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新农村文化自觉

2024-10-16

建设新农村文化自觉(共8篇)

建设新农村文化自觉 篇1

根据省委农工委《关于开展农村文化建设调研的通知》要求, 近期, 四川省畜牧食品局组成调研组, 就全省畜牧系统文化建设情况开展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1 增强文化自觉, 充分认识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的繁荣发展, 对满足人民文化需求, 提高国民文化素质, 凝聚民族精神, 提升国家“软实力”, 推动社会全面发展与进步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地区性的农村文化是中华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力发展农村文化, 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没有农村的文化繁荣, 就没有国家文化的大发展。近年来, 全省畜牧系统不断深化对农村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按照中央推动文化发展的要求, 结合行业实际, 积极参与农村文化建设, 并在三个层面上对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形成了基本共识。

1.1 农村文化建设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意义深远

改革开放30年来, 我省农村经济持续发 (四川省畜牧食品局, 四川成都610041)

展, 农村面貌和农民的精神状态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农村文化事业也有了很大发展, 农村文化建设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四川是农业大省, 承载了大量历史文化传统, 具有大力发展农村文化建设极其有利的条件, 搞好农村文化建设, 既能满足广大农民对文化的新需求、新期盼, 又能为农村全面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也才能更有效地保障农民文化权益, 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 促进农民全面发展, 进而促进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

1.2 畜牧行业文化在农村文化建设中意义重大

畜牧业是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畜牧系统机构健全, 队伍完善, 延伸和覆盖范围广, 畜牧系统的从业人员是一支浩浩大军, 是我省农村工作的重要力量。2010年末, 全省共建有4390个乡镇畜牧兽医站, 省、市 (州) 、县 (区) 、乡 (镇) 四级技术推广站共有畜牧兽医在岗人员29931人, 其中科技人员20449人。加上乡镇兽医站编外聘用人员以及村级防疫员, 全省共有86704名畜牧兽医人员从事技术推广工作。畜牧兽医队伍建设的强化和完善, 提升了牧业服务能力, 为畜牧系统文化融入农村文化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同时畜牧行业的多项工作也与农村文化建设密切关联。近年来, 在推进现代畜牧业发展的进程中, 畜牧系统文化逐步渗透于畜牧事业发展的各个方面, 融汇于农村文化事业进步的众多领域, 正转化为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现代畜牧业的发展, 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五大建设的协调发展, 为农村文化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1.3 畜牧行业参与农村文化建设大有可为

畜牧部门不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主力军, 畜牧系统不在农村文化建设的主战场, 也没有专门的经费投入, 但是我们可以在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历史进程中, 主动融入农村文化建设的时代洪流。通过积极争取项目支持, 认真落实扶持畜牧业发展政策, 2011年我省的中央和省级畜牧业投资首次突破30亿元, 达到33.77亿元, 比去年增加37.6%。通过加快产业化经营步伐, 鼓励各类龙头企业参与并带动广大养殖农户建设标准化可控养殖基地, 打造集养殖、加工、流通一体化的畜牧产业集群, 促进产业发展全面升级。2011年, 畜牧业省级重点龙头企业达到141家, 养殖专业合作社发展到6333个, 资产总额达171亿元, 带动农户107万户。通过组织实施国家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建设、畜牧业扶贫开发、农民技术培训等项目, 开展标准化养殖实用技术培训, 培育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 提升养殖农户专业化水平。据行业预测, 2011年, 全省畜牧业总产值1970亿元, 占全省农业总产值的49%;畜牧业为农民家庭平均现金增收280元, 总额达到1541元。畜牧业已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 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随着农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人民群众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在一定程度上, 畜牧业的发展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物资基础。

2 找准切入点, 主动融入农村文化建设

畜牧科技是畜牧业参与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切入点。近年来畜牧系统坚持推进的“送科技下乡、助农民增收”战略, 不仅提高了养殖农户的科学素养、增加了农民收入, 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而且对于农村形成“以崇尚科学为荣, 以愚昧无知为耻”的荣辱观, 促进农村移风易俗活动, 形成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文化氛围, 也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1 通过助农增收行动扶持农民增收致富

从1998年开始, 全省畜牧系统就启动了“万名畜牧科技人员助农增收行动”, 每年省、市、县三级畜牧部门共组织1万余名畜牧科技人员, 按照“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圈、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要求, 每个科技人员定点帮扶5户以上农户, 扎实做好以三元杂交肉猪、优质肉牛肉羊生产、优质禽兔、优质蜂产品生产为重点的新技术推广, 千方百计确保帮扶对象发展牧业增收致富。坚持多年的畜牧科技进村入户, 已产生了显著的叠加效应, 农民科技文化素养明显提升, 对科技文化等精神产品的需求正逐步增加, 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畜牧业的要求也更加强烈。

2.2 通过培训提高农民科技文化水平

我省常年坚持对畜牧行业从业人员的培训工作, 在畜禽养殖、良种繁育、疫病防控、饲草饲料等方面, 加强对广大养殖农户进行先进实用技术的培训, 以提高农牧民的科技文化素养。随着畜牧生产方式的转变, 标准化、适度规模化养殖的快速发展, 2011年8月四川省畜牧食品局又启动了“全省规模养殖场万人培训行动计划”, 加强了对规模养殖场管理和技术人员的培训, 同时进一步加大对农民的科技培训, 培养养殖户的科学养殖能力。根据调研组对养殖农户的访谈调查, 逾半的养殖农户接受过畜牧实用技术培训, 并希望能够接受更多的此类培训。近三年来, 省、市、县三级累计培训了29.46万人次, 其中培训县乡畜牧兽医人员0.6万人, 村级防疫员1.61万人, 培训骨干农民27.25万人次, 极大地提高了养殖农户的科技文化水平。

2.3 通过农家书屋积极参与农村文化建设

每年通过“科技三下乡”和“挂、包、帮”等活动, 畜牧科技人员把畜禽良种、实用技术资料等送到老百姓手中, 把专业报刊杂志送到农村书屋, 不仅把先进的科技文化知识送到了农村, 更把先进的科学文化理念植根在了农民的心中。四川省2007年开始农家书屋建设, 《四川畜牧兽医》杂志连续4年中标入选四川农家书屋出版物采购项目, 截止目前省畜牧食品局为新农村建设农村书屋捐赠《四川畜牧兽医杂志》30余万册, 极大地丰富了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 农家书屋已成为农民学科技、长知识、搞创业的重要课堂。

