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评论

2024-06-08

观点评论(精选3篇)

观点评论 篇1

当前, 无论是公共事务还是个人私事, 均呈现出日益复杂化的态势, 信息传播立体化、多元化, 不仅信息量大、短平快是新闻媒介的生存基础, 而且开发观点信息资源已成为媒介竞争的制胜之道。多元化的社会生活和价值取向使舆论空间发生多元性的变化, 尤其是在网络中, 多种多样的观点交错混杂, 致使受众完全凭借个人经验、知识水准和思考能力, 已经很难准确把握整个社会的发展变化, 受众对于新闻媒体的依赖性更强。作为基层媒体, 地市级党报是信息传递的主渠道, 也是反映民意民情的主通道。而且一定区域内的受众更容易从本地新闻媒体中获得、接受和理解信息。地市级党报作为区域内重要的主流媒体, (1) 其地位不容忽视。

另外, 根据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公布的数据表明, 在全国出版的1938种报纸中地市级报纸达到882种, 占45.51% (2) , 数量占据中国报业市场的半壁江山;另有资料表明, 我国现有地市党报社338家, 共办有报纸553种, 其中地市级党报376种。地市报的广告总收入和发行总收入分别突破了60亿元和30亿元。 (3) 2009年4月13日, “评论权”三字载入中国政府第一份人权规划———《国家人权行动计划 (2009~2010年) 》, 意味着评论权作为一种纯粹的表达自由被正式提升到人权高度, 这对于优化评论氛围、促进评论繁荣无疑将产生积极而广泛的影响。这应当成为地市级党报繁荣评论论坛的一个契机。

因此, 目前地市级党报新闻评论发展的突破口是:如何发挥地缘和主流优势, 有效开发自身潜质, 满足受众需求, 通过更加及时、权威、深入、可信的分析解读, 以及广泛的交流沟通, 激活本地“观点市场”, 以新闻评论的有效传播来打造媒体影响力。

地市级党报在“观点市场”构建中的优势

毋庸讳言, 当前区域内的信息传播平台呈现多元化趋势, 地市报受区域特点、体制局限和市场竞争的影响, 处于在区域、体制与市场竞争的夹缝中生存的困境, 普遍面临着一些问题, 如受众范围减少、发行难度加大、报纸的角逐力受到极大挑战等。但是, 地市级党报在“观点市场”构建中的优势仍然是非常明显的:

一是地市级党报的公信力。地市级党报的舆论引导能力至关重要, 其权威性、公信力是其他媒体无法取代的。随着公共信息平台增多和信息来源渠道的增加, 受众对有效信息的取舍难度也随之增加。舆论控制需要地市级党报, 舆论的正确导向也需要地市级党报, 尤其是重大突发事件, 地市级党报的快速反应、理性分析, 对于消除受众疑虑, 引导受众思想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是地市级党报的影响力。地市级党报的受众群主要是党政领导、机关公务员、企事业单位各级管理者等, 这类受众往往掌握着较多社会资源, 具有较高的决策话语权, 有较高的社会影响力。影响力决定着高度、决定着地市级党报可以很好地利用受众资源, 准确把握时代脉搏, 办报会更加有的放矢。

三是地市级党报的吸引力。媒体的吸引力来源于内容本身的吸引力, 内容是媒体的主要竞争力, 而在观点信息内容的占有上, 地市级党报有原创性新闻的采访权、发布权, 有专业化的采写、编辑、评论及制作队伍, 同时, 在接近主流资讯、主流观点及价值观方面, 地市级党报的优势更加明显。

抓住受众是关键

对于地市级党报, 本地受众是新闻评论传播与交流的主体。信息被受众接受历来被认为是完整的信息传播活动的终端, 是实现其价值的最终环节。受众是积极的大众传播参与者, 离开了受众, 传播就失去了意义, 传者只有传播那些符合受众实际需要的信息才会被受众接受, 取得好的传播效果。 (4)

我国的党报已经走过了七八十年的风雨征程, 在发挥主功能即“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方面积累了极其丰富的经验。今天, 地市级党报所面对的受众, 无论其构成还是阅读的取向, 较之几十年前甚至几年前都有了极大的变化。特别是随着互联网的日益普及, 知识结构已发生巨大变化的受众接触并且获知新事物的能力和途径也已经发生了质的飞跃。地市级党报必须抓住现今受众的特点, 保持敏锐的评论思维, 在实现新闻评论传播的有效服务和有效舆论导向上下工夫。

