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觉作文自能作文

2024-08-17

自觉作文自能作文(共9篇)

自觉作文自能作文 篇1

写作教学, 是任何国家母语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我国的语文教育, 对写作教学倾注了极大的心血, 老师们洒下了汗水, 付出了艰辛, 也积累了不少经验。但我们也清楚地知道, 现在的小学生写作教学依然存在许多问题, 小学生的写作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为适应新世纪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如何让学生快乐作文, 自能作文, 体验写作的幸福和快乐, 笔者作了如下尝试:

一、 引发需要, 乐于作文

语文作文教学中, 小学生普遍怕写作文。袁浩在小学作文教学心理研究与实践中指出:要减轻学生作文的心理压力, 克服作文的消极心理, 使学生能够把作文看成是一件“愉快的事”。

1.满足学生的表现欲, 进入“乐”的境界。现在的小学生有很强的自尊心和表现欲, 希望教师、家长和同学们重视和注意他们。在写作教学过程中, 老师要尽可能地创造各种条件, 让他们能享受自己写作文的快乐, 激发小学生的写作兴趣。例如, 在作文评讲课上, 轮流将本班学生中写得较好的文章在全班朗读, 每次朗读作文时, 我们要尽可能地多挖掘一些学生的优点。有的就是一个词语用得好, 有的就是一个句子写得美, 应该说大多数同学的作文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闪光点。多让学生的习作得以展示, 展现各种好词佳句, 供大家阅读、欣赏、学习。也给好、中、差三类学生提供均等的机会, 我们会发现当老师念到某一个同学的作文时, 那位同学一定会是两眼放光, 神采飞扬, 那么下次写作文时, 他一定是兴致盎然。这就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 让他们发现写作的乐趣。

2.诱发学生写作欲望, 引发倾吐需要。我们常说题目是文章的“眼睛”, 眼睛靓丽动人, 给人以慈善、和蔼之感, 人就愿意接近。好的作文题可以成为“诱导”儿童打开记忆的大门, 激起写作的欲望。

命题要紧扣学生的生活。小学生的生活是色彩斑斓的:快乐的家庭生活, 美好的校园生活, 同学间的趣事;科技课上的小实验, 美术课上精美的工艺品;路上的见闻, 城市的变化;清晨的鸟叫, 绵绵的细雨……这些都被学生感知、体验并保存在记忆里。作文命题贴近学生生活, 就能促进他们把自己内心的想法和情感加工整理, 倾吐并展现出来。

3.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让其乐于作文。英国诗人雪莱曾说过:“想象是创造力。”小学生想象力活跃, 教师可以让他们自主学习, 大胆想象, 从而提高作文兴趣。例如在看图作文中, 可以先从整体入手, 弄清大意, 然后把图中的事物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解读, 做到有顺序、有重点地观察, 让学生有物可言, 乐于作文。再通过“仿写”、“续写”、“缩写”、“扩写”、“编故事”等作文形式来训练。

二、授之以渔, 感受快乐

当表达成了自觉, 当写作成了需求, 我们就要授之以渔, 让学生跨越心理障碍之线, 感受写作快乐。

1.学会观察, 学会轻松写作。小学生观察事物时比较粗略, 往往是看了之后, 想不起来写啥, 这就需要老师教会学生观察的方法。在教授方法时, 老师指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事物, 抓住事物的不同特点, 由表及里, 进行深入观察。例如:观察人物时, 应特别注意观察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等, 并进行细致描写, 使作文“言之有物”。贾志敏老师说过:“为学生设置一定情境, 集中让学生观察描写是提高学生快速作文的最有效的方法。”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努力为学生提供写作素材, 设置一定情景, 让学生在参加活动的时候自觉集中注意力, 进行观察和体验, 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很容易地描述出观察到的具体情节, 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 又能让学生感受写作的快乐。

2.巧用教材, 激发写作愿望。“万丈高楼平地起。”要想写好作文, 必须要有大量的词句和生活素材的积累。

一是积累来源于课文。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也提出“重视文本”的要求, 并在许多课文中提出“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摘抄好词、佳句”这样的练习, 通过让学生多读、多背、多记忆文字优美的课文, 能让他们积累丰富的材料, 当知识积累到足够多时, 他们在写作时就会有词可用、有话可说, 就会激发写作的欲望。

二是要有指导性地让学生学会积累。可以从5个方面引导学生去思考:判断课文中的哪些词句值得积累?课文中哪些写法值得借鉴?课文中的哪些观点和理念值得引鉴?课文中哪些内容可以作为写作素材? 让学生通过自我感悟、积极合作和广泛交流, 发掘和积累课文中丰富的写作资源。

三是根据不同课文的特性、谋篇布局的方式、材料取舍的讲究、过渡呼应的方法以及语言运用的技巧等, 指导学生学习写作的基本技巧, 并引导学生自觉地在阅读中积累写作资料, 在阅读中锤炼自己的语言。此举不仅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写作的兴趣, 还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3.阅读沉淀, 促进积极写作。小学生年龄小, 知识面、语言表达能力都非常有限, 这是因为学生脑中的词库、句子的积累不足以让他把意思表达清楚, 归根结底还是学生的阅读量太少。针对这一现象, 学校着力于打造“书香校园”, 开展“共读经典名著, 铸就美好心灵”的课题活动, 围绕这一课题进行了“书箱漂流”、“好书推荐”、“经典诵读”等一系列活动, 学生阅读的机会多了, 阅读面广了, 潜移默化之间都在浸染、修炼着语文素养, 久而久之, 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都会快速提升。当“害怕作文”不再占据学生的内心时, 学生积极作文。

三、自改互改, 体验幸福

作文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自我修改的能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因此, 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作文教学评价过程中, 学生不仅是客体, 更应是评价的主体, 是积极的参与者。只有让他们积极地参与作文评改, 才能激起强烈的作文兴趣和欲望, 才能让他们有所感受, 有所收获。古人云:“作十篇, 不如改一篇。”虽然说得有点夸张, 却不无道理。学生作文之后如能反复推敲, 剔去瑕疵, 不仅可以养成修改文章的习惯, 提高作文质量, 更重要的是可以从修改中悟出作文之道, 学会自我检查、自我评改, 培养自我意识和独立人格。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幸福。

培养学生自评、自改、互评、互改的能力, 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培养认真自改互改的意识, 明确互改互评的意义。同学之间要学会依据评改要求, 互评互改, 相互学习, 共同进步。二是让学生逐步掌握评价的标准和修改的方法, 如:中心是否明确, 标题是否恰当, 结构是否合理, 选材是否正确, 遣词造句是否准确等, 当然每次习作要求各有侧重。学生在完成自我评价后发现问题, 运用“读、找、增、删、调、换”等方法动手修改。评改应坚持以两面性为原则, 大胆评判, 让学生们既可以学习优秀作文的长处, 也可以找出不足之处, 提出修改意见。评改差生作文时, 要让学生们学会寻找“闪光点”。这样既让学生看到自己的不足, 又对后进生起到鼓励作用, 使每个人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三是要持之以恒, 形成良好的习惯。学生在反反复复、� 斟词酌句地修改作文的过程中, 不断感受到创作的快乐, 写作能力也随之得到提高, 增强了他们自能作文的信心, 体验到作文的快乐和幸福。

通过以上作文教学, 可以培养学生勤于思考, 乐于动笔, 勇于探索, 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习惯, 逐步形成自能作文能力。既提高了作文教学的有效性, 也让学生体验到作文的乐趣与幸福。

参考文献

[1]巢宗祺, 雷实, 陆志平.语文课程标准解读[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2.

[2]袁浩, 戴汝替.小学作文教学心理研究与实践[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7.

[3]唐晓斌.提高小学作文教学的有效性[J].开放潮 (书香校园) , 2010 (7) .

[4]蔡巧雯.怎样让学生自评自改[J].小学语文教学, 2003 (5) .

