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自觉与行为(通用6篇)
理论自觉与行为 篇1
文化自觉是建设文化软实力的基础, 关系到文化软实力内在动力的形成。大学的教育功能决定了其是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要阵地。大学生是文化自觉的主体, 重点的培养对象。因此需要对大学生进行文化自觉的理论定位与提升路径分析, 使大学生能够自觉审视自身的“文化底蕴”并促进其发展动力的生成。
一、大学生文化自觉的理论定位
1.文化自觉
文化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形成的关于人类文明的总称, 文化自觉即人的自觉, 对于一个民族或国家而言, 文化自觉能够使其觉醒并获得前行的动力。国内, 关于“文化自觉最为瞩目的阐述是费孝通先生于1997年在北京大学提出的观点“文化自觉其意义在于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 明白它的来历、形成的过程, 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趋向”。1
文化自觉视角丰富。一是人对文化的本质性和规律性的把握。二是表现为人们对文化的价值选择与取向。三是表现为人对于自我与世界关系的深刻反思。四是以人类社会的实践作为支撑, 即人类社会的实践发展史也是人类社会文化的发展史, 人类实践活动即人类文化活动构成了文化的源头和基础。
文化自觉内涵丰富。其一是文化认同。文化认同是一个民族凝聚力形成的重要因素。失去了文化认同就无法形成文化的自我意识, 更不会产生文化自觉。其中对于本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是文化自觉最基本, 最根本, 最集中的体现。其二是文化反思。文化反思反应了人类特有的智慧, 是区别与动物的标志, 文化反思实质是在文化自信的基础上的文化自觉。其三是文化创新。文化发展的本质需要保持文化的生命力, 其获得需要不断吸收有利于自身成长的因素并获得文化形成的源泉。文化自觉本身就葆有理性精神, 通过实践领域对文化进行创新, 能够不断剔除不利于自身发展的旧文化, 继承和发扬新文化。因此, 从文化创新的角度, 文化自觉起到导向作用, 使文化创新成为文化自觉的结果而出现。
2.大学生文化自觉的作用机理
大学生文化自觉是大学生自觉意识、主动意识的体现, 是其文化认同、文化反思与文化传承与创新后而获得的觉悟与觉醒, 表明了大学生作为文化主体在求取自身存在和发展意义的追寻及理性的对前途和命运的认识和把握, 是大学生思想意识进入更高层次的表现。
大学生文化发展规律的发挥需要文化自觉。大学生文化发展规律是指大学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获得发展动力的规律。运用大学生文化发展规律是指运用大学生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促进大学化建设。大学生文化在发挥作用时必然要面临着与多元文化、外来文化、非核心价值观文化的接触、冲突、对抗及竞争, 面临着对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大学生文化自觉能使大学生在对自身反思的基础上理解这一过程都是文化客观现象的存在, 而且是无条件, 不能人文消灭, 这恰恰能激发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发挥其思想意识的创造性、计划性、目的性及激发其对客观世界的改造能力。
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文化自觉。马克思说:“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将代替存在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 在那里, 每一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人的全面发展是个性、需要、能力、社会关系等方面的综合发展”2大学生的发展是一个内外兼修、多样性、多层次性的反思觉醒塑造自己的过程。大学生文化自觉可使大学生感知到自己个体的独特性和自主性并去追求自身特有价值;了解自己满足基本的生存需要之后, 会有根据环境而产生的关乎自身发展其他历史性社会发展需要;可使大学生认识到对自我进行调控的能力、与外界协调的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会随着社会进步与发展而不断拓展和提升;了解其个人发展是受社会关系发展程度制约的而实现了理性的回归。
三、大学生文化自觉提升对策选择
1.自觉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任何一种文化形态都离不开传统文化的共生与滋养, 这其中的思维理念、价值观念和民俗风俗都表现着强烈的传承性, 成为新文化得以具备生命的根基。邓小平说:“要懂得些中国历史, 这是中国发展的精神动力”。3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 “一定要通过树立对五千年文明的自豪感, 树立文化的自信、民族的自豪感”“中国传统优秀文化, 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 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对待中华传统文化, 大学生要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泊”, 学会在辩证否定观中自觉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自觉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
