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地供需矛盾

2024-06-07

用地供需矛盾(共7篇)

用地供需矛盾 篇1

一、现状与问题

(一) 土地需求量逐年加大

近年来,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化的加速推进, 梁山县对土地资源的需求量逐年加大。各级领导为确保项目落地建设, 做了大量的工作, 争取到了部分土地指标, 但目前仍有部分企业属于违法违规占地。2009年全县经济工作第一位的任务就是保增长, 而保增长的主要手段是抓投入、抓项目建设。县委、县政府又确定了一大批重点建设项目, 同时还有一批招商引资项目, 以及后续争取的内需项目, 这些项目的集中开工建设, 必将使土地供应指标更加紧张, 土地供应压力日趋增大。

(二) 国家土地政策越来越严

国家始终坚持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 十七届三中全会将“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写入中央决定。国家监察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土资源部联合修订的《违反土地管理规定行为处分办法》已于2008年6月1号开始施行。为积极应对金融危机, 国家接连出台扩大内需的一系列政策措施、财政政策由稳健变为积极, 货币政策由从紧变为宽松, 但对土地政策丝毫没有松动, 严格的土地政策给全县土地供应带来很大压力。

(三) 土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

济宁市下达梁山县土地利用主要控制指标中, 要求全县规划期间 (2005—2020年) 耕地保有量63367公顷, 基本农田保护面积58001公顷, 土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 土地开发整理复垦无潜力可挖。

从上述分析来看, 全县土地供求矛盾日益加剧。但是, 土地的粗放利用现象仍然存在。据该县2005年对农村居民点用地的使用和管理情况调查资料, 全县居民点内的闲散地、农宅超面积、“一户多宅”三项合计面积约为824.5公顷。企业粗放用地不同程度的存在, 破产企业、废弃学校等存量用地亟待盘活。

二、机遇与潜力

(一) 第二轮土地利用规划修编工作启动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的基础, 是用地、管地的直接依据。梁山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启动于1996年, 2000年得到批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以来, 国土部门严格规划管理, 强化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的落实, 促进了全县经济社会的发展。但随着全县发展战略的调整和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 规划用地指标已使用殆尽, 规划与用地的矛盾十分突出,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明显不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今年全县启动了新一轮土地利用规划修编工作, 为彻底解决土地制约瓶颈问题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二) 盘存挖潜仍有空间

据存量土地调查资料显示, 破产粮所占地24.73公顷, 其中已拍卖或进入拍卖程序8.83公顷;通过旧村改造, 仅城中村就可盘活存量土地60多公顷。闲置低效利用土地在一些企业不同程度存在。

(三) 节约、集约用地优惠政策陆续出台

2007年7月, 省政府办公厅就工业建设项目节约集约用地, 发布了山东省主要工业行业厂房建设指导标准, 为工业建设项目节约集约用地提出了具体要求。2008年3月国务院出台《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 (国发[2008]3号) , 2008年9月省政府出台《关于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实施意见》 (鲁政发[2008]90号) , 为将节约集约用地的要求落实到政府决策, 落实到项目建设, 提供了政策依据。

三、对策与建议

要实现保发展与保红线的“双保双赢”, 必须解放思想、完善机制, 树立有限资源、无限发展的可持续用地理念, 强化功能配置, 集约高效利用, 促进梁山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具体措施如下:

(一) 拓宽思路全方位争取, 保障发展需要

根据项目情况千方百计做好对省、对市用地指标点供和独立选址指标争取工作。对于县内重点、重大项目, 争取省、市点供指标, 以满足县重大招商引资企业项目用地需求。在引进项目时要看该项目是否符合节约集约用地标准、规划及产业政策等供地要求, 对不符合供地要求的项目禁止上马。同时, 将一些重大建设项目用地努力挤进国家、省用地“盘子”里。对县内用地指标的使用, 要加强项目用地预审工作, 将有限的用地指标优先满足科技含量高、无污染、产出利润率高的重点重大招商引资项目用地。

(二) 强势推进建设用地置换和挂钩试点工作

以县政府名义出台《梁山县建设用地置换工作意见》, 凡城镇规划区外依法批准的建设用地能够实施复垦的, 都可纳入置换范围。对全县零散分布的企业用地、搬迁后的村庄原址进行全面的调查分析, 对能够置换的土地进行统计, 按照先易后难、分步实施的原则, 制定建设用地置换工作计划。同时, 采取计划指标与存量挖潜置换指标配比下达的措施, 全力拓展建设用地空间。

(三) 充分盘活闲置低效用地

严格执行闲置土地处置政策, 对已办理农转用和征用手续尚未供出的土地和清理整顿中检查出的闲置土地, 坚决收回, 直接用于招商引资项目。对多征少用的, 将未用部分依法收回, 重新配置给新项目;制定政策, 对投资密度达不到政府要求的, 采取收回、收购或置换等措施促使用地单位压缩用地面积, 腾出土地安置新项目。结合村镇规划建设, 推进“空心村”改造和村庄合并。

(四) 加强建设项目用地预审, 建立节约集约用地的长效机制

认真执行《国务院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 (国发[2008]3号) 及《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实施意见》 (鲁政发[2008]90号) , 加强建设项目用地预审, 从源头上控制不合理用地。要坚持能利用非耕地的, 尽量用非耕地;能用劣地的, 尽量用劣地;能搞多层厂房的, 尽量搞多层厂房。实行建设用地定额管理, 严格执行国家供地政策。完善用地定额标准, 制定单位土地面积投资强度、土地利用强度、投入产出率来提高土地利用率。

