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观点

2024-09-23

创作观点(共4篇)

创作观点 篇1

作为传统媒介的绘画, 在当下的艺术语境里似乎有点“过时”。但笔者从不这么认为, 作为艺术媒介的绘画从不曾退出, 也永远不会退出艺术的舞台。绘画之所以被说成“过时”, 可能在这个被各种媒材不断“刷屏”的年代, 画画的艺术家越来越少;或者说是那些不懂得“自我反思”的画家, 江郎才尽, 不知道自己该画什么了, 却对绘画反咬一口“过时”。如果说艺术史学是一个插满旗杆的版图的话, 那绘画的领域可能是被沦陷最严重的版图;这样是不是反而那些画画的艺术家可以放下为艺术史“创新”的包袱或报复, 从而开辟一个以“自我”为参照的绘画领空。然而, 他们也无法要求绘画的任何历史上的某种特权或特殊地位, 必须回到与其他艺术门类等同的位置, 先成为一件“有意思”的艺术作品, 而不仅仅是一张“好画”。

翻阅美术史, 新媒介取代旧媒介的事情层出不穷。关于对绘画这种媒介最深刻的探讨莫过于摄影的发明。摄影对现实的机械复制性是众所周知的, 摄影的出现使得那些靠画写实的画家从此失业, 从而强迫人们对绘画进行再次的认识, 这次革命也使绘画摆脱了“现实抄袭者”的面孔。它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媒介回归到艺术的领域。所以一张“有意思”的画, 其媒介的必要性肯定是其他媒介不可替代的。

说到“有意思”, 这其实是一个很模糊的定义。这种简单的价值判断毕竟不存在任何标准。然而, 对于我来说, 认为绘画的全部就是画的那层表皮的时代已经过去, 真正的意思是将一张画“重新”看作一件艺术作品, 将今天的绘画艺术也必须要和装置艺术或录像艺术 (video art) 一样被放置在等同等语境下被讨论。

对于笔者来说, 一张好画必须有自己“独立的命题”, “独立命题”这个词的重点, 其实不在“命题”, 而是“独立”两个字。独立其实指向更多是艺术精神, 那种无拘无束的艺术精神。翻阅美术史, 能够成为艺术大师的无不具有这样的独立的意识与精神。法国艺术大师马塞尔·杜尚 (Marcel Duchamp1887--1968) 就是这些艺术大师中间最具代表性的。

杜尚最大的意义在于重新界定了艺术与非艺术的边界, 他用“现成品艺术 (ready-made art) ”将绘画和雕塑从原本的社会和艺术史语境中拯救出来。1917年, 在纽约的一群艺术家组织起来, 模仿巴黎的“独立沙龙展”, 成立了一个新的名为“独立艺术家协会”的展览, 任何艺术家只要付六美金, 便可以参加展览。因为一些个人情绪, 杜尚对这个展览有些不满, 因此他觉得用一件作品来嘲弄那些挂画的艺术家。他便用化名, 送了一个男用小便器参加展览, 他将小便器平放在展厅里, 并在上签了R.MUTT的名字。但没想到这一举动, 却使杜尚名声大造。《泉》这件作品最大的意义, 在于一件日常物件被挑选出来, 摆脱了它原有的功用性, 一个新的名称和“展厅”这样语境下被观看, 重新定义了这个物件和展示空间两者的意义。这件作品也成为20世纪艺术史上最重要的里程碑之作。杜尚的独立精神在于他敢于在对现有的事物提出质疑与发出挑衅, 正如他在晚年的访谈录中谈到这些作品从来就不是依据什么审美原则, 有时候甚至是故意去违背现存审美原则和标准。

然后是艺术创作命题的问题。换个说法命题其实就是“画什么, 为什么画?”如何去回答这三个问题呢?笔者想起了在2000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在宣读获自己的奖感言时所说的一句话, 他说:“文学诞生于作者自我满足的需要……”在笔者看来, 这句话似乎从另外一个角度回答了这三个关于绘画的问题。“自我”二字回答了“画什么”, 探寻必须绘画命题主要方向;其实这种“满足”也等同于一个画家在描绘自己作品的时候所获得的。从而, 所谓的“艺术的命题”也成了一种伪命题, 因为这种命题可能更多的不是寻找来的, 更是一种赋予, 或者说是作者某种“不得不说的话”。这种用来自我满足的艺术命题, 可能不是精神层面的指引, 而是某种生理需求。

