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C

2024-06-08

APC(精选9篇)

APC 篇1

0 引言

开关磁阻电机具有结构简单坚固、低成本、高容错运行能力、较高的能量密度以及高温、高速的运行能力等优良特性。这些特性决定了开关磁阻发电系统作为一种新型的直流发电系统是很有应用潜力的。但是, 开关磁阻电机自20世纪70年代问世以来, 多集中于研究开发调速电动机, 极少涉及发电方面的研究[1]。为了深入研究开关磁阻电机的理论机理, 本文重点分析了开关磁阻电机的发电原理, 并且对发电控制策略进行了硬件系统的设计。

1 系统组成及基本原理

1.1 系统结构

开关磁阻发电机主要由开关磁阻电机本体、功率变换器、控制器和检测器4部分组成。其系统框图如图1所示。

1.2 基本工作原理

开关磁阻电机的转矩是磁阻性质, 其运行原理遵循“最小磁阻原理”, 即磁通总是要沿着磁阻最小的路径闭合, 但因磁场扭曲也会产生切向磁拉力[2]。

在理想线性假设下, 电机定子绕组电感随转子位置角周期性变化规律的关系如图2所示。如在电感上升期间[θ0, θ1], 相绕组通以电流, 则处于电动机状态;如在电感下降期间[θ2, θ3], 相绕组通以电流, 则处于制动状态, 这时若有机械力矩维持电机转动, 开关磁阻电机即工作于发电模式[1]。θ=θon时, 主开关开始导通, 在θ=θoff时关断。即θon~θoff阶段为励磁阶段, SRG吸收电能;θ>θoff阶段为发电阶段, 电机向外输出电能。

1.3 控制策略

开关磁阻发电机的一个优点是可控参数很多, 参数的变化会影响发电机出力的大小。这些可控量既可以单独使用, 也可以和其他可控量结合在一起对系统进行优化控制。这些可控量归根结底是对发电机的励磁主控量ic进行控制[1]。

其控制方法主要有电流斩波控制 (CCC) 、角度位置控制 (APC) 、PWM控制等3种[3]。其中, 角度位置控制就是控制开通角θon和关断角θoff, 改变主开关器件的导通时间, 从而达到调节相电流波形的目的[3]。当电机转速较高时, 各主开关器件导通时间较短, 电流不易上升, 采用APC方法开关频率低, 损耗小, 且电压的品质与转速有关, 转速越高, 电压品质越好。

由于有2个参量可以调节, 使得控制变得复杂, 本文采用优化固定关断角, 将其固定于近似获得最大电磁功率的点, 只调节开通角θon。

2 SRG系统软硬件设计

2.1 控制核心

本文采用以AT89C51单片机和GAL逻辑处理单元来建立发电系统的数字控制核心。控制电路如图3所示。AT89C51接收电压反馈信号UN, 输出一路角度控制信号A。外部给定电压信号与UN比较, 其误差经过PID运算实现电压闭环控制。整个GAL逻辑处理单元由GAL20V8和驱动级ULN2003两部分组成, GAL20V8综合处理Hall转子位置信号HA、HB、HC与单片机发出的角度控制信号A、硬件过流保护信号OC、过压保护信号OV、系统外部的起/停控制信号OF和正/反转信号ZF进行综合处理, 产生6路主功率逆变器控制信号P1~P6。其中P1、P2为控制A相桥臂的上下管信号, P3、P4为控制B相桥臂的上下管信号, P5、P6为控制C相桥臂的上下管信号。

2.2 功率变换器与驱动电路

本文采用基于IGBT的三相不对称半桥功率变换电路, 电路原理如图4所示[4]。续流二极管选用快恢复二极管, C6和C7是滤波电容, 同时还可以在电机换相时回馈能量。

保护电路分为过流、过压、欠压保护, 其保护机理基本一致, 这里只介绍过流保护电路, 如图5所示。过流保护电路由LM324运算放大集成芯片和LM393电压比较器来实现, LM324将电流传感器测得的电压信号放大, 输出经过LM393电路与基准电压Vref比较[3], 实现电流保护。图中ID为采样电流, OC为过流保护信号。

2.4 软件设计

本文逻辑控制软件主要由单片机和可编程逻辑器件2部分软件组成, 共同实现发电控制功能。

GAL20V8采用CUPL语言, 通过综合处理各种反馈信息, 给出了6路开关管的驱动信号, 并且保护信号嵌入在驱动信号输出端的每句程序中, 一旦发生过流或过压, 将封锁6路输出信号, 中止电机运行, 实现保护功能。

单片机控制软件采用C语言编写, 分主程序和中断服务子程序2大部分。其中主程序包括初始化子程序、PID电压闭环调节子程序等;中断服务子程序由位置信号的下跳沿触发中断, 用于生成角度信号, 实现角度控制算法。

3 结语

本文以开关磁阻发电机为研究对象, 对其线性模型下的发电原理、控制策略、软硬件系统的设计展开了理论探讨。能够实现角度位置控制和电压闭环控制, 并且具有过流、过压和欠压保护功能。

摘要:针对三相6/4级结构的开关磁阻电机, 介绍了开关磁阻发电机 (SRG) 的基本原理及系统构成, 设计了一套基于AT89C51单片机和GAL20V8逻辑处理单元的发电控制系统, 完成了硬件电路设计, 采用角度位置控制 (APC) 方法和电压闭环控制策略, 并且根据硬件功能给出了软件流程。

关键词:开关磁阻发电机,角度位置控制,闭环控制

参考文献

[1]徐彦, 徐建国, 赵嵩.开关磁阻发电机的原理与控制策略研究[J].电机与控制应用, 2006, 33 (11) :10~13

[2]吴建华.开关磁阻电机设计与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1

[3]徐仲春, 马瑞卿, 刘亚, 等.一种实用的开关磁阻电机驱动控制器设计[J].微电机, 2007 (40) :44~47

[4]王宏华编著.开关型磁阻电机调速控制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5

感冒了,选用APC还是康泰克 篇2

APC又称复方阿司匹林片,为解热镇痛药。内含三种成分:阿司匹林(具有镇痛、消炎、解热等作用)、非那西丁(口服后分解出对乙酰氨基酚而发挥解热、镇痛作用)及咖啡因。用于一般感冒时,每次1~2片,一日3次。由于阿司匹林容易诱发哮喘及对胃肠道有刺激作用,故哮喘、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应慎用,对该药有过敏史者和妊娠妇女则禁用。年老体弱患者,体温超过40℃者使用时,应防止出汗过多,以免引起虚脱。

泰诺与百服宁、必理通等药品虽然名称不同,但实际有效成分均含对乙酰氨基酚。它们对胃肠道的刺激作用较小,口服吸收快而完全,因此适用于阿司匹林过敏者或禁忌者。肝、肾功能不全者也需慎用。不过,解热镇痛药不能消除病因,只能减轻症状。若用药后3日发热不退或疼痛5日不止时,应该及时去看医生。使用时还应注意剂量不宜过大,用药时间不宜过长,否则容易产生副作用。

APC技术在石化装置中的应用 篇3

关键词:APC,多变量预估控制,RMPCT

一、先进控制的意义

先进控制APC (Advanced Process Control) 技术就是采用科学、先进的控制理论和控制方法, 以工艺控制方案分析和数学模型计算为核心, 以计算机和控制网络为信息载体, 充分发挥DCS和常规控制系统的潜力, 保证生产装置始终运转在最佳状态, 以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APC是对那些不同于常规单回路控制, 并具有比常规PID控制更好的控制效果的控制策略的统称。先进控制的任务是处理那些采用常规控制效果不好, 甚至无法控制的复杂工业过程控制的问题。先进控制采用的建模理论、辨识技术、优化控制、最优控制、高级过程控制等方面技术从实际工业过程特点出发, 寻求对过程和环境的不确定性有一定适应能力的控制策略和方法, 如自适应控制系统、预测控制系统、鲁棒控制系统、智能控制系统等先进控制系统。

在石化工业中, 通过实施APC, 可以改善过程动态控制的性能, 减少过程变量的波动幅度, 使之能更接近其优化目标值, 从而将生产装置推至更接近其约束边界条件下运行, 最终达到增强装置运行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保证产品质量的均匀性、提高目标产品收率、增加装置处理量、降低运行成本等目的。