自觉作文自能作文 篇2

一、重视培养学生观察、想象、思维等方面的能力,克服只重视“堂上导读、练笔”的倾向。

尽管“堂上导读、练笔”作为目前自能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对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有很大的作用,但是不容忽视其他能力的培养,如细致的观察能力、丰富的想象能力、灵活的思维能力等等,这些都是“自能作文”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因为没有细致的观察能力就不可能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也就不能发展丰富的想象能力,更谈不上发展学生的思维。学生如果缺乏了这些能力,即使他们阅读面再广,词汇再丰富,他们也难以从生活中发现好的写作素材,难以抓住事物的特点,更不能形象、准确地用语言把事物描绘出来。所以,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观察、想象、思维等多方面的能力。而这些能力并不是仅靠“导读”与“练笔”就能培养起来的,还必须靠教师在课堂上指导观察、看图、看录像,朗诵欣赏好词好句,在课堂下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接触大自然、旅行参观、观察各种事物等多种形式去帮助学生逐渐养成细心观察的习惯,充分发挥其想象力,这样,才能使学生的读写能力与其他必要能力协调发展,才能最终达到作文“自能”的目的!

二、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法,克服只重视“导读、练笔”的单一性教学倾向。

从目前我市的“自能作文”教学现状看,一些教师局限于“导读、练笔”的单一教法上,不能积极大胆地采用多样性的教学法,还错误地认为只有“导读、练笔”这样的形式才称得上是有特色的“自能作文”教学,才能区别于“多媒体作文教学”。

这些观点和做法,其实都是忽视了“自能作文”的多样性,忽视了作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其实,各种教法都能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例如我们在导读、练笔时,一样可以借助幻灯、实物、录像把学生带入情境之中,发挥多媒体生动直观的作用,让它为“自能作文”服务。这样做还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的作文能力与作文兴趣协调发展。

三、培养学生体验生活的能力,克服忽视学生生活空间的倾向。

作文的“自能”除了思维、观察、语言想象能力能起到很大作用外,不容忽视的还有学生生活空间对他们作文能力的影响,因为“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学生的写作素材和灵感常来自于他们的生活。而目前作文教学常忽视了这一点,造成了两个主要问题:1.作文选材脱离学生生活实际;2.不注重帮助学生建设丰富多彩的生活空间。针对第一种情况,我想教师主要应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实践中取材,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多写他们熟悉的人物、

读写结合 提高学生自能作文能力 篇3

关键词:小学作文;读写结合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1-176-01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指出:“写作能力和阅读能力有关联,阅读得其道,无论在思想吸收或者技术训练方面都是写作上的极大帮助。”(《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充分发挥阅读的作用,“以读促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提高高年级学生的写作能力”就是我校的科研立项课题。下面谈谈自己在校本教研中关于读写结合的一些做法。

一、读写结合以创新为支点

1、读写结合,创新积累

阅读是积累,作文是运用,只有在阅读中“厚积”,才能在作文中“薄发”,小学教材中所选的文章都是图文并妙、文质兼美的范文。文中的重点词句意义的“理解”,可以通过课前预习,课堂汇报、同学修正等形式来完成。在词语运用方面,引导他们说说生活中曾何处出现,然后联想到这些词句有什么其它用法,再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试着说说词语的运用,这样,把课堂阅读与课外阅读、生活阅历结合起来,是行之有效的边读边写的结合。

在阅读中,我着重培养学生做旁注、写读后感的良好习惯。指导他们从课外阅读中积累,把优美、生动的句子摘抄下来,养成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

其次,把读懂了的内容写下来,把读后的感想随笔记下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动笔写作习惯。“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所说的正是动笔的重要性。这是由读到写的结合。

同时,结集学生的“作品”集、“读书笔记”等,交流展示学生的劳动成果,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积累兴趣、写作兴趣,这是既读又写的结合。

2、读写结合,创新运用

如果说低中年级的模仿是读写结合的基点的话,那么,中高年级就应该把“创新”作为读写结合的支点。培养学生写作上的创造意识,是促使读写结合从根本上得以实现和超越的一个转折点。

读写结合的创造,主要是指内容的创造,就是鼓励学生在学习课文形式的基础上选择新颖的、独具特色的内容写,鼓励学生在写作内容上的求异思维,从而力求在写作训练中反映出学生的个性色彩和创造精神。

如:第10册的《提灯女神》,描写了一位贵族小姐南丁格尔冲破重重阻力,在霍乱横行的贫民窟和臭气熏天的战地医院救护伤病员的故事,体现了巾帼英杰的高贵品质。文章语言质朴,真实感人。按教材要求,应安排仿写你认识的一位伟大的女性。可我没这样出题,心里只想着怎么让学生好写、高兴地写,于是就只提供了一个写作范围,“写一位你印象最深的一个人(认识的或不认识的)。通过具体的事例展现人物的品德。 要有真情实感。”写作范围的扩大,使孩子们的思路打开了,全班一共写了十几个题目,其中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学生写的《长途车上》,描写了“深圳——平远”长途汽车司机护送孕妇到医院的动人场面,语言质朴,真情动人。她写道:下午3时,一个孕妇突然痛苦的叫着,一位顾客说“有医生吗,她要生了!”一个20多岁的青年男子走上前,“我是乡村医生,我看看。”检查了一下,对司机说;“情况不太好,快!送医院。”回头走2公里是镇级医院,向前走10多公里是平远县人民医院,客人们也到了终点站,怎么办?救人要紧!司机毅然决然调回车头。在医院门口,一个老太太(乘客)竟然双手合十高呼“阿尼陀佛”。一个平凡的故事,揭示了人性善良的本能。

让孩子们把自己想写的事情,印象深刻的事情描绘出来,为他们独立创新提供平台,是提高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

二、读写结合以自能为目标

“联系生活学习语文”“生活处处有语文”这就要求我们教者应具备现代语文教学理念。把课文教学引伸到课外,与相关的生活和课外阅读有机地联系起来,就是让学生贴近生活、走进生活,学生用自己的课外阅读、生活经历来充实课文教学,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灵动而高效。

那么,在这一系列的充实过程中,学生所历练的过程、感受以及收获是最好的习作素材,学生的亲身历练,使他们说真话,抒真情。这才是习作教学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读写结合的最终目标。下面是学生的一个习作片断:

“秋天,真是个美丽的季节,是我最喜欢的季节。万物成熟,树叶飘落,菊花盛开。满地枯黄的落叶,恬静地睡着;风,不热也不凉,时而轻轻地撩动我不整齐的短发,时而柔柔地给梦中的落叶翻个身。”

“我喜欢收集落叶,在别人看来可能觉得很是无聊,而我却感到他们分外富有诗意。脚轻轻地踩在满地的落叶上,伸手接住飞落的蝴蝶儿,蹲下身去捡拾这些时令的智者,总有一种悠悠然的感觉。凑近鼻子闻一闻,一股淡淡的幽香直入心脾……我把他们小心翼翼地夹在日记里,我要好好珍惜这独属于我的快乐!”