2.4 通过专家院站建设加快畜牧科技成果转化

鼓励、动员和组织省畜科院、草科院、四川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校在现代畜禽养殖基地建立专家大院、博士工作站、专家服务工作站等200多个, 加速了畜牧科技成果转化, 助推了当地畜牧产业发展, 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这些院、站不仅成为了畜牧科技成果的转化基地、科研人员的创新基地, 还成为了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示范基地、接受文化教育的培训基地。如泸州市泸县以“龙脑生态农业科技园区”为载体, 积极探索实践新模式, 建立“农业科技专家大院+科技特派员”、“高层专家+本土专家”参与机制, 与省畜科院联建“生猪专家大院”, 围绕建立“猪-沼-果 (蔬) ”循环模式, 在生猪产业上重点推广“161” (即1户农户养殖6头母猪, 实现年出栏100头肥猪) 和“101” (1户农户不养殖母猪, 实现年出栏100头肥猪) 养殖模式, 带动了当地生猪产业的发展, 促进了农民增收。

3 选好着力点, 切实加强畜牧系统文化建设

畜牧系统的自身文化建设, 是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内可以增强凝聚力、向心力, 对外可以树立形象, 扩大影响力和公信力。

3.1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着力打造积极向上的行业精神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畜牧行业大力开展文化建设, 打造行业精神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精神动力。作为畜牧行业广大干部职工, 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 把行业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紧密结合起来,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畜牧系统自身文化建设, 着力打造“内强素质、外树形象、服务三农、奉献社会”的行业精神, 进一步推动现代畜牧业又好又快发展。在工作中, 坚持以抓党风促政风带行风, 以工作务实带动作风转变, 以作风转变推动事业发展。积极开展“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 把保障养殖农户利益作为开展活动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尽心竭力为养殖农户服务。积极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 加大畜牧行业政策法规、业务知识和岗位技能学习培训力度, 造就政治坚定、业务过硬、作风优良、清正廉洁的党员干部队伍, 构建和谐高效的机关团队, 努力实践“内强素质、外树形象、服务三农、奉献社会”的行业宗旨。

3.2 开展多种形式文化活动, 着力展示畜牧系统的精神风貌

为丰富干部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 真正做到张弛有度、严肃活泼, 全省畜牧系统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通过工会、支部等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趣味体育比赛、歌咏比赛、摄影比赛、文艺晚会等活动, 丰富自身的文化生活, 用文化软实力武装现代畜牧人, 提升战斗力、内生力, 增强凝聚力、创新力, 调动了干部职工履职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树立了畜牧系统的良好形象。如:省局工会组织直属单位职工举办趣味体育比赛, 既活跃单位职工文化体育生活, 增强职工身体素质, 同时也增进了职工之间相互了解和沟通, 积极营造出轻松和谐团结的单位氛围。广元市畜牧食品局每五年举办一届市县区联办的“牧业之歌”大型文艺晚会, 自编自演贴近畜牧工作实际, 展示现代畜牧业发展成果及广大基层畜牧兽医工作人员热爱工作、投身畜牧事业的节目, 激发了作为畜牧人的自豪感。绵阳市畜牧食品局积极组织全局职工参加市农委三年举办一届的“农口部门运动会”、重阳节组织老干部参观该市现代畜牧业发展成就、聘请妇女保健专家为全系统妇女同志讲解妇女保健知识、七一组织唱红歌歌咏比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振奋了精神, 鼓舞了士气, 增进了团结。

3.3 搭建丰富多彩的文化平台, 着力发展现代畜牧产业

随着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传统特色优势畜禽产品愈来愈受到人们青睐。各地依托传统特色畜牧产业和乡风民俗文化, 通过打造“麻羊节、美食节、牦牛节、赛马会、赛兔会”等特色产业文化节 (会) , 融“美食、娱乐、休闲、旅游”为一体, 带动了当地相关产业发展, 活跃了地方经济, 丰富了农民的文化生活。作为成都“羊”节会的代表, 黄甲麻羊节无疑最为成功。从1998年开始的麻羊节集聚了商机、人气和财气, 一业兴百业, 在黄甲麻羊旺销的同时, 还带动黄甲镇养殖业、酿酒业、百货业等其他行业的发展, 麻羊产业链作用不断彰显。金堂的黑山羊节, 简阳的羊肉美食节、邛崃的羊美食文化节, 大邑、崇州、都江堰等地的冬季羊肉节等纷纷出炉, 同样结合当地特色, 成为了当地节会经济中的一抹亮色。还有甘孜“魅力走马, 纵情踢踏”的“走马节”、阿坝红原的“牦牛节”等等, 这些畜牧特色产业与传统民俗文化、休闲观光旅游的结合, 有力地促进了畜牧业经济发展与农村文化建设的互动融合, 活跃和丰富了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同时又有力地推进了现代畜牧业的跨越式发展。

3.4 加强企业诚信文化建设, 着力提升优秀品牌带动效应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以精品意识、创新观念、诚信服务为核心的企业文化精神是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源泉, 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有力保证。我们充分发挥省级畜牧、饲料、动保和防疫等行业协会的作用, 构建政府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协调机制, 切实加强畜牧企业诚信文化建设, 培育了一大批诚实守信、开拓创新、与农民利益联系紧密、社会责任感强的优秀企业, 打造了一系列知名品牌, 在市场竞争中赢得了先机, 可以说文化提升了企业的品位, 为企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四川铁骑力士集团就是以它独特的“铁”和“诚”的企业文化核心, 从单一的饲料产业扩展到集饲料、牧业、食品、生物科技于一体的完备产业链, 从小作坊发展成了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靠着诚信, 企业留住了高端科技人才, 稳定发展了创业团队, 也赢得了社会和广大养殖户的信任和支持。圣迪乐模式是铁骑力士集团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探索。其巨大的社会意义是探索了一个让政府、农户、企业形成利益共同体的产业模式。目前, 圣迪乐模式已经在四川绵阳、邛崃、江西丰城、安徽铜陵等地成功复制, 高品质蛋鸡养殖规模达到350万只, 带动上千户农民共同富裕。

