄经济产业的竞争环境,引导民间资本参与,使得市场有序竞争,形成老龄产品的多层次供给体系,同时避免老龄产业资源的浪费,这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精神是一致的。最后,努力使得政府支出对技术进步率发挥积极作用。技术进步率是决定人均产出的最关键因素,因此,若政府支出能够对技术进步率产生正向作用,显然能够提

高平衡增长路径中人均产出的增长率。例如,政府可以利用税收减免优惠、专项补贴等政策引导企业积极进行自主创新,从而提高整个老龄经济产业的生产力。知识点联系:经济增长,社会保障

十二、城镇化

习近平日前对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就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下一步,关键是要凝心聚力抓落实,蹄疾步稳往前走。今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新型城镇化建设一定要站在新起点、取得新进展。要坚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引领,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更加注重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更加注重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更加注重环境宜居和历史文脉传承,更加注重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要遵循科学规律,加强顶层设计,统筹推进相关配套改革,鼓励各地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大胆创新,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促进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持续健康发展。

他强调,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加大推进新形势下农村改革力度,加强城乡统筹,全面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促进农业基础稳固、农村和谐稳定、农民安居乐业。国务院发出通知,对建立健全支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财政政策体系做出部署。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首要任务,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根本途径,是扩内需、调结构的重要抓手。

考点链接: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实现机制,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

十三、自由贸易区

近日,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在辽宁省、浙江省、河南省、湖北省、重庆市、四川省、陕西省新设立 7 个自贸试验区。这代表着自贸试验区建设进入了试点探索的新航程。新设的 7 个自贸试验区,将继续依托现有经国务院批准的新区、园区,继续紧扣制度创新这一核心,进一步对接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在更广领域、更大范围形成各具特色、各有侧重的试点格局,推动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考点链接:发展自由贸易区

十四、经济全球化 G20 月 4 日至 5 日,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第十一次峰会将在杭州举行。习近平主席将出席并主持会议,与各方一道共商世界经济合作大计,共襄全球发展盛举。杭州峰会,肩负着 G20 从危机应对机制向长效治理机制转型的期待,也寄托着世界探寻经济强劲增长动力和国际经济合作方向的期待。

第 39 届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大会开幕式 9 月 12 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习近平贺信指出,标准已成为世界“通用语言”。世界需要标准协同发展,标准促进世界互联互通。中国将积极实施标准化战略,以标准助力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中国愿同世界各国一道,深化标准合作,加强交流互鉴,共同完善国际标准体系。考点链接:对外开放与经济全球化

十五、生态文明建设 月 13 日,青海省出台《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机构设置方案》等 31 项具体方案,三江源头生态保护再出发:从 39.5 万平方公里的三江源中划定最源头的 12.31 万平方公里,构建包括长江源、黄河源、澜沧江源“一园三区”(国家公园、三江源头区)的三江源国家公园,开展国家公园体制试点。这是我国首次构建“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生态保护管理体制,为生态文明建设探索新路。习近平近日在青海考察时强调,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持续发展最为重要的基础。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来抓,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习近平强调,青海生态地位重要而特殊,必须担负起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的重大责任。

考点链接: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十六、科技创新

亚洲开发银行于 2016 年 3 月发布的《2015 年亚洲经济一体化报告》显示,中国在亚洲高端科技产品出口中所占份额从 2000 年的 9.4%升至 2014 年的 43.7 位居亚洲第一,以高铁、核电和卫星等为代表的中国高端科技产品深受亚洲各国的欢迎。这标志着中国在高科技领域的突破正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中国高端科技产品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日益增加。国务院总理李克强 3 月 30 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新设一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部署推进上海加快建设科技创新中心。

习近平强调,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加快各领域科技创新,掌握全球科技竞争先机。这是我们提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出发点。习近平强调,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在全社会推动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使蕴藏在亿万人民中间的创新智慧充分释放、创新力量充分涌流。

考点链接:科技进步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十七、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世界经济低迷

危机后时代,史无前例的量化宽松政策(QE)在全球大行其道,“流动性幻觉”制造出繁荣的美妙假象;在QE 边际效应渐失后,负利率政策更是火速接棒。当前,世界经济呈现出“低经济增长、低贸易增长、低通货膨胀、低大宗商品价格、高债务”的“四低一高”

态势。短期内,全球经济复苏依旧乏力。在全球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未来经济增长的动力是什么?吴晓求坦言,目前,还没有找到未来全球经济进入新增长周期的动力;但是,全球经济要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一定以科技进步、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为先导。具体到各个国家,可能各国的发展阶段不同,他们寻找新的主导产业也有不同。有的说是生命科学,有的说是人工智能,有的说是新材料新能源,但现在还不清楚。

知识点联系:货币政策,通货紧缩 p63,经济增长理论(技术进步),流动性陷阱

十八、英国脱欧对中国的影响

1.从短期上看,市场不如人们预期,全球资本市场带来巨大冲击,中国资本市场在国内改革的宏观经济背景下仍然复苏缓慢。货币篮子中英镑、日元、美元等主要货币走势各不相同,美元短期内小幅走强可能带来人民币的小幅贬值。

2.英国“脱欧”后,伦敦的世界贸易中心的地位受到影响,不利于与中国的贸易合作,也不利于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

3.欧盟最大出口国,缺少了英国在欧盟的桥梁,不利于中国与欧盟在各个领域的交流合作。4.英国“脱欧”为全球金融市场带来了极大的不稳定因素也会为本来脆弱的中国资本市场带来更多不确定性。

十八、经济增长理论与中国的结合

理论:增长核算方程→经济增长因素(技术进步、资本存量的增加、合适的人口数量);新古典增长理论——索洛模型;内生增长理论。新增长理论是所有将技术进步内生化并着重分析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的理论模型的总称,核心思想就是技术进步推动经济增长。指导意义:

1、将技术引进、创新和产业发展充分结合起来。作为一种无形资源,科技有着可分享性,通过传播促进本国技术进步可以节约成本尤其是时间成本, 自主研发固然不可或缺, 但是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 面对着一个先进的外部环境和大量技术资源, 如果能够合理利用, 我们可以在短时间内实现经济的整体发展。

2、技术进步要有制度保证。技术开发与企业所有者利润之间的存在矛盾。只有技术进步不影响利润时,在长期可以增加利润时,技术才会被应用,那么我们的制度就要保证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3、宏观政策的方向:侧重于推动技术进步, 使基础设施投资私人化是正确的选择。政府应补贴以大学为中心的研发队伍并鼓励风险资本的投资。

根据索洛的经济增长理论 , 假定一个经济系统存在三个经济区域,该三个区域只有初始人均资本水平不同,储蓄率、人口增长率和技术条件都相同,这三个区域最终将在同样的收入水平区域一致。k *表示经济的稳定状态 , k1, k2, k3 表示经济增长速度不同的三个区域的发展态势, 因此离经济系统稳态 k *最远的区域(k1)必须具有较快的经济增长率 , 而离经济系统最近的区域(k3), 可以要求实现相对较小的经济增长速度, 居于二者之间的区域(k2)所要求的经济增长速度也居于两种经济增速之间。

如果将我国视作一个整和的经济系统, 东、中、西部就是其中的三个经济区域, 众所周知,东、西部差距比较突出, 西部发展严重滞后。根据所推出的结论, 必然要求西部在经济发展中具有较快的经济增长率, 为此 , 通过各种渠道提高西部的经济增长速度就必然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战略中的重头戏。西部地区具有独特的地理和资源特性, 应该扬长避短, 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 培育西部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 开发资源的生产潜力, 同时还要介入适当的政府干预, 即配合政府对西部地区的政策扶持 , 实施相应的优惠措施, 加快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 为西部开发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另外结合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消费需求, 投资需求不旺, 直接影响到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因此 , 要保证储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合理比例关系, 必须将储蓄进行分流 , 既要提高消费的比重, 又要有效地将部分储蓄转化为投资 , 从而扩大市场需求, 拉动经济的持续增长。就提高消费率而言, 首先要适时降低利率, 以激发消费者的即期消费意愿。其次,要积极开拓农村市场。我国是典型的农业大国 , 农村是一个庞大的消费市场 , 但目前农村市场需求严重不足 , 应该加大力度开拓农村市场的消费需求 , 基本途径是提高农民的收入, 减轻农民的负担。

就储蓄转化为投资而言, 主要应致力于建立二者之间通畅的转换途径 , 通过降低贷款利率、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完善金融体制改革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等措施来实现。

十九、房地产经济

房地产经济作为目前我国的国民经济支柱,直接关系着国国家的经济发展。但是房地产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依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和不足,十分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

房价为什么涨? 1.房地产的供求关系

从供应方看,中国人多地少;从需求方看,目前中国城市化率不足 55%,随城镇化还有数亿人口需要搬进城市。中国人会把住房看成是他的第一种需求。同时国民收入增加,导致源源不竭的改善性需求以及投资需求。供远小于求导致房价的持续上涨。

2.房地产的成本从房价构成来看,组成房价总成诸多因素:建安成本、人工工资、土地价格和税费都是只升不降;而物权法、和土地管理法规和拆迁法规,都会导致拆迁成本越来越高,土地成本只会越来越贵。

3.货币宽松政策房地产业与金融业有着紧密的关系,一旦央行增加货币的供应量,想要贷款就会容易一些,但是如果央行降低货币供应量就会严重加大百姓的购房难度,这样一来,房产商不得不压下房价。由此可知,若是央行实行货币紧张政策,那么我国的房价一定会降低,相反,如果实行的是货币宽松政策,房价就一定会上涨。

促进房地产经济发展的有效策略:

(一)完善金触体系的相关制度房地产业与金融业一直以来都有着紧密的关系,因此,必须要健全房地产金融体系,从根本上避免房地产泡沫经济现象的产生。

(二)相关政策要其有一定的前瞻性因为房地产业跟金融业的密切关系,导致目前造成房地产泡沫现象的最大源头就是货币宽松政策以及房地产信贷政策。面对这种情况,如果不能提前做出理性、科学的调整,就会很容易产生房地产泡沫现象,而且一旦发生就很难解决。(三)加强土地管理力度,避免地价上涨——(见政经“土地价格”p34)房地产业最为重要的物质资源和开发基础就是土地资源,不可否认的是房价泡沫往往涵盖着地价泡沫。因此,要想从根本上避免地价泡沫的产生,首先要做的就是对土地炒作事件加以防范,控制好土地价格。与此同时土地管理部门也要建立好相关管理机制。

(四)完善金触制度加强房地产行业和金融业的配合,将其良好的融合在一起,让房地产行业在一个健康的环境下稳定发展。加强银行信贷工作的管理力度,优化贷款结构,树立良好的风险意识,严格规范贷款流程,使房地产行业逐渐发展为金融市场重要部分,同时强化二者之间的联系,从根本上解决资金缺少的问题。