发达国家经验表明, 花了70%的钱购置DCS, 换来的是15%的经济效益;再增加30%的投资实现先进控制和过程优化将可以提高产品档次和质量、降低能源和原材料消耗, 从而增加85%的经济效益。可以说, 先进控制与优化实际上是不用投资的技术改造。

全世界投用的APC已有数千项, APC的投入产出效益已被公认, 一般投资回报率为10美元/1美元, 优化技术的经济效益更大, 投资偿还期不到1年。

二、多变量预估控制技术简介

1. 鲁棒多变量预估控制技术

目前, 中国石化在所属石化企业推广美国Honeywell Profimatics公司RMPCT鲁棒多变量预估控制技术和ASPEN公司DMCplus等先进控制软件, 其中RMPCT鲁棒多变量预估控制是推广应用最广的APC软件, 中国石化股份有限公司长岭分公司 (简称长炼) 大部分APC都是采用的这种技术。

鲁棒多变量预估控制技术简称RMPCT (Robust Multivariable Predictive Control Technology) 适用于变量间耦合严重、经济目标变化、约束较多、滞后大、非最小相位系统等多种情况下多变量系统的实时控制。

RMPCT是基于MIN-MAX算法设计的多变量模型预估控制器, 具有较强的鲁棒性, 即使在装置的操作条件发生较大变化时, 甚至在过程模型有很大误差时也能满足装置控制的要求。RMPCT根据装置的测试数据和工程知识建立描述动态过程的数学模型, 利用基于装置模型的预估算法和历史数据预测关键变量的未来行为, 决定当前操作变量的调节方向和大小, 以使受控变量与其目标值的偏差最小, 这是模型预测的原理。

RMPCT的另一显著特点是其静态优化功能, 分为线性优化和二次优化。用户可根据优化的目标 (如经济目标) 决定各变量的优化加权因子。控制器在保证各受控变量满足其控制要求的前提下, 根据优化的目标和加权因子的大小确定操纵变量的优化方向, 并将过程推向其经济的最优点, 以达到优化的目的。RMPCT基本控制原理图见图1。

2. 鲁棒多变量预估控制建模

(1) RMPCT变量分类

RMPCT把用到的变量分成三种类型: (1) 受控变量CV:受RMPC控制器控制的过程变量 (PV) 。在实际应用中, 部分或全部CV之间都是相互影响的。控制器要解决的问题是, 协调改变几个MV, 使至少一个CV达到预定的优化值。 (2) 操纵变量MV (RMPC控制器实现控制CV目的的调节手段) :RMPC同时调节多个MV, 以达到控制和优化的目标, MV可以直接输出到某些执行器上, 更多的是作为常规单回路控制点的给定值。 (3) 干扰变量DV (对CV产生扰动的变量) :DV和MV一样会影响CV, 因此, 虽然RMPCT不对其进行控制, 但要预测DV对CV的影响, 从而保证控制目标的实现。

(2) RMPCT软件结构 (图2)

(3) RMPCT建摸实现过程 (图3)

(1) 阶跃测试。a.阶跃测试:在生产现场将独立变量进行一定工程单位的阶跃改变, 并获取由此引起的相关被控变量在一个稳态时间内的变化情况的测试;b.阶跃测试目的:获取最具代表性的过程模型;c.阶跃测试要求及关键点:测试时对操纵变量的调节幅度和持续时间需要与现场工程师和操作工进行协商。 (2) 模型建立。利用图2 RMPCT软件进行建模, 多变量动态预测模型例图见图4。

3. 鲁棒多变量预估控制系统软硬件平台的实现

RMPCT的硬件平台采用Honeywell公司的TPS/TDC3000系统APP NODE, 软件平台为RMPCT控制器PROFIT CONTROLLER从实时数据库PHD取数, PHD数据库通过接口PHD RDI GATEWAY与DCS进行读写通信。实现系统先进控制。RMPCT软硬件平台如图5、6所示。

三、多变量预估控制技术在长炼炼油化工生产装置中的应用

中国石化集团公司从1998年开始进行先进控制技术的试点推广工作, 在总部的大力支持下, 长炼先进控制项目从1998年开始在总部立项至今, 尽管也遇到了很多困难, 但在APC项目上的探索脚步却从未停止。

经多方努力, 1#联合常减压、催化裂化、焦化、聚丙烯、重整装置的APC被成功应用, 并取得良好的工业运行效果, 这些装置的APC系统通过了长炼及总部的验收。APC的应用达到了挖潜增效、优化控制、平稳操作、节能降耗、提高产品收率、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长炼目前有12套APC控制器在生产装置运行, 全年投用率在90%以上。

APC 篇4

是时候改变制冷了

为什么在只有特定的机架过热的时候要冷却整个机房?过大的整个机房的“强力制冷”在设计上就是低效的,不仅浪费资金也浪费宝贵的电力和制冷能力。您当然知道,这些浪费的电力和制冷能力可以很好的利用在建筑的其他部分。简单的问题,简单的解决办法:那就是APC的高效企业。在高效企业的模式下,制冷将从一般的“房间级”制冷转变为目标明确的精确行间制冷。只要简单地从房间级制冷转换到行间制冷,电力消耗平均可以降低高达31%。此外,模块化行间制冷将可以更快地把冷空气送到需要制冷的地方。

解放并利用被困住的能力

我们知道确定下一台服务器的安装位置是很困难的。让APC的高效企业工具找到“被困住的能力”——那些数据中心拥有但是却无法使用的电力和制冷能力。APc的变化和容量管理软件为系统提供清晰视图,彻底消灭服务器安置过程中的盲目决策,并控制IT的增长。通过接近100%地充分使用容量,获取更高能效,也就自然节约了电力。聪明地使用您的电力

使用高效企业,将有效地消除由于过热和电力问题导致的事故,并可以更加灵活地满足IT的需求。更重要的是,能避免(或至少推迟)建立一个新的数据中心,因为IT设施将会充分利用每一点最小的空间。最后,归结这一点:要尽可能聪明地使用电力,APC高效企业能做到。

Efficient Enterprise可通过以下方面提高制冷的预见性并且降低经营成本:

1)紧靠热源的制冷。APC创新的InRow架构通过缩短制冷设备和发热点之间的距离,助您实现更加高效,更有针对性的制冷。

2)热空气遏制。APC的热通道气流遏制系统通过防止热空气与机房中的冷空气混合从而有效的减少了热点。

3)容量管理。智能、集成的容量管理软件,可提供关于供电和制冷需求方面的实时数据。

4)应用合理规划的组件。合理规划使用以“边成长,边投资”理念设计的组件,意味着不必再因使用传统过度规划的系统而浪费大量的电力。MGE Galaxy 5000为低功率系列提供超高可用性,占地面积紧凑并且容易快速安装。清洁的输入电源意味着其输入开关和电缆不需要增容配置,这将大大节省造价。

APC 篇5

APC基因全名为大肠腺瘤样息肉 (adenomatous polyosis coli, APC) 基因, 位于染色体5q21~22上[1]。开放读码区8535bp, 由15个外显子和14个内含子组成, 其中第15外显子最大, 长度为6571bp, 是人类已知最大的外显子[2]。APC基因编码的蛋白为胞浆蛋白, 由2843个氨基酸组成。蛋白结构包含有β-链蛋白、APC和E-钙黏附蛋白的结合位点[3]。APC蛋白是一个多功能蛋白, 是Wnt信号转导途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其主要作用是与β-catenin和E-钙黏附蛋白相互作用而影响细胞黏附及细胞间信号传递[4], 并参与了一系列细胞进程, 包括细胞周期调节、凋亡、细胞黏附、Wnt信号转导和微管集合等[5]。

2 APC基因失活对Wnt信号转导途径的影响

2.1 APC在Wnt信号转导途径中的作用

在Wnt途径中, APC与Axin、Gs K-3β共同形成一种蛋白质络合物, 从而控制β-catenin在细胞内的含量[6]。APC蛋白1342-2075残基间包含七个20个氨基酸重复序列, 这些重复序列是β-catenin蛋白的结合及降解所必须的[7]。当β-catenin蛋白与APC蛋白结合后, 其NH2末端上的丝氨酸、苏氨酸位点被GSK-3β磷酸化[8], 磷酸化β-catenin成为蛋白酶体的靶蛋白而被降解。因此, 蛋白酶体介导的β-catenin的降解有赖于APC蛋白与β-catenin的直接相互作用。即APC蛋白作为构架蛋白通过促进β-catenin的降解而发挥肿瘤抑制作用[9]。