然而一个艺术家的创作命题是不能永远地停留在“生理需求”的阶段。它必须在生理的前提下再次升华, 从而成为艺术家的某种探索, 类似于科学的某些研究。这样具有探索研究精神的画家或艺术家比比皆是, 如荷兰艺术大师伦勃朗, 《自画像》就是他一生最深刻的命题。不同年龄的他从画里面凝视着画外的我们, 眼神不断在诉说着他每个人生阶段。

我们再说到意大利油画大师乔治·莫兰迪 (G i o r g i o Morandi, 1890-1964) , 他的一生都是在画着几只瓶子和他的家乡郊外的风景。其实对于莫兰迪来说, 那种可见的世界是无法用言语或词汇来描述的。事实上, 在用绘画的觉知方式来感受的这些日常之物与在日常生活使用它们是完全不一样的感受, 因此现实是抽象的, 没有任何一样事物东西比我们眼前的事物更不可捉摸。莫兰迪呈现的一种冷静的视角, 他是一个彻彻底底的日常生活沉思者。

再看近代的艺术里的大师, 德国摄影师奥古斯特·桑德 (august sander, 1876—1964) 就是一位具有独立艺术精神和命题的艺术家。他试图用传统的大型相机, “客观”地观察自己的同胞, 并为他们留下照片, 做他们存在的最客观的见证。桑德在不同社会身份的人物当中, 抓住他们的血源特质在不同的面孔、眼神、着装、姿势中, 去寻找日耳曼民族的自豪、倔强、严肃的人格品性。这些照片使桑德成为有史以来最重要的人像摄影师, 并被誉为“德国人性的见证者”。在《二十世纪的人, man of the 20th century》作为最有野心的艺术主题。

纵观艺术的各个领域, 我们总会有说不完的命题, 然而“创新”却是所有艺术共同的命题。但笔者始终认为, 不论我们使用任何一种媒介从事艺术创作, 首先必须比较彻底的了解这种媒介的必须性, 这种了解必须依据自己的作品主题的客观要求, 根据媒介特性, 从而在创作上开辟新的自由表达空间。

摘要:一张好画必须有自己“独立的命题”, “独立命题”这个词的重点, 其实不在“命题”, 而是“独立”两个字。独立其实指向更多是艺术精神, 那种无拘无束的艺术精神。翻阅美术史, 能够成为艺术大师的无不具有这样的独立的意识与精神。

关键词:媒介,命题,重新界定

参考文献

[1]皮埃尔·卡巴纳 (Pierre Cabanne) .《杜尚访谈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2版.

[2]恩斯特·格哈德·居.《乔治·莫兰迪》.出版社:吉林美术, 第1版.

[3]《奥古斯特·桑德》出版社:汕头大学出版社, 第1版.

微观点:文化创作与媒介素养 篇2

媒体素养是一个人认识、评判、运用传媒的态度与能力, 是指人们面对传媒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能力、制造能力、思辨性反应能力等。其目标在于培养学生具备思辨与产制资讯的能力, 可以以批判性的角度去解读媒体信息。随着新媒体不断涌现, 媒体素养教育越来越受到关注。

国庭

国际上许多国家如英国、加拿大、澳洲等都把媒体教育纳入正规教育体系, 而亚洲的曰本、台湾、香港也持续关心媒体教育的需求, 国内媒体素养研究起步较晚, 研究主体主要还是一些新闻传播学者和青少年团体组织, 缺乏必要的重视, 未成年人媒体素质教育课程尚未建立。 ^

青青

媒体素养教育在国内主要作为一顼课外活动来幵展, 学校教学中主要是在综合实践活动和竞赛活动中渗透, 但由于缺乏体系化的课程设计, 教师对媒体素养的概念也模糊不清, 教学重心不突出。

海朝

确实是这样的, 媒体素养教育和信息技术素养有交叉, 教学中很多老师也没弄懂两者的差别。媒体素养在实践活动和竞赛中渗透开展, 但远远做不到普及教育。

卫俊

多年来从事学生竞赛的培养, 个人认为校园DV制作竞赛、多媒体制作等类型的大赛对学生的综合能力有很大的促进, 更有利于他们在信息时代中发展。据一些考取了国外大学的优秀学生反馈, 国外的面试官对他们在初中部电视台、DV作品制作的社团工作经历很感兴趣。

