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立矛盾

2024-06-18

对立矛盾(通用7篇)

对立矛盾 篇1

一、矛盾的基本属性

矛盾双方既相互对立, 又相互统一, 正是这种相对同一中的绝对对立和无条件对立中的有条件同一构成了事物发展的动力。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 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和在运动中表现出来的相互贯通的性质、趋势。首先, “相互依存”, 就是“你离不开我、我离不开你”, 对立中的一方面的存在都必然以与之相对立的另一方面的存在为前提并互为前提, 这就构成了一个矛盾的统一体。没有带正电的质子, 就不会有带负电的电子, 反之亦然;它们放在一起就成了不带电的微小粒子。其次, “相互贯通的性质、趋势”, 就是相互渗透和有条件地相互转化。换句话讲, 这里的同一性就是指存在于自身内部的并与自身相对立的同一性, 和朝着与自身对立面转化的同一性, 这就更加深刻和内在地体现了什么是对立中的同一。在资本主义社会, 资产阶级作为统治者出现, 无产阶级作为被统治者出现;通过无产阶级革命, 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无产阶级则成为统治者, 资产阶级则被消灭了。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 矛盾双方相互分离、相互排斥的性质和趋势。“一切过程都是有始有终, 一切过程都转化为他们的对立物。”正是因为矛盾的斗争性, 才会打破旧矛盾统一体的相对平衡, 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 从量变跃升为质变, 形成新的矛盾统一体。

恩格斯说:“所有的两极对立, 都以对立的两极的相互作用为条件;这两极的分离和对立, 只存在于它们的相互依存与联结之中, 反过来说, 它们的联结, 只存在于它们的分离之中, 它们的相互依存, 只存在于它们的对立之中。”恩格斯的这席话包含了丰富的思想。第一,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没有无斗争性的同一, 任何同一在其内部和外部都包含了对立和差异;同样也没有无同一性的斗争, 一个纯粹否定的、没有统一的、抽象的“自我”是不存在的, 这样的自我又与谁去对立、与谁去统一呢?第二, 对立双方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 随着斗争的发展而导致该条件不存在或者改变, 那么建立在这种条件下的同一性就解体了, 进而产生新的矛盾, 构建了新的统一体, 以至无穷无尽。这就是说, 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是因为静止是相对的, 如同经典力学中参照系的选择, 如同事物处在量变的阶段;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是因为运动是绝对的, “存在即过程”, “运动即矛盾”。所以, 恩格斯的话富有深度地体现了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二、矛盾的根本形式

矛盾存在的形式很多, 千差万别、各不相同, 差异也是矛盾。“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 这些矛盾还在不断地转化, “此起彼伏”、“新陈代谢”。同时, 任何一个具体矛盾都有一个运动发展的过程, 在不同的时期又有不一样的表现。所以毛泽东同志说:“如果我们不去注意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 人们就不能适当的去处理事物的矛盾。”从矛盾被解决的结果上看, 典型的形式是, 要么矛盾的一方克服另一方, 要么同归于尽, 要么双方融合成一个新的事物。可是, 矛盾被解决的形式并不等于矛盾形式本身。虽然, 毛泽东同志认为“对抗只是矛盾斗争的一种形式, 而不是它的一切形式, 不能到处套用这个公式”, 但是我们可以用逆向思考的方式得出这样的结论: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条件下, 某种具体而特殊的矛盾的对立性从根本上讲, 要么是可以调和的, 要么是不可调和的。对矛盾根本形式的把握, 要从矛盾的根本性质上去把握, 要从矛盾发展的具体运动过程中去把握。之所以说“根本上”, 是因为矛盾表现的形式可能是这样, 也可能是那样;是因为具体矛盾也是运动发展的, 必然有一个发展、激化、解决的过程;是因为一些本来不存在根本不可调和的矛盾, 因为一定的原因致使矛盾不可收拾而造成矛盾性质的改变, 即成了不可调和的;是因为矛盾着的双方要么有着根本利益的不可调和, 要么有着根本利益的一致性, 要么根本上就不存在利益方面的联系。对矛盾根本形式的分析, 必须要在具体的环境中去分析, 并要看到矛盾对立的双方在一定程度上的妥协性, 或者对抗性的进一步激化, 这二者同样重要。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恰恰体现在原则要灵活地执行, 或是要灵活地执行原则。根本上的不可调和, 或许可以在一定基础上做出让步;根本上的一致性, 或许造成矛盾的升级甚至剑拔弩张。人民内部矛盾根本上是可以调和的, 但是弄不好也会“官逼民反”;人民大众与封建势力、官僚资本势力和民族资本势力是不可能有根本的利益一致性, 但是当帝国主义打来时, 人民也会和他们既联合又斗争。这就是高超的“统战”艺术。

我们知道,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基本适应到基本不适应再到新的基本适应, 这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辩证运动的过程, 它们不存在谁吃掉谁的问题。但是, 在考察具体的社会形态时,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却是根本不可调和的。奴隶制社会能够容纳青铜器时代生产力, 却不可能容纳农耕时代的生产力;高度成熟和完善的封建制度可以产生资本主义萌芽的手工作坊, 却不可能进一步容下机器的大生产。在奴隶社会里, 奴隶与奴隶主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 某奴隶的解放不等于整个奴隶阶级的解放。在封建时代, 风起云涌的农民斗争推翻旧的王朝, 劳苦大众可以取得暂时的阶级斗争的胜利, 但是新王朝的建立仍然没有改变农民与地主阶级之间你死我活的阶级斗争。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斗争代替了地主与农民之间的斗争, 这只是新的因而更加成熟和隐蔽的剥削形式代替了旧的剥削形式。所以说, 从奴隶社会开始, 直到共产主义社会 (包括社会主义社会) 以前, 剥削一直都存在, 而在不同社会时期, 剥削的形式有所改变;在每一种社会形态下, 这种剥削就体现在与当时生产力相对应的两大阶级的阶级斗争当中。最后, 无产阶级埋葬掉自己的敌人、消灭了最后的剥削制度, 即成功夺取国家政权之后, 再经过相当长的无产阶级专政这一过渡时期, 最终也消灭了自己, 真正实现了共产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不可调和;但是, 不能因为剥削者和被剥削者最终都要消失而折中地说这两个阶级的矛盾是可以调和的, “最后都同一了”;不能够从矛盾被解决的最终形式来判断矛盾着的双方是否有根本的不可调和性。