2.2 APC基因MCR区突变

APC基因突变类型主要有点突变和框架移码突变, 前者包括无义突变、错位突变和拼接错误, 后者包括缺失和插入[10]。密码子1286~1513之间是APC基因的突变密集区 (MCR) , 位于15外显子内。部分MCR区域靠近APC基因的β-catenin结合位点, 该部位突变可使下游形成提前的终止密码子, 编码产物为截短蛋白。基因突变后产生的截短蛋白缺失几乎所有的20个氨基酸重复序列, 导致APC蛋白虽能与β-catenin结合, 但却不能降解β-catenin[11]。过量的β-catenin在细胞浆内聚集并进入核内, 结合到T细胞因子 (TCF) /淋巴增强因子 (LEF) 转录因子家族[12], 从而激活相关靶癌基因c-myc、Cyclin D1和c-jun等的转录、过表达, 导致癌症的发生[13]。

2.3 APC基因启动子甲基化

APC基因是抑癌基因中的一种, 在很多组织中都有表达, 是结肠癌的"看门基因"[14]。近年来发现在结直肠癌、乳腺癌、肺癌、子宫内膜癌、食管癌、膀胱癌、胃癌、T淋巴细胞瘤等肿瘤中均有APC基因超甲基化[15]。DNA甲基化是突变失活及缺失失活之外基因失活的第三种机制。DNA甲基化即通过DNA甲基转移酶 (DNA Methyltransterase, DNMT) 的催化作用, 利用S-腺苷甲硫氨酸 (SAM) 提供甲基, 在Cp G二核苷酸中胞嘧啶嘧啶环的5号碳原子上加上甲基的共价修饰过程[16]。APC启动子区CCAAT盒附近Cp G岛的异常高甲基化, 可以抑制APC基因的表达, 主要是通过改变染色质的构象和干扰转录因子CBF结合到CCAAT盒上来实现的[17]。抑癌基因启动子的异常甲基化可以激活异常的Wnt信号转导通路及对一些重要的细胞生理功能产生影响[18]。

近年来研究表明, Wnt信号转导通路异常在细胞的癌变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异常激活与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肿瘤抑制基因APC失活突变可促使该通路异常激活, 启动下游c-myc、Cyclin D1和c-jun等靶基因, 导致细胞恶化。因此, 我们应深入研究与了解APC与Wnt信号转导通路之间的相互作用与机制, 更好地认识APC基因失活突变与肿瘤的形成和发展之间的关系。

摘要:APC是Wnt信号转导通路的重要组成分子。APC蛋白可控制β-catenin在细胞内的含量, 在Wnt信号转导通路中起负向调节作用。APC基因突变或蛋白异常可使Wnt信号转导通路异常激活, 多种原癌基因持续转录而导致肿瘤发生。本文主要探讨APC基因失活的机制和对Wnt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

APC 篇6

一、项目背景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群众生活方式从单一化转为多元化, 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锻炼身体保健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农村基础设施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生产生活的重要物质基础。近年来, 政府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机制发生重大变化, 由过去农民主导向政府主导转变。其中, 体育设施建设作为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程的一部分被列入建设规划, 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

张范镇位于枣庄市新城区与旧城区之间, 经济水平在枣庄市属于中等水平, 比较具有代表性。截至2009年12月, 张范镇镇政府利用体育彩票公益金投资建设了标准篮球场, 40%行政村利用村财政配套建设了健身器材和乒乓球台。

二、项目的可行性分析

(一) 学者理论支持

林毅夫 (2000) 认为,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项目一般较小, 施工期短, 使用的物质投入以国内生产为主, 对国内需求的直接刺激作用较快、较大。这类基础设施建设高度劳动密集, 以使用农村廉价劳动力为主, 能够创造出许多就业和收入机会, 形成良性循环。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也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因此,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具有很强的可行性。

(二) 项目实施的必要性

作为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基础设施的状况直接制约着社会生产力的综合水平、生产的发展程度和人们消费的现实程度, 还直接反映社会的文明程度。由于我国历史经济政治制度原因, 农民被长期固定在土地上, 致使社会流动停滞, 也造成了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全面落后。目前, 农民增收缓慢, 城乡差距也日益加大, 三农问题到了必须解决的地步。

(三) 项目实施的合理性

“当前, 我国总体已进入以工促农, 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 初步具备了加大力度扶持‘三农’的能力和条件”。在这样的大形势之下发展农村体育事业, 建设体育基础设施, 让农民分享社会的经济成果是合理的。

三、项目的效果评价

(一) 项目的效果

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法调查了4个自然村150个对象, 回收有效问卷128份, 问卷有效率为85.3%。关于居民参与体育运动热情的调查结果见表1、表2及图1、图2:

%

备注:以上三个年龄段分组中百分数为单元人数占该年龄段人数比

通过图1、图2及表1、表2的表数据分析, 在体育设施建设后, 居民极少锻炼的比例由31%下降到17%, 其中, 老年人减少幅度最为明显。偶尔锻炼的居民比例则由49%, 下降到42%基本可以认为是持平的。经常锻炼的人数比例则由原来的20%激增至41%, 可谓效果显著。在经常锻炼的人群中涨幅最为明显的是青少年和中老年人群, 青少年经常锻炼的比例由42%增到78%, 中老年经常锻炼的比例由2.7%增至25%。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增加, 极少锻炼的人数比例减少, 从正反两个方面证实了居民在体育设施建设后运动热情的增强。显然, 该项目已经成功的实现其目的, 效果明显。

(二) 项目的质量

被服务对象的满意程度是衡量项目服务品质的重要指标。从回收的128份调查问卷看, 22%的人选择非常满意, 69%的人表示基本满意, 8%表示失望, 只有1%的群众对该项目十分失望。因此, 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一部分, 体育设施建设还是得到了大部分群众的支持。但考虑到以前并没有与之对比的类似项目, 群众对于体育设施的初次出现均表现出较大的热情, 因此, 满意度在公益项目评价中是一个重要指标, 但并不是一个很敏感的指标

四、项目的社会影响评估

在公益项目的评价中, 社会影响评估的重要性越来越重要, 甚至有人认为是公益项目的核心, 故在此次评估中把社会影响指标作为评估指标之一。

(一)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影响力

在被调查的对象中, 80%的人认为体育设施建设属于新农村建设的一部分, 12%认为不是, 剩下8%的人表示不清楚。从调查结果看, 政府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宣传还是卓有成效的。该项目的实施使群众可以切实体会到新农村建设的推进, 在提升居民满意度的同时更好地落实政府政策。

(二) 干群关系

笔者通过访谈了解到, 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带动下, 农村面貌正在逐步改善。此次农村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的实施, 有效地改善了基层政府在群众中的形象, 有力地改善干群关系, 提升了项目的公信度。

(三) 村落环境

体育场地的开设使得更多的老人孩子走出家门, 聚在一起从事体育锻炼, 极大改善了日益冷漠的村落氛围, 营造了积极向上的村落环境。对于居民而言, 不仅能够锻炼体魄还能和谐居住地的氛围。

五、项目的可持续性

衡量一个项目成功的关键指标在于该项目的可持续性, 可持续性指得是项目结果的可重复性, 即项目完成后项目积极结果的持久性。主要分为三个方面:一是使用者的能力评估;二是项目组织者的发展能力评估;三是环境可持续性。

(一) 使用者能力评估

体育设施建设的可推广取决于设施使用者, 即居民是否真正能从中得到锻炼。从城市多年的设施使用经验来看, 体育设施都很好地丰富了居民的日常文化生活, 改善了居民部分生活习惯, 充分发挥了设施为民的作用。

(二) 项目组织者的发展能力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国家战略。逐步改善农民生活面貌, 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是国家一项长远的规划, 在战略层面具有可持续性与发展性。国家作为项目的组织者和运行者使得该项目的成果能够持久。但是当基层政府落实该项目时, 仍会因项目实施者的能力水平差异使项目持久性大打折扣, 因此在这一指标上项目仍有很大改进空间。

(三) 环境可持续性

农村体育设施占地面积小, 且处于居民区中, 对于生态环境几乎没有任何负面影响。在合理的规划中, 村落中健身场所的开设有助于村落后环境的优化。因此, 农村体育基础设施的建设有助于农村环境的可持续性。

六、项目经验与问题

(一) 成功经验

1. 需求定位准确

农村体育设施建设能够赢得大多数群众的满意, 其根本在于适时地发现并满足了人们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在城乡差距不断拉大的同时能够将政策向农村倾斜。因此, 可以说体育设施建设的实施是满足农民文化需求的产物。

2. 运作模式合理

农村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属于小规模无盈利项目, 在政府主导下借助体育公益金发展农村体育事业是一次很好的尝试, 具有很强的推广意义。

(二) 问题与挑战

1. 农村体育基础设施多属于一次性投入, 缺乏投资的连续性。

因此, 在设备安装初期, 会有许多居民参与锻炼, 居民满意度很高。但设备老化后不能及时更新, 使得居民参与热情消退, 对项目可持续性造成威胁。

2. 农村体育基础设施缺乏系统管理和后期维护。

体育设施不是安装完以后就一劳永逸, 需要有人系统维护, 不然设备会很快老化。在张范镇一个行政村, 篮球架安装之后不仅无人维护还被少数村民拆卸毁坏, 严重影响了项目的绩效发挥。因此, 项目的后期维护工作还是应该引起项目执行者的重视。

参考文献

[1]邓国胜.公益项目评价——以“幸福工程”为案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3.