备注:以上仅代表网友观点, 不代表本杂志立场

责任编辑:彭雪庄

编制按:本栏目欢迎读者在网上投稿平台 (djsylm.edugd.cn微观点栏目) 或者微博平台 (http://weibo.eom/u/3882300614) 投稿, 微观点字数100字左右。

传统美学观点对广告创作的启示 篇3

一、广告创作与传统美学观点的关系

我国广告在改革开放以前发展缓慢, 在改革开放以后又受到了外国先进广告文化的很大影响, 这就导致了在我国广告业发展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模仿或抄袭西方广告个例, 这种广告并不缺乏对大众视觉的吸引, 但是很大程度上的忽视了我国消费者对文化的审美态度, 从而影响这些广告中宣传的产品被大众消费者完全接受的程度。广告的本质在于传播, 得到消费者和群众的认可来刺激消费者与群众能够接受广告中宣传的的事物是广告的根本目的。所以在中国广告业发展中, 一味的模仿和借鉴是不能满足本国人民对广告创作的要求的, 只有做到尊重国人的审美态度以及审美要求才能使广告作品获得更好的效果。美学这门学科来自于西方, 在20世纪初传入我国, 所以在中国传统美学的概念的认识中, 可以说中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没有美学学科, 但是并不缺乏丰富的美学思想与观点, 而且中国传统美学体系是完整的, 与西方美学的体系有很大的不同。在中国传统美学观点与思想中包含着众多对事物的审美标准, 而许多审美标准在当今的社会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所以中国传统美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广告创作的效果, 在广告创作过程中尊重中国传统美学是满足人们心理需求的重要突破点。

二、中国传统美学观点对广告创作的启示

(一) “虚实相生”观点对广告创作中的启示。

“虚实相生”是中国传统美学中的重要观点。因为“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能够更加突显出作者要表达的神韵, 同时也具有含蓄内敛的特征, 所以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中, 无论是诗歌还是词、画等艺术形式都追求与推崇虚实相生的手法, 这也是评定作品是否具有内涵的重要标准。广告创作中可以借鉴“虚实相生”的手法, “虚”指广告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和人文情怀, “实”则是指广告呈现出的画面、文字以及对产品的宣传等。在广告创作中“虚”“实”缺一不可, 如果缺少“虚”, 则使广告作品显得死板, 即使具备足够的视觉冲击力但是不能在大众的心中留下足够深刻的印象;而如果缺少“实”, 那么广告作品则显得过于抽象, 使人觉得广告本身不知所云。所以在广告创作中运用“虚实相生”的手法对广告自身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能够引领大众开展联想, 挖掘广告作品中的文化内涵, 同时也使广告作品更加具有艺术气息。广告创作对“虚实相生”的运用可以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内容的虚实相生方面, 将客观事物的物象转化为对情感的表达, 如在音响产品的广告中, 通过瀑布下落的轰鸣来体现音响气势磅礴的音效, 使广告的观赏者通过对瀑布的感知来联想到音响产品的效果。这种内容的虚实相生主要应用在以各种屏幕为媒介的广告创作中;二是在画面上的虚实相生方面, “虚”是在画面中的背景与陪衬, “实”则是产品本身, 通过以虚托实的手法来突显出产品的形象。这种画面虚实相生的手法主要应用在报纸或许多宣传照片方面。

