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需平衡分析

2024-07-07

供需平衡分析(通用10篇)

供需平衡分析 篇1

城市交通供给和交通需求的失衡是影响城市交通发展首要因素,也是阻碍城市健康快速发展的主要缘由,因此,城市交通供需平衡一直是交通领域研究的重要内容。前人研究城市交通供需平衡主要从城市交通供需总量平衡着手,研究交通需求预测交通总容量两方面,却很少考虑供给与需求之间动态影响关系,即供给在某些方面制约需求,而需求也正面的影响供给。城市交通的供给与需求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复杂系统,系统内部各个因素之间都存在相互作用,探讨城市交通供给和需求之间动态关系,对于促进城市交通供需结构合理化,调节城市交通供需平衡,提高交通系统综合效益,促进城市交通健康持续快速发展意义重大。

1 城市交通供需平衡含义

交通供给是指为了满足各种交通需求所提供的基础设施和服务,例如道路、车辆、车站、各种交通组织和服务等;交通需求是指出于各种目的的人或物在社会空间中进行位移的需求。供需达到平衡的最佳状态通常被理解为:道路网的总体建设规模恰好满足道路交通出行需要的要求,即交通路网总容量和交通需求总量相近或相等。实际上,路网容量是一个理论值,该值在实际中的发挥水平还受其他各种因素的影响,例如,路网等级结构、路网布局结构,以及路网等级结构供需平衡、路网布局结构供需平衡、交通方式结构供需平衡等因素相关。除了路网等交通硬件设施影响交通需求以外,交通服务的软文化,包括交通服务水平、企业文化、政治经济等也是影响交通供需平衡的重要内容。

路网容量供需平衡既体现在各种结构供需平衡中,由于它们串联组成道路交通供需平衡的全部内容,是实现影响道路交通平衡的主要内容。只有路网容量达到供需平衡,才有可能实现城市道路交通平衡;路网等级结构、布局结构和交通方式结构供需平衡居于支配地位,起辅助作用,各供需平衡的关系如图1。

2 城市交通供需平衡系统分析

2.1 基于供需平衡城市交通动态联系

城市交通供需动态联系主要指,交通供给能力和条件与交通需求内容之间通过各种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的动态状态的现象;指各子系统的因素互动下,相互依赖,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动态关系。城市交通需求和供给的动态关系应随实际情况而论,相互之间的关联本着客观相连的原则,构成有能动性动态系统。

从交通需求角度看,自行车、步行一般走适合短距离出行,走支路多;自行车、公交、摩托一般适合中距离出行,走次路、主干路;公交、小汽车一般适合长距离出行,走快速路的多。影响交通需求的因素较多,例如,道路等级、路网布局结构、政治、经济、文化。今年是2010年,世界博览会在上海举行,博览会期间的上海交通势必较繁忙,交通需求量受文化影响短时间内增加,然而,2009年甲流较严重时期,出于健康考虑,城市交通需求总量相对轻松点。从交通供给角度看,安全、迅速、便利、经济的交通方式更能吸引更多的顾客。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以其安全、迅速等优势从其它交通方式中吸引更多顾客,而生活条件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家庭有了小汽车。

例:目前,我国城市公共交通占劣势,交通分担效率低,而且,私人小轿车数量快速增长且使用率较高。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相对落后,公共交通优先权的实施存在问题,城市公共交通服务功能和质量还不能满足多数人们的需求,因而公共交通分担率比较低。例如在西安市,2006年底市区居民日出行量据统计已达到740万人次,其中市民出行乘坐公交车的比例只占到25%左右,其它为自行车、小汽车、摩托车、步行、出租车等,乘坐公交的比例明显偏低。另一方面,我国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国家的汽车产业政策使汽车逐渐成为我国城市居民的日常交通工具,截止2010年,北京市仅私人汽车大约有329万辆,如此多的车辆给公路交通带来巨大压力。同时,我国私人汽车的使用率极高。北京和其它城市相比,北京机动车使用率高得多,每辆机动车的年平均行驶里程是其它城市的4倍左右,导致小汽车道路使用率为67%,只承担15%客流量,效率极低,我国机动车拥有率低的城市要比拥有机动车率高的一些国外城市拥挤。交通供给与需求动态关系及影响因素如图2。

从图中可以看出,随着城市交通方式的多样化、竞争化发展,不同方式的交通需求量随时在变,掌握这些特点有利于优化交通供需系统。

城市交通动态系统的目的是为了打破城市交通供需系统内各个主体原有的各自不协调的、不全面的运作模式,合理将供需系统内部各主体功能结构与运作模式有效的动态反应,保证城市交通供给方式多样性,提高城市交通有效供给能力,促进城市交通建设结构更加合理,有效地满足交通需求。

2.2 基于交通供需动态平衡提出优化城市交通供需平衡措施

2.2.1 协调路网布局,改变出行分布

根据我国当前的交通需求特征,本文推荐采用的交通策略是由多中心组团式城市中心开发模式以及面向公共交通的模式两者相结合的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多中心组团式开发模式。多中心、组团建设意在改变城市单中心的空间结构、缓解城市中心区的交通压力、缩短居民的通勤距离、减少“生活性”交通。面向公共交通的土地利用模式是一个布局紧凑的、功能混合的社区,以一个公共交通站点为社区中心,通过合理的设计,鼓励人们较少地使用汽车,更多地乘坐公共交通,从而改变城市居民出行特征。

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多中心组团式开发模式重点要布置以中心组团为中心的、连接组团的放射状及网状快速公交线路网,在外围组团,在公共交通线路的站点设计具有吸引力、功能良好、适宜步行的高密度、紧凑发展的办公、居住和商业综合体的混合功能组团,这些组团与中心组团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并不完全依靠于中心组团,并能大幅度提高其他组团用地的不等价性。此外,加快其他组团的发展,确实能减轻城市中心区就业、交通、社会等诸多方面的压力。鼓励多种交通方式并行发展,城市交通方式如图3:

2.2.2 基于供需平衡的需求治理

要解决我国城市交通供需不平衡的问题,以前国家和各地方政府都做出了许多的努力,其效果却不明显。究其原因在于:城市道路供给是有限的,不可能无限增加供给,而且根据当斯定律的推倒,新建的道路设施很可能会引发更多交通量,经过一段时间发展还可能出现同样的交通问题。按此推理,倘若对需求总量没有宏观调控,那么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将永远滞后于交通需求的增长,道路设施规模无法满足出行的需要。采取持续、大规模的道路基础设施建设来缓解交通问题是行不通的。另一方面,如果道路系统的供给建设不能与城市发展相协调,仅仅满足出行需求目标,则可能导致交通结构供需的失衡、交通拥挤。从另一方面来看,我国城市路网建设基本完善,可为道路建设的土地面积紧张,新建道路时间长,而交通需求治理投入少,见效快,要从根本上解决交通供求不平衡的矛盾,必须充分运用市场经济学原理,将交通需求治理作为解决交通问题的重要策略之一。因此,用加强城市交通需求治理的思想来解决我国城市交通问题是非常必要的。

3 结语

本文基于交通供需平衡的城市交通供需作了动态关系分析,分析了城市交通供需平衡影响因素,以及各因素之间的动态关系,基于供需平衡提出了促进供需平衡措施,即分别从城市交通供给平衡和城市交通需求平衡角度改善和优化城市交通供需系统。

摘要:在城市交通供需平衡分析基础上,分析城市交通供给与需求的相互关联系,初步构建城市交通供需动态平衡模型,指出城市交通系统结构和功能相统一、供需因素动态相互影响下交通供需达到平衡最佳状态。为构建交通供需平衡,提高交通系统总体效益,解决城市交通拥挤等问题提供思想策略。

关键词:城市交通,供需平衡,动态分析

参考文献

[1]李小江,等.中国城市交通发展战略[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周晶.城市交通系统分析与优化[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3]黄海军.城市交通网络平衡分析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4.

