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探究

2024-10-07

矛盾探究(通用12篇)

矛盾探究 篇1

引领学生在阅读活动中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水平, 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最基本追求, 从技能阅读训练转向阅读策略教学, 是新课程实施以来阅读教学的一个新趋势, 而文本细读策略是语文阅读教学和阅读理解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之一。著名的美学家、语文教育家孙绍振教授说:“不管是大学还是中学, 文本细读都是一个重点, 一个难点, 也是一个薄弱环节。事实证明, 文本细读是一道无法绕过去的坎, 只有细读文本, 才能真正完成阅读与欣赏。”因此, 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需要指导学生对文本细心解读, 潜心揣摩, 从字、词、句等言语材料入手, 细致分析语言的表现手法, 层层解剖言语内在的组织结构, 全力开掘言语多侧面的内涵。毋庸置疑, 当今的语文教育界, 有很多老师在文本细读策略方法上进行了很多有益的尝试, 如:空白点细读、矛盾点细读、细微处细读、关键点细读以及标点符号细读等, 但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现象并没有多少改观。本文以《社戏》教学片断为例, 谈谈如何挖掘文本中的矛盾点细读鲁迅先生作品。

所谓“文本的矛盾点”就是作家在行文中往往出人意料, 于无声处引人深思, 引人遐想, 看似是矛盾的用笔, 实是表象的言语背后蕴含深意。鲁迅先生是运用矛盾点来表达语言, 刻画人物, 揭示主题的文学大师, 值得我们在文本阅读教学中认真探究。

一、挖掘文本中的矛盾点揣摩人物的心理

[教学片断一]“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 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

在教学中, 我提问说:“我”的心“很重”为什么又“忽而轻松”了?这是不是矛盾啊?

学生经过讨论后, 得出结论说:这不矛盾, 因为从上文看, “我”之前想看社戏, 可是一没有大船, 二是求人到邻村去问也没有, 三是母亲不许跟别人去, 外祖母担心安全, 因此, 没有办法看社戏了, 这时候, “我”的心很沉重;现在八叔大船回来了加上阿发打包票保证了安全, 这些问题解决了, 母亲已经同意了。既然能去看社戏, 我的心情自然舒畅, 浑身舒服, 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了。所以, 我的心轻松了。看似矛盾实是表现了“我”能够去看社戏时喜悦的心理;同时又与前文看不成社戏而沮丧的心理形成鲜明的对比。

[教学片断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 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 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 但我还以为船慢”

我们很多老师在分析这段话时, 普遍认为这是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来描写景物, 而忽略了把它作为矛盾点来分析。如果我们仔细地阅读一下, 就会发现, 这句话前后是矛盾的。既然“远山向船尾跑去”就表明船很快了, 为什么还说是船慢呢?

其实, 这个问题是班级一位学生提出来的, 这位同学一提出这个问题, 班级就炸开了锅, 大家就七嘴八舌的讨论了起来。经过一番讨论后, 学生们一致认为, 这是作者故意为之, “远山向船尾跑去”是“我”的主观感受, 用“远山的跑”衬托船行速度快, “但我还以为船慢”则是突出了“我”急于看社戏的迫切心理。

二、挖掘文本中的矛盾点品味人物的心情

[教学片断三]“月还没有落, 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 而已离开赵庄, 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

在分析这句话时, 开始学生们认为这句话是景物描写, 我接着就问:“‘月还没有落’可不可以理解为‘月快落山了’?”

学生回答说:是啊。“那这时的月光是不是不太明亮了呢?”我接着又抛出一问。

这时候, 班上一位语文成绩好的学生马上就说:这个地方也是矛盾点。因为, 月快落山时, 月光是变暗淡了, 它怎么会格外的皎洁呢?这是“我”的主观感受的体现, 因为社戏演得枯燥无味, 小伙伴们都恹恹欲睡, 每个人的心情和看社戏前心情截然不同了, 现在要回去了, 大家精神也足了, 心情马上变得好了起来, 看到的月光自然格外地皎洁了。所以, 这句话是通过景物的描写衬托了“我”的心情。

[教学片断四]“母亲颇有些生气……但也就高兴了, 笑着邀大家去吃炒米。”在课堂上, 有学生对这句话提出了自己的疑问:老师, 这句话是不是矛盾点?“生气”和“高兴”应该怎样理解?

学生们沉默了一会儿, 接着就有个学生站起来说:“生气”是因为我们回来太迟了, 母亲在家一直担心我们的安全;“高兴”是我们终于安全地回来了, 她的担忧之心终于放下了, 所以母亲不但高兴, 还为了感谢阿发他们, 邀请小伙伴们去吃炒米。这句话表明了母亲对我的关心和关爱之情。

三、挖掘文本中的矛盾点吃透文章的主旨

[教学片断五]鲁迅先生在《社戏》文章结尾写道:“但我吃了豆, 却并没有昨夜的豆那么好吃。”“真的。一直到现在, 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 ———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在分析文章主旨时, 我说道:同学们, 课文中明明写戏并不好看, 看得令人昏昏入睡, 气得少年们破口喃喃地骂, 豆也只是滴着露水, 带着泥土味的普通罗汉豆。为什么结尾说那夜的“豆”和“戏”是最好的呢?这一切好在哪里呢?同学们能不能说说啊?

学生甲:因为, “看社戏”和“吃豆”是平桥这块乐土给“我”感受最强烈、印象最深刻的两大乐事。

学生乙:因为“看社戏”和“吃豆”中能够表现平桥村老人和孩子们对“我”淳朴、真挚的情谊, 也表现阿发他们的聪明、能干的美德和六一公公、八叔他们的勤劳善良的品质。

学生丙:因为“看社戏”“吃豆”过程中, “我”感受到了江南水乡迷人的风光, 以及平桥村自由、平等的气氛, 人与人之间和谐、亲密的关系, 而这一切都是“我”在“那夜以后”的城镇生活、人生旅途中再也不曾感受到的。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 “豆”和“戏”只不过是作者对往事的回忆的载体, 而作者真正想表达是对劳动人民的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质的赞美;对美好、自由、平等生活的追求以及向往之情。这也是文章主旨所在。

总之, 从分析鲁迅先生文学作品的矛盾点中, 我们感受到了先生的言语的严密, 叙事的灵活, 思维的广阔, 思想的深刻, 感受到了他对人物、对生活和对社会特殊的感受和独特的见解。他以辩证的观点全方位地多角度地看待事物, 表现人物的复杂的心理, 剖析人物内心真挚的情感, 揭示意蕴深远的主题, 可谓耐人寻味, 引人深思。鲁迅先生真不愧是一位语言大师。

语文新课标指出:“教师是课程的创造者和开发者。”为此, 在以后的语文阅读教学中, 我要创造性地利用教材, 更加深入地探究文本细读策略, 以此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矛盾探究 篇2

今天,我们探索发现小队的全体队员终于是踏上了前往姜堰市溱湖风景区的道路,原定于7月末8月初的行动因突如其来的台风不得不延迟至今天,一路上小组成员都精神抖擞,对即将到来的挑战表现出很大的憧憬。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路程,上午10点左右我们来到了目的地――溱湖湿地公园。入园后我们立即被公园优美的.环境以及清新的空气所吸引。一路走下去,道路两旁鸟语花香,姹紫嫣红,看来溱湖真的如传闻中的那么美丽动人。

接下来我们探索发现小队考察了公园的大部分地方,发现公园的绿化面积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卫生状况也是毫无问题。我们在路面几乎没有发现任何垃圾,湖水的质量也相当不错,有些地区水面可以看见水底的游鱼,但也有些地区的水浑浊不清。

矛盾探究 篇3

【片段一】

师:课文哪些地方具体描写了灰掠鸟的外形?

生1:灰椋鸟尖尖的嘴,灰灰的背,远远望去黑乎乎的,有什么好看的呢?

生2:它们的羽毛全变成金红色的了,多么像穿上盛装的少女在翩翩起舞哇!

师:这两句话有意思,一句话带“?”,一句话带“!”,你能将这两句话有感情地读出来吗?并说说你体会到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生:(读)灰椋鸟尖尖的嘴,黑不溜秋的,像个丑小鸭,作者并不喜欢它。

师:“有什么好看的呢?”什么意思?该怎样读?

生:没什么好看的,这是一个反问句,虽然用了问号,但表示肯定的意思。我来示范一下。(生读)

师:很好。大家一起将这句话读一读。

生:第二处外形描写是一个感叹句,又是一个比喻句,表现了作者对灰椋鸟的赞叹。我来给大家示范读一下。(生读)

师:太美了。大家学着他的语气齐读一遍。将这两句话一起读一读,你有什么发现?

生1:(快速站起来)自相矛盾!

生2:我同意。一会儿说它丑,一会儿又说它像穿着盛装的少女,前后矛盾。

师:到底是不是自相矛盾呢?各组讨论一下。想想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生1:夕阳渐渐西沉,晚霞映红了天空,也映红了刺槐林和竹林。它们的羽毛全都变成金红色,的了,这是作者亲眼所见。

生2:作者原来不喜欢灰椋鸟,现在改变了看法,喜欢灰椋鸟了,所以说“像穿上盛装的少女在翩翩起舞”。

生3:作者这样写,前后对比,让我们更觉得灰椋鸟可爱了。

师:你们真了不起,很快就发现这种写法的好处了。这种“欲扬先抑”的作文方法在你们读过的文章中见过吗?

