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需状况(精选8篇)
供需状况 篇1
2007年9月承担该课题以后, 首先进行了调查问卷的设计, 该调查问卷主要针对三个群体:学生、旅游企业员工、四川旅游市场。共发放调查问卷180份, 回收有效问卷110份。在调查得出的数据的基础上, 本文结合目前国内外旅游市场的发展状况, 进行了分析和整理, 最后对旅游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1 调查问卷情况及数据分析
(1) 学生调查问卷
本调查主要针对四川省各高校旅游专业的在校大学生。根据数据显示, 59%的学生愿意把旅游专业作为以后从事的职业, 绝大多数人认为应该在校开设双语教学, 68%的受调查者认为本专业的
3 如何发展高尔夫经济促进我国旅游业的发展
3.1 增加小球场和练习场的比例
我国人口众多, 土地资源有限, 可以借鉴日本高尔夫的发展模式。在发达国家, 高尔夫的发展条件比较优越, 发展也相对充分。根据golftrust的报告, 截止到2000年底, 日本有1300万人加入高尔夫运动, 占总人口的11%左右。日本地面崎岖, 山地较多, 因而地价贵也是合情合理的, 所以规模较大的球场只有1409个, 仅占总球场数量的四分之一, 剩余多是面积小于20公顷的练习场。小球场每3米左右设置一个开球点, 这样便于更多的爱好者同时挥杆, 并且易于草坪维护。加之小球场费用低廉、耗时短、周转快, 这也是日本小球场受追捧的原因。当然, 应该允许部分高标准、高规格大球场的存在, 作为高尔夫金字塔的顶端, 其所占的比例应该很小。
3.2 完善高尔夫的经济链和管理体系
发展高尔夫经济需要一个完善的经济链和科学的管理体系。一方面, 高尔夫在中国的发展前景不能只局限于金领阶层的娱乐性活动, 要获得更大的发展, 必须将之发展成为一项大众化的体育运动。根据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水平, 高尔夫运动的定位应该转向普通的工薪阶层。这一转型需要行之有效的管理体系作为支撑, 即建立和完善我国高尔夫行业协会, 通过协会组织的建立, 带动高尔夫运动管理水平的提升, 使其逐步科学化与专业化。
3.3 加大宣传力度
目前, 中国为数不多的高尔夫俱乐部会员大多数是外籍人士和中国私营企业主, 普通民众对高尔夫知之甚少。高尔夫要走大众化的发展道路就必须加大宣传力度, 让更多的人了解高尔夫, 从而参与到其中。高尔夫源于西方游牧民族, 但是和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千培养目标应该是应用型;在对本专业任课教师的评价中:对本校本专业老师的道德修养、敬业精神普遍认可, 满意度达到86%和91%, 对老师的学术水平、知识结构、教学方法、教学质量及形象气质的期望值较高, 满意度仅达73%左右, 这也给高校教师在知识结构、教学方法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73%的被调查学生认为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着忽视个性培养、教学设施简陋, 主要为实训设备不足。55%的学生认为实践环节薄弱;45%的学生认为教学中方法单一, 实践性较差;45%的学生还认为教师数量不足, 并且77%的学生认为应该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 特别是高职院校的学生认为应该如此。从调查数据来看, 在校学习期间基本上都有过实践活动, 每次活动持续时间多为半天到一天, 但次数较少, 每学期一到三次左右。
(2) 旅游企业员工情况调查问卷
对6家旅行社的不同岗位的员工进行实地调查, 共发放50份问卷, 收回有效问卷23份。调查对象中, 有女性18人, 男性5人;涉及旅游管理、市场开发、海外领队、经营管理、导游计调等岗位;从调查情况看, 旅游企业的员工学历较高, 所学专业主要为旅游和管理类,
丝万缕的联系。高尔夫运动中所体现的绿色体育、回归自然的价值追求和当前的环境保护主体也是相契合的。运动的过程中, 球杆和球场给予了无限的挑战与期许, 其高尚的礼仪更是规范人们道德行为的重要因素, 体现其社会性的一面。
3.4 高校开设高尔夫课程
高校作为中国未来知识阶层者的摇篮, 对高尔夫的发展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目前, 开设的体育课程包括篮球、足球、网球等球类运动, 对这些运动的普及有很大作用。高尔夫之所以未能进入高校课程, 一方面是由于此项运动成本的昂贵, 一方面是因为人们还没有认识到高尔夫的价值。
总之, 高尔夫在中国的发展面临瓶颈问题的关键在于自身定位的不准确。高尔夫不是一项仅限于金领阶层的社交娱乐活动, 它本身是一项大众化的体育运动。作为一项体育运动, 自然应该遵循便于普及的原则, 在保留高规格球场的前提下建设一定数量的小球场和练习场。合理规划用地, 完善经济链和管理体系。惟有这样, 高尔夫才能在中国获得长足发展, 才能通过高尔夫产业带动我国旅游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左昆, 胥刚, 李舟, 刘照辉.我国高尔夫球场发展模式分析与预测[J].
草业科学, 2009, (9) .
[2]杨晓生.论高尔夫运动的文化内涵[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04, (2) .[3]郁小平, 夏洪胜.我国高尔夫旅游的国际竞争力分析[J].特区经济,
[4]颜文洪, 欧阳劲进.高尔夫:目前的困境与出路[J].经济论坛, 2004, (8) .[5]颜文洪, 欧阳劲进.高尔夫:目前的困境与出路[J].经济论坛, 2004, (8) .分别占61%和27%;其他外语1人占4%, 中文1人占4%;历史1人占4%。在对“在校学到的技能能否派上用场”的回答中, 65%的人觉得有一些可以在工作中派上用场, 并认为计算机运用能力、人际沟通、语言表达、随机应变能力等是工作中运用较多的能力, 同时82%的人有想法或者正在提高自己的学历, 这说明学校的课程安排对学生毕业后参加工作有一定的作用,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还需要进一步学习。超过一半 (65%) 的人对目前的工作表示有兴趣, 对目前的收入超过一半的人感到不满意, 从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员工的收入主要在500元内, 占59%, 57%的调查员工表示劳动强度大或者很大。
(3) 四川旅游企业市场调查问卷
共发放调查问卷80份, 回收有效问卷65份。调查数据显示, 旅游企业在聘用员工时主要通过招聘广告、同行介绍、职业中心三个途径, 分别占56%、50%及31%。在招聘员工时, 一般对学历要求不高, 25%要求具有专科学历, 44%无特别要求, 并且63%的企业表示对应聘人员无专业限制, 56%的企业表示对有无工作经验不计较;并且63%的企业对性别要求不高, 男女不限。旅游企业在用人时, 比较重视各种证书的获得以及各种能力的具备, 管理者应该具有位居前列的能力:首推组织协调能力, 81%企业认为员工应当具备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 其次是有较强的市场营销能力、创新能力和市场分析能力 (56%) 。对一般员工应该具备的能力前列的为:88%的企业认为敬业精神、服务意识强是员工应该具备的素质;其他方面如语言能力、专业知识、责任心等也是旅游企业认为员工应该具备的素质和能力。从企业对员工的培训, 一半的企业会对本企业员工进行3~5次培训, 培训内容较多的为:81%的企业培训中含有业务流程培训, 50%的企业进行过语言技巧培训。
从给员工的待遇来看, 80%的企业给员工购买了保险, 工资待遇63%为1000元~1500元左右, 新员工69%为500元~1000元左右, 这与调查中50%的在校学生对工资待遇的期望值为1000元~1500元有一定差距。
2从调查的结果来看, 这三者之间还有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
(1) 四川的旅游企业与四川的旅游人才培养之间的矛盾。学校培养和企业需求之间还有一定的差距。尤其是对员工的能力要求上, 企业要求员工首先是要有敬业精神、服务意识及语言文字、组织协调能力和责任心, 其次才是专业技能, 而且企业都会通过岗前培训的方式对专业技巧进行强化。在岗前培训中, 主要是针对业务流程、语言技巧、服务礼仪、突发事件、组织协调这几个方面来进行。而从目前四川高校所开设的旅游专业课程来看, 绝大多数都是强调的业务流程、服务礼仪、导游证的考取, 而对敬业、服务、组织协调、责任心、语言文字这些方面却比较忽视。 (2) 对老师的专业认可度偏低。从调查的情况反映, 在对本专业任课教师的评价中, 对老师们的道德修养、敬业精神普遍认可, 满意度达到了91%。但对老师的学术水平、知识结构、教学方法、教学质量及形象气质这一方面的评价较低, 满意度仅有73%, 这就对旅游专业的老师提出了比较严格的要求, 要尽快地了解和把握目前旅游市场的信息和情况, 了解旅游业的发展趋势, 不断提高自己。 (3) 四川旅游企业员工与企业之间的矛盾。调查中显示, 员工收入在1500元以内的占59%, 有57%的调查员工表示劳动强度大, 而只有80%的企业给员工购买了保险, 这些数据反映了现阶段, 旅游企业与员工之间还有一些需要协调和改善的地方。
3我国和世界旅游人才培养相关情况
(1) 我国旅游人才培养情况
目前, 我国的旅游教育现有研究生、本科、专科 (含高职) 和中等职业教育四个层次。到2006年底, 全国共有旅游院校1325所, 其中高校582所, 中等职业学校743所;在校生超过59万人, 其中高校27万人, 中等职业学校30余万人。开展旅游专业研究生教育的有53所, 占总数的4%;开设旅游管理本科教育的院校有162所, 占12.2%;开展旅游有关专业专科教育的院校367所, 占27.7%;开展旅游中等职业教育的学校 (含中专、职高和技校) 743所, 占56.1%。
但从总体上看, 目前的旅游人才教育仍不能满足旅游业发展的需要。在数量上, 目前全国旅游业从业人员600万人, 实际需要专业旅游人才800万以上, 市场需求“缺口”很大, 尤其是宾馆、旅行社的中高层管理人才以及熟练掌握出境游业务的骨干十分抢手。
国家旅游局制定了《中国旅游业“十五”人才规划纲要》, 根据这份纲要, 逐步建立一套系统的、高效的大旅游教育的人才开发体系和开发机制, 将制定和实施旅游教育科研立项制度和评奖制度, 引导和支持开设旅游业急需而又紧缺的新专业和新学科, 培养一批旅游业发展所急需的旅游电子商务、度假管理、会展策划、景区规划、宣传促销、理论研究等专业技术人才。
(2) 世界发达国家旅游人才培养情况
在澳大利亚有四分之三的大学开设了旅游学课程, 不仅如此, 原有的专业也在扩大规模。在美国, 自上世纪80年代初以来, 提供旅游及相关学科的大学数目持续增长, 目前有近280所大学开设了学士学位以上的旅游学位课程。日本也在2006年4月成立了大阪旅游大学, 这是日本的第一所专门从事旅游教育的大学。
4 旅游人才培养发展趋势
(1) 旅游人才培养向名校渗透。发达国家的著名高等院校越来越关注旅游人才的培养。如在全美排名前12所世界著名的大学, 有10所大学都已经不同程度地开始对旅游人才的培养工作。
(2) 重视国际化人才培养。发达国家旅游教育的特点是人才培养的国际化。以瑞士旅游教育为例, 其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国际意识, 能进入国际市场竞争, 敢于挑战现代旅游业跨国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目标是:“为全球培养21世纪款待业的领袖”;日本大学的旅游教育不断朝向国际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以促使学生对国际社会的了解, 增强国际旅游合作能力。
