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觉锻炼论文

2024-07-13

自觉锻炼论文(精选7篇)

自觉锻炼论文 篇1

我国学校体育的任务是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增强学生的体质, 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培养学生从事体育锻炼的意识、兴趣、习惯和能力, 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培养学生较强的运动能力和良好的意志品质, 使其成为具有现代精神,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要实现以上这些目标必须从多方面努力, 其中尤以促使学生养成长期自觉锻炼的习惯, 为其终身体育奠定基础最为重要。下面我就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完成以上目标谈谈自己的看法。

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 总有一部分学生不爱参加体育活动。针对这种情况, 我对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动机及活动热点进行了研究, 并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 调整了教学内容, 但是仍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不爱活动的那几个人, 不管什么项目都不爱动。那么, 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会不会与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养成有关?我有了想探索的想法, 为了能正确地反映学生中存在的普遍性的问题, 我对目前部分高校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得出以下结论。学生自觉锻炼习惯的形成, 受以下因素的影响。

一、外界条件的影响

1. 家庭环境 (社区文化环境) 。

家庭居住的环境对孩子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从学生中反馈的信息反映出居住在文化区即居住在高校及科研单位周围的学生, 从小受到校园氛围的影响较大, 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就对“大”学生们进行的各种体育活动有了表面的认识, 在头脑中形成了初步的印象:自由、有趣, 从而也深深地吸引了他们。

2. 父母爱好 (家庭) 的影响。

家中父母双方或一方对某一体育项目的执著热爱, 给予小孩子的心灵印象特别深。在他成长的过程中受其父母影响就会很大, 加之父母对体育锻炼必要性的认识, 对孩子的正确引导, 孩子从小就有了情感上的体验, 形成了体育锻炼的习惯。在爱参加体育活动的学生中, 从小被父母带领着参加体育锻炼的占有一定的比例。

3. 大众传播媒介。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电视事业蓬勃发展。各种高水平体育竞赛的电视转播及现场直播节目增多, 深深地吸引了那些喜欢偶像、追逐“明星”的学生。“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美国NBA的引入, “飞人”乔丹的出现, 使他们在篮球运动中尝试模仿他们的高难动作, 激发了学习兴趣, 促进了技术的学习及掌握;屡战屡败的中国男子足球, 虽然让球迷伤透了心, 但是“铿锵玫瑰”的表现又让他们充满了信心。因此你经常会看到即使是幼儿园的小朋友们也在像模像样地踢着小皮球。

4. 经济条件。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体育是高投入的项目, 每一个项目都需要一定的投入, 最简单的也需要运动服装的投入。因此, 有部分人因受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而对某些运动项目可望而不可即, 没有亲身体验其乐趣及内涵, 因此也就没有兴趣可言, 这在养成习惯中有很大的作用。

5. 学校体育。

用不同的教学方式, 对学生的体育习惯的形成影响不同, 虽然我们现在教学受大纲和教材的限制, 有《体育卫生条例》的规范, 但是由于不同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不同, 同时也受师资力量的限制, 反映在教学中也就有不同的态度和方法, 这些对学生的影响极深, 对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产生了影响。

一个人从小到大, 在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过程中, 大都要受到社会经济、大众传播媒介、社区文化环境、家庭、学校等外界条件的影响。其中, 家庭和学校起主要的、直接的作用。

二、内因的作用

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 一是对体育锻炼必要性的认识与情感体验, 从而形成需要和动力;二是对体育锻炼本身的认识, 对其行为起直接指向作用;三是动作经验的形成。以上三点与体育锻炼行为形成稳固的联系。

由于环境尤其是学校体育影响方式不同, 个体接受方式存在着差异, 使一个人参加体育锻炼有多种开端。

一是服从型:在认识和情感上虽然不能达到与体育锻炼要求相一致, 但由于权威命令, 或希望避免惩罚、获得奖励的动机, 在行动上仍遵照执行。比如, 在体育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能遵守纪律、听话, 体育教师就经常用考试、不给体育合格证相要挟, 学生们不得不硬着头皮做。

二是模仿型:由于对某一体育明星的崇拜和仰慕, 而效仿榜样的锻炼行为。最简单的, 教师的示范动作干净、漂亮、流畅, 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反映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技术的兴趣提高, 学习效率自然也就提高了。明星的作用就更不用说了, 最明显的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中国女排的五连冠, 全国上下掀起了排球热;随着贝利、马拉多纳等足球明星的家喻户晓, 足球让中国人着实疯狂;美国NBA中明星们的出色表现, 就连中学生也会模仿他们扣篮。以上种种, 反映最明显的群体就是学生。

三是认知型:由于受家庭成员喜好运动的影响及自身的学习, 学生不仅接受了体育锻炼本身的含义, 而且接受了体育价值观和以信念为基础的锻炼行为。

学生通过锻炼行为的内、外反馈信息, 可以使上述几种类型获得转化。在长期体育锻炼中获得认知与情感体验, 对习惯的形成至关重要。

三、应对策略

了解了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影响因素, 体育工作者就应该充分研究学生的心理, 根据学生的生理特点及年龄特点, 激发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热情, 使之从小就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的习惯, 发挥各级学校体育教师的作用, 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体育教师在教学中, 应该针对学生特点, 发挥学生特长进行教学工作, 使学生在各个阶段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学有所长, 终生受益。

1. 多与学生交流、沟通, 倾听他们的想法, 发现他们的亮点后, 及时启发引导。

2. 安排小型多样比赛或游戏,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3. 利用青少年追星的心理, 提供一些精彩的体育比赛录像片给他们看,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4. 及时鼓励, 只要有一点进步, 就在全体学生面前表扬他们, 让他们充满自信。