2.自觉加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
文化自觉源于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活动是文化的形成过程。 文化自觉要来源于主体的社会实践, 才能成为“有源之水”, 所以, 大学要建立起课内外、校内外多项实践体系, 丰富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增加物质生产实践如到生产一线实习、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增加社会生产关系的实践如参与志愿者活动等;增加科学实践活动如增加课程内的实践学时等。在一系列的社会实践中, 大学生充分展现了实践主体的主观能动性, 丰富自己的社会关系, 在其中体现、实现、创造自己作为人的本质, 而这一过程恰恰是人的自觉在指导人如何处理与整个世界的关系下产生的, 体现了人的自觉性, 作为实践主体的大学生, 体现了其文化自觉。
3.自觉坚守新媒体文化宣传阵地
在互联网时代, 新媒体技术如微博、QQ、微信等已经构成了大学生新的文化生态圈。以新媒体为标志的文化生态圈是大学生文化自觉的新阵地。因此, 一方面要建设好大学生喜闻乐见的、 代表主流文化声音的网络媒体, 如“中国大学生在线”等, 创建大学生网络文化品牌, 争取网络文化的话语权;另一方面, 要加强大学课堂的新媒体技术的改革, 新媒体技术对传统课堂教学的冲击与挑战已经愈演愈烈, 国外的“翻转课堂”“慕课”等教学方式已经在国产生了示范效应, 国内越来越多的大学已经对已有的课程进行相应改革, 使大学生能够更为自主学习的学习。
文化自觉是文化软实力形成的内在动力, 大学生是文化软实力的建设者。通过使大学生理解文化自觉的深刻内涵及广泛的社会实践, 可以有效促进大学生做到自觉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自觉坚守新媒体文化宣传阵地, 全程投入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当中。
摘要:通过对大学生文化自觉进行理论定位, 得出大学生文化建设的作用机理, 提出自觉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自觉加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自觉坚守新媒体文化宣传阵地是大学生文化建设的提升对策。
关键词:文化自觉,大学生文化,理论定位,提升对策
注释
11.费孝通先生于1997年在北京大学人类学研究所开办的第二届社会文化人类学高级研讨班上首次提出“文化自觉”.
2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笫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5:294.
33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 1993:358.
理论自觉与行为 篇2
焦作市龙源湖学校温书臣
假期阅读了李希贵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书中《管理,组织才华与塑造才华》一节给我印象深刻,李希贵在这一节里表现出来的管理智慧很有借鉴意义。
这一节的第一个小故事说的是一次学生问卷,在“我最爱戴的教师”评选活动中,学生给出的优秀教师标准和学校制定的优秀教师标准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学生的标准主要集中在:
1、尊重信任学生;
2、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3、知识渊博;
4、善于和学生交流;
5、有幽默感。学校的标准是:
1、教学成绩突出;
2、工作兢兢业业;
3、业务熟练,基本功扎实;
4、关心热爱学生;
5、备课认真,作业适量。面对这样的结果,李希贵反思说:“由此审视我们的各项规章制度,每一个改革方案的出台、修改,还是站在我们的立场上思考问题,用我们的脚去为孩子们定做鞋子。”于是李希贵明白了“学生爱戴的老师”的标准应当来自于学生。
由此我想到了魏书生,他在制定班规班纪时,总是发动学生自己思考该如何去做,随后汇集大多数人的意见,形成定稿。由于是学生自己制定出来的,这些班规班纪在执行时很大程度上就会变成学生的自觉行为,从而达到学生自我管理的目的。在上一学期,面对部分学生的着装不规范、头型与学生身份不相称、盲目佩戴首饰等不良行为,我没有采取粗暴的方式强制学生不怎么样,而是借鉴魏书生的做法,召开不同形式的班会,和学生讨论相关的标准,随着一个个出自学生自己之手的班级规定的出台,原来学生的种种不良行为逐渐消失。当制度真正出自被管理者之手时,管理很大程度上也就成了被管理者的自觉行为。
理论自觉与行为 篇3
关键词:英语书刊,阅读,引导