生:上次×××写《我的爸爸》,先写爸爸“冷漠”,“我”学自行车跌倒了,爸爸也不来扶,“我”有些恨他;后来再写“我”生病了,爸爸怎样关心,“我”一下子理解爸爸了,觉得爸爸是世界上最好的爸爸。×××的作文就是这种写法。

师:哦,是吗?看来你已经很熟悉这种方法了。

《灰椋鸟》的作者是一位爱鸟如痴的东北姑娘,为救鸟命丧江苏黄海滩涂。教学这篇课文,如何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爱鸟的表达思维、表达技巧和表达智慧,从而形成表达能力,是教学这篇课文的核心目标之一。教学中,“找-读-比-辩-悟-思-引”的方法,将阅读理解、表达训练融为一体,没有枯燥的理论讲解,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主动探究水到渠成地发现了作者表达的方式方法,学生还能联系自己的作文实践和课外阅读,理解作者的表达智慧。

【片段二】

师:课文的标题是《灰椋鸟》,可是只有这两处具体写了灰椋鸟的外形,其他部分写了什么呢?再次浏览课文,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生1:课文主要写灰椋鸟归林的情况。第3自然段最后“我翘首遥望西南方向,果然有许多小黑点向这边移动——灰椋鸟开始归林了”。

生2:我有补充,主要写灰椋鸟归林的壮观场面。课文最后一句:“没有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没有这几年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我到哪儿去观赏这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呢?”

师:你真善于读课文!能从课文的结尾找到答案。许多课文常在结尾处总结全文,点明主题。今后在阅读中我们要注意这一点。

师: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灰椋鸟归林的壮观场面,那么,作者是怎样观察灰椋鸟归林的壮观场面的?精读4、5两节,说说你的收获。

生1:第4节灰椋鸟归林,作者的观察是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从老远一到头顶一最后飞入树林”。

生2:第5节写林中喧闹热烈的场面,作者先写环境。交代时间(夕阳渐渐西沉)、地点(刺槐林和竹林);再写鸟儿不愿过早安眠,这几只刚刚落在枝头,那几只又扑棱棱飞起;接着重点写鸟的叫声;最后写了作者的猜测和感受。

师:灰椋鸟归林的场面太壮观了,仔细品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怎样将这壮观的场面写出来的?

生:作者观察细致,善于用词。“排空而至”“整群整群”“一批一批”“浩浩荡荡”写出了鸟儿多;“数百米长的长队”“椭圆形”很形象,我仿佛看到鸟儿在头顶上排成了一个巨大的数字“10”。

师:你太有想象力了。长队像个“1”,椭圆形像个“0”,合起来就是无数个鸟儿排成的巨大的数字“10”。

生:灰椋鸟铺天盖地而来,密密麻麻,许多人都无从下手,可作者很善于分类。第4节作者将鸟儿分成“先回来的鸟”和“后到的鸟”,第5节作者将鸟儿分成“天上的鸟”和“林中的鸟”,这样一来,就容易下笔写了。

师:太好了,你将数学上的“分类整理”迁移到语文学习中,老师向你致敬!

生1:作者善于把灰椋鸟当成人来写,场面写得很生动。“先回来的乌在林内不停地鸣叫,好像……,又好像……;后到的鸟儿……”,这一句话中用了“倾诉”“呼唤”“应和”等词语,感觉作者好像懂鸟语。

生2:作者还善于打比方,将场面写得生动形象。“树林内外,百鸟争鸣,呼朋引伴,叽叽啾啾,似飞瀑落入深涧,如惊涛拍打岸滩。整个刺槐林和竹林成了一个天然俱乐部。”这句话中将群鸟鸣叫比成“飞瀑落入深涧”和“惊涛拍打岸滩”。又将“刺槐林和竹林”比成“天然俱乐部”,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生3:作者写场面时善于想象。“这上万只鸟儿是在举行盛大的联欢会,还是在庆祝自己的节日?要不怎么会这样热闹?”

人民币“内贬外升”的矛盾探究 篇4

关键词:内贬外升,篮子货币,价值低估,中美利差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为解决经济发展中缺资金缺外汇的“双缺口”状况,我国实施了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近年来贸易顺差不断扩大,经常项目持续盈余并产生了巨额外汇储备。人民币正面对巨大的升值压力。自2006年6月“破8”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一路攀升已升值近14%。“7时代”贯穿于2007全年,08年则迈入了让人惊呼的“6时代”。然而国内物价亦争先恐后上涨,至2008年5月,CPI同比增幅已经达8%,人民币陷入了对内贬值对外升值的矛盾,这个现象被人们称为人民币的“内贬外升”。

8%的C P I被认为是显著通胀的标志,按照传统的汇率理论,与此同时人民币应对外贬值,但人民币相对美元却一直在升值,与传统的西方经济学理论中关于通胀与汇率互为逆变动的理论相悖,中国面临高通胀与人民币升值的双重压力。本文就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进行研究和分析,试图从多个角度解释人民币“内贬外升”的矛盾。

二、人民币汇率升值的现状

(一)人民币历史回顾(见图1)

1994年1月1日,人民币实行官方汇率和调剂市场汇率并轨,实行管理的浮动汇率,并将人民币汇率从1:5.8贬值到1:8.7,至少超额贬值10%以上。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亚洲各国货币大幅度贬值,而从1:8.7升值到1:8.3。1998年后,中国的通胀率连续5年低于美国的通胀率。从购买力平价角度看,人民币存在升值可能,但由于亚洲金融危机对中国出口市场造成的损害以及资本外逃对人民币造成的冲击,人民币又存在贬值压力。

因此,从整个历史时期来看,2006年以来的人民币汇率升值一方面反映了1994年人民币超贬后自然回升的要求,一方面是之前年份中积累而未表现出的升值趋势的集中表现。

(二)人民币相对于篮子货币的价值变化

根据美联储的统计,2007年8月以来美元指数连续走低,下降幅度较大。随着欧元成为一种竞争力较强的硬通货,以及美国贸易赤字不断增加,美元不断贬值。而次级债危机的爆发促使政府一再下调利率,人们对美元信心不足,更加剧了美元的贬值。根据美联储公布的广义美元指数,2008年1月初为98.5166,月末为97.735。美元的疲软使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升值更快,因此仅用美元衡量人民币汇率的变化是否合理值得重新思考。

从图2可以看出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从2005年呈现升值,而对欧元则是在不稳定中贬值(2007年1月至今已贬值超5%),对日元大体呈升值后贬值的曲折状态。因此,今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变化判定人民币大幅升值是不准确不全面的。

三、人民币升值的原因分析(一)人民币定价存在低估

2002到2006年间我国GDP增长速度保持在较高水平,平均为10%左右,远高于美国G D P增长的水平(3%左右),并逐年增加。我国外汇储备在2002到2006年间一直保持高增长,平均增长率为38.3%,而美国增长率仅为0.4%。到2007年12月末, 我国外汇储备余额达到1.53万亿美元。另外,据中国统计年鉴2007年的统计结果,自1994年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后,我国对外贸易一直出现顺差,且顺差有逐年大幅增长的趋势,特别是2004到2006年间贸易顺差增长4.5倍。到2006年底,我国贸易顺差已达1774.8亿美元。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

然而2002到2006年间人民币的汇率却一直维持在一稳定的水平,几乎没有升值,人民币价值被低估。

另外,黄济生教授等曾采用Clark和MacDonald (1999) 的BEER方法测算人民币均衡实际汇率及实际汇率失调程度,得出1980到2005年间的实际汇率失调情况:1986—1995年期间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处于低估状态, 这一时期的低估主要是由于人民币名义汇率在此期间持续大幅贬值造成的。自1994年人民币汇率并轨以来, 人民币实际汇率的低估幅度逐渐缓解。1996—2003年期间, 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处于高估状态。亚洲金融危机期间人民币实际汇率的高估幅度较大, 随后有所回落。自2004年开始, 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开始出现低估, 不过低估程度较小, 2004年为2%, 2005年为4%。

2004年来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被低估,因此人民币近期的升值只是正常的回调,是向实际有效汇率的靠拢,有利于国民经济均衡。

世界银行发表的研究报告显示,以购买力评价换算的美元兑人民币汇率为1:3.44.由此看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当前仍处于被低估的状态,升值只是合理的回归。

(二)中美负利差扩大

近期中美负利差逐渐扩大是形成“内贬外升”的另外一个原因。由于国内CPI持续走高,央行不断加息以抑制通货膨胀的风险。另一方面,美国次级债危机使美国经济低迷,美联储不得不降息刺激经济以避免美国经济陷入衰退。伴随美联储的连续降息,中美之间的利差出现逆转,中国的利率逐渐超过美国,且超过的幅度不断扩大。人民币一年期shibor与美元一年期libor的利差从2007年12月末的0.28%上升到1月2日的0.395%,到1月23日以高达1.84%。人民币与美元之间利差的缩小,令市场对未来人民币加速升值的预期有所增强,企业提前结汇意愿提高,导致美元抛压加大。

(三)人民币升值的政治因素

人民币升值不仅受国内国际各种经济因素的影响,还受国际政治因素的影响。

张志超教授曾在“人民币升值的若干问题”学术报告中指出,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国际压力,是国际货币战的一种形式。美国在运用汇率武器,压迫人民币升值,目的是迫使中国发生合乎美国意愿的政策变动。美国对中国运用汇率武器,只是其国际货币强权的一个方面。