供需形势有望平衡偏紧 篇2

面积、产量双双下滑。预计2016年玉米种植面积、产量分别为3695万公顷和21517万吨,同比分别下降3.1%和4.2%;“十三五”期间玉米种植面积和产量将大幅度缩减,到2020年面积降为3441万公顷,产量降到20567万吨,年均减幅分别为1.8%和1.1%;展望期后5年,受消费拉动,玉米生产有所恢复,预计2025年面积、产量分别为3455万公顷和21229万吨,年均增速分别为0.09%和0.64%。展望期内,面积、产量总体下降,年均减幅分别为0.07%和0.15%。

消费稳中略增。2016年玉米消费量达到19751万吨,到2020年增加到22192万吨,2025年将进一步增加到22699万吨,年均增速为1.6%。其中,受人口增长和收入增加的双重影响,饲用消费增幅较大,年均增速达到2.7%;食用消费稳定增加,保持0.3%的增速;工业消费先增后降,种子用量和损耗呈下降趋势,年均分别减少0.1%、0.7%、2.8%。

价格前后分化。“十三五”期间,玉米价格将呈明显下跌态势。预计2016年玉米价格明显回落,2020年前后达到企稳回升的拐点,到2025年与国际价格的关联将更加紧密。

秦安县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篇3

一、水资源总量与可供水资源总量概况

㈠水资源总量及可利用资源量经分析秦安县年均当地水资源总量、可利用资源量、当地地表水、地下水资源分别为11700万立方米、19464万立方米、7600万立方米、4100万立方米;水资源总量由当地水资源量与入境客水组成, 年均为38700万立方米, 其中当地11700万立方米, 入境水27000万立方米。山丘区为梁峁沟壑区, 面积1537.26平方公里, 以地表水资源为主, 年均总量7307.7万立方米, 而地下水为黄土孔隙裂隙水, 呈线条状分布, 量小而分散, 年均总量为1045.9万立方米。河谷盆地区位于葫芦河干流及其主要支流的中下游, 面积63.64平方公里, 是全县政治、经济发展的中心地带, 以储存于第四系冲洪积砂砾卵石层中的地下潜水为主, 年均总量3874.1万立方米, 扣除两区重复计算量820万立方米后为3054.1万立方米。另外根据山丘区和河谷区水资源开发利用条件分析, 山丘区以雨水资源 (水窖利用) 和地表水资源为主构成可利用资源量为5610万立方米, 而河谷区以地下水、入境客水为主构成可利用资源13854.1万立方米。具体如表1所示。

㈡可供水资源总量预测根据秦安县“十一五”水利发展改革规划及水利工程建设相关规划, 对全县各分区不同规划水平年不同保证率的可供水量进行分析预测的结果如表2所示。

二、水资源利用现状及需求预测

㈠水资源利用现状经调查全县及各分区水资源利用现状如表3所示。

注:其它指林、牧、渔等需水量。

㈡水资源需求预测根据秦安县经济社会“十一五”规划及相关专项规划, 对不同规划水平年农业、工业和生活发展的预测, 分别分析计算各行业在不同规划水平年的需水量, 结果如表4所示。

三、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与评价

㈠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根据不同规划水平年可供水量和需水量预测结果进行全县水资源平衡分析计算的结果如表5所示。

㈡水资源供需评价由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结果 (表5) 可以得出:在不同规划水平年, 保证率50%时水资源不但可以满足各行业需水要求而且有剩余, 保证率75%时基本平衡并略有剩余, 保证率95%时缺水较为严重;水资源开发潜力有限, 开发难度越来越大, 大部分地区已无进一步开发的潜力, 部分地区已超过其合理开发利用的极限, 必须依靠节水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各行业的用水需求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提高, 这与有限的水资源之间的矛盾会日益突出, 因此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 积极推广各类节水措施, 以节余补不足是未来水利工程发展的必由之路。

摘要:通过调查分析秦安县水资源总量、可利用资源量和各行业用水需求量的预测, 经供需平衡分析得出秦安县水资源量极为匮乏, 必须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依靠节水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积极推广各类节水措施、以节余补不足则是未来水利工程发展的必由之路。

供需平衡分析 篇4

[摘要] 以长沙市为例,运用2010-2015年的数据,一方面从需求角度基于ELES模型测算了城乡居保的养老金适度下限水平,并作出未来15年的动态预测;另一方面从供给角度基于精算模型模拟出养老金供给水平。将二者比较,发现:2010-2030年长沙市城乡居保制度在理论上不能达到“保基本”的制度目标。改革模拟结果表明:在引入个人缴费增长率和缴费补贴增长率参数,逐步调高基金收益率和基础养老金调整系数的假定下,到2030年可实现不同层次的“保基本”目标。因此,可建立与收入水平挂钩的费率机制、提高基金收益率、建立合理的基础养老金调整机制、完善缴费补贴机制来提高城乡居保的保障水平。

[关键词] 城乡居保;养老金适度水平;养老金供给水平;ELES模型

[中图分类号] F842.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8—1763(2016)04—0119—07

Abstract:This paper taking Changsha for example and using data from 2010 to 2013, on one hand measures the moderate pension lower limit of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endowment Insurance system (URREIS) based on ELES model from demand perspective and forecast it for the next 15 years, on the other hand measures pension supply level on actuarial mode from supply perspective. By comparing the two pension benefits, we find that the pension level that URREISprovides theoretically cant guarantee the elders basic living from 2013 to 2030. Reform simulation result shows that under the condition of introducing payment growth rate and payment subsidy growth rate parameter, and increasing fund returns and basis pension adjustment coefficient progressively, the URREIS can achieve the goal of guaranteeing the elders basic living at different levels in 2030. This paper suggests establishing payment rate mechanism linked income level, increasing fund returns, building a reasonable basis pension adjustment mechanism and improving the payment subsidy mechanism to improve security level of URREIS.

Key words: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endowment insurance system; moderate level of pension; supply level of pension; ELES model

一引言

2014年2月21日,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意见》,将“新农保”和“城居保”正式合并,并统称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简称“城乡居保”)。而早在2010年7月1日,长沙市就开始全面实行统一的城乡居保制度,且制度框架与国家城乡居保制度基本一致。自2010年制度实施以来,长沙先后两次调整了缴费档次,由2010年的100-500元调整至2013年的100-1500元15个档次(每100元增加一个档次),之后又增加至100-3000元30个档次。基础养老金标准也从最早的每人每月60元增加到现在的每人每月130元。长沙市城乡居保实行缴费和基础养老金双向补贴,具体补贴方案见表1。从长沙市社保局获取并整理出2010-2015年长沙市城乡居保实施情况的相关指标值,形成表2。从表2可看出:尽管基础养老金水平6年翻了一番,但城乡居保人均养老金水平

人均养老金水平是由养老基金总支出除以领取待遇人数得到。由于2010年部分老年人从7月才开始领取养老金,所以先根据老年人实际的领取月数与养老金总支出计算出月均养老金水平,再乘以12可将其折算成视同的年平均养老金。仍然非常低。2010年,长沙城乡居保人均月养老金为60.06元,2015年,人均月养老金为125.48元,与日益增长的消费开支比较,长沙市城乡居保的实际养老金水平无法满足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那么,多高的待遇水平才能够达到保基本的目标,在现有制度基础上该如何提高城乡居保的保障水平以达到“保基本”的目标?本文从养老金需求和供给两个角度展开分析,对城乡居保制度的完善进行了精算模拟。

二文献综述

衡量养老保险保障水平最直接的指标就是养老金水平,从不同视角来看,可分为养老金需求水平和养老金供给水平。养老金需求水平,是指能满足老年人基本生活需求的养老金适度水平,而适度水平应该是个区间值[1]。养老金供给水平可分为养老金供给实际水平和养老金供给理论水平,前者是指老年人实际领取到的养老金待遇,后者而是指基于精算原理城乡居保制度所能提供的养老金水平。

目前学者关于养老保险适度水平的界定方法看法不一,主要分为两种。一是基于修正恩格尔系数的测算方法:边恕、穆怀中[2]以修正恩格尔系数模型测量了我国农村养老保险的适度下限。沈毅[3]从保证老年人最低生存需求的层次,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适度下限界定为城乡居民平均恩格尔系数与居民平均生活消费支出的乘积。二是基于扩展线性支出模型(简称“ELES”模型)的测算方法。张思峰等[4]、穆怀中[5]、邓大松[6]和薛惠元、仙蜜花[7]都运用了ELES模型从居民生活消费总支出中分离出基本消费需求,作为测算养老保险的适度水平。比较二者看出:基于恩格尔系数的养老金水平反映的是最低生存需求,而基于ELES模型测出的是基本生活需求。因此,笔者认为ELES模型方法更能体现出“保基本”的制度目标。关于养老金供给理论水平的研究,有学者以养老金替代率相对指标来衡量保障水平,并通过构建精算模型,来分析影响养老金供给水平的因素[8]。也有学者将精算模拟出的养老金供给水平与养老金适度水平进行比较,得出现行新农保或城乡居保制度不能实现“保基本”的结论[9]。可以看出,现有研究基本认同城乡居保现行制度下的保障水平偏低,而对于如何改革提高保障水平,特别是改革方案的量化研究涉及较少。

本文以长沙市城乡居保为例,从供需平衡的视角,按照“养老金供给理论水平是否达到养老金适度下限”这一思路,来探讨长沙市保障水平偏低是否存在制度原因,然后以实现“保基本”为目标,进行改革方案模拟,为提高城乡居保保障水平提供制度完善建议。

三需求角度的城乡居保养

老金适度下限水平

(一)模型构建

根据城乡居保“保基本”的制度目标,城乡居保制度提供的养老金水平应该满足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本文借鉴穆怀中[5]的研究成果,利用ELES模型从总消费支出中分离出基本生活需求,以达到测算适度下限的目的。ELES模型是Liuch于1973年提出的一种需求函数模型。该模型将人们对商品的需求分为基本需求和非基本需求两部分,认为基本需求与收入无关,人们在满足基本需求后,会在剩下的收入中根据各类商品的边际消费倾向来分配非基本需求的支出。ELES模型的表达式为:

