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的观点(共3篇)
矛盾的观点 篇1
他曾是“五四”期间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人, 更曾经因义愤填膺的抨击当权者而入狱, 在他的著作中, 满怀着对孙中山的敬仰和崇敬, 这样的一个人, 应该是忧国忧民、以国家兴亡为己任的革命者, 为什么会写出反对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的言论呢?
一、戴季陶的人生经历与戴季陶主义
戴季陶主义的产生和戴季陶本人的人生经历不无关系。从时间上看, 戴季陶主义产生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 即1924年, 而戴季陶本人的第一次自杀行为, 发生在1922年, 当时他的股票投机生意遭遇惨败, 可以想象, 怎样的打击足以让一个人宁愿去面对死亡。可能这次失败对于他来讲打击甚大, 令他心灰意冷, 甚至使他丧失了原本的勇气和斗志。因此作者认为, 在这样的心境下戴季陶的价值观同过去必定有所不同, 这也进一步体现在了他对理想的定位以及实现理想的途径上。
戴季陶主义正是产生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 它号称是“纯正三民主义”, 实际阉割三民主义的革命内容, 制造反动舆论。戴季陶本人早年曾做过孙中山的秘书, 因此使他的言论在资产阶级右翼和国民党右派反响强烈。
关于戴季陶主义的观点, 主要有三点:第一, 打着“纯正三民主义”的旗号, 鼓吹封建道统说, 歪曲孙中山三民主义的真正含义和革命精神, 将其说成是中国正统思想的中庸之道。第二, 反对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 反对阶级对立, 认为资产阶级固有矛盾的解决方式是通过资产阶级的道德觉悟, 实现阶级调和。第三, 分裂国共合作, 认为国共不两立, 否认国共“共信”和“互信”, 反对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
戴季陶对三民主义的理解和诠释, 引来了瞿秋白等许多学者的批判和反驳, 我认为他的观点也并非一无是处。在《孙文主义之哲学的基础》一文中, 戴季陶指出中国奉行的思想武器, 应该是传承中华传统文明的思想武器, 摒弃本民族传统文明而一味宣扬外来文化的思想, 是不足以带领中国走向独立民主的。
二、针对戴季陶主义的几个基本观点的矛盾之处进行分析
(一) 针对封建道统说的“纯正三民主义”和阶级调和说
1.违背五四运动
戴季陶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归结为儒家正统思想, 他认为三民主义可以用“仁”、“勇”、“智”三个字来概括, 这与五四运动提倡新科学、新道德的理念不符。此时的戴季陶已经丧失了五四运动时的一腔热血, 退回到了固有的对儒家的等级思想上。他企图放弃革命的手段, 寄希望于不平等的社会制度, 屈从于固有的政治权力。
2.违背民生主义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与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有相同之处, 这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基础。孙中山认为, 要学习法国革命, 同时要避免这些革命出现的问题, 因此在土地问题上要学习社会主义, 从而避免第二次革命的出现, 防患于未然, “毕其功于一役”。
3.是一种封建愚民思想
戴季陶认为民生主义是以国民革命的形式, 在政治的建设工作上, 通过国家权力达到目的, 即以革命专政, 以各阶级的革命势力, 阻止阶级势力扩大, 而渐进的消灭阶级。消灭阶级的最佳途径当然是阶级斗争, 戴季陶本人也承认阶级矛盾的存在, 但由于他革命精神和力量的丧失, 反而倾向于阶级之间的相互制衡。于是他提出了通过资产阶级道德觉悟的方式, 使资产阶级自动放弃利益, 从而实现矛盾的缓和, 社会的平衡。然而资产阶级本身是不可能有所觉悟的, 于是戴季陶搬出儒家伦理思想, 也就是说, 人民只有遵从和屈服于这种等级制度, 表现出绝对的顺从, 才有资格得到统治阶级的恩赐。这种思想简直是一种愚民思想, 和统治中国两千年的封建君主制度如出一辙。
4.是意识支配物质的唯心思想
戴季陶将“仁”、“勇”、“智”这三种道德准则作为三民主义的本质, 可以说是将意识当做是物质的本质, 也就是一种唯心主义。我们可以想象, 仅仅通过道德的约束, 是不可能完成民主革命任务的, 在长达两千年的封建专制统治中, 这些品德一直在被人们言传身教, 但是并没有起到缓和社会矛盾的作用。而戴季陶恰恰是舍本逐末, 抛弃了三民主义的实质作用, 要知道, 民族、民权、民生三个革命任务, 没有一个是可以不通过切实的革命就能达到的。
(二) 针对“进化论”的理论基础