知识点联系:供需理论,地租理论

二十、医患矛盾

医患关系是医务人员与患者在医疗过程中产生的特定关系。当前,我国医患关系呈现出日益紧张的趋势,其突出表现有两点。一是患者对医生的广泛不信任。例如诊断的时候,如果医生说病情严重,患者会觉得医生想骗钱;如果说没病,患者又认为医生没本事。二是医生怕患者找茬,广泛采取自我防范性医疗。医生在诊断疾病时,不从病人的实际需要出发,让病人进行各种检查和化验,从而加重了病人的负担,造成卫生资源的浪费;在履行手术签字的告知义务时, 夸大手术风险及合并症,给病人和家属造成较大的精神压力,而一旦出现意外则可达到免责的目的;回避高危病人的手术和难度较大的特殊处置,从而使某些危重病人丧失治疗的机会,影响医学科学的发展。医患关系紧张严重影响了医院正常医疗秩序和社会的安定团结,大大提高了医疗成本,加重了“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医学科学的发展。在医患关系的问题上,按照古典经济学理论,医生在发现患者对自己不信任以后,会调整自己的行为,重新获得信任;患者也会在发觉医生的自我防范行为之后,调整自己的行为,重新信任医生;双方绝不会产生激烈的对抗与冲突。但实际情形却不是这样。人们对医生的认识从“白衣天使”变成“白狼”,这使有良心的医生产生了职业耻辱感,纷纷脱离医疗行业,进一步使医生行业的职业道德水平下降,道德水平的下降又加重了人们对医生的不满,医患 关系继续恶化。而且,这种恶性循环如果没有外因作用,是不会停止的。那么,是什么因素导致了医患关系如此紧张呢? 1.患者的医疗期望值不断升高,并具有刚性。

现代科学的发展以及人们对科学的崇拜极大地提升了患者的医疗期望值,相信只要采用最新的科学仪器和手段,就能完全治愈疾病,但事实上不是如此。一旦实际效果低于其期望效果,冲突就会发生,患者对不幸的结果不能理性接受,甚至反应强烈,引起医疗纠纷。

2.医生的价值取向和情感疲劳。在以金钱论成败的社会风气里,医生也必然受到影响,他们的道德防线很脆弱, 他们有机会为获取更多的利益而损害患者的利益。另外,由于医生经常遇到生离死别的情景,长期在此环境中,容易造成情感疲劳。3.医患双方的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指交易双方之间的信息是不对等的,而信息又是决策的必要条件,因此,在利己动机的支配下,信息

占优的一方往往会利用自身的信息优势来增加自身的利益,在此过程中,信息劣势方的利益往往会受到损害。信息劣势方为了避免这种损害,会采取自我保护措施,如果没有相应的外在保护机制,最终该市场就会消失。在医疗市场上的具体表现是:首先,医生在信息方面是明显优于患者的,医生在选择具体的治疗方案时有较高的主动权,如在同时可以选择高价治疗方案和低价治疗方案时,医生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而选择高价方案;其次,患者在接受治疗后, 对治疗效果和治疗成本会进行评价,如果得出自己多支付了费用的判断,那么他在下次就医时就会更加谨慎,也许还会因此而改变对医生的看法。由于人们不可能生病不就医,所以医疗市场不会消失,但会通过其他方式来表现这种影响,黑诊所的普遍存在、医患关系紧张就是其表现形式。

4.相关医疗制度的不完善。目前,医患沟通机制、医患维权机制、医务人员情感疲劳化解机制、医疗保险机制、医院管理机制都还存在诸多问题,还很不完善,甚至不合理,这为正反馈向负面发展提供了最好的土壤。如“以药养医”,导致过度医疗 5.患者的需求多样化。

在现代社会,人们的治疗心理发生了重大转变,从迫不得已的被动需求到习以为常的主动需求,从紧张到相对放松等。这些转变使得人们的医疗需求也发生了转变,不仅有治好疾病等直接性医疗需求,而且还有在治疗过程中得到尊重、舒适地接受治疗、获得知情权等间接性医疗需求。它们共同形成人们对医疗服务的评价。而很多医院则没有意识到或者只是意识到其中的一些,只能满足患者的部分需求。

如何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1.必须建立、完善相应的规章制度。信息不对称理论认为,可以通过建立中间机构来完善市场运行制度或增加信息透明度来防范其不利影响。在医疗市场上,由于卫生事业具有公益性和很强的专业性,制度就成为了理顺医患关系、促进其良性循环的根本保障。①要完善医疗保险制度,对医患双方都要提供保险

②强化政府的监督职能和完善医疗市场准入、退出制度,削弱医患双方的信息差距,为合理、妥善解决医患冲突提供依据。

③完善患者申诉和维权渠道,降低维权成本,减少医患冲突。

④强化医患沟通机制建设,沟通有助于信息透明和医患双方相互的理解、信任,还能使处于萌芽状态的纠纷得到化解。

2.对医生的心理状况给予关注,减弱其情感疲劳。由于特殊的工作环境,医务人员很容易产生情感疲劳,如果这种心理得不到合理缓解,必然会影响医患关系。

3.进行宣传教育,提倡理性医疗。引导居民树立起对疾病、医疗科学技术的理性认识,使居民能够相对理性地判断治疗效果。信息不对称,逆向选择,供给侧医疗保险《意见》就整合城乡居民医保制度政策明确提出了“六统一”的要求:一要统一覆盖范围。二要统一筹资政策。三要统一保障待遇。四要统一医保目录。五要统一定点管理。六要统一基金管理。考点链接:社会保障制度,建立更加公平持续可发展的社会保障制度

二十一、出租车”份子钱”,出租车与专车

随着“打车难,打车贵”现状的突出,出租车司机愈来愈难招收到本地居民的现状,以及打车软件和专车的问世等,出租车的运营模式和管理体制己越来越成为一个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一般认为,专车是因为触动了出租车、交通运输管理部门的既得利益而矛盾频生、冲突不断。

从市场失灵角度分析——外部性、垄断

按照排他性和竞争性的特点对物品进行分类,出租车提供的服务产品更接近一种私人物品,然而出租车占用城市公共道路资源,造成交通拥挤,此外出租车还会排放尾气会污染空气,具有明显的负外部性。与“公共地的悲剧”相似,公共物品如公海产权如果没有清楚地界定为私有,于是引来人们竞相捕鱼,导致公海里的鱼被捕杀清光。自由市场无法对具有外部性的物品资源进行有效率的配置,市场上的买者与卖者不考虑外部成本从而使市场上生产的量大于最有效率的量,下图说明了出租车业这一情形。由于自由市场在消除负外部性上的无效率,因而政府干预是必要的。

政府干预主要指政府管理部门对出租车运营证的数量控制,即出租车牌照,这实际上是城市道路的产权界定。如同高速公路收取过路费一样,城市道路的建设、维护也需要收取一定费用。但城市道路由于比高速公路更难清楚地界定产权(即界定产权的交易费用较高),而出租车比普通车辆会更频繁地使用城市道路。但在付费买年票,交税的时候,出租车与普通人的车辆花的是一样的钱,这严重违反“谁多用就多付费”的原则的情况。通过牌照管制,出租车就为它多使用了城市道路而多付费。另外,一提到“打车贵”,人们就把矛头指向出租车公司收取的“份子钱”,份子钱的本质是管理费,是出租车公司提供了管理服务而理所当然要收取的费用。如果在竞争条件之下,某家公司收取的份子钱太高的话,别家会通过降低份子钱来抢走它的司机,份子钱不会存在过高的问题。但由于政府对出租车运营证的严格控制,出租车行业实际上类似于寡头垄断市场。这样在劳动力市场上,就会呈现出典型的买方垄断市场特征。一方面,出租车公司利用垄断地位的一致性定高价(即较高的“份子钱”);另一方面,是众多的个体性质的求职者,缺乏市场谈判实力,只能接受对方的出价。不同市场条件下厂商均衡产量和均衡价格决定的经典模型显示,垄断市场中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均衡产量低于竞争性市场中企业的均衡产量。政府管理部门对出租车运营证的数量控制及出租车运营市场的寡头垄断市场性质,决定了垄断性出租车公司提供的出租车辆会少于竞争性市场提供的数量。也就是说出租车的市场供求中,供给会出现一定的短缺。由此 出现“打车难,打车贵”情况。

“经济租金”角度分析——寻租活动 经济租金是由于资源的稀缺而形成的,供给缺乏弹性而给其所有者带来的超额报酬,而寻租中的租金是指由于政府干预经济或进行行政管制,造成人为的资源稀缺,从而产生的级差收入(超过其机会成本的差价)。这种为获得和维持垄断地位从而得到垄断利润(垄断租金)的活动称为寻租活动。出租车公司本身并没有运营权。它是从政府相关管理部门那里寻租得来的,因此,出租车公司拥有的运营权可以看作是一定程度上政府管理职能的让渡,但是这种让渡必须符合两条原则:一是出租车公司接受这种让渡后,能集中力量抓好出租车的运营和管理;二是政府在让渡出租车运营权后能集中办好其他公共服务和管理。在我国现行的出租车管理体制下,这两条原则都在很大程度上被违背了,而且让渡后决不是说政府就可以撒手不管。只等坐享其成,相反更应该加强监督和管理,政府失灵造成了份子钱的有增无减。

相关对策建议: l、打破行业垄断,厘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摆正政府与市场在出租中行业的位置,让政府与市场各行其是。出租车行业作为一个高回报的行业,政府没有必要死把市场准人,而应该以政策引导为主,管制为辅。管制应以市场需求为准,政府要阶段性放宽政策,以市场供求来决定出租公司数量,进行阶段性准入。

2、政府出资成立出租车公司。直接经营出租车运营业务垄断并不必然导致寻租行为,寻租行为之所以产生是由于产权不够清晰。要规避寻租行为。最好的办法无疑是改由政府直接经营,这样产权就明晰了,寻租行为就失去了它赖以生存的土壤,而根据科斯定理,在交易费用为零时,只要产权初始界定明晰,并且最多允许经济当事人进行一次谈判交易,就可以导致资源的有效配置。

3、允许个体出租车司机执业。个体出租车可以通过依法纳税并接受政府部门的规章管理加入到出租车队伍中来,与出租车公司主导的管理模式并行。这样黑车现象也消失了.同时出租车市场秩序也得到了保证。

关于专车

针对出租车私人物品的特性,引入市场竞争,根据市场调节供给和需求,打破行业高额的垄断利润,有利于社会公平。专车是互联网技术发展的一个结果,但它客观上导致了城市道路的产权界定变得比以前更困难(即交易费用上升)。事实上,技术进步不一定是有利于产权界定的,也完全有可能反而是增加了产权界定的交易费用。这种情况其实并不是第一次发生,而是早就出现过了。例如,有了数码技术的发展,复制、下载影视文学等艺术作品就成了易如反掌之事,也就是盗版变得轻而易举,传统的保护知识产权的方式就失效了,这意味着保护知识产权变得比以前更困难。然而,这并不等于就要用压制新技术的方式来维护原有的产权界定。虽然压制技术进步不一定是完全做不到,但肯定很困难(即交易费用很高),而且最终的结果未必可取。政府要做的,是适应技术进步这局限条件的变化,改变传统的界定(保护)产权的方式,做到既不需要压制技术进步,又能成功地有效界定产权、从而避免“公共地的悲剧”发生。

“经济不过热”不符合现实 篇3

我们不是没有通货膨胀,而是通货膨胀游离到统计数据之外了。

当前中国经济有两个问题在反复争论:第一,经济是不是过热,说过热有理由,说不过热也未必没有根据;第二,中国的生产能力过剩,说生产能力过热有大量证据,反驳方则认为相应的政策在逻辑上讲不通。我认为,GDP增长10%以上不热,那增长多少才算热?另外,投资率高到45%-50%,不止是一年、两年,历史上从来没有这样高的投资率,这不过热,什么叫过热?

