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与安全

2024-06-25

行为与安全(共12篇)

行为与安全 篇1

0 引言

安全管理是煤矿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头等大事,更是企业稳定、高效生产的根本。由于矿工常年在阴暗潮湿的巷道里高劳动强度地工作,企业更应该把保护矿工生命安全作为生产工作的最高职责。虽然煤矿企业通过采取强化安全培训、加大安全投入等措施,近年来安全状况有了较大的改善,但是煤矿事故死亡人数仍没有降到预期的水平。从这些事故分析来看,矿工的不安全行为仍是重要的事故诱发因素之一[1]。为此,如何规范矿工安全行为是煤矿企业日常管理面临的重要问题。

关于安全行为的问题,学者普遍认可安全文化能提升员工的安全动机和行为安全性。但是在安全文化维度研究中,Lucas[2]发现,管理(领导)维度最为学者所采用,这说明了管理者(领导者)作为企业的代理人,带领着组织成员朝共同目标前进时,对安全文化推动有重要作用,肩负着安全实务运作、安全文化落实、员工安全防护等重要角色。而Brown等[3]认为,领导者的安全承诺和安全态度等感知对员工安全行为有重要影响,但深入研究领导行为对安全行为影响机理的较缺乏。既然管理者是组织因素的重要组成,其领导行为贯穿于企业内部的整个运行过程,是影响员工工作行为的重要因素,也是安全文化促进安全行为过程中可能是一个关键因素,因此,可以认为管理者的领导行为与企业安全文化有关,而安全文化又会影响员工安全管理表现和自身的安全行为。鉴于此,文章将采用结构方程模式,以煤矿企业为案例背景,选择组织因素的重要表征“领导行为”作为切入点,分析领导行为、安全文化与矿工安全行为之间的影响路径和影响强度,希望为煤矿企业进行矿工行为管理提供理论参考和现实指导。

1 理论背景与研究假设

1.1 领导行为与安全行为

国外从1999年开始在制造业、化工业、建筑业等领域研究领导者在员工安全行为方面所起的作用。如:OSHA、HSE等组织承认安全领导的力量,并认为领导者是企业安全管理问题的关键因素之一[4];O’Dea等[5]学者认为管理者能够激励员工努力地工作,并且能够激励员工更加自觉地采取安全行为,同时也发现若管理者有更多的变革型领导行为,则员工会有较多的安全行为;Larsson[6]证实了管理行为的改善能改变员工的安全行为;Zohar和Luria[7]通过对制造业工作场所的安全观察和监督,发现现场管理者对安全的关心会加强员工安全行为,等等。可见,在各种工作环境中,如何引导员工的行为融入到企业运行,关键是领导者能否起到有效的作用。随着研究深入,学者将领导理论的焦点置于领导者的行为上,认为决定领导效能的是领导行为,而非领导者的人格特质,并且企图找出能够创造高领导效能的领导行为。由于Bass[8]提出的变革型领导和交易型领导理论最能够厘清领导行为,并且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得到学者广泛应用,如Barling等[9]学者发现变革型领导与员工的安全行为正相关;Wu[10]研究认为安全领导行为由安全关心、安全指导和安全控制构成,安全关心和安全指导属于变革型领导范畴,安全控制属于交易型领导的表现;Krause[11]认为变革型领导不仅能给员工展现信服的价值,而且会提高安全行为进而降低事故率;Zohar和Tenne-Gazit[12]认为变革型领导能够显著提高员工安全行为。本研究也认为煤矿企业管理者的领导行为具有变革型领导和交易型领导的属性。其中:变革型领导是指在一个相互信任的氛围中,管理者让矿工意识到工作任务的重要意义,并激发矿工的高层次需要,促使矿工为了企业利益牺牲自己的利益,并达到超过原来期望的结果;交易型领导是指管理者以奖赏方式来引导矿工完成特定的工,整个过程好像一项交易。

安全行为是煤矿企业安全管理系统在安全运作上的整体表现,更易于观察和测量,对其测量可以评估安全系统的优缺点。Motow和Scotter[13]从安全角度把安全行为划分为安全任务行为和安全情景行为;与此相近的研究是Neal[16]提出的安全行为模型,该模型认为包含安全服从行为和安全参与行为。之后,Borman和Motowidlo[14]以高危组织为背景,认为更应关注“安全遵守”和“安全参与”两类行为。结合煤矿实际,安全遵守行为是指矿工员工严格遵守规章制度,并能按照安全流程规定进行工作的行为,这是维护井下安全工作的矿工最本质行为;安全参与行为是指那些并不能够直接确保个人安全,但能通过帮助周围矿工、提高自己工作主动性等构建一个支持安全环境的行为。由于煤矿企业属于高危组织,本研究将借鉴该研究结果,提出如下假设:

H1:领导行为对安全行为有正向影响关系。

1.2 安全文化与安全行为

社会交换理论提出,个体的特定行为是受到某种能够带来好处的交流活动的结果。基于该理论思想,安全文化与员工表现的安全行为是等价互惠的,即:安全文化影响员工对工作安全环境的理解,通过安全制度、安全程序等因素调整自身的交换性安全行为。所以,安全文化作为组织的次文化,将影响组织成员态度与行为的思维观念,并与组织安全绩效相关。于是,Clarke[15]、Grote[16]、Neal[17]等学者通过对大量行业的元分析证实了安全文化对安全行为的正向影响关系。但是,由于安全文化属于社会心理学领域,会因为不同理论依据、调研行业等不同,所以学者应用了不同的研究维度。比如:Zohar[18]采用安全沟通、安全训练、工作风险等来衡量;Clarke[15]指出安全文化应包含管理承诺和组织透明度、组织沟通、生产效率和安全的权衡、学习型组织等10个成分;Singer[16]认为通过安全承诺、教育和知识、监督程序、人员投入来衡量;曹庆仁[19]认为煤矿企业安全文化划分为:安全承诺、安全规程、安全培训、安全激励、安全目标和安全沟通这6个维度,但是安全激励更多体现在安全承诺中,而且安全目标更多是组织层面的问题,为此,借鉴该研究成果,提出如下假设:

H2:安全文化对安全行为有正向影响关系。

1.3 领导行为与安全文化

良好安全文化对于促进安全行为是不可缺少的,但是安全文化促进的前置因素在于提供导入策略,而管理者被认为是一个关键因素。管理者是文化的表达者,当他通过自己的行为来表达某些价值时,组织文化就会展现出来,而且领导者的领导行为会塑造独特的组织文化。Nahrgang和Morgeson[20]的一项元分析就显示出领导行为和安全文化高度相关。所以说管理者对安全问题的支持和沟通,能影响企业安全文化的建设和推广。为此提出如下假设:

H3:领导行为对安全文化有正向影响关系。

1.4 理论模型的构建

上述分析了领导行为、安全文化、安全行为的两两变量之间的关系,表明管理层的领导行为会直接决定组织因素的影响方向和强度,从而影响工人的行为决策以及最终的行为。而且,Hofmann和Morgeson[21]证实了班组长的管理行为与工人对安全的投入、事故率之间存在相关关系,并且该相关关系以安全氛围作为媒介变量;Williams和Geller[22]也主张通过改进安全领导来改善安全文化,进而增进安全绩效;吴聪智[23]也认为安全管理者对安全绩效具有间接影响效果,而安全气候对安全绩效具有直接影响效果。为此,提出研究架构如图1所示。

2 研究设计

2.1 量表设计

研究问卷参考已有成熟问卷,并充分考虑矿工的特点经过安全管理专家进行修订,问卷经过两次初测试后形成最终问卷。最终问卷分为领导行为、安全文化、安全行为、个人基本信息4个部分。其中:领导行为问卷参考Bass[8]编制的问卷,从“变革型领导”、“交易型领导”两个构面解释员工所描述的领导行为;安全文化问卷参考曹庆仁[19]编制的问卷,从安全承诺、安全规程、安全培训和安全沟通这4个构面进行测量;安全行为则参考Borman和Motowidlo[14]编制的问卷,从安全遵守和安全参与两个构面测量。量表均采用李克特的5点量表记分法进行测量,依次为“非常不同意”、“不同意”、“中立”、“同意”到“非常同意”,分别给予5、4、3、2及1分。

2.2 数据收集及样本分析

研究对象以辽宁、内蒙古等几家大型国有煤矿的矿工为主,针对已选择的单位随机抽取被测人员,均利用矿工升井后进行安全学习、开会等机会,当面发给矿工进行填答,并指导完成和收回,矿工分属于掘进队、采煤队、运输队、通风队等多个部门。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710份,问卷回收654份,筛选出有效问卷为436份,占回收问卷的65.2%。参与调查的矿工均为男性,年龄30岁以下占12%、31~40岁占30%、41~50岁占42%、50岁以上占16%;学历情况为:小学占31%、初中占49%、高中占16%、专科及以上占4%;工龄情况为:5年以下占19%、5~10年占57%、11年及以上占24%。

3 数据分析与结果

3.1 量表的信效度分析

首先,应用SPSS 20.0软件计算各研究变量的Cronbach’sα值来检验问卷的信度,分析结果见表1。各因素量表的α值均大于0.7,符合测量学所建议的标准,说明内部一致性信度良好。其次,在区分效度方面,通过进行变量之间的Pearson相关分析来检验问卷的区分效度,结果见表1,显示各变量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初步表明各变量之间的相关情形与原件假设预测的趋势相符合。最后,由于问卷设计中参考已成熟的量表并听取专家的意见,因此具有一定的内容效度。

注:***、**、*分别表示:P<0.001、P<0.01、P<0.05。数字1~8分别表示:变革型领导、交易型领导、安全承诺、安全规程、安全培训、安全沟通、安全遵守、安全参与。

3.2 假设检验

为了探讨研究架构中的假设关系,首先将变革型领导、交易型领导、安全承诺、安全规程、安全培训、安全沟通、安全遵守和安全参与纳入同一框架下建立结构方程模型,然后采用Amos17.0软件以路径分析法对构建的理论模型进行检验,并依据模型运算结果对模型进行修正,对影响不显著的路径的三条路径删除后,得到最终变量之间影响关系和影响强度的关系模型(图2),模型最终适配结果如表2所示,模型各项指标拟合结果基本满足或接近合理值,说明最终模型能够较好的描述实际观察到的变量关系,整体而言属于可接受的范围。

从路径分析结果看,领导行为、安全文化均对安全行为有正向影响,而且领导行为也通过安全文化间接正向影响安全行为。首先,领导行为对安全行为影响中,“变革型领导”对“安全遵守”没有通过检验,可能原因在于单纯的变革型领导特质不能引导低文化素质的矿工遵守安全操作等行为;而其余维度间均有显著影响关系,假设1得到部分验证。通过计算各维度间的直接效果和间接效果,得到:变革型领导对安全遵守的总影响效果为0.31、对安全参与的总影响效果为0.296;交易型领导对安全遵守的总影响效果为0.607、对安全参与的总影响效果为0.326。从影响效果看,虽然交易型领导对安全行为的影响效果强于变革型领导,但也体现出管理层的变革型领导和交易型领导有利于一线矿工安全行为的表现,生产管理中两种领导方式能相互补充而不发生冲突。

其次,安全文化对安全行为的影响中,安全文化各维度对安全遵守均达到了显著的影响效果,其中安全规程和安全培训对安全遵守影响效果最强(0.413);但安全文化各维度对安全参与影响中,除“安全规程”对“安全参与”和“安全培训”对“安全参与”没有通过检验外,其余维度间均有显著影响关系,假设2得到部分验证。

