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需博弈

2024-11-19

供需博弈(精选3篇)

供需博弈 篇1

摘要:应用哈丁公共地悲剧模型和古诺寡头竞争模型,构建了城市土地供需博弈模型。分析指出城市土地供需经常处于失衡状态,然后给出了调节城市土地市场供需平衡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城市土地,供需博弈,失衡,政策建议

0 引言

土地是不可再生的稀缺性资源,随着城市建设可供开发利用的土地会越来越少,其稀缺性会更加明显,价值也会进一步显现。我国实行城镇土地国有政策,土地是最重要的国有资产,怎样利用好土地满足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的居住需要始终是政府关注的焦点。政府推广土地收购储备制度希望通过对一级土地市场的垄断,实现对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同时参与土地收益的分配实现国有土地的价值。我国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采取协议、招标、拍卖和挂牌等方式出让,与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土地无偿划拨或单靠行政手段进行数量控制相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采用招拍挂等竞争方式,用价格机制抑制对土地的过度需求,是保护土地资源、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这一稀缺资源的有效手段。

土地收购储备制度及土地招拍挂制度使政府垄断城市土地的经营,这就必然产生两个相互冲突的政策目标,一方面是政府需提供基础设施、住宅、商业用地来满足不断增长的居民居住及商业生产活动的需要,这个目标要求土地价格越稳定、越低廉越好以满足人们的住房需要和降低生产和交易成本,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这可以概括为社会福利目标;另一方面,土地出让是实现国有资源价值和政府财税的重要来源,这个目标又要求土地价格最好能够不断上涨。是,还是获取短期的财政收入提高现行管理政绩,政府一直处于进退维谷的两难境地。而房地产开发商作为理性经济人,其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目标是始终不变的。下文将应用博弈模型分析政府在不同目标下与开发商就城市土地供求的博弈,以期提出有建设性的政策建议。

1 政府追求社会福利时城市土地供求博弈分析

土地是城市发展的最核心资源,政府为了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会依据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和土地市场供需状况等向市场供应土地,其决策目标是保证社会福利最大化,满足居民居住及商业生产活动的需要。而作为土地需求方的开发商只关注自身福利,具有大量开发土地以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动机,从而造成土地资源闲置或低效使用,使社会福利减损。

哈丁(Hardin,1968)研究公共地悲剧的论文曾引起广泛关注。该模型揭示了如果只关注个人福利,公共物品就会出现短缺,公共资源也会过度使用[1,2]。这跟政府与开发商关于土地供需的博弈状况十分相似。

设v为向市场供应单位土地给社会带来的平均效用,Q为市场土地总供给量,v是Q的函数。由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可知,当土地供应量增加时,土地的边际效用低,并且随着供应量不断增加,土地的边际效用加剧下降。因此,可以假定v′(Q)<0,v″(Q)<0,如图1所示。

政府的决策目标是社会福利最大化,则政府的土地供应量是满足下式的Q:

它的一阶微分条件为:

式中:Q**是政府向市场供应的最佳土地量。

设:市场上有n个开发商,n=1,2,……,n;每个开发商决定各自土地的需求量;设第i个开发商的需求量为qi∈[0,+∞];那么市场总需求量Q=q1+q2+…+qn。

假设开发商获取的土地全部供应给社会,则在其他开发商土地需求量为(q1,…,qi-1,qi+1,…,qn)时,第个开发商需求qi时给社会带来的福利效用为:

ui(q1,…,qn)=qi×v(q1+…+qn)(2)

设(q1*,…,qn*)为博弈的纳什均衡,则qi*必须使式(2)最大化。该最优化问题的一阶微分条件为:

即:v(q1*+…+q*i-1+qi+q*i+1+…+qn*)+qiv′(q1*+…+q*i-1+qi+q*i+1+…+q*n)=0(3)

将开发商i的最优战略qi*代入式(3),就有:

把上式相加再除以n,可得:

式中:Q*=q*1+…+q*n,这即是纳什均衡时各开发商总需求量。

比较式(1)和式(4)可知:

假设Q*<Q**,则:

∵v″<0

∵v′<0

∴v(Q*)>v(Q**);

故有:),这与式(5)矛盾,所以:

Q*>Q**

此结论说明,和政府的土地最优供应量相比,纳什均衡时开发商对土地的需求会大于政府根据社会福利最大化供应的土地量,土地资源将被过度开发。如果任由开发商按自己的需求来开发土地将导致土地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土地资源不能保证被配置到最能有效利用它的使用者手中,从而使整个社会福利受损。这也给了政府采用土地收购储备制度一个合理的经济学解释。土地收购储备制度使政府统一土地出让一级市场,有利于政府调控土地市场、保护土地资源、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土地[3]。