(3) 重视师生的实践经历和工作经验。发达国家旅游教育十分重视教师的实践经历, 如美国的大学在教师的聘任上, 对教师的选拔除了基本的学历要求之外, 还要求所有教师必须同时拥有所授课的产业背景和相应的资格证书。这种对实践经历和工作经验的要求也转向学生。
5 旅游人才培养建议
(1) 选好细分市场。目前, 大多旅游院校所开设的课程是大而全, 如何根据市场的特点, 准确定位, 是每一所开设旅游专业的院校应该考虑的事情, 差异化竞争才能让旅游事业发展得越来越好。
(2) 狠抓软硬件设施。主要涉及到实训基地建设及教师到企业的进一步深造。
(3) 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从企业反馈的用人需求来看, 企业更注重学生的综合知识, 包括职业道德及个人品质、团队精神等, 所以在课程开设上, 应该引入能提高学生素质的课程, 并加强学生的责任感教育。
供需状况 篇2
1.我国模具工业的发展状况
模具业是技术密集型也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而模具制造的特点是单件或极小批量的生产,所以模具制造业中分散生产的小型企业占绝大多数,世界各国大多如此。根据日本1996年的统计资料,日本的模具生产企业超过11000家,80%以上的企业职工任谁在20人以下,职工人数超过100人的企业只有419家,占企业总数的不足4%。
我国模具制造企业共有2万多家,从业人员约50万人,大多数也属于分散生产的小型企业,从规模和能力上,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种是较大型的专业模具厂,如(上海)星火模具厂、北京模具厂等,历史比较悠久,设备比较配套,有一定的生产规模和技术力量,能够生产不同类型的模具,近年来也面临着国外模具制造企业和国内大量的小型模具制造企业的竞争。
第二种是大型工业集团附属的模具制造厂或模具制造中心,如汽车制造业的第一车车集团公司附属的工具厂,东风汽车集团公司的模具厂,江铃汽车公司的模具中心,电子和家用电器制造的海尔、科龙、康佳、格力等集团都拥有自己的模具制造中心或模具分厂。这些集团拥有较强的模具制造设备和技术力量,能够承担本企业集团的全部或大部分的模具制造任务,是模具行业的最强有力的生产力量。
第三种是近20年来迅速发展的大量中小型模具制造厂,占模具制造企业的90%左右,这类企业规模小,往往只有几台加工机床,很多工序需要靠外协解决,生产能力不大,技术力量薄弱,但是经营方式灵活,制造周期短,可以适应小批量生产的、对模具精度和寿命要求不高的简易模具的需要。这类厂发展很快,但是随着市场需要的不断提高,有的企业也不断地充实技术力量和工艺装备,采用CAD/CAM技术,铸件从低档产品项中高档产品发展。我国加入WTO后为国内模具行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随着境外企业大批涌入国内制造行业,外资对模具行业的投入也明显增大,而且工业发达国家将模具制造向我国转移的趋势也进一步明朗化。这是由于我国劳动力成本相对比较低廉,我国技术人才的素质也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而不断提高,国内投资环境日渐完善;而工业发达国家模具制造业呈逐渐萎缩的状态,也加速了他们把本国模具工业向我国转移的动向。同时由于内需的拉动,如国内汽车、家电、电子行业的告诉发展以及机械行业自身发展对模具的需求都十分强烈,又为我国模具业发展提供“天时”和“地利”的好条件。
近年来我国模具行业结构调整和体制改革的步伐加快,主要表现为:大型、精密、复杂、长寿命的中高档模具及模具标准件的发展速度快速快于行业总体发展水平;塑料模具和压铸模具在模具中的比例增大,专业模具厂的数量及其生产能力增加较快;“三资“及私营模具企业发展迅速;国企股份制改造步伐加快。但是我国模具行业的发展表现出地区不平衡性,宏观看来,东南沿海地区的发展快于中西部地区,南方的发展快于北方。近年来国内模具刚也发展较快的地区是: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胶东半岛和京津塘地区。目前珠江三角洲的深圳周边和广州市场周边已成为我国模具工业最发达、科技含量最高的区域,据业内人士估计,今后十年内这个区域很可能发展成为世界模具生产中心。长江三角洲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地区,模具产业正处在高速发展阶段,尤其是浙江东部的余姚、黄岩、宁波、宁海、温州等地区的模具产业的发展非常迅速,从业人员已达10余万人,模具年产值达70亿元,预计这些地区的模具工业将会有更快的发展。据调查,仅广东和浙江两省模具的合计产值约占全国模具总产值的60%以上。目前胶东半岛和京津唐地区模具产业的发展同样得到国内外的关注。
综合看来,在内需拉动和外资推动下,2003年我国模具市场总体规模约增加13%左右,预计到2005年模具年产值将达到500亿元,年均增速为12%左右,模具自给率将从目前的70%提高到80%左右,模具及模具标准件出口将从2002年的2.5亿美元增长到2005年的3
亿美元。同时,也应当看到,我国模具总产量虽然已居世界第三位,但模具材料国产化的程度仍然不高,2003年进口额高达13.7亿美元。同时,模具设计与制造水平在总体上要比欧、美、日等工业发达国家落后许多,模具商品化和标准化程度也远低于国际水平。
当前国内模具行业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模具市场的商口结构不适应需求状况,高档模具少,中低档模具因市场竞争而过度降低,即影响模具质量的改进,也是模具生产厂家的经济效益下降。
2)为了大力发展大型、精密、复杂、长寿命模具,模具生厂商所需的新型、精密装备,大部分国内尚不能供应,而进口设备的价值昂贵,还需交纳高额进口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模具行业的技术改造过程。
3)模具行业的私营个体企业发展很快,但规模较小,资金实力较弱,而贷款又较难,影响技术该奥和对新技术的采用,从而影响了我国模具工业整体发展的步伐。
4)由于模具近年发展很快,整个行业深感人才缺乏,尤其对中高级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的需求十分迫切。
以上这些问题如能早日得到合理的解决,则将加快我国模具行业健康高速的发展。
2.国内模具材料市场的供需状况
在模具材料中,模具钢是模具行业应用最广的传统材料,模具钢的品种、规格和质量对模具的性能、使用寿命和模具制造周期均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1)国内市场供应模具钢材的企业
目前市场供应模具钢材的生产厂家不限于特钢企业,从市场的供销情况看来,国内模具钢生产企业基本可分为4部分,它们都是模具钢材的供应的源头。
1)特钢企业。据2002年国内模具钢生产统计,模具钢产量超过万吨(或接近万吨)的企业有长城特钢、辽宁特钢、大冶特钢,上海五钢、北满特钢、太钢、舞阳公司和西宁特钢。这8个厂家的合计产量约占全国模具钢 总产量87%。还有几家特钢厂也生产模具钢。
2)普钢特钢。以宝钢为龙头,主要生产塑料模具钢宽厚板,产品以SM45-SM50钢(类似日本S45C-S50C)为主。这类产品在浙江黄岩地区非常热销,在该地区年销量近5万吨。另外,部分普钢厂用转炉生产3Cr2Mo(P20)的宽厚板及大锻件,形成对特钢企业市场份额的补充。
3)机械制造企业。如德阳二重、包头二机等厂,既在本厂内加工大模块,又在民营锻压加工厂出售钢锭。它们在模具钢市场的竞争中十分活跃。
4)民营加工企业。处于浙江、广东等地的一批民营 的小型锻造厂,它们从某些特钢厂或重机厂购进钢锭进行加工,有的加工厂还可以用废钢为原料进行炼钢。虽然刚才质量比不上国企产品,但它们的优势是生产比较灵活,紧跟市场需要,又由于靠近模具制造厂,服务比较直接,爱爱模具钢市场有很强的竞争力。
(2)市场上国产模具钢常见的品种
国内主要特钢企业生产并供应市场的模具钢,原先基本上集中于8个钢号,即5CrNiMo、5CrMnMo、3Cr2W8V、4Cr5MoSi1V1(H13)和Cr12、Cr12MoV、Cr12Mo1V1(D2)、CrWMn。近年来为适应塑料模具高速发展的需要,开始生产供应以预硬化状态交货的3Cr2Mo(P20)、3Cr2NiMo(718)等钢号,接着又相继生产供应一些新开发及改进型钢号,如时效硬化型塑料模具钢10Ni3MnCuAl(近似于日本NAK80)、耐蚀塑料模具钢4Cr13Mo(近似于瑞典S-1365,德国1.2083)和3Cr17Mo(近似于德国1.2316)等,大大丰富了塑料模具钢的选材。此类品种在国内还属于刚刚起步阶段。
市场上供应的模具钢,如按使用状况分,其中塑料模具钢占60%,以大模块与方、扁钢材为主。主要牌号包括SM45、42CrMo、P20、718、NAK80、S136、3Cr17Mo等;冲压模具用钢约占20%,以小规格的圆钢、扁钢为主,主要牌号包括Cr12、Cr12MoV、Cr12Mo1V
1(D2)等;压铸模具为钢约占6%-8%,有模块、圆钢等,主要牌号包括4Cr5MoSi1V1(H13)、3Cr2W8V等;还有热锻模具用钢,如5CrMnMo、5CrNiMo等。
国产模具钢的品种结构,还将随着我国模具行业的发展而变化。按照“十五“模具行业的发展动向,模具钢品种结构变化的总趋势是:塑料模具钢、热作模具刚的增量将大于冷作模具钢(Cr12型);锻制大模块,大扁钢,大圆刚等钢材用量将有大的增加。“十五”期间各类模具钢的品种结构变换如下:
塑料模具钢方面,一是由于大型塑料模具(如汽车保险杠、仪表盘面板等)国产化率提高,SM3Cr2NilMo钢用量增加,而3Cr2Mo钢将减少;锻材增加,板材减少。材质上调质处理量增加。二是由于PVC塑料模具增加,SM4Cr13型增加,普通塑料模具钢减少;非调质型、易切削型钢种增加。
热做模具钢方面,一是由于大型压铸模具国产化率提高,H13型及改进型用量增加;锻材增加,板材减少;材质上组织均匀化处理量增加,要求提高横/纵向冲击性能。二是由于铝型材挤压模具用量增加,普通H13型钢用量减少。
(2)进口模具钢的品种规格
虽然我国模具钢生产有了很大发展,这几年国内钢铁企业在模具钢方面也做了很大的努力,但是国产模具钢及模具仍然不能满足国内市场的需要,我国每年仍需进口大量的模具钢及模具,而且进口的势头始终不衰。据海关统计,1988年进口模具刚及模具共花外汇1.88亿美元,十年后的1988年为9.63亿美元,1999年为8.88亿美元,2000年为9.7亿美元,2001年为11.12亿美元,2002年为12.72亿美元。根据对“海尔”、“科龙”、“美的”、“新科”等大型家电集团企业的调研,模具钢主要进口的产地和品种如下:
瑞典(一胜百):718/738,618,8407;
日本(大同):PDS5,SKD11 , SKD61, NAK80,S50C;
德国(W-Nr./材料号):1.2311,1.2312,1.2316;
奥地利(百禄):M201,M238,M300。
在进口模具钢品种中:
塑料模具钢约占60%,“海尔”、“新科”大量进口可加工性能好、材质均匀、高渗透性的外国钢材,其大模块边缘与中心的硬度差很小,即△HRC≤2。
热作模具钢约占20%,主要是D2(日本SKD11)的热轧条钢与扁钢。
从进口模具钢的规格来看,主要是大尺寸的模块和扁钢。锻制模块:长1200-1500mm,宽600-1200mm,厚250-800mm,扁钢:宽400-1500mm,厚30-300mm。
(3)市场对模具材料的要求
以上这些进口模具钢的品质和尺寸规格,除少数品种尚需要做一些研究、开发外,大部分产品及尺寸规格国内是有能力进行开发的,其关键问题在于,如何保证国产模具钢等材料的质量稳定,并缩短钢材的交货周期。为此,模具材料用户,尤其是大型集团企业认为,国产模具钢比进口模具钢有较大的价格优势,很希望模具钢国产化,但必须满足一下几点要求:
1)钢材质量好,而且要稳定。由于高档模具的采用日益增多,需要大量高纯净度、高性能、高均匀性、高稳定性、高精度的优质模具刚。
2)开发的模具钢品种应适应市场需求,并与国际接轨。塑料模具钢(718、P20等)必须以预硬化状态交货,保证规定的出厂硬度。大多数中小型企业需要钢材的数量较少而品种、规格较多,要求供货单位零售多规格、多品种的模具钢料。