新闻评论传播的有效服务和有效舆论导向是互为依存的, 有效服务是有效舆论导向的基础, 有效舆论导向又反过来保证和促进有效服务的实现。在过去的很长一个时期, 党报始终处于重导向轻服务的状态, 在舆论导向的问题上也是如此。多年来, 我们在宣传中反复强调新闻评论的正确舆论导向, 然而却往往只考虑要重导向, 并不去研究如何使受众接受你的导向, 即注意导向的有效性。正确的舆论导向必须考虑传播的有效覆盖以及受众的实际接受程度。有效舆论导向, 是要通过对受众需求的有效满足, 增强新闻评论的亲和力, 充分引发受众的阅读兴趣, 进而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 将党和政府需要让受众知道的东西, 变成受众自然而然的理解, 完成新闻评论在舆论宣传中应当完成的感召力和鼓动力。

构建“观点市场”的操作策略

传播学中有一个著名的公式:选择的或然率=所偿的保证/费力的程度。 (5) 即信息被受众选择的可能性与它提供的报偿程度成正比, 与人们获得它的费力程度成反比。新闻评论的传播也受这个规律支配。媒体要以方便受众接收实用、有效的信息为出发点, 为受众理解并参与新闻评论的传播创造最方便的条件, 做到“传务求通”。对此, 地市级党报可以有以下几条思路:

评论版要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报纸的特色, 是指一张报纸所特有的、不同于别家报纸的色彩和风格, 是报纸个性和特点的集中体现。报纸特色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地方特色。

地市级党报新闻评论版要办出特色, 首先要有鲜明的地方性, 即地方的特点、地方的特殊性, 像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风气、风土人情, 等等。评论版面和栏目的名称、稿件选择、语言风格及编辑技巧和版式安排等方面可以做到既突出评论的特色, 又体现本土文化风格, 同时还反映受众的需求, 版面特色明显, 灵活多样, 吸引本地受众的注意力。

从内容方面看, 直接的体现就是评论选题的本地化。选题本地化, 就是要从本地受众的需求出发, 选择他们关注度比较高的论题。这在地理、心理接近两个层面上能让受众有浓厚的兴趣, 因为本地的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与本地受众的生活密切相关受众对此类评论“阅读期待”也是比较迫切的, 而且这也体现了“三贴近”原则。

因此, 地市级党报要更多地选择与本地受众休戚相关的现实问题来评论, 即使是外地新闻, 地市级党报也应该更多地采用“本地化”视角的解读方法, 满足本地受众的需求。特别是评论内容不能只停留在异地监督的层面, 更要敢于反映和回答本地现实生活中受众所关注的热点问题, 敢于发表新鲜而中肯的见解, 在本地舆论监督方面有所作为。从一定意义上讲, 评论选题本地化的功效与独家新闻的功效是一样的, 既能做到避免与其他报纸雷同的评论, 又凸显了报纸特色。

评论形式多样化, 开阔受众视野。运用评论手段传播观点信息, 地市级党报应当秉承“严肃、理智、细心的探究态度, 有组织地因而也是有效率地进行问题探讨” (6) , 采取认真调查、核实、研究的态度, 客观并理性地分析新闻事件或社会问题, 恰当地发挥正确舆论的影响。

首先要提供“本报独家观点”, 发出自己的“声音”。在争取受众的竞争中, 地市级党报必然要在认识新闻事件本质的基础上, 运用代表本报立场的各种评论形式 (社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等) , 通过理性的分析, 发出权威的声音, 甄别事实, 引导舆论, 为受众提供认识、理解或思考问题的路径或方法。对于评论者来说, 最重要的责任之一就是激励受众理性地思考问题, 进而得出自己的结论。这应当是地市级党报发挥舆论引导功能的最有力亦是必不可少的手段。

