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与责任

2024-06-07

行为与责任(通用12篇)

行为与责任 篇1

传统的经济学观点认为,企业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利润最大化。但人们却渐渐发现利润最大化会促使公司管理者采取短视行为,这不仅阻碍了企业的正常运营,还为企业长期的持续发展埋下了祸端。此外,这种急功近利的行为虽然符合股东等所有者对企业当期盈利的要求,但却激化了企业与员工、顾客、所在社区乃至政府之间的矛盾,长此以往,会导致该企业所有者未来权益的流失。因此,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思索究竟什么才是企业的最终目的,而“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的提出,使得企业管理目标逐渐发生了转变,经过理论讨论与实践摸索,企业应当承担社会责任已成为共识。

一、文献综述

(一)企业社会责任披露的影响因素冯巧根(2009)提出基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管理会计重构的观点。认为企业社会责任(CSR)对管理会计框架的影响至少涉及以下方面“:企业外生变量相关联,来自企业外部的涉及企业的社会、环境、道德等对管理会计的影响;社会责任投资(SRI)对管理会计的影响;从SRI和CSR风险联系的角度,结合管理会计框架来重新认识公司治理状况;从战略管理会计的视角观察CSR”。同时,企业社会责任风险还会引起资本结构发生变化,虽然以前不断被强调的实物资产仍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但是在综合考虑CSR风险时,企业内外要素对企业成功的影响作用日益显著。还有学者认为应当将CSR嵌入公司财务理论,否则会导致在进行公司财务分析和决策时,忽视了社会责任的影响,而仅仅关注股东价值的现金净流量(李心合,2009)。刘长翠、孔晓婷(2006)发现上市公司利用资产的出发点仍然是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公司社会责任与财务表现、经营理念没有什么关系。而赵志珍(2010)使用同样的方法,采用沪深两市2006年至2008年的经验数据进行研究,得到了类似的结论。沈洪涛(2007)通过研究发现公司特征与CSR信息披露存在相关关系,规模大、盈利能力好的公司会积极披露信息,披露环境也会影响CSR信息的披露情况,但是公司财务杠杆和再融资需求却不会对此产生任何影响。王丽娟(2008)通过研究证明企业的社会责任与资产收益率、主营业务增长率、净资产收益率等存在相关关系。此外,Margarita(2004)的研究也发现CSR与企业的财务业绩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CSR业绩与一系列基本利益是相关联的。Naser等(2006)则是选取了多哈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检验在研究中使用的理论究竟哪些是有效的。结果支持代理理论、政治经济学理论、合理性理论、股东理论以及可计量的原理,发现公司规模(公司市值)、营业风险(资产负债率和公司成长)与披露有关。而周腾飞(2009)则发现CSR披露水平与行业有明显的相关性,同时公司规模、股权结构也具有相关关系。

(二)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市场反应陈玉清和马丽丽(2005)发现CSR已经成为体现企业生存、发展、竞争等能力的重要指标,虽然该信息与公司股票价值的相关性仍然较弱,但其重要性正在逐渐提升。当使用Tobin’s Q值来衡量企业价值时,CSR的披露水平与企业价值呈负相关关系,这也许是因为我国的投资者对CSR的信息并不关注,不会为企业带来额外的利益增长(严俊,2008)。但外国投资者在投资时虽然会考虑企业的社会责任(即SRI),可是依然不能保证这种投资就是完全有效率的。这是因为,即使投资是要先经过对公司前期的社会筛选过程,再建立社会责任投资的基金并进行具体投资,但由于各公司CSR的口径不同,所以无法证实这种筛选是否有效(Filip et al. , 2010)。Knox和Maklan(2004)则是通过实证研究提出了以下导致CSR对投资者决策影响甚微的原因:风险管理没有完全融入企业日常活动中;股东的态度与行为都是从成本收益观出发的;客户对CSR报告的态度不明确,似是而非。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本文提出如下假设研究:

假设1:如果企业上一年度的融资压力越大,融资成本越高,那么该企业本年度披露的CSR就越多

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企业与其利益相关者之间因信息不对称,也存在着大量的交易成本(不履行社会责任是交易成本大量存在的重要因素),从而影响了企业股东的财富。如果企业融资成本较高,为了降低融资成本。企业必须履行社会责任,满足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需求,彼此信任,就会大大降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成本,从而能够有效降低融资成本。

假设2:如果企业前一年度履行更多的CSR,那么该企业下一年度的负债融资额会增加

企业如果履行社会责任,满足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需求,彼此信任就会降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成本,从而能够有效降低融资成本。进而会进行大量融资。

假设3:如果企业在前一年度主动履行较多的社会责任,下一年会获得更多的政府补助作为奖励

从信号论的角度来看,企业如果履行社会责任,满足政府的利益需求,政府就会对企业进行奖励,传递信号,以便引导相关企业履行更高的社会责任。

假设4:企业前一年度履行社会责任并披露相关信息,必然会影响其本年度的融资成本

考虑到简化对融资成本的衡量,并与前文假设中研究的融资方式相对应,本文研究假设中的融资成本特指债务性融资的成本。但是由于不同观点的存在,笔者又将假设4 进一步细化为两个方面,即针对融资成本的研究提出相反的分假设:

假设4.1:如果企业在前一年度履行更多的社会责任,本年度的债务融资成本将更低

假设4.2:如果企业在前一年度履行更多的社会责任,本年度的债务融资成本将更高

企业通过履行社会责任,满足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需求,彼此信任就会降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成本,从而能够有效降低融资成本。反之则会增加融资成本。

(二)变量选取本文选取如下变量:(1)CSR变量的设计与衡量。计量CSR指数是先把公司所披露的社会责任相关信息划分为大类;然后在将这些大的类别进一步分解为较小的类别;并对各个小类进行定性描述或定量描述的赋值;最后再加总所有小类的得分,这样得到的分值就是该公司披露CSR信息的总得分。目前在衡量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时,使用这种方法的比较多,因此,本文也使用这种方法衡量企业履行CSR的水平。文中的CSR分值来自企业年报中披露的社会责任信息,将企业的社会责任分为环境、员工、消费者、社区、一般社会、其他这6个小类,再根据企业年报的内容对每一个小类分别赋分,最终将分值加总得到CSR的信息指数。(2)融资行为变量的设计与衡量。融资需求的衡量。对企业资金缺口的衡量采用Shyam-Sunder和Myers(1999)在优序融资检验中的估计方法:资金缺口= 长期投资的增加+ 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加+ 营运资本的增加+ 股利-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 当期财务费用。其中,营运资本的概念使用的是狭义的营运资本,即企业的流动资产总额减去各类流动负债后的余额,也称净营运资本。融资结果的衡量。本文将融资结果再划分为两个部分:融资金额与融资成本。其中,对融资金额的衡量是根据两种不同的融资方式,使用了不同的计量指标。从债权人处获得新的融资额,会直接表现为企业的负债———特别是非流动负债的增加,因此文中使用当年非流动负债比上年的增长数作为负债融资额;而企业获得的政府拨款则是被计入当期的“营业外收入———政府补助”,因此从利润表得到此明细科目的金额作为当期获得的政府拨款额。因为获得政府拨款对企业来说,是不用承担任何费用的,所以融资成本主要源于负债融资,故文中将企业当期“财务费用———利息支出”与总负债的比值视为债务融资成本。(3)控制变量的设计与衡量。按照前人的研究,企业的规模、业绩是与CSR相关的,这是因为规模大的企业有责任主动承担CSR,而业绩越好的企业越有能力去承担CSR。所以,在第一部分研究融资需求是否会对CSR产生影响时,使用企业的规模和业绩作为控制变量。规模(SIZE)的衡量标准是该企业当年的员工人数,而业绩(PERFORMANCE)的衡量则是当期的净资产收益率(ROE)。文中的第二部分着重研究的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带来的“后果”,体现在CSR与融资行为中就是,企业披露社会责任信息,会不会对后期的融资结果造成一定的影响。选择资产负债率(LEV)作为控制变量,因为该比率反映了企业负债的综合水平,是衡量企业使用债务资金来持续经营能力的重要指标,同时,它也代表了债权人面临的风险大小。此外,文中在这一部分也选用企业的规模(SIZE)作为控制变量,因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企业规模表现了该企业的经营能力和偿债能力,这也会影响债权人对企业的信用评价,并最终作用于企业的融资结果。各个变量及其衡量方式如表(1)所示。

(三)模型建立根据研究假设,建立如下模型:(1)检验融资需求对CSR的影响。在提出研究假设和变量设置之后,就能够据此构建检验模型了。首先是对影响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前因”研究,根据前文分析可知融资压力大、融资成本高的企业为了能够以更低的成本获得更多的资金,可能会通过在财务报告中披露一些有利于自身的信息,以期望赢得潜在债权人的好感,方面日后的融资行为。也可以说,这是企业印象管理的一种方式。从理论上来说,企业存在着利用披露信息谋取更优融资的动机,那么实际的经济活动中是不是存在这种现象呢?由假设1构建模型:Model 1:CSRi=β0+β1*PRESSUREi-1+β2*COSTi-1+β3*SIZEi-1+β4*PERFORMANCEi-1+ε

(2)检验CSR对融资结果的影响。第一部分是对融资金额进行计量,并分别研究债务融资金额和获得政府拨款金额与企业前期履行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具体的检验模型见Model 2与Model 3:

在证实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会帮助企业获得更多的融资金额,那么对融资成本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呢?第二部分就是对企业后期融资成本的研究。虽然针对该研究,提出了两种截然相反的假设,但是假设4的两个分假设可以通过同一个模型进行研究:Model 4:COSTi=β0+β1*CSRi-1+β2*SIZEi+β3*LEVi+ε

(四)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本文选取化工行业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将研究样本固定于一个行业中,能够有效控制很多市场环境因素,极大地降低样本中的“噪音”,提高数据的可比性。其次,化工行业作为我国的支柱产业,正处于较快的发展壮大期,对融资的需求比其他行业要多一些,融资活动也更频繁一些,因此作为样本比较容易观察并研究其融资行为的变化。最后,化工业不可避免地具有高污染、高危险等行业特征,这一方面导致该行业的公司难于申请通过股本市场融资,另一方面则提高了企业自身与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对其社会责任的关注程度。前一个方面正好弥补了本文不研究权益融资的不足,后一个方面则加强了本文研究对象之间的联系,可能会有助于得出较为明显的结论。由于研究的主要内容是CSR与企业融资行为的相互作用,需要用不同年度的数据来体现着两者互为因果的关系,因此模型中采用的样本是2008年至2009年化工业中的公司数据。行业分类根据Wind金融数据库中申国万银的化工行业类,在剔除部分数据缺失的公司样本后,有效样本数为107家公司。全部数据源自样本公司的年度财务报告,部分数据从Wind数据库中查询得到,部分数据通过人工翻阅公司年报来采集。

注:以货币衡量的变量,其单位均为万元

注:相关性表示为Pearson相关系数,** 在0.01 的水平下存在相关关系(双尾);* 在0.05 的水平下存在相关关系(双尾)

注:*** 表示在0.01 的水平下统计显著;** 表示在0.05 的水平下统计显著;* 表示在0.10 的水平下统计显著。下同。

三、实证检验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描述性统计结果见表(2)。企业整体履行社会责任有所增加,说明上市公司企业如化工企业开始履行社会责任的意识有所增强。

(二)回归分析根据回归模型,做如下回归分析:

(1)融资需求与CSR的回归结果分析。从表(3)得知,模型1并不存在多重共线性的问题。虽然假设1中提出的自变量在模型中得到的系数符号与预期方向相同,但是该假设却并没有成立———即企业的融资压力和融资成本与后期的CSR不存在显著关系,而模型中的控制变量——企业的规模和企业绩效与其CSR的表现存在着较为显著的相关性。为了进一步确认企业融资需求与CSR表现是否存在关系,又对模型1中的所有因素进行了相关关系的分析,得到结果如表(4)所示。可以看出,企业规模与ROE都是在1%的水平上与CSR正相关,符合前面的推论,资本成本依然没有显著相关性“。资金缺口”与CSR存在较弱的正相关关系。与本文的推论是一致的,也说明企业的融资压力的确会影响其下一年度的CSR水平,但是这种影响并不明显。从表(5)中可以发现企业的资金缺口与融资成本之间存在着负相关关系,这表明面对较大的融资压力时,企业会愿意支付更多的利息费用以获得更多的贷款,缓解其面临的融资压力。所以。当综合考虑企业的规模、业绩和融资成本这些因素时,企业资金缺口对下一年履行CSR并披露信息行为的影响就几乎可以忽略。通过对模型研究,可以得出这样结论:企业的融资成本不会影响其CSR,而融资压力会产生一定影响,可是与企业规模、业绩等财务指标相比,这种影响非常微弱,而且融资压力与融资成本之间的相互作用又会进一步削弱融资压力对CSR的影响。

(2)CSR与融资结果的回归结果分析。表(6)列示的结果是支持假设3的,即在模型有效的前提下,社会责任的确会对企业获得更多的政府补助产生积极的影响,履行更多CSR的企业会得到更多的政府拨款,这与假设一致。另外,还可以发现,规模越大的企业越容易获得财政补贴,这也许是政府也清楚规模大的企业对整个社会经济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如带动经济发展,稳定市场,解决当地人员就业问题等,因此也会注重支持大规模企业的发展。表(7)的结果是支持假设4.2的,即履行CSR越多的企业将面临着更高的债务融资成本。结合上面融资金额的结果来看,债权人一方面认为履行CSR的企业具有更好的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愿意给这些企业提供更多的贷款,另一方面却又会担心企业会将这些资金过度投资于社会责任上,因此向企业索取较高的利息以增加企业使用这些资金的成本,从而保证企业将借入的资金用于盈利性项目,防止企业滥用资金行为的发生。也许会产生这样一个疑问,会不会企业负债融资金额的增加与CSR根本没有关系,而仅仅是因为更高的负债融资成本为企业吸引了更多的借贷资金呢?为了验证这种担心是否存在,对2009年的负债融资成本(COST09)和非流动负债增长额(DEBT09)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如表(8)所示。该结果表明,负债融资成本与债务融资金额这两者之间并不存在直接的相关关系。也就是说,企业即使愿意支付更高的利息,也不一定能顺利筹集到更多的负债资金。所以这又从另一个侧面证明本文的推论是正确的,即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分别对上面两个因素产生影响的,前期履行较多的社会责任,可以帮助企业获得更多融资额,但是同时也会提高企业的融资成本。

四、结论

本文得出结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并披露相关信息,与企业的融资行为存在着相互关系。首先,企业的融资压力会促使企业履行并披露社会责任相关的信息。当企业面临较大的融资压力,急需资金时,为了提高自身在债权人眼中的形象,以帮助更为顺利地获得资金,企业会有意识地多披露社会责任信息。其次,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确有助于其后期的融资行为。企业在年度财务报告中披露的CSR信息得到了相关利益者的关注和认可。所以,政府会加大对CSR水平较高企业的支持力度,提供更多的政府补助作为奖励;而债权人则会更乐意向承担较多社会责任的企业提供借款,在提供更多借贷资金的同时,还会向这些企业索取较高的借款利息。为了排除可能存在的干扰,对企业获得债务性融资额与融资成本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这两者并没有直接联系,也就是说,债权人并不是为了较高的借款利率而增加向企业发放的贷款金额。表明债权人相信,履行社会责任越多的企业,其盈利能力越高,偿债能力越好,所以愿意借款给这些企业;但又担心这些企业会将筹集的资金过多地投资于社会责任活动,因此会提高借款利息,增加企业使用该笔资金的成本,以确保企业将这些资金用于日常的经营活动中。

行为与责任 篇2

平昌县石垭小学 李光辉

【摘 要】 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已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办对人民负责教育的当务之急;成为衡量教育系统法规意识、组织纪律性和工作责任心的重要标准。也考验校长的责任与与使命.责任是当一名合格校长的基础,没有责任感的校长办不好一所学校;责任是一所学校发展的基础,没有责任教育观的学校培养不出能勇于承担责任的学生。只有校长真正履行起自己的责任,才能办出令人满意的学校。