4 把握关键点, 不断深化农村文化建设

4.1 主要目标

通过3~5年建设, 在全省村级文化站 (室) 实现畜牧科技文化产品的全覆盖。在现代畜牧业重点县, 以村为单位, 实现畜牧信息网络平台全覆盖。畜牧生产者接受科技文化培训达到100%。

4.2 实现途径

4.2.1 围绕建设现代畜牧业这一主题, 充分利用专家服务站、专家大院、农村书屋、专业合作社等各种形式的文化载体, 通过技术培训、科技下乡、发放科技普及手册、拍摄科技片等多种形式, 努力提供养殖农户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通过这些举措, 在广大养殖农户中普及科学知识, 提高科学素养和养殖技术, 从而使畜产品生产过程的科技内涵得以提高, 动物生产安全得以保证, 引领和推动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发展。

4.2.2 大力开展畜禽养殖过程中的各种竞赛会、行业技术比武活动以及产品品鉴的各种会 (节) , 并增加各种会 (节) 的文化元素, 丰富畜牧业的文化内涵。各级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要为这些活动的开展提供必要的资金和资源支持, 搭建好这些舞台, 在畜牧业融入农村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和提升行业水平。

4.2.3 高扬现代畜牧业这个主题, 用高效、健康、安全、环保这些关键词唱响畜牧业的现代化, 凝聚行业精神, 形成具有现代特征的畜牧业文化。要深入收集和总结在现代畜牧业发展中各个环节的典型经验、口诀要领和发展模式, 并使之推广, 努力使畜牧业融入老百姓的文化生活。

4.2.4 在畜牧生产的各个环节, 努力注入文化元素, 根据生产过程特点、产品特色着力打造各具特色的畜牧产品品牌和团队品牌。要积极争取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支持, 为畜牧品牌的打造出谋划策, 提供政策、资金、资源等方面的扶持。

新农村文化建设研究 篇2

关键词:新农村;文化建设;研究

在開展农村文化活动过程中,要切实让农民成为文化活动的主角,要善于调动蕴含在民间的“乡土艺术家”和文化活动积极分子的积极性,活动形式必须灵活多样,为广大农民中所喜闻乐见。这样既可以增强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效果,又可以培植和丰富农村特色文化,激发农村自身的文化活力,保证新农村文化的进展,促进农村的文化素质涵养。

一、新农村文化建设目标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

(一)总体要求

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经济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经济建设,主要指在全面发展农村生产的基础上,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三)政治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治建设,主要指在加强农民民主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切实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建设和农村法制建设,引导农民依法实行自己的民主权利。

(四)文化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建设,主要指在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基础上,开展多种形式的、体现农村地方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五)社会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社会建设,主要指在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公共事业投入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农村的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以期实现农村幼有所教、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的愿望。

二、新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国家日益重视乡村文化建设,通过送戏下乡、电影下乡、科技卫生下乡等活动,通过农家书屋、文化大院、乡镇文化站建设,以及讲文明、树新风等活动,丰富了乡村文化生活,改善了乡村文化发展条件,维护和规范了乡村秩序,有效促进了乡村文化发展。

同时,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也不容忽视。一是需求强烈与供给不足。一方面乡村公共文化活动日趋减少,以前为广大农民喜闻乐见的庙会、唱戏等民间优秀文化活动逐渐衰弱,而国家主导的送戏下乡、电影下乡等供给数量和质量与农民需求不一致或不能满足需求。另一方面公共文化设施供给不足,传统文化阵地年久失修,正逐步消失。二是组织管理体制不顺。一方面以婚姻、孝道为代表的家庭伦理呈现微幅衰退,礼貌谦让、诚信善良和勤俭持家等社会道德规范急剧滑坡,另一方面封建迷信开始活跃,打麻将、斗地主等赌博之风禁而不止,邪教传播有一定市场。

三、对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我国加快推进惠及十几亿人民的 小康社会建设,其中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而文化建设是其十分重要的方面。针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研究人员从理论上论证了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地位,从分析新农 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难点入手,提出了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具体对策,认为必须构建新时期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梳理分析各种观点和见解,对进一步推进 新农村文化建设具有一定启示。

(一)切实加强领导,加大考核奖惩力度,建立健全基层文化工作目标责任考核体系

把基层文化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指标体系,作为考核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列入年度目标考核责任制,考核从整体出发,按照“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进行,文化工作在考核体系里占的比重要在l\4左右。对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要予以表彰;对工作不力的,要依据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二)加大投入,把基层文化建设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发展总体规划

按照山东省文化厅[1997]第8号《关于重新修订、印发(山东省“社会文化先进县”标准>的通知》的规定,用于文化事业的经费(不含基本建设投资)不少于上年财政收入的1%,或按当地人口数额年人均1元列支,重大活动事项单独拨款。因此,基层文化建设所需经费要列入各级地方财政预算,建立文化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切实提高政府投入的效益和效率,积极争取将重点文化建设工程、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重大活动、重点工作所需经费、文化设施维护经费和必要的日常办公经费等纳入财政支出总盘子,不断加大对文化建设的资金扶持力度。

(三)加大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形成较为完备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全面建设县、乡、村文化设施和活动场所,按照“以政府为主导,以乡镇为依托,以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的工作原则,发展县、乡、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以实施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工程为重点,全面加强和完善乡镇、村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第一,在县一级建设好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设施。第二,进行基层文化站、文化大院建设。按照国家到2 01 0年基本实现“乡乡有综合文化站”的目标,统一规划,分级负责,整体筹划,分步实施,建设好具备书报阅读、广播电影电视播放、信息提供、宣传教育、文艺演出、科普教育、体育和青少年校外活动等综合性功能的乡镇综合文化站。在每个行政村建成有文化活动、图书阅览、文化资源共享、党员远程教育、农民科普、电影放映等功能的农村文化大院或社区文化活动中心。