其次要舍得拿出一定的版面, 刊发“他家”言论精华, 做观点信息的“集纳商”, 在汇集之中显示“本报特色”。这是媒体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无奈而又高明的做法。无奈在于, 现今的新闻媒体数量庞大, 受众对于某一个媒体的专一度与忠诚度减弱, 迫使媒体必须成为内容的“集纳商”, 来最大化地巩固已有的受众群, 吸引潜在受众的注意力;其高明之处在于, “汇天下精华”并非只是被动的“二次传播”, 一样可以通过相应的手段或方法在形式和内容上做到不落俗套、极富魅力, 以此来“扬独家之优势”。

“发言空间”多层次, 拓展受众参与面。新闻评论作为意见传播、观点交流的工具, 对媒体来说, 是体现媒体立场的旗帜和号角;对受众来说, 是表达利益诉求, 进行利益博弈的渠道和工具。同时, 新闻评论还有启迪民智、澄清公理、明辨是非的思想文化价值。正因为如此, 使得“具备独到认识、能超越一般受众认知水平”成为多数报纸 (特别是主流报纸) 言论版的选稿标准, 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新闻评论传播与交流的高“门槛”。例如, 目前活跃在一些发行量与口碑俱佳的报纸评论版的作者基本上是具有经济学、法学、政治学、历史学等知识背景的专家学者, 以及具备丰富阅历感知的媒体人。他们既具表达能力, 又有表达智慧。虽然社会精英的身份和其文章所体现的慎重严密使观点信息平添了一种权威性, 但是这种对评论作者的选择倾向, 在某种程度上必然会带来对普通受众所写的评论文章的弱势处理。这一现象在地市级报纸评论版也有一定的普遍性。

对此, 《人民日报》评论员陈家兴曾撰文提醒:“如果我们要提高门槛, 要求时评文章有专家的深刻、有精英的独特、有文章家的文笔, 则大批的时评作者也就是公众势必就被挡在了门外。如此一来, 可能使时评失去了其背后深刻的社会意义, 公众的话语权可能就失去了一个自由表达的平台。” (7)

试想, 如果所有的新闻评论版面上充斥着某一个群体或某一个阶层的言论, 是否有利于观点信息传播的生态平衡?这显然与新闻媒体作为社会公器的本质属性相违背。“如果一种对所有的人都具有头等重要性的工具仅仅供少数人使用, 且不能提供人们所需要的服务, 那么此时, 利用那种工具的少数人的自由就处在危险之中了。” (8)

诚然, 由于受版面的限制, 报纸不可能给社会当中的每个人提供发言的机会。但是在观点的“精英化”与“草根化”之间, 还是需要实现某种平衡的。

在具体操作中, 地市级党报有条件实行评论栏目“分层”设置, 即:在评论版面上既要有为专家学者开辟的“学者观点”、“学者论坛”, 也要有张扬普通受众个体话语的“一家之言”、“各抒己见”和“自以为是”, 还要有机动灵活的“编读往来”、“他山之石”;同时, 还可以仿效网络新闻媒体的一些做法, 如:设置“论坛”, 不定期地推出各种有益话题, 供本地受众参与讨论;实施“报网互动”, 设置“网友之声”, 将本报网络版的言论内容延伸至纸媒, 使观点信息传播立体化、多样化;另外, 评论版面还应开辟“三言两语”评论栏目, 有感即发, 有疑即质, 有错即批, 一语中的地表明对某一问题、某一观点或某一提法的意见和态度……

特别应该注重社会底层弱势群体的合理诉求, 更多地设置适合他们发言的评论栏目, 满足其参与评说的需求, 使得社会当中不同阶层、不同职业、不同知识背景、不同见解的受众的“声音”都得到平等的表达机会, 借用《中国青年报》总编辑李学谦的话说, 就是要“大嘴小嘴都说话” (9) 。

参考文献

①按照新华社“舆论引导有效性和影响力研究”课题报告中对“主流媒体”提出的6条判断标准, 地市级党报毫无疑问是区域性的主流媒体。见《主流媒体如何增强舆论引导有效性和影响力之三:重视对几类重要报道领域的改革与创新》, 《中国者》, 2004 (1) 。