【关键词】 校长 责任 使命

近年来,县域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义务教育保障机制不断完善,区域教育现代化建设稳步推进,教育改革发展已进入更加注重内涵和质量提高的新阶段。但是,学生课业负担、学生体质、学校安全、教育收费、招生考试等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关注。特别是中小学办学行为不够规范,部分学校为片面追求升学率,分数至上、绝对值至上;不遵守国家课程计划,随意增加考试科目教学时间;频繁组织统考、联考,并按成绩给学校、学生排名;利用法定节假日和双休日组织集体补课;义务教育学校变相分重点班等等,既违背教育教学规律,造成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又制约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影响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

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已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办对人民负责教育的当务之急;成为衡量教育系统法规意识、组织纪律性和工作责任心的重要标准。也考验校长的责任与与使命.阔平台;“挑战”是校长办学过程中的许多新问题,需要校长做出勇敢的甚至是痛苦的选择。现实社会对教育的认识和要求陷入了一种非理性状态,过分强调分数,这种非理性状态对我们的办学构成一种压力,多数学校迫于这种压力不得不全身心应对“升学率”,造成了教育的变形和扭曲。出现:学生择校、名校择生(优生、特生)、城乡教育不均衡、社会对教育意见大等等……

对国家我们要贯彻教育方针、政策、要实施素质教育,对家长我们要搞应试教育、抓“升学”,对社会我们要提供优质教育、办“名校”,对学生我们要搞快乐教育、搞“减负”,对教师我们要进行师德师风教育、抓“行风”……我们要在实践中学会正确处理好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优质教育与快乐教育、师德师风教育与行风政风教育、教育与教学、教研与科研、教与学、主体与主导、继承与改革等关系……国家、社会、家长、学生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和要求越来越高,学校的压力越来越重,校长的责任越来越大。

台湾有位学者在一次演讲时说,中国有句俗话:“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说这句话不确切“国家兴亡、不应是匹夫的责任,不应是别人的责任,而应是每个人的责任、我的责任”,“国家兴亡谁的责任、我的责任”,借喻“学校兴衰、我的责任”、“学校发展、我的责任”。

美国西点军校的校训里有“责任”,很多学校的校训是“责任”,教师师德师风的核心更是“爱和责任”。所以进行以“责任” 为主题,灌输规则意识,开展责任教育。在教师中树立“教好每一个孩子是我的责任”理念,只要他们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教育服务,每个学生都会发展。在学生中间树立“每天都把自己该做的事用心做好是我的

2、质量强校

坚持“质量强校”的方略,不断强化教职工的质量意识和质量责任感。强化对教师进行质量分析的培训,人人掌握数据统计和图表分析方法,做到学校、年级、学科、学生个人的四级质量分析,提高质量分析的实效性。采取“短平快”的策略,实行堂过关、课后辅导、日清、周测、月评方式,提高学习成绩。强化教学流程管理,要求教师 “功在课前、效在课上、辅在课后”,编写好“学教设计”学习单,扩展例题讲变式,做到举一反三。规范教辅材料,做到“精讲例题、精选习题、精编试题”,减负增效。

强化领导管理,领导包学科、包学年,提高学科教学水平。领导班子深入教学一线,参与备课、上课、听课、评课活动。树立校长围着课堂转、主任围着教师转、教师围着学生转的思想,指导学生、教师,共同成长。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学习和借鉴先进的教学改革成功经验,探索“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改革模式,优化教学环节,实施有效教学,大幅度的提高学习成绩。

3、科研兴校

“引导每一位教师从事教学研究是一条幸福的道路。”这是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对校长的谆谆教导。教师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应该具有对自己教学实践认识的教育科研能力,是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也是克服当前教师职业倦怠的最好方法。

我们坚持“科研兴校、科研兴师”的办学方略,鼓励教师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把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变成课题,从小处着手,寻求解决问题的方式和途径。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着手开展“草根式”课题研究,将课堂教学改革遇到的问题立为课题,管理。科学管理首先强调规则意识,学校的规章制度不是校长凭空想象出来的,是通过深入的调研和缜密思维后经过集体参与制定出来。其次还应具有人际沟通和协调能力,将科学管理与人性化管理有机结合,这是对校长个人品质的考验,也是一个优秀校长成长应努力修养的方向。集体出智慧、民主增合力。

7、依法治校

坚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因为学校教育要体现国家意志,2006年6月,素质教育的思想写进了《义务教育法》,素质教育的思想已从政府倡导变成了国家意志。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国家培养一大批拔尖人才、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数以亿计的普通劳动者。作为校长更应成为国家意志的坚定维持者和执行者,顶着来自世俗势力的各种压力,坚守教育的理想不动摇,才能无愧于党和政府赋予我们的神圣职责,真正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8、经营学校

行为与责任 篇3

关键词:跨国公司;公共关系(公关);企业社会责任;弱化;医药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192(2009)04-0016-06

1 引言

近年来,在华跨国公司在企业社会责任方面出现两种互相矛盾的现象:一方面是积极参与各种体现社会责任的公益活动,另一方面是曝出了一系列有违社会责任和伦理道德的丑闻。这让人不禁迷惑:在华跨国公司的社会责任到底是在不断强化,还是在逐渐弱化?其原因又是什么?本文通过引入与企业社会责任极为相似的公共关系的概念,分析了跨国公司在华社会责任行为背后的公关行为实质,并以在华跨国医药公司为例,从其履行社会责任的领域、方式、合作伙伴3个方面进行了验证,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当前跨国公司在华社会责任弱化的原因。

2 企业社会责任与公共关系

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CSR)是指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利益负责的同时,还要承担对员工、消费者以及对社区和自然环境的社会责任,这超越了以往企业只对股东负责的局限,强调对社会中各种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责任[1]。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范围和内容,Spitzek根据企业的利益层次将企业社会责任分为3个层次:一是必须负的责任,这是消费者和法律所要求的,忽视这些将危及企业当前的生存;二是应该负的责任,这是社会期望的而且对企业长期生存极为重要的责任,忽视这些将导致社会的联合抵制和亏本;三是能够负的责任,并未被社会期望和法律、市场强迫,但能够帮企业赢得更好的声誉[2]。Rondinelli和Berry将企业社会责任分为4个层次:一是自身商业利益,为了对企业利益和竞争力有直接利益,遵守法律制度选择有利于利益相关者和社会的活动;二是扩展的自我利益和眼前利益,为了使企业获得一定的中短期利益,承诺超越普通企业职责的有利于利益相关者和社会的活动;三是扩展的自我利益和长期利益,支持对企业持续发展有重要影响的社会活动,比如教育培训;四是提高公共利益,支持或参与改进社会环境或有利于利益相关者的活动,并不指望对企业有直接利益[3]。鉴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Robins认为企业社会责任的核心理念是:企业应该在社会中承担更多的非经济责任,而不只是生产产品和创造利润,还应包括社会和环境驱动下的行为。这表明,公众期望企业超越利润导向的商业行为,提高社会整体福利,将世界变得更美好[4]。

现代公共关系(Public Relations,PR)起初关注的是信息传播或单向信息模式,受企业和社会领域变化的影响,后来转向在企业和公众之间的双向信息模式,以改变公众对企业的态度和行为。企业通过双向信息模式可以培育更好的公共关系,产生更显著的组织效力、更强的道德伦理和更多的利润[5]。因此,可以说,企业的公共关系是企业面对外部公众和内部员工,通过双向信息沟通、艺术交往、利益调整等方法建立企业与目标对象之间的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和相互促进的互动关系。它的范围包括政府关系、媒体关系、社区关系、顾客关系、投资者关系、企业和产品形象推广、议题管理、活动策划与执行、危机和问题处理等各个方面。公共关系的主要功能主要有:树立企业信誉和形象,争取舆论支持和公众信任,为企业决策和实施提供信息和参考,协调纠纷和化解危机,协调企业内部关系,沟通企业与外界公众的关系,保持和提升与顾客、合作者之间的关系。

Clark对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公共关系的起源、理论、过程和主要职责做了比较,发现从公共信息到声誉管理再到关系管理,企业社会责任的核心内容与公共关系的内容和职能有着惊人的相似。这种关系揭示,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公共关系具有相似的目标,两者都在寻找提高组织和利益相关者群体间关系质量的途径,因为两者都认识到这样做对企业大有好处。在建设这些关系中,沟通具有重要作用,并影响到企业竞争力[6]。

3 跨国公司在华社会责任与公共关系的行为

3.1 跨国公司在华的社会责任行为

跨国公司在华社会责任是企业社会责任在中国的具体体现。跨国公司在中国除了要承担传统的企业社会责任以外,还有义务承担更多的责任。因为在不合理的国际分工格局下,跨国公司占据了足够优势,而且在中国获得了更多利益和超国民待遇。面对中国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而且是与跨国公司在华经营有密切关系的问题,跨国公司有责任配合中国政府在解决社会问题方面发挥积极作用。而且这也符合它们的长远利益,因为这可以减轻来自政府、非政府组织和社会公众的外在压力,有助于降低交易费用、树立企业形象和信誉、换取政府的支持,以较小的经济代价降低政治风险。跨国公司在华社会责任除了要对利益相关者负责,还包括:(1)发展的责任。跨国公司应以适合中国经济、社会条件的方式支持中国,向中国传授知识和技术,提高当地科技和教育水平,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保护中国的环境。(2)社会和政治责任。跨国公司应尊重中国的主权,遵守中国的法律、政策和道德,参与社会公益和慈善事业,积极回报社会,不使用非法方式谋利。(3)保护消费者的责任。保护消费者的健康和安全不受危

害;促进、保护消费者的利益;为消费者提供充分的信息,使其能根据个人的期望和需要做出选择;消费者应得到相关培训和充分救济[7]。

3.2 跨国公司在华的公关行为

跨国公司把成功的公关战略作为顺利实现在华利益的重要手段。在华跨国公司因精于公关而获得巨大利益,甚至能够借助公关干预中国的涉外立法。在各种公共关系中,与政府和媒体的公共关系是跨国公司最看重的两种关系。政府公共关系是联系跨国公司与社会之间的桥梁,它是指作为主体的跨国公司同作为客体的政府公众,包括党政机关、领导人和政府组织、政府官员之间的公共关系。政府公众是社会组织的一种特殊而重要的公众,它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作为一种组织的政党和政府,二是作为一种组织成员角色的政府领导人或官员。中国政府的特点是主体多,并呈交叉管理状况。工商、税务、环保、卫检等机构是政府权力执行机构和事务管理机构,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起着重要影响。这导致中国政府公关具有动态性、复杂性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政府某些信息的“透明度”不高,处理方式存在着不规范现象。因此,跨国公司不得不结合中国国情开展政府公关,为企业的生存、发展谋求有

利的内外部环境[8]。跨国公司常见的政府公关方式有:借助母国的政治力量影响中国;跨国公司高管出面与中国政府交涉;支持和赞助中国政府相关机构的项目;支持和赞助相关国际组织,借其影响力干预中国政府;保持与中国改革同步的战略合作,加快生产、研发、投资向中国转移;借助专业协会等社团组织发展与政府的关系;积极发展与地方政府的关系[9]。

跨国公司在华各种公关活动的实施中,媒体的沟通和传播功能极为重要[6]。对跨国公司来说,具有强大舆论功能的媒体既是可供利用的工具,又是必须厚待的“特殊公众”。因此,大部分在华跨国公司在日常经营中非常注重与媒体保持良好的关系,经常采取记者招待会、新闻发布会、产品介绍会、邀请媒体参观和采访企业等方式向媒体提供有关信息,并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和沟通渠道,为自己树立企业形象和处理危机公关提供便利[10]。除了政府与媒体,跨国公司在华公关战略还涵盖以下领域: 支持中国教育事业,通过捐赠、奖学金、科研合作和技术交流等形式支持教师、贫困学生、各项竞赛活动和中小学教育;支持中国体育事业;支持中国西部建设,加大向西部的投资力度,并迅速占领西部市场;赞助公益和慈善事业,以此融入中国社会并获得中国群众认可,实现本土化[11]。

由上可见,跨国公司在华公关的主要对象是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专业协会、国际组织、各种媒体;采取的方式有捐赠、奖学金、科研合作、技术交流、论坛会议等形式;涉及领域包括教育、体育、西部建设、公益和慈善事业等。这些公关行为反映了当前跨国公司以企业社会责任为基点的战略性公关的特点,突破了早期公关活动的外向性、短期性的局限,超越了传统的简单、狭义的促销功能范畴,进入营造长期竞争力的企业战略规划领域,即主动从企业社会责任角度设计和实施公关活动以培养长期的市场亲和力,形成企业的软性竞争力源泉[12]。这个现象反映了企业社会责任和公共关系的相似性及其水乳交融的现状。这也提示,跨国公司完全可以借企业社会责任之“名”来实现公共关系之“实”。

4 跨国公司在华社会责任行为的实证分析

为了发现跨国公司在华社会责任行为的特点及其与公关行为之间的关系,本文选取进入《财富》2007年世界500强的12家跨国医药公司作为研究对象(见表1),因为医药企业以保障人类健康为使命,最能体现社会责任。本文通过这12家公司的中国公司网站和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CCND),收集和整理出这些企业近年来在华履行社会责任的312件新闻事件作为研究样本,并依据各事件内容的自然属性用“领域”、“履行方式”和“合作伙伴”对其进行界定和分类。

4.1 社会责任行为的所属领域

按各社会责任活动新闻事件的内容所归属的领域可以划分为医学专业、自然灾害、体育和奥运等18个类别(见表2)。这些跨国公司的社会责任行为集中在医学专业、自然灾害、投资中国、公共卫生、科学技术和非典等领域。其中,医学专业是最主要的赞助领域,有58.2%的事件与其有关。同时,科学技术(3.54%)、非典(3.22%)这两个领域也直接与医学相关。因此,与医药直接相关的领域占据了至少65%的比例。排名第二的自然灾害也与医药企业直接相关,一方面是因为医药企业济世助民的性质决定的,另一方面也与医药企业的捐赠产品直接相关。体育和奥运排名第7是因为这是中国近年来尤其是2008年的重要事件之一,支持政府需求、迎合社会热点也是跨国公司的公关策略。而传统上认为的主要捐赠领域如文化教育(0.97%)、希望工程(1.29%)、环境和动物保护(0.64%)则显得微不足道。如果细究可以发现,几乎所有的捐赠和赞助活动都与医药直接或间接相关,甚至连排名靠后的“公共卫生管理”项目中就有与著名商学院合办的面向医院高管的高级管理培训班。这说明,跨国公司的关注点集中在自己本行业。

跨国公司在医学专业领域关注的细分学科很多,包括婴幼儿童健康、女性健康、癌症、艾滋病、糖尿病、精神卫生、高血压、肝炎等20个专业类别。对这些细分事件进行统计和分析,可以发现两个现象:一是所有赞助的学科领域都在各公司主要产品领域范围之内。将这些赞助的学科领域和各公司的产品领域对比,可以发现两者完全一致。二是赞助最多的学科领域基本都是各公司的主打产品。例如,强生公司的主打产品是婴幼儿健康用品,所以这类赞助占据其所有赞助事件的近一半;阿斯利康在呼吸系统领先,所以有关呼吸系统的赞助事件在其所有赞助事件中是最多的。这说明,在医学专业领域内,各跨国公司也是有选择地赞助与自己产品有关的领域,并且重点赞助自己优势产品的领域。赞助领域与产品领域尤其是主打产品如此高度相关,让人不得不认为这类赞助简直就是广告。事实上,学术营销、会议营销正是医药行业营销和公关的重要形式(见表3)。

4.2 社会责任行为的履行方式

社会责任的履行方式是指企业履行各项社会责任活动时所采取的形式。跨国公司履行社会责任的方式并非完全以最直接的捐赠款物的形式支出,还包括赞助咨询宣传、教育培训、公共推广、论坛会议等9类形式(见表3)。其中,咨询宣传是指通过现场面对面的咨询交流向公众传播相关信息;公共推广是指使公众通过参与现场互动活动了解有关信息;论坛会议是指赞助有关专业性论坛、学术会议、研讨会、媒体通报会,向与会人员传播相关信息。这3种直接面向公众的赞助活动都是医药企业常用的公关、促销手段,占所有活动的39.18%。而教育培训间接上也起到咨询、宣传、推广的作用。由此可见,跨国公司赞助的一半以上的社会责任活动都具有公关、宣传的效用。

