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矛盾

2024-11-03

现实矛盾(精选12篇)

现实矛盾 篇1

一、会计委派制概述

会计委派制度从名字上我们就能理解, 它是针对于会计的一种制度, 是对会计进行委派的制度, 是一种有效的会计监管手段。实行会计委派制度, 不仅能大大提高对会计的监管力度, 同时也能有效的对财务进行监管。

(一) 会计委派制的范围

政府或者企业的负责人, 委派会计到企业中去, 对企业的财务进行监管的过程, 就是会计委派制度的具体体现。由于委派下来的会计是政府或企业负责人的代表, 对委派的的部门和人负责, 因此与企业没有任何的关系, 所以在对财务的监督上会更加的公平公正, 也会更加的严格, 这样就大大的提高了对企业财务的监督力度, 更有效的防止腐败等违规现象的产生。

(二) 会计委派制的职责

委派下来的会计在不影响企业法人的职权的情况下, 要做好自己的监管工作, 即:对企业的国有资产、财务收支、执行财务法规三个方面进行监管, 了解国有资产的使用进行、保证财务报表的真实、监督企业严格按照国家的要求来进行财务管理。

(三) 会计委派制的权限

作为委派的会计, 必须要有一定的权利, 这样才能更好的对企业的财务进行管理, 委派会计的主要权限有:有权对所在企业的财务报告进行确认和审核;有权对财务会计的管理规范提出自己的建议;有权对大量的财务支出项目进行批示;有权对计算和分配方案提出修改意见;有权决定是否要参与某项目的投资。这些权限是委派会计对企业财务进行监管的有效手段。

二、实行会计委派制的现实矛盾

从以上的分析, 我们不可否认委派会计制度对企业财务的监管有着很大的影响, 也是我们进行企业财务监督的有效手段之一, 但是在实际应用中, 我们也不难发现一些问题。

(一) 会计委派制是处于发展阶段的新生事物, 缺乏相关理论指导

因为会计委派制度发展时间早, 导致人们在认识上存在误区。因为委派的会计是政府部门委派的, 与企业间没有任何关系, 就像一个外人, 而这个外人又经常性对企业的资金使用情况指手画脚, 让企业在资金的使用上束手束脚, 让企业非常反感, 认为这是一种变相的政府干预, 所以非常抵触, 这样就很不利于会计委派制度工作的展开。

(二) 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存在利益冲突

要让委派会计能更为公正的对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监督, 就不能让委派会计与企业有利益上的关系。所以委派会计由委派单位负责, 并由委派单位进行管理, 委派会计的工资、福利等都是由委派单位给予的。虽然这样做能提高委派会计的企业财务的监管力度, 但是我们却忽视了一个重要问题:委派单位 (政府部门或企业所有人) 与经营者在利益上是有矛盾的, 将委派会计利益与委派单位脱离, 会让二者形成相互对立的关系。

(三) 会计委派制在一定程度上过分强调了会计的监督职能

由于委派会计与企业间没有什么利益关系, 所以委派会计只注重自己的监督工作, 对于企业的经营情况一律忽视。虽然监督是委派会计的工作, 但是你先是会计, 后才是委派会计, 所以你的工作最为主要的还是会计的管理职能, 而这样对会计管理职能的的忽视, 是不利于会计工作展开的。

(四) 我国目前会计人员素质水平参差不齐

现如今, 由于单位性质、规模和管理基础的差距, 导致每个企业的会计业务水平也存在很大的不同, 所以会计工作人员的素质也是千差万别的。这种现象对会计的委派造成了很大的困扰, 我们在进行会计委派时还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 找与企业会计业务水平相一致的会计进行委派, 从而导致委派的会计在素质上的不一致性, 这也为单位对委派会计的后期管理带来困扰。因此, 解决好人员编制问题迫在眉睫。

三、实行会计委派制的出路

会计工作一直是经济建设中的重中之重, 它在经济管理中的地位是别人无法代替的。而会计委派制度, 是对会计工作的一种完善, 是一种有效的会计管理方法, 它能更好的对企业的财务进行管理, 为了更好的发挥会计委派制度, 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

(一) 加强会计委派制的制度建设, 建立完善各项管理制度

国家应该重视会计委派制度的发展, 为会计委派制度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首先, 对于委派会计的职责、义务、权限要在法律上进行明文规定, 这样才能更好的得以实现, 在企业中也能更好的进行监管;其次, 政府要加大对会计委派制度的保护力度, 这样才能保证会计委派工作的顺利进行。只有好的生长环境, 会计委派制度才会向着正确的方向, 健康成长, 才能在企业的财务监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才能更好的完善我国的经济管理体系。

(二) 划定会计人员的委派范围, 选择合适的委派形式

会计委派制度能否成功进行, 很到程度上取决于委派会计上, 所以加强对委派会计的管理, 显得尤为重要。为了保证委派会计的高素质、高能力, 我们要及时的对委派会计进行培训;为了更好的帮助委派会计进行工作, 我们要了解委派会计的工作情况, 对于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给予及时的帮助和建议;为了提高工作效率, 设立完整的委派会计管理体系, 不仅要对委派会计的工作进行严格有效的管理, 对于委派会计的培训和教育也要给予重视。除了对委派会计进行管理外, 还要企业给予重视, 只有企业积极的配合委派会计的管理工作, 才能保证委派会计严格的履行自己的职能, 这是会计委派制度实施的前提保障。做好委派会计的管理工作, 调动企业积极参与, 才能更好的保障会计委派制度的发展。

(三) 加强会计委派制中会计的管理职能

委派会计要做好管理的工作, 就需要单位负责人给予他足够的权利, 这是做好管理工作的必要前提和保障。有了权利, 才能更加有效的在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对企业的财务进行管理;有了权利, 才能更加有效的对企业的内部进行关系, 尤其是企业的会计部门审计工作的管理, 这样能大大提高核算的正确率。

(四) 加强对委派会计的培训及后续教育工作, 制订完善相关法律规定

做好委派会计的教育培训对会计委派制度的实行有很大的作用, 无论是已经委派到单位的会计, 还是暂时没有被委派到单位上的会计, 都要制定相应的培训或教育计划, 按照计划要求进行定期培训和教育, 不断提高委派会计的素质和能力。除此之外, 在委派会计的选拔上, 也要有严格的要求, 尤其是政治和思想上面的要求, 这样才能做好监督工作。在法律方面也要加以重视, 因为会计委派制度发展时间少, 所以存在许多问题, 法律的规定也不够完善, 因此, 各政府部门要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 在《委派会计管理暂行条例》的基础上, 提出更好的适用于本地区会计委派制度发展的规章制度, 从未完善法律的不足, 更好的促进会计委派制度在本地区的发展。

四、结语

我国现在处于经济转轨的关键时期, 解决好经济管理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而会计委派制度就是经济经济管理问题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它在企业的财务管理中的作用是无法取代的, 所以会计委派制度在我国经济管理中所占的地位也是十分重要的。它不仅在会计的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而且在会计工作中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尤其在会计人员素质提高上面和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方面。尽管会计委派制度的作用大家有目共睹, 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会计委派制度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小甚至消除, 如此下去, 会计委派制度终有一天会成为历史。

参考文献

[1]杨久宏.论实行会计委派制度[J].经济研究导刊, 2009.

[2]刘强.浅析会计委派制[J].财会探析, 2009.

[3]李学普.推进会计委派工作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J].工作研究, 2010.

[4]陈红丽.对企业实行会计委派制的思考[J].当代经济, 2008.

[5]罗永发.对我国会计委派制度有关问题的思考[J].铜陵学院学报, 2010.

[6]解克治.会计委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经济研究导刊, 2009.

现实矛盾 篇2

经常有人这样说: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当时,听后只是笑笑。因为毕竟不是自己亲身的感受和体会,也说不出所以然来。此时,我再次品味这句话,还是非常有道理的。

看见同学同事一个个被评上了小学中高、特级职称、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我心里一直羡慕,却不会嫉妒他们,因为毕竟他们曾经付出了那么多。天上不会掉下馅饼,只有努力才会成功。但是,我却非常恨自己。我上报市里的小中高材料都是合格的,也去市里上了一节公开课。开课前半小时,是随时抽课的,抽到哪课就上哪课。我开的课也是合格的。只是因为指标有限,泗县上报6人,只批了3人。

小中高在小学是两年一评的。两年后,学校的副校长评上了小中高,四年后,办公室主任评上了,六年后,政教主任评上了。试问,人生有几个6年?县城小学,每个学校两年就给一个指标,每个学校合格的再多,也只是一个指标。谁不比我更优秀呢?

到底是彻底放弃小中高的参评,还是继续努力积极参与?继续努力积极参评的话,我就得多在教学上下功夫,多发表有关学科的教育教学论文,就得占用我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可是,看见很多文友写出那么多那么好的作品,我也想以后多多努力写出更好的作品,我还想试着写中篇和长篇小说、纪实文学,我还想再出一些书,让自己的后半生有更多更美的.回忆。我还想,在人生这段最宝贵的中年时光,活出质量,活出个性,活出一个幸福快乐潇洒自由的真正的自我。那么,到底是在评职称上下功夫呢,还是在写作上更努力?到底是为名利所困,还是潇潇洒洒快乐终生?

茫茫数十年,弹指一瞬间,时不我待,机不可失。人生最为宝贵的时光也就是这么几十年,不能成材,却也不能成虫;做不了好人,千万别做坏人;做不到名扬千古,更不能遗臭万年。这就是我做人的观点。可是,说了容易,做到很难啊!

太极拳与现实生活的矛盾 篇3

一、我曾经做过一份工作,试用期过后,人家说我动作慢得很,我怀疑这可能与我经常打太极拳有关系。太极拳讲究动作柔和缓慢,那么长期练习太极拳的人会不会变得像老年人一样做事慢条斯理呢?如果是这样,在当今这个快节奏的社会里将会一事无成,甚至贻误终身。相比之下,练习动作迅速的少林拳可能更容易适应当今社会。我不明白,太极拳真的适合生活节奏慢的中老年人,而对青少年不适合吗?

二、我练太极拳的目的不是想成为武功高手,只是想使自己身体好些,精力更充沛些,以便在生活中能承受较艰苦的体力、脑力劳动。因为我的身体比较容易疲劳,很难适应一些比较繁重的工作。相信许多太极拳习练者练拳的目的也是如此。然而,练习太极拳后,我的身体状况并没有得到改善,反而更差了,整个人有气无力的,尤其是打太极拳的那种缓慢动作与实际生活要求的快节奏相抵触,使我更加疲惫不堪。其结果是我越练越乏力,对太极拳越来越厌倦,有好几次最后索性不练了。

我的经历,相信许多太极拳习练者都有,疲劳和厌倦一定时刻陪伴着各位习武者。毕竟还没有哪种拳术,能让人在强身健体、武艺进步的同时,又不消耗体力。要想获得充沛的体力,又想不使身体疲劳,恐怕只有睡眠一法了。在练武过程中,如何克服疲劳和厌倦心理,如何使习武与现实生活相适应,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我才能持之以恒地习武。

现实矛盾 篇4

一、零供关系的一致性和矛盾的客观性

零供关系是市场存在的最普遍、最密切的经济关系,它是生产与消费关系在市场的反映,既有统一协调、共赢一面,也存在差异、矛盾和冲突的一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它的一致性在于共同面对市场,共同为消费者负责。生产通过交换满足消费的同时,实现产品的价值,收回成本,取得相应的利润,也完成了生产与流通企业的社会责任。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也就没有流通;而没有消费,没有流通,也就没有生产。它们的相互性、协调性、一致性,推动着社会经济稳定、协调、持续发展。也就决定零供关系的一致性,是共赢、互促、互为条件的关系。

生产与消费的矛盾也是始终存在,这是由生产与消费的不一致性引起,集中生产分散消费,分散生产集中消费,常年生产季节消费,季节生产常年消费,甲地生产乙地消费,乙地生产甲地消费,诸如等等,这其间必然存在差异,产生供求矛盾,并集中表现在零供关系上。也就是说,零供矛盾的客观性,是产销矛盾在市场的反映。但在不同的供求态势下,矛盾的性质、表现、形式和矛盾的主体也发生不同变化。在商品供不应求的条件下,零供矛盾主要表现在品种、数量和供货的时间,这时矛盾的主体是供应商或厂商。为了使供应商或厂商多供货、早供货、及时供货,以保证市场需要,厂商就成为矛盾的主体,呈现为“商求工”的态势。而在供过于求的条件下,市场矛盾由数量转向质量,由品种转向品牌,由供应转向销售,突出表现为终端的矛盾,形成“工求商”的市场态势,零售商利用控制终端的优势,对众多的厂商供应商实施“择优进店”的策略。这个“优”一是指品牌,市场必须的商品或品牌商品;一是指谁给优惠条件,就让谁进来,甚至推行“末位淘汰制”,对销售不佳、无法保本的生产企业进行末位淘汰,重新招商,收取进店费,填补缺位。

二、终端是无法垄断的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存在也不可能垄断终端,但可以进行多渠道的选择。任何一种业态的零售业,不管是独立的业态,还是连锁公司,它只是经营的一种形式,不可能对市场形成垄断,政府也不允许它们垄断,所以谴责零售业垄断终端、坐地收费,其实是一种误解。市场是无法垄断的,终端是可以自由选择的,厂家可以选择自营,也可以选择联营;可以直销,也可以选择代理或代销;可以自己开店,也可以选择网络交易;可以进百货店,也可以进交易市场,或选择超市。但选择的唯一标准是市场需要,消费者接受,厂家获得相应利润。终端无法垄断,垄断终端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才有的现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靠垄断市场、靠收进店费过活,一是不可能,二是不会长久。事实证明,不搞自营,不承担市场风险的零售企业,也无法取得机会利润和风险利润,它的盈利空间有限,只能勉强维持,平均利润率不到1%,它就失去开拓能力。