宏观政策无所适从

就像盲人开车

许多产品产能扩张,从增长率上是说不清楚的。比如钢铁,产量是美、日、俄的好几倍。其他的供应比如电力,一年新投产的发电机装机量相当于法国总的装机量,我们一年装一个法国,这样快还不热吗?不同的判断导致的政策结论截然不同。宏观政策长期无所适从是非常危险的,就像盲人开车。

今天我们做分析判断的时候,要做全球化背景下的、跨国的、多经济一体化的分析。现在美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是2000多亿美元,是美国建国以来最大的,当年跟日本发生贸易摩擦的时候,也比这个数字也小得多。美国毫无疑问需求大于供应,所以,长期的贸易逆差。这和90年代美国经济持续繁荣带来的美国人消费习惯有关。中国1000多亿美元的顺差主要来自于欧盟和美国,这种环境下,单说中国是过热还是过冷,说不清楚了。

把美国和中国的需求加在一起看通胀问题

中国这几年的投资是中国历史上空前、人类历史上空前,建设的速度之快也是空前的。哪一个城市都有开发区,从上到下比比皆是。如果说不热,也不符合现实。我们把美同和中国的需求加在一起,再看热不热,肯定是热的。

热了以后,是不是有通货膨胀呢?没有!这又怎么解释?我的解释是:在美国,有大量廉价的中国产品替补美国国内的需求差额和空间,所以,那儿保持着价格稳定,没有通货膨胀。那么,中国到底有没有通货膨胀?有,因为一部分需求游离到我们的统计数据之外了。八年前上大学交多少钱,现在交多少钱,这个价格的变化就是通货膨胀。房价1999年是多少钱,现在是多少钱,还有医疗,交通等,这些在我们的消费价格指数CPI里面基本没有被包括进去。实际上,我们不是没有通货膨胀,而是通货膨胀游离到统计数据之外了。 全球有没有通货膨胀的压力,如果没有,那么石油价格的狂涨怎么解释?还有中国的股市狂涨怎样解释?这靠我们简单的数据是无法说明的。经济学看的是经济现实,不仅仅看统计数据。

这样格局下的通货膨胀,有没有坏处呢?当然有。有没有好处呢?当然也有。只要通货膨胀不是不可控,就没事儿。如果把美国和中国合在‘起看通货膨胀问题,在中国看到的是一部分非贸易品,特别是服务产品,比如人学教育、医疗、住房价格上涨非常快。同时,传统的满足国内市场需求的消费品价格涨得慢,还有出口到美国、欧洲的商品价格也涨得慢。

探寻现实生活现象的经济解释 篇4

手机、数码相机、笔记本电脑以及其他数码产品在新推出的价格是最高的, 半年甚至一年后价格会大幅缩水, 甚至不到原价的一半。

曾经有日本学者将此现象解释为“规模经济效应”。具体来说, 新品的科研成本高, 而实际其材料成本并不高, 支付给代工厂的成本也是极低的, 而刚推出时的高价格的最重要成本便是研发成本。但随着销量的增加, 平摊到每一个产品的成本越来越低。

某日系数码相机三年内在本国的销量并没有大幅增加, 主要还是依赖出口的大幅增长。从而可以认为, 日本的消费者是沾了国外消费者的光。正因为大规模的出口, 才使得日本消费者可以以很低的价格买到这一数码产品。反之, 如果就日本本土的那一点销量, 单个产品的平均成本很难降低。

但本文认为从成本角度考虑并不是这一现象的最根本原因。这种现象是一种价格歧视。厂商对不同的消费者收取了不同的价格。对数码产品评价比较高, 支付能力比较强的人为新产品支付了很高的价格。而支付能力弱, 对数码产品评价降低的人则支付比较低的价格。从而使厂商获得更大的利润。这一定价策略在产业组织理论中被称为“撇脂定价”。

二、商家提供免费班车的经济解释

规模大的连锁超市如沃尔玛、家乐福甚至乐购等均会有免费班车, 乘坐班车的明文规定是乘客有消费一张20元以上的单子, 但也没人检查。乍一看会觉得这是一项贴心的便民服务, 确实给消费者带来了便利。那是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想问题, 很少有消费者会站在商家的立场上想问题。

这个现象的经济解释:由于交通费、时间成本过高, 现在的网民都乐于网购, 从最初的耐用品到现在连最简单的日化用品也开始网购。免费班车大大降低了消费者的交易成本, 从而使一部分消费者重新选择到现实中的大型超市中购物。

三、世博会排队与参观时间正相关关系的经济解释

去过上海世博会的人都会记得夏日酷暑, 各省份各地的人都跑到上海世博来“排队”了。几种等次的馆, 我都去过。第一种是压根不用排队的;第二种是排队时间在两小时以内的;第三种是排队超过两个小时的。这三种类型的馆, 在一天里的每一时刻的排队形态大体是一样的。第一种, 人流量小, 进去出来一圈耗时很短。第二种, 人流量较大, 进去出来一圈耗时比第一种长。第三种, 人流量较大 (和第二种类似) , 进去出来一圈耗时比第二种长。

这个现象的经济解释:张五常的“上河定律”, 以图表曲线分析, 纵轴为等候时间, 横轴为排队人量, 其二者的相关曲线不是直线一条, 而是向上倾斜的凹的曲线。

因为时间是价, 价愈高, 每个观者的欣赏时间愈长。如果六十人排队, 观者平均欣赏一分钟, 第六十个要等一个小时。但如果一百二十人排队, 观者平均欣赏会超过一分钟, 第一百二十个要等超过两小时。既然是从《清明上河图》得到启发而想出这个有趣的规律, 而“上河”有逆水行舟之意 (虽然清明上河不是这个意思) , 称之为“上河定律”。

四、从消费者效用角度分析国人在国外扫货的现象

公司的外国人老是觉得中国人是Crazy的, 去美国排着长队买打五折后30刀一件的童装, 老外认为中国人消费不合逻辑的原因是小孩六个月就会穿不下现在穿的衣服, 所以小孩的衣物不必花30刀, 而成年人, 身材定型了以后, 买的衣服可以称得上耐用品了, 才值得买“30刀”甚至以上的衣服。

这个现象的经济解释是:中国人消费观念是图小利的, 并且来到国外, 花了大量的时间成本和运输成本之后, 消费观是不理智的, 他们只在乎“相对价格”, 这个衣服打了五折, 消费者赚到了30刀, 而比较“绝对价格”才10刀的商品, 并不认为这个东西的质量比得上60刀的商品。对所谓消费者认为五折后赚到了30刀, 说明消费者在进行决策时效用函数不再简单地取决于商品本身, 也取决于现价于原价之间的差值。换句话说, 这一差值成为消费者效用函数的一部分, 且效用函数对这一差值的一阶偏导为正。

而所谓10刀的商品质量比不上60刀的商品则是中国市场的非效率, 导致市场上充斥着假货和次品。消费者在这种信息不对称下只有以价格作为商品质量的信号来决策。所以中国的消费者认为10刀的商品质量不如60刀的。

五、现实中消费者有限理性对商品定价的影响

曾经帮一家芝士蛋糕做过问卷调查, 从人群的口味、喜好等众多的问题中, 隐藏得最深的一项便是, 能接受的价格。所以, 问卷的真实目的是需要消费者来给芝士蛋糕的定价。统计结果显示是能接受价格大约20元。但是蛋糕上市且定价20元, 但销量并不理想。

这个现象的经济解释是:“消费者利益”, 顾客希望占便宜, 期望得到比心里价位再低一点的价格买到这个商品, 所以实际定价应该比20更低。对这一问题的分析已经有点类似于行为经济学的范畴。比如可以设计这样的实验:对两款开始问卷结果都是20元的商品, 一个定价20元, 另一个定价25元, 然后打8折。如果第二种蛋糕销量更大, 就足以说明, 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时存在占便宜的心理, 而不是出于完全理性。

六、大牌不二价与品牌形象的经济学解释

大名鼎鼎的名牌可以很值钱, 因为有名牌效应。名牌首饰、手表、服装、皮包等, 都是例子。这些名牌的公司花巨资卖广告、设计及注册商标, 非常严格地控制产品的质量, 而为冒牌货打的官司费用不菲也。比起籍籍无名的牌子, 名牌产品的制造成本不一定高很多, 但定价则高很多。不一定赚很多钱, 因为维护名牌形象的费用高。

与我们这里提出的类聚定律有关的, 是质量的讯息费用使顾客不知道 (或不肯定) 标出来的价是否正确地反映质量。名牌是质量的保证, 而这保证是不容易高质与低质一起保的。好些瑞士的手表厂商用几个牌子, 高质与低质的牌子不同, 名牌代表高质, 杂牌低质。这是因为讯息费用的存在而以牌子不同的方式来搞质以类聚。

一个相关的有趣现象, 是大名鼎鼎的牌子很喜欢采用不二价政策。很多专卖名牌的商店不容许顾客讨价还价, 而在香港盛行讨价还价的手表零售行业, 名牌的开价与成交价的百分比差距远较杂牌的为小。这个现象的含意, 是名牌代表着质以类聚, 而如果容许大幅度的讨价还价, 高质类聚的形象守不住, 以致付出大投资吹捧起来的名牌, 会因为同样物品的价格变量过大而失却其名牌效应。

像H牌这样的大牌, 国内外价格不会差别太大, 这是保护其品牌的“名牌效应”。像Coach一样的在中国很火的, 实际就是假大牌, 国外的价格跳水, 导致国人跑去抢货, 其实牌子在国外已经毁了。

这一现象的经济解释:奢侈品的消费不同于一般商品, 消费者购买商品就是为了通过购买一个高价的商品来达到炫耀, 展示自己财富的作用。这一现象被称为“Veblen Effect”。所以, 如果一个奢侈品牌进行降价, 或者同一品牌内存在价差较大的商品, 也就不再具有炫耀性作用。自然品牌也就没有高端的形象, 这一品牌也就算是毁了。比如派克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同样的, 现在很多服装品牌会有很多子品牌, 其目的就是为了避免这一现象。不同的子品牌对应着不同的价位和人群, 不会因为低端的商品毁掉高端商品的形象。

摘要: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很多商家的行为让人很难理解, 比如数码产品频繁降价, 大型超市提供免费班车等。但商家看似让利给消费者的行为未必是真正的“让利”。商家在经济生活中的最终目的只可能是追逐利益最大化。只是不同的行业, 不同群体的消费者由于存在异质性, 使得商家在追逐利益最大化时采取的方式不同。本文从经济学的角度对这些现象进行分析, 给出商家在现实生活中行为的经济学解释。

关键词:消费者效用,交易成本,价格歧视,有限理性

参考文献

[1]范里安.微观经济学高级教程[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7, 99-103.