(五) 强化国土资源法律法规宣传教育, 加强土地执法监察力度

把加大普法宣传力度作为加强执法的先导, 努力为执法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结合春季村级干部轮训活动, 进一步增强全县农村基层干部及全县人民依法依规与合理利用资源的观念意识, 使非法用地失去赖以生存的条件。二是建立联合办案制度, 建立健全土地执法长效机制, 最大程度减少土地违法行为发生, 为重点项目落地建设提供土地资源。

(六) 高质量完成土地利用规划修编工作, 努力实现建设用地的合理配置

统筹安排各类产业、近期与长远用地, 进一步调整用地结构、优化用地布局, 尽量把城市规划区、产业园区范围内的基本农田调整出去, 为推进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坚强的支撑和保障。同时, 抓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科学布局和指标分解, 强化对建设用地特别是工业用地布局的科学安排, 进一步提高规划的前瞻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努力使修编的成果既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又有利于用途管制。

摘要:近年来, 随着梁山县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化的加速推进, 建设用地需求不断增大, 土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用地紧张问题已成为制约全县经济加快发展的“门槛”与“瓶颈”。

关键词:后备资源,供求矛盾,土地需求量

苯胺市场供需矛盾更加凸显 篇2

危机冲击波仍持续

余新志介绍, 作为世界最大的苯胺生产国, 我国产能占全球30%以上。2008年我国主要苯胺生产企业总产能近138万吨, 实际商品产量63万吨左右, 比上年降低20万吨左右, 为近年来的最低水平;行业装置开工率仅为52.5%, 比2007年降低近19个百分点, 尤其是四季度行业开工率更是降到了37%。

2008年, 我国苯胺进口2.45万吨, 出口0.51万吨, 年末企业库存基本与上年持平;表观消费量为77万吨, 比上年下降9.4%, 其中出口下降87.3%。今年1~4月份, 除4月份有部分进口外, 苯胺产销基本持平。

从今年1~4月份情况看, 由于纯苯与苯胺价格难以同步推进, 苯胺价格连续上调14次, 涨幅达32%。但4月份以来, 苯胺市场先扬后抑, 发生急剧变化, 随着纯苯价格上扬, 用户受购买心理驱使急于补仓, 从而使4月份社会库存急速上涨, 导致5月1日开始北方价格大跌。受跌价损失心理影响, 下游企业购买心理预期又发生剧变。

市场走势将呈W型

余新志分析, 从产能来看, 2008年以来国内苯胺产能扩张迅猛, 比上年增加了40%, 产能增速大于消费增速仍然是突出矛盾, 产能过剩是限制苯胺行业效益和平均开工率的关键所在。

随着传统产品的原料逐步被替代, 苯胺需求逐步减少;出口下降, 使苯胺刚性需求增速缓慢, 市场竞争更为激烈。今年1~4月, 苯胺价格呈现倒V型。其中, 1月至4月中旬呈上升态势, 4月下旬出现向下拐点, 价格明显下滑。预计后市苯胺价格将与多数产品一样冲高回落, 价格曲线将呈明显的W型。

农村民间金融的供需矛盾分析 篇3

(一) 农村民间金融的需求分析

农村民间金融的需求主体主要包括农村的企业和农家两种。

1. 农村民间金融中农家的需求行为分析。

农家在自己一小块土地上耕耘, 土地面积小、生产规模小从而导致他们只能在很小范围内、以小规模进行借贷, 而这种借贷行为正规金融机构一般不会批准, 只能寻求农村民间金融。农家一般以家庭为基本单位, 这种生产具有分散性, 投资决策是多数为个体主义的, 因而商业化的借贷在农村是缺乏的。

2. 农村民间金融中农村企业的需求行为分析。

一般农村企业的资产规模和营业额都比较低, 抗风险能力较差, 从而使其在正规金融组织无法取得借款, 只能从农村民间金融获得资金。农村企业多数实行家族式管理, 财务管理一般都不是很规范, 加大了正规金融机构对其账务数据的审查难度, 从而使得其贷款比较难。再加上有些农村企业的信用差, 时常出现逃债、赖账现象, 从而影响了农村企业整体形象。

(二) 农村民间金融的供给分析

农村民间金融的供给主体有以下几类:

1. 民间借贷。

民间借贷是农家与农家、农家与企业和企业之间的有息或无息的借贷行为。一般来说, 许都民间金融的双方都比较熟, 彼此信任, 但是资金流动性比较差。由于农家没有其他的资金来源, 农民大量的金融需求, 如一些大事 (婚嫁、生病、盖房子) 和一些农业生产 (购买化肥、生产工具) 都需要借款, 有亲友借款, 也有民间借贷。

2. 典当行。

典当行业有诸多优点, 如资金额度不受限制、期限比较灵活、手续比较简便和省时省力, 已逐渐成为农村资金周转、消费和投资的重要形式。在商务部和公安部的共同监管下, 典当行有很多面向农村企业的经历, 已逐渐成为农村快速融资的绿色通道。

3. 担保公司。

担保公司是以资金为经营手段, 以信用担保为经营内容的特殊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是沟通银行和企业的纽带, 是维护金融债权的保证。农村民间金融信用担保的建立, 对正规金融机构、企业和信用担保机构, 都起到巨大的作用。目前, 我国农村的信用担保形式呈担保性质和组织的多样化、担保品种的多样化和资金来源的多样化等特点。