最后,领导行为对安全文化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并且交易型领导对安全文化各维度的影响效果(0.302、0.312、0.284、0.257)大于变革型领导对安全文化的影响效果(0.221、0.237、0.204、0.313),假设3得到验证。各维度间的直接和间接影响效果如表3所示。

4 结论

1)构建“领导行为-安全文化-安全行为”的SEM模型。该模型说明领导行为、安全文化均对安全行为有一定的预测力,而领导行为又对于安全文化也有一定的影响力,并间接通过安全文化影响安全行为,这与Neal和Griffin[17]学者的研究相同。这从理论上证实领导行为、安全文化和安全行为三者间关系在煤矿企业的适用性,从实践上说明企业安全文化的建立需要通过管理者自上而下的影响,将有助于提升矿工安全行为的绩效。

2)领导行为中“交易型领导”要高于“变革型领导”对安全行为的影响力。该项研究成果与Zohar和Tenne-Gazit[12]研究略有不同,可能是研究样本的差异性导致的,因为矿工生活水平偏低,文化素质不高,处于马斯洛需求理论的低层级,各种政策规定、流程、工作指令等对矿工的安全行为更有效;同时该研究成果也提示出在日常管理中,管理者要把变革型领导作为交易型领导的补充,二者要在不同情境中结合应用。

3)领导行为对安全文化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该结果说明管理者作为安全文化的传递者,其自身表现出的领导行为是安全文化建设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这与Nahrgang和Morgeson[20]等学者的研究结果相同。所以煤矿企业要想提高安全文化建设的效果,一定要关注管理者的领导能力的提升。

4)安全文化对安全遵守行为的影响力强于安全参与行为。虽然安全文化的不同要素对安全遵守行为和安全参与行为的影响力不同,但这足以说明了矿工的安全行为会受到企业安全文化的影响而改变。企业在安全文化建设中,重视安全培训、安全沟通、安全承诺和安全规程,对矿工个人安全的参与感和安全规范遵从性有显著的改善作用。

5)虽然在设计上力求符合科学原则,但本研究仍然存在不足。一是研究样本来自少数几个煤矿,因此研究结论的普适性要加强;二是由于对安全行为和安全文化的影响变量多,变量间关系也复杂,今后可增加其他情境变量进行相互验证。

行为与安全 篇2

人因管理与安全行为评价

摘要:阐述了在引发生产事故的诸因素中,人的因素占着主导地位,介绍了安全评价以及人的安全行为评价的发展过程,且鉴于其发展现状,建议利用普通心理测量方法如量表测量法,对生产一线人员进行个性与心理特征划分,以合理安排人员工作岗位消除安全隐患.作 者:**文    石磊  作者单位:**文(吉林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吉林,吉林,132001)

石磊(吉林供电公司,吉林,吉林,132011)

期 刊:电力安全技术   Journal:ELECTRIC SAFETY TECHNOLOGY 年,卷(期):2010, 12(5) 分类号:X9 关键词:人因管理    安全行为评价    心理测量   

行为与安全 篇3

一、培养幼儿安全意识是顺利进行各项活动的有效保障

幼儿安全意识的培养是保教工作的重中之重,3—6岁的幼儿正是身心发育的阶段,而且这一阶段的孩子好奇心特别强,对任何事物都想看一看、摸一摸,身體的协调性比较差,常常不能预见自己的行为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如:有一天中午,孩子们吃完午餐准备睡觉,睡觉前我跟以往一样,给孩子们讲故事,孩子们都很安静地听着,突然寝室里传来一阵紧张急促的孩子哭声,一看是啊玮小朋友躺在床上哭着,我赶忙问:“出了什么事?”他说鼻子里有东西……后来经过园医的处理,把异物取出,再跟孩子一起讨论事情的严重性,通过这件事情,让幼儿懂得不带珠子、小刀等危险物品来幼儿园玩,特别是在午睡,不把玩具和物品带到床上去玩,教师和家长都要经常督促检查孩子的书包;现实生活中,每个孩子身边都或多或少存在着各种安全隐患,而且这些意外事故的发生常常是不可避免的。如:孩子在户外活动玩一些运动器材,老师怕孩子出现一些安全事故,就会一直限制孩子的一些活动,从而打击了孩子的积极性。然而健康与安全不能被动的等待给予,而应该让孩子主动地获得,“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让消极的保护变成积极的防护,提高安全意识让幼儿学会区分什么是安全,什么是危险,这样才能使幼儿在活动中避免伤害,顺利进行各项活动,激发孩子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增强幼儿安全意识,是幼儿园实施各项活动的有效保障。

二、运用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引导幼儿提高安全意识,培养良好的安全行为习惯

日常活动中,幼儿经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安全隐患的现象,如:上下楼梯时互相推挤,喝水时不排队,上厕所争先恐后,同伴间争抢玩具,在教室内奔跑等。存在安全隐患,因此,要把安全知识融入在一日活动中,通过各种不同的教学和方法,积极引导幼儿提高安全意识,养成良好的安全行为习惯。

(一)通过游戏教学法,让孩子在玩中学,提高幼儿的安全意识和行为规则意识的培养

安全和行为规则是相辅相成的,幼儿能够遵守规则,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安全隐患也就少了很多,针对孩子天生就喜欢玩游戏这一个特点,把一些安全知识通过游戏形式传授于孩子,孩子玩得开心,接受得也快。如:在《找家》游戏中,让孩子知道走失了怎么办?从而记住父母的姓名、家庭住址电话号码等;在《我一个人在家》的游戏中,让孩子知道不给陌生人开门也不跟陌生人走,一个人在家不玩危险物品,如:电、火,不爬高,更不爬到窗台上观看等。如:小班孩子刚来幼儿园,不会排队,我设计了《开火车》的游戏,跟着儿歌的节奏模仿小火车声音,一个跟着一个走,遵守交通规则,不会出现你推我挤,到处乱跑的现象,在游戏中孩子们玩得特别开心,又学会了遵守规则的良好习惯。如:让孩子学会排队洗手,我设计了《小汽车加油》的游戏,创设了一个情境,汽车没有油了,要去加油,然后让孩子一个跟着一个模仿开车的动作,嘴里还不停发出叭叭叭汽车的声音,然后开车到洗手间去洗手,孩子们会遵守规则排好队去洗手,避免孩子争抢水龙头,而滑倒摔跤的现象,降低不安全的隐患,孩子们开心又学会了遵守规则。

(二)根据班级情况自定规则,让幼儿自觉地养成安全行为习惯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因此,在引导幼儿提高安全意识和养成规则行为习惯的同时,教师应该更加强调发展幼儿的自主意识的重要性。

孩子的一日活动中,老师根据自己班级实际情况大胆放手,以尊重为原则,以引导为手段,允许幼儿自己去思考规则和要求。特别是大班的孩子,他们的自主性很强,可以让孩子自己来制定班级规则,谁违反了,要承担一定的后果。如:我班的孩子,其中有一位特别的调皮,总是会做出一些老师意想不到的危险动作,记得有一次,孩子们要进行午睡,大家都在整理,邓晗小朋友突然爬上了窗台,跳下来,当我看到这一幕,我的心都跳到了心口上,当老师制止了这个危险动作,她又在床上玩具柜上跳来跳去,还大声地尖叫,在这一个情形下,我让所有的孩子都停下来,抓住时机,组织幼儿一起讨论这种现象:“这个时间,小朋友应该要做什么?如果不遵守,影响了整个班级的秩序,而且这样做很容易出现什么问题?”通过讨论,大家一致决定取消违约者自由活动的项目。因此,那天下午的户外活动滑滑梯,是她最喜欢玩的,但因为她犯了规,只能无奈地看着同伴们愉快的游戏。这一件事情后,她都能自觉地遵守班级制定的规则,因为规则是孩子自己制定的,所以孩子们都会自觉地遵守,班级的秩序井然有序,减少了安全隐患的现象。

(三)结合园内的安全月主题活动和图标暗示,帮助幼儿理解和遵守安全规则

《纲要》指出,在共同的生活活动中,老师要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安全行为规则,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

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自我保护能力是相结合的,我园每月都有一次的突发事件安全逃生的演习,针对地震、火灾的现象,很真实地演习,孩子们在这逃生的演习中,学到了自我保护的能力和逃生的能力,认识安全通道,知道发生火灾时,要捂着嘴和鼻子,弯着腰逃跑,知道火警的电话号码等,结合班上一些安全隐患贴上安全标志,通过让幼儿观察、模仿、暗示等途径去刺激幼儿作出相应的反应,从而抑制其不良行为,促使幼儿在不断的操作中形成自律,如:在上下楼梯时,如果让幼儿自由上下,往往会出现“一窝蜂”现象——你追我赶、争先恐后,如果在阶梯上用小脚印明确地标出靠右上下楼梯,小朋友在上下楼时用自己的小脚去对应着阶梯上的图案,就能明了自己有没有走错,从而形成有序的规则。

行为与安全 篇4

研究人的行为模式是揭示行为规律的重要工具。由于人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人的行为模式通常也从这两个角度来研究。一是从人的自然属性角度, 即从生理学意义上来研究人的行为模式;二是从人的社会属性角度, 即从心理学和社会学意义上来研究人的行为模式。

自然属性模式

人的自然属性行为模式是从自然人的角度出发, 人的安全行为是对刺激的安全性反应, 这种反应是经过一定的动作实现目标的过程。比如, 行车过程中, 突然出现有小孩横穿马路, 司机必须进行紧急刹车, 并保证安全停车, 避免撞人事故的发生。这里, 小孩横穿马路是刺激源, 刹车是刺激性反应, 安全停车是行为的安全目标, 其中间需要判断、分析处理等一连串的安全行为。由此, 可归纳出人的生理模式:外部刺激 (不安全状态) →肌体感受 (五感) →大脑判断 (分析处理) →安全行为反映 (动作) →安全目标达到。各环节相互影响与作用, 构成了人的千差万别的安全行为表现。这种安全行为有两个共同点:相同的刺激会引起不同的安全行为;相同的安全行为来自不同的刺激。

社会属性模式

从人的社会属性出发, 人的行为模式过程是:安全需要→安全动机→安全行为→安全目标实现→新的安全需要。需要是一切行为的来源, 人的安全行为是从需要开始的, 需要是基本动力, 但必须通过动机来付诸实践, 形成安全行动, 最终完成安全目标。

从人的社会属性角度, 人的行为遵循的行为模式规律如图1所示。

安全管理对策

1.了解安全行为的规律和特点

安全行为是指人们在劳动生产过程中遵守作业规程, 并在出现危险和事故时能够保护自身和保护设备、工具等物资的一切行为。安全行为与其他行为一样具有客观的规律与共同的特征。人类为了求得自身的生存与发展, 与其他动物一样都存在着一种自我保护机制。人们在劳动生产过程中, 不仅产生对劳动对象的认识与情感, 使劳动生产能正常进行, 也会意识到劳动对象、劳动过程中的安全, 从而对不安全因素的改造, 其表现为一系列具体的安全行为。由于个人素质的差异与环境的不同, 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行为并非一致, 有的行为符合劳动生产规律的合理行为, 有的则可能是违背劳动生产规律的不合理行为。合理的行为有利于安全生产目标的实现, 不合理的行为则影响安全生产目标的实现。例如, 有的人在生产过程中缺乏严格的安全技术训练, 在操作过程中形成了某种不利于安全的动作, 其动作迟早会成为事故。因此, 加强对劳动生产过程中安全行为的研究, 强化合理行为, 引导与改造不合理行为, 对实现安全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此外, 人的安全行为是人对影响安全性的外界刺激经过肌体做出的理性的、符合安全作业规程的行为反应, 最终经过人的动作以达到预定的安全目标。人的行为通过在生产劳动中的姿势、抓握、衔咬、表情刺激而表现出来。安全行为的特点是, 以安全作业规程、技术规程、管理规程为规范, 以躯体动作为载体, 按照一定的操作方式连接起来。安全行为本身是具有目的性、差异性、可塑性、计划性, 并受到安全意识水平的调节。而人会受自身与环境因素的影响, 对同一事故的反应、表现与行为出现差异。不同的个体在一定动机驱动下, 为了某些单纯目的, 表现的处理行为很不一致, 但不同的个体都遵循同一程序, 即行为起因 (动机) 、激励 (因素影响, 目的目标) 。