体育锻炼已经成为现代人重要的生活内容。它关系到现代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健康。通过体育锻炼, 人们可以自由地享受体育生活所带来的愉悦, 发展智力和提高认识水平, 轻松愉快地与社会和大自然进行沟通和交流, 并与它们形成亲密和谐的关系。显然, 体育锻炼可以给予我们强健的体魄和健全的精神, 使我们拥有健康的人格, 体验到人生的幸福快乐。

自觉锻炼论文 篇2

北京市东方德才学校2014年寒假学生体育锻炼活动安排

为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下发的《北京市推进中小学校体育工作三年行动计划》,《关于进一步加强北京市中小学校和托幼机构防近视、控肥胖工作的意见》以及朝阳区教委下发的《关于进一步落实朝阳区学生体质健康促进工程,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通知》等文件精神,切实扼制学生近视率、肥胖率上升的趋势,有力地解决学生体质健康下降的问题,学校决定2014年寒假,要在全校学生中掀起体育锻炼的高潮。通过有组织有计划地寒假体育锻炼活动,提高同学们对自觉开展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健康重要性的认识,培养同学养成自觉锻炼的良好习惯和坚持锻炼的意志品质,提高同学体质健康水平,达到降低近视率、肥胖率的指标要求,促进同学德、智、体全面健康发展。

一、工作分工与任务要求: 1.主管副校长,科艺体负责人: ① 制定学生寒假体育锻炼活动安排。

② 召开各部德育主任、体育教师、卫生教师会,布置学生寒假体育锻炼 活动安排,提出工作目标与要求。

③ 加强对这项工作的具体指导和对有关教师的考核。④ 开学后对全体寒假体育锻炼活动进行总结与表彰活动。2.德育主任任务与要求:

① 各部德育主任制定2014年寒假学生体育锻炼活动安排。提出活动目标、内容和活动要求。

② 召开年级组长、班主任会:落实学校寒假体育锻炼活动安排,班主任 做好本班学生积极参加寒假体育锻炼的动员。组织,检查和考核工作。对学生进行科学锻炼和合理饮食的指导,做好与家长的沟通工作,确保学生自觉进行锻炼。

③ 放假前,各部组织召开“学生寒假体育锻炼启动大会”,明确体育锻炼 的目的意义,提出体育锻炼的目标,任务与要求,调动同学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主动性,养成自觉锻炼的良好的习惯。

④ 指导体育组制定好寒假体育锻炼作业和学生体育锻炼统计表,指导体 育老师、卫生教师做好体育锻炼前测工作。

⑤ 开学后,对本部学生寒假体育锻炼活动情况进行总结。召开表彰会,对体育锻炼成效突出,近视、肥胖下降达标的同学进行表彰,同时对开展活动好的班级和班主任进行表彰。

3.体育教师、卫生教师工作任务与要求:

① 体育教师针对所教学生实际,制定学生寒假体育锻炼活动安排,做好 合理的运动内容、运动量、运动方法的安排与要求,尤其针对肥胖生,超重生制定运动菜单,要具体到每个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运动的实效。

② 做好超重学生、肥胖学生体育锻炼前测工作。确定前测项目和测试安 排。

③ 按不同年级、不同类型学生,安排寒假体育锻炼作业,下发给每位同 学。

④ 制定下发学生寒假体育锻炼统计表,使同学做好体育锻炼情况统计工 作。

⑤ 在寒假中,体育教师对所教的超重学生、肥胖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指导、检查与督促工作。

⑥ 卫生教师利用放假前的班校会,对学生进行健康用眼的教育,提出每 天做眼保健操的要求。

4.班主任的工作任务与要求:

① 针对寒假体育锻炼召开一次主题班会,对学生进行自觉锻炼的教育,充分调动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② 落实体育锻炼目标、内容、方法,要让每位学生达到相应的运动要求,并要求学生做好体育锻炼的统计工作。

③ 在寒假中利用家访或电访,检查学生体育锻炼情况。以便在寒假体育 锻炼中表现突出的同学的事迹,开学进行表彰。

二、具体工作安排:

1.12月26日、星期四:召开全校德育主任、体育教师、卫生教师会,布 置学生寒假体育锻炼活动安排,推出工作任务与工作要求。

2.12月27日—12月31日:各部德育主任、体育教师制定学生寒假体育锻 炼活动具体安排。

3.12月27日---1月10日:体育教师完成学生体育锻炼前测工作。4.12月27日—1月10日:体育教师制定寒假体育锻炼作业和超重学生、肥胖学生运动菜单,以及学生寒假体育锻炼统计表。

5.12月30日—1月3日前:德育处召开年级组长、班主任会、布置学生寒 假体育锻炼工作,对班主任提出工作要求。

6.1月6日—1月10日:各部德育处召开“学生寒假体育锻炼启动大会”。7.1月13日---1月17日:各班主任召开寒假体育锻炼动员会。下发寒假体 育锻炼作业和统计表。

8.开学后,各部对学生寒假体育锻炼情况进行总结,并将总结上交学校,开展表彰活动。

北京市东方德才学校

自觉锻炼论文 篇3

【关键词】中学体育 自觉参与 锻炼

学生自觉参与体育锻炼,科学的发展体能,是中学学体育教学的重要任务。只有自觉参与体育锻炼,学生才能发自内心的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从被动的接受,变为积极、主动、富有创造性的学习,体验体育对健康成长的多元价值。提高中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培养他们终身体育锻炼的“惯习”,不仅是学校的责任,家庭、社会也需要加以关注。既需要对体育运动有明确的认识,更需要付出实际行动,体育锻炼是促进健康最积极有效的手段,在体育锻炼中那些真真切切的体验和通过奋力拼搏得到的快乐,使学生感悟到健康的价值,成为体育的终身受益者。