戴季陶在《国民革命与中国国民党》一文中指出, 从与孙中山“互助论”相矛盾的社会达尔文主义的“生存竞争论”出发, 认为人类生存的欲望“都有独占性和排他性, 同时也具有统一性和支配性”。这是他反对唯物史观、社会革命论的阶级斗争学说的理论依据。他所认为的排他性, 正好与他的阶级调和理论相矛盾。生存竞争, 即适者生存优胜劣汰, 按照这种理论, 更不可能通过道德觉悟来改变矛盾现状, 反而更加倾向于阶级斗争, 通过暴力革命的手段推翻已经不适合社会需要的落后的阶级和体制, 实现社会的进化。
(三) 针对反对国共合作的反共观点
戴季陶认为, 三民主义与共产主义在目的和性质上相同, 在哲学基础上不同, 共产主义的哲学基础是马克思唯物史观, 而三民主义则是中国固有的伦理哲学和政治哲学思想。故而认为, 国共两党没有“共信”, 更不会“互信”, “共信不立, 互信不生, 互信不生, 团结不固, 不能生存。”国民党生存的途径是独立, 共产党员必须放弃共产主义信仰, 才能加入国民党。
事实上, 戴季陶的反共排共, 分裂国共合作的观点, 恰恰证明了他对于自身阶级和自身理论的不自信。他从宣传共产主义到放弃共产主义, 再到阉割三民主义的革命性, 是一步步走向消极堕落的思想历程, 可能他看到了革命历程的艰难, 加上他个人人生经历的挫败, 使其逐步降低了目标, 同革命渐行渐远。
摘要:戴季陶主义是产生于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的反动政治思想, 它歪曲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妄图破坏国共合作。本文结合戴季陶的人生经历分析其“道统说”、“阶级调和说”以及反对国共合作的观点, 并试图找出这些观点中的矛盾之处加以阐述。
关键词:戴季陶主义,三民主义,社会主义
矛盾的观点 篇2
(1)认知目标:通过教学,学生了解“矛盾”、“对立”、“统一”的基本含义,理解矛盾的概念,掌握矛盾观点。
(2)能力目标:着重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运用矛盾分析法观察分析事物的能力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正确处理自己人生中的问题,在解决人生矛盾的过程中促进自身进步和发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正确认识矛盾、不怕困难和挫折、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与价值观念。
教学重点
(1)学会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理解矛盾的对立统一性。
(2)正确对待人生矛盾。
(3)坚持内外因相结合,促进自身发展。
依据:哲学概念比较抽象,对于刚接触哲学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较大难度;本部分内容针对性较强,贴近生活实际,对学生具有现实教育意义和长远的指导意义。
教学难点
(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也是人生发展的动力
(2)坚持内外因相结合,促进自身发展。
依据:由于中职学学生的知识占有量少、理性思维能力不足,把握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哲学命题与实践生活之间的联系较抽象,所以作为难点通过讨论法、举例、多媒体演示加以突破。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用时: 2课时(本节课为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4′)
多媒体播放歌曲《苦乐年华》,师生同唱,提醒学生注意歌词:“生活是一团麻,那也是麻绳拧成的花;生活是一根线,也有那解不开的小疙瘩呀。生活是一条路,怎能没有坑坑洼洼?生活是一杯酒,饱含着人生的酸甜苦辣……”
思考:根据歌词简单说说歌名“苦乐年华”是什么意思?(学生各抒己见,特别是当学生说出“酸甜苦辣”、“悲喜交加”等相对或相反的状况时老师要及时鼓励和肯定)
探究(感悟生活):请大家举出一些自己生活中反映“苦乐年华”的具有两面性的事物或现象,限时1分钟,看谁说得又快又多。
(足球比赛中的攻与守;学习过程中的苦与乐、成功与失败;自身存在的缺点与优点;社会生活中的美与丑、真与假、善与恶、福与祸、正气与歪风、自由和纪律、先进与落后、战争与和平等;自然界中的排斥与吸引、遗传与变异、阴电与阳电、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等。)
(二)讲授新课(35′)
一、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
1、矛盾是事物对立统一的关系
(让学生默读教材P55中间内容,回答:什么是矛盾?)