21世纪是信息化时代,更是全球化时代,英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成了当今世界的“国际普通话”。英语教学模式也正由应试的知识型模式迅速地向交际运用型教学模式过渡。为适应这一转变,我校在高一年段实验英语阅读教学改革,这是一种以英文书籍、报刊为主要载体,以学生在教师主导下自由阅读、主动求知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新的课堂形式。实验分为三个阶段,每阶段持续时间为半年,教与学的目标与内容各有侧重点。
一、自由阅读阶段
长期以来,我们对英语阅读教学的理解比较狭隘,教师和学生只是通过对课文的语言知识点的分析与讲解和课外大量阅读练习来进行阅读教学,没有考虑到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抹杀了阅读作品本身应该带给读者的喜悦、惊奇、同情、陶醉等不同的心理情感体验,打击了学生阅读英语文章的积极性。鉴于此,我们将英语阅读课实验的第一阶段设为自由阅读阶段。这一阶段阅读课对英语书刊文章的阅读内容是不加过多限制的,读什么书刊、怎么读,都由学生自由决定。阅读过程中尊重学生的选择,给学生的阅读以充分的自由,不求强解、统解、全解,调动其阅读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书海中遨游。教师的指导作用只体现在书海导航,开列丰富的英文书目、文章供学生挑选,引导学生利用好学校及城区的图书馆、书店和互联网,借阅、订购或下载他们感兴趣的书籍或文章。
二、自主阅读阶段
在第一阶段,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由适意地遨游在英文的大海中,但正如船儿不能永远漫无目的地漂流一样,自由阅读只是培养兴趣,最终还是要朝向“全面掌握英语”这一目标前进。在第二阶段(持续时间也约为半年),教师将在学生有了良好的学习兴趣和语言感觉的基础上,通过专题介绍,引导学生自主地领悟英语文章的特点和规律。
事实证明,如果让学生怀着求知、交流、审美的目的去阅读英语,利用老师授予的阅读方法和审美标准去欣赏自己感兴趣的篇章,那么必将有大的收获。如:介绍新闻标题专题课时,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这些文章的作者为了让标题产生明快、犀利、生动幽默、新颖独特的效果,经常套用习语、谚语、名著等词语。学生在阅读ATale of Two Hearts?时就会发现它讲的是病人换心脏的故事,套用的却是狄更斯名著《双城记》(A Tale of Two Cities)的篇目;Ifs,ands,and butts?是套用习语ifs,ands,or buts (为故意拖延而作的借口、托词),作者把buts换成了butts,与文章内容香烟挂上了钩。又如:书刊中经常活用单词,使其产生生动具体的变化。常见的有:1. 普通名词作专有名词。如:the Hill(国会山),the City(伦敦商业区)。2. 一般名词作术语。如:web(电脑网络),virus(电脑病毒),memory(存储器)。3.词义具体到抽象。如:arrive(靠岸→到达),place(广场→地方)等。
三、开放阅读阶段
在第二阶段自觉阅读阶段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进入更高阶段———开放阅读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开放的心胸对自己感兴趣的语篇进行较深入的对话与研读。
首先,教师可以从文学、历史、风俗习惯、中西方思维差异、价值观差异等角度来透析英语文章所承载的思想文化信息,以加深学生对国外文化的理解,提升跨文化交际意识。如有篇文章讲到God-fearingnation。为什么说美国是敬畏上帝之国呢?这里涉及美国人的宗教信仰问题。在美国,信仰上帝的人数比例高达95%,平均每900人就有一座教堂,所以他们心中的上帝是全能的。
其次,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感兴趣英语文章组织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发展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养成严密的逻辑思维习惯。比如,可以通过英语新闻的阅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作者的观点立场、倾向进行分析、评论,变消极的接受性思维为积极的批判性思维。
最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把自己喜爱的英语文章反复吟诵,并用笔记本摘录下对自己有用的句、段、篇。有些美文可以作为写作范例来进行模仿式写作,还可以通过搜集相关资料,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评述性或新闻性写作等,实现由阅读向写作的能力迁移,从而提高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也可以在每周的书刊课上,让学生做展示,如朗诵、复述、新闻播报、英语剧表演等。
实践证明,学生在经过了一年半时间三个阶段的英语书刊阅读课学习后,英语的读写能力、思维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知识面大大扩展,交际能力、跨文化意识也有了显著提升,达到了实验预期的目的。
让数学阅读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篇4
【片段一】
师:根据长和宽的数据, 比一比放大后的长方形和原来的长方形, 你有什么发现?