3)随着汽车、家电、电子、轻工业市场的发展,国产模具钢既要保证常规的性能,还要求电加工性能、皮纹加工性能、耐蚀性能、退磁性能等,并能够达到进口钢材的水平。
4)模具制造业产品一般上市周期短,要求材料供应部门应有存库量,使模具企业能及
时买到现货;即使大规格的模块,交货周期一般应在两周之内。并且要求能供应模具钢精料、制品和模具标准件、标准模架等,以减少模具企业的加工量,提高材料利用率,缩短模具制造周期。
5)钢材供应单位应拥有热处理车间,可更好地满足模具企业的需要,也可以减少因模具热处理出现质量问题时发生热处理与材料质量制件的扯皮现象。
3.国内模具标准件市场的供需状况
制造模具标准件的材料主要是中碳的碳素结构钢45-55钢(相当于日本S45C-S55C),虽然对材质没有特殊要求,但每年消耗的钢材数量很大。由于我国模具标准化工作进展较慢,加之在计划经济时期企业乐于搞“自产自配”、“小而全”、“大而全”的旧观念难以很快清除,因此,多年以来国内模具标准件行业的状况,抑制是生产规模小,品种规格少,产品流通不畅的格局。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国内模具标准件的生产集中度和使用覆盖率已大幅度提高,但国内市场的商品结构还不能适应模具标准件大幅度推广与运用的需要,突出的问题是中低档模具标准件商品多,高档商品少;而外资企业生产的一些高产品,又因价格昂贵之时用户却步。
国内模具标准件产品主要是注塑模架、冷冲模架和推杆推管等,据初步调查,国内模具标准件产品的生产与市场状况大致如下:
(1)注塑模架
全国生产注塑模架的厂家比较分散,共有40多家,其中大部门厂家年产模架在千套以下,仅有十来家企业的年生产能力在万套以上。按注塑模架年产值统一,其中年产值在亿元以上的厂家有:龙记集团公司(以及上海龙记金属制品有限公司)、东莞明利钢材模具制品有限公司、德胜公司和广东顺德新强盛模具公司等。其次,注塑模架年产值在亿元以下,1千万元以上的厂家有:苏州中村重工钢模公司、浙江亚轮模架有限公司、四川江东机械厂、南通龙腾机械责任有限公司、昆山宏顺大型模架有限公司等。还有些企业因各种原因未统计在内。包括以上厂家共约10多个企业的注塑模架年产值可达20多亿元,占全国总量的90%以上。在我国北方和中西部地区,由于专业化程度较差,加上一些历史的原因,大多数模具生产厂所需配套的注塑模架很少外购,基本上是自产自配。由此可知,目前注塑模架市场主要集中在珠江三角洲,其次为厂家三角洲和胶东半岛,即注塑模架市场以广东最为集中,其次为浙江、江苏、上海、山东。按照国内对注塑模架的需要量估计,市场总量约30多亿元。
(2)冷冲模架
这事量大面广的模具标准件之一,冷冲模架的使用覆盖率达80%左右。目前国内有一定规模的冷冲模架厂工30多家,其中只有萧山精密模具标准件厂、江苏镇江船山模架厂和陕西渭河工模具总厂的年产值达10万套以上。从对冷冲模架的需求情况分析,全国每年约需100万套左右,而以上3架企业的冷冲模架年产量估计40万套,约占全国总量的一半,由此可见冷冲模架市场缺口较大,其中钢板模架和精密模具的工序矛盾尤为突出,这也是促使自产自配比例又在扩大。
(3)推杆推管
供需状况 篇3
口碑 (word of mouth) 是消费者之间的关于某一产品、服务或供应商的特点的非正式的沟通[1]。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 消费者的沟通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研究者把产生和传播于网络环境下的口碑称为电子口碑 (electronic word of mouth) 。来自其他消费者的电子口碑信息比来自供应商网站的商品信息更具备可信性、移情性和中肯性[2], 因此对消费者购买决策非常有用。与传统口碑相比, 电子口碑还具有可测量和可控制的特点, 以电子口碑的主要形式之一的在线评论为例, 网站可以决定是否允许消费者发布在线评论, 并且提供特定的格式来指导消费者按照网站的需要发布评论[3], 最终达到以口碑营销促进销售的目的。
网络书店是通过互联网实现图书销售的一种零售渠道。目前我国运作和销售良好的大型网络书店, 如当当、卓越、蔚蓝等, 都在网站上设置了电子口碑交流区域, 网站提供每一本图书的先前购买者的在线评论, 访问者可以对这些口碑信息进行搜索、阅读或发表观点。本文的研究目的是了解网络书店是以何种数量和方式提供并管理着这些电子口碑信息, 以及网络书店的消费者是带着怎样的需求和偏好来使用这些电子口碑信息, 以期在供给与需求的对比之间发现问题并提出建议。
二、电子口碑信息的供给情况
当当网 (www.dangdang.com) 是目前国内最受欢迎的网络书店之一, 2002年在传统书店和网络书店的统一排名中, 当当是唯一进入前五名的网络书店, 它基本能够代表中国网络书店B2C模式的发展水平[4]。因此, 本文将以当当网为研究对象, 了解网络书店的电子口碑信息供给情况。
1、电子口碑信息的基本情况。
当当网经营近百万种图书、音像、数码、家居、服饰等商品, 其中最多的书籍, 其次是音像和数码。在每个产品的网页中, 都有顾客评论区域, 在这里可以看到该产品的电子口碑信息。
当当网上的电子口碑信息通过两种形式呈现给消费者, 一是定量的口碑摘要, 二是定性的在线评论。口碑摘要显示的是先前购买者对商品评分的统计结果, 在线评论提供的是先前购买者对商品的具体评价。
当当网采取了以下几种措施来管理在线评论: (1) 排序管理, 当当提供了两种排序方式, 即按评论发表的时间顺序和按评论有用性得票的数量顺序; (2) 等级搜索, 先前购买者对商品评分的高低用五个等级来表示, 而浏览者可以通过搜索引擎选择自己想要的评论; (3) 首两行显示, 对于那些字数较多的评论, 只显示评论的首两行, 点击可以查看全部内容。
2、在线评论的抽样统计结果。
为了获得在线评论的数量和类别情况, 笔者随机抽取了100本教辅书 (考试书、教材等) 、100本畅销书 (文学、艺术、小说、历史、励志、保健等) 和100件数码产品 (Mp3、Mp4、优盘、手机等) 进行调查和统计。商品选择主要是基于下列原因: (1) 当当网销售的商品以书籍为主, 但是除此之外也有相当数量的数码产品, (2) 下文进行的口碑需求调查主要是以在校大学生为对象, 而教辅书, 畅销书和Mp3等数码产品是在校大学生网上购买的首选产品。
从表1可以看出: (1) 平均每本教辅书有31条在线评论, 每本畅销书有470条在线评论, 每件数码产品有1.6条在线评论。总体而言, 书籍的评论远多于数码产品。 (2) 如果把在线评论分为正面评论 (五星、四星、半数三星) 和负面评论 (一星、二星、半数三星) , 教辅书的正面评论占90.10%, 畅销书的正面评论占91.83%, 数码产品的正面评论占89.20%, 无论书籍还是数码产品, 正面评论都比负面评论多。 (3) 100本教辅书中, 负面评论比例在0~34%之间。100本畅销书中, 负面评论比例在0~30%之间, 100件数码产品中, 负面评论比例在0~100%之间, 三组商品都大致呈现出一个趋势:随着评论总数的增加, 负面评论所占的比例逐渐减小。 (4) 教辅书长评论的比例为6.06%, 畅销书长评论的比例为9.95%, 数码产品长评论的比例为12.35%。数码产品的长评论略多于书籍。
资料来源:当当网整理, 统计时间:2007年4月
三、电子口碑信息的需求状况
笔者进行了问卷调查, 问卷包括三个部分, 第一个部分是情境假想, 分别假想购买三件不同的产品, 第二个部分调查消费者的口碑态度、对口碑数量的需求和对口碑形式与特征的偏好, 最后一个部分是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 包括性别、年龄、网络购物经验、对在线评论的熟悉程度等。
问卷调查在2008年4-7月进行, 以笔者所在大学的在校生为调查样本。选择大学生为调查对象是因为购书对于学生而言本身就是一种常见的现实行为, 而在校大学生是我国网络购书的主要群体。此次调查共发出问卷360份, 收回有效问卷299份, 有效问卷率为83.1%。其中男性158份, 女性138份, 37.1%的人有网上购物的经历, 82.9%的人经常上网查看商品信息, 86.6%的人曾经阅读过在线评论。
1、对电子口碑的基本态度。
根据以前的研究成果, 对电子口碑的态度可以由低到高分为“不看”, “看但是未必听从”, “看并且听从”三个层级。在购买教辅书的情境下, 2.7%的人选择不看, 62.2%的人选择看未必听从, 35.1%的人选择看且听从;在购买畅销书的情境下, 22.7%的人选择不看, 45.5%的人选择看未必听从, 31.8%的人选择看且听从;在购买Mp3播放器的情境下, 4.4%的人选择不看, 35.1%的人选择看未必听从, 60.5%的人选择看且听从 (见图1) 。可以看出消费者面对价格更高的商品时, 更加依赖于电子口碑。
2、对电子口碑形式的偏好。
如图2所示, 在购买教辅书的情境下, 14.4%的人只阅读摘要, 30.1%只阅读评论, 54.2%的人同时阅读摘要和评论, 1.3%的人选择其他;在购买畅销书的情境下, 37.5%的人只阅读摘要, 23.7%只阅读评论, 29.1%的人同时阅读摘要和评论, 9.7%的人选择其他;在购买Mp3播放器的情境下, 8.7%的人只阅读摘要, 23.8%只阅读评论, 59.5%的人同时阅读摘要和评论, 4.0%的人选择其他。可见, 对于价格高, 涉入程度高的商品, 消费者在了解摘要的同时, 更关注评论的具体内容。
3、对在线评论数量的需求。
评论数量方面, 购买教辅书时, 39.1%的人阅读10条以内的评论, 34.4%的人阅读11-20条评论, 阅读20条以上直至全部评论的人仅占26.4%;购买畅销书时, 48.2%的人阅读10条以内的评论, 28.4%的人阅读11-20条评论, 阅读20条以上直至全部评论的人仅占23.4%;购买Mp3播放器时, 57.5%的人阅读20条以上乃至全部评论, 28.8%的人阅读11-20条评论, 只有13.7%的人阅读10条以内的评论。可以看出, 人们在购买书籍时, 70%以上的人只需要阅读不超过20条评论, 而在购买MP3播放器时, 需要看更多的评论 (见图3) 。
4、消费者优先阅读的在线评论。
从图4我们可以看出:对于Mp3播放器, 消费者最倾向于阅读详细评论 (占总人数71.6%) 而对于教辅书, 消费者比较偏好最新评论 (占总人数40.1%) , 对于畅销书, 无偏好所占的比例高于另外两种商品。另外, 总体而言消费者对正面评论的偏好程度比负面评论高。
四、结论和建议
首先, 在不同商品的购买情境下, 消费者对于电子口碑的态度是不完全相同的, 价格高、消费者涉入程度高、信息复杂的商品, 消费者对电子口碑的依赖程度相对较高。但是, 目前网站为数码产品提供的在线评论数量远远小于书籍, 甚至有相当多的数码产品没有在线评论。因此, 网站可以在口碑促进上面采取一些不同的措施, 采取与商品价格相关联的口碑奖励策略, 允许从其他渠道购买和使用过该类商品的消费者发布在线评论等。其次, 在口碑形式方面, 无论购买的是书籍还是Mp3播放器, 购买畅销书的消费者甚至只看口碑摘要而不去查阅在线评论的具体内容。因此, 口碑摘要的质量非常重要。目前当当的摘要是定量的, 即用星级分布图的形式显示消费者对商品的打分情况, 这种形式所传达的信息非常有限, 网站可以对先前购买者的在线评论和注册信息进行文本挖掘, 组织成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口碑摘要, 使得消费者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口碑信息。
再次, 我们对评论数量的调研证实了, 尽管网站上的每本畅销书拥有几百甚至上千条评论, 但是实际上大多数 (70%以上) 消费者所阅读的评论数量可能并不超过20条, 信息过载可能会对消费者决策造成干扰, 目前网站已经采取了一些措施如排序、按星级搜索、首两行显示等, 除此之外, 还可以考虑缩小搜索引擎的粒度, 要求消费者提供注册信息并且依据注册信息提供个性化的在线评论。
参考文献
[1]Westbrook R.A.Product/consumption-based affectiveresponses and post purchase process[J].Journal of MarketingResearch.1987, 24 (3) , 258-270.