除了那些根本不可调和的矛盾以外, 其余的矛盾都是可以调和的, 不管它们的表现形式究竟怎样。阶级矛盾是不可以调和, 帝国主义国家和被殖民的国家间的矛盾也是不可以调和的。当然, 资产阶级内部, 肯定存在着各式各样的、理不清弄不明的矛盾, 他们之间也有斗争, 但是在对待剥削无产阶级的问题上却是高度一致的。帝国主义为了殖民世界, 瓜分世界资源, 也会进行帝国主义之间的战争, 但是这种性质的战争就可以避免。因为, 帝国主义之间的这种利益冲突不是根本的利益对抗所导致的, 而是分赃不均引起的。但是, 被殖民的国家和民族为了争取民族解放而进行的战争, 则是殖民者与被殖民者之间矛盾根本不可调和的必然结果。人民内部的矛盾, 也不存在根本不可调和的问题。在社会主义国家里, 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人民群众的利益与个人利益不存在着根本的对立冲。“一般说来, 人民内部的矛盾, 是在人民利益根本一致的基础上的矛盾。”

在革命时期, 我们强调矛盾的对立性高于同一性, 但并不否认同一性;在和平时期, 我们强调矛盾的同一性高于对立性, 但并不否认对立性, 更不是一厢情愿求“同一”、求“求和谐”。对矛盾根本形式的判断是矛盾分析的重要一步, 在实践中, 以此制定相应的原则和妥协的底线, 预见最终结果究竟是“共赢” (或者“多赢”) , 还是“单贏”, 分清“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我们的统一战线到底应该“统”到哪里?须知, 所表现出来的矛盾的对抗性并不意味矛盾双方本身是不可调和, 所表现出来的矛盾的非对抗性也不意味着矛盾双方本身就是可以调和的。既要对矛盾的本质研究透彻, 也要对矛盾的发展有所预见, 就如同列宁说的“真正的辩证法并不是维护个人的错误, 而是要研究不可避免的转变”。

摘要:矛盾的对立同一性是矛盾的基本属性。矛盾的对立性是绝对的和无条件的, 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和有条件的。矛盾双方的对立性从根本形式上讲, 要么是可以调和的, 要么是不可以调和的。这就是矛盾的两种根本形式。在实践当中, 只有对具体矛盾的根本形式进行分析, 才能制定出解决矛盾的根本原则和把握好妥协的底线。

关键词:矛盾规律,对立性,同一性,根本形式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 (第一卷) , 人民出版社, 1967:306.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四卷) , 人民出版社, 1995:349。

[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 人民出版社, 1967:289。

[4]毛泽东:《毛泽东选集》, (第一卷) , 人民出版社, 1967:310。

[5]毛泽东:《毛泽东选集》, (第五卷) , 人民出版社, 1977:365。

[6]毛泽东:《毛泽东选集》, (第一卷) , 人民出版社, 1967:310。

对立矛盾 篇2

本篇高二作文是由本网网收集整理,欢迎参考!

英语•大禹

当“倒装句语法”的幻灯片熄灭,充满花香鸟语的下课音乐响起时,英语老师立马被围了个水泄不通。同桌抓紧了老师劈劈啪啪一连串问题拿下:“老师!条件从句中有should、were、had三个助动词时,if就要省略掉让这三个词提前吗?”老师答:“对!从句的任务很重,为了更好地为整个句子工作,它舍弃掉了自己的一个零件‘if ’,但它能使自己的句子更加简洁与完美!”

快要沉睡的细胞在老师的最后一句话中忽然振作起来了!

――感叹苍天五千年,英雄无数,前仆后继。

我突然想到了大禹。

为什么大禹的名字能流传千古?为了帮百姓治理洪水,他三过家门而不入。为社稷着想,为天下献计,为苍生拼斗!不但功成名就,也终让身名永载史册!

物理•布鲁诺

那天抬水经过隔壁理科班门口,听见物理老师慷慨激昂地在讲台上演说:“有的光――为什么――放着大空间不呆,宁愿去为那两个缝填补空缺,做别的光都不喜欢的工作呢?下岗了没事找事吗?当然不是!大家看屏幕――经过双缝干涉后,它变成了更加漂亮的七彩光!变得更完美了啊!这个世界就是这么奇妙!”

双缝干涉?一道彩光突然打开了眼前世界,古罗马与古希腊的绚烂文化划开天际――那是文艺复兴在工业世纪开始了!无数宣扬人文主义的.仁人志士被教会陷害。当时天文学正处于萌芽时期,科学的星星之火被黑暗势力驱赶着,因此当哥白尼的“日心说”引起大动荡时,支持他的席位很需要有人来填补,但是惧怕恶势力的人畏畏缩缩,天文界陷入一片黑暗。

此时此刻,布鲁诺毅然填补了这个空缺。为真理工作,他不顾一切!为整个天文界的努力使他被燃烧的灵魂熠熠生辉!

地理•五人

这回的期末考又败在了“坎儿井”问题上,可谓屡战屡败啊!苍天无眼妒英才!――我哪料得到这冰川水放着安逸的高位不做,跑下来为土地打工呢!“嘿嘿,这你就不懂了。”地理老师得意地笑着说,“浇灌土地本来就是水的天职,如果它们占着高位永远做冰川而不做水,到头来被太阳一晒,化为气体,就活不出任何水的意义了!为土地舍身工作,换来了啥?水的生命达到了最高价值啊!”

不知怎么的,听了之后,突然想到了那五个人。这冰川水正如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杨涟、周文元五个人啊!他们宁死不屈的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高风亮节,虽死犹生的伟大情操正是拯救了百姓后所体现的!他们只是农民,但四方的有志之士经过他们的坟墓时没有不跪拜而且流泪的,这的确是百年难逢的际遇。假使这五个人贪生怕死,那么,他们固然能享尽天然年寿,但人人都可以把他们当奴仆使唤,怎么能够使英雄豪杰们拜倒,在他们的墓道上扼腕叹息,抒发他们那有志之士的悲愤呢?

马克思曾说过:“历史承认那些为共同目标劳动因而自己变得高尚的人是伟大人物;经验赞美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宗教本身也教诲我们,人人敬仰的理想人物,就曾为人类牺牲了自己――有谁敢否定这类教诲呢?”这五人正是为了人类牺牲,从而达到自己人生的完美啊!