生1:放大后的长方形的长是原来长方形长的2倍, 宽也是原来长方形宽的2倍。
生2:原来长方形的长和宽都扩大了2倍, 变成现在的长方形。
生3:原来长方形的长是放大后长方形长的
师:你能不能用我们学过的比来说一说放大后长方形和原来长方形的关系?
生4:放大后的长方形与原来长方形的长的比是2︰1, 宽的比也是2︰1。
生5:原来长方形的长与放大后长方形的长的比是2︰1, 宽的比也是2︰1。
生6:我认为是长的比是1︰4, 宽的比也是1︰4。
生7:老师, 我认为是4︰1。
师:到底哪个是正确的呢?向不说话的老师——书本请教吧!打开书本P39阅读例1, 边看边画出重要的部分, 并填写阅读报告书。
【片段二】
师:同学们, 你们能看见细菌吗?是呀, 生活中还有许多像细菌一样非常细微的、甚至肉眼都看不见的生物, 那我们怎么来研究它们呢?那今天学到的知识就非常有用。请同学们阅读这样一段文字。
用大屏幕出示:
“你知道吗?”当观察或研究一些非常细微、甚至肉眼不能看清的物体时, 如:细菌、人类的神经、血管以及一些细小的零件, 人们需要把它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放大, 以便观察研究。同样, 在绘制地图、制作航模、车模的时候, 又需要把原物按照一定的比例缩小。在深圳就有一个世界之窗微缩景观, 它就是把一些名胜古迹、世界奇观按照一定的比例缩小仿制而成的。
学生饶有兴味地自主阅读起来, 教师接着出示深圳“世界之窗”的一些微缩景观图片、雪花放大后的各种美丽的图片。学生睁大了眼睛一边欣赏一边啧啧称赞, 体会着放大与缩小的无穷魅力。
师:有这样的一段话, 送给所有同学。
(大屏幕出示) 希望同学们在与他人相处时, “放大”别人的优点, “缩小”别人的缺点, 你们在一起就会过得很快乐!