2 政府追求短期绩效时城市土地供求博弈分析

政府是城市土地的唯一供给者,土地出让金及相关的税费在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中占很大比重。因此政府在土地供应过程中,有可能不再是以公共福利为决策目标,而是利用土地供应的垄断地位,追逐超额垄断利润,实现任期内GDP和财政收入等绩效考核目标。由于房地产行业进入门槛很高,加上土地的区域性,使得土地的买方市场是典型的寡头竞争;因此可以用古诺寡头竞争模型分析开发商的均衡策略[4]。

设:土地市场的需求函数为线性需求函数P=ab Q,P为单位土地价格,Q为市场土地供应量;再设政府取得土地具有相同的不变单位成本c1,则政府的收益函数为πg=PQ-c Q=(a-b Q)Q-c1Q,收益曲线见图2。

最优化一阶条件为:;

所以政府收益最大化时,最优土地供应量为:

现在考虑开发商之间博弈。开发商对土地的需求是引致需求,假设开发商根据市场需求确定各自对土地的需求量。设市场上存在n个开发商,n=1,2,…n;由于开发商与政府同处一个市场,具有相同的需求函数P=a-bQ,其中Q=∑Qi。设政府在转嫁取得成本c1同时开发商的单位建筑安装成本为c2;则第i个开发商需求量为Qi时的收益函数为:

πc=PQi-c1Qi-c2Qi=[a-b(∑Qi)]Qi-c1Qi-c2Qi最优化一阶条件为:

于是有:b Qi=a-b(∑Q*i)-c1-c2

现在假设Q*i为垄断寡头i的最大收益时对土地的需求量,那么对所有的n个寡头进行求和,有:

比较式(6)和(7)可知,当开发商的数量。

在房地产的成本构成中包括土地成本、建安成本、相关税费和利润等;土地成本在开发项目的成本结构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在我国一些经济发达的中心城市,其比重一般达到30%~50%,而建安成本相对比重较小,即上式的c2很小,极限的情况是c2=0,则很容易满足,从而造成土地供应不足。

在发达的中心城市,开发商希望拥有更多土地以获得土地增值收益;而政府也希望土地掌握在自己手中,等待土地增值以后再推向市场,使政府的收益最大化。从图2来看,在经济发达城市开发商对土地的需求会超过Gg*,即政府的最优供应量。

而在我国的中小城市可能会出现相反的情况。一方面土地成本不高,建安成本所占比重较大,加上难以吸引有实力的开发商去竞买土地,所以就会出现的情况;另一方面政府和开发商对土地增值潜力期望都不高,这就会使地方政府积极寻求卖地以增加地方财政收入而开发商囤地的积极性又下降,出现Qc<Qg。从图2来看,在经济欠发达的中小城市开发商对土地的需求会小于Gg*。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政府在追求短期绩效时,与开发商的博弈往往造成土地的供求失衡。

3 结论及平衡城市土地供需的政策建议

通过以上的博弈分析可以看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土地作为稀缺资源,如果政府不加控制,而是任由开发商通过各种途径获取土地进行大量开发,必将造成土地资源的开发过度和低效使用,最终使整个社会福利下降。政府作为城市土地的垄断供给者,有着追逐垄断利润的强烈动机,如果地方财政过度依赖土地收益将造成土地的供求失衡。[5]

针对现实中出现的土地供求关系失衡以下建议可供决策者参考:

(1)推广建立城市土地收购储备制度,严格执行招拍挂制度。

强化政府垄断一级土地市场功能,增量和存量土地经都应由政府统一征购储备后,以招标、拍卖、挂牌或协议方式供应土地,企事业单位不得改变原土地用途而用于商业、旅游、娱乐、商品住宅等经营性开发,如需改变为上述用途的,应由政府统一收购后,以“招、拍、挂”方式重新确定土地使用者,杜绝多渠道、多源头供应土地的现象。同时,进一步扩大土地有偿使用范围,除了法律明确规定可享受供地政策待遇外,其他建设项目用地必须通过有偿使用方式取得。要严格限制协议方式供地,对于商业、旅游、娱乐、商品住宅等经营性用地,原则上都要采取招标、拍卖、挂牌等公开方式出让[6]。