[2]段爱芳.定价策略与消费心理[J].长治学院学报, 2007 (3) :29-30.

经济现实 篇5

列宁关于政治和经济相互关系两个论断的现实意义

列宁提出的“少搞些政治,多搞些经济”和“政治同经济相比不能不占首位”的两个著名论断,深刻揭示了政治与经济的`辩证关系.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我们必须做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讲政治的高度统一.

作 者:王进芬 WANG Jin-fen  作者单位:新乡医学院,社科部,河南,新乡,453003 刊 名:许昌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XUCHANG TEACHERS COLLEGE(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 20(4) 分类号:A821 关键词:政治   经济   辩证关系   现实意义  

全球经济新平庸渐成现实 篇6

IMF在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预计,2015年全球经济增长3.1%,2016年和2017年的增速分别为3.4%和3.6%,均比此前预计下调了0.2个百分点。

IMF表示,全球经济正处于调整之中:新兴市场增长普遍放缓,中国经济正处于再平衡进程中,大宗商品价格下跌,美国逐步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全球经济如果不能成功驾驭这些重大转变,增长可能受阻。

新平庸渐成现实

IMF表示,2015年全球经济依然疲软,发达经济体温和复苏,而新兴市场经济增速已经连续5年下滑。

IMF预计,发达经济体2016年的增速将增加0.2个百分点至2.1%,2017年将稳定在这一水平。其中,美国经济总体将保持强劲,但美元走强和油价下跌将抑制经济增长。IMF预计2016-2017两年美国经济均增长2.6%,比之前预期低0.2个百分点。

油价下跌和宽松的金融条件将使欧元区私人消费增强,这将抵消出口不佳的影响。IMF还预计,日本经济在2016年将变得更加坚实。

关于新兴市场,报告预计2015年和2016年的增速分别为4.3%和4.7%,分别较此前预测下调了0.2个百分点。其中,印度和其他亚洲新兴经济体是亮点,而巴西和俄罗斯今年则仍面临经济衰退局面。

IMF总裁拉加德近日曾表示,全球发展令人失望且不均衡,中期经济发展预期正在变弱。她表示,自己一年前提出的“新平庸”——经济长期低速发展——正日益成为现实。

中国经济风险可控

IMF预计,中国经济增长在2016年将放缓到6.3%,2017年将降至6.0%。IMF认为,中国经济正在经历必要调整以实现更平衡的增长。但对全球经济来说,中国经济放缓的确会通过贸易、大宗商品价格和信心等渠道产生国际溢出效应。

美联储前主席伯南克近日表示,中国在经济转型这条路上除了勇往直前别无选择。在制造业和房地产等传统经济支柱行业放缓之际,加速发展消费和服务业是正确方向,中国正在实现良性过渡。他强调,中国经济放缓的程度对世界经济来说尚不构成威胁。

IMF首席经济学家莫里斯·奥布斯特费尔德表示,IMF对中国经济的预期与此前没有变化,说明中国经济发展没有出现意外。IMF一直认为,6%到6.5%的增速对当下中国经济来说是安全区间。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巴里·艾肯格林认为,市场对中国经济放缓的担心有些过度。尽管中国面临地方债、影子银行、国企负债等问题,但是应当相信中国政府有足够能力不让局面失控,尤其是中国仍拥有巨额外汇储备,这足以使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

结构性改革更加紧迫

在经济增长长期低迷的全球大环境下,为了提高实际和潜在经济增长,全球政策制定者面临迫切压力,应拿出支持需求侧并实施结构性改革的双重措施,其中结构性改革尤为关键。

IMF建议,发达国家的结构性改革目标包括促进更高的劳动参与率、提高趋势就业水平,并应对私人债务积压问题;而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结构性改革重点应是实现经济增长动力源的转换,以及打破基础设施瓶颈、打造有利于创新的商业环境和提高人力资本。

经济现实 篇7

在经济学史上, 比较完整和系统地阐述“经济人” (Homo of Economicus或Economic Man) 假说思想, 并把它作为经济理论基础和逻辑起点的, 一般首推亚当.斯密。然而在谈到“经济人”思想萌芽时, 我们不得不提及另外一位重要学者曼德维尔, 他比他那个时代的任何其他人都更明确地阐述了古典经济学家用于建构其理论体系的“经济人”思想。曼德维尔于1705年出版了一本用讽喻诗体写成的书, 标题是《抱怨的蜂巢:或恶棍变成老实人》, 书中描述了一群蜜蜂的兴衰史:在它们自私地追求豪华、虚荣的时候, 整个社会反倒兴盛繁荣, 人人有工作;在它们不再那么邪恶, 放弃奢侈生活时, 反而导致了商业萧条, 民生凋蔽。他的核心论点是:正是野心、贪婪和骄傲这样的社会最大罪恶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与繁荣。这就是著名的曼德维尔悖论---“个人劣行即公共利益”。“任何人无论他给社会带来了什么样的好处, 都绝不值得夸奖, 因为他仅仅是沉溺于激情而已, 而那种激情碰巧于公众利益。”“没有恶德, 任何社会都不会成为这种富强的王国, 即使成了富强的国家, 亦不可能维持长久。”

17世纪末和18世纪上半期的一些学者对经济人假说的探讨和贡献, 他们对于个人追求自身利益如何导致公共利益持续增进, 尚未给予明确的经济学证明。1776年亚当.斯密在《国富论》里将曼德维尔的第一个寓意理论化、系统化, 第一次把个人谋求自身利益的动机和行为系统地、清晰地纳入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中, 并把最初基于道德哲学来阐明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归结为系统而明确地经济学论证, 使“经济人”假说从其他社会科学中独立出来。斯密系统地运用“经济人”假说, 分析了分工、交换、价值和自由竞争, 进而以“经济人”和“看不见的手”确立了市场经济的自然秩序理念。斯密的《国富论》 (1776年) 问世后, 立即使他前辈们的初步努力黯然失色, 让彼此孤立隔离的概念, 赋予了崭新的价值。正是因为斯密的出色工作, 他所倡导的“经济人”假说理论在传统西方经济学研究中一直扮演着基石的角色;此外, 它与“无形的手”理论共同支撑着二百多年来整个经济学发展的大厦。

继斯密之后, 穆勒明确提出了“经济人”是对经济生活中一般人的抽象, 并总结了其具有三大特征: (1) 利益最大化。即经济人是自利的, 追求个人自身利益最大化, 最大地满足自己的偏好; (2) 完全理性。即具有较完备的知识和计算能力, 通过一定的成本—收益原则或趋利原则来对其所面临的一切机会和实现目标的手段进行自由选择, 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3) 完全竞争。只要有良好的法律和制度的保证, 经济人就会在“看不见的手”的调控下, 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会无意识、有效地增进社会公共福利。

正是斯密第一次把个人谋求自身利益的动机和行为系统而清晰地纳入经济学的分析之中, 并经典性地对经济人的行为如何导致整个社会丰裕的社会经济机制进行了经济学的证明。换句话说, 他第一次把最初以道德哲学问题形式出现的利己与社会利益之间的关系问题系统地转化经济学的伟大主题。

法国重农学派的创始人魁奈也是较多地从经济的角度阐释“经济人”思想的学者之一, 依魁奈之见, “利已心必然会使人去选择优越的有利的事业。”人们对私利的追求, 势必会采用大规模“大农业经营”方式振兴农业, 以期实现其自身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他还断言:“耕作者的利益, 是所有经济活动和农业上一切成功的主要原动力。”在魁奈心目中, 自然秩序是实现人们追求自身私人利益的保证, 所谓“自然秩序”是:“一切实际事件的运行规则”和“一切人类行为的规律”。

西尼尔、穆勒进一步发展了斯密的经济人假说, 他们充分阐述了经济人内涵是从人类行为的各种行为动机中抽象出的经济动机, 其中最重要的又是财富最大化动机。

布坎南 (J.M.Buchanan) 试图阐明并构造一种能把人们从个人利益出发的行动引导向公共利益的政治秩序, 从而对第三个命题的“良好的法律和制度的保证”这一条件给予了具体的说明。公共选择学派的分析就是要以经济人作为行为的假设, 去分析市场过程的本质和有关制度“构架”。

“经济人”假说主要包含着三个基本的命题:

第一个命题是“自利”。即追求自身利益是驱动人的经济行为的根本动机, 这种动机和由此而产生的行为有其内在于人本身的生物学和心理学的根据。第二个命题是“理性行为”。经济人是理性的, 他能根据市场情况、自身处境和自身利益之所在作出判断, 并使自己的经济行为适应于从经验中学到的东西, 从而使所追求的利益尽可能最大化。第三个命题是经济人假说的核心命题, 亦即:只要有良好的法律和制度的保证, 经济人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自由行动会无意识地、卓有成效地增进社会的公共利益。

人们积累财富的欲望和行动, 不仅只是带来经济文化的繁荣, 它还起着一种更基本的社会作用---维护社会秩序和推动社会制度变革。这是因为, 一方面我们对那些发财的人投以敬畏的眼光, 认为他们既然富有就必定伟大;另一方面, 追求个人生产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会潜移默化地促成社会经济组织和法律制度的变革。“每个人改善自身处境的自然努力”, 就是经济人为追求个人利益而做出的努力, 也就是冥冥之中存在着一种建立在个人利益基础之上的自发秩序, 以现代科学的语言来说, 这是经济学中的一种“自组织”概念。