政治•劳卫委员

我向来看不惯以貌取人的行为。

每当有人问我:“你在班里是什么职位。”我总是很从容地回答“劳卫委员”。有人惊讶,有人冷笑,也有人将信将疑。

惊讶的人问:“扫地的活也愿意揽?”

冷笑的人说:“小官也好当?”

而将信将疑的人则淡淡一笑,不露声色。

谁说劳卫委员是扫地工人呢?那是肤浅!

踏踏实实的课余工作才是我真正所希望的。走过十几年,我终于还是遇到了。为班级的“卫生事业”工作本来就不是丢脸的事。我也不在乎在别人不屑一顾的眼光里为劳动付出激情。每一次的月卫生检查中,我变得更加仔细了,这仔细让我在数学上更加严谨;每一次的查后反思与总结中,我的思想更成熟了,这成熟让我在思考问题时更加周密;每一次的学校义务劳动让我的责任心得到进一步的提升,这种责任心让我在作业中更加一丝不苟!

谁说劳卫委员是扫地工人呢?那是浮华!

非要贪图巧言令色,文质彬彬的职位才高尚?可悲的人们往往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只要是真实的踏实的坚实的,能让自己不断完善的都是好工作。思想的富足与学习上的上进都是一学期的工作所得,我明白了有时少说多做才不会活得空虚。为班级工作我得到了什么?是更好的心态与更健康的人格啊!忽然想起政治老师曾经曰过:“矛盾的对立与统一这两方面是普遍存在的。”

对立矛盾 篇3

正如北大著名教授钱理群所说:“好的文学作品总是包含着多重的,开掘不尽的意义……文学的本性决定了对它的理解、阐释必然是多元的,甚至是无穷尽的,而且,随着阅读对象、时间、空间的变化而不断地发展。经典作品是常读常新的……文学阅读的魅力也在于此。”《孔雀东南飞》作为一篇高中语文教材里的经典作品,其主题矛盾的多元双向对立性体现了文学阅读的魅力。

一、“去”与“留”的双向矛盾对立

焦仲卿与刘兰芝这对青年男女真心相爱,婚后夫妻生活和谐而甜美。焦仲卿对焦母这样说:“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他认为自己“得此妇”已是幸运万分。“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他认为自己的幸福才刚刚开始,盼望着这幸福无限延续下去,一直到“黄泉共为友”。焦仲卿对自己的婚姻十分满意。然而,命不由人,作为家长的焦母却要对这桩美满姻缘横加干涉。焦母强逼儿子休妻另娶,态度蛮横霸道,仲卿不惜以“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娶”相威胁,却也无济于事。焦母“棒打鸳鸯”,完全无视一对恩爱夫妻的婚姻诉求,仅是凭着“家长”的权力而已。“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一语道尽封建家长制度下婚姻悲剧的根源所在。冲突的另一方,刘兰芝也清醒地看到婆母容下自己,因而决定离开焦家。如此一来,女主人公刘兰芝的去留就成为矛盾冲突的焦点。

婆媳之争似乎永远是男性跨不过去的一道坎。对焦仲卿来说,兰芝的去留是摆在他面前一道头疼的难题:母命难违,爱妻更是难舍。无奈之下,只好选择让兰芝“暂还家”,一则缓解婆媳矛盾,一则可以等待机会重聚。这一权宜之计虽然在短时间内化解了婆媳矛盾,而兰芝离开焦家之后的发展事态殊难预料。

围绕着女主人公刘兰芝去与留而产生的矛盾冲突,实质是封建礼教所衍生出来的家长制与爱情婚姻自主权的冲突,表现为家庭成员之间的纠葛,其结局是婚姻破裂,爱情得以延续——男女主人公用牺牲换取了爱的自由。

二、“断”与“续”的双向矛盾对立

兰芝离开焦家,婚姻关系实际上已经不存在了。分手之际,双双立誓要忠于他们已有的爱以及伴随着这份爱的“还必相迎取”的幻想。他们要延续这一份备受戕害的爱情,可是,这份绝难舍弃的挚爱之情真的能够延续下去么?

兰芝归家不久即面临“再嫁”的问题,先是县令后是太守(姑且这么认为),媒人一个接一个上门。再嫁意味着什么?毋庸讳言,意味着放弃对仲卿的爱,或者说是双方爱情结束。那么,是延续与焦仲卿的情缘,等待机会实现破镜重圆的幻想,还是斩断这情丝,这就成了摆在刘兰芝面前的一道难题。从“县令遣媒来”开始,这道难题就困扰着她,使她的内心焦虑不安,承受着无尽的煎熬。“手巾掩口啼”“愁思出门啼”,凄楚的情景令人怜悯。

“断”与“续”的矛盾,其焦点是再嫁问题,它要求刘兰芝做出选择。那么,刘兰芝对再嫁的态度以及“再嫁”问题的结局又是怎样的情形?

诗里写道,兰芝对一前一后两次求婚的答复态度迥然不同。前者是婉言谢绝,后者是满口应承,而语气之坚决简直令人瞠目。为什么会如此?唯一原因是刘兄的一番言辞使她改变了态度。刘兄之语:“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一句话,威逼利诱、市侩嘴脸全都暴露无遗。刘兄为人势利,性情粗暴这些都不假,但如果从现实生活的角度看,他认为兰芝应当再嫁,这主张其实合情合理。在实际生活中,一个被夫家休弃的女子至少要有存身之处,娘家可以当作驿站却绝不可成为归属。另一方面,被夫家休弃的女子长期不嫁人,这对娘家的声誉也是由负面影响的。从这两方面看,刘兄的话不是没有道理,连兰芝也承认“理实如兄言”。刘兰芝虽然是重情重义之人,却绝非不明事理之辈。这就是说,刘兰芝答应再嫁是屈从现实生活的“理”,从而不得不放弃曾经坚守的爱情。

“断”与“续”的矛盾冲突,已不再表现为是家庭成员或社会个体之间的冲突,其实质是人与社会、性格与环境、情感与理智的矛盾。在再嫁问题上,刘兰芝的选择从社会这一层面深刻揭示了纯真爱情与现实生活的不相容,启示我们去思考:如何让现实生活成为培育爱情的土壤而不是埋葬爱情的坟墓?