②朱学文:《地市报现状与发展对策》, 《新闻战线》, 2009 (4) 。

③王贵海:《在中国地市报研究会成立20周年大会上的工作报告》, 《中国地市报人》, 2008 (12) 。

④笔者曾就此问题撰文探讨, 参见谢明辉《新闻评论的受众观念》, 《新闻大学》, 2000年冬季号, 第45~47页。

⑤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美]:《传播学概论》, 北京:新华出版社, 1984年版, 第114页。

⑥李良荣:《当代西方新闻媒体》,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第252页。

⑦陈家兴:《时评, 让公众思考着》, 《新闻记者》, 2003 (11) 。

⑧新闻自由委员会[美] (The CommissionFreedom of the Press) 、展江、王征、王涛 (译) :《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2)

⑨马少华:《冲突与宽容的言论生态:中美报纸言论版的比较研究》, 《国际新闻界》, 2002 (3) 。

观点评论 篇2

新闻评论:媒体的观点 据三槐居同名课件改编

【2011湖南卷,1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布

本报北京 4月28日电 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今天宣布,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总人口为1370536875人。其中:普查登记的大陆31个省区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1339724852人,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增加7390万人,与1990年到2000年的十年之间人口净增长量1.3亿相比,减少了约5600万人。十年人口数字的变化反映出,我国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以控制,人口素质不断提高,城镇化进程步伐加快,同时也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在加快,流动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等挑战。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结果,全国男性人口占51.27%,女性人口占48.73%。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66557万人,占总人口的49.68%,同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3.46个百分点。按常住人口分,人口数量排在前五位的是广东省、山东省、河南省、四川省和江苏省。(选自《人民日报》2011年4月29日头版,有删节)请从上述消息中,自选一个角度,写一篇200字左右的新闻短评。(9分)答: 答案:答案角度提示:

①人口变化成绩方面的角度:“我国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以控制”,“人口素质不断提高”,“城镇化进程步伐加快”;

②人口现状面临挑战方面的角度:“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在加快”,“流动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 ③上述两个方面的每一个点都可以作为一个角度; ④整体的角度:对人口普查主要数据作整体评价;

⑤其他角度:如“人口数量排在前五位的”省份的角度,“人口数量排在前五位的”省份与“流动人口规模不断扩大”相结合的角度,“流动人口规模不断扩大”与“城镇化进程步伐加快” 相结合的角度等。答题要求:

体裁是新闻短评,是基于所提供的新闻事实或新闻事实的某一方面所作的评论,要有自己对事实的看法即观点,言之成理,持之有据,结构基本完整。

角度的选择不能脱离所提供的新闻事实。

观点评论 篇3

党报评论多指“针对当前重大事件、重大典型和重大问题发言, 具有鲜明的政策性、导向性和指导性。”《黑龙江日报》作为黑龙江省委机关报, 在2016年3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黑龙江代表团审议、5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以及9月12日黑龙江省委省政府进一步推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落实的会议之后, 先后集中撰写推出三组系列评论, 分别是:“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代表团重要讲话精神”系列评论15篇;“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系列评论18篇;“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黑龙江省重要讲话精神”系列评论7篇。三组评论员文章从副题上就清晰可辨, 每一组都有时效性, 每组之间又呈递进式展开。共计40篇的评论, 全面、准确、系统地传达了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要求, 深入、具体、有针对性地剖析了振兴发展路上的短板与不足, 站位高、立意深、内容实, 观点鲜明、笔触生动, 既契合省委战略思路, 又符合龙江发展实际, 具有鲜明的思想性、可读性和号召力, 体现了省级党报的评论水平和写作功底。这几组评论在全省党员干部中引起强烈反响, 他们认为, 党报的评论阐释透彻、说理清晰、逻辑严谨, 是领会总书记对我省两次重要讲话精神的参考书。