(二)数据选取与下限水平测算

本文采用《长沙统计年鉴》中的按照收入五等分的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与其对应的八大商品(食品、衣着、生活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与通讯、教育文化娱乐、居住、其他服务)消费支出数据为截面样本数据,根据ELES模型,测算出八大商品的总基本需求,即可作为城镇居民养老保险的下限水平。由于统计年鉴没有对农村居民的消费支出按照收入层次分别统计,其下限水平用城镇居民总基本需求剔除“教育文化娱乐”和“其他服务”这两项的基本需求来参考得到。考虑的原因有两点:一是通常农村居民的消费层次比城镇居民的要低些,而“教育文化娱乐”和“其他服务”对于农村老年人不是必需品,可以不考虑。二是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推进,长沙市农村居民对其他六项商品的基本需求将逐步接近城镇居民。下面采用2011-2014年《长沙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利用Stata软件,运用OLS法,估计参数i和i,回归结果表明

对参数初始估计的过程和具体数值省略。:各方程总体回归显著,参数bi全部显著,个别方程的常数ai不显著,需进行修正。修正方法:首先利用WLS法对于存在异方差的方程进行异方差处理;然后对于ai仍未通过检验的方程,令ai=0,假设前m种商品对应的ai不显著,重新估计方程,则前m种商品各自的基本需求变为:piqi=bi·∑ni=m+1ai/(1-∑ni=1bi)(式6),总基本需求可表示为:∑ni=1piqi=1-∑ni=1bi/(∑nj=m+1aj)(式7),经过修正后的模型估计结果见表3。

表3结果表明:经修正后的模型参数显著性水平高,t值通过检验。根据估计出的i和i,可求出每一项商品的基本需求,进而得到城乡居保养老金适度下限,同时整理出实际人均养老金水平,见表4。比较表4 中的结果,可知:2010-2013年长沙市城乡居保的养老金实际水平在逐年递增,但仍远低于农村或城镇养老保险的适度下限值,这说明长沙市城乡居保保障水平严重偏低。

四供给角度的城乡居保养老金水平

(一)养老金供给的精算模型

根据城乡居保的制度政策,养老金由个人账户养老金与基础账户养老金两部分组成。个人账户养老金是由参保人的个人缴费、集体缴费以及政府缴费补贴这三方筹资共同积累形成。基础养老金是由中央政府与各级地方政府共同补贴得到。根据国发[2009]32号文件的相关规定,做出以下精算假设:

(1)参保人的缴费档次在其缴费期间内保持不变,且缴费不中断,直到领取养老金的年龄。

(2)由于“中人”补缴部分不享受政府补贴,补缴积极性低,所以假定不考虑45岁以上的参保人一次性补缴至15年的情况。

(3)由于长沙市当前集体补助很有限,所以不考虑集体补助的情况。

(4)参保人到达领取养老金年龄后,每年年初领取养老金。

(5)基础养老金按照调整系数每年递增。

根据个人账户精算平衡原理,在开始领取养老金时个人账户缴费的精算积累值等于个人账户养老金领取总额的精算现值,从而得到个人账户养老金P1的精算表达式为:

P1=∑b-1i=a(Cp+Ct)·(1+r)b-i/∑m-1j=0vj

基础账户养老金P2的精算表达式为:

P2=P0·(1+f)b-a

故养老金总账户精算模型为:

P=∑b-1i=a(Cp+Ct)·(1+r)b-i/∑m-1j=0vj+

P0·(1+f)b-a

其中,Cp为缴费水平;Ct为政府缴费补贴;a为参保年龄;b为开始领取养老金的年龄;r为基金收益率;v为收益率贴现因子;m为养老金领取年限;P0为参保人参保首年的基础养老金;f为基础养老金调整系数。

(二)养老金供给理论水平测算

根据长沙市城乡居保制度政策,本研究对模型参数做出如下假设:

(1)政府缴费补贴Ct。假定缴费补贴按照长沙市现行制度保持不变,即补贴标准为每人每年30元,每提高一个缴费档次,缴费补贴增加5元,500元及以上的缴费档次按照500元缴费来补贴。

(2)基础养老金P0。2010-2015年基础养老金按照长沙市实际给付标准具体标准见表1.计算, 2016年开始,假定按基础养老金调整系数每年递增。

(3)基础养老金调整系数f。城乡居保制度规定,基础养老金可根据经济发展和物价情况做出适当的动态调整,但根据长沙市历年的实际调整情况,平均增长率达到了10%多,而随着我国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按照长沙市现行制度设计,基础养老金调整速度会降低,本文假定现行制度下基础养老金调整系数为8%较为合理。

(4)养老金的领取年限m。根据国发[2009]32号文件规定,个人账户养老金的月计发标准为个人账户基金积累额除以139,即得出计发年限等于139/12,约11.58年。

(5)参保年龄a与领取时间b。参保年龄范围为16-59岁,60岁时开始领取养老金,假设参保人均从2010年开始参保,则养老金领取时间t为2011年至2054年。

(6)缴费水平Cp。目前长沙市城乡居保的缴费水平分为从100-3000元共30个档次。假定选取100元、1000元、2000元、3000元共4个高低不同有代表性的缴费档次。

(7)基金收益率r。目前我国的城乡居保个人账户基金收益率均是参照银行同期的一年定期存款利率。近年来,我国一年定期存款利率保持在3%左右,且基于养老金即将入市的考虑,本研究选取基金收益率为3%与4%这两种情况。

将假定的相关参数值代入公式5中,利用excel软件可分别测算出在不同缴费水平、参保年龄与基金收益率下的养老金水平,考虑到篇幅,本文只列出2030年以前领取养老金的情况,见表6,为了更直观地看出这三个参数对养老金供给水平的影响,将表6的结果描述在曲线图中,见图1。

(三)养老金供给理论水平与适度水平的比较

根据表6和表7的结果比较可知:2010-2013年长沙市城乡居保的养老金理论供给水平低于适度下限,以2013年为例,基金收益率为4%,缴费档次为3000元的条件下,参保人到60岁时领取到养老金才2681元,比2013年的农村养老金下限值还要低出4150元,这说明目前长沙市城乡居保在理论上还不能实现“保基本”。为了进一步探讨2014-2030年长沙市城乡居保能否达到“保基本”,现需对适度下限做出动态预测。以农村养老保险为例, 2010-2013年适度下限值的平均增长率达到了10.4%,显然这不太符合未来的长期增长趋势。随着我国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养老金适度水平的增速也将放缓。参考张思峰张思峰、张园、何江平将2012-2028年农村居民基本生活需求占人均纯收入的比例假定保持不变,即假定基本生活需求增长率与人均纯收入增长率相等。、穆怀中穆怀中动态预测了2011-2020年我国农村养老保险适度下限,得出增长率为4.5%。等研究结论,结合经济发展趋势,本文假定2014-2030年长沙市城乡居保的适度下限增长率为5%,预测结果见表8。

比较表8与表6的结果,可知:在基础养老金调整系数为5%,基金收益率分别为3%与4%的假设下,2014-2030年长沙市城乡居保的养老金理论供给水平均低于农村和城镇养老保险适度下限值,这说明到2030年长沙市城乡居保制度仍无法实现“保基本”的目标。

五实现长沙市城乡居保“保基本”

目标的改革情景模拟

(一)模拟思路

本文以到2030年时,能为不同缴费档次参保人实现“保基本”作为不同层次的改革目标,对长沙市城乡居保制度进行模拟改革,并以缴费档次3000元、2500元及以上、2000元及以上参保人的“保基本”依次作为改革的较低目标、中级目标和较高目标。根据前文的精算分析,可从缴费档次、基金收益率、政府缴费补贴和基础养老金这四个方面入手,通过引入或调整对应的精算参数来提高养老金供给水平,以达到“保基本”的目的。考虑到改革方案的效果与可行性,本文先引入缴费增长率这一关键参数,调高基金收益率参数,在此基础上再引入缴费补贴率参数,调高基础养老金调整系数等各参数,以期为逐步提高保障水平提供科学的建议。

(二)参数调整与结果预测

根据上述改革目的和思路,本研究提出可逐步推进的三种改革方案。

方案1(较低目标的改革方案):引入缴费增长率参数g,建立个人缴费与城乡居民收入联动的缴费机制,同时提高基金收益率r。假定个人缴费在初始年缴费的基础上每年增加g,参考经济增长率来设置参数g。

方案2(中等目标的改革方案):在方案1的基础上,引入缴费补贴率参数k,建立缴费补贴与个人缴费联动的政府补贴机制,同时提高基础养老金调整系数f。本文假定缴费补贴按照与个人缴费水平成一定比例实行“多缴多补”的政策。

方案3(较高目标的改革方案):在方案2的基础上,提高参数r、g、f和k。

按照由低到高的改革目标,具体改革方案依次为:(1)r=5%,g=5%,f=8%;(2)r=5%,g=5%,f=10%, k=5%;(3)r=5.5 %,f=12%,g=5.5%,k=5.5%。

(三)结果预测

按照上文提出的三种改革方案,可预测出2014-2030年改革模拟下的养老金供给水平,为了方便分析,这里只选取2026-2030年与缴费档次分别为2000元、2500元、3000元情况下的模拟结果,见表9。

表9 结果表明:上述三种改革模拟方案都依次实现了本文所设定的三种不同层次的改革目标。以方案2为例,在r=5%,f=10%,g=5%,k=5%的假定下,初始缴费为2500元的参保人,到2030年时领取的养老金水平为18658元,刚好高于适度下限水平,这说明在方案2的条件下,到2030年时,长沙市城乡居保能实现为缴费为2500元及以上的参保人“保基本”的目标。