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着把持关键技术和研发而不外泄的现象,由此造成东道国对跨国公司的依赖。因此,东道国往往强调跨国公司加大在东道国研发的投入,帮助东道国改变科研技术落后的状况。从表3看到,跨国公司已经开始在中国通过科研合作、技术转让、建设专门的设施和生产、科研基地的方式实现科研本地化。这是跨国公司在中国履行社会责任的新趋势,也同时会为跨国公司带来成本、效率、税收等方面利益,并改善与当地政府和公共的关系。

4.3 社会责任行为的合作伙伴

从表4可以看到,各跨国医药公司在中国开展各类社会责任活动的合作伙伴中,有48%的项目合作伙伴是国家系统的主管机构,9%的项目的合作伙伴是地方各系统的主管机构,9%的项目合作伙伴是各类国际组织。以上3类合作伙伴出现的频数占总频数的66%。积极发展与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关系是“实用政府公关”的体现。与政府及其重点支持的企业结成同盟,无疑对跨国公司打入当地市场具有较大的帮助。

从表5可以看出,在参与合作的国家机构中,全国各专业协会(30%)、卫生部(20%)、其它全国机构(18%)、中华医学会(14%)占据重要比例。其中,全国各专业协会包括中华护理协会、中华预防医学会、中国肝炎预防基金会、中国抗癌协会、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等专业协会,以及中国医院管理协会、中国医师协会、中国消费者协会等专业管理协会。其它全国机构包括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商务部、全国妇联、国家计生委等国家机关。这些政府机构或专业协会的主管领域都与各公司赞助的活动和产品紧密相关。这让人不能不想到,这些跨国医药公司与各政府主管机构和专业协会的合作是否属于“政府公关”。尤其是各专业协会是政府产业政策的重要参谋和政府与企业沟通的纽带,同中央、地方各级政府和企业有着密切的联系和合作,并影响到立法和执法,可以为跨国公司提供丰富的行业信息资源,搭建与政府和当地企业合作的平台。医药行业属于高利润的行业(见表1),同时又是受到严格监管的行业。跨国医药公司要想在中国顺利生产、销售其产品,与政府、行业主管机构、专业协会保持密切的公共关系非常重要。

5 结论与探讨

5.1 主要结论

通过以上对跨国公司在华社会责任3个方面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跨国公司在华赞助的各类社会责任活动的领域几乎都与本企业产品有关,尤其是本企业的主打产品。

(2)跨国公司在华履行社会责任的方式都具有商业价值和公关特征,其中媒体发挥了重要作用。跨国公司赞助的一半以上的社会责任活动都具有公关、宣传效用,得到了媒体的积极参与,尤其是“论坛会议”这种方式中不乏专门的“媒体通报会”等典型的“媒体公关”形式。这说明,跨国公司的赞助并不只是单纯的公益行为,同时也具有商业行为的性质。

(3)跨国公司在华履行社会责任的合作伙伴极具政治、商业价值,同时也是主要的公关对象。2/3的项目合作伙伴是国家、地方、行业主管机构以及各类国际组织。跨国公司出资赞助这些合作伙伴主办的项目,事实上能起到“政府公关”的效用,有利于在中国营造从中央到地方的关系网、政治环境以及良好的国际舆论和形象,有利于产品在国内外生产和销售。

总之,跨国公司在华赞助的各类社会责任活动虽然可能有利于社会公众,但更有利于企业和产品。这些行为表现出典型的公关行为的特点和效用,也符合前文所述的跨国公司在华公关行为的种种表现。这让人不得不认为,跨国公司在华履行各种社会责任行为的真实意图在于公关。Etang也认为,企业仅仅是迫于消费者和环境的压力才不得不履行社会责任,即在需要为它们的行为寻找道德理由时才这么做,以便公关人员有理由为它们进行辩护[13]。

5.2 关于跨国公司在华社会责任弱化的探讨

跨国公司在华社会责任行为的实质是一种公关行为,这个结论可用来解释近年来跨国公司在华曝出的一系列丑闻和社会责任弱化现象的原因。企业社会责任的目的在于社会,其核心思想是:企业除了生产产品和创造利润,还应在社会中承担更多的(非经济)责任,考虑公众的期望和社会、环境因素,为提高社会整体福利多做贡献[4]。而企业的公关行为是为了实现企业战略和利益而采取的策略,它在形式上可能与社会责任相似,但却以企业利益最大化为目的。当违背社会责任的收益高于为此付出的成本时,企业为了利益最大化而在公关活动中采取商业贿赂、不正当竞争等违反社会责任的措施也就不足为奇了。近年来,从普尔斯马特的欠债关门,到亨氏、肯德基、宝洁、联合利华、雀巢的问题产品,再到哈根达斯的“黑作坊”,以及德普(DPC)、默沙东(默克)、阿斯利康等卷入商业贿赂纠纷的医药企业,跨国公司在华社会责任弱化的问题成为国人关注的焦点。

在了解了跨国公司在华各种社会责任行为的实质之后,就不难理解跨国公司在华社会责任为何在不断弱化。因为穿着社会责任外套的跨国公司们正在追逐企业利益的跑道上争先恐后、你追我赶,无暇顾及为他们鼓掌喝彩的中国观众,他们会说——让公关人员去解决所有问题吧!

参 考 文 献:

[1]Brown T J, Dacin P A. The company and the product: corporate associations and consumer product responses[J]. Journal of Marketing, 1997, 61(1): 68 84.

[2]Spitzek H. Society’s case for corporate responsibility[A]. Proceedings of EURAM 2005’ Responsible Management in an Uncertain World’5th Annual Intenational Conference[C]. European Academy of Management,Munich, 2005.

[3]Rondinelli D A, Berry M A. Environmental citizenship in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the two approaches of sustainability applied on micro level[J]. 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 2000, 18(1): 7084.

[4]Robins F. Why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should be popularised but not imposed[A]. Proceedings of EURAM 2005’Responsible Management in an Uncertain World’ 5th Annual Intenational Conference[C]. European Academy of Management, Munich, 2005.

[5]Grunig J E. Excellence in public relations and communications management[M]. Hillsdale, NJ: Lawrence Earlbaum Associates, 1992.

[6]Clark C E. Differences between public relations and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 analysis[J]. Public Relations Review, 2000, 26(3): 363380.

[7]钟立国.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的社会责任[J].决策信息,2005,(12):68 70.

[8]步华.跨国企业与政府的公共关系[J].上海经济,2001,(4):41 43.

[9]杨育谋.跨国公司玩转政府公关[J].经营管理者,2006,(2):58 59.

[10]戎兵.跨国公司危机中的公关与媒体关系[J].新闻记者,2006,(3):2831.

[11]其伟.跨国公司本土化公关中国有五招[J].中国外资,2004,(5):32 34.

[12]朱文敏,陈小愚.企业社会责任:企业战略性公关的基点[J].当代财经,2004,(8):65 68.

行为与责任 篇4

随着企业创新合作实践的快速发展,合作创新研究也逐渐成为创新管理、战略管理和供应链管理等研究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1]。尽管合作创新能够帮助企业降低交易费用与运营成本、分摊研发风险及提高创新效率,然而其高失败率及合作风险也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2]。那么,影响企业合作创新绩效(Cooperative Innovation Performance,CIP)的因素是什么?这些因素又是怎样影响合作创新绩效?目前国内外的研究多数集中在信任、合作伙伴的选择以及合作中的知识共享及转移这些主题[3],对影响企业合作创新绩效因素的研究也主要集中于企业自身、合作伙伴、外部环境等方面[4],并且主要是以发达国家的企业为对象展开的,针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我国企业的合作创新研究比较匮乏。从组织学习及资源的视角,以我国企业为调查对象,本文认为企业间行为,包括专用性投资、合作研发及组织间学习是影响合作创新绩效的重要及主要变量,有必要探索其对合作创新绩效的影响。Inemek等[5]研究发现专用性投资能够影响创新能力,企业与合作伙伴间的专用性投资能够影响企业的合作创新绩效。毫无疑问,作为合作创新的一种常见方式,合作研发肯定会影响创新绩效;另外,组织间学习是合作创新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6],显然也会影响合作创新的绩效,从而本文将综合考虑此三因素对合作创新绩效的作用。

另外,企业在从事合作创新活动时必须考虑自身活动对合作伙伴的影响,自觉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利益相关者理论(Stakeholder Theory)认为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除了对股东负责之外,还应该对其他利益相关者,如供应商、客户、员工、社区、政府及合作伙伴等承担社会责任。那么,对合作伙伴的社会责任对合作创新绩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本文认为,专用性投资、合作研发及组织间学习对合作创新绩效的影响会随着企业对合作伙伴履行的社会责任的大小不同而不同,即社会责任具有调节作用。通过对我国企业合作创新活动的调查分析,将社会责任、专用性投资引入合作创新领域,深入揭示其影响机理具有重要价值:能够丰富现有合作创新管理理论及社会责任理论,同时对我国企业的合作创新实践具有借鉴意义。

2 理论与假设

2.1 专用性投资与合作创新绩效

合作创新通常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组织为了共同的利益,通过专用性投资及分享互补性资源产生创新成果的过程[7]。其前提和基础是合作各方投入优势资源,专用性投资则是优势资源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而且,企业创新过程意味着根据环境随机性变化制定新的战略,在这一过程中,专用性投资会不断增加。合作创新中的专用性投资是指企业为了特定的合作创新项目而特别投入的具有特殊用途及目的的资产,一旦改变合作对象或合作关系结束,该资产的价值会大幅度降低甚至消失。

专用性投资是企业间合作的信号,能够推动合作企业间形成一种共赢的均衡博弈。当企业对合作创新伙伴进行关系专用性资产的投资时,就会将其锁定于这种合作关系,提高企业的转换成本,从而表明企业对合作伙伴的信任,因为如果转换合作关系,其价值会就会降低,从而使得企业对现有合作关系的承诺可信。如果合作双方相互都进行专用性资产的投资,就会将各自锁定于特定的合作关系[8],即使以后双方找到更好的合作者,双方也不会轻易解除合作关系,从而增强了合作双方相互信任的程度。专用性资产的投资者通常比通用性资产的投资者面临更大的风险,因为如果合作方选择机会主义行为,专用性资产的投资者就会蒙受更大的损失,从而促使合作双方以更加信赖的方式行动。当企业将更多的资产投入到合作关系中时,就会锁定于特定的合作者并与之结成联盟,致力于现存合作关系成功。资源依赖理论认为,合作创新成功与否取决于合作双方对相互投资的依赖程度。合作双方进行专用资产投资之后,相互之间的依赖性增加,双方的依赖性越强越大,就越能锁定于特定的合作关系,并且越能促进相互间信任的产生和维持[9]。

综上,对专用性资产进行投资,提高了合作创新各方相互信任的程度。另外,合作成员间的知识共享惯例、专用性投资以及共享互补形成的资源禀赋都是提升合作创新绩效的重要因素。合作成员间的知识共享惯例能够有效促进知识在合作成员间的转移与共享,减少合作成员间的矛盾和冲突,提高合作互动效率和协调性,进而能够提升合作创新绩效[10]。Li等[11]认为,专用性投资对于实现联盟的合作价值创造非常重要。从而本文提出假设:

H1:专用性投资正向影响合作创新绩效。

2.2 合作研发对合作创新绩效的影响

合作研发是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政府部门等组织机构,为了分担研发成本、规避创新风险、缩短产品研究开发周期以及节约交易成本而形成的一种合作关系[12]。Kohtam等[13]认为合作研发的内容包括复杂的服务提供和交换,如产品设计、可行性研究、可用性分析、可制造性分析、原型开发和测试以及产品定制。研究发现,合作研发能够有效地提升企业的创新绩效[14,15],原因如下:第一,合作研发能够弥补和补充单个企业创新技能及创新资源不足的限制和缺陷,促进创新活动顺利进行。例如,Wang等[16]认为互补性的资源和技能能够对创新活动产生有用的思想及方法。Ragatz等[17]学者研究发现,企业与供应商之间合作有助于其获取与应用技术,降低及缩短项目开发的成本和周期。第二,合作研发能够分摊研发成本,降低研发风险。Kessler[18]研究发现,企业在产品开发过程中采用其供应商提供的信息及技术越多,产品开发的成本就越低。第三,合作研发能够促进合作伙伴间的知识共享、知识转移和新知识创造,促进创新扩散[19]。在合作研发活动过程中,合作伙伴的研发人员从产品开发的早期阶段就需要经常一起工作,相互交流和沟通想法及意见与见解,从而促进合作伙伴间的知识转移。在此过程中,合作方可以通过契约等明确规定来实现显性知识交流,如技术专利及生产工艺技术共享等,除此之外,还可以学习隐性知识。合作研发关系建立后,合作双方相互派驻技术人员参与到合作伙伴的生产及新产品开发等活动之中,共同解决各种技术性问题,这些活动都会促进合作各方知识,尤其是隐性知识的交流和转移[14]。另外,Li等[20]研究发现合作研发有助于加快新产品的市场化进程,提高企业新产品商业化速度及成功率。因此本文提出假设:

H2:合作研发正向影响企业合作创新绩效。

2.3 组织间学习对合作创新绩效的影响

Holmqvist[21]将组织学习的概念扩展到组织间关系,通过组织间学习能够获得新知识,从而获得其它公司的资源。组织间学习是指企业通过与供应商、消费者(顾客)或用户甚至是竞争者以及各种形式的合作者进行的知识收集、转移、应用和再创造等一系列的活动[22]。本文认为组织间学习是组织学习的延伸,通过组织间正式的合作,获取或内化合作伙伴知识和技能诀窍的过程。

合作创新实质是新知识的产生,其结果将增加合作双方的知识库。组织间学习强调学习的过程和行为,关注和强调参与主体之间的联结互动、知识共享及知识创造[23]。很多管理或技术上的专业知识以经验形态表现出来,隐藏在组织人力资源管理及其运作流程中,性质上来说属于隐性知识,难以转移。企业组织之间应有相互学习的主观愿望,这样才有可能有效地促进经验性知识的学习和获得[24],从而组织间的学习可以转移隐形知识,获得合作双方单独学习而无法产生的知识。组织间学习能够提高和加快信息传播的速度,促进企业组织间的知识分享,从而有利于合作联盟对知识的吸收。例如,Selne[25]认为组织通过创造、取得及分享知识,并通过新知识的获得而改变行为,进而能够提升组织的创新绩效。组织学习理论认为,组织间学习的有利条件是信任、承诺与密切的关系,组织间资源的价值就在于通过特定合作关系的嵌入,这些资源能够与其他资源协同创造价值,即共同获得合作专有的收益(准租金)[26]。组织间学习效应,包括效率改进与成本效应、知识溢出与创新效应[23]。因而本文提出假设:

H3:组织间学习正向影响企业合作创新绩效。

2.4 社会责任的调节作用

企业在合作创新中对合作伙伴承担的社会责任包括:分享利益和风险、做到诚实守信、提供技术支持、及时高效的信息共享[27]。合作双方在合作创新过程中应该互相协作,共同完成约定的内容,遵守诚实守信的原则,相互提供的信息应该是真实的、有效的,合作一方不能侵犯合作伙伴的知识产权。合作双方之间在合作创新过程中应当提供必要的科学技术支持,包括提供必要的员工交流和必要的研究开发及生产技术与技能。企业与合作伙伴之间加强科学技术支持,可以增强合作双方之间的信任及凝聚力,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合作双方在合作创新过程中建立及时高效的信息共享平台,有利于合作双方资源共享,提高合作创新的效率;还可以使一方避免重复信息收集,节约信息收集费用,企业也能够及时高效地了解市场需求、技术发展等信息,节约社会成本,保护社会环境。

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的过程中能够增强合作伙伴间的信任、减少合作中的机会主义行为、促进知识共享和转移,从而能够减少专用性投资的负面效应,促使专用性投资对合作创新绩效的积极影响。这一结果在合作企业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时效果更明显。企业履行对合作伙伴的社会责任还可以提高组织声誉,改善企业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增加企业内外部的社会资本,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所需要的技术、信息、资金、政策、专业人才等各类资源的集聚,从而更有利于促进企业开展合作研发活动,提高合作研发效率,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绩效[28]。另外,当组织履行对合作伙伴的社会责任时,需要协调各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就会使组织形成更加开放的组织文化,增强组织内外部的沟通交流频率及效果。而且,企业对合作伙伴的社会责任不仅会增加知识在合作伙伴间的共享与转移,还会增加企业内部的知识共享。Carme[29]研究发现,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会强化员工个人、团队与组织层面的知识分享。由此可见,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能够有效促进组织间学习,并且能够增加组织间学习对合作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从而企业对合作伙伴的社会责任具有正向调节作用。因而本文提出假设:

H4:社会责任会强化专用性投资对合作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

H5:社会责任会强化合作研发对合作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

H6:社会责任会强化组织间学习对合作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

综上,本文的研究框架模型如图1所示。

3 研究方法

3.1 样本和数据

因为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活动较多,因而本研究尽量选取报刊、杂志、新闻、网络等媒体中已报告有过合作创新经历的高科技企业。调查问卷采用封闭式问卷设计,使用Likert五级量表对变量进行测量。调查对象主要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高新技术企业为主,主要选择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研发管理人员及产品/产品线经理等,因为他/她们对企业合作创新情况比较了解、接触较多甚至参与合作创新过程,因而其回答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反映企业的实际情况,调研结果较为可信。根据部分相关企业的网站、个人关系以及工商局、管委会等联系发放问卷,主要采用现场、邮寄和E-mail等3种方式,总共发放472份。为了提高问卷回收率,向被调查方强调本次调查仅仅是用于学术研究使用,不做其它任何用途,并向被调查企业承诺对调查信息绝对保密,同时可以向被调查方提供总体调查报告。问卷实际回收了356份,其中因问卷填答明显不合格,如缺漏太多或所有答案选择项都相同等原因剔除了无效问卷59份。样本中,其中主要是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行业,占总体的31.7%;其次是生物制药行业,占18.6%;再次是机械制造行业,占12.1%;另外新材料行业和软件行业分别占总体样本的11.3%和8.8%;其他产业占17.5%。

3.2 变量测量

变量的测量主要参考国内外较为成熟的量表,其中对国外英文量表进行了双向翻译,并依据研究目的对具体项目进行了调整。选择了山东省10家企业进行预调查,根据大部分被调查者的意见修正量表题项形成最终量表。在数据预处理过程中,进一步对这些题项进行了信度和效度检验,在不影响结果的情况下,最终每个变量都至少保留了2个测量题项。合作创新绩效的评价借鉴相关学者的研究[30],最终包括4项:“我们共同参与开发的新产品所带来的销售额占总销售额的比重提高”;“我们共同参与开发的新产品更能满足顾客的需求”;“在共同开发新产品的过程中,我公司的研发人员掌握了新的技术”;“与对方公司合作的过程中,公司获得了新的知识和技能”。

专用性投资的测量借鉴相关学者的研究[31],包括4个题项:“为了合作创新,我们专门投资了大规模的工具和设备”;“为了业务联系,我们对自己的销售系统或运营系统进行了调整”;“为了合作创新,我们投入了大量时间和资金进行了相关的培训”;“如果合作关系结束,与对方有关的投资将会受到损失”。合作研发量表参考相关学者的研究[14],包括3个题项:“合作双方相互学习和交流新产品及服务的研究开发技能”;“我公司积极参与了对方在产品研究开发等方面的决策”;“合作双方共同致力于研究开发新技术和新市场”。组织间学习过程包括知识共享、知识转移和吸收以及知识的整合内化,参考借鉴相关学者的研究[25],结合访谈内容,修订后的量表包括3个题项:“我们与合作方能够时常交流有关客户的信息以及产品、服务或业务运营等方面的经验”;“我们与合作方会组织专门的团队共同解决合作创新中遇到的问题”;“我们与合作方在合作创新过程中会共同激发出很多有创意的、建设性的讨论”。

依据对合作伙伴社会责任的含义分析,并结合访谈内容,最终确定4个题项:“我们在合作过程中本着诚实守信的原则,对合作方会信守我们的承诺”;“我公司在作出重要决定时会关心考虑合作方的利益与风险,做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当合作伙伴需要支持时,我们总是能提供必要的科学技术支持”;“我们在合作创新过程中对合作伙伴不隐瞒信息,信息共享及时而有效”。

将企业规模(FS)、企业年限(FA)以及企业合作经验作为控制变量。使用企业员工数量表示企业规模;企业年限是自观测起始年限。研究表明,企业规模与年限能够影响企业合作创新的绩效[32]。一般来说,大企业会有更多的资源从事创新活动,年限长的企业积累了更多的从事创新的经验与知识,比成立年限短的企业能够更频繁地参与合作创新活动[33]。企业合作的经验越多、越丰富,企业则有可能在合作伙伴的选择、合作的治理等方面积累更多的经验,从而能够影响合作创新的绩效。

4 结果分析

4.1 测量评估

首先检验测量模型的信度和效度。使用Cronbach’s Alpha系数和组合信度(Composite Reliability,CR)两个指标进行信度检验。如表1所示,所有构念的Cronbach’s Alpha系数和组合信度均大于0.7,表明样本数据具有较高的信度。此外,其它潜在变量也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研究量表通过了信度检验。采用AMOS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确定变量的收敛效度和区分效度。测试的整体模型适合用最大似然,潜变量应该互相联系。测试结果显示:χ2(268)=451.24;RMSEA=.048;GFI=.94;AGFI=.93;NFI=.92;CFI=.97,满足了GFI、AGFI、NFI及CFI大于0.9、RMSEA小于0.05、χ2/df小于2的标准。表1显示所有因子载荷都比两倍标准误差大,表明所有因子载荷显著(p=0.01);而各潜变量的平均提取方差(AVE)值都大于0.5,表明测量项目能够解释因子50%以上的方差。因此,通过上述指标可以看出问卷具有很好的收敛效度。这些结果支持所有测量的收敛效度。卡方差异检验表明支持原始模型,构念具有不同的区分效度,支持测量项目的区分效度。采用Harman's单因素检测方法检验共同方法变异量,4个因素总共解释了75.78%的总体差异,其中最大的单因素贡献了21.02%的差异,因而共同方法变异问题在本研究中不存在,不需要考虑。

4.2 假设检验

表2显示了变量描述性统计的结果,包括均值、方差及相关系数。可见,因变量与自变量的相关系数与预期相符。使用VIFs(variance inflation factors)统计法检验共线性,所有的值都在1.24和2.61之间(低于10),从而不需要考虑共线性问题;均值为零、标准偏差为1的因子得分比平均分数更优,因为不同的因子可以正交,从而降低了多重共线性的问题。

注:*显著性水平0.01(双尾),**显著性水平0.05(双尾)

假设检验使用多层分级回归分析。为避免潜在的多重共线性,对连续变量进行中心化。在模型2中加入社会责任这一交互项,R2增加了大约4.3%(p<0.05)。模型2和3的F值显著(p<0.001),说明预测变量与交互变量能够有效地解释合作创新绩效的变化。结果显示:专用性投资与合作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并不显著(p>0.05),从而结果不支持假设1;合作研发显著地与合作创新绩效正相关(p<0.05),假设2成立;组织间学习也显著地与合作创新绩效正相关(p<0.001),支持假设3。

从表3可见,社会责任对合作创新绩效的影响并不显著(p>0.05),从而社会责任并不直接影响合作创新绩效。然而,通过模型3中的R2和F值可以看出社会责任的调节作用:社会责任显著地增加了专用性投资对合作创新绩效的影响(β=0.25;p<0.05)。

从图2中的斜率分析可以看出,当企业对合作伙伴的社会责任较大时,专用性投资对合作创新绩效的影响是正向显著的(β=0.39;p<0.05);当企业对合作伙伴的社会责任较小时,专用性投资对合作创新绩效的影响不显著(β=0.13;p>0.05)。这些结果支持假设4。同样,社会责任也显著地增加了共同开发以及组织间学习对合作创新绩效的影响,结果支持假设5和假设6。

控制变量中企业规模及企业年限与合作创新绩效并不显著相关(p>0.05)。模型1中合作经验对合作创新绩效的影响并不显著,模型2和3其影响显著(p<0.05),说明合作经验对合作创新绩效的重要性。为检验这一效应,基于平均合作经验的年限(11.71年)将样本分成两组进行检验,结果显著,合作经验较少(合作年限低于11年)的企业取得了较小的合作创新绩效(μ=4.07);相反,合作经验较多(合作年限高于11年)的企业取得了较大的合作创新绩效(μ=4.26),从而合作经验对合作创新绩效具有正向影响。

5 结论和建议

近年来,企业社会责任与开放式创新已经成为理论界和实践界关注的重要主题,然而,现有文献缺乏对企业社会责任与技术创新之间关系的研究,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深化和拓展了企业社会责任与技术创新的关系研究,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

第一,社会责任显著增加了专用性投资对于合作创新绩效的正向作用,但专用性投资对合作创新绩效的积极作用并不显著。合作创新双方可能会担心专用性投资所导致的机会主义行为,即担心被“套牢(Hold-up)”,从而当对专用性投资缺乏有效的治理时,其正面的绩效创造的积极作用并不显著;而对合作伙伴的社会责任有助于合作双方建立相互依赖和互惠的关系,能够显著增加专用性投资对合作创新绩效的正向作用。第二,合作研发会显著促进合作创新绩效,并且社会责任能够增加其正向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合作研发对于提高合作创新绩效仍然有效。因此,企业管理者应该重视合作研发的重要作用,并积极利用合作研发提高企业创新绩效;并且,企业对合作伙伴的社会责任会显著提高其对合作创新绩效的积极作用。第三,组织间学习对合作创新绩效具有积极作用,并且社会责任能够增加其正向作用。组织间学习正向影响企业合作创新绩效,表明其是改善合作创新绩效的重要途径之一。

研究结论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与技术创新活动的开展都具有启发意义。(1)企业社会责任可以促进专用性投资、共同研发及组织间学习对合作创新绩效的积极作用,因此,企业不应把履行对合作伙伴社会责任当成一种负担,而应自觉地把社会责任纳入企业的发展战略中,使社会责任成为企业提升企业绩效、增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2)共同研发及组织间学习的强弱会增强合作创新绩效,因此,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的同时,也需要通过与合作研发及组织间学习,与合作伙伴分享愿景,提高企合作创新绩效。

行为与责任 篇5

一、挂靠行为、非法转包、违法分包的法律法规及司法解释

(一)挂靠行为

1、工程挂靠的定义

非官方的“挂靠”一词意思是指机构或组织从属或依附于另一个机构或组织的行为。深圳市人民政府令(第104号)发布《深圳市人民政府制止建筑工程转包、违法分包及挂靠规定》。

《建筑法》、《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等法律法规、司法解释均未提及挂靠一词,更没有明确挂靠的概念,建设工程司法解释的起草人最高人民法院冯小光法官解释,通俗讲的挂靠行为就是借名行为。根据建设工程司法解释第一条中第二项规定,没有资质的实际施工人借用有资质的建筑施工企业名义的。

2000年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印发《关于审理建设工程合同纠纷案件的暂行规定》中首先出现“工程挂靠”。

2、司法实践有四种挂靠形式例外情况,建议区别处理

第一种,挂靠者本身具有建筑等级资质,挂靠资质等级高的企业,但其实际承揽的工程与其自身资质等级相等,这时不宜认定承揽工程的挂靠协议无效;

第二种,挂靠人虽然是实际施工人,但是全部施工过程中均由被挂靠方负责进行,包括提供工程技术图纸,现场施工管理,与建设方直接结算等等,这时挂靠者已完全在被挂靠方的监督管理中,尽管双方存在上交管理的挂靠协议,也不宜简单认为挂靠协议无效;

第三种,工程已经竣工验收合格,并与建设方结算完毕后,挂靠方与被挂靠方之间因挂靠协议发生纠纷,请求建设工程合同无效,按实结算,一般裁决认为建设工程合同无效,但是不予支持按实结算;

第四种,被挂靠企业对工程实施技术、质量、管理等方面的服务,且挂靠人也被发包方实际确认或追认,应当认定为合同转让。

(二)非法转包

承包单位承包建设工程后,不履行合同约定的责任与义务,将其承包的全部建设工程转给他人;

承包单位承包建设工程后,不履行合同约定的责任与义务,将其承包的全部建设工程肢解后以分包的名义分别转给其他单位;

承包将主体结构或全部工程以借名合同形式转给他人承包,即名为借用实为非法转包,包括挂靠、内部承包、联营、劳务分包、实际施工人、转让、出租等多种形式;

中标人不得向他人转让中标项目,也不得将中标项目肢解后分别向他人转让; 承包单位在承接工程后,承包单位对其承包的建设工程未派出项目管理班子或其技术管理人总数量明显低于正常水平的,不进行质量、安全、进度管理、不依照合同约定履行承包义务,以转包行为论处。(部门规章)

(三)违法分包是相对合法分包而言

1、合法分包

2、违法分包

二、挂靠行为、非法转包、违法分包的法律责任及法律风险

(一)工程挂靠的法律责任

1、行政责任

2、民事责任

3、刑事责任

4、案例分析法律风险

(二)非法转包和违法分包的法律责任(略)

三、挂靠行为、非法转包、违法分包的风险规避

(一)挂靠风险的规避

1、立法修改上,国外建筑资质管理是以个人技术执业管理为主,我国是以企业资质管理为主,只有打破资质的建筑特许经营的模式,帮助更多民营或股份制来进入施工领域;

2、建筑企业经营体制改革,对内来讲,调动国有企业管理层的积极性。对外来讲,学习江浙管理模式;

3、切实履行被挂靠方的管理服务,从设计、施工、质量、安全、工期及材料采购进行全过程的管理,特别是项目部重点加强对公章、财务、用工及社保的监督;

4、对挂靠人的担保方式以解决潜在法律风险,通过将挂靠人财产办理抵押登记到被挂靠人名下,减少其可能危害被挂靠人利益的法律风险,特别适合被挂靠人对挂靠人松散管理的一种挂靠形式;

5、有些施工企业采取内部承包协议的方式来代替挂靠,因为内部承包是法律所允许,将挂靠项目转变为被挂靠企业的自有项目:第一、将挂靠实际施工人聘为被挂靠企业员工。第二、由被挂靠企业派谴项目的具体管理人员。第三、在建设项目资金的管理上要确保项目资金完全由被挂靠企业负责项目支出具体管理。

6、挂靠人被认定为职务行为、表见代理的风险,主要是加强对项目部日常合同管理;

7、挂靠人借款的风险,主要是区分工程款借款还是个人借款,借款关系要清楚,借款人为挂靠个人,而非项目部;

8、被挂靠企业派遣工程管理人员,挂靠人与其招聘的建筑工人签订劳动合同及办理多项劳动保险;

9、慎重选择挂靠合作对象,建立黑名单机制,避免与自然人合作。

(二)非法转包、违法分包风险的规避

1、强化分包合同管理,明确禁止转包和再分包的条款,建立合同管理台帐、对工程项目合同进行签订合同、履行合同、合同索赔等全过程动态监督;

2、采用总公司与分公司或项目部之间的内部承包模式;

3、采用材料采购+劳务分包+项目管理三结合的方式;

4、发包人有权约定,如果承包人擅自转包或违法分包,发包人有权解决合同,并由承包人按违约金的标准赔偿损失;

5、总承包施工单位要对分包单位进行信用评级和担保金制度。

6、劳务分包尽量与独立法人且信誉好的劳务公司合作,减少直接处理涉及民工欠薪的劳动问题。

(三)专业律师预防挂靠行为、非法转包、违法分包法律风险

1、作为法律顾问的合同审查与修改;

2、建设工程项目招标投标和合同履行的风险审查;

3、对发包方与承包方提示合同无效的法律后果;

4、发包方与承包方签订合同前应由律师提出法律意见;

5、要求发包方与承包方拒绝与实际施工人发生合同关系;

法人侵权行为的责任承担 篇6

关键词:法人侵权行为能力;法人侵权责任;责任承担

中图分类号:D9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937(2011)06—0161—03

1法人侵权行为能力

1.1法人侵权行为能力概述

毋庸置疑,法人侵权行为能力是法人侵权行为的前提和基础。在民法上所谓的能力,是指作为民事法律关系主体进行民事活动所应具备的地位或资格。而法人侵权行为能力(又称法人的不法行为能力),是指法人实施侵权行为的能力,即指法人得为独立的侵权行为主体的资格,是法人为自己的不法行为承担民事责任的前提或基础。