林毅夫教授也曾指出,2003年以来美国政府提出人民币币值的问题表面上看起来是中美贸易之间中国的大量顺差所致,然而真实原因同样是美国国内的政治需要。2 0 0 1年美国互联网泡沫破灭,纳斯达克股市崩盘,9·11恐怖袭击、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一系列的事件美国政府财政赤字激增,国内经济疲软。这种情况下当政者往往把国内经济的困难、失业率的增加归罪于中国对美贸易顺差的激增,来转移国内人民对美国政府政策的不满。

三、结论及建议

当前通胀与人民币兑美元升值的现象使人民币“内贬外升”的矛盾与传统的经济学理论相悖,但仔细探究发现这种矛盾并非不可解释。从人民币制度的演变历史看来,人民币升值是对2005年前人民币不合理走势的反馈;虽然人民币兑美元大幅升值,但对于篮子货币其升值甚微,美元的疲软也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民币名义汇率的上升。对于人民币升值的原因,首先,人民币价值多年来一直处于被低估的状态,升值是对不合理汇率的集中反映以及对以购买力平价为依据的均衡汇率的修正和回归;其次,由于我国通货膨胀和美国次级债危机的特殊经济状况导致的人民币美元负利差逐渐增大的事实也加剧了人民币的升值。另外,也不能排除政治因素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

我国汇率与通胀的传导机制体现为:国际收支双顺差导致外汇储备增加,从而-外汇占款增加,导致基础货币供给增加,也即货币供应量增加,最终导致形成流动性过剩的局面。因此当前的人民币升值是合理的,有利于缓解国内的通货膨胀。笔者认为面对目前的通胀升值双重压力,我国应着力于解决通胀问题,而使人民币适当升值,以求达到一合理、均衡的人民币汇率。

参考文献

[1]、韩复龄, 一篮子货币——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影响与展望[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2005

[2]、杨帆, 透视汇率——兼论非均衡市场与中国涉外经济, 股票和房地产[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5

[3]、赵登峰, 人民币市场均衡汇率与实际均衡汇率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

[4]、卜永祥、秦宛顺, 人民币内外均衡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5]、王建, 论人民币"内贬外升"及利率、汇率与通胀率的新关系, 招商证券/宏观研究, 2008

[6]、谢国梁, 美元贬值趋势及崩溃风险探讨[J].国际金融研究, 2008 (5) :13

[7]、汪贤星, 08年1月银行间外汇市场运行简报[J].中国货币市场, 2008 (2) :57

[8]、冯彩, 中国经济的内外均衡冲突和汇率制度改革[J].金融教学与研究, 2008 (1) :6

[9]、黄济生, 申琳, 人民币均衡实际汇率研究:1980—2005[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7 (11) :107

[10]、数据来源:美联储

[11]、黄济生, 申琳, 人民币均衡实际汇率研究:1980—2005[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7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 篇5

【原理内容】

(1)主次矛盾互相依赖、互相联系。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和起决定作用;次要矛盾也会影响主要矛盾的发展和解决。

(2)主次矛盾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要求我们既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又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处理次要矛盾。

【反对】反对主、次不分的均衡论,“眉毛胡子一把抓”;或者只抓一点不及其余的“一点论”错误观点。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说明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把经济建设作为全党全国工作的中心,其他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说明国有企业改革要集中力量抓好国有大中型企业和企业集团,进一步放活国有小企业;正确理解科学发展观中主旨是在于更好的发展,以发展为中心不动摇,同时注意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抓重点:牵牛要牵牛鼻子,工作做到点子上,好钢用在刀刃上,提纲挈领,国企改革中“抓大放小,有所为有所不为”。防止“眉毛胡子一把抓”,十个指头按跳蚤,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统筹兼顾:学会弹钢琴,防止单打一。

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

(1)矛盾的主次方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规定着事物的性质;矛盾的次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也有影响。

(2)在一定条件下,二者相互转化,主次方面转化了,事物的性质也就发生了变化。

【方法论】要求我们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分清主流和支流,判断事物的性质主要看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

【反对】把矛盾双方同等看待,不分主次,抓不住事物的主流、分不清事物的性质;或者颠倒主次,混淆事物的性质。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

①说明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分清主流和支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②说明在我国现阶段,要坚持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

③说明对待股份制,不能笼统地判定它的性质,国家和集体控股,股份制就有明显的公有性质;

④说明国有企业从现状上看,绝大多数向着提高经济效益的方向发展,但也确有少数企业面临困境和问题;

⑤说明建国后特别是二十年来的改革开放,我国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取得显著成绩,这是主流,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在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还存在着不少矛盾和困难;

⑥说明实行“一国两制”以后的中国,国家的主体是大陆的社会主义制度,所以我国的国家性质仍然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⑦说明我国绝大多数党员干部是奉公守法、廉洁自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这是主流,但是也确有极少数党员干部以权谋私、所以要加强廉政建设;

⑧对互联网、手机、经济全球化的认识和评价等。

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方法论)

【原理内容】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

【方法论】要求我们应该把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起来,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住重点和主流。

【反对】反对离开两点谈重点的“一点论”和离开重点谈两点、主次不分的均衡论。

【注意】主次矛盾的关系原理和矛盾的主次方面的关系原理结合起来就是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之中的重点。

辩证的否定观原理

【原理内容】

(1)辩证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2)是发展的环节,又是联系的环节,事物通过辩证的否定来实现前后相继的联系和不断向前发展的。

(3)其实质是扬弃。既不是简单地肯定一切,也不是简单地否定一切,而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

【方法论】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不仅要尊重书本知识、尊重权威,还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取得成功。

【反对】反对形而上学的否定观。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科技的自主创新、创造性思维、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等热点。“神舟六号”是在前面的“神舟1、2、3、4、5”号基础上改进而成的。

【最好能掌握】创新的社会意义: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是时代的引擎,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①创新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③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原理【重点掌握】

【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是否认矛盾,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唯物辩证法(辩证法的本质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反对】形而上学。

矛盾探究 篇6

【关键词】刘易斯拐点;就业结构;劳动力

一、刘易斯拐点的提出

美国学者,著名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指出,在经济发展初期,国家和社会存在二元结构,尤其在经济方面,一个是以传统农业部门代表的维持生计为主部门,其生产方式是传统的;一个是以城市、工业部门为代表的所谓的资本主义部门,其生产方式是现代的。传统的农业部门人口比较多、增长也比较快。但随着农业的边际生产率递减,其边际生产率就比较低,有时甚至是零。农村人口最低生活水平比较低,只要是工业部门提供给的工资能够稍微大于其最低生活水平,大量的农业劳动力就会向工业部门流动,为工业部门提供大量的劳动力。所谓的劳动的无限供给指的是劳动了供给曲线在在既定工资水平下具有无限弹性。工业部门提供的的既定工资指的维持劳动力生活需要的最低生活水平。

一方面劳动力数量在不断增长,另一方面农业劳动的边际产出趋近零。这时,农业部门中的大部分人口实际是在隐性的状态。当工业部门提供工资大于农业部门的最低生活水平时,农业部门的大量过剩的隐性失业农业人口就会转移工业部门,工业部门也会随着农业部门人口转移扩大规模。从工业部门提供的工资水平上来看,劳动力可以无限的的供给是,工业部门可以从转移人口工作获得利润转化为新的投资,这样工业部门的规模就会越来越大,总有一天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会全部转移吸收完,这时如果要再吸收剩余劳动力就必须提高工资待遇,这样的提高也许就是直线上升,经济学上对这种现象称之为“刘易斯拐点”。

北大经济学教授黄益平认为,一度低成本劳动力充裕的中国正在迈向“刘易斯拐点”,这种态势可能迫使一些制造商转向印度和越南等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国家,集中在中国的全球制造业活动可能转移到其他地方。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中国经济评价中心主任刘煜辉指出,按照数据推测,中国的“刘易斯拐点”即劳动力红利现象,应该可以持续到2015年,但是目前来看,好像这种提前终止了。从近些年出现的的越来越多的用工荒和企业频发的停工时事件来看,拐点已经到来,其根本原因就是现在的泡沫经济。

二、我国就业结构性矛盾的原因分析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新闻发言人尹成基在2012年10月20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说,去年我国实现了城镇新增就业1221万人,属历年最高。但目前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一方面,我国的就业总量矛盾和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2012年城镇需就业的劳动力达2500万人,比“十一五”时期的年均数多100万人,其中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80万人。另一方面,结构性就业矛盾更加突出,招工难民工荒和就业难人才缺并存。反映在现实中,不但是技术人才短缺,普通工人也短缺。据推测,随着经济社会的的发展,就业难和招工难并存的现象更加趋于常态化,而且有从沿海向内地蔓延的趋势。同时,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对就业影响加大。

所谓就业结构性矛盾,指的是我国劳动力供给中总体的量的过剩和就业过程中的结构性短缺并存的现象。理解我过劳动力总体过剩背景下的劳动力短缺问题,根据刘易斯的分析逻辑,要从我国的现代化过程着手。改革之初,我国属于典型的农业国家,无论从农业生产总值占GDP的比重看,还是农业劳动力占就业人口的比重看,我国都属于典型的农业国。随着现代化的加速前进,自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大量农村劳动力开始向城市转移,推进了我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价格低廉的农村劳动力,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但是30多年的改革,就就业看,农村劳动力的流动趋缓,近年来更呈现出短缺的趋势,2009年以来,发达地区开始出现“用工荒”的现象。似乎刘易斯拐点理论能很好的解释我国劳动力市场的这种现象。但是笔者认为,造成我国劳动力市场呈现结构性矛盾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现阶段的经济结构和劳动力市场的不成熟性。归结起来,有以下原因。