六结论与建议

通过前文对长沙市城乡居保供需平衡视角下养老金水平的比较分析,得出结论:2010年至2014年长沙市城乡居保实际保障水平严重偏低;在现行制度的合理假设下,目前直至2030年,长沙市城乡居保制度提供的养老金水平均不能达到“保基本”,这也说明了实际保障水平偏低不仅是参保人缴费水平低、缴费年限短等个人因素造成的,也有制度设计的原因。基于对影响养老金供给水平的精算因子分析,本研究通过逐步调整和引入相关精算参数,以达到在2030年能实现不同层次的“保基本”改革目标。改革方案的模拟结果表明:在方案1中,基础养老金系数为8%,引入个人缴费增长率为5%,提高基金收益率为5%的假定下,到2030年,初始缴费为3000元的参保人能够实现“保基本”。方案2在方案1的基础上,引入缴费补贴率为5%,提高基础养老金调整系数为10%时,到2030年,初始缴费为2500元及以上的参保人能够实现“保基本”。方案3在方案2的基础上,提高参数为:r=5.5 %,f=12%,g=5.5%,k=5.5%时,到2030年,初始缴费为2000元及以上的参保人能够实现“保基本”。

据此,本文建议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提高长沙市城乡居保的保障水平,即:建立与收入水平联动的缴费机制、提高基金收益率、建立合理的基础养老金调整机制、完善与个人缴费联动的缴费补贴机制。其中,建立缴费水平调整机制是实现“保基本”的关键,提高基金收益率和基础养老金调整系数是重要措施,同时实行缴费补贴与个人缴费水平成一定比例的“多缴多补”政策可作为一种补充措施。以上四个方面所对应的参数值,可结合实际的政策改革目标,并参考本文改革模拟方案中的假设值来设定。如为了能在更低的缴费档次范围内或更短的时间里达到“保基本”,可以考虑在政府财政能力与个人缴费能力允许的范围内,进一步提高本文中四个参数的假设值。

[参考文献]

[1]穆怀中.社会保障适度水平研究[J].经济研究,1997,(2):56-63.

[2]边恕,穆怀中.农村养老保险适度水平的微观测度与动态调整研究.社会保障研究,2011,(6):3-11.

[3]沈毅.中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适度水平研究——基于“生存公平”需求的测算与比较[J].西北论坛,2015,(2):47-53.

[4]张思锋,张园,何江平.“新农保“对农村老年居民基本生活的保障程度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13,(1):99-128.

[5]穆怀中.养老保险统筹层次收入再分配系数研究[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3.

[6]邓大松.可持续性发展的中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4.

[7]薛惠元,仙蜜花.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保障水平评估——基于湖北省6个县区的比较分析[J].当代经济管理,2014,(6):83-91.

[8]贾宁,袁建华.基于精算模型的“新农保“个人账户替代率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10,(3):95-112.

蒲河流域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篇5

蒲河发源于铁岭横道河子想儿山, 在辉山风景区上游望滨乡石砬子村入境, 于辽中县老观坨乡黑鱼沟村入浑河。蒲河流域地理位置为东经122°40′48″~123°56′32″, 北纬41°21′53″~42°4'15″, 境内河长179.72 km, 流域面积2 248 km2。

蒲河流域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亚洲季风气候区北缘, 多年平均降水量647.4 mm, 年最大降水量991.6 mm, 年最小降水量460.1 mm。降水量年内分配不均, 降水主要集中在7—8月, 2个月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50%左右[1,2,3]。

2 水资源分区

蒲河流域在沈阳境内共划分为沈阳市区、东陵区、于洪区、沈北新区、辽中县、新民市、铁西新区、辉山风景区和农业高新区9个行政区。由于市区工业、城镇生活水源均来自市政水源, 都不是来自蒲河流域, 所以根据计算需要, 汇水面积计算沈阳市区, 但是在工业生产和人口等供需平衡计算未把市区的人口和经济情况计算进去[4,5]。

本次研究的水资源分区依据《蒲河流域水资源评价》报告的分区成果, 即按照行政分区边界所划分出的区域作为计算单元, 并对于个别太小的单元予以合并, 将蒲河流域沈阳境内所辖区域划分为5个计算分区, 从上游至下游依次为:辉山风景区, 即棋盘山水库以上区间, 称为分区Ⅰ;沈北新区和农业高新区合并, 即棋盘山水库至道义区间, 称为分区Ⅱ;于洪区、市区、铁西新区、东陵区合并, 即道义至老什牛区间, 称为分区Ⅲ;新民市, 即老什牛至马家套区间, 称为分区Ⅳ;辽中县, 即马家套至河口区间, 称为分区Ⅴ。

3 现状年供用水情况

本次供需平衡分析是以2010年为现状基准年, 2010年蒲河流域总供水量53 786.66万m3。其中地表水为21 631.77万m3, 占40.22%;地下水31 664.69万m3, 占58.87%。在地表水供水量中, 蓄水工程供水量为5 335.86万m3, 引水工程供水量为241.92万m3, 提水工程供水量为6 354.498万m3, 调水工程供水量为9 699.487万m3。地下水供水量31 664.69万m3。供水量比例详见图1。

现状年实际用水量为53 784.51万m3。生活用水量为2 327.796万m3, 其中城镇生活用水量890.665 5万m3, 农村生活用水量1 437.131万m3;生产用水51 456.72万m3, 其中农业灌溉用水量46 477.23万m3, 林牧渔用水量3 212.4万m3, 工业生产用水量1 634.01万m3, 第三产业用水量为133.07万m3。根据实际调研资料显示, 流域内需水强度较大, 生态用水大部分已经被挤占。用水量比例详见图2。

4 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本次供需平衡分析是以2010年为现状基准年, 2020年为规划水平年, 并分别对50%和75%降水条件下的蒲河流域进行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在本次供需平衡分析中, 地下水开采量维持在现状水平, 不允许进一步扩大开采地下水, 并通过对流域水资源进行优化配置, 在雨洪资源开发利用优化方案的基础上进行的。

4.1 水资源供需一次平衡分析

根据对蒲河流域需水发展和可供水量的分析, 按水资源供需一次平衡原则, 以现状供水能力去面对现状用水水平的用水增长需求, 来进行蒲河流域的供需平衡分析, 各分区供需平衡分析结果详见表1。

由表1可知, 50%降水条件下, 规划年蒲河流域一次供需平衡缺水6 059.092万m3;75%降水条件下, 规划年蒲河流域一次供需平衡缺水9 462.803万m3。在现状水平年情景下, 需水保持在高水平, 只能依靠挤占生态用水和超采地下水实现供需平衡。

4.2 水资源供需二次平衡分析

棋盘山水库作为蒲河流域的龙头水库, 其水库运行与管理方式直接影响其下游地区的用水效率与效益, 所以此次供需平衡分为棋盘山水库不参与全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和棋盘山水库参与全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2种情景, 以供对比分析, 供需平衡分析结果详见表2和表3。

由表2可知, 与一次供需平衡结果相比, 在50%降水条件下, 规划年蒲河流域不缺水;75%降水条件下, 规划年缺水量为3 278.48万m3。个别地区存在不缺水的情况, 但是从全流域的角度看, 缺水情况仍很严重。且从大伙房水库调来的水量仍维持在现状年的水平。但可以通过大力开展节约用水、需水控制、以供定需等措施, 在保证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基础上有效地缓解了需水过快增长的势头。

棋盘山水库现状正常蓄水位94.5 m, 相应库容1 746万m3, 汛限水位94.5 m, 汛限库容2 780万m3, 死水位90.0 m, 死库容1 018万m3。根据相关研究, 未来可以将正常蓄水位提高到95.5 m。50%降水条件下, 拟将棋盘山水库水位由95.5 m消落至92.5 m, 可对下游供水1 272万m3。75%降水条件下, 拟将棋盘山水库水位由95.5 m消落至91 m, 可对下游供水1 927万m3。

由表3可知, 与一次供需平衡结果相比, 在50%降水条件下, 规划年蒲河流域不缺水。75%降水条件下, 规划年缺水量为1 630.53万m3。由此可以看出, 棋盘山水库参与全流域水资源供需平衡的效果显著, 在时段供需平衡中有更显著的反映。棋盘山水库参与流域供需平衡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各地区的用水紧张状况, 但是流域内供水仍以地下水为主, 对地下水的开采仍处于超采状态, 这样的供水结构有待进一步调整, 必须进一步开展开源、节流工作。

摘要:根据水资源的行政区管理需要将沈阳蒲河流域划分为5个分区, 在调查每个研究区具体情况的基础上, 以2010年为现状基准年, 2020年为规划水平年进行了蒲河流域水资源供需二次平衡分析。结果表明:在现状水平年情景下, 需水保持在高水平, 只能依靠挤占生态用水和超采地下水实现供需平衡;棋盘山水库参与全流域水资源供需平衡的效果显著。

关键词:蒲河流域,水资源,供需平衡

参考文献

[1]辽宁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沈阳分局.蒲河流域水资源评价[R].沈阳:辽宁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沈阳分局, 2008.