2.提高信息处理的能力

人在自身因素基础上, 处理环境因素的刺激程度, 是决定人的行为性质的关键。人对环境因素或外界信息刺激的处理过程, 称为人的信息处理过程。可简单编成输入 (知觉、选择、记忆处理) 、识别比较、判断、决策、输出 (行为指导) 程序。信息输入大脑, 经处理后形成决策。通过神经向相应的器官传达决策指令, 转化为行为。行为形成后, 器官又通过神经把行为反馈给大脑, 以对行为的正确程度进行监测。人能够正确的执行决策所确定的行为, 对创造良好的人机控制条件是非常重要的。

例如, 人为失误现象是人对外界信息刺激反应的失误, 与人自身的信息处理过程和质量等有关。信息处理失误的表现较复杂, 一般再现为简单化, 依赖性, 选择性, 经验主义, 简单推断, 粗枝大叶等。信息处理的失误倾向, 都可能导致人为失误。在工艺、操作、设备等进行设计时, 采取一些预防失误倾向的措施, 对克服失误倾向是极为有利的。人的大脑意识水平降低, 直接引起信息处理能力的降低, 影响人对事物注意力的集中, 降低警觉程度。而意识水平的降低是发生人为失误的内在原因。

3.有效减少人为失误

首先, 人为失误指人的行为结果偏离了规定的目标或超出可接受的界限, 并产生了不良影响的行为。在生产作业中, 往往人为失误是不可避免的副产物。在不同的生产活动中, 从事生产活动的操作人员, 都可能发生人为失误。而操作者的不安全行为, 则能导致人为失误而发生事故。发生于管理者的人为失误, 表现为决策或管理失误, 这种人为失误具有更大的危险性。

人为失误的类型有随机失误和系统失误。由人的行为、动作的随机性质引起的人为失误, 属于随机失误, 其与人的心理、生理原因有关。随机失误往往是不可预测, 也不重复出现的。操作时用力的大小, 时间差, 遗忘等现象, 都属于随机失误的不同表现。而由系统设计不足或人的不正常状态引发的人为失误属于系统失误。系统失误与工作条件有关, 类似的条件可能引发失误再出现或重复发生。在人形成习惯后, 不能适应操作程序变化或偶然情况时, 系统失误就会出现, 改善工作条件, 加强职业训练可以克服系统失误。

人为失误的表现有以下几种:不正确操作致使操作失败, 作业速度过快, 重物过重, 操作者姿势不正确, 使安全装置失效等;指挥错误, 管理不正确, 信号错误, 安排错误;习惯性动作使其行为不正确或缺乏判断。

其次, 当工作要求与人的信息处理能力相适应时, 人的心理紧张程度最优, 大脑意识水平处于能动状态, 处理信息的能力极高而失误最少。饮酒、疲劳等生理因素, 不安、焦虑等心理因素, 温度、噪声等物理因素, 以及技能、经验等, 都能使人的心理紧张度改变, 使其人为失误数量变化。操作不熟练、经验缺乏的人, 其心理紧张度要比熟练、经验丰富的人高。经常进行教育、训练, 合理安全工作, 消除心理紧张因素, 有效控制心理紧张的外部原因, 使人保持最优的心理紧张度, 对消除人为失误现象十分重要。

浅析井下生产中的个体行为与安全 篇5

邵武煤矿井口生技股

曾 德 祥

内容摘要 : 本文主要是通过对我矿井下作业的各个个体行为的表象以及本质分析,找出井下作业的个体行为与安全生产之间的关系,摸索出一条适合我矿生产实际的安全管理的新路子。关键词:个体

行为

管理

绩效

安全

煤矿生产安全主要是指煤矿生产过程中的人和设备的安全,煤矿的安全生产是通过在矿井生产过程中进行实际操作的人来实现的。因此在煤矿井下生产中的人的行为就与安全密切相关,而人在煤矿生产中的表现方式又分为个体(即单个的人)和群体(由不同的个人组成的),而个体乃是煤矿井下安全生产的主体,那么个体行为在安全生产中就显的非常重要了。本人想通过对煤矿安全生产中的个体行为的分析,找出井下作业的个体行为与安全生产之间的关系,摸索出一条适合我矿生产实际的安全管理的新路子。为我矿的安全生产服务。

一、个体行为的表现形式和本质

1、煤矿井下生产中的个体行为的表现方式

煤矿生产组织中的群体是二人或二人以上的集合体,他们遵守共同的行为规范,在感情上互相依赖,在思想上互相影响,而且有着共同的奋斗目标。另外,群体构成是指群体中诸个体特点的组合。每一个体都有自己的特征,他们的特征有相似的(同质群体),也有不相似的(异质群体)。这些将影响整个群体的绩效。因此,个体行为存在于煤矿安全生产的绩效生成的每一个环节中。

2、煤矿井下生产中的个体行为的表现形式 每一个体在生产过程中都表现出自己特定的行为模式,从我矿现状概略分析分为:自我中心个体行为、任务中心个体行为和维护中心个体行为三种形式。

1)、自我中心个体行为的人处处为自己头着想,只关心自己。这娄活动个体的行为表现为:试图突出个人,出风头,而不顾组织是否有利;总是在组织通过目标的道路上设置障碍;试图驾驭别人,操纵所有事务,也不顾组织有什么影响;对组织漠不关心、似乎自己与组织毫无关系,不作贡献。这些个体行为表现给给织绩效带来消极作用,造成绩效下降,因而对矿山的安全生产为利。

2)、任务中心个体行为和维护中心个体行为都起积极作用,因为每一个组织不仅要完成作任务,而且要维持自己的整体,任务中心个体和维护中心个体的作用正是为了达到这两个目的的,他们之间在绩效方面有着正比关系。

任务中心个体行为表现:给组织提建议、出谋划策;为组织提供相关信息、为组织目标和任务服务;帮助组织检验有关方案、筛选优化方案。

维护中心个体行为表现:热心赞赏他人对组织的贡献;解决或帮助组织内部冲突;协调不同意见、中和不同意见、达到基本一致,期望组织目标和任务实现。

1、煤矿井下生产中的个体行为与安全生产的联系

1)、个体行为表现的不一致性

当个体行为表现不一致时,说明群体中的个体并不为同一目标服务,这样的个体行为不同时产生绩效,在生产过程中难于管理,因而对安全生产不利。有必要采取措施,使群体中的个体行为的表现为同一目标服务。2)、个体行为表现的一致性

当个体行为表现一致时,说明群体中的个体为同一目标服务,这样的个体行为可以同时产生绩效,在生产过程中便于管理,但其表现为两种现象:认同一致性和对抗一致性

a、认同一致性是指个体行为服从于群体目标,既为群体生产目标的实现服务又服从安全管理的同一行为。在井下生产过程中,生产单位的每一个人都严格按照生产安全操作来完成生产任务,例如:在放顶时不打第三茬炮。这样的个体行为对安全生产有利。

b、对抗一致性是指个体行为服从于群体生产目标,为群体生产目标的实现服务但不服从安全管理的同一行为,在井下生产过程中,生产单位的每一个人未必都严格按照生产安全操作来完成生产任务,例如:在复采工作面掘进时,不打探水眼,发现管理人员来时,打风筒提示作业人员。这样的个体行为对安全生产不利。

4、煤矿井下生产中的个体行为的本质特征

煤矿安全生产的主体是人,因此个体行为的本质为生产中的个人行为,那么生产中的个体行为归根到底是人的行为。而人的行为归根到底是通过人的素质反映出来的,人的素质是可以通过培训、教育,通过学习提高的。

三、煤矿井下生产中的个体行为的积极引导

通过对煤矿井下个体行为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煤矿安全生产管理中,只要组织中的个体行为发展为认同一致性个体行为,就对安全生产有利,组织中的自我中心个体行为发展为任务中心个体行为或维护中心个体行为,也对安全生产有利。如何实现这两个发展?本文认为应从发下几个方面入手。

1、强化安全意识,提高职工队伍素质 坚持普遍教育和个别辅导的原则,在广大职工中广泛开展“三大规程”的教育,开展案例教育以及寓教于乐的活动。学习安全知识,确实做好传、帮、带工作,努力提高职工队伍素质。只有安全意识提高了,全员素质才能提高,才能做到政行令通,否则一切都是空的。

2、针对作业个体,分清个体行为特征

坚持做好井下个体行为特征的了解、分析和引导工作,建立个体行为档案,将井下生产中的每一个体行为特征记录在案,归类分析,根据个体行为的表现做好个别教育工作,积极引导个体行为中的不良行为。我们在井下生产中管理的每一件事都是由人来完成的,因而管理的关键是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做事方式和习惯,历史经验证明:通过培训、教育和引导,可以规范人的行为,因材施教就是这个道理我们要达到井下生产安全管理的目的,必须了解、分析和引导有行为,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达到安全生产的目的。

3、同化安全目标,实现安全生产管理

我们在井下生产管理中,要时刻牢记生产安全目标,把安全生产目标告知每一个体,使每一个体的行为都为同一目标服务(同化安全目标),控制不利目标实现的个体行为发生,这样,才能有效地控制不安全因素,达到安全生产的目的。

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煤矿井下安全生产过程中的个体行为的定义、分类和分析,摸清它与井下生产安全的联系,提出井下个体行为的管理方法,有效引导矿山井下生产中的个体行为向对安全生产有利的方向发展,为矿山的安全生产服务,促进安全生产工作顺利进行,最 终达到安全生产的目的。

参考书:《组织行为管理学》

行为与安全 篇6

关键词:企业安全文化;安全行为;过度自信;企业文化;安全生产;安全事故;建筑企业

摘要:企业安全生产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以建筑企业员工安全管理的调查数据为基础,考察过度自信在安全文化与安全服从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安全观念文化、安全制度文化和安全物质文化对安全服从行为存在显著正向作用,而对过度自信存在显著负向作用;过度自信对安全服从行为具有显著负向作用,且它在安全观念文化、安全制度文化和安全物质文化预测安全服从行为过程中起到了显著的部分中介作用。

中图分类号:F272-05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4474(2015)03-0107-05

Key words: enterprise safety culture; safety behavior; overconfidence; enterprise culture; safety production; safety accident;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Abstract: Safety production has become the social focus. Based on the research data from the staff safety management in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this paper studies the mediating role of overconfidence between safety culture and safety compliance behaviors. The results show that safety concept culture, safety system culture and safety material culture have significantly positive influence on safety compliance behavior; safety concept culture, safety system culture and safety material culture have significantly negative influence on overconfidence respectively; overconfidence has significantly negative influence on safety compliance behavior; and overconfidence plays partial mediating role in the process of safety concept culture, safety system culture and safety material culture predicting safety compliance behavior respectively.