4. 高利贷。

目前, 由于农村民间金融存在风险高、成本高和非生产性的贷款多等特点, 政府部门又不允许有组织的农村民间金融的存在, 同时又限制民营银行的农村金融领域的行为, 而农村的农民生活和生产所需资金又严重不足, 从而导致农村民间金融逐渐有地上走向地下。因而, 在诸多地方存在高利贷和地下钱庄的现象就不足为奇了。

二、农村民间金融供需矛盾分析

(一) 金融信贷支持与财政税收政策不协调

发达国家的金融信贷支持与财政税收政策是协调一致的, 如美国为了鼓励农村金融的发展, 在《联邦信用法案》中作出规定:信用社属非盈利机构, 其金融业务应免征所得税;日本政府发放农业贷款的金融机构会给予一定的损失补贴、利息补贴和债务担保等。而我国目前是:没有对资金需求周期长、收益低的农村基础设施项目进行大规模的投资, 也没有对金融机构发放的农业贷款给予损失补贴、利息补贴和债务担保等支持, 反而金融机构发放的农业贷款成本高于其他行业。因此, 金融机构发放农业贷款的积极性不高, 从客观上导致了贷款利率的升高, 最终增加了农民的负担。

(二) 需求多样与供给单一的结构矛盾

目前, 农村金融需求主要有三种情况, 第一种是维持农业生产的必需的资金需求, 随着新农村的建设, 贷款额度需求逐渐增大。但是, 生产性投资的需求弹性比较大, 如果借款碰到难度, 这些资金需求就会被严重压缩;第二种是消费性资金需求, 且具有很大的刚性。这些资金需求主要是用于子女教育、嫁娶、看病和建房等非生产性活动, 因为由于其没有增值能力或很小, 所以还款的周期会很长。第三种是农业综合开发的资金需求, 包括新农村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小城镇建设及扶贫等工作。

然而, 正规金融机构提供的涉农贷款主要是农家小额信贷和农家联保贷款, 满足不了宽领域、多类型的金融需求。例如, 农业发展银行只提供棉粮油流通环节的金融服务;在农村金融机构中只有农村商业银行提供消费性金融业务, 所以就出现了多样需求与供给单一的结构矛盾。

(三) 需求量大供给量小的总量矛盾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农业生产领域。然而由于农业生产本身的资金积累能力差, 很难满足本身对资金的需要, 因此, 农村民间金融存在需求总量不断增大与满足度逐渐减小之间的矛盾。据相关研究表明, 农村民间金融存在的供求缺口量在逐年扩大。

(四) 信贷额度结构和期限结构的矛盾

近些年, 农业生产逐渐实现规模化、特色化、市场化, 农业生产者对借贷资金的需求金额和需求期限也要求相对灵活, 然而农村金融组织所提供的金融业务不能完全适应这些要求。首先, 贷款金额的不适应, 规模化的农业生产对资金的需求笔数不多但金额要大, 但农村金融机构一般是小额信贷 (3万~5万元左右) ;其次, 贷款期限的不适应, 农民从事的部分农业生产 (加工、储运和养殖) 一般要1~2年才能产生经济效益, 而农村金融机构发放的多为1年期的短期贷款。

三、实现农村民间金融供求均衡的政策建议

要实现农村民间金融资金供求均衡, 首先, 要借助财政力量, 缩小涉农行业与非农行业之间的收益差异;其次, 必须重构农村民间金融的供给体系, 放松对农村金融监管, 提供更有效的政策性支农政策, 满足农村金融需求。

(一) 发挥国家财政支农作用, 提供三大类政策的支持

要发展农村民间金融, 国家必须给予一定的财政支持, 为其提供有利的政策环境, 引导其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保证农村民间金融系统的正常运转。第一, 要制定财政转移政策和财政税收政策缩小城乡间贫富差距。农村民间金融机构的商业化运作才能实现农村经济的腾飞发展和农业生产效率的不断提高。当前, 我国新农村建设为农村民间金融的发展提供了绝佳机遇, 政府要以减免税、财政转移支付等财政税收政策推动农村民间金融发展和完善。第二, 培育农村民间金融体系所需的各类政策。要实现农村经济的显著改善, 要出台一系列政策, 建立农村民间金融体系。但政府绝不能“包办”, 因为这几年的“政府包办”并没能有效解决农村民间金融的供给不足, 政府应培育政策从而引导并保证农村民间金融体系的可持续性运转。第三, 制定“资金回流农村”的政策。逐渐或适当放开对农村金融管制, 允许适应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的发展, 就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农村资金外流的问题。如果对涉农金融业务给予适当的财政补助, 也能引导社会资金回流农村。显然, 在农村经济还未发展到能吸引资金流入的地步, 有必要制定直接的金融政策, 限制农村资金的外流和吸引农村外资金的流入。

(二) 考虑农村金融需求现状, 改善农村民间金融环境

政府在制定农村民间金融的扶持政策时, 应充分考虑农业生产资金需求的普遍性、小额性、分散性、层次性和不固定性的特征。第一, 农家层面的资金需求主要表现为基本生产性需求和基本生活性需求, 这些与农民的生产与生活息息相关, 然而, 这些资金需求往往有额度大小不一、时间长短不固定性等特点, 这给金融机构提供金融服务带来很大困难, 从而需要加大了财政对农村金融机构的扶持力度。第二, 政府部门应加大对农村的教育、医疗和住房的信贷支持, 引导各种资金进入农村市场从事教育、医疗保险、生活统一住房等投资, 从而解决金融市场的失灵问题。一方面农户逐渐重视对子女的教育、社会医疗保障和养老等问题, 另一方面我国农村地区的社会保障和医疗保险还很薄弱, 单依靠自身的生活积累难以实现自我保障, 从而需要依靠各种资金来实现养老、看病及子女教育的问题。第三, 政府应转变扶贫思路, 做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政策性补贴贷款只能治标但不治本, 会钻政策空的人可能会使农村的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大, 所以, 不能将扶贫停留在为穷人提供资金帮助, 更应是赋予穷人将资金转化为赚钱的能力, 如重视科技援助、技术服务和市场开拓等, 从而使扶贫真正落到实处。