二、“经济人”假说综述理论的演变

“经济人”假说思想是西方经济学关于人性的基本假设, 与“无形的手”理论一起共同发生作用, 支撑着整个经济学的发展。然而, 不难发现, 在经济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 “经济人”假说思想历经三次重要的演变过程。

1、古典经济学关于“经济人”假说的不足之处。

在斯密及其古典继承者那里, “经济人”还没有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学范畴出现, 经济人假说自然处于一种粗糙的形态之中, 即使在《国富论》出版后的若干年来, 古典经济学家也只是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运用“经济人”概念, 但仍然不系统, 主要体现在:第一、古典经济学家没有把“自利”假说推论到消费者行为的分析中, 因而没有在理论层次上对生产行为和消费行为作出统一的解释。以致穆勒说:“在赚钱的活动上起作用的感情和在花费所得的活动上作用的感情往往不一样。”第二、即使是古典经济学家所注意的利润最大化假设, 也还处于粗糙形态。古典经济学家完全从总成本和总收入的简单比较角度来看待这一假说, 他们设想企业处于完全竞争的境地, 面对的是一条无限弹性的需求曲线, 这样, 销售产品的边际收入必然等于平均成本, 他们根本没有意识到和区分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及其深刻含义, 自然他们很难让企业做到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状态;第三、虽然古典经济学家深信“在个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 自由市场制度可以作为调节利益冲突并使经济行动趋于最大效率的机制”这样的信条, 然而, 生产者在各个方面该进行什么程度才可能取得利润最大化呢?个人利益如何与整体利益保持一致呢?等等, 缺乏严格的逻辑推理和论证。

2、新古典经济学对“经济人”的一般认识。

对古典经济学的“经济人”抽象的缺点和不完善之处, 终于引起一场经济学的巨变---“边际革命”。小穆勒对经济人抽象性质的说明、边沁的功利主义心理学、古尔诺和戈森等人对边际效用的探讨, 所有这一切构成了“古典经济人”走向“新古典经济人”的基础。特别以“边际革命”而形成的新古典经济学派, 进一步发展了“经济人”假说的理论, 以“效用最大化”代替了“收入收大化”理论。杰文斯认为, 经济学要成为科学, 必然且必须是一种数学性质的科学。戈森则坚信, “我们已经学会承认这种驱动力, 即人类的利己主义, 我们在日常生活和无数的情形都有机会仰慕它的力量。”瓦尔拉斯以经济人的最大动机为假设, 把理论经济学的研究限定在资源最佳配置的领域内, 强调消费、效用与需求, 把经济学改造成为以交换为主题的体系, 并以边际原理论证经济人所应该遵循的法则。马歇尔认为, 经济人都不是自私的, 相反地, 他一般都主要是在为家人的利益而勤奋工作, 努力积累资本。帕累托认为, 凡是意识到目的和手段与客观实际相一致的行为, 或者说目的和手段可是以在客观实际中得到印证、检验的行为, 都是逻辑行为。

总之, 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体系中有关“经济人”假说思想仍然集中人对物质利益追求上, 但其所包含的内涵较古典经济学概念要宽泛的多, 内容系统而且深刻, 它使经济学从具有道德属性学科彻底转变为一种工具性的分析科学。

3、“新经济人时代”。

近年来,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人们对经济学的研究领域逐步拓展, “经济人”假说理论遭受到了来自不完全信息、有限理性、机会主义行为、社会人、自利人、人类行为实验及“X”效率等诸多理论的挑战, 因此, 西方经济学不得不对“经济人”的涵义进行了相关的修正或改动。将“完全信息”改为“不完全信息”, 将“完全理性”改为“有限理性”, 将“利益最大化”改为“目标函数最大化”, 传统“经济人”演化为“新经济学人”, 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形势所需。

三、“经济人”假说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西方经济学历经二百多年的发展史, 为人类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经济学也成为当今所有学科中的显学, 更有人称它为“经济学的帝国主义”。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 因而正确理解和充分运用经济学中“经济人”假说理论, 服务于我国的经济建设是十分必要的。

1、对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所得应于大力保护。

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 它是市场用“看不见的手”即价值规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因此, 就运行机制而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没有本质的区别。按照加里.贝克尔的观点, 每个人都在特定的文化结构中根据自己的价值判断来追求利益最大化的, 所以除了对物质产品和服务的享受之外, 受人尊重、社会地位、名誉、知识 (产权) 等也是效用的来源, 它们同样构成了个人利益的有机组成部分。国家, 作为契约的产物, 必须受契约的约束, 承认生命和私有财产是人的不可剥夺的三大“自然权利”, “神圣不可侵犯的只是通过努力 (付出劳动) 所取得的财产, 社会不承认不义之财。”市场经济承认人性的合理性, 承认人利己的行为是正当的。市场经济制度把人的利己行为变成了增加社会财富、推动历史进步的动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才刚刚起步, 目前社会生产力水平还很低, 物质产品还不丰富;此外, 在我国历史上还存有“不患寡, 而患不均”, 视财富为“洪水猛兽”的理念, 在这种理念的背后必然是畏惧财富, 甘于贫穷和落后。因此, 我们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充分鼓励竞争, 对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所得应给予鼓励和保护, 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涌动起来。

2、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我国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还不到二十年, 市场经济体制发育还不完善, 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陷或不足, 一些“自私自利”者往往在生产或交易过程中做出一些损人利己的事情, 以达到坑害他人来满足自己的行为。如近年来发生的诸如江苏南京的“冠生园事件”和安徽阜阳的“奶粉事件”等等。历史上“滥竽充数”典故中描述了毫无吹技的南郭先生, 竟然能够混在三百人组织的乐队里为齐宣王吹竽, 即是当今最发达的美国也爆发了诸如“安然事件”的丑闻。透过这些故事或事件, 我们不难发现正是缺少相应的监督和规范管理的制度, 才会出现利己、贪婪和坑人事件的发生, 因此, 要加快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制度和法规建设步伐, 规范人们的行为, 加大对违法和造假行为的打击力度, 营造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

3、构建和谐社会的人际关系。

正如亚当.斯密在其《国富论》中所阐述的一段话:“我们每天所需要的食物和饮料, 不是出自屠夫、酿造家或烙面师的恩惠, 而是出自于他们自利的打算。我们不说唤起他们利他心的话, 而说唤起他们利己心的话, 我们不说对自己有需要, 而说对他们自己有利。”这段话所包含的深刻含义是人们在日常相互交换 (往) 过程中体现出一种互利互惠的关系, “经济人”之间的契约关系就是一种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的协议。此外, 纳什的“囚徒困境”案例说明了“经济人”的利己和理性行为, 客观上造成了既有悖于自身利益又悖于他人利益或社会利益的结果。因此, 我们要正确理解“经济人”假说思想, 着力构建和谐社会的良好人际关系, 大力提倡“人人为我, 我为人从”思想观念, 从而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体制建设提供一个可行的路径选择。避免出现诸如2004年珠三角发生的“民工荒”现象, 这是对那些不顾农民工的福利, 只顾自己挣钱的老板的最好教训, 也为当前有关公司治理理论应注重利益相关者利益提供了强有力证据支撑。

参考文献

[1]、Bernard Mandeville, The fable of the Bees, or Private Vices, Public Benefits, F.Bkaye (ed) , LibertyC lassisc, 1988, Vol.I, P.333;

[2]、Bernard Mandeville, The fable of the Bees, or Private Vices, Public Benefits, F.Bkaye (ed) , LibertyC lassisc, 1988, Vol.I, P.335;

[3]、杨春学《经济人与社会》[M]社会上海三联书店P.79;

[4]、汪浩瀚《经济分析中的基本假设与方法论意义》[J]当代财经, 2003年第3期P.20;

[5]、杨春学《经济人与社会》[M]社会上海三联书店P.207;

[6]、杨春学《经济人与社会》[M]社会上海三联书店P.86;

[7]、Herman H.Gossen:The Laws of Human Relations, 1854;

[8]、王丙毅《“经济人假说”的演变及其启示》[J]理论学刊, 2003年第11期P.40

[9]、杨春学《经济人与社会》[M]社会上海三联书店P.P51;

[10]、梁小民《寓言中的经济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P.9;

经济现实 篇8

关键词:实际经济周期理论,技术冲击,跨期劳动替代

当代经济学理论对经济波动的解释有两套完全不同的体系,分别是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这两套经济学体系有着共同的假设前提,却得出了截然相反的结论。前者从供给出发,认为经济波动的根源在于实际因素的冲击,从而得出了经济政策无效论。后者从需求出发强调有效需求仍然是国民收入的主要因素,并支持相机抉择经济政策的有效性。

一、实际经济周期理论背景

20世纪70年代由于“石油危机”的冲击,西方世界长期处于高通货膨胀和高失业率并存的“滞涨”的局面。当时最具权威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却不能对“滞涨”这一现象加以解释,更不能对此提出行之有效的政策办法。此时,卢卡斯在古典经济学理论假设基础上提出了货币经济周期理论,发起了向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的挑战。货币经济周期理论认为没有被预期到的货币冲击,才会对产出和就业形成影响。反对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相机抉择经济政策。到了20世纪80年代,世界石油价格进一步提高,使得许多经济学家认识到供给方面的因素对经济波动的影响。同时,货币经济周期理论陷入了理论上和经验上的双重困境。因此,新古典经济学家为了弥补货币经济周期理论的缺陷,以及能够更加精确地描述经济波动,提出了实际经济周期理论。该理论认为引起经济波动的是实际因素,而货币则是超中性的。

二、实际经济周期理论的主要观点

(一)实际经济周期理论的假设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继承了古典经济学假设。1.市场出清。市场上的产品和劳动价格完全伸缩弹性,所有的商品都能销售出去,社会处于自然失业率状态。2.理性人假设。经济主体是理性的,其经济行为是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3.理性预期。经济主体能够根据所收集的过去和现在的全部相关的信息作出最优的经济决策。

(二)实际因素冲击是经济波动的根源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认为经济波动的根源是实际因素的冲击,例如技术因素、石油价格、环境因素等,其中最普遍的是技术因素的冲击。实际经济周期理论认为技术因素的随机波动,引起了投资、消费、就业的波动,从而引起了经济的周期波动。假设出现技术进步,生产效率提高,产出增加,实际工资也会相应增加,从而引起就业增加,经济繁荣;如果技术恶化,则会导致经济衰退。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认为,技术冲击引起的经济波动是随机的一般均衡条件下的经济增长趋势的波动,是经济主体对经济变化所做出的理性抉择的结果。所以,经济波动不是经济对经济增长趋势的偏离,而是经济增长趋势的随机波动,经济始终处于瓦尔拉斯一般均衡。