[2]黄初龙.基于指标体系的区域水资源供需平衡时空分异评价[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09 (3) :32-35.

[3]尹云松, 孟令杰.基于AHP的流域初始水权分配方法及其应用实例[J].自然资源学报, 2006 (4) :147-154.

[4]王腊春, 李道元, 左平, 等.岩溶山区石漠化治理生态需水量初步研究:以贵州普定后寨河流域为例[J].水资源保护, 2004 (5) :12-17.

鸡东县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篇6

水资源供需平衡的计算方法是:利用实际灌溉面积积对对已已有有灌灌溉溉渠渠道道 ( (或或提提水水、、蓄水工程) 在各个镇县的灌溉面积进行修正, 因为图上所显示的面积大于实际面积 (所显示的面积中可能有公路、草地、林地所占用的面积, 而图上全部圈定) , 因此需要根据所测得的提水、蓄水、引水工程在各个乡镇的灌溉面积比例, 将各个大工程的供水总量分配到各个乡镇, 然后加上已知的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 得到最终的供水量。对于计算后得到的灌溉面积以镇县和流域为分配得到表1和表2。

2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根据预测鸡东县水资源供需状况可知:近期水平年 (2010年) 规划需水量29597.1×104m3/a, 可供水量30748.1×104m3/a, 剩余水量1151.0×104m3/a。远期水平年 (2020年) 规划需水量30636.2×104m3/a, 剩余水量111.9×104m3/a。

由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结果可知, 鸡东县部分乡镇存在着用水紧张问题, 主要是鸡东县城区, 由于城镇发展迅速, 鸡东县的取水工程不能满足城镇发展的需要, 鸡东镇又是菜田的重要基地, 也是用水量增大的原因。因此鸡东县城需要增加提水、供水工程来缓解供水不足。此外, 需要改善产业结构增加服务业、旅游业等低耗水产业来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 减少用水量。兴农镇和哈达镇也需要相应增加供水工程, 兴农镇位于山区, 取水工程缺乏, 哈达镇供水工程也不足, 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其它乡镇供水量相对可以满足需求, 但并非一劳永逸, 仍然需要对当地水资源进行保护性的利用。

从流域的角度来水, 锅盔河、哈达河、黄泥河和大石河流域比较缺水, 用水量比较大, 虽然穆棱河地区的水资源相对充足, 但是开发利用程度不够, 为了满足鸡东县的用水, 则需要兴建相应的水利工程。

3、鸡东县水政水资管理委员会办公室, 黑龙江鸡东154200)

鸡东县到近期规划水平年2010年, 地表水开采资源量不足, 需要修建水利工程以增加地表水供水量, 采用机电井抽取地下水灌溉部分水田, 减缓地表水灌溉压力。纵观未来20年, 鸡东县水资源缺乏程度会有所升高, 但幅度不大, 其主要原因是节水措施的改进, 使得用水定额降低;其主要在于农田灌溉技术的提高, 使得农业单位用水量降低, 进而影响到总需水量;但是部分乡镇缺水程度加大, 主要是因为供水条件满足不了经济发展的需求, 为了适应发展, 鸡东县急需上马一些项目, 改善当前情况。总之, 鸡东地区比较富水, 部分地区水资源量比较丰富, 但是在鸡东县城区内出现用水不足, 需增加取水工程改进状况。

摘要:结合实际, 通过列表分析了鸡东县水资源供需平衡。

镇安县水资源评价及供需平衡分析 篇7

1.1 自然地理概况

镇安县隶属陕西省商洛市,地处商洛市西南部,属凉亚热带湿润半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空气湿润,降水充沛,光照充足。多年平均降雨量804mm。

河流水系属长江流域汉江支流,主要河流有两条:旬河和乾佑河。旬河为汉江北岸最大支流,干流长度74.4km,流域面积为1272km2,发源于安康市宁陕县,进入镇安县境后由西北趋向东南流入旬阳县。乾佑河为旬河一级支流,干流长度66.8km,流域面积为1227km2,发源于柞水县老林,自柞水县石瓮镇流入镇安县迥龙镇,在镇安县青铜关镇出境,流入旬阳县汇入旬河。

全县有15个镇(社区),205个行政村,总人口31.56万,其中,农业人口24.32万,城镇人口7.24万。

1.2 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1.2.1 供水设施严重不足

全县供水设施严重不足,大量水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年降水量70%以洪水形式流走,对径流缺乏充足的调节能力,致使地表径流年内分配与需水量要求矛盾突出,主要表现在非汛期水量不足,主汛期水量过大,水资源不能充分利用。区域内水资源量丰富,但水资源在地域上分布不均,区域内呈典型的低中山地貌地形,耕地分散,水资源难以形成规模。农田灌溉及工矿企业用水较为困难,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低。

1.2.2 节约用水工作比较落后,群众节水意识淡薄

农业用水中大部分灌溉设施造价高,修建困难。目前全县节水灌溉面积不足1万亩,绝大部分农业灌溉采用大水漫灌的方式,喷灌、滴灌、渗灌等节水灌溉措施应用较少,超定额灌溉现象严重,大量灌溉水渗漏为地下水,未被作物利用;工业水重复利用率极低;生活用水定额不高,浪费水现象随处可见。

1.2.3 水重复利用率低,水资源浪费严重

全县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几乎为零,造成用水定额严重超标,不但水资源浪费严重,而且加大生产成本,企业利润下降,使部分企业陷入困境。

2 水资源评价及供需平衡分析

镇安县现状年(2014年)水资源丰富,根据商洛市水务局2014年水资源公报,当年镇安县全县水资源总量98300万m3,属枯水年。旬河年径流量84900万m3,乾佑河年径流量58400万m3。然而,现状年可利用总用水量仅为2832万m3,占年水资源总量的2.9%,其中包括利用河沟径流2820万m3、蓄积雨水12万m3。目前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能力偏低,主要源于镇安县高海拔地区无条件引用河沟径流,仅通过在水源地修建坝、塘以及水窖汇集天然降水用于生活和浇灌农田。

2.1 现有水利工程的可供水量

全县可供水主要由地表水和地下水构成。

a.地表水。全县地表水可利用总量达2820万m3。由于全县降雨丰沛,在一些无条件引用河沟径流的高山地区,通过修建水窖汇集天然降水,用于生活和浇灌农田。这些高海拔地区主要集中在该县东、西部的西口、茅坪、米粮等6个镇,均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质地貌地区。

b.地下水。全县地下水类型主要为潜水,分布不均,在乾佑河两岸一级阶地地区储量丰富,随着地面升高而减少。现状年年均地下水开采量8万m3。

2.2 现状年需水量

需水量主要由农田灌溉用水、工业用水、生活用水等组成。

2.2.1 灌溉需水量

全县共有耕地38.82万亩,灌溉设施面积15万亩,有效灌溉面积10万亩,灌区农作物以小麦、玉米、水稻等粮食作物为主,洋芋、烤烟、蔬菜等经济作物为辅,粮经作物种植比例为0.79∶0.21,复种指数1.96。

根据灌区农作物组成、灌水方式及灌溉制度,灌区综合净灌溉定额为492m3/亩,灌溉水利用系数为0.4,年毛灌溉需水量1460万m3(见表1)。

注灌溉水利用系数为0.4,综合毛灌溉定额为492m3/亩。

2.2.2 人畜生活及工业用水量

按照年度全县农村人口、城镇人口、牲畜数、工业产值及其用水标准计算,人、牲畜生活用水741万m3,工业用水210万m3(用水计算标准为《村镇供水工程技术规范》(SL 310—2004)。农村居民生活用水标准为60~80L/d,饲养畜禽:育成牛50~60L/d,育成猪30~40L/d,羊5~10L/d。工业生产用水标准按陕西省人民政府陕政发[2004]18号文件规定执行。

其他用水量80万m3(主要是生态环境用水,道路洒水、城市绿化用水)。

现状年总用水量2832万m3。其中,农田灌溉用水量1210万m3,林牧渔业用水量278万m3,居民生活及城市公共用水759万m3,工业用水575万m3,其他用水量10万m3,分别占水资源总量98300万m3的12.31%、0.28%、0.8%、0.59%、0.01%。

3 设计水平年(2016年)全县供需水平衡计算

设计水平年(2016年)可供水量4620万m3,需水量6540万m3,全县年缺水1920万m3(见表2)。

3.1 设计水平年(2016)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可供水量分为地表水、地下水和收集雨水。

3.1.1 地表水

设计水平年(2016年)引水、蓄水工程改造提高逐年完成,供水能力由原来的2815万m3/年增加到3000万m3/年。

3.1.2 地下水

为了减少和预防地质灾害,实现地下水采补平衡,开采量逐年减少。预测到2016年开采地下水8万m3。

3.1.3 收集雨水

在无条件引用河沟径流的高寒山区,通过修建水窖汇集天然降水,用于生活和浇灌农田。这些高海拔地区已建水窖12000眼,年蓄水量200万m3。

3.2 一次供需平衡分析

由表2可知,该县设计水平年供小于需,缺水,但水资源却十分丰富,农业灌溉缺水1920万m3的主要原因有三点:a水利灌溉设施少,农田供水严重不足,大量的径流水无法引用到农田中去;b拦蓄天然径流水利工程少,全县至今没有一座小(2)型以上水库,20世纪五六十年代修建的张家、茅坪两座小(2)型水库已成病险水库,无法蓄水;c该县灌溉农田集中的乾佑河、米粮河、岩屋河等干流河沿线,受大量的地方基本建设影响河水受到严重污染,农业灌溉用水受到极大破坏。