一、引言

建筑企业的生产安全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尽管它们在施工安全方面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但施工安全事故却没有得到有效控制。据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统计,仅2014年下半年,我国建筑施工的较大安全事故就发生48起,死亡和下落不明176人。从建筑企业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来看,员工的不安全行为是导致安全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为了规范员工的安全行为,提高安全绩效,建筑企业越来越重视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和员工的安全行为管理。

学术界对安全文化与安全服从行为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研究,曹庆仁等的研究表明:安全文化对员工安全服从行为存在正向作用〔1〕;张超等的研究结果与曹庆仁等的基本一致:安全物质文化、安全制度文化、安全精神文化三个维度均对安全服从行为存在正向影响〔2〕;袁玥通过研究建筑企业,认为:安全物质文化依次通过安全制度文化、安全观念文化正向预测安全服从行为〔3〕。也有学者更进一步地考察了外部安全动机和内部安全动机在安全文化与安全服从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机制〔4〕。

过度自信是指当个体评价自己在群体中的位置时,认为自己的水平高于群体的平均水平〔5〕。作为心理学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变量,学者们在投资决策、公司治理、薪酬管理等领域对其进行了大量研究〔6~8〕。目前已有学者将过度自信引入到行为管理领域,研究其对安全绩效的影响〔9~10〕,但鲜有学者将安全观念文化、安全制度文化、安全物质文化、过度自信和安全服从行为纳入同一框架进行研究,因此无法判断它们之间的关系。

基于以上原因,笔者从建筑企业员工安全管理的角度出发,采用实证研究方法,检验安全观念文化、安全制度文化、安全物质文化对过度自信和安全服从行为的影响,以及过度自信的中介作用,以期为企业安全管理提供理论参考。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便利抽样,在成都、绵阳、武汉、苏州和唐山5地区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单位包括中国交通建设、中国建筑、中国中铁、四川路桥等多家大中型建筑企业,其工程项目涉及路桥工程、房屋建筑工程、隧道工程、铁路工程等。调查对象包括技术员、安全员、监理员等现场管理人员以及施工工人,共发放问卷800份,最终收回问卷738份,其中有效问卷660份,有效率89.4%。660份有效问卷的描述性统计显示:男性575人,占871%,女性85人,129%;年龄在30岁以下的有277人,占420%,年龄在31~40岁的有221人,占335%,年龄在41岁及以上的有162人,占245%;施工管理人员252人,占382%,施工工人408人,占618%。

(二)研究工具

1.安全文化和安全服从行为的测量及计分方法

(1)安全文化的测量。安全文化包括安全观念文化(Safety Concept Culture,SCC)、安全制度文化(Safety System Culture,SSC)和安全物质文化(Safety Material Culture,SMC)三个维度〔2,4,9〕,分别采用杨世军等的管理层观念文化(作为安全观念文化)、安全制度文化和安全物质文化三个分量表来测量〔11〕。其中,安全观念文化包括6个题项,如:“单位始终认为安全比工程进度更重要”;安全制度文化包括10个题项,如:“单位建立了周密的安全考核制度”;安全物质文化包括11个题项,如:“单位在现场对各种用途的道路进行了明确标记”。本文采用Likert 5点量尺对各题项进行测量,1表示非常不同意,5表示非常同意,数字越大(后同),安全文化得分越高。

(2)安全服从行为的测量。安全服从行为(Safety Compliance Behavior,SCB)采用杨世军等的安全服从行为量表来测量〔11〕,共4个题项,如:“我在工作时总是按照正确的安全规程操作”。

(3)安全文化和安全服从行为的计分方法。为了使安全文化和安全服从行为各题项得分的取值范围与OC1-2的取值范围同样落在〔-1,1〕之内,采用如下公式进行线性转换:

SCC1-6/ SSC1-10/ SMC1-11/ SCB1-4=x-32。

式中:SCC1-6表示安全观念文化量表各题项的计算得分,SSC1-10表示安全制度文化量表各题项的计算得分,SMC1-11表示安全物质文化量表各题项的计算得分,SCB1-4表示安全服从行为量表各题项的计算得分,x表示被试所填数值。

2.过度自信的测量及计分方法

(1)过度自信的测量。在借鉴文献〔12~13〕相关研究的基础上,自编建筑企业员工的过度自信量表,共2个题项,要求被试估计“在做同一项具有安全风险的工作任务时,所在单位中‘比本人拥有更好安全技能的百分比和‘比本人拥有更好安全管理能力和安全管理水平的百分比”。编制量表后,在桥梁施工现场(广东省佛山市)和房屋建筑施工现场(河北省唐山市)对该量表的内容效度、信度和因子结构进行了前期检验,共发放问卷66份,结果表明:该量表的内容设置合理、有效,且信度和效度均通过检验,量表正式调查的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s α)为0913。

(2)过度自信的计分方法与判断。因为安全文化和安全服从行为均采用的是Likert 5点计分法,与过度自信量表的百分比量尺计分形式不一致,考虑计算的简便性和科学性,所以需要对过度自信的直接测量数据进行转换。采用下面的公式对过度自信的原始数据进行中心化处理,通过线性转换后的OC1-2取值落在〔-1,1〕之内。

OC1-2=50-x50。

式中:OC1-2为过度自信量表各题项的计算得分,x表示被试所填数值。

(三)统计分析

本研究所有统计分析使用SPSS 190软件完成。首先,进行过度自信量表的信度和效度的前期检验,然后,采用调查样本数据进行各量表的信度和效度检验,第三,进行变量间的相关分析,第四,采用回归分析检验过度自信在安全文化(包括安全观念文化、安全制度文化和安全物质文化三个维度)与安全服从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

三、结果分析

(一)信效度检验

1.信度检验

为了判断各变量的测量题项是否真实、可信,本研究采用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s α)来检验各变量量表的信度。安全观念文化、安全制度文化、安全物质文化、安全服从行为和过度自信5个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s α值)均大于张文彤和董伟建议的可接受值08水平〔13〕(见表1),表明各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

2.效度检验

本研究采用因子分析对各量表的结构效度进行评价。在进行因子分析之前,首先进行KMO检验,以确定各量表是否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各量表的KMO检验值均大于可接受值05,表明各量表的原有题项适合做因子分析〔14〕。研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并选取特征根值大于1的特征根,对各量表逐个进行因子分析(由于本研究对各量表进行因子分析是逐个进行的,且分析时只提取了一个因子,所以不需要进行因子旋转),发现安全观念文化、安全制度文化、安全服从行为和过度自信4个量表原有题项的变量共同度均大于可接受值05,且方差贡献率均大于可接受值50%,这说明各题项的原有信息丢失较少,因子分析结果比较理想(见表1)。对安全物质文化量表进行因子分析时,删除了变量共同度小于可接受值05的题项,即删除了“单位会严格按照国家强制安全标准进行施工”和“单位在现场挂牌标记安全生产(无重大伤亡)天数”2个题项。删除以上2个题项后,KMO检验值为0940,远大于可接受值05,表明该量表的原有题项适合做因子分析;而且各题项的变量共同度均大于可接受值05,且方差贡献率为62906%,大于可接受值50%,这说明该量表各题项的原有信息丢失较少,因子分析结果比较理想(见表1)。

(二)各变量间的相关分析

如表2所示,安全观念文化、安全制度文化、安全物质文化分别与过度自信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289、-0250、-0258;安全观念文化、安全制度文化、安全物质文化分别与安全服从行为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574、0536、0593;过度自信与安全服从行为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r为-0322。

(三)过度自信的中介作用检验

1.中介作用的检验方法

根据温忠麟等提出的中介效应程序〔15〕,同时参考董小刚等采用的中介效应检验方法〔9〕,采用三步回归分析检验过度自信在安全文化(包括安全观念文化、安全制度文化和安全物质文化三个维度)与安全服从行为之间的中介效应。第一步,检验安全文化与安全服从行为之间的关系,回归系数c为直接总效应,且应显著;第二步,检验安全文化与过度自信之间的关系,回归系数为a;第三步,检验当控制了中介变量过度自信对安全服从行为的影响之后,安全文化对安全服从行为的效应是否有显著变化,此处中介变量过度自信对应的回归系数为b,ab则为中介变量过度自信的中介效应,安全文化对应的回归系数c为直接效应,安全文化的总效应为ab+c,过度自信的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ab/(ab+c)。需要注意的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中需要依次检验回归系数a、b的显著性,此处有两种情况:一是如果系数a和b都显著,则进行系数c的显著性检验,若c显著则过度自信的部分中介效应显著,若c不显著则过度自信的完全中介效应显著;二是如果系数a、b至少有一个不显著,则需要进行Sobel检验,若统计量z值显著则过度自信的中介效应显著,若统计量z值不显著则过度自信的中介效应不显著。根据上述检验程序,绘制过度自信在安全文化与安全服从行为之间的中介路径概念模型如图1所示。

安全文化包括安全观念文化、安全制度文化和安全物质文化三个维度;a、c分别为安全文化单独预测过度自信、安全服从行为的未标准化回归系数;b、c为过度自信与安全文化共同预测安全服从行为时各自的未标准化回归系数;Sa、Sb、Sc、Sc分别为对应的标准误差。

2.过度自信的中介作用检验结果

如表3所示,安全观念文化、安全制度文化和安全物质文化分别对安全服从行为存在显著正向作用(回归系数c即直接总效应分别为0548、0554、0624,且p值均小于0001);安全观念文化、安全制度文化和安全物质文化分别对过度自信存在显著负向作用(回归系数a分别为-0451、-0421、-0443,且p值均小于0001);过度自信对安全服从行为存在显著负向作用,过度自信在安全观念文化、安全制度文化和安全物质文化分别预测安全服从行为过程中起到了显著的部分中介作用(将安全观念文化与过度自信同时置入回归模型,对应回归系数c为0501、b为-0104,且p值均小于0001;将安全制度文化与过度自信同时置入回归模型,对应回归系数c为0502、b为-0123,且p值均小于0001;将安全物质文化与过度自信同时置入回归模型,对应回归系数c为0575、b为-0111,且p值均小于0001)。过度自信的中介效应分别为0047、0052、0049,分别占总效应的86%、95%、79%。

多重共线性检验结果表明,回归系数的方差膨胀因子均不高于1091,接近于1,这说明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

四、结论

如前所述,本研究从建筑企业员工安全管理的角度出发,采用回归分析,实证研究过度自信在安全观念文化、安全制度文化、安全物质文化和安全服从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得出如下结论:第一,建筑企业的安全观念文化、安全制度文化和安全物质文化正向预测员工的安全服从行为。也就是说,建筑企业可以通过加强安全观念文化、安全制度文化和安全物质文化的建设,不断地规范员工安全服从行为。第二,建筑企业的安全观念文化、安全制度文化和安全物质文化对员工过度自信具有负向影响,过度自信对员工的安全服从行为具有负向影响。员工过度自信在建筑企业的安全观念文化、安全制度文化和安全物质文化分别预测员工安全服从行为的过程中起到了中介作用。换而言之,对于建筑企业而言,加强安全观念文化、安全制度文化和安全物质文化的建设,有助于控制或降低员工的过度自信水平,从而有助于规范员工的安全服从行为,以减少或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1〕

曹庆仁,李凯,刘丽娜.煤矿安全文化对员工行为安全影响作用的实证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1,21(4):143-149.