要弄明白何为法人侵权行为能力,要先了解法人本质的有关学说。关于法人本质的学说,一般有法人拟制说,法人否认说和法人实在说。法人否认说否认了法人的客观存在及法人的独立民事主体资格,也就否认了法人的侵权行为能力。由此,法人侵权行为能力的有无,主要在于法人拟制说和法人实在说的斗争,这两种关于法人本质的理论构成了法人侵权行为能力两种学说“否定说”和“肯定说”的基础。依法人拟制说,否认法人具有侵权行为能力,因为法人既然没有意思能力,当然也就不能从事侵权行为,也就没有侵权行为能力。还有学者认为,法人仅仅是在法律所允许的目的范围内才存在,所以超越了法人的目的范围,也就不是法人的行为,即法人只能是从事合法行为的组织,法人不可能实施侵权行为。也有一部分学者持这样的观点,法人机关的行为只是代理行为,这种行为的后果由法人承担,仅以合法行为为限,法人的机关不能代理法人从事侵权行为。而依照法人实在说,则自然承认法人的侵权行为能力。

在文章看来,法人实在说肯定了法人的社会实在性,赋予法人独立的民事主体资格,承认了法人的各项行为能力,非常符合社会现实生活的需要,符合法人制度的价值基础,在实际操作中应当对其给予肯定。法人侵权行为能力不仅是法人整体侵权责任的理论依据,也能够更好的促进侵权责任法功能的实现。

1.2我国关于法人侵权行为能力的相关规定

有关侵权行为能力的学说众说纷纭,但实践中法人具有侵权行为能力确实是不争的事实。我国的立法没有明确规定法人侵权行为能力,但从相关的法律法规中不难看出,我国对于法人侵权行为能力持肯定的态度。

法律之所以创设法人制度,目的就是希望法人能以自己的独立的意思来实施行为,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去,从而更进一步的开拓了自然人的行为能力,为人类的利益服务。我国《民法通则》第36条“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从法人成立时产生,到法人终止时消灭。”第43条“企业法人对它的法定代表人和其他工作人员的经营活动,承担民事责任。”第49条“企业法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法人承担责任外,对法定代表人可以给予行政处分、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106条第2款“公民、法人由于过错侵害国家的、集体的财产,侵害他人财产、人身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第121条“国家机关或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执行职务中,侵犯公民、法人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和《人身损害赔偿解释》第8条“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法定代表人、负责人以及工作人员,在执行职务中致人损害的,依照民法通则第一百二十一条的规定,由该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承担民事责任。上述人员实施与职务无关的行为致人损害的,应由行为人承担赔偿责任。”这些都表明了我国采取了法人实在说的立场,肯定了法人的民事主体地位,承认其民事能力,从而肯定了法人侵权行为能力。这不仅符合法人制度本身的价值,对我国法人制度的逐步完善,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也有重大作用。毋庸置疑,关于法人侵权行为能力的肯定在我国未来的民法典中应当有所体现和巩固。

2法人侵权行为和法人侵权责任

在肯定了法人侵权行为能力之后,将要讨论的就是法人侵权行为和法人侵权责任。

2.1法人侵权行为

侵权行为是指行为人由于过错侵害他人的财产和人身,依法应承担民事责任的行为,以及依法律特别规定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其他损害行为。而法人侵权行为,指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法定代表人、负责人以及工作人员,在执行职务中致人损害的行为。由此分析,法人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即行为人的具体行为是否构成侵权行为并承担相应民事责任的必备条件,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①须为法人的法定代表人或者其他工作人员的行为。按照“法人实在说”的理论,法人作为一种社会组织体,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能够承担法律责任。不管是何种法律行为,都需要按照自然人的意志将其表现出来。当然,并不是一切自然人的行为都能被看作是法人的行为。只有法人的法定代表人或者其他工作人员的行为才能构成法人的侵权行为。

②须为法人的法定代表人或者其他工作人员执行职务中的行为。法人的法定代表人或者其他工作人员的侵权行为必须是在执行职务的过程中发生。如果不是在执行职务过程中或者是与执行职务无关的侵权行为,例如开车购买办公用品造成他人损害,则不构成法人的侵权行为,法人对该类的行为不承担责任。

③须执行职务的加害行为构成侵权责任的条件。既然有了法人侵权行为,则势必将要讨论法人侵权责任。法人要承担侵权责任,必须具备法人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包括损害的行为、损害的结果、损害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及行为的过错,当然过错只是在过错责任原则下的要求。至于损害行为的违法性,我国最新颁布实施的《侵权责任法》第六条规定:“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应当承担侵权责任。”即已经将违法性这个条件排除在外。

2.2法人侵权责任

侵权责任作为与违约责任相并立的另一种民事责任形式,在我国的民事责任体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侵权民事责任是指赔偿义务人对自己的加害行为或者准侵权行为造成的损害等后果依法所应当承担的各种民事责任形式之总和。它以侵权行为为存在前提,具有强制性,以财产责任为主要的责任形式。而法人侵权责任则是指,法人的法定代表人、负责人以及工作人员在执行职务中对他人合法权益造成损害,法人承担民事责任。法人的侵权责任有着不同的构成要件,这主要是由归责原则所确定的。归责的不同导致了责任构成上的迥异。

我国《侵权责任法》第六条规定:“行为人因过错侵害

他人民事权益,应当承担侵权责任。根据法律规定推定行为人有过错,行为人不能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第七条规定:“行为人损害他人民事权益,不论行为人有无过错,法律规定应当承担侵权责任的,依照其规定。”纵观现行《侵权责任法》,我国的侵权责任归责原则主要有:过错责任原则,过错推定责任原则和无过错责任原则。

法人侵权责任与其他一般的侵权责任有着很大差别。在法人侵权责任中,由于法人的意志靠自然人的意志表现,造成了它义务主体、过错形式的不同,而且法人作为义务主体与实际的侵害人也是相分离的。在文章看来,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更有利于法人制度功能的发挥,减少或者避免法人侵权行为的发生,保护受害人的合法权益。法人为了避免承担不必要的责任,节约物力财力,会加强对工作人员的教育和管理,尽量避免侵权行为的发生,同时提高技术水平,最终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样作为受害人的民事主体的权益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保障,保障社会平稳和谐发展。

3法人侵权责任承担的类型

关于法人侵权责任承担的类型,纵观世界,主要是“分拆式”和“一体式”两种立法模式。在“分拆式”模式下,法人的侵权责任分两种:一是法人自己行为产生的责任,即为法人对法定代表人、负责人及其有代表权的工作人员侵权行为的责任,也就是“职务侵权”;另一种是法人对他人的行为产生的责任,即法人对一般工作人员侵权行为所负的责任,通常也叫做“转承责任”或者“雇主责任”。在“一体式”模式下,广义上使用法人侵权行为的范畴,对法人侵权责任和雇主责任不区分,即法人对于其法定代表人、负责人、有代表权的工作人员与一般工作人员所实施的侵权行为不区分,都直接规定由法人承担雇主责任。

3.1“分拆式”

这种模式主要是被德国、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所奉行,它采取的两种方式来解决法人侵权责任承担问题,即自己责任和雇主责任。

《德国民法典》第831条第1款“雇佣他人执行事务的人,对受雇人在执行事务时违法施加于第三人的损害,负赔偿义务。雇佣人对于在任命受雇人时,并在其应提供设备和工具器械或者应当监督事务的执行时,对装备和r监督已尽必要注意,或者即使已尽必要注意仍难免发生损害的,不发生赔偿义务。”和《日本民法典》第715条第1款“因某事业雇佣他人者,对受雇人因执行其职务而第三人的损害,负损害赔偿责任。但是雇用人对受雇人的选任及其事业的监督已经尽相当注意时,或即使尽相当注意损害仍会产生时,不在此限。”以及我国台湾地区“民法典”第188条“受雇人因执行职务,不法侵害他人之权利者,由雇用人与行为人连带负损害赔偿责任。但选任受雇人及监督其职务之执行,已尽相当之注意或纵加以相当之注意而仍不免发生损害者,雇用人不负赔偿责任。”这些规定下的雇主模式中,法人可以享有举证免除责任而不遵循严格责任。此也为雇主责任存在的理论基础,只有在这种条件下,自己责任和雇主责任才可以相区分,即为“分拆式”。当然,这样减小了法人侵权责任承担的范围,能够更好的保护法人,降低法人自身的生产经营等风险,能够使法人制度更好的实施和完善。

3.2“一体式”

此种模式,法人侵权责任承担都是通过雇主责任所解决。《法国民法典》第1384条规定:“主人与雇主,对其家庭佣人与受雇人在履行他们受雇的职责中造成的损害,负赔偿责任。”《意大利民法典》第2049条规定:“主人和雇主对其佣人和雇员在履行职务时的不法行为导致的损害承担责任。”在这些国家中,都没有法人侵权责任承担的相关问题,只能通过雇主责任来解决法人侵权问题。而且雇主责任也有它的理论基础,直接由法人承担雇主责任,更加的有利于受害人权益的保护。

3.3我国法人侵权责任的承担

我国立法采用的是“一体式”的立法模式。法人侵权责任不区分对法定代表人、负责人及其他工作人员在执行职务中的侵权行为的职务责任,即法人对一般工作人员在执行职务中的侵权行为的雇主责任,法人代表人和其他工作人员在执行职务过程中发生的导致第三人损害的行为,都属于法人侵权的范畴。而雇主责任则可以发生在雇佣合同中,比如委托代理、加工承揽之类。我国《人身损害赔偿解释》第九条第一款“雇员在从事雇佣活动中致人损害的,雇主应当承担赔偿责任;雇员因故意或重大过失致人损害的,应当与雇主承担连带赔偿责任。雇主承担连带赔偿责任的,可以向雇员追偿。”即已释名。

4法人侵权责任承担的方式

4.1立法分析

法人侵权责任承担的方式解决的就是法人怎样承担侵权责任的问题,即是自己单独承担还是与具体的行为人承担连带的责任。对此,各国有着不同的见解。

①法人单独的向受害人承担责任。这以德国为代表。《德国民法典》第31条规定:“对于董事会、一名董事会成员或者一名合法任命的代理人由于执行属于权限以内的事务,发生应负损害赔偿责任的行为,致使第三人收到损害时,社团应负赔偿责任。”

②法人先向受害人单独承担责任,然后对有过错的行为人进行追究。此为瑞士民法所采用。《瑞士民法典》第55条第2项和第3项分别进行了规定。在我国学者的眼中,这被理解为“两罚制”即法人对受害人单独承担责任,然后有过错的法定代表人对法人承担责任。

③法人单独向受害人承担责任,有过错的董事等人与法人一起对受害人承担连带赔偿责任。这种立法例体现在日本法中,《日本民法典》第44条规定:“法人对于其理事或其他代理人在执行职务时加于他人的损害,负损害赔偿责任。因法人的目的范围外的行为,有损害他人时,于表决该事项时表示赞成的社员、理事及实施该行为的理事或代理人,负连带赔偿责任。”

④法人与行为人共同承担连带赔偿责任。此种以我国台湾地区为代表。在台湾学者的眼中,之所以规定由法人与行为人连带负赔偿之责者,其有利于促进法人机关之注意,藉以保护交易安全。

4.2我国关于法人侵权责任承担方式的立法

我国立法中,《民法通则》第一百二十一条“国家机关或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执行职务中,侵犯公民、法人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规定了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职务侵权的责任,但是没有对法人及其他组织的侵权责任进行规定。《民法通则》第43条“企业法人对它的法定代表人和其他工作人员的经营活动,承担民事责任。”和《侵权责任法》第34条“用人单位的工作人员因执行工作任务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用人单位承担侵权责任。”都显示我们所采用的是法人单独对受害人承担责任的立法模式,至于有过错的行为人是否有追偿权,没有明确规定。

文章认为,法人与行为人共同承担连带责任有很大的益处。首先,有利于法人制度价值的实现。法人制度是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虽然起源可以追溯到罗马法,但是作为一项独立的民事权利主体制度,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逐渐形成完善的。在社会主义的中国,法人制度起着莫大的作用,不仅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更为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各项事业提供了重要保障。作为与自然人有着同等地位的民事主体,它的一举一动都牵扯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所以,我们才要更加的维护法人制度。其次,保护受害人的利益。侵权责任设置的目的就是在发生损害的情况下,能够对受害人进行有效快速的赔偿,对于处于弱势地位的个体进行最大化的保护。在承担连带责任的模式下,弱势的个体就能够既像法人追偿又向行为人追偿,如果法人处于破产的边缘,则这种模式有很好的功效,保护受害人的利益。然后,法人也能够向有过错的行为人追偿,法人的责任分为对内责任和对外责任,法人向受害人承担了全部责任后,亦要向有过错的人进行追偿。这样责任分工更加的明确,也为法人向行为人追究责任提供了法律依据。再次,共同承担连带责任,也督促法人的工作人员在工作中认真履行职责,避免侵权行为的发生,保护社会安全。法人要对其工作人员的侵害行为承担责任,就会更加注意管理工作人员的行为,使工作人员的行为合理、合法、有效,最大限度的避免承担责任,提高管理水平。最后,法人与具体行为人承担连带责任能够节省审判资源,节约社会成本。所以,行为人与法人共同承担连带赔偿责任非常符合价值需求,在未来的民法典设计中应该予以借鉴和肯定。

5结语

行为与责任 篇7

关键词:环境认知,环境责任感,传播沟通,减排行为

1 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中国正面临严重的环境问题,雾霾、大气污染、全球气候变暖等严重影响社会经济发展和公众日常生活。除自然因素之外,此类环境问题主要与人类活动的CO2等排放有关,不仅是企业(生产者)的排放,而且也与普通大众的家庭能源消费的碳排放量有关。据相关统计,1997—2007年来自家庭生活的碳排放量占中国碳排放量的42.1%~49.2%[1]。面对这样的形势,应对气候危机、空气污染,雾霾等问题,不仅要降低生产领域的碳排放,而且亟需积极推动公众广泛参与节能减排。认识和理解公众的低碳减排行为,以及识别相应的影响因素,是更好地培育公众的低碳减排行为、提升环境质量的关键。

人们常认为意识是行动的重要基础,决定行动的产生,但事实上,现实生活中“知强行弱”、“知难行亦难”等意识与行动不一致的现象时有发生。意识与行动的关系呈现高度的复杂性[2]。具体到节能减排行为上,环境认知、环境责任感等心理意识与低碳减排行为呈何种关系?若存在显著影响,又是如何影响?因此,本研究旨在利用2010年中国全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回答上述问题,从而为政府建设低碳社区、做好应对气候变化的科普工作和制定节能减排政策提供借鉴。

2 文献综述

国外关于低碳减排行为的研究相对比较广泛。Lorenzoni等[3]通过定性分析表明,公众的环境认知(低碳知识、气候问题科技观、气候变化认知)水平较低和责任意识缺失,阻碍居民参与减排行为。Semenza等[4]基于美国的经验数据分析发现,公众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关注程度与减排行为呈显著的正相关。Whitmarsh等[5]分析美国的数据发现,低碳意识和低碳知识有助于提升公众的家庭能源减排行为。但也有研究表明,环境意识与环境行为并不具有一致性,道德责任感和气候变化认知对低碳减排行为(出行方式和节约能源)等不具有显著影响[6]。

从国内的低碳减排现状来看,傅宇等[7]基于南京火车站2 100份调查问卷的分析结果显示,全国公众参与减排程度较低,只有约57%的公众经常为了保护环境而减少能源消耗。就具体影响因素而言,崔维军等[8]基于全国调查数据分析发现,公众对气候变化的认知显著影响减排行为,环境问题关注度和公共物品保护意识显著增加公众的减排行为。王建明等[9]通过扎根理论分析表明,个体心理意识、社会参照规范是个体低碳消费行为的内部和社会心理归因,传播沟通和情境变革是重要的政策干预变量。谢宏佐等[10,11]、陈涛等[12]对网民、农村人口、大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公众对气候变化的了解程度、负面危害认知以及国内外应对气候的认知程度均是影响应对行动意愿的重要因素。

综上所述,国内外对公众节能减排行为的研究已取得丰富成果,但国内的相关研究仍然存在不足:从研究视角来看,呈现出单一性,主要集中在气候变化认知与减排意愿上,而很少关注其他环境认知(节能减排知识、环境污染认知、环境问题科技观等)、环境责任感(环境保护责任意识、环境保护意愿等)、传播沟通(媒介接触、环保团体参与)等对公众减排行为的影响;从研究对象来看,既往研究主要关注大学生、农村人口、网民等群体,对城乡居民的低碳参与现状尚缺乏系统分析,且忽视对城乡居民减排行为影响因素的比较研究。因此,本研究试图从以上两个方面出发,借助全国大规模的调查数据,从环境认知、环境责任感、传统沟通、社会经济地位等角度分析我国城乡居民的减排行为。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假设