市场决定生存,终端产生效益。终端的选择取决于费用与销售的乘数效应,费用的大小并不决定销量的大小和赢利空间。许多生产企业企图建立自己的终端,设立专卖经销自己的产品,除个别有品牌支撑的企业以外,多数生产企业都杀翎而归。可口可乐市场占有率在软饮料中,都超过40%,但它不设专营点。海尔、长虹、双汇等大型企业,都曾尝试自己开零售点,直接走向市场,最后都以失败而告终,因为它不仅违背了社会分工的原则,也承担了不应承担的经营费用和寻租成本。

生产企业自建渠道是一种选择,但不是最佳的选择。它必须考虑:第一,建立专业店,有无品牌基础,一般性商品难以建立直销渠道;第二,有无雄厚的资金在广阔市场开店;第三,要承担市场的全部风险,值不值得;第四,违背社会分工原则,不利于成本节约,等等,这都是企业必须考虑的问题。商业企业作为媒介商品交换的职能,它点多面广,到处设点,代销、经销经营本身就是社会的节约,符合社会分工的原则。零售终端遍布广大的城乡,承担着为生产和消费沟通的职责。而任何生产企业自营销售点,不仅布局有限,受到区域、门点的限制,同时其本身也是一种商业行为。不管是大分工还是小分工,总要提高销售人员的经营能力,实现商品从生产领域到消费领域的转移,要对投入与产出;自营收入与交必要的进店费等,进行成本和费用的核算,然后决定取舍,而不要一味追求自己开店。

三、进店费收取不是中国企业的发明

进店费或通道费不是中国商业企业发明的,除了它源于商品供求态势外,始于外资企业。沃尔玛进入中国开的第一店就在订货会上提出:与我们做生意就是加入我们的渠道网络,价格必须低于其它进价的10%—15%,并规定第一批铺底货是无偿提供,这实质上是收取双重的进店费;家乐福是以明码标价的形式要求与供应商订立合同,收取多达十几项的各种费用,有的比例高达销售额的3%—5%。在这样的条件下,内资企业也开始纷纷效仿,收取各种名目不一的进店费。其关键不在于收不收费,因收费已成为市场的潜规则,问题在于:第一,乱收费,不定标准,没有合同,随意收取;第二,层层收费,连锁公司收,门店也要收,甚至班组还要上架费;第三,收取的费用不作为企业收入入账,而进了私人腰包,或进入“小金库”分掉了。所以,问题不在于收不收费,而在于收得是否合理,企业能不能承担;要收在明处、收得有据;要依法、依合同收取,防止商业企业个人从中捣鬼、从中加码,中饱私囊,助长不正之风。

同样的,商业企业要引进紧俏商品、名牌商品也存在着“进厂费”的问题,要缴“装修费”、“保本费”,甚至半年提前付款,特别是引进世界名牌时,既要向代理商、生产商交纳“装修费”,每平方米要几千元到一、二万元,全部叫他们“处理”,几百万,几千万不等,个别的上亿元;还要对他们“保底”,销量不足,要按合同规定的数额向对方交纳“保本费”等等,同样存在许多弊端,代理商从中要价,牟取暴利。

四、零供矛盾的价格均衡

价格均衡是市场经济特有的经济现象。是指买卖双方只有在价格均衡、互利的条件下,才能完成公平的交易,建立相对稳定的供求关系,以取得社会经济协调、有序、持续发展,才能够建立相对稳定的供求关系。

供求双方或者零供之间产生的价格矛盾是客观存在的,其实质是如何遵守客观经济规律,遵守互利的原则,进行科学的定价和合理的利润分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它是通过国家定价,以实施鼓励生产的“工大于商”的价格政策,还是通过贯彻“商大于工”的原则,达到计划生产、控制价格的政策。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多数产品和服务的价格,市场依据供求态势自发形成的,但也必须遵守市场的基本规则。因此,反映在零供关系上也不能随意和任意,必须遵守以下原则:

第一,零供双方都必须坚持双赢战略,坚持自愿原则,制定合理的价格和收费标准,这样的关系才能保证双方稳定持续的合作关系。

第二,明码标价,明码实价,是诚信企业基本的要求,零供双方都必须遵守。任何商品的打折,都必须在现有价格基础上对消费者的让利行为。现有价格是指没打折之前正常的销售价格,不能搞虚假打折、欺诈让利或采取先提价后让利的违法行为。

第三,任何一种让利,都是一种促销行为,必须出于双方自愿。特别是引厂进店或联营企业,定价权、让利的幅度都必须取得厂家或供应商的同意,事先协调,坚持自愿原则。那种采取突然袭击或任意打折的做法,厂家有权拒绝,或标明本产品不参加促销活动。

第四,不论是“进场费”或“进店费”,作为企业的让利行为,不能采取先提价后打折,或降低产品质量、服务内容的变相提价,转嫁负担,损害消费者利益。

市场是广阔无限的,促销是多样的,让利是暂时的,不管是厂家还是商家,都必须以诚信为本,谁走的更远、卖的更多,取决于你的经商理念和职业操守。

五、调整零供关系重在治乱

零供当前的尖锐矛盾在于“三乱一拖欠”,使供应商不堪其忧,无章可循,难以应付,具体表现为:

第一,乱收费,层层收费、节节收费。一个厂商或供应商进入连锁网络要交网络费、进门店,还要交通道费、广告费、店庆费,甚至商品部、班组还要交上架费、整理费、卫生费等等,名目繁多。

第二,乱摊派。少数商场把未完成的销售额摊派给厂家,搞虚假销售,未完成的利润要厂家分担,超规定的费用要厂家承担,甚至摊派即将过期的商品。

第三,乱转嫁负担。许多应该由商家承担的费用,包括电费、水费、卫生费等,甚至用购物小票在厂家报销。这些现象只发生在个别企业身上,但造成极坏的影响,助长了不正之风,甚至产生商业腐败。

第四,拖欠货款。不能按时结账,不定期拖欠,直接影响厂商资金周转和正常生产。日常消费品多为中小企业,其本身就缺少雄厚资本和发展资金。零售商的拖欠时间短则二、三个月,多达半年,甚至更长,直接影响生产的正常进行。

零售商拖欠货款,既有历史性原因,也有现实问题。历史原因是中国商业缺乏原始的商业资本积累,解放后基本都是白手起家,靠财政拨款。改为“拨改贷”以后,靠贷款维持正常的周转,贷得少用得多,有的还贷不到款,造成资金短缺。因此,随着业务的扩大,普遍感到资金不足,周转不灵。加上我们又面临着加入WTO的保护期,急于发展、抢占黄金地段,所以只好通过拖欠货款达到扩张的目的。这就加剧了资金紧张,导致拖欠货款成为零售商发展突出的无奈之举。

六、关键在于规范和治理

当前零供关系之所以突出表现在进店费上,主要是个别商业企业乘机提高或调整进店费,引起供应商的反感。而另一方面,一部分供应商也趁机涨价或采取变相涨价,却把原因归结到商家身上。其实这两者做法都是不正确的,它违反了抑制通胀的共同任务。因此,不论是解决当前矛盾,还是稳定零供关系的健康发展,都必须统一认识,重在规范,重在治理。

第一,零供关系协调和和谐是稳定市场、搞好供应的基本因素。

因此必须贯彻双赢的方针,只有双赢,才能协调、才能持续、才能恒久、才能发展。不管是商家还是厂家,不管是零售商还是供应商,它存在的前提是为社会需要,服从社会需要,以利他为前提,才能达到利己的目的;不利他只利己,企业的存在也失去了价值和意义。零供的关系是互相依存、互利共赢的关系,任何一方对对方基本利润的损害,最后必然损害了自己,不利他或损人利己的行为而获利,都是违法和非法的。

第二,依据供求态势和品牌的地位而收取的“进店费”或“进场费”,都是零供利益的适度调剂。

必须收得有度,收得有节,收得有序,既不能损害对方的基本利益,也不能乘机加价或变相加价,转嫁负担,坑害消费者利益。特别是在当前抑通胀的大局下,不能以任何借口提高进店费或收取其他费用,也不能以任何借口进行涨价或降质降量的变价行为。

第三,统一制定收费范围和收费标准,取消一切非规定收费内容。

收费分成网络费和渠道费,网络费是根据连锁公司的规模和网点,由双方协商确定,属于一次性收费,收费标准不得超过全年预计销售总数的百分之零点五。渠道费是落实具体门店后交纳的渠道管理费,按月计算,协商制定,但不得超过实际销售额的百分之零点三。除此之外,商家不得以任何借口收取供应商的费用或进行强制性的摊派。

第四,加强银企合作。

通过融资、参股、收购等形式,促进金融资本与商业资本的有机结合,做大企业,做大市场,做遍全国,走出国界,培养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零售集团。这是国际零售集团做大做强的成功经验,我国应选择1-2个具有发展潜力和实力的商业公司,进行深层次合作,取得成功经验后再逐步发展。一个经济强国必须在国际零售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并逐步做强做大。没有金融资本的介入,中国零售业很难做大,更无法做强。

第五,扩大对零售业信贷规模。

中国商业缺乏原始的商业资本积累,而国有商业长期赢利如数上缴。拨改贷以后,一是增加负担,二是贷款条件限制,数量有限,资金缺乏是零售业普遍存在的现象,加上加入WTO后又急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助长了“三乱一拖欠”现象的产生。因此,要在信贷额度和贷款条件对零售业给予适当的照顾,或者介入保理业务,银行、厂商和零售商签订保理合同,按货单先行垫付。

第六,大力推行民间商业保理。

由于零售业点多面广,多为中小企业仅靠银行增加发放信贷额度,放宽信贷条件是远远不够的,应该充分发放民营资本的作用,介入中小企业的保理业务,构筑民间信用体系,并发挥银行系统监管作用,按期垫付,定期回收,确保厂商生产正常进行,维护零售正常周转。

第七,抑制通胀是厂商和零售商的共同任务。

有人认为进店费是造成当前物价上涨的重要原因,主要因为进店费收取的多是中小企业,他们资金有限,销售有限,容易受冲击,也容易将这部分损失转嫁到消费者身上,或提价或减量、降质,形成了当前突出的矛盾。而大的厂商不仅市场占有率高,而且有品牌优势,不仅能受到商家的优待,甚至还收取“进厂费”。因此,不论是供应商还是零售商,是大型企业还是中小企业,都必须从大局出发,不得以任何借口提高或调整进店费,也不得以任何形式任意提价或变相提价。

第八,诚信是搞好零供关系的基石。

“市山有度诚为本,商海无涯信作舟”。商人的任何做法,市场的任何行为,都要遵守市场的规律、规则和规矩,只有坚持信用,遵守合同,才能做到互信共赢,才能保持稳定、持续关系,达到互利的目的。产、供、销三方,任何一方利益受到损害,最终都要以自身失败而告终。

现实矛盾 篇5

2003年l2月

福建工程学院学报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理论贡献及现实意义 林辉

(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福建福州 350007)

摘要: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社会主义社会两类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等三个方面分析

了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理论贡献及现实意义。

关键词:毛泽东;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理论贡献;现实意义

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识码:A

Theoretical contribution and realistic significance regarding a book named

concerning dealing with contradiction correctly inside of the people

UN Hui

(Fujian Public Safety College,Fuzhou 350007,China)

Abstract:The author analyzed the theoretical contribution and realistic significan ce regarding chairman

Mao’S book named concerning dealing with contradiction correctly inside of the peo ple from three aspects

such as basic contradiction in socialist society,two kinds of contradiction in socialist society,dealing with contradiction correctly inside of the people and SO on.