4 设计水平年需水量(2020年)

4.1 灌溉需水量

设计水平年(2020年)全县需水量4690万m3,见表3。

注灌溉水利用系数为0.63,综合毛灌溉定额为312m3/亩。

4.2 人畜生活及工业用水量

根据镇安县“十三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结合镇安县2010—2020年小型农田发展规划,考虑全县发展前景,经计算2020年全县人、牲畜生活用水达到900万m3,工业用水650万m3(见表4)。

4.3 其他用水量

其他用水量350万m3(主要是生态环境用水)。

设计水平年总需水量6540万m3。

4.4 设计水平年(2020年)供需水平衡计算结果

设计水平年(2020年)全县需水量6540万m3,可供水量6530万m3,缺水量为10万m3。供需基本平衡(见表4)。

4.5 二次供需水平衡分析

在一次供需平衡分析的基础上,在水资源需求方面,随着灌区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和优化,通过节水灌溉等各项措施控制用水需求的增长态势,预测到2020年,预计全县灌溉面积将增加到20万亩,有效灌溉面积将增加到15万亩,作物灌溉制度将发生变化,粮经作物种植比例为0.66∶0.37,复种指数为2.0,净灌溉定额可控制在312m3/亩,灌溉水利用系数将达到0.63左右,全县年灌溉毛用水量可提高到4680万m3。供需基本平衡。

5 分析结果

5.1 农业供用水量

镇安县灌溉面积在总耕地面积中占的比重小,加之雨量充沛,气候湿润,地处多雨地带,虽有“十年九旱”之说,但干旱主要出现在东部乡镇沿河川道低热区,旱时短。因此,农业用水量较小,2014年现状全县农业灌溉供水能力达1210万m3,占年供水总量2832万m3的42.73%。

5.2 工矿企业供用水量

依据《陕西省取水许可制度实施细则》有关规定,全县小水电,工矿、乡镇企业取水单位或个人共20家,属单位自建水源工程。年工业企业取水量575万m3,占供水量2832万m3的20.30%。

5.3 城镇生活供用水量

依据城镇、农村生活用水定额和已成集镇供水工程供水量统计,截至2012年12月,全县14个镇和县城区,年供水能力为741万m3,解决了11.5万人饮水问题,占总供水量的26%。

5.4 林果牧渔供用水量

全县成片果园0.5万亩,零星果树分布在沿河川道旁、院落房前屋后,年林果灌溉用水量330万m3,占总供水量的11.65%,

6 结语

镇安县为水资源比较丰富的山区县,人均、亩均水资源量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为县城经济发展提供了极为丰富的物质和水利资源。由于坡耕地多,群众居住分散,大部分村落分布在沿河两岸,根据“十三五”国民经济发展目标、人口和生态变化,部分高山居住的群众将迁出大山,定居河川沿岸。依据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喀斯特地貌的北羊山地区水资源十分缺乏,无法保证生态平衡,加之,还有受到水质水量威胁的喀斯特地貌5个镇部分高山村组,要严格控制并有计划地发展养殖业,继续新建水窖、蓄水池,重点保障当地居民的生活饮用水,限制农业高耗水项目,厉行节水,尽快调整产业结构,用行政与经济措施保障饮水安全。

隆德县水资源评价及供需平衡分析 篇8

隆德县位于宁夏南部山区,地处六盘山西麓丘陵地带,地理位置在东经105°48′~105°15′,北纬35°21′~35°47′之间。东西宽41km,南北长47km,国土总面积985km2,人口密度184人/km2。全县共有13个乡镇,127个行政村,624个自然村,2009年总人口18.05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09万人,回族人口1.76万人。隆德县经济以农业为主,地区生产总值80307万元(现价,下同),人均GDP4451元,相当于全区平均水平的1/4,全年地方财政收入只有2400万元,相当于宁夏平均水平的7%,全县土地资源总面积147.75万亩,农耕地总面积58.2万亩,灌区面积11.18万亩,人均占有耕地面积3.15亩,人均占有水浇地面积0.62亩。

1 水资源及其特征

水资源主要来自大气降水,无过境客水,隆德县多年平均降水量为5.191亿m3,折合降雨深527mm。地表水资源总量0.721亿m3,地下水动储量为0.421亿m3(地下水资源量是河川基流量,也是与地表水资源量之间的重复计算量)。由于地处内陆深处,受大陆性气候影响,降水较多,但季节性分配不均,地域性差异大,年际变率大,据资料统计,3~4月份降水量为39mm,占年降水量的7.6%,7~9月份三个月降水量302.9mm,占年降水量的58.8%,且多以暴雨形式出现,形成洪水量大,径流集中,水土流失严重,春季和初夏季节性干旱突出。各流域水资源量见下表。

2 水资源可利用量

考虑现状各水库采用“空库迎汛”、“蓄清排浑”的运行方式,经分析计算隆德县当地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为0.39亿m3。各流域当地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见下表。

在未来水利工程建设中,随着新建水源工程、除险加固水库等水利工程的逐步实施,通过加强汛期水情监测、改变水库现状运行方式,充分利用洪水资源后,水资源可利用量将逐步增加。但从初始水权角度考虑,隆德县可利用量不能超出初始水权分配指标0.31亿m3。

3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隆德县水资源主要通过小型水库、水保骨干坝拦蓄及河道截潜的方式进行利用。人饮工程取水以截潜为主,灌溉工程取水以水库、水保骨干坝拦蓄为主。水利工程多年平均可提供水量2984.73万m3,占水资源总量的41.4%,全部用于农田灌溉、人饮及工业用水,其中农田灌溉用水量占总用水量的82%以上,生活用水占11%,工业用水量占7%。各水利工程现状可供水量详见附下表。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天气干旱情况日益严重。2009年全县水利工程供水量仅为1650万m3,其中灌溉用水1200万m3,实际灌溉面积5.58万亩,生活及工业用水350万m3,工、农业生产及生活均出现了严重缺水问题。尤其是城区,人口集中,缺水影响更为严重。

4 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至2015年,隆德县工农业生产及群众生产生活用水需水总量为2627.65万m3,其中唐家河流域需水量为1.30万m3,什字河流域需水量为244.41万m3,好水河流域需水量为235.36万m3,渝河流域需水量为1661.8万m3,甘渭河流域需水量为355.19万m3,庄浪河流域需水量为129.6万m3。

随着十二五规划水源工程建设、水库除险加固、灌区节水改造、人饮工程改造、跨流域引水工程等一系列水利工程的实施以及改变库坝运行方式,有效利用洪水资源,提高中水回用能力等各项措施的落实,隆德县水利工程多年平均、75%可供水量分别将达到4207.43m3、2734.83m3。多年平均保证率下,均能满足县域内工农业生产及群众生产生活用水;75%保证率下,除好水河流域略有欠缺外,其他流域均能满足县域内工农业生产及群众生产生活用水;95%、97%保证率下,除水洛河及唐家河流域外,其他五大流域用水均大于水资源可利用量,难以实现县内供需平衡,当这种特殊年份出现时,应启动特枯年份供水应急预案,即控制农业及工业用水,首先确保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剩余水量按照轻重缓急程度适当用于工农业生产需要。

5 规划的总体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协调可持续发展理念,统筹兼顾,加快水利设施建设步伐,强化水利设施管理能力,提高防洪减灾能力,着力改善水环境,保障水资源,确保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生态安全,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水利支撑和保障。

根据全县水资源分布情况,在水利工程建设中,立足县境内水资源,节水优先,治污为本,科学开源,战略调水,统筹协调,综合利用。以水源工程建设为突破口,以灌区节水改造、生态环境建设、防洪安全、饮水安全为主线,开源与节流并举,治污与保护结合,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共进,构建南水北用,东水西用,南北互通,丰枯互济的县域水资源统一调配体系,实现县内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大力推进民生水利为全县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摘要:隆德县属于严重缺水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严重影响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如何达到供需平衡、高效利用水资源,将成为今后隆德县水利发展的重要课题。本文从隆德县水资源的特征、开发利用现状及供需平衡等方面入手,评价和分析了该县水资源及供需平衡情况。

关键词:节水灌溉,水资源,经验

参考文献

[1]刘东兰.水资源评价方法及其应用[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0(02).

[2]向锋.我国水资源保护研究概况[J].农村生态环境,1985(03).