1体育锻炼对中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

中学生各方面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坚持体育锻炼在不同程度都能提高中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通过身体各个部位的运动,不仅锻炼学生的动手动脚能力,同时也充分运动自己的大脑;通过团体性的体育锻炼项目,还可以培养我们中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增强班级荣誉感。另外,经常进行体育锻炼,往往还可以将人从烦恼、紧张、压抑等不良情绪中解脱出来,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都更容易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对心理健康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意义。

2中学生参与体育锻炼自觉不高的原因

2.1中学生自主参与锻炼的动机水平较低。有些家长认为,孩子学习任务繁重,实在抽不出时间参与体育锻炼,怕影响孩子学习成绩。作为补偿,家长还想出了营养保健品来代替体育锻炼强身健体。其实,体育锻炼才是强身健体的唯一途径,靠补品来增强体质是绝对行不通。要想强身健体,最好的方法是脚踏实地地进行体育锻炼,持之以恒地锻炼身体,科学合理地安排作自时间和饮食,才能让身体在体育锻炼中真正强壮起来,才更有精力进行学习。部分学生,尤其是女中学生对此认识不足,自主参与锻炼的兴趣很低。因此,广大家长和体育教师应结合女生的身体特点,应提高她们的认识,多给予正面引导,争取她们态度的正向转化。

2.2中学生自主参与锻炼的意志力较为薄弱。研究显示大部分中学生参与锻炼较随意,想到或与同伴商量好时就锻炼锻炼,其他时间不闻不问。究其原因,一是没有坚持锻炼的意识或想法;二是有想法,但没有恒心和毅力坚持下来。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中学生一进入中学,面对较为繁重的学业任务和艰巨的升学压力,没有时间和心情鍛炼身体;另外,有锻炼想法的中学生由于受到一些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如锻炼枯燥、又苦又累、天气不好等,而终止锻炼。实际上,关键在于他们缺乏吃苦耐劳、坚强不懈的意志品质。

2.3对体育课程不够重视。目前,由于体育课程与升学关系不大,加分不多,大多学校也对体育课程重视不够,学校的体育设施、体育项目都相对较少,开设的体育课程也比较枯燥。社会普遍氛围也认为体育特长在社会需求中价值不大,将来会没有发展前途。但当今社会需要人才的类型是多元化,有持长的人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特长越多在工作和生活中受益越多。有强健的体魄和一技长在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受益非浅。

3促进中学生自主参与锻炼的对策

3.1营造中学生自主参与锻炼的良好环境。首先,体育教师、社会体育指导员以及家长等要树立正确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积极引导中学生进行科学的体育锻炼;其次,体育教师与社会体育指导员要经常对自己习惯的教学指导观念和教学行为、方式等进行及时反馈,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高个人的业务水平,扩大知识面,做既“专”又“博”的新型体育教师或社会体育指导员;最后,中学体育教师要在对中学生行为进行观察与分析上下足功夫,经常与中学生沟通交流、理解他们、关心他们、培养他们自主参与锻炼的兴趣,提高他们自主参与锻炼的能力,帮助他们尽快构筑自主锻炼的“惯习”。

3.2激发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 。体育锻炼的形式多种多样,其中体育游戏是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形式多样,生动活泼,融趣味性、娱乐性、竞争性等多种功能于一体,是学生普遍喜欢的体育活动之一。在体育教学中充分利用游戏为教学服务,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通过场地的布置,学生活动的队形,活动的内容,以及组织手段的形式等方面,都根据不同类型的课时内容,因地制宜地为学生创设一种富有激情、新颖的外界条件,给学生一种好奇、新颖的感觉。给学生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诱发了学生的练习激情,达到了热身的效果,又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3差异教学,调动学生自觉参与体育学习。学生的个体差异是与生俱来的,而且因为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中成长,所以就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知识上和能力上的差异。在体育教学中应该重视这种差异,只有重视这种差异,才能让每个学生在原有知识基础上有最大发展。教师根据教材特点和教学的可能性,把学生按运动能力和水平分若干小组,或由学生根据自己对教材的承受能力自由组合小组。如果教师没有考虑到这种差异,只强调统一要求,就可能导致部分学生产生“厌学”或“畏学”的情绪。总之,“差异教学”要求我们在体育教学时既要看到学生共性的一面,又要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所有学生的身体、心理健康。

3.4注意评价的方法。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随时给学生创造一个自我评价、自我检验、以及对知识点简单分析的活动空间。这种活动既是对学生组织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合作能力、评价能力的培养,也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剖析自己、彼此交流、公平竞争、巩固知识的理想场所。在体育教学中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才是真正把开启知识的钥匙交给了学生,也是提高学生身心素质、掌握知识的最佳途径。

4结束语

培养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欲望的良方;创设情境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坚持锻炼的前提;实施差异化教学是全面提高学生运动技能,巩固运动兴趣的基础。教师和家长要主动了解学生的生理和个性特点,针对不同的学生帮助他们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体育教学中无论是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还是教学方法的更新上,都应本着一切为了每个孩子全面发展的宗旨,不断创设情境,寓教于乐,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情境中进行自主学习,主动发展,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好习惯。

【参考文献】

[1]邵明岩.如何培养学生主动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0(10).