Keywords:MAO Ze—dong;dealing with contradiction correctly inside of the people;theoretical contribution; realistic significance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是毛泽东在1957年2月27日根据当时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情况,在最高国务会议第十一次(扩大)会议上的讲话,同年6月19 13在《人民13报》上发表。46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再一次反思这篇讲话的理论贡献时,其精神无疑对新时期我们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问题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理论贡献

1956年,受赫鲁晓夫全盘否定斯大林的影响,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开始出现一股混乱的思潮,波兰事件和匈牙利事件相继发生,许多工人走上街头罢工,许多学生也走上街头示威游行。

我国一些地方城市群众闹事的情况也不断增加,“先后大约有1万工人罢工,1万学生罢课。有些甚至喊出了‘打倒共产党’的反动口号。”⋯ 同年,我国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阶级斗争不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而人民内部非阶级斗争性质的矛盾却13益突出。在这样国际、国内背景下,毛泽东发表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涉及了以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从未有人遇到过、或者遇到了却又没有能够正确解决的重大问题。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毛泽东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提出了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理论,成为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独创性发展的又一突出例证。

1.1 第一次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问题

1.1.1 社会主义社会还存在基本矛盾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但是,后人往往把这两对矛盾视为资本主义社会及其以前各种社会形态所具有的基本矛盾。社会主义社会还存在不存在这方面的基本矛盾,马克思、恩格斯之后的上百年间还没有人作出正确的回答。毛泽东在考察了苏联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总结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从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关于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这一命题出发,认为矛盾是普

遍存在的,社会主义社会同样充满着矛盾,正是这些矛盾的运动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地向前发展。毛泽东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1.1.2 基本矛盾的存在状态、性质及解决途径

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同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是根本不相同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表现为剧烈的对抗和冲突,表现为剧烈的阶级斗争,那种矛盾不可能由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来解决,而只有社会主义革命才能够加以解决。

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恰恰相反,它不是对抗性的矛盾,它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解决的方式、方法,就是通过调整和改善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方面,使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地得到巩固和完善。这一论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理论,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改革奠定了哲学基础。正如邓小平后来所指出的,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毛泽东的“这个提法比其他的一些提法妥当”。

1.2 首次系统提出社会主义社会两类矛盾的理论

1.2.1 明确界定了“人民内部矛盾”的内涵和外延

毛泽东指出:“人民内部的矛盾,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的矛盾”,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主要包括工人阶级内部的矛盾、农民阶级内部的矛盾、知识分子内部的矛盾、工农两个阶级之间的矛盾、工农同知识分子之间的矛盾、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同民族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民族资产阶级内部的矛盾、人民政府同人民群众之间的矛盾等等。

1.2.2 明确界定了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

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社会也是对立统一的,有人民内部对立统一,有敌我之间的对立统一。“在我们面前有两类社会矛盾,这就是敌我之间的矛盾和人民内部的矛盾。这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类矛盾”。敌我之间的矛盾是对抗性的矛盾;人民内部的矛盾,是非对抗性的;在被剥削阶级和剥削阶级之间,除了对抗性的一面以外,还有非对抗性的一面。

1.2.3 提出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的问题

毛泽东还运用矛盾转化原理,分析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的问题。他指出,“在一般情况下,人民内部矛盾不是对抗性的,但是如果处理得不适当或者失去警觉,麻痹大意,也可能发生对抗”,∞会导致部分人民内部矛盾向敌我矛盾转化。比如,党和政府在工作中造成的严重失误和过失长期未得到纠正,造成社会生活各种矛盾尖锐化;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方法失当,也会造成人民内部矛盾向敌我矛盾转化。毛泽东还深刻地阐述了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及其转化问题。他指出,工人阶级同民族资产阶级之间存在着剥削和被剥削的矛盾,这本来是对抗性矛盾,但是在我国的具体条件下,这两个阶级的对抗性的矛盾如果处理得当,可以转变为非对抗性的矛盾,可以用和平的方法解决这个矛盾。毛泽东从我国实际出发,根据我国的历史条件,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将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纳入人民内部矛盾范畴,并在实践中成功地解决了这个矛盾,为马克思主义社会矛盾理论增添了崭新的内容。

1.3 提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

1.3.1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毛泽东指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这是一个总题目”。①一方面,“主题”思想的提出,是以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为前提的,是由我国社会阶级关系的根本变化以及由此引起的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决定的。这就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为主要着眼点和出发点,来认识和处理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另一方面,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也是从全党工作重点转移的角度提出来的。毛泽东认为,我们国家虽然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但仍然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革命的目的并不在于建立一个新的政府,而在于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我们的根本任务已经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在新的生产关系下面保护和发展生产力。因此,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就是为了便于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一场新的“战争”——向自然界开战,发展我们的经济,发展我们的文化,使全体人民比较顺利地走过目前的过渡时期,巩固我们的新制度,建设我们的新国家。

1.3.2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各项方针政策

毛泽东不仅提出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这重大命题,还根据党的历史经验和社会主义时期的新一

情况、新任务,联系农业合作化问题、工商业问题、知识分子问题、少数民族问题等等,提出了一系列正确处理和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新方针、新政策。毛泽东强调,我们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时,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的总的指导思想;用民主的方法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正确把握民主与集中的关系,以及在不同领域贯彻的具体方针和政策。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现实意义

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不仅在当时有着十分积极的指导意义,而且对于我们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仍然有着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

2.1 正确估计阶级斗争形势。是保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促进社会主义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

在我国当前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阶级斗争虽然已经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但在一定范围内仍然存在。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所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指出:“在剥削阶级作为阶级被消灭以后,阶级斗争已经不是主要矛盾。由于国内的因素和国际的影响,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某种条件下,还有可能激化。既要反对把阶级斗争扩大化的观点,又要反对认为阶级斗争已经熄灭的观点。”改革开放20多年的实践明确告诉我们,那种度以为阶级斗争已不一

存在的看法是极其危险的;国际反华、反共势力从未放弃对新中国的颠覆和破坏活动,只不过其破坏方式更隐蔽,手段更多变,我们对此必须有充分的了解和高度的警惕。

同时,我们必须认识到社会的主要矛盾已不再是阶级斗争,而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从而避免各种干扰,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

2.2 发展生产力是新时期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根本途径

我们党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发展中大国领导人民进行现代化建设,能不能解决好发展生产力的问题,直接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党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正确处理好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就必须始终紧紧抓住发展生产力这个核心,立足中国现实,顺应时代潮流,不断开拓促进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新途径。从当前出现的大量人民内部矛盾纠纷来看,占主导地位的还是物质利益方面的纠纷。如:由社会分配不公、少数干部不廉导致的利益纠纷;由对长远利益的不理解导致的利益纠纷等。要最大限度地解决主要矛盾纠纷,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

只有这样,才能加强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各种关系的物质基础,缓和不同阶级、阶层、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从根本上解决由此引起的人民内部矛盾,让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2.3 改革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也是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关键

毛泽东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它不是对抗性的矛盾,可以通过调整和改善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不相

适应的方面,使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地得到巩固和完善。这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进行的改革,就是在这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新时期的人民内部矛盾纷繁一

复杂,既有旧体制下尚未根本解决的深层次矛盾,如政府部门的工作效率低下、官僚主义、腐败问题等,也有改革过程中不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如经济体制改革中分化出来的多个相对独立的阶层在经济收入、政治地位、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同其他阶层存在差异,产生矛盾,国有企业减员增效导致下岗职工闹事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大胆探索,进一步在体制改革和创新上下工夫。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深化机构改革,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合理调整利益分配。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一整套正确处理和协调人民内部矛盾的制度机制,从根本上解决旧体制的深层次矛盾和由改革引起的新的矛盾和问题,使利益格局更加合理,人民内部矛盾更加缓和。

2.4 合理调整社会利益关系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保证

当前,人民内部矛盾很大程度上是不合理的利益分配引起的,因此,应本着“群众利益无小事”的原则,调节利益差距,把它调整到合理的限度内,以此克服其对社会稳定的消极影响,是十分重要的。一方面,我们可以建立更加合理的分配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从而消化、缓和由此引发的各种人民内部矛盾,避免社会冲突;另一方面,我们应加快西部开发和城市化建设,逐步缩小东西部、城乡之间的分配差距,让东部带动西部,让城市带动农村,以此达到共同富裕。对西部不发达地区,政府要从人力、财力、物力上给予支援,振兴当地经济,从而缩小东西部的差距;对城乡问题,要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发展二、三产业,推动城市化,优化城乡经济结构,从而缩小城乡差距,缓和并最终消除工农矛盾。

2.5 妥善处理由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

人民内部矛盾是人民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是可以妥善处理的,但如处理不好,在一定条件下也可能会演化为对抗事件,影响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人和一系列改革措施的出台施行,出现了群体性上访、游行、示威、拦阻交通等突发性事件,而且有不断上升的趋势,如不及时处置或处置不当,极易为国内外敌对势力所利用,演变为政治事件,甚至引发社会**。据全国信访办公室负责人透露,“2002年前三季度,全国县以上三级党政机关信访部门共受理群众来信来访864.04万件(人)次,据此推算,全年当在1150万(人)件左右。”因此,当矛盾出现时,必须积极、谨慎地予以适时处置:对一般的群体性事件,要立足于疏导,进行说服、教育、劝阻,切不可因简单从事、态度粗暴而导致规模扩大、事态升级;对因要求未能满足而引起的,没有过激行为的上访、请愿和游行示威事件,在事态没有发生质的变化时,应本着“宜疏不宜堵、宜散不宜聚、宜顺不宜激、宜解不宜结”的原则,积极做好工作,防止因处置不当而给敌对势力以借口;但对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干扰正常秩序的突发性事件,必须采取果断措施,孤立、打击其中的违法犯罪分子,教育争取一般参与的群众,及时果断地制止事态的发展。

总之,历史实践证明,能否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一个关系到党能否制定和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影响党的巩固发展的重大政治课题。什么时候正确认识和处理了人民内部矛盾,我们就能增强人民团结,发挥广大人民的积极性,党的事业就有源源不竭的动力,执政就有坚实的基础;反之,就会动摇人民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影响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甚至使小事变成大事,导致矛盾激化,酿成乱子。因此,认真研究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理论贡献及现实意义,对于解决改革开放新时期的人民内部矛盾和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大学马列主义发展史研究所.毛泽东思想发展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295.

[2]新京报.八成信访有道理的反思[N].范荣生(责编).海峡都市报,2003—11—23(A9).

现实矛盾 篇6

关键词:基层;人民内部矛盾;对策思考

中图分类号:D6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1)02—0009—03

积极预防和妥善化解人民内部矛盾,切实维护群众利益和社会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在面对处于由全面小康向初步现代化迈进的发展阶段和面临金融危机背景下逆势赶超的挑战和机遇,同时由于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加快推进,利益关系和利益格局深刻调整,影响社会稳定的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人民内部矛盾面广量大,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如何准确把握人民内部矛盾的现实表现及规律成因,主动寻求预防化解之策,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当前基层人民内部矛盾主要方面及现实表现

当前,随着经济社会的跨越发展,各种社会关系基本协调、政局基本稳定、社会基本和谐,但人民内部矛盾也出现了一些值得警惕的新情况、新问题,影响了社会协调健康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加快,拆迁安置矛盾日渐凸显。随着城市城市化、工业化和新农村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老市政片区拆迁、新区广场建设、道路的拓宽改造等一批城建重点项目陆续上马,同时各类工业园区、农民集中居住点建设飞速发展,大量土地民房被征用拆迁、流转置换。由此引发了新一轮的征地拆迁补偿矛盾,特别是围绕补偿标准、安置入户、引发了大量矛盾,导致聚众闹事、集体上访和群体性治安事件时有发生。在基层,就发生因涉地问题引发的矛盾逐年上升,由此酿成的群体性事件也处于多发状况。

2.金融危机影响仍未消除,矛盾传导效应不容忽视。2009年下半年以来,各地基层政府高度重视金融危机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影响,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帮助受影响企业平稳过渡,保持了经济持续增长、社会持续稳定,但金融危机对经常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依然存在。虽然在2009年第二三季度出口下降趋势得到遏制,逐步止跌企稳,但影响出口回暖的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同时,许多地方规模以上企业效益下滑,与2008年同期相比,很多企业利润增幅下降。在金融危机大背景下,许多基层单位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转型关键期,企业改制、结构调整、产品升级等应对措施步伐加快,加剧了矛盾的集聚爆发,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在社会稳定中持续凸显。少数企业在改制过程中操之过急,没有充分考虑大部分职工利益,导致各种矛盾不断出现,部分涉外企业经营困难,给民工就业、工资发放、福利待遇等造成影响,给社会稳定带来新的挑战。

3.少数企业发展方式粗放,环境污染矛盾时有发生。随着中央、省市级对于污染治理的严格实施,许多基层先后关停了一大批化工污染企业,但相关治污措施和民生工程建设需要一定过程,化工污染问题尚未完全根治,特别是一些化工企业较多的地方,少数企业因受客观条件限制和一味追求经济效益,长期忽视治污措施,导致环境污染引发矛盾时有发生,企业与周边群众矛盾突出。

4.交通配套设施相对滞后,事故伤亡矛盾较为突出。近年来,随着城市道路建设飞速发展,国省道拓宽新建、县乡道路建设、村村通工程等全面推进,极大地改善了全市道路通行条件。虽然城市道路建设不断加强,但仍难以完全适应群众通行需求,特别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市民购车热情高涨,导致车路矛盾十分突出。同时,许多县乡道路和村道交通安全配套设施还不完善,交通参与者安全意识差,管理机制不健全,由此引发的交通事故时有发生。交通事故成为社会矛盾的新增长点,由此引发了大量死伤赔偿纠纷,甚至出现堵路滋事等群体性事件。同时,因受企业设备老化、持续高温等因素影响,安全事故也进入了高发期,容易引发一些社会矛盾。

5.网络论坛矛盾热点集中,不良炒作易成引发酵母。由于网络舆情面广量大,传播速度快,各种思想文化表达和利益诉求错综复杂。一些人为达到个人利益诉求或不可告人的目的,通过聊天网站、网站论坛等形式,公开反映利益诉求或发布混淆、虚构的事实,吸引网民浏览并跟帖讨论,赢得网络上不明真相群众的同情,从舆论上为自己造势,企图以此迫使政府有关部门改变或取消既定政策,从中达到各自不同的目的。因此,往往一些社会大众普遍关心的问题、突发事件以及具有较大影响的事件,很容易通过网络形成社会热点。部分网民经常就环境污染、社会治安、市政建设、交通状况等热点问题发帖,引起网民跟帖议论,其中不乏思想偏激、煽动情绪、发泄不满的言论,容易引起网民盲目跟随,引起所谓“共鸣”,往往一个小小的是非波澜,都有可能对基层的社会稳定带来影响。

二、新时期基层人民内部矛盾历史背景及成因浅析

人民内部矛盾始终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在当前经济转型、社会转轨、产业升级的历史进程中,人民内部矛盾产生原因错综复杂,既有客观和主观的原因,也有历史和现实的原因,特别是有些矛盾引发原因重叠交叉,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经济转型升级不断加快,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目前,正处于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特别是金融危机成为经济转型的“催化剂”,对基层经济跨越发展的“倒逼”效应明显。在转型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和分化,由此引发各种利益矛盾。特别是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益企业被关、停、并、转,或者破产,从而引发各种矛盾。与此同时,一大批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好的项目产品不断投产,一批新型白领、高级蓝领不断涌现,导致社会阶层不断分化重组,群众收入不断变化拉大,容易引发相关社会矛盾。此外,随着基层城市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的不断加快,城乡二元结构将被逐步打破,城乡结构实现战略性调整,必然会引发大量城乡之间的人民内部矛盾。