基于环境素养模型理论,环境认知是提升环境素养的重要基础[13]。实证研究表明,较为具体的环境知识与环境行为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公众意识到环境污染可能带来风险,他们更可能关注环境质量的改善,采取更多亲环境行为[2]。据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公众的环境认知水平越高,越可能采取更多低碳减排行为。

基于负责任环境行为模型理论[14],个体的责任观是实施环境行为的重要内驱力,个体的环保责任意识和环保倾向越强,实施环境行为越多。据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2:公众的环境责任感越强,越可能采取更多低碳减排行为。

3.2 数据来源

本研究使用CGSS2010数据进行分析。该数据采用多阶分层概率抽样设计,调查地点遍布我国内地31个省级行政区,调查对象为16岁以上居民。最终获得11 785个样本,其中回答环境模块样本为3 716个,城市和农村分别占64.4%和35.6%。由于部分变量存在缺失值或无法选择,最终纳入模型的样本为2 149个。

3.3 变量测量与描述

本研究以减排行为作为因变量、环境认知和环境责任感作为自变量,结合已有研究,控制传播沟通、社会经济地位、人口特征等变量。具体变量测量和描述见表1所示。

3.4 模型设定

本研究解释变量为减排行为,为四分类定序变量,故采用定序逻辑斯蒂回归模型(Ordinal Logistic Regression)分析减排行为的影响因素。定序逻辑斯蒂回归模型的累积概率表示为:

令lj(xi)表示y≤j相对于y>j的累积Logit,那么:

在上述公式中:Pr为y落入某一分类的概率;j为减排行为,j=1,2,3,4;xi表示影响减排行为的众多变量;αj为模型的截距,β为各影响因素的回归系数。

4 结果与分析

为了深入分析环境认知、环境责任感对减排行为的影响,在控制相关变量基础上建立定序逻辑斯蒂回归总体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分别建立城市和农村模型,考察城乡居民的减排行为差异,所有结果见表2所示。

注:1)括号外数字为发生比(odd ratio),括号内数字为标准误;2)*<0.1,**<0.05,***<0.001

从总体模型来看,模型Nagelkerke R2为0.213,模型卡方值达到472.6,具有较好的拟合度,表明环境认知、环境责任感、传播沟通、社会经济地位、人口特征变量对公众的减排行为具备较好的预测力。具体来看:

第一,环境认知对公众的减排行为具有显著的影响。公众的环境知识每增加1分,减排行为是较高等级的可能性增加8.4%,即公众的减排知识越多,实施更多节能减排行为。公众对全国环境污染严重性认知每提升一个等级,减排行为是较高等级的可能性提升10%。气候变化原因认知和危害认知显著正向影响减排行为,公众对能源消耗影响气候变化的认可度越高,实施减排行为的频率越高;同样,公众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危害了解程度越高,减排行为越积极。环境问题科技观显著正向影响公众减排行为,表明过度相信科学技术能较好地解决环境问题的公众,实施减排行为的频率越低。综合起来,假设1得到验证。

第二,环境责任感显著提升公众的减排行为。公众对环境问题的关注程度每提升一个等级,实施减排行为是较高等级的可能性增加42.5%。环境保护意识和环保贡献意愿是实施减排行为的重要驱动力,环境保护意识和环保贡献意愿越强,相应的减排行为越积极。综合起来,假设2得到数据支持。

第三,传播沟通亦是影响公众减排行为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媒体接触对公众的减排行为发挥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媒体接触每增加1分,减排行为是较高等级的可能性增加2.7%。环保社团参与显著促进公众实施更多节能减排行为,与未加入环保社团者相比,加入环保社团的公众实施减排行为是较高等级的可能性提升69.2%。

第四,公众的减排行为呈现出一定的阶层差异。收入水平与减排行为呈显著负相关,收入越高的居民,实施低碳减排行为的频率越低。教育年限每增加1年,实施减排行为是较高等级可能性增加1.8%;教育程度越高的居民,越可能通过技术节能提高能效、减少能源消耗。

第五,不同个人属性居民的减排行为亦存在区别。年龄越大者,减排行为的积极性越高。性别对节能减排行为影响不显著。与西部居民相比,东部居民实施减排行为频率更高,但与中部居民不具有显著差别。城市居民越可能了解低碳知识、深刻体会气候变化等带来的影响,其减排行为频率显著高于农村居民。

第六,公众减排行为的影响因素存在显著城乡差异。模型2和模型3结果表明,对农村居民而言,环境认知中只有减排知识对低碳减排行为发挥显著影响作用,而其他的环境认知变量均影响不显著;环境责任感是影响农村居民的关键因素。有意思的是,对城市居民而言,减排知识对减排行为影响不显著,但其他环境认知变量均影响显著;环境责任感促使城市居民参与低碳减排,媒体接触和社团参与对低碳减排行为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5 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以CGSS2010调查数据为例,建立定序逻辑斯蒂回归模型,在控制传播沟通、社会经济地位、人口特征等变量的基础上,考察了环境认知、环境责任感对节能减排行为的影响,并分析了城乡差异,主要得到以下4点结论:

首先,目前公众的减排行为总体水平不高,“经常”和“总是”实施减排行为的居民仅占总体的33.1%,这与公众的环境认知有关,公众的环境认知仍然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公众的环境认知与低碳减排行动表现出较大的一致性,节能减排知识、环境污染严重性认知、气候变化原因认知和危害认知等显著提升公众的减排行为;对科技能解决环境问题越怀疑,减排行为的积极性越高。但环境认知只对城市居民的减排行为有显著影响,对农村居民几乎没有影响,可能的原因在于城乡居民的“差别暴露”。一般来说,与农村地区相比,城市面临的空气污染等问题更为突出,城市居民通常暴露在更为严重的环境危害中(如雾霾),普遍能感知到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的危害;对于科技解决所有环境问题的不确定性越高,更易观察环境质量的衰退,从而增加低碳减排行为。

其次,环境责任感显著提升公众的减排行为,环境问题关注度、环境保护意识、环保意愿越强,减排行为的积极性越高。环境保护责任感是低碳减排行为的重要心理动因,指导日常生活行动,激发个体的亲环境态度,进而实施更多的低碳减排行为。

此外,传播沟通亦是影响公众实施减排行为的关键因素。公众的媒体接触越多,获取环境信息的途径相对越多元,越可能提升对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等的认知水平,增加更多低碳减排知识,进而实施更多低碳减排行为。而加入环保社团,社团所宣传的环保理念以及环保行动显著提升公众的环境认知和环境关心水平。与环境认知一样,媒体接触和社团参与只对城市居民发挥显著影响作用,而对农村居民影响不显著。与农村居民相比,城市居民有更多机会接触媒体和环保社团,尤其是在新媒体和社会组织大力发展的今天,城市居民可以通过新媒体和参加环保社团,了解当前的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习得节能减排知识,提升环境责任感,进而增加节能减排行为。

最后,公众的节能减排行为还存在一定的阶层和地区差异。收入水平越高,并没有表现出更高减排行为。低碳减排行为意味着收入较高者的生活便利性和舒适度会下降,这可能会降低他们的生活质量,因而他们不愿意采取减排行为;而收入较低者囿于经济条件,不得不厉行节约的生活方式,采取减排行为。教育程度越高者,获取低碳环保信息的能力越强,习得更多低碳减排知识,环境认知水平较高,环境责任意识越强,从而实施更多低碳减排行为。与西部和农村相比,东部和城市居民的减排行为更积极。一方面,随着东部和城市经济的快速增长,企业生产带来的碳排放导致的空气污染等重于中西部地区,直接引起他们更加关注环境,提升环境认知水平和环境责任感,激发他们实施更多的低碳减排行为;另一方面,东部和城市居民接触新媒体和社团参与机会较多,环境认知能力强,后物质价值观盛行;东部和经济发达的城市有能力发展和使用清洁技术,进而有助于个体实施更多节能减排行为。

行为与责任 篇8

关键词:侵权行为,法律责任,依法治校

在法治建设的社会主义进程中, 对于高校学生管理的法律责任进行研究, 为了保障高校学生管理权的正确行使, 维护高校学生的正当合法权益, 推进依法治校方略的实施都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即以对高校学生管理中的侵权行为的认识, 在通过高校内发生的相关事例研究的基础上, 来分析我国如何对当前的高校管理对于学生侵权的行为进行规制, 主要从实体和案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高等学校学生管理中的侵权行为

(一) 高等学校学生管理中的侵权行为解析。

学生具有两个身份, 分别是公民和学生, 首先作为社会成员具有公民权, 其次作为高等学校的学生具有学生的法定权利。我国《教育法》第42条规定学生所享有权利包括:教育平等权;获得资助权;获得残疾帮助权;学习权;设施、设备、图书使用权;在奖学金方面有获得奖学金、助学金、贷学金权;在校所考的成绩和品行上获得公正评价权;获得学业、学位证书权;不服处分申诉权;对侵犯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行为的申诉权、诉讼权。

(二) 高等学校学生管理中的侵权行为案列分析。

1. 学生的受教育权。

某高校宿舍区频繁出现失盗事件后, 学校责令“不上课抓小偷”, 严重侵犯了学生的受教育权。受教育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为了抓小偷而暂停学生的课, 这种做法已经剥夺了学生上课的权利。根据我国《宪法》第46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都享有受教育的权利, 高校学生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所以根据我国《教育法》第9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所有高校在校学生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 在高校管理中不可以任意停课。

2. 侵犯学生财产权。

某校制定的规章制度中有这样的规定:学生迟到每次罚款2元, 旷课一次罚款4元, 不交作业一次罚款2元, 打架骂人罚款5元, 吸烟罚款10元, 乱停放自行车罚款10元。罚款是行政处罚的一种, 学校对违反校纪校规的同学采取罚款是一种明显的违法行为。上面高校案例对于相关学生在校的旷课、迟到、不交作业等问题进行罚款是典型的违法行为, 即使高校对学生有处分的权利, 比如旷课达到一定课时数给予警告处分的决定, 是可以出具相关的纪律处分的, 但没有对学生数额性罚款的权利。罚款是在国家层面上行政机关才有的行政处罚权。学校要对学生罚款没有任何的法律依据。作为高校管理者来说, 如果就把“违法治校”当成是“依法治校”, 可能会造成高校管理学生工作上的错误, 不具有任何执行的可能和权利。

二、高校学生管理中的法律责任

(一) 法律责任的含义。

法律责任具有广义与狭义两种解释。广义的指根据法律的规定, 人们所应当履行的义务, 在于主动、自觉。狭义的指由法律关系主体的违法行为引起的, 应当由其依法承担的惩罚性法律后果, 在于强制。教育法律责任的含义指行为人违反教育法律规范的行为所引起的, 应当由其依法承担的惩罚性的法律后果。

(二) 教育法律责任的归责原则与归责要件。

法律责任的归罪原则是指确认和承担法律责任时必须依照的标准和准则。有很多学生或家长认为, 学生伤害事故, 发生在学校, 就是学校的过错, 因此不管是什么情况, 学校都要承担责任。对于在高校工作中出现的归责问题, 需要提高我们运用法治方式和法治思维做好学生管理工作的能力, 形成遇事找法、办事依法、化解矛盾靠法、解决问题用法的良好法治环境。

这类事故又分两种情形, 一种情形:如果学生的侵害结果是由学校以外的活动组织者的过错造成的, 应遵循过错原则, 即侵害责任由有过错的当事人依法承担。另外一种情形:如果学生的侵害是由于教师在本职工作范畴以外的个人行为导致的, 或者是由于个人故意实施造成的, 那么责任应由致害人依法承担。

在一则焦点访谈“送子”黑车酿惨祸事件中, 一辆满载学生的“送子车”, 在行驶过程中发生事故, 坠桥翻车造成8死, 39伤, 其中重伤的有7名。经过确认, 此车核载26人, 实载54人, 严重超载, 并且这辆送子车还是黑车, 没有道路运输许可证, 也没有车辆营运证, 长达6年没做过年检, 除此之外司机也不具备驾驶客车的资格。这类事故属于学校安排的交通工具, 有过错的校方就应该承担相对应的责任。

三、高校学生管理中避免承担法律责任的对策思考

“权力没有监督, 必然导致腐败!”近代行政法要求“以权力制约权力”来防止权力的滥用。以“法治”代替“人治”成为历史的必然趋势。对公民来说, 凡法律未禁止的, 都是权利。对执法者来说, 凡法律所未允许的, 都是禁止的。

如火如荼的学校综合改革正向我们逼近, 学校将不得不面临着由学生发起的法律挑战, 在诉讼浪潮中, 学校将会走向被告席接受学生的质疑。自法律规则之治, 因司法的积极回应, 因权利意识勃兴。信息化的快速发展, 在网络与媒体的广泛关注下, 唤醒了民众的权利意识, 许多过去隐而不发的事件也提升至诉讼层面。不要等到家长、学生的法律意识觉醒才疲于应付官司, 高校要自觉认识到全面推进依法治校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务必首先道德自律, 法律自觉, 主动依法治校, 主动依法管理学生。务必坚守法律的底线, 务必对法律规章制度怀有敬畏之心。合法性应是教育人行为决策的第一要件。

作为高校的教师, 在学生管理中要做到依法执教:应坚守法律的底线, 每一个高校教师要有法律自觉, 对法律法规制度要有敬畏之心, 合法性应成为学生管理工作决策的第一要件;保护权利:应警惕学生管理中的侵权行为, 教育管理的根本任务是保护学生的权利, 学生管理从不伤人开始;避免过错:应懂得教育侵权的法律责任, 学会教育侵权事故的处理与预防;依法管理:要防止学生管理中的法治缺失。“依法治校”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性责任与要求, 让我们为学校法治化尤其是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作出应有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尹晓敏.高校学生申诉制度研究[J].高教探索, 2004, 4

[2]赵福华.高校学生管理的出发点和与归宿点[J].天津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4, 2

[3]秦惠民.依法治校的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特征[J].中国高等教育, 2004, 8

行为与责任 篇9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大学生消费,社会利益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日益成为现实, 我国在校大学生人数众多, 当代大学生消费市场潜力巨大, 并且在毕业后将成为市场消费的主力军, 其消费心理和行为在未来的社会消费中的影响也会越来越大, 通过研究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对大学生消费心理和行为之间的影响, 对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正确履行社会责任具有指导作用。

一、大学生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知现状

湖南省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课题组于2010年9—10月以长沙市六所高校 (两所211工程院校、两所一般本科院校、两所专科院校) 的大学生为样本, 期间发放调查问卷300份, 回收295份, 回收率98.3%, 其中有效问卷295份, 有效率100%。在有效问卷中, 男生169人, 占57.3%, 女生126人, 占42.7%;理工科学生占51.2%, 文史类学生占48.98%;本科生74.58%, 专科生25.42%;高年级 (在高校生活2年以上) 学生64.16%, 低年级学生35.84%;公立学校学生83.1%, 私立学校学生16.9%。

1、大部份大学生了解与关注企业社会责任。

调查发现, 约有6.4%的大学生非常了解企业社会责任, 另有63.4%的大学生听说过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 只有5.4%的大学生不了解或认为无关紧要。且学历层次高低与大学生了解企业社会责任具有一定相关性, 本科生比专科生更了解企业社会责任。

2、大学生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内容有所侧重。

在对企业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的内容的调查中, 被大家普遍认可的责任为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在重要性排序中, 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占78.9%, 其次是保证产品质量, 占66.2%, 再次是诚信经营, 占62%, 第四是依法纳税, 占58.3%。其他如确保企业利润、维护员工利益、技术自主创新、积极参加公益活动、建立先进企业文化等也有提及, 但比例不高。对于企业价值的理解, 有62%的大学生认为企业在发展的同时必须满足社会各方的需求。

3、大学生对当前企业社会责任的现状不满意。

调查显示, 对于企业自己宣称承担社会责任的行为, 46.76%受访大学生认为企业的负责任宣传是将责任当成营销手段, 实为作秀;33.45%认为是企业确实负责任, 但不应该宣传, 公道自在人心;15.02%认为是确实负责任, 属于正常宣传;还有4.78%认为是本来不负责任, 吹嘘成负责任。数字反映85%的大学生认为企业不该自己宣传, 甚至有51.6%的大学生对这种宣传持否定态度, 并不相信与事实符合。这说明大学生对当今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信心的不是很足。后续调查显示, 只有10%的大学生认为当前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较多, 其余认为不多或一般。