三、“生”与“死”的双向矛盾对立

刘兰芝答应再嫁,直接导致新的矛盾冲突产生,这新的矛盾冲突由焦仲卿的到来而引发。“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焦仲卿急急赶来与兰芝会面,言辞之间,两人发生严重的误解。刘兰芝向仲卿说明“应他人”是事实的同时,表明原因是“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至于她自己对再嫁的态度,她对仲卿的感情,特别是仲卿最关切的“还必相迎取”这一誓言,刘兰芝只字未提。所以,在仲卿听来,兰芝的一番话无疑是分手的说辞了。情急之下,焦仲卿对兰芝进行了刻毒讥讽(“贺卿得高迁”)和严厉谴责(“蒲苇一时韧,只作旦夕间”)。绝望的焦仲卿重提以前的誓言,一方面表明自己对爱情忠贞不渝,另一方面对刘兰芝背弃诺言的行为表现出极大的愤恨与鄙视。此时的刘兰芝又面临着怎样的难题?

答应再嫁,等于签下一份婚姻合约,这份婚约与她和焦仲卿立下的爱情誓言冰炭同炉,存毁无法两全,兰芝如何抉择?

接下来发生的事,其一是兰芝明确答应仲卿:“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既然在人间不可能再有婚姻关系,爱情失去存在空间,那么,将爱情转移到“黄泉”吧。其二,履行婚约,如前文所述。这里有一细节,“新妇入青庐”,即婚礼举行之后,到了“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的深夜,兰芝才“举身赴清池”。这极有可能是苦心安排,不然很难解释为什么兰芝在答应仲卿“黄泉下相见”之后又要“入青庐”完成婚礼,而在“入青庐”完成婚礼之后又要“举身赴清池”。兰芝留给人世的最后一句话“魂去尸长留”也许才是真正的答案:她是把身体留在了尘世,而把灵魂献给了爱情。

综上所述,焦、刘爱情悲剧的矛盾冲突发展到极点,已经超越现实的社会生活层面成为心灵的拷问,它要求主人公(主要指刘兰芝)对自己立下的爱的誓言给出回答:坚守还是背叛,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成为人格的较量。刘兰芝用她的生命在这份答卷上写下了沉重一笔。

(云南省牟定县第一高级中学)

对立矛盾 篇4

一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蝉噪林逾静, 鸟鸣山更幽”——南北朝王籍《入若耶溪》;“茅檐相对坐终日, 一鸟不鸣山更幽”——北宋王安石。请问:从哲学的观点看, 是王籍的诗好些还是王安石的好些?为什么?参考答案:王籍的诗好些!王籍的诗写出了蝉与林、鸟与山、噪与静、鸣与幽之间的动静关系, 噪与鸣更衬托出山林的宁静。而王安石“一鸟不鸣山更幽”是只见对立不见统一、夸大对立否认统一的错误观点。大自然里没有绝对的死寂, 也没有绝对的噪动, 这种动静关系就是噪与静、鸣与幽的对立的统一。唯物辩证法把这种对立统一关系叫做矛盾。矛盾是指事物自身包括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简言之,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 在统一中把握对立。

〖经历是一种财富〗船停在港湾是最安全的, 但这不是造船的目的;人待在家里最舒服, 但这不是做人的目的;只有不断自我挑战, 自我突破, 才能实现人生的价值。哪有一双眼睛不曾流过泪水;哪有一张笑脸背后没有创伤;哪有一次成长不经历千锤百炼;哪有一种成功不曾遭受挫折?经历是一种财富!

〖换个角度, 世界就是另外的样子〗心累的时候, 换个角度看世界;压抑的时侯, 换个环境深呼吸;困惑的时候, 换个角度去思考;犹豫的时候, 换个思路去选择;郁闷的时候, 换个环境找快乐;烦恼的时候, 换个思维去排解;抱怨的时候, 换个方法看问题;自卑的时候, 换个想法去对待。换个角度, 世界就是另外的样子。当我们觉得身边的人越来越好了, 是因为我们自己越来越好了;当我们觉得身边的人不好了, 恰恰是因为自己不好了。我们无力改变世界, 只能改变自己。成功的问题, 用成长去解决;成长的问题, 用学习去解决;学习的问题, 靠自己去解决。解决的程度, 决定了生命的高度。

〖说, 是一种能力;不说, 是一种智慧〗人的优雅关键在于控制自己的情绪。用嘴伤人是最愚蠢的一种行为。一个能控制住不良情绪的人, 比一个能拿下一座城池的人更强大。水深则流缓, 语迟则人贵。我们花了两年的时间学说话, 却要花数十年的时间学会闭嘴。说, 是一种能力;不说, 是一种智慧。

二运用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原理指导实践, 正确把握和谐对事物发展的作用

和谐包含着矛盾双方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思想, 强调平衡、协调、合作, 体现包容万物、兼收并蓄的博大精深。但和谐并非否认矛盾, 和谐也是在不断解决矛盾中实现的。事物是多样性的统一, 和谐的本质就在于协调多种因素的差异, 发挥各种要素的效能, 优势互补, 推动事物的发展。

〖领奖词〗人生在世, 注定要受许多委屈。而一个人越是成功, 他所遭受的委屈也越多。要使自己的生命获得价值和炫彩, 就不能太在乎委屈, 不能让它们揪紧你的心灵、扰乱你的生活。要学会一笑置之, 要学会超然待之, 要学会转化势能。智者懂得隐忍, 原谅周围的那些人, 在宽容中壮大自己。

〖人生最值得的七笑〗 (1) 被人误解的时候能微微一笑, 素养。 (2) 受委屈的时候能坦然一笑, 大度。 (3) 吃亏的时候能开心一笑, 豁达。 (4) 无奈的时候能达观一笑, 境界。 (5) 危难的时候能泰然一笑, 大气。 (6) 被轻蔑的时候能平静一笑, 自信。 (7) 失恋的时候能轻轻一笑, 洒脱。

〖八不懂语录〗 (1) 不懂珍惜, 守着金山也不会快乐。 (2) 不懂宽容, 再多的朋友也终将离去。 (3) 不懂选择, 再努力也难以成功。 (4) 不懂行动, 再聪明也难以圆梦。 (5) 不懂合作, 再拼搏也难以大成。 (6) 不懂积累, 再挣钱也难以大富。 (7) 不懂满足, 再富有也难以幸福。 (8) 不懂养生, 再治疗也难以长寿。

〖成熟〗 (1) 果实的成熟不是颜色美丽, 而是味道甘甜。 (2) 孩子的成熟不是年龄长大, 而是独立克制。 (3) 女人的成熟不是能力非凡, 而是温良贤淑。 (4) 男人的成熟不是圆融处世, 而是善于担当。 (5) 性格的成熟不是心平气和, 而是能屈能伸。 (6) 人生的成熟不是无欲无求, 而是惜福造福。

繁忙的工作不要太累, 烦心的事情乐观面对, 心中的追求永不荒废, 真诚的友谊最为可贵!