2.社会转型缓冲机制欠缺,整体控制能力减弱。伴随着经济产业转型、城乡结构战略性调整,镇江市进入了社会转型关键期。由于新旧体制并存、交叉和碰撞,改革措施不配套和政策法规不完善,导致社会转型缓冲机制欠缺,社会整体控制能力减弱,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矛盾和问题。一些领导干部和领导班子思想理论水平不高,依法执政能力不强,解决复杂矛盾本领不大,素质能力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还不适应。特别是少数基层领导和部门对群众和职工反映的实际问题重视不够,能推则推,能拖就拖,以致小事拖大,大事拖坏,导致群众越级上访,让矛盾牽着鼻子走,使得群众产生“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不闹不解决”的错觉。同时,个别部门在制订政策、开展工作过程中往往只从部门利益出发,没能做到依法行政、依法办事,没有充分考虑群众利益,引发群众不满。

3.舆论转型日趋丰富多样,舆情控制压力加大。当前,社会舆论也同样经历着深刻转型,舆论方式日趋丰富多样,报刊舆情、电视舆情、电台舆情、期刊舆情不断涌现,特别是随着互联网作用的提升,上网人数持续增加,网络舆情大有成为主流舆情之势。由于网络舆情主体身份复杂,思维方式不同,所持价值观、人生观、伦理观也不尽相同,对社会现象、国家政策等同一对象的反映也会存在巨大差异。同时,互联网的虚拟性决定了网民在网上传播信息没有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从而造成网上舆情形成快、传播广的特点,网民可以在第一时间在全世界任何地方参与对某一件事进行评论,并且任何评论都可以在第一时间被看到,信息传播的时空性给网络舆情管控工作带来了挑战。同时,由于很多网站都设在境外,无法对其内容进行控制管理,限制了对网络舆情的管控。

4.心态转型面临痛苦历练,守法意识不够牢固。在经济转型、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民众心态也同样经历转型,部分群众心态失衡,行为偏执,法制意识淡薄,总习惯于从客观上找原因,对国家的政策法律法规不理解甚至故意曲解,单纯从个人或小集体利益出发来理解政策法律法规。具体表现是许多群众实施了违法行为却不知违法,等到追究其法律责任时,仍觉得很无辜。有些群众虽明知违法,但缺乏依法行事的自觉性,以致一般交通違法等成为普遍现象。同时,部分群众存在“法不责众”的心理和不闹不解决问题的错误观念,在处理问题时往往不想通过正常途径去解决问题,而是寄望于集体行动、制造事端、扩大影响,甚至做出一些过激的行为,以此来向政府施压,威迫政府“照顾”他们的“利益”,导致社会矛盾多发。

三、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对策建议

正确认识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基层政府现阶段政治生活的主题,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因此我们必须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深刻认识人民内部矛盾的表现形式和特点成因的基础上,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特别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矛盾,为基层发展提供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1.建立健全超前预警机制,畅通矛盾反映渠道。要进一步畅通社会矛盾反映渠道,进一步建立健全预警机制,在及时、准确了解情况的基础上,深入分析社会矛盾的性质、特点、原因及发展趋势,为超前采取对策,将矛盾消除在萌芽状态提供条件。深入开展涉企矛盾纠纷排查工作,全面掌握基层亏损关停企业底数、涉及职工数及善后处理情况,及时发现掌握因拖欠工资福利待遇、裁减员工等可能引发的不安定因素,密切关注经营出现问题企业的非正常动向。扎实做好情报信息工作,实行每日研判、每周汇总通报制度,及时将有关情况报告市委、市政府并通报乡镇党委政府、有关部门,确保超前落实工作措施,做到预警在先、发现在早、处置在小,把各类矛盾化解在企业内部、消除在萌芽状态。创新形式,实时掌握各类网络舆情。要始终高度关注网络舆情,将其作为畅通民意表达的重要渠道,从中了解民情、掌握民生、发现矛盾。近年来,有些地方全面推行了“平安民声服务台”建设,推行“局长信箱”,做好沟通答复工作,同时进一步方便了群众报警求助、投诉监督和办证办事,把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展示形象做成亮丽“窗口”,以实际行动赢得了群众信任。拓宽渠道,建立完善诉求表达机制。这是保障公民建议权和申诉权,加强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及时了解社情民意、迅速化解社会矛盾的主要措施。人民内部矛盾化解,不能只通过一个渠道,更不能让矛盾滞留在一个渠道,应根据问题的不同性质,通过信访、法院、基层组织等渠道,以及人民调解、行政复议、劳动仲裁等方式,做到多渠道化解矛盾。

2.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理念,立足源头化解矛盾。一是搭建就业平台,维护职工合法权益。针对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加强信息引导和就业服务,充分发挥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外劳务办事机构和劳务经纪人的作用,合理引导民工到各镇、区工业园就业。加大收集和发布用工信息量,降低农民工求职成本,畅通求职渠道,充分发挥各类职介机构的中介组织作用。一些地方基层组织与市经济开发区、各镇工业园区对接,举办用工企业专场招聘会,切实有效解决当前企业用工招聘和劳动者求职“两难”问题。同时,积极推进职工工伤保险、医疗保险,探索农民工养老保险可接续、可转移的办法,督促用人单位按规定支付职工工资和经济补偿金。二是创造条件,切实提高拆迁安置水平。科学规划,着力减少交通事故矛盾。把农村道路交通规划、安全配套设施建设纳入各级政府议事日程,形成政府牵头,多方参与的建设机制和综合完整的事故预防机制。加快建设重点中心镇交巡警中队建设,规范派出所交通警务室执勤运作模式,充分发挥农村事故预防和处置的主力军作用,切实减少因交通事故引发的矛盾纠纷,严防酿成群体性事件。

3.加快推进法治教育进程,妥善化解各类矛盾。一是健全法律法规,提高依法解决矛盾能力。要不断健全和完善法律法规,形成有法可依,依法办事的工作氛围,切实把防止和化解人民内部矛盾逐步纳入法制化轨道,使社会经济、政治生活中的各类主体的权利、义务和行为,以法律形式加以规范,使各种关系都处于一种有序的互动之中。要在建立健全有关政策法规和工作机制过程中,高度辩证地处理好效率与公平之间的关系问题。二是充分运用行政手段,及时化解农村土地流转承包经营等涉地矛盾,注重从源头上抓好农村土地管理,及时办理土地确权等有关手续,从根本上消除涉地纠纷隐患。三是开展教育引导,及时解除群众思想症结。各级党政组织、工青妇等群众团体,以及基层领导班子,要切实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方式,引导群众客观地分析经济和社会发展形势,保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引导群众全面看待改革,既看到改革的光明前景,又看到改革的艰巨复杂。要引导群众积极对待下岗再就业问题,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积极创造条件再就业,自觉维护社会稳定。要使群众懂得党和政府惩治腐败、解决社会不公、根治社会丑恶现象的决心和行动,从而与党和政府同心同德,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前进。四是加强网络监控,提高网民守法意识。建立“网络评论员”队伍,在论坛管理者中或网民中发现具有良好政治素质和文化功底好的为我所用,充分发挥其在广大网民中的影响力,引导网上舆论进而引导民意,积极营造轻松、健康的网络环境。及时消除不良言论和有害信息,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经营、谁负责”的原则,采用手工操作和技术手段相结合的办法,加强网上舆论信息的管理措施,将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网络散布的反动和煽动性信息从网上直接清除。

4.要积极做好应急处置工作。一是认清形势,正确判断矛盾性质。正确认识和判断当前人民内部矛盾的现状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把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前提,目前虽然部分人民内部矛盾的对抗性有所增强,但人民内部矛盾的性质并没改变,决不能因为发生群体性事件,甚至有过激行为的群体事件,就认为是对抗性矛盾,切实增强处理矛盾的信心和决心。二是努力化解各种冲突和矛盾。提高应急反应能力,积极处置矛盾和冲突,不力使矛盾激化、升级。要进一步完善各类应急处置预案。全面加强对群体性事件处置的组织指挥,基层政府的分管领导和各职能部门主要领导、涉及的镇(区)主要领导必须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组织开展教育疏导、走访调查和处置工作,最直接地了解、掌握事件的起因和动态,科学研判、果断决策、周密部署,将不安定因素成功控制在萌芽状态。定期组织开展实战演练,加强通讯、车辆等装备的维护保养,为快速、有效处置群体性事件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现实矛盾 篇7

关键词:人与自然矛盾,自然界,矛盾分析法,马克思主义矛盾论

一、人与自然矛盾概述

人与自然矛盾, 即人与自然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人与自然之间的统一表现在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 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 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1]在人类之外根本不存在什么上帝之类的东西, “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2]。同时, 人的生存发展也离不开自然界。“自然界, 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 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 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地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1]

人与自然之间的对立表现在, 人与自然在实践中逐渐分化。在马克思看来, “由于人的介入, 自然界已丧失了它往日的地位, 而成为人们的劳动对象, 成为人们借以获得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源泉。”[3]人通过实践活动从自然界中分离出来, 实践活动也导致人与自然的矛盾不可避免。

当然, 人与自然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始终是不可分割的。如果只考虑统一, 而不考虑对立, 人只是作为一般的自然存在物, 在大自然的统治下被动地生存, 那么人就丧失了自己人的类特性, 人与其他动物就没有区别。人只不过是自然的一个成员, 人与自然的矛盾也不存在。与之相反, 只考虑对立, 而不考虑统一, 人与自然只是一种完全敌对的关系, 人类肆无忌惮地破坏着大自然, 大自然又无情地报复着人类, 长此以往, 人与自然的矛盾将激化到无法调节的地步。因此, 在人与自然矛盾中, 没有对立就没有统一, 没有统一也无所谓对立, 无论离开对立或者离开统一, 都不能称其为矛盾。

二、人与自然矛盾的特征

马克思主义矛盾论认为, 事物是由矛盾构成的,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 矛盾贯穿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即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但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不同的特点, 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 事物矛盾的双方也各有其特点。

(一) 人与自然矛盾的普遍性。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 人与自然的矛盾是贯穿于人类社会各个发展阶段的普遍矛盾, 它是任何时代、任何国家、任何人都无法回避的客观现实问题。

1. 人与自然的矛盾无时不在, 它贯穿于人类社会的各个发展阶段。

早在原始社会后期, 人类为了维持生存, 直接从大自然中获取天然的生活资料, 这时人与自然矛盾开始萌芽。到了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 人们为了发展生产力, 提高自己的物质生活水平, 过度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 人与自然的矛盾愈演愈烈。因此, 人与自然的矛盾是贯穿于人类社会各个发展阶段的普遍矛盾。

2. 人与自然的矛盾无处不有, 它遍布于全球的各个国家和地区。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于2012年发布的第五版《全球环境展望》综合报告指出, 世界仍然走在一条不可持续的发展道路上, 地球上各个系统的承受能力正在被推至生物物理上的极限。该报告对最重要的90个环境目标进行了评估。在这90个目标中, 只有4个目标取得了重要进展, 而气候变化、鱼类资源、沙漠化和干旱等24个目标几乎没有或完全没有取得进展, 8个目标所反映的状况出现恶化。[4]同时, 据该组织公布的材料显示, 地球的十大病症, 如土壤遭到破坏, 气候变化异常、生物多样性减少、森林面积锐减等, 正在对人类生存构成严重威胁。因此, 人与自然的矛盾并不是某一国家、某一地域单独存在的问题, 它表现为一种全球性的综合问题。

(二) 人与自然矛盾的特殊性。

人与自然的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但是其表现形式、发展程度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国家却显现出不同的特点。

1. 人与自然的矛盾在人类社会的各个发展阶段表现为不同的特点。

在原始社会中, 人类被动地适应自然, 靠获取天然生活资料为生, 人与自然矛盾处于萌芽阶段。到了农业社会, 由于农业生产方式落后, 以及人们对自然规律认识的不足, 致使人类对自然界形成了小规模的破坏, 人与自然矛盾逐渐发展。但是工业社会以来, 生产力极大提高, 人们为了物质利益, 企图成为大自然的主宰, 违背自然规律, 最终造成了生态灾难, 导致了人与自然矛盾的严重激化。现阶段, 随着生态危机的频繁出现, 人类开始反思自身的发展模式以及自己的行为, 并试图采取行动, 以重新谋求与自然和谐相处。

2. 人与自然的矛盾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国家表现为不同的特点。

就我国而言, 我国各地区的大气污染程度不同, 大部分重点城市的大气环境仍处于较重的污染水平。其中, “北方城市的大气污染重于南方城市, 大城市污染重于中小城市, 城市污染重于农村。”[5]在水污染中, “全国七大重点流域污染程度从重到轻依次为:辽河、海河、淮河、黄河、松花江、珠江、长江。”[6]“海水污染最严重的为东海, 其次是渤海, 南海水质相对较好。”[7]就世界各国而言, 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明显多于发达国家。有能力治理的发达国家, 一方面推卸其肇事者的责任, 另一方面将污染向落后国家转移;而发展中国家由于技术和资金的限制, 其工业化进程必然伴随着高污染、高消耗、低效益的结果, 最终必然是发展中国家人与自然矛盾更为突出。