(2)规范土地市场,优化供应结构。

要加强土地有形市场建设,清理和杜绝隐性土地市场,提高土地市场的信息透明度,避免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不公平交易。政府应根据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和土地市场供需状况等决定市场土地供应量,同时优化供应结构增加经济实用住房、普通住宅以及廉租房等用地的供应,以稳定土地市场促进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3)转变政府的财政增长方式。

由于我国现行财税体制的原因,使得我国地方政府更倾向于通过推进城市建设与土地出让来促进财政增长。这可以从土地出让对于政府财政的贡献中得到验证。国土部数据显示,地方出让土地的收入所得在逐年增加。2006年全国招拍挂出让土地面积7.11万公顷、价款5 796亿元。2007年的对应数字分别是11.53万公顷,价款9 551亿元,同比增幅双双超过六成。目前我国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中土地出让金的贡献业已达到30~50%。因此,在这情况下,要降低政府财政对于土地出让金的依赖性,必须通过制度创新改变政府的财政增长方式。同时研究土地收益的分配使用办法,使得土地的收益分配、使用更加合理。

(4)清理闲置土地,增加土地供应宗数。

地方政府应严格执行对超期闲置或未完成开发土地的清理,打击囤积土地的行为,避免市场上一面是土地供应不足、部分开发商无地可用而另一部分开发商却大量闲置土地。政府可以实施单宗土地出让小块化,改变以往的大宗土地出让,目的在于增加土地供应的宗数,吸引更多的中小开发商参与竞争,防止部分房地产开发企业凭借其资金实力“圈占”大面积土地,形成“垄断”[7]。

在规制政府和开发商行为的同时,还要加强制度建设以避免政策的随意性和多变性,使城市土地的供需主体在统一的制度框架下做出决策行为,最终达到调节城市土地市场供需平衡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李光久:《博弈论基础教程》[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2]罗伯特·吉本斯:《博弈论基础》[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3]黄冬梅、谢中伟、刘佳:《城市土地储备制度的绩效、问题及对策研究》[J];《研究与探索》2008(10):53-55。

[4]李刚:《城市建设和房地产开发的博弈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4(11):54-55。

[5]吴群、王婵婵:《城市土地市场供需机制研究综述》[J];《商业研究》2008(5)。

[6]肖宇宁:《我国城市土地供应机制分析及对策》[J];《价格月刊》2006(1):29-30。

[7]张中新:《土地供应在经济宏观调控中的政策运用》[J];《特区经济》2004(10):124-126。

分析企业会计信息供需博弈关系 篇2

关键词:企业,会计信息,供需博弈

企业的会计信息作为能够对企业价值运动进行全面反映的经济信息, 其本质体现了经济活动中利益相关人员知情权以及话语权。利益相关人员是企业会计信息最主要的需求方, 其对会计信息的需求, 以及和会计信息供应方之间的博弈与角逐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企业会计信息的实际质量。而企业会计信息的供应方对于存在巨大差异, 利益相关者实际信息需求的响应程度也存在着相应的差异, 并且在供应过程中呈现出了明显的先后顺序。这种顺序具体可以表现为企业当权管理部门—企业权益投资者—企业债权投资人—企业内部员工—税务管理部门。对这一顺序产生着决定性影响的便是信息需要方所承担的责任和相关金融风险存在的大小差异, 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在会计信息供需博弈关系影响下而逐渐产生并形成的会计行业基本信息供求秩序, 会计信息处理人员都应该以这一秩序为规范来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 对会计信息的供求博弈双方加以协调, 提升会计信息的实际使用率。

一、企业会计信息供需博弈关系细化分析

企业是社会经济活动中利益相关人员在追求盈利过程中而逐渐形成的契约集合体, 根据企业自身所具备的相关资产负债情况, 企业利益相关人员可以具体划分为企业管理当局、债权人、股东、企业内部员工及国家税务机关。