[2]Thomas W.Gruen, Talai Osmonbekov, Andrew J.Czaplewski.eWOM:The impact of customer-to-customer onlineknow-how xchange on customer value and loyalty[J].Journal ofBusiness Research.2006, 59 (4) , 449-456.
[3]Do-Hyung Park, Sara Kim.The effects of consumerknowledge on message processing of electronic word-of-mouthvia online consumer reviews[J].Electronic Commerce Researchand Applications.In Press, Corrected Proof, Available online 8January 2008.
辽宁省土地市场供需状况调查分析 篇4
1 预计土地交易市场仍然处于低迷状况
2015 年辽宁省土地出让成交总面积为7 643. 78 万m2, 土地出让成交金额为515. 23 亿元, 2015 年土地出让成交数量及出让成交金额分布状况表见表1。
从2015 年土地成交数量来看, 2015 年土地交易市场成交量与2014 年成交量比较呈现下降趋势, 预计土地交易市场仍然处于低迷状况。
从2015 年土地出让成交数量分布情况来看, 11 月份、12 月份出让交易土地数量最高, 开发商在年底拿地, 为2016 年开发做准备, 所以, 这两个月的土地交易量较大, 但11 月份成交量同比下降51. 28% 。其他月份的土地成交量不大, 尤其5 月份土地成交量仅259 万m2, 环比下降55. 5% , 同比下降69. 4% , 为本年度同比下降比例最低值, 9 月份土地成交量仅375 万m2, 环比下降24. 5% , 同比下降48. 7% , 2015 年全年除了10 月份和12 月份土地成交量同比上升, 其他月份土地成交量均是同比下降, 由此得出, 预计土地交易市场仍然处于低迷状况。
分析原因主要有: 一方面由于房地产开发市场存在一定量的库存, 开发商拿地的意愿不高。另一方面由于房地产开发市场存在一定量的库存, 政府的土地供应量减少。
2 土地成交平均价格呈现下降趋势
2015 年辽宁省土地出让成交平均价格为674 元/ m2, 2015 年土地出让成交平均价格分布状况表见表2。
从2015 年土地成交平均价格来看, 2015 年土地交易市场成交平均价格与2014 年成交平均价格比较呈现下降趋势, 预计土地交易成交价格仍然呈现下降趋势。
从土地交易平均价格分析, 2015 年全年除了6 月份同比上涨31. 3% , 其他月份土地平均价格均是同比下降, 尤其12 月份同比下降59% , 为全年最低, 从出让方式来看, 协议出让和挂牌出让占主要部分, 拍卖出让仅为一小部分, 由此可见, 预计土地成交价格仍然呈现下降趋势。
3 用地面积发展趋势
住宅用地交易面积数量呈现减少趋势, 工业用地和其他用地面积数量呈现上升趋势。
从2015 年全年出让成交土地类型结构分析, 住宅用地交易面积数量呈现减少趋势。2015 年出让成交土地用途结构表见表3。
万m2
2015 年住宅用地面积比例为23. 8% , 商业用地比例为19. 6% , 工业用地比例为45. 6% , 其他用地比例为11% ( 见图1) 。
从2015 年每月出让土地的用途来看, 出让工业用地数量占出让土地数量接近1 /2, 出让住宅用地和商业用地面积在减少, 说明政府减少居住用地和商业用地的供应, 同时说明房地产商品房存在库存, 开发商减少拿地的数量。
综上所述, 2015 年辽宁省土地交易市场居住用地成交数量占有比例近1 /4, 工业用地占有近1 /2, 预计居住用地和商业用地成交量仍然保持目前态势, 不会大幅度增加, 预计土地交易市场仍然处于低迷状况。
摘要:结合2015年辽宁省的土地出让成交数量及金额情况, 分析了土地交易市场处于低迷状况的原因, 阐明了土地成交平均价格的分布, 并对出让成交土地的用途结构及占比情况进行了研究, 得到了近年来辽宁土地市场的供需发展状况。
供需状况 篇5
一、协调福建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需关系的重大意义
近年来, 虽然福建省政府加快建设农村文化事业的力度和步伐, 但当前福建农村文化建设力度依然滞后于经济建设, 究其原因很多, 其中农村公共文化产品的供需矛盾是最突出、最重要的问题, 公共文化产品主要包括两大类:一是以实物形态存在的产品, 如图书馆、文化站、书籍、音像制品、字画等;二是以非实物形态存在的产品, 如电影、音乐、舞蹈、戏剧等[1]。不断协调农村公共文化产品的供需关系, 做到保障供给, 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这是当前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当前没有农村公共文化产品需求的增加和有效供给, 就没有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的统筹发展, 也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新农村, 因此协调福建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需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1.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 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农村的公共文化产品作为一种“软实力”, 在农民的思想意识价值取向、发展观念中显示出“硬实力”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它能规范农民的思想和行为, 促使农民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 福建大部分农村发生了深刻的社会变革, 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呈现多样化的趋势, 社会心理危机不断加剧。因此, 对农村进行公共文化产品的有效供给是传播先进文化、加强农村精神文明阵地建设的有效途径, 更是提高农民素质、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满足精神需求, 形成和谐健康的农村社会环境的本质要求[2]。
2.有利于加快农村城镇化的进程。长期以来, 福建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中用于基础设施的支出处在较高水平, 而用于农村科技、文化, 教育等支出明显偏低, 公共产品的供给结构处于不协调、不匹配的状态, 城乡文化建设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这严重影响了农民的价值追求, 也影响着他们对生产、生活方式现代化的选择, 从而严重阻碍了农村城镇化进程, 因此, 加强农村公共文化产品的有效供给, 能够满足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从根本上转变农村生产生活方式, 缩小城乡差距, 加快新农村城镇化的进程。
3.有利于和谐海西目标的实现。随着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深入推进, 新农村文化建设成为和谐海西建设的重要内容。然而当前福建许多农村地区公共文化产品供不应求并且效率偏低, 特别是城乡公民之间的文化权益不公平现象导致农民生存心理的严重失衡, 农民较低的文化素质也往往成为影响社会稳定, 引发治安事件的源头, 成为建设“和谐海西”的障碍[3]。因此研究福建公共文化产品的供需问题, 提出协调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需关系的途径, 是保障农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不断巩固“和谐海西”思想文化基础的重要举措。
二、当前福建农村公共文化产品需求与供给现状
自2007年以来, 福建省文化部门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为主题, 完成了百个乡镇综合文化馆改造完善工程, 大部分文化站主体建设基本完工, 省级财政安排的3 750万元资金全部到位。随着“三下乡”的开展, 福建各地区艺术扶贫工程、新农村百镇行公益性文艺巡演、送书送戏下乡工程等活动的举办, 使基层农村文化生活更加丰富[4]。总体上看, 福建省新农村文化建设呈现较好的发展态势, 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从我们的调查发现, 农村公共文化产品的供需仍然存在一定的矛盾。
(一) 福建农村公共文化产品的需求现状
1. 从需求的文化形式上看, 看电视是农民文化活动最主
要的形式, 看电影、看戏、上网等是农民参与较少的文化活动形式。由于受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双重影响, 农民对各种文化形式需求的态度也不一样。在“你最喜爱的业余文化活动”的问卷中, 农民选择“看电视”的高达82.5%。同时, 随着手机使用率和电脑普及率的提高, 手机短信、互联网等新兴媒介开始成为城市居民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但在农村, 只有30%和7.5%的农民选择通过“手机短信”和“上网”来获取信息, 大多数农民仍然选择“电视”渠道。
2. 从需求的文化内容上看, 最受农民欢迎的是农业科技类文化, 最少有人关注的是中外文学类名著。
问卷调查显示, 67.5%的农民最愿意学习的是农技知识;在“您喜欢读的书刊类型”的调查中, 有60%的农民选择“农业科技生产技能类”, 而没有人选择“中外文学名著”, 我们通过查阅农民的借书登记发现, 经常有人借阅有关神怪奇谈、暴力言情的短篇故事类图书和光碟, 而很少有人借阅中长篇小说特别是中外文学名著。
3. 从需求的文化层次上看, 通俗文化最受农民欢迎。
问卷显示, 有46%的农民表示喜欢“民间文化”, 其中37%的农民表示喜欢“相声小品”, 舞龙、舞狮等民间演出活动也深受农民欢迎。而对于“文化三下乡”活动所存在的问题, 47%的农民认为是“表演内容有时不合农民口味”。由此可见, 农民比较喜欢通俗的、贴近自己生活的、浅显易懂的文化产品, 对那些高雅的、专业性较强的、离自已自己生活相去太远高雅的现代文化则没有兴趣。
(二) 福建农村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现状
1. 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总量有所增加, 但供给区域不均衡。