(三)劳动的跨期替代是经济波动的传导机制

劳动供给的跨期替代是指劳动者在不同时期根据实际工资的波动而做出是选择工作还是享受闲暇的决策。实际经济周期理论认为劳动者大多考虑自己的一生工作期间的实际收入,而不太在意工作时间的选择。如果人们预期技术进步冲击是暂时的,那么当期的实际收入就会高于下期的实际收入,人们就会增加劳动的攻击,从而引起产出增加,则经济步入繁荣时期。若预期技术进步冲击是永久性的,劳动者无论怎样选择,都不会使其收入变得更多。因此,劳动者不会改变整个工作时期工作与闲暇的替代。但是永久性冲击会刺激生产者增加投资,提高产量。直到技术冲击的影响消失之前,经济都会维持在一个增长的趋势上。

三、实际经济周期理论的政策含义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并没有提出自己的具体政策主张,而是根据其理论模型作出了一个结论,即以熨平经济波动为目的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无效的。这些政策不仅不能起到稳定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福利的目的,反而是引起经济波动的主要因素。

(一)货币中性论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认为,货币攻击量仅仅是经济活动的结果,而不是经济波动的决定因素。实际经济波动不受货币供给量的影响,实际因素是经济波动的主要根源,即,经济繁荣对货币需求上升,引起货币供给量增加;经济衰退,对货币的需求下降,货币供给量则相应减少。即货币是超中性的。实际经济周期理论的货币理论比货币经济周期理论更为彻底,实际经济周期理论认为货币政策,无论是预期到的,还是未被预期到的,对经济都不会产生任何的干扰。从而得出了货币政策无效的结论。

(二)财政政策无效的观点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并没有停留在对货币政策的否定上,它还运用古典经济的分析方法对经济加以分析,得出了财政政策也无效的观点。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运用财政政策时间一致性原理来否定财政政策的无效性。它认为,经济体系同自然科学存在差异,自然科学研究的是无自我意识的一般事物。而在经济体系中存在着能够对经济波动作出理性预期的经济主体,即政府和居民户。当政府在某个时间段内制定出一系列的政策来对经济加以干预,在这种情况下,该系列的经济政策不会带来社会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因为,政府要面对的是能够对经济波动作出理性预期的理性人。一旦政策被公布,也就失去了其控制力。所以,实际经济周期理论认为政府和居民户之间存在博弈。

如果政府确定了社会最优目标,那么政府就会制定相应的经济政策来保证该目标的实现。当该政策发布后,由于人们都是理性的,他们会根据政策实施的效果及所有可能收集到的信息做出理性判断,并做出有利于自身的经济行为。所以,下期该项最优的经济政策将不再是最优抉择。这时,如果政府还是按照以前的经济政策行事,那么这时政策在时间上是一致的。但是,过去的政策效果偏离了社会目标,政府为了下期社会目标的实现有改变其政策的动机。如果政府采用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来治理经济波动,一定会改变先前的经济政策。这种先后政策的不同就是所谓的时间不一致。政府的政策时间的不一致不仅推动了经济波动,而且也损害了政府的信誉。因此,实际经济周期理论认为政府的财政政策无效。

四、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对我国经济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经济面临的实际冲击

我国经济长期以来处于正向冲击之下。汽车行业大规模地扩张和房地产业长期繁荣等行业的冲击,推动了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并带动了相关产业的迅猛发展。从而提高我国劳动者的收入水平,使得经济长期处在繁荣阶段。这一时期经济上升不是经济对经济趋势的偏离,而是经济趋势自身的上升。但是,现阶段国际石油价格飞速攀升,并一直持续在高价位盘旋。在这种情况下,石油的高价格直接影响到我国产品的生产成本,在社会总资产一定的条件下,使得我国产出下降。现在石油价格的上升与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有着同样的冲击效果。所以,石油价格上升冲击一定会对我国经济趋势产生负面影响。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还认为实际冲击包括环境因素。进入2008年,我国南方地区遭受到了百年难遇的冰雪灾害,电力设施受到破坏,道路交通被迫中断。更加严重的是,南方各省粮食主产区大面积农作物被冻死。根据实际经济周期理论的冲击原理,这种不可控的气候因素对我国经济的冲击是剧烈的,将会造成经济趋势大幅度滑坡。我国政府一定要在政策上引导经济走势,运用可能的手段来减缓气候因素对我国经济的负向冲击,缩小经济波动幅度。

如果一个国家的科学技术只是追随着别国的科技发展的轨迹,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那么这个国家一定沦为科技发展链条的末端,并且很难赶超他国。而且,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强调技术进步冲击对经济的发展具有的强力推动作用,所以,我国提出的建立创新型国家的提法,符合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强调技术进步冲击对经济的发展具有的强力推动作用。

(二)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在我国的局限性

在实际经济周期理论里有一个前提假设,就是资本主义制度是最好的制度。而且实际经济周期理论研究的对象是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资本主义社会,反对政府干预经济。而我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市场经济还处于发展阶段,市场对冲击的反应还不迅速,不能快速地调节经济波动。实际经济周期理论认为实际冲击能够在经济体系中得到迅速传播,这就要求经济体系中的产业结构具有合理性,能够顺利地将冲击传递下去。而我国经济长期处于外向型经济发展,这种非平衡的发展方式造成了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这也使得强调的经济波动完全由供给冲击引起的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在我国的运用有着其局限性。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反对相机抉择的经济政策,反对政府干预。可是我国正处于经济体系完善、经济制度变迁的时期,如果出现较严重的通货膨胀和失业,单靠市场规律调节经济,将会给我国经济发展造成巨大的风险。因此,我国政府在某些情况下,还是要采取国家干预的方式来调节经济发展。虽然技术水平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起到了相应的作用,但是从我国长期经济发展的趋势看,我国经济发展是由增加投资带来的,尤其是政府购买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这些都可以看出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在我国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1]黄险峰.真实经济周期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2]多恩布什, 费希尔, 斯塔兹.宏观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3]王征.论真实经济周期理论的源流、内涵及影响[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 2006 (4) .

[4]杨培雷.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3.

[5]蒋自强, 史晋川.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现实路径 篇9

一、发展背景概要

过去的2010年已成为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元年,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明确提出:要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 以节能减排为重点, 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 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 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发展低碳经济促经济结构调整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已经成为今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抉择。

我国是世界第二大温室气体排放国, 多年来, 我国气候发生了显著变化, 从1986年到2010年的24年全部出现了全国性暖冬,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与自然灾害的频率与强度明显增大。据预测, 到2030年, 我国沿岸海平面可能的上升幅度为10cm—16cm的机会增大;而且气候变化将使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增加, 如果不采取任何措施, 到2l世纪后半期, 我国主要农作物, 如小麦、水稻和玉米的产量最多可下降37%, 农业生产也将受到气候变化的严重冲击。要扭转这一局面, 就要从其症结——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来着手。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候变化初始国家信息通报》, 1994年我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为40.6亿吨二氧化碳当量 (扣除碳汇后的净排放量为36.5亿吨二氧化碳当量) ;另据我国有关专家估算, 2004年我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约为61亿吨二氧化碳当量 (扣除碳汇后的净排放量约为56亿吨二氧化碳当量) 。从1994年到2004年, 我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年增长率约为4%, 二氧化碳排放量在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中所占的比重由1994年的74%上升到2004年的83%。

因此, 减少温室气体尤其是二氧化碳的排放, 减缓气候变化, 符合我国的当前和长远利益。由此可见, 低碳经济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低碳经济就是为了实现最终目标——“把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稳定在防止气候系统受到威胁的人为干扰的水平上”, 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二、技术创新措施

政府采取低碳经济政策的终极目标就是切断经济增长与温室气体排放之间的关系, 低碳经济既要保证经济的持续发展, 又要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既要进行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 又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 涉及经济、环境、能源、科技、外交等多方面。因此, 这一经济模式的建立和推广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气候危机是个全球性问题, 在处理时需要以国家为一个单位来考虑, 充分发挥政府在低碳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为此, 首先应该科学的编制温室气体的排放清单和情景规范, 积极发挥政府的行动示范。特别是地方政府的行动是非常具有示范性和引导性的。城市发展的规划需要设定合理的减排路线, 要有合理的减排图, 路线图, 这需要充分了解自身的碳足迹, 编制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清单, 不仅有助于制定减排政策, 更是城市发展规划和执行中的重要一环, 这个过程有助于设定部门的目标, 并制定减排的规划。

发展低碳经济的必然选择——绿色技术创新, 绿色技术是指减少环境污染和节约原材料、自然资源和能源消耗的科技成果、生产工艺及产品的技术, 即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技术, 因此也可以称为生态环境技术, 本文提到的是关于二氧化碳的减排和治理的。绿色技术创新可以提高企业的治碳效率, 绿色技术会节约原材料的使用, 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 变废为宝, 减少碳排放量。能源技术创新不但不能减少既有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 反而会使之增加, 在这种情况下, 只有通过绿色技术创新, 通过上述两种途径对温室气体进行低成本治理, 才能保证能源技术创新的有效性。目前各方面对核能, 太阳能比较重视, 但是更要重视生物质能的开发利用和扩大天然气的使用。我国提出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总能耗的15%的目标, 国际上对生物质能开发利用非常重视, 在能源可再生能源中间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生物质能是太阳能经过植物光合作用直接转化而成的能源, 具有稳定易储存的特点等多种用途, 发电也好, 做沼气也好, 做乙醇, 燃料, 液体燃料也好都是比较方便的。

三、我国借鉴总结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历史上我们错过了多次科学技术的突破, 带来的生产力的重大变革机遇。当前全球气侯变化和金融危机正推动着一场经济发展模式和世界持续的深刻变革, 这场变革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把全球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性真实摆在各国政府面前。由此, 在如此严峻的情况下,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 要立足自主创新, 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能源技术, 同时在尽可能的范围内开展对外合作与交流。

在这次变革中, 我们必须抓住机遇, 占领绿色技术, 低碳技术的制高点, 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为我国低碳的发展迈出坚实的一步, 为我国的低碳经济, 绿色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摘要:在气候问题备受关注的国际大背景下, 发展低碳经济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当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已经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之一, 发展绿色经济、降低碳排放已经成为重要的国际潮流, 低碳技术和低碳产业已经成为国际科技经济竞争的新领域, 这也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低碳经济,中国,能源

参考文献

[1]、社会经济跨技术分析.见:滕藤, 郑玉歆主编.持续发展的理念、制度与政策,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223~262.

[2]、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中国现代化报告2007年——生态现代化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杜婷婷, 毛锋, 罗锐.中国经济增长与C02排放演化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 (2) 94—99.

[4]、庄贵阳.低碳经济: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的发展之路[M].北京气象出版社, 2007.61—62.