(三) 政策性机构为主导供给, 商业性机构为主体供给

农村民间金融的供给体系要有财政部门、金融部门和社会资本等多个主体共同参与, 要满足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和农村的多样化的需求。第一, 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引导作用。目前, 世界各国都普遍运用政策性金融实现支农, 因为政策性金融既能为农村的农业生产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 还能为商业性的金融机构进入农村金融市场打下基础。因而, 应进一步调整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定位和职能范围, 增加其对整个农村金融体系的引导作用。第二, 充分发挥商业性金融机构的主体作用。目前, 农村商业银行是农村现存正规金融的主力军, 是农村资金供给的主要渠道。首先, 要充分挖掘农村商业银行支农的潜力, 在农村地区大力地推进小额贷款、联保贷款、扶贫贷款等多种金融服务。同时, 应采取更有效的政策措施引导商业银行加入农村民间金融体系。

(四) 放松农村民间金融管制, 加强农村民间金融监管

要真正解决农村的供需矛盾, 政府应放松对农村民间金融管制, 加强对农村民间金融市场的监管, 从而繁荣农村金融市场。要放松农村民间金融的监管, 应采取有效方法加以引导、规范和保护, 使其健康有序地运转。第一, 监管部门应适当降低农村民间金融的市场准入门槛, 把农村民间金融规范化, 逐渐实现农村民间金融机构的合法化, 还要为其度身定制相应的规章制度;第二, 适度建立以社会资本为主的充满活力的资金供给体系, 采用公平的信贷规则和市场约束机制, 给予资金的供需双方充分的选择权, 充分发挥农村民间金融运营的各种优势, 在最大限度上适应农村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要求。第三, 政府及有关监管部门应进一步制定和完善农村民间金融的有关法律、法规, 引导农村民间金融市场的健康有序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雷硕, 李亚云.关于农村金融信贷市场供需矛盾的成因探究——由村镇银行的困境引发的思考[J].农业科研经济管理, 2013 (10) .

[2]尹帅.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供需矛盾和成因分析[J].吉林金融研究, 2013 (6) .

公租房供需矛盾及对策研究 篇4

一、公租房的供给方式

公租房是指由政府或公共机构建设持有,以低于市场租金的价格向城市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新就业职工及满足一定条件的外来务工人员等夹心层群体提供的保障性住房产品。2010年6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七部门联合制定的《关于加快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的指导意见》,正式提出在全国推广公租房制度。公租房是一种准公共产品,政府是准公共产品的提供者,政府通过以下三种方式为承租者提供公共租赁性住房。

1. 政府主导的供给方式。

通过新建和配建来向市场提供公租房房源。政府为推进公租房的建设,通过财政资金的转移支付直接投资建设公租房。政府拥有公租房的运营管理权和所有权。公租房建好后,政府将房子出租给符合申请条件的需求者,并收取较低的租金。

2. 政府投资,企业建设。

政府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将建房资金支付给委托企业,由开发商完成公租房的建造工作,这种情况下公租房的所有权仍归政府。企业从政府处收取建造工程所花费的成本,建成后由政府负责运营和管理等工作。

3. 社会资本参与,政府回购。

政府不再直接投资到公租房的建设当中,而是给予房地产开发企业贷款担保和税收优惠。公租房建成之后,政府通过“分期付款”或“以土地换房产”的方式对公租房进行回购。

二、公租房建设存在的供需矛盾

1. 需求者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

公租房的决策体制是采用“自上而下”的方式,社会公民特别是公租房的需求者没有话语权可言,需求者的合理诉求得不到表达。在公租房供给决策的过程中,无法有效发挥需求者的主体地位。直接导致政府的决策不能够真实反映公租房需求者住房需求,造成供给与需求脱节,供非所需,这在很大程度上浪费了有限的社会资源。

2. 户型设计与租户需求的差距。

公租房的租户以城市中低收入群体或者一些外来务工家庭为主,这一类人群家庭人口一般高于户均人数。而公租房多数以中小户型为主,户型面积多集中在40-60平方米之间。公租房使用的主体需求和实际的公租房住房面积建设之间存在着供需矛盾,户型及面积设计与租户需求之间的差距导致公租房建设达不到预期的建设目标。在这种情况下就导致一部分低收入群体因为需求得不到满足放弃申请公租房,大量流失的公租房租户违背了公租房建设的根本宗旨。户型设计和租户真实需求之间的差距,是造成公租房租户流失的重要原因之一。

3. 租金标准合理性不足。

由于国家并未对公租房租金价格标准进行明确限制,因此各地公租房租金标准存在不明确的情况。各地政府组建的公租房管理部门并未对当地租金水平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估,而是根据经验或感受确定。通过对比公租房租金标准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购买力和收入水平,发现大部分公租房的租金水平并不适合公租房租户的承受水平,造成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主要是公租房价格标准存在问题,并且租金标准不能得到及时的调整。