新型农民培训供需分析 篇9

关键词:新型农民;培训;河北省;供需失衡

中图分类号:F326.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10)02-0026-04

一、引言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1]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就是“要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繁荣农村经济,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市场和农业服务体系,促进农业科技进步,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民就业,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2]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现代农业的实现速度,进而影响新农村建设的进程。提高农民素质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关键,同时也是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手段和重要目的。但是,我国目前农民的素质整体不高,这与新农村建设对农民素质的需求极不相称。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规划项目《中国人力资本的分布差异研究》表明农林牧渔从业人员人均受教育年限仅为6.87年,是16个行业中人力资本水平最低的。[3] 农民素质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性问题。提高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的素质,其中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对农民进行培训,新型农民培训的供给与需求均衡问题是我国农民培训的最根本问题,因此从经济学角度对我国新型农民培训进行分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新型农民培训调查的供需均衡分析

(一)样本与调查说明

本课题组于2006年、2007年、2008年连续三年组织了以“农民教育培训”为主题的调研活动。本文所作分析主要以2008年的调查数据为主。本研究采用访问调查法,调查员进行入户访问并填答问卷。调查对象中市县(区市)的选择主要以调查员所属地区确定,村庄和农户的选择则选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本调查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463份,其中有效问卷415份,有效率为89.63%。样本覆盖河北省30个县(市、区)、60个乡镇、120个行政村。调查地点的选择包括平原、山区、城市郊区三种类型的地区,而且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亦不相同,在河北省具有较强的代表性。调查中有些问题是让被调查者按重要程度排序的,在计算过程中按重要程度赋予数值,如:某个问题包含5个选项,让被调查者选择其中的3项(按对自己的影响程度大小排序),对可排在第一、第二、第三位这三个位置上的选项分别赋予数值3,2,1,对每个选项在这三个位置上的得分进行加总,然后比较各个选项得分的平均值的大小。

(二) 新型农民培训总体表现为供需失衡

新型农民培训单从供给上看,供给形式多样化、总量不足、宣传力度不够、区域供给不均衡且主要以政府部门为主。单从需求上看,农民期望短期连续性、种类较多、费用较低、实用、授课形式多样且最好由大中专院校提供的农民培训。从经济学供需均衡角度进行综合分析,总体表现为供需失衡。

1.农户参与农民培训的积极性较高,但实际参与率较低。积极性用来度量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程度。调查显示,愿意参与农民培训的被调查者占78.55%,而只有21.45%的被调查者表示不愿意参与农民培训。调查表明,绝大多数被调查者是愿意参与农民培训的,因为多数被调查者已经意识到科技文化知识的重要性,只有掌握了一定的技能,无论是在农村,还是进城务工,才能增加收入。但当问到愿意参与农民培训的农户是否参与了农民培训时,参与了培训的只占27.61%,而没有参与的高达72.39%。究其原因,或是这些农户没有得到培训的信息,或是对培训的内容不感兴趣等,总之,当前的农民培训不能使多数的农户满意,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通过对农民培训的供给与需求分析,农民培训存在着供需失衡的现状,不仅表现在总量上,而且也反映在结构上。从总量上看,农民培训供给小于需求,供给总量严重不足,且在区域上呈现出明显不均衡的态势,致使农民培训参与率较低,广大农民对于接受培训的渴望无法满足。从结构上看,存在着农民培训主体相对单一,培训内容、培训层次及培训形式等供求错位的状况,致使农民培训供需失衡的态势进一步加重。

2.政府在教育培训中的行为与农户期望有所差距。当问及“您对发展农民培训的意见和要求”时,回答比例最高的是“政府加大对农民培训的补贴力度”,所占比例达到35.12%,说明当前发展农民培训最缺的是资金,多数农户还是愿意参加农民培训的,只是没有足够的钱去参加培训;回答比例占第二位的是“多举办一些真正帮助农户脱贫致富的培训”,比例为31.05%,虽然目前各地都在举办农民培训,但是培训的效果不能很好地满足农户的需求,还有相当比例的农户感到经过培训后和培训以前没有多少实质性的变化;回答“严格管理,落到实处”的被调查农户所占比例为18.80%,占第三位,说明基层政府在培训政策落实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排在第四位的为“干部清正廉洁,办实事”,比例为12.02%,说明基层干部队伍中还存在一些不合格的干部,影响了基层村干部在农民心目中的整体形象;排在第五位的是“加快经济建设,减轻农民负担”,比例为2.99%,说明现阶段农村经济发展还处于较低水平,农民生活水平还比较低,这样农户就没有多余的资金去参加各种培训。

到目前为止农民培训仍有不少方面不能满足农户的需求。当问及“您认为应该怎样才能搞好农民培训”时,“加强政府引导”是农户最关注的方面,赋予数值为5.1,说明农户普遍认为政府的引导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前河北省开展的农民培训虽然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其中大部分培训机构基本上都是孤立存在的,只是与政府有联系。除此之外,各培训机构提供的培训内容或有交叉或有共同的空白区,不能很好地满足农户的培训需求;排在第二位的是“完善农民培训相关政策”, 赋予数值为4.21,说明农户认为制定并完善农民培训政策,把农民培训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并当成一项长期的基本政策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另外,“选出好的带头人”(赋予数值为3.5)及“加强农民对培训的认识”(赋予数值为2.58)也是农户认为搞好农民培训的重要方面。

(三) 新型农民培训供需失衡的原因分析

1.政府部门重视程度不够,对培训投入不足。由于新型农民培训工作是政府行为,各级政府需要加强领导,明晰分工,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有关培训项目的统筹组织工作,使各级农民培训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比如科技部门应抓好“星火”科技培训;农业部门应抓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绿色证书、绿色电波入户等工程;劳动保障部门应抓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同时农民培训作为一项公益性事业,政府应加大对农民培训的投入力度,将经费纳入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的多渠道投资机制。但据调查显示,当问及“您认为影响农民培训发展的因素时”,49.68%的被调查者回答“没有领导及管理部门的重视”。可见,政府对农民培训重视程度不够成为影响农民培训供需均衡的严峻问题之一,政府部门对农民重视程度有待提高。尽管农民有强烈的致富欲望,并且农民也看到了参加培训能给他们带来的收益,但是较高的培训费用使农民望而却步,有效需求不足从而影响供给。调查显示,85.68%的被调查者认为获得一定技能的职业资格证书对于求职用处较大,但仅有37.44%的被调查者愿意花钱进行职业资格认证。64.68%的被调查者认为当前的培训费用过高,已经超过了农民的可承受能力。可见农民接受不了现实中较高的教育培训费用。目前各级政府对农民培训虽然给予了一定的补贴,但效果并不理想。农民对于培训的巨大需要难以转化成现实的需求,进而影响了农民培训费用的供给,因此培训费用过高与农民承受能力有限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农民培训的供给,使供需失衡的程度进一步加深。因此,加大政府对农民培训的补贴力度很有必要。

2.农民培训体系不健全。农民培训体系是开展农民培训工作的重要载体。但就目前而言,农民培训体系的培训供给在总体上仍是比较薄弱的。调查显示,44.47%的被调查者认为“当地缺少培训学校”是影响其参加农民培训的最主要因素。来自民间或非政府组织的培训活动也是农民培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通过调查问卷,仅有14.07%的被调查者参加了行业协会或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对于农业技术主要来源的问题也印证了农民培训供给体系不健全、供给主体相对单一这一现状,52.34%的农户采用的农业技术主要来自于政府农业部门,而来自农业学校、专业协会、企业获得的农业技术仅占22.66%。这不仅减少了农民接受培训的机会,而且也从总量上使培训供给减少,进而导致供需失衡。

3.培训信息传达不畅。及时获知培训信息,是农民根据自身的偏好,有选择地接受培训的前提。培训信息能否及时传达给农民直接关系到农民对培训的需求。调查显示,13.35%的被调查者认为无法及时获知近期培训信息是影响其接受培训的主要因素。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培训工程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转移到非农领域就业为目标,实行培训与就业转移挂钩和“一条龙”培训就业服务办法,对特别困难家庭有就业要求的劳动力实施培训就业援助。河北省自2004年开始实施阳光培训工程,作为一项转移剩余劳动力的培训优惠措施,73.33%的被调查者都未听说过,接受过阳光工程资助培训的被调查者仅占7.79%。调查表明,培训信息宣传力度有待加强,培训信息不畅直接制约了农民对培训的需求。

4.农户文化水平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研究资料表明,劳动者文化素质与其劳动生产率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以文盲的劳动生产率为基准,小学毕业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43%,中学毕业可以提高108%,大学毕业可以提高300%。这说明科学文化素质是使知识形态的潜在生产力转变为现实形态的生产力的直接桥梁。[4] 调查显示,被调查者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22.22%,初中文化程度的占42.11%。可见,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到了被调查者总数的过半,农民的受教育年限仍然普遍偏低,农民素质整体不高,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广大农民缺乏科技知识,并且制约了他们对于一般性农业生产技术的掌握。选用优良品种、科学施肥和使用农药是最基本的农业生产知识,是保证农业高产、优产的基础,但大部分农民对这些方面的知识仍旧匮乏。调查显示,对于选用优良品种、合理施用化肥、科学使用农药,分别有65.39%、68.00%、54.77%的被调查者回答不完全知道(包括知道一些、不太知道和不知道),说明大部分农民科技意识薄弱,缺乏必要的农业生产知识,农业基本生产知识在农村中没有得到广泛普及。农民不仅要具有一般的劳动技能,还应具备一种或多种专门技能。但调查显示,仅有32.16%的被调查掌握一种以上的专门技能。目前河北省农民素质普遍偏低这一现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民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使农民接受培训、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可能性降低。此外,由于传统小农思想的狭隘性、偏激性的存在,农民不愿接受教育培训,不敢应用科技成果,对农业科技成果和先进适用的技术敬而远之。我国农民对于教育培训的观念意识相对薄弱,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新型农民培训的供需失衡。