(二) “动静交错”观点对广告创作的启示。

在中国传统美学中, “动静交错”的观点与手法也被普遍应用于各种艺术形式中, 尤其是在诗歌中应用十分广泛, 如《诗经》中有一首诗歌描绘周宣王狩猎:“萧萧马鸣, 悠悠旆旌”, 此处是以战马和旗帜的“动”来描绘出军队静穆和肃整的“静”, 使读者能够很好的体会到威武之师的形象。而在广告创作中, 也可以通过“动静交错”的手法来传达广告主体的神韵, 从而为广告的欣赏者创造更加生动的画面, 使其对广告作品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在广告创作中“动”的表现形式主要体现为行动、神动以及化动为静的表现手法。行动只是广告作品画面中的形象的运动形态, 如在一种运动商品的广告创作中, 可以刻意的来表现出商品的冲击力, 使商品自身运动的画面与静止的背景等元素形成对比来突显出商品的速度和力量, 使人们对商品的价值能够具有深刻的认识;神动则是在广告的画面中通过商品使用者的心理活动或神态变化来显示使用者对商品的主观感情, 从而刺激广告的欣赏者对商品的兴趣, 也可以通过将商品拟人化处理后具有类似人类的表情变化来体现商品的性能或一些基本特质。化静为动则可以通过动静的互相衬托来实现动与静的转化。广告创作中的“静”可以通过颜色的反差来体现出来, 如在画面的背景中选用淡雅、蓝绿为主的色彩等, 通过人们对色彩的感知来体现“静”。也可以通过动与静强烈的对比来实现对静的突显, 达到一种“鸟鸣山更幽”的效果。

(三) “情景交融”对广告创作的启示。

“情景交融”是实现传统美学中的“意境”的必要手段, 而“意境”则一直是我国传统美学甚至是传统文化中最高的追求。在广告创作中, “情景交融”中的“情”是指广告作品中的思想感情, “景”则是广告作品呈现出的换面, 两者结合达成的意境则实现了对情与景的超越。在广告的创作中情景交融的形式可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情景的结合, 这种形式强调情与景的均衡, 使广告作品的欣赏者在看到情的同时也能对景留下深刻的印象, 如保健商品脑白金的广告已经几乎做到了家喻户晓, 其中对老人的尊重这一主题元素以及对脑白金产品的呈现实现了很好的结合;二是以情为主, 真切感人, 如一则肯德基的广告讲述男孩在女孩遭遇工作挫折、身体不适时都送上一杯奶茶, 这种用感情打造的意境表达了肯德基“生活如此多娇”的主题;三是以景为主, 寓情于景, 这种表现手法以写景来彰显广告作者的内在情感, 从而使广告的欣赏者感受到广告主题的特性。而无论是哪种情景交融的形式, 广告作品都是为了创造一种独特的意境, 从而让广告的欣赏者体会意境, 走进意境, 从而体会广告作品的主体, 从而使广告作品在欣赏着慢慢品味的过程中在其心中获得共鸣以及留下深刻的印象。

总之, 传统美学观点能够在广告的创作中提供很多的借鉴, 为广告自身内涵的塑造以及质量的提高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更重要的是中国传统美学观点的运用使广告作品更加具有本土性与民族性, 符合国人的审美标准, 使广告作品更易被认可和接受, 从而实现广告创作的根本任务, 所以在广告创作中, 对传统美学观点的认识与运用仍旧是一个需要继续探索与实践的任务。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持续高速的增长以及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 我国广告业在面临很大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很大的挑战, 如何在广告创作中提高广告自身的质量从而能够得到大众的接受与认可以及保证其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一直是广告工作者普遍关注与探索的课题。我国传统美学历史悠久, 不仅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 同时在当前广告创作中仍旧能够起到很有价值的启示作用。本文对广告创作与中国传统美学的关系作出研究, 并对传统美学观点对广告创作的启示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传统美学,广告创作,美学依据,虚实相生,动静交错,情景交融

参考文献

[1].聂森.传统美学对现代广告招贴设计的影响[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 2009

创作观点 篇4

1 艺术作品的理念

在黑格尔的《美学》中, 艺术作品的观念被进一步解析。艺术作品不是自然形成的产品, 它是由人的社会活动所造成的。艺术作品基本是为人而作的, 而且是诉之于人的感官接受, 它是可以由感性上升的。艺术作品是艺术家运用艺术形式和物质媒介, 把内心中的审美形象化创意出来的成果。这里, 需要阐明艺术作品的创作思路。就服装作品而言, 服装创作方法不是指微观的技术方法, 而是指宏观的艺术原则, 它表现的是客观现实, 主体精神与服装艺术之间的基本关系, 是艺术构思的角度与过程, 是在时代审美潮流影响下, 服装设计中所形成的个人思维习惯, 是艺术家对服装作品的总看法, 直接体现着主体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研究美学, 就可以认识到从艺术创作到艺术作品再到艺术接受这个过程中, 艺术作品是这个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1.1 艺术作品的内容