[5]、中国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研究项目组, 中国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研究[M],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3.6.

[6]、胡淙洋.低碳经济与中国发展[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8 (1) .

经济现实 篇10

新民主主义经济理论的构建历经土地革命时期的萌芽、抗日战争时期形成体系、解放战争进一步发展三个阶段。

1. 萌芽阶段

新民主主义经济理论萌芽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即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可从毛泽东《反对本本主义》《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必须注意经济工作》等文章中反映出来。

毛泽东专门就革命战争期间是否开展经济建设工作展开论述。在《必须注意经济工作》中他提出:“现在我们的一切工作, 都应当为着革命战争的胜利, ……为着这一切, 就需要进行经济方面的建设工作。”[1]革命战争与经济建设相辅相成, 经济建设为革命战争提供物质保障, 革命战争的最终目标是为了给经济建设提供更好的环境。1934年, 针对当时国民党对根据地实行经济封锁的紧急状况, 毛泽东在《我们的经济政策》中提出:“我们的经济政策的原则, 是进行一切可能的和必须的经济方面的建设。”[2]“我们的经济建设的中心是发展农业生产, 发展工业生产, 发展对外贸易和发展合作社。”[3]虽然新民主主义经济概念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还未清晰提出, 但整体构架已初见雏形。

2. 形成阶段

新民主主义经济理论的形成是在抗日战争时期。1940年初, “新民主主义经济”这一崭新概念在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中被首次提及, 之后毛泽东所著《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论联合政府》《经济问题和财政问题》等文章或著作, 使新民主主义理论逐步形成。

这一时期, 毛泽东提出抗日根据地经济建设工作方针, 根据地机关、部队应尽可能自给自足, 不能不顾人民群众困难。在“发展经济, 保障供给”方针指导下, 各抗日根据地纷纷开展军民生产运动, 彻底粉碎了国民党的经济封锁。

毛泽东进一步确立了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必须由国家经营、私人经营和合作社经营三者组成, 以国营经济为领导、私营经济为主体, 多种形式并存。”[4]对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的要点他总结为:“没收官僚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其它资本主义工商业;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4]抗战后期, 三大经济纲领的提出, 标志着新民主主义经济理论基本形成。

3. 成熟阶段

新民主主义经济理论是在解放战争时期不断发展成熟、进而形成体系的。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 国民党对解放区发起进攻。解放战争的进行使解放区不断扩大, 新民主主义经济由农村发展到城市。毛泽东更系统地思考革命胜利后该怎样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

“1947年12月, 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中, 他明确指出:‘新中国的经济构成是: (1) 国营经济, 这是领导的成分; (2) 由个体逐步地向着集体方向发展的农业经济; (3) 独立小工商业者的经济和小的、中等的私人资本经济。’”[5]同时, 对新民主主义经济的三大纲领作了调整:“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 没收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为首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 保护民族工业。”[2]即剥夺四大家族的官僚垄断资本, 保护作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民族工商业的存在和发展。1949年, 在七届二中全会报告中, 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的构成成分由三种扩展到五种, 包括“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私人资本主义、个体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4], 其中国营经济处于领导地位。

二、新民主主义经济理论的思想渊源

1.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思考

19世纪50年代末, 马克思在对世界各国发展情况调查研究后, 提出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高度发展后的产物, 生产高度社会化是其形成的基本特征。他认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 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 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 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 是决不会出现的。”[6]要实现社会主义社会, 发展生产力是必要条件。

此后, 俄国农村公社的发展引起马克思关注, 研究这一现象后, 他提出俄国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通过吸收资本主义发展的一切有益成果, 不经过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 直接进入到社会主义的社会形态。将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与资本主义私人生产相结合是跨越式发展的基础。

2. 列宁关于“新经济政策”的实践

十月革命胜利后, 俄国由革命转入建设阶段, 但此时, 由于战争原因, 俄国社会生产力处于较低水平, 如果仍实行战时经济制度调整国家产品生产和分配, 将遇到难以调和的问题。因此, 结合俄国实际情况, 列宁制定了“新经济政策”, 主张在社会生产力相对落后的国家, 在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过程中, 不可能直接实现过渡, 必须利用“商品、货币、市场等资本主义的元素来为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建设服务”。[5]经济基础薄弱、精神文明落后的国家中, 农民占人口比例的大多数是其共有特征。保护农民利益, 提高农民经营土地积极性, 才能使工农联盟更稳固。列宁的“新经济政策”采用粮食税替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余粮征集制。“新经济政策”受到农民支持, 恢复了工农业之间的正常经济联系, 解除了对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束缚。

3. 孙中山关于“新三民主义”的主张

“新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在1924年做出的适应潮流的新解释:在民族主义方面, 新三民主义明确了反对帝国主义的目标, 实行民族的独立解放;在民权主义方面, 新三民主义由过去抽象地提倡“自由、平等、博爱”转变为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 实行民主政治;在民生主义方面, 在“平均地权”的基础上增加了“节制资本”, 提出“耕者有其田”。

在对待民族工商业方面, 孙中山主张通过发展民族工商业振兴国家实业。他对“节制资本”解释为:“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 或有独占的性质, 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 如银行、铁道、航路之属, 由国家经营管理之, 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 此则节制资本之要旨也。”[7]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的“平均地权”“节制资本”的经济纲领, 以及在《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上提到的经济政策, 皆是对孙中山“新三民主义”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三、新民主主义经济理论的现实意义

1. 依据国情制定相应经济政策的启示

毛泽东从一开始就提出, 解决中国的一切社会问题和革命问题, 都要以正确认识中国近代以来的基本国情为着眼点。近代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人民受到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 国民经济命脉被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所掌控。因此,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标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对人民的压迫, 解除对生产力发展的束缚, 最终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安居乐业。

我国落后的社会生产力、薄弱的经济基础决定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不能立即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还需经历一个过渡性阶段, 即新民主主义社会阶段。但由于种种原因, 原本需要数十年完成的新民主主义社会仅持续了七年, 就过渡到了社会主义社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中国共产党人重新认识我国的基本国情, 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并制定了与初级阶段相对应的经济政策, 允许经济形式和经营形式多样化, 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经济的腾飞。

2. 对新中国基本经济制度构建的启示

现阶段,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起源于新民主主义经济理论中的“以国营经济为领导、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制度, 与之一脉相承。以公有制为主体, 是因为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 而在此基础上, 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新民主主义革命刚取得胜利时, 根据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实际情况, 毛泽东提出“公私兼顾、劳资两利”的经济政策。对我们的启示在于:非公有制经济成分是促进经济发展的一种形式, 在目前, 如果追求建立单一的公有制结构会限制生产力的发展, 所以应借鉴新民主主义经济理论中以国营经济的发展为主体、同时发展多种经济成分的做法, 在以发展公有制为主体的基础上, 同时发展其他非公有制经济,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展生产力, 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

3. 对现阶段坚持独立自主发展道路的启示

在新民主主义经济理论创建与实践中, 我党始终坚持以“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经济建设方针。虽然在建国初期, 独立自主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历经坎坷, 但为改革开放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从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入手抓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在信息时代、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背景下, 为防止西方垄断资本对我国经济的控制和支配, 我们仍然要继承新民主主义经济思想, 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 以此为基础正确处理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的关系, 探索出符合我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党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首次提出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的五大发展理念。这五大发展理念正是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探索出的、适应当代中国国情的理论成果之一, 决定着中国未来的发展路径,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思想指引。

摘要:本文在梳理新民主主义经济理论发展过程基础上, 阐述了新民主主义经济理论思想来源和基本内容, 并从对依据国情制定相应经济政策的启示、对新中国基本经济制度构建的启示、对现阶段坚持独立自主发展道路的启示三方面探讨了新民主主义经济理论具有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新民主主义,经济理论,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田克勤, 石学峰.毛泽东的节约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2 (7) .

[2]王红霞.试述建国前毛泽东对新中国社会经济形态的探索[J].福建党史月刊, 2009 (5) .

[3]潘信林.毛泽东政府管理思想与服务型政府建设关系研究[D].湘潭:湘潭大学, 2011.

[4]张艳.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经济思想的形成发展及当代价值[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4 (1) .

[5]赖亦明.毛泽东社会发展思想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 2004.

[6]王拓彬.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理论上的探索传承与创新发展[J].福建党史月刊, 2014 (7) .

经济责任审计在现实中的运用 篇11

关键词:经济责任;评价指标;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F239.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937(2012)05-0029-02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以及经济、政治的不断改革进步,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则随后逐步发展起来,它是审计领域出现的新任务和新课题。

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是由政府审计机关接受国家干部管理和监督机关的提请或委托,对各级地方党政机关领导干部和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事业单位的法定代表人任职期间履行国家受托经济责任过程中进行的监督和履行结果进行的评价。

经济责任审计用于检查评价党政机关领导干部和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事业单位主要负责人在其任职期间所管辖的范围内的各项经济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有效性。经济责任审计对象不仅包括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资料及其他资料,被审计单位的财产物资,被审计党政领导干部组织经济活动的行为,而且还涉及到国家财税部门和其他政府部门的财务收支,金融机构的信贷收支,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事业单位的财务收支,以及应当承担责任的机构或企业或党政机构的领导者。

1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指标

政府部门会计核算是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领导干部在任期内的行为包括职务行为和非职务为,无论其职务行为还是非职务行为,都足以影响一个地区、一个部门一个单位、一个企业的决策和经济活动的方向和性质。根据审计内容,把该指标体系中共分为四类指标:财政财务收支评价指标、资产管理与使用效率评价指标、干部管理绩效评价指标、干部自身的合规性指标。

1.1财政财务收支评价指标

政府部门领导干部财政财务收支评价指标主要是从被审计的领导干部所管辖部门的财政财务收支的角度评价其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指标组合。可以从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收入支出情况两个角度进行评价。

①财政预算执行情况。该类指标主要用来评价地方政府部门领导干部履行财政预算责任的情况。主要的控制指标:财政收入增长率、财政支出完成率、财政专项资金使用合规率等。主要考核政府部门领导干部财政收支责任的履行情况以及按规定使用财政专项资金及其财政法规的执行情况。

②评价资金收入和支出情况。该类指标是为了评价政府部门领导干部财政财务责任履行情况而建立的。主要的控制指标:总收入增长率、总收入合规率、财政拨款占总收入比重、财政拨款占总支出比重、总支出合规率、财政资金拨付率、人员经费比率、收支结余率、负债增减率、招待费支出比率等。这些指标主要反映政府部门领导干部资金收支责任履行情况,并评价其在组织单位业务活动中保证财政财务合法性责任的履行效果以及经费支出的主要方向以及其累积节约、发展能力。