3. 在人与自然的矛盾中, 矛盾的双方也各有不同的特点。

人和自然是矛盾的两个方面, 它们各自表现为不同的特点。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 自然规律是客观的, 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人们不能改变、创造或消灭自然规律。“在自然界中 (如果我们把人对自然界的反作用撇开不谈) 全是不自觉的、盲目的动力。”[8]恩格斯曾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 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9]人具有社会性和实践性,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马克思指出,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 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人类总是处于一定的生产关系、政治关系、思想关系之中, 这些关系制约着人类的发展。同时, 人还具有实践性。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 人类可以通过实践改造自然界来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社会实践是人的生存基础和存在方式, 人类的“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1]”。

“世界不会满足人, 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10]人与自然的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 旧的矛盾解决了, 新的矛盾又会产生。因此, 如何调节这一矛盾显得尤为重要。

三、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现实出路

(一) 承认人与自然矛盾的普遍性, 转变错误的思想观念, 敢于正视矛盾。

人与自然的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这一矛盾并不会因为人们的误解而改变, 也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现阶段, 大多数国家和地区为了自身的利益需求, 违背自然规律, 任意改造自然, 奉行人类中心主义, “强调人类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优先地位, 它把人类的利益作为价值原点和道德评价的依据, 认为有且只有人类才是价值判断的主体”[11]。这只会导致部分人急功近利, 忽视对其行为后果的反省, 最终损害了人类的整体利益。因此, 为了切实解决环境问题, 实现可持续发展, 必须转变错误的思想观念, 反对人类中心主义, 重新认识和理解人与自然的矛盾, 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 敢于揭露矛盾, 正视矛盾。

(二) 善于把握人与自然矛盾的主要方面, 分清主流和支流, 坚持以人为本。

在人与自然的矛盾中, 人与自然界作为矛盾的两个方面, 各有其特点。自然规律具有客观性, 人具有社会性和实践性。人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 人能够按照自然规律改造自然、利用自然, 人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而自然是矛盾的次要方面。因此, 在解决人与自然矛盾时, 要抓住人与自然矛盾的主要方面, 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 坚持以人为本的观点。以人为本在强调以人为主体的同时, 还要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三)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全世界人民联合起来, 共同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

人与自然的矛盾贯穿于人类社会的各个发展阶段, 遍布于全球的各个国家和区域, 但是在不同时期、不同的地域, 其表现形式、发展程度又有所区别。这就要求在处理矛盾问题时,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不同的行为主体, 应采取不同的解决方式。就全球来说, 各国要开展广泛和有效的国际合作。发达国家应承担国际义务, 依靠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 解决环境问题。发展中国家应将发展与治理有效结合起来, 尽可能避免重蹈西方“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同时, 联合国等国际机构应充分利用现有国际环境方面的法律制度, 以帮助解决各国间的环境纠纷。就我国来说, 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 要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就个人来说, 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自觉养成环保的好习惯,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消费观。要正确认识自然的价值, 树立勤俭节约意识, 身体力行, 坚持适度消费和节约消费, 反对铺张浪费, 提高商品利用率, 减少环境污染。

四、结语

本文基于马克思主义矛盾论视角, 对人与自然矛盾进行了重新解读, 并应用矛盾分析法, 提出了解决矛盾的现实出路。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 “建设生态文明, 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只有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以至每一个人团结协作, 共同奋斗, 才能共享美好明天。

参考文献

[1]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第1卷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4:124

[3]杨松茂.用实践的观点去审视人与自然发展的协调性[J].经济问题探索, 2005, 3:79~82

[4]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全球环境展望5 (中文版) [R].2012

[5]陈佐.环境污染忧思录——浅谈我国环境污染现状与可持续发展[J].铁道劳动安全卫生与环保, 2001, 3:146~150

[6]陈红书.浅析我国水资源与水污染治理现状[J].云南环境科学, 2003, S1:66~69

[7]陈宜菲.我国水环境污染现状及其防治[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8, 35:187~188

[8]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 第4卷

[9]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 第3卷

[10]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0, 第3卷

现实矛盾 篇8

关键词:生态荆门,绿水青山,水资源枯竭,主要矛盾,十襄荆生态文明试验区,海绵流域,高效生态农业走廊

在平常接触的荆门人中,几乎无一例外对经济形势忧心忡仲,更有人告知“现在找不到一个全部开工的”,言下之意,经济环境严峻得很。其实,这是犯了一叶障目的客观唯心主义错误。正如《人民日报》5月25日载文称[1]“短周期看可能是严峻的,需要认真对待,但从更长周期看,它们又是不可避免的阶段性现象。”

源于2015年12月2号在凯莱酒店二楼天香厅参加“十三五”规划专家讨论会和2016年1月12日荆门市委市政府正式颁布《关于坚持生态立市建设生态荆门的决定》,有感而发,从三个方面抛砖引玉,共同建言生态新荆门。

一、绿色发展:新常态中的生态文明建设

经济形势确实严峻,但主动作为者,日子都好过得很。荆门今后五年的路怎么走?又如何能够做到主动作为?对形势政策的研判是基础。

1. 新常态理性认识与供给侧理论渊源

学界对新常态基本特征的认识有两点比较一致:一是增长速度由高速向中高速、甚至中速转变;二是经济发展方式由投资驱动的粗放增长向创新驱动的集约增长转轨。

新常态是将来时,更准确讲,是将来进行时。多年来,伴随着改革开放而来的很多矛盾都为快速增长的GDP所掩盖。一旦增速下降,在效率没有相应改善的情况下,早已积存的经济社会矛盾就会暴露出来。因此,新常态应该是以结构的优化、效率的提高对冲增速放缓带来的负责影响,以保证那些既存矛盾可以在发展中逐步缓解、化解。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渊源———供给学派针对凯恩斯主义弊端,提出了通过提高生产能力、而不是刺激社会需求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主张。

“三驾马车”源于凯恩斯主义。投资、消费、出口的拉力(推力)大小直接决定经济增长速度高低,俨然成为一段时间以来决策施政的金科玉律、不二选择。一旦经济面临下行压力,随之而来的就是扩张性政策,如2009年用4万亿投资(两年)、10万亿贷款强刺激。

但是,在理论上,即便是凯恩斯主义者也主要用来讨论短期经济问题;在实践中,凯恩斯式的大搞工程建设的政策处方早已不再有效,不仅效率低下,还会因为大量投放货币导致通货膨胀,而被欧美政府陆续弃用。完全可以预计,鉴于凯恩斯主义理论体系本身缺陷,曾经红极一时的“三驾马车”决策思路将逐渐让位于供给学派的中国式表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 越织越密的生态文明建设政策体系

以改善环境质量、提升环境治理能力为主要内容的绿色发展,既是克服有效供给不足、、建设美丽中国的内在要求,更是提供高质量高水平有效供给、实现永续发展的根本要求。因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经济体制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专项小组(下称“小组”)推出的1+6生态文明改革组合拳,于2015年9月由政治局全部审议通过。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三五”规划建议,将“绿色发展”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作出了重大战略部署。

“1”就是《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6”包括环境保护督察方案(试行)、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试点方案、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试点方案、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试点方案。据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介绍,制订《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有四点考虑[2]:

第一,理念先行。思想上的雾霾不除,体制机制当中的雾霾很难消除,最后空气当中的雾霾也很难根除。因为体制是人设计出来的,改革方案都是人制订出来的,人的思想观念决定体制设计的好坏,最后决定行动成效。

第二,顶层设计。生态的系统性、资源的稀缺性加上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再也不能靠摸着石头过河,亟需有一个顶层设计,把生态文明体制大厦的四梁八柱立起来。

第三,填补空白。如果产权不清,所有权人不到位,必然出现所谓的“公地悲剧”,带来生态破坏。总体方案中提出的自然资源资产的产权制度、空间规划体系、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市场体系等制度设计,均属填补空白。

第四,整合统一。现存的一些体制和机制存在“九龙治水”问题,必须增强体制的统一性、整体性、协调性。总体方案中大概有十个方面属于整合统一的改革。

1+6方案制订为什么由中财办牵头?据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小组联络员杨伟民介绍,[3]此次改革涉及十个方面整合统一的改革,肯定要触及一些部门利益,自己给自己动手术,刀很难下去,下去以后恐怕也不一定能切到位。一些“九龙治水”的麻烦事,让谁牵头都不好办。由中财办作为专项小组牵头单位,可以协调各个部门之间不同的意见,“该切就要切,该整就要整”。

3. 观点抛砖引玉

人民日报海外版2012年7月31日载文称“中国真正的挑战不是眼前,而是未来5-10年;真正的难题不是国际和周边局势,而是内部的体制变革和社会生态”。[4]为此,新加坡学者郑永年认为,“现在习近平将考虑后面的三十年”。[5]

(1)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刘伟教授在回答《华夏时报》时认为,中国经济实际增速只有4.5%左右。[6]据此,第3个30年经济实际增速可能围绕5%上下宽幅震荡。至于有人说“年底经济翘尾、明年开始向好,后年稳定发展”则是既无基本事实、又无起码分析的一厢情愿。

(2)“十三五”的五年是旧常态向新常态转轨的历史时期,注定是波动的五年、不寻常的五年,可能是我国发展面临的各方面风险不断积累甚至集中显露的五年。尽管宏观可控,但不排除局部麻烦不断。

(3)中国经济发展方式向哪里转?如何转?一个重要方向就是绿色低碳。这也是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信心所在。党和政府对生态文明的要求越来越具体、目标越来越明确、路径越来越清晰、内涵越来越丰富。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必须依靠法治。1+6就是这样的法。

(4)荆门是为新常态贡献一份正能量还是成为包袱?取决于目前的形势研判是否得当,又是否能把准备工作做在前面;荆门是为新常态提供一份良好案例、还是淹没在百舸争流的时代大潮中?取决于荆门在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过程中是否争气。

二、水源枯竭无法保障绿水青山

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5次会议上(2014年3月)振聋发聩地提问,“原油可以进口,世界石油资源用光后还有替代能源顶上,但水没有了,到哪儿去进口?”[7]

1. 荆门本就水枯

“千湖之省”史传美誉掩盖着湖北水资源窘迫现实,既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100立方米(2012年数据),更低于国际公认的人均1700立方米严重缺水警戒线。荆门情况则更为严峻。

注:数据源自湖北省相关年度水资源公报。

近年来,荆门水资源总量总体下降。原因有二:一是近5年来荆门年降水量持续偏少,2011年、2012年较多年平均值偏少约30%;二是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北部山区降水量偏少,尽管南部保持正常值,但汛期(4月~9月)降水量约占全年85%以上,加之极端天气造成局部发生“坨子雨”,难以形成有效径流。

注:数据由荆门市水务局提供,著者自行整理。

作为荆门人民的“大水缸”,漳河水库来水也越来越少,除开气候变化等原因,与上游经济社会发展密切关联。以前无论南漳、远安,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水资源需求量较少。现在经济蓬勃发展,水资源需求量剧增,必然导致漳河水库来水减少。与此同时,尽管节水政策越来越严格,节水器具越来越科学,但荆门用水量却呈总体上升趋势。

注:数据源自湖北省相关年度水资源公报,著者自行整理。

2. 南水北调致荆门更加水枯

按专家测算[8],丹江口水库2010水平年平均入库水量为363.5亿立方米,并测算2030水平年为357.6亿立方米,将此二数直接平均,为360.55亿立方米,据此计算调水95亿立方米致下游水量减少26%。换言之,丹江口水库的出库量减少26%、尚余74%。

但从实操角度看,下泄水量肯定没有74%。长江委水文水资源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明新曾认定“上游耗水量约23亿立方米,中下游需水量162亿立方米”。这与《汉江洪水与水量调度方案》中“枯水期通过上游丹江口等水库调蓄,汉江襄樊以下河段流量一般不小于500立方米每秒”的明确规定正好对应。若据此测算,下泄水量仅为总水量360.55亿立方米的45%。

无论下泄74%,还是下泄45%,襄阳用水量不会因此而减少,荆门情况将更加严重。钟祥文集镇某村农田灌溉用水是由沿山闸取用汉江水。随机走访一户紧靠江堤居住、看着条件不错的农户。家有5口人:户主、老伴、儿子、媳妇、孙子。儿子、媳妇在新疆做豆腐挣钱。因户主年已62岁,不便外出打工,在家力所能及做点农活。因没有水,只能种小麦,除开成本、口粮后,一季收入2500元。续种黄豆,因灾品质不好,卖不出价钱,只能当作饲料,5亩地收入1000元。2014年全年收入3500元。最大心愿是,能够有机会种水稻,尽管辛苦些,但效益好些。

三、对症下药营造良好水环境

水资源已经上升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一紧缺资源。对此,总书记一针见血提出,“一个重要原因是涵养水源的生态空间大面积减少,盛水的‘盆’越来越小,降水存不下、留不住”。[7]为此,本文遵循“护江水、蓄雨水、节用水”的基本原则,提出一个目标、一个思路、一个建议,以及一个重点关注区域。

1. 一个目标:全力申报“十襄荆生态文明试验区”

2014年7月,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等六部委以“发改环资[2014]1667号”文,联合下发《关于开展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第一批)的通知》,设立了第一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57个),主要鼓励制度创新,不是说给多少钱、给多少政策,而是希望先行先试,走出一条别人没有走过的路。汉江流域仅有南阳、十堰(含神农架)两地入选。

鉴于荆门已经出现的水生态问题,以及政策关注的“盲区”:既没像丹江口大坝以上那样拿到生态补偿款,又没像兴隆水利枢纽以下那样补到长江水。

建议借国家关注汉江中下游水污染防治与生态修复的机遇,乘势助推“十襄荆生态文明试验区”:以丹江口库区为核心,由十堰扩展至襄阳、荆门三个地级市,鼓励三地在“探索创新区域协调机制”方面先行先试。