三、结论和对策建议

通过对河北省415份问卷关于新型农民培训供需均衡问题的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1)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较高,而且培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总量不足且各区域间不均衡。(2) 目前农民对培训的需求旺盛且以短期、实用和技能培训为主。(3)农民培训的收费机制极不合理。国家实施的一些农民培训项目基本上免费,而一些职业技能培训费用较高,农民有限的收入又难以支付,农民对于培训的巨大需要难以转化成现实的需求。

由此,本文提出以下对策建议:(1) 加大投入力度,建立农民培训长效机制。加快建立政府扶助、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培训机制,将经费纳入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建立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企业社会赞助为辅,受训农民量力适当负担”[5]多渠道投资保障机制,提高农民培训的参与率,同时缓解农民有限的收入难以支付较高的培训费用的情况。(2) 划分农民培训类别,区别对待。根据公共产品理论可将农民培训划分为农业技术培训、基础知识培训及专业技能培训等类别。[6] 针对农民培训的类别的不同,政府资金投入及政策措施方面应区别对待。(3) 农民培训必须要立足区域经济和教育培训资源现状有度开展。无论是务农农民技能的提高还是富余农民的转移,都需要与当地的一、二、三产业紧密相连。(4) 在农村广泛开展短期培训,培训内容和方式应贴近农民需要。短期培训是现阶段农民教育培训需求面最广、人数最多的一种教育形式,其以时效性、实用性较强的特点最大限度地迎合了农民求实、求知、求富的需求。[7] 根据区域特点,建立农民培训需求动态管理模式,围绕农民主要经营活动和资源优势,以多种形式开展农民科技培训和技术推广,组织科技人员进村入户,快捷有效地为广大农民提供技术、信息和咨询服务,采用有效的培训方式举办各种实用技术及职业技能培训。

参考文献:

[1] 林克显.新农村建设中福建农民教育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4-5.

[2]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19.

[3] 周亚,甘勇,李克强,等.中国人力资本的分布差异研究[J].教育与经济,2004(2):17-20.

[4] 李正风,刘小玲,王凌晶.关于提高我国全民科学素质的战略思考[J].中国软科学,2005(4):52-57.

[5] 蒋寿建.村支书视角的新型农民培训需求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8(1):71-74.

[6] 张娟.农民培训产品的属性探析[J].农业经济,2007(8):67-68.

[7] 姜长云.农民的培训需求及培训模式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05(35):2-27.

Analysis of Supply and Demand of New Farmers’ Training

——Based on a Questionnaire Survey of Farmers’ Training in Hebei Province

ZHANG Liang,ZHANG Run-qing,ZHANG Yan-feng,ZHAO Bang-hong*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Trade,Agricultural University of Hebei,Baoding,Hebei 071001,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ses the supply and demand equilibrium of new farmers’ training in economic view from 415 sample data of questionnaire survey in farmers’ training of Hebei Province.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overall performance is in imbalance.The enthusiasm of farmers to participate in training is high,and the training has achieved good results,but the amount is inadequate and imbalances exist among regions.At present farmers demand for training is urgent, mainly for short-term,practical and skills training.The charging mechanisms of farmers’ training need to be improved.

供需平衡分析 篇10

1 研究区域概况

延津县位于河南省北部,开封市西北部,地处华北黄河冲击平原的偏南端,司寨乡位于县城东北部,该项目区位于司寨乡小留固村,总面积196.5 hm2,处于黄河故道区,水资源丰富。项目区属华北黄河冲积平原,地形平坦,土质较好,主要以沙壤土为主,部分为粉砂土和细粉砂土。根据延津县水文地质资料得知,该项目地处古黄河的河槽带,水资源丰富,地下水位稳定,水位埋深较浅,约为7 m,含水层厚,蓄水空间大。本区浅层地下水主要接受降水入渗补给、灌溉水回渗补给和侧向径流补给。项目区内地下水主要以蒸发、人工开采等方式排泄出地表,以径流方式排泄出区外的量较小。项目区所在的黄河冲积平原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期。项目区的自然植被类型属热带阔叶林带,农作物主要以小麦和花生为主。

2 供需水量分析

2.1 需水量分析

2.1.1 灌溉设计保证率

结合项目区所在的地理位置、水资源状况、作物种植类型以及当地社会经济情况和近远期目标,本着与当地标准接近,略高于当地水平的原则,选取灌溉设计保证率为75%。

2.1.2 灌溉制度的确定

1)灌溉时期和灌溉次数的确定。

项目区作物种植的主要方式为小麦—花生一年两熟,参照水利部农村水利司1995年编著的《机井技术手册》第102页表6-5“河南省不同地区小麦生长期水量供需平衡与灌溉时期”,确定项目区75%频率年灌水时间和灌水次数为:小麦灌溉3次,灌溉时期分别为拔节期、孕穗期、灌浆期;花生灌溉2次,灌溉时期分别为拔节期、灌浆期。

2)需水量的计算:

W=M×A (1)

其中,W为灌溉需水量,m3;M为毛灌溉定额,m3/亩;A为灌区面积,hm2。

农作物灌溉需水量详细列表计算见表1。

注:毛灌溉定额=净灌溉定额/灌溉水利用系数。根据GB 50288-99灌溉和排水工程设计规范,管网水利用系数取0.95,田间水利用系数取0.90(参数选取参照水利部农村水利司编制的SL/T 153-95节水灌溉技术标准选编,灌溉水利用系数=管网水利用系数×田间水利用系数=0.85

从表1可知,项目区农作物总需水量为86.10万m3。

2.2 供水量分析

2.2.1 降雨入渗补给量Q

降雨入渗是浅层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源之一,可根据由灌溉保证率选取得典型降雨年份和降雨入渗补给系数计算:

Q降=αFX (2)

其中,Q降为降雨入渗补给量;α为降雨入渗补给系数,取0.10;X为75%的保证率典型年降水量,取540 mm;F为地下水补给面积,取项目区总面积。

降水入渗面积即项目区面积:

F=196.5 hm2=196.5×104 m2。

项目区大气降水补给量:

Q降=αFX=0.1×0.54×196.5×104=11.04×104 m3/年。

2.2.2 灌溉水回渗补给

项目区内井灌水均会部分入渗补给地下水。灌溉水回渗补给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一般由当地水文地质资料查得的灌溉回归系数计算灌溉水回渗补给量:

Q回渗=βMA (3)

其中,Q回渗为灌溉回渗量,m3/年;β为灌溉回渗系数(取0.15);M毛为毛灌溉定额,m3/年;A为项目区耕地面积。

灌溉回渗系数β是参考邻区试验站灌溉回渗试验成果,并根据项目区实际资料确定β=0.15。灌溉用水量由上面计算项目区需水量可得知:

2.2.3 侧向径流补给量

侧向径流补给量是影响浅层地下水储量的因素之一。根据延津县水文资料可知,项目区周边主要承受南部边界地下水补给,北部水力坡度为Js=0.005,项目区补给边界长2 764 m。根据区域均衡法将项目区作为一个储水整体,计算一年内区域边界补给量:

Q侧=TKM∑(liji) (4)

其中,Q侧为侧向径流补给量,m3/年;K为含水层的渗透系数,20 m/d;M为含水层厚度,31 m;ji为计算断面水力坡度;li为计算断面的长度,m;T为计算时段,365 d。

Q侧=TKM∑(liji)=365×20×31×2 764×0.005=312.7×104 m3/年。

项目区合计可供水量为:

Q供=Q降+Q回渗+Q侧=336.65万m3/年,经地方水利部门的分析论证,取0.7的开采系数,该项目可开采地下水235.66万m3。

3 结果与供需水量平衡分析

由以上分析可以得到项目区水资源供需对比情况,见表2。

万m3

由表2可知,项目区可开采地下水量235.66万m3远远大于总需水量86.10万m3,余水量为149.56万m3,项目实施后完全可以满足灌溉需要。

水量供需平衡分析应考虑到工业和乡镇企业的发展及人口的增长。若可供水量不小于总用水量之和,说明管灌系统规划的面积有灌溉保证,不会引起地下水超采。若可供水量小于总用水量,应开辟新水源。无新水源可开辟时,应调整作物种植结构布局,或减少灌溉面积。为了达到整个规划区节水增产的目的,应采用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减少灌水定额,但绝不应以超量开采地下水来提高供水保证程度。

4 结语

本文介绍了土地开发整理的平原区井灌工程中低压管灌的供需水量平衡分析的方法和步骤,利用项目区作物组成、灌水方法等基本情况和《用水定额》等相关资料,得出需水量;利用项目区水土资源、水文气象等概况以及相关的公式得出供水量。在此基础上对供需水量进行对比分析,以达到证实项目区有充足、可靠的水资源保证的目的。同时,对项目区供水不能满足灌溉需求的情况,提出了具体对策。

参考文献

[1]李宗尧.节水灌溉技术[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4.

[2]郭元裕.农田水利学[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5.

[3]高向军.土地整理工程设计[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5.

上一篇:绩效考评方法下一篇:同课异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