首先,在农民工就业体制上,我国企业的用工方式过于注重年轻化的劳动力。多数企业在招工时把年龄压低到35岁以下,而根据我国最新的人口普查数据,35岁以上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近60%。目前劳动力市场缺乏制度化或者政府知道监管不够,导致劳动力进入市场门槛过高,门槛过高导致用工制度不合理,其本身就是劳动力大量过剩。近些年,各地出现的用工荒并不是中国劳动力红利的终结,也不表明刘易斯拐点的出现,而是我国劳动力大量过剩的现状的弯曲的体现。人力资源的浪费是不经济的行为。一个国家劳动力再富裕,劳动市场只依赖年轻人也不可能长期持续。近年来的“用工荒”反映的就是企业的这种用工方式矛盾日深,基本到了尽头。在劳动力市场供求规律作用下,一些企业招工年龄由35岁左右已经向后松动,这是必然趋势。从国际老龄化国家看,中高年龄劳动力总体得到了更充分的利用,有报告指出20世纪80年代日本中小企业吸纳了更多中高年龄劳动力。从总量看,我国远没有打到经济学上的刘易斯拐点阶段,劳动力总量的过剩在我国还会长期存在。

其次,劳动者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是造成劳动力短缺的原因。“民工荒”意味着劳动力供小于求,市场会依据供求双方的博弈结果自发上调均衡工资水平。但事实表明,低端简单劳动供给者因替代性强而不被企业重视,工资水平仍旧偏低。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无可厚非,所以“民工荒”不能指望企业单方面解决,必须要有调控部门的积极介入与引导。

第三,经济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化滞后于市场的需求,造成结构性的矛盾。我国正处在现代化的加速期,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对我国的劳动力供求提出新的要求。从产业角度看,一是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还很脆弱,农业劳动生产率还很低,造成农业劳动力素质偏低且数量巨大;加之现有的土地制度和土地经营模式,使大量劳动力还不能从根本上离开土地,阻碍着劳动力的市场化。二是我国第三产业还很落后,其吸纳劳动力的能力还不足。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和就业比重都远远落后。而由于技术的落后,生产部门多以加工业为主,吸纳的也多是低素质的劳动力。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知识型,技术性的劳动力供给不足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的现象日益突出。

nlc202309021125

三、解决我国就业结构性矛盾的对策建议

(一)全面加强高层次、技术型人才的培养

我国目前就业结构中的突出矛盾是高层次和高技术人才的严重短缺。随着我国向创新型国家的转变,加快培养造就一批创新型科技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加快人才培养投入,推进重大人才工程,深化就业制度改革,取消二元化的劳动力市场,努力营造平等、竞争择优的制度和社会环境,激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从制度层面创造人尽其才的良好局面。

工业化对技术人才的需求更大。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工业现代化的推进,迫在眉睫的是解决目前最严重的技术人才短缺问题。通过对劳动技能的培训,提升人力资本在社会总资本中的比重,

用质量替代数量,将成为预防劳动力短缺的未雨绸缪之举。在现阶段,对农民工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做好农村初高中毕业未能继续升学的新生劳动力和退役后返乡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其次,加强对有意愿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者的劳务输出培训以及在岗农民工的技能提高培训,进一步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和灵活性;同时,充分发挥劳动保障部门职能优势,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对进城登记求职的农民工提供免费的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和政策咨询等服务,推行“技能培训、就业服务、权益维护三位一体”工作模式,促使农民工平等就业、素质就业、稳定就业。

(二)切实保障农民工权益,降低农村劳动力流动成本

我国改革之所以能够稳定推进,是和我国目前的土地制度和户籍制度相关的。就保护农民工权益而言,改善农民工待遇,必须打破户籍瓶颈。我国社会存在的的固有的二元结构应该尽快突破,在那些经济实力强、发展比较迅速,外来人口比较多的地区,要首先突破二元结构,特别是户籍制度,设定一些比较符合常规的条件允许农民落户城市,给以农民工在生产、生活上和城市人一样的待遇。

要大力改善农民工的工作环境,目前进城的农民工,面临的环境比较差,工资待遇低、劳动时间比较长、劳动强度比较大、劳动合同的签约率也比较低,无法参加社保,子女入学也比较困难等。这样就需要,政府和社会给予农民工更多的机会,给予农民工以城市待遇,使其可以和城市职工竞争的平台,并要解决农民工的后顾之忧。这就要求政府在农民工问题上,要转变观念,适应市场经济、城市化要求。规范企业用工制度,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要清理、整顿、取消各种对农民工的证卡制度和乱收费等不合理规定;要统筹解决好进城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政府要加大教育投入,每年要安排一定得资金用于解决农民工子女城市入学问题。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根本性保证。

(三)鼓励和引导新型劳动关系

我国传统的劳动关系呈现一元化的特征,但在市场经济改革的过程中,市场化的劳动关系还未形成,侵害劳动者权益的现象比较普遍,工会在劳动关系中的职能确实,劳动关系很不成熟。要从根本上解决劳动者的权益问题,政府和社会就要从法理约束企业,建立固定的用工制度。一个具有责任心的企业无论是从法律上还是从自身的长期发展来说,都要善待自己的职工,签订劳动合同,加大对职工的培训力度,最大限度的发挥职工的才能,而不是为了降低成本,随意解雇职工,只有这样做了才能够避免未来出现的用工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政府也应该制定法律规范劳动力市场用工秩序,提高解雇职工的成本,最大限度的保护职工的利益;作为代表职工利益的工会,要尽可能的发挥自己的力量,维护职工利益,真正建立良好的劳资关系。

在刘易斯拐点出现之前,或者说是在人口红利未结束之前,劳动力的供给远远大于劳动力的需求,在这个过程中,企业或者说资方占据主动地位,而老房却处于被动的地位。但是随着刘易斯拐点的出现,劳动力市场状况发生变化,劳动力供给大于需求,企业要想或得越来越稀缺的劳动力资源,就必须通过提高劳动者的工资待遇,提升劳动者的地位,才能够获得企业所需的劳动者。

这种劳动关系区别于过去的传统的劳动关系,也有利于新型劳动关系的形成,政府在这场重塑劳动关系的过程中,应该通过制定法律、社会呼吁和物质上的奖励,来引导积极鼓企业加强劳动者保护,提高劳动者的工资待遇和地位,并做好第三方的相关责任,包括规则制定,争议处理,危机处理等。

【参考文献】

[1]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2]陆铭.劳动经济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3]蔡昉登.中国劳动力市场转型与发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4]张朝鹏,欧阳安蛟.城市进程中两栖流动人口的生活保障问题[J].经济论坛,2006,(3).

【作者简介】

吴栋,河南民权人,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教师。研究方向:政治经济学和劳动经济学。

矛盾探究 篇7

一、影响大学生宿舍关系和谐的主要原因

(一) 大学生宿舍成员的个体差异

初进大学校园, 学生来自全国各地, 地域差别很大, 这就导致他们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行为习惯、价值观念等。因此, 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势必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矛盾。

(二) 大学生的心理障碍和人格缺陷

大学生正值血气方刚的年龄阶段, 感情色彩强烈是人际沟通的一个重要特征。情感障碍在大学生人际交往中是很常见的, 通常表现为孤僻、猜疑、嫉妒、自卑与自负等各方面。大学生为同龄人, 其所处的学习环境、追求的目标等各个方面很相似, 从而容易在学习、社团活动等名利的竞争中产生嫉妒心理, 从而可能产生敌对的言语和行为, 以致出现人际交往和交流问题。

(三) 大学生缺乏人际交往的技巧

大学生对人际交往的理解带有理想化的色彩, 容易将自己的标准加到舍友身上, 对舍友的期望很高, 希望舍友能够按照自己的标准和习惯与之相处, 但由于个体之间存在差异, 比如作息时间不统一或者生活习惯不一致, 刚开始会选择忍耐, 但忍耐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 随着时间的推移, 会达到忍无可忍的地步, 进而使得矛盾爆发。又因舍友之间缺乏良好的沟通技巧, 使得小矛盾不但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 反而越演越烈, 造成矛盾的恶性循环, 最终导致宿舍矛盾难以调和。

(四) 僵硬的宿舍安排机制

邓小平曾经说过“好的制度能使坏人变好, 坏的制度能使好人变坏”。安排大学生宿舍时往往按照大学生报到的顺序依次安排宿舍, 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地域差异和性格特点等, 处于僵硬机制, 很少会再进行调整, 这就为日后大学生宿舍矛盾的产生埋下了很大的隐患。

二、妥善解决大学生宿舍矛盾的策略

(一) 正确面对宿舍成员的矛盾和分歧

进入大学, 学生宿舍的成员都是随机安排的, 之前并没有任何交集。因为地域不同、家庭环境不同, 导致舍友之间生活习惯、行为习惯也存在很大差异, 生活中磕磕碰碰是在所难免的。在面临矛盾和分歧时我们应该正确的引导学生, 教育学生在和舍友的相处的过程中学会以下三点:1. 注重自身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增强自身适应环境的能力。2. 经常和舍友进行沟通交流, 遇事大家敞开心扉, 把事情说开, 避免矛盾恶化。3.学会换位思考, 遇事多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