首先,在“探索创新区域协调机制”方面先行先试:加强流域污染综合治理,制定切合实际的调水影响区流域整治规划,以及区域经济产业布局调整规划,探索兼顾供水目标与发展目标的新型发展模式。试行淡化GDP、改以强调农业和生态保护,探索一条生态破坏以后,如何补救、如何修复的可复制、可推广的路径。

其次,要使治水治污的法律变成“长牙齿的老虎”。2015年调研时,但凡问及“三条红线”执行情况时,被问者总是笑着回答,“要真按三条红线管理,哪会有这么多问题。”从2015年全国两会各种报道中获知,环保部10年未能划定“污染红线”。要在荆门先行先试如何依法治水、依法治污,让各种生态环保政策,特别是荆门人自己制定的《关于坚持生态立市建设生态荆门的决定》,[9]有机会成长为“长牙齿的老虎”。

第三,认真落实《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国发[2015]17号)中“合理确定发展布局、结构和规模。充分考虑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的要求。自有文明记载以来,人类就是逐水草而居。换言之,是人将就水,而不是现在的水将就人,到处调水、引水,以备人需。作为大自然的派生物,人类只是自然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只能顺乎自然,在充分尊重客观规律前提下,因势利导,利用现有技术手段,为人类造福。若死抱着“人定胜天”的想法,在实际工作中翻江倒海、大砍大杀、生拉硬扯,到头来,吃亏的还是人类自己。这样的教训,我们经历的还少吗。

2. 一个思路:助推海绵流域建设

三江源地区被国人称为“中华水塔”,丹江口水库即便不能称中国水缸,称“华北水缸”应该不存异议。

据《北京青年报》2015年9月10日报道,[10]因南水进京,北京地下水储量已增加8000多万立方米,实现16年(始自1999年)来首次回升,其中大兴区地下水位回升最多,从19.89米到19.47米,回升了0.42米。此次回升不仅仅是一两个监测点的回升,而是全面系统的回升。大型水库下游都有一个反调节水库,以缓冲可能的负面影响。因此,完全有理由把汉江中下游全流域建成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反调节流域,特别是处于政策补偿盲区的荆门尤为必要与紧迫。

建议围绕154千米的汉江荆门段、境内9362平方千米的汉江流域,多做盆、做好盆、做大盆,尽量留住荆门特有的“坨子雨”以缓解水枯现象。

首先,在严格审批并逐步减少汉江取水的同时,或利用地势低洼地拦坝蓄水,或强化既有湿地公园蓄水功能,以留住雨水为主要目的,同时遇汉江丰水时,利用现有渠道引水蓄存。但逢大旱或汉江特枯年景时,缓释平常蓄积水源以补汉江。这才是真正的打基础、管长远、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治本之策。

其次,引水形成柴湖湿地公园。既可蓄水,又利于换养土地。2015年7月柴湖调研获知,曾有放水形成湿地以换养土地的设想,好处有二:一是部分村庄(如胜利村等)地势低洼,十年九涝,涝即成灾、灾即绝收;二是土壤为沙土,结构也不好,缺少有机成分,土质差。只是当时条件有限,人出不来,无法实施。通过调研,村民(胜利村、群益村等)深受涝灾之苦,早有搬迁意愿,随着规划人口规模近期(2018年)4.8万、远期(2030年)10万的大柴湖经济开发区移民新城的建设,这些村民也有可去之地。可以说,引水柴湖条件已经成熟。

第三,强化既有湿地公园蓄水功能。2009年以来,荆门汉江流域已建漳河、莫愁湖、潘集湖、仙居河等4家国家湿地公园和官冲、石门湖、象河、钱河等4家省级湿地公园。经2015年10月专门调研知,钱河湿地公园不过一条有头无尾的断头河,水质倒是不错,但至断山崖(地名)形成“水塘”后,基本无水下泄。建议开展湿地公园蓄水功能的专题研究,以努力涵养水源。

3. 一个建议:对照海绵城市技术标准把工作做在前面

海绵城市是一个有中国特色的提法,美国叫低影响开发技术(LID),澳大利亚叫水敏感城市(WSUD),德国干脆叫雨水收集。海绵城市绝不是单纯搞点蓄水池,而是一种新的“城市发展方法”,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举措。

建议比照《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导则》、《海绵城市建设技术规范》等技术性文件,预先有针对性地制定扶持政策,全面展开沿江城市(荆门城区、钟祥城区、沙洋城区)基础性建设,把工作做在前面。充分发挥城市绿地、道路、水系等对雨水吸纳、蓄渗和缓解作用,能够像海绵一样,下雨时吸水、干旱时放水,以有效缓解城市内涝,节约水资源,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这块“蛋糕”足够大,确实是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的重要抓手。2015年10月23日财政部、住建部、水利部公布2015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名单,16个城市总投资额就高达856亿元,平均每平方千米投资强度1亿~2亿左右。按照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规划,在2015年~2020的六年间,全国658个城市的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都要实现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一年就需要4000多亿元投资。一般国家每投入1块钱,可以撬动8块钱,再加上各种产业链的延伸,最终海绵城市引发的产业规模可能高达几万亿甚至更多。比如,利用SER土壤生态固化技术,完成河道护坡、海绵生态道路、屋顶绿化等建设。综合地形、水文和植被等特点,构建了带状的“水体过滤器”;即便河道工程,特点也很鲜明,虽然利润不高,但资金可以保证,因为地方政府有河道维护费的专项收入,对资本有较大吸引力。[11]

4. 一个区域:屈家岭“九五33”高效生态农业走廊

“九五33”概念借鉴美国1号公路的理念提出,指地方公路“九五线”的屈家岭段33公里,是现代农业示范区核心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核心区、中国农谷战略核心区、“三区三中心”核心区,正被市区二级政府打造为高效生态农业走廊,但资源性缺水严重,三年一小旱、五年一大旱。具体建议如下。

退地减水,以水定产。调整种植业结构与布局,大力发展高档果蔬为主的高效生态农业和生态保护型旅游业,以控制农业总用水量。划定总量红线和利用系数率红线,2016年全域水资源消耗控制在2058万立方米,2018年控制在2016万立方米,2020年控制在1890万立方米。

建立农业节水激励机制。大力推广农业节水技术,实现农业生产科学用水、合理用水、节约用水。种植基地推广以微喷灌、水肥一体化为核心的高效节水技术,规模畜禽养殖场(小区)重点推广畜禽自动饮水、污水处理回用等节水技术。

建成“两河三湖三库”连通工程。屈家岭核心区大大小小的“水盆”有青木垱河、高湖河、农谷湖、南湖、青木湖、梭墩水库、月湖水库、青山坡水库等,要采用“多自然型河川工法”,用“近自然法”的生态工程方法以及相关生物技术,恢复植被、疏浚河道、清淤扩湿、控制污染,减缓湿地退化,使各类“水盆”既能蓄积雨水、又适宜生物栖息,更能沟通水系、互联互通、相互调剂,逐步缓解水资源短缺困境,逐步实现“水清、水满、水生态”。

四、结语

从“求生存”到“求生态”,从“盼温饱”到“盼环保”,群众对干净水质、绿色食品、清新空气、优美环境等生态的需求更为迫切,推进生态文明之路,已成为共同愿望和追求。

对荆门而言,在生态文明新常态的时代征程中,做好汉江荆门段水生态环境的保护就是最大的政治。只有把这个政治讲好了,就是把政治讲在了关键处、讲在了点子上。

总书记说,[7]“我国生态环境矛盾有一个历史积累过程,不是一天变坏的,但不能在我们手里变得越来越坏,共产党人应该有这样的胸怀和意志。”总书记还说,[7]“经济要上台阶,生态文明也要上台阶。我们要下定决心,实现我们对人民的承诺。”

参考文献

[1]龚雯,许志峰.本报独家专访权威人士,解析当前我国经济大势——正视困难保持定力前景光明[N].人民日报,2015-05-25(01).

[2]蔡梦晓,袁晗.生态文明改革方案打1+6组合拳将全文发表[EB/OL].(2015-09-17)[2016-04-09].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5/0917/c1001-27600618.html.

[3]周宇,邹春霞.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推出组合拳通过“1+6”组合方案[EB/OL].(2015-09-18)[2016-04-09].http://news.sohu.com/20150918/n421429459.shtml.

[4]袁鹏.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真正的挑战是未来5-10年[EB/OL].(2012-08-01)[2016-04-10].http://finance.ifeng.com/stock/zqyw/20120801/6853120.shtml.

[5]郑永年谈近平政治路线图:四中全会后或放权[EB/OL].(2014-10-16)[2016-04-05].http://bbs.lyrb.com.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993296.

[6]李慧勇.中国经济并不悲观可能离底部不远[EB/OL].(2015-11-26)[2016-04-07].http://www.shengyidi.com/news/d-2123131/.

[7]陈二厚,董峻,王宇,刘羊旸.为了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关心生态文明建设纪实[EB/OL].(2015-03-09)[2016-04-07].http://news.xinhuanet.com/2015-03/09/c_1114578189.htm.

[8]赵永平.官方回应“南水北调致河南大旱”质疑[EB/OL].(2014-08-25)[2016-04-10].http://news.ifeng.com/a/20140825/41711245_0.shtml.

[9]中共荆门市委荆门市人民政府.关于坚持生态立市建设生态荆门的决定[N].荆门日报,2016-01-12(1).

[10]北京青年报:北京地下水位16年来首次回升[EB/OL].(2015-09-10)[2016-04-16].http://i.ifeng.com/news/sharenews.f?aid=101201903.

现实矛盾 篇9

关键词:小产权房,现状矛盾,化解办法

随着中国房地产业迅速发展, 城市房屋价格快速攀升, 导致城市和乡村房屋价格出现显著差异。许多城市居民便将目光投向了在农村开发的“小产权房”, 一时间小产权房建购异常活跃。但北京“画家村”、“小产权房”纠纷的开庭审理, 拉开了“小产权房”纠纷的序幕。研究“小产权房”的现状, 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已经成为维持社会稳定的当务之急。

一、城效结合部“小产权房”的现状

所谓的“小产权房”, 是指村集体组织或开发商在农村集体土地上未经用地、规划行政许可自行组织建设、自行销售的房屋, 仅仅有乡镇政府或村委会的盖章以证明其权属, 或直接由建设单位与购买人签订契约销售, 未合法获得政府房管部门核发的房地产权证, 故被称作“小产权房”。国家明确规定, 购买“小产权房”不受法律保护。然而由于城里房价太高, 许多人卖不起房, 加之“小产权房”价格低, 居住地空气好, 未来土地增值潜力大, 已吸引不少资本家的目光, 成为一些人投资的重要项目。但因“小产权房”的建设、流转违背了城乡土地规划利用的总体布局, 也违反了关于农地转为城市建设用地的法律程序, 所以其本身是不合法的。但是, 很多消费者购买的时候由于对国家法律了解不够, 觉得价格便宜就买了。但遗留下来的却是购买者无休止的诉讼纠纷, 不仅影响到购买者的合法权益, 也严重影响到社会稳定。留给理论工作者的却是合法或非法的无休止的争论, 留给国家相关部门的却是维护法律尊严与维护社会稳定相互间难以融合的尴尬局面。

“小产权房”无论是建设数量还是市场需求, 都已相当庞大, 至2007年上半年, 全国小产权房面积已经达到66亿平方米, 相当于2007年地产销售高峰期时的十年销售量。2007年全国房地产销售7.6亿平方米, 销售金额2.9万亿, 为近年来最高峰。中国小产权房成交量66亿平方米的存量相当于中国十年地产交易量[1]。“小产权房”已具备了相当深刻的社会影响力, 成为社会和政府不得不严肃面对的问题。假若以现有的土地和规划法规作为标准, 小产权房的合法地位无从谈起, 也无从申诉。假若从物权理论的角度来看, 小产权的流转也有其合理性。土地增量的收益在理论上属于全体人民, 农民对自己的土地也享有完整的所有权, 在房地产市场价格猛烈上涨的今天, 农民是否也应对自己的土地增值享有一份收益权?是众多学者和民众在思考的问题。

那么, 怎么样才能让在已经完成的所谓“小产权房”非法交易中, 各方业已形成的权利合法化, 这是国家有关部门必须面对的现实。

二、城郊结合部“小产权房”的现实矛盾

1. 城镇居民建房占到相当程度, 留下未来利益纷争。

随着城市房地产量价齐升, 高潮迭起, “地王”不断刷新, 房企纷纷圈钱融资, 中国楼市火爆的显现, “小产权房”也得到迅猛发展。小产权房数量非常之大, 而且已成事实, 是多年来累积起来的问题。购买此类住房的除了外来务工人员, 还有城市的低收入群体[2]。还有相当一部分是城市人采取的资金保值增值措施, 是一种投资行为。

随着中央关于城乡建设一体化决策的出台, “小产权房”变得更加活跃, “小产权房”未来的走势更加扑朔迷离。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如果国家不承认“小产权房”的合法性, 也就是说原房屋的买卖合同无效。“小产权房”的拥有者只能将房屋退回原房屋所有人。那么, 物价的上涨指数, 房屋的增值部分, 怎么分割将是一个很大的难题。那么如果承认其合法性, 就必须修改相关法律法规, 加上按法不朔及既往的原则, 新颁布的法律不能对已经发生的行为约束, 已有“小产权房”同样难以合法化。假如修改法律原则, 让其合法化, 必将会促进“小产权房”的快速发展, 对保护农村耕地不利。