〔2〕张超,梅强,吴刚.机械制造企业安全文化对员工安全行为的影响研究〔J〕.工业安全与环保,2014,40(7):43-46.

〔3〕袁玥.建筑企业安全文化对安全绩效作用机理的实证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12:33-35.

〔4〕董小刚,于凌云.建筑企业安全文化、安全动机与安全服从行为的关系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4,24(11):30-36.

〔5〕Larrick,R. P.,Burson, K. A.,Soll, J. B. Social Comparison and Confidence:When Thinking Youre Better Than Average Predicts Overconfidence(and When It Does Not)〔J〕.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2007,102(1):76-94.

〔6〕胡国柳,曹丰.高管过度自信程度、自由现金流与过度投资〔J〕.预测,2013,32(6):29-34.

〔7〕陈夙,吴俊杰.管理者过度自信、董事会结构与企业投融资风险——基于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中国软科学,2014,(6):109-116.

〔8〕伍如昕.绩效薪酬的心理成本:公平偏好和过度自信〔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4,(1):22-28.

〔9〕董小刚,高宁,夏雪.建筑企业安全文化对安全绩效的影响〔J〕.公路,2014,(8):140-146.

〔10〕董小刚,王顺洪.感知安全风险、过度自信与安全绩效的关系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4,24(9):8-14.

〔11〕杨世军,贾志永,陆绍凯.跨国工程项目安全绩效与安全文化关系模型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3,23(1):3-9.

〔12〕伍如昕.高管过度自信对企业投资决策的影响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商学院,2011:43-45.

〔13〕Glaser,M.,Weber,M..Overconfidence and Trading Volume〔J〕.Geneva Risk and Insurance Review,2007,32(1):l-36.

〔14〕张文彤,董伟.SPSS 统计分析高级教程(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219,366.

〔15〕温忠麟,张雷,侯杰泰,刘红云.中介效应检验程序及其应用〔J〕.心理学报,2004,36(5):614-620.

行为与安全 篇7

生命安全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 安全教育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学校如何加强学生安全意识和行为的培养, 我觉得可以从学校和社会两个层面来寻求突破。

学校层面:

1.法规宣讲。学校承担教育职责, 面对可能发生的各类事故, 防范于未然是职责所在, 更是有效途径。从新生入校到新学期预备周到放假前, 遵循事故发生的季节性和阶段性, 把握教育契机组织学生对《学生守则》、行为规范和法律法规的学习是非常必要的。学校可以利用升旗仪式就一周来的违纪现象或突发事件做及时通报和处理、可以利用开学典礼就本学期学生行为规范提出要求和期望、可以利用散学式对假期学生角色变换成公民进行警示和提醒等等。利用集会时间开展法规宣讲, 既能够统一思想促成共识, 又能够产生相互提醒监督的效果。

2. 案例分析。在理论宣讲的基础上, 鲜活的案例更能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个体困惑, 比如何谓侵犯, 如何自保, 怎样逃生, 在诸多常见和熟悉的典型案例中, 学生可以迅速找到类似场景产生共鸣, 增强理论知识的实用性, 同时对学生可能发生的行为起到警示作用。学校德育工作者需要多关注社会新闻, 从中收集案例并总结应对办法, 才能传授给学生以增强孩子防范意识和维权意识。当前学生遭遇性侵和暴力伤害等都不容忽视, 通过与他们一同分析罪犯的作案动机和惯用手法, 可以增强警惕性和应变能力。更不用说在突发恶劣环境下, 通过就近寻找安全庇护位置和简易防烟防毒处理来保护自己和挽救他人是何等重要。

3.氛围警示。在容易发生安全事故的地段和时段, 学校要根据季节和年龄特点, 利用学校德育阵地, 比如橱窗、墙报、公示牌等位置开设专栏, 图文并茂开展安全教育, 同时也可以利用横幅、警示牌和电子屏等展示警示标语, 起到提醒和威慑作用。比如开学前和学期末, 可以“遵纪守法做一名合格学生”为主题布置橱窗和墙报;中高考前夕可以“珍惜生命关注心理健康”提醒学生注意焦虑调节和情绪控制;禁毒日前后可以“拒绝毒品从你我做起”为主题开展黑板报或手抄报评比之类。氛围警示不能一蹴而就, 其效果也不会立竿见影, 但是尊重规律, 坚持下来就一定会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4.课程设置。学校可以利用班会、校本课程开设人民防空、交通法规、安全条例等知识的讲授, 汇聚学校教师集体智慧创设趣味游戏、知识竞赛、征文、手抄报等活动提高教学有效和实用, 也可以邀请知名家长进课堂, 与学生一起分享心得与经验, 通过课程设置达到安全教育规范落实的作用。学校在实际操作中可以把心理健康知识和人民防空知识间周安排一节, 落实到班级课表当中, 要保证心理健康辅导教师和民防知识教育教师的课时和教程, 采取大课与小课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学习模式开展教学活动。

5.考核机制。安全责任要与学校和教师绩效考核挂钩, 安全意识和能力要纳入优秀学生评选的重要内容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重要环节, 只有通过这种跟各自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 才有可能引起足够重视和广泛实施。安全教育需要一个长期过程才能转化为内涵品格, 而机制是保障这一过程的强有力手段。

社会层面:

1.专业指导。学校教育离不开社会教育的补充, 辖区内的民防指挥部、派出所、交警队、消防中队等职能部门都能够为学校安全教育提供专业指导和标准示范。学校可以聘请相关人员担任学生安全教育的辅导员, 定期来校开展培训活动, 活动内容可以丰富多样, 诸如邀请消防和民防部门现场指导学生在模拟灾害环境下如何逃生, 邀请公安干警和部队学员来校传授学生自保抗敌的格斗技能, 邀请交通民警讲解交通灯和交通标示的辨识等等, 都可以给学生带来直观感受和切身体验。

2.区域联动。学校要加强与周边街道和社区的联系, 尤其是在寒暑假前夕, 一定要通过与社区的紧密配合, 实现学校和社区的无缝对接, 促进社区担负起对辖区学生居民的监管职责。平时也可加强街道或社区的安保联动, 在开学前、放假前, 包括上学放学等特定时段, 加强周边巡查, 降低事故发生的可能性。这就需要学校与社区保持良好沟通和长期联系, 可以互派青少年帮教辅导员, 经常开展工作增强熟悉度, 便于掌握学生成长动态, 有针对性的开展援助和引导工作。学校与社会的共同关注, 更能帮助学生有效抵制校园内外的不良侵害。

3.家校合作。家庭是孩子一生的教育场所, 家庭教育实际要比学校教育更加有效和实用, 而这往往是被大众忽视和回避的话题。学校需要通过学校网站和发放《告家长书》;教师需要通过家访、家长会、班级空间或QQ群, 共同来加强校方和家长的沟通联系, 唤醒学生家长的职责意识, 指导家长开展生活中安全教育, 监督落实安全教育效果, 共同为孩子的成长构建“天罗地网”。学校可以设定校园开放日, 邀请家长到校参观交流, 参与巡视监考等工作, 也可以借用班会时间, 开展家长百科讲坛活动, 还可以成立家长委员会, 建立家校微信公众号, 利用便捷的网络优势, 让家校合作无时无处不在。

另外在学校加强教师管理的前提下, 大胆落实体育课教学、积极开展适度的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 学生只有在正确指导下开展室外活动, 才能增强体质获得能力提升, 否则在“安全”的伪保护伞下, 学生将保存完美身躯而失去生命的颜色。

行为与安全 篇8

1.1农户生产技术落后

在生产技术方面,其影响因素主要受经济制约以及生产方式落后,同时,农户的思想意识也有待于提高,农户的主要想法是,价格定位以市场需求为前提,取得本小利大的效果,在理性方面而言,其基本是合理的。然而,其还希望能够降低劳动力来获取较大的收益以及坚持低收益作物的种植。

1.2市场发展畸形

在对从事蔬菜种植的农户进行调查时,数据显示,从未关心蔬菜生产过程并对即将销售蔬菜进行质量检查的农户占总数的54.51%,而认为应该将预售蔬菜进行质量查验并对其进行检查的农户只有11.19%;同时,在市场检查部门方面,由于相关部门对蔬菜不符合质量标准的农户惩罚较轻,一般情况下,主要处罚措施为:禁止上市、将蔬菜退给农户以及对其进行罚款等,使得农户认为蔬菜出现问题与其本身无关;目前,我国在出现问题责任到人方面的能力很低,农户的意识也比较淡薄,在调查结果显示中,存有侥幸心理,认为如果蔬菜出现问题根本或基本追究不到本人的占71.48%。市场在检查与管理农户方面的手段不到位,蔬菜出现问题后,责任追究不到位,所以在对蔬菜进行定价时,由于受这样那样的质量问题的干扰,而很难定价其品质如何,这样对于“物美价廉”的说法也很困难。

1.3政府监管有待于提升

就政府方面而言,虽然政府极力倡导安全蔬菜的种植,然而这些宣传对于农户而言,基本没有起到积极的效果;在政府提问农户对于蔬菜种植有什么要求时,大多数的农户要求政府对其生产技术进行科学合理的指导,进而提高安全蔬菜的质量,但是,在政府接收到了调查结果时,并没有派遣技术人员对农户的种植技术进行指导,基本只有少数人收到过指导,由于政府的不作为而导致的农户出现技术问题将会严重影响安全蔬菜的种植。

2建议对策

2.1科学培训以及指导农户种植安全蔬菜技术

政府应该大力推广农药残留最小化、农药含毒最轻化的蔬菜种植技术,同时应该着力研发无公害化生产化肥以及能够降低蔬菜病虫害的技术;在对农户的技术指导方面,应该与当地的农技部门进行亲密合作,让农户在蔬菜生产方面都能够掌握到高效的种植技术,此外应注意相关部门指导的技术应该让农户易于接受。

2.2发挥市场手段促进农户生产安全蔬菜

及时发布蔬菜市场相关公告,对所抽查的蔬菜质量的结果予以公示,一旦出现问题蔬菜的情况,应针对所出现的情况作出相应的惩罚,最大程度上制止了不安全蔬菜的种植以及销售,这样才会实现消费者“买的放心,吃的放心”的目标,利用价格机制来调节安全蔬菜的生产种植,使得安全蔬菜在质量上有所保障;另外,政府还可以利用惠农政策对农户进行生产扶持,从而降低安全蔬菜的生产成本,进一步为农户安全蔬菜的销售带来利润,通过经济扶持的政策在农户生产种植方面是一套切实可行的办法。

3结语

政府的监管行为直接影响到农户对安全蔬菜的生产行为,由于市场监管不当以及政府制度缺乏完善,使得安全蔬菜问题频频出现,所以政府应当落实对农户生产行为进行监督以及相应的惩罚措施,同时完善市场检查制度,这样才能对农户的生产种植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摘要:目前,蔬菜种植户屡屡出现质量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市场价格因素、生产技术以及政府方面的原因等。本文就相关因素进行系统的研究,结果发现规范农户的安全生产行为是一件十分困难的工作。

关键词:安全蔬菜,农户质量行为,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卫龙宝,王恒彦.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对农产品质量控制的作用分析——以浙江省部分农业专业合作组织为例[C].“食品安全:消费者行为、国际贸易及其规制”国际研讨会论文集,杭州:浙江大学农业现代化与农村发展研究中心,2003.