近年来, 福建大多数农村地区加大对公共文化产品的投入力度, 如古田的杉洋镇, 自2008年以来, 该镇共投入8万多资金完善文化基础设施, 如今已完成4个乡镇 (街道) 综合文化站、12个省援建的“农家书屋”建设任务;并且深入开展全民健身和农民体育健身活动, 完成50个群众体育健身工程点。永泰县21个乡镇均设有文化站的同时, 2007年起积极向上争取资金改扩建了10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建设稳步推进;群众娱乐健身场所 (健身路径、村级篮球场) 在覆盖全县乡镇的同时, 有序地向各行政村、各级学校延伸;到2009年已完成“广播电视村村通”建设工程。然而我们也相比各行政村文化基础设施的基本完善, 文化生活的丰富多彩, 调查发现, 在一些偏僻的自然村, 农民的文化生活并没有得到改善, 如永泰的后溪村, 该村离县城大概3小时的山路车程, 当地的村民基本不会说普通话, 甚至收看不到电视, 村民极少与外界交流, 该村没有基本的文化基础设施, 文化“三下乡”活动也没有真正深入到这些偏远山区, 因此许多自然村的农民基本上处在文化生活零状态。
2. 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结构失衡, 使用效率低下。
当前福建各级政府在供给农村文化产品中, 由于没有强有力的法律约束和制度规范, 政府部门的负责人往往从功利原则和个人意愿出发, 致使供给随意性很大, 导致供给结构失衡, 实际使用效率低下。调查显示, 一方面全省广电部门的电视信号“村村通”工程已经基本落实;而另一方面许多偏远的自然村由于没有很好地后续维护与管理, 广播电视收视覆盖率差, 设备老化;另外一些, 偏远山区的学校校舍和教学设施依旧简陋, 硬件建设发展落后。
3. 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渠道单一, 无法满足农民文化需求的多元化。
根据我们调查发现, 目前农村文化的供给渠道主要是政府组织的“三下乡”活动, 而社会组织开展的公益活动以及农民自己组织的民间文化活动较少。例如, 永泰县每逢传统节庆日或重大节日都组织相关文艺活动或群众性体育活动;每年开展文化娱乐活动50余场, 送电影下乡活动每年在全县21个乡镇放映1 200场。但农民对于这些文化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并不高, 对政府文化部门的文化下乡活动, 68%的农民表示了“不满意”。农民大多认为, 这类活动主要集中在集镇上, 表演时间不能适应农村, 表演内容也不太合口味, 表演时接待费用较高。所以, 他们希望看到更多的民间文化团体和组织为他们提供更加贴近农村生活的表演方式和表演节目。
三、当前福建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需矛盾的原因分析
以上调查显示, 福建农村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与需求还存在着一定的矛盾, 还不能完全适应农民的需求, 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农民对公共文化产品需求的表达意识较弱, 缺少健全的沟通机制。随着福建农村“三下乡”活动的开展, 农民的文化生活与文化消费意识也逐步提高, 然而农民主观上却缺乏表达文化需求的意识, “等、靠、要”思想较为严重。农民对文化产品及文化服务有着强烈需求, 但同时农民不愿意主动表达需求意愿, 只是被动的等待着政府的给予, 从而逐渐形成消极适应的思维模式。这不仅是由于农民自身思想的局限性, 对物质的需求远远高于文化需求, 同时也是由于农民的权力分散, 与地方政府的谈判中地位较低, 导致农村“自上而下”的决策机制长期得不到改善。再农民文化需求表达的意识薄弱, 加上沟通渠道不畅, 文化的需求主体无法有效参与供给的决策过程, 需求与供给的信息不对称, 农村文化建设也就无法及时有效针对性地开展了。
2.城乡二元结构造成城乡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水平差距不断拉大。由于中国社会经济的“二元结构”, 导致城乡公民文化权益存在很大差异。福建城乡二元的经济社会结构还未得到根本改善, 使农民的文化利益一定程度上受到损害。主要表现在:城乡文化发展政策失衡, 城乡居民文化权益保障存在较大差距;公共文化供给力度“厚城薄乡”, 甚至一部分偏远山区的农村居民享受不到最基本的文化生活;城乡民间文化产业发展失衡, 当前文化产业主要以城市居民为主要对象, 以农民和农村为体裁的文化产业相对匮乏, 因此导致农村“文化荒”长期存在。
3.地方政府对农村文化需求与供给重视不够, 文化管理体系不完善。调查显示, 福建部分农村基层干部对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缺乏全面认识, 对于经济与文化、城市与农村、项目工程与文化活动的关系摆得不正, 重经济发展, 轻精神建设的现象在乡镇依然存在。同时, 福建大多数乡镇缺乏较为完善的文化政策和机制, 农村文化管理具有一定的随意性、无序性。大多乡镇的文化发展规划没有完善的文化建设方案, 因而缺乏规划的指导性、严肃性和可操作性, 导致新农村建设中文化供给效率较低, 责任落实不够到位。
4.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落后, 公共文化服务不到位。近年来, 福建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不断加强, 但不可讳言的是, 与庞大的农村文化需求相比, 这些文化基础设施的供给仍然相对不足。如永泰的清凉镇, 镇内极少设有图书室、公共体育场馆、公共阅报栏、书店、电影院这类设施和场所, 由于设施的匮乏严重制约了村民文化活动的开展和村民文化需求的满足。即使经济条件较好的农村硬件设施有了很大改善, 但因为软件建设上不去, 文化网络难以形成, 公共文化服务仍然不到位。
四、建构以农民需求为导向的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机制的建议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 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 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 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这一论述不仅明确指出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向及其重要性, 而且还从文化关怀的角度表达了对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以及满足人民文化需求的高度重视。因此, 我们以农民需求为导向, 就建构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机制提出以下建议。
1.提高农民文化建设主体意识, 建立农民参与的决策机制。必须建立一种能让农民有效参与的民主科学的农村文化需求表达和供给决策机制:一方面通过定期开展农村文化教育活动以及群众性大会, 组织工作人员探访民户等多种途径引导农民表达自身的真实需求, 提升文化建设主体意识。另一方面建立民主、科学的农村决策机制, 主要是建立公共产品供给主体对农民需求敏感反应机制, 使得农民需求表达成为公共产品供给中的关键环节, 从而使农民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参与者与决策者。
2.统筹城乡文化发展, 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社会文化资源分配机制。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重视城乡文化协调发展, 着力丰富农村偏远地区、进城务工人员的精神文化生活”, 这表达了应从满足农民文化生活的角度, 来统筹城乡文化发展的要求。统筹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 应首先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社会文化资源分配机制:一是在政策和投入等方面向农村倾斜, 实行城市带动战略, 建立城乡互动、互利双赢和共同发展的统筹机制, 建立城乡一体、与时俱进, 又是独具特色、自成品格的新型农村文化。二是建立合理的科技、教育、文化等社会事业资源分配机制, 以农民的文化需求为导向进行文化资源分配, 实现效率与公平有机结合, 保障绝大多数人的文化权益[5]。
3.提高各级领导对农民文化需求的责任意识, 转变文化管理方式。福建农村各级乡镇政府及领导应切实提高文化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在实施“十一五”规划中认真贯彻“五个统筹”要求, 把文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 进一步明确现阶段农村文化建设目标, 把满足农村文化需求作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突破口, 作为解决农民群众的利益问题, 真正做到思想重视, 政策完善。同时, 福建各级政府要转变文化管理方式, 相关部门应当建立农村文化建设的专项考核评价机制, 将文化投入、设施建设、活动开展、农民受惠及队伍建设等具体指标列入考核问责内容, 以增强各级领导干部的紧迫感、责任感。并且要把农村文化建设列入创建文化先进乡镇和创建文明村镇、文明单位等评价体系, 增加考核分值, 形成良好的社会文化自觉。
4.加大农村文化投入力度, 构建满足农民需求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 政府是主导, 投入是关键。应当切实加大政府对农村文化建设投入力度, 财政部门统筹安排, 建立农村文化活动经费的保障机制, 不断提高文化经费用于乡镇、村的比例;设立农村文化发展基金, 并且创新投融资机制;认真贯彻国家、省、市有关文化扶持和优惠政策, 使其落实到位[6]。同时, 为了保障农村文化产品的有效供给必须构建满足农民需求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既要抓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人员、设施的建设;还要组织好农村文化产品的生产, 包括媒体开办农民喜闻乐见的涉农栏目、频道等, 增加服务三农的内容;增加农村题材的文化产品的生产、发行和演出等。另外还要提高对农村文化服务的质量和数量, 加大送文化下乡的力度, 尤其是为偏远地区农民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服务。
参考文献
[1]谈笑.中国农村文化的供求矛盾与对策[EB/OL].http://www.ncxwywh.cn/bencandy.php?fid-45-id-899-page-1.htm.
[2]疏仁华.论农村公共文化供给的缺失与对策[J].中国行政管理, 2007, (1) :16.
[3]朱嘉兴.“和谐海西”视阈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9) :53-54.
[4]宋闽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服务海西、文化强省, 兴起文化建设新高潮———在全省文化局长会议上的讲话[EB/OL].http://www.fjwh.gov.cn/ldjh/200802/t20080229_12264.htm.
[5]马仙玉.新农村建设中的文化产品供给现状及对策研究[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2009, (2) :25-29.