(二) 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 争取学生家长的支持

学生宿舍关系不协调, 学生在校遇到困难受挫, 往往会告知家长, 希望通过家长与辅导员进行协调解决问题。因此, 宿舍就不仅仅只关系到几个同学, 还涉及到几名家长、几个家庭。现在的大学生都是90 后群体, 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 在家里都是小皇帝、小公主, 集万千宠爱于一身。所以, 在宿舍出现矛盾时, 父母往往只会听到自己孩子的片面之词, 但出于保护自己孩子的心理, 家长会参与其中, 对学校提出这样那样的要求, 导致宿舍矛盾不仅得不到缓和, 反而越演越烈。作为学生工作者, 我们要不厌其烦地与家长进行沟通, 使家长了解到宿舍矛盾的起因、发展和激化, 让家长在熟知自己孩子优点的同时, 看到孩子的缺点, 本着让孩子改正缺点以求更好成长的原则, 和家长达成一致, 最大限度的争取家长的理解和支持。

(三) 引导学生多参加集体活动, 拓展交际圈, 增强人际交往能力

步入大学校园, 各种各样的学生组织、各种各样的集体活动会使学生扩大交际圈, 增强与人交往的能力, 学会团结合作, 换位思考等等, 会让学生得到很大的锻炼。作为学生工作者, 我们除了关注学生的学习外, 还应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 关注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因此, 我们应当积极地引导学生多参加学生组织或者学校举办的集体活动, 使学生在搞好学习之余, 也能学会与人交流沟通的技巧和能力, 使其自身各方面都得到锻炼和发展。

(四) 建立健全合乎人性的宿舍安排机制

宿舍紧缺的状态在短时间难以得到很好的解决, 但高校可以在仅有的宿舍资源的基础上, 优化宿舍安排机制, 不能搞“一锤子买卖”、“一刀切”。作为高校辅导员, 需要在一段时间后, 根据学生的地域特点以及所表现出来的生活习惯、行为特点进行优化调整宿舍安排。在宿舍安排的过程中, 应该增强学生的自主选择权, 每学年让学生自主选择、自由搭配。避免或者尽量减少宿舍矛盾的出现。作为高校, 应该适当调整宿舍安排的机制以及放宽学生调换宿舍的政策, 使大学生能在自由轻松的宿舍环境中享受大学时光。

综述, 和谐宿舍是大学生宿舍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良好的宿舍人际关系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学生的生活幸福感。大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 有着不同的家庭环境, 生活习惯、价值观念等, 这就使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难免遇到摩擦, 如果不能及时处理, 很容易造成学生的心理危机。辅导员作为学生工作的一线工作人员, 被大学生视为良师益友, 更应该以科学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 引导他们用积极的态度对待宿舍矛盾, 宿舍同学友好相处, 从而稳定班级。

参考文献

[1]罗集丰.辅导员处理高职学生宿舍矛盾的方法探究[D].揭阳:揭阳职业技术学院, 2013.

[2]张砚清.高校大学生宿舍矛盾的成因及解决策略[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 2013.

[3]余西亚, 朱海燕.高校大学生宿舍矛盾原因及策略研究[J].法制与社会, 2014.

矛盾探究 篇8

关键词:电煤供需矛盾,电力,营销策略,创新

1电煤供需矛盾的现状分析

1.1 电煤供需的现状

据华北电网的信息, 由于负荷需求持续高位运行, 电厂耗煤量保持在较高水平, 京津唐电网电煤库存整体呈下降趋势。而华东电网整体压力也较大, 包括安徽等地在内的部分机组已缺煤停机。另外最新数据显示, 目前全国349家直供电厂每天的耗煤量都在240万吨以上, 存煤可耗天数在10天左右, 甚至一些电厂的存煤量还不足3天。在南方用电量较大的省份, 电厂缺煤情况更为严重, 湖南、湖北、江西、浙江等省份普遍出现了电煤短缺局面。同时用电负荷和用电量大幅增长, 电网对电煤的需求也会大增, 因此, 煤炭供应跟不上, 发电量就无从谈起。电煤供需矛盾日益严峻。

1.2 电煤供需矛盾的成因分析

笔者总结一下, 认为造成当前电煤供需矛盾的主要原因如下:一是工业生产的恢复带动煤炭需求是造成当前电煤供需矛盾的重要原因之一;二是各种自然因素加剧了当前电煤供需矛盾, 取暖需求致使冬季是传统的用煤高峰季, 而且由于雪灾、大风、大雾等恶劣天气引发的运输不畅, 进一步加剧了煤炭市场的短期失衡;三是水电供应同比下降, 也使得用电对火电极为依赖, 从而进一步加剧了电煤的紧俏。

2认识电力营销策略

2.1 优质服务策略

优质服务是电力企业营销中的重要营销策略, 该营销策略强调从服务的内容、方式和机制上进行创新, 建立起以客户满意为目的,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新型用电服务体系, 积极开展电力需求的管理与服务工作, 把不断提升优质服务水平作为促进电力市场营销的自觉行动, 通过优质的服务来赢得市场。

2.2 优质产品策略

优质产品营销策略强调优质、可靠的产品是征服客户和赢得市场的重要因素, 要求各电力企业要充分利用市政建设、电网建设, 以强大电网为支撑, 加强电网的可靠性管理, 不断提高供电的可靠性, 随时随地为客户提供连续的、优质的电力服务, 不断提高电力产品对客户的信任度和吸引力。

2.3 用电价格策略

用电价格策略是当前电力企业最为重要的一项营销策略, 价格是电力市场营销中的核心问题, 它关系到客户的接受能力和市场占有率、需求量的变化。用电价格策略强调各电力企业通过积极推行新的电价政策, 在电价中考虑充分各类费用因素, 处理好基本电价和电度电价的比例关系, 建立起具有弹性的电价体系, 通过对不同类型的用户采取差别的定价, 达到双赢的目的。

3煤电供需矛盾下电力营销创新策略

3.1 健全和完善新型的营销体制

电力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以效益为中心, 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市场营销的各种需求, 通过全面开展电力产品的售前、售中、售后的一条龙销售, 形成以客户服务中心为核心的新型电力营销管理体制, 通过健全和完善新型的营销体制来有效解决煤电供需矛盾日益尖锐的情况下, 来有效促进电力营销工作的顺利开展。

3.2 保持电价稳定, 深化电价改革, 扩大供电销售

就这一点而言, 各电力企业要做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 规范电价, 取消不合理的电价加价, 通过降低客户的用电成本, 来有效刺激用户的用电需求;其次, 切实解决电价过高的问题, 合理调整供电价格, 改造电力的相关设备, 为客户提供优质价廉的电能;最后, 采用灵活的电价政策, 这是保持电价稳定, 深化电价改革, 扩大供电销售的重要保证。

3.3 培养一批高素质的营销队伍

专业人才是营销活动中核心的因素, 因此各电力企业要切实培养一批思想敏捷、技术全面、责任心强、思想政治素质高、有服务意识的高素质营销队伍, 通过加强对这些营销人员的岗位培训, 来有效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以适应新形势下电力营销业务发展的需要。

4结论

在煤电供需矛盾日益尖锐的情况下, 为了保证电力企业营销目标的实现, 必须以电力客户需求为导向, 树立满足经济发展要求的新型营销理念, 通过健全和完善新型的营销体制, 保持电价稳定, 深化电价改革, 扩大供电销售以及培养一批高素质的营销队伍来更好地为客户提供质优、价廉的电力能源, 充分满足不同电力客户的需求, 进一步拓宽电力市场的份额, 使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能有所提高。

参考文献

[1]翟秀芳.电力营销管理探析[J].首都电力, 2007, (20) .

矛盾探究 篇9

随着互联网的日益普及, 在全球范围内出现了一种新的经营模式, 即将商务活动和贸易往来电子化, 利用发达、快速的网络进行有效的交易[1]。基于该现状, 我国迫切需要构建农产品的商务平台, 这样不仅能使农产品的需求信息通过多种方式传递到各个方面, 而且能够提高生产者的经营效率, 优化农产品的经济效用与价值。

1 农产品产供销矛盾分析

目前, 我国农产品流通业距离发达国家水平尚远, 面对日益扩大的市场需求, 农产品流通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 如市场制度不完善、流通主体分散化;运输途中成本高、损耗大, 流通方式落后;流通信息化服务基础薄弱, 重心偏向批发市场;包装缺乏品牌效应, 产品附加值低;农民自身条件限制;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水平滞后, 人才缺乏等。基于上述问题, 作者通过对山东寿光蔬菜农产品市场的实地调研, 得出了目前农产品在产供销方面存在的矛盾。

1.1 农产品产供销基本矛盾分析

1.1.1 农产品的销售渠道

调查数据显示, 78%的农产品销售渠道是等待货主收购, 12%需要农民自行去市场上销售, 7%是超市收购, 3%选择靠政府帮忙, 大多数农民议价能力较低, 只有被动地接受价格, 这也是农民在销售过程中普遍反映蔬菜利润低且出现滞销的主要原因[2]。

1.1.2 农产品的销售市场

经过实地调研, 寿光市蔬菜市场在销售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采购渠道单一、蔬菜保鲜期短、蔬菜质量和价格不稳定, 分别占42%、33%、14%、11%。针对蔬菜价格高、利润低的现状, 农民的反应是:流通环节多、中间商赚取差价大、运输成本高和种植成本高, 分别占比42%、28%、18%、12%。从寿光市农产品市场可看出, 流通主体过于分散, 产销链环节冗余, 市场形成价格波动性大、稳定性差, 与市场实际供需脱节[3]。菜农多采用“农民-一级销售商-二级销售商-消费者”的销售模式, 我国立体交互式运输网络还不发达, 实现农产品跨区域流通会产生较高的运输费用。另外, 农产品的加工保鲜、冷链运输技术较落后, 大部分是以原始产品的形式从产地销售, 运输费用增加, 中间损耗较大。