行为与安全 篇9

然而过去的安全管理方法多停留在简单的宣传、教育、定期安全检查的水平上, 而且多数是定性分析或事故后分析, 这种管理手段落后、被动、反应慢, 很难适应现代安全生产的要求。

因此石油化工企业需要更为科学、先进的安全管理方法, 进行石油化工企业的安全管理, 让员工从被动的接受安全管理向主动的查找不安全隐患转变。

行为安全观察与沟通方法的建立为企业及时进行事故预防与风险控制管理、应急管理、减少人员伤亡事故的发生有积极的作用。下面仅就安全观察与沟通方法在石油化工企业中应用的实际作用和意义, 谈一些粗略的看法:

一、行为安全观察与沟通的概念和主要解决的问题

行为安全观察与沟通就是为行为主管 (直线领导) 特别设计的一种对安全行为和不安全行为进行观察、沟通和干预的系统性管理办法和工具, 目的是通过该方法的实施减少伤害和事故的发生, 并提高各级管理人员和全体员工的安全意识。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其中最主要的是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和环境的不安全因素。通过稳步推进安全观察与沟通, 使安全观察与沟通成为践行有感领导、落实直线责任、强化属地管理的有效手段, 通过安全观察与沟通的实施, 养成员工主动思考, 自我纠正, 最终实现“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的转变。

通过开展行为安全观察与沟通, 提高管理人员的安全观察与沟通能力, 提高员工安全意识, 使之成为规范员工作业行为的有效手段。落实各级领导干部直线责任, 加强有感领导。为单位安全生产实现系统性、安全性、可靠性、前瞻性管理评估提供科学依据, 行为安全观察与沟通重点是观察和讨论员工在工作地点的行为及可能产生的后果。对观察到的不安全行为和状态都应及时采取措施。

二、行为安全观察与沟通的实施过程和难点问题

(一) 实施前的准备:对于需要观察的工作场所、观察目标、相关程序和规程、参与活动的员工情况、相关设备和工具、作业计划、安全观察与沟通的要素和相关制度要进行充分的了解和掌握。

(二) 安全观察与沟通方法, 以六步法为基础。即:

1、观察。现场观察员工的行为, 决定如何接近员工, 并安全地阻止不安全行为。

2、表扬。对员工的安全行为和好的做法进行表扬。

3、讨论。与员工讨论观察到的不安全行为、状态和可能产生的后果, 鼓励员工讨论更为安全的工作方式。

4、沟通。就如何安全地工作与员工取得一致意见, 并取得员工的承诺。

5、启发。引导员工讨论工作地点的其他安全问题。

6、感谢。对员工的配合表示感谢。

(三) 注意事项:

1、以请教而非教导的方式与员工平等的交流讨论安全和不安全行为, 避免双方观点冲突, 使员工自觉接受安全的做法;

2、说服并尽可能与员工取得共识, 而不是使员工迫于纪律的约束或领导的压力做出承诺, 避免员工被动执行;

3、引导和启发员工思考更多的安全问题, 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技能;

4、忌生搬硬套, 观察可以在作业操作现场、检修现场、施工现场、安全学习与培训现场、安全检查过程、应急预案演练过程、工作汇报过程、工作安排过程等, 沟通可以在现场进行, 也可以在班组安全学习、班前班后会、检修工作会、办公室、操作室、学习培训班等场合进行;沟通可以单独或集体进行, 可以是在一次活动中完成, 也可以在多次观察后集中进行沟通, 要选择员工最容易接受、工作效果最佳、工作效率最高的方式方法开展工作。

三、行为安全观察与沟通在实施过程中也会遇到很多难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是领导作用发挥不够好。个别领导干部对行为安全观察与沟通这一新方法还存在着态度上抵触, 情绪上消极, 作风上漂浮, 工作上应付的现象, 还只是当作一项任务来完成, 致使安全观察与沟通实施质量不高、效果不好, 甚至流于形式。个别领导干部认为安全观察与沟通增加了额外工作量, 没有将安全观察与沟通融入日常工作当中, 当作一项不可或缺的工作内容。个别领导干部不能沉下身子、放下架子, 与员工进行真诚平等的沟通交流。甚至还有个别领导看到违章现象后熟视无睹地走开, 给员工留下默许违章的印象, 展示安全的低标准, 做了反面的有感领导。

2、是观察沟通的能力和技巧有待提高。目前很多石油化工企业还缺乏安全观察与沟通相关制度和知识的培训, 观察沟通人员对安全观察与沟通的本质内涵认识不深刻。安全观察与沟通的方法和技巧掌握不到位, 观察水平不高, 沟通能力欠缺, “六步法”运用不熟练、不自如, 甚至生搬硬套。加之实施观察沟通的人员很多不是专职安全人员, 普遍缺乏现场作业行为安全管理制度标准的学习了解, 缺乏对现场违章违规行为的鉴别判断能力, 严重制约和影响了安全观察与沟通的有效实施。

3、是观察沟通步骤不完整, 内容不全面。有些企业由于观察者和被观察者相互熟识或被观察者不配合等原因, 表扬、沟通、感谢等步骤被弱化甚至简化不予实施, 观察沟通过程不完整, 与日常安全监督检查没有什么区别, 失去了沟通的意义, 使其作用得不到充分体现。许多单位观察与沟通数据统计结果普遍反映出工具设备、工作环境等物的方面问题所占比例较大, 而人的反应、人的位置等人的方面问题偏少, 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这些单位在观察沟通过程中出于种种考虑对人的观察和关注还不够。

四、行为安全观察与沟通工作如何推进

为确保安全观察与沟通工作达到预期效果, 把石化企业安全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真正把事故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我们还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积极行动, 早上手、早推开、早实践、早受益, 要采用多种形式, 去学习, 去交流, 主动出击, 不闭门造车。各企业行政一把手要率先垂范, 注重实效, 带头组织有效的安全观察与沟通, 亲自进行一次标准规范的安全观察与沟通, 带动各级管理人员上行下效, 使安全观察与沟通成为各级领导日常和自然而然的行为。

领导带头, 转变观念, 提高认识, 确保安全观察与沟通自上而下有效实施。要确保安全观察与沟通工作顺利推行, 必须首先解决思想认识问题, 只有思想认识到位, 才有行动上的一致和自觉性。各石油化工企业必须加强思考, 充分认识安全观察与沟通的意义, 把握安全观察与沟通的正确方向, 要认识到安全观察与沟通是实现安全预防性管理的有效手段, 是展示有感领导的重要方式, 是与员工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安全意识和能力的互动平台, 也是公司严格监督阶段安全管理现状的必然选择。企业领导要正确认识和理解安全观察与沟通的真正内涵和本质要求, 要认识到安全观察与沟通是正面的、鼓励性的、通过收集数据、了解信息、然后发现安全中存在的问题、提前预防和解决问题为主的一种科学的方法。在实施观察沟通时, 要尽量深入, 要注重对问题的跟踪, 养成对安全较真的习惯, 要学会表扬, 创造沟通氛围, 激励员工把现场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都说出来, 提高沟通效果, 而不是让员工见到领导就害怕, 就躲避。切忌夸大安全观察与沟通的非处罚性, 在安全观察中如果发现被观察者有危及生命的违章就应该先停工处理、后沟通。

加强培训, 注重学习, 逐步提高“能观察、会沟通”技能。安全观察与沟通是各石油化工企业领导应该掌握的一门安全管理技能, 也是一门艺术, 是需要长期练习的内功, 是安全工作当中的思想政治工作, 是软实力, 得有技巧, 有方法。推广过程中, 要将培训工作作为推行安全观察与沟通的前提保障, 集中开展专项培训, 使各级管理人员深入理解和掌握安全观察与沟通精髓所在, 确保安全观察与沟通的质量和水平。

为了创建和谐、安全、环保的作业场所, 有效杜绝和减少事故, 保障安全生产, 我们应该从现在开始就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的开展行为安全观察与沟通工作, 全面发现和纠正现场不安全行为。

摘要:石油化工企业具有工艺流程复杂、连续化生产、易燃易爆、有毒有害且具有强腐蚀性的特性, 因而石油化工行业极具危险性, 且很容易发生安全生产事故, 然而目前很多石化企业的安全管理多停留在简单的宣传、教育、定期安全检查的水平上, 而且多数是定性分析或事故后分析, 这种管理手段落后、被动、反应慢, 很难适应现代安全生产的要求。因此, 需要一种先进的安全管理方法, 让员工从被动的接受安全管理向主动的查找不安全隐患转变。安全观察与沟通方法的建立为企业及时进行事故预防与风险控制管理、应急管理、减少人员伤亡事故的发生有积极的作用。本论文研究安全观察与沟通方法在石油化工企业中应用的实际作用和意义。主要内容为:1、行为安全观察与沟通的概念及主要解决的问题2、行为安全观察与沟通的实施过程和难点问题3、行为安全观察与沟通工作如何推进。

关键词:观察,沟通,安全隐患,风险控制

参考文献

[1]王铁、马涛:《经济研究导刊》,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第二版) , 2010.9。

[2]孟祥林:《浅议化工安全生产与管理》, 《化工管理》, 2005:1-2。

行为与安全 篇10

按照《土地管理法》和《物权法》的规定,宅基地与农村承包土地的所有权都属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仅拥有宅基地和承包地的“用益物权”。但是与承包土地相比,宅基地的转让受到了严格限制。在这种“集体所有,个人使用”的产权制度下,农户所拥有的土地产权并不完整,意味着农户拥有较弱的地权安全性(Tenure Security)。地权安全性是土地所有者进行土地长期投资的关键,这已经成为学者们的共识(Alchian and Demsetz 1973;Feder and Feeny 1991)。对于地权安全性和农地投资之间的关系,学者们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Besley,1995;Feder et al.,1988),关于中国的研究也非常普遍(Jacoby et.al.,2002;何凌云,黄季琨,2001;俞海等,2003),地权安全性的缺乏导致农地投资不足的结论基本上已经形成共识。

不过,很少有学者关注农户对于宅基地的利用和投资行为。非常有趣的现象是,虽然宅基地属于集体所有,但是在缺乏地权安全性的宅基地上投资建房却是农户一生中最重要也是最大的花费之一,“农村建房热”是对这种现象的一个准确描述(Sargeson,S.,2003)。1990年,中国农民人均住房面积仅为17.83平方米,2007年则达到了31.63平方米;建筑结构则从早期以砖木结构为主到现在以钢筋混凝土结构为主,1990年,农村居民人均钢筋混凝土结构住房面积仅为1.22平方米,2007年则达到了12.55平方米(中国统计年鉴,2008)。除了面积增加,住房品质也在大幅提升,某市10村1200个农户中就有52%的农户在1985-1994的10年间翻建房(姚瑞昌,吴立祥,1995)。江西赣县某村民小组26户中有12户举债建房(巫兴燕,黄石明,2003)。一些农民的住房投资少则几万、十几万,多则几十万、上百万(张仁寿,2001)。那么,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本文试图从法律与事实上的宅基地产权差异来解释这个现象。

二、中国宅基地的法律规范现状

(一)中国宅基地制度的历史沿革:从私人所有到集体所有

中国目前的宅基地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的制度基础源自1962年的《农村人民公社条例修正草案》。在此之前,宅基地属于农民所有,1950年的《土地改革法》规定,农民对其分得的土地和土地上的住宅拥有完整的所有权,可以自由买卖和出租,可以继承。同时,法律允许宅基地的自由买卖和出租,体现了宅基地权利的市场配置。在社会主义改造的初期(1953-1956年),从互助组、初级合作社到高级合作社,农地由个人经营逐步转为集体经营,但农地所有制并没有发生变化,宅基地所有权仍然属于农民。