供需状况 篇6
一、海南省酒店业的发展历程及趋势
在60年代,建立了海南省建立了第一家涉外酒店,华侨大厦,用来接待回国探亲的华侨和来海南的外国人。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经济与世界经济接轨,经济活动和经济合作加深,随着商务活动增多,陆续建起了泰华、金融大厦、望海楼等宾馆酒店,1987年,全省共有接待宾馆31家。海南建省并成为经济特区后,海南旅游业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酒店业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宾馆酒店的建设速度如同雨后春笋般,希尔顿、假日、万豪、喜来登、索菲特、凯悦、凯莱、皇冠、天域、香格里拉、红树林等名誉全球的中外连锁酒店纷纷落户海南。至2010年止,年末全省共有星级宾馆235家,其中国际知名五星级旅游饭店20家。海南已成为全国五星级以上酒店密度最大的省份之一。而现今,海南已经超过北京、上海,成为中国高星酒店和品牌酒店最多的地方。
今后几年,海南将成为全国最受境外游客欢迎的地方,大量世界知名酒店的入驻,为国际旅游岛建设奠定了基础,同时,大量国内外游客的到来将为酒店业带来新契机,国际旅游岛将为海南酒店带来大量和源源不断的客源。国际酒店集团针对中国市场的特点,引进了先进的酒店管理观念、同时培养了大批酒店管理人才,促进酒店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面对国际酒店集团发展的冲击,国内酒店的发展研究显得至关重要。
二、海南省设有酒管理专业的院校人才培养现状
通过对阳光高考网的相关统计进行整理可知,海南省目前有6所本科院校,11所高职高专院校,964所中职中专院校,其中设有酒店管理专业的院校共67所,本科院校5所,高职高专院校10所,中职中专院校52所,详情可参见附录1。
(一)地域分布对比研究
地域分布方面,本科院校呈两点式集中,5所设有酒店管理专业的本科院校集中于海口三亚两个省份,海口3所,三亚2所;如表2,10所设有酒店管理专业的高等职业院校分布相对分散,呈现2大点,2小点分布,海口5所,三亚3所,琼海和文昌各1所。52所设有酒店管理专业的中等职业院校覆盖面最为广泛,呈现2大点,多小点分布。除了海口和三亚的院校数量领先之外,海南省其余各省市也多有分布。
(二)2015年计划招生数量对比研究
在2015年计划招生数量方面,根据中国教育在线提供的数据整理可得,中职中专院校成为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海南省设有酒店管理的5所本科院校计划招生的总人数为670人,占总人数的11% ;10所高职高专院校计划招生的总人数为703人,占总人数的12%;52所中职中专院校计划招生的人数为4650人,占总人数的77%。2015年海南省设有酒店管理专业的院校计划招生总人数为6023人,其中超7成的学生属于中职中专院校招生计划范围内。
如表2,从整体上可以看出海南省本科院校与高职高专院校的的均倾向于招收本地学生,海南本地的招生人数明显多于其他地区。两类院校资料的收集整理均证明,海南省酒店管理专业还是以培养本土人才为主。
(三)高等院校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就业方向对比研究
通过对2015年海南省高等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就业方向汇总表的关键词整理,可以发现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的培养侧重点各有不同。对“理论”“实践”“技能”“技术”国际”“高级”6个词进行统计可得,本科院校中“理论“一词占有较高比重,为25%;“实践”“技能”“技术”共占29%,“国际”“高级”两个关键词占46%。本科院校高等与实践并重,同时重视高级人才的培养。高职高专院校中“理论“一词仅占14%;“实践”“技能”“技术”共占64%,比重过半,“国际”“高级”两个关键词约占22%,略低于本科院校。可以看出,高职高专院校更为偏重培养实践应用型人才。但缺乏国际视野。需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顺应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助力。
三、海南省酒店管理专业人才需求状况
(一)酒店人才需求现状分析
近日,迈点网发布了《2013年2月酒店高层人事变动统计报告》,报告显示2月共有25位高管被任命,与去年同期相比,减少了11位,降幅达31%。为何与去年同期相比,2月的人事任命出现了大幅下滑。报告结果表明一方面高层人员物以稀为贵,高价难求,另一方面,一些星级酒店是受政策影响导致的退订潮使酒店调整招聘计划,减少人力成本投入。例如2013年节后海口餐饮服务业招工“形势”也有了大的变化:一些高档酒店一反常态,不仅招人的少了,更有甚者还出现了裁员现象。为节约成本,不少星级酒店对岗位实行精简,实施“两岗合一岗”等措施。酒店效益不好带来的中高级酒店人才需求的缩水。虽然酒店特别是高星级酒店在人才方面的需求意愿以及人才投入成本计划上已经出现了一些改变。但是酒店业的供求状况不会严重失衡。酒店业人员流动大,基层人员短缺,高层人员高薪难求,人员招聘仍存在诸多困难。
(二)海南省酒店人才需求层次
未来几年,海南最需要的旅游人才包括三类:一是高级行政管理人才与企业管理人才。主要包括熟悉国际惯例的高层行政领导人才、企业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和旅游高端人才,尤其是具有国际水平,对国际旅游市场比较敏感的高级旅游经营管理人才。与高级企业管理人才相比,旅游企业的中层管理人才在供给数量上能够满足市场需求,但素质需进一步提升。二是专业技术人才,包括新业态旅游业专业人才,如旅游信息管理人才、旅游电子商务人才、大型会展活动管理服务人才、旅游研究人才等。但目前海南旅游研究人才缺乏,旅游人才整体水平有待提高,尤其缺乏旅游研究特别是旅游新兴学科、旅游新业态研究方面的带头人。三是服务技能型人才。主要需求的是服务于旅游第一线的技能型人才,如饭店一线服务人员、餐饮西菜/西点厨师、中菜厨师等。
(三)中层管理人员与一线人员现状
早些时候成立的酒店,中基层管理人员基本由中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构成,新成立的酒店由于本地人才库有限,大部分还得由省内其他各市支援,其实该现象是各城市的普遍现象,大量酒店的开业造成酒店人员流失、跳槽现象频繁,“二线”城市的领班到了“三线”城市就成主管甚至部门经理了,目前酒店普遍出现了“拔高”用人的现象,可见,急需培养大批量本土的稳定的中基层管理人员。
目前,酒店一线服务员主要三大类人员,一是钟点工,酒店一般在大型宴会等员工急缺的时候使用钟点工,而且以学生钟点工居多,这固然是酒店节约成本的一种措施,但这样酒店服务质量和钟点工安全问题难以保障。二是“大妈级”的服务员,特别是客房服务员,这类服务员有些甚至没经过正规教育,培养起来也很难,根本谈不上什么素质。三是中职高职院校毕业生或实习生,这类学生相对比较稳定和有素质,但数量很有限,要求也比较高,若酒店仍然把这些实习生当成普通的劳动力,缺乏人文关怀,将大大挫伤他们的自尊。这些情况都会导致酒店服务质量下降。因此,有针对性地培养一线服务员,稳定酒店员工队伍、提高酒店服务质量势在必行。
(四)怎样突破酒店“人力资源”瓶颈
调查中发现,“高就业率、低专业对口率、高离职率”成为当前旅游院校毕业生就业的三大明显特征。就旅游本科专业而言,“就业难”近几年来一直为业内所关注。与旅游本科院校毕业生行业内“就业难”相比,旅游职业院校行业内就业比例相对较高。要想打破现状,酒店方面不能“坐享其成”,而是要积极投身于人才培养。酒店帮助学校培养“为我所用”的人才,深入学校培养计划之中。针对学生缺乏实践经验的难题,酒店可以派人力资源部门予以培训,提供更多实习岗位。总之,企业要参与以地方政府为平台,校企共同培养本土的酒店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从而降低酒店的人员流动性和招聘培训成本,提高酒店的服务质量,员工和学校也能从中受益。值得注意的是,要有目的的培养,避免将学生充当简单劳动力,而应该对酒店各部门进行全方位的实习,为担任中基层管理人员做准备。
四、结论
(一)院校地域分布呈不均衡性,但符合需求特点
无论是本科院校、高等职业院校还是中等职业院校,地域分布均呈现出海口、三亚两地的偏向性。但这与海南省酒店的地域分布基本一致。所以,海南酒店业供需的地域分布是相对合理的。
(二)人才供需数量呈总体不对称性,供求失衡
酒店在面对人才“供不应求”的现状,不仅要对人才进行“开源”,同时还要“节流”,即如何留住优秀员工。酒店方面要重视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环节,注意风险节点的控制。在招聘过程中要有限选择“稳定性”较强的员工。在员工管理方面,首先必须满足员工低层次的需求,再关注员工更高层次的需要。根据马斯诺需求理论,人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要是较低层次的需求,这就要求管理者要为员工提供一份稳定和足够的薪酬。同时,要努力实现员工对高级的归属和爱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等需求层次。酒店高层管理者要适当使用外部激励的方式,着重使用内部激励来提高员工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通过岗位轮换、提供职业技能培训等方式,保持员工的新鲜感,提高工作积极性。用“人性化管理”和独特的酒店文化留住人才,与其“签订”心理契约。以此减少人才流失状况,此外也可以通过这种“人性化管理”为酒店树立美名,吸引更多人才。
(三)人才供需层次呈不合理性,国际旅游岛观念有待强化
一方面通过两类院校资料的收集整理可证,海南省酒店管理专业还是以培养本土人才为主,且比例偏大。另一方面,通过对2015年海南省高等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就业方向汇总表的关键词整理可知,国际视野的高端人才培养严重不足,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际旅游岛背景下高层次人的需求量增势强劲。跨区域、跨国境的合作成为必然趋势,而中高层人才的培养应为题中之义。
供需状况 篇7
1 全球乙二醇供需情况
1.1 供应现状
目前全球乙二醇产能达到2 990万吨, 其中亚洲市场乙二醇产能为2 160万吨, 占全球产能的72.2%, 其后依次是北美537万吨, 欧洲226万吨, 南美67万吨。2013年全球乙二醇产量接近2 550万吨, 产能利用率85%, 产能相对过剩。世界主要乙二醇供应商见表1。
1.2 需求现状
全球乙二醇总消费量达到近2 500万吨/年, 主要集中在亚洲、北美和西欧3个地区, 约占世界乙二醇总消费量的90%, 其中亚洲地区的消费量超过1 700万吨/年, 约占总消费量的70%。
各地区消费结构不尽相同, 亚洲地区用于生产PET树脂的乙二醇消费量约占乙二醇总消费量的90%, 防冻液的乙二醇消费量约占总消费量的4%, 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PET树脂的乙二醇消费量比例为70%, 防冻液的乙二醇消费量比例约为20%[3]。
2 国内乙二醇供需现状
2.1 国内供应现状
目前中国乙二醇总产能为525万吨/年, 2013年中国乙二醇总产量330万吨, 生产装置开工率达75%。2008-2013年产量增长率为14%。由于中国乙二醇的生产量远远不能满足国内需求, 2013年进口量达到825万吨, 进口依存度高达71%。
2.2 国内消费现状
2013年中国乙二醇的表观消费量为1 155万吨, 2008-2013年, 年均消费增长率为12%, 消费主要集中在华东、华南区域, 其中江苏、浙江合计占比超过70%, 是我国最主要的消费地区。从消费量结构上分析, 以聚酯 (包括纤用及非纤用) 的需求量最大, 占乙二醇消费量的94%, 其余6%用于不饱和聚酯树脂、防冻液、润滑剂、增塑剂、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等其他精细化工行业[4]。