(1)什么是矛盾
谈话:“万物莫不有对”,是说事物之中或事物之间具有两面性。例如:网络对人们来说就是把“双刃剑”,有利有弊,一方面,人们通过它可以快速获取更多的信息,开阔了人们的视野,给人们生活带来方便;另一方面,网络上的信息真假难辨,会使人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甚至可以给人造成很大的伤害。同学们列举出了许多这样的事物和现象,哲学上把事物内部两个方面之间或事物之间存在着的既相互排斥、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叫做矛盾。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展示王籍的诗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提问:这句诗描写的画面用了什么方法?(以动写静,以有声来写无声,以喧闹来写寂静)
多媒体展示磁铁两极、太极图、猫鼠图,学生观察分析特点,老师点拨,正确理解和把握矛盾的含义。
多媒体展示成语故事《自相矛盾》,提问:寓言中所说的“矛盾” 是唯物辩证法所讲的矛盾吗?
(寓言中所说的“矛盾”指的是逻辑矛盾,两者不可混为一谈。)
(2)矛盾的基本属性:对立和统一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不可分割。
对立(斗争性):矛盾双方的相互排斥和相互斗争
运用学生举出的生活实例:足球比赛中的攻与守;学习过程中的苦与乐、成功与失败;自身存在的缺点与优点;社会生活中的美与丑、真与假、善与恶、福与祸、正气与歪风、自由和纪律、先进与落后、战争与和平等;自然界中的排斥与吸引、遗传与变异、阴电与阳电、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等予以说明。
统一(同一性):矛盾双方的相互依赖和相互渗透,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幻灯片展示老子语:“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及名言“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成语故事“福祸相随”、“吃一堑长一智”、予以说明。
谈话: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他既存在于事物之间,也存在于事物内部。那么,矛盾的存在有什么意义呢?
讨论:马克思曾经说:“假如没有小偷,锁会达到今天这样的完善吗?假如没有假钞票,钞票的制造会有这样的精美吗?”这段包含着一个怎样的哲学道理呢?
2、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矛盾对立的双方力量是不均衡的。
展示漫画:“他敢剪吗?”,提问:他为什么不敢剪?通过这个漫画你会得到什么结论?