三矛盾具有普遍性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 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的始终。简言之, 矛盾无处不在, 无时不有。矛盾即事物, 矛盾即过程, 矛盾即一切。

例如: (1) 树欲静而风不止, 子欲养而亲不待。 (2) 抽烟伤肺, 喝酒伤肝, 不抽烟不喝酒则伤心。 (3) 居庙堂之高, 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 则忧其君。是进亦忧, 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四矛盾具有特殊性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但不同事物的矛盾又各不相同, 都有其特殊性。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形式:

1. 不同事物和过程的矛盾各有其特点

〖老外眼中的“中国人标志”〗 (1) 喜欢吃鸡脚鸭脖; (2) 吃鱼时吸鱼头; (3) 吃动物内脏; (4) 喜欢唱卡拉OK; (5) 遥控器外面包着塑料; (6) 从没吻过父母; (7) 餐后争着抢着买单; (8) 拜访别人时会带着水果; (9) 只用筷子打鸡蛋, 从不用打蛋器; (10) 在家喝茶总是用一个带盖的茶杯……

〖女人的特点〗一年轻女人走进电报局, 用颤抖的声音请求职员给她一份表格。她写了一份电报, 把它扔了, 接着写第二份, 又扔了。她终于写好了第三份, 投入窗口, 请求尽快发出。电报发出, 女人走了, 可是电报员对这三份电报发生了兴趣。第一封上写着:“全完了。不想再见到你。”第二封上写着:“别再打电话, 别想见到我。”第三封的内容是:“乘最近的一班火车快来。等候回音。”

2. 同一事物或过程的矛盾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

〖人这一生〗人这一生, 0岁闪亮登场, 10岁快乐成长, 20岁为情彷徨, 30岁发奋图强, 40岁基本定向, 50岁回头望望, 60岁四处闲逛, 70岁打打麻将, 80岁晒晒太阳, 90岁躺在床上……

〖高招〗某地的洗车业竞争得很厉害。有个洗车铺贴出了一张告示说, 他们为红色车辆提供优惠服务。一个星期后, 又变成了蓝色车。再后来, 各种颜色的汽车都轮了一遍。不久以后, 当人们开车又路过此地时, 看到排着长队的小汽车, 却没有可以优惠服务的告示。新的广告牌上是这么写的:“您妻子打电话来, 叫您别忘记洗车。”

〖咳嗽〗“大夫, 我咳嗽得厉害。”“你多大年纪了?”“七十五岁。”“二十岁时咳嗽吗?”“不咳嗽。”“四十岁时咳嗽吗?”“也不咳嗽。”“那现在不咳嗽, 还要等到何时咳嗽?”

3. 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情侣坐公交〗一天, 一对情侣坐公交, 太阳比较大, 车转弯了, 女的被太阳照到了要跟男友换, 换了。车又转弯, 女的又被晒了, 要求再换。来来回回几次后, 男的终于怒了:“不换了!我又不是向日葵!”

〖陪伴是最好的教育〗父母不会教育不用怕, 不懂教育也没关系。对孩子而言, 他们需要的不是奢华的物质享受, 而是寂寞时有人陪伴, 迷惑时有人指引, 成功时有人鼓励, 失败时有人理解。而能给予他们这些最多的人, 恰恰是每一位父母。所以, 请忙碌的父母们多抽一点时间, 陪孩子一起慢慢长大。人就是这样:一样的眼睛, 不一样的看法;一样的耳朵, 不一样的听法;一样的嘴巴, 不一样的说法;一样的心, 不一样的想法;一样的钱, 不一样的花法;一样的书, 不一样的看法;一样的人, 不一样的活法;看开, 想开, 每天活出不一样的精彩!

摘要:笔者针对自身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上运用网络信息文化进行矛盾的对立与统一规律解读的教学实践, 例谈了运用网络信息文化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堂的高效性。

对立矛盾 篇5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结构:《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是高二哲学常识第三课第一节的第一框,是唯物辨证法中的很重要的一框,是从第二课“普遍联系”中引出矛盾的思想,着重掌握矛盾的概念,在整个辨证法中起到一个基础作用,为后面所要学习的知识作好铺垫。

2.教学重点及难点:正确理解和把握矛盾的含义既是重点,也是难点。这是因为:矛盾概念是第三课最基本的概念,只有真正搞懂了什么是矛盾,才有可能进一步理解和把握关于矛盾问题的一系列基本观点,掌握矛盾分析的方法;而且,哲学上的矛盾概念高度概括和抽象,对于刚刚接触这一概念的中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很大难度。因此,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把握矛盾概念,对于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有着“奠基”,“启蒙”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教学,学生对矛盾的概念有较为深入的理解,并能通过各种实例对矛盾的概念加以阐述;识记“对立”,“统一”的基本含义。

2.能力目标:应着重培养学生辨证思维的能力。要注重培养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初步了解和掌握“具体—抽象—具体”的科学方法。

3.德育目标:学生能够明确,没有一定的条件,矛盾双方是不会转化的,从而认识到无论在个人成长或是在社会进步,国家发展等各方面,都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创造条件,促使矛盾向着有利方向转化。

4.美育目标:通过漫画,经典古诗词,了解既对立又统一的平衡美,提高审美趣味。

三、教学思想和方法

1.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思想,始终把学生的主体性放在首位,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教师在课前收集材料和信息,在课堂中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情境当中,在参与中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在教师的指导下得出结论。[page] 2.哲学的基本概念往往是抽象的,这一点,矛盾的概念更为突出。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始终掌握教学直观性原则,通过大量的感性材料和通俗的表述,从具体现象着手,慢慢引导学生概括出抽象的哲学概念。