如何培养学生自能作文 篇4

机械制图的实践性很强, 直观教学法是该课程最常用的方法。这种方法不仅生动形象, 而且还能较迅速地帮助学生建立起空间想象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只有充分有效地使用直观教具, 引导学生进行广泛深入地观察和分析, 才能不断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在直观教学时, 应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将观察与想象有机地联系起来, 这样才能有利于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与增强。在教学中, 我发现有一部分学生, 使用挂图、模具这些教学工具或多媒体演示, 无法让他们很快掌握三视图的形成过程。于是我就以教室黑板为正平面, 教室地板为水平面, 学生右面 (面向黑板时) 为侧平面。这就使大家都身在其中的三面投影体系。然后将粉笔盒抽象成点, 将直尺抽象成直线段, 将书本抽象成平面形, 让大家和我一起把这些点、线、面投影到三个面上去, 再假想把地板和右墙旋转到与黑板处于同一平面, 点、线、面的三面投影便直观地显现在学生面前。利用现实的环境, 让学生真切置身于平时在书本中看似抽象的三维空间中, 能更加形象、生动地帮助学生掌握三视图的概念和点、线、面的投影规律, 而且能更深刻地强化他们的空间想象力。

二、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按教学计划提出一些问题来鼓励学生多动脑, 多动手, 积极参加讨论, 主动投入到教师指导下的教学活动中去。在活动中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启发式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欲望,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例如:在进行关于点在空间位置的教学中, 应先问学生点在空间有几种位置, 先由学生来回答,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 针对存在的问题, 教师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来讲授。可以利用手边的橡皮来做教具, 教师让学生把橡皮拿在手中, 此时把橡皮看成一个点, 把教室的正面墙、右侧面墙、地面看成第一角中的三个投影轴。问学生此时他们手中的橡皮处于什么位置?学生马上回答在空间。而后教师又问, 假如你们没拿好, 把橡皮掉在地面上、墙角线上或墙角儿, 此时的橡皮又处于什么位置?学生很快回答在投影面上、轴上或原点。通过上面的假设, 学生把点在空间的四种位置不仅弄明白了, 而且又记得特别牢, 最后还能归纳出各种位置点的投影特性, 并能画出其各种位置点的投影图。又如, 在讲投影面垂直线、投影面平行线时, 当教师讲完定义和投影特性后, 教师可随便找出教室里现有的实物, 如教室里的日光灯、吊扇上的吊杆、暖气管道等, 问学生各是什么线?让学生根据刚才所讲的定义和投影特性来回答。通过观察, 学生马上能够作出正确回答。接着, 教师换一种方式提问。教师说一种线, 学生找一样实物, 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回答, 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这样就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经过反复练习, 学生们熟练地掌握了各种位置线的内容。

三、讲授式教学

教具直观教学容易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性知觉, 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但也容易使学生产生对直观教具的依赖性, 禁锢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再发展。在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的基础上, 教师可去掉直观教具, 用语言生动、具体地描述模型的形状, 再配以一定的手势, 启发学生想象出模型的形状, 按想象画出模型的投影图或说出投影特点。利用语言教学法更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是直观教具教学法的最好补充。

总之, 教学过程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的具体内容, 灵活地运用多种形式和方法,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激发学生的思维, 从而提高教学实效。

(河南工业技师学院)

作文是许多孩子学习语文的一个障碍, 这与我们老师的教学有着直接的关系。长期以来, 我们的作文教学一直停留在教师教一篇, 学生学一篇的水平上, 每写一篇作文教师往往逐字讲述, 学生只需机械地搬用, 教师教得是大汗淋漓, 学生学得是兴味索然。再则就是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 过分强调审题, 揣摩命题者要我写什么, 怎样写, 再硬凑些内容塞进命题人的框框里去, 这种违反作文自然规律, “奉命而作”的训练, 怎能不使学生对写作文产生厌烦的心理呢?

我们的教学要走出误区, 必须在“授之以鱼”的同时, 更要“授之以渔”, 以各种有效手段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让学生自主作文, 甚至自能作文。

一、乐写———写作的根本

消除孩子们对作文的恐惧感不是靠大谈作文的重要性和意义, 而是要打开他们心里的结, 让学生想写、乐写。

1. 以“玩”促写

玩是儿童的天性, “以玩促写”可谓事半功倍。如:我在教学《穷人》一课时, 引导学生把此文编成小短剧, 让学生进行角色表演, 通过读、听、看、演, 穷人这种“人穷品贵”的崇高精神境界震撼了他们的心灵, “情动而辞发”, 孩子们或同情, 或赞美, 将故事续写得十分真挚感人。除此之外, 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班队活动, 如“成语接龙赛”“漫游歇后语王国”。

2. 以“仿”导写

阅读教学是作文教学的基础, 教师若能在阅读教学中将作文教学渗透于无形之中, 孩子们的写作能力也将提高于无形之中。如:《马踏飞燕》一文课后有个练笔训练。在练笔之前, 我先让学生回顾《马踏飞燕》一文段落结构, 强调“想象”在文中起的重要作用;然后, 折了一架纸飞机让学生按《马踏飞燕》一文的段落结构仿说;最后, 出示中国传统饰物———中国结, 要求学生在模仿结构的同时要抓住不同事物的不同特点写出特色。学生有了写法的借鉴, 又有实物的观察感受, 动笔时个个奋笔疾书, 把中国结的传统色彩描绘得鲜丽动人。

二、积累———写作的基础

“积累是提高写作水平的法宝。”教师该如何引导学生积累素材呢?

1.知识积累

(1) 课内积累。教师可在每组教学开始的“导读”中加上“导写”的内容, 让学生也及时知道本组作文的题目、要求、训练重点等, 这样写作目标明确, 就能唤起他们的写作动机。例如, 第七册第一组的作文训练重点是写一处景物, 要求“注意抓住景物的静态和动态的特点来写”, 本组课文《鸟的天堂》《观潮》《火烧云》《雅鲁藏布大峡谷》都突出体现了“动”“静”有机结合的写作特点。阅读教学时, 我充分利用教材, 指导学生找出课文中静态、动态描写的有关语句, 评析领会作者是怎么写及这样写的好处, 让课文成为学生作文的范文。根据读写迁移的规律, 引导学生把阅读中领悟到的写作知识, 有目的地应用到写观察日记之中。要求每一位学生在一周里写一则以上与本组作文题目有关的日记, 师生共同评点, 再让学生将日记进行修改、充实, 写出一篇符合要求的好作文。

(2) 课外积累。新课标指出, 小学生在小学阶段必须“阅读150万字左右的课外读物”, 数量之大前所未有。这是因为, 只

一、从标题入手

题目是诗歌的眼睛, 它起着提挈全篇、浓缩文意的作用。在审读诗题后, 对全诗的内容也就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 便于从宏观上驾驭。

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城阙辅三秦, 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 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 儿女共沾巾!

标题交代了中心事件:友人杜少府赴蜀川上任, 诗人为之送别。一提到送别诗, 表现的要点无非有三: (1) 离情别恨, (2) 深情厚谊, (3) 激励劝勉。结合诗文后两联, 显然是属于第三类了。

又如陆游《病起书怀》:病骨支离纱帽宽, 孤臣万里客江干。位卑未敢忘忧国, 事定犹须待阖棺。天地神灵扶庙社, 京华父老望和銮。出师一表通今古, 夜半挑灯更细看。

从诗题入手, 结合尾联, 不难了解此诗的主旨。诗人病体瘦弱, 仍然挑灯夜读《出师表》, 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 想学诸葛亮出师北伐杀敌报国的思想情怀。

二、从物象入手

高蟾《金陵晚望》:曾伴浮云归晚翠, 犹陪落日泛秋声。世间无限丹青手, 一片伤心画不成。

韦庄《金陵图》:谁谓伤心画不成?画人心逐世人情。君看六幅南朝事, 老木寒云满故城。

两首诗从不同的角度, 选取典型的凄凉之景, 高诗是“浮云”“晚翠”“落日”“秋声”, 韦诗则是“老木”“寒云”“古城”, 却表达了相同的情感:为唐朝的衰败而伤心。