[2]朱会冲, 张燎.基础设施项目投融资理论与实务[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2.

[3]纪燕萍, 王亚慧, 李小鹏.项目管理实战手册[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2.

[4]胡将安.农村基础设施投资效果评价[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 2008.

APC 篇7

MIMO雷达技术是近年来雷达领域方兴未艾的研究热点, 空间分集MIMO雷达的目标检测问题是其研究内容之一[1,2,3,4,5]。对于各部雷达都工作在相同频段的基于波形分集的空间分集MIMO雷达系统来说, 其检测性能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能否有效地分离来自各个发射波形的回波, 即要求各发射波形具有良好的互相关性能。文献[6-7]提出了一种基于迭代最小均方误差估计的自适应脉冲压缩技术, 简记为RMMSE-APC技术, 文献[8]提出了一种基于迭代最大化输出信噪比准则的自适应脉冲压缩技术, 简记为RMSNR-APC技术。这两种技术在迭代至一定次数时均能有效抑制强散射点回波的自相关距离旁瓣, 而基本原理都是在强散射点占据的距离单元上自适应地形成零点, 从而将距离旁瓣削弱至噪声水平。文献[9]将RMMSE-APC技术推广到多基地雷达, 提出了多基地APC技术, 简记为RMMSE-MAPC技术, 该技术能同时抑制强散射点回波的自相关距离旁瓣和互相关干扰。

APC技术可以降低MIMO雷达对波形设计的要求, 而且对目标运动引起的脉内相位变化具有一定的自适应能力。到目前为止, 关于APC技术的研究都是针对单脉冲回波, 而在相参脉冲串条件下, 特别是对于检测问题来说, 如何保持APC处理后目标回波的脉间相参性仍是一个需要研究的问题。而且对于空间分集MIMO雷达目标检测来说, 还应当考虑APC技术对各观测通道间非相参积累的影响。

1 多通道多脉冲平均APC技术

1.1 提出多通道多脉冲平均APC技术

采用样本值替代期望值的直接后果是, 迭代算法的性能严重依赖于当前观测获取的随机样本, 因而得到的滤波器权矢量在统计意义上不一定是最优的, 具体情况如下所示。

①对RMMSE-APC技术 (或RMMSE-MAPC技术) 来说, 样本随机性的影响主要体现为其输出结果的幅值具有更大的随机性。当起伏型目标的幅值偶尔出现在较低信噪比时, RMMSE-APC (或RMMSE-MAPC) 技术给出的权矢量将接近零矢量, 从而强烈地抑制该弱目标。

②对RMSNR-APC技术来说, 样本随机性的影响主要体现为其输出结果的相位具有较大的随机性, 因为该技术得出的权矢量是相关矩阵的特征矢量, 因此样本值的些许变化将可能导致完全不同的特征矢量, 进而造成完全不同的输出相位。

降低随机样本值对迭代APC技术影响程度的直观做法是, 用来自同一距离像的多通道多脉冲估计值的统计平均值作为该距离像在当前迭代阶段的估计结果, 本文将这种做法称为多通道多脉冲平均APC技术, 简记为MMA-APC技术。空间分集MI-MO雷达相参脉冲串探测系统能够提供来自同一距离像的独立的多通道多脉冲观测数据, 因而为MMA-APC技术提供了应用基础。将MMA-APC技术与MMSE准则和MSNR准则相结合, 并采用迭代算法, 本文提出了适用于空间分集MIMO雷达相参脉冲串条件下目标检测问题的RMMSE-MMA-APC技术和RMSNR-MMA-APC技术。

然而, 尽管MMA-APC技术直观上可以降低样本随机性, 但它也使得自相关距离旁瓣和互相关干扰的影响变得更加复杂。当样本数量有限时, 该技术是否能改善检测性能以及如何正确使用该技术才能改善检测性能正是本文后续要研究的问题。

为了便于描述, 将后续用到的符号概括如下。L是距离处理窗口{0, 1, …, L-1}的长度, 列向量sp=[sp, 0, sp, 1, …, sp, N-1]T是第p (p=1, …, Nt) 个发射单元的辐射波形, 上标T表示转置, N是波形长度, Nt和Nr分别是空间分集MIMO雷达系统的发射单元总数和接收单元总数, q=1, …, Nr;sp, τ由sp的元素左右平移并补零而成, τ={1-N, …, N-1}, 例如sTp, 2=[0, 0, sp, 0, …, sp, N-3]和sTp, -2=[sp, 2, …, sp, N-1, 0, 0], sp=sp, 0;σ2n是噪声平均功率水平。

1.2 RMMSE-MMA-APC技术的具体步骤

本文提出的RMMSE-MMA-APC技术的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①根据迭代次数M和距离处理窗口确定第m=1次迭代时每个接收单元每个脉冲对应的接收波形上所需样本的序号集合为Ω0={- (M-1) (N-1) , …, L-1+M (N-1) };第m次迭代后所得序列的序号集合为Ωm={- (M-m) (N-1) , …, L-1+ (M-m) (N-1) }, 同时Ωm也是第m+1次迭代时所需的样本序号集合。

最后利用下式计算Nt个辐射波形对应的自相关矩阵:

③对于第q个接收单元, 第m (m≥2) 次迭代:将上次迭代计算得到的代入下式求解第p个辐射波形对应的滤波器权矢量

④将q加1, 重复第②和③步, 直到q=Nr时为止。

最终, RMMSE-MMA-APC技术得到了Nt×Nr个观测通道、K个脉冲、在第M次迭代后的复距离像估计值的集合为。

1.3 RMSNR-MMA-APC技术的具体步骤

本文提出的RMSNR-MMA-APC技术的具体实施步骤与RMMSE-MMA-APC技术类似, 仅在如下几个操作上有所不同:

①第m=1次迭代时, 第p个辐射波形对应的初始权矢量为wp, m=sp。

②在为下一次迭代计算自相关矩阵时, 式 (2) 应替换为如下一组公式:

③在计算第m (m≥2) 次迭代的滤波器权矢量时, 式 (3) 应替换为:

上式表明该滤波器权矢量是矩阵A的最大特征值所对应的特征向量。

1.4 基于APC技术的检验统计量

前文提出的RMMSE-MMA-APC技术和RM-SNR-MMA-APC技术本质上都是滤波技术, 其目的都是为了抑制自相关距离旁瓣和互相关干扰, 进而改善MIMO雷达的检测性能。而研究检测性能还需基于滤波器的输出序列设计检验统计量。

考虑邻近距离单元中存在强散射点 (例如, 强杂波散射点或不感兴趣的目标) 情况下的目标检测问题。假设目标为Swerling I型, 强散射点回波在脉冲间和通道间都是统计独立的高斯变量, 背景为高斯白噪声, 那么对于空间分集MIMO雷达相参脉冲串条件下的目标检测问题来说, 检验统计量如下式所示, 其中检验单元是第个距离单元:

其中, 是第p×q个通道中的目标多普勒矢量。

下面对式 (6) 进行讨论:

①当Nt=Nr=1且K=1时, 即为单通道单脉冲情况, 1.1节提出的两种APC技术分别简化为文献[6-8]中的RMMSE-APC技术和RMSNR-APC技术, 相应的检验统计量简记为TRMMSE-APC和TRMSNR-APC。