3.在教学手段上结合传统教学和多媒体工具,通过多媒体创设大量的材料,信息,辅助教学。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古诗词对比

【古诗】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河南招教网

微博:@中公河南教师招聘

“一鸟不鸣山更幽” 引导学生从语文角度对比,导入课题(设置悬念,激发兴趣)(二)讲授新课

先由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第一自然段,从我国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者老子和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的表述中,让学生体会一分为二的思想,并让学生按照书中所述的“地分为高山和平原,水分为淡水和咸水……气候分为冬和夏,春和秋”用其他内容把这个句子排列下去,目的就是让学生从大量的具体的事例中去引出抽象的矛盾概念—对立统一(这里需要选择其中一个例子来突破)。

在同学们所举的例子里选择一个,比如:高山和平原

两者既不同,又紧密联系,这就是哲学中所说的矛盾,即对立统一。在得出矛盾的概念之后,关键就在于具体理解和把握这一概念,这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教师用设疑法,漫画讨论法,古诗词比较法等,让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想象,思考,来突破一个一个的难点和重点。

首先来理解“对立”,这一点相对比较简单,通过一组反义词来理解对立的含义,学生比较容易掌握.这里还有一个注意点,即“斗争性”的理解:

设疑:哲学上讲的斗争和日常生活中特别是政治用语中的“对立”,“斗争”是不是一回事?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得出这是“共性与个性的区别”。

其次来理解“统一”,这一点应具体分两个方面讲(通过两个情境)[page] A.漫画 “你敢剪吗 ”(适当在漫画中添加有关信息:如颜色,海洋或尖刀等,以增强漫画的形象性,直观性)设问:多少人? 神态?动作怎样?(添加画外音)某甲和某乙所处位置和神态说明什么? 某甲敢剪吗?为什么?说明什么?

得出结论: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适当地补充一些简单的例子,如磁铁的南北两极)B.故事情境 “盲人为什么会领路”(英国伦敦——“雾都”)结合教材中的“议一议”:天下事有难易乎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得出结论:一定条件下,矛盾双方会相互转化。(这里联系学生实际,加强德育教育)讲到这里,矛盾的含义讲得差不多了,为了加深理解和正确把握这一概念,还需指出几个注意点:

河南招教网

微博:@中公河南教师招聘

1.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始终是不可分割的(这是一个难点,教材只是通过举例,没具体分析,学生得出这一结论有点困难)A.借助刚才的漫画“你敢剪吗” 设问:如果某甲离开自己这一边,跳到对方一边跟对方在一块,行吗,会导致什么结果?(会否发生变化 向什么方向变化)这又说明什么?

学生讨论,发言,得出结论,对立和统一不可分割(相反相成)。

B.再出示导入新课时所用的古诗词“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以及王安石对此句的修改:“一鸟不鸣山更幽”,(让学生自己来分析,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引导,鼓励学生从两句诗歌中体会辨证思想,运用辨证思想,这样才能写出千古绝唱来。

(体现对立统一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观)2.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关系,既存在于事物内部,又存在于事物外部。(简要分析:事物内部与事物外部区分的相对性)(三)结尾:朗诵狄更斯的文章(多媒体显示):狄更斯在描写第一次产业革命时代的英国时写到:"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令人绝望的冬天,这是一个充满希望的秋天。我们面前什么也没有,我们面前什么都有。”

再次体会矛盾的思想,进一步巩固消化新吸收的知识,同时,还可补充时政资料:中美两国之间的关系(既有对立,又有统一)。

更多推荐:河南招教网http://he.zgjsks.com/?wt.mc_id=bk10667 河南招教网

对立矛盾 篇6

一、“本我”和“他我”的对立

顾八奶奶的第一次出场很聒噪, 从打麻将的房间里吵闹着走出来。话剧台本中将她的形态表现得活灵活现:

顾八奶奶推开左面门, 麻雀牌和吵闹的声音更响。她仿佛由里面逃出来, 步伐极力地故做轻盈, 笑着喘着。 1

这段描写亮点闪烁, 一个“仿佛”, 一个“极力地故作”, 将顾八奶奶的做作丑态展现的淋漓尽致。前文中作者用将近六百字的人物外貌描写向观众展示了一个为自己的门面做足了功夫的寡妇, 从她对于自己外表的在意和言谈举止的粉饰程度中我们不难看出:她很有钱, 这是她成为那个时代“上流社会”的人的标准;她很愚笨, 不合时宜的不分美丑, 让自以为是少女般的行为作风成为他人的笑柄。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存在于顾八奶奶身上的一对矛盾, 即“本我”与“他我”的矛盾。

所谓“本我”即顾八奶奶本身对于自己的形象塑造, 在她的眼里, 她自己就是一个与“面首”胡四陷入热恋的美丽妇人, 在自己的举手投足间下足了功夫, 期待得到自己供养的“面首”真挚的喜爱, 希望自己可以像年轻的陈白露那样可爱动人, 她喜欢作“无病之呻吟”, 期望得到周围的人更多的关怀和在意。她在摸索, 她在模仿, 但一切都如同东施效颦。她会去刻意地说出一些新的词汇, 希望旁人听上去觉得她是多么的新潮, 多么的博学多识。所谓“他我”即外人眼中真正的顾八奶奶, 她那被旗袍紧紧包裹的身材如同一只健硕的小牛, 又像一只小鲸鱼, “天真”的笑容有时令人不得不厌恶地掉转头去。她时不时闹腾起来的心病让人心生厌烦。刻意蹦出的新词汇却被她写在脸上的洋洋得意盖住了风头。她喜欢笑, 觉得笑容可以显得自己愈发年轻, 但未曾想过竟会适得其反, “那耀眼的金牙只有在笑的当儿才完全地显露出来。于是嘴, 眼睛, 鼻子挤在一起, 笑, 笑, 以致于笑得令人想哭, 想呕吐, 想去自杀。”2“然而到了第四幕顾八奶奶虽然下场时还是大声嬉笑着与胡四离去, 发出的却是面临崩溃还不知死活的傻笑!”3由此可见, 别人不戳破她的失败还出自于对她的怜悯, 正是这样的同情萦绕在顾八奶奶的每一次出场中, 我们才会更为她感到悲哀。