1.1.3 农产品销售平台

据调查了解, 基层农业信息服务体系薄弱, 菜农获取销售信息渠道单一, 处于信息贫瘠状态, 导致供给与市场实际需求有偏差。在面对蔬菜供销脱节时, 近70%被访者支持建立电子商务平台, 近30%被访者支持建立供销社, 仅小部分被访者认为政府调控和建立蔬菜协会可以有效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

1.2 农产品产供销矛盾状况的深层分析

1.2.1 销售困难时的选择方式

据调研数据显示, 当遇到农产品销售困难问题时, 只有极少数农户会不知所措, 但是自己打听其他渠道的只占18%, 找政府帮忙的占25%, 这表明政府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了不少帮助, 但面对实际销售困难时, 农民首先选择的是与同阶层的人一起面对, 这说明当地政府的执行力度是不够的。

1.2.2 电子商务营销困境

根据调查数据得知:电子商务营销过程中物流的困难和销售平台的不足占据了较大比例, 大部分农户还没有意识到电子商务信息化对自身发展的实际作用, 他们在物流运作上往往选择独自承担, 缺乏整体效应, 无法集成有效沟通和信息共享的网络平台, 导致信息传递链条断裂。

1.2.3 商务交易平台作用

通过实地调查, 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在农产品产供销矛盾问题上的作用有:及时发布买卖双方及中间商的信息, 及时发布供需预警信息, 加大农产品宣传和拓宽流通渠道, 分别占55%、22%、13%和10%的比例。在现行的蔬菜“供—销”模式下, 菜农拥有较少的主动权, 建立新的农产品体系需要大量的资金与技术人员支持, 广大农民群体还是更寄希望于电子商务平台能够为他们提供销售渠道信息;同时, 供应商和中间商也对电子商务交易平台给予了很大的认可度[4]。

从对农产品产供销的深层矛盾分析中, 可以看出农民获取信息的渠道比较单一, 主要体现在:菜农单方面接受收菜商提出的价格, 被动接受价格暴利;菜农缺乏接收市场实时供求信息的渠道, 判断与实际存在误差;农户小规模分散经营, 没有建立完善的蔬菜交易平台, 依靠传统的上门供销方式, 蔬菜的“产-供-销”一体化模式在现阶段很难形成。

2 构建农产品商务平台的必要性

2.1 切实提高农民收入

中国农村自给自足观念深厚, 伴随着农村电子商务的兴起, 农民的收入问题作为“三农”问题关注的焦点, 政府应把切实提高农民收入融入到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发展中。基于农村网络信息服务和通信设施的不完善, 农民无法快速有效地了解农产品价格和市场供求状况, 增加了农民的生产风险, 导致参与市场经济的积极性下降。正是由于我国基层农业信息化基础薄弱, 迫切需要构建农产品商务平台。

2.2 稳定农产品物价

由于农产品的交易风险、过度生产和消费者多变的消费观存在供需矛盾, 使农产品批发市场过多参与了流通的中间环节。尽管农产品商务平台对批发市场存在约束, 还应看到:必须有效利用互联网自身优势, 整合农产品不同层次的需求, 达到消费者期望的标准。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 不仅能够稳定农产品物价, 更有利于提高农户生产效率, 是降低中间环节物流成本和消费者购买成本的有效措施。

2.3 提高农业监管力度

改革开放推动了市场经济的前进, 但市场失灵本身的滞后性也造成了政府在监管方面的问题, 为了政府对农产品市场积极有效调控, 迫切需要建立商务平台。农产品商务平台所提供的不仅包括实时精确的数据信息;同时, 还有合理的监管制度, 以及随时在线查询农业物价部门、质检部门和税检部门等内部信息[5]。因此, 构建农产品商务交易平台将有助于提高农业监管部门工作效率, 加大其对农业决策和监管的力度。

3 探究构建农产品商务平台

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 加快发展商务平台, 能够不断提升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商务交易平台的运营, 不仅打破了传统交易中地域的局限, 加快农产品的周转速度, 而且能够快速获取买卖双方的供求信息, 缓解农产品市场价格大幅度波动, 及时进行资源匹配, 有效规避交易中供需失衡的风险。

3.1 农产品商务平台建设的步骤

3.1.1 商务平台建设理论基础

农产品商务平台的建设首先需要评估方案的可操作性, 培养一批较高水平的专业团队,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基础理论和实际操作进行指导, 平台的运行还要依托高校科研人员、农业专业合作社的配合。农民长期处于信息传播效率低的农村, 对新技术接受度低, 还需创办惠民助民的培训机构, 让电子商务真正为民所用, 成为连接农户、消费者和市场的有效枢纽。

3.1.2 商务平台建设操作阶段

在对商务平台操作之前, 必须及时把控农产品价格变化、供求稳定性、市场信息的波动, 为广大农户与消费者提供一个安全可靠的信息数据库。此外, 在建设初期, 需要做好平台栏目划分, 包括产品基本信息、供求情况、市场宣传推广、咨询服务和法律法规普及等, 并分设对应的子栏目。到平台建设的中后期, 还要考虑基础平台的运营情况, 做好网站日常性的维护以及后期的优化宣传推广, 对商务平台的操作性能不断优化。

3.2 农产品商务平台网站设计原则

3.2.1 网站操作简便

网站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农民, 大部分农民对网络信息的接触不够深入, 所以网站的设计要方便网民操作。另外, 专门的网站维护人员应坚持完善的服务标准, 如网站追求的设计特点及网页编排的合理性, 能否调和好空间及维度的协调统一性, 实现画面展现和实际操作的完美契合。

3.2.2 兼具特色与多功能效果

在对网站设计时, 着力点应放在流通的农产品信息介绍上, 不只是要展示农产品基本信息, 还应涵盖其衍生信息, 并将国家的最新惠农政策融入其中。农产品商务平台的目的是实现农民、消费者、农业企业和政府的信息共享, 有特色的网站才可以在同行业中具有绝对优势, 而兼具特色与功能多样化才能保证商务平台立于不败之地。

3.2.3 注重平台的应用价值

农产品商务平台建设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产供销市场信息的匹配, 平台建设过程中不但要注重信息的真实性、科学性, 更要重视其实用价值。真实有效的信息数据是检验网站可靠性的有力保障, 但如果失去了实际应用价值, 也就缺失了发展意义。因此, 农产品商务平台建设要遵循信息的公开性, 统筹农业经济的优质成果, 实现农业产业化与现代化的发展之路。

3.3 构建农产品商务平台的意义

3.3.1 平台的社会实践效益

构建农产品商务平台, 不断致力于实现农业发展项目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是农业现代化和信息技术化相互融合的体现。将农产品自身涵盖的价值进行有效推广, 将不同主体间信息进行整合, 成为我国发展农业市场的新思路;同时, 也掀起了各农业高校信息化技术改革的热潮, 推动农业学术研究前行的步伐, 使农学专业的学生掌握更多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社会实践经验, 为将来的就业打下基础。

3.3.2 不断完善平台信息化建设

在农产品商务平台的网站运营和建设实践中, 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作支撑, 为了防止农业商务人才缺乏导致平台运行受阻的情况, 需要及时跟进人才计划, 不断培养新的网站建设者。在“以老带新”的工作交接中, 经验丰富的成员将自己的心得分享给新成员, 通过亲身指导可以达到良好的培训效果, 以此平台为契机使农业市场信息资源效用得以充分发挥, 从而实现打造人才队伍、完善信息平台和提高经济效益的三重收益。

3.3.3 提升平台特色服务水平

农产品商务平台以提供供求信息为主, 兼具品牌推广, 以服务“三农”为立足点, 是真正的农产品民户网。在运行中, 科研团队以专业技术作为平台支撑, 农业高校保证充足的经费来源, 相关专业学生致力于市场分析、策划宣传、推广运营等实际操作中, 以市场实际需求为导向, 结合教学, 突出实践, 提供一个真正让学生受益的创业实训平台。大家在团队沟通与思维碰撞中打破常规, 精益求精, 不断追求平台的不可替代性和独具特色的创新点, 早日建成功能实用、形式好用、百姓乐用的农产品商务交易平台。

参考文献

[1]裴巧.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构建的创新研究[J].电子商务, 2014 (3) :52-53.

[2]王艳.我国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对策研究[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0 (11) :47-49.

[3]刘朝.农产品网络营销策略[J].知识经济, 2013 (4) :36-37.

[4]王慧.电子商务环境下农产品流通模式构建与发展思考[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 2014 (3) :37-38.