②当Nt≥1, Nr>1或Nt>1, Nr≥1, 且K=1时, 即为多通道单脉冲情况。这种情况还可细分为两种子情况, 一是不采用多通道平均APC技术, 此时1.1节提出的RMMSE-MMA-APC技术在基本原理和实施步骤上与文献[9]中的RMMSE-MAPC技术类似, 而根据本文1.2节和1.3节的描述可得相应的RMSNR-MAPC技术, 其检验统计量分别记为TRMMSE-MAPC和TRMSNR-MAPC;二是采用多通道平均APC技术, 检验统计量为TRMMSE-M1A-APC和TRMSNR-M1A-MAPC, 其下标“-M1A-”中的“M”表示多通道, “1”表示单脉冲, “A”表示平均。

③当Nt=Nr=1且K>1时, 即为单通道多脉冲情况, 此时1.1节提出的两种APC技术都只利用了来自同一距离像的多个脉冲回波对滤波器权矢量进行联合求解, 相应的检验统计量简记为TRMMSE-1MA-APC和TRMSNR-1MA-APC, 其下标“-1MA-”中的“1”表示单通道, “M”表示多脉冲。

④当Nt>1, Nr>1且K>1时, 即为多通道多脉冲情况, 同时利用了来自同一距离像的多个观测通道多个脉冲回波对滤波器权矢量进行联合求解, 相应的检验统计量记为TRMMSE-MMA-APC和TRMSNR-MMA-APC。

作为比较, 下面给出基于标准匹配滤波输出而构造的检验统计量TMF的表达式:

应当指出的是, 尽管上述检验统计量都很简单, 但足以用来阐述APC技术相对标准匹配滤波器在检测性能方面的改善, 也能用来比较不同APC技术在检测性能方面的差异。

2 数值仿真

根据系统参数Nt, Nr, K和背景环境参数 (σn2和强散射点平均功率σc2) 的不同取值, 本节对2.4节中各检验统计量的性能进行数值仿真与比较分析, 其中Pfa=0.1, 且若无特别指出, 则仿真中采用的波形都是长度为N=17的Oppermann序列[10], 选定的参数组为 (3.5, 1.7, 1) , 对应的自相关和互相关性能都一般。

2.1 单通道、单脉冲情况下的检测性能

图1给出了TRMMSE-APC、TRMSNR-APC和TMF在不同参数下的性能曲线。图1 (a) 中, σc2=1, σn2分别取10-4和10-8, 即相对强度δ=10lg (σc2/σn2) 分别为40d B和80d B。图1 (b) 采用了Oppermann序列和P4码两种波形, 以考察波形自相关性能对检测性能的影响, 其中σc2=0 (即δ=-#) 表示邻近单元无强散射体。P4码长度为N=30, 其自相关性能优于所采用的Oppermann序列。

由图1可知, δ和波形自相关性能对上述三个检验统计量的性能都有较大程度的影响。总的来说, 图1 (a) 表明, δ越小, 检测性能都越好;图1 (b) 表明, 波形自相关性能越好, 检测性能也都越好, 且在邻近单元无强散射体以及波形自相关性能良好的情况下, TRMMSE-APC和TRMSNR-APC的检测性能都逼近在此情况下具有最优性能的TMF。

2.2 单通道、相参脉冲串情况下的检测性能

研究相参脉冲串条件下APC技术如何做到:既能保持处理后目标回波的脉间相参性, 又能很好地抑制自相关距离旁瓣。

TRMMSE-1MA-APC和TRMSNR-1MA-APC的性能曲线如图2所示, 另外两组曲线, 一是TRMMSE-0-APC和TRMSNR-0-APC的性能曲线, 其特点是在各个脉冲回波上独立进行APC处理;另一组是TRMMSE-1-APC和TRMSNR-1-APC的性能曲线, 其特点是只对第一个脉冲回波进行APC处理, 然后将得到的权矢量对所有脉冲回波进行滤波。图中其他参数有σc2=1, σn2=

下面对图2进行分析。

①TRMMSE-1MA-APC和TRMSNR-1MA-APC在各自对应的准则下都具有最好的性能, 因为所采用的多脉冲平均APC技术既能保持处理后目标回波的脉间相参性, 又能抑制样本随机性。

②MMSE准则以估计复距离像为目的, 因此对各脉冲回波独立进行RMMSE-APC处理仍能较大程度地保留目标回波的脉间相参性, 同时能在每个脉冲回波上最小化均方误差。凭借这两个因素, TRMMSE-0-APC具有较好的性能, 但对于TRMMSE-1-APC来说, 其所用的APC技术虽然能完全保持目标回波的脉间相参性, 但不能抑制样本随机性, 且反而增加了自相关距离旁瓣, 抵消了相参处理增益, 故其性能不如TRMMSE-0-APC。

③对于TRMSNR-0-APC来说, 对各脉冲回波独立进行RMSNR-APC处理虽能在每个脉冲回波上实现最大化输出信噪比, 但是几乎完全损失了目标回波的脉间相参性, 而TRMSNR-1-APC所采用的APC技术虽不能保证在每个脉冲上都最大化输出信噪比, 但保持了目标回波的脉间相参性, 故其性能远优于TRMSNR-0-APC。

2.3 多通道、相参脉冲串情况下的检测性能

参数组 (Nt×Nr×K) 为 (3×6×20) 时TRMMSE-MMA-APC和TRMSNR-MMA-APC的性能曲线如图3所示, 同时为了进行比较, 图3还从图1-2中抽出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曲线, 相应的检验统计量分别是 (1×1×1) 时的TRMMSE-APC和TRMSNR-APC, (3×6×1) 时的TRMMSE-M1A-APC和TRMSNR-MAPC, (1×1×20) 时的TRMMSE-1MA-APC和TRMSNR-1MA-APC。

图3中, 性能曲线的变化规律表明, 选择合适的通道数、APC技术以及相参积累, 能显著地改善空间分集MIMO雷达相参脉冲串条件下的检测性能;当对同一距离像的独立观测次数较少时, 由于样本随机性的影响, RMMSE准则对应的检测性能不如RMSNR准则, 其中多脉冲平均APC技术被用来抑制RMSNR准则下的输出相位随机性;而随着独立观测次数的增加, 多通道多脉冲平均APC技术能很好地抑制样本的随机性, 此时RMMSE准则对应的检测性能将优于RMSNR准则。

3 结束语

本文研究了邻近距离单元存在强散射点时, 空间分集MIMO雷达相参脉冲串条件下的目标检测问题, 在分析总结单脉冲APC技术的基础上, 提出了多通道多脉冲平均APC技术, 并结合RMMSE和RMSNR准则, 给出了基于RMMSE-MMA-APC和RMSNR-MMA-APC技术的检验统计量。提出的检验统计量能明显改善检测性能的原因在于:所采用的多通道多脉冲平均APC技术能有效地抑制样本随机性的影响, 保持APC处理后目标回波的脉间相参性, 并最大限度地消除自相关距离旁瓣和互相关干扰。取得的有益结论主要有两点:

①在接收-发射单元数量配置方面, 应当考虑“增加观测通道数量带来的性能增益”与“由此导致的自相关距离旁瓣和互相关干扰增加带来的性能恶化”之间的平衡, 结果表明, 较少发射单元、较多接收单元的配置方式有助于改善检测性能。

②在APC技术选择方面, 当对同一距离像的独立观测次数较多时, 应选择基于RMMSE准则的多通道多脉冲平均APC技术, 而当独立观测次数较少时, 应选择基于RMSNR准则的APC技术, 且其中只进行多脉冲平均, 而不进行多通道平均。

本文研究的是基于迭代算法的APC技术, 其中迭代次数是影响性能的重要因素, 但迭代次数的选择与许多因素有关, 实际中难于选择, 后续应考虑研究非迭代APC技术。

摘要:为有效地抑制样本随机性的影响, 改善MIMO雷达的检测性能, 通过分析已有的基于迭代最小均方误差 (RMMSE) 估计和迭代最大化输出信噪比 (RMSNR) 准则的APC技术, 指出样本随机性是影响以迭代APC技术为基础的检验统计量检测性能的重要因素。提出基于RMMSE和RMSNR的多通道多脉冲平均APC (MMA-APC) 技术, 并以此为基础构造检验统计量。基于自适应脉冲压缩 (APC) 技术研究了空间分集MIMO雷达相参脉冲串条件下的目标检测问题。

关键词:空间分集MIMO雷达,目标检测,多通道多脉冲平均,自适应脉冲压缩

参考文献

[1]Fishler E, Blum R S, Cimini L J, et al.Spatial Diversity in RadarsModels and Detection Performance[J].IEEE Transactions on Signal Processing, 2006, 54 (3) :823-838.