(四)不断稳定和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干部队伍建设

随着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今后文化工作将面临更加繁重的任务,仅靠当前一个文化站一名文化站长的局面很难适应形势发展。结合外地市建制情况,建议在人口过5万的乡镇办事处设文化站长1名,一般工作人员2名;人口少于5万的乡镇办事处设文化站长一名,一般工作人员1名。

(五)在不断加大农村文化建设经费投入,完善农村文化设施

加强农村文化干部队伍建设的基础上,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农村文化活‘动要贴近群众的生产生活,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在坚持“群众自愿”原则的基础上,开展富有乡土特色、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大力培育文明乡风,建立健全并大力宣传诚信守法、尊老爱幼、崇尚科学、健康向上的村规民约,全面提高农民素质,逐步破除当前农村存在的不良习俗和社会风气,使健康向上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占领农村阵地,并深入千家万户,促进农村经济、社会、文化全面协调发展。

四、结语

总之,新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在要求,积极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证。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新农村建设需要新型的农民,农民的主动性、创造性是新农村建设的内因,新农村建设的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那么,如何促进新农村文化的建设呢?笔者以上通过本文对其问题为大家进行展开分析。

参考文献:

[1]郭国祥,丁建芳.近年来新农村文化建设研究的回顾与思考[J].学术论坛,2009,32(7):133-136.

[2]陈海英,王新文.和谐视阈下的新农村文化建设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

[3]李赫.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

建设新农村文化自觉 篇3

1.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1 改变思想观念, 提高人生价值

社会的发展必须以先进文化为载体, 先进文化思想武装的头脑既能改变思想观念又能提高人生价值。

在农村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既是抵御陈腐、愚昧、落后思潮的现实需求, 又是弘扬先进文化的重要途径。只有先进文化占领了这块阵地才能抵制庸俗、低俗的文化娱乐, 扼制打牌赌博、封建迷信等活动在农村的市场。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加快先进文化的传播与渗透, 是促进新农村建设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

1.2 提高生活质量, 构建和谐平台

文化活动它不仅是休闲娱乐, 更具有陶冶情操、调适情绪、培育人格的功效。在一些集体的文化活动中还能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和各尽其责各展其能的生活态度。也可减少因为生活单一苦闷, 一些无知农民或因家族关系、感情纠葛等打架斗殴。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经济损、保证了人生安全、增加了知识面, 提高了生活质量、构建了和谐平台。

1.3 提高科技意识, 促进经济发展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没有科技支撑就无法谈经济发展, 更莫谈调整产业结构, 改变传统种养观念。在我们这样一个以农业为主的乡镇, 传统农业模式一直占主导地位, 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近两年来由于影视文化增强, 很多农民通过电视看到了其它地区农业的发展, 也勇于接收了调整种养模式和方法的新思想, 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是凋整面较窄, 其科技含量严重不足。更突出的问题是有些上进的农户已萌生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思想, 但是苦无可靠的技术, 和科技资料可查。所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特别是加大农业科技知识的宣传, 和农家书屋里农科书籍的储备必能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1.4 宣传政策的窗口, 搞好干群关系的纽带

由于影视、广播、农家书屋等的作用, 使很多农民了解了国家的政策和方针、董得了一定的法律知识、科技文化知识, 看待和分析问题的合理性、科学性、合法性得到了提高。这样既有利宣传政策、协调干群关系, 更有利于农村政权的持续稳定, 所以说农村文化阵地是宣传政策的窗口、搞好干群关系的纽带。

2. 存在的问题分析

2.1 各村的文化活动场所严重不足, 基础设施极少, 很多村

只是落于形式, 资金投入更是少之又少, 根本无法长时间持续地开展活动。

2.2 乡镇文站专业人员工作力度不够, 首先是由于乡镇文化

站人员有限, 其次是由于乡村工作复杂, 政府必须要求乡镇文化站工作人员包村, 以所包村的中心工作为主, 对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

2.3 村级组织重视不够、管理不当, 农家书屋和广番没有充分利用。

2.4 宣传不力, 没有充分的宣传, 使得多数农民不了解农家书屋, 更没有到农家书屋吸取营养。

3. 建议

3.1 由于经济文化浪潮的冲击, 很多农民都不重视文化科技

知识的学习只看到眼前的微小利益而不知道科技文化知识才是发展经济的源泉和构建和谐的基础。再加上过去注重城市的发展轻视农村的思想一时难以彻底转变, 所以乡镇领导必须转变观念、在重视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加大重视农村文化建设力度, 才能有利于新农村建设和城乡协调发展。

3.2 完善设施加强村级文化阵地的建设, 是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关键环节。

3.2.1 对村级文化活动中心 (活动室) 必须有一定的量化标准, 如器材数量、场地面积、质量等必须严格按标准执行。

3.2.2 农家书屋的建设必须合理选址, 找交通便利人口密集

的地方建设。还要有一定的面积, 和相关设备, 决不允许为了应付检查验收, 随便找个地方挂牌应付了事。

3.2.3 必须明确专人管理农家书屋, 并且必须规定时间上下班。确保农家书屋的正常开放, 让农家书屋真正惠农。

3.2.4 加强有线电视的管理维护, 确保电视的正常收视。改善人民的精神生活、提高政策知晓率。

3.2.5 把村级文化阵地建设列为村级工作业级考核, 对做得好的村给予奖励, 对好的经验在全镇推广。

3.2.6 加强对文化阵地建设的督查, 发现问题限期整改, 对

造成阵地流失或长期不能有效组织好阵地活动的村和包村负责人给予批评。

3.3 要根据群众的实际生产生活开展多样式文化活动, 这样农民既易于接受又有利于农民之间的和谐相处。

3.4 充分利用文化阵地宣传国家的法律、科技、先进文化知识和进行爱国主主义教育。

3.5 要大力提高农村广播电视的入户率, 为新农村的建设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障。

3.6 农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 创造了一些有益的文艺活动

必须鼓励其继承和发扬, 同时支持和鼓励农户自发组织一些有益的文艺活动。

3.7 村级文化建设是大家的事, 要昌导全民有齐抓共管的意

识, 相互监督、共同投入精力、财力和物力。对驻村企业、和热心富裕人士施行拉暂助的方式增加投入。

总之, 农村文化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而是一个长期的工作。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对促进和谐构建和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至关重要, 所以必须想尽千方百计把它做好做强, 使其持续健康发展!