(一) 企业会计信息供需博弈中信息需求方分析

根据资产负债状况, 以利益相关人员为代表的企业会计信息需求方具体包括企业债权人、内部员工、税务机关、权益投资者和企业管理当局。其中债权人是整个企业财务资源的主要占有人员之一, 普通债权人的利益获取一般是通过企业按时还本付息和降低贷款风险来实现的, 因此与之紧密相关的会计信息也就理所当然的成为其关注的主要内容, 尤其是企业运行过程中的现金流量、资本运行结构和债务输出结构更是其重点关注的对象。而优先债权人作为企业活动的真正投资者, 只是对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和真实可靠性以及针对性加以关注。同时由于企业员工在工作中向企业投入了相应的人力和劳动资本, 所以企业员工较为关注能够对企业基本经营状况和财务变更状况有所反映, 并与其工作绩效紧密相关时的会计信息。税务机关为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创建了一个公正、公平的外部环境, 其对企业内部的财务和会计信息并没有决定性的影响, 但是由于其在本质上代表了我国社会大众的群体利益, 所以便可以对企业的税务信息提出相关要求, 保证税务信息的真实、准确、安全、可靠, 能够在校对与检查中被比较与核实。企业活动的权益投资者是企业资产中的净资产占有者, 根据其投资方式、投资内容、投资时间、投资数额上的差异可以细致的划分为主要控股股东、一般股东和大众股民。并且在这种差异的影响下, 不同权益投资人之间的利益追求也不尽相同, 与企业利益关联越紧密的权益投资人对企业会计信息也更为关注, 对信息质量的需求也相对较高。企业管理当局, 就是企业的实际经营者, 则主要代表着企业的管理决策机构, 拥有着企业经营活动的最大知情权, 对企业会计信息也能够优先获取并加以使用。

(二) 企业会计信息供需博弈中信息供应方分析

会计部门是企业相关会计信息的主要提供者。为了维持企业会计信息的供需平衡, 会计部门在会计信息构建过程中不得不对所提供信息的具体内容、数量和实际质量进行合理的控制, 做到以有限的信息资源应对需求方无限的信息需求。同时, 由于企业管理当局是企业会计部门的直接领导机构, 所以容易通过对会计信息的不良处理来对其他需求者产生错误的影响, 进而损害其他需求者的自身利益。所以为了维护企业其他权益相关人员的经济利益, 还应该在企业经营活动中为会计部门设立相应的政府监管部门, 通过相应的会计规范来对企业会计人员的会计处理行为进行监督和控制。同时企业相关权益人员作为企业经营活动的风险承担者, 应该享受到会计部门所提供的会计信息供应服务, 从而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和资金流向等问题加以掌握。

二、协调会计信息供需博弈关系

(一) 加大我国政府对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管制力度

在坚持企业经营活动成本效益原则的基础上, 由政府会计管理机构和相关会计准则的制定机构介入信息供求双方的博弈关系, 在对双方实际利益需要进行充分了解的前提下, 立足于我国社会大众的集体成本效益来对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加以完善, 并采用法律强制约束保证相关制度的贯彻落实, 合理解决现阶段企业活动中供需博弈激化的问题。政府部门对信息披露的管制具体应该包括对会计信息质量、内容、时效性、可靠性等方面的管理和控制, 并且应该根据市场的实际供需情况对企业披露管制制度进行及时的革新和调整。

(二) 建立健全会计准则和相关行为规范

我国会计制度存在统一性和灵活性的外在特征, 并且这两种特征之间的内部矛盾为信息供应虚假信息的制造创造了可行的条件。所以一方面应该对现有会计制度在制定过程中所遵循的基本原则进行适当的调整, 将会计信息的真实准确性作为制度建立的首要目标, 对会计制度统一和灵活特征之间的内在关系进行科学的处理;另一方面, 应该借鉴国际上的先进会计制度制定经验, 对我国现有会计制度和行为规范加以完善, 尽量缩小会计政策的可选空间范围, 避免财务信息失真现象的发生。

(三) 加强外部监管, 加大执法力度

对于我国会计信息造假现象普遍存在的状况, 除了要求信息供求博弈双方在相对完善的市场体系约束下通过反复博弈逐渐形成相应的制约机制以外, 还应该通适当的外部监管和强制性惩罚从根本上对信息造假现象加以遏制。因此, 政府相关监管机关在对企业的会计信息处理制定出相应的行为规范后, 还必须加大执法力度, 对企业活动中的违规操作者进行严厉的惩治。需要注意的的是, 政府监管部门的监管行为要得到预期的会计规范效应, 就必须注意使信息造假者在造假活动中可能获得的利益远远低于造假所承担的风险和成本, 促使博弈矩阵在平衡线上小幅度上下波动, 逐渐使个体利益与集体利益趋向一致发展。

(四) 充分发挥产权制度在会计信息限定方面的作用

企业产权主要包括企业基本产权和会计信息产权。对于企业基本产权来说, 其是现代企业制度功效得以顺利发挥的前提条件, 能够有效实现企业外部权益相关者对内部会计信息的监督和控制。而会计信息产权的现代化管理和明晰能够在促进企业效益成本优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信息质量和实际使用效率。

三、结语

由于我国现代企业实行两权分离体制, 所以会计信息必将在长时间内对企业经济决策产生重要的影响, 而其供求博弈关系也必将在这一时期内长期存在。所以, 企业必须通过博弈关系的外在表现对博弈关系加以协调, 并在严格规范会计市场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 最大限度的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准确, 为企业相关权益者提供正确的信息支持。

参考文献

[1]袁国辉.会计信息供需双方的利益博弈[J].财会学习, 2012, (4) .