三、完善公租房建设的对策建议

1. 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

为了使政府供给的公租房更加满足租户的真实需求,政府在公租房的决策时应大胆创新,不再采用单一的政府部门自上而下的决策机制;组织志愿者可通过社会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公租房的需求者需求倾向进行问卷调查,切实了解承租者的真实需要;可通过组织专家论证会的形式,召集公租房规划、设计、建设、施工、监理、管理等方面的资深专家参与到论证会中,对公租房在规划、建设、施工等方面遇到的大小问题,通过集思广益的“头脑风暴法”来寻求解决方法;可组织听证会,在政府部门进行公租房建设决策前,面向广大社会群众召开公租房决策听证会,收集、听取并汇总整理在公租房决策听证会上公租房需求者提出的问题、意见和建议。合理的利用问卷调查、听证会及专家论证会能极大地避免需求与供给脱节这种情况的发生,有效降低社会公共资源浪费,提高政府决策制定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2. 建立合理的规划机制。

政府要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公租房供给规划。公租房供给规划包括公租房用地规划和公租房建设长期发展规划两个方面的内容。公租房选址如果是在偏远、开发难度大的地块,则周边的配套设施,如学校、医院、菜市场等也应同时进行规划。在商品房开发时,要求租户必须配建一定数量的公租房,由政府统一运营管理建好后的公租房。这种方式可以减轻政府投入的资金压为,更可以有效解决因公租房建设过于集中而产生的“贫民窟”问题。关于公租房建设长期发展规划的制定应有全局观、发展观。应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对公租房需求者进行调研,从而制定出符合本地的短期计划、中期计划和长期汁划。在实施的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时的动态调整。

3. 建立完善的公租房管理体系。

一是成立专门的公租房管理机构。公租房管理机构具有公租房项目从建设到入住资格核批及后期维护等一系列政策的制定及实施职责。成立专门的公租房管理机构,可实现专业化管理,提高运营效率,明确各方的权利和责任具有重要意义。二是公租房管理体系的决策权和执行相分离。在管理机构中,决策层和执行层要分明权责、合理分工、紧密配合。公租房的决策层成员应从不同教育背景、不同社会阶层、不同社会群体当中来进行招募,使得公租房的建设尽可能满足各种需求,实现公租房供给与需求相一致。决策层在进行决策之前,应对本地中低收入者的住房情况进行摸底,形成报告。在充分考虑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和政府财政实力的基础上,制定出符合当地实际的公租房规划方案。公租房的执行机构专门负责其日常运作事务,应采用市场化运作方式,同时接受政府的监督。在日常工作事务的处理过程中应做到公开化、透明化。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的将各项工作的进展情况进行及时公布,便于社会监督。三是在由决策层和管理层组成的管理机构中,两者分工明确、相互配合,使得公租房管理体系能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摘要:在城镇化建设中,如何改善民生,如何共享发展成果,如何维持社会生活的基本公平以及公租房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供需矛盾,一直以来都是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本文从多方面对公租房建设提出了相应的、科学有效的对策建议。

山西省物流人才供需矛盾分析 篇5

一、山西物流人才的需方状况

1. 需求岗位。

目前, 山西省对高端研究型物流人才与中高层管理人才的需求量较大。山西的整体物流规划需要物流人才, 山西企业的发展需要物流人才, 尤其是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 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崛起, 对专业的物流人才的需求量在近几年会持续增加。

2. 山西物流企业目前的状况。

近些年, 山西物流业虽有一定规模的成长, 但行业基础仍相对薄弱。主要以中小型企业为主, 而且物流基础设施不完善, 技术水平比较低。数据显示, 全省经注册的物流企业有两万多家, 但真正具有一定规模和收入水平的仅有十几家, 而且物流企业的利润普遍偏低, 企业的就业环境和薪资水平并不令高校毕业生满意。

二、山西物流人才的供方状况分析

1. 知识理论水平。

本科生应在大学期间努力学习理论知识。但就身边的情况来看, 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还有待提高, 甚至连基本的物流名词都解释不清。这可能与目前的教育体制有关, 比如有的学校为了提高毕业率, 放松对学生的要求。但更大的问题是学生本身, 根

2. 实践经验水平。

企业物流的运作实践性较强, 很多物流企业愿意聘用有实践经验、有操作技能的人员。而就目前山西高校的教育来看, 建立并投入使用的物流实验室并不多, 开设的实践课程更是微乎其微, 导致学生不了解实际情况, 操作能力比较差。

3. 对物流工作的认识。

物流一词在当下很热, 但很多人包括物流专业的学生对物流工作的认识是干快递, 看仓库, 就造成他们对这个行业有了“偏见”, 对自己的前途不看好。他们觉得这份工作很辛苦, 工资不高, 发展前景也不好。一般大三大四时学校才会进行就业指导工作, 学生在大学期间对自己的就业方向认识不足, 对自己的未来很迷茫。

三、山西物流人才的供需矛盾

1. 学生自身能力与工作需求之间的矛盾。

物流工作既需要理论知识, 又需要实践能力。而就目前学生的整体素质来看, 并不能达到企业要求。大多数人对理论知识一知半解, 而且缺少实际操作技能。

2. 学生对物流的理解与行业需求之间的矛盾。

由于对物流的错误理解, 学校在就业指导方面的欠缺, 学生没能真正了解物流工作, 导致女生, 觉得搬运、快递等工作太累, 加上物流企业更倾向于聘用男生, 使她们对自己的专业丧失信心。