顾八奶奶计划中期待产生的效果全军覆没, 这不仅是她与除她外所有人之间的分歧, 更是因为“本我”对“他我”的陌生, 因为没有认清最真实的状况导致笑话百出, 自己却仍旧乐在其中。朱旭曾在《形象矛盾和演员的创造》提到:“深化形象的矛盾, 会使形象更鲜明。”4为了使得人物在剧作中的形象更加丰满, “本我”与“他我”的迥然不同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样的矛盾是必不可少的。

二、“主观”和“客观”的对立

顾八奶奶是无辜的, 她不知道她做过或正在做什么令人啼笑皆非的事。但是别人为什么不告诉她?归根到底还是怕得罪了她这个有钱人。在那个被金钱和物质熏染内心的时代, 谁会去得罪一个与自己有经济利益的人?潘月亭是大丰银行的行长, 顾八奶奶则是大丰银行的老客户, 为了银行的利益, 潘月亭只好由着她的性子替她看看“心病”;胡四是顾八奶奶的新欢, 自己的日常开销都依仗着她, 自然在需要钱的时候变得乖觉顺从;王福升是旅馆的茶房, 怎会因为心中喜恶去得罪一个“钱祖宗”?顾八奶奶正是用钱堵住了众人的嘴, 更是用钱遮蔽了自己看清现实的双眼。每个人均有自己的主观视角和客观视角, 客观视角下人们懂得如何顾全大局, 明白什么样的为人处世是最合适的;主观视角下人们会发现自己内心深处的真实态度, 对于美丑有最正确的评判标准。人在社会中求生, 自然不能将自己的主观态度表现的过于直接, 从而让客观视角下的为人处世占据上风。但是在话剧的舞台上, 我们作为旁观者仍旧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话剧中每个人物客观视角下隐藏的主观态度。

“《日出》对于生活的关注、观照点由传奇转向平凡, 由变态转向常态, 由少数英雄转向大多数普通人。”5相比于《雷雨》集中于一个小范围家庭的空间, 《日出》将一种常态化表现出来, 使人物性格塑造更加符合生活的发展逻辑。而正是由于这样的常态化导致每个人物虽然各不相同, 却仍有共通之处。大家对于顾八奶奶的态度就是典型, 每个人表面上的阿谀奉承和背地里的唾弃讥讽遥相辉映, 让夹杂在众多主客观视角中的顾八奶奶无法认清自己, 逐渐在自己铸造的幻想城堡中迷失自我。也正是因为她的迷惘, 她才会看不清身边的人对她的真实想法, 她才会答应和一直觊觎她财产的胡四结婚, 她才会一心为胡四能够成为明星无休止地奔波。然而她所付出的一切最终只换回她最喜欢的人“用一副不动情感的嘴脸”评价为“老妖精”。面对爱情, 顾八奶奶是热切的, 但是她热切得昏了头, 最后用一片真心换来了虚情假意。说到这里我们不难发现《日出》中的每一个人都存在主观视角和客观视角, 当我们投入身心只关注顾八奶奶的时候会察觉她只能看到别人的客观视角下的自己, 却从未感受到那些主观视角下自己有多么不堪。每天接触最多的是自己, 如今却无法正确的认识自己, 这对矛盾竟然让顾八奶奶变得那么难堪。

三、“表面”和“实际”的对立

说到这里不由得让我想看看话剧的标题。“日出”, 象征着那个“损有余而补不足”的“天之道”。但是“在曹禺的潜意识中, ‘日出’除了象征着新社会的光明, 还另外一层含义, 即一种美满的爱情, 一种理想的家的企求。”6在我看来, 顾八奶奶对于这样的“日出”也是充满期待的, 但她“并不了解什么是真正的爱情, 既追求那种海市蜃楼般的爱情, 又不懂的爱情的真谛。”。7胡四的一颦一笑牢牢地抓住了她的心, 她会如同“崇拜英雄一般头歪歪地望着他”;胡四好几天不跟她联系, 她就会想尽一切办法去寻找;胡四的求婚明显反常, 却如同少女般害羞。她在追求一种浪漫, 一种来自于幻想的爱情气息。然而她不知道在胡四的心里她只是一个钱包, 甜言蜜语背后其实毫无存在感。她不知道如何收敛自己的优越感, 黑暗封建的社会中越是粗神经越是单纯就越会为人不齿。不论是精神层面还是物质层面, 从表面上看顾八奶奶似乎都是充实的:“她是个顶有钱的女人”, 在银行有存款, 不愁吃穿;她有自己的爱人, 自己即将与他组建家庭;周围的人对她十分尊重, 都会顺着她的意思夸奖她。但实际上是这样么?于丹曾说:“一个人炫耀什么, 说明内心缺少什么。同样, 一个人越在意的地方, 也是最令他自卑的地方。”8而实际上, 但凡顾八奶奶对自己的外表是自信的, 她就不会把自己装扮的花枝招展, 正因为她清楚自己年老发福, 走路时才会故作轻盈。每一次和胡四站在一起总会紧紧抓住她的胳膊, 因为胡四根本无法给她她想要的安全感, 她必须要真实地感受到他的确在自己身边。她在人前总是装病, 希望因为自己的柔弱能让别人更加在意她, 感受到她的存在。她的女儿原本是她最大的炫耀资本, 她却除非别人提起自己从来不说, 因为她觉得她的“女儿好咬文嚼字, 信那稣, 好办个慈善事业, 有点假门假事的。”9这些与她周围的朋友是那么格格不入。精神上真正充实富足的人会是这样的么?正是因为内心的空虚和自卑她才会做出那么些引人发笑的荒唐事。话剧中最后一幕她准备替胡四从银行取支票还清赊账, 此时只有观众、陈白露和潘月亭知道, 由于银行破产, 顾八奶奶将从此一贫如洗。她向往着属于她的日出, 她努力的冲破黎明前的黑暗, 但现实带给她的只是一个如同花瓶般富丽堂皇的空壳, 用钱夯实的基础如今土崩瓦解, 一切都会离她而去。顾八奶奶向往的未来看似胜利在握, 实际上正在背道而驰, 表面和实际的尖锐矛盾加深了人物的戏剧性。

“形象的东西总是具体的丰满的, 因而它常从四面八方透发其思想意义。10”顾八奶奶虽然其本身在话剧中出场较迟 (话剧共四幕, 顾八奶奶在第二幕出场) , 但在整部作品中的位置依旧牢不可摧, 顾八奶奶身上的不同角度有着不同的矛盾关系, 矛盾的对立面因为冲突擦出火花, 由此才会让形象愈发立体, 令人印象深刻。我们说“剧本主要人物是典型人物, 次要人物则可以类型化。”11顾八奶奶作为次要人物与众多配角一起构成了陈白露独有的灯红酒绿的人际圈, 让黑暗和愚昧成为普遍现象, 但同时自成一枝, 用自己的故事构建在矛盾中苟活的人用来埋葬灵魂的悲惨世界。

参考文献

[1]曹禺.雷雨·日出[M].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0.