2.3 国内乙二醇未来供应情况
目前我国乙二醇的生产能力和产量不能满足实际生产的需求, 因而多家企业准备新建或扩建乙二醇生产装置, 预计近几年产能增长率达15%左右。煤化工凭借成本等天然优势, 近三年新规划产能预计300~400万吨/年, 目前这些煤化工项目以完善技术为主, 短期内对乙二醇供需格局不会产生大的影响, 不过一旦技术取得突破的情况下, 将会对今后乙二醇市场的供需格局产生影响[5]。
3 华南乙二醇市场营销策略研究
3.1 华南乙二醇供需分析
目前, 华南区域自产乙二醇36万吨, 其余通过其他区域调入及进口渠道补充, 2013年华南乙二醇供应商及市场占有率如图1所示。华南区域现有聚酯生产能力625万吨/年, 主要分布在广东、福建和海南, 年表观需求乙二醇105万吨, 不饱和聚酯树脂生产能力100万吨/年, 年表观需求乙二醇4~5万吨, 另外防冻液、陶瓷助剂、电解液及乙二醛等产品的乙二醇需求为5万吨/年, 2013年区域内乙二醇年表观需求量115万吨。
3.2 华南分公司乙二醇SWOT分析
3.2.1 华南分公司优势
(1) 品牌优势。中石化作为中国最大石化企业, 已得到全球的认可, 客户在选择供应商时, 对于资金安全、资源保障、信誉等方面担忧较少, 会作为优先接触谈判对象。
(2) 客户忠诚度高。区域内茂名石化MEG进入华南市场最早, 而且是华南地区仅有两家MEG生产装置之一, 建立起了一批忠诚度较高的客户。
(3) 销售渠道健全。通过几年的销售布局, 客户涵盖华南所有聚酯及部分不饱和聚酯、聚氨酯、防冻液等客户, 总体直销率达95%以上, 销售渠道较为畅通。
(4) 企业一体化优势。中国石化化工销售以产品线管理业务, 通过其他区域的调拨资源供应满足客户需求, 资源供应链周期短, 船货供应最短3~5天即可到达客户, 相比进口货源动辄15~30天的送货周期, 有资源保障上的优势。
3.2.2 华南分公司劣势
(1) 装置规模小、生产成本高, 交货波动大。华南分公司目前仅有茂名石化生产乙二醇, 该装置是石油乙烯法生产, 投产较早, 产能小, 存在客户交货时有时无的现象。
(2) 质量不稳定。茂石化MEG质量不稳, 时有客户反映指标卡边现象。
(3) 物流运费高。装置在茂名, 生产基地偏离珠三角市场及福建主要消费地区, 运费高, 与中海壳牌相比, 存在地理上的相对劣势, 例如船送至本省开平码头运费高达170元/吨, 汽车送至广州要230元/吨, 同样客户惠州起运仅需100~150元/吨。
(4) 经营规模小, 处于区域补充地位。华南分公司销售量仅占区域销售比例的15%, 大大低于同区域的中海壳牌30%, 大部分聚酯用户均将我司定位为资源补充地位, 对客户影响力较小[6]。
3.2.3 华南分公司机会
下游聚酯产能持续扩张, MEG需求持续增加。据统计, 至2015年, 华南区域聚酯行业计划有110万吨的产能投产, 产能增长率达到18%。而华南地区50%以上乙二醇资源仍需外部供应, 市场需求缺口仍存在较大空间, 对华南分公司提升其市场占有率仍有很大提升空间。同时作为国内第二大不饱和聚酯的主要生产基地, 不饱和树脂工厂近几年也在扩产, 届时乙二醇需求量增加, 对华南分公司也是机会。
3.2.4 华南分公司外部威胁
(1) 煤制MEG产能的兴起。据不完全统计, 在“十二五”期间国内有1 270万吨/年的煤制MEG规划装置, 由于煤炭资源相对丰富, 投资周期短, 成本仅有石油路线的3/4, 威胁现有石油路线乙二醇装置。
(2) 消费结构单一, 行业出现盈亏时自身调节能力较弱。MEG下游需求90%以上是聚酯纺织行业, 宏观政策变化对以出口为导向的纺织企业影响较大, 特别是汇率变化、劳动力成本上升、他国贸易保护等影响尤为明显, 削弱了我国外贸企业的竞争力。
(3) 行业景气程度下降将会影响上游开工负荷。宏观周期性调整加上投资高速扩张, 国内聚酯行业增长面临结构性调整。
3.3 华南分公司乙二醇营销策略 (以4P理论为基础)
3.3.1 产品策略
目前华南市场有两套乙二醇装置, 中石化系统一套为茂名石化年产乙二醇3万吨装置, 因此华南分公司资源主要依靠跨区调拨和自营外采。现在每年从镇海调入大约6万吨, 自营外采大约8万吨, 而华南地区的消费量115万吨, 所占比例仅为15%左右, 在区域仍有较大发展空间。
(1) 继续有序做大自营外采销售, 保证区域市场占有率的提高。以背靠背销售为原则, 换货与直接销售相结合, 在合同条款签订、客户资金收取、供应商付款、船期安排等方面, 规范管理, 精耕细作, 以最低成本取得最大的效益。
(2) 通过香港公司的委托代理销售美元盘, 占领部分客户手册外销的乙二醇需求。扩大市场占有率;
(3) 关注茂名石化乙二醇生产装置运行情况, 着力改善产品质量、装货计量等交货环节的过程控制, 保证客户按质保量收货, 维护我方企业形象。
(4) 适时开展液袋产品的销售业务, 弥补我司资源不足及外租库无库存时的经营需要[7]。
3.3.2 渠道策略
华南地区乙二醇产品的用户相对集中、规模较大、数量较少, 所以选择以直销为主的销售渠道, 与潜质的主要客户维持长久稳定作为渠道目标。近几年煤制乙二醇对现货市场的渗透, 国外富裕产品的持续扩张, 我们应该高瞻远瞩, 在资源不足时, 有重点的加大自营贸易采购计划, 将营销的侧重点放在有发展前途的客户身上, 不计较短期的得失, 注重培养客户的忠诚度, 稳定销售渠道。
(1) 以聚酯类用户为合约销售主渠道, 建立用户信息台账, 动态了解其开工、产销、效益等经营情况, 关注产能增加计划, 为扩大产品市场份额提前筹划资源安排, 以合理的合约价格作为维系客户的主要手段。
(2) 有序开发不饱和聚酯、防冻液等客户作为现货销售渠道, 以提供资源保障作为维护主要手段。
(3) 与有实力的经销商开展合作, 利用其销售细微末端的客户和销售手段的灵活性, 达到销售渠道的进一步延伸, 实现产品增值。
3.3.3 价格策略
在全球供应充裕、世界经济复苏进程缓慢及宏观环境不确定等因素的影响下, 中国乙二醇价位总体趋于震荡, 而且随着价格水平趋于多元化。因此, 合理定价对促进销售业务持续健康发展尤为重要, 为此, 建议采取以下价格策略:
(1) 完善乙二醇相关产业链价格的数据库, 为准确判断价格走势提供科学依据。从市场走势来看, 乙二醇上下游价格都比较透明, 而且关联产品的价格走势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把相关原料、下游主要产品成本、生产消耗、加工区间等的变化关系, 建立及完善相关数据库, 及时跟踪, 提供价格决策;
(2) 有限公开合约价格计价公式。中国乙二醇供需呈略显宽松的相对平衡, 目前执行的中石化华南公司采取的主要是合约定价模式, 即月初公布挂牌价格 (暂定价格) , 月末根据市场的实际情况, 参考国内外货源的价格来确定揭牌价格, 再根据客户的合约完成情况进行结算。这种定价模式的特点是价格风险较小, 客户相对稳定, 卖方价格控制能力较强, 但同时由于揭牌价格不透明, 受到部分客户质疑, 时有抵触情绪。建议合约价格确定要考虑客户的长期合作关系, 着力体现公平性和合理性的合约价格原则, 价格公式对应客户有限公开。切实提高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
(3) 制定灵活现货价格策略。由于现货销售规模较小, 机会稍纵即逝, 应采取成本导向定价、需求导向定价和竞争导向定价相结合的定价模式, 上级管理组织给以适当授权, 设置上下限最大比例, 产品部综合考虑当时的市场情况, 减少价格审批环节, 以达到市场快速反应的目的。
3.3.4 服务策略
华南分公司乙二醇销售工作任重道远, 提高客户服务对促进销售业务至关重要, 为此要做好以下服务工作:
(1) 加强和国内供应商的合作, 共同拓展华南区域市场, 丰富资源渠道, 解决客户对内外盘资源需求, 提高客户的忠诚度。
(2) 及时掌握区内主要供应商的营销政策, 根据市场实际, 争取总部支持, 制定出符合华南区域市场的营销政策, 维护客户公平、合理利益诉求, 提高客户满意度。
(3) 拓展和优化客户渠道, 及时了解客户的在物流、资金、产品等方面需求, 树立解决方案式销售理念, 为客户创造更大价值, 实现客户长期合作关系。
(4) 加强与客户信息分享, 通过掌握上下游产业链的变化趋势, 相关企业的动态, 密切与客户在原料采购、产品销售、价格走势等方面的交流, 实现合作双赢的发展理念。
4 结论
通过对国内外乙二醇供需状况及华南市场分析, 用SWOT分析方法展开研究, 分析华南分公司优势、劣势, 面临的机会和威胁, 以4P理论为基础, 有针对性地提出华南分公司的营销策略, 对实现华南分公司乙二醇销售业务的稳步发展具有积极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供需状况 篇8
关键词:社区,家庭医生制,供需状况,对策研究
随着社区卫生服务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家庭为单位的服务模式是全科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赋予全科医学独特内涵的必然选择。如果忽视了以家庭为单位的服务特性的重要性,则全科医学失去其主要的专业成分。家庭医生制的应运而生是全科医学的发展,更是要全科医生运用家庭动力学等理论和方法,努力维护家庭结构与功能的良好状态,更好地促进个人及其整个家庭的健康。新泾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行家庭医生制半年来,遇到了人力资源短缺问题、全科医生认同问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结构配置问题、居民高要求与全科医生服务水平之间矛盾等问题,同时也涉及了运行过程中细节问题的探讨,所以,如何建立一个适应中心发展需要和现状的家庭医生制运行模式是一个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课题。如何寻求到一个能满足居民需求和医生服务之间的共同点,并以此为支点,开展供需双方都能接受的服务方式,真正达到供需双方共赢,服务内容深入,健康指导有效的服务模式,是我们一直探索的根本。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我们于2011年3月10—18日,对新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5个居委进行实地调研,访谈和问卷调查供方家庭医生22人;需方69人,包含居民家庭60人(包括离休干部、孤老和普通居民等),居委会领导8人,镇综合办领导1人。
1.2 内容调查
供方:新泾社区家庭医生和3-2-1专科医生,调查对家庭医生制的认识,工作形式及细节等。
需方:居民家庭人员、居委会领导和镇综合办领导,调查对家庭医生制的知晓率、服务内容、时间和形式等。
1.3 方法
用问卷法设计“新泾社区家庭医生制供方情况调查表”和“新泾社区家庭医生制需方情况调查表”。
2 结果
2.1 供方人力资源基本情况
新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7个全科服务团队,服务36个居委会。目前,家庭医生共22名,居委会覆盖率为100%,每个居委会约2 000~3 500人左右,具体见表1。
从家庭医生年龄段分布情况看,30~49岁共为12人,占家庭医生的大多数,显示中心中青年骨干力量较雄厚,但是50岁以上的家庭医生有5位,而29岁以下的家庭医生仅5位,仍然有全科医生储备不足的现象存在,具体见表2。
中心全科医师职称分布情况见表3。
中心全科服务团队工作年限在2年以上者占50.0%,提示绝大多数家庭医生具有较丰富的团队工作经验;有4年以上团队工作经验的医生占36.4%,以老带新的梯队较合理,可以进一步推动社区全科团队的可持续发展具体见表4。
2.2 供需双方对家庭医生制服务内容的细节调查情况
参与者:供方22人(包含全科医生和中医医生),需方69人(包括离休干部7人,孤老9人,普通居民44人,居委会领导8人,镇综合办领导1人),见表5~表9。
%
2.3 医生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8:00~16:30)能否全覆盖家庭成员