古诗词中许多物象都被赋予特定的意义。

如:柳———送别留恋

月亮———思乡怀人鸟———自由

鸿雁———书信送情、羁旅伤感

松、竹、梅———高洁

水———绵绵愁思芭蕉———孤独忧愁

芳草———离恨梧桐———凄凉悲伤乌鸦———衰败荒凉猿啼———悲伤

鸿鹄———惜别怀远蝉鸣———凄楚哀婉长亭———送别

冰雪———忠贞高洁杜鹃鸟———凄凉哀伤燕子双飞———爱情沙鸥———漂泊

浮云———漂泊在外的游子鹧鸪声———离愁别绪

羌笛、胡笳———凄切丹橘———坚贞

落花———惜春伤怀芳草———离愁思乡南山———归隐

野草———衰败、荒僻流水———韶关易逝蝉———品行高洁

秋水———急切盼望南冠———囚犯

东篱———远离尘俗、洁身自好碧血———为正义事业而流血

登高、凭栏———传达相思之情、报国之志和壮志难酬的悲伤与激情

吹笛、吹箫、吹笙———多传达离别之苦、相思之情和内心孤寂斜阳 (夕阳、落日) ———多传达凄凉失落、苍茫沉郁、怀古幽情舟、湖、桥———多传达离情别绪, 思乡怀远之情

镜、灯 (蜡烛、炬) ———多传达孤寂落魄和愁苦之情

三、从关键词语入手

诗是诗人感情的结晶, 因而诗中的关键词语, 成了我们窥视诗人内心的窗口。

曾巩《西楼》:海浪如云去却回, 北风吹起数声雷。朱楼四面钩疏箔, 卧看千山急雨来。

杜牧《旅馆》:旅馆无良伴, 凝情自悄然。寒灯思旧事, 断雁警愁眠。远梦归侵晓, 家书到隔年。沧江好烟月, 门系钓鱼船。

曾诗:“卧”, 闲适之意, 面对千山急雨, 诗人能坦然面对, 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的豪情。杜诗:“寒灯”“断雁”, 表明诗人于孤独中为乡愁所苦;结尾一个“好”字, 说明诗人已跳出乡愁, 表达了对家乡自由自在的闲适生活的向往。

有多读, 才能“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这也为孩子们进行好词佳句、写作方法的积累创造了一个广阔的天地。教师可鼓励孩子编自己的作文选, 做“精彩语录”, 开展“读书交流会”“我与书交朋友”等有益活动, 引领享受读书的乐趣, 让“乐读”为“乐写”服务。

2.生活积累

生活是一面多棱镜, 一条五彩河, 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 生活阅历也将得到不断增加。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注意身边事, 了解国内外大事, 开阔视野, 为写好作文提供真实丰富的材料。尤其是要使学生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因为生活的感悟有时候是瞬间的, 培养学生写日记的习惯, 记录下自己对生活的瞬间感悟, 对人间真、善、美的切身体会, 会为我们的作文带来浓浓的生活气息。

记得一次课间, 我在走廊休息, 忽然一个孩子兴奋而又激动地跑来, 指着天空对我说:“老师, 你看!”我凝目望去, 原来天空中出现了“日晕”的现象。我灵机一动, 这是一个进行作文教学的好契机。当下, 我请他们仔细观察, 用纸和笔记录下景象的变化过程, 同时鼓励他们回家查看“日晕”的详细资料。下午, 我认真倾听了孩子们的汇报, 由于看得真切, 他们发言十分踊跃。难得的是, 几个同学还找到了“日晕”的有关资料, 揭开了它的神秘面纱, 给大家上了一堂生动的自然课。课后, 我建议学生把整个事件具体地写到日记中。两天后, 教学单元作文《啊, 我发现了……》时, 孩子们明白了“生活处处皆文章”的道理。

三、评改———写作的升华

学生修改作文能力的强弱, 是作文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教学生修改自己的作文不仅能促进“写”, 而且能让学生在不断地品尝成功过程中养成勤于思考, 精益求精的良好习惯。

1.自评自改, 教给学生方法

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叶圣陶先生说过:“修改作文不光是要‘看’, 还要‘念’, ……一路念下去, 疏忽的地方自然就会发现。”可见, 读是修改文章的好办法。我让学生应用“三读三改”的方法自改习作:一读立意中心看选材, 二读紧扣中心定增删, 三读语序改病句, 力求做到文从字顺。

2.互改互动, 提高自改能力

(1) 优劣互改互动。把优等文给后进生改, 让后进生有榜样可学, 知道自己的不足与差距;把劣等文给优生改, 让优生当“小老师”, 教会别人的同时, 提高了自己。 (2) 小组互改。四人一组, 一人读, 三人听, 然后互相交流意见, 取长补短。

中学生自能作文的实践与研究 篇5

双城市兆麟初级中学语文组

一、课题的提出及重要意义。

在长期的作文教学实践中,我们深深地体会作文教学难的困扰,很多时候作文教学方式基本处于无序状态,教学效果很不理想。不会写作文、怕写作文,几乎是绝大多数学生的切身感受。其实只要冷静思索一下,我们就不难发现,这一切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将学生的手脚和自由想象的空间紧紧束缚,学生没有写作的自由和自主权,多数作文由老师指定“写什么”、“怎样写”,甚至一些老师为了应考,让学生背各种类型的作文。《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作文教学应“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美国教育家科勒斯涅克说:“语言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关。”朱熹也曾写道:“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水源头活水来。”叶圣陶老先生特别强调生活的积累,其次是精蕴的探求,最后才是表达的技巧。而实际的作文教学普通存在着重形式训练,轻内容的指导;重作文技能熟练,轻作文能力与以习惯的培养;片面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叶老说:“生活就如泉水,文章就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停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所以,如果学生不能够融进丰富多彩的生活中,不能够自主能动地去表达生活,学生的作文就会脱离实际,无病呻吟,空洞、虚假、没有鲜活的个性,更不用说充满童真童趣的灵性了。

针对这些现象,我们确立了《中学生自能作文的实践与研究》这一科研课题,以“大语文观”为背景,研究探索一种适于教学实践,操作性较强且操作灵活的作文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较高的语文素养基础上,实现学生由“自主作文”向“自能作文”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读写兴趣和能力。

关于“自主作文”、“自能作文”的研究省内外都有,我们也搜集了一些相关的资料,许多文章和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了一定的探索和经验,但发挥作用于实践的不多。本课题旨在转变观念,探求一种让学生实现由“自主作文”向“自能作文”发展的作文教学和学生习作的可操作性较强的实践流程,树立“大语文观”下的“大作文观”。

“自能作文”是一种开放式教学,是一种教学理念,就是要建立开放型、发展型、创新型的发展模式,培养学生作文的能动性,激励学生想说就说,鼓励学生爱说爱写,帮助学生会说会写,引导学生说好写好。

二、指导思想和主要依据。

本课题以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为指导,借鉴国内外关于作文教学研究的新成果,立足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1

构建高效的实施习作教学的实践流程,最终实现发展学生“自能”作文能力。

本课题的主要依据: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纲要》中强调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对以往的教学的不足指出了明确的改进方向。

(二)、《语文课程标准》,《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了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学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写作教学也确立了明确的目标: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并要求我们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

三、课题研究目标:

本研究的目标是在新课标精神的指导下探索有效促进中学

生自能作文的策略,构建中学生自能作文教学的新模式。从七年级开始,通过兴趣的培养与策略的学习,促进学生喜欢作文,善写作文。同时在学校形成浓厚的作文教学教研氛围,寻找更适合提高作文教学的途径。

三、关键词语的界定:激趣、积淀、开放、合作、互阅,四、课题研究内容:

(一)、构件一种适合于实践操作的学生“自主——自能”作文发展模式;

(二)、兴趣是自主作文的一种内在动力。本课题致力于多方面、多角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引导学生能动参与作文过程。

(1)营造氛围:创设良好的习作氛围,激起学生想说想写的欲望。

(2)成功体验:设立竞争机制,让学生进行成功体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兴趣。

(3)学科融合:将相关学科引入作文课的教学。

(三)、树立一种“大语文观”下的“大作文观”,形成在一种广泛阅读基础上的习作模式。引导学生进行大量阅读,并注重书本阅读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完成对语言的积累。