2.“小产权房”产权合法化难, 留下征地拆迁隐患。

中国耕地资源紧缺, 土地供需矛盾突出。中央一再强调要守住1.2亿公顷耕地的红线, 解决发展用地和保护耕地的矛盾, 要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国土资源部一再强调, “小产权房”实质是违法建筑。《土地法》第五章第63条规定, “集体土地不能出让、转让、或出租用于非农业建设”;国务院出台了“农民住宅不得向城市居民出售, 也不得批准城市居民占用农民集体土地建住宅”;国土资源部出台了“严禁城镇居民在农村购置宅基地, 严禁为城镇居民在农村购买和违法建造的住宅发放土地使用证”等等。这充分说明“小产权房”是违反土地管理法律, 也违反城乡规划、建设管理的法律。而中国许多城里人因城市房屋价格过高, 无力购买, 而农村房价相对较低, 而踊跃购买。而农民也希望自己的土地权能得到实现, 也就促成了“小产权房”的活跃。但从现有法律法规的规定来看, 要想使“小产权房”合法化, 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此, 在城市扩展的过程中, 拆迁补偿的可观收入又会刺激农民的趋利心理, 从法律的层面提出小产权房的不合法性, 从而主张过去的买卖合同无效, 而得到高额的补偿。众所周知的北京画家村案就是最好的例证。这一矛盾使得“小产权房”的问题更加复杂, 使得社会安定受到更大威胁。

3. 城郊结合部“小产权房”控制难, 留下社会人士仿效的隐患。

从目前情况来看, 虽然中央三令五申“小产权房”是不合法的, 而要求各地严格整治“小产权房”。但实际的情况是“小产权房”不仅没有得到整治, 而是愈演愈烈。广州市场上有很多打小产权房擦边球的楼盘在出售。106 m2的新房仅售16万元[3]。深圳市国土资源和房产管理局完成的一项全市住宅状况调查显示:深圳户籍原村民35.8万人, 拥有“城中村”农民房或其他私人自建房超过35万栋, 总建筑面积约1.2亿m2, 占全市住房总量的49%[4]。而在其他地方“小产权房”也是不断扩展, 而地方政府部门正是这些“小产权房”的幕后推手。由于完整的利益链与政府部门相连, “小产权房”是难以控制的, 在中国执法不严的制度下基层权力部门和人士就会借“小产权房”之势, 发个人之横财, 必将为社会各界人士仿效。

三、城郊结合部“小产权房”改革建议

民生始终是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关注的问题,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发展经济的最终目的。面对“小产权房”复杂的现状和矛盾, 必须寻求有效的办法予以解决。防止矛盾的进一步扩大, 而将“小产权房”纳入法制化的解决轨道。

1. 制定集中居住法律规范, 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

“小产权房”从开发到销售, 一系列环节中缺乏政府的审批和规划管理。如果纳入政府的城乡规划管理, 小产权房目前的混乱局面就可以得到规范。那么, 如何规范管理呢?那么就是通过管理改变农村经济增长的模式, 实现新农村建设中的农业产业化模式。农业产业化的前提是促进农村人口的转移, 实行土地的相对集中。农村人口的转移不可能自发进行, 必须依靠制度的推动来完成。在大力建立和完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同时, 应当促进农村人口的转移, 改变现在由农村老人种地的局面, 而实现农业产业化, 从而提高农业产业的经济效益和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因而完全可以通过制定法律和法规, 实现政府对农村居住的统一规划和管理, 按照农村自然的居住习惯, 以村为单位, 以城市居住模式进行规划, 实行农村人口集中居住。

可以将农民的不完整土地权变为完整土地权, 使农村土地商品化, 利用土地商品化的资金建设农村集中居住点的公共设施, 改善农村的居住条件, 提高全体人民的生活水平。这样将有利于促进城乡一体化, 加快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与此同时, 可以引进城市企业进入农村, 实现土地的相对集中, 让有知识有能力的人士去耕种有限的土地。

2. 实行土地出让差价补偿, 公正解决现实的矛盾。

对已有的“小产权房”应当进行妥善处理。如何处理?符合规划的“小产权房”, 可以在国家不损失的情况下, 尽量减少个人损失和财产浪费。通过一定程序和手续, 让其合法化, 绝不能靠一拆了事, 应该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 对小产权房加以区别解决:对符合规划的房屋, 根据购房情况, 让房主补交土地出让金;对于投机性的房屋, 则严格予以制止和限制[2]。对于不符合规划的“小产权房”, 应当坚决拆掉。这样, 让投机者无投机收益, 让低收入居住者和农民工付出合理代价后, 享有社会公平的居住权。

3. 放开公民城乡居住限制, 实行居住市场化途径。

中国《宪法》第37条规定, 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应当包含居住自由, 如果城里人不能到农村居住, 那么谈何自由呀。应当从实质上放开, 城乡居住限制, 实行居住市场化途径。通过经济手段, 建立公民居住选择的市场化机制。

可以建立农村土地建房出让金制度, 对城市人或农村人建房进入市场销售的, 由国家收取土地出让金, 从而彻底改变城乡分割的住房制度, 实行居住市场化。既有利于促进城乡人口的流动, 也有利于促进土地的流转。从而促进农业产业化和新农村建设, 实现土地的集约利用。

参考文献

[1]邬.小产权房存量66亿平方米, 可供全国卖10年[EB/OL].星岛环球网, http://house.cqnews.net/hydt/200811/t20081117_2611855.htm, 2008-11-17.

[2]袁纶华.温总理关于房地产四点意见应细化[N].经济参考报, 2010-01-08.

[3]记者.广州小产权房现状[N].南方日报, 2009-09-03.

现实矛盾 篇10

铁道机车车辆传统职业教育的特点

铁道机车车辆是铁路运输的核心设备,机车、车辆的结构维护和检修至关重要,是机车、车辆安全、性能的根本保证。因此,在铁道机车车辆人才培养中,应努力让学生更好、更全面地掌握机车车辆结构维护与检修技术。

传统实践教学方法高职教育的重心就是实践,所以要依靠铁路机务段、车辆段等一线生产现场。对于铁路运输生产部门来说,安全是第一位的,而学生的现场教学势必影响其安全生产,这就产生了铁路机车车辆专业教学与铁路运输生产安全的矛盾。近年来,铁道部在全国铁路推行单司机操作;铁路第六次大提速以来,大量高速动车组开行,绝不允许任何安全隐患存在。与此同时,高职教育又要求增大实践教学的比重。因此,专业教学与生产安全这一矛盾更为突出。

实践教学成本过高要解决专业教学与生产安全这一矛盾,传统的方法是把工厂“搬进”学校,添置硬件教学设备。据调查,一台主型机车价格为1500~2000万元人民币,一辆铁路客车售价60~100万元人民币,一列CRH动车组约2亿元人民币;与此相应的实训场地建设,检修工装设备配套和维护,检修人员配备等将带来学校办学成本的大幅跃升。

传统专业教学方法如何让学生能够更好、更全面地掌握各类机车车辆结构及检修技术,一直是高职铁道机车车辆专业教学中的难点。由于机车车辆具有结构复杂、体积大、型号多、成本高等特点,实物教学需要极大的经费投入。因此,在传统教学中多采用文字和图片方式,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而实验设备更新速度也滞后于技术更新速度。如果按照技术更新速度同步进行实验设备更新,投入将非常巨大,造成的浪费也非常严重。

高职教育中引入虚拟现实技术

高职教育的特殊性高职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有针对性地采取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等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同时,实践教学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活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对于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但是,我国高职实践教学的特点和条件,阻碍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习效果。

引入虚拟现实技术在发达国家,虚拟现实技术已逐渐应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例如,波音公司将虚拟现实技术与CATIA三维仿真软件结合,通过建立飞机的虚拟结构模型,达到虚拟组装及实验目的,之后直接进行实际生产。我国的虚拟现实技术起步较晚,但近年来也在迅猛发展。对中国铁路行业来说,随着计算机的普及,无论是研究铁路机车车辆技术的高等院校,还是进行设计制造的研究所与制造企业,都在逐步利用相关的虚拟现实技术。例如,高等院校和研究所利用SIMPACK等动力学仿真软件模拟机车车辆在有关线路上的运行;机车车辆制造企业利用CATIA、PRO/E等三维软件对机车车辆结构部件进行虚拟制造、装配分析、图纸打印等。引入虚拟现实技术,以铁路机车车辆制造企业的设计制造方式为结合点,利用现有的计算机平台,用专业的三维软件实现对机车车辆结构部件的虚拟仿真,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同时,在实践教学中,让学生参与机车车辆结构部件的虚拟仿真,达到实践与教学紧密结合。通过这种手段既让学生清楚地学习相关的机车车辆结构,又让学生参与机车车辆的设计制造过程,为今后适应职业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虚拟现实技术的优势(1)弥补现场实践教学条件的不足。在铁道机车车辆实践教学中,往往由于实验设备、实验场地、教学经费等方面的原因,使本应该开设的实践教学无法进行。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学生在专业教室中就可以通过使用虚拟现实技术,对铁道机车车辆进行各种各样的结构和故障分析,获得与现场实践教学一样的体会,从而丰富感性认识,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2)避免实践教学或操作所带来的危险。传统的铁道机车车辆实践教学,主要通过学生进入铁路机务段、车辆段等一线生产现场进行教学。由于生产现场对学生具有一定危险性,一般采用电视录像的方式取代现场实践教学。学生无法亲身参与实践,获得感性认识。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学生在虚拟实践环境中,可以放心地进行各种实践,很好地解决了专业教学与生产安全这一矛盾。例如,虚拟的轮对电机拆装配合试验,可以避免现场实践中轮对电机各部件所带来的危险。(3)减少专业教师实践教学的困难。传统的铁道机车车辆实践教学,每一次进入铁路机务段、车辆段等一线生产现场,都必须提前与相关单位联系,办理相关手续。这导致了专业教师在现场实践教学前必须投入大量精力,同时还容易对一线生产单位生产过程造成诸多影响。而现场实践教学是每年都必须进行的职业教育环节,会对一线生产单位造成重复的安全事故隐患。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完全避免上述问题。虚拟现实技术具有可重复性,可以大大减少专业教师在实践教学中的困难。

虚拟现实技术对铁道机车车辆专业教学的影响

教学观念的变化虚拟现实教学能有效地做到教与学的有机结合,赋予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学生为中心的个别化教学、合作化教学和环境中自我探究得以真正实现。将虚拟现实技术引入教学后,逼真的虚拟环境可以提供良好的人机交互功能,教学内容的组织安排将特别强调让学生主动参与来构建知识结构,学生的被动听讲变为主动学习,极大地促进了教学观念的变化。

教学内容的变化虚拟现实技术与多媒体技术高度集成,把信息的组织形式与信息内容呈现的多样性、复杂性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了一种动态、开放的结构化认知形式。它既包括学科的基本内容,又包括学科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既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又注重知识的结构。采用二维实景虚拟现实过程,铁道机车车辆不可视的变化、无法触摸的部件,以及危险的场所,都可以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去展现,凭借视觉、听觉、触觉信息的协调作用,充分体现了教学内容的统一性与灵活性。

教学手段的变化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教学过程,可以促使教学手段向科学化、高效益方向发展,其变化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互动式教学。虚拟现实有助于师生互动教学的开展。(2)发现式教学。虚拟现实教学不但提供良好的人机交互,还允许学生出错时,自行了解错误的根源和后果,从而培养学生发现式的学习风格和策略,以及高层次的思维技能。(3)协同工作式教学。虚拟现实教学不受空间位置的限制,可让师生共处于一个虚拟空间,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协作,培养学生协同工作的意识,使学生具备适应大系统工作的能力。

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专业教学中的问题

虚拟现实技术与现实的区别虚拟现实技术虽能对铁道机车车辆所需的结构部件进行虚拟仿真,但鉴于目前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状况,虚拟教学系统不太适合学生进行探索性的实践。虚拟化的结构部件不能对真实结构做到完全模拟,因此,虚拟现实技术的引入并不能完全代替专业现场实践教学,它只是专业实践教学的有力补充。

虚拟教学系统对危险操作的忽视如果学生在虚拟学习系统中进行了多次的实训后,他们可能会产生两种不良习惯:一是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不注意技能技术操作的各种不良后果;二是沉迷于虚拟教学环境中,对现实工作中的技能操作不感兴趣。所以,在设计虚拟学习系统时,需要加入实际工作中的操作提示,或者用多媒体手段演示不良操作的后果。在教学组织上,需要尽可能采用“熟练的虚拟训练+实际的动手训练”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铁道机车车辆专业教学和生产安全一直是职业教育中的一大矛盾。在铁道机车车辆教育中引入虚拟现实技术,可有效解决实践教学需要与实物教学投资成本大之间的矛盾;同时对专业教学的内容、方法和手段可以进行有效地变革。但也应注意,虚拟现实技术的引入并不能完全替代现场实践教学,而应该将两者有机结合,开创实践教学的新模式。

参考文献

[1]周彩根.虚拟现实技术在高职教育中的应用[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3(4).

[2]徐鑫,刘巍.基于虚拟现实的仿真技术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的理论探讨[J].渤海大学学报,2007,28(1).

[3]梅婷,李海宗.虚拟现实技术在职业教育工科实训课程中的应用[J].继续教育研究,2008,(1).