随着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全国展开,私人财产权利逐渐消灭,农地从私人所有变为集体所有,宅基地的权利安排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1962年的《农村人民公社条例修正草案》规定,“生产队范围内的土地,都归生产队所有。生产队所有的土地,包括社员的自留地、自留山、宅基地等等,一律不准出租和买卖”。至此以后,农村宅基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相分离,所有权归集体,使用权归社员,并且严格禁止宅基地转让,这种权利制度得到了1975年《宪法》的确认,并且在1982年《宪法》修订时继续保留,此后的宅基地法规制度基本上是在1982年《宪法》框架下进行补充、完善和调整。

随着改革开放和农村经济条件的好转,农村出现了建房热,福利性分配、无偿和无期限使用宅基地的制度助长了宅基地规模失控和乱占滥用耕地的现象,这导致了严格控制宅基地供应制度的出台。1986年《土地管理法》规定:“农村居民建住宅,应当使用原有的宅基地和村内空闲地。使用耕地的,经乡级人民政府审核,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使用原有宅基地、村内空闲地和其他土地的,由乡级人民政府批准。农村居民建住宅使用土地,不得超过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的标准。出卖、出租住房后再申请宅基地的,不予批准。”

然而,农村居民点无序扩张的情况仍然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宅基地低效利用的现象仍然十分严重。1998年《土地管理法》修改,进一步从严控制宅基地分配、利用和管理。除了强调宅基地用地必须符合土地年度计划和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之外,还将宅基地审批权限上收到县级人民政府,进一步明确了“一户一宅制”。《土地管理法》第62条规定:“农村村民一户只能拥有一处宅基地,其宅基地的面积不得超过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的标准。……农村村民出卖、出租住房后,再申请宅基地的,不予批准。”

2006年颁布的《权法》,首次明确了宅基地使用权的用益物权特性,但是仅仅强调了“宅基地使用权人依法对集体所有的土地享有占有和使用的权利”,而没有提到收益权和转让权(《物权法》第152条),其余的制度安排仍然延用1998年的《土地管理法》。如果对比同是用益物权的承包土地经营权,《物权法》和《土地承包法》中明确规定了农户拥有收益权和转让权,可以看出农户宅基地的产权限制要远高于承包土地。

(二)缺乏地权安全性和投资激励:农户宅基地产权的法律特征

在目前中国法律体制下,宅基地制度的一些特点体现了农户所拥有的名义宅基地产权缺乏安全和投资激励。如宅基地所有权主体虚化、福利性分配供应的特点意味着农户的宅基地面临着被随时调整的可能性;限制市场交易的特点将抑制投资;“一户一宅制”给多宅基地投资行为带来风险;退出补偿标准不明确也会影响持续投资行为。

第一,宅基地所有权属于集体所有,所有权主体虚化,农户仅拥有宅基地的占有权和使用权。虽然宅基地使用权可以随房屋继承,是一种无期限限制的长期权利,但是一旦因为国家建设需要或者其他原因需要征用土地,或者村镇规划需要改变土地用途等涉及到宅基地,或者居民个人的宅基地过多,就将经过法定程序,进行合理的调剂或重新安排。

第二,宅基地转让权、抵押权和收益权受到了严格限制。根据2004年11月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的意见》,农民宅基地上的住宅不得向城市居民出售,不能发放土地证和房产证,同时严禁城市居民在农村购置宅基地,这从法律上严格控制了宅基地市场的需求规模。虽然在非常严格的条件下,农户可以将宅基地在村庄中进行转让,但是“农村村民出卖、出租住房后,再申请宅基地的,不予批准”。

优良的土地转让权可以降低土地买卖和租赁的交易费用,那么投资导致的土地价值提高就更容易从市场交易中得到确认,这又增强了农户投资的激励(Besley,1995:910-12;Platteau,1996:36)。这种“交易收益效应”在限制流转的宅基地上不能得到体现,这不利于农村金融市场的发育和农户收入的增长,也降低了宅基地的价值。

第三,“一户一宅”制和宅基地退出机制的配套政策不完善和补偿标准不明确也将阻碍宅基地上的持续投资行为。首先,“一户一宅”原则将使得农户只能投资于固定面积和数量的宅基地,对于实际拥有多处宅基地的农户而言,投资第二处或第三处宅基地只能带来无限风险,农户理应回避多宅基地投资行为。其次,由于目前宅基地退出机制还处于全国试点阶段,相关配套政策和补偿标准还很不完善。特别在补偿标准方面,即便明确了必须对退出宅基地的农户进行补偿,但由于缺乏宅基地市场价格的指导,补偿将无法反映宅基地及其地上房屋与附属物品的真实价格,极易造成补偿偏低,从而造成农户的投资损失。这些因素也理应促使农户放弃住宅的高额投资行为。

如果法律产权与事实产权无差异,那么这种缺乏地权安全性的宅基地制度必然导致宅基地上的投资不足。

三、浙江温台绍地区农户宅基地的利用现状

2009年3月,课题组对浙江绍兴、台州和温州进行了调研,按照经济水平的差异和地理距离差异,每个城市选取了6个村庄,每个村庄选取20个左右农户进行入户访谈调查,共完成农户问卷370份,包括农户有效问卷363份。与此同时,课题组也对村干部进行了访谈,了解村庄的基本情况,填写村庄问卷18份,其中有效问卷17份。课题组既调查了农户目前所居住的农村住宅特征,也调查了农户所拥有的其他农村住宅和城市住宅的特征,如果不特别说明,本文所分析的住宅指农户目前所居住的农村住宅。

(一)通过增加土地投资兴建多层住宅满足农村居住需求

总体而言,温、台、绍被调查地区土地都很紧张,如表1所示户均宅基地(含庭院,不含附属用房)面积为88.26平方米,但是通过提高土地利用强度,建多层楼房的方式改善了农户的住房条件,户均农村住宅的建筑面积达到了169.71平方米,平均楼层数达到了2.55层,房间数为4.72间(如表1所示)。

平房所占比例非常低,仅有12.81%的农户现在所居住的住宅还是一层楼的平房,二层楼和三层楼的多层住宅是主流建筑,占72.70%,4层楼以上的住宅也占到了14.48%,比平房所占的比例还高。从建筑结构来看,大部分住宅都属于砖混结构(73.6%),少数属于钢筋混凝土结构(14.3%),还有少部分砖木结构(10.2%)和其他结构(如土坯结构),如图2所示。

数据来源:2009年课题组实地调研

(二)绝大多数住宅建于1980年后,新建住宅条件明显改善

农户经济条件和宅基地供应控制是影响农村住宅建设的主要因素。与中国大多数地区类似,1978年开始的农村改革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户收入水平的提高,催生了第一轮建房热,随着经济条件的进一步好转,上世纪90年代催生了第二轮和第三轮建房热。在被调查地区,农村住宅的平均建筑时间19.32年(见表1),其中1980-1989年建设的农村住宅比例为28.4%,1990-1999建设的住宅比例为35.8%。1980年后,大部分年度的农居建筑套数在10套以上,有几个明显的建设高峰。

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农户也对住房品质有了更高的要求,住房投资明显增加。我们将住宅建筑时间分为1949年前、1950-1979年、1980-1989年、1990-1999年和2000-2009年五个阶段,可以发现,农居建设的时间越晚,其占地面积越大、建筑楼层越高、建筑面积越大、房间数越多(见表2)。比如,1980-1989年的平均楼层数为2.33层,建筑面积为144.63平方米,到了2000-2009年,这两个指标分别为3.16层和231.02平方米,分别上升了44.96%和59.73%。

(三)20%左右农户拥有两处及以上宅基地

虽然规定了“一户一宅”制度,但是实施成本非常高。比如,当农户需要在新的宅基地上建房时,老的住房不可能马上收回,一般要求他们在新房建好后退出老的宅基地,通过缴纳押金的方式以防止农户违约,而这押金也不可能非常高,否则农户缺乏建设新房的资金。不过,农户建好新房后一般不愿意放弃老的宅基地,此时就算没收押金也于事无补。此外,有些村庄在分配宅基地时按照家庭中儿子的数量实施预分配,有两个儿子就分两处宅基地,但此时子女还并未分家,这也会导致一部分家庭拥有多处宅基地。因此,拥有两处宅基地以上的农户有相当数量。在被调查地区,拥有两处宅基地的农户有70户,占被调查样本的19.28%,拥有三处宅基地的有9户,占被调查样本的2.48%。这些宅基地的利用效率并不高,闲置两处宅基地的有两户,闲置一处宅基地的有31户,共35处宅基地,占多余宅基地(88处)的39.77%。还有一部分家庭在城镇也拥有住房。

数据来源:课题组2009年实地调研

注:集体包括了问卷中村委会、集体经济组织、村民小组、乡镇政府四个选项数据来源:课题组2009年实地调查

在被调查地区,住房投资是每个家庭花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经济条件改善为农户用更好的材料建更高的房子、更多的房间提供了机会。在法律上宅基地名义所有权属于集体的情况下,为何农户会有如此高的宅基地投资激励和建房热情?

四、宅基地产权安全性:事实产权与法律产权的差异

正如Alchain所言,产权是“社会强制”,而不仅仅是法律强制。从产权制度变迁的理论上看,传统习俗、社会规范等的存在形成了一股自发的强大的逻辑力量,直至成为内在的制度安排,它与外部强制的法律产权同时存在。二者既是产权制度的两方面内容,又因差异性而存在强势的张力。与法律产权相比,事实产权更能反映现实问题,它对经济行为的影响更显真实和强烈,因此对事实产权的观察不可忽视。周其仁(2000)在对公有制企业产权的考察中就使用了“事实产权和法律产权”分析框架。在公有制企业的产权界定中,周其仁以“法权的和事实的产权不相一致”的分析框架,认为虽然在法权上否认了个人拥有生产性资源产权,但是在事实上个人拥有人力资产权力,并且为了充分调动人力资本,公有制企业用国家租金激励机制来替代市场交易和利润激励体制。在市场化改革中,公有制企业已向承认个人产权的法权地位的市场合约性组织转变。

(一)与承包地相比,农户拥有更强的宅基地事实产权认知

根据《土地管理法》、《土地承包法》和《物权法》,承包地和宅基地都属于集体所有,农户仅仅享有用益物权,而且宅基地的用益物权仅仅是占有权和使用权,承包地还拥有转让和收益权,从法律规范来看,农户的承包地产权安全性高于宅基地。然而,事实产权并非如此。与承包地相比较,几乎没有学者或政策研究者考虑农户在宅基地上投资缺乏激励的问题,而且从调查的情况来看,也没有发现农户对所使用的宅基地有缺乏投资激励的倾向,大部分农户的抱怨都集中在目前的宅基地审批过于严格使得他们无法建新房。很显然,农户对宅基地产权安全性认知与对承包地的认知有所不同。

当要求农户回答土地、住房和宅基地归谁所有时,有46.80%的农户认为农地属于农户所有,与此相比,有74.17%的农户认为宅基地属于农户所有,98.33%的农户认为住房属于农户所有。毫无疑问,当农户认为土地属于自己时,会比认为土地属于集体和国家拥有更安全的土地产权认知,而这种产权安全性认知是农户所拥有的事实产权在脑海中的投射。因此可以认为,如果比较事实产权,温、台、绍地区农户宅基地产权的安全性要高于农地产权安全性。