[2]黎华秋.体育教学中“健康第一,终身体育锻炼”的培养[J].科技信息,2009(01). 陶

从兴趣出发培养体育锻炼的自觉性 篇4

一、增加认知储备, 培养兴趣的基础

认知是兴趣产生的首要条件, 因而要培养某种兴趣, 就应有对某种知识的认知积累, 要培养体育锻炼的兴趣, 就应先接触很多体育运动, 体验一下各种体育运动带来的快乐, 然后了解一点自己最喜欢的体育运动的基本技能, 这样就可能诱发出参加这项体育运动的兴趣来。可以说, 知识越丰富、认知越广泛的人, 兴趣也越广泛;而知识贫乏、认知狭隘的人, 兴趣也会是贫乏的。

二、热爱关注生活, 诱发兴趣的产生

丰富多彩的生活是兴趣产生的土壤。一个人只要在现实生活中, 就会遇到许多感兴趣的事物, 要使自己能够产生广泛而多样兴趣, 就应该有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乐观向上的人生观, 用热情的态度去观察了解世界, 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 把自己与火热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 感到世界的新奇美好, 生活的多彩多姿, 兴趣自然就会产生了。同样, 积极参与生活中各种体育锻炼, 使自己的身体变得强壮、健美、活力四射, 体会到体育锻炼会给自己带来身体上的变化和精神上的乐趣, 生活就不再简单枯燥, 对体育锻炼的兴趣也就养成了, 参加体育锻炼的自觉性也就会慢慢形成。

三、树立榜样, 保持好奇, 稳定发展兴趣

兴趣对青少年的成长有着重大的影响, 想学什么不想学什么, 常常由自己的兴趣决定的, 尤其是青少年时期的兴趣爱好, 对一生的职业选择、奋斗目标和生活方式都有着重大影响。现在的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越来越淡薄, 很多学生尤其是女生到了高三就变成了一个运动盲, 身体活动能力极差, 什么运动项目都不会。要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 榜样必不可少。乔丹、科比、詹姆斯;贝利、马拉多纳、C罗;郎平、邓亚萍、姚明、刘翔。这些耳目能熟的明星激励了一代人, 也影响了一代人。当时的很多学生在他们的影响下爱上了体育, 改变了生活方式, 甚至选择了职业方向。

“好奇心是学者的第一美德。”好奇心是兴趣产生的基础。兴趣总是从好奇开始, 因为好奇而想认识而去探究这就成为兴趣。每个人在成长中对各种运动都有着浓厚的兴趣。但随着时间的推移, 好奇心常常很快消失, 于是兴趣也减退了。要使兴趣不断发展增强, 就要始终保持好奇心, 而要保持好奇心, 就要不断去加大运动的难度和挑战性, 由简单的游戏向高层次的比赛方向逐步发展, 能不断地挑战难度, 好奇心就会不断地维持, 兴趣也就会相应地稳定发展。

四、激发直接兴趣, 形成间接兴趣

从兴趣的种类来看, 有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直接兴趣就是人对事物或活动本身的外部特征发生的兴趣, 是学生对新鲜的事物或内容在感官上产生的一种新异的刺激。这种刺激反应表现为强烈但比较短暂。我们每上一堂新课时, 学生往往表现为极大的兴趣, 而且也较容易激发, 但自上了复习课起, 学生的兴趣就大不如前, 有的甚至随着教学的深入, 难度的增加, 导致失去兴趣。例如, 足球课第一课学习颠球, 学生兴趣盎然, 当第二课、第三课继续颠球时, 很多学生就不再有兴趣了。因此我们要不断地激发深化直接兴趣, 形成间接兴趣。

间接兴趣就是人对活动的结果及其重要意义有着明确认识之后所产生的兴趣。这种兴趣是由于认识到学习的意义和价值而引起了求学的状态, 有持久的定向作用, 且不会偶遇挫折便轻易改变。在教学中我们会发现很多这样的情形:教篮球传接球, 刚开始学大家表现出很高的热情, 但学习了两课以上, 就觉得是很枯燥的练习, 有些学生就表现出不耐烦的样子, 注意力开始不集中, 感觉篮球也没有那么好玩。而参加过篮球训练, 经历过重要篮球比赛洗礼的学生则并不因此感到无趣, 相反对他来说传出质量高难度大的球更有挑战性, 更能提高自己球技而感到有意义。这就是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的最大区别。间接兴趣是对活动的结果或意义感兴趣, 因而, 要培养学生间接的稳定的兴趣, 就应让他们明确活动的目的与意义。当学生对某一项体育运动形成了间接的稳定的兴趣, 那就自然形成了平时进行体育锻炼的自觉性。

但有些同学为了达到某些目标, 只有间接兴趣而没有直接兴趣, 也是我们在教学中所要注意的。有名学生对长跑或篮球并没有兴趣, 但是他的目标明确, 想考上重点学校, 体育考试要得满分, 结果他的体育成绩也不错。这名学生对体育是一种间接兴趣, 面对这样的孩子, 教师就要琢磨如何把其间接兴趣转化为直接兴趣, 毕竟有了直接兴趣, 内动力才强, 才能学得持久。在这一转化中, 让孩子获得成就感很重要。孩子学有成就, 才能激发他对学习的直接兴趣, 产生内动力, 主动而学。

五、理顺关系, 积极实践, 强化兴趣

学生在学习阶段要处理好课内学习与课外兴趣的关系。有些同学就不能处理好这样的关系, 经常旷课进行体育活动, 体育锻炼的自觉性过度了, 就本末倒置, 得不偿失。例如, 有些同学非常喜欢打篮球, 常常旷课, 耽误学习。当问到打篮球能给他带来什么时, 他说给他带来快乐, 再问到能给他将来带来什么, 他沉默了。将来能以打篮球为职业的人少之又少, 一些学生为了一时的快乐, 忘记了学习任务, 失去了进入高一级学校学习的机会, 将来缺少了和别人竞争就业的机会, 而打球的机会可以伴随你一生, 为什么要浪费现在最好学习时间而去玩你一生都能玩的运动。现在我们每天都能保证一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 同学可以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佳动力, 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关键所在。在语文教学当中如果能够合理运用趣味教学法, 本文试讨论几种趣味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以期提升初中语文教学效率。