[4]叶华乔,习海旭,黄纯国.虚拟现实技术在职业教育教学中的应用[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

现实矛盾 篇11

乌拉圭足坛近年来伴随着一波球星的涌现,在南美和世界足坛强势崛起。锋线上的三杆火枪,自不必说。巴黎圣日耳曼前锋卡瓦尼,从那不勒斯转会到巴黎的转会费高达6300万欧元。英超金靴苏亚雷斯,不久前更是被炒出动辄上亿欧元的转会身价。在后防线上,乌拉圭队也是人才济济。刚刚为马竞带来西甲冠军的功勋边前卫罗德里格斯,效力于尤文图斯的卡塞雷斯,以及前拉齐奥门神穆斯莱拉,老将卢加诺也是实力不俗的老将。而且,乌拉圭队还在2010年打进4强,成为大黑马,1年后又夺得了最近一届美洲杯冠军……乌拉圭队似乎还在朝着更高的山峰攀登。

但是,隐藏在表象后面的是乌拉圭队晋级之路的不易。在南美区世预赛中,乌拉圭队16战取得7胜4平5负只拿到25分,在打进25球的同时,还丢掉了25球。而且在世预赛中,乌拉圭队曾经0比4惨败给哥伦比亚、1比4遭玻利维亚羞辱、0比3输给阿根廷、0比2不敌智利、0比1不敌厄瓜多尔。最终,乌拉圭队与厄瓜多尔积分相同,因为净胜球少4个而屈居南美第五,不得不通过国际附加赛才能晋级世界杯。在附加赛中,乌拉圭与亚洲的约旦队交锋,首回合客场5比0取胜,最终通过附加赛拿到参加世界杯的资格。另外一个数据则揭露出了乌拉圭队的一大问题。在25个进球当中,苏亚雷斯一人就包办了11个。由此可见,乌拉圭队对苏亚雷斯患有依赖症。于是,当苏亚雷斯缺阵的情况下,乌拉圭队就可以轻易地输给哥斯达黎加和哥伦比亚。

乌拉圭队延续着暴力足球的传统,除了偶尔的涌现出弗朗西斯科利和雷科巴以外,他们的风格似乎永远和艺术无关,直到有了“异端分子”苏亚雷斯。当他咬向基耶利尼的时候,你分不清这是现实还是魔幻。说魔幻,因为他超越了足球的原始野性;说现实,因为他因不择手段而获利,就像四年前的“门前拦网”一样。志在延续辉煌的乌拉圭人亲眼目睹了涅槃重生的哥伦比亚杀进了世界杯八强。不知道哥伦比亚的疯子门将伊基塔,会否像马拉多纳那样,力挺和自己一样顽劣的苏亚雷斯。不过苏神一定比伊基塔更适合做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言人,而伊基塔也一定会庆幸,自己的祖国在淘汰赛遇到的是没有苏神的乌拉圭。

拉美的革命都是理想主义的以卵击石,而苏亚雷斯却让这种矛盾共存。当脚法细腻的意大利人倒在乌拉圭人的野蛮面前,乌拉圭人就是石头;而当乌拉圭队因为道德审判而失去胜算的时候,他们又变成了鸡蛋。

现实矛盾 篇12

一、电力的属性定位:两个标准

在讨论政府是否应该干预电力市场之前, 我们必须对电力的属性加以揣摩, 其中电力的产品性质与电力的生产者是两个重要标准。

(一) 电力的产品性质

。依据公共产品理论, 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有明显的特征区别, 即公共产品在消费上的非排他性、效用不可分割性与非竞争性;而私人产品与此相反。但现实中完全满足上述三个特征的产品极少, 而有许多产品仅仅具备纯公共产品的某些特征, 介于纯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之间, 公共经济学上称其为准公共产品, 相对于公共产品, 它的性质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具体来说:一类准公共物品的使用和消费局限在一定的地域中, 其受益的范围是有限的, 如地方性公共产品。一类准公共物品是公共的或是可以共用的, 一个人的使用不能够排斥其他人的使用;然而出于自身私人利益, 它在消费上却可能存在着竞争, 也就是说由于公共的性质, 产品使用中可能存在着拥挤效应和过度使用的问题, 这类产品如地下水流域与水体资源、牧区、森林等公共资源。另一类准公共物品具有明显的排他性或技术上的可排他性, 由于消费拥挤点的存在, 往往必须付费才能消费, 它包括俱乐部产品、有线电视频道和高速公路等可收费产品。

经上面对产品的详细分类讨论, 首先由于电力在消费上具有非竞争性, 但是效用上可以分割, 并且在技术上可以轻易地通过收费进行排他, 所以很明显我们可以清楚地将电力产品定位于准公共产品, 也是属于可收费的准公共产品。

(二) 电力的生产者

其实, 依据上述公共产品理论视角的逻辑, 既然电力是属于准公共产品, 那么其供给方式上必然相应地有两种基本途径:一种是由政府或全民所有的公共企业来提供;另一种是由独立的私人企业来提供。我国一直以公共企业提供电力。

由于电力在使用上的非竞争性, 是一种普遍需要的服务, 这种服务是政府对所有公民具有的公共责任和义务, 在这种条件下, 市场机构无法保证产业的普遍服务的性质, 需要政府对其产业进行微观干预。另外, 学者认为:“由于这些公共企业相互之间差别很大, 而且面临不同的环境, 因此有必要对它们进行合理的分类。”, 公共企业应该分成“公用事业、陆上运输与邮政服务、竞争性环境中的企业与管制机构”四大类。事实上, 电力是由公用事业作为政府的代理机构所供应的准公共产品。

二、政府干预电力市场的理念:必要性分析

依据上述分析, 在我国电力是由公用事业提供的准公共产品, 但其背后的支撑的理念是什么呢?

(一) 自然垄断

对一般的企业来说, 随着产量的增加, 大部分产品的边际生产递增;但是电力是一种比较特别的产品。一方面它需要一种网络式的连接, 如果增加消费者或者产量, 它的边际生产成本递减, 当达到一定的规模时, 边际生产成本几乎为零, 也就是具有明显的规模经济性。另一方面, 对于试图想进入的竞争者来说, 面对着建立电力网络的巨大成本, 也就是说事实上竞争也是受到限制的。所以, 如果把电力的全部生产交与一家垄断企业来生产, 对全社会来说总成本最小;因此从全社会的利益出发, 为避免竞争导致的资源浪费, 需要政府出面对电力市场进行干预, 在这里, 政府管制的权力在于决定究竟由谁来垄断电力生产。

此外, 根据微观经济学相关理论, 只有当价格等于边际成本时, 社会的总福利才最大。由于诸如电力的自然垄断性产品边际成本曲线在平均成本曲线之下, 如果按照边际成本定价, 电力企业的总收入必然小于总成本, 从而导致企业亏损而无法持续经营。但是若任由该垄断企业自由定价, 虽然可以避免亏损, 却会出现以牺牲消费者利益代价换取垄断利润的现象, 在这里, 政府管制的权力在于决定垄断价格究竟该为多少。

总之, 对于电力这种具有自然垄断性质的产品来说, 自

由的市场竞争会导致效率缺失;同时, 独占的企业垄断会降低社会福利, 因此, 政府对电力市场的干预是必要的。

(二) 外部性问题

外部性可以分为正外部性与负外部性。对于电力的生产来说, 正外部性主要是自然垄断所特有的网络的外部性, 这里不再赘述;下面主要谈谈电力生产的外部负效应。

众所周知, 生产电力会同时产生出大量的污水和废气等污染物, 如果缺乏外在的监管和惩罚, 电力生产企业会无视它对环境或者周边人群所造成的效用损失, 也就是将本应该由自身承担的环境成本转化成了由全社会共同承担;这势必会导致供给量失衡, 即电力企业提供了大于帕累托最优所对应的供给量, 从而导致供给与需求的失调, 最终降低了社会的总福利。

所以, 为了规避电力生产中的负外部性, 政府需要通过一系列的管制手段对电力市场进行干预, 比如生态法律法规、补贴或税费等。

(三) 资源性产品:煤与电

电力是准公共产品, 但又不同于向高速公路等一般的准公共产品, 因为它不是独立的准公共产品。

在我国, 它主要是由煤等稀缺的公共能源所生产的加工品;而煤也是作为一类准公共产品, 它的稀缺性很明显, 实际上也同样需要政府的适当干预, 这样由于两者的紧密联系, 肯定会在正向上加强政府干预电力市场的意念, 起到同时干预两个市场的作用。

总而言之, 主要是基于上述基本理念, 得出政府应该对电力市场实行干预的结论:形式上是采用由公用事业生产与提供电力, 主要通过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与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双重管制体制, 并由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与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及下属机构协助管制;具体来讲是分别在决策环节的政策法规、生产环节的审批与批准、供应环节的价格定制与市场准入上按照各自职能的分工管理体制。

三、政府干预电力市场的现实——实证性分析

可是, 事实总是残酷的, 理念容易被现实所扭曲或滥用。我国现今正处于经济体制的转型时期, 难免会陷入了转型的困境。

(一) 利益集团的影响:从自然垄断走向行政垄断

如前所述, 公用事业所提供的自然垄断产品在定价上存在着企业盈利与社会福利的悖论;而在我国正从高度集中合一的计划经济管理模式转变为政企分开的市场经济管理模式, 也就是公用事业拥有了一定的自主权, 此时政府为实现经济发展的目标以及维持国有经济的主体地位, 不得不在很大程度上依赖着这些企业的发展。

在这种不完全或不成熟的社会主义市场体制下, 电力企业在政府内部寻找代言人, 政府从中获得某种利益;而政府为了维持这种利益关系, 总是会利用各种机会对电力市场进行不正常的干预, 以达到电力企业获得巨额垄断利润的目的, 这个时候自然垄断的性质变了, 走向了行政垄断, 这时候自然垄断的本质被利益关系所扭曲了。在行政性垄断下, 政府部门设立较高行政门槛, 严格限制行业进入, 是否能成为经营者和垄断者由行政权力所决定。而垄断企业为实现自身利润最大化, 会通过控制产量来制造人为供给不足, 从而影响市场价格。在行政垄断下, 垄断者还可进一步提高价格至自然垄断价格之上而获取超额垄断利润。

(二) 生态补偿机制的缺失

为了解决电力生产的负外部性问题, 需要一个完备的生态补偿机制, 可是我国资源开采利用的生态补偿机制现存的问题不少:1、在理论层面上, 对生态补偿缺乏明确的认识, 对相关理论的研究还很薄弱, 对于什么是生态补偿至今还没有统一明确的定论。而且, 与国外生态补偿定义相比较, 现阶段我国对生态补偿的定义基本是以“生态环境破坏”为核心, 它强调的补偿是针对遭受了破坏的生态环境损害价值, 而非生态环境在未来能够提供的生态服务价值, 因此我国的生态补偿具有一定的事后补偿特点。2、在法律层面上, 适用于全国范围的专门的生态补偿法律、法规和政策尚属空白。3、在标准层面上, 这一直是一个难题, 我国在这方面也没有一个详细的、清晰的关于如何做出生态补偿的定量化标准, 这就增加了执行时的模糊性与不确定性。4、在主体层面上, 分为监管主体、被监管主体与成本主体。监管主体不统一, 中央与地方监管部门不能协调工作, 常常使得监管不得力;被监管的电力企业虽然成为了被监管的主体, 但却不是成本主体, 它将环境成本转嫁给消费者, 是通过高价格强行降低需求量, 进而简洁地降低供给量, 以保证自身的利益不受损害。

(三) 煤电矛盾:市场煤与计划电

政府已经开始逐步淡化对煤价形成的干预, 研究建立科学的成本核算体系, 全面反映煤炭资源成本、生产成本和环境成本, 已经在逐渐形成煤的价格的市场化。

可是, 因为电力的价格在很大程度上是受煤炭的价格所影响的, 但电力的价格还是由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所调控的, 此时“计划电”遭遇了“市场煤”, 所以两个不在同一轨道上的却彼此联系十分紧密的产品怎么可能得到有效协调?“计划电”不得不被高价的“市场煤”牵着鼻子走, 使得电力的价格变向地走向了混乱的市场。

所以, 我国政府对电力市场的干预效果显然是不够的, 也是不能令人满意的, 没有很好地贯彻理念的精要, 而甚有借理念之名, 行他目的之嫌。但也不能因此而作出抛弃政府投奔市场的选择, 因为电力是特殊的产品, 并且我国正处于特殊的阶段, 我们需要的是政府更好地干预电力市场。

四、结语

我国正处于一个艰苦并且很可能漫长的转型时期, 很容易会产生计划与市场的矛盾, 从而不能正确地选择到底是政府干预还是市场竞争?事实上, 依据本文的分析, 要视对象的属性以及对象的所处环境来决定采取哪种方式, 而不能一概而论。我个人认为, 在如今中国的环境下, 电力还属于自然垄断的产品, 还没超越这个本质属性, 加上环境、资源等其他重要因素, 政府是必须对电力市场进行干预的。但是, 由于政府在干预过程中受利益集团的影响, 以及管制机制的不成熟, 没有能够很好地对电力市场进行有效干预;在这种情况下, 很容易会产生倒向开放竞争、走向市场的念头, 其实这非常危险, 美国等西方国家的电力改革也证实了这一点, 所以, 我们现在要做的不是选择政府和市场哪个好, 因为这早有定论, 要做的是, 政府应该如何更好地干预电力市场, 以解决理念与现实的矛盾。

参考文献

[1]王学庆等:《管制垄断:垄断性行业的政府管制》,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4年版

[2]黄海燕:“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的体制机制性障碍分析”, 《天然气技术》, 2010年第4卷第1期

[3]陈小安:“我国准公共产品垄断与竞争性供给改革”, 《经济体制改革》, 2006年第5期

【现实矛盾】推荐阅读:

心理矛盾10-16

矛盾管理10-17

矛盾转化10-18

突出矛盾10-20

经营矛盾10-21

城乡矛盾05-12

矛盾教学06-18

对立矛盾06-18

矛盾关系06-24

矛盾运动06-25

上一篇:网络组网技术分析下一篇:注重目标的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