一是坚持党性, 以思想性增强引导力。“文者, 贯道之器也。”每篇新闻报道都有导向, 包含着一定观点、立场与态度。党性原则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根本原则, 党报评论体现党的意志, 反映党的主张, 传达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态度, 是贯彻党性原则的基本要求。2016年是黑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里程碑之年, 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到三个月时间两次针对黑龙江发表重要讲话, 并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重大指导意义的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把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长期战略任务, 推进讲话精神落地生根, 《黑龙江日报》作为省委机关报责无旁贷, 有责任、有义务、有必要为把总书记讲话精神转化为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的统一行动鼓与呼。3月两会期间, 习近平总书记参加黑龙江代表团审议, 《黑龙江日报》即撰写刊发以《奋力走出全面振兴新路子》为首篇的第一组系列评论, 开宗明义地阐述总书记讲话的重要意义, 提纲挈领分析龙江下步工作总抓手, 内涵丰富具体、剖析鞭辟入里, 既吸引了社会各界尤其是各级党员领导干部的关注, 又对全省工作提供了富有参考性的意见建议, 在龙江上下一心一意学讲话、齐心协力谋振兴的全局中率先发声。在随后的评论中, 《黑龙江日报》推出的《着力打造全面振兴好环境》《冲破束缚创造活力的体制机制障碍》《坚持以系统方法打好发展组合拳》等评论文章, 着眼于省委省政府重大思路、重大决策、重大部署, 旗帜鲜明、态度坚决、一目了然, 通过有理有据的分析论述, 阐释重大主题, 反映社情民意, 在鼓舞人心上持续发力, 在改进工作上摇旗呐喊, 在汇聚合力上不遗余力, 起到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坚定信心、鼓舞斗志的作用, 以实际行动彰显了“党报姓党”这一属性。