学生又一次自主阅读起来, 感受到“放大”和“缩小”在与人相处时的神奇妙用。
【思考】
前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曾说过:“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而语言的学习是离不开阅读的, 所以, 数学的学习不能离开阅读。学生如果养成了数学阅读的能力和习惯, 思维能力就会得到训练, 知识视野就会得以扩宽。蒋琴教师课上就注重了数学的阅读教学。
一、以疑导读, 激发阅读需求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学生有疑, 才能冲破头脑中的平静, 激起思维活动的波澜, 才能变被动接受为主动阅读。片段一中蒋老师先让学生用“比”的知识说明放大后的长方形与原来长方形之间的关系, 学生畅所欲言, 答案多样。面对出现的截然不同的意见, 老师没有进行简单判断和直接讲解, 而是让学生在不断争辩中思考, 就在学生无法统一答案的时候, 教师适时地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数学课本, 激发了学生的阅读需求。在产生了问题之后, 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 从机械阅读自觉地转化为意义阅读, 边读边思, 与教材进行深入的对话与沟通。老师留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阅读教材, 并给予一定的方法指导, 教给了学生阅读的策略, 培养了他们的阅读能力。
二、拓展延伸, 培养阅读兴趣
数学阅读的内容应该广泛而有趣, 才能够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学生一步也不越出教科书的框框, 那就无从说起他对知识的兴趣。”蒋老师在片段二中, 精心设计了“像细菌这样细微的生物, 人眼看不见, 怎样研究它们呢?” 这个问题, 制造悬念,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顺水推舟地引导学生阅读课本中的 “你知道吗?”让学生在原有知识与现有问题无法正确连接的情况下从课本中寻求答案, 是对本节课教学内容的拓展和延伸。最后赠送给学生的一句话不仅巧妙地点明本节课的课题, 而且不着痕迹地对学生进行了道德教育。学生自主阅读此类材料, 数学阅读的兴趣得以激发, 数学阅读的意识得到培养, 使学生从“愿读” 到“会读”直至“乐读”, 数学学习的能力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理论自觉与行为 篇5
一、宣传引导,在“讲透”上下功夫
要让党的惠民政策深入人心,不能仅靠照本宣科式的传达文件去发动群众和组织群众。尤其对分散居住的城镇居民,要让他们真正理解医保政策,没有广泛、细致、深入的宣传是难以奏效的。绝大多数地方充分利用大众媒体、宣传资料、信函、宣讲等方式,力争做到“铺天盖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在宣传方法上灵活多样,各有千秋。其中,新疆哈密市的作法更具代表性。他们为了使医保惠民政策深入人心,组织开展了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宣传活动。在制订宣传方案上,突出一个“细”,对时间进度、宣传方式、宣传渠道、责任落实等方面,全部进行了细化,宣传力度大,工作有序开展;在编印宣传材料上,突出一个“全”,本着“宣传到位、讲解明白、亲情服务、便捷高效”的原则,编印一系列简便易懂的宣传材料;在开展宣传活动上,突出一个“广”,在社保服务大厅及社区、定点医疗机构、主要街道、广场、大众媒体、居民住处开展讲解、咨询、答疑等活动,与群众“面对面”宣传,做到宣传无“盲点”;在宣传的效果上,突出一个“透”,即把实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目的和意义讲透,把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具体内容讲透,把政府补助政策、报销办法讲透,真正使群众明白“千保万保不如进医保”,“三个孝子,不如一个医保”等简单而又深刻的道理,从而全面提升了城镇居民医保政策知晓度,激发了他们参保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在宣传过程中,各地还注重把2007年推进城镇居民医保试点工作方案(20号文件)和200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结合起来,使群众认识到,在试点阶段应坚持“自愿”参保原则,经过三年的试点,现在已经进入到全面推开、全民医保的阶段,“早参保,早受益”,自觉参保、积极参保才是明智的选择。
二、政策引导,实惠吸引人
各地为促进城镇居民早参保,连续参保,建立了许多激励机制,突出了惠民特点,以增强政策的吸引力。很多地方针对居民医保以保大病、保住院为主,受益比例较低的问题,合理地建立了门诊统筹,或在社区,或在定点医院,每年给予一定的门诊补助,以使更多的参保居民受惠。青岛市建立门诊统筹金,对老年居民、重度残疾人员试行普通门诊医疗费定点定额包干管理。有的地方把参保年限和统筹基金支付比例挂钩,参保年限连续增加,支付比例则上调。为了吸引更多居民参保,济南市对在籍的低保、重残人员实行免费参保政策,其医保费由财政全额补助。不少地方打破户籍限制,吸引在本地居住的外地户籍人员参加居民医保。哈尔滨市规定,在本市居住没有户籍的,只要比本市居民多缴20元的区、市财政补助资金,即可参保。济南市将没有城镇户籍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和失地农民纳入居民医保范围。为了将更多的大学生纳入城镇居民医保,哈尔滨市还规定,应届大学生毕业后,在正式就业前的待业时间,两年内仍享受在校大学生基本医疗保险的有关政策,从第3年起转入城镇成人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按规定缴费,享受相应的医疗保险待遇。连续缴费3年以上的,自第3年起按照当年筹资金额10%的标准(含政府补贴的部分)给予门诊医疗费补贴。同时,统筹基金支付住院医疗费用的比例在原基础上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哈密市针对未成年人特别是在校学生患病较低的实际,建立了在校学生普通门诊统筹基金,用以解决学生门诊就医的问题,年度内未使用的可以延至下年度使用。山东各地普遍对未成年人的意外伤害医疗费用纳入基金支付范围。