艺术作品的构成因素一般由题材和主题组成。艺术家在艺术作品中所能再现的社会生活, 这是艺术作品的题材;艺术来源于生活, 就是说艺术家是在观察生活中选取题材的, 正如黑格尔的《美学》中提到:“内容可以是完全不关重要的, 或是如果没有经过艺术表现出来, 它在日常生活中就只能引起一霎时的兴趣。艺术既然把这种内容呈现出来, 它马上引起受众兴趣的也就是这种好像是由心灵创造的自然事物的外形和现象, 心灵把全部材料的外在的感性因素化成了最内在的东西。”题材就是艺术家按照一定的创作思索对生活进行的选择, 加工并在艺术作品中给以表现的社会生活。例如设计师在设计一系列时装的时候, 无论是春夏或是秋冬样式, 首先都会考量到题材的选取。有不列颠坏男孩称号时装设计大师, 亚历山大·麦昆四十年短暂而又波澜壮阔、光明与黑暗交融的传奇生涯之中, 留下了服装界的浓重一笔。在他的众多设计作品中, 生活中的题材选取无所不在。从麦昆的丰富想象力中看到, 他的选择从足球场, 到欧洲宫廷再漫游到日本田园的题材。题材是主题的外在表现, 题材表现艺术作品的倾向性。

艺术家对再现的社会生活的认识与评价由此产生的思想感情, 这里一般称为艺术作品的主题。艺术作品的主题就是对题材及其意义的认识, 并通过艺术形象展示出来的主要思想。黑格尔的《美学》中提到:“艺术和艺术作品既然是由心灵产生的, 也就具有心灵的性格, 尽管它们的表现也容纳感性事物的外形, 把心灵渗透到感性事物里去。艺术不仅可以利用自然界丰富多彩的形形色色, 而且还可以用创造的想象自己去另外创造无穷无尽的形象。”同样, 服装作品的设计方法也是依托于生活实践的。设计活动是服装设计师自身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之一, 是设计师主观能动性对消费者生活方式的积极反映, 其本质就是在设计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艺术作品的主题是通过艺术形象体现出的艺术作品多方面思想中的主要思想。艺术作品的主题是艺术作品内容的主观因素。任何一个成功的艺术形象暗示出来的思想是多方面的。别林斯基说过“形象大于思想”。服装作品中的艺术形象, 通过先进的服装创作方法, 可以展现出的服装作品表达的社会意义和理想认识。例如在亚历山大·麦昆 (Alexander Mc Queen) 2008年巴黎春夏女装高级成衣秀中, 用烟幕和镜像的效果, 来展现那些繁茂的羽饰和精妙工艺的服装。从剪裁卓越的威尔士王子男装, 到具有强烈肩部线条的西装, 再到扇形褶皱女神般的礼服, 带来了手工艺绝妙的戏剧效果。“鸟”的主题是麦昆标志性的符号、Barry Lyndon秀上的注重臀部造型的上装和浅灰色扭曲的透明纱礼服、“海难”系列中漂浮的海鸟天堂印花、他为日本GIVENCHY系列设计的ombré风的宽大肩部和服、强盗系列中多边形图案以及船型帽、以及“They Shoot Horses”系列中的花边长袜等, 都找得到“鸟”的影子。麦昆对鸟的符号就是在说明一种自由、环保的主题, 这也是麦昆作为设计师所要表达的主要理想。

1.2 艺术作品题材和主题的关系

黑格尔的《美学》中提到:“理念和它的表现, 即它的具体现实, 应该配合得彼此完全符合。按照这样理解, 理念就是符合理念本质而表现为具体形象的现实, 这种理念就是理想。”这是在关于艺术美的时候指出的。艺术美就是要求事物的外在题材形象必须完善地表现它的内在主题本质, 这里就涉及到艺术作品的题材与主题的关系问题。

1.2.1 主题统帅题材

艺术作品的题材不能决定思想价值, 主题可以决定其思想价值。相同的题材可以表现不同的主题。例如麦昆在2009年春夏秀中, 选择海底生物作为题材去展示环保主义。通过神圣的自然启示形式, 把饱和的颜色与成茧状轮廓完美结合, 旨意去表达伟大的达尔文进化论, 从而又一次展现环保主题下的服装。人们通过亚历山大·麦昆2009年春夏季服装, 看到了深藏海底濒临灭绝的动物, 它们有着悠久的进化历史但色彩却丰富到令人惊叹的地步, 这就是亚历山大·麦昆这一季让人称赞的创作灵感。