摘要:在我国农村人口众多, 是社会的主体, 但农村的文化基础和科技意识较差, 这不仅制约了经济的发展更不利于构建和谐。所以当务之急必须加强农村文化的建设, 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水平, 才能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本文重点提出了如何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与看法, 并说明了其重要性和必要性。

新农村文化建设漫谈 篇4

一、在内容上, 要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 加大文化资源

向农村倾斜, 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村文化活动, 积极推进农村数字化文化信息服务。

当前, 农村群众文化设施跟不上经济发展与经济建设的问题较突出。一些地方文化站有名无实、濒临解体, 过去农民群众络绎不绝到文化站活动的场景不复存在。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使农民个体经济走向富裕, 但并未带来以乡镇文化站、村级文化室为依托的农村文化事业的巩固与发展, 作为上层建设的群众文化没有跟上经济基础的发展。面对农村这些年文化大幅度滑坡, 不少农民不免产生疑问:现在我们吃不愁、穿不愁, 反为无处娱乐发起愁来了。落后的文化设施已不能满足农民的需求问题。这些问题引起了党和政府的关注, 党的十一六届五中全会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重大的历史任务提出来, 反映了九亿农民的心声, 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

在形式上, 我们要变“送文化”为“种文化”, 不仅要为农村提供更好的文化产品, 还要让它们在农村扎下根、结出果。

有人说, 当代中国农民是最大的弱势群体。如今, 党中央、国务院对农村文化工作前所未有的重视, 对农村的文化工作规划了一个很好的发展前景。从解放初的文化室, 到大跃进时的俱乐部, 从文革时的宣传队, 到上世纪80年代兴起的文化站, 风风雨雨一路走来十分艰辛。可以说直到文化站的出现, 才有了相对稳定的组织形式, 文化站也曾经风光一时, 发挥过一定的历史作用。但是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 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 特别国家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免征农业税之后, 农村文化站日渐衰落。所质、有文化的基层文化干部队伍。他们要热爱文化事业、不怕吃苦, 具有开拓创新、善于动脑、创造条件开展文化工作。

二、思想观念的更新, 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前提, 近年

来, 我国农村文化建设取得了很大进展, 但是, 也面临着许多情况, 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主要表现在, 习惯于因循守旧, 缺乏创新的动力。如果不进一步解放思想, 更新观念, 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创新就无从谈起。现在新农村文化建设面临着新形势、新挑战, 这就要求我们立足现在, 着眼未来, 使新农村文化建设工作体现出应有的时代性和创造性。因此, 必须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和做法中解放出来, 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 进一步克服无所为安于现状、怕担风险等思想情绪, 强化责任意识、发展意识、改革意识。以思想观念的更新促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创新。

三、思路的创新, 就是把思路从旧框框中解放出来, 紧密

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 努力探索符合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新思路, 把农村优势有效地转化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竞争优势。

一是突破盲目跟风的思维定势, 确立符合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定位。盲目跟风是一种简单化的线性思维方式, 其要害在于主观愿望脱离客观实际。思路创新首先就是要坚持解放思想, 坚持从本地实际出发, 发挥自身优势, 挖掘自身潜力, 找准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定位。

二是突破“一味求公”的框框, 构建多元化投资机制。在建设思路创新中, 我们要根据实际发展的要求, 从根本上消除依附于一切都要靠政府投资的旧的落后的观念, 开辟多方位投资之路, 建立多渠道的投资体制和有效的筹资机制, 把新农村文化硬件设施建设真正纳入当地各项事业发展的规划中。同时, 要由政府牵头, 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投资兴办新农村文化事业, 采取“国家、地方、部门、个人和内外资一起上”的方针, 按照“谁投资, 谁得益”的原则, 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兴办新农村文化事业的积极性。

浅议文化自觉与企业文化建设 篇5

1 正确认识文化自觉

在中国汉语中, “自觉”一词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指自己感觉到, 即通过先天的器官自然的感知;第二层含义是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而觉悟, 即经过学习, 掌握了足够的知识和技能后的理性领悟。同样, 文化自觉也存在着感知与领悟、被动与主动之别。对文化的自然、被动的感知, 因其主体敏感性差异或感知本身的零散性, 往往导致文化上的不自觉, 即使有好的文化思想、文化行为也难以总结和保持。而理性领悟的文化自觉, 不仅能够正确认识和总结业已存在的各种文化形态, 而且能够通过积极的作为主导文化朝着主体发展需要的方向转化。我们通常讲的文化自觉, 大都是针对后一层意思而言, 在企业中讲文化自觉, 也多指后一种含义。

文化自觉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意义也体现在主动领悟这一层面上。比如, 国学大师、北大教授汤一介就认为, 文化自觉, 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传统中的人群, 对自身文化的形成过程、突出特点和发展趋势等, 能够作出认真的思考和反省。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的孟凡池教授也曾在撰文中指出, 文化自觉是企业家对企业存在价值和经营管理的终极目的的思考, 是对企业经济工作的文化内涵和文化意义的理解, 是运用文化规律于管理之中的理性自觉。

2 文化自觉与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在联系

文化自觉是一种积极的思维活动, 企业文化建设是一种积极的实践活动。虽然二者在哲学上是截然不同的两个范畴和两个概念, 但是它们之间却有着内在的联系。国内外众多企业的实践充分证明, 文化自觉是建设企业文化的前提和认识的基础, 没有文化上的自觉, 就没有企业文化建设的最终成功。企业文化建设是文化自觉的动力和实践基础, 没有实践, 就没有了文化自觉的源头, 文化自觉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在企业中讲文化自觉, 它主要有四个层次: (1) 从企业的存在价值角度出发来理解, 是哲学性自觉; (2) 从企业的经济工作角度出发来理解, 是经济性自觉; (3) 从企业的经营管理角度出发来理解, 是管理性自觉; (4) 从文化的本身来讲, 它又是一种规律性自觉。同时, 还有要注意把握两个要点: (1) 文化自觉立足于管理, 同时又支撑着管理, 自始至终都在围绕着企业的管理工作进行思考和反省; (2) 主动地反映文化的内在规律, 是对文化规律的自觉遵循和合理性运用。