(1)课内与课外“双轨阅读”,扩大阅读量。

(2)引导主动、用心地参与生活实践。

(3)发展学生作文个性化。

①创新选材;②开放体裁;③淡化形式;④激发情感。

(四)、对学生习作进行自改自评,互改互评,教师点评有机穿插,获得对成文后的满足和自豪感。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1、行动研究法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是行动研究法。通过教师在真实的教

学情境中解决“怎样促进中学生自能作文?”的问题,来探索和构建初中生自主作文的教学模式。按照“计划——行动——观察——评价(反思)——再计划„„”的行动研究的过程,课题组将会定期的组织研讨——研究的主题、在研究中遇到的问题、有效的促进策略的分享等等,通过严格的测量评价行动的结果并发现问题,形成一套可操作的初中学生自主作文策略模式。在这过程中,教师反思作文教学过程中的心得和存在的困惑,共同研讨解决的方法,是行动研究的重要途径。

2、实验研究法

在行动研究的基础上,对一些促进策略可以通过实验的研

究,进一步证实其可行性和有效性。可以说,用行动研究法探索和构建小学生自主作文的教学策略和模式,用实验研究法检验行动研究提出的策略。通过设计实验班和控制班并进行前测和后测的控制,比较不同策略的效果。

3、文献资料法

通过对国内外有关“自主作文”理论与经验的学习研究,对“自

主作文”的内涵和外延更加明确的认识,常上凤凰语文网站,参与凤凰论坛的讨论,主动向有关专家请教,加强理论学习,使本组教师得到理论的提高。

4、调查研究法:各课题组成员通过调查、了解初中作文教学现状,写成调查报告,明确调查方法。

5、个案研究法

对有代表性的学生作个案分析、分类研究,跟踪调查评价,写出个案研究报告。

具体措施及方法 :

1、首先,要树立两种思想:一是习作必须建立在广泛而自由的课内

外阅读上,大量的阅读,厚积而薄发,在此基础上的习作教学应该是鲜活而有发展性的,学生有了自主阅读的习惯与能力才能达到“自主作文”、“自能作文”的境界。二是“大作文观”思想,教学不能拘泥于课堂,想通过每学期十来篇作文的教学来实现“自主——自能”作文的目的,那是不可能的,更不能只想着作文而忽略了广泛的积累和大量的课内外阅读。其次,要实现“五个转变”,一变“先导后作”为“先作后导”;二变“详细指导”为“独立习作”;三变“课内习作”为“课内外结合”;四变“限制体裁”为“体裁不拘”;五变“少褒多贬”为“多褒少贬”。

2、创设可以促进学生大量阅读的阅读环境,引导学生博览群书,指

导学生用课堂学得的方法、知识去阅读课外书籍,使“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建立学生阅读档案,收入学生如实填写的读书报告单,不定期地举办读书交流活动。

3、加强古诗文背诵,培养学生文学鉴赏力,增加学生的文化底蕴。

学生从小诵读古诗词,不仅有利于发展语言、提高智力,而且能陶冶情操,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4、初一门注重创设情境,加强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初二年级注重

大量的课外阅读和积累,写好片段,学习“连段成篇”的方法;初三年级进行自主、自能的“快速作文”训练。“快速”重在快速的思维、快速的表达、快速的修改。

5、课下以写日记、办手抄报等形式的练笔活动要持续而加强,发挥校报在激励学生写作兴趣上的作用。

六、课题研究的原则

1、主动性原则: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最大限度地释放学

生的写作热情。

2、合作性原则:习作的过程不仅是学生个性的张扬,还体现生生、师生之间的合作精神以及学科之间的融合。

3、创新性原则:张扬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广泛性原则:以课堂、校园向家庭、社区、社会延伸,注重与自

然、生活、社会的融合。

七、课题要解决的问题

1、激发学生写作兴趣问题。

2、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广泛阅读,形成积淀问题。

3、提高学生表达能力的问题。

4、生生合作、师生合作、学科融合的问题。

5、师生互阅作文评价体系的问题。

八、实施步骤和预期研究成果

(一)、2009.4——2009.6 准备阶段:组建课题组,调查分析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起草并拟订课题研究方案,进行课题申报。

(二)、2009.7——2010.7 实施阶段:边实验、边总结、边学习、边论证,扎实开展实验,做好过程性材料积累。

(三)、2010.8——2008.12 总结阶段:整理资料,撰写报告和论文,提供优秀案例,编辑学生优秀论文集。请有关部门鉴定结题。

预期成果形式:

1、课题组 教师关于“中学生自能作文的实践与研究”的研究论文

2、《兆麟初级中学优秀习作选》

3、课题研究报告

4、优秀研究课例

九、完成实验的保障措施

(一)课题负责人李瑛老师具有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学历,是哈市级语文学科骨干教师,曾多次出过公开课、示范课,是学校的学科带头人,并多次撰写过国家级论文。曾参加过哈市级科研课题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果,积累了丰富的研究经验,该同志具有中学一级职称,教育教学理论水平较高,教育改革观念强。主研人员中,有两名哈市级骨干教师,五名县级骨干教师,均是教学第一线的语文教师,具有多年的作文教学实践研究经验。该课题组成员年轻而富于进取精神,可以以课堂为主阵地开展研究,保证课题研究具有一定的实践性和群众性,时间充裕,经验丰富。

学校有研究课题的丰富资料,开通了因特网能及时的获取信息。

学校将全力支持该课题的研究,在时间上、设备上、经费上给予保障。并将该课题纳入学校工作计划中,由教育科研室进行管理和指导。

中学生自能作文的实践与研究

“自能作文”能张扬学生的个性 篇6

要改变这种现状,语文教师必须摆正学习品质培养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关系,在作文教学中增强人文心理和个性化教育意识,为学生创造一个绿色的写作空间,这样才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思想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叶圣陶先生曾说:“学生须能读书,才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教,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之训练,必须做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不仅指出了语文教育的目的,而且阐明了语文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帮助我们解决了许多问题和困扰,有利于引导学生写出立意深远、见解深刻、说理透彻的文章来。

一、“自能作文”对写作要求简明宽松,摈弃应试教育的目标定位。

随着信息社会的加快发展,人们的生活内容日益丰富,写作内容也日益繁多。写作是一种个体的思维过程,是作者按照自己的观察、记忆、思考、感情、语言表达习惯等进行的心理活动,其写出的文章自然会千差万别。所以,老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要了解其所好、所恶、所思、所想,因势利导地引导学生作文,这样才能激发学生“自能作文”的热情。美国芝加哥大学招收学生,在申请表上开列了五个作文题,让申请者任选一题,并提示道:“这是你告诉我们关于你自己、你的鉴赏力、你的抱负的一个机会。每一题都可以用完全真实,或者完全虚构,或者兼而有之的方式写作———这是你自己的选择、消遣、分析(不要痛苦地挣扎)、创造、写作———让我们听一听你感兴趣的事情,听一听你的心声。”这样的写作,如果说有要求的话,就是要有“你自己”。这种写作理念很值得我们借鉴,其写作要求简明宽松,定能让学生怦然心动,自由而个性地表达,灵活而创意地展现真实的生活图景。因为,无论什么文章,没有自我,没有脉动,没有生命,也就没有个性。

二、“自能作文”注重评讲的艺术性,杜绝“作坊式”的教学思维。

“作坊式”教学的老师,是教书匠而不是教育家。在这个作坊里,“师傅”只管讲,“徒弟”只管听,“认为一讲一听之间事情就完成了,像交付一件东西那么便当。我交给你,你接到了,东西就在你手里了”。在这个作坊里,“师傅把文章分解成一个一个的零部件,一招一式地教给‘徒弟’,‘徒弟’依葫芦画瓢,再把一个一个的部件组装成一篇文章”(叶圣陶语)。在这个作坊里,没有情趣,没有生机,不重视学习品质的培养,不重视整体素质的提高,再加上应试技法之泛滥,从而造成了写作教学高投入、低产出的“亏损”状态,辛勤的劳动得不到应有的回报,师生双方的积极性都受到了伤害。而“自能作文”却使这个问题得到了解决,使观念和手法得到了更新。受其启示,我在作文指导和批改这两个方面,也作了适当的调整。