初中语文趣味教学的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 教师可以根据初中生特有的心理特点灵活地设计所采用的教学方法, 使语文课堂充满乐趣。现代的初中生受各种媒体信息的影响, 有着丰富的知识, 也有着自己对各种事物的思考, 运用多种形式的趣味教学方法, 可以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成效, 培养初中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一、趣味导语引入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同样, 用幽默有趣的导语引入课堂教学的内容也能迅速调动学生的兴趣, 使学生愿意走进课堂、走进课文与知识当中, 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课堂教学效果也就得到明显的提高。比如我们在开始一节新课时, 能以幽默且令同学们感兴趣的故事作为开场, 或者谜语、歇后语、格言等, 或者以同学们近期都在关注的影视剧故事等形式开场, 他们会迅速把因课间休息涣散了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尤其学习学生们普遍认为比较枯燥的课文时, 趣味教学法效果就更为明显。例如在学习说明文的单元时, 教师能够精心设计一个好的开场白, 在传达给同学们积极的情绪的同时也能够活跃课堂的气氛。比如在讲《中国石拱桥》时, 课本前面清晰精美的赵州桥的插画就是一个很好的引入, 通过同学们欣赏和论述这张图片, 然后自然引入新课:“今天我们就通过《中国石拱桥》这一课来学习中国一些构造精巧、坚固耐用的石拱桥。”

趣味的导入方法还有故事引入法。初中生的思维活跃、善于想象, 对生动的故事也比较感兴趣, 如果教师在备课时广泛搜集本课的相关知识, 一定可以找到一些与所学课文相关的逸闻趣事, 由这些生动的故事作为课堂的开端要比教师阐述多么美妙的理论都会有用的多。例如在讲《杨修之死》一课时, 可以把课文中不曾涉及到的有关杨修或者曹操的故事杂谈作为课堂的开端, 还可以即兴朗诵曹操的诗、播放《三国演义》电视剧的开头曲, 让这样一个有关英雄的故事在壮怀激烈的气氛中开场, 课堂气氛会随之高涨, 这堂语文课的教学效率也就会大为提高。

二、让学生乐在其中

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 既要求教师善于教学, 又要求学生善于学习, 两方面的积极性都要充分调动起来, 这样的课堂才会充满和谐与轻松的氛围, 学习效率也会大幅度提高。教师要做到善于教学, 一是要做到的就是善于学习, 现在的时代快速发展, 教

充分利用起来, 把学习和体育锻炼结合起来, 理顺学习和体育锻炼的关系, 让体育锻炼更好地为学习服务, 为未来服务。

在增强兴趣的基本途径中, 积极参加实践活动也是培养兴趣的基本方法之一。在实践中获得成功, 可以使学生的需要得到满足, 体会到成功的乐趣, 从而增强兴趣。在实践中, 出现的新的未知领域, 也会激发他们探求的欲望。实践活动还会使他们对已有兴趣的事物进一步认识了解, 增强兴趣。例如, 经常组织各种体育比赛, 尽可能的兼顾到所有学生的兴趣爱好, 让他们在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上获得成就感和荣誉感, 就更能激发他们对参师不再是学生获得知识与信息的唯一渠道, 教师要不断地学习更多的新事物跟上时代的步伐, 与学生的思想合拍又高于学生, 才能教给他们更多的东西。二是善于钻研教材, 只有教师对教材有透彻的了解, 才能有更广泛的思路设计趣味的教学方法, 在课堂教学时才能游刃有余。三是把课堂交给学生, 初中生对很多事情已经有着自己的主见,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意见并把课堂的主体地位交给学生, 设计的趣味教学方法要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 让他们乐在其中, 愿意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

让学生乐在其中的方法也有很多。例如激将法, 很多中学生都有着争强好胜的心理, 教师可以合理利用这一点激发学生的斗志, 让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上。例如在对鲁迅的作品《雪》这一课进行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就可以适当提醒说:“某某组发言比较积极, 其他组难道就无话可说吗”之类的话语激励学生发言。当然这种方法的运用要有一个度, 千万不能伤害到初中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此外还有情境教学法、明知故问法、情绪感染法等。

三、让课堂活灵活现

生动灵活的课堂总是能受到学生的欢迎。教师和学生两者在课堂中也可以像朋友聊天一样轻松一点, 不必把课堂教学搞得拘谨死板, 活灵活现的课堂一定是学生更为欢迎的教学方式。趣味教学方法可以帮助教师搞活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气氛, 例如引入漫画的教学方法。漫画常常夸张夸大、荒诞不羁, 在课堂中引入一些这样的漫画引得学生轻松一笑的同时还可以通过对漫画的分析让学生对要学习的知识有着深刻的印象。

初中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以生动形象的画面展现与课文相关的内容, 更形象直观的同时, 也让学生以视觉记忆的形式记住课堂知识。例如在学习《看云识天气》这一课时, 教师可以在备课时搜集各种天气状态下云的样子, 在图片的下方配上讲解的文字, 师生在边看图片的时候边通过文字了解这种云的性状, 一篇说明文就这样在生动的气氛当中学完了, 所取得的课堂教学效果会大为提高。为了活跃课堂, 教师还可以巧妙地寻找课堂知识与生活实践的结合点, 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可以带领学生实地参观学习。

总之, “学习有方, 教无定法”, 教师可以灵活地改变不同的教学方法, 因文而异地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法, 创作轻松愉悦和谐的课堂氛围。教师轻松地教, 学生快乐地学, 趣味教学法一定会提升对初中语文教学效率。

(山东省莒南县岭泉镇初级中学)

加体育锻炼的兴趣。为了今后能更好地在自己感兴趣的体育比赛上取得成就和荣誉, 他们自然而然地就会参加体育锻炼。

自觉锻炼论文 篇5

高中学生由于课业负担比较重, 学的科目较多, 同时, 面临着高考的冲刺, 如何将体育锻炼这一党的教育方针贯彻好, 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 培养高中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和习惯?当今的教育由原来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不断地转变, 在体育课堂教学中, 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有助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能力, 同时还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应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一、提高认识, 转变观念。