3 运用文化自觉推进企业文化建设

建设先进的企业文化, 是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实施和推进企业文化建设, 必须要努力培养文化自觉意识和文化自觉习惯。

运用文化自觉, 树立共同的企业价值观, 是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一个组织的价值观, 取决于组织内各个成员原有的价值观, 也取决于它们在组织内部的相互作用 (成思危——价值观与企业文化管理) 。企业共同价值观的形成, 要由企业全体成员的文化自觉来支撑。在共同的工作环境中, 在多种价值观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下, 必须强化文化自觉意识。这种意识的不断强化, 是共同价值观形成的前提。

运用文化自觉确立规范的企业行为, 是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的现实要求。企业文化建设涉及面非常广, 按照三个识别系统的说法, 理念决定行为, 行为反映理念, 是企业理念的动态展示。应当说, 建设行为识别系统是最核心、最关键的, 同时也是最繁杂的一项工作, 必须正确认识、认真对待。要从最基础的岗位行为入手, 从每一个员工文化自觉意识的培养入手, 进行逐步规范和引导, 进而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和良好的成才环境。

运用文化自觉, 建立高效的企业运行机制, 是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的关键环节。任何企业参与市场竞争, 要在市场中体现影响力、竞争力和控制力, 除了其产品优势和产业规模外, 还有一个不可或缺的基本条件, 即高效的企业运行机制。它确保着企业这个有机体的各部分构造合理, 功能特性有效发挥, 内部之间相互联系更加紧密, 因而是企业快速发展和壮大的必要支撑。建立高效的企业运行机制, 同样离不开文化自觉的综合运用。机制外在于企业的主体, 主体有文化自觉, 即可以反映它、适应它, 进而有意识地改进它;反之, 则对它难以体察, 更谈不上去适应和改进。所以, 建立高效的企业运行机制, 推进企业文化建设, 必须强调和运用文化自觉。

4 企业家的文化自觉是形成特色企业文化的重要因素

有人称“企业文化就是企业家文化”, 不论这种说法正确与否, 在一个企业中, 企业家的地位和作用是无可置疑的。具有良好文化自觉的企业家群体, 会带出一批业绩同样良好的企业;而缺少文化自觉的企业领导人, 绝不会取得这样的成绩, 即使一时撞了大运而业绩骄人, 终究不会长久, 最后只能在市场的竞技台上被打得头破血流、落花流水。这是因为企业家的文化自觉, 可以不断优化企业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 追求具有鲜明特色的企业文化模式, 形成别人难以模仿的核心竞争能力。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构建和谐新农村 篇6

一、农村文化现状及原因分析

改革开放30年来, 我国农村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农民的物质生活条件获得了极大改善, 农村文化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但由于我国农村的特殊环境, 农村文化还存在许多滞后的地方。

1. 农村文化地区发展不平衡。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导致了不同地区文化发展存在着差距。首先, 东西部农民的文化生活状况差异较大。由于经济的飞速发展, 东部沿海农民的文化生活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和改善, 部分富裕农民的生活模式已从温饱型转向小康型, 他们的文化消费更加科学合理, 闲暇时间的分配已得到较科学合理的安排, 文化消费方面的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逐渐增加。农民的文化娱乐需求有较大增长, 农民文化生活质量整体有所提高。

西部地区农村文化事业的现状同东部相比较, 农村文化的贫困和弱质就表现得更为突出。在西部农村贫穷落后的地区, 人们对接受教育、学习文化缺乏足够的认识, 过早辍学产生文盲, 再由文盲导致贫困的恶性循环现象依然存在。在西部农村的很多地区, 由于经费不足, 基础文化设施的建设仍相当薄弱, 农民的文化生活十分单调。由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 人们对外面并不了解, 传统的价值观念仍严重束缚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人们的商品观念、市场观念、信息观念、时间观念、效益观念等都非常淡薄, 落后的思想观念禁锢着农民的思想、遮蔽着农民的视野、束缚了农民的手脚。

其次, 由于城乡收入差距较大, 城乡文化差距也十分明显。在城镇, 各种文化设施丰富, 农民文化意识强、积极性高, 农民自发组织了秧歌队、民间艺术团、唢呐演出队、民间舞蹈团、票友组织等多种文化活动, 组建了一定数量的文艺演出队伍和宣传队, 在自娱自乐的同时还参加各种商业演出;但在比较偏僻的乡镇或村社, 文化基础设施则十分简陋, 文化活动形式单一, 即使成立了腰鼓队、秧歌队, 也主要是为红白喜事、开张庆典服务, 农民缺乏健康的文化活动, 黄赌毒和封建迷信沉渣泛起, 严重影响着农民的生活。

2. 农村文化水平不高, 农村文化生活单一和缺乏。

由于我国农村的特殊环境, 农村文化建设人员缺乏、经费紧张, 农村文化活动结构单一, 农村艺术团体分解严重, 很难组织水平高、影响大的文化艺术形式, 对一些文化艺术节目不能进行很好地打造与推介, 农村的一些传统文化项目出现后继无人之可能, 使得农村文化活动走向低落状态, 处在低层面的发展上。

3. 经费短缺, 文化队伍不稳定。

现阶段, 公益文化事业单位的经费来源主要是靠政府财政拨款, 近年来拨款虽有所增加, 但扣除物价上涨等因素, 文化事业经费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增长幅度不大, 有的甚至呈逐年下降趋势。为弥补经费不足, 一些县级图书馆、文化馆和乡镇文化站开展了一些经营活动。但经营活动主要是场地出租。还有一些是图书租赁、录像放映、美术装潢、摄影彩扩等文化经营项目, 大多数是小打小闹, 没有形成太大的规模。一些地方的经营活动中还出现亏损, 导致负债。在入不敷出、资金有限的状况下, 许多乡镇, 文化人员存在待遇低、身份难解决的现状, 基层“文化能人”缺失严重, 文化队伍不稳定, 文化活动难以开展。