首先,在作文指导时,把文章结构、段落层次、中心思想、语言特色的讲解放在次要位置,注意营造和谐的写作氛围和阅读环境,师生之间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氛围。与学生进行商讨后再出题,所出的题既是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事情,又是能引导学生主动深入思考的题目,把教导的话隐含起来,自觉地发挥自己的指导艺术,使学生情不自禁地进入运思的情境。

其次,抽出高、中、低不同层次的作文,让学生讨论切磋,认真评析。同龄人的思维碰撞,会迸发出光彩夺目的火花;灵感激情,往往诞生于火花灿烂的一瞬间。学生互评互学,互品互学,与自己的作文构思进行对照;老师巡视、帮助学生找出优劣点,查漏补缺。这样就会在师生、生生之间建立一种融洽和激励的氛围。师生共同参与、主动探讨,既能提高整体的作文水平,又能改变教师唱独角戏的简单模式,逐步向“自能作文”、“不待教师改”的境界过渡。

作文立意的深刻全面,还有待于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力”的提高。例如《“伞”的启示》这道作文题,要求学生以具体事物———“伞”为出发点,联系现实生活,表明自己的观点。同学们纷纷发表见解:炎炎烈日,伞顶住暴晒,把阴凉留给人们;暴风骤雨,伞使人们免受淋漓之苦,可见“伞”具有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让给别人的高尚风格。青年一代应该自尊自强,开拓创新,而不应该在别人的“保护伞”下虚度光阴……学生在互评互学中,慢慢地学会了从看似平凡的生活素材中,透过现象洞察本质,挖掘现象背后隐含的、比较深刻的、具有社会意义和社会价值的东西,形成自己的见解,给人以启迪作用。

三、“自能作文”注重培养观察运思能力,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魅力。

学生多读书、多观察、多分析、多积累,才能避免东拼西凑、胡编乱造的毛病。在安排作文之前教师应先通知学生要写作的话题范围,让学生在思想上早做准备,提前观察、寻觅社会热点话题。从观察、寻觅中获得真实感受和独特见解,然后把这种感受和见解适当地加以引导,就可能触发学生写作的灵感激情。如,学过《邹忌讽齐王纳谏》后,我让学生提炼读后感的观点。同学们分析邹忌纳谏的社会根源和思想根源之后,发表了不同凡响的妙见:

从齐王悬赏纳谏的角度说,纳谏需要胆识和气度;从邹忌窥镜的角度说,人贵有自知之明;从邹忌讽谏的角度说,提意见要讲究方法和技巧;从妻、妾、客恭维赞美邹忌的角度说,对讨好恭维的言辞必须警惕……

这些例子启示我们:应该教会学生用搜索的眼光去观察事物的方方面面;应该启迪学生深入思考、追根求源,“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

四、“自能作文”注重增进鼓励机制,培养学生写作的浓厚兴趣。

写作兴趣的培养需要一个过程,写作的快乐产生在写作的过程之中。在这个过程中,鼓励是写作活动的原动力。有些学生作文的水平较低,成绩较差。他们在心理上已承受着来自家长、同学等方面的巨大压力,加之平时与教师的表扬长期无缘,就连教师的笑脸也难以见到,在内心深处“思赞若渴”。因此,当听到表扬(哪怕是一句赞许),一种扬眉吐气、与别人平起平坐的自豪感便会油然而生,继而成为兴趣产生、走向进步的转折点。久而久之,由量变到质变,就能转化为提高写作水平的不竭动力。

综上所述,学生写作个性的形成发展,与教师的教学个性有很大关系:教学个性对学生人格的确立有着示范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接受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教师的思想、情感、行为和表达方式,教师儒雅、率真、浪漫的授课风格,对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发展将会产生终身的影响;教学个性使教学充满魅力,有个性的教学使课堂变得生动,学生会被教师独具特色的授课内容和方式所折服,所传授的知识(包括智慧)、文学底蕴也就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个性化的教学是以独立思考、创新思维为支撑的,一个缺少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的教师是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教学个性的,作文教学尤其如此。

参考文献

[1]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浅议佤族学生自能作文教学 篇7

一、储蓄存库, 积累素材

古人云:“立言之, 要在物。”“物”者, 写作材料。没有大量的材料积累, 就写不出作文。佤族学生满山遍野跑、山上采野花、采野果、放牛, 下河捞鱼、摸虾、游泳, 到地里劳动, 砍柴, 在家里洗衣物、煮饭、挑水、扫地……这些就是他们的生活材料。他们都看到青青的草, 绿绿的树木, 山上开着五颜六色的花, 还看到蓝蓝的天, 清清的河水。这时, 教师若能帮助学生去掉恐惧心理, 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大胆地把自己见到的事情, 听到的内容, 书写在作文里, 加上自己见到的, 听到的, 心里会有自己的理解和看法, 这时就要把它淋漓尽致的表达出来, 书写出来, 这就是写作文。我就是这样, 指导学生一遍又一遍的进行练习, 一次又一次的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克服恐惧心理、战胜紧张心态。如一次游戏、一次实践活动的过程真实地写出来就是一篇好作文。鼓励学生不把作文想得那么难, 那么神秘, 作文就是身边的事, 身边的事情就是一篇精彩的作文素材, 只要留心观察, 细心观察, 就不会“愁”作文难写了。同时, 要鼓励学生大胆去写, 去说, 要善于学习, 刻苦练习, 帮助学生积累生活作文素材。

1. 大量阅读。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尤其是要培养学生自能作文的能力, 在阅读过程中积词累句。“书籍是帮助人类进步的阶梯”, “书籍是心的滋养料”。面对着汉语言表达能力差, 作文起步晚的佤族学生, 只有大量阅读书刊, 养成做读书笔记的良好习惯, 积累丰富的词汇和优美的词句, 才能使他们的作文有所提高, 才能使自能作文有着落, 学生们的积极性才会提高。教师应该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内在的知识, 将书面语言转化口头语言, 才能够较快、较准地进行汉佤语的转换, 不再让词序颠倒。

2. 制作画册。

让学生在一个小本子里剪、贴或画出自己喜欢的图画, 并在图画下标出图意。教师不作任何强制, 全靠学生自愿。“小画册”活动培养了学生观察力和思维想象力, 学生用自己特有的眼光去观察生活, 以独特的思维方式理解生活, 特有的语言表达生活。“小画册”活动不仅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还可以协调课内外互为补充。通过“小画册”活动, 能使学生能力明显提高, 词序不再颠倒了, 还会抒发独特的感情感受, 作文中的结构合理安排, 中心明确。

“小画册”制作也是为自能作文储备材料的好办法。它是开放性、综合性作业, 它给学生架起了一座知识迁移的桥梁, 让学生从读、说达到写、用的彼岸。听、说、读、写同时起步, 促进语文能力的整体发展, 实现语文课标中提到的在语言环境里识字, 在听读环境中说写的目标。“小画册”是自能作文积材的有效途径之一。

3. 开展活动。

可利用班队会、文体活动时间举行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如故事会、诗歌朗诵会、演唱比赛、讲笑话、猜谜语、猜字谜;说说认识的历史人物、著名人物、英雄人物、体育明星、歌星;谈谈自己喜欢的电视节目、电视剧、广告;打各种球类、赛跑、跳绳、进行其它的游戏活动。在活动中, 师生融入到了一起, 一起玩, 一起游戏, 一起欢笑, 一起学习, 学生的身心健康了, 学习进步了, 作文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在游戏中, 看似不带有要求或达到什么程度和目的, 实际上, 在活动中学生已经达到了某个程度和目的。通过活动, 学生个个眉开眼笑, 思维灵活, 与原来他们相比, 简直判若两人。人的学习潜能是无限的、不可估量的, 只要引导正确, 就会有意外的收获。