进入高中阶段, 学生的身体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尤其是女生, 逐渐变胖, 懒于做各种动作, 男生的生理上也发生了诸多的变化, 变得沉稳, 爱动脑思考, 不愿意做强烈的运动, 也不再有基础教育阶段的那种活泼。据此, 不少体育教师在室外的体育课堂教学中, 采取的主要教学方法, 是让学生通过身体练习来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对于较注重体育的学生来说, 能掌握住动作的要领且能不断地自己加强练习。而多数的学生, 只是注重文化知识的学习, 忽视体育锻炼, 这就需要体育教师, 在课堂教学中, 注重培养学生的进行体育锻炼的正确态度, 培养学生的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 并逐渐培养成习惯。端正了体育锻炼的态度, 培养了体育锻炼的兴趣和良好的锻炼习惯, 学生才能真正掌握体育基本知识和技能, 才能实现全面提高身体素质的目的。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积极主动地转变观念, 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二、制定可行的计划, 培养学生锻炼习惯

好的习惯的培养, 是需要一个过程的。首先, 体育教师要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计划。要教给学生进行身体锻炼的科学方法;要让学生把体育锻炼作为日常生活的一种需要, 逐渐地成为一种习惯。如果锻炼的方法不够科学, 是达不到身体锻炼的效果的, 所以科学的方法是锻炼的基础, 在科学锻炼方法为基础的锻炼, 才能称得上有益的锻炼习惯。

1. 对学生进行正确、科学的锻炼方法指导

并非所有的体育活动都能达到锻炼身体和增强体质的效果。良好的体育锻炼的习惯要建立在科学的锻炼方法上, 否则不仅会影响锻炼效果, 还有可能损害身体健康。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笔者有意识地给学生讲解人体的结构、各系统器官的功能、身体锻炼的卫生常识, 传授给学生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讲给学生体育动作的规律特点, 以及体育锻炼是如何促进人体生理变化的。学生都会出现生理负荷, 从性别的角度出发, 为学生提供不同的锻炼方案与科学合理的锻炼程序, 同时讲清楚这样锻炼的原因。笔者根据学生不同年级, 设计不同的锻炼方案, 引导学生进行身体锻炼。

2. 进行有效的、有针对性的训练

良好习惯的养成, 需要意志和毅力。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严格要求, 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 根据教与学的需要与可能, 制定严密的、科学的、切实可行的计划, 并由易到难, 由单项到系列, 由部分到整体, 坚持不懈, 经过反复多次的训练, 不断地逐项培养和训练, 进行实践, 这样学生才能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的习惯。

三、师生配合, 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学生要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密切配合, 按照教师制定的锻炼方案, 逐项地进行。体育教师在体育的教学过程中起到的作用是锻炼习惯养成的主导。虽然已经上高中, 但是学生还是存在着一定的模仿性, 体育教师是学生直接效仿的对象之一, 所以体育教师应该充分发挥主导和模范的作用, 起到发挥为人师表、言传身教效应, 将规范准确的示范动作讲解给学生, 并指导学生锻炼的技术, 注重方法上的指导。

此外, 要督促学生养成自律的好习惯。学生是锻炼的主体。教师的因素属于外因, 外因需要通过内因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体育教师要想尽办法, 使学生不再在被动的要求下锻炼, 而是变“要我锻炼”为“我要主动锻炼”, 从而真正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这一过程的培养是需要很强的自觉性和自控能力的。笔者对于整体学生, 在课堂上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同时针对学生的差异性, 对于特殊的学生, 针对他们的个性特点, 制定切实可行的个人锻炼计划。

自觉锻炼论文 篇6

一、初中学生培养体育锻炼自觉性的意义

初中生正处于身体不断发展的重要阶段,健康的身体是提高学习成绩的前提,而体育锻炼是学生维持健康体魄的有效方法之一。体育锻炼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尤其是体质较弱学生的心肺功能,减少疾病的发生;另一方面也可帮助学生保持匀称体型,增强学生人际交往的自信心,进而提高身心素质。同时, 体育锻炼对初中生的心理发展具有积极影响,可使学生在繁重的课业之余放松心情,并培养坚强的意志品格。然而,现阶段大部分初中生体育锻炼的意识较弱,因此,学校需培养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自觉性,以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二、初中学生培养体育锻炼自觉性的途径

(1)体育教师要发挥教学模范作用。初中生每天除却睡眠时间,大部分时间均在校园度过,与教师接触时间较长,容易受教师言语、行为的影响。因此,各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需严格规范自身言行,为学生的学习做出正确示范。就体育科目而言,体育教师需在认真备课的前提下,于上课铃声响前到达学校操场,并做好授课场地圈画、授课器材安排等课前准备。另外,体育教师在对初中生严格要求的同时,也需达到对学生提出的各项标准,即教师对体育的热爱、体育锻炼的熟练程度等, 都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标杆。授课过程中,体育教师应考虑初中生的接受水平,以学生能够理解的措辞向其讲解当堂课需练习的体育项目,单一的语言讲解无法使学生领会时,教师可通过标准、优美的动作示范使学生加深理解。并且需对理解力较差、 反复练习动作仍无法达标的学生予以耐心辅导,在其动作达标时要予以表扬,从而使学生对教师的授课方式、体育技能等产生愉悦感和敬佩感。

(2)要对学生渗透终身体育理念。终身体育是指一个人终身进行体育锻炼并接受体育,该理念的目的是增强国民的体育意识,使其拥有健康体魄。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而初中阶段是由学龄期进入青春发育期的重要阶段,因此,学校在对初中生进行基本体育技能培养的同时,还应让学生家长向其经常性灌输终身都要进行体育锻炼、接受体育的思想,使这一思想如“学到老,活到老”理念一般扎根在学生心中。初中生由于受到终身体育理念的不断影响,会逐渐明确自身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阶段,生理机能、身体状态和身心素质是关乎自身进步的重要因素。在这一阶段,这些因素可因体育锻炼趋向利好, 从而形成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学习能力皆稳步提升的良性循环。