师点拨:此漫画中,甲乙二人所处的状况是相互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处于平衡状态,构成了矛盾的统一体,双方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互为存在的前提,因此,剪断绳子的后果可想而知。所以说,矛盾的一方失去另一方自己也就不存在了,任何矛盾的双方都存在着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
导入《猫和老鼠》视频片段,师生共同分析猫和老鼠这对“老冤家”竟能在相互竞争中生存下来,是因为在与对方的斗争中不断地完善自己。
再如:没有遗传就无所谓变异,没有化合就无所谓分解,没有哭就无所谓乐,没有穷就无所谓富,还有生与死,胖和瘦,高和矮等等均是如此。
结论:矛盾对立双方的力量是不均衡的,这种力量的不均衡引起事物的自身调整、变化和发展,矛盾双方可以因条件变化而发生地位的转化。事物矛盾的双方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发展。所以,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3、学会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看问题
谈话:学习了唯物辩证法关于矛盾对立统一的观点,要求我们要坚持两点论,学会一分为二和全面地看问题。认清事物的两个方面,有利于我们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使事物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既要看到矛盾双方的对立、差别和不同,还要看到矛盾双方的相互依赖和相互贯通,只有从对立统一的相互作用中把握和解决矛盾,才能找到解决和处理矛盾的正确方法,促进事物的发展。
举例1:电视剧《士兵突击》中的许三多,看上去有点傻,有点笨,但他脚踏实地,埋头工作,纯朴憨厚,作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也取得了实实在在的进步,这正是他做人的聪明之处。
举例
2、“千手观音”领舞邰丽华,于两岁时因在患麻疹发高烧时错误注射链霉素导致失聪,七岁时入读聋哑学校,通过学校专门开设的律动课利用鼓声感受到声音的节拍,从此爱上音乐,在十五岁那年开始接受正规的舞蹈训练。她虽然无法听到音乐的旋律,但坚毅的她凭著手语老师的手势指导及自己用心感觉节拍,一直百折不挠地努力练习舞蹈。于1992年10月在意大利举办的艺术盛会“无国界文明艺术节”,她在斯卡拉大剧院以舞蹈《敦煌彩塑》崭露头角,被誉为“美与人性的使者”。1999年,她进入湖北省残疾人联合会艺术团。于2000年9月在纽约卡内基音乐厅,她以单人舞蹈《雀之灵》感动了美国上万观众,其后又参与了多场公开舞蹈表演,包括《黄土黄》等。2003年,她调至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在2004年雅典残疾人奥运会闭幕式上,她与一队聋哑舞蹈员以舞蹈《千手观音》吸引了世界赞叹的目光,成功把中国文化的瑰丽与神秘传扬各地。迄今她已到过超过20个国家表演,包括澳大利亚、法国、日本、马来西亚、波兰等。
实战演练:同学们目前正处于选择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的关键阶段,下面有这样三个企业,你准备选择哪个企业并说说理由?
A企业:工资较高,离家很远。
B企业:工资不高,但吃住条件好,离家近。
C企业:工资不很高,吃住一般,但专业对口,企业有较大发展潜力。
情感观念引导:学习了矛盾观点,就要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自觉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地看问题,不能偏激或简单化,同时,既要看到矛盾双方的对立、差别和不同,又要看到矛盾双方的相互依赖和相互贯通,这样才能找到解决和处理矛盾的方法,促进事物的不断发展。
如果你不喜欢目前这份工作,要么辞职不干,要么闭嘴不言。涉世之初,往往眼高手低,心高气傲,大事做不来,小事看不上,切记不要养成挑三拣四的习惯。不要雨天怕打伞,不打伞又怕淋雨,处处表现出不满情绪。忠告:不做则已,要做就要做好。
二、矛盾是人生发展的动力
继续运用《士兵突击》中许三多及“千手观音”领舞邰丽华的事例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人无完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自身优缺点,然后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1、人生矛盾是人生中各种关系、各种因素之间的对立统一;
2、人生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
3、人生矛盾是人生发展的动力源泉。
情感观念引导:我们用矛盾的观点来看我们自身,矛盾也是我们人生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人生就是一个不断产生矛盾、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在解决矛盾中我们得到成长。“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的同时也会为你打开一扇窗。”在困难面前,我们要不怕挫折,以积极向上的心态努力进取,相信自己会有一个辉煌的未来!
(三)练习反馈(3′)
1、下列包含矛盾观点的有:(D)
①、失败是成功之母 ②、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③、刻舟求剑
④、居安思危 ⑤、固步自封,夜郎自大
A ①②③ B ③④⑤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2、“失败乃成功之母”这句话所蕴含的哲理是(C)
A 物质是运动的 B 矛盾双方的转化是无条件的C 矛盾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
D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四)课堂小结(2′)
根据幻灯片小结本节课重点内容: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对立和统一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学会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是人生发展的动力,正确对待矛盾。
(五)布置作业(1′)
1、案例分析:美国一个自然保护区,原来有许多鹿群和狼群。人们为了保护鹿群,把狼全部打死了。鹿群在尽享太平的十年里,由4000头猛增到4.2万头。但舒适的生活使它们运动量减少,体质下降,尔后大量死亡,剩下不足4000头。最后只得请回“狼医生”。狼又捕食鹿了,鹿群又恢复了生机。此事例说明了什么问题?