各地紧紧把握中央的大政方针,结合实际,制定出台了吸引、激励政策,针对性、可操作性强,效果颇佳。
三、实例引导,榜样激励人
在和诸多居民接触过程中,使我们对“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内涵有了新的认识。许多居民尤其是一些老年人,他们对外界事物认识没有那么敏锐,对新事物接受度相对较低。尤其是对未成年人仅缴费20~30元就可参保,不太认知。所以,开始时参加医疗保险并不积极。而调动他们积极性的,除了常规性的宣传、动员之外,是左邻右舍、亲戚朋友参保后受益的启示。有不少居民反映,当初自己没有参保,“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自己有病住院,花费许多,无处报销,而参保者就享受到了医疗保险,大大减轻了家庭的负担。
“有比较才有鉴别”。许多人从参保人的受益中悟出参保的益处,动员全家参保并说服亲朋好友参保。许多地方组织参保受益者向市民介绍亲身经历,引导周围的人积极参保。而很多受益者为了使更多的邻居、亲戚像自己一样享受到医保的实惠,自觉地当起义务宣传员,从而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真情引导,行动感化人
城镇居民人员结构复杂,老、少、残居多,组织化程度低,分散在千家万户。做好这部分人的宣传组织工作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各地经办机构尤其是社区、街道办事处劳动保障服务平台的医保协办人员,在动员居民参保中发挥了桥梁和纽带作用。这些人大部分工资不高,但工作热情高,吃苦精神强,作风严细踏实。他们早出晚归,深入家庭,千言万语,苦口婆心,奔波忙碌,以对群众深厚的感情和对事业的执著,履行着神圣的使命。“精诚所致,金石为开”。正是活跃在全国各地社区的医保协办人员的真情奉献,才把惠民政策送到家家户户,使更多的居民参加医疗保险。济南市充分发挥社区的作用,居民从参保登记到经费确认,从开据无卡证明到医保现金报销,都在社区经办机构完成,便捷快速,渠道畅通。因此,总结各地作法,培养一支敬业的社区协办队伍,使他们熟悉居民医保政策,掌握可行的工作方法,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是做好居民参保工作的重要一环。
当然,各级政府加大推进力度,相关部门分工协作形成合力,是做好引导工作的前提和保证。实践证明,只要各方面共同努力,积极引导,城镇居民就会从“试点”时期的“自愿”参保转变为今天的自觉参保甚至踊跃参保。
参考文献
[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呈国务院城镇居民医保试点工作评估专家组汇报资料[Z].2009,7
理论自觉与行为 篇6
一、道德行为的内涵解读
所谓道德行为, 是指道德的行为, 即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道德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 可以从不同的层面进行分析。从经济学的视角分析可知, 任何一个道德行为, 其道德的私人收益和道德的外在收益之间以及道德的私人成本与道德的外在成本之间有一个此消彼长的关系, 道德的私人收益越小其外在收益越大, 道德的私人成本极大可能道德的外在成本极小。道德的公共物品性及其外部效应性, 主要是由道德行为的收益外溢和成本内化所决定的。道德行为是与败德行为相对应的。败德行为的成本包括实施行为过程中所做出的物质和精神耗费以及由实施行为所引起的社会给予的舆论谴责以至法律制裁等等。败德收益是指败德者通过败德行为获得的利益和满足。对败德者而言, 败德收益按其内容、性质大体上可分为财产性收益和精神性收益。前者是指因败德而获得的可直接或间接计价的利益, 后者是指因败德而获得的精神利益, 如败德者感情的满足或发泄等。
道德行为几乎有一个共同点:行为者付出的代价 (成本) 很大, 有的甚至付出了自己的生命;而他们的所得 (收益) 较小, 甚至是负收益。但从其行为对社会的道德收益和成本来说, 则是另一类景象。正是由于道德行为, 促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的生成, 给社会带来了很大的道德收益, 减少了社会付出的道德成本。换言之, 道德行为者个人代价很大, 而外部成本和社会成本会较小, 大部分外部成本内化到行为主体的个人成本里去了。