(3)以课外体育活动营造互帮互助氛围。大部分初中生由于课业压力大等原因,除去每星期为数不多的体育课外,并没有多余时间进行体育锻炼,以致身体素质不断降低。因此,学校可结合学生身体发育需求、初中教学特点,制定高效的课外体育锻炼方案,并于学期中段和学期末对体育锻炼成果进行评估、总结。例如,学校可利用课间十分钟组织学生进行跑步、跳远、投掷等基本项目练习,使其养成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并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优秀品格。另外,学校还可组织学生参与单双杠、技巧跳跃等需要一定技巧方可完成的比赛,以培养学生互帮互助的集体主义精神。

(4)体育锻炼间隙进行品德教育。初中体育主要包括各运动项目训练和比赛,是增强学生体育锻炼能力和自身身体、心理素质的重要基础。学校可将运动能力强且对体育运动感兴趣的学生组织起来,进行兼具计划性与目的性的集中训练,从而为学校各项体育活动和学校级别与上一级别体育比赛培养中坚力量。随着体育比赛所获奖项的增多,学生间将会逐渐形成一股热爱体育、崇尚体育的风潮,且体育运动背后不怕吃苦、 团结必胜的体育精神也将在学生之间传扬。

三、结束语

初中生正处于身体、心理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体育锻炼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使其具有吃苦耐劳、团结互助的品格。因此,学校可通过体育教师模范带头、终身体育理念宣传等方式,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自觉性,使体育锻炼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

摘要: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自觉性,有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文章从体育教师要发挥教学模范作用、要对学生渗透终身体育理念、以课外体育活动营造互帮互助氛围、在体育锻炼间隙进行品德教育四方面,探讨了培养学生体育锻炼自觉性的途径。

关键词:初中,体育锻炼,自觉性,培养,途径

参考文献

[1]常玉庆.如何提高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自觉性[J].成才之路,2012(17).

[2]胡晓娟.新课程视角下体育合作学习模式的理论与方法[J].体育与科学,2007(06).

自觉锻炼论文 篇7

一、中学生自主参与体育锻炼存在的心理问题

1. 中学生自主参与锻炼的动机水平较低

调查显示, 中学生自主参与锻炼的动机呈现出集中化和多元化的趋势, 大部分学生将强健身体作为锻炼动机, 个别学生选择体育成就、促进社交、治疗疾病作为锻炼动机。说明中学生自主参与锻炼的动机处于低级水平, 以满足生理需要为目的的“强健身体”的锻炼动机选择人数最多, 生理需要是马斯洛需要理论中最低级的需要;位居第二的调节情绪的动机可作为中学生为满足安全、归属和爱的需要而产生的, 也是较为低级的需要;排在第三位的减肥健美的动机是为了获得尊重的需要而产生的;为实现最高级的自我实现的需要从而选择体育成就作为锻炼动机的中学生不满一成。高级的需要之所以产生较少, 是因为低级的需要没有得到充分的满足, 也就是说, 因为中学生的体质还没有达到一定的健康程度, 所以才产生了锻炼身体的低层次需要, 只有当中学生的身体真正强健了, 才会产生更高一级的需要。因此学校要为中学生自主参与体育锻炼创造条件, 提供支持。

2. 女中学生自主参与锻炼的兴趣不足

通过调查发现, 七成以上的中学生对自主锻炼感兴趣, 总体情况较好, 选择该项的女生仅占半数;此外近半数的女生选择一般, 远远高于选择该项的男生人数。反映出女中学生自主参与锻炼的兴趣不足, 这与女生的性别、个性有较大关系。因此, 首先应提高她们的认识, 通过锻炼不仅可以强身健体、减肥健美, 还可改善性格、促进社交、调节心情等;其次, 广大家长和体育教师应结合女生的身体特点, 多给予正面引导, 争取她们态度的正向转化。另外, 近三成的中学生选择一般, 还有极少数的中学生对自主锻炼持否定态度。“一般”是一种中立的态度, 即无所谓, 它在某种情况下会向正、反两个方向转化, 因此这些不确定的群体需要外在体育文化环境的影响、广大体育教师的积极引导、学生家长的物质支持和精神鼓励等, 慢慢转变她们对体育的认识, 增强她们主动自觉锻炼的兴趣, 使她们的态度朝正向转化;还有极个别的中学生对自主锻炼不感兴趣, 导致她们不积极主动参与锻炼的原因不一定是体育本身, 可能有其他因素, 如场地设施不足、先天身体素质较差或不喜欢体育老师等。

3. 中学生自主参与锻炼的情感与认识表现不一

调查表明, 九成以上的中学生认为自主锻炼在强身健体上的意义和价值大, 选择热爱锻炼并积极参与的意义和价值大的中学生仅占八成多。研究发现:高级中学绝大部分学生对自主锻炼在强身健体的认识方面持肯定的态度, 但在自主锻炼情感上表示认同的人却不多。表明情感与行为倾向的相关程度高于认识与行为倾向的相关程度, 也就是说一个人, 虽然对体育活动的价值评价很高, 但不热爱自主锻炼, 那么往往在锻炼时不卖力、不认真;而对锻炼的价值缺乏认识却对锻炼有好感的人, 自主参与锻炼可能是全力以赴的。表明当认识和情感不一致时, 情感就决定了行为倾向。由此, 情感在一个人的行为活动中具有较为重要的作用, 自主锻炼“惯习”的培养应该十分重视体育情感的感染与熏陶。所以, 学校体育教育与社会媒体需要加强相关宣传, 争取有这一倾向的中学生将自主锻炼的消极情感转化为积极情感, 充分调动他们自主参与锻炼的积极性。