二、企业社会责任对大学生消费心理与行为的影响

1、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会增加大学生对其产品的购买。

调查显示, 62.54%的大学生会因为企业致力于公益活动而增强对该企业的好感并倾向于增加对其产品的购买, 说明大多数大学生希望企业能够致力于公益道德活动。如果知道某公司认真履行社会责任, 而该公司的产品比同行业稍贵一点, 35.37%的大学生表示乐意接受价格稍贵的企业社会责任很好的企业产品, 有55.44%的表示会看情况再增加购买。说明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 他们大部分尚未获得经济上的独立, 消费受到很大的制约, 他们对价格比较敏感, 但是他们的心里一直很支持企业能够做好社会责任, 潜意识里一直会支持认真履行社会责任的公司, 这将对其今后步入社会后的消费价值观取向产生长期影响。调查显示, 大部分大学生很支持低碳经济的实施, 高达79.25%的大学生表示支持低碳经济, 这与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分不开, 受到高等教育还是比较了解与关心社会的各类问题的。有16.21%的大学生表示愿意接受高价的低碳产品, 19.31%的大学生表示会放弃, 宁愿选择其他便宜产品。有64.48%的大学生表示涨幅太大就放弃, 稍微贵点就接受, 说明大学生对价格还是比较敏感的。总计有高达81.7%的大学生表示只要价格涨幅不太大都会接受低碳产品, 说明大学生们还是非常支持低碳经济的实施, 同样, 企业应该努力制造出价格更合理的低碳产品。

2、企业社会责任负面新闻影响大学生消费心理与行为。

调查显示, 86.1%的大学生经常关注企业经营中涉及的环境、安全生产、职业疾病、员工权益等问题, 其中30.85%的大学生非常关注此类问题。如果某企业出现社会责任方面的负面新闻, 有94.58%的大学生表示发影响对企业的印象, 其中有38.3%的大学生有强烈抵触情绪。94.24%的大学生认为这种负面的印象会影响他们的消费选择, 其中60.34%的大学生认为这种影响会很强。有高达76.8%的大学生表示不会购买并劝说其他人不要购买不负社会责任的企业产品, 说明企业不负社会责任对大学生的消费行为有比较大的影响。进一步比较分析发现, 私立大学的大学生比公立大学的大学生倾向更强, 有41.15%的公立学校大学生选择了拒绝购买, 60%的私立大学生选择了拒绝购买, 74.89%的公办大学生不会并劝说其他人不要购买不负社会责任的企业产品, 却有86%的民办大学生表示会这样做, 说明私立大学生比公立大学生更希望企业能负社会责任。如果大学生购买到不负责任的企业生产的劣质产品或三无产品, 69.28%的大学生会选择与经营者进行交涉, 是选择维权方式最多的一项, 寻求消费者协会帮助、向有关行政部门投诉、向学校有关部门反映等方式的选择率均持相当, 均约三成左右, 只有7.85%的大学生愿意通过司法途径解决, 说明在大学生心目中司法途径并不是首选。

三、对策与建议

1、企业必须正确认识自己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

根据张晓明 (2002) 的观点, 现代社会区别于传统人类共同体的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以市场经济为基础, 它是为了实现全体社会成员出于个人利益的一种持续而成功的共谋而建立起来的系统。因此,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利益关系是一个以个人利益为出发点的、竞争与冲突中实现利益共谋的系统[1]。因此, 企业存在利益相关者, 包括股东、债权人、雇员、消费者、供应商等交易伙伴, 也包括政府部门、本地居民、当地社区、媒体、环境保护主义者等压力集团, 甚至还包括自然环境、人类后代及非人物种等受到企业经营活动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客体。企业社会责任即是企业应承担的, 以利益相关者为对象, 包含经济责任、法律责任和道德责任、慈善责任在内的一种综合责任。对企业来说, 履行经济责任是核心, 履行法律和道德责任则是履行经济责任的前提和基础, 履行慈善责任是上述三种责任的升华。经济责任、法律责任、道德责任与慈善责任一起构成企业社会责任完整的内涵。

在企业社会责任实践中, 最为公众关注的是企业对消费者的责任。企业存在的基本价值在于其产品与服务能够给消费者提供效用, 且消费者认可这种效用, 愿意为这种效用支付合理的成本。现代企业都对消费者用货币投票进行自由选择的力量经体会深刻, 认识到消费者对其生存和发展的决定性作用, 因此都将尽最大努力满足消费者对于产品和服务的需求, 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首要任务和长期目标。对消费者的社会责任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保健因素, 积极履行大家可能认为理所当然, 而履行不当却会对企业造成负面影响, 即积极履行对于消费者的社会责任只能防止消费者产生不满情绪, 而对购买意向的提高作用不大。因此, 企业对环境保护、善待员工的责任成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进一步关注的重点, 企业在员工和环境方面的社会责任才是有效提高消费者对企业的评价和购买意向的激励因素, 超过80%的大学生消费者愿意以稍高于市场平均价格接受低碳产品即为例证。

2、企业应该建立履行社会责任的管理机制。

由于社会公众对企业的期望已经由纯粹的经济组织的看法转变为同时兼具社会责任, 公司应该对所处的环境作出反应, 调整其角色与使命, 履行社会责任, 否则就有可能危及企业存在的合法性。利益相关者理论与社会责任理论将公司目标定位于对企业所有的物质资本所有者与人力资本所有者负责, 突破了传统的“资本雇佣劳动”的单边企业治理模式与逻辑框架。根据公司治理理论, 企业由物质资本所有者与人力资本所有者共同拥有所有权与剩余控制权, 而与公司关系最为密切的人力资本所有者 (经理人员与雇员) 自然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主要责任人。因此, 在公司治理的基础上, 企业有必要建立一种长效、合理、清晰的管理机制, 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科学的管理。

首先, 企业有必要建立或设立专门的企业社会责任管理部门, 并制订社会责任守则。在调查中发现, 有68.6%的大学生认为企业有此必要, 另有23.55%的大学生认为企业可以根据发展情况确定建立。如1991年美国LEVIS公司在亚洲的工厂雇佣低龄女工的行为被媒体曝光, 受到社会的指责, 其产品受到消费者的抵制。为了维护自身的声誉和商业利益, LEVIS公司制定了自己的社会责任守则, 随后又建立起相应的社会责任审核体系, 开始审核自己的供应商。在劳工和人权组织以及消费者的压力下, 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 许多知名品牌公司, 如沃玛特、锐步、迪斯尼等, 也都相继建立了自己的社会责任守则。只有将企业社会责任明确纳入制度化的管理, 才能将社会责任融入到企业日常经营管理活动过程之中, 采用财务、审计、社会责任三者相结合的业绩汇报模式, 定期向社会发布企业运作的综合效果, 促使企业对利益相关者负责。

其次, 企业可以设立道德委员会等专门机构, 对企业在经营中遇到的道德问题进行决策, 如当企业准备进入新领域时, 可由道德委员会对项目可行性报告中的道德问题进行研究, 并提出改善方案。道德委员会成员是企业进行日常道德管理、预防与控制危机事件的责任人, 除道德决策外, 还要对员工进行道德教育, 实施道德评价, 向其他组织与个人解释与说明本企业的行为等。至少有30%以上的大学生认为, 企业应该定期公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 以方便公众了解企业社会责任行为。

3、社会与政府应该共同促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

首先, 股东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在发达国家, 存在大量社会责任型投资基金, 以美国为例, 2003年该类基金的总规模为2.14兆美元。其投资对象是那些被认为符合社会责任要求的企业, 或权威机构认为社会责任排名靠前的企业, 如果企业出现环境污染、产品质量问题、损害雇员利益等行为, 此类基金就会抛售该公司的股票, 从而使企业市场价值下降[2]。

其次是股东以外的其他社会成员, 他们可以以消费者、投资者、监督者的三重身份在产品市场、资本市场、社会系统与企业进行博弈, 公众利益可以通过社会运动最终升华为社会共同价值观, 而这种价值观就形成对企业的一种压力, 如果企业经营行为背离这种价值观, 要么就会在产品市场失去消费者, 要么在资本市场丧失融资活力, 要么在社会系统失去联系的纽带。为此, 企业利益的实现必须以社会公众利益的实现为前提, 否则企业就会失去市场竞争的资格与生存的空间。当前, 我国社会公众往往只是将自己当做个体消费者, 对投资者、监督者角色还未充分认识, 还停留在简单地以产品功能、质量、价格等来衡量产品优劣、企业的好坏, 关心产品与企业的社会效用的价值观还未普遍形成, 因此, 社会成员需要更好地理解企业社会责任, 对企业施加影响力, 促使其真正履行社会责任。调查显示, 有78.5%的大学生认为, 有必要从大学教育的角度引导大学生对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视, 引导社会公众从社会效用的角度选择产品与企业。74.66%的大学生表示可以尝试校企联合进行社会责任培训, 或成立相关社团组织研究企业社会责任现象, 约一半的大学生甚至认为可以在大学开设相关课程, 接受企业社会责任教育, 在毕业后大学生会进入到各个企事业单位与各种组织, 也有利于促进企业承担社会责任。

再次是社会其他经济组织与非经济组织, 要充分发挥第三方的作用, 促进企业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统一。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第三方企业社会责任认证机构的培育与认证市场的发展, 要建立国内的相关认证标准, 在国内标准未完善前, 可以借鉴或采用SA8000国际标准, 使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遵守劳动法、安全生产法、环境保护法、公司法, 以守法经营促进社会责任。另一方面, 要重视媒体在企业经营行为中的监督作用, 引导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有42%的大学生认为, 企业缺乏社会责任的原因主要为整个社会风气的影响。媒体应该建立相关的评价机制, 营造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良好环境氛围。并且, 媒体要引导消费者协会、绿色环保组织、员工权益保护组织等社会组织参与督促企业履行社会责任。

最后是政府部门。企业社会责任的推行离不开政府的积极介入与引导, 政府可以在激励与约束两个方面倡导与限制企业行为。一方面, 政府可采用财税政策、融资政策、经济补贴、企业与政府部门评价体系等来激励企业在经营活动中考虑社会利益。例如, 政府可以考虑对于企业的环保设施的运行给予补贴, 环保设备的购买给予退税等措施鼓励企业保护环境。另一方面, 政府应该建立有效的约束机制, 将企业社会责任可以明确的问题纳入政策、法律、法规之中, 加大对企业逃避社会责任的违法成本与惩罚力度。如美国至少有30个州在法律中增加了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通过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实施, 使企业在政府管制下进行社会责任活动, 这种将执法监察与企业经营活动相结合的方式, 有利于形成一个多层次、多渠道的监督体系。调查显示, 有50%的大学生认为, 政府监管不力是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重要原因, 60.58%的大学生认为, 促进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最好武器是加强政府监管。

从以上调查与分析可以得知,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需要全社会的支持与关注, 只有企业本身、社会公众、经济组织与非经济组织、政府部门一起形成一个多层次、宽渠道、全方位的社会责任监督体系, 才能有效促进企业规范自己的经营行为, 才能赢得广大消费者与社会公众对其的信赖, 在经营活动中促进社会整体利益的增长。

参考文献

[1]张晓明.伟大的共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利益关系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7.

责任教育重在引导学生的责任行为 篇10

在小学生中, 真正有效的责任教育应该使之成为学生日常生活中的道德行为, 而且应该是学生发自内心的自觉行为。为此, 我校积极创造条件, 设置实践平台, 落实责任教育的实际行动。通过具体的实践让学生深切地体会到有一种责任叫“行动”, 我校主要采取了以下做法。

一、让学生通过小行动增强责任意识

以往的责任教育较多地停留在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情感层面上, 学生缺乏实际行动, 不能从自己做起, 从现在做起, 对身边的“小事”践行不够。我校从小事抓起, 通过具体的小行动告诉学生, 这就是责任。

镜头一:每天课间餐后, 教室里、走廊上总会看到飘落的垃圾袋, 很少有学生会主动去捡起来。针对这一现象, 我校提出“你丢我捡”的口号, 教师带头, 弯下身捡起脚下的垃圾, 给学生以示范的作用。这小小的行动让学生明白, 美好的校园靠大家来维护。一段时间后, 丢垃圾这一不良的行为少了, 主动捡起垃圾的行为多了, 维护校园整洁卫生的责任就从这小行动开始, 不断延伸。

镜头二:每天校园门口, 总会有家长气喘吁吁地背着书包或提着小袋子, 焦急地喊着已跑进校园的孩子过来拿自己的学习用品, 家长在日复一日的辛苦照料中, 并没有真正意识到这是孩子缺乏自身责任的表现。于是学校从学生实际出发, 拍摄了《小学生一日常规》宣传片, 以身边学生良好的习惯为榜样, 让熟悉的形象告诉学生一日的常规有哪些要求, 哪些事是该我自己做的。例如, 早上出门之前, 检查书包里学习用品是否带齐, 衣着是否整洁得体, 校卡是否正面朝前佩戴在胸前, 少先队员是否规范地佩戴红领巾。放学时, 收拾自己的物品, 排好桌椅, 安静地排好路队。行进时目视前方, 跟紧队伍不掉队。离开学校时要向老师及保安叔叔说再见, 出了校门, 服从路队长指挥, 靠右走, 遵守交通规则, 等等。在家长的配合下, 通过每周一个行为习惯养成的持续训练, 让学生明白, 对自己负责就是做好分内的事,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认识到忘记带学习用品、不按时完成作业、不遵守纪律都是不负责任的行为。

镜头三:为了给学生建立一个新型、科学、简便易行、形象可感、公平长效的激励机制, 我校组织了“我心中的三星标志”设计、评选活动。很多教师、学生、家长积极投稿参与设计, 许多人还根据学校的办学理念一再修改。学校把入围作品发布在校园网站上让更多的家长、学生参与网上投票。这种学生和家长参与设计、评选的活动, 提高了学生的公民责任意识, 树立了学生良好的责任心。

诸如此类的小行动潜移默化地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意识, 进而将责任教育落实成为有一种责任叫“独立”、有一种责任叫“自理”、有一种责任叫“参与”。

二、让学生通过角色体验践行责任行为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对学生责任教育的主题思想:一是体验不同场合下的角色变化, 观察思考不同的角色应有的不同社会表现和应承担的不同责任;二是增强责任意识, 知道自己对自己、对家庭、对集体、对社会应承担的责任;三是体验承担某项任务, 感受认真履行职责并完成任务后的愉悦;四是知道积极参加集体活动, 认真完成集体交给的任务, 维护集体荣誉是作为集体一员应尽的责任, 愿意承担和认真完成集体的任务。根据这一主题思想, 我校从班级管理入手, 通过“班干部竞选”“班级管理”“今天我当家”等活动, 让学生通过不同角色的体验, 感受责任, 践行责任行为。下面是六年级班级管理的具体做法。

1. 班级管理, 人人有责

(1) 要达到责任教育如影随形, 就要让责任岗位无所不在。为此, 班级开展了“人人是主人, 处处是责任”的主题教育活动, 通过设立岗位, 实现学生“自主”管理, 如体育委员、换星员、小组长、卫生委员等, 真正做到“人人有事做, 事事有人做, 人人负责任”。 (2) 以两操、卫生、纪律、文明礼仪为切入点, 强化学生的自我责任意识。改变学生置身“责任”之外, 认为自己不是“尽责”之人、不到“担责”之时、不管“问责”之事的状况, 将自己与班级紧密相连, 从而进一步树立责任意识, 这是责任教育的基础。 (3) 形成家校同盟, 构建有利于学生责任教育的家庭环境, 使家校携手组成一个目标统一、步伐一致、内容互补的“教育共同体”, 为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服务。