[2]熊新忠.小企业会计信息供需机制研究[J].会计之友, 2012, (28) .

供需博弈 篇3

一、企业会计信息披露与信息失真的现实问题

(一) 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主要问题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企业会计信息对外公开披露是引导社会资源配置的重要信号。市场能否将有限的社会资源优化配置、能否使社会福利最大化, 企业披露的会计信息是否做到真实、客观便成为其中关键所在。据相关调查资料显示, 我国企业会计信息披露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信息披露不真实, 即企业披露的财务会计信息失真, 无法真实体现公司财务及经营情况;信息披露不充分, 即对影响企业盈利或发展的有关信息陈述不详, 甚至断章取义、隐瞒事实、避重就轻, 误导投资者;信息披露程序不妥当, 企业大多喜欢在大众传媒中以新闻形式向外传播重要信息。企业会计信息披露之所以出现诸多不规范的问题, 其原因既有外部客观因素, 又有内部主观因素。归结起来, 主要由于法律法规不健全、监督管理不到位、惩处力度小、企业治理结构不合理、市场利益驱动等。

(二) 企业会计信息失真问题

在企业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若干问题中, 会计信息失真是最让会计师们担忧的, 也是国家宏观经济管理部门、企业内部经济管理部门、资本市场的投资者等各相关方最为关注的。因为如果会计信息无法客观真实地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实际情况, 则会引发会计师的信誉危机, 更无法满足有关各方了解企业经营与财务情况的需要, 甚至严重误导会计信息使用者。从概念上讲, 会计信息失真指会计信息的形成与提供违背了客观的真实性原则, 而不能正确地反映会计主体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深入分析, 其包括无意失真和故意失真两种类型。

无意失真是在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非故意的过失, 财会人员因某种原因可能在会计核算中发生各类失误;故意失真又称为会计舞弊, 即故意的、有目的的、有预谋的、有针对性的财务造假和欺诈行为, 相关会计人员多为了会计主体本身或有关主体的局部利益而故意篡改、伪造、编造有关的会计凭证, 虚报、漏报、瞒报有关的会计数据等, 其隐蔽性强、危害性大。

具体而言, 会计信息失真主要表现为会计核算资料失真、成本费用核算失真、对外投资收益体现失真、税金核算失真、往来款项失真、会计报表编制失真, 其成因则包括企业会计监督机制不健全、企业产权制度不明晰、企业业绩评价体系不合理、会计人员素质不高、会计人员管理体制陈旧等。

二、企业会计信息供需博弈分析

企业是利益相关者们追求营利而形成的契约集合体, 根据企业自身具备的资产负债表内容, 企业利益相关者分别是债权人、企业员工、国家税务机关、权益投资人、管理当局或经营者。

(一) 企业会计信息需求方分析

债权人是企业财务资源的主人之一, 普通债权人的利益所在是企业能按时还本付息、降低贷款风险, 与之相关的会计信息及质量便是其关注内容, 尤其是公司的现金流、资本结构和债务结构。而优先债权人作为非真正意义上的企业投资人, 只对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真实性、准确性和针对性较为关心。由于对企业投入劳动和人力资本, 企业员工主要对反映企业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的、对与其工作绩效密切相关的会计信息十分重视。税务部门是为企业经营创造一个有利、公正环境的政府机构之一, 其对企业财务会计信息和管理会计信息并无话语权, 但因代表社会公众利益, 便要求与企业纳税相关的会计信息具备真实、可靠、全面、准确、可理解、可比较、可核实等特征。权益投资人是企业净资产的所有者, 因投资方式、内容、时间、数额不同, 其分为控股股东、一般股东、股民 (特指股市投机者) , 不同权益投资人的利益诉求各不相同, 利益关联度越大的权益投资人对企业财务会计信息的内容越关注, 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越高。企业管理当局包括董事会、经营管理委员会、各种专门委员会等企业决策机构, 也包括各个管理职能部门等企业执行机构, 其身份较为复杂, 但狭义上就是指企业经营者, 其拥有对企业的最大知情权, 对企业会计信息内容和质量的要求也拥有优先决定权和会计信息资源的优先使用权, 它所需要的信息多为内部信息, 且更为强烈地要求信息的相关性、及时性、预测性、反馈性和重要性等。