矛盾探究 篇10

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学说毕竟是马克思在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背景下创立的, 是针对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理论, 而当前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阶段, 具有自身的特殊性。首先, 我们应该深入学习和了解剩余价值理论;然后, 正确地认识我国特殊国情, 了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特殊的劳资关系及现状;最后, 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借鉴科学的剩余价值学说, 探索解决我国劳资矛盾的有效途径。

(一) 剩余价值概念的厘定

“剩余价值”的概念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概念, “剩余价值是指由劳动者创造的, 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 体现了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由此可见, “剩余价值”的概念是马克思针对当时资本家无情剥削雇佣劳动情况提出来的, 揭示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斗争的经济根源, 因此具有很强的意识形态性, 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个历史性范畴。

(二)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否存在“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产生的前提是劳动力成为商品。而劳动力成为商品, 有两个前提:第一, 生产资料由资本家占有, 劳动者贫穷得一无所有;第二, 劳动者有人身自由, 能够自由地支配自己的劳动。在社会主义社会, 劳动者是国家的主人, 通过国家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占有生产资料, 所以劳动者并不是一无所有。剩余价值是劳动者创造的, 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 是一种剥削关系。在我国公有制经济中, 不存在资本家, 因此就更加不可能存在资本家对劳动者的剥削, 所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不存在剩余价值。

但是, 只要存在市场经济, 就存在剩余价值。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 劳动者的劳动仍然分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 社会主义生产过程也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和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劳动者不仅创造满足个人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即补偿劳动力的价值, 而且还创造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 即剩余价值, 来满足社会需要。因此, “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来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客观存在剩余价值。”[1]当然社会主义剩余价值与资本主义剩余价值有本质区别, 它抽象掉剩余价值是“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剩余劳动和剩余产品”这个特定的资本主义社会属性, 我们称之为“利润”。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劳资矛盾

“市场经济体制得以建立的两个基本条件, 一是社会劳动人才市场的形成;二是国有、集体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和民营经济政策性放开。”[2]国有、集体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使得劳动者丧失了企业“主人翁”的地位, 变成了雇佣劳动者。随着非国有企业强劲的发展势头, 证明劳资关系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生活中极为重要的经济关系。

(一) 什么是劳资关系、劳资矛盾

“‘劳资关系’有时也称为‘劳动关系’, 是产业关系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指的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 在实现劳动过程中建立的社会经济关系。劳资关系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分配的各个环节, 其本质是一种经济利益关系。”[3]

劳动和资本自产生之日起就是一对不可分割的矛盾体, 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如果资本不能带来剩余价值, 那么资本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 所以资本的目的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而劳动者通过劳动想要追求的是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追求尽可能高的工资。所以, 马克思、恩格斯说“资本的利益和雇佣劳动的利益是截然对立的”[4]。但是劳动和资本也是具有统一性的, 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没有资本, 劳动就没有创造价值的物质基础。没有劳动,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不能实现, 资本也就不可能得到增值, 也就不能称之为资本了。劳动和资本的有效结合才能形成社会生产过程, 才能创造社会财富。马克思在《雇佣劳动与资本》中曾指出:“这样, 资本以雇佣劳动为前提, 而雇佣劳动又以资本为前提, 两者相互制约, 两者相互产生。”[5]

(二)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劳资矛盾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我国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政策, 所以, “我国资本与劳动的关系有三种类型:第一, 公有资本与劳动者的关系;第二, 私有资本与劳动者的关系;第三, 混合资本和劳动者的关系。”[6]其中第一种劳资关系对第二、三种类型的劳资关系起支配和制约作用。

在国有企业中, 劳动者享受着国家规定的工资和其他福利待遇, 所以在国企中劳资关系是比较和谐的。但是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如拖欠工资、集资款债务没有得到清偿、社会保险不能有效接续, 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协商和调解得以解决的。在私企里面, 由于其受政府监管不如国企那么严格, 而且私有资本的投入是为了获得最大的利润, 因此私有资本会通过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两种方式来争取获得更多的利润。而在中国资本占优势地位、劳动占劣势的状况下, 私有资本会更容易损害到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如:劳动报酬低、延长工作日、劳动条件差、工伤事故频发、社会保险不健全等等, 从而导致劳资矛盾的激化。这是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 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劳资关系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劳资关系是不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劳资关系是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关系, 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内部的关系。”[6]劳资矛盾不是直接对立的阶级矛盾, 是人民内部的矛盾, 人民能够通过协商、法治等手段得以克服和解决。但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劳资矛盾, 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两大社会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劳资矛盾, 不仅在政府的监控和调解下不会出现失控的现象, 反而资本和劳动二者的和谐发展, 还能够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三、如何缓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劳资矛盾

劳资关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主要经济关系, 它对我国经济增长、社会发展都具有重大的影响: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效率和发展;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影响;不仅影响整个经济领域, 还影响政治以及文化领域。因此, 为了防止劳资矛盾造成社会性的动荡, 我们应该在企业层面就密切关注劳资关系, 及时发现问题, 将矛盾和冲突扼杀在萌芽中, 防患于未然。而且企业者和劳动者是资方和劳方的直接利益代表者, 是经济利益的直接关联者, 因此, 解决好二者的矛盾是解决整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劳资矛盾的基础。

(一) 完善劳动立法, 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由于新中国建立时的特殊国情, 相对于资本来说, 劳动在我国始终处于劣势地位, 受资本的主导和压迫。而且在经济社会转型期, 政治和法制的完善远远落后于经济的发展速度。劳动者是价值创造过程中的唯一能动性要素, 其利益得不到维护会直接激化劳资矛盾, 阻碍经济的健康发展。当前, 我国应该完善劳动立法, 不仅仅依据《劳动法》这一项法律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而且应该制定多种法律法规, 具体地保护未成年人、妇女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恢复劳动与资本平等的主体地位, 以法律法规为基础合理限制资本的本能扩张。

更重要的是, 在劳资出现矛盾的时候, 政府监管部门应该公正执法, 不能偏向于资方而置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于不顾。政府应该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原则, 严明公正地执法, 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二) 完善国企中工会的职能, 促进工会在私企中的建立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 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途径就是劳动者结成一定的共同利益群体、政党, 争取自身经济和政治利益的。个别的劳动者的斗争可能对资本的发展不会产生影响, 但是当劳动者联合起来与资本进行抗争时, 如砸坏机器、罢工等活动, 则严重的影响了资本的平稳发展。劳动者集体的力量是不可忽视的, 此时资本家为了自身利益, 会愿意和劳动者群体进行协商。因此,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我们也应该有代表劳动者群体的组织 (即工会) 。“研究表明, 我国目前87%的劳动者所在的非国有企业没有工会, 即使有, 入会率也不到30%。因此, 必须把加强企业工会组织建设作为和谐劳资关系构建的重要环节来抓。”[3]完善国企中工会职能, 促进工会在私企中的建立。而且要特别注重工会的独立性, 使其能够真正地为劳动者群体服务, 而不仅仅是企业的一个摆设而已。要主动参与到与劳动者利益相关的企业经营决策中, 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责。

(三) 完善多种分配方式, 建立劳动者个人所有制

目前, 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方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劳动者创造的利润并没有全部被劳动者所占有, 它被分成了三部分:一是企业向国家交付税收;二是用于国家的发展和公共事业的建设;三是用于企业自身的扩大再生产。因此, 现在劳动者所获得的工资仅仅是自身付出劳动的补偿, 并没有触及到利润的分配上。这种按劳分配是不全面的, 在按生产要素分配的过程中, 应当把劳动力看做是一种生产要素, 这样劳动力就可以同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一同参与利润的分配。

劳力要素利润分享权, 使得劳动者能够平等地和物力要素的所有者一样平等地分享利润, 这就根本上保证了劳动和资本的平等地位, 有效地防止了资本对劳动的主导。这样, 劳动者也能够通过劳动力这种生产要素分享利润, 并且能够不断地积累财富, 逐渐的达到共同富裕。

“劳力要素利润分享权的实现, 有利于激发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增强劳动者的创新动力, 提高整个社会的劳动生产率和知识、技术创新的速率, 将蕴藏在劳动者身上潜在的生产力变成现实的生产力。”[7]劳动者有了劳动力这种生产要素能够获得利润的分享, 所以, 劳动者会主动地加强对这种生产要素的投入, 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和自身技能的提高, 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 进而提高潜在的社会生产力。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协调劳资矛盾, 才能真正地实现劳动与资本的平衡、和谐发展。这是解决我国劳资矛盾的长久之计和根本之路。

参考文献

[1]朱志军.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当代价值[J].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2008, (5) :13.

[2]马爱云.试论劳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J].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8, (12) :62.

[3]郭爱萍.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劳资关系思考[J].经济理论与实践, 2006, (8) :47.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6:371.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727.

[6]杨永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劳资矛盾和谐假设[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9, (1) :27.