2. 牢记责任, 持之以恒

在落实责任教育的活动中, 我们尽量让学生体验不同角色的不同感受, 有付出, 有感悟, 有收获, 有转变……然而, 我们不久发现这种收获的持续性是短暂的, 热度降了, 行为也就跟着慢慢脱节了, 甚至于部分班干部觉得自己是班干, 与其他学生有区别, 对自己的约束性渐渐降低了, 这都与之前的期望值有差距。这让我们感到责任教育靠单纯的班干部竞聘与上岗是不能完全奏效的, 我们对责任教育有了新的认识———责任不能只停留在一时一地上, 责任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 对学生进行责任教育训练要通过各种方法。为此, 我们及时调整策略: (1) 营造氛围, 创造“责任教育”环境。利用晨会课、班会课、家长会等各种场合宣传责任意识, 并在黑板报以及图书角渗透责任意识, 创造班级的“责任”氛围, 形成教育环境。 (2) 聚焦课堂, 围绕学科主渠道进行责任渗透。在备课时, 找准教材与“责任”的结合点, 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责任教育。 (3) 制度育人, 让班干部明确各自岗位的责任, 梳理各类规章制度。将各类规章制度贴在班级墙报上, 接受同学的监督。采用“试用期”和“裁员”制度, 在班干部竞聘成功之后, 有一个星期的试用期, 全班同学都有责任充当他们的监督人, 进行追踪视导, 最后全班同学共同参与, 对不能很好履行班干部职责的同学进行裁员, 让候补成员上岗。这样做人人都有责任。 (4) 在反思中梳理, 形成“每月一小谈”的责任建设体系。初步形成了以“负责任”为核心的价值取向, 学生有了质的飞跃, 对自己负责任了:能分析自己的优缺点, 设立明确的个人发展目标, 为升入中学做好准备;对他人负责任了:当别人向自己提出建议的时候能虚心接受并改进;遇到困难的时候, 能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 懂得解决方法;对集体负责任了:维护集体利益, 抢着做集体的事情, 主动为集体增添光彩。

学生通过角色体验践行责任行为, 进而将责任教育落实成为有一种责任叫“诺言”、有一种责任叫“自律”、有一种责任叫“坚持”。

三、让学生在探究本土风俗中感受责任文化

我国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 每个地方的文化中都渗透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中仁、义、礼、智、信等道德理念在责任教育中的作用, 能够较好地获得学生心灵上的默契, 形成独特的责任文化效应。但是, 我们发现学生对闽南文化了解甚少, 大部分学生不会讲闽南话, 对闽南的认识是空泛的。为此, 我校从寻找老街地名中的历史文化入手, 把责任教育与文化传承结合, 提高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由了解厦门地名文化, 拓展到与地名文化有关的厦门名建筑、厦门名人、厦门历史, 再由厦门拓展到中华传统文化。例如, 我们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 在班级、年段开展假日阳光小队活动, 节假日, 由家长组织孩子带着问题探究闽南的风俗文化, 了解校园周边地名的来历、品尝闽南风味小吃等。同时, 学校成立了布袋戏、歌仔戏、闽南童谣等社团活动, 邀请台湾专家到学校指导。通过多元的展示来宣传闽南文化, 将对厦门的热爱变得看得见、摸得着, 把传承闽南文化、共创厦门文明城市为己任的意识烙在学生心里。

学生在“研厦门、说厦门”的活动中感受到责任文化, 进而将责任教育落实成为有一种责任叫“传承”、有一种责任叫“保护”、有一种责任叫“奋发”。

四、让学生在主题活动中培养责任品质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化、发展, 对学生进行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越来越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小学阶段, 学生的性格还处在变化与可塑时期, 还没定型。如果加以积极的心理辅导, 会有利于增进其积极体验, 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我校申报了心理健康教育国家级课题《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行动研究》, 该课题结合24个优秀品质和心理基本理论中所倡导的“从根本上打造人的竞争优势”以及我校的办学理念, 选取了以下6个积极心理品质作为重点培养目标:自我效能感 (个体对于自己达成某一任务或克服某些挑战的自信程度) 、希望 (个体相信自己能够设置目标, 想出如何实现目标的途径, 并激励自己去实现目标的一种信念) 、乐观 (一种倾向于做积极结果预期和积极因果归因的认知特性) 、韧性 (面对失败、困难或者逆境时的有效应对和适应) 、自制 (恰当并适度地控制自己需求和想法的表达, 但不是克制自己的动机而是等到最佳时机, 能在最少地伤害自己或他人的同时去满足自己的需求) 、创造力 (拥有这个品质的人喜欢用非传统的方式考虑问题和做事) 。根据这些目标, 我校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开展系列主题活动, 例如, 四年级的《墙, 推倒了就是桥》, 让学生感悟到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是双向的, 不能单凭个人观点去判断他人, 否则容易出现误会;尝试以恰当的言语、适当的方式, 积极主动地与教师、家长沟通, 可以提升师生、亲子关系的和谐感。又如, 五年级的《幸福雕像馆》, 让学生在寻找幸福、发现幸福中能够以积极、感恩的心态, 发现生活中的幸福与美好;学会向他人积极表达自己的快乐和幸福, 以及感谢之心。在开展这些主题活动中, 我们更多地关注的是大多数学生的心理发展需要, 以积极预防来进行, 不仅要解决已经出现的心理问题, 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各种途径充分鼓励每个学生个体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提升学生的幸福感, 从而最大限度地彰显出生命的活力。开展这些系列主题活动, 还可以让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与增强对幸福生活的感受能力, 懂得珍爱生命、快乐成长就是对自己负责、对家庭负责、对社会负责。

学生通过这些系列主题活动培养了积极的责任品质, 进而将责任教育落实成为有一种责任叫“沟通”、有一种责任叫“感恩”、有一种责任叫“健康”。

总之, 责任教育不能只停留在口号上, 最终目标是形成责任行为, 这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形成的, 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教师惟有不断地进行内部激发, 在活动中进行具体的行动指导, 才能够使学生对应尽的责任和尽责的行为产生积极向上的情绪, 责任感也就会不断增强。

摘要:素质教育必须坚持德育为先, 而在德育中, 责任感的培养至关重要。责任教育重在引导学生的责任行为。为此, 我校采取的做法是:让学生通过小行动增强责任意识, 通过角色体验践行责任行为, 在探究本土风俗中感受责任文化, 在主题活动中培养责任品质。

增强学生责任感,培养行为好习惯 篇11

【关键词】责任 培养 行为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1-0216-01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明确指出:“培养一种认真的责任心,是解决许多问题的教育手段。”纵观如今的孩子,不禁令人心生遗憾,小学校园里处处可见这样的景象:如丢三拉四、图书文具用完不知收拾;把学习当成负担,不喜欢动脑的课,不懂不问,不愿多做一点作业;对长辈和教师布置的事推委或不认真完成;该带的作业、学习用品忘带,还埋怨父母没给他装,没提醒他;在处理与他人的关系时,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对他人漠不关心;自理能力差、自信心不强、冒险精神差、好表现;听不得批评,经不起失败和挫折等等,这很大程度上与素质教育、和谐社会的要求相距甚远。因此加强小学生的责任教育势在必行。多年来,在班主任工作中我始终坚持抓学生的养成教育,教育学生让责任成为习惯。

一、明确责任行为,树立责任意识

开学初,我组织学生召开责任心的主题班队课,使学生明确自己的责任,首先要具有自我责任心:自主、认真学习,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对自己的生活负责;珍爱生命,对自己的生命负责,其次是要有他人责任心:心中有他人;对他人负责,再一方面要具有社会责任心:承担家庭责任,对家庭负责;集体的利益高于一切,对集体负责;讲公德、守规则,对社会负责,最后还要有自然责任心: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对自然负责。班队课上,学生渐渐地感悟到了什么是责任,形成了强烈的责任意识。本学期我班有个别学生不按时完成作业,这是极不负责的态度,为了让学生真正对自己的家庭作业负责,我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培养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要求学生当天的作业当天完成,把“今日事,今日毕”牢记心中;(2)独立完成作业,遇到困难想办法自已解决,不能依赖他人;(3)做完作业认真检查。我还充分发挥家校联系,让孩子每天做完作业自己检查后,让家长签字,以此让家长配合学校来督促孩子每天认真做家庭作业。针对一这些有偷懒现象,不做作业的学生家长更要求他多费心思,向同学或老师询问作业,以此验证并养成他们主动做作业的习惯。总之,只有多督促,多提醒,才能让学生改掉迟交或者不交的不良习惯。在我的严格要求下,在同学们的相互监督下,在家长们的密切配合下,孩子们的责任心增强了。

二、开展多种活动,养成责任行为习惯

培养学生责任感的教育不能靠说教,要通过集体活动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因此要特别注重让学生参加实践,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做中提高责任意识。班级教室是个典型的教育环境,为了帮助同学们走好人生第一步,我首先帮他们树立日常行为责任意识,把日常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养成作为学生迈向人生的第一步。学期初我精心设计 红花台,并将它张贴在教室醒目之处。我采用目标激励,成立学习小组,使每个学生都有竞争对手,让这一个个小小的目标成为同学们努力的方向,“守规矩,打胜仗”,“每天进步一点点”是同学们前进的动力,每天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表现在每周五的班会课上组长做小结,每月最后一节班队课上班长组织班干部对每位同学的日常行为表现进行评比,这样的活动激励着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它让学生们“脚踏实地走好每一步”,促使学生学会了倾听、学会了反思、学会了规范自己的言行。

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为让每位学生都树立他人责任心,心中有他人;对他人负责。我在班上又成立了“师徒互助组”,徒弟虚心学,师傅热心教。“只要努力,就会收获”成为他们互相鼓励的话语。值得一提的是贪玩儿的杨滨远,在期末考试中成绩突飞猛进,竟然达到了优秀,这样的成绩,却令杨滨远欢呼雀跃,令家长欣慰无比。这是强烈的责任意识发挥的效应。

三、采用多元评价,强化责任意识

教育离不开学校,但只有学校实施的教育是苍白的也是无力的,只有奏响学校、家庭、社会教育这支交响曲才能收获教育的效果。

家校通短信平台是我们班家校合作的桥梁,我坚持以集中与个别相区分的原则,用好一次面谈,一个电话,做到勤沟通,勤交流,勤反馈,我赢得了家长的支持与配合,我就学生责任行为表现开展自评、互评、小组评,把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家长,实现家长和老师对学生行为表现的共同教育与引导。

四、赏罚分明,制度约束

班级公约要成文,更要落实。“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对于表现良好,尤其是能够为班级争光争优,起到模范、表率作用的同学,一定要给予褒奖,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对于无视校纪校规、班纪班规的学生,一定要严格按照规定作出处分,绝不姑息。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学生面前树立威信,在班级管理方面有成效。

雇主责任中职务行为的界定 篇12

雇主责任的含义,通常可以分两种情况来理解,一是指雇主为雇员对第三人的侵权行为承担代负责任;二是指雇主对在营业活动中给雇员造成的侵害所负的民事责任。后者通常由《劳动法》等法律规范予以调整和保障。本文的“雇主责任”是从第一种意义上来使用的,即雇主为雇员对第三人的侵权行为承担代负责任。

1 雇主与雇员之间存在雇佣关系

雇佣关系是指受雇人(雇员)利用雇佣人(雇主)提供的条件,在雇佣人的指示和监督下,以自身的技能为雇佣人提供劳务,并由雇佣人提供报酬的法律关系。

一般认为,劳动关系是《劳动法》调整的客体,而雇佣关系则归民法调整。我国现行《劳动法》第2条明确把“用人单位”限定于“企业、个体经济组织、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五种组织。”劳动关系则是指这些单位和个人之间依据劳动法律规范的,在实现社会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

2 职务行为的界定

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很容易判断受雇人的行为是不是属于执行职务的行为,然而,在一些特殊的情形下,要做出这种判断却异常困难与复杂,不易把握,在此情况下学者们提出了各种判断标准和学说。

主观说。行为人的主观意思表示判断行为的性质。(1)雇主意志说,判断某一行为是否为职务行为,应当以雇主的意思表示为准。(2)受雇人意志说,判断某一行为是否为职务行为,应当以雇员的意思表示为准,执行职务的范围应以受雇人的行为是为了雇主的利益所为为标准,凡不是为雇主的利益所为的行为就不是执行职务的行为。

客观说。应该以受雇人的行为外观为标准,而不考虑雇主与受雇人的主观意思,如果行为在客观上表现为与依雇主指示办事的事件要求相一致,就应当认为是执行职务的范围。尽管主观意志说在实际适用中也是根据客观性来判断的,不是根据当事人的明示意思来判断的。

综合标准说。这种学说实际上可以看作是前两种学说的综合,即在认定执行职务的范围应考虑各种综合因素,根据这些综合标准,学者们提供了有价值的分析和可贵的意见,学者们一般认为,区分职务行为与个人行为的标准不是单一孤立的,应该是一个综合的标准。

3 界定职务行为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雇员的侵权行为是否属于其职务范围以内的行为,除了上述的几种学说标准以外,还有一些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即从侵权行为实施的时间地点、目的与利益等方面来判断雇员的行为是否是职务范围内的行为。

3.1 与雇主的工作是否具有牵连关系

一般来讲,雇员实施侵权行为的时间、地点,是决定其侵权行为是否属于职务行为的重要因素。雇员的行为仅仅在雇主授权的服务或活动期间发生,雇员的行为才能被认定为职务范围内的行为,雇主才对第三人承担侵权责任,同样,雇员的行为如果是在雇员的服务或工作场所之内实施的,则此种行为可以看作是其服务范围内的行为,雇主就应当承担责任。但是,此种规则不应绝对化。

这当中有两种情况需要分析:第一,雇员在工作时间或工作场所以外所实施的侵权行为,并不一定都会被认定为非职务内的侵权行为。例如,雇员甲因自己的工作任务没有完成而在工作时间以外加班,雇员甲在此期间实施的侵权行为,应认定为职务范围内的行为。也就是说,尽管雇主对雇员的工作或是服务期限作了限制,而雇员却超出这种限制从事服务工作,是为了雇主的利益,即从事此种雇主限制的服务工作同雇主的利益和雇员的职务又具有合理的关联性,那么雇主应对雇员在没有批准的工作期限内所实施的侵权行为承担责任。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雇员是在放假期间未经允许而擅自进入工作场所并实施了侵权行为,则雇主就不承担侵权责任。第二,雇员在工作或服务期间内或工作地点内所实施的行为并非一定会认定为职务内的侵权行为。比如,在工作期间,雇员甲遇到了和自己曾经有过矛盾的乙,甲出于报复乙的目的,把乙打伤。此时,甲的侵权行为虽然发生在工作时间、工作场所,但因其行为与职务无内在的合理联系性,故不应属于职务范围内的行为。甲的雇主对此不应承担责任。这当中还有一种情况,如果雇员甲报复乙的手段不是靠拳头,而是借用自己的职务机会去报复乙,使乙遭受损失,此时,甲的行为应当认定为职务范围内的行为,显然,因为甲的行为与职务由内在的牵连关系,甲的雇主要对甲的侵权行为承担责任。

3.2 被禁止的行为

被禁止的行为是指雇主明确禁止其雇员从事的某些行为。在现实生活中,如果雇员违反了此种禁止而从事这种行为,则雇员的这种行为是否属于其职务范围内的行为呢?英国的判例法是这样规定的,对于雇员的行为违反雇主明令禁止的时候,总的原则是:如果雇主所做的禁止行为是有关雇员从事职务活动范围方面的禁止,则雇员违反此种禁止的行为属于雇员职务范围以外的行为,雇主不承担责任;反之,如果雇主所做的禁止是有关雇员职务范围内的行为方式方面的禁止,则此种禁止的违反仍然使其雇主就此行为对第三人承担责任。可见,在此要对禁止做具体的区分,依情况而定,要看雇主所做的禁止是关于哪方面的禁止。只有雇员违反来雇主在职务范围方面的行为所做出的那些禁止才能让雇主承担责任。

综上所述,关于职务行为的界定,不能只凭借某一个固定的标准去加以判定,而应以综合标准说为基本的原则,并综合其他各种因素去考虑。特别是在具体的案件中,既要考虑增加被害人的求偿机会,又要考虑避免过分加重雇主的负担,使这两项原则达到最大的调和,以此最大限度地达到社会公平,这也正是侵权法之立法用意所在。

摘要:雇主责任中职务侵权行为的界定是关系雇主责任成立与否的关键,只要把职务行为界定清楚,雇主责任中的其他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关键词:雇主责任,职务行为,界定

参考文献

[1]肖燕.试论雇主转承责任.政治与法律,1992,(02).

[2]徐爱国.英美侵权行为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3月版.

上一篇:中职学生管理艺术下一篇:用地供需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