1.2.2 题材对主题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题材的选取有其一定的制约作用, 如果运用不当, 对受众会引起反面的效果。设计师的目的是对产品进行足够的创新以刺激顾客购买新产品, 而不是要把服装设计得过于时尚以至于把顾客吓跑。在亚历山大·麦昆2001年春夏秀中, 题材选择了疯人院, 被捆绑的模特们出现在封闭的玻璃通道中, 给受众的直接感受就是在疯人院看病人。这时候, 题材对主题的表达有了一定的局限性。

1.3 艺术作品的形式

黑格尔在《美学》中提到:“艺术的使命在于用感性的艺术形象的形式去显现真实。”也就是说, 艺术作品的形式就是内容要素的组织和结构艺术语言, 即艺术形象的外在表现。艺术作品的组织结构就是剪裁、布局、对比。例如剪裁就是设计师根据创作意图, 对实际材料进行取舍。

1.3.1 艺术语言就是表现手段

服装设计的艺术语言就是要表达设计者的审美情趣和思想感情, 使得服装这样的具有实用价值的设计品体现其艺术性。讨论艺术作品, 专就它是人所造作的那一方面来说, 它是为人的感官而造作的, 这要从感性世界吸取源泉。艺术语言也就是如此来为人感官所运用的。

1.3.2 艺术作品内容与形式关系

艺术的内容是理念, 艺术的形式就是诉诸感官的形象。艺术就是要把这两方面形成自由的统一整体。不同门类艺术作品的和谐与分离的表现, 是对其内容与形式的辩证统一所做的说明。这里涉及到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

可以看出, 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是不可分割的, 既没有无内容的形式, 也没有无形式的内容。艺术作品的形式影响内容, 好的形式促进内容的表现, 不好的形式会阻碍内容的表现。艺术作品本身具有审美功能。而艺术作品的形式有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 艺术作品应是进步的内容和完美的形式的统一。

2 艺术作品的风格与意蕴

2.1 艺术作品的风格

风格一词源于拉丁文stylus, 意为罗马人的书写工具。风格就是艺术作品在内容和形式中的统一所体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独特性。风格表现艺术作品的独特性, 风格在这里一般指的是个别艺术家在表现方式和笔调曲折等方面完全体现出他自身人格的一些特点。风格可以指向为艺术表现的特性规律。不同的艺术门类由于使用的创作媒介不同, 在风格上会有所差异性。艺术作品表达的内在思想与其艺术的规律性。在这其中, 风格成了艺术家在进行创作时一种稳定的个性取向。

谈论服装作品风格, 主要是因为设计师的创作多样性决定了服装作品所具有的风格特性。这就要求设计师要有一定的作风、风格以及独创性。这就是在围绕艺术家心灵所创造的作品的拼凑。服装的设计风格也就是艺术作品风格的一类。它可以指为一个时代、一个民族、一个流派或一个人的服装, 在形式和内容方面所显示出来的价值取向、内在品格和艺术特色。服装设计追求的境界说到底是风格的定位和设计, 服装风格表现了设计师独特的创作思想, 艺术追求, 也反映了鲜明的时代特色。服装风格所反映的客观内容, 主要包括:一是时代社会特征及民族传统;二是材料、技术的最新特点和它们审美的可能性;三是服装的功能性与艺术性的结合。服装风格应该反映时代的社会面貌, 在一个时代的潮流下, 设计师们各具独特的创作天地, 能够造成百花齐放的风格样式。

麦昆是时尚圈不折不扣的鬼才, 他的设计风格总是妖异出位, 充满天马行空的创意, 极具戏剧性。他的精神个性体现在作品中形成了自己的独到风格。他的作品常以狂野的方式表达情感力量、天然能量、浪漫但又卓越的现代感, 具有很高的辨识度。他总能将两极的元素融入一件作品之中, 对比运用柔弱与强力、传统与现代、严谨与变化等等。另外, 亚历山大·麦昆充满创意的时装表演, 被广大受众誉为是当今最具吸引力的时装表演。亚历山大·麦昆的2010年春夏系列被蒙上梦幻的色彩, 以“柏拉图的亚特兰蒂斯”为主题的系列作品充斥着强烈的色彩冲击, 各样的蛇皮、鲨鱼皮纹理让人目不暇接。