(二) 企业信息提供者供应分析

会计部门是企业会计信息的提供者。为了更好地做到供需平衡, 会计部门不得不对供应信息的具体内容、数量和质量加以限制, 以有限的能力和资源应对各类信息使用者的无限要求。因为管理当局是会计部门的直属领导, 极易利用或操纵会计信息来损害其他相关者利益, 则依据维护权益投资人利益的需要, 会计部门之上还应设有专门制定和督促落实会计规范的政府监管部门, 来制定出指导会计部门向权益投资人报告的会计规范, 即政府会计部门制定会计规范, 企业会计部门执行会计规范。而权益投资人是仅次于管理当局的风险承担者, 任何企业的会计部门均应在从事财务会计核算工作的基础上, 向管理当局提供管理会计信息, 向税务部门提供税务会计信息, 向债权人提供与债务相关的明细信息, 并向企业员工提供预期薪酬相关的财务会计信息。

三、从供需博弈角度分析企业会计信息披露机制的完善

(一) 会计信息定位分析

从形式上看, 会计信息是数据及其定义或数据加以说明;从实质上看, 会计信息是整个会计行为系统的核心部分, 是各种利益关系的反映;从对象上看, 会计信息不仅反映某一具体经济事项, 又汇总反映某一类经济事项或某一时期所有经济事项;从流程上看, 会计信息可分别以会计凭证为载体、以会计账簿为载体、以会计报表和分析报告为载体;从内容上看, 会计信息则包括:款项和有价证券的收付, 财务的收发、增减和使用, 债权债务的发生和结算, 资本、基金的增减, 收入、支出、费用和成本的计算, 以及其他需要办理会计手续、进行会计核算的事项。

(二) 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分析

治理会计信息失真问题重在从加强内部控制和完善法规法制建设、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入手。加强企业内部控制, 其一, 要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和公司章程约束机制;其二, 要建立管理参与制, 有效监督经理的日常经营活动, 慎防发生故意失真行为;其三, 要建立健全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其四, 要明确会计责任范围和会计责任主体;其五, 要提高会计人员素质;其六, 要加强企业负责人法制观念。完善法规法制建设, 创造良好外部环境, 完善社会监督体系, 不断完善《会计法》, 完善会计制度, 加快会计准则的修订, 规范市场运作, 使虚假会计信息无立身之处。

(三) 完善企业会计信息披露机制

有效的企业会计信息披露制度是维持市场稳定、安全和可预见性的基础条件, 也是降低社会经济产出边际成本, 并使资源配置逼近帕累托最优的有力保障。完善企业会计信息披露机制, 首先, 外部使用者要求以信息披露及公正的审计等第三者监督的方式来提高企业经营状况的透明度和可靠性, 此点要求企业致力于提升自我的信誉机制;其次, 强化政府、投资人及相关公众对会计信息质量的监督能力, 改进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和效率, 此点是建立健全约束信息披露行为机制的重要条件;再次, 加强企业制度环境建设,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通过内外部控制系统的相互结合, 是更为有效的公司治理措施, 为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有效实施创造良好条件;最后, 利用互联网技术创建高效的、权威的企业经济信息中心, 以最快的速度向外发布统一的、标准的、全面的信息, 为决策者及市场参与者提供科学的判断依据。

四、结束语

当前, 经济全球化、经济主体和利益主体多元化发展日盛,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猛发展。在如此背景下, 会计信息在宏观调控与微观管理方面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会计信息是会计工作所提供的经营活动过程和结果的一切会计资料, 它能帮助投资者和贷款人做出合理决策、能评估和预测未来的现金流动, 还有助于政府部门较好地宏观调控、有利于加强和改善企业的全面经营管理。因而, 会计信息应具备相关性, 即把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信息等均作为和使用者经济决策有关的信息, 并具有通用性;还应具备可靠性, 即确保信息能免于错误和偏差, 并能够忠实地反映意欲反映的现象或状况。

【供需博弈】推荐阅读:

供需模型05-09

供需关系06-14

供需视角06-22

供需状况07-25

供需企业07-29

供需现状08-17

供需理论08-31

供需趋势09-10

市场供需10-30

供需调查11-05

上一篇:配电网分析下一篇:注浆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