4. 学好每门课程。

学生学习的所有课程都是学生学词学句的基础。品德与社会课里的古今中外、名人名事;科学课里的天文地理以及实验操作过程的述说, 也是提高作文的素材;数学课中的数学语言;音乐课里的优美歌词;体育课中的动作操作, 让学生转换为语言表达;美术课上绘画所表达的内容;劳动课中的所见、所闻、所感……这些都是积累材料的好场所、好方法。要帮助学生时常观察, 留心注意, 注意积累。

5. 发挥多媒体作用。

佤族学生所在的学校偏远、落后, 没有先进的多媒体课件, 但应尽量使用学校里的课件配备, 使用挂图、投影仪、VCD、DVD、录音机。如难以进行教学的课文, 可组织学生观看“教学光盘”, 既形象、直观, 又便于学生接受, 同时, 观看光盘, 让学生看看同样是同龄人, 为什么别人能那样做, 我为什么不行呢, 可让学生边看光盘, 边记录光盘里学生的做法。观看后, 还要有观后感、评析。反复的练习、操作, 可促进佤族学生作文的质量。

二、自能成文, 畅所欲言

为了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尤其是自能作文, 综上所述, 就是作前准备 (认识事物) , 表达事物 (作文成文) 以及 (评改文章具备后评改指导) 的过程。在《国文教育的两个根本观点》一文中,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 写作时倾吐, 倾吐能否合法度, 显然吸收有密切的关系。单说写作程度如何是没根据的, 要有根据, 就得追问那比较难琢磨的阅读程度。”学生把自身的经历转换成书面形式, 利用在阅读中获取的词汇表达出来, 这就是作文。学生利用原有的基础与积累的材料进行构思, 用语言表达, 写在本子上。

自觉作文自能作文 篇8

一、小学作文批改的现状分析

1.耗时多,流于形式

众所周知,小学生最怕写作文,却忽略了小学语文教师的真实心态:但愿下辈子不做教师,即使做教师也不做小学语文教师。究其原因,小学语文教师最怕改学生作文。每周轮到双休日,总是带着一堆没有改完的作文本回家去改,白天忙着做语文的抄词语、综合练习,根本无暇顾及批改作文本,这周批小作文,下周就批大作文,而且没完没了。因为按教学进度基本上每两周1篇大作文,加上学校教导处规定小作文是周周练。每次作文批改还要求30%学生的作文必须详批,即有眉批与总批。

2.效果差,难以走心

那么,耗费大量心血辛苦批改的情况又如何呢?教育专家叶圣陶先生指出:“教师改文,业至辛勤,苟学生弗晓其意,即功夫同于虚掷。”这形象地指出小学语文作文批改高耗低效的现象。学生拿到作文本往往只是看一眼成绩,根本不会去关注老师辛辛苦苦批改的红色批语。那些眉批、总批只是摆设,或者只是让上级有关部门检查的,看看教师是否进行及时批改,是否认真,成为真正的高耗低能。有的教师让学生针对红色的批语进行二次修改,学生只是依样画葫芦地象征性地修改一下。在这评改的过程中,如果不是平等沟通,学生还容易产生抵触情绪。学生是出于“老师让我改”,而不是“我要改”,因此花了很多心血的批改难以走入学生的心田,缺乏主观能动性。

二、运用概念图优化小学生作文自评修改的可行性

叶圣陶老先生的儿子是这样回忆的:父亲从来不教我们写作文的。每次写完作文后,他就让我们搬个小凳子坐到他身边,然后读给他听。读着读着,父亲就叫停:“这里我听不懂?什么意思?”我们就把表达的意思说一下,他就说:“听懂了,继续读下去。”这样时间长了,经历得多了,我们就知道如何把句子写通顺,让别人能听懂、看明白。让学生自己读读改改,达到“自能修改作文”。

1.叶圣陶先生关于作文评改的观点

怎样评改作文才能真正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作文能力,以达成学生“带得走的能力”这个作文教学的目标呢?叶圣陶先生指出:改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作者本人。修改作文应该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概念图为支架,积极面对自己的作品,能动地思考如何修改自己的作文。这是终身受用的。

我们可能无法像叶圣陶老先生那样让每个学生把作文读给我们听,但是我们可以让学生自己进行修改,关键是要让学生感兴趣。学生自己读读改改,但是他们毕竟缺少判断力和自制力。因此我们针对学生的天性,进行兴趣引导,既有教师的引导作用,又符合学生的天性。

2.新课改背景下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作文训练的自能评改要求

现行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作文训练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学习从内容、词句、标点等方面修改自己的作文。能修改有明显错误的句子。

重视学生作文评改的主动作用,让学生参与意识培养的评改模式,达到自主参与修改作文的目的。让学生自主评改自己的作文,可以突破以往作文评改“高耗低效”的弊端,突出学生主体参与评改能力的培养。

要达到最有效的办法是弘扬人的主体性。指导学生自能评改作文就是为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同样教师也是主体,只是各自的分工不同,但是都是弘扬人的主体性的体现。

3.概念图符合学生的年龄心理

作文教学评改环节中运用“概念图”,真正实现“双主体互动”,让学生通过自主参与,培养自能修改能力和探索精神,也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师生共赢。

概念图(concept map)的理论基础是Ausubel的学习理论。它是一种用节点代表概念,连线表示概念间关系的图示方法,用一幅图画,最初呈现最笼统的概念,随后逐渐展现细节和具体的东西。

儿童的天性是喜欢涂涂画画,因此,在修改作文中可以尝试进行画概念图的方法,激发学生兴趣。引导他们运用“概念图”再次修改,对自己的作文需要评改处先进行思维拓展与自主评改,有效引领学生走向自能评改作文。

三、运用概念图优化小学生作文自评修改的实践体验

学生修改作文总显得不耐烦,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驱动学生修改的主动性,就要注意通过载体来引导学生进行修改,遵循儿童的心理,画画写写,审视自己的作品,可以激起学生的兴奋点。

1.突出重点,完善内容

小学生的生活素材多了以后,他们都想表达出来,那么多的东西在写作的时候都会用上,于是就出现了眉毛胡子一把抓,成为我们经常碰到的情况———报流水账。有些学生认为字数多就是好文章了,不知道要注意突出重点,在众多的材料里根据主题选择适合的材料。但是小学生思维具有发散的特点,运用概念图,可以让他们一目了然形象地看出自己作文的思路,有效地帮助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习作中需要修改之处,以此为核心,梳理习作的思维,从而走向自能评改作文。

学生自改作文《美丽的孔雀》。学生在完成作文后,根据本次作文的要求,用概念图展示基本框架,最后确定需要修改的地方:孔雀的外形特点是文章的重点之处,就可以在这里添加具体内容,运用数据说话,还可以进行比较来形象地说明。既然是美丽的孔雀,突出“美丽”,可以抓住羽毛开屏或者不开屏这两种状况,进行对比,有静态的、有动态的。这就是把“写出特点”作为本次习作评改“概念图”的核心。

《话说端午节》围绕端午节,课文里出现许多材料,例如,有端午节的来历、有关端午的传说、端午的风俗等,这么多的材料,学生很快就罗列出来,但是在搜集的资料中,没有注意到该突出的是本地区端午风俗,这是最有特点的,因此很快就确定修改的重点是把苏州地区过端午吃粽子、赛龙舟、吃乌米饭等,选择自己最喜欢或者亲身经历的来写,就能写具体。

2.梳理脉络,清晰思路

学生在写作文前如果能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会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可供选择的材料已较为丰富。学生写完作文,一般就不愿意再去回顾。写完作文后,多角度地评改习作,习作的层次会更清晰,表达会更恰当,内容会更精彩。