[2]Sheikhi A, Zamani Z.Temporal coherent adaptive target detection for multi-input multi-output radars in clutter[J].IET Radar Sonar Navig., 2008, 2 (2) :86-96.

[3]关键, 黄勇.高斯色噪声中MIMO分布孔径雷达检测性能分析[J].中国科学, 2009, 39 (3) :363-369.

[4]戴喜增, 彭应宁, 汤俊.MIMO雷达检测性能[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47 (1) :88-91.

[5]王敦勇, 马晓岩, 袁俊泉, 等.MIMO雷达与相控阵雷达的多脉冲检测性能比较[J].雷达科学与技术, 2007, 5 (6) :405-409.

[6]Blunt S D, Gerlach K.A Novel Pulse Compression Scheme Based on Minimum Mean-Square Error Reiteration[C]∥In Proceedings of the IEEE International Radar Conference, 2003 (9) :349-353.

[7]Blunt S D, Gerlach K.Adaptive Pulse Compression via MMSE Estimation[J].IEEE Transactions on Aerospace and Electronic Systems2006, 42 (2) :572-584.

[8]张劲东, 王海青, 朱晓华, 等.基于最大输出信噪比准则的自适应脉冲压缩[J].电子与信息学报, 2009, 31 (4) :790-798.

[9]Blunt S D, Gerlach K.Multistatic Adaptive Pulse Compression[J].IEEE Transactions on Aerospace and Electronic Systems 2006, 42 (3) :891-903.

APC 篇8

随着中国市场化改革逐渐步入“深水区”,中国的宏观环境也变得越发复杂和动态,这对进入企业的持续经营提出了很大的挑战。由于缺乏持续创新的激励以及难以适应动态环境的变化,大量低效率的在位企业选择或者被挤出市场,甚至是许多家喻户晓、享有很高声誉的“百年老店”,如王麻子、张小泉、太平馆等,相继出现盈利衰退、停业甚至破产[1]。与此同时,中国的制造业表现出强劲的进入势头。据统计资料显示,我国每年新进入市场的企业大约占到原有市场容量的20%,而且部分进入企业在创新的成果上表现出极强的取而代之之势。那么,进入企业与在位企业之间的创新演化就成为了理论界的热点问题。

较多的统计事实也表明,市场进入改善了行业的创新行为和企业的生产率[2,3]。大量的统计事实也表明,企业的进入改善了行业的创新行为和企业的生产率[2,3]。Baily等[4]使用美国信息设备和动力装置制造企业1972—1977年、1977—1982年和1982—1987年的样本,测算发现进入对生产率的贡献分别为3.2%、4.6%及8.0%。Haltiwanger[5]对美国制造企业1977—1982年和1982—1987年的测算中,进入对生产率的贡献分别为7.8%和8.7%。Balk等[6]对荷兰制造企业1984—1999年的测算结果为3.0%。值得注意的是,在Hahn[2]对韩国制造企业的研究、Aw等[7]对我国台湾制造企业的研究和Nightingale[8]对加拿大制造企业的研究中,进入对生产率增长的贡献均超过20%,尤其是在Hahn[2]的文章里,贡献度达到了45%~65%。Tushman等[9]考察了进入企业和在位企业的创新类型属性的差别,认为这两类企业的创新性依赖于创新的过程属性,结构式的创新倾向于毁灭性地嵌入到已建立的结构系统中。Coad等[10]认为结构式的创新方式必然导致新企业存活率低的结果,进入者在高度不确定的环境下运营并没有一个确定的收益基础,而激进的创新过程需要相当大的投资和承担巨大的风险,进入企业对这种赌博式创新的失败准备会有所不足,这也直接导致了进入企业的持续期普遍较短。

不过,企业的进入仅仅是产业演变初始状态,产业中更为一般的特征是进入后企业的竞争行为。那么,随着进入企业年龄的不断增加,企业是否具有持续的创新激励?目前理论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还存在较大的争议。在早期的产业组织研究中,大部分文献认为企业的生存时间越久,越能在市场中获得干中学效应,比如对生产经验的积累、组织知识的累积、在客户和供应商间获得更稳健的关系等,这种效应与企业的创新产出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12]。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理论界发展了另外一种观点,认为企业年龄与创新是负相关的关系。持这种观点的文献认为,企业的创新和调整将是非常艰难而且是高成本的,一旦企业进行了初始投资,企业不会存在大范围调整创新的动机[13]。

事实上,干中学效应和习惯惰性效应是直接导致在经验研究中企业年龄和创新关系2种相反结论的原因,那么,关键在于两种效应在组织历程中所占的主导作用。Sorensen等[14]认为,在年龄较小的企业中表现出很强的干中学效应,使得企业的生产率产生追赶甚至超越的趋势,而对于年龄较大的企业,学习效应和惰性效应可能同时存在,随着搜索匹配的难度加大,企业退化将是企业面临的不可避免的问题;不过,这2种效应在不同的行业表现出极大的非均衡性,他们在半导体和生物技术行业中发现了这2种相反的效应。

由此,本文以中国的微观企业数据为研究对象,从动态的视角来考察中企业的市场进入是如何影响产业间的创新演化,并将这种演化效应通过进入的时间和进入的时点进行分解,以期获得有意义的研究结论。

2 数据来源

本文研究的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局1999—2007年的制造企业微观数据,该数据库中包括了所有国有和规模以上非国有企业的基本信息和财务数据。尽管数据库包含了丰富的信息,但其中有些样本数据缺失或者统计错误,本文参照李玉红等[15]的方法对样本数据进行初步筛选。

我们通过对数据库中每年的企业代码来识别企业进入和退出状况,如果企业i的代码在t期中不存在,而在t+1期中出现,那么,可以据此判定企业i在t+1期进入市场;退出企业的定义类似。在存续企业中,使用企业的成立年份和营业状态来判断企业的年龄,企业的年龄为样本数据年份减去企业成立的年龄再加1,如果存续企业的营业状态连续2年无法经营,那么,在无法经营的第二年将其视为退出市场。为进一步提高个体企业识别的准确性,我们还根据企业名称、电话号码和邮政编码等信息予以匹配,将确实属于相同企业的观测样本赋予相同的代码。考虑到“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与“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这2个2位数行业下的17个4位数行业在2005年以前企业数量较少,将其在样本中进行了剔除。

本文测算了中国制造企业1998—2007年的进入态势。与李平等[16]的研究类似,进入率的计算方法为t期进入的数量与t-1市场中企业总数的比值。按照不同类型划分的中国制造企业的进入比率态势如表1所示。其中,比照《高新技术产业统计分类目录的通知》的分类,高新技术产业包括医药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航空航天器制造业4个行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分类参照王德文等[17]的做法,对于已经划分为高新技术产业而又出现在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划分中,从资本密集型产业中予以剔除。

%

注:1)外资企业包括港澳台资本;2)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10个省市,其余为中西部地区

从表1中我们可以发现以下几个典型的统计事实:第一,从总体上说,在转轨背景下,中国制造企业表现出很高的进入比率。在1999—2007年中,中国制造企业的平均进入率为21.65%,这远远高于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平均进入率10%左右。第二,不同行业的进入比率存在较大的差异。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进入比率最高,平均进入率达到26.97%,大于行业整体平均值较多;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平均进入率在均值附近;而高新技术产业的平均进入率仅为11.84%,小于整体平均值约50%。这说明拥有自然进入壁垒的行业比资本壁垒和技术壁垒的进入难度更大,这也意味着转轨过程中制度壁垒的降低与大规模的进入特征紧密相关。第三,中国制造企业的高进入特征是由非国有企业和市场化程度高的地区驱动。无论是民营企业(33.77%)还是外资企业(19.67%),其进入率均较大程度地大于国有企业的进入率(9.87%);在市场化较高的东部地区(23.94%),其进入比率也是明显地高于中西部地区(16.88%)。此外,无论是从整体上看还是按不同类型的划分来看,2004年的整体进入率表现出异常的高,这可能是由于统计上的原因造成,因为中国在2004年进行了第一次工业普查,建立了更为完善的等级注册体系,将更多的企业纳入到统计中来。