就一个社会而言, 如果一种道德行为, 或一种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的个人成本太大, 个人收益太小, 甚至是负收益, 那么这种道德行为就会出现减少的趋势。当我们在为缺少见义勇为的英雄、在为世风日下而痛心疾首的时候, 却很少有人去探究其背后的经济学原因。无论是见义勇为, 还是仗义疏财, 都不是没有成本的, 而当人们付出这些成本的时候, 他实际上是在生产一种公共物品, 这种公共物品就是坏人受到惩罚, 正义得到伸张, 社会秩序得到维护, 道德环境得以好转, 而社会公众作为这种公共物品的受益者却不用为此付出成本。而对于那些见义勇为的英雄和那些道德行为者来说, 如果代价 (成本) 与收益反差太大, 就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形:几乎每个人都愿意社会道德秩序处于良好的状态, 但愿意为此付出代价 (成本) 的人却越来越少。现实中之所以会出现道德冷漠的现象, 恐怕正是道德行为成本与收益反差太大造成的结果。如果社会缺乏基本的秩序保证, 一个人因做了好事却遭流言蜚语, 一个人因制止流氓滋事反被流氓殴打, 还可能意味着生命危险, 最后甚至连医药费都无法报梢, 这就足以让许多人望而却步。
二、加强道德行为自觉建设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 我国经济长期快速发展, 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与此同时, 我国也为经济高速增长付出了不少代价, 比如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拉大、贫富差距拉大、能源消耗过大、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等等。有效解决这些问题, 离不开正确的指导思想、科学的发展战略、高昂的社会热情和强大的精神动力。简言之, 离不开强大的文化软实力。文化是国之魂脉, 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要实现文化的自觉、自信和自强, 离不开大众自觉践行的道德行为。只有加强有利于道德行为自觉的建设, 才能更好地在文化自觉视觉下提高公民道德素质, 才能更加坚定我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1. 加强道德行为自觉建设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
道德行为自觉是和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相一致的。随着人们生活从温饱达到总体小康, 文化消费进入快速增长期, 人们对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期待越来越高。道德行为自觉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 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前提。市场经济与社会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联系在一起, 决定了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必然是在坚持等价交换、尊重物质利益的同时, 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统一起来;社会主义道德性质必然是社会主义经济关系与社会进步要求的集体主义的精神的统一, 从而真正实现社会的经济发展和道德进步、经济尺度和道德尺度的真正统一。
道德行为自觉是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基础。在经济活动中, 企业或个人只有自利的动机, 忽视道德行为自觉的价值, 从长远看, 不能保证利益的最大化。如果大家不遵守一定的道德行为规范, 不互相信任, 而是互相欺骗, 势必会造成经济活动的无效率或低效率, 提高产权保护的成本。合理的道德行为规范能正确协调个人利益、集团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矛盾, 降低经营成本, 提高经济效益, 不断激发个人与集团的生产劳动积极性, 推动社会文明的不断发展。
2. 加强道德行为自觉建设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要求
道德行为自觉是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是道德建设的支撑和保障。道德建设规定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是深入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的宣传教育, 引导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大力培育民族精神, 在加强道德行为自觉中, 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 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以诚实守信为重点的思想教育, 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引导人们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这是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相适应的道德建设的主旋律。