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 篇11

据央行统计数据显示,我国自身货币供应总量从2009年开始爆发式增加,以广义货币供应量(M2)为代表的货币供应总量增长2009年同比增长27.7%,2010年同比增长19.7%,截至2010年年末,M2余额为72.6万亿元。当然,除国内货币供应总量近两年间超额增长外,2008年金融危机至今各国实施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同样使全球货币供应总量大幅上升。就美国而言,累计两轮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向市场注入资金达2.3万亿美元。

货币流动性远远超出实体经济所能承载的量,从而导致物价过快上涨。如今,市场对于通货膨胀的担忧心理似乎已经到了有过之而无不及的地步。有言论认为中国政府今年一定会采取强硬措施打压物价,不能任由价格这样疯狂下去,节日刚过的意外加息似乎也从一个侧面回应了这一观点,但笔者认为,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主要矛盾仍是经济能否持续增长的问题,而不是当前的通货膨胀问题。

我们知道,在经济学里关于通胀对经济的影响分类中,社会所不能忍受的是恶性通货膨胀,而经济增长速度较快所发生的通货膨胀在一定程度是可以被接受的。2011年宏观政策定调中,虽然将稳定物价总水平放在更加突出位置,但其中的含义并非我国已经步入恶性通胀。因为国内过剩问题尚未解决,所以不可能造成恶性通胀。所以,投资者千万不要把国家所谓的稳定物价政策曲解成要把物价大力打压下来的意思。

央行的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明确提出,货币政策从适度宽松转向稳健意味着以M2为代表的货币供应总量增长应低于适度宽松时期,降至以往稳健货币政策阶段的一般水平。这里所说的一般水平在报告已有所体现,即该报告对2011年M2同比增长的预期值16%,预期增速将比2010年低3.7个百分点。尽管2011年我国M2增速会有所下滑,但其对国内经济的稳定增长不会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国内商品市场仍具备较好的投资环境。

矛盾探究 篇12

关键词:人民调解,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

司法行政机关承担着普法宣传、人民调解、法律服务、安置帮教、社区矫正等职能和工作, 与社会管理中的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的基本任务密切相关。通过多年的司法行政工作经验, 笔者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到司法行政工作在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中的地位和作用。司法行政机关是政法系统和政府部门的重要组成部分, 承担着法制宣传、法律服务、法律保障三大职能, 在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体系中具有预防性、治本性和长效性的作用。司法行政工作是化解社会矛盾,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一支不可缺少、不可替代的有生力量, 越来越彰显着它特有的地位和作用。

一、人民调解的地位和作用

人民调解具有调处纠纷及时的优势。民间纠纷很多具有社会性、区域性、突发性, 纠纷双方并没有什么深仇大恨, 往往由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引起, 只要能够及时调解, 矛盾很容易化解, 但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调处, 就有可能导致矛盾激化、纠纷升级, 小纠纷演变成严重的刑事案件, 造成意想不到的严重后果。而且民间纠纷发生没有规律, 有时一句玩笑话就可能产生矛盾, 如果这些纠纷都通过到法院起诉、立案、开庭调解或判决来解决很可能会错过最佳调解时机, 有些矛盾纠纷拖久了, 当事双方的怨恨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加深, 调解起来难度就更大。各级人民调解遍布基层, 生活在群众之间, 人熟、地熟、情况熟, 对民间纠纷能够第一时间发现, 第一时间进行调解, 及时达成调解协议, 快速有效化解矛盾纠纷。由于调解及时, 很多矛盾在还没有升级转化的情况下就得到了处理和解决, 解决起来先对容易, 所以调解成功率非常高, 深受群众欢迎。

人民调解具有调处成本低的优势。《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第一章第四条明文规定: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民间纠纷, 不收取任何费用。因此人民调解深受群众欢迎, 老百姓乐意通过人民调解来化解纠纷, 达成互谅互让的协议, 许多民间纠纷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被化解在基层, 解决在萌芽状态。相反, 用司法途径解决纠纷, 往往会给当事人增添不小的经济压力, 即使经济上不存在困难, 时间成本也是不得不考虑的问题。作为法院一方, 调查、审理案件需要花费时间、人力、物力, 造成有限的司法资源浪费。人民调解却成本低廉, 既为纠纷当事人节约了金钱, 又为法院腾出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审理其他案件。由于它成本低, 调解快, 成功率高, 已经成为群众解决矛盾纠纷的首选方式。

人民调解具有调处后不结怨的优势。“打官司”并不是解决民间纠纷的最理想途径, 它除了诉讼成本高, 会增加群众的经济负担外, 纠纷当事人和法官之间还缺乏有效互动, 一些案件很难达到法、理、情的有机结合, 再加上有些老百姓的法律知识、法律水平有限, 对法院依法做出的判决并不是都能很好地理解和接受, 因此往往会影响判决的执行效果。多数通过司法程序解决的纠纷, 当事人并不是心服口服, 这样就会使当事人双方隔阂加深, 容易引发新的矛盾。“一年官司十年仇”以及现在法院“执行难”等就是其中的真实写照。人民调解能起到很好的疏导化怨作用。调解员在调解纠纷时, 会先让双方当事人摆事实、讲道理, 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形成一种良性互动, 然后调解员再根据双方当事人的过错, 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政策, 社会公德和当地风俗习惯提出解决方案, 并就当事人有疑问的地方进行详细讲解, 将大道理同当事人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转化为贴近实际生活的小道理。调解人员在和当事人倾心交谈中, 情真意切, 和风细雨, 富有人情味, 当事人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法制教育, 就很容易接受调解员的意见, 矛盾纠纷得到化解也就顺理成章了。这样达成的调解协议都是在当事人自愿的基础上形成的, 所以很少有反悔的, 履行率也非常高。

人民调解具有以案普法的优势。开展全民普法, 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虽然经过了五个五年普法教育, 广大公民的法律意识普遍得到了提高, 但是, 基层群众的法律素质同当前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的要求相比, 还有一定的距离。由于基层群众居住较为分散、生活忙碌, 几乎成了普法教育常规方式的盲点, 人民调解却能很好地担负起对基层群众的法制宣传重任。绝大多数人民调解员生活工作在基层, 和当地的人民群众有着血肉联系, 调解员能够充分发挥这种亲情、友情、乡情的优势, 把个案调解与法制宣传紧紧结合起来, 运用具体案例在基层群众中开展生动直观的以案讲法宣传, 从而增强了人们的法制观念, 更好的引导广大群众积极学法、知法、用法、守法, 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矛盾纠纷的发生, 调解一案, 教育一片, 普法一方, 就是人民调解法制宣传作用的直接体现。被西方人誉为“东方一枝花”的人民调解, 为社会和谐稳定筑起一道坚强的屏障, 在新的历史时期正在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二、法律服务的地位与作用

客观公正的法律援助咨询解答, 能够得到群众信任, 防止矛盾激化。维护弱势群体的表达权, 使他们的利益能够通过制度化规范化渠道正常表达, 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一般来说, 群众遇到矛盾纠纷时, 往往情绪激动, 法律认识模糊, 如果得不到及时、恰当地引导, 很可能会采取一些错误甚至违法的方式处理问题, 从而引发社会矛盾纠纷。法律援助中心作为政府机构, 其工作人员超脱利益纷争, 能做到耐心细致客观公正地说理、释法、讲政策, 真诚地为咨询者提出合法合理且行之有效的处理办法。依安县法律援助中心每年接到电话咨询上万人次, 在第一时间为群众想办法出主意, 及时维护了群众的合法权益, 赢到了群众的认可和信任, 绝大多数咨询能够运用法律保护自我, 符合条件的咨询者还能及时得到法律援助, 避免违法行为和过激行为的发生, 有效维护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面对面的法律援助咨询解答, 能够及时发现群体性事件苗头。法律援助直接面对群众、服务群众, 在与群众面对面的咨询解答过程中, 接待人员凭借自己的敏锐性和洞察力, 能够发现苗头性、倾向性的群体性事件和社会性问题。实践中, 很多群体性纠纷案件, 起初都是个别人前来法律援助中心咨询。如兴长村的稻田跑水导致相邻的1500亩旱田被淹一案, 开始就是有5名农民代表到县法律援助中心咨询, 接待人员从咨询者的诉说和亢奋的情绪中了解到一个信息, 该案涉及的90多名农民已作好集体到县委上访的准备, 正在等待5名农民在法律援助中心的咨询结果。接待人员立即向县司法局领导汇报, 同时耐心做好农民思想工作, 该案得到了依安县司法局长赵广军的高度重视, 县局和该镇司法所组成专案组, 不到6天将“旱田和水田之争”解决在了萌芽状态, 有效避免了一起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常规性的法律援助咨询解答, 能够为党和政府了解社情民意架设桥梁。法律援助中心是政府依法设立的无偿为群众提供法律帮助的机构, 也是党和政府了解社情民意的窗口。经过十来年的发展, 法律援助中心已经成为老百姓反映问题、倾诉委屈、寻求帮助的窗口, 法律援助中心工作人员通过每天解答来访来电咨询, 能够清楚地看到各类矛盾纠纷的消长变化, 发现影响社会稳定的热点难点问题, 有助于观察分析当前社会矛盾纠纷动态。通过个案报告、信息简报、调研文章等形式上报党委政府, 为其评估社会稳定风险和科学决策提供服务, 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发生。

法律援助案件的办理, 矛盾纠纷得以消除, 公平正义得以伸张。维权就是维稳, 维权才能稳定。当贫弱群众遇到矛盾纠纷时, 因经济上的贫因和地位上的弱势, 靠自身能力难以通过诉讼解决, 对方当事人往往抓住这一点, 或不予以理采拒绝协商, 或乘人之危达成不平等协议, 导致部分弱势群众不得已采取伤害自己或伤害对方的极端方法维权, 从而造成更大的危害, 也造成了社会的不稳定。法律援助的实施, 无偿为贫弱群众解困、为他们维权、为他们伸张正义。法律援助案件的成功办理, 不仅维护了他们的经济利益, 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感受到了社会的公平正义, 在心理上得到慰藉和满足, 对社会充满信心, 从而减少了矛盾积累, 避免了通过非法途径解决问题。这些年依安县法律援助中心每年办理几百件法律援助案件, 通过诉讼、非诉讼方式, 为农民工、残疾人、老年人、未成年人等贫弱群体成功维权, 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做出了贡献。

【矛盾探究】推荐阅读:

城乡矛盾05-12

矛盾教学06-18

对立矛盾06-18

矛盾关系06-24

矛盾运动06-25

基层矛盾06-28

内心矛盾07-11

自我矛盾07-12

矛盾07-24

内在矛盾08-07

上一篇:《红豆词》下一篇:打印普拉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