3 市场进入的实证估计

为更好地理解进入企业的创新激励问题,我们首先要分析的是在中国的市场化转轨过程中,中国企业的市场进入是否是过度进入。已有部分文献认为,中国目前的市场进入是一种过度进入,会使市场出现重复建设、恶性竞争等问题,导致许多产业出现大量的亏损企业和生产能力闲置的现象。一旦这一命题成立,这就意味着中国的企业进入不存在创新的前提。为识别中国转轨过程中的市场进入问题,我们建立了一个计量模型:

方程(1)的设计旨在识别产业内的进入企业数量与退出企业数量是否存在相关性,如果存在相关性,那么,转轨过程中的市场进入现象就不是过度进入,而是产业动态演化和市场选择的过程。其中,下标j和t分别指的是4位码划分下的产业和年份;Entry为进入企业的数量;Exit为退出企业数量;Deficit是亏损企业的数量,指净利润为负的企业。从中国的实际情况来看,由于退出机制的不完善,相当多的国有企业即使年年亏损也不会真正地退出市场,而是以亏损的形式存在,因此,我们以产业内亏损企业的数量作为替代。由于这一计量模型只揭示变量之间的相关性与否,因此模型并不涉及需要另外考虑的内生性问题。

X是控制变量向量集合,为了得到更真实的估计结果,根据既有的经验研究文献,我们选取了3个大类的控制变量:第一是控制产业的一般技术特征,包括资本密集程度,以总资产与销售收入的比值来衡量;以及知识密集程度,以大专以上学历人数占行业员工人数的比值来衡量。第二是控制行业的市场化程度,以国有企业资产占行业总资产的比重来衡量。第三是控制产业的盈利特征,包括产业利润率,以企业资产为权重计算的产业销售利润率;以及产业规模增长率,以行业销售收入增长率来衡量。由于无法衡量2007年企业的退出状况,回归包括的年份为1999—2006年。

中国制造企业进入模式的固定效应估计结果如表2所示。从表2可以发现,退出企业和亏损企业的估计系数均大于0,并且至少通过10%的显著性检验,这说明将中国转轨过程中的大规模进入特征理解为过度进入是不合理的。这是因为,在过度进入的特征下,影响进入和退出的因素是不同的,进入与退出是不相关的。那么,将转轨过程中的大规模进入理解为替代进入似乎更为合适,进入企业是对在位企业的一种替代,是产业动态演化和市场选择的过程。从系数的显著性水平来看,亏损企业估计系数的显著性水平为1%,而退出企业估计系数的显著性水平为10%,这意味着,在特殊的制度背景下,将中国的进入替代理解为新进入企业对亏损企业的替代而不是对退出企业的替代更为合适,或者更进一步说,是高效率的新企业对低效率的老企业的一种替代。

注:***、**和*分别表示1%、5%和10%的显著性水平

4 APC模型的分解

我们借鉴劳动经济学较为流行的年龄、年代和代际分解模型(APC分解法),将通常意义上的企业年龄的创新激励具体分解为3个效应:年龄效应、代际效应和年代效应。年龄效应反映了企业随着成立年限的变化所表现出的创新激励差异;代际效应反映了不同时间成立但年龄相同的企业表现出的创新激励差异;年代效应反映周期性的宏观因素引起而表现出的创新激励差异。APC分解法的主要思想是将企业的年龄(evage)、代际(generation)和年代(time)以及其他控制变量(X)作为企业创新激励的解释变量,Newsp=f(evage,generation,time,X),将这些变量本身或者其虚拟变量作为回归变量。已有文献表明,一方面在这3个变量中,年龄、代际和年代存在线性的等价关系,evage=generation-time,一旦得知企业哪一年进入市场以及观测的时期,就可以计算得到企业的年龄。那么,如果将这3个变量同时进行回归,可能会导致方程不能识别的问题,而只能将其中的2个变量放入方程中。另一方面,即使仅将年龄变量evage和代价变量generation放入创新激励方程中,得到的估计系数分别记为αe和αg。假定年龄、代际和年代的真实估计系数为βe、βg和βt,αe≠βe,αg≠βg,而是存在如下的关系:αg=βg+βt,αe=βe-βt。也就是说,即使仅将2个变量放入回归中,虽然模型能够对方程进行识别,但会出现估计上的偏误[18]。

在理论上,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方法是寻找到一个合适的工具变量,这个工具变量与其中的一个效应相关而与企业他两个效应不相关。不过,在实际研究中由于数据的局限性,要寻找到一个合适的工具变量是非常困得的。Deaton[19]和Jensen等[11]认为在这3种效应的背后,年代效应意味着周期性的宏观因素对企业个体的影响差异,年代效应所隐含的个体差异是3种效应中最低的,在某类具体问题的研究中,可以考虑舍弃年代效应的估计。具体到本文的研究中,相对于年龄效应和代际效应,年代效应对中国制造企业创新激励的影响相对来说要小很多。如同Deaton[19]所指出,年代效应可以看作是随机波动的,并不存在很强的趋势性。那么,本文参考Deaton[19]的方法来处理年龄效应、代际效应和年代效应所隐含的问题,构建的计量模型如下:

其中,变量evage和generation以虚拟变量来表示,回归中的年龄虚拟变量包括60个,分别代表年龄2~61岁,年龄1作为对比组,代际虚拟变量包括47个,分别代表代际1961到代际2007,代际1960作为对比组。引入虚拟变量是因为这样的设计能够动态地考察企业创新行为的波动特征,捕获不同年龄阶段企业创新行为的演变趋势。为控制变量集合,控制变量与方程(1)一致。由于这部分的分析重点是年龄和代际的虚拟变量的估计结果,而且虚拟变量的个数非常多,因此,本文重点分析年龄效应和代际效应估计结果。为更加清晰地刻画不同年龄和代际的动态演变,将估计结果以绘图的方式集中呈现。全部企业创新激励的年龄效应和代际效应如图1所示。

从图1(a)中可以发现,年龄虚拟变量的估计系数呈现较为复杂的演变趋势,可以将其分为几个阶段:在年龄[1,5]段,估计系数呈现稳定的上升趋势,这表明在这一阶段企业的创新行为表现出很强的年龄效应。年龄越大的企业其创新的激励也逐渐增强,这意味着新企业对老企业存在追赶和学习的效应。在年龄[5,26]这一阶段中,估计系数总体上呈现下降的趋势。可以再细分一下,估计系数在年龄[5,12]中出现快速的下降,其中在20年时下降到0以下,这说明企业在市场上持续存活下来后逐渐产生了创新的惰性,企业安于维持现有的产品结构而不存在继续创新的激励;不过从年龄26开始后,估计系数出现了小幅度的反弹,这说明老企业并非心甘情愿地被市场所替代;在年龄33之后,企业的创新激励呈现平稳的下降趋势,这表明“百年老店”被新企业所替代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年龄越大的企业存在“死亡阴影”效应,而不是年龄越大退出风险越小。

代际虚拟变量的估计系数所反映的是,给定其他条件不变,该代际企业比代际为1960年企业的创新激励,即代际效应。从图1(b)中可以发现,相对于年龄效应而言,代际虚拟变量的估计结果则颇为明朗,整体而言,代际变量的估计系数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这表明代际越新的企业其创新的激励越强,中国的企业表现出很强的代际效应。从不同的代际来看,20世纪60年代的代际虚拟变量估计系数很小,而且绝大多数在统计上不显著,这意味着这些年份的创新激励几乎没有差别;代际效应在20世纪80年代和2000年出现了大幅度的提高,这恰好和市场化转轨与对外开放的制度变迁相吻合,也就是说,中国近30年的经济转型为企业的创新活动注入了持续的活力。

总的来说,以上的估计结果揭示了中国制造企业的年龄与创新关系的2个结论:第一,中国制造企业的创新行为并不存在纯粹的年龄效应,相反,在大部分时间内,成立年限越长的企业的创新激励却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第二,中国制造企业的创新行为存在明显的代际效应,代际越新的企业的创新激励呈现逐年的上升趋势。

然后,针对市场化转轨过程中民营资本和外商投资大规模进入的特征,我们将样本按照所有制的不同划分为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3个大类,并依照方程(2)进行回归。需要指出的是,由于这部分使用的是不同样本进行的估计,不同样本所得到的估计系数的大小不可以直接比较;不过,不同样本之间估计系数的形状、波动态势、斜率等则是可以直接比较的。