二、改善农村文化的有效途径

1. 加强对农民的思想教育, 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

首先, 文化部门要通过灵活有效的方式方法把党的理论、党的思想、党的方针政策传播到农民群众中去, 帮助农民了解我国当前形势, 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 有效夯实党在农村的领导。针对农民思想混乱的现象, 乡镇各级政府要注重对农民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培养, 力争通过思想教育、舆论宣传、各种文明创建活动, 帮助农民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通过对农民的教育和培训, 不断提高农民的文化知识水平、科技水平、劳动能力和就业能力, 力争缩短农民对社会的适应过程。

其次, 文化主管部门要从政策上给农村文化建设予以支持, 从形式到活动上加以指导, 从资金上给予资助, 力争让农民在多样的文化艺术活动中享受舒心的文化乐趣。在城乡一体化的建设过程中, 城市文化部门要积极发挥带动作用, 在对文化设施提供帮助的同时还需对乡镇文化人员进行一对一的指导, 从整体上提供全方位的资助。

2. 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 建设一支优良的文化队伍。

针对农村文化人员缺少的现象, 政府要加强对农村文化设施的投入, 加大对农村文化人员的扶持和指导, 从精神上到物质上给以投入。在投入问题上, 坚持政府投入为主, 调动社会力量, 逐步建立国家、集体、个人、社会相结合的多渠道投入体系, 绝不能借机向农民集资、摊派。在文化建设中, 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 以乡镇为依托, 以村为重点, 以农户为对象, 发展县、乡镇、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 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系统。

3. 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发掘, 促进农村地方文化建设。

我国有着悠久历史, 传统文化对我国人民的生活和文化起着深远的影响。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 农村政府要高度重视本土文化对精神生活的影响和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在民间文化底蕴丰厚的地方, 要加强对民俗文化的保护和抢修工作, 重视对老艺术的继承与发扬, 让其永葆青春与活力。可以考虑对为农村实用文化人才如民间工艺技师、民间美术师、民间曲艺师等加以奖励, 加强对农村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保护、开发和利用, 以繁荣农村文化市场为目标, 推动农村文化事业健康有序发展。

摘要:农村文化建设是我国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内容, 保障农民文化权利是中国农民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各种文化方面的诉求及利益实现的前提。由于我国的特殊环境, 我国农村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很大成就, 但还存在诸多滞后的方面。本文从多个层面着手, 对我国农村文化建设途径进行探讨, 以期为我国新农村建设做出贡献。

关键词:现状,权利,保障,途径

参考文献

[1]耿玲:安徽阜阳让农民文化权益多元化.中国经济周刊[J].http://www.sina.com.cn2008.11.24.

[2]李珣: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若干思考.法制与社会:旬刊.2009年第三期.

[3]李燕华党辉:基于新农村建设的农村文化建设路径分析.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N].2009年第五期.

建设新农村文化自觉 篇7

一、文化反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现实需要

伴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发生了广泛的变化,面对层出不穷的新事物,广大农民许多原有的知识、经验甚至价值判断丧失传承力和判断价值,加之受自身旧有传统和经验的束缚,他们很难适应这种变化。因此一个突出的问题呈现在我们面前,即农村文化建设相对滞后。并由此导致诸如拜金主义盛行、道德滑坡、精神世界荒芜、文化生活空虚等问题,因此新农村文化的重建迫在眉睫。农村学生对新文化的敏感性强,他们头脑里鲜有旧框框,能够以他们理解的方式对最新发展现象做出迅速的反映,从而使得他们能成为长辈的文化解释者。因此通过组织农村学校的学生对长辈进行“文化反哺”提高农民素质修养,进而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必要性也就得以凸显。

“文化反哺”是由周晓虹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末首次提出并使用的,他借用生物学意义上的概念,十分恰当形象地描绘出发生于人类社会文化传承中的一种特别现象,即指在急速的社会变迁时代所发生的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进行广泛的文化吸收的过程。[1]在这里,“文化反哺”是指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农村学生对长辈产生的积极的正面的全方位的影响。

二、文化反哺:服务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价值诉求

在新农村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农村学生不仅仅是文化的承接者,也承载着传播文化、创新文化的责任。在“反哺”的过程中,对于农村学生和学校而言,其意义超越文化传承、促进新农村文化建设,还是一条促进学校发展和自身成长的有效途径。

(一)“文化反哺”是提升农民素质的有效途径。

农民是新农村文化建设力量源泉,然而农民教育的现状却不容乐观。首先,在我国广大农村,农民受教育的程度相对较低,加之受传统小农思想的束缚,一些农民在思想上抵制新生事物;其次,受体制、经费、师资等诸多条件的限制,大部分农村学校无力承担农民继续教育的重任,而本应发挥主导作用的社会教育,由于本身就十分薄弱,对广大农民的文化提升未能产生足够的影响。

新生代的农村学生对新文化接受能力较强,每天都会从老师、同伴、网络等广泛的渠道获取最新的知识、信息,在与长辈相处的过程中,他们的言行举止又在潜移默化中对家长有示范、辐射的“反哺”作用,从而帮助长辈打破僵化思维,走出发展的凹地,更好地接受新知识、新文化,成为懂文化的新型农民,进而提升新农村文化建设队伍的整体素质。

(二)“文化反哺”也是农村学生形成文化自觉,实现自我教育的过程。

现代社会城市化的时代趋势使得许多农村学生对自己的生活方式低度地自我认同。“文化反哺”能使学生在与家长的互动中认识到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并无优劣高低贵贱之分。单纯以城市为导向的农村教育在农民的现实生活中是没有文化根基的,这样的农村教育只能是城市教育的附属产品。[2]“文化反哺”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乡土情怀。它能使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互碰撞、弥补,共同为农村学生的成长输送“营养”。此外,“文化反哺”认同农村学生对长辈的贡献,使学生在“反哺”的过程中为自身发展注入新鲜血液。而且,“文化反哺”能缓和代际隔阂的问题,提高子女在家庭文化生活中的地位,这有利于形成民主的家庭氛围,而家庭和谐又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三)“文化反哺”有利于农村学校的内涵发展,密切校村联系。