(鹿群和狼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关系。没有了鹿和狼之间矛盾的推动,鹿就会失去生机。)
2、比较你入学时与现在的不同,为什么会有改变?感受矛盾的存在推动自己的成长。
(六)板书设计
概念:对立统一
基本属性:斗争性(对立)、同一性(统一)什么是矛盾
矛盾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为什么用矛盾的观点
也是人生发展的动力 看问题
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看问题——怎样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
教学反思:
矛盾的观点 篇3
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辩证统一的社会
社会祥和、稳定、协调、宽容、理解固然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但这些并不意味着社会矛盾的消失。认识社会矛盾,善于协调和妥善处理各种矛盾,使社会各种利益主体和各种思想意识处于和而不同的社会,就是我们所要建设的具体的和现实的和谐社会。和谐社会作为社会进步的理想状态,在矛盾运动上的表现就是社会矛盾的同一性。但是,同一性不是脱离斗争性而孤立存在的东西。由于我国尚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尚处在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后工业文明跨越的进程中,因此,思想上的先进与落后、观念上的前卫与保守、地域间发展速度的快与慢、物质上的贫富差别、城乡对立经济结构的客观存在、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突出矛盾、经济体制和其他方面的管理体制的不够完善等现状,都必然存在并反映到我们所要建设的和谐社会之中,构成和谐社会矛盾的斗争性。和谐社会的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不可分割的。人类社会是在不断认识矛盾,又在对矛盾认识的指导下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发展的。尽管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性质与一切剥削阶级社会有所不同,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方法也有所不同,但是,如果认为和谐社会就是各种矛盾已经消失、已经进入了无矛盾的理想境界,这样的和谐社会就是形而上学视野内的、无矛盾和无差别的绝对等同的社会,而这种社会恰恰是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的。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构想,是针对当代中国现阶段的社会矛盾的特点而提出来的。在社会主义社会,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决定了和谐社会主要矛盾的斗争形式是非暴风骤雨式的,解决这一矛盾的路径必然是渐进式的改革。在社会主义社会,由于社会各个群体各个阶层利益上的分化以及人们思想观念、道德信仰、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必然导致人与人、人与社会各种矛盾的存在。这些矛盾绝大部分属于人民内部矛盾,应当运用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方法来处理,通过沟通、交流、引导、教育、宽容、理解等方式来解决,以维护社会的和谐性。但社会主义社会,特别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也不可能是没有敌我矛盾存在的社会,由于国际上反华反共势力的存在,由于国内仇视社会主义制度及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敌对势力的存在,决定了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着敌我矛盾,存在着阶级斗争。因此,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全过程中仍需要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仍需要运用人民民主专政的工具按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打击敌人,保护人民,以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推进,维护社会主义社会的和谐局面。
总之,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矛盾分析法并没有过时,它仍然是我们正确认识和谐社会的根本方法。
2.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矛盾的稳定性与动态性辩证统一的社会,是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共存互动的社会
是否将社会即使是和谐社会理解为一个过程,这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重要区别。正如恩格斯指出的:“平衡与运动是分不开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第589页)因此,我们在认识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时应该用辩证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来审视和指导我们的认识和实践,摒弃将平衡和运动相分割的错误观点和方法。
社会和谐意味着社会稳定。但是,这种社会稳定不是抽象的和僵死静止的。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我们既要重视社会的稳定,又要重视社会的改革与发展。要在社会的不断变革和发展中促进社会稳定,又以社会稳定的成果推进社会改革和发展。由于我国仍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此,发展问题仍然是我国社会最主要最根本的问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矛盾。在发展、改革和稳定三者关系中,发展是目的,是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根本和关键。只有通过发展,才能使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充分发挥出来,才能使人民满意、人民高兴,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为此,邓小平把发展当作国家的根本大事来抓,精辟地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7页)此外,我们坚持发展、加快发展也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的本质所决定的: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为了加快发展,必须坚持和深化改革。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改革是促进发展的动力,是扫除阻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手段。因此,要把改革与发展很好地结合起来,通过改革来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些重大问题,通过改革来保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改革与发展两大辩证关系中,发展是占主导地位的,是目的,是方向;改革是手段,是路径,必须服从服务于发展这个总目标,必须符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要求。