四、缓解山西物流人才供求矛盾的建议

1. 高校方面。

首先, 学校应严格要求学生, 增加实践课程, 加强校企合作力度, 提供良好的实践平台, 增强学生的操作能力。其次, 应将物流的就业方向和职业规划提早告知学生并对其进行引导培训, 使其了解自己将来从事的工作及就业形势。学校还可以结合自身的优势, 将物流专业和优势专业相结合。

2. 企业方面。

企业应正确认识物流人才的作用, 引进适量的物流人才, 增强人才储备意识, 尽量改善工作环境, 为员工创造宽松良好的成长环境, 建立和谐的劳资关系, 使人才能感受到自己在企业有发展空间, 满足人才的自我实现需求。

3. 物流学生自身方面。

春运供需矛盾与构建售票新机制 篇6

春运期间铁路“一票难求”的现象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了。但是人们探讨解决这一难题的努力并没有因为难题存在的时间之长、难度之大而放弃。为了解决“一票难求”, 我们是否应该探讨一下“一票难求”究竟难在哪里?

众所周知, 春节期间客流最大。一是外出务工人员的回家客流;二是高校放假的学生客流;三是节日的旅游客流;四是工作需要春节还在上班的工作客流。五是探亲、购物客流等。

当客观存在的运量远远大于铁路现有运输能力的情况下, “一票”怎能不“难求”呢?换言之, 运量大于运能是产生“一票难求”的第一难。第二难。是否可以考虑一下我们现有的车票售出方式。目前, 火车站在售出车票时, 基本都是不透明的。共有多少票, 卖出多少票, 剩余多少票, 预留多少票, 买票的人不知道, 于是猜测的人就可以得出各种结论:“一票难求”。有没有人为因素?为什么预售期的第一时间就会没有票?有没有特权票?不一而足。第三难就是“黄牛党”。“黄牛党”票贩子是也。是以囤集车票, 加价售出, 从中牟取利益的人。这些人严重侵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 增加了乘客的旅行成本, 扰乱了车站管理秩序。使本来就不能满足需要的车票更加的不够用了, 使一票难求现象雪上加霜。第四难就是如何加强铁路内部的管理, 使我们的管理更加科学化。比如:加强数据统计。目前, 我们只知道已经发送的人数, 而不知道我们应该发送的人数。所以我们无法知道“一票难求”者究竟有多少?“一票难求”者, 应该定位在没有买到票和没有买到有座位票的人数总和。这一数据便是当前铁路客运运能运力与运量的真实差距。差距清晰是解决问题的前提。还比如:运输资源的合理使用。目前铁路线路上的列车运行密度是否还可以加大, 这样运量自然就会增加。但是一个运输资源的配置问题又出现在我们的面前。每到运输旺季, 机车、车辆之数量都会感到严重不足。如果按最高需求为标准, 配置足够数量的机车、车辆, 那么淡季时就必然会大量的闲置, 造成巨大的浪费, 这是企业经济效益所不允许的。无疑这也是一个相当难的问题。究其“一票难求”到底难在哪里?可能很难尽数其详, 不过上述难题如果能够得到解决, “一票”就应该不再难求了。

2 2010年春运未雨绸缪

2009年2月19日本年度春运结束, 铁路的客运量创造了历史的高记录, 这是铁路职工的劳动业绩。面对有着“规模最大人类迁徙”别名的春运, 铁路员工确实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尽管如此, “一票难求”还是严重存在, 广大乘客的需求还是不能满足, 铁路的服务还是不能令人十分满意。2010年的春运将是什么样子?铁路将会采取那些有效的措施使“一票难求”的现象明显好转。这些都是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

怎样开动脑筋?第一, 专家学者、经验丰富的资深管理者要把春运工作做为课题进行研究。第二, 充分发动群众, 开展讨论, 广泛听取群众意见。一是在相关的报刊、杂志上开辟专栏进行讨论。二是通过电子信箱收集铁路企业干部、职工和地方群众对春运的意见和办法, 再由铁路局相关部门进行收集、分类、整理, 并定期上报铁道部相关部门。铁道部组织专家对这些意见、办法进行筛选、进行深入的研究, 再形成有价值的方案。

3 如何实现“一票不再难求”

为何叫“一票不再难求”而不叫“一票易求”。其涵义在于, 不是说随时可以买到您所需要的车票, 在某些时候需要建议您改变一下时间或车次而使您的旅行计划得以实现。“一票易求”谈何容易, 即使2012年也只承诺了群众买车票较为方便而已。那么怎么实现“一票不再难求”呢?还得从“一票难求”的那几难入手。

3.1 解决运能运量的矛盾

3.1.1 建设铁路, 发展铁路, 增加运力

为解决运力不足的问题, 铁路加快了建设的步伐, 大规模的铁路建设正在进行。有《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为证。

第一建设客运专线:为满足快速增长的旅客运输需求, 已建成北京~上海、武汉~广州、西安~郑州、石家庄~太原、宁波~厦门等客运专线。现在正在建设北京~武汉、天津~秦皇岛、厦门~深圳等客运专线。建立省会城市及大中城市间的快速客运通道, 规划‘四纵四横’铁路快速客运通道以及三个城际快速客运系统。建设客运专线1.2万公里以上, 客车速度目标值达到每小时200公里及以上。第二2010年阶段目标:到2010年, 铁路网营业里程达到8.5万公里左右, 其中客运专线约5000公里, 复线3.5万公里, 电气化3.5万公里。第三进一步扩大路网规模;进一步提高既有线能力:单线改复线等等。