(二)与法律规定相比,农户拥有更为安全的宅基地事实产权

通过村干部了解村庄宅基地产权的实际特征。按照法律规定,宅基地属于集体所有,对于宅基地分配、使用、转让和收益进行管理的基层单位是村集体经济组织,实际由村干部来管理,他们对本集体宅基地产权的实际运作情况最为了解。通过他们的回答,我们可以了解农户所拥有的宅基地事实产权。

有17个村的村干部回答了村庄中农户所拥有的宅基地权利以及他们对这些权利的态度。调研结果显示宅基地产权的事实认知与法律相关规定存在较大差异。这种差异包括了由于法律权限界定不清造成的自我理解偏差和完全直面法律禁区这两种状况。

资料来源:课题组2009年实地调查

在宅基地房屋出租方面,我国1998年的《土地管理法》与2004年修订后的《土地管理法》中仅提及“农村村民出卖、出租住房后,再申请宅基地的,不予批准(第62条)”。在没有明确界定权利边界的情况下,各地政府和行政村村民对于出租宅基地房屋都有自己的理解。事实上,宅基地房屋出租广泛存在,特别是在城市郊区和经济开发区,出租住房所得租金收入成为农民收益的重要来源。在调研中,我们看到对于房屋出租,不论租赁者是本村人还是外村人,绝大多数村干部(15/17)都认为本村村民拥有这种权利。

对于宅基地和其上房屋买卖的情况,一般规定同一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村民可以自由买卖房屋。根据地随房走的原则,宅基地使用权也一并转让。调研中,有4个村的村民拥有这种权利,其中3个村还可以将宅基地卖给外村人,而后者属于不同集体经济组织之间的交易情况,这是法律严格禁止的。

《担保法》对集体所有权的土地使用权抵押做了说明。按照《担保法》第34、36、37条规定,“抵押人依法承包的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等荒地的集体土地使用权可以抵押,但须经发包方同意……乡(镇)、村企业厂房等建筑物占用范围内的集体土地使用权可以抵押……除以上两种情形外,耕地、宅基地、自留地、自留山等集体土地使用权不得抵押”。《土地管理法》和《物权法》也明确禁止宅基地使用权抵押,而村民也没有对宅基地上建造的房屋行使抵押的权力。但是目前在私营经济发达的浙江,宅基地和房屋抵押情况确有发生,抵押房屋成为农户重要的融资手段之一。据报道,2006年温州乐清市农村合作银行试点农房抵押贷款业务,将农民住房视同国有土地上的房产办理抵押贷款,农户凭房产证和房屋宅基地使用权证办贷款,额度为房屋市场评估价的60%~80%,但是这个试点因不合法最终在2008年被停止。虽被禁止,但是实际抵押活动仍然存在。本次调研的对象就包括了曾经试水土地房屋抵押的温州地区农户。调研结果显示,有9个村存在抵押房屋情况,有3个村可以抵押宅基地。

1998年《土地管理法》明文规定:“农村村民一户只能拥有一处宅基地,其宅基地的面积不得超过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的标准(第62条)。”2004年《关于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的意见》要求加大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力度,因地制宜地组织开展“空心村”和闲置宅基地、空置住宅、“一户多宅”的调查清理工作。“一户一宅制”已明确多年,但是各地并不能有效落实。这不仅因为实施成本高昂,村民存在抵触情绪,很多地方管理部门作为利益相关者也阻碍了工作的推进。如当课题组要求村干部回答当农户在本村新盖房子,是否一定要腾空老宅基地时,有超过50%(9/17)的村干部认为这并非必须;有7个村干部认为农户拥有将房屋卖给外村人的权利,而这些都是法律明文禁止的。此外,对于已经全家迁居外地的农户,绝大多数村庄(13/17)都不会要求他们退出宅基地。很显然,与法律规定相比,农户拥有更完整、更安全的事实上的宅基地产权。

(三)事实与法律的差异给宅基地管理带来巨大挑战

毫无疑问,这一更完整、更完全的宅基地事实产权为农户在宅基地上进行住房建设投资提供了激励和保障,不仅承载了8亿农民的居住需要,而且有效地改善了农民的住房条件,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但是,它也给宅基地管理制度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从法律规范来看,中国的宅基地制度具有“福利性分配、无偿无期限使用、限制市场交易、一户一宅”的特征。然而,由于事实上农户拥有比较完整的宅基地交易权和收益权,同时没有取消福利性分配和无偿无期限使用,就使得“一户一宅”的宅基地管理制度难以实施,接近50%的村庄中农户在盖新房子的同时并不要求退出老宅基地。这导致了农村居民点的低效利用和耕地减少。一户多宅、宅基地闲置、空心村和空心户等现象十分普遍。按照10%~15%的闲置率估计,约有2000万~3000万亩的宅基地处于闲置状态(韩康,2008)。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却不相应的退出宅基地,导致了城镇化发展加快与农村居民点面积增长同时并存的奇怪现象。1997-2005年全国乡村人口减少了9677万人,农村居民点面积却增加了11.75万公顷(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在人地矛盾十分突出的背景下,它给中国的城镇化、工业化和耕地保护的实现带来巨大压力。

五、结论与展望

在被调查地区,农户拥有比法律规定更安全的宅基地产权,宅基地及其上住宅的转让和收益的权利在大多村庄都被认为属于农户,而这些是法律规范所不承认的。农户所拥有的事实上的稳定而有保障的宅基地产权,为农户的宅基地投资和建房热情提供了产权保障。这种事实上的稳定而有保障的宅基地产权制度与福利性分配、无偿无期限使用的法律规定相结合,导致了“一户多宅”、宅基地低效利用和耕地流失。很显然,宅基地的相关法律效力被削弱了。那是强制执行还是推倒重建,又或是通过渐进式改革来不断调整和完善我们的制度体系?

对于宅基地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已经引起了学者和政策制定者的高度关注,宅基地制度改革方向研究主要集中在市场化与禁止市场化的观点之争。一部分学者和政府官员从权利平等的角度出发,指出赋予农户宅基地流转的权利是城乡居民平等的必然要求,这部分意见也反映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在《物权法》有关宅基地条款的争论中(信春鹰,杨兴富,李春亭,朱晓明);另一部分学者从工具理性的角度出发,指出规范的宅基地使用权市场具有统筹城乡房地产市场、提高宅基地利用效率、促进劳动力城镇化转移、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金融市场发育和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功能(徐宗威,2006;赵之枫,2001;张正河,卢向虎,2006;王鹏翔,2006)。还有一些学者则对宅基地市场发育持谨慎态度,他们指出,由于宅基地具有住房保障的功能,在中国住房保障制度仅仅覆盖城市一小部分人口的背景下,赋予农户更完整的宅基地转让权促进宅基地使用权市场发育可能会导致无房无业农户的出现(许嘉璐,2006;孟勤国,2007)。

然而,这些讨论聚焦于法律上的宅基地产权制度改革,而本文的研究表明,农户所拥有的宅基地事实产权与法律产权并不一致。事实上,宅基地使用权已经大量进入市场,只不过是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而显得混乱和无序,被称为“隐形市场”或“灰色市场”。在经济发达的长三角、珠三角以及北京周边地区,宅基地以出租、转让、联营、入股和抵押等多种模式进入市场,参与利益分配,成为土地资源配置中的一股重要力量(蒋省三、刘守英,2003;王小映,2003;黄小虎,2006)。因此,在进一步探讨宅基地制度改革方向和实施路径时,不能仅仅关注法律所规定的名义产权,还必须重视实际运作的事实产权,这将为未来的宅基地制度研究提供新的挑战和机会。

“安全性行为”,体现理性态度 篇11

记得中国性学会副理事长朱琪教授曾在一次讲座上指出,现行安全套教育会刺激学生提前性行为。对于这些教材,我想,持反对意见的不在少数。在我看来,不论是对中学生还是成年人来说,安全性行为教育仍处于试验阶段。显然,中学生初次性行为低龄化和性行为的大量增加,与现行的安全套教育并不存在显著联系。相反,“正确使用安全套”寫入教材,体现了教育者直面现实的理性态度。

在我们的学校中,“加强性教育,重点是性道德教育”一直是主流教育思想。可是,多年来,这并没有阻挡性行为低龄化的大潮。《中国青年报》曾做过一个调查显示:中学生初次发生性行为时100%不用安全套;有过性行为的事实,父母与教师100%不知道;他们对学校与家庭的性教育100%不满意。

不管是老师还是家长,碰到早恋等类似的事情,往往先会苦口婆心地教导,必要时还会搬出大道理,以此证明性爱不只是一个单纯的“生理”事件,更是“感情”和“社会”事件,更有什么责任、未来等等,完全无视中学生青春期的正常性萌动。这样的教育方式尽管非常必要,但在资讯发达的今天似乎不堪一击。当两个中学生海誓山盟的时候,他们只相信未来掌握在自己手中。冲动是魔鬼,连成年人都难以控制的欲望,中学生又怎么能够轻易地控制?

美国的性教育一直是国内媒体和教育专家关注的焦点。从里根政府起,美国政府就开始推行节欲政策;现任总统小布什上台以后,更是花巨资推广“未成年节欲运动”。可不管美国的有志之士如何卖力,节欲似乎永远只是大人的事。在小布什的老家德克萨斯州,就有一份报告显示,该州13-14岁的女生中,接受节欲教育前有过性行为的占23%,而在接受节欲教育后比例上升至29%。相似年龄的男生中,这一比例则从节欲前的24%上升到了39%。

事实上,道德教育无法从根本上杜绝婚前性行为。这是一个开放的社会,学生所受到的影响不仅局限于学校。无论多么有效的性教育,无论我们的性封锁多么严格,事实证明都挡不住孩子们开放的洪流。面对青少年的性开放,除了应有性道德教育外,或许,还应该退而结网,教会孩子们一些必要的避孕知识,告诉他们如何避免性病的传播。与其一味地堵,不如防患于未然,未雨稠缪,为一些不必要的麻烦早些做好准备。

(作者单位:南昌理工学院)

行为与安全 篇12

第一届行为安全与安全管理国际会议将于2011年9月23-26日在北京西郊宾馆举行, 会期3天。此次会议是由中国矿业大学 (北京) 主办, 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为支持单位。组委会专家由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中国神华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清华大学、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美国国家职业安全与健康研究院、荷兰戴尔夫特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等国内外政府、大学、科研机构的专家代表组成。

大会的主要议题分为四个大的方面: (1) 安全学科基础理论; (2) 组织安全行为方面的安全文化、安全管理体系、安全管理组织结构、安全体系和内容的培训、安全风险管理、安全绩效管理、安全立法与安全监管、社会责任管理; (3) 个人行为安全方面的行为习惯纠正 (BBS) ; (4) 行为安全应用方面的虚拟现实安全训练、行为在生产企业的应用、行为安全在采矿行业的应用。会议期间安排有工业展览及工业参观。

据了解, 本次会议是我国主流学术机构首次举办的行为安全与安全管理领域的高层次学术会议, 目的在于促进此领域的学术研究继续走向深入, 吸收国际经验, 促进行为安全在企业的深度应用, 大幅度提高事故预防效果。

会议语言为英文, 所投论文一经为论文集录用, 将被EI/ISTP检索, 热忱欢迎各界学者参加会议并提交论文, 论文请提交至:BSMinChina@cumtb.edu.cn 。投稿截止日期为2011年4月30日, 鼓励先投摘要。会议更多信息, 请随时关注会议网站:http://bsminchina.cumtb.edu.cn/ 。

上一篇:变压器故障分析下一篇:不同提取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