4. 中学生自主参与锻炼的意志力较为薄弱

通过三种不同表现:不参与锻炼、参与锻炼和有锻炼习惯, 来调查中学生自主参与锻炼的情况。结果显示, 有八成以上的中学生参与锻炼, 但仍有近两成的中学生不参与锻炼;参与锻炼的中学生中绝大部分并没有养成锻炼的习惯, 而是偶尔或在想到时才锻炼, 有锻炼习惯的女生不足两成, 男生占两成多。反映出大部分中学生参与锻炼较随意, 想到或与同伴商量好时就锻炼锻炼, 其他时间不闻不问。究其原因, 一是没有坚持锻炼的意识或想法;二是有想法, 但没有恒心和毅力坚持下来, 女生表现尤为突出。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中学生一进入高级中学, 面对愈加繁重的学业任务和艰巨的升学压力, 没有时间和心情锻炼身体;另外, 有锻炼想法的中学生由于受到一些主、客观因素的影响, 如锻炼枯燥、又苦又累、天气不好等, 而终止锻炼。实际上, 关键在于他们缺乏吃苦耐劳、坚强不懈的意志品质。

二、促进中学生自主参与锻炼的对策

通过调查了解, 我们感到中学生不自觉主动地参与体育锻炼, 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既有主观动力不足, 也有客观条件限制;既有家庭、学校重视督促不够, 也有从小没有从点滴培养吃苦耐劳精神。另外, 在应试教育的机制下, 也确实挤不出更多的体育锻炼的时间。为了解决这一难题, 可采用如下对策:

1. 培养中学生自主参与锻炼的志趣

目前, 中学生有自主参与锻炼习惯的人数很少。基于心理因素, 即内因对事物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因而, 兴趣是中学生能够坚持锻炼的内因和关键。因此, 学校和家长应从培养中学生的锻炼兴趣入手。

首先, 学校和家长要了解学生的生理和个性特点, 针对不同的学生帮助他们建立适合自己的锻炼动机:如针对体质差的学生, 树立强身健体的动机;对于肥胖的学生, 将减肥作为锻炼动机;还有性格内向的学生, 通过锻炼培养良好社交能力的动机;对于身体棒且性格开朗的学生则将体育锻炼当做展现自我价值和获得成就感的动机等。这需要教师付出爱心、拿出真心去深入了解自己的学生, 把他们当做自己的孩子去用心培养。其次, 广大教师要主动抽出课余时间来帮助中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 通过游戏、竞赛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来组织他们锻炼, 在活动中, 用运动项目本身的魅力以及有趣的活动方式来牢牢抓住他们的心, 从产生锻炼“兴趣”到获得“乐趣”, 最终形成锻炼“志趣”而长期坚持下去。

2. 加强中学生亲身锻炼实践的磨砺

中学教师、学生家长以及社会要鼓励中学生亲身参与锻炼实践, 针对不同性格的学生在课堂内、外有意识地鼓励他们参与一些难度适宜的障碍运动, 如拓展训练、攀岩、轮滑、游泳等运动项目, 以锻炼他们在运动实践中克服困难的能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树立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与世界观, 通过各种运动项目来不断磨练这些初出茅庐的中学生, 通过克服各种各样困难的经验累积以感知、思维和行为模式的形式深刻地储存在自己身上。亲身锻炼的经历是痛苦、深刻和难忘的, 中学生在优越的生活环境中历经各种实践环节的磨砺, 进而不断地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以适应快速变化、竞争激烈的社会, 最终形成各种既持久存在而又适应变化的良性性情倾向系统, 进而指导中学生积极、主动、科学地参与体育锻炼。

3. 营造中学生自主参与锻炼的良好环境

首先, 体育教师、社会体育指导员以及家长等要树立正确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积极引导中学生进行科学的体育锻炼;其次, 体育教师与社会体育指导员要经常对自己习惯的教学指导观念和教学行为、方式等进行及时反馈, 严格要求自己, 不断提高个人的业务水平, 扩大知识面, 做既“专”又“博”的新型体育教师或社会体育指导员;最后, 中学体育教师要在对中学生行为进行观察与分析上下足功夫, 经常与中学生沟通交流、理解他们、关心他们、培养他们自主参与锻炼的兴趣, 提高他们自主参与锻炼的能力, 帮助他们尽快构筑自主锻炼的“惯习”。

三、结论与建议

目前, 中学生自主参与锻炼的动机虽呈现多样化趋势, 但其动机水平较低, 大多是由强身健体的需要而产生的;中学生自主参与锻炼的兴趣总体情况较好, 但女中学生自主参与锻炼的兴趣明显不足;中学生自主参与锻炼的情感因素不足, 科学认知有限, 削弱了他们主动参与锻炼的行为动机;中学生自主参与锻炼的意志力普遍较薄弱, 表现出认知与行为的不一致。

教师和家长要主动了解学生的生理和个性特点, 针对不同的学生帮助他们树立适合自己的锻炼动机, 主动抽出课余时间积极帮助他们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教师和家长要鼓励中学生亲身参与锻炼实践, 针对不同性格的学生在学校、家庭或社会上有意识地设置一些难度适宜的运动障碍, 以锻炼他们在运动实践中克服困难的能力以及培养乐观的人生观与世界观, 形成较为积极的个人“惯习”;体育教师要树立“三大立身理念”, 并付诸实际行动, 即:真诚地热爱学生是立身之本、广博的专业知识是立身之源、与时俱进的教学方法是立身之基, 最终帮助中学生成功构筑自主参与锻炼的“惯习”。

参考文献

[1]刘丽云.中学生体育意识认知水平及成因分析.辽宁体育科技, 2005 (2) .

[2]孙晋兰.加强课外体育活动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太原大学学报, 2005.

上一篇:咏怀古迹下一篇:垃圾处理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