3.1.2 加大列车长度

在内燃机车、电力机车的牵引力可以胜任的情况下加大列车长度, 即增加机车对车辆的牵引辆数, 无疑是增加运量的有效措施。对缓解“一票难求”会有很大成效。

3.1.3 加大列车运行密度

铁路线路上运行的列车密度, 是铁路运营状态、线路使用率的测量指标。目前我国铁路线路上的列车运行密度并没有达到饱和状态。需要说明的是在运输需求不大的情况下, 强调这一指标是没有意义的。

3.2 解决运输资源的有效利用问题

加大了列车运行密度, 加长了客运列车的长度, 所需要的机车、车辆、乘务人员 (尤其是车辆) 从哪里来?运输淡季时, 多余机车、车辆的维护、保养等费用支出从哪能里来?还有安全问题等等。如下措施可供商榷。制定规划, 加快制造、购置一定数量的新车辆, 用于更新旧车辆, 加快提升客车等级, 改善旅客旅行条件, 提高舒适程度的步伐。对于更新下来的旧车辆, 如果不是到了报废期限, 就应该继续保养、维护, 有效利用, 进而解决车辆不足的问题。当制造和购置的车辆加上现有车辆还不能满足需要的时候, 我们是否应该想到车辆的租赁的方法。关于乘务人员应该不是问题。就目前情况看, 只要有效发挥教育、培训部门的作用, 乘务人员的问题将迎刃而解。关于安全。怎样保证运输的安全, 一句话, 就是靠人, 靠人按章作业, 靠人对设备的改进, 靠人的高度责任, 靠人的高度警觉。只要抓住人这个环节, 安全是可以保证的。

3.3 解决“黄牛党”问题

对于“票贩子”严厉打击是必须的, 近年来, 铁路公安部门对“黄牛党”不断加大打击力度, 收到很大成效。但社会风气尤为重要。人们的道德水平, 决定了“黄牛党”出现的数量和频率。所以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也是防止“黄牛党”的重中之重, 这要有全社会的努力。同时采取一些有效方法也是必要的。

3.3.1 实名制售票

若火车票采用实名制售票, 一定能有效防止“黄牛党”。我国民航就是实名制售票, 尚未听说有飞机的“票贩子”, 火车售票完全可以借鉴之。可否这样:

3.3.2 进一步增加车票出售的透明度

今年春运期间, 各大车站火车票出售已经实行了公示制度, 但是客票出售不是实时显示。就目前的网络技术, 实现实时显示不应该是很难的事儿。甚至可以实现在Inter网上就应该能查到火车客的出售情况, 就像人们在家随时可以看到股市情况一样。每天的车票出售的实时走势图随时可以调出, 一定不会再出现预售期的第一时间就没票的情况。试想, 当人们已经知道车站还有票, 谁还会高价从“票贩子”手里买火车票呢?“黄牛党”还能存在下去吗?

3.4 售票统计的完善

目前, 一般都是统计售出票额, 好像没有统计想买而没有买到车票的情况。所以究竟哪次车车票卖得更热, 热到什么程度, 好像没有量化, 只有一个大概的估计。于是, 增加的临客针对性就不一很强。在此建议售票员在回答“没有”的时候, 能做一个记录, 最好是售票系统的数据库能增加此功能, 使车票缺少的数据统计得更加及时、准确, 使增加的临客更能发挥作用, 这本身就是节省资源, 就是增收, 提高了效率, 事半而功倍。

总之, 春运是个大的课题, 人民的疾苦牵动着胡锦涛总书记的心。消除“一票难求”现象, 是铁路全体职工的责任。只要按胡总书记的批示, 积极开动脑筋, 研究科学的办法, 火车票的“一票难求”现象一定会彻底消除。

真的希望一票不再难求。

参考文献

[1]《沈阳铁道报》2009年1月21日

[2]网易新闻

[3]中国高速铁路建设网《中长期铁路网规划》

[4]大洋网《21日列车调整运行广深线班次密度堪比地铁》

用地供需矛盾 篇7

黄河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为580亿m3, 扣除200亿m3的冲沙水量, 可用水量为380亿m3。且近几十年来, 黄河实测径流量偏小, 既与降雨量减少引起河川天然径流量减少因素有关, 也与流域用水增加有关。

随着沿黄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用水量不断增加, 不断扩大的供水范围和持续增长的供水要求, 使水少沙多的黄河难以承受, 承担的供水任务超过其承载能力。黄河河川径流仅占全国河川径流的2%, 却承担着本流域和下游引黄灌区占全国15%的耕地面积、20%的人口及50多座大中城市的供水任务, 引黄灌溉面积由1950年的1200万亩, 发展为现在的1.13万亩。造成黄河水资源供需矛盾尖锐、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同时也存在水污染严重和用水浪费现象。

面对尖锐的水资源供需矛盾, 从长远看, 黄河流自身水资源难以满足黄河流域及相关地区持续增长的用水需要, 而实施“南水北调”西线跨流域调水是未来解决黄河水资源短缺的主要措施。近期, 则要依靠大力开展节约用水, 强化水资源统一管理等综合措施来解决。

1措施建议

1.1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 确保河流自身生态用水

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 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建立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项制度”, 相应地划定用水总量、用水效率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2012年初, 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国发[2012]3号】。对此, 黄河水利委员会也相应提出:建立黄河水资源开发利用“红线”;建立黄河用水效率控制“红线”;建立黄河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其中建立黄河水资源开发利用“红线”是黄河水资源管理的重中之重。必须保证黄河自身的生态用水, 保持黄河本身的生态健康, 才能为两岸经济发展提供持续的水资源。因此, 要对水资源承载能力进行全面的分析研究后, 建立黄河流域在水资源管理中不可逾越的“红线”, 就是严格实行用水总量控制。