在发展、改革和稳定的辩证关系中,稳定是前提,是改革和发展得以顺利推进的重要保证。另一方面,改革和发展所取得的成果也为稳定创造条件,有利于巩固稳定和进一步加强稳定。发展、改革和稳定三要素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作用、互相促进,形成了辩证统一体。在这个辩证统一体中发展是主要方面,它规定并制约着改革和稳定的存在与变化,对改革和稳定起着决定性作用。值得强调的是,在一定条件下,发展、改革与稳定的主次地位可以相互转化。中国改革开放伊始,一些人盲目崇拜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自由”,否定社会主义制度和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导致了资产阶级自由化倾向,严重干扰了我国的改革与发展。在这一特定时期,社会诸多矛盾的地位发生了变化,稳定上升为社会的主要问题,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当务之急。
由于发展、改革和稳定始终贯穿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进程之中,因此,我们所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应该是矛盾稳定性与动态性辩证统一的社会,是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共存互动的社会。
3.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坚持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的和谐社会,是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统一的社会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要“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这是在新时期对我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开展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出的新理念、新思路、新要求,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新发展。建设和谐社会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中具有普遍性意义。封建社会也有追求社会和谐的愿望,明代王廷相在《慎言·御民篇》中曰:“天下顺治在民富,天下和静在民乐”(见王延梯,第112页),意欲通过民富民乐来达到天下顺治和静即太平和谐的目的。资本主义社会则高举“人人生而平等”、“自由、民主、平等、博爱”的大旗,意欲构建平等、民主的乐园。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是对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所谓和谐社会的否定和超越,是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社会,是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代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它具体落实在共产党人立党为公、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执政为民的社会实践活动之中。
注重矛盾的特殊性,善于“把握特殊对象的特殊逻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359页),是马克思的重要哲学思想。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这是当代中国社会的特殊要求和特殊本质,是中国具体国情的充分体现。实践证明,“中国搞资本主义不行,必须搞社会主义。如果不搞社会主义,而走资本主义道路,中国的混乱状态不能结束,贫困落后的状态就不能改变。”(《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63页)当然,矛盾的特殊性又和矛盾的普遍性存在着密切联系,脱离矛盾普遍性的特殊性也是不存在的。在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我们还应当充分注意人类社会中共性的东西,积极吸纳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国家在内的文明成果,这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的题中应有之义。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我们实现四个现代化要依靠自己的努力,自己的资源,自己的基础,但是,离开了国际的合作是不可能的。应该充分利用世界的先进的成果,包括利用世界上可能提供的资金,来加速四个现代化的建设。”(《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33-234页)同时,由于我们要建设的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特殊性和个性特点决定了我国在对外开放、引进世界的文明成果中必须防范和抵制不适合我国国情的东西及资本主义国家中腐朽丑恶的东西。社会主义的性质赋予了我国构建的和谐社会的特殊规定性,揭示了我国构建的和谐社会是有条件的,是与西方国家倡导构建的和谐社会理念既有共同性又有差异性的。总而言之,我们党所倡导的、全国人民所期盼的、遵循社会发展规律以及代表着时代发展趋势的和谐社会,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矛盾的观点】推荐阅读:
不同的观点05-30
免杀的一些观点05-13
道家思想的主要观点09-12
设计体育教学的观点06-05
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06-14
国家理论-系统理论的观点08-21
我对读书的观点作文08-28
提高教学有效性的观点06-19
马克思的价值论观点05-09
工程建设中的风水观点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