1.2资产管理与使用绩效评价指标

在政府部门领导干部所进行的主要活动中,国有资产管理和使用过程中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资产合理有效使用、资产构建合法也是其对国家承担的主要经济责任。而地方政府部门领导干部资产管理与使用绩效评价指标主要是从被审计的领导干部所管辖部门的公共资产的角度评价其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指标组合。

①资产构建合法性、效益性情况。主要的控制指标:固定资产增减率、固定资产增减率、建设资金到位率、项目投资超概算比率、工程成本降低率、建设资金违规使用率、计划投资完成率、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竣工投产率、工程合格品率、废品工程率等。这些指标主要反映了被审计领导干部任职期内固定资产管理情况及被审计领导干部遵守国家财经法律的法纪观念,反映建设单位的筹资能力和宏观控制能力。

②资产使用绩效情况。主要的控制指标:长期投资回报率、国有资产非常损失率、不良资产比率等,这些指标既可以用来考核被审计人员的领导责任,也可以用来考核被审计人自身的责任。

1.3管理绩效评价指标

各级政府部门领导干部对其所在部门政府管理业务职能的充分发挥、事业的发展负责,其管理绩效与该部门职能实现有直接关系。地方政府部门领导干部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主要是从被审计的领导干部所管理部门的重大经济事项决策情况、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和遵守情况等角度衡量干部管理业绩,评价其经济责任履行情况。

①重大经济事项决策情况。重大经济事项包括:执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上级决策;企业改革、改制、改组;重要的招商引资;重大的基本建设投资及举债等情况。该项经济事项的决策会产生较严重的经济后果,因此应给与足够的关注,以保护和合理利用国有资产。主要的控制指标:重大经济决策制定合规率、重大经济决策引起的国有资产流失金额等,重大经济决策引起的国有资产流失金额,该指标是指由于重大经济事项决策制定失误所引起的不良经济后果,对这一指标进行分析研究是为了界定作为权利“一把手”的被审计领导干部对该问题应该承担的责任,并从侧面反映被审计领导干部的经济管理能力。

②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和遵守情况。主要的控制指标: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完善等级、内部控制制度遵守率、上级交办事完成率等,由于地方政府部门主要是履行相关政府职能,一定程度上说是对于上级交办事项的完成情况。上级交办事项的完成情况取决于被审计领导干部的重视程度、被审计领导干部的管理能力、部门现有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和履行情况等因素。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完善等级,这是一个定性指标,在具体应用时分为五类:差、一般、较好、好、很好,根据部门相关内部控制文件,审计人员运用所掌握的内部控制知识,对其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1.4干部人员个人廉洁情况评价指标

各级地方政府部门领导干部不仅要对其所管辖的部门政府管理业务职能的充分发挥、事业的发展负责,也要对其管辖部门出现的违法乱纪现象负责。

①干部决策的合规性。主要的控制指标:越权决策率、越权审批率等。该指标用于考核被审计人民主决策、科学决策、规范决策责任履行情况。对于大型项目的决策,应大量采用民主集体决策,可以有效的减少领导层舞弊现象的发生。

②个人收入合法情况。非法个人收入占全部个人收入的比率、“灰色收入”占全部个人收入比率、个人收入是职工平均收入的倍数、个人公务支出占全部公务支出的比率,经审计认定“灰色收入”金额是指被审计领导干部任职期间经审计部门认定的取得的个人收入中非个人贪污受贿的违规收入,这些指标用来考核被审计人廉政责任履行情况。

在本文所研究的评价指标体系中,除了包含一些定量指标外,还存在着一些模糊定性指标,且选取的指标为多层次、多维度,各指标的重要性不一,都从不同的侧面、层次反映并影响了经济责任审计评价,而对这些模糊定性指标的判断,则需要凭借专家的个人知识、经验来判断与权衡,因此德尔菲法在此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结语

经济责任审计并不是新生事物,而是由来己久的,它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经济责任审计是推进依法治国方略的有效手段,是从严治党的基本要求,是加强领导干部监督管理的重要环节,是从源头上防范和治理腐败,是促进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举措。本文提供的方法可以细致到领导干部的日常工作,为对领导干部的经济审查提供更加公平、真实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中天恒会计师事务所.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案例分析[J].北

京中国,2008,(3).

[2] 陈波.经济责任审计的若干基本理论问题[J].审计研究,

2005,(5).

[3] 河南省审计科研所.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科学化研究[J].审

计研究,2005,(5).

[4] 秦荣生.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理论与我国政府审计改革[J].

审计研究,2004,(6).

[5] 张瑾.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问题及对策[J].

人大研究,2004,(8).

经济现实 篇12

一、建设中原经济区的重要意义

1. 建设中原经济区对于探索科学发展道路具有重要示范意义。目前, 我国已设立了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重庆两江新区3个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但它们的区域都相对较小;国家还围绕统筹城乡发展、构建“两型社会”、资源型经济转型等, 在四川、重庆、湖南、湖北、山西设立了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但这些改革多属于“以点带面”的改革。中原经济区空间上涵盖了河南省全境并延及周边区域, 改革内容涵盖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 相对于国家级新区更具有普遍性, 相对于其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更具有代表性。建设中原经济区, 探索走出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发展之路, 有利于更好地坚持以人为本, 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构建和谐社会, 为全国同类地区探索新道路、创造新经验。

2. 建设中原经济区对于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支点意义。中原经济区地处我国中部, 区域位置优越, 交通优势突出, 在全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处于承东启西、连南贯北的重要位置。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正式实施, 使中部省全部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点区域, 中原经济区依托其战略中心位置, 成功将武汉城市群、皖江城市带、山西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连为一体, 不仅有利于中部各省同台竞争、错位发展、重点突破, 也有利于资源和要素在联系更为紧密的市场空间内高效配置, 为中部崛起注入强劲动力。同时, 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正式实施, 使我国东部产业向内地梯度转移的平台分布更加合理, 更有利于东、中、西部的良性互动。

3. 建设中原经济区对于河南省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导向意义。改革开放以来, 河南省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进入到了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的新阶段。同时, 河南省自身定位不清晰的问题也日益突出, 制约河南省发展的粮食增产难度大、经济结构不合理、城镇化发展滞后、公共服务水平低等挑战和问题亟待破解, 河南省一度面临着“我是谁、向何处去”的困惑。《指导意见》的出台和建设中原经济区战略的正式实施, 进一步明晰了河南省的战略定位, 为河南省的发展注入了全新的理念, 科学规划了河南省发展的空间布局和产业布局, 强调了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核心任务, 有利于河南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破解发展瓶颈, 提高发展质量;进一步凸显了河南省在全国改革发展大局中的重要战略定位, 为河南省的发展搭建了更加广阔的发展平台, 有利于河南省充分发挥区位、资源、产业优势, 更加主动地扩大对外开放, 承接产业转移, 加快实现河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二、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基本路径分析

近一个时期, 围绕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基本路径, 各界开展了广泛讨论。耿明斋认为, 城镇化目前已成为制约“三化”进一步发展的“结”, 也是打开“三化”进一步发展的钥匙, 应用城镇化来带动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 促进“三化”协调发展, 即“一化促两化带三化”。喻新安认为, 应当坚持“一个主题, 多种模式”, 对于基础较好、综合实力较强的地市应以城镇化为突破口;对于资源型地市, 应以产业转型升级为突破口;对于工业较为落后的地市, 应以推进工业化为突破口;对于工业化、城镇化水平较高的地市, 应以城乡一体化为突破口。从整体情况看, 近年来, 河南省经济社会实现了长足发展, 成功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大省向全国重要的经济大省、新兴工业大省和有影响的文化大省的历史性转变。相比较而言, 一方面, 河南省的城镇化水平较低, 这已成为制约河南省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 以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 是客观需要, 也是必然选择。另一方面, 河南省的工业虽然实现了快速发展, 但工业的整体质量并不高, 资源能源型企业所占比重较高, 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新型工业化的道路依然漫长。此外, 河南省农业基础依然薄弱, 必须实施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建设粮食生产核心区, 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因此, 综合上述因素, 建设中原经济区, 既要突出重点, 更要统筹兼顾, 走“三化”协调发展之路, 真正形成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相互促进、相互协调、良性互动、互为支撑的生动格局。

1. 坚持以新型工业化支撑“三化”协调发展。

工业化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工业经济替代农业经济成为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历史发展阶段, 它是一个国家现代化进程的必经阶段。分析世界经济的发展历程, 我们发现, 经济增长的本质是以产业结构为核心的经济结构的高级化的过程, 而工业化又是产业结构演进的核心内容。只有坚持把工业化放在突出位置, 坚持以工业化为主导, 才能持续加快劳动力由低生产率的农业部门向高生产率的工业部门和服务业部门的转移进程, 才能为城市化的持续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带动城市化水平的提高。20世纪六七十年代, 一些拉美国家为“城”造“城”, 重城不重业, 出现很多贫民窟, 陷入了“拉美陷阱”, 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训。综合分析河南省的省情特点, 河南省仍然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 工业层次不高、布局不合理的问题依然突出, 在探索“三化”协调发展的过程中, 应坚持以工业化为主导, 坚持不懈地发展壮大优势主导产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同时也必须看到, 受资源和环境的约束, 传统的工业化道路已难以为继, 要推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必须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建立结构合理、特色鲜明、节能环保、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 支撑“三化”协调发展。

2. 坚持以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

研究和实践表明, 城市化与工业化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 特别是在工业化的中后期阶段, 城市在人流、物流和信息流方面的中心作用不断强化, 城市化的演进不再主要表现为工业比重上升的带动, 城市化对工业化的促进作用不断增强, 通过城市的优先发展带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已成为各国工业化的普遍经验。通过新型城镇化, 可以优化城乡布局结构, 完善城乡基础设施, 吸纳城乡劳动力, 为工业发展提供良好平台, 特别是通过建设产业集聚区, 将有效提升工业企业的集聚程度, 推进资源的集约节约利用, 缓解企业土地瓶颈约束, 提升产业的配套能力, 促进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通过新型城镇化, 可以激发巨大的内需潜力, 为企业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可以吸纳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到城镇就业, 为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提供空间;可以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 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目前, 河南省的城镇化明显滞后于工业化, 城镇化水平较低已成为制约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瓶颈。因此, 河南省要坚持走“城乡统筹、社会和谐、生态宜居”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进一步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 引领“三化”协调发展。

3. 坚持以农业现代化保障“三化”协调发展。

【经济现实】推荐阅读:

我国现实07-19

现实遭遇05-12

服务现实05-14

现实05-26

建构现实06-01

现实抗争06-05

关注现实06-05

现实文化06-17

现实需求06-21

生存现实06-26

上一篇:让学生在生活中学阅读下一篇:双平面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