[3]陆葆泰.曹禺剧作魅力探缘[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4]卢敏.20世纪中国话剧精品赏析[M].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9.

[5]钱理群.大小舞台之间—曹禺戏剧新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6]谭霈生, 路海波.话剧艺术概论[M].中国戏剧出版社, 1986.

[7]田本相.曹禺剧作论[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9]张仁里.论话剧导表演艺术·第二辑[M].1985.

对立矛盾 篇7

“印象主义”并不像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那样是一个近代美学的范畴, 它主要是一种艺术语言风格的指称, 以及这种语言风格所聚集起来的一批艺术家的创作活动的称谓。所以, 它与其说是一种关于艺术的新的审美观念思潮, 不如说是新审美思潮下油画语言发生重要变革的实践活动。

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对古典主义的美学革命, 导致了油画审美理想的时代性变革, 但油画艺术的技术形态却并没有超出传统的基本范围——不管是在形象的塑造方法上, 还是在色彩的基本观念上。可以说从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的油画艺术将传统技术语言形态发展到了它自身的极限, 但却并没有超越这一极限。从大卫到基里科, 从库尔贝到柯罗, 他们无疑启动、实践了油画语言深刻变革的进程。

印象主义画家从现实主义的库尔贝那里接受了尊重自然的观念, 注意利用面对自然的写生来排除那些陈旧、失效的绘画程式。他们发现, 传统艺术所谓的已经有方法把自然表现为我们眼睛所看到的样子的说法, 根本就是立足于一个误解, 即, 传统艺术只是用了一种十分造作的、程式的手法去表现人或物体的形象。如果我们相信自己的眼睛, 不相信学院教条的规则, 那么我们马上就会有振奋人心的新发现。

如一切新观点的产生一样, 印象主义的视觉发现并不能被大众立刻接受。传统的有关如何“画”、如何“看”的习俗十分牢固。但是现在, 印象主义画家告诉人们, 如果在户外观看自然, 我们看见的就不是各具自身色彩的单个物体, 而是被光混合在一起的一片丰富色彩, 并随光线的变化而变化着。

当然, 这些发现不是全在一瞬间完成的, 也不是全出自一个人。最初的推动来自一位否定自己是艺术革命者的人:爱德华·马奈。后来给马奈带来极大成功的《草地上的午餐》, 在1863年提供给美展时遭到了评委们的断然反对, 只能与许多落选作品一起在美展大厅的另一端叫做“落选沙龙”的展厅中展出。马奈从19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成为青年画家们的领袖, 是当时艺术家经常聚集的巴黎盖尔波咖啡馆里的中心人物。虽然他从来没有参加过印象派画展, 但人们还是把他看作印象主义运动的精神领袖。

印象主义没有美学理论的宣言, 也没有任何既定的纲领。他们走出画室和学院, 到大街和户外捕捉他们感受到的印象。从对待生活的态度来看, 印象主义是现实的信徒;但从作品的艺术风格来看, 印象主义更像是自然主义阵营的成员, 因为他们极少对现实生活作出评论, 只是记录。法国艺术评论家乔治·里维尔说:“为了题材的色调特点而处理题材, 不是为了题材本身——这就是印象派画家不同于其他画家的特点。”

最典型的印象主义绘画是风景或者其他户外题材, 画幅较小, 多是在户外当场画成的, 有着充满光感的明亮调子, 采用纯净颜色造成丰富的变化, 用多变而破碎的笔法在涂成白色的画布上作画。而最集中提倡这种印象主义的作画方法的代表则是《日出印象》的作者——克拉德·莫奈。这幅画出名之处就在于当此幅作品展出时, 一位保守的批评家觉得这幅草率而就的画和它的标题十分可笑, 就把这一派艺术家都叫做“印象主义者”。印象主义的称谓由此而来。作为印象派代表人物之一的莫奈曾经说过:“当你外出作画时, 试着忘掉呈现在你面前的对象——一棵树, 一座房子, 一片田野或任何其他东西, 你只想, 这是一小块蓝方块, 这里是一个粉红色长方形, 那里是一条黄色块, 按这样画出来就正是你所看到的物体;准确的颜色和形状, 直到它与你面对风景时所获得的独特印象一致。”莫奈说他希望一生下来就是瞎子, 然后骤然恢复视力, 这样他就能以这种方式作画而不知道呈现在他面前的对象是什么了。同时代的画家塞尚曾这样评论莫奈:“莫奈仅用一只眼, 但我的天, 那是怎样一只眼啊!”

印象主义画家巧妙的利用了人眼的一个特殊功能:只要给它适当的暗示, 在一定距离外观看就能组成形象。这就像我们经常能在墙上的水迹中看出动物或风景的形象一样。雷诺阿的《游艇上的午餐》就是这种风格的绘画作品。画家借笔触的断续和颜色的丰富变化, 达到光学综合的效果。但是, 当观众还不熟悉这种画法时, 当他们习惯把鼻子凑到画面上去寻找细腻完整的形象时, 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在一片混乱的笔触中, 他们自然认为画家是发疯了。

后来, 公众才知道想要欣赏一幅印象主义的绘画就必须后退几步, 在一定距离外去领略那神秘的色块, 突然会发现各得其所, 在眼前现出形象的光感、空气感和早晚阳光下如画的色调。这时, 印象主义终于胜利了。回顾这场战争, 印象主义画家的那些观点遭到抵制并不奇怪, 而他们全面胜利的迅速到来却出人意外。

上一篇:传输设备误码分析处理下一篇:粉煤灰砖墙体裂缝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