运用“概念图”可以达到思路清晰,形象生动。学生借助概念图锻炼自己语言的表达能力,掌握更多的表达方式。在画概念图的过程中,能够立即理出头绪,一步步把要描写的东西写好、写活、写生动了。与原来相比修改后也更加突出了所写事物的特点。例如,写《我的大家庭———班级》,在与同学相处的众多材料中,学生不知道选择切入口,这就需要理清思路。如抓住老师不在的那一刻,捣蛋的同学有不同种类,那就要抓住每一类同学的不同表现来展开细节,突出最感兴趣的两类人,那么就能突出重中之重。

3.拓展思维,链接生活

概念图可以帮助学生根据中心拓展思维,从而与生活实际链接,更能触发已有的感知,调用生活素材,有效地调动学生的语言积累,表达的时候就更为准确、生动、鲜明、恰当。

“调查问卷”预先要有构思,学生掌握材料后,就要进行写作。可是在修改的时候却不知道如何创新,运用概念图策略围绕评改核心,课外时间分成哪几部分,哪些是必需的,哪些是要进行自选的。

写完作文《美丽的日出》,学生经过思考画出了“美丽日出”的概念图。写出“太阳”的特点,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变化。学生借助绘制的概念图进行自评自改习作,那么他的关注点不单单是太阳的变化,还有周围景物随着日出的变化而产生的变化,同学们在习作修改中联系生活实际,激活了思维,丰富了情感。

4.自主探究,多边互动

运用概念图可以点击学生最近发展区,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学生自主探究意识。学生把自己修改的概念图展示出来以后,就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变“教师评改”为“学生自能评改”。以互动评改模式为重点训练主线,从而达到自主评改作文的目的。

例如,习作《童年傻事》,学生之间有更多的交流。在交流中,边说边画出概念图,发现有许多共同之处,在交流、比较中学生张扬个性,挖掘潜能,培养能力,真正达到理想的状态:“教”学生评改是为了达到“不教”的目的。而这中间的纽带就是“概念图”。

在学生作文批改的互动中可以丰富作文内容,创新作文形式,有利于活跃思维,有利于增进师生关系的和谐,从而达到学生自能批改作文,走向自能作文的目的。从而最终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创新能力。

自觉作文自能作文 篇9

一、小学作文批改的现状分析

1.耗时多,流于形式

众所周知,小学生最怕写作文,却忽略了小学语文老师的真实心态:但愿下辈子不做老师,即使做老师也不做小学语文老师。究其原因,小学语文老师最怕改学生作文。每周轮到双休日,总是带着一堆没有改完的作文本回家去改,白天忙着做语文的抄词语、综合练习,根本无暇顾及批改作文本,而且没完没了,这周批小作文,下一周就批大作文。

2.效果差,难以走心

那么耗费大量心血辛苦批改的情况又如何呢?教育专家叶圣陶先生指出:“教师改文,业至辛勤,苟学生弗晓其意,即功夫同于虚掷。”这形象地指出小学语文作文批改高耗低效的现象。学生拿到作文本往往只是看一眼成绩,根本不会去关注老师辛辛苦苦批改的红色批语。那些眉批、总批只是摆设,或者只是让上级有关部门检查的,看看老师是否进行及时批改,是否认真,成为真正的高耗低能。

二、运用概念图优化小学生作文自评修改的可行性

1.叶圣陶先生关于作文评改的观点

怎样评改作文才能真正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作文能力,以达成学生“带得走的能力”这个作文教学的目标呢?叶圣陶先生指出:“改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作者本人。”修改作文应该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概念图为支架,积极面对自己的作品,能动地思考如何修改自己的作文,这是终身受用的。

我们可能无法像叶圣陶老先生那样让每个学生读给我们听作文,但是我们可以让学生自己修改作文,关键是要让学生感兴趣。学生自己读读改改,但是孩子毕竟缺少判断力和自制力,因此我们针对孩子的天性进行兴趣引导,既有老师的引导作用,又符合孩子的天性。

2.新课改背景下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作文训练的自能评改要求

现行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作文训练提出了明确要求:学习从内容、词句、标点等方面修改自己的作文,能修改有明显错误的句子。

重视学生作文评改的主动作用,让学生参与意识培养的评改模式,达到自主参与修改作文的地步。让学生修改自己的作文,自主评改,可以突破以往作文评改“高耗低效”的弊端,突出学生主体,参与评改能力的培养。

要达到最有效的关键点是弘扬人的主体性。指导学生自能评改作文就是为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同样教师也是主体,只是各自的分工不同,但是都是弘扬人的主体性的很好体现。

3.概念图符合孩子的年龄心理

概念图(concept map)的理论基础是Ausubel的学习理论。它是一种用节点代表概念,连线表示概念间关系的图示方法,用一幅图画最初呈现最笼统的概念,随后逐渐展现细节和具体的东西。

孩子的天性是喜欢涂涂画画,因此在修改作文中可以尝试进行画概念图的方法来激发学生兴趣。引导他们运用“概念图”再次修改,把自己的作文对需要评改处先进行思维拓展再进行自主评改,有效引领学生走向自能评改作文。

三、运用概念图优化小学生作文自评修改的实践体验

1.突出重点,完善内容

学生自改作文:动物名片《美丽的孔雀》。学生在完成作文后,根据本次作文的要求用概念图展示基本框架,然后确定需要修改的地方。孔雀的外形特点是文章的重点之处,就可以在这里添加具体内容,运用数据说话,还可以进行比较来形象说明。既然是美丽的孔雀,突出“美丽”,可以抓住羽毛,开屏或者不开屏这状况进行对比,有静态的,有动态的。这就是把“写出特点”作为本次习作评改“概念图”的核心。

《话说端午节》围绕端午节,课文里出现许多材料,例如有端午节的来历、有关端午的传说、目前端午的风俗等,这么多的材料,学生很快就可以罗列出来,但是在搜集的资料中,发现只是顺序排好,没有注意到该突出的是本地区端午风俗,这是最有特点的,因此很快就确定修改的重点是根据苏州地区过端午的吃粽子、赛龙舟、吃乌米饭等习俗,选择自己最喜欢或者亲身经历的写,就能写具体。

2.梳理脉络,清晰思路

例如写《我的大家庭——班级》时,在与同学相处的众多材料中,学生不知道选择切入口,这就需要理清思路。可以抓住老师不在的那一刻,捣蛋的同学有不同种类,那就抓住每一类的不同表现来展开细节,突出最感兴趣的两类人,那么就能突出重中之重。

3.拓展思维,链接生活

《调查问卷》这是预先要有构思,学生掌握材料后,就要进行写作。可是在修改的时候却不知道如何做到有创新之处,运用概念图策略围绕这次评改核心,课外时间分成哪几部分,哪些是必须的,还有哪些是进行自选的。

写完作文《美丽的日出》后,学生经过思考画出了“美丽日出”的概念图。写出“太阳”的特点: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变化。周围景物变化的特点,人们欣赏日出时的语言与神情等都被抓住了,连易被忽略的细微变化也随之被描写得生动形象。学生借助绘制的概念图进行自评自改习作,那么他的关注点不单单是太阳的变化,还有周围景物随着日出的变化,在习作修改中联系了生活实际情况,激活了思维,丰富了情感。

4.自主探究,多边互动

例如习作《童年傻事》,孩子之间有更多的交流。在交流和多层多边的交往中,边说边画出概念图,发现有许多共同之处,女孩子有偷偷化妆的情况,在交流、比较中学生张扬个性,挖掘潜能,培养能力,真正达到理想的状态:“教”学生评改是为了“不教”的目的。而这中间的纽带就是“概念图”。

在学生作文批改的互动中可以丰富作文内容,创新作文形式,有利于开阔活跃思维,增进师生关系的和谐,从而达到自能批改作文,走向自能作文,进而最终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

上一篇:服务管理功能下一篇:新型墙体材料建筑节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