1.2加强黄河水资源的统一管理与调度

几十年的实践证明, 统一管理与调度黄河水资源效果显著, 因此, 必须坚持。在此基础上, 一是, 要加强以总量控制为核心的流域取水许可管理。按照《取水许可水资源征收管理条例》的要求, 逐步完善总量控制管理的各项具体制度, 建立流域与区域相衔接的取水总量控制管理机制。需要完善落实和建立以下管理制度: (1) 取水许可审批、发证统计和公告制度, 实现取水许可审批发证资料的共享, 为实现流域和省 (区) 总量控制提供全面准确的信息。 (2) 建立取水许可审批、发证监督检查和处罚制度, 防止瞒报、不报取水许可审批发证情况、越权审批等现象发生; (3) 流域至各级行政区域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制度, 防止取水失控和促进节约用水。二是, 强化黄河水量统一管理与调度。进一步完善黄河水量调度协调机制;落实水调责任制, 建立健全水量调度行政首长负责制。三是, 完善和加强法律手段, 保障黄河水资源统一管理顺利实施。依据《黄河水量调度条例》和《取水许可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 尽快完善配套管理办法, 实现涵盖黄河水权管理、水量调度、水资源保护在内的流域水资源管理法规体系。

1.3建设节水型社会, 大力提倡节约用水

缓解黄河水资源供需矛盾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在节水中求发展, 节水的重点在农业, 其次是工业。由于灌溉工程的老化以及灌溉技术落后等, 水渗漏损失一般为40—50%, 灌溉用水利用率仅30—40%, 与发达国家的80%相比差距很大, 说明节水潜力巨大。发达国家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一般在70%以上, 目前我国大部门地区水利水的利用率仅约30%, 水的重复利用率约50%。

黄河流域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92%, 搞好农业节水意义重大。今后应逐步对灌区实施节水改造, 着力抓好干、支渠的衬砌防渗和骨干建筑物的配套, 改革灌溉方式, 提高用水效率。在又条件的地区积极推广喷灌、滴灌等节水技术。工业用水量仅次于农业用水量,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 工业取水量逐步增加。应着重对工业取水量较大的企业进行节水改造, 提高重复利用率, 依靠科技进步实现节约用水。

1.4合理提高水价, 发挥经济杠杆作用

当前来看, 节约用水最主要最有效的措施是提高水价, 用经济的手段调控用水量。目前引黄供水水费标准为:农业用水4—6月份每立方米1.2分。其他月份1分;工业及城市生活用水, 4—6月每立方米9.2分, 其他月份8.2分。实现了两水分供, 但总体来讲目前引黄供水价格偏低, 低于引黄渠首供水成本价, 一方面, 造成争水、抢水现象, 使原本就不富裕的黄河水更加紧张;另一方面, 由于供水收入低, 工程无法进行维修、养护或维修养护不及时, 造成工程老化、失修, 工程使用寿命缩短。因此, 应研究合理的水费价格, 合理提高水价, 按成本价供水, 并最终实现“水资源价格+工程水价+环境水价”的科学水价。

1.5建立水市场, 实行水权有偿转让机制

面对黄河水资源的短缺, 优化配置越来越重要。建立水市场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资源的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 因此, 应逐步建立黄河水市场。应研究探讨规范的交易规则和交易程序, 制定水权转让的具体实施办法, 水市场用户之间的水权交易要在政府的监督、指导下进行, 交易双方在交易前要按照管理权限向黄河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或交易机构提出申请, 并按照协商一致的结果、依据国家法律进行交易, 交易后双方要到水行政主管部门或交易机构登记过户, 取得取水许可或其他合法凭证。

1.6加快实施“南水北调”西线建设

南水北调是国家未解决北方地区干旱缺水现状而设计的一项宏伟工程, 是解决水量严重短缺问题的重要途径。南水北调实施成功后, 我国将形成“三纵四横”的水资源统一调度网络格局。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计划从长江下游江苏省扬州江都抽引长江水, 利用京杭大运河及与其平行的河道逐级提水北上, 并连接起调蓄作用的洪泽湖、骆马湖、南四湖、东平湖。出东平湖后分两路输水, 一路向北, 经隧洞穿黄河, 流经山东、河北至天津。一路向东, 经济南输水到烟台、威海。第一步工程主要向苏北、鲁西南和胶东地区补充水源, 年均抽长江水60亿m3, 输水干线长660km。第二步将抽长江水扩大至年均110亿m3;中线工程近期从丹江口水库引水, 调水80—130亿m3, 远期规划再从三峡水库或以下长江干流取水增加水量, 工程跨越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 可基本自流到北京、天津。输水总干线全长1267公里。

东中线工程以城市生活和工业用水为主, 兼顾农业及其他用水, 通水后可基本解决京、津、冀、豫、鲁的水资源紧缺问题。届时, 黄河下游的引黄供需矛盾可得到缓解, 但难以根本解决黄河缺水的现状。尚需要西线南水北调, 工程规划从长江上游的通天河、雅砻江、大渡河调水170亿m3, 实施后将大大增加黄河流域的可用水量, 缓解水资源紧缺的局面。S

【用地供需矛盾】推荐阅读:

供需模型05-09

供需关系06-14

供需视角06-22

供需状况07-25

供需企业07-29

供需现状08-17

供需理论08-31

供需趋势09-10

市场供需10-30

供需调查11-05

上一篇:行为与责任下一篇:背景差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