采访中,14户家庭由退休老人独居,其余19户家庭中包括有学生、在职工作人员等,他们都是家庭医生工作时间所不能联系或上门访视到的对象,这部分人员的健康管理是家庭医生制中的难点问题。能服务所有家庭成员的需方占52.2%,不能者占47.8%。
在您是否希望家庭医生服务中有上一级医院专业医师辅助参与问卷中,供需双方均为需要。
3 对策及建议
3.1 家庭医生制是家庭成员生命周期的全过程健康管理方式
全科医生的定义就是对个人、家庭和社区提供优质、方便、经济有效和一体化的基层医疗保健服务,进行生命、健康与疾病的全过程和全方位负责式管理的医生。全科服务团队的建立和全科团队队员的分工配合是我国全科医学发展的体现,而对社区居民更细致、更周到和更全面的服务,家庭医生制是全科医学发展的必然选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功能和定位就是对社区全部居民进行健康管理,那么以家庭为单位的健康管理、以家庭成员为对象的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是更加有效和经济的管理模式。我中心在依托全科医生为主的家庭医生制中,强调家庭概念、全过程管理和家庭成员的个性化需求,在原有全科服务团队的框架下实行家庭医生制,通过调研也获得了社区居民的欢迎和肯定,同时也反映出居民们对卫生服务需求的多样化、个性化。
%
注:目前重点管理家庭为1次/月随访,一般管理家庭1次/年随访,对于以上的管理模式,可能存在一般管理对象利用率非常低下,管理效率低下的现象,在调查中需方提出固定+灵活管理方式:固定是指重点管理家庭如离休干部、空巢老人、中风后遗症、慢性病严重并发症者、行动不便、80岁以上多种慢性病患者、围产期者、脑瘫患儿和弱智儿童者等1月/次;一般管理家庭1次/季度,即可以节省人力物力,也能达到管理目的,灵活是指鼓励一般管理家庭主动咨询健康问题,提高家庭的自我管理能力,如一季度无1次咨询,则家庭医生必须要主动联系所管家庭,了解健康状况,以达到连续管理。
%
%
注:需方中35位要求上门随访,其中包含离休干部、孤老、行动不便者和中风后遗症者共计24位,另11位为一般家庭,上门随访原因为医生可进行体检、查阅病历资料、观察使用药物和现场容易理解居民等优点。要求站点随访的居民多为一般居民,无行动不便,且不愿医生打扰其生活,愿意采取主动咨询模式完成,只能针对慢性病独居老年人,核心和扩展家庭的健康管理不能以上门方式解决。
%
家庭医生从事的服务仍与其专业成相关性,而百姓的需求也与家庭成员的状况或疾病成相关性。一方面提示中心仍要依托团队的存在使家庭成员提出的服务超出家庭医生专业服务以外时有补偿和互助作用,同时也让居民能够享受全方位的服务,见表10。
%
3.2 全科团队成员的互助模式使家庭医生制更加完善和可持续发展
我中心目前的家庭医生制是在全科服务团队框架下实行的,由18位全科医生和中医医生组成。在调查中发现,家庭的卫生需求是与家庭成员的健康状况和存在的疾病相关的。由表10看出,全科医生供应的服务与居民服务需求存在一定的偏差,可能是与全科医生在现有情况下未完全掌握所有社区服务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有关。同时全科医生也希望在全力支持家庭医生制服务过程中能有护士等协作者共同完成信息录入、家庭健康信息收集、简单康复指导服务和护理服务等工作;也希望在居民有中医适宜技术等需求时能得到在团队框架下的中医医生的帮助,如专业性较强的预防保健服务是全科医生觉得难以把握的难点工作。中医医生也表示团队协助的力量能更好地服务于社区居民;另外,社区居民也表示愿意得到如中医针灸等专业性的服务。所以,团队协作模式下的家庭医生制更具有生机和活力,能更科学地持续发展下去。
3.3 健康管理的固定和灵活模式有希望在现有全科医生稀缺的情况下实现居委会的全覆盖
这个问题其实针对的是家庭医生制服务形式的界定问题,通过调研供方和需方多认为,应该区分重点家庭和一般家庭管理,如以离休干部、空巢老人、中风后遗症、慢性病严重并发症者、行动不便、80岁以上多种慢性病患者、围产期者、脑瘫患儿和弱智儿童者等为重点管理家庭,实现每月1次上门家访。如为一般管理家庭可实行主动与被动服务相结合的方式,医生必须每季度1次与所管家庭取得联系,并知晓所管家庭成员健康的变化情况,家庭成员可采用主动自我管理的方式,不定期联系医生,主动关心自己的健康问题。这样的固定和灵活方式、重点与一般管理模式、主动与被动相结合的方式可以让在全科医生稀缺的情况下管理1~2个居委会,实现管理居委会的全覆盖。同时通过管理的个性化、细致化做实和做好家庭医生制,真正达到促进家庭健康的目的。
3.4 家庭评估管理-有效管理-动态跟踪的运行模式是家庭医生制内在的源动力
家庭医生对管辖范围内的所有家庭进行排摸式的家庭评估,评估的内容可涉及家庭的结构和功能、家庭生活周期阶段、家庭与个人健康状况、家庭健康存在危险因素等。根据评分划分为重点管理家庭和一般管理家庭,重点家庭多集中于慢性病控制不佳、严重疾病导致行动不便、离休干部、孕产妇及婴幼儿、存在慢性疾病的孤老、脑瘫儿和智力低下患儿等,必须要每月1次进行家庭访视(上门访)。对于重点管理家庭要与家庭成员制订家庭健康恢复计划和健康干预方法,对疾病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治疗,并利用现有条件进行生活方式改变、健康指导、心理干预、康复治疗和疾病治疗等全方位的健康管理。通过每月1次的管理,进行一年一度的健康评估,如果综合评估为有效,且病情比较平稳,可实现重点管理家庭转变为一般管理家庭,每季度实施1次干预,并动态跟踪。这种效果评价机制不仅提高了家庭医生责任意识,也提高了为居民服务的有效性,同时也可使居民需求得到公平的分配,可以说是家庭医生制不断发展的源动力。
3.5 家庭管理与慢性病管理联动,实现柔性流动是个体与群体管理相结合的最佳方式
结合我中心目前慢性病管理的现状,对于个别糖尿病和高血压病人控制差或出现严重并发症的情况,可利用家庭医生制的医生全程管理优势,将个别慢性病病人转为家庭重点管理对象,并由医生制订详细的治疗和预防并发症的方案,进行每月上门动态随访,也可利用3-2-1平台,全力控制患者的病情,1年后再次评估,如果好转,可回转到慢性病管理对象中。由于医生与护士管理效果的不同,医生对各种资源利用率高的优势,可使重点家庭管理有效、经济,并可保持信息的连贯性。这样柔性流动既能体现家庭医生制的优越性,也能根据病情不同给予灵活性的照顾,使个体和群体管理的转换更加便捷。
3.6 周期性健康检查和家庭健康自助管理是保持家庭健康的源泉
家庭医生制中一项重要的工作是每年为服务家庭成员进行健康检查,如果发现问题及时建议家庭成员进一步检查和治疗。另外,家庭医生制的实行在推动家庭医生进入百姓家庭,除让居民拥有一位做医生的朋友外,也要逐步推广家庭健康自助管理的理念,因为家庭成员之间对生活方式改变的劝告和建议优越于其他人,家庭成员之间的约束更加有效。所以,家庭医生制推行中要大力宣传家庭健康、成员健康的概念,让每个人关心自己的健康。尤其对于存在危险因素的居民,更需要改变生活方式、饮食调节等维护自己的健康,减少患慢性病或其他疾病的危险。
3.7 在职人员和学生等健康管理是家庭医生制工作的难点
调查发现,至少有50%的家庭不能达到上门随访家庭成员的全覆盖。由于在职人员的工作时间与家庭医生工作的时间是冲突的,如何与他们取得联系,并了解他们的健康状况,并给予健康指导,定时健康状况跟踪是一个难点。从表8可以看出,大部分家庭成员愿意电话联系,部分愿意家人代劳,少部分可通过电脑交流。而这部分人的健康是预防工作的主要服务群体,以上的方法是无奈的选择,可以弥补家庭管理中的盲点。但以上的方法可能出现信息的不对称,健康管理的有效性也有待进一步论证。但有一点是需要我们注意的,在职人员和学生体检的结果是健康信息的来源之一,我们要利用好这个信息评估在职人员和学生的健康状况,将此信息输入家庭健康档案并进行整合,由此给予健康指导和疾病治疗。
3.8 家庭健康档案、门诊信息系统和慢性病管理的信息平台整合是家庭医生制的推动力
家庭成员信息的整合非常有利于医生全面掌握健康情况、疾病程度,同时引导管辖范围内的病人至家庭医生处就诊,也是推动医生更好掌握信息的一种举措。如果将门诊信息、慢性病管理和家庭健康档案相整合,将大大减少随访的人力和物力,同时在病人无法讲清自己病情时是一个有力支撑,也可以判断病人病情演变过程,对于病情控制不佳的病人及时提供警示信号,以便及时进行干预策略的调整。随着信息平台的不断完善,医生掌握居民信息的完整性将大大提高,这将大大推动家庭医生制的发展。
3.9 社区健康维护员机制的建立有助于社区家庭信息的收集和反馈
在家庭医生未达到对每个家庭情况达到完全掌控的理想状况下,同时由于家庭成员健康状况变化的即时性,需要一位熟悉居委会情况、社区居民情况和社区人文情况,社区人缘好、最好有医学背景的并致力于维护社区居民健康的40~60岁人员,能将每个家庭成员健康状况变化的信息及时传递给家庭医生,再由家庭医生了解家庭成员健康状况变化的细节,进行健康干预和管理。同时社区健康维护员需要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断培训和沟通,将一些卫生信息和健康理念及时传递给社区居民,这也是借鉴台湾家庭医生模式并引入于上海家庭医生制的一种设想。
3.1 0 家庭医生制绩效考核激励机制是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家庭医生制是深入家庭,以维护家庭成员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卫生服务形式,它与全科服务团队的慢性病管理、孕产妇访视等具有明显的差别。它不是简单的具有管理对象而没有细致管理的形式,我们必须要建立一套质量控制体系对其家庭健康管理质量进行考核,同时也推出一系列绩效考核激励机制,推动家庭医生制的开展和发展。如对重点管理对象进行随访时间及时性、随访记录完整性、随访对象覆盖率、病情控制率和家庭满意度等的考核,以设定的得分划分,对不合格者进行扣罚,并将个人成绩带入团队总成绩,形成个人影响团队,团队约束个人的良好工作机制,注重家庭医生制工作的实效性,不断推动家庭医生制工作的发展。
3.1 1 提高业务水平是家庭医生制实行的质量保证
在表11中,许多居民家庭对家庭医生的希望是提高业务水平,而对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的服务态度是给予肯定的,且通过3-2-1双向转诊模式的运行给许多居民带来了便利。但是居民们要求家庭医生不断提高专业水平,掌握当前的治疗新进展、健康的新理念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并且表11中部分居民需要心理疏导,而当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具有心理咨询师上岗证的人员非常稀少,必须要提高心理学水平来解决青少年、老年等心理问题。所以,对于当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如何引导家庭医生提高学习积极性的问题是亟待解决的。中心将通过考核和鼓励的方式逐步提高医生的业务水平,利用华东医院查房、外出培训和学习沙龙等形式增强学习积极性,也逐步提高家庭医生制的服务质量。
3.1 2 技术支撑是家庭医生制服务水平和分担式服务的需求
不管是供方还是需方,都对3-2-1专家参与和扶持家庭医生制工作表示欢迎。在遇到家庭健康复杂问题或家庭医生不能独立应付时,可采用上级医生会诊或咨询的方式共同解决。这种分担式服务是解决家庭问题的一种有力补充,也是家庭医生分担医疗风险的一种方式。同时家庭医生也会不断积累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的专业水平。
3.1 3 加大政府投入和宣传力度是家庭医生制最大的保障和推动力
家庭医生制服务是全科医学和社区卫生服务的纵深发展模式,真正实现社区—家庭—个人的服务模式,它以家庭健康管理为服务理念,结合全科医生的专业特点,保障社区和家庭的健康。所以,对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尽管有许多细节和问题有待进一步完善,也希望政府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宣传和投入力度,让这项惠民实事为民知晓,让百姓在享受党的关怀的同时,享受健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