2.2 艺术作品的意蕴

黑格尔的《美学》中提到:“遇到一件艺术作品, 我们首先见到的是它直接呈现给我们的东西, 然后再追究它的意蕴或内容。前一个因素———即外在的因素———对于我们之所以有价值, 并非由于它所直接呈现的;我们假定它里面还有一种内在的东西, 即一种意蕴, 那外在形状的用处就在指引到意蕴。”服装也是如此, 每个图案的运用都指引到一种意蕴, 并不因它自身而有价值。立体剪裁中的褶皱、蕾丝、镂空乃至于整个形状都呈现出内在的灵动, 这里的意蕴总是能比直接显现的形象表达更为深远的一种东西。服装作品就是要显现出一种内在的情感、灵魂、风骨和精神价值,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艺术作品的意蕴。

从以上的论述中可以知道意蕴的含义, 意蕴是艺术作品内在的因素。就服装作品而言, 其有一种内在的意蕴, 设计装饰成为了服装作品的外在。意蕴是艺术作品内在的情感精神, 它不由人的感官直接把握, 而是靠心灵感悟的。意蕴不是题材, 意蕴是一种符号。意蕴不同于艺术作品的内容, 意蕴是服装作品的一种境界。设计师体现服装作品的精神或说是展现自我的情感, 这是意蕴的体现。例如, 在麦昆的设计作品中我们就能感悟到这种无形的精神。2007年春夏巴黎在麦昆的秀场, 受众就体会到了服装的内在意蕴。布满灰尘的枝形吊灯与暗灰色的古旧木地板在巴黎Cirque d’Hiver剧场的圆形舞台上恰如其分地营造着氛围。诡谲特立的发型、苍白的面孔, 模特们在乐队的现场演奏中缓缓出场。在一个精心设计的舞台中, 时装、灯光、音乐以及模特, 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内在暗示。这是艺术作品给予受众的一种意蕴体会。而这种体会, 不是只停留在外在的、感官上的, 而是受众对设计作品的体察得出的一种精神体验。这种体验才是艺术作品所释放的一种境界, 确实为一种内在的精神感悟。

3 结语

综上所述, 美学与艺术有着密切的联系, 通过对艺术的研究可以得到美学的重要理论。黑格尔的《美学》正是如此来探讨的。而艺术作品展示了艺术家的心灵思想, 接受者通过艺术作品鉴赏艺术美与自然美的结合。艺术在满足人们关于美的需求的同时, 也在通过艺术作品传承着一个时代的文化与思想。探讨服装美学及设计, 正是不仅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 更是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艺术品不仅是感性的, 也是真实地放映美的理念。对服装作品的欣赏, 就是审美活动。可以说, 美学的研究对象也就是受众对艺术作品的审美活动。研究美学, 可以提高自身的理论修养, 这是一名服装设计师所应具备的素质。立足于中国文化, 吸收国外的美学研究, 更好地运用美学的方法, 从而理论联系实践, 就能够更好地进行服装创意设计。

摘要:从美学的观点出发, 结合艺术概论与服装设计, 论述艺术作品的创作理念, 阐述黑格尔《美学》的基本观点。通过对艺术创作的分析, 对艺术家的设计思维以及相关的审美需求进行论述。运用美学知识, 并与亚历山大·麦昆的服装设计作品案例结合, 指出美学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作用, 强调了美学对服装设计的创意所提供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美学,艺术,服装设计,理念

参考文献

[1]黑格尔.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6.

[2]杨琪.艺术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3]徐宏力, 关志坤.服装美学教程[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7.

[4]马大力.服装美学的研究意义[J].美术大观, 2003, (8) .

[5]刘晓刚等.流程·决策·应变[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9.

【创作观点】推荐阅读:

观点探讨07-18

精彩观点05-14

系统观点05-24

观点评论06-08

观点分类06-18

高观点06-24

思想观点08-23

转变观点08-26

个人观点08-28

企业观点09-02

上一篇:广西师范大学下一篇:行政许可法的适用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