加强有利于道德行为自觉的道德建设, 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 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诚实守信的思想道德基础。公民自觉地按照《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要求, 大力倡导团结友爱、助人为乐、见义勇为、急公好义、敬老爱幼、邻里相济、家庭和睦等社会道德教育落到实处, 形成知荣辱、讲道德、促和谐的文明风尚, 使道德行为自觉成为共同的精神追求, 进一步提升民族凝聚力, 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优势, 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进而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3. 加强道德行为自觉建设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布局的基本要求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总布局是五位一体, 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重要论断是我们党不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认识的新成果, 也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之间的密切关系。“五位一体”总布局之间是协调发展, 相辅相成。道德建设是“五位一体”总布局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 公民道德素质的提升关系着文化建设进程的推进。道德行为自觉关乎道德建设的成败, 是推动民族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 也是民族文化是否具有竞争力的一个重要表现。
党的十八大根据新的情况新的条件变化进行调整和深化, 提出发展改革的新要求, 确保到2020年建成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全面发展的小康社会。无论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都需要有道德行为的自觉。只有加强道德行为自觉的建设, 才能更好地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才能有力地保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目标的实现。
三、保障道德行为自觉的制度安排
作为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化大国, 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应当有所作为, 必须有所作为, 也可以大有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 最根本的是要为道德行为建设的顺利推进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道德行为具有道德收益外溢 (外部正效应) 的特点, 败德行为具有败德成本外溢 (外部负效应) 的特点。对道德进行成本—收益分析的目的是希望找到一种制度, 这种制度能够内化道德收益和败德成本, 以激励道德者主体自觉践行道德行为, 警示败德者减少实施乃至不实施败德行为, 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道德进步。
制度是带根本性的东西, 它规范约束着人的行为。良好的制度规范会激励人们自觉地“抑恶从善”, 反之, 则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行善”的愿望。只有当社会能为其成员提供制度安排, 具有恰当的保证手段引导民众向道德的方向发展时, 其成员才能表现出普遍的德行状态, 并稳定地向拥有优美灵魂的德性过渡。由此可见, 道德行为自觉建设的当务之急是从制度建设入手。尤其在经济社会攻坚时期, 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 作为道德规范, 将在越来越高的程度上趋向制度化, 这已是道德建设的大势所趋。
首先, 通过制度安排保证具体的道德行为获得较大收益, 败德行为付出极大的成本 (代价) , 使道德行为收益和败德成本内化或部分内化。不能使违反道德的行为成为一种有利可图的行为, 更不能让遵从和弘扬道德者成为事实上的吃亏者。社会应努力构建起赏罚严明的调节机制, 在宏观上创造“老实人不吃亏”的合乎人性生长的良好环境, 保证道德行为自觉成为社会的普遍通行证, 从而使民众通过生活体悟到, 道德行为自觉是美好的, 也是有用的。
其次, 通过相应的社会组织和机构建立利益制约机制, 为人们进行善行选择提供制度保障。利益制约机制的建立是为了对社会和人民群众倡导的善行给予保护和奖励, 对于危害社会发展和人民利益的恶行进行相应的惩罚。一个社会出现善恶冲突与斗争, 出现一定的不公现象并不可怕, 可怕的是对恶现象没有强有力制约机制和惩罚机制, 从而使善不能战胜恶、以致无法遏制恶现象的蔓延。因此, 一个社会建立起有效的扬善惩恶的机制, 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社会风气的好转。
【理论自觉与行为】推荐阅读:
文学批评的理论自觉06-06
让管理成为师生的自觉行为05-27
文化软实力与传媒自觉11-11
心理学_社会心理与行为教育理论08-15
价值自觉06-14
意识自觉06-27
专业自觉07-03
自觉探索08-27
政治自觉09-06
自觉阅读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