二是观点为王, 服务大局增强传播力。评论是说理的艺术。短短千字文, 如何将道理讲得深入浅出、鞭辟入里, 考验的是评论选题是否能够抓住问题的实质、评论观点是否有独家视角与深刻见解、评论员是否具有深厚新闻素养与理论功底。今年10月26日, 在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 人民日报刊发题为《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的社论, 抚今追昔, 启发国人走好新时期“长征路”的集体共识, 就是一篇好评论。事实说明, 党报评论如果能够始终与时俱进, 在纷繁复杂的舆论场及时发声, “楷体文”的舆论引导力将事半功倍。在东北经济面临下行压力、唱衰东北之音不绝于耳的舆论环境下, 如何振兴东北众说纷纭, 甚至出现了一些并不准确的数字与谬误。在学习贯彻总书记讲话中梳理龙江家底、全面剖析面临的客观实际, 《黑龙江日报》刊发的《用解放思想打开振兴发展这扇门》聚焦发展认识论问题, 《优化发展环境要狠抓整治不留盲区》讲的是“开门迎客”问题, 《把振兴发展的基点放在创新上》聚焦创新驱动问题, 《争当农业现代化建设排头兵》讲的是如何为优势产业发展注入新内涵……这些评论, 既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龙江发展的重要要求, 又深刻剖析了龙江发展的客观实际, 内容丰富、论点充分、论据充足, 富有哲思, 引人启迪, 对学习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来说, 这样的“以理服人”十分具有指导意义, 是气场强大的主流舆论“冲击波”。在党报的各种宣传手段中, 评论的作用直接而又效果突出。发挥好党报评论作用, 对推进党委政府工作,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扩大党报影响力、提高党报公信度有着重要意义。比如, 在《黑龙江日报》刊发的第二组评论《答好选对人留住人用好人这张卷》这篇评论中, 针对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时指出的人才缺失问题时, 该文对东北人口流出问题直言不讳, 剖析政策上的因素、环境上的短板、待遇上的差距, “提出了疑问, 分析了问题, 回答了疑问”, 板子打在自己身上, 一针见血、毫不留情, 向社会各界传递了龙江求贤若渴的期待, 营造了爱才惜才重才用才的良好舆论氛围, 刷新了党报的存在感, 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三是创新方式, 理趣交融增强说服力。如果说策划选题只是解决了“说什么”的问题, 在创新表达上做文章则可以解决“怎么说”的问题。传递精神、解读政策、引领导向, 在坚持评论准确性和导向性坚定不移的前提下, 作者自由发挥的空间有限, 必须通过创新表达方式, 让党报言论言之有物, 这是增强主流媒体舆论引导力和传播力的必经之路, 也是《黑龙江日报》系列评论在创作中一贯注重的焦点。9月, 全省学习贯彻落实讲话精神进一步深入, 第三组系列评论更着眼于解决现实问题, 以“强信心闯新路振兴发展再加速”为核心观点, 旨在对经济社会发展总结亮点、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在坚定不移做好“三篇大文章”、“龙江丝路带”建设、产业项目建设、创新发展、建设现代农业等方面更加侧重。细心的读者会发现, 近一年来, 黑龙江的党报评论数量呈现增长趋势, 评热点、析难点、讲政策、讲理念, 从《唱衰龙江可以休矣》到《强信心闯新路振兴发展再加速》等评论文章, 《黑龙江日报》重磅推出的大型政论文风新颖, 立论鲜明, 气势磅礴, 准确有效地传播中央和省委精神, 发出先声, 受到好评。“发展的道路虽然漫长, 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方法就像‘舟’和‘桥’, 过河必须有‘舟’和‘桥’, 而‘舟’的运用, ‘桥’的架设又必须科学定位、因地制宜、与时俱进。”“不论是新问题还是老问题, 不论是长期存在的老问题还是改变了表现形式的老问题, 要认识好、解决好, 唯一的途径就是增强我们自己的本领。”诸如此类在语气、语态、语式表达上让人耳目一新的表达方式, 有热度、有温度、有力度、有情怀, 引发了强烈的群体共鸣, 收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四是打造品牌, 与时俱进增强影响力。2015年以来, “新东北现象”成为社会舆论关注的热点, 为提振发展信心, 发出主流声音, 《黑龙江日报》推出系列评论《怎样看待新常态下的黑龙江》, 客观分析我省面临的机遇和拥有的潜力, 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收到很好宣传效果。同年9月, 针对各种“唱衰东北”的声音, 《黑龙江日报》撰写《“唱衰东北”可以休矣》的评论文章, 文章见诸报端, 国内主要媒体立即转载, 网络媒体和手机移动端广泛转发扩散, 形成广泛社会影响, 发挥了巨大而有效的舆论导向作用, 也再次印证了党报评论这一品牌的强大舆论影响力。多年来, 《黑龙江日报》一直致力于培养打造一批理论功底深厚、专业素养扎实的评论员队伍, 创作出一批又一批具有深刻影响力的评论作品。一是评论员接地气、下基层。新闻评论写作是融采访、写作、编辑于一体的综合性表现手段。党报要想加强舆论引导力, 就要把记者推到一线, 去感受去领悟。在撰写推进会系列评论之前, 评论员就下基层“捞活鱼”, 先参与新闻报道, 然后写评论, 全程感受, 升华思想认识, 写出了更具针对性和建设性的评论。二是刊文注重时效、讲究火候。党报评论在立论上, 要抓住事件的焦点与内核, 该快的要快, 该准的要准。要抓住涉及振兴发展的全局问题、广大群众关注的现实问题, 找准切入点、聚焦点, 对敏感问题把握节奏、顺势而为, 防止恶意炒作;对原则问题针锋相对、据理力争, 争取最佳效果。三是融合新媒体、增强辐射力。充分利用黑龙江日报手机党报、黑龙江日报微信客户端、黑龙江新闻网、黑龙江日报评论微信公众号“政北方”等新媒体矩阵, 让党报评论“一方生成, 多方传播”, 在更大范围、更大领域发挥持续影响力, 让手中金话筒的声音传得更远。

摘要:党报评论被称作党报的灵魂和旗帜, 是党报最有力的思想武器。在众声喧哗的时代, 党报评论有责任、有义务担负起统一思想、凝聚共识之重任。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48字”要求落实到每一篇评论之中, 就要始终坚守党性、观点为王、创新方式、打造品牌, 以逻辑缜密、入脑入心的说理艺术, 不断增强主流叙事的引导力、传播力、说服力和影响力, 为党的事业鼓与呼, 凝聚最大发展共识。

关键词:党报评论,导向,思想力,传播力,影响力

参考文献

[1]胡文龙、秦珪、涂光晋著.新闻评论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年5月

[2]孙洪霞.新传播格局下党报新闻评论创新策略研究[D].渤海大学文学院, 2012年6月

【观点评论】推荐阅读:

观点探讨07-18

精彩观点05-14

系统观点05-24

观点分类06-18

高观点06-24

思想观点08-23

转变观点08-26

个人观点08-28

企业观点09-02

观点创新09-05

上一篇:后台数据系统下一篇:高校教师职业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