当今社会,农村学校逐渐沦为文化孤岛,并与农村生活日益脱离。“文化反哺”架设起了学校与家庭的新平台,使学校与家庭相互融合、弥补,实现双赢。通过“文化反哺”,学生可以激发家长的自豪感,并与家长一起发掘、培植、提升目前还存留的或者可能恢复的农村文化种子,整合农村传统文化,扩大其生存空间。此外,在这一过程中,学校与农村家庭的互动增多,这一方面能促使农村的传统文化与城市的现代文化融为一体,使学生不再是游离于农村生活和家庭之外的、被变相“隔离”的人群。另一方面,农村家长能重新意识到学生和学校在农村发展的进程中所发挥的无可替代和举足轻重的作用,这有利于农村学校重新发挥文化引领的作用,成为当地的文化、人才培养和信息传播中心。

三、文化反哺:服务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路径

(一)学校方面。

1. 农村教师帮助农村学生形成“文化反哺”的意识。

农村教师是农村教育中的主力军,因此应该尽可能多方面地帮助农村学生形成“文化反哺”的意识。首先,农村教师应尽可能多地给学生讲授一些“文化反哺”的例子,让学生无意识地学习和模仿;其次,教师应该主动要求学生与家长分享所学的一些知识,鼓励学生每天多跟父母交流。

2. 农村教师通过课程与教学给学生知识和能力上的准备。

农村教师在合理利用国家课程的情况下,应多多引用具有乡土气息的内容对学生因材施教,扩大他们的知识面,使他们的知识水平得到提升,能力结构日益丰富。

3. 学校形成一个有效的支持系统,帮助学生做家长的工作。

农村教师是广大农民心目中的“文化人”,应该利用自身优势,开导家长让其主动接受来自子女的优质资源,给学生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支持后盾。

4. 学校组织各种类型的活动让学生和家长一起参加。

(1)通过家庭作业的形式对家长进行必要的知识传授。

在农村,家长忙于农活及家务,加之许多农民缺少相应的知识储备,能对孩子作业进行辅导的家长凤毛麟角。针对这些情况,开展“考爸爸,问妈妈,让爷爷、奶奶都知道”的“反哺”教育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策略。

(2)学校邀请家长与学生一起参加有意义的活动。

学校可以确定一些对于学生及家长都具有实际意义的项目,组织学生与家长一道开展“小手牵大手”活动,比如普法宣传教育活动、科技知识宣传活动,等等。

(二)学生方面。

1.形成向家长“反哺”的意识。

学生们应该摆脱传统思想的桎梏,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家庭中主动向父母传授自己所学的知识。

2.认真学习,具有一定的知识和能力。

农村学生应该努力学习,建立自己的知识框架和能力结构,为优质资源的传承与发展服务。

3.在日常生活中,学生通过自己的行为观念潜移默化地影响父母。

学生应该尽可能多地向父母宣传新文化、新思想,解除落后的传统思想观念对父母的束缚,帮助他们更好地接受新知识、新文化。

4.学生应该积极配合学校组织的有利于“文化反哺”的活动。

对于学校组织的各项有利于“反哺”的活动,首先学生自己应该积极地响应;其次学生应该鼓励和带动家庭成员一起参加。

(三)家长方面。

家长必须努力脱离传统的权威束缚,跳出为人长的桎梏窠臼,找到自己的心理位置,调整好心态去适应新文化。

1.在思想上接受“文化反哺”。

家长应该听从学校老师的建议,正确看待“文化反哺”,以积极开放的心态,主动接受、适应子女的“反哺”。

2.和子女一起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

农村家长应该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这样一方面自己的素质得到提高,另一方面使自己融入到子女的群体中并与学校和子女建立更为和谐的关系,同时这对督促子女的学习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新农村文化建设已经取得很大的成效,而作为社会变迁的产物“文化反哺”,使得农村学校通过“反哺”形式开展农民教育成为可能,同时基础教育改革也为农村学校“文化反哺”的推广提供了契机。因此农村学校应该充分挖掘其内在潜力,提升其作为农村文化中心在传递和创生文化过程中的应然使命,引领农村学生对其家长的“反哺”,从而激发构建新农村文化的内在张力。

参考文献

[1]周晓虹.试论当代中国青年文化反哺的意义[J].青年界, 1988年创刊号.

如何推动新农村文化建设 篇8

农村文化建设的滞后甚至滑坡, 主要原因是一些地方政府重视不够, 投入不足, 组织不力, 长期以来, 一些地方政府只重经济建设而轻视文化建设, 一些县乡领导几乎把全部精力放到跑项目、跑资金上。农村文化建设列不上地方的发展规划, 挤不上财政支出项目, 原有的公益文化资产流失, 阵地萎缩, 队伍不稳定。

一、大力推动基础设施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建设, 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 加强政府调控, 加大政府投入, 调整资源配置, 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积极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推动社会各方面力量的积极参与, 为农村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要加大现有文化体制的改革, 逐步理顺和创新体制, 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农村文化的需求和发展, 同时使现有的农村文化资源得到有效利用, 文化活力得到巨大的释放。

二、构建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要在不断加大政府投入, 完善公共财政体系的前提之下, 加大文化资源向农村的倾斜, 进一步加强乡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 以乡镇为依托, 以村为重点, 以农户为对象, 发展县、乡镇、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 形成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在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中, 要大力推进广播电视进村, 电影放映以及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各项文化惠农工作, 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 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总结以往农村文化建设的经验教训, 新时期农村文化建设在具体落实上要注意以下两点:

一是少空想, 多落实, 在农村文化建设上, 切忌乱提思路, 乱提口号。要注意按照《意见》研究出一个适合本地实际需要的工作思路和总体规划。这个思路和规划一经确定, 要保持相对的稳定, 做到换人换届不换思路, 几届班子一支笔, 一张蓝图绘到底。只有按照一个思路一个规划坚持不懈地抓下去, 才能使农村文化建设抓出成效。

上一篇:运行控制风险评估系统下一篇:大数据经济学