不同所有制企业的年龄效应和代际效应的估计结果如图2所示。由图2(a)可以发现,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年龄效应的形状、波动趋势基本一致,这意味着随着年龄的增长,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创新行为更为接近;然而,国有企业的年龄效应呈现出不一致的态势,斜率更为平坦,无论是增长幅度还是下降幅度都与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相比显得小很多,这说明了国有企业在市场化改革过程中存在创新激励的不足。由图2(b)可以发现,绝大多数民营企业代际虚拟变量的估计系数都通过10%的显著性检验,而且估计系数的增长率最大,这表明民营企业具有显著的代际效应,在市场化转轨的过程中,新代际的企业相对于老代际的企业具有更强的创新动机;相比之下,绝大多数外资企业的代际虚拟变量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这表明不同代际进入的外资企业在创新行为上并没有显著性的差异。需要指出的是,国有企业的代际虚拟变量估计结果则颇为复杂,通过显著性检验的虚拟变量个数介于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之间,但波动幅度最大,无论是增长幅度还是下降的幅度均明显高于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1985—1988年间,国有企业的代际效应出现了井喷式的增长,这可能是在这段时间里,国有企业的改革推行使得新企业在治理结构和竞争力上得到了提高;而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国有企业的代际效应也出现了断崖式的下跌,这可能是和大规模的市场进入引起的恶性竞争存在密切的关系。

进一步,我们将样本划分为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分行业属性的分析在两个方面是有必要的:一方面,分行业分析能够更好地控制产业技术特性,而产业技术特性与企业创新行为紧密相关;另一方面,在中国过去30多年的经济转型过程中,行业的技术进步是经济转型的重要特征,分行业属性的分析有助于考察技术进步验证企业创新行为中扮演了何种作用。

不同行业属性企业的年龄效应和代际效应的估计结果如图3所示。从图3(a)年龄虚拟变量的估计系数来说,绝大多数资本密集型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样本的估计系数都通过10%的显著性检验,而劳动密集型产业样本的估计系数通过检验的比例则相对较小。也就是说,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创新激励的年龄效应并不明显,而资本密集型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存在很强的创新激励,这说明产业特性的差异性与企业的创新行为存在密切的联系。需要指出的是,相比于高新技术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年龄效应则表现得更为平稳,这可能是高新技术产业的产业特性决定了创新的年龄效应也存在阶梯式的波动。从图3(b)代际虚拟变量的估计系数来说,无论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还是资本密集型产业,或者高新技术产业,大多数代际虚拟变量的估计系数都在10%的显著性水平之上,这说明企业创新激励的代际效应在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都存在,代际越新的企业,创新的激励越强。与年龄效应类似,高新技术产业的代际效应也呈现出较大的波动性,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本密集型产业的代际效应则表现得更加平稳。

5 结论

APC 篇9

1.1 一般资料

1.1.1 病例组

选取在该院住院治疗确诊糖尿病患者50例。其中男性27例, 女性23例, 年龄40~74岁, 平均年龄 (61.7±10.5) 岁。纳入标准: (1) 符合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 (WHO) 糖尿病诊断标准。 (2) 患者知情并同意研究, 所有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 (3) 持续性微量白蛋白尿 (UAER 30~300 mg/24 h) , 或持续尿蛋白>0.5 g/24 h。

1.1.2 对照组

选取同期在该院体检中心体检的健康体检者35例。正常白蛋白尿组 (9例) :UAER<20 ug/min;微量白蛋白尿组 (30例) :200 ug/min

1.2 方法

1.2.1 一般资料收集

病例组在患者入院时采集患者病史, 记录性别、年龄、身高、体重、血压、血糖、血常规等。

健康对照组分别记录性别、年龄、BMI、血压、空腹静脉血糖、血脂 (包括TC、TG、LDL、HDL) 、血肌酐。

1.2.2 血浆APC测定方法

取空腹静脉血3~5 m L, 加EDTA作抗凝剂, 3 000 rpm/min离心15 min, 分离取上层血浆1 m L, -30℃保存, 参考说明书检测APC水平。

1.2.3 尿微量白蛋白测定方法

连续留取24 h尿液, 加入2 m L甲苯防腐。取5 m L, 3 000 rpm/min离心10 min, 取上清液1 m L, -30℃保存, 参考说明书检测尿微量白蛋白水平。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 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单因素相关分析及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检验水平为P<0.05。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对比

与对照组相比, 病例组患者肌酐、糖化血红蛋白、ALP、MAU和UAER明显升高 (P<0.01)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患者APC水平病例组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1) , 提示糖尿病肾病患者APC水平低于正常人水平。见表1。

2.2 四组血浆APC及UAER比较

UAER检测结果显示, 50例糖尿病患者中, 正常白蛋白尿组9例, 微量白蛋白尿组30例, 临床蛋白尿组有11例。结果显示, 正常白蛋白尿组患者血浆APC水平无明显变化, 微量白蛋白尿组明显降低 (P<0.01) , 而临床蛋白尿组患者则极显著降低 (P<0.001) 。见表2。

2.3 UAER与血浆APC水平的关系

经单因素相关分析, 血浆APC与UAER显著负相关 (r=-0.711, P<0.001) 。经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结果显示血浆APC是UAER的显著相关因素 (β=-0.701, P<0.001) 。见表3。

3 讨论

APC是一种内源性抗凝蛋白[6], Isermann等[7]人研究发现外源性APC能有效延缓糖尿病肾病病情的发展, 推测是糖尿病肾病病情加重, APC水平下降。由此推论, 体内APC水平的降低, 可加速肾脏功能的恶化, 加速病情的发展。该研究中病例组患者肌酐、糖化血红蛋白、ALP、MAU和UAER明显升高, APC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 提示糖尿病肾病患者APC水平低于正常人水平。该研究从临床角度分析APC与尿微量白蛋白之间的关系, 结果显示, 正常白蛋白尿组患者血浆APC水平无明显变化, 微量白蛋白尿组明显降低, 而临床蛋白尿组患者则极显著降低, 提示随着患者病情程度的加重UAER水平逐渐增高, APC水平则逐渐降低。经单因素相关分析, 血浆APC水平与UAER呈显著负相关, 相关系数r=-0.711, P<0.001;经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结果显示, 血浆APC是UAER的显著相关因素 (β=-0.701, P<0.001) 。而UAER水平又可以反应糖尿病肾病的严重程度, 提示APC水平可反应糖尿病肾病发生发展。

综上所述, 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浆APC水平显著降低, APC水平与UAER显著负相关, APC水平降低与糖尿病肾病病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摘要:目的 研究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浆APC水平对DN病情发生发展的影响。方法 选取健康体检者35例作为对照组, 2012年1月—2014年1月该院住院治疗的糖尿病患者50例作为病例组, 采用ELJSA法检测血浆APC水平和尿微量白蛋白浓度, 计算24 h尿微量白蛋白含量及UAER。结果 病例组患者肌酐、糖化血红蛋白、ALP、MAU和UAER明显升高, 而APC水平显著降低;正常白蛋白尿组患者血浆APC水平无明显变化, 微量白蛋白尿组明显降低, 而临床蛋白尿组患者则极显著降低。结论 APC水平降低与糖尿病肾病病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血浆APC,ELISA法

参考文献

[1]Wenying Yang, M.D., Juming Lu, M.D., Jianping Weng, M.D., et al.Prevalence of diabetes among Men and Women in China[J].N Engl J Med, 2010, 36 (2) :1090-1101.

[2]Daroux M, Prevost G, Mail lard-Lefebvre H, et al.Advanced glycation end-products:implications for diabetic and non-diabetic nephropathies[J].Diabetes Metab, 2010, 36 (1) :1-10.

[3]邹颖红.终末期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的临床特点及护理研究[J].中外医疗, 2012, 31 (29) :174-175.

[4]陈娅, 丁涵露, 王莉.活化蛋白C的研究进展[J].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 2013, 22 (2) :145-148.

[5]何结仪.活化蛋白C与2型糖尿病患者尿微量白蛋白及下肢血管病变的关系研究[D].汕头大学, 2011.

[6]金希萍, 胡友莹.糖尿病肾病患者炎症相关因子水平及临床意义[J].安徽医药, 2011, 15 (10) :1260-1261.

【APC】推荐阅读:

上一篇:矛盾的观点下一篇:型钢高强高性能混凝土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